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止课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你同意吗?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王承恩 发表 讲一下以前在北京某个区当家教的故事。 大概十几年以前了,因为很穷嘛,所以找了个中介机构给人当家教,中介也很黑,给我一个小时还不到 50 块钱。我先后教过不少学生,印象还很深刻。 有个男生高三了才来找我补习化 …
且不说某些评论回答对政策的解读对不对,我就是奇怪,以前大人见到孩子,都会说一句 “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的人们,怎么都在劝孩子 “你不是读书的材料,认命吧,读书是给天才的”。这是怎么了?有多少天生聪慧的孩子最后泯然众人的?有多少孩子本身头脑并不灵光但凭刻苦努力成才的?别按科学家培养每个孩子?有多少科学家是天生就是天才的?
基础教育阶段所教授的知识,是每个人生存就应该掌握的,不论它是语数英还是物理化学历史,它培养的是你的基本思维和逻辑,融会贯通,未来你不论做什么,有一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靠你 “长大后菜场买菜用不用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来评判这个学科有用还是没用。我相信双减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希望各位别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蒙蔽双眼。
匿了吧,知乎熟悉人太多了。
作为一个老师,个人觉得这个双减没有太大的意义,最终还是会像多年前的 “减负” 不了了之。国家习惯用政策去调控,但很多时候 “规律” 是不会被人的意志改变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说说老师的反应吧,低年级的老师大家处于观望状态,作业依然会布置,因为作为老师,我们不会给未来的自己挖坑,1 2 年级玩过去,之后依然需要补基础,那时候老师的压力就更大了。
双减内容很丰富,部分能落实,比如延迟放学时间,用一些花里胡哨的课程填空,让管不了孩子或者不想管孩子的家长迟接。但是对于想上高中的孩子来说减负是不存在的,甚至更累。
放学时间迟了,学校不许带教辅,跟去年比,学习难度增加了,教辅没空做必然导致成绩下滑。如果大家都下滑,相对排名不变。
但实际情况是对成绩有追求的孩子最早时间接走了,回家搞学习。
有特长追求的孩子送去专业老师那边一对一或者上小课,看不上校内的延时班的质量。
只有不想管或者没空管且对校内成绩及特长质量没有要求的家长才会选择在学校呆到最后一刻接。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分化。
双减从社会层面会有效果。但是从个体角度,你是那个被分化到哪个层级的看家长的选择。
我自己是老师。
但不是中小学老师。
我是特别欢迎双减的。
为什么呢?
我自己水平还可以,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没有补过一节课,所以基本上该学的内容都靠自己吃透,所以现在除了高中数学的数列部分差一点,其它的各门各科都没问题,可以一直指导自己的孩子。
相比较之下,小孩在校的老师水平就比较一般(有点自夸,大家别喷我,要喷也轻一点。当然老师掣肘较多,有时候有水平发挥不出来,也是有可能的。)
以前老师压的任务比较重,很多小孩做作业要做到晚上 8 点半,我家的比较快,做到 6 点可以做完(这不是什么容易的事,这是经过训练和培养的,我本人是个拖延症,深刻了解拖延的危害),但是 6 点就意味着孩子见阳光的机会没了。要是晚上我再给小孩加码学习,小孩就没什么时间也没什么精力去进行户外活动。
现在,当老师退让了以后,我有了大把的时间,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别的小孩做完作业,我家的就作业和加强练习也做完了。孩子就放风出去玩,出去野,出去来回跑。
饭点回家吃饭,吃完饭散步聊天说说今天的心得,然后回家读英语绘本 20 分钟,英语绘本读到后面几册已经全是从句和独立结构了,需要指导一下。然后练琴。弹琴是孩子自己要学的,我个人对练琴深恶痛绝,所以我一点不插手,不管,巴不得不要弹。
然后睡觉。
总结就是,老师布置的很多任务是针对所有孩子布置的,对一些孩子来说没必要。自从有了双减,我的操作空间更大了。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有了,更开心了,情绪更好。
但是问题来了,这是我有能力有时间可以负责管理我的孩子。
很多家庭的父母没有条件,孩子就待在学校。午托时间吃完饭不许写作业,也不能出去玩,只能趴着。注意,只能趴着。
下午托可以写作业。
老师昨天布置了一个作文,上午布置,下午就要收。劳动课给 20 分钟时间写,知道为什么么?
有些小孩作文苦手,回家以后可能要写 1,2 个小时。而语文的课后作业只有 30 分钟的额度,超过了就会有家长去举报。所以老师不敢让孩子把作文带回家去。
我家孩子回来说劳动课没写完,课间写了一下已经写完了。我问为什么这么赶。回答说下午要交。我说,哦,没关系,其他同学有午托,应该能写完。孩子回答:“午托的同学更写不完。他们午托不许写作业,只能趴着。”
所以说,现在的这种一刀切的双减,实际上捆住了老师的手脚,让老师的教学执行变成不可能的任务了。
我的建议是,把双减落实到教学大纲里面,严格按照大纲编写教案,制定作业方案。比如一学期要写几个作文,要做多少习题,要阅读多少指定的阅读文,要进行多少体育锻炼。
而不是拍脑袋:
我不管你怎么教书,也不管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就是要给我缩短时间。
总结一下,双减是世界的,孩子是自己的。
纯减负是给将来埋雷。
有选择的进行优化教育,并且提高孩子的效率,才能让孩(jia)子(zhang)健(bi)康(mian)成(jiao)长(lv)。
备注一下,我家孩子天资普通,非常普通,小时候从来没人夸过聪明,是人群里反应慢的那一个。
只是我比较严格,注重加强早期训练,并且威逼利诱,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我随手写的内容,如有冒犯,请高抬贵手,不要责难小孩。
很难落实下去,这么多年形成的教育内卷可不止是家庭教育竞赛,同样也是地方政府教育竞赛,知识改变命运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
以我的观察最大的阻力就是地方政府,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阳奉阴违。想要举报没问题,你得把被举报人户口都得查清楚才能举报。
机构做小学辅导不行,托福雅思国学怎么样,再不济提前学公务员考试培训的政治训练可以吧。也就数理化不太好操作,本来就不认真,又容易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所谓堵不如疏,双减的目的无非是防止学生内卷和家庭内卷。现成的办法是高中义务化,延长公立在校时间,公立学校把学生私人时间尽可能占满,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
又不想花钱,又要堵人口实,双管齐下才有效果。
我是浙江的一名初三学生,现在真的很气愤。
就在十点左右,学校突然通知要补课(通过班主任向信任的的家长传达消息,然后这些家长再打电话告知其他家长)
听到这个消息我直接瞳孔地震,这么晚了告诉我明天要补课,心态爆炸。
原本我花了好久的时间准备明天和小姐妹出去放松一下,因为开学这么久以来都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
好家伙,现在告诉我明天要去补课,还是用这种不容拒绝的语气
心好累
我不明白双减到底减了什么,作业还像以前一样压得我窒息,补课比以前更加疯狂,学校生怕升学率降低学区房价格下降。最后惨的还是我们这些苦逼学生。
哦对了十月八号回校还要月考,美其名曰 “作业检查”
没胆举报
最后说一句
只想搞钱的学校最后没有好下场
———————————————————————
妈鸭好多评论啊
有好多哥哥姐姐提建议
挺开心的~( ̄▽ ̄~)~
我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补课啦
还有一些上来就骂的,或者诅咒我去职高的
哈哈哈哈哈
弱弱地说一句
我考我们这边的重高是没有问题的
谢谢关心~Σ(|||▽|||)
———————————————————————
最后一次更新这个回答
修改了某些不当的言论
大家的评论我都有看
有空就会回复哒
还有人想要帮我举报的哈哈哈哈哈
非常感谢!!(鞠躬)
虽然说我们校长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我还不想就这样毁了我们老师的职业生涯(举报以后他们会被劝退或者去农村支教)
就这样吧
我今后一定会好好读书,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采访了很多在读学生,其中有小学,初中和高中。所得到的回答出奇一致,那就是:当有检查团来学校时,政策落实的非常好,十分到位,等检查团一走,一切恢复如初。其中学校一贯性的举动包括:
1. 更改半天的作息时间,八点前不上课,检查结束后恢复原作息时间
2. 解决班容量过大问题,给多余的学生 “放假”,让那些学生去上体育课,由于操场很大,所以检查团数不清有多少人,如果还有多余的,就去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活动室、会议室等特殊教室上自习,待检查结束后恢复正常
3. 教给学生一些特殊对话语言,例如:
问:你们平时去实验室上课吗?
答:我们经常去
问:你们阅览室上课吗?
