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大陆青年人在公共场合的提问显得质量不高,原因有哪些?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佐藤謙一 发表

吾輩與大陸青年之座談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問題:

其一、雖曰『提問』,但大陸青年往往混淆『提問』與『發言』之區別,慣於將提問視作發表自我感受之契機。其所言雖有理有據,卻往往並非提問,也並非希望對方回答,而僅僅是發表『我認為』和『我覺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問之問題,通常為『如何看待』類問題,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於自我修養而提煉出之提問,因此便少建設性。例如於哲學座談上問諸位學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讀薩特之學說』。此類問題非真正之問題,缺少提問者自身之思考與疑惑,若傾向於此類提問,便略顯缺乏尊重

其三、在多數之場合,大陸之唐人青年愛問宏觀之問題,愛問泛論之問題,而絕少問細節之問題。例如愛問『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類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麼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地方』。此類問題,提問者雖有心交流,卻流於泛泛之談,或老生之談,答者亦難給出精彩之答案。若能於此類場合提出具體而微之問題,如問農業專家之機器耕作細節,問歷史教授明代漕運之具體方式,則於問答雙方皆會有所裨益。

其四、愛問常識類問題。所謂常識者,便是通過今日之一般資訊渠道(如 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案。此類問題顯得缺乏誠意,便自然難成為好問題。

鄙人誠願指出可能問題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評唐人之青年。既為鄙人個人感受,則必定會偏頗有失,願請諸公指正。

.

知乎用户 极乐 发表

这个问题还真研究过,当时我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体验着更多的压力。

教学相长,我自我感觉学生给我带来的最大的财富是他们的问题,做科研多了,非常容易偏执,思维狭窄,而学生们的提问时常让我找到不同的角度切入,所以我是非常喜欢被提问的人。

为了保证我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我曾在两个班级做过小测验,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学生从想要提问到真实提问一般需要花费平均 3 分钟思想斗争。

2. 在提问过程中特别容易迎合。

3. 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比较普遍。

1. 学生在这 3 分钟的思想斗争中想着什么?

a. 同学会怎么看我

中国的集体文化,周围对个人的压制很大,一般只有非常有自信的学生才敢提问。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很怕自己凸显出来,如果自己凸显出来,一定要非常优异,不能普通。

所以学生会不断衡量这个问题该不该问,而不是集中思考自己的提问内容。

b. 老师会怎么看我

中国教学是一对多模式,为了保证效率,所以教师会被文化或者制度赋予权威。根深的权威模式使得学生很在乎老师的眼光,会不断思考,如果我问出来了,老师会不会觉得我幼稚?

我这样问,老师会不会不耐烦?

中国的权威模式使得学生误认为提问是对权威的挑衅,而面对和权威的冲突时,学生更容易压制自我。

2. 提问时的迎合

基于以上第一点,学生在提问过程中非常容易紧张,一紧张经常断了思路,而无法专注于和老师讨论。

这时候老师怎么解答都是对的,因为学生已经听不进去了。

3. 学生的提问时常不是为了问题本身

很多时候学生的提问不是真的有疑问,而是为了展示自我:看,我懂这么多,所以能问出问题来。

这时候学生并不期待老师的解答,而是只要问出来就结束了,类似刷存在感这种。

总而言之,中国学生赋予了提问太多的与问题无关的价值。

因为是很小样本的研究,所以必然不全面。

知乎用户 带三个表 发表

我好早以前就在这里说过,中国人喜欢问不是问题的问题。佐藤謙一先生总结得很具体。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会提问呢?因为我们是答案式教育——即直接告诉你答案,不用你思考。所以轮到他提问的时候,基本上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以前我参加一些读者见面会活动,最怕的就是跟读者互动环节,要么有人说出二里地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要么问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人无从下嘴,要么就是问 “你对过年放烟花这件事怎么看” 之类的问题。

所以,知乎上邀请我回答问题,如果是个问题,我会很认真回答。如果不叫问题,我都极尽嘲讽挖苦贬损之能事,目的就是让有些人知道什么叫提问,长长记性。好多人认为我无礼,不尊重提问者,回答不认真。我草,丫问的问题那么蠢,我还认真回答,那我得多傻逼呢。

你说嗯哼不恩哼?

知乎用户 包龙图 发表

原因是回答质量不高,答案质量和提问质量两者相辅相成。

亲眼见到过的一个实例:去旁听一门研究生课程,头一节课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中东学生总是提出一些非常 “低级” 的问题,比如“这个拉普拉斯变换怎样求?”“什么是矩阵的特征值?”“什么是共轭复极点?”(这些问题基本上最迟大二就应该掌握,可这位前来攻读博士的哥们显然对此毫无基础,不知道他怎么通过入学筛选的。)老师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回答,并向他推荐了几本基础的数学书籍。等过了几个星期,这位仁兄的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并跟我们一起讨论当时的课程内容了。

同样的例子在许多英语论坛上也看到过,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通常认为 “不应该” 出现在某些问题,一样有人给出详尽细致的解答。但是反观中文论坛,甚至是知乎这样用户素质比较高的地方,也依然存在着大量的 “简单问题” 没有人屑于回答的情况出现,最多是给一句 “回去看看书再来吧。” 之类的嘲讽。这固然有提问者本人的技巧问题,可是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尽量去帮助那些提不出 “高级” 问题的人。比如楼上的那位老兄,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屑于回答他的问题或者告诉他“回去看看书再来吧。”,他是否能达到跟大家正常讨论的程度呢?恐怕很困难吧。

知乎用户 周筠​​ 发表

俺在这个帖子里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8647/answer/15016787

会提问,首先要会倾听对方的发言。听得仔细,听得明白,才能问出靠谱的问题。

但想想看,大陆的年轻人,在家里、在学校,有多少机会是得到过很好的倾听的?倘若得到过很好的倾听,就会得到很好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得到很好的引导,包括如何提问的引导。

一个一直都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倾听的年轻人,很难指望他长大后也懂得很好地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被很好地倾听,意味着被很好地理解,被很好地尊重。

支撑着好的提问能力的,是足够的尊重。

所以,若想提高大陆年轻人的提问能力,且先请鄙视不会提问的年轻人的成年人们,亮出你的耐心来,先去耐心倾听年轻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苦恼,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会问出 SB 的问题来,而不是急着先把他们甩回去。

亮出这种耐心,并不见得就等于每次遇到年轻人提问都去回答,而是或许可以体现在多反复提供一些这样的链接(文章或书)给不善于提问的年轻人看,比如:

1. 如何提问

http://www.legal-theory.com/1354.html

2. 如何清晰地思考

http://mindhacks.cn/2008/12/18/how-to-think-straight/

3. 学会提问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04957/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这是个普遍问题,不只是出现在 “大陆青年” 这个特定的群体身上。原因简单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提问也是个技术活,而大部分人认识不到这一点。说复杂,需要准备、思考,对人生阅历、受教育水平、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普遍很傻,表现在几个方面,知乎相关案例太多了,知乎绝大部分问题基本上属于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连是不是都无法确定,就问为什么。这种问题是不是很常见?根本原因就是无知者无畏,读书(阅历)太少但想的太多,还喜欢随随便便下结论。

2. 急功近利,不求方法求结果。而很多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最终或者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见仁见智,只能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能告诉你方法论。绝大多数选择类问题都是如此,尤其是关于学校、专业、职业、城市、伴侣…… 的选择。比如问杭电和安大哪个好,“正确” 的提问方式应该是 “我什么情况什么规划想学什么专业,杭电和安大哪个更适合我?”。

3. 大而无当,泛泛而谈。这就是准备不足、思考不足、学识不足造成的,比如无数 “怎么看待 XX”,这种问题除了图一乐基本上没啥意义。

4. 专业能力不足。针对具体的领域,如果缺乏专业能力,问题非常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5. 缺乏诚意。提问不是目的,通过提问表现自我(装逼)才是目的。

知乎用户 余幸恩 发表

1、没听懂,或即使听懂,但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提出更深入或有扩展的问题。

听过一些讲座,事后反省自己确实有点凑热闹,只是冲着演讲者名气或对内容有点兴趣,并未事先做功课,知识储备不足。这种情况应该比较普遍,经常场面会很冷,而组织方又会要求或暗示大家积极提问,我参与过几次就是当时老师或领导看着场面冷,指定某个人提问。个人感觉国内大环境普遍功利浮躁,即使在学校和学术圈也是如此,体现在学习和科研上是贪多,贪快,听讲座也是,蜻蜓点水,泛泛而听,不太认真和用心的居多。

2、思维能力的问题。

这个和为什么国内缺乏创新精神,国内网民素质为什么低的原因是一样的。现在大陆青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开放和乐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很多主动站起来的人都具有这种个性,这是种进步,但有时思维能力和上面所说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导致问题质量低。

3、缺乏提问技巧和经验。

即使在知乎提问,可以反复斟酌,也常在问题提出后,发现他人的反应和自己预期相差很大,然后发现表述确实有问题,提问是需要技巧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大陆年青人这方面的训练的确很少,我看到的很多提问者都非常青涩笨拙,一方面我会为一些问题感到汗颜,另一方面我会佩服他的勇气,并且自问如果是我,我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来吗,或者即使我有好问题,我能在短时准确表达出来吗?

4、缺乏自信。

有勇气站起来的是极少数,而大多数都放在心里了,要么不敢当众站起来,想想众目睽睽下说话都害怕,还是算了吧,反正也不是什么紧要问题;要么生怕自己的问题不好,受到嘲笑。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站起来了,也是很紧张,我就体会过当众站起来说话,一下子脑子里像空白了一样,完全词不达意。

知乎用户 关之檀​ 发表

当年段永平花了高价拍下和巴菲特的午餐,段永平准备了一大堆问题去问巴菲特,巴菲特竟然告诉段永平,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时我也有困惑,为啥中国人提问题总是这样功利,总是要去解决问题,人家没经历你的生活,凭什么要帮你找答案。

五年前我参加一个青年编剧培训营,当时韩国电影《八月照相馆》编剧来中国讲课,讲完课后,有个提问环节,在场的青年编剧都有很多疑问想问他。

当时很多人提了相似的问题,都是怎么解决他们遇到的编剧困难,韩国编剧答了几个问题后,没有跟本性解决问题本身,所有青年编剧也不太满意。

于是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韩国在《八月照相馆》一直表现水平很低,到了《八月照相馆》那一年突然爆发式增长。

韩国编剧明显被我的问题气到了,他说:韩国电影一直水平很高,只是《八月照相馆》突然让大家看到了韩国电影水平。

我接着说:我在少年时期看过大量 2000 年前的韩国电影,水平确实一般,很明显模仿香港和日本电影。

韩国编剧好像被我气到了,开始疯狂输出,大概就是韩国电影水平一直不低,各种为韩国电影辩解,最后他气的跳过我,去为另一个有创作疑惑的编剧解答类似的问题。

我旁边的人都说我问的很好,可是我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2010 年我去一个全国编辑培训班见朋友,这个班是国家出资,从每个省挑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总编辑,统一到北京接受三个月的培训,总共有三十个人。

当时有个年轻导演,以前是很多文艺片导演的摄影师,摄影转了导演,新电影拍完后,朋友介绍来这里集体观看一下,当时他的想法就是,三十个总编夸一下,那么自己岂不是白得一次免费宣发机会。

电影放完了,当时张艺谋用过的文学统筹也在,她提了三个尖锐的问题,结果后面 29 个总编辑为了不比第一个差,每个人都问了三个尖锐问题,当到了一半的编辑的时候,问题已经是为了尖锐而尖锐,年轻导演已经被气得要爆炸,可是他要压住火。

最后一个总编辑发打圆场,说美的标准不同,观影草草收场。

天道好轮回,一次我参加一个论坛,我是发言嘉宾,台下的观众们开始对我提问,我发现问题有两种,一个是提问题,怎么低成本拍一部电影,一种就是攻击我的观点。

他们提的问题因为条件不相同,我不知道他的资源如何,无法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低成本拍摄电影方案,而攻击我观点的人,让我很生气,而且他抱着的目的就是攻击我,短短几句话,我根本不能说服他们,最后结果就是没啥用。

中国的听众们为什么总是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是想要干事情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讲座,他们想要通过听课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国外的青年是带着思辨的精神去听课,他们思考讲座人的内容,然后找到问题的漏洞,然后提出问题,演讲者赶紧补上这个漏洞。

也就是说,很多国外的很多听众有一部分喜欢演讲者的理论,在演讲前就大量阅读演讲者的书籍或者发言,通过听过找到演讲者理论的疑惑点,通过提问获得自己知识点的增长。

而中国的青年往往不太理解演讲者的理论,也不会去做准备,往往都是看到某个人来了。

中国青年们往往都是几种态度,一种是这家伙挺牛呀,我要去看看这家伙能不能帮我解决点问题。

第二种,就是喜欢这个家伙,我想听听我的宏观大问题,他有没有解决方案。

第三种,这家伙我得杠他一下子

两种不同社会哲学体系下,思维体系是不一样的,不能说我们总想解决问题就很搂,也不能说国外青年会提问题就很优秀。

如果喜欢某个人,不是听了他两个小时的演讲就明白了他复杂的理论,而是拿着他的书好好啃上一段时间,他该说的书里都有。

学习相对论不需要找爱因斯坦去聊聊怎么回事,提问题没什么重要的,我被人无数次问过怎么拍电影,最后每个人走的路都不相同,我的意见只是给他一个思路。

中国人做事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那里叭叭的说半天,社会哲学不同,我们不是不会攻击演讲者,我们中国这里叫砸场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可是老外就偏偏喜欢被人砸场子,他们觉得把砸场子的人放倒了,才显得自己水平高。

当年克林顿卸任来中国捞金演讲,很多学生提的问题其实都很宏大,克林顿听了一脸懵。

现在想想就是提的问题足够尖锐,又能怎么样呢?克林顿给不了真正的答案。

中国人走路,就是问完路,知道方向后,坚定的奔赴自己的目标,到终点的也总是自己一个人。

老外们总是跟在某个人后面,然后问那个人,怎么走的那么慢?是不是方向错了?是不是步伐错了?他们的每个提问都很有见地,但是不解决自己的问题。

知乎用户 芒果柠檬橙​ 发表

1、炫耀式 “提问”,目的是凸显自己。一定要加自己最近见了什么牛人、参加了什么牛 X 活动、发表了什么牛 X 文章、去了哪些牛 X 地方诸如此类的前缀。炫耀后只是 btw 提个问,问什么无所谓,抑或是只为表述自己观点,与当日主题或嘉宾无关。反正醉翁之意不在酒。

2、崇拜式 “提问”,一种是激情脑残:“我只是表示喜爱之情!我喜欢读你的书!爱死你的节目了!” 明星式嘉宾的脑残粉不代表平时脑残,只是在公开的气氛中被光环迷了眼,“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的脑子不转个!奏是喜欢你,奏是喜欢你!”;另一种是太客气,总喜欢代表大家欢迎、感谢、喜爱嘉宾或主办方,被 “三个代表” 荼毒过深。

以上两种不算提问,但是经常出现在各种论坛沙龙讲座上,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总感觉硕大的「尴尬」在会场升腾。

3、欠练。眼高嘴低,心宽理薄。内心住了一个世界,问出来却不是那么回事。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欠佳,自己没有强大到顺畅提问的水平。

4、紧张、拘谨。

知乎用户 Alexandrus 发表

我们的教育体制从最基础的等级,到最高等,都不是用来培养能 “在公共场合明确且犀利表达自己观点” 的学生的。

如果都是那样的话,党国还能继续是党国吗?

