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张3丰,
at 17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无锡的事情实在让人痛心。8人死亡,17人受伤,据说大部分都是女生。
网上流传着据说是他的遗书,看了感到很恐怖,也很陌生。
为什么一个人要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什么,就要去伤害他人?无差别攻击的心理机制到底是怎样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责任”的缺失。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即使再不如意,其极致状态也许只是“自毁”,而不是去伤害别人。
和朋友讨论,甚至说出门要带扳手,或者苦练跑步之类。我看还有人说,干脆宅在家里。
这些都没什么用。类似事件,是很难预防也无法准备的,等发生在自己周围,只有靠运气。
对一个社会来说,讨论如何降低这种事的概率是有意义的。
突然觉得有一点责任感:去书店的人,应该不会走极端。他们想知道别人写了什么,也想表达自己。
一个有交流欲望的人,大概会是一个仍然有希望的人。
那个公号“城市的地得”,就是想创造一些连接,给城市中的人以支撑——可惜被封了。
我知道在疫情的时候这个公号曾鼓励很多人,让他们不至于太绝望。我认为这就是我对社会的贡献。
而那些煽动仇恨的往往不会被封。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无法移民,就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环境。既然无处可逃,就勇敢一点,投入某种创造之中。
去信任,去关爱。去倾听,去表达。它可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也许能改变他人的轨迹。这就是改变世界。
read moreby ,
at 17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本文转自 “文化纵横” 公号。
本文集中研究 20 起报复社会案例,分析报复社会者的报复心理,区分了市场排斥、参与排斥、公共服务排斥、社会关系排斥等四类来源。当被排斥者遭遇社会挫折而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和心理资源疏解负面情绪时,很可能形成报复心理,进而诉诸极端情绪与报复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报复社会的犯罪行为属于一种表演式暴力,施暴者欲以极端行为博得舆论关注和社会承认。
本文选自《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6 期,有所编删。
文 / 马子琪、赵云亭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社会力量的发展也进入了高度个体化、独立化、分散化的阶段,个体的力量不断膨胀,表现最为明显的即个体极端暴力行为的增长。以 “报复社会事件” 为关键词进行网络检索,驾车伤人、持刀砍人、公交车纵火…… 相似的悲剧总在不停上演,每一次惨剧的发生都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个体报复社会事件是指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主体因多次情感与利益受损产生怨恨心理,为寻求情感与事实正义而对社会公众无差别地实施暴力侵害行为,从而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突发性极端事件。
从性质上看,个体报复社会行为是情感性越轨行为的极端表现形式。此类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行为主体是单一的个体,大多是被社会排斥的边缘群体。2.行为目的非理性,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与不公感是主要心理诱因。3.侵害对象泛化,一般针对的是不确定的社会群体,如公交车纵火中的乘客群体,或是特定群体中的不特定个体,如专门针对儿童学生的侵害行为。4.手段扩大杀伤,往往选择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广泛威胁的武器,如爆炸物、纵火、刀械等。5.突发性与恐怖后果,事件发生前没有明显的征兆,持续时间很短,难以预料和防范,并且容易引起多人死伤,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本文选取了 2015-2019 年间的 20 起典型案例,详细梳理每件案例的事发经过及行为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历程,从中透视个体报复社会行为的一般特质与生成规律。
(2015—2019 年媒体报道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报复社会案件一览表)
▍排斥与剥夺:个体报复的社会逻辑
(一)社会排斥—个体报复的内在关联
“当一些个体和群体没有获得资源、机会和禀赋、权力的渠道,而这些状态在他们生活的社会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习俗性的或者预期之内时,就可以说他们就遭到了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意味着个体的资源、机会、禀赋、权力全部或部分缺失的状态被固定化,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的关系断裂,这就必然会导致部分个体或群体能力的剥夺,限制个体的生活机会。
