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钟南山院士?
知乎用户 Nick 发表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臧克家《有的人》 知乎用户 高老汉 发表 央视白岩松和钟南山院士的 …
工资发否?房贷还否?车贷还否?
没有的话,还不赶紧去 “报复性存钱” 或者“报复性赚钱”。
其实微博上早有很多疫情过后是否会报复性消费的投票,结果是选 “不会” 的占压倒性优势
这个结果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
虽然现在各地政府已经相继开始发布各种经济和财政手段大力促进消费热度,如嘉兴市政府就推出了云购物节,通过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就可以领取刺激性消费券,在线下实体店可以满减使用,同时各种商家也抓住这波热度推出了各种让利优惠,可谓是疫情过后薅羊毛最爽的一次。
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恢复整体经济和恢复个人的钱包,可是两码事。
不信你试探性问问房东能不能减免这两个月的房租,房东肯定又气愤又无奈地回你一句:“我们自己都活不下去,你来让我免房租,谁来管我死活呀。”
所以,消费狂潮的前提是鼓鼓的荷包,而现在从中产到群众,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又在透支现有的成本用于各种生活开支,根本就没有消费狂潮的基础。
除此之外,可能你还没开始报复性消费,就等来了报复性涨价!
前几天 “海底捞复工后涨价约 6%” 的话题瞬间登上热搜,据网友晒出的海底捞消费账单显示,“小料和饮料都涨价了。”甚至还有人细算了涨价单品:牛肉涨 6 块,啤酒涨 4 块,虾滑涨 8 块,鸭肠涨 5 块……
不仅海底捞,其实喜茶也在悄悄涨价,黑糖波波以前 19 元,现在 21 元。还有人发现,胖哥俩肉蟹煲的招牌菜肉蟹煲也由此前的 138 元 / 份变成 158 元 / 份,就连我们公司食堂的快餐也有原来的 12 元涨到了 13 元。
有人说,是这届年轻人太苛刻,涨价是市场行为,觉得贵可以不吃。“想吃的人不会因为价格而不去吃,不想吃的人无论怎样都不会去吃。”
然而,实际上恰恰是,“不总吃的人才不在乎价格,经常吃的人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
从海底捞、到喜茶再到胖哥俩,大部分餐饮连锁品牌的消费群体主要以工薪阶层为主,小白领本来就是 “价格敏感型人群”。
每道菜涨个小几块钱,整顿饭其实也贵不了多少,但如果天天要去这些餐馆吃,一个月下来就得多花不少钱。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大部分年轻人体验到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从吃饭涨价开始的。
有些东西压抑久了会爆发,比如情绪;但是有些东西,压抑之后,可能就没有了,比如消费观。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就是在这次疫情下,我发现平时我每天都要喝的奶茶,其实不喝也没什么关系。
以前隔三差五都要和女朋友去吃火锅、大盘鸡等各种美食的,而我现在已经憋出了清淡的饮食口味,感觉对美食基本学会断舍离了。
原来我们的生活,真的不需要太多东西。
即使会有消费狂潮到来,很快我们又会对报复性消费带来的快感,感到后悔和厌倦,早起、挤车、上班、加班、失业、失恋、结婚、生育等等压力又会不由分说的降临在你的头上。
面对随时飞来的子弹,人们会选择谨慎的活着。
我相信,疫情过后,每个人都会逐渐的明白:
钱的最大用处不是让我们敷最贵的面膜、撸最爽的串儿,
而是让我们在艰难岁月里,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
其他先不论,本 00 后表示不会去报复性消费的。
这次灾难让我有了些危机意识,为自己之前的消费观念感到后悔。
以前我总喜欢告诉爸妈:“你们买房子没有必要带厨房,一个厨房的钱够你们吃 30 年外卖。” 但当商铺关门,餐厅几乎全部歇业的时候
妈:打脸了吧?
我:。。。
油泼面 + 流心蛋
黑椒肥牛饭
甜水面
可乐鸡翅
作为第一次下厨的娃子自我感觉良好,就算以后父母不在家我也会少了笔外卖的支出。
还有就是十二月末就有人建议买 n95 口罩防病毒,我也加了购物车。那时候 3m 医用 n95,蓝绿色的那种,165 元 30 个。
结果你猜怎么着?十二月末我买了一堆 steam 打折游戏(现在还没玩过),一月又咬牙买了个小贵的包(现在还没背过),除此之外还有美甲衣服美食等乱七八糟的开销。
到要买 n95 的时候:我没有钱 qwq
这次疫情让我感觉以前的自己就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憨憨,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先来看一个问题:
疫情期间,为什么有人选择打游戏,有人选择疯狂工作?
我先申明哈,这并不是一个道德评价。我只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刷屏时好奇地观察了一下朋友圈,看看身边的人们都在这个时候干点什么?
然后,我想起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领域:Mortality Salience(死亡显化)。
2020 年春节期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启动了人们对死亡的感知(作者涂鸦)
我第一次听到「死亡显化」这个词,是和一位营销领域的大牛聊天,我们当时不知道讲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大概是观察到一个什么现象,想解释它,他说了这个词。我才突然意识到:对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死亡」一事讳莫如深。
「死亡显化」的相关研究大概是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有人提醒你:你是会死的!你会做点什么?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研究者们在实验室做过不少这样的实验(这样的实验不能随便做,必须要经过一个叫学术道德委员会的同意),有人发现人们会因此更积极投身于健身塑形练习 (Arndt, Schimel, and Goldenberg 2003),可是 911 之后,却显然有更多人汇报他们变得暴饮暴食,仿佛不再想减肥这档子事儿。这些结论看上去互相冲突,是不是?
如果你去找文献看,会发现有的研究发现人们因为 Mortality Salience 而更喜欢买奢侈品(Mandel and Heine 1999),还有人发现人们会变得更加物质主义 (Arndt et al. 2004),甚至还有研究发现人们对性生活更有兴趣 (Goldenberg et al. 2000), 或者驾驶汽车更加狂野 (Ben-Ari, Florian, and Mikulincer 1999)。
不知道春节这段在家自我隔离的时候,你属于哪一款?
这些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研究结论意味着这个话题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这些行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有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叫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 Greenberg, Solomon, and Pyszczynski 1997)。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 TMT 理论,当人们觉得自己其实和其他动物一样,不可能永生这个事实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这是天生的,同时,我们天生也具备对付这种害怕的策略,免得自己被吓死。
这种天生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是:把力气花在那些你的自尊所依附的事情上,努力去达到社会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有的最高标准(这里还有个前提,稍后附上)。
先稍微解释一下「自尊」是什么?知乎有个高赞的回答写得非常全面,我这里就不需要过多展开的。按那篇高赞的回答,这里主要是指认知自尊,就是人对自己各项能力的评价,人们对自己的社会价值、地位和道德水平的评价,也包括人们认为自己是否被爱。
**TMT 理论认为:害怕死亡是人类的天性,当人们被提醒死亡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陷入深深的「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一般情况下,对付这种焦虑的策略有两种 Greenberg(1994):
一种是捍卫自己的世界观(例如,我老爸就在春节高频和我争执一些个人空间的问题,你老爸呢?)
另一种是试图增强自尊 (Pyszczynski et al. 2004)。
有人的自尊依附于社会对自己身材的评价,所以在这个刷屏的每一天都能刷出新增死亡病例的春节,这类人会坚持在家健身,时不时还去没有人的江边跑上几圈。
那怎么解释那些死亡显化后(这个春节的疫情影响后)没有去健身的人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的自尊不依附于此,二是在身材这个领域,他们的自尊太低了(真的有种自尊叫身体自尊,body-esteem), 他们觉得自己怎么也达不到社会的标准。
关于身体自尊的莫名涂鸦
解释得可以了,让我来介绍一个实验(Ferraro, Shiv & Bettman,2005):
研究者先找了一些文献,证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为身材管理而控制饮食(这个就略过了哈),所以性别可以成为这个实验的调节变量。
第一步
招募一些女性大学生被试,她们先回答了一些关于身体自尊的问题,研究者得到她们的身体自尊的高低。
然后,这些女性被试被随机分入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高死亡启动组)的被试们回忆了 911,而控制组则是回忆同年的一次校园火灾,那场火灾无人丧生。
根据前面的假设,身体自尊低的人,在死亡唤起时,不会将「自尊提升」的希望依附于「身材管理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很难达到社会对于身材的要求。所以,他们会把自尊提升的希望放在其他事物上。
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些人的自尊提升会依附于其他什么东西,只需要知道他们此时肯定不会把自控资源放在健康食物选择上。那么,这可能意味着如果我们在这些低身体自尊的被试前放两份食物:巧克力(代表没有自控的纵享食物)和水果色拉(代表需要自控的健康食物)的时候,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巧克力。(请先不要和我讨论这两种食物凭什么代表纵享和健康,文章里列举了一些文献,证明这种实验材料在北美是有效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留言,我下次写一期健康和纵享的研究笔记给大家看看。)
相反,身体自尊高的人在死亡唤起时,就倾向于将自尊的提升依附于身材管理活动,那么当那两份食物放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更容易启动自我控制,选择对身材管理更有利的健康食物。
当死亡显化时身体自尊高的人更多选择健康食物(图片来自网络)
如前文交待,相较于女性,男性通常不是身材管理的热衷者,所以这种高低身体自尊者在死亡显化后体现出的食物选择上的差别不会发生在男性大学生被试中。
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 2*2*2 的八组实验,招募了 127 个被试,证明了上面这个发现。接着又招募了 129 名女性重复了一次实验结果。
总结一下这些实验的发现说明什么:
当你觉得死亡其实就在眼前的时候,就会把力气花在那些你的自尊提升能依附的事情上,努力去达到社会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有的最高标准。前提是你觉得这件事情的社会标准你是有希望达到的,离你不是太远。
现在你会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了吗?
为什么当疫情来临时,有人会选择打游戏,有人会选择写拼命工作?
答案是:
第一, 有些人的自尊依附于王者荣耀的「星耀玩家」、「荣耀王者」或「国服最强」的称号所能获得的同伴评价,而另外一些人的自尊却来自自然科学基金结项通告能够获得的社会评价。
第二, 对于有些人来说,「星耀玩家」是能力可以达到的,而另外一些人觉得工作业绩是可以达到的。
我在对着电脑工作时如何防止吃太多?
嘿嘿,考验居民杠杆水平的时候到了。
一般来说,只要有余钱,灾疫之后的短期报复性消费是有这个主观动力的。
但是,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也会使财务状况岌岌可危的中小企业、它们的雇员、极限走钢丝的背房贷者、消费贷月光族们带来雪上加霜的压力。
我们当然可以从各种分析报告里看到各个部门尤其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数据,不过这一次又是一个直观的验证机会。
中国人迟早要经历一次债务清算,让全民和大大小小的机构组织接受一次深入灵魂的教育,变的更加理性成熟。
而入不敷出的消费贷,极限水平的房贷,一有赚头蜂拥而至,一看要亏闹事兜底,这本来就是欠债务危机教育的体现。
但是如果正常情况下,人都有惰性和路径依赖,多半是要饮鸩止渴,续无可续的时候才爆发清算,这伤害就大了。现在如果因为一次黑天鹅而提前开始受教育(训),未尝不是好事。
潮退了才能看出谁在裸泳,消费贷透支的是未来的消费能力。
也许灾疫结束之后,报复性消费并不太显著,但人们对自己的钱财规划观会变一变,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能力提高反而有利。
大概率不会。
咱们从「2003 年的消费复苏曲线」、「2020 年疫情时间节点」、「消费赛道行业分布」、「消费人群心理」这四个方面做个简要的分析。
2003 年的非典,从 2002 年 12 月份的第一个广东病例,到 2003 年 3 月北京第一个输入型病例,总共持续了 8 个月的时间。期间,4-5 月最为严重。因为非典死亡率高(致死率 11%)的特点,对生活日常用品,也就是快速消费品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从图表可见,4、5 两个月的快消品消费总额几乎腰斩。但从 6 月份开始,消费反弹之后的数字,也就是将将把前两个月的坑填上。从全年拉平来看,还是一条比较平稳的曲线。基本符合消费市场的数字趋势,并没有在大跌之后出现报复性增长。
数据来源:凯度消费者指数全国 15 城市家庭样本(2003 年)
而 2003 年是什么时间点?
是国内电商还完全没有发展的状态,大家只能去线下超市、仓买、商场去购物,还没有形成网上消费的习惯。彻头彻尾被憋了两个月之后,也就反弹了那么一点。
在电商已经这么发达的 2020 年,啥东西在网上买不到?当然,口罩、酒精、84 消毒液和防毒面具除外。因此,消费压抑并不如 2003 年强烈。现在,不是不能下单,不是不能买,只是买了之后拿不到(物流通路受限)。
补充一个变量:和 2003 年相比,消费人群变了、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也变了,所以也有朋友在评论区提示说,2020 年不会重复 2003 年的的曲线。但能否引起「消费狂潮」,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变量。
当我们分析一个问题时,先从历史看现在,这是对标维度。
这次的疫情刚好出现在春节期间。武汉封城发生在 1 月 23 号上午 10 点,而年三十是 24 号。以国人过春节的传统,该送的礼已经送了,该买的年货已经置办了,该回家的也已经到家了。所以封城和开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疫,已经是过年前置消费的尾巴。而过年期间的消费品类,其实又是集中在:餐饮消费、旅游消费、快消消费上。
而以上三类消费中的最大头,旅游消费是和时间点强相关的。春节没出去玩,复工之后就没时间出去了,这个旅游计划会被压后到暑假、十一,但不会出现在疫情消退之后。餐饮和快消有类似的属性,在此次抗疫中损失惨重。但疫情结束后,大概率重复 2003 年的情况。这一点,甚至餐饮要比消费品好一些,毕竟餐饮需要到店消费。
从时间节点看消费趋势,这是时间维度。
我们老说消费分级,但是,到底什么是消费?都有哪些消费呢?行业里面会是这样的大概分布(基本是衣食住行的老祖宗分法):
a、衣物(泛指服装、箱包)
b、食品
c、住宿
d、交通(包含物流和客流)
e、用品
f、教育
以上,abe 完全可以通过线上电商解决,其瓶颈在于 d,也就是物流部分。可以看到,现在的物流师傅、快递小哥其实仍然是非常忙碌的,这里的商业链条并没有断掉。
补充:评论区有朋友说现在的网购已经崩掉,商品拿不到。这里其实只是因为城市、区域、小区的阻隔,导致物流效率受限。而不是链条断裂。
受影响比较大的 b(餐饮)、c(旅游)、d(客流)部分,bd 属于阶段性消费反弹,c 属于季节性消费,有反弹但没法持续爆发。另外,由于疫情后的服务能力恢复需要时间,即使爆发,一时半会儿行业也不见得反应的过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教育行业。现在的学生在家和白领在家,前者是把学习焦虑传递给了家长,后者是把职业压力传递给了员工,让大家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而且,由于线下培训和教育行业基本瘫痪,疫情中和疫情后,一定会有大批量教育服务渗透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所以,教育行业的小规模持续爆发,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这个层面,是从「消费」角度看行业细分的行业维度。
这场战役,没人幸免。这样的休克疗法,也让我们充分的感觉到,就算这样 1 个月宅在家里,睡衣扛一周,天天吃泡面,素颜一整天,也是可以活得下来、过得下去的。这样的静默,会让整个消费环境安静下。
我们只见过各种购物狂欢节,没见过购物静坐节吧?消费是需要大环境的,当人们的心理依赖和关注重心不在消费了,这种欲望和动力就会降低。即使有人大量购物,旁边的人没有羡慕嫉妒恨,他的消费欲望也会冷下来。
所以,缺少了群体性的驱动,也导致了很难有大规模的消费狂潮。
这是从消费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维度分析。
疫情当前,我昨天晚上做梦都开始梦到和同事「在一个会议室开会」了。但是当下的形势,还是需要我们能沉得住气,不给别人找麻烦,也别给自己找风险。我想,这样的强制冷静期,也会让我们每个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尝试一种新的体验。
希望,当春暖花开疫情结束结束之时,我们又能相拥而笑、击掌共鸣,到时候,咱们一起消费去!
前几天下雪,儿子堆的雪人和写的标语。虽然拼写错了,但是表达个心意吧。大家一起努力!
没想到过了一夜破千赞了,评论区也有不少朋友的观点,这里补充一下。
1、大常:我觉得您分析的最好,不过我是一定要吃一个礼拜火锅的,不管是家里做还是外面买 [大哭]
我也好想吃火锅!
2、畅畅小熊:尤其认同第三条。这些天把家里的存货消耗得差不多,深深体会到如果不是这样的特殊情况,不知道有多少东西要放到过期也不会吃和用。之前的便利已经造成严重的物质过剩和浪费了。以后也不会再买买买,简单的生活,清爽的冰箱,挺好
3、冒牌绅士:有一点您可能没考虑到,就是春节拜年用的这一波货,如今很多人都是现买现去拜年,因为今年不登门拜年了,经销商的货往年能买 50 件的今年 20 件都没卖到。
确实大环境被冷却了,这对经济发展来说挺致命的,趋于冷静的消费,日用快消因为刚需能回到正常水平,但是客单价高的 / 卖附加值的,例如中高端餐饮会受到重创。
4、四隻胖貓的媽媽:之前都是叫外賣,一份加外送費人民幣都要五六十起跳,最近都自己煮了,一份外賣的錢,我可以吃兩三天吧,又省錢又健康,疫情結束之後,應該不會瘋狂消費了⋯⋯講不出為什麼,就是覺得平安健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了,之前那種不買難受的習慣,最近趨於冷卻冰封,發現夠用就好,更容易滿足了。不過不知道疫情結束之後,我會不會改變想法⋯⋯⋯武漢加油,中國必勝!祝大家平安喜樂!!!
5、蜥蜴怪人:其实老哥我跟你讲,中国人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存钱性社会了,你这是理性分析,但是忽略了人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一旦大手大脚花钱习惯了,没钱了他会借会贷款也会维持他的一切习惯 [好奇][好奇]
2003 年和 2020 年的消费情况确实有巨大的改变,这也是消费人群的变化带来的。这里补充一个群体年龄维度的认知。
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在于
商家们眼中的消费狂潮类似于报复性消费,不论价格,不论需求,只要喜欢,随心所欲。
现实中顾客们眼中的消费狂潮很多都是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
而且经过短暂的一波正常消费之后,很可能就不再肆无忌惮的消费了,同时调整自己的理财观念,尽可能的在灾难发生的时候留下 “预备粮”
首先疫情不是那种戛然而止的结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伴随人的小心翼翼,例如:
哪怕有一天武汉解封了,我相信不少人还是会保留戴口罩的习惯,
而医院对于发热咳嗽的患者仍然会小心翼翼。
一些旅游行业带来影响更大,例如邮轮这种。
甚至于 2021 年春节,外出旅游串门的人数也会少于 2019 年,因为大家在记忆上并没有忘记。
直到最后一例过去 1 年的时间,人们才会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
本次疫情带给人的影响远远大于 2003 年,
要知道 2003 年下半年,基本上一切都恢复正常了,而本次影响的范围,巅峰延续的时间,都已经超越 2003 年,加上媒体的传播,及停工停课的时间,可以说我国已经 30 多年没出现这种情况了。
而湖北想从悲痛中走出来,需要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疫情结束后,需要社会稳定,秩序恢复正常,之后国家会出台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
之后商业的恢复,自然会刺激人们消费欲望。
另外,疫情时间越长,物价会越贵,而老百姓因为停工带来钱包缩水,相信可能出去大吃一顿或聚会的人有一些,但是爆发性持续性消费的人并不会太多。
所以只能说疫情结束后,消费会缓慢回升,你说要吧春节耽误的聚会给还回来,这个可能性不大。
下面视频可以看看!
[光华在线 | 彭泗清教授:疫情冲击下的社会情绪与消费者信心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
倒是免洗消毒水,口罩会成为日常必需品。
[
75 度酒精消毒液 500ml 大瓶装杀菌喷雾剂家用消毒水
京东
¥ 49.90
去购买
狂潮啥啊,大多就是口嗨,真要真金白银上的时候也是真怂,家底就那么点儿拿啥狂潮啊?平时吃一碗饭现在能吃五碗?
况且结束后的经济情况,大家心里有数,多久没上班了,各行业还不知道以后怎么混,心里其实算得很清,除非你们是不准备以后过日子了,那你来个狂潮,生活还是得继续。
就这么说吧,那些在疫情期间说的等疫情过去我一定要多多囤口罩的人,疫情结束后进了药店最多买个两包撑死了!
乐观一点来个小高潮吧,其实我是担心这个情况,郭嘉说疫情结束了,肺炎没了,但是你敢大张旗鼓的胡吃海喝吗?不得戴个口罩?不得挑个人少的地方?那大家都这样想,所以这个情况肯定要持续很长时间,反正我得观摩观摩,不是不信任科学,人就是这样,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真的需要个适应过程,所以狂潮 估计网购再来一波双十一。
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消费狂潮的时代。
我一位朋友在一家挺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公司去年刚刚在香港上市,公司成功上市之后,他们整个团队的是怎样迎接巨大压力工作之后的释放呢?我这位朋友说,团队里所有人——无一例外,都开始了「疯狂地报复性购物」。
他们仿佛是在通过消费,来宣泄长时间连轴转工作带来的积郁;也仿佛通过潇洒地往外砸钱,来宣誓自己对自己身体和灵魂的所有权——工作是公司的,上市是老板的,只有买买买才是真正皈依于自己的本体意志。
(一)你吃过脏脏包吗?
这是一个专靠网络热点而活的互联网公司 CEO 对于网络热点食物的质疑:「为啥这么火?」还曾记得几个月前,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全再说脏脏包,一夜之间各个面包店甚至奶茶店也都卖起了脏脏包,就连我妈那时候都跟我说小区门口卖桃酥的店都卖开脏脏包了。
然而母亲大人对于脏脏包的评价是:十块钱一个,死贵死贵的,也不好吃。
不管是新浪微博的 CEO,还是我妈,其对于脏脏包的核心质疑都在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个指出了其本质:巧克力面包,一个评价了其质量:贵、不好吃。脏脏包就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造物,包括其他网红食品、网红店都是。
它们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交换价值虚高,通俗讲就是,贵(从其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所需来看);第二是使用价值低,通俗讲就是「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吃」或者更简单一点「既然卖到了这个价钱,那就应该更好吃一些啊」。这些产品提供的只是一种符号价值。
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你买脏脏包吃,是因为你真的喜欢吃巧克力粉 + 面包,还是因为看到到处都在卖、身边人都在买、网络上都在谈论?如果是前者没有问题,因为毕竟口味是很主观的东西;如果是后者的话,就要思考一下,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着你去买一个并不了解的陌生产品呢?这一种力量,在学术上定义为「消费主义」。
上图是我在逛街时随手拍到的一个照片:可以看到脏脏包的价格相比于橱窗里同类产品要高出了 50% 左右。我们暂且忽略它的制作成本,单从销售的角度考虑,在这样一个价格非常敏感的门店食品消费领域,同时其作为甜点的可替代性非常高,以这样一个超过邻居同类商品 50% 的价格摆在橱窗里,如果不是大家都熟知的网红产品,是绝对不符合「成本 - 收益」原则的(这里的成本是指橱窗展示的机会成本,并不是指面包制作的成本)。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提前的「广告效应」已经打出去了,一个 16 块钱的陌生产品是绝对卖不好的,它既然敢卖这个价,必然是有一些其他价值的 buff 加成。而这个 buff 加成,就是消费主义的符号价值。
对于消费主义的研究,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学派有着不同的研究路径,但他们所看到的问题都是一致的。新古典经济学以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和消费偏好为理论基础,是目前经济学最公认、最普遍的研究体系。
一些学者提出了需求经济学的主张,主要研究人们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而主动选择对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以此衍伸出了「欲求经济学」的理论:欲求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不是真实的、自愿的和主动的,而是虚假的 + 胁迫的和被动的。
即人已经被自身之外的某种强制力或心理暗示——如媒介的广告、社交媒体的软文、网络意见领袖的示范、他人体验甚至于虚假宣传等。总而言之这种需求不是来自于商品的真实需求,而是一种「欲望营造」的结果。
就像你想买脏脏包不是想吃巧克力粉配面包,而是觉得现在怎么这么火,到处都在买、全网都在讨论、身边人都在买——我也买一个尝尝呗,这就落入了「欲望驱使」的陷阱。
(二)价值与符号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历史更加久远、理论体系更加完备。马克思发明了一个词叫:「商品拜物教」,指商品社会人与物、目的与手段关系的颠倒。就是说你购买商品只是手段,真正愉悦自己才是目的;
而在「商品拜物教」以及其发展完善而成的消费主义中,「买买买」和「剁手」——也就是说购买这个过程、而非购买的商品,仿佛成为了唯一的意义。人们仿佛在无意识中机械重复着购物动作,而忘记了消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以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理论」为基石,二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纷纷对「消费主义」这一时代主题进行研究和批判。
这里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景观国际」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吸取了德法两派思想精华的马克思主义者让 · 鲍德里亚是消费主义研究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为《消费社会》以及被称作「死亡三部曲」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这些著作中他扩展并衍伸了消费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的符号价值。
鲍德里亚认为,当消费者要从这一产品或服务中获得差别的感受时,就要为这种感受支付差别溢价 (difference premium) ,也就是消费者为了享受差别等观念而支付的数额。这个差别的感受,来源于符号的不同,因此这个溢价就是「符号价值」。
我举一些通俗的例子来理解「符号价值」,星巴克刚刚在中国大小城市铺开的时候,是小资产阶级、文艺青年和网红们的拍照圣地:拍一个带星巴克 logo 的杯子,加一个暖光滤镜,再配上几句不知所云的话如「慵懒的下午,时光如咖啡的香气在空中氤氲」。
他们是去喝拿杯咖啡吗?当然不是,他们要的是一个 logo、一张照片、一个传递自己正在喝星巴克的信息。这种「传递自己再喝星巴克的信息」就是他们所购买的符号价值。再比如,把超级大块的商标印在 T 恤上,肯定不是出于审美的考虑,而是消费者们有这样的需求——我要告诉大家,我买了这个品牌的衣服。
当然符号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大家发现星巴克不那么神秘,喝星巴克不再会给某些特定的人群有 buff 加成,超大商标穿出来显得 low,这个符号价值自然会被抛弃。
就像宜家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中产阶级居家置业的首选品牌。后来有人科普,宜家在国外就是经济条件差的人才买,这种超级市场的模式、自己组装,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这时候「中产阶级」们才纷纷大呼上当,看来洋大人也不能全信啊。
哥们,报复性消费前提是有钱
现在那么多人才刚刚复工,而很多行业都在喝西北风
就拿我来说,1 月下旬本来就是过年 + 疫情开始,2 月基本上废掉半个月,员工刚刚复工
这刚发完年终奖就停工一个月,公司房租,员工薪酬,一分钱不能少,但企业利润呢?白白丢了一个月,自己拿钱贴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是做老板的今年也肯定抠着现金流,你还指望疯狂买买买?当然实体店肯定会为了挽回颓势各种打折,但效果能好到哪去?就算我明天宣布解禁防控了,你敢去馆子大吃大喝,敢去人多的地方各种嗨?大概率还是观望观望,非典的拐点 4 月就出来了,但实际人们逐渐恢复生活是 6/7 月份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还是惴惴不安的,实体经济复苏尤其慢。
没收入怎么报复心消费?
不挣钱的不知道挣钱难,例如学生群体,会狂消费;
挣钱的意识到钱的重要性,例如上班族,会更加克制。
就看这两个群体,谁的力量大了。
2003 年非典,我因为要办护照必须返回北京,下了飞机坐地铁去胡同找哥们玩,那年我 18 岁,属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Sars 在我眼里基本没有感觉。
2020 年的肺炎,我真的非常恐惧,因为我到了人生最难的阶段,上有 60 岁 + 的二老,下有两个不满 5 岁的孩子,我担心他们被传染,我担心我被传染,我担心了很多的事情,怂的彻底。
昨天还在和朋友唠嗑,他线下实体行业。我安慰他说,消费欲望不会消亡,只会被压制,雨过后一定能天晴。
但是实际上呢,我认为会有两个阵营。
阵营 1
90 后以及很多没成家的年轻人,会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情,他们可能会把积攒的消费欲望释放出去,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答案。
问的是面对高房价,90 后怎么抵抗 - 有一个答案是,不成家,不生孩子,悠哉悠哉的完成一生,不被任何人忽悠。特别棒,真的。
阵营 2
大概就是 80 后的这些有孩子的家庭了,2018-19 的裁员危机,已经砍伤很多人了。以前我答过裁员后怎么办,真的有中年外企人去开专车,也有承包 7-11 或者罗森的,还有加盟水果超市的,还有倒腾老家海鲜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去了小公司苟且。
2020 年的疫情,伤害的还是这些人,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网上凄凉的微博内容我不搬运了,我们这些人再疫情过后不但不会报复性消费,反而会更加想方设法的存钱,如果说 2019 年才明白存款是底气的话,2020 年会明白,存款是命,是一切的基础。
大约 16 年以前我父母在北京的回龙观买了房子,我亲眼看着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出现一堆一堆的餐饮业,我几乎每一家都吃过,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区旁边的餐饮一条街,烧烤,涮肉,家常菜。2018 年还非常繁荣,2019 年突然就冷清了,冷清的很奇怪。回龙观这个社区主要是两部分人组成,早年的北京人在这里买经济适用房,北漂在这里扎根,很多都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家庭收入其实真的不低。从小区里的汽车就可能看出来,中档汽车占了一多半。
2019 年全年我就觉得这条街的餐厅很难,有一家我经常去的烧烤店,周末的晚上,上座率低于两成。
有时候中午去就我们一桌,服务员越来越少,老板们自己上菜,推广越来越多,储值各种送。疫情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北京的高房价加上 2019 的互联网下坡路,大家不得已要捂紧口袋,大道理我不懂。简单的道理就是大家有钱,有消费,很多行业才能维持,甚至爆发。
目前碍于疫情,很多小企业不敢公然辞退员工,但是国家出的政策对小企业基本没什么用。
等到疫情结束,才是裁员的时候,而且被裁掉的人会更难找工作。
和 sara 时国家的蒸蒸日上对比,2019 已经显出疲态。我们的经济也很难走出深 v 反弹。
我个人不会。
疫情中我学会了自己做饭,不再出去吃饭或者叫外卖
疫情中我结识了很好的健身教练,开始跟着她每天花更多时间在锻炼身体上。
疫情中为了少收快递我改掉了过去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毛病,现在发现有些东西即使喜欢也是可以不买的,也挺好。
我的消费应该会比之前下很大几个台阶。
没人希望疫情发生,但往好的方面想的话,这次的疫情帮助我提高了很多自理能力。
我感觉只会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很难爆发消费狂潮,甚至可能继续维持紧缩一段时间。
比如置顶回答就提到非典时期只是有反弹。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和非典时期并不相同。目前中国很多人有各种贷款,尤其是房贷,在 2003 年时并没有这么多贷款。
经历了这次疫情,很多人甚至面临由疫情导致的公司运营困难而被裁员的风险,所以开源节流停止大部分消费尤其是非理性消费以备不时之需才是最有可能的。
根据我们的消费者心理画像来看,疫情结束之后大概率会有消费反弹,但不会爆发持续性的消费狂潮。
大家要意识到一件事是现在 90 后和 00 后才是消费主力,我们的第三产业繁荣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消费意识超前,每月收入 6000,但是还是得买 AJ 买椰子。一杯咖啡 40,为了精致生活也必须可以负担。
精致消费主义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一代人的抗风险能力,极弱。
极弱
极弱
所以这次疫情以及疫情带来的经济波动,会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椰子和 aj 不会带来安全感,房子和存款才会。
所以结论是当疫情结束后,很多人会思考自己之前的消费习惯,很多人会有所转变,如果他们足够聪明。
我不能说完全不会,但是基本不会,非但不会出现报复性的消费,反而大家都不太愿意消费了,更确切地说是没钱消费,不敢消费,也没有意愿消费了,原因如下:
1. 本来没钱,没能力消费,大家本来也没什么钱,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美国那一套,消费在前,赚钱在后,地主家都没什么余粮,一般的老百姓的可支配的流动资金本来就少,春节之后原本都是吃土的,经过这个事情的折腾,钱包更瘪了。中小老板钱也比较紧张,拿什么去消费。
2. 物价高企,没闲钱消费,物价是涨了,这里的物价主要说的是生活必需品,比如猪肉,比如蔬菜吗,这些涨价之后一时半会回不去,那么生活的恩格尔系数势必会上升,那么可支配用于改善型的消费就降低了。拿我举例子,自从猪肉涨价到 30 以后,我基本很少下馆子了,现在猪肉已经涨到 40 一斤了,我觉得能够卖猪肉回家做饭已经很幸福了,还出去消费个屁。
3. 失业来临,没欲望消费,很多人要失业,很多人的工资领不全,很多人找不到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消费的源头就是有收入,收入都减少了,拿什么去消费。
4. 心态变化,没意愿消费,内心变保守了,就像经历过大的灾难,大的事情,大家往往还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平复,大家都会想着如何更加安全过日子,毕竟这是马斯洛需求的底层。有钱的也更愿意储蓄,更愿意投资一些稳健的投资产品,没钱的那就更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不敢消费。
这次疫情之后,勒紧裤带过日子的,不仅仅是平头百姓,中小公司,甚至是中小城市的政府,估计都要考虑柴米油盐的事情,社会的总体收入都降低了,还哪里有那么多钱去消费。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超前消费,无非就是对未来很有信心,相信未来的收入会越来越高,经过这个事情之后,很多人的想法就会变,也不说完全悲观,但是也不会那么乐观。
本来今年想加杠杆多买一套房子的,是不是应该缓冲一下,家里那个三室一厅还是不错的,留点现金存着吧,以备不时之需!