答:我们的语文课会视情况到阅览室上阅读课
问:你们有劳动课、技术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吗?
答:有什么都有
4. 更换课程表,增加上述课程,删除周六日课程,检查结束后恢复原课程表
5. 为了防止有学生向检查团告状,以及检查人员询问学生,干脆不让学生下课,只能坐在教室,待检查结束后方可下课
6. 检查团路线由学校规划,对所需检查地点精细化布置,对不检查的地方不闻不问
总结:很难落实,
看了这几天的大众反应,感觉终究会当一场闹剧结束。
关评论了。我只是随手写的一个答案能引起那么多不同的讨论是我没想到的。在诸多评论里我看到的是不同背景的家长表达的不同观点。细品起来略感诧异,但也在情理之中。
总结一下就是,有良好教育背景而且本身没怎么给孩子课外补习的家长对双减拍手叫好,一个劲表达,学习就是要天赋的,没天赋的怎么补都是扯;另一类家长就是有点焦虑,因为本身想甘心多花点钱想要给孩子弥补下校园教育缺失造成的教育机会的 gap,一下不知所措;还有一类不一定是家长,在那里一个劲和我表达第一学历才是金光闪闪,国外博士凭啥拥有优越感 blablabla。
首先这个回答针对的问题是 “双减政策能否落实下去”,我只针对当下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教育不平等及造成补课成风的现象展开陈述,原因及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政策可能很难执行下去。
其次,我在文中表达我和我老公未来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也仅仅是规划,我们深刻明白现实操作中可能没这么美好。无意彰显优越感也没有想要刺激别人的意思,只是想让很多人明白一件事情就是:
教育理念,教育投入,资源的差异大概率会造成教育成果的差异。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有俩稍微多读了点书的父母可以比别的家庭稍稍多了些教育资源,所以社会不同背景的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资源差异一定是存在的。
再者,**家庭教育的建设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当受到各位家长的重视。**这是我在最后提出的建议。建议的本身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还有与很多朋友同学交流的总结。往往家庭幸福融洽,父母多付出精力陪伴孩子的家庭,往往孩子更热爱交流和思考,更有学习的主动性。
本文全篇肯定了双减及配套政策的美好初衷和目的,也承认了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就其延续性,我的观点是可能还有难度。具体原因文中具体解释。还有就是我与绝大多数的盆友们都认同的一点是,课外培训真的该好好整顿了,但是是否要把课外培训全部取缔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ps:我发现很有趣的点就是,很多家长觉得读大学就是教育的目的,这个我不太认同。但是这样也就解释了为啥很多人举着自己第一学历在评论区里牛逼闪闪。我认为一个人能够有坚定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也不因为一时的成就而自满,无论您是我老公那样的学霸还是我这样的学渣,您只要坚定着您的信念一直在努力认真的生活着,奋斗着,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对于教育下一代,树立信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应该是给大多数教育资源差异的最好填补。
-——————————————- 以下为答案 —————————————
匿名回答。
本人和老公是欧洲在读博士,最近看国内双减政策表示略微不理解。我们是从小迎着教育改革一路成长的 90 年代初出生的那一代人,感觉这个双减好像比以往更坚定但又有那么一点点有似曾相识熟悉的味道,对你没看错,就是减负减负最终可能变成负负得正的的味道。
大家不急着来骂我,先来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我去年回国和有孩子的同学朋友交流了下,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
还有其他理由,大家可以补充。
首先我想问,这些因素都是促成课外补习成风的重要原因,但是是根本原因吗?我认为不是。我一直认为成年人会把对世界的认知投射在孩子的教育上,你认为世界上什么样的就会引导孩子认识世界是什么样。
造成这些因素的根本原因是因为:
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只能慢慢改善状况。我相信国家一定是想给现在的社会解压,才能释放更多人生育的欲望还有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才会有活跃的经济。双减政策在我看来只能算是一个缓兵之计,连治标不治本都算不上,为什么呢?因为表面看似是课外补习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但是实际上是精神压力和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不够均衡造成的 “全民鸡娃” 的现象。通过改变结果而去影响成因我认为很难。
其次,我想给大家再制造点 “焦虑”。不说远吧,拿我自己举例。我从小生活在东部城市,不算大城市但是教育资源尚可,普通话说的标准,英语学得早,小学五年级就会给英文单词标注音标,小学毕业暑假就把初中英语课程和单词量学完了。我老公,西南地区十八线县级市,汉语拼音没学好,英语音标认不全,虽然他大学是保送进的 985,我高考进的三本,但是现在读博士我俩英语口语的差别非常大。现在我这个学渣没事要给他从音标开始一个一个纠正去掰正他的发音。我现在整理的一些英语小教程是我大学在山区支教的时候留下的,那年暑假我把当地六年级到初三的学生全召集起来从 am is are 开始到定语从句语法一起全部重新教。因为当地英语及语文教学质量真的太差,初中三年学了个寂寞,初三和六年纪孩子英语水平差别不太大。
我说这些想表达什么呢… **我们必须承认教育资源的差异势必会造成学习成果的差异或者不平等。**那么当学生或者家长有途径认识到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时候,他去找到途径去弥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我和我老公没事就说以后有孩子了,我教孩子语文英语,让他好好练字,一点点辅导他写作文,中学的时候我教他一点经济学还有会计原理,还有法律常识;我老公希望以后孩子可以继承他的衣钵爱好学数学,中学就要给孩子教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然后如果他还有兴趣我们俩博士一起培养他如何读文献,做 research,做研究报告,统计分析数据等。
我们的共识是不让孩子学那么多没用的,首先健康快乐成长,学会爱人和爱护环境,有责任心懂礼貌。学习的事情我们会一起陪伴他。
怎样,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还不错,如果你们的孩子以后和我孩子一个班级知道他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家庭会不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报补习班好像也没啥能做的了。但是我想说我们只是普通的俩博士,肯定有非常多比我们有学识学位更高级有更多教育甚至科研资源的家长,当一些家长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他们不会觉得给孩子报补习班算是压力,意识到差距不去填补可能更加增添他们的压力。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报辅导班,这个取决于您的教育理念和期盼。
说这些无意冒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教育理念都有所不同,有的人是快乐教育认为小时候健康快乐就好,自由的童年更宝贵;
有的人,比如我们,认同前一种观点,但是因为学习时间比较久,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也有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能力,在快乐教育的基础上会付出精力给孩子引导他的学习,如果他实在不喜欢不上道我们也会遵从他的意愿去做他喜爱的事情,我们也不排斥给孩子报一些让孩子与人交流,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课外教育,只要不影响他的健康和正常学习进度,我们认为还是可以有的;
还有一些人可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盼,他们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差异,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拼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资源,也就是那些希望可以在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差距的,我认为他们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还有一些人他们属于前一种但是无论个人能力或是经济实力没法获取更多资源,只能寄希望于公立教育,那么这些人是国家重点帮助的人,双减政策或许可以给他们稍稍平衡一下。
所以课外辅导对于不同家庭而言的意义不同,作用也不同,所以一道双减政策引发的不同声音的讨论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回答的题目是,双减的政策是否真的能落实下去,换句话说就是政策的延续性。在我个人看来,如果没有变革性的措施,我认为很难。具体原因我上面有提到造成全民补课的根本原因是哪些,这些原因如果没有革命性地改变,双减的效果会比较有限。我全文想要强调的一个点是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性。这种公平在现实中是很难广泛实现的,大家承认不承认都是很难实现。而真正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措施我认为是 学校教育的质量及教育从业者的责任感的提升。可是只是双减和其他配套措施就可以让学校和老师立马良心发现认真负责,充分尽职尽责么?我不这么想。因为如果造成学校教育降质的原因没有根除,其他措施都不具备解决该问题的延续性。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双减政策初衷一定是好的,可以立竿见影地减轻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成年人紧张的神经;给孩子减压多多,享受自己的童年;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均衡教育资源。但我的观点是,这个政策及其他配套措施效果不能解决教育分配不均的根本问题。不管您支持还是不支持双减,无论课外培训是否对您有必要有帮助,我认为作为家长现在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将来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应该变换下思想。能给的建议不多,首先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然后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以孩子精力还有家庭经济,可分担的精力来考量;其次,不用跟风,我认为很多补习真没什么意义,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比填鸭式教育更有效率;最后,建议多分出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我认为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文化,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孩子与人,家庭,社会,环境去交流和相处。