面对社会排斥导致的生存困境,个体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如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隐退主义或是反抗,个体报复社会行为可以看作是隐退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行为人拒绝接受现有的社会文化和目标,同时以非制度化的手段反抗社会现实。
此外,越轨概率的高低与个体遭受社会排斥的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来说个体被排斥的程度越高,越难以融入社会,就越容易引发越轨行为。特别是当个体不能通过合法手段来维持其理想生活的满意度时,越轨可能更受偏爱。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能力剥夺与社会关系断裂是社会排斥导致个体做出越轨行为的两个基本诱因。
通过深入剖析报复社会个体事发前的生活轨迹,发现绝大多数的主体在做出极端行为之前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征,即自发主动地疏离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交往都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不愿与人交流,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例如,北京西单大悦城持械伤人事件中的朱某某,在案发之前因沉迷于网络游戏,频繁更换工作,很少与他人交流,甚至与家人也断绝了联系;再比如海口砍杀学生案,据其亲属反映,行为人李四君在事发前返乡期间,举止异常,不与他人交流,不参加家庭活动。
根据吉登斯的观点,社会排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社会下层的被动排斥和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排斥均指被动排斥,即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被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然而事实证明在社会底层中同样会出现主动排斥的现象。报复者的生存样态往往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排斥到主动排斥的过程。先是由于外部的社会结构张力或自身先天性缺陷被排斥于社会结构的边缘,形成 “事实上的排斥”,在个人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自愿主动地脱离主流社会,甚至完全隔离,乃至形成一种反社会的文化特征,这是一种更为可怕的 “心理上的排斥”。当心理隔离达到一定程度或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就会以极端剧烈的形式通过个体行为展现出来。
(二)社会排斥—个体报复的制度过程
社会排斥强调的是 “谁”(推动者和施动者)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将他人排斥出一定的社会领域,重点在于揭示内在的机制和过程。因此需要说明报复社会的主体是在哪些机制的作用下一步一步被排斥于社会边缘,从而提高了越轨的可能性。艾略特 · 库里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犯罪是大肆释放市场力量的社会后果,劳动力市场变化、社会网络支持弱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减少、达尔文主义以及资源竞争文化的放大等排斥机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犯罪。从报复社会主体的生活困境来看,他们大都经历了以下四种类型的排斥。
1. 市场排斥
市场排斥包括来自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排斥。劳动力市场排斥是指某一类群体的成员被排斥于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存在经常性失业或就业不稳定风险,在职业选择上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服务业等工作。消费市场的排斥则表现为买不起或被限制了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能力,难以融入主流的生活消费方式。他们无法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优惠政策,生活消费的物质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在经济地位上与其他阶层严重隔离。
例如, 上海伤害学生案中的黄一川,在多地长期就业不顺,2018 年 6 月来沪后更加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生活没有着落,产生厌世情绪,由此萌生了报复社会的想法。北京西城区宣师一附小学案中的贾某某则是因为其劳务派遣合同到期后,没有被安排到合适岗位而心生不满。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排斥性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劳动力选择都由市场来决定的条件下,必然会限制一部分能力弱势群体的市场准入机会。此外,市场 “失灵” 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健全也会造成资源和福利享有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对弱势群体的排斥烈度。
read moreby 界面文化组,
at 17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原创 界面文化组 界面文化
