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升9.0!仅79人标记,太震撼了,看完颠覆三观…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不是环保题材,却美得几乎每一帧都可以截屏;

不是故事片,却感情充沛得,每集都催人泪下…

这部新片,让人大开眼界,又陷入深思。

它放眼全球,却讲了每个人最眼下、最亲近、也最逃脱不开的:《家园》

如果,房子≠四个柱子+一个房顶,那么,它可能是什么模样?

也许,它是一间可以走进去的大玻璃温室,绿意融融、鲜花果实蔓延…

也许,它是一个纯“手作”,处处是孔、满眼是洞,连遮蔽的大门都没有,光和影肆意造访…

也许,它隐匿在草丛深处,被一道峡谷分为两半;跟户外接壤的窗边,总是能见到各种爬虫:蜥蜴、螳螂…

也许,它从外到内,从房子架构到家具、电器,全部,都是用竹子制成的…

《家园》展示了叹为观止的居住奇迹。这是苹果电视台4月17日首播的纪录片,共9集,分别介绍了9个非凡的家庭建筑,以及它们背后的家园故事。

看过的人几乎都打出了五星:人原来还能这么活?人应当这么活!看完想亲手打造自己的家…

《家园》中精心搭造、费时建立的住所,不是躺在设计图纸上的艺术创想,而是真切、有温度的人类家园。

它们不仅是我们向往的“未来之屋”,更是有故事的房子。《家园》试图向更多人阐释:一个家应该有的样子。

有人说,房子,应该依偎在大地的怀抱里。建筑物和它的所在地之间,有一种归属感。好的家园,要发挥本地潜能和可用资源。

印度建筑师安努帕玛,建了一座“墙壁之屋”。这处房子的所有建材,都来自本地,并由本地工匠打造。在以混凝土、钢筋为惯常建造方式的环境下,它独树一帜。

安努帕玛选用了印度原始的做砖方式:黏土烧制。

她把扔掉、废弃的陶罐收集起来,一个套一个,连成一条条直线,自然生成了房子的承重系统,不但不会倒塌,还起到了降温的效果… 

建造过程中,数不清的、独一无二的指纹,留在了墙壁上,一大批“重操旧业”的手艺人重新被看见,迎来了再就业的机会…

另一位在印尼长大的设计师,则利用生长四年的竹子,打造了20座竹屋。

在巴厘岛,竹子随处可见,也因此让它被忽视、成为只供贫苦人使用的材料。

实际上,竹子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的风物:巴厘人一出生,用来切断脐带的,是一根很锋利的竹子;去世时,他们的遗体左手,会被放一块黄竹…

设计师伊劳拉哈迪,把房子的一切,都变成了竹子;或者说,她用竹子,变幻出房间中的所有:大到显而易见的弯竹架构,小到门把手、衣架、床头置物台…

造木房子,需要使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成材的木头。用混凝土,则需千年才形成的化石燃料。而竹子,只需4年便长成了,就地取材,还能永续生长…

而在峡谷旁造房的夫妻,很自然地使用峡谷的裂缝,作为房间的分隔。他们在屋顶种植当地植物,塑造了绿色的原野…

随着飞虫被吸引,栖息种类越来越多,他们甚至产生错觉:好像自己是访客,真正的居民,是那些绿色的植株、艳丽的花儿,和所有在上面安家的动物…

有心的设计者思考:大自然,能把房子做成什么样?

可于一个个居住者而言,房屋,带来的一切,让人有了家的感觉。

一个人住的地方,是那个人的延伸。而层层叠叠的人的故事,将帮助每个人,与生命的意义重归于好。

在美国的缅因,有人选择,与家人共居林中的老旧小木屋。

每天清晨,闹钟一响,一家四口起床。洗漱完毕,他们携手出门,屋外,就是森林,大片的枫树。父亲带着工具,冲树皮打个孔,甘甜的枫糖浆就留了出来…

下雪的日子,他会带着儿子,乘雪橇,来到冰湖,凿开一个洞,吊了鱼饵下去…

这是夫妻俩要的宁静。他们实现了想拥有的生活:能够在身边看到彼此。

他们打造了一个能长久可居的家。其中包含着爱的投入…

世界越来越拥挤,我们再也不能以房间的多少来定义一个家。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整个城市只有24%的的面积建有住房。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张智强,也许已经算得上幸运,独居在32平方米的房子。

他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变形屋”。同事说,每次来他家,就像走进一个玩具,或者说,太空船,因为太小了…

然而,当张智强随心所欲地变出卧室、洗衣房、SPA房、书房、步入式衣橱…我们才注意到,这间房数处可移动、组装的机要…

它甚至可以容纳大概10人开PARTY…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样的家,方便吗?舒适吗?