本来今年想贷款买车的,我估计都要考虑下,等钱凑够了在买车吧?买什么宝马 5 系,凯美瑞不能开吗?还是消费降级吧!
本来今年想买一个最新款的苹果手机的,看看手里的 iphone8,又不是不能用。
本来今年想买点新衣服的,发觉春节前买的衣服都没穿几回
……….
其实消费这东西没那么神奇,有钱了,自然会消费,没钱,拿什么消费,一点都不复杂!
我是做餐饮的,就餐饮方面来说,我认为疫情结束后肯定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但我认为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报复性消费潮过去后,总体消费水平还是平稳之后也许会下降
疫情之后的消费需求主要是
1. 满足味蕾,赶快去吃以前自己喜欢的食物
2. 出门解禁,不管是逛街还是出门办事,只要出门,就伴随着在外就餐几率提升
3. 朋友聚会,多日未见的好友约出来吃一顿
4. 终于不用自己做饭了 or 开始上班了懒得做饭了,恢复出去吃或点外卖
分品类来看:
火锅,奶茶,咖啡等有一定成瘾性的品类,将会是报复性消费的主要对象。而且可以预见,这些品类,解禁后第一次消费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发朋友圈,进一步导致全民消费浪潮。
尤其是川渝人,对火锅的热爱,现在就已经忍不住了
新闻:重庆一火锅老板每天亲自送 200 单火锅外卖,顾客取餐时都很激动
适合家庭聚餐朋友聚餐,并且能替代日常做饭的中餐馆,也会快速复苏。
小酒馆等聚会性场所也会有报复性增长,但是这些场所得真正确保疫情结束后,大家才敢肆无忌惮的去。
街头摊贩、特色小吃店也会复苏,毕竟零食总是外面卖的更好吃。
总体来说,报复性消费一定以年轻人为主力,年轻人浮躁沉不住气,被憋惨了,获得解禁消息的速度和接受能力也比中老年强,疫情开始时,我们是第一批带上口罩的,疫情结束时,我们还是第一批出门蹦跶的。
中老年人该在家吃还在家吃,家里屯的菜总不能浪费对吧
各地恢复上班之后,外卖也会复苏但可能会高开低走并且持续走低。
一是因为解禁后所有人都怀念在外走动的日子,宅在家里或办公室等外卖的意愿降低。二是正逢春暖花开,各地天气不错,更愿意出门就餐。
但仍然会有大把人选择以外卖为生,以上班族,学生党为主,因为穷
但是报复性消费浪潮过去之后,应该是长期的平稳走低,因为大家都没钱了,也都意识到存钱的重要性,消费观念改变。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自己学会做饭了!
另外我自己开的餐馆是做轻食沙拉健康餐的,针对减脂、健身以及追求健康人群。
我对今年的生意很有信心,理由有 2
一是所有人都胖了
二是所有人都更在乎健康了
最后,疫情结束后请大家来报复我
坐标成都
呆梨轻食,主营沙拉健康餐咖啡三明治,地址:锦江区天仙桥滨河路 6 号附 4 号(太古里 / 望平街商圈)
呆梨轻茶,主营健康奶茶酸奶饮品,只用真牛奶不用植脂末,地址:武侯区成科路一号附 8 号 (科华北路 / 美领馆商圈)
堂食外卖均可
说实话,停业这么久,房租还得交,我们餐饮业都快撑不住了
请善良的成都市民救救我吧
2 月 6 日,中国宣布对美 750 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减半。
火锅龙头海底捞,疫情爆发期间每天损失 8000 万,停业 9 天,损失超 7 个亿,股价闪崩,命悬一线。
![](data:image/svg+xml;utf8,)
餐饮巨头西贝筱面村的董事长接受采访称,预计春节损失近 8 亿元,公司账上的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与此同时,全国 2 万多家旅社,40 万到 50 万的从业人员,超过 10 万家酒店,接近 100 万间的住宿设施,几乎一夜之间全部停顿。
2020 的开年,我国旅游业损失了 1 万亿的 GDP。
没有摇旗呐喊,没有危言耸听,新冠病毒之于它最能作为参考的前例非典,对我国经济的打击要远远大于后者。
记得之前,WHO(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来中国实地考察的时候,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
一旦此次肺炎病毒被列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就会被定义成实质上的 “疫区国”,任何他国的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经停我国,将视为经过疫区,事后必须接受特殊观察。
实际上,WHO 并没有 “疫区国” 这一说法,但 “疫区” 是真实存在的。
北京时间 1 月 31 日,WHO(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最高等级传染病应急机制,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 PHEIC。
有不少国家地区给我们捐物资和钱,说实话还是很暖心的,毕竟灾难面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但这也相当于给其他国家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很危险”,情分归情分,该有的防备一样没少。
很快,各国开始相继取消往返中国的航班。
从前对中国人免签的国家取消免签政策,没免签的签证办理工作几乎停滞,已经办了的,出入境会遭受重重阻挠。
显然,出口贸易这一块儿的市场变得现状堪忧。
反观国内,龙头企业们叫苦连天,很多中小型企业更是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
假如公司破产,最直观的现实问题就是将有一大部分人面临失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年轻人的车贷房贷网贷,没一个不难的。
调研结果显示,疫情让超四成人的收入大大减少,其中有近八成人的损失在 20% 以上,而他们大多拥有一定的负债。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中国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 “经济停摆”,这个春节,硬生生被过成了 “春劫”。
疫情期间,大家都不敢出门,没人打车,可出租车司机还得每天给公司上缴费用,一家子靠他一个人养,还有个生病的孩子,哎。
制造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无法按时完成订单就收不到钱,别说赚了,工本费都收不回来。
这种时候还不带口罩,领着孩子上街摆摊的妈妈,得多难啊。
服务业实体店停业一天,就得多掏一天的房租,几个月下来,几年都白干了。
听说有些养鸡户,为了不继续赔下去,自愿降价到 5 元一只出售,湖南地区更心酸,他们甚至只能把鸡给埋了。
这年头,有谁不欠银行几个钱呢,这个月不入账,这个月的房贷车贷信用卡立马就能压死人。
一次疫情,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人倒下了整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这,就是众生相。
我们长期生活在相对稳定安乐的环境里,抗风险的意识实在淡薄。
![](data:image/svg+xml;utf8,)
毫无征兆的一场疫情,对已经习惯了信用消费、越级消费、超前消费的不少人来说,都是一次 “警示”,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和经济规划。
前几天,所长看到一个帖子问:这次的疫情改变了你们的消费观吗?
大部分开始觉得存钱很重要,没有存款的家庭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更何况这年头谁还没欠银行几个钱。
你得有套房,不然自我隔离的地方都没有,你得有辆车,关键时刻可保你平安,你还得有存款,不然连病都看不起,又不是每次出事都有人为你买单。
大家都以为这次疫情过去后,可能会有一次非常大的报复性消费,所长倒觉得未必。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原来素颜、穿着睡衣就能在家里扛这么多天,原来没有外卖的时候,自己也可以下厨做那么多吃的。
快递物流只是慢,并没有说全部停发,而且年前一般人都会把该置办的东西买好,所以严格来说,消费欲望并没有被压抑的特别狠。
更多人想的是居安思危,存钱即王道,甚至可能会出现消费降级,不必要的东西不买或者少买。
也有少部分人持相反意见,他们看着一条条生命猝然离去,忽然觉得就该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难买我高兴。
前些日子有这么一个事儿,有个女孩喜欢一个男生 3 年,结果回武汉过年的时候感染了肺炎,隔离期间男生一直陪着她,还在朋友圈官宣了恋情。
第二天,女生人没了。
从前常听人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当灾难从天而降的时候,谁都没想到自己会是倒霉的那个。
所以这种想法倒也没错,想见的人就去见,想爱的人就用力爱,那些平日里没勇气见的,又或者躲了好久的,趁着大家都还足够健康平安,多看的每一眼都是金不换。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说得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说句不中听的,照现在这个今天大火明天病毒后天蝗灾的趋势,咱们这辈儿人够呛能活到领养老金的那天(开个玩笑. JPG)。
![](data:image/svg+xml;utf8,)
当然,买车买房应该一直在大家的长期计划里,毕竟这次很多城市的小区在封闭管理时都有条规定:非本地房产证持有者不得入内。
实际上,疫情不止对经济造成了冲击,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会造成潜移默化的改变。
因为它的结束不可能是戛然而止的结束,而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首先在将结束未结束的点,很多人的口罩是不会轻易摘下来的,甚至有些人会 因为过度没有安全感,从此对口罩、消毒液这类物品有了囤积癖。
其次,打乱以往节奏的空白期过长,封城封路造成的恐慌焦虑,会让一部分人产生心理障碍,这段时间网上很多有关 “疫情中的心理健康” 的测评,点击率都很高。
所长觉得,等一切稳定下来,需要心理疏导的人也不会少。
还有人在漫漫假期中,找到了新的爱好,比如运动或者做饭,美食和健身都是能让大脑产生多巴胺的存在,会让人产生积极的心态。
新闻每天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开始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无比脆弱这件事,很多从前根本没想过买保险的人,也开始将医疗保险提上日程。
还有一点,理财。
无论是还不上花呗信用卡,还是交不上房租,都充分说明年轻人的理财意识薄弱,平时喜欢先花钱再赚钱,对未来充满希望,经此一疫,想必也会收敛很多,账户余额不断增加才是安全感所在。
这段时间,网上各种新闻的信息量巨大,从前我们习惯了去转发去呐喊,却在不断的造谣辟谣中显得很迷惘,所长觉得,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保留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再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data:image/svg+xml;utf8,)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你有没有失业,收入是否降低,都要再多学习一些技能,技多不压身,有了赚钱的本事,才有安身立命的根本,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人类一直自诩是地球的霸主,所长忽然觉得,可能 2 亿年前的恐龙也是这么想的吧。
长久以来,我们以为自己是智商最高的生物,探索的脚步几乎遍布全球每个角落,甚至以为已经战胜了其他物种,殊不知 20 万年过去了,大自然随便一点报复就给人类造成了难以想象的重创。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的暴雨)
病毒之于人体,是器官的受损和死亡,病毒之于经济,是生产受阻和人心动摇。
消费是需要大环境的,就像口罩、酒精的供不应求一样,当缺少了群体性的驱动,就很难再有大规模的消费狂潮。
经过这次疫情,打算日后存钱,不当月光族的,点 “关注”!
疫情结束后,从消费者的角度,很有可能爆发消费狂潮。因为疫情后购物的心理,与过年前疯狂购物、上班报道前购物…… 甚至过生日买生日礼物,这些都是一个道理**!**
我们会在「重生日」买新东西,借此暗示自己: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即将更好。
什么时候我们其实做了和新年买新衣相同的事?
我读小学的时候,是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早餐去街上买回来吃是非常隆重的。9 月 1 日早上,我外婆会去街上给我买早餐,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天。
疫情解禁的第一天、和开学第一天、和生日有什么相同之处?其实,一年 365 天的任意一天,可能都具备同样的属性。这些日子的共同名字叫「重生日」。
**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日子称为「心理新纪元起点」,标志着某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研究发现,这类日子里人们的重启动力特别大,很适合用来起步追求一个重在目标的实现。这种日子有两类,一类是社会通用时间表上的标志性日期,例如建国日、新年第一天,每个星期一,甚至是 9 月 1 日这样的开学日;另一类是个人特殊日期,是个人经历转变的重要时刻,例如生日,与爱人认识的第一天,结婚纪念日,重大手术日期,孩子出生日,入职第一天,退休日、分手的某天等。
「心理新纪元起点」就是分割心理时间帐户的里程碑,我们以这一天为界,把过去和未来放入不同的心理时间帐户。心理新纪元有两个作用:
一是代表一个时期的结束,把过去的日子放入一个已经结束的心理时间帐户,和过去告别(Dai 等,2015);
二是代表新的心理时间帐户的开始,它将人们的「视线」带离当下,帮助人们远观将来(Dai 等,2014)。
心理新纪元,有点重生的意思。你可能不信,「不就是个日子嘛,重生的想法那么容易被启动?」没错,我们太容易被「重生」这个概念打动了。
有很多实验证明了「重生信念」启动,我来介绍一个(如果对实验过程感到枯燥,可以直接跳到下一处图片处):
研究者在网上招募了 454 个人,大概男女各一半,跟他们说做完一个调研就给 1.25 美元(你没听错,的确很便宜,American Mechanical Turk 这个网站可以了解一下)。我们要说的这个实验就被植入在这个调研里。因为有 24 个人没有通过埋伏在问卷里的注意力测试,所以最后他们用 430 个样本进行了分析验证。
这些人先是随机进入了三个组:重生可能组、重生不可能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操纵的方法是让被试看一份《今日美国》的某个版面的一篇文章(《今日美国》是美国唯一的彩色全国性英文对开日报。注解来源:百度百科),耗时三分钟。
其实文章是实验人员自己编辑的,不过不是瞎编的,所用的故事和观点都有出处,文章先描述了人生的种种困难,例如信用卡欠帐,节食减肥,犯罪行为等等,这些描述都能抑制一个人的重生能力感知。
如果被试进入的是「重生可能组」,那么 TA 看到的文章标题是「崭新的开始是可能的」(Fresh Starts Are Possible),在描述完人生困难之后,文章讲述了几个克服种种困难迎来新生的素人故事。如果被试进入「重生不可能组」,那么 Ta 看到的文章标题是「崭新的开始是不可能的」(Fresh Starts Are Not Possible),在描述完人生困难之后,文章列举了一些统计数字作为证据,例如负债累累中走出来的比例,服刑后开始新生活的比例,来说明获得重生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被试进入控制组,那么就是什么文章也不看。
这些研究者之前开发过一个心理测试量表叫 FSM,包含 6 个问题(就是我一开始请大家回答的六个问题),测量人的「重生思维」强度。他们让被试看完报纸后,填了这个 FSM。
接着,他们告诉被试说,有另外一个不相关的调研任务也需要帮忙完成。这是一个太阳眼镜的生产商想要测试产品广告诉求,广告上的男主和女主都戴着太阳镜,上面有句广告语「新造型,新的你」(New look, New you)。被试需要回答他们看到这个广告后的对广告的态度,回答自己有多想买这副太阳镜,以及他们愿意为这副太阳镜付多少钱。
调研结束前,被试又被告知说实验人员正在为一个「流浪青年希望计划」募捐,请看一下这个计划的方案。每个被试其实是随机看到了两个方案里的一个。两个方案是:重新安置方案(代表「强变革型的重生方案」,做法是通过地理上的重新安置让这些流浪青年可以长久地开始新的人生),今日之家方案(代表弱变革型的渐变方案,做法是向流浪青年提供短期居所,以帮助他们暂时度过难关)。看完方案后,被试要回答自己是不是愿意为这个方案捐款。
数据分析先是证明了「重生可能组」和「重生不可能组」在 FSM 上的表现不同,前者显然更强。这说明,仅仅一篇报纸上的报导,就可以启动人们的「重生理念」。
数据分析接着证明了「重生可能组」对于那副太阳镜的广告态度更积极,购买意愿更高,愿意付的钱也更多。而且,FSM 还能有效预测人们愿意为重新安置方案捐赠的意向,当 FSM 高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用重新安置的方法长效地帮助流浪青年开始新的人生。
这个实验和其他若干重复获得相同结论的实验们说明 FSM 完全可能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是一个可变性很强,很容易激活的信念。
重生理论的存在证明:虽然日历是连续的,但是人们一生所过的日子,在心理感受上并不连续,而是被某些里程碑一般的日期切成了一段一段,一段时光和另一段时光之间节奏、气氛、心境、目标都可以完全不同。
简单讲,就是以这一天为界,过去和未来割裂了。
像这样:
![](data:image/svg+xml;utf8,)
心理学家认为,重生就意味着人们会把不同的时间段放在不同的心理时间帐户里(Rajagopal and Rha 2009),不同的心理帐户的时间是可以割裂的。
这还仅仅是表象,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认知在「心理新纪元」初始日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者发现,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会在同一个心理时间帐户里倾向于作出一致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个觉得自己不可能瘦下来的人会在同一个心理时间帐户里持续地这么认为;但是在新的心理时间帐户期,人们作出新的判断的可能性会变大,上一个阶段不行不代表下一个阶段不行。
这个有什么用吗?很有用,尤其是我们觉得自己不行时,特别需要:
说个有意思的人间观察,在微博上有个投票:疫情过后,你会报复性消费么?
1659 个人投票,我算了下投票百分比,选择 “会” 的人大概占比是:23.5 %。
你能看出什么?
基本就是遵循二八定律的啊!
疫情结束后会爆发消费狂潮,本质上就是问我们到底会不会报复性消费。
那有钱人当然可以随便报复性消费啦,无论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后,都不会耽误他们该花钱花钱。无论是报复性,随机性,没事找事性,他们也一直都是想消费就消费的。
![](data:image/svg+xml;utf8,)
但当你也跟风去买买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那 20% 的有钱人么?
所以虽然警报还未完全解除,但趁着这段小小的松懈期,柴桑和你来聊一个更现实的话题吧:
宅家的这段时间,你花了多少钱?
等可以大方出门后,你又准备花多少钱?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互联网时代我们花钱越来越顺手了。
记得小时候校门口卖着 5 毛一袋的辣条,每次我都要把兜里的一元钱揉得皱巴巴才会递出去,接过找的 5 毛又小心翼翼的揣进口袋,简单的动作间,满满都是消费的仪式感。
当微信支付,手机支付流行起来后,这样繁复动作间的仪式感和纸币交换间的视觉冲击,慢慢消失了。
手机屏幕一闪就 -200 的数字,和自己亲手掏出两张毛爷爷再递出去,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比起兜里实实在在花一张就少 100 的钞票,手机擅自减掉的数字就像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一样。
人的本性是会去 “享受” 花钱这件事的。
即使花钱本质一样,但我们还是会下意识的感觉 虚拟的数字 ≠ 金钱的实感,如果只是动动手指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与享受,并且还感觉不到那么的肉疼,那为什么不花呢?为什么不享受呢?
只是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曾经,这份享受的欲望被视觉里一沓沓钞票的扎实厚度,嗅觉里空气中飘散的铜臭气息,听觉里父母口中的钱要省着点花的念叨,从多方给理性抑制住了而已。
我小时候的存钱罐,哈哈哈
但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枷锁被打破了。
看不到钞票减薄的厚度,嗅不到钱的铜臭味,父母也格外纵容独生子女,我们很难在花钱时再沉稳的决策,理性的支付。
只有到每个月 9 号(花呗青年噩梦日),才惊觉自己又欠了一堆债。
但也是奇了怪了,我们想不起自己在哪儿花了这么多钱,也一直没有吸取教训不再花这么多钱。
之前我在餐厅兼职端盘子的时候,听店员姐姐聊天说她昨天做头发花了八百块,我受到了冲击,八百啊,有这钱拿去买游戏皮肤它不香吗(咦好像有哪里还是不太对)?
是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消费观受到了千人千面的推荐和针对。
上一刻在逛淘宝只想买个吹风机,下一秒它又给你推荐了防脱洗发水、护发精油、戴森卷发棒…… 百度随便查了一下怎么煎蛋,某东又马上给你 push 不粘锅广告。
你对游戏不感兴趣,知道你喜欢追星那就买张演唱会门票吧?知道你想好好学习,马上给你铺天盖地推荐知识付费课程,买吧,哪怕不听在收藏夹里躺着也安心。
* 什么破信息保密协议,在整个互联网海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早就在裸泳了。
密集的精准推荐和轰炸,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做着无意识的消费决策,总是感觉自己没买多少,没花多少钱,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跬步足以至千里。
02
讲真,疫情快要过去了,可以预料,商家肯定会在不久的未来鼓吹报复性消费,毕竟 3 个月没业绩了,这不得冲一冲第一季度么?
陆陆续续准备好镰刀,准备磨刀霍霍向韭菜了。
在收割季正式到来之前,他们也做了充分的预热和准备。
自媒体们开始写这样的文章:
《别在该好好花钱的年纪谈恋爱》
《女人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 shopping》
《你不肯花钱宠爱自己的样子,真的很丑。》
广告主们开始张贴这样的标语:
“精致的猪猪女孩怎么能没有一整套口红色号?”
“穿上香奈儿,灵魂都是有香气的女子。”
“带劳力士,你就是那个霸道总裁朱一旦,随时发配员工去非洲”
全社会都在鼓励消费至上。
消费主义的本质,是对物质进行虚拟意义的赋予,用各种概念粉饰自己的物品,再进一步去包装到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他们不会让人直接买买买,而是会潜移默化的向我们灌输一些观念。**比如用香奈儿的香水会让你显得精致与高人一等,不穿 AJ 就会在朋友圈显得特别土啊。
但其实,香水就是用来喷的,鞋就是用来穿的,无法给人贴上任何的永久标签。人的价值永远在于他丰富本我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得靠物质去刻意装出来。
我始终觉得,只要是还没实现不上班每个月的收入就能超过远远自己的花销水平的,都不是有钱人。穿什么,买什么,用什么,都不是有钱人。
赚钱就是为了花的,是为了提高消费档次和生活水平的,大家都这么说。
但是奇怪,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呢?
置身其中的我们,又何曾真的在花钱后的一个月到半年中,感受过自己的生活档次和水平真的得到了质的提升呢?
仔细想来,唯一爽的时刻,只有刚花完钱的当下啊。
2018 年 8 月,央行数据显示:
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还款的总额达到了 756.67 亿元。但在 2010 年的时候,这个数据仅为 76.86 亿元,8 年翻了 10 倍。
微博有人做了一个关于 90 后月薪和存款的调查,统计显示:
4 万多人的评论点赞中,70% 的人都有分期负债;20%的年轻人,虽无负债,但也没有存下什么钱;只有 10% 的年轻人,每个月有固定存款。
看着这个数据,我们真的还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当下赚钱就该当下花钱享受」**这样的观念吗?
其实当代年轻人真的没什么钱,即使他们穿的是 AJ、挎的是 Dior 的包包,吃的都是网红餐厅。
商家都在鼓吹消费,但却没有人会对你消费后的人生负责 ,除了你自己。
我以前也是个奉行 “及时行乐” 的月光族,现在回想起来,那恰恰是我自己对社会认知不足,不看重自我增值的体现。我后面能及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坚持听演讲和看书,提升认知,改变看世界的角度后带给我的蜕变。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能把控自己人生,能始终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拾柴院】,我会把我成长路上精心筛选过的私人书单、演讲都分享给你。
这些资料让我变得自律,不再迷茫,找到了喜欢的事业~ 所以我也相信,这些资料会对你影响很大。或许可以帮你改变你的人生啊。
04
英国诗人塞廖尔 · 约翰逊说:既花钱又存钱的人,是最满足的人,因为他享受到了两者的乐趣。
老粉都知道,我大学毕业靠自媒体的存款有 15w。但这笔钱其实严格来说不都是我赚的,而是我存的。
之前隔壁寝室的朋友羡慕我 “居然能在大学就赚这么多!”,我跟她说:
其实不是我赚得多,只是我不太会花钱。你换算一下,假如你不买这么多大牌化妆品,口红只买一只够用的,是不是比我还有钱?
她算了一下,说,我靠,还真是,但我也没有 15 万那么多。
我善意补充到:
还有你和你男朋友经常每隔一星期就来往一趟的火车票钱和你们平均五天就要过一次纪念日的礼物钱。
* 啧啧,不谈恋爱,钱包没事。
这笔存款,我始终没怎么动过,我认为人始终要给自己留一份底气和安全感,对我来说,这 15w 就是我的安全感。
即使不花,但光是这笔钱存在本身,就对我的人生选择意义重大。
我现在做着我喜欢的,有成长价值的新媒体工作,而我不介意工资暂时会比较低。因为我有资本,所以我也有耐心等自己在这个岗位成长升值。
相比起来,许多人选择大学专业和职业生涯的标准,都是看钱够不够。
喜欢的工作工资低不敢去,讨厌的工作也不敢辞职,因为又要交房租又要交水电,一换工作就没底气养活自己,只好放弃。
但若是手里有一笔 FuckYou Money(够自己生活 6 个月的钱),其实就完全不用介意短期利益,转而可以去更关注长期价值。
许多时候,让我们错失机会和兴趣的,都是钱不够。
很讽刺的是,钱这个东西不能买来一切,但却又可以间接的换到一切。
04
最后也和你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消费习惯,其实一直都很简单,就是三点:
1、只买刚需的东西,每个月必须存下来一笔钱
我换季只会买 2 件基础款的新衣服,这样不仅简约,也不至于明年就过时穿不了,我有正式场合的正装,平时我就以简约为主。至于化妆品护肤品,我也会只买一两套,用完了再买。
相信我,不天天换套新衣服不在柜上摆满化妆品没人会看不起你的,你又不是英语老师哈哈~
我的钱都是买书买酒买文具哈哈
而每个月我都会存下来当月收入的 20%,拿去定投或者买基金,现在每天能收入大概 30 块钱。哈哈不过主要还是因为我懂一点理财知识。
嗯如果你也想学些理财知识,尽早实现积蓄稳步增长,也能给自己留一笔足够应对突发状况或有底气选择的备用金,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拾柴院】,我把我一直以来学习的超实用理财知识 + 书单和经验也分享给你吧~
记得要实践啊,真的很快就能得到自己理财的第一桶金。
长期攒钱,你会有一笔小小的积蓄,这是你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也是你的启动资金。
你可以用这笔钱全职考研重新以应届生身份换工作,可以拿去学习一门新技能,用法多种多样,说白了,这就是你的底气,可以相对自由选择人生的底气。
2、关掉花呗,从来不用花呗支付
资本太聪明了,他们向你灌输消费观,包装自己的产品,还借钱给你消费。
花呗的本质,是透支我们未来的金钱去提前消费。当自制力不够强的年轻人们习惯了超前消费的快感,消费欲望会越来越大,对自身的真实经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知。
这是很危险的,每个月还完花呗所剩无几,于是又不得不再借钱消费。当人习惯了 “借钱消费” 后,这个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还花呗时的那种迷惑和肉疼,我真的不想体会第二次了哈哈。
3、如果我真的非常想要一个非刚需的东西,那我会先再等三天再买
我也会有奇奇怪怪的爱好啊,比如我喜欢买看不懂的原版精装书、机械标本、手账胶带…… 这些严格意义来说都是 “非刚需,没多大用” 的,但却是我精神需求的一部分。
所以当有了喜欢的东西,我会故意等三天,三天足以把所有冲动消费的热情磨灭,辨别我到底是真的想要,还是一时兴起。
事实上这个习惯让我至少少买了 70% 的东西…… 真的!先稍微忍一忍,等上三天,再看到就已经不会那么想买了。
所以我也不希望大家看太多淘宝直播,因为狂热的直播间气氛留给你的决策时间太少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自己需不需要这个东西,就条件反射跟着抢了。
最后真的很希望大家,让消费回归理性,让金钱回归价值。
疫情过后,火锅店会被挤爆炸,旅游景区会被人头占领,东北澡堂子里的泥能把下水道都堵了。
但没关系,这只是普通的压抑后反弹,被关久了想多吃几顿小龙虾,怎么有错啦?
我们真正该警惕的,是自己的钱包余额莫名减少的速度,以及不自知的消费主义陷阱。
还报复性消费?
呸,是消费报复我才对。
看完的小声 bb:
写这篇文章,包括查资料,码字,配图,排版,大概花了 5 个小时,如果感觉有点意思,希望你花一秒钟点个赞啦~
最后别忘了,关注我可以随时查看往期的高质量回答~
期待你的阅读和收获噢~
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
[生活中你们发现了哪个 bug,让你觉得世界不是真实的?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053508/answer/839451892)[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着待着,刷手机,该怎么办?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3772291/answer/877083253)[为什么会突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该如何调整?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78308/answer/957452680)
中华经济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氏族经济文化,即子女不管在外面怎么胡作非为,大部分人总是会有家长帮忙擦屁股的。
所以宏观来说,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短暂的疫情对消费理念的影响不会太大,即使存在消费狂潮,也只是因为 “补偿心理” 短时间存在的,不久就会回归正常。
重视储蓄合理消费的人会继续这样,被消费主义洗脑买买买爱花钱的人也还是会继续这样,整个人群比例基本不会太大变化。
因为最后都会有父母帮忙擦屁股。
不要小看这种氏族经济文化对商业的影响,在全世界各个地方,消费贷和网贷行业都做不起来,但是中国人能做上市,健康运转,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些公司咬死了中国人的血族绑定思想,你不还钱,找你爸妈还,榨干全家最后一滴油水,总是有办法的。
这种文化特性能够支撑起一整个行业,说明对人们的思维意识语言行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难以更改的,绝对不是小小的疫情能够撼动和改变的。
所以短暂的疫情,对人的消费行为和思想观念影响,并不大。
小万看到很多宝宝都在说,疫情以来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出门游玩旅行受到影响,连锁反应减少了各种机票酒店餐饮等旅行费用的开支,但是却增加了线上购物的消费哈哈。
重点是憋在家里这么久,更想出去旅行到处浪了~小万温馨提醒大家还是要耐心等到疫情完全结束再出门哦,趁这段时间宅在家里做做旅行攻略 + 赚赚里数,为下次旅游出行做足准备叭!
悄咪咪告诉你们,待在家里除了刷刷某宝,还可以边消费边赚未来的旅行基金!给大家按头安利一款神器——「亚洲万里通」,成为它的会员,在航空、酒店、餐厅、购物等领域合作伙伴处消费时,就可以赚取相应的里数!
这些里数可以用来兑换免费机票与升舱、酒店住宿、租车服务、大牌化妆品等各类旅行生活品味奖励,相当于帮你省下了一大笔 money 哦!给大家简单举个例子,从深圳飞往杭州的机票只需 1w 里数,SK2 旅行体验套装也只需要 1.6w 里数就可以免费兑换到哦!是不是炒鸡划算!
到这里大家应该会有疑问了,最近疫情期间旅行计划都被耽误了,还能赚里数吗?当然可以!小万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几个不出门就能随时随地赚里数的办法,记得速度收藏哟~
在亚洲万里通 Ishop 商城网上购买心水好物,就能轻松累积里数。不仅有京东淘宝这类大家耳熟能详的购物平台,还有 FARFETCH、shopbop 等海淘官网,品质有保障,麻麻再也不用担心我在网上买到假货~
不同的商户的里数兑换机制是不同的,经常会有双倍里数的兑换活动,还有很多打折促销哦!划算到炸~赶紧去捡便宜吧!
「亚洲万里通」与国内多家主流商业银行合作,可以将你沉睡的信用卡积分 “变废为宝” 哦!如果你有亚万合作银行的信用卡,记得时常查询一下攒了多少积分,直接将信用卡积分转化成亚万里数,可以更灵活地去兑换各项奖励!而且这样能随时保持里数的激活,轻松简便,里数不再有期限限制~
划重点!逛超市买菜买零食买生活用品攒下的购物积分,也可以直接转化成亚万里数哦,这个就更加实用啦~
只要在超市(万家 / 苏果/Ole’/Vango)、万象城、太平洋咖啡、三九药店、华润堂、木棉花酒店等进行了消费,1000 积分就能换得 20 里数哦!居家党赶紧马克起来,一边消费一边赚里吧!
宅在家里就能轻松赚得里数,享受高品质旅游与生活的同时,随时随地为下次完美的旅行做好准备!心动了的宝宝赶紧加入亚洲万里通会员一起来赚里吧嘻嘻~
不会!
你不上班不出门不学习就以为不花钱了?
先把学费、水电费、房贷车贷的钱还上再说吧!
我准备买一楼的房子,带花园,能种菜的那种。
何…… 何不食肉糜?
我觉得疫情结束后大概率会让大家清醒地见识到 (不是认识,是见识) 咱们中国是不是真的“有钱人多的是”。
去年以前,大企业还在盈利目标上头纠结,小公司还在扛着等待转机,个体户还在能感觉到总比打工强,打工的还在盼望明年别降薪,还有一堆人准备或已经主动裸辞或跳槽。
今年的话,有多少人疫情结束也不用去复工了?我想现在从大到小恐怕都只能指望着多来点万一管用的计划来挽救大家都已节哀顺变的市场了吧?
所以与其讨论消费,不如关注一下裁员和找工作的话题?毕竟几千上万的房贷,没了工作,真的会 shi 人的。
理发馆点了个赞同。
聪明,称职,讲立场的人都会报复性消费的。
你们看不到报复性消费是因为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讲立场。
绝对不是因为没有报复性消费!