-——— 另,

--> 为什么没有人说到我们的语文教育的问题?个人看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之前的回答者提到的大环境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基础教育 (如语文) 的缺失绝不能小视、忽视。

使人识得礼仪教化,继承先人文化精髓的重任,在今天的教育方式下,有比较大的一部分都落在了语文教学的身上。回想一下自二十多年前始的 “重理轻文” 思维,让多少所谓优秀的理工学生,也包括很多经济人文学科的学生,根本就没学好语文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很好地运用汉语写文章、说话、表达自己。

更遑论在台前人前冷静提问,争锋相对,友好讨论,博得众彩。

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有政治体制的问题,但归根结底,可认为是教化无方。我们的执政者或许没有一个清晰的长期教育路线,当然了,就像我们的外交经济种种政策一样,都没有长远眼光和计划。已不足为奇。

教育,万端之根本,国之所倚。

知乎用户 董不懂​ 发表

首先要明确的是,提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们一般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但讲座中往往把提问设置成了很重要的环节,直接把提问当成了目的——即提问阶段没有人站起来提问会很尴尬,会蚌埠住——这就造成了对提问的内涵定义的本质变化,一旦把提问当成目的,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特别看重提问本身的质量,而对讲座的内容、回答与互动质量评价标准会相应降低,于是,才会有题主这样的疑问。

我觉得任何一场讲座,应该刨去对提问质量评价的执念,讲座就是讲座,它不是考试,不要把提问当成目的,更不能高高在上地把提问当成评价观众水平的指标,大家都是平等的。

有了这种平等待人的思想之后,对于讲座者来说,就算没提问,只要能达到传播思想表达想法的目的,就已经很欣慰了。

知乎用户 针影 发表

讲个自己经历的事。上次作为院就业创业部的成员,被迫参加了本地市级商会举办的一次校园行的讲座,一个似乎很热衷参加这种讲座的学生抢着举手提问一个老总,说你觉得商人和企业家有什么区别,我当时就被愣住了,这算是什么问题?直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他问这个问题的用意是什么?老总的回答也十分的没有新意。还有一个创业失败的学生问,老板你怎么管理自己的下属?这个问题稍微不显得空泛,但也是一点水平也看不到。

提出这种问题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对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了解并不深入的人,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微博,新闻,论坛等有限狭窄的网络渠道获取的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太碎片,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框架都构建不起来。就举现在热火朝天的大学生创业来说,现在很多大学生一谈创业,开口闭口都是互联网思维,云数据等专业的名词,看似很专业,实则大部分人对创业的理解也就仅仅只停留在这些词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们只凭自己的经验和自身的理解去勾勒出这个词浅在的字面含义,对这词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一涉及到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就蔫了,什么都不懂。创业这个问题是中国大学生在很多专业很多领域表现出的那种似懂非懂,对行业的理解流于表面的现象的一个影射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学生在这些领域自然没有更深层次的见解,似懂非懂之下,细问下去,就招架不住,这样一来,提问者提问的问题自然没有深度,水平太低。专业的问题提不上来,只能用一些空泛的问题来充次。

私以为,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生应该培养自己对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入学习了解的意识。在这个时间和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获取碎片化的知识已经成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主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固然有弊端,但好处也不言而喻,我们不应该逆势而为,拒绝这种方式,如若能以某碎片化的知识为切入口,通过全方位的搜索获取这些领域的知识,建立起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框架,那么就能扬长避短,消除这种获取知识的弊端,同时也利于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知识。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很多都不会再有时间去系统的学习一些与自己职业看似毫无联系的知识,功不唐捐,你不知道这些看起来现在没用的东西会在以后的某个节点发挥出多大的作用,不然怎么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呢。

最后在唠嗑一句吧,当大家的提问的都是 “如何看待”“怎么理解” 等泛而空的问题的时候, 你却能从某个细节的问题切入,或垂直或纵向的浅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顺势引出自己在其中的疑惑,这种或垂直或纵向的深入式提问,能让人耳目一新,提问者间的提问水平,素质高低,立见高下,当然,这种提问必须建立在你原先对这个细分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发问得出的,非没有深思所不能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也不先问问去听讲座的中国大学生都是心甘情愿去的不是…

知乎用户 唐林 发表

提问方式和提什么问题反应的是一个人对事件的切入角度、对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的深度。

首先从对事件的切入角度上讲,我觉得中国学生确实有个不好的习惯:怕为难演讲者,害怕让对方丢脸。因此很多人提问都不温不火,无法触及问题本质,只能问一些大家都想得到的不痛不痒的问题。另外,中国大学生似乎比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思考问题,因此在面对一个新事件时,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找不到合适的切入角度。

其次,我不能说中国学生视野狭窄,说到很多热点话题、热点领域,很多大学生都能聊上几句。但是我不得不说中国大学生很浮躁,他们掌握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对很多具体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更多的时候只是抱有某种态度:肯定或否定。缺乏与话题相关的背景信息,要想提出好问题自然很难。

最后是思考深度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太喜欢灌输向学生各种结论!中国学生读十几二十年书,学到最多的是各种结论,而不是如何去思考。因为缺少思考,所以思考也很难有深度,自然也提不出好问题来。

知乎用户 Astrian Zheng 发表

我作为 90 后试图通过自己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促成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看了其他人的答案,有些人提到了 “面子” 和“预先准备”这些说法,我觉得有些不太对原题之意。原题应该是假设在提问人自信而问题得体的情况下才有的问题吧。

相对来说,很多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学生在 Salon 还有其他一些(现实)论坛上提问的确有些不痛不痒,但是并不是全部,至少我所见的学校中很多都可以和香港的学生(在语言方面不构成任何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很精彩的辩论。不过,既然有人提出这种问题,我认为这不会是个案,而是大陆年轻人提问不痛不痒已经成为了一种大家平常很容易见到的现象。当然这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缺乏深度阅读和思考。**有人说 90 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一点我绝不否认——从我身边的关系网来看,大部分的初高中生还停留在浅度阅读中,很多人阅读的东西除了课本就是漫画、轻小说、网络小说或者是微博。前者中其实不乏许多精品,但是更新速度有些太低,有一些当下的精华没有被收录,而且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更多地偏向如何快速提高成绩而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而后者这些快餐式、碎片化、浅显式的东西会促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新的消息,让你省略了思考的过程(实际上也要求你不要思考)。学生们缺乏了一种深度阅读的能力,然后就会缺少思考。缺少思考就会导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的现象。对于作品的思考是个很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引导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思维,同时这些理解能够引起对于真理、人性和人生的探求。也正因有了“探求”,才会“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缺少了思考的阅读(行为),如同一个缺少了灵魂的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 **社会阅读气息不足。**有调查称,中国人每年平均阅读书籍数不足 10 本(具体数字已经不太清楚,如果谁知道的话欢迎联系一下我),既然有这样的不崇尚阅读的社会,那么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不爱思考的人。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文气息不足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功利气息特别浓厚的社会,这种社会也是危险的社会,因为人人都以功利为目的,缺乏对人文的思考,自然也不会有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 **重理轻文的思想。**套用兰小欢《一转念》的一句话说明即可:所谓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走遍天下” 是不需要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的,行尸走肉也可以走遍天下,而且从来不懂得怕。

怎么办?

反思我们(90 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试着阅读文学、思考文学,然后尽可能地与他人探讨,而非只懂得拿起手机刷微博,打开电脑看动漫。阅读文学会使你有一种探求之欲望,与他人探讨这些文学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启发、新的思考。久而久之,在 Salon 和一些大趴上就可以提出一些 “拿得出手” 的问题了。

当然,我觉得学校或者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类阅读,让他们感到文学的魅力(虽然我觉得是废话,不过也只能这么说了,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政府方面,我觉得也可以有意识地建立阅读型社会,引导、鼓励大家阅读文学,探讨人生。

以上。

知乎用户 holsety huang 发表

因为在你小学的时候问一个数学老师关于微积分的问题,你很可能不仅得不到答案和赞扬,而是被骂一顿。(因为不考)

更别提政治老师那些事了。

知乎用户 陈萧斯 发表

佐藤桑说的有道理。但我觉得要责备的不是提问者本身。我们的这个大环境决定了很多人的思考路线和提问质量。我见过很多同辈和晚辈提出所谓的很有意义以及自己思考成分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因为来自对某一方面有疑问的人而非已经熟知某一方面的人,有时候不可能完全构架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有时,甚至会让我们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会去 baidu 一下?” 但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问题,构架在什么样的思考上和基础上,都是求知欲驱使的结果,都是思考的结晶,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很遗憾的是,国人中有些被问者,有些学识,便居高自傲,不屑于回答所谓简单问题,而且上来就喜欢对提问者并不成熟,但难能可贵的思考,进行批判。如此一来二去,提问者给批判得失去了提问的兴趣,有质量的问题还怎么产生?我想人不是天生就会问好问题,就像那些台上的被问者,也不是天生就有一身学识。为什么不能接受那些所谓质量不高的问题,给提问者进步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呢? 当头一棒地对你的问题所带有的思考进行批判,谁,试问,还有那样坚定的求知欲去继续问一个带有自身思考的问题呢?只要不熟知,问题和思考的部分就难免不成熟,难免有偏颇。难道非要让人人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看书自学的境地吗?正因为不知多少次的,来自于讲台上的 “当头喝棒”,弄得提问者只好问出温和而不带有任何见地,不容易被批判和指责的问题。好像显得很成熟,很客观,但实际上,如同之前的知友们说的,很空洞。就好比社会上,以及知乎上也经常出现的“如何看待”。 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他什么?没有任何自己的看法,很中性,你无法批判吧?但确实,很难让人给出好答案。但这就是环境催生的结果。我看过很多知乎提问的修改记录,很多知友最早的问题,虽然不成熟,有感情色彩或者有偏见,但多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最后硬是被改改改,被改成“如何看待” 类的中性问题。真的很无聊。台上的被问者们,真的不能容忍一点点台下的不成熟的,但充满求知欲的声音吗?社会是进步来的,好的问题也是进步而来的,多少宽厚地给人一点进步的空间吧。

知乎用户 Triassic 发表

缺乏幽默感和大师情怀的表现

想想外国的大师是如何认真,耐心回答弱智问题的?

过分追求精英主义自我表现的人,问题还未问出口,你就先输了

知乎用户 李国宝 发表

不懂就问,

从来不害怕暴露自己是个菜鸡的事实,

只害怕自己一直都是个菜鸡。

知乎用户 Jme 发表

1,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做出格的事情,而提问容易被很多受过 “不出格教育” 的人认为是对权威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声音,是不被赞许的, 枪打的一定是出头鸟嘛。

2,我们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从来都是论资排辈的,能和 XX 说上话已经是你莫大的荣幸,啥时候轮到你一个楞头小年轻在这边问问题?“放肆!!”

于是,我们就慢慢的越来越不善于提问了

知乎用户 Acheryl 发表

乍看这个主题不免觉得好笑,因为提问是一项很私人的事情,根据提问者的需求,不懂的就问。难道还能分辨出个质量高低么?于是大略看了下大家的评论和解答,有人说, 现在的人提的问题就像套好模式一样,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仿佛只为了得到 “回答” 而提问,问题缺乏深度。静下来仔细想了下,身边的确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通常是提问的人蓄势待发,回答的人胸有成足。过程行云流水般,反而显得太过流畅。怎么说呢,仿佛那些问题都是情理之中会出现的。大家都采取同样的模式,提结构相似的问题,难道是因为大多数人的思维都保持一致性?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和心态也有关系,因为我们从下就被教导说有水平的话,问有水平的问题,做有水平的事情,那么什么是水平呢?很多教科书和我们的老师就会把所谓规范和框架画出来,让我们依照这个范本来做事,不要超出范围。甚至我还碰过一些老师,当你提出他当下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他会恼羞成怒的斥责你 “想太多”,属于胡思乱想的范畴,要关注重点问题,那么,什么才是“重点” 问题,我疑惑,却再不敢多问了。于是,久而久之,我们都通过服从养成了一种习惯:只问课文和教材后面附注的重点问题,因为这个老师有准备,有教案。所以他可以规范的回答,就算没有创新,就算这不一定是你最疑惑的地方,不要紧,我们至少规范的提问了。到最后,这个思维方式被我们带出了教室,带到了生活、社会、家庭还有工作当中。

此外,即使心底真的存在很多疑虑,但真正敢于提出来的人却没有多少,从众心态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很多人心底也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不一样,害怕创新变成一种另类,显得自己失了水准。当我们被困在 “提问题也要规范、也要体现水平” 的范畴里久了,就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奇。最终导致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似乎是为了和一个标准答案相互照应。流于形式,从于规范,提问题都习惯性的用规范的文头和格式来加工套用。“即使不能一问惊人,也至少不显得低俗”。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言不由衷的关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而把真正的困惑藏在心底。虽然保证了规范,却也失去了提问的真正意义。毕竟,不管是 “问” 还是“答”,都不该沦为他人眼中的作秀和表演。问非所需,答非所求,这比半知半解还要可悲。

最后,令人感到害怕的是:这样被束缚着的提问形式,最终是否将导致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知乎用户 318yang 发表

为什么一定质量要高?

质量不高说明听的人没有听明白,或者他们的思想没有跟上演讲的人,或者他们懂得少。一个懂得少的人,思维水平有限的人,敢于提问,这不是很好吗。我认为我们应该宽容提问者,本来在座的人水平就不高,为什么一定要要求他们水平高。我们应该首先承认水平不高,然后才能提高。

李敖在北大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子站起来,简单地问:“请问大师什么时候再来北大?”,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虽然是一个质量非常差的问题。

我认为,提问这种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好。既然在场,好不容易拿到了提问的机会,这是你和先闻道的人交流的机会。只要平等的,真诚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就要尽管问。**不管什么样的烂问题,只要是善意的,都要尽量问。**为什么,你在场的人水平就这样,为什么不能问,尽管问。

但是注意一点,就是至少你是在提问,如果你不是提问,而是想表达自我,自我表现欲太强,这对于在场的人来讲是一种干扰,有的人站起来就说,“我这不是一个问题”,然后开始长篇大论一番。这种人就请注意了,这里并不是你的演讲场,你有提问的权利,问什么都可以,但是你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权利,这对别人是一种干扰。

知乎用户 纪云藤海 发表

中国学生回答只是为了答案而去;

回答有几个层次:

(1)知识层次

(2)情感层次

(3)理念层次

(4)信仰层次

中国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人人很聪明,但是不性感!

害怕现实骨感却不知道内心丰满!

中国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被考试掠去了情感,因而麻木

中国学生追求标准答案,因而没有主张;

中国学生没有宏大理想,没有鸿程心路,因而没有一生信仰;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cT4iN2 发表

大部分青年都没看过这两本书,看了并理解以后,会好很多

知乎用户 La Luna 星研社​ 发表

没有接触过港澳台或其它国家学生是不是提问都比较活跃,反正从我小时候一直到工作,遇到课堂上或者分享会、沙龙,大部分时候到提问环节确实不够活跃,也不能说没有好的问题,而是提问的人很少。

本文纯干货无尿点,如果觉得不错有启发,点赞置顶 让更多的人受惠,文末有福利!

为什么会不愿意提问?

最主要原因在于心理问题,怕丢人、提不出好的问题,遭人耻笑,所以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很大、紧张,越是这样越不敢提问。

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质疑,更别说提问,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提问却不知道说什么。

我们从小的教育是灌输式的,只需要接受即可,如果你问 1+1 为什么等于 2?通常得到的回答就是你不需要知道太多,记住就行了,确实也是记住就行了,复杂的解答过程回答给你也是听不懂呀。而且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由非常多权威专家修订,严谨性极强、很少有错误,因此我们也不会去质疑这是错的。久而久之我们就形成了接收式的学习习惯。等到了大学或研究生,再去研究 1+1 为什么等于 2,但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已经形成了,况且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是一个漏斗的过程,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如何去提问的,也没那么高的知识层面去思考。

长大工作了,面对老板、领导、或比自己强很多的人,自然而然认为自己无知。因为对方的权威、或者自己的迎合心理,我们也不敢去质疑对方,去暴露自己的愚蠢无知,没有质疑就没有提问。如此反复之下,没有人提问就很正常了。

小时候我很爱回答问题也很爱提问,后来因调皮被老师轻轻打了下头,我就再也不回答了,觉得自己自尊心受到打击。除了我们灌输式的教育外,有时候因为某件事可能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爱不爱提问或回答。但是从一个成人来说,不愿意提问主要还是上述 2 个原因。

不知道怎么质疑?

