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巨婴国》具体烂在哪里?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郑永锴 Michael 发表

「巨嬰」這名詞引發了很大的迴響,也引起了很多人反思自己的人生。但,這是成功還是禍害?首先要看你怎麼理解武志红的身分和書寫的角度。

如果作武志红是一般的作家,如果《巨婴国》是社會文化評論,此書確有成功之處。

著書對中國人嚴厲批評及指責例子很多。比較魯迅和柏杨,武志紅友善多了。至少嬰兒還有長大的可能,而且也有可愛的時候。呀!不對,嬰兒可愛,巨嬰不是。但,相比阿 Q 不明不白被處死仍自以為是,或把中國人指為醜陋,中國文化比喻為醬缸,巨嬰應該比較容易接受?

何況,對文化和體制的討論、批評與反思,能帶動社會進步。事實上《阿 Q 正傳》和《醜陋的中國人》對近代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武志红寫《巨婴国》不知是否也有此目標?

但,武志红是咨詢師。 《巨婴国》不只是文化評論,武志红沒有當自己是一般作家。他是以心理分析出發,作出「中國人都是巨嬰」的假設,然後基於這假設對不同社會現象作評論

我在另一答案中有詳細解釋作為咨詢師的身分,此書在專業上造成的各種問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474096/answer/146138485

簡單來說,「巨嬰」是用一個粗糙的邏輯,把社會和文化問題推向了個人及家庭

我們作為「助人專業者」(helping professionals),個人有什麼缺點都好,工作中還是需要帶著仁慈和正義感。武志红這《巨婴国》一書,粗暴把負面標籤套在個人身上,是欠仁慈。而在他所指的集體主義社會中,女性和家庭都是被壓迫的,可是他的分析變相把責任推向弱勢的母親和家庭,對體制和社會整體問題卻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是欠公義

此書造成了很多人反感其實事小,很多人把自身問題指向自己的成長和家庭,而造成一些人內心的困擾和誤會,才是更大的問題。

最後,有一些論點指,武志红用的是心理分析,是不科學和學術界所不接受云云。這樣的說法本身對評論《巨婴国》的影響沒什麼意義之餘,亦是對科學、心理學和各種心理治療及咨詢方法欠了解。大概是國家的科學教育不重視哲學,而心理學和心理專業都在起步階段所致。

知乎用户 Orz 辉​ 发表

这本书读了几页就放了下,不建议读,是浪费时间。内容基本的学术规范都没有,就是专栏文章凑起来的,买书特别不值。。。就我读的那几页内容来说,作者特别喜欢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感觉书名起的过于标题党,有点儿柏杨的味道儿。。。至少我读的书里前几页没有任何横向与纵向数据证明当代中国人心理有何群体独特性,这书名给我的感觉类似于骨科医生基于自己的患者和诊疗经历写一本书叫《骨折国》。。。

知乎用户 Ego 心理卡西 发表

烂不烂,都是一种个人评判。个人读后的感觉有 1. 有些观点符合国情,有启发,2. 部分文章用词感觉偏执过激,3. 部分文章感觉啰嗦,观点一再重复。作为一般读物可以,作为专业性,就远远不够了。

知乎用户 默苍离​ 发表

这本书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讨喜。

本来大家看书,要么是学到知识的成就感(或者自以为学到知识的成就感);要么是开心;要么是满足了好奇心(或窥探八卦之心)。

巨婴国以上全部不沾。

直接跟读者说,其实你大概率是个巨大婴儿。

指着鼻子骂金主 ,这肯定得被说烂啊。

还有就是太啰嗦,一万字能写清楚的事情,啰嗦了好多遍。有凑字数的嫌疑,就像注水电视剧一样,感受不好。

巨婴国没有乌合之众聪明。后者一样不专业一样啰嗦,一样瞎说大实话。

但乌合之众成功的让所有读者都觉得自己以外的人是乌合之众。

自己不是。

都是怼 90% 的人,是否包含金主本人,区别很大。

这才是财富和名誉的双密码。

知乎用户 海猫 发表

这搞得我都想去细读那书了。。。。
前不久就与老师讨论过这本书,据老师的观点来看:
1. 将现象扩大化,盖棺定论。这就和地图炮一样令人不爽。
2. 紧接第一点,为何要扩大化?因为只有绝对论,危机感,才会迫使中国文化下的人去重视这些东西。但无疑更关键的是,这样更吸睛,就好比加了薄荷的可乐——“哗啦呲”~而《巨婴国》的 “地图炮” 就承担了薄荷的角色,极大程度上的活跃了持有有偏向读者的兴奋度。
这样,就显得不够客观,势必让一些更注重事实依据的从业者,感到不适。(这也是很奇怪的一点认识的咨询师对于权威的诱导性服从都很敏感,非贬义)
3. 管挖不管填,管杀不管埋,管扒不管缝。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心理创伤。
越是言辞犀利辛辣的论点越能直指核心,但是很少有在咨询过程中使用这种犀利风格的咨询师吧?
我很认同一个老师的话:有些创伤不能妄动,动前也要掂量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在揭开旧疤后去缝上它。
原本人家勉勉强强过得还算可以,接收了一些信息后,瞬间天都灰暗了。。。呃,这算不算违背心理学初衷?
破坏总是最容易的,但是疗愈往往更加费力。
这书无疑是做到了前者,后者有没有。。。。??如果有细读过的前辈评论下这本书的疗愈力就好了。

1.2 乃老师所言,我不能再 agree,3 纯属个人吐槽,等我细读回来再修正

知乎用户 林先生​ 发表

故弄玄虚。

他说中国是巨婴国,这种措辞严重一点,但是从大方向并没有错误。但是这个巨婴现象怎么出现的,才是值得深究的?

其次,并非是中国存在巨婴现象,外国大量存在这种现象,这就是福利国家的出现。福利国家的出现,人们更倾向于让政府来解决问题。只要缺乏自治,仰赖于政府,那么无疑就会陷入巨婴现象

事实上,大量的思想家已经给出了回答,密尔在《论自由》之中说

这些事情,在另一场合,还可以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来加以细论;这实在也就是说,它们乃是对于一个公民的特种训练,乃是自由人民的政治教育的实践部分,足以把他们从个人的和家庭的自私性的狭小圈子中拔出来,**足以使他们习惯于领会共同的利益和管理共同有关的事情,也就是足以使他们习惯于从公的或半公的动机出发来行动,**并以促进彼此联合而不是导致彼此孤立的目的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一个自由组织若缺乏这些习惯和力量就既不能活动也不能维持;如若干国度中政治自由不充分建筑在地方自由的基础上便往往只昙花一现。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之中说

我怀疑这种现象当时在其他国家能否达到同样程度,即便是在英国,虽然不同阶级被共同利益牢固地拴在一起,但他们仍旧常常在精神和风尚方面有所差异;因为具备这种奇异力量的政治自由,虽然能在一切公民之间建立必要的关系和互相依附的联系,却不能因此而使他们永远彼此相等;正是独夫体制,天长日久,使人们彼此相似,却对彼此的命运互不关心,这是独夫政体的必然后果。

他在评价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时候,描述法国的全能政府,他说

御前会议有时禁止在它宣布不太适宜的土地上种植某种作物。有的判决竟命令人们拔掉在它认为低劣的土壤上种植的葡萄,可见政府已由统治者转变为监护人了。

但是就是这么一本故弄玄虚的书,也被禁了

至于国民性这个问题,王夫之说的最好,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如果说佛老是国民性,那么什么东西导致了这种国民性呢?

所以他犯了一个倒因为果的错误。并且用国民性解释,这就好比用灵魂解释精神现象一样,是自我循环论证

其次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的个人主义仅仅是对于家庭的个人主义,而不是对于国家的个人主义。事实上对于家庭的个人主义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进行了。如果说,仅仅强调对于家庭的独立,一方面会把传统道德摧毁掉,另一方面又使得个人从属于更大的共同体的束缚之下,并不能消除巨婴现象。事实上我认为,对于家庭的个人主义是等而下之的,如果整个社会具有对于国家的个人主义,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对于家庭的束缚。

绝不能用国家的权力,来瓦解家庭(如 wg 所干的事情),那根本就是一场新的商鞅变法。我们需要知道,人类所有美德,都是从动物利他本能延伸出来的,而动物的利他首先是基于血缘认同之上。因此试图瓦解家庭,因为这是个人主义的道路,这是大谬不然了。

知乎用户 杯子里的秋秋 发表

读了一点,其实感觉也不是很烂。唯一的感觉就是作者在强行推理,把一些根本不着边的现象扯到巨婴上… 反正我没有产生共鸣。不过我对心理学也不了解,不知道这个圈子是不是研究方式就这样。
如果是的话,那我也可以举个例子,我发现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女性,说话声音都很大,比如你常常去菜市场,或者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周围,都是闹哄哄的。这是因为她们的巨婴心态,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让关注点回到自己身上,而提高音量,就像婴儿啼哭是为了让母亲注意到自己云云。
我只是随便举了个例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里面的论证好像都没有什么依据,全凭作者的 YY。不过当成饭后读物,可读性还是挺强的,简单易懂~

知乎用户 才大千 发表

作者没有足够的知识高度讨论集体主义

知乎用户 黄祖兴 发表

巨婴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巨婴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创造了巨婴这个词,对它进行定义,然后简单且单纯地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巨婴。

这种逻辑非常常见。

就像一个杀人犯杀了人,然后有一些媒体或心理学家,去寻找其背后的原因,找到最后的答案一定是童年,是童年阴影造就了他杀人。

巨婴这个概念也是如此,一个人某天做了些不好的行为,然后巨婴这个词甩过去,答案就出来了,仿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你不觉得这很那啥吗?

一个人在路上吐了口痰,专家就开始研究,研究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个中国人。

一个人在路上突然失控了,专家就开始研究,研究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个巨婴。

一个人在路上突然打了人,专家就开始研究,研究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人有童年阴影。

我满脸问号给你???

我想不通,一个心理学家,竟然会如此的肤浅。

所以,我对《巨婴国》的评价是,它跟《丑陋的中国人》一样烂,甚至是更烂,因为武志红好歹是个心理学家,而柏杨呢?这里不做评价,我搬段李敖对此的评论:

我认为他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谴责。他把丑陋加诸所有的中国人,似乎很有勇气,引起外国记者的喝彩,但…… 他明知谁是丑陋的中国人,雅不欲实指而已。”这种作者不敢实指有名有姓的丑陋中国人,却泛指所有的中国人都丑陋,用来替他的怯懦垫背,这种行径所显示的,岂不正是最大的丑陋?原来 “丑陋的中国人” 非他,就是他作者自己!

是的,要骂就具体的指名道姓的骂,骂所有中国人算几个意思?

然而,《巨婴国》《丑陋的中国人》之流,很受海外喜欢,究其原因,是海外的喜欢这类骂国内人的书或话,而且他们还会觉得他们敢讲真话,从而对这类书推崇备至。然而聪明的海外华人,却从来没有用这类书或话用来自省,他们是用来批判国内,以彰显自己的海外优越感。

搞笑的是,国内被骂的人中,有人傻逼逼地去对号入座,觉得他讲的好有道理,感慨我就是这样的,或者我身边的人就是这样的,从而觉得这是本好书,更甚者觉得这是本敢讲真话的好书。

那为什么有人会非常喜欢《巨婴国》《丑陋的中国人》这类书呢?因为他们的水平跟相信星座的人是一样的,觉得好准说的就是我。

这书空泛地讲、广泛地批评,自以为洞悉了中国人,自以为了解人性,自以为发现了宇宙真理,自以为自己讲了别人不敢讲的真话,其实本质也只是个类星座学家罢了,讲了些似是而非的话,让毫无分辨能力的人以为他是大师。

所以你还问我它具体烂在哪里?

烂在根里,它的出发点就是烂的。

知乎用户 空岛飞行 发表

一本宣称中国人是巨婴的书,如果中国人承认书中指出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且审慎的看待自己的问题,才真的是打了作者自己的脸。如果大多数人觉得恶心,愤怒,反而这本书肯定是击中某些人的痛点。

知乎用户 哪壶不开提哪壶 发表

我也是一个心理咨询从业者,这本书一开始看着有点儿意思,在某种程度上和 “文化精神分析” 沾着点儿边。

其他先不说,这书的逻辑性太差了,人家弗洛伊德老爷子牛逼的地方在于,他这套理论系统逻辑性很强,怎么说都通。

所以武的书,我后来根本看不下去,感觉就是一堆乱糟糟的东西堆在一起。论吐槽和插刀功力,一堆大牛比他厉害多了。以前不觉得他哗众取宠,看了这书就真的觉得他很 low 逼了…… 还爱装逼…… 从此路人转黑……