比缩表更头疼的是扩表还扩不到你头上。
这次疫情大概会让更多 80、90、00 后也学会的 50、60 的 “屯积癖” 吧。
接下来很长时间,都不会再允许自己 “家里没存粮,饿了就指着外卖” 了。
反正我年前买的年货都吃差不多了 TvT
本来以为自己的存货够多,没想到拖这么久。
还好昨天老爸帮我带了点夏天晒的干菜、豆腐、胡萝卜…
~~~ 闲聊结束,开始答题~~~
疫情结束后会爆发消费狂潮吗?
答:分行业,分产品。
仅以我个人的观察和直觉来回答的话:
旅游之类的~
就算想消费,没假期也不行。
餐饮之类的~
应该会(我朋友圈里已经开始排队报菜名了),但毕竟人的肚子有限,反弹也弹不了太高,但应该会持续较长时间(说真的,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到会这么想念外卖)。
网购电商~
应该会反弹。
我自己常年吃的钙片和螺旋藻已经见底,素食小香肠已经全吃完了,花王染发剂也用完了。一些朋友也有东西想买而卖家不发货。
其实,春节期间多数网店本就不发货,结果节后的现在,很多地方封小区,从 “不发货” 变成 “发不了货” 了。
淘宝昨天又发通知 “如果 14 号之前不发春节期间的订单,会直接关闭订单(退款)”,这样很多网店的损失还是满大的。
不过这些订单里边的必须品类,买家之后还是会买的。
(还好春节期间,我一直用邮政和顺丰保持尽快发货,只残留一个非要等其他快递的订单还没发货了。但是接下来至少一个月时间,物流还是个难题。)
等疫情结束之后,电商应该会有反弹,也会有短暂的爆发,但不会太持久,之后应该还是回归正常。
奢侈品、轻奢之类~
这两类很可能会下降。
因为一个月不工作,收入受影响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人们会思考:
什么东西,并没有那么必要。
食品类~
这个要分具体地域、具体品种。销量应该不会下降,但只有部分品类会上涨吧。
比如我现在很、十分、想吃:
新鲜水果,但家里只剩下一个冻柿子、两盒冻草莓、一盒半冻蓝梅、一根冻香蕉、两个苹果了。
新鲜蔬菜,但家中只剩下几根尖椒、1 棵大白菜、土豆、萝卜、胡萝卜、一些干菜了(这多数还是昨天我爸送来的)。
(大米也快吃完了,还好我还有大半袋白面)
目前就想到这些。
先写这些吧。
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会消退的。他们只是因为害怕被传染而把消费的时间推迟了。甚至在推迟之后,人们的消费会出现一定的超常量反弹。
首先是现在的经济。
一般来说,在当代社会,一个经济结构如中国这么健全丰满的经济体被一场疫情击溃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即使直到疫情结束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找到最理性的解决办法。最明显的例子是流感。
100 年来,似乎还没有一场金融危机是瘟疫造成的,即使是 1918 年到 1919 年的西班牙流感(其实最开始是在美国流行的)也不能。而且情况正好相反,1918 年 9 月到 1919 年 3 月美国的状况和现在的中国非常像,不同的是那次大流感美国死亡人数是 70 万,据说有的人把自己的肋骨都咳断了。但那两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之后,经过短暂的衰退,美国就迎来了 1920 年代的柯立芝繁荣。
看来对人类来说,金融领域病毒的风险要比真正的病毒大得多。没有人上街,没有人看电影,也没有人旅游或者外出吃饭,看似非常严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会消退的。他们只是因为害怕被传染而把消费的时间推迟了。甚至在推迟之后,人们的消费会出现一定的超常量反弹。
在 GDP 计算的另一端,投资也是如此。投资出现超常量上升一方面是很多建设项目因疫情延期,之后会出现扎堆开工潮。另一个因素来自于经济管理者很可能会把货币闸门放得更开。
不过即使这场疫情能非常有效率地解决,大概也要等到 3 月以后,而这 3 到 4 个月的隔离期,足够一些微型企业或者现金流紧张的公司一呛。
这对小微公司来说当然是个不幸的事,但对整体经济来说并不见得很糟。因为那些诱人的市场占有率空了出来,很快就会有新的投资渗透进去。这有点像热带雨林发生了一场小火灾,一些树被烧死了,但是其他种子和另一些树长出的新枝叶马上就能填补出现的空隙。
如果这场疫情造成市场休克的时间不是很长,那它对整体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很糟的事,甚至有可能刺激民间投资出现一次小规模的繁荣。当然,前提还是时间不能太长。
在这次疫情所造成的消费市场休克中,很多杰出的零售类企业也会损失惨重。这里包括一些巨大的餐饮连锁公司和大型零售公司。这些巨人此前每年的营业额有上百亿元人民币,而且运转良好。
但是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其现金流非常出色,所以现金储备并不是很多。休克的消费市场给它们带来的问题是现金流急剧下降,而房租和人员工资属于刚性成本—当然,若是暂时遣散员工,等到疫情过后重新安置也许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这些企业中很多处在经济的枢纽地位,它们能很好地整合上游物料供应企业,也能很有效地带动就业。
这类公司不至于「大而不倒」,但的确值得经济管理者关注,依公平和社会稳定起见,在疫情过去后,这类公司应该得到税费上的减免。这对整个系统是有好处的。
从对经济的看法大概可以让投资者联想到股市。
肾虚的嫖客也会在开始前大放厥词:“今晚一定让你爽翻天”。
然后在几分钟后疲惫地离去。
人总是对自己的能力有错误的期待。
你要是说我兜里现在能掏出千八百的,你别说消费狂潮了,就是消费龙卷风我都能给你整出来。
可惜呀,实力不允许啊,花呗还欠两千多呢……
这问题问的是你们富家子弟,跟我有什么关系?老给我推送什么玩意推送,我啥消费水平你作为我的手机软件你心里没数吗?你给我推送的盐选会员我一直不办,你不知道咋回事吗?
真有意思……
作为一个 80 末的老父亲,真的表示压力山大啊。我也想消费狂潮。可惜老婆孩子还有房贷三座大山压得我虚火上升。再加上疫情迟迟无法结束,目前身在家中,心在外。只能望钱兴叹。
所以很可能要过一段时间穷日子了。这个并不可怕。因为过穷日子的经验我比谁都丰富的。
说说目前我的两份工作吧。
我的工作之一是在报社。懂行的都知道,如今的传统媒体早已经日落西山。平时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报社的基础工资,少的可怜,不值一提。平时都只能变成一努力刨土的大公鸡,伸长脖子手脚并用的去刨各行各业的宣传费。可是各行各业也不太景气啊。再加上此次疫情基本上让所有行业都瘫痪在家里,经济必然大受影响。就算疫情结束,短期内经济想要复苏难度颇大。金主爷爷没钱,我这个靠要饭为生的孩子再赚钱的难度可想而知了。所以,消费狂潮?可拉倒吧。
我的另外一份工作是给正商房地产送砂浆。因为我本职工作的原因,平时在外面跑的机会比较多,机缘巧合,我就为一家砂浆厂跑业务赚点提成。入行也不算久,目前只为正商房地产的几家项目供货。原本今年是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个人也是信心满满,想要大展拳脚。可惜碰到了疫情这样的天灾,只能受困在家。真是呜呼哀哉啊。目前了解的情况是,项目工人无法从老家回来上班,项目就只能一直处在停工状态。而砂浆厂里因为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何时开工也是遥遥无期。个人觉得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当下的房地产行业了。工人迟迟不归,工期拖延,自然会延期交房。房子销售更是困难重重。房地产需要资金量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就会拖延给供货商付钱。所以我的收入影响真是地覆天翻。
目前,我只期盼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战胜疫情,让一切回归正常。这两天天气极好,眼看着就要春暖花开了。相信这样的天气对于疫情的抑制会很有帮助的。只要战胜疫情,我们勤劳的中国人民靠着双手,必然会让经济再次腾飞。那些夜夜都是新郎,天天都能消费狂潮的日子不会太远了。请大家再忍受一段时间吧。
请大家多多支持,为小的多点一下赞。谢谢兄弟姐妹们了。
人们会发现,如果我不去餐馆吃饭,不喝外卖奶茶,不买可乐咖啡。
我居然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有钱了。
俗话说,培养一个习惯需要 21 天,这 21 天足够让很多线下零售店倒闭了。
顺便说一句,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已经把烟戒了。
我反正是不看好。
我重新说一句,我认识很多朋友,这一个月已经戒烟成功 4 到 10 次了。
我学经济学专业课时,“消费” 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消费能够成为现实取决于两点:一是消费意愿,二是消费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或许大部分人被关在家里太久,拥有极强的消费意愿。
但是,人生最怕 “但是”。受疫情影响,全球和国内经济严重下滑,不少人在 2 月和 3 月基本没有收入,不少人失业,不少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不少企业破产倒闭,不少人如今的工资削减,在面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巨大压力下,你认为会有多少人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
说白了,我想买买买,可是我摸摸干瘪的口袋,没钱。
消费狂潮?消费个锤子。
我不太喜欢那种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的论调,说一点给小微企业主提振信心的话吧。
短期来看,这个年真是丧病异常;
长远来看,总会有这么一遭。
以往的年假,中国人的大迁徙,称之为 “春运”,以往的过年方式,在北方就我所见其实也差不多,无非是大年二十九,三十白天,把一大桌子菜弄好,炸带鱼炒蒜薹,年年那么几个菜色,有海鲜就放点大螃蟹大扇贝啥的,龙虾自己做得也不好吃。然后剩菜从初一上午开始吃,一直吃到 N 天后,大鱼大肉热来热去。
大头开销,有机票动车票,有红包,有礼品,再就是连打几天麻将,可能会有的输赢。
就算今年没这场倒霉肺炎, 大家过完年还是会异口同声第埋怨,唉这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淡了,鞭炮一年比一年少了,“好像放了几天假也没缓过来,更累了”,诸如此类的话,听了好多年了。
人在现实比理想差距大的时候才会抱怨,旧社会真正抱怨的是过年没钱,杨白劳和喜儿的那种抱怨,扯上二尺红头绳,权当过年了。
近些年并不是说城乡居民兜里都没这个闲钱,主要是民俗把人捆绑得太厉害了。年关韭菜蒜薹涨点价就涨了,家里这么几张嘴还能吃一麻袋蒜薹吗?
倒是机票涨得厉害,红包给得更多,
大家对过年心里有数,对消费有所预期,并不是真的不想花钱或者就是没这个预算,而是连个响都听不见的钱,谁也不想花。
花上五百块买挂鞭,还能听几分钟响呢,路上耗费一两天,落地就为了吃顿饭,听几个小崽子满客厅呜嗷喊叫的,还得问他们期末考试成绩,他们回敬个你有没有男盆友?年年互相伤害。
这也就是亲爹亲妈,这也就是看在 “大过年的” 的面子上,花掉大半年终奖也心甘情愿。
————
回到问题,消费狂潮会不会出现?
不能比作狂潮,狂潮是流向四面八方的,只能叫消费拐点,或者叫消费支流,消费新渠道。
我认为当初预留了过年预算的年轻人,没准会有那么点开心,因为哪也去不了,那就在家窝着网购吧,吃着泡面花着年终奖,给爸妈买点这个那个,给自己买点服装鞋帽化妆品,给宠物囤点粮,即使全都不发货,看着一串待发货商品,心里还是能稍稍得以慰藉,
甚至不少网店推了很多打折券,然后声明春节复工遥遥无期,下单不一定啥时候发货,但是价格还是比平时优惠力度大不少的,吸引了很多人购买。
过去几年不少人都带着爸妈初一早上出门逛街,看电影,顺便外面吃饭了。
往年的春节往往各地县城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电影院,一到春节当地电影票价逆天,白领们一度有点抱怨,跟爸妈一起看个电影,两三百都不算多,要是再带着亲戚或者领两个小朋友,五百块没了。
抱怨归抱怨,能不能不看,还是得看,
赚的就是 “大过年的”+“来都来了”+“孩子还小”,三重暴击的钱,虐得没脾气。
说最直白点,过年消费如果大头就是把这一百多斤肉从北上广深到老家来回运一趟,加上吃顿饭,看场电影,串串门,打打牌,开工时候钱包空空,人还乏乏,这不是花钱找罪受是啥。
其实大人也不喜欢这样,提倡了多少年了,过年海外游客屡屡新高,一要过年都中国人都把落地免签那几个地方的入境大厅堵死了。
与其县城多消费,花钱给民航铁路,不如交给旅行社,反正都是坐飞机,不如去开开眼界,看看风景。年年总吃那几个菜,守着看春晚几副老面孔,甚至老面孔都没了,来的演员一个比一个年轻,谁也不认识,长得都差不多,越看越像大姑娘,爸妈也烦了。
未来老龄化会进一步加剧,老人春节也不方便远渡重洋,没那个体力玩什么欧洲十国了。子女也不能一年只回家一趟,有点什么事都没法照应,
我努力畅想一下,以后如果养老地产兴盛,会不会有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呢?
跋山涉水回家团聚的人少了,选择中途相见,或者父母离子女不远处定居的人多了。围绕超一线城市和各个省会一线城市会有诸多居住带。
疫情的爆发让大家看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短板,而以往对多中心,小而美的城市构想,事实证明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只有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一个广深,老龄化下,年轻人可选择的城市会越来越少。
但不意味着,每当春节,还得让劳碌一整年的青年劳动者们,花上比平时更贵的票价,更贵的文娱消费,更大的人情开支,去购买一个名为 “年味”“孝顺”“热闹” 的商品。
这样的消费结构,是没有更长远的存在合理性的,因为这就不符合人的天性,疫情只是提前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而已。
小县城的电影票价为什么贵,因为小县城平时没有看电影的年轻人,平时电影院空空如也,就赚过年期间的钱。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来说,有没有必要盖一个一年就赚半个月钱的电影院?
同理,那么多年轻人,八零九零后,在家乡以外的大城市,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 GDP,对社会有那么多贡献和推动力,为什么要在最有钱的时候,回到最贵的地方去消费,然后拉动这半个月的经济呢?
疫情来了,让所有人都有所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大城市创造出来的是头部的财富,教育医疗卫生住房资源人均配给的数量,甚至不如小县城。转移支付、重复建设、旧城改造地产商的哄抬和盘剥,又让县城在平时根本就不饱和甚至一年就热闹半个月。
一旦人走不了,大城市力量捉襟见肘,小城市死气沉沉,商家赔惨。
春节就是个民俗,不应该春节背锅,但现实就是,青年劳动者身上,确实有 “春节税”,而且是 “重税”。
我们要不要以当年的 “深圳速度” 那样,尽早尽快抓紧配套大城市的教育卫生公租房,尽快增强大城市的自持能力。不要把养老、留守儿童、医疗、教育等等问题都甩给县城,然后每年用半个月的时间,拍成纪录片,极尽美化与包装它,变成春节乡情,变成小朋友大声喊,过~ 年~ 啦~
没必要,真正要解决的是人民劳动,人民享受,人民便利的问题。
过年的本意,就是让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能把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在几天花团锦簇,让人有个盼头。
那么现在,物资已经充裕,更应该做的是平均给每一天,普惠给每个人,家人不用只在每年的几天才能团聚,电影不用在过年的那天才舍得咬牙买票。
如果这样,可能什么瘟疫来了,我们都不怕,在每个人心中都会少很多牵挂,商家也不会太在乎一年少赚那么几周的钱。
不赞同上面说的 90 后会疯狂消费,我就是 90 后,这次疫情给我个人生活最直接的感触就是,手有余粮心不慌,之前喜欢胡乱消费,工资一万多能花两万多一个月,信用卡欠了一堆,这次我在家里这么久,全是家人帮忙还的,自己在家也反思了很多东西,至少以后不应该抱着及时行乐这种想法过日子了,这次可能全国放假在家一个月,下一次天灾或者人祸呢?两个月?三个月?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记住历史的任何教训,然后重复的被历史教训。每一次的天灾人祸都会造成经济停摆,但是吃喝拉撒不会停吧。还好这次回了农村了,人口分布稀疏地里蔬菜瓜果都有,最近也在思考以后到底要不要把房子买在人口密集度高的中心地方,补偿性消费应该会有,但是期望不要太高,每一次灾难人们除了学会珍惜之外还懂得了克制。尤其是大部分人背着房贷车贷各种贷的,看看朋友圈里都是渴望赶紧上班早点挣钱的,我们这些年轻人各个身上一堆欠还贷款
会的,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掀起消费小高峰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导致市场上流通货币略少,现在国内疫情已经控制的差不多了,必须要让市场上的货币流动起来。
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疫情期间有很多店铺遭受了不少损失,尤其是像餐饮业、电影院这种人流量大的商业模式。之前我看到一个消息说,对于餐饮业,春节期间的营收占到了整年的 20%,虽然我并没有考证数据的真实性,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个数字不会差太多。有些饭店在春节之前囤了很多货,结果疫情一来,人们不能再去饭店消费和聚餐,老板只能眼睁睁看着原料慢慢坏掉。春节期间我在老家,附近饭店为了不要把所有原料都浪费掉,选择低价处理给附近的居民。
这种现象,是千千万万商户在疫情期间的一个缩影。无论是餐饮业、电影业、商城、还是其他消费场景,都是因为消费者没办法消费,几乎陷于绝境之中。
为了让市场恢复健康的状态,无论是消费者自发的 “报复性消费”,还是政府消费券来刺激消费者主动去消费,都是刺激市场发展的一剂催化剂。
几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差点被我忽略掉,当人们在使用人民币在进行消费的时候,从病毒传播的角度来说,风险是非常大的。然而我想起来在老家的时候,连医院停车场的收费都不收现金,而是通过微信支付了。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把微信支付看成一种非常非常普通的行为,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但是你想想看,如果疫情爆发的时候,没有任何线上支付的手段,人们只能通过现金交易的话,即使政府想要刺激消费,也会担心现金给疫情传播带来的风险。
现在有很多地方的政府已经开始发放消费券,来拉动市场交易。单单嘉兴市云购物节就共计发放了 1.5 亿元微信消费券,在首轮 30 万份电子消费券发放后,4 天时间就拉动消费 2.3 亿元。全国人民心系的武汉,也在计划推出武汉消费券,目前已经进入发放倒计时,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参加活动。根据微信数据显示,武汉消费连日持续增长,生活逐渐恢复。仅仅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首日,武汉人使用微信支付购买力与上月同期相比大涨 200%,买小吃猛增 533%,打车猛增 605%。
当下各地发放消费券的活动,恰恰体现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微信支付这类的工具,政府想要发放消费券刺激经济,要么发给群众,要么发给商家。而如果发放给群众,不能保证每一个拿到消费券的人都会产生消费行为,而且这必定是一个庞大又繁杂的工作。如果发给商家,就难免会有一些人出来钻空子,骗补贴。恰恰是微信支付的存在,让政府的消费补贴可以准确的达到那些有消费医院的人手中。
自此,消费者买东西得到优惠,商家卖货资金回流,市场经济逐步回暖,政府工作顺利展开。而科技,已经像空气一样,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到很多人都基于自己的分析和经验给出对应的看法,既然这么多人关注,那小投也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不过,小投可不是随意凭主观聊,而是前前后后找了一大堆资料,又经过反复论证筛选,最后才得出的结论。硬核度,没的说。专(zhuang)业(cha)上,也绝对立得住。
首先,小投先用一个参照物来对标:离我们较近的 2003 年非典。
2002 年 11 月第一例非典患者确诊,2003 年 2 月非典开始局部扩散,2003 年 6 月,非典得到完全控制。历时近半年。
(非典的发展变化)非典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并不大:当年四个季度的 GDP,当季同比增速分别为 11.1%、9.1%、10% 和 10%。放到全年来看,非典只阻碍了 0.5% 的 GDP 增速。
用一句话概括:2003 年的非典,从年度视角来看,它只是中国经济增长遇到的一个小水花而已。不过,虽说经济受其影响小,但毕竟也受了影响;既然经济都受到影响,那消费自然会受到冲击。根据招商银行研究院数据,在非典爆发的几个月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巨幅下降。
但仅仅一年之后,就迅速出现了一个报复性反弹的消费峰值。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非典时太多人被闷在家里,不敢出门,没啥消费的机会,在非典结束之后,被压抑了半年多的消费欲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疯狂买买买,于是产生了一个消费的峰值。当然,如果只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数据,显然有些笼统,下面再来看一下可选消费和必须消费的变动情况。
可选消费波动反弹更加明显,必须消费所受影响有限。必须消费不用多讲,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管啥时候它都是刚需,别说非典,就算爆发其他事件,人也不可能不吃饭,所以必须消费受到的影响很小。可选消费则有相当剧烈的波动,非典结束后,有相当一部分被抑制的消费欲望,就从可选消费当中爆发了出来。(消费者:可把我憋坏了!)当然这些都是消费水平的数据,我们再来看一下消费信心的数据。
疫情期间,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断崖式下跌,即使疫情结束,消费者信心仍未涨回到原先的水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长时间的疫情,激发了许多人的危机感,很多人开始控制自己的消费水平。很多人仍会买买买,但却不会消费得那么狠了。
**所以将非典做个宏观复盘的话,非典对中国经济有影响,但把时间线拉长,影响并不太大。**疫情期间抑制了一批人消费的欲望,这部分欲望在疫情结束后,立刻被释放出来。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下降了。看完 2003 年的非典数据,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疫情结束后,会爆发消费狂潮吗?答案是……
肺炎结束后,
会爆发消费狂潮吗?
**有,但整体性消费狂潮,不大可能,还是要看行业。**为啥不会有整体性的消费狂潮呢?首先,相比于 2003 年,我们现在有:京东、淘宝、拼多多、美团等等一系列的线上购物方式,因不能出门堆积起来的消费欲望,可以通过线上的消费来得到释放。
也就是说,2020 年享受着互联网便利的我们,不会像 2003 年一样被憋得那么惨。(虽然快递不送,但也不妨碍你买不是?)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线上零售总量每年都在增长。在线下消费被抑制的时候,线上此消彼长。
相较于 2003 年,拥有无数线上消费方式的我们,积攒不起那么多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无从释放。其次,2003 年,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而今年,也就是 2020 年的经济增速,很明显是跟不上 2003 年的。2003 年爆发的消费狂潮的主力军,是可选消费,这其中包括汽车、家电、奢侈品等等。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19 年汽车累计销量 2567.9 万辆,同比下滑 8.2%,整个汽车行业是在走下坡路的。在被疫情打击之后,汽车这个可选消费,很难担得起消费反弹这杆大旗。但不同行业还是会有不同的变化,汽车行业如此,并不代表所有行业都会这样。航空、旅行、餐饮和酒店等行业,还是可能出现反弹性的消费潮的。
从疫情爆发期间来看,旅游业承受了巨大的冲击。在 2003 年上半年,国内游增速直接暴跌,疫情在 6 月全面结束之后,旅游业也在 8 月份开始全面的复苏,2004 年有一波不小的反弹。可以推断,疫情期间,很多人在家里憋坏了,疫情结束后,这些人观望了俩月,发现确实没问题了,二话不说,就出去旅旅游、放松一下被压抑许久的神经,也是蛮不错的。所以,旅游业自然就会迎来反弹型消费潮。
旅游开始反弹了,航空也不甘示弱,立马踩着同样的步调跟着反弹。
**
**
还有很多行业都会有类似的反弹性消费潮,咱们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一句话总结:全面性的消费反弹不太可能出现,但部分行业是会出现一些消费性反弹的。
除了部分消费品反弹之外,
疫情还会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很多人会控制消费,并积极储蓄。**小投看了知乎很多高赞回答,大家纷纷表示,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这个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和 2003 年非典结束后,消费的信心下降情况比较一致。每次危机爆发,都会激发出一大波人的危机意识,有些人开始控制消费,有些人则有了更长远的危机应对策略。消费信心下降,换句话讲,就是一些人被疫情给打怂了,不敢无节制消费了,花钱没那么多底气了,开始通过储蓄对抗消费主义了。**其次,投资者会有新的投资机会。**2019 年 A 股最火的词汇里,“核心资产” 绝对名列前茅。在全民追捧核心资产的情况下,许多消费行业公司就在此列,经历过去年的一波上涨,消费行业当前并不便宜。相对而言航空行业之前就蛮便宜的,这次又遭遇了肺炎黑天鹅,如果有机会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小结
做一个理性乐观派
最后小投想说,我们在遇到坏事的时候,难免有悲观情绪,却往往认为自己非常客观。2003 年,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和外国机构,都认为中国经济会受很大影响。世界银行等三大国际组织普遍预测 03 年我国经济增速在 7.5% 左右,疫情发生后更是有所下调。而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在 03 年下半年所做的调查,有超过一半专家预计 2003 年经济增速不会超过 8%,超过 90% 的专家预计经济增速不会超过 8.5%。
最终 2003 年 GDP 增长为 10%,几乎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所以,一件事可以从多个视角来思考,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消费狂潮会爆发,我们也不能说消费不会反弹。具体行业具体分析,讲事实摆数据,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情绪控制,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理性、乐观的投资者。
难。
从 03 年数据看也没有爆发什么消费狂潮。
当然 03 年没有对比性。
因为 03 年没有实行全国封闭。03 年也没有那么高的居民负债率。
更主要的是 03 年我们在经济上行阶段。
所以,基本上 03 年没有参考的意义。
这次的疫情彻底改变了绝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
让很多人明白了现金流的重要性。
在高通胀,高负债,低收益的预期前景下,还有多少人敢于冲动消费。
这是疫情后老百姓普遍思考的问题。
现在还有几个企业敢说到年底发奖金的?
还有多少企业不降薪,不裁员的。
在可见的未来,你的收入是要下降的预期下,消费已经变得很谨慎的一件事。
难道还有大把的年轻人敢于在这个情况下去借贷消费吗?
经过这次疫情,如何降低资金的负债率,是所有人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借呗,微粒贷,各种消费贷的重压下。
在当下高通胀的压力下。
如何消费?
疫情后,大家出门吃点喝点,网上买点。
这个属于暂时性的自我调节型消费。
但可以肯定的是,实际消费力将会下降,消费观念会趋于保守。
如果没有很强劲的收入预期,没有很明朗的经济景气度回升。
是无法改变消费力下降这是基本面的。
疫情下唯一还有消费力的群体是退休人员。
这些人是受冲击最小的。
但退休人员的消费力历来不是主力。
消费的主力是在于中产阶级,在于年轻人的购买力。
但我认为,经过这一次疫情后,他们会大大改变消费观。
你要再次提升消费力,只能寄望于经济景气度的回升。
而这个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如何降低个人负债率,是当下老百姓才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那一天在漫长等待后终于到来。
解禁前夜,北方交大嘉园公寓的学生,从一楼宿舍扯出插线板,接上台灯,在楼前开了场台灯晚会。
有星斗,有蝉鸣,晚会上有同学表演吹笛子,吹不出音,但所有人拼命鼓掌。
第二天下午 4 点 40 分,夏阳明亮,公寓区警戒线被撤去,300 余学生欢呼下楼,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同一时刻,北京皂君庙东里 29 号楼内,解禁的居民同样在欢呼下楼,但很快被亲友们挤了回去。
有老太太在人群中笑弯了腰,笑着笑着就哭出了声。
那一天是 2003 年 5 月 8 日,立夏后第三天,北京解除隔离 9221 人,解冻信号自此陆续传来。
哈尔滨解禁居民冲到楼下畅快跳了场广场舞;上海解禁小朋友收到幼儿园伙伴折的 400 只千纸鹤;江西吉安村民在祠堂前放了许多挂鞭炮,青烟腾起,仿佛能驱散沉积数月的阴晦。
在深圳,解禁的居民感觉一步踏入了夏天,有人在日记中写道:
外面天空湛蓝,桃红柳绿,岁月静好,空气清新。
我舒展一下身子,大口大口呼吸外面空气,尽情享受这久违自由和灿烂阳光。
6 月 20 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最后一批患者出院。
人们争着和换上军装的医生们拥抱合影。院长张雁灵最后被抛向半空,所有人高喊 “胜利啦!”。
人们笑中带泪打量着世间,释然中带着怆然。
6 月 24 日,世卫组织对北京 “双解除”:解除北京旅行警告,并从疫区名单删除。当日,王府井百货大楼员工悄悄贴出张手写标语:北京真牛!
3 天后,一个大雨夜,北京迎来 “双解除” 后第一个周末。
压抑已久的消费热情如洪水般爆发。
王府井礼花绽放,西单无处停车,中友百货内人潮如海,闭店时间一拖再拖,“买东西劲头跟不要钱似的”。
商场内,试衣、交款、盥洗、乘梯都排着长队,每一个化妆品柜台前都挤满女孩。
女鞋部人多到无处可坐, 陌生女孩互相扶着试鞋,有女生说:
“混在人堆儿里才最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在簋街,大雨没浇熄热浪,食客们打伞等位,到晚上十点时,簋街已消耗了 5 吨麻小。
事后统计,那夜北京有 150 万人外出消费,消费总额超两亿。
一切开始缓缓苏醒。
6 月 30 日,“双解除” 后第六天,环京长途公交恢复运营,铁路客流回升,北京中小学全面复课并举办升旗。国博开了场展览,名为《大唐丰韵》。
当天,一个韩国 60 人旅游团飞抵首都机场,其中有韩国 45 家知名旅行社代表,他们来考察非典后的中国市场。
旅游团下飞机时,展示了一个书法横幅,用汉字写着 “祝中国非典退治”,上有全员签名。
当夜,中青旅在王府井全聚德设宴接风。此后四天,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旅行团相继抵京,游客在人民大会堂享受了国宴待遇。
北京旅游局局长称,他原本预计旅游复苏最快也得 9 月,受访时他语带哭音:冬天过去了,春天将很快到来。
7 月 1 日,一个叫 “春之旅” 的 23 人旅行团,从首都机场出发。工作人员边测体温边小声说,“太好了,北京又有旅游团了。”
其实春天早就过去了,但所有人都心有不甘。
三里屯啤酒创下销量之最,后海夜夜桨声烛光。颐和园破例连开了三个月的夜场。昆明湖中,长桥明月,湖边尽是流连不散的人们。
经历过压抑的长夜后,人们格外爱人间。
那年秋天,因非典推迟的第四届迷笛音乐节重开,那是最后一次免票的音乐节。
43 支乐队全部义务演出,每天观众超万人,十年后,有吉他手回忆:那年就像是一群人做了一个混乱的梦。
见过生死的人,失去过自由的人,感动过、愤怒过、痛哭过的人,在台下如海浪般起伏。
常有人自顾自冲上台跳舞,跳到忘我,然后纵声跳入海浪之中。
反光镜乐队的主唱,在音乐间隙,仰望了下天空,“太阳刚下山,天空真的好美”。
很多人的命运在那一年被改写了。
2003 年是高考从 7 月调至 6 月的第一年,因疫情影响,复习时间更为紧张。
考前有消息称,感冒发烧不让进考场,有考生因此一个月不敢洗澡洗头。
当年高考如期举行,许多考生出考场后放声大哭,称考题过难。
直到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考前发生了试卷失窃,流传甚广的说法称,那年高考使用了备用卷。
命运滑向另外轨道的还有那年的毕业生。
北京招聘会直至 7 月 1 日才恢复,参会大企业寥寥,许多毕业生因此离开北京,返回家乡。
随同国运起伏的还有经济曲线。
当年 6 月,货币政策收紧,一直震荡挣扎的 A 股,也随之进入下跌通道。
疫情中那些明星概念股,在 4 月达到顶峰后,急速下滑,画出一组组大同小异的山峦。
如火箭般飙涨的海王生物,从每股 11.04 元,跌至 5.57 元,风光无限的华北制药,从每股 7.42 元,沉入二十个月来历史最低位 4.37 元。
国民经济如巨兽般舔舐自疗,引领复兴的依旧是优质白马股,非典题材股皆化海市蜃楼。
失意者除了投机的股民还有投机的药商。
北京两位专家开出抗非典中药配方后,河北安国的中草药价格一路暴涨。每天拉药的卡车超千辆。
平时每公斤 20 元的银花,卖至 180 元。坊间称,几个药材大户每天能赚百万,安国一天就能出几个百万富翁。
后来,因囤积居奇,以次充好,中央震怒,当年 7 月起,全国民间药材加工被封杀三年。三年后,安国药农受访称,机器皆已生锈。
颠簸大势中,得意者另有人在。
非典结束后,炒房客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非典只短暂影响了看房,疫情结束后,全国迅速掀起购房热潮。
因抗灾多发的货币需要出口,而且许多人因隔离心生感触,希望改善居住条件。
2003 年 4 月到 6 月,上海房价涨了 18.1%,宁波涨了 16.4%,疫区北京也同比上浮 0.2%。
那年夏天,温州走出 5000 多名专业炒家,带动家族炒房,媒体估算,2003 年有 10 万温州人行走天下,调动民间资本 1000 亿。
那年 11 月,温州炒房团包三架飞机飞深圳看房,落地买下上百套商铺。那年后,各地售楼处开始挂横幅 “欢迎温州老板”。
国家统计局公示,2003 年住宅投资首破万亿大关,房企井喷,激增至 37123 家。
和炒房客同等风光的还有养生专家。
非典消退后,电视养生类节目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
央视的《健康之路》,北京卫视的《养生堂》,天津台的《健康大学堂》,皆成明星栏目。
养生大师们有专业团队包装,在电视走红后,纷纷出书。书店里,大师们的养生书籍越过经史子集,摆在最显眼处。
那一年,脑白金的故事也如坐过山车。
非典时,它因销售渠道在超市,销量急剧下滑。非典后,保健品报复性反弹,脑白金 9 月销售突破 1 亿。以前即便是春节,也没这个销售额。
史玉柱说,一年间,脑白金经历了历史最低潮,也经历了最鼎盛。
电视上,广告声再度吵闹响起。电视前的人们,开始忘记许多事情。
非典结束后,人们相当长时间内,在公共场所不愿大声说话,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那年夏天,赵薇电影《炮制女朋友》上映,票房只有 600 万,同月,章子怡入围戛纳的《紫蝴蝶》上映,票房仅 300 万。
刚刚随国运完成颠簸的人们,不关心虚构的悲欢,尘世已是最揪心的舞台。那段乌云压城的日子,让人们对许多问题,重有理解。
非典时,歌手郑钧在天津农村暂避,百无聊赖,写小说打发时间。
小说名叫《菜刀温暖》,压抑氛围下,他觉得众生都身不由己。
序言中,他写道:
“生活有如一把菜刀,我们只是案板上的一棵菜花或者冬瓜,引颈待命。”
同样因非典宅家的王朔,在看《金刚经》,思考的更宏大。
他说,你换个视野看,就看到结局了,放下人类智慧生物那点事,一切昭然若揭。
生死太锋利,命运太无常,那年的人们不喜欢任何浮华的东西,最尊敬的人是医生。
京郊的小汤山医院成为特殊景点。北京春秋旅行社组织了一个千人旅行团,游客们特意提出要在小汤山医院停留,“近距离表达对白衣战士的敬意”。
非典中牺牲的医护,在网上有纪念馆,那年,有百万人送上虚拟的莲花。
一位每天送花的深圳白领,说他原来最崇拜企业家,并以之为奋斗目标。
非典后,他崇拜的人变了,“原来真有人可以不顾一切奉献自己,而这样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那年,许多人因此立志成医,全民偶像是钟南山。
非典前,钟南山常去广东省实验中学做讲座,非典后,学生们管他叫酷哥。
“有一次上课,一个同学对老师答案不服,马上就指了出来,而且坚持自己解法。老师仔细想了想,承认那同学是对的。他后来就向我们炫耀:‘怎么样,够钟南山吧!’”