如果想解决不知道怎么提问这个问题,就要先知道如何质疑。有质疑就会去主动查找资料或提问,从而获取更多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古人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提问,不断解决问题,学习才会进步、知识才会增加,进一步去质疑。

(继续关注,后面会有总结)

1. 质疑的好处

  • 发现知识误区 – 上学时期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由很多权威人事修订,所以错误很少。但工作后看的书籍、课程、自媒体文章等,根据作者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经过编著,没有标准说是正确的,甚至有些是误导人的,比如某些情感类号。
  • 产生新的知识 – 有质疑就会有疑问,疑问多了就会去提问或查阅相关资料,从而获得更多相关知识。
  • 探索学习 – 知识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学到的知识是否能解决问题,就需要去实践,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各种情况都去探索,从而得出自己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出质疑

前面说了,提问的前提是质疑,有了质疑才会去提问寻求答案。问题没有提好,可能在质疑这块就出问题了。那该如何质疑呢?

  1. 首先弄清楚学习 / 讲述的知识内容传达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把自己认可、不认可的理由都列一下。比如减肥管住嘴迈开腿就对了,认可的理由是减少摄入增加消耗能减肥,不认可的理由是吃得少若不注意饮食搭配和均衡,运动方法不当、时间和强度不够也不会减肥。
  2. 了解所学知识形式、结构、表达手法,找疑问点。比如这本书 / 这堂课说了产品经理的发展史、类别、具备技能、名人传记、实战案例等,表达手法先给出看法结论再给出实例等论据。
  3. 从了解的形式、结构、表达手法中提出质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质疑:
  • 矛盾中提出质疑 – 比如有大咖说产品经理不用懂技术,最重要是懂业务,但有的又说要懂技术,要不然跟开发哥哥沟通成本很高,这种矛盾就可以提出质疑了。
  • 比较中提出质疑 – 从不同的书籍、课程、描述、已知知识中进行比较。比如减肥,都说减肥是全身减肥没有局部减肥这一说法,为什么有的方法 / 课程却说可以局部塑性?带着这个质疑就会发现脂肪是全身可以游离的,不能通过只锻炼局部来减肥,局部塑性比如练胸,是把胸部的肌肉唤醒起来但是减肥还是全身的。
  • 实践中提出质疑 – 这个是最有用的,在实践中 / 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比如项目管理成本管控,项目预期要延期,公司决定增加人手来赶进度,但是人员成本就增加了,如何去控制成本?

解决了不知道怎么质疑的问题,接下来就该解决不知道如何提问的问题了,从而让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

提问时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

想要提一个好的问题,就要把问题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 封闭式问题 – 如下周三是端午吗?这个裙子好看还是那个好看?类似这样的就是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得到的答案信息通常会非常少,如果还想获得更多信息就要继续提问。封闭式问题比较适合需要快速做出决定、想要得到简洁明确答案的情况。
  • 开放式问题 – 开放式问题比较发散,问题不够聚焦。比如如何高效学习?Excel 怎么不能插入公式?开放式问题得到的答案会比较多,需要我们在答案里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想要获取更多信息,开放式问题比较好。**但是开放式问题会让回答者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去回答,甚至不愿意去回答。
  • 导向性问题 – 具有明显导向性的问题,如他好久没回我信息了但却发朋友圈是不是不爱我了?难道你不认为那谁谁谁很抠门吗?这类问题提问者的目的是想要认可他,内心已有答案。这类问题没有意义,不管我们回答什么,提问者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对于想要获取知识的我们,这类问题最好不要提
  • 假设性问题 – 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进行提问,如如果你有钱了你会做什么?如果你不在北京你想去哪里?假设的情况没有出现或实现。这样提问的好处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预防,不好的地方是有些假设根本不会出现,得到答案没有实际意义,比如地球爆炸了我们怎么办?少提假设性问题
  • 多重性问题 – 将多个问题合成一个问题提问,如我腿疼是不是昨天劈叉太过了?还是下蹲太久了?我需不需要去医院看一下?这类问题会让回答者不知道该回答哪一个问题,找不到问题重点,即便回答了也不全。建议少提这类问题,最好一个一个的提问题

想一想,你经常提问的是哪类问题呢?日常中假设性和导向性的问题我们偶尔有提,但是沙龙、分享会、课程等知识分享场合,最好提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

如何提问显得有水准?

很多人关心的是答案,在提问时不会去认真想该怎么样去提问。

提问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只是敷衍的提问题,得到的答案也是敷衍的,需要我们在提问前做些准备、开始提问、提问后有回馈。

我们从 3 个阶段说明如何来提问以及注意事项:

1)准备阶段

  • 在提问前,首先试着自己先解决问题,多翻阅些资料 / 文档,通过搜索引擎、问答平台搜索问题查找答案。大部分问题在网络上都能找到答案。

通过这些途径去获取答案,一是能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节约别人的时间,不是每个人都是为你服务的,也要学会珍惜别人的时间。还有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一般不会马上得到回复,有时自己去查找可能比提问还要效率高。

为什么有时候你提的问题别人不愿意回答?是可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你自己完全就可以解决,或者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不想浪费口舌。所以不做伸手党,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 其次,提问前要调整好心态。若是线上讲座 / 课程,不是提的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回复、及时回复。
  • 若要开始提问,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提问。第一,面对面交流,最容易快速得到答案;第二,大家同等水平 / 情况,问题再傻也不尴尬,也愿意回复你。
  • 如果必须向牛人、专业的人提问,需要好好准备。我们需要先知道他们的背景,弄清楚他们擅长哪个领域,之前都有什么成就、做过什么。然后有针对的提问,也就是向相关牛人问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不是啥问题都问。比如你不能对项目管理牛人问经济问题,一般得不到答案。

2)提问阶段

  • 首先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不同问题类型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优先选择 封闭式 提问,然后根据回答再来问 开放式 问题,获取更多信息。如果一开始问开放式问题,回答者是不知道从哪儿回答的,而一开始选择封闭式问题,先给出一个简单答案后,再围绕这个答案展开。
  • 其次提问过程中,最好是把自己实践的过程、尝试的方法、调研的结果等说一遍,也就是场景说一遍,让别人对你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别人更愿意回答。
  • 注意提问的字数不要过长,否则回答者还要去从你的文字中找重点,理解了才去回答。

3)获得答案阶段

  • 提问后,不管别人有没有回答、回答是否满意,都要表示感谢。一个是礼貌礼节的问题,另一个是再次提问,别人也愿意回答。
  • 得到答案后进行整理,以便后续再次遇到这个问题,也能查找翻阅,也能帮助别人。整理的过程,也是把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建立自己知识库的过程。

培养提问能力的其他小技巧

  • 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担心问题傻,有问题就提出来。这个适合在日常学习中和身边人、学习训练营这样的环境来问,我现在不担心自己的问题傻,而是担心自己无问题可问。
  • 和爱提问、爱学习的人在一起,你问的任何问题都有人为你解答、分享。
  • 记录,一定要记录,形成知识库。

知乎用户 慕成匠 发表

要听好一个讲座需要听众自己做大量的事前准备才有可能提出至少对自己而言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要听某个专业领域的学者的讲座,那么事先了解人家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当前进展,甚至读他已经发表的文章都是必要的,只有事先有了准备,才能知道作为观众我到底期待演讲者告诉我些什么,如果他的表现与自己期待不符,也就是作为你自己个人想要知道的问题所在。

可是有多少人在听讲座之前会做准备呢?

知乎用户 Yyh 发表

其实在我的角度上来看是因为我们教育的问题,由于我们普遍接受的教育都比较局限,小学初中高中那会儿语文的散文分析题问得都很局限并规定了相应的答案,所以我们的思想就被局限了起来,这样潜移默化的思维影响了我们十二年,当我们想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时却被那些所谓的标准化答案给固定了起来,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本身对于事物的深刻认识,所以每当我们提出问题时其实是转了一道弯的。不知道能否帮到你,这仅是我个人的见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不让你好好提问。

提的太难了,老师说你刁难他。

得不到解答一直追问,老师说这学生钻牛角尖。

只有提傻逼问题,老师才会觉得,嗯哼,不错~

于是就养成了提傻逼问题的习惯。

但凡尖锐点的,有点思考的,都会被自己的习惯压制下来。

知乎用户 Icarus 鬼 发表

去省高院参观,最后有个互动环节,高院新闻发言人坐在那,希望大家能提出些问题。

同学们的问题都是:

就业!怎么上你这里工作?你这里还缺人麽?给什么条件能要??

诸如此类

知乎用户 亦可赛艇 发表

无知,或者说深度不够。

高一的时候参加大学的 info session, 大家问的问题都很傻,SAT 要几分之类的这种官网上有确切答案的或者说做什么活动才是大学喜欢的这样让招生官回答起来颇尴尬的。

高二的时候干脆不问或者不参加,反正也知道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更取悦不了招生官,最多炫耀一下杭外学生的口语水平。

高三真的要申请了,看了无数 CUUS 的帖子,在想申的学校的官网里做了大量研究调查。和招生官有共同话题了,有深度有质量的问题就来了

还有一种俺们校长的说法:lack of critical thinking.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人的认知程度不一样

导致了有些看似很 s 的问题

提问的质量自然不一样

— — — — — — — — — —

另,

在国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

很少人会是真正去想怎么去提好一个问题

更多的是想去获取 / 寻求答案

— — — — — — — — — —

最后,

内因保守估计,

缺乏独立思考力是一大重要因素

知乎用户 刘语丝 Angela 发表

我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私信,很多人向我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非常不会提问。接下来,我来说说该如何提问。

1. 问题越具体越细化越好,不要问特别宽泛的问题,比如:如何学好英语?这种话题可以讲一天。

2. 关键信息一定不要模糊化处理。既然你信任他,向他提问,就必须精确地说出个人隐私,否则被咨询者无法回答。

3. 提问是非常考验人水平的,如果你能问出有价值,且经过深度思考的问题,说明你本身就非常有水平,你也更容易得到用心的回复。

4. 注意礼貌,没有人有义务去帮你,解答你的问题。

5. 问问题一定要简洁精练,不要长篇大论,突出关键信息,去除无关信息,帮助被咨询者节省时间。

6. 大 V 们时间宝贵,但欢迎有水平的提问。若你的问题经过了深度思考,这无疑体现了你对自己的负责和对被提问者的尊重,会大大增加你被回复的概率。

以上几点,适用于任何向他人提问的场合。希望大家都可以提出有水平且经过深度思考的问题。与君共勉!

若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我的 weibo:刘宇思 Angela_,内容更丰富哦,感谢您喜欢我的文字,么么哒!

知乎用户 梦夕林 发表

就好比在知乎提问题一样,有人探讨怎样开发你的右手,也会有人怀疑你用右手的心态。

也看过一些沙龙,问答时间多半雷同,挺无奈的。但也没办法,他们有提问题的权利不是吗,只是呢,有些东西动动你的某只手谷歌维基便能得到,又何必….

或许还是限于国内的教育水平吧,又或许他们只是想展示自己好学的一面?哎~

知乎用户 睡眠的树 发表

提问和 critical thinking(为论点形成有逻辑,清晰的论述)相辅相成。中国教育缺乏 critical thinking 所以自然中国的学生也不会提问。和 critical thinking 一样,提问也是需要思维训练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提出好问题的。首先,应该对发言或者文章有清晰的理解。如果对发言的内容根本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就不可能提出好问题,只能提一些泛泛的问题,或者是看法问题,而不是实质性的关于具体内容的问题。所以事先对背景知识的准备是必要的,这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发言或者文章。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从那方面着手提问题。这看起来很套路,但就像 critical thinking 一样,大方向遵循套路才能提出好问题。想问题时,应该先理清发言或者文章的逻辑和框架,然后主要关注**论点与论点间的联系,论点与结论间的联系,结论与产生的影响之间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支撑论点的素材,如果有比较,那还有参照物之间的联系,如果有数据,图表,重点关注这些和论点的关系。**通过对这些的梳理和思考,再提出疑惑,质疑,那就是实打实的问题。可以看见,要完成我上面列举的两个步骤,是建立在对内容知识的充分掌握,和强大的思维能力之上的。中国学生为什么提不出好问题?一部分是因为根本没有认真理解内容,对知识一知半解。另一部分已经有了知识,但不懂思考。

针对中国学生有知识却不会思考的现象,我认为来源于教育。中国的教育就是由一个一个结论组成的。在中国学习就像老师喂饭,虽然每天要像完成任务一样吃很多,但终究不要自己动一动手。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对思维过程重视过,而这个过程是有套路的,是需要人教的,是需要训练的,而不是靠一个人的天赋异禀。正因为对结论的重视,对过程的忽视,导致了中国人喜欢围绕着结论做文章,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佐藤提出的几个问题,比如把提问当作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问作者或者发言者如何看待,喜欢泛泛而谈,是围绕结论作文章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因为围绕结论,无非就是我赞同或不赞同结论,或者对结论作些额外的补充,问作者对这个结论怎么看,或者干脆谈点别的。所以如果不懂用正确的方式思考,提的问题永远逃不出游离于内容的厄运。

本文已经告诉大家如何提问,如何思考了,希望有人看到,另外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不要轻易提问。

知乎用户 博涵 - aerofloyd 发表

好问题一般有两种提法

1、对被提问者或者话题,经过内容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后,真的不懂,想寻求帮助的提问。

而且绝不能是知乎上泛滥的,直接靠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2、帮助被问者更清晰阐述观点的提问。

有时候人讲自己明白的东西,会在一些自己觉得理所应当的环节上省略很多内容。但是不同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很多时候需要更详细的解释。

还有一种情况是,提问者相对被问更清楚事件,或者更清楚表述的技巧。通过提问,来引导被问清晰表述内容。

至于国内问题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很多原因叠加起来所造成的,没有精力详细研究,只能提供一点点视角。

一个是,没有做准备工作的习惯。很多话题,都是有前人大量研究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找到现成答案。没有研究过,自然不知道什么是老生常谈让人不愿作答的问题。(据说国内不少大学的文科论文也是这个破样子。)

还有,我观察下来,国内那些敢于提问题的小孩子,大都是表现欲相对强的。因为文化氛围的浮躁和教育体制的糟糕。不少表现欲强的孩子相对都浮躁一些。

而如我说的第一种提问的人,不少都相对腼腆,羞于在公共场合提问。有问题也不敢提。

至于第二种提问,国内目前的体制,能出这种人都是靠自己修炼的。如果不是记者或者活动相关身份,那就全看人家当时的心情了。。

知乎用户 Republic 发表

Ban 位这么多,嫌选手英雄池太浅。

知乎用户 许晓风​ 发表

我同意 @郑智文 - Astrian 的答案中的一点,我认为也只有这一点:缺乏深度学习和思考。

类似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公开讲座中,以我的观察,在新员工培训中,这类问题也非常突出。通常,新员工会有这样的表现:

1)根本看不懂,不敢问;

2)看资料,一有问题就问;

3)在 A 资料中出现了 Q1,在看 B 资料时出现了 Q2;而从我们的角度 Q1 和 Q2 只是问题的两个表现。但他显然不能理解;

4)第 3 点的另一个表现是,净问一些这个 IP 地址能配置成 192.168.1.129 吗的问题,不愿意也无法理解操作背后的原理。因此,学了多年的网络,却无法理解为什么子网掩码还能配置成 255.255.255.251…

说实话。这让导师们非常讨厌带新员工,或者表现出非常的不耐烦,导致第一个问题更严重….