他和他前女友李雪在颜值、智商和才情上挺配的… 我都给负分……

知乎用户 风鹰长啸 发表

《巨婴国》读书心得

**

**

◆内容简介(豆瓣)
《巨婴国》是 2016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系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本书是他迄今为止最重要作品。
武志红发现,我们 90% 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作者简介 (豆瓣)
武志红
1974 年生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资深心理咨询师,著有十多部心理学著作,一直致力于解读中国人的独特心理。
◆目录
推荐序:传道者志红 / 曾奇峰 / 1
自序 / 1
1/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45/ 巨婴心理:共生
145/ 中国式好人
185/ 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341/ 孝就是顺
397/ 无回应即绝境
433/ 从龙成为人
后记 / 477
◆读书心得
续读完武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紧接着顺势把他的另一本今年的力作《巨婴国》读完……
这本书在上一期罗辑思维节目《你是巨婴吗?》重点围绕其介绍与展开,其中的内容在阅读前还是心中有数的,应该说这是一本无论是角度还是观点都是非常新颖的书……
关于我们中国人的很多国民劣根性遭到过各种形式的批判,而我觉得,武老师的用词是最标新立异的,他认为,我们国人的心智大多都处在 6 个月的婴儿期,所以这样的人被喻为 “巨婴”,而“巨婴” 的国度就叫做“巨婴国”。
何出此言?因为据作者观察,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和 6 个月的婴儿一样——“母婴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母婴共生”
“母婴共生”是说婴儿和母亲,而成人还奉行这个思维模式就叫 “病态共生”,这是说我们中国家庭与人之间的边界分不清楚,糨糊逻辑。比如:我的事就是你的事儿,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的关系我要管,我们的关系你也要处理;我,就等于我们;你,你就等于你们。比如老婆要是跟小姑子之间闹点矛盾,她回家就要找丈夫的毛病,你就代表你们嘛;糨糊逻辑,就是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秘密,要共享所有账户、密码等等,甚至连时间上额边界都没有,夫妻一吵架,陈芝麻烂谷子全部都兜出来,而因为“共生” 关系带来的种种问题,叫做“共生绞杀”!“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 AA 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
其实,“病态共生”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不分彼此、互相占有、拒绝独立、共进共退、同生共死,客观的说,我们不能说 “共生” 关系就是错的,一个团队、一个家庭,当然要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相互合作,而 “团队精神” 理解成 “共生” 的话,我们国人是否真的做得很好了吗?“各有各的小算盘”、“自私利己”、“各怀鬼胎”这些词语难道不是 “共生” 的反面吗?
我们的文化中的确有很多不好甚至极端的 “共生” 思想,主要体现在 “依赖”、没有独立意识、互相骚扰、束缚自由、压抑自我等等,这也许真是因为我们几乎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有关,统一、统一、再统一!亲情、友情、爱情的高度黏合,让彼此有了更好的相互依存感、亲密感、温情感、人情味,同时,也更容易造成相互之间期望值过高、互相伤害的伤口更深、互相的干涉与要求的情况更多。我觉得“共生” 并不可怕,因为我们人类本来就是群居动物,相互依存、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十分正常,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什么情况下 “共生”、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独立” 些,拿 AA 制来说,追其根源是因为我们与西方人的饮食与烹饪习惯差异造成的,西方人大多都是份餐,自己点自己的东西,你要贵一点的我要便宜点的,反正都是自己吃,最后结账,各自掏各自的钱十分清晰,我们都是一盘一盘的菜上上来大家一起吃,真的很难说清楚谁吃得贵了些、谁吃了便宜些的,那可能有人说 “那就总数除以人头嘛,这还不简单”,其实,这种看似公平的办法有时候往往不公平,比如我看见海鲜就想吐,大家非得要去搞一场海鲜大餐搞出个几大千,我本来就如坐针毡的筷子都动不了,最后还要叫大家一起 AA,这肯定有失公平,另一种可能是,一帮男男女女吃饭,男的喝酒女的不喝,最后喝酒的钱比吃饭的钱还要多,让女士们 A 是否有些过分了?其实,中国人不 AA 制,是有很多道理的,一方面实在是不方便 A,另一方面是以轮流买单的形式达到整体上的公平又不失人情味,你要知道我们这个国度吃的东西何止万千,每个人的口味又大相径庭,光是要民主的商量吃什么就很难,如果大家意见不同反而增加了矛盾产生的可能,而请客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反正就是出钱的人说了算、点菜也基本是东道主来办,这样就巧妙的避免了一群朋友为“吃什么” 而争论甚至产生间隙,你能说这种 “共生” 不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吗?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种 “共生” 是极其容易出问题的,那就是 “搭伙做生意”,中国早就有句古话劝告大家这种“共生” 风险极大——十搭伙九扯皮,这可能是朋友分道扬镳的第一 “杀手”。本来嘛,觉得好朋友志同道合、又知根知底、相互信任,一起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的初衷是非常好的,而且创业本来就是有风险的,有个朋友一起并肩前行更能够“壮胆”,相互有个照应、抱团取暖。但问题在于,“搭伙做生意” 本来就是一种需要抛开人情味的事情,和一个陌生的、但互有利益需求的人,发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甚至还会把自我保护做到最佳,双方都很清楚需要在彼此身上找到可以利己的东西、利益让大家走到一起那大家就只谈利益,双方都在做同一个游戏——那就是在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没有人情、只有利益,这个游戏规则清清楚楚,最后即便分家也清清楚楚、没有什么情感上的损失。然而,朋友之间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是将两个游戏规则放在同一个棋盘来玩,一个叫利益规则、一个叫人情规则,利益规则是需要高度利己的、而人情规则却是需要利他的,当二者搅成一团就可想而知会出现什么事情了,出了问题碍于情面不说、分钱不合理碍于情面不说、出力不均碍于情面不说,然后就像一个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最终爆炸,将朋友间的感情炸得烟消云散。所以,这种 “共生” 形式需要很大的 “技术含量”,要求之高,远高于结婚的两口子、大家庭的亲戚“共生” 关系,这是我理解当中最高难度的一种“共生模式”,当然,一旦成功往往能传为一段佳话。
★“全能自恋”
其实这一条根据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六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这是最根本的。”
◎(原书)“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一旦占据了这个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体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能实现时,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如上所述,中外皆同、不分彼此,这个问题不是只出现在我们中国人身上的,它还有几个名词叫 “权利欲、控制欲、驾驭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为什么要往高处走?就是为了能控制更多的东西,人为什么要赚钱?就是因为钱越多、能掌握的东西就越多。我对 “自恋” 的理解是“自以为是”,就是客观上明明没有这种能力、主观上却认为自己有,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却又自不量力,学术一点说叫做:过高估计自我,然而我要说的是,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高估自己,都会想掌控更多的东西,都想要别人服从自己,这是人性使然,当然,如果过于极端就会影响自己与他人,如何克服?读书与反思。
★“偏执分裂”
◎(原书)“偏执分裂,是 6 个月前、特别是三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比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偏执分裂加在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原书)巨婴们之所以如此逻辑是这样的:丢钱,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干的;这个力量是恶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归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恶意的,还不承认,那就必须逼迫他承认,这样这份 “坏” 才能被控制。
“绝对化的看待一个问题、并且将失控进行外归因,”是一种不好的心态,但的确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群当中,我更愿意将其看成是一种知识匮乏、自负以及自我安慰的一种结果,“绝对化的看待一个问题”说明此人不懂得变通与辩证的看待问题;而 “坏事外归因” 其实是心理学承认但凡是个人都会有的心态,在 “积极心理学” 提到适当的进行这种 “技能” 有利于心态的调节、缓解压抑负面情绪,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类与身俱来的一种 “心理防御机制”,什么时候需要“外归因”?什么时候需要“内归因”?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你是一个自我压抑、缺乏信心、神经紧张的人,你需要将很多“坏事” 外归因,如果你是一个自以为是、行动力不足、偏执自大的人,那则需要“内归因”。
★治疗巨婴症
引用 “得到”APP 上一位读者的回复,我觉得写得不错,与我相法很相似。
“要用理智上的认知自由主义来对抗巨婴症,多读书、多思考、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觉知当下的力量来调整情绪,冷静是美德的守护神,这点请一定记住,先冷静再去思考核心的东西,然后再行动。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最终使得每个人身体内那个巨婴迅速成长、快速成熟,在理性逻辑、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指引下,避免感性思维以及人性弱点中自我、情绪等干扰,时刻修炼应对现实的能力、研判事态的智慧、事先铺设的资源,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深切洞察与悲悯,用理性态度来生活,并且成为内心强大的支撑。”
★对症下药
该书到了后面,说实话,看得很累,因为我仿佛在看这武老师背负着童年的阴影与现实的压力用其精神分析的理论在倒苦水与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我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该领域如此知名的学者与专家,有失风度与学术冷静、客观。
精神分析的弊端在于,它把很多问题都进行了 “外归因” 甚至有点 “宿命论” 的味道,因为你的行为、你的人格、你的认知、你的情绪都是 6 岁前种下的种子,然后,就是潜意识的 “大象” 带着你走完你的一生…… 问题在于,精神分析不可证伪、缺少理论基础的致命缺点,有其很大的局限性,而笔者却希望用其解释与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像一个算命先生测字一样,同样的客观存在却可以有无数种的解释,而最终的解释却又根据主观意志为导向,先有了偏袒的结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手法进行所谓的论证,这就出现了牵强附会。
书中有大量的例子,而这些例子总体来说都非常极端,屁大点事情弑父杀母或者自杀,用这种极端的孤例试图说明一种普遍的现象,就如同一个被抛弃的女孩子说世上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一样,毫无说服力,要说明问题的论据往往应该是 “什么调查发现百分之多少有什么”、“通过实验数据说明什么什么”、“大量问卷调查是什么什么”,精神分析流派没有这种论证模式,不是不想,而是没法做到,这就造成它越来越往玄学上靠,先拟定一个结论,然后用其基本理论刻意的往这上面靠。
武老师这几年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情,以至于其拟定的结论都比较有 “个性”,比如“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否定“孝顺” 和“孝道”、否定 “尊敬”、否定“过日子” 等等,无不将自己童年与自己工作和家庭上的遭遇脱出来给大伙儿瞧见,比如他解释 “孝”——残酷一点的解释,是“砍” 孩“子”一刀,再把孩子埋到 “土” 里…… 这种毛骨悚然的测字游戏,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记得前天我爸给我说他看见一条微信新闻:说卫生部说什么很多病本来没有事、医院故意小事扩大化…… 我当时犹豫了一下,告诉他,如果一个人每天疑神疑鬼、对自己身体十分紧张、有疑病妄想,那应该把这条新闻给他看看(即便不知道这个新闻的真实性),如果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觉得今天的身体透支将来是不用 “还” 的、明知有病还不注意,那这条新闻千万别给他看。
这本书也是如此,如果你是被现实压抑得非常严重、被父母亲人索要无度、自我已经迷失,那你可以翻开看看,反之,如果你现在本来就活得屁颠屁颠、对父母还没有完全尽到自己责任、工作生活压力也不是很大、平时还比较喜欢放纵一下自己,那好,这本书你就当没有看见过。

朱江
2016 年 12 月 14 日星期三

知乎用户 LollyRen 发表

弊端: 一个观点翻来覆去,多篇幅重复。
好处: 我自己开始反思,自己某些地方是不是符合巨婴特质,接纳并尽力改正!

知乎用户 大胖 TT 发表

读《巨婴国》有感~~
公众号: 夜下种子
文 | 大胖婷
昨天收到封说 “巨婴国被下架了”,吓得宝宝我火急火燎地跑去看看买的电子书是否还乖乖在书架里等着我宠幸~~ 所以今晚就想说说有关这本书的部分感想。
首先,我不是很赞同 “巨婴国” 这个书名,如果是 “巨婴人” 或许会更贴切一些,国这个词未免有些一棒子打倒一船人的嫌疑,就像他说:
“经典的中国式图景中,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梁骨的人,譬如你很难在中国画中找到一个昂然挺立的身体”。
我对中国画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是我认为即使不是一个昂然挺立的身体,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清风道骨~~
每一篇的连贯性似乎不够,可能是我看得太快的原因,后来有听到说这本书里很多内容是微信文章,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不连贯就在所难免了。
在巨婴国中,有很多的词其实都是褒词贬说,就像集体主义其实用乌合之众更为合适,还有很多,我也说不上来~~ 就是感觉上有些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意思,感觉是绕着弯子~~
巨婴的心理:共生。这里武志红老师讲到了很多的成年人还处在婴儿前六个月的共生期,他有几个特征:
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 “擦屁股”。
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我说说我所理解的巨婴~~ 可能有些是书中观点,有些是自个琢磨的,有不当之处,还希望多指教~~)
其实这说的就是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人在网络世界上非常常见,很多人容易被潮流和热点所驱使,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就是一个找妈的典型,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 “擦屁股”。这说的同样也是那些依靠网络的人,比方说各种转载和抄袭,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也是这么一类人~~
所以武志红老师他的很多分析都令我深有同感,甚至一度让我觉得那些文字就像另一个我陌生的自己。特别是在讲中国式好人的那一章。
我们先继续讲 “共生” 这里,集体主义,说到这个让我想起了最近开的 “自私的基因” 里的一句话:
“我的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除了学术意义,这个主题对人类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它关涉我们人类生活的个个方面,我们的爱与憎、斗争与合作、馈赠与盗窃、贪婪与慷慨。这些本来是洛伦茨的《论进犯行为、阿德利的《社会契约论和 Eibl-Eibesfeldt 的《爱与憎书中探讨的主题。这 3 本书的问题在于它们的作者铸下了大错。他们犯错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进化论。他们错误地假定进化的关键在于物种(或者种群)的利益,而不是个体(或者基因)的利益。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我暂且把他理解为:一个自私而不是为集体着想的物种更能得以生存和延续。武志红老师提到:集体主义即 “只有我们,而没有我”。就比如离婚这件事情,很多夫妻其实他们心里明白这样一起生活下去,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的,但是为什么不离婚?因为孩子,因为父母,因为三姑六婆等。原因说也说不尽,这个时候他们想到的和做的,已经不是自己了,而是 “我们”。
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我自己很害怕演讲,因为害怕出丑,害怕别人的眼光里自己不够好,结果就更加不好了
统一思想,有一种情况说的是 “我妈妈说、我老师说、老板说的真好、这个大 V 说的真对、XXX 名人说” 就是我们潜意识地会很容易信服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思想走,(虽然他们有时说的话很对)。而且我们很难去听取一个跟我们意见不一的人的想法,就好像一群人称赞皇帝的新衣时,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出现时,不管对错,都是错的,过红绿灯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我试过一群人闯红灯时,我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就像被罚站的学生一样,感觉错的是本宝宝一样~(>_<)~~~
反对独立:其实很多人都挺支持独立的,反而反对依赖,所以反对这个词,有点儿误导~~ 但是很多人都不独立,原因有很多,有些是父母惯的,但是他们并不反对独立。这有点儿像,我不让孩子吃糖,所以我反对孩子吃糖~~ 就像 “父母在,不远游”,本身就是情感上多陪陪身边的人。用“空间绞杀” 实在夸张了些,而且后面也说了“游必有方”。你要独立可以,当你要告诉我你在哪里,我好去看看你~~
没有界限:我觉得大家把界限分得挺清的~~ 只能说概念不同,结果不同。
拖延症实在太严重了,明天再继续说说这本书说我心坎里的地方。

知乎用户 esther yang 发表

(2017)

其实我感觉武老师说的有些道理,只不过有点偏激。虽然书里很多细节我不太赞同,但是整体的精神我是领会了的。我觉得很多问题不光存在于中国,东亚三国都是巨婴国,亚洲人的自信水平普遍比较低。
亚洲文化就是比赛文化,强者文化,从小比到大。同样的尺子量所有人,财富一把,美貌一把,权力一把….. 不合格的就是坏的,该嫌弃的,也不会考虑为什么不合格。是否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是否只是暂时的不合格。
没有合格的人羡慕” 合格的人” 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拼了老命去争取合格,结果又争取不到。那怎么办呢?我是如此独特,我是如此坚韧,这都是天降大任于我之前的给我的磨练。我要继续争取,绝不放弃。一直争取不到又一直争取,就陷入了对痛苦又绝望的自我厌弃的漩涡了。
东亚三国地方不大,歧视链却是最复杂的,城里人歧视乡下人,国家内不同地方的人相互歧视,国家和国家之间又相互歧视。
亚洲人永远不自信。你不爱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不值得一爱,周围的人也行不值得爱。xx 省人没素质, xx 国人傻逼。这些人都不好,你又怎么会对人友善和宽容。善意都是互相激发的,你对别人不好,别人又怎么会对你友善宽容。这样的文化使得东亚文化成为最易相互憎恨的文化。
一边嫌弃这嫌弃那,一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又自卑又自恋,不是典型的巨婴思维么。
所以我觉得亚洲文化想要摆脱巨婴重灾区,应该从自信自爱开始,应该从爱身边的人开始。
不要看到洗白了的女明星就想着再扒她黑历史。不要想着朋友圈装逼炫富的人就是傻比。
人们很少会去研究自己,如何在别人境况变好的时候平衡自己的嫉妒心。如何在别人境遇不好的时候正确归因,不要落井下石。

我觉得是得到幸福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得失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

(待编辑)

知乎用户 溟 · 盅 发表

是否像武志红武某人的《巨婴国》?