撰文 | 实习记者 王鹏凯
编辑 | 黄月
4B Movement
每个周六,“文化周报”向你汇总呈现最近一周国外思想界、文艺圈、出版界、书店业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们关注韩国4B运动在美国大选期间引发轰动、出版商阿歇特员工抗议特朗普胜选后推出的保守派品牌、大英博物馆获价值10亿英镑中国陶瓷捐赠等内容。
4B运动在美国大选期间引轰动
自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以来,韩国“4B”运动正在美国及其它地区迅速蔓延。
在韩国,越来越多年轻女性正在拒绝婚姻、母职和异性关系等社会期望,这被称为“4B运动”。“B”是韩语bi(비/非)的同音字,意思是“不”,因此“4B”即代表“四不”:不与男性约会、不发生性行为、不结婚、不生育。
该运动自2010年代中期兴起,起因是韩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收入不平等、根深蒂固的性别角色以及网络性犯罪和针对女性的性暴力盛行。有拥护者表示,韩国女性无法再接受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大部分家务的社会期望,也厌倦了“一种表面上对女性很礼貌,背地里却与男性朋友分享女友性爱视频的男性文化”,她们更想要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男性和孩子的附属品”。
当地时间2020年3月25日,韩国首尔,韩国“N号房”头目赵周斌(中心)离开警察局,将被移交检方作进一步调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场相对边缘、非主流的运动,直到今年美国大选。谷歌分析数据显示,11月5日当天,随着特朗普胜选结果明朗,4B成为了美国和其它地区谷歌上的热门搜索词,搜索量在兴趣指数上达到峰值。社交网络监测机构NewsWhip的数据也发现,有关4B运动的视频很快在TikTok和Facebook上广泛传播,其中女性剃光头抗议特朗普胜选以及4B运动参与者因特朗普胜选而崩溃的视频尤其火爆,这呼应了选举期间热议的“没有孩子的爱猫女士”(Childless Cat Lady)称呼,但其中的态度显然更为强烈。
在《连线》(Wired)的采访中,许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4B内容的女性表示,她们因此受到了许多关注,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抵制。在评论区,有反对者会引用白人至上主义者尼克·富恩特斯(Nick Fuentes)的话“你的身体,我的选择”——富恩特斯曾在大选夜直播中兴奋地高喊:“我们控制你们的身体!”《对话》(The Conversation)的评论文章指出,4B运动为女性提供了一条拒绝政治冲突的抗争路线,通过优先关注自己身体和权利,她们能够重新得到自主权。
本次美国大选被许多人视为对女性权利的公投,尤其是在涉及堕胎权的问题上。美国圣母大学韩国研究教授Sharon Yoon指出,在本次美国大选中,不同族群选民的投票模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韩国2022年的选举十分相似——当时更倾向保守的年轻男性成功推动尹锡悦上台。她认为,“我们在投票行为中看到的性别分化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而是显示出一种全球性趋势。经济状况不稳定的男性群体正在日益扩大,其中的性别对立情绪也随之增长。”一位4B运动参与者表示:“4B运动从韩国扩展到全世界只是时间问题。”
阿歇特员工抗议新推出的保守派品牌
日前,全球知名出版商阿歇特图书集团(Hachette Book Group)宣布将推出一个专注出版保守派作品的新图书品牌,并聘请保守派出版人托马斯·斯宾塞(Thomas Spence)担任执行编辑,这引起了许多阿歇特员工的抗议。
这一新品牌名为Basic Liberty,据官网介绍,该品牌将“致力于出版保守派作者有关文化、社会和政治分析的严肃作品”,并聚焦“持续感兴趣的话题,而非一时的政治关切”。担任该品牌执行编辑的斯宾塞是保守派出版商Regnery的前总裁,斯宾塞在任期间,Regnery曾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包括反对堕胎权和跨性别者的作品,以及共和党参议员乔希·霍利(Josh Hawley)的图书——他被认为对煽动美国1月6日国会暴乱负有部分责任。斯宾塞还是右翼智库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的客座研究员,该基金会是特朗普2025计划(Project 2025)的协调机构,参与制定了这项重塑美国政府并剥夺少数族裔法律保护的计划。
阿歇特图书宣布托马斯·斯宾塞担任保守派图书品牌执行编辑(来源:Hachette media)
在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之际迅速成立与其关联密切的保守品牌,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部分阿歇特员工不满。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封匿名团体信件中,员工们对此表达了批评意见,谴责阿歇特“将经济利益凌驾于道德和良知之上的决定”,坚决反对传统基金会、2025计划以及“任何剥夺神圣权利和人性的保守运动或思想”,并呼吁集团意识到其作为全球领先出版社所承担的责任,以同理心和同情心对待所有人,重新评估这一决定。
许多员工认为,成立Basic Liberty的决定违背了阿歇特过往对于出版多样性声音的追求,在接受《卫报》采访时,阿歇特的一位代理人表示,“阿歇特的使命是让每个人更容易发现充满思想、知识、娱乐和机遇的新世界,从而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我们出版政治辩论中不同立场的书籍,为各种背景和信仰的读者提供服务。”但如今他们很难再有这样的感受和想法。
