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逆全球化?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逆全球化是短时期内产生的一种现象,但是不会持续很久。

因为全球化是有经济理论作为支撑的,民族主义可能在某一个时期有影响,但是不会扭转大格局,全球化的理论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很多东西被甩锅到全球化了。

举个例子,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认为全球化导致的美国制造业外迁,是导致美国贫富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去看一下实际情况就知道了:威斯康辛州的富士康为什么迟迟招不到人?

因为美国人不愿意去。

为什么美国人不愿意去?

因为美国人全是嘴炮党,你让他们说 “买美国货” 他们都是踊跃的,但是你让他们进工厂,他们都不愿意,所以你不进工厂,我不进工厂,哪来的美国制造?这是不可能的。

美国国内分配的问题是 “分配的问题”,而不是制造业外迁的问题,你不能用迁回制造业来掩盖美国分配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想法,谁告诉你美国制造业回迁,美国人收入就一定起来?哪个经济理论支持这种说法?美国的贫富差距就能抚平?谁告诉美国人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就没出现啊。

实际上是美国制造业回迁就是一个幻想嘛,简单的说他们不肯正视问题,而且企图拖延问题,拖延问题的结果是把这个问题搞得更加严重,美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里面罕见的没有全民福利的,这是美国分配不公的问题,但是被美国的共和党,保守派归咎于这是美国制造业外迁的问题,就算解决了美国制造业外迁,他们也会找其他借口,比如说你不信耶稣,你信耶稣不就没事了嘛。

全球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要么美国人自己闭关锁国,什么东西都自己生产,美国幅员辽阔,也可能做得到,那我也不讲了,只要存在资本的流动,无非是从这个国家流动到那个国家,本身也符合资本流动的特征,而且中国不是第一个接受制造业的国家,美国第一波产业转移是对日本,后来韩国,东南亚,然后才是中国,未来也可能从中国流转出去,所以我说基建是有窗口期的,今天在中国的富士康,在中国庞大的钢铁产业都可能消失,未来中国也可能和发达国家一样,但是这是好事对吗?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追求这个吗?

我不觉得全球化会停止,而且关于治理方面,则是更加需要全球化,以疫情为例,美国是最早断航的国家,断航了,你美国就不爆发了?不可能啊,除非你美国彻底闭关锁国,不然的话迟早还是要面对这个世界。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坚决支持在美国退出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做一些事情,把整个全球化的继续下去,美国退了不少群了,退群不代表世界就停止运转了,美国退了那么多群,那些群就完全停摆了吗?没有啊。

至于个案问题,谈判问题,可以继续谈,可以讨价还价,这个没问题,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在 reddit 上我就告诉过美国人:你如何真的希望美国制造,自己去进工厂 ——- 然而几乎没有美国人来回应我,他们每一个人都指望别人进工厂,制造出比中国更价廉物美的商品,然后躺着享受 “美国制造”。

知乎用户 John Hexa​ 发表

要说明全球化的问题,首先要说明白到底什么是全球化。

所谓的全球化,一言以蔽之,是指采集全球最好的原料、雇佣全球最好的人力、应用全球最好的技术、生产全球最多人需要的产品、卖到全球一切可以卖到的地方。

本质上,所谓的全球化就是 “商品经济最大化”。如果我们有一天殖民太阳系,那么这概念就会变成 “太阳系化”。

先把这定义立在这里,再看这问题的结论。

最根本的问题是,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全球化?

这实际上是在问有没有什么力量能让商人放弃上面这一系列的诉求,让他们基于某种原因不要追求最极限的利润和最大的经济规模。

如果这个力量是来自于某种人类的集体主动干预,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干预必须保证均匀而统一的施加到所有的市场玩家身上。否则你把我限制了、却没限制他,他将举全球之力以压一隅。我原料不如他好、工人不如他便宜、市场不如他广阔、量不如它大,你这等于直接逼我死。你要限制我,以最起码的伦理,你也必须补贴我的损失。

如果你不打算补贴我的损失,只是打算单纯的破坏我的竞争优势,剥夺我的市场空间,那么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战,或者逃。

所谓战,就是动员我所有的资源让你下台,甚至干脆把你肉体消灭。

所谓逃,就是我换一个不像你这样做的国家去呆着。

这个规律在商业界如同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界一样不可抗拒,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除非消灭商品经济这种现象,否则它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则行事,哪怕 CEO 们个人很有家国情怀、献身精神也没有用——市场和消费者是无情的,你质次价高,不管你出于什么高尚的值得同情的理由(甚至包括 “保护地球” 这种),长期都不可接受。

既然如此,那么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就确定了——全球化就像空气,一定会进展到它自己能扩展到的极限才会止步。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 “全球化已经到达它可以到达的极限了吗”?——只有全球化达到并超越了它应有的极限,才有可能向下回归到它的极限所在。

这极限有两条,一条是物理极限——譬如全球化不可能扩展到无人居住的星球。物理极限是全球化的铜墙铁壁,是不可能超过的。

第二条线则是多种因素围成的 “软极限”,超过软极限,就会有力量把你往回拉,直到把你弹回去,到显著低于软极限,然后又回弹,弹到再次超过软极限,又被回拉…… 如此反复。

并且这条软极限本身也是动态的。全球化指数在围着软极限上下波动的同时,也会不断的将软极限构成的篱笆今天触动一个桩子,明天触动一个桩子,不断的导致这条篱笆的变形。

这样,就构成了全球化走向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全球均一的趋势,而是一个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朝着不同方向、不同的维度不均匀的波动着的过程。

它不像是一条波动的一维曲线,也不能用一个波动的二维平面来概括,也不能用浓淡不均匀的三维几率云来表示,甚至引入 RGBA 四元色来表达不均匀、不同色的三维着色空间也不足以形象的表达它的波动复杂性。

因为它不均匀到了这样一种 “一锅五颜六色疙瘩汤” 的复杂状态,以至于按照不同的口径来统计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说它是会 “全面推进” 还是“全面逆转”,在它触碰到一个软极限的时候是很无意义的说法。

比较有意义的,是要去理解影响各地区、各行业的局部全球化策略倾向的几大主要议题,去考虑这些主要议题的交叉反应,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也就是你应该基于什么样的规则,去判断你所处的地域、你所处的行业,接下来会是什么走向,而不是去讨论 “全球的全球化总趋势”。

因为 “全球的全球化总趋势” 首先是一个复杂到不可能有效讨论的话题,其次也是一个其实与你自己的切身处境几乎无关的问题——除非存在一种 “全球发展指数基金” 给你买卖,否则这对你是没有意义的话题。全世界上涨,你这里跌,你也是跌。

那么,问题就转化成了全球化的软极限到底几个关键议题。每个地区,每个行业都要受到这几个关键议题的影响,视其情势的态势来判断具体的涨落。

第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全球化收益区域内再分配的挑战。

通俗的讲,全球化高度有利于进出口部门,但对该部门之外的人利益较小。

注意,不见得是 “没有利益”,而是利益较小,就已经制造了问题。在全球化之前形成的政治平衡,在全球化之后平衡点就会迁移。平衡点迁移,一定会导致走向新平衡的波动变化。这个说起来轻描淡写,但这背后是大量没有预见性的企业的倒闭、不合时宜的政党的垮台、多少世家大族的轰然倒地、各种暴发户幸运儿的崛起、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夜变色。这是一种痛苦的、消耗大量社会资本的过程。

但是社会资本是无主的、是没有人能有效捍卫的,而商业资本是有主的,其主人会不惜一切代价为之斗争的。

所以,客观上,全球化有一种 “将全民享有的社会资本没收,将其倾斜到部分密切参与全球化的阶层,并且还在物质上给予其丰厚奖励” 的客观效应。

形象的说,原来村里十一个人,有 10 人每月盈余 50,一人盈余 500,两边恰好平衡。全球化来了,村子整体增加了 1000,却是这个人一人独得 800,剩下每人各得 20。虽然剩下的人从 50 到了 70,但是那位富翁却从 500 到了 1300。

理论上,只需要等待这份超额利润刺激更多的村民勇于冒险,大胆走出国门去积极争夺本地区参与全球化的平等机会,从而把那位富翁所独占的水源摊平。但是现实是这份魄力背后需要的风险承担能力和信息准备,远非月余 70 的村民们所能普遍承担——更不用说这些富翁已经抢先一步占住了战略优势位置。

市场竞争在此失灵,于是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能纵横四海的富翁们一天比一天占据全村财富的更大份额,以至于所有人都只能靠向他提供服务来保住饭碗。

政治版图和经济地位都在向富翁倾斜,已经不能靠市场竞争扭转回来。这个问题到了一定的限度,就会触发非经济手段的抑制全球化的能量。

本质上,所谓 “中美贸易战”,并不是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而是发生在美国的全球化掉队者和弄潮儿之间。是美国的村民们在骚扰和打击美国的富翁们的商业关键环节,尝试强迫他们将吃到嘴的利益吐出来让大家分享。

看似在攻击中国,实际上中国所在环节的成本是刚性的、需求也是刚性的,由这种骚扰和打击所造成的成本,几乎完全是在由美国的富翁们承受。

他们将工厂 “迁出中国”,迁到越南,则越南也会受到这种攻击,就是这种斗争的明证。

不能解决全球化利润的区域内广泛分配问题,全球化就不会获得进一步扩大的许可。

这才是全球化受阻的根本原因。

富翁们不可能轻易就范。即使他们愿意妥协也做好了妥协的准备,也必须使这个过程变得足够痛苦不堪才能将这个妥协付诸实施。否则如此轻松就获得了利益,则这种 “闹事有钱拿” 的的事伊于胡底?尤其是,这毕竟是一种典型的反资本主义的行为,如果让这种行为获得奖赏,那么资本家们将会面对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这个国家是否还可以继续视为资本家的祖国?

可以妥协、也不妨妥协,但却没有无制度和伦理后患的妥协的逻辑。这就像其实土匪绑票要的不多——也就一两千块,远比请保镖便宜——你可以给、也愿意给,但是却苦于没有给钱而无后患的方法一样。

给了,无论以什么形式让对方得到净盈利,就不是一两千块的问题了,而是为对方开辟了一条新谋生之道。

这个问题,从全球化一开始就在恶化,到现在才摊牌,已经是无法再拖延了。这才是全球化在全球都卡住的根源。

而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摆在人们面前,但对资本主义国家太过于可怕,以至于必须另外找到别的出路——那就是全民所有制以及国有经济主体化。

也就是在实质上由全民持有最有利润的优势产业,对外贸易所得利润用于全民普惠的基础建设,形成一种正循环

美国只是在尝试通过征收必然由富翁们来承担的超额贸易税的形式在本质上实现这个设计。

这就是一种隐性的国有化。

但美国人民最好不要对问题会这么简单的解决抱有过大的乐观。

因为这个措施,会授予政府决定谁被国有化谁不会被国有化的巨大权力。这是一种政治对经济的霸权。而众所周知,就美国而言,富翁们才是最大的政治霸权势力。

不考虑人的感情好恶,川普实际上的确可以算是美国村民的宋江。

可惜宋江的下场并不美好。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是在全球化中最成功的玩家之一。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和国有经济主体的架构,相当微妙的缓和了全球化对中国的极化效应。并且中国也实现了政治权利与经济实力的脱钩化——毕竟无论多么庞大的私营企业,与央企集团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更不用说它们也有不少国有股份——于是也在程度上对全球化会导致的权利失衡问题免疫。

而面对这份 “利润公平再分配” 的难题,中国战略性的选择了将它转化为高铁、全面城市化、军事现代化、公立教育现代化、全民医疗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全局性投资这些自然而然会惠及全民的投资,并通过这种宏大的“以工代赈”,实现了内部的按劳分配和底线保障领域的均沾。

这意味着中国对于全球化必然的副作用有更强的免疫力,自然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化上几乎没有任何顾虑,可以大胆的展开一切进攻性的策略。

实际上不只是中国如此,那些资源国有(或变相国有)的资源型国家,如果较好的控制住贪污问题,也会对全球化有更大的承受力。譬如卡塔尔、沙特、阿联酋、文莱(由皇室拥有国家关键资产并负责照顾国民)、新加坡(由精英集团管理国家资产并负责照顾国民)、日本、韩国(由财团拥有整个国家关键资产并负责照顾全体国民)这类国家,也反映了这个规律。

全球化的第二个议题,就是地缘政治格局承受重压。

全球化在改变国家的态势。每个国家的禀赋不同,在全球化中获得收益的能力也就不一样。这其实是在地球村里将美国村的问题重演了一遍。逻辑几乎完全相同,问题的平台上升了一个档次。

在美国村,富翁们实在受不了还可以换一个村。但是在地球村这个层面,并无第二个地球村可以容纳这样的 “各得其所”。

你不能搬离地球,也不能脱离人类文明,这时候如果是地球村的村民对力量的失衡感到忧虑,富翁们要怎么选择呢?

上面说过了——富翁们是愿意妥协也可以妥协的,真正的问题是妥协是以什么名义、通过什么路径去妥协。

以我所见,这事只有一种处理手段——一面拥有足够的武力震慑,保证没有人敢于继续考虑靠 “施压”、靠威胁获得让步的可行性;另一面主动的释放物质利益,换取社会资本,将全球化自带的消耗社会资本增加物质资产的效应对冲掉。

这两条策略,是对在全球化中受益的全体国家整体有效。这些国家将团结起来,总体的实行这两个策略。

非如此不可。

“你与我产生了这种程度的争议,以至于你动了要对我动手来榨取利益以求取得再平衡的念头,而我也看到了的确应该要在一定程度上至少缓解这种对抗性张力的必要”——这种情势,在人类历史上在所有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反复上演过。对此历史已经反复的、称得上不厌其烦的说明了故事的结局——只能有一种最终的剧情,就是最后新的 “生产力之王” 首先将一切软硬武力威胁震慑住,使得对方的暴力尝试彻底失败,以至于无法在任何意义上将后续的利益分配理解为自己暴力的成果;然后在这种妄念消灭之后,胜利者主动的将部分利益重新分配。而这种再分配,必须是物质上的倾斜换取国际关系、国际秩序上的调整,而不是无条件的施舍。

只有这种结果,是拥有最大稳定性的结果。它既没有奖励贪婪、懒惰与凶恶,也良性的遏制了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恶化,从而熄灭了这两个推动局势继续改变的动力源。

直到实现这个结果之前,其他暂时的稳态都会因为这两个动力源仍然没有关机而进入新一轮内在张力积累,直到再次积累起来的张力把这暂时的稳态再次打破,将其推入指向这最终稳态的下一个中转站。反复循环,直到稳定到这个结局为止。

很显然,中国已经看到了这个总的趋势,已经行动起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中国一方面在飞速的军事现代化和先进化,另一方面在突飞猛进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新利益分配框架。

这就是在为所有全球化受惠国、所有国家的全球化受惠阶层打前锋,铺平尽快进入适应全球化的国际秩序最终稳态的最短通路。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 · 季氏》第十六

在另一方面,全球化受惠国还可以进一步的扩大门户开放和市场准入,允许世界各地对全球化不满的人们经由一定的努力有机会以个人身份来参与全球化的利益分享,也是对反全球化的集团性势力釜底抽薪的一种策略。

这策略的原理有一个经典的实践,就是隋唐科举制——通过某种筛选机制将精英筛选出来变成利益阶层的一员,则足以令动乱的力量失去智力和组织资源,而削弱其实力。

全球化是生产力的发展,反全球化是生产关系的诉求。

生产关系可以在一时间延缓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但最终总是生产关系会自我调整到适应新的生产力。

除非人类放弃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否则这是无可逆转的宏观规律。

一直盯住这两个主要议题在各地区的进程,你就能看到全球化低潮和高潮交替的节奏,也能知道哪些信号预示着低潮的开始和结束,高潮的开始和结束。

至于根据你自己看到的迹象作出什么样的判断,那就是各人要努力自己去做的功课了。


有要求要谈一谈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

很多人都在喊疫情会导致各国回迁各种产业,努力提高自给自足的水平,以防再次出现这种突发窘境。

问题是,“回迁产业链可以预防突发窘境” 的逻辑是什么?它在经济上的逻辑成立吗?

这些产业既然自由流动到这些地方,当然是因为这样效率是最好的、成本是最低的。只要改变它的这个状态,它就将处在效率不够好、成本不够低的状态。

它生产出的产品,一定会有更高的价格。

这只有在中国自己因为某种原因肯定不会卖给你更便宜的产品的前提下,这种更高的成本才会变成实际上最低的成本。

就算这些国家确信中国肯定会在疫情期间卡住某些国家的脖子来要挟,那么非疫情期间呢?中国也会故意在平时就不卖口罩给其他国家吗?

如果仅仅只是担心非常时期会被卡脖子,那么回迁生产线显然是一个愚蠢的行为,远远不如在和平的非禁运时期建立战略储备。

平时日积月累的储备个十亿二十亿的口罩,不费吹灰之力,便宜量又足。别看数字看起来这么大,其实还装不满一个体育场。这才多大成本?

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建立这种战略储备,区别只是这个战略储备是自己建一条生产线来生产,还是平时从国外采购。这纯粹是一个如何做更便宜的问题。——而你怎么可能比中国便宜?

于是选择回迁生产线来自行生产出这个储备所花费的额外金钱,算是什么呢?

这是纯粹的浪费

第二种可能的好处,就是再次遇到疫情时万一储备耗尽则可以自己生产。

但是这意味着这产能要有足够的规模来应付突发的巨量需求。这个巨大的产能规模,在没有疫情的漫长时期内怎么养活?

一天不发生疫情,就要净亏一天——不靠大量补贴,这些产能生产出的产品是不能和中国的产品竞争的,毕竟成本更高。

下次什么时候发生同样的疫情?又一个十七年后?大家赌气养着这支 “以防万一”——其实其产品完全可以在平时廉价买到——的大军又一个十七年?

头几年也许大家积极性很高,一致认为 “非如此不可”。疫情过去还没满两年,就会有各种呼声表示 “这很愚蠢”,“国民不应该继续养活着这群‘无能的蛀虫’ ”。

这时候算算账,回迁生产线的成本完全沉没,只剩下一堆过时的设备可以廉价拍卖;花费了两年的补贴购买自己生产的高价口罩,成本超过向中国直接购买数倍。

这是拿口罩举例,实际上什么抗生素、原料药、呼吸机、消毒液……… 几乎一切与抗疫有关的行业都一样。

强行回迁,就只能靠财政收入养起来——一直养一直养,强迫本国居民以更高价格购买更差产品,帮着一起养,而且还要额外再交税补足仍然不足的部分。

而且是在疫情过后经济萧条、国债负担沉重到利息都快扛不起、货币信用都快崩溃的前提下。

而这必将挤占本来可以用来复苏和发展本国优势行业的资源,影响到本国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

这种主张想要长期获得足够支持——就像中国当年下定决心要自力更生实现全面的国产替代一样——有一种绝对必要的前提,就是来自中国的坚决的、无情的、绝不妥协的、显然恶意的、无休无止的禁运。

只要事实证明根本不存在这种恶意禁运,这种回撤的逻辑就整个失去了基本合理性。

而且到最后多半亏得一沓糊涂而被迫放弃。

知乎用户 Lilyann​​ 发表

一旦内部成员行为震动超过临界阈值,全球网络就会急剧向不稳定过渡。(Bardoscia et al, 2017a),而这类不稳定的冲击会刺激本土主义者(nationalists)的逆全球化号召。

逆全球化也许是一种在乱世中「避险」的方式,但这并不是最优解,因为在逆全球化的表象深处,是资本主义式快消费模式的濒临崩溃(无论是实体上的与心理上的)。

在社会结构中,当节点之间互连过度,或者这些节点中的「中央节点」(central nodes)数量大大减少,都会加大风险的产生。

由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虽然建立连接可能会增加全球交流的丰富性,但也会相应提高由于潜在的互连过多而导致级联故障的风险,整个体系就更容易崩坏。

而对于体系下的个体来说,一旦大盘超过某些阈值,不仅会破坏相互依赖关系,往往也会将故障分散到整个系统中,影响个体发展。

图 2 的实验显示出了, 10,000 次实验后,对比在不同的网络密度(图 2a)与连接集中化水平(图 2b)下系统崩溃的可能性。而从图中的 S 型曲线可见上述结论。

相比于工业化早期,如今全球产品供应链日趋复杂化、网络化,似乎反而导致对风险的抵抗能力降低。

由此,「逆全球化」不失为一种在乱世中「避险」的方式。

疫情之下,美国、日本等国家出台政策,补贴本国企业「回迁」引起市场高度关注。而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更是在采访中点明:「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

无论曹德旺的「预言」有几分能够成真,在这次疫情中,确实真真切切暴露出了不少全球产业链的弱点。

以全球汽车产业为例,武汉「封城」两周后,现代汽车在韩国的工厂停工。原因主要因为青岛一家零部件供应商由于春节后复工人数不到 15% ,由此,隔海相望的韩国车厂只能无奈停产。

再者,当疫情「震中」从中国转向欧美后,「口罩大劫案」屡次重演,在这背后,是一些国家陷入的「口罩焦虑」、「呼吸机焦虑」或「药品焦虑」。

这种焦虑与不安全感使得民众对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的弊端产生了更切身的痛楚。

然而,全球产业链的脆弱与复杂性作为代价,换来的却是可观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以 iPhone 为例,屏幕、摄像头的供应商在韩国、日本,组装在中国,股票上市在美国,在全球各地销售,产业链上各个国家以及背后的资本都因此获益。

由此,逆全球化后的成本提升,是否会反而成为压垮自身的再一根稻草?

不容忽视的是,逆全球化的表象深处,资本主义式快消费模式正濒临崩溃。

快消费模式意为尽可能将消费周转时间减少到零。正是因为「最短周转时间」,对这种消费主义形式的大量投资,目的都是最大程度上吸收以指数增长的消费主义资本量。端上刊登的文章表明,国际旅游业能够说明这类问题。「2010 年至 2018 年间,国际旅行从 8 亿人次增加到 14 亿人次。这种即时体验式消费要求在机场和航空公司、旅馆和餐馆、主题公园和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在,这个资本积累的场所已陷入绝望,航空公司也一个个濒临破产,旅馆空无一人,接待业的大规模失业迫在眉睫。外出吃饭显然不明智,因此许多地方的餐馆和酒吧只好关门,甚至外卖也有风险。从事零工经济或其他不稳定工作的人被大量解雇,并且没有任何可见的支援手段。各种活动,如文化节、足球和篮球锦标赛、音乐会、商业和专业会议、甚至围绕选举的政治集会等,都被取消。这些体验性消费场所已被关闭。地方政府收入锐减。大学和中小学也纷纷关闭。」

由此,在当前情况下,当代资本主义式消费框架下的许多前沿模式已无法运作,甚至连安德列 · 高兹(Andre Gorz)所描述的「补偿性消费主义」(即被异化的工人还可以通过去一个热带海滩的套餐式度假来恢复精神)的动力也被钝化了。

在这种状态下,当地社会是否还会鼓起精神推进「逆全球化」,似乎不再是一个谜题。

逆全球化也许是拯救本土产业链、提升民众自信与安全感的「乌托邦」之策。但至少从现在来看,逆全球化不是最优解,也并非需要考虑的最紧急问题了。

知乎用户 果酱君​ 发表

全球化有个谁主导的额问题,谁主导,谁就是金字塔的顶峰,有着最大的利益!

美国逆全球化不是为了反全球化,而是为了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继续保持美国主导的全球化,避免中国在本轮经济周期中积蓄力量,成功引领下一轮经济周期,避免下一轮全球化进程由中国主导。

现在由美国引领的逆全球化进程,可能导致未来的世界裂化为板块运行的模式,但板块运行模式的目的不是回到全球化以前的世界,而是两大龙头相互避免被对方整合。两个龙头最终会倒掉一个,这个过程的结果,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是否能实现伟大复兴。

一、本轮经济周期中,资本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

时至今日,我们融入的这个世界还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美国资本不同程度的控制了这世界最核心的产业链、价值链、需求链。换句话说,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美国之外的国家,只是各种各样的零件。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也是发动机与零件的关系。

这世上,从来都是零件要配合发动机,没听说过发动机要配合零件的道理。而发动机就是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核心。

作为后发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必须学习先进国家技术,吸取先进国家经验,美国是高科技的大本营,科技人才不去美国能培养的了吗?华尔街是世界资本的大本营,不和美国打交道能引进外资吗?因此,后发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只有融入全球化。

资本主义运行的一个基础逻辑就是分工,正是因为人与人的分工,才有了社会化的生产,资本全球化也意味着社会化生产会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内展开,发展到今天,就是国家分工。由于后发国家一穷二白,只能干低端产业。也就是说在分工中做最脏最苦的活。

谁安心永远干苦力呢?这时候经济学又出场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这个比较优势理论,说的是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外包出去,这样总的经济效率会提升,每个国家都能得到好处。但这个理论的另一面,是让欠发达国家主动戴上脚镣,主动做一个听话的奴隶。

就好像一个工厂主对另一个肌肉发达的工人说,你看,你的肌肉比我发达,力气大,因此你适合干体力活,我适合干脑力活,以后我只干脑力活,你只干体力活,这样我们都能发挥比较优势,我们创造的财富就会增加。好不好?

如果这个肌肉发达的工人真被忽悠了,他就是个大傻子。

谁不知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呢?

产业链也是食物链,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复杂。

当我们说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也就意味着美国占据产业链的制高点,同时也是食物链的制高点。

主导全球化占据食物链制高点的好处不言而喻。美国人拿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台波音飞机换中国人几万工人干半年生产出来的一亿条牛仔裤,人家波音工程师一个月两万美元,从公司下班去西餐厅吃鱼子酱,吃完饭还能给服务生十几美元小费。我们的女工一个月两千,从不舍得下馆子,去街边买大白菜,两块五一斤都要砍价抹去个零头。

为啥人们都想去美国呢?当服务员还能赚小费呢,这生活水平是后发国家能比的吗?

谁信了教科书里的比较优势理论,安心干低端产业,谁就是大傻蛋!

二、通过参与全球化进程实现产业升级,是中国从边缘进入核心的必然路径,也是中国这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的应有担当

产业升级,所有国家都想干!只不过有的干的成,有的只能想想。

**而我们,真能干的成。**因为我们恰恰有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所有条件。

这些条件有哪些呢?1、大国(代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回旋余地)。2、集权(代表经济发展障碍的扫除能力和战略投入能力)。3、历史文化(代表对外部渗透的拒斥和独特模式的构建)。4、二元结构。(危机下的调控空间)

于是,我们逐渐从低端,升级到中低端,再升级到中高端。只要这个游戏继续,我们一定能升级到最高端。而最高端,就意味着可以成为下一轮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是的,是下一轮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你没有看错。中国的经济体量就好像是一个还没有充分运转起来的发动机,暂时居于边缘位置,但由于他的体量太大,只要这个资本全球化的游戏继续,出于经济规律,早晚会居于核心。

你看最早世界经济发动机是英国,英国人口只有几千万,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美国人口是接近三亿,为什么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人口越来越多呢?

**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全球化,**而资本全球化需要一个核,在这个核的影响下,全世界的国家都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核小,其影响力就小,核大,其影响力就大,在美国为发动机的本轮经济周期里,非洲还有很多地方是部落时代,在未来以中国为发动机的世界周期里,非洲也要被拉进全球产业链。你看今天中国基建输出,修桥修路,基建狂魔的背后,是改天换地的整合力量,中国这台超大功率发动机一旦充分运转起来,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必然席卷全球。

要知道,在马克思的理论里,社会主义是资本全球化之后的一个事件。**社会主义必然实现,**因此社会主义之前发生的资本全球化也必然实现,也就是说,一个比美国更大功率的核引领全球进入资本全球化是必然的。

因此,中国引领全球化进程,是下一轮经济周期的天命所归。但这一点,不是不争取就能实现的,因为,美国仍然有继续引领下一轮经济周期的可能性。

三、美国的反制——通过反全球化中断中国产业升级进程

中国一旦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发动机,这会威胁美国的核心地位。再这么继续下去,一旦核心地位不保,美利坚的灯塔就再也亮不起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美国,这个本轮全球化的引领者,充当起了反全球化的先锋。目的是为了阻止中国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继续壮大。如果能将中国经济肢解,最好不过,如果无法肢解,那就重组全球产业链。

只有这样,美国的核心地位,才能保得住。

有人说,即便美国重组了产业链,可他的体量不够大啊,还是不能充当下一轮经济周期的发动机啊?

体量不够大,但可以整合啊!

欧盟就是一个典型,凭借德国或者法国几千万人口的体量,根本无法在当今世界竞争中形成足够的规模优势。于是组建欧盟就成了一个非常有远见的选择,应当看到,正是因为欧盟的组建,欧元的诞生,让德法联盟成了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极。这说明小体量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整合,实现大体量国家一样的效果。

这太可怕了,这说明,美国仍然有可能通过经济整合构建一个十亿级别的经济体,从而继续稳坐下一轮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位置。

曾经奥巴马想组建 TPP,也是想实现经济整合,但特朗普上台后,立刻退出了 TPP。这是有道理的,原因就是美国经济目前已经运转了一个九十年的周期,本身问题很大,你无法让一台严重老化的发动机承担整合的任务。只要世界经济还是保持向上的态势,老化的发动机就会被新的发动机所取代。当务之急是用这一轮经济调整给新发动机以尽可能多的损害,并且尽可能的利用这次经济调整,拆解全球产业链条,中断资本全球化进程。确保美国经济修整的同时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以维持美国对中国的优势。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现在所发生的各种反常现象。美国四处出击,各种退群,美股一见顶,马上疫情爆发,中国疫情刚得到压制,世界疫情立刻多点爆发,美国总统忽悠老百姓病毒是流感,等等。这背后,都有符合美国长线利益的考量。当然,死掉的那些美国老百姓做了炮灰,只能感叹资本主义真狠!

因此,未来我们面临的,很可能是要强行拆解产业链的美国,要强行中断经济联系的美国,要强行暂停全球化的美国。而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扑灭疫情。在一段时间内,这两种力量相互碰撞,看谁能战胜谁。但在长期来看,未来不论中国能否实现产业突围,世界经济都有可能出现两个发动机同时运转的形态。

因为就是这两台发动机谁都要做核心,都不愿意被对方整合,都要整合对方。在一段时间后,最后会倒下一个。但在这个对峙的期间,世界经济会裂成板块。以往的相互交融,很可能成为板块内部交融。

这个过程最终也会结束,两个核心会有一个瓦解,全世界重新进入一个核心时代。如果我们没有倒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实现了。

那,是不是,未来的某一天,中国人就不用这么努力的学英语了呢?是不是我们最不成器的人,只要会说中文,就可在全世界靠教中文活的很好呢?

别笑,别忘了,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一个祖上被美国佬奴役的黑人,就因为会说英语,就可以在广州找十多个女朋友。就可以靠当外教月薪过万。回到非洲,他们只能扫大街。

所以,我是很严肃的再说这件事情,别笑。

关注我公众号:果酱观。输出有价值的观点。

[

全球化的密码

京东

¥48.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36978310997204992-0&p=AyIGZRtSFwsWB1EcXhUyFQFREl0dBhsFVR1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XRELFA9RElkVBA1eEEcGJWZwGSFfJ0pgcWIVE1NuXFkdKWw9Tn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G1oUChQHUx1rFDISA1wdXB0LFQdVGVgQMhIPUSuNu5bHj%2BrC67DUuKmAluvAi7nT651rJTIRNw5OD1xHDgdWGVwdBBsFVRpTHQQRBlATUxYeEzdVGloWAhMOVxlaewN8B10cWBUEEA9cG2sVMhI3Cl8GSDIQBlQZWQ%3D%3D)

知乎用户 仰望星空 发表

要想理解逆全球化, 必须先理解全球化。

全球化的推手是欧美国家,它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和预期:欧美处于顶层,通过技术、文化、金融、军事上的垄断来获取超额利润。东亚诸国处于中层,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欧美所需的各种产品。其它国家处理底层,提供纯劳动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过去几十年来这个模式一直非常顺利。曾经日本想打破这个模式,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一榔头给敲晕了, 现在还在脑震荡呢。韩国、中国台湾的中枢神经已经被控制,不足为虑。

直到超级玩家东方大国的出现,一切都变得不可控了。

东方大国一开始摆出了相当低的姿态,成功地让一直忌惮它的西方诸国放松了警惕,迎来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诸国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东方大国为了长期目标,上贡那是相当地慷慨,这条大鱼让他们吃了几十年,吃得这些国家脑满肠肥,忘记了东方大国其实是狮子装扮的美人鱼。

现在狮子撕去了伪装,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从底层吸血再向西方供血的血汗工厂模式了,2025 计划就是最新的打破旧体制的宣言。西方诸国从工业革命以来第一次感动了真真实实的威胁。所以,他们怕了,不敢同这头新生的猛狮正面作战,只能想办法收缩回家,想在家里把身体练强壮了再决一死战。这种西方诸国的战略收缩,就是所谓的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早就开始了,而且首先从最发达的美国开始,原因很好理解,它曾经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现在则是东方大国崛起的最大受威胁者。

当然,如果能把东方大国从全球化链条中踢走,其它国家代替之仍然让我吸血,那就太好了。所以他们心目中的逆全球化,其实是逆东方大国化。

然而,长期不劳而获吃肥肉,西方国家的身子其实早就空了,想逆全球化, 过得起苦日子么?

