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疫情逼停汽车业,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将造成多大影响?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知乎用户 Neo 发表 自 2022 年 3 月 10 日从上海返回住处后,就没能再去上海。此次上海疫情影响范围颇广,丝毫不弱于 2020 年武汉疫情。在此不讨论上海疫情的处理情况,只讨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自中国进入 WTO 后,告别 …
自 2022 年 3 月 10 日从上海返回住处后,就没能再去上海。此次上海疫情影响范围颇广,丝毫不弱于 2020 年武汉疫情。在此不讨论上海疫情的处理情况,只讨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自中国进入 WTO 后,告别以往小范围圈子,转向全球这个大市场。我们不仅可以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采购我们需要的生产物料或工具,甚至是资本、技术、服务的流通。当然,其他国家也可以向我们采购,已达到互补互助的目的。这个模式叫 “经济全球化”,而我们在高中的政治课上,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汽车制造业和经济全球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那上海或其他城市与中国就是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地球向太阳系发射卫星,探索飞船,甚至是留下太空垃圾,而庞大的太阳系内,也会有大大小小的天外陨石来袭。同样的,诸多主机厂形成了一张主机厂网,与太阳系同级别,而其他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则为太阳系的其他恒星或行星。
中国与全球同样有贸易往来,投资交易等等活动,在 90 年代国内汽车业不发达的时候,大部分汽车都是进口而来,随后,大量外资主机厂来华投资,与国内一些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形成一种 “技术换市场” 的现象。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很被动,看到白花花的银票往外流,因为零部件也基本都是进口或外资企业主导。
所以今天很多人看到的汽车业,是完全不同以往的现象。被 “吊打” 的时代,快要离我们而去。而写这些,是所谓的弊,当然,利就是我们当代人所继承的王国。
汽车不再被外资独揽一边,零部件企业也不再被摁头卡脖,但是更多的,我们看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个圈子内。
作为消费者,你要购买汽车,息息相关。
作为主机厂,你是工作人员,养家糊口。
作为零件厂,你是供方关系,承上启下。
作为上游厂,你是分子原子,不可或缺。
作为相关方,你是传输链条,闭环收尾。
……
所以,汽车业你可以说是主机厂研发和造车的,你也可以说你是零部件行业,你可以是在零部件行业的元器件供方,你也可以是制造的原材料提供方,你还可以是销售汽车的渠道方,你可以是汽车工厂的设备商,你也可以是地方的经济管理者,你可以是以上所有方的服务方……
在汽车供应链管理中,如果向上追溯,从整车到总成零部件,再到零部件,再到元器件,再到原材料,**这是一条比较狭长的单一链条。再横向扩展,你会发现整车居然有着上万零部件,从车身的铁疙瘩,到喷涂的黏疙瘩,再到内外饰的塑料毛皮疙瘩,以及电器类的综合疙瘩,动力类的金属疙瘩(“油车吃油,电车吃电”)还有加注液体,生产辅料,各个大小零件,上下不一层级关系的零件,共同构成一辆没有灵魂的机械车,在注入架构系统灵魂后,它才是一辆完整的汽车。**很多条狭长的链条,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铁网,这张铁网通常是 “缺一不可”。
**最直接的莫过于对主机厂的影响。**主机厂作为一个企业,他要运转,他要生产,他要销售。在上海的几大主机厂,例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特斯拉等,都无一例外因疫情停工停产。
停工停产下,最直接的影响便是 4 月的产量,4 月或 5 月的销量。此时决定主机厂能做多少台车的关键,不是你关键零部件的数量,而是你最短板零件的数量,即便是一颗螺栓。
我们知道,大部分经销商店会 “拷车”,向主机厂拿一批车,在消费者眼里,这就是库存车。库存车的时间有长有短,车型销量好,则库存会相对较短,反之则长。那么现在经销商手里到底还有多少存粮?能否支撑到下一批车辆来店?不可而知。
另外,在芯片不足的影响下,很多主机厂的交付时间,变得更加长。所以有些用户会发现,订车后要几个月才能提到车。那再加上此次受疫情影响的车企们,岂不是雪上加霜?
那么产销降低了,收入也就减少了。但是工资要发,研发要搞,广告要做,该花的钱一样跑不了。那怎么办?削减开支,削减人员,搞降本路线等等,保证这个模式要继续运转下去。所以存粮足够的大车企,在大家都被影响的情况下,大车企会继续生产,继续搞钱。小车企和资金状况不良的车企,遇到这情况,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既然车企产销减少,那么零部件企业的产销也同样减少。
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只专注于汽车行业,除了给主机厂们供货外,别无他行。所以受此影响的零部件企业,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如果是在疫区,停工停产,对主机厂的生产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以往对于零部件企业的因素,造成停线的行为,往往会被罚以巨款。所以零部件行业对 “停线” 这一词投去敬畏,一旦有停线风险,都会千方百计进行施救。而如果是疫情呢?它和地震、海啸、台风这些旗号相当,都是不可抗力因素,所以你可以选择躺平而不会受到处罚。
如果不是在疫区,而你的主机厂客户在疫区。**相当于我有零件,你却做不了;或者我有零件,我却送不进;或者我有零件,你却收不了等等。**这些双方面的行为阻碍因素,让零部件企业减产,或因多做的零件造成库存积压。一方面是营收减少,另一方面的库存积压导致管理成本升高,资金回笼变慢。
那么既然你不做了,我也不做了,零部件企业就要开始 “打扫卫生” 和“维护设备”了。产线上的员工,你们就先回去休息,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靠 “基本工资 + 绩效 + 加班” 来创收的,主机厂如此,零部件厂也是如此。
在 2014 年,我在一家零部件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的客户迟迟不起量,我在注塑精密模具部门,于是我们开始把平时的模具进行保养、维修,注塑机台则开始由机保维护,其他一线人员全部放假待业。等到客户起量,一线工作人员却都招不回来了。
基于一线人员的工资构成,假使没有班上,或没有加班工资拿,大概率要走掉一大批。毕竟现在愿意在制造行业干活拿钱的,都是为了养家糊口。收入少了,谁还愿意跟你玩,自然而然开始找下家了。
当然,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除了以上用工人员的流失外,资金也会成为问题。不比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会有一定的账期,汽车零部件企业往往需要提前垫资购买原材料,比如塑料粒子,比如钢材,比如芯片,在现今的供应链,很多都是需要 “先钱后货”,也就是预付购买原材料。而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的体量,比起主机厂会小很多,往往撑不住这种压力。
一个月也许能撑住,两个月,三个月呢?
同样的,继续往深了追溯,与汽车行业相关的 360 行,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如此一来,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主机厂减产→销量减少→收入减少→缩减开支→人员流失(主 / 被动)→失业增加→地方财政减少→经济下滑→购买力降低→主机厂继续减产
而从消费者角度而言,与此相呼应的另一个循环
购买力下降→销量减少→收入减少→缩减开支→人员流失(主 / 被动)→失业增加→地方财政减少→经济下滑→购买力降低→销量继续减少
那么面对疫情,后续的供应链应该做什么的调整?
题中描述了一种模式:**闭环生产。**也就是吃、睡、做在工厂,工厂进行封闭式管理,提供住宿和伙食,保证工厂正常生产。
当然这种方式面临巨大的困扰:
所以在疫情的影响下,尤其是在疫区的主机厂或零部件企业,很难。在 4 月 16 日,上海经信委发了一则通告,如下:
很想知道这次可以闭环生产的企业中,是否含有大量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盲猜会有。
那么疫情之后呢?
方案一:以往我们对于汽车供应链的保障,比较关注。举个栗子,主机厂的电机厂家,目前只有一个,但是这家公司有几个问题:1、产能不足 2、配合力差 3、质量问题 …… 但凡有一个问题,都会是致命问题。所以在出问题前,或已出问题时,去再开发一家 B 点,或者说是二轨供应商,来解决或者预防原供应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当然我可以开发好了不用,也可以两家按配额装配。
加持疫情,也就是说,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供应链,不能在同一个地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一旦疫情爆发,那么这个零件就要短缺,造成停工停产。
方案二:不管是疫情,还是其他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因素,很多主机厂,在周边都有配套企业。比如说,我作为线束厂家,我为了省运费,我把工厂般到主机厂边上,可以每天进行生产。这种情况就是 “荣辱与共”,你停我也停,谁也逃不了。
方案三:假如我有足够的库存呢?而且库存零件都在我边上?建立三方仓库,或者本地零件仓库。类似于我某东电商,在很多地区,建立自己的仓库,再用自己的物流。这样一来,第一我有货可以调配,第二我的速度会增加很多。当然,相应的要增加仓储费用和翻包费用了,在量大的情况下,完全可行,而在量小的情况下,很难执行。
身在上海周边,受疫情的辐射影响,周边地区例如江苏、浙江,很多地区的汽车行业也都处于停产停工状态。而本次的影响不仅仅是上海的主机厂,包括其他很多主机厂,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也就是因为 “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 的问题,任何短板零件,都将导致汽车无法完整下线。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汽车动力动力电池比螺栓贵得多,所以更重要,你一定反驳他,你缺了我的螺栓,你下线试试?
在我国,汽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这里产业链最成熟,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的配套企业大概有上万家,你可以不出包邮区就造一辆车出来;
其次是以东风为依托的中部地区,广汽为核心的珠三角,一汽为主的东三省地区;
以上几个区域以上海及周边地区最为完整,是汽车产业的重镇中的重镇。
目前停工主要集中于上海地区的企业,产线停是最要命的,机器一天不开损失 7 位数;而苏州和无锡,常州,浙江地区没有停工,但是企业的货物没法运出去,高速上大量货车司机上得来下不去;
受到芯片危机的教训,现在车企一般都备至少一个月的零部件库存,但是汽车企业毕竟仓储能力有限,汽车上有上万个零部件,不可能每个零部件都能够存储一个月以上。
有些零部件虽然不是核心部件,但是可能也缺货,买不到的情况下,工厂照样停工。
有些造车新势力没有零部件物料库存,传统车企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工厂有库存,特斯拉蔚来由于采用零库存供应链管理,因此特斯拉早早就停工了。
大部分零部件都有两个供应商,一个供应商没货还可以用另一个,但是这仅仅是部分非核心零部件。有些核心部件切换供应商的成本和周期很大,比如芯片,控制器,切换供应商一般都是以月为单位。
对于这种短期缺货不会考虑切换供应商。
同时,有些零部件则只有一个供应商。
比如 VCU,ESP 等部件,主要来自博世,而博世苏州也闭环管理,或者物流受阻,零部件供给受到影响。
因此,小鹏和余大嘴说的没错,再不复工复产,重资产的汽车企业要撑不下去了。
不要说汽车制造行业了,就算是汽车维修行业也是这样。
你说刹车片这些较为基础的消耗品因为物流中断吧,某些少众车型没了现货,还能拿其它尺寸差不多的型号改改搓搓,修修边凑合装上车先用一用完全没问题,可能就寿命短点而已。
而来到一些关键的部件,例如正时皮带(尤其一些性能车),假如原装或者配套厂的断货了,你还真要有很大的勇气才敢拿一些国产车的通用型号凑合装上去用,鬼知道车主会怎样开车的呢,万一路上蹦断了呢……. 这个风险有点高。
再来到启动电机这些不可替代的零件。
型号不对就是不对,你再耍小聪明都无法拿其它的代替品强行装上去用。
再者你艺高人胆大,敢拿客户的车动刀大改,车主也不会答应。
这些重要部件如果因为疫情的关系,订的件无法到货,车再好也只能在工位里搁着。
修理厂里面一般没那么严谨也尚且如是,换着是什么都要按标准行事的主机厂,那对零部件的短缺就更加敏感了。毕竟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要改个什么地方,换个什么替代件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实在没办法保证一致性的话,那也只能是停产待命,没有选择余地。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之前广汽蔚来那个很奇葩的 BOM 成本清单公布的事情,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当时细分的类型,包括智能网联、三电系统、内外饰和车身底盘。一个整车企业在制造和采购最大的工作,就是保证这些零部件可以顺利拿回仓库,然后根据生产计划来排班。
由于上海有着非常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和长三角的零部件制造基地一起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输送着足够有性价比的零部件。下面是排摸的基于上汽集团体系下的产品供应链的情况。
我们在上面看到的,几乎都是汽车行业的一级供应商,由于上海的东海大桥一边有着洋山深水港,洋山深水港的货物吞吐量是 2200 万个集装箱。在上海的汽车工业链条里面,每天有大量的集装箱属于一级和二级零部件企业,从港口卸货后,通过长三角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运输到长三角的工厂。在汽车工业里面,各种原材料(塑料、金属、尼龙、芯片甚至是螺丝)经过长三角的工厂的组装和加工,供给着全中国汽车产业链。如上述清单中的,上海产业链有着大量外资、合资和民营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采埃孚、安波福还有上汽的零部件公司等 100 多家企业,他们张罗着生产着汽车各种零部件,一级供应商需要等二级供应商的材料,二级供应商则是从整个工业链条里面获取基础原料,所有的环节都是依赖的,整个运输环节的节拍不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就会断料,咩办法组装。
因此小鹏、华为的老大跳出来,真正急的是传统汽车的巨头,他们每天的损失很大,而且并不是依靠极有限的闭环生产,这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觉得好多事,都是有代价的,写在这里是我们遇到了困难,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恢复过程中我们待在家里很无力,很感慨。汽车行业是很脆弱的,晚到一定阶段,并不是想救就能救起来的,这些损失叠加之前芯片荒带来对整车经营的损失,我个人判断已经到了很虚弱的阶段。
2022 年 4 月 16 日 9:40 分更新
随着部委工作组来,一级级往下盯着,开始往下布置任务。在这里第一批汽车行业的我摘录下,这些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是上海的精华和骨干!其中特斯拉上海属于必需复工的停产企业。
当然在要求里面,落实了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实施封闭管理、风险管控,在当前的静态管理下给了一个变通的办法,这就有了主观能动性,在满足防疫需求下尽可能创造制造活动的可能性。
这一轮制造业一定要加油啊!
这是我觉得汽车行业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两个部分,尤其是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将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因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更加复杂和纷乱。
上面
老师说的非常清晰和明显了,我在这里再用我个人通俗的理解说一下,其实大家看到的汽车,并不是从头到尾从一个厂里生产出来的。汽车中包括诸如座椅、大屏、芯片、电池、玻璃、轮胎、轮毂、电机、线束等等这些原件,都是从不同的厂家定做来的,然后整车厂再把这些零件组装在一起,经过调试和测试,就形成了交付给消费者的车辆。
这就像家里做饭,要像做成一桌饭菜,先要买米,买菜,买油盐酱醋,有了这些原料才能做饭菜,否则就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现在的问题是,太多的供应商被疫情管控,或者停产,或者低产能,或者有产品但是物流送不出来,因为整个物流线路上只要有一个地方有疫情,公路就可能通行效率很低。这样的话,整车厂最大的问题,就在于 “没有米下锅了”。
比如一个新能源汽车厂,现在供应商的电芯都送不上来,这个车怎么造?无非是把厂里仓库里的存货用完,用完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干等供应能力回复了。而且因为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特别冗长,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流程就走不下去。
而本轮疫情波及的长春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重要基地,由于一汽和上汽这样的巨无霸存在(2021 年,一汽销售 350 万辆,上汽销售 560 万辆,而全国总销量 2100 万辆),围绕着两大巨头的吉林和江浙沪有着太多的给巨头做配套的供应链企业,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供应链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也就导致了全国性的汽车供应能力下降。
比如常州的某汽车零件配套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比达到八分之一的地步,现在上海疫情的情况下,江浙一带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效率极低,工厂需要的原料一方面运不进来,另一方面造出来的产品往外运输也很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那这些需要该零件的整车厂,自然也只有降低整车生产效率一条路可走。
其实研发人力资源的受损,也是汽车行业所遇到的大问题。比如新造车行业里的蔚来、理想和小鹏,都在上海设立了研发基地,在上海这波疫情的影响下,应该说目前上海研发基地的工作处于停滞或者极低产能的情况,首先是人员都被严格限制活动,在上海全域静态管理的情况下,很多的技术开发人员都被停滞在家中,无法有效的投入到生产研发中来。
其次,即便是采取住在单位和居家办公的方法,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产能,受到太多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研发任务是居家所无法完成的,比如辅助驾驶的路测,比如智能座舱的实测,甚至是车辆的油泥模,这些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里才能完成。所以,这一轮疫情,对汽车行业的人力资源的打击实际上是相当巨大的。
在新造车领域,智能驾驶一直是一块最亮眼的核心竞争力金牌,但是在疫情影响下,无论是厂家自研还是供应商技术,更多的自动驾驶公司和基地都是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带,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这些自研基地以及供应商都受到了极大的波及,不仅仅正常的研发无法正常进行,甚至连各种路测都受到严重限制,在此情况下,有理由相信,今年诸如 NAD,城市 NGP,LiAD 等技术的落地时间都会有不小的延迟,跳票应该说在所难免。
实际上,整个社会因为疫情的长久影响,消费观念和对未来的预期已经日渐保守,在目前的预期下,更多的消费者会更多的选择 “储蓄” 而避免“消费”,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宗消费品消费是一件不确定性很大的事情,诸如汽车,买了以后长期都不能出省或者出市使用,这就给大宗消费品的功能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又比如,考虑到诸如疫情关注等紧急场景,新能源汽车的适用性是否存在不如燃油汽车可靠的情况,也将极大的影响消费者选择。
当然,疫情条件下,整个社会经济的衰退是不言而喻的,经济衰退带来的收入降低,也给大宗消费品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房贷都还不上了,还谈买车?” 这也必然是影响汽车市场,尤其是新势力为代表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大因素,因为普遍定位中高端的大宗消费品在衰退周期中,被替代或者挤出的概率是更高的。
所以,在以上各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我个人理解今年的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里,将会是压力比较明显的一年,毕竟受到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压力,而且还有太多企业自身所不可控的因素影响。
所以,看到这里,还不点赞 + 关注再走么?
