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原|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从哪天过小年最正宗说起 | CareerEngine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这两年,各地方卫视的小年春晚开始蹿红,不曾想这些小年春晚的排播时间,却引出了一个大家平时完全没想过的问题,北方和南方的小年竟然不是一天!北方人过小年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人却是在腊月二十四,到底谁正宗呢?
翻开记载北方地方风俗的历史文献,我发现其实从宋代到明代,原来北方人一直也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灶的,直到清初的《康熙宛平县志》都是这么记载。100年后,乾隆晚年的《日下旧闻考》才说“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可见,在清雍乾时期,哪天过小年,才有了南北之分。所以,其实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最传统的节令日期,至于是什么原因,让这么重要的传统节令的日期发生了变化,还有待考证。
虽说不够传统,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乾隆的时候已经成为宫廷非常重要的典仪了。皇上不仅要在这一天以国礼祭祀东厨灶君,整个宫廷也在这一天开始张灯结彩,去年故宫博物院恢复的万寿灯,当初就要在腊月二十三点亮。
尤其是乾隆帝,每当他祭灶之前,还要先唱上一曲《访贤》,以此来抒发对人才的渴求。这么看,虽然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才最传统,但似乎腊月二十三也不能说不正宗,不仅有宫廷以国礼加持,而且在北方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若说小年的传统,我们现在生活里大概就剩下吃了,节令食品也就是那块粘牙的糖,这倒是南北通吃的。别小看这块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记载宋代生活的《东京梦梁录》里就说:“二十四日不以贫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
这里边的“胶牙饧”就是咱们现在吃的关东糖、南糖一类的糖,鲁迅先生的《庚子送灶即事》诗里,还提到过它。其实小年吃饴糖,就是老百姓为了管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向玉帝汇报的时候,或是说用糖粘住他的嘴,或是说抹了糖就只能说甜言蜜语,反正别说坏话就行。
在史籍上还记载过某些地方的风俗,为了让灶王爷少说话、别说话,小年那天更要在他嘴上抹酒,企图灌醉灶王爷,干脆让他见玉帝的时候,就什么都别说了。也不知道这些人这一年都干了些什么,心也太虚了,这种祭灶的方式着实有点“丧心病狂”了。
不过,话说饴糖这种节令食品,我打小儿就不爱吃,只有粘牙的口感和简单粗暴的甜,不如含块水果糖或者大虾酥,实在没什么意思。小年就不能有点真正的好吃的吗?其实历史上是有的,可是现在人基本上都不知道了。
还是在鲁迅先生的那首诗里,就提到“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大意是说,家里穷的原因,大概就是小年的时候没给灶王爷送黄羊。家里穷和给灶王爷送黄羊有什么关系呢?这其实是一个两千年的老梗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古语,“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过去人们对妻子的最高期待,而这个黄羊梗就发生在模范媳妇阴丽华他们家。
《后汉书》曾记载阴丽华的祖爷爷阴子方,当年在腊月的一天早上,正做饭的时候,突然看到灶王爷现身了,他倒身便拜,正好家里有只黄羊,于是就把这只黄羊上供给了灶王。从那以后,阴家陡然而富,原文说“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也就是说,因为给灶王送了黄羊,阴家一下就富可敌国了,后来阴丽华还当上了汉朝的皇后。
所以汉代的时候,世人皆效仿阴家,以图日后大富大贵,黄羊祭灶也渐渐成了小年的节俗。可是到了后来,起码在明清时,除了皇家祭灶,黄羊已经在民间的小年节令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大概还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普通人不太吃得起,所以旧时流行于富家的节俗,也就渐渐萎缩殆尽了。
小年在过去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并非仅是因为祭灶这样的民俗,更主要的原因是这是一年当中唯一一个长假的开始,全民休息,从腊月二十三最少可以歇到正月初五。可我们现代社会,这一天既没有长假的欣喜,节令食品也只有难咬的胶牙饧,自然就渐渐地失去了它的魅力。
我们现在总说恢复传统,保留传统节令风俗,到不如以美食入手,与时俱进地把黄羊祭灶这样既美味又有美好期待的方式重新建构起来,没有黄羊,羊肉可以替代,或涮或烤,都挺好,总比负罪感重而又不甚好吃的胶牙饧解馋吧。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