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几千年经验的积累」这种话迷惑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注:本文所有 “中医”,其涵义均是指 “中国传统(古代)医学”,与之对应的概念是 “西方传统(古代)医学”。“现代医学” 不存在中、西分野。

关于 “中国传统医学”,亦即中医,中文知识界有一种相当常见的说辞,大意如下:

“阴阳五行理论已经过时,但中医是经验的医学,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成果,中医药是内容丰富、价值无可估量的宝库。”

进而,很多人主张 “废医验药”。

“废医验药”是很好的主张。遗憾的是,验药的结果,却让 “几千年经验的积累” 有些措手不及。

“验药” 的惨淡往事

当代医学史上,有过两次针对中医的大规模 “验药”。

第一次始于 1958 年

此次验药运动覆盖全国,手段是对传统中药做药理实验,目的是筛选出其中的有效者并寻找新药。

到了 1961 年,在 “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 上,参与验药的中医界人士无奈承认:

“阴性结果较多,肯定结果较少。不少(宣称)临床报告有效的方药,在动物实验中得不到证实。

“我们单位所做的中药筛选工作多数为阴性结果****(注:****不能证明有效),少数为阳性结果。

“用观察血管脆性、血凝时间等方法来研究止血的中药,结果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①

不过,与会的中医界人士拒绝将 “得不到实验的证实”,等同于 “中药本身无效”。

在会上,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来解释为何 “多数为阴性结果”——或辩称 “有的是由于对中医学习还不够,有的则是由于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肃性不够”,或辩称 “过去方法上不够多样化,因此大多数是阴性结果”;且集中火力抨击了现代医学的 “验药” 方式不适合中药,宣称:

“中医理论很多是西医难以理解的,…… 目前的一些实验方法很难反映出中药的真实药理作用。”②

他们强烈主张,用 “临床疗效” 取代 “动物实验” 和“双盲实验”,作为判定中医药方是否有效的依据——事实上,当时的中药筛选正是这样做的,许多中医机构乐衷于用 “临床疗效” 取代 “动物实验” 和“双盲实验”,来判断某一药方是否有效。**结果就是,这些宣称具备 “临床有效” 的药方,大多数很难得到 “动物实验” 和“双盲试验”的证实。**正如《中医杂志》1963 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所承认的那般:

“**结果的可重复性不高以及与临床结果的不一致,是中药药理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 1959 年抗癌中药的筛选报告指出,初试有 64 种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率 > 50%,…… 但经复试,凡是能够评价的结果,竟没有一次得到 > 50%的抑制率,即使抑制率达 30~49%的,也只有 13 药次;湖北省卫生防疫站 1958 年报告,48 种中药中,只有黄连对流感病毒呈抑制作用,但西安方面同样筛选 (1959),曾多次购置黄连,都未能重复出黄连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反,与湖北方面重复的 16 种单味药中,却至少有 12 种对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③

众所周知,不能通过 “动物实验” 和“双盲实验”,结果不具备可重复性,这种所谓的“临床疗效”,往往属于幻像——比如患者的好转实际上属于自愈,而非药物起了效果。

在 1961 年的会议上,针对某些中医界人士以 “中医是一种临床医学” 为由否定 “动物实验”“双盲实验” 的论调,有医学工作者直接了当驳斥道:

“在评定中医药(临床)疗效时应实事求是。有时由于未掌握疾病的规律,把自然好转的病人误认为是药物的疗效,也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某药能治好一例结核性脑膜炎尚可理解。但是如果说某药能治好腮腺炎(笔者注:该病绝大多数可自愈),如无客观可靠的指标,就很难肯定。仅根据病人主观症状好转就认为有效,根据是不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需有适当的对照才能判断药物的疗效。”④

图:1961 年首届药理学会论文集

第二次全国范围的 “验药”,始于 1971 年。

据吴新生《共和国领袖首席保健专家》一书披露,此番验药运动的缘起是:

“毛泽东晚年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当年(1970)11 月份,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由卫生部牵头向全国医疗系统发出号召,展开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科研攻关活动。”⑤

如此自不难想象这场验药运动的规模。

此次筛选,采取了 “专业人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75 年,全国共派出医务人员近 30 万名,临床验药治疗 440 多万病例。

但结果同样令人遗憾。中医陆广莘无奈承认:

“**1971 年全国范围的筛选慢性气管炎中药,针对‘咳、喘、痰、炎’,筛选出止咳、定喘、化痰、消炎的 18 种草药,却又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百余年来,从麻黄素开始,能从中药里成功提取分离成为化学药的不到 60 种。”⑥