只有愿意交流愿意沟通愿意相处,才会想要去求知求是。
我认为是很有可能落实下去的。
**实际上,任何政策都需要从大环境去观察其效果。**双减对于大环境有意义吗?当然有!
①降低孩子教育成本;
②减少教育资源竞争;
③推动三胎政策;
④促进教育公平;
⑤提高学历含金量。
今年以来,教育相关政策力度之大,来势之猛,令人措手不及。绝大部分人都低估了政策的严厉程度,以为国家起码要顾及几千万人就业岗位。却不料一切都要给改革让道。
更何况,实际上这个政策,放到整个社会上进行分析,对于不同阶层影响差异甚大。采用分类分析法上,将目前参加校外培训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做个分类,你仔细品品政策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噢?教育机构被整顿了啊?挺好的!以后我孩子又少了很多竞争对手,之前还想着留学和高考两手准备,现在看来即使留学申请不到什么好学校,在国内高考也应该能读个 985、211 吧。
看到了吗?没有半毛钱影响,再怎么打压,也不会影响到他们一直以来给孩子做的规划,该学习学习,该努力努力,培训的事情,还得继续做。
太好了!教育行业早该被整顿了,孩子学校各个班上的孩子都在培训,那怎么行呢?现在被整顿了,以后那些钱少、没人脉关系的家长,就不会再给孩子培训了吧。那我孩子考国内名校的竞争就小很多了。本来还考虑再准备一下国外学校申请,现在看来不用了。
这就是现实!中上层群体想努力的跟高层群体在一起,实现阶层跨越。
而社会中产又想跟中上层一起,也实现阶层跨越,社会资源就这么多,就如图钉一样,所有人都是针尖上的那一部分,那图钉底盘上的人又该是谁?
**孩子优秀的家长:**早该整顿了!听孩子说,他们班上 2/3 的同学都在外面培训奥数,我家孩子一直数学挺好的,如果班上学生成绩都被培训上来了,那怎么行呢?
这么整顿一下,长期保持在班上前几名,以后考个好大学应该没多大问题。
**孩子普通的家长:**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前几天还在想着,报个英语培训班,把英语加强一下,至少能有个本科读。现在这政策一出来,不直接把阶层给固化了吗?
还是得通过关系,想想办法,哪怕多花点钱,也得把孩子成绩提高了。如果读不了本科,那以后能干啥啊?
**孩子平庸的家长:**太好了,本来在大城市刚刚立足,还完房贷、车贷剩下不了几个钱,还要给孩子报培训班。现在国家统一整顿,所有人都别上了,也挺好,靠孩子自觉和实力竞争。
自己多花点时间在日常辅导上,有个大学读就可以。再说,如果大家都辅导的话,补不补也都差不多,卷来卷去的,没意思。
**孩子偏差的家长:**太没人性了,本来孩子就跟不上,还不让我们培训,那我们家孩子基本与大学无缘了……
**孩子优秀的家长:**这个政策来得太及时了,而且是全国统一整顿,未来我家孩子凭实力考上理想的学校,在大城市立足也没什么问题了吧。
之前还一直有愧疚,自己拼不过其他孩子的家长,没钱报辅导班,现在太好了。感谢国家感谢党。
**孩子普通的家长:**教育行业在整顿?听谁说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打压我们,一直以来都没花钱给孩子培训,能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呗。
**孩子平庸的家长:**双减?两把剪刀吗?卖剪刀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呀?
看到了吗?政策改变了什么,而谁又能够受益?
落实 “双减” 政策——很难!
无论我们是当热闹看,还是觉得和自己无关,但势不可挡的是教育市场化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教育回归学校和家庭的时代全面到来。
这次,“双减”内容除了以往这些,重点是拿和资本有密切关系的 “学科类培训” 开刀,
比如:
1、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不得上市融资,不能资本化运作。
2、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不得组织学科类培训。
政策将资本和家长一起按倒在了滚烫的锅盖上,双方都要开始想出路了。
以往每一次减负都是 “以学生为本”——这是为孩子好,是为广大群众考虑;而这一次的减负,是 “从政治出发”——要为国家考虑。所以前者掀不起什么惊涛骇浪,后者才带来真正的劈波斩浪。
第一,现有教师队伍不可能完成 “教育回归校园” 的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以 “北上广深” 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工资高,能吸引大量优秀教师前往,这些地方实现 “教育回归校园” 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工资水平很低,不可能吸引优秀教师落户,很多小县城甚至整所学校都找不出一个正统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艺术生教语文数学的事情,指着这样的教师队伍提高学习成绩,这似乎不太现实。
第二,换一种方法内卷。
发布会上的说法是,不能教学是沙子、考试是沙漠,言外之意就是要降低考试难度,可高中录取、大学录取的最基本规则是按照报考考生的成绩排名录取。如若把考试难度降低,每个学生都考得挺好,这不还是提高分数线、还是在内卷吗?
最要命的是,在高难度考试中,最起码还能考出一群 “考试家”,可在低难度考试中,很多中等生是可以考出高分的,甚至连差生都有瞎猫碰死耗子的可能,这对于那些勤学苦读的学生来说似乎也不太公平。
第三,没有家长愿意自家孩子上中专。
有些家长只能看得懂抖音、快手,所以他们只知道 “双减” 政策,可稍微有点脑子的家长都知道另外一项能够决定他们孩子命运的政策——高职一比一,即一半的孩子上中专,一半的孩子上高中。
中国的核心文化是 “父慈子孝”,望子成龙的思维早已浸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任何一个中国父母都不可能希望自己孩子成为中专生,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把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甚至有可能把“双减” 玩成弯道超车——你家孩子的培训机构关了,那我就高价请一对一教我家孩子,你家孩子成绩下去了,我家孩子成绩上来了。
第四,教育机构不可能等死。
一句 “双减” 就把培训机构关停,培训机构的老板不可能等死、培训机构的教师更不可能等死,他们只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个行业继续下去,因为这是他们的谋生手段。
很多天真的网友认为,关闭培训机构后会有大批优秀教师进入校园,可实际情况是,真正优秀的培训教师月入两万只算保底、年薪百万大有人在,学校里开出的那点工资人家怎么可能瞧得上眼?
第五,学校是否真心配合双减?
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关系到校领导的乌纱帽,一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关系到老师的名声与收入。当教师队伍质量无法完成 “教育回归校园” 的目标时,教师的心态就会失衡,他们会表扬成绩进步的、训斥成绩退步的,没几个家长能扛得住这种冷嘲热讽,最后还得补课。
第六,地方教育部门会被 “狗咬狗” 现象搞烦。
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用一句 “不患寡而患不均” 概括了中国人的人性,这句话放到教育中来,就是不怕我家孩子考零分,就怕你家孩子比我家的强。
当一个学生因为偷着补课而提高成绩后,其他没补课的学生家长要么跟着补、要么去举报,地方教育部门接到的举报投诉会越来越多,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当这个工作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教育部门可能就不会查处那么及时,慢慢的就会变成不管。
教育里,谁是最伤不起的人?答案是:城市里 “中不溜” 的人群。
条件好的高阶层,根本也不需要校外培训,他们本来就有私人订制形式的教育方案,走的大多是体制外路线。
条件不太好也没太高追求的,也不会热衷于报班,他们既不太关注培养,也不想付高昂的成本。
中间的大部分人,是受影响最大的,也是最伤不起的。
继续教育 “内卷”,那就意味着家庭压力会很大,一对一,小班制,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要么放弃这种高端路线,自己来教,这将意味着消耗大量个人精力和时间以及体力。如果孩子是块学习的料还行,否则太费劲,毕竟家长又不是专业老师。
要么坚信所有人都能回归统一起跑线,谁都不在校外补习,对孩子顺其自然,静待花开,就想看看这样下去会发展成怎样。
无论哪种选择,又岂能让家长轻松。
不要禁止学校给增加负担,没用,做不到。而要禁止教育局按照分数给每和学校和每个老师排名。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不信学校的负担会减不下去。
学校教师的负担下不去,学生的负担怎么可能下得去呢?
不要每次板子只打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当然,你们欺软怕硬柿子挑软的捏我也能理解。呵呵。
我观察了学科类老板在双减后的反应,在视频里。
自从双减政策公布后,和很多朋友聊天,也见证了机构的变化。分享一下自己的 6 条思考:
今年能够顺利逃顶的,从商业角度来讲,是很优秀!但对于接手的人来看,也算是财富的二次分配吧。
事实上,过往、现在、未来都会一直强调,教育机构经营中,最难的是控制投资总额(含追加投资)。
如图所言,一年左右投入 200 万,最终能淡然退场的,不得不承认在商人思维上占有优势。
而大部分普通人所具备的思路是:死磕到底!最终伤了自己,也伤了家人。
当下的情况,一是要考虑撤场,二是加速耗课,三是确定止损线。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只要教育行业还在,素质教育也永远会有人进场!但在进场前,请一定要有商业思维。
控制投资总额、划定成本界线、长期杜绝损班、长期关注耗课,这四件事做到了,剩余的都不是问题。
招生治百病的思路,要变了!毕竟,看看所有暴雷的机构,哪家不是长期关注招生,而忽视耗课?
