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存亡时刻会不会全世界陪葬?
品葱用户 梁家河举重员维尼 提问于 8/3/2020 中共为了继续奴役中国人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他们没有任何人性,我觉得他们在危机时刻会不惜在世界打起核大战,如果这样推翻中共还有意义吗?为了推翻中共是否值得人类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 品葱用 …
反对上面没有看题目的所有人的答案。
但是如果当事人充分的理性,应该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风险只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当投资时间足够长,最后的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
这是题主的困惑所在,我觉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仅在于 “人为什么厌恶风险”,而是在于,人性为什么 “不耐”。
故事是这样的,假设有两种投资的收益路径:
注意在这两个投资里面,都没有不确定性。那么请问,你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我想任何一个学过经济学的都会写出如下的效用函数(收益为
):
这里面出现了一个
,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如果 u 假设是一个 concave 的函数,那么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这个人是风险厌恶的(有文献指出这里的 u 跟风险偏好系数并不等价,特注)。但是,如果我们假设 u 是一个 linear 的函数,也就是说是一个风险中性的效用函数,那么投资者会选择什么呢?
仍然是 1。为什么呢?稍微计算一下可以知道,如果假设 linear 的效用函数 u,第一种投资的收益路径计算出的效用为
,而第二种投资的收益路径计算出的效用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谁大谁小呢?这要从
的涵义入手。这个
度量了 “人性不耐”,明天的 1 块钱,只相当于今天的
块钱,如果人性不耐,那么明显
。如果
成立,那么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到,投资者会选择第一种。
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在一些简化的模型里面,
应该等于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
总结一下,我在这里没有假设所谓的 “风险厌恶”,投资者仍然选择“风险小” 的投资,可见在题主的这个疑惑里面,“风险厌恶”虽然有一定的解释能力,然而仅仅 “人性不耐” 就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
那么,现在我们反过来考虑,如果存在一个非常非常有耐心的人呢?我们现在考虑一个投资者准备投资 A 股。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这个投资者投资了 market portfolio,而 market portfolio 是简单的服从一个随机游走的:
,
为 market portfolio 的价格,或者说是指数。同时,假设一个无风险收益率
,其年化收益为 5%。
为了校准 market portfolio,我取出了从 2006-1-1 至今的上证指数,计算出
,并使用以上的参数进行模拟。注意无风险收益率每天的收益约为 1.626e-5,也就是说投资股票从长期来看是有正的收益的,对应题主的 “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这里投资股票的收益长期来看是大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的。(这个计算,当然,不靠谱,因为相当于粗暴比较了 06 年的上证指数和现在的上证指数。不过仅仅作为一个近似的 calibration,此处不予较真)。
现在我们做一个实验,如果一个人随机一个时间点入市,他足够有耐心,一直持有这个 market portfolio,那么他手上证券的价格走势可能是这样的(蓝线表示一直持有 5% 的无风险收益证券):
看起来运气不错,有一段时间几乎翻了 5 倍。不过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这也许就是 07 年的那些接盘侠吧。
现在我们考虑这个投资者,不仅非常耐心,而且非常有决断力:只要投资股票的收益大于等于无风险收益的两倍,那么就退出市场。请问他要等多久?
有了以上的参数的校准,我们可以做一些模拟,把以上的投资过程模拟 10000 次。同时,考虑到人的生命有限,模拟到 50 年(18250 天)即终止。code 之后附上,我们来看一下结果:
或者,我们来看一下直方图,注意横坐标为天数,5.0*10e3 对应着 13.7 年:
5 年的时间平均下来 10% 的收益,你觉着怎么样呢?妥妥的跑赢了无风险收益率哇!以上的结果表明,如果你非常非常有耐心,跑赢无风险收益率几乎是肯定的。而且,如果你足够聪明,不在 2007 年那么高的点位入市,跑赢无风险收益 2 倍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最多 10 年左右的时间足够了。但是,请问有多少人会愿意采取以上的策略呢?
这里,就如同题主所说的,随着时间变长,投资的收益率不会有那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预期收益更高,然而,绝大多数人仍然不会选择这样的投资策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 “人性不耐” 吧,谁会愿意等那么久呢?
附代码:
#!/usr/bin/julia
using Gadfly
## seed
srand(19880505)
## constants
miu=5.1447e-4
sigma=0.0176
re=log(1.05)/365
## iteration
iter=10000
T=Array(Float64,iter)
for i=1:iter
t=0
P=1.0
R=1.0
while (t<=18250 && P<2\*R)
P\*=exp(miu+randn()\*sigma)
R\*=exp(re)
t+=1
end
T\[i\]=t
println(t)
end
println("mean days=$(mean(T))")
println("s.d. days=$(std(T))")
println("max days=$(maximum(T))")
println("min days=$(minimum(T))")
println("Proportion less than 3 years=$(sum(T.<365\*3)/iter)")
println("Proportion equals 50 years=$(sum(T.>18250)/iter)")
graph=plot(x=T, Geom.histogram)
draw(PNG("days.png", 20inch, 15inch), graph)
1、先纠正一点:经济学中的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概念并非由 Kahneman 在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中提出,早在 18 世纪,数学家 Daniel Bernoulli (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iel_Kahneman)就以对数函数 lnx 作为效用函数提出了风险厌恶的思想。Kahneman 提出前景理论之前,经济学家 Arrow(1971) and Pratt (1964) 已针对效用函数建立了风险厌恶理论,前景理论只是对期望效用理论的修正,使对经济行为的描述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几种风险态度的表现,包括风险厌恶,但风险厌恶作为一个经济学名词并不是在这里最先提出,前景理论也并没有解释 “人为什么会风险厌恶” 的深层原因,这牵涉到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多方因素,并非经济学可独立解释。
2、什么叫风险厌恶?