据阿歇特证实,其旗下一名美国编辑亚历克斯·迪弗朗西斯科(Alex DiFrancesco)已因该事件选择辞职。迪弗朗西斯科在声明中表示,他对于这一决定感到失望,不仅因为这是对出版理念的背叛,也因为让斯宾塞在公司担任要职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性少数员工的直接威胁。
这并不是阿歇特员工第一次对公司提出异议。2020年,阿歇特美国公司曾因员工罢工而放弃出版伍迪·艾伦的回忆录《毫无意义》,原因是这位美国导演当时正在面临性侵指控。这部回忆录后来由独立出版商Skyhorse books发行,该公司现在正是前文提到的保守派出版商Regnery的母公司。
伍迪·艾伦回忆录《毫无意义》中文版
事实上,Basic Liberty也并非阿歇特旗下的首个保守派品牌。在此之前,阿歇特已成立另一个旨在出版“政治、商业和军事领域最重要的保守派声音”的图书品牌Center Street,并出版了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
read moreby 项栋梁,
at 17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1把紫砂壶需要1个盖子,10把紫砂壶就需要10个盖子,这样才能各得其所。
现在的社会情况是,10把壶只有8个盖子,无论你怎么腾挪遮掩,总有两把壶是罩不住的。用这样的壶来喝茶,就总会有热水倾洒烫到手的时候。
重点是先承认那2把茶壶没有盖子,然后一起努力把缺的两个盖子做出来。
然后还要认真反思找到这两个盖子遗失损坏的原因,避免下回再次出现,而不是闭着眼责怪隔壁同行搞破坏才丢了盖子。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深究原因亡羊补牢,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法子。
这没什么秘诀,更不是哪一家的专利,只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常识,而已。
希望每一把紫砂壶都有合适的盖子,希望下一次我和我爱的人们不要被开水烫到。
read moreby ,
at 17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CDT 编辑注:本文为哲学教授吴飞 2009 年当选北大 “十佳教师” 后举行讲座的文字稿,题目为《今天如何做北大人》。2016 年,稿件收录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燕园网讯》。2024 年 11 月 15 日,微信公众号 “理想岛” 转载了这篇文章,转载的版本为规避审查,将吴飞原句 “甚至连一个三角地都无法保住” 改为 “甚至连一个 s 角地都无保住”,将原文中的“文革” 全部替换为“WG”。但不久后文章被删除。
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能让我整理一下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和思考。很多在北大待过的人,都有一种 “北大情结”。我的这种 “北大情结”,也许是不可救药的。因为从没有进北大的时候,我就已经沾染了这种情结。我在高考之前的一年里,一直把《精神的魅力》放在桌上。在到了北大之后,更是在这种情结中越陷越深,以致在美国的六年中,都要想尽办法重新回到北大。今天,如果谁在我面前说哈佛有什么不好,我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但如果谁在我面前攻击北大,我一定会和他翻脸。
但我从美国回来之后,却发现,北大变得太多,变得我不大认得了。当然,这些变化也许是因为,我从北大的学生变成了北大的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但我知道这绝不是全部的答案。真正的变化,是在于现在的中国,和我上学时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甚至和北大曾经经历过的中国社会都不一样。在我成为北大老师,各位成为北大学生的当前中国,既不是处在深重的民族灾难中寻求光明的时代,也不是在黑暗的摸索中等待启蒙的时代,既不是革命激情熊熊燃烧的时代,也不是文化争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北大人,已经不必再以文化巨人的振臂高呼唤醒愚弱的国民,也无法以崭新的口号塑造民族的未来命运;似乎再没有醍醐灌顶般的新思潮洗礼时代的精神,也找不到昂扬的青年斗志去对抗腐朽的社会现实。
北京大学 图源:网络
北大,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狂妄,精神的魅力也在歌舞升平的现实中渐渐消褪,甚至连一个 s 角地都无保住。(CDT 编辑注:吴飞原句为 “甚至连一个三角地都无法保住”。)我们满眼看到的,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古怪建筑,不知所云的雕像,和花枝招展的公司名号;满耳听到的,是娱乐社团拉人招新的锣鼓喧天,和震耳欲聋的叫卖与广告。老师们,在花样翻新而又许以重金的课题压迫下,制造着成堆的学术垃圾;学生们,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改革的驱赶下疲于奔命,浪费着青春;北大,则在专业化的迷梦和“世界一流大学” 的梦呓中阉割着自己。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北大吗?这是曾经高高举起五四旗帜的北大吗?这是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吗?这是八十年代引领中国文化反思潮流的北大吗?从这样的北大校园走出去,你凭什么让人辨认出你是一个北大人?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生活,你靠什么让几十年后的人们记得你是一个北大人,就像我们记得几十年前的北大人一样?在今天的中国,怎样做一个北大人?