这样的机构,是不具备任何抗风险能力的!双减、疫情,都是遮羞布!真正弄死机构的,是内心中 “只要招到学生,机构就不会倒闭” 的侥幸心理。
最后说一句,机构是否倒闭,相对于招生而言,控制不住成本才是最大的因素。别小看这句话!
机构经营的三个阶段,一是认清目标,二是认清自己,三是认清条件。
目标是盈利,是利润;条件有三重,一是流水、结转成本;一是市场、销售、教学、服务;最后是四大板块的实操条件。
事实上,机构盈利与否,首先在于把各个条件理清楚,其次才是各项事情的操作。
而这个理清条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正如:学习的意义是让你知道你不适合学习;机构亏损的意义是让你知道你不适合开机构。
不认清自己的情况下死磕到底,跟赌徒没任何区别。更多的人作死的方式是:加杠杆死磕!从来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出了问题。【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转发请署名。】
4.
简单的事情,往往富含哲理;简单的事情,往往也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事实上,这些年一直在坚持普及精细化数据管理的概念,无非就是在陈述教育行业的底层逻辑。
教育行业是怎么赚钱的,一家机构是怎么赚钱的,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盈利,要想不亏损就必须避开哪些坑……
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位入行者都应该先把这些事情搞清楚再进。但现实却不是,现实是看着周边机构有很多学生就开;感觉教育行业流水进的快就能开。
最后弄得劳心劳力还得每天满脸笑容的时候,还会沉浸在每天苦哈哈的自我感动之中,美其名曰:我是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如图所言,当你怀疑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去想办法实操,验证 ta。不是在无尽的纠结中虚度光阴。
当然,所有的纠结,不外乎这几种原因:1、啥都想要。2、不能接受失败。3、入戏太深,连自己都骗了。【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转发请署名。图片引用来自小马宋公众号,特此鸣谢。】
教育行业未来还有没有机会?
有教育情怀的,养家糊口是可以的;纯粹投资,且指望大富大贵的,可以绕道了。
双减政策,核心思路是教育行业去资本化,去产业化,回归为民生工程。这一点,足以让人却步。
毕竟,当下教育行业的很多创业者,还没有到财富自由那一步。之所以拿着大部分家当开机构,还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回报率。
也就意味着,无论当下在运营机构,还是未来想开机构,都得去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钱能够撑多久。
早教、编程、美术…… 所有素质教育的项目,出路又在哪里?没有产业化和资本化的加持,剩下的就是自己开一家(盈利能力被计划)的小店。
但话又说回来了,有多少机构能真正获得资本的青睐,完成产业化经营?对于很多机构来讲,一直以来就没有这个基因。
所以,好好招生,好好耗课,好好控制成本,好好做好合规,好好赚取那点利润,还是有可能的。
不悲观,也别太乐观。精细化数据管理再不提上日程,最后还是会被市场(自己)淘汰。
毕竟,长期追加投资来满足个人教育情怀,即使你愿意,你的家人和另一半也不一定愿意。
而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还不重视精细化数据管理的机构(无论做什么教育项目),未来能走的路只有一条:长期追加投资。
不是危言耸听,是敬请期待……【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转发请务必署名。】
艰难的日子里,还是有好消息。0 经验创业,由最初的摸不到门道,到如今的驾轻就熟,完全得益于精细化数据管理。
建立框架,摸清楚教育行业商业逻辑;明确数据标准,用数据指引日常工作开展;及时分析,长期优化各个板块工作。
精细化数据管理,从当下和长远来看,任何一家机构都需要。ta 是机构持续盈利的明灯,也是企业主解放自己,轻松经营的护身符。
不管你有无经验,机构盈利与否,ta 都能让你少走不止 10 年弯路。信不信由你,毕竟,盈利还是亏损,都是自己承担责任。
目前经手的机构,还真没有不成功的。【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转发请务必署名。]
关注我的知乎,分享更多教培干货
开学第一周,是全国各地响应 “双减” 的一周,新鲜。
不过新鲜归新鲜,大部分家长对于 “双减” 的周末到底应该如何安排,还是比较迷茫的,毕竟是头一次碰到孩子周末作业这么少还不用上培训班的情况。整体看来,目前不同家庭对于如何安排孩子周末,有以下几种教养方式:
没过多的作业也没有培训班,部分家长就将 “快乐成长” 贯彻到底,自己放松的同时也让孩子扯开了脚丫子玩。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玩不了,那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找可以玩的东西玩:今天是一副扑克牌,明天就可能在小区草坪里抓虫子斗蛐蛐了。
这样的野蛮生长,孩子确实会感到很快乐,可有的家长就会担心,长期的过渡放纵下去,是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考试成绩产生不好影响的。
最近这个周末,图书馆、博物馆和一些景点,多了不少带着小朋友来参观学习的家庭。趁着 “双减” 多陪伴下孩子、建立感情了解彼此,也有利于孩子成长。
当然,你不可能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去逛博物馆,这种模式不可能成为常态。孩子成长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毕竟家长精力是有限的,而孩子升学还是依靠成绩说话的。
这些家长更像是大环境下随波逐流的那一批,看到大部分孩子都玩得很开心,怕把自己家宝贝也给委屈到,就只好带着孩子一起过 “快乐周末”。
不过他们很清楚,仍然有别的孩子周末是在家认真学习的,所以他们内心还是担心孩子有一天会在赛道上掉队,甚至被淘汰,这种焦虑感估计等期末考试成绩出来那天会更强。
别的孩子周末到处玩,也有部分家长继续在抓娃娃的学习问题,有请私人家教的;有督促孩子学习同时劳逸结合的;还有上兴趣班,培养美术、舞蹈、音乐等特殊才艺的。
虽然周末没有了培训班,但家长可以自己上阵,想办法让孩子继续保持之前的学习状态,因为他们知道,今后升学以及名校指标,最终还是要拿成绩出来说话的。
除了上面几种外,也不乏在家做家务或者看弟弟妹妹的;或者同一个小区 / 学校的家长组织起来搞素质活动,孩子参与活动,家长就在一旁交流育儿和学习经验的。
_“双减” 之下,能看到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并没有说好与不好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不过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会在将来体现出重要性,_上面这些不同的教养方式,今后一定会在孩子的成绩、综合素质、眼界甚至是为人处世上得到相应反馈。
文章最后,聊聊 “双减” 这个话题本身。
你要问到底 “双减” 的目的是为了啥?我思来想去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为了孩子快乐成长,减轻学习压力,有更多时间去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第二个答案是:一减教育资本无序扩张的经济乱象,打击泛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学校挂羊头卖狗肉等现象;二减家庭单元的额外负担,降低生育成本促进生育率;三减人口结构的不均匀,初升高分流,是上职高尽早进入社会就业,还是上普高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前期家长和孩子在中小学阶段是选择减速还是加速,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后面的命运。
关于 “双减”,我也去询问过教师朋友一周下来的感受,她除了说由于托管,比以前更累了之外,也表达过担心家长不够重视家庭教育的问题:
总之,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有那份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 的执念,所以在 “双减” 和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希望你我的孩子,最终都不要成为被 “减” 掉的那一个。
除非国家和地方政府下重力整治,要不到最后可能真的会流于形式。
坐标武汉,我们这边大培训机构确实停了,但很多小培训班依然在搞,就没停过。现在可能生意还更好了,因为学生大的去不了,只能去小的。
下午和朋友吃饭,他把孩子也带着一起,小孩子才上 3 年纪,然后问他现在学校减负了没,他说现在学校老师都不布置作业了,他和同学玩的时候也多了。
彭叔觉得这个双减从大人的角度上来看,也许的确不好,但是从小孩子的角度上来看,双减让他们有一个更快乐的童年,他们还是很支持的。
记得彭叔上学校的时候,放学了就是玩,也没什么补课之类的,之前小孩补课补的有些太封魔了,被调控一下也是好的。
今天问了问上初三的表妹,双减以后咋样了,她说感觉更累了:
1. 学校延时服务了,6 点半放学,本来可以用 5 点半到 6 点半的时间写作业,结果老师在延时服务总是上课或者考试
2. 小考都改名了,轻松练,快乐练,轻松快乐练
3. 周末节假日不让上补习班了,只能周内晚上上网课,又要写作业又要上课更紧张了
4. 作业更多了,老师说你们都不能去补课了,多写一点作业吧
对于有钱人来说
双减政策对他们的孩子影响不大,因为他们的孩子全部都是一对一辅导,而且辅导老师都是高知。
听一个老师讲过,他读博士的时候,给一个老板的儿子辅导功课,老板儿子基本每个科目都有一个博士在辅导。当然了,老板儿子也是很努力的。
可以说,双减政策对富人家的孩子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不可能给孩子请一对一辅导,但可以让孩子一对多辅导或者是十几个孩子一起辅导。
由于双减政策,没有课外辅导了,自己又教不了,一对一辅导经济条件又不允许。
最后结果就是在残酷的中高考中落榜,最后上高职,当蓝领。
当然,有天赋的孩子除外。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工人阶级地位,保障工人劳动,认可职业教育,让人感觉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没什么区别。
在这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说是世界的榜样。
不管你是切钻石还是修飞机,当幼儿园老师还是油漆工,管仓库还是管账目,卖眼镜还是卖猪肉,开药店还是搞运输,做酒店大堂经理还是在工地砌砖,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
出来工作后,工资都差不多。另外,德国人基本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上班,工作稳定。