我们曾经组织了一些导师进行了交流,其中我尊敬的一位大学教授给了非常好的新员工,那就是:深思熟虑后再提问。这位老师说,整个大学阶段,即使是他所在的那所国内一流名牌大学,大部分学生表现的也是越来越喜欢通过提问让自己置于聚光灯下,而不是提问本身。

他给的建议是:

1)将问题列出问题单;

有时候问题其实就能解决问题,并且问题的排除过程也会体现自己的进步过程;

觉得自己有进一步收获的时候,重新检视问题,很多问题就会有答案。

2)任何问题,先 google;

3)google / 百科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去图书馆搜寻相关书籍;

4)在此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记得更新问题清单;

5)仍旧无法解答的问题再问导师,需要将遗留问题由浅即深的排序,提问逐步深入,才是良好的互动;

回到讲座类。听讲座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讲座主题,阅读公开资料,预设问题,如此才能有所得,也才能提出有意义问题。

知乎用户 阿硕 发表

我能想到的,大家的答案好像都包括了,不再重复。随便讲个故事吧,算举个例子。

我在小的时候学习是很好的,是那种老师偏爱的孩子,现在想想,除了小聪明,多半还是因为我守规矩。

上学最初的时间里,孩子基本是不被允许提问的,这个字念 “日”,那就是念“日”,为什么这么写,老师告诉你了,不用你想。学汉字的时候都是从象形这个点教,画一座山,告诉你“山” 字的来源,如果你觉得老师画的不像山,你也不要吱声,因为只会招来被她讨厌。

孩子的不同,大多因为家庭环境,有书香门第,也有工人农民子弟。设想如果送进学校的孩子都是一个样,那么出去的也必然是一个样子。这有点儿可怕,不过好在我的家里藏了几书架的书,父母也不是刻板的人。但即使这样,我也深知有时候在课堂上,即使你有更好的答案,即使你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也最好不要吱声。

故事开始的时间我是忘记了,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查一下哪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素质教育。

总之,上面一纸文件,想要进职称的老师们就都活起来了。

于是乎,那几年,总是会有领导下来听课,或是其它学校的老师来听课,也有时候只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听课。他们通常拿着教案本、笔记本、翘着二郎腿,在班级课桌间的过道里,坐在我们替他们搬过来的凳子,严肃地听着上面的表演。

为啥说是表演呢?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设计好的,老师讲的、问的,都会提前告诉我们。每一个问题,大家都要举手,但是谁来回答,回答什么,也早都安排好了。那时的我就经常充当这种 “临时演员 “,并且心中沾沾自喜。

其实当这种”临时演员 “很容易的,背稿子而已,话又不多,唯一的问题是有些人会怯场。我一般不会怯场,所以在” 临时演员“中,我戏份最重。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开发能力,引导思考之类的吧,大概是这种词汇,总之后来开始让我们去主动提问,但这都不重要,谁问谁都一样,台词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有一次,当然我是完全忘记那堂课的内容是什么了,也不可能记得下面了什么领导之类的,反正就是有一次吧,一个”临时演员 “紧张的忘词了。老师还是很老道的,一见他磕磕巴巴,就面带慈祥微笑地温柔地说道:”XXX,你再好好思考一下你想问什么,先换别的同学来提问题。” 然后挥手示意他坐下,紧接着把目光转向了大家。

于是乎,气氛忽然间有些冷,本来踊跃举手的同学们忽然有些迷茫,毕竟他们不比台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于这种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实在是太弱了。这个时候,老师也感到了丝丝尴尬,不过她还有最后一个希望,于是她看向了我。

好吧,其实她大概也看向了其他几个重要的临时演员,但总之最后是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右手。接着,老师很自然地叫起了我,我声音洪亮地提出了一个我只记得巨傻无比的问题,完全驴唇不对马嘴,内容不记得,但这个感觉异常强烈。但老师还是很高兴,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说出了本来那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这堂课很圆满,从台下领导热烈的掌声中就可以感受得到,当然我也很高兴,虽然问题提的不好,但是老师后来还是狠狠的表扬了我。

那个时期,我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偶尔是三好学生 + 优秀班干双料。

然后呢?

没然后了,长大了,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自然而然,无需后悔,毋需多言,只是人总要知错能改,总要有进步。

我挺喜欢演员这个职业,但我不会再在生活中做个演员。

身份已然不同,面对孩子,我告诫自己,不要像当年的老师。

进步其实更容易些,改错真的很难,就好像吃和呕吐。

有时候,真的宁愿是一张白纸,这是我唯一的一句抱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佐藤謙一

的观点,很赞同

同时也要反观被问者

我参加过不少学术讲座了,都是本专业的。

演讲者,有不少是成名院士,大师等等。

但这种人的演讲题目一般都是大而全,泛泛而谈,这种讲座一般是问不出什么问题。

因为演讲者就没有谈某个具体问题,所以也只能提问一些泛泛的问题了。

而学术会议上,我是会提问的,但是一些大牛的,我是不去问的。

因为我不知道他的人品怎么样,对他的质疑会不会引起他的不满。

而小组讨论问题的时候,这时候都是年轻人,我就会提非常具体的问题,甚至砸场子。

当然提问题也要很有技巧,尽量别得罪人。

没办法,我们在天朝。

知乎用户 黄斌 发表

因为不知道是不是提问者有具体所指,但是我个人感觉应该是文化差异吧,大陆公开场合更多讲究大家都留余地留面子,真是有针对性的问题会在下面私下沟通。至于其他的么,各位兄台说得也够多的了。

知乎用户 三米河​​ 发表

提出好问题有技巧

比如在一个社交活动做自我介绍的环节,如果沙龙的主人问你:如果你赤着脚,你会认为站在什么材质上面会最舒服?是草地、竹席、大理石、榻榻米、毛皮地毯、沙滩还是塑料泡沫上。你会不会觉得很特别?

这种提问方式是否比普通的破冰模式更有趣,甚至通过聆听他人脚步触感的偏好,相同选择的人甚至还能迅速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

以上独特的提问方式出自三米君最近在学习的一本书,斋藤孝先生的《如何有效提问》。

本来看了这本干货满满的书籍是想偷偷修炼,暗暗进步的,但为了这个破号能涨些粉也是拼了。所以,如果觉得三米君分享得还不错,可一定赏脸转发分享哈,以下即为干货部分。

问出好问题的绝招:按三种坐标选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坐标:

y 轴:抽象 - 具体,x 轴:非本质 - 本质

先来说结论哈,好的问题都是具体又本质的,什么意思呢?

具体又本质:

比如你问对方 “这个周末一起去参加一个提高沟通能力的读书会呗?” 这就是一种具体而本质的高质量问题,被问到该类问题时,提问的人通常也能获得一个相对具体的回答。

而另外三种提问要么问不出一个你想要的信息,要么就容易交浅言深,问出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说:

具体非本质:回家后都做什么?

抽象又本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抽象非本质:抽象地问无意义的事情。

外国学者喜欢这种四象限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有利于检查我们的思维,如果能经常性地检查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具体且本质,我们的提问水平自然随之增长。

第二种坐标就更好理解了:

y 轴:自己想问 - 自己不想问,x 轴:对方想答 - 对方不想答

显然,自己想问 - 对方想答的问题是最好的,比如两位宝妈聚在一起,互相询问育儿经,那么她们必然相谈甚欢;又如一位学生请教老师这门课程的问题,学生想听,老师也乐于回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很喜欢有人问自己的发家史或成功史,真诚的倾听他们的过往是对他们最大的褒扬。

反观自己想问对方不想答,这是低情商的表现;

自己不想问对方想答,虽然对方很开心,却憋出了自己胸中的一口老血;

自己不想问对方也不想答,这不是没话找话,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下面再介绍第三种坐标:

y 轴:符合现在的语境 - 不符合现在的语境,x 轴: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 - 不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

经过了前两个坐标的培训,我想你一定能发现这个模型中的最佳组合必然是符合现在语境,同时也符合对方经历的提问。比如一个同学聚会的场景,大家都乐于讨论的话题往往是过去大家一起经历的过往。

符合现在语境不符合对方经历也很常见,比如饭桌上一群看过某部电影的人在热烈的讨论,唯独把没看过又插不上话的朋友晾在一边,此时作为主人如能通过提问把话题引回前一组合,就会显得非常得体。

不符合现在语境符合对方经历:最尴尬的是男女朋友正亲热到一半时,女朋友冷不丁突然问你上个月电费还没交,男朋友是否尴了个尬。

最后一种不符合现在语境又不符合对方经历不是瞎聊就纯属捣蛋了。

国外学者最厉害的本事往往是他们把实践抽象为理论,然后把理论又回归为十分容易操作的步骤,通过学习:

第一坐标:y 轴:抽象 - 具体,x 轴:非本质 - 本质;

第二坐标:y 轴:自己想问 - 自己不想问,x 轴:对方想答 - 对方不想答;

第三坐标:y 轴:符合现在的语境 - 不符合现在的语境,x 轴: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 - 不符合对方经历的语境。

不断地在提问后思考自己的语言属于哪个象限,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了一个会提问的人。

干货这东西,不变成行动就白学了

知乎用户 江南卖米郎 发表

问题很久之前的了,看到了就回答。新人就要有这种态度。

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

曾经在日本留学时,学校搞了一个为期两周的交流体验项目,从国内邀请了几个不同大学的大学生,上海大连天津的都有。韩国越南印度台湾的学生也来了一些,大陆学生占一半。因为我日语英语都不错所以被拉去当学生导游兼领队。

上午大家一起上上课,讨论讨论,都是套路没什么好聊的。下午就带着学生去日本一些企业转转。

一次大家去日本 SEIKO 总部参观,就是精工手表。

参观完一轮之后就到了提问环节,精工来了两个高层和大家交流。

印度和越南的学生的问题都跟自己国家有关,比如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之类的问题很拿得上台面,韩国学生提了一个技术问题,SEIKO 是怎么做防伪的,这个可能跟韩国是山寨货发源地有关(韩国人别打我)。台湾学生问的是传统手表已经不是必需品了,如何继续发展下去,这也算拿得出手的问题吧。

大陆学生最后提问,十几个学生面面相觑,别人提问的时候就显示出不安,话筒到手边了都说让别人先问,终于再不问大陆学生的面子就挂不住了,有个勇敢的女孩终于大胆地提了一个问题:

“精工的经营理念是什么?”

满场的尴尬………………….

SEIKO 的高层还是很给面子说了通 balabala 的废话。整场交流就这么尴尬的结束了。

-———————————- 我是尴尬的分割线 —————————————-

很明显这是一个假大空的问题,而且是在几经思考之后问出来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仅仅是学生经验浅、我们的教育体系烂导致的。但工作之后发现没那么简单。

这么说吧,在我们浩瀚的历史当中,只有皇帝这种级别的人在提问题,庶民如我辈大家是不用提问的,下跪遵旨就好。在家听爸妈的、上了学听老师的、工作了听领导的、结了婚听老婆的。我们不需要思考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当然也就不会提问。

我们不光不会提问,甚至也不会回答。问题如果是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回答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很不耐烦。“书里不是有么?” 透着一脸你不看书你不懂你活该的鄙夷。如果回答者也不确定答案,就把这个问题大肆嘲讽一通,再反讽提问者专搞外门邪道不好好看书不务正业之类。学生提问经常碰到这种老师,“我刚刚不是在课上说了么?你怎么不好好听讲?” 学生当然无力反驳,我很负责任的说,这种老师会被网络教学淘汰掉的。

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提问的风险太大!

1. 担心问题暴露自己的不足,被耻笑。

2. 担心对方对问题的反感和不耐烦。

3. 担心周围群众对问题的反应。

我们的文化里,不管在什么场合,一个问题,总是带着勾心斗角老谋深算的思虑在里面,所以提问这种事情,还是少干的好。

-—————————————————————————————-

写的乱七八糟的,就这样吧。

知乎用户 子鸡 发表

两三年前,比现在更不成熟的时候,我做过得罪人的事情。去大学听讲座,一位资深的文化人说新闻业的现状未来。下头三四十个听众,一水儿学新闻学传媒的,听的时候大家都其乐融融,最后按惯例来到了提问环节。我是外来人,本来决定听完就走,于是坐在角落里观察提问者。有三四个学生举了手,接了话筒,问了一些很别扭的问题,类似于 “您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报纸?”“我很喜欢挑战自己,您觉得我适合去当记者吗?” 之所以说别扭,是因为这些问题让人无从回答:尽是一些毫无讨论必要、百度一下就该知道的定义问题,或者是只能用 “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有兴趣对自己有信心,相信你能做一个好记者”的套路来敷衍的个人评价。最多的是接过话筒站起来,长篇大论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让人怀疑被提问者听明白没有,最后来一个 “您怎么看” 的问题。看得出来那位资深人士也有点不耐烦,频频看表。主持人是个稍没眼色的男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仍然眼巴巴看着台下问还有什么问题?一瞬间我不知道哪里冒出的瞎出风头的愚蠢念头,悠悠然举了手,接过话筒慢慢站起来,还环视了一下四周:“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座的都很有可能成为记者,我想知道,您觉得这些准记者刚刚提出的问题,称得上会提问吗?”

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资深人士意味深长看了我一眼,笑了笑,一股子 “知音难觅” 的赞许感。底下的听众也都看着我,有的没反应过来,有的瞪着我表情不善。现在想想,我做了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反省了自己几次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场景,我便不乱说话了,仍旧在角落里观察提问者们。渐渐地我发现,也许在公共场合,我们这些提问者的水平,真的可以再提高一点: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是提问。这是带着问题、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与人探讨,目的是获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非表述自己,甚至炫耀学识。我总见到有的同学,站起来发言,的确有理有据显得博闻强识,但让人担心说得太多,对方是否能抓住关键的点。绕来绕去,自己都忘了,最后只好补一个 “您怎么看”。这就很让人尴尬了。也许站起来让人知道自己博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对于被提问者,便略显得缺乏尊重。

至于 “这是什么” 这种问题。这也许并不是该与前辈学长讨论的问题。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场所,应该是图书馆与搜索引擎。虽然探讨问题百无禁忌,但是总有个侧重的领域。这领域里的常识若不知道,未免缺乏基本的诚意。

提问这事儿,本身就是门学问。怎么让人答得爽,值得好好的琢磨。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得搞清楚你是去提问的,不是去显摆的。再得讲究点基本的语言逻辑,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才是应该达到的目的。怎么把事儿说清楚,哪怕简单粗暴问一句,都比啰嗦了一堆要有效率。此外,宏观泛论的问题,能不问就尽量别问了。这种问题,要么沦为泛泛之谈,要么对方有心回答却苦于过于抽象难有线索。问点细节吧,对方听得真切,才能答得详细。如果我遇到科比,我一定会问他 “你后仰跳投的时候怎么保持平衡”,不会傻乎乎去问他 “你觉得后仰跳投怎么样”?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知识储备与自信之上的。

写到这儿,我本以为要是提问,遵循上段说的做,应该不会太贻笑大方了。但此刻突然想起芮成钢先生了,发现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既然是提问,态度就得先是谦虚谨慎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上问还是下问,都不应该带有 “以之为耻” 之心。并且,不要代表别人,更不要代表亚洲……

说到底,问什么,怎么问,都得先有的问。人总是一点点有了问题,想明白了问题,才比之前更好。此刻我想到开头提到的那件蠢事情,惭愧万分。也许再过些时日,我此刻写的东西又让我汗颜。那也且这样吧。

知乎用户 William Lee 发表

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现在的西方记者比如 BBC、CNN 等的提问,不是也是讲话吗?

一些人开坛,说的东西别人不愿意听。提问环节,别人自然就是发言而不是真正问问题。

高高在上的姿态说别人提问质量不高,还带地域歧视性眼镜,为何不反思自己?

说这样话的人,大抵就是个水货。跑到内地开沙龙讲座啥的,言之无物,年轻人发言提出反对意见,就觉得自己面子挂不住,然后来指责别人。

这些办沙龙、讲座啥的,希望的是下来的听众是没脑的夯货,只会 “虚心提问、接受洗脑”。其实,这年代过去很多年了。没人愿意接受你的洗脑。

知乎用户 xjzhou 发表

1. 平时提问少,自然提问能力弱。自小的教育就是灌输型的,而非讨论型的,发问非常少,学生提问的水平自然低。就想一个整天听歌却不开口唱歌的人,唱歌不会好听到哪里。

2. 知识水平有限。每个人的内心丰富程度是不一样的,要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一般是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的,只有对问题了解得深刻,才能问出深刻的问题。

知乎用户 曙光 发表

大陆的年青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在逐步认识和接受人生的标准答案,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知乎用户 锅尔巴乔夫 发表

太可笑了,那这个问题本身水平如何呢

脑内优越怪搁这在母语论坛上 freak show 的时候,没看见人家阿三已经熟练用数个问题相互尬吹搭人梯上天了?