风险态度除了风险厌恶(规避),还有风险中立和风险爱好(追求),但用 “厌恶” 或“爱好”来形容风险态度其实容易让人误解,因为人本质上都是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的,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人一定会选择预期收益高的,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一定会选择风险低的。人之所以会愿意承担风险,不是爱好和追求 “风险”,而是爱好和追求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也就是说,因为风险意味着可能的损失,而人对损失的厌恶是绝对的,所以人对风险的厌恶也是绝对的(和本题所说经济学名词“风险厌恶” 不同);但风险也可能带来收益,而人对收益的追求也是绝对的,当损失和收益发生冲突,不同的评价和权衡就表现出了不同的风险态度。当我们称一个人风险厌恶,其实是在使用一个经济学或心理学名词,并不是指人本质上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的对风险的厌恶,而是指人在做风险决策时,相比一个具有更高预期收益的事件,更愿意接受另外一个更保险但预期收益更低的事件。“风险厌恶”者也不会完全拒绝风险,只是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风险爱好”则可理解成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事实上,人类的发展从来都伴随着大量风险追求的行为,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大的进步和飞跃大多是由承担了高风险的风险追求行为推动的。
3、“人为什么会风险厌恶?"
已有很多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研究在试图发现和建立某些特征和风险态度间的关联,这些特征包括人的生理,心理,认知几方面,比如有性别特征、情绪特征、动机特征(自尊心的强烈,对成功的渴望,害怕失败)、认知特征、生理特征(神经医学的研究)等等, 研究这些特征和人的风险态度间的关联其实就是从不同层面去寻找人会 “风险厌恶(或风险追求)” 的原因。
以下例举部分研究成果:
认知能力低,会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并且更不耐心。( http://www.aeaweb.org/articles.php?doi=10.1257/aer.100.3.1238)
女性比男性更风险厌恶(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5-7295.1998.tb01740.x/abstract)
情感因素对人的风险态度的影响(http://sds.hss.cmu.edu/media/pdfs/loewenstein/RiskAsFeelings.pdf)
人格因素对风险态度的影响(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08000068)
前额叶损伤对风险决策的影响(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X200645000.htm)
Here, we should point out that risk-taking is neither inherently ‘‘good” nor ‘‘bad”;
although risk without regard to safety can clearly be self-destructive, risk-taking may also be
important to the creation of well-be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08000068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邀请我,不过还是谢邀
我觉得上面的非线性图表很好地说明了问题,最近某机构作了个调研,调查金钱和幸福感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金钱和幸福感的确是成正比的,越有钱的人,幸福感越强,但是,这个 greeks 是随着金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也就是说,到达一定程度后,钱的多少和幸福不幸福就没有太敏感的关系了。我觉得这个可以衍生到理解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每个人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个预期回报,我们会为了这个回报作的事情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对回报的渴望(暂且称为回报感)高于对风险的恐惧时,我们就会做这件事情。 回报价值越大,回报感就会越强,但是当回报价值超出我们的预期回报一定程度,那么可能我们的回报感增长就不会这么大了,但是通常来说,回报感和回报价值的曲线会趋于平缓。 但是回报价值和风险之间的曲线大多数情况都是和前面那条曲线相反的,也就是说越有回报价值的事情风险越大,风险常常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恐惧感,由此可以看出,回报价值只是回报感和恐惧感当中的一个参数,可以改变这 2 个值,但是幅度是不断变化的。 每个人接受回报感和恐惧感的比值(简称 PFR 吧)都是不一样的, 当比值大于某个点的时候,人们就会作出负面的动作。 比如说通过放弃部分回报价值来修正回报感和恐惧感的比值。
人们回避风险,我觉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 PFR 越高,人们越会去做某件事情。就算是常年和风险为伍的投行最喜欢的其实还是那些没有风险的生意。就是因为当风险恐惧值为 0 的时候,PFR 就是无穷了。
一点浅见。
简单象征地说,人要活下去,靠的是天天都有二两米,而不是饿一星期肚子接着两天二十斤米撑死。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对稳定的偏好。
只要边际效用递减和期望效用两个前提都存在,风险厌恶就是符合逻辑的。
不过以上答案都只回答了 “什么是风险厌恶”,而没有回答为什么。
从演化论角度讲,风险偏好的策略是不利于全局的生存概率的,所以千万代下来,风险厌恶的策略集会被一次次证明为有利于物种生存吧。
简而言之:喜欢冒险的都死了。
我是来反对以上所有答案的。因为题主的题目本身是个伪命题:
风险只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当投资时间足够长,最后的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
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比如,我的 portfolio 的收益每期由一次抛硬币决定,如果是正面,收益 1 块,如果是反面,收益 - 1 块,那么,令
表示
次抛硬币后正面出现的次数,
表示反面出现的次数,则
就是
期之后的收益数。
很明显,
。
然而,
题主的意思似乎是,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消失,但事实上,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大。事实上,根据 de Moivre–Laplace theorem,
,一个零均值,无穷大方差的正态分布。
这还只是独立同分布的情形,如果考虑到跨期的 covariance,那么这个风险更大。
你说,风险是阴谋论吗?
另,反对
的答案,那篇答案似乎想用时间偏好解决所有问题。但怹的答案中有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等的时间足够长,那么股票收益一定超过债券收益,这,本身就是风险厌恶的表现。如果人不是风险厌恶的,答案相反,无风险收益率肯定更高。
最近正在看行为金融的文献,我也提供个看法。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因为包括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还是 Alternative utlity theory,包括 Prospect theory, Regret theory,本质上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重点在于 “描述” 而并非 " 解释 "
Kahneman, Tversky (1979, 1992) 建立的 Prospect theory 实际上都是从实验入手,从实验获得的数据,也就是不同选项间的偏好关系,来推导出,或者说是归纳出 S 型的效用曲线和决策权重曲线(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
Loomes, Sugden 1982 和 Bell 1982 分别提出了 Regret theory,虽然文章偏重于理论探讨,但是也是在讨论数学模型是不是能够准确地描述个人的决策行为。
总的来说,效用理论解决的问题不是个体为什么会这样决策。这样的问题恐怕要从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吧。
另外,在期望效用理论的框架下,规避风险的行为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这个假设推导出来的。所谓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是说,随着财富的增加,个人对财富的变化越来越不敏感。换句话说,以个人目前的财富为基准,增加一单位财富带来的幸福感要小于损失一单位财富带来的失落感。(这里为了方便理解,我把 utility 表达成幸福感和失落感,请勿深究)所以,如果一个赌局是一半的几率 + 1 财富同时一半的几率 - 1 财富,由于上面说的幸福感小于失落感,平均下来,这个赌局的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所以个人的行为是规避风险的。
不过话说回来,边际效用递减这个假设也是通过对客观世界观察而得出的一个公理式的结论,至于为什么是这样呢?不知道。不过我觉得可能和饿的时候吃饭特别香是一个原因吧。
反对一切直接认定 “人是风险厌恶的” 的所有答案!!!!!