只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特别大的差距,中国家长就会一直卷,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将会一直卷下去。
最后穷人会感觉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空谈,阶级就会变得固化了,穷人很难实现阶级跳跃。
本文约稿自教育专业人士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为一名代理家长(侄子上初二)和前培训机构老师,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是由考试这个终极神器来指挥的。我们的中考,目前的淘汰率是 50%,竞争非常激烈。只有一半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参加普通高考。另一半的孩子会分流到技校、职高,或直接就业。而目前技校职高各方面都乏善可陈,初中学历实属低端,所以家长们都拼了命不想孩子成为另一半中的一个。如果中考没有实质性变化,说实话,不管咋样折腾,孩子和家长都很难轻松。
侄子自从上了初中,嫂子就开始担心,怕他考不上高中。在她的要求下,我经常给侄子补课。平时侄子在学校按部就班的上学,自习时间就是晚上。对他的要求是每天要按时完成作业,同时一天学的东西不管有没有作业,都要复习一遍。这是在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学习能力。我给他补的就是英语一科,其他的补不了。嫂子就在培训机构给他报了语文和数学课,全是一对一,周末要上半天课。
在我眼里,侄子就是一个小忙人,晚上经常过了十点才睡觉,周末也很忙。但我们都知道,忙只是这几年,辛苦几年考上大学,就不会再这么忙了。大家都是用 “今天的千辛万苦,去换明天的美满和幸福”,而这也确实可以。
双减政策颁布后,由于开学时间短,我还没有感觉到侄子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他们学校应该还在做准备。前几天统计了需要延时服务的名单,这几天没有作业,其他没有更多举动。侄子是不需要延时的,由于学校近,他平时放学自己回家,回来后就看书学习,这和他已经养成的习惯有关。
但嫂子的焦虑却是显而易见的,机构的老师已经明确告诉她,等杀完了课时,就不能再给侄子上课了,她愁再找家教去哪找。她更愁以后学校作业少,考试少,家教又不好找,是不是需要家里人花很多时间,给侄子辅导功课,或是做些什么安排,以保证孩子好好学习不松懈。这些事情她自己都干不来,学校的延时服务也许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她的信心实在不大。她觉得孩子多,科目也多,老师根本顾不过来,纪律也不会太好,现在她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对于孩子的学习,社会和学校的参与少了,那就只能家庭的参与增多,才能保证孩子在同等的条件下,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考上高中,这其实是一个挺大的问题。家长不是老师,专业性差,很多人不懂教育,像嫂子这样的半家庭主妇,都开始琢磨起教育的问题了,也是前所未见。双减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给家长减轻负担,现在我怎么觉得对家长的要求更高了呢?
其实有要求不见得是坏事,我们可以缺啥补啥。那么家长们想补齐这个短板,有没有可行的途径呢?目前可以说有也没有,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培训家长的教育类课程,但是不多。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参差不一,现有的也不一定适用所有家长。但是能够先帮助到一部分家长,应该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我知道一种教育课程,学完后对教育会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你能从一个不懂教育的人成为一个教育的专业人士,它就是海外在线教育学硕士。
一看这是一个硕士课程,它的申请起点肯定不低,没错,海外在线教育学硕士只有具有专本科学历的家长才能申请。但是海外在线硕士不像国内的研究生那样需要考试,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入学。并且对留学申请必备的 GRE、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也不做硬性要求,所以它的入学门槛相对比较接地气,更加人性化。
大家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咨询具体的申请条件:
[在职读海外名校硕士 - 彼岸教育www.beaconedu.com/lpv1/assess-0204?cid=124&aa=4&rr=119&pp=1&plan=zhihu&unit=YGH-an-tbai&keyword=9-8%E5%8F%8C%E5%87%8F
很多已经成家的人,尤其是有孩子的人,对离家上学这件事可能都会摇头。但是在线硕士却可以完全打破这一桎梏。它的学习形式是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家长们不用离家,只要有网就可以,根本不存在撇家舍业的问题。家长们在家庭的环境中学习,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在线硕士就是一种很注重实用的硕士类型。这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转身就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用一用,很多东西是一用就灵。
一想到海外留学,可能有人会问这个课程会不会很贵?其实它不贵,和同专业的留学相比,便宜的绝不是一星半点,一般有正常工作收入的家庭,费用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举个例子,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在线教育学硕士,学制两年,全程学费是 1.8 万美元。你可不要以为这是一所不入流的学校,克里夫兰州立是全美排名前 10% 的学校,它的教育学专业在全美乃至世界,都是水平靠前的。
学完这个课程后,不但可以学到全面时新的教育学知识,还可以拿到与留学同等含金量的硕士学位证书。一个硕士证书,在家长们以后的职业道路上,极有可能会有莫大的好处,它涉及到的可能就不仅仅是教育孩子一个方面了。
在这里我还要再说几句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在线教育学硕士,它的课程设置全面而实用,学习方向也比较多,家长在选择这个课程的时候,虽然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学,但是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来选择适合的方向。这就等于家长们进一步提升和规划了自己的学业,真是一举两得。关于这个学校的具体详情,可以向我咨询了解,我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教育历来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息息相关,但要想把教育办好,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应该会促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可能也不是一件坏事。衷心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好。
点击下方链接,看看你是否适合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在线教育学硕士项目:
[在职读海外名校硕士 - 彼岸教育www.beaconedu.com/lpv1/assess-0204?cid=124&aa=4&rr=119&pp=1&plan=zhihu&unit=YGH-an-tbai&keyword=9-8%E5%8F%8C%E5%87%8F
政策对于校内老师而言,虽然有不认同难操作,但是为了不碰红线为自保也是可以贯彻的。
初中规定每科作业不能超过 15 分钟,我就想问,数学一道大题,就不止 15 分钟吧,你让老师怎么留作业?一套卷子写一个礼拜?简直离谱。
所以老师就只能家长群说:超过 20 分钟,可自愿不做。
只为了保工作免投诉。
因为老师是弱势群体,怕投诉,有领导管。
你可以举报新东方,你可以举报学而思,可这能切断大家的补课之路么?有些天真了。
该补课的主力军一定能找到私教,一定能攒到小班课,唯一的好处就是让 “中间商” 没法赚差价。
认识的一个朋友,学生家长互相介绍好老师,老师直接一对一,一次课几百块,一周上两节,一个月上八节,五六千块钱,还不用扣税,业余补课老师比上班还强。
人家直接请老师到家里,都是关系户互相介绍,偷摸着还来不及呢,肯定不会举报。再说,就算举报人家,人家不做公立学校老师,你又能把人家怎么样?你从何查起?
既然走考试,就要拼分数。
如果大家都补课,就内卷。
如果只有几个学生能找到补课资源,那这几名学生就直接弯道超车。
那么这个政策,对于谁更有好处?
尖子生和学渣都无所谓
中等成绩的学生,正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学生,如果依旧焦虑,那这个政策,就真的只能 “表面有效果” 了。
“双减” 政策简单解读
目前还很难来确定。
1. 目前给的政策是幼小阶段不能在周末进行补习,不能布置 30 分钟以上的作业,这部分对针对幼小的培训机构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目前有众多培训机构纷纷倒闭,因为根本精英不下去。
2. 我之前在其他帖子中已经回答过,只要中考和高考的形式依然存在,那么这部分的需求是躲不掉的。而好学生和差学生如何进行差异化呢?只有培训机构一条路,那么培训机构怎么做呢?1 对 1 进行教学,但是 1 对 1 教学的成本陡增。但是只要有市场就会竞争。你 500 一节课,我 200 一节课,久而久之依然在内卷。
3. 老师无法在培训机构任职,这一点可以做到。但是有很多 mini 型的机构或者家庭式的机构根本没有营业执照,靠的是口碑的传递。只要不是家长自己作死,那么依然可以活的很好。
4. 所以这么看起来,国家并没有把培训机构一刀切死。因为大培训机构依然有方式和方法可以活下去,中小型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甚至慢慢走入死亡。而 mini 型的和以前没什么变化。
5.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所谓双减真的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了么? 很明显,不可能。学生 7:30 进校学习,最迟 5:30 离开学校,老师则更早进入学校更晚离开学校。单一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根本没有减少时间。而前期减轻的负担会在中后期疯狂的补充回来。难道不中考了?不高考了?
