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虱 | 李田田,我想带你一起“私奔”
收录于话题 #虱想热点 22个 (关注小号,防失联。) 田田: 惊闻你已经从“医院”出来,持续关注并紧张了七天的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真心替你高兴。 作为27岁那一年,果断主动下岗、离开小镇的中年老男人,我深深地理解,爱好写诗、超凡脱俗 …
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县城就是一个商品倾销地和资源供应地。
财政分两大块,一个是税收,一个是基金收入。
网络上熟悉的土地财政属于基金收入,不进一般财政预算。大城市确实卖地很赚钱,可以靠土地财政维持。
但大多数县城,尤其是非长三角珠三角的县城,就没什么土地财政,他们的地不值钱,能卖一块地回点资金就算赚了,很多时候吸引大开发商来开发是要给地的。像我老家县城之前邀请恒大来开发,自己本身没什么钱赚,求爷爷告奶奶才有个大开发商来。
所以,土地财政这种基金性收入对于县城来讲没太大的意义,包括很多中西部地级市也不依靠土地财政。因为他们的地真的不值钱,他们没办法像上海杭州这种城市一样年年稳定的供应土地。
剩下的就是税收
但县城现在收不到税,这是我国特殊的税收体制决定的。90 年代分税制改革的时候,全国市场的统一并不明显,尤其是电商这种东西根本没有。
现在不同了,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建成,电商迅速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增值税征收体制严重倾向于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
我国税收最大头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然后是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
这里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征收商品增值税的时候,由于多次流转,最后到了县城这个销售末端能够收到的税非常少。而如果是走电商,干脆一分钱也收不到。
比如我们买一部 iPhone,这个例子我在知乎举了很多次了。
这部 iPhone 从郑州保税区出来交的关税是中央税,全部上缴中央。然后这部 iPhone 就成为了苹果在中国销售公司的货物。
我们买 iPhone 很少会直接向苹果公司购买,需要经过经销商去苹果进货,然后再卖给我们。
这样,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们就要去北京上海找苹果公司拿货,这次拿货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这次交易产生的增值税是最多的,因为这是属于苹果公司的利润,差价最大。这个增值税就全部给了北京上海。
这些经销商背着几百部 iPhone 回到各自的省份开始售卖,当这部 iPhone 流转到县城的时候,县城售货方所能得到的利润已经非常少了,县里的商店,拿货价与销售价的价差很少,县税务局收的增值税相应的也就非常少。
然后这个非常少的增值税,还要跟中央分成。
这里的问题在于,北京上海只需要设立一个大企业的销售公司,增值税就源源不断的进入到北京上海的税收中,而销售地却拿不到多少税。
这还是传统模式,县城至少还有点汤喝。当电商网购兴起之后县城干脆连汤也喝不到了,因为当你从苹果官网买一部 iPhone 邮寄到你县城家里的时候,全过程与你县里的税务没半毛钱关系。
所以,随着电商的兴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财政优势迅速扩大,本来县里还能养活一些经销商,现在这些经销商直接就没了,只能留一两家快递收个几块钱的快递费。
这种模式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导致了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的局面。
县城并不是没有经济活动,比如河南很多县城,其实经济也不是完全没活力,但县里财政没法看。县里的经济活动与县财政分离了。
而且我们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即户籍限制。倒不是说农民无法迁户口去城市,现在很多农民是不愿意迁户口的。
但这样会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青壮年农民户口在县里,但青壮年农民并不生活在县里,他们都在大城市里打工。可这些人又无法真正留在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等这些大城市只需要他青壮年时期的劳动力,并不要他这个人。农民工的社会成本依然由老家县城承担。我国现在,此时此刻还有上千万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大城市工作劳动,自己留在老家上学。
县城无法获取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却要承担这些青壮年劳动力的社会成本。
这才是真正让县里财政困难的地方
因为如果仅仅是经济活力不行,人口流失,对于政府来讲问题也不大。人少了,负担也少了,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离开,意味着本地儿童数量也会大幅减少。
经济发展别想了,但也不至于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我们只需要控制政府社会的运行成本即可。也就是我们可以大幅减少老师警察等社会服务人员的数量。其实现在县里的行政编制没几个人,最大头的是老师,因为义务教育,然后是政法系统,维持治安。
如果是真的人走了,人少了也行。意味着这两大块支出可以大幅削减。
但问题是现在的人口流失是假流失,是人走户籍不走,成年人走小孩不走。
这就给县级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它没法躺平,它还必须硬着头皮把社会服务事业办起来。
县财政有出路吗?没有,因为它的税收被大城市抢走了,然后还要给大城市承担社会成本。
改变这种情况,要么改税制,要么改户籍政策。但县属于没有任何政治话语权的层次,这俩都不是县能影响的。
所以,只能靠转移支付和借债来应付。这也是我在写台湾和美国对抗时一直说美国对中国极限压迫,台湾屡屡跳脚,中国却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的原因之一。
因为沿海地区给内地的转移支付是要依靠外贸的,现行体制下,一旦外贸出现问题,上海深圳财力雄厚还能撑一撑,内地这些县城转移支付少一点工资都发不出去,少三分之一就可以直接关门了。顺带着还要引爆庞大的县级政府债务危机。
谢邀。
没辙。
我要有法子,马上社科院一辆小车开我楼下,我摇身一变成国师。
县级财政的困境有普遍共性:
一,交易量流出。
例如人口流出,就是就业、消费和投资的交易量流出;
二,收益流出。
除了常规的税费收入,还有就是资产价值。所有价格都是买出来的,没有交易量的资产一文不值。
这个流出结构就是城乡二元制叠加新时代大城战略的后果,只不过以前这些后果直接体现在农村。现在农村半抽干,压力开始体现在县级身上。
然后是分税制的历史遗留问题。
94 年的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地方和中央的财政关系:哪些钱你拿,哪些钱我拿,拿完了之后上面再给你返多少,基本框架有了。
但要注意:这个 “地方”,一般指的是省级。换言之,94 年主要解决的是中央和省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省内的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是什么规矩,没讲清楚。
于是有些省拿个人所得、企业所得、营增往下分,有些省内可以分资源税,有些可以分非税收入。大量省份内部形成了分成制和包干制。
就给你这么多,剩下的你自己搞,于是某些地方成了大货司机的例行罚款地。
由于没有规矩,省内财政经常出现复杂易变、讨价还价的状态。这种状态,得到发展优先权的大城自然无所畏惧,而处于人口投资双流出的小城就很艰难。
这种艰难在疫情与新生率下降的双重打击下明显爆发。
另,其实县镇这种情况是长期存在的。
九十年代是乡镇企业破产潮,于是一直到两千年初,县级财政都被称为 “吃饭财政”。
三提五统,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费。能收多少是多少,保县镇乡体制能吃饭。
停了农业税到扶贫攻坚之前,更是成了要饭财政,县镇乡的保民生保社会治理主要靠举债。那时候大规模支付转移还未启动,所谓举债等于打白条。
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社会环境,基层为创收无所不用其极,今天很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群体事件就高发在那个时期。
然后是扶贫启动的大规模转移支付,配合棚改下沉的土地财政,一定时期内提升了基层的财政收入,县镇乡治理好转。
但坦白说,这是需要外力维持的。
回到县级这个角度。
而另一方面,虽然省内分钱说不清,但花钱是刚性的。
随着扶贫、社会进步、老龄化,这种基层民生刚性支出越来越明显。
这就形成了一对基层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尖锐矛盾。
你上面一纸文件,千条线串到我这一根针,我必须办事;但我办事的支出,不要说省里,可能在市里都没人安排。
之前可以靠本级土地财政来缓解,但现在土地财政已经成了隐性债;而本地的交易量持续萎缩,税费都收不来多少。
为之奈何?
所以你会在这两年频繁看到一个非常 “神奇” 的新闻标题:“中央财政直达基层”,甚至能做到直达需要纾困的个人和企业的账户。
往好了想,这当然是减少流程审批、提高使用效率的创举。
但往坏了想,就是省甚至市一级,对县镇乡的支出抱有迟疑态度,以至上头需要自己直接打钱。
说实话这是有风险的,隔了很多层,上头并不一定能准确掌握下面 2844 个县级行政区的支出合理性。但大面上又拖不起。
国办发(2022)20 号文里第 16 条算是直言了对县级财政的要求:三保支出,“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激励”。
这个时候各省内就不要推诿犹豫了,兜底,之后的账可以慢慢平。
可以说,现在多数文件都是默认县级财政普遍缺乏自给能力,文件绕来绕去还是说 “完善转移支付”。
只是从惯例的省际转移支付,细化到了省内转移支付。
但真要做到完善的省内转移支付,那各省内又要进行一次 “省内分税制改革”,这样才能明确 “谁做事、谁花钱”。
那这又是一场省内混战,每个省那十来个城市都得成化骨龙:
给我的主体税种是什么?
你和我怎么分?你的直管县和我的所辖区县怎么分?
我凭什么多交?罚款要不要交?
省里这么想管,那要不你直管县级财政?
钱是和项目绑一块的。钱你要拿,那项目你来?
我市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退税等财政返还,我还退不退?如果影响地方特定优惠政策,那别指望 “城际竞争”,省际竞争都可能落下风,这个 KPI 你背?
上头指名要发展我这片城市群,你现在来管我的账?
反正也是非一日之功。
总之,眼下是靠省级兜底,最后是上头兜底,说到底还是转移支付。
长远看需要回归本级收支制度化,往健康的税收倾斜。
但这样势必要看着不少三四五线城市爆雷,而且不能大救,否则等于自己坏了所期望的财政纪律。
还要考虑县级城镇化的投资究竟要怎么落地,投资下去会不会成了地方隐性债的借新还旧。
世间安得双全法,见招拆招吧。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县城财政在现有经济格局下,开源几乎不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节流。
但是目前,能节的除了部分基层公务员工资以外,其他的费用,那是一点也不能少花,一点也不能停。
县乡财政恶化除了表面的税入不足,最本质的因素是,县乡所追求的面子工程造成的冗官冗费和县乡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但这个问题,才是无解的难题。
一、哪些可以不花,但是必须花的钱
1、县乡虽小,五脏俱全,平原地区,毫无旅游产业,也要有旅游局,我家乡的旅游局最大的任务就是每年给一座号称辽代的翻修砖塔申请维修经费和节日布景。听朋友说每年预算也有几百万。
2、为了丰富人民生活,也要有文化局,我记忆中,文化局最大的活动,就是元宵节组织的钢管烟花燃放,我高中的时候,每个镇都有专款资金用来购买烟花,每年总计 200-500 万费用不等,这个是每年如期上演的活动。
你说百姓爱看吗?爱看,一说有一大堆人,你说必须要有吗?也不是,给各村里的土路给修一修,不是更好吗!
3、还有组织的各乡镇村屯的花灯比赛,也是不能省的,在县城的公园里,各乡镇机关的花灯写着口号标语,制作成各类奇异的造型,慢悠悠的转着,足足填满了整个公园。
按照一个花灯均价 1-3 万计算,也要总计花费 100-300 万费用,这个也是不能省的。
4、县委大楼那是多数内地县城的标杆建筑,县委广场几乎是很多县城最灯火辉煌的地方,气派辉煌,低调奢华。
前几年出去办事,在东北的一个县委办公楼边上,建有几百个车位的超级停车场,车位间是葱茏的绿化树,那份大气豪华,让我以为身在北上广。
期间,成群的保洁阿姨们在清扫树的落叶。
如今,各地应该都修的差不多了,最少十几亿的县委办公大楼和配套设备,也是需要长年持续维护的大工程。
5.、还有翻修城市道路,有县城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好路常年修,坏路常年不修。
县城的主干道,那是每年翻修一条,没等这条路反应过来,就又轮到翻修你了。
这笔钱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的,国内二级公路的均价为 258.7 万元每公里,县城在翻修道路上面,每年至少花费几千万以上。
这还不包括,哪些过几年就换一批的绿化树,我上次回来家惊奇的发现,高中校门前主路上的成荫大树,都被换成了擀面杖粗细的小树。
一问才知道,哪些大树已经被换了很多年了,这些年树大一点就会换成小树,你看到的这批小树,已经是第 N 批了。
这些大树换小树的绿化费用,也是不能省的。
配套的修花坛费用,也是不能省的。
这都是明摆着的,还有一些神奇的费用,懂得自然也都懂。不能写,写了回答就没了。
二、没有新财源下要节谁的流
目前上面是,能收的都收了,不能收的也收了,我国的税已经很高了。
但是拿了税收大头的中央也拿不出钱补贴地方了,油价提高可以理解为变相增税,发改委的数据,其中 48% 是各类税费,原油价格之占比 30%,石油公司经营所得为 8%。
这就能解释,为啥油价越来越高,两桶油还在说自己不赚钱,因为大头都交税了。
地方缺钱,在伸手向中央要也会逐步成为历史。
但是新的财源确实还没出现,从目前我国的税收收入情况来看,所得税和流转税是主体税种的地位毋庸置疑。
**1、流转税:**2016 年的数据,流转税(仅含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不含关税)占当年税收总额的比重为 48.40%。但,这是中央地方共享的税,收到地方的并不多。
**2、所得税:**收入总额占当年税收总额的比重为 29.9%
一、个税部分,自 2011 年提高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后,我国的个税纳税人只有 2400 万,仅占全国人口的 1.8%,这些人大部分都在大中城市,县城内的个税税收,少之又少。
二、企业所得税,我国大部分县城除了沿海地区,像样的企业并不多。所以县城能收的上来的税也并不多。
在如今经济整体下滑的趋势下,这部分的税收创造,则更为艰难。
作为辅助税种的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始终都没有明显增长。
也不是县乡未来的支柱,所以在开源无望的情况之,只能是节流。
节流的第一步就是降低政府开支,降低各类非核心活动。
但是非核心支出才是必须支持,比如一个人常年下饭店吃饭都点 10 个菜的人,今日你让他突然吃一菜一饭,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只能一步一步来,先改成吃 9 个,8 个,7 个,6 个,5 个,4 个,慢慢减下来。到这也太委屈了。
如果就是想一直吃 10 个菜,也有办法,那就是让基层吃一段时间的咸菜豆腐,这样自己就有钱,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吃 10 个菜了。
直到吃不起 10 个菜,那就去借银行,财政的钱吃,如果借不到了,那就降低标准,委屈下自己,吃 8 个吧,不能在少了,不然实在太委屈了。
这就是如今的局面,你说有解法吗?是有的。你说这个解法能落地吗?那是不能的。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啊。
去年我省推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我们县就选择我们单位做试点。看了复杂的文件,我感觉就一个意思,要把乡镇财政所变成乡镇国库,变成类似于乡镇司法所一样的存在,就不在归乡镇政府管理,而是县财政局的一个下属机构。
然后,过年前夕,让我到县财政学做表,说 2021 年人代会报告要换成另一种,给我一堆表,什么转移性收入,税收收入,看都看不懂。反正就是加加减减,最后算出我单位改革后一年的收入应该是 8000w 多。
说实话,我也没想到我们收入会这么多吗?因为如果只看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我单位基本支出一年在 1100w—1200w 左右,项目支出在 2800w—3000w 不等,如果算上非财政拨款,决算数是可以达到 4000w—5000w 上下。那如果按照改革,实际上我单位还能有结余,那这个改革非常的利好,如果能改革成功的话。
但是实际上呢,改革的专项资金花完了,但我们依然归镇政府管理,所有的钱都必须经县国库同意才能拨款,乃至于以前很多通过实有资金拨付的项目资金现在也改成领余额了。2021 年决算坐下来,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也才 2000w 出头,基本支出变动不大,主要是项目支出变动太大了。很多项目虽然已经给了指标,但是县财政迟迟不放款,导致很多项目完工了,没钱给别人,形成债务。部分项目,连启动资金都没有。年底国库直接把指标收回,归为存量,做过财务的都知道,存量资金你再想用,那个就很麻烦。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地方政府真的是过得很紧张。县财政如果不控制支出,那么地方政府根本没有钱。基本支出是必须保障的,项目支出嘛,催一笔放一笔,你不催,催得不紧,是没有人搭理你的。
我认为现在地方政府最大的问题,在于债务总量太大,大到一个什么地步,县财政局长就说过,他不敢统计各个单位手头的债务,光是存量已经让他头疼了,而且每年都有增量,他保守估计,全县债务需要全县不吃不喝不发工资,30 年估计才能还完。
作为财务人员,我有时候开始担心了,会不会有一天,暴雷?因为我自己掌握的,我们单位的外债,金额最小的,都是 20 万,大的几百万,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在疫情期间产生的,如果哪天哪个老板撑不住了,那不是一条线都崩了?当然,我们一个单位没这么大能量,但是全国有多少这种单位,债务规模远超我们的有多少?想一想,不禁后背发凉。
而且很多债务,是不允许你进系统的,系统里的债务,那很漂亮啊,我们单位就只有 100 来万,但是系统外的债务,规模太大了,进不了系统,也就没有保障,只能怎么办,地方想办法还,地方又有什么钱呢?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农民,有几家大型国企,基本都是资源型的,哪一天资源枯竭了,吃什么?花费了大力气搞旅游产业,结果疫情来了,本来位置就偏,现在又不给人自由进出,这下好了,你这些投资的固定资产,在最该产生收益的时候,入不敷出,每年还要折损,十分的浪费国家资源。
所以我想建议,那些地方政府,真的不要把旅游产业当做核心产业来发展,我一直认为旅游产业应该是工业比较完善丰富以后才应该发展的一个产业类别。有钱,尽量先搞基础设施,尽量先扶持市场主体。
至于债务方面的建议,这个真的没啥建议的,那些债权人,还是做好思想准备吧,这个规模太大了,如果一个领导上台以后想还债,那就没有政绩工程,想要政绩工程,就不能还债,这是一个死结,解不开。
抄作业时候来了。
解决财政困难分五步。
第一步,找个乡镇银行的行长。
第二步,说服他背锅。
第三步,给点钱。送他去美国。
第四步,公布称系统是假的,钱被卷走了。
第五步,联系大数据办,给红码。
然后把困难和问题留给下一任解决,相信后人的智慧……
听说我们县目前还欠 200 亿多点儿。
上级制定了的快速的、全方位的发展战略,要求地方作为政治任务坚决完成。
地方领导面对上级交办的任务只能无条件服从,钱是小事儿,可以借、可以贷、可以哄、可以骗,反正我任务完成得好拍拍屁股提拔走了,烂摊子跟我一毛关系也没有。
我们县去年开始要求全市企事业单位融资,所有工作人员购买政府指定理财产品。给所有乡镇、开发区派任务,乡镇、开发区给自家工作人员派任务。
到现在为止已经给我分了 40 个 w 的任务,我碍于直属上司的面子,贷款交了 10w,老婆是老师,也分了任务,硬顶着没交。
我爸妈是农民工,房子首付他们付的,现在贷款也是他们在还。老婆家境稍好,但也不可能从婆家借几十个 w。
我们这个家庭根本没能力完成这种政治任务。
但这点儿钱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小意思。
交钱多就是工作表现好,交钱多就是政治觉悟高,交钱多就会优先提拔。
说实话我也没怎么深入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资本主义在腐蚀我党的根基,不知道党中央了解不了解基层的发展困境。
听老婆说有消息透露我们要降工资了,降 30%。
我跟老婆两个人一年差不多能攒下 3w 左右,降工资直接吃老本了。
恰巧看到这个问题了,乱答一气。山东。
其实内心很矛盾,一方面相信党委政府不可能这么搞我们,一方面又觉得有些 sb 领导确实会这么搞我们。
县一级已经穷疯了
我们这四川 18 线县城,外面都在传欠了差不多 100 亿(政府债和乱七八糟的欠账)外债,前些年县委书记和县长双双落马,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全部停摆。市里面下派了一个新的一把手休养生息,也就那几年全县所有的大型项目都没有搞。
据说,自 18 年开始县里面的事业编年终奖都没有了,公务员奖金减半,绩效有时发有时不发,只见工资条。
说实话这个县城工业还是有很多的,但是 100 亿还是很吓人,建县 30 年都不到。
实话实说
基建搞得不错,到市区修建了双向 6 车道的快速路,县城内部道路修的也还不错。
县城公交全部换成了电动大巴,和成都一样的型号
修建了体育馆,而且新区的湿地公园这些都搞得还行
而且县城内管网也升级改造了
昨晚上没事干去翻了下政府公开消息,今年人大上调了债务上限到 60 多亿了,乱七八糟的隐形债务加起来差不多接近外面传的那个数额。
没必要猜了哈,指名道姓不好,从评论看起来,四川的县城大家都差不多
我一外国友人曾到我的家乡做客。
在县城时,他看见一幢足有十层的办公楼,有围栏有门卫有车库还有绿化花园。
他指着那白底黑字的门牌说,这一定是你们的政府大楼吧。
随后表示我们的公家花钱过于大手大脚了,我们县政府大楼比他们大区政府还大。
嗯
我至今依然没敢告诉他当年他看见的只是县里的车管所。
看到一个老外解释中国特色户籍制度,一个主权国内部签证和护照,笑死
开源是没有用的,那群领导们从来不把公家的钱当钱,只要能给自己换到一丝政绩,把全乡全县弄得倾家荡产都行
无解。
南方不知道,东北的说一下。
东北县乡财政的困局主要来自没有税源,上边一遍遍强调要深挖税源。地方税源一般来自三个方面,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卖地收入。
增值税:县乡消费能力差,并且大多数商业活动连发票都不开,增值税很少。
企业所得税:东北大多数县乡都没有多少纳税企业,于是又弄出一个异地园区(你拉的企业不在你的乡镇在园区税收也算你的),但是依然没什么用,大部分乡镇依然要靠年底的转移支付和向银行借贷来发工资。
卖地收入:东北大多数县城房价常年 3000-4000 一平米,乡镇门市现在大多有价无市,土地挂出来也是流拍,开发商不愿意拿地,即使拿地也是地方城投公司自己拍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卖地收入。
归根到底还是北方县域经济的衰落,年轻人加速流向省会,县城里的年轻人大多是体制内,不能创造价值,大多数还选择网购或者去市里消费,进一步削弱了县城的经济,去外地的年轻人寄回家的钱被家中老人孩子网购花掉,导致县城除了饭店、药店等网购不方便的商铺都一片萧条。
目前来看,北方的经济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任重道远。
强省会政策依然还是目前主流趋势,没法逆势而为,除非能完善县域基础设施,但是完善基础设施就需要医教文卫人才,死循环,目前来看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当然谁有好的解决办法(重点是要合理。改政策,改营商环境这种别提了做不到)可以第一时间告诉我,我可以上报,要是被采纳奖金分你一半
没钱只是表面问题,根源是县域经济根本支撑不起当地的行政成本。有个答案说的好,行政部门是不创造价值的。它负责的是资源的分配,特别是大规模转移支付的背景下,行政规模越大效率越低,干的越多浪费越多,躺平了反而岁月静好。
抱怨分税制的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没有转移支付你们县是不是直接猝死了?中西部大部分县区都是要依赖转移支付的,如果没有分税制,中央拿什么来养活这些需要转移支付的县?
