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边缘的餐饮人
收录于合集 #蔡家欣 87个 **文 ****|**蔡家欣 **编辑 **| 王一然 刘老板 杭州、福州等地经营活鱼料理店 「不亏就是挣」 现在是没完没了,不知道啥时候会出现疫情。各地防疫加码,导致相关产业链的成本和损耗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就 …
老实说,现在大量的实体店倒闭潮关闭潮如果能关久点,关彻底点,未尝不是好事。
开店的小老板们起早贪黑,全年无休,其实都是帮房东打工了,大环境好的时候,房东加租可以加到你白干,大环境不好时,房东顶多 “人道主义” 给你降点租让你尽量可以白干(只是尽量,事实你得亏)。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房东不参与生产,基本不承担风险,但却要分去最多的生产成果。
租客压着俩月甚至仨月的租金作为抵押款,进场的时候还交了笔价值不低的签字费(名目也叫入场费,顶手费等),要是租客能完成整个合同,那么押金无息可以退回,反之押金房东就吃掉了,下任租客过来承租,押金和进场费继续收。
要是租客合同期间生意兴隆,那么不好意思,谈新合同时升租一倍也是很常见的,哪怕原合同已经约定每年都要升租,谈新合同也要给你一部升到位。连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大咖面对合同到期很多都会放弃续约,一般人?怕是天选之子才行。
租客倒闭房东开心,因为又可以收一笔押金;租客生意兴隆房东也开心,下次签约租金可以往死里升。
我们看新闻总是看到档主,铺主,店主倒闭血本无归,何时听过房东血本无归的?那些小店家看上去大小是个老板,其实连古代的佃农都不如。古代灾年至少地主家都会没余粮,现在的地主天塌下来也没事。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原因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你不租大把人租”,这也是房东最爱说的话。
你倒闭了,马上有人接盘,我房东怕啥?你最好快点倒闭,我又能收多次押金。极端点,就算这店面空置一年半载,我也没啥所谓,之后有人接盘我收次进场费就能补不少。
一手房东持有商铺几乎是零成本的,他几乎不存在赌输的结果,但店主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这种根本不对等的游戏,要怎么玩下去?没办法玩下去。
所以,实体店倒闭潮在我看来要彻底一点,持久一点,力度要大到租客们知道这游戏不能玩,要大到引起神秘力量的高度关注修改规则甚至重置游戏,从而让房东也会疼、也会担风险,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否则实体店只会在不断折腾中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神奇的是 GDP 还可能会涨,牛逼不牛逼?
其实凄凉是人心凄凉,懂的都懂
08 年金融危机,至少还有句黄金 信心口号,那时人们就像珍珠港挨了一顿揍的美国人,信心还是有的
现在大家就像 45 年一月守东普鲁士的德军,机械,麻木
结果就是媒体开始报道二舅精神,然后死命宣传吃苦耐劳,忍耐的传统美德
然后继续摆烂呗
反正老爷们的钱又不会少,生活质量不会下降,
这是上海北京西路,西康路到陕西北路一段,步行半分钟能走完。一般的店关了。平行的南阳路那段的铺子在封城结束后关了五家,两个月了终于有商家入驻了。什么概念,成都太古里对面,北京王府井边上的小铺子能空出来那么久吗?只能说加油,要算 zz 账,不要算经济帐。但是奶牛必须挤奶。最后希望大家有点责任心,不要破坏大好形势。记住,倒闭破产什么的是不存在的。只有自主歇业。
这几张照片是我在今年 7 月 22 号下午四点多拍的,那几天上海的新增还比较多,最近随着确诊数的下降,南京路的人流量也有所恢复。
以下为原回答:
封控结束后第一次来南京路好好的走走,没想到见证了如此寂寥的场景。
空空荡荡的南京路真的让你无法与暑假联系在一起,往年那人山人海的场景才是南京路的常态。简单在这里走了走,目测至少一半的商家属于关闭状态,连美特斯邦威的旗舰店都不能幸免,让我最唏嘘的是曾经的网红白色 KFC,好像也停止营业了。最讽刺的是张小泉还开的好好的。
在福州路振鼎鸡买了半只白斩鸡,老板说去年这个时候一天能卖 160 只,现在一天只有 60 只,每天都在赔钱。
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据我观察上海是碰到困难了.
恶性循环开始.
这没啥,不用担心。
1、在目前的中国,所有的实体店、商场、饭店都应该关门大吉,因为店租太高。
我们国家地方财政全靠卖地。土地财政的结果:
地价无限高,
房价无限高,
店铺成本无限高,
租金无限高。
很可惜,消费者收入不是无限高。
2、国内缺乏对租客的法律保护,房东可以随意涨租金,随意逼迫租客搬走。
如果一家理发店,月利润一万,房租 4000;
月利润五万,房租会涨到两万;
月利润十万,房租会涨到四万。
大不了,一拍两散,房东宁愿房子空着,也不愿意别人用他的店铺赚大钱。
要算政治帐,要系统看全面看长远看,反正你穷死了没人看。最后,相信统计局的计算能力。
安徽多家餐馆 “拍黄瓜” 被罚 5000 元?监管部门回应。
7 月下旬,记者从合肥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合肥多个餐馆因未取得冷食类食品经营资质售卖凉菜被罚款。其中,包河区王良才酸菜鱼望湖城店因无资质在外卖平台上售卖凉拌黄瓜,被处以 5000 元罚款;庐阳区又驰餐饮店也因在网上销售凉拌黄瓜被罚款 5000 元。在池州一论坛上,也有餐饮店老板发帖反映,称自己在店内 “拍黄瓜” 做凉菜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5000 元。“拍黄瓜”为何会被处罚五千元?新安晚报者对此事进行了调查。
负责此次案件的喻姓执法人员回忆,当时举报人称自己吃了不干净的饮食肚子不舒服,矛盾焦点就指向制作的黄瓜凉菜。“我们调查发现这个店是没有冷食许可。” 接到举报后,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对餐饮店做出了警告的处罚,但是举报人继续投诉,市场监管部门还为此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当时就怎么处罚进行了充分讨论,因为这个情况(无许可制作凉菜)也不是一家、两家。”
最终,执法人员经过综合调查发现,举报人的消费事实已发生,下单支付、送货、使用全程都有证据证明,另外消费者表示吃完之后身体很不舒服,所以最终决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给予涉事餐馆罚款 5000 元的处罚。
还没开始呢,这才哪到哪啊,很多人说自己老家好的那是因为去年的转移支付和卖地收入还没少,外加回乡的年轻人还有点积蓄。明年各地施一公收入下降和失业鸭梨袭来,一样消费会减弱,传导效应会慢慢来的
你说你们这些小微企业,小老板,格局不能放大一些?就不能为国家做做贡献向银行贷点款,保下就业,增加消费,增加内循环,等危机过去了,最多被银行告上法庭,戴一顶老赖的帽子,历史会记住你们的功德的!!
老爷们说,没有这回事。
很多人说上海,这个真心不假……
我自己经常去的很平民的小店,几乎都关门了
时间稍微久一点的商场楼,几乎可以说一层一层的倒闭
现在除了大的连锁店可以支撑,个体户可以说几乎是死绝了
很悲观,我来补几张躺平国家的图片,这是 7 月初我拍的悉尼最大地铁站外面的广场,躺平的清零的都这样,以后会发生什么大家可以想想。
………………………………………………………………………………………………………………………………………. 更新一下
没想到随意键政一下还这么多关注,我是很久没去 CBD 了,所以那天去看到这么萧条和记忆里差别太大就随手拍了几张,评论里面悉尼的朋友们说他们那繁荣着呢,只是 CBD 因为居家办公不行了,但是说实话,没见过经济繁荣然后执政党大选下台的,政府的经济报告在这里 Ministerial Statement on the Economy,看了半天好像除了 CPI 增长大幅超预期,其它都不行。
我觉得土澳的躺平和国内的清零其实都是各自的唯一选项。土澳不是没有尝试过清零,墨尔本全球最长封城城市,悉尼封城也超过百天,但是封了个寂寞,为什么?想想上海把小区的墙都拆了,也没有居委会,就靠警察随机街上抽查,封得住吗?封不住自然还不如躺平。国内没法躺平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严格的分级就诊机制,如果真的严格分级就诊,没有社区医生转诊根本进不了医院的大门,看不了专科医生,那放开就放开了,无所谓,都堵在社区医生那了,吃点 Panadol 回家等自愈去吧。怕就怕在还挂着社会主义招牌,医院的大门谁都想进,谁都能进,那到时候医院的景象怕是要动摇执政基础的
人在魔都,和老婆都是外地来上海的打工人
她工作比较稳定那种,我是互联网混着
一个 70 平小房子供着,公积金倒是也够
一个 2 岁多的闺女,也无二胎执念和计划
其实相对来说,我们可能还算能过下去那种
但,现在我真的很愁
疫情期间工资 5 折了一次 8 折了一次
疫情之后,肉眼可见小区周边的小店越来越少,东西越来越贵
最近的时令水果,葡萄比往年平均贵 50% 以上吧
就是往年品相过得去的最便宜的葡萄可能在差不多 7-8 块,今年我几次去买水果店最便宜都差不多在 12 左右
买水买纸什么的,以前都是想起了就超市外卖到家不太在乎价格,现在也基本上多多买菜美团买菜什么的
疫情期间的某个较为有良心的小区团长,现在也一直还呆在她群里,偶尔买些很划算的团购
不敢动,钱只敢先放着
吃饭?家里的水准没降,毕竟有娃有老人
但我自己上班的午饭
哦, 刚下了一单
这家我吃了好几次,基本上加瓶可乐在 15-17,不加的话,13 左右
说实话,我很好奇这种价位,他们怎么挣钱
闲来摸鱼,随意更新下
其实我家还 OK,还能过,且肉眼可见这辈子也不大会离开魔都
我和妻子应该都算是低配版小镇做题家吧(只能到 985 到不了 c9 或 top2 那种),区别在于她是小镇,我是农村
双方父母都没家底,养我们长大念书就已经用尽全力
现在的工资么,其实还过得去
前些年二十七八的时候,其实花钱也大手大脚
当然,那个时候周围的环境很好,似乎大家都不太为钱担心
人到中年,80 年代中期的我们,错过了太多暴富和阶级升级的机会(当然,没有资产和后路兜底,很多机会摆在眼前在当时也选择不了)
现在有了娃,双方老人也渐渐老去
教育、医疗,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从小生长的环境让我忧患意识比较强
看着周围的经济形势萧条,本能地开始选择收缩
车子能用电就不用油,午饭么,对付对付也就得了
余生所愿,尽量体面地送走双方老人,给我闺女再挣些底气让她轻松点
第 2 次世界大战以前也是这样
新经济的崛起啊!也许不久的将来,我就能吃着数字美食,住着 VR 的别墅,搂着区块链的老婆,吼着物联网的孩子啦……
只看回答的图片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上海经济药丸,都在看衰,**因为大部分回答下展示的肯定是关门照,一片颓势。但上海还是全国唯一一个财政收支为正的地区。**究其原因上海经济的基本盘是港口贸易和金融,还有大公司在上海的总部(办事处),个体工商户和居民消费是其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
外地人确实难,损失很大。我也不是为了粉饰太平,吹嘘上海的大经济无视普通人的生活之类的,我也是普通来上海的外地打工人,只是根据自己的小调查做个理性分析和客观展示。
大范围倒闭的主要是地铁站周边或者以旅游客源为主的外地人开的小店,在这种防疫政策下,地铁周边房租成本过高确实难以为继。
淞虹路地铁站旁边速食小吃街关了一大半↓
同样淞虹路居民区旁边小吃店基本正常运营。因为房租成本相对低一点,人流量稳定。
很多人拍照的安福路网红店依然火爆,而且新开不少新店,清一色的网红店正在装修,**都是这种网红打卡社交属性的,这个也是未来上海开店的趋势。**逛街吃饭、一般购物的功能性下降了,社交和娱乐休闲需求提升了。
越多走就越会发现 gdp 这种发展价值衡量的荒谬和落后性。看似光鲜亮丽、不食人间烟火的网红打卡美照,真正靠的还是大夏天在闷热房子里光着膀子装修干活的劳动者们。
其他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这个内陆地区、三年来没有一例确诊的小城,都已经撑不下去了,地下商业街我今天又发现四家女装店倒闭,两家鞋店倒闭。我前男友妈妈之前服装生意做的还算不错,有四家店,开了近十年了,现在全亏的一个都不剩了,全都赔本转让啥的。
一个从来没有确诊病例的地方都如此,我不敢想象那些一年就动辄几次疫情的地方。
人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说了,谁让你不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谁让你不用自己的车开滴滴,你这是咎由自取。
不要只看这些小利,要算政治账。总体还是赢的。
这一波消灭了大量的资本家,沉重打击了为富不仁的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能有什么结果,当然是稳中向好
坐标厦门。
去年的今天有一波疫情,那几天小区还没封闭的时候,出门拍了一段小视频,附近商业区几乎都挂着转让。没几个小时,视频就被 dy 删了。
时至今日,挂着转让的店面大部分还在转让。
无论实际情况多么危急,中国统计局都能轻松化解。
追很高一下,个人感觉其实还是有解决途径的,就是允许个人破产,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现在国内经济最大的阻碍其实就是房地产,房地产价格过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生育问题,消费问题等等),店铺也是一个道理,个人倒乐意看到大量店铺倒闭,只有经历市场的主动出清,才能有效基调泡沫,目前实体店铺说白了就是在给房东打工,二战后为啥经济会腾飞?因为都打烂了,实体,金融都打烂了,市场出清也是一个道理,破而后立,只有房东知道店铺卖也卖不掉,租也租不出去,才能有效遏制房租的飞速上涨
感觉疫情现在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管控吧,实体店铺一年关三次,一次一个月,一年下来赚不到钱,不管控吧,两三亿的老弱病残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重症,也有三万人了,还不加普通人,每次病毒一变异就来一遍几万人的重症,一年一次,估计大部分人为了家里的老人小孩也不会经常到处嗨了,实体店铺也完蛋
说点题外话,其实疫情前店铺就越来越难做了,为什么难做还是因为经济大环境早就慢慢变差了,16 年去库存的时候就开始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错觉,我 16 年毕业,刚毕业工资一个月才 3000 多,我老婆也是,那时候租个套一的房子才 1200,每周还可以出去吃个饭看个电影,后来工资慢慢涨到 1 个 W,房租也变成了 2500,还越租越远,反而每周出去吃饭的次数变少了,因为以前一顿饭两个人不到 200 就可以吃得很开心了,现在没 300 吃不下来了,电影票也从 30 一张涨到 50 一张了,说真的,这几年下来最直观飞感觉就是收入确实在慢慢涨,但是远远跟不上生活成本的上涨速度,大家在刻意减少生活的支出,再加上房租的飞速上涨,必然导致店铺经营愈发困难,疫情只是让本就苟延馋喘的人经济提前寿终正寝罢了
老百姓都在这叫唤着民生多艰,但我怎么感觉老爷们是喜闻乐见呢!
我听说过去的地主老财就喜欢天灾人祸,百姓卖儿卖女的戏码!
不过我们不用太过担心这个,以真实人口下降的速度,我们已经没有儿女可卖了!
这都不算事,还是得继续防疫!精准隔离!随时准备隔离!发展经济,不存在的,政治正确高于一切!
并不会…… 这东西会动态平衡…
倒闭的多了,闲置的多了,那么房东们也就不好过了,他们就会降租…
然后新的一批人发现有利可图,会很快补上…
最终就是新人换了旧人。
像我,以前盘个店转让费 20 万,现在盘 5 万… 给钱就转… 那我肯定就去盘了…
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疫情期间没怎么受冲击,现在抄别人留下的底…
真的能赚钱…
相当于他们替我们扛过最黑暗的时间段,终于活不下去了…
我们低价收过来,黎明来了…
像我接的酒吧,4 月疫情还不明朗,店家活不了,有钱就转,1 万块钱连货都给我。
房东说需要钱,一次交一年送 6 个月…
这便宜我占完,赶上了 51 和 520,我成本就回来了,并且还赚了不少。
他们要坚持下来,这钱就轮不到我。
现在我看好一家店正在挣扎,我打算后天回去收过来。这一周时间他跟我聊的转让费降了一半,还跟我说可以先付 50%…
所以明白没… 其实就是新人换旧人,也许后面也会有新的人把我们换了,很正常。
没必要因此担心什么经济就完蛋了,不至于……
只要有我们这种接盘的就行…
你幻想的是所有人都干不下去,房东吃瘪然后高层关注最终怎么怎么……
但实际上,是一堆兜里装着钱的人,在笑着看那些要倒闭的店家还能挣扎多久,计算什么时候自己上场接盘才能把价格压到更低…
税收谁交都是交… 你倒闭了,我接盘交上就行了… 国家确实不至于去关注这税是张三还是李四交的这种破事儿…
我觉得不用替我担心明年后年…… 闲的蛋疼
我开个小破店,年租 4 万,转让费 1~2 万… 卖点酒… 挣年轻人钱…
单店成本 5 万早特么的回来了,我 8 月前那几个月都懒算。
然后单店利润现在一个月也就一两万,5 个店一个月 5~10 万利润没问题。
到年底还有 7 个月,加起来基本赚 35~70 万问题不大。
一个个的讲什么明年我怎么过… 年底这钱放兜里明年就是封一年都无所谓… 而且我大不了不做…
讲真我哪怕明天关门,我都是赚了几万块的…
这就是抄底的好,你扛不住挥泪甩,我就可以用原本一个店的钱收两个三个回来……
只要成本低,就不用担心亏…
今天彭叔开车在街上,看到周围的店铺,关的越来越多了。
就很小的细节,大家就能看出来,这两年,普通人是真的难。
为什么现在普通二手房卖不动,房价老是涨不起来,核心因素,就是大不部分普通人,都真的很难。收入减少,开支增加,而且最讨厌的还是物价居然还涨了,你说这多纠结。
普通人收入减少了,拿什么去接盘楼市呢?
楼市搞成这样,可以说,如果不是调控的话,房价早就凉凉了。
楼市调控不是为了把房地产泡沫给刺破,而是为了让房地产稳住,不要倒了。
彭叔举一个很城市为例,就像沈阳。
大家之前觉得沈阳房价跌个不停,是因为沈阳楼市调控太严格了,所以沈阳房价才跌,那么自从去年年底之后,沈阳的粉丝应该都知道,沈阳已经悄悄的把限购和限售给放松了,但是现在沈阳房价涨了吗?
还是没有涨,反而跌的比以前更快了。
因为不是调控让沈阳房价下跌的,而是沈阳本身就支撑不起这么高的房价,以前有调控在,大家还可以说,看,是有调控,所以沈阳房价才下跌,现在调控都没了,还下跌,大家现在想要找个理由,都找不到了。
中国经济赚的钱国企私企八二开。
私企总数的一半倒闭破产最多最多经济下探不到 10%,本身的增长是 7%,整体看基本不会有经济下探。
但是八成人的生活会很惨。
我周围的连干的不好的餐馆都倒闭了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经济不好的时候,其他店改为餐馆,现在改成了餐馆也倒闭了
另外一个,我发现躺平的确实越来越多了
我假期的时候过的像个老年人一样,每天睡到自然醒。不过我依旧发现有些人像我一样。
鸡汤越来越劣质,不能指望非常劣质的鸡汤效果会好。宏大叙事也很快不好用了,伊拉克战争确实没有我家豆腐馊了,对我影响大
未来的几年,很可能是经济政策不管用的几年,也很有可能是社会变革的几年。
干掉 996,推行八小时工作制,提高福利。压缩各项支出(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公务员收入也是很难给砍掉的,砍掉的是其他公共支出,比如,当地的公交车补贴。有些地方已经展现出来,公交公司没了补贴之后,间隔增加,车少等情况)
从不生育开始,我发现大家反对的途径不是在网上逼逼,而是真的通过不结婚不生育来降低自身的生存成本。我们中国人其实挺有意思的,表面上很多人不关心政治,其实暗地里巴不得政策向自己方面倾斜一点。
回答我们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大家消费变得很谨慎,即便是有双减政策,我仍然要对子女的教育付出很多,教育这一块,国家的投入还是太少,小孩子的各种培养,不仅仅是在学校里面开几节课就可以的,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工薪阶层是不敢大肆消费的。甚至会缩减很多平时的开支。
其实很多店在 17 年到 19 年的时候,房租年年涨。在 20 年 21 年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依旧沿用的是 19 年的房租,有些地方的经济数据已经回到 6 年前了(感兴趣的可以查一查,不仅仅是二线城市,有些三线城市可能也回到了五六年前)但是我们的各种负担还是和 19 年一样。这样就出现了,给房东打工,给银行打工的情况。我们社会的戾气产生很快。
大家很快就会意识到,每个政府其实都是一样的。不要指望谁来解救你,996 他能不知道?当年,富士康七连跳的时候也没有触及改革。你指望这时候能改革?
