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回应哮喘病人借除颤仪被拒去世,称涉事医生停职处理,在这一事件中,都有哪些人需要负责?
知乎用户 我叫白小纯 发表 你是一个医生,领导下达给你的任务是去救病人 A,在你带着病人 A 回来的路上,有其他人拦着你,让你救病人 BC DEF… 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1. 视而不见,虽然 BCDEF… 死了,但别人死活死几个与你何干, …
我猜,把焦点放在借不借除颤仪上面,本身就是个转移视线的方法
哮喘病人刚发病的时候并不是立马气道堵死的,是多多少少能呼吸一些空气的,再加上哮喘病人一般都备有 beta2 作为应急药物,就算因为长时间用药耐受了、多多少少这个药也还是会起一点作用(血氧只是会一点一点下降)——因此、对于哮喘、急救医生其实是有时间的,并不会像心梗那样分分钟要人命
所以这个患者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是延误了治疗、而不是什么 AED(更何况急救车里面的也不是 AED)
假如患者能尽快用上机械通气、那屁事没有,根本轮不到 AED 出场;而假如没有任何能纠正低血氧的手段,那 AED 只不过是在徒增患者的痛苦罢了,就算借给你了也毫无卵用。(有人说死因发现是心源性猝死,这明显是哮喘发作、长时间低氧引起的骤停、骤停是果、低血氧才是因,如果没有这个因、心脏也不会出问题;反过来说,不纠正这个因,你去治疗这个果,也是卵用没有,过会还是得死)
于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延误了治疗?**一般 120 半小时左右就会到了,假如病人对于家人用的 beta2 治疗多多少少有点响应的话,还是能支撑一段时间的。结果等了 45 分钟还是隔壁家喊的 120 来了,并不是他们喊的,照这个意思估计一个小时起步了?(别跟我说堵车,都封禁了路上都没多少车了)
那就只有一个答案了——当时因为疫情封禁等原因,急救车根本忙不过来、所以耽误了
也就是说、这是跟之前西安一模一样的事,只不过这次多了隔壁喊的急救车这么一个插曲——那正好,这就不是防疫协调的锅了,这就是你这个急救大夫的锅、你给我撤职吧!
再加上旁边志愿者拍的视频、医患之间产生了争执、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吸引过去了,没有人真正的关注这背后的问题,上海市卫计委深深的松了一口气——既然是当事医生有问题、那这就不是他们低估急救车用量的锅了
所以我问问你,这到底是医生的错、还是患者家属的错呢?
以上
我看了家属的说法,平心而论,这家家属是讲道理的。他们想的不是控诉某个医生,而是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不完善的制度,让老人不白死。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真的是那个 120 医生没有人性吗?朋友圈很多人都是这么说的:
这个医生很冷血,没有人性。
但我的观点不同。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想承担责任,同时缺乏变通能力的普通人;一个得不到足够保护,只能自己保护自己的普通人。
假设一个场景,我是一个普通人,路过一辆空的救护车,这时候一个病人家属飞奔过来,拉住我:
我爸哮喘发作,没有心跳了,请你帮忙一起把救护车上的除颤器搬到楼上去救我爸爸,麻烦你了。
那我大概率也没法细想,搬上设备就跟着家属往她家里跑。
这事情对我来说是有利无弊的,救人符合我心中的价值观,帮助救活一个人,能让我自己很开心,也能让家属很感谢我。这件事,我是不吃亏的。
就算事后医院发现我擅自动了医院的设备,也没法惩罚我。毕竟我是为了救人。就算设备坏了,要赔,我可能也赔得起。
回到这个 120 医生身上,他面对的是什么情况?
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这样的英雄?
作为医生,当患者家属拿着手机开始录视频的时候,医生应该很清楚一点:这件事如果闹大了,我会倒霉。
按照患者家属的描述,已经没有心跳了,这意味着这个视频是有很高的概率会上互联网热搜的。
救人,可能成为一家人的英雄;不救人,可能成为全网的反面人物。
但是,他依然不愿意违反所谓的规章流程,做出一些变通。
反过来想,如果这个医生做出英雄举动,破坏了所谓的「规则」,成功救回老人,这事情最终就不会上热搜。那么,他自己会不会为此付出代价?
很遗憾的是,如果他违规借出了除颤器,他倒霉的概率更大。
救护车上的设备仅仅是服务于救护路途中的需求。这位 120 医生并不能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先把设备借给患者,然后回医院再搬一台上车。
无论是出借重要设备,还是补充新设备,都需要走很细节的审批流程。
可能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这辆救护车今天还有其他任务,万一他们下一波救助的患者需要除颤器,但是车上没有…… 你说,患者有个闪失,谁负责?
120 出诊,其实相当于履行一份合同。
患者需要救护车,救护车把患者送到医院,才是履行了合同义务。
合同还没履行,换个人救,你说谁来背锅?
之前有类似的案例,救护车在路上遇到车祸重伤者,优先把伤者送去医院,结果耽误了原来的任务,久等救护车不来的患者最终不治身亡。医院做出了巨额赔偿。
虽然在视频里,患者家属讲得很清楚:
已经和叫救护车的孕妇家商量好了,对方同意先救老人。
但是很遗憾,医生是肯定没法因为你们的口头协议,就改救老人的。
一旦这家邻居的孕妇出了什么问题,救护车医生是 100% 需要承担责任的。借出除颤器,医生需要承担风险;先救老人,孕妇出了问题,医生要背锅。
防疫期间,同一个设备给两个人用,救的人万一是阳性导致疫情散播,作为医生,他大概率是要负责的。
大家都知道,疫情期间,防疫是头等大事。
设备借出去,到底谁用,120 医生是无法把控的。设备能拿回来吗?谁负责设备的消杀设备?多人使用会不会导致病毒外溢?
想想就头大。
所以,这位医生选择了最简单、最不给自己添麻烦、也是最保护自己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冷漠的做法——按照流程走,就算老人死了,自己也不见得背锅;除非上热搜。
结果,真就上了热搜。
我不认为这个医生是冷血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局:
破坏规则救人,你要倒霉;不破坏规则冷眼旁观,你也要倒霉。甚至向上汇报,也不过是拖着领导一起倒霉。
在我看来,这位医生的确是一个缺乏应变能力,同时太过自我保护的普通人。我们身边多的是这样的普通人。
他只是被放在了一个普通人不足以应付的困难场景里,他没有能力做出这个关键决策,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好自己。
之前看过领导力专家 Simon Sinek 的一个分享,他提到自己在机场的一次经历:
「有乘客想要提前登机,结果被登机口的服务员一顿训斥,就像训斥犯人一样。Simon 走过去提出质疑: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为什么你的态度像是训动物,而不是像对一个正常人说话。
而这位服务员的原话是:
先生,如果我不遵守规则,我就会丢掉我的工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打工人。
作为航空公司的一员,理论上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满意,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但因为缺乏安全感,这位服务员首先想到的不是航空公司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
她需要先保护好自己,因为如果她不保护自己,航空公司不会保护她。
有趣的是,昨天传出消息,这位当事医生已经被停职了……
嗯,人家没有安全感,也不是没有道理。
在我看来,这种措施,更像是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怒火,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我看来,出问题的,不仅是这个医生。
这位去世老人的家属为什么要借别人喊的救护车?因为他们自己叫的救护车,1 个小时 40 分钟后才到。须知,殡仪馆的车也就等了 1 个小时 20 分钟。
这背后折射的是上海医疗资源的短缺。
再往前推,就是防疫措施的不恰当,华亭的问题,导致的疫情扩大化。
众多错误和困难,都集合在一起,导致了老人的悲剧。
但是,到最后,仅仅拿这一位医生开刀,真的公平吗?真的能在未来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吗?
多说一句,我的爸爸 3 月 18 日从浦东家中,去浦西医院开刀。结果到了出院的时候,浦东封着,回不来家。现在浦东象征性开放了,但浦西又封上了。
我上了年纪的爸妈也只能在医院住着,回不了家。
想借救护车,但现在的救护车根本不够用,需要救命的人都得等,更何况已经恢复想要出院的人呢。
2018 年的时候,一个女孩在乐清上了一辆滴滴,然后失踪,在家属向滴滴客服求救时,客服的反馈是,需要走流程向上级汇报。
客服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走流程,她不用担责;不走流程,她肯定会被处罚。
是不是和这位 120 医生有些相似之处?
当时这事情曝光之后,滴滴的反应是继续优化流程……
对于这一点,我不太理解。
在我看来,流程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有意外会发生。真正需要做的是打造一个「员工勇于承担责任去帮助客户」的环境。
在人力资源圈,有一句名言:
你的战略,被你的企业文化当早餐吃了;你的运营流程被文化当午餐吃了;其他你的所有东西都是文化的晚餐。
如果你的企业文化对于不遵守流程的员工,是开除,是处罚,让他没有安全感。
那么,作为员工会自觉地保护自己,因为你不会保护 ta。
所以,即使他们很清楚客户需要帮助,用户需要帮助,他们也没有任何动力去帮助乘客,帮助司机。
我在之前一篇回答里分享过一家制造工厂 Barry Wehmiller 拒绝裁员的案例:
看到一些互联网企业裁员,他们为什么不采取大家都降薪一半,不裁员,共渡时艰,这样企业文化才有力量呀?945 赞同 · 21 评论回答
2008 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家公司一夜之间损失 30% 的订单。这对生产型企业是致命打击,这意味着公司负担不起员工工资了。
为了节约 1000 万的人员成本,公司董事会开始讨论裁员计划,但公司老板 Bob 拒绝裁员,相反他选择了全员无薪休假计划。
Bob 在宣布决定时说:
我们每个人都牺牲一点,相比完全牺牲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要好很多。
员工士气上升,最终节约了 2000 万成本。因为得到了组织的保护,员工有了安全感,开始互相帮助,保护身边的人。
员工开始交易无薪年假。家庭条件更好的同事向家庭条件较差的同事购买年假。
「我休五周,这样我隔壁桌养了三个娃的父亲就可以只休三周。」
一般来说,家庭条件好的员工,往往是薪资更高的员工,当这些员工休无薪假期的时候,公司节约的成本更高了。
想要员工,一个普通人能够不顾自身利益做出英雄的举动,说难也不难:
回头看,抗战期间那么多英雄,为什么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炸碉堡,堵枪眼?
仅仅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加高尚吗?不一定。
更多是他所在的环境保护了他,让他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去做出英雄的举动。
华为最早有一句名言: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
因为一线员工最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如果你一线员工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安全感,那么…… 他们会做的事情就是自保。
如果违规,我肯定倒霉,不违规,我还有可能自保,那么我要做的就是把救护车的车窗玻璃摇上去。
我很喜欢的管理学作家 Simon Sinek 的一句话,送给管理者:
好的领导,让团队成员有充分的安全感。
作为组织里的一员,如果环境出了问题,我们就会被迫消耗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己,这在本质上弱化了组织。当我们在组织里感到安全,自然就会结合我们的才华与能力,不辞辛劳地面对外界危机、把握机会。
加油上海!
希望我们迅速战胜疫情,也希望我们的管理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所以,这就是个经典转移矛盾啊。
哮喘老人家属叫了救护车,救护车没及时赶到,但是邻居叫的救护车到了,你不问自己的救护车为什么没到,反而问为什么别人的救护车不能用来救自己?这个逻辑不觉着很可笑吗?
把「自己叫的救护车来的慢」这个矛盾转移成了「另一个救护车不借我除颤仪」。
而且说了一大圈,仍然没说为什么「哮喘患者」的抢救过程需要 AED,你是拉了心电图发现室颤了?还是仅仅是心跳停了需要找个除颤仪备用抢救?而且到底是一般除颤仪还是 AED 有没有搞清楚呢?手动档可不是每个医生都会开的,如果车上的是手动档除颤仪,还好没有借出去,用不好还得电伤围观者。而且真是气道阻闭引发的心跳骤停的话,你除颤了又有什么用?为了多跳两下吗?
所以你们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吗?
如果家属质疑大白的抢救措施有问题,我们不会发声,因为我确实没见到大白的抢救记录,不敢说他对错。
如果家属质疑自己叫的救护车来的慢,我们也不会发声,因为大家都知道上海情况复杂,没人调查也就没人敢说那个急救车为什么来的慢。
这,你都不质疑。
你质疑为什么邻居叫的救护车上的物品不能给你家用。
而且这个物品还是哮喘患者抢救过程中不知道做什么用的除颤仪,矛盾焦点全在除颤仪上,却自始至终没解释抢救哮喘患者为什么要这个除颤仪,就目前的信息看,这个除颤仪和哮喘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但这辆救护车的医生却成了这次事件中唯一的失利者。
你知道这个医生真的很冤吗?
说到这里,这件事就真的像电车难题了。
涉事医生是唯一一个本可置身事外的人,但处置了这个医生,抢救过程就没人问了,救护车来得晚就没人问了。
挺好。
我不听这个哮喘病人家里说的什么,意义不大。
咱们就分析,这个医生无论借不借除颤仪,会有什么后果。
1 借出除颤仪,成功救回哮喘病人,几率百分之 1,之后被全网表扬。
但会有一部分人,质疑医生不按规章制度行事,不拿下一任患者的生命当生命,假公济私。
2 借出除颤仪,未能救回患者,患者家属明事理,没有讹人。
假设除颤仪上消毒不好,导致了疫情的传播,医生坐牢,负刑事责任,工作丢了,全网骂他。
3 不借除颤仪,按规矩办事,为下一个患者负责,被全网辱骂,不懂得变通,被患者家属指责,担上了无情无义的罪名。
最后被停职。
4 借了除颤仪,患者没救回来,除颤仪弄坏了,医生轻点停职赔钱,重了工作丢了。
如果碰上家属讹人,说本来能救活,但除颤仪是给电死的,妥了,医生坐牢。
5 借了除颤仪,最后家属疯狂讹人,说医生虽然借了除颤仪,但不肯下车救治,间接性害死了病人。
天天去医院门口闹,最后医生也得倒霉。
总的来说,医生的选择很多,但没有能避免灾祸的。
毕竟当手机掏出来开始录像的那一刻,人们早已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无论他怎么做,都是错的。
天下没有无罪之人,相扣帽子,有的是罪名给这个医生。
3 月 30 日,有网友发布微博,称上海一例哮喘病人因 120 拒绝救援而病亡,事发地点疑似在航昌路 376 弄一小区,当时小区一病人犯了哮喘,家属在向附近救护车借除颤仪时遭拒,并列出详细时间线并伴有视频佐证。
31 日,浦东新区卫健委就此事作出通报:得知该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后,现场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已奔赴其家中进行了数十分钟的紧急抢救,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该急救车当时正在执行对同一小区另一住户的急症患者急救的任务,且急症患者已上车,急救车已准备前往医院。
由于哮喘病人在自己家中,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现场无法判断,出于先将车上急症患者送往医院的考虑,没有同意出借。目前,已对该名医生作出停职处理的决定。
舆论发酵后,网友对此事提出几点疑问,新民周刊记者也采访了相关医护人员和法律人士。
根据当事人的描述,事发当天早上 8 点,当事人父亲感觉呼吸憋气,在居委会负责人的协调下,让现场负责核酸检测的医生先上楼急救,医生上楼后说需要 AED,遂发生了 “家属阻拦救护车借 AED” 的网传一幕。
那么,除颤仪这种专业医疗设备,是否可以外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人们通常看到的除颤仪,一般在地铁站、公交站、商场、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使用时,有清晰的流程与步骤,以及自动进行心律分析,给出 “可电击心律” 和“不可电击心律”的判断。在紧急情况下,未接受过专业医疗培训的人,也可依照提示音进行使用。
**但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则不同,它比公共场所的更为专业,对使用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针对不同疾病,调整的焦耳参数也不同,一旦焦耳没有调对,或判断失误,很可能会对急救起到反作用。**不仅普通人操作起来迷茫,不经常做急救的医生,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
这位医生还表示,除颤仪不是万能的,只用在患者心脏骤停或发生室颤的情况下,哮喘病因复杂,综合考虑,120 医生在无法面对面判断病情的情况下,不出借除颤仪有其合理性。更何况,不仅是 120 急救,即便在医院内部,为保证医院内的突发紧急病人,AED 也是不能够随便出借的。
一位医生在网络留言称,如果换作是他,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不会出借除颤仪,因为曾经进行过相关培训,要求医生完成目前执行任务后,再处理别的事情。而且院前急救有太多不确定性,当时,正在车上的急救患者也随时可能发生意外,随时可能需要 AED。
上海一位曾在 120 待过半年的急诊医生表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统一有一个调度中心,当家属拨打 120 电话时,调度中心会根据 “就近、就急、就能力” 的三大原则进行派单。
就近,一般指病人所在地至送达医院距离直径为 3 公里及行程为 5 公里左右;就急,指危重病人快速转送,并要求转送到二级甲等以上级别医院;就能力,将病人转送到有救治相应病种能力的医院。到了现场后,会按照要求,进行基本病情的询问,以及判断运送到医院护理,还是现场处理。
当然,急救中心有自己的急救流程,但在紧急情况下,能否作出相关变通?在当事人的描述中,他们已经与邻居沟通过,救护车可以先让给父亲。那么,能否在家属协商一致情况下,中途更换病人?
这位急诊医生表示,这件事情从程序上存在一个派单问题,派单时,120 急救医生已经对即将接诊的急救病人,基本病情、相关病史、报告等有了了解。而且在派单期间,他们有责任将该病人负责任地转运,并得到相应的治疗。
因此,在救治流程未结束前,即便双方家属协商一致,医生也不能自作主张变更急救病人。
一方面,如果中途更换病人,医生存在对新患者病情相关信息的茫然,存在救治盲区,且如果医生未接到此派单,是否算是见义勇为的性质。另一方面,医生若救治了危重的一方,另一方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一旦导致严重后果,也不符合伦理。
于理,笔者理解医生的难处;于情,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当事人难以接受。
今天下午 3 点,当事人网友 “秋秋也是阿秀” 发文表示:当时我眼睁睁看着父亲一点点逝去,我知道大家会说,120 有它的制度,但在那个当下,让我如何去理解这个制度?
那么,有人提出,医生可否视情况急缓来定急救顺序。院前急救是需要讲规矩的,必须遵守原则,完善程序,特殊情况,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向 120 指挥中心报备沟通,取得许可。
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认为,自己曾经在 120 急救中心轮转过,也遇见过类似被临时拦下的情况,甚至有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又顺手 “捡” 了病人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情况下,医生可看轻重缓急,及时向 120 调度中心汇报请示。
多位医生的观点也表示,就当事人描述的情况,当时急救医生完全可以及时向 120 中心汇报,客观陈述这方面的矛盾与困难如何解决。当然,在医疗资源吃紧的现在,一方面要考虑到如何解除急救医生的法律问题,安心救治;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危重病人如何得到及时救治,后续,这就需要急救中心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正如当事人网友 “秋秋也是阿秀” 所说:“在医疗紧张的特殊时期,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只能求助医生,我父亲的事情无法挽回,我希望的是更多重症患者,待产妈妈们,可以得到及时救治,也不再有家庭承受这种撕心裂肺的痛。”
医生拒借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魏律师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作为医务人员,其职务有着 “救死扶伤” 的特征,其自身也具有阻止病患死亡的法律义务,因此,单纯对于拒不出借除颤仪的这一行为,应该被纳入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但也应该考虑到当时的客观因素,如果当时除颤仪器正在被其他病患使用或备用,那么,急救人员出借除颤仪器本身就有阻碍。若将因客观环境导致的无法出借而造成的结果归咎于急救人员,明显有悖于《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其次,还应考虑,急救人员当时是否正在对其他病患进行救治,或者正有紧急救治任务正在进行,也决定了从急救人员是否具有出借除颤仪器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出借除颤器对于急救人员是力所能及的,而急救人员怠于提供,这种情况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律师认为,疫情期间,急救人员工作任务紧张,患者众多,在医疗设备紧张的情况下,苛责急救人员不作为犯罪明显是不合理的。
来源:新民周刊
“大家在讨论门口 110 为何不能出警送我父亲,我后来了解到是因为封控需要,他的岗位就在小区门口。我很无奈。”
疫情防控就不能用车?