**我感觉我的答案可能没有机会被顶上去了,但我依旧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是风险厌恶的 “仅存在于经典理论里,现实中人的风险偏好是多变的。**如果问题的前提都错了,完全厌恶风险的人都不存在于现实,我们还能怎么解释他为什么存在呢?
2015/7/17 更新:感谢慧航对本文的指正。
1. 简答题主的问题。
我的观点
(1)为什么传统金融理论经常假设人是厌恶风险的?
一个是因为,因为同等预期收益下,风险小的投资项目的收益确定性高。
预期收益只是一个预期,是千千万万个收益的路径的平均值,而我们凡人只能观测到其中的一条路径,所以确定性高意味着我们所观测到的路径最不可能亏太多,最符合预期。
比如掷一枚硬币,正面给 100,负面亏 100. 我们都知道期望收益是 0. 这个期望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们至少做 10000 次抛投,里面有正面的情况,有负面的情况,然后我们把每次的收益取平均数,发现其趋于 0. 但是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拥有”重新走一遍 “,甚至是” 重新走无数遍“的特能,我们只能扔一次,要么输 100 要么赢 100。有这样的不确定在的情况下,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输的不确定性和大小要尽可能的小。
另一个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看,如果风险不被人厌恶,那么预期期望有可能会趋于无穷。
我们仅介绍一个简单的案例,St. Petersburg paradox。
wiki:St. Petersburg paradox
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悖论。
考虑以下赌局:
设 n 为抛掷硬币次数。如果反面朝上,下注者赢
元,并停止游戏。如果正面面朝上,则没有任何回报,继续抛币。你会支付多少钱才会玩这个游戏呢?
我们来看一下,该赌局的期望值为:
.
所以我们要支付无穷大的钱才能玩这个游戏,那岂不是没有人会玩这个游戏?
解决方法就是,引入效用函数,并且只能是 concave(风险厌恶)的效用函数。比如我们用
,则
.
这样. 效用的期望就收敛了,这种赌局的存在就合理了。
在随机最优控制计算金融产品价格、资产配置的时候,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用 concave(风险厌恶)的效用函数,以免目标函数在时间趋于无穷大的时候趋于正无穷。
(2)为什么现实人的风险偏好可能是厌恶、喜好、中性或各种组合呢?
因为现实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认知错误和情感偏见。
这不仅影响到人的风险偏好,还会使人的风险偏好改变。
St. Petersburg paradox 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可以解决的。效用函数可以某一段是 convex(风险喜好)的,只要保证随着财富趋于无穷,效用函数变成 concave(风险厌恶)的,这个赌局的期望就是收敛的。
从题主的论证角度
题主论段 1
1. 在期望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
2. 大多数人表现为风险厌恶。
你的前提 “大多数人是厌恶风险的” 是不正确的。
**传统金融学(traditional finance)**认为人是理性的,较不确定性而言,更喜欢确定性,所以表现出风险厌恶,即边际效用递减。
相反,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即个体由于知识和认知能力的缺陷,他 / 她只能表现得尽量理性。个体并不会最大化(optimize)个人效用,而是尽力满足(satisfice)。
所以对于个体,他 / 她对于风险可能是厌恶、喜好、中性或三者组合。大多数人表现是三种组合而非风险厌恶。
下图为一个个体风险偏好由三种组合而成的情况。在财富少的情况下,他 / 她表现为风险厌恶。随着财富增加,逐渐变为风险喜好。然而,当财富高到一定水平后,该个体又变成了风险厌恶。
对于风险偏好,我想说的是:
(1)个体在不同财富下风险偏好很可能不同(如上图);
(2)不同个体风险偏好不同;
(3)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风险偏好不同(如少年倾向风险喜好和老年倾向风险厌恶)
(4)同一个体受外部冲击下,很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比如,某人的大姨妈炒股倾家荡产,该个体可能变得更加风险厌恶。
题主论段 2
但是如果当事人充分的理性,应该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风险只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当投资时间足够长,最后的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
投资时间足够长也很难出现最后的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以投资股票为例,其价格变化是随机过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条路径,而期望这个概念是把千千万万个路径走一遍,取平均数得到的。显然,历史不可能重走无数遍,所以,我们观测到的路径很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很多。
如果我们能肯定股票价格系列是 ergodic 的,则题主是对的,但现实很难检验,只能假设某些序列是 ergodic 的。
Ergodicity 的直白解释:所有可能路径 t 时刻的平均数随 t 趋于无穷收敛于随机一条路径的 t 时间内各点的平均数。二阶的 auto-covariance 也满足此规律。
即便序列是 ergodic 的,我们从理论视角转到现实,投资时间越长,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违约风险就越大。投资时间无限长,这些风险就无限大,收益在一条路径里不太可能收敛于预期。
题主论段 3
或许有以下两种解释:
1. 对于个人来说,投资时间不是无限长,投资金额也会受到限制。
2. 对于个人来说,风险的增加意味着对未来需要作出各种判断,作出针对于各种情况的准备:增加了当事人的成本。
但是,
1. 这些解释完整的说明了问题了吗?