我是大包子狸,智能科技控和新能源汽车爱好者。
已经陆续免费推荐超过 100 + 朋友选择适合他们的新能源车;
我会持续更新各种新能源车的体验,以及相关知识、股票等经历的分享;
有任何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欢迎关注,留言,星辰大海,一起遇见!
也许你对这些内容也感兴趣:
自动驾驶领域,所谓「全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车企都要传播「全栈自研」的概念?
如何看待新能源车高速服务区排队 4 小时充电?新能源车在运行中都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汽车产业链长,供应商停工影响更多车企减产等问题,这里不再赘述。经济运行压力在那,确实需要一些重点企业冒着疫情风险谨慎复工。但问题来了:什么是 “重点”,水电物流之类民生企业是重点很好判断,但汽车行业呢?
一、地域和企业和时间的排列组合。
听到排列组合这个词,大家应该已经能联想到复杂性了:
回顾一下今年以来疫情对汽车企业的较大影响:
1 月西安疫情,天津疫情,比亚迪西安工厂,一汽丰田天津工厂等受影响较大。目前已完全复工。
3 月中吉林疫情,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红旗等受影响较大。目前已大部分复工。
3 月下 4 月上上海疫情,上海的特斯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等受影响较大,复工时间目前暂不明朗。
因为供应链长度,BOM 和库存零件,供应商地理分布都各不相同,汽车供应商受影响自然也不同,因此 34 月本没事的蔚来小鹏问界等车企 5 月供应计划告急。
之前写过,这期间特斯拉等车企受影响时间最长,损失的产量销量最多,期间暂时有车可供的外地车企小鹏等能补回来一些,但增量极其有限。
车市也确确实实收到了较大冲击。
乘联会表示 3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 44.5 万辆,同比增长超 137%,这数据说明了什么?
二、先救谁的博弈。
至此,救妈还是救老婆问题来了:
从纯经济角度出发的话,上海最期望看到的是上海车企及上海车企供应链上的车企都复工,把丢失那段时间的产量销量追回来。其次,能顺手捞起其他地方车企的供应商的话,顺手捞一下。
主张严格防疫派不干了:明明只需要复工像苏州 xx 等少许企业复工,就能把外地车企全捞起来,上海这么多车企和供应商要强行跟着复工没多大必要,不要给防疫添乱,连累其他地方再白白损失防疫预算。你看 2020 年武汉在其他地方之后解封的,东风跳出来诉苦了吗……
可见,需要一些企业复工是没办法的事,但推荐考虑具体谁复工的时候,各行政地也好,企业也好,请充分梳理需求对比需求,私心自己的同时也多为其他利益相关方着想。
我这里不讲什么大道理,我就直接来讲几个事实:
首先,上海疫情对主要汽车供应链的最致命影响是一刀切式的物流中断,而不是一个人员的问题,所以要尽快给工业物流提供通行许可证服务;
其次,如果能解决物流问题,靠现有 “闭环管理复工”(我在其他回答类比京东的所谓 “自杀式复工”)的人员预计可以保障 15-20% 产能,可以继续维持 1 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上海市的复工政策对于过去地方关注度不高开不到相关证明的零部件企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又遇到了地方居委会和地方镇 / 街道相关机构的层层阻挠,复工需要的证明、签字办理走起繁琐,这是目前中小型零部件企业面临的苦难;
第三,政府应当肩负起相关责任,不应一刀切式的把疫情保障责任全都扔给企业。今天已经有一些自媒体在传播所谓的几家外资企业抵制上海市复工管理相关规定的新闻,不明白情况的人以为他们式抗拒复工,然后说还是外企良心。其实据我了解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早已经启动了员工关在厂区里面的 “闭环复工”(类似京东的所谓 “自杀式运输”)的模式。我个人不负责任的推测理解,目前部分企业对政府的复工管理政策的原因是,要开出复工证明等文件让目前在小区的员工出来,企业要承诺承担大量的防疫责任,并对各种后果企业要承担责任。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并不认可签署这种单方面的责任分担要求,他们更认可企业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但是员工经历了政府安排的核酸检测等之后,是否到公司后还会转阳或者扩散等等,无条件的说让企业承担完全的后果这是企业不愿意接受的。防疫政策应该是管理导向,而不是后果导向。企业按照政府的管理要求切实执行复工政策,但是如果依然发生了疫情扩散,这个责任到底是企业的还是政府的?我觉得至少全部让企业承担肯定是不对的。
最后,本次上海疫情可能会是压塌过去两年中国汽车产业链环境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过去 5 年中,由于我国的整体混乱的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之外的整体战略变化,一直都在严重伤害汽车供应链的稳健性。上海疫情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不是最严重的,但是它可能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目前供应链面临的多重压力包括:
JackyQ:【生死存亡】- 我对 2020 年汽车行业发展的整体预测与产业政策建议
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停产,乃至上海疫情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政策上是因为过度清零还是因为躺平共存?
思想上是因为百密一疏还是因为懈怠厌倦?
行动上是因为竭尽全力还是因为毫无作为?
组织上是因为远超负荷还是因为一盘散沙?
……
一句话,上海现在还有没有党的领导?
从早期的武汉,到近期的深圳吉林和香港,大家眼里、心里都有数。
本人也是汽车从业工程师一枚,坐标上海的后花园—苏州,因为疫情影响,已经居家办公 2 个月!
疫情影响,苏州园区现在不仅居家办公,从 4 月 15 号开始要求园区企业不得新增任何性质的员工!
其实近两年疫情一直在持续蔓延,由于欧美国家的政策原因,疫情持续恶化,最先影响是欧美国家。他们的对策是通过汽车产业回迁 / 产业基地多元化 / 零件自给自足 等方法来应对疫情。
那我们现在将聚焦点放眼全球的汽车产业链,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欧美蔓延,全球汽车产业链影响严重,全球近30个国家汽车企 业从 2020 年3月中下旬陆续关闭工厂,其中包括戴姆勒 / 宝马 / 大众 / 标致雪铁龙 / 通用 / 福特 / 克莱斯勒 / 特 斯拉 / 丰田 / 本田 / 日产 / 现代等主机厂产线停产,停产主机厂涉及 100 多家,其中欧盟汽车工厂的平均停 产天数已经上升至30个工作日。同时 Tier 1 供应商(博世 / 大陆 / 采埃孚 / 马勒 / 麦格纳 / 米其林) 也纷纷停产,由于欧美是零部供应商的集聚区,同时也是疫情影响导致停产的重灾区。
由于供应商和主机厂工厂停产因素,导致各国汽车产量严重下滑,由于欧美国家疫情发展延续时间长,产 量下滑更为严重,根据各国统计数据,2020年1~5 月同比下滑40%以 上,其中德 国、英国等单月下挫高达 90%。
疫情在国内也一直没有消停,只是因为上海及其周边成熟的疫情爆发,还有政府政策导向,导致主机厂和 Tier 1/Tier 2 供应商的停产冲击目前汽车产业。
下图为 2022 年 1~3 月份的汽车销量,这三个月的轿车 / MPV/SUV 的销量环比降低分别为 12% / 33.2% / 5.6%, 总计环比降低 10.5%。不能说这都是因为上海原因导致,但跟全国疫情关系密切。
介绍完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的影响,关于供应链的影响聊得比较透彻,我就不再多赘述。我们来聊聊疫情冲击下,汽车产业的破局点。这才是关键和核心。
由于这次疫情如此巨大的影响,由于零件无法供应导致停产停线,那我们必须找到破局点,一般会想到加大库存的方案,虽然主机厂可以在未来加大库存来解决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成本极高的解决方案。
从宏观角度,未来主机厂解决的方案应该是供应链短链化
在中国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供货效率,疫情的时候,我们重点考虑安全供货,但是 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是高度密集和庞大的,那如此庞大的供应链必须进行优化和缩短。
目前大趋势就是通过向电动汽车的转变来改变现有生产模式,改善中国产业链。对于传统的燃油车,普通内燃机的传动零件有 2000 多个运动部件,而对电动汽车来说,只有 20 个,增加值分布将会集中在电池 、中控、芯片等少数几个部件上。供应商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从而缩短汽车的全球价值链。例如特斯拉在少数几个国家大约只有 300 家供应商,而大多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有数千家供应商,宝马有 4500 多家供应商,尼桑有 5000 多加供应商。
既然发展汽车电动化,那小伙伴一定会觉得技术的瓶颈,那这是留给中国主机厂和技术厂商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提升电动车的电池 / 电控 / 电机的技术,芯片作为其中的约束和瓶颈,更要去克服,目前国内以地平线芯片厂商为代表的崛起,说明中国也在为汽车电气化做准备。
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的汽车销量固然大,那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供应链的原因导致零件无法供货,那既然问题已经存在,各大主机厂和供应商必然会去克服和减缓疫情的影响,从汽车从业人员角度,未来汽车行业的破局点:
1. 供应链短链化
2. 顺应汽车电动化趋势
3. 加速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4. 合理备库存
希望汽车行业早日走出疫情的雾霾,重整旗鼓。
-———————————————————————————-
关于蔚来停产的文章:
我是 @小杰仔,一名汽车研发工程师,一名手机科技爱好者,如有帮助,请点赞 / 关注支持。
单月平均损失产能约为 23.58 万辆
“与病毒共存” 之后,由于大部分工人感染病毒短期不能上班,少部分(且越来越多)的工人死亡或严重后遗症导致长期不能上班,一部分工人畏惧病毒而辞职不上班等原因,美国每月车辆产能比疫情前减少了大约 100 万辆。
其实保供这件事情,从去年就是车企的主要工作。
之所以车企关注保供,是因为整车由于涉及的零部件较多(数以千计),并且零部件产业链较长,在全球协同的背景下,很多零部件来自进口。
并且在精益生产的思想下,企业追求物流的最大价值发挥,单位库存都比较少(降本)。部分产品甚至是 JIT(所谓的零库存)。(PS:疫情前有国内机构专门组团去日本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
作为一个系统,整车缺少任何一个零部件都是无法实现最终生产的。
所以即使在往年(没有疫情、没有中美较量)汽车供应链安全稳定一直是车企关注的主要领域之一,国内有很多专门做风控业务的企业,就是定期检测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无贷款风险、法务风险等等)客户便是各大车企和 tier1。
但疫情直接打乱了原来的策略。
疫情最直观的影响是物流。在国内防疫的框架下,城市内循环是防疫的主要且首要手段。
物流的掐断意味着只能消耗库存。在少库存的思想下,库存能支撑的时间少之又少。蔚来在去年 8 月交付量的大规模下滑便是因为南京全兴因疫情停产,零部件无法交货,导致自身工厂在非疫情影响下停产。
疫情如果出现不可控,当地政府就会采取城市静态化策略(现在的上海)。在这种策略下,甚至全城工厂停工,整车企业也不能避免。部分企业采取闭环生产,但生产毕竟是个系统性的工作,除部分产品单一、库存足够、规模较小的公司可以闭环生产外,大型企业如果长期闭环生产还是相当困难的。
更长远的不敢预测,4 月已经过去一半,估计这个月数据会非常差。现在会比较关注 5 月,因为疫情影响最大的还是消费水平。未来,在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前采购可能需要企业去认真考虑,包括涉及到的零部件产品,对应的仓库,采购的数量等等。
不是疫情!疫情已经 3 年了。是抗疫失败导致的逼停,是上海绥靖主义抗疫导致的逼停。为什么湖北第一时间公告沪来人员 14 天隔离?因为湖北省委书记是应勇,我们上海的老市长。他太了解上海了。
看完这个话题下一票键政爱好者,只能感慨,现在键政水平已经低下到这个程度了??
这回到当年 bbs 时代你们这群货要被群嘲十页起的…
国外政治外语不熟,懒得看,跟着观察者网走被带歪也情有可原…
国内这是母语啊,每天 7:00~7:30 那么权威的消息来源也不看?
哦,现在甚至都不用看耶,回拉一下节目单都行啊,几分钟就能搞定的…
不做,就躲在自己 yy 的平行世界里狂欢自娱自乐…
这几天的新闻联播对于上海是这么报道:
今天的,第 20 分钟起,标题 “各地强化精准防控 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第一段就是表扬上海;
昨天的,单独夸了上海三分钟,介绍上海在保障物质供应和居民医疗就诊方面的成就
前天的,也是单独夸了三分钟,孙春兰副总理讲了半分钟,还特别强调了 “在上海市委领导下”,然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介绍了近一分钟上海抗疫经验…
大前天的,继续表扬上海两分半…
基本就是每天 360 度无死角的夸…
这几年的新闻联播里面,除了美国,谁还享受过这个舆论待遇?只不过美国是反向的…
这样的正面舆论密度,你们这帮键政居然在 yy 什么反动买办,yy 什么军管国安??
你们是不是脑子有大病???
还有哦,不要说你们不知道学习强国这个 app,搜下 “上海”,基本上就是上海怎么做就怎么夸,我估计你们这些天天骂人家买办的看了怕是气的要立马砸手机…
比如那个被你们喷成狗的差异化管理…
你们骂 “日增两万也好意思放人”,然后人家是这么夸的…
第一段就表扬 “上海防范区居民放出来了好开心”…
真的,我甚至都觉得人民日报是不是看了你们这群键政逗比的言论然后故意这么写来扇你们脸的?
都特么这么明显了还要怎么看?
都被官方糊脸了你们还要怎么看???
认清自己的地位,然后赶紧去超市多囤货比较现实…
作为知乎上也许是最懂供应链的答主之一,与大家分享下供应链的宏观认知吧。
我看很多人回答疫情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都提到供应链,但基本上无非三个方面:
这些知识点都对,但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略微缺少新鲜感,像是开胃小菜,难以裹腹。我再补充分享点细节,供大家咀嚼。主要澄清采购、物流、制造三者之间的关系。搞不清这三者,很难说清楚疫情到底在影响什么。
一般车企里的采购部是个很大的部门,与零部件相关的部分也会根据零件种类不同细分成不同的科室:比如电子电器、内饰、外饰、过程材料等等。大部分车企的采购并不负责每一批物料的采买,跟我们熟知的酒店、小作坊企业职责有很大不同。
采购负责的职责其实主要是三大部分。
首先是合同谈判,是采购最核心的内容,决定了供应商能否进入供应体系。
采购会根据研发对于零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经销商。前期研发人员可能已经有意向供应商,并进行了打样和一些实验工作,最终也会将某家供应商作为推荐,但从法理上来说,供应商最终能否中标,是采购决定。采购会综合报价、产品质量、经销商资质、综合投资等因素确定供应商和合同价格,研发部门的技术要求会作为合同条款附录。
合同一般分两种:开口合同和闭口合同。如字面意思,开口合同意味着用多少就结算多少钱,大多数车企是按整车下线结算,生产线旁和中转库存一般不结算,但如遇厂家临时 EOP,会帮忙消化,或者一次性购入。闭口合同意味着一年支付固定金额,这种形式大多用于服务型业务。比如客服团队、翻包装、系统开发这类外包性质的业务。
负责这部分业务的同事,在行业内通称 SQE,很多公司甚至将这部分划归质量部门。但大多数还是保留在采购部门。
简单说就是负责供应商的过程质量管控,是一个极其精神分裂的职能,虽然是主机厂的人,但大多时候要站在供应商的立场上。不考虑灰色部分,他们也会这么做,因为他们的 KPI 就是保证供应质量的稳定,不能让生产车间和质量部挑出毛病。
在实际业务中,很多零件的质量标准是极其模糊的,即使设计师本人都没考虑那么细致,也有可能存在过度解读。
比如生锈,在多大面积上出现多少个直径超过多少尺寸的锈点才算生锈?