6. 国家还有最后一步棋没有组,高考的宽进严出。人人都可以读大学,但是并不是人人能都从大学进行毕业。但是这对我国的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改造。不到万不得已或者说就算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应该也不会走这步棋。
公考之路——双减政策有何影响
双减政策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的家长,按照道理来说,我应该支持双减,但是有些政策,它出了中南海,到地方就会变味儿。十八线小县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被管理了,包括美体音。
先说一下我家情况,我老公清水衙门公务员,我自己是会计,我们两个工资加起来,算的上我们县城的中产了,双方父母也补贴些柴米油盐,我俩小日子过的还可以,当然比不上知乎年薪百万,不过我们觉得还挺滋润的。
我闺女,那简直就是个讨债的,典型的窝里横。小嘴在家叭叭的不停,出门就不说话,碰见熟人,就往大人身后躲,不敢打招呼。然后给闺女报了一个播音主持,我们没想过让孩子走艺术,就想她胆子大一些。学了差不多三年了,今年双减,那个老师不干了,去上海了。
我闺女就是周一和周五去学播音主持,周二和周四她爸陪她打乒乓球。我们住在县城附近的村里,有自己的院子,够孩子自己活动。现在播音主持算是荒废了,打算让孩子和她姥爷学书法了。
让我再吐槽一下小学留校问题,我们县城的小学本来就是周一到周四五点放学,周五四点半放学,现在出了一个放学以后留校,六点才让走,心累。我知道留校,是为了照顾一线城市的双职工,但是要因人而异,按照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走吧。
取决于是否和政绩挂钩。
我不知道,我只想做点特别 LOW 的情绪输出。
我看着结果就是剥夺普通孩子通过结合课外班和个人努力弥补先天智商普通的劣势的机会。最终,有钱人仍然可以通过一对一以及顶级的教育资源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穷人家通过基因突变生出天才来能够脱颖而出,中产和穷人的普通孩子都去上职校,结果是选拔出了天才而不是努力型人才,维持人口红利 (从来没有想过要提高普通白领待遇,人工贵了有什么竞争力,千万不要有所误会),两极分化越来越难以扭转,但是贫富差距有可能会略微缩小,以达到揭急顾化的效果。
郭嘉不需要那么多普通白领,更需要精英天才和大批工人。
然而孩子只有一个,即使需要技工但不能是我的孩子。做家长的,这点真话说不得么。只能拼了。拼双减下比我们受打击更大的家庭更多,不行就爸妈一起上,同学同事的孩子一起攒,集中力量办大事,也都是 211985 来着,一个人攻一科行不行?
国外有亲戚不可以吗?同学同事聚会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不行吗?
体系性学点知识成了罪了,匪夷所思…
先上结论:双减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政策必然是要落实下去的!但各位家长,别一见政策就 “高潮”,双减前的好学生双减后也不会差到哪去,双减前的差生双减后也不会好到哪去。
双减这事不能单一去,什么减负啊,打击资本啊,减轻家庭压力刺激三胎啊…… 统统不是重点!而那些已经关停的教育机构只是时代的牺牲品而已。
为啥说是宏观调控?我觉得大家应该联系到当今的中考分流去看,然后再去回头看看多年前的大学扩招,于是便了然。
我初中成绩一般般,1999 年中考离建档线还差几分找了点人随便就上了高中,初中同班只有很少几个纯混的上的职校。我高中成绩更烂,2002 年随便考考就念了大专,同班最差的也是大专,算是都念了大学。2005 年,看了一个月的书,以高出分数线近 100 分的成绩考了统招的转升本。连我这种并不擅长学习的差生都轻松混到学位,如果不是英语太烂还想继续再考呢。
同时,另一条时间线:我母亲 95 年有幸成为最早一批下岗工人,97-98 年下岗到达高潮期,我父亲也下岗了。而在我不学无术的记忆里大学好像在 2000 前开始纷纷扩招,比如很多地方几所院校甚至职校一合并然后就成为一所大学……
这么回忆起来二者似乎是有联系的,好像那个年代就业是很难的,父母下岗只能打临工,他们同单位下岗的年轻人也很难再找到长久的工作。放眼全国,当时经济结构大多以国企为主,各个产业并未百花齐放,中小企业大多还是个体户,劳动力是过剩的,民工是年轻的。
于似乎学校就成了很好的避风港,我大学期间,艺术类专业学费一年九千,加生活费住宿等一年 1 万五一共,你看,选择上学不仅降低了失业率,还每年贡献 1 万五的 GDP。
算下来,我初中毕业后用了 8 年的上学时间成为某企业底层的打工者。
后来我拼出点起色,去了二线省会城市,靠着一线城市的履历也混了个私企的一官半职,招聘时也是挑肥拣瘦的,应届毕业的不要,土气的不要,女的不要,研究生?来装装门面吧,一月给三千就行…… 如今自己创业了,竟发现根本招不到人,要么就是一堆没能力只为混学历得的,要么就是张口八千一个月的新人…… 下游供应商更惨,年轻的工人根本招不到,只有年轻下不了厂的 “大学生”。这世界怎么就看不懂了呢……
其实回头想想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一个职校毕业的人能做吗?绝对可以! 于是一个初中后 8 年教育经历的人做着只要 3 年经历就能做的事。当底层劳动力过剩的时候,这样做是可以减缓就业压力的。但劳动力不足或者大家都不愿做底层劳动力而中高层又过剩的时候,8 年对比 3 年,这不仅是五年的社会成本浪费,还少创造了五年的 gdp 啊!五年已经超过一个人工作年限的 10% 了!
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如果没有这浪费的五年,快 40 的我大概率还是扒在底层,每天公交地铁,租房拉面!
作为今年新的小学一年级家长,我坚信!政策是一定会落实的!但帮着孩子一起努力继续卷下去的路也一定是不会变的。
孩子的未来的压力和非洲草原一样取决于竞争者和天敌的数量、食物的总量。双减是减不掉的。想未来更好就必须努力成为食物链的顶端!
与所有家有儿女的家长共勉!竞争不会消失,内卷不会终止。对家庭而言单一靠培训班的财力竞争已经升级为考验家庭整体智商和学识水平的全面竞争!这至少也算是社会的进步了!
不说了,我买的一堆书到了。先去自学了,自己学好才能辅导好!
以前说中国的优势是人人都努力奋斗,不像外国是废物教育
现在又说中国的优势是要大家认命
我不在乎你们讨论的基础教育走向何方,反正我早跑路了,我只觉得可乐
个人觉得双减政策非常好,是真正的为民办实事的好政策。
但是要想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并且不反弹,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新的政策。
双减政策要想落实到位,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于培训机构,而是来自于家长。
其实更应该说来自于家长的焦虑。
比如 5:5 的职普比,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没办法进入高中就读,只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然后直接走向社会,这怎么能不叫家长焦虑呢?这种事搁哪个家长身上哪个家长都会跟你急。
比如只有一个孩子,所有家族的梦想个人的期盼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孩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旦后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家道中落阶层滑落。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只能前进,也有后退的,这种后退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够努力,是因为当所有孩子都在前进时,这个孩子进步的稍微慢一点,那也是不可接受的后退。
**解决家长焦虑的第一个思路:**让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读高中,不存在一半的孩子读完初中就分流中职学校走向社会。这样所有的家长都不焦虑了。
具体解决办法就是,把当前的九年义务教育改成十年义务教育,其中,小学由六年变成五年,中学由原来的六年也变成五年。可以是初中两年,高中三年,也可以是初中三年,高中两年,都一样。大家都可以考大学了,还会焦虑吗?