彼时的人们,崇尚真话的力量。
2003 年非典后,南方报人北上筹建《新京报》。
报社设在北京南城一老楼内,棚顶漏水,墙皮脱落,数十人共用一部座机,供电时断时续。
然而,那个年代的记者豪情万丈,原《重庆晚报》记者袁凌在清华读博,听说《新京报》招人,便退学应聘。
导师放行,“与其多一个不情愿的学者,不如多一个有良心的记者。”
2003 年 11 月 11 日,《新京报》创刊,袁凌写了创刊号第一篇核心报道:《北京 SARS 后骨坏死患者不完全调查》。
而那份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写着:
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扞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
历史开始了。
那年夏天那般安静又漫长,非典消息渐少,印象中有两条新闻。
一条是广东召开听证会,人们反对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最激动的是养殖户,“立法不吃野生动物,我们一家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一条是卫健委高强说的:
我们今天的挥别非典阴影,并不意味着非典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我们还必须时刻做好准备,警惕非典的重来。
如果果然有非典重来的一天,则我们今天从抗击非典中所学习到的一切,都将再次接受检验。
六月底一个午后,我坐出租车驶过天安门。
那天下过雨,一切都像洗过一样,空气中还有淡淡消毒水的味道。
红墙、绿树、城楼,宫殿重叠的檐角,老夏利就像驶过一个苦闷的隧道,碾压过苦难,挣脱了厄运,闯入一幅新的画卷中。
那一刻,忽然觉得,一切都有了新开始。
有趣文章很多,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参照过往,疫情过去后首先是再把凯恩斯主义那一套拿出来: 财政政策大幅放宽,出台刺激政策,再次拿出基建夜壶;
然后是货币政策跟着放宽。这个不仅是推测,也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https://m.hexun.com/news/2020-03-03/200495214.html?ivk_sa=1023197a&from=groupmessage
至于效果,可以参照一下十二年前。注意是参照不是照搬。因为很多情况不一样。
接下来发生的事:
1. 由于流动性充裕,股市的投机氛围和成交量大幅上升。科幻板如同嗑药一般。别谈估值,因为大部分中国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只有投机价值。
2. 基于降息的预期,银行和保险股前景看淡。前者是因为基差问题和资产质量问题,后者是资产负债表久期问题。
3. 基建的拉动效果远不如 08 年,理由很简单,你在米国和印度搞基建,边际效用肯定不一样。
4. 房价会不会涨,就看限购是否放松。同样别谈投资价值,理由同 1。
5. 会不会有通胀,我觉得这个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说。
6. 货币刺激和财政刺激有副作用:
首先是教科书上讲过的副作用,包括边际效用减少,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对通胀的预期导致个体和企业行为改变等等,这里就不复述了。
对年轻人而言,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加剧资产泡沫和贫富差距。无背景年轻人在而立之年财富占全社会的比重会继续降低。
我大概率不会
我之前一大爱好就是追日系彩妆,买起来不眨眼,追过的都知道,日系彩妆限定出的比常态还多,买了也不用,就是堆着欣赏。虽然最近春季限定看得我心痒痒,但也仅限于心痒痒,已经没什么买的想法了
这两天在北京,买菜又贵又难买,加上我又大四马上毕业,春招什么情况心里还没底,算了算自己已经一个月没胡买瞎买了(奶茶都没在喝了!虽然没法出门,但我家住的地方在各种奶茶店的外卖配送范围内),这对于之前的我是绝对不可能的_(:зゝ∠)_
之前的我: 吃吃喝喝玩玩买买
(↑只是冰山一角)
现在的我: 每天为生活发愁
(小号打个码)
在买买买之前先问问自己:
你还能吃上饭吗?
疫情让我反思自己以前的消费是多么不理智,多么可笑!
你囤上一橱子的衣服,结果却出不了门,穿给谁看?
你囤上上百支口红,结果却要求戴口罩,打给谁看?
你囤上几十个包,结果连小区也出不去,被给谁看?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只爱自己看,对啊,你穿上豪华漂亮的衣服,照镜子自拍,赢得关注。可是疫病来了,命要紧还是美要紧?
出去吃饭好吃,可是会不会有风险呢?这次一并让我看到无论哪个环节都可能有风险,金钱、权利在免疫力面前一无是处。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消费吗?消费才是资本家制造的最大骗局!反思人生反思生命,你会发现人生存需要的只有那么一点点,你越贪婪就会越不开心,消费狂潮起码我是不会有了!
很多人说学生会报复性消费,那是高估了中国广大家庭的财务状况。普通工薪阶层根本无法支撑学生这种想法,做兼职赚钱也不能了,经济下行已经是必然公司要压缩成本,合法的兼职会更少。没有工作的学生要想过上精致的生活,如果不是富二代难道要去做被金主包养的福利姬?花呗和网贷离开家里的生活费你能还吗?学生的钱也是来源于父母,父母经济压力大了,还能支撑你的任性么!化妆品、服装、包包、旅游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这次疫情让透支消费,借贷消费,月光族这些没有存款的消费主力军被现实狠狠打脸,所以不是家里有矿的一定会克制消费。
哪有什么报复性消费,有的只是安慰性消费。劫后余生。赶紧消费一下,确认自己是不是还活得像个人样,还是不是保持着之前的生活乐趣。如此而已。
更新 2.23 + 增加视频 1.0
疫情结束后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吗?
郎咸平说疫情结束后经济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不少人站出来说郎咸平说得对!
但是你得想想,到底什么是报复性消费?
对你我来讲,一次报复性消费,无非就是吃一顿肯德基,吃一次火锅。
对我们个人来讲,相比疫情期间的几乎不消费,那肯定是报复性消费。
但是对于商家来讲,这叫报复性消费?
我看连两个月不营业的成本都赚不回来吧?
所以咯,不管消费指数结果如何,大众最终都会觉得郎咸平是 “对” 的。
还有很多人说起 2003 年的经济数据,但是大家别忘了,2003 年什么时候啊?
那年,美帝在绝大部分普通中国人心中足够伟大,是全世界唯一的灯塔,而当时的中国呢?经济水平一般,刚刚加入 WTO 不久,工业供应链逐步建立中,城镇化水平还很低,更重要的是 03 年的非典感染人数远没有今天 7 万这么高,当时的交通也远没有现在这样便捷,不利于病毒传播。
2003 年的深圳
大人,时代变了!大清早没了。
2020 年是什么时候?
如果从 300 年以后来看,对中国来说,可能就是持续两年的经济大萧条,相对完整的工业供应链体系,与全球经济无缝对接,大众炫耀式消费终结的那一年。
⬆摄于 2019 年上海
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秩序相当不稳定的一年,我们一个个来说:
东非蝗虫灾害毫无疑问会让今年的埃塞尔比亚经济萎靡不振,伊朗国内越来越不稳定的政局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油价,英国刚刚正式脱欧,欧盟出现越来越多的右 yi boss 上台,整个南美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大动 dang,而美国正在分裂的国内群体中走向 “去全球化” 经济政策。
⬆摄于 2020 年埃塞尔比亚
2020 年,全世界都一团糟。
这样的年份,可以参考各方面比较相似的 1918 年。
1918 西班牙流感影响了美国?
1918 年,一战刚刚结束,一辆载满复原 jun 人的列车,穿过荒凉的堪萨斯州。
车上一名士 bing 被检测出来得了流感,但是 jun 医没太关注。
火车到站后,2000 人被感染,300 人死亡,700 人被送往医院。
⬆摄于 1918 年美国堪萨斯州
实际上西班牙流感早就肆虐全世界,但因为一战爆发,各国对媒体严令禁止传播关于流感传播的消息。
为什么这次疫情被取名为西班牙流感呢?
是因为全世界只有西班牙一个中立帼稼在战争期间报道大肆传播的流感病毒,就连西班牙国王当时也患病了。
⬆1918 年的西方报纸
其实,西班牙流感已经非常严重了,光在美国就有 54 万人被感染,当时美国总人口不到 1 亿人,相当于 0.54% 的美国人被感染。
1918 年 3 月美国公开报道被发现确诊病例,同月在中国(上海、温州、广东最严重),5 月在西班牙,6 月在英国。
战后统计的数据中,西班牙流感共造成全世界 5000 万人死亡,5 亿人被感染。
其中 30 万墨西哥人、23 万英国人、22 万德国人、16 万法国人、37 万意大利人、17 万西班牙人、45 万苏联人、25 万日本人、93 万菲律宾人丧生。
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对当时美国的报纸进行分析:
「煤矿运营公司报告 50% 的产量降低」
「大流行性感冒摧毁孟菲斯的工业」
「小石城商户称销售下降 40%。其他口径估测下降达 70%。」
「零售商店业销量被砍三分之一」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西班牙流感严重损伤了 1918 年美国经济,甚至美国中西部不少城市的电影院、歌舞厅停业一整年。
流感结束后美国消费增长了吗?
1920 年,西班牙流感肆虐已经结束 1 年左右。美国经济还真突然就暴涨了!
从 20 年开始,美国工人工资增长持续到 1929 年,工业品比如汽车、飞机价格年年下降,大众消费品疯狂暴涨,全美城镇化率都在急速升高。
例如:
轿车价格从 1920 年 949 美元,降至 1923 年 606 美元,降幅为 36%
卡车价格从 1919 年 1651 美元,降至 1923 年 753 美元,降幅为 54%
在 1910 年,大多数美国家庭都只能拥有收音机,但是到 20 年代中期,大多数美国家庭能够买一辆汽车。
⬆摄于 1920 年代的纽约
并且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传统的盎格鲁 · 萨克逊人的清教伦理观念,转变成 “努力奋斗,享受当下” 的现代观念。
20 年代也被称为 “咆哮的 20 年代”,传统道德被抛弃,全社会都处于一片浮躁之中。
⬆摄于 1920 年代的纽约
1920 年美国人口为 1 亿人,人均 GDP 约 $800,相当于一个当时的高水平发展中帼稼。但是在未来 10 年中,美国经济会逐步超越欧洲列强。
这样的美国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摆脱了西班牙流感的影响,经济水平重新高速发展,还促成制度创新。
那么当时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920 年代的纽约
其实与西班牙流感没太大关系。
一战虽然死亡人数远远低于西班牙流感造成的人数,但是这场戰甄对美国的影响更大。
战争期间生产军需用品的工厂,在 1920 年转变为民用工厂,生产钢铁、生活用品。
当时的柯立志 zongtong 执行新的经济政策,提高美国关税,在国内实行自由贸易,保护国内工业,给美国带来了长达 10 年的繁荣。
另一方面,第二次工业 Ge 命更加彻底的在全美蔓延,汽车、飞机等等工业品大规模被生产出来,技术创新降低了大量商品的价格,也凭空生产出此前并不常见的商品。
同时,经营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也开始普及,以福特为首的汽车工厂开始第一次应用流水线进行生产,大家看 1940 年代的卓别林黑白电影,有不少讽刺 20 年代工人失去自由的片段,实际上讲的就是流水线普及后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冲突。
![](data:image/svg+xml;utf8,)
这些才是 1920 年代,美国大众消费暴涨的原因,而不是西班牙流感。
疫情会对中国促成什么变化?
通过对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基本上可以猜测出 2020 年疫情对中方经济的影响。既不会摧毁中 guo 经济,也不会令消费过于萧条。
⬆20 世纪后期还原西班牙流感病毒
a. 消费观念趋于理性
疫情结束后,作为个人会考虑更多未来出现的风险,更多的钱会被用于储蓄或者积极的投资。
越来越多的人会奉行 “把钱花在刀刃上” 的观念。
b. 亲密关系会被重新思考
每一次疫情大规模爆发,都会促使大多数人重新考虑亲密关系,开始重视人的价值,尊重情感。
⬆美剧《风中女王》,16 世纪法国宫廷生活
比如更极端一些的中世纪黑死病爆发后,贵族之间通过政治经济婚姻,是可以有情妇和情夫的,并且被官方允许。
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婚姻是作为物质方面的合作关系,而情夫、情妇则是作为爱情的延伸,只要不涉及物质方面的纠纷,王后、国王的第三者被公开也不会被干涉。王后、国王可以各玩各的,但是私生子绝对不能继承贵族任何权益,也不可以染指贵族之间的任何财物。
c. 企业风险管控被重视
此前可能从未有公司考虑过经营发展竟然会受到疫情泛滥的影响,**“黑天鹅” 事件席卷了各行各业,**让所有公司的运营者不得不考虑如何预防即将到来的风险。
这一次事件至少让我们意识到,任何一个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风险,一旦严重到个人无法掌控的地步,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比我们想象的还有脆弱。
作为企业主,如果缺乏对合作商等企业关于诉讼、经营能力、失信、舆情方面的了解,就可能被坑,企业征信官网 RiskRaider 风险雷达里可以搜索全国的所有公司的各方面数据,申请试用账号就可以使用。
中国所有公司关于经营数据、总资产周转率、诉讼案子、股权、实际控制人等信息都能捕捉到。
申请试用账号查企业:
[RiskRaider 风险雷达试用申请jinshuju.net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jinshuju.net/f/mTLaFu)
风险雷达官网: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 风险雷达www.riskraider.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riskraider.com/)
d. 社会观念的变化
实际上,比起对经济的影响,大规模疫情对文化方面的影响更大。
过去,我们会不断的计划未来,但是现在,很多人出现严重的死亡恐惧。
如果明天… 或者说根本没有明天会怎样?
⬆电影《银翼杀手 2049》截图
首先作为个人,会活在当下,有的人会更加理性,规划好每一天,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有的人会更加迷茫,及时行乐,过一天算一天。
作为艺术家、影视业,则会迎来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电影行业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形而上学,而是深刻的思考当下的生活。
最后
医疗方面的影响事情就不说了,因为已经有新的文件下达,是有关于完善医疗防疫方面的。
总之,这次疫情结束后,消费不太可能疯狂暴涨,大家顶多吃几次麻辣小龙虾,但全球性金融风暴极有可能席卷北美、中国和欧盟。
但是,如果中国工业 4.0 能够在几年后完成,那么一次更加猛烈的变化将席卷这个帼稼,从生活水平到社会观念,甚至于制度本身。
* 部分字难以通过审核,改为谐音。
对风险管理感兴趣的大佬们,进微信群聊聊:一家公司是怎么倒闭的!?
加群主微信:xd127476
拉你入群,验证消息:风控
不会,因为这次疫情和当年非典时候很不一样。
2003 年非典过后,不说别的行业,但当年的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确实是有较大的反弹的。
根据餐饮行业协会数据,2003 年全国餐饮市场规模相比于 2002 年,增长了 11.3%。考虑到 2003 年前半年非典对餐饮市场的打击(当时北京 70% 餐厅关门),这个数字证明在非典结束后一段时间里,在吃吃吃这件事情上,大家还是疯狂了一把的。
我家有亲戚就是当时在浙江宁波开大型娱乐城,包含餐饮、ktv、洗脚按摩和棋牌等等的项目。反正当时的情况就是,在非典快结束的时候(差不多五月份),预定电话已经被打爆,一直排到了三个月后。。。
中国人民在聚众吃饭、聚众娱乐、聚众玩耍这些事情上,还是很热情很疯狂的。
不过,今年和 2003 年又有很大不同。
其一、2003 年,中国经济处于亚洲金融风暴后又一轮上升区间里。1998 年至 2007 年连续十年高速增长且增速几乎一直升高。
而且,2001 年,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在当时极大提升。
2003,虽然非典造成了数以千亿的损失,但由于中国经济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当年 GDP 增长仍高达 10%,比 2002 年还高出 0.9%。
而现在,中国经济正正在进入所谓 “新常态”,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增长没那么快了,2020 年 gdp 增长很有可能跌破 6%。
而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红利已经接近枯竭,2003 年那时候,欧美大国们还愿意与中国一起发大财,但现如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逐渐收回资本 —-
一切都导致人们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收入预期也越来越低,反应在消费上,就是消费信心越来越低,大家的危机感越来越重强。
就算我们有钱,宁可存着,也不太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了,万一下次又有大危机呢?在危机面前,现金才是王道。
其二、当前的疫情防控级别是远高于 2003 年 “非典” 期间,人们对疫情的恐慌程度也远高于 2003 年。
昨天晚饭时候,我爸妈说起,他们活了 50 多年,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全国街道上空无一人的情况。
在 2003 年,除了北京和广州几个重点区域,全国并没有所谓的封城、封路、封村等等动作。
而今天,全国的疫情的防控等级都极高。
无限期的延迟复工,其实对互联网行业影响有限,遭受更大打击的还是吸收了最大量就业人口的传统行业:从农业牲畜养殖到高端新品制造,都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再者,今年的互联网技术和 2003 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互联网技术爆炸,让资讯流通爆炸,也让今年人们的恐慌程度远高于 2003 年。
在 2003 年,绝大部分人其实对 sars 感觉不明显,毕竟全国也就这么几千例。
再加上当时的主要媒体天天播送的都是正能量新闻,人们都没有觉得事情有多么严重,依然希望出去吃喝玩乐。
而今年,恐慌似乎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人们对于 “” 线下集聚”这件事情,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阴影。
这种心理的恐惧,不会随着疫情解除而立马消失,而会有一个较长的惯性期。
这种惯性,或许会让人们的消费信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复苏。
从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得出中国网民的盲目乐观有多夸张。
此次疫情,截止到二月底为止,居民社区层级的经济基本上已经等同于经受了一次战争规模的考验。你楼底下的理发店,步行范围内的生活用品超市,打电话就能送热乎饭菜的外卖,在这两个月的停工期内可谓是血本无归,而且随着接下来的全面复工,必然会受到居民不信任和政府复工要求的双面夹击,会死掉,或者至少崩掉很大一批店铺。
中国经济在被房地产绑架之后依然有现在这样的增长势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政府主导建设的基础设施的加持下,大量社区级的经济实体在独立运作,小企业主(超市老板,饭馆主厨兼老板等)通过压榨自身劳动力创造价值,是这些人降低了生活成本,间接降低了用工成本,支持着创新不足限制太多的中国经济的竞争力。996 的员工能 996 的重要原因就是,无论住的多偏远,出门半小时就能采购一家的日用品。这样在他们加班时家里人才不会缺衣少食。把这些小店都给关了,让他们买瓶水都得开车一小时,你看看有几个人还愿意加班加到看不见太阳。
糟糕的是,这一批小店有很多已经撑不下去了,而且可以猜想政府的补助根本到不了他们手上,所以疫情结束后用工成本的上升是显而易见的事,到那时,有多少企业会陷入困境呢?又有多少上下游企业会被牵扯进去了呢。
报复性消费?先扛住报复性破产再说吧。
我觉得某些领域会
例如:理发店 美食店 口罩(好买的时候都知道要囤了)等一些刚需会爆发的
但是 大部分在非刚需 是不会爆发的 这大部分人就是在这次疫情中 被迫失业且没有工资的人
以前上班很累 每天都想着放假 真的这么放假了没有失去了收入来源于 每天空虚度日 反而会使自己更加焦虑 这次疫情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教训 因为中国大部分人的工作是无法线上进行的 大部分公司在这次疫情中自己都可能会破产
来自微博
以我的父母为例 他们的工作是无法线上办工的 在疫情期间 他们只能在家被迫失业 我没有询问过他们 在家期间是否会有基本工资 因为我这几天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愁容
我的父母工资不算低 家里无房贷 车贷 无负债 还有房租收入 存款也足以支撑不工作的生活 可即便如此 他们仍然期待着工作
而现在 大部分人都是 工资不高 工作不稳定 超前消费 在这次疫情中他们被迫失业 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 可能还要承担房租(我觉得免租的房东绝对是少部分 )或者房贷 车贷 信用卡 花呗 借呗 过着焦虑的日子 在经历了这次之后 我想 他们不仅不会报复消费 可能还会改变自己以前的态度 更加专心工作 完善自己 适当存款理财 毕竟 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谁会先来
而我 现在还是学生 准备考研(2021)经过这次 我更加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努力学习吧 不仅是书本知识 还有别的技能 我想让自己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线上办公哈哈哈)我也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父母真的不容易 所有正常的赚钱渠道都不容易
钱是赚来的没错 但是 存款是安全感 就像属于你的知识技能是你工作的安全感一样
经过这次不知道有多少饭店酒吧鲜花店会倒闭…… 本来过年是他们最赚钱的时候 他们提前囤够了大量的原材料 特别是饭店和鲜花店 原材料还不能很好的保存 对高三初三的学子 考研通过初试进入复试的大学生 报名了教资 计算机二级考试 证券等考试的学生 都是挑战
真的 不是你没有感染你就没事的 社会是一个整体 所有人 都进入了这场战争 只不过有的人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看一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比例十分稳定,与春节这段时间相关性最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 “食品烟酒”、“衣着”、“文化娱乐(旅游)” 等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服务型消费,这几个消费方向加在一起大概占到了人均消费支出的 35-40%。
再回到这个问题来,其实这个问题想问的本质是:因为疫情导致居民在春节期间没花出去的钱,会不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 “补偿性的消费。”
我们再回到居民消费支出的构成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其实要讨论的重点就是食品烟酒、旅游文娱、衣着和服务性的消费(部分包含于餐饮和旅游)是否能完全回升并且有 “补偿性” 的增加。
最容易分析的就是旅游及相关文娱产业和交通,很简单,春节的旅游业和影视文娱消费等基本都是建立于春节长假期之上的,所以即使疫情结束了,这部分的消费也难以很难弥补,因为找不到这么长的档期去让一大家子人一起旅行或者观影等等(只有国庆),旅游行业难以恢复,相关的交通消费支出也就小了很多。
再看占比最高的食品与烟酒相关消费,春节期间的烟酒消费也是个大头,也是由于过节的因素,居民往往会置办好烟好酒,而疫情之后,人们的烟酒消费标准通常就不会再这么高了。已观察到的现象:这个春节一些居民超市的烟酒基本都堆着在没有销售出去,所以这部分的消费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并且节后难以再都卖出去。
食品消费更多的占比也就是餐饮了,这个相对不太好分析,不排除有些人想着疫情结束之后大吃几顿,如果全国都这么想,当然餐饮业的回升肯定是飞快的,但是即使疫情结束了,民众恐怕也很难立刻同时不约而同的走上街头疯狂下馆子的,毕竟有些人还是会担心人多的地方会不会有风险。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部分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也会因为疫情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这部分人的购买力肯定是下降的。
综上,餐饮行业的消费可能带来较快回升,但由于疫情结束的后遗效应和部分群体的收入降低,也很难呈现爆发式的回暖,加上旅游文娱消费的不可复制性(没有长假了),所以,疫情结束后大概率不会爆发消费狂潮。
想要验证这个论据是否正确,等 2020 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居民消费与支出数据公布后就可以定论了。遗憾的是,我没有搜索到 2003 年相关的数据,否则论述的时候就能直接参考了。
当然,爆发式回暖的行业还是有的,那就是:
理发 。
其实都不好直接说 “会” 还是 “不会” 的,因为各个行业都不一样。
但无论如何,唯有「改变」是永恒的。
最近一直有跟同事和朋友们探讨这方面的话题,我稍微总结一下。
以下涉及到新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数码产品、消费降级等若干个话题。
会有一部分曾经线下消费生鲜产品的人逐渐转向线上。因为他们通过这一波操作,被迫开始尝试线上购买,然后这种习惯可能会保留下来。
不光是指盒马生鲜、每日优鲜这种,像我爸,一直待在我们小区的业主微信群里,和其他业主们拼单买了很多草莓,草莓园主人开车送到小区门口,大家就去门口拿。
在群里拼菜的人家也很多。
我们家以前不会通过这种形式购买生鲜产品,但现在我爸已经能很熟练地在闲鱼和社区群上买水果了(全是同城配送的那些商家)。
与此同时,微商的定义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我们提到微商,往往想到的都是直销、代理分级、三无面膜、三无保健品等等,赚的都是下一级代理的钱,而不是真正商品的利润。
但这一波疫情,倒逼很多小型个体户转而进行线上销售。其中最快捷的销售方式便是微信和闲鱼,再通过社群运营的形式,把产品卖出去。
不仅是中小企业这样,很多大型企业也这样。那些拥有大量实体销售人员的品牌们,纷纷让自家的导购、柜姐们拉微信群,发朋友圈,甚至开始直播卖货。
你还别说,效果还真不错。
曾经我们鄙视微商,现在大家都活成了微商。
而在未来,微商也将逐渐从一个负面词语,转变成一个中性词语,并成为普罗大众购买消费品的一个重要渠道。
我周围,以前用过十几块一次的在线问诊的,是极少数。要知道我是身处互联网与科技行业的,我们这些人都是最乐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了,但我周围都很少有人用,下沉市场和老一辈愿意尝试的就更少了。
**但这次疫情,使得在线问诊的订单量激增。**大家普遍担心去医院交叉感染,也不知道自己的小感冒小发烧是否有碍,再加上特殊时期免费在线门诊的出现与广泛宣传,这种在线门诊的形式将以最快速度被普罗大众所接纳。
并且我周围普遍反馈体验不错,19 块钱一次的价格,免去了请假去医院排队一天的烦恼,都说以后还会尝试。
在线教育就更不必说了。以往我们从未将钉钉和中小学生联系在一起。而这次,钉钉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并让我们再次看到了 k12 赛道新的可能性。
K12 赛道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赛道,它的用户和消费者是两种人。你得让消费者买单,让用户得到提升,最终消费者满意,最好能复购或者推荐给他人。至于用户满不满意那是消费者的事儿,和企业无关。
K12 又有个大问题,就是消费者们普遍爱走线下,甚至是家长之间的口耳相传。A 妈妈认可了某位老师,表示孩子提了分,告诉了 B 妈妈,那 B 妈妈就会顺藤摸瓜找过来。家长们对在线教育的信任度远不及线下,甚至懒得去了解。
虽然小朋友们疯狂给钉钉打一星,但小朋友们的爸妈不一定觉得在线教育很糟糕,还得看这群付费用户的反响。
鉴于我对 k12 赛道并不算特别了解,建议有相关行业的大佬们可以出来聊一下。
手机领域我勉强算是熟悉的。现如今各厂家的销量几乎都是腰斩,除了苹果。
苹果用户是不管你疫情不疫情的,他们总有渠道买到自己想要的手机。
总之,苹果用户很坚挺是件很正常的事儿。特别是全家桶用户。
但华为就不一定了。华为这两年在高端机市场做得特别好,但其实他们的用户很多都是消费升级用户。
我举个身边的例子:我妈在三线城市工作,周边的同时一股脑儿都换了华为 mate 或者 p 系列,基本是消费升级;而我身处一线,周围无论是同学还是同事,依旧还是果粉居多,既不升也不降。
这次疫情过去后,很多中小企业根本发不出工资来。一个原本预算三四千的消费者,现在会不会考虑去选一部两三千的手机呢?降低一个档位的预算,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没有现金流问题,并且一股脑儿捐出去几千万的大厂们,还是照常发工资的。摔坏了 iPhone 的我会依旧选择去买 iPhone。
我举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整体上我们还是要看今年 Q1 的手机销售统计,看到时候会不会被打脸。
另,米 10 上了后线上销售数据好像还挺不错的哦,我 jio 得小米能抢一部分华为高端机的份额。接下来绿厂 Find X II 也要上了,就看产品力了。
特别是像手机这种可升可降的消费品。
可升可降的消费品其实很多的,比如原本预算 1w5 去日本度个假,现在改 8000 去一趟新马泰也不错对吧?还比如以前衣服净捡贵牌子买,现在优衣库也能穿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轻奢」的日子可能都不太好过。因为轻奢是最容易消费降级的。
虎嗅昨日发了一篇文章,名为《55 位 CEO 自述:这场疫情教给我的》,文章非常非常长,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慢慢看。
重点内容我给你们列出来了:
①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 3 个月以上的现金流。(几乎所有 CEO 都在强调这件事)
②风口上猪会飞不假,但猪总有待宰的一天。大批因为疫情而死的公司,都应该为自己 “承认是猪” 而买单。
③我们需要把基本功不断夯实,而不是天天喊着怎么弯道超车。
④危机这个词拆开了,就是危险中有机会、有机遇,就看能不能抓得住了。
⑤人类在无序情况下反映出来的脆弱跟愚蠢,让人震惊。
最后的最后,很多行业到现在都还没有复工,或者没有完全复工。
如果你还在家里呆着,那么我在这里推荐一些书,大家可以一同看看。
[
讲书
创业维艰
讲者 刘飞
会员专享 ¥ 0.0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59841cc33c7d1a0b0fe161ba465b72c2)
1.《创业维艰》
该书由硅谷顶级投资人本 · 霍洛维茨所著。
大多数创业书所说的都是如何做正确的事,不把事情搞砸,而本 · 霍洛维茨还会告诉你:当事情已经搞砸时,你该怎么办。
特别适合被这次疫情逼疯的中小企业主们,以及对创业跃跃欲试但早晚会被逼疯的你。
[
电子书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作者 温妮斯蒂 · 马丁
会员 6 折 ¥ 34.7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dee2e4e07bf60684f64da095cfec4559)
2.《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这本书颇负盛名,国内译名比较扎眼,但原名是《Primates of Park Avenue》,公园大道的灵长类动物。
非常非常有意思,轻松易读。能看到高端消费者们的心理,亦能看到经济最繁荣的那段时间的疯狂景象。在经济下行并遭到极大打击的现在,回首看那个烈火烹油的时代,会有很多的感悟。
[
电子书
蒂姆 · 库克传:苹果公司的反思与商业的未来
作者 韩炳哲
会员 6 折 ¥ 41.4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3b8365ef262a1cd000df9dbb4494b496)
3.《库克传》
老实说我觉得库克他老人家比乔布斯值得学习得多。
乔布斯是天才,天才是不可复制的。你只能对着天才的经历感叹 “amazing”。
但库克不一样。库克的想法,商业理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甚至在外界皆不看好的情况下逆风翻盘的经历,都值得所有企业经营者去学习。
这本书我花了一周读完,然后又花了一天重新读了遍标重点的部分,卒有所获。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理性探讨。
我现在还没有固定工作,接点私活养活自己。疫情待在家四周了,一毛的收入都没有,之前也没有存款,拿什么去疯狂的买。
这次疫情,带来的消费层面的影响是持续的,由于大量出行、消费和就业都受很大的影响。对于很多行业而言,比如交运、汽车、休闲服务、轻工制造和农林牧渔行业出现骤降现象,对应的行业从高层、中层再到基层都是不乐观的情况,手里拿着年终奖往年想着改善一下,今年考虑的问题就是要省一省,把钱用在需要用的地方。以汽车来说,很多知乎的网友在质疑,这次疫情带来一个绝好的规模购车的效应,但是我们仔细来看看。
据公安部统计,2019 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 3214 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 3.48 亿辆,其中新注册登记汽车 2578 万辆,汽车保有量达 2.6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 4.35 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 3.97 亿人。全国 66 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私家车保有量首次突破 2 亿辆。截至 2019 年底,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 2.2 亿辆,与 2018 年底相比,增加 1926 万辆,增长 9.37%。其中,私家车(私人小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 2.07 亿辆,首次突破 2 亿辆,近五年年均增长 1966 万辆。汽车转移登记数量持续增长。2019 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办理机动车转移登记业务 2574 万笔,其中汽车转移登记业务 2444 万笔,占 94.94%,比 2018 年增加 386 万笔,增长 18.76%。近五年汽车转移登记与注册登记业务量的比例由 0.59 上升至 0.95,反映出二手车交易市场日益活跃。
我们其实可以来看,社会的中坚力量 30-45 岁最有能力去卖车来养儿和给父母养老的比例为 22.8%,累计 3.192 亿人,这些人是驾照的最主要的群体,如果按照户来算,把 2.07 亿覆盖这个群体,你可以看出确实这个群体的按照家庭(1-2 个子女)来看。而父母一层给 60 岁以上的买车,毕竟不多。我们新购车的,一方面寄希望于 25-29 岁这个新购车群体,还有就是双职工家庭的女性成员去买家庭的第二台车。这么个大环境下,消费很难浪起来。
不会,负债率决定的,负债的本质是要将未来收入支付出去,2003 年未来收入已经支付的比例很小,今年,很多企业和个人考虑的是已经明确不会得到的收入,但过去已经花了,怎样弥补。
是否会爆发消费狂潮,取决于疫情啥时候能结束。
近几十年的消费主义狂潮,让我们中的很多人忘记了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只有潮水褪去,才会发现谁在裸泳。
应该会趁机涨房价吧
2002 年 11 月 16 日,首个非典病例出现在广东。
2002 年 12 月底,广东民间出现了怪病的传言,流传煲醋和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怪病,市面出现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
在最早爆发时,广州市和广东省政府为避免引起恐慌,一直没有发布相关讯息。到了 12 月底,关于这种「非典型肺炎」的疫情才开始在互联网流传。截止 2 月 9 日,广州出现一百多例病(其中有不少是医护人员),其中 2 例死亡。此时卫生部开始关注,派出由专家组抵广州指导工作。
2 月 9 日,有关熏白醋、喝板蓝根能预防怪病的传言大范围兴起,抢购风达到高潮。平时一大包 10 元以下的板蓝根一下子飙升到三四十元,白醋价格也节节攀升,从 10 元至 80 元、100 元。在 2 月 10 日,有摄影记者竟拍到了白醋 1000 元一瓶的历史照片。
这时正值春节前后,由于春运导致了疫情的扩散。然而比疫情扩散更快的是谣言和恐慌,在江西等地也开始出现了抢购醋和板蓝根的情况。公布当天广东等地出现抢购。2 月 12 日,中国足球队和世界冠军巴西足球队的友谊赛正常进行,双战成 0:0,现场球迷爆满,超过 5 万人。2 月 14 日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不大,广州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原定 2 月 18 日在天河体育场的演唱会也没有推迟。
2003 年 2 月 14 日疾控中心表示截至当日当地已连续五天无新病例出现,广东省报告病例总数仍然是 305 例。
2 月下旬,一名常驻上海的美国人在越南确诊,之后该医院多名医疗人员也受感染。常驻河内的世卫组织卡尔娄 · 武尔班尼医生首先向 WHO 通报了病情,并将该病命名为 SARS。这名医生之后也于 3 月 29 日因该疾病去世。
3 月 6 日,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
3 月 12 日,世卫组织发出了全球警告,接着美国疾控中心发行了另一个健康警告。到 4 月上旬,官方媒体对 SARS 病例的报导已经开始逐渐增多,不过一般说法都是讲疫情已经受到控制。
4 月 15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加拿大多伦多、越南河内及疫情始爆发地区的中国广东省、山西省及香港列为疫区。
4 月 20 日,卫生部宣布实行「疫情一日一报制」。北京公布的确诊病例数从前一天的 37 例增至 339 例。北京新增病例超过 100 例,疑似病例增至 600 人以上。同时宣布,原定于 5 月 1 日开始的五一「黄金周」暂停施行一次,同时多所高校已经宣布停课。
4 月 30 日,小汤山医院启用。
5 月 21 日,北京最后一名非典病例张某从北京地坛医院出院。
5 月 29 日,北京非典新增病例首现零记录。
6 月 1 日,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撤消。
6 月 20 日,小汤山医院最后 18 名患者出院。
2003 年 7 月 13 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非典结束。
首先,从 GDP 季度数据来看:国内 GDP 增速在非典爆发期出现短暂下滑,而后回升至正常水平。
从 2002 年第四季度到 2003 年第四季度,国内 GDP 增速分别为 9.1%、11.1%、9.1%、10%、10%。
可以发现,非典在爆发期(2003 年第 2 季度)对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行业在非典爆发期间影响较大,出现明显的下滑。
然后,说说物价:整体物价水平在非典爆发期间是比较稳定的,尤其是 CPI 居民消费水平并未出现明显上行。
疫情期间,部分药物、预防用品(口罩等)价格会出现上涨,但是受整体消费力下降影响,国内整体物价水平是稳定的,其中上游工业品出现下降主要受国际油价下降影响。对于最近谣传的物价将大幅上涨,请大家理性看待。
再来看 A 股,从整体指数上来看,沪深两个指数在非典扩散和爆发期间呈上行趋势,疫情得到控制后出现下行;港股恒生指数相反,在非典扩散和爆发期间呈下行趋势,疫情得到控制后出现反弹。(当时还没有创业板)
当然,当时 A 股市场走高的主要原因是 M2 大增,推升了股市。
而港股则是受基本面影响,因为香港当时是内地之外的最大非典爆发区,对香港本地的旅游餐饮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港股持续下跌,疫情得到控制后,迅速反弹。
一般年后是房地地产的小阳春。
根据《2019-2020 年返乡置业调查报告》:
在 2020 年春节期间,超过 68.6% 的受访者倾向于返乡置业,其中包括家乡城市以及自己所在的省会城市。希望在自己工作城市置业的人群占比 29.8%。
现在大家都不出门,小阳春也没了,房价会下跌吗?先看看非典的情况。
当年国内房地产仅在三季度有所下滑,随后就出现明显反弹。
由于当时大陆房地产属于起步阶段,银根明显宽松,这个影响看起来不太大。而现在的政策和当时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再来看下当时地产相对成熟的香港。
2003 年,香港楼市本来开始回暖。
然而因为非典,让原本受 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楼价从 1997 年历史高位一泻千里的状态,又继续下挫,相比 1997 年,2003 年香港的房价下跌了 70% 以上。
也就是说,1997 年 100 万买的房子,到 2003 年只值 30 万。
现在我们的房地产行业也成长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程度。
目前最有降价的需求的是房企。目前的情况是:售楼部不开,没人来看房子了,但银行利息、人工支出等都要给,为了回笼资金,房企就会降价促销,可能 3-4 月份会有一波降价促销潮。
其中,急需资金的中小房企,为了保证现金流,降价可能性最大。
这次疫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是鸟也要留三天雨雪粮。
很多人都看过前几天那篇《西北贾国龙:疫情致 2 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 3 个月》。
西贝成立于 1988 年,一家已经 32 年的企业,如果就在短短三个月被打趴下,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叹的事。
西贝在全国拥有 400 多家门店,预计春节前后这一个月时间将损失 7-8 亿元的营收。同时,2 万多名员工要发工资,一个月的人员成本支出是 1.56 亿左右,光这一个月,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何况,什么时候疫情结束目前来看还是个未知数。贾总坦承,目前的现金流只出不进死撑,也不过三个月。
不仅仅是餐饮,线下娱乐消费行业也是在经历着狂风暴雨。
2 月 8 日,传出一封北京「K 歌之王」向全体员工发布的内部信,内容是 2019 年 K 歌之王因疫情影响,经营不善、业绩下滑、财务承受巨大压力,因此宣布将于 2 月 9 日与 200 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有 30% 以上的员工不同意,那么公司将进入破产清算。
你也要知道这不是一家普通 KTV,它是北京曾经的行业龙头,是网红和各种二代的集聚地,人均消费在 2000 左右,据说王思聪在这里有过一夜消费 250 万的经历。
这样的一个行业标杆倒了,可想而知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有多大、线下娱乐消费业目前处于多严峻的境地。
在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餐饮、娱乐、旅游等线下消费行业,更不要说是发生在整个春节期间,对很多中小企业简直就是致命的
这次的黑天鹅事件,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让我们认真的想了一次,如果我们一直不上班,我们的钱可以坚持多久?