所以在上汽通用会有 “产品工程部” 这样的部门协调“泛亚” 和 “生产厂”。
基于这种背景,SQE 必备的特质就是无理狡三分。没有明确可量化的质量界定,那大家就吵一吵。虽然事后他们可能也会把供应商狠狠教训一通,但在对整车厂内部人的时候,一定要摆出死不认账的态度。
我曾经与某些 SQE 打过交道,口才上必须自愧不如,邮件往来经常是 “小作文” 形式,间接练就我的文字能力。其实挺同情他们的,但看到供应商在他们面前唯唯敬敬的样子,人家不需要同情。
采购还必须负责供应商具备产能条件,满足整车厂的全年需求规划。但产能需求是不均衡的,某一段时间需求量很大,某一段时间需求量又很低,这是常有的事,具体到高中低配、颜色等品种上,就更是司空见惯了。但无论主机厂怎么变动,供应商必须要响应,保障最终整车产能是第一目标。
所以采购会配合主机厂的整车计划,去协调供应商投资产线、招聘人员、建立储备等工作。在一些主机厂库存和计划相关会交给物流部去协调。
这几年芯片产能紧缺的情况下,采购去扫货的行为,就属于这部分职责范畴。
总之,采购是权力很大的部门,但其权力与供应商牢牢绑定,尤其是出货量大的主机厂的采购,在供应商那里就是财神爷。
这里重点说计划,生产厂的计划由三部分组成。
**主计划:**结合销售预测,滚动确定车型产量。通常是按月,有的车企按五周或者四周这样的周度滚动。观察产销缺口、未来销售和产能变化趋势、整车库存深度等指标,是所有计划的基础。
**订单计划:**具体每一台车的细分排程。主要用于拆解零件需求后,指导供应商按节奏备货和供货。每台车的预计下线时间也用于销售分销计划安排。
**执行计划:**焊涂总的细分目标任务。控制车间每日入口和出口的流量,保证车身流的连续稳定。
目前很多车企都使用 ERP 或者 MRP II 来管理物料需求,计划是物料需求的源头,拆解出物料需求后分发供应商。物流部一般还会有跟踪零件到货的人员,每日监控是否如期按量到货。紧急情况需要协调供应商特殊运输。
疫情期间主要就是影响的临时供应,与采购无关。该如何将供应商的物料运出,在途和在中转库的物料足够支撑多久的生产,如何补货,选择什么运输方式,这些都需要物流的 FU 或者筹措员去搞定。
外部物流主要任务是保障供应商的货能送到主机厂指定地点。而外部物流运输一般有上门取货和供应商自送两种方式。
零件目的地又有生产线旁、LOC 库房、CC 集散中心三种。比如上海就是很多供应商零件的集散中心,简称 CC(似乎是 consolidation center)。
为什么会有集散中心? 因为海运是最便宜且稳定的运输方式。
供应商与为了获得竞标的成功率,会把零件报价压低,选择自送到主机厂,压缩运输成本就是必然的了。大部分供应商会采用先陆运到上海,而后海运到各主机厂的方式。
主机厂为了压缩物流成本,也会把长三角的供应商零件上门取货集中到上海,交由第三方翻包装,重新打包装船运往各地。
上海港作为江浙沪的中心,是极为关键的枢纽。上海这轮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上海一地的汽车厂,而是全国各地的汽车厂。
这部分没什么好讲得,主要是根据生产线对于不同零件的拉动方式,把库房零件送至所需的工位上。比如螺栓这类紧固件大多是看板拉动,另外还有排序拉动、按灯拉动、EPS 拉动等等。
疫情期间,整车生产下线后有两个问题要解决,首先是运出,其次是目的地接收。现在很多地方对于疫情区来的车辆是劝返的。疫情区也不允许车辆出去,即使出去也得有严格的消杀。效率会大大降低。
制造环节的知识点之前在很多回答讲过了,就不多说了。一旦工厂复工,大概率是优先生产市场上最紧缺的车型和配置,保障产量的最大化保障市占率的快速恢复。
只要有复产的信息,其实就已经接近看到黎明的曙光了。
生产启动意味着在人员组织方面核实过核酸、封控、管控之后的可用人数,可以支撑的车型、班次。在物料准备上,也核实过可以满足一段时间的连续生产。
疫情到底在影响什么?了解完汽车行业采购、物流、生产的知识点之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疫情当下任何 “保产” 措施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救一时之火于一场火灾而言是杯水车薪。要在 “疫情” 下求解 “保产” 这道难题,只能写下 “无解” 二字。
这选择来自于政府,来自于工厂,也来自我们自己。我们共同选择了 “不抛弃、不放弃”。所以,面对“疫情” 我们选择抗击,而非“躺平”。
这样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们依然如同一个倔强的孩子在敲打着铁屋之窗。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呐喊自序》
我们此时所处境地正如鲁迅 “铁屋论” 中场景,我们其实在争一个希望。《三体》还未降临,我们不能放弃,哪怕我们在他眼里弱小的像是一只虫子。即便《三体》已然降临,我们仍不能放弃,哪怕我们的防御如同纸糊的一样。
我们不放弃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我们自己的生命,而是我们身边有想要保护的人。
不处理上海市的领导 ,说不过去了
请提问者注意用词准确。
不要漏了上海二字。
人家深圳比亚迪可没有停产。
“为保存一个僧侣或一头母牛而无代价地牺牲生命…… 可以保证这些出身卑贱的种族得救。”
在古印度,一头牛的价值远大于人。
在文明社会,我们会觉得 “人不如牛” 不可思议,但同时又会觉得很多机器比人贵理所当然!
利益集团逼宫是必然的,之前还有说不能封城的呢!
上海确实很重要,民国之所以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 “孔家” 在内战的时候,往大了说是不顾天下苍生,往小了说挖老蒋墙角,搬出市场经济那一套,声称自己是“商人”,在上海囤货居奇,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
而现在的这些 “商人” 也好,“媒体”也罢,他们只想着赚钱。不一样的是,他们现在变聪明了,拿出的理由是工人失业,经济崩溃,却没有一个理由是为了“赚钱”!
但我们的 ZZD 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利益集团的利益
不复工复产,工人无非是生活过得差一点,而既得利益将会失去更多,甚至一切!
宝马:哦是吗
新一轮疫情对汽车供应链的冲击,始于上海,但不仅仅止于上海。
不过由于汽车供应链本身复杂且臃长,这波缺供少供危机从上游传导至下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预计更大范围的零部件短缺危机将从 4 月份开始逐步显现。
疫情致生产受阻,多家企业被迫停产
疫情之下,汽车供应链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4 月 14 日,据坦克品牌官方消息,因上海、江苏、吉林等多地疫情,坦克 300 车型共涉及 8 家供应商伙伴停工、停运,受此影响坦克 300 车型于 4 月 14 日起暂停生产。在此之前,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刚刚于 11 日表示,受上海、江苏等地疫情影响,其多家供应商出现停工、停运状况,导致工厂零部件储备量持续下降,为此长城汽车已经在对现有储备物料进行评估,重新制定排产计划。
坦克 300,图片来源:坦克品牌官网
而同样在 11 日,博世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为了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其在上海的一家生产家用热水系统的工厂以及吉林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已暂停生产。与此同时,博世在上海和江苏太仓的汽车零部件工厂也采用了闭环运营模式,以维持生产。
考虑到国内疫情正呈现多点散发及局部规模性爆发态势,长城和博世的遭遇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早在 3 月份吉林爆发疫情时,一汽就对旗下多个品牌作出了停产安排,3 月中下旬上海疫情开始大规模爆发,这波减产停工潮进一步在上海区内的企业中间蔓延开来。
目前,在零部件供应端上海有很多企业因为疫情正在艰难运转。一家头部线束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此前对盖世汽车表示,他们上海本地的工厂在 3 月 24 号左右就开始安排员工驻厂闭环管理,以维持工厂的运转。另一家位于上海浦东的汽车线束及电子电器供应商也透露,在此轮疫情中,他们安排了大约 1/3 的员工驻厂保产,后来该企业甚至还多次试图为员工申请通行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迟迟没有办理下来。
“我们的业务覆盖研发和生产,研发方面各部门同事居家协作还算顺利,但户外路试、车辆调试以及数据采集则受到制约。生产端受到的影响更广,一方面是受物流停滞影响,供应链端采购存风险,另一方面是工厂等封闭,影响产线运转和产品出货。” 一家本土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则如是说。
上汽大众安亭工厂,图片来源:上汽大众官网
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生产节奏被打乱,出货安排被打断,下游车企日子亦十分艰难。上汽大众位于上海嘉定安亭的工厂就曾于 3 月 14 日进入闭环生产,并于 3 月 31 日停止部分生产。上汽通用位于浦东金桥的工厂因为疫情也放缓了生产节奏。特斯拉上海工厂甚至早在 3 月中旬就因防疫需要停产了两天。随后 3 月底,上海实施了新一轮防疫措施,提出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对浦东和浦西实施核酸筛查,特斯拉工厂再次被迫停产。
据悉,直到目前特斯拉还未明确传出复产消息,这意味着目前特斯拉已累计停产超过半个月。若按照网传当前上海工厂每周生产 6,000 辆 Model 3 与 10,000 辆 Model Y 计算,在过去这半个多月里特斯拉已至少损失超过 32,000 辆新车,且这一规模仍在继续扩大。
特斯拉之后,蔚来于 4 月 9 号也正式宣布停产。当天蔚来在官方 APP 上发布公告称,自 3 月份以来,因为疫情原因,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并一直未恢复。受此影响,蔚来整车生产已经暂停。
4 月 14 日,据最新消息,蔚来供应链略有恢复,合肥生产基地正逐步恢复生产。不过蔚来同时指出,其后续生产计划还有赖于供应链恢复情况。考虑到目前的疫情形势,这意味着未来其工厂的运转情况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疫情持续蔓延,断供风险逐步显现
3 月份,尽管很多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因防疫需要暂停了部分生产,目前来看在生产端造成的影响还不是特别明显。据乘联会公布的 3 月产销数据显示,上个月国内乘用车累计生产新车 182.3 万辆,环比增长 22.0%,同比仅下降 0.3%。
但接下来的 4 月甚至 5 月,就没这么乐观了。根据乘联会测算,上海等地的疫情预计会给汽车行业带来 20% 的减产损失,并将给汽车产业的关键零件供给带来较大影响。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日前甚至还在朋友圈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其实不难预料,现阶段很多企业安排员工驻厂保供,主要依靠的是已有库存。但库存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而上海此轮疫情到目前还没有看到拐点,这意味着现阶段的封控措施仍将持续,包括对物流实施严格的管控,如此一来很多企业的库存将得不到补充,停工停产无可避免。某合资车企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就表示,由于上游零部件生产及物流受阻,公司部分零部件几乎没有库存了,目前工厂已经完全停工。
据盖世汽车了解,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存在类似断供风险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前述受访的线束企业就表示,目前他们的库存已经吃紧,估计只能再坚持数周时间。另一家线束企业受访人士也指出,尽管目前公司有部分员工在闭环生产,并且有采购人员在全天候对接上游供应商,跟进发货进度,但由于物流受阻,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缓疫情的负面影响,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也会面临停产风险。
另据前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透露,他们公司的库存也只能维持不到 3 个月的生产,为此公司正通过异地资源调配、上下游产业链伙伴及股东等的合作互助,尽最大可能做一些预案和缓解。
另一家浙江的供应商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也坦言,他们公司的原材料供给预计仅能维持到 4 月底、5 月初。目前该公司也已试图在上海周边寻找替代供应商,此前他们的供应商在上海。
但这并不容易。由于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防控措施持续升级,零部件的跨省运输现在也是阻碍重重。比如上海,除防疫及生活必须品外,很多生产物流都陷入了停滞,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从外地运往上海的原材料及零部件进不来,而需要从上海发往外地的产品也发不出去。而即便有少数的物流可以运转,时间成本较之前也高了很多。据某企业员工透露,其供应商由于不同城市之间的封控政策,只能先将产品从供应商仓库拉到一个点,通过人工卸货下来,再转到高速路口上另外一辆车,如此多次中转才能拉进位于上海的工厂。
上海疫情新增趋势图,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统计
更何况,目前上海周边地区也开始爆发疫情。以苏州为例,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 月以来苏州累计报告的确诊病例已达 8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311 例。另外杭州、宁波、嘉兴等地也呈现散发态势。而国内很多零部件企业都分布在长三角地区。据统计局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在国内汽车产量占比约为 21.6%,汽车工业增加值占比更是高达 31.2%。一旦管控范围进一步扩大,潜在的风险毋庸置疑。
上海一家模具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此前他们有很多物料在江苏昆山加工,但从 4 月 5 号开始,由于昆山实施了严格的防疫管控,相关企业被迫停工停产,现在该公司正考虑直接在浙江寻找相关的企业协助生产,因为他们的原材料很多原本就来源于浙江。
徐州一家零部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应防疫要求,现在部分公司员工不得不居家办公,导致生产节奏放缓,外地新员工不能及时到岗,客户无法拜访。另外,物流的受阻还使得公司原材料交付延迟,出货受阻,并且不再受控。
更为严峻的是,近日广州、武汉等地也开始爆发新一轮的疫情。另据最新消息,宁德时代总部所在地宁德市蕉城区也出现了疫情,为此该地从 4 月 10 日起对外通道实施交通管制,宁德时代也在内部采取了网格化管理措施,确保宁德基地有序开展生产。但在随后的三天,宁德分别新增 1 例、7 例和 9 例确诊病例,23 例、6 例和 15 例无症状感染者。
考虑到这些城市所在的汽车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国内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以及涉疫区相关企业在汽车供应链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这波疫情长期得不到控制,必将对国内汽车产业造成更大的冲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广东省累计生产汽车 338.46 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为 12.76%,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 15%。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上海市、吉林省和湖北省,去年汽车产量分别为 283.32 万辆、242.41 万辆和 209.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 10.68%、9.14%、7.91%。
前述徐州零部件企业相关负责人就认为,如果接下来疫情迟迟得不到控制,将会对 Q2 产生较大冲击,短期会减少企业成品库存,造成订单积压,长期可能会恶化汽车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影响整个行业资金流和物流的正常运转。
前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相关负责人亦表示,由于上游供应商企业产品交付或服务有所延迟,这种延迟从供应商传导到 OEM 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预计会对未来几个月的汽车行业产生持续影响。”
或难再现报复性消费,Q2 挑战将大于 Q1
伴随着上海及周边地区疫情的持续,Q2 汽车工业生产端将严重受阻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终端市场的需求会如何?还会像 2020 年那样再现 “报复性消费” 吗?
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这种盛况今年或难以出现。“疫情到现在已经有几年了,基本上能买车的都买了,另外最近很多车都涨价了,可能对大家的热情影响比较大。” 前述合资车企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具体到 Q2,其认为由于整车企业成本压力比较大,可能会推进消费市场价格上涨。另外考虑到汽车供应链的复杂性,及疫情复发的可能,即便后续复产了,可能还有部分供应商供不上货。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也认为,相比武汉疫情,预估疫情后会出现部分消费小高潮,但是幅度不会太大,主要是受影响月份用户订单取车推迟叠加正常交易导致。蔚来近日就表示,由于公司整车生产已经暂停,近期不少用户的车辆会推迟交付。长城汽车也作出了类似的回应,指出受排产放缓影响,后续部分车型的交付时间会延长。
“其中 Q2,由于整体市场面临地缘政治冲突、原材料成本上涨、局部地区疫情突发带来的三重影响明显,车市预计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上述分析师表示。他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上海、长春等疫情严重区域汽车产业发达,集聚了上汽集团、一汽 - 大众、特斯拉等多家头部车企,仅这两个地区就占据国内汽车年度产量 20% 以上,其中上海地区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占据全国接近 1/6。同时,这些区域内全球领先 Tier 1 企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分布密集,疫情导致的生产停摆和物流管控将导致正常生产面临巨大压力,也会导致供应链供给不足,进而影响外地如长三角、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正常生产。
华福证券也预计,Q2 将是汽车板块探底的阶段。一则,目前全国疫情仍未见拐点,汽车板块仍受压制;二则,即便拐点过后,考虑到本轮疫情的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大,汽车消费恢复需要更长时间。不仅如此,在该机构看来,由于此轮疫情涉疫范围较广,且爆发地区多为汽车产量大区,考虑到长三角地区在国内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而 2020 年 Q1 疫情主要控制在湖北范围内,本轮疫情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可能远超 2020 年。
新能源汽车需求强劲,图片来源:乘联会
不过也有例外,此次调查中多位受访者均认为,即便有疫情影响,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还是会十分强劲,这在一季度其实已经有所体现。虽然此前多家新能源车企宣布对旗下产品涨价,这并没有影响终端市场的消费热情,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3 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累计销量达 45.5 万辆,同比增长 122.4%,环比增长 43.6%;1-3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 119.0 万辆,同比大增 145.4%。
乘联会认为,目前环境下自主驾车出行成为首选,但受高油价影响,更多人将选择购买新能源车,因此 4 月的新能源车依旧保持较强增长。但整体市场表现来看,由于 4 月初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仍处于上升阶段,中小企业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预计 4 月国内车市零售销量将大幅低于 3 月。这其实已经可以预见,至少在长三角地区,由于疫情管控仍在持续,会极大地降低相关地区 4S 店的到店率和成交率。
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上海还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海港上海港的所在地,此次疫情封控措施的持续,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的进出口,进而对全球市场产生冲击。而今年很多自主车企都将出海当做了发力重点,这次疫情会否一定程度上打乱本土车企的出海节奏,也有待继续关注。
这一切是因为抗疫失败,而不是抗疫。
2020,2021 两年出这么多幺蛾子了吗?
别的不懂,但是以我 20 年国企的经历知道,工业化大生产,生产线一旦停产,再投产是很麻烦的事,需要调试磨合很久才能恢复到稳定状态,不会一下子就恢复原来的样子。
有没有可能不是疫情,而是上海市拉垮的防疫表现逼停了汽车产业呢?
疫情是客观的,防疫政策是主观的,哪个城市没有遭受过疫情,有了疫情企业就直接倒闭破产了?还不是因为上海拉垮的防疫表现反复横跳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疫情而导致的问题。
不去思考为什么对疫情防控处置不当,反而以自身的影响力来卖惨,既然知道影响这么大为什么一开始不战战兢兢的把各项工作做好呢?
汽车工业是国民支柱产业,上到冶金、化工,再到各种生产设备,再到各种汽车零部件,再到汽车制造生产以及整车的销售和后服务市场,产业链长而广,涉及到的人员众多。
我记得武汉疫情的时候有专列火车把汽车零部件运出武汉。疫情对国民生产的正常运行打击太大了。
我就一个问题,深圳怎么就没事?
