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影院人集体呼救:等复工的感觉像在被“凌迟”,六月底是失血死亡的临界点
最近几天,北京疫情反复的消息再次击碎了影院人的希望。 娱理工作室想找几位从业者聊一聊,没想到迎来了几百号人。 “是记者吗?救救我们吧,真的活不下去了……” “电影人快变孟姜女了。不是我们戾气太重,是现在已经持续失血到了一个临界点了。” 中国 …
今天要推荐的,是一部没什么人注意的片子。
但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记我的母亲》
日本,东京。
伊上洪作,是日本著名的作家。
从年轻时开始写作,获奖无数、家喻户晓…洪作的文坛地位,早已不容置疑。
在外,他是学富五车的文学大师,尽管已经名成利就,仍然活跃在文坛上,也肯提携后辈,是备受尊敬的大师;
对内,他是威严慈爱的一家之主:温柔的妻子、聪明漂亮的三个女儿,在一个屋檐下,井然有序地生活。
洪作总说:一家人,一定要互相奉献和给予,才能更好的团结在一起。
但很多时候,搞创作的人,首要的生产力,是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在外人看来,名利双收的洪作,成功、体面;
然而,这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内心的纠结和潮涌,没有一天消散过。
洪作的意难平,源于自己的母亲。
战争年间的日本,民不聊生、一片纷乱…
洪作的父亲,被迫逃向外地…母亲带着几个孩子辗转前行,找着机会和丈夫团聚…
当时才五岁的洪作,被母亲留在了老家,和亲戚一起生活。
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期,洪作都只能躲在乡下,和身份卑微的亲戚,受尽白眼、相依为命…
那些年,敏感的洪作,常常独自一人,坐在秋千上、草地里、大海边…遥望着远方,盼着父母从远处归来,一家团聚…
洪作常常躲在一旁写下自己的郁闷: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它们都那么美好,但却比不了,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但每天的期盼,在失望的交叠中,终究只能化成愁绪,消失在风中…
慢慢地,思念变成了怨念…
他想不通:为什么母亲单把自己留下?为什么不把自己带走?
是嫌弃儿子累赘吗?是觉得这个孩子可有可无吗?
战争结束后,洪作终于和家人团聚。但怨怼和杂念,伴着时间和距离的从中作梗,在洪作的心上生根发芽,成了不可触碰的磐石…
数十年来,尽管维持着表面的恭敬,但洪作和母亲,始终客套、疏离…
有时,母亲会有意无意提起:我当初不该把你留在老家,但当时…
洪作总皱着眉头岔开:都过去了,我不想再提了…
母子间的联系,不过是逢年过节的一声问候,或者是母亲强塞过来的一把芥菜。
时光如流水,眨眼间,父亲去世,年迈的母亲也患上了阿兹海默症。
患病的母亲变得脾气古怪、认不得人…
一次,母亲半夜离家出走,搭上了陌生人的车:我想去找我的儿子,他自己在老家,会害怕…
此时,在失智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洪作得知自己,被抛弃的另一个故事版本…
2011年,电影《记我的母亲》在日本上映,获得亚洲电影大奖、日本电影学院奖多项提名(此奖项被视为日本电影人的最高成就),豆瓣评分高达8.7。
片子的卡司十分强大:树木希林、役所广司、宫崎葵…
必须一提的是,乌鸦最喜欢的日本女演员树木希林,在片中以登峰造极的演技,呈现了一位东方母亲的晚年,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
看着被亏欠的儿子,她是满怀歉疚、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无奈母亲…
患病后,她是刻薄毒舌、见人就嘲的老太太;
神志不清时,她是六亲不认、凶神恶煞的暴躁奶奶;
从健步如飞、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到迷迷糊糊、神神叨叨的患病老人,连没牙齿的牙肉,都满满是戏…
作为观众,我们有幸看到,树木希林用殿堂级的演技,把一位坚强、隐忍、毒舌、顽皮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动人又可爱…
她诠释出一位老戏骨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不着痕迹、蜻蜓点水,却可圈可点、深入人心…
电影改编自日本文豪井上靖的作品:《我的母亲手记》
书中记录了作者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的过程。
和书中一样,电影中以跨度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
有观众评论:故事依旧是日本电影最拿手的那些家常琐事,几近平常,平淡杂乱而又有序的生活;细水长流的温情,却毫不做作、点滴入怀…细腻精致的镜头,娓娓道来的讲述,隽永如水…
还有人点评:看得不止一次双眼模糊。母亲与儿子之前的隔阂虽在,但化不开的浓情,却是永世的羁绊。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无比的真实而动人,那些空镜头、音乐和台词都仿佛刻到了心上,丝毫不显做作,整部电影的感情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电影用精致细腻的情节,刻画了东方文化下的家庭关系:
父子两人唯一的亲近,是父亲临终时,用尽全力向儿子伸出的手。但儿子却感觉别扭,下意识地甩开手…
洪作说:那一瞬间就像鱼突然上钩一样,我不习惯,反而吓了一跳;
母子俩突然吵吵起来,母亲觉得丢了面子,赌气要回家,转身离开…一旁的儿子看着毫不在意,实际上心烦得没法集中精神写作;
对丈夫言听计从的妻子,在老头去世后,细数着自己的付出:洗衣做饭、擦鞋带娃…吃不饱饭的日子里,紧供着男人的吃食;
看似不动声色,可话里话外,都是怒气和怨怼…
母亲患病,对往事的回忆已经乱作一团:你知道我的儿子在哪里吗?