急救产妇却要停职担责?
欺负不了警察只能道德制高点战胜白衣呗
实际上,你的矛头应当对准上海市的防疫工作,你把重拳击向抢救患者的医生,已经站到啦医务工作者和相当多人的对立面。
202 室的患者已经叫到救护车,如果他只是口头同意,急救车医生是没有办法实施抢救措施的。一旦施以援手,以现在被处理的程度,肯定要被你告上法庭。因为 AED 并不能抢救一个哮喘患者的生命,这是医学常识。
作为医生,现有医患之间的不信任程度注定他不会随便伸手。一个怕 202 室告,一个怕你告。(最后 202 无奈坐上车要离开了)记住,他完全可以不上车,生命面前没有无奈这一说。
文章写得好,不代表道理就在你那里。小作文只会坏事,不能救世人。
这个老人的家属,坏的很,冒坏水那种。
全篇文章就一个中心,我没错,我不粘锅。
让借除颤仪的不是我,邻居心善同意了,最后还圣母的来了一句也不想看到疫情下医生无法去救人。
呵呵,那您拍视频,发视频的时候想到这些了?
你视频发出来,没任何解释说明,不就是为了网暴这位医生的?
发视频的时候,怎么没配这段小作文?
人家医院说明情况了,舆论风向对你不利了,你来装不粘锅了。
我现在根本不想讨论医生该不该违规救人。
就这个家属,借除颤仪的救人的时候还能想起拍小视频,发小视频不说明情况,那就是坏,连码都没给医生打,还在那里不咸不淡的说什么不想看到医生无法去一线。
言外之意:你不救我爹活该丢工作被网暴,老娘报仇了,对于你被网暴老娘一点歉意没有。但是我不能这么说,毕竟要脸,只能说你不能去疫情前线了老娘很遗憾。
上海的文明人就是厉害,网暴出气她要,圣母也要做,锅一点都不背。
你想多了,这个时候如果停职是对医生的奖励而不是惩罚。
但是实际是,只是停止他的薪水,活还是一样的要干的。
你父亲当时的情况,和除颤仪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听到视频里有一个人用非常恶毒的语气威胁攻击医生,虽然按理说生命危急时刻,部分极端言论行为也可以理解,但是夺走你父亲的原因是疾病,不是工作人员。这是我必须要指出的。
你也说了,需要优化流程,现在资源就这么多,如果谁抢到就算谁的,以后死的人只会更多。
谁把自由裁谅权收走了,谁负责。
202 先叫的,能不能换车这个不是随车医生可以决定的。你看到的是 202 还能自己走没什么事儿,但是如果是蛛网膜出血呢?
804 老人那么严重了为啥不抬下楼等救护车? 8 楼到 1 楼就是有电梯恐怕也得运一会儿呢吧?
如果按照病人家属的版本,医生选择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这次的不合理不能完全类比西安拖死人命的事件,这次是 2 选 1,谁能保证 202 不会再等待的 1 个半小时里突然恶化?
耽误治疗的不是第一辆救护车。第二辆车为什么 90 分钟才赶到。还有现场的 110 民警,规定你不许救人了吗?规定人民警察可以见死不救了吗?制度还说有困难找民警呢。
警察可以因为规定拒绝履行使命?
你们是日本警视厅的吧?
简直是耻辱。
至于出借 aed 没有这个规矩,如果 202 在路上突然需要了怎么办? 如果送完 202 马上有下一个任务来不及取回怎么办? 如果因为出借 aed 导致下一个任务的病人没救活谁该负责?
社区难道不应该配备 aed 吗?为啥没有?
202 是普通病人转移,那么街道为啥没有应对突发疾病的紧急预案? 第九版手册里写没写? 如果没有为什么没写,如果写了为什么没有启动?
所以说这个事儿你怪不着医生,因为他们没有权力选择谁生谁死,他们只能按顺序执行,即使患者同意,大夫也不能执行安乐死也不能私自决定更换任务,这是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多完美结局,希望上海市吸取教训首先问责社区,其次问责民警,然后问责你们自己,但是在这些之前,先把医生处分取消。
这是上海市卫健委该罚的地方。
1. 两边家属就能 “判断病情的轻重” 了?如果换了以后 202 死了谁负责?
2. 急救医生打个电话就能判断楼上的患者病情轻重了?打电话给的方案如果 804 死了谁负责?
3. 那个大白大概率只是护士或志愿者,不是穿一身白就是医生就什么都能治的。
4. 昨天的贴里已经有一大堆专业医生说明 804 这种病极大概率不是光靠一个除颤仪就能搞定的,还需要一大堆各式各样的药物仪器,怎么总有人觉得 “借了除颤仪就胜利了”“送到医院就一定能救活”?
5. 如果真借了,万一送 202 的路上因为需要除颤仪导致 202 挂了,谁负责?再结合第 4 点,万一 804 借到了除颤仪也挂了,谁负责?
医生是人不是神,医生没有包治百病的仙丹,也不能光靠打电话就能妙手回春,也没办法光靠一个除颤仪就起死回生,医生也要吃饭,医生也要睡觉,医生也要上厕所,医生也不是全知全能每个科都懂什么药都能开上得了手术下得了麻醉做得了康复进得了 ICU。
有那个劲头拦救护车,怎么就不去拦警车呢?警车就不能送去医院么?怎么就不能开个私家车拉着患者去医院呢?不就冲个栏杆么?也就几千块,加上修车的钱撑死了几万,比起人命如何?怎么就没人做呢?
好好想想吧!
死亡谁都不愿意见到,但这不是随便拖个人背锅的理由!
医生如果同意借除颤仪,那如果出事了必然是他负责,
门口警察如果同意开车送 804 或 202,那谁出事了这警察都得负责,
你如果说自己开私家车强行冲卡送 804 或 202 去医院,如果出事了也必然是你负责,
说实话,当时急救车的医生真心想让你给他一拳,打倒他然后强行抢除颤仪,他只用装晕就行。
因为这样如果出了任何事都不用他负责了,因为决定是你做的!
那他现在也不用被停职了,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场的那么多个 “你”,当时都在干什么?
其实最惨的是,这个医生看似有得选,实际上完全没得选
分类讨论:
1、医生同意借出除颤仪,并亲自操作,成功救回哮喘病人,几率百分之 5 不到,被发出来被全网表扬点赞热议
但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跳出来质疑是否有根据按规章制度行事、对另一名病人不负责(即使病人自己同意)、伪善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2、医生同意借出除颤仪,未能救回患者。但还好,患者家属明事理,没有推卸责任也没有碰瓷
但万一因此导致了额外疫情(大白理论上只能下车两次,接人和送人)。结果很明显,医生负一定刑事责任,全网都要说他
3、医生拒绝借除颤仪,按规矩办事为自己的患者负责也为疫情负责。被全网暴,说他不懂得变通,草菅人命。还要被患者家属指责投诉举报,留下阴影。按现在的情况就是已经被停职。
4、医生同意借了除颤仪,但自身不能跟去进行操作。患者家属自己操作患者没救回来,但没有投诉。这属于医用器械擅自外借,轻点停职赔钱,重点还是停职,还是被说不负责
5、医生同意借了除颤仪,自身也跟进治疗很快救活,但孕妇出了问题最后一尸两命或者一生一死(哪怕是孕妇自己同意的),医生属于严重失职,全网被骂停职都是小事,一生基本告别医疗系统了
6、医生同意借了除颤仪,也亲自操作但没救活 / 给家属操作没救活。万一家属讹人,说本来能救活但是给除颤仪电死的 / 本来医生跟着操作能救活但他没有跟着,妥了,中午就到了大霉,赔钱坐牢被全网骂
当然,如果换做我,我可能会抱着 “工作没了” 的觉悟去救,也可能按规章办事不去。这都属于可以理解的两择… 但能肯定的是我肯定也会纠结
哮喘导致心跳骤停的标准抢救手段是
常规心肺支持 + 糖皮质激素 + beta 激动剂或者肾上腺素等二线用药治疗哮喘, 如有必要 / 条件插管给氧抢救。导致心跳骤停的根源不除,只恢复血液循环没用。
所以病人哮喘发作雾化治疗效果不好时有几个时间点可以抢救
如果 20-30 分钟内能得到有效治疗, 基本上不会走到心跳骤停这一步
等心跳骤停后就很难了, 唯一的机会就只有家属 / 大白 徒手 CPR, 等救护车来心肺复苏 + 抗哮喘操作, 生存率极度降低。
当然如果救护车 / 直升机十分钟内赶到的话也不是没有生存希望
心跳骤停救护车 4 分钟到
拦另一辆救护车的时候其实人已经无了, 这个真不是问题的根源。
如果要问问题可以问很多, 但是我的 ip 在米国就不问了。
顺便说一句我支持清零
疫情期间魔都集中医疗资源打赢了外国友人的 “丁丁保卫战”。虽然因为上海有关部门初期防疫不利,导致疫情遍地开花后,很多上海居民的正常就医需求得不到满足,需要在网上奔走呼告求救。但在 3 月疫情期间上海集中医疗力量打赢了这场外籍人士的 “丁丁保卫战”,保护了外国友人的健康。果然是包容不排外的魔都。
这个发声树立了一个无奈失去亲人的家属形象。
也树立了一个谦让救护车的病人的形象。
更树立了一个无情无义,恪守规章的无良医生。
罪大恶极的医生已经停职了,先叫救护车的病人也救过来了,网友也发泄了心中不满。
我很难过,也只是难过。毕竟只是一个医生被停职而已,被医院停职的医生肯定也有光明的未来吧!
毕竟属于你父亲的救护车等了一小时才来,如果救护车被换掉了,属于原来患者的救护车也得至少等一个半小时吧。**这个问题不是借不借除颤仪的问题,而是救护车数量太少,时间太长的问题。**第二辆这个救护车来的实在有点迟,如果早点的话,家属亲人估计就能治得了。但是,没有如果。
这件事我代入了被停职医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因为我怕我的家人急救的时候,被堵救护车,如果因为延迟了那点时间,家人去世了,我会后悔一辈子。因为目前我知道,我大概率不会去堵救护车。
归根结底,无非是社会发展还没到救护车随叫随到的地步,社会资源也不充足,如果社会发展更迅速点,每栋楼配备足量急救设施,也就可以预防这种需要设备但是没有的情况了。家属的意思也是希望每个患者得到救助,也是无奈之举了。家人去世了,就算借到除颤仪也不一定救得了不是吗?现在这种情况只能算是双输的场面了,家属亲人没救到,医生也停职了。医患矛盾估计又得加剧。
安徒生童话里对于这种事才说对错,而现实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避免下次发生,这不是第一次发生,但我希望是最后一次。可能实现吗?现在的矛盾有两个,一个是急救设施配备不完善,另一个是第二辆救护车不及时。
如何解决? 第一个问题,配备急救设施,那么钱谁出,一栋楼怎么分摊? 放在哪里? 使用方法谁培训? 又是一系列问题。第二个问题,医院多配备一辆救护车,问题来了,救护车谁买? 医生怎么分配? 买车的钱谁来承担? 救护车并不是一直行驶,闲置保养呢?又是一系列问题。等到国民医疗素质高的可以通晓急救措施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钱财的时候,才是解决这一切问题最好的办法。
事件当然是没有后续了,家人都去世了,医生也停职了,现在活跃的无非是支持医生的,和批评医生的网民了。目前我对医疗行业还是持悲观态度,如果是事业单位,那就国家撑腰,如果是服务行业,那就工资休假到位。可是目前医疗行业是,事业单位的工资加上服务行业的规章。还有超长学业期,不伦不类。
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地铁站、商场配备的 AED: 安全可靠,图片说明书保证普通人第一次就能顺利使用,傻瓜式操作。
这是救护车里的除颤仪:200 焦耳的能量通过裸露在外的电极板瞬间释放,使全心短时间内进入完全除极状态 “强制关机重启”,瞬时电压可达数千伏。
你确定街上一个人拦住你,用非常恶劣的态度,一边拍视频一边索要这么一台十分危险的设备,要求去救治一个根本不对症的患者,你会给吗?
这个事情作为咖啡市的负面新闻,没被压热搜。就说明他们需要这个事件带来的 1. 转移注意力 2. 指责 “过度防疫” 的舆论效果。
据我所知上海的各大医院都在如履薄冰的接诊危重患者,生怕又出问题。哮喘发作患者不去医院就诊,去街上拦救护车是什么操作?上海呼吸医疗资源是否面对医疗挤兑?
可怜无辜的大夫了。
再补充一点:国内哮喘患者其实比较少,但哮喘在欧美发病率非常高。是欧美人想到 “导致看起来健康的人的突然面临致死危险” 的疾病的第一反应。国内想到这个,一般第一反应都是加班猝死。
没发现最近咖啡市的哮喘患者格外多吗?
1. 救护车 90 分钟到达是否正常?
2.120 调度是否应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优选,资源最大程度合理配置?
3. 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是否有权 / 有义务临机更改出勤任务,并且自主决定参与沿途 / 目的地的突发事件处置
4. 不帮是本分,帮忙是情分。由于好心帮助新患者,后续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后果,是否由当事医护人员独自承担?
5. 网友们内心期待的那种理想的、灵活的紧急救治方案,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有无相关制度体现?
6. 同上,随车 AED 是否可以出借使用?出借后产生的后续事宜谁来承受?
7. 工作程序上,这位医生究竟有没有做错?如果错了,以后身处一线的医护该如何自处、自保?如果没错,这个处理结果又由何而来?
8. 如果,只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快速平息舆论,是非曲直皆由网络舆论、道德大棒来决定的话,还要法律、法官干什么?直接陪审团断案不是更简单些,网络投票决定嘛!
9. 毕业后白衣天使们的成长经历按照胆量大小、运气好坏大致可以分四类:
胆量大,可以理解成有担当、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出了事我负责”
胆量小,可以理解成严格按章办事,谨小慎微
胆量大运气好的,过了一关又一关,还留在岗位上的凤毛麟角,每一次都不知下一次运气是否还会在,会不会转为第二类——胆量大运气差
胆量大运气差的,事后揽责背锅,可能就此离开医护行业,也可能从此 “进化” 成胆量小的那一类
胆量小运气好的,胆量小的一般运气都不会太差
胆量小运气差的,倒霉起来连喝水都塞牙,就如这次这位急救医生,按章操作却成了处理对象
10. 历次新闻上热搜,寒冬清晨不让群众提前入办证大厅的保安、不让群众入内如厕的政府机构门卫…… 乃至这位急救医生,都是这个时代的一粒尘埃,微不足道,结果却最容易背锅。需要反思,“罪魁祸首” 究竟是处在这个岗位上的这个 “具体的人”,还是负责制定维护岗位职责的那位 “抽象的人”!
11. 之前媒体曝光,某些地方的救护车资源成了另类产业,中间的水深得很,不知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怎样!
12. 不愧为国际大都市,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几乎同一时间(一个半小时内)为同一栋居民楼居然能够保障到两辆救护车,这医疗实力,羡慕!眼馋!
这种事避免不了,只能是相关部门给个正规流程,遇到此类事情按流程处理。
现在的情况却是,为了安抚舆论,把医生停职,医生背了锅,医院做了好人,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如何处理,依然没有说法,看来以后医生也只能自己担责。
不知道老人的家属又发这篇声明中,口口声声说医生停职是他不想看到的,可是当时在录像和把视频放到网上不是想把事情放大,然后让舆论指责医生吗?
在那个时候,应该能预料到有人会为此担责吧?只是不知道能不能预料到医生为此承担了所有。
那么被停职的医生有没有责任呢?
有。
在当时遇到这类突发状况的时候,他们应该向医院相关领导汇报,询问如何处理。而该医生自作主张,催促叫这辆救护车病人赶紧上车,对另外一个紧急的病人直接无视,这是不应该的。
医院没有做好突发状况的预案,涉事医生又没有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但是医院的责任更大一些,医生次之。
锤医生没用,没任何意义,目前医生基本合规操作,所以仅仅停职。
如果同意先送哮喘患者或者出借 AED 以及别的不合规操作,出现了风险,估计现在人在哪里都两说。
问题是啥?问题是 120 运力不足,问题是小区没有 AED,问题是为啥不能安排别的车辆送。
你们一直盯着这个医生有什么用,你让他怎么办?
救哮喘,让 202 等着?那万一 202 严重了咋办?
借 AED?那啥时候回来取?万一 202 路上要用 aed 咋办,万一送完 202 下一个任务要用上 aed 咋办?回来拿?那下一个新闻是不是叫了救护车三小时无法到达?
这是典型的因疫情严重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上海过去短短两周已经发现几万确诊。大量医护人员和设备被新冠病人挤占。这种情况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都一再的发生。事实证明,对新冠病毒,必须坚决清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
如果上海不严格防疫,而是如张网红所说的那样躺平,只怕医疗资源挤兑会比现在严重几百倍,那时候会有更多需要急救的老人无法救治而死。全国其他地方医疗资源还不如上海,真的搞全民免疫,只怕会有上千万人死亡,中国将不战自溃!那将是美帝走狗汉奸们所期望的。
这就是一场生化战争。美国在乌克兰对中国发动生化战争,利用候鸟和其他动物向中国投放禽流感、猪流感、鼠疫、新冠病毒等病原,对中国的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攻击。中国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严防死守,动态清零,防止疫情对中国社会稳定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你有手术刀,我有笔如刀,你治得好身子,我摧残他脑子,奈我何?
一篇小作文就打的医生满地找牙,果然鲁迅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诚不欺我,相必鲁迅也见识到小作文的厉害才决心弃医从文的。
封城后,任何人想去医院,都只能叫救护车。很多复诊,非紧急治疗的病人都只能用救护车去医院。
全上海救护车才多少。很多可能还用于感染者转运了。
脚指头想想都知道,真正的紧急的患者是很难得到救助的。
现在真的不能生病,不能有急症,否则基本死路一条。
类似的问题我去年也回答过
总的来说就是当我们非当事人时,可能会用上帝视角去看待这件事。但是,真的当你置身其中时,没几个人敢为了一个陌生人拿自己的前途去赌。
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上有老下有小。你说,医生是神圣的职业,救死扶伤是他的责任。但医生也是人,是打工人,需要服从领导安排,听从上面的指挥。
别老用上帝视角看待别人,看久了,你可能真的会把自己当上帝。
其实,我有个问题。哮喘急性发作,都到借 aed 程度了,肯定心跳都没了。单借一个 aed 有啥用。aed 又不是神仙,借到了就能救回来。不气管插管,解决他的病因,借到了一样憋死,顶多电两下电个心安然后宣告死亡而已。借 aed 只是心肺复苏标准流程的一步,当时情况借了一点用都没有吧?
我碰到过一个差不多毛病的病人,他爹也是差不多情况。送过来打电话给他女儿,说不救了。过一会,儿子过来就开始指挥,说又要救了。劝他气管插管电除颤,一个都不愿意上。说上无创呼吸机,以前每次上了无创就好了。硬是闹了一晚上。
也有人觉得,我人有点不舒服,我白蛋白低了,我来医院打一下青霉素,打完就好了。
这个 aed,那个无创呼吸机,青霉素,本质没啥区别。就一根筋搭牢了,没了他不行。殊不知,要治好,要救回来,这只是其中一环,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为什么没有人讨论,很奇怪。
卫健委说医生判断错误。也不是借不借 aed 吧,应该是整辆救护车更换运送的病人。不过这方面流程不清楚,我毛想想肯定是不会很简单的。
最后说一句关于责任的问题。负责任不是自下而上的,而是自上而下的。卫健委敢担,医院才敢担,医院敢担,医生才敢担。不然底层有几条命,能担这担那的。从这个通告看,我只能问,不敢出借,谁之过?