话术,
分明是上海抗疫策略与管理上出现重大问题导致抗疫失败,进而导致汽车行业受损,
但是受损的实质又是大部分供应链行业受损,研发制造行业或者说以底层生产的行业整体问题不大,
这又涉及到供应链行业吃完上游吃下游,把每一种供应物料行业的利润吃掉了,仓储风险又让生产型行业背,自己吃的油光满面做好组装生意就行了。
这样的供应链行业,我只想说一句,
在乱时出问题是发展中的必然。
因为这样的供应链行业吃的是和平时期的红利,却又不交和平税,还压榨了其他行业的利润空间,
不死一死匀出些市场那是活见鬼了。
现在哭的越多,其实当时心理想着甩风险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开心。
呵呵呵。
汽车产业链说到底还是一个聚集性集群,如今的趋势不仅仅是一辆车差一个零件,而是上中游从研发到制造几乎都停摆了。
我国汽车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粤浙沪,还有就是以吉林为主的东北基地,照目前这个形式,只要有一个地方还处于严格管控中,那么汽车制造链就不完整,整个行业就无法正常运转。
何况现在新势力形式之下,汽车产业对于软件团队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就造成越来越多研发团队与技术团队向几大集群聚集,一旦出现了封控,影响就会非常大,就比如说汽车的各项性能测试,路测,甚至是一些材料测试,这些都无法完成,效率非常低下。
而且这种效应由于在汽车行业中,几乎很难逆转,所以向周边迁移这种想法也不太容易实现。
现在只看上海的供应链企业。
上海共有 17 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 年总营收 1773 亿元,主要供应主机厂为上汽集团、宇通客车东风汽车、福特、戴姆勒、本田、丰田等,光看上汽这个巨无霸,在去年上海地区产量就高达 196 万量,占总产量的 20% 左右,而如今这个形式,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说一下物流,一辆汽车的制造涉及上万零部件,虽然说我们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但涉及全国各地的物流调配,而如今各地的防疫政策不一致,导致物流非常吃力,效率低下就不说了,更严重的是货物根本送不出去,遣返现象经常出现。
这以上说的几个问题几乎每一个都不容易解决,但也不要太悲观,在如今社会面大背景之下,对于各行各业打击非常之大,不仅是汽车产业。
至于有多大影响,还是问上海吧。
这不是危言耸听,对汽车工业稍有了解的人,肯定知道汽车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一般整车零部件大约有 2 万个,结构相对复杂的车型,像奔驰、宝马其独立零部件可达 3 万个左右。OEM 主要负责发动机、变速器、车轴、车身等主要总成的制造,而芯片、电池、电机、轮胎、玻璃、电器、内饰件等,都由供应商提供,我们称为上游产业。
由于汽车工业,依赖上游供应商的支持,一般会在主机厂周围形成汽车上下游的产业集群,这也是前一阵子全国各种热衷引进汽车产业的的主要原因(一个汽车工厂 + 周边的上下游产业能够给当地带来大量就业,并贡献不菲的税收)。另一方面,产业链的配套越成熟,OEM 的生产制造成本就越低。相应的 OEM 对供应链的依靠就越高,因为整车上万个零部件,少一个零件真的无法组装出厂。
正是因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伴随整机厂起步发展的,基本都是围绕 OEM 生产基地,呈现集群式发展。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形成东北、京津冀、中部、西南、珠三角及长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六大产业集群中,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占全产业的 80% 左右。
自 3 月以来,受上海和吉林两地疫情影响,已有不少汽车工厂因疫情而停工停产。一汽大众、华晨宝马、上汽通用等 3 月产量下滑幅度均超 30%。特斯拉从 3 月 28 日起就已经停产,蔚来汽车因为疫情原因,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导致蔚来汽车停产。坦克 300 共涉及 8 家供应商停工、停运,受此影响坦克 300 于 4 月 14 日起暂停生产。
为什么本次上海疫情对汽车行业冲击这么大呢?因为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汽车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高达 31.2%。在上海及周边区域,聚集着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上千家,小微企业多达 2 万多家,仅上海地区就有 17 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 年总营收 1773 亿元。
近两年,随着特斯拉超级工厂投产,上海地区又聚集了宁德时代、均胜电子、地平线、翌擎智能等 340 多家企业,涵盖发动机、动力电池、芯片、车身内外饰等领域。上海地区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共计已经超过了 1000 家。更是聚集着超过半数的全球零部件巨头的总部及其部分工厂。
全球前十大零部件集团的中国总部有九家均位于上海,分别是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现代摩比斯、爱信、大陆集团、法雷奥、李尔、弗吉亚。由于上海汽车业在中国的地位,汽车数万个零部件,越是高端越是关键的零部件生产越是集中在上海。其中哪怕一个零部件生产出现问题,都将带来全行业的停产危机。
汽车作为我国支柱产业,2021 年汽车类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额为 43787 亿元,更是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总额比重为 28%。这次上海疫情导致的零部件断供风波,除了短期内停产,影响企业营收外,中期预估对全国汽车产量带来的直接损失和影响大约在总产量中占比 20% 左右,未来可能会回带来更大的长尾效应。
3 月 31 日有 8.7% 的中学教师缺席,有五分之一学校的教师缺勤率超过了 15%。一些学校直接把不参加考试的学生送回家,让他们远程学习。
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物流、仓储等行业可能比机场安检或行李搬运等职位更具吸引力。
食品和农业部门出现 50 万个空缺岗位,未及时收割的农作物在田间腐烂、无人屠宰的农场动物被扑杀。
医护病退,所有阳性患者必须与其他病患隔离、分开接受治疗,医疗资源挤兑严重。
全民免费检测已经取消,仅保留针对年长者和易感人群的免费检测。
Medley 指出,新型变异株信息的收集,将会有 1-2 周的延迟。
疫苗接种者入境检测等要求已经取消,新型变异株和输入性病例会隐于人群中。
兰州大学疫情研究团队预计到 2022 年 6 月底,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累计感染人数比将分达到 79%、77%、55%、39% 和 21%。
英国卫生安全局报告称,当个体同时感染 2 种或以上的新冠变种时,就会产生重组情况。英国已累计报告 39 例 XF 病例(德尔塔 + BA.1 的重组为 XD 和 XF),637 例 XE 病例,(BA.1+BA.2)尚未有 XD 病例,其他国家已报告 49 例 XD 病例。XE 传播速度比 BA.2 还要高 9.8%,具有大范围流行潜力。
英国先后于 2020 年 3 月 26 日、2020 年 11 月 5 日和 2021 年 1 月 6 日实行全国性 “封城”,期待 2022 继续打脸。
韩国现在是新增确诊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也是新增死亡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
消防、医疗等社会必须人力接连确诊,不少消防人员从 “三班倒” 变成“两班倒”,医院急诊室关闭、手术推迟事件时有发生。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供轻症患者使用的不少止咳药、退烧药等出现紧缺。
每日火葬总容量从 1000 人提高到 1400 人,在首尔地区,仍有大量尸体积压。
一周新增近 250 万新冠感染者,韩国发生了什么?韩国自己躺平后,却抱怨被中国疫情拖累?!完全放开 1 周后,英国新冠确诊数再上升与新冠共存两月后,英国发现与想象不一样
很多人连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没有就在这狂吠,言语中充满了阶级批判和意识形态绑架,要不是今年是 2022 年,我还以为回到了 1970s.
车企不赚钱无所谓呀,像以岭,金域这样的国士家族的企业可是一直在赚钱呢!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只要他们赚钱就可以了。
我奉劝要带节奏和想通过所谓舆论压力来挑战路线问题的人耗子尾汁吧。教员的话说的非常清楚了:存人失地…… 存地失人……
上海市民虽然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但是如果要上海市民做俯卧撑…… 那到时候出现的问题不是汽车产量这种事情了。所以有些自认为自己有话语权和有影响力的人最好还是闭嘴,你们不仅影响不到汽车行业也不能影响到政治层面。
躺平已经证明不能救经济,另外如果因为俯卧撑后面发生任何不讲武德的事情,你们不仅不要怪上海市民,反而 JC 都会没有充足立场来执法。
虽然我个人异常想要解封自由马上上班,但是现实情况就是这么一回事,个人的奋斗和历史的进程孰轻孰重他的话你们应该不会忘记。
其实影响并没有多大
因为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原材料紧张,人员受困得情况,产能下降或者直接停业很普遍,这种情况下汽车业逼停其实没有多大影响
只是说它可以发声而已
还有更多企业是不能发声罢了。
这仿佛又到了当初疫情刚刚开始得时候
也是各种封禁导致各行各业受限制,当时需要口罩,呼吸机,然而这些企业又恰恰需要别的企业供货,别的企业也有自己得上游供货商,而这些企业大多呗限制了,于是一时之间到处告急。
其实有些时候也不是真的差一个零件,而是你的零件要么无法采购,要么采购了到不了,或者你今天还能到,明天到不了,你就不能很好的安排工作计划,产业是环环相扣得,你不确定,别的产业也不确定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汽车产业只是一个缩影罢了。
一、一汽、比亚迪、长安没有受影响。
二、防疫工作没做好…
有这影响大????????
另外,
陳時中日前也表示,中央和專家研究之下,台灣「走向經濟防疫的新模式,這個模式最重要是要避免像香港、紐西蘭、韓國等國家出現突發個案指數型成長的情況,台灣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強調,大部分與病毒共存是被時勢所逼,被逼得不得不共存,因為完全清不掉,我們還是要繼續隔離,不過確診者的部分,輕症基本上就在集中檢疫所,被匡列隔離者在家裡,這是我們初步規劃,「還是會隔離,不過天數可能會有變化」
然后一堆 1450 鼓吹大陆共存?
标榜自己精准防控,实际呢?上海市内精准投毒、到现在全上海要精准断腕、原来以为半个中国,现在看是大半个中国在精准陪葬。
以前的预言,居然一个都没少。
京东被放进去了,心里踏实了一点。至于汽车业的损失,这算是小的,已经亡羊补牢了。否则,任由某些人精准下去,自己看看越南的现在吧,还停产?有复产的希望吗?越南的各国企业纷纷直接倒闭。
然后一些人不是号召躺平吗?看看躺平的英国现在又出了什么新型号新冠病毒。
有影响,顶多不生产罢了,损失一点点经济利益。
这点点经济利益在抗疫战争大局面前值得一提吗?能影响整体经济发展向好的形势吗?
作为一个上海人,要郑重警告某些企业管理者,贵司连整车生产商都不是,也敢跳出来对国家防疫大计方针指手画脚?其居心叵测,溢于言表。
上海人民忍饥挨饿也要把抗疫战争坚持到底,直到全面胜利那天,区区一点点蝇头小利就不要拿出来说事了。
岂止是汽车,我们做餐饮,生产酱料,也有原材料卡在上海了~
酱料缺原料生产不了,门店缺酱料产品就没法售卖~
而还有一些门店,我们酱料准备好了,人又关起来了~
这一波小餐饮能不能过关也是个问题,小餐饮过不去,我们背后做咨询服务和供应链的,也够呛了~
本来该买车的,可能就买不起了~
真是牵一发动全身~
大佬们的警告是施压政府,也是实事求是。
最终也启到了作用。管控有所放松,但是防疫的责任就落到企业自己身上了。车企和供应商能不能控制好,自己掂量掂量。
汽车类消费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十分之一,占 GDP 比重超过 4%。如果**汽车销量整体下滑 20%,GDP 影响 0.8**。算上其他产业,算上其他封控的城市,影响难以估算,5 怕是保不住。
小鹏汽车何小鹏:
蔚来汽车李斌:
华为余承东:
不只是汽车大佬还有国家:
上海整车车企,包括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特斯拉都已经不同程度停产。上海大量的供应商也都已经不同程度停产。而缺乏一个零件就无法生产是事实。所以,继续封控的话,5 月后都需要停产并不是危言耸听。
上海是整车生产第二大省,上海车企每停产一周,产量损失约 4.6 万台(上汽大众 1.6 万、特斯拉 1.5 万、上汽通用 1.2 万、上汽乘用车 0.3 万)
再看看上海的供应商:
没有零部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呀。
政府回应
上海已经同意部分复工复产,但是企业要承担主题责任。意思就是**我可以开绿灯,但是出了事你们自己负责**。球已经踢回给企业了,现在就看这些大佬们要怎么回应了。
比这些重要产业企业复工复产更重要的是,保障民生相关机构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就是供电供气、供油供水、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医疗急救等等。
- 完
只看到新能源车企上串下跳的。
传统车企基本不受影响,除了上汽和特斯拉因为在上海的原因。
是上海抗疫不力导致逼停汽车业。
最近一周,XEV 研究所与十多位身在上海的汽车人进行了对话,他们中有公司高管、车企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车间工人、汽车销售、保供物流司机等等。
我们将这些汽车人的故事进行了记录,截取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一个片段,希望连在一起,能勾勒出一副关于上海疫情下对汽车业影响的全景图。
09:00
理想某门店销售
这个月只卖了一台车
上午九点多,理想上海嘉定某门店的销售 Sherry,成功卖掉了四月份的第一台车,这也是她这个月成交的唯一一单。
这位客户已经 “养” 了大概 5 个月时间。
Sherry 很清楚,新能源车的客户是靠时间养的。这几年钱不好挣,基本上没人会对新能源车进行冲动消费,理想 ONE 的客户也很少会冲动订车。
她对这位拯救了自己四月业绩的客户印象深刻。
去年 11 月,这位客户准备购买一辆公司用车,而且想要上新能源车牌照。他在朋友的推荐下,到门店试驾了理想 ONE。
试驾后,客户有些挑剔,觉得车不好,无论 Sherry 怎么说都油盐不进。每次‘逼单’(销售术语,催促客户下单)的时候,总能说出各种不买的原因,比如售价超预算了,网上说这台车不够好。Sherry 看短期搞不定,便不再催他,偶尔在微信上联系一下,完全处于 “散养” 状态。
今年 3 月下旬,理想宣布将从 4 月 1 日起理想 ONE 涨价。涨价前,Sherry 又想到这位客户,于是微信上和他同步了涨价信息,但后者仍然没当一回事。
直到上周,也就是涨价之后不久,客户晚上打过来电话,和 Sherry 聊了很长时间。
聊天中,Sherry 得知他在近半年中试驾了很多车,比如上汽大众 ID.6 等等,比来比去,他觉得还是理想 ONE 的性价比更高一些。
Sherry 在心中为用户画了像,留下最关键的两条:他想买六座的新能源车,又不想买纯电。既然这样,市场上最合适的就只有理想 ONE 了。
第二天一早,客户发来信息,九点半就下了单。由于上海全市处于疫情封控阶段,这位客户并没有前往门店,而是直接线上付款了。
这一单成交后,Sherry 其实并没有很开心。
她一直是自己工作的门店中销售业绩最好的员工,业务上驾轻就熟。但她的门店同事,这个月都还没有开张,疫情封控让她感到不安。
事实上,从 3 月下旬开始,上海疫情就影响到了销售业绩。当时,Sherry 所在的门店关闭,到目前一直处于停业状态。她在三月仅卖掉 7 台车。而正常月份下,她每个月基本上会卖出 15-20 台。
Sherry 告诉我们,理想在上海卖得还可以,只是相对卖得不如杭州好,最好的是郑州和重庆这些二三线城市,“现在看,4 月、5 月可能基本上废掉了。”
10:00
主机厂工程师
测试方案只能发给闭环驻守的同事
十点钟,上海嘉定区某主机厂的研发工程师杨清遥刚结束一次线上会议。心在路上,但人在家里,他只能将一份测试方案,发给了闭环驻守在嘉定研发中心实验室的同事,让他们代为操作。
杨清遥参与两款汽车的 ADAS 域软件架构设计,这是该公司推出的区域控制集成式架构,可以将整车数十个控制器,逐渐缩减至五个,甚至集成到一个控制器上面。
上海疫情爆发初期,杨清遥在临港工厂闭环待了一周,后来回家时恰逢上海启动封控,就回不去了。
从 3 月 20 日开始,他每天开了很多线上会议,作息也变得紊乱。忙乱中,让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虽然距离角落里的吉他咫尺之遥,而且也没有公司的纪律约束,但他疫情在家期间竟然没有心思捡起来弹上一曲。
虽然很忙,但杨清遥觉得工作效率整体上是减分的。因为,自己的行业和岗位性质决定了,很多工作要去现场、车间以及出差,特别是自己参与的项目处于投产阶段。
今年 3 月,杨清遥参与研发的 SUV 车型已经实现批量生产,轿车则处在生产调试与验证的阶段,工程样车在邻市工厂。这两款车都需要他前往现场支持。
杨清遥说,汽车业不是 PPT 造车,也不是纯粹的实验室产品,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造样车是要跑测试什么的,这些工作都是不能在家里进行的。
这就有了开始的一幕,他要将测试案例写出来,发给位于嘉定研发中心实验室的同事。同事收到测试案例后,会代替杨逊遥去做。
而这批同事,从疫情开始直到目前一直待在实验室里。因为疫情,公司为他们加急改造了宾馆,他们吃住都在那里,进行闭环作业。这种工作方式是权宜之计,杨清遥很清楚,解封之后肯定要加班追赶进度的。
11:00
被隔离的特斯拉工人
无聊中抽光最后一包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上午十一点,简单吃了一碗面后,孟恒标躺在床上看着儿子表演诗朗诵的视频,心情由阴开始转晴。这是在无锡的老婆给他发过来的。孩子的声音,让他暂时消解了被隔离在宿舍中十七天的烦闷。
孟恒标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电池车间上班,工作地点位于上海浦东泥城镇。3 月 27 日下班后,他接到隔离通知,之后除了两天一次的核酸检测,至今再没有出过门。
一开始还觉得隔离挺好的,喜提几天假期,但一周都没有坚持下来,孟恒标就开始像一头刚被困在笼子里的狮子,心情日渐烦躁。烟也越抽越多,看儿子的视频之前,他已经撕开了托工友关系买的最后一包烟。
他翻了翻身,看见宿舍角落里居委送来的黄瓜。泥城镇的管理还算正常有序,居委已经发放了两轮物资。
唯一让他焦虑的是工作。
孟恒标所在的厂里没有任何动作。他听小道消息说,工厂收到了 “封控” 的死命令,就连旁边新厂房的施工队也都停工了,上海宝冶的工人全部转移去支援方舱建设。
吃饱后的困意袭来,孟恒标的思绪又飘到儿子那边。最近一个上海的朋友全家都感染了,四岁小孩高烧到 40 度,烧了两天,好不容易才联系到人从隔壁楼给他们递了退烧药。
想到这,孟恒标不由得庆幸自己五岁的儿子人在无锡。他翻了个身,点开抖音开始刷视频杀时间。
13:00
26 岁的上汽焊接工
在家刷视频抵算工时
下午一点左右,被封控在出租房的上汽三厂车间焊接工姚斌要开始工作了。
他打开视频,按照公司的要求,开始观看 “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报警、火灾逃生准备……” 共 5 个视频,全部看完大概用了半个小时,然后在线进行考试。非常时期,他这一天的工作大致包含这些内容。
疫情期间,姚斌所在的上汽三厂和附近的上汽 MEB 工厂一样,均在闭环生产。不过,闭环生产并不等于所有车型都在有序生产。
以上汽三厂为例,在前年武汉疫情中主要生产救护车等疫情特需的车辆,其它车型全部停产。这次上海疫情中,平时主要生产的途观、途昂、全新奥迪 A7 等车型也大多停产,姚斌没看到相关的同事上班。
疫情防控开始时,上汽三厂的部分员工住在了工厂,每天补贴 300 块钱,但姚斌没有被派往工厂。
26 岁的他大专学历,毕业后进入上汽,目前已经有四年工龄,每个月 7000 多的工资。拿出 2000 多块的住房公积金,自己在自如 App 上找了一间工厂旁边的房子。疫情期间,他基本上只吃速冻水饺,很少炒菜,所以叮咚抢菜、社区团购之类的活动统统没有参与。
居家办公期间,公司给他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两件:
一,每天 9 点之前,上报个人的核酸、抗原信息,以及室友的信息有没有异常,小区有没有阳性;
二,在上汽内部的人力资源培训系统里看视频学习,比如岗位知识和上面提到的救火视频等,每天学习五个小时,计算为八小时的工时。
从 4 月 1 日到 5 日,整个上海开始封控管理,公司将这几天给姚斌算作休假。4 月 5 日到现在,则算作是居家办公。姚斌所在的焊接部门的同事,全部在家里面,二十几个人天天在家躺着,刷视频,聊天,陪女朋友玩游戏。
公司指定的那些视频,姚斌也没有全部刷完过,他会把视频打开,挂在那里。
姚斌很清楚,他们的岗位没办法在家里工作,用学习视频抵算工资,都是公司白给的补贴,公司的人也都知道大家是在刷视频,不是看视频,所以后台有学习记录就好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一起打英雄联盟,或者睡觉。
最初的几天,他的睡觉时间都让位给了游戏,小区喇叭通知做核酸检测时,就带着口罩,露出两个黑眼圈下楼排队。最近这几天,游戏也不想打了,打吐了,想快点解封回去上班。
14:00
蔚来整车研发工程师
家里的猫挡在了电脑前
下午是李智飞工作状态最好的时间。
这天下午两点,家住上海安亭的蔚来研发工程师李智飞,和同事、供应商五六个人准时接入飞书会议界面。
这场会要解决螺旋扭矩的参数修改问题。
同事在上午告诉他,“有一个螺栓零部件的扭矩原来定的是 20±3 牛米,但供应商评估了一下说,可能要改得小一点。”
李智飞知道,这个螺旋是用在蔚来的一款新车型上的。
螺旋的扭矩参数原本从其他项目沿用过来的,同样规格的螺栓会采用同样的扭矩。得知同事提出要改,他先是在上午和同事讨论了二十多分钟,发现这里面既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其他三个供应商,另外还需要找到专门的紧固件工程师。
于是,他和同事又约了各自的供应商,定在下午两点再进行一次线上会议。
那场线上讨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家里养的几只猫有时会走过来,跑到电脑前逗留一会儿。终于,问题得到了解决。
与正常工作时相比,李智飞觉得这次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慢了不少。
如果是正常办公,线下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比较简单。由于各部门的供应商会有专门的人在蔚来公司提供支持,所以只需要找个会议室,很快就能把事情解决,而不需要专门讨论两场。
但让他欣慰的是,疫情期间的薪资是正常发放的。疫情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平时只需要八点左右起床。现在需要早上五点多醒过来,六点开始在叮咚买菜上抢一波菜,没抢到的话八点再抢一波。
15:00
新势力产品经理
今年是二线品牌最后一搏
王恒刚刚结束了一个产品会议。最近,这样的会议大家往往在争吵之中达成一致,或者决定约个时间继续再吵。
作为一家二线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经理,他所在的公司在这次上海疫情中没有受到那么大的影响。一方面,他们的工厂位于南方某个省份的小城,因此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物流端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也出现了管理层的变更,内部仍在整合调整中。
王恒记得,大约从三月中旬开始,办公室的同事就陆陆续续地变少了,一些人的小区被封,被迫开始居家办公。一些部门索性让同事们集体居家办公,包括软件在内的研发部门坚持到了封控前最后的日期。目前,产品和研发工作,依然可以在线上开展。
相比于疫情带来的影响,王恒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行业内激烈的同行竞争,尤其是智能电动车领域。今年,对一些二线造车新势力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搏;传统车企如上汽的飞凡、智己也在加大力度转型;外来者牛创、百度、小米也在逐步释放车型开发的进度。
XEV 研究所问及王恒:疫情是不是加大了头部车企与腰部车企的差距?王恒不是特别同意,“按销量来讲,你看 TOP5(蔚来理想小鹏哪吒零跑)加上威马,之后还有谁?”