大部分县乡在大多数领域内没有比较优势的,不管搞什么产业什么行业都不会形成优势,这就意味着现存的经济体系已经是最优解了,不顾这个基础搞什么都是加杠杆硬搞,搞成一地鸡毛是大概率事件。
量入为出,根据人口规模逐步缩减行政机构,以保证基本民生为目标,一定规模以下的县乡不再落实一些指标,计划,工作,不再配置相关岗位,人员。没本事挣钱,就少花点。
发挥主管能动性也要看看条件,躺平了不见得不是最优解。
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的财政途径,目前还看不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定孕育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
这里的产房静悄悄。
这里的房产也静悄悄。
“人口负增长,房价就暴跌。”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最新的政治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房住不炒,通篇未提 “住房消费” 这 4 个字,资本市场说了 90 多个字,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郑州是中国烂尾楼之都,所以郑州的银行不良率最高,比如郑州城商行,而且郑州是第一个撒绝户网的城市。没想到赣州比郑州更狠:让 70 岁的人背负 30 年的房贷;无锡最狠:凭大学在读证购房,挖韭菜根!广西玉林买房送工作!珠海一人买房全家公积金帮忙!
想千方设百计挖大坑请老百姓和年轻人买房接盘。
互联网大裁员,深圳杭州的房价因此而继续暴跌。
杭州亚运会延期举行。
杭州房价因为亚运会延期举行而继续暴跌。
深圳:对恒大的处置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不良资产的处置价格是市场价的 2~3 折。
融创就是第二个恒大。谁是第三个恒大?谁是第四个恒大?
宝能城 484 套豪宅将拍卖、变卖,用以清偿平安银行债务!
深圳湾豪宅开发商半岛置业宣布豪宅停工,全员待岗,公司债务爆雷!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住宅用地流拍和撤牌地块数量达到 836 宗!流拍撤牌率高达 23.5%!
中国房地产的真实成交顶点是 2017 年,从 2018 年开始全国各地请演员请房托表演,从此之后房价阴跌变阳跌,阳跌变暴跌,暴跌变量价齐跌无人接盘,断供与法拍齐飞,爆雷与流拍共舞。
本来要给广东省的订单转移到了越南,中低端制造业向越南转移;十四五期间制造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人口也要随着制造业朝中西部转移,本来全国总人口从 2020 年就实际每年减少,东部地区房价还要暴跌。
2021 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数为 1768.16 万人,比 2020 年仅增加 4.78 万人。
2021 年末广州常住人口数为 1881.06 万人,比 2020 年仅增加 7.03 万人。
广东每年的新生人口都是潮汕地区支撑着的,广州和深圳的房价还要继续暴跌。
有的人因为股价暴跌而不得不卖房,有的人因为房价暴跌而不得不卖股票。
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就是房地产长期下行的年代,日本主动房地产去杠杆,中国被迫房地产去杠杆,房地产去杠杆时代就是通货紧缩的时代:现金不仅是王道,还很霸道。储蓄、保险、理财,学有余力的投资。
那些指望买房抗通胀的,通胀没看到,倒是把自己真金白银搭进去,高位买房接盘了!而且还是 30 年的房奴接盘侠!
世界各国央行推出 20 年来最广泛的加息措施,全球进入加息加息加息时代。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坚决不会使用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现在所有人都看到的房地产不行了,现实其实早就已经不行了,这是客观规律。
推动房地产税实施,地方政府推三阻四的,今年 1~5 月全国除一线城市以外绝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放松了房地产调控,可是新房卖不掉,土拍是国企央企在捧场,二手房挂牌量激增:现在收你房地产税,没意见了吧?没话说了吧!
房地产税是最猛的一剂催化剂,会加速中国房地产负动产时代的到来。
2022 年 10 月份党的二十大再提房地产税,12 月底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2023 年在深圳杭州厦门首先试点房地产税。
目前为止 14 个省明确加强建立省域副中心,目的就是分省会城市的资源给省内其他城市,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省会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暴跌。
指望年轻人买房接盘的还是算了吧,中国的房子是用来收税转移支付给公务员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银行自己狂收利息用的,所以读书多而且聪明的年轻人才不买房:白嫖永不为奴。
中国是稳汇率还是稳房价?跟美元 PK,能稳住汇率就不错了: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大部分都是一些国企央企在拿地而已。新房卖不掉,二手房又来抢肉吃,土地卖不出去,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房地产税势在必行。
对 50 后 60 后等的房子遗产,还要征收 50% 的遗产税,遗产税是直接税,可以直接补充地方财政,是房地产税的重要补充。
2022 年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给人看的数据全国新房均价降到每平米万元以下,同比暴跌 10.3%,新房都量价齐跌,二手房更加惨不忍睹。4 月份全国房屋销售膝盖斩!五一假期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价齐跌,同比再降 52.3%!而非重点城市新房销量是脚踝斩!
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人口负增长的年代,中国房地产市场还会继续下行,中国房价还会继续暴跌。
仅仅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就超过 1100 多万,全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就开始每年减少了:全国重点城市房价因为总人口每年减少和乡村振兴人员回流所以还要继续暴跌
普通老百姓和年轻人不消费,投的那么多大消费怎么赚钱?投的那些硬科技企业劲儿往哪儿使?
新冠疫情两三年了,俄乌战争给中美战争打了个样板,2018 年中美贸易战没有觉醒,现在老百姓已经普遍觉醒了,所以在降低自身负债,增加持有的现金。
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改善型需求给洗脑了!租房才是消费,买房就是投资。中国房价泡沫还会继续破灭,普通家庭辛苦赚的钱不要给房价泡沫做了陪葬。
跟谁有仇,劝谁买楼。
流动性是金融资产的生命:甭管你什么时候买的房,买的哪里的房,只要卖不出去,没换成现金,那都是纸面财富,啥都算不了。
房子换成现金是最惊险的一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持有人。
一瞬间,买盘虚空,而卖盘奔涌,大单小单,争先恐后地逃命……
2022 年美元加息 7 次并从 6 月开始每月缩表近 950 亿,还带着欧元英镑港币一起加息,这个时候的人民币降息降准,A 股还得跌,中国房价还要跟着暴跌。
2022 年 1-4 月份房贷直接转负增长,新增的贷款也是在借新还旧。说明居民房贷能力已经到极限了,全国制造的韭菜盒子过剩而韭菜不足,而且韭菜的接盘能力没有了:没人买房接盘,中国房价就是继续暴跌。
少子化降低房地产需求,老龄化加剧房地产抛压,房地产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政策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加速加量降价供应,美元提前缩表又加息,房地产税加大房子持有成本、缩短限售期到期踩踏式卖房:中国房价断崖式暴跌
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无论是大众自发炒成的,还是政府政策炒成的。
只要是泡沫,必然破灭。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忽悠老百姓房价软着陆是自欺欺人的,泡沫早刺破比晚刺破害的人更少,剩下的人才能以大消费为主的内循环:房地产不死,大消费不兴;打掉房地产,经济内循环!房地产不死,大 A 股不兴。
这次不一样?中国不一样?你的房地产泡沫都已经集齐了所有的金融投机泡沫的共性特征,你能有什么不一样!
说好的房价永远涨,买房抗通胀呢?!房价怎么一直在暴跌?想打折低价卖房平台不让上架?房产中介忽悠的大通胀在哪里?
一方面忽悠别人忽悠自己 “钱放在手里会贬值”,另一方面 “能贷款就别全款”“能贷多少贷多少,能贷多久贷多久”——现在又抱怨房贷利率太高了,贷款利息比本金还多:这是多么前后矛盾的人生啊?自欺欺人!
租房才是刚需,买房就是投资。投资买在了房价泡沫最高点╭╮高位买房接盘,那就是 30 年的接盘侠。
这么好的买房机会,你自己怎么不多买点儿,发动你亲戚朋友代持也行,你干嘛大张旗鼓煞费苦心地说出来,然后忽悠别人买房接盘?
2022 年第一季度 20 多家房地产上市企业宣布延迟发布 2021 年财报,美元 6 月开始每月缩表近 950 亿并加息 7 次,房地产美元债爆雷,人民币内债又集中到期:房企爆雷越多中国房价越暴跌
吃不穷,穿不穷,买房接盘一世穷。
阿 Q 买房接盘后房价跌了卖不出去,首付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我比没买房的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使尽了平生的力卖房,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卖出去,但这可恶的新房二手房不但很多,并且不好卖…… 但是不多时他也释然了:孙子才卖得出去房子呢。
2022 年清明假期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64.7%,房地产二手房和新房量价齐跌,互相促进,恶性循环。
疫情、战争等加速所有国家的总人口减少,包括中美战争,总人口减少房价就暴跌,因为房住不炒。
租购同权、老龄化少子化 + 房地产税导致的负动产时代,租售比过低导致的现金流黑洞,日元升值(人民币也在国际化升值),日本房价泡沫破灭后,东京核心地段房价暴跌到最高点时候的 1/9。2019 年 12 月的新冠疫情,2020 年的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火遍全球的元宇宙未来,全社会数字化转型,都是对所谓的核心地段价值的削弱——土地被技术平权了。学区房是炒作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智商税,移动互联网的现在和元宇宙的未来,炒作核心地段是为了自己脱手变现而已。
贪婪和恐惧,买房接盘的人全都占了。他们自己还不敢承认 30 年的房贷是真金白银被人割了韭菜,还执迷不悟地对客观事实进行否认。
学区房是炒作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智商税。北上广深房价暴跌就是从学区房开始的。
数据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全国 2021 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新生儿共 887.3 万。中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开始就已经负增长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维稳工作是掩盖不住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规律的。
2015 年至今买房接盘的人会高位套牢一辈子,他们不仅买在了房价泡沫最高点╭╮而且永远也找不到接盘侠了,他们因房致贫成为新穷人:房价上涨觉得自己跨入高资产人群成为人上人;房价下跌又把自己归类到底层人民。
全中国所有城市都缺人,都在想方设法大规模抢人,中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就已经开始负增长了:在总人口萎缩的时代,没有任何城市能够成为所谓的抢人大战赢家。
为什么全国的房价一直在暴跌?不仅暴跌,还卖不出去?不仅卖不出去,还要收房地产税?
为什么全国断供房法拍房的数量连续每年增加?
新冠疫情这两年多,法拍房数量为什么激增?
为什么房地产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排着队爆雷?
为什么房子严重供大于求,政府还要加速加量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
为什么深圳这样的城市要搞商改租?
为什么香港在 2019 风波事件之后要建设北部都会区吸引内地人才?
为什么 2016 年 12 月房住不炒之后,新生儿越来越少,连印度都超越中国变成人口世界第一?
为什么房企借了那么多美元债,而且美元要在 2022 年房企还债高峰年强势缩表又加息?
为什么部分地方政府降首付吸引买不起房的人去贷款买房?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躺平,不婚不育保平安?
为什么关于楼市的任何问题,知名经济学家和专家的结论都是要老百姓买房?
为什么不看泡沫化程度就炒作核心区域居然还有人傻乎乎相信?
跟电商刷单一样:房子挂在网上的价格是给国家统计局和老百姓看的,真实的价格都是大幅度打折的,而且即便是打折也很难成交。没有交易量的价格都是虚伪的价格。
中国比日本更快速度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而且是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日本的房地产负动产时代,中国进入定了!
2022 年中国房价还要暴跌,并周期性下跌到 2035 年。新时代 2012 年出生的人口 2035 年也才 23 岁。周期之下,玉石俱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985-1995 年出生的人对房子的价值观还是受到了 “必须买房,不然不能结婚孩子没学上” 的恶毒影响,土地财政、开发商、炒房利益集团等房地产利益相关者正是利用这种痴念般的社会文化观念,相互配合大规模地 30 年房贷割韭菜的。老韭菜割完了,而 1996 年出生的人大学毕业就是 2018 年中美贸易战,房价开始隐裂,只是绝大部分人还没觉察到而已;1996 年及其以后的人对房子的价值观改变了:不会觉得买房是必须的,婚姻和孩子也不是必需的,所以社会文化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幼儿园和小学招不满的情况了,2022 年是第 4 年幼儿园和小学招不满。
国家金融委、央行、银保监会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房住不炒写入 2022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来 4 次将房住不炒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如郭树清所言 “押注房价永远涨的人要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狼吃肉,狗吃屎。狼吃完肉已经离场了,剩下的狗还在吃屎,狗吃屎不说,狗还以为自己吃的是肉,屎没有交易量了而且价格暴跌了,还说吃屎很香,还嘲笑其他狼说你们连屎都没得吃。
“拥有超出其抚养能力的子女数量的个体,大多数是出于愚昧无知才这么做的,而不能称之为恶意滥用,在我看来更应该受到质疑的是那些刻意鼓励这种行径的人。”——《自私的基因》
“新冠一代” 出生的婴儿,普遍在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沟通技能测试中平均得分偏低,言语、运动、整体认知能力显著下降。新冠病毒会加重孕妇早产和死胎概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殖内分泌科 Marcelle Cedars 教授分享了相关数据研究,指出妊娠过程增加了女性感染后患严重疾病、机械通气甚至死亡的风险。妊娠早期感染病毒会增加妊娠并发症如早产和胎儿死亡的风险。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 4 次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速加量降价供应,跟商改租一起,分流新房和二手房的需求:新房更难卖,二手房不仅比新房更难卖,还租不出去
香港北部都会区,定位在科技生活区,容纳 250 万人口,既可以吸引香港人,也可以吸引深圳人,等于是同时增加了香港和深圳的土地供应,降低了香港和深圳的房价。
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平均年龄 38.8 岁,印度平均年龄 29 岁。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的速度和趋势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欧洲日本都要快!中国总人口从 2020 年就每年减少了:人口负增长房价就暴跌
年轻人要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尽量不生,多存钱给自己养老,先把自己活明白,不要害了自己,更不要害了别人。不要被房价泡沫、消费主义和自由主义所愚弄。
房地产税是直接税,可以直接调节贫富差距,还能转移支付给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国防开支也需要房地产税,房地产税有助于共同富裕。深圳杭州厦门的房地产税已经确定了,北上广深杭房价泡沫正式破灭。
房地产税是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到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是变过去的农村反哺城市为现在的将城市资源转移支付给农村:农村户口开始变现。
房地产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还产能过剩,碳达峰碳中和之下中国房价还要暴跌;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房价还要暴跌;房地产税加大房子持有成本中国房价还要暴跌;中美战争摩擦美元提前缩表又加息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希望中国共产党早日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
中美之间由过去的合作大于竞争变成现在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强烈但没钱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巨大但被收了 30 年的税,高收入群体有钱但消费不足以拉动经济,不仅如此他们有人还想着债务危机留在国内,自己去美国生孩子买房子移民: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
改革也是革命,革命革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不革了!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既得利益出发,政策反复,改革停滞,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我父亲是村卫生室的医生,疫情期间镇卫生院统一调度下级乡村医生执行防疫措施。
我父亲被派到附近某社区做核酸,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他一个人每天的核酸采样量能达到将近五百人次。
最初一周,镇卫生院提供午餐,即一荤两素的盒饭,父亲所在的核酸取样点,只有他一个人采核酸,但每天中午要领 25 份盒饭,其他的都被 “维持秩序” 的社区干部和领导家属领走了。
其他村子和社区情况也差不多,仅仅一周时间,卫生院给基层买盒饭就花了几万块。
于是,第二周开始,镇卫生院不再提供盒饭,“维持秩序” 人员自然随之减少,这时大家发现,没了这么些人,似乎秩序也还是老样子。
那么,父亲每天取核酸的抗疫补贴有多少呢?
70 块钱。
关注这个问题半个月了,其实我是想在这里找到一个突破口,哪怕是一个可能。结果,果然是没有。
作为一个乡镇政府正职,我想说如今县乡层面财政真是太难了。
高赞答案非常专业,我再用大白话解释下乡镇政府的收入。税收收入,假设一个地方企业全口径缴纳增值税 100 万元,其中 50 万进了国库,18 万上解到省财政,13 万上解到市财政,剩余 19 万进入本级财政。年底算账,再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部分比例返还。各省各市各县区各乡镇返还比例不同,大约企业每缴纳 100 万增值税乡镇实得 30 万多。非税收入,这块包括罚没款、租金、捐赠等,举个例子,去年沸沸扬扬的河北霸州摊派罚款就是刮地皮的非税收入。
再说说为啥税收和非税上不去。没有税收是因为没有本地税源企业,没有企业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地方没有支撑企业发展的资源、包括东北气候原因有半年停工期、包括我们给的政策不够优厚等等**。**实际上我们乡镇企业办理证件从来都是一站式服务,土地林业审批,采矿证延续等很多东西我都带着去局里沟通。我们乡镇之间沟通,大家都羡慕有非煤矿山的乡镇,资源是可以无视其他不利因素的硬件。至于招商引资政策,很多政策我们给不了,因为有些政策国家本来就没给这个长子……
非税这块,没啥可卖的,没啥可租的,更没啥可罚的。我们镇户籍人口 5 万人,实际上常住不到 2 万,商品房开发简直像是开玩笑。
开源难,其实节流也不容易。水路桥墙灯,基础设施本来也是上级部门投资,乡镇负责对上争取,但是仍然有一些应急的民生工程需要维护。机关支出,电脑早就该报废了,换不起,上个月厚着脸皮管省直工作队要了 15 台。食堂,现在菜比肉贵,压缩再压缩,再压缩机关干部就该骂娘了。去年供暖开发商集体到乡镇到县里去反应,要求补贴,今年这个煤价,还是难过。
说了那么多,日子还得继续。还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勒紧裤腰带,探索出一条发展的路。
创文创卫检查 1 个亿,迎来送往招待 1 个亿,宣传广告制作 5000 万,文件打印耗材 5000 万,大会小会组织 2000 万,公车保养维护 2000 万,服装横幅制作 1000 万,拦截上访 1000 万
中小学生营养午餐 200 万没有,农民农保补贴 500 万没有
嗯,基层财政很困难
先说结论,没有任何办法。
县乡镇一级面临的问题:
1、没钱,没税收,固定投资全靠编。
2、没人,我所在的乡镇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不到 10%,全日制本科 4 人,研究生一人。
3、留不住人,工资待遇低(年收入 5 万),工作强度大(365 天有 360 天需要上班),公务员有服务期限走不了,只能想法设法借调到县里去,事业编随时准备考走。
4、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用照片落实工作,这也是基层乡镇没有休息时间的主要原因。
5、财权和事权完全不匹配,属地管理,一票否决,基本已经把基层压死了!所以疫情期间的所谓层层加码并不稀罕,这是地方基层的一种自保,你要是地方主官,层层加码对你来说就是最省钱最保险的方式。现在上头主导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到了下面基本就跑偏了!地方现在还是以大项目大投资为主,这是见政绩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是拉动经济和就业最好的方法,没有经济何谈发展,没有就业何谈民生。但是更多的东西都被忽略了,地方主官的思维还停留在 20 年前,所以今年疫情期间暴露的种种负面消息都是之前地方从未考虑过的东西。
再说其他的,很多县根本没有产业支柱,前几年靠房地产撑起一波虚假的繁荣,吸干了县城体制内人员和百姓最后一滴血。
所谓的招商引资,基本套路就是低价拿地,抵押然后投资建厂,干几年直接卖给县城投公司然后跑路。
全县的饭店基本靠当地体制内的人养着,能考上好大学的基本就不会回来了!招聘个公务员事业编,考上的基本都是大专三本二本。
普通老百姓基本都是从事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说白了就是打工,挣个血汗钱。能润出去的基本不会回来。
谢邀,这么久了,还有人邀请啊
为进一步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积极性,B县政府决定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取消对乡镇财政收入目标管理考核。这样一来,乡镇干部从 “一票否决” 抓财政收入的压力下获得“解放”,腾出更多精力抓好其他各项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工作。
但是却给县政府增加了极大的压力,进一步影响到本政策能否长期实行。结合 M 镇实际,关于针对乡镇取消财政收入考核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这些方面的思考。
一、2015 年 1-6 月收支情况(单位:万元,下同)
M 镇财政收入结构统计表
![](data:image/svg+xml;utf8,)
二、近四年来收支情况
(一)收入类
1、在任务完成上。针对 M 镇实际情况,把下达的财政任务分为:
(1)反映国税收入方面的电站、木材加工等制造业、个体工商、窗口零星税收等增值税,地税的建安税、资源税、餐饮税收等。
(2)物流等总部经济、招商引资企业等产生税收。
(3)纯收入类,如烟叶税、计生、城建、土地出让等行政事业性收入。
(4)虚收空转类,如空转的耕地占用税、新增财政收入确没税源的那块收入。
(5)给乡镇的财力补助性收入。
2011 年 M 镇下达的财政任务 1252 万,完成数 1507 万,其中虚收耕地占用税 354 万、物流收入 411 万,剔除这两部分实际财政收入 742 万。2012 年任务数 1830 万,完成数为 1846 万,其中虚收的耕占税 263 万、契税 142 万、物流收入 611 万、财政口其他收入 200 万,剔除后实际收入为 630 万。2013 年任务数 2142 万,完成数 1412 万,其中物流收入 526 万、一次性打击 “三非” 产生的行政事业性收入 170 万,剔除这两部分收入,实际收入为 716 万。2014 年,任务数 1554 万,完成数为 1186 万,其中虚收营业税、契税为 400 万,物流收入 155 万,剔除后实际收入为 631 万。(见表二)
2、在可用财力上。2011 年剔除虚收部分,及扶持总部经济发展支出,实际财力为 609 万。2012 年可用财力 523 万。2013 年可用财力 795 万,剔除打击 “三非” 一次收入 170 万,实际财力 625 万。2014 年可用财力为 509 万。(见表一)
3、上级财力性补助上。2011 年 717.17 万,2012 年 702.01 万,2013 年 718.05 万,2014 年 787.55 万。补助数上都基本比较固定。(见表一)
从以上收入情况来看,M 镇近四年的收入都相对稳定,增收部分绝大部分是虚收成份,既无多少财力又浪费大量的精力及成本。另外在扶持总部经济发展上。
各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财税任务,都加大扶持物流等总部经济的发展力度,逐年增加扶持比例,有的乡镇没有一分钱的财力。这样既不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造成恶性竞争,也减少了乡镇的财力。挫伤了发展总部经济的积极性。另外,M 镇财力收入方面的变化,也主要反映在社会抚养费的收入变化上。
(二)支出类
根据现有口径及乡镇情况,把支出分为:
(1)上解支出,包含剔除计生经费、烟叶基金以外的所有原口径上解项目。
(2)刚性支出,包含政府、站所工资及津贴支出、公积金支出。
(3)其他刚性支出,包含村干部养老保险、义务员、扶持各村烟叶发展资金、村级转移支付、“三老” 资金支出等。
(4)“三公” 经费支出,包含公务接待支出、公务用车、公务用品购买。
(5)其他公用经费,包含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环卫费、公益事业项目支出、其他福利费如降温费烤火费等、其他支出。
1、上解支出
2011 年为 524.92 万(教师工资及绩效支出 401.24 万、计生上解 69.98 万、烟叶上解 13 万等)剔除计生、烟叶上解实际上解数为 442 万。2012 年为 531.48 万(教师工资及绩效支出 393.19 万、计生上解 76.99 万、烟叶上解 12 万等)剔除计生、烟叶上解实际上解数为 442.49 万。2013 年为 590.56 万(教师工资及绩效支出 387.97 万、计生上解 120.15 万、烟叶上解 13.8 万等)剔除计生、烟叶上解实际上解数为 456.61 万。2014 年为 563.53 万(教师工资及绩效支出 422 万、计生上解 67 万、烟叶 15 万)。(见表一)
2、刚性支出
2011 年 329.16 万(政府、站所工资及津贴支出 301.58 万、公积金 27.58 万)。2012 年 368.18 万(政府、站所工资及津贴支出 337.11 万、公积金 31.07 万)。2013 年 383.91 万(政府、站所工资及津贴支出 337.81 万、公积金 46.1 万)。2014 年 600.9 万(政府、站所工资及津贴支出 518.42 万、公积金 82.48 万)。(见表一)
3、其他刚性支出
2011 年 170.59 万,2012 年 192.65 万,2013 年 199.24 万,2014 年 223.24 万。(见表四)
4、“三公” 经费支出
2011 年 268.43 万,2012 年 159.25 万,2013 年 127.94 万,2014 年 57.23 万。(见表三)
5、其他公用经费支出
2011 年 105.18 万,2012 年 78.61 万,2013 年 140.44 万,2014 年 111.35 万。(见表一、八)
从以上五类支出不难看出,主要是 “三公” 经费支出、其他公用经费支出有所变化,其他支出类变化不大,随着 “八项规定” 深入,“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而相反公用经费支出却具有不确定性,需加强管理。
三、对策建议
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征管,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合理划分收入范围,科学界定财权和事权,明确县乡政府承担农村支出责任。实行收入 “以奖代补” 方式,支持乡镇发展经济和培植财源,确定 “划分收支、核定基数,收入上缴,支出下拨,超收分成,短收自补,一定三年” 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真正做到财力下移,保障乡镇既得财力,为乡镇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体现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政策。
从乡镇角度方面,乡镇对取消财政收入考核后体制改革要有积极性,让乡镇既减轻了压力又看到希望能够接受。从县财政的角度方面,既减轻了乡镇压力,让乡镇轻装上阵谋发展,又能为全县长久发展提供不歇的动力。
结合 M 镇情况,应从三方面作出调整:
1、收入范围。将国税收入、物流收入、已入园的招商引资企业按县里政策划分税收分成、计生社会抚养费收入按 60%、烟叶税按 10%、教育费附加、车船税全部划县财政收入。烟叶税的 90% 部分、计生社会抚养费的 40% 部分、建安税、资源税、餐饮税收归乡镇。
为了培植财源,增加乡镇发展的后动力,新增入园的企业税收重新划分税收分成最少要 70% 以上归乡镇。另外给乡镇的财力补助性收入(即转移支付)县里全部收回。根据以上划分核定基数,根据近三年的结算平均数来核定可用财力基数,一定三年。
全部划县财政收入的税收不需核定,与县乡分成的重新核定,确定上划县财政财力基数后,低了乡镇压缩公用经费并拿财力来补,超出部分县里按一定比例奖励,建议不少于 70%。(见表六)
2、支出范围。按支出分类的第一、二、三类支出由县财政负担。第四、五类支出由乡镇负担。
3、其他事项
(1)按属地原则依法征收的税收、行政性收费收入、实施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国债、以工代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等项目税源,划归县本级。
(2)严格执行 “乡财县管乡用” 改革政策,明确支出顺序,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乡镇债务规模,积极消化旧债,严禁发生新的债务。
(3)各乡镇经过国土部门招拍挂牌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金,要全额上缴县财政土地出让金专户。县财政按照土地出让金的管理规定和使用范围,70% 拨付乡镇使用,主要用于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拆迁费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可以作为基金调入公共预算。另外增加乡镇的用地指标。
(4)建议乡镇设立税务机关办事机构。目前乡镇项目日渐增多、经济活动活跃,税务部门办事机构基本上都设在县城,以至于老百姓交税难、不愿意交税。
(5)加强对财政所人员配备。财政所其中的职能之一,组织财政收入及培植财源。可现在人员少且老龄化,日常工作繁重,较难抽出时间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6)针对重大事情的支出县乡一事一议。比如重大事故维稳方面、县里的重大活动需要在乡镇办理、乡镇的重大发展建设方面等。也可在县里成立专门账户,从各乡镇的公用经费中抽取,按各乡镇的公用经费年终结算的 10%,多使用多提,县里 1 比 1 的配套,实行专款专用。
2011-2014 年 M 镇财政运行情况预测表(表一)
2011-2014 年税收情况(表二)
2011-2014 年 “三公消费” 情况表(表三)
2011-2014 年其他刚性支出明细(表四)
2011-2014 年实际支出情况(表五)
取消税收任务考核后税收结构划分表(表六)
2011-2014 年财政供养人数(表七)
2011-2014 年经费支出、事业支出明细 (附表)
2011-2014 年政府其他费用明细(表九)
难得有人对这个感兴趣,再补两个:
乡镇财政所的纠葛——以西部 V 县为例
188 篇:财政金融总目录 (有数据、有分析)
凡事多讲正能量!
