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城记》衰退的一线、挣扎的二线与冰冷的三线【全文】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三十三城记】全文

衰退的一线、挣扎的二线与冰冷的三线

本文将会对 33 个城市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汇总和对比研究。它们的全名单如下:一线城市(四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十个,东部经济强市 + 中西部知名省会):天津、重庆、武汉、杭州、苏州、南京、成都、佛山、西安、长沙。三线城市(十九个,东部经济次强市 + 中西部普通省会):宁波、东莞、郑州、沈阳、泉州、福州、合肥、青岛、大连、南宁、太原、无锡、常州、昆明、中山、温州、厦门、珠海、南昌。全国 297 个地级以上城市(地级市 278 个 + 副省级城市 15 个 + 直辖市 4 个),单这 33 个城市的总经济体量就超过了 40%。将这些城市的、人口、资金、消费和房地产等数据汇总起来,与全国的数据进行对比,无疑,我们将会因此揭示这个国家在区域发展上的内在规律。人口和资金如何分配,产业经济和市民消费能力的集中度,以及地产市场的泡沫程度,都将因此得到真正的揭示。

由于数据量太大,这种系统的深度研究在老蛮我启动这篇文章之前从未有过,相信此后也不会再有。在本文之前我必须感谢我的两位助手,他们为了本文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做了非常杰出的工作。助手之一是阿爽同学,笔名 “姜铁萧齐”,老粉应该都读过他的无锡篇和厦门篇,当年曾经轰动一时。他协助收集了本文的常住人口数据。另外一个助手,糖菇娘,大家都很熟悉了,作为第一期老蛮格斗训练营的精英学员,是此后各期学员的首次短刀车轮战考官。她协助收集了本文的 GDP 数据。我跟你们讲哦,不要以为这些数据的收集很容易,事实上,有很多城市压根就不愿意公布常住人口数据,只能挨个购买和查询当年度该城市的统计年鉴。而 2000 年时期的 GDP 原始数据,有很多城市也极难查证,需要反复在各种年鉴上寻找。至于本文重点关注的存贷款数据和房地产销售额数据,我跟你们讲,恨不得连统一的统计口径都没有,而为了把它们背后的演变规律找出来,又必须使用统一的统计口径,为此老蛮我逐一进行了查验和整理。本文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现在回头来看,简直是丧心病狂。老蛮我因为本文心力交瘁,精神和肉体都遭遇了巨大的折磨。本文之后,我再也不写这种纯数据狂型的文章了!

是以为序。

上篇——衰退的一线

GDP

我们先从最俗套的 GDP 数据开始,看看 2000 年至今的一线城市 GDP 占全国的比例。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享受了全国最多的政治资源的一线城市,是否承担起了中国经济领头羊的重任。

很遗憾,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 2000 年至 2011 年,一线城市 GDP 占全国的比值长期维持在 12% 左右,没有表现出任何比值上升的趋势,2012 和 2013 年还跌破了 12%。2014 年之后恢复到了 12% 以上,然而到今年一季度,也只不过为 12.31%。17 年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变化。要知道近年来中国的 GDP 逐渐丧失增长性,从 2010 年的近 20% 的名义增长率一直下降到现在的 7% 左右。而一线城市并没有表现出与全国趋势相逆的增长性,它的经济增速萎缩幅度与全国高度一致,因此其 GDP 占全国的比值也从未有过提升迹象。很明显,享受了最大的政治资源倾斜的一线城市并没有承担起经济领头羊的责任。这还是真是一个悲伤的结论。对于中国经济逐步丧失增长性的现实,我们当然指望不上这四个同样处于衰退之中的一线城市了。而二三线城市是否可以承担起这样的重担,将在本文的后续篇章中陆续讲到。

人口

从 1990 年到 2000 年,一线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值从 2.81% 上升到 3.69%,年均增加 145 万人。2010 年该比值提升到 4.90%,年均增加 190 万人。可见新世纪前 10 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一线城市人口增幅有了显著提升。2010 年之后,一线城市的人口增幅就不好看了。到 2016 年,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值,也就是 5.20%,年均仅增加 103 万人,比 1990 年代都不如。一线城市的人口已经逐渐丧失了增长性。当然,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都很清楚:北京和上海已经不愿意再承担人口流入导致的医疗教育交通等社会配套服务提升的重担,它们已经开始驱赶人口了。北京上海近年来的年人口增量只剩下可怜的 3、5 万人,比全国 0.5%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还低,这当然是人口驱赶政策生效的结果。目前也就是广州深圳还在小规模的吸引人口流入,但是指望一线城市承担起城市化的重担,继续大规模的吸纳必然要从农村流出的过亿闲置劳动力,已经不现实了

