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制造业有什么大的缺点?

中西部本身对制造业来说有什么缺点?

东南亚(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制造业的因素是什么?

知乎用户 李锦瑞 发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分享一下开发东南亚供应商的一些感受。
我 2005-2016 年在某日企做了 10 年多供应链管理工作,2014 年因为成本压力和交付周期短缩的要求,公司成立了东南亚部品移转项目组,一是想把在日本和中国工厂生产的某些成熟商品整体转移到东南亚工厂生产,二是想采购东南亚供应商的低成本部件物流供应到中国、日本工厂使用。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项目实施情况:(注:数据是 2014-2016 年的请参考)
一、 项目背景
1、 成本压力:2012 年战略企划本部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将在 2015 年左右低减,人工成本和生产总成本将会上涨。
2、 L/T 短缩必要:之前公司已经在印尼、马来、泰、越 4 国陆续建立了工厂,生产低成本和工艺成熟的低价值商品,所需部品中 20% 的贵重物料由 IPO 国际调达、30% 物料由中国供应商从中国提供,30% 物料由东南亚的日资供应商现地化提供,20% 低价值物料由东南来本地供应商提供。但是整体 L/T 在 10W 以上,影响生产周期和客户交付。
3、 平衡布局:公司在日本、中国、欧洲、美国都有采购中心,东南亚的事务由中国中心管理,为了平衡关系或者平衡安全或者其它考虑,计划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成立东南亚采购中心,以此项目开端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
二、 当地环境
1、 先看大数据,分享 IMF 统计的 2015 年这些国家的 GDP 数据(单位:USD)。印尼的人口规模使得其 GDP 总量比较大,越南的 GDP 增速最快。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1990 到 2015 年各国人均 GDP 增速排名,最快的国家是中国 2300%,越南 2000%,第三名我忘记了好像只有 800%。

2、 外来投资:以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很多工业园也比较有规模,主要是电子产品、手机零件、机械设备零件、鞋类等待。中国的投资真不多才第 9 名,现在排多少我不清楚。3、 人文环境:
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就是像广西的二三级城市,人也比较有干劲,GDP 增速快,我觉得是东南亚最适合投资的国家。这些年越南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就是中国 10 年前的翻版,我们中国是 “调研 – 计划—试点 – 讨论—改善—展开”,越南是 “计划—中国怎么做—照着实施”。
印尼:人口总量大,我觉得以后的消费市场规模会很大。

马来西亚:受新加坡的影响很大,经济基础还可以,消费水平比较高。
泰国:感觉经济一般,发展也一般。
4、 东南来国家的摩托车和两厢车保有量非常非常大,摩托以本田为主,汽车以本田、丰田、大发等日系为主,主要是两厢车,类似丰田在中国销售的 EZ(逸致)。
5、 中国投资的制造业非常非常少,好像在印尼看到海尔的工厂,在马来看到中建筑,当然还有碧桂园海边的楼盘,看来我们的确是世界级建筑商。
三、 人工成本
当时我们是引用日本 JETRO 的调查数据。(JETRO 日本最大的情报收集机构,有兴趣的可以去他网站查询),相对来说单一的人工成本并不高,但是综全成本不低。
1、 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薪资水平。制造业基本月薪(不包含福利奖金),越南 204USD,马来 345USD,印尼 298USD,泰国 346USD
2、 日本企业在东南亚为员工年间总支出。越南 4025USD,马来 5550USD,印尼 5131USD,泰国 6152USD
四、 项目情况
1、 在东南亚开拓新供应商,我们选择电子原件、成型、切削、电线、压铸等 5 个业种约 200 多个部品,收集供应商基本信息约 5000 家,筛选合适的 1000 家,报价 500 家,实地访问 300 家,实地审查 200 家左右。
2、 第一目标,商品生产转移,经过 2 年多的推动,从日本和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工厂的商品 30 多款,成功量产的有 40% 吧,公司的第一个目标达成了一点点。
3、 第二目标,成本降低和交期乱短缩,200 多个部品,达成不到 10%,原因如下:
Q:质量,我们选择的合格供应商主要是东南亚的日资企业,质量水平与中国产的相当
C:成本,总成本比中国供应商高,(上面倒数第一张图蓝色线是中国价格水平,倒数第二图最左侧是中国价格水平。从成本细节分析来看,材料成本较高,表面处理成本较高,生产加工效率比中国低,人工成本占比去中国低,但合计总成本较高。
D:交付,同样部品,中国 2W,他们要 4W,很多原材料需要从海外进口。
E:加工设备和技术能力相差不大,但表面处理能力较差。
S:服务能力,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对应速度和效率和中国供应商差不多。

五、 总结
1、2016 年初,大老板看完供应链工作报告,引用了 *** 的话 —-“不要瞎折腾”,至此,项目卒!
2、我个人看法,重复一下上面说过的观点,越南的发展成长会越来越强,适合大牛去投资建厂,印尼可能会成为东南亚新的消费市场。
3、以上,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未必是正确的,请参考!

————————————————————————————————————

2018 年 11 月 12 日

好久没看,没想到居然上了知乎日报,虽然不觉得有什么,但非常感谢点赞的朋友们。

-————————————————————————————–

2019 年 1 月 9 日

很多朋友私信我,询问采购职业规划的问题,非常抱歉。从职场来讲,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岗位,从基础开始一步一脚印积累经验,共勉!

分享一下我其它关于采购类的回答,希望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启发,谢谢!

知乎用户 贾大空​ 发表

因工作的关系,从 2008 年到 2018 年我走遍了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浙南地区,跟上百家企业打交道,我们公司在深圳,东莞,温州,武汉,宜昌均有直属机构,各个机构功能不同,目前公司在思考要不要去国外看一看,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见上图。同时也用 excel 表量化了各种成本,确定了每个因素权重。知乎推送给我的这个题目太大,如果详细写下来恐怕有几万字,如果写得不够详细具体恐怕会引来 “咬文嚼字”“断章取义”。我决定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发表一点点大家没有提到的观点(证明内资企业没有大规模外迁),已有的观点我就不重复发表了。

以下论证 内资企业没有大规模外迁

首先这个题目题设具有诱导性,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在没有经过调查以前,大家还真以为是这样,实际上属于内资企业搬走的很少,搬走的大多数是外企企业,这些外企要么之前就在那边生产,随着形势发展,那边扩大规模,国内逐渐缩小规模,形式上给人一种搬走的感觉。高赞答案也讲了,在东南亚看到的最多的是日资,其次是韩资,最后才是台资,港资,中国的企业还是很少的。在纯粹的竞争行业来讲,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企业的生产要素有关键一条 “企业家才能”,创始人大多是 70 年代以前的人,泥腿子上岸,他们的文化水平,国际化视野是不具备经营跨国公司的能力,他们想出海都没戏。我经常跟温州朋友说,哪怕你们产值过亿,工厂只分大作坊和小作坊。

沿海的企业和人口确实大幅度减少,工厂的迁徙从最开始的深圳关内,到深圳关外,然后到东莞,现在东莞的情况是人少了,车多了,很多车间的机器比人多,做数控加工的,一般来说是一台机一个人,现在很多厂是 3 台机一个人,生产并没有自动化。这些消失的厂和人大多数都稀释到全国各地去了,大概在 10 年以前,出门打工的目的地几乎只能到沿海,跟我年纪相仿的人都来过深圳,东莞,广州,现在这些人都回去了。以珠三角为例,假若消失了 5 万家企业,稀释到全国 2851 个县级城市中去,每个县级地区只增加 17.5 家,这些民企规模都不算大,从十几个人到几百个人不等,分布到内地根本算不上什么,这些流动信息并没有统计数据以及公开发表,大家都还不知道。

产业发展的规律最终都趋于垄断,九九归一很正常。以手机行业为例,10 年前珠三角地区从事手机行业的厂初步估计不止 1000 家,很快智能手机飞速迭代,特别是以苹果手机大幅度拔高了科技含量,小米手机大幅度拉低了价格,99% 的厂商在 5 年内阵亡,现在内资还剩下华为,小米,vivo,oppo 等几家,前几年很多人哭惨,说制造业寒冬已经到来,实际上手机行业产值仍然在增加。再如,整个西方世界生产日化产品的只有一只手的公司,宝洁,联合利华,强生等等,而在中国这些公司多如牛毛,汽车厂商也是如此,最终也会集中统一,这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中国内需市场相对于生产能力有些孱弱,生产活力出现下降。这几年由于房地产掏空了 “6 个钱包”,老百姓都在节衣缩食,或者说已经提前消费了。比如重大消费投资,房子,车子,教育这些在前几年都已经基本上普及。即使再有钱,理性的人也不会盲目消费。据我观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资都还是国内生产的。只有到了国外具有绝对优势才可能出现返销国内,跟今天的欧美一样。

**企业家精神丧失,企业自生自灭。**做企业能像老干妈,娃哈哈,褚时健的有几个,这一代人都已经老了,现代人更喜欢用科技 + 金融 + 运作来赚快钱,抱着赚一把就跑的态度,这点在股票市场非常明显,可以说整个金融市场都是这个心态。先富的人并没有带动后富,而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我问一个温州朋友,他是做油田工业阀门的,高峰时期产值 1.5 亿,现在年产值 5000 多万,折旧后固定资产 1000 多万,存款估计过亿。一个阀门有一吨多重,价值 3 万多块钱,毛利润 12%,净利润 5%。我问他你没有想过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或者搬迁到工资低的地方,他说这辈子没有这个打算了,大女儿在澳大利亚定居,小儿子在加拿大读书,只要不亏,做一天算一天,一年还有 5000*5%=250 万净收入。我又问他,你可以卖掉厂子去理财,去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他说干了大半辈子已经不想折腾了,还是固守老本行,经营这个半死不活的厂一年还有 25% 固定资产回报率。这些钱对于他们家族来说是用不完了,以后的事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低端外资企业宁愿搬走也不愿意搬迁到内地(以后有空再续写)

欢迎阅读其它文章

如何在拼多多实现财务自由?

如何看待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

投篮准是一种什么感觉?

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

30 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都做对了哪些事?

为什么都说公务员人脉广?

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能有多强?

每当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救星是民营经济,而不是救民营经济

知乎用户 薛伯德 发表

制造业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成本。

举个虚拟的例子来说,同样是标准品的螺纹钢,东北的钢铁厂成本是 2600 元 / 吨,上海的钢铁厂成本是 2400 元一顿,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上海的钢铁厂很可能以 2450 元 / 吨的价格销售,东北的钢铁厂在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资不抵债破产,所以对于制造业,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因素。高端制造业因为竞争壁垒的关系对成本的依赖会小一点,但依旧非常重要。

不同项目的制造业,成本构成会有所不同,比方说曹先生的玻璃厂,能源是最重要的成本支出,美国的能源比中国的便宜,所以他就去美国投资。但大部分制造业,特别是外贸型的制造业,都有两项非常重要的成本支出,一个是物流支出成本,一个人力支出成本。物流成本与地理环境有关,因为海运非常便宜,一般来说制造业都会优先选择有海运或者大吨位航运的城市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峡大坝对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人力支出成本与居民收入,城镇化率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的分化,上海的制造业工厂未必聘用上海本地人,比方说珠三角很多制造业工人实际是四川人。实际上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不见得低于东部地区,而物流成本却远高于东部。

像其他答案说的制度问题、社会氛围的问题,这种问题都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制造业转移的那些国家这些问题甚至比中国更严重。是中国制造业的不景气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不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制造业的不景气。中国制造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失去了成本优势,至于物流成本更高的西部,就更不可能去承接一些成本敏感的制造业了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看到几个说运费的,

我单独就水运举个例子吧

大家知道一个集装箱从上海走水路运到南京是多少钱不?

不到十块钱!

但是从南京码头上岸,用车运到一百公里外是多少钱不?

一百多打不住 ····

水上几百上千个集装箱一船就过来了

上岸了一辆大卡车只能拉一个集装箱,大卡车百公里几个油来着??

你在算算你运的是几万个集装箱,你会怎么选?

我们沿海很多火电厂宁可进口煤炭进来也不从国内用火车运过去,就算质量差点也行 ·

你知道为什么了吧?

水运虽然慢,但是实在是太太太太太省了

当初美帝的五大湖工业区,美帝二十年前还高关税呢

二十年后就天天喊自由贸易了 ····

因为自己工业已经起来了 ············

知乎用户 黄鹤楼 1916 发表

比如说钢铁行业吧。

现在中国在越南,印尼,非洲建了不少钢铁厂。

为什么不建到中西部呢?

其实早就尝试过,只不过失败了,失败的时候也没有通知你,你不知道而已。

首先,就是现在最关注的环保问题。钢铁行业是污染大户,这个没的说。现在河北地区整个津京冀一体化的要削减钢铁产能,尤其是冬天雾霾将近,要停产限产。

这个问题搬到中西部能解决吗?显然不能。环保法对全国有效的,又不是中西部人民随便污染环境无所谓。

搬到穷国就无所谓了,他们没有那么严厉的环保法,随便折腾了。

再说运输问题。中国很多中西部钢厂亏损的一塌糊涂,很大程度上就是运输成本高。铁矿石和废钢的运输占钢铁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中国的铁矿品味差,很多都是巴西,澳大利亚进口,把他们每吨运到湛江东海岛的宝钢湛江假如需要 200 元,运到上海宝钢就需要 220 元,到长江码头的沙钢就需要 230,到武汉长江码头的武钢需要 260,如果运到新疆,就要 460 了。大概这么个比例。每吨钢 2015 年效益不好的时候宝钢才赚一元钱,新疆的钢厂岂不是赔死了?

运到印尼每吨也就 160 元,运到越南也就 200 元。这比运到新疆划算多了。

最后说人工成本。中国的钢铁行业工人工资是很低的,工作又苦又累,经常受伤甚至死亡。这种情况下,每周基本上倒班工作六天左右,工资到手也就五千块,这是好的单位。东南沿海的工资高一些,到手六千多吧,中西部你没有到手四千块,这苦活累活没人做的。再说了,如果放到中西部的企业工资太低的话,当地的劳动力会用脚投票,外出打工的。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这种钢厂在越南招工,工资多少?不到两千。这种成本优势下,去中西部建厂完全是一厢情愿。

知乎用户 南海 发表

物流成本和距离消费市场太远吧。

国内物流成本比国际物流贵也不是一两天了。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东西都是几厘的毛利,就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因为只是代工利润率也一样被压的很低,这种情况下物流成本的耐受程度自然更差。

如果本地就有消费市场,就近消费那还能挤压成本。如果市场远在外国,海运价格怎么都比陆运便宜呀。

知乎用户 李修全 发表

高赞答案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原因很简单,光运费就把多少工资都给加倍补回来了。

另外富士康早就在内迁了,但是也是在交通发达地形开阔的中部地区,西部那交通什么低工资都能给你把成本吐出来。

至于吐槽腐败和人民素质的,要和海关人员光天化日之下公开索贿,一言不合烧工厂的东南亚,西部怎么也能吊打东南亚。

资本家又不是纪检委,80,90 年代腐败如此严重,官员在酒桌上公开炫耀自己有多少情妇,现在怕是拍马不及,怎么也没见血汗工厂把厂子迁移到瑞士新加坡啊?

再说高赞答案我怀疑怕不是连工作都没工作就出来指点江山吧,连最近搞得血汗工厂苦不堪言的环保检查都不知道?一句话不提?环保检查才是真正的催命符,工资高点还能惨淡经营,环保成本能比你产值都高,这才是真正对血汗工厂要命的东西。

说句诛心的话,为啥低端制造业不迁移到西部?从环保风暴来看,国家就没打算给低端制造活路。

知乎用户 Colin 发表

自家在河南的镍矿冶炼场计划搬迁到印尼苏拉威西岛上,目前一期正在建设。印尼的商业环境比国内好太多了,只要给省长每年折合人民币 60 万的工资,基本什么都能搞定,还可以各种偷漏税。国内就复杂太多了,光环保都搞死你。

知乎用户 pycqldt 发表

我自己就是搞工厂的,现在正往国外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实际形势就是成本越来越高,工资,租金,各种费用包括社保,环保,安监等等,在中国开工厂已经基本无利可图。这是现在实际的一个状况。

另外就是对形势的判断。总体来说,我觉得国家基本上是不想再保留低端的生产制造业的。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可以说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对再干那些劳动密集性的行业已经没有什么 兴趣了。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大学扩招,到现在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多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后,国家也有了充足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加上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国在生产能力方面,可以说已经是无可匹敌。政府和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已经表明中国政府不再把低端制造业看成一个保留或培养的目标。比如说中国要出口多少个货柜的衣服玩具才能抵得上国外一架飞机啊,比如说腾笼换鸟啊,产能升级啊等等。国家一直在挤压现有的低端产能。其实现在各行业都 招不到人,本身也说明现有的生产投入已经过剩了,要人的地方多,用人的地方少,这就是实际情况。那么,如何升级呢?实际就是把现有的产能挤爆,说白一点就是把低端生产行业逼死。所有的这些升级啊,换鸟啊,本质就是要把低端行业挤死。但政府不可能直接说,你们这些做衣服,做玩具的,都给我关门。这不可能啊,所以呢,就是提高门槛,环保,社保,最低工资等等都是门槛,过得了这个门槛的,说明你也能给国家挣点钱,过不了的,你该倒的就倒。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搬到西部,其实也是缓不了几年的,整个低端生产行业,国家基本没打算给你留条路,到哪都 是死。

有时候我们也在聊,没有低端工厂,这些工人都干嘛去,回去种田?后面想,其实现在是工厂多工人少,以后工厂搬出去一些后,就业的问题基本就平衡了吧。但这肯定会有一个波动,我们预计一般工人的工资会涨到平均在 6000 上下的时候,会保持下来或降一点,那个时候,工人找工作可能没这些容易了。那这些人后面要干嘛,没有低端制造业,现在的工人也不是全部都能干什么高科技。没人知道,估计政府也不知道,所以提倡万人创业,你们自己去找路子

现在转移到东南亚的工厂,最大的任务是把整合中国国内和外面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搞清楚哪些留在国内,哪些搬过国外。我们了解到的工资水平,珠三角大约在 4000 左右,深圳可能到 5000 以上,内地应该平均不到 3000,长三角和珠三角基本相差不大。我指的是基本工资。然后越南可能接近了 2000,缅甸 1200-1500,柬埔寨略低一点。我们去的是孟加拉,工资不到 1000. 所以说人工这方面的空间还有的。生产密集型,主要的支出就是人工。但国外生产,主要是供应链没有那么齐全,很多东西没有,很多事情也干不了,都还要国内来辅助。所以怎么打通这个关节,是工厂转移后面要考虑的。全部留在国内,这个基本上是不要想了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仔细研读本文 答案就在这里

[“腾笼换鸟”,动能转换不止步 - 浙江新闻 - 浙江在线​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905/t20190521_10164325.shtml

](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905/t20190521_10164325.shtml)

知乎用户 冷哲​​ 发表

制造业的迁移,有非常多的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位要考虑的是成本。**不论其他条件如何优厚,成本过高,就无法生存。

中西部搬迁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太高。

从合肥到北京,一个立方米货物的零担物流(就是装不满一辆车的货运量)公路运输成本大概是 230 元左右。如果是发往上海,就是 160 元左右。如果从西安运出来,成本就高得多了。

中国主要的消费市场都在黑河腾冲线以东,尤其是沿海地区。而中国目前主要的产业供应链也在黑河腾冲线以东,尤其是沿海地区。出口主要也是从沿海地区走。

如果把工厂放在中西部,这意味着你要把原材料从东部运过来,再把成品运到东部去。需要支付高昂的陆路运输成本。

而把制造业迁往中西部能节省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

所以,如果要迁往中西部,还能赚钱。那必须是每单位产品额外付出的往返运费低于生产每单位产品所节省的人力成本。

这意味着,必须是体积小而且人力成本较高的产品,才可能迁往中西部生产。这样的产品其实并不多。

之所以重庆能发展起蓬勃的笔记本电脑组装产业,恰恰是因为笔记本电脑就是一个体积相对小 / 人力成本相对高的产品。手机也是。另外,重庆的长江港口也能帮助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便宜的地皮和能源,稳定的地质条件,可能是内陆的另一个优势。美国一些半导体工厂都设在内陆,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二位要考虑的是人才。

制造业不是只要一个老板加几个工人就能搞定的。

现代制造业需要合格的生产线长、生产经理、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物流经理、仓储经理等等。其中每一个职位都有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西部制造业基础薄弱。本地缺乏这些人员。一般要招,要么就是用更高的工资从东部挖来,要么就是从本地到东部打工而现在想回家安家的人之中招聘。总之都是十分困难。

第三要考虑的是制造业的支撑体系。

再者。支撑现代制造业的,是一个体系。每一种设备都可能坏掉,如果厂家在本地没有驻扎维修人员,那么一旦发生机器故障,就可能导致长时间停工,以及高昂的维修成本。而如果本地没有足够多的该厂家的设备,厂家也不可能在本地驻扎维修人员或产生出本地的专业设备维修服务公司。

专业设备还需要专业耗材。各种工业气体、油品、药剂,如果从外地零散运来,那成本就非常可观了。

后两者同样可以用钱来解决,主要就是看直接人工成本的降低是否能抵掉这些额外的成本。

所以,制造业从东部迁居中西部,是很困难的。只有少量产品有这个可能。

——————————————————————————

那么我们看看往外国迁怎么样?

人力成本肯定要比中国低,否则迁移的可能性很小。

运费这个仍然是个问题。但只要是外国的沿海地区,运费都很低。毕竟水运比陆运的成本低太多了。至于外国的内陆,那还不如中国内陆呢。

人才和体系支持,就看当地的相关产业基础了。通常是不如中国东部的。这块可能要花额外的成本。

所以主要是看人才和体系支持上面额外的开销,是不是能低于人力成本节省的钱。相对于中西部的优势主要是运费,其次人力成本有可能会更低。

至于说政府因素。虽说中西部政府不如东部政府水平高。但你也要想想,那些人力成本水平低到能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那边的政府难道会很好?所以政府因素反而没那么关键。

美国当年人力密集型制造业流失,也是直接往东亚、东南亚沿海地带跑,也没往中部跑。也不是因为政府因素。

如果有一天能源成本急剧降低,有可能我们能发明出一种极其廉价的陆运 / 空运手段。那时候中西部可能就爽了。

——————————————————————————

其实反倒是研发比较容易迁往中西部的某些城市。

研发是跟着人走的,运费并不敏感。

中西部有不少好大学,人才供给不错。可以开设研发中心 / 中后台服务中心。

盐湖城是美国一个内陆城市,近年来,微软、高盛都在那里开设了研发 / 中后台分支机构。Adobe 直接把总部搬过去了。

中国近些年沿海地区人力成本暴涨。新兴的科技企业,其实可以考虑在高等教育较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开设研发分部,降低研发成本。

随着研发机构增多,就会形成集群效应,刺激本地的创业。

——————————————————————————

另外说说一带一路吧。

中国开发一带一路,一方面是想从这些国家进口矿产、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一方面是想向他们出口自己的产品。还有一方面,是彻底打通向欧洲出口产品的铁路通道。

如果要走陆运,铁路无疑是当前最廉价的方式。这两年打通了向欧洲的铁路运输。就刺激了内陆地区对欧洲出口的产业。但是现在铁路运输问题还很多。比如轨距有时候不一样,就要换轮对,或者换车底。这都是耗时耗力的事情。如果能统一全程的轨距,提高铁路的路况。出口的速度就能大大的上升,成本大大降低。还有诸如铁路调度等等方面的统一化等等。如此一来,中西部出口的劣势,有可能大的降低,甚至在一些时间敏感型产品或者高价值产品上面变成优势。这可以刺激中西部产业发展。

知乎用户 浪你个浪 发表

以下是节选 people daily 的的文章

人 minri 报调查 53 家企业: 制度性成本困扰最大

本是提高效率的一些网上申报,也让企业直言 “耽误时间”。调查中,河南一家食品企业以某项工商年检为例说,“以前要准备好材料跑到工商局现场办理,现在网上申请就可以了。看起来省事了,可网上申请要 30 天才能批下来,以前跑一跑反倒一周之内就能办完事。要知道这类审批年检,每年企业有几十项,要是每项都要 30 天,这一年就别搞生产了。这时间成本不也是成本吗?”

“中央和地方都说要给企业降成本,可一些税务部门的任务指标一点不见减少,你说这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可能降下来吗?” 河南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要交多少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年初就定好了,基本上是根据 “背的” 收税指标确定的,说是年末多退少补,但从没退过钱。河南一家办公家具企业的董事长张先生也表示,一到年底,税务人员就拿着指标找企业要钱。“如果企业说没效益不给,他们就天天查账,只好硬着头皮凑钱给,有时甚至要借钱交税。”

“我们一直照章纳税,怎么还要补税?” 去年初,浙江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忽然接到税务部门通知,要补缴三年印花税。这让公司总经理肖学兵很吃惊。原来,去年起嘉兴地区国内贸易购销合同印花税改为购销双方都要交。“新闻里不是说国家在给企业减税吗?怎么反倒取消了税收优惠,还得把往年优惠补上?” 浙江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对此也很不理解:“印花税税率虽然不高,但眼下企业日子不好过,一次性补缴三年费用,也要大约 600 万元,现金流压力很大。”

河南一些企业也反映,耕地占用费、租赁费等原来已不收的税费,现在又开始收缴。“地方上专门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局,到实体门店来收钱。前年就要求预交两年的税费。”

根据国家规定,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在职职工总数的 1.5%,凡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该比例的企业,需按其差额人数全额征收保障金。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大约有 30 万名员工,这就意味着其需要安排 4000 多名残疾人就业。企业在当地很难找到那么多有劳动能力、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鸿富锦主管人力资源的负责人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利润率低,另一方面已经为促进就业做出了相当大贡献,反而要支付更高的残疾人保障成本,这种收费标准不太公平。中航光电也算了一笔账,根据洛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计算公式,企业近两年每年支付逾 200 万元的相关费用,负担不轻。

聘用了残疾人,还得证明残疾人是残疾人,这个过程也很麻烦。“不是所有残疾人都有残疾证。一些企业不得不租借残疾人证来充数。” 郑州日产副总经理张建华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应做好当地残疾人总数及适合就业残疾人规模的摸底,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比例和标准,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评估检测花钱又费力,动辄几十万元。

“只要开门营业,至少有 15 个评估评价要做。” 河南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国营说。安全、质检、土地、规划、环境、消防、能耗、职业卫生…… 哪个评估都不能少。过去,评估评价往往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直接操刀,这两年随着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构。“一开始以为改革后评估检测的负担会减轻。现在看来,不管是政府做还是第三方机构做,成本上差别不大。反正都是前置性许可,不做不行。”

“几乎每个月都要做各种评估。” 郑州通达光缆总经理助理谢育龙以环境评价为例,企业每新上一台设备,就要新做一次环评,生产线改造也要重新做环评,“甚至一台设备从一个车间搬到紧挨着的另一个车间,也要重新做一次环评。做一次至少就得几万元,企业真的受不了。”

有的评价必须分几步进行,拉长了评价时间,也导致企业重复花钱。一些企业反映,按照国家关于建设投资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评价 “三同时” 的规定,企业每上一个项目,不论大小,项目开始前要做一次预评价,设计要做专篇评价,验收时又有验收评审。一个项目开工前,仅这三项评价,就要做 9 次评估。企业必须安排专人跟踪,即使都合格,前后也要有一年时间才能完成。

—城市拆迁导致企业 “搬家式死亡”。
河南一家小家电制造企业,因为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等原因,3 年搬了 4 次家。“搬家就要停产,一边养着工人,一边租赁新厂房。搬进新厂还要重新调试设备,重新评估认证,这些都要花钱。搬家搬得企业遍体鳞伤。” 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夏先生说。搬进新工业园区,又有了新烦恼。新建设的工业园区多是立体厂房,企业仅买一层或几层不可能拿到土地证。“不花 600 万元搬进产业园,企业就没有地方开工。可是,立体厂房只买一层没有土地证,就拿不到银行的抵押贷款,资金又成了难题。”

浙江两家制药企业也刚刚经历了搬迁,其中一家药企的财务总监说,“由于搬迁投入、新工厂头两年较高的折旧,以及大幅增加的土地使用税,去年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了不少。企业最怕的就是折腾。”

