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纪录的洪水引发对中国三峡大坝的质疑
中国目前正在抗击30多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当年设计和建造旨在要“驯服”长江、并引起广泛争议的三峡大坝作用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今年中国南方一些省市降雨量多,降雨量大,降雨量集中,一些地方河流湖泊严重超出警戒水位,有些堤坝溃堤。中国政府称,三峡 …
这个题目很早就想写了,今年的汛情发展正好是我观点的有力佐证,反倒是拖到现在正合适。
目前的现实发展有力证伪了 “人类跟大自然比力量就是弟弟” 之类的观点。
今天就以长江为例,就比较 1954、1998、2020 这三个年份。
一、1954 年
长江中游,以武汉为中心,上至洞庭湖口城陵矶,下至鄱阳湖口九江,是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华中精华,交通、工业、经济核心。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这一段又是中游最脆弱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年中,荆江大堤汛期溃决过34次。
大多数人想象不到,新中国治理长江,最先修的不是干流堤坝,更不是拦江水坝,而是一座分洪工程。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开工,30余万军民用75天就建成了第一期主体工程。
1954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先后3次开闸分洪。
所谓洪水,对我们有威胁的是其实是洪峰,用不太严密的语言形容也就是单位时间来水太多了,超过河道、水库的承载力。
典型例子:7 月 7 日歙县洪水导致高考首日科目取消,但是第二天就退水,起码县城交通条件能考试了,这就是 “峰”。
而各类水利工程的防汛功能,要么是削峰(水库多存一点),
要么是强化下泄能力(如淮河的第二入海通道),
要么是强化河道承载能力(加高加强堤坝,原来河道水位最多 10 米,现在 15 米,大家算算截面积大了多少,单位时间过流能力大了多少,刚刚高考完,看看自己还会算不),
最后一招就是滞洪、分洪。
说白了就是,先找一个原本不是河道,不是湖泊、原本也住着人、种着地的地方,把洪水放进去,分担主河道压力。
这就是荆江分洪区。
前面的历史资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当时是什么样的施工条件。我们也只能选择这种抗洪路线。
说难听点,1954 年分洪,我们是牺牲了分洪区的群众,他们的庄稼、他们的房屋、他们的家园,来保卫大武汉,保卫工业基地,保卫下游的一切。
即使如此,武汉也付出惨痛代价,
单武汉一市,最高峰时动员抗洪人员 289830 人,其中有国家水利部的,有治理淮河指挥部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另有后勤支援人员 31 万人。
当时全国年产麻袋 500 万条,中央给武汉调来 540 万条,搬空了国库。
武汉市周边三十公里内的汉阳的赫山、梅子山(现成为武汉城区);汉口的祁家山、陈家山(现武汉市东西湖区);武昌的梅家山、姚家岭、何家垅、纸坊等荒地全部变成了采土场,连远在黄陂滠口、祁家湾的武汉长江大桥取土工地也加入采土大军,日夜不停的为堤防工程挖掘土方。
到八月份,堤防工程更加紧张,由于江水暴涨,很多道路被淹没,土方无法运出。武汉市防汛指挥部组织空军战士、装卸工人以及各企业青壮年职工 5000 余人,配备 11 部挖土机,在市区内的解放公园和王家墩机场内紧急挖掘土方,就近供应沿江一线。
持续几个月的强降雨,让整个武汉市内涝极为严重,航空路地区一度被大水淹没了三层楼之高,汉口电厂无法正常生产被迫停机,汉口市区全部断电。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当即下令正在山西榆次发电的,当时我国唯一一个列车电站 2 号列车电站火速赶往武汉,支援抗洪抢险。
毛主席欣然亲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 1954 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1954 年长江洪水是 1931 年以来最大,武汉关水位极值出现在 8 月 18 日,这个数字请大家记住:
29.73m
二、1998 年
选择这一年,是因为 98 抗洪是全体 70 后 80 后关于洪水最深刻的记忆。
大家还记得吗,子弟兵在做什么?
在武汉,在九江,洪水高过了江堤,我们用沙袋、钢管、彩条布临时加高堤坝,构筑子堤抵御洪水。
由于土堤跟脚被长期浸泡失去强度,出现塌方、管涌甚至决口,是子弟兵用身体、棉被、船舶和汽车去堵抢眼。
中央领导也来到抗洪前线,他们不仅仅是来为大家鼓舞斗志,还背负着重大的历史抉择——要不要再次分洪。
分洪,意味着分洪区人民积累的财富再次归零,经过改革开放发展积累,这里与 1954 年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损失。而如果武汉失守、九江失守,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结果大家都知道,大堤挺住了。我们挺过去了。
这里我们要感谢长江委的水文工作者和整个水利行业齐聚前线的最顶级专家团队,是他们立足科学做出了峰值已到,洪水力度即将减弱的准确判断。
1998 年长江洪水是 1954 年以来最大,武汉关水位极值出现在 8 月 20 日,这个数字请大家记住:
29.43 米
三、2020 年
从 1998 到 2020,长江经历了什么?是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器建成应用,是长江沿岸堤防的持续强化提标,是洪水预报监测和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能力的不断提升。
下面是我写文时的最新数字:
楚天都市报 7 月 9 日讯(记者潘锡珩 通讯员廖宇智 摄影李辉)9 日 15 时,27.92 米;18 时,27.93 米;19 时,27.94 米。今日,长江武汉关水位依然在持续缓涨,直逼 28 米整数关口。长江委预计,汉口站水位 12 日将突破 28.5 米。
28 米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长江水位已经高达堤内三层楼的高度。
那么,我诚心诚意的问所有人,包括武汉市民:
全国驰援武汉了吗?
城区划船了吗?
解放军子弟兵上堤了吗?
武汉是不是一切正常?
武汉市自己就有信心搞定。
然后,自 1998 年以来的最高水位淹到了哪里呢?
淹没武昌诗画廊
逼近武昌第一观景台,只是逼近哦。
再涨个一米五,破掉所有历史记录也稳得很。
没有子堤,没有钢管、沙袋、彩条布,没有悲壮的血肉长城。
指挥部对市民的提醒仅仅是:在江滩游园时,注意安全提示,切勿翻越警示带到江边戏水、游泳和垂钓。
四、总结
什么是严重的汛情?洪水大就是汛情,水位高就是汛情,
一场有望突破 98 年记录的大洪水,当然是严重的汛情,
一场如果没有三峡水库削峰,肯定突破 54 年记录,有望刷新有史以来新高的大洪水当然是严重的汛情。
中国的水利工程这么强,就是为了将洪水的损失降低,甚至消弭。
中国水利,大国重器,我们做到了,我们还会做得更好。
2020.07.11 晚更新数据并集中回答若干问题:
第一
以前也就把我自行车淹了,水退了,我擦干净晒晒还能接着用,损失不大
现在把我汽车淹了,特么的泡水车卖都卖不出去,亏大了 ····
第二
其实汛情还真不严重,大家看长江沿线的情况,在想想 98 年的情况,再想想解放前一场大水几个省百万人流离失所,是吧 ···
因为网络的发展,我们都能看到现场,自然感觉很严重,98 年我们给南方捐款的时候,是通过电视看到的,54 年大水是通过报纸看到的,解放前是通过报纸或者口口相传,或者根本就不知道 ···
第三
古代是个人管个人,太湖昆山以前叫 叫花昆山,就是其他几个县各自管自己,最后地势最低的昆山就倒了霉了。
现代是尽量全国一盘棋,比如这次大水,长江沿线支流的水库都是拼命在蓄水,把水压着,冒着自己被淹的风险,也要多积蓄一点水,尽量给长江下游减少一点压力。
以三峡为例,大家知道三峡最高水位是 175 米,其实在 5 月 6 月,三峡就尽量放水,到了汛期,就开始蓄水,帮助下游减轻压力。(出了错误,查询了一下,删掉一部分)
第四
其实水灾是一波一波的,水利工程就是尽量把这一波一波变得平缓一些,
但是呢
我以前挂职的时候有次抗洪就是,开始水库都清空了,结果才三四天,特么就满了!
作为北方大汉,我到了南方第一年
我还奇怪,为什么说南方热呢,这梅雨季节一个月呢,能降温的啊
注:我以为梅雨季节就是北方那种春雨蒙蒙 ···
然后我在南方上大学,热死我了
下雨了,我好高兴
艹,闷死我了 ···
特么 雨是热的!!
卧槽怎么这么大 ···
南方很多城市,真心是一天能把北方一年的雨都下完。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国家水利设施已经很强了,
但是架不住啊
比如这回武汉,我记得 15 年还是 16 年,武汉很是花了一笔钱,把水利修了一次,说这回我们能扛得住 5 个东湖的水量 ···
然后一天下了 25 个东湖的水量 ···
也就是从那以后,不光是武汉,其他城市的水利部门,也都不敢再立 flag 了 ···· 比如以大明湖水量为标准的济南,一年用掉了 1000 个玄武湖的水量的南京,排了 5 个西湖水量的杭州等等
但是呢,我们看武汉的新闻也能看到,几年前积水的路段,都是要两三天才能回复,今年都是半天左右就能解决了,
这就是进步
至于完全不用积水
我觉得吧,还是得靠科技进步,发展出来新的方法
不然真心扛不住。
6 月 22 号重庆南川 149.8 毫米其次万盛 99.2 毫米第三綦江 70.9 毫米。
高考推迟的安徽歙县降雨量 122.1 毫米。
滑坡泥石流的四川冕宁降雨量 211 毫米。
放水的浙江新安江降雨量淳安 150-200 毫米、建德 140-180 毫米。
发洪涝的罗甸县逢亭站降雨量 316.9 毫米。
6 月 6 日广西桂林阳朔站日降雨量 372 毫米。
江西降雨量湖口县 188.4 毫米。
广东清远佛冈县石角镇县城 6 小时降雨量 307 毫米。
这样的瞬时雨量还有人头头是道的分析城市问题,河道问题,占地问题看着好好笑。关水利部门毛事情,这是气象部门的事情多听防汛预警,水利最多调度下汛限水位。三峡 390 多亿库容防洪库容只有 200 多亿方,宜昌横断面径流量 4000 余亿方,也就是个季调节水库。乌江那波降雨洪峰 4 万方后这几天哐哐 3 万 4 的放水从 147 米降到 145 米的水位线,继续拦蓄未来的上游洪峰。
水利工程看的不是库容,看的是调节库容,水坝有死水位。金沙中游 47 亿多,雅砻江锦屏一二滩两个 84 亿多,金沙下溪洛渡向家坝 110 亿乌东德刚 2 台机组投运,岷江紫坪铺 5 亿多,大渡河瀑布沟 39 亿多,嘉陵江亭子口草街 25 亿多,乌江 50 多亿,三峡 200 亿多,清江水布垭隔河岩 64 亿多,沅江五强溪凤滩 29 亿多,汉江丹江口及以上 220 亿多,赣江万安峡江 16 亿多,修水柘林 40 亿多方。
长江流域近万亿方径流量,年平均降雨量 1000 毫米左右,再补充个初中知识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6 月以来长江下了 300 毫米的雨,对应上面的库容,也就起到一个拦洪错峰的功能。
那下水道管网什么的公知体就不要用了,歙县 3 小时下 1 米多的雨倒灌,河道都来不及别说下水道了。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泰晤士河径流量 19 亿方,也就嘉陵江上亭子口航电枢纽的调节库容。南水北调中线那么大一条人工河,渠首才 350 方秒,最大 420 方秒,面对 300 毫米的降雨没毛用也排不完。
敬畏自然,雅砻江两河口 4000 多万方填筑量要干 9 年,金沙江白格堰塞体 500 万方 20 天两次滑坡,苏洼龙基坑和围堰都不要了。
中国水利工程水平是很强,但是水库防洪能力可能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事实上,我国旱涝情危害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水库的修建还远远不足。
王浩院士曾指出:“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 0.9 以上,美国是 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 0.3。” 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面对大洪水,发达国家能将之存留在水库里,而我国则要全力抗洪抢险,以求洪魔入海为安;而在旱情发生时又面临供水不足的窘境。
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梯级水电站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西南地区兴建了一系列世界级的大坝。但是,由于这些大坝主要修建在峡谷地区,虽然利用高差发电的能力很强,其对应的水库库容其实并不突出。哪怕像三峡大坝这样的世界第一水电站,其库容在全球的排名都在 20 开外。相对于径流量可达 1 万亿立方米的长江来说,三峡 200 余亿立方米的调洪库容仍然过于渺小。所以三峡水库应对洪水的方法是削峰填谷,而没有把洪水全部拦截下来的能力,在汛期仍然要泄洪。
而我国在黄河中上游从龙羊峡(黄河的龙头水库,库容仅次于三峡)到小浪底,基本建成的水利设施的有效库容已经达到 450 亿立方米,超过黄河平均年径流量的 75%。因此,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我们已经基本能够控制整个黄河的洪水,使其彻底摆脱过去上千年间反复成灾的循环。但是,长江流域水库有效库容还只占年径流量的不到 2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水情没有造成灾害时,就需要考虑未来的防洪规划。虽然有些人嘲笑美国近年的基础建设,但美国还是世界上水库总库容最大、巨型大坝(坝高超 150 米)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巨型大坝不但没有任何一座被拆除,而且还在不断兴建。
七橡树大坝
如 2000 年建成的坝高 170 米的七橡树大坝,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河上。水库总库容 1.78 亿立方米。工程几乎完全为了防洪,没有发电、航运等任务。与其他水库联合使用可以预防 350 年一遇的洪水,建成以来最多只使用过 1/3 的库容进行防洪。
经常有人用美国作为例子,描绘发达国家正在大规模拆除大坝的情景,企图说明建设大坝是水利治理的歧路,弊大于利。美国的确在拆除一部分大坝,据统计,美国在 1912~2013 年间拆除的 1093 座大坝中,于本世纪拆除的占 60% 以上。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1093 座大坝仅占美国大坝总数的 1.2%;其中有坝高记录的共 759 座,里面绝大多数(约 89%)的高度不足 10 米,坝高大于 30 米的有 6 座,而大于 50 米的仅有 1 座;有建设年代记录的共 264 座,拆除时绝大多数(约 93%)坝龄已超过 50 年,很大一部分(约 21%)的坝龄甚至超过 150 年。因此,拆除一些陈旧老化、原有效益丧失、对生态负面作用较大的大坝是兼顾安全、经济和生态友好的正常举措。其实,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也在不断退役上世纪 50~70 年代的老旧大坝。
龙羊峡水库是我国少有的年调节水库,其库容系数大于 1。大部分水库都只具备季调节能力甚至更弱。
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涝和干旱,我们需要推进各流域梯级水库的建设,兴建更多更大的水库。只有采取这样的 “笨办法”,我们才有希望在未来将洪水资源化,彻底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理想。
推荐阅读:《科学世界》2016 年第 7 期 “大坝与生态”
关于七橡树大坝,其实还有一些值得说的。七橡树大坝所在的加州圣安娜河,只有 154 千米长,平均流量只有 6.3 立方米 / 秒(可以看上文照片上右下角的过坝河流)。这是什么概念呢?这还不如 18 年导致寿光洪灾的弥河,长度 206 千米,平均流量有 20 立方米 / 秒(但入海只剩不到 3 立方米 / 秒)。
但是,弥河历史最大流量可达 5000 立方米 / 秒。圣安娜河也是类似,历史峰值达到 9000 立方米 / 秒。美国为此在圣安娜河上修了 170 米高的七橡树大坝,防洪库容 1.78 亿立方米。建成 20 年来,最多也只装了 1/3。而弥河上的冶源水库库容也有 1.67 亿立方米,但是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洪水来临时防洪库容只剩下 2000 万立方米。设想,当时弥河上也有一座空着 1 亿多立方米库容的水库,洪灾还会发生吗?美国能为了防洪,修建一座常年空着的大水库。和这种 “奢侈” 的防洪相比,我们还差得远。
提示,文末有彩蛋。承包大家一天的笑料。
就拿我们江西的讯情来说吧。
这次的降水量是 1961 年以来第二高,超过 98 年洪灾的降雨量。
7 月 8 日至 9 日,全国近一半的暴雨落在了江西!全省 14 个站点记录暴雨量总计 805.5 毫米。7 月 9 日古县渡水位已经超过 98 年水位,且这两天还在持续暴雨中。
[人鱼朵朵:如何看待 7 月 8 日南昌暴雨带来的影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29819512)
求关注我们江西汛情。
别再开玩笑了,这很严重。磨刀石乡全线失守,其中邓家缺口造成损失最大,邓家一个 3000 户左右的大村庄一大半泡在水里,有些二楼都泡了一半,还有后面的道曹,曹岭等等,农田基本上全废了。昌洲三处决口,全昌洲守了这么久还是没抗住,内部农田近 3 万亩全部被淹,15 个行政村被浸泡,反正就是饭都没得吃了。
你去微博搜江西 15 村被淹。
太难承受了。
长江上中游也下大暴雨,没给赣江倒灌就不错了,水利工程再有用,总得有个地方排水。这水排去哪里?
村里都被淹了,水只能排向下游地区,江西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年都是这样,今年特别猛。不然洪城的名字你以为是怎么来的?
江西的河湖并不少,但是挡不住长达两个月的梅雨天气。村里的庄稼全毁了。
江西的水利,和城市排水都做的非常好。
南昌几乎年年都在扩建下水道,没有哪一年是不修下水道,不扩下水道道的。
南昌的排水已经做的非常好了。
有次连续很多天暴雨,出门地面上也没有淤积水。并且第二天还不是艳阳天,水没有蒸发。(第二天也下雨了,只不过是正常的雨)
但是降雨量太大了。我们也就是从 5 月开始小雨,6 月暴雨,7 月特大暴雨。前面两个月水都很快退了。但是这次连下了 7 天的暴雨,加上前面的降水量,真的超出承受了。
鄱阳湖都被长江的水倒灌足以见得雨下的多大,降水量有多大。
现在是这样抽水的。
【迷之操作】南昌连日暴雨,江铃瓦良格和恒大绿洲小区互相抽水。假设江铃的抽水泵本来 6 小时能抽干,恒大抽水泵 5 小时能抽干,一个房地产巨头,一个汽车行业国企,最后谁能抽干,几个小时抽干?
这和水利工程其实没关系。还是发展太快,人多地少的锅。
这几年我在做的工作一部分是实现巨灾模型,里面一大块是洪水。对于洪水这个东西,其实你水利工程修到一定程度就到了防洪的临界点了,后面修的再多意义也不大。
简单点:
水灾一般有 2 种:降水和河流溢出(后者本质就是别的地方的水转移到你这)。再牛逼的水利工程都只能帮助后者,解决不了前者。
合理的方案是准备好洪水区。很多地方淹了就淹了,规划好不死人就行了,损失点钱本来就没办法。
要纠正很多人一个观点,很多人一想到洪水,就是 98 年的长江。其实河流造成的洪水只是比较小的一个小部分(只是一旦出现河流顶不住的时候,造成的水灾会特别大而已)。但因为中国的历史记录里,长江和黄河造成的洪水记忆特别深刻,因为河水改道造成的洪水的破坏性特别强(降水造成的洪水死亡人数不会太高,因为就是淹没而不是洪流,没有冲击性),普通降水造成的水灾本身一般没有啥大的直接致命性,因为古人看到水慢慢涨起来也是会跑的。水利工程本质上只是减少了河流造成的洪水这个部分而已。
中国人太多了,发展太快。本来应该洪水区的地方都住了人,甚至搞了很多新开发。前两天不是有新闻桂林泄洪区的一个豪华酒店给冲垮了(还是全都是 1 层的酒店),这个其实挺搞笑的,那里压根不该盖这个,或者最起码要架高(把 1 层留空做车库)。要说遗留问题,没话说,但是新盖的,真不该有这种事。但是可能发展太快,开发商觉得几年就能回本,当我没说。但是我看那个酒店的设计,应该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洪水区里。这种工程放在美国,可能贷不到款的,银行会提醒你的。因为洪水区的水灾保险不但贵死,而且保额上限非常低(普通民用住宅上限 25 万)。
美国有一个叫做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的机构,权力很大,相当于中国好几个部委的联合。他们有个网站,叫做
https://msc.fema.gov/portal/homemsc.fema.gov
这个网站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一个地址输入进去,会告诉你是不是在洪水区。他们还有免费的洪水地图数据让工业界下载,精确度是全美国每 10 米 ×10 米(对的,那个地图上面包括 20 亿个点,大概 300 多 G),会告诉你不同灾害下(不同的飓风和降水模型下),你这里的水深会是多少。以前呢,美国很多人在洪水区买房子,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可以查到数据,在洪水区盖新房也有更高的标准,修建和维护成本都高很多,经济上不值得。同样的豪宅,洪水区内外价格可以差一倍。几乎所有的房主都知道自己的房子是否位于洪水区,因为洪水区的房子不买水灾保险是没有办法贷到款的。而 FEMA 的洪水保险是个非常坑的玩意,保险费非常贵,上面说了保单上限很低(25 万)。洪水区一个房子,再便宜也是起步保费 2000-3000 美元 / 年,5000-6000 的也不少见。而且一旦被淹,25 万很可能不够修房子,因为 FEMA 这个项目目前每年亏本,所以预期未来几年保费还要大涨。
下面这个图是纽约市的洪水区。显示的是高风险区,这种地方,只要台风来了,必淹,如果 z 在大降雨预告前把车停这种地方的路边,就是想修了。
PS:洪水模型这个东西,说难也难,说简单很简单。就是个地形,因为洪水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相对地形(所以洪水模型的灾难破坏里没有二次灾害。而地震和飓风都有)。但是中国的高精度地形资料是绝密,所以很多研究比较难开展。但是洪水这个东西是最需要高精度地形,因为 2 个房子可能距离差 10 米,但是地形差一点,就一个会被淹,一个不会(飓风和地震都不需要高精度)。
当然,洪水这个东西也很有讲究,10 年一遇,100 年一遇,1000 年一遇这些并不是笑话。但是 10 年一遇的洪水区本来就不该住人盖房子。PS:评论区里说的对,所以这里加个解释:在巨灾模型术语里,英文叫做 10/100 year return period,是我顺口翻译百年一遇。在灾害模型里,水灾都是不考虑河流堤坝崩溃的(因为那个没法估算),所以就是说的是降雨直接造成的压力。而水灾模型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灾害损失曲线的起步点特别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这里被淹了 1 尺深和 2 尺深,其实经济损失可能是一样的(这个和飓风地震不一样,风速和震级的增长是指数破坏性),所以关键不是水多深,是多频繁被淹。所以大家说十年一遇的洪水区的意思就是它平均 10 年就会被淹一次。
不要整天琢磨人定胜天。
评论区有些人特别有意思,可能这些人每天上知乎就开着雷达:“这个答案是不是影响了我的自豪感了?这个回答是不是夸了美国?是不是赞美中国赞美得不够?",这种人最适合去抖音看伏拉夫。你和他说防灾,他和你讨论屁股问题。
这个世界上,90% 以上的洪水都是降水而不是河流造成的。最简单的例子,这两天黄山和浙江的洪水和河流水库都屁关系没有,水库修的多不多?堤坝也没垮啊,怎么就都淹了呢?因为一个地区的降雨量一大,水库或者河流根本就不可能吸收,水会自动往附近的低处汇集,而这个低处地区就是洪水区。除非能把所有的地域都按照海拔高度来规划埋渠,而自然起伏是非常难修改的,就算新加坡这样的模拟城市,都做不到这一点(这还是直接往海里排呢),而且这还是在新加坡淡水是种需要收集的自然资源的情况下。
水库的作用是调节河流,保证不会发生大的超级水灾,不是能防止水灾的。这个世界上的防洪工程基本上就是:如果这个雨不在你这里下的,那就没事了。如果在你这里下,洪水区就看海吧,你喜欢在海上建房子,随便你。以为多修了水库就没有洪水区了,都属于认为自豪感能修改物理定理的。
这个世界上,从模型上看基本上每几十平方公里都会有个当地的洪水区,因为流域汇集是个自然形成的东西。这种洪水区其实一般不会太低(但是你要填平抬高这种区域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会发现大多数地方被淹了基本最多就是淹个一层楼的意思,但是洪水这个灾害最讨厌的地方是只要被淹,水一泡,经济破坏就特别大(和地震以及飓风不一样),1 米和 1 尺水深对房子的破坏基本是一样的。当然,中国更多钢筋水泥的建筑,所以对洪水的抵抗性强,但是对装修的破坏基本是一样的,木地板和墙泡了就要重做。
具体到实践,要考虑灾害模型的发生频率。比如佛罗里达的某些地方的洪水区,平均 4-5 年就会被淹一次(因为海上的飓风带来的降雨),类似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台风。但是放到内地,频率会低很多。所以不是说海拔低的洼地的风险都一样。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为什么汛情这么强?汛情强弱其实是个感觉(类似于地震的烈度而非强度)。举个例子,Katrina 飓风把新奥尔良淹了好几个月,Sandy 飓风把曼哈顿下城淹了 3 个月,这 2 场飓风就比别的飓风来说特别强吗?其实并不完全是,只是刚好这两场飓风冲着城市过来,降雨和海水倒灌全是直接击中城市的。Katrina 是 5 级飓风,换算成台风是 17 级以上,放在中国的记录上也是最强的那个了(我查了一下,中心风速 77 米 / 秒)。但是 Sandy 只是一个 3 级飓风罢了,但是是世界历史上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经济损失 700 亿美金,保险业赔了 300 多亿)。如果 Sandy 往西 100 英里,可能没人注意到。就好像如果一场地震发生在大沙漠的中心,可能大家根本不觉得有啥,但是发生在城市,就会说为啥地震威力这么大。大家觉得汛情这么强,就是因为洪水区住了太多人。
对飓风呢,其实没有办法,就像台风山竹一样,不管它冲哪个城市过来,都肯定要淹小半个城(对的,水灾这个玩意很特殊,基本上只是肯定淹一个部分,因为地形是那样的,把全城淹了也不可能,因为城市地形不可能是平的,就是淹了城里的洪水区)。但是飓风的降雨一般是非常疯狂密集的,普通的流域降水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但是流域降水的偶然性更小一些。所以洪水区信息披露对于减少损失的作用其实是很大的,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这里被淹是运气不好,其实如果是在某些在洪水区,基本上是完全可以被预见的事。大家觉得汛情强,主要是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因为我猜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是不是位于洪水区。其实中国城市里倒不是太怕洪水区,盖楼的时候一楼架空基本问题不大,下大雨预告前事先把车子开到高处去。只是不要搞店面坑人就行了。
强调一句,不管什么地方,洪水区一般绝对面积都是很小的,因为它必然是地势最低的那一块。如果大水从洪水区淹出来,是很少见的,一般是 2 种情况:飓风这种超级降雨或者堤坝垮了,别的地方大量水转移过来。
评论区很多人说老百姓自己跑去住洪水区。我相信这个是绝对存在的,因为大家对这个东西科学性没有认识。如果大家知道某个地方大概每 5-10 年之内就会被水淹一次,在那里种地是大有可能的,有人会在那里起屋嘛?因为洪水区的房子是不值钱的,如果大家都知道有个平均每 5 年被淹一次的风险,这个地方你就算盖了房子也可能根本卖不出去。经济规律会自动调节的土地用途,当然前提是这个模型是准的。洪水模型本身是另一个值得吐槽的东西,低估风险是常态。大概前两年,德州一个地方连续 2 年还是 3 年都被水淹了,但是那个区是 100 year 的,按理说几十年淹一次差不多了,怎么能连淹 3 年呢。所以模型这个玩意呢,很容易低估的,特别是现在似乎气候的变化剧烈多了。
最后说一下全世界别的地方,水灾保险这个玩意,在很多国家的主流市场都是政府自己搞得(美国和欧洲应该都是)。因为这个最大的关键是,某些高概率洪水区(不是全部的洪水区)从经济角度来说根本不该住人,但是因为历史问题,它却住着人。在模型里,有些佛罗里达的房子,按照风险来说,每年的保费应该是 3-4 万美金(最高保 25 万),你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这个房子价值就是 0,所以如果政府不兜底,让保险公司自己定价,对于这些屋主来说立刻就是个灾难了(即使这样,这种房子也够糟心的)。我不知道欧洲怎么样,但是美国的 FEMA 水灾险每年要亏 20-30 亿美金这个样子,本质上这个类似于社保,所以水灾保险在很多国家有强制 + 互助性质,我记得英国和欧洲很多地方是这样,所有人都必须买。而美国是你不在洪水区可以不买,那就是没风险的人不买,有风险的人却都买了让政府来分担损失,所以水灾保险的亏损额一年高过一年。
PS:有人问中国怎么判断洪水区,这个我真不知道。但是如果只是想知道你家在不在洪水区,有个办法,就是你开车去感觉附近的地势。如果你家附近有个地方出去是下坡,不用差很多,只要低个几米,就稳了。或者说,历史上,只要以前台风的时候如果附近被淹了你家不被淹,基本上就没大问题了。这个东西不是地震和飓风,这个灾害的基础因素是内建在地形里的。不考虑溃坝因素的话,很多地方因为地势的原因,风险是 0(就是绝对数的 0)。但是如果以前被淹过,那么被淹的概率就比较大,但是究竟是多频繁的概率,没有模型是没法说的。当然如果只是住宅,不在 1-2 楼也许影响也不大。但是店面一定要回避,否则就坑死了。
以前一到汛期,村长敲着锣,支书拎个大喇叭:乡亲们,年轻的男同志都带着铲子来报到啊,女同志带着细伢子回娘家躲几天啊。
现在到了汛期,最美水上公路朋友圈来一段?