但其实所谓的 “巨婴” 概念老早就有了,这本书是尼尔 -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传媒学经典。出版于 1982 年,较之武志红偏执地攻击我们的传统,他只是认识了一套宣传中传统。这本才是真正的理性分析。

虽然他所强调在父母关系中的独立,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但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是非常偏颇的。

他的理论漏洞很简单。把人贬低为一系列心理模式,而这些心理模式来源于人的童年经历,所谓的原生家庭。然而他的理论并未安放人的灵活性,人的自足性。这样贬低人的位置从而让人自己的责任容易放掉。

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孔子的学问中是克己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知乎用户 Kingsley 发表

这本书刚刚出的时候就看完了,最近才得知被下架了。

如果想看的话,可以私信我,我百度网盘里面有。想看的,自己看完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我突然想到一个故事。

一个信上帝的人,遇到了海难。一艘救援船开过来救他,他说,你们走吧,上帝会就我的。过了一会,又来了一艘,他还说,你们走吧,上帝会来救我的。后来他死了,他问上帝,我那么相信你,你为什么不来救我。上帝说,滚犊子,我不是派了两艘船来了吗

这本书,本可以是一个改变国人,让国人觉醒的机会,就被我们这样错过了。

所以说这本书到底烂在哪里?烂在这本书 写的再好,也就是本废书。需要这本书的国度,不会读他,不需要这本书的国度,也不读他。

知乎用户 大乌龟 发表

哗众取宠,这种对于中国现状的惯性分析,确实迎合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崇洋媚外的思考习惯。再加上内容又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中国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基础太薄只要假中有真就非常容易产生误导。而且作为科普文也没有做到对于知识严密性的要求,只提一些以偏概全的知识缺乏对于知识的敬畏之心!如果要用一个合适的比喻来形容这本书和人就是再已经有汽车的年代一个会造自行车的人跑到一个只会步行的地方说我造自行车有多么强的代步功能,当然没见过汽车的人,看到自行车肯定会觉得自行车多么的实用而强大。

知乎用户 lslx 发表

不必苛求一本完美的书,只要它对读者有启发,有新的认知,能让人反思,何必在意那些缺点呢,苛求一本完美的书籍来解答人生,那恰是巨婴,不能独立思考,任何思想都应自己批判,怀疑现存的所有知识,才是成熟的思考人生的方式

知乎用户 万枣王 发表

作者:万枣王
链接:【悦读】特别巨大的婴儿们组成的国家 - 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1

武志红老师的《特别特别大的儿们组成的家》一书前一阵子火的不行,

后一阵子啊,这本书被各大平台悄然下架。连我这本都还是淘宝最后一些负隅顽抗的商家卖的,我还没收货,这产品就没啦。但这一下架不要紧,咱们国家呀禁啥火啥。

然后啊,网上褒贬不一,有人极力赞扬,有人口诛笔伐。

书被下架的理由呢,不外乎三点,说了假话或者说了真话或者说了有人不爱听的话。惊人的是,武志红老师这三点都占了!而且还加了一些废话

02

我读武志红老师的东西很多年了。

和一般身居象牙塔的学者们不同,武志红老师接地气,在一线做心理咨询多年。所以他写的东西不免会游戏咪蒙化。很不像一个北大心理学正牌硕士。

那个年代的北大心理学硕士文凭,拿起来可一点不比今天简单呢。但武志红老师的学院气息,早已不再。这本书的写作上,他挺俗气,靠极端词汇(本书体现的异常明显)和一个个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其逻辑又能达成一个谜之逻辑自洽。而且语言浓浓的公知腔,再加上媚俗语言和略显激进而极端的关键词和论点,在很多人内心引起了爆炸。

03

先说说废话。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读他的东西太多了。他的公众号经常推送各种文章,论点呢与本书中所写的基本大同小异。这些在大众眼中新鲜刺激的词汇和有些叛逆的概念,其实他过去的书籍中早有提及。书我还没读完,但观点满满的似曾相识,好多感觉我都看过。。。说不好听的就是自己洗自己的稿。。。

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劲爆、很激进、很禁忌的东西吧,我看的却如同废话。

这段是个人观感啊。。。

04

难听话。这本书呢,他说的一些观点,确实会让很多人刺耳,很多人听的不高兴,甚至恨不得去打死他。犀利的观点向来如此,如一把 40 米大长刀,可能 AOE 范围太大了,可能 A 到了某些领导吧。而其中一段关于集体主义的论述,那尺度在这几年的言论氛围中简直是自寻死路啊喂喂出版商咋了这是脑子进水啊怎么不删了啊呀。而其中的一些言论,甚至对很主流的价值观呢,有些许冲击,虽然武志红老师极力淡化,但依旧 A 到了一些人的红线和 G 点。

过于现代的东西呢,在我们这个传统糟粕很大程度还在盛行的地方呢,还是容易被 A 回来,正如手游《阴阳师》中你先手带个暴力 DPS 却碰见对面一个独眼小爹一个镜鸡将你全家弹死。

你说话让人不爱听了,势必要付出代价的哟。如果对方 “很强”,那也只能认了。

05

假话。比如中国人百分之九十是巨婴啦,和一些拿数字讲道理的东西。。。

毕竟心理咨询嘛,都是有问题的才去找你的。。。而这本书又和武志红老师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所以他的数据,难免片面一些。在这个定量分析大行其道的大数据年代,一个普通的硕士生,哪怕你是纯文科,你不下个软件跑跑数据玩玩定量分析方法,你都不好意思说你念过研究生的。

所以他的数据可能有固定的渠道来源,但还是失之片面。

武志红老师拥抱了营销,拥抱了世俗大众,所以也招致相对专业的学界批判。

他的确说了不少假话,把很多问题统统甩到原生家庭,甩到个人身上去,而很咪蒙式的避重就轻,不谈体制和社会问题。而恰恰是这些他没说的东西,和原生家庭和个人成长环境一起,构筑了中国人很多很扭曲心里很不健康的东西。所以,他在这本书里确实说了很多假话,正如你我一样,谁没说过假话呢?都是为了生活啊。

06

**真话。**抛去激进观点和极端词汇,什么口欲肛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这些。武志红老师还是写出了一些听起来不是那么舒服的真话的。尤其是关于原生家庭的论述,巨婴性格形成的一些分析,以及对传统社会和中国式父母子女关系的批判,真的挺犀利,可以读出他多年积累的干货(当然了,基本都看过。。。)和他喷薄而出的自我情绪投入。而这本书之所以风靡,更重要的是,他说中了很多人的心,说中了大家心里的压抑,原生家庭的影响和父母子女间的争斗。没有问题的人可能觉得危言耸听这货说的什么鬼,但很多内心隐藏了问题的人则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出口,这类人在本朝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教育缺失的环境下成长,武志红老师确实会帮助到他们。

能看到这些真话,我认为我买这本书也就值得了。

07

闲话。

要说武志红老师,还真有另一本书我觉得比这个好,价值也比这个大些,但可能不如这本书这么多爆点。

《为何家会伤人》。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写的挺不错,而且深度方面比这个强些,少了这些数字营销的炒作概念,少了偏激的话语,情感更加丰沛,思考也比较冷静。我认为是一部不错的心理健康科普书籍。

08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心理健康很重要很重要,尤其是在这个压力巨大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大众心理真的是有些扭曲和不健康,但我们情绪的出口却很少,很多时候遇到了问题更是不知该如何解决,于是导致了扭曲,影响了幸福的生活。

武志红老师这本巨大的婴儿组成的国家,有好有坏。我们不能全然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嘛。也不能一味批判,毕竟他写的东西直击很多人心灵的最深处。

所以我认为,还是值得一读的。

祝大家都心理健康,茁壮成长。

微信号:小甜枣的资讯

知乎用户 武志红爱赵小明 发表

赵小明:网红,武志红是专业的。

【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

其实,武志红之所以成为网红靠的全是套路。那么,武志红是如何让你被套路的呢?

第一阶段:巴纳姆效应

要你相信一种不靠谱,必须首先让你觉得它有点靠谱!

武志红生产出的内容一定是让你觉得可信的,戳中你的痛点的,目的是第一时间抓住你的内心——还挺靠谱的呢!

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都有一种很容易相信笼统、概括性、描述性内容的特征,即使这个描述非常空洞,人们仍然认为这其实说的就是 “我”。

巴纳姆效应最早的时候也被称作星象效应,它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 “主观验证”,是人们从星象学的一些暗示性中研究发现的。关于它的研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心理学的教授将一周的星象预测结果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发了一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内去对照一下自己会不会发生上面预演的这些事情。

两周之后,教授让学生们为结果的准确率打分,结果学生们打出的分数普遍高达 80 分甚至以上,并纷纷表示,预言很准。

这时教授告诉学生们:其实我给你们每个人的预言都不是你自己的星象。也就是说,我给你们的是一个假的星象预测报告。但是,为什么你们都还会觉得这份预测的那么准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会不自觉的有一种预期效应,喜欢收集各种支持某种观点的证据,哪怕是毫不相干,也会找到一种合理化的解释和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这就好比一个人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弄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选择性忽略。

前面提到的 “巨婴论” 的做法是典型的观念先行,然后举例论证。“巨婴论”的泛化解读,号称定义了 99% 的中国人,犹如八爪鱼,触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巨婴”这个概念,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没有区别,不过是披着心理学外衣的 “算命” 罢了。

第二阶段:正例谬误效应

如果第一阶段让你觉得有那么点 “靠谱”,那么第二阶段则是升级版,让你觉得“靠谱” 到你深信不疑!

如果说巴纳姆效应是让初次接触假心理学的人对其产生好感,那么正例谬误效应就是让你强化这种好感。

所谓的正例谬误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

比如前面提到的 “11:11” 现象。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现象:为神马每次看表都是 11:11(或者是别的什么时间)?其实这也是正例谬误效应。

当你认为自己每次看表都会是 11:11 之后,你看 100 次表,可能只有 3 次是 11:11,但你会无意识地把那 97 次 “不准” 的忽略遗忘掉,而每次一看到 11:11 就会触发你的大脑:天啦噜!!又是 11:11,怎么每次看表都是这个数?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每次看表,做个记录,是什么数字,然后综合统计一下,你会发现 11:11 的次数并没有比别的数字多。

由于正例谬误效应,你最后找到的是一大堆支持武志红观点的事例。于是你震精了!感动了!于是你在 “被套路” 的这条不归路上越陷越深越走越黑。

第三阶段:俄狄浦斯效应

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它往往就会因为你的深信不疑而真的发生了!

通过巴纳姆效应入门,又经过正例谬误效应的放大,恭喜你!你已经对武志红深信不疑了!

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俄狄浦斯效应模式——是俄狄浦斯效应,不是俄狄浦斯情哦。

俄狄浦斯情结是指 “恋母情节”。

俄狄浦斯效应是指 “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它往往就会因为你的深信不疑而真的发生了”。

比方说——

我是一个巨婴,我必须按照巨婴的处事方式去行事!

我是巨婴,总在找妈我也没办法啊!

自恋就自恋吧,谁让我是巨婴呢!

当你把 “巨婴论” 的描述奉为人生规条,毫无疑问你已经变成了它说的那种人。

于是,冥冥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你,你越相信就越成为那样,越成为那样你就越相信,这是一个死循环。

**现在小明宣布给大家一个心理学里最大的秘密,那就是 —- 任何概念一旦被创造,就会产生与这个概念相映射的心理。**人们会不自然的把自己的感觉往那上面靠,随着认同不断加深,最终你终于拥有了这个概念所假设的感觉。

到了这一步,你已经完全成为了虔诚的圣婴教教徒了。这个时候,虔诚的圣婴教教徒开始自动自发地为教主 “效力”,这样就构成了传销式的传播。

当越来越多的教徒们进来,就形成巨大的流量之后,这就为武志红变现、攫取贩毒式的利润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以不得不承认:武志红真的很有商业头脑,用文字成就了一门 “生意”。

所以,成为一个武志红和成为一名厨师或是理发师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唯手熟尔。

【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知乎用户 子聪 DanTe 发表

不请自来,怒答一波。

本人作为一个心理界的 “业内人士”,实在并不称职。对于武老师虽然早知其大名,却一直并未拜读其任何文章。其原因,最重要的自然是我懒惰散漫,非喜爱读书之人,另一方面,是觉得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容易导致不良的外归因,影响改变自由,并不适合向大众广播。

至年前武老师出了《BBC》,我照样没有过多的关注,只是不经意地知道这本书挺受火,也有很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大众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不错,感觉解释了一切,找到的问题的根源。一时间,仿佛发现身边都是 BB,都没长大,都未分离,都在找妈。

为什么别人会惹我生气,因为他没长大;为什么我会惹别人生气,应为我未分离。就在这一刻,内心是无比的平静,无比的自在。

“过分相信 BB 也是一种 BB”,这是我一位(真)老师的原话。嗯,如武老师书内所说,高等的心智状态其实与低等的心智状态非常相似。嗯,那可能在在着这书给你带来的平静当中,你又回到了更低等的心智状态。甚至武老师也是那样,回复到了他要的平静。

聪明的小伙伴会发现,你个低端黑,说那么多,还是看了吧。

是的,本人抱着欠武老师一次完整的阅读的心态,翻阅了《BBC》,生怕误会了他的本意。但当我翻开书开始阅读……

我开始怀疑我读到了假的《BBC》,我也想不到你是这样的武老师。段落片段零散,语言也不美,没有数据研究,推进也没有逻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心理界的名人写出的书,实在看不下去。后来我想想,或许武老师只是想出个散文集,书内只是收集了他平时写的散文,并无递进结构,这样一想,发现《BBC》确实能做到 “型散神不散”,通篇都在说明,中国男人是 BB,中国人是 BB,全世界都是 BB。