很遗憾,都不能解释你想知道的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时风险厌恶”。
首先,投资时间长无法说明收益收敛于预期收益,这一点已在_题主论断 2_里面说明。投资金额的限制可能把当事人限制在风险厌恶的区域,但是也可以限制在风险厌恶和喜好的区域。
其次,考虑以下两个等期望游戏:
甲:投一枚硬币,正面给 100,负面付 100;
乙:投一枚色子,支付如下:1 给 - 3,2 给 - 2,3 给 - 1,4 给 1,5 给 2,6 给 3。
甲与乙期望都是 0,甲的风险大于乙的风险,但当事人只需对甲的两种可能情况进行准备,而乙有六种情况,需要准备得更多,应该更厌恶乙不是吗?可是甲的风险最大啊。显然这个成本论也解释不通。
2. 如果这些解释并不充分,“风险” 本身会是一种阴谋论吗?
你不可以说你解释不充分的事物就是阴谋。风险只是衡量收益偏离预期的一个指标,我看不出有什么阴谋?
题主是想说,风险可能是某些人忽悠投资者的伎俩吗?不是的,风险的量化已经结合在现代投资理论之中,而且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夏普比率,就是一种用风险调整的收益;比如,均值 - 方差模型,虽然现在已经不能用来赚钱,但其对现代金融的意义深远,市场影响模型就衍自于均值 - 方差模型。下行风险的识别、量化、管理、防范等等都融入到了各个金融领域,而且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有风险管理部门,是非常有效的。风险本身不是阴谋。
3. 对 “人为什么会厌恶‘风险’” 的文献或著作有哪些,这些著作能够充分的解释这一问题吗?
对于传统理论里面的风险厌恶:
看看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就可以了。比如,凯恩斯都把风险厌恶说成心理学规律了,咱们还有什么可论的?
百度百科: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 (第二条,投资边际递减)
wiki: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law (边际消费递减)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边际投资递减)
Liquidity preference (流动性偏好)
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可以看一下慧航推荐的:
Microeconomic Theory (Mas-Colell, Whinston & Green)
http://www.personal.ceu.hu/students/05/Corina_Haita/books/Microeconomic%20Theory.pdf
对于现实人的风险偏好:
行为金融学的著作会给你答案,而且会给你很多生动有趣的实验。它是先做实验,然后再试图寻求解释,更加可信。
-—————————————————- 至此答完楼主的问题 ———————————————————-
下面详细说一下为什么大多数人的风险偏好是三种组合,而且不断改变?
**
2. 为何人有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如何影响风险偏好?**
从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来看,人是有限理性的,具有认知错误(cognitive error)和情感偏见(emotional bias)。由于认知错误和情感偏见,人会从厌恶风险变得喜好风险,也可能反过来,也可能更加厌恶或喜好风险,无论这种改变是不是心甘情愿的改变还是不经意表现出来的改变。
认知错误主要由错谬推理造成的,比如全面理解数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缺乏、信息处理不当、记忆错误等。情感偏见来自个体的感觉、冲动或直觉的偏见。
下面用一个例子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认知错误和情感偏见如何影响人的风险偏好。假设有一个人平时是厌恶风险的,在大牛市出现、三姑六婆都炒股的时候,他入了坑。我们来看有限理性如何影响他的风险偏好。
常见的认知错误:
保守偏误(conservatism bias):个体在新信息出现的时候难以改变原有的看法。比如,追逐上涨的大盘,忽视大盘已经乏力的事实,还继续跟风追,变得风险喜好(因为股票的仓位增加了)。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个体倾向搜集有利于已有观点的新信息,或歪曲新信息以维持原有观点。比如,追逐上涨的大盘,尽管大盘已经乏力,却搜集各方消息来劝自己大盘会继续上涨(比如,国家会救市),变得风险喜好。
代表偏误(representativeness bias):用过去的经验来代表新信息或不加分析地简单地对新信息定论。比如,追逐上涨的大盘,尽管大盘已经乏力,不做任何详细分析,觉得昨天涨,今天即便跌也不会跌太多,不减仓,维持风险喜好。
掌控的幻想偏误(illusion of control):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掌控结果但实际上不能。比如,追逐上涨的大盘,认为自己可以在大盘开始跌的时候全身而出,不进行任何操作,维持风险喜好。
马后炮偏误(hindsight bias):个体倾向仅记住过去做的正确决策而忘记犯的错误。比如,追逐上涨的大盘,忘记之前追逐大牛市而后套牢的教训,不进行任何操作,维持风险喜好。
抛锚然后调整偏误(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bias):新的决策根据一开始的观点调整,导致调整得不够充分。比如,追逐上涨的大盘,因为一开始价格上涨,市场变化的时候觉得价格不可能跌或者跌太多,所以几乎不进行任何操作,维持风险喜好。
心理账户偏误(mental accounting bias):个体根据财富的划分而认知财富。比如做投资的时候,把一部分投资低风险的资产里面,以保日常需求,剩余的投资在高风险资产里面,以追求潜在的回报。这就是心理账户偏误的例子,结果是忽视了低风险资产和高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性。
构造偏误(framing bias):决策受数据或问题的表现方式的影响。比如,列举一项投资产品的数据的时候,先列出收益在列出风险,和先列出风险在列出收益,投资者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
易得性偏误(availability bias):过分强调容易获取的信息而忽视其他。炒股的时候强调亲戚朋友的观点而不去做复杂的基本面分析。
常见的情感偏见:
损失厌恶偏误(loss aversion bias):亏钱带来的心痛要比等量赢钱带来的快感强烈。一个结果是持有亏本股票时间太长,卖掉上涨股票太快。
自负偏误(overconfidence bias):个体高估自己的能力或推理。
自控偏误(self-control bias):个体缺乏自律,喜欢即刻的满足而非长期目标。
现状偏误(status quo bias):满足现状,不想做任何改变。比如,不想考虑其他更好的投资。
禀赋偏误(endowment bias):个体感觉一项资产是特殊的、有价值的仅仅是因为他已经拥有该资产,低估持有资产的风险。
后悔厌恶偏误(regret-aversion bias):个体由于害怕自己做错而不做任何操作,而表现得过分厌恶风险。
3. 进一步讨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差异可以由下表看出:
题主的问题里关键词是风险厌恶,而这是传统金融学的基本假设。传统金融学无法诠释现实。完全有效市场假说都满足不了,说明人是不理性的。行为金融学通过结合心理学、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改进了传统金融学。