武汉历史最高水位 29.5 米,今年已经到达 29.2 米了,列史上第三高,仅次于 1954 年和 1998 年(长江汉口站水位或达 29.2 米,仅次 1954 年和 1998 年_手机搜狐网)。
今年的洪水超过 98 年是大概率的。最新消息:
[警惕!江西鄱阳站水位破 1998 年历史极值 还将上涨!news.sina.com.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news.sina.com.cn/c/2020-07-11/doc-iirczymm1845592.shtml)
这么大的洪水,今年的损失反而低于往年。下面是新华社的报道。
与近 5 年同期均值相比,洪涝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 46%、51%、80% 和 46%。
(与近 5 年同期均值相比 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受灾人次下降 46%- 新华网)
这么大的洪水,媒体没有多少流量,民间也不用进行大规模动员,该吃吃该喝喝,摆小摊夜市不亦乐乎,难道不是这些水利工程的功劳吗?
我翻遍了答案也没见到一个提到 “产流汇流” “水面率” “滞洪区”“百年一遇” 这些专业名词…… 水利专业的门槛这么低的吗,外行硬答毫无违和感?
咱们就从产流过程捋到汇流过程就清楚了。产流就降雨量扣除损失形成净雨的过程。汇流就是产流水量聚集的过程。
先讲降雨量,今年丰水年,降雨大。打个比方,本来我这个坝设计标准五十年一遇,够用了。万万没想到今年洪水百年一遇,那我泄洪肯定有压力。特别注意这里百年一遇不是一百年见到一次,而是一个水文概念。那有人说了我为啥不所有的都按高标准来,确保万无一失?那不浪费吗。就比如你去饭店点两个菜就能饱,你每次都点五个,吃不完不能打包,看你妈削不削你。
产流里我们再抠一个细节,就是这个损失的雨量。这是有变化的。以前农田多,降雨渗一部分到土壤里,渗不进去也没事,庄稼泡一两天没事。现在伴随城市化,农田变成住宅和工厂。水泥地面不渗水就算了,居民家里进两天水?市长热线给你打爆。工厂更敏感,厂房别说被泡,被淹了都不能开工。也就是说,降水量哪怕每年恒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防洪压力都是逐年增大的。
产流讲完了说汇流。有个指标叫水面率,就是水面面积除以区域总面积。高赞里说的那个填湖住人就是减少了水面率,河湖面积小了水就溢出来了。那有人说人退田还湖不就行了吗?真这么简单的话,汉代贾让和明代潘季驯的棺材板是压不住了。行洪区滞洪区表示当我们真就不存在呗。
河网也有问题。要么河道互相不通,要么就是外河都是高水位。我想往长江排水,一看水位我傻了,长江水位比我内河高一截,我一边被工厂老板骂一边被居民投诉,把水强排了。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把堤防再加高点,内外水位差太多好慌,好怕下次下雨土坝崩掉。我去找专家,专家说我在想屁吃,堤坝是乐高吗无限加高?
高赞有个评论思路是学美国兴建水库防洪。水库有没有用,当然有用。能不能贪多?有待商榷。就高水头大坝而言,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态影响,下游行洪,坝群统筹调度都是问题。生态影响举个例子,水库水位高差大,为了鱼的繁衍要给鱼建鱼道让它过去。鱼好惨啊,想要排个卵而已,还要先攀登一下珠穆朗玛峰。为了给鱼加油打气,科研人员贴心的在鱼道整了休息区。为了研究鱼到底休不休息,怎么休息,开始在模型里养鱼。毕竟科研人员不是搞养殖的,鱼经常死,就很烦。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说要不给鱼整个电梯把它拽上去吧。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我要是鱼我选择当场狗带。
不针对今年的大雨,只一般化地说洪涝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人都住到河里和湖里去了。
华北有些地方历史上一直干旱少雨,洪水影响很小,最近十几年突然有洪涝灾害了,一问原因,哦,房地产开发商把小区建到河道里去了。请问这能叫 “自然灾害” 吗?这是应该由水利工程来解决的问题吗?
长江流域大量居民点都是靠侵占河道湖泊湿地才建起来的。湖北号称 “千湖之省”,1950 年代末时有湖泊 1066 个,经过 30 年大规模填湖造田,到 1980 年代只剩 309 个湖泊,用湖泊换来的 700 多个居住区,原本全都应该在水下的。偶尔几十年水没淹过来,就被盖上房子开垦农田,回头水来了,不淹你淹谁?
大湖面积变化主要原因还不光是因为填湖,而是工农业用水截流。
(评论提醒说之前鄱阳湖的面积图是丰水枯水期的对比,不该用在这个话题下,换了)
随着经济发展,还会出现灾难变小损失反而变大的情况。同样一块地,几十年前是一片田,收成全损无非几万块钱,现在是个高档水景住宅小区,价值超过一个航母编队。这种损失就真是自找的了。
不讲退耕还湖,只谈治水,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占了 5 成湖泊后,就需要发展相应的防洪技术,下一步就是占 6 成湖泊,再发展更高级的防洪技术,搞这种生存策略,有再高的水利技术也没用。
水库要修,防洪要搞,但只有退楼还河退耕还湖才是治本。
一个类似的情况是,美国对龙卷风的研究是最深的,预防龙卷风的科学是最先进的,投入资金是最大的,然而世界上的龙卷风灾害损失几乎都在美国。因为龙卷风主要出现在北美大平原,你不住那里,再大的风也是 0 损失,你非要住,那就要付出代价。
应该是一年前的一个类似问题的回答,贴出来:
[洪涝灾害与科技进步,国富民强,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如今还能发生如此大的洪涝灾害?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9141895/answer/714103227)
————————————
全文如下:
这说明我们科技还不够进步,国没那么富,民没那么强,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多欠账啊,哈哈。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为什么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还会出现卡特里娜飓风那么大的灾害?还会出现去年冬天严重的雪灾?冬季一出现极端天气,整个国家从阿拉斯加被冰冻到佛罗里达?为什么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集群,去年欧洲遭遇极端天气会出现那么大的灾害?哈哈。
我记得前段时间知乎有几个类似的问题我都回答了——我们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为什么不能用天鲲号挖黄河的泥沙或者用其他方法清淤,把黄河挖深挖宽?解决黄河地上河的问题。
这该怎么说呢?我只能说我们,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强国,面对自然的力量,我们能力不足、科技落后…… 宏观上来讲就是这样。
具体技术上来讲:第一,存在设计标准的问题。我们的防洪是分级设防的,也就是说是分标准的,根据 GB50201-2014 的标准,城市防洪最低标准是 20 年一遇洪水,最高标准目前是不低于 200 年一遇洪水,乡村防洪最低标准是 10 年一遇洪水,最高标准目前是 100 年一遇洪水。交通设施最高标准是 300 年一遇,工矿企业最高标准是 200 年一遇,电力设施最高标准是 200 年一遇,核电站是历史最大洪水。
而这个最高标准是有严格的限制指标的,没几个城市能达到。也就意味着事实上很多防洪保护对象和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也就是 20 年到 100 年一遇,而且全国绝大多数区域的防洪标准是低于 50 年一遇的,20 年一遇的应该是最多的,这仅仅是理论上。现实是好多河段其实并没有达到要求的防洪标准,五年十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河段大把的存在,前些年甚至三两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河段也还有很多,因为没有钱(不够富强)。再者说,无论修没修工程的地方,反正防洪标准也就 20 年一遇,所以来场大洪水就出事也很正常。
第二,没钱。用题目的话说就是国家不够富强。为什么防洪标准要分级?全部按照历史最大洪水修不行?虽然无法预测未来洪水的量级,起码是在现实情况下最安全的选择了。因为没钱,修工程是要花钱的,虽然天天喊生命无价,但是在标准面前,生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总不可能为了两亩地一头牛就花天大的代价去修一段固若金汤的工程吧。这也是我们很多河流的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没钱。
第三,错觉。近几十年我们修建了很多防洪工程,事实上洪水灾害威胁已经大大减轻。就说三峡,起码由于三峡的调蓄,下游防洪压力小了许多了。很多小流域由于修了工程,洪水被拦蓄,下泄量减少,河水被约束在主河槽中,导致原来行洪的滩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过水了,但是这些滩区依然是河道行洪区域。周边的利益相关方看这地方荒着怪可惜的,反正水利部门也弱势,不管他,在这里搞各种开发建设,侵占行洪通道。水利部门你可以不管,洪水你不管试试?突然有一天,上游来了大洪水,水库没办法只能开闸泄洪的时候,把这些滩区冲了…… 卧槽,修了个水库不但没防洪,而且还放水人为制造洪水。这种论调很轻易的就从大家嘴里冒出来了。
第四,能力。面对自然,我们的技术能力是很有限的。花了巨大代价修了个水库,可能也仅仅是把下游的防洪标准从 10 年一遇提高到 20 年一遇了。为啥不能提高到 50 年一遇甚至 100 年一遇?因为花的代价太大,能力不足,收益太少。然后就出现第三条的问题——本来这个地方不修水库,洪水经常涌上河漫滩,它不管你是干啥的,敢侵占行洪通道就发大水冲你;修了水库控制了洪水,十几年洪水也没再上过河漫滩,但是水库的防洪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它只是减轻、减少洪水威胁,并不是杜绝。等来了大洪水,水库必须泄洪,侵占行洪通道的建筑物冲了……
——————————
另外,赞同高赞回答,正是因为最近二十多年持续不断的推进水利建设,所以 2020 年面对可能超过 98 洪水量级的洪水时,我们现在的应对相对当年是很从容的。
其实中国的水利工程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否则灾情会更严重。98 年的降水量放在今年,在现在的武汉江堤也就下面这个图的水平。
在水利工程已经很强的情况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灾情严重呢?两个原因:降水量增加,天然蓄水池减小。
尤其是降水量,超过了 1961 年以来的第二名 1998 年,也可能会超过 1961 年以来的第一名 2016 年,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值。7 月 13 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表示:
6 月份以来,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列 1961 年以来第一位。
6 月以来,中国气象台连续 40 天发布暴雨预警。
而降雨量还在持续增加,很可能会有下一波洪峰,形成复式洪峰。
1961-2018 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00 年以来,华北、华南、西北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
1961-2018 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距平,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
1961-2018 年,中国平均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
1961-2018 年中国平均年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
那么问题来了,降水量增加。降水日数减少,带来了什么?大暴雨!
**所以,1961-2018 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这并不是说每年都稳定增加,而是总体趋势增加,而且不断刷新记录。比如,1998 年创下了历史记录,2016 年刷新了历史记录,今年又刷新了记录。
1998 年形成了特大洪灾,2016 年小洪灾,说明 18 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果,1998 年的降水量对于现在的水利工程没什么太大压力。而今年洪灾严重,是因为降水量太大了。
1961-2018 年中国年累计暴雨站日数,增加趋势明显,1998、2016 两个年份非常突出
1961-2018 年中国极端降水量事件频次,增加趋势明显,1998、2016 两个年份非常突出
下面这张图是最近 10 天的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距平就是与历史平均值的差值。从这张图可以看出,长江流域降水量非常大,湖北、江西、安徽近 10 天的降水量更是历史同期的 4 倍以上!
近 10 天的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
**暴雨导致水量急速增加的时候,往哪流呢?**再看数据!
20 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华中地区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洞庭湖尤其严重,不到 50 年代的 1/4 了!还有全国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
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没了,不发洪水,水真没地方去了。
华中地区主要湖泊面积变化
看洞庭湖汛期的卫星图像对比,到了汛期,周边全淹。
2018 年汛期洞庭湖水域卫星图像(左图 5 月 16 日,右图 7 月 20 日,水域面积增加明显)
再看湖北,千湖之省。50 多年,湖泊消失了近 200 个,湖泊面积减少了近 5200 平方公里,近 2/3,相当于近 5 个香港都被我们填平了,这还只是湖北。
消失的这些湖,都是天然蓄水池,能够很大程度上缓冲洪水。现在洪水严重的地方,很多其实就是原来的湖泊及周边,江里的水满了,就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洪水的两大重要原因,降水量的逐年增加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控制不住,只能适应,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湖泊的问题是我们力所能及的,退耕还湖、退地还湖是可以做的,所幸近些年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湖泊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湖北这几年的湖泊面积没有减少,希望未来能够逐渐恢复。
更多关于洪水的问题,请移步专栏文章。
[杨凯光:能否减少洪水的发生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732331)
谢邀。
汛情这一问题首先得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谈。
建国初期,我国历经百年战乱,百废待兴。新中国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依然是靠天吃饭的状况。旱灾,洪灾在水利基础极为薄弱的新中国是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所以,大范围兴修水利工程,可以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的状况,避免一年劳作毁于一旦的极端状况。所以,建国初期的 “汛情” 更多地指的是大江大河在汛期爆发洪涝灾害的险情。对于长江流域来说,直到三峡大坝完工,江汉平原才无洪涝之虞。
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城市化建设也跟着飞速发展。如今,“汛情” 更多地偏向于汛期短时间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个人浅见,这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圈地占地虽有规划,也有毛糙的地方。以湖北为例,过去号称 “千湖之省”,现如今呢?武汉除了东湖,南湖,还有什么大的湖泊可以起到汛期蓄水作用?武汉尚且如此,你还指望下面的地级市能保护得更好?
这位答主的数据更详细直观。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431651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431651)
少了如此多的湖泊提供蓄水空间,城市水泥化加大了地表径流排量,城市主管网得修多大口径才能保证全市的流量全部排入江河之中?怕是得把地铁管网拿来当下水道?所以现在武汉年年看 “海”。
这种情况修再多水利工程也没用,三峡大坝可管不了城市水患。解决城市内涝也快成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不解决这一问题,这类汛情以后还是会有。
另外,汛情还得看当年天气情况。今年大家还记得重庆綦江洪水么?6 月 22 日央视就发出紧急警告,綦江会出现 1940 年以来最大洪水。截止到 7 月 7 日綦江区迎来第四次洪峰。而在綦江洪峰开始后,6 月 27 日,湖北全境发布了 64 条气象预警,大部分都是雷电黄色预警,少部分是红色预警。可以说到此时,三峡大坝面临的汛情是上游普遍强降雨。而我在 6 月 21 日在秭归游玩时,已经看到三峡大坝已经将防洪库容腾了出来。
天气不好靠美颜
三峡大坝在 7 月 2 日入库容量达到 50000 立方米每秒,7 月 3 号才开始今年第一次泄洪。可以说撑了这么久,已经是尽全力保护下游不受洪峰影响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2214584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2214584)
今年这情况是真特殊啊。
最后,汛情受气候影响较大,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应该还是有影响的吧。
因为最近在整理中国农业相关的资料,第一个找的就是水利方面的。
首先我们应该初步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大规模且有效的水利工程大多来自于建国前三十年。那么是什么促使尚处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要动用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建水利工程呢?
1950 年的 6—7 月,淮河流域又发生水患,中、上游支流先后漫决。淮北 20 个县、淮南沿岸 7 个县,还有豫东部分县均受淹。广大地区里的村庄被淹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而死,或在树上被毒蛇咬死。有的因船小浪大、翻船而死,共约计 489 人。
豫皖两省受灾面积 4000 余万亩,受灾人口共 1300 余万。当时毛泽东看到灾情报告后,脸上浮现出沉重的表情,难过地落了眼泪。面对洪水灾害,毛泽东一方面指令大力组织人力、物力防救,同时下决心把根治水患提到国家的重要日程。
以治淮工程为标志,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宣战、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 年 5 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1951 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 168 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
此外,全国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0 年河北省渤海区灌溉工程的四大重点之一的蓟运河灌溉工程开工; 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水治理工程开始; 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 22 亿立方米,将大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灾。)
1951 年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开工,1953 年完工。该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改道等主要部分。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1952 年 10 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的号召,从此根治黄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 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 (卫河) 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 4945 公里,可灌溉农田 72 万亩。
荆江分洪工程,于 1952 年始建,1953 年完成。该工程包括修筑黄天湖大堤、修建进洪闸 (太平口) 和节制闸(黄山头),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区渠道等,分洪区总面积 921 平方公里,围堤周长 208 公里,建成后分洪区蓄水量可达 54 亿立方米。
1954 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北京市郊区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该工程于 1951 年开工,建成后蓄洪水 22 亿多立方米,大大减少了水患威胁。
1955 年 7 月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 年 3 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兴修农田水利的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仅大大减少了水患,而且实现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达 800 万公顷,比原计划 480 万公顷超额约 40%。这标志着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2、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
1958 年下半年开始的 “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经过 “三大改造” 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
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 “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由于 1958 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够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不再受原来县、乡区划的局限; 同时大大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开展大协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水利化建设。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有许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设是在三年大跃进时期实施的。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
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 1958 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
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气势豪迈。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功绩卓著。如果不是在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这样的壮举是不可能有的。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 “农业学大寨运动”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 1975 年一年的投资就有 45.3 亿元。从建国初到 1979 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 760 多亿元。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这时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 “红旗渠”,被称为 “人造天河”,该渠于 1960 年动工,1969 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
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 1250 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 50 余处,斩断山崖 264 座,凿通隧洞 211 个,跨越沟涧 274 条,架设了 152 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 2229 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全渠由总干渠及 3 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
总干渠长 70.6 公里,引水量 20 立方米 / 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 595 米,总长约 1500 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 60 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 年竣工,全长 110 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 100 多万亩,等等。
1969 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 250 多万亩。
1972 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 220 座,共修筑堤防 4500 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 920 处,可灌溉农田 1100 多万亩。
1973 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 4300 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 270 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 80 多座 (总库容达 130 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 18 座大型水库和 60 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 20 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 年粮食总产量比 1963 年增长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始建于 1958 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龙门口水库等五大水库在内的新灌溉区,使安徽西北部 10 个县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农田 900 万亩。被称为可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状举,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对黄河的治理,1974 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完成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 3000 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 60 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 80 多处。扩大灌溉面积 800 多万亩。由此黄河完全被人所征服,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 1958 年动工,1973 年竣工。该工程是由我国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及湖北、河南两座灌溉引水渠等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大坝长近 5 里,坝高 162 米,最大蓄水量 209 亿立方米。建成后使汉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御 20 年一遇洪水。历史上汉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堤防三年两溃,所谓 “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 的状况从此结束。发电厂装机总容量 90 万千瓦,年均发电量 40 万千瓦时。升船机可提升裁重 150 吨的驳船。
鄂豫两条引丹灌渠,年均引水 9 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 360 多万亩,灌溉效益共 5 亿余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为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的碧口、柘溪、凤滩、石泉等大型水库工程,这期间也先后竣工。
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 1970 年开始建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 270 万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声。到这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80 年夏秋之际,长江发生了 25 年来最大的洪水,但由于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广大军民的协力抗洪,千里干堤无一处溃口,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 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 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该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沧州等地区 14 个县免受洪涝灾害,并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
1971 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 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
1976 年内蒙古自治区哈素海灌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可灌溉农田 29 万亩。
1979 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关闸截流。该工程于 1975 年开工,规模仅次于湖北的丹江口水电站和葛洲坝工程。水库蓄水量可达 29 亿立方米。
1977 年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扬水站建成,每年排水 4.5 亿立方米,可担负灌区 400 多万亩农田的排水任务。
1978 年江苏谏壁大型电力抽水站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可灌溉农田 200 多万亩,排涝农田 400 多万亩。(以上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 1982 年出版,第 197-221 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分是在六七十年代 “文革” 时期修建的。
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 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建成后可蓄水 3.95 亿立方米,灌溉农田 60 多万亩。
1976 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水库库容 12.28 亿立方米,水电站年发电量 7.59 亿千瓦时。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
据统计,止于 1979 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 (库容 10 万立方米以上的) 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 1949 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为治理水患整整奋斗了三十年,但是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这些水利工程只能保证发生水灾时受到的损失比过去少很多或者少一点,如果遇到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现有的水利设施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高赞的一些答主也提到了,相对于美国的水利工程,中国的水利设施无论在数量还是体量都显得落后,因此水利建设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作继续下去。
不管提问者有意还是无意,这都是个陷阱问题,倒向一种对待灾害的消极态度:
前几天,浙江新安江水库开启史无前例的九孔泄洪刷屏很久。
有些人问为什么不提前泄洪,非要到最后短时间开满九孔导致下游被淹,甚至还有自媒体、公知开始黑起了水库,干脆把洪灾归咎于水库。
[新安江水库历史性开九孔泄洪,从此不再崇拜水库baijiahao.baidu.com
文中观点:
有意思的是,灾难袭来,人们似乎突然明白,以前的洪水是天灾,而现在的洪水总掺杂着人祸的影子。
在这一轮的洪水过程中,很多人看清了水库:洪水时泄洪,干旱时蓄水。
水库本身就是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
这些言论与当初的三峡大坝争议以及一直以来对于库区周边环境、库区移民问题的讨论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反对水利工程的强大舆论力量。
不可否认,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否定水库的意义就非常具有迷惑性了。下面就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导致下游被淹的问题刨根究底分析下,真正的问题在哪。
其实 5 月 20 日,新安江水库就按照惯例,腾空了 50 亿立方的库容,能承受 700 至 800 毫米的降雨量。
[新安江水库腾空近 50 亿立方米库容 确保安全度汛m.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sohu.com/a/396568688_123753)
但无奈,5 月 29 日到 7 月 8 日,新安江流域总降水量达到了 986 毫米,是多年均值的 2.64 倍,已经超过了正常能够应对的操作空间,只好短时间内开启九孔泄洪。
这似乎是一个 “尽人事,听天命” 的结局。
然而,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利综合枢纽,新安江水库自建成以来,一直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供水等。**早在 2006 年就已经有人大代表提出来了,要调整这种定位,把防洪提到主要位置。
全国人大关注新安江水库功能调整news.sina.com.cn
全国人大重点办理,说明 14 年前新安江水库的防洪问题就已经非常紧要了。
该《建议》认为…… 调整新安江水库功能和调度制度,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能,已显得十分紧迫。
为此,蒋福弟建议:
一、适当调低汛限水位(提高防洪库容,降低发电库容);二、设置以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用水量的调度制度;三、依法缴纳水资源费,保护水库水资源。目前,该《建议》正由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水利部、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积极办理中。(通讯员洪明记者张寅 杭州日报)
与这个提案相呼应的,是 2008 年浙江水利厅研究人员的文章
观点很鲜明
作者在文中认为,新安江水库没出事是一种幸运,不能排除极端情况。
如何提升防洪标准,理论上有两种方案: 一是增加防洪库容,二是加高下游 100 多公里防洪堤。
但加高下游防洪堤没有可行性……
于是给出了结论:
新安江水库是 20 世纪 60 年代建成, 根据当时我国的国 情**, 确定以发电为主**, 兼顾防洪、航运等综合利用…… 随着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水库的防洪和供水要求会越来越高, 将防洪和供水功能调至首要位置将是一个客观事实。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 新安江水库的功能理应从以发电为主调整为以防洪、 供水、发电为主, 兼顾航运、旅游、渔业等综合利用。
国家能源局 -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 1062 号提案答复的函
答复涵认为,新安江的发电功能非常重要,应保持现有功能定位不变。
新安江水电站作为华东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电源对于保障华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防洪功能的定论如下:
近 20 年来仅发生一次泄洪,且规模为历次最小(水库最高水位 107.18 米,出库水量 3.165 亿立方米)。
水库能达到 106.5 米汛限水位的机会更少,泄洪几率也进一步减少。
目前执行的新安江水库防汛水位、防汛库容和调度机制是能够满足防洪要求的。
国家能源局出于华东江浙沪这样一个国家经济重镇电力需求的考虑,做出的慎重决定,作为外行我无法评价。但从新安江水库防洪功能调整问题长达十几年的讨论甚至可以说争论,却也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
中国现存水库的防洪与兴利功能存在很大矛盾。
十几年来,社会财富与灾害损失水涨船高,矛盾却始终没有缓解,甚至因为越来越强烈的用电需求与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反而越发严峻。
如果说库容这么大的新安江水库都面临功能定位的困境,全国其他洪涝灾区库容更少的水库面临的情况恐怕更甚。
这里要问的是,新安江水库这种功能冲突的问题如何解决? 问题的根子在哪?水库本身还是其他?