——一些质检机构收费不含糊,真需要服务时反倒令人失望。
工业企业的仪器设备设计检测、化验、计量等需要不定期年检,有的项目每半年就要检一次。不少中小企业反映,由于检验费太高、弹性太大,不得不与如质检研究院等类似的 “红顶机构” 签订年度服务合同。
“一项标价 20 万元的检测,如果企业同意每年购买‘红顶机构’的打包服务,可能这项检测只要 10 万元;该抽检 20 种样品,抽一种就行了。如果‘不合作’,任何一级质检部门都可以随时随地去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检查,来一次企业就得花 10 万元左右。” 河南一家企业负责人反映,有时质检机构到企业检查,连检测设备都没带,但只要说是检查,就得交费。企业真的需要质检服务时,却失望了。“去年底我们感觉一台大型计量衡器不太准,主动邀请质检机构来做检测。可是 5 个月过去了,也不见人影。打电话去问,一会儿说机构要合并没有人手,一会儿又说检测设备不行。”
——“吃拿” 不见了,“卡要” 仍存在。
此次调查中,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中央八项规定执行后,政府官员去企业都不吃饭、不收礼、甚至不喝水,“吃拿” 基本消失了。可是,“卡要” 现象并没有杜绝,一些企业每年的非营业性开支,即维护政商关系的支出往往占到销售收入的 1.2%—1.5%。一家小型企业,每年可能有上百万元用于 “维护关系”。
“年初递上去材料,可能到下半年才批下来,你说企业还生产不生产?” 一家企业说,不想等这么久,往往只能找人去 “疏通”。

宇航重工总经理助理曾波就说起了一段创新维权辛酸史。去年,宇航重工研发了一款用于电解铝生产的筛分式粉磨机,产品投入市场后就颇受用户欢迎。可好景不长,仿冒产品马上涌进市场。

  “我们要雇研发人员,又要创新投入,产品价格自然高。这些仿冒产品虽然质量比我们差,但价格比我们原创产品低,市场就被蚕食了。” 曾波说,为了夺回市场,企业也去专利局等部门咨询,结果多位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维权的专业人士都劝告企业,由于仿冒企业小而散,认定侵权过程又比较复杂漫长,与其维权,不如把利润投入到研发第二代产品,再通过第一代产品降价,倒逼仿冒者退市。“可是价格战就意味着赚不到足够利润,无法支持后续的研发。如果政府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就相当于给企业降成本。”

  与宇航重工有类似经历的企业不少。地处洛阳的北方易初饱受仿冒之苦,对维权成本之高深有体会。“好产品很容易被仿冒,而专利维权程序多,耗时又花钱,有理不知道去哪里说。” 北方易初副总会计师王艳说,一家浙江企业仿冒北方易初的电动四轮车产品,连广告宣传图片和文字都如出一辙。而且这家仿冒企业跑到各地参展,消费者识别不清,很容易被忽悠。“我们花钱聘请了知识产权律师,跟他们打官司,目前已经两年多了,一审马上会判,但不管怎么判,肯定还有二审。” 杭州叉车集团负责人也有同感:“真要打官司很难,特别是外观专利,很难界定。”

  申请专利原本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办法,现实中有时却帮了侵权者的忙。“好东西大家都喜欢。不写专利报告还好,写了反而公开了,搞不好你创新的东西就被别人占用了。” 赵大平说,“知识产权保护不加强力度,不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就没人敢创新了。”企业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加强过程监管,把创新的秩序维护得更公平,让企业无惧 “李鬼” 敢创新。

对 53 家企业创新成本调查:过程中仍有不合理成本 - 中新网

在经济不断下行的时候,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运营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降成本”就是 2016 年 “三去一降一补” 政策之一。要指出的是,降成本并不只是降低企业的市场成本,更多是来自制度因素的制度性成本。

  近日,有媒体针对两省四市 53 家企业进行了成本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水电气交通等垄断行业,成本仍然 “坚挺”,形势不能乐观。制造业企业多是用电大户,电费通常占企业成本的 2-3 成,尽管这几年煤炭价格下降了不少,全社会用电量也在减少,但电费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更让企业普遍不满的,则是所谓的“变压器基本电费” 制度。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向售电部门申请变压器安装容量后,不论企业该月是否用电,供电部门都会依据装机容量向企业按月收取基本电费,相关费用动辄数百万元。

  不少用电大户为了降低成本搞自备电厂,但自备电厂需要交纳的政府性基金和备容费也很高,一家电解铝企业反映,自备电厂每度电需缴纳的基金及附加、备容费,占企业电价比例高达 23.3%,使每吨铝成本增加近 1400 元。此外,直供电试点显示用电大户成本明显下降,例如仅去年一年山东省用户就因此减少电费支出 3 亿多元。但从全国来看,目前能享受直供电的企业只是少数,许多企业仍迟迟分享不到电价改革的红利。

  高物流成本多年来也一直是让国内企业头疼的问题。我国的 GDP 规模略高于美国的一半,但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 GDP 的 18%,是美国(8.5%)的 2 倍多,也就是说创造等值 GDP 时中国企业在物流上的花费是美国的数倍。毫无疑问,物流成本高居不下与高速公路、铁路等垄断行业关系极大。不仅很多高速公路常年收费,铁路运输货物也不能让企业不太放心,被迫依靠公路运输。

  在一些特许经营领域,情况就更恶劣。浙江嘉兴一家电器企业反映,嘉兴当地只有一个废水处理公司,每年最多只能来厂里回收废水两次,企业只好用中转桶把废水堆放在厂区里,严重影响正常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去正规厂处理 “三废” 要“求爷爷、告奶奶”,不跟政府打招呼就挤不进去;而所谓“野处理厂”(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天天打电话要提供服务,价格只是正规厂的一半。至于各类前置性评估、年检的第三方机构,很多企业表示,“与政府部门有合作的评估机构,评估检测通过率高,但价格也高;没有‘背景’的评估机构报价低,但很可能无法一次通过评审。这也是一种垄断,逼得企业多花钱选那些‘红顶中介’”。

安邦咨询:中国改革迫切需要降低制度性成本 - 评论频道 - 和讯网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因为在当代中国的内部,人力流动成本很低,东部的企业其实已经在享受中西部的低人力成本优势了。

想让制造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也容易得很,只要人为的升高这个人力流动成本就可以了,比如启动一个 “大城市排除外地逼法案”,规定外地人不许在大城市企业工作,那么很快企业就跑到中西部去了……

知乎用户 MUMA​ 发表

从中西部工业管理部门的基层行政人员的角度上答一波吧。

——9 月 30 日补充——

看了某些答主的高赞答案,感觉是拿上个世纪的事件来编故事。

去某地设厂被当地村民吃大户?几乎可以认为是编造的。十年前制造业企业落地就普遍工业园区化了。企业不是在农村找块地设厂生产,而是直接入驻工业园。工业园先从农民手中征地,做好三通(有些甚至是五通)一平再卖给企业。企业只和园区管委会打交道,管委会这个地头蛇负责搞定周边治安和配套服务。

大的园区管委会不但有标配的保安队,甚至还配了园区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所以除了少数不在工业园区内的矿业或农产品生产企业会被农民或社会人员打秋风外,制造型的企业在工业园内根本不会遇到任何非政府的暴力问题。

至于落地后被当地政府各部门刁难?难道企业落地之前不考察了解当地同类企业的?当地政府服务水平如何不了解清楚就投几千万来买地建厂?

投资制造业不是花十几万在街边开餐馆。搞小餐馆有可能被政府部门找借口打击,因为各部门有各自不同的指标和压力。但工业园区管委会最大的指标压力是工业产值,整园区内的工厂就是砸管委会的钱袋子。所以进工业园区的企业只有享受福利的力度有大小,几乎没有刻意被整的,因为放纵各部门整企业的园区早办不下去了,而制造类工业企业不进园就几乎没可能拿地。

所以请不要用工业园之外的商业企业,农业企业,餐饮超商 KTV 的模板改个名字就编出一个工业企业的故事。

——原正文——

不说物流成本等这些看得着的原因,只说大家平时不注意的消极政策以及由此造成某些中西部工业招商时对企业造成某些刻板印象的原因。

国家中央层面的政策,对制造业向中西部搬迁并不友好。虽然国家在很多经济政策上鼓励东部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但不要忘记了,我国还有一项基本国策,就是 “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

在这个政策的限制下,中西部那些想发展工业的城市,每年很难从国土部那里拿到工业用地的指标。而想让东部的制造业企业进来,地方政府又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工业生产用地,这让企业如何生产?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卫星侦查技术长足发展,国家国土资源部门几乎每个月都会拿着卫星照片对比,连普通居民违章占地几十平盖房子都会标注出来让地方处理,欺负国土部门山高皇帝远看不见,私自整地开厂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相比之下,东部省份因为开发得早,在国家耕地政策还未收紧的年代,即将大量农田卖给企业作为工业用地。之后即使工业企业倒闭并将厂区转卖,也并不妨碍其他工业企业购买并入驻生产。

这就造成了对中西部城市来说,你企业想过来,我得提前两年打报告,市一级用地指标排一次队,报省级再排一次队,上报国家层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排第三次队,分别和全市各工业园、全身各地级市以及全国各省份竞争下一年度的工业用地指标。拿到工业用地指标可以卖地之后,工业招商部门才会根据指标地块的大小从工业招商项目库里选择几家意向企业进行招商谈判,从中选择条件最好的一家签引进协议并将地皮卖给该企业,如果你的企业不是条件最好的那一家,抱歉,继续排队等着吧。

是故很多高赞答案说中西部基层政府部门办事拖沓,吃拿卡要?

也许部分中西部城市确实有这种问题,但把部分地区出现的现象扩大到整个中西部,然后扣上一个 “穷山恶水出刁民” 的帽子,就过于偏颇了。就好像东三省,也是建国以来的老工业基地了,上个世纪下半叶一直是国内最富裕的地区,现在不也有 “投资不过山海关” 的说法。因此个人觉得更多是中西部工业招商部门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给企业产生的错误印象。

在中西部,企业想买地办厂几乎没有市场,因为当地政府手上也没多余的地卖给企业。因此当企业找当地工业园区表达想在当地买地设厂的意愿,当地的工业招商部门肯定不能直接对企业说对不起你不够资格我现在没地引进你。所以当地的工业招商部门只能找理由拖着你,降低你建厂的时间预期(至少等明年新的工业用地指标下来)。同时,当地的工业部门所有希望在当地买地建厂的企业建立引进项目库,并对项目库里企业做详细的考察,综合考虑企业的产业方向、吸纳就业人数、产值规模、纳税能力,未来十几年发展潜力等一系列指标,进而选出对本地最有利的企业,才会安排其在本地优先买地设厂。这些行为在企业的中层管理和事务操办人员看来,就是当地政府部门犯了拖延症,并且对企业提出很多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的审查项目,而这样折腾了一番企业之后,最后还不帮企业解决生产用地的事情——当然也有部分中西部工业招商部门为了留住企业完成工业招商任务而跳过了很多合法手续先上车,最后发现补不了票反而把自己和引入的企业都坑掉。

而在那几个工业用地过剩的东部省份,企业想买地建厂,几乎是买方市场,找原地块上做不下去的企业买就是了,几乎没当地政府啥额外的事情(比如用地计划审批及环评)。同时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只要有企业愿意将闲置的厂房重新利用起来进行工业生产就是白赚的 GDP。至于新开的厂子是夕阳还是朝阳行业,开一年后亏本跑路还是变身独角兽,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只要每年向中央疾呼我国耕地保护刻不容缓明年用地指标必须减半就能过得美滋滋了(最后这句当然是答主腹黑的假消息)

————PS:现在到中西部投资制造业当地工业部门的大致优先等级————

1、央企(能够自己找国家级的国土资源部门拿到工业用地指标的尤佳)落地;

2、在某行业处于国际前三的企业(在国家重点扶持目录的企业尤佳)落地;

3、省属重点企业(有关系摆平省级国土部门的尤佳)落地;

4、市级重点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地纳税前十的工业企业)扩建;

5、市级规上企业(对当地税收或用工有较大贡献)扩建;

6、在全国某行业处于行业前十的外地企业落地;

7、外地规上企业落地。

至于那些本地或外地没上规的工业企业,只能在当地租厂房进行生产,当地的工业部门根本就不会考虑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等级 4 及其以下的,通常要排队很多年才能进入当地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用地计划内。然而进入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用地计划就高枕无忧了么?图样图森破。工信部门的用地计划,还要面临同级的商务、住建、城建、城投部门的竞争。报给上级的用地指标计划里,工业用地很难超过 20%,大头往往被商业开发用地(建 CBD 和引进大超商)、住宅用地(平息人民对于房价的怨恨)、公共建设用地(公园、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以及混迹在文化设施内的商业设施)、道路建设用地等挤占。

综上,想来中西部投资制造业,并不是一件企业愿意当地政府就能敞开接收落地的事。

——10 月 3 日补充——

看了评论,感觉有些知友并没有了解答主想表达的意思,在此归纳一下:

1、答主的原文回答的是受制于工业用地指标的限制,东部的制造业想向中西部搬迁,很难拿到开设厂区用的工业用地。

2、因为第一点工业用地指标的问题,中西部的工业招商部门从企业角度上看起来比东部效率要低下,显得无事找事的调查也更加多。

3、相比于东部,答主并没有认为中西部的条件对制造业落地更友好,答主只是没有展开说物流成本等其他不利因素而已。实际上,即使是人工成本方面,中西部也不见得有明显优势,因为在中国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高性价比的人力资源更多乐于到东部去打工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在东部用工贵,但在中西部不少地区普遍存在年青工人供应不足(和农村地区年轻人去东部打工造成空巢化同理)。

4、答主反驳了部分高赞答案认为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观点,因为制造业落地的工业园区管委会是一个政府机构,其拥有的秩序维护能力不是那些小商业机构自聘的保安队所能比拟的。

5、确实有部分工业园区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存在招商引资中承诺的某些福利政策和配套设施最终未能落实,但这和让农民、社会人士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打秋风是两码事。比如说大部分工业园和企业都有用工保障条款,但正常能力的工业园是无法采取什么强制手段让工人为园区的企业工作的。然而某些能力强悍的工业园,有能力强制让学校安排学生到园区企业工作——某中部大省刚引进富土康那几年,新闻上频见该省的教育机构否认强制安排学生到电子厂顶岗实习。

6、某些知友所谓的和乡干部勾结背着当地政府在村里拿地设厂的说法,感觉是生活在上个世纪乡镇企业红红火火的年代太久了吧。村民在村里自己整个机械加工作坊对外挂一个 XX 制造厂的名头是有的,但投资几千万的制造企业没这么干的。且不说乡村公路的物流通勤和国土部卫星侦查要求地方政府取缔的问题。一个这种规模投资的厂,拿不到工业用地指标就无法合法的拥有厂区土地,没有合法的土地证,就不能到银行抵押贷款,而制造业这种重资产的行业没有银行的支持就根本开不下去。因此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是否能在工业园里拿到地,是本质上的区别。没地的企业,不但没法帮银行打工,还得帮地主打工。有地的企业,即使自己做不下去,将厂房租出去做包租公,过了十几年再卖给政府做商业开发都可以活得很滋润。

所谓的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甚至非洲。

1、所谓的人工成本优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考量。更多的考量是:当地工人乐于接受加班么?当地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生产工程师么?尤其是有强力工会组织、有强力宗教组织、或者有强力宗族或部落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

2、临海不一定就是物流成本便宜,没有现代化的港口,没有高等级的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算在海边设厂,其物流成本也不见得比重庆低。而很多所谓制造业准备外迁的目的国家,恰好也正是中国 “一带一路” 基建项目的主要落地国,指望中国给他们修桥修路呢。那么问题来了,你猜那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不好呢?

3、关税门槛。感谢特朗普的贸易战给很多不从事进出口和对外贸易的人科普了一下关税的作用。实际上,在弱势的经济体设厂生产外贸工业产品,非常容易被处于强势地位的经济体用关税以及其他技术手段整掉。你去越南设厂辛辛苦苦使产品成本整体降低 10%,川普一句为了保护国内制造业加税 25% 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4、至于去其他国家落户不会被吃拿卡要?对于那些没有强力中央政府约束的国家呵呵哒就好,海关都公然索贿了,还指望当地基层部门收钱会办事?至于守法的西方发达国家,哪个上规模的企业不给当地政客(从县市级议会议员到总统)政治献金助选?不给钱?当地的竞争对手分分钟通过立法合法的挤掉你的生意。

5、其他风险。比如说近日印尼海啸,前几年韩国萨德,再前几年泰国洪水,天灾、人祸、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冲突,都会让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受到很大的打击。只有中美这两个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才能保证在出现天灾人祸以及国家关系剧烈动荡对立时,其国内的制造业仍能依靠已方的国内市场活下去——两国略有不同,中国是将制造业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维持制造业企业的基本生存,美国是将制造业部分分散迁出中国(如尼克在越南泰国印尼开的制鞋制衣厂),这样中美关系恶劣时,至少还能保住中国以外的供应渠道。从这点上看,其制造业的搬迁就不完全是以经济为考量了。三星 15 年的时候将手机整机生产迁至越南,当年三星在中国的销量腰斩,到现在这个全世界销量最高的手机在国内份额跌破 1%,15 年前满大街的三星专柜如今全部消失不见。大国竞争,企业不在两边都有放下足够的利益进行深度利益捆绑,而只选择一边站队的话,很容易就被踢出市场。见

知乎用户 华丽的转身 发表

真的不先问一下,是不是确实是这样呢?

一、以我的经历来看,现在制造业总体的转移方向是由 2 个方向

  1. 是由省内的发达地区向非发达地区转移

比如:

  1. 说珠三角向临近珠三角转移及向江西南部等地转移

2 苏南向苏北一线转移

这个是省政府以指标的形式,下达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在非发达地区集中建产业园的形式实现,做为政绩考核发达地区政府的

2、市场驱动的,向武汉,重庆和郑州的产业转移。

或者发动地区内部的转移: 珠三角内部转移:深圳向东莞惠州佛山转移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讲,你都会发现这 2 个才是主流,而不是去东南亚是主流

二、并不是因为发达地区人力成本高,才去转移出去

虽然中西部和东南亚工资更低,但是并不是转移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环保要求,发达地区需要土地资源及发达地区招不到工人。

除非像家具这种需要大量人手,并且产业链不长的行业,才有转移的需求

对于大部分制造业的来讲,转移省了那点钱还不够运费的钱以及远离供应商和客户造成的损失。

三、中西部真不一定工资低

如果某个工厂,需要大量技工,研发人员及各类管理人才,在中西部开的工资,可能还要比发达地区高。因为要给额外的补偿,专业人才,才愿离开发达地区。

四、东南亚制造的问题

高票答案说的当地人和政府腐败问题,实际上回答这些问题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东南亚,中西部再怎么腐败也是有底线的,而东南亚基本上都是无底线腐败

我一个客户在泰国,进口一个设备,泰国海关公开要钱,才办理入关,明码标价!

开始我客户像在中国那样投诉海关,最后折腾了半年也没有用。

五、东南亚发展制造业问题

  1. 无底线腐败
  2. 当地语言过多,一个工厂招工,都能有几种语言的员工进来
  3. 天气太热,
  4. 南亚洪水多,岛国缺水
  5. 本国市场少,需求也少
  6. 没土地资源,除了越南,泰国和缅甸有点平地以外,其他都是以山为主了。
  7. 汇率不稳定,经常大跳水

总的来讲,东南亚的制造如果能发展起来,早就在 70,80 年代发展起来了,不会等到现在了。

现在搬到东南亚的以 3 个类行业居多

  1. 污染行业
  2. 产业链短,需要工人多,比如说家具行业
  3. 全出口产业

东南亚各国人想要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是必须要会一门外语的,如果不会外语,几乎什么参考资料和技术资料都没有,早 10 年,甚至微软都没有面向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操作系统,所以东南亚各类技术人才十分缺少!东南亚人才很 2 极化,制造来最需要中级人才非常缺,所以东南亚这么多年,中端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实际上现在相当大一批中国人去东南亚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整体性持续减少,所以,中国放弃部分低端产业已成必然了,实际上,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从东南亚进口的越来越多

总的来讲,东南亚各国还是慢慢融入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循环中,中国提供重工,化工和设备,东南亚提供人力,原材料和市场的发展整合中了。

知乎用户 陆铭​ 发表

国际贸易,海运成本低。往中西部搬迁,提升成本。同时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环境也不好。

看到前面有人回答说东部的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和限制东部土地供应有关。劳动成本上升和限制劳动力流动有关。这些政策提前终结了中国产业的成本竞争力。

知乎用户 小山坡 发表

我认识几家工厂主把工厂从河南,湖北这种内陆省搬到广东浙江的,原因很简单,受不了内陆省基层政府吃拿卡要,搬到广东后,工厂多,政府都没闲工夫骚扰小工厂,虽然厂房租金高了很多,但是也还能忍。也不见得搬到国外就很好,我朋友他爹把工厂搬到越南就破产了,东南亚国家腐败有过之无不及,基础设施,工人素质比中国更差。中小工厂往国外搬,如果只是图工人工资低,基本找死,除非是为了靠近客户或者原料产地,或者污染重国内不让搞

知乎用户 Justin Lee 发表

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是:

制造业企业有向外国搬迁的,也有向中西部搬迁的,两者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企业。

简单举例分类说明下就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类:市场在美国的制造型企业,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战的时候,特朗普宣布所有从中国的部分商品要加收 15% 到 25% 不等的关税,对于利润低于 15%、市场又在美国的企业来说,如果还留在中国境内,不管你转移到哪儿,进入美国的关税都少不了,只能等着亏钱,所以必须转移到国外去。

第二类:市场在美国,但利润比 25% 的关税要高,这样的企业,虽然特朗普加关税导致利润下降,但如果利润还能跑赢通胀,那在中国投资还是有利可图的。

毕竟如果转移到海外,未必能找到中国这样受过高职教育的高素质工人,折腾半天利润还不如继续中国,那当然会选择继续留在国内。

最多就是出于成本考虑,把工厂从低价、租金比较高的深圳、搬到旁边的东莞,或者从上海搬到苏北、合肥这样。

总而言之,市场在美国的企业,在中国现有的国内交通条件下,不管怎么搬迁,都需要尽量靠近东南沿海的;或者搬到国外的沿海城市,不可能深入内陆上千里——因为他的原材料和商品都需要通过港口出去,离港口太远交通成本就太高了。

第三类:主要市场在欧洲的企业,很多选择跑到重庆、成都去了,之所以能去,是因为成渝两地打通了前往欧洲的火车通道和航空通道,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对于产品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企业,通过铁路和航空运输耗材和商品虽然价格比海运高了很多,但速度也快了好几倍,这样可以通过加快回款提高利润,和在沿海城市建厂打个七七八八。

第四类:类似纺织、蚊香、廉价服装这种,不管他的市场在哪儿,因为利润比较低,所以他们唯一关心的,只是商品采购国的关税能否被迁出该国所降低的成本覆盖,如果能,就迁出该国;如果不能,就留在该国。

比如一个纺织厂,消费市场就是中国,如果搬到越南,商品进入中国需要交关税,但因为越南土地更便宜、人工更便宜,所以把工厂搬到越南节省的钱 - 运费 - 进入中国的关税,依然比留在中国中国生产多赚很多钱,但当然是搬到越南划算了。

总结下就是:

企业搬迁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搬到哪儿利润最高!!

再分解下就是三大方面的问题:

1、东西卖到哪儿(美国、欧洲、中国?根据他们国家的商品进口关税政策,放在国内和国外哪个更划算?);

3、东西在哪儿生产成本低(工人综合工资、和当地政府打交道需要交的钱、土地、厂房、设备的采购成本、当地的生产效率);

3、选择 A 地和 B 地哪个运费高(包括物资进来和商品出去的运输成本两方面,海运、陆运、空运?)。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考虑,选出最适合去落地的地方,如果上海划算就上海,合肥划算就合肥,拉萨划算就拉萨,越南划算就越南。

这就是资本选择工厂到底搬到哪儿的逻辑。

【回复】1、“你在空口说白话,说了白天也没说哪个企业搬到重庆成都了!”

——这个不用我回答,黄奇帆写过一本书,叫《结构性改革》:

他在书里讲了三个故事:

故事一。2008 年,内陆地区尚不存在电子产业,因为把零部件、原材料从沿海运到内陆一般要历经 2000 千米,需要付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地处内陆的重庆要发展电子产品,就要把零部件、原材料本地化,实现企业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一体化。于是重庆承诺惠普董事长,如果对方把 3000 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转移到重庆,就保证两年内在对方厂址的 1 小时路程之内配套 1000 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产业链集群。转过头来,重庆又承诺给富士康 1000 万台惠普电脑的整机生产订单,前提是富士康将对应数量的零部件厂商引进重庆。事实上,零部件企业只要到了重庆,不仅可以完成 1000 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而且可以为更多生产企业服务。两年内,重庆达成了当时承诺的目标,拥有了 1000 多家电脑零部件厂商,并相继吸引了除惠普外其他六七家世界知名品牌的电脑厂商,每年生产 6000 万台电脑,多年保持产量稳定,占全球电脑生产总量的 1/3。重庆成功打造了一整条齐全的产业链,相应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品牌商和产业链相互配合,中心零部件企业和供应链纽带无缝对接,成为一大核心竞争力。

故事二。重庆每年生产 6000 万台电脑、2 亿部手机,需要大量的液晶面板。而当时京东方的技术世界领先,市场前景广阔,但缺乏资金。重庆承诺帮助其筹集资金。京东方定向增发 100 亿股股票,每股 2 元多,由重庆企业买入,实现了 200 亿元投资,再向银行贷款 140 亿元,共计筹资 340 亿元。由于企业效益好、利润高,京东方的股票由最初的每股 2 元多涨到了每股 4.5 元,最高的时候甚至到了每股 6 元。在其股价为 4.5 元时,重庆企业将 100 亿股卖出,收回了 200 亿元,另外的 250 亿元并未被市政府征用,而是继续投资京东方,用于研发第六代柔性液晶面板。

故事三。“渝新欧”国际运输通道,满足了内陆几千万台产品市场对北美(30%)、亚洲(30%)和欧洲(40%)的分销,大大节省了时间与物流成本。如果产品在重庆生产后运到上海、广东等地,再通过船舶运到欧洲,一方面耗时需两个月,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也很高,至少增加了 2000 千米内陆到沿海的距离。这条 “渝新欧” 国际联运大通道同时解决了三大难题:一是六七个国家的海关一体化;二是各个国家铁路部门运行统一编制的时刻表;三是敲定铁路运费价格,压低运输成本。2011 年铁路价格是一个集装箱每千米 1 美元,现在降到了每千米 0.5 美元,12000 千米距离只需要 6000 美元运费。如果一个集装箱里面的货物价值足够高,“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的 6000 美元运费就是经济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愿意用铁路进行运输。

2、“搜了一下,成都的欧洲列车也还是绕道西北的,毕竟喜马拉雅山脉,为啥不更把产业搬到西安兰州?而且中欧一直有列车到西安,这块路线是成熟的,针对欧洲市场的企业部署在西安也是不错的选择?”

——是啊,如果单独说中欧列车,西安兰州都有更优势的条件,可当重庆没有机遇创造机遇时,你们看看那几年陕西、甘肃都在搞啥飞机:

陕西的较量:赵正永和他的白手套们

甘肃官场现形记:王三运的黑金帝国

一个地方和一个国家一样,经济发展是有窗口期的,该作为的时候官场烂得没法做法,窗口一关闭,想再发展就得等下一波机会了。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高赞都是瞎扯的……

神一般的

蒋小坏 : 愚蠢和贪婪
概率游戏 :制度成本太高
屠钻 : 鄙视制造业

—————————

-18-09-26 -

关税成本也是问题,还有政治稳定性啊…… 之类 BALABALA 一大堆的

提前说,这个不是我无视啊。怕被误解在这里说下。

-18-09-25 -

1. 移到外国的还不是很多,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还不是很高

但是人力成本会持续增长的,迁移的(包括本国的制造业)也会越来越多的

2. 另外,人力成本、环境成本、土地成本,是会越来越高的,不以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保要实缴、环保要求更高,都是趋势,别想着 妄图螳臂当车

3. 肯定还是有往内陆迁的制造业的,不会都迁到国外的。

—————————

为啥不向 中西部搬迁:

1. 东部工厂里的工人都是本地人 ?

2. 陆运比水运方便了?

——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拉扯到制度上去…… 这是多蛋疼。

人力成本上升,把工厂搬迁到中西部能解决吗?

甘肃人 在广东 3000 不干的工作,回甘肃 2000 就会干了? 想啥呢?

而相反,把工厂搬到中西部,多增加的运输成本怎么解决?

靠着海边和港口,我原材料和产品都好运输,

我工厂放宁夏去,怎么运输? 每公里 · 吨 得多少钱?