我喜欢行为金融学的一点就是其理论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并用大量心理实验加以证明,比起传统金融学主要依靠推理,我觉得更有说服力。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是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而非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差别很细微,风险厌恶关注的是财富的水平,而损失厌恶关注的是财富水平的变化。所以,投资者更害怕损失,以至于面临亏损的时候甚至变得喜好风险,殊死一搏。
实验证明,大多数人不会参与 50% 赢、50% 输同等金额的游戏,尽管期望是零。比如,一般人不会参与 50% 赢 100、50% 输 100 的游戏。如果让他们愿意参与这类游戏,至少要将赢的金额提高到 200。4. 反驳一些题主的观点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人一定会选择预期收益高的,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一定会选择风险低的。人之所以会愿意承担风险,不是爱好和追求 “风险”,而是爱好和追求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
实际情况下,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人可能选择预期收益低的投资项目,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也可能选择风险高的投资项目。
原因可能有几点:
(1)上面提到的任何偏误都能成为一个原因。比如被套牢的大妈,她是知道自己股票已经亏损了,并且很难回本了,但是她没有平仓然后拿钱去投资银行存款。相对于银行存款这种预期收益比此股票高、风险比股票小的品种,大妈依旧选择了自己持有的股票,表现得风险喜好(loss aversion bias, confirmation bias, overconfidence bias, 等等都能解释)。
(2)风险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概念。标准差,GARCH,VaR,ES,等等,我们到底用哪个?不同的指标结果是不同的,每一种指标都有缺点。比如,标准差的缺点:需假设正态分布;需大样本;不直观,标准差等于 9 是风险大还是小?等等。如果用了 VaR 来衡量风险,则它只衡量了下行风险,这又不是我们各种理论里面说的风险。所以即使把不同风险的投资产品扔给理性人来选择,结果也是众口不一的。而且,现实生活中,能够量化分析风险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凭感觉来衡量风险大小。这样的话,他们怎么能做到” 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一定会选择风险低的 “?既然做不到,为何人一定是绝对厌恶风险的?
(3)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有 5 块钱,你让他去投资银行存款或买彩票,你觉得他更可能选哪个?如果你不能说此人肯定选存款,那” 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一定会选择风险低的 “就不对了。
参考文献:
2014 CFA Level 3 Study Notebook(2014). Kaplan Schweser.
Daniel Kahneman 的期望理论理论只是描述风险厌恶 risk aversion 和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 ,不能解释为什么。
需要说明风险厌恶在这里指代不确定性,有正负两方面,比如买彩票中奖在这个理论中风险(不确定性) 极高 ,买保险获赔的风险也是极高。和平常语言不同。比如:若有选择 1 给你 100 块,选择二给你 50% 机会赢 200 块搭配 50% 机会不赢。风险厌恶较强的人喜欢选择 1。 另外,若有选择 1 损失 100 块,选择二给你 50% 机会损失 200 块,50% 机会不损失。风险厌恶较强的人喜欢选择 1。
平常较常见的是损失厌恶。 如果选择 1 是不输不赢 ,选择 2 是 50% 概率赢一万块搭配 50% 输一万块。损失厌恶较强的人喜欢选择 1。
目前没有理论能够信服地解释风险厌恶。效益边际递减不能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买保险和买彩票自相矛盾。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Simon, H. A.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63(2), Mar 1956, 129-138. doi: 10.1037/h0042769
Simon, H. A. (1978). Rationality as a process and product of though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 1-16
解释损失厌恶常用的有进化心理学,说损失可能导致死亡,从而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如果概率是 50:50,同样大的收入不可能弥补死亡的损失。但是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描述。
有些新理论试图从人的收入支出习惯解释,但实验数据没有支持。
你说的 “厌恶风险” 的这个概念,来源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的“期望理论”,是经典的决策模型。
“厌恶风险” 这个可以用经典的价值函数来解释。如图:
可以看到当面临损失时,函数变化更为陡峭,即同样程度的损失和收益,损失给人们带来的夹着影响更为巨大。
详细解释可参见维基百科的词条:
前景理论: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选择,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结果本身。即,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例如,一个人展望(预期)能得到奖金 500 元,当他的决策让他得到奖金 500 元,他会觉得没什么;若他有办法得到多于预期的 500 元,多数人会审慎地考量这方法(决策)带来的风险,以免失去展望(预期)回报;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个比较安全,但让他少得 100 元奖金的办法(决策),那多数人会宁可冒较大风险,以获取展望(预期)回报。
期望理论引申的三个结论: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6%99%AF%E7%90%86%E8%AB%96
风险厌恶,或者说风险规避,说的是人们为了取得一个确定的收入,相对于不确定的收入,愿意损失的期望收入的大小。比如老板给你两种月工资结算方式,A,给你 (5000-x) 元;B,让你抛硬币,正面给 10000,反面不给钱。显然 x 为 0 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 A 选项,那么 x 持续增大,什么时候 A 和 B 选项变得无差异了,x 就衡量了这个人的风险规避程度。
人们风险厌恶的解释要两个前提:
1,期望效用理论。小芳上街购物,有 0.99 的概率能开心地买东西,效用为 1;0.01 的概率被偷被抢被车撞了,效用为 - 10,则小芳上街购物的期望效用为 0.99*1+0.01*(-10)=0.89。
2,边际效用递减。假如到一无所有到拥有 100 元,人的效用增量为 1,那么从 100 元到 200 元时效用的增量低于 1。这个前提一般来说是 reasonable 的,而且很直观:一个乞丐和一个百万富翁的财产都增多 1 万元,前者的效用增量肯定大于后者。
想象一个人有两种选择,选择 A 肯定收入 2 元;选择 B 有 50% 机会收入 1 元,50% 机会收入 3 元。u(1),(2),u(3) 分别表示收入为 1、2、3 时的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这个效用函数是凹的。