2015 年 5 月 30 日举办一个《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的圆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介绍的一组水资源数据,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水安全的忧虑。王浩院士透露说 “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 0.9 以上,美国是 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 0.3。"。
库容系数低的直接后果,就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能力不足,导致水多、水少的矛盾同时存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交替出现。
对于我们中国的现实来说,目前我们最大的水安全危机之一,恰恰是被我们的大坝数量和水力发电的成果,所掩盖着的水库蓄水能力的严重不足。[科学网 - 关注我国被数字掩盖的 “水安全” 问题 - 张博庭的博文wap.sciencenet.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ap.sciencenet.cn/blog-295826-894689.html%3Fmobile%3D1)
关于水库数量问题更详细的阐述,下面高赞回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科学世界》杂志:中国的水利工程这么强,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严重的汛情?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29805672)
结合下新安江水库功能定位矛盾与全国库容系数偏低的现状,不难得出结论:
**整体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导致单个水库兴利功能(如发电)与防洪、抗旱功能无法兼顾,**才经常出现 “水灾泄洪,旱灾蓄水” 的普遍性两难局面,给民众一种功能混乱的错觉。
也就是说,面对洪灾,水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这种情况下,某些喜欢带节奏的自媒体,打着尊重自然的旗号,以西方拆除少数水坝为依据,把洪灾等问题归咎于三峡大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不仅仅是一种偏见,更是南辕北辙甚至祸害无穷的危险反智言论。
以前穷,好不容易盖一座,必须把水库的账算的很精,经济效益先行,免不了牺牲某些功能、某些人群。但现在不同了,咱不缺技术、不缺产能、更不缺钱。
所以,非但不能否定、妖魔化水库,反而需要更加发挥基建狂魔的特长,顺应社会要求与自然规律,想方设法建设出更多把防洪功能放在首位的水库,提升整体库容系数,才能让类似新安江水库的防洪与发电矛盾缓和下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强大的安全保障。
中华民族是在抗击洪涝灾害中诞生的,抗洪防汛一次次成为历史变革关键节点,具有了政治意义上的神圣性。
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抵制水库无用论、妖魔论,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现有水利工程依旧远远不够。
人定胜天或许过于乐观,但也不能作茧自缚,放弃与天博弈的筹码。
几十年来,先烈无数的人民军队从小米加步枪进化为东风加航母,才把和平稳稳控在掌心。同样,通过工程技术不断强化水库调节能力,我们才能让 1998 年千里大堤上的悲壮历史不再重演。
这才是彻底驯服千万年威胁中华民族的洪涝灾害应有的积极态度。
思路很杂,诸位凑活看看,外行,请专业人士多指正。
以上
大自然是不可征服的。
水利工程是用来减少洪旱等灾害造成的损失的,不是用来消灭自然灾害的。
保护汪塘 刻不容缓
据统计,“十五” 期间,我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 1.92 亿亩,受灾人口 1.61 亿人,死亡 1510 人,直接经济损失 1006 亿元。
另一方面,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已被联合国列为 13 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约有 60% 的城市供水不足,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因缺水而引起的土地沉降、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现象也日趋严重。
一面是洪涝,一面是缺水,这种强烈的反差集中反映了我国水资源调蓄能力的严重不足。正是这种不足引起的水荒 – 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恶化 – 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这种洪涝和缺水并存的现状,我国采取了加固加高河堤以抵御洪水,修建水坝以拦蓄洪水的策略,大力修建水利工程。据统计,建国来,已经修建了 8.6 万多座水坝,并仍在持续建设。这虽然对防洪抗旱,增加水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数量众多的大堤大坝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 资金消耗大
建设堤坝投资巨大,小型工程也需数亿元资金,中大型工程动辄要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而且,堤坝老化病险的速度相当快,对其进行养护、维修仍需投入巨资。据统计,2004 年,全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 370.4 亿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补助 76.6 亿元,为 357 座水库除险加固。可是我国目前有 3 万多座水库病险。由此可见,我国的 8.6 万多座水库,十几万公里的大堤,其养护、维修将成为我国巨大的资金黑洞。
2 淤塞河道
拦河修建的水坝,也拦住了流失的泥沙。泥沙沉淀,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抬高的河床抬升水位,这样就必须再加高堤坝。如此反复,就像黄河一样,形成了地上河和地上水库。
3 隐藏灾难
高高的堤坝,拦蓄着巨大的水体,这些水体使我国 179 座城市,285 座县城处于头顶 “一盆水” 的状态。一旦因各种自然因素或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 – 堤坝决口,将导致灾难性后果。这样的灾难或大或小,我国每年都要发生。特别是 1975 年,河南驻马店水库决口,造成超过 2.6 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4 破坏生态
众多的水坝将全国的江河都变成了梯级水库,完全改变了江河的自然格局,造成有河无流,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并导致一些水生生物的灭亡。
面对堤坝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应该对建设水坝抱以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仅仅为了追求发电效益就纷纷拦河筑坝,让形势继续恶化。
纵观历史,我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闹水荒,80 年代以来,水荒由局部发展到全国,频率越来越频繁,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历年降雨量并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堤坝越建越多,水荒却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呢?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汪塘对水资源的巨大调蓄作用,不断的破坏汪塘。
单个的汪塘,储水量虽小,也许只有几千立方米或几万立方米,但汪塘,无论在山区、丘陵还是平原地区都可分布,量大面广,总储水量非常巨大。对于遏制水荒,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 抑制洪涝形成
在中国广大地区,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星罗棋布的汪塘,在下雨时,可以吸纳大量雨水,对水流起到滞留缓冲作用,避免其迅速汇入沟溪、江河,引发洪涝。即使降水量非常大,超越了汪塘储水和河道泻洪能力,汪塘的存在,也可以极大的减轻洪涝规模。
2 减少水土流失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 50 亿吨左右。那么多的泥沙使大江大河成了条条浊流,这一点有目共睹。而汪塘,可以让雨水中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留在源头,避免其随雨水迅速流走,从而极大的减轻水土流失。
3 补充地下水
汪塘中的滞水缓慢渗入地下,可以补充地下水,以缓解我国地下水资源贫乏的局面。如果汪塘数量适宜的话,甚至可以完全弥补地下水的消耗,解除我国目前因地下水不足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同水库、河道相比,汪塘分布广泛且均匀,非常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补充。
4 避免溪河断流,湖泊干涸
汪塘中滞留的雨水,在雨后,仍会缓慢注入沟溪、湖泊、江河,做到细水长流。如果没有汪塘的滞水作用,雨水降到地面后,就会迅速汇入溪河,以洪水的形式流走,造成水资源流失,而一旦长期不下雨,就导致溪河断流,湖泊干涸。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几十个湖泊因干涸而消失。
5 灌溉农田
汪塘中的滞水,在干旱时,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以避免我国广大地区出现的 “连下两天水浸田,三天不雨地冒烟” 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双重损失。这样同时,还可以减轻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节省地下水资源。
6 改善自然环境
1)保持生物多样性
一个汪塘,就孕育着一个生物群落。我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汪塘,给许多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2)调节气候
汪塘中水分的挥发,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和降雨,降低周围大气温度。因此,汪塘对调节气候,做到风调雨顺,也有重要影响。
3)美化环境
汪塘盛载着的那一潭潭碧水,本身就是褐黄色的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7 净化水质
我国目前水污染现象非常严重,汪塘可以对滞留其中的污水起到自然净化的作用,以减轻水污染。
汪塘虽然对调蓄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却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得到切实的保护,致使其几十年来不断受到破坏:
1 被填平
由于汪塘本身直接的经济收益不如同等面积的土地,所以,为了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建国来,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填平汪塘的行为,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现在,并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农业机械的普及,继续加剧发展,致使汪塘的数量、面积同建国初期相比,大大减少。据估计,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近一半的汪塘,因被填埋而消失,尤其在农村地区,已有 80% 以上的汪塘因被填埋而消失。
2 被孤立
还有部分汪塘,被改造成了渔塘,为了防止雨水冲走塘鱼,这些汪塘,被人为的从雨水流径上分离出来,遭到孤立,从而失去了储存雨水的作用。
以上两种情形,使原有的数目众多的汪塘,失去了滞纳雨水的功能,迫使雨水由沟溪迅速汇入江河,引发洪涝,带来我国目前严重的水荒问题,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虽然我们陆续修建了世界上近半数的大坝,仍然不能解决破坏汪塘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的水荒形式依然越来越严峻。
要彻底改变我国面临的水荒形势,就要改变目前这种只注重筑堤建坝,搞大投资,建大工程治水,却不注重保护汪塘,致使其失去蓄水能力的做法。可以想象,那千千万万个被破坏的汪塘,我们要建设多少堤坝才能接纳它们释放出来的储水量?
在治水规划中,我们应优先选择将雨水截滞在流径源头的汪塘中,让其分散储存的做法。这样,再配合适量的水坝拦截,就可以解决或减缓我国面临的很多水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面对汪塘逐渐被破坏,水荒形势日趋严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保护汪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了保护好汪塘,使其充分发挥调蓄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认识到汪塘的重要性
目前,全社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汪塘的重要性。比如,我国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拨巨款筑堤建坝,拦蓄洪水,却疏于管理 – 对破坏汪塘,致使其失去截滞雨水能力的行为不加以制止。不仅如此,在很多地方,竟然在政策上鼓励破坏汪塘行为,为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对填埋汪塘行为予以财政补助。再如,在广大农村地区,因为汪塘直接经济收益低,往往被认为是废地,而遭到改造破坏。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摆事实,讲道理,让全社会认识到汪塘的重要性,增强自觉保护意识。
2 制止填平汪塘行为
对为了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填平汪塘的行为,要进行立法制止。对重大工程建设,确需填平的,应在相应的雨水流径上开挖不小于原容积的汪塘,以接纳原汪塘的储水量,不增加下游河道的泻洪压力。
3 制止孤立汪塘行为
对因被改造成渔塘而孤立的汪塘,应将其重新纳入到雨水流径上来,以发挥其功能。为防止塘鱼流失,可以在进出水口设置渔网拦截。
4 开挖新汪塘
如果在很大的区域内没有汪塘,应在雨水流径下游低洼处适宜的地方开挖适当容积的汪塘,以滞纳这片区域汇集的雨水,减轻对下游河道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洪涝形成,又保住了水资源。可以想象,如果汪塘足够多,蓄水能力足够,我们甚至可以完全避免洪涝的形成。
5 定期清淤
汪塘中泥沙沉淀,会造成淤积。应在枯水期适时清淤,以保持其蓄水能力不缩减。
由以上可以看出:汪塘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要保护它,让其发挥功能,却是如此简单易行,它不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建设、养护,只需合理规划、适当管理。所以汪塘治水实在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推广。
只要保护好汪塘,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其对水资源的调蓄作用,构建我国和谐的水系网络:下雨后,自地表汇集的雨水,经小水沟首先流入汪塘,经过汪塘的截滞、缓冲,由沟渠汇入江河,再经江河上湖泊的二次缓冲作用,就基本上可以避免洪涝的生成。并形成细水长流的现状,以彻底改变我国水系面临的下雨就发洪水,不下雨就断流的局面。
总之,面对我国汪塘逐渐被破坏,水荒形势随着日益恶化的现状,我们要改变目前单纯依靠筑堤建坝治水的策略,注重保护汪塘,充分发挥其对水资源的巨大调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制止我国日益恶化的水荒形势,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并保障人民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张怀庆
2020 年 7 月 10 日
因为中国西高东低,河流从西往东流进入大海,而我国的降雨是从南往北推进,也就是说从西到东的一条带上会同时进入雨季,也就是上下游会同时进入雨季。
简单点说,就是在同一时间,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整个流域都在下雨,下游的水还来不及排入大海,上游的水又过来了,上游的水被下游的水给挡住了,整条河流的水都被堵住了,大河的水排不进大海,小河的水就排不进大河,于是就全淹了。
如果河流是从北往南流,南方下雨的时候,北方上游没有水,北方下雨的时候,南方下游没有水,那就完美了。
更主要一点是,我国的降水非常的集中在夏季,也就是短时间内有大量的降水。
所以想完全没有洪水是做不到的。
还不够强,150 个水利项目 2020 年 7 月 13 号出炉,投资过 1.29 万亿,即保民生,稳就业,又拉动投资产业链。
十三五水利项目是 172 个,已经完成大部分,我国水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再来十倍也不成问题,持续十个五年计划也没问题,光西部调水就有这么大体量,到时候彻底解决水患,缺水问题。
中国的水利工程强,要看怎么说。如果举例世界超大工程,比如三峡,乌东德等等一系列横断山区的水电站那真是撼天动地。黄河上干支流水库都能把整个黄河水装起来,当然长江径流量实在是太大了,装也装不完。只能是用水库来调蓄,缓解洪涝,加上中下游的众多湖泊,也具有天然的调蓄功能。这样以来,我们就是通过天然的湖泊和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共同来对抗洪水。
那为什么有了水利工程,还会那么大洪水呢?这个要多方面分析。如果从信息传播角度看,自媒体时代,会对洪水的效果产生放大的作用,让我们无处不在的感受着洪水的危害。好像洪水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当然我们主要还是要从洪涝本身来分析。
首先,中国洪涝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出了三峡(宜昌市)的河段,整个中下游河段是中国海拔最低的第三阶梯。这就意味着从宜昌到上海这么远的距离,长江干流都没有多大的落差,啥意思?就是必然水流不畅,河水不能快速入海。以上说的是宜昌到上海段的落差问题。
接下来,就说水量问题,长江之所以是世界第三大河,一个是因为几乎全流域处在中国降水量大的南方地区。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全是长江的汇水区。这些区域年降水量都在 800~1600㎜区间,加上中国气候的季风特点,70~80% 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几个月,也就是 5~9 月最集中。
另外,还跟水系有关,长江是自西向东流,众多大支流从南北两侧汇入干流,而中国夏季的降雨带会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从南往北推进。但是推进到了长江流域,很多时候南北两岸的支流流域都被覆盖在降雨区,相当于左右开弓,齐头并进,这就让洪水集中爆发,长江的排洪压力很大。
再说说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长江流域经济带集中了中国人口的 40%,GDP 也差不多这个比例。上海,南京,武汉,重庆都在江边,今天的长江沿岸早已经是淹不起的繁荣地带。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增长就是一个方方面面都绕不开的问题。长江流域是是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人口激增面前,吃饭就成了头等大事,当时的科技没进步多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开垦更多的土地上,于是长江沿岸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运动。这就是将原来是水域的地方改造成农田,然后在农田边缘做一些小堤坝,把水挡在外面,里面就可以种粮食了。在长江沿岸有很多地方叫 “圩,垸” 就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的道理并不难,在自然状态下,发了洪水,水要有去处,本来借用河道汇入大海,现在本来是河道的地方被农田占据,自然洪水发起来是毫不客气,管你农田还是庭院,都给你淹了。这就是人地矛盾最突出的体现。这些年,我们总算是理解了河流的脾气,学乖了,长江流域用 “退田还湖”,拓宽河道,把本属于河道的农田清理出来的方式慢慢给洪水让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遇到大洪水(比如百年一遇),依然有问题。
有人对百年一遇有误解,这里不解释,有很多科普解释过了。说说三峡吧,有些朋友好像觉得三峡这么巨无霸的水电站修了,就应该一次性解决所有洪涝问题,就像希望一款抗癌药丸吃下去,癌症就得好的观念是一样的。世界上的问题要是那么简单就好了。
长江这么大的流域,三峡大坝只能存蓄上游的来水。如果全流域发生大暴雨,三峡可以通过她的库容将宜昌以上的洪水给拦截下来,降低中下游的排洪压力。但是汉江,湘江,赣江这几条中下游支流的来水,根本就不归三峡管。这几条支流也是响当当的大河,发洪水也要从长江出海,一旦遇上特大的洪水,依然会发生洪涝。三峡的存在能避免给这些中下游诞生的洪水雪上加霜,这就是三峡的功劳。三峡的防洪意义非常大,如果没有三峡,可以想见,今天的洪水局面会严重很多。所以啊,大家别喷三峡用处不大,三峡为防洪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说荆江段,这段地区就在湖北境内。主要以弯曲著称,“险在荆江” 说的就是这段弯道巨多的地区排水不畅。一旦遇上了就特别难过,加上江汉平原的地形,这里曾经是千湖之省,一旦大洪水来临,这些湖泊就成了装水的 “口袋”,调蓄作用出色。但是今天的湖北,湖泊已经大量减少。这又是一个加剧洪水的因素。最后结合前些年洞庭湖,鄱阳湖面积的萎缩。
所以啊,综合起来,不能只靠水利工程根治洪水,风险消灭为 0,那就是修建能把整个长江水装下的水库,那成本高的不像话,也不实际。就像运营高铁,不可能每天都以春运的班次规模来营运。三峡在防洪方面起的作用很大。长江洪涝是一个系统问题,而且是个涉及十几个省份,180 多万 km2 土地上的很大的问题。是一个人类发展,人口激增后的必然发生的问题,就是人和水争地的问题。要想治理洪水,工程措施非常必要,水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退田环湖要继续,我们必须为洪水让出必须要让的路。还要通过植树造林,防治泥沙问题。中下游支流也要考虑如何防灾减灾,未雨绸缪。先说这些吧!
中国水利强?强在哪里?
发达国家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水利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了,早就开始迈入了环境治理保护领域了。我们国家 98 年洪水后,21 世纪才开始长江大堤加固加高工程。
我们现在在玩的,和航空航天一样,是发达国家玩剩下的,人家不发展了,我们在慢慢赶上来。
如果说我们强,那是我们施工能力动员能力劳动强度高,基建狂魔只在浇筑混凝土墩子强,水力发电里面核心机电设备 轮机都是欧美的 包括三峡五级船闸机械设备都是德国。
目前大型水利工程很难上马,动辄破坏环境鱼类栖息地啥的。共抓大保护。
原始社会环境好的很,他们的环境还是非常恶劣,洪水火灾疾病都无法抵御。这是一个平衡
另外 中国有一个错觉 就是顶尖水平和基层水平有些很大的差别 区域化差异也极大。不同县 镇水平差异更大,很多基层水利设施维护和加固问题特别大。水利部门一直都是弱势的存在,没有话语权的。
基层一线干部往往防疫 政务 防控 各种事物一揽子挑,很辛苦,没搞好还要被问责,并不是像大家以为的什么油水活儿,都是脏活儿累活。
另外补充,我们水利设施并不是抖音网友们以为的发电利息第一,这种想法的人和那些 “老师都要送礼” “医生都是没良心的” 是同一批人。三峡建成,长江大堤加固完成以后,长江沿岸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洪水灾害或者决堤了,只是近些年城市内涝被大家误解为洪水。当然,一些县市防洪形势严峻也是事实。
如果和几十年比起来,那是天壤之隔,我的父亲当年每年夏天几乎都要到长江堤防 “打堤”,就是动员老百姓加高,插上树枝防止淘刷岸坡。现在的娃才 90 和 00 后出生的,生下来看不到对比,自然觉得我们已经第一,为啥还是这么垃圾。
问题在于,我们从来没有第一,欧美一直领先我们 50-108 年。现在也没有第一,但是我们要承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大的险情有,但很少发生。以前可是要抓你去壮丁去长江边上守着
曾经在世界水利第一的荷兰学习 + 工作五年多,也在国内水利科研机构的一线工作过四年多,可以很负责的说,中国水利并不强,跟欧美发达国家比,落后非常非常多。
因为人太多,不是特别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由于咱们吃苦耐劳,适应环境,也能生活下去。(很多大山里的县城,山村什么的)
汛情是自然灾害,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发生在森林深处,鬼才在意。
正是因为大量人口居住在山谷,河滩附近,才会显得汛情如此频繁。
如果我国是美帝的人口密度,你看还有没有那么多汛情,平原都住不满,鬼才去山里居住。
正是因为在古代就平原人口饱和了,南方大山河谷里才会有那么多人居住。才会遗留下来现在这么多悬崖村,山沟沟村。
水利… 水利狗萌新不请自来
评论区大佬促使我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补充材料
这是抗洪期间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一角
三峡的作用是减洪峰不是蓄洪水哦(看别人评论区有人质疑三峡在本次洪水中的作用)
四川 12 座大型水库电站拦下 230 余个 “西湖”news.bjx.com.cn
开发水利工程的作用毋庸置疑
建国初期,全国只有水库 1200 多座,堤防 4.2 万千米。
到 2018 年底,功能最齐全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全国水库近 10 万座,总库容近 9000 亿立方米(23 个三峡水库),河堤总长由 31.2 万千米,可绕地球近 8 圈。20 世纪 70 年代起,黄河持续断流 22 年,1999 年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干流 20 年连续不断流。
小浪底让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 60 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三峡让中下游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到百年一遇、泵站 9.5 万处。
从时间角度,1954 年洪涝灾害死亡四万人 / 4.5 亿人,1950-1959 年均 9000 多人,2018 年死亡 187 人 / 14 亿人
关于洪水百年一遇问题,因为有人说去年不是才发生百年一遇,为什么今年还有
[外行人不懂什么是 “百年一遇” 的洪水,水利人一定要懂!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tpij7_QQLrUt99Fjf-R44w)
—————————————————————————以下是原回答
据我所知,环境部一直把水利部压着打,水利想搞波大的就被环境部高呼生态环境叫停,还水利工程,水利行业寒冬了都(这个时候我还很无知)
—————————以下还是补充———————
其实防洪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包括
————————再往下是跑题部分——————
7.14 日
洪水无情人有情,今天讲课的杨导刚参加工作 03.8 月洪水差点就给送走,多亏杨导机智
7.15
萌新查询后才知道西南这些年在水工上的发展,除了三峡又多了 n 个要去的地方了
乌东德(中国第四,世界第七)
白鹤滩(工图课老师提过全球装机规模第二大,在建规模全球第一大水电站,2022 年建成也将是中国第二大水电站)
溪洛渡 (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向家坝(中国第三,世界第五)
以上四个全是金沙江下游河段四个水电阶梯的水电站。
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 雅鲁藏布江我后半辈子靠你们了
祖国强盛,扶我起来,我还能奋斗五十年,开发大西南,
墨脱水电站,你先别急,等我就业,让我蹭蹭
7.16 今天向罗老师问了墨脱的事,环境部不为人子啊,咬牙切齿,还是生态的事拖住不让
不要给我点赞哇 我只是转载
喜欢的话请去支持一下作者啦
[
为什么中国洪水越治理,经济损失越大?