在危机面前不挂掉才是我们核心的竞争力。对个人,对企业皆如此。
当遇到危机的时候,有现金流的人和企业最不慌。
疫情总会过去,工作要继续,生活也要继续。
大家加油。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可能会让大家更认清现实吧。。。
不要说消费狂潮了,消费落潮不要太厉害就好了。
我已经知道有好几家公司高管减薪了。普通员工不好裁,但收入也会受到影响。那些合同工,计时计件的就不说了,就是正式员工,也可能只拿基本工资,绩效,分成什么的就没有了。
如果疫情持续一个月以上,按照规定,公司是可以只支付最低工资的。
除了少数行业,我认为绝大多数人今年的收入都会减少。钱少了,拿什么来消费?
别人不敢代表,单说我自己吧。
我本来年前已经想好了年后歇班要用工资去干什么,为了完成计划,我主动申请了年三十到初三公司的加班,就为了加班费,去办一张健身卡,把自己狗公腰的梦想落实一下,顺便再学下柔道或者摔跤,锻炼好身体比啥不强。
可惜,遇到这件事,所幸因为工作岗位特殊,可以在家工作,现在已经在家办公一个星期,回公司的日期也从 2 月 10 号变成了 2 月 17 号。当然,看现在这情况,也没准三月份都没法返工。
不过也算是因祸得福吧,我一个就想要点加班费的奋斗逼,反而成了有钱没地花的王老五。那么既然这样,我觉得还是把之前的计划实现一下吧。
健身卡还是要的,最近几天待在家里不能和以前一样每天负重跑步五公里,憋的心里都难受。等那些二十四小时健身房开了门,一定要去办张卡,每天凌晨逼着自己起床锻炼。以前老是说要去健身,现在才发现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真要是不幸中奖,应该也能多抗两天吧。
新衣服是要买的,初一到十五我连一次街都没逛,待在家里属实无聊,就想去商场看看有什么新衣服。那位说了,你看淘宝啊,是啊,可掏宝也不发货啊。
那些说要去却嫌贵没去的饭店,还是去一下好了。在家天天吃冻猪肉,已经吃了半个多月了,肯定得安排点其他的。有这么一次空窗期,我甚至都要和超意兴的把子肉和解了,更别说那些我高看一眼的烤肉,披萨,海鲜,汉堡,寿司,奶茶,火锅,等等等等……
归根结底,可能还是我和问题下面提到的的大部分人不同,月光族们习惯超前消费,突然有一两个月还不上贷款,便开始勒紧裤腰带。而我身上没有贷款,反而吃人血馒头赚到了点钱,再加上之前二十年穷怕了不敢花钱,现在倒也有点想超前消费了。
所以,该花的还是花了吧。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 “口红经济学”,说的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等化妆品的销量会更高,因为这时候人们的求偶动机会提升,也就因此会在打扮自己上进行更多的消费,毕竟尽快找个人搭伙分摊房租比单身还是更省钱的。
针对流行病爆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行为免疫系统理论(behavioral immune system)也做出了类似的预测:疫情会让人们在提升自我形象的相关产品上进行更多的消费(Ackerman et al., 2018a)[1],同时对于二手类产品的价值评估更低(Huang et al., 2017)[2],投资行为更保守(Prokosch et al., 2019)[3]。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尽管是否被病毒感染是没办法从人类外表上识别的,但是一个光鲜的外表和健壮的体魄总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让人直觉上增添信任,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在约炮过程中会因为对方身上的气味是否清新而改变使用安全套的意愿(Tybur et al., 2011)[4]。以己度人,疫情威胁之下谁也不希望自己被当作一个潜在的感染者,因此会在自我形象方面投入更多的消费来维持一个光鲜的外表。
比较反直觉的地方在于,对于女性而言,当疾病暴露风险增加的时候,女性反而会有追求更多性伴侣的意愿——这个结果或许解释是为了寻求更多优质伴侣增加抵御疾病后续风险的资本(Hill et al., 2015)[5],尽管这个解释至少并不能让我信服。
至于对二手物品的价值评估降低就比较直白了,当下疫情惶惶之时人们连查收快递都提心吊胆于外包装是否会沾染病毒,更何况是物品本身经历过他人之手,而疫情本身会让人们泛化放大一切跟病原体相关的线索(Ackerman et al., 2009)[6],二手物品即便表面跟病毒扯不上关联,消费者在直觉上依旧会有所回避。
考虑到当前这些消费动机被强力的管控措施所压制住,在管制解除的同时疫情尚未彻底结束之时,化妆品、服饰以及健身等提升消费者自我形象的行业可能会迎来一波小阳春,但是闲鱼上的二手闲置卖家们可能是要继续让物品闲置一段了。
此外值得一提之处是,疫情会让人们的内群体凝聚力提升、但对外群体偏见会增加,而对于破坏社会规范的行为容忍度也会显著更低、惩罚意愿更高(Ackerman, et al., 2018b)[7],眼看疫情的拐点可能就要到来,大家在管制结束以后参与到报复性消费狂潮的过程中也请千万注意尺度,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冲突。
基本上可以把人群分为四种来进行评估:
一、低收入人群(占比最大):很可能会因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返贫,甚至破产,除非准备彻底砸碎坛坛罐罐做三和老哥,自然不可能有大的消费。
二、高负债中高收入人群(占比次大):资金断链,信用破产,财产损失严重,结果和策略同一。
三、无负债中收入人群(占比较小):因一和二的结局而兔死狐悲,开始考虑增加储蓄冲抵未来的不确定风险,自然也不太可能消费。
四、无负债高收入人群(占比最小):准备抓紧时机从二的手中收割优质资产,自然也不太可能去做损害现金流的短期消费。
所以总体来说,一、二是缺乏实际消费能力的,三、四是缺乏充分的消费意愿的。在存量时代,大家更注重的还是 “如何保证自己手里有饼能撑到最后”。非理性的短期大量吃饼行为,除了少数破罐破摔的趋近破产者和缺乏社会经验和危机意识的年轻人,在危机降临的时代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而这类人在社会中的占比也很小。
刚开始隔离独居的前几天,每天陷入一种 “无处花钱” 的狂躁之中,想吃火锅,想买化妆品,想买买买。
当独居到第 13 天的时候,开始计划疫情结束后的安排,反而都是 “缩紧消费”。
**1. 理财,**钱很重要,积蓄是我独居期间最大的安全感。
2. 减少娱乐消费,增加饮食所需。
买了投影仪,之后去电影院的次数会减少。
买了锅碗瓢盘油盐酱醋等厨房用品,之后叫外卖去餐厅的次数会减少。
独居期间给猫咪自制了超大的活动空间,之后每月乱七八糟的猫玩具等开支会减少。
………………
**3. 买保险,**连续两年给爸妈在支付宝里买了保险,按月缴费。原以为自己还年轻,暂时不需要,现在看来,意外有时候比明天来得更快。
**4. 记账。**记账,每月底复盘一次,按照类别整理,明确自己所有支出中的最大量。
**5. 买房。**因为在杭州租房,会杭时经历了十分耗心力的审核环节。还是希望在天灾人祸时,有一处可以安全蜗居。
**7. 计划型出行。**春节去北欧旅游了十多天,原计划五一去日本,可能暂时搁置。每年提前计划旅游,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8.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所有的消费需求排级,必需且紧急的需求是 S 级,优先买;其他暂缓。
以上仅是我个人疫后的安排,以小见大,我不觉得会爆发消费狂潮。
更新近期进展——
关闭了借呗
花呗额度调低到了 1500 元
信用卡额度调整到了 5000 元。
感觉还是攒钱比较快乐。
以下回答由心理学博士,消费心理学专家 张莉授权「知乎营销」官方机构号发布。
网上有很多声音都认为,疫情结束后会迎来一轮消费的「报复性」的增长。什么是报复性增长呢?大家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或者说,这个表述想表达的是什么含义?
首先,我不认同使用「报复性」这个表达来描述消费。「报复性」这个表达不一定反映出真实的消费状况,而且容易引起歧义。因为无论是在常态,还是疫情结束后的特殊时期里,消费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在不同层级对自身价值体现的一种外在表达。
其次,「报复性消费」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也潜在地暗示着消费者的消费是非理性的。其实,无论是对商家还是对消费者本身而言,商业氛围对大众消费的引领,更多应该是培育理性消费行为。尤其在经历了非常态时期后,恢复常态,恢复理性,对于品牌与消费者才是更合适的引领。所以,使用「恢复性消费」、「补偿性消费」或者「新衍生出来的消费」这一类的表述会更合适一些。
经历了特殊时期后,很多人期待着或者想象着会出现大幅度消费增长,其实这与行业和领域有密切关系,不能对所有产业和领域一概而论的下一个定论,要分行业、分领域进行具体分析。我认为,「恢复性」或是「补偿性消费」如果爆发的话,主要会聚焦于疫情期间由于限制人们的出行而造成过度缺失的行业领域。
例如,餐饮、娱乐、健身和化妆品这类产品与服务,包括朋友聚会及社交的很多场合,甚至酒业等与聚会相关的消费。当人们宅在家时,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会被人为的压缩,所以在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快速增长,但同时这种增长、行业领域的消费爆发依旧有局限性,它会有一定量的增加,但是绝不可能是增长到一个没有顶点的状况。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消费爆发」,也许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一个期望状态。
这是因为从餐饮业到旅游业,其能够提供的资源与接待量是有限的,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有限制的行业领域中的增长是有上限的,人一天能吃几顿饭,能消费多少食物和饮料,一天的精力等都是有限的。说到旅游,更是需要一个缓慢的回复过程,因为疫情在国内逐渐平复了,但从全球角度看,其他国家目前有的也出现了「爆发」,有的情况不明朗,在这样的不确定情境下,长途旅行的风险还是很那预估的。估计到六、七月份不会有大量的长途或者远途旅行需求的增长,从整体体量上来讲也不会有太大的爆发。可能有个别的人会延续原来的旅游习惯,但大多数人对于旅游可能会抱更谨慎的态度。这些人们想象中最有 “爆发” 前进的行业在疫情结束后的消费情况还是有很多受限制的条件的。
第二,疫情结束后,消费的经济支出要在人们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今天疫情的状态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会相应受到影响,甚至不稳定,最坏的情况甚至面临失业,同时还需要面临着重新再就业的过程,这些都是随后影响消费爆发的基础条件,所谓消费爆发几率从大概率角度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第三,我认为因为疫情的影响,可能使得大家会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对自身的很多需求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有人会发现那么多人因为疫情的爆发失去了生命,从而会重新审视原来自己重视和在意的很多东西是不是真的对我们很重要,这样的重新思考,会改变人与物,本质就是与消费的关系。以前,在媒体不甚发达,而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大家可以很轻易获取实时、最新的信息,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关的具体数字与最新进展,这种数字背后,每一个数字变化都会影响着人的感受和认知。
所以,我认为健康类、保险类的产品可能随后会有一个提升,实现行业真正的增长。因为,大家可能会重新思考,会改变他原来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周围人的定位和价值的思考,能够把人们引导到一个更理性的状态。同时,从国家层面一直处于引领地位的「新基建」(新型基础建设)类项目也会在国家整体部署下会有长足的发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候也没爆发消费狂潮,而是世界大战。
所以,咱们还是盼着别打仗比较好。
海德 / 酒鬼 ✑ 策划
野生好人 ✏ 插画
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出品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 800 + 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 10% 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 40 万 + 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疫情对年轻人的观念是一次重塑吧。
我命都没了,还去 996 吗?
干了一辈子只为了还房贷的人生,值得吗?
倘若未来如这次的战时状态会经常发生,那我们现在疯狂追求的事物,是否需要重新定价?
超高容积率的东亚都市,是真的繁荣发达吗?这种繁荣与发达,跟我有什么关系吗?我们天天嘲讽的发达国家都市区,是否还如之前的评价那么不堪?
我们下面的人如此热情的抗击疫情,为什么高高在上者却……
及时行乐,不香嘛?
可能很多朋友觉得疫情过后,餐饮会有一波爆发,毕竟这么多天没有火锅,干锅,烤肉的日子需要满足一下,疫情完了,必须用美食庆祝一下。
但是,我觉得这波爆发可能驱动力不够,阻力太大。
![](data:image/svg+xml;utf8,)
一、长胖了
朋友圈,身边朋友很多都在说长胖了几斤,这才半个月呢,如果再时间长点,不敢想象。
本来每年春节胖三斤,今年还不能出门。长胖的两个条件,少动,多吃。全满足了。
每天就是吃东西,睡觉,耍手机,睡着吃东西,睡着耍手机……
现在不用出门,胖一点就胖一点吧,等疫情完了,需要出门了,需要见小哥哥、小姐姐了。那还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吗?
二、在家一个也没少吃
上面说长胖了,为什么?就因为在家一样没少吃。
虽然不能去店里吃,但在家火锅、烤肉,烤鱼,腊肉、包子,饺子…… 一样也没少吃。
毕竟有电商,社区生鲜等的配送,农村还自己种自己养。吃还是比较充足的,并且平时大多能吃到的都能吃到。
很多朋友还在温信群开着视频喝酒,团聚的气氛照样很浓。
朋友圈最多的是对疫情的关注,第二就是晒美食。
比如我的朋友圈:
在线配送火锅
我就是好想吃东西。。。。
烤鱼烧烤小龙虾,西餐炸鸡小蛋糕,烤羊腿猪肘子面包点心什么的。。。。还有日料韩料四川菜广州菜茶点!还有鱼虾!烤鸭!南京丫头没鱼虾鸭子要死了。。。
不行了我越说越饿。。。。
其他的不缺,手里钱充足,要花也是疯狂吃吃吃
反正我不会。
并决定……
再也不乱买东西了……
再也不用花呗了……
再也不超前消费了……
要好好赚钱好好攒钱……
今年的娱乐活动出游计划改成了宅家看完这些书……
真的第一次体会到啥叫 “坐吃山空”……
不工作房租一分不少的要交……
花呗信用卡一分不少的要还……
一日三餐竟也一顿不少的要吃……
哎……
消费潮可能会有,狂潮可能未必。消费潮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餐饮业,大家憋太久了要吃好吃的;
酒吧 KTV,狂欢一下为国庆祝欧耶;
电影行业,大家在精神层面早已欲求不满;
短途旅游业和宾馆住宿业,情侣们好久不见了忙着找个地方一起玩一下再啪啪啪一番;
初夏和暑假的出境游,尤其是日本奥运游;
部分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运动服装相关行业,会有人下定决心好好锻炼体魄的,尽管这决心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但是,经济形势给这么一折腾恐怕是很严峻的。疫情结束后,很多中小企业首先要忙着活下来,这些企业的存活是能影响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总体来说,全社会层面都会因为此次疫情而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形势的压力,各行各业极有可能出现连锁反应的洗牌,新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新的商机出现新的企业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人人自危,大家回归谨慎的消费模式,真正地出现消费降级。恐怕 618 都未必能刺激消费欲望。
最后整体来看,只有部分行业在部分时段出现消费潮,整体来看全国的消费欲望比去年同时期要走低。
我是一定会的。
因为我在武汉。。。
疫情结束,我要屯各种生存用品,各种肉,不怕你们笑话,我下定决心以后哪怕过期了扔掉,我也要屯肉,罐头什么的,武汉特么的现在要吃个肉好难。。。对了以后每年过年我都不在武汉了,再也不在武汉了。。
然后要带我父母出去玩,每年,一定要带他们出去玩。
再然后我要买买买买,清空我的购物车,目前最新加的是华为的笔记本,管他的呢,我平时就属于购物减压的小能手,这次一下子封在武汉,天天看通报这个楼发热那个楼疑似的,我太南了,我要买买买,抚慰我的小心脏~~
我认为不仅不会,相反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众的理性消费。
这个疫情暴露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吃野味、养名贵新奇宠物、炫耀攀比浮夸、食品安全等等,这次的疫情也算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
个人不会
信贷社会下很多人每个月没有收入就是亏损,疫情期间背负着各种债务的人真的度日如年。
但是短时间内的消费冲动应该是有的,不过估计还是会保持相对克制的状态,比如看看电影,吃顿大餐之类的。
腿骨折了康复后肯定会快走几步,但是应该没人会去踢足球。
疫情结束后,都一个月没上班,哪有钱消费。
会,无论是经济压力小还是没有尝过挣钱难的学生群体,都会进行 “弥补性” 的消费,至少我会这么计划。
本来春节计划出去玩,旅游,品尝美食,但是全部因为疫情的事情隔离在家,或者到医院上班。
购物车里买了各种衣服、家电、水果和日用品,花了有五六千,还有一些朋友约好的火锅和烧烤。
我们一直觉得:火锅店就该有无骨鸭掌、莴笋尖、牛板筋、鸡翅,烧烤店就该有玉米、鸡腿、金针菇。但是我们不了解的是,这些食物全部需要从养殖 / 种植——物流——餐桌,我们消费要有场地、环境。
但是我妈跟我抱怨了一个事情,让我觉得我们的市场不知道能否支撑起大众在疫情结束后的消费狂潮,就像电商开展购物狂欢的时候,也是考验服务器能力的时候。
我妈说的那句话就是:“养鸡场老板竟然说一只鸡只卖 5 块钱!”
这是怎么回事?往年过年期间,蔬菜价、肉类、水果都会小幅涨价,消费高峰的时候,这些水果店、菜店、肉制品店、酒店餐馆都能挣一笔可观的收入。
我们乡下老邻居开的养鸡场更是在距离过年前三个月就开始增加肉鸡饲养,就等着春节期间的大订单,往年都是一车一车送到市里餐馆和肉类加工厂。菜地里全是长得整整齐齐的小青菜,一些蔬菜大棚里有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大家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财力和精力,就等着春节期间的红利。
结果今年疫情爆发,年节萧条,这些普普通通的商户全部亏损。
我的邻居因为肉鸡卖不出去就微信销售,因为养着这些鸡每天饲料、保暖、供水、请工人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另外还有清扫、防疫,都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就算是亏损,也要想办法把这些挤压的货物卖出去。最后咬牙决定,每只活鸡只卖 5 元钱。
我不知道火锅店开店的时候,餐桌上还有没有新鲜的鸡翅尖了。
有个堂哥在花卉市场有两家店面,都是经营高档花卉生意的。往年在年前,他们都会进购大量名贵花卉、植物、盆栽、绿植,就为了年节的时候在花卉市场抢得先机。结果今年进购的一百盆兰花中销售出不到二十盆,其余都只能养起来或者退货。但是退货都没有渠道,因为工人都要在家防疫。购买的热带鱼也因为饲料即将用完不得不低价卖出。除了兰花,还有各种大型盆栽,全部放在温室里供养着。一些鲜花已经凋谢,错过了观赏期。一个月,除了进货,还有场地、人工、物业,大量的投入全部付诸东流。
一家养鸡场是这种情况,那养猪场、养牛场呢?果园、菜园呢?一家花卉店是这种情况,其他的行业呢?比如旅游业、物流业?
我不知道疫情还要持续多久,只希望,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出门狂欢的时候,餐桌上还有新鲜的鸡肉、水果,花店里还有娇艳的鲜花。
我们的狂欢除了需要钱,还需要各种物质供给。可能疫情后想要去火锅店,不仅没有鸡翅尖,可能连火锅店都倒闭了。
疫情带来的经济波动是不可不避免的,希望我们都能挺过去,希望小中企业都能挺过去,希望个体户都能挺过去。相信政府会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帮助我们度过这个难关。
置于疫情结束后什么会爆发,除了理发店排满长长的队伍,预计 2020 年底前会有一大批鼠宝宝诞生。
不过,也有人预测,疫情结束后,民政局门前会排满长长的队伍准备离婚。
文章首发公众号:倩 Sur
防止失联,微信:DrZhouqian
有钱人愁的是在家呆的没地儿消费,普通人担心的是没有工作,挣不到钱各种贷款生存成问题
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社会阶层会越来越明显
社会底层的人民抗风险的能力实在太差了。。。
社会大机器停摆,没有工作,挣不到钱,
温饱都难以解决,那什么消费,经不起折腾,再折腾就玩完了
可能有部分家庭富裕的的学生会疯狂消费一把,因为家里有钱又不是自己的钱无所谓。。。
上流社会的精英阶层绝大部分已实现财务自由,房产增值,资产投资,早已做到在家里躺赢的阶段,最不济可以旱涝保收、或者少赚点,抗风险的能力远远大于普通老百姓。
肯定不会!
疫情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定会引发连锁反应,那就是大家的钱都变少了,消费力只会持续降低。
第一块牌,疫情导致到家都不出门了,随之而来的是餐饮,零售等公司受到冲击,现金流撑不住三个月,那怎么办?很多中小型企业已经不给员工发工资了。我身边就有朋友,平常几万月薪的,2 月只发两三千,还有一些公司的高管直接 2 月没有工资。更不要说好多公司倒闭。
于是后面的牌开始纷纷倒下去,企业撑不下去导致少给员工发烧,员工没钱导致消费力降低,消费力降低导致企业营收依然不高,所以下半年经济非常不看好。客观上: 员工没钱,疫情哪怕是结束了也是不敢花钱啊。更何况疫情期间固定支出还是有的,比如房租,房贷,车贷,相当于收入减少,支出还在。所以疫情结束了也还是没钱呀,怎么报复性消费?脑海中只有省钱吧。
主观上: 人们的行为是有一个惯性的,疫情结束,大家还是会延续一段时间疫情中的行为,比如自己在家做饭,少在公共场所聚集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彻底从此次疫情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心理上的过渡期,也不会让人们报复性消费。
最后,经过这一次,大家还是尽量存钱吧,在黑天鹅事件的时候,有钱才是真的有安全感。
开车总比地铁公交感染率低,有房特别是大户型,宅多少天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有一个大大的冰箱充足的食物不用点外卖减少接触,有存款或者现金流可以熬过冬天。
另外,消费主义洗脑的那些潮衣,名牌包包,还有一堆不同颜色的口红,在这时候更凸显出毫无用处,以后再不会买。
首先说观点:总体而言,消费肯定会有所萎缩。毕竟这一轮受影响的,是大家的荷包。
这几个月来,的确压抑了一部分消费需求,比如房地产交易等大类消费(官方认为属于投资)几乎被冰冻了。甚至有人戏称,疫情比其他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都更见成效。玩笑归玩笑,疫情结束以后, 的确有一些其他消费需求。这导致一些行业相关的消费可能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另外一些消费可能会被压缩。
首先普通人收入多少会受到影响。这一轮疫情下来,很多公司都在延迟开工,前几天和某位老板深聊了一下,现在他们公司是除了研发以外,其他部门尽量裁员,或者开工半天,薪资降一半。研发没有裁员,但是也刻意放慢进度,用他的话来说,市场最近几个月销售预期惨淡,资金压力大,所以就不用像以往那样抢进度。以安全的名义,对研发要求居家隔离,即使有远程办公条件,也算做事假。虽然这与国家的政策相违背,但是保证现金流企业才能活下去。(这里顺便说一声,其他部门员工远程办公是半薪的)。好在多数研发也能谅解公司的处境,所以该公司上下一心,还算幸运的。不管怎么说,大家的收入降低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决定了后期消费会更加趋于谨慎。
其次,这次疫情导致我们国家本来就不太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2 月份央行连续几周的操作,大家心知肚明,闸门后期会怎么样。这也是股市最近反而很强的原因。一方面是实体企业最近几个月委顿,另外一方面社会上钱多多,如果仅仅在金融领域兜兜转转还好,如果进入流通领域,必然会导致大家被动消费。估计很多人没见过过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抢米抢面那种轰轰烈烈的场景。这是否也算是一种不得已的消费狂潮。
下面谈谈后期的一些消费倾向。
更多选择、更多健康养生知识、保险定制交流,敬请关注公众号: 致寿有道
消费会提升,但狂潮啥的基本不要想了。
写了几篇研究报告也看了不少 03 年非典时期的历史资料,我还是跟大家说点大白话。
1.2020 年不是 2003 年
2003 年的中国,居民负债水平很低的。
2020 年,负债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常态。
不要想宏观经济层面的,大家看看自己的信用卡账单,花呗待还余额,你们自己觉得你们还有余力贡献一个消费高潮吗?
2003 年的中国,有加入 wto、人口红利、地产三大支柱作为支持,居民的收入可以跟着国家总量持续高速增长,有更大的潜力空间和乐观预期。
2020 年呢,我们好不容易打成了贸易协定,人口老龄化,地产已经玩到了尽头,经济本来最好的预期就是弱企稳。现在请问各位对未来的预期是乐观还是悲观呢?如果乐观的预期都做不到,你哪有心情搞消费呢?
还是先搞定信用卡花呗车贷房贷吧。
2. 春节的消费有时令性
春节档的票房,春节的餐饮娱乐旅游只能依附春节存在,春节一旦过去,季节也就过去了。
因为没有长假,你拿什么时间去消费?