东方大国肯定不想逆全球化,日本韩国也不想,东南亚诸国不想,非洲不想,南美不想,中东不想。这些国家底子本身不好,想发展,都得从全球化中想法分杯羹。

你让杜特而特逆全球化,他肯定说你有病,我香蕉卖给谁,我从哪儿买便宜的日用品,我让蕉农顿顿吃香蕉他们不得砍了我。你让巴西逆全球化,他反问你,老川你是想让我大豆农民饿死?你让沙特逆全球化, 王子估计气得想拿电锯锯到白宫锯人,逆全球化了,你美国能买我石油还是能帮我打井?我刚耗尽力气把你页岩油打败,你让我得罪世界最壕的客户?我各种电器日用品全从美国买?我买得起吗我。。。

所以逆全球化只是西方诸国的一箱情愿的幻想,是一种旧秩序即将失效的垂死挣扎。

知乎用户 Hyperion 发表

泻药。逆全球化在危机发生时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整个世界就是一场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家间经济、金融、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你可以把这理解为几家公司间的竞争,平时可以合作,但没人会傻乎乎的把公司的底牌全部公开,把公司的生死存亡全部寄托在与别的公司的合作上。一旦发生危机,快速切割以求自保就是现实。国家间的竞争又何尝不是,这时候如果谁还天真的喊着全球化、自由化就是眼睁睁的成为韭菜被收割的命。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1933 年的危机就再明显不过,大国纷纷收起自由市场那套,玩起了国家主义。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德国希特勒的 “国家社会主义”;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国家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国家主义,整个国家服务于军事;斯大林的国家资本主义。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国家主义,然后选择几个国家间小团体式的报团而不是全球化的合作,因为事实证明强调全球化自由市场的这些国家早就都被打垮了。

再说回到现在,其实从特朗普上台就致力于恢类似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国家民粹主义无非就是想要逆全球化, 让产业资本回流美国。俄罗斯普京典型的大国家主义;土耳其埃尔多安的国家民族主义;印度莫迪的 “法西斯” 党就更不用说了。这时候形成小的利益团体是可能的,但还一味的去追求全球化的合作,在这场大国竞争中无疑就会处于劣势。(答主受温铁军温教授的讲课影响很大,对其观点深为赞同,很多部分直接采用了温教授讲课时引用的例子,侵删)

知乎用户 林布​ 发表

和高赞李建秋知友的答文意见有所不同,逆全球化并不是一种短期现象。而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它是客观而必然发生的。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表现的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我们可以简单的把经济周期分成两个阶段:供小于需的增长周期、供大于需的衰退周期。全球化发生于前者,而逆全球化发生于后者。

这种经济理论非常的浅显,就不做赘述了。全球化意味着发挥产地和分工的优势,提升生产效率。当然,更重要的是,共享的新市场。只要开拓新的市场,就可以不断的扩大生产,结合全球化对效率的提升,带来更高的利润。因此,在经济扩张或者平稳的时期,资本主义会积极寻求全球化。

而逆全球化,其实并不是说大家都主动闭关锁国关闭往来了。逆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 “孤立” 主义,而是一种经济上的 “单边” 主义。何谓单边?就是,我的市场不对你开放,但是你的市场要对我开放。

眼熟吗?作为逆全球化浪潮里最跳的那个仔,特朗普他就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句话,全球所有的存量市场生产过剩。

这一集,在原油市场已经播放过预告片了:当原油因为疫情产能过剩时,没有人愿意减产,甚至(加上政治因素的推动)还希望增产以维持短期现金流。OPEC + 会议一再推迟,每个产油国都希望别国多减产,自己少减产。在这种情绪下,甚至墨西哥这样一个国家的反对意见,都可以导致美国俄罗斯在内的 OPEC + 无法达成协议。最终,虽然减产协议还是来了,但是因为拖延日久,原油存量过多、需求不振,原油价格依旧走低。反过来,成本更高的美国的页岩油企业亏本、破产、失业三连肯定是没跑了。而沙特和俄罗斯也不好过。

对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一个粗浅的表达,就是在经济的上行周期里,社会产能、社会剩余产品会双双过剩。最终进入经济衰退周期,引发利润下跌、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而逆全球化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经济体做出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周期,最基本的趋利避害的反映。当某个国家国内已经生产过剩了,就不希望其他国家向自己输入商品(生产和产能),但是又迫切希望向其他国家增加出口,以输出自身的产能和商品。这就是经济上的单边主义。

全球化时代,局部性的产能过剩可以通过自由贸易来解决,将某地过剩的生产输出到另一地,是互惠互利的。所以随着科技支持的深入全球化引领了世界性的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全球化也几乎成为一种共识、甚至政治正确。

然而,当所有主要经济体都生产过剩了呢?你去找谁去背你的锅,接受你的产能输出?谁都不愿意。两个产能过剩的国家,一方向另一方输出产能,实际上就是在输出经济危机。无非是说,我们中国的大量产品目前有竞争优势,自然状态下能够对外输出,所以中国总是在呼吁全球化。

所以,当全世界都产能过剩的时候,所有人都希望减少进口,增加出口。而这些一个群体博弈的结果,就是所有国家至少都减少了进口,也就是逆全球化的发生。

历史上有两个全球化时代,第一个,是基于航海技术而带来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和大殖民时代。这个时代的全球化,主要就是发现新的市场,抢占为殖民地。第二个,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全球化,则更多的表现为产业链分工和新兴市场的开发。

而逆全球化时代,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经历了一战、欧美大萧条、二战、冷战等

每个经济体都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自救,特朗普主义是这样,一带一路也是这样,世界大战也是这样。

特朗普主义代表的是传统短视、但是结合美国的地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包括利用经历政治上的优势,打贸易战,不但跟中国打,也跟欧洲打。一切的核心,就是减少进口,增加出口,避免已经生产过剩的美国接收更多的生产输入、同时尽量向外输出。还有一种可以称为里根主义的做法,就是刺激信贷,将未来的消费潜力兑现为现在的消费能力。这是一种在非全球化时代挖掘内需、延缓危机的做法。但是对于目前的美国来讲,不太顶用了。

一带一路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解决办法。或者说,更经典的是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建设,这被西方称作新殖民主义。而对内,则是新农村、大基建。一句话就是继续开发存量市场的消费潜力、通过基建、生产提升存量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力,以政治经济的方式保证新存量为自己占有。从而使得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够有处可去。这对落后地区,如非洲、如国内农村是行之有效的。也不失为一种长远的解决办法,但是见效并不快。一带一路则更多的是作为临时性一个补充,同时让参与进来的发达国家也一起合作开发存量市场,以图迅速见效以缓解近在眼前的经济危机。

战争,则代表着一种最终的解决办法。军工产业能大量的消化产能。而被战争摧毁的地区,其产能也会消失掉。打赢了,就得到一个新的、几乎没有产能、需求可以很快恢复的市场。打输了… 打输了拉倒,“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大萧条也仅仅比战败好的有限。甚至如果是有限的战争,并不一定会比大萧条惨烈。只不过,战争很多时候并不会如所有人预想的那样有限发展。战争是墨菲定律最好的证明,它可以有多坏,就一定会有多坏。

综上所述。

逆全球化和全球化同样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在经济周期内是必然发生的。无非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信息科技的推动,经历的上升周期足够长,长到我们这一代人以为这就是世界应有的样子罢了。

然而,经济和社会总是呈螺旋上升发展态势。经济衰退的周期已经到来,逆全球化也正在发生。我们只能希望,能够在经济危机甚至战争彻底爆发之前,找到新的增长动力,重新进入增长周期——实在不行的话,至少死道友不死贫道——还不行的话,屯粮过冬吧。

知乎用户 韦伯 发表

很简单,如果把全球化当成一个宴会,大家上桌子吃,有人主位,龙虾鲍鱼摆面前,茅台拉菲随便挑,有人旁边只有猪肘,扣肉,还有人下座,只有地三鲜,豆腐大白菜。当然还有上不了座位的,地上啃骨头的,吃剩菜的等等。

现在呢宴席吃的快差不多了 主位的吃的撑的要吐,剩菜的呢才垫个肚子角。酒店经理过来要买单了,桌上人为了谁出多少争论不休,动手打起来了,有人甚至要掀桌子。

知乎用户 云石 发表

拜登马上就要登基。但不管他的立场如何,国际形势发展到今天,风靡世界数十年的全球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无论是不可逆转的中美脱钩,还是疫情后各主要国家对产业自主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这都将导致全球化无可挽回的退潮。而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已经箭在弦上,大萧条极有可能来临。一旦爆发大萧条,参照上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经验,不管最后是不是靠打仗解决,但一开始时,各主要国家肯定都会竖起贸易壁垒。

这一个个几乎不可避免的核弹级利空,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这一轮全球化的终结,未来一段时间,逆全球化将成为世界的主流。

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于全球化退潮本身——毕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全球化受益国之一,在美国转向后更是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舵手。全球化的逆转和退潮,无疑会对中国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也在层层升级——即便白宫主人由特朗普转为拜登,最多也不过就是手段相对温和,这种方向并不会改变。

这样的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办?很多读者看到这里,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忧虑。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虽然大环境的危险确实在不断累积,但中国也早已窥到了这种趋势,所以这些年一直积极做准备。这几年疯狂推动的扶贫,除了政治上的伟光正意义外,经济角度来说,本质上就是在给底层民众注入购买力,培育内需市场,保证逆全球化时代内循环的顺畅运行——毕竟,只有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的出去,经济才能正常维持运转。而今年以来的各种金融拆弹,收拾 P2P 和蚂蚁金服,房住不炒、对互联网资本祭出反垄断法,这些都是在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限制财富过分向头部集中。

毕竟资本无国界,有钱人都是世界公民,他们的逐利天性,决定了他们没有患难相守、与国同终的义务。退一万步说,就算资本家真的有家国情怀,他们一天也就能吃三顿饭,剩下来的钱除了购买海外高端消费品,其他的也只能捏在手中覆雨翻云,无法培育出强大的本土大众消费市场——而后者,是在逆全球化时代中国突围的关键。只有将财富尽可能的分配给更多国民——尤其是下层和底层国民,内循环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除本国之外,中国也积极培育区域市场,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 RCEP,这都是在更大范围内,打造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圈。降低逆全球化的冲击。

到现在为止,这些准备工作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再加上新冠疫情中,中国是唯一一个顶住冲击的主要大国,全球其他国家,则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这种格局,不仅让中国制造出口猛增,在经济风暴来临之前多赚了一份额外收入,也让中国的政策储备依然相对充足。

所以,光从应对逆全球化本身而言,中国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就算这种准备,本身并不足以完全应对逆全球化乃至大萧条等各种潜在风险——毕竟谁也不知道这股逆风会刮到什么程度。但至少,中国的准备,足以确保它是全球所有主要国家中抗压能力最强的一个——这意味着就算风大到甚至会压制中国的所有现有努力,它至少还可以撑到其他大国先倒下,然后冲出去割韭菜给自己二次补血,顶过风暴冲击。

不过,除了逆全球化本身,中国还要面临额外的美国的锁定和攻击。

之所以说额外,是有原因的。本来,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中美经济脱钩就势不可免。只不过,中国崛起对美国的霸权威胁,决定了美国对华锁定攻击,还带有明显的政治谋划加成;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高度扭曲,风险越来越接近引爆的临界点,这种情况下,美国也急需对外割韭菜补血——而以美国经济现在的大坑深度,放眼全球,也只有割中国的韭菜,才够填饱它的肚皮。

所以,不管是特朗普还是拜登,中美的政治战争可能会有变数,但经济战争是免不了的。未来的中国经济,不仅要面对逆全球化这个普遍性风险,还必须应对美国的额外重点攻击。

那么,美国将怎么攻击中国?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这个从微观来说,那有无数个领域和战场,而从宏观角度,主要应该是下面两个方向:美国的科技和市场封锁,以及中国的产业自主化和中国经济圈开拓。

为什么说这两个方向是核心?

答案就在内卷化这三个字上头。

现在全球都陷入内卷化的困境。而内卷化的本质,就是缺乏新的财富增长点,而之所以缺乏新的财富增长点,又在于科技停滞,生产力无法取得革命性突破。

科技什么时候取得重大突破,鬼的妈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美国当然要对华科技封锁——这一方面是防备中国抢自己的蛋糕,另一方面,其实也是避免自己的经济彻底崩盘。

前一种很好理解,但后一种,大家可能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里,美国经济能够维持繁荣而没崩溃,中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过去二十年里,金融和科技资本为了赚取更大财富,大肆推动全球化,导致美国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程度——这也是特朗普能够上台的政治基础。

但美国如此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和社会秩序依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尤其是社会总消费始终维持在高位,市场保持繁荣,人民普遍有吃有喝有车开有房住,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毕竟大部分人越混越穷,富人再有钱,一天也就吃三顿,这种贫富差距格局下,社会消费应该是萎缩才对。

美国之所以能做到反常识,是因为他们有美元霸权。通过不断的印钞,向全世界分摊风险的同时,让全世界向美国心甘情愿的上贡——用自家生产的商品,去换取美联储印的绿纸。

而这些上贡国家中,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无疑是最关键的——中国人辛勤劳动生产出商品,运给美国人用,换回一张又一张绿纸。正是这种印纸给中国人,换回商品的模式,让美国即便经济结构极端扭曲,贫富差距悬殊,但依然保证自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然后,它再凭借这种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地位,去控制各国经济和企业,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

这么一看,中国人好像很傻——辛辛苦苦给美国人干活,就换回一堆绿纸。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人确实是用辛勤劳动换回了一堆绿纸,但这些绿纸并不是废纸,而是硬通货。之所以说是硬通货,一方面是当时美元确实还相对坚挺,贬值幅度不高、崩盘可能性也不大;另一方面,这些绿纸在当时,确实可以再去国际市场换回自己想要的各种东西——资源、技术、设备、乃至管理知识等等。

当然,也不是什么都能买。《瓦森纳协定》一直在高科技领域给中国限定死了,这里面的内容中国是买不到的。

不过这个在当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当时的中国还比较落后,缺的东西还很多,所以就算《瓦森纳协定》里头限定的尖端玩意买不到,协定之外,还是有很多不那么尖端的东西,对中国是有价值、值得花钱去买的。

这样就达成了平衡。美国给中国发纸,中国给美国发货,双方各得其所,合作共赢。甚至,当 2008 年美国面临次贷危机金融海啸时,中国还承担了美国救世主的角色——当时中国拒绝了俄罗斯一起坑美国的建议,大量接受美国新印的钞票,拼着国内一波通货膨胀,房价飙升,也要给美国疯狂输入廉价大众消费品,让美元钱买得到东西——只有还能买到东西,美元才是钱。如果当时中国不输入足够的大众消费品,那美元在老百姓那儿就成了废纸——结果必然就是超级通货膨胀,经济崩盘。

这是 12 年前的情况。但现在,情况在改变——中国已经越来越不需要那么多美元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初级乃至中级工业化已经完成,不再需要外购一般的技术、设备和知识服务。随着中国对美元依赖程度降低,那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也会随之不断被削弱——毕竟钱只有能买到商品才叫钱;当主要的商品供给方,不再需要太多美元,以至于想用其他货币——不如人民币来取代美元,那美元的价值和战略支撑就大打折扣。

当然,中国也不是完全不需要美元。除了一般的资源进口外,还有一个领域——也就是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高精尖设备和技术,是中国愿意买的。只要美国人同意中国人用美元买高端技术和设备。中国绝不介意继续给美国人打工输送商品,换美联储印的那些绿纸。

但问题是,这玩意,美国人不能让中国人买。

毕竟科技进步已经停滞,全球财富已经没有增量,大家普遍陷入内卷化困境。

什么是内卷化,说白了就是财富的存量竞争。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我的自然就少了。

而在这种存量竞争中,这些现有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就是美国的最后看家宝贝。如果这也让中国买了去,等它消化吸收,那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就没了。

美国已经没有一般制造业,如果连高端制造业也被中国消化吸收,那中国还要美元有什么用?那世界还要美元有什么用?要买东西,当然是用人民币了!

这就意味着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终结!而一旦美元世界货币地位不保,美国金融霸权也就随之崩塌。而以美国严重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危机,一旦没了金融霸权、无法再印钞让全球为自己买单。美国不仅全球霸主当不了,连自己这个国家,都将以自由落体般的速度崩溃瓦解!

可美国人不让中国人买高精尖,普通的东西中国人又不需要,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攒那么多美元在手上有啥用啊?难道就等着你不断印钞把它稀释掉?

所以,现在的形势,就是中国不再想要那么多美元了,用官方术语,就是不再追求贸易顺差,而追求贸易中的国际收支平衡。

不再要那么多美元,但生意肯定还是要做,商品能出口还是要积极出口。那怎么解决?人民币国家化呗!谁愿意用人民币结算,我就给谁优惠。

这同样是要了美国的命。当作为全球商品供应者的中国,对美元的需求不断缩减,甚至还推动者其他国家用人民币结算,那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就会渐渐松动。

所以美国必须强力封锁中国。通过严格的科技封锁,让中国短期内法获得高尖端技术和设备,阻滞其产业升级的速度;除此之外,再积极推动制造业迁出中国,分散到越南、东南亚、南亚等地,缩小中国制造的规模,降低自己乃至全球对中国的依赖;最后,通过逆全球化,以及组建将中国排斥在外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遏制中国制造的市场空间,让中国制造因为市场受限而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进而丧失推动产业升级的资金来源。

这就是美国的如意算盘。只要中国产业无法升级,它就依然要在高科技领域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所以需要美元;而随着中国产业外流倒其他国家——它们可没有中国那样威胁美国金融霸权的能力,所以依然得用美元结算。

这样一来,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就稳当了。没了挑战者,它就可以继续肆无忌惮的继续印钞——就算其他国家不满,但他们都无法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所以也只能一边骂娘一边买单。

但这样一来,中国就被锁死了。中国不仅要继续扮演给美国擦屁股的角色,还永远丧失了发展的空间。

所以中国必须要突破。突破口,就在内需、新基建和产业升级。

培养内需,一方面是稳固内循环基本盘,对冲逆全球化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一带一路、RCEP 等中国主导下的区域化经济合作奠定基础——当中国内需市场越来越大,其他国家也就越来越有动力为了进入这个市场,而加入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而新基建,则是提升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进而提高中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让被东部逐渐淘汰的落后产能,更多的迁往中西部,而非东南亚或其他地区。

至于产业升级,这就更不用说了。在存量市场下,产业升级,是创造内部财富新增量,打破外部美元依赖,削弱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根本手段!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芯片能实现完全自主,那意味着每年 3000 亿美元的外购芯片开销,将变成中国的自家内部消化!再想一下,如果新能源汽车替代了燃油车,这又意味着每年 2000 多亿美元的外购石油开支,至少有一半将被节省或者沉淀在国内!

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内卷化时代,存量竞争,如果这些人类财富存量,由每年固定的对外支付,变成留在中国国内,可以解决多少中国人的生计?可以诞生多少中产阶级?可以培育出多大的国内市场?

而没了这芯片和石油外购需求,中国对美元的需求和依赖又还剩多少?当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市场越来越不稀罕美元,并用各种手段来要大家使用人民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又还有多少支撑?

随着美元越来越没现实支撑,美联储就越来越不敢印钞。不能印钞,就无法让全球给美国的内部危机买单!而一旦没人再帮美国买单,它的体制和秩序,就再也无法维持。到时候,美国就真的麻烦了!

当然,相较于对逆全球化本身的准备充分。中国应对美国封锁的三招——内需、新基建、产业升级,它们的最终效果,至少站在今天,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最后能否成功,除了国家的顶层设计、资源投入能力,同样也取决于相关产业、乃至每个国民的努力。

不过,虽然结果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从方向来看,这是我们的正确之路。中国要打破美国封锁,打破美帝主导的不公平国际规则,就必须要在这个逆全球化时代,打赢与美国的正面经济战争!

那么,面对这一场历史级战争,普通人应该怎么办?往大了说,如何帮助国家打赢,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往小了说,怎么趁这股大势获得自身的资产收益,至少避免财富在一轮动荡中被洗劫?这些现实的经济问题,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 2108 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文章。

知乎用户 谢流远​ 发表

这是大嘤帝国的版图:

这是大嘤帝国侵略过的国家:

这是美国的海外基地:

大嘤帝国的全球化武德丰沛,帝国的军队、货币和商品自由的在她的疆域内流通。

相比之下美国的全球化费拉不堪,美军只能龟缩在一亩三分地的基地里,出门溜个弯就有可能被炸上天。美元只在本土流通,去别的国家要先兑换成当地国家的法币。

实际上大嘤才是全球化的巅峰,自大英完蛋以后全球化已经衰退快 100 年了,美国的全球化只能算回光返照。

全球化的基础是全球货币和全球物流,这两者的根基都是全球军队。大嘤的军队不光在海上是无敌的,在陆地上也少有对手。面对中国可以割走一个港口城市,面对印度非洲就直接鲸吞了。大嘤不光控制了全球海上物流,还控制了很多国家的铁路物流。

到了美国这里,基本也就控制了海上物流,美国在朝鲜、越南、伊拉克三次试图登上世界岛,结果可以说一次比一次失败。

现在 tg 正在一点点侵蚀南边的海权,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 “海权不可分割” 定理正在受到挑战,不远的未来可能出现多个国家各自掌握一片海域的情况。

一旦海权被分割,全球货币就将不复存在,道理很简单:有军队背书的地方绿纸片是黄金,没有军队背书的地方绿纸片就只是绿纸片。

随着科技和教育的扩散,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征服工业国的难度高于征服农业国十倍百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再有一个国家能建立起全球霸权。全球区域化不可避免。

我们的未来在于整合东亚,并解决东亚缺乏能源的问题。在一个区域化的世界,东亚拥有 20 亿人口,是最大的区域,这是我们的优势。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不断放出,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

比如昨天刚发年报的玲珑轮胎,正在塞尔维亚投资 66 亿人民币建一个欧洲轮胎基地。

诗与星空:玲珑轮胎,从山东半岛到塞尔维亚

更不用提,中建、中铁、中石油、中石化等老牌央企在非洲大规模基建。

虽然经过两年毛衣战,我也在怀疑,是不是逆全球化开始了,但是现在想明白了。

原来的全球化根本不是真正的全球化,是伪全球化,是只包含欧美中日韩的局部全球化。

当美国退出这个游戏后,真正的全球化才开启。

标志是一带一路。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全球化无非是百万凿工衣食所系

但是如果没有了百万凿工呢?

知乎用户 燕小鸣​ 发表

全球化,就是你出脑子,小弟们出钱出力跟你一起创业,然后你身价百亿,小弟们月薪三千。

逆全球化,就是你的身价增加的少了,小弟们开始享受创业福利奔小康了,你撤资解散不玩了。

所以,小弟们可能不是人,但 “你” 是真的狗!

知乎用户 寰宇视野 发表

我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叫狼图腾,就问蒙古的同学,你们还骑马吗?同学说,你搞笑呢,现在哪有骑马的啊,都骑摩托车。

你们想啊,是什么让蒙古人放弃了马匹,改骑摩托车的?有人逼他们了吗?没有!是他们自愿放弃的,驱动他们使用摩托车的是什么?是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意味着什么?低成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才是驱动这个世界最本质的力量,利益是超越国界的,超越意识形态的,超越政治藩篱的。

当年推动全球化的就是利益,不是政治,所有的商品都在追求低成本,高收益。在这种单纯的逻辑下,全球化产生。

挡住别人发财路的肯定遭人恨。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是利益和成本的考量。

别看特大统领包括日本要想把产业搬回自己的国家,第一要让成本在自己的国家降下来,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行政。这个几乎相当于革自己的命。第二就是让自己国家的市场增大,日本先解决解决自己老龄化的问题吧。新冠病毒虽然会似乎 “解决” 老龄化,但是年轻人也没有增多啊。

有人说增加关税!增加关税是一种封闭,一种闭关的策略。清王朝不是告诉我们了,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的吗?落后总有一天会挨打的。

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如同你远离偏远山村,近北上广深打工挣钱,虽然过的艰辛,但是恐怕是不会退回原来的生活了。除非有利益驱动或者叶落归根 ····

知乎用户 嘀嗒也秋风 发表

因为全球都在已经被卷入了下一个时代的大潮,在面对下一个时代降临之前的浪潮面前各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欧洲大陆,欧盟各国已经被他们那一套庞大的福利系统搞的财政是一摊烂账,法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巨额的养老金以及很多福利支出对财政是极大的负担,而法国已经难受重负马克龙打算对现有体系进行改革结果直接引爆了黄马甲运动,各种抗议运动此起彼伏,而欧盟的不光是各国庞大的福利体系对财政的负担,还有近年来的难民危机,大量的难民涌入欧洲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管理压力,进而导致欧盟很多国家对此是怨声载道,再加上欧盟内部的一些譬如德国对欧盟其他国家的吸血和英国脱欧撕裂欧盟之类的。

在这一系列欧盟危机下右翼政党开始重新崛起,法国右翼领导人勒庞法国大选以第二名的身份输给了马克龙,意大利民粹主义迅速崛起,荷兰右翼政党自由党成为荷兰第二大党,德国右翼政党另类选择党迅速崛起,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昭示着随着欧盟各国家在难民、财政、经济等方面烂账已经加剧社会的不满情绪,社会上的很多人已经开始重新审视现行的思想了,并且做出的右转的选择,并且随着新冠疫情的当头一棒则更是打击着欧盟的经济和财政,无疑是给本就一地鸡毛的欧盟雪上加霜,这种大背景之下如果无法解决经济问题、财政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话,就没有人能够阻止完全右转或者完全左转的到来。

说完欧盟国家再来说一说欧洲的俄罗斯等国,巴尔干半岛地区在南斯拉夫之后就是各种战争、分裂几乎就是一地的烂摊子,而作为邻居的欧盟不来坑人就不错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也没强到哪去就是各种的穷,而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一直没有重新对权力和财富进行分配,很多利益依旧掌握在瓜分了苏联的那帮子寡头手里,俄罗斯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现在的经济完全无法正常发展,还要面临西欧和美国的针对,其邻国乌克兰更惨惨的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

说完欧洲大陆再来说说英美。

首先是英国,英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自废武功去工业化搞金融化,而现在的伦敦也是世界重要的金融城市,英国的结构高度空心化服务业的占比已经到了极度夸张的程度,并且英国因为高度的金融产业和服务业也导致英国其实一点点和欧洲经济越来越脱钩,要知道欧盟的初始是法国德国的煤钢同盟,以此为延伸欧盟的一大利益所在就是保护法国德国的实体经济,那这种情况下英国作为一个以金融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家自然是和欧盟越来越聊不来了,再加上欧盟的一些难民危机之类的,脱欧也自然是一个选择,可是卡梅拉有胆子公投没胆子负责直接跑路,继任的梅姨没有推动脱欧的能力,结果把脱欧搞的一团糟一地烂账,当然此处暂且打住再继续讲讲美国,然后再讲回来。

美国在经济上的问题和英国有一定的类似,就像是金融发达但是制造业空心化,但是美国和英国也不一样美国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依旧掌握着很多制造的核心技术以及很多尖端科技,而美国绝不能被当作一个北美国家来看待,美国是一个全球帝国,北美的美国是美利坚帝国的核心,西欧日韩是美利坚帝国的羽翼,而中东非洲都是美利坚帝国的利益所在,美国依靠自己强大的经济军事等势力控制世界来反哺美国以此创造出了一个强大的美国,但是美国真的没有问题吗?

首先就是帝国体系的松动,在此之前也有人试图调整美利坚帝国的体系,那就是日本不过显然日本失败了并且从此经济开始陷入低谷,而现在中国出现了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当年苏联的强劲敌人 ,中国在军事上逐渐扩大存在范围,科技上试图打破美国封锁,经济上希望走向高端产业,这些都毫无疑问触碰到了美国作为全球皇帝的逆鳞,可是中美作为全球化十分重要的两个构成二者的碰撞怎么可能会对全球化不造成影响,中国不断的发展壮大并且靠一带一路对外开拓让美国的全球帝国体系出现了松动是毫无疑问的,而两者的碰撞又加剧了中国自主化的进程,这种情况下美国发达的基础就出现了裂痕,不光是中国还有伊朗在中东因为苏莱曼尼被炸死而对美军基地进行袭击美国人居然捏着鼻子说没有伤亡就认了,对委内瑞拉长期进行的颠覆完全没有成功,这些都极大的削弱了美国的权威,。

其次,美国的经济问题,美国的经济问题就是世界经济问题,现在的世界经济一大问题就是 08 年经济危机其实根本没有被完全解决,大量的经济危机遗留给后来的经济带来了许多问题,美国的经济大量的泡沫堆积在股票,而新冠疫情一度让美国股票多次熔断让无数人鉴证了历史,而美国股票大跌也在美联储的大放水下被暂时止住了,可是美国的经济问题又何至于此,沙特俄罗斯价格战带来的油价风暴席卷美国导致美国石油尤其是页岩油遭到重创,甚至一度降到了负数,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横行让许多美国家庭储蓄很低,完全就是月光族而中国虽然也有月光族,但是数量上如此恐怖的还是只有美国一家,美国很多家庭大量依附于信用卡,基本上生活是一环扣着一环的,而这一次新冠爆发直接打断了美国很多家庭的信用卡和月光的循环。

其三就是美国社会,我们要知道一件事就是美国立国之初就是大地主和大资本家主导的,当然后来大地主们输了基本上就是被大资本家主导了,这也反应在美国建国之初很多地方选举资格是有财产和地产规定的,后来虽然美国不断宽选举但是还是用各种手段确保只有美国精英和富人们能够成功选举,别看林肯出身差人家老婆可是正经的千金大小姐,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说美国的阶级固化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只不过因为当初的美国立国不稳一系列的动荡和开拓创造的机遇掩盖了这些,而随着社会开始稳定美国成功的封锁的相当大一部分流通的渠道,从而导致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撕裂,各种昂贵的私立大学根本不是普通人家能够负担学费,普通人家要考私立大学必须要背负学贷,可是高昂的学贷导致一旦你无法学有所成它很可能会毁了你的一生,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的天才以外大量的普通家庭学生难以进入那些私立大学,可是美国的一些价格容易让人接受的公立大学的水准完全比不上私立大学,这在教育上就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的赢得冷战胜利的基础说反苏反共,所以这就让美国社会不能够选择阶级划分而是选择了种族性取向性别来划分,这就导致大量的美国底层人民完全分裂成黑人女人同性恋等阵营开始争夺社会利益,但是每一次上层对特定群体的让利则必然引起其他群体的不满,典型就是在政治正确如此风靡的美国居然选出了一个红脖子们的代表特朗普,而这也让美国的社会越发的撕裂。

至此,我们可以绕回英国了,因为英美两国天降猛男特朗普和约翰逊,这俩人的风格可谓是大同小异,都是主打亲民亲近底层人,会用一些,特朗普很多支持他的都是底层白人,大嘴巴乱说话,还会用一些简单的比较底层的英语,两个人可以说是走的一个亲民路子,两个人行事风格也是大同小异都是保守强硬派,而随着英国保守党大胜也代表英国开始走向右转,美国不断退群和中国碰撞也在不断向右。

那么英国到底能不能走出脱欧的阴影,鲍里斯这个强硬的保守派能把英国带到什么路子上实在是不好说,而美国方面面对社会撕裂、经济问题、新敌挑战等问题也开始逐渐右转,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严重的当下特朗普毫无办法几乎是口无遮拦的在那疯狂制造段子,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为了转移矛盾也让中美对撞更加激烈。


先发这些,中国的部分再码。


更新。

最后,我对未来的新时代做一个个人判断,这个新时代恐怕未必是冷战重新出现,而更可能是一战二战重临,因为冷战能够维持一大原因是因为保持对峙对列国并不是很坏的选择,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列国无法接受的恐怕就是保持现状。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想多了。

地球上有些国家即使 “逆全球化”,开放程度也会很高,有些国家则相反。

知乎用户 Shel Hu​​ 发表

逆全球化,只是短暂的波澜。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进程。**全球经济必将水乳交融,盘根错节,不分彼此。

为什么?

这几天,日本和美国,几乎同时宣布(或者建议),用重大补贴政策,鼓励本国企业撤出中国。

日本宣布启动 “改革供应链” 的计划,用 2200 亿日元(约 142 亿人民币),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回日本;用 235 亿日元(约 15 亿人民币),资助从中国转到其他国家。

所以注意,这项计划的关键不是撤回到日本。撤到哪里都行。只要撤出中国就补贴。

几乎同时,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建议(注意,暂时只是建议),政府应该把美国企业从中国撤回美国的全部成本,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装修等等,100% 计入成本抵税。

为什么几乎同时,两国政府都希望本国企业撤出中国,而且听上去如此毅然决然?

这些跨国企业,会听政府的吗?

如果它们真的撤出中国,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太重要。但是还得从 “中国制造” 开始讲起。

在过去 40 年,全球的制造业汇聚中国,是因为中国有两个 “优势”

第一个优势,叫做 “劳动力成本”。

父母那一辈,伯伯七大姑八大姨基本都是成群结队的姊妹弟兄,平均也都是 7-8 个长辈。大量的人口,提供了工业所需要的海量的便宜劳动力。中国制造的 “成本优势” 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工业机器人在这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无人工厂 “ 成为了新的代名词,当工业机器人逐渐取代人工时,企业考虑设厂的第一因素,将不再是 “劳动力成本”,而是靠近市场。

第二个比较优势,也是后来的比较优势,叫做 “供应链网络”。

当全球制造业,因为成本优势而汇集中国后,这些企业逐渐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彼此勾连的、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几千家配件企业集聚一个小镇,走一圈就完成生产,这种效率带来的优势,逐渐干掉所有国家竞争对手,输出全球 80% 的产量。

当信任不是问题时,效率才是第一考虑因素。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 优势逐渐丧失,“供应链网络” 优势依然强大。

我们说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是交易。国际交易一旦锐减,各国闭门生产,整个人类的财富将会因为低效而锐减。

有人说,那不正是我们转型升级的好机会吗?我们自给自足,努力搞好科技,成最大赢家?

打个比方说,一个搞技术的人,因为喜欢计算机,不停学习,毕业后创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这叫转型升级。你现在非要这个搞技术的人立马转型升级,去开个人工智能公司,他只有上吊自杀。

一直说的转型升级,是指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

外企撤离中国,一定会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会深深伤害日本经济、美国以及全球经济。谁也不会从中获得好处。

所以你认为日本或者美国会乖乖听政府的安排吗?

我觉得,大部分不会。品牌商和供应链的关系,只有他们本人才知道,就是唇亡齿寒。

所以,逆全球化,只是短暂的波澜。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个 “短暂” 有多短。是不是足够短到,让那些被波及的企业,能活着走出危机。

外企撤离,中国不会赢;而其他所有人,也都会输。

公众号:同方伟业(中美跨境商贸高端资源对接)

知乎用户 皛白​ 发表

先了解全球化,然后了解全球化的问题,才能知道为什么出现逆全球化。

全球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带来了资源的重新配置,这方面可以参考比较优势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世界是一个整体,分工协作。沙特向世界提供原油,澳洲巴西向世界提供铁矿,中国提供人力加工,美欧提供消费市场、高科技、安全保障等。

沙特的石油开采成本低于 5 美元,世界最低。你能让中国向世界提供廉价石油吗?中国的综合生产成本世界最低,美欧这些国家无法和中国竞争制造业。美欧是世界传统的消费市场,沙特巴西这种国家一共没多少人,能给世界提供多少消费能力?资源逐步走向最优化配置,这是一个趋势。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称王称霸,最终结果都是构筑一个资源优化的体系。

问题出在哪儿?

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分配的。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把这种好处,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这就在很多国家内部带来一种,国家越是参与全球化,分配越不公平的现象。

举个例子来说,

中国在加入 WTO 与美国谈判时,中国要求美国开放商品市场,美国就要求中国开放资本市场和农业市场。对中国来说,受益的是中国的制造业,但受损的是中国的传统金融业和农业。对美国来说,受益的是美国的农场主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大鳄,受损的是美国传统的制造业。妥协的结果就是,美国对中国开放商品市场,但中国也得承诺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而且,当中国的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粮价一定程度时,中国必须放开粮食进口。

所以在中国,三大金融市场一直面临美国的督促,农产品价格也被迫长时间维持不动。而在美国则是,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迁走,美国工人失业。

当然,上述只是一个例子,美国的制造业外迁,在二战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日本、四小龙、中国大陆的承接,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而作为这一进程的社会结果就是,美国失业人数增加,传统中产阶层收入长期停滞,基层民众日趋贫困,反倒是美国的金融大鳄在全球化中获益匪浅。这就让美国内部的阶层矛盾日益凸显,而这一矛盾最终导致的政治后果,就是特朗普这一典型的民粹主义总统的上台。

而在中国,我们能够利用城市化进程,吸纳农村中过剩的劳动力,能够通过推行全面医保,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了这一过程,使得基层大部分人,也能因全球化而受益。

现阶段(短期)考验的,是各国应对危机的能力,而长期考验的则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建立起一种分享全球化收益的机制。

如果一个国家能建立起这种机制,那这个国家就会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继而持续性受益。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建立起这种机制,那么这个国家要么继续参与全球化,等待灭亡,要么就会退出全球化,以求自保。退出自保,就是逆全球化。

可以说,全球化将会成为,世界现存不同政治经济体系的筛选器,最终留下来的,大概率是一个能够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制度。

历史上这种制度叫什么?国家。

知乎用户 岳麓黔首 发表

最近关于全球化的问题与讨论突然由于疫情增加了不少,但是全球化、逆全球化、重启全球化这样的话题自从美国开启关贸协定和 WTO 以来,就持续保持热门。我一直热爱并且持续研究全球化,发表一些粗浅的观点。

1. 全球化这个话题非常之大,绝不是一两篇文章,或者一两本书就能说清楚、搞明白的。这和其他经济学一样,是个复杂科学问题。

2. 全球化是没有中心这一概念,所谓美国中心、中国中心,还有预测印度中心,都只是政治上的表象。

3. 全球化的很多现象如果放到一国之内,也是一样的逻辑,美国的东西差别,中国的东西差别,俄罗斯的西东差别……

下面解析下我的思考逻辑框架: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国家、企业和个人分别如何对待全球化?全球化如何演变?

全球化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演化的必然表现。有四个重要的逻辑:

第一是追求财富与消费是人的天性,持续满足这种需求是根本驱动力,带来社会分工和协作,也必然带来竞争;

第二是竞争必然导致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因而必然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三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是做到资源最优配置,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源配置,包括生产要素(劳力、资本、技术);

第四是经济基础必须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匹配,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必然要与之适配,而这种适配改造是缓慢的,符合人类进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

因而,对于全球化,我认为有三个核心:

1. 全球化不可逆,人类社会必定走向更加深度的分工协作与竞争;

2. 这个过程必然导致不平衡的出现,需要制度与模式的进化来重新平衡;

3. 这种重新平衡往往依靠外部力量,而非人的一致主观意志。外部力量包括战争、灾难等。

那么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该如何对待全球化呢?