吟游诗人基德的视频
· 320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60975571951267840)
这有一篇很用心做的视频 应该对你理解水患的成因 过程 以及中国的治水情况 能力 未来有很大帮助
中国水库容量还是太小了,俄罗斯的萨杨水电站,加纳沃尔特,赞比亚卡里巴,伊泰普水电站,那都是几千亿方水,差不多能装下长江整个汛期流量,长江如果有这样的电站那基本上就可以控制洪水。
中国之所以水库容量低,就是因为高山峡谷多,水力资源丰富流量落差大,但是库容就很低了,除非你把三峡夔门再修高三百米,把整个四川盆地变成大水库,那差不多才是能控制洪水的时候。
中国的黄河到是基本上已经彻底断绝了几千年的水患,除了大量的水库库容已经可以控制黄河水之外,还有其他的,总之当代彻底解决黄河水患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在大自然的威力下,人力只不过是个弟弟。
你以为地面铺得很结实吗?一个 9 级地震给你全部震裂。
你以为城市排水做得很好吗?一场大暴雨全给你灌满。
你以为城池固若金汤吗?山洪暴发给你直接埋了。
你以为架桥修路打隧道无坚不催吗?地壳运动掰断这些玩意跟玩似的。
你以为氢弹的威力无穷吗?在台风面前跟蚂蚁一样渺小。
你以为我们可以上天入地吗?至今没离开地球的表层。
你以为人能够挑战并克服自然规律吗?胡焕庸线一百年巍然不动。
你以为人类的水利工程水平很高吗?诺亚说你 always naive!
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大自然的极限在哪里,只知道大自然要灭绝一个物种跟玩似的。至于发发洪水,实在是小意思。
水工专业的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前几天刚在宿舍群里谈了这个问题
简单点说就是实际洪水(现实来的洪水)超过了水库大坝设计洪水(水库大坝兴建设计时候的洪水标准),设计标准是百年一遇,但是洪水是五百年一遇或者千年一遇的,那就挡不住。
ps:100 年一遇的意思不是 “100 年才出一次”,而是 “每一年出现的概率都是 1%”。所以有可能连续两年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这是学术语,概率问题。
可能有人想知道为啥设计标准会偏低,这就是安全与经济的协调,不可能为了安全一味的提高投资。
一般会按照下游防护对象的等级等去确定设计标准
以下为专业知识**:**
水库堤坝防洪措施通常分为两类: 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防洪措施。
工程防洪措施包括防洪水库、滞蓄洪区、堤防、河道、分洪道等防洪工程建筑,
非工程防洪措施包括洪水预报、警报、洪泛区的划分管理、防洪保险、社会经济等。
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洪灾频繁,加之工程能够抵抗的洪水标准较低,洪灾损失巨大,因此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更具紧迫性。
工程性措施:一、防止洪水漫顶的措施
1、增加水库和河道的蓄洪能力
(1)配合水文预报,加强水库的调度、控制和运用;
(2)加高大坝;
(3)在堤顶建子埝。
2、增加水库和河道的泄洪能力
(1)河道清障;
(2)加强泄水建筑物检查维护,充分发挥作用;
(3)加大溢洪道泄水能力(改造溢洪道);
(4)增设泄洪设施(泄洪洞、非常溢洪设施等)。
3、江河沿岸设分洪区
二、滑坡和漏洞的抢护
1、滑坡的处理
2、漏洞的处理
三、管涌和流土的抢护
四、决口的抢护
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一、洪泛区的土地划分管理
二、实行全国洪水保险计划
三、确定建筑物抗御洪水的措施
科学编制洪水风险图,确定具体建筑物抗御洪水的措施
四、建立洪水预报和预警系统,规划撤退措施
非工程性防洪措施的特点
1、只能减少洪灾的损失程度,不能防止洪灾发生;
2、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程度的保护;
3、着眼于未来安全和土地合理使用;
4、措施具有个别性,费用低。
补充我觉得我还是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这两天思考了一下江西和新安江水库汛情。水库确实不能防备所有的汛情,各位想想一种情况,如果是一个近乎平坦的大平原,意味着不能修建大型水库,地太平续不起太多的水,并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比如 6~8 月之间来一个连续两三天的暴雨下了 900 毫米(0.9 米的雨水),比如降雨面积 50 万平方公里,将降下 4500 亿立方米的水量,长江半年的径流量,按 9 米水深可以铺满 5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8 个上海,这种情况下请问怎么排水,我们熟悉的三峡也才 300 多亿的库容吧!大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又不能建大型水库。所以确实存在建水库不能防洪水的问题,比如三峡即使拦着了上游的水也拦不住下游降水猛,虽然青藏高原号称亚洲水塔,但其实长江绝大部分水都是近海地区降雨产生,当然三峡至少可以拦住上游的水,建水库可以拦着上游来水拓展下游排洪容量,对于下游地区,我觉得主要还是要从分散的小型水利枢纽着手,比如这种季风区就应该像苏杭地区的圩田,把低洼的土挖高驻田低处蓄水,将季风区全域的分成若干个管控单元,在原有湖塘或者直接选低洼处向下挖深,挖深 10 米一公顷就可以蓄 9 万立方米的水,可以解决十多公顷土地的排水,平时这些区域还可以搞季节性水产养殖,雨季来临前排光水,各个小型枢纽之间成网就可以形成大型的滞水储水系统,集合气象卫星精准预测进行全域库容调控从而减少次生灾害,我相信技术上问题肯定不大,只是资金投入上有点巨大~
要想没的汛情就要把各种大江大河都修满水库,具备年调节能力的水库只要科学规划足可以避免任何洪水。但是大范围修梯级水库不符合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利益,什么破坏鱼类活动啊,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文物破坏等,连三峡至今都有人质疑甚至想拆,更何况再多修水库呢?任何人为的都是罪恶的,仿佛他们开着 3.0T 的汽车在高速路边测 pm2.5 是高尚的
科技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方式,既然生活习惯回不去了,就应该向前看,千年的都江堰工程也是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级改造养活更多的人吧
水利工程行了,但排水系统还是不行。
济南的小清河,作为城区唯一的排洪河道,河道现状防洪标准是五十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就是说,五十年一遇以下的洪水,小清河堤防工程不能垮、不能漫溢。十年一遇以下的洪水,要能排泄城市内涝的积水,不能顶托。
而济南市下水管网的标准是多少呢?三年一遇的不少,还有一年一遇的。
每年都有一两场雨,小清河的最高洪峰也到不了警戒水位,但是,济南市市区已经很多地方积水了、下水道井盖已经变喷泉了,遇到大暴雨,城区的支流河道漫溢,也不是没有过。而马路行洪最严重的时刻,小清河的水位有时才刚开始涨了 10 厘米。
夏季的短时强对流,每小时 30 毫米的急雨,1 小时,足够让部分道路水深 20 厘米。3 小时,那城区河道就有溢出的可能。小清河还有很多空间可以盛水排水,但济南市的水还没流到小清河,就已经在下水道漫溢了,有什么办法?
城市开发,不能只知道建高楼大厦,修宽阔马路!不透水的空间越大,径流系数越大,马路行洪越严重!况且,还有一些城市河道直接棚盖,水没有去路,怎么行?
从提问的口吻来看,题目中有一个暗含的假设,“水利工程越强,严重的汛情就应越少”,几乎所有的答主也都是在这一大前提下分析问题的。
可是,这一观念真的正确吗?水利工程真的应该完全杜绝水患吗?
尽管当前的水文学把径流当成随机过程,可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径流变化过程具有周期性,气候也具有周期性,从这一角度讲,洪水就像是周期更长的潮水。码头的建设会考虑潮水的涨落,无论高水位还是低水位,船舶都能靠岸。沿河定居点的建设,是否也应该为洪水留出空间呢?
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三角洲,受季风影响极大,水患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严重许多。孟加拉国经济不发达,地理条件也不允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当地人民树立了 “与洪水共存” 的生存理念,和洪水打游击战,成了当地生活的常态。就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孟加拉国的水土资源依然养活了超过 1.6 亿人。可见,适当调整面对洪水的态度,常态化抗洪,也可以减少洪水对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与洪水共存(图片来源见水印)
此外,洪水对地质、地貌的改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利用得当可以完成人类无法实现的目标。比如,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尽管实施了多年的退耕还湖工程,甚至还在湖泊入口处修建了节制闸,以涵养水源,但多年来淤积的湖床,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即便人类已经为湖泊留出空间,但淤积的泥土却不会自动消失。长江中下游大范围的降雨,加剧了湖床的冲刷,也加快了湖水的流速,带有泥沙的水流,从湖泊流向河流,再流向大海。雨洪灾害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水土流失,另一面却是湖泊的再生。
水利工程不只是堤坝,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
谢邀
作者说的汛情,从专业的角度就是雨季的水情,雨下多了每年都会出现洪水,特别是南方流域。我猜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想问为啥修了这么多水利工程还是那么多洪水。
emmm 怎么讲呢,换个角度说其实主要是信息传播太快了,给人一种现在洪水多的错觉。其实修建大量水库与其他的水利工程对于防洪肯定是大有作用的。就拿三峡来说 16 年的入库流量是大于 98 年的,但是并没有发生大的水灾,16 年武汉主要是城市内涝,外江水位好,城市内的水无法自然流到长江,只能靠抽。
历史上的大洪水也很多,而且由于没有防御措施每次洪水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印象中 1932 年的汉口,在水中淹了 30 多天,才褪去。但是由于信息不发达,知道的人并不多。
拿黄河举例,黄河在建国前平均 50 年改道一次,入海口在山东和江淮摇摆多次,由于黄河夺淮入海,导致现在淮河都没有自然入海口,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但是建国后,黄河提防修起来了,再没有改道,当然悬河问题也待解决。
今年受西太副高的影响,长江流域再次受多轮大暴雨侵袭,答主家在黄冈,能够明显感受到这次降雨不小于 16 年。雨多了,河道自然就会涨水,加上雨下的急,在平原地带,可能就是一片泽国。
当然,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下垫面条件,比如围湖造田啊,侵占蓄滞洪区啊等等,确实会对洪水有一定影响。
洪水还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也不是说单纯一个水利工程能够解决的,毕竟雨大了,啥也管不住啊。
答主也是做洪水相关研究的,关于洪水预报啊,风险啊,一直也都是研究的热点,国家也还是很重视的。
随手写的有点乱,大家见谅,白嫖多年,才开始写回答,哈哈哈!
各位自行感受一下,通常天气预报当一个地方 24 小时降水大于 100 毫米就称之为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这一天 538 毫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从楼上直接不间断的用脸盆往楼下泼水,在这种数值碾压的情况下,别说国内,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都扛不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单位)自 2002 年成立以来,在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和部署下,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目标,以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技术支撑为己任,专注防灾减灾研究,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在宏观理论研究、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实用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 60 周年之际,《中国防汛抗旱》专题访谈了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委会秘书长、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督察专员邱瑞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督察专员顾斌杰,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副主任路京选、吕娟、向立云,请他们介绍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在山洪灾害防治、抗旱减灾、遥感技术应用、水利史研究、洪水风险图编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我国防洪抗旱减灾事业进步发挥的作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以进一步为我国防洪抗旱减灾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3—2015 年,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专项经费 13.02 亿元,编制全国重点地区开展洪水风险图,我国步入洪水风险图规范化编制阶段。项目按照 2010 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有关 “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 的要求,以为抗洪抢险决策、工程规划设计、防洪区土地利用、洪水影响评价、洪水风险警示和洪水保险等提供基础支撑为目标,选择重要区域开展编制工作。
中国水科院和水规总院作为项目技术总负责,各流域、省级设计院或水科院作为各地的技术支撑单位。在全国层面,制定了《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 年)》,将任务内容细化到各流域、省(自治区),以及各实施年度。同时,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果的汇总集成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技术规定等,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控,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
项目合计编制完成我国重要防洪区 49.6 万平方千米的洪水风险图,约占全国需编洪水风险图区域总面积 110 万平方千米的 48%。涵盖全国所有重点防洪保护区,面积 40.8 万平方千米;所有国家重要和一般蓄滞洪区 78 处(另 20 处蓄滞洪保留区未编),面积 2.9 万平方千米;主要江河中下游洪泛区 26 处,面积 0.88 万平方千米;45 座重点和重要防洪城市(总数 85 座),面积 1.3 万平方千米;中小河流重点河段 198 处,河长 2700 千米,面积 3.7 万平方千米。项目共拟定洪水风险分析计算方案 10322 个,绘制洪水淹没范围图、淹没水深图、淹没历时图、到达时间图、避洪转移图等图件 55900 幅(纸质版和电子版)。相应成果已汇总集成到省、流域和水利部洪水风险图管理平台,并完成了脱密处理。部分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防汛应急管理需要,针对重点区域和城市,建立了洪涝快速分析评估和洪涝淹没动态展示系统。
通过项目建设,制定了洪水风险图编制技术标准,初步建立了我国洪水风险图编制技术规范体系,研发了洪涝分析模型、洪水影响分析和损失评估模型、洪水风险图绘制通用系统和洪水风险图综合管理平台,培养锻炼了一批涵盖地理信息、水力学、水文、水工建筑、计算机及制图等洪水风险图编制技术人才。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了洪水风险分析模型和洪水风险图成果应用的初步探索。
洪水风险图用途广泛,不仅可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合理制定应急响应预案,部署防汛抢险,组织群众应急避洪转移,进行洪涝灾情评估提供基本信息,而且有助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进行防洪治涝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此外,洪水风险图对合理进行洪水风险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执行建筑物耐淹设计规范,开展洪水保险,以及增强全社会的风险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是防洪规划方面。**安徽省根据洪水风险图成果,对淮干原治理工程规划方案提出了优化调整方案;阜阳市利用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城市洪水风险和薄弱环节,对不同走向的防洪堤线进行了比选,优化了城市防洪格局。北京市利用洪水分析模型计算了温潮减河和运潮减河设计洪水过程,为相应河流及蓄滞洪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支撑。广西根据郁江沿岸的洪水淹没要素提出了河道整治重点建议。
二是预案制订方面。河南省通过分析老王坡、良相坡等蓄滞洪区不同分洪方案影响损失,提出了蓄滞洪区运用调整方案,减少了淹没村庄和转移安置人员数量。黄委会根据避洪转移图成果,优化了滩区避洪转移方案。安徽省根据颍河、涡河等河流洪水风险图成果修编了 50 年一遇以上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
**三是应急抢险方面。**湖南省在 2016 新华垸发生溃堤后,运用洪水分析模型快速计算出淹没范围和水深,据此进行实时调度、抢险排险,及时组织人员应急转移,实现了零伤亡。北京市在应对 2016 年 “7·20” 暴雨洪水的过程中,利用洪水分析模型分析估算积水区域,及时预报预警、布控排水抢险,确保了城市正常运转。宁波市针对每场暴雨实时分析计算洪涝淹没情况,提前发布定量预警信息,辅助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应对行动。
**四是防汛决策方面。**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吉林、河南等省(直辖市)将洪水风险分析模型和洪水风险图成果纳入防汛指挥系统中,提升防汛会商指挥的能力。湖北省运用长江流域重点堤防洪水风险图成果图解分析洪水情势,研判防洪风险,提高了防汛决策水平。上海市将暴雨定量预报数据与洪水风险图对接,实现了暴雨内涝洪水风险的动态分析,为应对暴雨内涝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武汉市利用城市内涝分析模型评估管渠排水能力,发布不同量级暴雨内涝信息及图件,进行积水风险预判,提出了应对措施。
**五是转移迁安方面。**黄委会基于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建设了黄河下游滩区迁安预警平台并投入运行。重庆市綦江区在抗御 2016 年 6 月暴雨洪水过程中,利用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确定了人员搬迁安置范围和转移路线,与实际洪水淹没情况基本吻合。
**六是蓄滞洪区补偿方面。**2015 年,安徽省滁河流域荒草二圩、三圩蓄滞洪区防洪运用后,长江委和安徽省以洪水风险图编制获得的资产数据和损失评估结果为依据,开展补偿核查,保障了补偿经费确定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七是洪水影响评价方面。**河南省将白寺坡、长虹渠和柳围坡 3 个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中的基础资料、二维洪水演进模型应用于郑济铁路跨滞洪区洪水影响评价项目中,计算结果合理可靠,保证了工程项目的及时批复。安徽省利用董峰湖、寿西湖行洪区洪水风险图成果也为商合杭铁路洪水影响评价提供了支撑。
**八是警示教育方面。**上海市在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公示洪水风险图成果,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河南省、安徽省在崔家桥、老王坡、蒙洼等蓄滞洪区设立了洪水风险公示栏,标明蓄滞洪区概况、风险分布、安全区、危险区和避险转移路线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头屯河重点河段设立了展板,现场开展洪水风险警示教育。
九是洪水保险方面。宁波城市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为商业保险公司确定保单金额、开展巨灾保险查勘提供数据资料支撑;运用洪涝分析系统发布洪涝淹没预警信息,并将预报结果提供给保险公司及承保人,协助其及时防护和转移财产。中国水科院与中再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选择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利用洪水风险图成果开展洪水保险试点。
来源:《中国防汛抗旱》2018 年 10 期,有删节
因为抗洪防洪,不是靠工程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习惯了迷之自信,认为人定胜天。有洪灾?没事,城市照样扩张,红树林照样给我除了,大不了我们修个水库,洪灾问题能用工程来解决。(内心 os:我们咋不上天呢)
洪水问题,就取决于天上来的降雨能不能及时的被排出去。蒸散发,下渗都是途径之一。而剩余没有被排出的水,变成地表径流和江河湖海里增加的水量。所以直观讲,汛情是否严重无非就是由这样的一个水文循环决定,对应我国长江中下游这样的流域尺度。这样就牵扯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化的影响
可以基本给出这样的结论,城市化正在加剧洪灾风险。城市中下渗过程很大程度被流入下水管道所取代。下水管道最后流向河流。城市扩张,天湖造地,湿地公园等天然 “缓冲区” 的减少直接导致地表径流增多,下渗率变低,失去了缓冲地带的降雨,将更加迅速的回归河流的怀抱。这导致洪峰来的更加猛烈,一旦水量超过负荷,(fluvial flooding)洪灾就开始发生。
2。水利工程,够吗?
觉得自己做到了 100 分,超级厉害?哦原来满分是 150 分。
之前也有答案提到,我国当前的调洪库容并不够。水利工程已经飞速发展,可这不代表我们满足了所有需求。
3。降雨:你给我修水利工程?哼那我给你开场更大的雨。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工程建设能力有了多大的提高,降雨变更剧烈了,能咋整。剧烈了多少,是气象局的行活。全球气候变暖目前还没有真正被工程设计考虑在内,虽已是气象水文科研人员共识。气候变暖使得大气中有更大的能力来维持水汽,也就是说,理论上会加剧极端气候(降雨)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原有水库库容量大多按历史信息进行设计,相应的设计结果,到今天,或者说未来是否仍然有效,这本身就是个疑问。
预见着洪灾在今后的更加高发,政府,民众,工程设计者,水文,气象等各领域专家应当共同协作来加强洪灾防治,减少社会损失。为了以后的夏天不再全民看海,这绝不只是水利工程设计者的任务。
一,天灾面前,我们强大的水利工程能力弱爆了
不要觉得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天灾面前,我们很弱,弱爆了。中国水利工程很强,但是在天灾勉强依然得瑟瑟发抖。如果人类彻底战胜天灾,可以为所欲为需要做到 100 分,中国现在所谓很强的水利工程能力大概只能勉强做到 10 分,可能还高估了。
我们先做个数学计算,长江流域面积是 180 万平方公里,这 180 万平方公里的年平均降雨量接近 1100mm,其中 70% 集中在夏季的两三个月里,大约平均每个月降雨大约是 300mm 左右。
假如这 180 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面积一个月内都达到 300mm 降雨量,理论极限会形成 6000 亿立方米的水会汇聚到长江,并且这些水必须要一个月排完,要在 1 公里多点宽度的长江迅速排完。
武汉历史洪峰也就 29 米海拔略高一些,武汉到南京的落差也就十几米海拔高差,这可是近 600 公里的流域距离。高差如此的平缓,靠流速来泄洪基本很难。
实际上,长江的年径流量是 9600 亿立方米,这个计算除掉蒸发量,基本是可靠的。这种强大的汛情面前,人类的力量可以忽略不急。
两三千亿立方米的水挤压在落差极小,只有一千多米宽的江面,并且要在一个月内排出去。大家自己想想这个洪汛是什么水平,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有多巨大。
二,长江防洪的工程难度是史诗级别的
有人拿伦敦那径流量 90 亿立方米的泰晤士小水沟和韩国那径流量 180 亿立方米的汉江小水沟来举例,试图说明,中国水利建设多么不行,我只能呵呵了。
长江的径流量分别是他们的 100 倍和 50 倍,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难度绝不是增加 50-100 倍那么简单。况且长江流域涉及到 4.6 亿亩的耕地面积。另外长江流域有 4 亿多的人口,汉江和泰晤士和流域有多少耕地,有多少人口?整个韩国只有 5000 万人口,整个英国也只有 6600 万人口。涉及耕地更不过是长江的零头而已。你这样对比对得起中国的水利人吗?
武汉经历过 54 年和 98 年的大洪水,现在 2020 年,我们可以很淡定从容的应对与上两次同级别的洪汛,这些都是水利人的功劳。
同长江洪水同级别的,可以参考的只有恒河,去仔细对比对比印度和孟加拉国是怎么应对恒河洪水的,就知道中国的水利人有多牛了。
三,水利人一直在做事,不用我们教他们做事
洪汛问题的关键水利人比我们更懂,专业的事情听专业的人的,他们会解决好,敲键盘解决不了问题。
有人拿鄱阳湖水域被侵占说事,也有人拿武汉武汉填湖造楼说事,实际他们根本不知道,鄱阳湖的水域本身有多浅,也不知道武汉下面的排水管网修建到什么程度。就人类那点填湖本领,填的鄱阳湖部分还远不如自然淤泥沙土淤积的零头而已。
不管是武汉还是鄱阳湖那天填埋对分洪效果微乎其微,而且这些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上游建水库拦截,湖区清淤挖深才是防洪的关键,城区建大容量下水道才是防洪的关键。武汉为了军运会已经大搞过一波下水道建设,上游有三峡水库。水利人一直没闲着,不用我们教他们怎么做事。
四,为什么不提前泄洪?
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能力,连明天会不会下雨,其实都预测不准,准确的天气预报涉及到的计算量对人类现在的计算机水平来说,远远做不到。光是建立一个整个地球的实时天气模型所设计到的运算量以及信息收集力量要求,都是非常的恐怖的。还是那句话,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如果天气预报不准,那么就会涉及到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1,如果提前泄洪,结果又不下雨了,水被白白流走,接下来缺水,这可是涉及到 4.6 亿亩的农业灌溉用水,还有 4 亿人的饮用水,还有更高经济问题的工业用水,甚至水泄的太干,没水发电停电怎么办?
2,洪峰不是你开了水库就能立马到长江口的,以三峡大坝下面到南京的平坦水位,至少得好几天,如果泄洪的洪峰刚好到了武汉,武汉又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怎么办?把水位推高到 30 米,甚至 32 米,让武汉同胞做鱼鳖吗?