历年烂片春节档都能愉快的恰烂钱。
感叹徐峥跑的真快。
3.2003 年经济也不是靠消费复苏的。
2003 年非典期间消费重挫,但是生产投资和进出口只单月下挫并且迅速回升。这才是稳定 03 年经济基本增速的法宝。
同学们记住铁律。
经济不行,救命的是基建不是消费。至少现在的中国如是。
总结:什么消费大爆发的,洗洗睡吧,不存在的。
正如同股市,什么 800 亿资金北上抄底,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至少还有两次的暴跌。返程潮一次,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经一次。
现在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了。我们是一个债务经济,债务维持平衡流动已经是一件很微妙的事。
而这时候一只黑天鹅的落下,引发的后果远比各位想的严重。
我们更大更强了,也更脆弱了
对我而言,不会报复性消费,更可能会调整消费结构和生活观念。
因为同楼上的答主一样,疫情让我也是有更深的危机感。
1. 我关闭了自己的花呗,不再超前消费。作为学生没啥存款也就罢了,不希望自己还有外债。消费量力而行。
2. 生活用品尤其是消耗品不再想着断舍离,例如纸巾,卫生巾,洗脸巾 ,洗衣液,洗发水等等都会适当囤货,还有口罩,酒精等杀菌产品会继续常备。以前的我,夏天的时候会带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晒,所以疫情刚开始还是有口罩,17 年刚来北京的时候买了两盒防雾霾口罩,一直没有用,这次找出来发现是 N95。为了给粉刺针消毒买的 75% 酒精还剩大半(但是过年没带回来)。这些存货让我在最初没有因为买口罩慌神,在火车上做好了防护。
3. 开始认识到学做饭的重要性,以前家里总有亲戚说:“你女孩子不会做饭不行。你将来嫁人了咋办啊”,我就很反感,再加上还没有一个人独居,所以只会煮个面下个饺子。我们家不在大城市,所以外卖早就停了,也没有餐馆开门。妈妈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过年一天也没有休息,如果不是我爸我只能天天下面条了。。。。疫情让我明白,技能型的东西还是尽量自己掌握,学做饭这件事跟男女没关系,这是一个成年人想好好照顾自己的技能之一。
4. 衣服鞋子彩妆护肤一类的物品断舍离并做到物尽其用。买衣服鞋子要更加注重场合性和相互之间的搭配,不会仅仅因为这个款式今年流行就盲目购买。护肤彩妆找到自己适合的坚持使用,不要总是盲目种草更换。
5. 一定要有储蓄,即使一开始很少也要储蓄,最起码要有储蓄习惯。记账(去年半途而废),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消费结构。
6. 疫情爆发后妈妈每天都在做返乡人员排查这一类的基层工作,真的很辛苦。马上毕业后我也要工作,以后还要自己租房什么的,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我真的不太忍心用她的钱去报复性消费。
想去,但去不起
受疫情停诊影响,预计得五六月份才能开始恢复正常收入
我现在淘宝都选花呗分期了,3-6 期不等
也提醒一下大家,知友中年轻朋友居多,用钱的地方也多,疫情结束后,如果面临看牙投入比较大、周期比较长的时候,要慎重,比如正畸种植,充值办卡更是小心,特别是在民营机构,万一谁家没扛住这一轮,倒了 ······
而且越是地段光鲜、装修豪华、多地连锁的,经营越不容易
应该也不用观望很久,本身没伤的话,估计有个两三个月,就能周转起来
更新:我写这篇的时候真没想到海外的动员能力这么菜… 虽然能猜到他们很无能,但真没想到这帮洋鬼子无能到这种程度… 看现在的情况真的说不准了,要看海外的发展和咱们的决策。
消费狂潮… 啊哈哈哈。
前几天刚降过息,今年预计还会有几次降准,通胀将会是今年的主旋律。历次大危机后放水一直是传统。
假如有一年秋天,韭菜割完一茬下了霜,死了好多韭菜。后来韭菜学聪明了,害怕霜冻死掉。韭菜长个之后不再冒尖,而是把自个埋在地底下,韭菜田种不出来就要倒闭了。那种韭菜的人要做的事,当然就是刨开土把韭菜薅出来了。
劫贫济富是真的,但说实话,这么做也没啥错。
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大家都想着缩减消费,但最后其实也剩不下多少钱,放水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居民的钱冲刷出来创造价值的。
良性通胀往往伴随着收入上升,但现实中总有一部分人收入上升的格外多,也总有很多人并不能跑赢通胀。
整个疫情期间,我的消费心理像过山车一样,出现了比较两极的分化。
2 月初还在为突然到来的假期感到一丝欣喜,开始有了大段时间刷剧。
偶尔也在肚子吃的圆鼓鼓的午后畅想疫情结束后的生活。
初看到这个话题,我脑海中便浮现了自己徜徉在商场里试穿新衣服的画面,以及在火锅店里跟朋友一起开心的边吃火锅边聊天的场景,更或在蓝天下自由呼吸空气,走在春日的阳光下……
各种购物 APP 里,购物车里塞满了自己的消费欲望。
3 月初复工 + 搬家,从收拾东西到搬家,到全面收拾妥当,前前后后历经了两周。
搬离到搬入,两次再次深刻跟物品接触。两次面临断舍离。
但是还是发现我拥有的物品比我想象中多了很多。
很多东西搬离的时候仍旧不舍得扔,虽然现今不用了,但是上面写满了回忆。
费劲力气搬到新家后,思虑再三,还是舍弃了。
如此种种,搬家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断舍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唯一的标准。
每个人对于极简的生活理解不一样,从而也没有标准的生活方式去参考。
舍弃了一些自以为会离不开的东西后,生活半个月并没有觉得任何不便。
需要的东西随时去买,不囤货的日子让小户型空间变得更大更亮堂。
同时因为工作业务受到了疫情的冲击,收入在可预见范围内也缩水不少。
对当前经济形势预估也不乐观,宅家一个月没有收入的生活。
开始思考如果日子一直这样下去,储蓄的资金还能够维持多久?
如果这样的不可抗力再次发生的话,我是否能够从容应对?
如此种种担忧,开始不得不为将来看不见的风险做准备。
同时消费心理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购物车中也默默的剔除了非生活必需品类。以及一些为种草尝鲜而加入购物车的单品。
同时,也衡量目前已有的单品,对照着删除购物车中的相似需求的单品。
如此一来,购物车也精瘦了不少。同时对于理财观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理财中有一个比较为大家传诵和接受的观念是:你手中的资金要备足你失业半年,没有收入半年的生活费用的支出。
经此一役,如果再持续两个月,我们的生活可真的要捉襟见肘了。
加上在家闭门不出的一个多月里,每日生活除了基本生活开支,其他生活附属品不添置,并没有觉得生活因此而缺少什么。
因此,进入到三月份以来,物欲突然大大降低。
除了添置日常常用的生活必需品之外,之前躺在购物车里的很多单品默默的都删掉了。
生活品质并没有因此过的不好。
也不会心心念念为一个想买而没有买到的东西整日念念叨叨。
这一切变化感觉突然,同时又顺其自然。
要知道我之前是多么热爱买买买的疯狂的人。
商场里看重的某件单品,如果没有即时拥有,便会一直念叨着,直至下次过去冲过去拿下。
现在想想则会觉得不可思议。
想来,时过境迁,人的行为也会有比较大的改变。
最近关注豆瓣上有几个小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抠门女性联合会,今天消费降级了吗),常看常新,每次看完都会受到新的鼓舞,也默默的学到了很多。
絮叨了那么多,今日主要想借机跟大家聊聊经此一辈子都不会想到会遇到的疫情,我内心的一些想法变化。
于我而言,消费方式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不再 “乱” 买。
之前对于生活日用消耗品总喜欢囤一些。卫生巾,纸巾,洗衣液等每次基本一个季度的量。满满当当塞一柜子。
这次搬家光是囤货单品就占据了两个大收纳箱。
有些单品还是当时当日喜欢,现在使用反而没有当时惊喜的感觉了。
又常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
长此以往,难免失去了与物品融洽相处的氛围。
因此现在生活日用直接去门口的超市购置,少量购置,还可以尝试不同的替代品。
发现新大陆。
另外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购置单品时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这次搬家把鞋架上高跟鞋,一些尖头皮鞋全扔了。想来放着有两年多了。
买的时候觉得很好看,自己总有一天会用到,可以配裙子穿等等心态,然而放在鞋架上却从来一次也没有宠幸过。
坐下来问问自己:会穿裙子吗?— 几乎不会
会穿高跟鞋吗?— 也不会
那就扔了吧。
近几年消费方式基本依赖信用卡。
手中常用的三张信用卡轮换使用。
信用卡使用得益,每月能帮上不少忙。
除了缓解资金紧张,还可以利用还款日的时间差省下资金做一些日常理财。
现在除了利用信用卡外,如果单品支持免息分期时,我是一定会分期的。
此次搬家,满满当当的搬了将近三箱书,其中有至少一半翻过一次之后就很少临幸第二次了。
因为空间小,又不舍得扔书,满满当当挤了三个大抽屉。
于是,近一个月购买书籍多从 kindle 上直接购买电子书,不仅阅读方便,同时不占空间。
另外,我也付费购买了很多知识资源,回头看看很多都是一时兴起,买过后并没有合理的利用。
删减一些不常用 APP 的同时,也提醒自己如果真的需要再购入。
每日三省吾身:真的需要吗?使用频率如何?购入会后悔吗?
之前经济发展较好时,P2P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想用短平快的方法赚钱,便跟着在各个 P2P 平台里薅羊毛。
前前后后薅了二十多个平台。
后来国家开始全面打击取缔 P2P 平台,也跟着全部退出了。
但是也有贪心,想着自己总不会是那最后一棵韭菜,抱着这样的心态,也被套了一万元。
同时也学到了一课:理财也要看时势,跟着国家的方向和政策走。
看不上银行存款,觉得跟不上通胀。同时把资金放在股票和基金里。
经济形势好时,碰上短暂的牛市,股票跟着飘红,有些割了,有些还想再多盈利一些再出来的心态,直到断崖式的青青一片草原。
凭运气赚的钱,最终凭实力亏掉了。
老老实实开始定投宽指和行指。
赶上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想着落袋为安,储蓄方式渐由攻向守。
大部分资金都放在互联网银行平台里。
根据自己将来资金需要,分散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的存期,以及部分活期。
留出部分资金定期买入一些指数基金。等待三五年的盈利能力。
年纪渐长,单子变重,风险承受力变弱。开始给保险加砝码。以免遭遇变故,不致手忙脚乱。
搬家时,翻出这几年的手账本。
每本扉页都写了新一年的寄语,踌躇满志,斗志昂扬。
光是目标都满满当当的写了一两页。
翻至年终总结,却又悲情满怀,后悔不迭,光是目标,很少有实现三个的。
近三年的手账,每每如此,如出一辙。
如今细细想来,有时候制定了太多的目标反而没了目标。
欲速则不达。什么都想要,最后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假期在家期间,有了大块的时间,想着成片的时间可以挥霍。
于是做事情慢了下来。
集中一个星期完成了一直说着做,说了一年却也没有做的彻底的断舍离……
完成了心心念念一直想看的电视剧,顺带二刷人物心理变化和每个细腻的镜头……
完整的看完了几本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的书。
也慢慢的梳理了下这两年的设定的目标,因为太多,又想同时抓住,达不成,不想做,自责,做一些,达不到,不想做,自责…… 每次陷在循环里,直到什么也完成不了。
渐渐才发现,慢慢来比较快。
一段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将目标不断分解,在自己稍微踮脚就能够到的范围里,这样距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近。
当年 20 岁的自己,绝对也不会想到自己眼中的 30 岁并没有做出多么惊人的改变。
闲暇聊天时,当评论到某个人时,常常会听到别人这样说:
你看 XXX,都工作十多年了,薪水竟然只有那么多,不知道怎么养活的自己?
你看 XXX,都快四十了,竟然还没有男朋友,不知道是有问题?
你看 XXXX,在上海都工作十多年了,竟然买不起房子?
你看 XXX,都结婚五六年了,还没有孩子,不知道是不是不孕不育?
你看 XXX 还是 Top10 留学院校海归,工资竟然没有国内普本 XXX 的高?
…….
如此种种。
春节在家时,翻看高中毕业的同学录。看到很多人的梦想是做一名 500 强企业的高管,做公司老板,周游世界等等。
当时 20 岁的我,想象中 30 岁的自己一定的光鲜亮丽坐在面朝大海的独立办公室里,坐在电脑前面,霹雳巴拉远程处理着几百万的大单子。
下班跟一群好友喝上一杯,畅谈人生。周末节假日带上爱人孩子一起郊游。
如今的我坐在逼仄的出租房里,刚背着帆布袋跟爱人从小区门口的菜店里采购回来。
边坐在电脑前码字,边看着老王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内心安详而满足。
从来不是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年龄必须达成什么成就。
少不更事时,认为人生、工作就是职业扮演,越往后越发现,扮演是件痛苦的事。
内心的欢喜,才不用扮演。
对于 2020 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研究与预测上,并没有太多的规律性可遵循,从记录统计而言 1988 年可以被视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记录的一个起点,之所以会存在这样一个核心锚点,有那么几个原因:1)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也在积极接轨全球机制,重大公共卫生管理,得到更多的重视以及机制性研究,2)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就业人口结构渐进,就业人口跨城跨城的就业流动逐渐频繁,对公共卫生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3)“人治”到 “法治” 同样有渐进的过程,相比较十年动乱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摸石头过河,国家公共管理角度同样意识到科学应对重大卫生事件对于国民健康以及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性,加强科学决策的角度的刚性需求。
参考 2003 年学术期期刊《环境与安全学报》(2003.Vol3.No4)所记录的《我国近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显示,从 1988 年开始,截止到 2003 年非典,列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包括:
1988 年 上海甲肝爆发
1998 年 山西朔州毒酒事件
2002 年 南京汤山中毒事件
2002 年 河北白沟苯中毒事件
上述四大事项被一份学术期刊所记录,而其中,山西朔州毒酒源于白酒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导致饮用者中毒,近 30 人死亡;南京汤山中毒事件经查为人为投毒造成 395 人中毒其中 42 人死亡;河北白沟苯中毒事件系当地箱包生产工艺标准化程度低造成多人中毒其中 6 人死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山西与河北两大事件源于愚昧生产所致(山西朔州系甲醇兑酒,这是百分百要人命的节奏),而南京汤山事件则是不折不扣的刑事案件。换句话说,在 2003 年非典结束后的当年环境卫生研究中,所记录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只有 1988 年上海甲肝(当时甲肝感染者 30 万人,病源被锁定在生食毛蚶),以及 2003 年当年爆发的非典。
追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是我们站在 2020 年新冠疫情面前,会发现可以参照的对标事件,只有 1988 年上海甲肝,以及 2003 年非典,值得注意的是,1988 年的甲肝聚焦在上海地区,同时 1988 年经济状况以及跨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毫无可比性,于是,回答是否会出现消费浪潮,最接近的一个观察点,需要聚焦 2003 年,也就是上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非典。
这一份数据,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记录的是 1999 年到 2018 年 20 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观察数据可以发现,从 2000 年开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节节攀升,2001 年到 2017 年的 18 年内更是全面保持 10% 以上的年度增幅,但是,其中唯一一项相当刺目的就是 2003 年,也就是非典年。
一个十七年前的非典疫情背景,需要在这里提出来并且老生常谈,非典疫情起于广东省,由于当地行政管理者的瞒报,一直到疫情发生后的 5 个月,才得到整体国家的全面重视,这瞒报期间,包括了国人极具仪式感的春节消费超级狂热季。
(这张图,源于国泰君安,鸣谢!笔者从 36 氪作者王毓蝉女士 2020 年 2 月 21 日的专栏文章中发现此图,感谢一下王毓蝉女士的信息记录)
由国泰君安提供的图 3 可见,长达 8 个月的非典疫情,对春节消费狂潮的影响有限,核心影响应该出现在 2003 年 4 月份到 2003 年 8 月份,这 5 个月期间,可想而知的降低人口流动政策以及公共场所检疫政策,对消费经济会带来相当的不利因素。值得标注的一个时间,阿里巴巴淘宝,2003 年是增量元年,很大程度源于非典造成人们居家购物需求无法满足,而网购业务在此时此刻发力,无疑事半功倍,同样,我们也感激与网购业务同步成长的物流业务,在网购狂潮席卷中国之前,民用物流基本就是 EMS 邮政件(商务件),而网购业务崛起很大程度催生三通一达以及顺丰等后续物流产业的爆发,也真正奠定民营物流划分为网购件与商务件的两大体系区隔,此乃题外话,暂不赘述。
答主并不确定使用社会消费品作为测量本题题主所关心的 “消费浪潮” 是否百分百对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社会消费品总额是构成国民消费的一大组成部分,可以一定程度见证疫情后 “消费浪潮” 是否会出现的晴雨表。
本表,同样源于国家统计局社会消费品总额的数据,进行了 2003 年,2004 年和 2005 年的逐月增量分析,通过此分析可以发现,2003 年逐月,与 2004 年逐月,以及 2005 年逐月的社会消费品增量进行对比,产生的波动值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记,而从此信息可以发现两个值得关注的点:
1)即便 2003 年非典期间,社会消费品逐月增量仍然符合常年变化幅度未见显著剧变(对比 2004 和 2005),
2)由于时间有限以及手头的数据有限,本题答主并不确定的是,2003 年伊始的网购是否在当时的统计口径中已经计入社会消费品总额,
如果通过研究 2003 年非典疫情的消费趋势,判定 “消费狂潮” 不会来临,无疑是一种片面的断定,另外一项数据,值得本研究进行关注和分析。
这一份数据,是过去 20 年(抱歉,国家统计局尚未披露 2019 年数据),第三产业的 GDP 贡献率,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比例,这一份数据清晰可见,2003 年第三产业占据 GDP 比例不到 40%,而在 2018 年则已经超过 60%。这一份数据,尽管没有详尽到足够剖析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但从第三产业和 GDP 占比可见,服务业为主流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在过去 20 年内增加幅度惊人——而很不幸,本次新冠疫情导致路上行人稀少而直接影响到客流量的,恰似无法简单以网购来解决的生活服务业,含餐饮,文娱,旅游,健身等等。(根据中国餐饮协会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 2019》显示,本次疫情,93% 餐饮关门歇业,至于旅游业……… 不提也罢)
换一个画风,数据来看,参考 2003 年非典,可见社会消费品的巨大波动迹象不显著,换句话说,如果本次新冠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品格局以 2003 年为经验进行推演,构成报复性消费反扑的概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或者说,至少在今天,在疫情仍然没有结束足够到让我们看到消费者信心爆棚之前,我们并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表明会发生购物狂潮的逆袭。
同时,参考《中国餐饮报告 2019》(鸣谢网易新闻),疫情结束后,一些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消费的领域,恰是疫情期间受伤最重的细分领域,聚焦在餐饮(可以想象,火锅… 烧烤… 此处节约三十八万字)与旅行。看几张图表吧!
首先恭喜火锅
其次,恭喜奶茶
接着恭喜北京,日本和西藏(唯一一个,日本疫情爆发较中国要晚,当中国疫情完全控制结束,不知道日本疫情是否得到充分控制,今年日本大阪樱花应该难见中国游客身影,东京奥运会…….)
最后,归纳总结:
1) 没有迹象与既存经验可以表明,疫情后社会消费品会有极度爆发的可能性(不是说不会爆发,相信报复性购物依旧会有,但这样的报复性购物不妨看作第一季度消费经济欠账后的还账)
2) 疫情后的生活服务业,以及旅游行业,应该会有不错的机会。
祝愿每一位疫情期间,奋战前线的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祝愿每一位关注本话题的朋友们身体健康,等到疫情结束后开启买买买,吃吃吃,玩玩玩的没羞没臊的精彩生活模式!
其实我一月中旬的时候在网上刷到过肺炎的报道,当时整体大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放在心上。
后来没戴口罩,又跑到上海出差,全程 “裸奔”,没有任何防护。
紧接着我在 20 号左右,看见了更多关于新型肺炎的报告,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天晚上去药店买口罩,去时店员说,“口罩今天快卖空了。”
我真的担心了好多天,总怕从外面带病毒回家,传染给两个宝宝,一天给家里消毒好几遍,不断给孩子洗手,跟有强迫症似的。
有了大宝二宝之后,我真的非常非常怕死,也怕宝宝出事。
结果没过几天,相信已经进入了全民恐慌的阶段,由年轻人开始逐渐波及到我们父辈这一代,没人再敢轻易出门了。
被关禁闭的这些天,我很多观念慢慢的就发生变化了。
我们家之前都是我老公或者我婆婆做饭,我一直都觉得做饭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烦的事。这些天婆婆回老家了,为了减轻老公的压力,我也参与做饭了。
我才发现,做饭其实没有我想的那么繁琐,我之前在外面吃的那些很美味的菜,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做的,而且肯定自己做要更卫生多了。
居家的日子,每天油盐酱醋,开窗透气,还能闻到邻居家传来的饭菜香,我觉得很有烟火气。
我有个闺蜜是全职太太,我之前一直劝她出来做事,现在我不愿再劝了,我发现如果生活给我安排这样的命运,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每一种生活都是值得过的,只要你真心喜欢,温柔对待。
等疫情过后,我觉得,我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出门,要出门肯定要戴口罩,更不敢带孩子出去乱跑了。
其实这些日子挺闷的,倒是很想去环境好的地方转转,但人群密集的地方,在疫情过后的 1 到 2 个月我肯定不会去的。是的,我怕病毒卷土重来。
消费方面么,一些面子工程,像买奢侈品,去高级餐厅打卡,这些大部分时候是做给人看的,我也不愿再掏腰包了。当然,有自己喜欢的款式,还是会偶尔买买。
这次疫情对各行各业冲击非常大,后半年我会捂紧钱包,多多储蓄,这样才有更多的安全感。
感觉取决于疫情长度。
坐标杭州,80 后,还算能月入小几万,没小孩。
这波疫情过程中每天沉浸在半夜和天还没亮的抢菜环节,你说疫情后有报复性消费?估计很难立刻有。
1、贷款压力大:房贷车贷房租 1 万 7 / 月,4 万的花呗(待还,疫情前出去玩欠下的 )
2、意识改变:得手上留个 10 万至少,才能遇事不慌(手上没余钱,月光),房贷得抓紧提前还缩小债务总额
其实去年底差点去换取叠拼,欠一屁股钱要,如果换了现在就在毛坯里隔离呢…
如果有反弹消费,对我而言短期是还贷款会用很多钱。
长远看这一波结束,我自己心得:
1、不能买小高层,疫情、还是灾难风险高
2、得有院子或则露台能简单种植点蔬菜应急
3、药品、食物需要囤
4、净水设备,光伏发电,新风设备得准备,在家这几天电费不少花的,另我们是不喝自来水的 TDS100 多,平时农夫山泉做饭,现在全指着直饮的净水器活
5、会去健身,感觉身体太孱弱了,钟南山爷爷那身体一脚可能能把我踢住院…
不知道大家啥感受啥样,我这差不多这样,攒点钱很重要!
2 月 16 日凌晨补一个张雪峰老师微博看到的图片
-—————–2 月 11 日一大早更 ——————
我关注到评价里有朋友对喝净水的问题有异议,不是我矫情,我在这里想补充一下哈。
其实我个人是混家电行业的,这波疫情后,行业内的预测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一定会快速改善,同时家用健康卫生产品一定会出现井喷增长。其中,水这个板块就会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要用净水器,或则为什么不喝自来水,这里我简单说明一下:
1、水污染,江河湖海咱们地界基本没哪没被污染过的,我的母亲河是淮河,小时候里面还能看到小鱼,我爸说他小时候淮河水是清的,还能游泳,到我离开城市的时候水里死绝(不知道这两年怎么样)
2、管道二次污染,经过自来水工厂加工后的自来水,经过室外管道 + 房子里的水管网络到水龙头,过程中会自带各种元素
3、所谓硬水,我直饮净水器有个进出水 TDS 的数据可以给大家看下,杭州水质进水 TDS 基本在 80~100 多,出水正常在 5 以下。这个水我们家主要用来做饭,喝茶还是用农 * 山泉,口感还是会不同的。
之所以会买净水器回来安在租的房子里,核心原因是,去年下半年身边同龄人密集结石,我一个一天 8 杯水的人都被整怕了!
以上拙见,仅供大家参考。
2 月 18 日补一张楼下大爷种地图
-——- 其他分享 ———-
这场新型肺炎什么时候能结束? - 法号失态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775700/answer/1008261898
以下还有一篇写了下洗碗机行业的内容,结合了下个人从业经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不够专业,希望能帮到大家。
为什么洗碗机在中国不流行? - 法号失态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098893/answer/1011531207
结论:还谈报复性消费?一点常识都没有,普通人现金流都岌岌可危了,拿什么消费?
利益相关:90 后无负债,个人可用流动资金 500 万 +,但表示疫情结束后我不敢消费。
举个栗子:像我们大浙江的工厂主现在都是焦头烂额好么?宁波,台州各个主要地区的工厂无法开工,由于你懂的一刀切政策,外地员工返程了仍然需要被隔离十四天,意味着二月底方能正常上产能。疫情倘若真像非典拖到第二季度结束,届时订单也没有,产能在那折旧荒废,还玩个球?
这次疫情对经济循环就是一次精确打击式破坏,链条断了,只要你公司所在的行业是完整的长链条下的一环,都无法幸免。
竟然还想着报复性消费?对不起。
1. 对于个人先考虑一下你的房贷还了没有?考虑一下公司有没有走破产清算?考虑一下你失业后工作还找得到不?考虑一下你是否要去国考进公务员系统?
2. 对于企业,是不是要要考虑一下及时止损?考虑一下业务结构调整?考虑一下要不要裁员?考虑一下要不要继续借贷?
就算疫情之后有短期反弹,那只能叫**回血,继而收敛回一个低位均值,就算是 2003 非典时期,恢复周期最长的不是我们第二产业,而是当下的 2020 年占 60%GDP 的服务业。**服务业提供了 50% 左右人口的就业哦。
消费主义刺激下的超前消费,还有两个小年轻收入就一两万,还敢贷个几十年几百万的款来买房,今天是买单的时候了。
下一个十年,请学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都要失业了,拿什么消费?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还是关心关心会不会失业、房贷车贷、婴儿奶粉钱、小孩补课钱…… 吧。
餐饮不再多说,西贝现金流只能支撑三个月,其他小微企业恐怕更加举步维艰。
看看汽车吧!
这还只是一月份都数据,二月份估计直接下降 8-9 成吧。23 号武汉封城打响疫情全面战役,然后汽车产销立马躺地。
清北报告显示,85.01% 的中小企业最多维持 3 个月,只有 9.96% 的企业能维持 6 个月以上。
熬过疫情再考虑消费吧!
现在考虑还太早了点!
就我个人感受和我女朋友每天的抱怨来看,物质方面的消费应该不至于成为什么 “狂潮”。因为我们现在不缺吃不愁穿 [1];而她最苦恼的是健身房没有营业,她最害怕的是发胖,所以疫情结束后出去大吃一顿庆祝一下?不可能的。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我比较希望看到的是电子出版物方面的消费狂潮。
从前我只看实体书,我买了不少的实体书,或者常去图书馆借实体书来看;但这一次图书馆也关门了,我不得不从
乃至
读书 app 上面购买正版电子书来阅读;与此同时我也想到,正在剧荒、书荒的广大人民群众现在也会拼命找书看吧?很期待疫情结束后出来一个报表,让我们知道这段时间电子书的销量上涨了多少。
另一方面,从创作角度去发想,我认为写作者不要再局限于从前的那种创作思路了。
过去我们会遵循某种套路去写小说,研究爽点什么的,我认为没什么不对,因为疫情前,读网络小说的读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疫情爆发后,势必会拥入大量原本不属于这个群体的新读者;读者基数增加当然是普大喜奔的好事,那么带来的也将是新挑战和新机遇。新读者可能是 25 岁的在职研究生,也可能是 52 岁的机关干部,或者是从前从不看书只爱泡吧的摩登女郎,他们全都有可能因为这次疫情而改变了一些娱乐消遣的习惯 [2]。
那么对于新加入的读者来说,原来的那些小说的套路就未必是适用的 [3],以前比如科幻题材不吃香(尤其硬科幻),那说不定以后就吃香了;以前科幻小说或者幻想小说都非得上天入地啥的,可能以后不用那么天马行空;比如下图这个桌子:
它并非是现实中所没有的空想之物,但是也许现实中很多人没见过这样的设计、没用过它 [4],那么我觉得在重新定义的 “幻想小说” 里也可以出现这样一些新奇特的家具、汽车。
包括旅游也是。这次国家让大家少出门、尽量别出门,我们都不添乱。而接下来也许有较长一段时间大家也不那么热衷于旅游,但人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对美好的景象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的,因此我觉得在重新定义的 “幻想小说” 里也可以去描绘一个现实中实际存在但是我们没去过或很少见到的景点,为什么不呢?
毕竟你要考虑到,我们将要改变的不是消费能力,不是生产能力,而是消费习惯、娱乐方式;运输和出行方式的改变就会带来志趣的改变。从前我们每天高峰期挤地铁都是不以为然的,那么从现在开始人们都会特别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上下班有可能变成错峰时间?或者很多工作鼓励在家做?总之我觉得并且希望的是,疫情结束爆发消费 “狂潮” 的是电子读物。
甚至不用担心盗版侵权的问题,因为届时从事反盗版工作的人员将会比从前更多。
这方面 @知乎管理员 就做得很好,大过年的又是疫情的,就给我发过好几次私信,说我某篇文章可能侵了豫剧花木兰的权,辛苦了。
钱都没赚到,请问拿什么来消费,要再卖掉一颗肾吗?上次买苹果手机已经卖掉过一颗了,再卖一颗这是不要命了吗?
我会报复性吃一顿…… 好久没吃烤串了
至于其他消费… 第一个月没开工赔了好几万,第一个季度基本都完蛋了,消费啥?
见到某些人或部门提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就忍不住在心里骂这些人又蠢又坏。你能不能提 “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能不能提 “增强社会保障”?能不能提 “减轻民众负担”?
有钱了哪个傻瓜不知道消费?有钱了哪个人不会消费?
这次疫情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看清了很多东西,对未来更担忧了。而且各行各业损失巨大,没钱了拿什么消费?
疫情结束后会爆发消费狂潮吗? - 木棉 959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380632/answer/1007991224
以
提到的论文为样本,冠名 “恐惧管理理论” 的研究在操作化(operationalisation)恐惧(terror)上可以归纳出至少三种取向(approach):
研究 03 年或今年疫情的论文 ,应归入第三种取向。因此,首先可以判定,Jessop 和 Wade(2008)对喝大酒(binge drinking)的研究结论难以迁移到对此次疫情的预测上来。有人实在想攻这个方向的话,可以研究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伤害(最终导致免疫力下降,不战自溃)是否影响口罩消费。这方面,
是业内专家。
八十年前,行为主义(Behaviorism)当道,多数(心理学)研究者只关心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对机制(Organism)全然不顾。自上世纪中叶起,几番革命把学界带到了另一个极端,好似只要以 O 为桥,任何 S 和 R 之间都可以建立起冠冕堂皇的联系。有的学者把 S 和 R 的幽微之处(nuances)称作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 见 Busse, Kach 和 Wagner, 2017),但我认为没有讲到位。建立在那些论文之上的,只能称作理论,好比大楼刚有个主体结构,连毛坯房都算不上。真正能够拎包入住的,是这三个元素成环的时刻,那叫模型。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神分析学派虽然不 “科学”(没有参加第三方质量检验),但人家胜在装修了。反观科学心理学,理论常见而模型鲜有,这是我排斥心理学科普内容的主要外部原因。
第二种取向正是上文批判的主要对象,因此一般性的死亡感受是否能对此次疫情的消费效应指手画脚,存疑。
接下来,我要说明恐惧的前因(antecedent)可以有哪些区别,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后果(consequence),而不能混为一谈。
心理学家 Bernard Weiner 在他归因(attribution)理论中,提出了区分前因的三个维度:位点(locus)、稳定性(stability)、可控性(controllability)。那么我们来看看它如何区分常见的四种死法:恐袭、嗜好、衰老、瘟疫。
注意,以上演绎发生在抽象层面,实践中要把握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Ferraro、Shiv 和 Bettman(2005)主要报告了恐袭如何影响人们对巧克力蛋糕(美国那种非常甜的,典型垃圾食品)与水果沙拉(如果不加那些酱,算典型健康食品)的取舍,结果是恐袭仅导致外貌欠佳的女人偏好蛋糕(即 “弃疗”),而外貌出众的女人没有明显取舍(即“还能再抢救”),至于男人,研究者说他们压根儿不在意。然而,只有在认清恐袭是不具有(个体层面的)可控性的前提下,才能声称此处的逻辑在于及时行乐(毕竟吃 MM 豆不能让你变身大力水手痛扁敌人)。假如是“可防可控” 的瘟疫,及时行乐就太蠢了(聚集性发病了解一下),倒是吃点 “补肺” 的食物更现实。在中华语境下,巧克力补肺应是无稽之谈,某些水果倒是大有文章可作。
有人要问了,我看朋友圈里净是惦记烧烤的,算垃圾食品吧,这又怎么解释?我认为这是隔离的结果,跟恐惧倒没多大关系(另见北京交通广播《八九不离食》2 月 17 日节目)。烧烤在这里代表的不是垃圾食品,而是那些赏味期极短的食品。买一箱 MM 豆,能吃一年;买一袋橘子,五天不吃就要烂,还得再买;至于烧烤,就得到店堂食才香(即 “锅气”)。防疫隔离阻滞了食品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享用,创设了一个新鲜食品被相对剥夺的环境,待到疫情过去,人们自然要宣泄一番。相比之下,恐袭对这些环节的影响就很有限了,自然也不会产生相似的效果。
这事要是落到一些直肠子的科学心理学家手里,恐怕只会改换 Ferraro 等人(2005)的自变量(恐袭变瘟疫),然后发现恐惧管理理论和自尊解释不了数据结果,于是弃疗。
所以回头去看第三种取向的话,创伤性事件会造成怎样的经济结果,还得看是什么事,不能一概而论。
我在这篇回答中驳斥的是木棉师妹的论据,至于她的预言会不会应验,
Busse, C., Kach, A. P., & Wagner, S. M. (2017). Boundary conditions: What they are, how to explore them, why we need them, and when to consider them.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4), 574-609.