对于国家。首先是一定不能封闭,而是保持开放与封闭的动态平衡,这和维持一个生态的逻辑是一致的;其次是追逐更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变的只有变化,事物不可能是静态的,应该保持进化的状态;最后是持有共生共赢的理念,实现分工协作的最佳分配,追求零和博弈必然是一起灭亡,不能只想着自己吃肉,别人嚼骨头。

对于企业。首先一定是拥抱全球化,做好资源配置,不要盲目的搞民族主义,当然要特别注意多路径配置;其次是持续创新维持竞争力领先;最后是做好本地化,贴身服务、抵近供应、合规及履行社会责任。

对于个人。全球化生存已经是核心竞争力,坚持自己的判断,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生存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全球化会如何演进呢?

全球化的下一形态必然是再一次的社会分工结果,很可能是一个去中心的世界出现。

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分工中出现了新的生产要素变化:机器人的到来。这种自动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生产要素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力模型,使得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持续下降,这将改变传统的产业变迁和经济发展逻辑,依靠资源密集型积累原始财富的路径越来越不靠谱。云端生产、抵近供应可能成为主流,商品的流动减少,服务的流动成为主流,传统的贸易结构发生改变,而服务更多的是非中心化方式提供的。

在这种非中心化的全球化世界中,会实现一个动态的平衡,因为人类将更多的追求更高级的文明,而非物质。

这个过程一定无法一帆风顺的到达,可能出现几个现象:

1. 存量相杀。全球化市场达到一个阶段性饱和状态,增量不再野蛮式出现,而是进入缓慢发展。这种情况下,依靠全球化实现快速增量扩张的玩家就面临下行风险,必然产生存量之争,那么引发贸易战甚至战争都有可能。

2. 民族主义。实际上这是美好生活愿望和现实差距带来的自我保护行为,无法实现进一步突破发展的国家就会产生这种情绪,虽然会进一步导致落后,但是短暂找到宣泄口。那些继续卯足劲突破自己边界的群体,将最终实现适者生存逻辑。

3. 黑天鹅、灰犀牛频发,不管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都会频繁出现,让人感觉这个世界动荡不安,事实上这是进化的必然过程。就如同黑死病造就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一样。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在实现全球化本质这个核心逻辑向前进化的表象,抓住本质,找到适合当前情况和进化方向上的路子才是生存的根本逻辑。

回到正题来说,我强调的是全球化没有中心,只有动态平衡的分工协作与竞争。去争论谁是中心,谁更厉害,只是零和博弈。真正要做的是不断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关系、优化上层建筑,做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知乎用户 世界的愚者 发表

为什么要全球化?

无非是科技提振+落后地区市场振兴,合则两利罢了。

反过来说,科技不提振、市场不振兴,相互合作,只能割肉妥协,纯属鸡肋。

这种情况下,依然割肉妥协相互牺牲的,这叫所图甚大,有战略目标的盟友。

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是自利性。

蛋糕做大时,一个个都是自由市场经济宣传员。蛋糕不够分时,一个个都是闭关锁国的旗手。

我们应该坚决的认识到,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小政府,是一种美丽的幻觉。

只要没有对外剥削的来源,以提供超额的资源,就无法掩盖其自利与低效的本质。

资本主义曾经是有大功于社会进步的。

当科技产出远大于科技投入时,它是最敏感也是最激进的。

但当科技投入过大、时间过长时,制造技术壁垒才是第一位的,投资便不再是了。

资本主义的晚期特征,应该是小公司在技术上被淘汰,超大型跨国集团依托体量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晚期资本主义的信号,反而是边缘资本主义小国的社会主义化。市场将被超级强国与超级公司所主导。如果没有其他路线,世界最终将进入国家虚化,公司主导的隐性强权社会。

索性,这世界上有另外的道路。

大政府+国家资本主义+大财团

小政府的有效性,从来都是和平时期的幻觉。我们需要大政府。而大政府从来都不能一蹴而就。

不要惧怕逆全球化。

不要惧怕别人抹黑中国外交声誉。

那都是和平的幻影,它掩盖了大争之世的真相。

大争之世,本国才是最有潜力的。

大争之世,不争则亡。

祝诸君武运隆昌。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我们讨论全球化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是美国等西方主导全球雅尔塔体系,

还是跨国资源,产业,资本交流合作?

知乎用户 K 小 K 炸基​ 发表

全球化的问题是多还是少,逆全球化的问题是少还是更少。

1、全球化 vs 逆全球化—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回答逆全球化之前,先来看看全球化。

以经济学的角度,全球化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资本通过全球化,在这个地球范围内,找最适合的人和地区去生产商品,再把商品卖給最需要它们的人和地区。

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最受欢迎的是综合成本最低的地方,譬如劳动力成本低且人人爱岗敬业的中国。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产品最终会流向出价最高的地方,譬如购买力强盛且个个喜欢超前消费的美国。

这个全球化的过程,其实是资本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经济行为不会囿于国门,无论是通过对外投资,还是寻找他国产业链,都是为了让自己花出去的每一份投资款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

资本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通过跨国投资和采购的方式,汲取了大量收益。

拥抱全球化的发达国家,因为国门的开放购买到更便宜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了收入。

总体上来讲,这是个双赢的局面。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逆全球化浪潮兴起了?

因为资本在赚钱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这种情况以欧美发达国家为甚。

根据中泰研究所的数据,从 1973 年到 2017 年,全球化加速的 40 多年里,美国的生产率提高了 77%,而工薪阶层的工资自由 12.4% 的增长。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虽然全球化让所有人都受益了,但如果蛋糕切的不均匀,拿得少的人就会不爽。老祖宗的智慧在逆全球化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2、逆全球化中的囚徒困境

在博弈论中,有个出名的非零和博弈的例子-囚徒困境。

这个故事讲的是,a 和 b 两个嫌疑人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到两个房间里审讯,彼此之间没法沟通。最后审讯有三种结果。

(1)两个人都抵赖,不揭发对方,因为证据不足,各判 1 年。
(2)两个人若相互揭发,从轻发落各判 8 年。
(3)一个人揭发对方,另一个沉默。则揭发人因为立功立即释放,沉默的人因为不合作判 10 年。

这个事情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会揭发对方,各自判 8 年。

这个跟逆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呢?

两名嫌犯各自选择了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而损害了总体的利益。背后所反映的道理和逆全球化的市场保护是一样的。

拿中美两国的贸易战来举例。在没有发生贸易战之前,各自开放市场和技术交流,达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情况好比囚徒困境中的(1)。

如果一国进行市场保护收取对方关税,另一国不做措施继续敞开市场,则是第(3)种情况,几乎大部分的好处都给进行市场保护的国家拿走了。

但一般是不会出现第(3)种情况的,当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时,我们也被迫反击了,最后的局面就落入了第(2)种情况。

双方各自采取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但总体上的经济利益都变小了。

全球化的过程中,问题是分得多还是少。而逆全球化的时候,问题变成了少还是更少。

3、逆全球化的过程有可能被阻止吗?

挺难的,经济下行叠加科技创新遭遇瓶颈,全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的执政党都企图把锅甩给 “全球化”,也希望能够通过煽动民众的民粹主义来获得更多的选票。

川普 2016 年的当选和英国脱欧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且中国之前引以为傲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消失。

根据牛津大学的数据,在制造业单位产出所对应的成本来看,2003 年中国的相关成本是美国的 31.9%,2017 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 90.56%。

中国在产业链上的优势正在消失,不少跨国公司开始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但那边的工人并不如中国的这么好用,于是有一些公司开始建设无人工厂,提供制造的智能化,降低用工成本。

智能化的普及会让更多的生产回流到发达国家中,因为科技是他们的优势,他们大可就近建设工厂。

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欧美国家在口罩和呼吸机方面的紧缺让他们意识到自身需要拥有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疫情过后,他们非常有可能会针对性地把原本转移到中国的部分制造业召回,充实本国的产业能力。

如此看来,逆全球化的趋势难以避免,上一次声势浩大的逆全球化是 1913-1945 年,期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但现在这个世界的经济紧密度远远高于那个时候,各个国家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谁都不会轻举妄动。

不过这个冬天依然会冷,作为老百姓,只能选择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没事别瞎浪,有空多学习,苟着,别出局比什么都重要。

更多精华文章:

年收益率 20%,位居同时期 208 只基金第一名

中国巴菲特,年化收益 26%,8 年翻 6 倍。

从 “10 年 10 倍” 升级为 “15 年 19 倍” 的一只基

一个指数的 5 年年化收益率居然达 26%,也太香了吧

节后第一只卖爆的的基金居然是 “固收+”?这是什么?要怎么挑?

被骂上热搜,被明星基金经理 diss,单一行业基金到底能不能买?

简单两步,组合年化收益率 10% 以上

下面是重点:

基金干货书籍:从入门到进阶的十几本投资理财必读书籍。

知乎用户 黄小立 发表

就像

@谢流远

的答案所指出的,全球化,是政治和经济同步的,最称得上全球化的是当年的大英帝国,而不是现在。

而逆全球化,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裂。前全球化主导者还保有上层建筑的优势,但是已经失去了经济优势——因为上层建筑自带忽悠属性,暂时还没有转移,但是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上层建筑,已经失去了意义。

既然无法向中国转移代价了,索性就开除中国的球籍——逆全球化,其实是反对中国产业升级。即使是懂王,也很乐意从外国捞利益,所谓的逆全球化,不过就是旧有的幌子赚不够钱了,索性放开了捞。

欧美主导的全球化,是维护欧美自己利益的全球化。欧美主导的逆全球化,也是维护欧美自己利益的逆全球化。主义都是假的,只有利益才是真的。而欧美的管理水平,有目共睹。近二十年这种特定形式的全球化,已经不可能维持了。

知乎用户 流云飞袖 发表

全球化,这是每个帝国的梦想,无论是大英帝国、苏维埃帝国还是美国。

但是,从大英帝国的崩溃、欧洲列强殖民地的独立;到苏联帝国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崩溃、分裂;到美国在中东阿富汗的失败、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再到这次新冠病毒的全球爆发和蔓延,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民族国家存在的全球化就是一个世纪级的笑话。

1989 年,美国携冷战胜利之威,基本上完成了最近的一次美式文化道德经济的全球化:他的军队在全球维持着世界和平、美元和美式文化在全世界流通流行、他把生产和消费以及对应的产业链金融链等等在全球市场重新组织和分工,各个国家的货物在全球自由流通,实现了有史以来真正的全球贸易。

他通过休克疗法企图把前苏联和东欧诸国全面纳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他通过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企图全面改造落后危险的伊斯兰世界,他同意中国加入 WTO 获得世界初级工业品工厂的地位企图让中国成为日韩一样的追随着。

全世界也随着这次的全球化浪潮变得更加美好:

一是和平。世界大战的危险基本消除、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战争和冲突逐渐减少,和平成为的国际环境的基石,人类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和平发展期。

二是美军。一支在全球展开的美军,使得全球贸易的基石——安全的海上交通线(sea lane)得以成立。

三是美元。美元体系使得国际支付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了全球贸易。

通过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世界逐渐变得更加美好了。

但是,三十年之后,这次全球化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美国人发现,在他花费了十数万亿美元维持全球化后:拥有世界第二核武器库的俄罗斯依然桀骜不驯地到处与他唱反调;伊拉克、阿富汗的 “恐怖分子”“反叛分子” 永远也杀不完、中东依然如世界的火药桶到处在燃烧;中国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崛起、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全球 GDP 排名第二、具备了向他挑战的资格等等。

美国人意识到:他主导的这次全球化让他得不偿失,他不得不提出 “美国优先” 来中止,这就是逆全球化的由来。

如果美国真正中止他主导的全球化,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

和平、美军、美元,这三样东西是现代文明世界的定海神针,可以说现在这个世界的繁荣就是建立在这三点之上的,如果没有了就可能会出大问题。

和平是现代国际公法的核心,是《联合国宪章》的核心价值观,也只有美国在这么主张的同时还很理想主义地使用武力去推进和维持这种价值观。

美军就是所谓 “世界警察”,城市之所以能够成立,离不开干脏活的警察和城管,世界也同样。如果没有了在全球展开的美军,世界贸易交通线的安全就无从谈起,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成品都无法安全运输,因为谁都可以切断交通线敲诈勒索,没有了警察的社会就是那样的。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作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也是世界贸易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维持全球军队就成为最大贸易的国家,这也就是美国人常在吐槽的 “中国坐免费车”,因为基本上没给过镖行钱,而没有了美军的话就得自带镖师上路了,那要多大的成本呀。

美元体系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就更不要说了。虽然美国从货币发行权中能获利,但加入了这个体系的旁人也不吃亏。

3 月 19 日,美联储宣布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墨西哥、新加坡、瑞典、丹麦、挪威、韩国九国签订总额达 4500 亿美元,为期半年的期通货交换协定。所谓 “通货交换协定” 其实就只是一个“如果出事我可以借多少钱给你“的允诺,有了这个允诺,上述的九个国家基本上就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了。

这就是美元为基轴货币体系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基轴通货体系,世界上三天两头就会有国家闹金融危机,而且还不是津巴布韦那种国家,像韩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和制造业大国都有可能随时维持不下去。有了这个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跨越国境投资,否则没有了美元,回到易货贸易?

对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链遍布全球的现在,逆全球化在经济学上一定是双输的。但是对于大国与大国而言,关键在于谁输得起。

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的不是经济行为,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一种国际政治行为,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国际政治关系不是 “正和游戏”,而是 “零和游戏”。经济学与政治学的逻辑有很多不同,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经济学研究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与经济行为不同,国际政治的逻辑是只要我赢,赢家通吃,为了战胜对手,牺牲多少无所谓,在所不惜!**一、二战是这个道理,美苏冷战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的成王败寇还是这个道理。

继续维持现在和平发展的全球化,就必须有人出钱出力出头承担起义务,否则这个世界就会重新回到二战之前的混乱混沌之中。

所以,单极世界里由超级大国主持的的全球化已经面临失败,我们所说的多极世界里的全球化能够成功吗?

知乎用户 盖世汽车​ 发表

关于逆全球化,从汽车行业来看,短期内由于疫情和政治因素影响,汽车供应链向外转移在所难免,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制造业的完整性,大规模外迁则可能性不大。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得一部分国内企业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停产,导致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中断,这给那些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汽车领域,这一现象十分明显。

根据国际贸易中心的数据,2019 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价值约为 30 亿美元,是 2003 年非典爆发时的 10 倍左右,占当年日本进口零部件的 37%,甚至超过了美国。另据相关贸易数据,2018 年韩系车从中国进口了价值 14.7 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2019 年这一数据则上升到了 15.6 亿美元,目前近 170 家韩国 Tier 1 和 Tier 2 在中国共运营着大概 300 家工厂,韩国超过 80% 的线束需要从中国进口。此外,欧美等国家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亦不在少数。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

这也就意味着,疫情之下,国内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停产对这些区域的车企影响甚大。据盖世汽车了解,截至目前,丰田、日产等多家日系车企均出现因中国供应商产能不足、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的情况。韩系车企所受影响更甚,从疫情蔓延至今,现代、起亚、韩国通用、双龙和雷诺三星均在不同程度上遭遇由于上游供应不足而停工的问题。FCA 等欧美车企也面临着零部件供应不足的风险。

中国在全球汽车生产链条上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然与此同时,业界也难免有这样的疑问:在此次疫情影响之下,汽车供应链是否会大规模外迁?

向外转移在所难免

日前,美国零部件巨头安波福表示,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减少 1.5 亿至 2 亿美元,营业利润减少 6,000 万至 8,000 万美元,高于预期。此前,安波福在其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预测,由于其部分工厂的生产将推迟至 2 月 9 日,预计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将分别受到 5,000 万和 2,000 万美元的影响。

图片来源:安波福

早些时候北京奔驰也被曝因其天津的供应商延迟复工,零部件供应不足,每天由此造成的损失将高达 4 亿元。因此,北京奔驰无奈向天津市政府以及天津武清区发函,请求特批其在天津武清的 19 家零配件供应商提前复工。

疫情影响生产节奏,产值损失难以避免。在此情况之下,车企们自然不会 “干坐傻等”。事实上,早在国内零部件供应商首次宣布延迟复工时,就有部分车企表明要暂时停产,寻找替代供应商。另一方面,为稳住海外客户,本土零部件企业也在计划将部分国内工厂的产能向海外工厂转移。

1 月 30 日,为本田 CR-V 供应刹车踏板的伟福科技(F-TECH)宣布,将其在武汉工厂产能转移至菲律宾工厂。如果疫情蔓延,还可能会将更多产能转走。另据了解,目前大众、丰田、日产、本田和标致等国际主流车企都在非洲开展业务,加快建立装配厂……

图片来源:F-TECH

如此来看,汽车供应链的部分转移已然发生,并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此之前,跨国企业产能向外转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部分企业外迁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另外,美国对中国实施加征关税的做法也影响了一些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鉴于目前关税和中美双方贸易措施的不确定性,在中国设有工厂的外资企业在开始有了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生产的打算,例如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当然,事实情况是,此前的这些因素并没有使得产能外迁在汽车领域大范围上演,而此次疫情的发生,则为原本就跃跃欲试的那些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理由以及动力。

只是小范围事件

不过即使如此,疫情只是暂时的意外冲击,似乎并不能消磨掉中国汽车供应链的黏性。

21 世纪经济报道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判断供应链、产业链不会因为疫情、贸易战等情况发生大规模外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不是单纯的生产者,而且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数据显示,在 20 个主要行业中,中国有 17 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在全球总消费中占比超过 20%。以信息电子行业为例,中国的手机销量大约占到全球销量的 40%,电动车销量占到 64%,半导体消费占到 46%。“当中国既是全球制造业的供应方,也是主要市场的时候,国内供应链与产业链首先满足国内需求,因而不可能发生全部转移的情况。”

事实的确如此,近些年,外资零部件企业一直在加大在华产能布局,不少企业不仅将中国视为立足亚洲乃至辐射全球的制造中心,也开始将研发及测试中心设立在中国。举例来说,博世早在 1909 年就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截至 2019 年 8 月,博世在中国拥有近 60 家公司,约 6 万名员工,在 38 个生产基地和 27 个技术中心。采埃孚自 1981 年进入中国,截止 2019 年底,其在上海设有亚太地区总部,并有两个研发中心,在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杭州、苏州、南京、长春、沈阳、成都、西安、武汉等超过 20 个中国主要城市布局近 40 家制造工厂,3 家售后公司……

图片来源:博世

如果说早期企业在华布局考虑的更多是成本因素,那么近些年这些企业仍加大在华产能布局显然不仅仅是成本驱动了。近几年,盖世汽车对诸多外资零部件企业进行了采访对话,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他们之所以加大在华布局,主要是看重中国市场的潜力,同时也为了更加贴近客户。很显然,这些理由并不会因为疫情的发生而消失不见。

而对于本土零部件企业来说,在疫情影响之下,他们需要对产能进行多元化的布局,以分散风险和全面发展。但国内市场仍大有可为,海外产能布局则更多是锦上添花。一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明确表示:” 我们不会孤注一掷,放弃国内市场,追逐海外产能。“

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其完整性。2018 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发布数据显示:中国零部件企业超过 10 万家,纳入统计的为 5.5 万家,基本实现了 1500 种部品的覆盖。其中,动力系统 7554 家(13.8%),电子系统 4751 家(8.7%),新能源汽车专用部件 1003 家(1.8%),底盘系统 16304 家(29.8%)。在某些前沿技术领域,中国汽车产业链也具备一定的完整性。《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区域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全国自动驾驶产业链重点企业就有 88 家,拥有从上游零部件到中游的一级 / 二级供应商,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厂、出行服务商的全产业链条。

总而言之,经由多年磨炼而最终形成的完善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是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所无可比拟的。而综合以上因素,汽车供应链向外转移在所难免,但大规模外迁则可能性不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GBU20q 发表

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早在所谓的 “逆全球化” 之前,欧美就开始了逆城市化。我这里就直接搬百度百科了。

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
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真正意义的 “逆城市化” 是在 1970 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
。这种现象在 70 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然后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出现。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逆城市化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逆城市化正在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 4 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好了,现在我们把逆城市化的模型套到全球产业转移上:

萌芽阶段———后发国家出卖各种自然资源换取外汇,发展一些低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形成阶段———搞好基建,吸引外资,发展传统重工业;

发展阶段———各种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起步;

成熟阶段———成为新的发达国家、地区。

现在的问题是,逆城市化不会引起内战,但是逆全球化很有可能引起世界大战。

知乎用户 ycycoder 发表

其实美日欧不是要 “逆全球化”,是要“去中国的全球化”。大家不要以为“去中国化” 就等于“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是不可能的,大家都闭关锁国的结果是谁都不赚钱

但是 “去中国的全球化” 有没有可能实现呢?参照冷战,我觉得是有一定的概率出现的。

现在是真正考验我国领导人智慧的时刻了

知乎用户 小离喵 发表

关于这个问题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中国为什么这么有前途》**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翟(di)东升老师写的

在本书第三版前言中翟老师就提到了他对逆全球化的看法

以下是原文:

2018 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题是中美贸易战。也许是因为本书前两版多次加印带来的影响力,我从 2018 年 1 月开始(当时美国对华贸易战还处于筹备阶段)便受邀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相对于目前的主流意见,我可能算是偏鹰派,即主张适度强硬,放开手脚反击美国资本市场这一关键软肋,通过斗争求和平而不是通过退让求和以粉饰太平。通过调研和分析,我发现特朗普本人的贸易战动机既不是围堵中国,也不是减小贸易逆差,而是找个借口收点关税弥补联邦财政赤字,以便维护其对内减税这一核心政绩。因此,中国不应通过大幅采购美国商品来试图劝说美国取消对华关税增加,而是应该追求让美国在贸易政策上不歧视中国。真正在试图围堵中国技术进步的是美国的精英官僚群体,尤其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里的情报—司法圈,他们是这两年来各路精英群体中唯一能够和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派搞对抗的,所以应该对美国内部不同势力分而治之。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的意见在政策圈中仍然属于非主流。许多非专业人士基于肤浅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是深入扎实的实证研究,反而凭借资历、级别、声望和人数优势而将许多错误意见塞入了中国的应对之策中,以致 2018 年贸易战中我方屡屡被动、进退失据。此事令人慨叹之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静心搞好专业研究,用心写点好书,多教点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出来,才能在将来让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水平更上一层楼。

我与各路论战对手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时代趋势的认识,尤其是关于全球化问题。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假如从欧洲大航海开始算起,广义全球化已经缓慢曲折地运行了 500 年。而狭义全球化则是特指 1979 年开始的由美英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其核心内容是倡导全球各国开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减少管制与税收,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扮演各种要素的核心配置角色。这轮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可以看作 500 年广义全球化趋势的新一轮狂飙突进。回溯 500 年全球经贸史,1979 年至 2008 年的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中所表现出的大胆赤字和慷慨进口,其实并非常态,而是有着一系列政治、货币、思潮领域的特定条件的,而狭义全球化的可持续性依赖于这些条件的稳定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及其应对,带来了美国国内贫富分化的加剧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信用破产,从而严重动摇了美式全球化的国内基础。2011 年春季的一个国内学术会议上,笔者过早地提醒大家 “逆全球化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当时遭到了与会学界同行的一致批判。2014 年之后,赞同我判断的学者越来越多。时至今日,连全球化最坚定的信奉者都已经动摇了他们的信心。其实,读过一点世界史就不难明白,全球化是一种与主导性帝国的兴衰相伴而行的历史性趋势,曲折运动,有进有退。

全球化浪潮伴随着美式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全球推广,但是如今自由和民主之间出现了对抗与分裂,导致了美式全球化的逆转。1979 年以来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浪潮是由英美金融资本推动的,它在全球所创造的增量财富主要由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以及美国西海岸的高科技部门所获得,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些关键群体却成为受损者,尤其是英美白人蓝领阶级:30 年来他们的收入没怎么涨,但是失业率、离婚率、破产率、吸毒率、犯罪率、自杀率都大幅上涨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作为罪魁祸首的美国金融部门并没有受惩,反而借助量化宽松而挣得更多红利,这引发其他阶级的普遍不满。2016 年,当白人蓝领群体试图用民主赋予自己的选票来表达不满、改变命运的时候,就发生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胜选这样的政治黑天鹅事件。世界历史告诉我们,贸易战仅仅是逆全球化时代的一种常见症状而已,此外往往还有思潮极化、强人政治乃至大国战争等并发症。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化时代的赢家之一,正因如此,许多人担心如果全球化逆转则大大不利于中国的继续崛起。这种观点属于刻舟求剑型思维。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成功之道在于与时俱进,锐意改革,而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靠了美国的帮助发展起来。全球化时代我们当然应该搞改革开放,那时的改革是向西方学习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那时的开放,用小平同志的话说,是向美国及其盟友开放。如今世易时移,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但这个新时代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独立探索,而新时代的开放则是以我为主的、面向全球的开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只要我们应对得当,与时俱进,那么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是战略机遇期。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梵天神梦境中的一个幻影而已,这个类比用以解释全球化和美帝国体系非常适切。做梦的主体是美帝国,做的梦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梦,而所有的其他国家、企业、家庭、个人,都不过是这个梦境中的一个角色或场景而已。在以美元信用和美国消费市场为基础的美式全球化体系中,其他经济体的所有进步和努力,都是让美元的购买力更加强大,而美元信用的创造是无穷的,信用扩张的真正受益者是美帝国。因此只要这个体系在持续运转,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在规模和质量上真正超越美国,这是由全球化游戏的结构和分工机制所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苏联、日本还是欧盟,其经济规模和竞争力都无法超越美国,原因即在于此。挑战者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战胜占据了体系中心的霸权国的,因为你挑战的不是霸权国本身的国民与国土,而是包括你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力量和资源。

世界市场体系的强大之处在于,短期内它可以带给追随者更好的福利和更多的交易机会,但是长期看将会 “消化” 掉外围追随者中的异质文明,包括其制度、语言和组织体系。当年美国寄希望于通过接触政策而演变中国,这种战略自信不是毫无根据的。如同古罗马时期的体系一样,外围国家的精英必然以讲拉丁语 / 英语为荣,以能够移民至罗马 / 美国为家庭梦想。而要跳出这个体系也非常难,因为正常的政府和领袖都难以承受离开体系的风险和困难。所以,只要保持以美元信用和美国同盟结构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困难重重。追随美国仅 30 年,中国的精英阶级便纷纷转移资产、转换国籍;继续随波逐流 300 年,那么汉字的存在都将是存疑的。每念及此,尽管作为一个典型的国际化精英而占据了全球化时代的不少好处,笔者却总是深以民族前景为忧。

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朗普的逆全球化行为,其实才真的打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窗口。帝国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是杠杆,而特朗普所作所为就是让美帝国主动去杠杆。他以一种自杀式的疯狂向全世界同时发难,以自鸣得意的食言而肥来营造不确定性以牟取谈判中的短期好处,用各种退群和推倒重来以便让这个时代打上自己的烙印。我称之为牟取 “违约红利”:借了信用卡不还,你相当于得到一笔红利,但是长期的代价将是昂贵的。他的这种倒行逆施相当于给全世界做美国梦的人们一个尖利的叫醒服务(morning call)。正是在这样的刺激之下,欧日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印关系最近都有若干进展,原先以美国为中心的辐辏结构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连横正在转变为合纵,多极化时代真的要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经济独立并超越美国才是可能的,以我为中心的全球化才有机会。大礼不辞小让,与这样的战略机遇相比,对美国出口的那点儿可能损失,还算得了什么呢?

自 2009 年写作本书的第 1 版至今,已经有十年。回顾十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演进趋势,我发现本书的若干预言和预警都得以兑现。比如在 2010 年的第 1 版中,第 12 章的最后预言了全球化逆转的风险,在 2015 年的第 2 版中(撰写于 2014 年),第 6 章最后部分预警了美元强势周期导致人民币汇率下跌和资本外逃的恶性循环。这些兑现了的预言和预警,它们的存在多少可以证明,本书对相关议题的理解框架是大体正确的。最后,借着这第 3 版出版之际,我想对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承担了大量数据图表制作工作的多位学生,包括高雪、徐天智、周思畅、王淼等同志,表达我衷心的谢意,以及对一段段师生缘分的珍惜。

————

没了没了,最后的最后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翟老师写的这本书。

知乎用户 王昕覃 发表

谢谢邀请。我以前写过一篇小短文,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大家阅读指正。

王昕覃:何评价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退潮现象?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还不够深入?面对你所述的那些表征,其实我们可以这样问,全球化的进程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会开始反对起全球化?推动资本主义逆全球化背后的因素和实质是什么?为了这个问题我尝试着做点回应,我在假期也写了一篇小东西,讲逆全球化的,当然 “逆全球化” 和“反全球化”还有区别,真对你所问的,我觉得可以归纳到逆全球化,在这里贴出部分文章来,跟大家探讨。

  • 全球化与 “黑天鹅”

全球化的定义有很多,我想大家心里都能说出个大概来。只是随着 16 年以来的黑天鹅越来越多,其中最大一只,应该就是新冠吧。世界秩序以及国际政治结构的改变都是缓慢且突然的,大家对黑天鹅的讨论愈多,大家对全球化甚至逆全球化的思考也就愈火热。

个人以为**全球化主要指以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带动推动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相互依存和紧密联系,国与国的界限越来越被抹平了。**同时全球化也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总之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标志性的 2016 年可以被称为国际关系上的 “黑天鹅之年”。所谓“黑天鹅事件” 指那些出乎意料、极不寻常,但却带来重大后果的事件。“南海仲裁案”余波未平,杜特尔特上台后经过双边斡旋,中菲关系才实现正常化;与此对应的是,杜特尔特上台重写菲律宾和美国的关系,菲律宾反毒,美国指责,杜特尔特反击,使奥巴马在卸任之机面临国际新的外交压力;俄罗斯、土耳其和叙利亚三国关系的变动改变着中东局势;以特朗普为首的民粹主义思潮刮遍美欧,美国大选可谓 2016 年最大的 “黑天鹅事件”,以希拉里为首的传统建制派和精英阶层最后不敌特朗普,特朗普的当选引起世界的反思以及众多的抵抗;英国公投脱离欧盟,使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面临重大转折;意大利公投失败,总理伦齐辞职;法国右翼势力代表勒庞以“退出欧元区” 为竞选口号,使法国和欧盟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国亲信丑闻,总统朴槿惠遭遇弹劾;以及发生在 2016 年的众多恐怖袭击使 2016 年的国际关系显得扑朔迷离。这些事件,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没。

不过,国际政治舞台上上演着太多的 “黑天鹅事件”,它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这只黑天鹅却加速了逆全球化的浪潮,波及了整个世界。

全球化的进程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会开始反对起全球化?要理解当前的逆全球化现象,就有必要梳理一下关于对全球化的认识,以及逆全球化发生的背后原因。

历史上存在两次深刻的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带动的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指从 1870 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世界的流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货轮和电报为代表的海洋运输以及电力、石油的开发使世界通信和距离拉近了;第一次全球化还是一次移民的时代。

第一次全球化的势头似乎并不亚于第二次全球化。而第二次全球化则是指二战后至今的时代,我们亲身经历的这一次全球化浪潮,是以新科技、新能源著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整个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似乎正朝着一个 “共同体” 在迈进。关于全球化的分类还有很多说法,比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 • 弗里德曼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纪简史)一书中,把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全球化 1.0, 从 1492 到 1800 年,是由国家扩张和资源竞争所推动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 2.0,从 1800 到 2000 年,是由国际大公司所推动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 3.0,从 2000 年到现在,是个人扩张的全球化时代。

直到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经由一只又一只的黑天鹅煽动翅膀,激起国际关系的动荡,我们才又真正开始反思全球化和理解逆全球化。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逆全球化现象是对第二次全球化更深入发展的一次冲击,它属于第二次全球化的范畴。经济全球化的两次高潮分别发生在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以及冷战后的当今时代, 其共同特点是垄断的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 逆全球化发生的背景

当前大行其道的逆全球化现象必须追溯到 2008 年的经济危机,这一场堪比 1929“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给正在开始享受到全球化利益的新兴国家和已经切走大块全球化蛋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打击。深陷危机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面对全球化大趋势的背景下,选择逆势而为,也就是 “退一步” 的做法来应对全球化,这被称为“逆全球化”。

因此原本积极倡导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却首先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如今的贸易保护政策更具隐蔽性和灵活性,而且更具目的性,针对他国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入手。加上欧盟、美国、日本相继发声反对中国获市场经济地位,令在公平环境下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中国产品遭受政治壁垒。这种 “逆全球化” 的举动影响深远。再次,发达国家采取 “再工业化” 的策略,再工业化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再工业化发达国家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在奥巴马第二任期,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已经着手回归本土。

美国苹果公司 2013 年宣布,该公司将把一部分 Mac 电脑的制造从中国转移回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已陆续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岗位,并计划在美国本土投资 1600 亿美元,并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英特尔公司不断向美国本土的生产和研发砸入重金,2002 年到 2010 年间的投入达 6800 亿美元。公司 75% 的产品将在美国国内生产,带动本土高薪岗位 4.4 万个。就连咖啡连锁店星巴克也开始把其陶瓷杯的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

  • 逆全球化的实质

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的联系,可以说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展,而逆全球化伴随伴随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与再崛起的问题。

回顾 21 世纪第 1 个 10 年其主要特点是, 发展与衰落并存的 10 年。一方面是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是传统发达国家经济相对衰落。根据《新兴经济体发展 2016 年度报告》来看,新兴经济体近几年年均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倍数,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2015 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 3.1%,而新兴经济体中的 11 国集团,以年均 4.5% 的增长率稳步发展,其中中国、印度等经济增长速度显著,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 年 GDP 总量突破十万亿,达到 10.385 万亿美元,已超越大多数发达国家,2015 年经济增速方面达到 6.9% 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与此相比,根据 IMF 数据,2014 年欧盟实际 GDP 增长率由此前两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 0.9%,2015 年实际 GDP 增长率为 1.6%,七国集团增速为 2.3%,西方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和结构正在受到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挑战。

在国内,高失业率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而传统上依赖高税收、高福利来缓和社会矛盾的策略也开始失效,因为政府的征税能力也开始下降,一方面是税源减少,此外,政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表现出强烈的 “民粹” 思潮,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黑天鹅事件”。因此有评论认为,全球化逆转的政治动力来自于下述这组矛盾:危机环境下要求政策范式转变的急迫性,和政策制定者们总是用新自由主义的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的强大惯性。

伴随着相对衰落的趋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不寻求再崛起的路径。作为传统的工业化强国,面对新兴经济体强劲的发展势头,西方保守势力开始攫取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并向全球化采取 “退一步” 的做法。他们在利用跨国公司配置和利用全球资源获利的同时,也在精明地打算如何保住先发优势和保存实力。因此经济上的 “再工业化”,政治上的“民粹主义” 等都可以看作是其为寻求再崛起的自省方式。

从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天的世界是建立在两次大战的废墟上的,两次世界大战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矛盾不可调和所致,最后诉诸于战争。第一次全球化的强劲势头被战争所阻断,因而发生退潮。然后战后随着资本主义通过建立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措施来重新调控和掌握世界经济的秩序,世界经济开始强势复苏,欧洲、日本甚至与美国形成鼎力状态,也出现了亚洲奇迹。冷战后,随着铁幕的降落,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多元和快速的方向发展,全球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甚至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而伴随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是全球化的更深入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正处于新一轮革命性变革的拂晓。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现端倪。21 世纪的头 20 年,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认知科学将迅猛发展,这四大领域交互作用并有机融合,将推动整个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新世纪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这可以指称为 “第五次科技革命”。

因此面对当前欧盟内的三个 “逆全球化” 现象, 即欧盟内右翼民粹政党的普遍崛起、英国脱欧公投以及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特朗普现象表明,我们对一体化本身、对实现全球化的路径、对一体化、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的关系都需要重新的理解。与其说,当前是逆全球化期,不如说是全球化的自我调试期。

新冠让世界各自隔离,但隔离之后的世界,将会又是一次全球化的加速。

参考文献省略。


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回复东方编译译丛,有国际政治系列丛书资源。

知乎用户 岛上电影院 发表

先写结论:逆全球化会在将来卷土重来,但大概率不会成功。


首先先介绍一下全球化的由来。

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在 80 年代后,在美英搞起了 “新保守主义革命”,打垮了美英的工会(《爱尔兰人》中有大量描述),推行金融自由化。从那时开始,欧美的企业开始大量到海外投资,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南美投资。

通过自己掌握的技术,文化,科技等软实力的绝对垄断,利用发展中国家充足的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之后的金融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则大大促进了这一过程,全球化一时蔚然成风。

可以说在全球化过程中本来最占优势的肯定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富士康苹果手机中国和美国的巨大利润差距就是例子)

但是令那些坐享其成的欧美国家没想到的是,全球化虽然让其获得巨大利润,却使这些国家出现了 “去工业化” 的现象。大批大批的制造业工厂迁出国内,使本国制造业一蹶不振。大批蓝领工人的工作机会被剥夺,工作报酬减少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加之欧美高福利政策的入不敷出,全球化在发达国家遭受了很大的反对声。被认为全球化指方便了上层富人的钱包,而让底层人民痛苦不堪。


如果说发达国家本国的国民矛盾还不足以让其下定决心逆全球化的话,那么东亚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可以说是让欧美推动逆全球化的主要原因。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尽管遭受了了资源、环境和 “开胸验肺” 的代价,但是在通讯转移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新兴经济体掌握新技术的时间缩短,他们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以中国为例

全球化使中国有了 “后发优势”,大大节约了中国自我摸索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使中国在短短 20 多年时间就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人口众多使中国一直保持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这使得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极大的竞争力;中国幅员辽阔,生产率自东向西呈梯次分布,这为缓冲全球化冲击、延续改革开放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中国除了不断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外,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也取得长足进步,并将这些进步迅速不断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变现为收益。

所以有种说法: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否正确值得商榷)

简单的来说,就是原先人均 GDP 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处于相对高位的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被向下摊平,而原先处于低位的发展中国家则向上实现了 “赶超”,按特朗普的话来说,就是在全球化中 “占了便宜”。让咱们占了大便宜,那欧美肯定就不干了。

所以这几年的英国迅速脱欧,特朗普再三呼吁让制造业重回美国等现象都表明了发达国家逆全球化的决心。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黑天鹅事件的陆续出现也看出了欧美国家对全球化的怨恨已久。

更何况这次疫情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让各国逆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民粹主义的抬

头,各国铁腕总统的上台无一不表明了这一点。


逆全球化真的能成功吗?