——————————————————————————

帮企业降成本,人民日报这样做……– 传媒 – 人民网

有人提了 人民日报的《帮企业降成本》…… 这个挺好的,制度成本确实高。

但是和本问题的, 制造业为何向外国搬迁,关系不大

而且 人民日报也不仅仅报道了制度成本,怎么不提一下?

5 月 9 日 :这些成本最该降!——对两省四市五十三家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调查
5 月 16 日 : 别让垄断加重企业负担——对两省四市 53 家企业垄断性成本的调查
5 月 23 日 : “钱紧”“钱贵” 现象依然存在——对两省四市 53 家企业融资成本的调查
5 月 30 日 : 用工成本,想降难降最纠结——对两省四市 53 家企业用工成本的调查
6 月 6 日 : 创新过程中仍有不合理成本——对两省四市 53 家企业创新成本的调查

——————————————————————————

东南亚 公务员的贪腐 和 底层人民的 “愚蠢和贪婪”

绝对只比 中国的中西部 更甚 , 而不会更好。

这东西不是说,我们是中国我们就弱的,人家是民选就好的。

——信这个,还不如信田园牧歌——

这东西只和 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有关。

穷、生产力弱(有些 “富国” 生产力也弱),就是会如此,有什么例外的,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这个题目陷阱很多。

第一,大量企业正在向中西部搬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看你对中西部怎么定义的,如果非要把日喀则和喀什定义为中西部,那可能少一点。

以重庆为例,十年来,建设了数十个产业园,涵盖石油化工、饮料食品、汽车配件等领域。

像贵州、宁夏等电力充沛的区域,大量的内外资互联网企业,去建设数据中心。

第二,向国外搬迁的制造业,以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制造为主。

以印度富士康为例,为了降低成本,富士康筹建了印度公司。疫情期间的表现就不提了,我们说一下疫情之前。

印度的人工成本确实低,但物流成本高(高赞里提到中国物流成本高,纯属 ****)啊,高到什么程度?中国的苹果富士康工厂,能在 24 小时内收到任意苹果配件提供商的配件。印度呢?按周算,并且相当一部分配件还需要从中国空运。

更搞笑的是,苹果当地负责人,最忙的事不是整合苹果供应链,而是想办法解决工人的吃水问题。

对于制造业来说,工资只是成本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有配套的高速公路、铁路、税收优惠、土地、水电、政策的延续性等等。

什么企业搬到外国了?

纯依靠工人手工和简单生产线的行业,说难听点,就是最低端的血汗工厂。这类企业在中国改革开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民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的是高端制造业,更高的技术壁垒,更多的利润,更多的员工收入。

比如耐克的代工厂,现在市场价 1000 块以下的耐克,基本上都是越南产的。这种几乎不投入固定资产,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大作坊式生产,最多给员工开 3000 块钱工资的低端制造业,留着干什么?

第三,中国制造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成什么样了?

以格力为例,年报显示,公司的生产人员正在以不低的速度下降。

是产能下降了吗?

不是,是工业机器人的普及。

以美的为例,公司并购了库卡机器人,在顺德成立了工业机器人工业园。

和题主相反的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正在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

不难发现,从供给侧改革开始,中国正在从政策上挤压高污染的低端制造业的生存空间,鼓励高端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

第三,只有产业升级才能拯救内卷

为什么现在出现了躺平、内卷的现象?

正是因为产业升级不够快。

长期从事低端产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利润,也没有动力进行研发,技术人员的收入也就迟迟上不去。

产品没有竞争力,只能靠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员工收入无法增长,靠透支身体 996 加班来赚取微薄的工资。

为什么国外能够一天八小时摸鱼还可以吃着炸鸡?

因为它们早早完成了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垄断,把沙子卖到金子的价格。

然后用美元收割全世界。

我们怎么办?

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产业升级,坚持不断的攻破各个行业的技术难关,继续扩大内外双循环,把它们的技术垄断都踩在脚下,维持合理的行业利润,提高产业利润,进而提高全民收入。

多少的行业利润是合理的?

根据我对上市公司的分析,以华为、运营商推动的 5G 产业链为例,大多数毛利率在 30%-40% 之间,企业有动力持续投入研发,提高技术人员的收入。假如所有制造业通过产业升级,都达到这个毛利率水平,中国根除内卷,指日可待。

2019 年以来,国家层面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对研发支出进行加计扣除,而研发支出,绝大部分是研发人员工资,从政策层面,技术人员的收入受到了保护。

**这里补充一点,你永远想不到知乎的杠精抬杠的角度。**评论区就裁员问题和我抬起了杠,裁掉的员工去了哪里?这里有两个方向,一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现在新增人口新增劳动力是越来越少的,之前我在其他文章里提醒企业经营者,未来你必须把人工成本作为最重要的企业经营成本,否则很快你连人都招不到;二是现在随着内需的增加,新增加的企业也是越来越多的,可以吸纳更多员工。未来抢人是常态,这几年,很多城市已经开启了抢人模式,很快就轮到企业了。

第四,资本是聪明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只有 9.2% 的日本企业表示正在或考虑将产能迁出中国,该数据创下 5 年来最低水平。

西班牙《加利西亚之声报》报道称,西班牙众多跨国公司高管表示,在华业务的增长是公司 2020 年营收的重要支撑。

CNN 观察到,2020 年美国 FDI 下降 49%,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这表明 “一些外企正在放弃对美国的投资,转而在中国押下重注”。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70 年了。

资本从没有相信过中国政府。

当年他们为什么来?靠的是 300% 的利润。

现在没有那么高的利润了,

一个社会主义政府…

呵呵。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说改革开放了,

资本态度不友好是他们的问题了。

然而,资本比你敏感多了。

剩下的不讲了。

知乎用户 马泽依 发表

因为制造业是一个苦逼的行业 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按照富士康的经验 某个环节如果成本降低百分之一 最终利润可能增长 100%

中西部只是工资便宜 制造 iPhone 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还可以

廉价的产品搬过去 加上运输成本 就亏本了(我国运输成本高 并不是人力成本造成的 而是过路费高油价高税收高)

知乎用户 Qiu Mohyee 发表

中国制造业的大缺点? 成本上浮呀。

制造业往外国搬迁的大方向,是往东南亚搬迁,为什么呢?因为便宜。东南亚有两大便宜,人力便宜和交通便宜。

东南亚人力多便宜?我家请的缅甸女佣,读过大专,有带孩子的经验,会说中英文,一个月只休息四天,每天早 6 点晚 10 点待吩咐,每个月工资我给(折 rmb)3000+。没有做女佣的经验的话,只要给(折 rmb)2000+。她之前在缅甸的厂里做过工人,因为收入不好,才出来做女佣的。

交通便宜,体现在东南亚有着大片的海域,大海就是远距离运输上天然的公路。这条大公路装载量大,自然灾害少,还不用维护,还不交过路费,比在中国中西部地区钻山洞便宜多了。制造业的产品,毕竟还是要往外运出去的,不可能只依赖本国市场,即使是东南亚,制造业也是沿着港口分布的。中国的话,本来就有不少原料是从外国进口的了,没有理由跑大老远在中西部加工以后再送回沿海港口运出去。

知乎用户 霍华德​​ 发表

中国制造业以前最大的问题在于:

企业基因,或者简单说,创始人的类型

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制造业企业:

福特汽车:创始人福特,发明流水线

通用电气:创始人爱迪生,发明电灯

AT&T:创始人贝尔,发明电话

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发明集成电路

还有更多的例子,不一一赘述了,但我们能发现国外制造业企业很多创始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依靠创新创业成功。创始人是搞研发的出身,所以在这些企业里,会非常的重视研发,哪怕研发是烧钱的,在公司也有很重的话语权。创始人靠创新成功,那么他就会坚信企业要发展下去,一样要依靠创新。

而中国制造业之前的创始人大多泥腿子出身,靠着跑销售,买设备,雇工人,来料加工起家。创始人是销售出身,就会非常重视销售,而技术人员只能靠边站。公司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销售、市场、营销、财务。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联想,最早靠组装电脑起家,二十年后还在组装电脑。这不是联想不想创新,而是他的企业基因就决定了技术在企业里不会受重视,技术人员不会有话语权。

说这么多,简而言之就是 “技工贸” 还是 “贸工技” 的问题,而之前的中国制造业里大多是 “贸工技” 胜出。

而如今,我觉得制造业已经开始慢慢不一样了,看看最近几年成功的制造业创始人:

大疆:创始人汪涛,纯 geek 工程师出身

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中科院研究员

技术出身的制造业创始人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基因里就看重创新创造,中国的制造业也会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冯利波 发表

简单来说一个产品木门,制造木门的原材料都是进口的(国内禁伐),制造好的木门都卖往国外。三个货柜的材料做一个货柜的木门。如果工厂在中西部,假设是成都,从深圳盐田港到成都一个货柜运费 12000 元,不算海运费(海运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和杂费。如果工厂开在深圳,一个货柜的成品会节约 4 万 8 千元的成本,一个货柜能装 800 片木门,一片木门成本节约 60 元。而一扇木门的人工也就是 30 元,如果将工厂搬迁到中西部,那怕哪里的工人不要工资,产品的成本也远高于沿海工厂。

知乎用户 猿某人​ 发表

物流啊,童靴们!

你看,材料和成品量不多,价值高,可以空运的,西部可以有。

等等等灯……

当地消费的,可以有,比如各种建材,八一钢厂

但卖全世界的大路货,配件可能还从国外运来的,这个在西部就有点尴尬了。

其实吧,工厂不过去,但人可以过去。

所以有民工潮。

但工厂不过去,税就没有。

霍尔果斯咋那么多影视公司?

税啊,总部注册在哪,税交在哪。但霍尔果斯~~~

跑题了,那不是制造业!

制造业需要物流!

换个思路,如果西部地区的厂生产满足本地需求后,还可以就近供应其他国家,那设厂就值得了。

好吧,一带一路就这个意思。

新疆周边不少国家呢,但跨境交通

图中这地方海拔 4200 多,图中中部偏上一点的白色小块就是国门,我开车 6000 多公里过来,最后 3 公里不让去。对面是巴基斯坦,中方路况尚可,对面不清楚。

靠这个路能运多少东西,成本呢?

水运成本还是低啊。

关键是目的地换了关系不大,卖非洲还是美洲,也差不了许多,港口还是那个港口。

陆运呢?

比如,修个工厂靠着巴基斯坦,就近销售。

突然有一天巴方需求不大了,或者主要市场改为其他国家了,咋整?

本文配图版权属于作者,实地亲自拍摄。

知乎用户 caterpillar​ 发表

不知道哪个国家最近几年的增长能赶上苏北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呢?

赶不上,你凭什么说没转移?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我不太赞成这种说法。

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这几年中西部省份的 gdp 增长率,江西、安徽、重庆、贵州、云南这些中西部省份的增长率远高于其他省份,我理解这正是制造业向中部省份的结果。

以我老家江西为例,这几年 gdp 增长都在 9% 以上,外出打工的人明显减少(以前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县城周边工厂明显增加,县城面积扩大数倍,交通拥堵是常态,开始出现大型综合的购物休闲商场。上次回家同学相聚,竟然能在路边找到很有情调的咖啡店。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在老家混的同学有在乡里的,说现在想牵过来的厂子,投资千万以下的乡里面领导基本不出面接待,自己找部门办手续。

我感觉,这一轮发展浪潮该轮到我们中部了!

知乎用户 huang liu 发表

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物流成本问题,而更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发展以出口为主的态势。本文希望找到一个解决目前的物流困境的办法。

中国的产业布局,从资源配置来说真的是很不合理的,中国的石油煤炭棉花原材料产地和制造业集中的浙江广东等地距离太远了运过去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一吨煤,在内蒙可能只要 250 元,到了浙江要 500 以上,到了广东要 700 了,这样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进口煤炭都比国内便宜,更别说国内的国企煤炭石油还有高速等等依附了多么巨大的那种就业压力雁过拔毛的感觉。在计划经济年代或许可以用行政手段去分布产业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是肯定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到,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制造业基地跟原材料产地隔得很远,可能海运海外煤炭都比国内的便宜。

这样造成巨大的问题就是,从出口来说,沿海肯定是物流成本最低的,内地的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其实就算低,也不能抵消这个这个巨大的物流成本的优势。一个柜子从重庆到上海,现在起码要 500 到一千美元,这个真的可以说会打消很多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即使电价便宜气价便宜也没用的,所以迁往内陆地区肯定不如在东南亚的沿海的利润来的高。毕竟东南亚也是沿海的不是。

“从去年开始,每吨货每公里运费 2 分钱。” 重庆市水路运输协会郭秘书长对价格表示无奈。“刚解放时航运价格是每吨货物每公里 8 分钱,现在,数十年过去了,运价是每吨货物每公里 2 分。”

大家看,即使是最便宜的时候,水运企业都亏损了,到上海一吨也要 60 多,7,8 天,而一个柜子至少要上两千元,这个物流成本对制造业很致命的

看看越南柬埔寨之类,其实离海边很近,制造业基本很容易就海运出口了。

目前内陆地区的制造业,很多其实都是那些对物流成本不敏感的单位重量价格比较贵的东西,或者是那种对能源要求很高的密集型产业,比如说,重庆的汽车产业,河南的钢铁化工产业,湖南的机械产业,新疆的电解铝产业,因为新疆煤炭很便宜,所以电解铝需要的大量电力可以在新疆大规模得到应用,即使新疆运出来也是非常便宜的。

自 2008 年以来,新疆新增煤炭资源储量已在 4500 亿吨以上,资源总量预测约为 2.2 万亿吨,占全国的 40%,居全国之冠,新疆家底十分丰厚。

到 2013 年,新疆规划的电解铝产能为 1555 万吨,接近全国产能的一半以上。去年,国家对电解铝进行产能调控。新疆按照国家调控要求,将在建、投产的电解铝企业 (包括兵团) 由原来的 11 家压缩为 8 家,产能压缩到 655 万吨。到 2013 年底,新疆电解铝建成产能已达 453 万吨,产量达 248 万吨。2014 年一季度, 新疆电解铝产能达 643 万吨,基本接近新疆产能调控目标数 655 万吨。可以说,新疆电解铝用了不到 4 年时间,走完中国电解铝发展的 50 多年里程。新疆铝产量从八十年代的 1500 吨一跃提升了 4286 倍。根据当前在疆的 8 家企业生产和建设态势了解、分析来看,尽管进行产能调控,但到 2015 年,新疆电解铝产能仍将超过 800 万吨,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重庆港口大量的待运输的汽车

这个其实也跟欧洲差不多,欧洲的核心制造业其实也不在海边,欧洲核心的最富裕的地方,都在德国中南部,比如沃尔夫斯堡巴伐利亚,意大利北部的都灵米兰等地,法国内陆的里昂,图卢兹,瑞士奥地利等地。因为物品利润所在,而且技术门槛很高,不是你随便拼物流成本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国内的比如重庆汽车,湖南机械这些,重工业门槛都是很高的,别的地方不好取代,物流成本价值也根本不明显。

可以看到,欧洲越靠近阿尔卑斯山的内陆地区越发达,欧洲完善的水运和铁路网络消弭了物流成本差距

也就是说,目前的状态下,中国能向西部转移的那些对能源原材料要求很高的产业,已经转移了,那些中西部的重工业浙江广东本来就没有,本来就谈不上什么转移。广东浙江本来就是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的是快捷物流,这点其实美国也一样,很多中国制造业,需要廉价天然气和棉花的,其实也早就转移到美国了。

美国天然气每立方相当于 7 毛钱人民币,中国卖 2 块 2,这还是政府对我很优惠的前提下;电价,美国 3 毛钱左右,中国 6 毛多;高速公路,美国不收费,中国过路费一吨 5 毛钱。

西部地区地区的优势本质就是资源便宜,但是物流成本糟糕,如果西部地区物流可以改善,那么迁移到东南亚和美国的制造业,也就可以改变这个态势了。

怎么办?我认为应该有两个办法。

1,扩大国内市场,东部制造业成本低是出口的成本低,但是如果市场都在国内,可能中部地区才是物流成本最低。历史上河南,湖北,就曾经是中国各方流通的枢纽。中国以前靠出口发展,现在的大量发展其实依靠国内市场的已经很多了,现在贸易战开打未来扩大国内消费已经属于必然,当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市场远超海外市场的时候,那么自然中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就会低了很多了。

河南在中国的中部地理位置,联通各省,这个优势武汉也有,在古代都是中国各地流通的中心地区。

2,打开大陆上的一带一路的物流渠道, 中国市场毕竟只有 14 亿人,全球的几十亿人的市场是不能随便放弃的,所以物流成本很重要

a. 哈萨克斯坦的欧亚运河构想

 http://en.wikipedia.org/wiki/Eurasia_Canal

  早在 2007 年,哈萨克总统在里海沿岸峰会上提出了修建‘欧亚运河’的提议,并立即获得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强烈支持。关于欧亚运河,目前主要有两个方案。俄罗斯方面倾向的方案是扩建现有的伏尔加 - 顿河运河;而哈萨克斯坦的建议则是建一条横跨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欧亚运河。专家估计,不论是俄罗斯方案还是哈萨克斯坦方案,欧亚运河的耗资都将在 50 亿美元以上。

  而哈萨克斯坦是内陆国家,如果一旦通了这条运河,那他就变成海洋国家,所以动力很足。而我经过测算,发现这条运河如果贯通,整个西部地区到欧洲和美国的运费都会低于东部沿海!!!

  哈萨克斯坦在里海有两个港口,一个是阿克套,一个是阿特劳,都是里海沿岸的铁路枢纽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重庆,西安,等西部地区的货运,运到这两个港口,然后转运从里海到黑海,进入地中海再去欧洲,我发现这样会比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低!!

b. 西部地区铁路运到哈萨克港口阿克套通过欧亚运河到欧洲港口的运输成本和东部比较

目前的欧洲大陆桥新丝绸之路渝新欧是从重庆直接开到欧洲的

我在想,能不能从哈萨克斯坦到里海航运出去呢?铁路运到阿克套,然后上船

我们先来测算一下,从阿克套到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的距离,从阿克套,海运通过欧亚运河到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过直布罗陀到大西洋,再到鹿特丹

通过谷歌地图计算,大概是 7600 公里左右,就算 8000 公里吧,通过海运可以查到,上海宁波到鹿特丹的航程是 10470 海里,合公里是 19400 公里,换言之,从阿克套到鹿特丹要少 11400 公里。

那么我们要查的就是,从乌鲁木齐,重庆等地到阿克套的距离这些地方的铁路运输比起 11400 公里的海运来说究竟哪个运费高。

通过查询可得,从中国哈萨克边境的阿拉山口到阿克套港,大概是 2400 公里铁路,而从阿拉山口到乌鲁木齐距离是 475 公里,到兰州是 2250 公里,那么加上兰渝铁路通车的 820 公里,就 3050 公里,总共从重庆到阿克套是 5500 公里。

  大底上,铁路的运输成本是海运的 3 倍。那么从乌鲁木齐,到阿克套的运输成本,就已经低于东部沿海了。河西走廊的哈密,嘉峪关张掖等地的成本也会低于东部的物流成本。11400 公里的海运,对于集装箱大船,22 节的航速一天走 800 公里的话,集装箱一天算 50 美元的话,大概是 14 天,700 美元。而 5500 公里的铁路,按最新的铁路集装箱运价,大概是 950 到 1000 美元。稍微高了 250 到 300 美元。

  但是请注意,东部地区的货物不是直接到港口的,是要靠高速公路运到宁波的,一个柜就得几百美元的运费,比如东莞到深圳,义乌到宁波,这样算下来,其实和重庆是差不多的。更重要的,11400 公里的海运需要 10 几天,而铁路 5500 公里可能几天就到了,这中间省下的时间成本,在现代社会其实是利益非常大的。

  再计算下,其实成都,西安,郑州离阿拉山口的距离都比重庆要近!所以,这样一来,不光是新疆,西部的重庆,成都,西安,郑州,兰州的物流成本都会低于东部沿海!

  c,可能的多瑙河伏尔加河航线。

  其实航线来说,从阿克套还不见得要走欧亚运河到地中海,伏尔加河天然就是一条大运河,苏联时代挖掘了大量的运河,伏尔加河号称是五海通航,联通了里海和波罗的海。从阿克套装船,从伏尔加河河运直上,从河口的阿斯特拉罕到圣彼得堡,就进入了波罗的海.。距离只有 4000 来公里,比起走地中海绕欧洲大陆过基尔运河到波罗的海,差不多省了 3 分之二的距离,就算河运的吨位低运费贵,我的测算,也不会超过一倍。所以从这条水运路线去俄罗斯城市,包括波罗的海的芬兰立陶宛国家,成本低很多,又是一条便捷的大通道。

  这条路线其实古代就有,瓦良格人就靠伏尔加河在里海中亚和北欧之间贩卖琥珀和奴隶。当然这条路线冬天会结冰,河流上修建的水坝太多,会有一些限制。这是路线的显示

http://en.wikipedia.org/wiki/Volga_trade_route

 而即使通过了欧亚运河进入了黑海,也不见得要进入地中海去绕欧洲,直接从罗马尼亚的康斯坦茨港上船,通过多瑙河航运到德国巴伐利亚州。多瑙河航运运作多年非常成熟,国际河流航运发达。距离只有 2400 公里,比起进入地中海绕欧洲的,快 6000 公里,又缩短了不止一倍。而且德国的经济中心都在南部的巴伐利亚,黑森州,还能辐射到奥地利,瑞士,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一大堆国家。成本缩减的同时,还扩大了经济的辐射面。

  鹿特丹安特卫普港口之所以兴起,其实就是莱茵河的航运需要他转运,而如果大量货物是从多瑙河运输到德国,其实物流成本更低,而多瑙河和莱茵河本身就是在德国靠联通的。完全可以有大量的货物。

这是从里海到黑海,再到多瑙河运输到欧洲腹地的物流路线演示

  d,西部地区铁路运到哈萨克港口阿克套通过欧亚运河到美东港口的运输成本和东部比较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对西部城市到欧洲的距离已经有一个概念了,那么再来,和美国的运输成本相比又如何呢?
  通过查询可知道,从上海到纽约是 10570 海里,也就是 19600 公里。这是过太平洋,巴拿马运河到纽约的距离。而由于太平洋的大浪,很多船只也是走印度洋苏伊士运河航线去美东的。那么,走欧亚运河的成本是不是又低呢?

  我们来计算从阿克套过欧亚运河到纽约的距离,从阿克套,过欧亚运河,到黑海,到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到纽约。

 大概是 10900 公里,换言之,多了 9600 公里。9600 公里的距离,一天海船 800 公里,那就是 12 天,600 美元。重庆到阿克套 5500 公里的铁路,按最新的运价,1.1 元每箱公里。大概是 950 到 1000 美元。稍微高了 350 到 400 美元。

  但是请注意,东部地区的货物不是直接到港口的,是要靠高速公路运到宁波的,一个柜就得几百美元的运费,比如东莞到深圳,义乌到宁波,这样算下来,其实和重庆是差不多的。更重要的,9600 公里的海运需要 10 几天,而铁路 5500 公里可能几天就到了,这中间省下的十几天的时间成本,在现代社会其实是利益非常大的。而且北大平洋风高浪急,很多船通过这一地区都很艰难,而走里海黑海地中海可以说是风平浪静,省下成本不少。这多出去的 300 美元,其实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乌鲁木齐,到兰州一线的河西走廊的城市,到美东的物流成本是肯定低于东部沿海城市的。这条运河的意义,已经显现了!

  e,伊朗,波斯湾地区通过欧亚运河运输石油天然气到欧美的运输成本比较

  波斯湾是世界石油的宝库,但是从波斯湾的石油,运输到欧美,必须过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苏伊士运河地区,非常的不稳定,而且饶了圈子。如果从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走欧亚运河到黑海到地中海运输到欧美,可以缩短距离 2000 公里左右。

 你可以明显的看到北部航线比南部航线短得多,而且避开了几个危险的不稳定地区, 比如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等。大量的波斯湾石油如果走北线,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会是地震级的,大大加强了石油安全。

  f, 海运避开马六甲,亚丁湾,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等不稳定地区的战略收益,避开北太平洋大浪区的安全收益

  走铁路的欧亚运河路线,其实避开了马六甲,亚丁湾,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等不稳定地区,这个首先就省下了保险费。其次是加强了贸易的稳定性。

  而走美东航线的避开了北大平洋的大浪区,北太平洋的浪经常的 5 米以上,对船舶威胁很大,容易丢货,也影响航速。如果走这条路,就会安全很多。

  这条运河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g,运河挖掘的难点,成本效益估计,地缘影响,替代方案

  对于工程来说,没有能难倒中国工人的运河。欧亚运河的位置,有库奇马盆地,地势很低,正好挖掘运河。黑海高于里海 20 米左右,需要船闸来运输。长度测算大概是 600 公里,按苏伊士运河的标准,300 米宽,25 米深,一公里就算 2 亿人民币,200 亿美元拿下工程,对于中国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中国基建国力强大,完全可以拿下来。黑海高于里海 20 米左右,需要船闸来运输。
  200 亿美元每年 2% 的利息,4 亿美元,一年只需要 4 亿美元加 2 亿管理费,6 亿美元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这个比起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接近百亿美元收益完全不能比。欧亚,亚洲美东航线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几乎完全不用担心货源问题。就按照巴拿马运河收费标准,一吨一美元,一个集装箱 50 美元,每年里海国家的石油,中国的货物,6 亿美元随便轻松就收回。
  还有问题在于,这是俄罗斯的领土,俄罗斯对中国有戒心,其次这属于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不稳定,很多分裂势力和恐怖分子活动。还需要俄罗斯进一步研究,另外俄罗斯对环保很重视,生怕生态问题。运河里是淡水还是咸水,也需要好好考虑。
  h,上合组织内部俄罗斯哈萨克伊朗土耳其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基础和挖掘运河的利益分配

  感谢历史给我们开拓了良好的西部政治格局,上合组织维系了整个中亚的稳定,沿途的俄罗斯,哈萨克,伊朗,土耳其跟中国都是友好国家。在上合组织内部完全可以做这个事情。中国提供贷款和机械,各国一起出劳工。
  哈萨克是最重要的国家,他对成为一个沿海国家非常的渴望,如果开拓运河。而中国的货运铁路通过哈萨克转运海洋,那就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部通道,那可以想象哈萨克是对这个望眼欲穿了。伊朗,土库曼,阿塞拜疆等国也非常渴望这个运河。
  俄罗斯对这个运河是会损失一些利益的,现在俄罗斯仗着里海不通航,大量的哈萨克土库曼的油气通过俄罗斯转手卖高价,一旦通航则利益失去。开挖这个运河,如何平衡俄罗斯的利益是个难点。

  丝绸之路的兴起是因为张骞开拓西域,衰落是因为大航海。人类历史的规律,有商路就有繁荣。商路在哪里繁荣就在那里。新时代中国掌握了高铁和机械基建这两个法宝不用好了来突破丝绸之路的瓶颈,那实在是可惜了。等到这个新丝绸之路打开了,人类真正就进入黄金时代了,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共建和平繁荣,互相文化交流友好的情况就会重现了,中国中西部也会像历史一样迎来他的复兴。

知乎用户 失路翁 发表

说大数据切身体会不强,因而还是举小例子。而我很喜欢我的家乡,所以就以我的家乡为例来探讨西部制造业转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安岳:地处四川,间于渝蓉,区位不差;县辖 150 余万人口,排名全国第 14 位,属人口大县,劳动力充足;拥有经济作物——柠檬以及旅游资源——石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处);交通发达,拥有国道 319、国道 247 及内遂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资安潼广高速公路,使安岳处于成都、重庆 1 小时经济圈;水资源充分同时还有油气资源储备甚至连教育(安岳有职业中专,能够培养制造业工人)都可以说位于四川县级单位前列。

全国人口超百万的大县排名,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

按理而言,拥有如上地理和人文资源,安岳经济应该不差,至少发展第二产业的潜力是有的。然而与同等人口量级的县相比,安岳却是做得较差的。如同在四川且区位相似的仁寿县(经济发展 - 仁寿县人民政府),2019 年该县 GDP 为 441.8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19.3 : 36.4 : 44.3,而安岳 GDP 仅为 252.3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6.1 : 22.4 : 51.5。可以看出,安岳县三产比例是极度失衡的,农业和服贸消费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相反,仁寿第二产业创造的价值几乎是第一产业的两倍,这就导致了两者整体经济质的差异。其中原因就在于安岳这种西部县城是无法自主培育除农业深加工企业以外的工业企业的,而仁寿太靠近成都,从而能够吸纳成都的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入驻。这也侧面应证了 “成渝经济区” 以前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双方经济融合并不到位,甚至可以说是 “互抢生意”,这样拥有“成渝中心” 的身份反成掣肘,甚至在地图上处于成渝中心地带的资中、遂宁甚至南充等县市,也普遍发展不如更靠近成都或者重庆的县市。因此假如缺乏新的制造业转移进入西部地区,仅靠几个明星城市带动经济发展,或许会适得其反,使各明星城市成为经济孤岛。

另一方面,安岳《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 年,全县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达 52.5 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岗位供给能力,使得安岳县仅发挥出了人口优势中的消费能力,将劳动力优势拱手让人,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产业空心化也带来高房价和低收入的不平衡(在县城买得起房的不在县城工作,在县城工作的在县城买不起房),如不加速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那么劳动力外流的趋势将毫无疑问的继续拉大。

然而,就在今年,安岳县拥有了第一个非农业加工工业产业园——制鞋产业园。该产业园能够为全县近 5000 人口提供月薪超过 3000 元的包食宿工作,而安岳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 3000 元,乡镇更是仅有 1400 元;同时制造业对产业拉动是会带来聚集效应的,有了工厂,贸易才有得买卖、农业才有得消化,甚至旅游业这种看似不相干的行业,都会因为消费人群扩大而扩大,可想而知,此举所带来的民生意义多么重大。深山老林里的旅游资源,除非世所罕见,其实容纳的游客也不过本省本市之人。所以我看《我和我的家乡》最没有共鸣的就是里面的乡村仅仅因为造了个特色农田就吸引大量游客从而脱贫致富。城镇人口都不富裕,拿什么来乡村旅游? 那些烂泥路、土坯房的改造也是要城市拨款的,没有制造业,拿什么改造?所以安岳这个套路我是喜欢的。

这个转移还是从广东转移自安岳,一定程度完成了制造业西迁,而且,这还仅仅是第一期,

从安岳政府整体招商计划来看,鞋类设计、生产、交易一体化战略也是在稳步推进的,也就是只要沿海敢甩,内陆都是有政策、能力和愿望接盘的,而且一定会以产业集群的模式代替以往遍地开花的工业模式,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缓解内地不够发达的物流压力(大家都造鞋,就可以做到统一运输、统一仓储、统一调配)。

所以制造业肯定是在向西部搬迁的,而且西部也是有能力、有意愿去承接这样的搬迁的。至少安岳这种人均收入远低于沿海的劳动力大县,又背靠区域中心城市,就正在进行这样的产业转移。

最后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旅游、投资!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很多知乎想不到的魔幻现实主义会在中西部发生,

就是国家电网这么强势的部门

你要知道,在当地建设一个供电设施,调动周围方圆几十公里的电,

一般会免费让当地村民用电的,

你土地给钱了,但是你还是要给他们村民免费用电

你不给免费用电不行的

村民破坏你们周围供电设施,

村子那么大,

你都不知道是谁破坏的

算了,给点村民电用吧,毕竟这是小头。

成本 1,

你听说过吗?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吗?