书中既没有说原因,也没有说解决的方法,只是用自己选择的例子不断的往主题上靠。觉得更像是情绪的宣泄,一本引流情绪的工具。通书 “不要问我怎么办,问了你就是焦虑,就要先凝听自己的内心” 的神棍调调。

(以上是本人在 + 建六哲学心理沙龙 + 的推文里写的关于《巨婴国》的感想)

知乎用户 榆的木 发表

最大的问题: 巨婴恰恰是那个可以抛弃的意想。

武志红的《巨婴国》一书得到了很多非专业读者,尤其是心理存在情绪问题,家庭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读者,读完感觉有一种力量。而心理学专业的读者几乎给了一边倒的批判,逻辑不通,强行论证,神神叨叨,故弄玄虚。

书的问题确实很多,逻辑是个大问题,但这对于精神分析来说不是致命的,至于强行论证,神神叨叨,几乎是精神分析一派的共同特点,阿德勒,弗洛姆,霍妮他 / 她们会好点,荣格一派最明显,看到异像并不奇怪。荣格就曾大白天看到阿尔卑斯山崩塌了,他认为这是一战的征兆,因为阿尔卑斯山下不同民族出现了巨大的敌意,不同的集体潜意识激烈的冲突。

武志红在书中提到他曾受荣格影响很大,所以能量球,看到比自己大几倍的魔鬼都能说得通,可能是一种意识模糊的状态,但自认为是清醒的。

另一个问题是分析的材料很多不够有代表性,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性太强了,什么都可以分析怎样分析都有些道理,那么不同流派之间还有没有交集呢?我认为是有的,就在于患者 / 来访者心理的实际症状。例如,我们要解决 5 个苹果与 5 个桔子放到一起有几个水果这个问题(心理精神类问题太复杂,不直观),第 1 个人说可以用数学抽象为 a+b, 第二个人说可以写成 x+y, 第三个说可以用二进制的写法计算,但不论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精神分析也是如此,都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不论是用自我、本我、超我体系,用生的本能、死的本能体系,用集体潜意识、原型、阴影、面具、阿玛尼体系,用自卑与超越体系,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心理疾病患者 / 来访者问题、症状、原因的抽象,最终是为了治好患者。如果对于治疗没有帮助的理论框架,事实上就是没有必要的,完全可以用剃刀把它剃掉。

巨婴恰恰是这样一个没有必要的顶级意象,下面又有非常多的细类: 贪吃的是好吃的巨婴,嘟嘴是要吃奶的巨婴,皇帝是有强烈权力感的巨婴,刘邦、朱元璋是流氓巨婴,妈宝男是未分化的共生巨婴…… 不同的细类之间表现如此不同,差异也很大,放到一个概念之下实在没有必要,对于治疗也没有实际指导作用,因为没法用一种方法治疗这么多不同类的人,作者说巨婴缺爱,而皇帝,妈宝男很多恰恰是被溺爱过分了。

把这么多不同的症状强行归到一个类,带来的问题是导致概念过于宽泛而无指导意义。例如,我们确实都是地球人,我们平时问你家哪里的?并没有人说我来自地球的中国北京,因为地球这个概念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把巨婴的概念去掉,再分类整理症状,论证时或者用弗洛伊德的方法,分析材料都来源于患者的症状表现。或者用荣格的方法,化大量精力收集神话、传说、典籍、炼金术士的笔记等一手材料。或者用埃里克森的方法,详尽的了解一个伟人,拜访他周边人,读他的传记,笔记,穷尽所有相关的信息分析。这样,分析方法可能有些玄,但基础是扎实的,符合做研究的基本态度。

《巨婴国》一书中的分析材料确实过于随意,用名著小说还说得通,毕竟广泛的流传过,说明它符合了民众的集体心理。而用丁书苗,王石,邓文迪这样小报八卦,花边新闻进行分析,就说不通了。

不得不说,有的分析还是精彩的,击中要害的,例如对岳飞故事就分析很好,岳飞原本有个好爸爸,但民间传说都说他爸爸在他小时候死了,是母亲一人把它带大。书中说,这简直就是一代代国人民意谋杀了他的父亲,结论非常好。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并没有仔细分析,又跳到对金庸小说的分析去了。

知乎用户 贺生 发表

下架《巨婴国》本身就是巨婴行为,反证了巨婴国的存在。

知乎用户 xiao Wilson 发表

通读全书,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罗嗦!

近 500 页的书,其实最多 300 也就足够了!

知乎用户 心理小厨 - 傅博一​​ 发表

不了解 “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心理动力学” 这些概念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如同一个没看过《巨婴国》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一样——都是强答。

我是后者,没看过书的那种(…… 尴尬蜜汁微笑……)

这本书讲的有错吗?

当然没有错,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表现出支持。(这句话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快来发表你的看法!!)但是其问题在于,“对”和 “全” 是两个概念。这本书详细讨论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但是几乎忽略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这种分裂会给人造成 “父母皆祸害” 的假象。因此个人认为武爷的作品,从创作动机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野蛮分析

“野蛮分析”是动力学取向咨询的一个术语,可以理解为:无法给来访者提供动力的分析。《巨婴国》通篇都是在分析人性,发现人行为背后的内部动力,然后将这一套从动力到行为的逻辑通过文字展现出来。这个分析过程,显然没法给人以改变的动力,相反却给人以埋怨的冲动。因此这种分析很有可能是 “准确而又糟糕” 的分析。

关于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这个词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特指 100 多年前佛洛依德的理论;第二层意思泛指佛洛依德及其徒子徒孙的所有以潜意识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如果说 100 多年前的理论没有实证研究,我信;如果说当代精神分析学者没有实证研究,我就得说呵呵了。因此我们不用 “谈精神分析色变”。况且武爷的内容并不是完全贴着佛洛依德的理论,否则这本书应该叫《巨鸟国》……

知乎用户 查理的小跟班 发表

本来题主是来让大家评论一本书,大家的反应分为几类:

1、理性分析类:部分知友们讨论了书中的主题和论证方式,比如提出的假设过大,缺乏限定条件(很难证伪),论证过程和论据不够充分,他们给大家提供了较为理性的观点,启发我们需要更严谨地去对待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寻找更详实的资料。同时也可以启发更多更专业的心理学作者、社会学家、或者者科学家参与理性的讨论,并为大家提供更详细的科普介绍,直到有人可以提出一种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同时,任何理论都是在很多人的智力探索下从不完善慢慢地走向完善的,再完善的理论都会有无法解释的领域,这才能够进而人们探索更有解释力的理论。

2、负面情绪反应类:因不同意作者表达的内容并进而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试图通过此种方式打倒他,获得情绪上的愉悦,例如有人攻击作者人身以及很多带有强烈侮辱情绪的语言,比如恶心、垃圾、LOW 逼等等。当我们在讨论一个公共议题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3、正面情绪反应类:有一部分人告诉我们,这本书给了他们情感上深深的共鸣,让他们得以了解自己和所处的家庭,唤醒了他们原来埋藏在内心更深处的渴望和需要。于是,一个个亟需呼吸自由空气和渴望爱的灵魂开始苏醒,进而开始思考和行动。

4、主管部门的反应:让全国书店、网点全部下架本书,仿佛它是洪水猛兽,他们在害怕什么?

作者试图通过对他多年观察、咨询所积累的局部经验(对,是局部经验)做了简单的归纳(这种归纳可能有扩大化),提炼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比如 “巨婴”、“共生绞杀” 等,这些概念及其解释可能和归纳的过程一样粗糙和简单。

但从粗糙和简单的东西能够激发那么广泛的讨论来看,这本书无疑触碰到了一些我们集体心理意识层面的东西,这其中不排除存在一些朴素和模糊的准确认知。当然这也是有价值的,一来模糊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二来此书引发了很多正向的反应,如上述 1 和 3 反应,这些反应告诉我们还需要做哪些智识上的努力对书中揭示的现象提出更充分、更有解释力的论证;三来此书也激发了上述 2 和 4 反应,这些反应告诉我们作为人我们有什么样的弱点,怎么样做才有助于让我们和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最后,我也不知道这本书 “烂” 在哪里,我唯一知道的是如果我们当中的某些人可以全凭自己的意志禁止、封杀这样一本书,屏蔽不一样的刺耳声音,不仅这本书会 “烂” 在那里,而且我们可能也会 “烂” 在那里。

以上只是个人思考,接受反驳和不同的意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前觉得,读书忌讳一翻开书整篇整篇的都能跟自己产生共鸣,《巨婴国》就是这样一本书,很容易就让人觉得作者是在哗众取宠,我不知道作者的用意,但是这本书我还是要给个好评!好评不是因为他的例子觉得有多生动,他的文笔有多犀利,是因为这本书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火了!这就够了。有些问题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中,大家都知道,大家心里都憋着火呢,这本书给我们浇了一盆油,有心也好无意也罢,这就够了,让我们终于可以借着这个话题把那些问题拿出来聊聊,就这一点,这本书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知乎用户 blues 发表

个人观点,不烂,而且写得很好,只是戳到了很多 “巨婴” 的痛处而已

知乎用户 湘君谷雨 · 心 发表

两个问题 《巨婴国》是不是很烂? 2·烂在哪里

前提:《巨婴国》是什么书?书封上写心理学,但你去看知乎回答心理学书籍推荐,基本都会推荐基础心理学的书,那是一种知识,而《巨婴国》其实是心理动力学的通俗读物,文体是议论散文。参考我的知乎回答:心理学怎么入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83679/answer/223645728?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新时代的产物,包含了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心理学,也是(广义)心理学的一部分。

武志红他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他统整后的观点,并且也容易让人接受

写法如何:国内写心理动力学读物的,武志红比较出名。笔法通文化的俗,贴近中国人的精神层面,用词畅快,最重要的是以小见大,细思恐极。而以小见大,细思恐极这两个特质就是 “精神动力学的重要特征。《巨婴国》是武志红的心血,多年的总结,得意作。

《巨婴国》并不能算是他的一个败笔,巨婴 = 维持着虚假全能感的自体自恋不成熟,就是后面跟了一个 “国” 字坏事了,政治不正确了。这本书是他特定阶段的产物

从巨婴二字,到章节目录,到正文,都是是要打破世俗表象形态的。中国环境中,社会无意识是什么?个人与集体无意识是怎样的关联?有没有外表成人内心婴儿式自恋这回事?心理动力学是怎样剖析具象的同胞的?我又是如何联系自身,内省的?巨婴国的意思 = 核心仍如同婴儿般不成熟、自恋的这个国度。此处自恋,不是照镜子那种自恋、自我欣赏,而是指控制欲

巨婴,“成人外表下,内心包含着如同婴儿般偏执自恋的人,如同巨婴一般”,巨婴比喻并非哗众取众。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比喻,” 内心的小孩 “,实际上有没有内心的小孩这回事呢?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婴也一样,只是一种修辞比喻,从一共巧妙的角度方便你理解人心而已。

婴儿生而就有的” 自恋 “是事实存在的(详见发展心理学和客体心理学的研究),成人也会存在一些心理困扰和不成熟表现,而外表成人,内心存在婴儿性质自恋的人,也是存在的。加一个国字,论证了社会性群体关系,” 巨婴国 “就出现了。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里面讲述过大人国和小人国,如果这是是斯威夫特的魔幻现实,那么巨婴国就是武志红的残酷现实

搞清审美角度:本书不是心理学基础研究报告。冯特哪怕建立了科学实验室,用的也是内省法,弗洛伊德是衰落了,但新精神动力学发展起来了。心理学有一种科学基础,但不完全是科学的,不是一个做脑科学研究的生理学家就是彻底的心理学家了。心理学的含义太广,里面大概分两种,一种是描述现象,所谓知识,另一种则描述理解力,对精神动力的起源和延伸方向进行解释 - 预测 - 干预。

巨婴国是,一部个人的常年观察的思辨总结。允许你因为你的环境和角度不同,而否定他的观察和结论。很多人对本书不舒服,讲到武志红戾气太重。戾气?恐怕戾气最重的是路人,见下图

佛洛依德认为人性本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客体心理学则注重早期客体关系的发展和建立对一个人的开端影响。武志红的书和微博,偏向挖掘深刻剖析黑暗 / 负面的那一点,但也有暖和关怀。每个学者都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李银河一直为同性恋发声,但她本身不是同性恋,人的暗面就在那里,不偏不倚,面对它吧。如果你认为同性恋是变态,那么你也会觉得李银河是变态居然支持同性恋,如果你觉得巨婴国戾气太重,那么你也会认为武志红就是戾气的化身。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同样带有个国字,这是一本个人杂文集,见仁见智。

**武志红是不是心理学家?**看你的定义和标准了,我不争这个

《巨婴国》238 页《正常等于可怜》一章,讲了温尼科特,身份是” 英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有一句传记里的话”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因此可以滋养出世界上准备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地涌出 “。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基本上看不懂,但这就是当年心理学家们的东西。佛洛依德是心理学家,荣格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罗杰斯是,马斯洛是,塞里格曼是,武志红也是,上述很多人还有其他的头衔,哲学家。中国人有厚古薄今的传统,总认为以前的比现在的好,以前的人是大师,现在的人是狗屎,你怎知许多年之后,大家可能都不在了,武志红” 会不会被” 平反 “,被追捧,火一把?

