邓公最后的谈话
邓公的三卷本文选,是以1992年春节的南方谈话收尾。不过,这并不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谈话。在五卷本《邓小平年谱》中,还披露了他之后的一些谈话。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他都在关注着什么呢? 首先的一个,就是国际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
read more邓公的三卷本文选,是以1992年春节的南方谈话收尾。不过,这并不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谈话。在五卷本《邓小平年谱》中,还披露了他之后的一些谈话。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他都在关注着什么呢? 首先的一个,就是国际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
read more原创 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传达室 传达室 微信号 chuandashi123 功能介绍 提高知识水平,增长人生经验。 发表于 在改革刚刚启动的时候,也没有一张精确的蓝图,所以只好先找一些地方、找一些人探探路,这叫“摸着石头过河”。 要过河,然 …
read more这是一张拍摄于1988年冬天的照片。 我刚刚出生三个月,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成天一惊一乍地哭个不停。母亲就时常抱着我,在狭窄的客厅里走来走去。 那时候普通职工家里的装修都很简单,墙上贴着的一幅世界地图,几乎就算是唯一的装饰了。 我想你们也许能 …
read more邓公的风采,很大部分体现在他拍板的时候。 我有这个感觉,是来自最近二刷《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剧,看到他拍板恢复高考的一段。 这个扭转无数人命运的考试,尽管早已成为每年例行发生的事情,但在当初决策时却是不容易的。这个过程中,尤其表现出邓公 …
read more最近的印度上了好几次热搜。上个月底说的是他们的人口默默超过了中国,这个月是因为火车脱轨。昨天一座大桥又塌了。 在我们这里,对印度的观感一贯有两种:一种是嘲笑,笑他们破破烂烂、松松垮垮;一种是吹捧,吹他们幸福平和、年轻蓬勃。 2014年春节假 …
read more昨天,著名的演员(也是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含泪怒斥戏曲现状”的新闻,登顶了热搜。 我看到她的这段发言,非常钦佩她的勇气,也非常感动。 到底是杨九红啊! 我想几乎没有读者知道,我也爱好戏曲,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票友,虽不敢说懂行,但能欣赏戏 …
read more当然,“邓陈”指的就是邓公和陈云。 昨天是陈云同志的逝世纪念日,他是在1995年的4月10号离开的,距今已经过去28年。 我昨天刷到这个信息,就想到一个问题。邓陈两位是仅有的横跨一二两代的领导人,有着长期共事的经历,曾携手推动历史的进程。他 …
read more职场正在起变化。 2015年的时候,我曾短暂入职过成都一家游戏公司。虽然在这家公司待的时间不长,却增长了很多人生的经验。 有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成都的手游产业十分红火,收入水平也很高。但是,游戏开发素以加班多、强度大闻 …
read more今天出门时,QQ音乐推来一组歌单,叫“00年代怀旧金曲精选集”。 死去的记忆,瞬间就开始攻击我了。这种感觉就好像,许多年后回到工作过的单位,被意外地赠送了一本《历史的印迹》。 这也使我想到如今互联网上,存在着的一种情绪,即对某个年代的怀念。 …
read more今天是三月的第一天,草木发芽,万物复苏,外面已经是春天的感觉了,让人感到心情愉快。 打开视频软件,大数据好像猜到了我的心思,就推来一首《春天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有段时间,大街小巷的音像店、各家各户的电视里,都反复放着这首歌的MV。“老人画 …
read more今天是邓公的逝世纪念日。 我回味起他的一些语言,往往是很简单,但都是硬道理。 01 比如,那句最著名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其实,原话不是白猫,而是黄猫。这是四川的一句谚语,所以一定要用四川话念。 邓公最早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时 …
read more昨天晚上,我们几位育龄青年在一起喝酒,聊起要不要小孩的话题。 夜里没在家里欢聚一床,反而跑到酒吧欢聚一堂,本身已经能说明一点问题。 而讲到结婚生娃,其实有两个故事,特别冲击我。 01 一个故事是我的大学室友,他来自川北的农村。从入学的第一天 …
read more放开以后,第一位坐在一起吃饭的外国友人,是韩国人。 跟韩国朋友打招呼,我通常会说,你好,我该称呼你金什么,还是朴什么。 结果,人家姓崔。 小崔跨越国境终于可以无需隔离与国内的女友见面,实在是可喜可贺。而面对三年来少有的外事活动,大家都开心又 …