比如你工厂搞生产,牛鬼蛇神都会来的!

消防的领导说,我们那里缺一辆车,不给,消防你不过关,

供电局的领导说,我们缺点联谊的经费,不给,断一下电,

村子里面领导说你得帮我这里修条小路,不给,村民天天在你厂子外面放牛,

交通局的领导说我们领导想在交通局办公的位置建设一个花园,不给,你运输车辆违规得扣下来一下,

公安局的领导说我们要一批器材,不给,你员工出点事情了?

当然他们不会这样说,但会暗示,

如果你不给!抱歉!我保证你厂肯定出事说不上,但生产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你说找大领导,是的,大领导招厂来的,他要税收,他要就业,要成绩

你不能什么事情找大领导吧

他们也是根据规矩办事的,

他们也没有找你要东西啊,

你车辆运输是违规了啊,我扣一下怎么了

没有违规吧?

找一次可以,但你不能总找大领导吧?

大领导不能把这些人全部开除吧,也没有理由啊,他没有说要东西啊,也没有违规啊,

成本 2

招人人难,人才不愿意去,

那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会很方便,生活也不是很便利

人才不愿意去

成本 3

在许多中西部,

找一个好的普通工人都难,

而且你不要觉得可以随便管理普通工人,

知乎很多人没有见过农村,宗族势力很强很强的

普通工人,你觉得你可以管?

在农村,谁不是家里好几个哥哥弟弟,

还有爸爸家亲戚好多个,

妈妈家亲戚也好多个,

你要找人,

农村随随便便可以找几十个人来,几包烟的事情,!反正是闲着没事干。

你一个组长敢管别人,别人打死你!

你报警?警察不敢管的!

即使管了,最多民事纠纷!

我就算警察认真负责去管了

农村还有一招,他们妈妈啊,妻子来了,

农村人不讲道理,比你想得更加厉害,

什么女的拦警车,什么女的把内裤扔警察身上,

我小时候都见过

你再敢管,我直接一群人把警察给围了,我也不动手。

警察肯定不敢管了,

因为要搞出冲突,是有可能要死人的,伤人的,

警察向上汇报,还敢管吗?

成本 4,

偷盗成本严重,

在农村这也不叫偷盗吧,

反正厂里面生产的东西,

我要拿一点,我管有不有用

他们哪怕卖废品也要去拿

你说请几个保安,不一定管用,

还有乡里乡亲的,搞不好保安里面就有小偷内应。

农村人多啊,

你如果请一个保安队,成本在那里

许多人不要小看村民偷盗,真的偷起来,你厂里面仓库马上给你搞空!

你报警,警车来得好久的!

我们拿里有一次 30 吨重的车翻了满是货物,还是夜晚

反正 110 来的时候,东西早就全部不见了,就大半个小时。

成本 5,危险性

当地豪强看上这个厂子了,

这个太敏感,我不多说

反正等你建好了,看着有利益了,我再便宜点买,

不卖,

有的是手段对付你!

让你生产搞不下去,让你工人不敢上班,等等

你老亏本,你能不卖?

不要觉得当地豪强势力落,你太小看了。

知乎许多时候的人

大多数还是太简单了,

还是没有经历一些东西,

其实运输成本在中国现在其实还好,

比如许多地方本身有许多资源,

甚至隔壁省份就有市场,

为什么建立不起轻工业来?

不多说了

我只说少部分地方有这种情况,又没有说全部,

有人说改革开放,说深圳,你要知道那是谁批示的改革区,即使那时候也有反复,

说多了,知乎敏感。

还有东南亚,那我就不知道了,我只说我接触部分老板看到的情况,

知乎用户 悬壶醉世​ 发表

因为地方越小越喜欢讲究人情背景!

我之前认识一个老板聊天的时候说的。

进去之前什么都好说什么条件都答应,进去之后就不管你了。

不管你的还算轻的,那些个小主任小局长。镇,县各级都盯着你这肥鱼

不榨干你根本出不去。

然后说说中国制造业,典型的得过且过,在以前工资低的时候各种压榨也不想着提升技术与设备,疯狂打价格战。

等到发现工资涨起来就想找个工资低点的地方。

早期越南,印度,南美办厂是没问题的,可以赚到钱。但是现如今也不行了。。

知乎用户 酥盐 发表

准确来说,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那些说东南亚,尤其越南如何如何的,反衬出内陆政府如何如何的,我就想起了下面这个魔幻的例子。

另外,制造业有百百种,造皮鞋、衣服的是制造业,造重型机械、飞机军舰导弹的也是制造业,你总不能因为你买到了一件越南产的耐克,就觉得明天越南能生产 DRAM 了吧

知乎用户 言不可弥 发表

就中西部的官场环境来看,制造业这种多多少少都带污染的企业,来了就是一个死字。

各种生活在北上广深大城市的知乎 er 可能不知道现在的环保局有多厉害,扣上污染的帽子,你就是全民公敌,不交钱就往死里打。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由于日常接受北上广深的知识覆盖, 导致广大群众在尚未富起来之前,便有了很高的环保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环保家们就诞生了,各地区的各界人士,只要打着环保的旗号,就可以肆意勒索制造业。

在我们已知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一贯是不相容的,想要经济,多多少少都需要牺牲点环境,大部分东部和部分中部先行地区都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经济搞上去了,企业转型了,才开始着手大力治理污染。

我国政府一边要求制造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又要求大量的维持就业,招用当地工人,变相降低机械化率(维稳需要,可以理解),还必须保证十八亿亩耕地(河南人泪流满面),还要求你不能污染环境,然后在就制造业这种行业来说,在这种条条框框里,结合当地官员吃大户的传统(中西部财政困局需要搬迁企业承担),我觉得能在这种情况下跳舞的,都已经算特别牛逼的企业家了。

所以为什么不去中西部,太难了。

知乎用户 知行 发表

——2019/9/3 更新

除了长江之外,9 月 3 日报道,京杭大运河全线复航已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京杭大运河南起宁波北至北京,纵贯中国南北,途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线全长近 1800 公里。毫不夸张地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 “黄金水道”。

位于起点连接海运的宁波舟山港

2016 年货物吞吐量达到 10.09 亿吨,连续 9 年位居世界港口第 1 位;集装箱吞吐量 2600 万标箱,居世界港口第 3 位。

经过清淤工程之后,京杭大运河的全线复航意味着可以坐船从北京直下杭州。未来京杭大运河将直通雄安新区,山东微山湖可与河北白洋淀相连。

京杭大运河复航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有多大?从山东往江苏运送石子,河运每吨运费在 10 多元,而用汽车运输,通行费、燃油费加起来,成本翻倍。

——原回答

@荒木彦吕飞

向中西部搬迁之后运费问题的确是一个很大问题,水运确实比陆运便宜很多。

不过,向中西部搬迁不是指随便挑一个中西部城市,而是多方面条件都满足的中西部城市。

除了工资,城市基建,当地人教育技能水准,政府廉洁程度,政策支持等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满足水运条件,比如挑选长江沿岸港口附近的中西部城市。

2010 年,长江口拔掉入海 “骨鲠”,2011 年,长江口 12.5 米深水航道上延至江苏太仓,太仓港船舶吃水深度顺利实现 “三级跳”:从年初的 10 米到 10.3 米、10.8 米,再到 11.5 米,2017 年 2 月又提升至 11.8 米。进出太仓港船舶的吨位也随之越来越大,从 7 万吨级,到 15 万吨级、20 万吨级。

2016 年,12.5 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后,长江中上游的港口 “河港变海港”,大幅提升了 “江海联运” 能力。

自长江 12.5 米深水航道投入运行以来,超大型船舶流量持续攀高。据统计, 2016 年达到 69185 艘次,比上年增长 21.3%。

万里长江,浅在荆江。荆江河段水浅滩多,成为钳制长江通航的 “梗阻”,2009 年以前,枯水期只能勉强维护 2.9 米的航道水深,成为长江干线浅水道最多、浅情最严重的河段。

中游荆江河段通航水深每提升 0.1 米,2000 吨级货轮就能多装 170 吨货物。

2015 年 12 月荆江河段航道一期工程整治完工,荆江航道全线枯水期维护水深达 3.8 米。

2017 年,荆江河段航道二期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长江中游航道 “瓶颈” 得到初步缓解。3000 吨级货船和 4 艘 3000 吨级驳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昼夜从武汉到重庆之间双向通航。

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水深偏低已经成为长江中游运输的主要瓶颈。如将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水深提至 6 米,万吨海轮将在长江中游通行无阻。

2018 年 12 月,武汉至安庆段河段 6 米深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工程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将于 2022 年完工。

南京长江大桥 24 米的通航高度,对万吨级以上的船舶航行确实有一定限制。很多人主张重建南京长江大桥。但是,万吨级船过南京长江大桥基本是没有问题的,芜湖造船厂有多艘两万吨级船舶从南京长江大桥下通过。

现在有些较大的江海直达船采用了可放倒式桅杆设计,过大桥时将桅杆放倒,即可解决问题。芜湖乃至更上游的安徽沿江城市已经建成了一批万吨级码头,可以得到部分利用。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促进 “江海联运” 发展,实现 “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

在这里,强烈推荐位于中部地区长江两岸的两湖,尤其是九省通衢的武汉将变成西部地区的出海口,并实现江海直达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连接,一带与一路在此实现连接贯通

长江通,则江海通。江海通,则长江经济带兴。长江经济带兴,则中西部兴。中西部兴,则中国梦成。

参考资料:

[热点 | 为什么万吨级以上轮船很少在长江南京段以上通行​m.sohu.com/a/156005674_774627/?pvid=000115_3w_a

](https://m.sohu.com/a/156005674_774627/?pvid=000115_3w_a)

[长江日报 - 为了万吨级船舶常年通达武汉​cjrb.cjn.cn/html/2019-01/10/content_114454.htm

](http://cjrb.cjn.cn/html/2019-01/10/content_114454.htm)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0123?bdchannel=​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0123?bdchannel=

[京杭大运河全线复航提上日程,未来直通雄安新区 - 观察者网​m.guancha.cn/politics/2019_09_03_516395.shtml

](http://m.guancha.cn/politics/2019_09_03_516395.shtml)

知乎用户 圆胖肿 发表

中西部有着巨大的运输成本

陆路运输成本要远高于水路运输成本

现代以来,大部分港口城市都比内陆城市要发达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制造业要外迁,更愿意去越南等东南亚的港口城市而不是内地的城市就是这个原因

即便是内地,也是往长江沿线城市迁移,因为江可以解决运输成本问题

知乎用户 高村人 发表

因为国产普通消费品严重过剩了,什么瓶瓶罐罐,衣服鞋子,家用电器,家具马桶,电子消费产品,严重过剩。就连为这些工厂提供一般配件和原料的供应商也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当产能过剩就会出现价格下滑,各个工厂只能打价格战争取订单导致利润越来越薄,很多人认为国内税费越来越高导致利润降低,其实就算不收税也压抑不住资本的冲动打价格战,商品越来越便宜,消费者或许可以占时得利但不可持续,国家也由于税收下降而无法集中财力发展国内紧缺的高科技产业,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停滞。

资本追逐利润是天性,国内就算西部地区基本工资也远比越南非洲印度这些地方高,并且由于这些普通消费品由于国内消费乏力必然要寻找国际市场,在落后发展中国家建厂更贴近市场,尤其在目前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出口美国的商品放弃 “中国制造” 的标签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企业走出去也是国家鼓励支持的,与其让这些企业烂在国内还不如去国外闯一闯,运气好还能升值。目前搞一带一路就是为这些企业找市场找地盘投资建厂。很多人问为何不降低税费让这些企业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然后增加国内的就业这再消费?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中国目前正向高端进军,芯片,飞机,高端制造装备一个也不落下,国际社会不允许你野蛮生长,如果在不把低端产业分一点出去给更落后的国家,恐怕不只是美国和你打贸易战,其他落后国家也会来跟中国斗。很简单,其他国家并不是中国的殖民地,并不允许中国产品肆无忌惮的倾销,更何况你把就业机会都占完了别人也消费不起你的产品。所以,我们要把低端产能分一点出去,在高端发展起来之际,也要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一杯羹,这样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知乎用户 三块头 发表

强答,不吐不快。

十几年前的事。

镇上一个老板去内地淘金,因为考虑到内地某市钢结构产业现状和没熟人做事的尴尬,所以带了我们村一伙钢结构工人过去。在这之前,老板已经跟当地政府谈妥建厂地点,工业规划,承诺为当地人口创造多少岗位等等。

为了避免和当地土著正面交锋,老板已经烟酒红包各种手段招呼了当地政府,以为已经处理妥当。

然而,当几十辆钢材车进入工地的时候,工地附近的村民拦路要钱,真的是拦路要钱!你们的大车跑坏了我们的路,赔钱!

再次联系当地的烟酒关系,求出面。你觉得他们会有契约精神?呵呵,全部都帮不上忙。

然后就趁村民消停的时候将建材车偷偷开进了工地,还没等吊车开吊,当地村民又来了,一个个爬上货车,或者拦在吊车前面不让开吊。

于是再联系当地政府,你知道他们安排了一个多荒唐的方案么?把吊车开回去,让老板出资,当地村民三百一人,动用人力搬建材,把一天可以卸完的钢材用几十个人力搬,预计一个月,一个月,预计。

这群土渣干一天要结一天工钱。到了工地就抽烟打坐。一年都搬不完。老板眼看事儿黄了,萌生去意。半个月后,老板想撤了,让他们把钢材再搬上车,工钱照付。

村民举报,钱袋子要跑。老板受不了了,一车钢材也不要了。跑了。前期扔下去几十万,不要了。

打通关系几十万,也不要了。

你们的钱太难赚,不要了。

这就是原因。

知乎用户 SigmaCore​ 发表

没什么大的缺点。也没什么特别大的优点。

只要海运还是最经济的大宗商品运输方式,内陆就不是发展制造业的可选项。

如果有方案可以发展内陆,美国中部肯定就不是最落后的农业区了。美国工业早发展那么多年,现在也是沿海发达内陆落后,这事放到中国,除非出现革命性的工业手段,否则结局应该差不太多

知乎用户 农夫三拳 发表

答案并不准确,搬迁的制造业都是极其低端的规模化手工业罢了,衣服鞋子。

你看富士康搬了吗?太原贵阳不是中西部?

说到底,凡是涉及到需要稳定供电、物流以及良好受教育技工的产业,东南亚提供不了。

至于指桑骂槐说腐败的,再腐败能有东南亚腐败?一个机场明着要小费的地方?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以前东部有个说法: 腾龙换鸟。就是把低端产业往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转移,东部发展高新产业。后来发现,纯属扯淡。世界百年工业史,都是围绕沿海地区转移的。在陆地运输没有降低成本的革命性技术出现之前,海运目前具有压倒性优势。否则,当年的老美、日本为啥肥水要流外人田,不把产业转移自己内陆,而要搞全球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缺点就是以出口为导向,这是日本、德国、韩国的套路。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这三个国家跟美国多大逆差都没关系,军售、金融打包出售负资产就可以把逆差变回来。

这些对中国无效,军售美国自己不卖,金融诈骗又不让进来,勉强靠旅游,奢侈品、半导体挽回一定逆差,未来这些还很可能会失去,那时候逆差就是大问题。

什么时候制造业以国内消费为导向,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也有足够大的市场。

所以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贫富不均,这才是消费上不去的根本。

很多时候你去看看新闻联播这些问题就有答案了,学完初中政治就能理解。

知乎用户 Jeremy 发表

随便回答一下啊,没有太多时间来整理。主要的特征还是处于价值链底端,附加价值低。那为什么这样呢?主要是因为没掌握核心技术啊。中国制造业掌握的优势大多是可替代的,这不就被东南亚替代了吗。为什么没掌握核心技术呢,这个原因就多了,不阐述。

可以说说为什么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多半是因为成本的比较吧,大型的外企又不傻,他们更了解这些数据的实际情况。假设东南亚和中国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一样(不过,我觉得东南亚更低),先谈运输成本吧,就大批量的货物而已,海运的运输成本比陆运便宜,尤其是在中国这样运输成本高的国家。你把厂设在远离海边的内陆地区,不如设在东南亚的海港城市。另外我猜东南亚国家也设置了经济特区吧,说不定也给了很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

都是闲扯的。除了海运陆运那个是教科书上有总结的,其他没去调查过,没数据。仅算是供你参考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中国制造业的缺点就是因为资本环境的恶劣,多数老板都想干一票就走。他们从心底里是厌恶这个国家的,只想把儿子女儿送出国,唯一限制他们不能自由行动的是资金链,狠下心来断流跑路多数人还是做不到的。所以他们能做的是尽可能抽走资金做投资,特别是去海外投资,以便随时可以撤。

2. 你所谓的制造业转移,应该说是工厂转移。因为制造业也分成很多环节,一家企业有经营管理、制造采购、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部分,除了工厂外大部分环节还是留在发达地区的。

3. 工厂的选址,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工厂成本的大头,第一是资金利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非常大的。第二是采购成本。第三是交通运输成本。第四是人力成本。不同行业各成本占比有很大不同,但无论什么行业现代化工厂人力成本都占不到百分之十。

4. 所以工厂选址现在第一考虑的都是建设资金问题。比如免费出让建设用地、补贴租金、贴息贷款、设备租赁。各个地方吸引企业的园区也都是提供这些优惠,没有听说过补贴员工工资的,所以很多把人力成本当制造业大头的都是胡扯,完全不懂现代企业经营。

5. 工厂选址第二考虑的问题就是供应链。比如在广东的阳江是刀具产业聚集的地方,那里采购钢材、流转加工设备、货运物流都非常发达,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能节省很多时间成本。所以刀具企业都会考虑去阳江落地,而没有产业链聚集的地方,你哪怕工人一个月只要 100 块企业也不会去,一个月 5000 块的工人,平摊到每件刀具上成本也就几块钱,你把人工成本降低到 100 块也没什么用处,这就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如果想要继续降低成本,把人工也压下去,那就引入自动化设备,而不是考虑什么雇佣更便宜的工人。

6. 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工厂是一定会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而不是转移到中西部。原因如以上两条我所说,中西部在工厂最为看重的选址因素中并没有优势,主要原因在于交通的阻碍,铁路和水运成本较高,还有就是中西部地区落后的产业配套,并不比国外发展中地区有优势。工厂因此会转移到较不发达国家沿海地区,因为海运成本实在太低了,这些国家的政策也较为宽松,资金限制较少,这反而相对于法治越来越完善的中国来说是优势。

7. 但是,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目前有中国这样便利的工厂发展条件。你去越南,越南港口吞吐量是多少?钢产量多少?发电量多少?出口报关方便吗?越南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基建,也反腐营造环境,但是相比中国还差得很远。孟加拉、斯里兰卡、非洲就更不用说了。下面

@李锦瑞

的回答做了会计核算,可以说是非常精确。


补充一下:

1. 政府最看重的除了经济,就是就业,就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当然就业率是跟着经济形势走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总是从第一产业流动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流动到第三产业。以现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说,第三产业要容纳 70% 的劳动力,因为第二产业生产力上去了,不需要那么多人。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中国人太多了,多到了无法消化的地步。改开 40 年来,就算中国为全世界生产工业品,制造业也不过容纳了 2 亿劳动力,剩下还有 2 亿在农业,还有 3 亿在第三产业。现在看农业的生产力还是非常低下,农民不是不想去城市,而是城市容纳劳动力还是有困难。农村生产力提高一倍,去掉一半的人,也还是有一亿的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源比中国丰富的美国,才多少农民啊?但是农村这一亿劳动力多出来,如何解决?第二产业还在继续挤出,第三产业如果不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会出大乱子。xi 总说将来中国还有两三亿人生活在农村,这个数据也非常大了,其中的劳动力差不多就是一亿,所以将来十多二十年所要面临的挑战,现在就看得见。

2. 经济都是有周期的,许多产业的周期还非常刺激。比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现在提中国的钢铁产量水泥产量很厉害,但你相信真的遍地房子高速公路再过十年就要扒掉重建吗?现在钢铁和水泥的产量,是在飞速发展基建的阶段膨胀起来的,但基建行业一旦开始下行,就是长达几十上百年的周期,我们多数人此生都看不到行业再度繁荣。水泥行业还好,钢铁行业有就业人员 300 万人左右,企业规模普遍还很大,比如武钢就形成了沉重的包袱。除了就业外,钢铁行业流转的资金也非常惊人,我估计在 2 万亿至 4 万亿之间。基建一旦下行,钢铁行业同时存在就业和资金压力两个方面的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的基本面。所以钢铁的去产能就是中国 zf 主导产业升级的一个代表,而环保政策等等都是通过政策目标去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你要是等到周期反转的那一天到来再通过市场去调节,大家都得一起玩完,除非疯狂投机赌国运的神经病,否则就算再哈耶克的人也不会对调结构去产能有意见。


1. 第一条我为什么要提资本转移的问题,因为中国产业发展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本是否投入再生产。发展经济,首要因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举国上下所有领域忙活的就是这一点。资本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起火车头的作用。目前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已经是世界最高了,标志就是富士康为苹果代工 3G 不锈钢背壳那一年,除了中国没有任何国家能做出来符合苹果要求包括成本的背壳,这在中国经济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现在中国更是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就没有攒不出来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只有自己和自己比,不投入资本进行创新的话,就面临滞涨的局面。而这个层面上最大的技术问题,是管理的落后。

2. 许多人看好的越南,其实存在问题。越南由于给苏联当打手,资源都消耗于争夺中南半岛霸权,几十年的时间并没有积累。中国之所以改开能发展起来,因为在铁路、港口、公路、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重工业、尖端科技方面都有基本的保障。这些要素在制度改革的时候释放出来,能量惊人。但越南目前还在基建的阶段,必然要大举负债,债务问题会拖累以后一二十年越南的发展,债务多的话社会不稳定,债务少的话增速没保障,作为证据就是西贡飞涨的房价。相比之下我更看好朝鲜,因为朝鲜在苏联支持下已经完成了一个高速增长经济体的所有准备,基建和劳动力水准都比越南高的多,相当于苏联付出了沉没成本。但是朝鲜的制度是一个大问题,这事谁也说不好,所以我就是胡乱猜测一下。

知乎用户 我被要求改名了 发表

中国制造业最大缺点就是:重营销,轻技术;重管理,轻创新。

现在看是往东南亚,因为东南亚人工成本低,其实再过不了多久,制造业会往发达国家回流。因为 ai 的运用会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到时候发展中国家再想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本国经济,就更加难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现在工作的行业是智慧农业,只说看到的一些现象。

背景:上个月本人经安徽某地级市领导邀请去帮助牵线超大型互联网企业到当地做智慧农业以及落地一新型农业与金融结合示范基地。

大型互联网企业农业项目负责人与本人都不是农村出身,都是工业标准化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海归。去当地之前省市领导都非常重视,还邀请做了专题演讲,专门由本人介绍了国外的农业和金融结合模式以及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的方法,反应很好,省里专门派人陪同我们到基地落实的县和乡去考察。

考察结束后当然免不了推杯换盏,席间大型互联网企业农业项目负责人 Q 哥有点喝多了,作为一个海归,尤其是搞农业的海归,一般都是有点情怀的,开始直抒胸臆,说各种农业未来,说规划,说智慧农业,讲各种农业和金融和互联网结合的方式,尤其是未来农业一定是农民去身份化,成为一个职业,从事农业工作,由大型农业企业雇佣农事操作者,农民赚取工资 + 土地出租分红的模式,一下子把雷给点了,桌上的人因为都有点喝多了,有个村长起来说你们这帮假洋鬼子,中国农业不让中国农民搞,让你们搞都给搞坏了。我说 “农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最高精尖技术的集合,唯独中国农业,一直将其视之为填饱肚子而已,看看发达国家,转基因,农业工业化管理,保险金融产业的配套,高科技传感器的应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哪个都是科学家,金融学家,科技人才在管理,农民只是出个地和劳动力而已。” 马上就有个村长蹦出来跟陪同的领导告状说 “这帮傻逼哪有一点来帮我们的样子?他们就把钱留下,活我们自己干就行。” 还没等这领导出来打圆场,Q 哥火了说 “我们从来就没打算是免费帮你们,我们是企业,我们有上万员工,有几十万股东,我们要为他们的钱负责,我们是来赚钱的,我们通过科技和金融让你们的农产品变得更好,更贵,有更多人买。你们不是坐享其成的,你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跟我们一起努力,我们赚更多的钱,才能给你们分更多的钱。别一张嘴就我们是来帮你们的,你们自己不好强,不积极,天王老子来也没用。老毛,老邓给你们分了 2 回地,你们哪个富了?除了卖地你们还会干什么?守着绿水青山一分钱也变不出来,资本来了你们就抱着把钱留下,人滚出的心,你们活该穷八辈子。” 此时领导出来打圆场,说了很多场面话,希望继续保持合作。

因为这项目是省里直接牵线,所以几乎肯定能成,我去上厕所听见几个村长已经在给自己侄子外甥安排工作了。还有一个咬牙切齿的说 “这事呵呵,老子挣不着钱,能让他弄成?”

以上就是一个中部省份的农业营商状况,你让资本怎么过去?