知乎用户 刘乐愚​ 发表

你这个问题问的。
如果不是问题补充部分还算客观,那很让我怀疑你是不是别有用心。你的问题里已经假设一个前提——《巨婴国》此书很烂。这会暗示看过此书的人做出这书烂的评价,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更是直接形成负面印象。
用本乎的规矩——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

我觉得《巨婴国》无疑是好书。其实也因为我降低了对它的要求。
武志红自己是希望用巨婴理论解释中国很多社会问题甚至有更大的野心的,但是对不起这个理论没做到。因为中国太大了。无论怎么解释都会有大量反例存在。
但是还是能解释很多人,很多现象。一个成熟的人可以参考书中的观点来解读甚或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这方面它给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只是,中国不成熟的人太多。一种,无法理解本书透露出的善意,疯狂且片面崇拜本书观点并将所有罪过归于父母家庭;另一种,误解、以至对此书反感,认为它是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禁此书的人,要么是出于对第一种人的担忧(也即并未反对书本身);要么根本就是第二种人,急于维护自己接受多年的传统观点,并无法接受任何 “异端思想” 的挑战。
在中国,心理学都让军事家和统治者拿去研究了。(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很好的心理学土壤。姜文《当太阳照常升起》上映时,有一名学者说这部电影现在不火是必然,但随着时间推移,心理学常识、意识在国内普及开来后,它的价值定会被发现。我想《巨婴国》也是这样——它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但是其观点仍能给我们很带来多思考。它只是出生早了。
————————————————————————
我国,现代人和古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点。古人看到自己不明白的道理会去思考一下。如果不明白至少保持起码得尊重。这是为何儒释道能在我国完美共存的原因,也是为何在我国有大量文言诗词文章留存下来、哺育后世的原因。
现代人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能看懂的东西可能是垃圾,但看不懂的东西一定是垃圾。《刺客聂隐娘》拍出来后不就是这样么?一片骂声。可是,爷爷奶奶们啊,人家凭什么要拍一部必须让你看懂的东西。当然,你看不懂,你不买他电影票,他赚不了钱那是他的因果。为此你就能说这部电影就是垃圾?太拿自己当回事了。
(其实我这个观点也是偏颇了。视不懂为不对的人,其实古今中外都有。)
前边的回答里有个自称 “我是理科生都看不懂这本书” 的,还说因为 “通篇没有数据” 云云。真是笑死人。李白的诗好不好?有没有数据能说明好在哪里?齐白石的章,梁实秋的文,狗不理的包子,钟丽缇的胸,你给我数据解释一下好在哪里。心理学当然有自然科学的部分,但它同时也是社会科学,有它自己的证明方法。“能量球”的例子有错吗?还是因为你阅历不够,或者没做过催眠?只是因为你没见过没做过所以就不存在?就是垃圾?你是否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潜意识是什么?请你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如果每个人都能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今天的中国会和谐很多,思想界才会真的百花齐放。

知乎用户 顾哈哈 发表

自己建立一个巨婴的模型,把一切人物事件都往里面套,你不同意他的说法,好吧你是个巨婴。

知乎用户 水果湖 发表

看了这么多评论,感觉很多评论者心理发育水平较低。即不能接受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是非常好的,被禁只是代表官方态度,并不存在什么原则上的根据。这本书有些部分是有重复的,其逻辑结构也未必完整。但是还是本难得的好书。
因为普通读者只需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好了,至于有些人有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书中没谈到,可以找其他书,那不是书的错。
对于相似的案例用同一个逻辑解释完全没毛病,啰嗦也就有了必要。更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心理学很多是需要读者自省的,启发性很重要。
作者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你具不具备学习的能力,不能正确掌握书中有价值的观点,还是只会人云亦云地模仿,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恐怕心理学家也帮不了你。

知乎用户 远方的鱼 发表

扒了部分中国男性一层皮

你说可恶不可恶

知乎用户 李沣 发表

鲁迅同时代的人,也觉得鲁迅的文章很烂。

烂就烂在,打同时代人的脸。

违背了那句 “打人莫打脸” 的古训。

现在看鲁迅的文章,为什么觉得鲁迅很伟大,那是因为你自认为离那个时代已经久远,而不会轻易在文章的诸多角色中,对号入座。

知乎用户 飘渺 发表

烂在一群看的人以及波及利益的群体使用水军来淹没积极的信息。
能有这样的作者已经非常不错了,而且书都被下架了,你想看还没有

知乎用户 仲夏夜之梦 发表

多读读鲁迅和毛选,比这强多了。

知乎用户 杨帆 发表

作为心理学兴趣型入门读物还行,但要深入了解学习 还是要找专业性强的书。

知乎用户 老人与海 发表

作为一位心理学系毕业生,可以很肯定地说,此人此书绝对是个忽悠!!!

首先说一下心理学的现状:

目前的心理学早已摒弃的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为心理学的开始鼻祖,弗洛伊德的作用和亚里士多德于物理学,错误一大堆。第一,样本太少。弗洛伊德终其一身的病人只有不到 300 位,300 个样本就想得出一个普世的理论?第二,弗洛伊德的思想源头来自于叔本华,自创的概念多数又是错的。肛门期恋母情节等等。第三,波普尔所说的,不能检验。

说一下早期心理学学者的尴尬局面:

改革开放期的心理学以弗洛伊德的学说为基础,更不用说武志红老师(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的年代,估计连人本理论都是以后习得。现代心理学以 CBT 疗法为主要,精神分析早早被抛弃了。那时候的心理学学生不出国还呆在国内能有出息么?

简而言之,武志红老师年轻时代学的东西已经过时,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个过了时的人。你能想象 90 年代的程序员好意思出一本 IT 教材么?学界呆不下去尴尬局面怎么解决?当然是忽悠大众啊!!创造概念啊!丑陋中国人啊!

专业心理学书籍能不提供抽样数据么?

那本书是什么,观察!没错,弗洛伊德式的观察。跟心理学有鸟毛关系!!!

知乎用户 李奇 发表

我对书中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的,对 “巨婴” 这种说法也极端反感,所以想在此发文狂怼一下这本《巨婴国》,不为别的就为让自己心里舒服点。

最早 “巨婴” 这个词是在罗辑思维的某期节目中听说的,听完这期节目后莫名地感觉心里有些难受但又说不清楚是为什么难受,为了弄明白这点就看了一下《巨婴国》这本书。好家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为了哗众取宠搏出位下限是可以这么秀的。

我虽然对心理学一窍不通,但你不能随便拿个什么理论就糊弄我。首先,这本书里论述问题很少提数据,所以拿不出证据的一切观点我都当你是胡说。作者说,我们 90% 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90% 的爱与痛?!” 我就呵呵了,谁统计的怎么统计的?我还说 100% 的爱与痛都来自贪恋痴嗔呢,我还说 120% 的爱与痛都来自贫贱富贵呢。这种怎么说怎么是的观点也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书中,真是令人瞠目。

第二,此书中观点多有以点盖全之嫌。“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就是……” 好吧,你要说多数国人,那 Give me data。就算你不能做个全国普查,那就从你调查的样本说起,你怎么选的样本,样本中有多少家庭多少人符合你巨婴的标准,这些人数占样本总量的百分之多少。你能拿出这样的数据了,你再说多数国人行吗,拿不出来就闭嘴吧,不要用你看过的什么很多家庭伦理剧里边的烂剧情,或是身边朋友亲戚的口耳相传当依据来给一个国家定性了好吧。“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 好吧,既然你说每一个,那不用多,只要有一个反例就足以证明你是扯淡了。而且我不明白什么叫中国式的单元,只要是符合你巨婴国标准的就是中国式单元,如果你是这么界定的,好吧,那你赢了。但我理解的中国单元是更具包容性、更多姿多彩的每一个由中国人参与的单元。

第三,什么烂现象都是中国特有的,什么优秀品质都是人家的。这点也是我对此书最不齿的地方。看似好像在警醒世人,一副忧国忧民、时代急先锋的姿态,其实不过是为了迎合大众心态中崇洋媚外的点,炒作自己罢了。可能还有一些要点题《巨婴国》的目的吧。你说 “巨婴” 是现在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注意,这样说无可厚非,但你硬要说我大中华是 “巨婴国” 这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我是一个对 West,所谓的英语圈文明怎么着怎么着这种言论不感冒的人,虽然说美国还是世界老大,英语圈文明还是在主导世界,但那又怎么样呢,我认为汉语圈文明也毫不逊色。而且我觉得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不同的运作存续方法。每个令人称羡的银婚或金婚家庭背后必然都有着每名家庭成员为了维系家庭和谐作出的智慧的努力与取舍,是每一个有着完完全全成人心智的家庭成员而并非你笔下的巨婴共同努力的结果。家中如果男性强势,女性必然要多迁就一些,反之如果女性强势,那么男性必然也会多迁就一些,有向着公公发牢骚的婆婆就有向着婆婆抱怨不止的公公,如果你非要说这样的家庭叫病态共生,好吧,我认了,但,这样的家庭绝非中国特色,全世界如果哪个国家不存在这样的家庭,我到要是去看一看。可能这样的国家早就不存在结婚这么件事了。再说你所谓的全能自恋,“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好吧,这次又把中国扯上了,那 Give me data。“多”字不是乱说的,这个 “多” 字从何而来,是指绝对人数还是指总体占比,如果是总体占比,那要占到多少比率才能代表说中国的男人、女人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要说难道每个中国人心里就从没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皇帝梦吗?!那我就要反问一句,难道每名人类心中就从没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皇帝梦吗(当然,西方没有东方绝对权力象征意义的皇帝,他们可能是教皇梦或上帝梦)?!追名逐利这是凡夫俗子的共性好吗,还有人说过这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的话呢。既不是什么中国特色也不是什么婴儿心理好吗。

好了,吐槽就到这里,总之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就是**极端差评,不怼不快。**不过就算怼完了也不是很快乐就是了。

知乎用户 Lance Li 发表

这周读书会分享了《巨婴国》,关于这本书为何火以及下架,有如下思考:

1. 焦虑和后悔是阅读主因

当下大家看书的主要原因是焦虑,同样还有另一种情绪最近也很膨胀是后悔焦虑是为未来机会的不确定性,后悔是对过去机会的错失。这两种情绪构成了当前中产阶级的主要负能量来源,大家一定会去想办法缓解、发泄。对于 “剪不断理还乱” 的事情,人们总期待能够理顺,在这样负向情绪中,解决办法就是找到归因,且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归因,因此就可以把现状和未来可能的 down side 归咎到不可控因素,个人即可得以解脱。

2. 第三方归因可以极大解放压力

《巨婴国》这本书正是以这样的角色出现,内容给了一个简单的巨婴判断标准,然后涵盖很多社会问题的讨论,展示了巨婴理论在问题归因时万能性。于是乎,虽然看完负能量爆棚,但是你似乎也都找到了令自己很信服的第三方归因,怪社会、怪庸民、怪领导、怪朋友甚至怪父母。总之,事情没有向好发展不是我的问题。

查阅《巨婴国》作者武志红老师其他的文章,《国人为何随处丢垃圾》等,无不是有此药效。读者阅后均会 “怒其不幸、哀其不争” 产生共鸣。

所以,这就是畅销书的套路吧,也就不必纠结他的心理学是否正规、是否有数据、是否做过实验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幸福家庭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对于我们不幸家庭的孩子来说,写出了心声,我平常不爱看书,就这本书当时看到一半下架了,我还费了些心思找资源,里面的一些言论可能有些主观和偏激,但是生活中我们不也要与偏激的人打交道么,就当听别人诉说一个故事不好吗,喜欢读就读下去,不喜欢读就不读,对于你来说是烂书,但是总有喜欢它的人

知乎用户 心泉 发表

我用一个多小时看完了武志红的《巨婴国》。这是今年我看的第 7 本书。这是一本禁书。被禁的理由是:质量问题。目前武志红是罗辑思维的专栏讲课人,应该说罗振宇是比较认可武志红的专业能力的,因为得到上面的课程质量都还不错。

我也不喜欢迷信权威,我喜欢独立思考。之前在知乎上看了一下评价,有人说这本书并不客观,全书都没有一个数据,是用写作文的方法来阐述作者的有争议性的观点而不是用写论文的方法通过列数据来分析客观事实。我认为作者也确实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比如说,一个美国的心理学家来中国做调查,他只去了中国贵州毕节市的一个贫困农村,在那里他看见很多贫穷的乡下人还遵循着一些文明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旧习俗,比如说严重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比如说晚辈过年要给长辈磕头(实际上我认为这不算什么坏事,我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但是我也尊重长辈,两者并不矛盾),一些自然村还有一些裹小脚的老人。当地有很多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他们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于是这个美国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人大多贫困、落后、思想愚昧,大多数中国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中国的交通很不方便,到处都是大山,阻隔了交通 ······ 殊不知这样的观点很偏激,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位学者只去了边缘贫困的贵州毕节农村,连毕节县城都没去过,贵阳也没去,沿海开放城市更没去。被一个河南人骗了就觉得全世界的河南人都是骗子,这样的观点太离谱了。

而武志红的观点和这位美国学者其实差不多。我在看《巨婴国》前三分之一的时候,就觉得这不是一本好书,观点偏激,如果是 16 岁的我看了,很有可能被洗脑。这样的书应该被禁。这样的观点也不值得听,这就跟 “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开放色情业可以减少性犯罪”“为了减缓老龄化趋势对经济的影响所有老人到了 72 岁都应该强制安乐死” 之类的观点一样,乍一看似乎还有点道理,仔细推敲深入思考,明眼人就会发现这是纯粹的歪理、鬼话,不能相信。

但是看到后面我就发现了,这本书虽然有争议性,但是确实有打动我的地方。

巨婴,其实就是指心理和行为与年龄严重脱节的成年人。武志红的观点是,多数国人(没有给统计数据,到底是 49% 还是 76% 还是 80%?难道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说干脆作者说是多少就是多少?)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就是巨婴国。然而这个论点之后的论证是含糊的。武志红讲,大多数的国人心理年龄不超过 1 岁,甚至不到 6 个月。

惊讶!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1 岁之前是口欲期,此时的快感中心是口部。1-3 岁是肛欲期,此时的快感中心是肛门 ······ 弗洛伊德的理论我就不粘贴了,个人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有部分是歪理。

而中国人会吃,爱吃美食,全世界都知道。可以说中国人的快感中心在口部。按照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定义,快感中心处在口部的人还处在口欲期,心理年龄还不到一岁。所以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年龄还不到一岁。

歪理。

爱吃美食和心里不成熟有什么联系呢?爱吃美食并不能说明心里不成熟。食品种类丰富,也正说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武志红也许是心理学家,但肯定不懂经济学,他没有想过餐饮业带来了多少 GDP、养活了多少待业青年。如果所有人都不吃美食,全国人民改吃附加价值低的馒头,我想会有很多人失业,经济也会大受影响。

用同样的逻辑,我也可以说,演说家、辩论家、律师也是一群心理年龄不到一岁的巨婴,因为这些人靠口舌取胜,一个辩论协会的大学生赢了一场辩论赛,他的快感并不来源于奖金,而来自辩论本身,来源于他的口才。他们的快感来自口才。这显然是扯淡,演说家、辩论家、律师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他们的思维之敏捷、心理之成熟,远胜一般人。像蔺相如这样的人,不用攻城野战,徒以口舌之利,就能抵御不可一世的秦王,怎么可能心理不成熟。

我认为,中国人爱吃美食,这不见得是坏事。虽然中国人爱吃,但中国人并没有变成好吃懒做不思考不学习的猪,不论是做体力活还是学习,中国人的勤奋都是出了名的。并且也许就是因为中国人会吃,什么都吃的国民性,中国人才得到了充足的营养,才养活了这么多人民,饮食从来不缺乏多样性,中国人才变得这么聪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流的文明。我想这和爱吃会吃的国民性也有一点关系,挑食的人躲不过战乱饥荒瘟疫死了,啥都吃的人才能顽强的活下来。并且爱美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怎么会心理严重不健康?