你们要相信基层人员的素质,按照当年扒房牵牛的执行力,连生孩子、集资收费、摊派罚款的事儿都能干成,解决点儿自身的困难还不是小意思?
《商君书》里面那么多手段,随便哪个都能帮你把事儿办好。
比如就一招 “以奸民治善民” 这问题就能解决。
你去乡里开个饭店,牛肉馆,羊肉馆,半年就知道了,单单一个独立办公地点的,5 个编制的兽医站(畜牲局下属,乡镇单位)就能在牛肉馆赊账 1 万多元。
其他交警队,派出所,乡镇府,学校就不用多说了。。。能有啥乡镇企业被这种吃?王思聪才能吧
死局 ·· 改不了的~ 绝大多数县乡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来源 靠收税是收不到 但是开支极大 目前体制内还是在快速膨胀的 基本上做一件事情 花 1 块钱 至少要另外 1 块钱花在人事上~ 而且这是所有文官体制的通病 历朝历代~ 加强监管 设置新的机构 编制增加 然后又要协调 又有新领导 服务新领导 编制不够 临时工干活 招临时工 ··· 体制内越来越庞大 效率越来越低下 文官集团天然就有不断繁殖的特性 就是编制体制内人越来越多的毛病 这个是几千年中央集权的通病 开源开不了 节流也不现实 百姓苦 然后更多的人往体制跑 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体制也需要更多的人 有点类似明朝末年加税剿匪的故事 ·· 当然这是最坏的结局 ·· 现在是刚有一点这苗头
自己改自己 自己割自己肉不现实~ 开国那一批将帅基本上是老死在岗位上~ 以此方显邓公之伟大 中国几千年改革 唯一一个把刀口开向自己的人 割自己肉然后善终~ 取得大成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下我国分税制的情况。分税制是朱镕基在任时候推行的,背景是中央财政吃紧没有钱了,要在地方财政的大蛋糕上面分一杯羹。地方为什么同意呢,因为中央答应地方来个财政转移支付,这种事以及背后的内幕,网上可以百度,不多说了,
分税制实行的结果是弱枝强干,中央名正言顺从全国吸血,中央政府从此土豪了。地方政府面临的是财政收入的锐减。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相对于地方财政供养总规模,中央财政供养是很少的,这儿可以参考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央富的流油。
言归正传,地方在很大的历史包袱基础上(下岗职工,民办教师,事业编制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财政能维持正常开支已经很不容易,曾接触过一个百强县,发展比较好了,年财政收入 16 个亿,年财政支出 15 个亿,这其中呵呵了。领导不会也不可能去解决这些历史包袱,谁愿意得罪人呢。好一点儿的县尚且如此,恍论那些偏远山区穷困县了。
大部分乡镇财政依靠财政转移税收的,财政转移税收无非是收入由县统一收,到手后大家再分蛋糕,那么问题来了,乡镇怎么扩大收入呢?目前主要途径是出租土地,有企业的乡镇日子舒坦,没有企业的乡镇怎么搞?那只能乱收费和申请项目了(俗称去县里要钱)。乡镇申请项目这种事大家心知肚明,领导跑到位了,钱也就下来了,至于怎么花,相信没有人见过乡镇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公示吧。
乡镇乱收费主要分为农业和计生,农业随着 06 年取消农业税,基本上没什么了,有的也只是修修水坝这种公摊费用。计生嘛,大家看看国家计生委的一些内幕报道,相信会明白的。
综合来说,分税制实行快 20 多年了,当初中央答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基本上是个幌子,形成中央吸全国的血,省吸地方的血,地方吸县里的血,县吸乡镇的血,乡镇呢,有条件的拉企业,没条件的自己要项目,反正是八仙过海,各有神通,背后的利益链条,相信能写个博士论文了。
最后,说个俺的笑话: 俺妈奚落我的口头禅是: 你看看你,不知道存钱,你看看俺们村会计家儿子,上班才 2 年,已经在县城买楼了,你看看你打算怎搞?-_-||(特么一个月能省下来 3000 不算少了,真心攒不起首付)
怪心酸的,不匿了
税,你是收不到的。
网购买的东西这些税收到哪里去啦?
对咯,北上广深。
土地,你是卖不动的。
土地融资的钱是哪里融的?房地产商来自哪里?交税交在哪里?如果公司资金断裂先停谁的项目?
对咯,金融收益是省中心城市取得,税务嘛,断裂当然是断你的咯。
公务员工资是不会先发你的。
发谁的?
项目是不会先考虑你的。
在哪里?
优惠也是不会先考虑你的。
考虑谁呀?
什么叫吸血啊?为什么这么大贫富差距,不就是这么干出来的嘛。
所以你们很容易就能明白县城困局,那就是你能干好,但不要想上面有扶持,假设是特别有能力,那也不能影响省政府大局,最好把家里压箱底的东西都收拾收拾,搞到省上来。
方便省会集中 tw,吸血,卖房价嘛。
所以也就不难明白,先有几个大汉把鸦 p 吸起来吸出个腾云驾雾的假象,让老百姓觉得只要跟上那就能一起吸。
结果先吸带动后吸,最后面的被吸成人干了,前面的也吸不动了,那咋办呢?
骂后吸啊,只要把后吸骂够,那就还能制造出腾云驾雾的假象。只要吸的马力在大一点,前面的前吸还能够想象一会呢。
所以你们这几个月很容易看到一些包租公大骂后吸不努力。但不要急,躺下来之后,前吸他也就萎了,不过如此。
gwy 太多,养不起。
一些高赞答主提到了税源和税收背离的情况,合理,但是中国有高额转移支付。
如鹤岗转移支付一百多亿,接近当地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就算背离的税收由它征收,转移支付依然远超过它的税收。这是它正常收税达不到的水平。
县财政的问题在于吃皇粮的太多,人口太少,纳税主体太少。以陕西佛坪县为例,20 年常住人口 2.66 万人,地方财政收入 3661 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8.65 亿元,行政事业和社会组织 120 余个,财政供养人员 6000 余人。
ps:基本像鹤岗佛坪这样的地方,人口流失的小县市,就靠转移支付给财政供养人员发工资,他们消费来维持经济了。这种地方不如合并掉。
ps:更新一下,我查了下,中国常住人口低于 30 万人的区县有 1127 个,低于十万人的区县有 302 个
可能很多人觉得是开玩笑,但我真不开玩笑。
地方财政问题如果不靠转移支付,只有这一条貌似玩笑的道路可走。
解决财政问题,就得搞钱,搞钱,就得创造价值。
利用价值,统战价值,情绪价值,总得有一个啊。
利用价值你也拿不出什么比强县省市更好的东西让有钱人心动,再惠惠也惠不过人家。
统战价值查查电瓶车抓抓黄赌毒还行,但都是没有油水可榨的穷人,落个坏名声也没几个钱。
这不还有个情绪价值嘛。
学一学王者荣耀,学一学抖音。
就那破庸排名都有人愿意砸几十万几百万的钱。
就那几句大哥六六六都有人愿几十百万的砸。
那是真滴愿意下血本。
所以说打赏排名才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最好办法。
国服 / 省 / 区县财神打赏榜搞起来,周榜,月榜,年榜搞起来,上榜的博物馆,地铁,高铁,地标,公交车,滚动排名,怎么显眼,怎么来,怎么尊贵怎么来。
年榜的榜一大哥上地方志,编入地方课程,光宗耀祖。
到时候那些不肯打榜的有钱人,自然会有人带节奏说他们装大款,铁公鸡。
另外那么多业务,搞不出几个皮肤?
榜一大哥金色身份证,黄金养老卡。
有什么卖什么,大哥爽了,还能差你钱?
这不比变着法子收税来的简单?
~~~~~~~
真不开玩笑,有钱人是真有这个消费需求,而且是很强烈的消费需求。
只要悠着点,不乱卖增益道具,不影响游戏平衡,老百姓还能骂你不成?
。
我站在县级官方的角度分析一下吧。
一、收入方面
1. 县级并没有税收处置权,人家税务清一色中直单位,咱喊不动的,不可能插手他们业务的。
2. 非税收入也全划给税务管了,包括千夫所指的土地出让金,咱也摸不到。行政处罚收入(交警罚款什么的),这点蚊子肉也即将划给税务。
3. 我唯一的收入是转移支付,也就是上面打发我多少我有多少。一年大概十来亿吧。
二、支出方面
1. 医疗报销领域。县财政一年投入一亿吧。
2. 医疗卫生方面。虽说医院自收自支,公共卫生得政府担。比如免费的婴儿疫苗,营养包,村医诊疗费,一年也就五千万。加上医院要升级改造,引进设备,人才,一年也就投个两千万吧。
3. 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参战老兵这些特殊群体得兜着吧。一年也就三个亿吧。
4. 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公共免费电焊工、厨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年三千万吧。
5. 义务教育的投入,一年 2 亿吧。
6. 退耕还林补贴、生态林、粮种补贴一年要 1 亿吧。
7. 小农水项目,人农村人饮水、入户电改,一年要两亿吧。
8. 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小学、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通组公路、农村文娱设施、农村机耕道改造,一年要三亿吧。
9. 还有很多不想再列下去了。
10. 以上的工作得要人去干吧,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六七千人要吃饭,一年工资 4 亿要吧。
光我以上列出的硬性支出已经超过 15 亿了,加上未列举的 20 亿以上。
三、有没有乱花钱
1. 没有。至少绝大部分县没有。
2. 为什么县城道路反复的挖和修。他么的,这归公路段管,又是一个大爷垂管单位,冤死咱基层。他们是指标没花掉,代表工作没做好,下年砍预算。我倒是想把这钱拿来发低保,我有这能耐吗。
3. 有没有乱上面子工程,绝大部分县没有。前些年基础设施项目上马确实多,当年有钱啊,社会发展也需要啊。现在特么的入不敷出,哪有钱。
4. 如果我是少数财政困难县,你可以骂我能力不行或者乱作为,现在几乎所有县出问题。你还觉得是咱基层的问题?
当我听说拿几十亿修县城大楼的时候,国企七大姑八大姨每人发一万两万时,我就知道这套庞氏骗局玩不下去了
今天无奈的还是陪朋友坐了坐,明天早上体重有点尴尬了,不知道还能不能降了。今天和大家还是聊聊楼市。
这段时间房票是越演越烈,或者说,很多城市都已经启动了房票机制,不止是之前我们看到的郑州,还有温州、莆田等等的, 全国目前已知的,至少有 10 个以上城市,都启动了房票机制。
一些房产专家说这是棚改拆迁又来了。
但实际上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那么多城市说房票,但是大家细看一下,那些城市的拆迁指标是多少个,却没有说。
因为这个拆迁指标如果说出来,棚改拆迁的影响力就会弱很多了。
这就像是小马拉大车一样。车越大,需要的马力也就越大,如果只是一个小马的话,又怎么拉的动呢。
今年全国的棚改拆迁指标,只有 120 万户。
这是在住建部官网可以看到的数据。
我们国内在 2015 年到 2018 年期间,每年的棚改拆迁指标,都在 600 万户以上,而那几年,全国的新房供应比现在还要少的。2016 年的时候,全国新房成交面积是 15.7 亿平方米,按照一套房 100 平来计算,那么就是 1570 万套新房。在这 1570 万套新房里面,拆迁户就有 600 万户,拆迁户占比新房数量是 38%, 想想这么强的购买力,楼市怎么能不火呢。
而现在呢,全国每年新房是 17 亿平方米,也就是 1700 万套新房,而拆迁的指标只有 120 万,现在拆迁户占比新房套数,只有 7% 了。
现在别说搞房票了,就算是直接发钱,也拉不动楼市的。体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不用担心这个棚改拆迁能把房价拉起来,太难了。
上面不拨款,靠地方上自己凑钱,去搞棚改拆迁,玩不起来的。
其实如果说,大家真的非常的想要投资房产的话,彭叔建议大家,尤其是在那些二线城市里面,买房的话尽量优先新房,二手房最好别碰。
原因很简单:
如果你认同,二线城市对土地财政比较依赖的话,那么你就应该知道,二线城市还是会不断的卖地,不断的保持他的土地财政,这也就意味着,二线城市的新房供应量,将会一直保持在高位。
那么你想想,国内现在房价涨幅,什么样的房子涨幅最多?是 10 年前、20 年前的那些二手房吗?
不是,是 5 年内的那些次新房房。
那这些房价涨幅最大的次新房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前几年买的新房,现在开发商交房了,就成了次新房。
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或者是深圳,大家可以看的,那些次新房的涨幅,完爆了那些楼龄较高的二手房。
这还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就更明显了。
大家看看杭州的次新房,涨成什么样了?看看南京的次新房,涨成什么样了?成都的次新房,涨成了什么样了?
就连普通的二线城市,西安。这几年涨幅最大的二手房,有几个不是楼龄 5 年内的次新房。再看看那些 10 年前非常的火的二环边筒子楼,现在是什么样子。
所以彭叔建议大家,如果你真的想要投资房产的话,买新房,成功赚钱的概率,要远高于二手房,尤其是在那些二线城市里面。那些 ZF 限价的新房,就是发的红利,能买到,拿得住,大概率不会亏。
彭叔再提醒大家一点,现在二线城市里面,比较红的一些次新房,再过 5 年,就不一定红了。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现在部分二线城市的次新房设计,和现在一线城市的新房设计,差距非常大。
如果说以后二线城市的新房设计,是按照一线城市的新房设计出来,小区的环境档次等等的,那么想想,现在的次新房,其实就像 10 年前筒子楼一样,过时了。
二线城市一不缺地,二又缺钱,想让二线城市停止新房供应,怎么可能呢。
现在每卖出去一套新房,都是以后二手房房东的竞争对手。
所以现在很多房东在卖二手房,他们不是说不看好以后的房价,而是他们在换仓。他们把手上那些普通二手房,变成新房,这样的话,就算楼市还要冷个三四年,他们也能熬过去。
但如果说你买的是二手房,而且还是有楼龄的二手房,这个寒冬如果真的是三四年的话,那么之后,那么高楼龄的二手房,产品的品质不如那时候的新房,学区属性又被淡化,拿什么和人家拼呢。
其实彭叔觉得这种发展趋势下去,也不太好。
因为以后要是真的只有改善房房价才会上涨,那么有钱人会变的更加有钱,而穷人会变的更加穷。
穷人本来就是拿着全部钱,买了套普通的房子,全部的身家都在这个房子上,结果这个房子房价还不断的跌。
那么大家也知道,房价不涨的房子,不叫资产,叫负债,叫消费。
穷人本来就穷,还背着负债,去搞那么大额的消费。
富人都那么有钱了,他们还买那种房价不断上涨的房子,也就是买资产,不消费,富人就越来越富。
贫富差距会进一步加大。
以后国内的问题,将会更多。
之前 FDCS 里面,也有一个争论点,也和这个贫富差距有关。
那就是如果说真的按照房子的价格,来征收 FDCS 的话,国内大城市里面的社区,会像国外一样。
也就是有钱人缴纳最多的 FDCS,住富人区。
中产缴纳中产的 FDCS,住中产小区。
穷人交不起 FDCS,只能住贫民窟。
大家想想,现在很多收入不是那么高的人,他们住在房价很高的小区,也就是富人区,不是他们变的有钱了,而是他们买房早。
那如果说征收 FDCS 的话,那么以后能住的起,好小区的人,肯定就是富人了,你那些中产,住 2000 万一套的富人小区,FDCS 按照 1%,每年就要缴纳 20 万的税,他们根本住不起的。
所以如果说,真的搞了 FDCS,国内的住房小区,阶级会更加的明显。
虽然说现在也有点这种趋势,因为那些富人小区的房价越来越高,能买得起的,也都是富人了,只是说,现在的富人小区里面,还混了一批之前买房早的人,没有那么纯粹的纯富人区,但如果说征收了 FDCS,那就是纯富人区了。
换句话来说,现在如果真的收 FDCS,利益受损最惨的,是那些买房早的人,他们的收入没上来,全靠买房早,才能住在那些富人小区里面,要是一收,他们必须就要离开了,养不起房子的。对于那些富人来说,无所谓,能买得起豪宅,不可能交不起 1% 到 3% 的税的。对普通人或者穷人来说,也无所谓,因为以前没有在富人区买房的穷人或者普通人,现在不可能买得起的。所以最怕 FDCS 的,是之前那些买房比较早的人,他们是最怕的。
我们国内也想了一些方法,来遏制这种富人抱团生活的方式。
比如说强制要求新房小区必须配套安置房保障房,这样的话,就等于是强行的在富人区里面,安置穷人,让穷人能享受到和富人一样的公共设施。
但是这个行为,目前是矛盾比较严重。很多有公租房的小区房东,他们不愿意公租房的人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区,为此也经常闹出矛盾。像深圳这个小区。
那么大家想想,如果说以后,在有了 FDCS 的情况下,还强制的给那些商品房配公租房,而那些住公租房的人,大概率是不用交 FDCS 的,而那些商品房的房东还要交税。现在才只是物业费比那些公租房的高,这些商品房的房东就已经成这样了,那么以后公租房不交 FDCS,而商品房交,两者之间的矛盾,得激化的多大。
但如果说,搞了 FDCS,你不给富人区配保障房,那以后真的就是富人区就是纯富人区了,就像能开得起劳斯劳斯的,肯定不是穷人。
国内楼市调控真的很难。
往左,往右,都很难,不管怎么选,都必然是很多的矛盾,很多的问题。就没有一个不伤害任何群体利益的政策。
只能说是,利益最大化,舍弃一小部分人,成全大部分人。
但我们做为个体来说,没人愿意自己是那小部分人。
现在就是这么无奈,要么征收 FDCS,让那些富人抱团,住在富人区,然后每年缴纳高额的税费,然后再用这个税,来养活那些穷人,只是这样阶级固化会更明显。
要么就是保持现在这样,用政策手段,强制的给富人区里面安插穷人,把他们绑在一起,但是这样也只能是延缓阶级固化,而无法改变最后的结局。
很无奈。
现在买房也是这样,大家看看,不管哪个城市,哪怕是三四五六线城市,改善次新房都是相对最坚挺的,但是这些房子,现在普通人你买不起。
像是上海的改善房,一套至少 800 万以上,正常应该是 1200 万以上,就算按照 800 万,首付 240 万的,贷款 560 万,分 30 年还完,每年的房贷都要达到 35 万。你普通人去抗 35 万的房贷,很难。
那你如果买不起这种改善房,去买那种 600 万以下的刚需房,或者老破小,结果就是房价涨幅连银行的房贷都跑不赢,收益还不如把钱存银行。
现在上面也很头疼,怎么调节各方的利益,达到一个平衡。
最后:
楼市还是回到了品质为王的周期了,那些有一定硬伤的房子,谨慎一些吧。
彭叔全国房产粉丝群第 21 次放开了,不卖房,不卖课,纯交流
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没有实体产业,很落后。财政无非开源和节流。开源不提,只说节流。节流可分两类,行政运行成本,工资办公费都属于此类;政府项目支出,这一项支出比行政成本要大,而且存在不合理现象。
先说结论,行政成本是不能降低的,甘肃一个贫困县纯靠东南沿海转移支付养,你说贫困县的公务员是吃白饭的要削减行政支出,那贫困县几十万农民不管了吗?