北大情结,使我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学校的人不一样,甚至和整个中国的其他人都不大一样。当你第一次走进北大校门的时候,就应该觉得肩膀上沉甸甸的,似乎已经担上了中国的命运,这是使北大人骄傲和沉重的使命感,是我们很多来到北大的人都曾经感到过的。但是在现在的北大待上几年,无论是当上几年老师,还是做上几年学生,在校园里的喧嚣声中,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慢慢地就不复存在,或者你想甩掉它了?我记得我的一位学生,在北大待了几个月之后, 她对北大的界定是 “北大这样一个休闲的地方”。这句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北大哲学教授吴飞
但事后想想,真的不能怪这位同学。试问在座诸位,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说出你所感受到的,而不是你所读到的北大的精神,你能说得比她更好吗?或者,如果让你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并且也是你正在做的那种北大人,你能说得比她更好吗?
在北大的历史上,曾经有无数对北大精神的描述,在我们的头脑中,也会有无数种北大人的形象;但是,这些描述和这些形象,究竟和我们今天有什么关系,和我们正在塑造的自我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群体有什么关系?也许,这是我们今天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和我们每个北大人都最切身的问题。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北大在世人面前表现得最辉煌的时代,也就是它能引领中国思想的时代,在我看来只有两个(或者三个)。第一个,当然是二十世纪的一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第二个,应该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是 WG 之后的文化讨论时期;还有一个不好界定的时期,就是六十年代,也就是 WG 时期,虽然北大未必起了正面的作用,但毕竟,WG 也是在北大率先发动的。不管我们把它算作北大的耻辱还是光荣,北大也是和在一十年代、八十年代一样,在六十年代塑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因为 WG 当然也是现代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文化运动。
在这几个时期,影响整个中国的文化运动,都是在北大发端,并在相当深刻的意义上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在这几场运动中,北大人都充分展示了他们对中国命运的担当。我们生活在平凡时代的北大人,都非常羡慕那些生活在风起云涌的时代的北大人,能够有机会看到自己和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而我们现在的北大人,也许只能用找工作的疲于奔命,来模仿当年的奔走呼号;用自己都不愿读第二遍的杂志文章,来模仿前人的惊世之作;用网络上的轰动新闻和四面八方的攻击,来模仿引领中国文化精神的风采;以对国际时尚的低贱谄媚,来模仿兼容并包的气魄。**这就是今天可怜的北大人。在今天,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做一次真正的北大人?
当我们回忆几十年前的北大的时候,绝不是怨天尤人,更不是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在现代中国几个最关键的文化转折期,都是北大带动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潮流;北大在中国的这个地位,并不会因为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沉寂而丧失。我相信,如果若干年后中国的文化再次进入一个辉煌的巅峰,我们还会看到峰顶上的北大人。不过,这似乎不会发生在不久的将来,和我们自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这里关心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平凡的时代,一个处处弥漫着商业气息的时代,究竟怎样做一个北大人,一个有尊严、有力量,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担当起中国文化的命运的北大人。而这背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一百多年来到底在形成怎样的精神气质,北大在其中到底在起到怎样的作用,她以前、现在,和将来,都在怎样塑造中国的精神?
read moreby 龅牙赵,
at 16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忙新书的稿子,没怎么看新闻,也没怎么发公众号。昨天初稿完成了以后,才有时间到处浏览一下。结果昨天晚上,我看到了一条算是“过时”的新闻。
说它过时,是因为发生在10号,距离今天已经快一周了,在这个信息爆炸每天都有热点的时代,的确有点沉底了。
但是我看完之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有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了,我看了网上的照片,失火的宿舍在底楼,一间宿舍都烧红了,火苗和黑烟一直往楼上窜。结果学生们逃生的时候,堵在宿舍门口的刷脸闸机这里,幸亏后来火灾被扑灭了,没有酿成大的后果。
我看完这篇报道,觉得有两点非常让我吃惊。
第一,面对身后燃起的大火,没有一个学生选择用紧急避险的方式翻越或者破坏闸机逃生,她们乖乖地拥挤在闸机前,一个一个地刷脸出去。
第二,校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坦然地说:“肯定得刷脸,要不然怎么保证学生的安全?”
现在我们回到我题目里说的那个问题:宿舍失火依然排队刷门禁逃生的大学生,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或者再说直接一点,学校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说不好,但是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我想起宋代有两个小故事,跟这件事很贴切。
第一个故事出自王巩的《闻见近录》。
元丰年间,三司发生大火,宋神宗在皇宫里看见火光,转身就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去让马步司就近派两指挥的士兵去救火!”