知乎用户 平惊雷 发表

这个问题本身就做了错误的假设。引导人做出错误的回答。

就好像问 “为什么中国人普遍素质不高一样”。哪里都有素质不高的人,中国也有。中国 13 亿人,素质不高的人可能比人家一个国家的人口都多。但是,中国同样有很多高素质的人。

所以这个问题本来不值得回答。但是我还是要向问着个问题的人,以及许多拍了马屁打了实仗的人说:中国大陆青年人中,会问问题,能问出好问题的人,比你了解到的,想象到的,要多得多。多去中国有名的高等学府看看,看看那里的学生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几个。本人在中国接收本科理工科教育,出国学习 4 年有余,从来没觉得中国学生哪里不会问问题了。相反,不断有老师表现出对中国学生问题时表现出的礼貌,具体,以及洞察力表示肯定。

总有一天中国的高等教育会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个时候问着个问题的人应该感到无聊。

知乎用户 我是 发表

原因你已给出,在于:一些。

知乎用户 BIG.B 发表


不是大陆青年提问质量不高,是因为你去听这个沙龙或者讲座,你自己就没有做好功课,你怎么提问,所以肯定提问的都是质量不高的问题,质量高的问题那叫研讨会。

请提问人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不要混淆了概念。

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你提出了,那你也该在沙龙和讲座上坐着,而不是去提问。


知乎用户 大海里的针 发表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不确定是不是大陆青年独有的。

我参加过无数场电影点映会,一般映后都会有观众向影片主创提问的环节。确实有很多人,尤其是粉丝,提的问题图样图森破,或者根本都不是提问,而是长篇大论讲自己的观后感。

高质量的提问需要有专业知识储备,也需要提前做功课。如果是外行人提问,或者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提问质量不高也是很正常的。

知乎用户 DOOM SLAYER 发表

提问质量高的年轻人,都被节目组给和谐了。

知乎用户 朴万昌 发表

因为提这个问题的题主是这么觉得的。
就象日本人总是编排 “中国人素质低”、“公共场合说话大声”……“尿尿的时候 JJ 离小便池很远” 之类。
反正编排中国人就对了,而且让人没法反驳,毕竟没人统计这些东西,可不随他怎么编嘛。
反正把中国人丑化了,这些人就舒服了,爽了,就有了良好的自我感觉。
只不过……
除了自我安慰,好像地球照转,他也没能多赚一分钱。

知乎用户 吴茗​ 发表

因为被回答的篇幅限制住了。

一方面短篇幅的回答很难做到高质量。

另一方面,公共场合下受限于时间,问答双方都会朝着短篇幅的方向进行问答。如此一来对提问的质量也有影响了。

我所在一个小说群,作者每天会与读者进行高强度的互动(开故事会),经过我的观察,群友的提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求未知类】或【求判定类】,更准确的说法是【解答类问答】或者【判定类问答】。

【求未知类提问】是提问者对提问内容不了解而询问资深者进行的提问。

【求判定类提问】是提问者对提问本身有一定了解,或有自己的主张,询问资深者,专业人士或同样了解提问内容的他人而进行的提问。

很多答主都说提问者的问题太宏大了,事实上在题主所说的问答场景下,将提问视为【求未知类提问】是不正确的,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烂糟糟回复一番。

当然,这种分类法就图一乐,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绝对的解答类问答也不存在绝对的判定类问答,好的回答者也可以在淤泥里开花,就像这样。

不光完成了判定,还把判定方式一句话写出来了。

回答方式就像考卷的大题种类一样多,如果能够明白这点,问答社区的发展应该会更上一层楼吧。

知乎用户 中学教员李杰 发表

根据我读大学期间的经验,提问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对主讲人所讲的话题事先没有太深刻的了解。在我印象中,我身边的同学(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似乎并不会为了听一场讲座而专门去查看与讲座主题相关的资料。到了提问环节,大家只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淀结合讲座内容来提问,这样一来,质量当然不高。

第二,您说到大陆的学生喜欢在提问时展示自己,把提问变成发言,这倒是和我当年颇为类似。我当年之所以每次都把提问当成发言,实在是太想在主讲人面前表现自己,想吸引这些学者的注意。毕竟,我能力有限,我不知道除了用这种方式,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让学者注意到我。这样的想法也许会让你感到可笑,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相信也是很多大陆青年的想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人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不是真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知乎用户 羊 Vv 发表

**你们都想太多了!!!**文革的上纲上线看来是国人的通病!

归根到底不过大陆青年中二逼较多,又比较八卦。。。所以提问举手的时候往往反映比较快,所以真正能提问的大多是想出风头的二逼青年。。。。。。。至于文艺青年还在装深沉,普通青年还在魂游太虚。。。唯独二逼青年反映过来了,但他压根不知道台上的是谁或者在讲什么。。。于是。。。

==============================================

为了说明更清晰一点,我来模拟一下:

某大师来学校演讲,人数在上百数千人以上,这时候大师提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文艺青年:哎呀要不要举手呢,人家好羞涩呀。。。

普通青年:大师刚刚讲的我还要消化一下,问个什么问题呢。。。

二逼青年:呀,啥?有出风头的机会了,举手就能出风头了,哦也好棒!!!赶紧举手,这样心爱的阿花就能看到我出风头了。。。表白的机会来了。。。

某老师在咖啡屋举行一个十个人左右的讲座

老师(微笑):大家对我刚刚的有什么问题吗?

文艺青年:哎呀老师这一笑好荡漾啊。。。

普通青年:学习学习中。。。

二逼青年:出风头的机会来了,这个问题我早就想问了,老师听说你二姑妈的大舅子的外甥女和刘德华表哥的二房的姨妈是邻居,是真的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他们才有在讲座这种公众场合去提有质量的问题的胆量和能力。

=======

说大陆学生缺乏 critical thinking 的,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辩论赛上大陆学生是怎么完虐台湾学生的。

学生向权威发问所要付出的成本不一样,气氛不一样,连问个问题都要瞻前顾后,问题怎么会有同样的质量。

知乎用户 魂火无双 发表

你扪心自问,或能略知一二。

知乎用户 周俊宇 发表

中国的教育模式培养下,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人云亦云。

知乎用户 罗骁​ 发表

21 年末突然推了个旧坟给我,除了某些认真分析的以外,其他答案真喜庆,好像回到了当年的天涯。

知乎用户 Icarus 发表

虽然这个问题时隔许多许多年了。

但还是要回答一波。

我敢问他敢答嘛?

知乎用户 Aillion Shin 发表

知乎遗风,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请题主补充说明,具体是哪些活动,参加者都有谁,提出了哪些问题使你感到大陆学生提问质量不高了?

不提供具体信息的话肯定会陷入虚空打靶,鸡同鸭讲一样各说各话,最终提供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知乎用户 通了绿茶窝了 发表

又要开始自我反思了么?其他国家的青年人提问质量就高么?有没有各国青年提问的愚蠢指数之类的统计学证据?咋这么喜欢自我反思。外国记者提出的弱 z 问题能代表外国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是弱 z 么?

知乎用户 业障 发表

给放开了提问,再看质量高不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排名第一,而且是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大一的时候,南方某 985 高校学术大佬,在深圳改革开放纪念馆留名留书的大咖开讲座。讲座后留了十分钟答疑时间。我们的同学 A 抢到了话筒,介绍院系 + 提问讲了 3 分钟,差不多就是问教授吃饭了吗那种程度的问题,然后教授礼貌地回答了(同一院系给点面子)。然后该同学继续追问,丝毫不顾及之前主持人规定的时间和次数……

十分钟就被他耗光了,问的还是低水平、低质量问题。大佬活动后还有事,被丫的低质问题搞得一肚子火,直言没有思考的提问其实就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

活动结束后,外系同学告诉我这是他高中校友,每次都抢着问老师低质问题,其实就是为了霸占老师的关注,好让老师无暇给别的尖子生答疑,而且显得自己学习很认真很积极。

至于问了啥,他完全没意识的。

这位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同学,坚持每天打游戏 18 小时,一直到大六才写完大一必修的作业。得亏家里有钱。

知乎用户 asdfghjklzxcvbnm 发表

不谢邀。

你这个问题就是,你想过原因么?

‘很多人通过眼睛对别人下定论,但往往看不清镜子里的自己。’

知乎用户 温柔可爱小娘子 发表

因为大学的时候,有负责过类似的沙龙,图书签售会,讲座的举办,所以深有体会。

通常来讲,参加者大多数是来蹭个热闹,有的是根本没兴趣但是又被系里通知一定要来的,大概只有小部分是真的感兴趣的,这一部分中能与演讲者有共鸣的,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某某成功的企业家来演讲,往往能与之共鸣的是那些真在大学里有创业经验的人,其他人根本很难有与之共鸣的交流。又比如某某作家来卖书,真正能和她交流的,是读过她的作品且能够有深刻印象的人,或者有创作热情,并有实践的人。其他人无非是打个酱油,凑个热闹,自然只能浅显的问一下尴尬的问题。

以上类似的情况,无可厚非,能做的就是当你是那个打酱油的,你就实事求是,能不说话,就不要强行表现自己。

有些人讲,我们这些青年一直以来都是获得的答案,而不是学习提问题。这么讲也对,但不全面。因为,我们这代人的教育确实是一直以来都是被灌输答案。但,我们这代人同时一直被灌输的是凡事自己想的做法。你回忆回忆,是不是这样,你的老师是不是会让你们自己多思考,你的父母是不是因为要么懒得教,要么教不了,所以天天和你讲要独立思考。所以,我们这代人,往往有自己的观点,往往对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很抵触。

以上情况者,要好好地调整一下自己,哪怕是质疑般的接受,也比完全不接受而抵触来的好。

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尤其是大场合要给人留面子,不要打人打脸。这一点就导致,往往犀利尖锐的问题,我们会下意识的觉得这是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打脸行为。于是,话说出口,往往是一个简单易答的问题。

当然,其他旁听者也许会尴尬,也许会觉得 low,但回答者会松一口气。因为你不知道回答者是把台下坐的那些当做是大白菜,还是白萝卜。你也无法确定,你的尖锐的问题会不会让现场不可控。

以上情况,为了世界和平,我建议练一下话术,让问题依旧不会复杂,同时让提问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可以舍弃一长串的仰慕之情,可以简略掉凸显自己很懂的部分,用一些听起来很厉害的名词,形容词来描述你的问题。

最后一种是表现欲狂人,问的肆无忌惮,同时纯粹为了表演一下自己的那种。这当然也不是我们的错,因为这种表现欲,一直是被家长老师鼓励的。有些人可能慢慢的内敛,有些人可能就此外放。甚至有些人大放厥词,可能还觉得自己是个英雄。

以上情况,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救。

知乎用户 图与信息​ 发表

应试高手,看不到问题在哪里。

知乎用户 乐安逸 11 发表

看看那些公共事件里提问人的下场吧,死的死,没的没 —-

现在把锅甩给提问题的人,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钓鱼呢?

知乎用户 战斗力为零的男爵 发表

因为讲座或者沙龙本身水平就参差不齐,水平低的讲座自然吸引不到高素质的青年人。

知乎用户 Nicole 发表

我觉得跟从小的教育也有关系,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关于提问的方面太少了

从小到大都是被灌输知识

好奇心什么的泯灭的太多了

家长和老师对这方面的引导很少

即使有,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并不是很详细认真的对待问题

久而久之,不受重视也就更不愿提问了

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在上大学之后或者工作很久才慢慢自己琢磨出来的

当然,跟自己专业知识欠缺也有很大关系

知乎用户 米小乐 发表

去过巴黎,纽约等等你会发现不是我国素质不高。

是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素质不高。(此处高等教育不是指大学文凭)

知乎用户 花少 发表

关于提问,香港青年名记張寶華可做所有大陆青年之表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来没被当人对待过,你现在奇怪他为什么趴着走路,我也不知道。

知乎用户 Betty1215 发表

老师您指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的课堂!!

中国大陆青年还是中国台湾青年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国外的青年也有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课堂上即兴提问,很多是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并没有自己的研究和调查。

知乎用户 沪漂大叔 发表

长期以来,教育宣传的就是各种总理妙对外国记者这种故事,大了就也想这么来一下。然后往往就被别人妙对了。

知乎用户 David 发表

因为现行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了凡事总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这样遇事便不会去独立思考探索,而事一旦做不来便把精力放在怎样找到标准答案上。这样一来对事物缺乏思考,因而没有了独立的见解和价值观。

习惯了被动等待答案的思维,怎么能要求他主动地发现问题呢?

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陆很多青年提出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标准答案。譬如很多看似独特的问题因追求独特而丧失了深度,因为曾经有同学提出独特的问题而得到青睐 – 相信大家看过类似的报道。那么在他的脑海里,"独特"便是那个标准答案,提的问题,只要独特就好。

诸位以此标准验证下以上的高票答案,哪个不能归结到 主动思考探索能力的缺乏?

知乎用户 一剑 发表

加几点

1. 缺乏分享的精神。讲座的目的不是分享知识和思想,而是做广告。于是没办法提问,很多人提的问题也被蒙混过去,久而久之大家都没有提问题的兴趣了。听讲座的,想到了一个问题,可能考虑到一个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于是不愿意分享出来。所以最后提的问题很多都没有价值。

2. 中国人讲究一团和气,有价值的问题,大抵都有些 “攻击性”。

3. 逻辑能力弱,于是只能被灌输知识,没法自行思考。

知乎用户 田学文 发表

国内 “发问” 这种习惯并没有被培养起来。大学课堂可见一斑,十之八九都在“认真听讲”,但积极参与授课的并不多,甚至大学四年没有提问过的人都有,怎么能问出有质量的问题来

知乎用户 阿达 发表

一个上课从小就不爱举手的学生,你指望他能问出什么好问题来?