如果把行政支出削减掉,那么社会稳定会出问题,比如你不给贫困县拨款,里面的农民工能把东南沿海打下来自己抢你信不信?有人说体制内少一半人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这是无稽之谈。因为在非盈利性机构,劣币驱逐良币是存在的,你削减一半公务员,剩下的只会是不干活的,干活的都走了,社会必然大乱,这就是文官政治所谓的冗官,几乎无解。
动行政支出是不行的,但可以削减项目支出,比如某些贫困县发展不起来就别花几千万扶持工程项目了,纯属浪费纳税人的钱,自己老老实实发展农业就够了。但是我国的政绩评价体系,建设来政绩最快,而且涉及工程腐败,也是无解。
相比之下,削减行政支出属于自掘坟墓。明末李自成是被优化的公务员,没见官老爷们被优化。
削减工程项目支出属于刮骨疗毒,必须转变而政绩观,同时放弃土地财政和所谓的基建促进就业,实实在在地发展工商业,毕竟我国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
不应该有什么县乡财政。
县乡的钱就地级市、省来发呗。
发不起那么多钱,就少养点人。
让公务员自己去电子厂打工自己挣去去。
都吃财政,谁来供财政啊?
贫穷的地区一半原因是被吃穷的。
那么多人发挥什么作用了?
别提什么财政转移,没给我,趁早收走。
看谁哭。
我们县已经在 “积极应对” 可供广大城市借鉴
因为产业单一,仅靠旅游业和转移支付勉强生存,我县年轻人基本上都去沿海城市打工。工业园厂房空置,部分老板宁可天天打麻将,也要关闭厂房,解散工人,以求自保。
20 年的疫情持续至今,整个县旅游产业已经黄了,房地产又卖不动,相关部门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积极应对。
1. 降薪
公务员、事业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降薪(绩效),辅警、协警、代课老师等行政、企事业临时工,暂时取消了年终奖,并且取消了加班费,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年薪从原来的 4-5 万,下滑到了 2-3 万
2. 交通罚款
电瓶车不戴头盔、车辆违停在线内、方向未按箭头统一停放,通通二十元…… 据交警同学反应,县领导的要求是一年罚够 2000 万,不然撤职
交警们纷纷上街指挥,协警们每天都有任务,完不成就取消双休,从 6.30-21.30,街面上一定能看到交警的身影。
3. 给企业减负
我记得 15 年关注过我县新媒体运营的岗位工资,普遍是 3-4k,入职 1 年还给交社保。22 年又无意间看到了同类招聘,薪资降到了 2.5-3k,社保直接没谈。
除了政府单位,给交社保的企业越来越少
并且小县城也大规模的出现了 996,我们金融行业虽然经常加班,但双休是有保障的,现在直接领导告知,别想双休,老实 996,不然自己申请离职……
这一波集体性加班潮,背后一定有大人物默许或者鼓励的
4. 抓赌抓嫖
我好几个认识的被拘留了,因为嫖娼
这么多年都相安无事,为啥集中在今年被抓?
以上所有行为,我并不感觉到意外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
无所谓了,因为我们是 zh 一戴
看了一些高赞答案后
我只想说,你们真的下过县或者跟县乡一级管理者们,土豪们聊过天么?
中国的县,一般来讲分为三种
1. 真正富裕的
2. 表面看起来还可以其实空心化非常严重的
3. 里外都穷的
1 和 3 不在讨论范围,咱们主要来说说 2
2 其实是内陆地区的主流情况
你说穷吧?一个县级税务所的 n 把手都可以开 60 多万的 gt。
你说富吧?普通老百姓是真的穷,甚至基层公务员降薪都不算事,而是停薪了。
问题看出来了么?
1. 社会财富的严重割裂,基本都聚集到了某些人那里
2. 由于这个地方建设是超前建设,不管人员配置、土地配置、城建、配套、交通等等,自从可以透支以来到现在,能做的该做的项目工程基本都做了,能承接的各种国家转移支付项目也都承接了,能忽悠甭管是外来还是返乡投资也都忽悠了。没这些,就没有财富,没有财富自然就不存在割裂。
3. 年轻人除了被收编一条路外,要想稍微体面一点生活就得离乡背井。剩余的其他劳动力,就算想干活,除了种地外好像也没什么是好做。换句话说,就是没产业!或者产业太小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富裕。
所以这个事看似无解
其实这个事本来就无解
因为要解,就得回归
回归是不可能回归的
老爷们吃进去的肉是不会吐出来的
地方背负的巨大债务是不会有人去背锅的
庞大臃肿的队伍是不会有人去清理的
存量资源是不会被重新分配的
换句话说
在增量被严重限制的条件下
首先要动存量
光是倒查 20 年各级官员和各类企业,就能让一个县好好的舒一口气
其次要动结构
吃空饷的清退并追套并罚款
冗余人员和组织裁撤掉
花钱但没有经济或者社会效益的项目全部下马
让一批想做事会做事做人事的来,不想的直接分流
再然后要表明立场和态度
良好的营商环境
就是立规矩并主动遵守规矩重树信心
最后
统一思想,没有做不起来的经济,关键是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
当然,首先是解决基本面的财政问题,这个在一番操作后,并不是问题,至少时间换空间了。其次要上马中短期的中低风险收益的项目,重新积累地方政府资金储备。最后,地方政府有钱了,有信誉了,还会没产业来这里落户?甚至自己来干也不是难事。
一个地方要发展不是 3-5 年的事,是一步一个脚印渐进式成长的过程。
目前看,要是不打土豪分田地,重新来过,越是地方上就越是没什么转机。年轻人不回去,投资人不会去,地方上更是没有人愿意好好的长久经营。(这里的没有人,不是指存量产业,而是自我孵化的增量产业)
另外,一的县才多大点,以目前主流县的财政收入需求来看,如果单靠存量产业的税收那是根本不可能平衡的,就算要增量,估计大部分的县级 gdp 要多一个 0。
不说县乡。
我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实话说,财政没什么钱了。
前几年财政有钱的时候:
现在好了,以上这些年年搞,今年没钱了。疫情第三年,连弄铁皮围挡,请保安的钱都没有了。这就是现状。
====6 月 25 日继续追更 =====
6. 前几年搞垃圾分类,然后给每个垃圾桶搞了一个不锈钢套筒。中间有个窗口扔垃圾。结果呢,窗口太小,垃圾桶又脏,大家把垃圾都扔套筒外面。然后,运垃圾的不干了,取消了好多扔垃圾的点儿。最后不锈钢套筒也不要了,扔了,当废品了。大概用了不到一个月。街道办特地派了志愿者守护垃圾桶,我就看到了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以后了。
7. 2020 年疫情来了,门口立刻就弄了个 pad 的东西量体温,发了出入证。那个量体温的 pad,用了两三天,坏了。修了好几个礼拜,后来好了,但是也没什么用了。现在能用了,但是又有保安和志愿者守着。
8. 2022 年疫情又来了,弄了电子出入证小程序。用了大概两天?然后就统一改成扫行程码了。这笔钱就浪费了。
反正现在看,是真的没什么钱了。浪费的和捞钱的都停了,显然源头没钱了。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没错,说的就是公务员。
能拯救房地产的只有房地产。
几个高赞制造焦虑输出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之前房地产开发,zf 能赚到的钱只有土地出让金和契税。县城而言,契税还经常需要减免。即便不减免契税,将土地出让金和契税平摊到每户,zf 赚到的钱不过三万左右。
即便以东部房价高达一万四的某县城碧桂园为例,土地出让金实缴 2.5 亿,240 亩地,亩均 205 万成交价,这个土地价格在绝大部分房价均价 7000 的中小县城算得上天花板!
共盖 5600 套房子,一套房 zf 赚多少呢?2.5 亿 / 5600=5 万不到,加上契税最多六万。
这是绝路,绝路懂吗?
一户人家六个钱包二三十年的税,大县城能收到五六万,好歹有人口基数不至于饿死,中小县城你才多少人?你三万一户不是找死吗!
钱都给银行和开发商赚走了。
我看过一个人口十四万的县城,没什么工业,但财政相当健康。
为什么?
因为他不搞房地产。
他怎么操作?
默许老百姓自己买地皮自建房,只要不是耕地。
然后老百姓建一套房,zf 上门要拆,老百姓写一个东西说明自己困难,房子没有占耕地,补三十万罚款,地方 zf 收取完给国土和房管局五万办证费用,剩下 25 万进地方财政。
这是三赢。
作为老百姓:别墅建筑成本 30 万(小县城专业修别墅的那几个施工队说起来都是谁的亲戚,谁都不敢坏了亲朋好友之间口碑,质量绝对 ok),罚款 30 万,地皮十万(小县城根本不缺土地),七十万就办下两三层有院子有花园的别墅。
其他县老百姓七十万买个小鸽子笼。
真心赢麻了。我都忍不住在当地买了一套。夏天去度假居住。
地方政府:本来一户人家我收三万,现在一户二十五万,这是接近十倍的利润。我十几万人收税收出了百万人口大县的感觉。花销还小。
国土房管:一户五万,年底大家都过肥年。办证?地方 zf 让办的,能不听?
就这一招鲜,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县市政修的跟花园一样,因为每户都单门独户有围墙,把地皮和道路规划好,处处是古树和青砖绿瓦别墅,能不好看吗?
而且此举还留住了不少老年人回乡养老。
青山绿水别墅院子,种种菜,出行有高铁。全县森林覆盖率 76%,野味和野生河鱼炒鸡便宜。
其实大部分小县城都可以走这条路,大城市卷工业去吧,想品味生活养老,还得是我!
只要开个头,后面县长再想搞房地产捞钱都搞不起来的,老百姓吃了糖,你还想他吃 shi?
此刻住在七十万多一点搞定的双证齐全自建中式风两百六十平别墅里,趁着夏日斜阳,阳台上远望名山灵秀,户内小花园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网购的太湖石也快到了,能再添一景。倦了还可以带着渔具步行五分钟去水清鱼肥的江边垂钓吹风,江畔柳树成荫,市政干净。
这特么才是人间该有的生活!
某些人为什么热衷地产?因为地产是包税商,收了三十年的税,给 zf 的才那么点。
钱去了哪里?嗯?你真以为包税商不给总督上供能做的下去?
全国范围内公务员大下岗,大降薪,
不能什么苦都让老百姓吃,
这样才可以维持的住,
否则继续由百姓供养大批不干活的,甚至是蛀虫,
在人口,经济都下行的时代,这实在是太难了。
工业时代又重复几千年来的老问题。
当然这是个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问题。理解一下中国古代为什么不要朝鲜,大禹治水时为什么在兖州花那么多功夫,其实都是财政金融问题。
如果一个地方的财政不能自给,那么维持该地方政府运作势必要动用其他地方的资源,在古代,这就是王朝政府一个巨大的财政包袱。
今天看样子这个关系也没变。
古代中国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县级经济规模维持一个小政府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工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变了,现代政府的职能也增加了,相应的刚性财政开销也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县乡这种行政区域的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没有,那么,维持一个现代政府的财政是不可能的。
县乡要维持政府开支,几乎百分之百需要依赖工业支持。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商务旅行,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
只要一个县有几个核心的产业,这个县的财政大概率能自给自足,公务员的收入也不错。反之,肯定堪忧。
江浙的百强县,几乎全是如此。
所以有效开拓产业体系,扩大其规模,并将其分散到全国各地所有的县乡,县乡的财政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个套路不过是四千多年前,司空大禹做过的,一点都不新鲜。
现在已经出了省以下财政政策调整的文件,简单的班门弄斧一下吧。
困难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入太少,支出太多,收支矛盾大。
对策从现在来看只能是把矛盾上交。其实这是一个好办法,乡财县管已经在全国推行了,按国发 20 号文的政策,县财省管也将在大部分地区实行,其实这是很对的,因为对于收支矛盾突出的县来说,他们难以弥补缺口,只能是想一些成本比较高的办法,纯粹的饮鸩止渴。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由省一级来进行统调,能够自己解决收支矛盾的县可以保留自主甚至扩大权限,解决不了的就由省级来解决那些财政不能收入,说白了就是自身不具备造血能力的县,化为部门预算的部门其实也算是一个还可以的主意,当然这不是最好的,但是对他们来说本来就不会有最好的选择,可以去选。
更一下。
评论区讲财政供养人口,坦白的说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财政困难的因素一言以蔽之,一个是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这个在中央和地方和地方的时候就矛盾很明显,在省以下各级当中就更加明显了。中央和地方两级之间有转移支付,均衡性财力。省和以下原来并没有成系统的这个制度。
你想一想市县两级固定的固有的财政收入有什么?国发 20 号文之所以说要把容易征收的数额固定的财政资金由市县两级征收,不就是因为原来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收入吗?试问一个地方连固定的有一定税基的收入都没有,谈何讲发展。
第 2 个就是各地区之间差距太大,众所周知,我国不要说各省之间省内各市县之间差距都极大,这样的搞法完全可以在同一省内导致有的县市财政非常的盈余,有的非常困难,这不是供养人员的数量和待遇所根本决定的。
如果有一种发展模式:
允许一家企业的总裁,在不受监督的环境下运营一家企业多年,
既偷工减料地生产,又做假账虚报利润,
那么我们叫这种模式为:
土地财政
无非是大清朝和美利坚的故智呗,还可以加上大河南的新发明嘛。
1、纳捐,让体制内的人买指定金融产品,按买的多少考核,买的多的优先升官,不买的淘汰,体制外的如果愿意买很多也可以吸收进入体制,或者给予人大代表的荣誉。
2、开启私有化,学校、医院、警察局、监狱、医疗救护中心、应急救援中心,全部私有化或私人承包,有钱社区可以保证充沛警力,可以上优质学校,保证优质治疗,没钱社区没警力,没学校,没医疗,底特律化,120,119 高价出勤费。
3、安排某个银行负责人出国,然后就说存款是非法的,被这个人卷到国外去了,然后禁止取款,敢闹的给红码。
本人一个在基层干的小菜鸡,太宏观的问题有一些我也考虑不明白,只是根据自己所见所想来回答。
如果你认为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别杠,肯定你是对的。
另外要相信党和中央,你要是不相信,我不搭理你。
土地财政已经被证明,是有问题的,本来我想说,玩到头了,但是肯定会打脸,因为本地区作为一个 n 线城市,本年度依然卖了一些地。
只能说,国家对土地财政的依存度在有意识的减少。
财政嘛,狭隘一点解释无非是怎么搞钱并且花钱的问题。
花钱简单,搞钱难,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怎么搞钱?怎么合法的搞钱?
历朝历代的变法运动都是重头戏,无非两点,开源和节流。
开源为主,节流为辅。
反贪腐,规范各种花钱手续,规范地方的财政制度,都是节流的手段,这一方面贵在坚持,而不是继续层层加码,道理很简单,总这么搞,苦的永远是最底层。
举个例子,某县城局机关一个科室 3 个人。那么在上层的市同样的局机关同名的科室竟然有 13 人,这里头学问很大,编制同样的情况下上级部门有权有钱,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搞到帮忙的人分担工作,而底层没有这些筹码,只能累死。
这个事并不违规,我也无意举报抱怨什么,我只是通过例子说,各种政策最遭罪的一定是底层。所以,一些事情过犹不及,维持现状甚至松绑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那么开源呢?这是重头戏。国内看来,各种数据显示,贫富分化是较为严重的,虽然我们不能按照纯粹西方的基尼系数来衡量,但是当前现状确实较为严重。
个人认为,规范税收,实行美国的严苛的纳税政策,并且加征遗产税,资产税等富人税是一个不错的破局之道。当然,我人在底层,无法估计这其中的阻力。
然后是提高劳动执法部门的权利,比如人社局,应该将劳动监察的职能发挥出来,严格促进社会落实劳动法,保障劳动人员合法权益。这么做会提高劳动成本,有可能导致资本外流,那么就要同步加大对资本外流的审核监察制度,限制私人企业的资本外流,限制国内富人对外国的投资和资产转移。
继续推进好法制改革,但坚决杜绝西方的陪审团制度,落实好我们自己特色陪审团制度,加大中央巡回检查力度。
打开投诉渠道。制定层级规定,公开到某一级领导人电话。
同时,加大加强网络审查制度,任何反对社会主义的言论应当追查到底,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保证没有人以上访为名闹事,为了防止真正的问题被地方阻止,网络审查的权力最低只能到省一级,权利不可下沉。
暂时想到这些。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觉得不对,不用想,你肯定是对的。
财政困难的县级行政区暂时停招公务员,财政困难、人数较少、发展潜力不足的县乡两级能并县的并县,能并乡的并乡,能并村的并村,逐步消化现有公务员队伍,精兵简政,开源节流。
不仅能够降低财政压力,压减公务员队伍,更能够整合资源,为下一个发展周期打好基础。
是时候缩短战线了。
可以学习国外。
当这个县没财政收入了,那么就解散县政府。
然后把周边的几个县合并,减少层级,减少公职人员降低财政开支。
大家谈得都有点大,我也不懂,我就说个这两年才发生的事。
垃圾分类,这个是全国都在搞,不知道投了多少钱,反正金额不小。
现在垃圾分类已经做成了一门生意,都知道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好,但是绝没有中国人这么魔幻。
以前的垃圾桶,就是垃圾桶,现在的垃圾桶我给你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垃圾分类给你上人脸识别,二维码,GPS 定位,做 LED 滚动屏,做湿气消毒,你能想到的都给你做进去,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个投放垃圾的产品,报价几万块,还是成本!
这种智能垃圾站点在发达地区销路特别好,贫困地区依旧是普通垃圾桶,说实话这种东西就是浪费钱,性价比极低,过 2 年就坏了!
我不懂什么大家谈的什么财政制度,但这种东西的出现真的让我震惊了!
垃圾分类是好事,但在这里面浪费的钱,天文数字!
我是做广告生意的,这东西是沿海厂家销售发给我的资料,我当时就傻眼了,我们这些内陆地区哪见过这玩意儿。
核心就四个字开源节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开源的方向:
1,征收房产税,除了正常商品房,允许农村宅基地办理不动产证,不办理的默认集体产权,不缴纳房产税,不能正常交易,办理不动产证的需要缴纳房产税和交易契税。
2,扩大第三产业税收。第二产业其一普通县乡根本是无法和东南沿海竞争的,其二县乡是被东南沿海通过电商进行财富收割的对象,根本没机会,第一产业就那么点 GDP,而且还没税收。唯有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高,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 GDP70% 以上,但是第三产业的发达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如果县乡经济财富一直外流,没有资本进入进行一次分配,也没有政府进行二次分配,县乡区域居民只可能越来越穷。就和一个池子里进口小,出口大,池水越来越少一样,县乡居民通过劳动力从外界获取和积累的财富再通过购买工业用品全部外流到城市,那么县乡没有任何机会。
只有县乡通过劳动力积累的财富在县乡区域内部进行消费和交易,县乡才可能有税收。唯一的机会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譬如当地的餐饮,旅游,KTV,按摩等第三产业,这些消费留在本地,县乡政府才可能有税收。
但是服务业的发达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个涉及到很多政策面和全社会财富一次和二次分配的问题,县乡政府解决不了。
节流:
1,制约基层编制和公权力的扩张是节流的基础。基层编制和资源扩张是政府权力的禀赋,如果没有制约县乡政府权力扩张的机制,再多的税收收入在面对持续扩张的县乡公权力也有崩溃的那一天。市场越宽松,经济越活跃,相反:县乡编制越扩张,各个部门会想办法扩张权力,进而抑制经济活力,减少税源。
最简单的办法,
1,县人大代表兼职改全职,实行差额直选,增设县人大代表办公室,人大代表由 4 年任期降为 2 年,通过强化人大代表对政府财政和权力扩张的制约,抑制地方财政扩张的欲望和冲动。
2,公开透明,人大代表议案全部公开上网,政府的处理流程和进度全程公开。
3,允许县乡政府破产,打破政府债务刚兑,增加资本风险定价,抑制县乡政府过度负债。
4,乡一级政府改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只设立公共服务办事大厅,取消乡一级管理机构,强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少甚至是弱化基层管理控制职能,压缩编制。
总的来说就是,其一,大部分县乡政府只有靠第三产业才能收的上税。其二,钱收上来得有人或者有角色能抑制县乡政府乱花钱和权力扩张的欲望,得有相对均衡的机构监督地方政府的权力欲望。
没有这些开源和节流,县乡财政崩溃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即使是中央政府也无法兜得住县乡政府权力和资源扩张的欲望,也无法管的住县乡政府是否把钱花在刀刃上,你妈给你再多的钱,没有有效的制约,你总会找借口把钱花完的。
结论是:现代经济和税收制度不支持 “大政府”,“大政府” 在现代税收制度下,迟早要崩溃;现代税收制度不支持扩张性政府,冗官冗政所导致的行政成本和权力寻租成本会降低效率,会把经济搞死。
说白了,现代税收和经济制度是基于资本主义 “小政府” 的,所以我们学习的现代资本主义税收和经济制度是无法支撑中央集权式 “大政府” 的,要是强行实行“大政府”,要么经济崩溃,要么政府崩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匹配的恶果分分钟显现出来。
人家的税收和经济制度是博弈出来的,你是学习人家的,这叫画虎不类反成犬,没有虎架子,穿上虎皮,改变不了是兔子的本质,在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大棒下,一戳就破!