不能成功。

“时代变了” 现在已经不是欧美各国可以收放自如的时候了。

所有发展中国家看着中国的迅速崛起,都想在全球化这块大蛋糕上吃一块。沙特的石油不买了吗,东南亚的橡胶不买了吗,南美巨大的雨林资源,非洲充足的人力资源,他们都着急的把这些变现,谁要逆全球化,他就要和谁拼命。没了全球化,他们如何快速发展。

咱们祖国更不可能看着全球化的衰败,“一带一路”“金砖六国”“亚投行” 等都说明了咱们已经不满足做全球化的被支配者,而是希望做主导者!

再说,欧美那些企业想逆全球化吗?

辛辛苦苦几十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便宜的地价,充足的劳动力,无需担忧的废料排放。看看苹果,三星数钱数的多开心。他们真的愿意听着政府的号召就把工厂搬回本国吗?他们建立起来的供应链,经销商,品牌商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吗?


所以逆全球化终将到来也终将失败。

当然其中我们肯定会遇到极大的阻碍。随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其他欧洲国家极端政治人物上台执政的可能性大增。这些人物都反对贸易自由化,反对经济全球化。

发达国家掌握工业制造诀窍的年代早已过去,“逆全球化” 无助于它们 “重振制造业”,无法改善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不利处境。

而我们,应借助当前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利用这些国家新的工业化和中产阶级成长带来的市场扩大机会,推动我国与这些地区的投资与贸易便利化。

让我国利用发达国家 “逆全球化” 的时机,扩大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利用投资与贸易扩大自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重塑对我们发展有利的国际体系。

知乎用户 王一点寒​ 发表

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

所谓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或者说开放主义和保守主义,孰好孰坏?

这个要针对具体国情来说。

WTO 当年是美国人倡导的,国际分工也是美国人的主意,结果现在搞美国优先和制造业回流。

中国当年是闭塞的,结果现在成了世界工厂,扛起了国际贸易的大旗。

是美国人当年犯了错?还是我们现在还在作?

都不是,这就好像单纯和世故,哪个好哪个坏?一个孩子,如果过于世故就容易让人生厌,但一个成人,如果过于单纯就容易被人骗。一个人,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特质。一个国家,处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不同的国策。

美国人当年选择全球分工,搞世界贸易,是有益于美国的。当你站在了生产力的顶端,且能牢牢把持这个位置并且控制下游产业,那全球化就是对的,因为全球化就好像给你找了一批打杂的奴隶来帮你做一些脏活累活,而你只需要卖给他们生产工具就行了。那些污染高,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别人去干,我只干轻松的,高端的,利润率高的工作。就好像欧美人,造汽车飞机,机床芯片,而你只能造衣服玩具,组装贴牌。所以欧美人一周工作四天一天六小时还磨洋工,但就是比你这一周六天每天 12 小时,还不能偷懒的人收入高十几倍。

我们当年拼着命也要进 WTO,参与国际分工,难道不知道是给美国人打工?难道不知道咱搞血汗工厂也只能赚一美元,人家只凭设计和专利就可以赚 99 美元?知道,但不干,你连那一美元都没得赚啊。这就是两个极端,美国人厌倦了这些低端工作,恨不得长八只手都不够挣钱的,哪还看得上这些费力不讨好的活计啊,而我们饥渴得连这些低端工作都当成香饽饽。

但美国人没想到啊,我们不按剧本出牌,短短几十年,不仅承担了所有的低端工作,还在向高端领域发起冲击。美国人也怕啊,一旦让我们冲击成功,高低端通吃,他们就惨了。

所以呢,美国人一方面疯狂阻击我们往高端冲击,制裁,打压我们的高端产业,一方面也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一旦我们冲上了高端,在高端领域可以跟他分庭抗礼了,防止我们反过来用低端制裁他。就好像美国人用石油,矿石等原材料压榨我们一样。

时势易也。我们如今已经对美国的未来构成了巨大威胁,虽然逆全球化是一招损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棋,这需要美国人不得不由奢入俭,拾起一些低端工作,但为了打压我们,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为什么?

我们是世界工厂,出口大户,我们制造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商品。但这些商品,最终是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而我们之所以能出口,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不能或者不愿去生产这些东西。一旦这些不能生产这些商品的国家被扶植起来能生产同样的东西,这些不愿生产这些商品的国家狠狠心又干起了这些累活,形成各国可以自给自足的局面,那我们的产业就会受到冲击,出口就会大幅下降,社会就会面临极大压力和挑战。

那么,美国搞这样的逆全球化,就不怕其他国家都能生产商品了,可以各自内循环了,然后出现更多的中国吗?

不怕。

首先,能有中国这样体量的世界独此一份。其他国家就算自己能生产一些产品,也只能生产一少部分,说白了,美国的意思是让整个世界瓜分中国的产能,共同取代中国,一起跟中国竞争,把每个国家都培养成中国的竞争对手,让中国被全世界替代,从而被全世界抛弃。

其次,美国自己及其盟友也会承担一部分产业,一来起带头作用,二来纠正上一次全球化粗心大意所犯的错误,让自己时刻保留一定的供应链产业,不至于关键时刻被低端反过来卡了高端的脖子。

话说回来,美国当年真的犯了粗心大意不给自己留后路的错吗?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

知乎有一个问题,是说中国的发展究竟有多快。我们拿其他国家来与中国对比,这三十年来,有哪个国家有什么快速的进步吗?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在国际分工的机制中老老实实几十年如一日地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唯一日本想冲击一下还被美国肢解了。其他国家,可以说没一个能打的,都安守本分,或者说不思进取地过着美国人想让他们过的生活。只有中国,最不安分,野心勃勃,不仅揽下了大部分低端的工作,俨然成了一众仆人的大管家,架空了奴隶主的地位,还在觊觎奴隶主的那些美丽妻妾,不断向她们上下其手,说不定哪天就要鸠占鹊巢,借鸡生蛋了。

如果你是奴隶主,遇上这样的对手,你怎么办?还不得一方面让他见不到主母,一方面让其他下人甚至自己分担一下他的权力?

美国也一样,当初是他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产业哄回来。

所以呢,全球化是美国为了自己更好享受生活的一种选择,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也是一种趋势,逆全球化呢,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为了对付我们的一种招数,只要把我们像苏联和日本一样搞垮了,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再次鼓吹全球化,让全球人供养他们,毕竟,像中国这样的下人,只此一家而已。别的奴隶都既没心机又没能力,世界将继续在美国人设想的分工合作中持续稳定永远地运转下去。

不过,现在搞逆全球化,恐怕不如当年搞全球化那么容易。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亲手甩掉的女朋友想再追回来,可比当初追的时候难多了。所以呢,歌还要继续唱下去,

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

让我挣开 让我明白 放手你的爱

…………

知乎用户 南方海棠 发表

21 世纪走过了 20 年,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 20 年。

从中国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变成了制造业出口大国,配合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GDP 增长速度让世界惊叹。

中国 2001 年 GDP 超过意大利成为第六,突破 10 万亿元。2005 年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2006 年,GDP 突破 20 万亿元,反超英国升至世界第四。2007 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 年,对于中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 9 年后,中国的 GDP 突破 40 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以这么说,中国是近 20 年里全球化经济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受益者。但是这种红利正在消退,全球化经济的进程已经在减缓。

二战之后,美国主导世界,顶层设计了战后国家的经济格局,消费型 - 生产型 - 资源型。美国处于消费型,中国处于生产型,拉美中东处于资源型。可是慢慢的美国已经意识到制造业的空心化俨然是帝国大厦下的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美国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一直推行制造业回流,以摆脱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特朗普利用毛衣战推动逆全球化进程。

4 月 9 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 · 库德洛提到,一种可能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的政策是政府为企业搬回所发生的成本 100% 买单。

4 月 6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了总额近 1 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从中拨出 22 亿美元以帮助本国制造商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

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已经意识到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危机关头,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的国家。

庆幸的是,中国在一开始的防疫战中没有表现出像欧美国家那样的消极,而是用最短的时间控制疫情在谋恢复生产。反观其它国家的国内生产环境,制造业现在离开中国的概率不大。何况中国拥有全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最大的消费市场等众多优势。资本是追逐利益的,他们也会权衡利弊。

但是逆全球化的种子已经发芽了。我所担心的是疫情过后,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改变的经济格局。

而现在中国所面临的政治危机是无论我们做什么,已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会停止遏制中国。本质上原因就是中国想要摆脱 “中等收入国家陷进” 就必须挑战西方高科技霸权和货币霸权,然而最香的那块蛋糕别人会带你分吗?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正是吃上了那块最香的蛋糕,14 亿中国人民都来吃一口,蛋糕恐怕渣都不剩。

发达国家的恐惧是不无道理的。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蛋糕不愿做大了一起吃,我只能拿起盘子去你家抢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彻底决裂吗?恰恰相反,我们在延缓这一过程。

中国是绝对全球化的支持者,因为我们是世界第一的出口国,但如果我们的出口对象都没有需求,那反噬给我们的伤害也是成吨的。订单就是就业,就业就是救命。拉动中国经济的两驾马车,出口已经停滞,消费已经疲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幸灾乐祸,帮助我们的生意伙伴也是帮助我们自己。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多了路好走。

所以,在我国疫情防卫战结束后,积极的帮助别的国家。这是高瞻远瞩的一步棋,表面上看我们失去了一些医疗物资,而且欧美国家有的白眼狼并不领情,一边喝着奶,一边骂着娘。但是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只是想着卖医疗物资挣钱,那骂我们的人可能会团结成一股可怕的力量。人性的可怕远超病毒

安慰一个受伤的人最好的办法并不是给他疗伤良药,而是告诉他:那个人比你还要惨!

现在全球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陷入了比惨模式。欧洲国家里,德国虽然确诊人数并不少,但是由于德国比较先进的医疗条件,导致德国的死亡率远低于其它欧洲国家,加上德国干了几件抢夺物资的缺德事和拒绝联合发行债券,欧洲其它国家甚至出现了 “反德国潮”。

借鉴德国的 “经验”,试想如果全世界都在经济大出血的时候,而中国却在卖医疗物资而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要知道,舆论的大炮还握在他们的手上,我们的子弹能穿透多远?

回到政治格局的话题上来,美国在疫情之后,面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美国会否选择与中国经济硬脱钩?

有人要问,美国这么急吗?美国现在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美国失业人口就像一支穿云箭。

美国的加州甚至喊出了 “独立” 的口号!虽然加州并不是真的想要独立,而且联邦政府绝对不会允许。就像之前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宣布 “独立” 一样,用威胁换取中央政府的让利。但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做法的确伤害到一些州的利益,也暴露出美国在重大危机前体质的脆弱。

特朗普的政治生涯给我们完美的演绎了什么叫乐极生悲,生死半场!川普大统领虽然任性,反复,蛮横,但是他的上半场业绩是不错的,他甚至摘下资本家的遮阳帽,拿起了农民的草帽,叉着腰,像泼妇一样向别的国家到处要利益。美国资本家不待见他,美国政客想要废了他,美国媒体天天和他吵架,他在对待事业的态度上是值得尊敬的。我也不知道他图什么?以他的身价,明明可以搂着金发小妹的腰,躺在沙滩椅上,和大海谈理想。

我承认的境界不够,这或许就是人生吧!

下半场的惨痛会不会给特朗普和美国的政治家带来一个极端的想法:中国的崛起已经无法阻挡,上天都帮他们,趁着还有力气,干脆我领着自己的小弟搞个圈子单干。要知道,在遏制中国这一件事上,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达成了共识。

特朗普不一定是那个最难对付的总统,但他一定是那个最难理解的总统。

中国不得不防。

就算在疫情如此严重,中国不计前嫌的不止一次表达愿意帮助美国,美国媒体对我们的抹黑也未有停止。那美国缓过劲来呢?中美关系如果继续已现在的速度继续恶化,那要不了多久,逆全球化的思潮便会席卷而来。

我猜想一下,逆全球化的最终模型就是美国带着欧洲、拉丁美洲、澳洲等国家重新打造新的经济体系。而中国带着亚洲、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形成另一股经济体系。中东国家作为能源基地,是两支力量交锋最激烈的地方。各有各的地盘。这时候,竞争就远远大于合作了。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已经拥有整合区域性经济体的能力,美国的军队遍布全世界,虽然逆全球化对美国来说,阵痛会很大,但是建群的速度可能超过中国。中国目前的最大问题是台湾问题。我在《我们还要多久可以统一台湾?》里说到 2020 年的 11 月是一个历史契机,知乎上的一些网友留言说要等到中国实力超过美国的时候才会真正的有动作,至少 2030 甚至 2050 年。如果等到这时,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哪有机会在超过美国?

如果逆全球化变成一种趋势,那收复台湾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中国必须已最快的速度整合区域经济。否则,一旦美国率先建好群,就会拉拢更多中国战队的成员加入,中国区域性整合就会面临更多压力。

或许有人担心日本,韩国是否会加入中国战队?其实大可不必,日本,韩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体大小决定了,他们只能跟着中国混,正所谓远水不能救近火,纵然美国在强大,也管不了中国身边的小弟。其实早在 2012 年,中日韩就有建立自贸区的决定,由于美国背后挑起 “DYD 事件” 以及“SD 事件”,最后不及而终。这些年,中日韩自贸区更是反复被提起。

75 年前,英国丢掉霸主地位。29 年前,苏联解体。今天,美国深陷危机。不到百年,风云变幻!

这个世界一直都都在变,我们必须提前准备,迎接风雨,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必定要经历真正的困难!

知乎用户 驰不诺​ 发表

初中时,我有一个同学,前后桌。两人很要好,就是那种两人吃一碗麻辣烫,CD 要共享,考试要拼尽全力给对方抄,差点找棵大树拜把子。后来有一次上课看 HS 漫画,我俩互相传阅,传阅过程中被老师发现了,我俩异口同声:” 是他的!我就看了一眼!

当面临天降正义,迅速切割总是第一选择。

我俩埋怨了一阵,晚上就又一起去逛租书摊了。因为我俩自己的钱都不足以租下全套的《夫妻成长日记》。

一直切割是不现实的,安全后还是好朋友。

班里有一个大老板的孩子,身上的零花钱可能比全班同学加起来都多,身边一群小弟围着,受其惠施,供其指使。其中一个小弟的爸爸和大老板关系不错,利用大老板的人脉赚了大钱。那个小弟就变成二哥了,一副平起平坐的样子。大老板的孩子很气,自己发作了两次,对面根本不服。让他的其他小弟孤立那个暴发户老二 ,可是发现其他的小弟都是两边都不想得罪的人精。从此后,他就不愿意和那帮小弟一起玩了。

地位的超然性被挑战,又得不到预想中的支持,老子用不着你们的情绪总是有的。

初三了,有些小弟没了上网吧有人请,喝奶茶有人请,被欺负有人找的的便利之后,和大老板的孩子有些疏远了,学习紧张,开始发现学习自强才是正道,恰好二哥学习居然不错,也爱讲题。

总有人会扛起全班团结的大旗,虽然二哥讲题也从来不讲透。

到后期,班级很团结,大家都会彼此分享自己的做题经验,一到下课互助氛围浓烈。可每次考试总有老师没讲过的题,但很少有所有人都没答对的时候,因为有的人会自学,也有的人去补习的时候其他老师讲过。

如果全班都只听一个老师的,那再怎么互助,遇到没讲过的难点的时候,只能全军覆没。

知乎用户 持续低熵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如何评价。

疫情前的统计数据根本不支持 “逆全球化”!不信去看看贸易和对外投资数据。

就算是看起来最厉害的所谓中美脱钩也是严重夸大其词的。脱钩脱钩,先让中美贸易降一半能做到吗?即使降一半,中美贸易额依然很大,依然是经济密切联系的国家。如果连降一半都做不到,脱个屁的钩。

好,现在疫情来了,是不是逆全球化了?

我们难以判断疫情走向,尤其是会继续多久。一两年还是很多年?会有多严重?尤其是如果长期化,人类必然会调整适应,生产生活方式会大不一样。短期的贸易和对外投资下降并不意味着长期看全球化会逆转,就如短期的经济停摆不意味着长期看经济会一直停滞,哪怕新冠永久性伴随人类。如果疫情长期化,没有三五年,你很难判断它是更不利于全球化还是更有利于全球化。

知乎用户 Sailing 发表

所谓的逆全球化,更多的是去中国化!实际上的目标是遏制中国的产业升级

人类经历两次世纪大战构建的当前的国际贸易体系实际上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逆全球化,去全球化都只是唬人的幌子,掩护的是去中国化。而最终目的是胁迫中国在新一轮贸易谈判中让渡一部分利益。

中国加入 WTO 以后,借助自身的体制,人口优势,经济高速发展。

西方国家在一开始的时候以为,经济发展会促使中国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制度层面也实现转变。然而,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经济发展巩固了我们的制度合法性。中国走向了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二十年前只是占据全球供应链的低端,现在我们要往高端拓展,并且取得成绩以后,西方就开始打着去全球化的幌子来设法阻挠中国的发展,进而遏制中国向高新技术领域的进军。

奥巴马政府时期,试图推动 TPP,本质上是要在 WTO 体系以外令立江湖,不带中国玩的江湖。特朗普竞选伊始就鼓吹去全球化,那时候他的说辞是去全球化可以保护本国产业,提升本国就业。这帮他获取了底层民众支持,赢得了竞选。上台以后,特朗普继续高喊去全球化,这样做,一是在同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中获取更大谈判筹码,另一点也是转移大家视线,把目光对准中国,尤其是高科技领域产业。特朗普政府现在要求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国逐渐脱钩,围追堵截华为,中兴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

英国及其他国家也有一大批政客跟着摇旗呐喊,但这些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想以此获取政治资本。去年英国大选的胜利者鲍里斯约翰逊也是去全球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获胜的关键也是宣称去全球化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增加就业。然而事实上,他也只能靠给大企业减税的方法增加吸引力,最终只是把国家财政拖到更危险的境地。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敢说去全球化,其他国家都不敢说。即便美国也只是说说,现代工业分类如此之细,即便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全部工业分类。去全球化根本不现实。所以去全球化是美国喊的最凶,真正目的是对付中国

知乎用户 一只外交学大肥狗 发表

很多朋友问,怎么看待美国政府官员,他主张美国企业搬离中国,美国政府甚至可以为此来提供他们搬迁的费用。

对这个说法做了一下调查。这个说法大致上是在一个不是很正式的会议上提的,类似于开脑洞,类似于头脑风暴,说白了就是…… 随口那么一说。

一个企业要想搬走或者搬迁,实际上面临的问题很多,绝不仅仅是一个搬迁费用的问题。包括供销渠道、物流管道、由此引起的生产周期变化等等问题,还有在价值链和产业链上重新安置的问题。所以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多,不仅仅是一个搬迁费用所能决定的。越是比较资产大的,技术含量高的,搬迁起来其实越麻烦。

所以说,这位美国官员说这个话,其实整体上反映的,是美国政界对华强硬和敌视的态度在增加了。

这样一种趋势我们也都了解,但是不是会转移成具体的、美国企业大规模撤出中国的这样一种政策行为?这不可能,美国政府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美国企业也没有那么听话。

其实日本政府在最近也有类似的这样一种提法,说日本政府拿出 22 亿美元,来补贴日本企业离开中国市场的这样一个现象。可是与此同时,疫情过后,日本其实对华投资是增加了的。一方面,他政府说企业可以搬出中国,我们给予补贴;可另外一方面,整体上对华投资是在增加的。敌视中国和开放,这两种趋势,现在是在对冲、在较量,我们也要保持镇定。

外国企业离开中国,其实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像美国企业离开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什么?在于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绩效不好。这几年,外企在国内整个经营,不再像过去优势那么大。以前他是降维打击,他的品牌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是个降维打击。可实际上加入 WTO 以后,到现在为止也将近 20 年了,中国企业也成长起来了。在很多领域上,外企的优势是在大规模下降的。尤其被外企排挤出去的那一批中高层的中国干部,他们现在民企基本上都把他们的老东家给打垮了。

美国企业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因为他本土化做得不好,美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上很困难,跟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在美国企业里第一层肯定是白人,然后是印度人之类的,然后接着港澳台、 ABC,大陆干部没什么机会。所以大陆干部很多时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到了天花板以后,就跳到民企去了。而美企是干不过民企的,他现在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所谓的品牌优势,都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这是美企困难,很多美企搬走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到剩下其他第三世界去,他可能还有点优势。

所以说,对于美国官员要把美国企业搬出去,这个言论大家真的不用担心。

不过,这种言论背后倒的确反映出一个危险的趋势,就是这回疫情以后,很多国家的确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全球化到底可不可靠?我们把这么多关键性的问题依赖中国,可不可靠?

像美国最明显的,他就是什么口罩、医疗器械,反正包括抗生素,他都要依赖中国市场。虽然中国人还是很无私的,甚至很大度的供应他们,但是架不住别人自己心里害怕。

他觉得如果这种依赖,持续甚至加剧的话,以后实际上全球化对于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是构成一定的威胁的。而且国家的强硬派、保守派都这么觉得。

全球化是生产资源在全球的优质配置,但现在很多国家的保守派认为,安全比效率更重要。国家安全,比全球化带来的优化配置更重要。所以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全球化的趋势。美国官员所谓撤出美企的言论,就是逆全球化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知乎用户 伯光君​ 发表

哪里有什么逆全球化,无非是逆中国化而已。

美国宣称要对企业搬离中国给与补贴。那在印度在越南马来的企业搬离怎么没有补贴?

美国政府看不顺眼的只有中国而已。美利坚和中国打贸易战,理由有许多,但是同样的产品贴上越南或者印度的标志之后,美利坚就笑纳了。

在美利坚看来,只要产品不是在中国生产,那就一切 OK。

美国国内逆全球化的势力实际分为两派。

一派就是底层或者中层人口。他们一方面享受全球化的便利,比如说廉价的手机套。(美国如果取消全球化,那手机套一个 10 美元,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直线下降。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在降低他们的竞争力,影响他们的工资待遇**。这个降低不仅仅因为产业转移**(比如汽车钢铁行业转移到国外),也因为劳动力的全球化(比如印度移民,比如印度的软件外包)。

所以特朗普以及美国一些政客迎合她们,提出让制造业回到美国的口号。但这个口号是个骗局。美国的生产成本在那边,如果美国人只买自己国家生产的苹果手机,那苹果手机也要涨价十倍。

另一派就是金融以及 IT 等优势产业的人口。**全球化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在维持美国的竞争力。**比如美国的金融行业,这次特朗普与中国的贸易战主要就为了给他们打开大门。疫情期间,特朗普花了最多钱的不是在医疗上,而是在拯救股市上,可见一斑。

他们所谓的逆全球化也好,所谓的打击中国也好。本身都不是真的要舍弃中国市场,而是通过摆弄国内的民意,来获得更多与中国谈判的利益。比如香港问题,中国外交官就明说了,香港是美国金融集团获利的一个重要地点,搞乱香港对美国人没有好处。那美国自然也不敢太过造次。

这群人对美国更大的伤害还在于他们没有祖国可言。比如苹果公司市值很高,但是他创造的利益只归于资本。甚至还逃税,躲避应有的税收。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他们获利最多,可是对美国付出的却太少了。

全球化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多是有利的。

全球化的这些年,生产力分工得到了大量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是说全球化没有输家。

第一个输家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美国底层人口,全球化分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但是对美国人其实还好,因为他们国家强,也获得了全球化提供的优质廉价的产品。

可是那些其他弱后贫困国家呢?美国给自己农业诸如棉花大豆大量的补贴,然后出口倾销。这对世界其他原本就依靠农业勉强为生的弱小国家造成了重大的伤害。这是第二个输家。

第三个输家则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和 IT 等行业。美国通过霸权而不是科技优势来收割世界的财富。韩国,日本,印度,甚至欧洲,都没有足够的实力抗衡。

**中国也不会例外,**比如这次的贸易协定中的金融开放,**比如华为的被针对。**这一点,我们只能说要多做好金融监管,多保护自己的企业了。

知乎用户 武英 发表

什么叫全球化?

全球化从始至终都是分工的问题。

全球一共 197 个国家,36 个地区,百分之九十是列强的材料产地,血汗工厂。

两次世界大战打完,列强该高高在上的还是高高在上,卑微的亚非拉还是卑微。以前被人殖民统治,现在被人美元收割。君不见,美联储加息,南美多少国家经济崩溃?

**所谓的全球化,是管理活动直接与生产劳动的分离这种现象的极致。华尔街只需要玩金融游戏,就可以让全世界的精英们为他们工作。**马克思预测到,资本家和管理者的分离将会成为普遍现象。他说:“留下来的只有执行职能的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资本家由此变成社会的蛀虫。

索罗斯用货币就能收割一个国家发展数十年的成果,所谓的全球化,是建立在全世界除列强外都当羊的基础上。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却没有权利享有自己创造的价值,这些价值全部被他国资本享有,而他们带来的不过是少量的钱。

所以需要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的背后是民族崛起和工业化浪潮。小国们内部的发展需要他们重新分工,他们内部不再是只剩下劳动者,也诞生了资本家,或者说为了诞生资本家,小国们要求外国资本退出本国。小国们工业化越强,逆全球化趋势就越明显。

当资本逐步从全世界收缩的时候,作为承载他们的那片土地,也需要考虑重建自身的工业化,这也是为什么大国也逐渐在逆全球化。

道理很简单,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应当有权利享有自己创造的价值。


补充一部分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

西方资本为广大亚非拉地区带来了工业化,工业化使这些地区的生产关系从原本简单变得复杂。西方资本将 “生产资料—劳动—价值” 中的生产资料和价值收归己有,虽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但由于这些地区只拥有劳动的权利,先进技术反而成为西方资本压榨落后地区的工具,且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用军事力量维护自己对生产资料和价值的占有。

最开始时,西方资本选择的方式是殖民掠夺,由于这种方式富有侵略性,当地人民迫于武力接受。在殖民过程中,这些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使这些地区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直到西方资本只需要外派代言人从事具体的管理活动,而不在干预具体的劳动,这种情况使得这些地区诞生了一批拥有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的人物,他们为了获得拥有价值的权利,便开展了民族独立运动。即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就有权利享有自己创造的价值。

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资本无力用军事维护自己殖民统治,再加上民族独立运动和工人运动结合,西方不再直接获取生产资料,但是落后地区还不能取回价值。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系夺走了除华约以外国家的价值,这意味着华尔街玩玩金融游戏,就能把除华约以外的国家的劳动成果掠夺。而苏联通过计划手段将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华约国家内重新分配,价值依旧由苏联掌握。在这时,全球化才开始显现。

在苏联解体和欧盟成立之前的这段空隙,是全球化的巅峰。一超多强的格局,加上美元绑架石油,使美国一定意义上掌控了全人类产生的价值。美国拥有更强的技术,美国资本家带着钱去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开设工厂,雇当地人劳动,然后将劳动果实贩卖到全世界,再通过美元和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收割价值。这时的美国强大无比。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很熟了,欧盟成立了,美元不在一家独大,至少老欧洲不在完全被美国收割,老欧洲的生产资料完全由他们自己的资本家掌握,产生的价值大部分被欧洲享用。这时候美国资本的全球化开始衰退。

直到今天,由于几场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资本对于世界的影响在逐渐衰退,全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内噬,他们国家的劳动者产生的价值虽然不由他们享有,但是国家通过福利政策使他们享受超过他们劳动价值的成果,法国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很难想象,三天两头闹罢工的国家,人均收入居然那么高,做同样工作的法国工人工资数倍于东南亚的工人,这正是价值被收割的结果。

而其他小国,在这个时期大部分在努力发展,原本外国资本收割的价值逐步被本国收回,这也加剧了全球化的衰退。

直到今天,人民币开始国际化,美国资本能收割的资本又少了一块。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世界各国的发展,劳动者有权利享有自己创造的价值将变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取代全球化的便是各地的自贸区,最后形成全球的自贸区,而不再是几个国家完全占有劳动价值的 “全球化”。

这是好事情,平等交易,互惠互利。

知乎用户 康波财经 发表

逆全球化不会持续很久的!

“逆全球化” 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也难以阻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到底什么是逆全球化?

要了解什么是逆全球化,还是需要了解下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的好处:自由贸易、劳动力自由流动、规模经济增加、竞争更激烈、增加投资等。
全球化的好处:自由贸易可能损害发展中经济体、它还导致污染加剧和全球变暖、人工流失、减少文化多样性。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国家推动的全球化,通过彻底私有化和全面市场化,推动金融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扩张。

然而,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继续崛起,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 “稳定器”、全球经济增长的 “动力源”,改变了以往发达经济体与不发达经济体两极分化格局。

**随着社会分配问题越来越突出,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一些国家退出全球化的诉求很强烈,想把 “本来属于” 他们的工作岗位拿回来,以解决本国社会阶层撕裂的问题。

那么逆全球化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

“逆全球化” 的主要表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熊光清刊发 “逆全球化” 的主要表现:

**当前,“逆全球化” 的主要表现首先是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全球经济不平等的加剧,使得一些国家开始动摇自由贸易的理念,它们意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本国经济。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无力,需求不振使得自由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从而导致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其次是极端政治倾向加重。**此次 “逆全球化” 具有明显的由政府或政治人物开启并主导的特征,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资本自由流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制。WTO 多哈回合谈判受阻、英国通过 “脱欧” 公投,美国推行 “美国优先” 战略甚至退出《巴黎协定》等,都是极端政治倾向加重的表现。

**最后是民族主义抬头。**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西方国家民众要求实行排外主义的经济社会政策,民族主义势力抬头。这次重新抬头的民族主义与欧美右翼民粹主义有所结合,形成了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以欧洲为例,近年来欧洲经济长期低迷,加上欧债危机的爆发和移民问题的凸现,欧洲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难题,为极右翼势力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美国曾经是全球化的引领者、推动者,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球化进程。比如,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积极参与 WTO 活动,促进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的实施,大力开展国际经济外交,推动双边及区域经贸合作、科技合作,等等。其目的在于以技术和资本的全面优势,通过在国际上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资本、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组。当时,美国大力推进全球化是希望其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带来的收益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

逆全球化将加速?

逆全球化不可逆!

“逆全球化” 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也难以阻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全球化的转换过程中,在旧式全球化出现退潮的同时,新全球化正在兴起。

日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再次呼吁,所有在华美企,应 “不惜血本迁回本土”。他建议,美国政府应 100% 报销所有包括场地、建厂、搬迁等全部费用。

同期,日本政府也宣布将出资 22 亿美金(人民币 158 亿),协助日本企业撤离中国,避免对中国产业链的过度依赖。

但是这些日本企业、美国企业真的愿意走吗?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企业撤出中国,短时间内他们还能搬到哪里?

完整的产业链、相对链接的劳动力,14 亿消费市场,谁舍的放弃。

资本总是逐利的,哪一国复工情况好,哪一国配套企业多,最重要的哪一国的市场大,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地方。

因此,即使是美日政府要求企业纷纷彻底中国,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不愿意走的。

中泰证券撰文指出:**目前全球化进程可能暂缓,甚至阶段性被逆转,但要回到各个国家 “自给自足” 的“封闭式经济”恐怕也不大可能。**从长期角度来看,更可能的情形是目前全球化体系的弊病在获得一定程度修正后以更高水平 “涅槃重生”。

中泰证券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从历史的长河看,当前 “逆全球化” 思潮和现象的出现,是全球化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一部分,而更高水平的新型全球化或是当前 “逆全球化” 表象中所隐藏的真正趋势。

清华 - 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方主任唐晓阳表示,现代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不断的专业化、不断的分工和市场交换,因此通过全球化做大蛋糕的动力不会改变,全球化作为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事实不会改变。

日本财务大臣政务官伊佐进一表示,人和物品可以自由流动,大家才会受益更多,这是不可阻止的时代潮流。同时,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也越来越多,绝非靠一国之力就可解决,只有靠全球力量才能应对。

知乎用户 游戏的权利 发表

——5 月 23 日更新部分内容——

一、进步

从这次疫情大家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所有郭嘉都有不同程度的倒退,短期内的逆全球化不可避免。

但目前看来疫情对我国的影响是最小的。

别人退两步甚至退三步而我只退一步,相对而言我就是进步。

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于又迈进了一步。

二、困难

灯塔国在川皇的带领下再次显露出其 “强盗起家” 的本色。

在疫情如此艰难的时刻仍对我国实行各类制裁。想必疫情过后也会愈演愈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过后的 “逆全球化” 实际上是米帝导演的“去中国化”。

经济上的大环境会比以往复杂得多。

未来的前进道路必然曲折。

三、歧视

这次疫情导致西方郭嘉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变得严重。

你有一张东亚的面孔,就是你印在骨髓里的名片。

不论你是中国、还是韩国和日本 [大多数老外也分辨不出来]。

要改变针对亚裔的歧视,需要联合所有东亚郭嘉人民的力量。

真心希望通过本次疫情能让东亚郭嘉看清这个现实,团结起来改变东亚人民的世界地位。

——5 月 23 日更新部分内容——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的经典在于很多场景都可以对比借用,我们可以借此缕缕目前形式的来龙去脉..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假设红方为张麻子,蓝方为黄四郎,两边阵营的小伙伴分别为另外几大家族、汤师爷和武举人等等。

改革开放初期 [特别是苏联解体后],蓝方占据世界绝对主导地位,世界规则同样也由蓝方决定。蓝方只用制定规则,而剩下的苦活累活由红方来做。蓝方拿走总体价值的七层,红方拿剩下的三层。

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果公司手机的代工。血汗工厂也就是这么来的。

而红方当时各方面实力太弱,三成就三成,总比一穷二白啥都没有得好。

时间推移,红方经历了三十四年高速发展。红方在各方面隐隐有挑战蓝方的事态,在科技军事经济各方面开始对蓝方有蚕食之势。并且红方也想参与规则的制定,不仅仅满足于三七 (或者二八) 开的血汗钱,也就是想“站着把钱挣了”。

蓝方也明白,一直以来的三七开 (二八) 游戏规则遇到的挑战。并且蓝方其实早就想收割红方经济。贸易战开始。

而红方想参与规则的制定 (如 5G,一带一路等。中国制造 2025 等),更是蓝方所不能容忍的挑战,于是,开始对红方进行全方位打压。

这样的事情,几十年前就做过,比如苏美冷战,比如八十年代和日本签订的广场协定。消灭所有潜在的威胁,蓝方赢得了前几次的几乎所有斗争,被斗倒者皆一蹶不振 [可以认为被蓝方斗倒的就是挂掉的前几任县长]。于是乎,去红方化全面开始。贸易战,各种泼脏水,总之只要是红方所赞同的,蓝方必定反对。

至于红方血汗工厂的空缺,世上想做的郭嘉目前可不缺,如印度,越南。“舔狗多的是,不在乎少你一个。”

同时,蓝方利用长久积累的 “势” 开始各种一贯的骚操作,几个常用手段如:

贼喊捉贼, [如贸易战中说 “中兴” 和 “华为” 产品有安全隐患,谁不知道论窃听和后门思科说第二没人敢喊第一。],

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各种甩锅。

这次新冠疫情川皇的操作想必各位都看得很清楚了。红方为世界不说贡献绝大,也算是相当厚道。结果呢?各种诋毁抹黑。

这些还不够,还将对立的斗争上升到种族歧视:

红方只能被迫奋起反抗。

红方要的 [也是世界上很多郭嘉需要的],其实很简单。

公平,被公平的对待!