我们现在有两条路可以走,而且这两条路都要走好,才可能会有出路。
一是认真审视既得利益者的家族情况(如果他们想做这一块是极其容易的,他们掌握的数据很可能非常详细)把蛋糕切下一块给老百姓。冻结或者暂缓家族势力的扩张。
二是增加社会福利: 这两年增加的福利已经很多了,19 年生孩子还是要花几百块钱的,22 年生孩子可能卡里面会多出来几千块钱。但是这远远不够,一个孩子从出生到 18 岁,全在烧钱,一个人大概能烧掉八九十万。这远远不是,给点补贴就能够让人做决定的。
我们的老百姓其实非常非常的现实,也非常非常的朴实。但是你不能拿老百姓当猴耍,当驴使。
不能再多说了!一大早讲这些东西其实是很累的!大家多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这个对于我们来讲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洛佩西访台不访台,可能还没有我面前的一杯茶重要。
家附近 20 分钟步行有个购物广场,里面 2 楼 3 楼都有一条美食街,4 楼则除了电影院全是餐馆。
而现在 2 楼一共剩下一个做锅盔和牛杂粉的小店,3 楼剩下一个做湘菜的大店。4 楼的自助烤肉关了,海底捞的排队短了,牛排店关了。电影院外面的饮品店也关了。我走过去他们门外招揽客人的服务员都不怎么吱声。哦,对了,海底捞中间封城的时候停业了,等重开的时候里面的服务员几乎全换了人,我去问唯二两个认识来的怎么没看到以前的一个女生,他跟我讲全回老家了,就剩下他俩。
那是在主干大道上的,我再说说离我家就 5 分钟路程的那个购物广场,我还记得 21 年它开张时候的样子,鼓瑟吹笙,请小明星开表演。自助烤肉、湘菜、麦当劳、奶茶店什么都有,还有一个很大的地下超市,比 20 分钟路程那家便宜很多,解决了我很多买肉的需求。
它没了。
地下超市关闭,奶茶店关闭,自助烤肉关闭,好几百平的湘菜馆一整个饭点凑不上十几桌,金店、鸭杂店也跑了,计划后期开放的广场二楼连见都没见过就不搞了。
本来麦当劳还能苟住,毕竟这附近的都会来打个牙祭。但是前两天开始在麦当劳的门外扒沟,挖原来地下超市的位置,横向挖了几十米,几乎阻断了进麦当劳的路线,饭点人数明显比上周下降了几个级别。至少即使是绕大圈跑过来就为了那买一送一的麦旋风的我,当时也直接冒出来了算了回家的念头。
时势如此,见怪不怪,楼下门市房的服装店转手了三次,第四个也没挺到今天。
再谈谈围住小区的那些铁网,存在是有意义没错。但是我顺着一个方向走,发现有一道网贴着两侧楼拦在了十字路口的这边一路,两侧的饭店挂了。一回头,身后的街上一个人都没有,电动车、五金店的牌子下灯都不亮。
这儿从外看是个进不来的普通街道,从里看是个出不去的死胡同。谁会来呢?于是寂静,比来时街道外的敬老院都寂静。
房租又涨了,两年过去,我来时的价格比今天便宜三百块一个月。而且到处都在涨,也只能留下,懒得搬。
都在关注实体店啊。
我来说其他的。
某跨国 500 强企业,至少财务部门这块吧,人头冻结六个月以上,人员成本预期要优化 15% 以上。
相关业务往印度和新加坡转移。
信息来源该公司的大中华区财务总监和亚太财务总监。
数据有故意的小出入
别问,问就是我编的。
前几天的 t 贷已经达到 300 多家了,但是今天来看,好像没有后续了,又是国泰民安的风景。
不过,不论如何,t 贷这种事情很危险,会导致银行收不上账,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不论 t 贷是否能够解决,如何解决,倘若房价还要往下走,那么未来只会一天坏上一天。
有人开始 t 贷,真正的下坡路才刚刚开始,之前两年的疫情时期,不过只是前戏而已。
仅目前而言,失业率应该超过 25% 以上,企业降薪、裁员、破产普遍,gwy 居然也降薪,但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信息封闭的好,新闻、热搜、论坛都不让散播,那么照样日日笙歌。只要不发生在个人身上,个人对于社会的真实状况是无感的,zf 根本不会让你真的看到。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点在于控制,政策可以随时牺牲掉一小部分人让大家爽爽,稳住大盘。根本无需为大环境而担心,悲剧真的降落到你头上,你也躲不过。
随遇而安,才是底层最好的活法,你也改变不了什么。有活工厂干活。没活家里蹲,难道你还敢上街?
底层不过只是小蝼蚁而已,无需关心整个蚁穴,随波逐流罢了。如果降下大雨,躲得过也就算了,躲不过也就完了,小蝼蚁能改变什么。
这是 2020 年的数据,21 年还没出来。窥一斑而见全貌。
自打土地财政大幅降低之后,政府收入转为罚款,没收。
之后这种事还会越来越多,经商环境也越来越不好了,倒闭潮还会进一步扩大。
![](data:image/svg+xml;utf8,)
坐标 bj 崇文,路过看到一个新商场叫摩方(可能早就开了,我没去过),正好下班 6 点多了,无聊进去逛逛。
然后除了 it 的店铺还在支撑外,其他的都关门了几乎,而且正值晚饭点,没人来吃饭
餐饮更不用说了,根本没人。只能说挺可悲的,一片凄凉。
我觉得是好事,这些年以来,全国各地大多数地区,实体店商铺的租金越来越高。
房租过高不是一件好事,这极大的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增加了经营的风险,有很多人甚至辛辛苦苦忙活一整年都给房东打工了。
香港就是前车之鉴,过高的房价和房租,已经蚕食了经济的活力。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步香港的后尘了,过高的房租已经严重影响这些城市的营商环境。
现在大量的店铺空置,倒逼这些店铺减低房租,这对整个城市商业环境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一些好处的
会不断压缩社会中下阶层的生存空间和工作岗位,至于这会导致什么后果?自己想吧,我不想再次进入小黑屋。而且这种现象正在日益变的严重,如今已经不是小商铺活不下去,而是连大型商超都会被挤死。
一边说着医院负债累累,一边严查死防地不让人看病探病。
今天算是深有体会,因为咱是上海过来的,不管你上海哪里的,天天核酸阴报告也不管用。
人死医院了不要紧,不要影响防疫大业才是有大局观!
希望能有幸看到抗疫的伟大的胜利!
实体店关闭一直是趋势。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原因不外乎下面几个:1、网店的兴起带来的新的消费手段,实体店的营销以及服务跟不上时代,年轻人更青睐网购。2、实体店的成本更高,利润更低。实际上,实体店每年的成本都在提升,提升的大头是房租,其次是人工,得益于我们几十年来飞涨的房价,商铺合同一到期,租金往往会涨三分之一到一倍。这里吐槽一下,一二线城市很多商铺因为租金太贵租不出去的宁愿空着也不会降价。很多小型实体店老板一年忙到头赚的钱往往还不如房东多。3、疫情。这两年多以来,因为疫情,动不动就采用封城的手段,实体店的营业时间得不到保证,利润下降得厉害,而疫情对线上门店影响相对较少。4、个大电商平台疯狂补贴,不少商品卖得比进货价都便宜,单打独斗的实体店被打得节节败退,不信你们可以去看看美团买菜,朴朴超市,对比一下附近超市的价格。
影响:1、大量从业人员失业,实体店从业人员学历要求不高,初中高中毕业即可,数量庞大。2、一旦没有实体店的竞争,你猜电商会不会大量涨价。顺风车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3、不知道本地房东搓搓麻将收收房租,不行就出来打工体验生活的日子还能不能维持?
PS:本人从事零售行业已经 10 余年,今年 5 月份光荣失业,本来想回老家开店,结果因为疫情被吓回了广州。
再 PS:说个有趣的事,实体店的线上运营水得一 B,而电商线下的营运的水平也惨不忍睹,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天猫小店,京东便利店等等。
结果是,无论现阶段,科技如何发展,目前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实体。因为只要是生产资料,都需要加工,生产,运输、销售,这些都需要实体经济来做保证。
房产最不应该的是金融化,货币化。
这也不能全怪 zF 调不调控,主要是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老百姓对居住条件刻骨的渴望,渗透在脊髓里的诉求,展示出来的结果。今天不扯远了,就比如日本的房主泡沫,都好多年了,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
有房产,就有实体经济。
无论厂房,商场,商铺,楼房,街道,带动着国家经济的每一根神经,实体恢复不起来,地方经济造不出血来,怎么循环都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通过这些年的试水,结果只会越来越老火。
上层经济,科技已经进入了太空,
中层经济,各大平台电商崛起,资本化运作收割老百姓的钱袋子,老百姓每挣一笔钱,都得给汇率以及平台费。
下层经济,老百姓因为这场自然灾害(疫情)水深火热,收入越来越来少,最终的结果是,不先把实体凄凉问题解决掉,让老百性口袋鼓起来,就没法面对社会上的这些问题?
老百姓口袋里真没钱了,这是事实。
自然会问 ZF,钱都去哪儿了,
卖地了。
卖地的钱去哪儿了?
卖地的钱用来建搂了。
建楼的钱去了?
买材料了。
买材料的钱去哪儿了?
给工厂了。
工厂的钱去哪儿了?
还贷款了。
贷款的钱是不是应该还在银行里?是不是又扯远了。
回到正题,商铺闲置,大部份原因还是因为这场疫情,其次是互联网的分流,行业之间内卷。
我们一个个问题来梳理,
首先说这场疫情,已经三年了,政府举国之力,必须平息掉它,这应对疫情,这几年,特别是白衣天使、政府工作人员,解放军站士,社区自愿者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医院发热病区,隔离区,临时核酸检测点,方舱医院,生物医药,医药器械各方都提供了做好物质和实体场所。
疫情一来,只要是管控区,餐饮、超市、商场、娱乐场所全部关停。进货的商品,房租,人员的基本工资顿时没有了来源,这些必须的开销还是得支付,怎么会不关店止损;
如果是半管控区,人们在防护好的情况下,可以流动,实体店开头没有了人流,生意自然下降,应该支出的费用,一点都不会减少,没余钱是呆着守望,有余钱的逃离疫区,毕竟还是得用口袋里的余粮说话,但是大部还是在坚守,商铺怎么不闲置?凄不凄凉在街头巷尾转一圈就知道了,只有堵住疫情,让人流动起来,才能恢复人间闹市,所以尽快堵住疫情,尽快堵住疫情,尽快堵住,这句话说三遍,认同的点个赞。
互联网的冲击的确不小,特别是现在的人都不想在生活上花太多的时间,能够便利的谁者会选择便利,省时省事。对于网购是没有办法阻挡的,想问问实体店的商家,既然有实体店,为什么不做点网销,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互联网的问题?餐饮可以做外卖,服装店可以做代销,超市为什么不做的社团?
行来之间的内卷,自古都存在,货比三家呀。你的产品好,人家比你更好,你有价格便宜,人家还有更低的价格。为什么不会从自己的产品,店铺出发,去做些改变和调整?每个店里顾客进门都是带着需求来的,他们是才是真正的老师,要学会去满足他们,你做火锅的,人家要吃中餐,你能不能想办法炒两三个菜出来,支满足他的需求?
所以实体店关店潮,商铺闲置,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房租,政府不拿出点方案,给商铺实际经营的人们一点政策出来,现实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房东花了几百万,上千万的银子投资,投资是讲回报的,想改变就改变也不现实,其结果是,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直到房东降租,ZF 补贴出来,看能不能缓解这一矛盾。
跟房租有个毛的关系,生意不赚钱才是真正的原因,核心原因是经济在变差,经济在变差,经济在变差!
不是每一家店铺都是分分钟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店,大部分店铺都是沿街的小铺面罢了,总盯着核心区域最繁华的地段说事非蠢既坏,一个城市最核心最繁华的地段压根不会长时间闲置,拿这些地方去套别的地区毫无意义。中国大部分地区房租也就几万块,也就一个人工的钱,甚至很多店装修费分分钟可以换取两三年的房租。
大部分人输出情绪,讲所谓房东吸血,这种情况确实部分存在,但这些人想的不吸血方式就是压根不要房租,你当做慈善呢?
我所真实了解的情况,很多很多的房东,他们的房租价格压根就没房价的利息高,比如我之前开店租的一个房子,房东十年前五百多万买的,现在也只敢租十万,他拿钱去银行谈,5% 都是少给的,现在甚至有空租风险。
越是大店越不好租,因为投入太大,敢冒险并且有能力冒险的没有这么多人,小店虽然好租,除了核心步行街外大部分沿街铺以及小型人口聚集街道的商铺要不上价的比高价吸血的要多的多的多,我所了解好几个城市,他们房租收入根本就没有银行利息高,以前或许还有房价上涨预期,现在早就没了,大部分商铺已经五六年甚至十几年没有涨过了,和住房相比早就是冰火两重天的情况,而且许多没有住房支撑商业区都是整片空置,那些买房者才是欲哭无泪,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是贪官污吏,很多都是一辈子积蓄不炒住房但也不懂投资被忽悠的人,毕竟通货膨胀论和钱会越来越不值钱的理论一直有资本家不断向大众输出。
我不是在为某些恶房东洗,我只是想说我国其实大部分人还都是善良的,没必要矛头指向一个也包含大量受害人的群体当中。
开头就说了,大面积商铺关门的原因是经济在变差,没人消费店面自然撑不下去,很多小区整个小区的人都是每个月要还贷款的普通人,没钱消费再正常不过了,这是导致店面支撑不住的直接原因,别人不消费,店家没房租也不好干啊,而且房价的变动也影响不了已经买房的人,最直观的解决方式还是提高人民的收入!
还有另外两个客观原因,1. 网店冲击导致实体店大部分店铺都成了餐饮店,整条街的餐饮店内卷非常严重。2. 外卖对店家的严重吸血,商家付出的绝对不止网上所讲的 20%,且不说 20% 的抽成已经够夸张了,直接抽走近一半的净利润,外卖还逼迫商家参加各种免配送费满减之类得各种活动,看似消费者吃香,实际上大部分店家为了少亏都提了单价或者降了质量,而美团则可以在提升的单价上进一步抽成,完成消费者、骑手、商家都被操控吸血的局面,不信的可以随便去几个小店去咨询下卖家,大部分人被美团抽的钱是他房租的两倍不止,而且外卖并没有为商家带来多少额外的销量,整片区域大家都开外卖,总体消费的人没有变多,只有美团拔的皮是实实在在得,并且美团掌控一个区域后就可以完全为所欲为,谄媚的业务员分分钟翻脸变大爷,谁敢惹一个可以随时关门店限你流量的狗呢?至于说外卖也有成本的,我之前认识一个人,早些年大概一百多万就承包了整个县城的外卖业务,100 万就干起来了,还没一个小铺子贵,以当年 15% 的抽成还得舔商家给商家补贴劝开店的情况下都赚的盆满钵满,现在外卖几乎垄断小型餐饮且抽成和变相抽成更高的情况下,谁相信外卖亏损谁是傻子。
任何转移矛盾点且把矛头指向群众的事情都是资本家、政治家的阴谋罢了,他们躲在背后舒舒服服,而受尽指责的人也许同样是被操控得可怜人,譬如这里讲的被忽悠投资的小房东、被吸血还被抱怨的店家,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医生、教师、警察、公务员等等一大群普通人。
苏南三市之一,常去的一些商场肉眼可见的各种店面关闭。最近几周在外吃饭,熟悉的餐馆明显分量变少。
出口不是赚麻了吗?国企吃好就行,国企吃好就能给底下发 8 万一个月
你们这些耗材死就死了,谁在乎?
【结合自己身边的事,简单说一下个人的看法,限于个人知识储备,难免有所疏漏】
1、小微企业越来越少。
大部分小企业尤其是夫妻店这种,本来就是图个薄利多销,一旦销量下降,就很难维持下去了,只能关门了。
2、大企业、垄断企业越做越大。
小微企业倒闭后的空出的市场,大企业只要稍微投点钱,凭借自身的渠道资金,很容易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吃下来,凭借自身品牌优势,对后面想要创业的小企业形成高壁垒,垄断市场。
3、普通人想要创业越来越难。
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家中无闲钱,就没办法出去投资,抗风险能力也会比之前更弱。
总结一下就是:加速阶级固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我觉得,我的这个职业对于市场的反馈是最敏感的
疫情初期的时候,没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律师的工作,不论是体量还是业务发展,也算是在稳步进行
但是,随着疫情政策的不断变化,管控方式的不断加强
我们逐渐的发现,矛盾增加了,但是案件变少了
从诉讼的角度来看,说白了就一点——大家手里都没钱了
有人预测过,疫情的第五年开始,是律师的丰收年,因为疫情引发的矛盾,会逐渐激化,同时律师的业务也会大踏步式的增长。
但是,现在是疫情的第三个年头,矛盾的激增是实打实的
对于实体企业来说,一次封控,可能就意味着大量的客户以及资金的流失。
一次能撑过来
两次能挺下来
三次就基本可以等死了
企业一玩儿完,引起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劳动人事纠纷
现在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平台,又或者是在援助中心
关于劳动人事的咨询是越来越多的
单位发不出钱,员工手里没有钱
又找不到新的工作
人,撑不下去
企业,撑不下去
就感觉,大厦在崩塌一样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
楼会不会塌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的是,普通人手里是没有钱了
开发商的大楼也盖不起来了
社会矛盾以及普通人的戾气也会越来越严重
这个非常值得注意。
同时,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某些企业吧,就这样的情况,他还能疯狂的赚钱
这也是我不李姐的问题。
嗯,可能人家市场比较好吧,我还是孤陋寡闻。
疫情后是商铺大量闲置,
写字楼倒是一直在闲置。
导致更多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负债率上升。
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共有 46 万家公司倒闭,310 万个体工商户注销。今年将有 2.07 亿人失业,疫情导致将近 8 亿人负债。
企业清算同比飙升 23% ,今年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1076 万,同期还有将近 8000 万年轻人没工作。
2022 上半年依旧肆虐的新冠病毒,让魔都上海 2500 万人被围困在方寸之间。3 月,国内多点疫情反扑,波及 28 个省份。
2022 年 3 月份香奈儿,爱马仕,劳力士宣布停产。
6 月份维密直接破产,星巴克永久关闭 400 家连锁门店,贤合庄永久关闭 270 家连锁门店。
坐标河北廊坊,说个做核酸的变化吧,疫情期间,每天一次全民核酸无可厚非。封城解除后,改成每周两次全民核酸。持续了一个多月,又改为每周一次全民核酸。到 7 月初,又变成了每周每户做一次核酸,也就是每户派一名代表去做,由于我的工作需要跑外地,所以我们家的代表就是我。不过最近两周好像又没动静了,不知道以后免费核酸还能否存在。你觉得是地方 ZF 顺应了不要过度防疫的要求?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财政扛不住了而已。
廊坊的疫情封城是 3 月初开始持续到 4 月,但直到 5 月中旬才开放餐饮和娱乐行业,6 月初开放堂食。这期间死掉的小饭店、小旅馆不计其数,有的店铺年后装修好了根本没营业就直接盘给下一家再次装修了(装修公司点了个赞),这还是好的,更多的商铺是人去楼空,贴满了出租、出售的告示。那些卖服装鞋帽的小店,以前天天写” 撤店狂甩、一件不留 “,那都是忽悠人的,撤了十年都撤不掉,但这次是真的了,都不用他忽悠,你晚两天去就真的关门大吉,啥也买不到了,不但衣服一件不留,连人都没了。
实体店关闭潮,商铺大量闲置,到处都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这不是更有利于抗击疫情么?