read more我这个人喜欢诗词,也喜欢电影。 而《满江红》是讲诗词的电影。 我发现看过电影的许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为了一首词,愿意前赴后继,慷慨赴死?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震撼力,建立在岳飞《满江红》流传千古的意义上。这首词在诞生之后的近千 …
read more整整三十年前,也就是1993年,是个农历鸡年。 那一年的春节是1月23号,来得跟今年差不多早。 01 记得那个除夕之夜,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伴着阵阵爆竹声,一辆面包车驶进了位于北京西南郊的窦店村。 车里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专程前来向农民群众 …
read more很早之前就有读者建议,写写万里同志。 我不知道当代年轻人中,知道这个名字的会有多少。但这位外表看起来,如同街坊大爷般的老同志,实则相当不简单。 1978年,万里与小平在黄山迎客松前。 他一生有个特点,就是跨界多个领域,但不管在哪个领域,都能 …
read more前一段时间,很多人怀念90年代,也出现不少人批判90年代。有读者在后台问我,对那个年代的评价。今天是传达室答读者问,以下是我的回复。 我出生在1988年,如果按照历史的进程来看,那两年也可以视作90年代的序曲。 据我外公说,在我出生前不久, …
read more昨晚的新闻画面里,很多读者都注意到了,灵台上摆放着两件东西。 从外观上不难看出,一件是一筒茶叶,另一件则是一本书。 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将逝者最后使用的东西,或者最喜欢的东西,放置在他的灵前,就如同还在世一样,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所 …
read more我们知道,江泽民同志生前,是非常仰慕周总理的。 在之前的《江同志有没有见过周总理?》一文中,我室曾提到,由于特殊时期的原因,他错失了一次与总理近距离见面的机会。 这是江同志一生很大的遗憾。 这篇文章发出已经很久了。不过,前些日子悼念期间,有 …
read more众所周知,我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念诗。 这两天,有读者问道:当前形势发展较快,我们能否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一点人生的经验呢? 我回复他说,你这个问题很好。尽管我们刚刚经历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经验的汲取和水平的提高,也是不能停步的。 然后,我 …
read more当他最终远去,心情无以言表。 在我们这里,有守夜的习俗。 据说扬州东圈门故居门口,摆满了人们献上的鲜花。我不能至,只好坐在书房,像平常的日子一样,看着他的书,读着他的话,感受着他的故事。 做这个公号,我其实曾经想过能够写得让他知道,并且有幸 …
read more最近两年,许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职业的变化。这其中,做自媒体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选项,看起来自由、灵活、不怎么费劲。 其实费劲得很呐! 有一位老读者,他做了一个实事类的公众号,时常来找我“指导”。 本来,我很不喜欢“好为人师”,还是要坚持 …
read more前几天我在上海,结识了一位老前辈。闲谈中,他聊起了这座城市历史上的几位主政者,其中就提到了一个名字,汪道涵。 他说,汪老身上始终有种长者的风范,所以大家很早就喜欢叫他“汪老”。 在汪老过世之后,有许多追忆他的文章,许多人也是被他独有的风范所 …
read more国营单位是时代的产物。 而实不相瞒,我是国营单位的产物。它带来的记忆,既是荣耀的,也是忧伤的。 01 1988年的秋天,我出生在四川一个国营企业的厂医院里。 算起来,我是这里的第三代。 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企业的职工。1960年代, …
read more刚刚,我们这里结束了半个月的“原则居家”。 居家期间,我主要看了一些关于周总理的书和文章。今天恢复营业,就先写这样一个小题目吧。 大多数人都知道,总理的风格以严谨细致闻名。郭老曾形容他,“思考事物的周密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如电火行 …
read more今早一打开手机,刷到了戈尔巴乔夫去世的新闻。讲真,这个消息实在谈不上有多震惊。 中国人常说,盖棺定论。但戈氏没有盖棺时,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似乎早已有了定论。 去年底,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时,我室写过一篇小文章。今天就再捞一捞,略作修改,算是给 …
read more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都出生在八月。 比如邓公。今天是他诞辰118周年的日子。 我室不打算搞一篇宏大文章,来歌颂他一生的辉煌业绩。就跟大家分享邓公的三个片段吧。 邓小平晚年在家读报。 **01 **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次访问 …
read more说佩洛西要“窜访”台湾的相关消息,这几天一直挂在热搜上。 多年以来,她都被视为“反华顽固派”。那么,“顽固派”能不能沟通?沟通后有没有效果呢? 我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吴仪同志跟佩洛西见面的那次。 01 时间来到2007年5月21号,时任副总 …