二三线的公司与 TOP 5 的公司,在月销量上不是一个数量级,“人家一个月卖 8、9 千台,你是 8、9 百台还不到。”
疫情一定程度上给所有人都按下了暂停键,智己、自游家、理想、集度等都推迟了原本安排在 3 月底 4 月初的新车发布会,蔚来、小鹏都发出了停产的信号。坏消息不仅如此,王恒还留意到,过去几年特别吃香的互联网大厂也开始裁员,而大厂的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势力车型的潜在车主。
未来的日子,恐怕大家都会将腰带勒得更紧。
16:00
某新造车公司产品经理
项目只能「云验收」
如果不是因为上海的疫情,陈旭现在应该可以去公司总部进行项目验收。
他在国内某造车新势力做智能座舱体验相关的工作,主要负责座舱软硬件系统的体验以及车辆 APP 的体验相关工作,包括了车机大屏的交互、相关功能的操作逻辑、车机应用生态的布局、手机 - 车互联 APP 的功能体验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他扮演的是「内部体验官」的角色,作为一名消费者来亲自试试这辆车的智能座舱好不好用。
这一周已经是他进入居家办公模式的第 5 周,好在他们公司在上海封控前,已经关照了相关员工把电脑带回家,并且准备好了一切居家办公的设备条件。
因为陈旭从事的是体验方面的工作,所以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线上进行,所以他受到上海封城的影响没那么大。只是最近正好赶上项目验收的节点,他只能在家里进行「云验收」。
这段居家办公的日子,陈旭每天至少有两个会议。从早上 7、8 点开始,多的时候一天到晚都在开会对进度,甚至到晚上 11 点,他还经常接到工程团队方面打来的电话,因为有一些需求需要立即确认。
这是陈旭觉得居家办公最不好的一点,因为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这段时间,都是在待命的状态,特别是有的时候晚上开会开到很晚,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又要接着开会,会让整个人都处在懵逼状态。这种从生活到工作的状态切换,是非常不适应的。
当然,开会的效率也是个大问题。有的时候线下 5 分钟就能讲完的事情,开会的时候会有各种状况:
比如有的时候信号不好,或者突然有参会成员被通知下去做核酸,还有时家里的孩子或者宠物会突然乱入……
所以很多时候会议的效率极低,经常出现一个会开了快一个小时,仅仅确认了几个需求。
目前陈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跟进一款全新车型的发布,本来也要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亮相的,但是因为上海疫情,所有工作都往后推迟了。但是公司制定的新车的各个开发节点却不会因此而受动摇,因为这会影响到后续新车的交付。
所以他必须在各个时间节点前确保每一项功能的体验都是符合开发预期的,包括还要准备后续的一些智能座舱系统的软件 OTA 包。
除了最为重要的新车型项目,陈旭手里还要负责其他几款在同步开发的车型,这些车型也有自己的开发节点,被封在家里的他也时常感到焦虑。
但他觉得,至少目前他的工作没有因为疫情而全部停滞,相较于那些生产制造端的同事来说,他要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17:00
新汽车品牌产品经理
团了一袋炒到 600 块的咖啡豆
下午五点多,又到了汽车产品经理赵辉的做饭时间。
油锅里传来熬猪油的声音,赵辉擦了擦手,用小拇指在手机上点了点,确认了下自己在线上会议里处于静音状态,又拿起铲子在锅里继续拨弄。
翻炒中,他无意间看到厨房窗户边上的咖啡机,那袋在小区微信群里被炒出 600 块天价的咖啡豆,静静地躺在暮光中,这本是一袋淘宝上卖几十块的豆子。
有的上海人疫情期间喝咖啡是一种生活习惯,但对于他,更多是为了工作。
疫情期间,赵辉每天九点半就开始在客厅里蹲着准备开会,一直到晚上十点半,中间要准备的材料一份接着一份,不来点咖啡下午就会开始头疼。
作为一家传统车企的新汽车品牌产品经理,赵辉对自己的角色认知清晰,产品工作事无巨细,很多都是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大大小小的会他都尽可能去参加。
“还有什么问题吗?” 线上会议快要结束时,赵辉听到手机里传来市场部门同事的询问。
他随即停下手中的翻炒,解除静音回了一句,没问题。
这次沟通会还是关于第一款车的交付事宜。大家要准备首批交付的发布会,虽然由于疫情延迟了,但交付的其他准备工作还是得进行,媒体试驾已经转移到了北京的体验中心。
听到赵辉的回复后,同事那边客气地说道,“那我们九点半的会再碰,辛苦辉哥把材料先发出来。”
这时,赵辉已经用滤网把油渣过滤掉,盛出了一碗清油。
在下一个会开始之前,他需要把第十张和第十一张 PPT 写完,这是新车型的 BOM 部分。
晚上九点半的会议,他倒没有觉得太晚。毕竟为了保证新车型的 SOP 不受影响,设计和研发团队都住到公司里了。
18:00
博泰车联网高管
物流成本比平时增加 300%
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应宜伦结束了一天中的最后一个线上会议。
这样的会议,他在疫情期间每天基本上要开七八个,内容涵盖技术、产品、生产等等。居家办公期间,每天开会的时间比疫情前的正常状态下多了两三个小时,相当于把平时的一些从家到公司、出差拜访客户的移动时间都用来开会了。
应宜伦创办的博泰车联网总部位于上海徐家汇,公司属于汽车行业的 Tier 1 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现有客户主要覆盖豪华、合资、自主等近 30 个汽车品牌,并在厦门和南京设立了两个生产基地。
中国的这轮新冠疫情始于 2020 年初的武汉,像博泰这样在全国多地布局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疫情应对机制。早在这次的上海疫情爆发前,博泰就已经投入了数亿元,把一些他们认为高风险地区的物料先买回来,提前储备了芯片等关键物料。
疫情期间的主要挑战在于物流和研发环节。为确保物流顺利,博泰自建了物流车队,两支物流车队采用有自己的车,自己的司机,用来自主调配。另外,与全国性的大物流公司加强合作,对于一些物料的产地有各自防疫政策要求的,会使用当地具备疫情特殊通行证的车辆进行接驳。
整体算下来,博泰每个月的物流成本要比正常月份下增加 300% - 400%。
通常情况下,汽车零部件公司会在主机厂内存放一周的库存,自己的仓库内会留有一周的库存,再留有能够支持一周时间的物料,也就是说整个库存可以支撑的时间大概三周左右。从 4 月 1 日至今,两周时间已经过去。这意味着,许多零部件公司的物料库存即将达到极限。
研发环节中,博泰目前主要做的是产品规划以及软硬件开发工作。挑战在于,高精地图测试、智能座舱测试、真实道路测试等工作难以开展,解决办法唯有增加车辆,在其它城市的研发中心展开类似的测试工作。
应宜伦做好了在极限状态下坚持数月的准备,同样也期待着上海的疫情能够早日缓解,大家都能早早解封回归正常生活。
20:00
汽车行业猎头
封控期间工作效率反倒更高
住在嘉定镇的汽车行业猎头花花回到书桌前,坐直了身子给一位住在浦东的候选人通电话。
今年 28 岁的她,身上背了一百多万的房贷,所以这份工作她格外投入。即便疫情封控在家,她基本上全天都在搜索简历、打电话找人。
她觉得晚上和候选人沟通效率更高。这个时间段,候选人一般刚刚吃过饭,结束了一天工作,心态会更放松。
花花打开笔记本电脑,拨通候选人的电话。一上来,先是简单寒暄了几句,询问对方住所附近的疫情情况,接着礼貌地询问候选人寻找新机会的动机,然后开始介绍自己掌握的职位信息。
沟通中,她明显感觉到疫情让候选人们对换工作保守了很多,只不过,大多数候选人并不拒绝看一下外面的机会,尤其最近一两年上海的汽车人才流动很快。
尤其是她正在寻找的关于 ADAS 算法和底层开发的人才,近几年格外吃香,基本上在本市企业之间调动,也有机会涨薪 20 - 40%。
在和候选人通电话时,由于刚转行做汽车猎头一年半的花花,有些名词还听不太懂,她会飞快地在电脑上进行百度。
聊完工作后,花花开始和候选人闲聊。这场沟通进行地不错,她自己也放松下来,将脚翘到了桌子上,一边用手摆弄印着龙猫睡衣的衣角。沟通用了大概三十分钟时间,转过头,她透过窗户看到安静的小区,不知道疫情封控会在什么时候结束。
她相信,短暂的上海疫情是不会影响到这些汽车人才流动的,她要抓住这波智能驾驶的浪潮,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21:00
物流老板
运货要靠 “接龙” 辛苦钱越赚越辛苦
晚上九点多,李芳站在窗边,对着闪烁的手机屏幕回着一条又一条的语音消息,期间,还时不时还会有电话打进来。她嗓音洪亮、语速快,听起来是个豪爽利索的 “江湖儿女”。
现在她的身份是上海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板,而此前,她其实是一家连锁超市的经营者,疫情期间她的生意亏损严重,经朋友介绍,改行做了物流。
这次上海疫情,很多外地的物流车无法进入上海,上海本地的物流车也出不去。但一些老客户用货迫切,这种情况下,既为了帮忙,也为了多赚些钱,李芳还是把单子接了下来。
行业里有些 “你知我知” 的办法,就是把货物运送到封控区的边界,像接龙一样交给接货的其它车辆,运出去。
大致的流程是,物流公司接到客户的单子,想办法拿到通行证,然后去供应商的厂里拿货,运到还可以通行的封控区边界,或者司机们信息共享的尚能通行的区域,然后司机把货卸下来,由目的地线路上的其它货车接龙运走。
不过,最初去封控区工厂拿货的司机就要原地隔离了,这些成本都会算在订单费用中。
“搞的像游击战一样,司机们每天在群里同步,哪里的高速封啦,但国道、省道还能走,哪里的疫情管控松散一点,想想办法还能走。没办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要讨生活的。” 李芳很是感慨。
李芳说,在上海附近的高速口,或者国道、省道的出入口,甚至有时候在一些普通公路上,会停着一排卡车,尤其在夜里,它们打着双闪,串联着,场景魔幻,很难不吸引过路人的目光。
这或许就是李芳的同事或同行们在人肉搬运货物——有的人在等着把货物交接出去,有的人在等着接货的车子过来。
流程是这样,实际上却有很多司机不愿参与。
李芳原本想卸货的时候,临时找一些扛大包的师傅,或者附近的工人一起搬运,但这样平时可行的操作现在变得艰难。最后基本上都是公司里的师傅亲自卸货。工作量大,还要原地隔离,辛苦钱赚得越发辛苦。
李芳现在感到累了,去封控区取货需要政府部门开具通行证,审批难度很大,基本上不是生活物资也不会获得审批。没关系没资源这时候基本就是要停摆,自己的物流公司现在也停掉了。
晚些时候,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一条外地的卡车司机困在高速上的,车子上贴了一张写着 “疫情防控、禁止下车” 的封条。她感到非常无奈,只希望疫情赶紧过去。
22:00
整车性能开发团队负责人
担心有些公司快扛不住了
晚上十点,忙完了一天工作的刘奕橙,开始翻看行业新技术的相关资料。
作为上海一家造车新势力整车性能研发的团队 Leader,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工程师,刘奕橙喜欢起床后就打开电脑,直到睡觉前基本上都是开机状态,一方面工程维护 24 小时都要进行,另一方面,工作不忙了,他就会抓紧时间研究一些新技术。
上海疫情这段时间里,刘奕橙的工作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他所负责的整车性能开发,主要包括汽车主被动安全、疲劳、NVH、空气动力学等等性能,对一些已经上市的车辆进行日常维护、平台性能的优化,以及在一些平台上进行新车型的研发工作。
由于很多工作需要 24 小时在线,在疫情出现之前,刘奕橙就给部门同事申请了标配的移动式工作站,这个移动工作站可以直接带回家,借助公司的私有云和搭建的云服务系统进行工作。
3 月中旬开始,同事们陆陆续续居家,刚开始的封控以两天为单位叠加,后来解封了几天,再后来就彻底居家了,来来回回已经有三四周时间。封控期间,刘奕橙的公司直接打通了线上的 VPN,在家里从云端连上 VPN 就可以正常工作。
由于测试场景基本上都已经完成,刘奕橙的部门目前任务主要是在虚拟环境下,做一些计算机仿真的模拟测试。这些工作借助私有云、远程 VPN、移动式工作站就可以在家完成。
不过,其他部门如测试验证、工程设计等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都很都是使用台式工作站,突然而至的疫情,又让大家不可能将这些办公设备全部搬到家里,所以会有一些工作延期甚至是直接停摆了。
但刘奕橙现在还有工作内容之外的担心,汽车行业虽然是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但这种时候一损俱损,他担心疫情持续下去,行业里有些公司快要扛不住了,“本来以为只会封几天,谁想到来来回回封了这么久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 Sherry、杨清遥、孟恒标、姚斌、李智飞、王恒、陈旭、赵辉、李芳、刘奕橙均为化名。)
尾声
与上面十多位上海汽车人的对话,让我们看到疫情下个体与他们所在企业生存现状的一个切面。还有这些数字,也许可以更直观地描绘上海疫情下对汽车业的冲击程度:
142 个物料。一位 Tier 1 公司的经营者告诉我们,在长三角地区,他们有 142 个物料处于封控的状态。
300 + 自动驾驶测试车。上海地区已获取到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车辆总数为 325 辆,我们从一些自动驾驶公司了解到,由于封控措施,大量测试车没法上路。
6 款以上的车型。上海疫情发生以来,受到影响推迟或更改发布方式的车型包括智己 L7 Pro、自游家 NV、岚图梦想家、理想 L9、集度汽车首款概念车、蔚来 ES7 等,随着疫情持续,这个名单正在变长。
3 周库存。这是汽车零部件厂商常规的库存容量。4 月至今,零部件厂商的库存已经接近见底。
下降一半。一位前采埃孚中国区高管估算,如果整个 4 月份处于封控状态下,上海的汽车产值预计会降至正常月份一半的规模。
汽车产业的运作犹如精密复杂的齿轮系统,而疫情给产业链公司的运作引入了太多悖论。
比如物料无法运达,整车就没法生产线下,整车无法生产下线,通常整车厂就无法向供应商进行结算。
疫情中,大部分公司的办公场地被封控,企业无法通过专门的设备打印发票,也无法收到货款。如果公司的网银 U 盾被封控,那么付款和薪资发放都将受到影响。
由于疫情影响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大厂正在经历一轮裁员。大部分受访人对今年的汽车消费持悲观态度。
缺芯、停产、车型推迟发布,只是非常时期汽车产业遭遇的集中爆发。水面之下,还有大量未被公众注意到的环节。
这也难怪,就在这篇文章发出前,何小鹏与余承东等大佬先后在社交媒体上喊话,呼吁尽快实现汽车产业动态复工复产。
我们相信,以小鹏、华为的体量,他们已经拥有让国内大部分企业羡慕、难以企及的资源。
但即使强大如他们,也需要汽车行业的声音,让更多人听到。
余承东称,4 月中旬开始,部分企业就已经开始因上海等地的疫情导致供应链断供停产了,如此持续下去,产业经济损失、代价将会很大。
疫情反复,业界对供应链受冲击的忧虑也在升温。4 月 15 日,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智能汽车 BU CEO 余承东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如果上海等地不能及时复工复产,5 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
余承东称,4 月中旬开始,部分企业就已经开始因上海等地的疫情导致供应链断供停产了,如此持续下去,产业经济损失、代价将会很大。
华为目前正在售卖的是跟小康股份合作的 AITO 问界 M5。3 月 5 日,AITO 问界 M5 在全国 36 个城市、100 余家用户中心开启交付。作为 AITO 旗下首款产品,华为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营销、售卖全方位参与。AITO 问界 M5 主要在重庆两江工厂生产。
华为对自身汽车业务的定位是 “增量部件供应商”,华为已经上市多款智能化汽车零部件。根据之前信息披露,2021 年华为以 1.88 亿元竞得东莞松山湖 26 万平方米工业用地,用来作为智能汽车部件制造基地。该基地将于 2022 年年底开工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
同样对汽车供应链表达担忧的还有何小鹏。
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也表达了类似观点。4 月 14 日晚间,何小鹏在微博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不过,何小鹏也提到,“好消息是目前部分部委和主管部门正在尽全力协调,并期望更多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一环套一环。
蔚来汽车 CEO 李斌此前就表示,“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受长春和河北疫情影响,3 月中旬我们有些零部件就断供了,靠着一些零部件库存勉强支持到上周。最近又碰上上海和江苏等地疫情,很多合作伙伴供不了货,只能暂停生产。” 李斌直言,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蔚来一家,很多厂商都暂停生产。
原作者姓名:澎湃新闻 原出处:华尔街见闻原文链接:余承东:如不能及时复工复产,5 月后疫情所涉供应链会全面停产
■先断供外资特斯拉,再断供合资,优先保证自主品牌供应■
新浪财经称,确实是这个媒体。
其实可以买新闻,制造热点,绑架国家。
为什么,因为企业家很急!!每一天都是损失。
损失的是市场份额,是人员工资,是投资人撤资。
其实再急也得给国家时间,搞好疫情防控。
车企可以派员工做志愿者,给补贴。我国的优势是人力资源强,利用优势克服困难。
何小鹏称「若供应链企业无法找到复产方式,中国所有整车厂或将停工」,会有哪些影响?