“但是我没有接到过任何相关单位的沟通,所以报告和实际内容还有不符,再此请容我说明事实。”
我昨天的回答其实就说了,现在难道什么事,都要靠小作文了?
你要投诉也好,举报也好,提建议意见也好,甚至是揭发,检举,上访,不得走正规流程吗?即便现在出不了门,举报电话会打吧,12345 会打吧,想要别人正式回复你,总得先把自己的具体信息告诉别人吧。
实际内容是啥?这位家属看到的也只不过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到的那部分内容,医生到底知道些什么其他信息?另一位急症患者到底什么情况?120 的急救流程怎么规定的?他其实并不清楚,所以,在这些都不知道的前提下,写小作文,发视频,然后那位急救医生就被停职了。
无论这个病人家属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不去走正规的流程去反应情况?写小作文一时爽,结果别人丢了饭碗,在网络上引起医护人员的对立情绪,可能引发后续更加糟糕的情况,这就是现在的事实。
“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我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体系得到优化,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救助。”
这位家属的实际做法已经让他的这个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专业的事,如果靠这种小作文的方式来推动,那才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的悲哀。像这种外行指导内行,如果我们的急救体系被这种一冲动,一上头做的事左右,那才是我们的悲哀。
起初他们(纳粹)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有些时候,我们对这类事情不反思。
有时候,我们对这类事情情绪过于稳定。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这样做很好。
然后他就会用这样的解决方式不停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终究一天,他们会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你我。
早上刚写了一个回答,我说,就算我是医护人员我也不会借。
现在看见病人家属所描述的情况,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我不会借。
因为情况没有发生改变。
是不是很冷血?
没办法,资源不足,就是这样。
上周,丈母娘之前病发。她肺不好,我买了制氧机在家。当时我熬夜在打游戏,已经一点多了。十点钟她去睡觉的时候,我发现她上楼很累,就问她有没有事情。她说没事。我不放心,让我老婆给她测血压,血氧,体温。一切正常。但是我还是不放心,我就嘱咐老婆,12 点再测一次。一点老婆再测,她的血氧只有 65,正常人是 99,一般情况下 70 可能已经在 icu 了。血压 120/80,算是正常,我和老婆说要去医院。
丈母娘死活不同意,说实话,我当时很生气。但是我也没办法。我就进去,量体温。丈母娘说没事,之前也不舒服,熬一熬就好了。体温 40 摄氏度。我说,要么你去医院,要我喊医生。她没办法,说去吧。开始换衣服。
我出去之后,直接让老婆准备住院的东西。同时把之前的氧气瓶拿出来,家里治疗肺炎用的消炎药拿出来。车上吸氧,给药。到了医院,急诊就收了。
现在,她还在医院。疫情原因,只能一个人在门口探视。
我不是医生,但是我体弱多病,听医生说得多。一个人出现问题的时候,越早得到正确的救治越好。这种情况下,我不会和任何人吵架,也不会在一个不愿意帮助我的人身上耽误一秒钟,无论病人什么意见,我会直接告诉她,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而我的宗旨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减缓痛苦,最快的时间送到医院。
丈母娘不理解血氧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她知道发烧肯定不行,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说服一个人的时候,要从他的角度出发。
家中有老人,你买一套急救设备,一点不过分。至少,我家里有除颤仪,制氧机,氧气瓶,各种测量仪器。我很负责的说,这年头,都是一键操作,我老婆她姥姥,今年 80 多了,走路都不利索,也会用这些东西。
图源:网络
东方医院属于上海的大的三甲综合医院了,位于核心的浦东新区。因为疫情的影响,急诊科室停诊,停诊的原因是 “有新冠病人来过,需要消毒”。大量的医护人员抽调去做核酸了。
医疗大 V 健康博主 “协和医生 Do 先生” 表示:
这个消息真的让我震惊;
作为上海的一名护士,在哮喘发作后,拨打 120 后叫不到急救车,在随后送往的几家医院都被拒诊,甚至其中还包括了自己所在的医院,最终因为没有得到及时诊治而去世。
三年了,曾经我们对病毒,对疫情一无所知,但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精准科学的防控,防控措施应该对人们的生活就诊影响降低到最低。
新冠患者需要救治,难道哮喘不用救治,癌症不用救治,其他的患者不用救治吗?
她们也是患者,她们也饱受疾病折磨,她们也是一条条生命啊!
还记得半年前吹嘘上海精准防控把一个奶茶店化成中风险吗?有网友留言:上海肿瘤医院也这样,我母亲癌症化疗在即。就因为核酸报告没出来,其实做了超过 24 小时,检测部门不上传报告,就不给进。不是我们的问题,是官方的问题。也要自己买单。今天风大雨大,陪母亲到了,被撵出来,这种日子,不是重要的谁去啊。
这场战疫,将规则的冷酷人的无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有网友表示:想到 18 号晚上那天,我高烧 40.5,上报小区居委,居委让我们自己联系医院,我和我妈妈只能叫滴滴往上海各个医院跑,这些医院要么就是关闭要么就是不收发热病人,我们在东华医院发热门诊门口被告知前五分钟他们刚收到消息不收人了,我妈妈在门口求他们,还是被拒了,最后杨浦区中心医院收了我,我在徐汇区。
上海东方医院 3 月 25 日发布情况说明,全文如下:
图源:上海市东方医院官网
儿科医生胡亮发微博表示:
我曾经问过几个哮喘发作患者对当时情况的描述,其中有个 10 岁左右的孩子向我描述说:“自己像被关进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瓶子里,想用力呼救,但根本说不了话。” 所以,可想而知,这位护士生命的最后一段是多么的痛苦的煎熬。祈祷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
2022 年了,现代医学在重症哮喘的急救方面已经很完善了,一位护士哮喘发作,到了自己工作的医院也不能救治。看到这个消息真的非常心痛。希望在防控的时候,更多一些人文关怀。在很多网友的留言里,有的在为家里癌症晚期的老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着急;有人担心朝夕相处的宠物哪天被 “人道毁灭”;而更多的年轻人焦虑的是失业后没有钱交房贷、车贷、房租。最令人悲伤的是本可以被救治的非重症疾病,无法去医院最终酿成悲剧。疫情是面照妖镜,是人还是妖看得清清楚楚。好多人没有新冠,却死于新冠。
图片来源:综合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发布、新民晚报等
这位老人就是因新冠疫情死亡 + 1。
有关部门别给我扯其他的。
责任在谁?
在谁?
这类问题其实无法避免。
在我国防控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
封控及各种多层防控措施,必然就会影响急救的时效性。
医疗资源被挤占之后,必然就会无法顾及到一部分病人。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你投入到一个地方,其他地方肯定就少了。
你说主观能动性?本来就已经是各行各业,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在拼命坚持了…
抗疫至今倒下了多少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了,还能怎么办。
谁发明个分身术呗~
记得电影董存瑞里,董存瑞所在的班奉命坚守住阵地。但是对面阵地被敌人全力猛攻,对面阵地一丢 ,董存瑞班的阵地也药丸,整体战局眼看就要崩溃 。
是死守阵地严守命令眼睁睁看着战友阵地被吃掉,还是违反命令出击努力挽救一下战局?
班长坚决反对出击,他的观点是,贸然出击不仅违反命令,而且万一被敌人偷袭丢了阵地怎么办?
董存瑞趁着班长被炮弹震晕 违规带队出击,一举击退了敌人,带来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事后所有人都以为要挨处分,但是团长带来的却是一枚军功章。
上海的救护人员面对的是一个命悬一线的哮喘病人,他们心里的底线明显是制度,而不是救命。
有人说,两个人都要救阿,选哪个都是对的。
现场,一边是 202 的人还能走,也愿意让出救护车,一边是马上有生命危险的哮喘发作病人,孰轻孰重,相信医护人员可以看出来。
有人又说,202 也许有隐性致命疾病。可在那时候,要命的是哮喘病人阿。
从朴素的道德观来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在救护车人员心目中,显然一条人命的优先级低于对违规带来麻烦的担忧。
他们做出了对他们自己最安全的选择。
个人觉得,从制度制定的初衷来看,治病救人是基础理念。紧急情况下如果死守规定导致严重后果,这是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如果救人,那很明显是出于善意,202 也理解,我们也理解,万一有啥差池,我觉得管理方也一定会人性化处理。
最后 ,如果哮喘病人是救护车上医务人员的直系亲属,且 202 病人愿意让出救护车,救护车会采取什么策略?
是不是宁可挨处分,也要救亲人?
唉。
这个问题到现在事实应该是已经清楚了。
派给别人的救护车到了,救护车随车医生不借救护车,不借除颤仪。
就这么个事儿。
这个医生冷血吗?
冷血。
可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如此冷血的不借车也不借仪器。他不也是人吗?他就没有点儿同理心吗?
答案跟很多人的想法完全相反,恰恰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整体赋予他的这个权利和义务。
这就又不免让人想起那个悖论,说在一个一分二的铁路岔口,一个扳道工看见火车来了,左面的岔口不远铁轨上躺着五个人,右面的铁轨在不远处断了。
问,这个扳道工接下来该怎么办。
是把火车扳到左面还是右面。
这就是那个典型的伦理困境。
就是说,当遇到同样会死人的情况时,作为掌控者和决策者该怎么做。
因为,不论做哪个选择,最终的结果都是会死人,所以才称之为困境。
那么一般人会怎么做?
正确的做法是不管那五个人的死活,把火车扳到左面。
这种做法很冷血,但是唯一的能保证最低损失的办法。
就比如这次救护车事件。
现实是没借,那现在把事情反过来想,假如是他借了呢?
会发生什么?
当然,往好的方向想,那个紧急病人救过来了,另一个病人也没事。
那如果事情是往坏发展的呢?
就算是往最好的方向想,皆大欢喜。
可这一次借了,那就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和其它情况也能借?
想一想这种事情可以随便借的后果。
什么叫危重?什么叫轻微?
谁说了算?什么标准?
危重的能借,那是不是只要稍微比原分配的病人重一点儿也能借?
那是不是愿意多出钱的也能借?让危重的出点儿钱给另一个病人。
那做官的是不是能借平民的?
有钱的是不是能借没钱的?
会说话的是不是能借不会说话的?
救护车随车医生是不是可以当场拍卖急救车使用权?
想一想,这种事情能随意借的最终后果会是什么?
救护车等急救资源将会被少数人严重挤占,从而丧失其社会急救的基本作用。
这个逻辑和推演不但适用医疗救护,而且适用于很多社会公共服务层面。
因为这类资源永远都会是不足的,它时常会突然由一般性潜在需求演变成必需的无视价格的刚性需求。
想过没有,为什么国际上现行的普遍的紧急救护制度都是以先来后到人车对应搞有序分配?
哪怕是在纯粹的号称以市场解决一切问题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也是以呼叫先后对应出车顺序并且人车对应。他们为什么不搞价高者得随意插队?
这种制度不会碰到危重病人不救而去救轻微病人的情况吗?
当然会,这种事情,不止在中国会有,全世界都会有。
那既然都会有,为什么还要这么搞?
说起来中国的现代医疗急救体系可基本上是从人家那里抄过来的。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搞?
因为很简单,看看上面的推演结果就知道了。不这么做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
只有这个办法,才能保证紧急救护的基本职能得以发挥作用。随便换一个方式,就会有少量的人去随意霸占医疗救助资源,让紧急救护体系失去其基本职能。
那稍微做个缓冲出借个除颤仪不行吗?
不行,除颤仪可以借,那其他东西照样也能借。
这就又很快会滑向上面的推演逻辑。
这种事情,从来都只有零和无数次,根本没有适度一说。
这么做冷血吗?
在这个案例上看很冷血。但只有在种情况下冷血,才能保证对整个社会不冷血。
不然的话,救护车停在路边等两个或者多个病人竞价拍卖救护车紧急救护使用权或许就会是社会常态。
救火车停在路边给事主开口先给钱再救火也会是社会常态。
医院做手术做到一半把病人唤醒要求加钱也会是社会常态。
输电公司送电送到一半突然停电要求加价也会是社会常态。
你愿意选哪个?
你又能选哪个?
我认为这事责任在于执勤的警察。
警察能送高考准考证,能送赶不上飞机的旅客,能翻若干吨垃圾帮国际友人找东西,却不能送一名危重病人去医院?
说得极端一点,同样是违反流程,警察系统保护自己人的能力远远大于医疗系统。
但是质疑警察是危险的。这位博主后续还要上网发声,还要维权,如果把矛头指向警察,万一一会被传唤了咋办?
也就是上海卫生系统在本轮疫情中表现不佳,所以踩一脚也没后果。
如果我是这名医生,我也同样不会同意借给你。
不过如果你自己动手去抢,我也不会拦你。
毕竟我不能违反规矩,但是你可以呀。
后续很清楚
像所有这类复杂的 悲剧的社会事件一样
在第一波指责怒骂的舆情冲击过后
越来越多的理性的人会发声
会从多个角度辩证看待问题
希望相关部门顶住压力
不要因为舆情沸腾就制裁没有过错的相关人员
要知道任何时候第一波发生的
都是没什么思辨能力的人
他们的迅速开喷
本身就说明他们缺乏成熟周全的思维能力
这件事发生后,我在知乎上微博上看到许许多多为这个医生辩解的人,深深意识到真的太多人又蠢又坏。
辩解的逻辑一就是万一车上两个都是危急,救谁,说这个问题无解。这种就是蠢到没边了。我们现在说的是哮喘病人这件事,不要在那里愚蠢地如果这个万一那个的,这件事里具体两位病人谁更紧急,前一位病人有没有风险,这医生难道不会判断吗。看看处理流程。
其次辩解的逻辑是说什么医生怕担责,不敢救,不敢自己判断,所以理解。有些医疗从业者还出来说,换了我我也不救。这种就是坏,坏到骨子里的坏。
这件事是有视频的,影像资料在那里,这个医生全程冷漠,面对家属求救最后居然拉上了车窗,就这样的行为,还有一大堆人表示理解。
就算这个医生不敢担责不敢自己判断,下车来好好安慰家属,打个电话回调度中心问问,也不会让人觉得这么气愤。
这些用说不通的逻辑辩解的人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如果你身边有的话还是多注意吧,反正你晕倒了他是绝对是跑得最快的。
行医十几年我越来越觉得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两全的方法,当一方的诉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必然是有另一方的利益得到损害,某些时候看似两全其美的解决了问题只是运气好而已,而作为医护人员来说最不能相信的就是运气!
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对于车上的医护人员来说就已经陷入了死局。
有时候真不得不感慨:这都是命!
对哮喘去世的老人来说是如此,对救护车上的医护来说也是如此。
基本上,上海防疫优等生的帽子已经被趴得一无所有了吧。这里面,反映出很多管理上的问题。它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去思考,怎么才能踏踏实实活下去。
《笑林广记》里有个段子:有个小官吏被老婆抓破脸,不得不谎称说 “晚上乘凉,被倒下的葡萄架刮破了脸”。上司很同期他,想出来秉持正义,结果被夫人听到,要大闹当场。做上司的慌忙对下属说:
你且暂退,我内衙葡萄架也要倒了。
因此,在上海话中,“葡萄架倒了”就成了 “惧内” 的婉约说法,大约相当于川黔方言的“耙耳朵”。
但沪语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它的活学活用上。例如这个葡萄架倒,在必要的应用场景中就可以适当外延,例如:
用于对上海近期疫情表现的评价。
❶ 上海滩的葡萄架也要倒了?
这两天上海疫情回潮的事,大家都晓得了伐?
按照上海卫健委通报:
① 本轮魔都疫情的溯源是境外输入病例,由于华亭宾馆管理疏漏,导致于 3 月 1 日出现外溢。
② 目前上海疫情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 36000 例。
我根据卫健委数据,统计了最近一周的新增感染者情况:
阿拉上海拧要惊呼:
要西夸了,病人嘎西多!
曾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现为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的陈尔真,在 4 月 1 日接受采访时谈到上海防疫与武汉防疫时的区别:
两次 “战争” 面对的都是呼吸道传染病。跟当年的武汉相比,上海在准备上、经验上要好一些。这次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但疾病的严重性比武汉要低。
用官媒的评述是这样的:
在不到一个月之内,上海这个曾经的 “抗疫优等生” 就被 piapia 打脸了。例如全国人民就搞不明白:
超过 3.6 万名患者的上海,为什么还没有划定至少一个高风险地区?
还有更奇怪的,有网友反映:
持绿色健康码驾车离沪的人员,刚进入外地,健康码就变黄了,检测核酸发现还真阳性了…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得合理解释,很可能影响基于健康码的疫情防控体系的信度。
而且,事实上真的如此简单吗?这里就挑几则吐槽的寓言故事,记录如下。
❷ 丁丁在上海
尽管上海卫健委明确了这波疫情的溯源是境外病例,但似乎入境人员并未被列入重点监控对象。甚至出现了一条街的两边,左侧国人隔离管控、右侧外籍人士口罩都不戴地看热闹的新闻。
我翻了翻日历,确认 “租界” 这一页确实已经翻过去了呀…
而 3 月 31 日,上海六院发布了《新冠疫情笼罩下的 “丁丁保卫战”》,大意是医生不顾被感染风险,为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的人士做了个紧急手术,期间克服的重重困难中就包括: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整个手术及麻醉护理团队采用最高级别的防护。在厚重的防护服和无菌手术衣的包裹下,手术台上的每个操作都极为困难,还需要克服护目镜雾气阻碍视线。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曲 “白衣天使的赞歌” 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化目的,反而是在上海护士被本院拒诊而去世的背景下,激怒了众人。
当前的严峻形势大家都了解,但定下的防疫纪律可不可以选择性执行?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这种 “超国民待遇” 呢?
如果防疫政策可以区别对待,直接放任某些特定标签的群体肆意妄为,甚至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破例倾斜供给… 这不但是赤裸裸的歧视行为,还会让当地政府的严格防疫政策成为纸上谈兵,因为病毒传播是不看你身份证号码的。
1935 年,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创作了经典连环画《丁丁历险记》,其中有一本是这样的:
80 多年了,丁丁如果重游上海,很可能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然后问一句:
上海滩的某些人,什么时候可以站起来啊…
❸ 怎么正确解读热点新闻?
前段时间,上海的防疫工作做得很有特色,而市民的反映也很有个性,例如传说中的 “举着红酒排队检测核酸”、“临时解封后第一件事是买咖啡”…… 迎来一片盛赞:
上海这个城市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觉得挺有趣,有人觉得太 “作” 了。我觉得吧,如果这是个人行为倒是无伤大雅;但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热搜第一,并获得当地主流媒体的轮番刷屏,这说明至少得到了某种默许或暗示,试图展现出 “既要精准防疫,又要展示格调” 的复杂内心吧?
而且疫情持续了 3 年,各地政府的防疫手册都更新到第九版了——临时解封不意味着完事大吉,各地政府的标准做法都是统筹小区居委会帮忙配送蔬菜和生活用品,准备第二阶段的封控。为什么到上海就需要家家户户倾巢出动买买买,难道不知道这种大规模聚集会导致传播风险吗?
所以从程序的角度看,无论是 “端红酒做检测” 还是“临时解封疯狂购”,当地政府对防疫的理解还不到位。
我们再看看这篇大规模传播的文章中,核心观点是什么:
围绕着 “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 在激烈对线的人们啊,你们还没有 get 到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火,为什么必火:
文中盛赞的 “我要红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 生活,是披着 “生活格调” 的皮,在宣誓 “菜篮子管够” 的核。绕了大半圈,搁这儿搞高级营销呢——这阅读理解,你学会了吗?