知乎用户 苏昕 发表

在这个问题下面看到了知乎传奇般的佐藤桑(要是简体字就好了读起来好吃力……),然后又向下滚动——鼠标——看了看其余的答案,自己想了想,于是作为 “叛逃” 的“大陆青年”忽然想扯扯一些看法。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 “你们那些问题啊,问来问去的,NAIVE!” 是因为啥。

长者告诉我们,提问其实蕴含着说话这门艺术的精华,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下方会提),我中华学子目前平均而言,显然对于吞吐精华不够擅长

好像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首先,问题客观上切合度不够,一般说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请问您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窝巢好大——的范畴)

你凭什么说国军消极抗战?共军才是游而不击!(窝巢好硬——的态度)

众所周知,我校是 XXXXXXXXXXXXXX,在历史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更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而且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那么我想问 X 先生,您觉得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的情况下,究竟如何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才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做法呢?(窝巢好长——的背景)

XXX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来到 XXXXXX,我们今天真是何其有幸能够 XXXXXXX,在我们当中,您的作品 XXXXXXXXXXX 一直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您曾经说过的 “XXXXXXXXXXXXX” 更是发人深省,如果您容许的话,我想请问一下,您下次还会再来么?(窝巢好多——的冗余)

如此无细节、无诚意、无主次、无实在的提问,相信很多人一定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怎么说呢,唉,知乎是个文明的社区…………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困倦难耐,明日再更;颇思讨教,暂且发布;敬请理解,欢迎拍砖————