实体店关门,免得人员集中,商铺闲置,这些人没了收入,只有老老实实呆家里,即使有钱人,看到 “到处都是一片凄凉的景象”,也没心情乱逛,只有回家呆着, 这能有效阻止疫情。
等到绝大部分人都老老实实呆家里,疫情自然消失了。
疫情消失了重新开放,只要有一个阳性马上再封城,只要持之以恒,来个十几次,什么病毒经得起这么折腾,疫情自然会消失。
结果就是牛马们所需要的第三产业和非必要的劳动力再生的供应全部慢慢消失至没有。
所有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厂,拼命生产各种商品出口换美元,国内不卖,自然牛马就没有需要钱的地方了。
工厂嘛,给牛马们喂饲料就行。众所周知,我国的牛马是最吃苦耐劳最有忍耐性的,但凡有口吃的都会继续的干活。
不怎么样啊,服务业实在不行了垮的差不多了,那么鸡娃出来的大学生牛马找不到工作,然后只能迎接进厂拧螺丝的美好未来,最后牛马们在快手抖音里骂着资本家和美利坚的剥削在宿舍里入睡。
疫情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说萧条还觉的好听了,本来生意不好做,疫情再来,更加难做,交不起门店租金导致一大批的实体店关门大吉,这些小老板们也是万般无奈啊。老百姓有的商品线下没地方买了也只能在线上去消费。由于疫情上海的电商企业在经历 3-5 月份的封控低谷期之后这时候会迎来一波曙光,老百姓生活日常用的日化、个护、母婴用品、3C 数码小家电等品类都会得到一定的快速消费增长,也继而带动了物流快递行业、物料企业等等相关行业。上海中小企业现在正在慢慢复苏回血,因为那几个月实在亏得太多了,据我了解身边一些小微企业老板朋友,基本都是亏损,盘子小的少则几万,盘子大的多则几十万啊,实体个体户小商贩就不用多说了,没生意做房租你也得照样交给房东啊,这不导致一大片的关店潮,一些有点实力的小老板才勉强撑住,后面也是要快马加鞭的回血才行的。没实力资金少的肯定要直接关店了,及时止损啊。
关店潮的影响会直接导致一大批的失业潮开始。
目前老百姓总归日子还需要过,在这个一线大城市,就算你躺平不需要成本,害,难啊,躺平也得要吃喝行住。好了,这就问题来了啊。吃,你得柴米油盐都要买,还要吃肉吃菜,有人说我吃外卖呀,我算了一笔账,外卖方便是方便但是不便宜啊,随便点一个都得要个二三十吧,一天早饭随便吃点什么煎饼馒头豆浆的或者熬点稀饭对付一下,那午饭晚饭你要吃,往少了算一天就算 50 块一个月 1500 的中晚饭,早饭要吃好就算 10 块吧一顿,那一个月 300,点外卖伙食费一个月就是 1800。折算每天是 60 元,你 60 元自己买菜做饭不香吗,五花肉一斤十五六块,天天吃肉都可以了。
住,一线城市房租不便宜啊,我以前租在宝山的通河新村的时候,租的主卧,每年房东死皮赖脸给你涨房租,硬是从一开始的 1200 涨到了 1700,你跟房东扯没用,你不租外面有大把人要租,靠地铁是很贵了,嫌贵租不起也只能找郊环了相对便宜些的,只不过交通费用肯定要上去一些了。
去租房 app 上又看了下现在的租金,那叫个坚挺有力啊。对于上班族来说,本来生活开销大,房租却是大头,那你就折中算它 1500 吧。
吃喝住算好了,你再算一下行,打工人基本两点一线,要么坐公交车要么地铁,公交车地铁你每天最起码也得要十几二十吧,以前我从顾村公园 15 号线去闵行紫竹高新区上班来回 14 块钱是死的,加上公交来回 4 块,加起来每天要 21 元,做五休二的话每个月也要 462 块给交通。好,近的你骑电瓶车那就忽略掉了,如果你开车,好了,油钱,停车费,这都要钱,有人说现在路上都电车比较多了,充电的不要花太多,好那你就不算油钱,停车费用总归要交吧,一个月便宜的贵的折中就算 300 好吧,加上充电的钱其实和坐公交的费用差不多了。那交通大概就算它 450 元。那我们吃喝住行都算一起看看一共是 3750 元。这个钱还是比较保守的,还是那种有规律两点一线的规规矩矩上班的打工人一个月的开销,还不算出去玩、买生活用品、买衣服鞋子、还花呗等等这些。
害,五味杂陈,其实到此你心里已经有一个数了。但是你最起码比失业的人要好一百倍,失业了就等于失去了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整天过得提心吊胆的为生计犯愁,啥都不干你至少要三四千的日常支出是要的,拥有着稳定工作的你,至少可以安稳的躺平。
但是对于失业的人来说无非是艰苦的,一边要积极的找工作,BOSS 直聘,猎聘等 app 每天都需要联系投简历,一边还要想办法怎么应对当前面临的生活困境,寻找其它的路子为自己谋取一些收入。
另外需要说的是如果失业了且是非自己意愿失业也就是被动失业的,之前都正常缴纳社保的,都可以向社保中心领取失业金,一般每个月一两千块钱吧,上海这边一个月 2055 元,至于可以领取几个月,要看你缴纳的社保年限,缴满社保 1 年的就可以领取 2 个月的失业金,以此类推。真的是逼到如此窘境了也别怕丢人,毕竟要吃饭的还管啥面子,再说别人也不知道你领取失业金的事,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也是属于你个人应该拥有的国家合法权益。具体可以电话咨询 12333 咨询一下。
由于这个疫情,很多小公司的确很难存活,各种当地的政策也有,比如什么企业补贴政策,说到底还是没能完全普及所有遇到困难的企业,各种门槛条件,所以说普惠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有的政策对于企业来说无非是隔靴搔痒不顶个多少大用,比如你招一个失业三个月的人来上班,政府给你企业 2000 一个名额的补贴,看到这个老板绝对气哭,我裁员一个就可以减少每个月一个员工的工资成本,你 2000 算个球撒。政府肯定要重视重点科技行业的企业了,这些扛大梁的总归要照顾一些。至于小虾小米的非重点科技高新的也是顾不上了。那叫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如今的就业形势也是十分的严峻,简历你投了几十个可能只有一个回复,且回复说:对不起,该岗位可能不适合你,祝您早点找到满意的工作。
现在上海还时不时突然来个封控管制两三天的,也挺担心。但不管怎样,希望都能挺过这次的难关吧。
生产的东西太多, 居民买不了这么多. 就会萎缩. 这是国家说的去产能.
这话是修饰过的, 真是的情况是, 居民消费能力枯竭, 不能再买买买了, 东西卖不掉了.
时间:2022 年 7 月
地点:罗湖火车站,罗湖商业城,罗湖口岸
想起几年前,这里还是欣欣向荣,人流如织,而今恍如隔世。
一切责任都在美方,向二舅学习!
二舅,没事儿您就偷着乐吧!
等下完了这盘大棋,美帝及其走狗彻底玩完,就天天都是好日子了!
等着吧…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周一晚上去市中心吃饭,七八点的样子,一楼临街莫得人
结果就是中国房价泡沫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暴跌而加速破灭(人口负增长导致中国房价泡沫破灭)
中国房地产——吃人!
烂尾楼是中国房价泡沫破灭的代价之一,但是更大的代价是广大的高位买房接盘侠,他们用远远高于内在价值的房价购房,而且是 30 年的房奴,跟 30 年的有期徒刑一模一样。
现在的中国处于房价泡沫破灭阶段,而且泡沫还会继续破灭。
至少 24 个城市出台行政限跌令,防止房价跳水和房产抛售,这无非就是告诉全社会:房价在暴跌,而且量价齐跌无人接盘!
谁是中国房价泡沫破灭的代价?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的烂尾楼业主,为卖高价而承诺的配套设施不见踪影,为赶进度而偷工减料的房屋质量、房企上下游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的商票,还有最广大的高位买房接盘的人民群众:他们用远远高于真实价值的房价买房,纸面财富无法兑现,真金白银打水漂,财富幻觉开始觉醒,银行和法院有的是办法对付 30 年的房奴。
中国房地产的本质是收税,收进城税,收 30 年的未来税。
中国房地产的出发点是土地财政,落脚点是普通老百姓和年轻人买房接盘。
所以一切兜售新房和二手房的花样,其目标只有一个:忽悠老百姓和年轻人加杠杆买房接盘,谁敢断供就让银行和法院收拾谁。
房票即绑票,逼着普通老百姓和年轻人用自己的贷款买房接盘。
养老只能靠自己。把房子当存钱就别想了,中国的房地产是用来收税的,无论是 30 年的税还是房地产税,收上去的税都已经用光了,还会返还给你个人吗?你买的房越多,交的税越多,国家越感谢你。
中国每三个劳动力就有一个是房奴,用房地产收割中间收入群体,达到消灭中产阶级的效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定孕育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
利用卡介苗数据推算出生人口,2018、2019、2020 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分别为 993w、916w、859w,与国家统计局数据相差 400w-500w。
中国总人口实际从 2018 年就可能开始负增长了,只是 2018 年的时候,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还能虹吸农村地区人口,农村地区先于城市人口负增长,然而城市人口从 2020 年开始也出现负增长,北上广深 2021 年统计数据也支撑不住出现负增长了。
韩国商品房成交量暴跌 70%
美国新屋销售再创近期新低
深圳新房、二手房销售增速未见回暖,二手房挂牌量近 9 万套
杭州二手房降价房源远超涨价房源
——抱团取暖的一批人和抱团停贷的一批人,都是乌合之众。
这里的产房静悄悄。
这里的房产也静悄悄。
认清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人口负增长,房价就暴跌。
“人口负增长,房价就暴跌。”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最新的政治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房住不炒,通篇未提 “住房消费” 这 4 个字,资本市场说了 90 多个字,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郑州是中国烂尾楼之都,所以郑州的银行不良率最高,比如郑州城商行,而且郑州是第一个撒绝户网的城市。没想到赣州比郑州更狠:让 70 岁的人背负 30 年的房贷;无锡最狠:凭大学在读证购房,挖韭菜根!广西玉林买房送工作!珠海等至少 15 城一人买房全家公积金帮忙!乌鲁木齐逼着老师暑假卖房子!
想千方设百计挖大坑请老百姓和年轻人买房接盘。
中国版本的房地产次贷危机。要在危机全面爆发前把所有的房子都卖掉。
互联网大裁员,深圳杭州的房价因此而继续暴跌。
杭州亚运会延期举行。
杭州房价因为亚运会延期举行而继续暴跌。
2022 年 6 月 27 日中国第 3 家房地产企业中国恒大被申请清盘。深圳:对恒大的处置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2022 年 7 月底公布恒大破产重组方案。不良资产的处置价格是市场价的 2~3 折。融创就是第二个恒大,碧桂园是第三个恒大,谁是第四个恒大?谁是第五个恒大?
恒大归零,但许家印不会,许家印哪里怕洪水滔天!
希望恒大的国内以及国外的债权人们,纷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对恒大申请清盘。
深圳宝能城 484 套豪宅将拍卖、变卖,用以清偿平安银行债务!
深圳湾豪宅开发商半岛置业宣布豪宅停工,全员待岗,公司债务爆雷!
深圳龙光地产位于深圳南山区前海的豪宅全部烂尾。
深圳华讯方舟位于宝安区西乡的住宅烂尾!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子照样烂尾!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住宅用地流拍和撤牌地块数量达到 836 宗!流拍撤牌率高达 23.5%!
中国房地产的真实成交顶点是 2017 年,从 2018 年开始全国各地请演员请房托表演,从此之后房价阴跌变阳跌,阳跌变暴跌,暴跌变量价齐跌无人接盘,断供与法拍齐飞,爆雷与流拍共舞。
本来要给广东省的订单转移到了越南,中低端制造业向越南转移;十四五期间制造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人口也要随着制造业朝中西部转移,本来全国总人口从 2020 年就实际每年减少,东部地区房价还要暴跌。
2021 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数为 1768.16 万人,比 2020 年仅增加 4.78 万人。
2021 年末广州常住人口数为 1881.06 万人,比 2020 年仅增加 7.03 万人。
广东每年的新生人口都是潮汕地区支撑着的,广州和深圳的房价还要继续暴跌。
有的人因为股价暴跌而不得不卖房,有的人因为房价暴跌而不得不卖股票。
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就是房地产长期下行的年代,日本主动房地产去杠杆,中国被迫房地产去杠杆,房地产去杠杆时代就是通货紧缩的时代:现金不仅是王道,还很霸道。储蓄、保险、理财,学有余力的投资。
那些指望买房抗通胀的,通胀没看到,倒是把自己真金白银搭进去,高位买房接盘了!而且还是 30 年的房奴接盘侠!
世界各国央行推出 20 年来最广泛的加息措施,全球进入加息加息加息时代。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坚决不会使用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2012 年至今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年均增速 10.8%,与名义 GDP 年均增速基本匹配;2001 年以来中国 CPI 年均涨幅为 2.31%,美国年均涨幅为 2.28% 两者差距仅有 0.03 个百分点:有力地打了金融流氓们用大通胀吓唬老百姓买房接盘的脸。
如果中国不大放水,那么中国房价还要继续暴跌,而且是量价齐跌无人接盘。
现在所有人都看到的房地产不行了,现实其实早就已经不行了,这是客观规律。
推动房地产税实施,地方政府推三阻四的,今年 1~5 月全国除一线城市以外绝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放松了房地产调控,可是新房卖不掉,土拍是国企央企在捧场,二手房挂牌量激增:现在收你房地产税,没意见了吧?没话说了吧!
房地产税是最猛的一剂催化剂,会加速中国房地产负动产时代的到来。
2022 年 10 月份党的二十大再提房地产税,12 月底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2023 年在深圳杭州厦门首先试点房地产税。
目前为止 14 个省明确加强建立省域副中心,目的就是分省会城市的资源给省内其他城市,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省会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暴跌。
指望年轻人买房接盘的还是算了吧,中国的房子是用来收税转移支付给公务员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银行自己狂收利息用的,所以读书多而且聪明的年轻人才不买房:白嫖永不为奴。
中国是稳汇率还是稳房价?跟美元 PK,能稳住汇率就不错了: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大部分都是一些国企央企在拿地而已。新房卖不掉,二手房又来抢肉吃,土地卖不出去,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房地产税势在必行。
对 50 后 60 后等的房子遗产,还要征收 50% 的遗产税,遗产税是直接税,可以直接补充地方财政,是房地产税的重要补充。
2022 年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给人看的数据全国新房均价降到每平米万元以下,同比暴跌 10.3%,新房都量价齐跌,二手房更加惨不忍睹。4 月份全国房屋销售膝盖斩!五一假期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价齐跌,同比再降 52.3%!而非重点城市新房销量是脚踝斩!
数字维稳统计局公布的给人看的数据:2022 年前 5 月商品房均价暴跌超 10%!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 4.0%!不仅新房卖不出去,二手房更卖不出去,量价齐跌,无人接盘,房企还债的钱都没有,哪里还有钱去拿地或者盖房子!
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人口负增长的年代,中国房地产市场还会继续下行,中国房价还会继续暴跌。
仅仅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 1120 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全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就开始每年减少了:全国重点城市房价因为总人口每年减少和乡村振兴人员回流所以还要继续暴跌
普通老百姓和年轻人不消费,投的那么多大消费怎么赚钱?投的那些硬科技企业劲儿往哪儿使?
新冠疫情两三年了,俄乌战争给中美战争打了个样板,2018 年中美贸易战没有觉醒,现在老百姓已经普遍觉醒了,所以在降低自身负债,增加持有的现金。
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改善型需求给洗脑了!租房才是消费,买房就是投资。中国房价泡沫还会继续破灭,普通家庭辛苦赚的钱不要给房价泡沫做了陪葬。
跟谁有仇,劝谁买楼。
流动性是金融资产的生命:甭管你什么时候买的房,买的哪里的房,只要卖不出去,没换成现金,那都是纸面财富,啥都算不了。
纸面财富无法变现,这就是财富幻觉。房子换成现金是最惊险的一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持有人。一瞬间,买盘虚空,而卖盘奔涌,大单小单,争先恐后地逃命……
2022 年美元加息 7 次并从 6 月开始每月缩表近 950 亿,还带着欧元英镑港币一起加息,这个时候的人民币降息降准,A 股还得跌,中国房价还要跟着暴跌。
2022 年 1-4 月份房贷直接转负增长,新增的贷款也是在借新还旧。说明居民房贷能力已经到极限了,全国制造的韭菜盒子过剩而韭菜不足,而且韭菜的接盘能力没有了:没人买房接盘,中国房价就是继续暴跌。
再苦一苦买房接盘的老百姓,忽悠老百姓和年轻人买房接盘,骂名由美国承担:美元加息,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资产泡沫破灭,中国房价还要暴跌,量价齐跌无人接盘。
少子化降低房地产需求,老龄化加剧房地产抛压,房地产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政策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加速加量降价供应,美元提前缩表又加息,房地产税加大房子持有成本、缩短限售期到期踩踏式卖房:中国房价断崖式暴跌
老龄化加剧房地产抛售压力:因为老年人最大的需求不是房子而是医疗。房子能不能换成现金,这是一个大问题。
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无论是大众自发炒成的,还是政府政策炒成的。
只要是泡沫,必然破灭。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忽悠老百姓房价软着陆是自欺欺人的,泡沫早刺破比晚刺破害的人更少,剩下的人才能以大消费为主的内循环:房地产不死,大消费不兴;打掉房地产,经济内循环!房地产不死,大 A 股不兴。
整天媒体们和砖家们忽悠普通老百姓房价软着陆。地球月球火星上都能软着陆,黑洞上也能软着陆吗?
这次不一样?中国不一样?你的房地产泡沫都已经集齐了所有的金融投机泡沫的共性特征,你能有什么不一样!
说好的房价永远涨,买房抗通胀呢?!房价怎么一直在暴跌?想打折低价卖房平台不让上架?房产中介忽悠的大通胀在哪里?
一方面忽悠别人忽悠自己 “钱放在手里会贬值”,另一方面 “能贷款就别全款”“能贷多少贷多少,能贷多久贷多久”——现在又抱怨房贷利率太高了,贷款利息比本金还多:这是多么前后矛盾的人生啊?自欺欺人!
租房才是刚需,买房就是投资。投资买在了房价泡沫最高点╭╮高位买房接盘,那就是 30 年的接盘侠。
这么好的买房机会,你自己怎么不多买点儿,发动你亲戚朋友代持也行,你干嘛大张旗鼓煞费苦心地说出来,然后忽悠别人买房接盘?
2022 年第一季度 20 多家房地产上市企业宣布延迟发布 2021 年财报,美元 6 月开始每月缩表近 950 亿并加息 7 次,房地产美元债爆雷,人民币内债又集中到期:房企爆雷越多中国房价越暴跌
吃不穷,穿不穷,买房接盘一世穷。
阿 Q 买房接盘后房价跌了卖不出去,首付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我比没买房的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使尽了平生的力卖房,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卖出去,但这可恶的新房二手房不但很多,并且不好卖…… 但是不多时他也释然了:孙子才卖得出去房子呢。
2022 年清明假期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64.7%,房地产二手房和新房量价齐跌,互相促进,恶性循环。
疫情、战争等加速所有国家的总人口减少,包括中美战争,总人口减少房价就暴跌,因为房住不炒。
2022 年 7 月 11 日《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推动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购房居民享同等待遇。7 月 1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租购同权、老龄化少子化 + 房地产税导致的负动产时代,租售比过低导致的现金流黑洞,日元升值(人民币也在国际化升值),日本房价泡沫破灭后,东京核心地段房价暴跌到最高点时候的 1/9。2019 年 12 月的新冠疫情,2020 年的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火遍全球的元宇宙未来,全社会数字化转型,都是对所谓的核心地段价值的削弱——土地被技术平权了。学区房是炒作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智商税,移动互联网的现在和元宇宙的未来,炒作核心地段是为了自己脱手变现而已。
中国以只有发达国家 18-29% 的收入,在人均住房面积上达到了发达国家 56-111% 的水平,即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创造了比所有发达国家都要大得的多的房价泡沫。
所有房地产利益相关者必然在这段时间会抱团在各种媒体上极尽表演,操纵市场信息,比如上海的房地产炒作机器的第一财经。
贪婪和恐惧,买房接盘的人全都占了。他们自己还不敢承认 30 年的房贷是真金白银被人割了韭菜,还执迷不悟地对客观事实进行否认。
学区房是炒作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智商税。北上广深房价暴跌就是从学区房开始的。
谁能够看清楚教育的本质,谁就能够看清楚学区房的本质。
数据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全国 2021 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新生儿共 887.3 万。中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开始就已经负增长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维稳工作是掩盖不住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规律的。
中国经济数据,多年来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以来,注水严重,不可全信。中国的房地产数据更是假中至假,假中之王。
2015 年至今买房接盘的人会高位套牢一辈子,他们不仅买在了房价泡沫最高点╭╮而且永远也找不到接盘侠了,他们因房致贫成为新穷人:房价上涨觉得自己跨入高资产人群成为人上人;房价下跌又把自己归类到底层人民。
2015 年及其以后买房的价格缺乏安全边际。
全中国所有城市都缺人,都在想方设法大规模抢人,中国总人口实际从 2020 年就已经开始负增长了:在总人口萎缩的时代,没有任何城市能够成为所谓的抢人大战赢家。
为什么全国的房价一直在暴跌?不仅暴跌,还卖不出去?不仅卖不出去,还要收房地产税?
为什么全国断供房法拍房的数量连续每年增加?
2022 年法拍房数量已经超过 1 千万套,性价比远超二手房,不断激增的法拍房数量会带崩二手房价格和成交量,二手房全面崩盘近在眼前。
烂尾楼带崩新房,法拍房带崩二手房,房地产税导致房地产负动产。
新冠疫情这两年多,法拍房数量为什么激增?
为什么房地产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排着队爆雷?
为什么房子严重供大于求,政府还要加速加量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
为什么深圳这样的城市要搞商改租?
为什么香港在 2019 风波事件之后要建设北部都会区吸引内地人才?
为什么 2016 年 12 月房住不炒之后,新生儿越来越少,连印度都超越中国变成人口世界第一?
为什么房企借了那么多美元债,而且美元要在 2022 年房企还债高峰年强势缩表又加息?
为什么部分地方政府降首付吸引买不起房的人去贷款买房?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躺平,不婚不育保平安?
为什么关于楼市的任何问题,知名经济学家和专家的结论都是要老百姓买房?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一定要回暖,其他行业的人就活该给房地产行业做贡献?
为什么不看泡沫化程度就炒作核心区域居然还有人傻乎乎相信?
跟电商刷单一样:房子挂在网上的价格是给国家统计局和老百姓看的,真实的价格都是大幅度打折的,而且即便是打折也很难成交。没有交易量的价格都是虚伪的价格。但是每个月还的房贷确是真真实实千真万确的!
跟房价一样,没有成交量的价格都是虚伪的价格。
房租同理,没有租客的涨租金,都是二房东们的自娱自乐。
离沪潮之下,上海房价还要暴跌,房租也要跟着下跌。
中国比日本更快速度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而且是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日本的房地产负动产时代,中国进入定了!