上海加油,恢复元气后也记得转移一些产业。
成都郫都区欢迎企业家来此建厂。
新冠病毒无论如何变异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疾病的,实质是吸入致病量的新冠病毒就会被感染。
有没有可能利用空气流通,做到不吸入病毒或少吸入病毒?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快速的用几乎没有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室外空气更换室内空气,使室内空气中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含量大幅度降低,合理控制员工密度,结合防疫措施戴口罩,即便在车间长期停留,也不会被感染。
长期开窗通风就是防疫措施 “勤通风” 的防疫效益最大化。因此,如果在室内外温差相差不大适合开窗通风时,最好选择公共集聚室内场所长期开窗通风和公共交通工具长期开窗通风这一举手之劳的实惠、有效的防疫方式。
一、车间防疫
除了严格落实以往的防疫措施,应该鼓励车间尽可能长期的开窗通风。持续的用没有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室外空气快速的更换室内空气,使室内空气中新冠病毒气溶胶的浓度快速降低。如果车间洁净度要求不能长期开窗通风,也要加大车间通风量至每小时通风换气 10 次以上。结合以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员工间距离最大化,但是最小也不小于 1 米;员工上班期间全程戴 KN95 口罩。交接班至少做一次地面、工位表面、工具、设备接触面消毒。
长期开窗通风就是防疫措施 “勤通风” 的防疫效益最大化。因此,如果在室内外温差相差不大适合开窗通风时,最好选择公共集聚室内场所长期开窗通风和公共交通工具长期开窗通风这一举手之劳的实惠、有效的防疫方式。
二、食堂防疫
每餐前后做好地面,餐座、用具消毒。
打开餐厅所有窗户进行长期开窗通风。
座位有保证吸入的空气是没有可传染新冠病毒的空气,也就是**吸入的空气是没有新冠病毒或者已经杀死新冠病毒的空气。**尽量缩短集聚时间。在落座前和离座时保障戴好 KN95 口罩。
三、交通工具
**打开公共交通工具的所有的窗户进行开窗通风,**创造一个类似于车外空气流通环境的车内外通风的公共交通环境,尽量减少病毒气溶胶的积累。开窗通风就是大风量的用没有新冠病毒气溶胶的车外空气快速置换车内空气,有效地防止车内空气病毒气溶胶的积累,降低车内空气病毒气溶胶的浓度,防止新冠疫情的发生。当然选在车内积聚时,必须戴 KN95 口罩(我们不生产、经销,不买卖股票)。
之所以推荐戴开 KN95 口罩,完全是因为传染病房的医护人员都戴 KN95 口罩,他们很少被感染。而传染病房病人呼出的空气肯定会有大量的新冠病毒气溶胶。推荐戴开 KN95 口罩完全没有否定医用口罩的意思。
四、员工宿舍
2 人及以上的员工宿舍进行有人时长时间开窗通风。
保证走廊的气压高于房间内的气压。
五、库房与办公区域
尽可能打开所有窗户进行长时间的开窗通风。
严格分区管理,控制人员流动量,能不流动时最好不流动。
新冠病毒无论如何变异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疾病的,实质是吸入致病量的新冠病毒就会被感染。加大室内外空气流通量,持续的用没有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室外空气快速的更换室内空气,使室内空气中新冠病毒气溶胶的浓度快速降低。有利于工厂复工复产。
作为广州地区汽车经销商从业者,这次上海的疫情让我感受到了两年前疫情突如一夜寒风来的处境,主机厂的困境对经销商的链条影响不可忽视。
上海管控前发运的新车是到店了,但采购发票由于人员管控开不出来,车辆合格证无法邮寄等都导致经销商终端销售环节无法进行,造成了仓储的负担。
经销商终端销售环节受阻,加上本地疫情的红灯,销量是断崖式下跌。迫在眉睫的融资汇票到期还款,让资金压力直接爆表,集团公司还能跟总部借钱救场,单店的只能跟银行申请延长汇票期限,用多付融资利息的方式来度过难关。
本地街道通知必须关店,但面对厂方采购任务和销售任务调整的不确定性,返利捆绑的决定性,公司上下百号人等着工资下锅,谁都不敢直接躺平,店里值班人员跟街道检查人员玩起了躲猫猫,居家办公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线上营销也一刻不敢松懈,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变着法子玩出花,但订单仍然少的可怜,资金回笼基本停滞。
希望上海疫情尽快结束吧,不然逼停汽车业真不是开玩笑,至少足以让一部分经销商直接出局。
汽车行业停产,看起来很严重,影响其实也就那样,毕竟老车也不是不能开,大不了大家再多等几个月。但照这个趋势下去,化工行业都要被逼停产了。。。不说别的,就长三角那帮化工厂,要是被迫停车停产了,得花多少年才能再动起来?这连锁反应下去,经济倒退十年算轻的。。。
不要信这些媒体危险耸听!都是被资本主义买办给裹挟的!要知道中国姓什么!你上海还能改姓?
疫情属于天灾人祸,上海的疫情如此严重,就是管控不力造成的,华亭宾馆疫情失控,全上海迅速行动,进行核酸筛查,找出感染者,迅速控制,早就在每天增长百人阶段,将此次疫情扑灭了,影响最多部分地区 7 到 14 天。不会如今日增上万,更不会造成大面积国内其他城市受累。
疫情来了,迅速果断坚决的行动才是正确的对待方式。将火扑灭在萌芽阶段,是减少火灾损失的最好办法。损失是火造成的,而不是救火造成的,更不是彻底躺平,等火全部烧光,再重新建设。
题目只说上海汽车制造业受到的损失。怪谁?怪救火,还是躺着继续烧,无视火焰,全国搞得跟香港一样,700 万人,死了快一万人,是不是等着 14 亿人,打算死几百万,几千万?再变异出几种厉害的毒株,再反复收割几回?
题目想说上海汽车制造业损失很大,没错。上海全损失了,保住了全国其他城市,那也是好的。当年武汉封城,整个湖北都跟着封,全国陪跑 15 天,坚决果断压制了疫情传播,才获得中国这两年的成绩。忘记了?
为什么把停工泼脏水给疫情?明明是抗疫不力导致的。深圳当时比上海情况还危急,果断全员核酸,发现扩散后果断封一周,现在不是一切好好的?
上海就算 3 月 20 日封城一周,现在不是一切风平浪静岁月静好?
其实我很想问问那些说要共存的人,到底具体是怎样共存。
1,比方说完全放开了,不隔离了,不封控了,不治疗了,就当平常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情,
那如果医生感染了,是否继续上班,继续做手术?病人感染了,是否继续就医做手术?
如果医生感染了,就让他回家自觉隔离,自我痊愈,那医院还有人上班吗?医生可能还自觉一点,可能会真的在家自我隔离等痊愈了才回去上班,但是病人不一定这么自觉,大概率会一直跑医院,到时候医院都是病患,医生又不够,会不出事?
2,完全放开后,老师感染了,是否继续上课?有些人感冒都要请假,得了新冠你不可能要求别人带病讲课吧?所以全凭老师自觉?如果个个老师都请假休息,那谁来上课?
老师感染了,然后学生中招,学生是继续上学还是在家休息?其他年级的还好,那高三初三的呢?老师中招,没人上课,学生中招,一倒一大片,到时候又说教育不公平,高考中考还继续吗?
3,餐馆经营者、外卖小哥、快递员等如果感染了,是否继续上班工作和开店经营?如果你知道这家店老板和员工感染了,是否继续去吃饭?是不是完全不管了,不管这家店,这家店就能一直客似云来?
4,完全放开了躺平了共存了,超市是否继续开?农副产品是不是会源源不断有人供应?是不是那些菜农感染了还会坚持工作,丝毫不影响种菜供菜?
5,货车司机感染了是不是会继续开车送货?
6,普通人感染了,是不是会继续上班?老板会不会让你上班?其他同事会不会让感染的你上班?
7,工厂如果一大片工人感染了,是不是会继续上班,保持机器和生产正常运作?
。。。。。。
所以共存党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就是觉得这个病毒和呼吸一样平常,完全不当一回事,绝对不会对任何人任何物产生任何影响?完全不会拖累你的生活?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个病毒传染性太强,太快,一旦放开,就会感染一大片,你真的觉得会丝毫不受影响?
所以现在这种一旦有几个病例,就严格封控,扼杀在摇篮中,其他人都正常生活,这种方法有什么不好?至于现在有些地区失控、病例越来越多,同时生活又受影响,那是因为从一开始几个几十个病例时,他们左右摇摆,没有扼杀在几十个病例上就停止啊,因为动摇,因为不彻底,所以失控啊,才会出现现在这种局面,并不代表在几十例的时候严控这种方法是错的啊。
造成下周大 a 还要跌,新能源领跌,带崩整个大盘
我突然想到,中国两大汽车制造基地:上海和长春都封控了。
加拿大昨天又寄了一集装箱子蟑螂到中国。
美国的咖啡机机芯里面有新冠病毒!
冤有头债有主!
还岛!
汽车是耐用商品,跟餐饮、娱乐和旅游等消费还是有区别的。因为疫情封控没法去餐馆吃饭、去娱乐场所消费、去景区旅游,这些需求没了就没了,对市场的打击是非常直接的。但汽车不一样,你本来准备买车的,因为疫情封控出不去没买成,只要你没有因为疫情失业了,等疫情结束以后你还是会去买车的。所以虽然疫情导致汽车生产和销售停滞了,但需求还在。疫情结束以后只要汽车厂家加班加点把车子生产出来,就能够卖出去,虽然节奏乱了,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总体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当然,这是总体形势,对于不同的厂家来说,肯能还有些区别。
先来说说特斯拉,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不多,买特斯拉的车主因为疫情影响改变购买计划的也不会太多。所以对于特斯拉全年在中国的销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至于海外销量,凭借特斯拉的竞争力和细分市场特点,估计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类似的可以参考当年福岛核电站时间对日系品牌在欧美市场的影响。
再来说说国内的主流汽车品牌,如果大家都停产了,那估计大家都影响扯平。恢复生产以后看谁的恢复能力快谁能占领更多的市场。而那些在华东地区配套依赖度较少的品牌可能会更有优势一些。
但是对于一些经营比较困难的品牌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调整。因为他们可能面临资金流中断的风险。而对于新势力来说,本来就是亏损经营,靠着不断的引入投资者输血维系着发展。如果停产一两个月,意味着几万的销量损失,也就是十几亿的销售收入中断,这对于新势力的资金运转来说可能是很大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新势力品牌的老总最早站出来做风险预警。
这件事正好可以用来打脸共存派。
说打脸都是轻的,也许应该叫打死。
所以孟买搞得天怒人怨的啊
汽车是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行业。一台车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而且这些零部件不是一家生产的,这些零部件都是由各个大的零部件巨头,分布在全国的全世界的工厂生产的。
虽然汽车主体厂正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零部件的供应,会有两到三个供应商。但是现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谁也没得办法。
比亚迪: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问题来了:这么大一个油库,是谁决定只配置一个消防员背着一个灭火器走来走去精准灭火的?
大家只看到疫情影响生产,却没有留意疫情加速了消费的萎缩。就算汽车企业克服困难维持生产,怎么把汽车卖出去依然是巨大考验。
前天本来是 MLF 公布是否降息的日子,因为前段时间国常会已经说过要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市场今天普遍有降准降息的预期,但是后来公布利率不变,市场颇为意外。
说好的降准降息呢?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发文说央行罕见稳健,这种弱势环境下还坚持,结果是央行选择加个班,延迟公布。
就在刚才,央行宣布降准 0.25 个百分点,对于那些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大于 5% 的农商行降准 0.5 个百分点,累计释放 5300 亿资金。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本来不缺钱,为什么还要降准?这次降准会利好股市吗?当前影响股市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本文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01
为什么降准?
先说为什么要降准,明眼人都知道,当前市场流动性相当充裕,无论怎么降准,跟我们个人的关系几乎为 0,主要就是方便银行贷款给企业度过疫情难关,给他们更低利率的贷款,但是贷款能拯救中小企业吗?
很明显不能,只是延缓了企业的死亡。
今天,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发言称,如果上海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复工,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
前几天,蔚来创始人李斌也同样焦急,说企业无法进货,只能无奈停产。
如果你详细看他们的发言,就能够看出言语间尽是渴求与无奈,对疫情的无奈,对封控的无奈,对企业的无奈,只能上网发泄,看看有没有些微的可能。
毫无疑问,蔚来和小鹏都是新能源汽车的代表性企业,当前如果说还有什么行业能够逆势增长,新能源汽车肯定是主要增长的动力源,而且这个行业我国具备一定优势,是罕见能够与外国大厂一较长短,甚至弯道超车的科技企业,下至地方政府、上至国家政策都非常重视。
如果连这类企业的大佬都开始网上求救,那这一轮疫情管控对企业的压力得有多大?要知道,像上海这种封城,大部分的社会成本其实是企业承担了,员工的工资要照常发,银行的贷款要正常还,房租、经营成本根本不会降低,但是收入彻底归零,那些依靠垄断或者依靠上面补贴的国企或许能扛,但中小民企全靠自掏腰包,你说腰包充实也就算了,像新能源汽车领域本来就是负债裸奔,靠销量和融资来支撑现金流,如果连销量都没有了,离破产就真的不远啦。
这也难怪有人会建议,如果地方封控,让政府部门也停薪,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制定政策更加审慎客观。
所以,对于管理层而言,当前无法做到精准调控,没有办法帮助企业支付当前的经营成本,更无法直接送钱,央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降准,还不起银行的贷款,借新还旧吧;给不起员工工资,还是借新还旧吧。
熬过近期的黑暗,才可能见到明天的黎明。降准,其实是无奈之举。
02
会利好股市吗?
降准跟个人几乎没什么关系,但是跟股票跟我们的关系就很大了。查看今天的板块涨跌幅,涨幅第一的就是银行,这可相当少见,恐怕主力资金早就知道今天会降准,精准的埋伏了银行股,降准对股市的某些板块确实有利好。但是会带来全面上涨吗?
很明显不会!
首先搞一张历次降准对股市的影响图,降准后涨跌各一半,但是你能明显看出来,涨是小涨,跌是大跌,历史上有两次降准后跌幅超过 3%,所有下跌的时候跌幅都超过 1%,而上涨的时候大多都是小涨,单从数据来看,降准后股市更危险。
那么本次是否会有例外呢?这得从两个点来考量,第一,降准的预期是否能支撑股市大涨?