九年义务教育改成十年义务教育,各方面都能够接受。改革的阻力非常小,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可以减少孩子受教育的时间,原先 12 年的教育(包括高中)完全可以压缩在十年之内完成。根本不需要在教育上花这么长的时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的获取非常容易,很多孩子,它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各种方式学习新知识,不需要把教育全部放在学校完成。多出来的两年时间,可以让学生谈恋爱,结婚,生孩子。
二是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教育开支。虽然说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地方政府其实承担了 12 年的教育资源投入,虽然高中可以收费,但那一点收费不能完全覆盖地方政府的大量投入。以前政府要承担 12 个学年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现在只需要承担 10 个学年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是不是减轻了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
三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受包括高中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真正实现了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正平等的教育。
**解决家长焦虑的第二个思路:**让家长多生孩子,不要把所有的压力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如果一个家长有三个孩子,他还会这么焦虑吗?
多生孩子的方法有一个,就是降低年轻人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中国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必须年满二十二周岁,女必须年满二十周岁。这非常不合理,也不符合当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男生降到到 20 岁,女生降到 18 岁。还可以出台政策,在父母允许的前提下,男生可以降到 18 岁,女生可以降到 16 岁。
**解决家长焦虑的第三个思路:**让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全部轮岗。好校长和好老师全部窝在好学校,差学校的学生在无外力的帮助下将永无出头之日。
教师的轮岗可是一门艺术,既不能强制,也不能随意。要充分调动起教师自身轮岗的意愿,让教师自愿轮岗。那种把东城区的老师强制轮岗到几十公里外的西城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不能长久的。
方法很简单,针对教师,只需要在教师职称评聘的办法中增加这么一句话:近五年内,未在不同学校轮岗一年以上的教师,不得参与教师职称的评聘。
针对校领导,可以在校领导的任命办法中,增加这么一条:近五年内,未在不同学校轮岗一年以上的教师(副校长),不得提拔为副校长(校长)。
其实上面的几个思路,只能减轻家长的焦虑,并不能完全消除家长的焦虑。只要高考存在,家长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以前我们国家开展过减负行动,具体来说就是减少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减少小学生的作业量,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这个政策的初衷非常好,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从目前来看,之前的减负行动并不成功。
因为今天的问题就是之前减负政策所产生的后果。教育部一厢情愿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却没有消除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在中考高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强烈。在这种焦虑的背景下,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据了减负后孩子的学习时间。家长在正规的教育体系外,还要承担一套收费高昂的校外教育体系的剥削。这与党中央一贯的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如今出台的双减政策,与之前的减负政策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一个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减轻家长的教育支出负担,真正的为民办实事。
如今的双减政策,与之前减负政策相同之处是,并没有完全消除家长的焦虑,除非国家取消高考。想想这就是不可能的。
既然家长的焦虑仍然存在,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并没有消除,那么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就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肯定的是双减不只是减少培训班。女儿现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降低到只要抄写一遍生字,课堂听写全对率从二年级 90% 骤降到三年级 65% 左右。分数线是真的降低了,不爱学习的孩子真的享受了他们应该享受的童年,头部的那些孩子依然稳定保持在头部,能力并没随着减负降低。所以这个政策可能真的是可以慢慢落实下去的。
教育部的检查人员来到某所小学,调研双减政策落实情况。
“2+3 是多少?”“5。”
“3+2 是多少?”“5。”
“小朋友,能说说为什么都是 5 吗?”
“阿贝尔群的数学证明是超纲内容。”
能,也不能。
对于认命和躺平的群体来说你减不减和我没关系。
对于其他嘴上说减负好,减负好但实际上都是希望别人家的孩子减负。
以重庆位列,2019 年,重庆的小学生数量为 206.29 万人,与 2013 年比,增长了 3.7%。为方便计算取 200 万,200 万小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都能顺利升入初中。但是只有 50% 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能升入普通高中,也就是说中考将会分流 100 万的初中毕业生到职业高中和技术学校。
在这里是不对职高和技校有歧视,但现实中就是职高和技校一坨屎,先不说课程的设置,就现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的素质你敢让自己的孩子去吗。毕业后要么混社会,要么奶茶妹、快递小哥。现在好的公司前台都卷成要大本了。不改变分配方式,不从根本上调节收入水平。不管你是双减还是三减反正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减。
不实事求是的调研目前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简单的用行政手段去压,结果么……
就这样说吧,不敢暴露。
不许八点前上课,于是本来只有 20min 的早读变成了 40min,到校时间依旧 7:20 前,早读却变成又长又累,名字呢从 “早读” 变成“课前引导”,诶视察的时候学生个个都是自愿早来,可和学校没什么关系。
不能月考,于是多了很多统一 “练习”,不能体现分数,于是就藏在老师那里,家长和老师的聊天里
学生生活依旧暗无天日,,一天被安排得死死的,课表表面写着音乐美术,其实连老师都没安排。
教师学校倒是一个个保证书签着,要做的材料还多了,工作增加。
唉,太多了,,心累
一不取消中考高考,二不提升体力劳动者的薪资福利待遇。
怎么可能让孩子去减负,真当家长都不知道底层劳动力有多廉价吗?
我觉得,在外卖小哥一单能赚 20 块以前,双减政策基本发挥不出什么作用。
支持双减政策的教育家们,请翻开你们曾经背的滚瓜烂熟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第 217 页,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七条,再读一遍。然后狠狠的扇一下自己嘴巴子。然后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知行合一。
我觉得,国家会坚持,但是很多人很难真的接受。
双减政策让我想起了小学低年级课本里的一句话:
“李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读书;张萍考上了中等技术学校,在那里学习技术;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不可否认,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可是这是平民百姓公认的最体面、最容易、成功率最高的出路,所以说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虽然不假,但是很难被人们承认和接受。
我想我的妈妈对我的期盼,无非就是健康快乐不愁吃喝。
如何做到呢?其中之一的要领就是收入可观,像我们这种家庭,没有门路,没有关系,没有财富基础,也没有什么大的见识,更没有大的胆量,我想我的出路,也只有读书了吧?
所以,真的贯彻快乐教育?在懵懂无知未来待定的我面前,我妈肯定不会选,因为她得为我负责,她会尽最大的力量让我走上好的道路,她怕我吃苦受罪,怕我不健康不快乐还没有钱花。
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父母都会这样想吧?
所以怎么能真正的双减呢?除非李华、张萍和我在不依靠家里财富的基础上,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过上同样品质的生活……
写在后面的话……
以上仅代表个人自己个人家庭的看法,不代表所有的人民,小的实在不敢。
另外,我身边凡是有孩子的,几乎都在一如既往的补课,孩子胆小,妈妈想让他学个唱歌练练胆儿,当着玩儿,孩子也乐意去。孩子偏科,在班里被老师点名,家长孩子都上火,在外面补一补,两厢情愿…
而另外一些声音的持有者,很多很多都是上班的路上看见学生背个大书包顿时心生同情,再加上自己小时候的辛苦,真的觉得孩子没有必要这么辛苦。这样想法的人,很多都还没有生孩子,很多自己目前过得还不错所以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辛苦,没谁不苦,很多人的一生之所以这么努力,实际上都是在未雨绸缪,生怕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以后过得不好,所以现在只能奋力奔跑。
我也一样。
只要还是高考,只要还是看分数,只要工人在电子厂或别的什么厂里做工还是高强度,低福利,少保障,我就觉得这政策落实有极大困难,绝大多数中国人最在乎的其实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子女,谁愿意自己的子女搬砖过一辈子?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工作条件舒适还能有点成就感?按我们老师的话说,确实大家平等,没有阶级了,但是有阶层!阶层≈?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中小学生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双减政策所造成的影响,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双减政策又是否能有效减少教育内卷的现状呢? 欢迎来 必加思索 app 进行讨论!
特别痛恨这个政策。
以前是 7 点上课,5.30 放学,6.15 吃完饭,做作业到 8.30,我带一篇英语阅读,两题数学压轴,辅助语文复习,还能背 10 分钟单词。9 点半结束,10 点多睡觉。
周末补数学英语各两个小时,周日学校补半天。
现在 7.20 上课,6.10 放学,7 点吃完饭,作业雷打不动 9.30,阅读没时间,压轴题没时间,语文复习没时间,背单词没时间,11 点才能睡觉。
学校布置的作业真不算多,4 门主科,一门 30 分钟不过分吧。数学 30 分钟算个什么作业,大题 2 道而已……
你们这些砖家们,真的有了解过现在学生的负担吗?还是认为学生放学回家不用做作业,就能掌握知识了?
周末不给上补习班,周日学校补习班也没了。周末闲了就要打游戏,我家还好,我能在作业完成后再压两个小时复习提优,有几个家长能跟我一样搞得定?