根据得到的最新消息,该项目已经转移到泰国,给了极端优厚的条件,免费使用土地 5 年十万亩,免费修路,出口补贴,政府派 1 个连协助安保,同时允许中国公司自雇 10 名携枪保卫,就是地方差点,希望帮助原来种鸦片的地方改种水果,让当地人有收入,不回去种鸦片,双方协商定立 KPI 标准,工作效率低的 5% 每季度可以被替换,由当地政府提供人力补充。成本比国内低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出国的原因,惹不起,躲得起。

知乎用户 蒋小坏​​ 发表

这是一个让人很痛苦的话题,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除了发自内心的无能为力,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01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A、 中国制造企业始终还是处于产品链的低端位置,不是代工就是山寨,很少有公司真的掌握了产品链上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甚至一些制造过程的核心技术都是靠国外才能生存,而这样的现状就导致了公司很难赚钱,赚的也是辛苦钱,只够温饱而已。而 “中国制造 2025” 的目的也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

B、 企业代工和山寨的成本太依赖于逐渐消失的人工红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中国人口红利开始消失,那国外的投资就同样面临着高成本的问题,他们一定会选择更廉价的地区或国家去布局他们的投资,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C、 中国制造面临一个转型的时代,既定的廉价、低质量的刻板印象已经成为了中国绝大部产品的国际形象,如何扭转这种形象,是一代或者几代制造业从业者的使命和责任,抱怨是没有用的,潜下心来努力才是正道,一个连马桶盖都做不好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所以问题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一个制造业强国的蜕变,应该从打造好每个马桶盖开始。

D、 时代的发展,局限了制造业的升级,现在这个国家 50% 的聪明人都去做互联网及类似产业去了,20% 的聪明人去做金融了,20% 的聪明人在玩房地产泡沫,没有什么聪明人愿意潜心在制造业了,大学生一毕业就谈钱,谈个对象开口就问车子和房子,这么功利的社会,必然导致功利的人心,在这个时候谈奉献和不忘初心就显得极其的不合时宜和强人所难了,任何行业的高速发展还是挺需要聪明人的,因为时代都是精英分子推动的,行业的发展业是。

E、 中国现在的社会氛围不好,一切向钱看,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只要你成功了,你就是偶像,至于你是如何成功的,没有人关心,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绝大部人的价值观严重扭曲,道德极度沦丧。前几天看一个调查,北京青年人拥有自己第一套住房的岁数是 27 岁,领跑全球所有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你觉得这合适吗?很多人将对房子的渴求和房价的高涨归结于中国丈母娘,这个有点操蛋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不了制造业缺乏聪明人的问题。

02

为什么不是西部?

因为西部除了贫穷外,还有 “愚蠢” 和“贪婪”,其实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愚蠢” 和“贪婪”,这是一种从上而下,从里而外的 “愚蠢” 和“贪婪”,举个栗子吧。我的老家是一个十八小县城,这个小县城以盛产一种梨子的水果而闻名,不说全国闻名,至少是省内闻名吧,但是这种梨子的销量并不好,是水果质量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只要是吃过这种梨子的人都说好吃,甚至相传在古代这个梨子是专门献给皇帝的贡品,那为什么不好卖呢?问题有二个:

A、 。x x x x x x x x x x x

B、 当地的一些没有水果销售的村民使用暴力阻碍经销商的收购行为,一些流氓无赖也乘机浑水摸鱼,敲诈勒索,而当地公安部门也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地域保护政策,这极大的打击了经销商的信心。

所以,鉴于以上的这两个主要原因,很多经销商都放弃了对本地水果的收购,这样的一种商业环境,如何能吸引来投资和商业,谁 TM 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干着不赚钱的买卖,有病吧。

其实这才是西部地区的最大结症所在。

网上一直 “谣传” 的投资不过山海关,难道不是因为投资环境的问题吗?这也是西部地区的主要问题,至于很多人说的物流、配套企业和设施,优惠政策等确实会存在一些影响,但是最根本还是商业环境的恶劣。

在这些地方存在太强大的关系网络,而且根深蒂固了,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小孩上学找关系,住院看病找关系,政府办事找关系,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电动车上牌也要找个关系,因为想选个更吉利的牌号,不找点关系就浑身不自在,没有安全感,这就是西部地区的现状,在这样一种现状下,如何能滋生出一个干净的商业环境来?

这个问题,至少目前我看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更别谈什么希望了,可能只有时代才是解决它的唯一希望,也许通过几代人的思想蜕变,这种氛围才会消亡吧。

知乎用户 Spontaneous​ 发表

以中国底层人民的吃苦耐劳,中国制造业本身真的没啥好黑的。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缺点就是。

撸制造业羊毛的乱七糟八的不创造价值的行业太多。

知乎用户 再回首我心依旧 发表

中西部地区已经够困难的了, 制造业就不要去祸害那里了.

知乎用户 hscryzer vis 发表

作为曾经的制造业创业者回头来总结一下

  1. 采购销售端 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市场上多数的企业,大的也好小的也好,充其量只是一个高效把劳动力集结起来的生产中心,缺乏长期靠自身分析和评估市场的系统。放在 value chain 里面最直观的体现在 对上游无法合作,只能老外用什么我们也用什么,但要更便宜,替换的沟通成本极高,而在对下游,没有长期的信赖度,无法分出至少两个维度的核心客户和未来发展方向来思考问题,只看量,且销售人员往往在付款条件上过度妥协。
  2. 研发端 因为销售的不利,多数企业无法投入正常的利润反馈到研发端。和高校的合作,大家真在大学里的知道,很多导师远离一线已经早就无法担任科研的重任了,而我国高校学生又太多像奴隶一样绑在这个平台上,这样的高校组合最适合就是不停发 paper,对于解决实际工业问题的相关研发是难堪重任的,上海某西北著名高校我院院长和他旗下两个明星教授就是这样,对社会零头企业冷嘲热讽,自己这么多年也没什么成果能商业化,然而对着自己以前的同学在民企上市股份兑现后又无比羡慕嫉妒恨,是不是很有那 “好香” 的即视感?对了 高校里真不缺这样的导师,想要自强的企业又怎么和高校合作呢,上海西南某著名高校那著名的先来 50 万潜规则诚意费的要价又有多少企业能在没一定保障的情况下愿意买账呢。企业的要求一般都是不仅要做出来还要有一定创新性和成本竞争力的多维创新,至少目前我看来多数高校名师是难堪重任而又性价比极低的
  3. 企业运营端:快速做大的企业不免是建立在债务上的,这个今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已经很暴露这方面的问题了,大型国企上市企业在银行和其他融资条件上拿到了过多的信贷优惠,对于中小企业付款的压迫是远高于至少我看到的海外企业的,在北美一般最多 90 天也就付款了,远远好于国内多数知名企业,特别是重工和家电区的那几家,的口碑了。国内会计行业有些研究论文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下,不少都指出国内大型上市企业企业主所能有效支配的现金流占总资产比例太高了,这些现金流哪来的呢?也难怪他们都想跨行业投资呢
  4. 缺乏安全感。政府对经济的干扰过多,而又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这种特质也多数带入了大型国企的日常运营特质中。今天讲完的事明天就说了不算,或者因为管理手段不够,故意不设标准的管理规则,宁愿把最大的管理权限和裁决权最后捏在自己手里,谁愿意再这种环境和土壤下做长远打算?如果没有超高的利润我当然是选择赚了钱就跑人咯

知乎用户 森林木 发表

其他答案说的都不错,我觉得还有两个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问题及环境问题。很多工业产业用水量巨大,中西部地区不一定能招架的住,即使可以短期满足,往往也伴随着对当地水资源的竭泽而渔。

工业企业排污问题或多或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且快速入海。这点中西部就比不了,弄不好一个流域都是问题。这一点相对于今天国家 “绿水青山” 的口号背离甚远,当然也不符合人们发展的正常规律。

前些年在珠三角地区待过一段时间,繁华的背后环境问题确实触目惊心。

知乎用户 韩三​ 发表

天哪,看了很多答案,有些人到底有没有工作过啊??

我天天出入各种不同的制造企业,以我的了解,国内制造业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环保,环保!2018 年上半年我去沧州出差,当地的企业关掉了一多半!2017-2018 上海的制造业大面积往太仓嘉兴等地搬迁,北京的也是一样,原因都是环保!

坦白的讲,我反而没看到有很多企业往东南亚搬厂的,了解下来的原因,贪腐问题没听过,真的没听过,听到的最多的是东南亚国家动不动来个罢工什么的,无法保证正常生产!

以上是自己跟很多企业沟通时带出来的,仅供参考,应该比那些拍脑袋拍出来的答案靠谱点!

知乎用户 czcc 发表

本人从事了十多年的器件可靠性管控相关工作,也算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深圳东莞等沿海城市逐步迁移的过程,和很多企业领导沟通过企业选址的考量。

实际上仅以电子器件相关制造业来讲,至今为止我们的供应商只有一家把部分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搬到缅甸,其他的依然都在国内生产。

一个企业的选址,其实考虑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成本。但成本是多方面的,人力成本只是其中之一。现在成规模的器件制造商选址的主要情况有:

1、有向中西部转移,比如重庆成都武汉及周边地区等,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

2、中国大规模制造业还是以外向型为主,内路地区货运到沿海,时间及运输成本很可能就把人力成本的优势吃掉了。

3、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前,湖南,河南等次一级沿海地区,甚至广东的偏远地区同样有较低的人力成本,而且更接近之前的制造中心,上下游配套更完善,是更优解。

4、除了运输成本及上下游配套外,内地很多地方行政成本太高,很多企业家实在是被坑怕了。

另外,除了外迁到较低人力成本地区外,很多成规模的制造业都大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同样的产量,现在所需人工与十多年前比已经大幅降低了,甚至不到之前的一半。人力成本很重要,但在非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里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我接触的都是正规且有相当生产规模的电子器件制造商,对于其他行业情况不了解。仅以我熟悉的行业看,命题并不成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实话实说,别说中西部,苏北安徽相比中西部已经发达很多的地区,政府层面吃相都非常难看。

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甘肃宁夏广西四川云南,都有同行和供应商,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老少边穷虽然政策叫的响,关门打狗的事情太多了。大企业不愿意去,配套设施就起不来,没有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就不可能去,要去也是看中了能污染有税收优惠这些。当地产业工人素质一塌糊涂,素质好一些的早就跑到东南沿海打工了,不会留在本地。自带管理人才用人成本高,当地又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

能向国外搬迁的制造业,基本都是有点实力的企业,有这精力去和当地政府搞,不如换个法子资本外逃,你说对不对?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中西部应该发展总部经济,不要走那些老路♦

▼难道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制造业工厂,中西部内陆的工资并不比东部沿海的低多少吗?毕竟同一个国家,国内的劳动力都是可以流动的。

如果搬的话肯定比不上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

知乎用户 罗伯特海茵兹 发表

服装业

孟加拉,工资 130 美金,越南,350 美金,柬埔寨 200,中国 4000/6.9=579

通过高效率分工和配套齐全的工厂,即使降低了成本,但是,美国 + 10% 的税,成本一下子上去了,明年还要涨到 25%,而孟加拉,越南,美国纺织品目前税率是 0%

知乎用户 Boris 发表

中国制造业也有一部分内迀的,这已经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强多了。
当然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个不奇怪,也是国际贸易中产业链自然的结构。靠这种加工贸易想获得产业发展,想获得核心技术是几乎不可能的,基本上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你的这个加工环节就被限定在低利润区,上下游都被国际财团控制,为什么?因为你的制造业没有自己的市场,你赚不到高昂的利润扩充自己的实力,什么开发核心技术完全没可能,这是根本原因。
中国制造业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主场,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是永远也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因此打开十四亿人消费的国内市场对于中国制造业是生死局。大量的社会资源投入营销是非常重要的,那其实也是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当前中国制造业能靠国内市场稳住并开始稳步成长,这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再说白一点,西方经济学家和战略学者十年前预测的今天的中国制造业应该是这样的景象: 中国经济中产能远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产品是以满足富裕的发达国家人民的消费需求为目的的。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外资企业大规模撤资,大量的失业工人聚集在街头,抢劫,盗窃,打砸抢烧,社会动荡,这个是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应该的样子。这不是没有原型,菲律宾,东南亚四小虎就是前车之鉴。

知乎用户 资管人 Edmond​ 发表

四年前,也就是 Tpp 计划逼近我们的时候,曾经有机构做过中国制造的价格竞争力分析。

时间太久记不很清楚了,在这里说个大概。以美国制造价格指数作为 100,入世前,中国制造价格指数是 72,到 2016 增长到了 92,同时期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平均 85。所以,直观的看,中国制造在价格指数上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低端可替代产业因此转移到东南亚合情合理。

至于中国制造价格指数为何涨了这么多,该研究还有一个细分项。从 72 到 92,原材料贡献了 7 个点;汇率升值贡献了 2 个点;劳动力报酬提升了 4.5 个点,其他 6.5 个点,来自环保成本和政府税收增加(早年间很多出口退税和三免五减)。

仔细看这些细分项,几乎没那个可以调节的。原材料无法控制,很多靠进口。劳动力报酬的增长,从国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不够的。环保和税收,更不能无原则的放弃。唯一有少许空间的是汇率。然而汇率占比很低,而且调控汇率容易落人口实,引起贸易争端。

因此,低端产业的转移趋势无法抗拒。能做的,就是做好中端和高端的产业。

知乎用户 雪中莲 发表

谢邀!

中国内部的产业转移实际上很难,在很长的时间内,

一直到 2020 年,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全领域大规模的进行。

产业转移到内地为什么这么难,原因是什么?
对于企业来说,普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资金供给,制度成本,产业链和物流成本,高级智力资源,税收八个要素,内地省份除了普通劳动力成本稍微低于沿海以外,其他七项可以说都不占优势或者说处于劣势。廉价的土地,沿海地区一样可以提供。
唯一占优势的普通劳动力成本,也由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化,高铁的快速运输工具的普及,劳动力流动非常容易,因此全国普通劳动力成本差距注定不会很大。
在这八个要素中,内地大城市要想获得沿海龙头企业的产业转移,那么必须做到某一两个要素显著的优于沿海地区,同时不能有明显的短板,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你的条件和该企业现在所在地方差不多,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转移的动力,要想挖墙脚,就必须在某些方面比现任做的明显要好,而且是要好一大截。
内地省份引进沿海先进产业的机会在哪里?
我们八要素中,有没有哪个是比较容易做到明显优于沿海呢?
我们再看一下:普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资金供给,制度成本,产业链和物流成本,高级智力资源,税收
非常显然,这里面普通劳动力成本会有一定优势,同时内地的大城市在资金和高级智力资源不一定输给沿海,甚至可能优于沿海地区,如果再加上在产业链和物流方面使劲形成集群化,只要集中火力,是可以做到在某个产业的投入和优惠显著的高于沿海地区的。

那么这些因素印度和东南亚跟中西部相比如何呢?
其实我们看下八要素,如果都想争夺中国沿海地区的中低端产业转移,
那么至少在低端产业的部分,中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东南亚印度等并没有太大优势。我们可以一项项的看:
**普通劳动力成本:**这个毫无疑问,即使是中西部省份,工人工资也需要达到 3000 元以上,高东南亚印度一倍。
**土地成本:**这个可以打平,都可以提供廉价土地
**能源成本:**这个可以打平或者略为胜出,中国由于电网基础设施好,中西部可以说更优
**资金供给:**来自政府的补贴和信贷支持,对于不需要太大资金投入的低端产业,可以打平
**制度成本:**中国中西部略为胜出
**产业链和物流成本:**这个可以打平,因为本地都不一定有相关产业链,甚至东南亚在物流方面更优,原因为海运成本大大低于中国国内的陆运成本。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80872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越南为例,为什么耐克和阿迪大规模的转向越南生产,其实不少原材料还是需要从中国沿海进口,但是因为越南离中国近,走海运反而运费并不贵,而我国中西部地区陆地物流费用比海运要贵,这是我国内部长期存在的问题。
同时产业链集聚,我国中西部地区可以争取,越南印度同样也可以争取,例如越南就成功的争取到了三星这个超级平台,拿到了电子科技产业链集聚的入场券,2108 年越南已经拥有了国内外数百家上游的电子零部件企业给三星供货。
税收:拥有庞大本土市场的印度和越南,可以通过关税壁垒引导国外产业链在本国落地,尤其是印度,在这方面占据优势。
关税可以说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中西部地区争夺产业转移的大杀器,
对于拥有庞大本土市场的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可以以关税为武器,大大的提高成本,可以是 10%,20% 甚至更高,这个影响力能很容易的超过上述八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形成巨大的优势,对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就非常大了。
印度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 2014 计划之后,就通过不断提高关税,不断逼迫三星,小米,OV 等厂家在印度设厂,印度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前三位的手机生产国。
另外美国的中美贸易战,美国市场进口关税的提高,也可能会导致我国低端产业链向越南迁移,这个势必会有影响。
**高级智力资源:**对于低端产业这个影响不大,都很快可以培养起来,因此也可以打平。
也就是中西部和东南亚等国家比起来,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八要素中虽然可以在某些要素中占据优势,但是还不到绝对优势的地步,而在劳动力成本和关税(税收)这一项是远远比不过东南亚和印度。
当然了,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效率也会影响劳动力成本,但是我认为东南亚和印度的劳动力都比较吃苦耐劳,只要教育得当,即使总体效率不如中国工人,但是也不会到级差的地步,总体来说仍然会有较大优势。
所以我认为越南,印度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并不是没有机会,相反只要运作得当,是有很大的机遇的。
当然,这些国家不是没有风险,尽管和中国内地中西部省份比较各有优劣势,但是和中国沿海地区比较,他们还是存在差距,
一个是中国在大规模搞机器换人,目前中国制造 2025 中包括了智能制造的内容,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中国大量制造业企业在业务增加的同时,员工人数反而在减少。而同时越南和印度这些国家的人力成本也在快速增长。
中国的机器换人每进步一分,这些国家的人力成本每上升一分,那么劳动力成本优势会缩小。
同时机器换人,会带来产品质量的进步,这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动力减少。
实际上现在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
一个是中国沿海地区在逐渐完成产业链聚集,同时在迅速完成国产化替代。
越南在鞋业和服装生产制造方面,崛起速度很快,
其背后的原因是这是产业链相对比较简单的产品,同时加工比较依赖人工;
而在零部件数量众多,产业链远远更加复杂的电子产品领域,其接受产业转移的表现就不如服装和鞋类。实际上到目前为止除了三星以外,世界前五大手机品牌中的其他四家仍然都在中国生产。产业链一旦完成集聚,其物流成本会降到最低,一定会比分散开更低。
由于有产业链聚集的优势,即使是产业链相对比较简单的服装和鞋类,中国沿海地区现在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只是有部分转移到了越南,印尼等地。
一个是在电子科技领域,中国公司已经掌控了下游的品牌和平台,华为,小米,OPPO, VIVO 等公司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同时在中美贸易战尤其是中兴事件的刺激下,为了确保供应安全,中国公司都在要求供应商确保在中国大陆的产能,实际上是控制产业链不要向外转移。
像越南虽然手机为核心的电子代工产业高速发展,但是却是高度依赖三星,而三星的手机现在却是处于衰退的状态,这对越南电子产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现在越南电子产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三星向越南转移产业链的速度,但是三星的消费电子产品在全球总体上却是在不断衰退的。
印度也是一样,即使以关税为武器,不断迫使中国手机公司 + 三星 + 苹果在印度设厂,但是这样的产业转移的极限,也就是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
这样的产业转移,一个是规模有限,一个是高度依赖外资。
除非越南,印度这样的国家除非能够打造出本土的知名品牌和平台,否则在产业价值链上很难上升,毕竟不只是获取利润需要打造自有品牌,上游的本土零部件产业链,也需要依赖本土品牌才能大发展。
作者:宁南山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80872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TomZhang 发表

我觉得系统研究过德国、意大利、南美、墨西哥、日韩台、大陆、越南、印度产业转移史的,根本不会问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当时因为什么来的,现在就会因为什么走…

谁都不特别,唯资本永不停…

知乎用户 Angus Lu 发表

说的是东南沿海的外资企业外迁吧?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人力成本飞快提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国内同类企业强势崛起、发达国家对中国关税壁垒提高、当地政府有意腾笼换鸟等一系列原因,已经不是低端外资企业的挣钱热土了。

外资企业需要寻找另外一个和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东南沿海类似的地区去投资,和中国内地相比,东南亚反而更像是二三十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而中国内地,人力成本只是暂时低,其余的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国内同类企业强势崛起、发达国家对中国关税壁垒提高等不利因素,对外资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大改观,自然就不具备吸引力了。

知乎用户 财经大表姐 发表

先说为什么制造业要搬到国外

有次碰到一个欧洲公司在中国工厂的总经理,他说工厂正计划三年内搬到斯里兰卡,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现在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现在也都没了,据说他们工厂来中国三年,人工成本翻了四倍,搬走后,人工成本能少一半多。

三年人工成本涨四倍,我觉得还是有点惊讶的,一般的中国企业人工成本虽然也涨,但还不至于涨这么多。

再聊,原来欧洲的公司比较遵守劳动法,首先工人都会合法的缴纳五险一金,然后工人如果加班都会按合同约定支付加班费,所以随着房价攀升,工人的基本工资不断攀升之时,他们的人工成本涨幅会更大。

然而,他们在考虑控制人工成本的时候,第一步做的,却是提高效率,减少工人的加班时间,加班费先降下来,成本就能下降一大截。

这真的是外国人的逻辑!

想想中国现在天天鼓吹的狼性文化、996,是不是立马就有一种泪流满面的感觉?

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什么时候会把加班当成人工成本的负担?反而都是员工加班越多,公司越赚,因为加班费是不用给的,加班是奋斗。

这种充分榨取员工剩余价值又不用支付报酬的行为,大大的降低了生产制造的成本,反而成了很多中国企业和外国公司竞争的优势,也是在倒逼外企会选择拥有更加低廉劳动力国家的因素之一。

所以如果要总结,外国工厂撤离中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 规范的用工方式下,员工的人力成本增长幅度大,会去寻找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 租金越来越高。
  • 外资企业已经没有早年的优惠政策。
  • 税收成本和地方上的一些费用比较高。
  • 业务萎缩,真的做不下去了。

为什么不向中西部搬迁?

中西部地区可能不在沿海,物流成本高一点,但其实有些地方物流还是很发达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西部的一些城市没有市场化的经商环境。

但凡经商环境好的地方,吸引外资的力度都还是不错的。

就听来的一些故事看:

有拉德国公司去某个小城市投资建厂的,当地的官员只要 “好处”,其他的其实什么都不在乎,德国人很生气,直接走掉了。

有听说外资撤厂的时候,直接举报,从公司食堂到采购,各种当地关系进来的,多年贪着钱吃着回扣,地头蛇惹不起,走的时候还是能捅一刀的。

还有税收,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也是很多。

最后就是外汇管制,以后中国赚的钱好不好拿走,其实还是有点风险的。

知乎用户 袖白雪 发表

首先,随便搜了一下:

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_百度百科 了解一下

往哪扩纯属企业战略,中西部自有利弊去吸引性相合的企业

然后是缺点:

制造业制造业,吃原料吃物流,吃场地吃库存,放全世界都一个样,不用自己立个靶子自己抽自己耳光

中国特色的毛病有没有?有:爱拼下限

就平均水平来说,大国企效率低,小私企待遇差;大国企的员工甘心混日子(下限:反正不违反刑法开除不了),小私企的员工甘心奋斗逼(下限:干到死,别人 3000 我 2500)

放在英美法德西方体系,国企的政治属性和政策倾向性有限(律法和行业协会约束),员工也是自然流动,铁饭碗不会很明显(养更少的闲人),因此效率会被动的高一点;私企中的血汗工厂也根本开不下去(工会是真 * 工会,告的好直接财务自由,此处暂不考虑奋斗比到时候的谋生策略);大浪淘沙一把,剩下的只要还能站得住脚,(利润)水平至少及格,不需要靠扶持靠过度压榨去蝇营狗苟,对员工就不会(不敢)太差,整个行业会比国内良性循环一点

然并卵,在国内都混不下去的制造业,在上述地域只会死的更快,题干中的外国无非东南亚穷国,只是换个地方拼下限而已,而反复拼下限,就是我们最大的缺点

知乎用户 放锚甩尾躲鱼雷 发表

为什么制造业不去西部而选择离开,是因为东西部虽然都在一个国家,但地方间的差异乃至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都完全不一样,甚至比欧洲国家间的差异要大的多。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央的控制决心越强,关注程度越高,管理机制也越成熟,对企业来说就是风险可控,前景可预期,企业投资有保障。

反过来经济不发达地区,除了某些战略要地,中央的控制并不强,关注度也不高,地方政府普遍制度不完善,自主权力更大,腌臜事更多。加上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企业投资风险非常大。

所以西部要想发展,必须要先立口碑,给企业吃个定心丸,中央也得出来担保。但这支持力度,当年只有奔腾二南巡深圳时达到过,西部地区基本很难获得如此强援,更别提因为自身条件差得远,需要的支持力度还要超过当年的深圳才行,真是难于登天啊!

所以只能一首凉凉了。

举个反例,海南算是很早就拿到国家政策的了,从经济特区到国际旅游岛,从博鳌论坛到自由贸易港,海南除了房地产,有切实发展起来了吗?

除了三亚的酒店越来越多,没啥大的变化。

中国人看一个地方未来怎样,不只是看纸面上的政策,更多的是看领导的重视程度,大领导多去视察个几次,效果比吹多少水都有用,信不信企业老总们立刻啪叽啪叽地来考察了。

所以叫的再响,远不如贵人帮你站下台,这才是中国特色。

知乎用户 李牧探长 发表

要看是哪些制造业向国外搬迁了。

往外搬迁的,最主要的就是四个经济体: 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的企业。

他们以前为什么来大陆设厂?因为那时候大陆人力成本极低。02 年的时候,一个大陆普通员工的工资只有 400-500 人民币,每周要上 6 天,每天 8-9 个小时,加班费 2-3 块钱一个小时,到哪里去找这么便宜又能吃苦的年轻人?

然而今天呢?三四千一个月,工作时间五天八小时制,很多工厂都招不满人。可以说,这个工资水平,已经到了很多代工厂的极限工资了。

为什么不往内地搬迁?的确,有一些企业往内地搬了,例如富士康在武汉和郑州都设立了生产基地。那是因为富士康的影响力,能给当地立竿见影带来就业和税收,所以当地政府会给各种扶持,例如便宜地皮、帮助招人和建厂房,甚至给低息贷款和补贴。

很多小型代工厂就未必有这些待遇了,它们入不了当地政府的法眼。虽然内地的人工成本确实低一些,但因为出口交通成本更高,人工节省的那点成本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综合考虑,劳动密集型企业会将订单迁移到政局稳定、人力资源充沛、人工成本极低的国家,例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穷国。


精彩推荐:

为什么华为不上市呢?

小米 10 能否成为下一个米 6 神机?

小米 10 Pro 和 iPhone 11 选哪个?

现在小米 10pro(5499)和 iPhone11(5499)那个更值得买?

2019 年笔记本电脑销量排行榜(TOP10)

最受欢迎的平板电脑有哪些?2020 年平板电脑销量排行榜 (TOP10)

扫地机器人哪个牌子好?2020 年最新扫地机器人排行榜(前 10 名)

华为品牌有哪些产品值得推荐的?

家用破壁机什么牌子好?2020 年破壁机销量排行榜 (排名前 10 名)

知乎用户 立党 发表

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都是 “一艘轮船从港口运来 5 集装箱的原材料,加工成 3 集装箱的产品,然后再从港口运出去” 这个档次。

为什么美国的很多制造业都坐落在美国的中部或者距离海岸很远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极高,雇佣美国昂贵的卡车司机直接人工搬运都极为划算,甚至用快递(Fedex)直接从生产车间往客户所在地发货(比如高利润、低产量的几万刀一台的工业设备、示波器、高端实验设备等)都在所不惜——因为设计和时间比运费和组装成本更珍贵。

为什么要依赖沿海,为什么要找时薪更低的海外劳动力,都是因为制造业附加值过低造成的。

所以什么时候中国制造业能争口气,不再依赖那些 “我不用海运节约点儿运费,我不雇佣外国低端劳动力,我就赚不着钱了” 的低端制造业,中国制造业才能为所欲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我可太有资本回答了。之前是江苏某机械厂,小企业。

后来,西北某县城开工厂,难受,吃屎。

1、工人工作效率低,懒惰。西北底层人民普遍心态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不管你有事没事就是不肯加班。按知乎政治正确,好像是资本家剥削工人。不过至少在我厂,加班工资是按标准给的,但是反正人家就是不愿意,没辙。相比之下,南方工人这方面的思想就不一样,你给钱,我就干,工作效率也高很多。

2、大大小小各类监管部门连你养条狗有没有办证都要上门 BB。屁大的县城总共就几家企业,创造税收拉动经济解决就业,不谈你 zf 把我当大爷供着,起码别没事找事吧。结果是反过来的,办个什么东西都要跑一万个部门求爹爹告奶奶。南方相对而言,服务态度首先就好太多了,小事不至于踢皮球(大事嘛肯定还是免不了活动活动)

3、当地人屁事多。这要展开说就一箩筐了,反正当地人觉得你欠他的,干啥啥不对。

4、物流比较差。

非要说当初为什么在西北开。三点,土地便宜、用人成本看起来便宜、离目标客户更近。

另外以上存在的问题并非西北人民的原罪,勿对号入座,我认为这个基本还是因为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而发展经济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小企业就给你带动,肯定是 zf 层面的支持决策,只希望西北越来越好,让小企业也喝口汤吧。

知乎用户 陈源 发表

我讲一个方面。。

(补充:注意只是一个方面,很多朋友列举个各种方面,我也不是不知道。只是这个方面没接触的人不明白其中滋味,我就拿出来说了。)

我们贵州遵义,好几个制造业大佬的发财路都是:本地建厂 – 发展壮大 – 广州周边建厂 – 继续发展。

反观那种一直在本地建厂的,东西都不咋滴,很少看见他的东西在市场上。严重怀疑是在换着姿势吃拆迁款和补贴。。。

可能西部确实是公共服务水平和人口素质都不太适合真正干事情的人。

知乎用户 野生的阿克蒙德 发表

部分向内陆转移

但是,向西部转移,不现实。

第一条,工业用水。

第二条,运费。

第三条,时间成本。

第一条限制重工业和化工。

第二条限制轻工业。

第三条限制来料加工。

所以,还是省省吧,国企背景跑路过去还行。

其他的,跑路东南亚才是正道。

不想跑,环保伺候。

知乎用户 陳亮言 发表

[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 – 经典著作 – 中国共产党新闻 - 人民网​cpc.people.com.cn/GB/64184/180146/180257/10900903.html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180146/180257/10900903.html)

可能是因为社会主义还没进入到高级阶段吧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中国是 “世界工厂”,就是制造出来的产品是销往海外的,如果把工厂迁到内陆,原料和成品的运输费用都是成倍增加。跟东南亚怎么比?