那么,上海的菜篮子是否管够?普通人家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巧了,我的老领导就住在临港新片区。她在朋友圈展示了非常时期的生活小技巧:
简单地说,她在盘点冰箱后也采取了差不多的操作,灵活使用了滚动需求预测,安全库存,以及没写下来的先入先出法、KPI 管理,以及 360° 反馈评价…
还好我本行虽然丢了,专业词汇还看得懂,只能赞一句:
不愧是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敞开了供应,还需要这样精打细算么?
另外,我还有个住在浦东的朋友,描述了他家的日常生活:
家里食品供应总体正常,就是蔬菜有点少。剩下的一棵白菜,每餐掰 2 片叶子,细细地切丝。然后和勾芡的肉丝开汤,再打个鸡蛋搅拌…… 最后做成类似于北方胡辣汤的模样——但没有加入大量香料,味道以清淡为主。总体评价是:绿色又健康,干净又卫生。
所以,当全国上下都在严肃执行 “网格员分发到户、畅通生活物资保障的最后 100 米” 时,某地却并未大规模、成建制地组织统一配送,而是各个小区以及志愿者“灵活分发”。这是一个 2500 万人的特大城市的应有态度吗?
❹ 哮喘病人怎样才能获救?
3 月 30 日,上海浦东某病人犯哮喘,家属在向附近救护车借除颤仪时遭拒,最终导致抢救无效而死亡。无巧不成书的是,该急救车当时正在执行对同一小区另一住户的急症患者急救的任务。由于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现场无法判断没有同意出借设备。该医生已被停职处理。
这个新闻出来后,网上的反响强烈,有部分网友关注的是两个问题:
① 医生的应对到底有没有问题?
② 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才能获救?
在回答这两个连环问题之前,我必须申明:
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这不意味着自己的生命比别人的生命重要,因而不能指望着道德绑架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这个问题就没得谈。
所以,如果你是当时的医生,你的选择并不多,基本只有两个选项:
选项一:把救护车上病人的设备挪给哮喘病人使用。这样,与你无关的哮喘病人可能获救,但后果可能是救护车上与你有关的病患突然情况转危甚至死亡。此时你违反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救护车管理制度和使用规定》的相关规定,你面对的是明确无误的医疗事故赔偿 + 刑事指控,是一定足够入狱的。
选项二:拒绝挪用,哮喘病人死亡,但救护车上的病人得到符合程序的合理看护。你面临的主要是道德上的困扰,至少是不可能面临医疗事故认定及判刑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会怎么办?
当你不知道作出这个重大决策会导致什么严重结果的情况下,你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拒绝。因为:
一方面,拒绝的最严重后果也不会太差(至少不会进监狱),而不拒绝的话,真的有可能被告上法院甚至判刑。 另一方面,你根本不知道用了设备后,车上的病人会不会因此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如果你认为放弃任何一位病人都会导致死亡的话,为什么不选择与自身责任无关的那一个呢?
这个结论让人有点不舒服,但它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你陷入医疗纠纷了,你入狱了,你妻离子散一辈子毁了… 你能承受这样的无妄之灾么?
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做出牺牲的叫英雄,但你不能苛求周边每个人都是英雄。
可见,医生的应对,可能在细节判断上有偏差(例如学艺不精,不知道判断两位病人谁更紧急),但在总体方向上,是真没什么可被口诛笔伐的。
理解了这一点,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思路就有了。
**遇到类似情况的破局途径,就是设法把事情闹大,把原本不相关的人给卷进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两个选项:
**第一个操作叫做 “以暴制暴”。**也就是部分网友宣称的 “谁拦我就 X 谁,以暴力胁迫他人,捍卫亲人生命”,凶器架在脖子上,医生不得不做出确定选择。但这种强行建立联系的方法后遗症很大。例如事后被追责怎么办?例如遇到反抗怎么办?我们不建议作为第一选择方案。
第二种操作叫做 “上屋抽梯”,同样是把事情弄大让第三方入局,但高明之处在于替他免除责任。例如这个案例中,家属可以扑上救护车,说不给治疗就拔管子或者砸车上急救设备。这时候,当值医生的责任就被不可抗力解除了——他大可以解释说,如果我不配合这位过激的家数,很可能导致两位病人都病危,我这是合理选择。
事实上,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能暂时免于责任,多少人都是通情达理愿意帮一把的。对吧?
这种理论是有着成功应用实例的。早年一则关于人口拐卖的报道中,一位机智的被拐女孩就是在赶集环境里突然掀翻了街边炸油条的摊子,然后被群众扭送派出所而获救。
这种围魏救赵式的智慧,几乎在每个国家都有对应的故事。民国时候有本叫做《厚黑学》的奇书,里面说到做官的人有两种做事方法:补锅术和锯箭术。
补锅术说的是,乘着东家不注意,用锤子把裂缝敲大一些,才能显示出你的手艺值得更高价格;锯箭术是说,外科医生把病人露在体外的箭杆锯掉,剩下的问题就可以堂而皇之甩给内科医生去处理了。
该书作者李宗吾的本意,是讽刺官场的奇葩现状,但他也确实说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把破锅上加一重锤,不就是把事情搞大,强行建立起联系,让原本不相关的人等都牵涉进来吗?把箭杆锯掉再让病人去内科,不就是把一方免责,让另一方必须承担责任吗?总好过内科外科双方扯皮,最后事情得不到解决吧。
这种狡黠的智慧虽然不能当做为人处世的主动选择,但了解一点总归是有意义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理解一点潜在的运行规则可能会帮上大忙。
❺ 赛博朋克式寓意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寓言都有一个寓意。那么,本文瞎扯的这三个赛博朋克式寓言又有什么寓意呢?
故事一说的是丁丁的故事,它的寓意是:投胎是门技术活。当然,人生不能重开,选择了地狱难度(impossible)开局的话,我们就有必要对不平之事呐喊出来,否则不合理就会成为一种常态。
故事二说的是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它的寓意是:**你看到的魔幻新闻,背后有一个另外的角度和逻辑。**大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观感也会有区别。至于是努力升到高维,还是把高维降到低维,这是你的选择。
故事三说的是解决问题的常见思维,它的寓意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你的问题。**这可以帮你找到双方的公约数,进而推动事情的解决。
如果把三个故事连起来,似乎说的是这样的事实:
即使从长期看,每个人的出身状况也是很难改变的;在中期内,人们可以考虑类似于阶层跨越的社会运行规则;而短期内,还是多看点书、充充电吧,这是疫情期间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自我提升方式。
如果这是一则软广,此时就应该出现一个书单了,然而事实上并没有。所以这是一篇三观很正的扯淡文章,请不要怀疑我居心叵测。
最后,我们需要给出一点正能量,免得大家从此怀疑人生。
余华表述过一个观点:
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区别在于,在面对严肃作品时,批评家绞尽脑汁地设法解构、拷打作者的所有想法,然后找到作品的缺陷;而文学家则努力去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挖掘自己难以触及的品质,然后写出更伟大的作品。
同样地,如果你立志于当个单细胞的批评家,那满世界都是钉子等着你去敲;如果你基于工作、生活中的普通人角度去思考,你能琢磨出:
这个世界比《赛博朋克 2077》还赛博朋克。
全文可参阅: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 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昨天才和几名医生朋友讨论了这件事。
如果换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1. 不管预约好的患者,先处理拦车家属家里的患者。
但是,预约好的患者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肯定是医疗事故,等着坐牢吧!
2. 还是先处理预约患者,把除颤仪借出去。
万一车上的患者需要用除颤仪怎么办?又是医疗事故。
万一除颤仪被借出去,因使用不当,病人出了问题怎么办?是不是医疗事故?
万一借出去搞坏了搞丢了,怎么办?咱赔一个行不行?别给我其他处罚就好。
3. 实际发生的情况,医务人员坚持处理预约患者,不借除颤仪,其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所以,我们几个医生讨论的结果就是:
报 120 中心,请求他们作出指示。
不过,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他们肯定会说,你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要以患者为中心,要真情服务。。。
总之,只能得到一通废话。
那么,也就是说,无论医生怎么做,都是错!
悲催的背锅侠而已。
所以,我们继续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我他妈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最多不干了!
反正,磨已经卸掉,就等着杀驴。
如果纵观这件事情的始末的话,说实话,这位医生没有错。
哮喘的这位病人已经打了 120,并且实施了自救,但是救护车一个半小时之后才能到达。而这时候恰巧有一位临产的孕妇也叫了 120,这辆 120 先到,于是哮喘的病人家属就想先做坐这辆 120 去医院,并且口头上获得了孕妇的同意。
但是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已经与孕妇签订了实际意义上的合同,他们需要把孕妇安全地送到医院。
假如说,孕妇在等待另外一辆 120 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意外,或者是另外一辆 120 因为事故不能及时到达,那么这时候如果出了问题该由谁来负责呢?肯定是最先到达的的 120 医生要负责任的,所以这位医生的做法有错吗?没有错,他只是按照规定做了他应该做得事情。
至于说出借设备的问题,每台车上都有固定的仪器,都有自己的用途,谁能保证孕妇就用不着呢?所以又回到了原点,最先到达的这辆 120 是为这位孕妇提供服务的,他的职责就是要把孕妇安全地送到医院。
如果说这个事情当中一定要找出一个责任人的话,我觉得不是这位被网暴,被停职的医生,应该是上海现在的医疗系统要为此负责。
有网友说如果正常情况下,120 在半个小时就应该到了,但是这次却用了一个半小时,这足以说明上海在疫情期间的医疗准备严重的不足,耽误了哮喘病人的及时救治。
碰到这五千年一遇的疫情,为了取得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是必须要付出牺牲的,斗争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死人的,胜利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家一定要对此有心理准备。
现在一些人都太过于个人主义了,太自私自利了,过于精致利己主义了,不肯为了大家舍弃小家,不肯为了集体牺牲个人。
在疫情期间,各种资源不足,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上难免会有不便,肯定要有部分人作出牺牲,一些人乃至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但是,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战争年代,他们一口炒米一口冰雪,都没有抱怨。今天的一些人每天吃着白米饭,只两三天没有吃到肉和青菜,就哭爹喊娘,叫苦不迭。
我们眼下的无毒安全社会,也是以武汉为首的湖北人民和西安人民等作出巨大牺牲换来的。现在轮到我们一些人自己要作牺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抱怨,不能畏难,一定要能够无所畏惧,一往无前。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战胜新冠病毒,一定要勇于作自我牺牲。
上海作为国家的窗口城市和模范城市,上海人民一定要有大局的思想觉悟,在抗疫斗争和个人牺牲上做表帅,少抱怨,少给党和政府找麻烦,少宣传负能量,多宣传抗疫过程中的正能量。
本狐为知友们带来深度观点:
【上海哮喘病人因 120 拒绝救援离世,被停职的医生冤吗? 】
“上海哮喘病人因 120 拒绝救援而病亡” 事件还在发酵。
近日,有网友发布微博称上海一例哮喘病人因 120 拒绝救援而病亡,列出详细时间线并伴有视频佐证。
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发布对该事件调查情况称,当事医生当时虽然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处置实属不当,已作出停职处理。
上海浦东卫健委对该名患者的离世深表悲痛,对急救医生由于经验不足、处置不当未能及时出借车载除颤仪施救患者深为抱歉,对全区医务工作人员加强教育。
明明救护车就近在眼前,救援工具也近在咫尺,自己的亲人就是得不到救助,甚至因此而离世,患者和家属的遭遇让人痛心。
虽然涉事医生第一时间就被停职,当地卫健委也承认了错误,但是一纸简单的通报并没有平息所有争议。
有人认为,这个医生见死不救,毫无医者仁心,违背医生职业伦理,当然应该被追责。
也有人为这个医生喊冤,认为只有 1 个设备、2 个患者,这个医生当时明显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怎么做恐怕都是错,只让他一人 “背锅” 并不公平。
院前急救是一个精密且分秒必争的诊疗系统,关系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
调度平台是这个系统的大脑中枢,急救车及急救医生只是其中的一环。即便上海是国内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急救资源也很难完全满足 2000 多万人口大城市的需求。
而这种稀缺性,也决定了急救资源天然具有排他性。
有专业人士从诊疗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在接受调度中心的派遣任务后,涉事医生与车上的患者已经形成诊疗关系,“建立了口头的医疗服务合同,要对其生命安全负责”。
**换言之,从制度和法律上而言,医生对后来的救助者之间没有救助的义务。**恐怕正是这一点,才导致涉事医生对后来的患者多次拒绝提供帮助。
但是一旦把这种行为放到更宏观的价值观层面,就与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伦理相抵牾。
抛开疫情防控这个特殊的背景,急救医生同时面对两例紧急情况的案例,在现实中也并非第一次出现。
遇到这种情况,医生是否具有自由裁量权?
这种类似电车难题的伦理选择,实际也需要制度上为医生卸下道德上的枷锁,在刚性的制度之外,并非没有可以变通的空间。
由于院前急救通常是在跟死神抢时间,所以会有一些必须遵守的原则,但是在原则之外,也并非没有特殊考虑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一是需要现场医生的专业判断,二是需要 120 调度中心的统筹。
这实际就是给了医生一定的自由裁量的空间。医生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与指挥中心报备沟通也是规避风险责任的方式,客观上对医生也是一种保护。
在这一次的悲剧当中,要讨论涉事医生冤不冤,恐怕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
除了拒绝更换病人、拒绝出借 AED,他是否有试图积极挽救患者性命的作为,有没有及时跟急救中心调度室联系更新进展,进而协助患者获得帮助,是现场医生独立判断作出的决策,还是通过指挥中心沟通而拒绝救援,这些都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他面对苦苦哀求的患者家属,丝毫不为所动,拒绝提供任何帮助,那确实有违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
如果他在制度刚性之外,在自己自由裁量权范围内,确实做过一定努力,是不是也有值得宽宥的地方?
遗憾的是,从目前的通报和家属爆料内容,对于这一点尚无法给出明确的结论。
在丁香园的报道里,一位医生提及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他随救护车被派往一名哮喘发作患者家中时,途中遇到车祸事故现场,被患者家属拦下,请求救援。
虽然调度中心告知他们,第二辆救护车已经在路上,但是情绪激动的家属坚持不让他们离开。这名医生选择与调度员协调,请求与后来的救护车更换病人。
虽然最终这两名患者都转危为安,但是这名医生表示 “也感到后怕”。这种 “后怕” 反映出来的,更像是医生群体独有的 “扶不扶” 困境。
要解决这个系统性难题,还是要有更为科学有效、指导性强的细化方案,让医生甩掉心理包袱,勇于提供帮助。
这位离世老人的家属也发声称,不是想和医生站在对立面,而是想让 “整个体系得到优化,更加完善”,悲剧已经不可避免,家属的这种通情达理让人泪目。
其实这也是大众共同的心声。讨论救与不救,不能简单囿于道德层面,而应该回归医疗实践,从制度和技术层面提出更系统、理性客观解决方案,避免更多的悲剧。
搜狐《狐度》出品
作者:和光
首先,我不是医生,请不要因为我的言论对医生抱有偏见。
其次,放一个评论区看到的答主的主页链接,可以看看这个,当然我不清楚情况。https://www.zhihu.com/answer/2416452775
发生这样的事,最令人气愤的其实不是医生,也不是其他群体,是上海市政府监督不力,也可能上海市医院氛围就是那样,刚才刷了评论区以后,我又想起了,上海那位同样哮喘发作被拒绝就医的周护士,连工作的医院都拒绝了他,还有那位孕妇。上海真的是魔都。不得不叹一句。
有些病,不是能走就代表没事,碍于情面人家病人不懂让你救护车,后续让救护车的病人如果出事,谁来担责,如果原本人家不用死,却因为让救护车出事了,那么我们猜猜看医生会不会被人骂死。
见过横纹肌溶解还走路跑步的病人吗?他们也能走,他们情况危险吗?危险。那对夫妻家好像是孕妇,不是很确定,但是假设是孕妇,孕妇的身体可能出现什么相信你们也知道。
再说回来,救护车上的除颤仪是不不一样的,它比公共场所的更为专业,对使用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针对不同疾病,调整的焦耳参数也不同,一旦焦耳没有调对,或判断失误,很可能会对急救起到反作用。不仅普通人操作起来迷茫,不经常做急救的医生,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
除颤仪不是万能的,只用在患者心脏骤停或发生室颤的情况下,哮喘病因复杂,120 医生在无法面对面判断病情的情况下,不出借除颤仪非常合理。更何况,就算在医院内部,要保证医院病人突发状况,除颤仪都不是能轻易借的。
理解家属心情,看了很多评论,很多答主有说到,急救有规定,如果是这样,可能医生是存在一点问题,处理不当,但我仍然觉得可以不用太苛责这位 120 医生。事情经过不是完全清楚在大众面前,医生可能是存在过错,但是也不用就完全归咎于病人离世是因为这个医生。
鉴于某些人的理解能力,那就继续更新跟解释一下吧:
其实我想表达的观点很简单,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不能以更崇尚的道德品德去要求他。一个人愿意做好事,那是他人品高尚,我们可以敬仰,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不愿意去做好事而去谴责他……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其实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跟我们这些外行一样,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可能贪财、可能冷漠、甚至自私、好色,他们跟我们的不同在于,他们掌握了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且有行业规则在约束他们的行为。
如果他违反了行业规则跟法律法规,那当然应该受到谴责,这个无可厚非。如果他在规则内履行自己的职责,请问责难的理由是什么?道德水准没有高出我乎的平均线吗?!
这就好像我们的法律跟行业规则一直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越来越人性化。换句话说,针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我们都应该以现行规则来对其行为进行评判。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要腰疼的所谓高尚道德。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如果医生错了,医院跟卫健委应该颁出具体条文,违反了哪条哪例,应该给予什么处分,而不是现在这样,直接停职,然后让大家争论。
我记得小学政治课上,就教授过任何一个问题的成因都是很复杂的,如果要正确的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必须要分清主要矛盾跟次要矛盾!
那么今天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是人均医疗资源不足跟人民生命健康权需要得到充分保障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让上海乃至全国都能在这场肆虐的疫情中获得尊重。
那么请问那些义愤填膺的人们,你们在这个时候放大事态,攻击医生,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假设这个处罚让更多的急救随车医生不理解,纷纷请假,避开这个多事之秋,导致医护人员更少,120 反应更慢的时候,到底是谁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没人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们不去谴责官方为什么不能及时扩大 120 的队伍,提高响应时间,而是在这里攻击医生,好家伙,我要是医生,以我低下的道德水准绝对足以让我生出趁早转行的念头。
…… 原答案分割线……
正如上个回答说到的,这个事情的本质是在疫情爆发特殊情况下,医护资源已经严重不足跟人民生命需求之间的矛盾。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时候挑起任何针对医护人员的恶意网络舆论都是极其愚蠢跟残忍的,不满放错了对象。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人能以圣人的要求去要求普通人,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有一套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规章制度。
在危机环境下,尊重跟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不停的扩大事态,挑起对立。
说个不好听的,真要怪,难道不该怪之前的绥靖政策导致医疗环境恶化?如果上海的疫情不是现在这么严重,这件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另外,那些在网上各种攻击医生冷血的,无非就是这次 120 不是接的他们跟他们的家人,如果当时是他们的家人在车上,有人敢拦车,你猜他们会不会大度到把车让出来?