你们谁敢赌?谁负责的起这个责任?让 4 亿人没水喝还是让 4.6 亿亩庄稼没灌溉用水?还是直接加高武汉的洪峰水平?这里面的每一个决定都要极限精确的天气预报和海量的科学计算来支持。
我一个水利工程师回答一下。
简单说,地少。
如果人们都居住在远离河道的山顶上,就没有那么多洪涝灾害了。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今天在加班,后续我再编辑。
这会儿不加班,再写一点。
前面提到,如果都住在山顶,那么就没有水患了,但是问题又来了,山顶上也没有水喝啊。要知道在古代往山顶上调水那是很费劲的事情。因此几乎所有的文明均沿河而兴。人类依水而栖是最经济的选择。
依水而栖有很多好处,比如捕鱼、灌溉、喝水、洗漱、排泄。总之吃喝拉撒都有利。那么问题来了,你靠近河道你是造房子呢还是不造房子?河道边上造房子,生活便利了,但是大量的水来的时候可不管你是不是有个房子,水往低处流,该冲掉就冲掉。这就有了水患。要知道,水多水少是老天说了算,谁说了都不算的啊。这可咋办?
于是人们就想造个坎挡一下水吧,这就有了河堤(防洪堤)。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自家房子被冲毁的概率。
防洪堤这个东西可以说存在了好些时日,人们为了让他更牢固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水利技术不断发展。
应该是随着人们(城市)慢慢有点积蓄吧,我瞎说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总之慢慢的应该是有人开始觉得这这水大水小完全是看天(龙王)的心情下雨多少来决定,我做多大的防洪堤合适呢?毕竟这东西他花钱啊,就跟买保险一样。我房子 100w,我有必要花 1000w 做防洪堤吗?是不是要想办法去预测一下洪水,让我能花更少的钱去造这个败家玩意。
大概经过了一些年一些人的研究吧,还真让人找到了方法,可以通过连续观察每年的雨水量,洪水位等数据。将一系列数据用统计的方法给排列起来,找找之间的规律。比如我发现每年洪水都至少有 100m3/s,有 50% 的年份流量达到 200,有 10% 年份达到了 500,有那么某年流量竟然达到了 1000!
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好法子,这些数据给从大到小排列到一个图表上,描了个曲线出来,通过这个表能查到不同概率对应的流量。这下好了,有了这个概率,我们有投资的依据了。
假设有个防洪堤他能挡概率为 10% 出现的洪水但是挡不了 5% 概率出现的洪水,你家房子 100w,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在这个防洪堤上呢?我反正不会算,谁会算谁算。但是肯定有人会算就是了。
于是人们想尽办法收集洪水资料,一般收集个 30 年以上吧,这资料就基本能用了,至于你 30 年内能不能收集到发生概率为 1% 的洪水,说实话,还看天。但是我收集 100 年,这 1% 概率的事情我总还是有 63.4%(别问我这个数怎么来的,拍脑袋拍出来的)的概率收集到的吧。
唉,水文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上面都是我随口说说的,如有错误,纯当杜撰。后面也是杜撰的。
我接着杜,这个防洪堤越做越好,越做越牢越做越高,人们在水边玩耍时分愉快。一时间就把水患的事情给忘了。老是去埋怨为什么花这么多钱造这个防洪堤,那么高那么大,傻大黑粗的一点都不美观。种点花花草草他不美吗?拆了拆了。
哎呀我家房子太小了,这条河这么宽我围一点造个大皓斯,大不了防洪堤往里移一点么,好说,有钱。占了占了。
这条河这里弯这么大一个弯,多浪费啊,你看这里打通,这个弯填回去,又能多一大块地造房子。改了改了。
哎?这边这个小水坑干嘛用啊?也不能种地。这利用起来我又能造个房子。填了填了。
于是原本能预防 10% 概率洪水的,一顿操作之后只能预防 20% 概率的洪水了。(注:概率越大水量越小)
结果一场 10% 概率的洪水下来,一地鸡毛。
水利上。我们可以说:该地遭遇 10 年一遇洪水,由于当地普遍存在破坏防洪堤,侵占河道等不良行为,导致水利工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导致局部防洪堤倒塌,部分河段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严重不足导致水位局部雍高,洪水没过防洪堤顶导致大堤绝口。
好在我讲的是 10%,如果是 1% 呢?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文字纯为杜撰,不代表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如果有人留言,别喷我。
7.14 补充一下,我写这个主要是想说明洪涝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现象,水利工程的作用就是去尽力避免或减少这类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既然是工程,花钱是肯定的。既然花钱,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水利投资的多少也能直接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程度造成影响。有一批做规划的,每天要绞尽脑汁用有限的资金去系统性的降低洪水发生时的水位。
对于大众来说,你看到的可能是洪水比之前低了 10cm,背后是无数人和无数的投资资金在起作用。
水利技术强大不等于我们就有不会绝口的大堤,科技和经济的腾飞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
做水利是个又苦又没钱的行当,不想干了~
7.16
在 B 站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应该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我国洪水的成因。比我讲的全面多了,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D4y1Q7Bt/?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www.bilibili.com
我不知道这样子搬运算不算合法合规。如果有问题请告知我一下。
作为一个水利设计人员,相信我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 1998 年抗洪,那次大洪水是不是危机半个中国,给中国造成重创,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受到了生命威胁。。。。。。那种惨重的代价,相信但凡 70 后、80 后都记忆犹新,会记起是我们人民子弟兵用肉身去守护大堤的那一幕。
这一次大洪水,同样是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且跟 98 抗洪那一开始连绵不断降雨不同,这一次是短历时强降雨,可以说洪峰是超过 98 年的。而这一次,灾情是不是大大降低了,假如没有这些年建设的水利工程,在这场大洪水下,又会造成多么可怕的损失,估计是比 98 年大洪水要严重至少 10 倍以上。
从这一方面,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些年建设的水利工程是卓有成效的呢?
而且,大家请记住,饭是一口一口吃,着急不了。水利工程也是同样如此,这些年来建设的工程,并不是说可以让自然灾害彻底变没,而是大大降低受到的灾害损失,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假如要彻底消灭水害,投入的资金起码是十倍以上,这种规模投入,国家也是承受不了的。
水利工程,投入的都是大量资金,一栋 21 层的楼盘成本也就是千万级,像长江这种大河流,一米堤岸的造价都是十万以上的,也就是说一个楼盘的造价不一定能建立一百米的堤岸。
当然,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占用河道、使得河道行洪通道变得狭窄、滞洪区被占用开发的事,以至于面临大洪水时造成很大的损失,这是要我们反思、总结的!
有看到评论区说,中下游都被淹了,三峡还泄洪,那只能说明国家认为泄洪,不泄洪腾出库容,后续的损失会更大,也就是说气象局、水文局判断,三峡大坝上游将面临特大暴雨。。。。。。。
希望灾区的人们平安!也由衷祝福那些抗洪防汛第一线的人们!
如果不是那么强,今年这种中上规模的雨势,就会造成数十万伤亡。
而往年雨势不那么大,春夏季就那么过去了,没见你来问问,怎么今年中国没有发生汛情?
知乎的本质就是 “胡乱感觉胡乱问,然后有人胡乱答” 的网站,知乎的替代名就叫,吐槽网。
你的酒量是一斤,在酒量二两的人看来,你很强!现在让你一次喝三斤,你猜你会不会醉?
实际呢,情况是这样的。喝了半斤酒以后,你开始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实际应该能喝三斤!然而每次喝到超过一斤的时候,还是翻了。然后你气乎乎跑来问,我觉得我酒量很强,为什么还是会烂醉?!为啥,就是喝超了呗!
因为水利工程不强,我估计就在水晶宫里刷知乎了……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要是只有一寸,直接就成为泽国。
想想大禹吧。水利能力那么强,几乎因此封神,还不是治理了 n 年。
不强估计只有造方舟逃命了。
水利工程是典型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学科。它的本质是一种系统工程。
我们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降雨量、地形地势、土壤成分、水文等),分析工程所在地的整体情况,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与施工,从而完成对已有自然条件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修建水库可以降低某地干旱季节缺水的负面影响,但不能消除罕见干旱带来的严重贫水。
通过修建水坝可以降低某地洪涝季节的负面影响,但不能消除罕见连日大雨带来的大水漫堤。
我老家在安徽巢湖,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也是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上个世纪曾经数度发大水,湖水冲毁堤岸,淹没无数良田和村庄,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每年一到汛期,沿岸居民都神经紧张起来,几乎每次都赤裸裸地暴露在水灾之下,只能看着自己的家被湖水淹没。本世纪初开始,巢湖开始系统性地修筑堤坝,增加排水系统的负荷,并疏通附近河流,连接多个大型水库,此外,还在东边和西边都修固了新的水坝。
巢湖环湖大道一时成为老家的一个名片,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环境效益,也带来了旅游经济效益。
然而,2016 年夏的连日大雨还是让巢湖东岸的水位超出警戒线,岸内的低洼处数座村庄被淹,数百人被转移到市区或镇上学校临时安置点,附近的农田也一并被淹。直到八月,大水才慢慢退去。但得益于新大坝的落成,受灾区域较小,其他沿湖村庄受灾情况较轻,市区几乎没有灾情;政府很快为受灾的村民提供了安居房,安置部分农民到新的村庄或完成转业,将水灾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巢湖为例,水利工程本身可以大大降低水灾的负面影响,但面对极端天气,例如连续的无情的强降雨,水利工程本身并不能完全消除影响,但通过后续的救灾、行政、灾后重建等系统工程可以将影响继续降低,让受灾群众免于因灾致贫。
图源:百度
评论区有好戏,欢迎大家围观,第一次收到这么多评论,真是太欢乐了ヽ (○^ ㉨ ^)ノ♪
—————————以下是原答案————————
美国的医疗系统这么强,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严重的新冠疫情?
日本的科技手段现在这么强,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严重的地震海啸?
全球的航天技术这么好,为什么连个火星都上不去?
GPS 定位这么强,为什么连区区一个太阳黑子都能影响信号?
全球变暖的灾年,水旱灾害频发,中国刚把疫情发源地的锅甩走,怎么老天下雨的锅也要背?就真觉得自己龙王转世能操控全球气候是吗?一会来个二向箔给扁平化了宁是不是还得怪天眼没看到?
答主要是单纯的好奇而提问,这边建议多喝水多看书哦~
答主要是别有用心而提问,呵呵,黑中国基建狂魔的人多了,宁算老几?
贴一个科普贴吧。康康湖北武汉人民强韧的神经,以及我国水利系统的小小进步。
英雄的城市不一定要多么悲壮,吸取了经验教训做了改正也不需要多么大肆宣扬,但是灾难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就算不能逆天改命,尽可能的保命也已经很好了。
[大曝光,武汉长江大堤洪灾现场真实照片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OfdISfecSRKOYG8VYnBPIw)
洪灾!这种事!老天爷说了算!跟地震一样!看地球妈妈心情!就跟你挨不挨打看你妈心情一样!地球妈妈心情不好,哪里冰川给你化一角,下游就是千年一遇洪水!地球妈妈心情再差点!动动面部肌肉!分分钟给你桑田变沧海!头皮屑再蹦哒也是头皮屑!最多就是大块的头皮屑,扣了也不疼!水利工程强,是因为洪灾真的太多了,有天灾有人过,磨练出来的!水利工程是为了尽可能减小人员经济损失的!!不是用来对抗地球妈妈的!全人类加起来不够地球妈妈一根汗毛粗!你还想控制地球妈妈下雨?怎么蚂蚁蹦哒久了觉得自己能成仙变龙王了?
兔子的水利工程能力强,但是规划不合理,尤其和日韩比起来,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有人可能要喷我了,兔子号称基建狂魔,蓝星的巅峰,日韩也配和我们比基建?非也,兔子的基建强在工程能力,国土规划治理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五十年,也落后于古代的某个王朝,很奇怪吧,现代不如古代?我也不想承认啊,可事实就是事情(各位可以猜猜是那个朝代)。先说立场,我们绝对有能力做好,只是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而已。下面进去正题,多图预警————————————————————————第一部分,河道综合治理。直接上图,广西桂林卫星图
这不是很普通的卫星图么,有什么稀奇。别着急,我们先来看韩国的,途经大邱的洛东江,流域和漓江差不多
发现问题了没有,韩国的河道曲线很漂亮,就像韩国妹子一样,他们也给河道 “整容” 了,两岸修了防洪堤。同时把急弯改直,拓宽窄处,保证水流通畅。我们嘛,恨不得把河道滩涂填了建江景房,水都没地方走。
洛东江上游,韩国把河提修到村里,而且还有四五个水库。
洛东江出海口,修了水坝,防止海水倒灌。恐怖的是,无论大城市还是小村庄,韩国所有的河流,都修有防洪堤,全国每一寸土地都是经过国家统一规划过的,日本也一样,这分气魄和远见值得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农业土地统一规划和改造:兔子一般只用水库调节洪水,日韩全国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用来调节洪水。
房屋道路依山而建,尽量不占用平原,稻田属于湿地,可以蓄水。河道堤坝预留有泄洪区,红线部分不许住人。我们受灾的群众,大部分住在红线区,又没有堤坝保护,所以经常受灾。
支流汇入干流处有水闸,可以调节洪峰。注意,是全国所有的河流都有闸门
人口集中居住,房屋依山而建,减少了水电学校道路通信等公共资源的投资,也减少了土地硬化率(蓄水)。农田进行统一的方块化改造,方块边线是道路,可以进行机械化精耕细作。我们喊了这么多年机械化,为什么不能全国普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土到户导致耕地过于分散,一家有七八块土地,一块巴掌大,而且还不规则,路都没办法修到地里,怎么机械化?而日韩的每一块农田,都连着公路,所以人家的农业可以实行大规模的小型机械化,在光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单位亩产量比我们高。那么,好处是什么呢,他们不需要开发山地丘陵,也能养活大部分人口,当然和他们工业发达,和其他国家买粮食也有关系。
韩国釜山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村庄,河流,城市,道路,规划得井井有条。
————————————————————————如果规划的好,洪水要想威胁到人,必须先经过五道防线:1. 山地植被滞水,2. 农田蓄水,3. 水库蓄水,4. 大坝拦截,5. 河堤保护。另外,他们的河堤修得科学,我们的河堤一般靠着岸边修,韩国不一样,他们河堤离自然河道有一定距离,预留了水位上涨的排泄通道。
再补一张图,他们的城市用地规划,优先考虑防灾减灾,绝不占用河道,江景房这类的建筑根本没有
光州市,新老城区中间的隔着一条河流,他们居然拿来种地。要是在我国,早就连成一片了,河心岛江景房,啧啧啧!
景德镇,市区中间河道有点窄,对洪水的承载能力有限
以上种种规划,我们那一项做到了全国普及?没有!所以不内涝才怪。
最后,历史上唯一进行过全国土地规划的是秦国,关中和河东平原的土地规划是秦国留下的遗产,还有都江堰市。当下中国唯一进行过大规模土地规划改造的省份是江苏,所以你们见江苏有严重水患么?————————————————————————
鉴于有些知友说美国没有国土规划治理,上个图,看懂这些圈圈再来和我杠,否则浪费我时间
更新一波,评论区部分知友认为日韩的治理模式没有参考性,他们没有长江,四面靠海。那么请大家观察下,本次洪灾,除了洞庭湖地区四面来水确实没办法,完完全全是天灾以外,安徽歙县,江西景德镇,泰和,万安,还有新安江下游,这些和长江有关系,长江能倒灌到这些地方?水没到长江就把自己淹了,还说什么水系复杂。明明是城市规划设计没有给河道留出足够的泄洪空间,防洪堤修得太靠近河岸,甚至根本就没有防洪堤,区域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导致的洪涝。有些人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就知道扯长江。反观日韩的河道,人家每一条河沟都有防洪堤,而且预留出足够的泄洪空间。结果就是他们城市可能内涝,河道上涨造成洪灾几乎没有。总的来说,中国强在大江大河治理,全球独此一份还是地狱级难度,不强都难。日韩在小流域治理方面领先我们,我们省区内支流治理借鉴一下人家的经验,有何不可?————————————————————————最后一次更新,那些说中国地形复杂,不能像日韩那样进行对国土进行平整的,送上我故乡的一张图,广西河池市都安县的农村。喀斯特地貌,基本上都是石头,坡度还特别陡,没有工程机械,照样可以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
那些东部平原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你们有什么借口说自己做不到?小富即安,急功近利,还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真 diss 你们这些盲目自大又不思进取的喷子和杠精。
中国的水利工程确实是厉害,总是会有疏漏的,就像前面回答说的,我们的水库数量还是不够的!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还是渺小的…
我们只能够更加努力的预防伤害,但是不能够阻止伤害。
我们可以用大数据来预测危险,利用软件系统进行实时的检测,来最大程度上减轻伤害。
有个软件叫 EasyV 就在做这件事情吧,他们将数据可视化用到了这上面,可以利用数据来预测可能会造成的伤害。我觉得这样是可行的,修建水库是从过程中进行阻止,利用数据就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问题来针对的预防。
现在时代发展的很快我们肯定有朝一日可以有最好的预防方法的,再加上今年真的是多灾多难啊,害…
还记得去三峡实习的时候,带队老师和我们讲了一个笑话
“之前湖北发大水淹了好多地方,很多民众反映说你这三峡不是说能挡百年一遇的洪水吗,为什么还能淹了我们啊? 废话,人家雨都下在三峡下游了,三峡挡个屁的洪水啊。”
不要说水利工程无用,只是在自然面前都是弟弟。
坐标江西,今年降水量已超过 98 年洪水,但家中长辈都表示受灾情况和影响不及 98 年。
98 年洪水时还有洪峰实时追踪和播报,当时从西南地区向下游传递的大洪峰,在洞庭至鄱阳段水域与当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洪峰相遇,导致长江水位暴涨,两大淡水湖倒灌,长江沿线全部处于濒临决堤的状态。甚至为保护武汉不决堤而被迫炸坝泄洪。
长江中下游本身存在汛期降雨量极度不均的情况。今年虽然同样湘、鄂、赣、皖地区受灾严重,但基本都是由于当地连续暴雨,水排不出去造成的内涝。赣北地区更是降水量突破历史新高,相当于又下了一个鄱阳湖,受灾及其严重。
但是,今年没有像 98 年那样产生洪峰叠加的效果,长江沿岸也没有出现大范围决堤风险。这里我们并不能否认上游地区如三峡水库等许多水利工程削峰补谷的作用。汛期前三峡水库已经空出大量库存,在最近也在减少泄水量,减轻下游压力,等下游灾情缓解再适当调节。
总之,每一次洪水我们面对的都是天灾,灾难下我们会为受灾情况感到震惊和痛心,但也要正视这些水利工程正在发挥的作用,他们正在努力避免出现更大的危险。
(同样可镜像,为什么国内医疗并不弱,依旧会出现疫情;我国基建力量这么强,为什么还会有地震;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虽然很大防洪工程都是按照 “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的标准修建的,可是洪水也可以突破 “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的标准呀。
在修三峡前,湖北的洪灾是非常严重的,江汉平原几乎每年都面临严重洪涝灾害,抗洪抢险是每年例行的工作内容,这些年已经好多了,十年一遇的洪水已经很难对江汉平原造成大的破坏了。
学水利工程的答几句。
洪为客水过境,别处来的;涝为本地水淹无处排。今年是洪涝结合,无处排泄。
水库设计都是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综合考虑的。三峡大坝那么高,因为两边的山有这么高。
新安江水库为什么叫千岛湖,因为地形有利,能够在山间筑坝蓄水。
但是这些都是有容量的,好比能喝一斤的胃非要灌三斤,不吐才怪。跟本身坝体多坚固,水电站多先进没太大关系。毕竟能喝的人也不都是强壮派。
汛情跟天气有太大关系了,我们设计水库库容,都要根据多少年的降雨量来进行,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极端天气情况。因为谁也不知道云从哪边升起从何处飘来。
75 年河南板桥、石漫滩水库溃坝,比唐山大地震还惨烈。我们看过内部资料片,火车冲出去好几公里,平原成泽国,航拍的飞机飞半天看不到一点生命迹象。大小 60 个水库溃坝,就是当时降雨量太大。板桥溃坝水头高 3-7 米,到达京广线时高 5-9 米,水流宽 12-15 公里。一万多平方公里,60 亿立方米水。是世界史上毁坏最大的水库垮坝灾难。
人是胜不了天的,只能找出微妙的平衡。大型蓄水对气候地质影响还没有系统的结论。黄万里作为专业人士,他反对的三门峡水利工程已经证明了是一个败笔。
对自然多些敬畏,大刘的那句傲慢说,一样适用。
快听我 up 主细细道来,讲的很清楚了
打个不确定的比方,这就好比,你是一个胖子,让你一口气吃下一个正常的老母猪,你吃得下吗。。。哪怕你几天不吃饭(相当于放空库容)
强?片面了点。
强在建设施工能力上,总体规划上差了不少。
再一个现在一个个都高举环保大旗,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多少水利工程因为环评因素停下来的?
还有就是,普降大雨,直接落到三峡大坝下游去了,然后怪三峡不挡水?三峡削峰泄洪还被喷,汛前降库水位也被喷为什么不放空
三峡太难了
武汉市水位 29 米,与南京之间水位差 12m,与上海入海口那里差 29 米,这么长的距离,这么大的集雨面积,这么大的雨,没招啊
咱寻思着
水利工程又不是天气控制器, 老天爷下雨我们有什么办法
要不, 我说点您想听的?
因为三峡大坝破坏环境才导致今年的洪灾, 所以建议拆除
爽了不
我也早想说说了。
前三十年中国确实在水利建设上付出很大代价,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这么短的时间,仍然没能把中国的洪涝灾害彻底消灭,遇到特大暴雨还是要产生灾害的,这就需要继续加大水利建设。
可是,改开之后,水利建设就基本停止了,一直都在啃前三十年的老本,甚至连对前三十年水利工程的正常维护都做不到。
长江经常有洪涝灾害,经常造成巨大损失,经常组织抗洪抢险,为什么就不想个根治的办法呢?
过去淮河几乎年年泛滥,所以建国后毛下了根治淮河的决心,让淮河老实了很多。而长江就根治不了了?
这四十年,我们造了那么多铁路、公路,占了那么多农田,花了那么大代价,为什么就不想想根治长江的办法?
南水北调喊了好多年,结果怎么样?就算搞成了,南水北调能不能解决长江洪水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再挖一条专用泄洪河,往海里直接泄洪怎么样?