2022 年中国房价还要暴跌,并周期性下跌到 2035 年。新时代 2012 年出生的人口 2035 年也才 23 岁。周期之下,玉石俱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985-1995 年出生的人对房子的价值观还是受到了 “必须买房,不然不能结婚孩子没学上” 的恶毒影响,土地财政、开发商、炒房利益集团等房地产利益相关者正是利用这种痴念般的社会文化观念,相互配合大规模地 30 年房贷割韭菜的。老韭菜割完了,而 1996 年出生的人大学毕业就是 2018 年中美贸易战,房价开始隐裂,只是绝大部分人还没觉察到而已;1996 年及其以后的人对房子的价值观改变了:不会觉得买房是必须的,婚姻和孩子也不是必需的,所以社会文化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幼儿园和小学招不满的情况了,2022 年是第 4 年幼儿园和小学招不满。
国家金融委、央行、银保监会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房住不炒写入 2022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来 4 次将房住不炒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如郭树清所言 “押注房价永远涨的人要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狼吃肉,狗吃屎。狼吃完肉已经离场了,剩下的狗还在吃屎,狗吃屎不说,狗还以为自己吃的是肉,屎没有交易量了而且价格暴跌了,还说吃屎很香,还嘲笑其他狼说你们连屎都没得吃。
“拥有超出其抚养能力的子女数量的个体,大多数是出于愚昧无知才这么做的,而不能称之为恶意滥用,在我看来更应该受到质疑的是那些刻意鼓励这种行径的人。”——《自私的基因》
“新冠一代” 出生的婴儿,普遍在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沟通技能测试中平均得分偏低,言语、运动、整体认知能力显著下降。新冠病毒会加重孕妇早产和死胎概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殖内分泌科 Marcelle Cedars 教授分享了相关数据研究,指出妊娠过程增加了女性感染后患严重疾病、机械通气甚至死亡的风险。妊娠早期感染病毒会增加妊娠并发症如早产和胎儿死亡的风险。《美国医学会杂志 · 网络开放》称,与没有接触新冠病毒的婴儿相比,在子宫内接触到新冠病毒的婴儿在分娩后第一年更容易被诊断出神经发育障碍。最新研究再次强调并预示着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症状。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 4 次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速加量降价供应,跟商改租一起,分流新房和二手房的需求:新房更难卖,二手房不仅比新房更难卖,还租不出去
香港北部都会区,定位在科技生活区,容纳 250 万人口,既可以吸引香港人,也可以吸引深圳人,等于是同时增加了香港和深圳的土地供应,降低了香港和深圳的房价。
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一线大城市,其他一线城市上海广州深圳也要跟随北京减量发展。
雄安新区是定位在全国范围内吸引 1 千万人口的一线大城市,她首先吸收的就是北京天津的人口,所以北京天津常住人口从 2021 年就开始负增长了,北京天津的房价还要继续暴跌。中国有多个大湾区,多个自由贸易岛,N 个副中心,更可以新建不止一个雄安新城。
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平均年龄 38.8 岁,印度平均年龄 29 岁。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的速度和趋势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欧洲日本都要快!中国总人口从 2020 年就每年减少了:人口负增长房价就暴跌
年轻人要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尽量不生,多存钱给自己养老,先把自己活明白,不要害了自己,更不要害了别人。不要被房价泡沫、消费主义和自由主义所愚弄。储蓄、保险、理财,学有余力的投资。
房地产税是直接税,可以直接调节贫富差距,还能转移支付给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国防开支也需要房地产税,房地产税有助于共同富裕。深圳杭州厦门的房地产税已经确定了,北上广深杭房价泡沫正式破灭。
房地产税是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到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是变过去的农村反哺城市为现在的将城市资源转移支付给农村:农村户口开始变现。
房地产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还产能过剩,碳达峰碳中和之下中国房价还要暴跌;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房价还要暴跌;房地产税加大房子持有成本中国房价还要暴跌;中美战争摩擦美元提前缩表又加息中国房价还要暴跌。
希望中国共产党早日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
中美之间由过去的合作大于竞争变成现在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强烈但没钱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巨大但被收了 30 年的税,高收入群体有钱但消费不足以拉动经济,不仅如此他们有人还想着债务危机留在国内,自己去美国生孩子买房子移民: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
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中国中间收入群体坍塌的开始,是中国中产阶级破产的先兆。中国是继续过去的老路然后滑向死气沉沉的日本低欲望社会,还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刺激大消费为主的内循环?
改革也是革命,革命革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不革了!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既得利益出发,政策反复,改革停滞,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昨天去上海安亭的七欣天吃螃蟹,结果核酸码到期两小时,就是不给进。
其他地方都是按采样时间计算,他们非按结果去计算,当时我真的巴不得他们早晚关门!看来他们的生意还没有太差。
出门想着找个地方吃饭,结果一溜烟下去,全部关门,起码十有七八的店铺都关门了。
相比于以前只要是个不错的铺位都座无虚席,现在真的挺让人唏嘘的。
回来路过一家平时招待来见我网友的悸动烧仙草,也在拆卸关门了。下次只能换星巴克了!
经济是一个循环,现在循环中的某一个(或者说是某几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链条就断了。。。
普通人赚钱有闲钱——有钱有时间——出去逛街、玩耍等——花钱买东西——商家赚钱,商铺经营状况良好——上下游也赚钱,可以发给员工钱——普通人赚钱
这个循环可能短了点,也稍微偏向题目说的实体店的问题,但基本如此。
现在的问题是,普通人没钱了,尤其是一些公司,由于疫情等原因用各种说法少发给员工工资,那员工没钱了只能减少外出,在家里待着也不是完全不买东西,不过不能买太多,而且要买便宜的,所以网上的那些便宜的东西就会好卖一些,而贵的就不那么好了。
并且,因为没钱,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赚钱,因为就算不能享受也要养家。。这样,能出去逛的人就更少了,实体店本来就需要更多的人去撑场面才能有人买,现在逛街的人都少了,店内肯定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了。。
其实这种状况也有改变的可能性,要么就是从某一个方面增加,比如增加普通人的收入让他们能有钱有时间去消费,然后带动经济。。要么就是大型商场能想点好的方式跟商家共进退一下子,降低一下商场的租金等,这样商家也能做更多的促销,让商场里热闹起来。。
实体店,在如今网络消费的冲击下肯定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想要抵得住网络的冲击,那实体店就要体现出他的优势——逛。。。逛街,是一种感觉,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发泄,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享受,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奖赏,当然也有人觉得是遭罪。。如何能让喜欢逛街的人回到线下去 “逛”,就要能让他们想逛、能逛、敢逛。。。
净瞎说,新闻联播上不是说稳中向好,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吗?
参考美国经济大萧条。一切都会过去,复苏一定到来。但咱们普通人会不会过去,另说。
实体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大量店铺关门,大量店铺在苦苦支撑,消费总量下降,时关时停,让老板们苦不堪言。
但这并不是百分百的店家都关门了,有的老板对店面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对产品进行了优化等等,都是生存的需要。
门店数字化升级,客流分析要加上,这样来店顾客的统计,性别、年龄分析、新老顾客分析
收款统计:收款数量、客单、新老客构成分析
数字化营销工具:积分、优惠券、会员折扣、挽留券
社交工具:微信好友、精准分析顾客消费数据,精准推送优惠券。
线上引流:抖音、快手、朋友圈转发引流
这一切都可以在传递宝 APP 上实现。
一个门店经过数字化升级后,即可获取到了线下流量,也能获取到一定的线上流量。这样补充店里的收入,维持店的运营起到辅助作用。
本人经营面馆十余年,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给几个大方向仅作参考。
1. 首先要分析生意不好的可能性因素是什么? (内部自我诊断和外部原因);
2. 利用美团抖音等成熟的平台进行专业的门店数据分析, 分析流量, 人群, 消费喜好, 以及自身的产品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优化的地方
;
3. 做好线下自然近店客流服务承接的同时, 还需要做好美团点评的团购项目设计和活动策划以及抖音的宣传推广;
4. 监测调整后的数据和方向, 进行进 - 步优化调整;
5. 在整体框架梳理搭建好了之后, 进行网络数据的测试, 如果证明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利用平台的付费推广去做一一个提升到店体验消费的量的扩大提升;
6. 一定要去做抖音,别说不会拍视频不会写文案,推荐一个 “店推客” 的实体获客系统,主要是搞全民探店模式,进店的每一位顾客都会帮你发视频,流量可想而知;
7. 这一套方法下来如果产生了效果, 那么一定要珍惜客户资源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把顾客留住,增加复购
对于关店潮的尴尬现状,业界主要有几种观点:
-- 周期论。
“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周期,实体商业也不例外。”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说。上世纪 90 年代初到本世纪前 10 年,是实体店最风光的时期,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争相跑马圈地。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一些配套商业搭顺风车,也步入建设快车道。但由于不愁销售,很多商场成了名副其实的 “无所谓” 商场: 建设前未经过合理规划,在建时很少考虑购物体验,建成后千店一面、高度雷同。
在沈阳市中心,有华润万象城、夏宫城市广场、华府天地、大悦城,还有恒隆、嘉里、百联…… 总面积近千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让沈阳人均零售商业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快速扩张和同质化,使沈阳不少大型商城都受困于客源不足。
井喷式发展后,实体商业过渡到增速更平稳、竞争更残酷的成熟期。“潮退才知谁裸泳”,一些内功差的商场相继出局。“洋百货” 的在华窘境,也不只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全行业在为当初的疯狂埋单。”
-- 需求论。
“腰包鼓了,眼光高了。实体店的变化,说到底是一场消费需求主导的变革。” 裴亮说,以前,实体店在消费过程中处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即便购物环境和体验不理想,消费者也没的选。随着消费升级,对实体店的需求不仅是货品齐全,还要环境舒适; 不仅是质量放心,还要售中、售后服务贴心; 不仅是购买商品,还要看电影、尝美食、玩亲子游戏…… 而且,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出现分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实体店不得不做出调整迎合,其中一部分企业仍 “找不着北”。
今年 “五一” 前后,上海南京路永安百货迎来 97 周年纪念日,商场精心策划了 “买 197 送 197” 活动,可顾客并不买账。某高校教师周红告诉记者:“促销没什么新花样。你看,一件普通的长袖衫,竟然标价 1499 元,打完折还比网店贵几百,挑选余地也不大,总是那几个牌子,我和朋友逛了一圈,很失望。”
-- 成本论。
“过去,零售企业增加的经营成本,可以通过提价,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现在,商品价格更透明,要转嫁这部分成本难上加难。” 北京好邻居连锁便利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陶冶说,“提价受阻,一些管理滞后的实体店只好闭店止损,进行升级改造,以求优化流程。”
租金和人工费增加是零售企业成本上涨的大头,一线城市商场员工的工资成本翻了几番。对净利润率平均水平在 2%-3% 的零售业,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挑战。
-- 模式论。
“实体店日子难过,零售模式落后也是大问题。”陶冶说,曾几何时,大卖场挂出打折海报就能坐等顾客进门,现在要利用二维码等互联网手段主动出击; 以前百货店可以引厂进店搞联营,现在要主打定制化、特色化。从卖商品到卖服务、卖体验,从固守 “三尺柜台” 到全渠道营销,商家的经营模式日趋开放、求新,那些反应慢、适应晚、手段旧的企业,一不留神就会栽跟头。
可见,一些实体店或关或转,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消费需求嬗变的直接体现,也是商业模式升级的内在要求。既有零售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机遇
从 “单脚站立” 到“双腿走路”
是难免淘汰还是逆势而上?
“实体店业绩下滑是大势所趋”“实体店在劫难逃”“实体店将沦为网店的试衣间”…… 冷风飕飕的实体店,被诸多 “看空” 论调持续环绕。
“不是消亡期,而是调整期、转型期。”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经过一轮调整,淘汰的多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留下来的会释放更强的生命力。
-- 从消费需求看,实体店市场潜力仍可观。
“逛街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消费,不是落伍的休闲。”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说,有的消费者喜欢 “宅” 在家上网购物,但有的消费者更喜欢到商场边逛边买,后者能满足集购物、娱乐、休闲、饮食、出游于一体的社会性需求,以及消费者面对面选购、拥有和使用商品的即时性需求。
“网上消费和实体店消费,感觉完全不同。” 北京大悦城策划部主管李英伟说,网络是平面化的二维空间,实体店是现实生活中的 3D 世界。一些商品在网上未必受到关注,一旦摆在实体店里,却能一下子产生 “吸睛” 效应。“在实体店,顾客有一个真切接触商品的空间,这本身就是实体店的价值。特别对于女性群体,逛街的乐趣妙不可言。”
“我们店每款衣服和鞋子都只有一个号,几周就上一次新货,撞衫率很小,引来很多追求个性化的回头客。” 北京崇文门新世界商场某女装店店员张菁菁说。正在这儿逛的某杂志社编辑白茜告诉记者:“我今年 35 岁了,一些所谓的线上‘爆款’并不适合我。穿衣讲品位、有特点,会给职场形象加分。”
-- 从全行业发展看,实体店有望触底回升。
“优胜劣汰是市场法则,有进有退是经营常态。” 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志彬说,以综合性购物中心为例,全国看确实存在总体过剩,但满足个性化潮流、被消费者点赞的购物中心,远未达到需求。经历阵痛的实体商业,将以更稳健的方式前行。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表示:“大卖场在中国还是有新机会的,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在走高。”
实际上,即便是一些风头正劲的电商,走过一定发展阶段后,也开始注重实体店的作用。在北京的王府井、前门大街,聚美优品实体店客流不断。“布局线下实体店,把消费者吸引到店内,给他们带来独特体验。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培养品牌忠诚度。” 聚美优品总裁陈欧说。
-- 从技术层面看,实体店能够逆势而上。
“我们可以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北京首商集团董事长傅跃红说,在营销端,引入互联网概念,同步使用官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电子互动屏等渠道,将优惠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消费者; 在销售端,探索开设网店,比如,首商旗下燕莎商城的微店,不同季节有不同主题活动,“线上推出、线下取货”,顾客较满意。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寒流之中有亮点,不少店铺经营良好,实体店分化趋势明显。
从业态看,超市、便利店好于百货。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透露: 2014 年,以经营超市为主的快消品百强企业销售增长 6.5%,门店增加 5%,比百货业高。值得注意的是,便利店销售增长较快,全国排名前 55 家的便利店门店数增长 7.8%。
从企业看,朝阳大悦城近 5 年一直稳增,2014 年销售额跃上 20 亿元台阶,比上年增长 30%; 同年,永辉超市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速高于 20%。沃尔玛全球总裁董明伦说,截至去年底,沃尔玛在华连续 8 个季度实现大卖场品类中的市场份额增长。北京 SKP(新光天地)连创佳绩,去年以 75 亿元销售额位列全国重点商场 / 购物中心第一名,坐稳 “最赚钱百货” 的交椅; 万达百货 2014 年新开店 24 家,累计 99 家,收入 256 亿元,同比增长 65.3%,成为零售业的明星。
“实体店销售额目前占全国零售总额的 90%,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约 1/5,无论是促消费还是稳就业,实体店仍将担当重要角色。”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说。
惠民生,实体店不可或缺。实体店即到即买,方便直接。应急救灾、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实体店责任在肩,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实体店支撑着基本民生消费。黄海认为:“电商再怎么发展,实体店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都不可忽视。”
新生
从 “千店一面” 到“各展所长”
是固守原位还是加快转型?
“实体店是否错过了转型最佳期?” 有人提出疑虑。
“创新和转型,任何时候都是最佳期。” 北京华联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吉小安说,实体店只要紧贴市场需求创新,就能收到回报,要有这个信心。当然,越早创新和转型的企业,越容易掌握先机。正如欧洲营销之父夏代尔所言:“要么创新,要么蒸发。”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名誉董事长郑万河认为,背靠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零售 “蛋糕” 足够大,没有哪家企业可以独占市场。实体店必须坚持 “内容为王”,蹚出一条新路。创新的方向,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方向; 转型的手段,是利用好“互联网 +” 和大数据。
-- 打好体验牌。
走进北京通州区万达广场,只见商店里人潮涌动、餐馆门口排大队、院线座位爆满。万达下足 “体验” 功夫: 店铺装修“一店一色”,环境更养眼; 200 余家品牌入驻,常逛常新,一站式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购物需求; 配套儿童游乐园、3D 电影院、特色餐厅,全方位提供吃喝玩乐各种项目。
“生意好不好,体验说了算。” 郑万河说,消费的新常态,就是人们很少为买而买,大多带有多重休闲目的。去哪儿逛,不单看物品种类多不多、价格够不够实惠,像停车是否便利、看电影是否舒适、就餐是否可口等因素,都会对消费者决定产生很大影响。“体验的好坏取决于服务,国内的服务性消费供给有巨大开拓空间。”
-- 打好融合牌。
“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取长补短。” 王晓东说,线上和线下各有优势。激烈的竞争会倒逼线上线下互相学习、深度融合、共生双赢。
“实体店与网店并不冲突,实体店不仅不会衰亡,还会借助‘互联网 +’重获新生。”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说,以 “全零售战略” 为目标,国美建立了线上线下 (O2O) 通用的支撑服务平台,经营持续向好。线上,通过全品类拓展、增强价格竞争性、挖掘应用大数据等,提升知名度和客户黏性; 线下,打造体验式卖场,在互动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今年,国美还要再开 160 家实体店。
“互联网是一个炙热的火球,有人飞蛾扑火,有人浴火涅盘,永辉愿接受烈火的锤炼。我们已开通门店无线网,开发了自助购物收银、商品追溯系统,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付款方式,同时试行微店和实体门店的结合。” 永辉超市信息中心总监吴光旺说。“线上线下要差异化,各有侧重,谁也取代不了谁。像万达购物中心强调趣味性、便利性,就有不错的聚客效应。” 王志彬说。
看国外,一些转型较早的实体店把握了主动权。美国零售电商 10 强中,有 8 家是搞了 O2O 的传统企业。著名的梅西百货建立网上销售系统,把店铺转化为配送中心,依靠其在全美 800 多家门店,与电商巨鳄亚马逊的物流网络抗衡。黄海说:“融合不是简单的‘互联网 + 商业’,而应是‘商业 + 互联网’,商业这个‘核’不该变也不会变。”
-- 打好模式牌。
“传统百货业是和品牌商联营,通过扣点方式盈利,其实相当于经营铺位,而非经营商品,利润率低、话语权弱。” 郑万河指出,在互联网和行业内部的双重竞争下,百货业应加快调整模式,“不当二房东,做真正的零售商。”
超市已走在前头,北京京客隆、好邻居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福州永辉培养了一批买手,自主采购,自营品牌。近日,南北两大老牌零售企业上海百联和北京王府井百货联手,与国际专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利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从传统百货转向自营模式,买断运作,扩大自有与授权品牌的开发采购。
-- 打好定位牌。
在上海闵行区七宝镇顺恒广场,城市超市的一家新店引人驻足: 自制的面包、咖啡,专业合作社供应的海鲜、蔬菜,新西兰的奶粉、曲奇…… 鲜美食品琳琅满目。这家超市经营近万种商品,其中 80% 为进口货,每周空运、海运各类生鲜和杂货, 是上海最具规模的专营进口食品的超市。
“我们卖的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海城市超市总裁崔轶雄认为,传统商业是 “普商”,销售对象是全体消费者; 现在,同质化、大路货不灵了,市场细分化,商业多元化,想“通吃” 所有消费者的商业企业,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
定位精准才有出路。去年下半年以来,无印良品、优衣库等专业店在中国加速扩张,其定位明确、价格合理,专门瞄准城市新生代,每开一家,总是人声鼎沸、受到热捧,目前正乘势而上,新门店频频闪亮登场,其办店经验值得传统百货店借鉴。
实体店转型,要靠自身努力,也离不开良好的竞争环境。
“不怕竞争,就怕不公平竞争。” 北京超市发连锁超市公司总裁李燕川说,“不了解互联网时,心里打鼓。但等到熟悉了、会用了,线下企业反而欢迎竞争。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竞争,而是线上和线下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公平竞争,不利于线下零售业的平稳转型。”
以进口香水和化妆品为例,税务方面,线下运营进口关税、消费税、增值税一个都不能少。线上运营却有种种优惠,零售电商尚未同等征税; 监管方面,对线下运营管得严,比如食药监的卫生许可证、各地工商质检部门的检查抽样等,而线上运营的监管就比较宽松。此外,实体店要给员工缴五险一金,许多网店却没这道硬杠。李燕川认为,税费、监管应更加到位,避免对线下企业越位、对线上企业缺位,依法营造公平透明的环境,让线上线下平等竞争、健康发展。
采访中,多家实体店负责人表示,学好用好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经营方式跨越,需要时间,但不是迈不过的坎。一旦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线下企业将在消费体验、价格、售后等方面展现优势,完全有能力与线上企业较量。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吴频说,“互联网 +” 对传统商业是全面穿透,各种业态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关键在于会不会跨界、怎么跨界。
吉小安说,电商赶上了好时候,但实体店不必妄自菲薄,“实体店不行了” 是一个伪命题,传统商业融入互联网时代会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整个三产的换代升级。
郑万河认为,国内零售业将迎来上升的窗口期, “就像当年中国入世,大家担心外资超市进入是‘狼来了’,但回头看,外资超市让竞争更充分,带动国内零售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天,电商来了,这绝不是实体商业的末日,而是实体商业又一个更高的新起点。”
裴亮说,实体店正面临大洗牌,可能呈现购物中心引领行业、便利店沿社区分布、专业店和精品店风生水起、线上和线下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我相信,实体店不仅有未来,而且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未来。无论哪种业态,那些主动转型、敢于创新、实力较强的企业,一定能成功突围,赢得未来,“
资深刘经理:融资融券 5% 的利率如何才能开通?资深刘经理:2022 年证券开户哪家强?
为什么在你们嘴里经济形势这么差?你们这些照片都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和人家(专指殃视)的不一样?你们到底是什么居心?受什么人指使?
新闻联播里说经济形势一派大好,至少也是稳中向好、螺旋上升,商业街人潮涌动,货品充足,价格低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各种同比增长,环比增长。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不是有人说瞎话?