中华必将崛起!

您的点赞将是最好的动力,如点赞较多,会再来更新!

知乎用户 硅基生物 发表

逆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当科技接近天花板,整个世界趋于零和博弈。合作的作用越来越低、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逆全球化就成了必然的过程。

硅基生物:对 “费米佯谬” 的纯理智分析(2)——科技天花板

(关于科技天花板的存在性,请在阅读万链接后在此文下讨论,不要该在回答下面讨论,我对未来各大主要硬件科技均有预测,不服的可以以最大 29 年为期,和我比一下)

知乎用户 Leonardo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大了,说个小故事吧。

前几年在爱尔兰的时候,房东女朋友是斯诺文尼亚人。我问她为什么来爱尔兰,她说老家工资每月几百欧,爱尔兰接近 2000 欧,物价却差不多。然后她问我中国是收入和物价怎么样。我想了想说,工资和你老家差不多,但是物价低不少,至少蔬菜管饱。

全球化把世界各国都拉进一个统一大市场,这个市场里谁比较占优?当然是生产要素成本低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交通、人力资源、能源…… 要素都低。那么它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竞争优势。

这也是过去二十年的状况,大兴土木外加人口红利的结果,就是各种消费品产能可供全世界消费。那谁受损了?显然像东欧那一票原本底子不错的国家似乎不太好,产能价格没有竞争力,老破的基础设施,和外流的人口。比如米帝的中低端产业工人,在输给日本之后又输了一次。

以至于疫情了,纽约市长问,为啥我们什么都是 made in 瓷器国。还没完,之前天朝友军硅谷发现,再过几年,芯片高科技瓷器国也要分走一块蛋糕了。

逆全球化由此而来,大家退回到之前的模样,各自扶持各自的产业,用关税作为壁垒,把产能尽量留在自己国家。从全球大市场变成一个个隔离的小市场,自给自足。

对天朝来说,会有一阵阵痛。但是长远看起来,淘汰落后产能,恢复生态环境,是个好事情。像造一条牛仔裤赚 1 美元污染一条河这种事儿,还是承包给越南兄弟们吧。失业的兄弟们可以考虑加入美团饿了么大军,去海底捞,总之服务业吸收就业能力还是可以的。至于系统性强的产业,像手机这种移走也不容易,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

对美国欧洲的那些享受了全球化好处的白人兄弟来说,特大统领想让你们去牛仔裤工厂上班?开什么玩笑,上班是不可能的,宁肯领低保也不会去上班。

知乎用户 时光飞雪 发表

谢谢邀请

**逆全球化其实是两超星辰大海科技竞赛的必然和准备。**守成之超发现了,除了崛起之超,世界上其他民族,要么不世俗,要么不勤劳,要么日韩这样的体量太小,要么欧洲已经在自己麾下驻军控制,还有一个俄罗斯也已经陷入资源陷阱了。真正独立自主且能和自己在星辰大海领域竞争的,只有一个崛起之超。

所以守成之超急了。且由于两超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决定了两超只可能从内部崩溃,外部力量打不倒彼此,故第三方其他国家自然成为了两超的重点战略对象。目前鉴于崛起之超除了几个发展中国家外,没有体量大显眼的盟友,故守成之超正在尽快拉阵营,希望确保将第三方的科技人才和资本为我所用。

上世纪冷战期间,第三方之所以能对两超博弈发生天平倾斜,是因为第三方能骑墙在两超之间。但这回,守成之超看到了这一点。如何防止第三方骑墙两超间?很显然就是建立两个世界体系。两超博弈根本上还是一个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比拼,涉及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如果两超分别建立两个金融体系,两个通信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两个互联网世界,两个学术科研体系,两个科技学术界通用语言,甚至两个世界治理体系,那么第三方国家的科技体系,资本和人才只能加入两超阵营甚至并入两超了。**换句话说,按此势头发展下去,我超阵营用的手机,到了他超阵营就失灵了,必须用他超阵营的手机;空间站核聚变人工智能等星辰大海未知科技领域,专有名词和学术论文也将出现两超对应的两个语言,即两超发展出各自语言和特色的科技树。

知乎用户 海雨 发表

其实并不是逆 “全球” 化,而是逆“全球化”。

不同的两批人,在争谁可以掌控全球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

逆是不可能逆的,现在不是古代了。现在大家总会想各国走走看看。

但是怎么更好的让全球发展起来才是现在新的这批人的观念。

之前克林顿集团的全球化是建立在跨国资本集团疯狂割剪刀差的基础上的。

而现在特朗普主义的全球化是各自国家过好自己的日子,之后互通有无。

我支持特朗普主义的全球思路,就是因为他首先要保证各国先管好自己,让公民先有尊严。因为短时期内,国家并不会消亡。

这是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矛盾,导致的政策矛盾。

知乎用户 echo 发表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逆全球化” 这个话题。

此时此刻,盛夏将至,全球经济却陷于凛冬之中无法自拔。东亚、欧洲和北美这些经济重镇先后成为疫情肆虐之地:工厂停工,贸易停滞,经济滑坡。于是不少人开始担心,这次世界公共卫生危机会削弱全球化的进程,加速 “逆全球化” 的趋势。显然,“逆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词,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意外当选,再到毛衣战,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民粹主义行为,都是全球化退潮的一个缩影。而此次疫情无疑给全球化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突破一些制度缺陷或者发展瓶颈,那么逆全球化的抬头将无法阻挡,世界可能重新走上恶性全球化的道路

中国是本轮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建设者、最大受益者,未来也应当是抵抗逆全球化潮流的中流砥柱。

一、什么是全球化?

首先,你需要知道什么是全球化。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从大局观层面来看,全球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各国对外开放的姿态决定了全球化的深度;而在操作层面,全球化的推进,有赖于跨国企业产业链分工体系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开端于 15 世纪末新航路开通和地理大发现。美国作家托马斯 · 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中,将全球化划为 3 个阶段:“全球化 1.0 时代” 发生在 1492 年到 1800 年,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时期;主要推动力量是国家与政府;“全球化 2.0 时代” 从 1800 年持续到 2000 年,尤其是二战之后,跨国贸易和跨国企业开始崛起,因此主要推动力量为跨国公司;2000 年开始进入 “全球化 3.0 时代”,这一阶段主要动力是信息互联网和个人,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知识经济的确立,使人才成为第一资源,智力成为第一生产力。

二、人类为什么要搞全球化?

为何在过去的 500 多年来,全球化潮流能够一往无前?理解其本质核心很重要。在我看来,全球化的核心是市场效率的提升。那如何去提高市场效率?由于各个国家所坐拥的资源不同,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不同,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不尽相同,各个市场规模大小也不一样。因此,提升效率的最佳途径就是,各国扬长避短,各施所长,拓展外围市场。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两大动力:

一是比较优势:即使在最发达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也可基于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而互相获利。这是个门槛很低,各国都可以加入而大获其益的游戏;

二是规模报酬递增:如果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在全球自由流动,即使小国也能借助国际分工,克服本国狭小市场,大规模地生产某些产品,通过自由销往全球市场,使自己和全球获得巨大的经济增益。

正是这两大动力,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三、全球化发生退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本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资本、信息、人才流动越来越便利,资本规模日益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然而全球化在经历了辉煌的潮起之后,如今还是迎来了潮落。

鑫辰君在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意见后,大致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

(1)全球产业链分解趋于停滞

产业链分解,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你能把一件产品分解成多少部分放到多少个国家去生产。但这种拆解这是有边界的:分工太少,则无法充分利用海外成本优势;而分工太多太细,那远距离运输成本、时间成本、技术匹配成本会变得非常高。以汽车生产为例,80 年代只有 40 多种重要部件,在 7 个国家生产,在过去 40 年中变成了 200 多个重要部件在全球 17 个国家生产,这就是全球化产业链分工的一个重要缩影。但是,这种分解从 1980 年到 2010 年就基本完成了,过去 10 年并没有新的分解发生,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讲,继续分解的必要性也在下降。因此,我们可以说本轮全球产业链分工遇到了天然的瓶颈

(2)全球化分工逻辑存在缺陷

我们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分工逻辑。比如,你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火锅店,朋友 A 最有钱,他就负责出资出技术,朋友 B 干活能力强,就负责店内日常运营,而你比较贫穷但勤劳,那就负责干一些后勤杂活。一开始运作起来挺不错的,因为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火锅店生意当然也越来越好。过了几年,大家通过辛苦劳动都赚到钱了,但你发现自己干的活儿是最苦最累,工资又低,转做运营管理多好,使唤人干活儿就是了,于是你和朋友 B 商量跟他一起运营,这个没什么问题,因为厨房杂活儿的事再随便请一个人干就行了;此时朋友 B 也开始发现,既然自己现在有钱了,何必每天辛苦经营呢,只出钱坐享其成多好,或者买下火锅底料秘方,自己去单干,于是跟 A 商量投资入股,想当大股东,不行就走人;那朋友 A 呢,当然是不爽,我钱收得好好的,凭什么要分你一份,还想要我火锅底料的秘方,没门儿。

看明白了吗?A 是资本家,只需出钱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B 是实干家,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与时间给 A 打工,而你是下面的小锣锣,脏活累活都得你干。总有一天你会走上 B 的道路,但仍然是在给 A 打工。但你若想要继续走上 A 的位置,那就触犯了 A 的利益,A 就会想尽办法阻止这件事发生,比如诬陷你贪污,克扣你的工资,甚至直接开除你。

合伙开火锅店和全球化分工协作都是这一套逻辑。很显然,故事中的 A 就是拥有资本与核心技术的欧美发达国家,B 就是拥有强大制造能力的中国,而再下面打工仔就是拥有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以印度越南为代表。如今中国想要向高端制造转型升级,掌握核心技术与话语权,说白了就是动了发达国家的奶酪,那肯定人家会想尽办法搞你,这就体现出了全球化分工本身的逻辑缺陷:分工合作的确会提升整体效率,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永远愿意做低端工作,而是倾向于向更高端的工作转移。因此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种分工合作体系是不稳定的。

(3)全球化合作意愿出现分歧

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关税、贸易壁垒和各国给予本国企业各种补贴这三大障碍的过程。也因此,WTO 一直将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终极目标,推动各国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减少关税,壁垒和补贴。

要想真正实现全球化,在国家意志层面,就必须要放下私心,合作共赢,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本轮全球化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残存的关税、壁垒和补贴。其后果就是,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的阶层和地域之间,在分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增益的时候,存在严重的扭曲。例如,美国东西海岸在全球化中受益很多,但是 “锈带” 地区的民众利益受损,工作机会外流。这些不满的民众把特朗普推上了总统的位置。再如,如果某些大国可以通过残存的各种关税和壁垒,排斥国外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并通过对本国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重点补贴,让它们在保护之下扩大生产,降低平均成本,就可以到世界上用低价通吃各国的同类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四、未来全球化将走向何方?如何抵抗全球化退潮?

从长期来看,全球化的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好处仍然十分明显,各国退回孤岛状态不现实也不明智。尤其是中国,可以说是本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并且在国家主流意志层面也一直强调持续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想必在未来将是抵抗 “逆全球化” 潮流的中流砥柱。更何况,全球危机需要全球应对,团结合作、全球行动才是击退全球性问题的最有力武器,其他国家也应该能认识到这点。

**因此,在大的趋势上,我们判断经济全球化仍将是历史的主潮流。**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目前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并出现了暂时的退潮现象。前面我们指出,全球化遇阻主要有三大因素:产业链分解停滞、全球化分工逻辑缺陷、国家意志分歧。分别来看,产业链分工的瓶颈该如何突破呢?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或许可以提高产品与技术的复杂度,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产业链条的协作上来,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复杂度与广度。

全球化大分工的逻辑缺陷如何弥补呢?逻辑本身的缺陷可以说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延缓问题的发生,那就是各国需要跳出存量博杀的思维,想尽办法提高经济增量,因为只有当全球经济蛋糕不断做大,每个产业链上的国家才会有利可图,才维持这个分工体系的运转。

国家意志的分歧如何消除呢?唯有建立开放、自由的国际市场竞争体制,当然,这有赖于国家层面的决策,是大国博弈的结果,并非普通人能够参与。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扛起这面大旗,引导各国放下芥蒂、加强合作、推进全球化进程。

在面对这种公共危机时,社会更依赖于政府权力,也是因为这一点,疫情迫使国家和社会加强其长期独立应对危机的能力,国家权力和民族主义大大加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对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的强调远远胜过国际主义和全球利益。一方面,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向民众证明自己有能力应对并克服疫情,给自己树立能人形象,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不惜 “甩锅” 给其他国家,以掩盖自身的失误,加剧了以邻为壑的态势和国家间的隔阂。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去克服以上层层阻力,全球化无疑会向更深处推进,而若短期无法克服掉阻力,那么退潮现象或仍将持续

五、总结

我们从全球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出发,引导出经济全球化的优势与核心,并进一步地指出导致本轮全球化退潮的三大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其核心要素,一一给出可能的解决之道,并得出全球化将会 “曲折中前进” 的结论。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课题,因此本文结合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并非均为原创,所列也仅仅代表作者所认同的观点,读者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探讨。

知乎用户 朱家公子​​ 发表

转自:制造界

近日,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上升,民众焦虑情绪加剧,导致政府进一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美国、日本等政客发表了诸多观点,甚至要政府出钱来帮助制造业回流到本国,或迁到其他地方。总之,就是要降低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

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导致的诸多防护用品和医药原材料主要靠中国供给,美国等担心中国卡脖子,或当作大国博弈的筹码,另一方面疫情对美国等国内造成的失业,也使得政府需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为安抚国内民众,不得不再次打出制造业回归这张牌。

当然,这张牌已经打了那么久,如果这次没有新意,也就起不到什么效果,所以这次不同的是,大家看到了美国和日本的具体计划,日本是实打实的要拿出超过 22 亿美元来帮助日本企业迁出中国,回流本国或迁到东南亚等,而美国的提议是,帮助美国企业在美国建立工厂等等,也就是说政府出钱,帮企业支付搬迁成本。

这看上去似乎是一副意志坚决的样子,但我可以这样告诉大家,中国制造业的存在,已经改变了全球底层的制造业逻辑和商业结构,美国和日本已经没有能力打破这种结构。就拿日企来说,在华累计投资已经超过了 1200 亿美元,然后现在日本政府要拿出 22 亿美元帮助日企撤离?开玩笑呢。

这就如同亚马逊大森林,你想砍掉一棵树容易,但把全部的树都砍掉难度就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全球赖以生存的气候生态,如果全部连根拔起,整个生态就会遭遇破坏,没有人敢这么做,也没有人能这么做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政客,非常清楚制造业从中国迁出的真正成本到底是什么,难度有多大。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我说的生态概念也并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真的就那么强大,以至于连美国、日本这样的全球制造业顶级强国所采取的措施,都可以充耳不闻。那好,我请你看完此文之后,再跟我辩论。

1

制造业的竞争力,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技术,这就好比说,别人掌握了炼钢技术、火药技术、机枪技术,而你还处在农耕、游牧时代,那么别人就会对你形成技术代差优势,西方的一挺机枪,二十个士兵,就可以在中国横扫清廷万人骑兵。这就是典型的,“落后就会挨打”。

制造业竞争力的第二个维度是规模。当大家都可以生产机枪的时候,如果你一天内能生产一百挺,而对手只能生产十挺,那你就具有了规模优势。你去看,二战美国是以何种速度建造航空母舰的,你就知道日本在战略上,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

第三个维度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国现在形成的制造业全球技术网络和产业链规模优势。如果大家不太明白,我先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对美国和日本,都形成了生态意义上的代差维度层面的优势,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规模意义上的竞争优势。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技术问题,是指中国对技术的利用、定价和变现,也就是说,就算中国没有技术,中国也拥有技术优势,因为全球制造业研发者只有跟中国合作,才能获得制造业技术的规模性变现。

中国在技术网络和产业链规模方面,是如何做到如今的竞争优势的呢,我等会展开来说,但有一点大家应该明白,我这里说的中国制造业优势,实际上本身对美国、日本等国来说,是一种正向贡献,而不是威胁,所以中国制造业很难被替代,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努力,同时也有发达国家客观的需求。

2

好,那我们就展开来说。

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很多人本身心里没底,一知半解的看问题,就会造成对未来的恐惧。而人的恐惧,本身就来自对未来的不了解,从而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职业和投资决策。

70 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通过集中所有力量来发展重化工业的方式,搞出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传统工业,这给中国后来的全面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工业化不是简单的一个炼钢厂,或生产车间,而是一系列跟农业生产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比如中国最早提出自己造原子弹,苏联人就嘲笑说,别开玩笑了,就算把所有技术给你,你都造不出来,**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就算把当时全中国的电都用起来,都不够,怎么造原子弹?

所以,工业的一个重要 “原材料”,是电。1985 年的时候,中国的发电量还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排名全球第五,在美国、苏联、日本、德国、加拿大之后,但到了十年前,也就是 2010 年的时候,中国的发电量,已经占到美国的 95%,排名全球第二。而到了 2017 年,中国的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 160%,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接近 25%

更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前年,也就是 2018 年中国第二产业(广义工业)用电量,已经达到了 4.72 万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 69%),是美国工业用电量的接近 4.5 倍。请注意,我再强调一遍,中国工业用电量是美国的 4.5 倍

**除了电,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原料是钢铁。**关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 “大炼钢铁” 的那段历史,家里只要有 60 岁以上家庭成员的人,都应该听说过,因为建国初期,中国的粗钢产量每年还不到 20 万吨,占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 0.2% 都不到。而 2018 年全国粗钢产量超过了 17 亿吨,占世界的 50%,是美国的将近 10 倍。

当然,发电量和钢铁产量是非常基础的工业 “原料”,并不能说明中国制造业就有多么强大。我这里也并不仅仅基于发电量和钢铁产量,来分析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因为中国工业用电量多,也可能是因为中国工业的效率低;中国生产的钢铁多,也可能是因为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

好,那我们就看看工业制成品的情况,因为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钢铁产量,最终都会变成工业制成品,这才是衡量制造业的最根本数据。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我们抛去轻工业产品,在中国出口的所有商品里面,超过 50% 的是机电产品,2018 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 1.46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占全商品出口总额的 58.7%。要知道早在 2009 年,中国就已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加工、供给,到工业制成品,都形成了绝对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

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在打造原材料供应链方面,除了 “电力” 和钢铁等,中国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的其他基本金属,都是世界第一比如铝,中国生产和用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都超过了 50%;中国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接近 40%,需求占全球的 50%;锌和铅中国的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总量都超过 40%。

那么问题来了,全球现在还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承接这种规模的原材料加工、供给?请注意,原材料加工,本身就是投资极大的重化工业,这不仅牵扯到国家级别的大规模投资,还牵扯到对重工业机械的原始制造,以及对大型港口,国土纵深以及运输等层面的考验。请问哪个国家可以承接

3

好,就算你跟我说,美国就可以啊,人家只是想把低端的制造业转移出去,并不能说明人家没有这个能力。

那好,就算都转移到美国,那么意味着,中国对机电产品的加工,就需要从美国进口原材料,那问题又来了,从美国进口原材料,成本就会迅速增加,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还有什么竞争力吗?

所以,讨论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正好把机电加工也都转移到美国啊。请注意,暂不说美国是否拥有如此之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力人口,其实在中国成为机电出口龙头之前,真正的机电行业出口老大是德国,也不是美国。如果美国有动力和能力替代中国的制造业,那在此之前,根本就不会让德国成为机电行业的出口老大。

大家应该看明白了我的意思。仅仅工业原材料加工这方面(综合能力),中国基本上没有任何对手,这就意味着,如果把机电加工(制造业),这一环节单纯迁出中国,产品竞争力会指数级下降,然后会被中国新的低成本机电产品所取代。

可能大家也听说了有很多加工厂确实搬迁到了越南、菲律宾等,但这种搬迁,并不是中国制造业生态的转移,而是生产环节的溢出,这种溢出本身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更加强大的表现,而不是竞争力下降的结果。

所以,全球真正能脱离或迁出中国的制造业,是需要诸多条件的,只有很小规模的 “工业奢侈品”,具备脱离中国制造业生态运行的能力,比如意大利、英国等非常名贵的跑车,法国的很多奢侈品,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的少部分尖端设备等,是可以不依赖中国的,因为这类产品对制造成本并不敏感,但问题在于,对成本不敏感,并不意味着不在乎成本,所以就算是这类小规模的制造业,也逐渐被虹吸到了中国制造业体系当中。

原因很简单,除了原材料加工、成品供给,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对工业制成品的消费。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跟美国只有不足 15% 的差距。但请不要忘了,美国的这种进口消费能力,其中一个前提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负债消费的成本非常低。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是实打实的,是自己挣了钱,然后再去进口,并不是透支,所以中国的消费稳定性更强,潜力更大。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美国人储蓄率低的隐患,已经非常明显。政府要是不直接发钱,问题就大了。

所以,就算不考虑规模和产业链的问题,仅仅基于对消费市场潜力和规模的考虑,在中国就近生产,也是可以给一个企业节省出大量成本的。

当然,很多人会说,中国人大部分人还没有富起来,消费不是说刺激就能刺激出来的。我觉得看这类问题,必须要考虑大的宏观基础,否则对自身的工作、学习、投资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最穷的两个省,一个是甘肃,另一个是云南,但就算是这两个省,甘肃的人均 GDP 是印度的 2.5 倍,云南的人均 GDP 是越南的 2 倍。你硬要说甘肃人的消费能力比不上印度,云南人的消费能力赶不上越南,那我也没办法。

具体来说,比如你现在住在甘肃最偏远的酒泉等地,从网上买了一部手机,从深圳到酒泉的物流距离超过 3000 公里,但整个运输成本只要 15 块钱(约合 2.2 美元),而且最快 2 天就能到。同样的距离,同样重量的物品,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是 26 美元,是中国的 13 倍。

美国正在抵制中国的 5G 技术输出,但可以做个对比,现在中国大部分人都使用的 4G 网络,只要每月花 100 块,就可以不限流量,一些运营商的价格更低。但在美国,10G 的月度流量,需要 40 美元(280 元),而且网络的覆盖面远低于中国。

这就是消费潜力,因为这不仅降低的是成本,而是升级了整个国家纵横几千公里的线上、线下基础性运行体系。只要你的产品稍微能整出点花样,中国就能给你带来集中消费。最近非常火的直播带货,其背后不是简单的网红经济,而是整个中国润物细无声的基础设施,以及更大规模的消费潜力。

在这种背景下,你是愿意把工厂开在中国,还是美国?

4

我们再说一下全球性技术网络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大师,“创新理论”和 “商业史研究” 的奠基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那熊彼特说的到底是什么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 · 德鲁克后来总结出这样一句话,“一切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成本降低了 30%”。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技术,如果有人可以将实现这种技术应用的成本,一次性降低 30%,那就会颠覆掉原有的创新,从而变成新的创新。

这就好比说,如果特斯拉这种电动车,在中国的生产成本,相比美国,能够降低 30%,那么中国的生产能力(生产要素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有技术价值的 “创造性毁灭”,而熊彼特提出的 “创造性毁灭” 理论,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 ·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要把大部分生产线都要迁往中国的原因,也是特斯拉为什么一定会在中国设厂的原因。中国不仅能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极限,还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巨大需求。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纯粹的技术创新问题,而是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所以只需要搞清楚,技术创新跟制造业的平衡关系就可以了。

如果仅仅有 “点” 上面的技术创新,而没有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来降低成本,技术的价值就会严重受限,技术就难以变现。所以无论美国的创新有多强,从本质上来说,需要中国来实现其创新利益,而中国这一套实现机制,本身就是创新,而且绝无仅有

这就使得,单纯 “点” 上面的创新成为了一个环节,而不是决定因素。当然,我说这话很多人还是不同意,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这个世界是需要某种高级分工的,如果中国把所有的事情都干了,世界还有几十亿人口呢

中国需要创新,需要在这方面追赶美国,但无法一蹴而就,中国更需要拥有对创新技术的绝对高效使用能力,以及创造规模巨大的需求市场用来给帮助技术变现,这同样是更高维度的竞争力所在。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在无人机这个领域,硅谷的明星创业公司 3D Robotics,从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要干掉中国的大疆,由于支持者众多,一次性就融资超过了 5000 万美元,而领头的是像高通这样的公司,结果不到两年就失败了。原因很简单,作为每天都在迭代的无人机、人工智能行业,3D Robotics 离产业链太远了,对需求和改进的反馈周期,比大疆要长一周。也就是说,大疆的迭代是以天为单位,而 3D Robotics 的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中国在工程师队伍,工作时间,工厂对接,用户反馈等等方面,都甩出 3D Robotics 几条街。

因此,中国在制造业当中,已经形成的技术性生态网络优势跟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优势已经完成了无缝对接

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中国不仅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原材料加工能力,而且在机电制成品方面,也是全球第一。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且是工厂中的工厂,也就是中国不仅提供一系列的工业制成品,而且还提供发展工业所依赖的诸多加工机械。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美国要造航母,必须得用中国制造的龙门吊,否则就没法施工。可能你又会说,不就是一个起重机吗?有啥技术含量啊,**人家是不愿意造,不是造不了。**当然,美国肯定能造,问题是,谁愿意去造,如果美国造出来的龙门吊,性能不一定赶得上中国,但成本是中国的五倍,请问美国哪个企业愿意造?谁愿意买

当年奥巴马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演讲

除了美国,你比如早在 2011 年,英国就花了 2000 万美元买了 1000 吨级中国龙门吊哥利亚”,专门用于建造两艘 “伊丽莎白女王” 级航母。后来印度在建 “维克兰特” 航母的时候,由于怕丢人(印度什么都要跟中国比),不愿意购买中国的龙门吊,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制造,最后印度想出的办法就是,向英国购买中国出口给英国的这台二手龙门吊。

所以你看,仅仅是个大型龙门吊,不仅美国和英国这种老牌工业的国家依赖于中国,就连印度这种着急发展工业的大体量的新兴国家,同样依赖于中国。这不是一句 “不愿意造” 就能解释的。

可能大家还没有注意到,这次美国呼吸机紧缺,但又不愿意直接求助中国,所以美国发动了一些国家,我就不点名了,然后从中国采购,再输送给美国,其实美国的想法跟印度的想法是类似的。

在制造业当中,美国现在能卡住中国脖子的,无非是芯片和航空发动机,很多人觉得这就不得了了,因为这是高端制造。其实关于芯片的问题,美国早就有结论了,对中国的出口一刻也没有停,白宫说暂停,芯片制造商立马提出反对,并申请给华为供货。

美国真正想限制的是用来制造芯片的光刻机,但全球最牛的光刻机在荷兰,要想阻止荷兰出口给中国,那么美国就需要继续动用政治手段。问题的关键是,荷兰拥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本来就不多,而对光刻机的需求最大的是中国,那就要问了,因暂停给中国出口所带来的损失美国会给荷兰补偿吗?而美国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政治资源的透支,就像阻止英国等放弃使用华为的设备一样,最终依然以失败告终。

航空发动机就更不用说了,要是不给中国出口的话,美国企业的损失将是历史性的,有可能会导致整个未来美国航空业的衰败。道理很简单,全球未来最大的航空需求在中国,如果美国禁止给中国出口航空发动机,那中国也会减少甚至停止采购美国的飞机,这样欧洲的空客对波音的优势会逐步增大。创新本身就是靠市场来支撑,如果失去中国这个未来最大的需求市场,美国航空产业从整个资本和产业链当中,将失去战略优势。

另外,在芯片和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虽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非常重要的领域,已经实现了国产化,比如军事等领域,芯片已经都国产化了14 纳米级芯片中国已经实现了量产。发动机方面,中国的歼 20 已经用上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

最后做个总结,那就是现在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已经用不着担心什么转移不转移的问题了,为了更好的践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发展理念,中国的企业,应该主动的转移一部分制造业环节,用来做全球产业的友好扩张,以及为将来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而主动走出去。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中国还要稳出口,稳外资呢?道理也很简单,对于解决就业和赚钱这种事,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嫌多。而且中国本身就需要捍卫自由贸易,继续向外界展现 “改革开放” 的决心,中国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对外投资,如果你不欢迎外资,人家凭什么欢迎你

所以,对外展现友好,对出口和外资表示重视,并不是说中国经济真的就出了什么大问题,中国制造业就经不起波动。恰恰相反,这次疫情大家也都看出来了,经不起波动的,正是现在急着要把制造业从中国迁走的国家,而中国从未这样要求企业。

5

好,说了这么多优点,悲观主义者可能又要开始生气了,那我就来说点未来中国制造业存在的挑战。

至于中国制造业到底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有没有什么命门所在,我这里也跟大家说一下我的一些思考。因为我们不光要了解过去,还不能满足于现在,要有危机感,要更多的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业目前看,最大的战略性制约因素有两个。

**我先说第一个,能源价格问题。**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 1/5,电费(工业)是中国的 1/3,水费连 1/3 都不到,在这种背景下,未来中国的制造业整体生态成本优势,会被资源价格的持续高居不下而降低。

我的建议是,中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天然气、电、水等价格这甚至比减税降费更重要。如果中国能在未来十年里,把这些价格降到跟美国持平的程度,那中国将会完全碾压美国,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从而获得升级制造业的新一轮优势。

很多人对此可能还有疑问,其实大家可以想想,除了工业用电,如果居民用电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那么大家购买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的成本,就变成了一次性成本,这对整个制造业需求的刺激,是历史性的,是观念层面的。中国现在很多人还存在 “节约用电” 这种观念,我不是说这种观念不好,而是这种观念背后,是一种匮乏型经济,是会阻碍消费型社会到来的。

这就好比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还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但现在就算街上的流浪汉,也不会穿打补丁的衣服了。你不能说这就是浪费。

你去看美国人的家电消费习惯,空调基本上只要打开,就不会关了。中国现在很多地方的冬天,还需要烧炉子来取暖,如果燃气价格足够低,电的价格足够低(非火电),就会降低对煤炭的使用就会刺激更大规模的家电消费,也会更好的管理环境问题。

我要说的,其实还不仅仅是大家用电成本的问题。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而人工智能是一套自运行系统,对电的消耗会以指数级提升,也就是说,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力,可能跟人工等成本都没有太大关系了,而是谁能够把电力等能源价格降到最低,谁就有更高维度的优势

我只举一个例子,比如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运行系统,所消耗的电力,不是现在制造业领域就能想象和估算出来的。大家知道,比特币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其中一个应用,目前活跃使用人群还不到 1 千万,但为了维持整个网络,每年要消耗多少电吗?我告诉你,相当于智利这样中等规模国家,整整一年的用电量。这还仅仅是区块链其中一个应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电力等能源的消耗,现在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必须要未雨绸缪,首先得降低能源的成本,这是战略性巩固中国制造业地位的根本任务。

**第二个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很多人口居住在东南沿海,但还有很多人口居住在偏远地区,而这些偏远地区的人口,随便拿出一个省,都是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目前整个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开篇当中说,同样的距离,中国的快递成本远远低于美国,那是因为像网购这种,其物流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中国的人工成本是美国的八分之一所以网购便宜。

但真正的制造业物流成本,除去人工的话,中国的物流成本非常高,在美国,如果你用汽车公路运输,油价比中国便宜,极少有过桥费、过路费等;如果你用火车,美国的电费又比你便宜;如果是水路,中国水运所辐射的范围也没有美国那么广。

具体来说,比如中国已建成的油气管道总里程也就 12 万公里左右,其中天然气管道 7 万公里,而美国有大约 15 万英里(约合 24 万公里)的石油管道和超过 150 万英里(约合 241 万公里)的天然气管道,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全球的 40%。美国铁路的运营长度依然是中国的 2 倍。在机场等航空领域,中国跟美国的差距更大。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7-201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当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力的数据,美国排在第 10 位,中国是 47 位。这可能跟很多人的感受不同,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只是在某些领域领先,离发达国家,尤其是像日本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国比起来,可能至少还有三十年的路要走。

很多人跟我说,“铁公机” 的建设已经过剩了,现在要搞新基建,这种问题我不想展开来回答,其实新基建,我觉得更应该是企业的事情,政府不应该介入太多,因为新基建是技术主导,如果政府过多的介入,可能会抑制创新。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政府参与你连规划都做不出来,何谈执行,所以政府依然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传统基建方面,动用北斗卫星,以及各种科学成果,从顶层设计方面规划中国的交通、水利、航空等等,用来改造整个国土,使其更加适宜人类的居住,这才是核心。

所以中国必须要更大规模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通西南、西北地区的所有区域阻碍,建立更大规模的交通、输电、航空等网络体系,使其形成内部竞争关系,把非人工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样以来,中国制造本身就会拥有一个更加持续的内需市场来支撑,国际社会谈中国制造业的转移,就更加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了,而只能沦为一些国家政客为了掩盖内部危机的政治表演。

知乎用户 余鹏 发表

逆全球化早就开始了,不过严格的说,不叫逆全球化,而是去中国化

一定要清楚,全球化的本质是为占据产业或产业链优势的西方企业拓展市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当初允许中国参加 WTO(也就是全球市场)的原因之一,也是看中了 10 多亿人的基础数量(“10 个人里哪怕只有 1 个人买松下的电器呢?”),中国是否富裕,人均 GDP 是多少,老实说,西方国家并不在乎。

问题就在于,中国进了 WTO 之后不仅没有老老实实呆在经济第三世界国家的圈子里,反而通过各种手段和交换逐步反向排挤和占领西方国家的部分领域市场,而且很明显占据的领域也在逐步蚕食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领域。

这不是标准的骆驼进帐篷的故事?!

所以西方国家要想维持以前的玩法,就必须把中国踢出这个游戏——以各种方式,如果战争可行的话,也会包括战争。这一点,在 G7 集团内实际上已经达成共识,而且正在向更加危险的军事安全合作领域靠近。

所以,没有真正的逆全球化,只有去中国化而已。只要中国不参与,越南、巴西、墨西哥、甚至印度等都是可以继续参与没有中国的 “全球化” 的。

知乎用户 春树 发表

资本在全球化时代,插上了自由的翅膀,摆脱了地域性国家的控制,获得了无上的权力,这时候你说要把它重新关到笼子里。。。你是可以想想,但是你怎么做到呢?你严我就跑,你奈我何,有无数其它国家可以接收,并热烈欢迎。

这就是现在全球化的最无解的地方,就像有个法国马克思说的,要么全球国家统一制度才能对抗资本,问题是国家差别这么大,这根本做不到。

知乎用户 丁自炜​ 发表

探讨下关起门来会怎样呢?