可是估计没有人考虑这些。
说一个曲突徙薪的故事。
有一户人家,柴草堆里烟筒很近,邻居就劝他把柴草移走,或者让烟筒改道,以免失火。可是这个人不听。不久果然失火了,众人都来救火。担水的担水,泼水的泼水,都忙得气喘吁吁,还被烧得焦头烂额。事后,主人感谢众人,请大家喝酒。却没请劝他曲突徙薪的邻居。其实,功劳最大的应该是这个邻居,那些救火的众人,功劳都不大。可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救火的人功劳大。
说今年汛情严重的,我估计没几个经历过 98 年的洪水。。。。
当年可是号称拿命去填的,386 直达前线督战,子弟兵筑人墙,写生死状。。。。
有那那时候的样子,现在淹了这些,是事儿,但大事儿,但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儿。
汛情和中国的水利工程说有关系也没有关系,只是人们对汛情有曲解的意图在里面。
中国的水利工程在孙中山时期即有过宏伟的规划,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到了蒋主席时期治理水患也是他不得不说不得不做的标竿面子工程。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武汉市武昌区的金口镇什么河上造了一个大闸门,设计也不错。闸门的横梁跨度达到 7⃣️米,大家现在可不要对 7⃣️米嗤之以鼻,在当时是亚洲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梁,说明中国人设计能力还是可以的。
剪彩仪式上老蒋还是 ️满脸笑容出席了,之后末有另绩。
有人说年年修水利工程还是会淹水?这里面有个量的问题。
拿你家灶上的洗菜盆来比较,假设你龙头开到最大,下面放水来的及流走且灌不满,等于是进水量小于出水量。现在用消防车龙头向洗菜盆注水,盆底出水一定来不及,就是河道汛期最直观的反映。
水利工程是个及复杂的工程,它只能调节水量轻重缓急。在遇到大流域强降雨时,是河道装不下水,而不是水利工程不起作用,容易引起误解。
由于大多数河道两边大堤是泥土堆筑而成,长期浸泡在水中使泥土中水分充足于是发生溃坝,和水利工程关系不大。
但城市淹没看海就不同了,城市排水是靠复杂的地下管网和抽排水站来完成的((低地城市)。
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系列影响,特别是国人的僵化思维,城市病在我国尤其严重,不大的雨水就可以造成严重的内涝。排水管道今天修个一寸的,明天不行改二寸的,再不行改三寸的,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着。
由于城市处于无休止建设中,大量泥土在运输中被冲进下水道,造成堵塞。就连全市的清洁工扫地都是扫向下水道的,这里有个蝴蝶效应。(即使新建的下水道都不是畅通的)
在中国城市中,由于缺乏远见,大型和巨型下水道是没有的,和欧洲不在一个层面上。
在英国伦敦,虽然下水道是流浪者的家园是讽刺,但间接说明它的下水道的巨大,中间可以行船两边可以开卡车。就是这样流浪者还游行要求改善居住环境。我们城市下水道别说住人,你们自己想吧。
98 年的大水何以造成?就水量而言在历史上并不算大。英国在利用卫星图片和以往的对比中发现,河湖港汊的消失比过去的增长是此次大水的主因,另外大量的道路修建和房屋建造占用大量本来可以储水的土地面积,就会造成小雨小捞大雨大涝的局面,这是和大量的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水利工程不相干。
由于人口的增长,掠夺自然资源进一步加剧。大量土地的利用,挤占了水的储存空间,地形地貌的改变推波助澜。小河小塘小湖的消失,水第一时间挤进河道,加上又挤占挪用河道面积,看似水利工程不起作用的现象将继续下去。
理由其实很简单,我国水利工程强,但是防汛难点是我国大量中小型水库的安全度汛。
(就好像你考试总成绩很好,但是你数学稍微差一点,所以你的总成绩的排名很容易被你的短板,数学的成绩影响)
易发生汛情区的一些共同点:
一、降雨强,中小河流洪水发生快、涨势猛。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 3 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而六、七月为夏季冷暖气流交锋频繁,就容易形成降雨。导致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六七月份形成长达一个月的梅雨季节。
二、防洪标准相对较低、监测预报能力不足,防御难度大。
对大中型水库,强化 “线上线下” 监管,严禁违规超汛限水位运行,依法科学精细开展防洪调度运用。但是对于短板,小型水库还是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难题。多为乡镇地区,本身科技监控和人员调度就不到位,一遇到突发性的暴雨,有种亡羊补牢的意思。
1,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造就了众多伟大的水利工程,但是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依然是孩子。南方雨季降水量不是一般的大,短时间水流量过大,超过了蓄洪能力。
近些年气候越发极端,旱涝不均。旱时千里如烧,涝时天就像被开了口子一样不停下雨。。。每年的南涝北旱已经成为常态了。
2,其实现在中国水利 “强” 在重大工程,但是在我的经历看来,基层水利尤其是农村基层水利工程,实际上是实在没落和退化。。。。
我是北方的农村孩子,小时候农村成片耕地的地头,都是有水渠的,分为自然水道和人工水泥引水渠。特别是在村北有一条纵贯东西的超长水泥渠,上游是村里的一座中小水库供农田灌溉。中间还有多个青石水闸,十分简陋。。。
但是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重大工程” 不断实施,但这些小型水渠、水沟迅速没落。那条水泥渠直接报废,多条水沟都被耕地占领填埋。在 2011 年,我上高二那年,山东中部,南部遭遇重大旱情。为什么我记得这么清晰那?因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下发了很多文件,作为政治题目的考题十分火热。。其中考题材料指出,目前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包括水渠,引水沟,小型水库,灌溉系统,都是 50 年前的产物!!!!由于年久失修,几乎都不能用。
以我们村为例,从我的大脑记忆里算起,在 15 年里,我们村确实增加了 1 个小型水库,但是水渠报废了至少三条,水闸几乎全部报废,由于住房建设,填埋了至少两条中小河流。现存多条河流由于长年断流,河道逐渐淤积变浅,如遇超大降雨,基本起不到泄洪作用。。。不能抗旱,就意味着也不能防洪。
好在我这里是北方,一般不会发生重大洪涝灾害。
但是,2019 年,山东潍坊特别是寿光市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寿光罕见遭遇了洪水。。。。在以往,作为潍坊的邻居临沂人,长年从新闻看到每个春季潍坊都会遭遇旱灾,几十座大型水库无水,水道无水等报道不绝于耳。。。。从最后的洪水成因看,其实就一条:
降雨并不大,但是住房、蔬菜大棚都建设在了紧靠河流甚至建在废旧河道里,突遇大型降水无法短期内排出,导致洪涝灾害。
三,围湖造田,城市化进程加剧
南方洪涝灾害也是如此:
长江沿线的众多湖泊,由于过度开发,“围湖造田”,都是在不断缩小过程中,最惨的 “八百里洞庭”,在近 100 年的时间缩小了一多半,原有大湖泊被分割为多个小湖。。这还只是面积,实际上由于湖底淤积导致深度下降,蓄洪能力大大折扣。
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不断进行,填埋了众多原本具有泄洪蓄洪能力河流河道。。
地面硬化导致地上水不能及时流入地下暗河,造成短时径流过大,形成城区洪涝。。。。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出台了各种措施,严控围湖造田。从 2018 年开始,我们这边河道两岸一定区域已经禁止楼房建设,尤其在 2019 年. 陆续拆除了多个违法违建楼盘,建筑物。。。。
我想,南方应该也是如此。。。
强大的水利工程在中国自古有之。从古代的几处水利工程中,都能看出先民所积累的对抗水害的经验。
我国的气候、地理和水文条件使得水灾频繁。中国大陆的降雨量在地区、季节上的分布极不平均。就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在夏季的三个月中,降雨可达到全年的 80%,而在冬季则降雨量骤减,极其干旱,这导致了的自然河流年流量的巨大反差。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天然河流的使用还是人工运道的开设,都需注重四季水源的调配问题。
虽然天灾有时无法消弭,但我们从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能看到人类的智慧和魄力不断闪现。
今天的安丰塘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南 30 公里 Google Earth
图 / 陂塘水面 拍摄:王潇翔
安丰塘古名 “芍陂”(què bēi),唐代始称 “安丰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芍陂创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前 613—前 591 年),为楚相孙叔敖所造,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它是我国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 2015 年列入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淮南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又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密集地区之一,年内年际降水量分布不均,变化幅度大。**出于减少旱涝灾害、保障灌溉用水、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孙叔敖在肥水、沘水之间的凹地低处修建陂塘,上游引沘水、肥水和淮南丘陵北坡涧水入陂,陂周利用原有河沟适当加修灌溉排水,下游泄水入肥、沘水达淮,形成了兼有引、蓄、灌、排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芍陂修建之初,五座水门中有两座兼有泄洪功能。此后的历代维修,排洪设施一贯是整治和修建的重点。明成化年间,在陂北堤建排水闸 4 座。清乾隆年间在引水入塘的塘河右岸建众兴滚水坝,当上游来水过多时,先经由众兴滚水坝排水入淠(pì)河,以控制进入陂塘的水量。而汛期塘内水位过高时,则开塘堤北部凤凰闸和皂口闸,分别排水入淠河、陡涧河达淮。
图 / 18 世纪末安丰塘水利工程系统分析图(项目组根据清光绪安丰塘图绘制)
图 / 安丰塘滚水坝。滚水坝指低溢流堰,一种高度较低的的拦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为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砂。主要原理是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
解放后安丰塘也经历过多次维修和改造,包括开挖中心沟等排水沟以排泄局部涝水入陡涧河、修建用于泄洪的戈店和老庙节制闸等等。自始建起,安丰塘的工程规模、工程技术、建造材料、灌溉面积等历经发展和演变,但蓄泄兼筹的水利工程系统一直完整延续至今。
图 / 安丰塘灌溉渠系 拍摄:王潇翔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战国末期秦昭王时 (公元前 277 - 公元前 238 年) 蜀郡守李冰创建的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利用当地地理条件,无坝引水,自流灌溉,自建堰 2270 多年使用至今仍运转不辍,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都江堰于 1982 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于 2000 年作为 “青城山——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
经过历代的治理与完善,都江堰逐渐演变为具有完备的分流、排沙、泄洪与灌溉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按照在水利系统中起到的不同功能和作用进行分类,都江堰水利工程遗产由分水设施、泄洪设施、取水设施、输水设施、整治设施、水文测量设施共同组成。其中,对汛期泄洪引流起到主要作用的设施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人字堤及人字堤溢洪道等。
图 / 都江堰水利设施示意图 来源:青城山 - 都江堰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项目组
鱼嘴分水堤是位于岷江干流江心修筑的无坝引水堤,作为都江堰第一道分水工程,将岷江一分为二,其中内江为人工引水渠,外江为岷江正流。分水堤沿鱼嘴工程两侧修筑,呈 “半月形”,巧妙地利用弯道环流原理达到分流与排沙的作用。鱼嘴在不同季节将不同的水量分流进入内外江,有“分四六,平潦旱” 的功能,通过调节水量解决旱期供水不足、汛期洪涝灾害等问题。
图 / 半月形的鱼嘴分水堤,图中右侧建筑为二王庙 来源:同上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是内江的傍侧溢流堰,为泄洪排沙工程。由于宝瓶口对内江进水量进行控制,导致宝瓶口前水流壅积;当内江的水流达到一定标准时,多余的水从飞沙堰泄还外江,水量越大,飞沙堰的溢洪能力越强。(宝瓶口引水口是创堰时人工开凿的引水口,是内江灌区的总进水口。根据文献记载,玉垒山伸入岷江的余脉原有一自然缺口,李冰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开凿,形成口底宽约 17 米,峡口长约 36 米,形如 “瓶颈” 的宝瓶口以及与玉垒山隔江相望的“离堆”)
图 / 飞沙堰 来源:同上
人字堤:位于飞沙堰下游,紧靠离堆。根据文献记载,人字堤原与飞沙堰合称 “人字堤”,主要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后随着两者形式与功能的逐渐区别以及飞沙堰作用的不断突出,逐渐演变为辅助设施。现在的主要功能为配合宝瓶口与飞沙堰,排出内江多余的江水。
图 / 人字堤 来源:同上
人字堤溢洪道:位于人字堤与离堆之间,河床较高。当内江水位低于河床时起到壅水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多余的水通过溢洪道泄还外江,减少对宝瓶口的压力。
图 /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水利设施的外形和位置会根据水文条件而不断调整变化,可以说都江堰水利设施并不存在固定的外形设计 来源:同上
图 / 灵渠 来源:灵渠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文本及保护管理规划编制 / 灵渠文物保护规划编制项目组
灵渠又名陡河或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连接湘江和漓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一条古代运河。它全长 36.4 公里,其主体工程包括渠首枢纽、南渠和北渠三部分。
秦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南部边防,更快地统一百越民族,秦始皇派史禄凿渠运粮,工程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完成,后世称其为灵渠。两千余年来,灵渠久运不衰,成为了近代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前,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最主要的交通线路。
图 / 灵渠 来源:同上
灵渠的分水工程系统位于兴安县城东南 3 公里的南陡口屯旁的海阳河上,整体分水枢纽从功能上分包括分水设施(大小天平和铧(huá)嘴)、节制设施(南陡、北陡),以及形成的蓄水池(渼潭,又称为分水塘)。
灵渠分水工程运作原理是通过铧(huá)嘴和大小天平形成的 “人” 字型结构将上游的海阳河分流,并经过左、右两侧的南陡与北陡入南渠与北渠。
图 / 灵渠渠首工程示意图 来源:同上
灵渠渠首工程中,大小天平和铧嘴相配合,合理地分配南渠和北渠的进水量。在上游来水低于二渠流量之和时,则大致为三七分水,以保证南北渠有相应的通航水量。
图 / 灵渠渠首工程示意图 来源:同上
由于大小天平的坝身全部为溢流段,当来水超过上述流量时,则在天平顶面自行溢流入湘江故道,以确保渠道安全。
图 / 灵渠渠首工程示意图 来源:同上
灵渠的溢流工程系统自成体系,在渠道的各个重点区段都有分布。其中最典型的设置就是通过溢流坝与泄水道的结合,在洪水期,水位高过坝顶时,则溢流坝自动发挥功能,将多余水量排入泄水道中。灵渠中重要的泄水装置有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马嘶桥溢流堰、黄龙堤、回龙堤、海阳堤、竹枝堰等,分布在重要的排洪点,有效地确保了水量大时航运和灌溉的正常进行。
图 / 灵渠防洪工程示意图 来源:同上
除此之外,在南北渠口各设一陡,作为南渠和北渠的进水节制闸。当来水能满足两渠需要时,南、北陡同时敞开,当水量小时,则关北陡以蓄水,增加水深以应灵渠(南渠)通航。在枯水季节,南、北陡交替启闭,可保证灵渠的正常通航。
图 / 灵渠渠首工程示意图 来源:同上
图 / 灵渠渠首工程示意图 来源:同上
灵渠全线共有 6 组防洪工程,其中 “大小天平 + 湘江故道” 是设计原型,应在秦代已具雏形,其原理是将大小天平作为溢流坝,将坝后的湘江故道作为泄洪道(低于灵渠的渠道),汛期水位一旦高过大小天平的最高点,就会将余水通过湘江故道自流排出,保证洪峰不会涌入南、北渠。其余 5 组均是根据历代经验,仿造 “溢流坝 + 泄洪道” 的原理在较易决口的位置增设的,它们共同发挥了良好的泄洪作用,确保灵渠延续使用两千年,真正做到了“超长待机”。
在自然面前,人类往往是渺小的。流淌的河水日夜不息滋养田野,但也可能成为滔天猛兽摧毁家园。水利工程进步到今天,有时我们却仍和多年前的古人一样无助。
但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水利遗产经历的一次次水患是记录,是见证。人与自然的相处,既有接受无法应对的天灾时的勇气,也有在和谐共处中积累的经验智慧,还有一代代先民将智慧传承的坚韧。这些力量带给我们希望,必将战胜灾难,建设越来越好的家园。
希望在抗洪一线的工作者和群众们能平安度过洪灾!
* 本文修改自清源文化遗产公众号文章【遗产撷英】应对水患的智慧——古代水利设施的泄洪功能( https://mp.weixin.qq.com/s/u1kyW2-rO5zbRTlRQc68QQ)
* 资料提供:辛欣、厉之昀、陈怡
*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 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相关阅读:
[清源文化遗产:灵渠从何而来?又将奔向何方?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1279254)[清源文化遗产:李冰所凿的 “真离堆” 究竟在哪儿?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4765864)[清源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灵渠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4755483)
二三十年多前的柳州,靠江的地界每年发大水几乎都被淹。逢大水的时候就有人划着大盆子捞鱼。
我们同学曾经绘声绘色跟我们讲他们被困在一家的楼房上,看着洪水漫上去,几头猪绝望得直接跳进水里的事。
还有我们学校。大家每年暑假被水泡着似乎习以为常。每年看到水来的时候躲一躲。有一次一个老师沉迷于看球赛不肯搬,最后水一下上来,他踮脚站到柜子上。眼睁睁看着电视机从门口漂出去。
这十来二十年这样的事少了蛮多(其实是很多地区没有了。)所以感觉国家这些年控制还是很尽心并且也有成效的。
随着全球变暖,中国的降水量已经会增多。这次南方暴雨所造成的汛情,实际因为南方良好的水利设施已经做的很好了。
而北方才是重点关注的,北方一直缺水,排水是否没问题?那如果降水量的忽然增加,北方能承受的了吗?黄河会怎么样?有几个城市不会被淹?希望北方政府加上水利建设。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志愿军为什么穿插能力这么强——因为缺少炮火。
志愿军为什么对后勤依赖比联合国军低——因为是真的没有后勤。
中国水利工程为什么这么强——因为洪水是真滴多。
————————
为什么志愿军要躲在巨大的地下工事里——因为缺少炮火支援。
为什么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失利——因为是真的没有后勤。
为什么中国水利工程这么强,还是会出现严重汛情——因为洪水是真滴多。
————————
哪有什么天生强大,都是在洪水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2020 年的梅雨注定是会载入史册的。
从 2020 年 5 月以来,华南进入前汛期以来,首先是两广地区和贵州接连大暴雨,出现第一波汛情。整个六月,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贵州重庆、宜昌等地先后看海,长江流域支流綦江、乌江、清江等先后迎来第一波编号洪水。主雨带基本在长江上游与中游地区。
7 月 2 日,2020 年第一个编号洪水量级 53000 到达三峡水库。此时下游水位离警戒水位尚远,三峡水库下泄 35000 控制,削峰 3 成有余,差不多一天就拦了 3 个东湖的水量。
此后,暴雨中心向长江中下游转移,多地单日雨量创历史记录,两天就下了一年的雨,江西、安徽、湖南等多地也先后看海,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汛形式加剧迅速,多地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4 号以后三峡水库接连从 35000 的下泄流量一步步减少至 22000,尽量拦洪于库中,极力减少下泄流量,减轻下游的防汛压力。尚若没有三峡的拦蓄,单是 2 号的 5 万多的洪峰直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河道水位至少会提前两天就达到警戒水位,防汛形式更为紧张。
根据最新的降水趋势预报,未来十日内的主要降雨带仍然是沿长江分布,先中下游、再上游、再中下游,四川重庆已经加入了降雨队伍中,马上也会在三峡上游形成新的编号洪水,三峡水库必然会充分利用已有的库容,尽可能科学合理的将上下游洪水错峰,保障长江流域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三峡工程只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性枢纽,长江两岸的防洪大堤、分洪工程,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水利工程都是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工程是复杂而责任巨大的一个体系,稍有损失便是数条鲜活的人命和数以万亿计的财产损失。
人类文明伴水而生,在洪水的面前,人类的力量其实很渺小。水利工程所做的一些事,也是极力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界限。
少一点抱怨指责,多一点理性看待。在大自然面前,所有人都是亲历者。
因为专家自以牛掰,水利水电各种利益集团… 删帖… 删评论。不准讨论
我
广西梧州人
全中国第一个水文站在 1921 年建于我市
从我出生到现在预测的水位精确到每小时几厘米
每个梧州人都知道自己家的水位是多少
如果水漫大街,大概几米水位的时候应该搬家
经常出现前一秒家里的老太太和朋友在家里打麻将,后一秒听到收音机报的水位开始喊家里人开始搬水 (意思就是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楼顶或者高楼层的楼梯间) 然后收拾好包裹去附近的亲戚处
洪水漫街的时候,也许,1,2 楼都被淹了,3 楼以上的人家灯还亮着,原来是怎样生活就怎样,。偶尔家里的男人抽着烟把头探出窗户看看外面的洪水怎样了。俨然是个东方威尼斯,每栋楼都有几艘船,楼里的青壮年划着船送各位老太太出门去水位高没被淹的地方买菜,偶尔有江里的渔民开着船出来跑起了 “滴滴”。5 块,3 块一位送去买东西,阳台那里伸出个手,随招随停。
嗯,后来我们那里有了防洪堤,不过建成的第二年
哦,当时我们很多市民还很悠闲的在附近看漫堤,也包括我。
Emmm…. 觉得很奇怪吧。
其实并不。我们这里的人民跟洪水已经斗智斗勇了 2000 多年,甚至我们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龙母就是古代中在我们两广治水的神。我们拜了 2000 多年的龙母,2000 多年。每年大水都上街,正所谓虱子多了不咬。我们的祖辈早已通过观察自然而得出一套理论。譬如,今年入夏的隐翅白蚁很多 (在我们那里俗称大水虫),那么今年必会有很大的洪水,人们就会做好防汛的准备。
这个城市里面对洪水的淡定是因为已经做好了准备并且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和检测系统
洪水褪去后,我们那里还要做一个动作,扫水 (就是全市的人民都会出动到大街或者在各个小区楼道里清扫洪水褪去后残留的垃圾和泥土),并且。用时大约,1 天半天。前面环卫工全套武装的扫,后面人们用高压水枪冲,最后还有卫生部门跟着仔细的喷消毒液。
大约几天后,这个城市就和洪水来之前一模一样。人们的生活好像也没什么影响一样继续过着。
大学每次和一些外地的同学谈起洪水,我一脸淡定和无所谓的样子,总是让他们觉得我们很冷血。其实不是,只是我们梧州人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是这么长大的,真每人都是抗洪勇士。。假如你人生中你成长的城市每年涨一次洪水,你们大概和我们一样的习以为常。
除了那个百年前就建成的水文站,大概还有很多祖辈和这条江斗智斗勇百战不累的传统在,愚公移山还曾说子子孙孙都会搬空。。何况我们呢
除了中国男足,一般强队后卫水平越烂守门员水平越高。
话说回来,中国也就是因为汛情太过复杂多变,才需要有这么强的水利工程。
无论现代水利工程多么发达,也不能在任何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虽然我们是基建” 狂魔 “,但也不能无止境地加高河岸两边大堤,阻止河流决堤;
人类还不能胜天,洪水每年还会如期到来,只是程度强弱而已。
人只有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多做工作:
防沙护林,疏通河道,保护植被,合理开发,修河固坝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克服洪水袭击,对减少自然灾害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都要敬畏自然。
忘了初心!.. 建水库是防洪第一、却变成了发电保存水量优先了。如果全国水库均保证六月中旬左右清库,那么就不会有这些洪灾了。
很多人把洪水归结于水利工程的问题,却往往忽略了气候、人口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不是闹着玩的。
不是国家不建库,水利行业的都憋着劲鼓捣国家建库,实在是符合坝址条件的能建的都建了,再要建库就只有平原水库了,在平地上纯挖出来,投资感人,还不如退耕还湖。
气候是没办法改变了,只有人口能动了,关键国家还嫌人口少,所以很难。
中国的水利水利一直在建设和改善,向前推 20 年,几乎年年都能看到抗洪救灾的新闻,是那种已经严重影响了生命和生产安全的抗洪抢险。而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惊叹于一场大雨,这场大雨造成了城市拥堵,下水道瘫痪,仅此而已。
还有,就是和气候变化有关,全球正处于一个气候转变的周期,在中国来讲,主要是变得更温暖更湿润,在过去所建成的水利工程,可能就显得有点跟不上变化了。
我现在持有的观点是,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千方百计的把挑战变成机会。气候变化人类其实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最多起到了一种相当有限度的催化作用。
我是北方人,近些年北方的降水据我的切身感受来说,是在增加的,北方的水利建设和城市排水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赶上气候变化,遇到连续的大雨,城市里一片泽国,河道满溢,一片汪洋。
我想我们要重新估量气候变化下的中国水利工程,要特别加强中国北方、中国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复苏准备,要特别注意生态变化当中的不利因素,比如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变干旱的风险,再比如,气候可能在部分年份出现剧烈的反差,从而对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2 年,我国气象专家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气象、水文等 8 项资料,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得出结论,未来 10 到 50 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将升高 2.7℃,年均降雨量将增加 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渐变得湿润起来,这一预测目前看来确实应验了。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与法国、日本研究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曾发表过一个研究结果,自工业革命至今的 200 多年间,新疆地区一直处在急速变湿的过程中,这是他们研究了泥炭中的植物样本得到的结论。
在气象学中,泥炭中的植物纤维素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主要指植物组织中 13C 的含量,在一段时期中同种植物的 13C 含量将保持稳定范围,而空气湿度越大,13C 含量越少)被作为检测夏季降雨量的常用指标。科研人员在乌鲁木齐市采集了泥炭样本,测定了泥炭纤维素样本的放射性碳年龄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新疆地区夏季降雨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北半球气温变化有很大的相关性,即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气温升高,则新疆夏季降雨稍增加。
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增,气温随之升高,而由泥炭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的变化也表明新疆夏季降雨也明显增加,这印证了科研人员的发现。气象资料也显示了新疆确实在变湿:1987 至 1996 年间,北疆平均年降水 229 毫米,分别比前两个 10 年增加 16.2%和 18%;南疆平均年降水 95 毫米,分别比前两个 10 年增加 23.2%和 30.1%。
除了新疆,西北其他地区也在升温变湿。比如,夹在青海省与甘肃省之间的祁连山,1973 年至 2016 年,平均每 10 年升温 0.45℃。甘肃兰州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 年是甘肃近 60 年来降水量第二大的年份。2019 年 6 月的一天,甘肃省景泰县的一场暴雨,其降水量达到往年一个月的降水量,是当地观测到的史上第五大暴雨。
有学者的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在过去 20 年的时间里急剧增加,1999 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为 32%,到了 2013 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增加至 59%,几乎翻了一倍。
西藏自治区植被覆盖率在过去 15 年内增加了 8% 以上,植被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全区植被呈改善趋势的土地面积为 21.4 万平方千米,而退化的土地面积为 20.4 万平方千米。陕西延安地区,2017 年植被覆盖率甚至增加到了 81%。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变湿润是一个客观事实,很多人还认识这是一种灾难的预兆,我们当然应该保持警惕,但一切还是要以客观事实作为准则,在保护生态稳定的基础上,要把所有变化的因素变成利于人类活动的因素。
中国一直在为世界气候的改善提供助力,北方城市每年的环保让无数人能感受到这种努力,就在去年,还有不让烧煤而造成居民无法取暖的新闻。
中国 400 毫米降水线正在北移,历史上,中国西北的关中地区曾是中国文明的重要中心,自周代起,一直到唐朝末年,关中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权力中心,其最重要的因素是,关中地区的降水量和气温明显比现在高的多,其可以供养极大规模的人口和军事资源。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西北地区的气候回复到历史水平,那么,西安的战略重要性将重新得到极大的改善,中国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推行将为西北地区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
很多人对人类的工程力量没有较清晰的认识。
这里转一下督工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里的部分内容:
地理的尺度
除了天文学,地理学和地质学也是帮我们给自身定位的科学。其实我这方面也读的不多,真正留下的最大财富是对一个单位的理解,就是 “立方公里”。地理学和地质学经常用这个单位来衡量河流的流量,衡量冰川和岩层的规模。比如说,长江每年入海水量是 1000 多立方公里,中国冰川总量是 5000 立方公里,1991 年菲律宾火山爆发,一次性喷了 5 立方公里岩浆出来,一次台风带来的降水也有几十立方公里。海洋的总水量是 13.7 亿立方公里。这个单位是不是听起来不算大?