知乎用户 与你穿云而过 发表

外交礼仪常识 第一节 外交的底子准则 一、互惠准则 二、对等准则 三、信用准则 四、相容准则 五、开展准则 第二节 外交礼仪 一、外表礼仪 一 挑选恰当的化装品和与自己气质、脸型、年纪等特色相符的化装办法,挑选恰当的发型来增加自己的魅力。 ①化装的浓、淡要视时刻、场合而定。 ②不要在公共场所化装。 ③不要在男人面前化装。 ④不要非议他人的化装。 ⑤不要借用他人的化装品。 ⑥男人不要过火化装。 二 服饰及其礼节 1.要留心年代的特色,体现年代精神; 2.要留心个人性格特色 3.应契合自己的体形 三 白领女士的忌讳 忌讳一:发型太新潮 忌讳二:头发如乱草 忌讳三:化装太夸张 忌讳四:脸青唇白 忌讳五:衣装太新潮 忌讳六:装扮太性感 忌讳七:天天扮“女黑侠” 忌讳八:脚踏“松糕鞋” 四 我国绅士的标志和漏洞 1.我国绅士的十个细节: ① 有一双洁净细长的手,修剪规整的指甲。 ② 尽管不吸烟,但随身携带打火机,以便利在周围的女士吸烟时为其点烟。 ③ 天天换衬衫,坚持领口和袖口的平坦和清洁,有的还会运用袖扣。 ④ 腰间不悬挂物品,诸如手机、呼机等等。 ⑤ 在与女士共处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对女士加以照料,并且几乎在彻底下意识的状态下操作,百战不殆。 ⑥ 在吃饭时从不宣布声音。 ⑦ 较常人运用礼貌用语更为频频。 ⑧ 偏心孤单,寻求安静的心灵、安静的肉体及热心的冥想。绅士们故此好思维、好舞文、好文学艺术方面的经典名著,绝少拜读浮华喧嚣的弄潮作品,包含影视。翻看一两眼,假使以为俗,便绝不再拿起,包含评论。 ⑨ 喜怒不形于色,在人群中单独缄默沉静。 ⑩ 在对待爱情的心情上思虑过重,常常显得优柔寡断。 2.我国绅士的十大漏洞: ① 手形清洁美丽,但是一旦进入需求脱鞋的房间,空气中就会发作一种异常气味。 ② 尽管随身携带打火机,但却是一次性的塑料打火机。 ③ 戴名牌手表时,手腕扬得飞扬跋扈。 ④ 尽管天天换衬衫,但总是系同一条领带。 ⑤ 腰间尽管没有悬挂手机和呼机,但是在公共场合常常大声对着手机说话,在剧院里听任自己的手机铃声响起。 ⑥ 尽管对女士尊重异常,但是在与同性朋友共处时反差过大,叛若两人。 ⑦ 吃饭时不宣布声音,但喝汤时却引人侧目。 ⑧ 尽管较常人运用礼貌用语更为频频,但是频频到了令人起疑的程度。 ⑨ 偏心孤单到了怕见生人的程度。 ⑩ 在对待爱情的心情上思虑过重并不是拿不定主意挑选,而是底子不方案信赖。 二、举动礼仪 (1)要刻画杰出的外交形象,有必要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有必要留心你的行为举动。举动礼仪是自我心诚的体现,一个人的外在举动举动可直接标明他的心情。 做到文质彬彬,雍容大方,恪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防止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气。 (2)到顾客办公室或家中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悄悄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刻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答应,不要私行进入室内。 (3)在顾客面前的行为举动 ☆ 当看见顾客时,应该点头浅笑致礼,如无事前预定应先向顾客表明歉意,然后再阐明来意。一同要主意向在场人都表明问好或点头暗示。 ☆ 在顾客家中,未经聘请,不能参观住房,即便较为了解的,也不要恣意抚摸划戏弄顾客桌上的东西,更不能玩顾客手刺,不要牵动室内的书本、花草及其它摆设物品。 ☆ 在他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 要用活泼的心情和温文的口气与顾客说话,顾客说话时,要仔细听,答复时,以 “是” 为先。眼睛看着对方,不断留心对方的神态。 ☆ 站立时,上身要安稳,双手安放两边,不要背鄙俗,也不要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动身或离席时,应一同起立暗示,当与顾客初度见面或告辞时,要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举动得当,有礼有节。 ☆ 要养成杰出的习气,战胜各种不雅观举动。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真实不由得,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宣布在场,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这尽管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你的总形象。 需求阐明一点的是:人前化装是男人们最厌烦的女人习气。关于这一点,常规放宽了。女人在饭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悄悄补粉,谁也不再少见多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过火火。需求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装时,或许用毛刷涂口红时,请到化装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人使男性最气恼的一个习气。相同,在人前收拾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控制。 三、谈吐礼仪 (一)外交用语 初度见面应说:幸会 看望他人应说:访问 等候他人应说:等候 请人勿送运用:留步 对方来信应称:惠书 麻烦他人应说:打扰 请人协助应说:烦请 求给便利应说:借光 托人就事应说:托付 请人指导应说:讨教 他人指点应称:赐教 请人答复运用:请问 赞人见地运用:主意 偿还原物应说:奉还 求人宽恕应说:包涵 欢迎顾客应叫:光顾 老人年纪应叫:高寿 好久不见应说:久别 客人来到运用:光临 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与人别离应说:告辞 赠送作用运用:雅正 2.在外交中令人厌烦的八种行为 ① 常常向人诉苦,包含个人经济、健康、作业状况,但对他人的问题却不予关怀,从不感喜好; ② 唠唠叨叨,只议论鸡毛小事,或不断重复一些浅薄的论题,及一无是的见地; ③ 心情过火严肃,正襟危坐; ④ 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心情呆滞; ⑤ 缺少投入感,悄然独立; ⑥ 反响过敏,口气虚浮粗鄙; ⑦ 以自我为中心; ⑧ 过火热衷于获得他人好感。 3.外交中危害个人魅力的 26 条过错 ◎ 不留心自己说话的口气,常常以不悦并且敌对的口气说话 ◎ 应该坚持缄默沉静的时分偏偏心说话 ◎ 打断他人的话 ◎ 乱用人称代词,以致在每个句子中都有 “我” 这个字 ◎ 以高傲的心情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只需他最重要的形象 ◎ 在说话中刺进一些和自己有密切联系,但却会使他人感到欠好意思的论题 ◎ 不请自来 ◎ 大吹大擂 ◎ 讪笑社会上的穿戴规范 ◎ 在不恰当时刻打电话 ◎ 在电话中谈一些他人不想听的无聊话 ◎ 对不了解的人写一封内容过火密切的信 ◎ 不论自己了不了解,而恣意对任何作业宣布定见 ◎ 公然责问他人定见的可靠性 ◎ 以高傲的心情回绝他人的要求 ◎ 在他人的朋友面前说一些看不起他的话 ◎ 责备和自己定见不同的人 ◎ 评论他人的无能力 ◎ 当着他人的面,指正部下和搭档的过错 ◎ 恳求他人协助被回绝后心生诉苦 ◎ 运用友谊恳求协助 ◎ 措词不当或具有攻击性 ◎ 当场表明不喜爱 ◎ 老是想着不幸或苦楚的作业 ◎ 对政治或宗教宣布诉苦 ◎ 体现过于密切的行为 4.外交 “十不要” ◎ 不要到忙于作业的人家去串门,即便有事有必要去,也应在办好后及早告退;也不要践约或做不速之客。 ◎ 不要为就事才给人送礼。礼品与关怀亲疏应成正比,但不管怎么,礼品应讲究实惠,切不行送人 “等外”、“处理” 之类的东西。 ◎ 不要成心有目共睹,喧宾夺主,也不要畏畏缩缩,自卑自贱。 ◎ 不要对他人的事过火猎奇,一再探问,刨根问底;更不要去冒犯他人的忌讳。 ◎ 不要拨弄对错,传达风言风语。 ◎ 不能要求旁人都合自己的脾气,须知你的脾气也并不合于每一个人,应学人宽恕。 ◎ 不要服饰不整,龌龊,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反之,服饰过于富丽、轻佻也会惹得旁人不快。 ◎ 不要毫不掩饰地咳嗽、打嗝、吐痰等,也不要当众润饰自己的容貌。 ◎ 不要长幼无序,礼节应有度。 ◎ 不要不辞而别,脱离时,应向主人告辞,表明谢意。 (二)推销的言语 1.推销言语的底子准则 ⑴ 以顾客为中心准则 ⑵ “说三分,听七分”的准则 ⑶ 防止运用导致商谈失利言语的准则 ⑷ “低褒感微”准则 ⑸ 浅显易懂,不犯忌讳准则 2.推销言语的首要办法 ⑴ 叙说性言语 ①言语要精确易懂; ②提出的数字要切当, ③着重要害。 ⑵ 发问式言语(或发问式) ①一般性发问。 ②直接性发问。 ③诱导性发问, ④挑选性发问。 ⑤咨询式发问法。 ⑥启发式发问。 ⑶ 劝说式言语(或说服式) 感动顾客的四条准则。 ①人们从他们所信赖的推销员那里购买; ②人们从他们所尊敬的推销员那里购买; ③人们期望由自己来做决议; ④人们从了解他们需求及问题的推销员那里购买。 3、推销言语的表明技巧 ⑴ 叙说性言语的表明技巧 ①比照介绍法。 ②描述阐明法。 ③成果、原因、对策法。 ④起承转合法。 ⑤特征、长处、利益、依据 推销员在叙说内容的组织上要留心: ①要先说铁处理的问题,然后再讲座简单引起争辩的问题。 ②假如有多个音讯告诉用户,应先介绍令客户喜悦的好音讯,再说其它。 ③说话内容太长时,为了引起客户分外留心,应把要害内容在放在完毕,或放在最初。 ④最好用顾客的言语和思维次序来介绍产品,组织说话次序,不要将自己预备的好的话一股脑说下去,要留心顾客的表情,灵敏调整。 ⑤坚持商议的口吻,防止用命令或请求口气,尽量用顾客为中心的词句。 ⑵ 发问式言语的表明技巧 提出问题发现顾客需求,是诱导顾客购买的重要手法,有人说,推销是一门正确发问的艺术,颇有道理。 技巧: A 依据说话意图挑选发问办法。 B 巧用挑选性问句,可增加销售量。 C 用肯定性诱导发问法,会使对方易于承受。 D 运用假定问句,会使推销作用倍增。 ⑶ 劝说式言语的表明技巧 a. 运用以顾客为中心的句式、词汇。 b. 用假定句式会发作较强的说服作用。 c. 着重顾客能够获得的利益比着重价格更重要。 d. 面临顾客回绝,不要泄气。 面临回绝,有经历的推销员往往剖析回绝的原因,揣摩顾客的心理,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说服。介绍几种说服办法: ①询问法。 ②转机法。 ③赞同法。 ④自我否定法。 ⑤罗列法。 ⑥直接阐明法。 ⑷推销言语的运用艺术 ① 推销言语艺术的运用,有必要以满足推销目标的需求为条件 ② 推销言语艺术的运用有必要能精确传递推销信息 ③ 推销言语艺术的运用有必要能引起推销目标的喜好 (三)体语艺术。 1.在人际交往中,言语是一种沟通办法,许多的却对错言语,即体语。 2.在外交活动中,诚恳、安然、友爱、坚定、宽恕的目光,会给人接近、信赖、受尊敬的感觉,而轻佻、游离、茫然、阴沉、轻视的目光会使人感到绝望,有不受注重的感觉。 3.在外交中长于运用空间间隔。 人们地址空间分为 4 个层次: ①密切空间 15-46cm,这是最亲的人,如父母、恋人、爱人; ②个人空间 460cm-1.2m,一般亲朋好友之间,把臂而谈,拉家常; ③外交空间 1.2m-3.6m,外交场合与人接触,上下级之间坚持间隔,坚持间隔,会发作威严感,严肃感; ④公众空间>3.6m,外交场合与人接触,上下级之间坚持间隔。 4.外交中自我体现与尺度掌握 5.攀谈中不长于翻开论题,怎么办 找论题的办法是: ① 中心开花法。 ② 即兴引进法。 ③ 投石问路法。 ④ 循趣入题法。 6.外交中不长于发问怎么办 怎样做到 “善问” 呢? ① 由此及彼地问。 ② 因人而异地问。 ③ 胸中有数地问。 ④ 适可而止的问。 ⑤ 文质彬彬的问。 四、介绍的礼仪 1. 当主人向自己介绍他人 2. 毛遂自荐心情 3. 为他人作介绍 4. 一连介绍几个朋友在相识 5. 自己很想知道某一个人,可又不便利直接作毛遂自荐 6. 介绍名字时 五、称号礼仪 六、握手礼仪 七、通讯礼仪 1.书写规范、规整 2.心情要诚怒热心 3.文字要简炼、得当 4.内容要真实、切当 八、电话礼仪 1、电话预定底子要领。 ① 力求说话简练,捉住要害; ② 考虑到攀谈对方的立场; ③ 使对方感到有被尊重的感觉; ④ 没有逼迫对方的意思。 2.打电话、接电话的底子礼仪。 ① 打电话 ②接电话 ③ 挂电话 九、赴宴礼仪 (一)接到对方请柬 1.严守时刻 2.致祝酒辞,一般是主人和主宾先碰杯。 3.进餐, 4.喝酒 5.喝茶或咖啡 6.散席 (2)款待请客的礼仪。 1.预备款待客人时 较正式的请客要提早一周左右发请柬,现已口头约好的活动,仍应外送请柬。 2.作为主人在客人抵达之前,要组织好座位以便客人来了入座。 ① 按国际习气 ② 我国习气 ③ 外国习气 a. 英国式的座位次序:主人坐在桌子两头,准则上是男女交叉坐。 b. 法国式的座位次序:法国式的坐法是,主人相对坐在桌子中心。 (3)款待客人进餐, 要留心外表 ① 穿正式的服装,规整大方; ② 要做恰当化装,显得隆重、注重、有气氛; ③ 头发要梳理规整; ④ 夏天穿凉鞋时要穿袜子; ⑤ 宴会开端之前,主人应在门口迎候宾客。 (4)菜一上来,主人应留心招待客人进餐 十、手刺运用礼仪 (1)初度见到顾客,首要要以亲切心情打招待,并报上自己的公司称号,然后将手刺递给对方,手刺夹应放在西装的内袋里,不该从裤子口袋里掏出。 ① 递接手刺时最好用左手,手刺的正方应对着对方、名字向着顾客,最好拿手刺的下端,让顾客易于承受。 ②假如是事前约好才去的,顾客已对你有必定了解,或有人介绍,就能够在打招待后直接面谈,在面谈过程中或临别时,再拿知名处递给对方。以加深形象,并表明坚持联络的诚心。 ③异地推销,手刺上留下所住旅馆称号、电话,对方递给手刺时,应该用左手接。但是右手马上伸出来,两手一同拿着手刺。 ④ 接过后要害头致谢,不要当即收起来,也不该随意戏弄和摆放,而是仔细读一遍,要留心对方的名字、职务、职称,并轻读不出声,以示尊敬。对没有掌握念对的名字,能够讨教一下对方,然后将手刺放入自己口袋或手提包、手刺夹中。 (2)手刺除在面谈时运用外,还有其它一些妙用。 ① 去访问顾客时,对方不在,可将手刺留下,顾客来后看到手刺,就知道你来过了; ② 把注有时刻、地址的手刺装入信封宣布,能够代表正规请柬,又比口头或电话聘请显得正式; ③ 向顾客赠送小礼物,如让人转交,则随带手刺一张,附几句恭贺之词,无形中联系又深了一层; ④ 了解的顾客家中发作了大事,不便利当面致意,寄出手刺一张,省时省劲,又不失礼第一次约会的技巧 俗话说:言多必失。对面的女孩是不是你的老婆,说话须留心,要讲究一些底子技巧。第一次约会时不要急吼吼地想说:“我喜爱你!”,审时度势,方现情场英雄本色。 我现已成功地与对方订好约会,但又不知道在约会时该说什么好? 并且,我也想知道,在第一次的约会中,跟对方说 “喜爱” 之类的字眼是不是恰当? 约会的成功与否,跟你自己自身具有的魅力大有联系。 首要,最重要的是,与其尽说些你自己的事,还不如热心肠倾听对方说话一面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和嘴巴,一面侧耳倾听,体现出对对方的话感到很有喜好的姿态。特别是对方说到自己感到很得意的作业时,你更要体现出你也非常有喜好,且让他能有所察觉。 开口说话时,表情要开朗,说话要清楚,关于对方的问话,也要简单明了地答复。 事前预备好论题也是很重要的。假如知道对方对什么有喜好的话,那么就多预备和这个主题有关的说论体裁。 其次,适度地夸奖对方也是成功的诀窍。但过火显着的巴结拍马是行不通的。至于对方的长相和身段,最好防止在第一次的约会时就称誉。假如你是男性的话,就称誉对方对发型、服装的装扮、气质异乎寻常,假如你是女人的话,就称誉对方的常识、技术,或许是身上所运用的名牌打火机、领带等等的非凡品尝。约会时应该防止的论题,是体现出对任何事的不平或不满心情,以及说他人的坏话或批判他人。这些论题不只会损坏约会时应有的高兴气氛,一同也会令对方对你的性格感到置疑。 其次,关于第一次约会就说 “喜爱” 是否恰当的问题,我的答复是「最好不要」。因为才初度约会,还不很了解对方的心意,假如贸然地说到这种问题,反而会令对方感到震动而手足无措,可能也就不会再有第 2 次的约会呈现了。对方愿意赴约,就应该不致于厌烦自己,这一点知道了也就好了。不要忘了「爱」并不是单独面的一厢情愿,有必要藉由一次又一次的约会,天然培育而来。即便没说 “喜爱”,只需能觉出对方对你表明友爱的心情,这也就是“喜爱” 的体现了。只需不特别去把 “喜爱” 说出口,对方欣然承受第 2 次约会的可能性就应该很大。此外,说出「我喜爱你」的话,恐怕只会构成反作用。 以下我来说说有位年青男人,他怎么考虑自己该说的话的景象。有一天,他和喜爱的女人订好了约会,约好一同去看电影。约会的前一天,他来到和对方约定好的车站,然后从车站走到电影院。他一面走一面数着步数,并且核算走这段路所花费的时刻。然后,考虑和她一同走的这一段时刻内所要说的话,并且多次的反覆操练。 若是想要使爱情成功,是有必要要有这种程度的热心的。往常一般人都不会特别去方案,在几分钟的有限时刻内,该说什么特别预备的话,但是只需试一次,计时操练说话的话,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发作。在参与入学考试或是作业考试时,我们都会用心作预备,但却以为约会要费这么大的功夫去预备说词,有点过火稳重其事,关于这点,我感到很古怪。当然不用要把它搞得太困难,但是,尤其是初度约会,仍是有必要尽可能地稳重,尽全力把它预备稳当才对。 不用过火巧言,只需尽力让自己的诚心传达给对方知晓就能够了。 百试不爽的约会技巧 与女子进餐时的留心事项: a. 要自动请她吃饭,因为一般女孩子都不肯明说肚子饿了。 b. 先问她想吃什么,假如她不表明定见,你就自己决议菜单。别推来推去,那样你以为礼让对方,其实会令对方为难。点菜时要留心别要沾牙的食物,因为那会损坏气氛。 c. 进食时尽量不要宣布声音,宜一面谈心一面进食。 d. 你尽能够铺开胃口吃,女孩子一般都喜爱男孩子胃口旺盛。 关于喝酒的留心事项: a. 初度约会时万不行逼迫女友喝酒,这样会令女友不快,并且她能够你逼迫她喝酒为借口回绝再与你约会。 b. 别装海量,不论你会不会。 c. 如她喝了,脸色特红,你要赞美她。 假如约会迟到: 飞驰赶去约会地址,喘着气向对方诚心抱歉,然后天然找个借口,如 “在中山路塞车了,急得我跳下车跑步过来,跑得我气喘如牛。” 或:“我想找一份你喜爱的礼物送给你,以致赶不上时刻……”总归,要编的合情合理,不能让她察觉是你一时疏忽大意构成迟到,底子与什么车呀礼物呀无关。这种许诺有助于消解女友的不满,动机是好的,不能算是不怀好意的诈骗。不过,迟到这种事可一而不行再,大话说多了,馅终究会露出来。 向她道别技巧: 最好在恰当的车站跟她说再会,陪她等车,直到车来,待她上车及车开出后自己再离去。这样女便利不会觉得你缠得不紧。假如她愿意让你送她回家,那表明她对你已有点志同道合了。这时有必要别离机遇,就是说,第一次约会应该在女孩子还想和你共处时完毕。这是使她等待下一次约会的绝技。一同,你应运用如下的邀约技巧。比如在等车时,你问她:“今天是夏至,你知道夏至的意思是什么吗?”她说不知道,这时车就来了。你说:“那好,下次约会时我告诉你”。 再重复一次下次的时刻和地址,然后送她上车。又或许,她在将分手时这样说: “和你共处,我这个晚上过得很愉快”。你有必要当即按上话头,说:“那真实太好了,我下次会让你更高兴。”然后再恰当地重复一下下次约会时刻和地址。 男孩的约会技巧 1)不要说谎,绝不要说谎,绝对不要。假如仅仅一夜风流,那能够。假如你为了好玩而信口开河,那好极了,你赢得了第 2 次约会。然后呢,往后你都要体现得和初度约会撒的谎一起。扎手的是,第五次约会后,每次约会前你都要花两天的时刻来复习以前的大话。 2)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你的约会或许会像那个胖子相同愉快。但她的电话是打给那个人,她见的也是那个人,乃至上的都是那个人的床。但当最终她骂出 x 你娘的时分,她骂的是你,而不是他。 3)第一次约会时,不要用电影与好菜给她一个惊喜,除非你对她的喜恶现已稍有个底。带一个对你彻底信赖的无辜女孩去看「唐朝后宫十大酷刑」不会是个好主意的。 4)一点诙谐感(尽可能精□)会是你最好的盟友,女人总喜爱会逗它们笑的人。 5)留心要把指甲剪乾净 6)不要对他人瞎掰这次的约会和发作的事,一般这样都会演变成天大的过错。进一步主张 7)脱袜子之前不要先脱裤子。 8)****—>呼呼大睡,大错特错。爱怜—>接吻—>****—>歇息,才是正确的。多加操练会使你前进,但永久不会臻至完美,在遇到你的王子(公主)之前,总要亲过只许多青蛙的,祝你走运! 第一次约会完毕,你不由问自己:“我刚才的体现怎么”。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性动作和言语。尽管说这些个人的行为或习气应该归于私人的事,但假如你想到其间有些动作、习气能够增加美的感染力,使你风姿潇洒,魅力无量,成为得到姑娘们喜爱的重要因素,而有些习气性动作、言语却令姑娘们咋舌、生厌,成为你爱情道路上的拦路虎,导致你多次爱情失利也未可知,你就会有动力去 “扬其善,避其恶”。 下面的内容或许对爱情中的男人们有些启示作用。 1 不要装出一副很“酷” 的姿态:打响指,目中无人地抽烟;过火对着镜子梳头,走路时屁股扭来扭去。 2 没有谁会喜爱这么一个粗鄙的人: 坐下时总喜爱把裤脚卷起; 大腿跷二腿,摇来晃去; 随地吐痰; 说话带不文明用语; 抽烟一向抽到烟蒂; 用手拔胡子; 在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把脚放到前排座位上; 抽烟时嘴里宣布 “啪啪” 的响声; 写文章时张着嘴; 常常把鞋袜脱掉,嗅自己脚的臭气; 打嗝; 用完餐,用牙签在嘴里捣来捣去; 一边吃饭,一边用筷子敲碗; 不择当地,倒头便睡; 搔抓头皮; 动不动在众人前毫无顾忌地用手指挖鼻孔一边蘸着唾液一边数钱; 高兴起来手舞足蹈; 直勾勾盯着其他姑娘看; 美丽的女人从身边走过,直瞪瞪地目送其背影。 3 假如一个男人很“女人味”,如过于频频地眨眼; 笑时用手掩住嘴; 娘娘腔,甭说女人,就连男人自己也受不了。 除了这些以外,你还要留心的是,甜言蜜语要“多说,常念”,但千万不行过火,不然易给女孩留下:此人油嘴滑舌不厚道的坏形象! 男女两边都应准时赴约, 这样才会使相互感到对方的诚心. 如遇意外迟到, 理应致谦, 阐明原因. 接见会面后, 神态应雍容大方. 过火羞涩, 会引起对方拘谨; 而过火洒脱, 也往往惹对方猜忌. 在倾听对方言谈时, 切忌心猿意马, 或目不转睛盯住对方审察, 应以天然的神色为宜. ※服装规整而不矫饰俗话说:“七分长相,三分装扮。”关于赴约会者,穿戴应比平日好一些,这是注重约会、注重对方的表明。女方的服装能够鲜艳些。男方则千万不要穿脏衣服去约会。夏天要留心衬衣的洁净,手帕也是不行忘记的。如有可能,挑选最能适宜你肤色、身段的衣服,在穿戴上要做到“取长补短”。当然过火寻求时髦的穿戴,往往会有拔苗助长的作用。※谈吐热忱而不轻佻大概是我国的风俗,初度约会的主角应是男方,女方比较宛转些。男方应自动提些问题,引起谈兴。两边要防止长时刻的冷场。说话的内容力求浅显广泛,发问要短,要使对方乐于答复,也能答复。能够谈作业学习,喜好喜好、日子小事,不要使对方茫然不知而感到尴尬,更不要问一些使对方难于启齿的问题。如遇对方缄默沉静无反响,应该敏捷换个论题。男女两边都可有意识地作写毛遂自荐,包含自己的家庭成员与个人喜好、专长等,但切忌自我吹嘘。有些青年染上了一些欠好的习气,那么切莫让它在初度约会时煞了风景。脏话更不能讲,不然,将被看成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不文明、不礼貌。※约会的地址以两边了解的公共场所为宜约会的地址,以两边较了解的公共场所为宜。如公园、广场、江边、湖畔、音乐茶座、影剧院等,最好不单独在某方家里或在生疏的当地,初度约会更要留心这点。约会的地址,最好是既幽静又不太偏远的当地。幽静能够构成约会的杰出气氛,便于说话,但过于偏远则不安全。约会地址的挑选,最好考虑两边赴约间隔,特别是要考虑到女方的赴约的间隔。一个姑娘曾对人说起她的男朋友很会体贴人。问她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她说:“满次约会,他选的当地都离我单位挺近的,而他却跑很远的路,他都是为了我便利。”※约会的论题以轻松愉快为宜约会中的攀谈,是了解对方和体现自己的最佳机遇。这时,你应掌握住说话的自动权,尽可能地多从说话中了解一些对方的喜好,喜好,防止把自己的缺乏及早地露出给对方,使局势向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开展。※约会时的论题,最好是使气氛能愉快的论题。所以,约会时必定要坚持高兴,高兴的心情和心境,因为约会不是上课,无须说教,更不用对品格有所感化,所以论题必定要轻松。假如她喜爱大发议论,你也不要打断她的议论。不妨光做个忠诚的听众。一同你自己也不要说一些学术性的论题。约会时,论题最好是取材于周围常常发作的事物,譬如说电视节目,报纸社会版等方面的论题,或是有关音乐,运动及自己身边心爱的宠物像猫,狗,热带鱼,鸽子,小鸟一类,因为谈些轻松风趣的论题,更可拉近你俩生疏的间隔。※约会的礼节不行忽视约会作为一种特其他社会交往办法,应该浸透现代文化明 的颜色,礼节礼貌贯穿于约会的全过程。 约会的提出要讲究礼节礼貌。自动者在提出聘请时,不论是口头直接聘请仍是打电话聘请,写信聘请,都要用谦让,商议的口吻,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对方。在决议约会地址时,要先寻求对方的定见,要以对便利利为准则。假如对方清晰表态要你决议,你再提出你自己的定见,请对方定夺,对方以为适宜,方可作决议。 时刻问题上的礼节礼貌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提出聘请者,要先到一瞬间,这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如遇特别状况,不能准时赴约或需改变约会时刻,要尽量想办法告诉对方。如真实无法即便告诉对方,事后要向对方赔礼抱歉。因为践约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先到的一方,关于因特别原因此迟到或践约的一方,也应予以谅解和安慰,不要得理不饶人。约会停止的提出,一般由被约会者,女人提出。聘请者、男性如有急事当然也可直爽地提出停止约会,但要向对方表明歉意。在约会中,假如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也不要只谈上三五分钟就告辞。假如两人之间无语可说,可谈一些其他的作业,待构成必定的气氛后,自礼貌地提出告辞。约会完毕后,男方要送女方,这体现了对女人的尊重。假如时刻不晚或在白日,可把女方送上轿车或电车,目送而去;假如晚上时刻晚了,要自动提出送女方回家,如女方不反映,应一向送到家门口。 约会时能够做到聚精会神地说话,活泼对说话内容作出反响,不断 “影响” 说话的开展,提高说话的热度,那么,你们的说话就会在一来一往,你言我语,谈笑自若中进行,好象 “势均力敌,将遇良才,人遇知音” 相同,你与情人越谈越有喜好,乃至谈上一个晚上还嫌时刻不行。 不过在一般的景象之下,不管你与情人谈得多么有兴致,你有必要在适宜的时分预备完毕约会。你有必要使你们的说话不致妨碍到情人第二天的作业,不致搞乱他(她)的日子秩序。因为你与他(她)毕竟是初度约会,不要因想延伸说话的高兴与兴味而损坏了现已得到的杰出作用,该完毕的时分就爽爽快快地完毕,为相互留下一个意犹未尽的悬念,这也是为了使说话能继续进行,使你在第 2 次与他(她)约会时谈得更热烈。 ◆求同存异,议论群众论题◆ 假如你与情人的志趣不同,当然很简单使人感到 “话不投机半句多”,难以发作共鸣。不过,不同中未必就必定找不到任何一起点。比如你爱读书写字,他(她)爱唱歌跳舞,可能一起的论题要少一点,但你们总要看电影、看电视吧。你不谈读书写字,也不谈唱歌跳舞,而是从点评当时国内外的电影、电视节目下手,总能够找到一起言语吧?你们能够环绕电影、电视中的情节、人物、体现手法、表演艺术等等交流观点。在评论这些的过程中,各自对人生、对社会、对对错的观念都能够展现出来,然后到达相互了解的意图。假如他(她)连对艺术的喜好也没有,你们还能够谈谈时事新闻、轶闻趣事、最近的热门论题,或许谈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假如你们的作业相同或附近,那论题就更多了。你能够谈作业中的甘苦胜败,谈你遇到的那些欠好处理的问题,还能够谈衣、食、住、行等群众论题。 事实上,攀谈能不能投机,会不会呈现“冷场”,与攀谈两边的状况都有联系。假如你的情人是个默不做声的人,很不简单谈得亲亲热热,你就得尽量自己翻开话匣子;假如你的情人是个热心的善谈者,他(她)就会随时呼应你的说话,使约会在非常投合的空气中进行。总归,只需你采纳求同存异的战略,约会时可谈的群众论题仍是许多的,要害是看你能不能依据相互攀谈的具体状况,灵敏而机警地寻觅和捉住两边感喜好的论题,热心友爱,各抒己见地攀谈。 ◆以动制静 随机捕捉论题◆ 恋人的约会地址,能够在室内,也能够在户外。假如你与情人的某个论题完毕后,一时找不到令情人感喜好的论题续上,再坐下去真实是如坐针毡,难以忍受这种缄默沉静。那么,主意向情人提出站起来活动活动,散散步,不失为打破僵局的好办法。散步时就能够随时捕捉身边的情形、人物和事作为论题。一般状况下,情人假如没有对你体现出反感,即便是处在心情低落的状况下,都会对你的说话作出活泼的呼应。因为美丽的大天然为你们供给了温馨、活泼、心旷神怡、广袤浪漫的空气,沉溺其间的情人们这时真有看什么都顺眼、听什么都动听、谈什么都惬意的感觉。 文涛应女友雪竹之约赶到东湖公园,虽然他们相互还不太了解,但文学是他俩的一起喜好,天然一起言语不少。他们环绕最近读了哪些好书?有什么新作宣布等论题谈得热热烈烈、兴味盎然。或许是谈累了,或许是这论题该完毕了,当雪竹对当今商业文化,文化商业的一番精辟概论总算打上了句号时,文涛没有及时续上话,登时两人世呈现“空白”,面面相觑,好不为难。雪竹见状,当即“收市”:“咱们起来走走吧!” 文涛为补偿 “过错” 呼应说:“我正有此意呢!”真是 “心中有个恋人,身外有个国际,” 雪竹动身抬眼一看,周围竟有那么多论题等者他们去讨论:苍翠欲滴的绿荫,馥郁馨香的花草,皓月繁星的天空,碧波荡漾的湖水,偎依纠缠的情侣…… 她信于 “拈” 来一个论题与文涛细语散步,谈兴盎然,好不动听。同此可见,雪竹在约会中的应变能力是比较强的,她面临与男友呈现的瞬间 “冷场”,决然采纳以动制静的办法,引导文涛在动中寻觅随意性的论题,然后保证了相互之间活泼、融洽、天然、愉悦的说话空气。 ◆推心置馥,免除心理压力◆ 约会时,有些情人为了体现自己的文质彬彬,喜爱讲一些繁文褥节的客套话,或许张口闭口讲些调门很高的大道理,这很简单加剧情人的心理压力,呈现“冷场”。其实,过多地寒喧和客套,给情人的不是适可而止的文质彬彬,反而阐明了你与他(她)的联系还比较疏谈,还未到达不拘礼仪的密切程度。张口闭口讲调门很高的大道理,并不阐明你的常识广博,恰巧阐明你不是与他(她)在对等的基础上攀谈,面是以高高在上的领导或导师的口气经验他(她)。这样,一开端你就将他(她)置于与你不对等的方位上,他(她)不怎么好毫无猜忌、轻松自如地与你倾慕攀谈呢?约会就是谈心谈心,你畅所欲言、肝胆相照,一般说都会得到他(她)活泼地呼应。虚虚伪假、遮遮掩掩、环顾左右而言他,即便你搜肠刮肚地找出许多外交辞令,关于促进相互的情感开展也无大用处。唯有诚恳、热心、友爱、坦率,既反响机警又不多虑,才干免除他(她)的心理压力,打破他(她)的缄默沉静,激起他(她)的攀谈喜好。 绕开“雷区”,以诙谐打破僵局 初度约会,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在攀谈时难免会闯入情人的“雷区”,谈到情人不肯谈及的伤痕论题,这样不只会呈现严峻的僵局,更是尴尬中的尴尬。不过,此时你可别严重哦!他(她)既有难言之隐,不肯过多或底子不肯谈及这个引起我们不快的论题,你就不用打破沙锅问到底,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时,你能够尽量岔开论题,用诙谐脱节困境。 雁翎曾有过一次苦楚的爱情经历,她爱男朋友自我陶醉,但是,他的这位男朋友却脚踏几只船,总算扔掉她跟其他女孩子浪漫去了。一次,她与第二位男朋友肖遥约会时,肖遥问她:“你对爱情中的遍及撒网,要点逮鱼,怎么看?” 没想到他话一出口,雁翎不光没理睬他,脸色瞬时变得好丑陋。肖遥知道他误入情人的 “雷区,赶忙弥补道:“啊,请别介怀,我是说,我有一个挖苦对爱情不忠的故事献给你,故事说有一个对太太不忠的男人,常常趁太太不在家把情妇带回家过夜,但又经常忧虑太太会发觉。所以,有一天晚上,他俄然从梦中吵醒,慌忙推着身边的太太说:‘快起来走吧,我太太回来了。’等他的太太也从梦中清醒,他一会儿傻了眼。” 还没等肖遥话音落下,雁翎已被他的诙谐故事给逗得满面笑容。在这里肖遥运用故事的办法首要转移了他俩说话的方向,然后用诙谐的感染力,淡化了他因说话不小心而给雁翎带来的不快心情,然后天但是奇妙地把可能呈现的 “冷场” 给过渡过来,赢得了心上人的高兴一笑。 约会中的 “冷场” 随时可能发作,怎么奇妙地避开这种尴尬的困境,办法因具体状况不同而多种多样,要害在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地掌握两人说话的空气,敏锐地捕捉信息,发掘两人说话的内涵,扩展两人说话的外延,这样,你们的约会就会有接二连三的论题,到达 “心里的话儿说不完” 之意图。