最后用胡适的一句话结束这个回答,虽然胡适这个人的人品不太喜欢,但这句话我觉得很对。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以上,共勉……
以下为另一个问题的回答:
上海的同胞们,你们到现在还没弄清楚这件事的本质吗?最真实的原因其实是 120 已经超负荷运转了,换句话说,现在缺人缺资源了,结果还闹出这档子事,把能干事的人停职了。
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再有人打 120 急救电话响应时间会更慢……
再多停职几位医生,你们看 120 还能打通不?更可怕的是,你们要站在医生这个群体想一想,什么锅都让医生来背,你们猜他们心里会不会有怨言?
我简直服了上海同胞的脑回路了,你们在最需要医生的时候这样为难这个群体,是真觉得自己不用上医院了吗?
以上……
我一直认为电车难题是一个道德陷阱。
“电车难题 (Trolley Problem)” 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为什么要让普通人遭受这样的抉择!
疯子绑架本身是小概率事件,绑到电车上更是小概率事件,只要做好对疯子这一类精神异常群体的监护,做好对电车线路的训逻,本身是小概率的事件会直接变成 0。
西方为什么爱炒这种问题,就是为了把关注力专注于道德,专注于个人,而忽视了应该承担责任的电车运营方,和对疯子监护的责任方。
这件事不就是又是一个电车难题吗?
要医生怎么选择啊!
太难了。
真的太难了。
可哮喘老人也没错啊!
是啊。
那是谁的问题呢?
谁让这名医生面临如此艰难的道德选择呢?无论选什么,都是不道德的啊。
是疫情防控措施吗?我看并不是,恰恰相反,是没做好疫情防控的责任方。
只有将疫情遏制住了,才能真正的减少这类道德难题。
很多悲剧才能不再重演。
翻看了各平台的新闻和当事人的发文以及部分缺乏常识和不理智的评论后,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鲁迅先生为何要 “弃医从文”。
老人生死关头,家人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理智举动是否合理?
急救途中遇上突发情况,是坚守职责还是率性而为?
我们身为看客无权评论。
换位思考一下
倘若我的父亲生死垂危,我也会尽自己的努力抓住任何救命稻草,为他换取生机。
换位思考一下
倘若我是那位医生,也无法用我的意志来权衡两个生命的轻重,我只能选择眼下本职与天职需要我守护的那个生命。
这样看来,求救者在危急关头不知所措的求助情有可原。
医生在左右两难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也合情合理。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争论呢?
这次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 “医患关系” 问题,还是 “社会舆论” 问题。
参与事件的主体包含 “医生、患者家属、医院、媒体、网友”
患者家属提出不合理要求→医生坚守职责拒绝→患者家属发布信息指责医生→网友群起围攻→媒体大肆报道→医院受社会舆论压力处罚医生
其实把整个事件简单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事情本不应该发展到这么复杂,早应该在 “患者家属提出不合理要求→医生坚守职责拒绝” 这个环节就结束了。
前两个环节双方的做法在当时的情境下没有对错,也没必要争论。
矛盾出现在第三个环节,也就是 “患者家属发布信息指责医生” 之后。
患者家属发布信息指责医生→网友群起围攻→媒体大肆报道→医院受社会舆论压力处罚医生
如果说前两个环节都情有可原,都没有对错。
那么
患者家属发布信息指责医生,有没有对错?
网友不明就里站队攻击医生 / 患者家属,有没有对错?
媒体先入为主的报道,有没有对错?
医院仅仅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便处罚坚守职责的医生,有没有对错?
这个担责,那个担责,社会舆论担不担责?
这些问题我无法从个人角度得出结论,只是作为一名观众点开新闻评论后看到了当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现在不是旧时代了,先生的原话放在今天难免有些过激,但其中思想仍然值得思考。
诸君,网络是非之地,双刃剑握在所有人手里,稍有不慎就会做了凶手 / 帮凶,平时插科打诨也就算了,真到是非面前,还是尽量理性分析,客观发言,莫要等吃了人血馒头还不自觉。
切记,慎言三思;三思慎言,切记。
划重点:外籍患者。
在中国做医生,有时候所有的选项都是错的。
臣妾做不到啊!
现如今,哪怕没有疫情,也很难做到每个病人都得到救治。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远远不够用。我们也远远没有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并且用私家车跑滴滴。
希望事件以后国家可以提高医生待遇,把解决急诊科医生短缺的方案由降分录取改为提高收入。让我们有足够的急诊大夫。每次出车可以带四个医生到现场。遇到突发情况,留下俩医生处理突发情况。
还有一种可能是,这辆救护车就是专用的,拉轻症患者的。猜的。这种时候 120 中心也会面临伦理选择。用这辆没消毒的车拉回去,送哪救治呢?普通门诊?还是发热门诊?还是隔离病区?干脆还是用消过毒的车拉。
家属已经克制情绪,可以说回应很理智。
一个城市经济如何的发达,如何成为世界的大都市,那都已经是以往和过去。但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希望这座城市能够井然有序,拿出一个发达文明城市的风范,成为疫情防控当中的一个标杆和样板。
但是有些城市确实是经不起考验,就像家属所提问的那样。在疫情期间突发的情况,怎么去分辨轻重缓急,怎么去分配医疗资源,怎么去合理的调配,怎么才能够有序进行得更好,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家属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也是我们很多地方值得思考的。我们面对从未面对过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如何冷静的去面对,如何清醒的去布局,如何更加科学的去分配。这些都是最现实的,也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说句实话,当医务工作者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已经陷入了漩涡之中,也是在矛盾中徘徊。借和不借都是错,这都是原罪。就像网友们所说的那样,说句诛心的话,不借是对他最好的选择。
老人是死于哮喘引发的窒息性死亡,不是心脏室颤,除颤仪根本没有用处,不借是停职。还有就是这是比较专业的设备,要需要专业的人来操作和使用,稍有不慎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如果借了,老人的生命挽不回来。那么他就是要吊销执照,甚至要被追究法律责任。
再加上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那一个人承受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网络上有些人是不会去考虑那么多,也不会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就一棍子打死。只会说你借设备出了问题,把所有的责任推向医务工作者。
从家属的发声,按照目前的情况。我觉得我们看待问题。需要理智的分析,更需要克制情绪。对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学会独立思考。
目前的情况,我们不希望看到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更希望这一轮疫情早些过去,上海早日恢复正常,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能够清除疫情,畅通无阻。
求你别再发声了,好像网暴 120 医生不是你干的似的,这样很好玩吗?
医生有什么错?别人的命也是命,包括医生的。你知道 2010 年波兰总统和海陆空各自的总司令同机坠毁事件吗?经过调查,飞行员判断失误,操作失误。但,黑匣子录到了第三人、第四人进入驾驶舱并下命令要求降落的语音。朋友,悲剧就是这么发生的——强权干扰了执行者的作业,正如你自以为病重要求抢救,但,同时也是你干扰了执行者的作业。
这位医生有错吗?
如果这位医生没有错,却仅仅为了安抚网络舆论而将他停职,那对他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
如果这位医生有错,主管部门则有必要出台指导流程,明确告知其它的医护人员,以后急救时,万一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置。
这事怎么说呢,真的是世事无常,无论是因为哮喘去世的患者,还是因为此事无辜受罚的医生都是不幸的。
如果说非要受罚的话,那么卫生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受处分,院前急救医疗资源的不充足,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
如果我是受处罚的那位医生的话,我可能会借用《神雕侠侣》里的一段话来解释吧:
“孙婆婆,虽然今天是贫道失手打死了你,也是你命中注定有此一劫,这一劫偏偏落到贫道身上,孙婆婆你安息吧”。
先说结论,这家人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网暴了别人,欺负软柿子,还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第一,孕妇能走就没事么?很多情况下孕妇就是自己走到救护车的,因为没法担架绑安全带,没法绑,绑紧容易出事,不绑紧就没用,所以走是正常的,但不代表没事。
第二,你说孕妇同意了出借,可孕妇是救护车,人,器材的所有权人么?如果不是,她同意有用么?如果她同意没用,你这个讲出来有什么用?还是道德制高点压人呗?
第三,你说你叫救护车了,但是你的车一个半小时才来,那耽误你救治的是第二台救护车,你怎么不去找他们?柿子挑软的捏?
第四,你说门口有警车,那警车出警帮你送一趟行不行?如果警车有任务不能走你认为是合理的,那么第一台救护车有自己的任务不能帮你是不是也是合理的,还是你依旧柿子挑软的捏?
最后我们天天好唱程序正义,可是按程序办事不管怎么样都不应受到过多指责,程序是保障多数利益,保障常规情况,不是个别特例,今天你可以拦救护车,明天呢?是不是可以就医插队,就因为你着急?那秩序,程序还有何用?
AED 和车载除颤仪是有区别的吧?
哮喘发作心脏骤停借 AED,我可以理解,你借救护车车载除颤仪是什么鬼?
救护车上还有急救病患,跟医院是通过 120 建立了医患关系,你哮喘病人跟这辆救护车是不存在医患关系的,借出救护车上的急救设备,就相当于建立医患关系,救护车医生也必须跟着去,哮喘病人最后没救回来,孕妇再出了问题,谁负责?
都说生命大于一切,但你也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凌驾于他人的安危上啊,不谈利益关系,就谈医生天职,救,没问题,但为了救人把自己葬送了,就成了道德绑架了。
你可以说救护车医生冷漠,不够变通,但你哪来的资格去要求他人为你舍生忘死?
根据人卫第九版《内科学》34 页,哮喘急性重度发作需要——
“持续雾化吸入 SABA,联合雾化吸入短效抗胆碱药、激素混悬液和静脉茶碱类药物”
“尽早静脉应用激素,病情控制或缓解后改为口服给药”
“意识改变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
这就好像一个人满身伤口,流血不止,你不去借绷带,不去借止血带,你跑去借手术刀,咋啦?你准备再割几刀?
先搞明白楼上的大白要什么吧,要是让你去找 AED,你就找错人了,要是让你去借车载除颤仪,疯子才会借你。
我希望医生这类行业的人坚守操作规范。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操作规范和准则远远比多救一个人重要的多。我希望遇到此类事件只有唯一标准答案,哪怕这个答案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很多时候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如果流程不合理,应该修改流程而不是治罪这个医务人员。
所谓 “将在外君命不受”,那都是事后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少数人能被歌颂,更多人因为违反军令掉脑袋了。
咋评论呢!妥妥的绿茶中的战斗茶!
拦截 120 的是她,拍视频的是她,发视频的是她,声嘶力竭指责急救医生的也是她!医生被停职了,被网爆了,但更多清醒的人哪被她带节奏,没掉她那坑里,主流舆论已经跟她预期的不一样了,她蹦出来装圣母了,好一朵白莲花啊……
咋说呢!
就一句,一表三千里啊……
不知道够不够形容她!
补充一下,这种情况,她要是真着急救她亲爹,开车闯卡就行,照着守门的冲过去,告诉对方,今天撞死你我也得过去,大不了赔命给你!参照儿子磕了头的那位父亲。如果没车或者不会开车,真想从 120 上借除颤仪,拎把刀架医生脖子上,医生要命不要除颤仪。毕竟,这些做法把责任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对方不用担责了,能抬手也就抬抬手了。但她的做法是自己不用担任何风险,所有违规责任全得由对方承担。呵呵……
越受文明驯化,越是成为弱者,是这件事最令人难受的地方。
但事实是:如果这位家属当时就撒泼打滚,躺在救护车的车轮前,你不救治就从我的身体上过去,那么医生多半就会向上反馈,得救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现在官方定性说医生不懂变通,所以酿成恶果。但事实上可能完全相反,这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难题。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说医生对调度中心反馈了,本质上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把问题往上丢。
调度中心有没有人敢出来拍这个板?和医生一起承担相风险和责任。如果没有是不是还得往上报?直到把问题丢给一个敢担责的人出现?
但如果这个担责的人最终选择了还是救孕妇,那现在的情况是不是说不止现场医生,而是一众参与决策的人都要倒霉?
另一方面现场选择救老人,孕妇出了问题怎么办?是不是也需要有人承担责任?
所以你看见了吗?
医生最理智的做法反而是自己把责任自己担了,当个恶人,毕竟医院的朋友和领导天天见,没有把别人拖下水,那些人精领导会感激你的。而救护车出警是一次性事件,如果患者不是想要刻意复仇,很难有再次见面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这时候将医生停职,就是一种保护,避免过激的家属做出傻事。
那问题究竟是出在哪儿?
我个人是觉得——
我们的官员队伍,过于爱惜羽毛,崇尚绝对正确,并习惯性通过剔除 “坏死细胞” 的方式来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但再勇猛的军队也是一个个具体的士兵组成的。
剩下的大家自己体会,就不多说了。
不是给这位医生洗地,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人,这样冷血,都是一件不能被宽恕的事情。但是,当这样的事情呢越来越多,我们就必须想一想,这真的是一种个人行为吗?真的只是个别人的问题吗?首先,如果急救车中途换了病人,是不是 120 要负责(无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没有按照 “规定流程” 办事,有没有留下一线商榷的可能性,来判断 “打破规则” 到底是对是错)?如果病人在换了车的情况下,出了问题,那么 120 要不要负责?如果结果都是一样:打破规则要辞退、非指定病人在车上发生意外也要辞退,且,这些的风险更加显而易见,那束缚住人性的,到底是人自己,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对了,还有设备 AED,如果借出,病人得到救治,没事儿了,那皆大欢喜;如果结果依然是没有救回来,那么会不会也会被牵扯其中?
不要忘了,山东某医院的主任,因为介绍癌症病人自行采购一款没有进入中国医疗体系、还在试验阶段的国外药物,并没有从中牟利,但是在病人去世后,依然被病人家属投诉,被医院辞退…… 所以,在一个人际关系紧绷的社会里,讲人性、讲悲悯,是不是太奢侈了。
所以,假如躺平,医疗资源肯定会极度紧张,这类事情只会快速增加。任何鼓吹 “共存” 的人都要唾弃之。
警察不能擅离岗位可以理解,医生不能擅离岗位就是见死不救。
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职责,难道现在对医生的要求都到了割肉喂鹰的环节了吗
大家合理讨论,没必要从族谱说到生殖器,我一个个删也很累
[思考] 如果医生借了除颤仪,患者也没救回来死掉,患者家属会不会倒打一耙?
或者如果因为出借除颤仪耽误了另外一个患者的救治,那个患者的家属会原谅医生吗?
所有人都不顾医生的死活,包括卫健委!
不顾事情的真相和责任直接就把板子打在医生身上
所以以后,基层的医生越来越少,医疗服务越来越昂贵,你们别抱怨,恶果都是你们自己种下的!
为啥上海两个哮喘出问题的都在浦东?因为浦东医疗资源比浦西差了远远不止一个挡位。三甲之下没有足够数量的梯队,例如二甲到社区医院。哮喘这种问题,浦西的二甲能不能搞定?
2021 的某个买房分析文章:
![](data:image/svg+xml;utf8,)
2012 年的数据,虽然过了 10 年,很多三甲医院在郊区,比如金山,松江开设了分院,但这个积累远远不够,浦东想要赶上市中心的医疗资源还差很远。
私以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除颤仪该不该借,甚至我觉得救护车该不该转而接收该哮喘患者都不是症结,而是那么久了,120 竟然没拨派车来,只能求助于别人叫来的车,也得是遇见那么好的邻居,能让给你。
这说明沪上这几天公共卫生已经崩盘,起码在院前急救这一块已经崩了。
当然,没疫情之前也资源稀缺。
第一个哮喘死亡是护士,第二哮喘死亡的责任人安到医生头上。
上海的医护人员心会不会凉,有没有人关心。
阅读理解题来了。
1、什么叫看上去没那么严重?你觉得吴亦凡这个人五人六的看上去像个会 QJ 未成年的变态吗?
2、做事讲流程和先来后到,每个行业,特别是急救行业,都有自己的原则,如果别人同意了你的方案,出事你敢负责吗?你敢保证你不会耍无赖躲起来?
3、人家急救呢,路上都不敢耽误,你这还协商半天?你那是协商吗,你这是妨碍别人急救。
整篇作文看到这其实就可以不用看了,因为后面都是有感而发和个人意见。
结论:这个事情,医生和死者家属都没错,因为双方都是为了救人,只是自己的立场不同,做出来的事情,对事情的判断,都会产生对立面而已。
监护型救护车基本配置包括:
1、诊箱:内含插管箱、心脏复苏泵、呼吸气嘴,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吸引器、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体温表、剪刀、镊子、血管钳、颈托、夹板等,必备的口服和静脉药品。
2、供氧系统:氧气瓶不小于 7 升,配有氧气压力表、流量表、湿化瓶等,另配有便携式氧气瓶。
3、药品柜:放置各种抢救药品。
4、担架:自动上车担架、铲式担架。
5、骨折固定垫 (真空固定垫)。
6、外伤包 (内有夹板、颈托、上下肢止血带、纱布、三角巾、四头带等)。
7、心电图机。
8、心电监护除颤仪。
9、呼吸机 (器)。
10、输液导轨或吊瓶架,照明灯。
这个是家属拍的视频,我觉得可以自行判断下医生是不是冷漠。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753003073437757
视频里没有体现车上的病人是否同意出借器械。而且我觉得无论 202 的孕妇是不是愿意让救护车和器械,这个口子都不能开。如果今天器械可以外借,医生可以临时离岗,那明天是不是病人一下楼,上了 120,也可以一群人簇拥上来苦苦哀求,以人命关天为由,逼着已经上车的病人让车等下一辆了?到时候不就是谁闹谁有理,谁人多谁就可以拖延急救,剥夺别人的生命?
转一个 weibo 上急诊科大 v 的发言,跟车医生就是有问题,处理不冤,甚至官方通报还含糊其辞引起了很多同情,他但凡有一丁点想救人,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这是陕西的规定:
PS 不能理智交流的,冷嘲热讽的,质疑匿名的直接折叠 / 删除,懒得回了,浪费时间
当前的防疫政策下,这种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无论资金,物资,设备和人员,都没有按照防疫比例同比增强增加,那么除了无底线压榨基层工作人员让他们彻底崩溃之外,不会有任何彻底的解决方案。
问责层层向下正是问题屡禁不绝的根源。
病人家属如果真的是想问制度的弊端,那他全篇是不是应该贯穿着为什么他叫的救护车一个半小时才来呢?为什么警察不能送他去医院呢?为啥社区不能帮忙找辆私家车送医院呢?写那么多其他的有啥用啊?这热心的大白,尽职尽责的警察,乐于助人的志愿者,无私的孕妇和家属,还有一个冷漠无情的急救医生。要不是最后点明了主题,我还以为搁这写小说呢,人物刻画的可真好。
我记得早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心术
那里,有一个很好的急诊科大夫,因为要顾及病人的病情,没等病人家属来签字,就给病人先做了手术。病人手术后失败,没有活下来。其实当时的选择对他来说也是两难,如果不就肯定会死,到医院了因为没签字没救直接死了,肯定追究责任,但因为流程没走,可能相对轻一点。如果救了活下来了,皆大欢喜,事后找家属补签个字就好了。最坏的情况就是字没签,人没救过来死了,家属不肯签字,又闹又告。
当时剧情中,病人的儿子是个律师,收集好了相关证据给这位医生告上了法庭,医院没有出面保他,她被迫离职,并且不能再从事医生行业。后面他成了一个医药代表,自己曾经最不屑的医药代表。
这是做一个好大夫的代价,为了自己的良心,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很不幸,他输的很彻底。
今天救护车中的医生,也无非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一个是去帮助救治另一位病人,暂时不管孕妇,哮喘病人活了,孕妇也没有事情。这是最好的皆大欢喜。一个是去帮助救治另一位病人,暂时不管孕妇。如果哮喘病人没有救活,或是孕妇出了任何事情,那么,他的职业生涯也将结束了。还有一个就是她现在这种选择,坚持谁叫的 120 就救谁,做该做的事。可能她会被千夫所指,但是他在最大限度保护了自己的利益。有些时候不是不想,是不能。他一旦迈出了这一步,选择了救人,如果人没有救活,谁又来替她担责?是这个同意让车的孕妇吗?治哮喘病的家人吗?还是说网上这些攻击他的键盘侠呢?如果说,现在他的直属领导站在这里,拍着胸脯,甚至出了一份证明确保他无事,他还会选择无动于衷吗?