我不大相信在这之后会有消费狂潮,反而相信会有很多人的钱包变瘦。
如果在家办公也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很多老板会觉得某些职能部门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于是开始裁员。
再者,很多老板有 “我没看见你干活就等于你没干活” 的毛病,全面复工之后他们会想要连本带利压榨回来————无论你在家办公时为他创造了多少价值。到时候工作的性价比会进一步下跌。
疫情后会爆发消费狂潮吗?
从消费心理来看,有部分行业会出现激增,但是整体只会有 “报复性存储”。
作为最早接受疫情冲击的国家,毫无意外,我们上个季度的国民 GDP 降低 6.8%。
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疫情期间出现的裁员、降薪、找工作难,实打实地改变了大众的消费心理。
即便是收入没有受到疫情冲击的家庭,也更看重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央行最近的数据,3 月份住户存款飙升,平均每天超过 700 亿元涌入银行。
大众没办法完完全全安定下来,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只要存在,花起钱来,总是会犹豫一下。
美国大萧条时代是大众集体焦虑的巅峰时期,我们不妨看看,在大萧条时期大众消费心理会有什么变化。
这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萧条期消费心理吧。
口红效应就是,经济越不景气,口红效率越好。
在经济不稳定时期,可支配收入虽然少了,但是,消费欲望没有降低。
通过消费满足身份、情感的需求也没少。
这时候,高端品牌的低价货,就成为满足这个诉求的最佳产品。
别看疫情期间、疫情后,全国人民每天都带着口罩,但是口红销量一点都没少。
口红销量现在依然是美妆单品热销第一名,拼多多第一季度的口红销量增幅 270%。
不难猜想,我们的 “报复性消费” 欲望会流向这些 “高端行业的低价产品” 上。
美国大萧条时期,公立图书馆的财政经费大缩水,从 1931 年的 300 多万美元,缩减到 1933 年的 100 万美元。
然而,经费虽减少,看书的人却暴增。
1933 年,美国图书流通率增长将近 50%,增长了 200-300 万新增借书人。
纽约图书馆每天人满为患。
甚至有人向图书馆表达感谢,“如果不是有图书馆,可能我就自杀了。”
在人们对自己工作充满不安感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充电焦虑症,倾向于通过知识、技能提升填补这份焦虑。
4 月还没结束,但是京东已经出具一份数据,显示 4 月份线上图书销量同比增长 137%,新增买书用户同比增长 90.4%。
线下书店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是这份充电焦虑症注定了,图书和知识付费行业会有一大批新用户涌入。
美国的历史学家刘易斯 · 艾伦的《大衰退时代》当中,这样描述大萧条时期的玄学行业:
占星家和算命先生大发横财。伊万杰琳 · 亚当斯和德洛丽丝一箩筐一箩筐地收信——给她们写信的,**既有身份卑微的无名小卒,也有腰缠万贯的金融家。**当所有预言家都宣告失败的时候,为什么不试试占星问卜呢?
心理学已经证明,我们天生讨厌不确定性。
每个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不同:
高容忍度的人还能把 “不确定性” 当做新奇的挑战来看待;
但是,低容忍度的人,宁愿要一个错误的答案,也不想听到 “不知道”。
塔罗牌、星座、算命、宗教等,这些都是我们摆脱不确定性的 “捷径”。
迷茫的人,谁不想知道该怎么做?有的人就爱寻找 “先知的声音”。反正,算得不准也有安慰奖。
在充满不可控性的经济低迷期,玄学行业总是暴涨。
玄学行业也正在互联网化,大批的星座、算卦、塔罗牌 APP 横空出世。
据说,某个新兴算命 APP 已经拥有 150 万用户,每月营收 200 多万元。
作为一个消灭焦虑的行业,很难想象,在大众普遍焦虑的时候不继续增长。
购物欲压制、生活方式降级,这个时候什么都没有 “暴富” 更诱人。
大萧条时期,赌博行业是增长的。仅桥牌赌博一项,1931 年就创造了一亿美元的消费。
不仅仅是赌博业本身,和赌博心理类似的游戏,也在大众之间流行。
大富翁游戏,就是在大萧条时期设计出来的。一出现就风靡全美。
除此之外,就连精英人群都特别喜欢 “打赌”:
哈佛的学生们流行过 “生吞活鱼” 的打赌游戏,每一条鱼的赌注 10 美元,最高纪录是生吞了 42 条活鱼。
这个游戏从哈佛流出后,在全美的高校都流行过。
满足了人们 “翻本心理” 的赌博行业、模拟暴富的游戏,会给玩的人带来巨大快感。
报复性消费也会出现在这些领域当中。
现在,我们出现了许多萧条期才会有的心理状态,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会进入萧条期。
随着大众对经济的信心回升,我们会逐渐脱离萧条期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也会逐步回归从前。
然而,疫情后,大众的消费心态都变得更理智了。
消费心理的恢复也只是会逐步的,很难出现报复性增长。
- End -
欢迎关注 【心理壹点灵】:yidianling0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既然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么倾诉是否还有必要?
如何看待 17 岁女孩因一口凉皮与弟弟起争执,带 10 岁妹妹跳水库一事?暴露了哪些问题?
如何看待天津男子普吉岛杀妻伪造现场,作案前给妻子买三千余万保险一事?
近期热文:
父亲拍女儿赖床视频,发家族群后,女儿拿剪刀抗议:我不是你的附属品
杀了 11 个人,因为儿子做了一件事,这个震惊全国的变态狂魔停止了杀戮
“过去,我用乳房满足儿子的食欲;现在,我用另一个器官满足他的性欲”
不会,钱都捐了,花的很过瘾
疫情和裁员潮会重塑部分人的消费观,进而带动消费上涨。
以前消费不振是因为没钱吗?
知乎标配码农月入 2 万,实际到手 15k,然后……
离市桥地铁站 1 公里,建筑面积 70 平米,轻松吃掉知乎码农一半的收入,即使是还 30 年也能轻松吃掉 40%。
这都没算那 60 万首付。
那房价是因为瘟疫才涨起来的吗?
所以报复性消费肯定是有的,
随着消费观念变化,长期消费增长也是有的。
至于狂潮,和疫情无关。
大多数行业的人这几个月能领基本工资就不错了,有些公司破产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每个月还要还各种贷款信用卡花呗借呗,现在不是非典时期,那时候大家手里还有点存款,房价也不高,现在房价高不可攀,很多人都是提前消费的,连国家都怕引起社会动荡不得不说 “房贷信用卡还款因疫情逾期不纳入信用记录”,还消费狂潮,先查一下自己的信用卡花呗借呗还有多少没还清吧。
【疫情不只是一串数字,它是鲜活的生命】很多人,每天都会浏览最新的疫情通报。新增确诊人数,新增疑似人数,新增死亡人数和治愈出院人数。看着这些数字的起伏变化,人们谨慎讨论着疫情的可能发展和趋势。有人悲观,有人乐观,甚至有人在讨论疫情之后的消费潮,讨论疫情之后想吃什么。
然而,疫情数字只是一串冰冷的符号,它只传递了抽象的人的概念,却未传递任何具体的人情或人性。我们不关心这些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和梦想,也不关心他们的父母、家人和朋友。从这些干瘪的数字中,我们看不见泪水,听不到哭泣,甚至嗅不到任何的烟火味。关心疫情数字赋予我们一种虚幻的同情感,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借助这些数字做理性分析和前景预测。停留在这样的数字中,我们实际上并未进入灾难本身。
灾难的核心是苦难、抉择和牺牲。那是李文亮母亲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的悲痛,是李文亮儿子永远见不到父亲的缺憾,是李文亮妻子从此与丈夫阴阳两隔的不舍。那是一个个跟李文亮一样,却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的悲伤故事。因此,真正的关心疫情,就必须要穿透数字的屏障,去寻找数字背后被打包、被压缩、被忽略的个人。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对此有过生动诠释。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惨烈地震。事后统计共有 15897 人死亡,2533 人失踪。有记者采访北野武,将该次地震与三年前的中国汶川地震做比较,问是否意味着日本对灾难的控制做得更好。
北野武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你将这场灾难简单归结为‘两万人丧生的事件’,那么你根本不会理解受害者。如果只从数字上对比,说似乎比死了八万多人的中国汶川地震更好,那是对死者的亵渎!人的性命不应该说是两万分之一,或八万分之一,它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死了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一场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北野武告诉我们灾难的主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不是这些人的抽象集合。灾难评价不是简单的数字概括和比较。
很显然,死两万人和死八万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否则,难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调动全国的资源去应对这场疫情,难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利用高昂的代价去救治一个病例,也难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竭力将死亡人数降到最低。但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死亡八万人和死亡两万人的差别?
伦理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有轨电车困境。一辆有轨电车的刹车失灵,在直行道上有 5 名工人,在岔道上有 1 名工人。那么司机在分岔路口应该做何选择?他是否应该将列车导入岔路,用 1 个人的生命换取 5 个人的生命?也许,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的主张,司机应该这么做。原因是 5 个人的生命比 1 个人的生命更加重要,应该选择那个损失更小的方案。
的确,站在功利主义的角度,多数人的利益应当是无疑义的行为准则,也应当是最正当的道德法则。但问题是,道德评价除了结果维度,还有动机维度。哲学家康德就主张:“人是生活在目的王国中。人是自身的目的,不是工具。” 如果每个人都是其自身的目的,而不能是其他人的工具,那么牺牲一个人换取其他人的生命是否合乎道德,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回到有轨电车困境的例子中来。我们之所以认为,牺牲 1 个人比牺牲 5 个人更值得,是因为我们剥离了这些人的具体身份,仅把他们抽象成纯粹的人的概念,然后引入工具理性,把一个深奥的伦理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假设我们引入具体的情境,比如这 5 个人都是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而那 1 个人却是健康阳光、尚未成年的少年;又或者这 5 个人都是无所事事、劣迹斑斑的流浪汉,而那 1 个人却是正直高尚、旷世少有的科学家,那么即便站在功利主义的角度,简单的 5 大于 1 还一定能成立吗?
所以,功利主义的正确是以牺牲人的具体性为代价和前提的。有轨电车困境的例子,真正合理的解释不应该只是 5 个人比 1 个人更加重要,而应该是: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个生命的价值都趋向于无穷大。因此 1 个生命的价值和 5 个生命的价值根本无法比较,并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死 1 个人和死 5 个人都是不能接受的,如果要在其中做出选择,那么在伦理上将是无解的。此时的选择只能跳出伦理的考量,引入政治或者经济的视角。
当然,也许结果仍然是一样的,仍然是选择牺牲 1 个人来保全 5 个人,但价值和意义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意味着做出这种选择并非是道德上正确的,而仅仅是因为这样做在现实上是 “合算” 的。这种解释的价值在于,仅能将这种 “两害相权取其轻” 的选择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恶。任何善的标榜,都因之失去了根基。
有轨电车困境所揭示的伦理含义,对于我们理解北野武的那段话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把数字还原为具体的个人,那么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灾难面前,我们必须珍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必须竭尽所能去避免每一个伤亡,但救活多少人的 “功劳” 并不能用于填平死难多少人造成的伤害。灾难不应当是受难者数字的抽象比较,也不应当是受难者和存活者的数字比较。当我们谈论灾难时,我们首先应当谈论灾难中的受难者,谈论每一个具体的人。如果不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很难理解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为什么八位士兵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帮助一位士兵回家。
青年诗人流马最近写了一首悼念小诗:“死去的人不屑于谈论自己的不幸,只把永恒的沉默如同一顶桂冠,戴在幸存者的头上”。其实在疫情面前,我们不仅是要努力的活着,我们还应该努力的读懂生命的分量。
不敢。
宅家里坐吃山空这种感觉第一次体验。
0 收入还要倒贴一日三餐下午茶夜宵。
(一闲下来就吃东西的毛病 怎么改???)
有天晚上计算了一下我的存款可以维持这样的情况在家吃多久。算完心里五味杂陈,发誓不会再乱花钱。从前每个月攒的太少了,这次疫情结束以后,恢复工作,每个月要多攒一份。留给自己突发情况时哪怕不工作也可以心安不会恐慌。
[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吃什么?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9955583/answer/1007585332)
关于大家伙儿说我吃得多
因为!!有个人一直在做啊!!
别说了ಥ_ಥ海底捞的超额盈利至少是可以预见的
我都要馋死了
1 月初感冒 吞咽困难就没再吃海底捞
1 月中感冒好不容易好了开始闹疫情
2 月初澳洲疫情因为封锁航线有好转了
结果 2 月中我准备去吃的时候又遇到了本世纪最大的大雨雷暴 + 暴风 还有 “军团病”
我已经两个月没吃火锅烤肉了
我 要 馋 死 了
我相信像我一样的馋鬼是能让海底捞的业绩冲一波的
:)
最后
我说个题外话,从个人角度看,这次疫情可能会改变国人很多习惯和观念,国人文明素质提高,比如以后冬天会戴口罩,更会重视储蓄和应急资金等,国人的消费理念会更加成熟,摒弃吃野味,国人的素质会上一个大台阶。从国家角度看,国家会更加重视整个国家面临危机的应急处理,尤其是传染病方面,可能会建立更好的应急处理机构(以前是地震火灾啥的,只是局部一些地方,我们还可以依靠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像新冠肺炎类似传染病,是有蔓延到全国的风险,比如现在全国支援武汉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自己都不敢想象全国别的地方像武汉那样爆发的画面,全国的医疗系统一定是崩溃的);以后国家很有可能立法禁止野味等。
我觉得这次肺炎疫情,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路上一道坎儿,迈过去复兴之路会走的更好更加沉稳!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
最后我想提一个人——李文亮老师,谢谢你!谢谢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
会,但是报复性消费会集中发生在疫情结束的半年后。
别人不知道,我应该会,我已经饿了很久了,为什么,来
这是碗鸡汤
这是红薯粉汤圆,咸的
这是鱼,炒碎了
我都惨成这样了,你说我会不会出去四处觅食,什么火锅,麻辣烫,烧烤啦(当然,是完全安全后,冒险吃会损人损己么)
疫情结束以后相信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会有所转变,或许会有更为理性的趋势
条件好的爱消费的什么时候都爱消费,与疫情无关,更与理性无关,只不过是将最近的刚性开销转移到不远的将来,
人家有那个能力和自由,但是毕竟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对于大多数来说,举个例子:
正常情况下两个月,5000 左右的开销,
在疫情持续期间很少开销,结束后半个月左右时间里,陆陆续续花了 2000,
这应该定义为爆发式的消费,还是较为合理的消费呢?
在过去的两三周,全国上下 “停下来” 的这段时间里,相信给了很多在外学习、工作、漂泊的我们,一次认真的,重新思考的机会
小部分同志们,还吃野味吗?
家里不香,就一定得天天泡在酒里,顿顿下馆子吗?
及时行乐是没错,但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所有的欲望就必须立刻被满足吗?
就一定要杠杆拉满吗?
是不是体会到储蓄的重要性了?
对于工作,就一定得 996 吗?
这两天快递物流基本上已经恢复了,想着这一阵儿没花钱,天天打开淘宝乱逛
但是最后什么都没买
目前的情况下,剪头发是刚需的,火锅是刚需的,连喝酒都不重要了
我相信在 “停下来 “的这段时间里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重要性的那些人们,
会舍得花更多时间精力与金钱,在不远的将来和家人们共同度过更多的美好时光
或许,这也只是一个开始
会
[老汉: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131712)
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根深蒂固。
现在就是把刀架在诸位脖子上逼你们消费一样了,接下来会有各种贩卖恐慌、贩卖焦虑的文章、广告,铺天盖地的告诉你,不消费,你就是个傻子。
会有无数的人现身说法告诉你,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会有无数的鸡汤告诉你,人生苦短,活在当下。
会有无数的人劝你抓紧时间买买买,跟你说,房价因为这次的事是二十年低点啦。快快快,买个车啊,冲啊!冲冲冲。
甚至会有无数的人争先恐后的晒他们消费的生活,激发你们消费的欲望。鱼子酱,神户牛肉,大龙虾,鹅肝,10086 年的拉菲,狼吞虎咽的一扫而空。
自媒体,抖音等也会加大对这类消费文化的推广。
各种广告会更长、更多。
需要你消费的东西会从你的头发发梢延伸到你的脚底板。
所有的消费点都会像咏春叶问一样,消师傅会用日字冲拳切你的中路,一拳接着一拳,就如同超前点播一样,在各种地方打开它的充值入口。
等等等等。
消费主义这只小怪兽,已经,红了眼。
汝等凡人之躯,看尔乃插标卖首罢了。
虽然不排除少部分人刮骨疗毒,但是更多的人会跳将下来,只觉得周边一切如同九华云盖、人间仙境,定睛一看,只见面前一物事,分明写着,消费宝鉴。
PS:再补充一些吧。
很多人觉得没钱就会减少消费。
这是很明显的主观臆测,觉得没钱了人就会因为钱不够花而减少消费。
忽略了什么呢?
第一,就是什么是消费?
很多人觉得只有买买买才是消费。
其实不然,你的支出就是消费。
也就是说,投资,理财,买房,保险,等等等等,都是消费。
第二,忽略了人的非理性部分。
这是必然的,主观臆测本身就是通过你的理性来臆测的,并不是通过非理性来臆测的。
比如因为雌激素水平高,女性无法忍受短期压力,必然是管不住自己的手要买买买的。
比如因为理性的弱小,并无法预测风险而导致的在发起行为之前认为可以赚钱的理财行为。
比如当人在咀嚼薯片的时候会产生愉悦感,压力之下暴食是一个很常见的选择。
等等等等,其实都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消费,并不是你不想消费就不消费的。
第三,认为没钱如何消费
这就是限于自己信息获取的局限,觉得很多人都没有钱了,损失惨重了。
没有考虑到消费中有替代消费,会有很多人本来打算创业,买房,留学,投资,理财,等等的消费资金转变为在这段时间释放。
此外,还有大量的人个人信用会疯狂释放。等等等等。
还有很多原因,都是理性认知所考虑不到的。
你们只要明白一点即可,即消费主义文化存在的这么些年,相当于一个哥斯拉,它有着各种形而上的手段,远远的超乎你的认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发现历史不相同,但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原因。
所以有没有消费狂潮,过几个月你们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就这样吧。
不一定会,疫情结束后,中国各个年龄段对生活网上购物达到一定空前高度,一开始网上购物只有大多数青少年才会操作购买,但是经历这一次后,将催生无数的新型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并且网上生活购买将下沉到中老年使用,以及农村乡镇地区使用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购物人流量将在创新高。
另外,全国人民将热情响应 “勤洗手” 号召,家家户户展开消毒大行动。上半年,这段时间人们日常用品销售排行,要是口罩、消毒水甘认老二,就没别的敢认老大了。
非接触性的交流模式推陈出新:网上购物,网上办公,还有给学生专设的 “空中课堂”。人人怕坐公交车、出租车,非接触性的交通方式随之大行其道:骑车———突增的自行车销量,让平日安静的自行车商店好热闹;外卖平台————购买流量将达到高峰,外卖骑手可能在也不是送给年轻人,可能遇见大叔大妈啦。网上购物————购买平台将使用更广泛,催生更多服务业。短视频平台—————看抖音快手平台将迎来用户注册高峰,并且带货人数越来多,视频老中少年龄都有人拍,对国家各个地区普及更广。
新冠状病毒时期的情感表达同样不同寻常。国家对医护人员保护力度更高,对医生医护人员迎来更好的政策,促使国家青少年越来越多学医,学医人数增加,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冠状病毒时期消费现在陷入低迷,如今用乐观的眼光看,那属于 “蓄势”。就像非典,如果随着世卫组织“双解除” 一声令下,压抑已久的市场出现了报复性消费狂潮,国内电商平台商场将迎来比非典时期结束时一个新的高峰。经历新冠状病毒时期,有更多人将强身健体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绿色消费”备受青睐,体育用品、健身场所、无公害食品、绿色蔬菜、放心肉。
新冠状病毒时期,还使今年的职场需求走了一道怪异曲线,一些新职业因 SARS 和新冠状病毒而生。非典期间,上海市 “防非” 社区消毒员就达到 1.5 万多人;目前,也将培养出大批社区消毒员。在北京,除政府组织的义务消毒队伍外,专业的消毒公司组建了,专业消毒员上门服务了。在病毒来临前,这样的职业人月薪可达 3000 多元,最高拿过 5000 多元。所以让人们重视起了疾病预防,集健康咨询、保健、医疗为一体的新职业———健康顾问浮出水面。
一切将迎来一个新机遇,所以咱们要有信心,不能被轻易打败,消费狂潮肯定回来,但是会发生在新行业里,所以等新行业新生职业和市场的到来,促使我们更加富裕吧!!
我们办公室里面唯一一个喊着疫情结束以后要聚餐,要购物,要买东西的人,是一个开着高档汽车,住着高档小区,但是每个月只有五千块钱收入的姐姐。
车子是老公买的,房子是老公买的,这个疫情快把她憋死了,她自己说购物车里面放到满,快递都不发货,好心塞。
而同样身为女人的我妈和我说,你要存钱,你要有积蓄,不然正常人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很多人上一天班才能赚一天的钱,在家里一直不复工,真的会没钱的。
所以有钱的人愁的是没处消费。
没钱人愁的是没地赚钱。
国泰民安很多人都只是当一句吉利话,可现在我是真的明白,国泰民安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2019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990865 亿元,很多地方现在还封城,不要说一个月,停工一天是损失都是天文数字。
有这么一个笑话,1 月 30 日发消息说 2 月 4 日复工。
2 月 3 日发消息说 2 月 10 日复工。
2 月 7 日发消息说 2 月 17 日复工。
可没有等到 2 月 17 日,来了一个消息,不用来上班了,公司没了,就地解散。
这真的是一个笑话吗?
对于有钱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笑话。而对于千千万万的平头老百姓而言,这是一个悲剧,是一把眼泪。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人也太多了,劫后一定会有很多人高调的消费。可没有疫情,这些人还是会高调的消费。当然,这也是我们赚钱的目的,是我们赚钱的向往,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就是财务自由,我们追逐的梦。
但是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学生,在疫情过后,爆发式消费,我在这里为他们的父母感到难过。
劫后会有一波消费的高潮,一定会有的。
但是,劫后也会有一大群人更节制的消费,有粮在手,心中不慌。
就看媒体喜欢报道哪一类了。
不过经过了这次疫情,我对国内的媒体,无话可说。
抖音上都有频道叫【留学的真相】,里面说了一期关于记者的内容。再看看我刚刚写的我们的记者,真的让我感慨万千。
迎关注圣范锦意,一个对生活有独特洞察力的人。
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每日更新更多精彩问题。
消费主义暂且失灵了,河床裸露出来,清醒的人更觉清爽、明了,其他人也只是等待灯酒再上,但这河流还是确确实实洗涤过了,没有更坏。
上次一个大明星大导演要来上海,为了好好招待,进了我妈在的一个都是开会所饭店的群。最近这帮老帮菜都气定神闲,店关门员工放假自己家里听歌看电视。撑得下去的企业谁提前复工啊。
昨天开三神车的朋友资金链断了来借钱,我没借给他但是和他一起做了投资,上海某地块的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但是各种更虚浮的,你看到整天搞搞什么西装啊小资啊那种店,最近都在疯狂打折。这帮人就爱莫能助了。经济那么差,中小企业直接干爆,画和古董大家可以看看最近的价格。
还有就是鄙人推出了一个家庭办公套装,裤子加一个拉链开衫 10500,没有折扣的但是值得推荐。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深蓝色的领域
消费一定会反弹,但狂潮我觉得说不上。
几个理由:
如今与 2003 年非典时候相比,线下消费有了更多的线上替代渠道,购物有电商,影视有在线视频,餐饮有外卖平台,教育培训有线上教育平台。也就是说,疫情期间部分线下消费可通过线上方式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替代。当然不能完全替代,但一定比 03 年时候有更多选择。
普遍认为受影响最大的几个行业:餐饮、电影、旅游(交通、酒店)。
餐饮不太可能有消费狂潮,即使疫情过后外出就餐频次会增加,但你一天也就三顿饭,胃容量也有限,短暂的情绪释放后,大多数人还是会回到惯常的模式。
旅游的需求有,但消费面临多方面限制:
一是时间,疫情期间假期延长,会挤压疫情过后的假期天数,除抗疫一线和相关行业外,其他公司 / 单位有鼓励员工最近休年假的,反正业务量也下降了,用不了那么多人。更别说学生党的暑假应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
二是接待能力,此前类似黄金周、小长假这样的旅游集中时期,各地景点的接待能力基本饱和,也就是说,今年公众假期即使需求井喷,供给能否跟上还是个大问题。
三是消费能力。旅游其实是包含交通 + 餐饮 + 酒店住宿在内的综合性消费,收入受疫情影响的家庭,即使有意愿,未必有消费能力,未必能形成有效需求。
九寨沟的人山人海
电影是有可能取得超预期增长的:
供给侧:春节档集体撤档后,应该会在疫情平稳后换个档期上映,这部分消费 “狂潮”(如果能称得上狂潮的话),实际上并不仅仅因为需求井喷,还有供给方面排片密度提升的因素,实际上是一种延迟消费。
需求侧:今年经济面临的压力很大,根据 “口红效应”,当经济承压,人们的收入受影响时,消费偏好会从旅游等大额开支的消费转移到诸如看个电影这样的小额消费,购买的奢侈品也会降级至口红这样的初级奢侈品。旅游去不起,也没时间去了,看个电影总还是有时间、掏得起钱的吧?但 “口红效应” 本质上是消费降级,对行业是好事,对经济整体未必好。
总体而言,疫情结束后消费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甚至有一波小反弹,都是可能的,但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 “消费狂潮”。
当然,如果我被打脸,对经济倒是好事。坐等打脸。
不知道整体的消费趋势是怎么样的,但我应该不会爆发消费。
虽然我是个九零后,但是消费观念比较保守,会存一点钱,从不用信用卡,也没有贷款。家里的日用品都是父母买的(和爸妈住一起),米面粮油关起门来够吃两个月。家里翻一翻找出一堆口罩。
以前的时候我姐夫还总用极简主义吐槽这种囤积癖,但到了特殊时刻真的有很大的抗风险能力。
我在家里蹲的日子天天都在看书,并且开始了健身。一方面是我实在是有点胖,每次想到高佻漂亮的女同事就有点自卑,趁此机会直接减了;另一方面疫情开始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健康的身体是种巨大的投资,减少生病本身就是在赚钱。尤其是有的病,完全是零和的,得一次就可以把你一辈,甚至全家一辈子的财富吞没。
疫情结束后我是一定要吃点好的,但是也就一两顿,其他的东西不是必需品也不买。多存钱,多健身,继续抗风险。
别的行业不知道,但我肯定理发店绝对会报复性消费!
以咱们的贫富差距与人口基数,消费狂潮与失业狂潮肯定一起来的。
这边心理补偿型消费,旅游约炮买车滑雪….
那边可能就要筹划着,回家回乡节粮渡荒……
这世界的悲欢从不相通啊……
不过,建议年轻人们,底下的那一大部分,冈本用不起最起码也要文案王…. 别没事造孩子……..
我计划在郊区买个小 house,再修个地下室。
准备下一个灾难时,可以真正的与世隔绝。
知乎有擅长挖洞的吗?
高赞说 “不挣钱的不知道挣钱难,例如学生群体,会狂消费;挣钱的意识到钱的重要性,例如上班族,会更加克制。” 我倒觉得不一定,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疫情也可能会让他们中的许多人跟上班族一样,更愿意做未来导向的选择 [1]。
这个答案中不会对人群做简单分类,而是想从心理学角度聊一聊,为什么疫情会影响我们的消费意愿和行为?
如果没有疫情,今年过年还是会像以往一样热闹,我们抓紧假日的每一天,也会想起要做开学开班之后的规划,想着今年要取得哪些进步…… 时间匆匆忙忙地走,但我们还有着大把的它可以使用,甚至挥霍。
我想,这次疫情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死亡提醒 (mortality salience),提醒了我们 “一定会死去”,我们手中所剩的时间也许并不多了。这当然会让我们焦虑——然后怎么办呢?怎么缓解这种焦虑呢?
恐惧管理理论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中的一个核心假设是,在经历死亡提醒后,人们会更强烈地捍卫自己的世界观,而更消极、严厉地对待哪些跟自己观念不符的行为,这就是通过文化世界观 (culture worldview) 的防御方式,来缓解死亡提醒带来的焦虑。
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下看到,大家已经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想法,甚至有吵起来的迹象。这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有的人会更即时消费,也有的人会更愿意储蓄,我们的确还不能确定,这次,哪股力量会更强。
有许多研究表明,在死亡提醒后,人们的消费会发生显著变化,这可能是出于更认同自己的世界观而做出的:
人们会更倾向于买国货,比如人们更喜欢吃本国的食品 [2],比如德国人更加喜欢大众、奥迪 [3];
消费主义是当今社会流行的世界观之一,死亡提醒后,人们会更倾向于名牌消费和冲动消费,比如对雷克萨斯汽车、劳力士手表等高档消费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表现为对这些产品的广告评价更高,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购买欲望 [4][5]。
当然,前一部分所说的只是群体中的趋势;放在个体身上,也会有人 “逆流而行”,因为人们所认同的文化世界观可能并不相同,而在文化和个体的交互中,哪种方式让我们更有价值感,我们也可能就会选择那种方式。
我们缓解死亡焦虑的途径并不只有一种,防御性地提升自己的自尊也可以抵御焦虑。
研究就发现,死亡提醒对消费的影响还与自尊寻求有关,比如,在死亡提醒后,高身体自尊的女性更少选巧克力,因为巧克力容易令身体发胖 [6];认为酒量跟自尊相关的人,会买更多酒,来让自己显得更 “厉害”[7]。
所以,疫情过后,人们也可能更愿意买更多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东西,比如经过疫情期间的宣传,消毒洗手液等有益健康的东西也许会被更多人选择。
亲密关系 (close relationship) 的追求和投入也能缓解死亡焦虑,无论是亲密的伴侣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因为依恋让我们在不安全的环境中有稳定感。
研究发现,死亡提醒后,人们会更愿意在伴侣关系中投入更多 [8],特别是伴侣关系中的承诺感 (commitment) 显著增强。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为爱人家人购物的比例,会比往年更高,一起走过疫情的情侣,也可能会更稳定地进行婚姻的筹备。
总之,当我们终于可以被 “放出家门” 时,可能会有更多人去买国货;如果消费主义依然盛行,那么可能有更多人买奢侈品;人们也可能去买更多让自己觉得 “厉害” 的东西(比如有益健康的东西);为爱人购买的东西也可能会占更大比例。
当然了,死亡提醒只是疫情带来心理影响的一个方面,这个答案中也不能全面涵盖所有影响。无论你是哪种想法,都祝你平安健康。
我在其他平台(微信 / 微博 / 抖音 / B 站…)的名字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欢迎搜索关注。
不会,因为又没工资领,又没有存款。。。
哪里浪的起来。。。
那天跟我妹聊天,刚好聊到这个话题
每个人的负担都不一样,对于像我妹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甚至饿了还可以去爹妈碗里再吃点的小盆友来讲,完事了肯定会痛痛快快爽一下
但对于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一大堆的
能维持住生活水平不下降,就算是不错了
我不太认为疫情过后会存在报复性消费,因为这个疫情影响波及太大了
高赞说这是挣钱的人跟不挣钱人的较量
我敢说,不挣钱的人一定输
因为你不挣钱,你想花钱得问挣钱的人要。挣钱的人如果挣不来钱了,不给你,或者少给你,你倒是想狂潮,拿啥狂?
今年对于挣钱的人来讲,太难了
被精准打击的,别说消费了,活下来就算胜利
没有被打击到的,也是当了一把杀鸡给猴看的猴子
消费是建立在信心上的,尤其是很多非必要的消费
现在的局面很多人都在吃老本,对未来的收入也是存疑,这怎么引发消费狂潮?
应该担心的是疫情结束后还有没有饭吃。
消费狂潮?不可能的。
成千上万大企业面临订单交货延迟的违约金问题。特别是出口型企业。
几百万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问题,要么借贷强撑,要么倒闭了事。
最终传导到终端,是员工的大批失业问题。
覆巢之下无完卵。
这种时候,你跟我说,会有消费狂潮吗?