那么选择 B 的期望效用就是 B 点在 y 轴的高度,为 0.5*u(1)+0.5*u(3),选择 A 就是 C 点,效用为 u(2),前者小于后者,在期望收入相同时人们选择了风险较小的 B 选择,这就是风险厌恶。其中 A 和 B 的距离代表了这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即人们愿意损失的期望收入以换取确定收入的程度。只要在期望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这两个前提成立,人们就是风险厌恶的。
谢谢成远老师邀请。
关于人为什么会厌恶风险,我在《无价》这本书里面看到过详细的解释。当时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们让一群人做一个关于赌博概率的选择,不过抱歉, 数值我记不清了,我自己模拟一个出来
:)
方案一,有 90% 的机会能够赢取$90,10% 的机会全部损失掉。
方案二,有 10% 的机会能够赢取 $900,90% 的机会全部损失掉。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两者的选择是一样,但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方案一,而且更加吊诡的是,实验人员不断的提高方案二的报酬,即从数学角度来看,方案二的回报更符合 “理性” 的选择,可是选择方案一的人依然多余方案二。
后来,实验人员让被试者,自己来分配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报酬,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将更多的报酬分配在方案二身上,也就是说,在数学上公平的分配方案,理性上的公平,并不是人类心中的公平,在人类心中,“风险”和 “收益” 并不是成线性关系,这也可以解释,人类确实是 “厌恶风险” 的。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的现象?书中是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的,他们认为,人类自古以来首要的任务都是繁衍和生存,并不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在夏天的时候会更多的参与狩猎,而冬天往往躲在安全的地方。所以,“厌恶风险” 的喜好,是人类的基因做出的选择。 不过,进化论也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万能的,比如进化论就无法解释同性恋和热爱艺术以及性虐待等现象,所以期待其他角度的答案。
话说回来,如果让各位选择方案一和方案二,会如何选择呢?我可能会选择一吧,Because I’m a bad luck man :(
我所理解的风险,有 2 层含义:
1、不确定性;
2、损失;
对待未知的事物,人们常常是心怀恐惧。历史上,人们对待未知的事物,往往采取最极端的方式进行处置。比如瘟疫,把染病的人活生生烧死。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未知,所以恐惧。因为无知而恐惧,所以要导致人们恐惧的事物扼杀在萌芽。
而损失,则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在功利主义的假设中,人是具有理性的,利益得失能被量化,也就是所得失能用简单的数字来展现。比如说,聚餐时,你吃到了好吃的,满意度是 7。如果吃到了不好吃的,满意度是 2,或者是负数。
所以,在功利主义量化的基础上,损失意味着你的福利、满意度减少了,所以理性人厌恶风险。
但这只是假设情况的一种。现实生活中,不乏许多爱好风险的理性人。在他们看来,高风险的同时也意味着高收益,而乐于挑战自己、尝试未知的事物所带来的刺激,给他们带来的满意度是正的。于是,这类的理性人成了风险偏好者。
所以么,我觉得风险厌恶还是风险偏好,具体看个体需求,不可一概而论之。
看到前两天有个翼装飞行的姑娘发生事故离世了,年纪轻轻非常可惜,为她默哀。
这个事情让我联想到,在大学学习证券定价和金融市场行为的时候,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风险厌恶者,风险追逐者。
一般人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认为风险偏好高比较激进的人就是风险追逐者,低风险偏好的人就是风险厌恶者。
当时我们大学的老师给我们重点纠正了这个观点,这种普遍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事实上,在金融投资的领域,几乎所有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只不过相对比较激进的人面对高风险时,需要找到更高的潜在回报的品种,从而获得更高的补偿。
如果面对潜在收益相同而风险不同的两个选择,激进投资者也是一定会选择风险小的那一个。
准确的说,这两种人应该分为积极的风险厌恶者,和消极的风险厌恶者。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风险追逐者呢,恰恰就是极限运动的这些爱好者一类,宁愿花钱付出成本,也要追求更高的风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追逐者。
这类行为模式在金融市场上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多数投机者都是自认为自己可能会赚钱(虽然实际结果屡屡失败),本质上都是风险厌恶者。
而明知道注定要亏损还要追求高风险,这样的人其实凤毛麟角。
我们在投资的过程中一定是厌恶风险的,但很多时候家庭投资者难以识别风险的定性,在规避了一类风险的同时,反而承担了更大的其他风险:
比如为了减少股票投资的市场波动,买了很多非标债权产品反而遭遇信用风险血本无归;
或者为了减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大量买入了国债和年金险,反而带来了长期不可逆转的通胀风险,导致长期消费开支能力大幅缩水;
未来一年后明确要买房,却投资了许多股票,遭遇股市短期下跌,导致用钱时首付都交不足还得额外借钱,长期的股市大幅回报更是与己无缘。
上面几种做法,都是典型的错误行为。
对于财务人生而言,没有任何一种风险的投资组合是不可能存在的。
面对不同的风险结构,我们应该主动选择自己适合承担、有能力承担的那一种,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组合设计时,对于难以承担的风险规避的更明确。
====================
作者介绍:我是吴清扬,金融从业十年,曾在某上市银行北京分行负责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部门多年,带领几百人理财团队服务从上市公司百亿身家股东到各企业中高层经理人为主的高净值家庭,期间主导设计发行了十几家上市公司融资项目,以及各种知名私募对冲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共计百亿,从银行离职后创立了北京帆贝投资,担任私募对冲基金经理主管投研工作,并创立了国内最早经营付费咨询服务的买方投顾品牌新竹理财,大幅改造了传统理财服务的投资逻辑和服务流程。对股票、债券、信托、衍生品、股权投资、海外投资等全方位的金融投融资策略,具备很丰富的直接投资研究和产品设计经验,帮助过几百个高净值家庭进行全面、高层次的财富管理决策。
个人微信:tianpingdawang
财富管理公众号:新竹财富
个人内容公众号:天平大王砍投资
知识星球:天平大王
微博:天平大王
可以学习一下 prospective theo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spect_theory)。事实上,人们不是简单地厌恶风险(risk aversion) 或是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aversion),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其实也包含了上升空间 (upside)。人们真正厌恶的是可能的损失(loss aversion)!