read more近来,寄书的粉丝和出版社越来越多,表示衷心的感谢。收到的书里,一本陈云同志的传记引起了我的注意,书的名字叫**《他影响了中国》**。 这个词用得很谦虚。不是改变,而是影响。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陈云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他的水平也是很高 …
read more前两天,一位同城粉丝告诉我,他们公司组织观看电影《邓小平小道》,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 这是今年春天上映的一部新电影,讲的是邓公当年被贬居江西的故事。 可惜,时间不凑巧,电影最终没看成。 不过,在他的那段历史中,有几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在过去 …
read more上周末,又收到粉丝寄来的一本书,书的名字叫《邓小平在上海》,里面有很多详实的资料。 看了之后感到,邓公确实有上海情结。他没有明确说过最爱哪座城市,但从1988年到1994年,他晚年曾连续七次在上海过春节。 上海的冬天也不暖和啊!他为什么喜欢 …
read more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常会翻的几本书,其中有张国宝同志写的《筚路蓝缕》。 如今世人赞叹中国是“基建狂魔”,这本书讲的恰是作者亲身参与的,诸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等重大基建的实施过程。筚路蓝缕这个词,极好地形容了这些“超级工程”背后的不易与艰 …
read more迄今为止,新中国有十一位外交部长。其中只有一位姓李,就是李肇星同志。今年一月,李外长登陆B站,成为上面的一名UP主。 视频画面里,他脖子围着一根围巾,手边放着一杯清茶,用带有山东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就感觉眼前这位,似乎不像曾经叱咤风云的卸任 …
read more我一直很喜欢看外交官们写的书。 对于略显神秘的外交来说,亲历者的记述往往引人入胜。况且外交也是考验头脑的工作,有种说法是“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挑选它最优秀的人才去搞外交”,所以读他们的书能学到些东西。 而我的这个阅读兴趣,始于一本《外交十记》。 …
read more我曾推荐过《闲来笔潭》这本书,作者是吴官正。作为一本领导人退休后写的“散文集”,有点意外的是,我发现许多年轻粉丝和我一样,竟然也都看过。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本“闲书”。 由于作者出身和成就,更可以称为“一部草根的奋斗史”。 如今当人们争论 …
read more前两天,我跟朋友讨论到“寒门是否难出贵子”的话题时,忽然就想起了一个人。 他就是李瑞环。 在江同志当年的班子里,李同志是一位很特别的人物。他出生草根,原本是一位木匠。既没有显赫背景,也没有拔尖学历,从最底层做到最高层,堪称史书级别的逆袭。 …
read more我的电脑里,保存着朱同志98年到02年,五次总理记者会的完整视频。 记得那些年,我年龄还小,却对这每年一次的答记者问很是期待,就感觉到有意思,尽管他讲的东西好多都听不懂。 前两天我感到焦虑的时候,又把这些视频翻出来复习一下,看了还是觉得十分 …
read more最近,我的心情很差。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好多地方物流停摆,公司的业务大受影响。原本的销售旺季,反馈上来的数据却惨不忍睹。关键面对这种情况,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选择等待。 真的是一整个emo住了。 消极的情绪就像一片沼泽地,一旦陷进去, …
read more昨天,我打算在家里囤点罐头。有备无患嘛。 罐头的品种可以很丰富,而且耐储存,非常适合作为“战备物资”。 可是,当我打开某购物App,搜出琳琅满目的罐头食品,却犯了难:由于平常很少买这类东西,一时竟不知哪个牌子好。 这时我忽然想起,要是上海益 …
read more烟花三月,我们来说说扬州。 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画册。这是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权威资料,它里面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江同志在扬州的印迹。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众所周知,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人杰地 …
read more炮火落在了乌克兰,战争实在令人难过。 我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全貌,只能从中乌关系史中,江主席的两次访问里引出一些细节。 乌克兰首都基辅,独立纪念碑。 01 1994年9月6号,江主席的专机抵达基辅,开始对乌克兰进行第一次正式访问。 那时,乌克兰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