所以,书名巨婴国,这个最大的论证就错了。以偏概全。

但是我也发现,书中有很多观点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比如说我看到书中那些因为外界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合的时候就暴怒的人的例子,就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我自己。我这一年来压力都很大,也经常发脾气。虽然能力、效率提高了。可是我也没有原来那么快乐。我也经常说话尖刻,或是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我希望我能重新变成一个情商高的人。

知乎用户 明心学 发表

有的人看这个世界是悲观的,有的是积极的。
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同。
有的人心里有阴影,看世界就有点阴暗。
这充其量是一个人的事情。
但是要是把自己的认知定义为某某,然后拿着自己的认知去套别人。这就像一个瞎子在怂恿你往深坑里跳。
中国跟其他国家在文化方面不一样的是。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最系统全面的。
并且真正高手可能不在权威那里,而在民间。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贵乎上的人从来不吝啬自己的批评,仿佛通过批评能提高自己的站位。一水的差评里面没有几个真正的对其内在的逻辑的批评。

我认为它是一本好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知乎用户 Dear Reira 发表

觉得恶心 极端差评 一句恶意的话评价 却不点明书里哪里错了 是被戳中了痛处的人的嫉恨模样

知乎用户 汪藏海​ 发表

我觉得武志红《巨婴国》写得非常好,虽然书中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

我不想去逐字逐句争论个对错,是的,不要讨论对错,《巨婴国》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看待人的新视角,至于某些观点存在争议,那是正常的,心理分析学派天生注定会伴随着争议而存在。

武志红不是我学习心理学的终点,但却是我学习心理学的起点。从那本《家为什么伤人》开始。

知乎用户 向日葵 发表

尽信书不不读书!武老多给我们 一个看问题的方法,理应感谢他呀,还下架还诋毁,这些都是什么心独裁自闭呀。

其实,人在中国这片土想要成事成功,离不开三件基础的事:命,运,书。

知乎用户 mix 发表

我没觉得《巨婴国》烂,巨婴里面写的是大部分二三线城市人们的心理状态,我们接受不了《巨婴国》里描述的那些状态,就如同我们接受不了家乡那些俗世的观点——父母的掌控、情感的绑架、对考公务员的盲目追从、女人一辈子再优秀单身都是个屁等等,不管我们多么地不认同,它就是这样存在着。

我们看书的时候会把自己投射出去,但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似乎没有那么多《巨婴国》中提到的问题,哪怕有,大部分人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并在积极进步中。这或许也是一线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它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能让我们自由奋斗、自由伸张,能做自己。我们这些逃离家乡的青年正在逃离原生家庭的共生与束缚,在一片繁茂中自由生长,汲取正面的养分,成长自己。

我是逃离家乡大军的一员,每当父母苦口婆心地让我回家发展,我就一身的鸡皮疙瘩与恐惧感,内心的抗拒不言而喻。但是在看完《巨婴国》之后,我开始了解那些愿意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人的心里状态,也了解到自己为何抗拒的原因,那些与他们(包括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在交往中带来的人际关系创伤也在得到治愈。我依然不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却找到了处理这层关系的突破口。所以,《巨婴国》对我是有帮助的。

无疑,作者在书中的一些用词和比喻,会表达得比较尖锐,甚至我觉得他在用一些我们抗拒的逻辑在表达,有些文字看起来会很难受,但是道理还是有的,有点话粗理不粗的味道。所以,看这本书不适合一次性看完,需要稍微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消化一下。

知乎用户 青青子衿 发表

这本书要说是咪蒙操刀的朋友圈爆款文章,也无可厚非,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这是打着心理学家的行头,学术科班的学者人写的书呀!!还有,逻辑思维推荐。

我仅仅只看了几页,看到诸如这般没有信息源,臆测结论就有好几处,

比如:

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 1 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先不谈【精神分析学】其实跟他妈玄学差不多。武志红想诉诸权威和多数,引用这个结论增加可信度,就不能含糊其辞:【国内精神分析学界】有那些人?他们是如何能得出这个「基本共识」结论?取样统计?研究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 1 岁?

我真的很好奇,这个奇葩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学术上得出全称判断极为苛刻,逻辑上一个反例推翻。

如果武志红觉得小篇幅不可能讲清楚,你起码一起要提一个权威学者的名字,或者给一个信息源呀?

我是没法忍受诸如这等 SB 结论。

但是,这本书动不动用一些诸如:「中国人、中国家庭、中国孩子」如何如何的全称判断,而且其结论都是:未经研究调查、审核的臆测,经不起任何诘难,如同积木一样,轻轻一推就倒的结论。

罗振宇和武志红打的广告,都极力与「民科」撇清,强调自己的「学术」,但这等信口开河哪有半点学术的影子。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人类的共性,人性而已。绝对不要相信,你仅仅出生在某个地方,就是天生优秀或者天生卑劣。

所以,我的评价是:写这本书和捧这本书的的人,毫无审辩能力、毫无脑子,当然也许他们就是摸准有一些人喜欢这种书。一盘生意而已。

知乎用户 不二喵喵喵喵 发表

我非常理解很多人说这本书很扯的缘故,大概是因为 “人文科学不够科学”。

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同时 也无法像行为主义心理学那样被试验 被量化。导致研究出来的理论总透漏着一种 “神棍” 的气息。

我个人是有快速的浏览整本书。从文学角度上,有些回答已经提到:强行推理,内容重复繁冗。我觉得这些缺点都挺明显的。

武志红老师说 巨婴是国内特有的心理现象,这是我不认同的。我认为巨婴现象,在 “物质匮乏 教育缺乏” 的地方更普遍,因为大家必须捆绑在一起,作为 “命运共同体” 才能活下去。巨婴现象我个人更偏向于认为是时代现象,而不是国民现象。随着社会发展,我认为 “巨婴” 现象是会消减的。

最后 我觉得读完这本书,从而对心理分析产生兴趣,进而拜读弗洛伊德 荣格的作品,那么《巨婴国》就已经算是成功的心理学导读作品了。

知乎用户 细草微风​ 发表

抱着很大的期望看的这本书,但是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不是因为专业限制,我也看过不少别的心理学的书籍,实在是描述不生动 + 逻辑混乱 + 作者本身没有那个可以讨论是否 “巨婴国” 的高度。
同意的可以点赞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烂但没关系,这本书纵然有千万个不是,能被禁就足以说明了他的价值。

知乎用户 Fan Ethan 发表

知乎这个网站烂在哪里?

日本这个国家烂在哪里?

美国这个国家落后在哪里?

知乎用户 挚爱紫罗兰​ 发表

问题在于这本书展现了 “逆向的幸存者偏差”:因为作者是心理医生,接触到的人大多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他根据这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来推测整个中国人群体的心理状态,当然就是有失偏颇的了。原因在于他即使选的样本数量很多,样本的代表性也是不足的。因为大多数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也不会去找心理医生啊。

知乎用户 Elli 发表

这本书被禁的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了当权者的心虚,说到点子上了,说到他们的痛点了,所以连一本小小的书都容不下,连允许思想言论自由的格局都没有,就是小孩子的表现,就是巨婴形态的表现啊。(这本书也不是讲故事的书,不需要逻辑,这本书就相当于作者的一本随想录,记录他的所思所想罢了)

知乎用户 lesmis 发表

=============== 《巨婴国》一书的危害 ==================
写书的人名校毕业,比较有辩才,但是,三观是不正的,是以解构中华文明为目的的,逻辑差 / 阅历浅 / 心理学知识少的人会被误导。正常人看了,可能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颠覆。有心理问题的人看了,好一点会恶化与父母的关系,严重的会自杀。
先说正常人的情况,例如:通过经过此书对中华孝道文化的解构,就会对中华孝道文化产生严重的怀疑。但是,事实上,恰恰是父严、母慈、子孝,才是确保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中华文明中,父辈通常会提携晚辈,上一辈会把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地传授给下一辈,这样,下一辈就不容易犯错误,就可以避免许多人生的陷阱。但是,人的生物属性决定:通常一个人在中二时期就会开始叛逆,愿意独立不愿意服从,而通常的西方式的平等的说服工作,一是低效率,二是在缺乏人生阅历的情况下,有些事情是无法被理解和被说明的,这样,就会对经验的传承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基于相信父母在绝大概率下都会爱子女的前提,老祖宗就建立了强调服从的孝道文化。通过孝道,实现服从,通过服从,实现传承。至于,孝道中的反哺现象,则是通过父母不断教育子女、帮助子女、提携子女,与子女建立起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之后,正常的情感回馈与互动,子女与父母都是受益者。每一代人,都会接受上一代的帮助,同时也帮助下一代。所以,这种传承模式不仅互动双赢,同时也是公平的。真正理解了孝道文化的子女,没有不感恩父母的。这种感恩的情感,回馈父母和帮助儿女的愿望,就将成为这一代人在人生路上前进的动力,并赋与了传统中国人更高级别的生存意义。
也许是由于人种的天然差异:东亚人脑细胞更多,智商较高,发育较缓,性成熟较晚,学习能力持续的时间更长,社会 / 人际关系更复杂,情感更丰富,有更高的社会协作,即:可进行国家层面的大协作,更易强调教育和传承;而其他地区的人脑细胞较少,智商较低,发育较快,性成熟较早,学习能力持续的时间较短,人际关系较简单,情感更直接,社会协作简单以个体 / 小集体 / 公司 / 党派为单位,更强调培养个体的独立,不如东亚注重教育和传承。等等。才导致了孝道文化不存在于在其他文明之中? 无论是否是这个瞎猜的原因,总之,在其他文明之中,是没有孝道文化的 。因此,在其他文明中,通常就会鼓励尽快自立和冒险。好的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新事物的机会,也就有更多的发现到好事物的可能,坏的一方面,就不容易继承上一辈的经验,因此,就更容易犯错误、掉陷阱,也容易被新发现到的坏事物所伤害。但是,事实上,犯错的概率及发现到有害事物的概率,是远远大于新发现到好事物的概率的。所以,其他文明相对于中华文明,可以强盛一时,甚至在某一领域暂时取得技术突破或社会突破之后,还可以一时地超越中华文明,但是,它们由于缺乏孝道文化,这就意味着难以传承和更容易在下一代犯错,所以,终归是要没落的、中断的。而中华文明,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厚重且生生不息。所以,孝道文化,才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上下五千年之根本。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解构孝道,本质上就是在解构中华文明!

作者把孝道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理解为共生,并把一些特殊案例、或者一个时代特的殊不良现象和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缺点,先入为主地归为共生的特点,从而把共生看成低级的社会模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首先是逻辑不正确,非因计因,例如:目前一些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妈宝们,其实是一胎政策带来的小皇帝现象的延续,只是一个计生时代几十年间的特殊产物,具体来讲,就是一个思品教育和社会关系学方面的问题,这与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孝道没有必然的关系,等等,这就不多说了。其次,贬低共生,道理上也是讲不通的:因为,人类社会越发达,分工合作就越细,社会效率就越高。这样,人与人之前的相互联系就越复杂和越密集。联系多了,自然情感就会更丰富了。高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例如:本人会写程序,但不会种地,离开了其他人,本人就会饿死。事实上,一个不需要任何其他人而能独自存立于世的人,是比原始人还要原始的野人,比如:人猿泰山之类的人。相比之下,谁高级?谁低级?共生好?还是独处好?事实上,哪怕原始人的低级共生模式,对应当时的生产力,它也是属于当时最高级别的社会模式,正是这种模式,才让人类能驱虎逐狼、能捕杀大型猎物,从而让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共生的模式也会发展,社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联系手段也会越来越先进,所以,共生也是在发展的,用原始人的共生,甚至是用生物级别的最低级共生,来类比当今的社会,以达到否定共生、否定孝道、否定社会的目的,其实是不对的。共生,可以建立出高级复杂的人类社会以及丰富多彩的个人情感,通过丰富的情感,可以建立健康的人格和和谐美好的社会。相反,没有共生及没有朋友的人,孤傲于世的人,内心一定是扭曲的! 而在众多情感之中,依恋父母、孝敬父母,爱护子女,提携子女的情感,是最有力量的情感。而西方人,他们的感情与普通动物无异,在幼小时 ” 依恋父母”,在成年后 “爱护子女”,其余两项都没有,也许,这就是西方人为什么会更具动物性的原因之一吧。

再说心理病人的情况,例如:此书盲目地接受西方的心理学观点,把一切的心理问题,都归罪于原生家庭,都归罪于父母,利用心理患者常见的胆小怕责、偏激多疑、相信负面的心理,来获得患者的认同。但是,这种观点,是与事实是严重不符合的,例如:网上就有一位知名的心理医生,其双胞胎兄弟就是精神病患者,一个心理强大,一个心理有问题,你说他们的父母犯了什么错?又如:被政治迫害成精神病的人,他们的父母又犯了什么错?再如,如果战俘的心理问题也归罪于父母,难道战俘的父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所以,这种说法是很 ** 和扯蛋的。接受了这种扯蛋说法的患者(问题是心理患者通常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类简单推责的说辞),就会恶化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是最最最最重要的安全感的来源。如果把一切心理问题都归罪于了父母,不仅会让患者失去最重要的安全感,从而加重病情和更加难受痛苦之外,同时也让患者失去了改进自我、和强大自己心力的机会,归因父母并不会真正的治好患者的毛病。如果患者的错误认知和心理反应模式不改变,那么,当患者在社会上面临相似的情境之时,就会重新发病。如此反复,是不是最终归罪于社会之后报复社会?或者难受得看破红尘一走了之,甚至是一死了之?
因回复篇幅有限,所以,仅举其滥用心理学知识攻击孝道一例,可知:作者或许为了某种目的,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把原本已经非常痛苦的心理患者带入了更加痛苦与无助的境地,这是非常不人道的!其邪恶的、反中华、反人类的本质,就已可见一斑了。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和具体内容,都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对此,读者可以慢慢去发现。如果你连一个荒谬都发现不了,说明你也许就是属于容易被带节奏的良善一族啦,呵呵 …(真不明白为何我国高校,总会培养出武志红这类的奇葩)。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深受此书之害了,其中就有我认识的人,此书被禁和下架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写这么多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知乎用户 飞飞的熊猫 发表