实际上,这个单位看起来也不算太大,顾名思义,一立方公里就是长宽高一公里的立方体。上海这边,从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隧道是一公里,或者说,两条宽马路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公里,1000 米,正常人用 10 分钟就能走过去,体格好的人不到 3 分钟就能跑到。迪拜那个全世界最高的大楼,哈利法塔,也接近 1 公里高。按照这个长宽高做一个立方体,看起来的确也不算啥。
虽然长宽高看起来都不大,但是,一立方公里是长宽高的乘积。一千米乘以一千米再乘一千米,是十亿立方米。我们每个人洗一次澡,是用不了 0.1 立方米水的,一立方公里的水可以给全世界的人泡澡。反过来说,人的密度和水差不多,每个人的重量夸张点算,是 100 公斤,0.1 立方米。70 亿人挤到一起,如果把中间的缝隙挤出去,最多也就是 0.7 立方公里。还装不满一立方公里。扔到随便一个略大的峡谷里面,或是山脉里,根本就不起眼。
我第一次计算这个数字的时候才意识到,虽然在自然界,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个玻璃壳里,一立方公里不算啥,但是对人类而言,立方公里必须是谈到全人类的时候才能用的大单位。这个单位实际上就是 70 亿人类合力改造地球能力的极限数量级。三峡工程是作为千年工程设计的,物理尺度只有一两亿立方米,也就是 0.1-0.2 立方公里。京杭大运河挖了两千年,算上现代疏浚成果,不过是几立方公里的土方量。全世界每年上千万矿工,几百万台机械,日夜不停的挖矿石,一年能挖多少矿石呢?才 4 立方公里。这还亏得我们有许多露天矿,沿着地面挖就能挖到矿石。这些所有的工程成果堆起来只能算个中等山头,倒下去填不平一个普通的山谷。任何一个山区的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一个无人的山谷,把人类一年的文明成果都填进去藏起来。
换句话说,考虑人类世界的事情,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让数字超过这个单位。现在许多人在网上发表言论,动不动就要挖掉一座山,或是要填掉台湾海峡,解决统一问题,这本质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定位有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经常做这种忽悠。我不知道你们这个年龄的人是否听说过牟其中这个人,他在赚了一笔钱之后,号称要炸开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中国西北改变气候。当时还真有不少人相信,甚至投资,现在这哥们还在监狱里住着。这几年,每当天气异常,微博微信上总有人去攻击三峡工程,甚至连汶川地震也要怪三峡,这种流言能到处传播,说明地理学的科普工作有很大欠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工程力量显得非常渺小。
中国水利工程水平是很强,但是水库防洪能力可能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事实上,我国旱涝情危害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水库的修建还远远不足。
王浩院士曾指出:“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 0.9 以上,美国是 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 0.3。” 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面对大洪水,发达国家能将之存留在水库里,而我国则要全力抗洪抢险,以求洪魔入海为安;而在旱情发生时又面临供水不足的窘境。
近年来,我国在西南地区兴建了一系列世界级的大坝。但是,由于这些大坝主要修建在峡谷地区,虽然利用高差发电的能力很强,其对应的水库库容其实并不突出。哪怕像三峡大坝这样的世界第一水电站,其库容在全球的排名都在 20 开外。相对于径流量可达 1 万亿立方米的长江来说,三峡 200 余亿立方米的调洪库容仍然过于渺小。所以三峡水库应对洪水的方法是削峰填谷,而没有把洪水全部拦截下来的能力,在汛期仍然要泄洪。
而我国在黄河中上游从龙羊峡(黄河的龙头水库,库容仅次于三峡)到小浪底,基本建成的水利设施的有效库容已经达到 450 亿立方米,超过黄河平均年径流量的 75%。因此,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我们已经基本能够控制整个黄河的洪水,使其彻底摆脱过去上千年间反复成灾的循环。但是,长江流域水库有效库容还只占年径流量的不到 2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水情没有造成灾害时,就需要考虑未来的防洪规划。虽然有些人嘲笑美国近年的基础建设,但美国还是世界上水库总库容最大、巨型大坝(坝高超 150 米)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巨型大坝不但没有任何一座被拆除,而且还在不断兴建。
如 2000 年建成的坝高 170 米的七橡树大坝,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河上。水库总库容 1.78 亿立方米。工程几乎完全为了防洪,没有发电、航运等任务。与其他水库联合使用可以预防 350 年一遇的洪水,建成以来最多只使用过 1/3 的库容进行防洪。
经常有人用美国作为例子,描绘发达国家正在大规模拆除大坝的情景,企图说明建设大坝是水利治理的歧路,弊大于利。美国的确在拆除一部分大坝,据统计,美国在 1912~2013 年间拆除的 1093 座大坝中,于本世纪拆除的占 60% 以上。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1093 座大坝仅占美国大坝总数的 1.2%;其中有坝高记录的共 759 座,里面绝大多数(约 89%)的高度不足 10 米,坝高大于 30 米的有 6 座,而大于 50 米的仅有 1 座;有建设年代记录的共 264 座,拆除时绝大多数(约 93%)坝龄已超过 50 年,很大一部分(约 21%)的坝龄甚至超过 150 年。因此,拆除一些陈旧老化、原有效益丧失、对生态负面作用较大的大坝是兼顾安全、经济和生态友好的正常举措。其实,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也在不断退役上世纪 50~70 年代的老旧大坝。
龙羊峡水库是我国少有的年调节水库,其库容系数大于 1。大部分水库都只具备季调节能力甚至更弱。
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涝和干旱,我们需要推进各流域梯级水库的建设,兴建更多更大的水库。只有采取这样的 “笨办法”,我们才有希望在未来将洪水资源化,彻底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理想。
这种问题让我想起了高中做地理题的时候,好像就是解答题分析中国洪水频发的原因,以及分析洪水给中国带来经济损失大的原因,然后我隐约记得我是这么答的:
人为因素:围湖造田,不合理工程措施;
自然原因:季风性气候降水集中,厄尔尼若现象。
人为因素起了促进洪水发生频率增加,自然因素是洪水发生的必要条件。
损失:从受灾地区人口,经济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考虑。
首先,洪水是从来就有,基于中国的地貌特征,气候变化,河流山川,就算没有人类,也会发生洪水。而围湖造田中国也干了几千年,只是最近越来越严重,还有加速趋势。加上城市化,地面都变水泥,不透水,只能靠地下管道泄洪,以及最开始城市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泄洪的问题。当然,也不能说没有考虑,也许是误判了土地自然渗水的能力。一旦把地面变成水泥,所积蓄的水是超乎想象的,为了解决城市内涝,修愈来愈多的管道,上游把整个城市下的雨收集起来,排放到河里,下游的河水就越来越多。
所以现在在提倡城市绿地,建立湿地公园,其中就有泄洪的目的,自己的城市可以消耗掉自己收集的雨水。
普通武汉市民。今年雨比 16 年更凶猛。但市民体验比 16 年好太多。
16 年最严重那天,我家孩子高烧住院,晚上退烧后回家,准备第二天再去。
结果从晚上开始暴雨,凌晨 6 点我们怕路淹,出门去医院,先开,一路绕行过 3-4 和渍水点。实在没办法开车,准备坐地铁。地铁做了几站地,洪水倒灌车站,地铁停运。我们又往回坐,在另一个医院门口下地铁,准备公交车,然而整个道路水深 1 米,路面一片汪洋。
等到快 10 点,地铁重新开通,中间两站因为灌水不停。出了地铁到医院门口,水到大腿根,一路抱着孩子淌水过去。等到了医院病房,已经 11 点半了。当天好多医生都没法赶过来。
武汉有一些小区淹到 1 楼。
今年雨比往年大多了。至今没有小区被淹,路上积水也很快退了。
今年汛情严重,真的是雨比往年多太多了。真不能赖政府了。
水利工程不够强的话,会出现更严重的一汛情。
回答完毕。
大武汉水位都已经 29 米了啊,这文件讲的很清楚了,不要小看大自然
鄙人正在防汛,洪水不是你想解决就解决的
高中地理季风气候的知识点呀~ 夏季风强弱变化导致北涝南旱南涝北旱呗~
这是个伪命题。
汛情由天定,再宏伟的水利工程,其警戒水位都是定数。
老天下雨,哪有定数。
只有开闸泄洪,联动错峰控制水位,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已。
正确逻辑是:中国东中部处于季风区—降水年内分布集中在汛期—汛期洪水频繁非汛期较干旱—需要兴修水利调度控制水资源 - 水利工程较强
1、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明显的降水集中期
跟洪水相关性最强的就是降雨,降雨强度越大,降雨量越大,越容易形成洪水。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在汛期;而西欧降水一年四季较为平均,防洪压力小,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没那么强。以海洋性气候的英国伦敦为例,雨季(10 月 - 次年 1 月)占全年降雨的 36.6%,而南京汛期(5-9 月)降雨占全年的 67.8%,防洪难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水平。
2、同处于季风区的其他国家同样防洪压力巨大
以同处于季风气候区的印度为例,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加之水利工程建设较为薄弱,而且质量堪忧,据统计,1950-2016 年印度共计发生了 277 次洪涝灾害,造成 69702 人死亡。而发达的鹰酱,处于季风区的密西西比州今年也迎来了历史性洪水,2020 年 2 月 15 日进入紧急状态。
3、水利工程作用对洪水的调蓄作用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的削峰滞洪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很多时候并不是水利工程不起作用,而是该地区没有水利工程。**例如,三峡可以控制住上游来水,而对下游地区的区间来水是无能为力的,本就地势低洼,被称为 “百湖之市” 的武汉,暴雨后自然会水位上涨,淹没一部分地区。
4、围湖造田的影响
人口规模的大量膨胀,使原本天然作为蓄滞洪区的湖泊被大量开垦,围湖造田,湖泊容积急剧下降,人类侵占了洪水的空间,洪水拥塞在河道内,抬升水位,造成溃堤泛滥,其中洞庭湖、鄱阳湖被开发的最彻底,影响也最大,洞庭湖比以前少了 100 多亿的库容,是建多少水利工程能弥补的?
既然大家对水利基建那么有兴趣,趁现在多说两句。
华夏,农业大国。
农业,既是讲究灌溉,灌溉的基础既是水利修建。
所以历朝历代但凡兴国强国必修水利,只有一个强大的水利系统才能保证粮食生产。
最早秦修郑国渠,灌溉关中促使嬴政完成统一大业。
汉修都江堰成就四川天府之国。
隋唐修京杭大运河,直到今天依旧是国内南北航运至关重要的工程。
因为只有水利系统强大才能确保农田被充分灌溉,保证经济稳定,社会才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富足。
伟人说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所以建国以后大兴水利,整治黄河之害,也因为此,建国以后甚少听闻黄河泛滥。而在古代黄河每隔几年就要泛滥一次,农田损伤无数,也因此留下了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的谚语。
但是进入改革开放,黄河被先前大举修复甚少引起祸患,世界经济以海洋经济为主,通过海船强大的运输能力联通整个世界。交通上有陆运汽车火车空运飞机替代。
因此内河航运也就是内河水利设施一不运人,被陆运空运取代;二不运货,对外开放外贸大于内贸,海运大于内河航运。
所以,国内水利基建投资严重倒退,尤其近几十年发展,所有人都能清晰感受到高铁火车公路大兴基建,水利却是无人问津,占据 GDP 的比重连续下降。
中国号称基建强国,但是对于水利的投资微乎其微,所以本次出现洪涝灾害也就不足为怪,因为整个水利体系远落后这个时代。
之前的文章,疯哥讲过了,全球化是一只上升的股票,但是股票总要经历回撤,现在种种迹象证明这只股票正在经历回撤。如果特朗普连任,不排除这只股票将经历一次更大的回撤。
既是逆全球化达到一个高潮,那么 GDP 占比,内贸将再次高于外贸。我们说外贸讲究海洋经济,内贸讲究内河航运,所以但凡内贸再度崛起,九省通衢武汉必是国内的贸易中心,而水利基建将被重新重视并且大举投资。
这是疯哥认为水利投资的核心要点,所以四五月我会提及龙泉股份,而不是看短期的洪涝灾害,正因为这样一个出发点注定水利投资是个长期动作,是中长线尤其长线行为,短线根本不受资金的追捧。
当然,不都大牛市吗?如果牛市真的来不就一切皆有可能吗?但是眼下这种可能值得投资吗?水利这种就类似于港口航运板块,运气好可能牛两天,运气不好可以让你错过一波大行情。
消费不香吗?金融不香吗?科技不香吗?
有人会说青龙管业打出的高度还可以,你确认青龙管业炒作的是水利吗?有兴趣去翻一下疯哥的微博,疯哥何时说的兔宝宝何时说的顾地科技,六月初,再去看看青龙管业那个时候的走势如何,这个股你确定是做水利基建吗?在我看来更像是建筑材料。
提出此问题的朋友,把因果逻辑搞反了,导致地下所有回答都偏离了方向。
是因为中国有严重的汛情(因),所以水利工程不得不如此强悍(果);
而非问题描述的水利工程如何如何(因),却治不好汛情(果)。
为什么随着中国水利工程的发达,国内洪水越治越大?
我们的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河道、下水道等)就像一个水缸,假设它的容积是 10 升。水缸上方有一个进水口,可以进水。水缸下方有一个排水口,可以排水。
我们同时打开进水口、排水口,模拟上游进水和水利排水。
当进水量小于排水量时,水缸将只有少量途经水缸的水。
当进水量大于排水量时,水缸将逐渐被填满。
当总水量低于水缸总容积时,
我们降低进水口的进水量,模拟上游进水量减少,当进水量小于排水量时,水缸中的水将逐渐减少,最终将只有少量途经水缸的水。
我们增大进水口的进水量,模拟上游进水量增加,当进水量大于排水量时,水缸中的水将以更快的速度逐渐填满水缸。
我们调节进水口的进水量的行为如果是人为可控制叫做调节水利进水量,比如我们的水库调节能力。
当总水量超过水缸总容积时,水就会漫出,形成洪水。
修建水库可以增大水缸的容积与调节水利进水量,修建排水设施可以提高排水量。
在我们同时打开进水口、排水口,再拿一个水枪,往水缸中喷水,模拟区域自然降水。
当上游进水量 + 降水量小于排水量时,水缸将只有少量途经水缸的水。
当上游进水量 + 降水量大于排水量时,水缸将逐渐被填满。水枪喷水速度越快,水缸被填满的速度越快,当总水量超过水缸总容积时,水就会漫出,形成洪水。
2020 年 07 月江西水灾,你可以理解为水枪变成水炮,那几天的降水量已经超过 1 年份。
然而,通过调查中国洪灾发生量与中国历年降水量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不成等比,这又是为什么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围湖造田的方式,侵占大自然的容积,原本的洪水区也住满人。就如同我们在水缸中放入一大块石头,使水缸的容积从 10 升变为 7 升。
于是乎,我们原本进水量超过 10 升,才会形成洪水,现在超过 7 升,就会形成洪水。
这也是我国不断通过政策打击恶意围湖造田行为和清理违章建筑的原因。
你看到的洪灾,大部分就是原洪水区发生的,这也是大自然的报复。
这个视频讲解得非常细致。
[
为什么中国洪水越治理,经济损失越大?
吟游诗人基德的视频
· 320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60975571951267840)
随着网络的发达,洪灾曝光量逐渐上升,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还是有那么多水灾。
有几年我老家潮汕发洪水,水漫到 1 米以上,最高达到 1.4 米,相关干部瞒报,于是新闻说是小水灾,直到我们找到外媒,才得到重视,在央视播出。此时已经时隔近 2 个多星期,水退了。国家最终惩治瞒报的相关干部。
潮汕水灾 - 屋顶高 5 米
上面说到瞒报,当央视播出后,我老家潮汕还是没有得到重视,人都派去珠三角救援,仅派出 300 多名当地干部参与救援,剩下我们自己自救,还好有民间的慈善组织,不然损失惨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数据是 30 万人受灾。而其他地方的水灾受害程度,是远远低于本地的。其他非 1 线地区是否如同我们这失落的城市一样?
而水利工程做得最多的,往往也是一线城市,而不是更需要帮助的地区。
发达地区水利工程做得好,上游增大排水量,下游非发达地区的容积却不足,在木桶原则下,漫出,形成洪水。
我不是做水利的,如有错误敬请指出。
你好,中国的水利工程很强,但是水库的建设量还是不够。
中国的水利工程,最出名的就是长江的三峡大坝,其次有长江葛洲坝,而黄河上一共建设有 30 座水利工程,有水库,水电站,以及水利枢纽和配套工程。但是我们中国有这么多、这么强的水利工程,为何今年的洪水还那么大呢?
这就要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有时候大家可能认为只要水利工程多,洪水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并不是这样。中国水利工程水平是很强,但是水库防洪能力却没有那么厉害,我国旱涝情危害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水库的修建还远远不足。
我国的的这些这些世界级的大坝都是建在西南的峡谷地区,三峡大坝,顾名思义,三峡自然是峡谷地形,它虽然利用高差发电的能力很强,但其对应的水库库容其实并不突出。
而水库库容,指它的蓄水能力。但是长江的水利工程这一点月不是很好,三峡大坝虽然是世界第一水电站,它的库容只有 200 多亿立方米。看起来是很多,但是和长江每年的 1 万亿立方米的径流量相比就很少了。三峡大坝目前应对洪水的方法还是削峰填谷,而且在汛期的时候,还是要泄洪的。
与长江相比,黄河这方面就做的不错。,黄河截至目前,已经建造了 30 座水利工程,每年这 30 座的有效库容就可以达到 450 亿立方米,占黄河每年径流量的 75%,足以控制黄河的洪水。
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建的防洪水库还不够,长江是有蓄洪能力的,所以一定推进长江梯级水库的建设,增加更多更大的水库,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洪涝灾害。
看看这张图,长江中下游分洪区蓄洪区这就是几十年前建设的巨大水利工程啊。面对洪水人类能够做的其实有限,通常大洪水都是上游来水下游托顶中游再下雨。这种情况下指望依靠洪水通过江水入海很难实现。三峡等峡谷中的水库调水能力其实也不大。而指望在中游建设巨大水库由于江汉平原人口密度大,搬迁困难并不现实。所以说完全指望水库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分洪区的建设就是这样的考虑:通过人工控制分洪淹没一部分农业地区来防止临时溃堤造成的不可控损失。但是可以看到随着经济发展,湖北湖南人也总不能不发展工业就一直穷吧,这么多上好的土地不能不发展吧。因此分洪区内逐渐建设了大量城镇和工业区。但是分洪区和受威胁区面对洪水到来时由于地势原因就会陷入危机,这也就是为什么江汉平原经常遭受洪水危险的原因。前面有博主说建立大型调蓄水库,这在江汉平原这种低地和人口密集区不可能。还有博主说政府应该宣布哪些地方是易洪区然后不建设。这个问题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整个江汉平原地区都是易洪区,大概包含了 5000w 人口。难道要在中国这样核心的肥沃大平原上留出一个巨大无人区?还涉及巨量人口的搬迁。因此这种情况下很难有更好的处理,反倒是建立更先进的预警机制,提高分洪区建筑防洪能力,架空一楼和建设更完善的救援及赔偿制度可能更好使。只要人不死,回头再建设嘛 。
虽然不是专业的,不懂水利,但是我想说,不是我们的水利工程不给力,实在是极端天气太多了,是我们整个生存环境在恶化,人类正在承受报应。
上海人都在调侃,今天下的不是雨,是瀑布。
真的从来没有见过频率那么高,雨量那么大的暴雨。
新闻上哪天不是在说暴雨,暴雨…… 整个南方皆是如此。
以往一看海就怪市政排水做得不够好,一有汛情就怪这全是水利部门的锅,今年真的怪不上。
印象中 98 年大水,好像只是那个夏天一直在下雨,但从短时间的雨量上来比较,没有这么夸张。
还没有掌握牵云术,
就是把南方的云牵到北方。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不堪一提,美帝抗得住飓风吗?F22 都得疏散,日本那么高的防波堤,又防住海啸了吗?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国内应对汛情已经好了很多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么严重的汛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伤亡,也没有到全民皆兵抗洪抢险的地步。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又与工程能力的提高有密切关系。记得 98 年的时候,我们洞庭湖区全民皆兵,我爸都被从工作单位借调出去抗洪了。我只记得当年抗洪抢险都是靠人海战术,子弟兵去填坑,几乎没有看到什么重型机械。可是再看看现在抗洪抢险,哪里还有什么人海战术,由工兵这种强技术工种就能解决大多问题,重型机械的运用功不可没,跟我们基建狂魔的发展息息相关。还看见过子弟兵手拉手跳下去堵漏吗?记得 98 年那一次,包括到后来上初中都碰到过好几个同学爸爸是抗洪烈士的!发展科学技术才是硬道理,再也不愿意看到那么悲情的场景重现了。
江西存在感果然很弱,高铁不一定过江西,但是洪水每次必过江西,鄱阳站水位都突破 1998 年的水位,打破历史记录了,关于洪灾的新闻,在知乎竟然排到第十几位去了!
据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根据江西省应急管理厅统计江西各地上报,截至 7 月 11 日 17 时统计,7 月 6 日开始的洪涝灾害有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等 10 个省区市和赣江新区社会事务局共 98 个县 (市、区,含功能区)521.3 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 43.2 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 16.7 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 455.7 千公顷,绝收 75 千公顷,倒塌房屋 403 户 988 间,严重损坏房屋 783 户 1940 间,一般损坏房屋 3405 户 6515 间,直接经济损失 64.9 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每年洪灾损失这么大,但是当洪灾来了的时候依然毫无办法!
有这么多钱不能加高堤坝?
不能多建水库?