[dogy]
好事。利于中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提升才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而不是多开实体店。
实体店倒闭一批的结果,就是 GDP 在继续增长,外贸顺差继续创新高,人均实际收入继续增长。看看这几个月数据就知道了。哪萧条了?只是你注意的方向错了。
实体店关的越多,商铺关的越多,才能把房租压下来,让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实体经济,不是只有实体店。制造业,农业,建筑业才是大头,实体店只是负责卖,就是个中间商,创造不了太多价值的。
为啥实体店关的多了,GDP 却继续增长了?因为网购增多了,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多实体店的。国家发展靠制造业,农业,不是靠实体店这种中间商。实体店关的多了,有一些人就得去工厂或者公司上班了,去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提升。 实体店多了,人民生活水平不会有啥提升,因为实体店的效率低。企业,工厂多了,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因为工厂有一些自动化生产,效率高。
欧美发达国家为啥发达?不是靠实体店发达的。是靠科技优势和金融优势来收割非发达国家,他们才能一直享受发达生活的。 中国为啥要培养这么多大学生和高科技人才,也是为了能有更多人去科研,积累更多的科技优势,培养出华为等更多民族企业,和发展高铁,盾构机,新能源车等等高科技,这样我们全民的生活才能继续提升。
光靠实体店,当个厨师,当个销售员,国家永远不会变成发达国家的。
消灭一批实体店,对中国人民只有好处,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科技才能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啥小米公司能这 10 年就进入世界 500 强,就是因为最开始只有线上销售,去掉了实体店的成本,收益提升,员工收入也跟着提升了。
以前好多实体店的老板,比科研人员赚的都多,他们的孩子就会错误的认为做买卖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肯定会有更多人意识到,没有科技含量的买卖难赚钱了,培养孩子去学习高科技,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
只能说各地情况不同吧…
武汉也许是因为清零控制的比较好…
最近去过的商场超市就人都还挺多的。周末去周边的商场吃饭的话去晚了都要排蛮久的队…
我小区门口的小店是关了不少,但不是因为赚不到钱。是租金涨的太多,我姑娘原来上的托班,都不开了。去退钱的时候老板正在生气,说是不想受沙雕物业的这个闲气。(租金都是开发商物业的)。
10 年左右的时候喜欢逛天涯社区,这样的问题也特别多,大部分回帖也都说的头头是道总结起来大的舆论方向就是中国经济很快要硬着陆,中国就要崩溃了。后来我也不玩天涯了听说号称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区论坛快不行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坐标广西十八线小县城。
人流最旺的地方有一家点心店,有一种很好吃的饼,叫咸占,香软又有嚼劲。
这 5 年来,这种饼价格从 3 块钱一个,飙升至现在的 8 块钱一个。
这种饼不是点心店自己做出来的,而是每天从小镇的饼店买来的。在小镇卖多少钱呢?
2 块钱,而且 10 年没涨价了。
我觉得吧,毁了挺好的,毕竟谁都想吃便宜的大饼。
房屋租金反会上涨。
住宅和商业用地,也会涨。
如果商铺是自己的产权,那倒还好。
可惜,并不是。
通知告知,提供补贴和减租,但看了细则就… 适合对象挺讲究的。
现在想起来,俺在这两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关掉所有摄影棚。
需求减少了,还按照原来的模式供应的话,损耗会很高。
死撑的结果,就是撑死。
那样不好。
以上
在过去的两年里,如果你有心,会发现社会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金融、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些新兴领域。但另一方面,很多原本从事实体经济的零售业,却苦不堪言,难以支撑,更谈不上盈利,生存也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据有关报道,中国不少企业正在积极进行 “大变革”,有的企业还在争分夺秒地转型。而这批没活下来的,现在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或者已经关门,尤其是那些老商场,商铺也出现了空置,不少网友也直言,新一轮商场“关门潮” 即将到来。
每一个事物的衰落,总有一个替罪羊。例如,固定电话的减少是由于移动电话的兴起。个人电脑销量的下降被残酷地归因于智能手机做了更多的工作。至于学习不好的孩子,人们会认为他们玩的游戏太多了。简言之,不找出一个原因,好像某些人就浑身不舒服。近年来,实体店面临倒闭潮,不少人认为,根本原因是电子商务的兴起。诚然,电子商务对线下门店产生了影响,但这只是商场关门的原因之一。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可能导致商场关门呢?
首先,实体店的大规模萧条确实有电子商务因素的影响,毕竟电子商务购物已经实质性地颠覆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公众的消费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商场购物已经被网上购物部分取代。过去,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人们购物时基本上都会去实体店购物,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购物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购物的兴起,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购物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家居用品和日用品、食品、电力的购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跨区域交易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购物的便利性和效率,更重要的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但是,由于辐射区域和商品种类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租金成本、购买成本和员工人工成本较高,线下零售在价格和商品完整程度上自然难以与网购抗衡,因此难免受到较大冲击。
其次,大规模关闭实体店确实有租金相对较高的因素。毕竟,在电子商务影响实体店销售的背景下,高租金成为实体店最大的负担。
商铺关门转让,不仅是电子商务的影响,还有租金上涨、成本上升等人为因素,而且不仅仅是小店,大商铺、超市也一样,仅在 2017 年上半年,沃尔玛、玛莎百货、家乐福、百盛百货、伊藤商城、万家先锋、北京华联、太平洋百货等等所有超市、百货公司等熟人都躲不开 “关店潮” 的魔咒。
实体店正面临着线下同行和网上购物的双重冲击。随着网络购物的日益普及,实体店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各种外卖的发展也对实体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实体店的租金越来越高,店主的租金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加上水电、物业管理、人工、耗材、机械折旧等费用,运营商的财务压力会很大。
无论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理性,抑制过度消费都会对实体店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有人认为中国的消费已经从盲目过度消费转向理性消费,也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消费降级时代。无论如何,它都会对实体店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实体店,电子商务一直把低价作为自己的营销策略,某宝是如此,某东是如此,而某多是以更低的价格颠覆人们的商业模式。
有专家认为,房价限制了一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有专家认为,消费价格的理性回归是人们过度消费后回归消费理性所致。但无论如何,在严格信用卡约束、严格消费信贷控制、严格消费使用管理、严厉打击失信行为的背景下,公众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都会受到抑制,这将对实体店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电子商务带来的资金压力冲击和租金外,理性的消费行为对实体店也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你认为什么才是压垮实体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张社长:2022 年新手股票开户看这里,看过这篇文章将会让你避开所有的坑
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点赞哦,原创内容能不能发光,就差你的赞通。
更多股票知识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殷社长谈价值投资
大家一起当烟花,看烟花。
经济预期不明显,所以民间都在屯钱。
其实我们中国的抗风险能力很强,赚不了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了经济的本质是消费者买单,而买单的人越来越少,想躺赚的人都可以 gg 了。
进出口就算打击也只是少了私企的活,所占经济比重其实挺少的,此时大城市的经济反而没有乡镇的经济耗得久。一部分转战主城区的小本经济已经撤回乡镇了。
大家都在等。
没事,专家不是建议了嘛,降低首付,延长房贷年限,老百姓的钱包就像海绵里面的水,挤挤还是有的,政府买地收入、收税稳赚了,银行赚翻了,房开挣钱了,中介养活了,老百姓得房了,GDP 不又得起飞了。
此外,在 “都是为你好的 “伟大设想下,我们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核产业,核酸 GDP 前途无量,将会提供大量岗位,创造大量 GDP。
那些唱衰经济的人,不知道安的什么心,50w?
目前政府是采取有标准地逐步地放开模式,直至全面放开预估还要 3 年左右的时光,能撑住必然会迎来几波报复性消费,对我们国家来说钱不是问题,有钱人还是很多,只不过花钱的欲望目前来说是压抑着。
所以从短期上来讲 10 到 30 年里,中国仍然会继续担当世界工厂的一个国际身份,就是说从国家层面来讲,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有着充足的准备做好应对;从社会层面来看,地方上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小到打架斗殴,大到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问题,这些当然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既然能暴露出来就说明有关部门已经准备重视起来了,政府从来不打没有准备的仗,至少有问题政府都在想办法解决;从个人层面上说,有句古话叫做穷则思变,在这个干啥都有风险的时代,既然靠努力都行不通那就干脆躺平,这是在社会系统运作模式下必然会形成的人群,等到好日子到来了,还是会出来拼搏努力。
重点是虽然大伙都在抱怨,然而实际上从国家到社会到个人都对克服这次困境保持着信心,所以不必恐慌。
————————————————
统一回复一下:
兄弟们,我也缺钱呀!借呗 微粒 dai 度 xiaoman 美 Tuan 贷款总共加起来都二十多万,也没房没车,要是我啥都不缺还刷个屁的 b 乎啊,我跟大家一样经常支撑不住~
至于这个三年的论调我以为有很多人知道的,这并非我自己猜测,的确有很多领域的人这样说,也包括 zf 里的朋友,非常能理解大家的情绪,毕竟我一开始听说要至少三年的时候也是冷汗直冒,都是一条船上的,不喜勿喷~
变成了互联网流量经济,平台和少部分商家形成流量垄断,挣了大部分人的钱。其余的人慢慢等死
最近,不少人逛商场时会很直观的感受到,商场人少了,常逛的店铺有些没开门,有些已悄然闭店。
这一现象反应了商业项目两个重要指标,即客流量和空置率。
CAIC 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重点 9 城购物中心客流量下滑幅度普遍在 10-30% 之间。
重点城市空置率不断上行,CAIC 监测的 7 个城市二季度平均空置率最高的武汉已达到 9.3%,北上广、成都和武汉空置率均超 5% 警戒线。
5% 是商场空置率的警戒线,高于这个标准将对商业运营带来一定影响。
客流量减少,空置率上行,这在当前来看,主要是因为当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整体消费意愿在降低,再加上疫情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时间战线拉长,预计商业市场整体还将面临下行压力。
对于商用物业来说,客流量明显少了。
2022 年上半年,重点城市商业项目客流同比均有所下滑,客流下滑幅度普遍在 10-30% 之间。
具体城市而言,北京 4 月末受疫情影响,对整体客流影响较小;但 3 月 14 日 - 20 日全市静默 7 天的深圳则受影响较大,今年 1-4 月同比客流降幅高达 23%,西安客流同比下降幅度最高,达到 33%。
从全国重点城市商业购物中心来看,整体空置率仍在不断上行。
CAIC 重点监测的 7 个城市,2022 年二季度空置率平均值达到 6.6%。除了北京较一季度平均空置率下降 1.8 个百分点外,其余 6 城空置率均有所上升,其中上海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较一季度上升最快,增幅达到 0.8 个百分点。
此次上海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疫情管控,截止二季度末,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为 7.20%。实际上,2020 年全年上海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 12.2%,同比增长 4.2%,平均租金为 33.1 元每平方米每天,同比下降 3.9%。至 2021 年下半年,空置率录得 6.9%。
2022 年疫情呈现不确定性、措施持续时间长、政策严厉、牵涉范围面广等诸多新特点,对商业购物中心影响程度并不亚于 2020 年,预计空置率将继续上行,而租金将跌回两年前水平。
截至二季度末,重点城市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最高的武汉,空置率录得 9.3%。值得注意的是,武汉近两年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保持在 9% 以上,仅去年四季度降至 8.3%。今年一季度以来,受多家品牌战略调整闭店影响,推动空置率进一步上行至 9.3%,创近一年来新高。
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比较低的是杭州和深圳。
二季度以来,杭州政府促进消费恢复的举措接连出台,零售、餐饮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陆续落地,杭州商业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只有 2.7%,但由于区域商圈内部分商场差异化调整成果有限,城东和城北项目空置率上升,拉动整体空置率较一季度上升了 0.7 个百分点。
深圳也在 5% 警戒线以下,录得 3.7%。
疫情冲击下,短期内消费者购物意愿和零售商开店信心受到打击,加之品牌战略调整,主力店退租、调整现象频繁,使得 2022 年第二季度重点城市空置率均有上升,但基本面韧性仍在。
空置率上行,也意味着商场运营短期整体承压。
根据 CAIC 调研显示,今年 1-4 月,有八成物业出租率下降,这些下降的物业中有三成降幅超过了 10%。在导致出租率下降、空置率上行的退租业态中,服装、餐饮和休闲娱乐排在前三。
随着消费疲软的影响不断深入,不少品牌迫于压力选择闭店。
约半个月前,有蛋糕界「爱马仕」之称的 Lady M 发布了中国内地门店终止经营的公告,上海南翔印象城嘉定首店也将于 9 月 10 日闭店。
上海复工复产后,老牌面包店克莉丝汀也陷入「关店潮」风波,8 月 1 日起部分上海的门店经营才得以慢慢恢复。
再往前看,6 月,位于上海传统商业街淮海中路 651 号的 H&M 店铺近日悄然撤店。
2022 年第一季度,重点城市开闭店比(开店数量 / 关店数量)均小于 1,其中深圳租赁需求较为活跃,开关店比达 0.95。这意味着开关店数量基本持平。而上海、北京和广州开关店比数据分别为 0.88、0.85 和 0.76,关店数量已明显大于开店数量。
租金压力成为经营者难以承受之重。
方先生在上海一家购物中心经营餐饮小店,疫情两个月停摆,让原本勉强保本的小店雪上加霜,营业收入为零的情况下,租金一点也没少,由于无力支付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海复工后的 6 月初,他直接选择了关店。
二季度末上海平均租金水平较一季度微降,但平均租金仍然高达 34.4 元 / 平方米 / 天。也就是说,一个 20 平方米的店铺,月租金已超 2 万元。
与闭店对应的是,新开店项目开业率不足一半。
2022 年全年计划新开业项目 1008 个,其中明确计划上半年开业的项目有 241 个,但从实际开业项目数量来看,仅有 111 个项目成功开业,完成率仅 46%。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开业延迟成为普遍现象,保开业抢开业是商管企业当下要务。
疫情对消费市场冲击较大,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意愿也大大下降。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94.4% 的消费者认为疫情影响了其消费,其中 44.8% 的受访者影响比较大,此外,有一半受访者对未来的消费「更理性」。
另外,央行发布的《2022 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可以看出,今年第二季度,有 23.8% 的居民选择更倾向于消费,有六成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
消费疲软乃至停摆仍然是经济复苏面临的较大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10432 亿元,同比下降 0.7%。其中,3 月国内整个社零总额的增速首次转负,为 - 3.5%,随后 4 月和 5 月连续下降 11.1% 和 6.7%。
在具体的消费中,我们可以发现可选消费的表现也不容乐观,上半年数据中,有 7 大品类消费同比增速仍然为负增长。受物流的限制,线上的消费增长也处于乏力的状态。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与此同时,人均消费支出仅表现为微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463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3.0%,而去年同期增幅 12%;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1756 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0.8%,而去年实际增长 17.4%。
人们的消费意愿正在降低。
如今疫情进入第三年,疫情的不断反复致使线下消费需求越来越疲弱,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正在对原有的商业市场造成持续性的影响。目前重点城市商业项目客流同比均有所下滑,空置率不断攀升乃至高于警戒线,闭店潮来袭,商业经营再次调头下滑。
全国都一样,商铺大部分关门或转让。百业凋零,中国经济进入秋季,放心吧!寒冬还没有来临!每个人都会受影响,都是拴在一起的蚂蚱!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每个人都捂紧口袋精打细算!
如果资金是流水,正常情况下,从一个人手里留到另一个人手里,人人都会受益。然而高房价把大量的资金冻结在房子里,人们手头现金流变少,经济开始萎缩。糟糕的防疫政策更是让本来微弱的流动直接断流!导致很多人的生意无法继续!进而影响上游行业,导致更多的人失业, 人们对未来没有好的预期,更会节衣缩食… 从而发生更多的金融现象。比如河南银行跑路事件,大量楼房烂尾事件,房奴集体断供事件……
这些都是表现,更大的经济危机慢慢都会到来!希望国家能够采取货币宽松政策,让资金流动起来,改变疫情防控政策,让人们对未来有好的预期,经济的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我比较担心的是老年人的购物问题,实体店关门,意味着他们周边的配套商超可能更少了,相对来说买东西需要跑到更远的地方,也有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如果子女在身边的还好,如果子女不在身边,智能手机也用的不太利索的话,压力有可能会更大一些。
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10.29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9.7%。从年龄来看,60 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我国 60 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 39.4%,较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 20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联网普及率达 43.2%
那么,剩下的将近六成没有互联网的,甚至没有手机的老年人,在实体店关门潮下,他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理想状态下是依靠普及手机和互联网,这样让他们也享受到一些互联网的价格优惠和便利,同时,也能享受互联网医疗,电商购物,一键叫车等优势。打造老年专属四大手机(大字体,大图标,大按钮,大音量)和老年模式应用,同时,推出老年人转向的优惠资费套餐,降低手机和网络费用。对于周边商超比较远的,只能辛苦社区多帮忙了。
文中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1 年》**
明显感觉北京地铁里面人少了好多
你才发现
那不就是山河破碎,百业待兴了?
我承认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我收入也降了相当多,但,这个凄凉是怎么个凄凉法??抱歉我们只是三线城市,合着一二线城市今年都活不下去了??还是五六线城市之前繁华过???
人定胜天!
成都市偏远小区,最爱吃的广东小吃店被黄焖鸡米饭兼并后不到半年就转让店铺了。之前这家店人气特别高,现在饭点都冷冷清清的。隔壁的内江牛肉面前几天搬走了。小区楼下五分之一的店铺关门了。这还都是人口稠密的小区。
疫情之下的小个体户是真的太惨了。哪有什么盛世如你所愿,很多人只能在时代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上海的朋友想想自己朋友圈,是不是吃饭逛街鸡娃的照片已经不太看到了,多半都是做核酸的照片,排队长,抱怨 24 小时要求等等,所以哪里。大家现在只会在乎超市和菜场还好么,谁还会去想那些购物中心和大的商场。
不过经济萧条去年就开始了,转让店铺的越来越多,各种说自己生意难做的消息和短视频都能看到的。疫情确实推了一把,有时候也让部分人觉得这才是根本原因。这次不像 08 年,炸弹下去。这次温水煮青蛙,锅太高,大家也只能被煮
我们小区周围店铺情况。
第一是药店,这十几年,只有开张没没有关张的,现在周围有好几家药店,一家家看起来活的还是蛮滋润。
第二是理发店。数量和药店差不多,这些年有个别关门的,其他的活的都是蛮好,还有几家新店,
第三是小超市,这些年,基本上开的店铺都还在。
第四是餐馆,这十几年,好像只有一家没有动过,其他的,都是在走马灯似的换。
第五是水果店。从前几年开始,到现在,店铺是越来越多,他们的日子看起来过的都不错。
银行没动过。小医院门诊没动过。麻将馆过去过的还好,现在也不行了。
附近的大商场,售货员比顾客多。
深圳也是,到处是店铺转让。
我封城结束后,也就是六月初,搬来上海浦东工作,租的是群租房,算上我四户,位置挺好,出门就是地铁站,到七月份,都搬走了,就剩我一户,要知道浦东可是上海高新制造业中心,就这样想复苏?损失点钱可以再赚,没人了,就救不回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万达楼下的超市已经不开空调了!
没事 反正咋研究结论也都是稳中向好
能啥结果,仍然一切向好呗。
先别去想这些了,现在大家能做的都一样,就是吊住最后一口气。
玻璃大王” 曹德旺曾说过,只有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脱实向虚,中国未来得靠实体经济支撑,而不是比拼建造房子的速度。实体经济,指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人们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往大了说,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往小了说,街头路边大大小小的店铺,关系到百姓日常消费的商铺,都算作实体经济的一环。但如今的商铺却沦落到十分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 3 个方面。
一、电商行业的冲击与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2014 年我国正式进入 4G 时代,与此同时,“电商” 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手机行业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接触到了网上购物,与实体店相比网购更加方便,足不出户就能够货比三家,由于缺少中间商赚差价以及租金成本支出,很多网购的物品也比实体店要便宜一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为什么药店、餐饮店和房产中介能够生存呢?很简单,虽然网上能够买药,但实体店铺能够更快收到货物并且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同时还能够使用医保。买房毕竟是一件大事,肯定需要实地考察因此不会在网上购买,吃饭更是日常生活所需,如今普遍进入了快节奏生活,年轻人一般不会在家做饭,往往选择更快的吃饭方式。
二、由于房价上涨,租金成本增加的同时,百姓消费水平降低
对于这些店铺来说,除了客流量减少以外,巨大的房租压力也使他们喘不过气来。由于房价上涨速度过快,对应的房租也越来越贵。如今很多商铺支撑不了一年就关门倒闭了,对于他们来说第一年往往是最重要的一年,因为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撑门店运营,但由于房租过高,大量资金都用于缴纳房租,因此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整体资金链断裂而关门倒闭。在过去很多店铺合约都是几年缴纳一次,但如今都变成了一年缴纳一次或者一个季度缴纳一次,主要原因也是房东为了及时调整租金。
过高的房价对于老百姓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就如今的房价而言,买一套房子基本上要消耗大半辈子的积蓄,没有买房的省吃俭用攒首付,买了房子的勤俭节约还房贷,也没有多余的消费能力。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不消费,或者选择更加便宜的网购方式来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三、实体市场已经饱和,不良竞争现象增多,部分实体行业本身有问题
过去几年,很多地段的实体店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为了利润同行之间难免会出现恶意竞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某个地段开了一家奶茶店,生意比较不错,但用不了多久那个地方将会出现多家奶茶店,甚至出现两家同一品牌的奶茶店。而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增加人气只能选择打价格战,最终自己没挣到多少钱,甚至还有亏本的可能。
很多人都说,网购买来的东西质量都有问题,甚至还有假货的存在。难道实体行业就不存在类似的情况了吗?显然不是,举几个实际的例子,比如过去的很多实体电脑店或者电脑城,都存在欺诈行为,你去修电脑的时候,趁你不注意偷换零件,如果不做足工作去买电脑的话,推荐给你的绝对是他们利润最高,性价比最低的电脑。再比如一些数码产品店,三脚架、滤镜、包包等部件利润巨大,很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最后再来谈一下菜场,卖菜大妈闪电般的称量和计算方式让你防不胜防,如今很多摊位都变成了电子秤,因此更容易做点手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说电商打败了实体,部分实体行业是自己输给了自己。
事实上,如今商铺走向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的技术、新的年轻人、新的消费习惯出现后,传统的实体行业必然会受到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实体店铺都被电商打败了,虽然看不惯日本,但是日本还是有些东西值得学习的,比如日本就是实体店铺打败了电商,说到底还是取决于诚信、服务、质量、技术等多个方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想了解更多关于理财的投资方式,欢迎微信与我联系,V:**z364328。**全程一对一为您解答!