我姐姐也是一位医学博士,也曾郑重的宣读过希波克拉底誓言。他的求学之路,我一路看来真的是太苦了,五年本科,六年硕士博士,加上她考研的时候二战了一年,总体来说,一共学了 12 年,她毕业的时候已经 30 了。基本上他的每一个寒暑假,都是在实验室和医院度过的,他所看过的医学书籍,落在地上有一人多高,还有不少是全英文的。如果说这样一位医学博士,因为想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违反了规定,从而赔上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话,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他的家人来说,都太不公平了。
当一个医生第一次不能听凭自己心愿的去救治一个重症病人的时候,他自己应该是难过的吧。但是没有办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为什么他们要成了替罪羊呢?
我还有一点不太清楚,我记得这俩天也看过一个新闻,一位父亲带孩子开车去看病,出小区时被拦下,父亲当时大概说我孩子已经病成这样了,你们谁拦我我就撞谁?后来,社区的确也放走了。我不太懂为什么这个事件中的父亲都病成这样,他们不能自行开车去医院吗,整整一个小时 40 分钟,怎么说也应该把父亲搬下楼,找人找车联系医院,救护车过不来,自己想法借车找车往那送啊。
在很多人眼里,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是最重要的,他们也仅对此负责,对于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抱歉,与他们无关。这次的事是如此,之前发生的不让没核酸 / 核酸超时的病人进医院,也是如此。可能把医院感染,这是最重要的,而门口生命正在流逝的人,是次要的。
其实也不是不能救,就是条件比较苛刻。
首先,家人得是歌姬吧。
其次,家人肤色为白。
那就有救了。
满口的 “仁义道德”,但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看完家属的所作所为有感。
整个事件
我就服那个拍摄视频的小唐
120 救护车本来救其他患者
车是她拦的
除颤仪是她鼓动借的
期间视频是她拍的
(还可能是她发的)
停职是 120 医生的
处分是 120 医生的
被网暴也是 120 医生的
不知道该不该佩服她的一腔热血
不过死者家属似乎也没那么简单,
当舆论反转到了支撑 120 医生身上
第二轮的舆论家属拉她一起承担
1. 要明白,执行任务的救护车不可以拦截!!!
2. 有些人能走,并不意味着他病的就不轻,没事的话,没人会打 120。
3. 视频发到网上,产生了舆论,真相就不重要了。最后一定是医院背锅,因为普罗大众认为,医院是既得利益者,应该承担责任。政府为了安抚,一定会被舆论带偏。
4. 这个医生,有可能因为视频,毁掉一生,他努力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呢?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无底薪规培,不知多少年的医院培养,发视频的时候考虑过他可能面对的后果吗?声明?有什么用?你能承担他的损失?
5,每个病人都能及时得到救助???想什么呢?你觉得可能吗?美国都做不到,何况我们。你发视频能改变什么?什么都改变不了。
6. 自己做错的事情,造成的严重后果就自己去弥补,不要往民族大义上扯,试图抬高自己,没用!只会让人更恶心!!!!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研究生,新闻刚出来我就翻了评论区热评的前面几条(不是这个提问),虽然有不少站在急救医生角度理解医生不变通的,但是很多都没有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借除颤仪,我不是急救专业的,但是常规的急救流程还是知道一点的,如果这个病人没有心脏病,哮喘急性发作引起的支气管痉挛,过度通气引起的呼吸衰竭,最终导致的全身脏器供氧不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应该是引起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的主要原因,而最主要的抢救措施应该依次是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心肺复苏,静推强心升压以及解痉平喘药物,大量补液以及纠酸,而心跳停止并不能解决心脏停搏的问题,心脏停播主要是靠胸外按压,而除颤仪主要是解决室速室颤的问题,也就是说借不借除颤仪基本不影响患者死亡的结局,因为气道痉挛炎性渗出气道阻塞的问题没有解决,心肌缺氧也没办法恢复跳动,除非这个 120 马上进行急救处理,才有一点点可能说挽救这个患者的生命给他进入 icu 的机会(根据描述心搏停止应该超过十分钟,呼吸衰竭时间更长,肯定会并发 MODS 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存机会很小)
所以我很不能理解大白和防疫志愿者要求借除颤仪的行为,120 是急救车辆,要么抢救要么放弃抢救,不存在借这种说法,因为借了这台车就属于破坏急救设备的抢救能力了,普通人也不具备正确使用除颤仪的能力,会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最好的结局应该是 120 急救医生打电话请示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经过第一个家属同意并且自行承担自己的病情变化风险先行抢救一个已经基本临床死亡的病人,这才是大家都想要看到的结局。实际上要判断病人病情危重程度以及抢救价值也很困难,所以急救中心可能平时的工作流程就是时间顺序,先到先得。不然家属电话早打过了,急救中心应该已经知道患者病情了,但是并没有通知急救车辆更改任务目标,而小医生只是接到任务完成任务而已,借设备是绝对不可能借的,换任务对他来说就是自身承担风险,收益极小,还要被领导,司机,护士埋怨的风险,因为破坏了工作流程,让本来就忙的工作更忙,当然如果第一个患者能抢救回来,第二个患者不出事,我认为客观上有价值,实际上自身收益极小责任极大(原谅我说实话,临床上这种事很多,破坏医疗流程对自己基本上没有好处,而且患者有需要时恨不得跪地求你,解决问题后翻脸不认人的风险)
医生难当,特别是有负责任,敢担当的医生,实际上出名发财的与这类人基本无关,除了大佬没人能承担什么责任,承担的起责任,道理同扶摔倒老人同理,多事容易被讹,给自身带来损失。
医院最难的是临床,而临床所有科室最难得可能就是急诊,急救,儿科,客观来说因为没人愿意干,现在舆论又给一线压力,愿意干这些科室的优秀医生就越少,环境就会越差。而一线小医生权力权限胆子都很小,却还要承担罔顾病患生命的骂名风险,众所周知高考状元不学医,医二代不干临床,临床有的选打死不干急诊和儿科。
就这件事而言,我认为 120 医生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请示指挥中心,然而指挥中心就真的不知道吗,电话不是他们接的?任务不是他们派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一部分人既要权力又要钱财,还要好名声,做不到的开空头支票,躲在舆论背后当裁判,自己就是不背锅。疫情之前急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人少吗,肯定不少,只不过疫情挑动了大家的神经,加剧了医疗资源紧张,我支持防疫,但也要支持急症患者自行寻找车辆送医,违反防疫规定应该事后由医院开具证明避免处罚,而不是把所有压力都传导给急救,让他们本身的职责,权利不匹配。最后 diss 一下拍视频发到网上的防疫志愿者,我觉得最应该做出反应的应该是他们,他们应该第一时间将患者紧急送医,第二责任才是 120,没有请示上级,让借 AED 的人也是误导家属转移矛盾,第一不可能借,第二借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最后,真正享受福利的不是一线人员,承担责任的总离不开他们,房间里的大象,媒体都不约而同装看不到。
不懂就问,阻碍正在执行任务的救护车不违法吗?
现在人都这样冷漠了么?真的是巴掌落在谁身上谁才会疼啊
救死扶伤,是创办医院的初衷。当救死扶伤,变成了 “见死不救”,这是悲哀,更加可怕。
医患之间失去了信任,没有了实行人道主义的精神。只为了各自的利益,自然会纠纷不断。
事急且从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讲的就是当事人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权力。在这次描述中,邻居已经同意了先给老人急救,可是医生不敢做主。这里完全责怪这名医生,也许有失公允。毕竟根源在于医生的 “不敢”,因为高层,没有给医生随机应变的权力。真正应该惩治的不是医生,而是医生的这种 “不敢”。
追根溯源,找出 “不敢” 的原因。改变这 “不敢” 的现状,下放随机应变的权力,才是老百姓的福音。
1、 事件概述
2022 年 3 月 30 日星期三上午 8 点,上海浦东新区航昌路 376 弄瑞祥苑 804 室有人哮喘发作,用了气雾剂后未好转。
8 点 10 分至 8 点 30 分,邻居帮忙救治,拨打 120 与 110.
8 点 30 分负责核酸检测的大白到达后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
8 点 30 分到 9 点 40 分(具体时间不清楚):
邻居下楼找小区门口 110 警车内民警寻求帮助,但却得到 “我们的工作地点和工作任务就在这里,不能走,不能动” 的回答。
之后有一辆 120 救护车到达小区,但其是为救助 202 室病人而非 804。救护人员在得知 804 的紧急情况后以规章制度为由拒绝借出除颤仪,也拒绝提供任何帮助。即使在 804 室家属得到了 202 室家属让他们先走的同意后,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接到 202 室病人后离去。(家属与官方所述事实不一致,官方通报指出救护车上医务人员出于先将车上急症患者送往医院的考虑没有出借除颤仪)
9 点 40 分,第二辆救护车到达现场,但抢救无效,804 室病人已经过世。
11 点左右,殡仪车到达现场。
12 点左右,殡仪车带着过世病人离开。
3 月 31 日,浦东新区卫健委发布公告,通报该医生系处置不当已被停职。公告如下:
4 月 1 日,离世患者家属对此次事件作出回应:
“回看整件事情,并不是要把我们老百姓和医生放到对立面。因为在这件事情中,还是有很多热心负责的医护出现的,比如来支援替我父亲急救的大白。我遇到过很多非常好的医生,我也一直非常相信医生,毕竟他们都是经过高等教育怀抱着理想而穿上白衣,治病救人。
我们是要探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面对轻重缓急的病情时,医疗资源如何分配,相关人员如何判断。因为我相信,在接下来的疫情期间,还是会遇到同样医疗资源紧张而造成重症不能马上得到救治的情况。我就是想问问,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大家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我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体系得到优化,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救助。”
2、个人看法
该医生有义务对 804 室患者进行救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但由于该医生原本的职责是去救助 202 室急救患者的,所以这里涉及对二十七条的解释问题,在该种情况下医生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综合评判两位的病情的危重程度,再决定先救助哪一个。综上,该医生应该对 804 室患者进行救助。
很多人在讨论这次事件中的医生是否构成犯罪,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行为至少不能追究刑事责任,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这个医生更多的是业务不良,类似于法官判案过程中业务水平不够而导致错案,不能追究枉法裁判的刑事责任。
卫健委的处置也是得当的。该医生应该被追究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五十五条第二项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有对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拒绝急救处置,或者由于不负责任延误诊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该医生在患者家属向其求救时没有及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两位患者的危重程度作出判断,而是一刀切,以上级规定为由拒绝救助,耽误了 804 室患者治疗从而间接导致其死亡,应当受到停职处罚。
医护人员在具体执业过程中如遇到此次事件般进退两难的境地时,的确十分难做出选择。一边是医院规章制度的约束,另一边是生命垂危的患者,选择前者会为患者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选择后者却会给医生自己带来职业的威胁。这是现代医疗大环境下医生举步维艰的一个缩影,其中不仅涉及到医护人员的初心与良知,更有关于医疗系统规范细致化的现实需要。
一名医生的初心是什么呢?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写道: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 将病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事业之上,这是每位医学生在踏入学院时就须铭记的誓词,它要求每一位身穿白袍的医者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深恤病患处境的同理心和道德良知,即使眼前的病人是自己的仇人,也只因看到生命本身受到威胁,恪尽自己治病救人的责任。在此次事件中,如若这位医生能够及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两位病患作出危重程度判断后再做决定,而非仅顾医院规章和自身饭碗能否保住,或许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吧。
可是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充足的社会大背景下,即使此次事件中的这位医生选择了救助 804 室患者,那么他的决定就能因此顺利成为现实而不受到别的医护人员的阻挠呢?他是否会因此无法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甚至还牵连到同车的其他人呢?我们都知道,一名医生的培养周期是非常长的,按照 5+3+x 来算也至少需要八年时间,每一位有幸熬过这个漫长过程的人都不想、不敢轻易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这便是医生在遇到现实与规则冲突时犹豫不决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当代社会只泛泛强调救死扶伤的观念,而缺乏更为细致性的规定,医生也是普通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大概率是手足无措,如若因为救助一个更危急的患者而追究其较重的责任,偶然性太强且对他们太不公平了。事件背后所展现出的医疗系统规范细致化的现实需要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问题,不光是医疗系统,消防员、警察等其他高危职业的精确化规定也亟待完善
总之,不管是微观的个人还是宏观的制度,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不要让急需救助的病患无法得到救助,也不要让想挽回生命的医生瞻前顾后,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在此次事件中,浦东卫健委在作出决策时也十分艰难。在上海这几天每日新增百例确诊和千例无症状的严峻形势之下,医疗资源紧张,医生资源更是难得,给这位医生停职的处分或许会对防疫造成影响。但另一方面,如若对这位医生不作任何处置恐怕会引起社会的极大躁动,人们会唏嘘政府及医疗工作人员对生命的冷漠态度,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对政策的不配合,这将对防疫大局产生更大的影响。权衡利弊,综合考虑之下,这位医生最后被停职处理。
政府在对这类公共事件作出处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决策带来的后果,考虑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衡量利弊后给出一个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每一个决定都是决策者价值观念的体现。
不是说这个医生承担了此次责任就能万事大吉,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更重要的是以后能够吸取此次的教训,做得更好。
日前,我院泌尿外科傅强主任在临港院区刚完成一台极为复杂的尿道修复重建手术,这时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市八医院泌尿外科汪祖林主任的急促声音:“傅主任,我院隔离病房收治了一名从隔离酒店转诊来的外籍患者,阴茎异常勃起 50 小时,情况非常罕见,我们没有经验,需要您会诊。”50 小时远远超过了阴茎异常勃起的最佳抢救时间,后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对年轻未婚的患者无疑是不能承受之痛。远在 70 公里外临港院区的傅强主任当机立断,指示立即阴茎海绵体穿刺引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行阴茎海绵体分流术。此外,**立即派出徐汇院区的宋鲁杰主任医师前往市八医院指导患者的救治。**经过一系列紧急处理,患者持续勃起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期待患者慢慢康复。
事与愿违,患者再次出现异常勃起,情况危急。随着时间延长,阴茎缺血损伤将进一步加重,后果不堪设想。傅强主任、宋鲁杰主任医师与汪祖林主任详细讨论了病情,认为患者持续阴茎勃起与其早年发生的镰状细胞贫血关系密切,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导致阴茎静脉回流堵塞,造成阴茎缺血,必须立刻行阴茎海绵体分流术,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唯一可能解决异常勃起的方法。镰状细胞贫血所致阴茎异常勃起多见于欧美国家,在国内极为罕见,手术极具挑战。更大的问题在于患者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虽然 2 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但仍在隔离观察期间,进行手术有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
市八医院冯云海书记、顾水明院长和胡强副院长对此高度重视,亲临现场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预案,并上报市卫健委,市领导指示必须全力救治。血液科吴凌云主任、超声医学科马宏伟主任及手术麻醉护理团队均在第一时间到位,在傅强主任的指导下**,宋鲁杰主任医师主刀,为患者实施阴茎海绵体尿道海绵体分流术。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整个手术及麻醉护理团队采用最高级别的防护**。在厚重的防护服和无菌手术衣的包裹下,手术台上的每个操作都极为困难,还需要克服护目镜雾气阻碍视线。傅强主任通过视频耐心地指导着每个关键的手术步骤,手术有条不紊。历经一个半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整个团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经过术后 10 天的观察,患者恢复良好,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经评估后出院。
在疫情防控大仗硬仗的关键时期,面对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的外籍患者,医务工作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关键时刻敢担当、有作为,齐心协力打赢了这场罕见的 “丁丁保卫战”,全力以赴守“沪” 人民健康。
这个新闻结尾稍微有点不完整,我补充一下哈。
病房中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遵守规则的医生至少不应该被口诛笔伐。你觉得规则有问题,那就去改规则。
医生的首诊负责制是不可能变的,这也是用雪总结出来的制度,再说了医生也没错,万一病人在送医院的途中出事需要机器呢?我说的是万一,那么谁替医生背锅?
轮不到家属来原谅医护人员,因为医护人员没有任何错误!
注意,是没有任何错误!
全程按流程办事,抢救也不是说站着的就不危险。
再等 1 个半小时,如果 202 病人出了问题,那怎么办?
两个人只能抢救一个,任何人选择也只能是按照流程选择原来的。
虽然因为疫情耽误了死者的救治,这非常无奈。但是这根本不是医护人员的错!
谁不希望每个人都得到救助?!
离世老人家属全程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本不是就事论事的态度。
谁的命也是命,202 都叫了救护车了,谁不紧急啊?!人家就一定用不到 AED 吗?
最后鄙视一下浦东卫健委!
PS:家属说的不一定是真实情况,比如 202 的理解同意。换成你都喊救护车了,愿意长时间等待?!事后再说,不一定是当时的想法,或者是道德绑架后的说法。
PS2: 救护车的医生要为她这一次工作负责。不像其它志愿者或志愿医生,只要参与就有功无过。所以立场不完全相同,不能说道德有高下之分。
PS3: 西安高新医院当初同意了接收病人,按流程操作,最后没救过来还挨了处罚。而没施救的几个医院都没事。嗯,所以呢,感觉医生好可怜……
支持医生的大部份都是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些群体和支持患者家属的群体相比大概率是社会阶层和经济条件要更好,表面上看他们是在维护医生为医生喊冤,实际上这帮人只是在担心自己的利益可能被弱势群体分走,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救护车被病情更严重的其他患者占去,这才是他们关心的,对他们来说我叫了救护车那就必须保证我一定能用上别人的死活我才不管
看了死者女儿的回应,觉得医生的做法更具合理性了。
视频不是我拍的不是我发的,都是邻居干的与我无关。
我就是救父心切,当时的情况我也不知道借除颤仪没用。是社区里的热心医生说要除颤仪,与我无关。
从头到尾只有社区联系过我,一切的调查和停职处分没有我的参与。
我都为那些为你抱不平的邻居,救治你父亲的社区医生还有网络上不知名的键盘侠感到尴尬。这就是他们见义勇为的结果,你感谢他们,顺便潇洒地甩锅。
像你这样是救不了你父亲的。甚至可以想象出医生借除颤仪救你父亲是什么后果。
说到底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有什么资格指责医生见死不救。只会道德绑架,双标的可以。
节哀准备身后事吧。行行好,不要再理智地发声了。
我就一个问题,真的开放,这些有基础病的哮喘病人,咋办?
你看看知乎微博这么多的评论全在替医生说话,现在的医患关系舆论偏向还是在医生。所以就别喊冤了行吗?哪个行业没有纠纷?好像就只有我们国家,学医的才有纠纷
原答案:这位医生确实很冷漠。
网上一水地在那洗地这位医生,还有一群学医的群情激昂,还有一群人骂患者。我真的???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能就事论事了?这个视频在网上传播的只有前半段,没有后半段。后半段是医生把窗户关上,在那等着,也不走,看着前方,任凭患者哀求。
车上那位患者的家属已经同意了先去救其他人,自己情况没有那么紧急。这位医生情愿在车里,把窗户默默的关上,在那等着,也不愿意借。这位医生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着急送车上的病人。
还有就是当时哮喘患者旁边已经有了两个医生,只是差除颤仪。某些人在那提什么医生不怎么用除颤仪,根本用不到,出了事故怎么负责?拜托,又不要那个医生去,那边已经有两个医生在抢救了。人家那俩医生不会用,又怎么会提出要使用?其实就是只要除颤仪,压根不用那个医生过去。那个医生也并没有在所谓什么紧急抢救病人,他就是把窗户关上,等着,也不动。
所以别洗了。不是个个医生都医术高明,都有医德。就看知乎微博那些庸医科普一堆错误,还好意思写自己三甲?就事论事,这件事判医生停职没问题。医生连救人的欲望都没有还不可悲吗?知乎一堆医生天天指着患者在那说,你有本事就去怪 zf 啊?怪领导啊。难道这本质不还是他们的错?