一笔确定的 (风险较小的) 当前收益在一定的利率 (机会成本) 下能产生确定的收入流
一笔不确定性更大的收益,相当于在一定期限后,得到当前确定的收益的折现
收益大小是确定的,但折现的期数,未来利率无法确定,所以我们很难准确做折现,或者看不到高于机会成本的收益率
这就是人们度量风险的方式,风险与利率是同一回事
应该可以观察到,相对小的金额,人们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收益,因为负利率效应金额低其未来收益会小很多
我感觉更好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从厌恶风险变成喜欢风险?
厌恶的不是风险,是损失。
先说结论:题主问题描述前后矛盾,理解了风险的含义,但是没有理解 return 和 utility 之间的区别。也完全没有加入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这一前提条件。
风险的意思就是不确定性,uncertainty,也就是俗称的 risk。这两个假设给的还算比较正确的,细致一点可以说:在期望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某一次的收益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也就是波动性比较大。在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下,大多数人是风险厌恶的。那是因为假设大多数人的效用函数 Utility function 与风险大小是负相关的。
1. 在期望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
2. 大多数人表现为风险厌恶。
第一句,充分理性应该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满分全对,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加 “但是”,你觉得自己的意思转折了吗?其中“收益” 变成了“利益”,【额,是从 return 变成了 utility 吗?
第二句,当投资时间足够长,最后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也对。(这里又变回了收益 ···· 所以题主你到底想问哪个?)就好比你要买彩票,假设中奖概率为百分之一,买一百次,是可能会中一次的。
但是如果当事人充分的理性,应该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风险只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当投资时间足够长,最后的收益收敛于期望收益。
接着就给出来两种解释,你都没说要解释啥?所以我也不好说什么,自动跳过。
或许有以下两种解释:
1. 对于个人来说,投资时间不是无限长,投资金额也会受到限制。
2. 对于个人来说,风险的增加意味着对未来需要作出各种判断,作出针对于各种情况的准备:增加了当事人的成本。
然后又来了一个但是,基于我之前的那两个解释都没看,也跳过。
但是,
1. 这些解释完整的说明了问题了吗?
2. 如果这些解释并不充分,“风险” 本身会是一种阴谋论吗?
3. 对 “人为什么会厌恶‘风险’” 的文献或著作有哪些,这些著作能够充分的解释这一问题吗?
好吧,看到这里,虽然不是太明白题主到底在质疑 “厌恶风险” 的哪一点,基于猜想,给出以下几点:
1. 可能没有分清楚收益和利益的区别。收益是看得到的,是 return,利益是这份 return 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是 utility。
2. 基于每个人对 utility 的定义不一样,有些人投资高风险产品,有些人投资低风险产品。假设一个是赌博,一个是买国债。它们对不同的人的 utility 可能完全一样,因为高风险产品对不符合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的人来说,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 utility。比如你要通过抛一枚硬币来决定有还是没有的时候,如果觉得很激动很开心,那就不符合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如果觉得很怕,不想通过抛硬币的方式,那应该还是属于理性人假设的。
但从头到尾,风险厌恶这一点是建立在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下的啊。
以上。
这个用进化论来解释很简单。
在古代的情况下,假设一个人存在某些基因使得他不怕风险,那么和规避风险者相比,他更有可能会把命丢掉(古代的风险可能是毒蛇、猛兽等等),尤其是在很多次风险叠加起来的时候。那么和不怕风险相关的基因就不容易传下来,相对规避风险的基因,流传下来的概率比较低。
经过长时间的演化,留下来的更多的就是那些厌恶风险的人。
同样的,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追求利益的动机比不上规避风险,原因就是今天打不到猎物,明天、甚至后天也没关系。
人们厌恶风险是一种生物反应,进化结果,我们的祖先更愿意未来是确定的。
但是,也有另一种倾向,我们也喜欢赌博
举三个例子,银行,公司,个人。他们对风险的观点都不一样。
先说银行吧。它的角色决定了他不能 take too much risk。他们为了实现更高的利润,已经把 debt/equity 弄的很高。如果他们的 return volatility 太高的话,很可能就还不起一些非常短期的债。现在的银行 interlock 太严重。你那有我的钱,我这里有你的钱。这个银行倒霉了,还不起钱了,那个银行的钱也拿不回来了,也跟着一起倒霉,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倒霉。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要救市的原因。
但说到公司就不一定了,我们通常认为公司的股票持有人是 Option holder。而 option’s value 是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的。因为 limited liability, shareholder have limited downside risk,but have unlimited upside potential。简单说就是公司破产了,股票持有人赔的钱有限。公司挣钱了,好处都归他。所以 shareholder 是喜欢风险的。但相对 shareholder 来说,bondholder 就不喜欢风险了。因为公司破产了,bondholder 的钱就拿不回来了。公司挣钱了,跟 bondholder 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只吃利息。所以他们厌恶风险。这个 shareholder 和 bondholder’s conflict 就是金融学上经典的 agency cost.