昨天去了上海的长泰,连个甜品店都塞满人
还去了个川沙建材市场 停车的地方都快满了
周围既世界的事情谁都可以谈
还是放点数据靠谱
没什么结果,开实体店的都是现代杨白劳给房东打工,房东不仅每年涨租,看到店里生意好还违约涨租,贪得无厌。
多关点,关久点,房东扛不住就降租了。
经济的形式是不会变的,实体服装店开不下去就开网店咯,实体饭店做不下去,就搬去房租相对便宜的地方咯,实体其他店开不下去,就搬去写字楼或者居民楼,然后依靠网络营销推广咯,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唯一着急的是房东。长时间租不出去的店面,有的房东也有房贷的,扛不住就降租给能负担得起的新店新行业咯。
就算是银行都扛不住房东的涨租,新签合同要一年 20% 的涨幅,请问你在打劫吗?多次协商无果,银行遂另寻一地准备搬迁,房东看到银行迟迟不来签约着急了,知道银行得知对方要搬走,遂指责对方怎么说搬走就搬走呢,呵呵,明明是你要涨租过高,对方按照合同提前三个月告知涨租就不续租了。房东开始着急,遂答应银行少涨点涨 18%,还是高了,银行委婉拒接,涨 15%,银行婉拒,13%..12%..10%..8%..5%..3%..2%… 不涨了总可以了把,不好意思新地方比现在每年少了近 20W,领导要求搬走,已经签合同付定金准备装修了…. 房东跺脚,多次找银行无果,遂开口骂道,这个门面我每个月近 2W 的房贷,你们怎么可以说不租就不租了,你们要赔偿我的损失!什么损失,你贪心不成的损失吗?后门面因面积过大,几个月未租出,挂了大广告,房东直租不要任何费用,租金直降 10%。所以实体店关闭谁之过。当然疫情之下,还有其他原因,若房东愿意和租客一起共度难关,谁愿意退租呢,谁又不想东山再起呢,没按合同退租押金都拿不到,还有店面装修呢。
你应该问这种现象的原因,房租太高。
房东们应该主动降低减免房租。
既然房东不降低房租,那就关门闲置,一分都收不到。
好事,不大量关店房租怎么能降下来呢,坐收房租同时还享受房屋涨价的红利,对房东来说吃的已经够饱了,不一定吐,可歇一歇还是有必要的。
未来街上实体店全部关门,这样的场面我觉得挺好!
反正大家都想看烟花,何不看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大型烟花。
金融业,互联网,虚拟经济的多重挤压下,实体店走到全关门的境地真的不远了。
只有来一次超大型的烟花活动,才能彻底改变如今的经济运行方式。
一直以来,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疑问,房地产泡沫既然一定会崩溃,那么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资金会去哪里呢?
如何谋得生计呢?
我们以前谈过,欧美社会的进步 = 市场规模 + 科技含量,市场规模 = 人口规模 + 产品竞争力,人口一直温和增加,那么总需求是增加的,企业是赚钱的,赚到的钱会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研发,促进海外市场规模的扩大。
然而全球市场总会有一天饱和,全球市场饱和就和国内市场饱和一样,标志着增量财富的丧失,财富一定要经过存量交易最后落入一部分人的手中。
古代社会以战争的手段减少人口,人口减少以后社会资源不再那么稀缺,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循环。**资本家主要依靠金融危机,完成对中产财富的剥削,最后重新启动游戏,新的游戏再次完成生产力进步和财富壮大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人只是充当劳动者和消费者,并不是财富的所有者,一辈子碌碌无为,早九晚五。
房地产泡沫结束以后,我们的大中小城市也会陷入沉寂,大部分注定是无法实现财富自由的,快递员、外卖员、司机、文员、服务员、老师、农民工、甚至公务员收入基本持平。
不会存在极高水平的工资的人群,如果某个群体的收入与其付出不成正比,那一定是制度性漏洞,而欧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把这种漏洞堵死了。
**高收入者 = 天才 + 资本家 = 科技 + 金融,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既不属于科技、也不属于金融,那么大概率一辈子不可能取得突破。**有人说,师医公也应该是高收入群体。
首先医生、教师如果具备一定的技术,那么也属于高科技人才,但是大部分的医生、教师都是碌碌之徒,不可能具有高收入,而政客也一样,只有高级政客才会有高收入,大部分的公务员都是服务者,都应该是服务业的工资。
群体性的富裕只会存在于科技和金融两个领域,而且要掌握技术,这两个领域也是淘汰率较高的行业。
-— 家庭幸福度 = 劳动人口 + 父母退休金 + 财产性收入 + 老年上班 + 国家补贴
理论上双职工家庭劳动力人口为 2,但是大部分传统女性婚后 5-10 年不会去上班,因此按照国际标准来看,劳动力人口为 1.5,按照中产月薪 5k 计算,家庭劳动力收入为 7.5k-1w。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则父母退休金有四份,除去父母开支,理论上还能剩余两份,合计 1w 元,如果有一方不是独生女,那么退休金部分有 5k。
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存款收入和商品房出租收入,按照目前的社会情况,中产普遍有 2-3 套商品房,普通人 1 套商品房 1 套农村自建房。
房租收入大概为 3w-4w。
农村居民的国家补贴为 2k-5k / 年,有些地方城市化较早,早已脱贫因此也没转移支付了。
很多父母退休后还发光发热,例如医生、教师,有影响力的乡绅,预计收入 7k / 月,农民工终身不退休,按照每年 1w 计算。
中产家庭收入 =(1w+1w)*12+4w+1w=29w / 年。
即正常的中产家庭每年收入接近 30w,房贷车贷对其生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 80%,财产性收入占到了 20%,**工资性收入中父母退休金占到了总收入的 40%,子女工资收入占到了 40%。**如果父母没有退休金,且无法每年给子女提供 1w 元幸福费,也没有 4w 元的租金收入。
那么实际无产家庭的收入 = 1*12=12w,如果无产家庭中女性较为懒惰,那么实际无产家庭收入 = 0.5*12=6w,这种情况下,父母大概率每年必须贡献自己的收入 1w 元进行养媳妇,即无产家庭合计年收入 7w-13w 元。房贷预计每年 4w,剔除房贷以后,无产家庭合计最高年收入 9w。
中产家庭剔除房贷以后,年收入合计 25w。是无产家庭的 2.77 倍。
发达国家对中产征收重税,补贴无产,比如出租房屋要收个人所得税 20%,征收房地产税 1.5%,征收遗产税 40%,征收资本利得税 20%,这样下来,中产每年的收入会被压缩到 20w 以内,对无产家庭的各种补贴 2w 起步,无产家庭的最高收入可以达到 11w,双方的差距压缩到 1.81 倍以内,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提高社会的消费水平。
中产消费汽车、商品房远比无产阶级的水平高,那么实际上中产的税负还要高一些。
中产想要进入资产阶级,必须获得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我国及全世界的富人利用信托隐藏家庭财富,其财富本身等值于生产资料,而生存关系即是利用职业经理人进行投资,获得整个经济体进步的收益。
那么中产如何积累财富获取生产资料呢?
1 不踩坑,不过度负债,不上当,简而言之要脑子够用。中产的财富大部分可以保证普通人普通生活一辈子衣食无忧,只要不要作乱,一辈子都不愁吃喝。
2 不过度消费,很多明星都有破产的例子,再多的钱如果无法做到合理的消费,都会破产,尼古拉斯作为美国知名明星买豪车游艇,最后也不得不破产,日本很多明星在 1990 年高位接盘了房地产,花费了数十年才还完债务,这都是前者留给我们的经验。
3 不玩明星,历史上多位富豪因为娶明星而身陷囹圄、家族破败,当然普通中产也没有资本去娶明星,但是婚姻异常重要,如果娶到败家媳妇,那么大概率中产的头衔也不保。
基本上占住这三个条件,中产一般都能保持地位不滑坡,如果贪图美色,导致家族破败,如果贪图消费娱乐,沉迷黄赌毒,那么多少家业也不够挥霍,越是中产反而越要严于律己,不能乱搞男女关系,不欺男霸女,不能和无产者一样随遇而安、随波逐流。[1]
葛朗台是欧洲著名的守财奴,虽说是小说塑造起来的人物,但是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传承的经验,而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也反映了社会的另一面,财富变迁往往和人也有巨大的关系。
每次能多赚一点点钱,商铺就会再次提租把利润压回之前的数额。
现在物价还在涨,十年前一个月一家子一万和现在一家子一万不到,购买力下降了一半吧?最后肥的还是房东罢了。
购买力开始丧失,除了一线城市可能担当货币蓄水池的作用,二三线城市非核心地段房价应该都开始下跌了。
也可能这只是个开头。
说明你太闲了,诺基亚大哥大和柯达有话要说。
要么让黄汉抬头
要么发动战争
只看到关店 装修 关店 装修
哪里凄凉了 滑稽球
对 GDP 影像不大,因为人的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移。但对就业人数将产生巨大的影像。
我最近在 B 站看了很多小店主的生活记录,包括开菜鸟驿站的、小超市的、小眼镜店的、小水果摊的、华为专卖店的,普遍老板反应疫情刚来的 2020 年、2021 年,大家收入还可以,受到影像但没那么大,2022 年疫情的第三年受到的影像则非常大,因为大家熬过两年后普遍没有钱了,不想花那么多钱但日子还得过、东西还得买怎么办?电商直播带货。直播电商在这几年兴起并蓬勃发展,这种没有店铺、没有大额库存、更少接待客人人员(当然后台分发货物人员挺多)的方式,使商品的成本降低,有的甚至能降低 50% 以上。例如,小水果店卖出一个蜜瓜要近 20 块钱,而直播带货 9.9 就可以买个同样大小的,物流业保证了网购的商品能新鲜的送到,那此时买家会选择哪个。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主播带的货,不想去逛实体店,所以商铺的收入下降,亏损的老板增多,大量的商铺闲置。
实体店大量闲置与直播带货的火爆当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对比如此强烈,一方面说明房租的过高,一方面说明社会消费趋势的变化。拥抱趋势方能收获利润、阻挡趋势必浑身受伤,难就难在直播带货需要的人少,街边的小店铺解决了大量就业,这些人失业了怎么办?
这些失业人士的再就业则成为摆在决策者桌面上的大问题,而不是商铺。
不是等着鲸落吗?不是要对老板、资本家立规矩吗?不是到处找灯杆吗?
现在大量的实体倒闭,满地的鲸落,资本家和老板成为了老赖,不用你动手,已经有资不抵债的创业者走上了天台。
不过,你也很快要失业了。
未来不过是全民的大下岗,靠一点点的积蓄维持最低限度的体面生活,记得随手关灯,自己在家做饭。
实在没路了可以去城市的立交桥下举着牌子,写上刷墙、水电、打孔。
提高社保缴费基数,加大核酸力度。。。
正好上周末去实体店买篮球,说说经历吧。
篮球用了一年多开胶了,所以想换个新的,在球场试了很多个品牌,最后决定买李宁的 957 型号,网上查了下价格,在 130 块钱左右。
先去了一个大一点儿运动连锁店,里面各种品牌篮球都有,导购就过来推荐斯伯丁篮球,问了下那个球价格,五百多。我说买李宁的,导购往边上一指,然后就爱搭不理的走开了。
出来后又去了一个主营文具的实体店,店主也是推荐斯伯丁,我问李宁那款球,店主直接报价 210…
所以实体店萧条是无法避免的情况,因为像我这种穷人开始用淘宝了,还提前查价格,那还咋坑蒙顾客?
这种小商铺开多少也没多大影响的
同样的道理
关多少也没多大影响
所以。。。
泛政治化的必然结果,也算伟大成就。
坐标北京:后海的酒吧,鼓楼周围的商店好多关门的,过去溜达一圈,明显感受到的萧条。就是看不到活力了
由于种种因素或多或少的会影响。但是,追求个性,追求质量,追求时尚的人群还是会选择实体店、特别是真正的牌子店,回头客的生意做得起来。现在网购的多,这是事实,主要是生活的节奏加快没时间,只是货不对版或劣品也让消费者疑虑。基本的衣食住行,总少不了依的,有的是发展前景。信誉度最关键。
2022 年实体店总体状况:继续萧条!!
我们看一组数据,我所在社区的团结街,2012 年左右,15%的门店转让,或店主撤走;我店所在的那排门店,3 年来,除我与供销社外,10 家门店,8 家都易主,我隔壁的门店,3 年易主第 4 人。
实体门店整体状态,产品富足到泛滥的状况,没有实体店的村不叫村,没几百上千的不叫镇,那满街遍巷的实体店的城市,更眼花缭乱,中国人,不缺消费的产品。
①实体店之间竞争大。无处不在的同类实体,无处不在。
②互联网的便利,吸引了太多人的消费需求,挤兑了实体消费空间。
③实体店主的做法,不具引力:打折、买一送一,坐等客人,未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④购买力下降。全民负债,人们购买力下降。
今天大多数实体店,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意经:赚差价。赚差价这个商业模式的运用,得人心,不违法,店主心安理得。
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实体店非常有必要,创新商业模式:引流、锁客、持续消费。
不然,实体店会继续萧条。但愿,实体店找到更好的出路
网友回答
1、众所周知,实体店有租金和人工、还有物业、水电、供暖等等费用,这些都是开店的成本,而在网上开店,虽然也需要保证金等等费用,三十相比起线下开店,这些费用还是低了很多!
2、商品的价格 = 成本 + 利润,如果想做不亏本的生意,就得把所有成本加到商品的售价中,所以,实体店的商品售价会比电商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最大的劣势;
1、实体店相比电商来讲,优势一就是可以在真实的世界体验,比如买条裤子,买双鞋,由于各个厂家适用的标准不一样,可能造成裤子和鞋虽然都是标注和别的厂家一样的尺码,但裤子可能会出现一肥一瘦,一长一短,鞋子会出现一大一小,这些事情在实体店都能容易解决,不合适立马换,但是如果在电商平台购买,虽说可以 7 天无理由退换货,不过,中间这个等的时间还是不爽的!
2、实体店容易和客户建立感情,凡来购物的消费者,都可以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有咖啡,有点心,有面对面的温馨和贴心!但是这些电商平台无法做到,也无法建立这么浓厚的感情,体验不好;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现在的实体店盈利大都不好,很多实体店现在都转往线上直播,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客户发展成我们的合伙人或者股东,这样,在利益的捆绑和驱使下,才会给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越来越多的客户!
1、基于电商平台的冲击,我们可以和上游厂家达成共识,定制线下门店的专门商品,这样,客户无法从电商平台获取产品信息,也就无从比较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容易成交!也就是专门定制线下的专属商品!
2、发扬实体店的优势:能得到极致的服务体验,可以把实体店当成一个贩卖生活方式的地方,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也可以更多的笼络客户,大家资源共享,搭建一个平台,可以做各种可以盈利的生意!
2022 年,我们的实体店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就是极致体验和服务发挥到极致,即使疫情影响,我们也应该提供周祥的服务!
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感谢支持。
房租太高了,房东坐吃租金。
而网购或者自己去超市买的东西做的话,省了租金这块,对普通人很实惠。
扩大的话,也就最多房东空守店铺,少赚点租金。开店人转做网店或者外卖,对店面要求没那么高。
累死累活,租金就占去了收入的不少部分,还不如回老家躺平。
累死累活,最后身体弄垮了,全交给了医院,还不如每天过轻松些。
赢!
赢麻了!
实体店倒闭是必然的。
从 1999 年阿里巴巴成立开始,网购逐渐走进国人生活。10 年时间,网购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从那时起,实体店便迎来了倒闭潮。特别是服装类的店铺,样式、种类和定价没办法跟电商比拼,甚至有些人到实体店去试穿,去网上下单,实体店成了体验店。好多餐饮店线下顾客也在减少,好在外卖这种线上销售可以弥补线下的缺失,让这些餐饮店能维持下去。
从 2020 年疫情开始,有些地区由于封城,造成大批实体店倒闭。我公司曾经在绥化做过地产开发项目,在设计初期,考虑到东北人对商铺的热衷,项目配置了一些沿街商铺。在 2019 年时销售还是不错的。但是到了 2020 年,绥化几次全面封城,万达广场周边的中心商铺全部倒闭我们项目的商铺便开始滞销。大家连门都出不去,谈何消费!
随着疫情持续,各地出现了降薪潮、离职潮、失业潮,大家收入都在减少,消费在减少,这样的实体店倒闭也是必然的。由于 2022 年的疫情加剧,对线上的店铺冲击也是巨大的。比如在 4、5 月份,许多网购的商品是无法发货或者无法收货的。
基于以上几点,实体店倒闭是必然的。
那么实体店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吗?也不是,实体店最大的优势在于体验感,这是线上不能赋予的功能。如何增加顾客的体验感是实体店需要思考的。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很多,或者说大部分实体店之所以经营很困难,就是因为房租太高。
房租之所以太高,就是因为房地产恶性增长而无抑制。
房地产之所以恶性增长,就是因为 2020 年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相比于 2011 年少了将近 5000 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之所以下降将近 5000 万人,就是因为 90 年代开始执行一票否决制的强制一胎。
女朋友前两天给我发了几张照片,她原先在虹口那边单位门口的店面基本全关门了,前两年我们还在那边住的时候,这些店卖卖小吃早餐奶茶什么的,因为在地铁口和公交站旁,生意其实都不错。
现在除了一家全家便利店还在营业,其他的全部关门,感觉有些萧条
根据我的观察。在疫情前,南京很多商场就比较萧条了。商场外立面的广告横幅不是什么培训班就是餐饮。业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现在打击教培加上疫情,估计很多购物广场可以歇业了。
商业地产的资本回报率低,已经不是秘密。现在除了除了吃喝和玩乐外的其他零售商业,都面临电商的激烈竞争。商业广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过剩了。不过这种过剩不意味着既存的商铺和业态不挣钱。只是市场饱和蛋糕难以做大,核心优质资产还会继续优质。
假的,我问了附近在营业的店铺,他们都没有倒闭
说的阿里,拼多多,京东,天猫,不是房东一样。
唉,怪不得被收割呢
我看到的是商场人满为患,货架都被买空,消费情绪高涨。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呢?因为不是统计,所以偏差很大。
这个真不是问题,关键是这番操作,让大部分人没信心了!
严禁恶意回答!
大上海保卫战已经赢了!
消费相当萧条,我住在广东的一个二线市中心地带,其中一条商业街,百分之 90 的店铺关门,奇怪的是,这条路连路灯都不开了,也是相当应景。
当房价一路上涨,根本遏制不住的时候你就知道,官老爷们根本就没想过让你好过,你好过了,他们还有什么用?你还有什么需要求着他们呢?只有你不好过,他们才重要,你更得求着他们。想起来老郭说的那个笑话,大老爷见不得贫穷,把穷人都往外赶,见不到了,自然就没有了。
统计局在不断回答这个问题,总会给我们全新的答案。
实体店只是这大浪潮中的一小摄而已,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关系到消费的氛围,更关消费的信心,背后是收入的变化,也是投资信心的变化。
商铺也是商业地产的组成部分,与购物中心持有者一般是来说规模不会太小的公司不一样的是,商铺的背后是大量的个人小业主,而这些小业主同样面临着疫情下的问题。租户无法经营,小业主无法收租,卖房也卖不出去,这个局如何解才是真正的问题。
成片的关门,这不只是疫情的原因了。
百业凋敝 民不聊生!附周日晚上万达………
没啥结果,大概率是几个先腚不住的地区强国搞一搞法西斯经济学,然后腚力更强的国家顺势推出反法西斯经济学,三战开打。
走运拼出科技进步,背运杀出赤地千里,全球赤旗就别想了,这玩意的前提是物资极大极丰富,生产力达不到就只能用老办法。
本来就是经济萧条。
这没啥,人家都说了不惜一切代价,战胜疫情!
这是一个对于 90 后 00 后的机会,不这样哪来的机会
xx 企业一年倒闭近 2 万家,业内人士:监管趋严,倒逼行业精品化
所以你看上面是真的相信这一套有用的,坐稳,基操勿 6
实现了实体店在社会层面的伟大清零,灵活就业人口稳重向好。
店租太贵了,降店租了,店主才能有盈利。
疫情前几年,深圳的店铺就陆陆续续关了很多,大家都上网买东西了,实体店太贵了(店租贵),现在除了买菜和水果,我们基本都网购了。买米油调味品矿泉水也是网购,图他送货上门。
前几年开始,小区外面的大街两侧店铺不变的是:车站边的钱大妈、一间水果店、几间地产中介、三家红红火火的培训机构,三间店员拍苍蝇的服装店、一间五金店(天知道它怎么活下来)、一间眼镜店,三间半年换一次老板的饭店、其他都是没有坚持下去,包括红极一时的奶茶店。大商场里面客人不多,周末还是要排一下队,里面衣服的档次慢慢变为大妈级。
这两年,培训机构关了一家其他两家改为舞蹈钢琴之类培训,饭店关了两家,服装店关了一家,附近大商场店员比顾客多,听说也要倒闭了。
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吧,这两年公司倒闭的可谓是成片的,没有倒闭的都在苦苦支撑,员工年终都没有啦,占设计师工资的全年 40%,月薪也都降低了,随时都可能倒闭。
这不是区域性的,是全国性的,其它相关行业也都不好过,从房地产开发、施工公司、设计公司、材料公司、劳务公司等等全链条,听到了很多老板和高管都面临失业和倒闭的状态,建筑业带动 108 个子行业,这影响的人数是无比巨大的,远不是比打击教培所造成的失业人数能相比的。
上个月刚听说朋友上海公司已经倒闭了,其它上海或者省会城市的也有不少。
我工作 10 多年,从一个普通设计师到公司技术合伙人,今年的市场环境变换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以后可能会一年比一年差,回款异常艰难,下面建筑师都很难受,没办法,撑着吧,至少还能给大家有一份工作。
前两天去了一下本地著名的一个商场,远来可谓是火红至极,如今也是萧条到只有一家走低价的自助餐火锅店在支撑着。
好日子在后头
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多去实体店消费,让实体经济红红火火的。但真轮到我自己要买东西的时候,我大概率还是有网购的就选择网购,因为确实我没多少钱,能省则省。
刚好看到美国准备对巨型企业实施极严格的反垄断法,心里真不是滋味
收入都被房地产掏空了,30 年内百姓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消费。
房租降了吗
肉眼可见的凋敝。
媒体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只要紧紧把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繁荣梦。
小伙子你的思想很危险
否极泰来…,向死而生。
日本的昨天,看日本啥样子
都怪美方打贸易战,害得我家二十几套门面租不出去,强烈谴责美方霸权主义行为
这不是很正常么,竞争不过别的店就关门,能有什么结果?还想国家给你兜底?