资金

关于资金数据,首先我们来看存款和贷款余额数据。企业总部聚集的四个一线城市确实挺有钱的,存款占比超过 20%。关于存款占比我必须解释一下,2015 年年初我国调整过一次存款的统计口径,各类同业存款也被视为普通存款纳入统计。这种调整对金融企业总部聚集的一线城市而言影响更大,在这里我为了拉长统计口径调整后的对比年限,把 2014 年的存款数据也根据调整后的口径进行了调整。所以,对于上面一线城市的存款数据我们要分成两段来看,以 2014 年为界,此前和此后的数据演变规律。至于贷款数据,倒是不受影响。所以我们重点关注贷款数据好了。

从上表可见,一线城市的资金占比已经丧失增长性。从 2010 年到 2013 年,一线城市的存款占比从 22.45% 下降到 21.36%,贷款从 19.01% 下降到 17.17%。2014 年调整了统计口径(调整口径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扩大存款基数,在我国现行的存贷比考核体制之下,可以增加放贷额度)之后,一线城市同样未能表现出任何的资金上的优势地位。2014 年存款占比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被拉升到 23.82%,到 2017 年一季度就降到 22.59%。贷款方面,虽然一线城市的存款基数被人为提高了,一线城市可贷的款也多了,但是一线城市的企业早已普遍陷入了经营困境,有钱也用不上,于是一线城市的贷款比例从 2014 年 17.65% 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17.27%。

在总的存贷款数据之外,我们再来重点关注一下一线城市 2014 年之后的居民和企业的存贷款数据(区分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统计方式从 2015 年开始,为了延长对比年限以考量出规律,老蛮我根据 2015 年各城市公布的数据中的同比增减值往前追溯到了 2014 年)。无论是居民存款还是企业存款,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居民存款占比从 2014 年的 13.77% 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11.07%,企业存款比例则从 24.30% 下降到 21.70%。很多根本搞不清楚状况的同学总是喜欢拿理财和货币基金出来说事,声称存款数据会因此受到干扰,显得全国只有一线城市买理财买货币基金,全国其它城市和地区的居民和企业都比较弱智,都不买这玩意似的。所以我干脆一点,大家直接看贷款占比的变化好了。贷款是没有这种干扰项的。居民贷款占比,从 2014 年的 14.81% 上升到 2016 年的 16.95%,还呈现上升趋势,到今年一季度,伴随着一线城市的地产调控的加码,DUANG,下降到 12.63%。而企业贷款更是惨烈,从 2014 年的 17.78% 直线下跌到今年一季度的 13.84%,连个磕巴都不打。这显示一线城市的实体企业经营已经是水深火热,根本就借不起钱了

消费

接下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消费数据了。一线城市以 5% 的人口,吞噬了全国 23% 的资金,总得要承担起相应的消费责任。有钱必须要消费,乃是市场经济的公理。然而很抱歉,一线城市的消费力日益孱弱,数据看来真是触目惊心。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的一线城市占比,从 2010 年的 12.59%,一路坚定的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10.35%,跌了 2.24 个百分点,真是下降得气势如虹。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们根本无从指望一线城市承担起拉动消费的重任。我把这句话放在这里:要在一线城市开办各类消费型企业的人注意了:一线城市的消费已经没有任何增长性可言了,请各位务必千万小心谨慎。无论你们是打算在北京盘一个客栈,还是在上海开一个饭店,请务必先放下你们的计划,好好的看一下上面的表格。你们做的或许是岁月静好的梦,想要做点小生意享受现世安稳,但是,你们的梦想,不可能与经济大势相对抗

房地产

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当然要说到房地产。中国人最关注的房地产。这里我会把所有四个城市的数据全都放出来。