唯一解决途径我觉得是疏通长江航道,沟通内河航运和海运。

再补充一下,沿海的运输优势是建立在出口加工导向型的经济上。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国本土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整个欧洲,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话中部地区显然人力、运输、市场、资源全方位优势。但是为什么不内迁呢?当然就是中国人民太穷了,内需消费不行;还有政策因素,沿海地方政府经济自主权高,税收政策优惠多;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沿海地区政府部门执政水平更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自己行业里的一些事情吧。

我们的这个行业是个新性产业,算在中国制造 2025 里一点问题都没有。公司原来在北京,现在到天津开了子公司,做新的技术。

这东西国外已经做的比较成熟了,国内刚刚起步,好几家企业都做,华北的有这家企业,华中,广东也有,广东那边最好。但是大家做的东西都差不多,于是就价格竞争,产品的售价一年就腰斩了,这就没了很多利润。老外也不是吃素的,人家做的早,产品成熟,直接低价销售,国内厂商刚起步,研发成本很高的,一下子又被挤压,只能压榨开发团队,996。有时高学历的人更苦逼,工人们倒是打卡下班。

这个行业里的中国公司,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那种老大,把大家整合起来做大做强。相反,都在抢那一点粥,价格竞争,你 100 我 50,你 50 我 10 块。中国人就是能把高端产业做成低端产业。

向往高端制造走,就要从产学研就抓起来,现在我国的先进制造还是幼苗状态,国家财政情况不乐观,外有贸易战。只能说,难。

知乎用户 find goo 发表

制造业搬迁至外国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如 nike 搬到越南。

2017 年,越南 gdp 折合人民币 1.4 万元, 相当于成都、苏州的 gdp,这个 gdp 值和中国比非常小,可见向东南亚转移只是低附加值的少数公司。

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业,搬到国外低工资处就能降低成本,这中间有很多平衡点。

一、海洋双向运输成本低

因为世界排名前几个的 gpd 国家是市场最大的,这几个 gdp 最大的国家通过海洋运输成本很低,为什么 gdp 最大的国家之间海洋运输最低,原因是海运可以双向跑,你运一趟去美国,再用返程运美国东西回来是最省的,如果只跑任何单向会导致成本高。

二、大国之间集中化运输成本低

如果每次运输都跑不满,或运量太低,那码头的运营成本很高,只能用小轮船,在批量化后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三、排名靠前的 gdp 国家的市场空间最大

世界排名前几个的 gpd 国家和地区是市场最大的,你如果从小国进口到大国,那中间要加关税,这样会导致在高 gdp 国家的销售价格因关税加价和运输加价并没有降低。

四、小国的隐形成本并不低

如越南,在当地的综合成本并不低,招技能人才更难,排外影响,腐败影响,语言沟通成本

五、双方贸易量大的国家之间贸易有双向优惠

批量采购的大客户的成本实际上是最低的,因为大客户有很多手段可以降低成本,对双方都是有优惠的。

六、建立工厂的成本

老的工厂在土地,固定资产,人才,等方面都会有优势,如果搬一个国家建厂,会导致原有的资产没有折旧完而又要买新的设备,导致成本高昂,这种成本是综合的。

七、工厂地址的选择有个最优解

工厂和销量对象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有个最优解,如果偏离最优解很远,会导致成本高。

八、购买者的习惯

如苹果手机买大陆制造的,如果苹果在越南再搞个厂,同样的条件下肯定是大陆的销量好,这个有个品牌效果,如中国消费者或采购员喜欢购买本国产的或欧美日生产的,不愿买越南印度生产的,这个有个消费习惯,这个是长期制造业形成的品牌效果。

实际上,现在制造业有从沿海转向沿江或非发达沿海区,从城市转向城镇农村的趋势,空间还很大,所以国家也提出发展沿江经济带,发展中小城镇,中西部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多数建的是用于附近销售的分基地。

中国现在最大的成本是高房价带来的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各方面的成本,但只要选择离发达区近,但房价低的地区,依旧可以维持成本优势,其中以沿江沿海非发达区为优选择,类似华为的做法是搬迁东莞, 小米搬武汉,三只松鼠选择芜湖,避免高房价带来的成本吞食利润。

知乎用户 黄天 发表

最大的问题法律设计的太完美了,执行过程中完全不一样,必须违法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因为违法,不知道那一天你的东西就不再是你的了。不违法?少年,你无法从事私营制造业老板。无恒产者无恒心,大家都是抱着捞一票就走的态度,至于那种真心干下去的,10 个里面九个不会有好下场,剩下的那一个必须挟民自保。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第一 人力成本高,这个是相比于国外

第二 离港口远,这个要命了,陆运比海运贵不少

第三 行政某些问题

不过因为环保整治

江浙很多搬到安徽河南去了。。。。。。

中西部可能确实有点不方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初跟过我爸去一星红旗国调研过,打算投资点什么。随同的一位 2008 年移民去了澳门的同乡老板在前些年就投资了当地的药材种植,他一路上跟我们说,在这做生意感觉就跟 2000 年大陆那会儿一样,黑是黑了点,但能明显感受到整个政府那保鸡取蛋的鸡贼劲儿(大意如此)。

我刚开始不懂什么叫 “保鸡取蛋”,后来跟当地公仆们吃了一餐饭才明白,人家这叫偷鸡取卵,鸡保住了,还怕不生蛋吗?

说白了,人家就是感受到了机遇,这种机遇感太过明显,所以人家愿意舍弃一些当前的一些小营小利去保更大空间的未来。

天下的乌鸦一般黑,我们听了许多当地的华商说,一星政府照样会将华商当作政治筹码,但为啥还是有不少大陆资本愿意去呢?因为人家只是把你当作政治的聚宝盆,咱们某些城市是把你当作政治的垫脚石。不说多了。

知乎用户 云啊飞啊 发表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我以纺织服装业为例,简单分析下一些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厂的原因。谈纺织服装业之前,大家需要知道,它是一个重资产,重污染,高耗能,低利润,长产业链的行业。

一,劳动力价格上涨

早在 09 年,在江浙地区做 QA 的同学就聊过劳动力价格增长过快,使很多民营纺织企业纷纷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过了近 10 年,中国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增长迅速。山东淄博地区,一个熟练挡车工的月薪为 7~8K,在福建泉州地区,没有技术含量的验布工的月薪,也在 5K 到 6K。

相比之下,在印尼,同样验布工的月薪(2017 年标准)大概在 400~500 人民币,中间的薪资差距能达到 10 倍以上。

二,产业升级需要

国家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早在 2016 年前,国家就强制淘汰老旧织机,因其耗能大,产品品质低端。到 2019 年,即便较新的喷水织机,因对环境污染较大,也将被淘汰掉四分之一。

[到 2019 年底,全国超 1/4 的喷水织机将被淘汰。未来喷水织机将全部 OUT?​www.sohu.com/a/148234353_810202

](https://www.sohu.com/a/148234353_810202)

通过强制淘汰落后产能,促使企业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否则很多民营资本家没有动力转型升级。

低端纺机的结构较为简单,维护容易,配件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不可能通过报废方式淘汰掉,于是很多中国企业变相将它们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朝鲜),继续发挥余热。

三,产业工人 “稀缺”

纺织工人可谓是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群众基础,但现在却面临 “稀缺” 的问题。以山东为例,35 岁以下的青年,基本不会选择在纺织厂工作,原因是“枯燥”、“倒班”、“刻板”,以至于“姑娘都不愿意和纺织厂的男工处对象”(我一在山东开毛纺厂的同学说)。以我同学的厂为例,工人都是 40 至 50 岁的年龄层,年轻人宁可去餐馆端盘子,也不会来薪水一倍以上的纺织厂。

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是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年轻人能看到更丰富的生活,因而希望追求更自主更自由的工作方式,不再甘于待在单调枯燥的工作岗位。

不仅产业工人这样,在纺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里这也是普遍现象。与在大学工作的同学聊了下,今年毕业愿意签纺织企业的学生,大概一半左右,“有的孩子宁可去‘肯德基’端盘子,拿两三千,也不愿意去郊区纺织企业拿五六千的工资”。

随着国家 “扶贫工程” 的推进,很多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沿海的纺织 / 服装企业对他们早已失去吸引力。正是农民工向其他行业流动(或 “回归农村”),推高了“人力密集型企业” 的劳动力价格,反过来,单靠提升薪资的方式,并不能吸引年轻劳动力进入此类制造业。

人力成本高,产业转型需要,人力短缺等因素,是中国纺织 / 服装行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迁移的动因。

但是!制造业向国外搬迁,是个实实在在一个伪命题。

仍以纺织 / 服装业为讨论对象。

纺织 / 服装业在未来的中国,将不会以低端产业形态存在,会向高端、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1)中国整体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纺机制造水平的发展——除了寿命短点,在精度、自动化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年通过并购国外纺机企业,获得吸收了一些先进技术和专利。搞纺织的都知道,纺织品质量的高低,基本取决于设备的水平。低端纺织设备耗能大,污染大,质量差,与高端纺织品的市场竞争中,只能拼人力成本这一项。我们向东南亚转移的更多是 “被淘汰” 的产能,国内的产业在逐渐向更高端方向发展。

比如随便搜下 “中国 收购 纺机”,就能看到 2018 年 7 月,安徽“日发纺机” 收购英国 “克罗斯罗尔机械” 的新闻。如果向前翻几年,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老牌纺机企业很多都被收中国企业并购。

(2)现在一些大型企业已经选择将工厂迁移到中西部,而且建厂的规模都非常大,采用的设备和信息化水平很先进。先进到什么程度呢,偌大的厂房只有一个工人值班,工人一般只待在监控室里,哪台设备出现问题了,会在电脑终端提示出来,然后这个工人踩着 “自动寻径” 的电动平衡车直达故障点来解决问题。过去那种人力密集型的纺织企业,未来会逐渐被无人化,全自动化取代。

这些得益于制造技术与信息化的发展与融合,同时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下,少用水,少污水的纺织企业,也能在中西部缺水少水的地方建立起来。

(3)自动化、信息化、无人化是大型纺织企业的发展方向。减少工人的数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让生产流程数据化,溯源化,是有的大型企业正在做的事。在讨论老龄化中国的未来时,“网上经济学家”们哀叹 “人口红利” 的消失,但中国的发展绝不应该永远建立在血汗剥削之上。

这是一个自动穿缝松紧带的服装生产设备。这种对工艺和流程不断改进发展,减少人的工作量的努力,很多企业每天都在做。图片来自 “朋友圈”,为同学参加 9 月展会时拍摄。

(4)制造业从量向质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未来也向着质的方面变化,比如在碳纤维三维立体编织技术及设备上,我们目前将它应用在 “党费” 系列导弹和 “嫦娥”、“天宫” 上,未来会将其应用在民用汽车,除了车体的应力部件,你能想象,用织机 “织” 出一辆汽车吗?它会比铝更轻,更结实,永不腐蚀……

最后说下在东南亚国家的那些中国转移制造业问题。

中国的一些企业主,将 “被强制” 淘汰的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一)让这些设备能继续 “发光发热”,(二)其国家需要原始积累,大量底层劳动力富裕而廉价(三)法制建设不够健全;(四)政府相对比较腐败。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作用下,干着三十年前韩国、日本、台湾地区、欧美发达国家们对中国干的事情。

不同于中国有世界上最完整纺织产业链和消费市场,这些东南亚国家只能成为不断被 “升级” 的世界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中国企业不想、不能、也无力将完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搬迁到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要这些国家不发生 “洗心革面” 式的变化,更多还是扮演着中国产业升级的下游环节和消费市场。

中国提倡 “一带一路” 的伟大构想,就是不想走过去殖民主义思维下那种 “把恶心留给别人,把舒心留给自己” 的老路。“根”在中国,但枝叶却散布到 “一带一路” 国家中。像制造业,不是 “此消彼长” 的变化,而是“同气连枝”,共同发展,用中国制造业的前进,带动和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想说的有点多,略啰嗦)

知乎用户 唱唱曲赚赚钱 发表

中国制造业没什么大的缺点,要说缺点可能就只有成本压的太低了,不是制造业不乱说。
制造业为什么外迁不西迁,我觉得这是地区问题,不是制造业的问题。
说一个我切身体会的事吧,我在直隶省某市注册了一个公司,因为行业原因起名叫 XX 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所有手续合理合法,唯独因为业务不景气没有实际运营,某日属地工商局电话通知,你公司被抽查了,我们要到你注册地看一下。心想看就看呗,通知会计开门查看。然后会计当场给我打电话说工商局的人不干了,说我们没有实际经营,需要接受处罚。我心里顿时明镜,这哪是抽查,分明是要钱来了。约好周一到局里解决。
中间过程不细表,结果就是负责这事的人跟我要了两千块钱,就在局里办公室当面 “货款两清”。换来的就是: 1、告诉我让我公司改个名,不能叫什么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只要挂进出口的名就属于严管对象,因为有骗税嫌疑,可以年年抽查我。2、改名叫商贸有限公司,以后抽查我概率约等于零。
改名的过程找了代办,我懒得看那副刮民党嘴脸。
总结一下: 1、我拿钱出来办公司,叫什么名字要你管?我只要不违法违规就行了呗。2、明目张胆索贿,大有一副不给糖就捣乱的心。3、这可是直隶省,雄安新区周边,就这种营商环境,其他内陆省份能比这强到哪去。4、没有东北的命,还得了东北的病 (不好意思让东北躺枪),一个靠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支撑的平原城市,就想 “狠斗私字一闪念”,各位青天大老爷下手有点早了,你至少得让我挣上钱才有的分你啊。
PS: 本人保证事件描述真实可靠,为避免引起大家不适感,文中删去了一些细节,表述不清楚的请自行脑补。我乎的纪检人员不用联系我,各位嘴炮也别撩拨我的神经,我不会举报,不会报复,我公司还得干,我得为一家老小考虑,毕竟现在注销一个公司比注册一个公司代价大的多。

知乎用户 甜草莓​​ 发表

看了一圈答案,发现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综合问题,我最近因为 maoy 战曾经关注过一些外媒关于中国产业链转移的分析,来试着答一下。

制造业是不是在向国外搬迁?

是,也不是。

需要大量人口的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半技术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我自己造的词,因为富士康这种制造业显然比一般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需要技术),前者是纺织服装、皮具箱包、塑胶制品、玩具、家具等产业,特点是劳动力入门门槛低,培训周期短;后者是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制造业等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往东南亚搬迁,半技术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向我国中西部搬迁。

为什么?

有这么几个原因制约:

  1. 人工成本

目前国内社会福利制度正在逐渐完善,人工成本也在逐年上升,而且上升的方式是沿海发达城市带头,逐渐向内地扩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工人入门门槛低,在各地都可以招收到适龄工人,因此倾向往东南亚人工便宜的地方转移。半技术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工人需要一定高等教育,东南亚等地暂时还没有足够的适龄工人,因此倾向于向内地相对便宜的地方转移。

2. 运输成本

水路显然是单价最便宜但是比较慢的运输方式,对于服装,原材料,日用品等商品,会更加倾向于沿海城市,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都会更便宜,同时有的产业也会离原产地更近,以控制单价获取利润,东南亚沿海还是理想地区。而以手机、电子器件为代表的小型电子产品会偏向于采用空运,时效性更强。因此,富士康等会迁往当地空中交通发达的地区。比如河南,依托郑州交通港。

3. 政策成本

现在国家不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批地等配套设施会相对较难,但是正在鼓励技术密集型企业。。。这也是原因之一。

腐败问题是一个风险问题,其实哪里都一样,都有腐败,而且经济越不发达地区腐败越严重(我说的就是东南亚),各位在答案里提到的吃拿卡要只是表面问题,看问题请看实质。

4. 汇率和关税成本

近期 maoy 战也是一大影响因素,从中国出口的产品会被收取超额关税,虽然 RMB 贬值抵消了一部分,但是整体外资和制造业都在考虑向外迁移。

综上所述,因为工人成本提高,贸易因素,政策红利消失等,制造业都希望往国外迁移,但是半技术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东南亚等人口红利区难以找到足够多的受教育人才,只能先向中部迁移,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往东南亚迁移,如果过些年东南亚或者其他地区受到高等教育的工人足够(便宜),富士康等也会迁走。

知乎用户 林有朴樕 发表

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成本上涨过快,再加上早期对核心技术和品牌建设的不重视,导致中国制造业错过了最佳的转型时机。
中国制造业最初是依靠人口红利和山寨发家,这没什么问题,当初美国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但迅猛的发展速度让穷怕了的国人一下子吃撑了,大家都忙着扩张发展,靠着代工山寨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很少有人注重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
08 年金融危机以后,开闸放水。这一放就是十年,十年间中国的 M2 涨到了全球第一。过量的货币支撑起了房地产、金融、互联网行业的繁荣,但也抬高了生活成本。工人的衣食住行是刚需,但制造业的利润跟不上生活成本的上涨,导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流失。
作为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一员,我对国内制造业的大环境并不看好。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的,而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都只能勉强混个温饱。而光靠国家投入…… 杯水车薪。
中国制造 2025,也许是高层认为在 2025 年的时候低端制造业已经大范围地撤离中国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如果在这之前,产业转型没成功的话,我们将见证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知乎用户 默苍离​ 发表

1,运费,中西部离海运远,运费成本高;去国外只要离港口近就好。

2,环保。目前国内环保要求已经接近甚至超欧美,这块成本非常高。去有些国家,他们不在乎没啥要求。

3,劳工成本及福利,这个不多说了,西部相比南亚东亚没什么优势。

4,规避税率及反倾销风险。

5,从某些不可控风险来说,中西部比国外大得多,这个不多说了,和谐。

知乎用户 田田 发表

6 别说往西部迁徙了,就说我朋友说的一件事吧,他父母在的那个工厂,因为扩大生产,从市里搬迁一部分厂房到郊县一个大乡镇。工人们每天天不亮就搭车过去上班。厂里想在当地买块地建个宿舍,被村民阻拦,死都不肯,(靠山边没啥出产的破地)。

他们的工人买青菜鸡蛋,农民一概不卖,对待这些工人跟敌人一样,当面辱骂吐口水,平时工人根本不敢进村,会被打。当年八几年,因为工厂效益好,工人隔几天能吃上肉,他们妒忌。

过了几年,这些村民醒过神来,拼命想留住工厂,让他们在那里买地了,可惜被这帮蠢货伤到的工人早不愿意在当地待了,工厂就搬了。

于是现在经济落后得要死。 活该!

补充一下: 我朋友的父母工作的厂,年代八几年,厂织手套和一些类似产品的。

再补充,并不是说每个地方的村民都一样,只能说当年那个地方的人没见识还妒忌心强。在老家也见过豆腐乳厂与临近的村子现在的城中村互惠的例子。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不是所有企业的搬迁都遇到好运气,再怎么考察,考察不到人心。

知乎用户 飞翔的贺兰人号 发表

问这个问题的不是蠢就是坏,就看着中西部人少没人和你争辩。目的无非是搞个大新闻然后把中西部批判一番。把中西部改成华北,西南,东北都适用。某些人就是心里就想着有钱了割裂中国,不认我们这些没钱的穷亲戚。却不想没有广阔的内陆腹地你去哪招人,去哪做市场,去哪找零配件。天下不是江浙的天下,中西部乱了你们也一个都跑不掉,都想做东林党最后不还得乖乖剪辫子。其心可诛。
第二,实际上与你想的不同,很多制造业都内迁,往国外搬的基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要么就是出口型企业为了躲关税 (小米在印度建厂) 第二种情况因为关税就是奔着国外去的所以不考虑。因此你的问题应该改成为什么低端制造业向外国搬迁?
中西部基础设施再差能差过印度非洲?中西部再落后腐败能腐败过泰国缅甸?中西部人口素质再差还不是和你拿着同一本书学了十二年?除了躲关税的,往国外搬迁的大部分是落后产能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脚趾头都能算出来这种企业跑西部就纯属找亏。况且中西部工资再低也低不到哪里去。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人工成本是最敏感的,所以全跑国外了,但凡中端和以上产业的企业,想扩大市场分额最后还是跑中西部建厂了。更别说中西部底子里就有不少装备制造业。内蒙的兵器,西安成都的飞机,兰州的航天和核工业。新疆的油田。说句不好听的,指望江浙财团那种尿性,有了钱玩资本运作一分钱不想投研发,就靠卖衣服鞋子卖一百年也别想实现伟大复兴,指望他们纯属于指屁吹灯,与其想着搬迁工厂,不如想想怎么产业升级。不是所有企业都是华为,大多数都是百度

知乎用户 阿莲卡蓝袖 发表

最近正好翻译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越南有无成为 “世界工厂” 的潜力?为什么一些从中国迁出的工厂又从越南搬回了中国?

这里摘录一段分享一下:

本文译自 Quora,原标题:Why did some companies move their factories from Vietnam back to China after a period of time manufacturing there?


Huijian Wu
CTO (2015-present),Lives in Hong Kong2001–present
首席技术官(2015 至今),2001 年至今生活在香港

我拥有一家公司的股份,这家公司曾在越南设立了一家工厂用于生产。因此,我也会见了许多在越南投资的中国工厂经理,他们都有相似的感觉。

1、 越南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在越南投资的大多数工厂仍然要从中国雇佣高水平的技工,而且工资比在中国还高。

2、一般来说,两个越南工人的效率只能相当于一个中国工人的效率。这就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加上近年来越南工人的工资上涨,抵消了越南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3、越南工人不习惯加班,即使有加班工资也不愿意加班,而中国工人只要有加班费,他们非常愿意加班。在某些情况下,工厂必须加班才能跟上交货周期。

4、越南的配套产业链不起作用,导致大量零部件、原材料,或必须从中国发货,因此成本非常高。而在中国,在大多数情况下,在 100 公里半径范围内采购这些东西是可能的。

5、 越南工厂的产品以出口为主,但近年来,欧美国家对越南生产的产品控制越来越严格。与越南不同,如果在中国你无法出口,国内的市场仍然很大。

因此,我们后来把工厂迁回了中国。


Ridzwan Abdul Rahman
Lives in Asia
生活在亚洲

据一家从中国迁到越南后又搬回中国的制鞋企业说,“中国和越南工人效率的差距是最大的问题。越南工人根本不加班,而且大多数工人技术不熟练,导致产量很低,交货时间经常延误。我认为在越南培训技术工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来说,我们都负担不起这一成本。”

越南对生产空间需求的增加也导致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飙升。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10 月期间,越南工人的工资从每月 1260 元人民币(183 美元)上涨至约 2000 元人民币(291 美元)。


对此回答的评论

-

Godfree Roberts

我也听在中国有工厂的美国工人说过同样的话。

-

James Scholl

好吧,美国一定在做正确的事情。

-

Tran Khanh Nong

越南人确实会加班,然而,这种情况只发生在提供良好加班政策的公司,其中最重要的是加班工资。与东南亚国家(不包括新加坡)不同,越南人和韩国人、日本人或中国人一样勤奋。

回到问题上来,正如许多人所说的,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技能差距。越南过分强调学位,而不太重视实践经验,因此技工学校被看不起。这些学校的培训也做得很差,这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可以肯定地说,与中国同行不同,越南的低技能工人大多未经培训,是直接从农民中招募的,这必须赶紧改变。

-

Jinghong Cai

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将非熟练的农民工转变为熟练的劳动力,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

John Brennan

我发现在越南,即使他们说英语,交流起来也很困难。我为女性提供免费住宿、支付费用、自带空调房、把她们当做伙伴并每周支付 1 百万越南盾(译注:约合 283 元人民币)。他们都表示要两百万越南盾(约合 566 元人民币)和福利。在我离开之前,我把我的摩托车卖给了一位澳大利亚经理,他说他为了公司在许多国家都工作过,但在越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使提供奖金他们也不会加班。但是,我知道有的年轻人从每天早上 8 点工作到晚上 10 点,中间有 2 个小时的午餐和午睡,一个月工作 28 天,每月支付 400 万盾(约合人民币 1132 元),如果被骗了还不敢抱怨。

-

Raie Nguyen

这里有一亿人,总会有好人和坏人。学习如何招募优秀人才需要一段时间,越南人也倾向于认为外国人有更多的钱,而且往往对为外国人工作的期望更高。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时,作为一家外国公司有时会给你带来优势。

-

Thảo Đào

你付 200 美元,就希望人们像机器人一样给你干一个月?这肯定不对。你一小时赚了多少钱?我每月只挣 1000 美元,但如果我需要有人为我从早上 8 点干到晚上 10 点,我不会只付给他们 200 美元。天哪,大锅,我们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其他人也在期待同样的事情,你能用 200 美元做什么?

-

Raine Nguyen

中国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才让他们的劳动力变得熟练,越南也需要同样的时间。公司必须权衡利弊之后再考虑他们想把钱投资到哪里。许多大公司现在都在遵循中国 + 1 战略:它们在中国境外设立了更多的工厂,“以防万一”,最近的新冠病毒灾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越南是一个很好的候选国,因为它紧挨着中国,所以交通更容易。人工成本和其他因素也是可以接受的,政治稳定更是一大利好。

-

Vincent Chu

菲律宾在二战后领先于其他亚洲国家,甚至超过了遭受原子弹破坏的日本。由于保护主义政策,它被抛在了后面。菲律宾在亚洲有水稻研究所,但它却需要从越南进口大米。它甚至存在供水问题。菲律宾的人口受教育程度高,有精通英语的优势。当时菲律宾比索对美元的汇率是 2 比 1,现在是 52 比 1。所有这些都是在整个国家由菲律宾人运营和管理的时候发生的。

-

Rao Panidapu

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越南人很幸运,不用为基本的生活而挣扎,因此不必如此努力工作。所以与许多国家相比,越南人对他们的努力要求的回报更高。此外,越南人经常通过副业或其他工作等方式获得一笔以上的收入。

-

An Nguyễn Bá

我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负责运送阿迪达斯,耐克,匡威,H&M…

我听到供应商的代表(供应商是指按照客户(阿迪达斯、耐克…)订单生产产品的公司)说,在旺季,他们的工人必须连续几个月每天加班 4 小时(即每天 12 小时)。

我每天也要加班超过 4 个小时(高峰日),尽管我在办公室工作。

现在,你说越南人不愿意加班,不觉得哪里不对劲吗?