现在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线上的商铺非常萧条,空置率很高。繁华的大街、人流如织的景象很难再现。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电商和互联网的发展,高房价拉动了商铺租金的上涨,加上疫情的冲击,很多商铺如果客人少,就坚持不了几个月,只能关门。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脱实向虚的弊端,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脱虚向实是未来的趋势,以后大量闲置的商铺有望重现往日的繁华吗?
在大量关闭的商铺中,也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大品牌的实体店,如很多药店百米一家,生鲜超市规模扩张。但是也有很多小而美的店铺,虽然不是知名度高的大品牌。但是有传承和历史。很多成都做美食的商铺为啥长盛不衰,甚至流传了几百年,因为把产品做到了极致,秘方是独家,为了保持独特的风味,肥水不外流,都不走加盟模式。所以每天顾客都是排着队打卡。还有一些日本的实体店,传承了几百年,在市场上非常稀缺,顾客回头率很高。这样小而美的店铺就很难受到电商和互联网的冲击。即使受到疫情冲击,暂时关门,但恢复营业马上就能盈利。
我们国家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缩小贫富差距,虚拟市场过度发展所带来实体经济的萧条是跟政策相悖的。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其实还是要依靠实体经济产业的支持,让更多人富起来,而是不把财富都集中在资本市场,简而言之,让更多底层的人民通过劳动就能过得滋润,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创业成功。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之下,脱虚向实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今年对于整治市场所做出的举措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互联网产业野蛮生长模式。各种政策,引导企业脱虚向实,多举措振兴实体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未来人们口袋鼓了,自然有钱去消费,线下实体经济有望反弹。
股票开户是如果有客户经理服务,佣金可以超优惠的,有问题可以及时在线解决。
现在线上开户可以很优惠的,不仅股票最低可以万 1,场内基金更是低至万 0.5 ,可转债更是全网最低万 0.05,融资可 5,期权低至 1.7 元一张的。支持**,同花顺和量化交易,支持网格交易,支持 QMT,支持 Ptrade。**这是目前我了解到的最优惠的价格,供参考
穷人的末日。富人的狂欢。
古代农业社会时。每一次大饥荒发生。赤地千里。农民易子而食。横尸遍野。都是大地主们大量兼并土地时刻和大量赚取金银时刻。天平年间,想一夜暴富怎么可能?唯有此大动乱年代才能资产暴涨百倍。
以古鉴今。古代可能远远不能跟现今相比。但道理是相通的。平民破产,资产被富人大量兼并。加快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速度。
也就是趁疫情发国难财。当然。我们国家肯定不会允许这样事情的。最终会扶持平民和打击兼并行为。
防疫变得更轻松
这是好事
实体店都是落后的经济业态了
属于落后低端产能
早该消灭了
现在是转型升级
最好租政府的房子。坐标上海松江,疫情这边实打实的封了两个月,现在放开后,政府给免了 4 个月的租金!
前两天刚好写了一篇为什么草民创业总是失败和不建议年青人创业的回答,今天正好借着这个话题来分析,实体店为什么干不成?
我身边,有对小夫妻开个了美团店,加盟的品牌,主卖的是一种叫什么 “小碗海鲜” 从激情开始到关门转让,不到一年,更准确的说是不到半年。
想创业,这个想法是一切的开头,为什么想创业呢?工资低,两人租房在城市里生活,又有了孩子,只能一个人打工,所得的收入,压根不够,需要双方父母的接济。于是想做个生意,多挣点钱,这种心态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的。
于是开始找能做的小本生意,买卖做遍,不如卖饭,吃是人的刚需。开始上网查找项目,那项目可是太多了,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 “小碗海鲜” 这个项目。别说那年青的小俩口了,我看了人家的项目计划书,得出的结束同样是最次也就是挣个辛苦钱,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卖点靓,利润高。
于是小两口向双方父母,亲戚朋朋都借了钱,交了品牌加盟费后开始盘店铺并装修,买设备,办理各种证照。咱们来算一下他们的帐。
一、硬性投资
加盟费 3 万(县级加盟商,含食材原料)
店面年租金 18000 元(县城相对繁华小店面)
装修、设备等一共用快 8 万。
各种证明基本免费,共计投资 13 万。
二、利润成本
一份 “小碗海鲜” 的计划卖 26 元 / 套餐,原料成本占 4 成左右。
接入美团外卖(排它性)扣点什么活动不参加大约 15% 左右。但不参加活动是不可能的,因为顾客们根本找不到。于是这个点最低就来到了 25%(平均)。
这时的利润率就只剩下 4 成左右了。
以两人经营计算人工,三线城市下的县城,平均工资 3000 元,两人 6000 千,做生意嘛!不就是想多挣点,人工算一万。
投资 13 万,咱们就算三年摊算,一年 4.3 万,摊到每一天 117 元。人工摊到每一天,333 元。水电杂费等一天摊 50 元,合计经营成本 117+333+50=500 元。
按 40% 利润计算,一份标价 26 元的餐品可得利润 10.4 元 一天要卖出 49 份才保本。每天都能卖到 50 份,连续三年。才算完全收回投资,并达到比上班略强的地步,而且还没有算税费罚款等,而实际上,罚款这种事也基本跑不了。
可这个售价基本上,不搞活动拉低到 16.99—19.99 元左右,还要保配送,要不,基本没人买,拉到这个价位,就是赔本的买卖了。
小两口坚持了不到半年,因为再也借不到钱了,每天能卖出的份数从来没达到保本的数量上,于是关门倒闭。
这个环节里,除了这小两口外,都挣钱了,
品牌商,一个 3 万,可能净挣 2 万。人家玩的就是收加盟费的买卖,这个项目圈不住钱了,再换一个,目地就是割韭菜。而韭菜好像也从来割不完。
租店、装修、设备,这些相关费用,都是受益者。
工商、税务等部门也不亏。
于是这个链条里,只有那夫妻小两口赔完了所有投资。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相同的投资换来的却是极低的成功率,大部份草民是保着挣钱的想法,可最后却赔光了本钱。
但从另一角度上来讲,这种投资却有效的拉动了市场经济的需求。
所以,我总说,凡是鼓励年青人创业的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要是就是真是坏。因为从一开头,就是都奔着草民们积蓄去的,就是割韭菜,有成功的吗?当然有,可以当榜样不?当然可以,于是韭菜永远割不完。
这几年经济下滑,草民们的钱也一波波的割到现在,草民们真的没钱了,想投资也没钱投了,于是原来的虚假繁荣不再,因为真的没人接盘了,原来的倒闭的门店快速有人接盘的景象不再,门店关闭就是关闭。
说到最后,一句话,人的收入不足的时候,就会把非必要性开支减去,购买从品质降低到需要上,而现在平民阶层的收入,真的只够,吃饭,教育,住房,人情往来。其它的能省就省吧!
就象生育率下降,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低,所以离开收入谈提高的方法都是扯蛋。
实体店关门,也是全民收入不断降低后的必然结果,是网上的东西好吗?只是可以更隐蔽的挑选更便宜的商品罢了,有钱,谁不会花呀!有人服务也远比用脑子想像感觉好的多。
而收入怎么才能提高呢?
6 月第一次解封的时候,杨浦大学路的店面开张了总有 4/5,7 月疫情又起又一次全封,8 月解封后只有大约 1/5 多点的店还开着了。
前阵子去了趟国金,以前鼻孔朝天的柜哥柜姐一个个谦和礼貌,热情洋溢。
伤害不大,因为买东西啊,各种服务啊,都没有问题。
大概是原来太多了,现在倒了一大批,啥事也没有。
在经济下行,房租和疫情的打击下,冗余的被挤出市场而已。
这不是萧条,是回归常态。
我打个比方,你看看现在的街边有多少药店,需要这么多嘛?将来大部分都得倒闭的。
结果就是老百姓越来越难,而资本还是肆无忌惮。
我家附近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社区大门傍边的门面房因为原来的商超搬迁,又另租他人,接连开了好几家餐厅和便利店。
往年这种问题,会有人回答是个例,是店不行,店主不努力,店。。。。反正不是租金制度等。。。
这次这种说法没了。
能不能别再贩卖焦虑了?坐标淄博 今天星期三 万达广场小吃楼层人满为患 你们一唱一和有啥好处
历史书上都有
参考 1929 大萧条
房价太高,房租太高,疫情只是压倒的最后稻草吧。
不知道什么结果。
中国的经济挺烂。
放眼世界,外面的更烂。
经济不好时,开店只能买房开店,纯现金流,不贷款。这是日国的某神说的,很简单的道理。
大家都烂,活到最后的赢。
难道不是房地产的锅?大概 19 年的时候我们这很繁华的一条街就有很多店铺歇业了,那时候可没有疫情。
胡思乱想着,如果国家把全国的主要门店 / 房产都变成公有资产,计划经济也就好办了,平时收租 / 租税?经济严重衰退时不收租,至少能让商家挺过去 ^-^~
想想绝大多数国家中,房产的资本操作影响尤其是在这种大萧条时期对民生经济的负面意义太大,其实底层的零散房奴商户也受伤害不轻…
能否期待中国再造奇迹,不说 100% 控制,至少做到更有利于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止?期待创造大中华的政经大智慧~
坚持抗疫一万年
高房价(租)绑架实体店很久很久了,这种经济下行情况下大面积的萧条,最终肯定会反噬曾经趴在实体经济身上吸血的房地产行业(物业)。
分享一个自己最近的经历吧,本人坐标深圳福田,媳妇单位是一家国企,业务有几大类,但一直都不怎么赚钱甚至亏损,但是公司旗下有大量的物业单位,就靠着收租,还是赚了很多钱,还有大量盈余上交国家。
这单位员工的工资很一般,真的很一般,不过不加班,福利也不错,逢年过节的都发东西发过节费,还有啥扶贫啊劳保啊,每次都得开车去提溜。
公司有个承租客,是每日优鲜的加盟商,本来生意还凑合吧,但是今年 YQ 封锁了将近一个月,元气大伤,又因为一直没有申请下来当地的减租优惠,就有点绷不住了。
坚持到六月份,还欠媳妇单位几个月的房租,实在做不下去了,店长就和负责人协商,我这里还有几十万的货,要不就给你抵租吧,反正现金我是没有了。
媳妇单位的领导们开了几次会,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止损方式,就答应了。正好这公司有动不动就发东西的传统,于是就出了一个通知:
![](data:image/svg+xml;utf8,)
当时看到这个,我就觉得还可以啊,反正也是发东西,就选点生鲜冻品,米面粮油之类的也可以。于是和媳妇弄了一晚上(商品太多了,几千件),最后选了一堆东西:
因为媳妇抽签抽得非常靠前,所以想要的东西基本都有,在某天下班后,我开车去媳妇单位把东西拿回来,还在感慨今年太艰难的时候。媳妇单位又发了个通知:
剩下的货品较多,现在安排第二轮选货,抵扣国庆节福利,额度是 600 元。
于是又是一顿猛如虎的操作,抽签选货拿货,但这次媳妇签运不佳,抽的号非常靠后,中途还有过两次自己挑选的商品没有了需要换货的,反正比第一次折腾多了,这单位的工会工作人员也是很拼,周末两天加班,在每日优鲜的冷库里处理这些库存。
某一天下班后,我又开车把第二批货拿回来了。刚放置好。第三个通知下发了:
由于货还没完全处理完毕,剩余的货品将作为年终奖的一部分提前发放,每个部门预算是 5000 元,由部门领导先预支,年末再找公司报销。
媳妇部门一共五人,也就是说,她需要再挑一千块的货品。
一听到这个,我感觉有点石化,媳妇也不耐烦了,说她不去挑了,让我去。
于是,在一个 36 度的炎炎夏日午后,我穿着一件大棉袄,到媳妇单位楼下那个冷库里挑东西,因为越到后来,东西越不好,甚至连 byt,塑料拖鞋都有,而剩下的商品还有一千多种,我咬紧牙关,挑了一个多小时,可算是选好了,满满六大包。
我开车回家,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全部放好了,这时候媳妇来电话,告诉我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
他们公司决定,因为今年物业也不(那么)赚钱了,公司经营压力增加,因此前三次发的物资,不是抵扣过节福利的,而是抵扣过节费的。
我安慰媳妇,没事,到时候再辛苦一点拿物资就是了,媳妇呛我一句,你想得美!物资就这些了,到时候没有过节费也没有物资了。
看到没有,已经开始反噬了。
国庆节重要,这些不重要
这种情况下,实体店关闭的越多
破产的人就会去找工作,失业的人也去找工作
接下来就是职场上再卷
卷加班,卷招聘
无尽的卷
山姆人多的像火车站,店铺倒闭还是没竞争力。
宁波山姆开 N 多年了,进去我宁愿抱着去结账都不愿推车,人太多车子走不开。
大约 m3 的牛肉才 54 一斤,能烤着吃的那种,烤到流水就开吃,嫩嫩的,一想到才 54 一斤,那感觉就跟 m7 的牛小排没差了。一半的商品都是淘宝价,购物体验还好。
好物推荐:精气神山黑猪肉,喜欢吃烤肉的可以试试,完爆韩料店的五花肉,推荐梅花肉和厚切五花(薄切的最好别买),不过很多地方没卖的
会议指出,坚持就是胜利。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出现了疫情必须立即严格防控,该管的要坚决管住,决不能松懈厌战。要坚决认真贯彻党中央确定的新冠肺炎防控政策举措,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该保的要坚决保住。要做好病毒变异跟踪和新疫苗新药物研发。
商铺建设的太多了,二三十年前门脸房一房难得,谁要能租上一间门面房就等着数钱了,这些年都盖了多少门面房商铺,估计比那时多了上百倍。
打仗
稳中向好!
没什么结果。
我估计,现在公务员体系的同志们,是不是还觉得——老百姓生计与我无关,反正到时候,上面就给我发工资,我该吃吃该喝喝。特别是此时此刻,更要有立场。坚决执行上面要求的一切任务,而且绝不打折扣,甚至比之前还要卖力!因为表忠心,站立场。
嗯,没问题,人么,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为了自己口粮 “干什么事都没关系!” 嗯,“干什么事情都没关系”的。
呵呵,继续。
好事啊,线下本来就挺割韭菜的
时代的更替吧。老家很多的大商场都是时代抛弃了,当年火热的商场,如今门可罗雀,新兴的万达吾悦依旧火爆啊。没什么是长久的,盛久必衰,正常。
坐标某三线城市。
现在没有动力学习,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我到头的未来——上一个平凡的大学,找一份平凡的工作,为房贷奔波…… 真的很迷茫无措。
没有的事,形势一片大好!
实体店房租、人工、水电,个个都是成本,开网店,做直播成本就小很多呀!而且现在网购已经成为潮流,实体店受疫情影响就要关门大吉,怎么算都是亏。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不会允许大面积关店的,刺激性消费一直有,就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能挺过去的,实体店红利还是在的。
基层小老百姓对待生活本就是如履薄冰,政府还时不时的推出政策促进消费,花的还是老百姓手里的钱。每年的财政数字告诉我们今年我们 GDP 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高了这些积极向上的话。实体店铺纷纷倒下,但还会有新的店铺纷纷起来。
我们小区门口右侧有个商铺在出租,刚好最近想开店,主要是我的客户都是网上咨询,平时都在家里不出门,开个店呢,有个上班的感觉。
打电话问了联系人,过来看了下,5 间两层 500 平米很大,前年还租 20 万,到去年那个足浴店因为疫情店倒闭,到现在空置了一年房租降到 12 万也没人租。
而小区大门左侧都已经空了一排十几个店了,算是凉凉了,右侧现在也有几个店在推出,因为亏钱不赚钱,其中有的是教培行业,有的是零食,有的是做足浴的。
联系人讲这个店是他们老板的,现在很想把店卖出去,但是没人接手,这边商铺价格 19,000 一平米,这 900 多万的资产恐怕是没机会变现了。
他们买的时候也很便宜,2002 年买的 2000 每平米,这些年收租很爽。
店铺大量倒闭,利好网购快递,利好低成本的个人工作室。
多亏了它的指导
二战前的景象,形势一片大好,如今再度进入下行阶段,看各国是踢皮球为主靠内循环与外贸拉 GDP 为辅,乐观的情况经济复苏 10 年后,悲观的情况经济复苏 30-50 年后。
昨天散步数了数,十家店有 4 家是中介,剩下的就是些便利店,养生馆。
慌什么,慌什么,房价不是还没有降吗?最大的庞氏骗局。
这些实体店并不无辜。他们开店又不是来奉献的。哪个不是想一夜暴富,把老百姓兜里的钱都掏出来?他们一拥而上要实现自己的发财梦造成大量人员聚集,资本聚集,拉高房价,拉高物价,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赚钱、搞经济,并不天生政治正确。恰好相反,大多数时间里,一个人富起来,一大群人穷下去。巨大贫富差距对老百姓的巨大伤害和压迫大家有目共睹!
他们有罪!
不太现实,你以为是很多商店租房子要房租水电,其实还有很多是直接买下店铺,或者店铺一开始就是人家的,我们小镇上开了六七家超市一家都没倒闭,他们都是四五个都是本地居民开的超市
都是美帝的阴谋,警惕拜登打网购牌。只要能抗下去,就可以拖垮美国。每关一家店,美国离灭亡又进一步
实体店重要的是地段、人流、品牌,当受到来自不可预测的影响时,首先影响就是人流,也就是说吸引到新客户的机会变少了。
如果你名下有十间店铺,你发现前几年只要上任租户脱手马上就能转租,而这几年你发现脱手之后转租期越来越长,你会怎么办?
首先,你希望将十间店铺租出去,其次,你希望不要降价甚至再涨点,可是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怎么样才能不把店铺闲置?
1. 增加人流吸引商家入驻。
2. 降价出粗。
3. 提供灵活的出粗政策,比如收佣(大商场行为),承诺阶梯收取租金(往往需要付出监管成本)
4. 自己开店。(需承担经营风险,但不用支付店铺租金)
根据经济理性人行为,商家开店本质是为了盈利,如果不盈利或者盈利小于机会成本,就好比开店每个月收入还不如去打工,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商家就会选择放弃开店,以上的每一种选择实际都需要你出钱或者降价出租。
这就讲到了供需关系,当需求端降低时,供给端不变,则会出现均衡价格下降,你作为店铺的供给端,商家作为需求端,受线上和疫情冲击,每个月的收入已经不足以达到盈利甚至收支平衡,他们的行为就是选择关店,如果是自由市场经济,这种情况会持续到市场需求有明显增加的时候,需求端下降了,你的供给端没有变化,这个时候必然会出现降低价值出售直到市场需求有明显增加,就好比原先是十二个人租你的十个店铺,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价高者得,这是供不应求的状况,但现在情况是八个人或者五个人甚至三个人租你的店铺,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我还是可以按照以前的价格出粗,爱要不要”
好,那么好,如果情况变为,除了你以外,你的邻居还有五个店铺,你的邻居为了快速脱手给五个人降价 10%,顺利出租,你看着自己空空荡荡没人租的店铺,你会怎么想?
是的,当求不应供的时候,你和你的邻居是竞争方,共同竞争来自市场需求方,即租客的需求,因为竞争,你们会互相拿出自己的好手段,以便自己的店铺能够顺利出租,那么最终可能免费出租吗?答案是不可能,因为当价格降到一定程度时,需求方(租户)的固定成本降低,开店经营会变得有利可图,当大多数人发现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会有许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
说回来,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会怎么样呢?
因为店铺关闭,会出现很多人没有工作 / 找工作的路上,会出现失业率上升,那么这些人在没有找到工作前,是没有产生劳动的,就会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同时也就不会出现储蓄行为,因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那么炫耀性消费如购买奢侈品,高档餐厅就会不去或少去,会逐渐转移基本的生活性消费,比如以前生意好,每月盈利多,会选择去出门靠司机,那么现在就会选择自己开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还存在贷款,则会有逾期或者还不上的风险。
那么没有储蓄呢,市场整体的储蓄就会变少,我们把储蓄想象成一个池子里面的水,如果有人要贷款,就从这个池子里面舀相应重量的水,现在水变少了,如果还是有那么多人需要水,则到期还水与舀水的比率就会变高,就是利率上升啦,也就对应这到期后要换的利息更多,这个时候需要贷款的人就变少啦,投资活动也会放缓。
躺平的人会越来越多 不婚不育 参考日本
坐标 nj 市区,
20 年 21 年那会儿,15% 店铺关门,
一开始是大部分新开的店还是餐饮店,
后来新开的店都是房地产中介店了,
今年最近 5 个月,
新开的店铺又换成餐饮小吃店铺了
随着经济的变化,
螺旋下降,挺有意思…
生存下来的店铺,
各种各样的,装修一般般的,
甚至破旧的也不少(是真赚钱,人流也多)
平常也看不到太多人流,
感觉应该没有房租成本吧
我跟我老公,在上海经常去的店铺,只有小杨生煎跟肯德基。。。其他关不关也没啥影响
这是时代的必然性!!!