他始终一遍遍提醒母亲:你把儿子扔在了乡下,这也忘了吗?
拧巴、别扭、想要接近彼此却无法如愿,只能互相折磨,最后黯然逃离…这样的面貌,像极了无数东亚家庭克制、含蓄的日常。
但是,看似漫不经心的关系,却藏着最恒远、柔韧、绵密的依恋。
母亲病情日益严重,像小孩一样,每天闹着要回家,对身边的人又吼又打…
但儿子一出现,她马上变得温和、安静…
没有人知道,生病的那些年里,她到底有没有认出过自己的儿子。
人们只知道,在对这个世界充满防备和戒心的日子里,她只愿意听任于眼前这个男人。
她信任他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个男的,有点像我的儿子。
深夜,她偷偷跑到庙里,烧香祈福,嘴里念念有词:神啊,请你保佑我儿子身体健康、万事顺利…可以的话,请让我见见他吧…
片中有这样一幕:母子两人静静坐在房间内,相对无言…
母亲突然背起了文章: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它们都那么美好,但却比不了,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洪作看着九十多岁,已经忘记了周遭一切的母亲,却对儿子少年时的随笔,烂熟于心…
一切的芥蒂和龃龉,似乎在那一刻被击碎…
许多年后,洪作从他人口中得知,当年母亲把他留下,是因为路途遥远、前路凶险…
当时身体不好、身无长物的母亲,忍痛将孩子留下,只是希望,他能够有口饭吃,少受些罪,安全地活下来…
母亲不忘交代旁人:我知道洪作恨我,就让他恨吧,他的情绪会成为创作的养分,于他而言,事业比亲人,更能让他快乐…
或许,我们总要到某个年纪、某个阶段,才会理解上一辈人的为难与苦衷。
曾几何时,我们也像洪作一样,会和母亲赌气、顶撞、作对;
对于他们曾经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
直到为人父母,才突然领会:原来,父母也只是尽了力的普通人。
儿子用了半生,去丈量亲情缺失的长度;
母亲用了一生,去歉疚、悔恨当初的抉择…
母子俩不断尝试去跨越心中的海峡,最终才发现,那些嫌隙和逃避,都是羁绊的印记。
正如观众所说:你在岁月里横冲直撞、有勇无谋,那经年不散的旧日芥蒂萦绕心头。你踏过校园的小小水塘,如同横越了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母亲却在那弯不知名的浅浅海峡对岸与你遥望…
日复一日,母亲记忆急速退化中,你不确定她是否还认得你;挂上铭牌,你终于确信,她从未忘记爱你。
许多年后,在母亲的葬礼上,洪作对子女说:如果你已经尽力为亲人找最后一个栖身之所,那就不能怪你。
母子之间的嫌隙与隔阂,误解与愤恨,终将被时光填满,被爱意追赶、抚平;
互相刺痛和试探的暗涌,成为了回忆的涟漪;
那些被压制、翻涌在心中的惊涛骇浪,在生老病死的交集间,幻化成和风细雨;
曾以为不会到来的和解与释然,终在岁月的搀扶下,越过遥远的海峡,姗姗来迟…
看哭的,点“在看”集合一下
最近几天,北京疫情反复的消息再次击碎了影院人的希望。 娱理工作室想找几位从业者聊一聊,没想到迎来了几百号人。 “是记者吗?救救我们吧,真的活不下去了……” “电影人快变孟姜女了。不是我们戾气太重,是现在已经持续失血到了一个临界点了。” 中国 …
本文原标题: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美男们 ** 一个七零后的追星史** 八零后女友发来一篇肖战的花痴文,我认真读了一遍,虽然也算喜欢《陈情令》里的肖战,但看到这样激情燃烧的文字还是有一点不习惯,像一个处在高烧状态的恋人在呓语:他有多好他有多美他有 …
在棋牌尚不能充当全面的娱乐,私人开办舞会极有可能遭至牢狱之灾,而国人最大的娱乐即饭局上的狂欢,因物质的匮乏而只能将就的年代。假如说一部电影的到来,是在宣告一个节日的开始,那么广播则是最广泛的人群最日常的休闲方式。北方人还将那个能扬声的器物, …
这两天刷朋友圈,不断看到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战斗在抗击冠状病毒的第一线,一方面佩服他们的勇毅,另一方面,设身处地地想,我们所看到的勇毅背后,也许是与恐惧的一再缠斗。 **这些医生与护士,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旦自身出了问题,可以向谁托付? …
中国古代,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古人若要出门拜访朋友,必定要舟车劳顿、跋山涉水,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朋友的家门前… 如果运气好,朋友恰好在家,把酒言欢,欢聚几日,挥手告别,回去又要耗时几个月… 这一来一回,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