从数据上看,一线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额占全国的比值一直处于剧烈震荡状态。2010 年接近 15%,2011 被打压到不足 12%,然后缓慢上升,2014 年为 13% 出头。2015 年放松调控之后,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额占全国的比值最高提升到了峰值,16.24%。2016 年一线城市率先启动调控,于是占比下降到 14.38%,今年以来继续下降,截至今年 5 月份的比值仅为 10.58%。这种数据占比剧烈演变的背后,当然是由于一线城市相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更为酷烈的房地产严控,历次调控,都以一线城市为绝对核心。目前而言,唯有广州的销售额还过得去,全年大致还能维持 2000 亿左右的销售规模,另外三个一线城市的成交规模都出现了显著下降,基本上都是腰斩。

我们总结起来看的话,一线城市已经丧失了人口增幅,其人口占全国的比值将长期维持在 5% 左右;一线城市丧失了资金增幅,存款占全国的比值将逐渐滑向 20%,关键性的企业贷款占比已经跌破 14%。一线城市丧失了消费增幅,消费占比跌到了 10% 的边缘。到了现在,一线城市只要面对调控,市场就会剧烈萎缩,也不可能维持房价泡沫。而对于这一段总结,我希望各位依然坚持在北上广深高杠杆炒楼的朋友,能好好的看,能把这段话,深深的印到脑子里去。

中篇:挣扎的二线城市

再解释一下,老蛮版的二线城市有十个,入选标准为东部经济强市以及中西部知名省会。它们分别是(排名分先后):天津、重庆、武汉、杭州、苏州、南京、成都、佛山、西安、长沙。这些城市的共同点是具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并对周边城市具有很强的吸血性。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二线城市近年来的经济表现。本章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在一线城市陷入衰退的时刻,二线城市能否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

GDP

我们同样从最俗套的 GDP 数据开始。**从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十年间,充满活力的二线城市确实起到了经济领头羊的作用。**这十年间中国的 GDP 从 10.03 万亿提升到 41.3 万亿,提升了 312%,而二线城市则从 1.23 万亿提升到 6.2 万亿,足足提升了 404%。相对应的,二线城市 GDP 占全国的比值,从 12.28% 提升到 15.02%。这十年固然是我大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GDP 年增速常年保持在 20% 左右,二线城市们更是普遍光芒万丈,经济年增速恨不得能有 30%。

2010 年之后,中国经济丧失增长性,二线城市经济也逐步陷入了挣扎之中,只能勉强维持稍微超出全国的经济增速。从 2011 年到 2014 年,中国 GDP 绝对值增幅从 18.47% 下降到 8.19%,而二线城市 GDP 绝对值增幅也从 20.75% 下降到 9.50%,不再有压倒性的增长优势。反应在 GDP 占比上,到 2014 年,二线城市 GDP 占全国的比值只不过微弱提升到 15.97% 罢了。

2015 年算是二线城市的扑街之年。这一年全国的 GDP 绝对值增幅 7.00%,而二线城市只剩下 6.98%。这个结果还真是令人惊讶。二线城市的经济增幅竟然弱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从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变成了拖后腿的差生。当年度二线城市的 GDP 占比也微弱下降到 15.96%。2016 年我大中国启动轰轰烈烈的地产去库存运动,并在煤炭钢铁领域启动 “供给侧改革”,也就是实施全面的煤钢计划管控。给老百姓加杠杆买房的同时,强行拉高煤钢价格。这算是我大中国给孱弱的经济注入的最后一剂强心针,或者说是兴奋剂。这一年我大中国 GDP 名义增幅恢复到了 7.99%,而二线城市在房价普遍暴涨的情况下,GDP 名义增幅挣扎着回到了 9.71%,算是勉强超过了全国的经济增速。相对应的,二线城市的 GDP 占比提升到了 16.22%

然而到了 2017 年,兴奋剂的效果过去了,经济逐渐显露原型。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地产泡沫,稍微理智一点的地方政府领导都不寒而栗,中心城市纷纷启动了酷烈的地产调控,期待着能延迟泡沫破灭的时间。在这种背景之下,2017 年一季度,二线城市的 GDP 占比 DUANG 的一声就掉到了 15.69%,跌回了 2012 年的水平。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老蛮我这个号只要还能存在,就会持续关注接下来的数据演化,并会即时写写短文章或嘲讽或赞许。嗯,这里顺带说一下,老蛮我最恶心的就是假装理中客了。所有的文字都是主观的,都是有立场有观点的,真正的客观理性是不存在的。老蛮我的任何文字,从来不假装中立,一定是有判断的,文字一定有情感有温度的。老蛮出品,必属精品的最大原因,就在这里。好吧,广告打完了,我们言归正传。