1、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次降水量会有多大
2、所有的工程都是需要经济支撑,一方面不会做得特别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即使有汛情也不会有很大的损失。如果水利工程做得能够处理历史出现过的最大降水量的体量,那么会有一下问题:工程费用巨大无法回本(比现有的起码大 10 倍以上,且随便一个相对现在世界上的工程都会是一个新的顶级工程)、99% 的情况下 1 米直径的水管里都是涓涓细流(例子)。
3、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需要有一个协调,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新建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等都会对最终建设结果造成影响,我们有能力有钱,可是现实环境或许真的没法做得那么好。
在水利统计上,都有一个重现期,而一般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都会确定一个重现期,根据地方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不同工程具体是 1、2、5、10、100 年等都会在规范中明确注明,作为一个最低标准。最终根据预算、相关部门要求最终确定重现期,比如三峡好像是按百年一遇设计的。
关于重现期毕竟是历史统计资料,古代没有相关规范性机构,虽然有水经注之类的资料,但还是远远不够,而且还可能会种种原因遗失,然后用历史资料预测将来事件本身也只能算是不可靠方法中最可靠的行为了,人类活动、天体运动一直影响着大自然,将来会具体会怎么变,没人知道。
之前别人的提问我觉得也能回答你这个问题:为什么所谓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
金城现在正在下着中雨,甘肃气象台昨晚就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地址灾害气象分险红色预警,预计陇南、天数、陇东和甘南部分地区会出现暴雨。
小时候听外婆故事讲的最多的就是陇南当地的洪水了,和神话故事一样。经常是当地的人们夜半正在熟睡,听到外面的龙吟声,赶紧起来往山上跑,刚跑到半山腰,滔天的洪水而至,房子瞬间就没有了。人们避难的在山顶,听着整夜的龙吟声此起披伏。这样的故事外婆变着花样讲,我也听着入神,讲到激动处,黑龙、游龙、飞龙就都和洪水相关了。老人现在年纪大了,说不上几句话就得喘好一会儿。
长大后,自己阴差阳错成了一名水利工程师。参加工作这几年,从事过的水利项目多以小型水电站、蓄能电站和河道治理为主,见过些大江大河,主要还是北方的江河,黄河、汉江、丹江口等。主要也是单位承建的项目以北方为主,南方的较少,究其原因,这些年大江大河的水电已经饱和,实在难以在修建了。
这些年的水利水电的修建,总体而言对防洪抗灾是起到巨大的作用的,自 2000 年后洪灾事件的报道鲜有耳闻,这是水利工程对抗洪的正面意义。但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也一直存在,水利工程也一直有河道治理这样的,自然的河道被侵占改造,原本偌大的河床被拘禁束缚住,常年还好,极端年份就困难了,这也是水利工程对抗洪的负面意义了。总体还是正面要远大于负面的。
前天听电视报道说江西某地一天的降水量已经达到了北京市一年的降水量,足以说明本年夏季气候的极端性。长江沿线夏季一直是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多因以晴热为主,多年就会形成形成如西亚北美一般的东纬度戈壁沙漠地形。可谁让我们身处于最大大陆的东麓,最大海洋的西陲,形成了这个星球最大的季风区。季风季候除能在光热充足时带来充分降水,但也充满着戏剧性和不稳定性,完全没办法去预测每年的降水的多少,这就造成南方旱灾和洪灾的轮换,甚至是两者同时出现的情况。今年自不必说,下多了。
话说回来,汛期虽然和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完全得出因果原因的,当然了和水利工程的强大就更不能划等号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要考虑的国家全局正常年份的水文情况,极端情况只是具体的水利工程考虑的。就比如长江三峡首先满足长江正常的水文情况要求,将极端水文情况也考虑到大坝的建设标准中去,但是长江流域的总体水利建设都是考虑正常长江的水文要求下。如果都按照这样的极端水文去建设,整条长江的水利工程比现在多处 3 倍以上,效率将极大的下降,并且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的水利工程数量和质量都是合理的,近些年对防洪减灾作出了巨大贡献,极端年份的出现,只能还是说一句,自然始终是孕育人类的母亲。
因为中国南方的情况比较极端。我是湖北人,从小住在长江边,成年后参加过长江的防汛工作。
中国南方,是夏季气温高,同时,受季风影响,普降连日大暴雨。这么国土面积的雨水,很多城市被淹成泽国,仅靠长江这么一条干流排到海洋,长江的压力该有多大,不难想象吧。
其次,远在青藏高原的大雪山这个时候也没闲着,因为气温升高,大量冰雪融化,冰雪化作洪水顺江而下,再次给长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有机会,夏季可以去长江边试试,江水很冰凉,和湖水有很大区别,因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雪山融化流下来的水。
所以,对于长江来说,夏季的防洪压力太大了,因为战线太长了,任何一点出现疏忽,就可能出现崩溃。
其实,中国这些年的长江防洪堤等级很高,堤面非常宽,底面差不多有二十米宽,沿堤还种了一大片防洪林,堤上还建了巡堤用的房子,是全方位的对长江进行监控。
但要想在万里长江做到万无一失,还是非常有难度的。这和水利工程强不强没关系,而是和人的管理水准有关系。
人定胜天,说说可以,为了鼓舞士气可以这样说,但千万不要当真了。
人类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的,不要觉得人类就无敌了。
这个麻烦去看看国外汛情洪水的报道,就知道这么多年来中国水利之多,之强了。
日本九州
印度洪水
印尼洪水
欧洲
美国
全世界一到汛期都是各种洪水肆虐,中国 21 世纪后大修基建,现在已经控制的很好了
安徽作为全国默认的长江和淮河泄洪区,这几年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省会合肥开始突飞猛进,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洪水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水都代表着财富。
在中国湖北的仙桃市,有这么一个小区,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树立了这么一个图腾:
新冠 漫城 淋雨
这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没想到在 2020 年,他们的愿望全都实现了。
当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最大大洋太平洋相交,自然最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将引来最大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自身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大使得旱涝频发
一是近年的降水较大,而水库的防洪库容有限、城市的排涝系统有限、防洪堤的防洪能力有限、河流的过流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产生汛情。但是大多数人看不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成绩,像是 98 年洪水以后,长江还出现过几次接近甚至超过 98 洪峰的流量,比如 2010 年、2019 年,但长江中下游都较为平稳地度过了,这就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成绩。
二是近年来兴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大多数的发电任务是大于防洪任务的,比如乌东德,白鹤滩,锦屏,防洪任务大于发电任务的,目前想到的只有三峡。这与直接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水电,防洪任务的水利工程是看不到多少直接经济效益的,先有钱后建设没毛病。
三是近年来的汛情,大都出现支流而没有出现在干流,出现在在经济次发达地区而没有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武汉是个例外,太容易内涝了),比如今年的重庆綦江。一口吃不成胖子,中国的水利防洪设施也是需要先考虑重要的区域,再考虑次重要的区域。
最后我想说,用我们几十年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与别人家几百年建成的相比较,有点飘了,我们需要时间。水利工作者很苦逼的,不仅在深山老林里 007、工资低,做出来的成绩公众看不到也就罢了还被大家所误解,再这样恶性循环讲情怀都没法坚持下去了。
首先中国这种规模的国家同比其他国家只有美国我们的水利工程并不强,无论是技术,规模,数量,质量,设计余量,总体规划等等都不算强。
第二历史欠账太多,水库本来就少规划不行,居民生活区工业区还侵占了太多原来的河边湿地湖泊池塘。
第三一部分没有专业知识,特别是欧美最喜欢的人文哲学类知识分子喜欢过度渲染中国工业化产生的污染,以偏概全的片面要求去工业化,甚至拆除本来就不多的水库
因为不强
我们有办法将损失控制到能承受的范围,但从来都没有办法能去治理好
一个应对汛期的例子:
[九孔泄洪之后,十组对比图看着让人揪心……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H5aLxBYqm_O9jwZDMoRQYw)
发展新建水利工程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当下来讲绝对远低于一年几次汛期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是大量顶尖技术人员算出来了的,他们当然比我懂,更比你懂。
是很强。可是,虽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无奈人与水争地。
中国水利工程强指的是施工能力强,而会不会产生严重的汛情的根本原因不是施工能力的
虽然不是这个专业,但生活这么多年,也有一些个人观点
我们国家农耕文明的时间比较长,很早就开始治水,大禹时代就总结了要疏导为主,这点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样,毕竟目前人的力量相对于自然而言依然是微不足道
我们国家最近几十年发展比较快,付出的一个代价就是对自然的破坏也十分巨大,长江流域也好,黄河流域也好,植被破坏都比较严重,植被破坏严重一旦出现水患,就失去自然一个基本防护,这样就会加重水患
我们在发展中也对一些天然的蓄水池湖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于四大湖现在水域面积和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一直大幅缩减的,就包括我从小生活的村子,很多水塘小河被填平,这些本身都是自然自我调节的一部分,可都被我们破坏掉了
还有就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表面的数据好看,缺乏一定的长远规划,尤其是水利建设费钱耗时,再急功近利,有一些水利项目在规划初级就存在问题,一般规划都不够大,而且也追求经济效益,在设计时在考虑发电,运输什么的,这样去设计,就是影响到水库本身最重要的功能,蓄水功用的削减,造成这个项目在汛期的蓄水能力不足
我的想法就是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样即使发生水患,破坏力也会相应的缩小一些。水利工程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方案,如果水库建设可以捎带发电,那肯定是最好的,如果发电,航远是以牺牲蓄水能力为代价,那肯定是要放弃的,毕竟水库第一要素是要在建设能力内做到最大的蓄水量,这样才能最大发挥调节作用。
还有就是城市发展规划上,汛情之所以是汛情是因为对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目前的咱们国家对各条河掌握的数据,和几千年的资料数据,哪些地方容易受患是可以有一个大致判断的,有些地方,在历史发展中成了贸易点,人类聚集地,可这些地方发展到现在可能承载不了过多的人口了,所以对于易发生水患的人口特别密集的地区,可以考虑逐步迁出一些人口和对自然环境破坏力大的企业,不要让这些地方超负荷
中国为何水灾频繁发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 206 年至 1949 年的 2155 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 1062 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 2000 多年中,平均 3 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 1887 年的一场大水死亡 93 万人,全国在 1931 年的大洪水中丧生 370 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国 40 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 20 余万千米,保护了 5 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 8 万多座,配套机电井 263 万眼,拥有 6600 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 4.6 亿亩,除涝面积约 2.9 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 0.72 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1 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 5000 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 1.23 亿人口和 7300 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 1991 年入夏以来,在我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 8 月 1 日,受害人口达到 2.2 亿人,伤亡 5 万余人,倒塌房屋 291 万间,损坏 605 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 3.15 亿亩,成灾面积 1.95 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685 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如前所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 51 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160 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 50 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 35 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库、湖泊中的泥沙达 12 亿吨。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 年代后期,我国面积 1 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 2300 多个,总面积达 7.1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0.8%,湖泊水资源量为 7077 亿立方米,其中淡水 2250 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 8%。建国以后的 30 多年来,我国的湖泊已减少了 500 多个,面积缩小约 1.86 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 26.3%,湖泊蓄水量减少 513 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减少,1954 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 1.2 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 3000 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 60 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 6 条江河只能预防 10~2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 73.8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 7.7%,其中有耕地 5 亿亩,人口 4.2 亿,均占全国总数的 1/3 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 60%。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 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3)人口增长和经
不要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环境能力比较强就产生人定胜天的错觉。
现实是人类面对自然环境大变化不能解决一切。天气变化,降水分布等人类都无法掌控,病毒细菌等发生变异传播就可能造成大规模瘟疫疾病经济停摆,别看现在人为温室效应这么强,人类还处于大冰期间冰期,未来面对冰期人类会不会衰退谁知道。
我不了解水利工程数据,不知是否强到够用。但从公开的新闻资讯来看,个别已有的很强大的水利工程,比如近日频频露脸的杭州新安江水库,在本次天灾中,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前两天新安江泄洪的新闻想必大家都看了,九孔全开,气势磅礴,震天撼地。
七月七日开三孔,发现不济事,水库水位继续上涨,然后五孔、七孔,至八日上午九时,不得已开到九孔,到九日上午九时,测得水位仅仅下降 10 厘米。以该水库体量,这区区 10 厘米位差,下游已是一片汪洋,仓促防洪。
我有个疑惑,中国人历来讲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当地怎么会等水淹到脖子才感受到威胁?每年汛期来临之前,预留库容不可行么?即使未能预作准备,那么持续暴雨之际,七月七日之前,为什么不开个二三孔徐徐泄洪,非要等水库装满了才慌张起来九孔全开?猛然间排山倒海放下去,岂不成了人为制造洪峰给下游?
还好,到 10 日上午 9 时,“距离首开 9 孔泄洪后的第 48 小时,新安江水库水位达到 107.89 米,比 9 孔全开时最高水位 108.39 米(历史最高水位),下降了 50 厘米。”(环球网 - 钱江晚报)
新安江下游干部群众,高度戒备之下付出多少努力,没有具体数字。但水库本身的损失倒是有人做了估算:
” 千岛湖鱼这次可谓损失惨重,据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说,到今天(7 月 9 日)上午千发集团因洪水已损失 5000 万元,泄洪持续,每天增加经济损失 1500 万元。“(澎湃 - 钱江晚报)
7 月 9 日,千发集团(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对钱江晚报记者表示:“…… 每天上逃的鱼在 30-50 万斤左右,下泄的鱼更多,每天在 50 万斤左右,现在每天大约损失 100 万斤有机鱼。”(新浪网 - 新华网)
两个原因
1、长江沿岸长达数千年的围湖造田,古代长江周边存在着以云梦泽为代表的诸多水系,普遍认为在人类开始破坏之前,这个大湖起于荆门,东到鄂州,南抵岳阳,包含武汉,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完全可以满足长江泄洪之用,而且当时洞庭湖也比现在大的多。在明以前,长江水患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围湖造田的开展,蓄洪区域越来越小,长江一年比一年凶险。在 50 年代,湖北省尚有大小湖泊 1066 个,现在不足四百个,长江沿岸湖面面积不足建国初的一半,而建国初的湖面面积已是高度围湖造田后的了,尚不足分洪之用,为解决此问题,我国 1952 年开始建造荆江分洪区,蓄洪面积 1358 平方公里,容积 71.6 亿立方,但现在该分洪区内,常住人口接近百万,且包含公安县城,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进行疏散,可以说该分洪区名存实亡,在 98 年洪水期间,是否启用荆江分洪区是当时最大的讨论,最后中央决策,不启用荆江分洪区,而是几十万军民死守荆江大堤和武汉三镇,百年一遇洪水用不上,现在更用不上了。
2、全球变暖加剧了长江流域的季风,使夏季短期强降雨变得更多,根据中国气象台数据,近三十年来,华东、东北及新疆降水持续增长,且是上半年降低,下半年增长,华北年均降雨持续降低,尤其是冬季。这个也符合我们近些年的普遍认知,就是东北的雪没有好多年前的大了,但是夏天的降雨却多了; 以前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夏季白天下雨是比较罕见的,所以才有甜的瓜果和长绒的棉,现在不仅白天下雨,也会一下两三天,和江南一样; 华北平原初雨越来越晚,本来的春雨,现在可能五六月份才下,农民播种越来越晚。
推荐 油管 up 主吟游诗人基德这期的视频:为什么中国洪水越治理,经济损失越大?
105,290 次观看,2020 年 6 月 29 日。只是一个在气候方面有趣、有料、专业的 up 主。
引用其中一段话:中国绝大多数的雨水,全是夏天下的,这段相对集中的时期也就是 “汛期”,每年 5-9 月,集中了全年 70%-90% 的降雨量,又有那么集中的一两周,降雨量可以占到全年的 20%,北方地区则可以占到多达 40%,这种天气模式加上人类抢占河道(主要城市、超大城市都是傍河而建,建在冲积平原上)。而且受到全球厄尔尼诺 & 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是一体化的,气候的影响具有蝴蝶效应。洪水灾害从公元前 200 年起,较大洪灾发生 1000 多次,平均每两年来一次;造成经济损失占到我国自然灾害排名的头把交椅,可达 48% 以上,如果把 08 年地震损失去掉,洪灾造成经济损失占到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 60% 以上,威力可见一斑。
就像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每年有飓风灾害?日本不错,为什么每年有地震灾害?巴西会有亚马逊丛林火灾(政府放任,百姓为生计烧林开垦,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澳大利亚的每年的山火(植物种类有关,大概是油棕吧,每年会烧起来,但是好在有季节性的雨水,澳洲人觉得烧就烧吧,总会被大雨熄灭,成不了气候;今年大火是因为尼玛大雨未至,于是,澳洲人有点慌,全球通过新闻报道,哦,我们知道了有场火,在澳大利亚,烧很大)?
没办法,因为我们国家部分区域的位置、地理环境(水源坏境)、地形地貌结构、受到全球环境影响、人口数量和人为影响,这些因素加起来决定了 “严重的汛期”,而跟“中国水利工程这么强” 没太大关系。(有的时候你从新闻里觉得“洪水滔天”,他们的房子都被淹了一半,但是当地人可能习惯了,觉得并没有那么虎,洪水第二天就退了,生活照就)。“人力有时尽”,(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太多的防洪改善的工作)在自然面前还是太过弱小。
汉口现在的水位已经上涨到了 28.18 米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是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第七高的水位!
前 5 位分别是:1、 29.73 米(1954.08.18),
2、29.43 米(1998.08.19) ,
3、28.89 米(1999.07.23),
4、28.66 米(1996.07.22),
5、28.37 米(2016.07.07),
6、28.28 米(1931.08.19),
7、28:18 米(2020.7.10)
而且,水位还在上涨,水利专家预计在 12 号,汉口的水位会突破 28.5,注意,用的词是突破,也就是说,超过了 28.5 之后可能还会继续往上涨!
这个水位是啥概念呢?
看下图就知道了。
这张图是水位超过 27.81 米的时候报社的记者拍的近景,远景的可能更直观一点。
汉口离长江,就隔了这最后一道江堤,水位要是再上涨,就真的不好弄了。
所以从昨天开始,三峡就在减少流量,从 32000 立方米下降到了现在的 25000 不到,但是,三峡到武汉这段距离的其他地区的降雨太多,这些降雨涌入长江,导致武汉段的水位和下游的水位还在攀升。
武汉现在的长江流量是 56000 左右,三峡虽然削减了几千,但是这几千其他地区的降雨还是补上了,甚至还有多的,这个时候,要是上游有一个大型水库能吸纳这波洪峰,下游的汛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所以,中国的水利工程并不算强,什么时候水利工程能做到像黄河那样彻底解决长江的水患,那才算真的强!
任重道远啊!
1. 水利工程并不强,只是水利发电工程较强
2. 水利工程对地理、人口、环境要求特高,而且还要受到舆论压力,现在一个项目也投入不了那么多资金
3. 水利工程也不是随便就能搞定大自然
如果把这些水利工程都炸了试试,分分钟长江下游全部完蛋啊
《文明 6》风云变幻的开场台词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类的进步并无边界,但进步亦非毫无代价;我们虽站在繁荣富强之巅,但回首过去便能忆起,自然之力绝非你我所能忽视,他能吞噬伟大的帝国,亦能让英明神武之人,在盛怒下颤抖。
然而人类之精神却能力挺难关,找到与地球共存的方法,或使其为我所用,追寻遥远天地之外的航向,将引领我们,走向那创新之路,与意想不到的灾难;在生存问题上,我们需要为旧麻烦找到新答案,才能为自己和子孙开创美好未来,众志成城,我们必须放下彼此成见,同时迎接人类文明新篇章的破晓曙光…
本质懂得不多,但是现象可以说一下!最近这几年好多城市只要暴雨就有内涝,现在城市建设能力多强呀,但是有卵用!再说一个例子,以前北方有很多河道,现在全填了,南方有很多水塘,蓄水池都没有了,只能在主河道蓄水!其实人类没有那么强!
水:我想往低处流。
水利工程:不行,哪里有人,此路不通,从那条小路走。
天:没想到吧!爷会下大雨 (* ̄rǒ ̄) 抠鼻屎。
雨越下越大
水:我可越来越胖了,路挤破了我可就哪里低往哪里走了。
造成内涝的水:(指着水利工程)你看,那个地方可比老子高了一厘米,你还不抬老子过去。
天: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是想下大点
水利工程:(心想)我要是被他俩弄死,那才是完蛋呢?我看看哪里没有被淹,我放点水,淹的多了,我抽点水。
很久很久以后
水利工程:没想到吧,爷变强了!
水:巧了,我也在积攒力量。你也能越来越强吗?
天:什么时候能下的比这次还大
这个问题反过来就是答案。就是因为中国水旱频繁,所以中国水利工程才在努力变的更强。
比如今年的长江流域洪水也不小,要是放到 98 年,沿江百姓不又要上堤抗洪吗?今年不是云淡风轻了吗?至少不用担心荆江分洪了。这就是进步。
地理原因,气候原因,人口分布等不同,就没法直接套用国外经验。比如美国可以修一些水库空着,我们就不行,比如现在我国东部地区修建水库的成本高,但是其中不少修建水库的成本比安置移民要低。所以现在中国的水利工程能力虽然强,但是建设数量还是不足的,相对于中国的人口分布来说。
水利缺乏长远规划,让位于短期经济利益。城镇里多少马路遇到河流的处理办法就是粗暴地填河修路?多少毛细血管支流变成了断头河,再变成死水沟,再完全被填埋?见得太多了!
先说我是纯外行
但是,这明显是一个颠倒了因果关系的问题
中国是因为经常有严重的汛情,所以从古时候开始,就不断地与自然抗争,因此现在水利工程很强
网上或者某些资料上有一些的说法,或者说某些人的观点,说今年的汛情很大,有人把它和 1998 年的洪水甚至 1954 年的洪水相提并论,甚至说有可能大过当年。他们的这种分析和判断您觉得他们有依据吗?如果有,您觉得依据是什么呢?
从目前来看,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区域性的较大洪水。随着未来形势的发展,洪水的持续时间有可能延长。如果和上游的洪水叠加的话,可能形成流域性洪水。但是目前来看,我们主要的判断是长江中下游,还是以区域性的较大洪水为主。当然也不能排除发生流域性洪水的可能。即使发生 1998 年、1954 年那样的洪水,我们国家现在有三峡等(水利枢纽),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水利防洪工程体系,我们有能力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生过的最大洪水的能力,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水利安全保障。
6 月 1 日至 7 月 6 日期间,长江流域的降雨量已经超过了 1998 年了,但好像明显直观感觉还没有到 1998 年那样的程度。是不是我们这么多年的防洪能力建设已经让我们在面对同样的降雨量的时候,面对(洪水)的这种能力变得更强更加从容一些?
对,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1998 年以后,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防洪工程的建设。另外长江上游的水库群纷纷投入应用,防洪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提高。堤防加固了,上游的蓄水水库多了,在同等暴雨情况下到达中下游的洪水明显减少,(洪水)对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影响越来越小,可以说现在住在防洪保护区的老百姓,感受不到洪水的威胁。
只能说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的水利工程还不够强大。
水灾的错误解读:水流到了水不该流的地方
水灾的正确解读:人住到了人不该住的地方
人不能哪里都落脚,哪里都落脚的是老鼠蟑螂,下贱。
身为安徽人要说一点,安徽内部一直流传一句话:国内一有大水,为保江浙沪工业区安徽就是被牺牲的泄洪区。
现在安徽内我比较熟悉的蚌埠市,宿州市和淮北市依然存在随时可以被挖开泄洪的河提,部分河提两岸长年堆积的用于防洪用的泥土沙子石块等。
记得零几年的时候,每到夏天我们那个地方都会被淹没,这时镇里都会组织每个村的男人们日夜分批守在河提上,防止上游泄洪的时候河提被冲破淹没下面的村庄,那时候在河提下面的村庄经常会接到整体转移的通知。
08 年之后,就没遇到过大水了,能看到的地方沟渠河道都修的特别好,即使下了很大的雨都会很快排出去,再也听不到镇里通知人去守河提的事了,更听不到为了保护上游工业区让安徽作为泄洪区的消息了。
以下为个人谬论,如果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广大网友批评:
通过,这张卫星中国版图,可以看到,之所以,百年不遇的洪灾,与人类选择的栖息地有着直接关系。正如:居住在离海岸线比较近的城市,容易被海啸、台风所侵蚀;而居住于地震断层带上的人类容易遭遇地震的威胁;那么,居住在长江、黄河沿线的老百姓也同样在会面临山洪、泥石流的危害;可不可以理解为,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科技在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在遭遇重大灾难之后认真反省一下,是不是我们人类没有敬畏地球的自然变化,导致了我们最终不可回避,重复踩坑的行为习惯?
这次洪水,通过各种卫星抓取的画面,无一例外,所灾地区都有着个共同的特征:低洼地理位置。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会这么大的损失吗?
城市内涝,也是集中表现于城市本身就建设在 “低洼地址位置”,水来了,无处可排,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瘫痪的主要症结。这和人员管理水平高低,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如果,人类是不断进化的过程。是完全可以通过迁移的方式来改变生存环境的。也许现在的人会讲,讲起来轻松,老人们不愿意,他们就喜欢呆在他们土身土长的地方,他们哪儿也不想去。但是,大家好好想想看,如果你用上半辈子挣下的家产,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好,还是换一个没有天灾的城市繁衍生息好?有句话叫:树挪者死,人挪者活。这个道理,人类的祖先已经给到大伙明示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去踩坑呢?
中国版图已经摆在哪儿啦,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弱小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一定要去和大自然抗争呢?争啥?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不能换来百姓的认识,还是一次又一次重建可以换来不再发生的可能?换个地方,安居乐意不香吗?
问这种问题的人居心就不良。水利工程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叫做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就今年这雨量,要是没有这些水坝拦着,调节,鄱阳湖水位怕不是要再涨个十来米吧?武汉早就沉海了吧?你看今年喊过 “保卫武汉” 的口号吗?
中国目前正在抗击30多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当年设计和建造旨在要“驯服”长江、并引起广泛争议的三峡大坝作用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今年中国南方一些省市降雨量多,降雨量大,降雨量集中,一些地方河流湖泊严重超出警戒水位,有些堤坝溃堤。中国政府称,三峡 …
知乎用户 Penn Jason 发表于 7/7/2016 谢 @芝士喵 ,但是你的问题太大,先回答一点,陆续补上。以下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近南方连续普降暴雨,引起了许多民众对于洪水这一自然灾害的关心和重视。但防洪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 …
疫情的创伤还未痊癒,中国又遭遇了一场席卷27省区市的洪水灾害。截至上周四(9日),洪灾造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3000多万人次受灾,140多人死亡或失踪,27万间房屋倒塌或损坏,约2700公顷农田受浸,其中近300公顷绝 …
知乎用户 胡杨 发表 本文完全粘贴复制 据《Discovery》节目报导,9 县 1 镇东西 150 公里、南北 75 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现场打捞起尸体 10 多万具,他们是垮坝当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难者,也包括几天后爆破泄洪、分洪的受难者;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人开始对这样一件事抱有怀疑: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到底有没有到崩溃边缘?有没有遭受严重损失? 由于长期只有一种官方宣传声音,连这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怀疑竟然也慢慢滋长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