知乎用户 罗美琪 发表

难道非要让人人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看书自学的境地吗?正因为不知多少次的,来自于讲台上的 “当头喝棒”,弄得提问者只好问出温和而不带有任何见地,不容易被批判和指责的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觉得对方的提问很傻。

某种意义上是在责怪对方,

没有配合发言者 “装逼”。

有的时候根本不想去参加这种听讲座,

但被迫参与,

还要假装很感兴趣,提问题配合发言人装逼,

提完问题还要被他们说,提的问题好傻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我个人觉得大部分原因是无知者无畏。。。

知乎用户 王超 发表

- 在提问之前的心理斗争太多(别人怎么看我,会不会问得太傻等),最后要么不敢站起来提问,要么因为心理斗争消耗过大,没功夫想问题本身。

- 听别人讲话时接收、理解、综合、分析的能力不足,这个往往是知识体系支撑不足引起的。导致讲座听了相当于没听,自然提不出来问题。

- 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欠缺,脑子里有个世界,却只能说出来这个世界中的一坨翔。

- 没有专门做过提问方面的自我训练和培养。

知乎用户 小皮特别皮 发表

来,我告诉你为啥。我有一次参加 NASA 的讲座,由于怕听讲座的人不够,NASA 面子上不好看。我们一帮金融系的学生被迫听老美用英语讲了俩小时宇宙。提问环节来了,只有一两个工程系学生问了点问题,结果人家不走,还等着呢,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我们老师就偷偷跟我说:peter!ask!ask!!我硬着头皮问了个我知道答案的蠢问题。

你以为台下的听众,真的是因为想听来的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转载一个,曾经的大牛

节选文作者:佐藤謙一

节选文链接:一些中国大陆青年人在公共场合的提问显得质量不高,原因有哪些?

吾輩與大陸青年之座談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問題:
其一、雖曰『提問』,但大陸青年往往混淆『提問』與『發言』之區別,慣於將提問視作發表自我感受之契機。其所言雖有理有據,卻往往並非提問,也並非希望對方回答,而僅僅是發表『我認為』和『我覺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問之問題,通常為『如何看待』類問題,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於自我修養而提煉出之提問,因此便少建設性。例如於哲學座談上問諸位學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讀薩特之學說』。此類問題非真正之問題,缺少提問者自身之思考與疑惑,若傾向於此類提問,便略顯缺乏尊重
其三、在多數之場合,大陸之唐人青年愛問宏觀之問題,愛問泛論之問題,而絕少問細節之問題。例如愛問『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類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麼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地方』。此類問題,提問者雖有心交流,卻流於泛泛之談,或老生之談,答者亦難給出精彩之答案。若能於此類場合提出具體而微之問題,如問農業專家之機器耕作細節,問歷史教授明代漕運之具體方式,則於問答雙方皆會有所裨益。
其四、愛問常識類問題。所謂常識者,便是通過今日之一般資訊渠道(如 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案。此類問題顯得缺乏誠意,便自然難成為好問題。
鄙人誠願指出可能問題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評唐人之青年。既為鄙人個人感受,則必定會偏頗有失,願請諸公指正。。

转载原则:

  •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禁止演绎

知乎用户 志成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明当前大陆年轻人还停留在 “现实中我唯唯诺诺,网络上我重拳出击” 的状态。

等到年轻人敢现实中出重拳了,那有见地的提问就有了。

或者说,什么时候年轻人,敢杠了,敢挑刺了,敢用扒名人大拿裤子的方式,让自己火一把了,什么时候提问就有见地了。

空洞的问题,可扒不了名人大拿的裤子。

知乎用户 敏娜桑 发表

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我真心认为这个问题就 “显得质量不高”。

以偏概全的懒问题。同时又充满偏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答主这不是已经做了示范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谁跟你说的?搞笑是吧?

知乎用户 风间彻 发表

因为高质量的问题不敢提。

知乎用户 橄榄 发表

你要说的是 航哥李泽航 北大提问?

https://b23.tv/BV1hs411A7kR

知乎用户 张景斌 发表

香港年青人也很傻。土样土新剖,上台拿衣服。

知乎用户 唯有青山是故情 发表

前面那位日本人不了解中国,你们还不了解?

在这种场合发言的,多是以下几种人。一是具有强烈表现欲的人,要借此出出风头。这种人根本不在乎提问对象是谁,提问质量如何。二是主办方安排的人,害怕活动冷场,找几个人随便提提,他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哪里管啥提问质量。三是为了拉关系去的人,台上提问不过是自我表现,万一有人赏识呢?台下还可以此为契机拉拉关系,得到资源。这些人都不会问太深的问题,万一难倒嘉宾呢,让嘉宾不愉快呢?不是与自己的打算背道而驰了?

再说了,会议之于中国,犹如弥撒之如罗马,是神圣而不容亵渎的,哪个正经人打算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展正经的讨论?不都是按步就章,等待最后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的赦令?

知乎用户 起风了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知乎用户 绿蚁 发表

知乎算公共场合吧。。。自信点,把 “一些” 去掉

知乎用户 黑色茶几 发表

你这个问题提的就不怎么样,可以说水平极低

知乎用户 猪血丸子 发表

严重怀疑提这个问题的人是中国台湾人……

知乎用户 喵了个咪 发表

因为人家来你这,就是打个酱油。你要什么高质量提问?肯来看你就不错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他们长大了不就变成公知了嘛,你居然敢说公知傻。

我已经分不清你是哪波的了。

除非你是外国人。

可问题是外国人承认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人存在。为什么要问?因为不懂呀。提问就一定要高大上?这不是提问,这是装 b

知乎用户 顾清溪 发表

与教育有关,中国太缺乏逻辑教育了,学生不懂怎么理性思考问题,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就怪了。

看看哈佛大学迈克尔 · 桑德尔教授正义公开课和他在北大讲的《金钱不能买什么》两个视频,就能有个直观的体会。

外国学生听讲座,气氛比较活跃,提问很有深度。反观中国学生,提问没有条理逻辑,不知所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依我在美国这几年的经验来看,美国人提问质量也不高。

知乎用户 XXX6778 发表

哈哈哈!因为大多数提问的人都不是真的为解决问题而去提问的。记得我们院有次喊了几个院士来做报告倒了提问环节,底下的老师和院领导带头提问,但是一开口就是各种吹捧,说 XX 院士讲的让我醍醐灌顶,水平就是高啊,我有个小小的问题 blablabla。。。你觉得底下学生还能提啥问题→_→

知乎用户 Binh 发表

原因是一些中国大陆青年人质量不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从小就没有被培养这个习惯,没有被鼓励提问,我们的教育就是接受。

其他国家我不知道,自己在法国读书。刚来写文章,辛辛苦苦写了好多老师说根本没写到点上,为什么呢。

后来老师解释我才知道,他们从小学的教育就是给出一个主题,自己找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找非常多的论据在讨论和支撑自己的观点。想想看,他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这种思维模式。之前网上不是疯传过一段法国的高考题,例如: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国家? 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大概他们的高考都是这种问题,难怪欧洲出了那么多的哲学家和学者,并不是想说孰好孰坏,只是想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大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多思考太重要。

知乎用户 翻天覆海不枉最初 发表

他们是去展现自己的,心里妄想着 “我要如何提问才能低调地表现我的众人皆醉我独醒?”…… 往往有这种心态的人根本就没听懂讲师在说什么,有什么重点或误区,然后提着问就越来越自我陶醉,已经想到自己机智答辩后众人自发嗯喝彩了,于是如果讲师搭理他们比较久,他们可能会转为慷慨有力的陈词。这种时候我的尴尬症会刺挠得浑身难受。

知乎用户 Charlie 发表

我在美国课堂上的感觉是,大部分中国学生问到问题类型是:这个是周三交,right?

知乎用户 一脸坏笑 发表

提问就有观点。有观点就有风险,不小心会送命,质量不高的东西大家都能把控。 安全。 哈哈

知乎用户 帕斯猫 发表

你们有一个好,全世界跑到什么地方,你们比谁跑的都快!但是问来问去的问题呀, 都 too young!

知乎用户 胡罗布同学 发表

总比没人主动提问强吧?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跟我们说,有哪些不懂的,别不好意思,什么都可以问,别怕笑话,怕笑话学不到东西。

我觉得老师看到学生通过他的讲解露出的豁然开朗的表情,那一刻,他内心是幸福的。

讲座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看作是课堂,来听讲座的人相当于学生,你们在那个时间段存在一种师生关系,只是听讲座的人参差不齐,甚至会有一部分外行兴趣人员,我们不能站在自我认知范围内去要求提问者,当然如果有人能提出值得专业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那再好不过了,但这个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呀。

所以,我觉得首先应当鼓励提问,当提问者知道答案后,他在心里会下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提问,如果真 “傻”,他下次就会在提问前自我审查问题了。

只要是善意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当被善待,相信题主青年时期也提过类似的别的 “老师” 眼中的 “傻” 问题吧!

知乎用户 喜洋洋 发表

知乎也算作是公共平台了,显然题主你的提问质量也不高。题主可以反思一下。

知乎用户 Bysontium 发表

易中天来哈尔滨北方剧场讲孔子,我上高中时提问了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付出,为什么很多社会问题几千年来仍无法解决,我们学生只能发发贴子,发发牢骚?”(当时还没有键盘侠这个词)

易老的回答大意是,教育还是要理想主义,学生带着理想主义去跟社会碰撞磨合,不可过激也不可完全世俗化。易老说,总不能跟她孙女讲厚黑,讲权谋吧?孩子,还是要听童话的。

这个问题水平高不高各位看官有话可以评一评,当场有些老年人听了还是很有共鸣地对我挑大拇指的,最后报纸也登了这个问答。

我的观点呢,是自我审查让大多数敏感问题不能问,这种日常的自我阉割让某些讨论总是不能彻底。易老是个敢说的人,争议事件也不是一次两次,但是易老出来演讲,也不能什么都说,最后仍然劝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保守向的建议; 我问问题呢,也把愤青问题尽量软化。(我本可以问: 孔孟之道几千年,为什么贪污腐败、道德问题照样?孔孟说的是不是空中楼阁?tg 是不是只是先用孔孟激怒民众,再用孔孟奴化民众?学生是不是说话、campaign 都没用?)

敏感问题讨论起来更爽——能激发更多情绪、思考、争论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就是更好问题。

一个角度而已,麦当劳爪机码,抛 (yuan) 砖(zhe)引(shang)玉(gou)。

知乎用户 胖达师兄 发表

我看十年前的自己更傻,人不是一夜成熟的;

中国大陆人多 — 中国大陆参加讲座的人多 — 提问的人里面中国人比例大 — 答案水平参差不齐 — 但由于中国人多,不好的提问多 — 所以感觉问题 “普遍” 质量不高。

如果经常参加的是大陆的讲座,沙龙,那能够专门来参加这些沙龙的外国人,

那必然是水平比较高的,或者对讲座相关知识比较了解,比较感兴趣的人,

这样的外国人,自然问问题的水平会高一些。

中国自古缺少一个注重提问的文化,因为提问意味着质疑,

在以 “君君臣臣” 为伦理基础的中国,是不太接受的。

知乎用户 king zhang​ 发表

提问机会少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是什么制造了工人与知识阶层间难以跨越的壁垒?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对于“思考海德格尔的农民工”或是“自学微积分的保安”这些事例来说,简单地由文化资本差序格局中的上位者俯身与工人建立联系恐怕仅能解燃眉之急,真正能够破除知识壁垒屏障,为社会中每一位求学者提供学习与研究机会的,还是教 …

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知乎用户 发表 除了父母,家庭或孩子的,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理由还有什么呢? 知乎用户 田可乐 发表 微博博主 Ent_evo 在 2016 年写过这么一段话: "1954 年,生物学家 F.A.Brown 从康奈提格的海边挖下来了一批牡 …

举报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陈掌星论文抄袭

举报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陈掌星论文抄袭 在此举报2021年中国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陈掌星等人论文抄袭事宜,抄袭细节详见附件。 吴克柳,李相方,陈掌星。页岩纳米孔吸附气表面扩散机理和数学模型,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5年第45卷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