以上,这就是二线城市的经济挣扎过程。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人口。

常住人口

鉴于这组数据非常好玩,我决定把所有城市的人口数据全都放出来。见下图。

1990 年到 2000 年之间,二线城市并没有发展起来,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值只不过从 7.44% 微弱上升到 7.63%,年均人口增长只有可怜的 115 万;2000 年到 2010 年的十年间,是二线城市发展的黄金十年,总人口从 9658 万提升到 11556 万,增加了 1898 万,年均增长 190 万人;人口占比提升到了 8.62%,提升了 1 个百分点。

2010 年之后伴随着二线城市的经济增速放缓,吸纳人口的能力也在放缓。2016 年常住人口总计 12372 万,相对于 2010 年增长了 816 万,年均增长 136 万。相对于此前十年年均增长 190 万的人口增幅,现在这种人口增幅已经很凄凉了。

此外,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苏州、佛山和南京这三个城市,年人口增量已经跌到了万位数,增幅已经低于全国人口 0.5% 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 死亡率),南京 2016 年只增加了 4 万人,佛山只增加了 3 万,苏州甚至只增加了 1 万人。这意味着考虑到人口出生因素后,这三个城市已经处于完全的人口净流出状态。麻烦的是,这三个城市之中,佛山还稍好一点,苏州和南京的地产泡沫已经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我在此请执着于在这些地方炒楼的二货们都好好想想,就你们加了二、三十倍杠杆买回来的房子,你们打算找谁做接盘侠?在今时今日,**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已经普遍缺乏增长性的今天,炒楼的逻辑跟前十年真的一样吗?**真的还存在接盘侠吗?

资金

本节我先吐个槽哦,一线城市的金融数据还好找一点,二三线城市的数据我实在是,实在是,眼睛都要找瞎。就下表的数据我花了足足两天来弄。最后放弃了企业存贷款分项数据,只保留了总存贷款和居民存贷款数据。还是先提示,2015 年我国存款数据进行了统计口径调整,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以及同业存款纳入了统计范围,这种调整对一线城市存款数据的影响最大,对二线城市也有一些影响。为了增加对比年限,老蛮我根据新的统计口径对 2014 年的存款数据进行了调整。

二线城市的总存贷款占全国的比值,峰值出现在 2010 年,分别为 16.97% 和 19.76%,此后就呈现坚定的下降趋势。到 2016 年已经总存款占比下降到了 16.31%。总贷款占比下降到 18.68%。整体来看的话,与一线城市一样,伴随着人口逐渐丧失增长性,GDP 逐渐丧失增长性,二线城市同样在整体上丧失了资金上的聚集能力。

再来看居民存贷款数据。居民存款从 2014 年的 13.85% 下降到 2016 年的 13.42%,今年一季度继续下降到 12.26%,没有任何增长迹象。居民贷款占比情况稍有不同,在二线城市持续吹大的房地产泡沫影响之下,居民贷款从 2014 年的 15.71% 上升到 2016 年的 16.98%。然而在居民存款占比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这种居民贷款占比的回升视为一种回光返照,一种泡沫破灭前的挣扎罢了。所以,到了 2017 年一季度,DUANG, 居民贷款占比剧烈下降到了 11.40%。当然,我估计依然有很多搞不清楚状况的二货喜欢拿货币基金和理财出来说事。所以我要再次嘲讽一下他们:要知道虽然货币基金和理财虽然确实没纳入存款,但在整体上这个玩意同时拉低了全国的存款额,因此并不会由此而导致任何城市的存款额对全国的比值下降。(好吧考虑到炒楼党的智商都比较低,我相信这段话他们都看不懂,呵呵呵。)