指挥,是当时宋军的一个军事单位,一指挥一般四五百人,两指挥就是近千人。
这时候枢密使冯京正在旁边,他说:“按规矩,发兵需要枢密院来宣旨,让宦官来调兵,这种风气不能开。”
宋神宗恍然大悟,立刻让冯京在御榻前写命令,再交给宦官去调兵救火。
第二个故事出自《邵氏闻见录》。
宋太祖时期,有一次大内失火。当时负责警卫的殿前都指挥使是宋太祖的老熟人王审琦,他一看宋太祖有危险,也不等命令,带着士兵就冲进大内灭火救官家。
后来,王审琦遭到言官的弹劾,被罢归寿州(今安徽寿县),当然,这也是宋太祖的意思。
临出发的时候,宋太祖对王审琦说:“你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带兵来救我,这是忠心。但是言官的说法也不能不听。”
为了补偿,宋太祖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因为王承衍已经娶了一个姓乐的姑娘,宋太祖让他们离婚,用丰厚的嫁妆把乐氏改嫁他人,然后让王承衍当了自己的女婿。
盛大婚礼之后,宋太祖对王承衍说:“这下你爹可以放心了吧。”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在宋太祖和宋神宗的眼里,火灾不火灾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手下的人要守规矩。
手下越规矩,他们越安全。
read moreby 老杜145,
at 16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11月15日,一段视频引起网络热议。
视频中,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拿起话筒说:
“有钱建安娜草堂,没钱修学生宿舍。”
随后,该学生被校方工作人员制止并带离操场。
相关视频显示,“学生上台指责学校”的场景发生在富宁县第一中学文体艺术节上,该活动于2024年11月12日至15日举办。
澎湃新闻引述视频发布者称,“该学生所说的安娜草堂是一个鱼塘,该学校的宿舍为十人间。
视频传出后,不少网友说:这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年轻人……
更多网友则感叹,那一刻,他是那么勇敢又是那么孤独……
视频显示,这位男生面对着操场,背对着主席台激扬慷慨的痛斥校领导的种种不作为……
就在他讲话被校方打断并被强行拽走时,台下坐着的不计其数的同学,几无一人挺身声援……
11月16日凌晨,云南省富宁县教育体育局发布情况通报,我们看看官方怎么说的:
读完官方通报,也就一句话:
学校没问题……校领导也没问题……学生宿舍更没问题……官方口中的“学生阅读室”既学生口中的鱼塘——安娜草堂的资金也没问题。
那到底谁有问题——写的如此振振有词,意思是小男生没事找事?
如一位网友所所说,究竟对学校多失望,才会在这种情况下说这个。
看完通报,真的很担心小男生目前的处境……
最后说一个事儿。
2022年8月18日,云南省富宁县教育体育局原局长李世蓉因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富宁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0万元。
相关资料显示,李世蓉通过教学楼,宿舍等工程,大肆敛财。
多篇报道和消息称,因为李世镕的“示范效应”,整个富宁县教育系统,就有20多人被抓,缴获违法所得800多万——
不过,上述消息未能找到官方信源确认。
read moreby ,
at 15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编者按:本文在新周刊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已经被删除,但是目前在其他平台仍可以浏览。
辛苦打拼换来的房子,烂尾了,交付时间遥遥无期。眼看等待无望,一些年轻人不想再承担房租和房贷的双重压力,选择直接入住烂尾楼。
34 岁的单亲妈妈林夕,独自养育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房子烂尾之后,她决定带着孩子们搬进当时没有门窗、没有水电、位于 22 层的家。
作者 | 花瓢白
编辑 | 萧奉
题图 | 受访者提供
CDT 档案卡
林夕是一位 34 岁的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女儿,一个 7 岁,一个 9 岁。
2021 年 3 月,她贷款买了山东临沂的一处房子,合同上约定的是 2024 年 1 月 30 日交付,但后来开发商就口头延期了,无数次承诺交房日期,又无数次拖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地静寂荒凉,偶尔只有一两个工人在 “表演施工”。
万般无奈之下,2024 年 8 月 31 日,林夕带着两个女儿搬进了当时没有门窗、没有水电的家。迄今,房子已经延期交付 10 个月,林夕却始终没有收到一张延期通知书。
林夕的小区在装修进度到了 80% 时,停工了。(图 / 受访者提供)
刚开始时,娘仨每天爬 22 层楼,在家睡帐篷,就着绿化带的水龙头洗头、洗衣服,在充电桩用电饭煲做饭。房子没有正式的水电和燃气,周遭是一片狼藉的工地,没有安保措施,还要随时应对开发商刁难。屋内屋外,就像是不同星球的两个世界。
read moreby ,
at 15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这个信息如洪流般涌来的时代,谁能真正敢于去掀开那些深藏的暗面?调查记者,是很少很少敢于并且正在探求真相的人,结果他们也常常成了第一个付出代价的牺牲品。
**“经济参考报” 两名记者在安徽调查高铁建筑材料造假的问题,结果遭遇了袭击,手机被抢,一名记者的右手受伤。**一名现场负责人对着镜头,嚣张的说道,手机是他扣的,打记者是他的下属。记者以为自己被打了,手机也被抢了,总该让自己走了吧?**对方称:逮到现场了,我能让你们走吗?**明目张胆的恐吓,威胁。这句话,极其可怕。打完了,手机也抢走了,还不让别人走?要干什么,非法拘禁?继续伤害?