我承认医护人员这两年很辛苦,他们很伟大。但你们工作量大,不是患者的原因。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需要承担的责任。按照知乎某些人所说,医生凭啥要负责任?医生治不好病又不用负责任,做什么也不要负责,那你就别当医生了呗。当初学医又是自己选的。哪个行业没有责任和使命?说这种话真的希望以后别死在你们手里
医患关系是双方的责任。中国的患者确实素质参差不齐,但这不是把所有原因归为患者的理由。
说白了,还是没轮到自己身上,死的是自己爸妈就不会这样了呵呵呵。btw,如果换成洋大人,你猜他会不会救?
不管是那个时候的西安,还是武汉,还是现在的上海,你会发现,只要那个城市疫情爆发了,就有一群人开始冷言冷语。如果在那个时候武汉,甚至西安爆发的时候,你们就想到这些问题,而不是在那说 “死了就死了呗,只要别跑出来祸害我们就行,防疫最大”。那么现在的上海就不会成现在这个样子,上海的疫情防控或许就可以更加灵活,就会少一些人死于这些问题。可惜,太多的人当时只顾着冷嘲热讽,只顾着秀优越感。
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管理的原因,还有什么呢?其实就是冷漠。不只是这个医生,还有那个时候看西安,看其他城市笑话的一切老百姓。既然白衣天使都没有救人的欲望了,所有人都觉得冷漠很正常,
那么,下一个,
就是你。
上海相关的问题,现在,不想多回答。
第一,我对上海人的偏见大,说出来不客观。
第二,大量 1450 和高华在冒充上海人混乱视角。
第三,鉴于西安 12 月份疫情事件,那么多被翻转的新闻,不如让子弹飞一会。
第四,不论我对上海人有多少偏见,都希望这次疫情尽快过去,对逝者默哀。
为这位老人感到悲哀,如果是外籍,应该不至于这样吧
上海其实是一个挺特殊的地方,它的本土力势力之强,超过大陆任何一个地方,换言之,这是一个独立王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
任何人想要治理好上海,没有本土势力的认同和配合,都是做不好的。
在这次事件中,警察和医生都以没有权限为由,拒绝了帮助病人,这不太像是我认识中的上海,特别是警察,他完全可以开车送病人去医院,可悲剧还是发生了。
这可能验证了我之前的一个猜测,上海人想躺平,想共存,但中央严令清零,任务一层一层压下来,结果激起了本地人的反感和抵制,故意出工不出力,不好好干,而警察和医生,恰恰是本地人集中的群体,他们可以选择担一定的风险救人,但由于已经是满腹牢骚,于是漠然地选择了旁观。
一股子浓浓的绿茶味扑面而来
医疗资源去六院保卫丁丁了,你们别问了好么
王会计是你们公司的一名会计。
今天一早,他接到市场部销售小李的电话,要求上午把一笔 50 万的资金转到客户 A 的户头上。
王会计知道这笔资金的事,资金支出昨天已经通过了公司的决策程序,相应的支付申请流程也已经走完,便一口答应了。
“成,上午就给你付过去。”
挂了电话,小王就开始找出网银,准备把这笔钱转出去。
还在忙活着,市场部的张经理急匆匆跑到小王的办公室。
“王会计,有一笔 50 万的资金要转给客户 A,是不?”
王会计点点头。“对,这不马上要转了。有事吗?”
小张一拍脑门。“我这里有个客户 B,他着急用钱,咱也拖了人家很长时间了,正好也是 50 万。王会计,不然这样,这 50 万你先别转给 A 了,先转给 B 吧。”
王会计一愣,问道:“给 B 客户 50 万?付款申请呢?流程呢?”
“付款申请刚提交上去,流程还没走完,但客户 B 着急啊,非得让今天给他们转过去。”
王会计的眉头顿时皱成了川字。
“张经理,这么做不合适吧?”
“没啥不合适的,王会计,这个客户 B 可比客户 A 重要多了,和总经理的关系也好得很,咱们都得罪不起。再说了,你这 50 万今天早晚都得出去,打给谁不是打?”
王会计还是摇头,“不合适,不合适。”
小张眉头一皱,“要不这样,我让小李给客户 A 说一声,这钱改天再打给他们,他们要是没意见,你这边就总不能再反对了吧?”
王会计还是摇头。
“那也不行,我的工作就是按照规定流程付款,现在按照流程规定,我应该给客户 A 付款,改成给客户 B 付款,目前我没有这样的权力。”
张经理好说歹说,王会计只是不为所动。张经理一跺脚,忿忿离去。
王会计自认没做错啥,把 50 万转给了客户 A,安心继续自己的工作了。
————
第二天,公司总经理走进王会计办公室,一脸黑线,一看就是不高兴了。
“王会计,我听张经理说,你把客户 B 给得罪了?”
王会计一愣:“得罪客户 B?这从何说起?”
“昨天张经理让你把 50 万打给客户 B,你没打。现在客户 B 不乐意了,嚷着要和我们断绝合作关系。”
王会计一听不乐意了,当下就把昨天发生的事情向总经理说了一遍,随后说道:
“我只是会计,我的职责就是按公司的流程付款,要是张经理只是给我说一声,我就把款改付给别人,那是不是说明我们的付款流程完全没有意义?说明咱这规章制度是不是形同虚设?再说,要是我真改付给 B 不付给 A,那万一因此得罪了 A,是不是我还是得担责任?”
总经理听完,觉得王会计说的也有道理,点了点头。
“你说的也有道理,所以你先辞职吧。”
王会计一听就跳起来了:“凭啥!?”
总经理把脸一沉。
“废话,不处理你,拿什么给客户 B 个交代?”
患者家属还在纠结除颤仪的事,他认为没借到除颤仪是他父亲死亡的原因。
但事实上就算借到除颤仪,也救不了他父亲。
这件事上他还是太讲道理了,在生死面前,家属还企图跟警察,跟救护车,跟防疫措施讲道理。
理论上家属有三条途径可以抢救一下病人。
1. 跟警察闹,不送医院就把他们见死不救的行为在网上曝光。
2. 自己开车冲出小区强行把他自己父亲送到医院。
3. 跟 202 沟通征得同意后,强行上救护车。
虽然事后家属可能受到惩罚,但有可能。他就救了他父亲的命。
但家属还迂回于我不能跟警察闹,我不能破坏防疫规定,我是个良好市民。
我不是怪家属,我的意思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你通过正常途径你得不到帮助,你就得想想其他办法。
前几天在医院发疯的孩子母亲和冲我开枪的父亲就是秩序的破坏者,但他们救了自己的孩子。
对照看看《新冠疫情笼罩下的 “丁丁保卫战”》。
歪裹的医生,不好。
我们忠裹的医生,太好了!
此处需要播放《伏拉夫进行曲》
建议医生当场晕倒
这样就没责任了
人家急救医生在门口墨迹了这么久
想让你干什么看不懂吗
他们不能主动给你,这样违反规定
车拦下不让走
开门抢除颤仪直接带楼上给大白用
你是救父心切,警察对你批评教育
大白如果抢救回来你父亲,皆大欢喜
上电视又一场外宣材料
疫情下的上海,上演死神角逐赛,外地援沪医生成功抢救一高危猝死病人
大白没抢救下来,也是敢作敢当,敢为人先
急救车班组也有理由,自己没违反任何规定,这个是被人夺走的
三赢
多好
医学生能出国就出国吧,在这里做牛做马几十年买不起房,被医德绑架,还冒着医闹死亡的风险。
这年头真是谁死谁有理了,一哭二喊三上吊,拿着个手机就代表了正义。
盲猜
站老人家属的体制外居多
站医生的体制内居多
无它,因为也算是半个体制内的人,曾经一时的善意,对如今的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现今也未消除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社会职业上的制度规则,同我们生活中的道德习惯,这两者在思维上的差异巨大
处在工作岗位上,依我理解,我们社会对人的要求是,此时必须剥夺个人的人格,你在工作期间仅作为一件工具被使用
这就是社会高度资本异化后的结果,而上海这般的大城市,作为我们社会资本异化程度最深的一块土地,只能说自食苦果
做为要背锅,不做为要祭旗。
古代官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不是告老就是告病。
我要是这个医生,第一时间就往地上一躺 —— 抽了。
上海人文化水平确实好
随便一个就是
会写小作文的专业医闹
再回顾一下这个近期上海防疫全面管控下出现的最新一起次生灾害:
早上 8 点,浦东一老人在家突发哮喘,家人拨打了 120,但随后老人没有了心跳和呼吸,急需 AED(体外除颤器)。8 点 45 分,一辆救护车碰巧赶到,但却是来接小区另一家病人的,车上的医生拒绝出借 AED,并于 9 点 18 分接到病人上车后离开了小区。9 点 29 分,哮喘老人家里呼叫的第二辆救护车赶到了,但是回天无力,最后老人不幸去世了。
老人女儿将事件网上曝光后,很多人质问:为什么第一辆救护车的医生见死不救?
现在看到的处理结果是:那位不借 AED 的医生已被迅速停职,上海浦东卫健委 “对急救医生由于经验不足、处置不当未能及时出借车载除颤仪施救患者深为抱歉”。
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面对轻重缓急的病情时,医疗资源该怎么分配?相关人员又该怎么做出判断呢?
一位医生认为:第一辆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没做错什么。
因为 “在接受特定的患者以后,就是一个处理患者的闭环,要对也只对急救的患者完全负责,无论是救治和法律上都有唯一性”,而哮喘患者到了要用除颤仪的地步,“很显然,呼吸已经停了”,此时,“除颤仪也无力回天”。
他说:“我只想说需要反思的是不是当事医生?AED 借出去,车上的人有事,医生背锅。不借出去,车下的人有事,医生背锅。这件事没有正确答案,当这位医生面对的时候,他就已经输了。那么该是谁反思呢?算我愚钝,我不知道。”
这件事之所以产生激烈争议,是因为产生了老人不幸去世的严重后果,但在当时无人能预知的情况下,事件的走向可能存在下面几种可能:
一、第一辆救护车拒绝出借 AED,第二辆也未能及时赶到,老人去世;
二、第一辆救护车拒绝出借 AED,但第二辆及时赶到,救活了老人;
三、第一辆救护车出借 AED,抢救及时,救活了老人;
四、第一辆救护车出借 AED,但仍无力回天,老人去世。
现在的结果是最不幸的第一种,而如果是另外三种结果,第一辆救护车的医生还会不会担责?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救活了老人,医生也许会得到表扬,但是同时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医生本来应该首先救助的另一个病人,如果上车后突发紧急状况,那时候该怎么办?
实际上,这是在医患纠纷中经常看到的情况:如果手术失败了,病人死亡了,但医生认为救治过程并没有失误,那么医生是不是就不该担责?但是,有些病人家属可不管这些,没治好病人,病人死了,那不找你找谁?
由此可见,如果把这种急救判断情况当作一道选择题,那么这道题是一道送命题,因为怎么回答,目前的答案都是错了。
那么,你觉得这道题到底该怎样回答才是正确的呢?欢迎关注 @悠一格并留言、评论,说说你的看法和答案吧。
如果该老人是”国际友人 “,或者有” 台胞证“,不知门口的警察们是否还会坚持拒绝协助?
还是警车会欣然的送老人去医院,然后有关部门连夜发文,题目可以是《人间大爱,防疫民警送外籍老人就医》,《在疫情防控形势下,某区民警送台胞紧急就医,台胞得救后感谢祖国的爱心,发誓余生必定爱国到底》,《爱心民警在疫情严重的形势下帮助在沪美国黑人就医,该外宾感动的讲黑人在美国倍受歧视,黑人还是来了中国后地位高》… ….
世界名画
这哪是洋人的钉钉,这简直是上海领导层的脸呐!
整不了。
任何规章制度或者体制都无法解决这种 “火车压一个人还是压五个人” 的死结问题。
这事儿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解决,就两个办法。
1. 主动权在 120,直接无视拦车,开走。事后追问就是担心车上患者安全,就没管拦车人员。
2. 主动权在拦车家属,商谈 120 不出借 AED,直接强行 “借”,让 120 有理由 “出借”。
其余别无他法。
现在情况是什么呢?事情发生了,主动权在拦车家属,拦车家属拿到主动权之后,弃了,导致双方双输。
别扯什么 “120 还可以给上级打电话啊,让上级批准。”,你要是上级,你敢批这个吗?你不批,继续向上申请,那又绕回了这个死结;你批,你有权力批吗?都是打工人,都是社畜,你把锅甩给上级,你是真想被离职了啊。
至于 202 同意出借的事儿,202 单方面同意是没用的。对该 120 来说,只对 202 负责,对其他人员不负责。
不要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就当时的情况,绝大部分人,都会做出和当事 120 一样的选择。
有人坚定不移的说了一句:“如果我是那位医生,我肯定会出借,也会去救援。”
然而很可惜的是——你不是当事人。
那些说什么——医生可以判断 202 大概会不会出事啊,不会出事就借呗。
那我只能告诉你: 国内目前院前急救有完整的全程救治经验的医务人员很少,大多是对急救人员进行简单的救治,然后通过 120 上的器械,尽量让患者存活到达医院,由医院进行后续的救治。
我上午问过那些笃定自己肯定会出借且去救援的人,我问他们——
假设你现在是一名消防员,现在甲地出现火情,让你去灭火。你接到命令,开上消防车在去的途中路过乙地,被乙地人员拦车,然后告诉你乙地突发火灾,乙地已报火警,但给他们分配的消防车大概需要一小时才会到。此时甲地报警人给你打电话,告诉你:“我们这儿目前看来情况应该不是很严重,你可以借一半水给乙地。”
条件: 1. 双方都有被困群众。2. 假设一辆消防车只够灭一个地方的火。
那么此时,你作为消防员,你会怎么办?
没有其他任何外力协助的情况下,如果你是消防员,你会怎么办?
不在乎公信力的缺陷,对一些人也算优点。
反正各说各话也会利好一部分人
洋大人的鸡吧比中国的贱命重要
背靠 120,并非医生一个人在做决定
关键词 GET
查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站)工作规定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
均没有看到院前急救部分有相应的条款,至于上海市急救车相应的文件我甚至没有找到。。。
就这两个还是网上法规库里找的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信息公开是这样的
我。。。额。。。
去卫健委看看,在规范性文件里也没找到。。。可能是我的关键词不对?
有没有一种可能
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情况所以所有的压力都到了一线人员身上?
(望天)
要看合订本哦
“七十公里外”、“当机立断”、“立即派出主任医师”
三十四公里外的中国国籍的哮喘病人等救护车等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一直等到死
宁救洋丁丁,不救国人命
作为一个很普通的医学生,我来说说我的看法。首先这里每个人都觉得借出来除颤仪,好像病人就活过来了。这是什么思想?意思是有了除颤仪病人就有救吗?
我抢救的病人,但凡到了心肺复苏这一步没有一个可以挺过来的,同事有,但真的很少很少。这是在医院有抢救设备,抢救药品的情况下。最关键的是,心肺复苏不一定要有除颤仪,除非心电监护发现有室颤。
该事件中,哮喘患者最大生存率,就是救护车立刻抢救,气管插管等,最关键的是大概率医生尽全力抢救然后病人死亡。
我讲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们,该医生如果亲自和护士一起去抢救病人,都很大概率病人直接死亡。
至于只借除颤仪,
首先,你会用吗?好吧那边有核酸大白,第一个满足。
其次,需要除颤吗?如果借到了除颤仪,发现没有室颤呢?
最后,抢救药品有吗?哮喘特效药激素有吗?气管插管有吗?
大概率还是死亡,有条件大佬可以科普一下,到了心肺复苏这个地步,医院抢救病人有多少存活率,以我目前所看见的,百分之 90 都死亡。
牛群的 “小偷公司”,
一线小偷上报:“鉴于最近风声太紧,暂停工作”
批了 6 关,小偷公司被抓。
小偷来了一句: 官僚主义害死人哪。
唯上没错,但是上级对下级的处理权太大时,下级会很难办。压力全在一线,但问题出在背后,出在后面整个官僚系统。而官僚系统的活力没了(都怕担责任),最后结果是一线人员左右为难,有时候会逼死人。
谁让这个病人的肤色是黄的呢,看看隔壁的 “丁丁保卫战”
接受现实,放弃幻想。没钱没权的,能下定决心出国的尽快出国,出不了的活一天算一天。
实际我们都没有考虑上海抗疫特殊时期,202 孕妇我想已经做好核酸做好抗原体检测了,准备待产中,804 的老人突发状况,核酸抗原体基本都没有时间做,那如果上楼救治 804 的老人,不小心被感染,不小心传染给孕妇以及孕妇家人,这个责任怎么评判。做与不做这位医生都得背锅。
小区为什么没有配置 AED. 应该找物业,家属咋不会做急救呢?问问自己。家庭条件好的话买台 AED 也不是啥问题,买个包包的价钱。做到未雨绸缪不是发生了才反应过来,这没有那没有的。大家都应该学学急救,关键时刻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这种就是无解之题
很简单的换位思考
如果当事人是已经预约好的救护车马上来接他们,此时另外一楼更加紧急需要救护车
先不考虑程序正确,当事人愿意把救护车让给其他楼的吗?
这种情况一个救护车遇到好几个需要救助的,就已经是电车问题了
详细讨论完全没有必要
配合下面这条以及上海六院的 ** 保卫战来看,可能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方法就是易容成金发碧眼白皮的 YDR!
怎么看待上海外国人抱怨方仓拥挤吵闹然后被转入顶级三甲瑞金医院?
选择趟平下,大量新增医疗需求却又要人人得救,做不到的。
医生完完全全是按照程序正义来执行的,从程序和医生个人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从结果来看的确并非最优解。
对于这类事件救人是一种公益行为,与其通过处罚来让后人敬畏,真不如通过奖励来让后人效仿。
还能说啥,不如洋大人一个雕。
量中华之物力,结 xx 之欢心。
1、家属也是在陈述她眼里的事实,谁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谁都不希望碰到这样的事。
优化解决方案、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出现也是合理诉求。
2、120 抢救危重的 804,110 载着可以走路的 202,并发执行,一起送去医院,会不会好一点?