而且,在这里我说明一下,虽然我没能搜集到全部十个二线城市的企业贷款数据,主要是武汉、南京和西安的企业贷款数据实在是找不到,但是从结果上看,2014 至 2016 年,二线城市总贷款占比减少的同时居民贷款占比上升,此消彼长的结果,只能是在此期间,二线城市企业贷款占比正在加速下降。一二线城市的企业贷款都在急剧下降,这事与什么金融降杠杆没有一毛钱关系,没理由一二线城市的企业反而降杠杆降在了全国的前列,要降也是东北西北那些个烂城市的烂企业先降。对这种现象,唯一解释就是:在高房价的侵蚀之下,一二线城市的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有大量的企业只能选择停止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了借贷需求。

消费

消费数据上二线城市的整体表现比一线城市稍强,毕竟房价整体还没有涨到天上去,市民还稍微好一点,还有点余钱吃吃喝喝。从 2010 年到 2017 年一季度,一线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值从 12.59% 下降到了 10.35%,下降了 2.24 个百分点,而二线城市的比值,则从 14.55% 缓慢提升到 15.88%,提升了 1.33 个百分点。这中间还有个 0.91%(2.24-1.33)需要填补,也不知道是不是能指望三线城市能来填这个空,这个问题我们到三线城市篇再来回答。

房地产

最后一节,当然是最重要的,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占比数据,在这里我把所有二线城市的销售额数据全部放了出来。

从数据上看,2010 年到 2014 年,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事实上处于平衡状态,除了 2013 年还稍微萎缩了一把,占全国的比值始终维持在 20.5% 左右。2015 年开始,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占比开始提升,到 2016 年提升到 23.74%。两年时间,提升了足足 3 个百分点。然而从 2017 年开始,面对着恐怖的房价泡沫,中心城市普遍启动了严苛的地产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限签,即便你地产商拿到了预售证,卖了房子,想要去房管部门网签备案?不好意思,不许备案。没有任何理由,总之就是不许备案。网签不了银行就不放按揭款,地产商就实现不了资金回笼。所以今年以来诸多地产商的签约销售数据大增,但是资金面却越来越难紧张,就是这个道理。总而言之,与往年针对炒楼党的调控不一样,今年的地产调控主要是针对地产商,去掐死地产商的现金流。通过网签掐销售现金流的同时,还严控银行的各种地产开发类贷款,比如银行的地产夹层贷款今年就基本停止了。接下来,就看这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是不是会出现最惨烈的双输局面了。当然了,我在这里直接摆明态度,我认为双输是必然的结果。

在调控背景之下,连续两年领涨全国的二线城市,今年 1-5 月份的商品房销售数据开始出现了萎缩,占全国的比值从 2016 年 23.74% 微弱下降到 23.58%。结合一线城市的商品房销售占比从 2016 年的 14.38% 剧烈下降到今年 5 月的 10.58% 来看,今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在萎缩。如果三线城市同样表现出萎缩迹象的话,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危险了。

下篇:冰冷的三线城市

这里依然要重复一下,三线城市总共 19 个,入选标准为东部经济次强市 + 中西部普通省会,全名单如下:宁波、东莞、郑州、沈阳、泉州、福州、合肥、青岛、大连、南宁、太原、无锡、常州、昆明、中山、温州、厦门、珠海、南昌。如果说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头脑,二线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手脚,而这 19 个三线城市,则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骨架一般的存在。它们的经济表现好坏,甚至比前面 14 个一二线城市更加重要。

GDP

这一节依然从 GDP 开始。

这一组数据列出来,我们是要大跌眼镜的。三线城市的 GDP 占比,从 2000 年到 2010 年的经济发展黄金十年里,与二线城市一样,有着显著提升,从 13.46% 提升到 15.30%,增加了 1.84 个百分点。2011 年提升到峰值的 15.41%,之后三线城市的 GDP 占全国的比值就逐年下降,到 2016 年下降到 15.04%,今年一季度更加惨烈,下降到 13.66%。这里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一线城市的 GDP 占全国的比值,从 2000 年至 2017 年,长年维持在 12% 左右,与全国一起逐步陷入增长性丧失的窘迫局面。而二三线城市的 GDP 增速,在 2000 年 - 2010 年期间,普遍大幅度领先全国,并由此带领中国经济迎来了黄金十年。2010 年之后二三线城市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二线城市的 GDP 增速大体上略高于全国,挣扎着支撑起脆弱的中国经济。而三线城市,竟然领跌全国!**这个结论真是令人震惊,我们必须对应其它数据,看看三线城市在其它领域是不是同样表现出了这样的领跌趋势。