最近逆全球化吵得风生水起,什么叫逆全球化?开放久了,都觉得这是做人的唯一法宝,实际上,可能因为中国在全球化中收益较大,所以理所当然这样认为,然而这并不是人类史上的常态。

门开久了,难免要关。开门有开门的过法,关门有关门的好处。

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衣食住行会有发生什么变化呢?首先国内粮食一直自给自足,进口的也是做饲料,所以没有进口替代,大概吃肉会一少点,但是不会挨饿。

若使用机械化耕作,将 5 亿农民减少到 5 千万,但是这样会增加很多失业人口,造成社会冲击。一开始保持低效模式,将有利于维持稳定。

制造业能向全世界提供产品,如果只满足国内需求,还要减少产能!所以闭关不会造成大部分商品的匮乏。且闭关后,再无专利束缚,原来不能做的产业也能放开手脚搞山寨。

资源进口主要是铁矿和石油,但是没那么多出口的话,需求会减少。国内铁矿能满足基本工业,石油可以维持工业和公共交通。私人交通可用电动车替代。

大家觉得房子很贵,其实中国号称基建狂魔,多造些房子,每人免费发五套也不是不可能,但这样的话,没有了奋斗目标,变成一潭死水,所以国家需要人民保持适当压力和动力;现在明白了,所有的遭遇,都是一种磨炼。

原则上只需一部分人制造产品,其他大部分人,直升机撒钱到账户,负责消费就行。但这样有个坏处,人容易腐败堕落,所以维持工作是刚需,国家也要创造很多有用、无用的岗位。另外薪酬太平均,会导致效率低下,当然也要调控好差距,不然又形成现在的僵局、有钱的不消费,想消费的没钱。

非精确的划分下人群,14 亿人口,公务和编制去了 1 亿,5 亿农民,3 亿工人,2 亿学生和小孩老人,剩下 3 亿服务行业,如果可以,尽量多的人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然后技术进步,导致越来越多农业、制造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科研文化艺术),到最后近乎无人的工厂都能满足全国需要。

几十年后一个领先世界两百年的 “瓦坎达” 诞生了,哈哈,是不是很神奇!

好了,这是极端情况。现在的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当然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全球化是经济分工发展自然形成的趋势,不是人为可以阻挠,他国若逆势而行,估计很难很难!

另外共产的物质条件已经初具雏形,只是思想能不能达到那地步,尚需观察观察!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就是基于当前生产力,全球化的话,原本世界最多可以养活 80 亿人

逆全球化后,就变成最多只能养活 60 亿人

或许这就是地球周期律

知乎用户 Sister Lentil 发表

好像都是在说全球化是必然趋势,然后说一大通跟没说一样。

我来从我有限的认知里,从粮食的角度来谈谈如何看待逆全球化。

首先说说粮食主权。它是指人们、国家或是国家联盟规定自己的农业和食物政策,免受其他国家的食物倾销的权利。它包括农场主和农民生产食物的权利,消费者决定有谁生产、如何生产及何种食物的权利。众所周知,我们失去了极其重要的大豆主权。大豆几乎全靠进口,而来自美国的大豆都是转基因。虽然不能断定转基因就是有害的,但是就算有害消费者也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而农民也失去了种植大豆的权利。简而言之,这是全球化对消费者和小农生产带来的一方面的不利之处。作为全球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商及农作物加工商的 ADM 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路线就是借参股多家中国公司来收购压榨厂,以掌控进口大豆的定价,从而方便美国在中国倾销大豆,进而获取更大利益。在中美贸易战,美国也试图用大豆来掐住中国的喉咙。这是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和主权的不利之处。

再来说说全球化贸易的实质。少数跨国公司占小麦,咖啡,可可,谷物,黄麻,烟草和茶的世界贸易的 85%或以上。这意味着存在非竞争性市场。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全球化,是跨过公司的全球化。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他们也能从中收益,但贸易的主导权始终被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相比之下他们只是被 “滴灌” 了一点点利益。跨过公司才是全球化的真正收益者。

所以,全球化是你想要的全球化吗?不要对全球化盲目乐观。逆全球化也不是完全的闭关锁国,而且在一些方面,就比如农产品贸易上,我们坚守自己的底线就好。因为 “粮食是一件武器”,不能让它为别人利用而打到我们的软肋,而且捍卫我们主权的武器。

我只是从这一个的角度以及看过的资料说说我浅显的认知,跟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第一次答这种字多的题,还望轻喷。

知乎用户 云染 发表

资本永远逐利。

资本家是没有国籍的,他们是利益为国。

全球化一旦开启了,是那么容易停止的???

在追求效率与利益的指导下,全球化趋势不可逆,不以个人意志、民族思想所改变。


中美进出口行业从业者,最近有一项目落地。拿到北美政府五年的预定订单,但是前提条件,即承接方必须让制造业回流,把 37% 的利润留在北美才可持续续单。

所以,承接方是怎么做的呢?

最大限度的半成品进口,在美开设一个组装加工厂,只需最简单拼接组装即可完成。

但是,公司名义上说的是,不得以的原材料才进口,产品本身全是在美本地流水线生产的成品。

换句话说,美国以为的回流,只不过是聘请了几个打包工人和发货工人罢了。

并且,美国半成品 / 原材料进口的税是成品进口税率的 1/2,这对于承接公司来说,更是划算。

这个中美合资的承接公司成立之初就是为了这五年的订单项目(市政工程,订单总量惊人);五年之后就会清算注销。

你看,谁比谁精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全球化一旦开始,就没有这么容易结束。

毕竟,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利益。

知乎用户 南湾已秋​​ 发表

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部分地区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上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从而让民心转向打 “民粹牌” 的政治人物,将他们视为救命稻草。

一、公共政策失灵,导致经济低迷态势无法缓解。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是巨大的,正是在其影响下,世界生产总值、贸易、投资均出现大幅度下滑。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开放程度更高,经济的波动也更为剧烈。

二、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态度较为消极。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中具有主导地位。

(二)发达国家内部各阶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难以均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在分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红利时占据了更多优势,而人数占绝大部分的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出现收入下降的趋势。

三、移民问题使得民众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移民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以美为例,移民对就业机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技术工人群体。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中,美实际 GDP 总值在当年第三季度开始下跌,在 2010 年就已开始出现再次增长。

与此相反,失业率一直到 2016 年 5 月才恢复到与 2006—2007 年度的 4.6% 相近的 4.7%。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失业型复苏的出现,决定了美选民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选民相比,更难以容忍经济的衰退。

来自百度知道 fkx19990312

本来我想找一下考研政治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呢,结果没找到。

首先,需要明确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是谁?全体人类吗?显然不可能。经济全球化,得利的是跨国公司,国家联盟。

试想一下,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公司获得了利益,会分发给非公司人员吗?只有国家获利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失业率或者拉选票而去提高民众的待遇。所以,对于那些下层人民来说,全球化看不出对他们的好处,相反,还会使移民抢走他们的工作。那对于非发达国家呢?不可能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被发达国家吸血的吧,从资源到人力,处处受制。自然就会有人反对全球化的。

而且,逆全球化的这些人,反对的也不是全球化的好处,反对的,只是全球化的坏处罢了。

然后,经济全球化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但不代表这个过程就会一帆通顺,其实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总体趋势是全球化,但伴随有逆全球化的发展与壮大。明确这一点就够了,相信未来必然是全球化。就像相信未来必然是赤旗的寰宇一般。

最后,在疫情期间,底层人民的生活会更加难过,存在逆全球化的情绪是正常的。但,这无关痛痒,影响不了大局。

知乎用户 mac mico 发表

根本不存在,从 15 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全球化、一体化就是不可逆的趋势。

人类的发展就只有 2 种,冲突、融合,不断冲突,不断融合,我们国家这么大片土地哪来的?一样,也是不断冲突和融合才有今天的版图。

当版图大了以后,根据各自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构建属于地区的优势产业,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做法,试图用行政的方式去扭转,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不会出现大家各自做一些重复的无用功,例如,基础农业,粮食种植,每个省都要求自己养活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最好还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放大到全球,也是一样,每个国家和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就算当前病毒影响很大,但终会过去,依然会各自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放弃自己的短板。

知乎用户 八月的狮子座 发表

全球化已经回不到过去那种世界认同了……

经济全球化用经济利益来掩盖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的不同利益….. 这种治理弊端已经充分显示出来了…

新的治理模式还没有出来,大概变相的朝贡模式可以考虑考虑…

知乎用户 野糊吏 发表

温铁军在今年的网课里提出了一个说法:“中国在过去 30 年里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产业本地化”。

按温老的叙述来看,我们这种只吃不吐的工业化,本身就是在逆全球化。一开始的时候,西方祖业丰厚、我们也胃口不大,所以只吃不吐的话,他们也不在乎。现在我们吃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国、工业 gdp 快超过了八国联军的总和,这时候他们的家当本身变薄了、而我们还在不断吸——最后无非两结果,要么我们继续吸,直到榨干他们为止;要么他们不吐了,也就是如今的逆全球化。

在没有新的工业革命前,世界制造业需求就这么点大,我们吃多了就有人会挨饿。过去是拉美中东国家去工业化,他们就算有百般不满也没人在意;他们也无力改变世界规则,最多就是冲冠一怒飞机撞大楼而已。但现在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西方自己感觉利益受损了,他们就有能力重置游戏规则,于是出现了如今的逆全球化开启。

所以只要我们的制造业发展不断侵入他们的核心腹地,那双方的矛盾必然加深,冲突必然加剧,最后就有人来掀桌子。逆全球化已经不可逆的开启了,不管你愿不愿意直面他。形势比人强,还是顺势而为,多想想如何转型吧。不然真会饿死在冬天哦。

知乎用户 土豆烧牛肉 发表

机会啊,上一个扛全球化大旗的是个徒有其表实际上内里烂透的坏家伙,这个坏家伙就是国家们中的资本家,天天不干活还吸大家的血,搞全球化的是你,搞美国优先的也是你,全球这么多人都得跟着你瞎折腾,凭什么嘛?

邪恶的老大不行事儿了,正义的老二就要勇敢的站出来,接过自由与民主的大旗,有法律限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奉行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才是真民主,老大你赶紧安心的去吧,全球化的伟大使命害得由我们来继承!

知乎用户 钛猪 TIZOO 发表

站到更高的维度去看这个问题

如果一直全球化,那么最终的后果是什么?全球所有国家趋同,文化一个样,制度一个样,人也变的越来越一个样。那一旦发生一些异常,可能带来的就是全体毁灭,因为你不存在多样性。

宇宙的本质是生存,但生存的本质是不断试错,宇宙之神也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所以一定要产生无数条路同时前进,对的继续走,错的灭亡掉,然后再同质加速前进,然后再分化。所以中国的老话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现在没有优势的粮食种子的品种,科学家还要保存起来。因为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有一天,只有其中一个人类原来淘汰的品种,是最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也许人类之后不知道哪天会出现一场大的灾难,出现致命的病毒,全世界只有十万分之一的人天然有这样的抗体,才能活下来。

宇宙大爆炸之初,谁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条件会产生生命,但宇宙上产生了数以千万亿计的星球,每个星球的参数都不同,这叫什么,这叫以概率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所以,全球化是加速前进,逆全球化是培养多样性。


知乎用户 Jasmine 发表

逆全球化是一件非常不符合市场经济学行为的事情,全球分工体系下别国的产品制造得又快又好,为啥不用?很不明智。所以,这里面夹杂了很多的非理性因素,例如稳定本国就业,转嫁经济低迷和内部矛盾,吸引选民等。但把产业链迁移何其容易,成本更是难易想象,本来花 10 分精力造出 10 分产品,现在花 12 分精力造出 8 分产品,还要美其名曰避险,解决本土就业,买单的只会是纳税人的钱和跨国企业的利润。

知乎用户 凉宫春日 发表

大明天子推行逆天下化,拒绝进口建州的人参。建州愤然铸造铁甲和红衣大炮,最后大明把中原输给了女真人。

不过女真人的经济也确实因此而去人参化。

知乎用户 Soniman 发表

一、大国领导人强势是根本原因。

二、疫情要求产业链在本国完成是导火线。

三、世界格局必将因为 2020 年的疫情而变。

知乎用户 小透明 发表

和多数答案不同,先说个人结论:

在科技进步浪潮 和 国际社会大分工面前,发达国家也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的说法欠严谨

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家在看全球化 / 逆全球化这个问题的时候,普遍是传统的分析方式——国家利益+发达国家是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似乎发达国家就是一个整体。不过发达国家整体上是受益的,不等于没有令人头疼的问题。

的确,发达国家占有技术和先发优势,美国还有金融优势。他们生产所谓高附加值的产品。但另一方面,这些高技术岗位其实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而且吸纳就业有限。比如显卡领域英伟达和 AMD 两家,看看他的雇员数吧,两者之和也就刚好填满我国一所大学,但却支配着整个世界的显卡领域。911 双子塔垮塌,死亡人数是多少可以自己查一下 (单纯罗列数字),两座世界驰名的摩天大楼里满打满算也就一万人。而现实中,任何一个成规模的国家的这些高技术人才的比例都是有限的。在工业生产的效用上,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教育水平的人即便在发达国家也仍占主流地位 (很多国家文科专业比例很高,大学本科毕业在工业生产方面这些文科生作用是有限的)。**这些人既没有技术优势,又生活在发达国家,消费很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搞不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毫无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理个发是我国十倍的价格就是这个现象最好的体现。发达国家也不得不依靠发展服务业或是分大量发社会福利去解决这些人的生存问题。发达国家的低素质 (仅指劳动素质) 人口如何就业是个挺大的问题。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撕开了一些 “低消耗、高附加值产业” 的底裤,充分暴露了重点搞旅游等服务业的国家是多么脆弱——你个人经济不好了首先砍的铁定是旅游。希腊失业的增加及长期高福利形成的社会惯性火上浇油,又不得不导致社会福利开支的增大,形成了恶性闭环。类似的例子有好多,比如曾经的阿根廷等

苏联解体后全球化疯狂推进的时候,比较优势理论被大谈特谈。不过,一些洞察力强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发达国家那些低素质人口要如何处理?如何解决他们的生产和就业问题?在比较优势语境下,这道问题目前是没有答案的,已经火烧眉毛了。

简而言之:高附加值产业因受教育程度有限而做不了;劳动密集型等低附加值产业,因为人力成本高而展不开。这是欧美的现状,也会是中国的未来 (如果能继续保持发展的话),因为中国实际本质上并没有跳出现行的模式和语境。

另外, 罗斯福新政时候也曾经讲过,同样的钱,就业赚来和直接领福利有着本质区别,发钱,扬汤止沸而已,这里不再展开了。

那么,思路或许是这样的:可不可以把原来用于一些社会福利的钱,转移到补贴当中,去补贴回归本国的工厂呢?这样一来,制造业回流的成本也没有那么高。障碍就是要等整个产业链的形成。既然,中国的全产业链不是一天形成的。反之,产业也不会是一天之内转移出中国的。无论怎么唱利好消息,产业的的确确是在向外转移的。

**理解了把福利的钱变成补贴的钱,引导产业回流,某种程度上也就理解了川建国同志。**现在有种风气,塑造的川建国像跳梁小丑一样,这很不好,难道不是应当正视对手么?

只可惜我看过的相关全球化的分析,几乎一例外的没有谈过发达国家低端人群的问题,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影响着社会稳定。

坦诚地讲,**逆全球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或者退一步讲,是一种现实的状态。**它绝非是全球化进程当中的短暂曲折。我们抛开它背后有着深层的逻辑和复杂的原因不谈,既然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或现实状态,各国决策者一定有各自利益上的考量。把逆全球化视作是脑子短路的决策,恐怕是一种傲慢。

回归国家利益上看,我国大力倡导全球化,绝非是因为全球化是什么亘古真理,而是在全球化的这个模式下,我们能够获利呀!

当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全球化遇见问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用全球化的模式发展变迁去解释一战、二战、70 年代的石油美元霸权与 80 年代一波石油打脸苏联,也早有人做过了。

全球化仍将继续,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波逆全球化的解决,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知乎用户 zlalien 发表

苏联的工业化始于何时?

始于大萧条时期,资本家拼命把资本、产能、设备、技术往苏联输送,因为苏联在大萧条时期提供了良好的避风港。

所以,全球化不是哪个阶层或者某些政客主导的,它的背后是资本。资本追求稳定长期获益,追求高性价比和高效生产链,更别说重要的是市场。

中国作为庞大消费市场、完整产业链体系,以及依然还有着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有超稳定的政治形态和社会结构…… 你说资本它舍得这么好的环境吗?

在冷战那个意识形态争斗激烈的年代里,苏联照样向西方出口石油,资本可没说不要社会主义的油。同样的,作为贸易战的避险策略,很多国外公司都在考虑把供应链搬出中国,但疫情以后他们会发现,中国依然是资本的避险良港。

现在的所谓逆全球化翻译过来就是去中国化,把中国从全球化的体系中剔除。问题是:中国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你剔除了中国,中国市场要不要?美国人不要,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呢?产业链从中国转移走就要找个性价比更高的地方,中国改革开放不过 40 年,二战结束都 75 年了,前 35 年资本如果能找到更合适的地方,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吗?

更进一步,我们假设吧:

印度七十年代完成了土改和根除种姓制度,国大党和人民党合并了稳固执政,各邦给收拾得服服帖帖,财税制度统一,外资源源不断涌入,印度高速发展 40 年,成了基建狂魔,印度洋成了印度的洋,五常乖乖给印度一个席位………… 中国就是个加强版俄罗斯或者按今天来说是个放大版越南,那现在是不是也要来个去印度化,把产业链转到中国?

政客们想做的事情,资本不允许,最终还是做不下去的。

知乎用户 Sean Lee 发表

其实从来就没有逆全球化,只是想要去中国化。

但不能直接这么说,需要一个理由啊。所以就来这么一个吸引回国,这样才可以拉选票。但最终结果是离是离开了,但还是回不去。

记住一句话,不要看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知乎用户 达叔经济学 发表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看 “逆全球化”,要先看懂 “全球化”。

而全球化的概念又要分为两个:“广义全球化” 和 “狭义全球化”。

广义全球化,是一个大概念,是从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的,长达 500 年的大历史。

期间发生过无数次的波折,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与衰落,

还是荷兰、英国的崛起,德日崛起、美苏争霸,

全球化,是一种秩序安排,

只要是秩序,就要有维护秩序的成本,这个成本由谁承担?

由这个秩序的最大受益者承担,一般都是全球化的顶尖霸权帝国。

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英国来维持秩序,后来英国衰落了,就主动退下了。

美帝国接棒,建立了一大堆的国际组织,收服了一大堆小弟,

学习古罗马体系,用 “杠杆原理”,低成本高效率的追求地缘政治和战略目标。

在这五百年里,逆全球化发生过无数次,

甚至好多次的规模都比现在要大的多,比如一战、二战、大萧条、美苏争霸、两套体系

500 年整体上来看,全球化,并没有被抑制,反而都在加速。

因为资本永不眠,它不因个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全球流动,全球追求利润。

在航海时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刻,都无法抑制,何况现在的 IT 技术全球互联?

那么这次所谓的逆全球化,是逆的什么?

逆的 “狭义的全球化”

狭义全球化是指 1970s 里根、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美、英领导的全球新自由主义,

尤其是美国打造的全球化,美帝理想中的全球体系是: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 翟东升教授画的图,

美国就是全球化的中心国家,通过美元霸权,收割全世界。

在这个体系里,任何一个老二,想要挑战老大的地位,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德国、日本、苏联统统都失败了,为什么?

因为只要你还在大规模的使用美元,一切以美元计价,那么你在和印刷美元的国家打架时,

你也在体系中被美国吸血、你一边挑战老大、一边在资敌,成功可能性很低。

![](data:image/svg+xml;utf8,)

全球化,美国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这个获益主要被大财阀、金融集团、华尔街截留了,

美国底层的人民反而因产业空心化,受损。

美帝是谁的代表?底层蓝领亲手选上来的民粹派代表。

底层人民想要脱钩,要制造业回流,懂帝无论能不能办到,得要尝试向选民回应。

而真的能彻底逆全球化么? 达叔对此是不乐观的,美帝人民很可能会南柯一梦。

面对全球化,中国的态度更有意思

从 1980s-1990s 中国人民极力反对、心不甘情不愿的缓缓打开国门。

到加入世贸,全民喊狼来了,中国制造业要完蛋了,

结果中国制造业没完蛋,把整个世界的制造业都快弄完蛋了

到现在全面拥抱全球化,有任何一个外资的工厂要走,

都哭着喊着,不能走,不能让 xx 跑了。

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如果是一棵树,

那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在这棵树上的小动物,

中国以前小的时候,也是这棵树上的动物之一,

但是,你长的太大了,这棵树快被你压死了,要不玩了,

是时候,重新构造新的全球化体系了。

所以,达叔认为:逆的是美国主导的 “狭义全球化”

而只有摆脱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老二才可能真正战胜老大。

广义全球化,不可逆,而且必定会构建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更高效的全球化。

关注

@达叔经济学

,让我们一步步变富。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7qjxe9 发表

有关这个话题,各位大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说了很多,我获益匪浅。

而我在这里也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


资本:

「全球化」以及「逆全球化」,这两个词,主要想描述的,是什么事物的运动过程呢?

是人口的迁移吗?

是货物的运输吗?

是信息的传递吗?

是资本的转移。是资本向更能增殖的土壤进行转移的运动。

无论是「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都是资本在当时条件下,向着更能保值增值的地区进行转移的过程。


资本与国家: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虽然描述的是资本的运动。但导致这种运动的直接原因,也许却是来自那只看得见的手

大家都知道,在很长的时间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对互相对立和发展的矛盾体。

但是,事实上,也许另一对互相依存却又有所对立的矛盾体,可能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更长。

那就是**「资本」与「国家」**。

较为适中的「资本」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也会得益于此。

但不受控制的「资本」却会破坏社会的分工结构,进而导致「国家」管理的混乱与破产。

这件事,可以说是超乎意识形态的。(是的,即使是以资本主义得以确实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在对待这件事上,也是毫不马虎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困于当时技术条件(软件 + 硬件)的制约,资本是可以被牢牢控制在国家之中的。但是,当

1、资本阶层在一些资本管控松散的国家跃迁至优势阶层。

2、资本掌控的国家同期生产力和影响力超过其他国家。

3、国际间汇率体系的成熟。

之后,**「资本」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逃脱「国家 “牢笼”」**的方法——「资本国际化」。

资本可以在建立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法条的国家进行一定的大规模转移,进而到更安全更容易赚钱的地方进行发展。而国家则由于资本受到法律保护的条款,而不能过于控制资本的转移。

而由此,资本在与国家的权力争夺上,占了上风。

因为,无论如何,资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发展的前提(水再不好喝,也比没水喝要好得多),没有资本的加入,以目前来看,国家以及内部的人民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得以继续发展和获得更好的生活的。

于此,国家与国家之间,进入资本所 “布” 好的“资本囚徒困境” 之中。

先是各个发展中国家,为求本国发展,不得不降低本国的汇率,以及税率,方便资本进入,发展本国经济。然而,就这,还要看 TM 的脸色。稍微伺候不好,资本就会有备选 B 国,C 国进行要挟。你不降低税率,我们就去那边转一圈。

而后,哪怕是现在的资本主义老大——美国,面对资本的外流,都有些吃不消了。他们也不得不一再降低资本进入本国门槛,以及运用之前在国际竞争中建立的优势,打压他国,为本国的民众谋求更多的福利。

(所谓的 “逆全球化”,不过是大佬美国也放下面子,和众多以前小弟一起,放下形象,都跪着求黄老爷给口饭吃的境地来了。)


去国家化的资本全球化:

我以前一直有个幻想,只要危机足够大,「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但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错了

因为,未来除了光明之外,还有一种异常可怕的前景——去国家化的资本全球化

是的,**「资本」与「国家」**这两个头猛兽,哪个也不好惹。但如果必须选一样,那还是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顾忌普通人利益的正常态的国家好一些。(这也解释了很多之前的人,现在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国家制了。)

「资本」在完成将「国家」们都圈在一起 ,把它们当成囚徒之后,这故事就完了吗?

不,没有完。

它们的下一阶段也许是「去国家化」。彻底瓦解这个困住它几千年的牢笼。平民可能失去最后那间可以保护他们的地方。所有人可能会赤裸裸地被资本所包围。

为什么「资本」会选择「去国家化」? 我的理由很简单。这样,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收它们的税啦。资本也不会在汇率的波动下造成额外的损失啦。

届时,大多数人可能还会被宣传——我们终于打破了国家的枷锁,得以自由地生活在地球之上,再也不用纳税,再也不用受到川普这样的白痴管理了,再也不会受到 XX 这样国家的威胁了,再也,再也

知乎用户 第七地区 发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这并不是在玩地球 online 游戏,并没有一个超越人类的 “玩家” 在决定:现在应该要全球化了, 现在应该要逆全球化了。

不管是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都是全球所有国家集体参与,互相博弈后自然形成的趋势。

全球化的动力,是对规模化、国际分工、文化交流的需求。我知道把全球化描述成某些国际资本对其他国家的剥削是一种知乎正确,但全球化的意义真的不仅于此。

不然的话,全球化的浪潮也走不到今天,而最先逆全球化也不应该是那些发达国家。

但全球化如果一直走下去,最终结果就是世界大同,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谁都不想被同化。

一边是对全球化的需求,一边是对全球化的阻力,此消彼长,世界的趋势也就会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所以放心,就像全球化不会一直走下去一样,逆全球化也不会一直走下去,逆到一定程度,需求的那边又会抬头,局势又会往全球化的方向走。

知乎用户 Kumarajiva 发表

全球化早就不可逆,但是去中国化还是可能的。至于有些人说中国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最完备的供应链,因此去中国化注定失败这个不对。这些东西是可以重新建立的,况且将工厂搬到中国周边,再来利用中国的便利,然后慢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这也是可能的,不要忘记中国现在这些东西,也是慢慢建立起来的,中国能建立,那么没有道理说别人不行。

中国之前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而现在的最大优势是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记住这一点,中国的优势从来不是所谓完备的工业。什么东西都能搬得走,人口和市场却搬不走,怎么利用这些东西胁迫去中国化的浪潮,这是关键的问题。

知乎用户 May525 发表

不是,我们不能把换种方式的全球化,称作逆全球化。

所谓的逆全球化不会发生,只会有世界范围内的重新探索和调整。

本来随笔答一下,看了有些高赞答案,觉得需要补充一下阐述。以下为原答案:

————————

现在很多人愿意去听媒体说什么,而不是去观察事实如何发展;喜欢截取时点的现象去看作结论,而不是去理解时点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背后的力量和因素。

最近自媒体焦虑的点变成了去中国化的可能性,以及觉得中国在逆全球化。

如果真的这是大势所趋,那么试图逆势是没有用的,除了消耗弹药和势能。

但真的是这样吗?

追求效率和分工是从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发展本能,就像商人逐利一样是天性,也不是中国独有的,任何想要固步自封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在追求自我淘汰。历史的长河中总有波折停滞,但是滚滚车轮不会停止向前。

因此,不要混淆基于某些主体阶段的战术行为(且不评价优劣)和事物发展本质。

绝大部分自媒体的思考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它们在这个变量过多的系统得出哪怕稍微正确点的结论。事情上没有人能,因为还在快速变化中,时点结论很快会被新的变化推翻。但是学会独立思考,优化自我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在这渐乱之世却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与其人云亦云,不如诚实的承认自己无知,然后做好手里的事

——————以下为补充:

在这个未知时期的过程中,还有个很重要的变量因素需要考虑进来,毕竟现实不是完美模型,现在不同于历史便是因为战争蔓延的范围越大,在保障了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先考虑的一定是经济因素,那么在调整过程中**机会成本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各国的调整因素。**就像用惯一等品的人,可以勉强用二等品,但是不可能让他从垃圾堆里找东西。

马克龙在 4 月 13 日的全国电视讲话中说到:
“接下来的几周内,我们还需要为疫情后的工作做准备。我们要重振经济,让它变得更强劲有力,才能给我们的员工和企业家们重新带来希望并继续生产,从而保证我们的经济独立性。我们要重建法国的农业、医疗业、工业和技术的独立性,为我们的欧洲建立更大的战略自主权。 与此相关的大批计划将涉及我们的健康、科研、老年人等方面。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我们整个国家也是由一些被经济认可度和报酬都很低的男性和女性组成。社会阶层的区分必须建立在全体利益的基础上。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人就写下了这些话。今天,我们必须拿起火炬,全力践行这一原则。我们需要建立一项战略,并从中重新找回长远规划的可能性,低碳化、预防化、弹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未来的危机。
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今天适用于我们,但这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之后还会再跟你们说。我们所处的这一刻,是一种内心的、群体性的动荡。它让我们知道这样的生活是怎样的。它提醒我们,我们是脆弱的,我们或许不曾忘记这一点。
**而我们也不要再力图证明那些往日为我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让我们,在这一刻,懂得跳出框框框,跳出意识形态,重塑自己。**我,便是第一个。在这个危机中,我们有机会重塑自己,考验我们的人性,打造一个和谐的、具有法兰西特色的蓝图,让我们这场危机中共同生存。”

重点我加粗标准了。国内新闻只会报道” 马克龙承认失误向民众道歉 “,看了全部你才会知道,这不是什么道歉,是真正在发出变革的信号。

那么这就是逆全球化了吗?

不是,我们不能把换种方式的全球化,称作逆全球化。但是在新的震荡中,机会会很多。

以上。

知乎用户 守正出奇才 发表

好问题!

新冠病毒这根稻草,能否压垮全球化这只骆驼,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这根稻草有多重,压多长时间?第二,骆驼作何反应?

先说第一个因素。新冠疫情肯定提高了人际交往成本:外出,旅行,所有与人直接接触的行为,都包含了比过去高出很多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控制这种风险,封小区,封路,封城,封国,大大提高了经济学所谓的交易成本。

问题在于,交易成本到底提高了多少?如果交易成本无限大,任何交易和分工都会消失,市场经济就不存在了,更别提什么全球化。如果交易成本变化不大,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就不大。

我们知道,新冠病毒导致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现在还难以确定。有的地方死亡率大约 1%,有的地方达到 10%。假定死亡率 5%,感染率百分之六七十,这个世界将如何?餐馆,咖啡馆,体育馆,还能剩下多少?工厂,学校,如何运作?发达国家如何,不发达国家又将如何?可以肯定,死亡率每增减一个百分点,交易成本每增减一个百分点,这个世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人类生活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是,如果特效药确定了,疫苗出来了,最后,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比流感死亡率高出一两倍的重流感,由此导致更多的人接种疫苗降低风险,或者群体免疫了,那么,新冠病毒就不那么重要。

从现在的诸多不确定,到最后尘埃落定,假定这个过程持续两年,即使两年后新冠病毒不再可怕,交易成本恢复到过去的水平,这两年的危机应对,也可能对全球化产生重大影响。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因素,骆驼对稻草的反应问题。

骆驼感觉负担重了,当然想甩掉一些负担。负担越重,甩负担的动作越猛。

在疫情导致交易成本或交往成本急剧提高的时候,虚拟空间的交往技术就有了普及和提高的动力。电子支付,网购,网游,网上会议,网上签约,网上就医,远程办公,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如此对冲交易成本的上升。

面对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困难,政府也不得不应对危机,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例如降税降费,减少各种管制限制,简政放权,将来还可能放松对小商小贩的限制,以应对失业率的提高。总之,大幅度放宽搞活,提高经济自由度。

我想强调一种可能:如果应对得法,危险确实有可能变成机会。例如,早就有人提议零关税政策,在疫情横扫世界之时,宣布中国零关税如何?再如,经济下行肯定导致财政困难,顺势而为,大幅度压缩政府规模,降低行政成本,减少甚至取消国企补贴,如何?对言论的过度管制,导致李文亮事件,引发民愤和中美关系紧张升级,顺势调整政策,逐步落实宪法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又将如何?这些措施,都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减轻骆驼的负重。

我们知道,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早已受挫。受挫的原因,主要是受损者的抵抗。美国蓝领担心就业机会持续外流,美国白领担心科技成果流失,自由经济体担心无法与享受政府补贴的企业竞争,民主国家担心专制国家在全球化中强大而霸道,威胁全球的自由秩序,等等。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但找到一个各方认可的解决办法还是有可能的,例如严格遵守各种经济贸易承诺,公平竞争,然后接受公平竞争的后果,无论输赢。零关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顺势取消对国企补贴,与民企公平竞争,减税降费,压缩负面清单,放宽言论管制,这些降低交易成本的危机应对措施,恰好有助于缓解国外的种种担心。

如此改革之后,交易成本降低了。假如新冠疫情一两年后减弱到重流感的水平,新冠疫情给骆驼添加的交易成本也降下来了。在虚拟空间技术的帮助下,交易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那时候,骆驼的感觉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压垮骆驼的情况不仅不会出现,或许骆驼还能走得更稳当。

再进一步,如果新冠疫情不仅逼出了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都会改善,全球化就有了更加令人乐观的前景。

乐观来自正确应对,来自降低交易成本取向的应对。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旦严格管制有效,严格管制的体制已经建立,这股力量就有了自我扩张的动力和条件。危机越大,管制越严,这是另外一种循环。这种循环的结果是交易成本上升,自由度下降。历史经验和逻辑推理告诉我们,如此走下去,经济衰退,社会萎缩,最后走投无路,折腾一圈,还是要改弦更张,放开搞活。

这个世界同样如此。全球化,思想、知识、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短期内,某些群体,完全可能受损。如果缺乏补偿,就会招致强硬对抗,互不妥协让步,对抗还会升级。相应的,各种主张主义也会上台争斗。在长时段上,全球化呈波动向上之势,但短期已有下行态势。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人类整体趋利避害的本性不改,只要少数人的利益适当得到照顾,只要相关技术和法规要顺应趋利避害的人性,全球化就不会被折腾死。即使倒退几步,折腾够了,感觉得不偿失了,还会重拾升势。

全球化的未来,取决于各国政府当下的应对。大瘟疫的作用是改变当下的利害计算,改变某些要素的成本和收益。当年黑死病流行,欧洲人口锐减,劳动价格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在欧洲大陆冲击了农奴制,在英国刺激了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做了铺垫。人类历史由此改变。黑死病通过劳动价格的提高改变了历史,新冠病毒会不会通过交易成本的降低改变历史?

我在网络上看到印度农民工蜂拥回乡的场面,想起了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如果中国的决策者没有坚持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向,如果印度实现了惨烈的群体免疫,那么,大疫之后,印度大概会像二十年前的中国那样,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吧。全球化的潮流不会倒转,但可能绕开某些孤岛。

事在人为。那么,中国的决策体制如何选择最佳政策?历史展现的真实轨迹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转:吴思:疫后全球化潮流中的中国地位取决于决策者是否推进体制改革

来源:FT 中文网 作者: 吴思 发布时间:2020-04-14

知乎用户 blackwarrior​ 发表

我看这里很多人对全球化的发展过度乐观了。

全球化是过去 100 年的发展趋势,但未必是未来 100 年的发展趋势。

很多人言之凿凿的认为全球化趋势不可逆,只是讲各个地区都需要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但是却刻意忽视了全球化给各个国家政府带来的麻烦。

举一个逆生长的例子,网络在发展之初是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那时候什么讲法都有,网络上似乎一时人人都可以肆无忌惮的说这种平常不能讲的观点,看起来民智已开,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但是 20 年过去,各国政府对网络的监管越来越细致化,越来越趋于严厉。从一开始的违禁词,到后来的对网上的扫黄打非,再到对电影盗版的惩罚,网络确实一直在蓬勃的发展,但是网络也越来越处于更细致的管理之下,政府对网络的管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网上舆论 yuan,5 毛党,微博热搜的调整,官方微博的开通也代表着政府在网络舆论的把控。

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初认为网络能够带来变化的说法只是很肤浅的一种说法,随着形势的变化,官方也是一直在调整策略以适应现代的科技。

而全球化也是如此,全球化一开始是资本为了寻找便宜的人力和减少成本到了各国投资,同时也为了倾销商品。但是资本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在全球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两者并不一致。商人的利益无国界,国家的利益却有国界。国家对本国的就业率负责,商人却不用负责。这在刚开始发展的时期,两者还可以协调。但是一旦到了某个阶段,两者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现在的人太过瞧得起商人的威力,却太小看了国家的威力。中国之所以在 WTO 的贸易条款里有着最惠国待遇,在本国不利的产业可以进行贸易保护和关税,有利的产业就对其他国家倾销,是在当年欧美看不上这么一小块蛋糕的利益罢了。未来像这么优惠的条款肯定不可能出现了,换句话说,恰恰我们之前通过国家的谈判换来了我国商业上的优势,那么未来别的国家通过国家手段来抵消我们商业的优势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

未来各国肯定会对贸易保护,进出口关税,保护本国金融、产业利益方面更为敏感,在网络舆论、全民讨论和监督的前提下,更难以做出较大的妥协。那么未来全球的贸易或者全球化,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全球的贸易准则会变得更为细致,监管会更为严厉,再很难出现之前 20 年全球进出口野蛮生长的状态。

美国之所以没有和日本等盟国签署 tpp,就是在考虑细致的经济利益。而无论是印度、东盟、还是拉美国家或者中美的墨西哥,都对贸易协定非常敏感,我国和 10 几个国家准备签署的 rcep 到最后阶段印度退出,英国的脱欧,欧洲各国在欧盟争吵预算,都说明了当今时代的一个变化。

我并不否认未来会进行全球化,但是很可能不会是现在大家想象中的全球化,会是在一个锱铢必究,审查和监管非常严格,甚至会专门针对中国出台更严厉政策的全球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听那些营销号夸大其词,怎么可能真的逆全球化?当年带清 德川都闭关锁国,力度大得多,问题是妨碍全球贸易了么?阻碍了全球化进程了么?