如果新闻工作者的安全不能保障,谁还敢去挖掘那些隐藏的真相呢?一石惊起千层浪。事情刚传出风声,立刻就冲上了热搜。要知道,“经济参考报” 是新华社旗下的媒体,所以很多声援两位调查记者的其他媒体,也都强调了这个关键词,“新华社主管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在安徽被打了……”
这当然没说错,但难道 “不是新华社旗下媒体的记者被打了,就可以不关注不处理了吗?” 或许大量的媒体并不是想表达 “新华社的记者你们都敢打” 这个意思,他们只是希望加上那几个字,能尽快引起网上人们的关注,获得舆论支持,帮助记者的同时,严惩袭击记者的人。
这是合理的,但这样并不好。多来上几次,有的人就会把其他报社的记者被打,理解成 “还可以接受”,或者 “并不可怕的事情”。那么后果就是,记者、调查记者的数量继续减少,就算不减少,他们能做的事情也会继续减少。至少他们不会再去惹中铁了。
**所以别看这一顿袭击毒打记者的事情曝光上了热搜,或许也会得到比较好的处理,但是有些人杀鸡儆猴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打人嘛,也没有造成什么恶劣的实质性伤害,处罚会有,但绝不会是那种痛彻心扉的处罚。可记者被打了是事实,更多的记者只能被迫选择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像媒体说的,他们可是新华社的记者,他们都被打了,那普通媒体的记者还可能敢调查这类事件吗?尤其是南方系的媒体,说不定被打完,还要被网上那些无脑的人骂两句 “境外势力,活该被打”。
风起云涌笔未停,谁知真相已沉冥。高铁偷工减料的问题,是关乎很多人生命安全的大新闻。当然,一旦被调查记者发现点什么,可能也是部分地方领导掉帽子的大事情。
所以,他们动手了。哪怕是 “经济参考报” 的记者。毕竟,新华社旗下主管主办单位的记者,和真正的新华社记者还是有区别的。这里面的门路,中铁七局的人多半知晓。可这也更加进一步的说明,换个普通一点的媒体记者来,恐怕不是被打那么简单。
这个社会、或者说普通公民需要记者,更需要调查记者,但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正在证明,环境在逼着记者们消失。对于心虚到打记者、造假的那些单位来说,他们不需要记者。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记者,会是怎样?可能是这样吧……
工人们讨要血汗换来的工资,被对方雇来的 90 多个保安围住,给打了。打了前面讨薪的人,后面的人就不敢讨薪了。
你看,这事儿就没有记者去调查报道,人们只能靠舆论,倒逼地方官方给出一点通报回应。**可如果没有和媒体参与,仅仅只靠舆论的督促,那么即便有结果,这个结果也很容易受到质疑,让一部分人选择不相信。**再比如大墩村那个事儿,最近闹得风风火火。今天当地官方发布通报,出场澄清,说对几个村委班子进行了调查,暂时没有发现问题,是清白的。反而是举报人,借助诬陷的方式卖酒,他的酒还有问题……
只能不看!其实这种时候,倘若有个公信力足够的媒体前往调查报道一下,瞬间就能真相大白。只可惜,地方媒体不敢谈地方自己的事,外地媒体呢也去不了,最多就是 “致电了 xxx,没有回应” 这样的话。真应了吕台长所言,从不做跨省的舆论监督,从不看别人的笑话。一片皆大欢喜,同时却也一片模模糊糊。
不管被打的是新华社记者,还是普通记者。那不仅仅是记者能否安全归来的问题,更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如果媒体失声,社会何以自处?