常住人口

与前面一样,鉴于人口数据比较有趣,我将全部城市的人口数据都放出来。

从 1990 年到 2000 年,三线城市的人口占比从 6.73% 提升到 7.88%,年均增加 228 万人。到 2010 年,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占比提升到 8.91%,年均增加 198 万人。三线城市 1990 年代的人口增幅比 2000 年代的人口增幅要大。2016 年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值为 9.19%,与 2010 年相比,年均人口增量为 126 万。不同于一二线城市在 2000 年 - 2010 年期间的人口爆发性增长,三线城市的人口增量始终呈现坚定的逐年下降趋势。

尤其是表格中以红色标注的东莞、沈阳、大连、无锡、常州、中山、温州和珠海这 8 个城市,人口已经完全丧失增长性,增幅已经低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净流出状态了。19 个三线城市,竟然有 8 个城市人口净流出,比例超过 40%,这还真是可怕。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各位,三线城市已经没有接盘侠了,不再合适炒楼了!

资金

三线城市的资金数据更加难找,居民与企业的存贷款数据都极难找到,所以这里我们就只看总的存贷款数据好了。这里也说明一下,由于 2015 年的存款口径调整对三线城市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我在这里没有做数据修正,全部使用的原始数据。在结果上没有任何例外,**与一二线城市一样,三线城市的资金占比同样在缓慢下降。**存款余额占比从 2010 年的 15.58% 下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 14.34%;贷款占比则从 2010 年的 17.79% 缓慢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16.80%。

消费

先回顾一下,从 2010 年到 2017 年一季度,一线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值下降了 2.24 个百分点,而二线城市的比值提升了 1.33 个百分点。这中间还有个 0.91%(2.24-1.33)需要填补。然而,三线城市没有承担起填补消费空白的责任,它的消费占比长年维持在 15%,固然没有像一样城市那样萎缩,但也没有像二线城市那样起到挣扎着领先,它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大中国的消费增速逐年下降,从 2010 年 18.76% 跌到了 2016 年的 10.43%。眼看着消费也萎靡了下来,真不知道我大中国打算靠什么来推动经济发展,难道真要靠 “地产兴邦”?

房地产

同样的,由于房地产市场非常有趣,所以我这里把全部 19 个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额数据全部放出来。

整体而言,三线城市的市场表现与二线城市一样,从 2010 年到 2014 年间基本维持平稳,销售额占全国的比值长年保持在 18.5% 左右。2015 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纷纷启动,销售额占比均显著提升。一线城市这一年提升了足足 3 个百分点,二线城市也提升了近 1 个百分。而 2015 年三线城市的市场依然冰冷,占比下降到了 17.91%。然而 2016 年,在全国性的地产去库存政策之下,三线城市市场出现了大涨,房价泡沫被迅速吹大,于是这一年,三线城市的销售额占比提升到了 18.69%。2016 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就是一线城市市场在调控之下开始萎缩,而解除了调控的二三线城市则领涨全国。到 2017 年,与二线城市一样,三线城市也纷纷启动了调控,市场在整体上不再上涨,并出现了微弱下跌,截至今年 5 月份,三线城市的销售额占全国的比值微弱下降到 18.37%。

汇总篇——33 城记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项最有趣的数据对比了。我们将这 33 个一二三线城市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们的数据全部汇总起来,与全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此,我们将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这些领先于全国的城市,在整体上处于什么状态。**如果这 33 城不再能带领中国经济前进,那么,我国就沦落到只能依靠四线及以下的农业城市带领经济的惨烈局面了。**这种事真是想一想都觉得酸爽。

GDP

在 GDP 这一项上,33 城自 2012 年起就丧失了领先性,GDP 占全国的比值长期维持在 43% 左右,到今年一季度,占比甚至下跌到了 41.65%。这与我们前面的论述相符。一线城市占比长期持平,挣扎的二线城市则与冰冷的三线城市相互抵消。呵呵,经济规模占比超过 4 成的 33 城无法再带领中国经济前进,那么接下来,还真是要靠农业来挽救我国的 GDP 了。所以,在改革开放了 37 年之后,我们依然要回头来看农业,来依赖我们一贯看不上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吗?这还是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啊。