不信你看看下面!
谢邀,躺在井冈山夜简答一波,有时间再追更。
个人觉得没那么恐怖,转移支付呗。
国家总体调控,之前是高度依赖土地,现在就直接可以拖着了,用时间换空间,这不是我猜的。就这么做的,以东部某县的数据,房产从 1 万掉到低的 5000 多,大部分有价无市,房产商不敢拿地。政府就通过国有城投发债搞基建,左手倒右手,拉 GDP 稳就业。什么医院、中小学学校、职校、科创中心等等都来一波。
房子当妈的都在放水,任务就是跑对接转移指标和联系农发行、国开行、中信建投一类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嘛。
以上体制内的在岗同志一看就懂,你们说说哪个县不怎么干?
不慌
有人在下面问啥是转移支付?
会问的人应该不是体制内的,怕听不懂,简单的说就是上级政府把钱有定向或不定向的转移给下一级政府使用,是财政统筹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平衡地区财力、引导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转移支付有两大类,中央规定具体用途的拨款叫作专项转移支付,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用途的叫作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款专用,“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以往这样的表述在老百姓看来,就等同于一颗定心丸。事实上,专项转移支付带来的财政专注力也的确对以往的 “中国速度” 助力良多。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专项越设越多,政府财力的蛋糕被越切越零碎,被人们诟病为 “撒胡椒面”,统筹的作用就降低了,而且地方政府想根据实际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 也比较难。不仅如此,专项过多也是造成 “跑部钱进” 现象的重要诱因,也增加了廉政风险。
比如四川成都,虽然人口排行第 4,GDP 也是新一线,但实际的情况是财政转移支付全国第一,人均 GDP 排名 22 位,相当于妈妈用北上广深哥哥的钱每年都给这个弟弟发红包,妈疼你,因为战略需要,发展平衡得需要。
县级别的文化局,旅游局,妇联等都砍掉,甚至武装部也砍掉,一点用没有,净瞎花钱。
三年内
停止或暂停一切大基建项目
能够自收自支的除外(不准乱集资抵押互保等瞎球搞手段)
保持县乡基本运转
原来存量项目用 3-5 年时间完成消化
当地没有产出财政能力,地方开支依赖于财政转移,体制内靠转移发工资,体制外靠转移搞消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社会稳定的 shit 工作岗位
所以中国绝大部分县城承载了过量的人口,要允许县城人口大量转移,要允许没必要存在的县城缩减为镇,从来就没什么县城储水池作用,只是因为县城的媒体关注度不高显得那里好像是个低成本安稳生活的地方罢了
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还能让部分县城人自我欺骗来稳一稳,互联网现在如此发达了还指望县城人看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来自我维稳?
无解,以后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座大山,一是庞大的财政支出,包括吃财政饭的人和低效重复的投资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维护,二是老龄化下濒临崩溃的社保。照目前情况来看,放烟花只是时间问题。
开源节流,非常简单的事。
财政有太多没必要的支出了。至于为啥不减少支出,又是另外一层利益了。
说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媳妇学校,教学楼前面种绿植,全买的那种大树,又是吊车吊,又是挖机挖坑,买树成本又高,种一棵大树成本几万块。
能不能用其他办法解决?完全可以,买树苗种上就行,几百块买树,找人刨个坑种上,定期施肥。花十年时间长大就好了,十年时间对一个学校来说根本不算太长时间。
我们那县城财政收入也成问题,各种钱发不出来。但是去看看,各种政府大楼前面,要种树都种大树,没人种树苗。
作为一个长久机构,完全能等 10 年让树长大,节约钱的。
还有修路这件事,我大学是学这个的。沥青路面价格大约是水泥路面的三倍,并且维修更频繁。沥青容易老化,寿命没水泥路面长。好处就是没有缝,行车舒适,噪音低。城市主干道用沥青路面没问题。一些乡村道路,郊区道路完全可以直接用混凝土路面,现在就是各种修沥青路面,有的乡村道路都用沥青路面了。
你们不会裁员吗?
让一些同志先毕业,把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吗?
抄都不会?
困难得很,也简单得很。
高赞都说得很好。问题是结构性的。
生产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县城的工商业衰败完蛋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没有税收收入。
人口都往大城市跑,养老教育这些负担却留在本地。这是有不合理的额外支出。
指望土地财政更不行。
所以从结构上就是入不敷出的。
那么为何又说简单呢?
因为无非就是个收支问题嘛,你天上把缺口补上不就成了?
现在有转移支付。不过由于转移支付一般不会直接到县,更会出现独山县之类建奇观,以及各地为了政绩反复修路修花坛刷墙种树之类幺蛾子。水管子到处跑冒滴漏,效力并不明显。
你给它钱给它政策,它不是想着平帐平衡开支,而是挖空心思再去负债刷政绩,到处给你挖坑捅漏子。你就是有一千只手一万只眼也看管不过来。
那你干脆躺平。把固定的,难以动手脚的给负责了不就行了?
比如把教育部门给分出来,教师工资天上直接打到卡里。
再比如把医疗部门给分出来,医生医院啥的也让天上直管。
再再比如那个司法啥的自立喊了好多年了。正好把财政和人事跟当地政府分离。
有回答曾经说过,地方财政负担人员里头,教师占了三分之二的人头。
天上把最基础的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和医疗担子拿过来挑上。免得地方一没钱就扣老师工资卖医院卖学校毁根基。再把枪杆子捏手里就行。
剩下的职能。。。。。
说实话你想咋几把搞咋几把搞。能搞好升官发财,搞不好辞职回家抱孩子去,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当官的人。反正基础服务和暴力机构捏在天上,饿不死人,造不了反得了。
咱这个思路其实就是把转移支付的方式改变一下。
我们过去说公有制经济就是应该掌握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位置,可以不盈利但是要负担社会责任,作为压仓石存在。私有制经济灵活多样有活力应该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作为锦上添花的存在。
那么天庭和地方的关系其实也应该如此。
天庭就应该负责军教医这些社会基本职能,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至于地方那些乱七八糟千奇百怪的问题,才是一线自己应该解决的。
现在的转移支付恰好是反过来。不是为了兜底,而是还心存幻想希望输血造血。这是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有些地方它就是发展不起来,大部分县城就是迟早要破产。这是客观事实。
好比一个人瘫痪躺着起不来了。还拼命给他吃进口药输液有毛用?直接把拐杖轮椅送上门才是正理。
彻底躺平。
对那帮别逗子不抱任何希望,兜底别让它饿死就行。
这是唯一的办法。
困难可以探讨,对策没得讨论。
要有对策,为什么各国人口都往大城市集中。
封建王朝主要就死于财政破产,当代县城一样的。
90% 的县,那点产业,收上来的税,连三分之一的公师医警都养不起,就靠财政划转。
划转到没有地方能出钱时,就得举债;
举债到没有 SB 肯接盘时(通俗点说就是房卖不动了),就一起等死。
其实很简单,收入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养多少人
就是按地方收入来决定上多少项目,修多少办公大楼,配置多少公务员。
然而事实却相反,很多县政府财政收入不高,甚至收入下降,依然修了很多金碧辉煌的办公大楼,数不清的面子工程,体制内人员越来越多,地方债务也就越来越高!
债务最后还是会转移到劳动人民身上,时间长了,矛盾就激化了……
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只是不愿意
中国离富裕还有很长距离,蛋糕就那么大,谁在当下最能享受到时代发展的红利呢,当然是体制内的人,尤其是地方政府体制内的人,进入了体制相当于跨越了一个阶层。
他们有权力、资源和话语权,你要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就是直接动了他们的蛋糕,他们不会答应……
独山县 400 亿 喂饱了哪些人,一共多少人?
400 亿的债务,应该由谁来努力工作,挥汗水来偿还?
县城的债务问题,是县城寅吃卯粮,大干快上造成的。这个锅不能也不该中央或者老百姓背。
解决途径:继续借钱呗 或者 从既得利益者那征税呗。
二选一?
全国将近百分之 95 的县城出现同样的问题,居然大部分回答能把全部责任推到县区,动动脑子想想逻辑对不对吧。
指望还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货币贬值。
20 年前,一个镇政府欠饭店几万块,那就是天量债务了。现在,几万块还叫钱吗?
前十多年,增发的货币通过房地产完成货币创造,并流回少部分群体手中。虽然造成了贫富差距,但是也客观上维持了生产、生活物质的物价稳定。
现在房地产已经没法承接水了,再高位形成了一个堰塞湖。可放水还在继续,这些水唯一的流向只能是股市、生产、生活领域。
通胀甚至滞胀似乎不可避免。
假设你欠 100 万,你咬牙拖个 10 年、20 年,那你就赢了。
所有钱的事情都只有两个办法,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想办法弄钱,包括向上级讨要和向下级索取。节流就简单了,裁撤冗余就行了。
没钱就裁员
上海市全国人民的上海
这句话就问你服不服
当初一群小地方的傻子阴阳怪气
现在上海如果是大病初愈
吃转移支付的小地方就等死吧
可以合署办公,一个城市可以将下面的县监管起来
钱从哪来
从廉政中来
因为腐败一旦被控制,有财政来源的地方,他的工资即使较低,一样不会差乡村公务员这点
高赞回答的,因为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县城就是一个商品倾销地和资源供应地。
我觉得只是说了问题的一面。因为国内是存在大额的转移支付的,因此这不能完整的说明这个问题。
不发达县城财政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是,曾经日子阔绰的时候为了发展,政绩等原因背上的债务 和 效率越来越低的行政系统。
第一点。大部分县城是没有可以发展的产业优势,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不发展可能比大力发展的效果好。
大力发展的这段时间,民众日子还是很好过的。其中日子最好过的,是某一批人。他们汇聚了大量财富,然后很多逃离本地,去大城市。
不过现今遗留的债务都是曾经无效的投资,苦果需要当地人来承担了。
第二点。即使现在小县民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但总还有着不少日子过的很滋润的。这里面一部分是先前汇聚了大量财富的,还有一部分
就是仍在继续分肥的。至于具体怎么截流上面拨付的财富,我就不具体说了。
其实对于普通人,
要不靠着关系 / 编制在小县城过着还不错的生活。
要不就去大城市,
知道很难获取户口;
知道去大城市就是去贡献青春;
知道背井离乡的人都是在家乡没有关系的;
知道去大城市贡献的青春不少还拿去供养了家乡的关系户;
知道地图炮也只是底层的互撕而已。大城市的底层过得不一定比小县城的幸福。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基层编制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慢慢成为的代价。
人要想过好的生活,靠的只有能是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寄托于他人。
什么都想着 等、靠、要。最终苦果只能自己吞。
一般认为,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县城乃至三四线城市,就是一个商品倾销地和资源供应地,根本不存在土地财政,有时候为了吸引碧桂园、恒大这样的头部地产商来开发、吸引优质炒家、刚需客户,财政还要倒贴。
然而,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三四线城市消费立市的政策红利,比如,省以下财税改革的基于消费分税制试点、有兴趣基本收入保障试点、公租房 REITs 试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等政策红利只要合理综合运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发展机遇期,水到渠成。
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不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会被资本家全部夺走。而且我们的内需发展不管理想、发展遇到瓶颈,主要是全国所有城市都去 “招商引资”,发展生产制造,这不现实;要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区别对待,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内循环。
除了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还说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硬,两手都要抓!”。早在 1980 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67 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必须相互协调,全面发展,和谐共进。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了,发展兴趣产业链,三年文化强国梦,正当时;三四线城市就是发展精神文明产业,利用共同富裕的超投必投机制,可以提供资金支持。
启动大消费,以 SCG(本地消费总额)增速指标为主,是建立统一大市场、形成一国内消费为主的内循环,三四线城市消费立市发展建设的千载难逢好时期!
稳住下滑趋势,市长政绩考核指标一定要有 SCG(本地消费总额)增速。一定要设立超越 GDP 增长率的地方领导干部考核机制,那就是 SCG 增长率的考核机制,即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政绩考核机制,这个考核机制的基础是国家实行消费分税制。
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是指发生在本地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各种消费的实物及非实物商品金额,包括房贷、电力、电信等,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应该包括电商的实物及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与 GDP 对应,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可以简称(TR)SCG。
三四线城市消费立市的政绩考核指标,唯有 SCG;一二线城市可以 GDP、SCG 兼顾,主要以 GDP 为主。消费分税机制下,富裕城市财富财政收入藏着掖着不可能,一般城市 GDP 打肿脸充胖子也不可能,统计数据真实得多。。。
消费分税机制下,三四线城市的市长,不再是城市经营模式,是从整个城市需求端的消费来经营,其城市经营模式是消费经营:以人为本、经营宜居安居城市环境:三四线城市,房租、房价不高,菜品新鲜,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广大群众,具有无比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能够筑巢引凤,解决他们的工作机会、发财致富机会,就可以让更多普通人来落户落地、来消费。。。
而一二线城市丰富物质产品与各种各样服务的供给及其自身消费,三四线城市地域特色个性化的精神产品百花齐放的创造及其庞大的消费能力,是形成内循环的基础;消费分税机制,则为地方政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破除地方保护的冲动。
针对县域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消费分税其实是一种按照县域消费能力进行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补足,比根据人口来转移支付配置给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这里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合理得多。
从 GDP 到(TR)SCG 的考核,可以让三四线城市市长的升迁,不唯上,只唯下!
三四线城市本地 SCG 增长率政绩考核,能够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只有服务好本地市民、发展消费、消费立市,本地 SCG 增长率的考核,才能 遥遥领先同级领导,想不升迁都难。
更多消费立市超投必投构想,
详情请参阅张弓智库专栏文章:
超投必投:消费分税机制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动力超投必投:大城市圈的虹吸效应,三四线城市宜组团应对
三四线城市,房租不高,菜品新鲜,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广大群众,具有无比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能够筑巢引凤,解决他们的工作机会、发财致富机会,三四线城市才能应对超大城市圈的人口虹吸、财富虹吸而不致沦陷。
工业化时代特征
叠加全球化时代特征
就是经济资源 财富,遵循马太效应,集中再集中
全球看,国家之间剧烈分化,财富中心全部环绕沿海工业化地区集中,那些可怜的内陆穷国,全国财富比不上富国的一个大土豪,这个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中国看,各个省之间剧烈分化,财富 工业能力全部集中到沿海几个城市集群,中西部只会被一波波吸干人才 资源,如果没有中国特色中央集权的内部财富再平衡,东部和西部就是欧洲和非洲的关系
你问西部穷地咋办?很难啊
大势之下,别说你一个小县城的挣扎,就连国家层面都对抗不了,全球化 超级现代工业化,只会一波波集中再集中。。。
不过好消息还是有的,毛子作为内陆经济困境国,它已经代表所有世界上的内陆穷困地区打响反抗第一枪了,毛子战争啥目的?一个不可言说的目标就是推翻现有全球化模式,要不然只有中国广东省 gdp 的毛子,后面会更惨
另外还有两个可能改变内陆穷困天命的技术,就是核聚变新能源 和 新一代高铁
如果哪一天,高速铁路 比 海运更便宜方便的时候,内陆就能翻身了
简单的很,直接对个人收税,月入五千的交三千,美其名曰 “活命钱”。
别嗤之以鼻,一切皆有可能。
孩子高考要成绩他卷
当官提拔要政绩他也卷
孩子高考卷起来,那是家教一对一辅导班那花钱跟流水一样
当官的想提拔卷起来,那是一二三产修路民生处处花钱,钱花的越多,项目搞起来越多
你不管你报的班孩子学进去多少,只要孩子奔波在路上,家长就心安
你不管他搞起来的项目是不是正收益,只要他搞的风风火火,大领导就觉得这娃也不错
当官的以后简历要丰富起来,X 县委书记,Y 乡长,z 市长在某某任职期间干了什么项目,然后这些项目动态更新,他一离任就倒闭,就出问题的,通通标红,红的越多越不能提拔
还有一种书记,什么项目不干,就是热衷于搞修路修桥城市基建的,你统计他十个项目八个是这一类项目的书记统称 “刮地皮书记”,纪委介入,好好查查,这种书记不光老百姓骂,体制内的工作人员都骂,那干的缺德带冒烟的事是个人都要吐两口吐沫,水泥路铲了修沥青路,广玉兰挖了栽梧桐,梧桐刚刚长大能遮阴了,又刨了栽桂花,外号都是刮地皮书记,三光书记,想想老百姓那个恨吧。
无解,该烂烂,该亡亡
有一种思路是,把乡镇改成乡公所,
乡公所由县政府派出机构,巡查管理,
原有乡镇的职能部门缩编为一到两人专职,其他人员全部下沉到行政村。
然后,做实行政村这一级,开发乡村百业。
提出的理由是,06 年农业税废除后,乡镇一级政府税收减少太多,而人员太多沉积在乡镇科室。所以入不敷出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坐实有土地的行政村,乡镇一级政府缩编为乡公所,由县直通行政村。
放弃治疗才是王道,顺势而为,现代经济就是集群,不应该逆势而为不然代价相当大。
将人口集中在十几个都市圈内就行了,到时候只要管好十几个城市群就行了,效率高,方便,科学,剩下的地进行旅游改造等。能节约大量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能力。
最好解决办法就是加快引导人口向都市圈内转移,给与便利的落户上学条件等等。
另外国家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为了以大吃小,大都市圈吃掉小城市人口,大公司吃掉小公司提高效率竞争力,不然一大堆小散城填,小企业效率低下抗风险差,无法提高收入。
没有产业业,没有税收,大部分靠转移支付。只能靠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点 总部经济。企业根本不在当地,设两个财务在本地少交点税。沿海的县城土地出让还是有点的。但是随着人口的减少,土地出让这个收入会越来越少,而为烂尾楼付出的成本会增加。
如果没有重大改革,县城的基建维护 公务员工资 房地产价格 人口规模会维持不住的。
县城这种生态位,有没有钱以后全看它有没有价值。大部分县城存在的价值,不是创造财富(大部分是需要转移支付的),而是成为大城市的 原料供给地 人力资源供给地 。
原材料供给地,城市的粮食,化工厂,矿厂,渔牧,森林等资源供给地,目前已经是存量市场。
人力资源供给地,大城市生育 教育 医疗 养来成本太高。可以预测以后国家会对这四个方面加大投入。
城市增加生育太难,县城生一个娃补贴 5 万,把它均摊到 15 年,那出生人口会大大提升。1000 万 * 5 万 也就是每年 5000 亿的投入,对国家来说是可以负担的。直接给 5 万这是最垃圾的规则。可以设置更鸡贼的奖励方法成本还能减。
城市教育太鸡娃了,五五分流,产业工人外卖配送 理发师 装修队伍 保洁队伍 出租车司机 这些庞大的底层人员更需要一些低教育程度的娃。如果对应上一条,县城生育鼓励增加,然后再搞点快乐教育,上午上课两节,下午体育课或者回家做素质教育,未来的这些工人不就妥了。
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了。现在机关事业的退休老人轻轻松松可以在城市养老生活。10 年后,机关事业老人养老金购买了缩水一半,那些没用退休金的老人就不用说了,除非包租公,肯定要回县城养老的。县城的老人经济也尚待开发。
县城以后需要承担 生育 教育 养老功能,这些人口的增加 医疗也需要跟谁特别是老人医疗,护工会短缺。
这些改变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太大了,县城就是中国的 原材料 和人力资源供应基地。国家不需要县城的经济太发达,但是需要县城提供的某些东西,以前不需要成本,以后会投入资源的。
东北某边陲网红小城市,财政接近破产。
前市委书记被查,仅官方能认定的犯罪金额就 7000 多万。
你问我有什么对策?
历朝历代都有两大难题,税收和土地,税收能不能收上来决定了国库有没有钱。
土地问题是地主有钱了就去买田,土地兼并流民四起。
唐朝能苟延残喘就是因为突破时代,创造了两税法,一大进步,宋朝王安石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清朝雍正改革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都是从税收入手。
讲道理,统治阶级的统治机构越来越臃肿是难以避免的,否则历朝历代也不会积重难返,节流的难度非常大。
所以当下,还是要从税收入手,看能不能为小县城创造新的税收来源……
抓几个贪官打几次黑就有了
把一些违规分配的资产收回也有了。
这几年最大浪费不是人力,是资产转移后的回购。由于早期村改,大量集体资产落入个人手里或者村集体代理人手里。国家收购土地钱款到了个别人手里。本来是左手换右手,现在是真金白银送出去。里外里赔了两次。
最可笑的是房租,很多产权看似无关个人,实则都是各地大佬关系户,租金是周围几倍十几倍。三年一装修,五年一大改。人员工资,都是政府贴付。
再就是外包人员,这几年养老火了,电话接线火了。每年大量投入虚设很多单位,表面帮助政府做这事情,其实都是吃空饷的单位。话务高峰一个地方几十家,哪怕中央文件要求合并还是有三家左右雷打不动。
各种艺术家,裸画展就在政府承包的项目里,当年看到还是挺吃惊。这几年疫情补贴取消了,早年间洗的钱可以追溯下。
每个街道都有一个村霸,常年当村长,实际开展黄赌毒。之前我说村长资产上亿真的保守了,比如某地某村长号称地级市首富,能一次拿出十亿。后来看过很多材料一年政府纯补贴都是 5 千万左右,基本都是政府回购村资产。因为村资产都由他的公司代管,政府拨款都是直接给到公司或者他下面个人。这种人栽一个当地街道能把债务清了还能过几年好日子。
熊孩子不听话,一天没规矩乱折腾,该怎么办?