尽管当时的许多中医界人士,再度将原因归咎于 “实验方法” 和“疗效设计”,继续强调“中西医学观存在差异”。但验药结果相当惨淡,终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明有 “几千年经验的积累”,到了“验药” 环节,却难以得到期望中的丰硕成果,反而是“阴性结果较多,肯定结果较少”“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有效积累与无效积累

答案其实很简单。

“几千年”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确实容易给人一种 “最终积累” 一定特别厉害的错觉。殊不知,经验的有效积累,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1)“经验” 的真实性可以被检验。

(2)“经验积累**” 的渠道非常通畅。**

遗憾的是,在漫长的 “几千年” 里,这两个前提并不具备。这直接导致中国传统医学的经验积累,长期处于一种非常低效的状态。

再具体一点解释就是:

(1)一种 “治疗经验”,要被证明有效,首先需要大量的临床病例;然后还需要通过“双盲实验” 一类的办法,排除掉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是排除主观偏差。

比如,《三国志》记载,华佗曾凭借用手摸孕妇腹部,“(胎儿)在左则男,在右则女” 的经验,准确诊断出孕妇怀了男孩——这是典型的以偶然为必然、存在主观偏差的 “伪经验”。

《三国志》还记载,张角、张修用 “符水” 给人治病,治好了就是 “符水” 的效果,治不好就说病人的心不虔诚,“不信道”——这也是典型的未排除自愈因素干扰、存在主观偏差的“伪经验”。⑦

(2)一种 “有效的治疗经验”,要被有效积累,首先需要作为知识沉淀下来,在刀笔时代,沉淀的方式自然是写成文字载入典籍;然后这些文字典籍,还需要有传播渠道,在传播渠道的末端,必须经得起重复验证。这些,必须依赖“学术共同体” 才能做到。

很遗憾,在近代大学和学术期刊制度建立之前,中国传统医学不存在 “学术共同体”。

所以,在中国古代,某位民间医生发现了针对某种疾病有效的药物——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民间医生既无法获得足量的临床机会,也没有进行双盲实验的意识,自然也就无力确认药物的有效性,《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对绝大多数前人留下的药方,李时珍等传统医学工作者只能抄录,无法甄别,以至于上吊绳治癫狂、吃白云治哑症这样的药方比比皆是。⑧——然后将之写成文字,变成知识有效传承下来,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史实也可以证明了这一点。那些站在最顶端的民间医生,比如华佗,都没有能够将他们的有效药方传承下来,留在史书中的,只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传说,比如断言某某与妻子行房必死、某某五日必死、某某阳寿只有十年…… 普通民间医生,情况自然更糟。

在民间不存在任何 “学术共同体” 的古代中国,稍稍能够做到 “有效积累” 的,其实只有官办医疗机构。

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写成后即面临失传的困境,是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收集了一些残章,将之部分保存了下来;今天所见的通行本,则是宋代官办的 “校正医书局” 校订整理的版本。

然而,官办医疗机构本质上仍属于衙门,不是 “学术共同体”,他们对医疗经验的 “有效积累”,也很低效。

以御医为例。对他们而言,伴君如伴虎,“独到见解”实际上常常等同于自招祸端,为了趋利避害,他们在诊治时常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乐衷于开无风险的补药而非治病之药;乐衷于用 “慢治” 卸责而讳言药到病除;乐衷于从众诊断随大流,寄望于法不责众…… 如此种种,是历代御医们最核心的“专业技术”。

当然,皇室也不是傻子。清代民间医生杜钟骏被召入宫给光绪帝看病,发现当时共有 6 名医生轮流给光绪看病,分别诊断、分别开药,医生之间不许互通讯息。这种规矩,很明显是想要防范御医为求自保 “从众诊断”。

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 “千人千方”——传统医学缺乏“动物实验”“双盲实验” 这种学术规范,药效的判定标准相当混乱(比如不能区分自愈与药愈,也不能区分究竟是哪一种药物是有效成分),于是乎,最终的用药决策权往往只能归于“圣裁”。比如,慈禧曾将两张供自己服用的药方——民间医生马文植所开与太医院所开,“着大臣议奏应服何方”,让朝中大臣来判断该用哪一张;大臣们自然不敢担责,只好回复称“臣等不明医药,未敢擅定,恭请圣裁”,仍请慈禧自己决定;于是,慈禧决定仍用太医院的药方,同时又命“马文植主稿”,可谓和得一手好稀泥。⑨