1929 年 - 1933 年的美国,蝙蝠侠里的哥谭市,仅供参考
有办法,对电商收税。实体店大部分是定额的,电商完全可以实收。弄死电商。
实体店关闭潮,罪魁祸首第一肯定是电商。第二是有关部门,他们对实体的打击能量不小
要么主动变成朝鲜要么被动变成朝鲜,你以为变成朝鲜那就是最坏的结果那就完了?错! 朝鲜人家也没防住疫情,碰到疫情都没封控封城封小区焊死你家大门。。。而我们就算脱离全世界之后 一旦爆发疫情还是要封城封楼封小区,那就变得连朝鲜都不如了。。 。
抖音人均百万,一片祥和
房地产行情不好,老爷们囊中羞涩。
对内治安变差,重回 90 年代。对外一片祥和。
自然环境不会允许有空白的土地,在一片火海过去之后,郁郁葱葱的植物又开始生长了。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在送外卖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商家店铺位置超级偏僻,想找到它们并取餐实在是一件挑战智商的事 。但是吧?问题来了?为什么如此偏僻的店面还有商家愿意租呢?
有的店铺商铺,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为什么?因为货币并不是稀缺资源。
大二开始炒股。一开始我只有几千块钱可以玩。上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碰。后来我有了积蓄,把很大一部分投入了股市。当然,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在股市上。大概从 19 年开始,正好赶上 20 年的牛市。软件统计差不多翻了一倍,总共盈利 50 万左右。这两年,我一直在探索和学习。总结经验,优化自己的投资体系。我也有一点经验。现在,我感觉股市就像一个小社会。因为股市有很多种玩法,我们可以把它当成赌博,去追涨停。也可以勤勤恳恳做研究,分析报告和选股,做价值投资。但是,无论我们如何选股,我们都希望买了一只股票后,它的上涨概率大于下跌概率。所以,如何提高上涨概率,是我们选股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你选择做短线,那么上涨的概率基本上和这只股票的基本面无关。上涨的概率只取决于这只股票的受欢迎程度,资金追捧程度等等。像这样买股票,相当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 我很不喜欢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掌控,所以放弃了短线交易。所以,对于长线交易,我的逻辑是。第一,选择行业。一个行业的繁荣程度决定了这个行业企业的发展。朝阳产业大概率蓬勃发展,夕阳产业只能勉强维持。行业,你可以把自己的位置抬高,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比如新能源电力替代火电的趋势,比如人口老龄化后医药行业和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另外,根据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判断我国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行业选择。选择行业后,就是选择行业内的企业。一般要研究企业的基本面,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精力,有很多指标可以参考。可能我比较胆小,一般只选择 PE20 以下的股票。选择好行业和企业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安心的持有。只要基本面和企业的发展环境期间没有发生变化,那就继续持有。没必要天天看。达到目标价,卖出就行了。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经济、市场,不是硬盘,想拔插头就能拔了的。
都网购了,谁还去实体店。
造成的影响,无非就是底商租金下跌。
“毁灭你,与你何干?”
可以控制这些市场的人它们哪里在乎你哦,你在它们眼里不过是一股数据,你倒闭了,别人接替你开店创业。
在它们眼里,这数据真漂亮。至于背后的原因?令人三级烧伤呗。
都已经出现断层了
它们就算想了解也是问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为了保好自己的乌纱帽,那不必须只找好的说。
市场一片死寂,没人进来买,看店的天天坐在门口等客。在它们眼里这就是 “该市场状况稳定,没有波澜~”
市场空空如也,不想交房租都去摆摊了。在它们眼里就是 “摆摊经济发展巨大,对市场恢复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摆摊太多了,城管过来抢。在它们眼里就是 “城管动手能力强,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报告和数据让上面的人看着一阵舒心,感觉我的 country 越来越厉害了。
但是怎么发现这个财政收入还是有点低呢
那也好解决
新国标红绿灯来咯!
凉菜预售证来咯!
电瓶车新政策来咯!
5 万卖宅基地政策来咯!
核酸检测流程化来咯!
别急,这只是开始,后面会慢慢增多的。
越来越好,继续加油
实体店,未来承担的是品牌窗口的作用,
不再是销售的主要阵地,
更多的是品牌理念、文化的输出,
产品的展示和体验。
实体经济的萧条,大家都有有目共睹的。
之前大街小巷的各种店铺,现在慢慢的一家一家的关门,以前要拿下一家店铺,多多少少要给转让费,现在呢,好多店铺都是 0 元接手,谁还要转让费啊,能有人接手就不错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特别是 90 后 00 后。想买东西了,摸出手机;想吃饭了,摸出手机;想和朋友聊天了,摸出手机;想娱乐了,摸出手机……
还有多少事是一部手机不能完成的呢?!
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萧条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我一亲戚,早年买了一个小铺面,老旧小,指望收点租金贴补家用。以前还好,铺子基本上不会空闲下来,现在,每次看到她,都是愁眉不展的。铺子租不出去啊,开店的人本来就少,说是现在又是环保,这种铺子没有专门的烟道,不准开餐饮。好不容易租出去,刚开不久,疫情来了,时不时不让开门,这不,铺子又空着了……
坐标四五线城市,一个新开业餐厅,六百平,老板说一天租金 1200。
房地产飞太高本来就遏制了实体经济。然后疫情 debuff 一来,一会儿封,一会儿控,加大压力; 消防,环保,工商有事无事都来拜访一下。甚至店门口修个路,埋个管都要半年。实体店不倒闭才怪。
周末上海商场人还是很多啊,电影都抢不到。
北京,我小区底商的一个女装,一个美甲关门了,一个推拿也关门了现在换了个美发,旁边的木北装修了两个月,开业没几天,现在一直不开门了,不知道是为啥
有两个还好点,前两个都是女性消费的主力阵容吧,被放在第一梯队都消费主力的店铺,都开始关门了… 也许不只是经济萧条了,之前泡沫,洗脑的那些话术,也许相对来说,也没那么多人吃了,不感想后面会咋样
(早餐店,租赁一个摊位这种,我一直认知是,闭店几率很大的,没计算在内,租赁整间店铺的几个,都没闭店)
是好事,说实话,只有饭店需要开在线上,其他商品都可以通过网购,这些商店倒闭,可以降低房租价格,吃的也可能更便宜
防疫成本往下压的结果,防疫是需要成本代价的,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还有时间,效率的问题。
实体店受不了这些显性或是隐性的防疫成本就倒闭闲置了。
上海在这次 3 月疫情前实行的无罪推论,3 月之前我一次核酸都没做过,现在全国都是有罪推论了。
也就是所谓的不算经济账算政治账了。
瞎讲,我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手动狗头)
正常现象,房租这么高,物流价格却便宜。凭什么实体店能过的好啊,这得服务多过硬?
昨天犯懒,点了边上饭店的外卖,看了下价格,跟我这个老会员去店里吃会员价差不多。虽然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去店里吃。
老婆买衣服也经常是店里试,网上买。
我自己买模型,手办,人偶也都是网上,10 多年只在实体店买过 1 次老物,网上二手炒的价格没法看,在代理实体店里看到赶紧买了。
消费巨幅下降,然后生产大面积停止,进而工厂企业开始裁员,裁员导致收入降低,又进一步消费巨幅下降,俗称死亡循环,上面要做的是在其中的某一步断掉这个死亡循环。
一起撸家官僚,一起某富衙内,一起公平法治民主,一起批限电商;前面的咱基本做到了,最后这个有点牛皮。
你们说咋办吧?
俺也一样!
配给制,以后的一切资源都要配给。
保守估计五年之内就出现了,搞不好明年底就有了。
没事,总有人相信自己不会投资失败,而参与投资的
深圳东门老街,以前多繁华,现在我们常去吃饭的几栋楼里,商铺少说也关了三分之二了。不是一栋,是几栋… 茂业百货,太阳百货,天虹里人寥寥无几,就算最新开张的 1234,人群最多的时候也没有以前那种熙熙攘攘了
上下班路上能看到不少店铺关门或贴着转让,几家常去吃饭的老店也关门了。本身居民消费能力不足,连续三年的疫情又雪上加霜,大部分人的家底都快掏空了,哪儿还敢搞消费嘛,以后只会越来越困难的。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就很难摆脱出来。
有几个同学是中学老师,今年暑假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去耍,很好奇的问了一下,别人的回答是没钱了。他们从 5 月份起,每个月就发工资,其他的钱全部暂停发放。都是些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房贷的,每个月把贷款一还,水电气网物管费一交,就没剩几个钱。师医公是小城市的主要消费群体,连他们都不消费了,实体经济困难可想而知。
从卫生角度来说,凉拌拍黄瓜是不能售卖的,估计也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消费者投诉处罚也属正常,从业人员应多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国家不需要这种低端产业。实体店浪费资源。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科技研发中心。。gdp 蹭蹭往上升。
可以把闲置的商铺改成核酸检测站嘛!一举两得,赢麻了!
据说现在核酸检测站都开到慕士塔格峰了,马上珠峰也能开设核酸检测站了,厉害了我的国。
太正常了, 现在的实业不就是给房地产打工的么?
一个月拼死拼活拼下来, 结果发现基本都给了房东了.
整合你附近 300 家店,每家店提供一个免费的引流套餐,当然这个免费不是直接的免费,而是让客户下单后邀请 4 个朋友跟单,现金全返。
现在实体店生意难做,客户邀请 4 单免 1 单,相当于买四送一,总体收入打八折,利润比其他团购平台高很多,你觉的哪个老板会拒绝这种客户裂变方式。
对于消费者来说,邀请 4 个朋友跟单,就可现金劝返,只要组群互助跟单消费就好了,今天你跟我的单,下次我要消费再跟你的单。
缺钱的消费者在本地消费不花钱,缺客户的商户获得更多客户,更高利润,你只要赚取交易的佣金就。300 家店,每家店每天给你 10 元钱,你一天的收入就是 3000 了。
所住小区门口 17 家商铺空了 6 家,楼对面街道有一家人是真的勇,刚解封就租了一个商铺,简装半个月搞定才知道是干推拿养生的,后来摸摸唱 ktv 事件出来以后直接给他封了,现在还没开,直接赔 2 个月房租
嗯,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上海是不要紧的,为啥啊?
因为,听说核酸产业园马上要开工了,这就叫墙内损失墙外补,买卖损失核酸产业补。。。。。
一个字 – 绝了
赢麻了
开店成本高:租金、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辛辛苦苦一场空
直播带货冲击:各种低价优惠让消费者已经买到了必需品,就不再买了
价格问题:通常来说网上价格会比实体店更便宜
网购冲击:拼多多 天猫 京东等等兴起,网上更优惠、方便
实体店本身存在问题:怕被宰、怕被坑、怕服务态度不好、怕服务太好等
疫情冲击:本来在网上已经冲击一波,疫情隔几个月来一次、封一次店
消费收入冲击:都在缩衣减食,缩减开支
结果只会剩下一些:奶茶店 - 餐饮店 - 药店 - 便利店等不可代替,需要在实体店去消费的店铺
我的观点是 也许到了实体服务业改变的时候了
其实很多领域也许我们本来就没那么依赖实体店
在疫情来临前很久各种商场 mall 里面除了外食这种店铺以外 类似于服装杂货和日用品的店铺一直就在萎缩
疫情只是在这方面推了一把
以后只有有社交价值的必须面对面的行业还需要实体店 剩下的产业需要的只是 “样板间” 而已 这一天本来就早晚会到来
实体店关闭,商铺闲置现象只是局部,暂时的,相信未来经济会稳中向好。
我家附近正在修新的商场。武汉。梦时代广场。修了,4,5 年了。
相信他们能领导一切
别担心只要大人们眼中是蒸蒸日上
其他都不重要
结果就是一样能找到饭吃。
没什么后果。傻逼才会觉得没了商店就买不到东西了。
请不要造谣生事,谢谢。
旺旺集团的那个 logo 标志的这个眼神,是不是跟毒教材那个是同一个工作室设计的?
简单来说,这是逆城市化的现象。跟萧条关系不大。
您好,
很多家电实体店的老板都苦于这样一件事,那就是自打互联网电商崛起之后,卖场里客流逐渐减少,往往是店内营业人员比顾客多。没有顾客上门,那还怎么做销售,岂有不苦恼着急呢?
实体店曾经的辉煌谁都不能否认,在互联网电商没有出现之前,实体店就是人们唯一的购物渠道,否则你的吃喝穿用就无从谈起。用车水马龙来形容曾经周末实体店一点都不过分。笔者就经历过家电专卖店和连锁卖场顾客排队购物交钱的场景。
不过自打线上电商出现后,实体店这种人流攒动的场景再也没有见到过。一方面确实是线上电商的崛起,起到了分流作用;另一方面是人们的购物习惯出现了改变,不愿意在实体店苦哈哈地去购物。
那么导致实体店日渐式微的原因肯定不是一个,既有实体店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环境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是诸多方面形成的综合因素,才导致了实体店的经营困难。分析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经营成本的不断抬高。实体店在线上电商没有出现之前,是很受人们认可和欢迎的。这不仅在于其是购物的唯一场所,同时逛实体店也是一种消闲享受,给客户带来了解最新家电品体验场所。正因如此,消费者多,销售旺盛,卖得多了就可以分摊各种费用。
而现在,一方面是实体店门可罗雀,很多门店情况是营业员比顾客多,没有人流没人气,销售自然不畅,更不要说与当年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则是房租、用工成本都是年年涨,实体门店面临着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如很多实体店老板所说,我们就是给房东打工,赚的那点微薄利润基本上都给房租吃完了。
第二,用户购物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在互联网没有崛起之前,人们购物不可能不去实体门店。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化,在年轻一代的带动下开始了网购。但是电商最初兴盛于价值较低的快消品,像大家电这样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网购发展的速度明显较慢。早在 2020 年之前,有人还预测大家电网购不会太快,最终比例能占到 30% 左右就很不错。
居家行为加速了人们对网购的习惯和依赖。有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只需要有 20 天就可以得到改变。长达两年多的疫情反复,人们正常外出都不方便,时代将人们推向了网上购物,这种购物行为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就成为自然。
加上政府部门对网购规范管理,打消了人们对网购的后顾之忧。同时网购的方便性,培养了人们的网购习惯。现在,不仅年轻人是网购的主力军,就连 60 多岁的老年人也都有了网上购物的习惯。据了解,现在网购家电至少占据了 50 以上的份额,也就是说原来属于实体门店顾客至少有一半被吸引到线上电商。这还不算像前置家装的购买,社团营销的分流,实体店门可罗雀是必然的了。
第三,供应商对实体店依赖度降低。不可否认,实体店一直是厂家供应商的命门,都曾经对实体店有过倾全力的扶持,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厂家供应商看到实体店门可罗雀,加上实体店费用日渐增多,同时又有了线上电商、社交营销、社团渠道、直播带货等渠道分流,自然对实体店不再那么依赖。
以连锁卖场为例,现在除了行业头部品牌需要维护品牌形象,还在连锁卖场有柜台展示卖货。二三线品牌在连锁卖场几乎就看不到身影。这除了二三线品牌在连锁店享受不到各种优惠外,与一线品牌同台竞争也没有很好的经营效果。与其如此,不如另辟蹊径走电商平台渠道,反而经营效果会更好。
因此,现在有些实体店减少各种费用,来吸引二三线品牌进店,但效果并不很好。各工厂供应商都会算账,只要不划算就不会进得不偿失的实体门店。在此情况之下,实体店就形成恶性循环,经营状况不佳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说,门店销售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以上三个方面,实际上具体到每个门店侧重面有所不同,需要厂商共同来面对。实体店虽然近几年在走下坡路,但是实体门店的有些功能是其他终端无可替代的,比如说展示功能,体验功能,线上电商仅凭图片和视频都无法比拟的。关键是怎样把实体门店的优势凸显和落地,需要厂商们共同探讨。
股票开户选择服务好的大券商 + 低佣金的思路是很好的,建议联系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佣金可以超优惠的,开户后客户经理还会持续做服务的,有问题可以及时在线解决。
现在线上开户可以很优惠的,不仅股票最低可以万 1,场内基金更是低至万 0.5 ,可转债更是全网最低万 0.05,融资可 5,期权低至 1.7 元一张的。支持**,同花顺和量化交易,支持网格交易,支持 QMT,支持 Ptrade。**这是目前我了解到的最优惠的价格,供参考:
以上是有关问题的解答,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来咨询,想办理低佣金账户也可以联系我,给您获取咱们的优惠开户渠道。
我觉得一线城市的严防死守乃至暂时的封死,可以换来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绝大时间的正常运作,以及二线城市的半生半死。
这样就将抗疫打成了中长期可持续的消耗战,即:付出重大的代价但扛过去了,在当前世界局势下就是最优解。
类似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教员说过三种可能结局中,最优的也是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以拖待变,以拖致胜。这也是国家最近一直说的保持战略定力的意思吧。
,
这还用说,中国迟早药丸,一直药丸呗
比不得国外共存,一片欣欣向荣,经济腾飞的气象
是的,昨晚去附近商场吃饭,居然花 0.5 小时就找到了车位,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以前大概要花 30 分钟。
挺住,就会胜利吧。这也是国家对我们每个人对革命的忠诚与意志的考验!再苦还有当年过雪山草地艰苦吗?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美国,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美国今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 123466789,创自 2020 年一月份以来新高。
看回答,好多人连正确归因都做不到
不是动态清零导致了关店潮
而是疫情本身存在导致了关店潮
躺平各国没有关店潮?
另外,就算没有疫情,正常商铺一半以上两年内也必然关店。只是疫情给了他们借口罢了
周六刚刚拍的,可能我这里是个例
实体经济是一种落后的存在形式,我们应该消灭一切落后的产能,大力发展虚拟宇宙。
我没觉得是什么坏事,商铺在整个商业循环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它的大部分作用完全可以被网络代替,它们对制造业也毫无意义,增加就业率?失去土地流落城市的失地农民的就业也叫就业?谁导致的他们失去土地?
根本原因,并不是所谓疫情防控,因为在疫情之前的 19 年,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外延到今天,也差不多这样。
核心原因是过度建设和有效人口下降之间的矛盾。
商业人流高度依赖于年轻人。中国 20 到 30 岁的年轻人每年减少 800 万人。
而几乎所有的城市最近几年都在大兴土木,河西新区,两江新区,钱江新城,滨湖新区,红谷滩,前滩,前海,南沙新区等等等等。
一方面需求在下降,一方面供给在增加,那萧条的景象注定在某些地方出现,不是这里,就是那里。
最怕的是为了逆转经济下滑,再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那真的要出大问题了。
可以促进恐怖类影视行业发展一下。
很简单 你在也吃不到良心店家了。
以后的模式就只有低成本高利润,低成本高买量。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抗风险,哪怕开了不到一年倒了至少也不会亏。
实体店本身在疫情前就面临着每况愈下的地步,土地财政刺激下的经济发展就是拔苗助长,看似拉起了一片蓝海,冲进去和资本博弈两三年后留下一地鸡毛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今的商铺,写字楼 cbd 综合体真的是遍地开花,恰逢互联网时代崛起,线下的市场被互联网占去了 7 成,剩下可想而知。
统计局的同志们会累坏
没事没事,倒闭了,又会有新的冤种再开的,然后再倒闭。
直到倒至不足一成,就都稳定了。
魔都,上班高峰,4 号线世纪大道可以有位置坐,2 号线来一班就能上,以前往往要排到第三班才能上去。出租车随便打,2 分钟就有响应,路面堵塞比以前好得多,就这样,房租和房价暴涨。
所以这样下去是什么结果?利好房地产啊,赶紧上车吧
还会继续………..
很显然在这个问题下边绝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关于上海的。那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就应该改成讨论上海实体店关闭潮,不加这个定语的话,好像上海可以代表全国一样,用 2300 万人代表 14 亿,就很好笑。
其次,我觉得讨论一下上海这个城市的前途也是很有必要的。它的衰落现在看来也是难免的,毕竟这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无法控制住疫情的城市,其管理水平可见一斑,根本就不配继续作为国家的龙头城市。不如考虑把港口还给浙江,把工业迁往其他省份,而不是死磕着想要把它再发展起来。
上海的衰落怎么也算是个大事件了,再次回归小渔村说不定是它的宿命呢,这真的没有讨论的价值吗?为啥就不肯加这么个定语呢?为什么呢?
昨天青岛的中山路还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新产业落后别的城市一步,萧条也落后别的城市一步,网络延迟有点高的感觉
大繁荣之后的大萧条,如何处理的例子挺多的,有点军事势力的基本都会那啥。
扩编公务员 扩大吃财政饭的 争取达到 2 个老百姓供养一个 不怕下面的人不听话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中美对抗,中国不落下风吧
风暴消失,而国家屹立
收录于合集 #蔡家欣 87个 **文 ****|**蔡家欣 **编辑 **| 王一然 刘老板 杭州、福州等地经营活鱼料理店 「不亏就是挣」 现在是没完没了,不知道啥时候会出现疫情。各地防疫加码,导致相关产业链的成本和损耗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就 …
知乎用户 第一财经 发表 我是现在在上海的外地人 我租的房子八月份到期,想着未雨绸缪,提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但是上海解封后你会发现全都在喊房租暴涨,不下手就晚了。打开抖音几乎全都是一个套路(把教育机构贩卖焦虑的手段玩的明明白白),房租 …
知乎用户 荒野中的稻草人 发表 题主你可以看看河南,河北,黑龙江最近发生的事。 什么储户无法取钱,异地取款送红码,公然暴力殴打女性,争先恐后公开实名举报,雷霆行动电话打不通,被故意撞船被认定为肇事而且还取保候审至今未判等等等等。 再来看这个 …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大城市有高密度群租房,在正常不过了。城市的运转,需要大量时薪不高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无法,至少也是不愿意承担市中心租单间或者小套的价格。而长工作时间,也不允许他们租住在市郊。据我了解,不少小业主提供包吃包住岗位的方 …
消费预期减弱才是餐饮业的最大麻烦 6月1日,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相关区域因疫情采取封、管控措施,外卖快递车辆无法进入,地安门邮局在鼓楼西大街东口和西口设立快递中转站。社区志愿者接收物品后对外包装进行消杀。摄影/本刊记者 贾天勇 “后疫情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