好喝的毒鸡汤喝多了
真治病的苦药当然喝不下去
“这是啥呀这么恶心,让我再喝口鸡汤病就会好了吧。”

知乎用户 有点田 发表

偏激,而且非常主观臆断,几乎没有任何数据来佐证,而案例也是证明自己为前提的导向。最关键的是,一切的观点都是在完成 “巨婴国” 这个设定而已。披着科普和心理学的外衣,强行 “黑” 政治,人性和宗教,难怪会禁。

知乎用户 趾高气扬的喵 发表

关于他的书:任何拿 “国民性” 说事的书都可以直接扔掉~

关于他这人:这人很奇怪,他被他父母坑,何苦来骂我父母……

都什么年代了,还动辄中国人如何如何,中国式家庭如何如何,中国式家长如何如何…… 以为自己是鲁迅,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不过是一个永远停留在青春叛逆期的小孩罢了~只会不满抱怨这一样,从来不曾想过自己可以为改善家庭关系做点什么~

我高度怀疑他学心理学并矢志成为大众心灵导师,就是为了要拉一帮同被父母坑的大众心理学票友一起骂街,好满足自己的口唇之欲,实现自己身为一名 1-3 岁儿童的本真~

哦对,他对 “中国男人” 和“中国女人”一类的话题也有一番高论,嗯,离周国平老师也不远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头到尾读完了的来说两句,总结下巨婴国读后的感受。
正面来看,文中提出一个观点,接纳即是爱,论证了很多次,很有启发性。
反面来看,多次使用小说里虚构的人物和事件,完全不能作为论证观点的论据,例子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作者本身就无法很好的区分观点与事实,缺乏最基本的逻辑素养;其次,是出格,意思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常常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强行解释心理学以外的问题。下面具体谈谈以上的结论。
读完巨婴国,让我认识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攻击性。书中的攻击性概念跟字面意思不同,这里相当于欲望,欲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善待),就能感受到爱;否则,欲望被忽视,被嘲笑,被批评,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不能感受到爱。
举个假想的例子,一对双胞胎小孩,一个跟妈妈生活,一个跟爸爸生活,双胞胎性格相似,喜欢用手捏菜吃,喜欢在外面玩的浑身脏兮兮的,累了直接往床上躺。妈妈看见孩子用手捏菜吃,提醒孩子先洗手才能用手捏菜吃,后来,孩子主动洗手,妈妈夸奖孩子讲卫生,偶尔孩子忘了洗手,妈妈再提醒孩子;爸爸看见了,禁止孩子用手捏菜吃,并且要求孩子每次吃饭之前必须要洗手,有时候忘了洗手就会骂孩子不讲卫生。
假如孩子一周有 5 天洗手,两天忘记洗手,妈妈带的孩子用手捏菜是被允许的,忘记洗手是可以被接纳的,而孩子会得到 5 次讲卫生的夸奖,孩子知道,不洗手妈妈依然是爱他的;再看爸爸带的孩子,用手捏菜是不被允许的,忘记洗手是不被接纳的,只有在洗手的时候他是被接受的,不洗手的时候则是不被接纳不被爱的。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从别人对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评价中来的,妈妈带的孩子,常听到自己讲卫生的评价,于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是正面的,孩子只关注如何做的更好,关注的东西都是正面的,孩子知道,自己一直都是被爱的;爸爸带的孩子,常听到的评价是不讲卫生,于是主动洗手不会带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偶尔的不洗手反而对自己的评价变低,于是扩展到其他方面也是同样的,孩子的想法就经常是想如何避免犯错,避免负面评价,他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是不被爱的。
同样的孩子,同样的习惯,不同的教养方式造就不同的想法。这里说的评价的态度,就是书中说的是否被理解被接纳,巨婴国这本书用最简单最浅显的话讲明白这个道理,书中用能量球做比喻描述的也是这个东西,有人吐槽能量球的比喻我不认同,只能说你没有理解能量球描述的东西。
从反面看来,巨婴国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提出观点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证明出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论据不合适,二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不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东西,三是以偏概全。
对于第一条,说的是区分观点和事实,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说天鹅都是白色的,有人说天鹅不一定就是白色的,这就是观点,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怎么判断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就要拿事实来证明,一个人说欧亚非拉这几个洲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证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是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说四大名著都写了白天鹅所以天鹅都是白的。也就是说,先提出一个个人观点,再用事实去证明或者证伪,但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必须是客观事实,是真实反映现实的,不能够用其他的观点或者虚构的东西来证明另一个观点。(当然,虽然上面的论证方式是正确的,但是后来澳洲发现了黑天鹅)而巨婴国的论述中,则大量引用虚构的故事来解释他提出的观点。其中引用的来源包括中外神话、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甄嬛传等虚构的故事。
例如,女鬼、女妖与无欲男(113 页)一篇中,引用大话西游中自由的紫霞仙子和受拘俗的悟空,引用金庸小说郭靖与黄蓉的例子,来论证有欲望的女人和被压制欲望的男人的搭配的观点;在被动、僵尸与寂灭(163 页)一篇中,引用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俞秀莲的例子来论证人必须跟随自己的欲望这一观点。作者绝大部分观点都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论证的,不具有任何正确性真实性,只是符合逻辑上的推理,不对真实性负责。

对于第二条,举个典型的例子,当年经济学教授谢作诗,研究经济学难出成果,便用经济学的方法掺和社会问题,他说解决三千万男性光棍的办法,就是允许低收入男性合娶一妻,用经济学的思路解决社会问题,产生了很畸形的东西。同样的,研究心理学的,非要用心理学的思路解决社会问题,产生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
例如 “都是在找妈: 中国文化的实质” 一篇(47 页),用心理学的观点,大谈中国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批判中国人集体心理水平是 6 个月的婴儿的水平;

第三点以偏概全,举个例子,一个骨科医生,每天看到的人大部分都是骨折的人,由此他得出结论,全世界的人都将会骨折。同样的道理,作者每天接触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于是推理了一下,全中国的人都是巨婴!只能说暴露了武老师,下结论很轻率,不加深思熟虑。

知乎用户 那时花开 发表

中国人喜欢跳过细节,省去扎实实证的苦功硬功,直接引入一个大而无当的框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次说清,酷爱高屋建瓴,一定要弄出一个伟大体系和学说,乐此不疲。这类高屋建瓴的 “伟大学说” 有一种哲学上的美感,符合国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认知习惯,虽缺乏实证基础,却对缺乏科学素养的普通公众有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功效。尽管在专业人士眼里,中国发达的饮食文化被当做中国人还处在心理口欲期的证据,是非常牵强甚至可笑的,但公众不管这些——对呀,说的真有道理,难怪我这么爱吃,看来我真是个巨婴啊。

知乎用户 超级迪奥 发表

1、很多高票答案对这本书的要求过于高,作者是位咨询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写出了这本书,并不能像国外的学者教授那样有补贴、有赞助来做专门的研究,而且过于真实的研究是很难得到支持的。2、在知乎看到的一个人人说《驴得水》很烂,原因是他看完了一个月都不舒服。当年看完《活着》的时候我也觉得难受,但确实是很好的电影。人们习惯性媒体的报喜不报忧,黑暗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却用讳疾忌医的方式来对待。3、

@刘乐愚

说这本书像处方药,健康的人反而可能不好。4、有的答案说普通读者看了叫好,主流心理学届却很反对,这让我联想到郭德纲的相声。我对心理学家还是有好感的,别说你们其实也跟主流相声界一样?

知乎用户 林叮叮 发表

微信读书里看的免费的部分,没有买全书,说实话,我没觉得该书有多烂,但也没有到想买整本书的地步。
但觉得武老师的问题是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个 Point 反反复复的说而且还特别磨叽
以至于有时候看到某些文章我不看作者都知道是他写的

而且这几年的感觉此人各种神神叨叨
印象最深的是飞机丢手提电脑一事,翻来覆去写了好几篇,得有几千一万字吧?
非人身攻击,只是就事论事

知乎用户 Lisa 发表

个人觉得这本书写的还好,对于一些在家庭关系上有相似的经历的来讲,是简单易懂。或者换句话来说,终于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释放心中的愤怒。

知乎用户 枫沐凌 发表

《巨婴国》这本书从科普书籍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经常感叹国内的学术圈都不写科普书籍,甚至写的专业教材都让人读不进去。其实在我看来,不是他们不屑于写科普书籍,而是真正好读的科普书籍,比专业文章难写很多。

很多业内人士从专业角度将武志红批判一番,但读者更想见到的是,更多的人投身到科普书籍的写作中,用百家争鸣来冲淡这一家的营销。

这本书固然是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的,但是它成为禁书也不是因为理论有问题,恐怕是因为批判集体主义之类的言辞让某些人看不过眼罢了。

而《巨婴国》能成为畅销书,营销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书的内容真的可以引起广泛的共鸣。阅读的时候,可以轻松地想到现实中的各色人等。巨婴国的标题,在我看来是名副其实的。

喜欢的人喜欢就好,讨厌的人讨厌也罢。如果产生了类似于鄙视链一般的想法,那实在是阅读者的悲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就想说,你们这帮满口名词解释和术语论断的人,来评价一本心理学好坏,有意思么?国内考试呢还是写作业呢?这术语是怎么出来的?你生出来的啊?都是有了现象才有了名词,什么是发现? 别在这咬文嚼字的评价,一点创意没有,有的只是显示自己学问高和别人不同的 B。

知乎用户 策策 发表

不请自来,没有学过心理,所以就谈一谈自己的感触。读了大概 70 页实在读不下去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产生共情,反而,让我看的逻辑很混乱,任何问题都刻意加上中国式,难免有绝对标签化的嫌疑,而且把所有的事都推到巨婴这个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的概念上,好像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书中好像刻意夸大了婆媳关系的恶劣程度。我认为提出一个假设需要用充分的论据去证明,而本书作者一位强调结论,而缺失了说理的过程,将人的一切行为往巨婴上面扯,难免牵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食之奉,难道不是动物的通性吗?为什么也会被归到巨婴心理?还有分析心理,不举实例,一位分析文学作品,有失公允,怕是难以让人信服。
一家之言,恐有偏颇,望请各位大神海涵,不吝赐教。

知乎用户 希林 发表

知道这本书还是源自被禁的传闻,武志红的书翻过几本,说实话本人不太感冒。虽然作者履历很亮丽,名校什么的,但感觉他的文字依然缺少国外心理名家的那种博大精深。基本都是在套用理论,即便在一般意义上,武志红也不算很专业的一位。不过这不是他的错。他能写出这样的书已经很勇敢了。

个人觉得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目前也不太可能有这种人出现。因为心理学究其深层,必然关乎社会、文化。。。一个专业心理人士若要成为 “大家”,他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独创的理论。否则最多只是活学活用的专家了。另外,要治愈一个人内心的病态,心理专家也要帮助引导病人从认知方式上扭转,这必然要涉及价值观。而基于我们目前的大环境,做到这些真的很难,甚至不可能。因为有些东西,是心理专家不能也不敢触碰的。所以最后就常常沦为谈玄论虚了。

知乎用户 soul xue 发表

其实读书就是分享作者的思想硕果,任何果实都有与众不同的味道,如果认为果实非甜即酸,而无苦辣之说,那就是自己的思想拘束着自己。记得厚黑学中有一句话说得不错,我本人也深以为然,把读书分三等,第三等是把作者当敌人看,批判否决它,挑他短处,二等是当朋友看,有好有坏,能共进退,一等是当作人生导师,发现其深处的思想,不为它表面的浮夸虚设所迷惑。我拜读过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其研究成果令我折服,但其一些历史人物、社会例子不符合其他一些人的深层研究,如果以十分理性的严谨去看待,这书问题处确实多多,但如果以人内在根本上的一种感性去体会,我本人是真觉得这书简直绝了,我不知道现实中武志红老师如何,但我从这本书接触到的武志红老师觉得他的确对中国人的心理下了苦功夫,深深认同他的观点。在此我不接受任何批判的反驳,因为每个人局限不同,三观也必定大不相同,很容易发展成非学术讨论,造成互怼,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我接受任何关于《巨婴国》的不足之处的补充和赞同上的反对,同道中人多多交流,本就应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深度剽窃了孙隆基先生的作品:《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

知乎用户 夕城雨 发表

恶心是正常的呀,自己的缺点被直接的暴露出来,是人都会感到不适的,关键是这些对于缺点的指证还非常的占理,外加语气和睦没有可以怼的点来发泄。

自然就是这种极端差评但是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呀

至于我个人,我一开始觉得 58 贼贵的,还是看到高铭的名字 (推荐) 才决定买的,当我只看了 16 页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学到了值这个价的东西了。

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解答了我之前很多的疑问,毕竟我也在头疼国内的人不按套路出牌的问题,还有为什么国内的智障如此之多,以及各种扭曲的男女关系

嘛,自省的话,虽然勉强跨过了 6 个月,但还是有一点被环境带回 6 个月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搞了半天价格记错了,顺手改了一下,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知乎用户 模糊的狗 发表

本来就是一本科普性的读物,名头大了,便有专业性的专家人才过来踩了。
借着这个名头来让自己成为一阵清流?还有的人来跟风,就是有识之士了?
这种行为是不耻的!
你可以帮我们说一说哪里并不合理,哪里可能产生误区,可以对我们指点指点,可不要对一个人的作品指指点点!
心理学是一个大家好奇却有感觉神秘的学科,懵懵懂懂了看了数十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吧,混沌,迷糊,除了对一些概念有点认知和知道几种大家都有知道的心理效应以外并没有什么拿出手和让自己信服的干货。
这本书让我看的很畅快,看完以后我也鄙视了一个晚上,数据套的硬,理论太笼统,案例太牵强,专业性不强等等问题,可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我自己,让我不那么厌恶自己,我要谢谢它。
原来我的胆小,怯懦,自卑,迷茫,贪欲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它有它形成的原因,还有它并不可怕,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已,对于极度恐慌的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体验。
对于冷眼看我的人我有了反身冷眼看你的权利,这感觉像是狼人杀中,我看清了我的底牌你还污我!你当我不知道你的身份吗?
这世界本来就有点假,我活在里面已经够假了,我的 “真” 不要全给我埋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是行业内对他的定位:知名畅销书作家

我想这足以说明他的不专业性了吧

知乎用户 曈昽 Yoake 发表

有的人会有一种心理,就是对自己曾经所受的伤害不愿意去承认,会自我欺骗,甚至美化给他带来伤害的人,这样可以让他的心理不至于崩溃,这叫啥综合征来着,我忘记了。
所以那些说烂的人,也许是真的被真相吓着了吧。
仅此表示安慰,可爱的大宝宝们。

知乎用户 kumataroutigrero 发表

烂就烂在刺破了某些人的玻璃心

知乎用户 小狼 发表

先说是不是 再说为什么 这种预设立场的问题 没什么可回答的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本以为武志红必有高论,但他讲了个苹果树的故事被青年报引用以后,我对他彻底反感了!