尤其当公司到了危机的关头,更可能 take more risk。这里有个当年 fedex 的经典故事,讲的就是当年 FedEx CEO, Fred Smith, who – worried about making payments for day-to-day operations – took some money from the firms to a casino in Las Vegas.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6122784604427534978 , 在 10:40-11:10 左右。
关于个人,我觉得你说的挺好的,in the long ru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However,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people tend to smooth their consumption.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都用信用卡的原因。借未来的钱现在花。举个例子,你是不是特别想在小时没钱泡妞的时候找未来的富裕的你借点钱画呢?这就是 Smooth consumption.
关于风险的书,推荐一本叫 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 . 关于风险管理的,还不错。我没用过 Kindle, 这是 amazon 的一个 link: http://www.amazon.com/Against-Gods-Remarkable-Story-ebook/dp/B001KYEYWK/ref=kinw_dp_ke?ie=UTF8&m=AG56TWVU5XWC2
暂时想到这么多,再想到再补充
不是厌恶风险,而是风险管理。
马克思说:“如果有 20% 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 50% 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 300% 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现在黄金溢价 200%,而房产的溢价在 2000%-3000%,房地产已经蔑视上帝和经济规律了,上帝说:疯牛病好治。(最后这句是我编的,哈哈哈哈)
人无止境的欲望和维持生存的基本要求互相调和的结果。
日常问题分解来啦!
1. 前面许多回答都是对人 “厌恶风险” 的特性如何影响经济领域的决策。
2. 其实问题中,提到了两个对理性人的限制,以及是一个简化的模型。目前我倒是没有看到一个可以比较完全解释人性的数学模型。因为这里提到了两个概念,风险厌恶,和厌恶风险。
风险厌恶是指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反感的态度。
厌恶风险是人对风险的厌恶行为。
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名词解释可以参考慧行的回答,非常专业。
动词的解释则需要考虑到对人的假设,不少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理性人,同时对环境的假设进行了简化。这使得不少时候出现悖论。因为厌恶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客观现象,而客观事实中产生厌恶情绪的基本假设,很有可能不来自于理性人假设。
那我简单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人对风险的厌恶。
关注小当家,企业咨询顾问教你有逻辑的分析问题。
一、人的学习方式是认知
虽然我们常常宣扬唯物主义,但普罗大众难免是唯心的。“我亲耳听到的”“眼见为实”“你看见的可能不是真相” 各种各样对信息接收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认知完成的。
当你接触到一个投资决策的时候,你可能处在任何一个角色,但是无论是什么角色,大部分情况下你并无法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去计算一个准确的数学期望。
人们只能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正如不同的评级机构、证券公司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评级会有偏差。而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垃圾次级信用贷款(坏账率高达 30%)居然可以通过买通评级机构,从 B - 级评为 A + 级,堂而皇之的进入时长进行销售。
人们就是基于这样的信息环境进行了决策,那么大多数人对数学期望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
而长期发现事实与数学期望不符之后,就产生了外来信息的质疑态度。那么他们身边可信的信息,也会被打上问号,增加了大多数人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即不确定性被放大。
二、认知的基础是已知
既然人学习的方式、对世界、对投资、对风险是通过认知完成。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可知,人的认知可能并不是基于客观,而是基于已知。
因为人是通过客观事物(也就是外界)接收信息之后,是有一个主观的加工过程的。比如看到一个黑影,有人会主观加工成人、有人会主观加工成水怪、有人会主观加工成鬼。
无论是什么,都是已知的。比如加工成人:说明见过人的外形,加工成水怪:说明听说过水怪,或者听说过怪物,而怪物在水里,则心生水怪一词。加工成鬼:说明听说过鬼。
三、人对未知的恐惧
人对未知是充满好奇、敬畏和恐惧的。这一点相信不少人都清楚,人们向往未知,却又害怕未知。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当未知里具有希望,那么人就会向往。当未知里具有绝望,那么人就会恐惧。这就是同样是未知的风险,为什么大牛市的时候全民涌入。大熊市的时候全民出逃(或套牢)。
说明人并不总是厌恶风险,但是他们可能大多是风险厌恶型的人。
四、风险属于未知
那么相比起来,对于一个不知道是否会赚钱的投资,人们当然会更喜欢一个肯定会赚钱的投资(如果赚钱的数额相同)。
正是因为综上所述,风险属于未知,而人们对未知风险的认知,在客观世界和环境中被主观放大(非理性人、信息不对称假设)。因此人们并不能很好的获得内心的数学期望,同时离散程度又很高(即不太愿意相信结果会回归到期望值,何况期望值的正确性也存疑)。
因此,人们最终产生了厌恶风险的行为。
关注小当家,企业咨询顾问教你有逻辑的分析问题。
品葱用户 梁家河举重员维尼 提问于 8/3/2020 中共为了继续奴役中国人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他们没有任何人性,我觉得他们在危机时刻会不惜在世界打起核大战,如果这样推翻中共还有意义吗?为了推翻中共是否值得人类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 品葱用 …
品葱用户 毛毛成 提问于 7/30/2020 品葱用户 馬仙洪 评论于 毫無疑問 會 品葱用户 kill_ccp 评论于 毫無疑問 會 品葱用户 mtw1994ja 评论于 YES 品葱用户 仲长若谷 评论于 2020-07-31 苏联只要 …
品葱用户 包子 提问于 7/23/2020 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帖子: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6252 仔细看完了,唏嘘不已,里面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具体哪些实现哪些没实现自己可以核对,我不多说了。 但 …
品葱用户 好户口贵也 提问于 7/18/2020 品葱用户 子卿云鹤 评论于 看怎么分裂了。不同意识形态主要流派的地缘政治决裂基本上利大于弊,因为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对于地方的政策,同时避免很多权力角逐与不必要的牺牲。至于“粉碎性”分裂,个人 …
品葱用户 brfee 提问于 7/17/2020 在我看来中共组织相当的外强内干、刚愎自用,那为什么这种组织这么难突破呢? 外部突破不行,可否内部分裂呢? 何况外部突破又在哪里呢?贸易战? 内部倚靠革命和党治分裂应当也能起到颠覆政权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