**或者说,如果记者被打了还要看是不是新华社的记者,那么没有背后庇护的普通人,还能存在半点站出来说不的底气吗?**当然,那些都是宏观的,都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件事本身,也同样不可小觑。毕竟大家都知道,高铁、飞机这些东西,关乎的可是生命,并且还是出一次问题,就是大问题的那种级别。
read moreby ,
at 15 November 2024, category :
大家对于胡耀邦的研究和关注集中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文革之后。但是胡耀邦在延安时期的经历在他的一生中也非常关键:
第一, 这是他重要的政治上升期,这期间他受到毛泽东的关心和培养(用毛泽东的原话讲,胡耀邦是他 “看着成长起来的”),职务越来越重要,成为最年轻的高级干部之一,奠定了他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地位。
第二, 这是他思想的重要成长期。延安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主张,在民主选举、发展私营经济、保护工商业者等方面进行了很好地实践,胡耀邦在陕北根据地亲自见证了这些实践,奠定了他后来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
第三,他在延安与女青年李昭结婚,并生育了两个儿子,拥有了一个温馨家庭,对于他的个人生活而言,也是一个最重要时期。
笔者最近前往陕西延安、榆林,山西吕梁地区探访了胡耀邦工作、生活旧址,以此为线索,整理还原胡耀邦在延安时期的经历。这些旧址以时间顺序呈现,而非以探访顺序出现。
刚刚抵达陕北的胡耀邦,他还稚气未脱,但是手不释卷,他在延安时期的照片多数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留下的,大概由于他过于年轻,具有典型的 “红小鬼” 特征,成为这位摄影家创作“模特”
1. 瓦窑堡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少共中央旧址 胡耀邦跟随中央红军大部于 1935 年 11 月 7 日抵达瓦窑堡,算是结束了一年零半个月的长征。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 86000 多人,到达陕北时仅剩下 7000 人,这其中很多人是沿途扩红进来的,真正从江西一路走下来的可能也就是三四千人,存活率约仅仅 5%,打一个不恰当比喻,比欧洲犹太人经历了二战种族清洗后的幸存率还低,可见这一路军事斗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胡耀邦作为人小体弱的红小鬼,能够生存下来是个奇迹,到达延安后,他的体重下降到不足 70 斤。
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恢复了少共中央局,凯丰、冯文彬、刘英(张闻天)、胡耀邦是核心领导,胡耀邦担任秘书长。这时候,刘英与张闻天结婚,根据刘英的回忆,每当她去见张闻天、毛泽东的时候,就带上胡耀邦,胡耀邦因此与两位党的领导人关系逐渐熟悉起来,胡耀邦在江西苏区经常见到毛泽东,还曾经与毛泽覃长期共事,但是二人没有直接接触。
另外,张黎群等人的《胡耀邦传》认为胡耀邦回到少共中央工作,是在红军东征返回陕北以后,这是不正确的,他们的依据是《张闻天年谱》中 1936 年 5 月 17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中对任命胡耀邦为少共中央局领导成员,即便张黎群在延安时代与胡耀邦是老相识。根据郝玉堂的《回忆党中央在瓦窑堡的情况》,11 月下旬,陕北少共组织即开始向胡耀邦汇报工作,说明他当时已经开始履职,1936 年 5 月政治局常委会的任命,可能是一次重新确认。
少共中央办公地在瓦窑堡的前河滩胡家大院,跟中组部一起办公,虽然叫做胡家大院不过有 6 口窑,可见陕北这个地方的贫瘠,富户不过如此。这个小院是中组部、少共中央局、西北军事委员会供给部三个部门一起办公,可见经过长征后,各部门减员很厉害,幸存者无几了。目前这个旧址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只是门口有个标记,原貌已经被基本破坏。
12 月 17 日至 25 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制订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此时胡耀邦虽然没有资格与会,但是在 27 日的中央机关 400 人学习讨论会上,他与刘英作为代表发言,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中央政治活动舞台发言记录,第二天他又去张闻天的办公室参加了小组讨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