这个问题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回答,有兴趣可以看原文:

知乎用户 波美拉尼亚公爵 发表

实名反对运输成本问题,我认为运输不是问题,全世界很多内陆城市都发展得很好,思想决定高度,而不是运输决定高度。

关于运输,我可以我举个栗子,郑州是中原地区距离海岸线最远的城市了,它距离连云港多远呢?520 公里。而慕尼黑距离汉堡港是 600 公里,距离安特卫普港也是 600 公里,你看慕尼黑发展落后了吗?不仅不落后还是德国最发达的地区,汽车产业更是全球顶尖的~ 同样美国五大湖地区可以靠水运运输煤炭和铁矿石,但是大头产成品机械产品都是靠铁路运输的,芝加哥距离纽约港 1000 多公里,底特律距离纽约港也是 800 公里。美国中西部的农业,靠铁路将收获的玉米小麦跨越 1500 公里,从堪萨斯和俾斯麦运到西雅图和旧金山,再跨越 8000 公里运到中国,成本依然只有中国本土小麦和玉米的 60%。

美国的重载铁路运输运费大概是 3 美分 / 吨 / 公里,也就是说一吨货物走 1500 公里运费是 45 美元,我国 2018 年小麦收购价是 1.15 元 / 斤,而到货的美国小麦,加上铁路和海运运费才 0.66 元 / 斤(这里面 0.15 元是运输成本)。这还是对运输最在意的农业,如果是工业产品,那么这么低的单位运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一辆汽车 1.5 吨重,从美国运到中国的运费一共还不到 100 美元,我们算高点算 200 美元,而这辆车总价值在 2 万美元,运输成本占总价值的 1%,这会影响这辆车的销售吗?在降低成本面我们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中国铁路运输低效,不代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并不是说内陆城市就会有太多问题。虽然有运输成本,但是内陆城市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距离资源产地近、土地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等,完全可以抵消运输带来的问题。

有些账要仔细算,真正制约内陆城市发展,甚至制约整个中国发展的,依然是思想问题。什么时候大多数人认为商人比官员好,什么时候中国就能根本上扭转不发达的局面了。

知乎用户 红发的塔肖尼 发表

补充一个:竞争的外部性

以前在上海外服四川公司工作过,当时四川区域,百事可乐是公司的客户,可口可乐不是,

百事可乐先于可口可乐在成都设厂,可口可乐的生产工厂在重庆,

后来可口可乐在成都也开工厂了,缺人,首先被挖的就是百事可乐的员工,

然后百事可乐也从可口可乐公司挖人,还从其他公司挖人,

印象深刻的叉车工,由于是特殊工种,又要求是熟手,所以不好招人,由于一时需求较大导致叉车工的工资上涨较大,外企又规范,必须为员工购买社保、公积金,使得叉车工以及其他很多工种居然短时间内结构性短缺。。

所以,制造业向中西部搬迁,能给当地带来就业、GDP、税收,

但是,熟练工人不是现成的,还有部分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是外派,使得企业所属地的相关就业人员工资上涨,外企、沿海民企相对中西部制度更完善、管理更规范,每月缴纳的社保、公积金又对当地的企业形成了优势竞争力,使得别的企业员工更愿意到这些企业来上班。

当年富士康在成都郫县,全省各个地市州都被摊派了招工任务,火车站、汽车站都有招工点,即便这样熟练工人都没能按时、按量到位。而成都富士康大量招工(当时计划招聘 30 万,具体数据带核实)使得大成都地区还有过一阵用工荒。。

所以中西部地区人工成本低、土地价格低,但是沿海迁移过来的企业一多,很多成本也会嗖嗖嗖地上涨。。

成都有个龙泉驿经开区,还是国家级的,很多年一直发展不起来,现在靠搞汽车城发展了起来,没有川渝地区多年来汽车、钢铁相关行业的积累,估计是很难发展起来。。

昨天,还看到董小姐入股的银隆(电动)公交车在成都市区跑呐。。

知乎用户 五号 发表

最大的原因就一个,工人工资高。

别以为中西部人工费低,现在交通方便,又没流动限制,谁会为了离家近只拿一半的收入啊?民工输出大省怎么来的? 在沿海招不到工人的工资水平,在中西部一样招不到。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西部企业负担重,当地政府收入来源少,征税(社保费等)力度比沿海地区大得多,与沿海地方政府 “藏富于民” 正好相反。外国的税收则一般比中国法定税率低很多,最多和中国沿海实际税率接近。

等越老柬缅印把基础设施做好,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会一去不回来。

知乎用户 刘东奇 发表

成本与配套等问题

1. 海运成本远远低于陆运。全世界发达城市都离海和大河不远。

2. 如果你想做山寨机 不出华强北就能搞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开发区 工业区 经济特区的设立 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都挨着。这样效率能提高多少。 在西部目前没有这样的条件

因此把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便宜的西部,生产成本甚至比东部沿海高很多,而且生产速度却不及。 现在制造业都嫌东部成本高 当然会选择向越南这些地方转移。

中国在 60 70 年代 因为和美苏关系紧张 有极大的战争风险 所以东北华北 东南沿海都在战争风险下,所以当时采取了 “三线建设” 把军重工业转移到西北 西南。最终的结果就是生产成本提高 生产效率降低 最终导致经济困难

实名反驳那个匿名做互联网农业的。

1. 他说美国模式更适合中国?美国是通过屠杀原住民来占领土地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 ,请问你在中国怎么做,如何把农民赶出他们的土地来完成你们所谓的美国模式?

2. 你说美国模式低污染,我这里呵呵。 美国把一大片生物多样性高的土地搞成单一作物种植 请问是破坏生态还是保护生态?只有日韩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精耕细作才是保护环境。

请问美国模式的养殖 把几万只鸡养在一起,也给了禽流感一个极佳的传播温床,本来不传染给人禽流感最终也变异。

请问大农场把几千头牛养在一起,牛放屁的空气污染你都解决不了。

只有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模式才能保护环境

3. 你说美国模式高效? 打个比方 美国模式是 1 个人 10 片地生产 10 份粮食。日韩台模式是 1 人 1 片地生产 2 份粮食。 哪个适合中国?我也不用多说

4. 你说日韩台模式不行?日韩农会农协模式 把农民组织起来 统一维护农民的利益 国家给农会极好的政策 最终农会的利润 100% 回馈农民。

你们企业呢?把农民组织起来 搞污染环境的 大规模生产,生产的利润公司拿走一部分 剩下的给农民。 哪个适合农民高下立判。请你说话实事求是不要屁股决定脑袋。

5. 你在鼓吹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是追求经济效益的 在中国农业是国之根本可以产业化吗?就像 2008 金融危机 以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崩溃了 美国还可以慢慢恢复。农业崩溃呢 举个例子 埃及之前一直受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埃及这个地方土壤水资源适合种棉花,而且世界上棉花消费很活跃,埃及为了经济效益就把种粮食的土地改种棉花,2008 年经济危机 投机资本进入粮食市场 小麦价格翻倍 埃及人买不起小麦了 最终导致了茉莉花革命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家里是做制造业的,徐州丰县的电动车,丰县是全国三轮电动车的基地,全国只要三个。

说实在的,大的缺点就是赚的少,同样的钱,比如说,同样是一千万,我做工厂只能赚一百万,我如果做餐饮我可以拿到五百万,我如果去办学校,教育机构,我可以赚两三百万。我去做一些文化产业可能也有两三百万的收益,那我为什么要做工业呢?

说实话,我目前已经开始考虑企业转型了,不是别的转型是直接不做工业了,直接推掉重来,我去办学校。计划是五年后吧,目前,我做了两家教育机构一家文玩店就是在试点。

知乎用户 没脸不用补肝 发表

主要是两个方面

1. 物流成本

2. 劳动力供给

物流成本方面的原因:

1. 海运的单位运输成本远远低于其他运输方式。

2. 海运的运力远远高于其他运输方式,且提升运力的途径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极为廉价。

比如这个答案中的例子:

40 尺高柜 23 吨,从深圳到釜山直线距离 2100 多公里,海运距离大约为 2800 公里。

也就是说海运的单位成本为 0.0015528 美元 / 吨公里,约合 0.011 元 / 吨公里。

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里,在海上把一吨货物运输一公里的成本约为人民币 1 分 1 厘。

实际上,从我个人查阅到的数据来看,铁路运输成本大约 0.1451 元 / 吨公里,而海运一般是 49.4 元 / 万吨公里,即 0.00494 元 / 吨公里。

铁道运输是海运成本的 29.37 倍……

这还仅仅是运费。

更重要的是,限制海运运力的主要因素,是港口的吞吐量

上海港一个月吞吐量 390.3 万标箱 (平均日吞吐量 13 万标箱),哪怕全部按照 20 尺柜,配货毛重 17.5 吨来计算,上海港 7 月的日吞吐量保守估计就是 227.67 万吨……

对比一下内河运输的港口吞吐量

2019 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 169 万标箱,同比增长 8.1%,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019 年 12 月完成 18 万标箱,创单月历史最高,为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再添佳绩。

要想提升内河运输的运力,内河港口建设只是一方面,河流本身的运力也是有限制的,这个限制叫做主航道深度。

宜 宾--兰家沱 1.8 米
兰家沱――娄溪沟 2.5 米
娄溪沟--羊角滩 2.7 米
羊角滩--白 尾 2.9 米
白 尾--武 桥 3.2 米
武 桥--皖河口 4.0 米
皖河口――燕子矶 4.5 米
燕子矶--龙爪岩 10.5 米

想要把长江的运力提起来?那得先把长江主航道挖深,再把长江两岸用堤坝收窄才行——这个建设成本无疑极为巨大。

而洋山港的工程造价绝不会超过 1000 亿人民币。

至于其他货物运输方式,如铁道运输,公路运输,空运,其中枢吞吐量连海运的零头都不够。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两个原因

1. 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的下降

2. 低端劳动力由工业领域向第三产业转移

知乎用户 小小羊​ 发表

因为东南亚足够腐败啊。现在很多民营企业怎么起来的大家都知道,无非就是向上贿赂,向下剥削。现在在中国,不行啦,得踏踏实实按规矩来,该环保得环保,得按照法律办事啦,想像以前一样偷税漏税那更是完全没可能,想贿赂官员官员不敢要啊。工人也精了,想给少少的钱拼命让别人干的事情别人也不干了。

东南亚的环境完全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吊样 (至少越南是这样的)。贿赂的路子走好了,环保成本,偷税漏税随便来。中国至少还有劳动法,越南没听说过有这种东西。

居然有人认为是海运优势

那么你倒是告诉我在中国基础设施完爆东南亚的情况下,

为什么制造业不向西部沿海地区,例如广西,广东湛江这些地方迁移?

广东制造业外迁甚至选择省内的粤西地区的都没有

然而粤西,广西都不乏良港。

毫无疑问,优势主要不在海运 (当然,海运是一方面),主要在于人力成本低 (更好的剥削),制度腐败 (可以无视环保压力,偷税漏税)。

而在西部,没办法

3 号更新

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做生意跟大陆 2000 年那会一样

那会什么样我想大家心里是清楚的

只是后来的小年轻对当时工人的工作强度,当时珠三角的河水有多黑 就不见得很清楚了

上面那位当然是站在资本家儿子的角度来看了

知乎用户 骑羊少年胡八一 发表

海运便宜,比公路便宜,比铁路便宜。

得多。

知乎用户 江州司马 发表

其实有在搬迁到中西部的。

1)搬到省会,比如制造 iphone 的富士康郑州,凭借郑州航空港。重庆的电脑产业链,空运和中欧班线。省会的吸引力,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2)搬到长江和珠江沿线。现在政府正在推进武汉 - 安庆 6 米航道,满足万吨轮船直达武汉,实际上万吨轮船汉海一号已经运行了一年,武汉 19 年 11 月底已经开通武汉 - 日本的直达集装箱班轮。岳阳,武汉,九江,芜湖天天都有集装箱班轮直达上海。制造业成本和沿海非枢纽地区相差不大。(武汉最新的规划是 2035 年 2 万吨轮船直达),海螺水泥,华润水泥,中国建材等在沿江布局,就是看中了水运的低成本。

3)内陆的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市场广大,很多工厂直接在主城周边小城市设立工厂满足城市群的需求。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生意,在讲信用的腐败和懒散之下,是可以生存的。

在东南亚,明的税交了,暗的贿行了,然后还有利润。你就可以预测,几十年都是这样。哪怕换个军阀,规矩还是老的,你还做你的生意。行完贿,有人找你企业麻烦,有关部门都会帮你摆平的。

中国西部?提问的,你大概跟我一样,沿海的吧?我讲点上海人去西部做生意的见闻。操作规范没人听的,你可以解雇他,换一批还是老样子,不愿意学半点东西。但是出了事情,他整个村子下半辈子的财务自由,就靠你厂子了。干部不是给份干股就搞得定的,今天借钱,明天借车,根本无法预测明年的行贿成本。

知乎用户 公子钟 发表

看到高赞答案,说是创始人的基因。外国人创业都是创新,比如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中国人不行。还有一大堆人点赞,瞬间我对知乎用户的认知水平,感到堪忧。

请问你们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就像马斯克的 space-X 火箭,他并不是从头做起。NASA 给了他非常大的技术支持,几乎是从设计图纸到每一颗螺丝的安装。而马斯克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创新和改进。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你能理解吗?

我把你扔到非洲某个农业国去,你创新个机器人给我看看。

知乎用户 老李 发表

外贸人员…

中西部物价, 工资比东南低, 但是差不了太多..

比如宁波一个职位 8000 元, 到西安也可能就是 6000 元.

放假宁波 3-4w, 西安 2-3w.

但是东南亚可就差太多了… 月工资也就是 1000 来块, 根本不能比..

消费也差不多, 一碗面西安可能 10 元, 宁波 13 元.

况且中国西部货物还是要运送到港口才能出去, 几千公里, 物流成本, 一个柜子可能都要上万,

摊在高科技产品, 比如手机, 电子原件上还好, 要是低附加值产品那就差别太大了..

知乎用户 刀不群 发表

我当时是碰到的绝大多数做外贸的江浙一带的老板都是往东南亚跑的

少部分是往安徽跑的。后来往安徽跑的这个供应商,被人敲竹杠敲的头皮发麻,把所有的产业都卖了。一家人和亲戚都去了漂亮国。

中国制造业有什么大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是污染。还有就是总是只能做个勉强凑活能用的东西出来。做不了什么很上档次的东西。可能有人要反驳,说可以做出来很上档次的东西。以我个人经历来说,只有 1,2 个批次能做出比较上档次的东西。而且因为工人流动性特别大。每批次货物的内部浮动大,批次间货物浮动大。技术不稳定。能做的都是比较 low 的东西,就连台湾,马来西亚能做的东西都挤不垮人家。

中西部本身对制造业来说有什么缺点? 我基本上是看不到有什么优点的。陆路运输比海运贵很多倍。而且中西部是先陆运再海运,东南亚基本直接海运。(发达的还是沿海的城市)官员贪腐。人也没有东南沿海这么奋斗逼。我觉得去中西部的制造,我本身是没见过的。我想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肯定还是有不少人跑去吃螃蟹的。现在的客观事实就是,那个地方发展不起来。

东南亚吸引制造业的因素是什么? 除了便宜以外啊。我个人感觉到那些江浙土老板在此地过出了一种土皇帝的氛围。当地官员贪腐,收了土老板们的钱就大开绿灯。很多土老板在这边修楼修的跟堡垒一样,私藏枪支都说的不对,那不能叫藏,那叫持有。江浙土老板毕竟还是中国人。中国人在小国横行霸道,小国的那些基层 jc 并不敢真的管什么。

而且现在已经不是正常的外流了。因为以前呐,都是在国外赚了钱,回国内花,盖小洋楼之类的。但是现在已经变成了,收缩变卖国内资产,跑去国外花天酒地了。

之前和土老板谈过这些。他的意思是,那边很潇洒。儿女都在加拿大,美国这些地方。他就在这边玩女人,或者搞其他的官能刺激都很舒服。如果在国内,就没有这么自由;又怕被清算,被制裁,被敲竹杠;而且国内的外贸形势好多年前就一直是收缩的。所以不如跑出来,这边的女人还更热情。

知乎用户 恶少恶言​ 发表

首先你要看到外迁到外国的制造业都是些什么,要么是有严重的环保问题,要么是我们产能过剩,要么是我们成本已经没有优势了。但很遗憾,这三条都不适合放到中西部。

第一环保问题,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中西部也是中国的土地,如果一个产业环保很成问题,或是对土地水森林资源消耗很大,那你在东部做不了,到西部仍然污染的是中国的土地,所以这种情况下谁爱做谁做当然转到外国去。当初我们也是因为这个理由才盛街了,很多从欧美和日本转过来的产业。

第二,产能过剩。有一些产业我们属于产能过剩,向外输出以后可以把产能放在别的国家,而别的国家需要这些产能,事实上是把产能部署到了离市场更近的地方,如果你把这些东西部署到中西部,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国依然消化不了,靠物流拉到别的国家去,中西部交通不便反而增加了物流成本。

第三,在东部生产的很多东西之所以往外转,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了。相较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已经没有优势,反而处于劣势,因此公司将产能移到了更有成本优势的地方了,而如果你移到了中西部。第一,你要把厂挪到中西部。第二,虽然中西部的工资比东部还有一定的优势,但一方面产品的物流成本增加了,中西部没有水运,而陆运即便是最大规模的火车成本,也是海运和江运的数倍。同时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和东南亚相比也没有优势。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很多产品用于出口,如果你把产能放在了中西部,那到达东部海港,装船出口的时间和成本就会变得很高。但如果放在东南亚国家可以领海建厂变于贸易。

第二,

知乎用户 哈 sea 发表

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强大了,想要靠着外资背景就能在中国不受非法侵害已经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了。中西部虽然经济没跟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但是官员的腰杆子可不一样。所以制造业企业都选择转移到国家还不够强大,靠着外资身份就能保证利益不受非法侵害的地方去了。

举个例子,八十年代刚改革开放,产品卖出去的时候被当地人拦路要买路钱是常有的事情,他们对国人企业看人下菜碟,对外资企业的运输车辆,是断然不敢要钱的,因为警察会抓人。但是现在,当地人去闹事要钱,基本上得自行解决了。沿海地区官员好得还看法律,中西部就不用提了,北上广深房子那么贵,为啥大家还往北上广深跑,就够说明问题了。

知乎用户 Kinematics 发表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缺点没有人可以说明白,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说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按照马克思理论的角度这些缺点应该可以被概括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生产力跟不上生产关系,而现阶段来看的话生产关系上出了一定的问题并不能把国内优秀的甚至过剩的生产力发挥出来。这我想也可以回答你第二个疑问:

制造业向国外搬迁有多方面的考虑,但归结到底就是在我国传统的制造业集中区域 ( 东北,东南沿海)从事生产赚不到钱。在全球资本收缩的情况下,大幅改善生产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现实的问题,所以一些低端密集制造的企业会把企业迁移到东南亚等国家,依靠廉价劳动力渡过寒冬,而一些高精尖的企业会选择顺应资本回流而回国,因为现在国内的经营成本甚至在某些时候要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我国中西部看似待开发,但是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已经被城市化浪潮掏空了,不但不具备大量有一定基础的熟练工,一些用地用水等费用也不比一二线城市便宜多少,加上我国高昂的运输成本,是不会有企业在没有大量经济补贴或者政治高压的情况下把企业迁过去的。

知乎用户 真啸风 发表

制造业瞄准海外市场的话,产品运输依靠海运是必须的,量大,成本低,搬到内陆,物流成本太高。因此搬到东南亚是最佳选择。

现在一带一路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从内陆开通至欧洲的货运专列,可能会有所改变。

知乎用户 成都贵少​ 发表

运费运费,为啥西藏新疆不包邮。海运比陆运便宜多少,大家不清楚么

知乎用户 奥尔多​ 发表

制造业不往中西部搬,那合肥千亿级的家电产业从哪儿来的?

知乎用户 广域工坊长王铁锤 发表

因为制造业是用水大户

2019 年 12 月 26 日,水利部发布了对高耗水行业,钢铁、火力发电、石油炼制、选煤、罐头食品、食糖、毛皮、皮革、核电、氨纶、锦纶、聚酯涤纶、维纶、再生涤纶、多晶硅、离子型稀土矿冶炼分离、对二甲苯、精对二甲苯 18 项工业用水定额。

你看这些行业,高耗水意味着什么?

高污水排放!

所以第一,污染。

你在东部沿海城市搞,污水可以排进大海。要是在西部地区搞,污水只能排进长江黄河,那陕西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浙江等中下游省市全都没有干净水了。

第二,工业用水总量和农业用水是矛盾的。

以印度为例,总想印度制造。但实际上印度工业用水每年现在只有 250 亿吨左右,中国近 10 年都在 1300 亿吨左右。印度要想崛起也得达到这个水平。

印度每年可更新水量接近 8000 亿吨,中国是 7000 亿左右。

但印度农业用水占 92% 排除 14 亿人生活用水印度工业可用水只有 250 亿吨,目前印度因为缺乏水利设施尽管降水丰富但是依然受困于干旱。这种情况下印度粮食亩产并不高,人均拥有粮食 200 公斤。如果工业用水提升到 1300 亿吨,农业用水就要减少 15%,相对来说粮食减产至少 15%,那人均拥有粮食也就 170 公斤。什么概念呢?

一人一天俩面包一年还得饿半个月。

印度这么大降水量这么大体量尚且如此。越南柬埔寨这些小国家所能承载的制造业总量就更加有限了。所以转移到东南亚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们收不了多少。

第三,收割他们发展成果。

以越南为例,西方投资越南想让他们承接中国产能,ok,你得投钱吧?你买地修路改善生产条件,越南政府也得用税收赚到的钱一起投资营商环境吧?

投资的这些钱实际上都扔在基建了,投基建的钱实际上就跟埋种子一样,长出来的是什么呀?

房价!

中国人拿着钱去越南买地用人民币换成越南盾买,过 20 年地价房价比如说涨了 10 倍。

咱们一卖,资金撤回中国,肯定不是越南盾啊,得是人民币或者美元吧?

这个对于越南政府来说叫外汇。外汇怎么来的呀?越南人劳动加工赚来的。所以是不是通过越南建厂收割了越南创造的价值了? 如果你同样套路在西部干,那不等于自己收割自己,不就内卷了吗?

本来你在国内建厂生产也是那么多钱人工还贵。现在我们把厂搬到越南,用他的水,榨他工人剩余价值,污染他的水源,最后随时还能收割越南发展红利,这么划算的买卖为啥不干?

唯一的风险是营商环境,就是他们耍赖侵吞我们利益。

所以航母军工就显得特别重要。。。

知乎用户 寰太逻辑学家 发表

这叫规避系统性风险。

外资制造业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再加上日韩台湾。早年这些国家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是想让中国给他们打下手,当苦力,干粗活。但没想到几十年下来,中国竟然实现了工业化,发达国家大出意外,因为中国 100 多年混的非常惨,大家的共识是,中国人能力不行,所以不太提防中国。谁想到这几十年,突然又走上正轨了呢? 防不胜防。然后中国产业升级,把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掏空了很大一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转为恐惧和提防,怎么可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中国篮子里面呢? 而且中国再产业升级下去,发达国家全都要没饭吃了,所以他们不可能把制造业全都投在中国。之所以他们大部分投资都在中国,是因为形势比人强,别的地方确实比较差,但是他们也在确实地在开发其他国家的制造资源。

发达国家中以日韩对中国恐惧心理最大,因为产业短兵相接,竞争最为激烈。所以日韩制造业公司都不可能以中国为主基地。你看日本的汽车行业,是日本出口的支柱行业。而日本汽车行业一半以上都是属于丰田公司的。丰田公司向全球供给,就不设在中国,而是高档车设在日本,低档车设在泰国和印尼。比如全世界的丰田皮卡都是泰国生产的。而中国的丰田公司只负责对中国国内供应,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的汽车关税高,丰田根本不会在中国生产。而韩国三星呢?被中国搞了以后损失惨重,现在在中国的占有率已经低到 3% 了。所以三星也搞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把生产全部挪到越南去了。发达国家以中国为制造业基地,供应全世界,已经成为历史了。美国更视中国为对手,美国企业将来不可能在中国大量投资,供应全球。中国将来以后只能靠自己的品牌了。

知乎用户 田君达 发表

看得见的成本相对都是小事,法制成本,规则成本,制度成本,货币管制成本,健康成本,以及所有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社会总成本,就比如说区域配套严重不平衡的成本,别说人才吸引不过去,人都吸引不过去,迁到西部找死啊? 这些才是导致外迁而不是内迁的根本原因。

其实内迁西部这个事情过去的十年一直在干,只不过没干成,企业乘机骗,官员乘机贪,都不严肃认真的干事,都成了形象工程,绣花枕头,城市无论大小,哪个没有成了鬼城的荒废了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全都是集体诈骗的产物。你骗我我骗你,都以为骗鬼呢,骗来骗去骗自己,骗了未来,骗了国运,骗了整个中华民族。

这是一个 “勤劳” 的民族。

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每个人都承受着分秒即来的压力,因此每个人都只接受立等可取的利益。

长线投资?

战略价值?

都滚犊子吧!

老衲早在 2010 年就对制造业内迁做了评论,那叫 “产业陷阱”!

知乎用户 柏铭 007 发表

一是中西部管理的特点,这不仅是中西部的问题,落后地区似乎都是如此,只要在任上过上好日子就是,没人在乎经济的长远发展,导致企业越发不愿意往落后地区迁移。

二是环保问题,如今都喜欢搞旅游这些产业,绿色环保,来钱快;制造业投入时间长,工作苦哈哈,推动的人不喜欢,从事的人不高兴。

三是层出不穷的监管,老板们想的是如何降低劳动成本与印度、非洲等地的制造业竞争,这里的是都想指导老板如何正确的方向,奶妈太多,老板烦。

四是众所周知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问题,房地产业的兴起让各方都找到了赚快钱的路子,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既然有更好的路子,各地都开心的大建快上进一步推升制造业成本,既然如此老板当然另谋出路了。

一起高唱欢送歌曲,恭送制造业老板们前往印度、非洲赚大钱。

知乎用户 铁褥 发表

反对某些高赞答主,不要误国误民了。
我国需要的不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制造业,比如生产衣服鞋帽等,这类产业只需要少数几家就够了,这些低端制造业理应尽可能往国外转移;而是需要高精尖科技领域的制造业,低污染低能耗附加值高的,比如精密仪器,CS,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还有金融,这些高端制造业才是强国之根本。
有高赞答案拿 LV 赚钱来辩解服装不是低端制造业,简直无知者无畏。再说一遍,高端制造业是强国之根本,没了 LV,CUCCI,PRADA 这国家垮了?有了这些奢侈品牌人家就不能来打你?你不卖给人奢侈品牌人家就怕你求你?再进一步说奢侈品卖的不是制造,而是服务品牌的溢价,而且这些奢侈品企业更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大量就业问题!
看当今世界之强国,无一不是金融,军事和高科技至少占一到两项而立国的,三项都占就是超级强国,没听说哪个强国是靠低端制造业压榨人力成本而立足的。
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解决国民就业问题,而不是把年轻人送进血汗工厂里。
有些人的出发点不是蠢就是坏,仿佛不保护那些血汗工厂,老百姓就不能有别的出路只能选择失业了。

知乎用户 胖麦子 发表

国外的企业,当然是不希望把鸡蛋放同一个篮子里的,最好就是让供应链能均衡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这样可以对冲经济和政治风险。

东南亚现在的劳动力价格比我国要低一些了,但工人的素质,基础建设和我国有明显的差距。尽管如此,东南亚的现状对于低端产业来讲已经是足够的了。同时通过低端产业的导入,慢慢的也会带动其基础建设,将来或许会有能力承接中端产业。

同时东南亚国家的单个体量比较小,即便将来产业升级,也不会像中国一样,崛起后如此可怕,顶天了一个日本韩国罢了,真这样,那恐怕得百年以后。

国内企业,主要的考量是海外市场,东南亚人口数量是很多的,印度的人口也很多,而且都处于发展中状态,市场角度来讲大有可为。但是人家也不是傻子,必须得有一定的利益交换。眼瞅着中国市场换技术,慢慢成了今天这模样,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

知乎用户 梁明哲​ 发表

即便在中国增长最快的前几年,也有外资撤离中国的。

中国不是貔貅,外资也不是中吹。

大家都有选择的自由。

讨论外资是否在撤离中国。

应该在 “投资人对中国经济信心” 和“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量”两个纬度去观察。

目前,这两个指标均不能表明外资在撤离中国。

目前,这两个指标均不能表明外资在撤离中国。

目前,这两个指标均不能表明外资在撤离中国。

目前,这两个指标均不能表明外资在撤离中国。

目前,这两个指标均不能表明外资在撤离中国。

知乎的贴吧化和自媒体化真的是悲哀。

以后这种百度相关数据就能解答的疑惑,能不能别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某些成天不动脑子的人,也别怪自媒体公众号成天给你喂 ,你自己不就整体找 吃吗?