家长负主要责任,家长站出来走两步,好好管教管教。
老师在学校好好教育教育,就有改观。
靠熊孩子自己醒悟,孩子基本上都废了。
熊孩子不懂道理吗?不知道怎么做吗?背后有几个熊家长,熊孩子能成什么样?
我县每年招商引资几百亿,有能落地的吗?项目落地,圈个地放着算有实力了,至于企业就呵呵了,这情况十几年来,年年都在上演,县里领导不知道里面的名堂?还是全县人民不知道里面的名堂?还是市里省里不知道情况?放眼隔壁其他县,也就是胆大胆小的事。
每年年初,轰轰烈烈的宣传几十个项目,激动的人热泪盈眶,一年的工程,几年完工算好了,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动工。年底从来都没有看见总结过,从任何渠道也了解不到年初的项目怎么样了。然而完全不影响明年年初轰轰烈烈的喊口号。
总结一下:从上到下,都是事不关己,爱咋咋地。至于负债,从借的时候都没想过还,能考虑利息,算是靠谱了,都是公家的事,一离任或退休,各种乱七八糟的事,还能算到个人头上还是咋?
我说句大逆不道的话:
全国大部分县乡财政困难,需要做的就是俩字:躺平!
比如:四川省悬崖村那个县,再别搞什么高新区产业园之类的东西,就修修路搞好基础教育卫生就行了,等待自然消亡。
越折腾窟窿越大!
有些地方注定是要消亡的,三千年前中国最发达的地方是我们陕西黄土高坡。
开放党禁和报禁,让监督规范那些项目,养点儿老头儿老太太的退休金,养人的这些行政支出其实都是小头。不过革自己的命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无解
如果说发展直接是无解,没可能发展,人口流失也无可能止的住,有些地方已经不适合发展,也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发展,逆天而行全面进步是不可能的。
办法就是降级别,或者筹划合并,减少人员,减少支出,按人口和资源合理配置。多少人口,多少经济,就转移多少钱,配备多少人员就好了。这样既减少了无谓的项目,也减少无谓的支出和转移,既减少其他发达城市的压力,也减少了地方政府杠杆率搞的太高而搞出来的一系列困难(人员多,级别高,领导层就一定会搞所谓新城弄政治成绩,然后又是宏大叙事,借债起楼和设施,但东北三四县何来人口去新城?何来产业搞新城?只会越亏越多,财政运行越搞越困难罢了)。不过这个最好的办法在国内的稳定体系下貌似也是不可能实行的,更别讲有多少人就是指着这些虽然没钱但容易管理的地区当跳板来解决级别。
最后我想说有些地方经济差财政差固然地理位置是第一位,人也很重要,但上面给的工业指标等各项指标也是决定性因素,不是你想发展就发展的,比如你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你有政策优惠支持吗?想发展传统企业,你有用电指标用水指标用地指标吗?想发展旅游产业(虽然已死),你有基建资金和宣传政策支持吗?所以这几年的分化,也是上面划好了范围,注定的结局。不是什么爱家乡,爱落后地区,就可以逆天有制度优势就全部发展的。如果真想让老百姓轻松点,按需配置资源,合理降级,才是最实在的。
不出意外县城的未来会出现分化:强者恒强,弱者该合并就合并,该破产就破产,许多县城会消亡。
破产了,县城都没了,自然就没有财政困难了。能够剩下来的县城会成为强县,经济强势一些,财政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1: 谢邀。
2:县乡财政面临困难是必然的, 这是国情也是特色。一个二元结构的社会发展模式,被隔离于发达的经济体外的实体,必然越来越穷。
3:管理型的权力机构,财政永远是困难的,因为基本靠抢。
4:县和乡的困难是因为抢不过大城市,人作为生产资料是跟非洲的角马差不多的,他会跑的。没有好的服务,又要不断的从鹅身上拔毛,聪明一点的鹅能不跑吗?
5: 任何一个生活在县乡的生产资料(人或企业)的觉醒都是国有资产的重大流失。
对策:转变职能,管理型向服务转变。
2 个前提:1,放权于民,决策允许人民监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财政用于楼堂馆所,不会花那么多的冤枉钱用于形式主义。
2,自我革命,要那么多的机构,吃财政饭的人太多,想当年笔者所在的城市,财政有钱的时候普通的临时工年终都能够发几十万,有什么天理,只要吃财政饭的人又不干事的人还能够过好日子,财政不困难是没有道理的。庞大而冗余的吃饭人员在管理基础的事物。永远是困难的,他们最终会托垮基础的政府。
有了为人服务,为经济服务的意识后再来想对策就有了底线,一方面拿着权力不放,另一方面又喊着没有钱,一方面效率低下,又要人贡起来养,都是耍流氓。
是 93 分税制之后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分税制改革与央地博弈,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 (如关税)、地方税 (如营业税)、共享税 (如增值税)。同时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财政部门脱钩,省以下税务机关以垂直管理为主,由上级税务机构负责管理人员和工资。这种设置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扰,保障中央税收收人,但缺点也很明显:两套机构导致税务系统人员激增,提高了税收征管成本,而且企业需要应付两套人马和审查,纳税成本也高。
2018 年,分立了 24 年的国税与地税再次开始合并,我制政整中最蛋要的税种是增值税,占全国税收收人的 1/4。改華之前,增值税(即产品税) 是最大的地方税,改革后变成共享税中央拿走 7596,留给地方 259%。假如改革前的 1993 年,地方增值稅收人为 100 亿元,1994 年改革后增长为 110 亿元,那么按照新税制,地方拿 25%,收人一下就从 1993 年的 100 亿元下降到了 27.5 亿元。为防止地方收人急刷下跌,中央设立了 “税收返还〞机制:保证改革后地方增值税收人与改革前一样,新增部分才和中央分。1994 年,地方可以拿到 102.5 亿元,而不是 27.5 亿元。因此改革后增值税占地方税收收人的比重没有急速下跌,而是缓慢地逐年下跌。
分税制政萨,地方阻力很大。比如在财政包干制下过得很舒服的广东省,就明确表示不同意分税制,时任财政部长刘仲藜和后来的财政部长项怀城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激烈博弈:
(项怀诚)分税制的实施远比制订方案要复杂,因为它涉及地方的利益。当时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 30%,我们政革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 55%,多大的差别!所以说,分税制的改革,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为了这项政革的展开,朱镕基总理山亲自带队,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走了十几个省,面对面地算账,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一个省一个省去跑呢,为什么要由一个中央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带队,一个省一个省去谈呢?因为只有朱总理去才能够和第一把手省委书记、省长面对面地交谈,交换意见。有的时候,书记、省长都拿不了主意的,后面还有很多老同志、老省长、老省委书记啊。如果是我们去,可能连面都见不上。
(刘仲藜) 与地方谈的时候气氛很紧张,单靠财政部是不行的,得中央出面谈。在广东谈时,谢飞口同志不说话,其他的同志说一条,朱总理立即给驳回去。当时有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叫傅睿说:朱总理,你这样说我们没法谈了,您是总理我们没法说什么。” 朱总理就说:“没错,我就得这样,不然你们谢飞同志是政治局委员,他一说话,那刘仲藜他们说什么啊,他们有话说吗?!就得我来讲。” 一下就给驳回去了。这个场面紧张生动,最后应该说谢飞同志不错,广东还是服从了大局,只提出了两个要求:以 1993 年为基数、减免税过渡。
很多学生不太理解为何谈判如此艰难:只要中央做了决策,地方不就只有照办的份儿吗?“00 后” 一代有这种观念,不难理解。一方面,经过分税制改革后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央政府确实要比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更加强势;另一方面公众所接触的信息和看到的现象,大都己经是博弈后的结果,而缺少社会经历的学生容易把博弈结果错当成博弈过程。其实即使在今天,中央重大政策出台的背后,也要经过很多轮的征求意见、协商、修改,否则很难落地。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 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广东当年提的要求中有一条,“以 1993 年为基数”。这条看似不起眼,实则大有文章。地力能以稅收返还收到多少钱,取决于它在 “基年” 的增值税收人,所以这个基年,究竞应该是哪一年,差别很大。中央与广东的谈判是在 1993 年 9 月,所以财政部很自然地想把基年定为 1992 年。时光不能倒流,地方做不了假。可一旦把 “基年” 定在 1993 年,那到年底还有三个月。地方可能突击收税,明年的税都挪到今年来收,大大提高税收基数,以增加未来的税收返还。所以财政部不同意广东的要求。但为了政革顺利推行,中央最后做了妥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用 1993 年做基年。
这根据项怀诚和刘克崮的回忆所以财政部不同意广东的要求。但为了政革顺利推行,中央最后做了妥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用 1993 年做基年。这个次定立列引发了第四季度的收税狂潮,根据项怀诚和刘克崮的回忆:
(项怀诚)实际上, 9 月份以后确实出现了这些情況。在那一年,拖欠了多年的欠税,都收上来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亲自出马,货款交税,造成了 1993 年后 4 个月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刘克崮)……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60%、90%、110%、150%,带动全年地方税收增 50%~60%。
分税制是 20 世纪 90 年代推行的根木性改革之一,也是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为之后应付一系列重大冲击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等)奠定了基础,也保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国企政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分税制也以根本上政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
分税制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却减少了其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虽然中央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可以填补预算内收支缺口,但发展经济所需的诸多额外支出,比如招商引资和士地开发等,就需要另筹资金了。一方面,地方可以努力增加税收规模。虽然需要和中央分成,但蛋糕做大后,自己分得的收人总量也会增加。另一方面,地方可以增加预算外收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围绕土地出让和开发所产生的 “土地财政”。
其实这个改革的核心是精兵简政。但是有二点。一谁裁人谁下台。二,谁缩编,谁没权。但国家这个现在没有问题。因为一,机制,朱元璋搞得机制。当然贯彻机制的落实是监督问题。现在有大数据,超级计算机,卫星地图。数学模型推理算法。可以常规运行,不依赖人的监督。只要数据可查就可以正大光明,只要正大光明就可以按编制人员发工资。编制人员干工作。就可以不干工作的二次考评不合格编制没有了。二,地方债地方负责。发不下工资。因为没有实力,所以取消编制,职责别人代管。全员…。无话可说。只能…。怨不到任何人头上,最多直接的领头无力。与人无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这个在本位的角度,自然是… 不…。但是放在全体的角度。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必然会淘汰一般劳动力。而超级计算机,大数据和数字地图必然提高生产效率。无人机可以提供各种供给。
现在的世界是混一宇内天下大同的前夜。首先不能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种族都会灭亡。为什么是五百年未有之变局。因为五百年前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当时最强的奥斯曼帝国变成西亚病夫和大清帝国变成东亚病夫。按今天的技术能力,一个生物战就亡国灭种了。夏虫不可语冰,只看自己一亩三分地,岂不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开源节流!而且不光是县乡,有些市也是这样的!有些地方当届 ZFND 为了自己的政绩好看,疯狂的透支当地的经济,举个例子:就拿拆迁说事吧,正常来说,拆迁的地要由房产商来看,让他们算价值,然后和被拆迁的居民谈,然后开发商给钱居民,完成拆迁!但是这样慢啊!现在房地产又不景气,又没有开发商来,那么这个政绩怎么来呢?于是他脑袋拍屁股这么一想,政府财政给钱啊!这政绩不就来了吗?于是,向银行贷款,给被拆迁的居民钱,拆迁率上去了这政绩就好看了啊!然后升走了或转到其他地方去了,原来那个地方怎么办呢?财政要还银行贷款啊!几百个亿啊!财政没钱啊,能怎么办呢?欠着呗!慢慢换!这还是债务缩减了的结果!当地人民过得怎么样水深火热的和他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他又不在这个地方了!所以一片骂声!这种是什么?是为了当地发展的地方父母官吗?
开源的大家都说了很多,我就说个节流的吧,以前公务员是可以用年休假来换钱的,比如今年年休假我不休了,我上班,你给我钱!但现在不行了,强制休假,该休年休你就去休年休,不能在换钱了……
县乡财政困难吗?感觉不出啊
我们县位于西安东南,自古以来的贫困县,川岭塬形态为主,有个获奖小说名就是以我县西边塬命名的,后来拍成电视剧。
前任书记来各种县城区域,国道高速两旁亮化工程,以及绿化工程,我们乡下街道几十年的法桐全伐了,换成银杏。弄了一屁股债走了,然后换了届领导班子 银杏树移了换成桂花,去年县门街改造,今年县城两条主路同时改造,扎了围挡破了路面,几乎就停工几月至今。然后各镇又统一免费换门头和人行道,上次(上个领导时)还是统一免费换的。村里也是统一喷真石漆,修路和花园,感觉很有钱啊。
我们镇工程都是附近一个地方的包工头,因为我们镇长就是那地方,必须匿了
第一,现在的流官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竭泽而渔,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让本地人子孙都还不完的债。第二,财务预算审批制度体系已经很先进了但是缺乏监督和惩戒。第三,官商、亲友、上下级裙带关系紧密。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城最难的点其实不是财政而是人口,毕竟财政可以转移支付,可以发地方债,但人口形成结构性失调再想转变就很难了。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合村并镇,但合村并镇是一个 0.5 级别的城镇化。优点在于可以大量减少人员开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用、社会治理成本、提高物资保障能力。但难度在于官员太多,短时间快速合村并镇多出来的官员怎么办?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在于现在的农村百姓还有一点点种田的积极性和无奈。如果合村并镇,农民作为国家粮食生产的主体会丧失本就不多的种田积极性,粮食安全收到影响。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就算农民拱手让出土地也并不能很快的进入美国那种农业现代化。最后一个难点就是农村可以作为城市经济危机的保护垫,合村并镇会使得农村的接纳能力降低,城市万一出现危机,经济恶化会很严重。
首先要问一句财政是什么?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县政府把辖区内的税收,土地收入,转移支付整合起来,然后拿这些钱,发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发公办院校教师的工资福利,支持县域内的公益事业(养老社保医保以及最低社会保障)。
你愿意生活在什么地方?是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各种体育设施齐全,中小学师资量强的县城吗?可是,大多数县城并没有突出的产业,财政收入并不足以支撑这些,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满足需要,而又有银行愿意进行借贷,拿财政未来的收入做抵押,获得一笔钱,这些钱拿来修公路,修公园,搞拆迁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
钱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没有国家信用的背书,不过就是废纸罢了,为什么这么多县城可以借到这么多钱?无非就是县政府的信用,全中国有 3000 多个县,如果有相邻的县,依靠借债,各种基础设施都修缮一新,并且成功的招商引资,那就是正循环。
债多了不愁,无非就是借新债还旧债,借了多少钱并不可怕,只要一直能够借来钱,这个游戏就一直能够玩下去。
有一个认真看过财政报表的,除非你砍退休待遇。 砍其它的有屁用,大头在民生保障。
当年在延安的时候,经济困难,教员领导大家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著名的南泥湾。教员和总理自己都要参加生产,种白菜,纺纱织布。
可以把一些闲散的编制人员,集中起来,到农村发展生产,正好解决了农村土地闲置的问题。
近几年考公培训机构火热,可以向这些机构多收税,谁让你们赚考公的钱呢
一直都困难
给十亿敢花二十亿
钱没有嫌多的,关键是管理体制,考核制度
九成以上的县城没有什么支柱型产业,有也是地级市的小金库。
只要有一点前途的企业,几年之后基本上遍布有头有脸人物的七大姑八大姨,要是不干活也就忍了,他们可真能影响有头有脸的人物,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要是打对不好弄不死你扒层皮。
乡里就不说了,比县里面还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闲人之多,空前绝后。
把乡镇几个并成一个,那些官真没法安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都不想得罪人。
再多拨款也没用。
打几个老虎就有了
县乡从来不缺钱
只是公钱变私钱了
只要是财政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是自顶向下的,除非完全是殖民统治或外部掠夺,否则没有任何办法破局
管中窥豹吧。
以前腊月的时候道路边的花灯还有装饰那是真漂亮呀。一直持续到大年,你再看看现在这几年朴素了很多呀。
还有路边花坛那花儿是每过两三月花儿一换,一年四季花儿各不同。为啥我这么清楚呢,因为我每天都到站在那里过红绿灯,等的时候就看花,花是真好看呀。但是也真没必要一季一换。最近也消停了。
打脸了打脸了,花坛地都翻好了,又要种植新花了。
满清中央负担不了财政,干不过太平军,就让地方自己筹钱组织乡勇。其后果就是到时候西南互保。地方为证。如果中央不能给地方钱,让地方承担,那么没有权利哪有义务?
节流是不可能节流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节流,花钱痛快啊,路修宽,楼修高,搞完马路牙子搞绿化。那就只有开源了,咋开?鼓励买房(炒房)啊,这来钱多快。现在地不好拍了,楼不好卖了,居然开始买房补贴了,有学历就补,二胎三胎也补,反正羊毛出在羊背上。
有次邻居小孩说 1+1=3, 我耐心和他讲解了以下, 心里很是满足. 难不倒我!
可第二天邻居小孩又说 1+1=3, 我有点不理解, 又耐心和他讲解了一番. 嘱咐他不要再搞错了
可后来邻居小孩还是说 1+1=3. 我不再教他, 甚至夸他算的对.
当你面对一个答案很明显的问题, 可是无论如何人家也不听的时候. 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开看笑话, 因为很有可能他知道解决办法只是不想解决
看到很多人答公务员太多
其实恰恰相反,,是各种烂尾项目,地方债太多。
自改开以来全国都是地方公司化运营,各种城投项目耗费地方几十年的积蓄
你要问我地方的财富哪去了?
这可不兴说啊!
学习鹤岗,财政重组。
减少好大喜功的做法,荆州的关公雕像,贵州的水司楼,当时的决策者又受到什么待遇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公务员的工资,其中每月二千多的基本工资是财政部统筹的。
所以
整体上来说,县乡和城市是资源对立的,钱总共就这些,你要维护与开发县乡,就必然耽误城市维护与发展,你要维护城市,就必然要弃置县乡。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大量的利益与关系聚集在所谓的大国大城,城里人抱着手里的那些城市资产高高在上,不想也不允许有人来动自己的奶酪,口头上说的很好听,不能忽视县乡农村,实际上呢,要加一个前置条件,即城市这边的资源倾斜和供应只能增不能减,说白了,只要保障了城市资源稳步上升,剩下的爱咋样咋样。啥?这样的资源供应很吃力?县乡缺乏有效资源配置?关 “我” 屁事。反正你只要敢动城市的既有资源配置,那就撒泼打滚舆论炒作媒体轰炸,仿佛一片黑暗将要亡国灭种。
所以说,只要你打不破所谓大国大城的既得利益格局,再怎么讨论县乡困境和对策都是扯淡。不说别的,稍微一提房产税,你看看知乎上这鬼哭狼嚎的,他们会在乎县乡的困境?为什么呢?因为房产税会动摇城市商业住宅类房产的资产价格,而这项资产价格关联的是绝大多数城市人的核心资产,说白了大多数城市人手里也就剩房子了,也就是说这是在动城市人的命根子。结果那自然是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
县乡的困境关他们什么事儿呀,人家恨不能直接毁了所有县乡,逼着乡下人全部进城接盘城市资产,成为稳定和保障城市资产价格的燃料。非常现实的是,中央的衙门官署可是都在北京城的繁华地段呢,你觉得天天在这里上班的大老爷们是更在乎大国大城还是更关心县乡困境?
尊重规律,顺应自然。人口少的县就裁或并了。放开户籍限制,让教育等不绑定在房子户籍上。
这个问题其实很离谱,只不过形式的不同掩盖了它的离谱。
县城经济的经济危机本质上就是一件事,钱花没了,而且是所有政府能征收到的钱都花没了。
老百姓的存款(要么人都走了,要么扔进房地产了)、产业的产出(中国有健康产业的县城才有几个)、公有机构的家底(很怀疑一个县城银行手里能有多少钱)全花没了。它们变成了各地的基建、高昂的房价和公务人员的工资。当然,有这些正经花法,自然也有不正经的花法,比如独山县的水司楼和其他的什么东西。
不仅花没了,还欠债。县城的三个主体,当地百姓房贷基本都背上了,县城政府抢着欠地方债(可能除开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县城产业中的企业倒是最健康的,基本没有,所以不咋欠债。
好,现在我们说一下这个问题离谱在哪。假设一个人把他几十年的存款都花光了,还欠了他几十年才能还上的债,他来知乎问怎么才能恢复自己巅峰时刻的经济状态,那么大家一定觉得这个问题不正常,甚至不值得回答。一个人和一万人十万人用钱在经济形式上有差别,但都超越不了最起码的守恒定律(实际上十万人比一个人往往还要更笨拙一点)。一个人把钱花没了,大家觉得他傻逼,救不了等死吧,十万人的钱被花没了,大家难道觉得有点希望可以讨论讨论吗?钱花没了这种事有啥希望啊。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问怎么变出钱来?我要会变钱,还跟你扯这个犊子,早去实现世界人民物质极大丰富了。
所以县城经济怎么救?没救!除非撞大运发大财,否则那花光的几十年存储,只能再用几十年慢慢攒。
可一个已经猛干了几十年的老人,还能再干几十年吗?
核心在于
1. 过惯富日子现在穷日子怎么过
以及
2. 就算过穷日子钱从哪来
很困难吗,我倒不觉得,自己赚不来不是还有转移支付吗,你看西北小县城过得多滋润,整天不想着发展经济,就是开会,督查,整资料,哪些没用干哪些,就这居民收入还能稳步增长,你还真别不服气,只要口号喊得响亮就,就没人敢说我的错,周末都不放过,玩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领导收获了政绩,给基层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基层财政困境一方面是税制原因造成的,但其实整体来看,全国的大盘子也不理想。
很多人根本没看到或不愿意相信一个真相,就是其实我们国家并不富裕,特别是从人均来看时。
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公共服务供给还能做到现在的样子,财政入不敷出是再正常不过了。
目前我国规模庞大的底层人口,其生活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同等阶层人群要好太多,这得益于我国政府一直试图保证较高水平的广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但实际上这个模式在国家尚不富裕、经济发展降速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持续的,这也是基层财政近些年会越来越困难的原因。
一句话,就是没钱了。
没钱来维持之前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了,狭义上也包括不能继续按照之前的规模和薪资来供养提供公共服务的人了。
有些人提出削减财政供养人员,减少地方项目投资,这样确实能缓解财政压力,但其本质却是在降低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这样最终吃亏的还是大多数普通人。
解决办法其实是有的,至少我觉得从逻辑上可行,不过涉及很多群体的利益博弈,也比较复杂,三言两语很难说清。
一方面输出焦虑,一方面嘴上喊无解。这世上哪有这么多无解,毛主席带着一帮泥腿子解放全中国的开局,在知乎是不是直接无解投降得了。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的开局是不是直接上吊得了?