很多大神写了几万字,引经据典,图表数据,不亦乐乎,核心意思总结出来也就这些东西了。
其它消费不知道,理发店肯定是第一个爆火的,我都准备好了,开门了第一个冲过去,再不剪头发,我就要成野人了。
又是一道内卷题啊。
如果你原本收入水平较高、存款丰厚、并且工作在体制内、大型国企 / 央企、500 强外企等单位,几乎**不会因为这次疫情担心失业、降薪,**那么很有可能你因为感受到生命无常或者在家蹲久了,做菜做腻了(换不出花样了)、想念奶茶火锅烧烤串串了等等而报复性消费一阵。
_「题外话」_小编我不一样,疫情期间在家丰富自己知识体系(傲娇脸),了解更多⬇️
Genebox 基因宝 的推荐
想了解更多神秘特质,2ml 唾液测一测,限时 9.9 元起。
了解更多
不过可惜,大部分家庭、大部分人并不属于这样的情况。
他们有的人,因为停工一个月而失去了收入,陷入房贷车贷还不上的困境;
他们有的人,因为封村封路或是隔离,无法及时返工,也就不能挣更多钱;
他们有的人,因为所在企业陷入困境,面临裁员降薪的风险;
他们有的人,因为孩子不能按时开学,被迫请假甚至离职;
他们有的人,原本是无忧无虑的学生、不愁工作的码农、满世界飞的代购、挥金如土的企业主,却也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形式变化,不得不缩衣节食。
当然,最不幸还是患上肺炎或者身处疫区的人们,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付出的代价,不言自明。
对于这些人,少了收入,如何能够消费,又何谈 “报复性消费”?
虽然主打科学,但即使小编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的疫情,或许就是所谓 “命运”——**是国际和国内经济的 “大考”、是许多家庭关系的转折、是个人事业的拐点、也会影响很多人的收入。
说到这里,Genebox 还想说一下收入这个事情。它和时代有关、和国运有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和选择的行业有关、和个人的努力奋斗有关,和与生俱来的基因也有关——2019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英国生物样本库 (UK Biobak) 中 28 万余名受试者的家庭收入与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发现发现了一些遗传因素可影响收入水平,这些被发现的遗传因素可解释收入水平差异的 7.39%。当然,遗传基因不会直接转化为收入,这次研究所发现的位点有很大部分是与智力水平有关的。
所以,可以说收入 = 足够的智力 + 足够的努力 + 足够的运气(个人、家庭、时代)。
在报复性消费之前,咱们先掂量一下钱袋子:我的储蓄够吗?我的现金流稳定吗?我的收入和储蓄能支撑我的家庭意外患病、失业、降薪、行业不景气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Yes,那么恭喜你,解禁后可以报复性消费一把,把这个月想吃没吃上的补上,把这个月想玩没玩到的补上,把说了很久要干但是一直没干的事情补上。
如果你的答案是 No,那么 “广积粮、缓称王” 才是当务之急,毕竟 2020 我们面对的不止新冠病毒这一项考验,先别急着消费。
所以会不会出现消费潮,还看多少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 “Yes 三连” 吧。小编觉得没那么乐观,你说呢?
谢邀!!!!!!
这次疫情,我和我的病友、学员们聊天,了解他们工作情况如何。
病友圈:民营企业临时合同人员为主,个体户经营主,小企业(员工 10-20 人)经营主,约 100 余人。
学员圈:瑜伽、健身、普拉提工作室,个体美容店为主,约 60 余人。
年龄层次:22-35 岁
经济状况:普遍房贷、车贷、网贷(花呗、借呗),没有人存款 10 万元以上。
疫情的影响:延迟复工近月余,复工后 1-2 个月内也无所事事。病友圈有人在朋友圈发 “疫情让我被动失业了”、“疫情让我公司垮了”;学员圈有人在朋友圈发 “疫情无情,房东无情,没收入交不起房租”、“疫情没有生意,房贷、车贷恼火”。简单来说,疫情防控不到一个月,不少人过个年,失业了、公司倒闭了、车贷和房贷还不起了。如果疫情防控再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更多的人失业、小公司倒闭。
我有一些病友、学员和我诉苦。疫情前,享受当下、取悦自己、消费花钱无度。疫情后,柴米油盐房租贷款,后悔工作几年没有存款。
我对她们的诉苦,说什么都是多余,只能建议她们先找父母支援一下、可能的话去考个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岗位。
很多年轻人,经历这次疫情后,人生观、工作观、消费观、理财观都会发生改变。他们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增加个人存款、理财的投入。特别是一些花钱大手大脚、甚至借贷分期消费的年轻女性,这种认知转变更加深刻。
我有个在健身房当康复教练的女学员,她找我借钱付房租。我知道她会员多,一个月不少挣,便问了问她原因。
女学员,一个月上课提成至少 2-3W,可她没哟一分钱存款,还要还贷款。她没有车,我以为她还房贷,觉得这小女孩不错,在省城有自己的房子。结果,她不仅把自己的工资全部用来消费,还撸各种网贷买东西。鬼知道她都买了些什么,居然欠了 40W 的网贷(花呗、借呗、其它平台)。
如果买房买商铺买写字楼也算消费的话,那估计会…… 身边有一帮原本做法拍房的老板们已经准备好了大笔资金想要抄底一波。
这波要是成了,就能够过上包租公包租婆的幸福生活。
毕竟疫情再拖下去…… 断供就不说了,很多需要资金周转的老板也会选择低价出手上的物业回一波血。
如果是指餐饮、旅游、ktv、按摩这类……
在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背景下,普通人哪来那么多钱消费,很多人买套房都是加了杠杆的,能够保住工作好好还房贷就烧高香了。
最多餐饮行业好一些吧,但人一天最多也就是吃五顿啊,我这还是算上下午茶和宵夜了……
应该不会。
一次疫情,停工停业让很多人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财务危机,让很多人第一次发现自己无储蓄的消费观念是不对的,反而会让很多人开始学会存款
会诞生一批新的末日生存狂
会不会有消费狂潮不知道,个人债务违约狂潮是近在咫尺
我所在的领域专业研究 “她” 经济,而女性的确也是消费的中流砥柱,一个时代的消费热情高不高涨,女性的消费力就是风向标。
二战期间曾诞生了一个经济现象 “口红效应”: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就会抬升。30 年代经济大萧条、2008 年的金融海啸,都印证了经济不好口红销量会抬升。
不光是口红,历史也验证了经历了大的时局动荡后,女人们更加需要靠美的追求来增强信心,各式各样的风尚都会百花齐放,从而迸发出消费的热情。
而这次疫情过后,会不会像以往时局动荡后激发出人们的消费热情呢?
首先,口红效应在疫情之下是失灵的,2 月 19 日,贝恩公司联合阿里巴巴天猫发布的报告显示,对比由天猫提供的 2019 年、2020 年春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三期间的消费数据,美妆品类销售额整体下降 30%。美妆类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口红。
李佳琦的年后首次直播中,推荐的 19 款产品里,彩妆品类仅有 3 款,包含 1 款眼妆产品与 2 款底妆产品,并未出现口红。
其次,疫情疫情之下消费者没有闲心靠扮靓自己来增强信心。更多的是谨慎、稳妥的生活态度,以求健康的生存。除了衣食住行的刚需以外,其他消费都变得多余。
个人认为,会不会有消费狂潮要分周期来看。疫情的影响导致众多行业短期内遇冷是肯定的,加之全球经济在疫情下的停摆,供应链重新运转需要时间,短期内恢复到 2019 年时的消费热情几乎不可能。
**短期过后出现报复性的消费的可能性也不大,但会有回暖。**报复性的消费需建立在收入的增长之上与消费文化的点火之下,这两者目前看来都难以出现。但随着疫情的好转,市场也需要慢慢释放信心,消费信心从冰点缓慢回暖的趋势是会出现的。
长期来看,消费热情仍值得期待。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是不会消亡的,只要抓牢这一点,消费热情就不会落幕。只是下次卷土重来的消费狂潮,会带着新的时代特征和新要求,行业不落幕,跟不上时代需求的产品会落幕。
致力于目前疫情影响下遇冷的品牌,也应好好深思,健康也许将成为疫情过后人们最关心的课题,那些关注可持续发展,认真贡献价值的消费品大概才是疫情之后的宠儿吧。
关注 @崔塔塔,分析品牌深度思考,与你分享罕见的行业见解。
一定会。
一,娱乐消费
大家都在家里闷坏了,渴望着平日里的娱乐活动,火锅烧烤串串垂涎已久,网吧影院 KTV 又都不营业,近些日出门溜达都成了一种奢侈。那么疫情过后必定要放纵一下,继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二,短暂的购物消费
其实可以理解成短暂的市场货物积压所致。每逢春节尤其大年初二以后大家或多或少都要去饭店聚餐,今年却有例外,从养殖户到农贸市场再到个体饭店无不叫苦,大量的食材都囤压在仓库没人去吃,那么疫后相信很多商家为了避免食物过期一定会降价出售,大家在家过年攒的钱就有地方去消费了。
三,保险消费
各大保险公司会推出新的疾病险,为了家人的健康保障,许多人都会为自己和家人再加一份保险。
四,卫生健康消费
此次疫情过后,大家在卫生健康方面会有显著的态度改变,各种消毒湿巾,小瓶消毒酒精将成为人手必备。参考 03 年非典过后的数据统计据经济日报报道,调查显示,79.1% 的居民今年将增加购买卫生用品的开支,另有 34.66% 居民将增加购买消毒用家电;17 年后的我们更加注重健康,每个家庭也会提高相应的卫生意识,大量购买消毒产品备用。
疫后
“你家啥味儿?”
“茉莉香型消毒液”
我觉得不会。很多人拿 03 年非典过后的经济增长作为佐证。在我看来,这就像拿着父母那一辈的思维,来预测现在的生活,20 年前电视台每周二都停播,就能意味着现在每周二还会停播?这听起来就有那么一点不靠谱。
前几天吃饭,我妈问我,“你说会不会有人因为一个月不发工资,就饭都吃不上了。” 我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因为我就是这样的,欠着花呗、信用卡,交着房租。每个月发工资后,基本剩不了多少。想想如果是 03 年,你会这样吗?那时候没有超前消费,没有网络购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存款。疫情过后,要是有人想着,憋死老娘了,人生苦短,拿出存款买买买,这是说得过去的。现在拿什么消费?我觉得不仅爆发性消费不可能,爆发性攒钱倒是非常可能的。毕竟动不动就断粮还是很可怕的。
还有人说,疫情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就像生日、新年要买新衣服一样,人们会通过消费的仪式来庆祝新人生的开启。这个说法同样诡异。因为人可以通过消费来庆祝新阶段的开启,并不意味只能通过消费来庆祝。尤其是在经历过生死后的新人生,我们还是要对人有一点信心,毕竟消费带来的快乐,只是所有快乐里最速朽、最浅薄的哪一个。
疫情在家这些天你都在家做什么?反正在我们家,平时从不运动的爸爸也开始跳绳,从不下厨的妈妈也开始鼓捣着蒸馒头、蛋糕,弟弟也开始成天抱着小说。运动的乐趣、烟火的乐趣、阅读的乐趣。从他们脸上,我是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满足与快乐。
而对于我来说,也找出了之前陪我走过上海、台湾、爱尔兰的卡西欧钢琴和琴谱(别惊讶我为什么带着个钢琴到处跑,我是找了好久,才入手这台好看又便携的钢琴的,最重要的是,现在是我最爱的杨策代言),仔细研究了下上面的音色和功能,感受声音从指尖传到耳朵的美妙感受,我才意识到过去的我过的有多无趣。练一首新曲子,无论是沉浸在音乐里的幸福感,还是弹给家人听带来的成就感。都是消费没有办法给到的。
你要问我们,疫情之后最想做什么?我觉得大概率不会是,我要好好消费一下,而是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天培养的新乐趣,每天花些时间来练琴,把时间花在真正值得花的地方。
最后我想说,在没有大灾大难的情况下,消费当然是最简单直接的刺激。但疫情之下,也许人们更珍惜的是,新鲜的空气、健康的身体、自由的散步、平常的生活这些简单的幸福。而这些幸福和快乐都是钱买不到的。疫情过后,人们的确需要一个仪式庆祝新人生的开始,但这种仪式不会是爆发性消费,而是更理性的存钱计划,更关注我们内在幸福的生活习惯的开启。
消费狂潮凭什么爆发,做梦吗?
这次疫情不出意外的话持续期会相当长。
一些可能的内部和外部意外事件,因为本次疫情,会极大的增加发生的可能。某些事情提前了酝酿,正在发酵。
含蓄的说对经济是不小的打击,已经形成且正在持续。
消费需要兜里有钱,虽然很多人习惯了借贷消费,那也是要还的。大部分行业都受影响了,疫情期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大多数行业员工的薪酬下降的概率很大,工作机会和职位竞争问题将显得很突出。大众恐怕是得暂停一下消费热情了。
消费潮应该理解为普通大众的集体行为对吧?某些不受影响的人群是相对少数,他们收入会不降反增,但是他们的消费不能代表消费潮。还有一些彰显个性的人群,他们根本就没什么收入,放的屁从来都只响不臭。
那啥报复性消费也得有力气报复啊。
容人家喘口气儿行不。
[指望报复性消费,别做梦了!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iqAaPFEP6ZcxIAGkEiPD7Q)
我觉得不会
这次疫情真的给我好好的上了一课!!!
之前的消费观是: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就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干嘛向上一辈人一样,省吃俭用,一辈子也没有享受什么物质财富。省下来的钱给子孙买房买车,置办婚礼。然后才能享几年清福。这一生好像生下来就被赋予了 “终极任务” 一样,拼搏一生,闯过一关又一关,就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在世苦短,要对自己好一些,该花就花,该吃就吃,喜欢的东西该买就买,只有消费才能刺激我更努力的赚钱。现在看来,都是 屁!!
现在好了吧,给家干坐着坐了一个月了,一分钱收入也没有,手里也没个存款,还得靠家里救济,其实平时的收入不低,但奈何每个月都会花的一干二净,所以我现在心里想的是疫情结束之后,赶紧去上班,赶紧挣钱,然后每个月或多或少的存下来一点,我还是坚持钱是赚出来的态度。但是又彻底否认了钱不是省出来的价值观。
**一个成年人手里必须有定量的流动资金。**作为一个成年男人,在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算是顶梁柱了,你是谁家的父亲?又是谁家的儿子?肩膀上不仅扛着一个脑袋,还扛着一担责任。一旦有一些紧急状况,你怎么办???!
紧急事态会能你去挣到钱了再发生吗?不会!所以,同志们,希望那些和我一样消费观的同志们从这次疫情中汲取经验,有备无患!!
回答不易,各位看官别忘给个赞哟
国外党表示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穷人越来越克制,有钱人越来越疯狂。
前段时间 LV 总裁(1165 亿美元)超越亚马逊创始人成为首富,再次证明赚有钱人钱的重要性。疫情之后,很多小产业倒台,吃喝可以省,但是在奢侈品消费上,客户心理是完全不同的。
报复性消费只会存在于某些群体对某些产品身上,有钱人和奢侈品这两者之间,会爆发更多的连锁反应。
就比如前段时间留学生返澳的情况来说,限飞前,有钱的学生宁愿顶着很贵的机票飞回来。而后来限飞了,有钱的现在都前往第三国曲线返澳。
疫情之后,对于穷人来说肯定是更加克制保守的。很多人甚至近期都没工作收入,甚至有些人及家人还要亲身经历病毒的煎熬。疫情给他们带来了更重的危机感。会更加理性。
不过也有不少人思维比较偏,比如经历了这种事情,更加奉行及时行乐。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家,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开了全县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
那是一个电脑还是个稀罕物件的年代。可想而知那些「垃圾食品」对一个小学生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可惜囊中羞涩,每天兜里只有两块钱的零花钱,每次上学放学路过那家西式快餐,我都会盯着里面的人吃汉堡吃薯条很久。
索性我并不孤单,和我一样贪吃又穷的小伙伴还有很多。
在和同桌彼此壮壮胆之后,我们在某个放学的下午一起走进了那家快餐店。然后带了两包不要钱的番茄酱出来。
我们俩小心翼翼的撕开包装,仔细的品尝这份免费的馈赠。直到口水沾满包装,一滴都挤不出来为止。
从那之后,我们俩就经常一起去拿免费的番茄酱吃。每次吃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
等我长大赚了钱,我一定要包下一整个店铺,把所有的汉堡薯条炸鸡块都吃掉,每一个都要沾满满满的番茄酱再吃。
结果其实并不意外——我长大了,也的确有能力去想吃多少吃多少了。
可儿时的梦想我却从没有意愿去真正实现一次。
有些事情,有些执念,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我可能会在路过 kfc 的时候,偶然想起小时候的可爱理想。进去点一份汉堡,一份小份的薯条,当然我并不会沾上满满的番茄酱。就这么细嚼慢咽,也觉得很满足了。
我不知道疫情结束以后究竟会不会出现报复性的消费增长,但是我不会。
而且我相信那些与我有类似经历的小伙伴们,也同样不会。
祝大家都能保重好身体,就算疫情过去之后使劲花钱,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呀~
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而不是吃了大力丸
先上个数据,一月份 CPI
考虑到居民存贷款差额十年来增长缓慢,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债务偿还越来越低,国际经济环境整体恶化。
大规模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现实。
的确会存在报复性消费与补偿醒消费。但很难抵冲同时来临的降薪潮与失业潮。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旦农民工与外来人口失业潮来临,他们加杠杆买的县城与小城市商品房怎么还贷?会不会冲击三四五线房价?
同时,随着经济前景持续性恶化,国际债务融资难度必然显著增强。考虑到我国房企去年三四季度大规模海外借贷,10% 的都敢要。流动性压力增强后,会不会冲击新房市场?
一旦资产性溢价结束,我们会不会出现日本 90 年代场景?
当然,哪怕美国大萧条,照样有口红经济。
消费增速不断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情,即便没有这次疾病。
刚刚公布的 CPI,到了 5.4%,继续创出了 8 年新高,
央行副行长已经提前预告,MLF 和 LPR 利率要在 20 号的时候还要降。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之后,连续两个月增长只有 4.9%,
居民人均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不到 6%,都已经低于实际 GDP 增速。
这是过去 10 年来头一次出现。
收入和通胀,才是消费最大的约束。
而很多人,将会发现自己挣的越来越少。
还消费?不出现债务违约就算烧高香了。
作者为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欢迎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更多福利和干货。
刚工作的同志表示,不会再盲目消费并且会攒点钱,我基本属于月光族,甚至是超前消费者,女孩子嘛,化妆品,衣服,包,零食你懂的,年前给家人胡买了一大堆东西,最后为过年剩了两千来块钱,说了可笑,就只剩了两千多。回家之前老妈还劝我,得攒钱,我还给老妈掰扯什么钱乃身外之物,今天有钱今天先潇洒,攒钱做什么,辛辛苦苦不舍的吃喝攒了钱,说不定以后还没享福就走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结果现实啪啪打脸,我拿着这两千块钱回家,给家里的小侄子发了点压岁钱,分出去 600,还剩一千四,在家呆了半个月,赶上封社区,我老妈是又屯菜又屯面又屯肉,前前后后都是我老妈掏钱,实在是面上过不去,给了我妈一千的生活费,结果手里还剩四百,四舍五入等于零呀!回来路上碰到卖水果的都要打开余额看一眼,真丢人!
这次算是明白了,攒钱不为别的,就为了增强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果这种时候有钱的话我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甩给我妈钱说: 不用挑便宜的,买好的就行。如果钱够多,我能在家呆半年也不用让我妈担心车贷房贷。
其实化妆品什么真的没有必要用那么贵的,(个人观点哈,不喜勿喷),鞋子衣服差不多就行了,好了不说了,我要把把淘宝刚加进来的东西删了去。
希望这次疫情赶快过去,赶快上班赚钱。
我不知道别的城市怎么样。
我这里,武汉,已经憋得要发疯了。
从 18 号,我约同学聚餐以来,如今快一个月过去了,就没吃过外面的餐点了。
最悲哀的是,昨天是元宵节,我提前三天开始想办法弄汤圆。有的网络 APP 抢不到,有的网络 APP 抢到了,竟然半个小时都没有骑手接单而被迫退单,要知道我住的小区是市区商圈里面的啊。平时都是一堆人抢接我的单子……
每天早餐,面条加肉加青菜,面条加香肠加青菜,面条加鸡蛋加青菜,面条加圆子加青菜。
每天吃这当早餐,我真的已经要疯了。我真的好想吃碗热干面,牛骨头面,或者牛肉,牛杂面,桂林米粉也行,要不来笼煎包煎饺,鱼肉糊汤粉,来两根油条,加豆浆加面窝加米酒加蛋酒加红豆黑米稀饭啥的,或者来个大碗混沌配两葱油饼加煎蛋加酱肉包子加奶黄包子加千层饼,实在不行来碗最最油腻的炸酱面配点黄瓜丝花生米,倒点小麻油在加点蒜蓉、香醋啥的也行啊。
至于,每天中餐和晚餐,在过年备了的一点排骨和羊肉吃完后,已经两周了,就是无止境的香肠,肉圆子,腌肉,大白菜,包菜,白萝卜,胡萝卜的循环了。其他的青菜,排骨,羊肉,牛肉什么的,都是超市一开张都抢完,那个时候,人挤人的排长队,即便防护再好,我也是万万不敢去的。
我住的楼栋是临街,从窗户看出去,外面一条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大排档和美食小餐馆。以前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喧哗声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点,以前睡觉一直都觉得太吵,窗户密封隔音性太差。
现在,我的一大爱好,就是下午晒着太阳,坐在窗台上,喝着白开水,默默看着下方一片冷清的街道和关闭的店铺,回味着以前,在哪家店吃过的东西,那家的菜辣得入味;那家的鱼腌了后很好吃;那家的牛肉真的很嫩;那家的烧烤细细碎碎的,一串接一串真的上瘾;那家的米带点嚼劲,吃起来特别香。
看着看着,就想冲下去。想着想着,就觉得要哭。我真的不想再吃白菜,包菜,白萝卜,胡萝卜了,我现在除了吃点肉之外,其他的食谱都已经和兔子一模一样了。
平常,周末休息的时候,时不时地还要看下美食类节目,研究下去哪里吃特色菜。现在这些节目根本都不敢看,有时候浏览网页,会跳出来美食的照片,我都是侧脸,用余光把图片赶紧关掉。我真的害怕,哪天我控制不住自己,心一横,要哇哇地冲出去,满大街的觅食。
而这种煎熬的日子,可能还要过一两个月,甚至更久,直到病情彻底控制,几天再也没有新的疑似和确诊出现,我才敢放心大胆地出去晃荡。
相信我,不谈别的,光谈吃喝消费的话。等疫情彻底过去,现在吃货们的忍耐力有多强,到时候就会有多疯狂,到时候何止会爆发狂潮,急红了眼的吃货们所过之处,用海啸,飓风形容还差不多……
欢迎关注我的原创公众号:**Will liu 。**漫漫人生路,只写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感。
不会。
第一,非典经验。非典 2002 年 11 月在中国发现病例并开始大范围流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2 年 11 月至 2003 年 3 月,疫情主要发生在广东和香港;2003 年 3 月之后,疫情向全国扩散,北京闹得尤其厉害。4-5 月份闹得最凶。非典死亡率 11%。好多人跟现在一样,缩头乌龟似地宅在家里。直到 2004 年 6 月 24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中国旅游禁令,抗击非典才算胜利。非典流行的时间,至少从目前看来,要比这次新冠肺炎长,前后总共持续了 19 个月。咱们来看那个阶段的消费是啥情况。
看下面这张图。消费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疫情较为严重的 2003 年 5 月份,消费品零售增速从 3 月的 9.3% 回落至 5 月的 4.3%,下降 5 个百分点,幅度较大。伴随疫情消退,2003 年 6 月以后消费增速恢复正常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在恢复期,从 2003 年 7 月到 2004 年 4 月,社零总额单月增速恢复到 2003 年 1 月的水平。从全年看,并没有报复性增长。
(特别注意,04 年三月份之后的增长已经与疫情影响的关系不大了,是正常增长,并非反弹。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期,2001 至 2005 年 GDP 分别增长 8.3%、9.1%、10%、10.1%、11.4%)
2003 年,国内电商还很小,大家只能去超市、商场购物,都是线下的。彻底憋了 2 个月,也只不过是恢复而已。2020,网上什么东西买不到?
第二、春节消费的时限性。武汉封城是 1 月 23 号上午 10 点,年三十是 24 号。该买的年货都买了、该送的礼都送了,该回老家的都已经回老家了。就是说,年前消费没受多大影响。过年期间的重头消费是餐饮、旅游。餐饮,胃就那么大,疫情完了,又不能再长两个胃。旅游,一是大家陆续上班,没空去,其二,就算你有空,现在美国、日本、欧洲、印度,疫情正方兴未艾、星火燎原,你敢去吗?旅游吧,估计要拖到暑假或十一了。就算没有疫情,本来暑假、国庆,就有旅游计划啊,还少了一次,不存在报复的问题。
第三、消费到底受了多大影响?除了吃饭、旅游这种体验式消费,必须要亲自到场,才有乐趣的活动,其他的,其实并没有受很大影响。衣服、鞋帽,不去商场,网上照样可以买。只不过是送到小区门口,自己下去拿一下。一日三餐,饿了嘛的 “买菜”,不管可以买菜,买药都行,还有 “盒马”,都可以订,都可以配送,不见得比菜场贵。反正,到现在,没听说谁活活饿死。住宿,商务出差受到很大影响,但这事没法补,没办法报复。交通,现在国家提倡恢复生产,物流、客流陆续正常,只是多了消毒、戴口罩、测体温环节。
第四、疫情对生产影响比较大。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裁员、降薪,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不少房地产公司都只发低薪。还要还房贷、车贷,手上捉襟见肘,没钱啦。而且吧,这次这么一折腾,一些企业,疫情期间不发工资。在家没收入,吃老本,不少人明白了存钱的重要性,可花可不花的,也就不花了。另外呢,国家货币政策又开始大放水,如果不能冲到房地产这个 “蓄水池”,就会冲到产品这一块。估计不少东西要涨价,看看价钱辣么高,不买了。
第五、人的心态。刚开始憋得难受,慢慢适应了。不洗脸、穿个睡衣在家里拉磨,不是不能活呀;不光能活,活得还像个神仙。消费是需要传染的,如果疫情之后,很多人注意力不在消费上,消费的欲望和动力就会降低。就算还有人玩命购物,看其他人漠不关心、就像看傻逼的表情,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在干傻逼事,想着、想着,泄了气。
最后,不管有没有这次疫情,产业结构还是要调整、苦日子还要接着熬。撑拐都费劲,还要啥自行车!
[
女韩版潮遮阳帽女夏天防晒太阳帽防紫外线百搭渔夫帽
淘宝
¥ 89.90
去购买
我要吃火锅、烧烤、麻辣烫、炸鸡、鸭脖、奶茶、肯德基、金拱门。
我很庆幸我一直有存钱的习惯,又没有房贷要还,没有孩子要养,这个年我反而还存到了钱,本来在余额宝里放了 2000 块钱准备和朋友吃吃喝喝的,愣是一分钱没花出去,疫情结束了我一定要把这个钱钱全部吃掉。
谢邀,个人觉得不会。
这一次的疫情,我们大家都有很多感触。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个人风险抵抗能力的重要性,有储蓄,有自己的房产,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且这次疫情之后,经济的复苏是个过程,经济上的寒冬不寒而栗,从来没想过是失业离我们这么近,从来没想过原来正常上班工作是个多么幸福的事情。
在这种情绪影响下,报复性的消费不容易产生,我们通过这一次疫情,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
你以为的疫情结束是某一天某个时间点,其实疫情结束可能跨度长达半年,结束与非结束的薛定谔态,在这个阶段,消费能不能恢复都难说,别说狂潮了。疫情结束不是十一放假,到那天就没了,即使所有病人都出院了,人们还是会恐惧很久,修复消费都不太容易。
一定确定以及肯定。
我会拿着西北风刮来的钱去哈皮。
现在就等刮风了。
哪位老铁作一下法先?
学生今年没收到压岁钱,
本来给压岁钱的大叔大妈,省下来的压岁钱买了口罩双黄连食物,
顺带缴了不上班那几天的房租 / 房贷,
普通小白领,工厂返工的,公司 / 厂子没倒就谢天谢地了,
节后工资还能足额发算是现金流好的。
消费狂潮不存在的,
会有不少人存一波生存物资,
不少人失业,不少人各处借债,
不少人卖房为自己 / 子女还债。
最重要的,乐观点是没错,
但疫情可还结束不了。
不会,反而会出现消费降级
我这次疫情,我作为医务工作者,奋战在第一线,和很多不同行业的同志们一起工作,从而接触了很多不同行业的公职人员,大家都很难。没有做生意的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做生意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我和几个做生意的聊了很多,大家普遍都觉得很难,现金流都很紧张,普遍的说法是因为疫情,每天的损失都是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疫情过后,再投资要更谨慎,慎加杠杆。消费降级。。。不做生意的影响不大,但是他们本身都是省吃俭用的人群,消费能力和欲望都不高。。
很有可能。尤其是从小没有受过挫折的城市 90 后,劫后余生的感觉可能让他们选择及时行乐的生活。不想 “阶层上升” 和添置住房,生活会很美好。
别的不说,男士理发肯定是出现报复性狂潮… 要么赶着把一个月没打理的鸡窝剪短,要么会借头发长了的机会被托尼老师煽动做了高价发型…
至于别的行业,真不好说,疫情时间太长,上班族的钱袋子受到了严峻考验,谁还敢报复性消费啊(企业老板就更惨了)。
钱袋子不紧的可以关注下 “二手奢侈品交易” 也许可以捡漏,二手车也可以关注下…… 没别的意思,有些 “老板” 撑不住了,会开启【当】【当】【当】模式…
报复性消费,不存在的。
最近走在大街上,街道上贴着旺铺招租的空店铺,越来越多;
打听身边人,知道好多企业家都在已经裁员,大批人失业;
正在就业的人士主动申请减薪,不想被裁;
目前来看,我想被寄望的报复性消费,会让你失望了!
**此前很多人对报复性消费的预期,来自非典时期的历史经验。**我们不妨看看一张 2003 年年度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图,让人充满希望的一张图。
增速图,对标 2002 年
可以看到在当时非典消费仍然是同比增长的,最困难的 5 月也有 4.3%。到了 6、7 月疫情阶段性控制了。
想想当时的时代背景吧。中国经济爆发性增长年代,当时出口和投资因为国外疫情不严重,整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有限,很多行业没有遇到明显的现金流危机,从业者的收入仍然得以保持,消费欲望也有了钱包的支持。
今年这个情况大家也看到了,能不能套用非典时期的经验?自然不能。
拿 2020 今天的数据,你一瞧就清楚了。
3 月中国家统计局发布 1~2 月份的情况
上图仍然是同比增速的数据,2019 年一整年都在 7% 以上,但到了疫情开始,消零增速滑向了 - 20.5%。
可是你看到报复性消费了吗?大规模的聚会、购物、游乐事实上还是没有出现,可是比起疫情最严重的得 1-2 月,相对来说,现在有的是恢复性消费,离报复性还差得很远。
如果这样的情况再持续 1~2 个月,我很怀疑这些本应该在大城市娱乐消费领域贡献的人们还会不会有工作?
一季度 91 天里,平均每天超过 700 亿存款涌向银行!
看这凌厉的曲线,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讯号,没有报复性消费,有报复性存钱。
**
**
如果问有没有报复性的领域?查下新闻都知道是保险,尤其是疾病类的保险最近销量暴增。
但保险不是消费!大家现在争先恐后买的理性消费,根本多数人没有想要像以前那样吃喝玩乐了
疫情结束之后,能爆发消费狂潮的在我看来只有理发店
理智告诉我,我要从这次疫情中吸取教训,多存钱,少消费,不负债,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但看到这些天来我京东淘宝购物车里增加的东西……
我想吃海鲜
我想组装高配电脑
我想买一台蒸烤箱研究烘焙
我想安装全套智能家居
我想喝精酿啤酒
我想做一个草缸,一个水陆缸,一个雨林缸
我想养只宠物
……
目前还不知道到时候理性和感性哪个会占上风。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Nick 发表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臧克家《有的人》 知乎用户 高老汉 发表 央视白岩松和钟南山院士的 …
文/六神磊磊 非典那年,我过得特别堕落。 当时我在北京,大二或大三忘了懒得查,刚有了一个女朋友。认识不久,好像也并不是特喜欢她,但因为看多了金庸小说,恋爱观受了影响,就觉得应该负责任。思前想后了两晚上,我找到她,认真地阐述了以后的计划,说我 …
2月15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通知:2月17日零时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全国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根据最新下发操作指南,目前暂定免费时间是到6月30日。 5月6日,离“6月30日”——这个文件的“暂设定为时间”还有55天,同时在“国务院批 …
投资者目前仍在观望,疫情防控进程、信息披露透明度、中国政府将出台哪些相关政策,都将决定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 2020 年 1 月 29 日,港股新春开市第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初五,民间素有「迎财神」的习俗。 …
他似乎是永远在场又是时常缺席的,高度可见同时高度隐形的,但人们现在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看似掌握着最高权力的领导人,到底能不能做出有效的治理决策? 自从去年 12 月 1 日,研究报告中记载的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患者发病以来,今年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