人口

在这里我没有更多可说,33 城的人口增幅已经剧烈放缓了。我只是列举一下前面着重指出过的人口净流出城市:北京、上海、佛山、苏州、南京、东莞、沈阳、大连、无锡、常州、中山、温州和珠海,总共有 13 个。**33 个经济发达城市,有 13 个出现人口净流出,占比 39.4%。**对这种事情,我希望你们能认真的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农村还有过亿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到城市来的今天,比例高达 4 成的发达城市出现人口净流出,对于隐形失业的农民来说,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东北和西北大地上已经事实失业的产业工人来说,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资金

资金汇总结果不会有任何意外。一二三线城市的资金全国的比值都在下降,所以汇总起来的结果当然也在下降。单独看贷款占比吧,从 2010 年的 56.56% 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52.77%。既然 33 城的贷款占比都在下降,那资金当然是去了四线以下的农业城市。呵呵,这个结论真是越来越有趣了。

在这里我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如下图所示的 8 个城市的资金杠杆率(总贷款 / 总贷款)已经处于危险边缘,极可能爆发债务危机。

我在这里列举一下它们的名字:武汉、天津、长沙、宁波、福州、南宁、太原和昆明。在全国的资金杠杆率只不过为 7 成左右的情况下,它们在整体上的资金杠杆率已经接近 9 成,有些甚至超过了 100%。它们的城市经济对债务有着太高的依赖。如果它们的实体经济能发展起来,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回报来偿还债务,那还稍好一点。而一旦它们的实体经济继续萧条下去,甚至不足以偿付债务利息的话,那么,就是债务炸弹引爆之时。

消费

消费汇总数据也没有意外可言。一线城市的消费增速领跌全国,二线城市稍强于全国,而三线城市则长年与全国保持一致,汇总起来,33 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值从 42% 微弱下降到 41%。总而言之,在我大中国国民的收支结余被房地产吞噬了足足 9 成的今天,33 城作为房地产泡沫的重灾区,当然也无法再拉动消费。(关于国民收支结余被房地产吞噬,可以参阅老蛮我的文章:地产泡沫的极限【全文】——从 98 年至今的国民收支数据看房地产)所以,在消费这件事上,我大中国也只能指望 4 线以下的农业城市了。

房地产

房地产销售数据汇总起来一看,还真是有趣。33 个城市的市民,花掉了超过全国 5 成的购房款。从 2011 年到 2016 年,33 城的地产销售额占全国的比值就持续上升,从 49.67% 上升到 56.80%,提升了足足 7.13 个百分点。然而,到今年 5 月份,这个比值剧烈下降到 52.53%,不到半年就下降了 3.27 个百分点。可见,支持起今年的房地产市场的,居然也是四线以下的农业城市,靠的就是农民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在那些个十线之外的小县城买房。这已经是国民的最后一笔棺材本,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根本没有持续性可言。把农民手里的钱榨光之后,我大中国还能怎么样呢?还能怎样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呢?

好吧,以上就是 33 城的全貌。萎缩,几乎是全方位的萎缩。在这炎炎夏日,或许本文,能给你们带来一丝深入骨髓的酸爽和清凉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钱倾天下——北京经济的真相

序章 北京是老蛮我一路撸过来的第二十个城市,也将会是撸得最艰难的城市。我用这样一组数据作为北京篇的开头:2015年末,北京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2.86万亿,显著超出所谓的金融中心上海的10.38万亿;至于南中国那两个伪一线城市,深 …

诡异的失业率——用官方数据推导中国真实的失业率

第一章 人口拐点 中国的失业率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大概属于一个研究禁区。官方数据长年稳定在4%左右,完全无视经济波动。按照我党的说法,无论经济增速是此前的20%还是目前的7%,反正失业率就不会变,就是4%。对于像我这样的数据狂来说,最喜欢的 …

一二三线城市完整名录【老蛮排行榜】

我国关于各线城市的说法很多,老蛮我在这里给出我的判断标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二线城市为东部经济强市 + 中西部知名省会,三线城市为东部经济次强市 + 中西部普通省会。根据这个标准,老蛮版一二三线城市的完整版名录如下(排名分先后): 一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