很明显不会,其实周一国常会说要降准的时候,周一就该炒预期了,但那天高开低走,预期不给力,扑街!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说当前股市的问题,主因是因为上海疫情,疫情压制了人们的投资欲望,疫情降低了人们的风险偏好,疫情也打击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念。
转眼间,上海距离浦西浦东管控已经过了 20 天,而且每日新增还是超过 2 万,无论是从确诊人数,还是经济影响程度,这一轮上海疫情都远超 2020 年爆发的那一轮,看这个局面,最快恐怕也得管控到五一去了,对于上海而言,整个 4 月,都是失去的一个月,并且目前没有人敢保证 5 月就能好转。
汽车行业本就是产业链集聚性行业,对供应链保供的要求很高,之前出现的局部疫情,洪水,突发灾难等都引起了不小的整车停产风波,凸显了整车制造行业对全产业链稳定性的较高要求。
上海汽车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这波疫情的确对汽车的产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就是业内再牛逼的大厂,拥有最完善的应急预案,估计都很难独善其身。
个人觉着应该尽快在全行业链上推广两地三厂的备份和同步生产模式,以弱化突发灾难的影响。
小鹏电动车在多大的市场份额?不过这天朋友圈截图在很多微信群流传很广,一些媒体也借此放大了这种担忧,上海一城绑架全国产能,还是反映出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布局的短板。
汽车目前不是高科技在支撑,超大城市一家独揽的弊病还是严重。
自 2019 年 12 月席卷世界的 COVID-19 给全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蒙上了一层灰幕,经历了 “三年抗疫战”,目前仍然还有气力和毅力维持动态清零的只有中国。以丑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基本上已经放任了病毒与人同在。这不像是一场瘟疫,更像是一场淘汰赛。
累计确诊病例 504,657,589 例,死亡 6,213,530 例,死亡率 1.23%。共存派说死亡率低于常见的流感,但是考虑到高传染率以及对每个死亡病例来讲都是 100% 方面,这事一场浩劫,并且其恶劣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并维持数年。从最初对人类健康的考验,到现在对社会稳定、经济运转、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多维打击,也不过只是用了短短的 3 年时间。
对于汽车制造业停产风波,上海的此次疫情也只是一个导火索,或者说是一根小稻草吧。
汽车制造业算是高端制造的一种吧,或者说是一个复合度集成度较高的制造平台。从最简单的螺丝螺母、刹车盘、轮毂等相关的铸造和机加工,到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相关的钢铁冶炼和冲压,再有车身外电泳、中涂、面漆等相关的化工,还有原材料、零部件、整车运输配送相关的交通运输。汽车制造不仅仅关联 OEM 和各地经销商,更多的关联着整个制造产业链的正常流动。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芯片荒”,最初的汽车制造业危机,是从芯片开始的。芯片供应无法保证对消费大众造成的恐慌竟然是从汽车感受到的,竟然不是电脑!不是手机!而当时,也仅仅是因为汽车芯片造成了部分车企减产,和二手车价格上涨,甚至有商家原价回收 1 年内新车。现在因为疫情可能造成汽车工业大面积停产,其严重性和所在短期长期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法预估。
这里简单说一下汽车制造业对 GDP 影响。
2020 年,我国汽车销量 2531 万量,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达到惊人的 137 万辆;国民汽车保有量也是达到了接近 3 亿的数字。2021 年即使因为缺芯全球车市减产约 1000 万辆,但汽车头部集团营收仍然十分可观,大众集团营收 $2700 亿,丰田集团 $2600 亿,通用 $1200 亿,本田 $1200 亿,现代 $944 亿。以上都是美金哦~
2022 年 4 月 1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如上所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4%,但是拉动了经济 2.1 个百分点,占 GDP 的 28.9%。
希望疫情能够赶紧退去,释放三年来积压的力量。另外附赠最近新车上市计划
天天指导抗议,疫情出来了人不在了,学历涉嫌抄袭
《南方版 “燕郊” 惠州的楼市如何落幕,而眼下惠州楼市正在经历什么?2000-2021 年惠州总体商品房成交趋势说明了什么?》
《南方版 “燕郊”-2,是东莞?2002-2022 年东莞商品房成交趋势,东莞住宅成交为何退潮的如此快呢?》
武汉新房销售数据对于我们研究疫情对于商品房的避险需求有重要意义,我们曾多次强调,灾难来临以后,第一次的冲击可能会打来避险需求,而武汉的新房销售数据则可以反映这个趋势。
剔除掉去年 12 月的数据以后,武汉新房成交实际上相对于 2020 年、2021 年已经低了一个档次,2021 年 6 月 - 2021 年 12 月即为避险需求导致的武汉楼市的回光返照,且是最后一波需求。
相比之下,惠州、东莞的趋势就非常明了,一句话:卖不出去了。2022 年一季度东莞新房同比 2021 年下跌 59.9%,惠州则同比下跌达到了 69.6%,三分之二的成交量瞬间消失,留下了一地鸡毛。
与此同时还有降价非常厉害的中山,**它们共同构成了大湾区的新常态下的房价,笔者在研究大湾区房价时,看到过很多前卫的规划设计。**包括广州、深圳、东莞地铁大串联、鹅厂造闭环金融科技岛,新加坡模式的高密度建筑,其设计理念、规划思维非常前卫和科学。地下威尼斯、第五代城市综合体、无人驾驶线路、地下物流系统、穗莞深地铁、科技走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区等这些最新的城市布局,让所有外行人看了都忍不住相信未来深圳、广州的房价还可以涨十年,还可以翻好几倍。
令笔者也为之赞叹,但是眼下的房地产泡沫和这些设计毫无关系,房地产泡沫指的是杠杆率和负债率及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和自身商品房的规划设计毫无关系。
这种商品的设计好比乌克兰大飞机安 225,简直是一件艺术品,但是丝毫不影响其价值归零的结果。
所有的这些雄伟的设计,都是用买房人的钱去规划设计的,合计所有的购房者实际是城市建设的出资者,当出资者耗尽,城市的基建发展也将出现停滞。
-—
[1] 同样一季度广州新房销售数据也非常不理想,同比去年下跌 54.27%,主城都出现如此规模的下跌,卫星城可想而知了。惠州、东莞销售面积预计还会继续跌,南方商品房市场充斥着金融杠杆,这部分金融杠杆还没有发生资金链断裂,他们撑不了多久了。
那部美剧什么名字来着——对了《权利的游戏》
准确的说是 S 市疫情逼停了汽车产业!虽然咱不在 S 市,但是那里的疫情发展情况大家都知道吧,没办法,被迫知道啊,天天被刷屏上热搜,犹如一部大戏,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剧情,尤其是我乎几乎每天都是热榜头一号!
但是说 S 市逼停了汽车产业,这个一点也不夸张,而且是事情,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情况大家都很清楚了从三月中旬左右 S 市的绝大部分人就被封控管理了除了医生和抗疫工作直接相关的人 · 这其中当然包括 S 市所有的车企工作人员比如特斯拉上汽大众等!特斯拉从三月份就开始全面停产停工一直到今天,何时解封是个未知数!
3 月 28 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停产;4 月 1 日,上汽大众关闭部分工厂生产;4 月 9 日,蔚来汽车宣布暂停整车生产;4 月 13 日,长城坦克品牌发布通知称,受到上海、江苏、吉林等多地疫情影响,坦克 300 车型共涉及 8 家供应商伙伴已经停工、停运……
从数据上看,S 市去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 10% 左右,你可能会说 10% 而已比例不大,全国的汽车又不是 S 市一个地方造的,为什么会影响全国的车企呢?
原因就是除了整车厂以外,S 市还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比如采埃孚大家熟悉吧,造变速箱的,采埃孚在 S 市的浦西设有工厂,虽然可以闭环生产,但是物流不通进不去出不来一样都是白瞎!再比如安波福在 S 市也有工厂,他们是一家做汽车线束的企业,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福特吉利长城奇瑞等等等等几乎你能说出来的车企都需要从安波福采购汽车线束,采埃孚,安波福,博世等等几百家汽车零部件在 S 市都有工厂!
蔚来,威马,沃尔沃亚太总部,福特中国总部等都在 S 市,所以说何小鹏,余承东等发文说如果 S 市不复工复产,到了五月份全国的整车生产企业都会跟着停产,这真的是一个恐怖可怕的结果,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真的是一个凄惨的结果!
所以还是期望 S 市的疫情赶紧结束,回到正常的生活!
3 月底 4 月初,长三角各大城市像防贼一样防上海轨迹的人,上海还在不紧不慢还不紧张。
上海疫情搞到现在的地步,人祸远大于天灾。
资本家和买办试图削减生产,来倒闭共存,可是这群虫豸的计划落空了。中国人民不会被一时间的困难吓到!
很多人还搞不清情况,疫情在中国从来都不要一种病毒,而是敌人!是党和人民的敌人!
防疫从来不是防疫,而是战争!我们每个人,包括解放军,武警,以及警察,公务员群体,再到普通党员,都是这场战争中的战士。
面对敌人,战士只有两个选择,胜利或是死亡。病毒作为敌人,如果不被我们消灭就要从我们千千万战士的遗体上踏过去!
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上海就是上甘岭,吉林就是长津湖,全国各地都是浮动的战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投入到这场浩浩荡荡得防疫战斗中,坚决执行命令全面消灭病毒,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因此我们要全力以赴,在各个战斗岗位上为了胜利而奋斗,哪怕能到岗的只有一个人,也要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哪怕明知不敌也要在牺牲前,在岗位上战斗到最后一刻!
为了胜利!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行动起来!
没事 ,上海服务不了人民还服务不了企业。你担心什么,是不是暗示上海就是栓一群狗也能管好。
总有一个是他们能行的,对吧,对吧,对吧
“上海绝不能封城,否则全世界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早点封屁事没有,南京去年一百多例还严重外溢的时候,汽车厂电子厂照开工开工,一点产能都没影响,除了工厂防疫人员累成狗。
Gov 你在教我做事?
哦吼,来了来了,资本城市倒逼社会主义国家。
上海的管理层都没有做出过一点积极的动员方案。我就惊呆了。
疫情何止逼停汽车啊
我家隔壁的电影院,20 场电影,10 个观众。。。。
大家都没钱,也就没人买车了,没人买车,也就不需要产能了,不需要产能,也就不用担心逼停了,多好的循环
上海拍这德行了,现在还在叫要经济不要人命的,无非资产阶级,买办,工贼这三大类,都是死不足惜
汽车产业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计较个人和企业的得失?
因为封控产业停摆,难道不会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吗?就不会私家车出去拉活吗?
清零派是长痛不如短痛,共存派是只要是轻微疼痛那就长痛吧。
清零派和共存派互相斗法,那就是长期的剧烈疼痛。
如此重要的路线问题,竟然不先内部达成一致,就在一个地方率先实行不同路线,发现不对竟然无法调头。
3 月中旬定了一辆纯电车的准车主说两句。
1、看了 APP 的交车进度,所定车辆还没开始生产,在【排期计划】中。
原定 4 月末要交车的,还剩不到半个月,怎么交?
我充电桩的前置都装好了,大概要等到 6 月份才能交车?
我们还有燃油车代步,所以等多两个月无所谓。
对于着急用车的车主来说,延迟 2 个月,肯定惹出不少口水战。
车商还是要提前做好准备。
2、二手市场或许成交会活跃
不少人去二手市场淘好车。
我看到有些开了 1 年,2/3 万公里的电车,最近卖出竟然折价很少,搭上这一波新能源汽车涨价,使得新能源二手车的保值率媲美以前的神车飞度的保值率。
在新车市场需要漫长交车等待、且不确定的情况下,转向二手是趋势。
对二手市场是积极影响。
3、供应链集中还是分散?
上海如果继续不能复工复产,5 月份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是汽车产业
这次之后,应该反思供应集中度的问题,太过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还是带来不确定性。
周边的省份或者其它省份,这一次看能不能获得一些额外的外溢产能——某些零部件在其它地方怎么做备份生产?
4、逐渐恢复,希望影响不会太持久
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上海
昨天这类问题不是说资本家要挟国家吗?现在又换了个语气
标题严重错误,用意何其险恶,是疫情逼停的吗?从 19 年末至现在,所有的疫情问题,普通人是最配合的群体,领导和洋大人是最不配合的群体,后者体现在所有方面,前者体现在防疫不力、应对失矩处置无力和反应迟钝、以及对洋大人的处理上,因此改一改标题。
上海市政府应对疫情不力逼停汽车业。
普通人物资断了就断了吧,不联合起来不闹事就没啥统战价值,但资本家,就算是民族资本家爱国资本家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资本家,虽然是资本家,也很有统战价值的,让它们去跟它们谈吧。
粮食、能源都出问题了,现在看受疫情影响我国制造业也要受影响。目前这国际形势下,通胀会拉满不?世界经济会不会来个自由落体?
建议存点粮,多点爆,封城管理应该避无可避了,国家不会让饿着,但其他解嘴的可以多备点。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随意吧,早晚都得去啃树皮。
这次上海疫情处处透着诡异,再怎么拉垮也不会做到这种程度吧?
一个汽车零件重要还是一条人命重要?反对共存,反对投降主义,要将动态清零进行到底,中国万岁!
反正就是一堆工业垃圾买办厂,又没有核心技术,停了就停了。必须,封!
当初西安那么严重,可没听见人家比亚迪瞎 BB…
这说明这些汽车相关企业啊
不要把蛋都放在一起
要全国各地广泛分布
我愿意要这些企业搬去我老家
哪怕为此产生过多的物流成本
最后转嫁到车价上我也愿意
所以,请问这些媒体是不是要呼吁一下
不要把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说,爱丁堡在以百姓为人质逼宫啊…
先说影响吧.. 这一波至少会影响我国的新能源进程短则半年,长达一年。
那么中国的新能源进程甚至有可能直接被干回 2016 年…
可能的好消息也许是新能源补贴可能会再延期一年了…
再说说这波中血赚的企业。
首先就是比亚迪,比亚迪说不会停产,但这算短期内,上海封半年比亚迪也要停产的..
但比亚迪可以比其他家最少多坚持三个月的时间。
而且后期濒临停产,也可以让自家的代工厂高价给其他家代工一些紧缺的零件。
而第二波笑麻了的就是美国新能源车企(不含特斯拉),算是终于在特斯拉的接连攻势下喘了口气。
第三波算是大众,大众是传统大型车企转型最早也最坚决的一个。
但他家的电车,哪怕相对于油车有非常大的性价比。依然很难与国产电车抗横。虽然短期在中国市场的衰退,但换来了在欧洲与特斯拉斡旋的时间。
然后就是其他德日车企。
而特斯拉算是小亏。因为德国工厂开了。要是那个还没开,这波算是吐血了。甚至可能被逼回美国市场。
这波亏麻了的,是基本所有国产车企。
尤其以新势力更是亏的更是节节败退。
新势力能活下来的,估计就只有蔚来。
蔚来不是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合肥政府永远的神…
还有一个情况比较特殊的,为了避免个人情绪而导致误判就不不聊了。
会不会影响爱丁堡的招商引资哦?
内资爱丁堡自然是看不起的, 外资可是爱丁堡的骄傲。
其他的不清楚,简单来说,又要涨价了或者加价提车了。
应对涨价怎么办?咱不买。
上海市政府继续在造势抗拒防疫。
现在已经很明显了,上海市政府从头到尾就不想防疫,不想防疫,不想防疫。上面逼着必须防疫,那我就撒泼打滚搞破坏。
防疫确实会对生产经济、对居民生活有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可以用各种手段限制住的。而上海市政府反其道而行之,用尽所有可能的手段将负面影响最大化,然后以此为借口继续撒泼抗拒防疫。
就是不设高风险区,就是要发假绿码,就是要一切刀,就是要用一切手段破坏给居民供应生活物资的物流,那些魔幻场景,这些天大家都快审丑疲劳了。
至于这篇媒体报道,当然也是上海市政府撒泼的一环。你让我防疫,那我就防得经济崩溃,能损失多少损失多少,能救的经济绝对不救。然后再让我的媒体一哭二闹三上吊。
脑瘫粉红马上下半年就有好日子过了
看着吧绝对比上海惨十倍而且不会有一个镜头对着他们
就是倒逼你开放呗
绑架民意让你实施跟新冠共存的策略
其实不是的,要说减配,各合资厂家经验多了,比如车上的拉手,收音机,化妆镜,雾灯,保险杠后面的吸能盒,气囊,能省的太多了,甚至现在连传感器都能先不装,等有货的时候再补装。
怪不得大家想当资本家,要当了资本家就能强制复工复产了捏
感恩捏
好事啊,就如同当年淞沪会战主要损失的是外国资产
不好好防疫就是这个后果,上海领导负全责
没想到吧,其实一开始就没有停产。
现在明白为啥国外要共存了吧
哈哈哈哈
疫情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了,咋就突然能把上海逼成这样?咋就看不到问题的根源呢?
上海拿着自己的经济地位来要挟全国的防疫政策,导致上海至今无法清零。如果上海五月份不解封,我就要看看地球离开了上海是不是要爆炸。美国的通胀是上海不复工引起的嘛,疫情没好,那么着急复工干嘛,着急给美国爹送钱呀。真是一个好狗腿子。资本家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从不会从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上海说到底还是一个未被解放过,趁着这次疫情,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重新开始新的发展道路。
行了,别遮遮掩掩了,把辉瑞拿出来
想起了当年的新闻,据说当时上海政府寸步不让,舍弗勒紧急调整了供应链才勉强度过难关。
网上流传的恢复生产白名单,特斯拉也在里面。
其它几个整车厂也在。
还有一系列汽车零配件厂。
但只要在企业呆过的就知道,按照整车厂的库存储备。流水线开工三天就得停。
整机厂可能要重新评估疫情下的 JIT 模式了。
哪里停了就影响哪里,毕竟现在还不是统一资本市场。
上海的车厂们停了,对其他省份的影响有限,这也是非统一市场不多的优点之一了,凑巧赶上了。
如果上海长期这样,或者没让资本看到有希望的统筹管理,其他省份会抢走这些资本的。
虽然跟统一资本市场违背,但现实里的实操就是跟理论没啥关系的嘛,大家通过 996 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和防疫不相干的事情都要让路
防疫满分,其他零分都没事
————————
对了,特么忘了说了,最近家里装修特么大金内机也卡在上海发不过来
可以把产业转移到黑龙江。
看你们的回答,我还以为上海如果吃一颗核弹,三个月内就要亡国了呢。
别扯淡了,一天到晚就想着涨价,方便面涨价,这回又是汽车涨价,你上海停工,全国其他地方就不生产了还是咋滴。
没有的东西先减配啊,车主们闹起来了再召回给装上,还得夸你一句态度好。
车主不闹就是赚了[doge]
难道真的是疫情逼停了汽车行业?是不是在避重就轻?