知乎用户 茶人孙明伟​ 发表

我想主要是三个考虑:

1、综合投资和人力成本

2、本身市场规模和潜力

3、地缘政治关系

知乎用户 SIRVA 全球人才派遣​ 发表

“制造业迁出中国” 算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热门的目的地除了印度,就是越南,前者工业基础薄弱,后者体量实在太小,基本只能做做组装手机的生意。事实上,真正能承接大陆的制造业体量的目的地,是整个东南亚。

在去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的价值 1540 亿美元的芯片中,就有超过 300 亿美元来自于东盟国家,占比接近 20%,远超橡胶、铜铝、海鲜等人们印象中的东南亚土特产。

虽然国内一直有 “别让制造业跑了” 的忧患意识,但东部地区高企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经很难承载太多电子组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坐拥 4 亿人口,一半国土面积的广袤西部随之跃然纸上。从这个角度看,要回答制造业能不能留在中国,其实是在回答,中国西部怎么与东南亚竞争?

东南亚坐拥漫长的海岸线和世界十字路口的交通便利、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西方列强毫无戒心的扶植和转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高效而审慎的技术官僚政府、和建国后数十年积累的重工业基建能力。

再加上现在企业搬迁都是一站式服务,不需要操心过多,且成本也不高。尤其是代工厂的搬迁,除了一些关键的东西需要搬迁外,原材料都可以在当地采购,人员也可以在当地招,价格更低,于是很多企业就选择了迁去国外。

点击获取企业异地 & 跨国迁居一站式解决方案

知乎用户 前三排 发表

你得先想想制造业当初为什么会在东部扎堆,而没有出现在西部。很显然,是因为东部的成本比西部低。现在,成本更低的东部都混不下去了,都要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外国了,怎么可能搬到成本更高的西部呢?

知乎用户 韦 - 领启 发表

当年盛行的 “从沿海到内地的产业转移说”

依据的也是另一 “东部天生经济发达、西部天生经济落后说”

当然,作为东南亚的沿海和东部地区,越南这样的地区**,**

中国的沿海和东部地区,就可看作是【一体的】

当然也是

:“东部天生经济发达、西部天生经济落后说”

没毛病啊!

但是,

“东部天生经济发达、西部天生经济落后说”

这句话就真得是很多专家学者、大 V 认为的那样,简单粗暴、不容辩驳吗?

每每反驳这类自以为的说法,我都会提瑞士

他们又大都会引用又一同样的说法来辩解:

欧洲瑞士那样的,离海岸线的距离,跟中国东部地区离海岸线 的距离是差不多的,不能算内陆

这又简单粗暴、雷同地 TM 像对口供

欧洲最山区的瑞士,发达的金融业、工业,在他们看来,也得益于的是他离海近???

基于 “全球人文地理相似对称论” 体系
也总结出了 “全球城 & 邦相似对称组合”

在其他经常说明

**东方亚洲中国的云南,**与其相似对称组合

西方欧洲的瑞士时,

昆明是瑞士,亮了,钦定的中国最富地区(目前最穷),手动滑稽。

我的回答是,

山区,要么是穷乡僻壤,要么是避税天堂、洗钱中心,
这要看有没有独立的保护伞
“武装中立”,可不是谁想当就可以当的,
最沿海的 “低地国家” 哥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你们说是吧?

除了瑞士、德国巴伐利亚的慕尼黑,也被他们用同样的理由来狡辩

——肤浅

熟不知,【巴伐利亚的慕尼黑】现在引以为傲的高端制造、宇航、电子产业,

倚靠的就是其与接壤的**【瑞士】类似的相对闭塞、独立的地理条件**

而美国西部山区的【加州】,也是

(又要扯什么因为加州沿海,哎……

要是因为沿海,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核实验室、雷达研究,斯坦福的无线电研究,

这些国防项目为毛要不远万里放到西部?

ps,看吧,这些没有逻辑、人云亦云的又来了

瑞士发达是因为在欧洲腹地,几百年无战争,至于美国,因为美国并不是外向型经济,十九世纪很多大公司本来就起源于中部,而经济全球化是近些年的事。

所以你的结论是,因为腹地长得人畜无害,所以就没人打扰他?
德国是很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吧,看看内陆的黑森、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有多少大公司

而中国与巴伐利亚、加州的地理条件、产业结构最为接近的四川、陕西,也是!
擦擦眼睛看看,那些 “从沿海转移到内地” 的四川、陕西的,都是些啥产业?
甚至更深入的,再查查作为现在被推崇为 “中国硅谷”深圳的科技代表的华为、中兴,
他们的创立背景(任正非、侯为贵)、股东和校招(电子科大、西电)来源。
这种与美国相似的轨迹也就越来越清晰

感兴趣的可以翻看我之前的相关拙作

知乎用户 韩秀云讲经济​ 发表

知乎用户 胡悠 发表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利润空间大,市场空间大。

东南亚的市场,有点类似于以前的中国,对产品的需求量很大,竞争少,成本低,这样的市场环境当然是最受追捧的了。

另外,某些中国的制造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是不成功的。以前工作的是一家摩托私企,当时正是中国企业大批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时候,各种混乱和无序竞争。以越南为例,当时竞争对手花钱把黎玄德拉进了球队,扩大在越南的影响,个人所在的这家企业直接打价格战,两家死掐,随之而来的其他中小企业跟着浑水摸鱼,整得乌烟瘴气。

东南亚市场的吸引力也在这里,那几年,随便你做什么产品,随便产品质量如何,都能卖出去,都能赚钱。改革时期的中国,刚刚解体的俄罗斯,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总的感觉是,某些中国企业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目标,完全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把市场给作死了。

离开那家企业的时候,正好日本企业悄然崛起,趁中国企业互相死掐的机会,走质量路线,树立品牌,逐渐侵蚀中国产品的市场,那时候已经快接近半壁江山。

至于现在,估计人家早就一统了。

知乎用户 高明 发表

国内问题还是政策问题,像萨德事件,一下子就把三星手机和乐天百货都整死了。实业投资都是以 10 年为期的。没有人敢冒这样的政策风险。现在贸易战更是推动了中国成本的上升。所以离开也也就有了动力。

知乎用户 成尚水 发表

新疆西藏不包邮啊。

知乎用户 大水怪出没请注意​ 发表

因为上下五千年了,大西部人口密度还是那个样子。吃饭喝水都是问题,没法提生产了。所以这个西部要往东点,就到西安为止吧。所以问题就可以换成为什么西安没有成为工业中心?

你猜。

知乎用户 阿尔法 发表

东南亚运输成本低。

你觉得路上的强盗多还是海上的强盗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东部沿海发展起来了,告别了野蛮生长,全国很多规范就建立起来了,而这些规范可不仅管东部沿海。

举个例子,制造业是对成本很敏感的,一吨煤的价格涨到 3000,给东部沿海和中西部是同时涨价,西部怎么办?

优秀的产业工人,如果能在东部赚得更高,肯定会去东部,不会留在中西部。

反观东南亚怎么样,整个国家都腐败横行,给点钱什么事都可以办,在很多特区不需要繁复的注册手续就可以开公司,反正也没人管,各种黄、赌、毒俱全,工厂工人到了西部,消费不比东部沿海便宜。可能让他连生活都困难,老婆也娶不上,但是去了东南亚,就能找到做人上人的感觉,当地妹子随便找。越是野蛮生长的地方越诞生制造业,你要是普通工人你去哪里打工?

你要是厂长你把工厂开在哪里更吸引工人?

柬埔寨,越南这些地方,拿三四百美元的工资就生活的很好了,简直男人的天堂,想玩啥都有,大量的男性劳工他们的生理需求就是刚需,想开餐馆做小生意甚至不需要注册,开了工商局过来找你给点钱就行了。租房几百块,气候也宜人,中国人的身份出门说话就好使。当地找个老婆,都是抢着,也不用彩礼。这边就像三十年前的中国,遍地都是机会,奋斗几年抓住个机会就能致富。国际学校收费很低廉。

去西部呢,国内哪怕最偏远的西部新疆小城,房价都要 3000 + 了,一个月打工才挣多少钱?外地工人吃住又花多少?工商注册手续虽然再减政,但怎么也得全国一套手续。工厂打工属于社会最底层,压根没啥尊严可言。每月除了吃饭租房买几件衣服,工资基本剩不下什么。国内人也多竞争也大,各行业都在饱和。没点关系,子女别想受多好的教育。

你要是工人,你选哪个?

说白了,中西部没东部的命,还没发展起来,先染上了东部的病。这些年反腐打黑扫黄,消费越来越高,国内的青壮年工人就这么说,媳妇娶不上,现在去街边找个失足小姐都没有了,出门就是高消费。所以沿海地区大量的青壮年都往东南亚跑。东南亚现在基本的互联网也建设起来了,叫车、订外卖和国内一样方便,干嘛不在东南亚待着呢?

知乎用户 楼事阵地 发表

最近,龙岗坂田有万人大厂搬走的旧闻又被重提。

“经济环境不好”、“二房东惨”、“商业惨”、“工人惨” 等各类评论刷屏。

企业(制造业)撤离,谁之过?

这个话题既敏感,又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

只能说,一线城市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对于很多制造业来说很难熬,一些企业及时止损,选择撤离高成本城市。

比如福群集团,曾有员工在网上抱怨称,“近几年产业升级加快,人工成本、物料成本、房租成本增加,外加固态硬盘崛起,机械硬盘订单减少。” 所以,福群不得不选择 “断臂求生”。

近年来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工厂去越南了,某某公司又迁往泰国了……

而这类转移东南亚的企业,大多数是核心技术在外,主要市场在外,主要利润在外的产业,他们就像蒲公英,随风飘扬。

哪里工资低往哪儿走,哪里利润高就往哪儿走,哪里关税低就往哪儿走。

而一线城市在快速发展,各方面成本都在上升,不可避免的物价上涨。

即便是像福群这样的大企业,一个月 4000-5000 元的工资基本上已经到了天花板。

工厂不愿意给员工加薪,而员工赚不到钱也做不下去。

没有哪个工厂慷慨涨薪,当然,也没有哪个员工愿意永远拿低工资。

与此同时,但谁都不可能要求一线城市停滞在低成本低消费阶段,除非城市不发展。

这就很矛盾。

知乎用户 陆海天​ 发表

基础设施薄弱,公务员执政能力不足,法制环境欠缺,宣传过于膨胀等因素都会恶化投资环境。

知乎用户 十一狼 发表

中西部政策法规不稳定,朝令夕改。官僚作风问题大。去那边办过企业就知道了。另外人工也没得多便宜,税收优惠也不如沿海地区。

知乎用户 Gregory 发表

发达国家讲规则,按程序办事,不收黑钱不揩油,请个好律师好会计师什么都好办,就是什么都贵。

东南亚之类的国家也黑,但是你钱给了人家绝对不为难你。明面的税暗里的保护费好处都是明码标价,到位就没事了。

中国人的地盘就不一样了,今天有这个借口明天有那个借口,肉包子打狗没完没了,还不给发票不让你抵扣,明面儿税也不能少!

投资不过山海关?

能投资的地方一只手都不用就数完了。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因为制造业向外搬迁时,也没向深处内陆交通不便的外国内地搬迁啊

中国的西部地区比起美国的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环境更不适合生活,另一方面是缺了一条海岸线,所以中国仍然需要重新打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知乎用户 茗夕 发表

最近又仔细听了叶海林【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转变与方向】,里面对这件事说的比较清楚。

第一,中国的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吸引投资转换成对外投资,如果全世界的产品都是中国人生产的,那中国人生产的东西卖给谁?现在已经供大于需了,我们要创造、开发市场。他们有工厂,有工资了才会买中国的产品,他们穷得跟鬼一样,你生产的东西卖给谁?

以前是欧美日等国家出钱,然后中国人制造,他们再买回去。(如果我们甘愿一辈子给人打工,那东西都是自己生产的也可以,但今天的中国会满足于生产衣服、扣子、鞋底么?)

第二,规避风险。叶海林举了一个矿泉水瓶的例子,矿泉水瓶由瓶身、瓶盖和包装纸组成,如果这矿泉水瓶全是在中国生产的,印度人凭什么买你的?如果包装纸是印度产的,甚至印度人啥都不生产就是给矿泉水瓶贴包装纸。印度敢说不要这一万人的就业了?

知乎用户 咸鱼教主 发表

问题说到底只有一个,一个大问题,改革开放其实才只有 40 年,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国内其实极其不完善,特别是针对中小制造业,行业法规基本上没有。逃到外国去是很正常的,去中西部的话,制造业其实是一个圈子,周边要有配套的制造业,互相扶持才能起来,一家金属加工厂去西部能干啥?要水水没有,要外包外包没有,运费拉满,受不了的

知乎用户 譬如朝露 发表

因为制造业投资成本大,中西部在不愿的将来,人力成本也会迅速提高。远不如东南亚和非洲。说简单点就是,假设你高中毕业你能安心一个月拿 3000 这么干下去么,反之如果你是小学毕业,那你一月 3000 就认命吧,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特殊的形式,制裁啊,关税啊,倾销啊,贸易协定啊,因为制造业利润不高,压根禁不起这些东西的折腾。

我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是产业链齐全,这是地球上独一份。

知乎用户 猪小哼 发表

工厂向外搬迁因素很多,税收啦,关税啊,人工成本啊,以及因为客户要求,必须跟随客户转移啊林林总总的。

在沿海发达地区,供应链齐备,交通设施好,企业众多,税基广泛,当地政府有放水养鱼的意识,小企业常年税务零申报的现象很多,税务一般也不会来查你,在你资产几百千把万的时候,会各种偷漏进行积累,等你真正发展起来了,有几亿十几亿身家的时候,那时候让你偷漏你都不敢了,都会自觉尽量合规。

而经济不发达地区恰恰相反,因为税基少,于是对收税的积极性更高,对于各种原本只是名义上的税收政策,能落实的都会落实,看到新来企业犹如看到唐僧肉一般,很多企业还在建设期,税务就找上门来了,小企业想税务常年零申报那更是做梦,企业倒不倒他们不关心,关心的是企业倒闭后能不能把税足额收上来。

再加上各种摊派、服务、效率问题。

结果就是,人力成本综合一算并没有差多少,基础、配套、政策等成本反而更高。

所以,如果在发达地区还能熬下去,就会尽量熬,熬不住了,需要搬迁,那不如一步到位。

当然,这些年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方向不明,信心不足,环境越来越不友好,再多的就不能说了。

知乎用户 jason wang 发表

手头没什么数据,只是正好有个身边的案例跟大家分享:

我的一个朋友,在某互联网大厂上班,在一线呆了不少年,互联网人,总有创业的情节,正好手里也攒了些钱,几百万吧,就想着创业。

不知道他怎么跟一个中部负责招商的人搭上了线,当时他的想法是想做高端的成衣,自己开厂,然后在网上销售,跟别人聊的挺好: 对方答应给他一块地,厂房都是现成的,还有税收优惠什么的,他算了一下大头就是人力和物流成本,觉得这个事情还真的可以搞。

越想越觉得靠谱,然后就开始采购各种机器,花了不少钱,当时他有点看不起传统行业,觉得做衣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对方很快就履行了承诺,他把机器运到厂子里后,就辞职开始创业了。

然后,悲剧了,他发现这个地方根本招不到人,不仅是找不到熟练的技术工,连不会技术的年轻人心气都挺高,他愿意给的工资人家根本看不上,愿意来的人他又看不上。

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基本处于停工状态,一狠心折价卖了机器,继续回来上班了。

知乎用户 瓶子大人 发表

简单说,这种企业搬迁本质就是资本流动,这个基本都发生在国际贸易线或者国际商路上,贸易流量的大头是海运,所以地缘影响非常重。现在很多企业搬到东南亚,本身东南亚在大的国际商路上,而且也有些历史底蕴在,当初日本如日中天的时候,在东南亚推行 “雁行阵列” 的产业布局分工时,就搞过一波,现在是又续上了,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国家搞 “一路一带” 其实跟日本的 “雁行阵列” 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不搬到中西部,因为中西部不在主流国际贸易线上,国际商路量小也不怎么通顺。这种商路变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的兴衰,北极圈周围国家对北极的争抢,不仅是争夺资源,很大争夺对北极航道这种变数的控制权,还有很多企业对印度的重视,一方面印度的地理位置,再有印度也被认为是潜在的消费市场大国,期望印度会是下一个中国。

知乎用户 魏军 发表

没有海

知乎用户 岁月如歌 发表

目前制造业最大的缺点就是比较低端,粗制滥造,产能过剩,同质化产品多。

搬到中西部的话,土地交通运输人工等还有别的成本太高。一些隐形的东西你也懂得,都是爷,得供着。

搬到外国,运输等成本都会下降。

给你打个比方,玻璃行业,目前国内浮法线产能有些过剩。而且成本高,利润低。有人就想着搬到非洲或者印度东南亚,因为好多地区没有啊!去当地生产玩了,直接就卖了。省了很多成本,利润还高,就是挣得钱拿回来费点儿劲。

玻璃大王曹德旺不就是因为这个么?

知乎用户 无际君 发表

想问一下这里面回答问题的有几个是真正从事制造业的?我是不想从事制造业了。妈的有开一个工厂的钱随便拿去做什么都比做工厂有钱,干

知乎用户 江山​ 发表

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不能仅仅做为江浙沪的产业配套,要直接发展出口行业经济。提高要吸引外向型企业首先就是出海运输问题,首先要把皖江几个码头的小型集装箱班轮开起来,将各大船公司延伸服务吸引进来,马鞍山 芜湖 铜陵 池州 安庆,甚至沿着裕溪河小型集装箱码头延伸到合肥,江海联运能做到内河集装箱班轮航线密集化,做到就近提箱还箱,跟上海港紧密衔接远洋班轮,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一小半了。看看上海港集装箱卡车拖一个柜到安徽的成本,多数外销企业会放弃的,散货拉到上海外贸仓库再装集装箱成本也不低。如果皖江的码头能够每周发三五班小型集装箱班轮去上海港,外向型企业来安徽办厂积极性会提高很多。一个码头可以辐射半径 150 公里区域,小型集装箱班轮做到每日发不是难度,64 个标箱全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浙江就在用了。政府要降低集装箱高速公路运费,上海 江苏都在降低集装箱公路过路费通行费。长江码头如果能开通直达日韩 美西的二万吨级集装箱班轮 大约 1800 标箱,开快船运价略高,这会更加增加安徽的外向型企业优势,内河集装箱班轮运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发这种直达航线的。沿江码头同时发展外贸仓库业务,将在上海外贸仓库的一些业务对接引进,比如外销纺织品的检品,配货。杂货类拼柜。一些国外大型零售商的配货,在中国的仓库配好货,直接整柜出运到不同零售店,这样不需要在本土再重新配货了,降低这些商店在本土仓储配货转运的成本。看看今年上海港散货仓库都是爆满,费用越收越高,这对安徽沿江码头是一个机会。新设立工业园区一定要紧邻居民区,员工上班距离骑电动车不要超过 20 分钟,远离居民区的工业园区也是难以招商。没有足够的工人是吸引不了企业的。工业区方圆几公里没几个村子 没有足够的常驻人口是不行的。要考虑安徽很难吸引外省劳动力进来打工,只能本地解决。普通工业区与生活区穿插规划不矛盾,对进驻企业污水 废气 噪音排放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执行。工业区与生活区紧邻交叉配置不仅仅是好招工,还可以降低企业进驻生活配套成本,增加工人的稳定性。多数轻工纺织 电子行业都可以这样配置。不要盯着大企业,大量中小企业更有活力,企业来了 人才才会来。没有实体经济发展 人才引进就是空谈。大量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也不小,形成区域产业优势比一二家大企业带动经济更强。

知乎用户 挽 心 发表

创历史新高 2018 年我国吸引外资 8856.1 亿元,中国每年吸引外资近 1000 多亿美元,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字!

外资在中国经济的存在感是非常高的,外资是没有感情的,中国和越南对他们都一样,很简单,哪里成本低就去哪里。

其实感情因素真的很重要,我是中国人在中国开厂,市场环境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选择背井离乡到东南亚去建厂的。大不了厂子关了!不干了。

外资就不一样,外资之前选择中国,现在选择越南,对于他们来说,考虑的只是赚钱不赚钱。耐克代工厂,富士康,这些在海外建厂的本身就是外资。中国企业大举进入非洲,作为外资选择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对你来说有区别吗??

知乎用户 脚轮 发表

难以忍受成本上涨,深圳又一家制造业大厂外迁,越南和印度的产业链都正在完善,争夺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也许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深圳不久前就走了史丹利、村田升龙科技、长盈精密等制造业巨头,现在又有一家制造业企业——德亨电机宣布将部分生产线迁往印度。

德亨电机是一家德国企业,在世界电机行业是首屈一指的,2011 年来到深圳,提供了许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是许多打工者愿意卖力的工厂,这次搬迁将减少一半的产能,有上千名工人需要被遣散或分流。曾经的深圳制造业发达,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世界工厂,深圳 40 年来都是许多打工者首选的地方。

现在的深圳,已经向金融、互联网倾斜,而制造业得不到好的扶持,再加上高房价、高地价和高物价让他们雪上加霜。有人说这是一次产业调整和优化,深圳需要腾笼换鸟,就把这些 “落后产能” 送给印度和越南吧,我们立马有民族企业可以取代他们。但是要取代他们谈何容易?

它们走,客户也被带走,其他配套供应链也会被带走。当年阿迪耐克去越南,后来三星和奥林巴斯去越南,现在富士康、立讯精密也去了越南,他们的二级三级供应链也去了越南,国内的产业链正一步一步被掏空,而他们的产业链却正在逐渐完善。对于这些巨头们的出走,有人抱着嘲笑的态度,认为他们不能成为气候,孰不知当年欧美日也是这样看我们的,当他们回过神来已经晚了,想想我们的产业链是不是从无到有,再从缺乏到完善?

也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就是只保留高端产业,中低端的产业都要放在其他国家,中低端走了我们就可以搞高端制造和搞高科技制造,但是细想,对于一个 14 亿的人口大国,要多少高端产业才能消化这些劳动力?我们有这么多的高端制造吗?我们的高端制造准备好了吗?

我们的目前的高端产业应该算是金融和互联网了吧,深圳也是在两方面倾斜,但是联想到如今的互联网,起初真的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便捷,但是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在玩金融借贷甚至还要玩卖菜,这是真够悬的,这样的产业能创造价值吗,能消化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吗?

制造业不管高中低端都能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都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这些产业是我们目前在最需要的。如果没有产业,难道要全民开网约车、全民送外卖、全民送快递、全民拍视频?

或者再退一步,全民回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时代?我国是世界工厂,有完善的产业链,这是两三代人的心血,也是两三代人艰苦奋斗的成果,这一走是多少人的遗憾?

也许这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普通人难明其意,传说中深圳的未来的定位是纽约、东京、伦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制造业将不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存了,所以他们外迁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这些中低端制造业岗位的流失,有没有预想好代替的方案?

知乎用户 荆棘鸟 发表

一、怎么没往中西部搬?不搬这两年合肥成都房子能涨那么厉害?

现在工厂往往是两个基地,一个在沿海接生意,然后留下一些利润高交期快的订单,剩下的发给在内地的工厂做。

内地工资其实现在也高上来了,和沿海差距不大,而且是不怎么愿意加班,因为很多是本地人,家里人都要陪,应酬也多。

二、向国外转移的不少,但主要是外资企业。这也是中国和日本的不同,他们 GNP 已经超过 GDP。我们前些年政府也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和收购,结果后面外汇不足政府要控制,走出去的就成了资金外逃的典型了,现在只有一带一路和高科技企业(基本发达国家都收紧不让中国收购了)的投资是鼓励的。

知乎用户 大道至远 发表

一些低端的产业转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智能智造的升起,很难在出现以前那种大规模全球性产业转移。以后我们国家一定是三产并重,不会像美国那样去制造业,这也是由我们的人口规模决定的。

知乎用户 何谐 发表

不靠海 越南 马来 菲律宾 泰国 人家的海岸线加起来完爆我们几倍

知乎用户 紫罗畅想​ 发表

中国中西部政府效率和廉洁度不够高。这个隐形成本非常高。另外中国海运陆运是主流,到离沿海城市货运太远交通成本太高。最低工资差距并不大。而且中西部招工不好弄。看看重庆四川富士康招工难,公务员进去充数。年轻人喜欢沿海,发达地区也是现实。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当全世界青年都以创立自己的事业作为梦想奋斗时,中国人却以在大城市买房作为第一目标。在知乎你从来没见过有人炫耀自己的公司和技术专利,大家标榜成功的台词永远是,

我有多少套房,几套全款,几套按揭。

北京的年轻人更是以 27 岁的平均初次购房年龄勇夺世界冠军。

现在谁还能踏下心做实业呢?毕竟辛辛苦苦二十年,可能还不如当初拿创业的钱按揭几套房子赚的多呢。最后还落个傻逼的称号,过年回家被人嘲笑。

知乎用户 高奇 发表

有的答主说到研发核心 / 销售核心的点。

这个可能要追溯到工业革命这一段历史的缺失。现代工业体系、社会化分工的建立是通过几百年技术革新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商业产品 / 服务的诞生,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经年累月的教育、人才培养,一个点一个点踩出来的。

这条道路上,所产生的产品 / 服务形态是有其历史痕迹的,这就导致在生产环节的划分上,发达工业国家分的更细。这并不是为了分这么细而分,而是这些细微的环节 / 工序本身就有企业 / 服务商在做,并没有因为竞争淘汰掉。而某些有钱的企业通过并购收购的方式整合起来了,形成了大型集团,看上去这个集团的生产链条很完整,但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完整。

我国的制造业一方面运输、人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如果也是自由市场那就更可怕,但是是否存在一种现象:企业本身在做核心产品 / 服务设计的时候,包含了过多的生产环节,低估了生产成本,高估了自己的资金承载能力呢?

现实的例子是,过分的追求 toC 的最终产成品,在 toB 的环节却没有做深度细分。生产标准件的企业形成恶性竞争,却鲜有仅输出非标件设计的独立服务商。做最终产品组装的企业过多,却鲜有做生产线整体设计的服务商。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我国本身的工业发展起步于逆向工程。也就是最初拿来的东西,是最终产品,在此基础上去研究他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我们非常擅长仿制。搞清楚一件看得见的产品 / 零部件怎么生产出来,需要怎样的生产工具都好评估,但是这个零部件为什么这样设计,这个部件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才迭代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层面的思考在过去是缺失的。而这些历史,反映到现在以金钱衡量,就是专利费,那些发达的工业企业可以没有生产线,把工厂丢到亚洲来,仍然能赚很多钱,卖的就是这些历史。而这些历史中诞生的方法论、研究成果,通过专业教育体系,渗透到发达工业国家的每个人的血液里,其载体就是知识产权。

所以我们既能听到技术工人抱怨收入低,企业主抱怨利润低。既是知识产权的钱没赚到,又是企业的业务范围包含了太多的生产环节。过去有位老师曾对我说:泡一杯咖啡可以分成 40 个步骤,你知道吗?!

知乎用户 谦仔 发表

除非中西部普遍建造大秦线那种万吨级重轨,否则运输成本的就是个极大的劣势,毕竟离出海口太远在讲究降低成本的现在是不可容忍的,但问题在于中国是三级阶梯地形……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疫苗外交受挫,美国或在亚洲打开新局面

中国疫苗外交受挫,美国或在亚洲打开新局面 记者:黄瑞黎, STEVEN LEE MYERS 2021年8月20日纽约时报 新加坡——中国疫苗的到来本应有助于阻止新冠病毒在东南亚的传播。 然而,该地区的国家正迅速转向其他地方寻找疫苗。 在泰国 …

越南到底行不行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研究所 ,作者邓宇、陈帅 作者:邓宇、陈帅 编辑:董指导 智库支持:老骆电子 提起越南,估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摩托车。为什么越南有这么多摩托车呢?因为越南没有轻轨、没有地铁、没有高架,甚至贯穿全国的高速公路、铁路都很 …

外企大量撤资去印度越南,会不会造成国人大量失业?

知乎用户 Gyl 发表 德资制造业员工过来聊聊,原内容已经在其他答主回答下进行了回复。我们公司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技术保密要求,很多核心零件都是德国进口。今年疫情德国全线停工,而中国是已经开工了的。有一个很重要的总成已经库存报警,我们公司高层 …

疫情重创中国经济,制造业会大规模转移吗?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承接中国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就可以高枕无忧 2020年3月24日,武汉东风乘用车公司工厂总装车间的流水线上,工人正在生产作业。图/IC **文 **| 彭韧 **编辑 **| 彭韧 **编者按:**突然 …

如何看待宁波三星工厂撤离中国?

知乎用户 发表 (20210913修改补充)相关链接: 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地块回收后做什么 - 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 - 中国宁波网民生e点通-天一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该公司数千名员工再就业去向等问题在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