这种 “难以有效积累”,有一个众所皆知的典型案例,那就是青蒿素(某些文献或称青蒿,或称黄花蒿)在中国古代的发现、失传,以及在中国当代的重新发现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已记载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以治 “寒热诸疟”。《肘后备急方》是历代官办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必备典籍,但自东晋至晚清,这种治疗疟疾的有效经验,并未获得真正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未获得重复验证、未能找到其中的有效成分(比如在使用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而不能得到重复验证的原因,又在于官办医疗机构不是研究机构,在积累上非常低效——所以 “青蒿可治疟疾” 的记载,虽然留存在典籍中,却始终没有能够变成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直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依赖现代医学的实验体系,青蒿素才获得了被 “重新发现” 的契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但中国传统(古代)医学 “几千年经验的积累” 非常低效,西方传统(古代)医学 “几千年的积累” 也同样如此。

比如,“十七世纪德国药典有五、六千种药物,今天继承下来的只有少数。”(药理学家金荫昌语)

再比如,在 “产褥热” 这个问题上,中国与欧洲的传统医学,都长期深陷在错误的 “恶露抑制” 理论当中,认为孕妇之所以在产后出现发热症状、进而导致死亡,是因为她们在怀孕期间,血液中积累了大量污物毒素,需借助排出恶露来清除,冷空气进入子宫、身体受冷、饮用冷水、受到恐惧惊吓等,都会导致子宫内血管出口关闭,使恶露难以排出。进而,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产生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坐月子禁忌”——房间必须被关得密不透风、产妇不能下地必须卧床、多少天内不能碰凉水、不能洗澡……

直到 19 世纪中叶,欧洲的近代医院走向正规,维也纳总医院的产科医生、匈牙利人塞麦尔维斯(Ignaz Philip Semmelweis)才获得机会发现,“感染”(具体感染了什么,他当时还不清楚)才是产妇患上产褥热的根源;稍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LouisPasteur) 和德国医生科霍 (Rober koch) 相继发现细菌,塞麦尔维斯关于产褥热的发现,才被欧洲的 “医学共同体” 所承认,变成一种被有效传承下来的“医疗经验”。⑩

图:塞麦尔维斯

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其实不过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

面对 “×× 是几千年经验的积累” 这类话时,必须要心存警惕,必须注意逻辑链条的完整,多问几句句:这 “积累” 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是有效积累,还是无效积累?是高效积累,还是低效积累?

毕竟,真理可以在 “几千年” 里始终尘埋,谬误也可以在 “几千年” 里恒久流传。真正重要的,不是“几千年积累”,而是能否做到“有效积累”。

(完)

注释

①中国生理科学会药专业秘书组 / 编著,《寻找新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际: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专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第 161、167、172 页。

②同上,第 168、171、172 页。

③高晓山,《建国以来我国中药药理研究概况》,《中医杂志》1963 年第 8 期。

④《寻找新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际: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专集》,第 168 页。

⑤吴新生等 / 著,《共和国领袖首席保健专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第 372~375 页。

⑥陆广莘,《中医学之道》,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 301 页。

⑦《三国志. 方技传》《三国志. 张鲁传》。

⑧隋风,《上吊绳治癫狂,吃白云治哑症,<本草纲目>们不可轻信》,短史记 2018 年 9 月 19 日。

⑨恽丽梅:《清宫医药与医事研究》,文物出版社 2010 年,第 86、83 页。

⑩言九林,《“欧美人不坐月子,是因为体质与中国人不同” 之说,相当荒唐》,短史记 2018 年 11 月 4 日。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___本文由公众号「短史记」(___ID:tengxun_lishi)授______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高学历高智商推理作家为什么信中医,还被坑了 4500?

《隐秘的角落》和《无证之罪》原著作者,“高智商犯罪”系列推理小说的作者紫金陈,浙大工科高材生,因为腰疼选择去中医医院 “仁医堂” 就诊…… 光看开头已经足够魔幻,接下来的情节更是 “高智商犯罪” 的现实版。 仁医堂的医生给紫金陈推荐了一种药 …

中药是中国肝癌高发的主要因素

中药是中国肝癌高发的主要因素 ·方舟子· 最近香港著名演员吴孟达因为得了肝癌去世。大家经常听说某一个中国的名人得了肝癌去世,但是很少听说有发达国家的名人得肝癌去世。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是不是中国人比较容易得肝癌?是的。肝癌在发达国家是一个很罕 …

中药真的有某些人说的那么不堪吗?

知乎用户 湖畔小 Q 发表 我国早年有个医学工作者名为张廷栋,他发现自己工作地区流传着一种偏方说砒霜可以治疗一种疾病。后来经过确认发现这种疾病属于白血病的一种,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下文称 APL)。 但问题来了:吃了砒霜要死人啊,人都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