3、一线人员如果能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做工作会更有成就感吧。
4、医学专业领域的问题,我这种门外汉也不懂,如有冒犯,请多多包涵。
5、医生这种的职业对人们而言是刚需,又是体制内的工作,批评和质疑不会影响这个职业的存在性,反而会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6、有专业的人说,如果违背操作流程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那是不是可以有一个急救管理系统,现场遇到这样的问题,用手机拍张照片上传系统,申请一下,再特事特办呢?就像现在的车险理赔出现场一样。
7、我只是把我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我说的也并不一定对,全靠专业的人去评估,去做出更好的方案。
这种公众事件的调查处理流程,最基本的流程是双方当事调查,没有与当事人沟通就发布处理结果,确实欠妥,做好点应该上门慰问安抚一下家属,就像大刘说的,无知不可怕,傲慢才可怕
最恶心这样的人,又当又立。其实就是想插队,看孕妇能走路就认为人家比自己的病症轻?这不扯吗?从救护车进小区这家就预备好讹人了。看他自己说的,救护车进社区车上还没病人时它母亲上前交涉时就已经录视频了。所以这就是精心准备的。不管患者死没死他都会发到网上攻击医生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我相信真给了设备,可能就会接着要车了。还有周边的邻居也小心这家人吧,不知道他那天给你们录点什么
医生无责。这事一是疫情之祸,二是管理之祸,当然孟买这波疫情搞这么大也是管理之祸。我不否认各地防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亟待提高。但有些人把这种水平问题混淆为 “要和不要” 的问题,觉得只要学人家放开的话除了随机送走少量倒霉蛋其它一切能恢复正常,这是非常一厢情愿,且与事实相悖的。
现在护沪宝不见了,之前不是和网友对骂吗,一点不能说上海,现在医疗被挤兑,被击穿,像国外很多急救中心,都能排队几个小时不等,很多都是在这个阶段死的,
曾经我的老板给我讲过一个我至今印象深刻的道理:企业内任何问题都是管理问题。我们把企业的定义广义一下,这个城市里目前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是管理问题,尤其是在各大城市如西安等前车之鉴的前提下,还能发生类似问题。
1、以人为本的防疫政策没有落实到基层。这显然不是基层的锅。
2、责任制度不清晰。当时这个救护车上能够给这件事情担责任的,一个都没有。这个责任到后面反而需要基层医生承担,显然不合理。换句话讲,如果有责任制度能让此时的医生自行选择,后果可能就会不同。
3、此次事件发生后,有没有优化制度?还是仅仅让基层医生担责,来平息热搜?换句话说,此次事件,基层医生究竟有没有责任,谁来保护基层医生的权益?
4、家属显然并不买账,也不认同应当拿医生开刀。上海人普遍素质很高,一些事情,想忽悠他们是很难的。
知乎之前讨论电车难题的时候说不扳道新闻标题是 5 人铁路上玩耍被创死,扳道标题是扳道工误操作致一人死亡,沙口才扳。
他们万万没想到现在开发出了扳道工冷漠无情,拒绝操作致五人死亡的标题。
尼玛 202 还是个孕妇
我是这个医生我也不敢
万一老人没救回来孕妇出事
那你 202 没那么紧急叫什么救护车?
小区门口的警车不能动,不能呼叫支援吗?
大家在讨论门口 110 为何不能出警送我父亲,我后来了解到是因为封控需要,他的岗位就在小区门口。我很无奈。
警车多还是救护车多?
看来看去只有一句结论∶在这里千万别生病
如果哮喘病人是国家干部亲属,那么情况将很乐观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d4fe604e0102vgj1.html 这个医生救助了,结果呢?
跟救护车,医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前几个医院不收治?
气不过,看见他坐在驾驶舱和司机坐一起,就气。
你们这些不跑救护车的压根就不知道情况,一看视频,我们这些干急诊的就明白了,这医生就是新手,不会处理突发事件,被停职绝对不是因为不借除颤仪,是因为不会处理突发事件。要么一起拉走,要么首先判断救护车病人的情况,如果是轻中缓,就要病人下车,联系医院急诊火速派另外救护车接这位病人。医护立马携带抢救设备药品去抢救哮喘病人,如果救护车病人中重急,需立马拉入医院。救护车下车一位医护携带设备药品快速赶去抢救哮喘病人,车内医护同事照看车内病人同时在去往医院路上,打电话联系 120 急救中心,讲下拉病人半路上又遇见危重病人,急救中心会火速派去离哮喘病人最近的医院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至于视频中这个医生,让大家失望了,我们干急诊的,都说他活该,一,跑救护车,就算是病人牙疼呼叫的救护车,医生也得老老实实的陪病人待在车厢内,和病人待一起。视频中,这位医生在驾驶室,和司机坐一起。这位医生胆子这么大,绝对是拉的病人要么孕妇,要么牙疼,要么就是头疼脑热的,给了他胆大的资本。二除颤仪不可能借的,这位医生回答没毛病。但是他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应该当哮喘病人家属面,呼叫急救中心。所以我们都说他特么就是个傻缺,视频中也说了疫情防控人员过去抢救了,疫情防控人员主要负责核酸检查,有个屁的抢救用药。再者说出事医院也不出来解释,让上海卫计委出来解释。为啥,医院嫌丢人。但凡是当事医生当时报告给急救中心,医院自己就狗急跳墙出来解释了。他还特么坐在驾驶舱,估计医院急诊科主任看见他都要头疼,这事不是除颤仪的事,能把他停职了绝对不是除颤仪的事,估计也是让他长长记性,毕竟跑救护车,这种都是急诊常见的。
最后肯定有别的科室的人喷,但就看不惯他坐驾驶舱。
跑个救护车,在车内和病人,家属,护士一起待着,不允许跑救护车坐副驾驶和司机聊天。他这是明知故犯。
你们要是再喷他不就是不借除颤仪,好人怎么着。
不好意思,他活该,除颤仪是不能借,这个没人敢借,他就是傻缺,就算是新手,不会处理,也知道当着求助家属的面,打个 120 急救调度中心电话。说下情况。
绝对是救护车离开路上了,他想起来或者有同事提醒赶紧打的急救电话,说的情况,急救调度中心那边紧急联系了小区防疫人员先去现场抢救哮喘病人。
也有陆续其他科室人同情他,你们同情就同情吧,不干急诊的,就不知道他活该,但凡当时他打个电话,医院也不可能猫着不敢吭声,况且他还坐驾驶舱。
说完了。就属于同情他,又想骂他活该的心情
忍不住评论了
如何评价《新冠疫情笼罩下的 “丁丁保卫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5388443
(网传的微信公众号截图内容不完整,被公众号作者删减过,以下为澎湃新闻转载的完整原始版本)
2022-03-31 22:53 来源:澎湃新闻 · 澎湃号 · 政务
日前,我院泌尿外科傅强主任在临港院区刚完成一台极为复杂的尿道修复重建手术,这时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市八医院泌尿外科汪祖林主任的急促声音:“傅主任,我院隔离病房收治了一名从隔离酒店转诊来的外籍患者,阴茎异常勃起 50 小时,情况非常罕见,我们没有经验,需要您会诊。”50 小时远远超过了阴茎异常勃起的最佳抢救时间,后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对年轻未婚的患者无疑是不能承受之痛。远在 70 公里外临港院区的傅强主任当机立断,指示立即阴茎海绵体穿刺引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行阴茎海绵体分流术。此外,**立即派出徐汇院区的宋鲁杰主任医师前往市八医院指导患者的救治。**经过一系列紧急处理,患者持续勃起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期待患者慢慢康复。
事与愿违,患者再次出现异常勃起,情况危急。随着时间延长,阴茎缺血损伤将进一步加重,后果不堪设想。傅强主任、宋鲁杰主任医师与汪祖林主任详细讨论了病情,认为患者持续阴茎勃起与其早年发生的镰状细胞贫血关系密切,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导致阴茎静脉回流堵塞,造成阴茎缺血,必须立刻行阴茎海绵体分流术,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唯一可能解决异常勃起的方法。镰状细胞贫血所致阴茎异常勃起多见于欧美国家,在国内极为罕见,手术极具挑战。更大的问题在于患者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虽然 2 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但仍在隔离观察期间,进行手术有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
市八医院冯云海书记、顾水明院长和胡强副院长对此高度重视,亲临现场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预案,并上报市卫健委,市领导指示必须全力救治。血液科吴凌云主任、超声医学科马宏伟主任及手术麻醉护理团队均在第一时间到位,在傅强主任的指导下**,宋鲁杰主任医师主刀,为患者实施阴茎海绵体尿道海绵体分流术。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整个手术及麻醉护理团队采用最高级别的防护**。在厚重的防护服和无菌手术衣的包裹下,手术台上的每个操作都极为困难,还需要克服护目镜雾气阻碍视线。傅强主任通过视频耐心地指导着每个关键的手术步骤,手术有条不紊。历经一个半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整个团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经过术后 10 天的观察,患者恢复良好,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经评估后出院。
在疫情防控大仗硬仗的关键时期,面对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的外籍患者,医务工作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关键时刻敢担当、有作为,齐心协力打赢了这场罕见的 “丁丁保卫战”,全力以赴守“沪” 人民健康。
原标题:《【六院新闻】新冠疫情笼罩下的 “丁丁保卫战”》
阅读原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5388443
其实,在志愿者小唐的视频中,急救医生说:“等那个领导联系了”,说明急救医生可能已经给调度指挥中心打了电话。但沟通的结果是什么呢?无人提及… 假设,如果 202 夫妻当天没有叫急救车,仅有一辆 804 叫的急救车 “姗姗来迟”,哮喘老人离世的责任归谁?是那名没有协助送医的警察?还是 9 点 29 分到达的 120 急救车?网友认为,把责任全部归于某一名医生,是不公正的。
R. I. P.
全篇都在甩锅,每一步行动和原因都是别人推动下完成的,对任何结果不负任何责任,既不对被停职的医生负责,更重要的是不对老人的离世负责。
通篇没有表达对当事医生的支持或者同情,也没有对老人家的离世感动悲伤,全程不粘锅。果然是上海 “精英”。
这玩意还能被高赞答案分析的头头是道,写文章的人赢了。
看到了一个戏精在自导自演,博取同情,想让大白被舆论压垮,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官方不应该好好调查,还原真相吗?
从我们问可不可以借除颤仪开始我就觉得不对了,你们的原话是借了会死吗?
警察坚守岗位可以理解,医生在救护车不能理解,不借除颤仪不能原谅,照你这么推,以后遇见小偷,警察没借枪就不能忍受了!
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最后就会变成这样。你是当事人,你觉得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其实很难很难。难就难在"关我卵事"。
理论说得振天响,也解决不了这个"关我卵事"的问题。需要拿出实际的东西,奖励主动担事的人,哪怕事情办砸了,也奖励,同时,不积极不主动的人,安排去不需要积极主动的岗位,才是解决之道。
医院只是把每个人的价格看作一样的
这样说是不是不好听?
那换个说法
只要给钱
医院会公平对待每个病人
就实实在在地做到上面这条就很难了
何况你是希望医院给你开特权
这件事很简单
你叫的救护车来迟了延误了抢救时间
你可以找医院理论
你希望前一个救护车优先救你
不好意思
就和我上面说的一样
人命在医院上面应该公平
小作文写得再好也没有理
呵呵,你没有洋大人的丁丁重要
之所以是新闻,很多人关注,只是因为类似的事件发生的很少。
如果每天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关注度了。
大致会有 2 种结果,上海坚持和病毒共存的方案,医疗资源遭到挤兑,这种事情不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至少每天还是会的。于是公众的注意力会被分散,最终不了了之。
另一种就是上海向中央求助,各省大力支援,不再出现救护车不够用的情况,没有新的时间发生,公众的注意力还是关注在这件事上,锅背在严控上,共存党又多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有人说,这是因为严控防疫死的,应该算是新冠的死亡人数。
但是共存的也有这种情况甚至更严重,共存的国家有没有把这种死亡列入新冠死亡呢?
还是全面放开的好,那样当事人很可能年初就新冠去世了,不会变成小作文,只会变成个数字,所有人也都会很麻木的坦然面对。
小洋钉的 “丁丁保卫战” 着实魔幻,还是国外高风险地区的!对比心脏病人、孕妇等的待遇!希望上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给膝盖和脑子补补钙。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可悲可叹,如果买了奢侈品就不是这结局了
可悲可叹,如果长了小洋钉就不是这结局了
结论:多买奢侈品,不要乱吃药。
家属回应,客观冷静
哮喘离世的事件,家属回应较客观;
并非拉至对立面,突发情况怎么办;
合理去分配资源,做出专业的判断;
悲剧已无法逆转,体系需优化完善;
谢谢您的关注
生老病死苦不堪言。学习正视死亡禁忌才是王道。临终关怀才是王道。怪医生强求不来。愚昧无知病患家属才需要教育管理。医学是有伦理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然,贺氏是第一个做转基因人的,诺贝尔奖委员会应该给他发奖,而不是坐看他被整个医学界批评。
正式的临床 CRO 都是需要通过伦理评价,你真的是医生吗?如果真的按你这么说不能给高危疾病病患做临床试验,那癌症药物都不应该上市,死的人会更多。
愚昧无知病患家属应该教育
生老病死苦不堪言。学习正视死亡禁忌才是王道。临终关怀才是王道。怪医生强求不来。愚昧无知病患家属才需要教育管理。
医生也有自己职业权威。藐视医生正确决定,推测自己家属责任,挺无聊。自己照顾病人也是家属责任,医生正确决定何必尊重。
不敢正视死亡禁忌。愚蠢至极。活该倒霉。死了也害人。
到了复杂问题面前,知乎网友的水平和微博网友相比也几乎一时卧龙凤雏。
这首先不是个道德问题,其次也不是个流程问题,再次不是个人能力问题。
这是个伦理学问题。院前急救,不按既定协议办事,反而思考先救哪个,所谓的判断根本就不准确,实际上就是在人为的选择列车难题。
既定轨道上有 5 个孩子,废弃轨道上有 1 个孩子,你是司机,你要不要用你那死海一般的脑浆思考一番后,拿起你那常在键盘上飞舞的手,调整列车方向,撞死那个无辜的孩子呢?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以决定先救哪个?你事后诸葛亮容易,玩王者的时候你能每把都赢吗?人生的每个决定都正确吗?专业上每个问题你都答对了吗?
另外,如果救护车医可以临时决定先救哪个,将会是权力的扩张,属于人民生命权的一次让渡,不但没必要,而且可怕。
刚看完视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的一直再喊 “借一下会死啊”“借一下会死啊”
那么,借一下真的可能会死。
僵化的制度,管理,流程让所有人都不敢做出违背规定的事。
这是个送命题,当时的医生怎么做都可能是错的,当时报送医的出了问题谁负责?出借了设备,车上的患者要用到怎么办?
804 室的大不孝!
自己亲爹的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规矩重要!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应该当机立断,直接冲岗,冲到医院,带把菜刀抵着医生脖子,就问你救不救?
救不活就是古代太医治不好老皇帝的待遇!
至于风险,能有多大风险,最多关你几天,哪怕你真砍了人,最多不过判你死刑。
自己亲爹的命,难道还不应该你豁出性命去救?!
连一点点风险都不愿意冒,真是冷血无情,太不孝顺了!
这女的行为就是欺负老实人,已经明确被告知是 202 叫的救护车还胡搅蛮缠拦车就是强盗行为,等人 202 下楼了才想起来 “商量”,据我的经验上海老年人不是十分严重是不会叫救护车的,人 202 看到一群人在吵架这种情况是否是真的“同意” 我持怀疑态度。
额,实际情况请以调查报告为准,不信谣,不传谣
你住嘴吧,我并不认为医生有错,因为你们的行为,导致医生怎么样都错。120 让给你,别人怎么办,出了问题是医生错!120 不让给你,你家的人走了,也是医生的错。人不能自私到这种程度,可以结束了!
是 120 调配不力
不是某个医生的锅
所有把焦点放在诸如借用 AED、拦车协商等方面的舆论或文章,只能是就事论事,刻板教条而已。所有借此而有的发泄和指责也只会是一种情绪的表现,它无助于我们如何从这次的事件中汲取教训,进而推进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流程和制度设计。
是否合理?是否最完善?真的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如当事人所想,秉持怎样的处理原则去设计去规范去订定最为合理的流程。这才是我们尤其是相关医疗部门要去思考并且立刻整改的。我觉得这才是舆论中的我们更应去关注的。
医生无责任。急救车绝不能在中途擅自更改目标任务。急救设备不能外借。
谁是当事的急救医生?小区大白是否就是
一切以急救医生的判断为准。
如果小区大白不是急救医生,没有给出判断的资质,那就以救护车上的医生的判断为准,不能以不是他这一车的病人为借口搪塞。他有责任判断下一步该怎么办,如果判断失误,他可能没有刑事责任,但是依然要有道德的责任。
当事医生为规则,为社会风气背了黑锅;
当事病人家属为规则,为社会风气失去了亲人;
让当事家属失去亲人的,是规则和社会风气,还是当事医生呢?
怎么没有说调度中心的问题呢,120 都是调度中心负责指挥的,他们就没问题吗
这样的事常常发生。
排队买东西,来了个有急事的,要插队,和队伍中排前面的人商量好了,同意插队,工作人员却坚持维持秩序。
根本问题不是工作人员维护秩序,而是接待能力不足!
而本问题在于 zf 对可能需要的医疗资源准备不足而发生的问题。该要支援就早要,不要让更多的悲剧发生了。
昨天我就评价了一个,是疑老人家人评价我不知道前因后果,在我了解之后回复他他又不说话了。真像很重要?你觉得委屈你就去起诉,你看看法院会不会判决医院赔钱呗,在这扯半天干嘛。
现在医疗资源紧缺,大家千万别生病
医生没什么过错,最多也就是 “不当”,他本可以打个电话请示一下。
家属更没什么过错,她想救自己家人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件事这么别扭,肯定有一方不到位啊。
即使哮喘抢救不及时是客观发生的,但这家人的救护车为什么迟迟不来?上海又有多少人等不及救治?医疗力量是不是被疫情挤兑了?上海疫情被谁搞成这个样子?
答案不言自明。
事已如此,当反思!
只能说太平时节对医疗投入太少,人员、物资,也包括行业利润、从业人员薪资等,储备的不富裕,遇到重大事件就这也不够,那也缺少。还是过去对医疗缺乏重视,太抠门。
对维持人这个物种最最基本的行业资源都不保持富裕状态,太荒谬了,社会管理者和我们个人都该反思,改正!
疫情就是照妖镜,平时吹的,这个时候穷形尽相。。。。
上海人太得瑟了,你们体会过因为疫情封城 120 根本打不通的情况吗。
上海人说我们污蔑他们,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把上海人做的说了一遍。
因为你耽误了这辆救护车的行程,下一个病人也要多等好久,你为他考虑过吗?
都在说医生有错么?
那我能不能问问患者有错吗?
还有洋大人的勾八
(主观上我是极其讨厌部分上海那种阿拉桑海宁天下第一的样子
现在桑海宁无外乎转移支付警告
与之前建设新区国内的转移支付就不重要了,无外乎部分桑海宁认为自己凭运气得来的配得上,买办而已,吸血而已,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而已,租界而已)
知乎用户 我叫白小纯 发表 你是一个医生,领导下达给你的任务是去救病人 A,在你带着病人 A 回来的路上,有其他人拦着你,让你救病人 BC DEF… 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1. 视而不见,虽然 BCDEF… 死了,但别人死活死几个与你何干, …
记者 |陈媛媛 实习生 李坤一 刘更 编辑|彭玮 父亲抢救失败了。王欣(化名)决定带着他回家,两个人在救护车上,她掀开了父亲头顶的布,摸了摸手臂,“还是热的”。汽车偶尔晃动一下,父亲的神情像是在皱眉头,那么一瞬,她错觉父亲还活着。 近日,西 …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39岁的西安男子李海(化名)在2021年最后一天死去。2021年12月31日凌晨4点40分,西安市第九医院给出的死亡结果是“猝死,主动脉夹层”。 在这之前的4个小时,突发胸闷的李海多次拨打“120”急救电话未能打 …
父亲抢救失败了。王欣(化名)决定带着他回家,两个人在救护车上,她掀开了父亲头顶的布,摸了摸手臂,“还是热的”。汽车偶尔晃动一下,父亲的神情像是在皱眉头,那么一瞬,她错觉父亲还活着。 近日,西安疫情期间,一则父亲因心绞痛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去世的 …
38岁的高医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撤离前线。 1月29日晚,武汉第四人民医院古田院区12楼隔离病房,一位男子因为岳父患病毒性肺炎去世,对胸外科高医生进行殴打,导致高医生多处软组织损伤、跟腱断裂,一旁阻拦的王护士长也因此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