张智强的回答是:我爱我的家,我对它感情深厚…

事实上,这是张智强从小长大的房子,7个人曾经一起挤在这32平方米…而张智强,从来都没有自己的房间,他的床,其实是一个可以折叠的长椅。等所有人都睡下了,他才能折腾出自己的床位。

这是只属于张智强的个人回忆…

家,代表安全、自由、归属感。

家的舒适,相较空间、格局,更在于家人之间的距离和情感。

这也是《家园》反复想强调的:也许,有的设计“违背”了建筑原理;也许,有的房子看上去不够“舒服”,但只要居住的人喜欢,安之如怡,那就够了。因为,那是他(她)的家。

在瑞典,普遍意义上的家,被称之为“汉姆”。

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家,叫“汉玛”。

安德斯的“汉玛”,那间“玻璃之屋”,最初的设计,是四间小卧室、一个很大的起居室,但实践中,安德斯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亟需空间,于是,他最终住在一间电视房。

为了把厨房的声音,和他的房间隔离开,安德斯的父亲还专门为这间电视房,用实木做了厚厚的门,门中间镶嵌了一朵小花儿…

若不是走进这个家,很难想象,那么美的一所房子,居然住了那么“不幸”的一家人。

安德斯为了修建房子,攒了七年钱。初为人父时,他还在一家医院工作。当时,他已经选好了施工的地点。虽然得了龙凤胎,但为了生计,他每日疲惫往返于工作单位和自家的建筑工地…

因为还没找到,跟自闭症孩子相处的方式,那段日子,很难。通常,儿子要到凌晨4点才肯入睡,安德斯眯不上几小时就得开车上班…

他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建房子。直到再度重启工程,安德斯依旧懊恼于,他不能如平常家庭那样,跟儿子玩耍、读书、讨论、冒险…

修房子,曾经成为安德斯逃避的理由。

习惯于坚毅地面对、解决问题的安德斯,始终解不了儿子这道题。

直到这一天,安德斯再次强迫儿子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儿子说了一句:我已经为你做了那么多,那么多次,你感受不到我的爱吗?

一切终于发生了变化…

如今,安德斯经常跟儿子到附近散步、游泳,尽管这个过程还是会“不顺利”,儿子可能穿不好鞋,可能忽然提出要回家,但安德斯已经习惯了尊重这位特别的“朋友”…

身为建筑师的安德斯,曾经以为,家只不过是庇护所,一个养护家人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他越来越感怀:家,还可以带来治愈…

《家园》的最后一集,很特别。

那是墨西哥,一个叫纳卡胡卡的小村。

29岁的马里奥,原本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地方:那是用波纹板、木头和帆布碎片建造的家。大部分波纹板都有洞。下雨的时候,屋子里的雨水比外面还多…

马里奥的月收入只有50美元,平常,他在公路上做小工;没有工程的日子,就会推着三轮车,卖点零食、杂货…

不是他不勤劳,而是恶劣、贫困的社区环境,不允许他拥有更高的收入。

他们经常,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马里奥的孩子会跑过来说,我饿了、我渴了…

感觉太糟了。马里奥时常都想要哭着离家出走…

幸运的是,有个世界性的非盈利组织,来到了纳卡胡卡,

他们正在尝试,用3D打印的方式,为更多贫困人家造房子。

马里奥有幸成为其中的一户。

当马里奥和邻居们走进其实很简单的新家,大多数人都哭了…

1200多年前,杜甫就替百姓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

家,让我们暂避尘世、葆有自我、安享天伦。

孩童时的家园,可能会成为一生魂灵所系。

我们的房子,给了我们希望。

当我们对自己住的地方有了信心,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家园》启迪我们:

也许你的家不大,也许你还在租房子,但家的奢华,家的温暖,在于家里的细节,在于对家的利用方式。

有些时候,我们不必搬家,我们可以改造我们住的地方。

《家园》的主人说: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改造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世界。

他们说:建筑可能被拆毁重建,但付诸一生心血打造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我想,这就是房子,和家最大的区别。

看完被震撼的,点“在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住在年租1800元的村屋里,我们一家过得就像《寄生虫》

在名叫“白云”的村里,我们住在快要倒掉的房子中。 “哦噶搞,果个月电费500块,硬是一天到晚烧炉子!”(方言:怎么办,这个月用了500块电费,怪就怪一天到晚开电暖器。) 今年春节,母亲的这么一句话,引发了我和弟弟回家以来,母亲和父亲最撕心裂 …

坐地涨租 | 这一次,CEO说话算话集体请辞吗?

对不起,诸君,今天我有点忍不住,可能要口吐芬芳了。 先说背景:2018年9月开始,我发起了“租房900个故事”计划。这个系列传播量很大,各平台阅读量累计有几十亿,比如“阿里员工租自如甲醛房身故”“出租屋里的摄像头”等案例。此后,又组织了公益 …

站在地上,我们知道

萨拉最后的救赎就是写这本书。书的结尾,她和几个兄弟回到黄房子原址去割草。房子重建遥遥无期,割草只是为了表达无法安放的感情 美国作家萨拉·布鲁姆的回忆录《黄房子》被《纽约时报》评为 2019 年十大好书之一。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幢位于新奥尔良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