都没有!

老马早就说过,只要有利润可图,至少走私这种事情是管不住的(老马:我没有)。

只要东西有差价、有优劣,就有人买,有人买就有人卖,有人卖就有人走私,有人走私就有人行方便。

谁妨碍我们走私,我们就让谁下台!

当年带清的水师就靠走私发财呢,不然招不到人,“正经人” 谁没事天天去吹海风?

当年美国还禁酒呢。不过是便宜了黑手党。

知乎用户 hilo 你个恭喜发财​ 发表

历史告诉我们这种观点一般始于亡国时。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Hy62A7 发表

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

所以接下来就是再一次全球化的过程。

知乎用户 上海 ALIEN 发表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这段时间在欧洲互相截留医疗物资的事件也层出不群,德国扣押瑞士的口罩,意大利扣押消毒水,法国政府也下令征用该国所有新生产的防护口罩及库存,并将这些口罩分发给医护人员和感染新冠病毒的法国公民。疫情之下,原本的秩序显得无比脆弱。

3 月 21 日,疫情的阴霾之下,出刊的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图案更是直接就是在象征全球化的地球上面挂了个 “结束” 的牌子,明确表示:“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正在走向终结。”

其实本次疫情里,许多人或许或多或少都有和小编一样的感受,那就是疫情带走的不仅仅是生命和财富,还有从环境到心态,从宏观到幽微的许多变化,比如近几年封闭,民粹,民族主义这几种趋势的合流在疫情期间明显在加速与深化。

当然,站在长的时间轴上,孤立主义的自我封闭和逆全球化,作为一种短期政策或许难以避免,但从经济学意义上的长期来讲,这种反全球化的思想和政策注定是短命的。

首先,人类已经充分享受了全球化到来的巨大利益与福利,不会轻易放弃。由于全球分工,经济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财富的生产迅猛增长,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配问题,但即使最穷的人其福利也比从前大大改善,资本家更是赚得盆满钵满,这符合帕累托原则。

再者,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技术基础的,如同地理大发现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一样,交通、航空、海运、互联网等物质技术条件,以及语言、文化、制度规则等人文条件,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文条件。反过来,一旦有了这些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文环境,弃之如敝屣,仍然回到自给自足的作坊式生产,这种回头路也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疫情影响全球各国物流、商流、人流及生产,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必然将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之后,许多微观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全球化是历史趋势,各国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现实表明,当全球性挑战来临时,单个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各国协调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必然要求和唯一出路。

最后,以人民日报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潮流,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时代要求,生活更加美好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建 “一带一路”,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本” 和“道”,必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结出累累硕果。

知乎用户 banke 发表

这时本人发表于个人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恰好可以做本文回答。希望各位童鞋不吝批评指正。


“逆全球化” 根源与解决方案

前言

  最近 “逆全球化” 频繁刷屏,很多人因为之前世贸红利期中我国受益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而对此情况忧心不已。其实 “逆全球化” 是全球化发展到一个阶段后的必然现象,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历史终结,反而是新一轮更深入 “全球化” 的开端。

  因为百年前的上一轮 “逆全球化” 思潮也是以新一轮更高级 “全球化” 来予以终结的。

技术的利弊转换和反噬

  在上一篇讲光刻机的文章《光刻机也许走到了历史终点?》里讲了,任何一种技术在其初始阶段带给人们都是利大于弊,等其发展到终末期时就变成弊大于利状态,而这种弊大于利状态正是会促进我们发掘新技术来对它形成替代。

  不光以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在升级换代时会出现这种由利大于弊到弊大于利的状态转换,以商业模式为代表的生产关系在升级换代时同样会出现这种由利大于弊到弊大于利的状态转换。

“全球化”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在其发展初期是利大于弊状态,所以我们看到 “全球化” 初期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公司都拼命全球化,想在这个新商业模式里给自己分一杯羹。但是当 “全球化” 这个商业模式发展到终末期时,商业模式的好处被开发殆尽,商业模式害处却越来越明显,整个商业模式就进入了 “弊大于利” 的终末期,这时自然会出现 “逆全球化” 反思浪潮。

  但是这种反思浪潮并不会让 “全球化” 彻底失败,只会促使人们发掘出更符合人们需要、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新一代 “全球化” 商业模式,正如百年前的 “逆全球化” 和“再全球化”浪潮一样。

以史为鉴:百年前 “逆全球化” 和“再全球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 “全球化” 实际上已经是 “第二代” 全球化了,第一代 “全球化” 是以商品全球化流通为代表的全球化,这我在之前《经济增长三部曲:出口,消费,投资》里已经有过论述了。

  第一代 “全球化” 是以商品全球化流通为代表的全球化,指是原料和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而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因为各地区交流间极少,没有条件达成全球化的原料和商品流通。第一代 “全球化” 好处在于商品、原料全球化流通后,各地都可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用强逼自己生产自己处于生产劣势产品,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因此大为提高。经济学里 “帕累托最优” 讲就是这个事情。

  但是在这波商品、原料全球化走到终末期时,全球化带来利益增长全都被工业国家依靠工农业效率差,直接以 “工农业剪刀差” 的方式直接拿走了,留给各个殖民地的只有 “全球化” 后更有效率的殖民压榨而没有分享到因效率提升带来的 “全球化” 收益,所以以 “大萧条” 前美国率先提高关税壁垒为标志,第一轮商品全球化进入了 “逆全球化” 状态。

  这一轮 “逆全球化” 根源在于工农业效率差,直接原因在于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所以这一轮 “逆全球化” 诉求主要有两点:1,殖民地要求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能力。2,殖民地要求拥有独立公平的贸易权。而这两点都在新一轮更高级跨国公司式 “全球化” 里予以解决了。

  其中第一点诉求: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新一轮 “全球化” 里是以跨国公司在各地设立当地工厂方式来解决的。典型就是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的灌装厂和供应链,以及汽车产业链全球化大生产。

  第二点诉求:殖民地要求拥有独立公平贸易权。这个在新一轮 “全球化” 中是分独立和公平两个部分分别解决的,独立是以美苏为支撑的“民族解放浪潮”,让绝大多数殖民地脱离了殖民体系拥有相对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另一个是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世贸组织”,让加入其中的国家都享受到了相对平等的贸易体系。

  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世贸体系后,这一轮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 “全球化” 也走到了最高潮,随后进入了弊大于利的终末期,此时人们再度萌发了 “逆全球化” 思潮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一轮 “逆全球化” 根源是先发工业国家利用产业链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利润形成了不对称掠夺,所谓 “微笑曲线” 就是其典型代表。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内不同阶级对产业利润的不对称分配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以 “民粹主义” 的方式对这种双重不对称掠夺 (先发工业国对产业链不对称掠夺、资本主义内对掠夺利润不对称分配) 形成反噬。

“逆全球化” 的解决方案

  上一轮 “逆全球化” 是以更高级形式的 “全球化” 来化解其中的弊端,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发展聚集度越高则效率越高这一基本社会规律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发展趋势是必然是越来越聚集,也就是越来越 “全球化”,所以本轮“逆全球化” 解决方案也应该是更高一级的新 “全球化” 解决方案。

  这一轮 “逆全球化” 根源在于双重不公平掠夺,那么新 “全球化” 解决方案也必然要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第一个 “微笑曲线” 不公平掠夺问题方案,大概率是在全球化框架下加强 “经济区域化” 内的公平分配。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间达成利益公平分配非常难,但是在区域内数个国家或十数个国家内达成产业链利润公平分配将要简单很多,并且在 “经济区域化” 探索出合适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式后,也方便以此为模板将产业链利益公平分配模式推向全球,就像当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前身)由 23 个国家逐步推向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一样。

  解决第二个资本主义下不同阶级对产业利润不公平分配问题方案有两个可能发展方向。其一是治标不治本方案,也就是不根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以福利制度来减缓甚至压缩贫富差距,典型案例就是北欧高税收高福利的 “福利国家” 方案。第二个治本方案,就是以更公平社会制度来替代不公平分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许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源自:弗朗西斯 · 福山)

结语

  历史总是螺旋式发展,但是又服从更为本质的基本规律。所以 “逆全球化” 思潮只是无数历史逆流中的一朵小浪花,不改变人类联系必然越来越紧密的 “全球化” 历史趋势。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走两步,退一步,那就再往前走嘛;

步子大了扯着蛋,你们还小,不懂,那就步子小一点。

全球化从马尼拉 - 月港那时就起了,怕啥嘛

知乎用户 泽叔​ 发表

在十年前西方曾有一本畅销书——《why Globalization works 为什么全球化有用》,全文的主旨就一句话: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问题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经济一体化的潜力才刚刚得到释放,假如我们想提高全世界穷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的全球市场。所有人都应该团结起来,保卫和促进全球经济的自由化,抗击那些从内部和外部纠集起来的对手。”

听着特别热血沸腾,仿佛走向全球化就是地球村全面走向小康致富的必经之路。

十年过去了,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哪怕我们用灯塔国美利坚举例,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家不仅仅有东西海岸,还有铁锈带,还有大量被时代抛下列车的人群。他门需要出路。只有他们有出路,这个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否则,内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这些铁锈带的普通人,不仅没有享受到全球化的红利,反而因为全球化被挤到了生存边缘。

因为关于全球化,那些全球主义者故意只说了好处——对,全球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率。但是这些成功的受益人,只是全球主义者,和普通人无关。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赢家通吃的 “马太效应” 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何解决全球主义者和本土居民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是各国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如果最近看了加长版的新闻联播,应该会看到这样一个关键的话,就是中国打算如何阻止全球主义的问题。理论上来讲,中国的富豪,也可以随时移民。但是现在很多大老板们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只能与国家共存亡。而且后面面对的是,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

香港也是一样。为什么会这么割裂?因为香港是一个自由港,700 万人口中那 50 万精英就是典型的 “全球主义者”。他们疯狂地掠夺香港的经济产出,但他们从来不去想着反哺香港。因为他们对香港没有感情,他们没有国家,他们的资产在英国,在澳大利亚,在加拿大。TVB 最常用的戏剧冲突不就是“我下周就移民 xx 了” 嘛~~

也许美国将来也得走到这条道上去。

拜登上台之后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最后就是革命(当然这个最后可能会很久)。

知乎用户 魏浩然 发表

先说我的理解: 全球化,就像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其传播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由于全球化同时增大了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同时减少了全世界的贫富分化),会受到富裕国家国民的抵制。但这种抵制就像马车夫抵制汽车的推广一样,是无法阻挡历史进程的。

图 1 中展示了 1870 年至今,全球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总 GDP 的比例,可以笼统的表示全球化的进展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些具体现象,来解释上面的话:

  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哪些人受益了?

我将美国的产业结构拆分成三部分

美国的出口行业 =》美国存在大量的高利润行业,从全世界赚取着利润,支撑着美国的经济发展。比如服务于全球的互联网行业(Google Microsoft)/ 芯片行业 (Intel 高通 苹果)/ 医药行业(辉瑞 强生)/ 金融行业(摩根 高盛)/ 页岩油(美孚 雪佛龙)。这些行业的高利润,无疑都是受益于全球化的,但是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比重小。

美国的进口行业 =》由于美国人工成本贵,在全球化中,失去了各种制造业。这些行业中,即使利润相对高的汽车制造业,在美国尚且难以为继 eg. 通用 / 福特。其他利润更低的小家电,服装产业,更难在美国存活了。图 2 显示了 1962 年至今,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占比,从最初的大于 20% 下降到 10% 左右。这些行业在全球化中缺乏全球竞争力,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在美国属于全球化的受害行业。

![](data:image/svg+xml;utf8,)

不参与进出口的行业 =》 没法出口行业的,没法从其他国家赚到钱,从本质上讲,都是自给自足的服务业。更直白点,这些行业就是美国国内的人互相服务,比如房地产,教育行业,医疗行业,服务业。这些行业是绝大多数美国人就是从事的行业。

**在美国社会中,少量参与全球化的出口行业从业者,分享了全球化的经济增长红利。一部分进口行业从业者,随着产业规模缩减而面临失业,成为了美国优先政策的支持者。而更大一部分美国人,没参与到全球化当中,收入跟随 CPI 一起缓慢增长。**图 2 显示了美国不同收入阶层,家庭财富自 1989 年以来的增长比例。图 2 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2. 假设一个国家想要 GDP 尽可能的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怎么做?

当然是开源节流,拥有尽可能多的出口行业,减少进口行业。

高利润产业为了吸引全球的人才,开到全球最高工资,年薪普遍高于 20 万美元;低利润产业为了竞争过发展中国家,工资尽量低,低于全球平均值 1 万美元;至于服务业的工资,因为服务业入门门槛低,工资也就不能高于其他有门槛的行业,在这种假设中,服务业工资也会低于 1 万美元。

在这种假设的模型里,的确可以带来国家 GDP 的最大化,但同时也导致了国内极大的贫富差距。

所以在全球化中,就有了这样一种矛盾:国家经济成长《==》国内贫富差距拉大

3. 回归现实,总统面临什么困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在总统面前,是经济成长,我所欲也,人民满意,亦我所欲也。**经济成长对于美国来说就是拥有更多产业,就是制造业回流美国。人民满意,就需要减小贫富差距。**但是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不能同时实现的。

但试还是要试一下的,实现起来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 1】是这样的:

本来高工资的人赚 20 万,低工资的人赚 1 万,差 20 倍。

政府可以分别多给每人 10 万元,这样高工资的人赚 30 万,低工资的人赚 11 万,相差不到 3 倍。

A 国是怎么实现的呢,A 国给低利润制造业免税,免费提供土地,实在不行让你去发债借钱,而且还不用还(美联储把你还不上的垃圾债全买走了)。这样这些制造业企业就有钱给工人发相对高的工资了。而 C 国则是通过公费上学公费医疗实现了对全民的补贴。

但是政府的这样发钱,钱从哪里赚回来呢,A 国想到我可以提高大学学费,养老金交付比例和医疗费用啊;C 国想到我可以卖地呀,想提高生活质量去大城市,要先交一笔土地赞助费。

最终两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是这样的:

高收入人群可支配: 20+10 补贴 - 10 必要教育医疗支出 = 20 万

低收入人群可支配:1+10 补贴 - 10 必要教育医疗支出 = 1 万

除去必要的吃饭住宿生活开销 1 万块,可以存下的钱是这样的:

高收入人群存款: 20-1=19 万

低收入人群存款:1-1=0

**综上,方案 1 可以保证经济发展,但是本质上没有解决贫富差距,只是表面上掩盖了贫富差距。**所以无论 A 国还是 C 国,大家感受都是一样的,穷人看不到希望,这种状态下的中产阶级 or 白领阶级,就成了图 3 这样一类人。

【方案 2】是这样的:

高利润行业还保持出口。低利润行业我限制进口了,我要自己造。这样低利润行业,由于没有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员工工资就能提高了,我们假设提高到 5 万美元。相对应的服务业,按照之前我们解释过的原理,工资也就可以提高到 5 万美元了。

这个方案,这就类似于制造业回流美国这种主张了。这种方案带来的问题是,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低利润行业的产品肯定是质量差价格高的。这样就增加了所有人的生活成本,原本每人需要 1 万美元的生活成本,可能会变成 4 万美元。

除去必要的吃饭住宿生活开销 4 万块,可以存下的钱是这样的:

高收入人群存款: 20-4=16 万

低收入人群存款:5 -4=1 万

这种情况下,如果 A 国和 C 国都给高端人才开出来 20 万的工资,在 C 国可以存款 19 万,但是在 A 国由于生活成本高只能存款 16 万。那 A 国的高端产业,就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这个产业就要慢慢没落了。

而且这是一个恶行循环,A 国的高端产业没有了,服务业和低利润制造业,也就没法维持 5 万美元的高工资了,可能就要降薪到 3 万美元。如此往复,A 国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将越来越多。

方案 2 实际是采取了抵制全球化的策略,牺牲了经济发展,弥补了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终究是困难的,共同贫穷却要容易得多。

综合看以上两种解决方法,方案 1 牺牲贫富差距,保持经济增长,方案 2 牺牲经济增长,实现共同贫穷。这两个方案都没法从本质上解决全球化带来经济成长与贫富悬殊的矛盾。

4. 全球化带来的国内贫富差距如何解决?

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根源在于,高利润产业的员工工资,要取到全球最高值,这样才能吸引到全球最顶尖的人才,构筑全球的竞争力;

而低利润产业的员工工资,要取到全球最低值,这样才能最大化的节约成本,目的同样是构筑全球竞争力。

所以,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均贫富,是不能在单一的国家施行。要想减小贫富差距,需要让地球上没有穷人。但不幸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得到的结论并不温暖,但事实可能真的就是这样的。在融入全球化的,而且政局稳定的国家中,其国内真实的贫富(约等于拥有资产)差距越大,可以参与的全球化产业就越多,对其发展越有利。

对一个国家来说,除了接受这种扩大的贫富差距,还能做点什么呢?

扩大高利润行业规模,把全世界的高利润行业尽量多的转移到本国国内,尽量让国民都从事高利润行业。只要高利润行业就业占到一定比例,剩下的人就可以被服务业充分吸收了。就不需要跟穷国竞争低利润行业的市场,工资就不会被拉低。这种策略对一些人口较少的国家,尤其合适。

如果要采取上述的策略,来增加国内高利润行业的占比。除了放开移民政策,吸引国际人才。还需要大幅度提高本国公民的教育层次。虽然这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但是有了学历优势,多了几年的学习时间,终个人能力终究会提高一些的。对于中国,我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知乎用户 唐越 发表

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听从的都是资本的意志,看资本是否有利可图,是否存在风险。利益,是市场和成本;风险,是国内撕裂和民众反抗。

过去要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资本需要低成本劳动力,需要开辟新市场。而且,那时候发达国家的普罗大众,可能还没意识到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什么影响,并没有剧烈反对全球化。从收益与风险评估,当时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全球化都是资本的狂欢。

现在逆全球化,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也不便宜了,市场竞争也激烈了。二是发达国家的普罗大众,已经深切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自身权益受损,开始剧烈反对了,在发达国家内部与资本开始分裂和对立了。资本,评估收益与风险,逆全球化是最好选择。

将来是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还是资本来评估收益与风险。现在发达国家反对全球化的 “红脖子”,应该是 50-60 岁之间一帮人,他们经历了全球化带来的权益下降,无法适应技能和社会需求的转变,会剧烈反对。发达国家 40 岁以下(80 后)应该是伴随全球化长大的,已经适应了这个过程,而且在全球化里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要再次全球化,需等现在 50-60 岁的一代人离开劳动力市场,这个还需要 10-20 年;20 年后,全球化必定会卷土重来。

因此,关键的是这 10-20 年,逆全球化的风潮下,我们能做什么?20 年后,会成为什么状态?这个问题更重要。

知乎用户 张狗子​ 发表

不好意思,逆全球化才是正常现象,全球化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童话。

全球化依据在于比较优势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教育大家各自发挥长处进行生产贸易,让剩余的东西到稀缺的地方去发挥效用,然后大家都能获益。

听着完美,实则坑的一逼。坑逼程度好比共享经济的核弹版,谁信谁那个啥。

当有钱人和小弟都更有钱了,他大概率不会想着善待小弟,而是进一步剥削小弟,让小弟感觉自己离不开大哥,谁让小弟一大群,老大只有一个呢?? 理想状态当然是 pua 小弟,让自己被剥削还很开心,方法有很多,政治 / 军事 / 文化都行,如果小弟醒悟过来觉得被坑了,不好意思,那可能直接想办法弄残你,这样你就不会捣乱了。

当然,刚刚说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是欧美经济学提出的,给他们国家的吸血模型套上一层名正言顺的外皮。

小弟不小心看懂了老大的心思,暗搓搓要改变这一切,不小心被老大知道了。老大要弄你,你能怎么办,硬着头皮上呗。

这就是此时逆全球化的状况,米国是老大,我们是小弟。

知乎用户 Copper Friddle 发表

逆全球化真成功了,最好的结果就是朝鲜了。

到时候看你们对朝鲜还笑的出来。

知乎用户 02 投资笔记 发表

都知道全球化是趋势。

然而任何新趋势增长都不可能是线性的,它类似于过山车,忽上忽下,但总体稳步增长,最后和原有系统融合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

举个新行业(趋势)的例子:互联网。

互联网从发明,到资本非理性的追逐,吹出巨大的泡沫(错误),再到 2001 年的泡沫破裂,最后是如今的相对成熟并逐渐和传统行业融为一体。

所以逆全球化实在是正常现象,动了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再加上一定的非理性追逐,吹出来的泡沫(错误)必须要破裂,并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才能健康的融入系统。

人类社会是个反脆弱系统,只有经历了逆全球化,才能更加理性,开放,真正的拥抱全球化这个趋势,系统才能更加稳定。

长期来看,逆全球化是不可缺的,天平单边的砝码一直加重,天平臂就会断裂,系统便毁灭性崩溃。

正所谓物极必反。

知乎用户 Perl 发表

这次疫情一定会让欧美有所触动,尤其是在见识中国强大的国家动员之后,他们极其可能会慢慢撤出在中国的制造业,然后在实质上切割和中国的关系。本来讲,疫情之前,只可能是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但是目前,各强国恐怕都有了那些心思。

我预测美国人的战略从此役过后会从全世界毫不犹豫撤军,所有精力摆在和中国人的竞争之中,欧盟这次必定得有一个说法,英国离开了,目前看来,也是他们看出了欧盟这艘大船难以持续,不可靠。到这个关键时刻,欧盟必定得给一个交代,否则离心离德散伙是必定的。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很有可能搞不下去,但是抓住台湾海峡,往日韩伸手已经是板上钉钉。

尤其是此次疫情,假使疫苗未能有效研制,欧美损失固然惨重,但是最终坚持几个月加上医疗资源始终可以坚持,伤害最大的就是第三世界国家,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中国力图争取的对象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

对中国来说,这次疫情损失不大,但是,崛起的时间,又缩短了。最令我担忧的是,离人口负增长越来越近了,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知乎用户 易之居士 发表

有啥好稀奇的,太阳底下没新鲜事,合合分分那八个字我都不稀得说。

喜欢预测未来,想偷看未来世界剧本的,不用找神棍,直接翻开历史课本就好了,搞不好年代都给你编好了,直接加一些就行了,最多换个昵称啥的!

话说你现在知道我们在哪一段吗?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性几千年来根本就没改变过!

知乎用户 Code 1 发表

我失业了,顶替我的是一名老挝工人

你和我说这是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好处有……

我能听见的只是明天妻儿老小饥肠辘辘的声音

我不想工厂搬离,本地工人失去收入来源

这就是逆全球化,政治不正确,但是是人想活下去,想活的更好的选择

知乎用户 一叶扁舟 发表

我觉得逆全球化是本次疫情的产物,可能不会持续很久。全球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必然,也可以说是历史的产物。但是此次疫情,确实倒逼各个国家,尤其是有能力的大国,思考需要建立起完整的自我供应的行业体系,如粮食业,制造业等,说白了就是,一旦爆发突发性的大事件,如瘟疫,战争等,国家有能力自给自足,而不依靠别国。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红利。至于各国如何选择,不能一概而论。

知乎用户 easyceo 发表

逆全球化就好比一个在深圳上班的码农看到菜市场上的蔬菜最近一直在涨价,他有点慌了,担心再这么涨下去经济压力比较大,于是他琢磨自己种菜,这样就不会让菜贩子坑。

于是他呼吁身边的朋友放弃年薪几十万的工作,都回到鹤岗老家开始种菜,就不用担心菜涨价了。

哈哈哈

你品,逆全球化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知乎用户 刘扑通​ 发表

先说观点:基于当前国家和民众中的不安情绪,和政治家对于这种情绪的利用,我认为逆全球化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张。

在政治科学领域,对于逆全球化的分析,不是基于理性的市场经济模型;相反,是基于国家对”安全感 “的追求。逆全球化的趋势可以从当下盛行的” 逆欧洲化”趋势得以一窥。毕竟欧洲在地缘政治上像极了一个单独开来的,通常由较发达国家而构成的“小世界”。

欧盟的建立带来了统一的货币,更大的市场和更小的市场交流壁垒,“欧洲化”得以在国家众多的欧洲大陆上得以实现。然而,欧盟的建立却带来了民粹主义的兴起。一个民粹主义的重要来源是民众在 “欧洲化” 市场下的不安情绪。当他们的工作被外国人夺走,当他们 “被迫” 迎接各种各样的种族甚至难民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生活似乎背离了自己的常态,恐外的情绪被激发。伺机的党派政治家发现并利用这种情绪,通过有煽动性的竞选言论让这部分 “恐外” 的人成为自己的选票基础。这一部分力量是不可忽视,而且有自动扩张的趋势的。德国的民粹主义政党 Afd 已经达到了令两个传统主流政党联盟 CDU-CSU 共同对抗的地步;爱尔兰的民粹主义政党 Sinn Fein 获取了最多的选票。

在欧洲,不安的情绪被党派政治家所利用成为他们的竞选基础,而逆欧洲化只不过是他们为了维护这些选票所顺手一做的事情而已。

在世界的层面而言,“全球化”与 “脱钩” 的循环早已成为一种周期性事件。其主要的推动力还是不断轮换的对于 “经济发展” 和“安全感”的首要需求。其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只有当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财富才会成为个人和国家的第一需要,而多年来对于 “安全” 的无忧让我们很多人忽视了 “全球化” 本身并不是一个在完全理性之下做出的决定。

在世界的角度,有时历史事件的作用会凸显出来。在东方世界,当年马歇尔援助计划甚至包括苏联,但美国刻意提出了要求苏联经济改革和开放众多关键部门的要求;这些要求无疑得到了苏联的拒绝,认为 “(这些行为)把苏联的安全置于美国的鼓掌之中。” 尽管当时美苏关系还远远没有恶化,不安全感还是战胜了紧急发展的愿望。在西方世界,废除的”日美商约 “便是那一年代美国由于战争的不安全感大踏步走出全球化的一个例证。而之后全球化的形成,很多时候是由于西方对于“安全感” 的自信。当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的西方才会推动所谓的 “更大范围的全球化”,将两个世界“合二为一”。而当西方的“绝对安全” 变为“相对安全”,其对安全感的渴望很快又会凌驾到对财富的渴望之上。

与欧洲的政治情况类似,有些政治家们也乐得利用这个 “不安全感” 爆发的间隙去煽动民粹主义,带来 “逆全球化” 这一副产物。对于他们来说,全球化是否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并不重要,但煽动民粹主义至少大几率能保证自己的连任。而在当下的世界背景下,煽动如此情绪的时机已经成熟。

知乎用户 何志兰 发表

长期来看,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将是不可逆的趋势。

类似于新冠肺炎这样的全球性灾难只会越来越多。它越需要全人类的统筹协作来阻止灾害的蔓延。

这次的疫情就是个反面教材,但凡西方国家愿意在 1 月末派医疗队前来支援湖北的疫情,他们便会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国内即将爆发的危机。而当下各国的各自为战甚至是你争我夺,不但无法有效地减缓疫情,反而会加剧疫情。美国的沦陷更是给了全人类一记狠狠的耳光,让狂妄自大的人类意识到,在自然面前,我们依旧渺小不堪。

以极度悲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很可能正在步入大过滤时代。CRONANOVIRUS 也仅仅是拉开了这个新时代的序幕。如果人类还在为自己集团的利益而无法团结,那么,在更大的浩劫面前,我们整个人类群体或许将无一幸免。

知乎用户 子楠​ 发表

削。

民粹主义盛行的结果就是,很多民众都觉得老子才是全世界最屌的,和别人合作肯定是我吃亏,别的国家的 SB 除了会抢我们的工作啥也不会干,工资就该给我们比给别人的高。

而媒体为了迎合群众,让群众一天到晚接受到的都是他们喜欢的 “老子是全世界最屌的”,“隔壁的废物跑来只会抢我工作” 这类的标语式的信息,至于供应链,他国市场,成本问题等他们不乐意看的信息,他们是看不到这些信息的。

所以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迎合民粹主义是必然,不迎合民粹主义,你的媒体就没有浏览量,你的总统就竞选不上。

逆全球化只是其中的副产物之一罢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7o0g5R 发表

过去的全球化大家都认为欣欣向荣,世界连接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一起做好朋友。

实际背后是什么呢?

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长期地通过金融资本主导的产业资本转移,结合欠发达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促成将别人家作为血汗工厂为本国输出廉价商品的事实。

美国通过军事霸权,强制世界上的主要石油出产国使用美元结算,使得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国际储备货币。

因为资本主义内生地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在美联储主导下使用大量增发货币的形式来增加流动性。这部分流动性不会消失,会大量地流向原材料市场和能源市场,造成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上涨。而作为原材料进口国的国家不得不吃进这一通胀,获得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再用这些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国发出的国债,美国在客观上实现一个资本回流的事实。

然后美国因为长期产业转移造成产业空心化,第三产业的高占比,而如金融之类的产业只能提供少量的高薪岗位,造成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显著,民粹主义盛行。而美国两届总统一个打着医保的旗号,一个打着为工人阶级谋福利的旗号,实际上都是争取国内低收入群体的选票。特朗普想要实现产业回流美国,首当其冲的对手就是世界上的产业大国中国,发起贸易战是不可避免。

从长期来看世界各国都处于高债务,低就业状况下。现今的危机是全球化危机,是产业全球化的危机。是新兴国家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发达国家要实现产业回流的矛盾。

逆全球化的结果,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区域化

不是短期的现象,各经济体的现状短期不会改变,是长期的现象

是我国官方所说的危中有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上一次最相近的历史时期,是 29-33 大危机,在这之后世界格局发生改变,世界重心由欧洲转向了美国。现在美国衰落,替代它的是另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相信是哪个国家这不言自喻,这就是所谓的 “机”)。

大部分 copy 温教授讲座和书籍观点,部分是《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的观点。

知乎用户 透明的思想 发表

目前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本质上是: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而财富分配制度落后、利用效率低,两者相互撕裂造成的结果。资本主义越发达生产效率就越高,但财富分配的形态有改善但没有跟上生产效率。说它有改善是因为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中产阶级,人们生活富足。说它没有跟上生产效率是因为贫富差距问题严重。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仍然贫困,有几亿人生活赤贫。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民众反对全球化,只是当前政治体制下反应出来的现象。假设现在全球政治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中央政府,这种反对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可能转变成了中央与地区政府的博弈。物质财富的扩散是一个过程,它需要经济上的分配制度、政治上的权利分配等一系列复杂的调整。当下它的复杂性还包含了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民族化的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各类因素纠缠不清。
全球化是一个趋势,不要逆势而为。要适应这个趋势就要实现更公平的经济秩序,形成多极化态势最终实现网络化。每个网络结点都是平等的,结点之间可以有复杂的关系。全球化不会止于经济,后面不会拓展到政治领域,社会生活领域。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流动 -》供应链全球化 -》人员流动全球化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但也是最难流动的要素。全球化的生活不是指你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而是指任何人能在全球任何他向往的地区生活。实现这个目标全球化才算真正完成。

知乎用户 半叶 发表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失业和分配失衡等社会问题加剧,部分阶层失落感和不安感上升,在西方政治体制下,民粹主义抬头,本国优先的政策主张越来越有市场,对全球化的不满甚嚣尘上。

金融危机,底层愤怒,带你看懂时代的节奏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

从电影中窥探民粹主义

1. 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快速增加

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长日趋放缓,2008- 2015 年全球贸易平均增速仅为 3% 左右,远低于危机前水平。由于蛋糕难以做大,各经济体开始在如何切蛋糕上动脑筋,不同形式的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隐性壁垒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案例开始大幅增加。WTO 数据显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已从 2000 年的 606 件增长到 2015 年底的 14807 件,15 年间增长了 24 倍。而针对跨境投资,发达经济体通过诸如国家安全审查等方式为外资并购设限等案例屡见不鲜,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存在营商环境不佳、投资权益难以保障等风险。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2016 年下降 2%,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其中发展中经济体 FDI 流入量大幅下降 14%。

2. 对多边主义的挑战和冲击增加

多边主义是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格局逐步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迄今为止,最合理、最公平、最具合法性的治理方式。中国一贯坚持多边主义,并致力于对全球经济体治理体系进行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但近年来,反多边主义倾向开始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蔓延,从欧洲部分国家的反移民浪潮,到英国脱欧,再到特朗普就任以来先后退出 TPP 和巴黎协定,曾经自诩全球化领导者,坚持多边主义价值观的美、英等发达经济体政策倾向逆转,出现了逆全球化和反多边主义势头,孤立主义和内倾政策明显增多。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美、英等国反多边主义的举措必然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带来负面冲击,对全球经济治理造成破坏。

逆全球化只是短暂的,从历史的潮流来看,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首先,物质需求,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高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永恒主题,这也是人类个体,群体,国家之间交流的源动力。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的交往史,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规模与深度,在现有的的社会层面,需求层面,技术层面都难以阻挡全球化

除此之外,还有资本的需求,资本需要在全球范围调动资源,如果把资本限制在国境线内,导致的后果……

知乎用户 三尺剑 发表

翟东升教授的书中,在这方面有精彩的表述。我把翟教授的观点稍微整理一下。

广义上的全球化从 14 世纪地理大发现就开始了。每个主导全球化的国家都成了当时的霸主。

狭义上的全球化是美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主导的全球化。以此确立并巩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这轮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一个是美国,另外一个是中国。通过全球化,美国在冷战中打败了苏联,确立并巩固了中央霸主的地位。

美国获得的收益:1、显著提高了其居民的人均财富拥有量。

2、美国对全球经济波动节奏有掌握和调控能力。美国掌握自己的货币政策,经济金融环境更加稳定。而其他国家无法掌握自己的货币政策。

3、美国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负担转嫁能力。包括制度成本经济危机等等。其他国家与美国进行政治或者安全对抗时,它们往往是以自身异国的人力物力对抗整体全球体系的人力物力。挑战者往往自己都不自觉地给美国输血。

4、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收取广义铸币税。其他国家将巨量资金储存到美国,每年只拿很少的利息,考虑到美元相对于基本商品的持续贬值,这些资金实际上获得的利息维护,与此同时中央国家对外进行投资,获得很高的收益率,两者相减,所余差额就是广义铸币税。

5、利用霸主地位,配合文化霸权,把美国包装成一个乐园。使世界其他国家的精英和人才以移民美国为理想,甚至不惜降低自身阶级。而且而且移民时很多人还带着大量的资金。通过这种方式,收割了世界各国的人才和资金。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代价。美国霸主地位的代价:

1、产业外移,长期逆差和与之伴随的去工业化去。要想从外围国家征收美元入铸币税,就需要把美元大量的持久的输出到外围国家手中。必然伴随着美国的产业外移和本土的去工业化。

当一个经济体可以稳定长期巨额的不劳而获时,这个经济体中很难再容纳其他各种普通产业的生存。这些产业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和大量的劳动力,但所提供的工资水平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为这种额外收益将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抬得太高,以至于除了暴力行业和不可外包的部门之外,其他产业迟早会在其他国家严酷的竞争中销声匿迹。

2、为了保持霸主地位,势必要控制战略地区和战略性资产。这就是美国在世界各个地方建立军事基地,扩展和维护自己的威慑能力,为了各种政治和战略利益介入到各个国家内部的恩怨中去,甚至发动战争。这是他必须支付的安全成本。

所以全球化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础。如果美国要逆全球化,那么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它的金融霸权,这等于自废武功。 所以全球化在短期内会有波动,但是不可能出现长期逆全球化。

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工业外移并不必然要移到中国,而是除了美国以外的国家都可以,这就是 TPP 的目的。也就是说,美国可以通过各种办法 把除中国以外的主要国家都绑起来。这是中国要极力避免的。

知乎用户 宋培林 发表

传统哲学解释不了,现代科学解释不了,政治学说解释不了,经济学说也解释不了。何妨简单一点,切进去╮(╯_╰)╭?人性使然,趋利避害,人类生存本能,经验主义的自然反应和传承而已!至多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可以进一步探索。哪个国家或民族愿意受别人指使呢?人生如同鸟投林,大限来时各自飞!产业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顺应潮流而已。逆潮流而动,企图当世界导师,诺亚方舟的舵手,实在是无知虚荣!每个国家,就和一个家庭一样,管好自己,就像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道理一样,各自有序进行了,运行自己的轨道,井然有序,和谐的球体宇宙,不就运转自如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zj79Wg 发表

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的身上,都是一座山。

有些答案大言不惭的所谓逆全球化的 “短暂” 波澜,落在个人的身上,可能就是他人生最好的年华了。

更何况这波逆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以去中国化为核心的,本来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不太明智的,而这个篮子从个方面讲,都不算太稳定。

知乎用户 苏娜​ 发表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全球化就会有逆全球化,但是逆全球化更多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就像有了电,人们就再也回不到点煤油灯的日子了。

全球化肇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迄今已有 30 年。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让我们用 20 年的时间完成欧美日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经济积累。

由于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受益程度不同,特别是看经济增长指标的话差异极大。欧美和日本对中国的崛起一直怀着极大的警惕,当他们自己经济体发展放缓,特别是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些党派就会拿中国当挡箭牌,试图转移民众注意力,缓和内部矛盾。

不仅是欧美日中贸易格局的改变,贸易冲突、贸易战抬头,即使在一些同盟内部,也对 “经济联合体” 有了很大的质疑和否定,比如英国脱欧就是这样的实例。

回到我们中国人最关心的部分,大致结论是:逆全球化主要是政治诉求,但是会受到经济发展自身规律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抵制,所以只能算是对全球化的干扰,回撤幅度不会太大。从苹果、特斯拉、GE、3M 等企业与政府一直在微妙博弈,听政府的话和赚钱相比,赚钱肯定是首选。

中国当前自身供应链日趋完整,而且产品附加值一直在提升,从中国制造到 “中国精造”,这使得我们在世界经济分工中会占据更多主动。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提振内需,这些都是抵御逆全球化的筹码。

因此,无需太过担心。

知乎用户 山猫 发表

广坎达变成广特律,知乎青年变成知青。工作比粮食更缺,学位比钱贬值更快甚至一钱不值。

以东莞为例 (误):2009 年的金融海啸把模具和 3D 打印产业一扫而空,2014 年的时候公交车上还有“丹霞单采血浆站” 的广告,2018 年才恢复 3D 打印之都的形象。

这还不是真正的逆全球化,只是持续一年的外部冲击。长期的危机会永久改变个人和地区的命运。外贸产业至少有一两亿人,当年写伤痕的知青十年加起来只有 1200 到 1800 万人。

现在到了找工作逃离外贸产业最后的时间窗口,企业没有订单的承受时间一般三个月,集中倒下的时候就业市场会大踩踏。如果工龄和五险一金有信心,也可以等辞退然后吃失业保险金,不过再就业会很远。

知乎用户 望山 发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全球化的同时必然导致逆全球化。全球化最活跃的领域就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就是生产资料全球化。资本等要素牟利而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分配。这样一来,一些低端产业就会外迁,造成本国低端就业市场岗位稀少。而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无法胜任高精尖工作,就业率较低,那么他就会引起民众不满,进而发展为逆全球化,譬如美国民粹主义盛行,川老师一次又一次魔幻的发言都是在迎合这些声音。

但是,资本并不会可怜本国民众,它只会追逐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

而政治的全球化现在来说也是层层受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个裸女一样敢于给其它国家看个透彻,大家都不傻。团结如欧盟,天天吹全方位一体化,疫情来了还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除非有一天外星人攻打地球,地球组成反外联盟,不过那又将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知乎用户 榆钱儿 发表

有时候在规律面前,没有人能力挽狂澜!