这本书本身可能没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本书行文确实激烈了一点,也不太学术,但实在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以此为理由喷: 说片面不客观,难不成书里每一个论断后面都要加上一句 “这只是个人根据亲身经历提炼的观点,没有经过广泛统计证实,仅仅代表一种可能性”? 这种心知肚明的事情不提也很正常,不知怎么就变成了喷的理由。

知乎用户 Alston 发表

我认为不可否认,站在 “巨婴” 的观点之下,对于激发自身心理发展,解决个人心理障碍是有一定帮助的。但也可能令一部人走入偏执的墙角。

自认为,一个人正确的发展方式是了解社会规律并顺应规律去行事,在行事的过程中总会遇到 “做,会令事情良性发展,却违背自身意愿” 的事情,在大多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委屈自己,求得事情的良性发展。这是一种取舍,也在一定角度上说明,有时我们暂时的委屈自己是一种智慧。

再则,在个人需求与他人需求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更是一种智慧,中国文化讲 “和”,是为了达到共赢和可持续的赢。

单独拿出一句话来讲。《弟子规》有一句讲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一句话讲出了正确的做事方法。首先,父母有错,要向父母提出来,说明孝道,不是所谓的一味的顺从父母的指示,而是依然有自我判断的。其次,也说出了如何向别人提出别人的错误,劝其改正的方法。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领导可能在做决策时,因为没有考虑到某些因素,做出了有偏差的决定,我们怎么办呢?是尊重自己还是尊重领导?如何圆满的把事情办成,是需要 “和” 的理念的。

孝道文化是以 “和”、以“仁” 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共赢,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最后不得不说,《巨婴国》作者所立足的当代社会,是传统文化断代的社会,是在社会形态随着近代中华社会动乱所产生的社会形态,其种种所谓 “孝道文化” 的表现,是社会动乱的后遗症。可以说那并不是孝,他看到的人也不会孝。作者在这样的社会下生长起来,所感受到的 “孝道文化” 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所谓孝道文化。

带着对在这种畸形文化的痛恨,生发出来 “巨婴国” 的概念,也其实是对畸形孝道文化社会形态的描述,而不是对中华文化所提倡的 “孝道文化” 的描述。而作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然的话,我认为也不至于被禁。

知乎用户 冯边上​ 发表

他这本书,其实还是可读的。问题在于,很多地方忽略了心理学外其他原因对巨婴这一问题的影响。比如中国强调家族,统一,其实背后的深层,本质原因我觉得不是心理学,而是经济模式。要知道,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到了 21 世纪之后,才逐渐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农业,造成了需要强大的大一统帮助农业生产对抗天灾兴修水利。低生产效率,经济科技落后,造成平均寿命低,必须早生养。靠人力生产,早就需要大家庭保证生产延续性。而家庭与人口不光是个人生产与再生产的方法,也是社会经济结构持续的方法,所以地主阶级的帝国也都支持这样的模式。

这之后,才是这种模式塑造了民族性格。

近年来,各种原生家庭,个人自我萎靡的批判,其实就是商业社会,资产阶级崛起的舆论准备和舆论战 (我觉得可以看做进步的)

但是,观点有些错误,根源问题没有探讨清楚,不妨碍书中其他内容的价值,或是不能视为没有价值。反思国人文化心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我接触到因为这些问题,导致的家庭和个人悲剧之后 (各种离奇但真实的悲剧),我认为国人需要好好反思,做出改变。同时,这些解放人性的东西确实还不够。这是脱离旧社会,进入新时代必然的文化准备。

最后,这书禁了,可以理解。他从心理学角度否定了一些关键,敏感的法理、伦理、制度的合法性。这个可怕的。

他这种利于 “右” 的思想,现在环境下是要被劈成烂的。

相关离经叛道的东西,早前还有明朝李贽的《焚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总结下来四个大字:解放人性。背后呢,是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准备。该不该警惕,该不该反对,诸公明鉴。

知乎用户 柚子君 Jenny 发表

#巨婴国#
初读此书以为它又是一本批判性的文化类书籍,看到最后才深切的体会到其中从哲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所剖析的全能自恋国民性及其成因,歌颂人性本身光辉,将爱的教育化于无形。
该书行文通俗易懂,理论用大白话说,案例引用时事头条和国学经典结合。阅读时容易产生深深的代入感,一会儿觉得自己就是巨婴,一会儿又觉得身边的人和事都能对号入座,他们也是巨婴。读者从一开始看清自己巨婴真面目的羞耻,到正视巨婴 “全能自恋的本我和绝对禁止的超我” 的心理需求,再到悦纳自身也能理解身边的巨婴现象,最后愿意用爱去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是人类目前就只能走到歌颂人性这一步了吗?那么其它物种是否有意志?人类和其他物种是否平权?如果平权人类将如何生存?

知乎用户 有趣 发表

你这问题 “《巨婴国》烂在哪里” 问得不好,就好像《巨婴国》烂是一个既成事实一样,很具有误导性。但从你问题的补充看,你又是觉得《巨婴国》是一本好书,为避免产生误会,建议你问问题注意下措辞与方法。
个人觉得《巨婴国》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想改变一些他认为不好东西的想法。

知乎用户 伽蓝 发表

跟自身心理年龄和心理学专业水平有关。

身为一个心理年龄基本只有几岁的人(我)来讲,看了这本书确实也暴露了很多心理问题,起码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毕竟现在社会巨婴真的是大多数人心理都存在的问题,武志红科普了这个概念,这点还是值得赞赏的。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最入门的,反思自己的一步。

当然确实很絮叨,很多东西翻来覆去地说,没什么逻辑性,文笔水平上实在是不敢恭维。

这种书放在专业心理学从业人员眼里,应该算不专业但又强行忽悠大众的快餐书。

知乎用户 果丹皮儿 发表

我觉得挺好的啊,至少他指出的问题确实是非常深刻的,符合现状的。你不能要求任何人完美,也不能要求自己完美。中国的精神文明是落后于物质文明的,难道仅仅就去怪政府怪社会么,自己先把自己做好吧。应该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贫困的,但大部分人的精神仍旧是相当匮乏的。

知乎用户 DOOM SLAYER 发表

书,本身写得不烂,虽然文笔比不上金庸梁羽生这类小说大师,但是也算不上烂。

被差评的原因是因为这书中的内容是胡说八道,却没有被归类为虚构类小说,如果巨婴国定位是一本类似三体那样的玄幻讽刺类小说,那么它还不错。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价值的一本书。虽然有些用语让我颇反感。

知乎用户 一亩地的大宅子 发表

心理学就是这样的:“强行推理”, 但是正如罗胖说的武老师说的是认知不是知识。是认知的话就是这样的逻辑: 我认为事情是这样的, 我的依据是……, 我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给你看看我的看法, 你觉得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但是不用辩论。

知乎用户 小恶魔 发表

烂不烂我不知道,我也没看过原书,只看过简介和一些书评。

但我知道很多人为什么给它打差评,因为这本书剖析了一些人类行为的心理原因,揭露了某些人的阴暗面,打了很多人的脸,那些人恼羞成怒,当然会觉得这本书 “恶心”。

巨婴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冠以 “巨婴国” 这个名词,似乎在暗示全国人都是 “巨婴”,太夸张了。不如改名叫“巨婴记” 更贴切。

知乎用户 洪权​ 发表

其他几位都讲到了点。浮于表面,没有实际意义。其实,心理学,心理咨询做的都是这个事。好像分析的头头是道,就是无法改变心理习惯。最多就是安抚和疏导。复发率很高。无法根治。这些都是因为心理研究落后引起的大环境。

只是老武做的比较透彻,抓住了心痒处。

但是,因为心理学,心理咨询本身存在的缺陷,不可能给出正确的实际依据,也不可能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中国人,比这个描述还要严重。巨婴也不是准确的比喻,应该叫:情绪度比较低。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和 2 岁的幼儿,差异就是意识的清晰度不同。随着长大,人的意识清晰度会自动提高。但是,这种被动提高是有限度的。等到了成年以后,如果没有心理训练,就不再提高。

很多人都是浑浑噩噩,梦游一样的度过一生。自己在做什么都是迷迷糊糊的。

意识清晰度,现在属于最前沿的名词,还没有普及。

知乎用户 郭嘉 发表

开头先说一句话!
没认真看过书,就瞎跟流逼逼什么?

我是在书刚上线的时候就买了一本,利用的时间读完了全部,看完此书可以看出是武志红的多年心血,也能看出书中的巨大能量。
其中几个朋友找我借阅过,我是有斟酌的借出去的,借给的朋友都是我认为三观健全完善,并且可以不被带着走,可以从书中跳出来理智客观分析问题的。(不建议还在上中学的学生读,上大学的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再说书, 书中的内容分析非常深入,总是分析最深的层次,人本性(或者说人和动物都有的本性等等),从欲望的层面去分析就都分析的较为透彻,很多事情分析的过于理性客观,语言直白,让人看了甚是惊讶,但又不乏道理。
这是一本大胆的书,分析现象分析道一般人不敢涉足的却又真实存在的黑暗面,用直白的语言将他说出来。武志红的巨婴国可以说是生错了时代,因为如此客观的表达,一般人还是难以接受。书中内容很多不符合现代宣扬的主流价值观。

巨婴国不是因为烂而下架的!

知乎用户 猫咪先森 发表

没看过,但我的确认为中国好多人很自恋,心理上是婴儿。

《双面胶》里的婆婆,在儿子结婚了,还要在儿子儿媳睡着了,偷偷跑进屋子里,给儿子叠衣服,完全没有边界感!只有儿子在家,才做肉吃,儿子都这么大了,还这么 “溺爱”,培养出来的不是巨婴又是什么呢?

然而这不是个例,我就有遇到过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考研的时候,还要让妈妈每天陪在他身边,让妈妈监督他学习,帮他收手机,他告诉我,他自制力太差,需要妈妈。可你已经是 22 岁的成人了,不是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妈妈的监督呢?还遇到过一个妈妈当着儿子女朋友的面亲吻儿子,并告诉他女朋友,“他的儿子是他的宝贝,不许任何和其他她儿子”,可怕的是,女孩并不分手,觉得可以接受……。这样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

不知道是不是学了心理学的缘故,总是感觉遇到很多自恋的人~

我一直都认为中国很多男的都很自恋,而女的也是他们的附庸~

知乎用户 金风 发表

武先生的书我大部分看过,而且不止一遍。我觉得如果是一个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的人,要深刻理解武先生的书确实不容易。但若是学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武先生的书其实就显得非常浅显。武先生的书造成的影响,是挺奇怪的。其实有很好的普及性心理学读物,比如朱建军老师的一些书,既很有趣,又非常客观。但是,心理学领域却是武先生的书最火。一方面是因为武先生善于搞传媒。更重要的是,武先生的书内容往往偏激。心理咨询的本意,本来是为了让人变得更有爱心,更理智平和、有同理心地看待世界。发现问题,发现苦难,只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最有用的是自我成长,是理解,是自己变得更强大。但是,武先生的书很多时候到了发泄阶段,就到头了。其结果是,很多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看了武先生的书,反倒变更加牢骚满腹,觉得父母、配偶都对不起她,并且走不出这样的情绪。这就有点像给病人做手术,只负责打开肚子,却不负责切除病灶、包扎缝合,效果并不好。希望那些看了武先生书的人,可以有兴趣再看看其他心理学普及者写的书,那样可能会受益更深。

知乎用户 emptyman 发表

没看过这本书,最近倒是完整地听了武志红的一百多期 APP 课程。

从自身经历来讲,他提出的 80% 的问题是对的,因为我基本经历了类似的问题,只是程度不一样。至于他解释的对不对,千人千面,我觉得听听就好了,启发远比纠结于对错更有价值。如果听者一定要从逻辑上去找一份完美的答案,抱歉,你用错误的方式打开了心理学,也用错误的方式打开了自己的使用手册。严重一点说,你已不再是现实环境问题的受害者,而成为了认同者。

知乎用户 iamCowa 发表

真的很没有逻辑,全篇充斥着 “我早上看到这个人在卖煎饼果子,他家里一定有 11 寸彩电 “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强行推理。推出一个结论纯靠忽悠,论据没有几个,谈主观个人感受倒是洋洋洒洒。

而且大量的篇幅重复,一段话可以反反复复且语序结构完全没变化,更厉害的是,这样重复的片段可以出现在两个连续的章节里。你是当我六秒记忆么?我真的很疑惑,因为这本书看起来真的很像完全没经过出版社阅稿的初稿作品。

知乎用户 BrandonZhang 发表

1 简单堆砌,案例积累量大,现象把握细致,然而分析部分并没有说服力。
2 情绪化严重,字里行间透出的语态反馈出来的都是:你不同意我你就是巨婴。
3 沉没于弗洛伊德时代的 “上古荣光” 之中不能自拔。
4 到处在建构,到处在解构,建构了的解不开,解构了的建不起来。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具有某种不安全性的集体主义暂时性的理所当然的凌驾于个人主义之上,这是我个人十分为之气愤的,理所当然

知乎用户 翠微 发表

我很庆幸在这本书被禁之前买到了它。

因为这本书说的很真实,也刺痛了一些人。

真相有时候并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

知乎用户 三刀 发表

从科普读物上体现了中国心理学与欧美的巨大差距。中国怕是诞生不了类似《对伪心理学说不》的读物了

知乎用户 行知悟 发表

内卷下的费拉,当然不承认自己是费拉。JY 国的巨婴,当然不承认自己是巨婴。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现在墙内精神抑郁的人比例有多少?

品葱用户 沙滩上的白海螺 提问于 4/13/2021 从小接受的是仇恨教育,全世界都欠我一个世界第一 自卑与傲慢同时存在,又卑又亢,被害妄想症 逻辑能力被摧毁,能够看到的几乎都是谎言, 思维中毫无证伪体系,听什么就是什么,失去思考能力 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