县城财政危机的根源和我国城市化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县城再过去是桥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农村居民向上爬的中途点,而如今,县城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县城的人都往大城市跑,另一方面是村的年轻人跑光了,开发农村的潜力用尽了。以前可以县里去市里,村里去县里这样良性循环。可是现在,去哪里搞村民入城?能入的都入了。不能入的尽是些老弱病残。人气不足自然就没有税收,县城里尽是小本生意,做厂现在都是喜欢抱团,做产业链,在一个地方,一个产业园。你说我在东北小县城搞个光刻胶,我从东北稀里哗啦从浙江去,费这个劲,花这个钱还不如直接在浙江开个厂。所以现在立刻招商引资这种事那是行不通的。只能扩编,用编制给县城的人一口饭吃,反正工资不高,如果把这些人都辞退了,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第二遍国企职工下岗潮,那时候有多惨我就不说了。或者搞点工程,拉拉当地业绩,顺便雇点本地村民干点活,挣点外快,就这么吊着呗。
县城问题本质上是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城,二是镇。所以一是抓好存量,撤村并镇,扩大县城的辐射范围,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构建现代化的农场,淘汰现在的农业种植方式。把村土地连成片,搞农场,让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降本增效。二是货币化改革等方式让村民入镇,让村落渐渐消失,形成县域下的一个个社区,把人集中起来是成事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区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了,不过这需要时日。只有区域内形成规模产业,地区才具有竞争力,才能拢聚人气,增加收入。
最后,县城必然会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而慢慢变成记忆,未来,县城合并将会愈演愈烈,而政府破产也在实验中了,相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偏远的县城将会慢慢伴随着政府的破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一个个崭新的区域城市和大量散在的工业园和社区。
我们这里一个资源枯竭的穷县招商引资了一个高污染企业,所以公务员们单位们又可以多发一些工资了。
我们那每个新政府大楼,环境生态局盖的豪华的不敢置信,但是我看环境生态局不是个新成立的部门吗,我看开会的就 4 个人,盖那么大干啥。
因为人口流失,税收能力低下,很多县的财政收入并不多,主要靠财政转移(外出打工交的)
相对赚的少又花的太多,此中分两种
一。可以不花的,花的太多
典型的如独山县的造奇观。
这一类的支出是可以砍掉。(结果可能是此县彻底没落,独山县的地理位置,确实不好发展工商业)
二。必须要花的,花太多
主要集中在东北等地老工业城市。
在新时代没跟上,又因为老时代的辉煌又一堆领养老金的体制内老人,以及庞大的体制内群体(比如鹤岗市几十万人口在关内也就一个县的水平,税收也就是个中下县水平结果硬是安了一个地级市,八个县区。保险费用收入仅 22 亿,但保险支出 85 亿。这些体制内老人如果和关内农村老人一样一个月一两百块,财政问题立马就解决了。但这可能吗?)。
很多朋友认为基层财政困境在于花的多,挣得少,但是没钱不是今年没钱的,卖土地也不是今年卖不出去,事实上,大多数的区县土地从前些年到现在,是一直不值钱的。以往没钱了,平台公司融资买,财政收入增加,倒来倒去也维持得还可以。但现在,是倒腾的条件都不具备了,自然无法维持花的多的表象。
转移支付不是无偿给予 一是对劳动力价值的反向给予,用于保证稳定的低价劳动力来源地,这是大头,二是对商品倾销地税源的回馈,中央政府来调节。但创造价值的人不是分配价值的人,各级官僚吞下了极大部分的价值,
有一说一,哪怕是参谋治国的反动的反人类的旧日本帝国主义,好歹也知道对外扩张,轧外国韭菜吧。
想看漫天烟火,
清党…
各路友军都慢点,想好再喷
开源无解,节流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精兵简政。
简政: 几大联,会,党团党群工会不再由财政供养。
精兵:退居二线的老干部直接退休,别站着编制不做事。
1,最大的问题,地方政绩观错位、盲目的乱上工程项目,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典型的比如独山县。什么公务员财政支出之类的和这条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公务员工资才能花几个钱?
2,就是其他原因了,比如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地方公务员和事业编等都吃财政饭导致的人员支出庞大,还有地方财政税源不足等等之类的。
工地工厂可正缺人呢 都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 gwy 觉悟那么高 应该到生产一线去
发达地区要劳动力要原料资源的时候,就谈贡献谈付出,好了,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资源卖完了,人力资源走完了,现在就怪中西部财政收入少了,先富果然不想带动后富
奈何取之如锱铢,用之如泥沙。不珍惜民脂民膏随意挥霍,嘿嘿,不出事儿才怪!
炸了又不需要各级领导自己还。所以县乡政府都是往死里用,各位临时工招的飞起。比如我们这里的城管,按编制就一个正式工,实际上都 50 + 个临时工了。现在整个真政府编制外的人最少都是 10 年的 3 倍以上。临时工对点编制内的领导就不用自己干活了,多好。
先查查财政供养了多少人?其中有多少闲人?然后有多少吃空饷的人?
应该进行适当的合并。尤其是县一级的合并。把两个相邻,人口又较少的县进行合并,原则上人口小于 20 万的县都应该被合并
没钱只是少了普通老百姓的了
当官的一分不少
有权利的各种路过拔毛
16 年张价祛裤存已注定万劫不复。三十年的韭菜根已被挖出。民间和正负债务均无解,早晚等烟花。
其实县乡财政问题不是今天的新闻,早在零几年的时候,农村这个问题就已经相当严重了。彼时正好是快速城镇化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掩盖了很多问题
而现在,不仅是乡,小一点的县也开始出问题了。问题反应出来往往是财政和地方债,但是这只是表象,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留不住产业,也留不住年轻人… 产业聚集在大城市,上下游提供配套,铁路航空提供物流,发达的电力和能源系统,让产业,尤其是有竞争力的复杂制造业只能去往大城市。产业流失,自然人也会跟着流失
但是有一点,公务员和事业编跑不了
所以这些小县城往往呈现一种畸形的状况,真正交税的人口越来越少,本地人都在忙着考公考编,编制人员却早已超标
以陕西佛坪县为例,全县人口不过 3 万人,县城人口不到 1 万,全县 700 个行政编制,3000 个事业编制
粗略算一下,40 个人养一个公务员,10 个人养一个事业编。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国公务员总数已经不公布了,但是通过历年选调国考和省考,再乘以 35(工作年限)来算,总人数大概不到 700 万,差不多每 200 多人里面,一个公务员
也就是说,佛坪县的公务员与本县人口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 倍。当然,个人认为,这是难以控制的,你定好了本地编制的总人数,但是你并不能确定本地会有多少人离开
那,最终结果就是,县里能收上来的钱越来越少,每年要发的钱却越来越多,财政进一步恶化,开始吃转移支付。国家不得不每年把大量钱送进这些已经没有价值的县城,去维持里面的经济循环。佛坪县这种状况,哪怕县政府一狠心,债也不还了,事业编也不管了,建设也不搞了,招商也不做了,每年收上来那点钱都不够给公务员发工资的,基本民生服务都维持不下去
而对于这些县城来说,实际上跟农业管理服务区已经没什么差别了,运气好的,有经济作物,附加值高,比如烟,酒,茶,辣椒,咖啡等等,那可能勉强还能维持,运气不好的,比如山西沁县和刚刚提到的佛坪… 那就只能慢慢消亡了
当然也有不甘心的,有些县借了大笔资金,试图最后挣扎一把,把自己的建设拉起来,试图用光鲜亮丽的外表吸引企业来,顺便搞搞旅游业,但是结果… 往往是摔得更惨。但是你阻挡不了某些官员去冒险,毕竟输了的代价他不用承担
独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瞎折腾,试图最后一搏,最后输没了。除了某些官员不正当的政绩观以外,这也是在最后挣扎一下,试图在 “抢人大战” 里获得先机的想法。试试吧,也许就盘活了呢?
当然,独山这种还算好,毕竟还有将近 30 万的常住人口,体量还在,至少还有挣扎一下的机会。像镇安,佛坪,沁县这种地方,那可是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了
大胆预测一下,未来,人口少于 100 万的地级市,以及人口少于 20 万的区县,除非是国家特别重视,或者有自己独特的高附加值产业,不然在未来 30 年都是维持不下去的,最终会面临撤,并,或者最少是降级的结局。全国符合这个条件的城市有很多,比如七台河,白山,嘉峪关等城市,而我们最熟悉的鹤岗,下辖 6 个区 2 个县,只有一个,人口在 20 万以上
至于对策?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已经提到了
挑选一批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发展县域型经济,吸引人口流入
简而言之,在抢人大战里,能不能活就看你自己了。所以未来应该还有一波建设潮,经济好的县城,会有一大波吸引劳动力的机会,经济不好的县城,国家会逐渐减少投入,这些县的人口会流向其他县城,或地级市,最终消亡,经历一波行政区划的大洗牌。我国目前有 2000 余个县和县级市,300 余个地级市,最终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县和县级市能活下来 1500 个左右(消失 400 多个),地级市能活 250 来个(消失不到 50 个),进一步优化资源,人口集中,这是我们有生之年能看见的事情
那些人口大市,即便经济总体不好,这也算是利好消息,比如云南省昭通市(500 多万人口,2021 年人均 GDP29000 人民币),贵州省毕节市(近 700 万人口,2021 年人均 GDP31000 人民币),只要有人口,就有未来,就能虹吸别人的年轻劳动力和产业,国家就会投入更多精力和重视
当然,最利好的,个人认为应当是各省第二名的地级市,尤其是穷省。这些城市没有省会发达,为了留住本省的常住人口,各省可能在已经发展较好的省会之外,再挑一两个有潜力,经济相对不错的地级市,或者采用给省会城市另建新区的方式拓展出去,来增大本省虹吸人口的能力
比如贵阳市贵安新区
各省第二名的城市,比如云南省曲靖市,四川省绵阳市,贵州省遵义市,广西自治区柳州市,这些中型城市会迎来一波建设高峰期和产业转移的黄金期,可以作为大城市年轻人 “回家” 的目的地。对于在大城市呆不下去的年轻人来说,要抓紧了,不然房价又上天了
我们的国家太大,不能像日本那样过度集中发展,不然,星星点点的亮光,迟早会被整体的黑暗淹没。
想回去躺平的人要抓紧时机,但是要注意,躺平也是选地方的,如果你想去的是县城,那最好提前考察,很多县在未来 30 年,可能会消失在我们的地图上,公务员,事业编,也终将不能避免举家搬迁的命运
没法子,当年曾经起意把税收大头从流通税转向个人所得税,从根子上缓解这个问题,不过从民意和技术上都没法操作,功亏一篑。
从那次以后,再也拉不住电商时代的税收极度不均衡了,只能从转移支付事后找补。本来仅仅就一个电商还好,但是后来房地产独大摧毁了一切。高赞不是说县乡是资源输出地么,这下子绝大部分县乡连资源输出的占比都极度萎缩了,因为土地资源成了最值钱的资源。
简言之,目前要改革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税种不平衡,个人所得税不占大头,那么户籍所在地就始终支出远远大于收益;第二个是土地票证化,城市用地必须向县乡买地票,省内强制性转移支付。
我是在乡镇工作,是新手小白。乡镇财政太难了。以前我们镇有一家出口型企业,乡镇税收的半壁江山。结果因骗取出口退税,2017 年冬被市经侦盯上,然后企业主要负责人判刑。企业也就濒临破产,乡镇税收也就少了一半。我理解这是贸易战之前的挤泡沫。
之后乡镇税收捉襟见肘,花销的地方很多,干点事都要财力支撑。比如上面各级项目资金是给了不少,但乡镇在项目预算、决算、监理上都要自己支出配套。税收返还的财政自有资金很少的,现在乡镇基本靠土地增减挂奖补资金度日。
乡镇工业企业少,导致税源少。县区的产业园开发区还和乡镇争招商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俱全,乡镇受制于政策、人才、环境,小散乱污又不能引入,很难引入高质量的税源企业。
加上经济大环境影响和疫情反复,企业难税收就更难。
个人浅薄,哪有什么好对策。对策无外乎化解一个旧矛盾,引来几个新矛盾。难,不多说了么,“不断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验。”
要不,外出务工人员个税交给户籍所在地?
我在寻思一个问题,个人向银行贷款,比如我们的房贷,如果有一天我们失业还不起钱,银行有权拍卖我们的房子,如果拍卖价格不足以还款,还有其他各种方式催我们还款,甚至冻结我们银行卡,直接接管我们工资收入,但是政府欠款了为什么可以如此理直气壮?
不学无术,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瞎说一下(随时更新):
1. 中国地大物博,但各地区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状况高度不同。例如,我们既有上海、浙江、北京等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也有甘肃、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2. 在当今时代,地区经济是否能够有长足发展,私以为取决于以下几个原因:交通、科技、人口等。
3. 对于不同地区,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类似于比较优势)。
例如,上海因地处港口,交通便利,故可以发展运输业、物流业等,同时由于上海目前是我国的金融中心,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科技产业等也可以选择上海作为核心基地。此外,由于上海地区高校众多,对于知识有一定要求的产业也可以以上海作为基地。
再如,甘肃等地资金、交通可能不是很充足、很发达,但其有着与沿海地区等截然不同的地貌、环境及风土人情,所以可以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城市旅游的旅游区域以及农业产地。
4. 可以知道,不同的产业对于劳动人员的承载力也是不同的,例如工业与农业相比可以吸收更多的工人(换句话说,在工资相同的情况下,原则上工业的产值更大)。
5. 所以,应当让工作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例如,主要从事农业地区(该地区)的人可以自由流动至上海从事制造业或其他产业,以此来让更少的该地区的人分同样大小的蛋糕。虽然现在人口也能自由流动,但限于户籍制度或教育、医疗所限,外出谋生的人无法将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甚至外出谋生的人只能独自谋生而在家中留下老婆、孩子(留守儿童)。
6. 同样,由于(该地区)人口减少,相应地对于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会有所减少(公职人员数量也会减少),地方政府的开支也会减少。
7. 重复建设、产业园区等是部分地方政府举债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操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地区 GDP 数据进而在政治锦标赛中获胜,倘若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让官员以其他数据作为获胜的筹码,那么部分地区的举债金额是否也会变少呢?
其实公家和个人也是很像的,如果我们个人负债累累,能做的是不是只有开源节流了?当然,开源、节流的手段可能会有很多。
有些答案看上去忧心忡忡的想要解决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县来说,想要县级政府有钱这本身就是个错误,不符合时代发展。
主要的资源和税中央把持着,那中央转移支付就是必然的。像什么公务员教师工资学生学费等,还有部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中央解决,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县级政府如果想着发财,搞二次分配,反而浪费了资源,费了私人,留下一堆废墟。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有条件的那尽力发展,没条件的躺平完全没问题。最怕那种根本没发展的条件机会,没任何竞争优势,借债赶鸭子硬上的。
1307 年 10 月 13 日,周五,法国国王在这一天以异端的罪名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圣殿骑士团团员。(所以西方认为 13 号和周五是不吉利的,因为那天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包括法国国王杀债主)。
教皇克莱蒙五世本来对腓力四世的行为并不认可:首先圣殿骑士是隶属于教宗的部队;其次法国国王并没有审判圣殿骑士的资格。但腓力四世使出了杀手锏:开三级会议。这一招非同小可,腓力四世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开三级会议的国王,上一次开三级会议之后腓力四世干掉了克莱蒙五世的前任…… 所以在克莱蒙五世的默许下,圣殿骑士团被腓力四世剿灭,团长雅克 · 德 · 莫来被送上火刑架。
很简单,把县及以下干部考核目标从 GDP 增长改成负债率增长就行了。
县级的晋升机制改成按年限按部就班晋升,杜绝奋斗比,保证全体摸鱼维持运转不犯大错。
五千年封建王朝没有一个王朝是朝廷还收的上税来就亡了的,所以说该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基本是县乡村镇的。
中央靠金融,
省市区靠卖地,
县乡靠罚款,
村里靠提留。
认真做好预算编制且执行之!
目前所见,部门预算编制粗糙。原因为 1、支出压力下,财政精力在保障支出;2、管理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更高。也愿意探索财政管理新方法,接受财政管理新理念;3、预算编制没有细项。
简单说说吧,以中部地区为例,沿海北上广省会周边区县不提没代表性,县级财政吃紧大形势是地卖不动了,但不全是,核心还是财政体系原因,在国税地税合并之前,县级财政还尚有喘息机会,合并之后空间很小,县级财政被市级拿走,市级财政被上上级拿走,你的税源进国库,返到下面来几乎少的可怜,这才是最主要的根源,结果越往上越有钱,这还有弊端经济越不好上面拿走的越厉害,未来来说不止于县级市级慢慢财政也要完犊子。更有一条原因不敢说
一是本身制度上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入不敷出;二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比如不要脸的属地管理;三是程序合规的乱上项目尚未得到遏止。
一句话,钱和权都是上级的,事儿和锅是下级的,并由此延伸出了基层不得已的形式主义。毕竟除了态度端正点,少背点锅,基本也就干不了啥了。
杀人,抄家,打倒,搜刮,分派
排名不分先后,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都有现成的历史经验
公务员工资占比政府财政支出并不大。
不过部分地区给的工资确实太高…
你一个应届大学生
刚毕业后找到工作的选项中:
公务员工资最高
最稳定的还是它
最体面又是它
三高全占!!
这对社会其实不太好。当然也说明外面很差。
怀念以前国企 外企工资远超公务员的时代呀~那会经济提升之快
现在呢,大家都玩里面钻,不但普通人孩子往里,土豪家孩子也一样
富豪家孩子也一样
公家的
不花白不花
花了大概率能增加帽子高度
至于怎么花
你在教我做事?
重要的是资源利用起来!
人+物
退休的,单位后勤的,文化局,各工会,妇联,内陆的海事局,冬夏季的武装部,教育局,林业局巴拉巴拉利用起来!
硕大空置的政府办公大楼,甚至区大楼,局大楼进行租赁,税收优惠起来
…… 再补充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无解
以下时豫南地级市非私营行业工资总额。以及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简单加一下教育卫生公共管理三个行业非私营工资总额约 147 亿,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体制内没计算进去。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9 亿,如果没有转移支付,,,,,,,,,,
![](data:image/svg+xml;utf8,)
当今地球,就是他妈的欧美,基层社区和郊区的财政都难,你以为天下太平,物质丰富?
你们是不是不知道物质在谁手里?
物质在资本家手里!
一堆胡扯八道的人。
县乡财政的困难,根本不是供养人员问题。
或者说从来都不是!
财政来源于各类征收上来的收入,而供养人员来源于每年的招聘!
这是鸡(收入)和蛋(公职)的问题,你不能因为没有几只鸡就否认蛋的价值。没有鸡孵蛋,就去多找几只鸡,你不能把蛋给打掉不要,对不对?
何况,蛋的营养价值极高!
要积极拓展鸡的来源,管它是否来历不明,能孵蛋就行。
就是这个蛋,从不长成鸡。
我来献计献策:增加刚性支出的税费还可以再来一波
比如全国范围内,油价可以再提一提,民用电费可以涨一涨,通信费用还可以朝上拉一拉。比较起来现在的肉价还是低了,前年猪肉涨到 30,群众情绪是稳定的
比如我们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进车间,并合理降低劳动者工资水平。以高学历 低工价 高强度 高效率的国际竞争力打败东南亚。
比如我们还可以适度提高体制内群众的医疗 消费福利待遇,内需的这个重要富裕群体不能熄火。
14 亿人口,蕴含巨大能量的海绵,想想就自豪。 芸芸众生在手,天下岂非我有。
体制内都快过不下去了,体制外是不就更没活路了
其实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体制外早在多少年前死的死跑的跑了,体制内就靠着转移支付吊着一口气活到了现在。[doge] 不是大小政府的问题,而是产业转移人口迁移之后人去楼空,但过去庞大的政府班子依然以极不合理的方式继续…
征收房产税迫在眉睫!!!
哪有什么困难。不敢分而已
藏富于民。
底层有钱,那才叫真的民富国强。
消费是靠底层来支撑的,几个土豪的发达,不但没用,还会导致消费的萎靡。
基层财政,是靠当地经济支撑,当地经济支撑,是靠当地的税收,而税收最稳定的是当地消费市场带来的。因为谁都靠不住,自己人最靠得住。你依靠外贸带来的那点收入,其实基层是狗屁都收不到。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别装大爷,放低姿态,跪下来求企业家去开厂就行了,而且必须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随叫随到,服务要跟上。
裁员合并… 减少其他地方的转移支付,现在别的地方也很难…
县乡财政所面临的,不独是财政困难,更还是既往所谓的 “县域经济” 的的破产与凋敝,其实呢,更还是县乡经济资源的枯竭与萎缩。这是产业规模化的必然,也是商业体系化的必然,更还是市场发育与发展的必然。以宏观与大过程的视角中,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且连那些中小城市都作为代价而被汰弃、被泯没的情境中,县乡的没落与衰败简直已经更是无足挂齿的了。
行政区划的规制性并不意味着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有着等样且等量的禀赋。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格局不同,各自的路径的不同以及各自的命运不同。以 “县乡” 或“县乡财政”的一二之言将千姿百态彻然于蔽,相信,是得不到再多结论的。
积重难返,出路已无
一个县年财政收入十几亿,却背负数百亿债务,每年的收入去掉硬性支出外,可能连利息都不够还,导致地方债越欠越多
在人口和产业持续外流的情况下,指望正常的手段摆脱困境是天方夜谭,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破产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成立个事业部,包几千亩公田,就叫模范田,新技术可以用用,干部可以下地干点活,收入进入乡镇财政,县里就自己办个实体
大幅度降低财政供养人员待遇
或许还有救
你以为政府把钱花哪了?都花在给自己提高待遇上了
放任自流 当下管不了 也不好管
只能是强省会,随着市场自然的影响 资源要素都往省会聚集,吸引人口企业
除非县乡能搞出自己的造血企业,如果内卷不过,那想办法向外搞外汇
捉几个和珅就缓解了。
大政府变小政府,节约开支
停止环保双创乡村振兴了呗,开放那些被运动禁掉产业,然后减一减工资,回归常态。
哪有困难,你想要什么困难???