我们的父辈出生的时候可能都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

我们这一辈大多数人出生的时候家里是没有车的,长大以后通过父母资助或自己努力买了人生第一辆车。

我们的孩子辈,大多数出生的时候家里就有车,对于他们来讲车是很正常的不会被注意到的事情。

而我们的父辈当年可能要全年无休的工作。

我们这一辈可能工作努力的可能是 996,可能很多普通人还有双休日。

我们的孩子辈,我想单纯让他们长期朝九晚五都不太可能实现。

其实贪婪和懒惰就是人性,或者说大家追求美好的生活的脚步不会变。现在的老牌发达国家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比我们提前至少一代。所以,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够接受 996,他们当中也很少有人能够流水线的工作。

所以,这就是一个规律,也许过不了多少年,中国的工厂也都会搬到越南,东南亚,甚至非洲。因为中国人也要追求美好生活,我们也想搞搞金融,我们也想授权一下专利,我们也想把茅台卖到几万块一瓶,每年工作 6 个月,其余时间开着摩托,开着房车在新疆西藏的路上诗和远方。

所以你看,全球化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没有一个国家永远坐在金字塔上面,大家轮流做一下,享受一下就好。

知乎用户 想吃鸡爪了 发表

逆全球化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永远是强者主导的世界,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强者们割弱者的韭菜割的不亦乐乎,突然你告诉我我不能割了,或者谁带头跳出来说我不想割了我要自力更生,我认为这都是不太现实的。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逆全球化你到哪去买石油,你到哪去买铁矿石?

所以我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是生产力进步后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的本质是在于不断扩张,生产力高的地方资本充足的地方一定会将资本想法设法的扩张到相对更加有利可图的地方。

这次疫情也许会让某些国家意识到全球化的一些弊端,所以可能会强行发展或者保留一些国家危难时必要的产业链,就如这次的口罩产业。但是说每个国家都开始在国内建设全门类全产业链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就某些国家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他们政府能做到打败贪婪的资本家让他们放弃更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嘛?

最后总结一下,能做到逆全球化的有且只有中国,但是逆全球化谁也不会有利可图,所以最终的结果还是全球化,毕竟不要忘记了天安门城楼上写的是什么啦

知乎用户 星话大白​ 发表

最近随着各国疫情的加剧,大家对于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的 “逆全球化” 现象,也越来越担心。

本文会就后疫情时代可能到来的逆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 “区域性贸易” 兴起做一个详细分析。

首先阐明本文的一些观点:

1、逆全球化是经济危机的产物。

2、逆全球化之后,区域性贸易会兴起。

3、世界会长期进入 “一个世界,两个体系” 的贸易模式。

一、逆全球化为何会出现

首先,之所以从 2018 年开始会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

主要原因在于,逆全球化是是经济危机的产物。

每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

这是因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各国经济衰退,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这会使得各国会有本能的自我保护举动。

这就好比一个人看到迎面飞来一个球,会本能抬起手去挡一下,其实是一个道理。

经济危机,或者一些天灾发生的时候,各国为了保护自己,都会本能的去竖起高墙。

包括通常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由于各国内部的民生萧条,积累了大量内部矛盾,这使得各国都会有强烈的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

而通常这种时候,各国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就会对外制造矛盾,通过发动毛衣站之类的,来解决内部危机,是各国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常态。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在 1929 年开始的大萧条期间,一度把关 shui 加到了 45% 以上。

下图是美国过去 200 年的整体关 shui 走势图。

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利用自身优势,奠定了军事霸权、美元霸权、科技霸权,这三大霸权。

有这三大霸权撑着,这才让美国一手建立了全球化产业链体系。

可以说,当前的全球化产业链体系,美国是建立者、主导者,也是最大得益者。

所以从二战之后,美国的整体关 shui 就一直很低,基本几十年保持低于 5% 的水平。

因此,特朗普 2017 年上台后,开始推行逆全球化策略,打着振兴制造业的旗号,发动了红蓝之争,整天说美国是全球化贸易的最大受害者,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但实际上,美国是当前全球化贸易的最大得益者。

这个我之前文章也有分析过。

现代全球化产业链体系,基本是美国主导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

消费国:比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

生产国:比如红方、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

资源国:比如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家、拉美国家。

在这个三元体系里,消费国的地位最高,正所谓有钱就是大爷。

而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同时也是主导这个产业链体系的国家,位于这个产业链分工体系的最顶层,拥有设计这个产业链的霸权。

这使得美国赚走了这个全球产业链最大的一部分利润,随后剩点剩肉分给生产国去分,而资源国则只能喝点剩汤。

这一点可以从苹果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情况看出来。

每部 iPhone 手机,苹果公司占据其 58.5% 的利润,韩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公司占据了约 10% 的利润,红方企业所得的利润占比仅有 2%。

而苹果产业链里,除了苹果之外赚最多的是三星。不过三星的外资控股比例高达 56%。这实际上是一家韩国人控制,但赚的钱超过一半都流向华尔街的国际企业。

而苹果公司本身的股权结构,同样也是由华尔街把持的。

最终的一个结果就是,苹果公司作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实际上赚到的钱,大部分都流向了华尔街。

这实际上是过去几十年的全球产业链利润分配的一个缩影。

美国人赚大头,其他生产国赚小头,资源国喝剩汤。

全球化贸易本质上是一个基于 “比较优势”,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模式,追求的是互利共赢,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所以虽然美国一直赚走了全球化贸易的大部分利润,但因为至少还剩了一些利润给生产国,匀了一些汤给资源国,所以至少大家都还能赚到钱。

因此这个全球化贸易在二战之后就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随着科技进步,而开始越发兴盛。

但在 2017 年之后,全球化贸易却也陷入了一个瓶颈。

而全球化贸易得以持续维系的一个前提就是,大家要一起把这个蛋糕越做越大。

只有蛋糕越来越大,这样大家才会对美国这样的消费国把大部分钱赚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一旦蛋糕无法越做越大,这个全球化贸易体系内部的矛盾就会激发。

这也是导致 2018 年出现红蓝之争的原因之一。

全球化贸易之所以会陷入瓶颈,表现为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美国的消费能力陷入瓶颈。

美国从二战后,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

在之前《美元霸权为何终将落幕》一文里,我也跟大家详细分析过,美国是如何通过自身第一大消费国的地位,来对全世界输出美元。

美国在 1974 年制定了石油美元霸权后,就通过对世界商品不断的买买买,来对外输出美元。

各国把自己辛苦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了美国,然后从美国人手里拿回了美元,这些美元在回到各国国内时,就会变成外汇储备沉淀下来。

然后因为在国际上,各国拿着这些美元,实际可投资的东西比较有限,只能大部分都拿去购买美国国债。

于是这些美元又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里,支撑美国的繁荣,形成了一个闭环环流。

所以,从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是维持美元霸权的重要基础,而是美国维持全球化贸易的最大动力。

因为反正最后东西美国人会买回来,那么美国人当然不介意把生产的东西放在其他国家。反正赚走这些钱的,还是美国人。

但美国这套收割全世界的套路在维持几十年后,也差不多到了一个极限。

因为首先,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了。

过去几十年,美国为了维持自身的这种收割模式,不得不一直在持续透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

甚至美国是通过朝全世界借钱,来维持美国人的高消费模式。

然而目前大概有 40% 的美国人,实际上连 400 美元的紧急支出都拿不出来。

这是前几天美国一名议员质问美国疾控中心主任时,提到过的一个数据。

美国一直维持这种信用透支的模式,高收入,高消费,无储蓄。

这种模式平时还好,但一碰到危机,包括这次疫情,就马上被打回原形。

而这就是美国过去几十年,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有取有舍,你想要的获得某些事物,就必然要付出另外一些代价。

所以,在美国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当前已经被透支得差不多了,近几年来美国的消费总额增长趋势一直在趋缓。

而一旦美国不能维持自身作为最大消费市场的地位,那么美元霸权就会遭受到巨大挑战。

而这个挑战者,就是我们:红方。

2018 年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 60364.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

2019 年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 62375.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

而中国呢?

2018 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380987 亿人民币,折合 575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9%。

2019 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 411649 亿人民币,折合美元 623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8%。

可以看到,其实在 2019 年,中国基本已经跟美国的消费市场持平,并列世界第一大消费国。

这主要原因是,我们有 14 亿人,并且很可能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产收入人群。

从美国和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市场增速远超过美国。

再加上当前中国控制住了疫情,而美国疫情失控,可以很肯定的是 2020 年中国的整体消费市场规模,就会超过美国。

这会导致美元霸权的基石,被大大动摇。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为何我们在 2018 年 11 月 5 日,要在红蓝之争的过程中欧,突然召开第一届 “进博会”。

这都是跟人民币国际化息息相关的国家战略。

之所以 2018 年开始要每年召开一届进博会,实际上就是在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做准备。

而中国一旦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就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重要基础。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在世界经济危机 的时候,各国都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这种情况下,市场是处于买方市场,卖方为了能把商品卖出去,只能答应买方的诸多条件。

所以,在今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之后,如果要大量进口商品,恐怕我们就会开始提议大范围内使用人民币来结算进口商品。

换句话说,可能在今年之后,明年开始大家可以看到,其他国家想把商品卖到我们国家,就需要使用人民币结算。

我们用人民币去购买其他国家出口的商品,这是过去几十年美国人才有的特权。

当然,这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这个端倪。

所以实际上,为何美国要在 2018 年发动红蓝之争,包括逆全球化。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能力将很快超过美国,在 2017 年,甚至 2015 年,其实基本所有人都能预见到这个结果。

面对这样一个结果,美国自然会有危机感。

所以才会有逆全球化这件事情。

因为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贸易,美国通过自身作为最大消费国,来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现在美国的最大消费国地位有可能不保,甚至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会造成美国经济严重衰退,消费能力骤降。

这种情况下,曾经一手建立并主导全球化产业链体系的美国,自然没有动力去继续维持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

谁得利,谁负责。

所以在美国从 2017 年开始战略收缩之后。

我们开始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来推行属于我们的全球化贸易体系。

我们自然而然的成为全球化贸易的最坚定支持者。

这就是最近几年一些比较主要事情的内在逻辑。

除此之外,美国之所以敢逆全球化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也是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导致无人化超级工厂已经有可能实现。

之前阻碍美国撤回制造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用工成本上。

一个是美国常年制造业空心化,早就已经没有那么多产业工人了。

其次是美国用工成本太高,一旦制造业回迁所带来的的高额制造成本是阻碍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主要原因。

但这一切,会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随着无人化工厂的实现,而被大大降低阻力。

我们的制造 2025 也好,还是美国自己的制造业规划,都是朝着更加智能化、无人化的方向去实现。

正因为有可能用更少的工人,来实现更多的产能,这才让美国有可能去推行逆全球化和制造业回流。

否则如果不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美国想要让制造业回流,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已。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事情,我在 3 月 29 日的这篇文章里,有过详细分析。

这里就不再做赘述。

所以,即使没有这次疫情爆发,美国也依然会是逆全球化的最主要推动者。

因为按照美国的强盗逻辑,既然自己讨不到好,也不会让你好过。

只不过如果没有这次疫情爆发,并不会有太多国家响应美国那套逆全球化体系。

美国很可能只能在北美搞一搞北美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性贸易体系。

但整个欧亚大陆最终很有可能被我们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整合到一起。

不过本次疫情爆发,确实产生太多变数。

也给逆全球化注入更强的动力。

二、疫情加剧逆全球化

本次疫情的爆发,由于各国自我封锁,全球贸易骤减,这直接导致全球产业链被打断。

这使得各国面对这样的危机,都有在反思,全球化产业链的利与弊。

诚然,全球化产业链体系,能够最大化去优化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生产力。

但问题在于,全球化产业链体系,也会导致各国自身产业链大都是零散的,而非完整。

现阶段,世界上只有中国是具备最齐全产业链的国家。

其他国家大都只是有所偏重。

这种全球化产业链体系,在世界和平和繁荣发展周期,可以最大化将利润放大。

但全球化产业链体系的最大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容易受制于人。

一旦出现像疫情这样的天灾,或者爆发战争,亦或者全球经济衰退,那么全球化产业链体系的弊端也会被放大。

这种情况下,如果今年下半年疫情能够结束的话,各国估计都会有本能式来构建自己完整产业链的 “冲动”。

但冲动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全球化产业链体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各国的生产模式早就习惯了这一模式,包括各国的工人工种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全球分工。

这时候有些国家即使想尝试制造业回流,也会必然遭受巨大的现实阻力。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没有那么容易去构建的。

如果只是某个产业还好一些,要全门类构建完整产业链,世界上并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到。

现阶段也只有中国能做到而已。

所以,我个人估计,到时候各国能尝试的,也只是把某一些本国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做到完整化。

并且也只有满足本国消费需要的部分产能,会做这样的回迁。

在其他国家销售的产品,必然也只能在当地建厂。

这个以特斯拉为例,之前特斯拉没有在上海建厂的时候,从美国制造的特斯拉需要通过进口才能进入中国销售,这个过程是要被收关 shui 的。

所以,为了抢占中国市场,特斯拉只能选择在上海建厂。

这样在中国销售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基本都是由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制造,实现 “自产自销”。

这实际上也是未来区域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逆全球化并非各国贸易都完全不来往了。

而是会以本土市场销售为主,来进行就近销售,自产自销。

你要在当地市场销售,就必须在当地建厂,这应该是未来逆全球化之后的一个常态。

三、区域化经济的兴起

特朗普之前一直吹嘘的功绩,除了红蓝之争的 “那啥” 之外,北美贸易协定,也就是美加墨贸易协定,一直是特朗普挂在嘴边吹的。

这份协定是 2020 年 1 月 29 日签署的。

美加墨贸易协定(USMCA),比起之前的北美贸易协定,有很多升级的地方,我下面举例一下。

比如美加墨贸易协定要求在贸易区内销售的资产汽车比例达到 75%,基本实现自产自销。

其次美加墨贸易协定具备高排他性,只要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其中一国与其他非市场经济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其他国家有权推出美加墨贸易协定。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从美国签订的美加墨贸易协定,看出未来区域化贸易兴起的可能。

这里我给区域化贸易下一个定义。

那就是在某个大洲内部,几个位置比较紧密的国家会形成 0 关 shui 的自由贸易区,通过在一个大洲范围内的几个国家之间,来完成贸易区域化,在区域内实现产业链的完整构建,来实现比较优势和优势互补。

所以,区域化贸易,可以视为全球化贸易的缩小版。

目前,全世界有潜力实现区域化贸易中心的只有两个地区:

1、北美地区。

2、东亚地区。

这也是我以前文章跟大家介绍过的,未来有可能形成 “一个世界、两个体系”。

这两个体系,就是指:

1、以美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体系。

2、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体系。

这其中,北美区域化贸易中心基本上随着美加墨贸易协定的签订,已经有了雏形。

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体系,则由去年底开始加速推行的 RCEP 区域贸易协定,以及一直在谈的中日韩自贸协定,为基础。

这其中 RCEP 范围太大,我觉得更有可能先把中日韩自贸协定落实。

因为中日韩三国,是整个东亚经济体的最主要主体。

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体系,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协定也是最重要基础。

只有中日韩三国实现自贸协定,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才有可能实现。

从而才有可能出现跟美国相抗衡的区域贸易中心。

由此,我们其实可以得出几个未来的推论。

1、未来美国必然放弃日本和韩国。

这其实已经隐约有一些趋势。

从去年开始,日本和韩国就一直在朝着中国靠拢。

这最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和韩国都感受到了被美国抛弃的危机感。

从特朗普 2017 年上台后,就推行所谓的战略收缩方案,实际上就是在为这个区域化贸易体系铺路。

说白了就是美国并不是要自己关起门来完,只是要关起门来跟自己几个小伙伴玩。

而在门外的小伙伴,很有可能就会被抛弃。

这其中就包括日本和韩国。

比如美国退出 TPP 协议,就是对日本最大的一次背叛。

而相比之下,红方描绘的未来蓝图,对日本和韩国来说更有吸引力。

我们一带一路从推出的那一天,很明确的一个目标就是将欧亚大陆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且这个经济整体的中心,不在欧洲,而是在东亚。

这毫无疑问是符合日本和韩国自身利益。

如果不是日本和韩国,都非传统意义上的 “完整国家”,缺乏军事自主权。

恐怕日本和韩国早就跟红方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从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日韩三国要在去年 12 月 23 日于成都举行峰会,加快推进 RCEP 自贸协定的签署。

这实际上可以视为东亚各国已经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从经济层面来说,已经很难分割彼此。

虽然中日韩三国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有很大的障碍。

但至少经济层面上,以红方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

一个衰败的红方,并不符合日本和韩国的利益。

所以,美国遏制红方发展的战略,实际上等于变向伤害日本和韩国的利益。

这是为什么近年来,美国一直跟韩国和日本在 “安保费用” 问题上一直闹。

其实说白了,就是美国知道自己待不久了,只想多捞几票,能多捞一点是一点。

这就使得,日本和韩国将不得不朝中国靠拢。

即使 4 月 7 日,日本在其经济刺激计划里提到一个撤出产业链回流的事情,但也只不过是 158 亿人民币的小规模,更多只是象征意义。

所以在撤出产业链的事情上,美国是会真的去做,但日本则只能是象征意义。

因为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早就高度联系在一起,且经过多年发展,中日韩三国的产业链基本都是互补型的,再加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这使得东亚具备实现区域化贸易中心的可能性。

而这一切得以构建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大到能够辐射整个东亚范围,并且能够把美军驱逐出第一岛链。

只有把美国驱逐出第一岛链,让美国的军事实力不再影响东亚,那么东亚区域贸易体系,才有可能真正构建起来。

而这我认为是迟早会到来的一天。

这是随着我们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必然的结果。现阶段我们拥有两艘航母,当未来我们有五艘以上的航母时,美军自己估计都不好意思继续赖在东亚了。

所以总体来说,我个人认为,未来十年世界格局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就是 “一个世界,两个体系”。

在 “北美贸易区” 和“东亚贸易区”构建起来之后,这两套贸易体系之间可能会互相加高额的关 shui。

这使得到时候基本只能区域内部来实现全产业链和自产自销。

这实际上就是把过去的全球化体系,割裂成两个新的区域化体系,形成两个内部小型 “全球化体系”。

而这其中,其实最尴尬的是欧洲的地位。

因为欧洲恰好正处于北美和亚洲的中间。

所以当前最大的变数就是欧洲究竟要加入到哪一个区域贸易体系里,是加入到北美,还是加入到亚洲?

这就是未来可能红蓝之间博弈的最主要焦点。

我们一带一路战略,最终目标是希望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而不单单只是东亚经济一体化。

但毫无疑问,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太大了,一旦实现,那么美国基本只能沦为配角,彻底让出世界中心的地位。

所以美国肯定不会坐视欧洲被中国拉拢过去。

实际上,英国之所以会脱欧,也跟美国的拉拢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整个欧洲基本还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而且在今年可能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里,欧洲很可能会是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这种情况下,如果欧盟解体,其实并不符合我们要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大目标。

但从现在欧盟的情况看,一旦经济危机爆发,欧盟也是岌岌可危的情况,解体也不奇怪。

甚至美国有可能暗中去推动欧盟解体,因为按照美国的强盗逻辑思维,就是我自己不好过,也不会让你们好过。

美国可能会认为,与其让欧洲加入欧亚大陆一体化进程里,还不如让欧洲四分五裂,而无暇他顾。

所以现阶段,我认为欧洲的处境和未来的选择,是比较大的变数,目前还比较难以看出端倪,还需多多观察。

但以北美和东亚为中心,构建两个互相之间比较独立的区域贸易体系,我觉得是概率比较大的一种未来世界格局的可能性。

本文来源 “大白话时事” 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晚上 9 点都会发表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知乎用户 许广新​ 发表

其实最开始的全球化

欧美那些人是这么想的

我生产飞机你生产馒头

我生产飞机卖给你你生产馒头卖给我

但是飞机贵馒头便宜

飞机成本一百卖一万

馒头成本四毛卖五毛

所以美国有钱

所以欧洲福利好

所以第三世界人民贫困不堪

但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中国这个不稳定因素

中国不甘心做世界馒头工厂

也开始研究飞机大炮

而且研究出来成本一百卖两百

渐渐的都不去买欧美的东西了

第二就是疫情

突然发现灾难面前生产飞机大炮没有意义

生产馒头至少饿不死

所以才会有逆全球化的趋向

知乎用户 雨林瀑布 发表

并不是逆全球化,欧美推行全球化是用高端壁垒收割低端国家的韭菜,是其他国家围着那一小部分中心在转,现在中国崛起了,世界多了一个中心,结构变了,所以他们收缩势力范围继续割韭菜,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割韭菜而已。

知乎用户 Caesar Van 发表

我认为现在不是单纯的全球化,而是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环境领域的全球化以及政治领域的逆全球化。

知乎用户 过天涯 发表

旧秩序的效率减弱。

等待崩塌以后新秩序的诞生

知乎用户 李斯坡 发表

我只谈其他回答中都没有涉及的一个关键点

全球化是一种西方领导的全球经济的共识体系。逆全球化是共识的瓦解趋势。全球化的必然性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浅见。

有一种条件下,全球化会成为必然。那就是存在与全球化竞争的其他共识威胁下。

9/11 事件似乎与全球化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是西方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明冲突在冷战以后团结了西方与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全球化。中国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成长为经济第二大国,科技水平在学习西方技术的过程中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冒险从战术角度是失败的,但从战略角度讲是成功的。美国、以色列与逊尼派联手,成功地激化了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几个反美政权和组织被完全破坏。伊朗也岌岌可危。伊斯兰世界对西方的攻势已经瓦解。什么条件下能卷土重来还需观察。

在缺少外部竞争对手的条件下,西方领导的全球化共识开始从内部瓦解。制造业产能过剩,全球总消费能力不足使得逆全球化对西方消费者带来的痛苦更容易忍受,逆全球化可行性大增。

千万不要以为逆全球化不可能。相信那个,只能说明你是读书读太多了。

我们如何应对?

毛主席不仅有霸气也有灵活转向的 “猴气”,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性在 70 年代与右派尼克松合作改善中美关系。改革开放时期邓主席更是两手都要硬。

辩证唯物主义者不应该只有纪律这一招。所以未来的中国也不可能只靠纪律性、一致性、约束性、统一性;而应该向历史学习,学习伟人的灵活性、辩证性、两手性。

具体该怎么做?松绑经济,放松购房限制、放松购车限制。放松外资限制。外企越是想撤离,放松管制就越不可能冲击到内资产业。现在是大幅松绑和改革开放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列宁在经济遇到困难以后实行了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扭转了不利局面。博日列涅夫晚年身体欠佳,丧失了政策的灵活性,苏联经济就是被他一点一点地憋死的。

以史为鉴。现在我们到了展现灵活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搞活市场的时候。过去一到经济危机就大修土木不符合当前国际经济条件。今后不再有境外地区能够消化我们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

中国国家主义经济造成消费不足,美国自由主义造成储蓄不足。本来是一对儿。现在要分家。中国未来必须实现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并重的经济格局。现在的口号应该是向经济自由主义进军!

知乎用户 灰色的狐狸 发表

现在不是当初了,怕什么?逆全球化对谁的好处最大!美国吗?错!中国!

否则他们早就走这样做了,而不是像现在屎憋屁股门了才咬牙切齿瞻前顾后地考虑走这步。逆全球化就是他们干渴时的一杯毒酒。

当他们竖起壁垒,工业回缩的时候,受影响最大的是谁?中国?

还是错!是整个亚洲!是那些为欧美打工,仰仗着欧美给他们工作的其他亚洲国家。他们回缩的不只是资本和工业,更是他们在亚洲苦心经营了上百年的影响力!

中国肯定会受影响,但中国顶得住,亚洲其他国家能顶住吗?也许中国会受到三分影响,而亚洲其他国家只会受到一分影响,可就这一分,都是他们不能承受的。

欧美退出去留下的空白,单凭他们自己填补不了,说白了,大部分亚洲国家,其实都是欧美的打工仔,并没有多少自主发展能力。现在老板跑路了,他们只能再找别的老板打工,找谁?

所以当欧美影响力收缩的时候,中国会只是在旁边看热闹吗?中国被欧美联手在亚洲布局压制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吗?

总有一天,川普们会发现,有些地方,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来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当前的局势下讨论这个问题的话,更多的是指 “去中国化”。

举个例子,并不是说美国和日本政府要把在中国的工厂撤离就是逆全球化。

首先不一定可行。资本都是逐利的,首先企业是否迁出中国考虑地更多是利益,政府也不能强制。而且就算迁回本国,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就算美国失业率现在这么高,但是工资低的话,工厂还是招不到人。强行制造业回流只会伤到自己。

美国才不希望逆全球化呢,他们要的是自己占据绝对优势下的全球化,而现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并威胁到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而中国又比较独立,不受美国摆布。所以他们要的只是 “去中国化的全球化” 罢了。

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所谓的 “逆全球化” 的现象只是历史浪潮中的一些波折,很多时候只是民粹主义的体现,可以参考英国脱欧事件,其实支持者很多都是不太聪明的底层人民

知乎用户 怀灏 发表

“去美国化” 并不是我们不想带美国玩。

现状是美国不想带所有人玩,一心退群,也就是 “逆全球化”。

这个时候,中国就要在各种场合表达出 “我来做群主” 的声音,这就是“去美国化”。

在过去十来年,美国的对外政策从 “搞大圈子” 变成了 “搞小圈子”,现在则从“搞小圈子” 变成了“不搞圈子只单聊”。

表面看是 “逆全球化”,其实是从根本利益最大化出发的阶段权衡。

作为中国,桌面上并非有 “多选题” 可做,而只有继续坚定不移的 “组局”,从“搞小圈子” 变成“搞大圈子”。

无论人民币出海还是保持中国制造产业链的完整性,我们都需要有足够大的圈子和足够多的贸易伙伴。

这就好比公司的客户集中度,不可以太集中,要够分散,这样才能在与客户谈判时有话语权。

不过,“去美国化” 这个提法最好不要在嘴上说。客户就是客户,生意就是生意,没有底气就没必要放狠话。慢慢推进才是对自己有利,敲锣打鼓放狠话又做不到,在策略上就会很被动很吃亏。

知乎用户 winson o 发表

工业生产天然形成资本增密,在边际效用极低的情况下继续追求经济增长,必然需要投入更多资本,资源价格自然而然水涨船高,结果就是经济没什么增长,物价水平还特别高,这就是滞胀周期。

20 世纪 3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都出现过恶性通胀,但是中国加入全球化以来,世界经济其实一直在保持一个低物价水平的稳步增长。

原因就在于作为工业链的加工者,我们通过牺牲大量工业利润,稀释掉全球通胀风险。

举个例子,我们在发展中国家较早地普及了义务教育,而后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其实将大量诸如子女抚养、老人抚养等等成本留在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成本极低,再加上土地价格便宜,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低廉、质量优良,从而吸纳大量外资资本进入造成工业过剩,结果只能通过极低的利润水平向外输出工业品,这中间,大量通胀压力其实是被我们吸收掉了。

世界上也没有哪个经济体可以像我们这样稀释全球通胀压力,缓解经济危机。

工业化天然造成资本增密,资本增密天然地排斥劳动,天然地制造劳资矛盾。

发达国家通过转移工业制造环节,将矛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继而标榜自己的制度优良,隔空骂街高呼侵犯人权。

百十年前,比现在稀烂多了。意识形态都是瞎话,国家利益才是根本。

糟老头子坏得很。

知乎用户 庄大侠​ 发表

本身就建立在一个单向不可持续的周期性的模型上面,建建塌塌而已,只不过现在走到了塌的周期上。

只要生产关系不发生改变,目前我们口中这个全球化体系的建建塌塌就会是常态。

因为现在我们口中的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本质是 1945 年之后在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工业国集团资本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殖民过程,而且除美苏外的各大西方工业国也在二战后被租借法案和马歇尔计划搞成了美国的高级韭菜田。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这个进程又大大的加速了。

落后国家社会建构的缺乏和对先进产品的需求构成了资本主义扩张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 劳动力和市场,前者廉价,后者旺盛。效率源于分工,而资本的全球化也加强了世界的分工,增加了效率,这两点是二战后连续近 30 年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之因。

具体操作就是,转移生产资料到落后地区雇佣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为自己工作,把当地精英培养成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并把该地区变为倾销市场,得到的剩余价值用于国内的再发展,而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强的社会建构(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生活水平和高福利。

七十年代中期到后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既有基本盘上的经济扩张结束,在石油危机刺激下,进入了一轮大的经济危机(大滞胀),一方面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凯恩斯式增长达到极限,提出主观价值理论为货币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开始展露头角。另一方面则是西方在冷战中的战略态势转攻为守,78 年我国改革开放,79 年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80 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发展新自由主义,上述操作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80 年代我国对西方敌对状态的解除,使得人口占据世界六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的亚洲成为了资本增长最肥沃的土壤(解除战争威胁和意识形态的输出)非洲则成为了重要的原材料提供地,90 年代苏联解体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再无障碍,同时又有不少前东方阵营国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二战后的第二波全盛期。

对外转移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制造业资本,用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内通过货币化机制来创造新的盈利方式,吸收失去本土低端制造业工作机会的劳动力,这便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运作方式,外部特性表达为第三产业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极大。

但问题就在于任何经济大厦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最本质最直接的基础之上,而资本主义最核心的经济基础就是制造业资本,同时也是货币化激励机制和金融资本的后盾。本土制造业资本的减少必将导致就业人口过剩和不稳定,继而撼动整个经济大厦的基础。

而受到资本输入的落后国家,在获得了新的知识和生产力之后,借助社会建构水平低而带来的行政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迅速进步。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和社会建构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而这又反过来威胁到了西方维持全球化体系的利益,因为西方维持全球化体系获利的基础是与落后国保持一定的差距。

所以周期就是:发达国和落后国一起全球化,在追平一定差距之前。发达国家先赚钱,落后国家发展,然后落后国家发展到追平一定差距之后,发达国家渐渐赚不到钱,落后国家开始赚到钱并持续进步,差距进一步缩小,最后落后国家成为新发达国,旧发达国维持全球化收益为负,由旧发达国维持的全球化体系停止运行,然后由新发达国创造新的体系继续这个循环。这就是为什么最早建立资本主义世界霸权,最早使用金本位制度的英国要在大萧条期间第一个废除金本位(对付美国),现代全球化体系的缔造者美国现在要强势逆全球化(对付中国)。

现在就是这个周期的末尾,是以中国为首的一大票新兴国家(young money)接以美国为首的老牌国家(old money)的盘,但这终究是资本的全球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的,但只要这个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全球化就有不再受周期的诅咒的可能性。届时我们也就会从这个诅咒中逃出来。全世界也可能可以就此享受到真正的全球化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新冠肺炎疫情会对世界格局有什么改变?

知乎用户 caterpillar​ 发表 短期的影响并不大,先进的生产力还在西方。从物质到影响力,西方仍占据优势。 但是西方丧失了他最重要的道德优势。让我们知道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 不再仅仅是透支革命热情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物质支撑的 …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世界格局会有什么变化?

知乎用户 枫冷慕诗​ 发表 疫情让我国提前暴露了自己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让西方国家愈发警惕,但也同时扼杀了某国冒险主义者的战略,对我国和国际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之前,还有国家幻想着通过武力让中国屈服,但是在 2020 年之后,世界再也 …

如何看待一美国政府官员呼吁美国在华企业撤出中国?

知乎用户 发表 快讯:美国在华企业撤出中国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罗Kudlow呼吁,美国每个在华企业撤出中国,回到美国或者东南亚国家。美国政府负责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组织建设,创新,换句话说100%的搬迁费用。 ​几乎在同一时 …

如何看待日本政府鼓励日本企业搬离大陆?

知乎用户 发表 近日,日本花22亿鼓励企业搬离中国,担忧供应链过度集中,3成日企支持!这种情况下,国内制造业产业链会受影响吗?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重要更新】这个题目就不成立在。经济产业省发布申请细则,特定国、转移、回归这些词儿全没 …

怎么看温铁军对当前国内外整体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我没温铁军教授那么悲观,但乐观不到哪去。 什么叫 “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没戏呢?说白了就是:对外输出产能可能会遭到重大阻滞。 再说得痞一点: 入关入关,入甚鸟关。 我们是制造国,美帝是金融国,巴西印尼沙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