疫情是否一定会导致完全的封城?不是!广州,西安,北京正在或者已经做出了示范!
严格的封城是否一定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也不是!深圳做出了表率!
那到底是什么逼停了汽车行业?
如果上海消失了,我们就没汽车开了,太可怕了
你死就死,没了小鹏还有大鹏
上海疫情持续几个月对大家都是损失
持续个几年,你看深圳广州高兴不高兴
上海专心做买办城市就行了,制造业挪出去吧。
芯片厂商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一年半之后了
刚买了辆轩逸,应该影响不大,毕竟是买菜车
就是左右摇摆
疯狂摇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从开始摇
摇到现在
又要摇了吗
抗疫政策可能会转变了。
汽车行业应该是供应链最长的一个行业,影响真的很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为汽车生产厂商提供强大的物流配送服务。让汽车生产厂商实现生产全流程零库存。
要复工了啊?
给节能减排做贡献,挺好的,工人工资记得发就行
可以搬出上海。
世界缺了上海无所谓
这或许是买办控制的资本,试图给上海政府施压。资本是不认人,只认钱的。上海人民的生命健康最为重要,千万不要忽悠了。不是疫情逼停汽车业,而是有图谋不轨的人意图逼停上海、全国的清零政策。
上海疫情期间谣言肆虐,网络上充斥物资缺乏、买不了菜、买到烂菜、吃不饱饭、癌症、糖尿病人看不了病、方舱屎尿横飞、政府强征民居等耸人听闻的谣言。这些谣言必定都来自于境外反动势力,意图利用上海疫情来分裂我国。
从来没有正式的官方报道说上海人民物资缺乏,吃不饱饭,看不了病。居委会和上海大爷的通话被曝光后马上获得了政府的及时救助。中国是尊重私人财产,尊重公民的私权的。我国政府都是遵纪守法的好政府,警察都是温情执法队好警察,怎么会出现强征民居的事情呢?
目前没有其他官方的报道说明还有人需要救助,所以上海人民大概率都是在偷着乐的。
我奉劝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众志成城,战胜疫情。
我建议全国范围内举行关于疫情清零还是共存的全民公投,彻底让数量很少、但声音很大、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共存派死心。公投的胜利必将属于清零,加强政府与人民清零的信心与决心。
这是逼宫。
这是过度防疫的问题
不然我们干嘛要清零
你以为我国只有上海有工厂
不会以为人病了是不用休息的吧
(๑•̌㉨ •̑๑)੭ु⁾⁾ ༘ ँั๊ྃ
怎么有些行业就是高贵的支柱产业,就有这么大的话语权呢。
为啥车企都往上海跑?
生活成本那么高,哦,是工人生活成本高啊。
那企业呢,图啥?
谁把企业都拉到上海的,这样做图啥?
我一边给吊钩上饵一边思考这个问题,看着池塘里的鱼,若有所思。
刚好节能减排,缓解交通压力。
还行,我不买车,什么经济连带关系我也不是首当其冲,天塌下来有大个子先顶着,死完大个再死我,不过那时候都猴年马月了,所以无所谓
应该写抗疫不力逼停汽车业比较合适
不是,疫情都两年多了,到底是抗疫影响经济,还是消极抗疫影响经济?
喊共存的,就国内现有的医疗资源,能支撑一波又一波的挤兑吗?能保证不会影响其他病患的治疗吗?再诛心一点,老人孩子是代价,愿意接受吗?
说真的,喊共存还不如呼吁提高疫苗接种,呼吁行程码动态码统一管控,呼吁随时更新疫情防控政策,呼吁搞好相关供应链,这不比共存好?
不能理解,一圈下来,没一个提比亚迪的。
P.S. 4 月 15 日,比亚迪的第五座整车厂在抚州投产了。
说到底就是一个问题 “钱重要,还是人重要?”
上海真这么脆弱的话,那确实得把产业移出来了,连个疫情都搞不定,以后打仗怎么办,战争条件下,你要顶着防空压力继续组织生产,可比疫情严峻多了。台海还没统一呢,真打起来,上海也是准前线,绝对是空袭的重点目标。
疫情谁去买汽车?
缺芯停产,疫情复工,可能是疫情期间来了大量芯片吧。说的就是某汽。
不请自来,简单说一下,不止是汽车产业,周边涉及的其他类型的制造业(非标,自动化说生产)都很惨,封满一个月后期可能(不敢说死)会洗牌,很多人失业,后续大概三个月~六个月都振动都会传递到其他城市的产业链。
网上总有一群人再黑上海的防疫,说实在的拉胯是拉胯,但是某些人别用用心的人居心何在?攻击所有在上海的人,制造割裂敌对情绪,意图何在?
之前疫情,上海也有很多医疗队援助其他省市;之前疫情,别的城市也有溢出的人员,双标无耻。所有攻击上海防疫不力的如果不是从问题出发批判,要么是二鬼子要么是 1450。
你们觉着这是说疫情影响?上海影响?共存和清零影响?
阅读理解不合格!
当年一看到某某地火灾,大水。我们不是都第一反应是人家这是要 “涨价” 么?
这个,难道就没看明白?!
说的就是涨价的事。
什么叫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可以甩件生产,等零件到了再装啊。只要你有一个强大的 champion 团队,没什么做不到的,天窗没有都不耽误。
三大件除外。
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我怀疑是不是和那个火烧内存库房一个效果啊
上海的产业和金融外贸等国家重要机构可以趁这次疫情分散到江浙和沿海地区,让上海恢复到租界和旅游景点的地位对大家都好。
这是上海防疫失败,拖累自身经济,拖累全国的典型案例!
别搞得全国欠上海似的!
抗疫两年多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做的挺好,虽有瑕疵但无伤大雅。
啊,是疫情?还是某地疫情?还是某地?
我们来看看另一方面,疫情也给其他行业本身带来切实影响,哪怕是线上的行业。
有些直播电商人在凌晨 1 点为无法发货的订单而叹气;
也有写视频短剧的创作者提前布置好场景却无法抵达拍摄;
还有些品牌一边追赶落下的业绩,一边勒紧广告投放预算……
就连头部主播李佳琦也受疫情影响直播时长斩半。
他们遇到的难题各不相同,但都在期盼这场风暴早点结束。
发不出去的货,不敢停下的直播
“又是几万单发不走的一天。”
4 月 6 日凌晨 1 点多,位于上海的某抖音代运营机构负责人在朋友圈无奈感叹,“这个疫情导致我们公司的销售额直接下降 10%”,配图是后台订单管理页面,显示有 1.9 万笔订单待发货。
由于交通管制,许多地区无法正常发货,他所负责的部分直播间只能暂时停播,“相比武汉疫情,这次疫情对我们公司业务的冲击更严重,但长远来看,疫情结束后应该会产生井喷式的消费需求”。
在不同平台列出的发货限制地区名单中,上海均 “榜上有名”,有网友用 “太监逛青楼” 形容这种只能看不能买的煎熬感。
对于电商从业者而言,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的 “野性消费” 能够缓解眼下颗粒未收的焦灼,但部分季节性商品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4 月 8 日,时尚博主 “温精灵” 在微博小号吐槽 “我解封出来直接过夏天”,一个月前,她无奈表示 2 月买的春装要到 4 月才能发货,建议大家直接买夏装。
这个春天,一边是消费者苦等不来的春装,一边是服装商家积压在仓库里的新货,各有各的苦楚。
38 大促之后,某女装品牌负责人奶油一直在为不断下滑的业绩发愁。由于公司总部和发货大仓都位于上海,近一个月受到疫情的冲击十分明显,“最困难的是发货问题,造成大量投诉和退款,而且我们的顾客群体多住在上海,销售情况更加低迷”。
虽然困难重重,但奶油仍然鼓励隔离中的主播尝试在家直播,同时联系外地正常运营的代播机构进行短期合作,“至少先保证直播不能停,发货的话只能考虑从其他城市的小仓调货,控制上架数量”。
接下来,奶油准备提前规划 618 大促,争取大卖一场给上半年业绩兜个底。对于滞销在仓库的春装货品,她已经安排好消毒工作,考虑等到秋天再销售,“到时候估计得重新拍摄模特图,春装布景跟秋装差别很大,又是一笔新的费用”。
对于电商商家面临的问题,各平台也推出了相关扶持政策,比如发货时效延长、退货时效延长、物流判罚申诉等。但在奶油看来,这些都属于 “锦上添花”,要想销售增长还是得靠商家自己。
被疫情打乱计划的还有李佳琦这样的头部主播。
据观察,4 月至今,因为多位助播被隔离在家,李佳琦直播间暂未出现助播场,由他与旺旺二人进行直播,上架商品减少的同时,单场直播时长也从 7 小时被压缩至 3 小时。
4 月 4 日,李佳琦在直播间连线居家的上海助播
“我们也尝试过联系李佳琦直播间,但因为疫情没法发样衣快递,只能暂时搁置,像我们这种没法给大主播寄样品的商家也挺多的。” 奶油苦笑着说道。
不止上海,一百多公里外的杭州也正经历着多地物流管制的考验。
3 月 31 日深夜,公众号差评的电商供应链负责人暮雪在朋友圈提到自己找各地供应商做产品的曲折经历,前后遇到了多次工厂封控停工、老板居家隔离、快递停运。
“确实是困难重重,产品开发进度至少延迟了一个月。” 暮雪告诉我们。
早在 2020 年初,暮雪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当时,差评正在尝试 “买手电商” 业务,即从全国各地挑选评测优质产品进行推广销售。但由于疫情影响,暮雪与团队往往需要辗转多地,才能拿到待评测的产品。
暮雪解释道:“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销售,不管对于流量资源(推文已发布却无法发货),还是快递往返的运输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
考虑到疫情下这种形式难以持续,差评决定将电商部门转型为 “IP 产品创意部”,开发自有品牌的实体化产品,同时延续差评的内容基因。
虽然业务模式有所转型,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却很难避免。暮雪与团队只能在困境中找办法,比如上架预售模式,或者尽量让粉丝理解清楚缘由,“虽然全国快递大面积停发,但我们仍然保持销售节奏,在物流恢复的空档里争分夺秒抢发货”。
这说明拆分长三角产业链,做出更加完整的备份产业链刻不容缓
疫情就是命令,产业链没了就没了,防疫工作出漏洞可不行啊
不是天灾,是人祸
大家就偷着乐吧
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的?
我在想,这次疫情之后,上海会不会把部分功能输送给其他城市,以提高国家抗风险能力!
不能再这样一个城市完蛋就影响全国其他地区!
传统汽配行业的小工程师表示,手头几个大的供应商都在受影响。都在江苏。
产能大概一半左右吧,不过还好除了在江苏的亚洲和南美还有两个厂。还有一个老的供应商还能供到 6 月再加点 buffer 能苟延残喘到 8 月估计。然后还这样的话估计 15% 的燃油车会受影响。
不过我们油车不配发言就是,狗头。
还有铸铝件的供应商在浙江希望不要受影响,要不然估计又一时半会搞不定。
其实也不是没办法,可以采取类似工地的办法,工厂建临时宿舍,最好单独建一些隔离宿舍,健康工人,正常上班,身体不舒服的就隔离宿舍,最好配个急救车,突发恶疾送新冠定点医院。最后整个厂区就共存了,但是这个厂所有人就暂时见不了家人了。不能上海市区活动。只能厂区范围内生活。
管不好经济死的人,比管不好新冠死的人,要多得多。
一群不懂经济的人来管经济,这个才是最大的灾难。
就好比医生医驼背,只管直,不管死。
最关键的是,这群人还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觉得自己特别懂、特别专业。
上海的疫情,跟天灾关系不大。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节选: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一个三资企业〔60〕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倒是觉得现在外国投资太少,还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至于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在舆论这个战场,当前新中国的力量表现得非常拉跨,拉跨至极。
这还能怪谁?作死守着共存,还说 4.5 号前一定给全国一个交代,现在马上就 20 号了,还一天一两万,被那群 sha 币带节奏带走了吧?
还有这些企业负责人,以前争夺对防疫政策的影响时不发力,现在板子打你头上开始叫唤了,真该,怪不得说资本短视,你们要是像美国发经费一样对着那些公知发,还有现在长三角供应链停摆这样的问题吗?
还有那傻比做决断的,真是日了狗了,真是想带头带疯了,就是不知道你有这勇气有这能力吗?各种备案都有吗?现在国内外形势这么复杂你真的认为自己真有能力做好百密而不疏的预案了吗?尤其是还有美国这样突破人类底线的政府,百里投毒你有想过有这事吗?怪不得说爱丁堡,底层以上的都 TM 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真就该挂路灯上。
现在玩砸了,把整个中国都拖进去了,你们那脑袋里就不能清理一下吗?看看那些个疯狂敛财的,有大局观吗?真不知道现在各种停摆能分你们头上多少?
不是疫情逼停了汽车业,而是防疫封城逼停了汽车业和大多数行业。
以前央企都是以厂为家,以厂为中心建立厂属社区,都是子弟小学子弟医院,都是能独立运行的社区,现在知道当年的远见了,对了,当年真不用打地铺,因为房子包分配
一边是大家都说疫情影响工作,收入下降了。而且各地封闭,出也出不去。
一边是汽车厂家吵着说车厂要停产了,要买不到车了。
所以矛盾点就是,既然收入下降了,出去也不方便,那还有几个人会考虑去买车?生产出来没人买,停产一段时间,厂家担心什么?
真的吗?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都开始 “炒” 电动汽车了。
我家是在西北的新疆伊犁新源县,我们县城有几家工厂。我堂哥在某热能厂,他们生产需要硅
但是因为这次上海的疫情原料库存不足,他们停产了
他们的原料基本上海这边进口,前段时间原材料涨价了,加上 货车运费涨价了成本上去了
又因为这次疫情根本运不进来了,因此就停产了
他们说从俄罗斯买了一批货,四川买了一批货
但是一开始一吨的材料测试整体电阻是合格的,但切割之后电阻不达标。因此虽然便宜且原料足够但是放弃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耗电…… 如果下家愿意的话的他们会生产,不然就停工了
上海的汽车生产线会进一步往周边城市转移,其实这些事情已经有公司在做了。
江浙沪中的江浙可以进一步承接上海的产线转移。江苏来说,仪征、盐城、南通徐州连云港,浙江的宁波、慈溪、桐乡等等。甚至在上海的非前沿的研发部门都可以转移过去(加一句废话,虽说 nio 在合肥的研发团队没挖到多少已经在上海定居点安徽人才,但是苏州还是有不少人乐意去的)。
汽车行业的集成度高,研发团队其实不太方便往周边转移。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单单需要写代码,涉及到的集成验证整一套产业链,目前来说还真非上海不行。嘉定浦东的汽车电子软件团队和北京算法团队,是其他任何城市都不能比拟的。(吉利长城东风长安比亚迪在上海都设研发部)。
研发和管理基本在一起办公,与生产又不能脱节太多,本土大厂还是会选上海周边。
2022 年年初的疫情重点显然在吉林和上海。而这两个相隔甚远的地方有个共同点。就是和汽车产业有相当大的关系。
所以,从产业的安全考虑。也从未来的国际环境考虑。在中国现有的强大物流背景下。应该适当重新启动三线建设。这不完全是为了备战,更主要的是分散风险。是否真有必要将那么多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将部分产业转移出上海。可能能减少点风险。尤其是现在如果确定依然坚持 “清零” 的话。配套的东西要做准备。今天是上海,下次元大都、番禺县、宝安县也不是不可能的。甚至按照墨菲定律,这不是可能。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每次都来那么下子。经济是难以承受的。
疫情可以持续上千年都不停。但我们每个个体,最多也就活个两三百岁……
我有一个思路。
现在某些新能源车,先卖车,软件部分代码写好了再 OTA。
那能不能反过来,先把代码写好,把车子卖出去,等有货了就回去 4S 店把硬件拧上去。
那就别生产了呗,反正也摇不到号。中国的汽车已经太多太多了,随便一条马路两边都被车停满了。
爱丁堡一个复工复产的文件,各路妖魔鬼怪又有活干了。
已经复工复产了还在讨论这个话题,都不看新闻的么?
不懂你们这些论断怎么来的,集装箱码头一切安好,一季度经济稳中向好,复工复产指日可待
突然停工一个月是很可怕的事情
知乎用户 Neo 发表 自 2022 年 3 月 10 日从上海返回住处后,就没能再去上海。此次上海疫情影响范围颇广,丝毫不弱于 2020 年武汉疫情。在此不讨论上海疫情的处理情况,只讨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自中国进入 WTO 后,告别 …
知乎用户 伊泽瑞尔大法师 发表 年轻人好好干,未来给你加工资,公司才是你们的未来。 996 是福报。 年轻人,第一份工作不要考虑工资,不要太计较得失,成长最重要。 别人都在加班,就你走了,是你不够努力。 …. 类似洗脑言论才 …
知乎用户 Will.liu 发表 汽车按车身、底盘、动力系统,电气架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所有零部件粗略算下有三万来个。 而最让汽车的供应链头疼的是,这么多的零件,必须都要有货,如果里面的零件没货,哪怕是一个零部件,那么整车的生产就卡在了 …
知乎用户 猫之初性本熊 发表 《我带你回顾下为什么上海民众没准备食物》 因为上海一开始(3.26)坚决说 TM 不会封城 而且是网友建议封城,官方回应不能封…… 后来(3.31)说保障供应,并且只字未提要停外卖停快递的事, …
知乎用户 Neo 发表 近期上海经信委发布了第一批复工复产白名单,大家可以看到几个信息。 ①主要以汽车、医药、能源等制造型企业为主。 ②闭环生产,复工期间要保证不被新冠病毒感染。 ③大型制造企业为第一批,作为示范性的试点。 汽车行业的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