坐标西部某省会,经济百强区,表内表外债务加一起怕有个 200 多亿。
怎么说呢,最大的问题是财权事权不匹配,看到属地负责几个字我就恶心,中央的事按照属地原则的是还要天安门所在的街道社区负责。
现在最紧迫的事就是分税制再一次改革,中央的税收分成比例拿的太多了。
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家乡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单位是尸位素餐的冗员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工作是祸国殃民的烂疮
问题没什么不能解决的
但是都这么心照不宣下去
那永远解决不了
有困难吗?新闻联播上不是说稳中相好,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吗?
钱都让领导用了
开源没有路,只能节流!
首先一大堆诸如爱卫会,妇联,作协等等全部裁撤,旅游局这些没啥用的全部裁撤,只保留公安,医院,老师,农业局和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的,别的一概裁撤了。否则怎么养得起???全靠上次转移补贴???
转移支付不是问题,问题是,房地产遇冷,沿海发动机暂时性熄火。
没钱啦
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只能中央兜着,那么问题来了,年复一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县乡财政困难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说不能寅吃卯粮,负债发展,大额投资叫困难的话,那确实是困难。
如果说需要量入为出,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算困难的话,这种困难需要对策么?
不就该这样么?
一个企业亏本破产就行了,该裁员裁员,该节省节省…… 问题是统治者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财产,把被统治者当成自己的劳工。这样的主体,把债主当成自己的钱袋子,而债主却毫无反制手段,所以是永远不会破产清算的。
哪一天债主能够对欠债实施有效的制裁,欠债的才会不把债主当冤大头。可是现在看来,还非常远。
有困难吗?
江北第一县某街道给某省级贫困村打造齐鲁样板,2000 多万砸进去,费尽千辛万苦把农家自留地不论远近全部扔到村西头,全部接上自来水管到地头美其名曰搞采摘,调出来的地通通种树种草种牡丹,美其名曰搞旅游。篮球场扒了给昌盛骗子电弄光伏,号称增收集体收入 xx 万元。
建完了就不管了。
也没几年吧,牡丹园成了菜园,草地成了菜地,地头的自来水管一滴水也没出来过,光伏也破烂不堪。
你说县乡财政缺钱?缺钱能这么个造法?我是不信的。
对策?把这些辣鸡工程停了吧!农村种树种草完全不管后续维护,真她妈有病!
县乡财政困境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甚至于解决。但目前我们面临的困境是:你的方案不能动摇两个核心基本:一是不能动摇党要管到一切的基本;二是不能动摇所有官员职业和公务员利益这个根本。
这就比较难了。
解决内地县财政问题,不能着眼在县里。
现在的县就是大城市的人才储备地和商品,服务倾销地,而且现在交通发达,网商发达,倾销了商品和服务,不会有一分钱税收,也基本不会有就业岗位留在县里。
唯一的还能有点收入的就是做大城市的原料供应地和简单商品加工基地。
所以黄的方法目前来看就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县里卖土地指标给大城市。
世间安有双全法,缺钱。
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 ,一点没有足够的税收 ,有足够的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如果说企业需要生存下来 ,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和竞争力 。 正常情况下 ,县乡经济越来越差 ,马太效应明显 。
解决的办法基本上是没有的 ,其实县乡少欠点债 ,那些转移支付也足够 县乡生活下来的人拥有 好的生活。
请你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
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
无解
大多数县乡一级最大的问题就是三无
无支柱产业,无人口流入,无特殊优势
蛋疼的是这三无还是息息相关的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海洋渔业资源,金属矿产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等特殊优势,基本上发展不出什么支柱产业
没有支柱产业又会导致整个县乡的经济环境不好整体就业萎靡,除了少部分企业主和生意人以外只有体制内以及体制相关人员才有稳定收入。
就业环境恶劣会使当地稍微有点能力有点才干的年轻人基本上趋向于往大城市发展,人口不会有流入,甚至人口还会大量流出。
说白了就是几个一二线大城市虹吸全国,县城一级无力抵抗。
看了几个回答解释的太复杂了,对比明末简化一下就得。
社会治理当然是要成本的,然而总的 gdp 和经济又是刚好经历了高速发展期,这时候你跟我说税不够用了。那么两个问题,是因为冗员么?还是因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士大夫和资本家的税收不上来,越收越少呢?
主要矛盾在哪儿不是很明显么。
人员成本才多少钱。任何一个地方收的税支付体制内员工工资福利绰绰有余。真的的大头就是地方政府四处乱建设。你独山县 400 亿给独山县公务员教师发工资能发多少年?
我觉得建立大数据,把外出务工人员创造的 GDP 通过大数据计算,每年分一部分发给外出务工人员的老家的县乡,或者把创作的 GDP 分成一部分,给外出务工人员在老家的社保公积金进行交付,或者用其它方式进行分配外出务工人员创作的 GDP, 可能这样对当地财政更好些。或者就是把内陆很多县市编制进行缩编。
个人浅见、当作抛砖引玉。
财政问题解决方法很固定,就那么几种。
第一:开源
第二:节流
第三:剥离负债、重组
先大胆假设,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想着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开源:一般来说,财政支出不太多的时候,开源比节流更好。
大的层面首先保证国家局势稳定。比如主动求战那是肯定不行,苟住。又比如外贸必须稳住,环保这种可以放松。防疫政策做到 72 小时核酸,尤其是经济重镇,核酸常态化,出现零星点快速隔离,防止对经济造成更大损失。
小的方面对某些偷逃税的主播、演员应收尽收,对资本市场收资本利得税,对房地产征收房产税,征收遗产税等等。
总之,税收要收到每一个,尽量不要漏过任何一个,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后者在开源当中甚至更加重要。
节流:当财政支出规模庞大的时候、节流就很重要了。
那些钱必须花,哪些钱可以不花,这个要弄清楚。比如上海,某个区某几条路每年都在修,其实路面根本没有问题。这种就是无效支出,要是真的想修,很多老破小窄路都可以,不要盯着那几条路。
又比如上海的教育,高考只有几万人参加,今年是 5w 人。相当于人口一亿,考生只有 20w,造成教育系统资源过于浪费,在出生率越来越低的今天,考试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节流的目的是减少支出,就是高层说的过紧日子。一线城市应该首先做到减少财政支出,或者承担更大责任。
剥离负债:简单粗暴,解决有问题的人或者事情。这种方案有比较大的负面效应,容易造成很多不稳定因素。
但是当很多方案都效果不好的时候,也是个选择。
至于普通人,最好想着不要成为代价,因为这个代价你我都承担不起。
开源是没法开了,中低层税率不低了,高净值的富人税又不多
那就节流吧。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虽然降了也省不出多少钱,但多少得降一点意思意思。体制内退休人员的工资,不敢降就算了,别涨了,不低了
最主要的建设性投资该停一停了。这钱才是政府支出的大头
不在大城市周边,又没有老天爷赏的全国独一份的奇观,就别发展什么旅游了。人造了景观给空气看是吗
还有啊,人口二三十万的小县城,别整天修路、拆迁、建大型场馆了。你就那么点人口、那么点收入,用得着这么多路吗,用得起吗
记得温老师说过一个办法,
重新激活村办企业,将村集体的资产股份化,用股份化的资产投资村办企业,企业将资产租金给到村集体,村集体再分配资产收入。
接着优秀的村企业,通过与乡镇和村里进行资产抵押的方式,转移到乡镇,提高企业效能,同时保障企业收入按投资返还给村集体。
如此再让优秀的乡镇企业转移到县市,从而进一步集中产业,提高产业效能。
核心就是让乡镇县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本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保障就业并提供税收。
但如果省市不放开对乡镇的压制,中央不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这个方案将难以实现。
从古至今,大家开出的法子都是:开源节流
先说开源: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加对外贸易之类被人说烂了的方法。
现在的问题是:即便有人眼光超前 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也不会提出解决办法的
土地财政是后车之覆,大下岗就是前车之鉴。
懂么都是懂的,说么都是云山雾罩的,做么是没人肯做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吧。
我有个想法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呢?
当然,我不是说题主。
我是说,如果哪个县,敢说他们财政困难,就把这个县的领导班子给解决了。
这问题不是知乎这种娱乐软件能回答的。
有方法捏,现在俄乌冲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rcep 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很大成果,世界经济对中国依赖度加深,完全可以效仿法德大规模增发国债。
议罪银,乡贤,宗族,
甚至三年清知府
早个 3,40 年也这样的,钱没有活要干,就放手让下面自己找食吃,轮回而已
不知道你们从哪里看到有问题~感觉我老家的小县城还是一片生活富足~体制内美美的~幸福感真的让人羡慕
县乡发展困难重重,由于人口被虹吸去了大城市,县乡房地产这一经济支柱很难继续繁荣发展,需要转移支付。县乡发展,未来要走 “小而美” 模式,多发展产业。
县城的这个问题无解。
分税制之后,县城的政府基本上是没有收支平衡的能力的。
向中央要钱是理所应当的,毕竟钱都被你收走了。
县城的问题从来都不在县城。该反思的也不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话语权的。
国际接轨,企业税改为消费税
当然是豪绅的钱如数奉还~
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历史上趋势都是相似的,最终达到平衡的时候,就长的一样了。
高情商:乡贤治理
中情商:商人从政
低情商:明码标价
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合市并县,否则问题根本就是无解。
开源越来越难了,节流可以考虑乡镇合并、机构合并。但是短期没有意义,也不是地方政府能决定的,得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机构合并可以灵活点,比如县级的气象、地震、水文等二级局撤消,由地级市局办理。乡镇合并和机构合并的好处得十年以上才能体现出来,但是得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旅游业不能再上马了
加杠杆也行,拉高财政赤字也行,再不行转永续债,剩下的交给下一任领导来解决
看烟花咯
好多市政工程质量堪忧,以后修起来又要大把的银子,还有那些灯光工程,不懂是不是我格局小了,一副不差钱的样子,到底有没有钱
昨天有个做设计的哥们睡不着,原来是某名的一个没十户人的村子要花 500 万修几个节点,修一个村牌,一个一百平方的池塘跟两个院子。你说怎么救????
我觉得这个答案下许多人提到公务员,其实并不是指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开销过大。应该承认公务员队伍对于维持基层政权和治理的必要性,我们不可能搞成皇权不下乡的局面。
但为什么说县乡财政失衡公务员要负担大量的责任呢,主要是腐败。包括集体腐败和个人腐败。
集体腐败诸如修建各种豪华的办公场所接待场所,比如举债盲目上大项目,公共资金浪费等等。个人腐败诸如贪污公款,在各种工程和项目中上下其手贪污等等。
八十年代末就这么搞过,然后就是托欠工资,然后就是合乡并镇,减员增效!
这时候还搞什么招商引资,停止举债来搞大基建,把仅剩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改善民生保障。
县长来了,鹅城太平啦
良币驱逐劣币
保护好人 不给坏人活下去
下面带有原罪
亏空全转化为投资券
债主持券来本地投资可享受税收减免、用地优惠
有效期一年,过期作废
培植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创新企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各种经济政策都是在减税降费上做文章。房地产泡沫怎么大土地经济玩不转了,税收又都被免了。就说我们这乡镇,纳税几千都算大户了。试问财政何来?全靠财政拨款和转移支付。所以指望县乡解决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指望国企做大做强,走向全世界,然后中央继续养着我们了。
启动老祖宗的法子,卖官
生三个孩子给编制
彻底无解
没法解决,地方没有出钱的企业工厂,只能靠关系取上面要,在不就借。你说出天花来都不解决问题
躺平
这十年来,体制内待遇由房价暴涨,卖地收入增长而水涨船高,这种情况本来就是不可持续的,严格来说就是断子绝孙财。中国从上到下,都必须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有些不必要的基建,该停就停了,少招点临时工,有编的干活多一点,不然还能怎么办
参考美利坚!
借钱呗,你看美国财政赤字了多少多少万亿,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
落户送房子
我觉得乡镇的财政,那么多公务员,养的起。而且是,有恃无恐。压力全在上面。如果办法战争,这些人会第一时间进入防空洞,战后还要靠他们维持秩序。他们是牧羊人,有一定的管理人员。保留他们一个人,可以管很多普通人,这组织力就上来了。
财政是没问题的。靠转移支付,还是拆迁搞土地,再维持几年没问题。拖到美国愿意回到谈判桌,维持以前蜜月期的待遇。
说到底,还是人,选人用人的问题。
现在有传说为了就业减压,鼓励方方面面多招人。
如果是真的,以后县乡一级财政,更麻烦。
(>_<)(>_<)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政策印发将会带来哪些改变?https://www.zhihu.com/answer/2530769745。
6.17。习: 提高一体推进 “三不腐” 能力和水平。http://www.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357&kindid=0&docid=106392528
产业的集约效应导致产业集中。势必导致劳动力集中。
那劳动力流失的地方的公务员能裁撤或者调走么?
而经济下行,城市的失业和高成本会导致动荡。
县乡困难实际是如何经济运行自主可控。
自主可控就是内循环。
县乡完全可以向城市转移。
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减少财政支出
消费税由消费者所在地、生产者所在地对半分。
目前看主要经济体的地方财政都是依靠土地和房产税。
提供一个脑洞
建立一个公有制集体,将下辖所有人都纳入其中,所有人都是股东;
公有制集体提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大部分服务,统一调配;
可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减少劳动人口外出打工的欲望;
然后以一个规模集体作为单位嵌入国内的生态位,而不是散兵游勇;
集体拥有极大权力,拥有极大义务,所以对集体的管理就需要考量;
劳动者需要有管理上层建筑的权力;
现在厅局穿搭风的消息满天飞,感觉就是为了稳定队伍的。
疫情这一波,好久没卖地的上海又放了好多块地,都没钱了。没有转移支付后,县乡财政只会越来越难。
一是全面取消户籍制度,人员能随意流动。
二是解散 95% 的财政供养人员。
三是取消全部的基层政府各种花钱的建设计划。
四是废除全部现行地方政策。
与民休养生息,不掺和、不折腾,不骚扰,不贪腐,小地方也起码能做到自给自足。
这还不简单,经济上市场化师医公、国企,大规模淘汰废物。政治上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
近二十年围绕房地产衍生出多少部门
上文我们对于 2020 年我国地方债的测算额度为 70w 亿,实际上根据精确测算,2020 年我国地方债 + 城投有息债务(包括债券、银行贷款)达到了 72.86w 亿的规模。
2021 年我国地方总债务达到了 83.64w 亿,年增速达到了 14.79%;与此同时 2020 年我国居民住户贷款余额 63.19w 亿,2021 年住户贷款余额 71.1w 亿,年增速 12.53%,政府债务增速远快于居民。很显然债务驱动已经成为了我国 gdp 保持稳定增长的一种必要保证,政府高杠杆与居民高杠杆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的高杠杆的新常态。
在初期的地方政府运营过程中,城投企业只是作为一种平台企业去承接地方重大工程,例如地铁、公路、桥梁、水利、管道等。但是随着基建扩张和城市扩建的需要,城投企业的整体业务也开始多元化,大部分的城投企业均涉及房地产建筑行业,即承建了大量的开发商的楼盘,承建企业需要垫付一部分工程款,开发商根据施工进度给予承建企业一些回款,后续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承建行业也涌入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全国性央企,例如我国看到的中国建筑,它就是著名的承建商。
我们把城投企业的业务模式做了区分,严格意义上,城投企业承接政府项目一本万利,而政府的资金来源于专项债,那么城投债基本意义上属于刚性兑付。
但是如果该城投企业除去公益性质的业务以外还有大量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呢?
如果房地产行业处于下行区间,那么该城投企业是不是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呢?
因此我国城投性企业的风险均来自经营性业务,这部分业务并没有刚性兑付的保证,这也是城投债和城投有息负债的巨大风险来源。
有多少城投企业参与房地产业务呢?
2022 年土地财政面临枯竭,大量的地方城投企业参与土拍,充当了房企的角色,预计**这部分城投企业将承接 2w-3w 亿的土地,那么这些土地又能及时变现吗?**城投企业拿地是权宜之计,且不可长久,房企拒绝拿地已经表明房地产行业的增量市场已经结束,增量的新房已经无法带来巨大的利润,而且很可能导致巨大的亏损。2021 年城投债余额 15.25w 亿,城投企业有息债务余额 53.27w 亿,我们相信大多数的城投债是健康的,但是未来少部分的城投债违约将会直接摧垮整个市场,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截止至 2022 年 6 月,我国房企债务余额达 2.8w 亿,海外债占比 47%,今年到期债务 9500 亿,其中海外债占比 33.2%。
2018-2022 年主要房企公开债务违约规模达到了 932.78 亿,已偿还额 2.38 亿,偿还比例较低,后期债务重组、资产重组难度较大。
且上述违约债券中并未统计恒大、融创等知名房企债务。
2021 年末地方债余额 30.36w 亿,地方债余额代表政府已经向城投企业购买了近 30w 亿的服务,地方融资平台有息债务余额 53.27w 亿,即代表为了地方政府还得购买 53w 亿规模的服务,才能真正做平这个收支,因此我们认为广义的、实际意义上的地方总债务 = 地方债 + 城投有息债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城投企业慢慢退出市场或者转型。
转变为适应新的政府购买的公益性的平台。大规模的城投债扩张即将成为历史,地方债和国债一样,永远是扩张的,但是城投债未来一定进入存量时代。
《从国铁(铁总)财报看大基建 - 承接着我国 GDP 的中坚力量》我国基建时代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全部结束,转而会进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至于那些天量债务的省份,难道真的有人认为他们创造了惊世骇俗的 GDP 吗?
一切都只不过是一种信贷泡沫效应,他们的师医公难道真的创造了年薪 30w 的价值吗?《2021 年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及涉房贷款情况,以工行为例,它的风险敞口是多少?资产负债表收缩有多可怕?》存款派生贷款,贷款又产生存款,因此银行体系有了多余的货币去供给实体经济,去给城投企业融资。
城投企业的大部分资金均来自于银行,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时期城投债也在扩张,当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时,城投债谁又会去买呢?
日本债券市场不就进入到了这个死循环吗?
导致日本债券、中国房地产、美国股市成为了全球三大泡沫。参考《世纪决战:中房、美股、日债,三方最终的剧本是什么?》
中国几千年来政权不下乡,不是没有道理的。要解决财政困难,可以把乡政府,镇政府全砍掉。县政府保留公安,法院,税务,教育等基本职能,其余全砍了,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不超过 100 人,那财政问题自然解决。
发展虚拟经济。放开互联网墙,让乡村拍李子柒模板的网红农村视频赚油管的钱。
又或者干脆发展 sq 产业。依靠 tiktok,youtube 走出国门赚外汇。
没办法了。县乡地皮不值钱,房地产嗝屁,农作物也不值钱,劳动力也不值钱,老百姓也没钱消费。也就那么点原生态大概还能做点什么。
什么,还要文化管制?那没救了等死吧。
在这个回答下面,有很多人都在鼓吹把花钱的部分让资本介入,变成盈利的项目就可以了。
但是我不得不想,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为什么会觉得资本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呢?可能他们不是共产主义者吧,不看马哲,不看毛概,不喜欢也不想了解《共产党宣言》并且自以为自己是被体制捆住了手脚,如若不是国家管的太多太严他一定可以如鱼得水,做他认为的人上人。
物质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极大丰富了,但精神世界相对于该开之前是极大倒退了,出于对弱者的保护,我们的大政府才会有如此多不合理的开支,比如医保,比如教育,但每一个收益于这个体系的人,都在迫不及待的想关上这扇对后来者的大门,好让资本将一个人的生活成本无限的拔高,就像现在的美国那样,我党确实对某些蛀虫太过仁慈了。
仁慈到让他们忘记了,党旗为什么是红颜色的镰刀与锤子,忘记了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甚至还想在中国复辟某些可笑的东西。
各种税收起来呗,要不就躺平等转移支付
没治
牺牲西部,发展东部
牺牲农村,发展城市
后果就是这样
被牺牲掉的县几乎没有产业,即使有,也是想方设法请来的,这些企业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赚了钱也不在你这花。但我们总不能放弃穷县,县太爷也要油水,只能举债过活了,你办的好,升得快,管他后来洪水滔天。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抵消债务,但我们这种牺牲西部发展东部带来的另一大恶果就是,高新企业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形成严重的行业内卷,耗费了人力,企业还无法做大做强走出国门。这点可以看看美国,不是舔,我发现美国很多中下游州,也都有世界顶尖的业内公司,在看我们,穷省有什么闻名的大企业呢?
办法还是很多,比如找块地,炒作为风水宝地,开发成公墓,然后直播带货全国售卖,大家不买房还不买墓地吗?
名俗文化也可以作文章,立个项目,贷笔款,建立个姻缘庵,招揽一些神婆和神棍去算卦营业,然后炒作很灵,在结婚难的地方还是很有市场。
用事实说话,用脚投票。
让子弹飞
把每一个耗材都榨干就好了,这是终极解决思路
收录于话题 #虱想热点 22个 (关注小号,防失联。) 田田: 惊闻你已经从“医院”出来,持续关注并紧张了七天的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真心替你高兴。 作为27岁那一年,果断主动下岗、离开小镇的中年老男人,我深深地理解,爱好写诗、超凡脱俗 …
知乎用户 迅疾 发表 财政转移支付是财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要记住的就是,财政转移支付不是扶贫。当然,扶贫是广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因为从定义上讲,不同的政府(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之间财政资金的拨付支付关系都是属于财政转移支付。但 …
知乎用户 发表 新闻背景:25个省份财政负债?中国财政“真相”的真与假 知乎用户 Orz 辉 发表 1、原文你能看到的是,即便赤字最严重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国税基本都在增长或者保持稳定,而地税大多衰退或者停滞。 2、原文你看不到的是,即便是 …
核酸检测的高潮,终于成为过去式。 前几天,合肥对7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按下了暂停键,这是第一个退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省会城市。 目前,山东德州、广东惠州、江苏苏州、安徽黄山……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放开核酸检测要求,允许市民自由流动。 怎么突然就不测 …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讲真,我觉得这样搞 “仇富” 式宣传是会误事的。 就这两天吧,咱前面抬脚搞了一个中国富豪海外置业,神秘女子拿下地中海豪华庄园,然后爆出来跟强子哥有点关联。 然后下面紧跟着就是马云现身西班牙打高尔球,开 12 亿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