我恨这个双减政策,它分明是要我的命。
我周围双减的直接结果是更加拼父母吧。
有次跟爹娘出去参加聚餐,席间有个阿姨带着自己 3.5 岁的娃。阿姨跟娃对话如下:“宝贝这个叫 syrup(糖浆)”,孩子字正腔圆跟读,“宝贝好 intelligent 呢”。我 #¥%…… 好想问 syrup 是啥……
阿姨是北大毕业会计师,老公是清华毕业工程师,文科辅导阿姨来,理科她老公上。我爹娘迅速表示自己应付不了当代社会对家长的要求了,连忙转头看看我,眼神中流露正:幸好生娃生的早,没出息就没出息吧哈哈哈。
双减政策落实下去也不是现在的双减政策,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这事办的很诡异,主要是太仓促,暑假期间突然下政策,开学就实施。投入跟得上吗?学校都有图书馆吗?里面几本书? 各学校都有体育设施吗?老师充足吗?大家都延迟,你们有服务能力吗?这可比讲课难多了。我们孩子现在还是在教室里干巴巴的坐两节课呢。
不是我唱衰这个政策,我也是举双手双脚维护这个政策的,但是我觉得火候还是不够好,什么意思呢?
就是力度还是不够大,火候不够猛,但是只要引入了一种机制,基本上都能够让所有的培训都消失和灭绝:举报。
假设发现一例补课:不管是不是在职的还是不在职的,大学生还是其他的老师,发现一例,就举报一例:并且给予举报人 1000 元的奖励金,我觉得就可以把这股子歪风邪气给打压下去。
只要你发现有人在补课,举报并且查实以后,就可以获得奖励金额 1000 元,这样就是发动人民群众来打击另外一拨人民群众,这就是发动群众打击违法分子,你说,这样还不能吗? 以打击毒品的决心来对待教育机构,这样难道教育机构还能存在生存空间吗?以打击毒品的决心来打击在职老师的补课行为,这样难道还无法打击培训吗?
好了,以上是某些脑残人士的想法:那样只会让整个中国陷入到人人自危的时代,我也不用说这个时代是哪个时代了。
另外城市机构里面的大班课真的很贵吗?
以上海市为例,我主要是为上海的家长免费推荐各种老师的。
上海新东方出来的名师一节课是 1200 元 / 两个小时,这种老师的教学质量也靠谱,让人信得过。是不是感觉 1200 元 / 两个小时很多?
但是,如果说是 4 个学生组班在一起呢?也就是 4 个学生一起上课? 那就是每个学生 300 元 / 两个小时了。而 300 元 / 两个小时的价格就是上海大学生 1 对 1 家教辅导的价格。这个价格,基本上的家庭都能负担的起的。
打击了教育机构,动的是哪些人士的蛋糕呢?
**富人?**一对一照样是一对一,1000 元 / 两个小时的一对一,照样有好多上海的家庭能够负担的起。双减以后,对这一部分人群其实没有啥影响的。
**中产?**平时上的就是 500 元 / 两个小时的一对一,双减以后,这部分人只能去上 600 元 / 两个小时,或者 700 元 / 两个小时的一对一了。给这一部分家庭加重了负担。
中下层? 原先还能上得起新东方的大班课,现在彻底歇菜,并且自己也无法负担得起高价的一对一。这部分就是遭受打击的对象。而政策,就是想让这一部分人认命。
**底层?**原先就上不起一对一和大班课,这次有更多的难兄难弟过来了。
上海的一对一基本上价格都会上涨。
双减政策,是利国利民的绝好政策,针对的是教育内卷的问题。
教育内卷问题,一是对个人,只会做题,不会素质化发展。
二是对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入学名额就那么多,争来争去,零和博弈,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是对科技创新国家发展人类进步,应试教育严重舒服孩子的思想,扼杀创新的天性。
大学和中小学完全不同,大学(也就是人类科技发展)重视创新,重视标新立异,打破常规。
而中小学,就是叫你找出标准答案。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应试教育如何与高等教育人类科技创新背道而驰。我本科武汉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教授也是国内外有点名气的人物,他说,我儿子的高中物理题,我不会做)
学过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的人都知道,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体系,高中物理就是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钻牛角尖,而大学物理开始才是开始学习人类物理知识开始为人类知识边界拓展做准备做贡献。
综上,重复一遍,双减政策是利国利民的绝好政策,不管它落实过程中难不难遇到什么问题,都必须推行下去。道阻且长,不行不至。
StoneChuanm
11 次咨询
5.0
中共中央党校 政治经济学硕士
1739 次赞同
去咨询
看下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就可以了
在头条看到过一个妈妈的评论。
大意是自己的女儿资质平平,初中学习成绩下游,考上高中很悬。于是请老师一对一辅导,孩子勉强上线考上高中。到了高中,孩子成绩中等,数学很差,又是一对一辅导,高考考上重点,好像还是国防生。
在她的孩子上中学期间,光培训辅导费就花了好几十万,但她说很值!
如果初中任由女儿自己发挥,也就只能上中专读技校。
这个母亲有钱,几年时间花几十万在课外辅导上面一点不心疼。
那知乎上的父母呢?
广大小资中产级别的父母,百分百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沦为学历不体面的底层人。而智商可不一定能复制,一不留神,自家的孩子很可能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
慌不慌?
底层家庭的父母们根本就不关心双减,他们没钱给孩子折腾,一切都靠孩子自己自觉自律。那些小镇做题家们,可大多数没上过乱七八糟的辅导班。有勤奋铺路,天赋加成。
双减能落实下去吗?
我认为很难,当今社会很难!
好不容易蜕变的小资中产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跌落阶层,会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成绩和档次。
双减触碰了谁的利益?无非是教培机构和家长。而教培机构和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成利益共同体——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一个图钱,一个图利,只是玩点花样和障眼法而已。
难,我们老家市区开始了双减政策以及对应的补习遏制手段,但没用,市区绝大部分明面上是不玩之前那套了,但暗地里一样存在。
节假日你不让我在市区补课,我去县城补课那总不能查吧,除非是那种学生家长搞 “仙人跳”
本来县城的教育资源就差,马无夜草不肥,县城的小孩想和大城市的娃能尽量公平竞争,只能是压缩普通休息时间去安排孩子补课。没办法,毕竟中考高考是个他们在同一个 “教育服务器” 里面
现在你不要我安排补课,那城市的教育资源对上县城的教育资源不就降维打击了吗?!
省会的教育资源不久对非省会的城市降维打击了吗?!
现在一些试点的教师轮岗也只是在区内轮岗,这种跨区跨市的教育资源不公目前基本没辙
暂且不论北京卷上海卷这种是否公平合理,毕竟还存在更隐秘 bug(高考移民,用强服的 buff 去弱服欺负人)和更更隐秘的 feature(大陆户口转移到非大陆户口,然后以很低的分上 c9)。前者更可恨,后者走的路子至少不会占用同一个服务器的名额。
政府除非做到同一个教育服务器下的所有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至少是相对公平的,不然肯定不可持续。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再进一步的做到所有服务器下的玩家等级分布和玩家上榜比例基本一致,那就真的能实现一阶段教育公平了
但就目前来看,取得这个成就首先需要的打破原本服务器内的区域性不公,这一步很难,毕竟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团体,而且 TM 还是这个团体里面的人去实施政策,但至少老百姓现在能看到政府正在做,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上世纪的某个时间点后,世界已经从 “比较我比谁的制度更好” 慢慢地变成了 “谁的制度比我更烂” 了。 目前能和平稳定的生活已经算不错了
我们这里最近查的很严,我也有托管执照,但是托管只能陪孩子吃饭,陪孩子玩,可以玩到天浑地老。但是就是不能教孩子学习,不能有书有笔。荒唐,荒唐至极。
我是培训老师,我倒是不怎么反感补习班。对于我来说以后要是假期有补习班我还是会把自己家娃扔进去。想想吧。只要几百块钱(大班)就可以让神兽假期空闲时间减半,多划算啊。至于学到东西就算了,要是大班课能学好那在学校早就学好了。补习分几种,差到没边的那种补习最累,但是基础捋顺了提分最明显,基本上从三四十到六七十没有问题。六七十分这个段带起了最轻松。因为他们只是把知识点混淆或者没记清,但是知道,所以找到他们的漏洞还是很好提分的。而且上课也轻松。80 左右学生就比较极端了,好带的超级好带,他们知道自己哪里不会,专项强化就好,难带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哪不会,需要老师各种题型去练,老师去发现学生薄弱点。这个很费时间。我一般都是给学生卷子自己做,然后我看。这样可以节约上课时间,毕竟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下课不做,非要上课做.,浪费家长钱。90 分以上的学生最难带,他们冲击的高度都是压轴题。他们大多数都是欠缺一个思路,但是很多时候我都是提供一个思路,他们做起来比我都快。这些学生我只能传授我自己的经验,如何快速下手,屡清楚出题人目的。所以可以看出来吧。我其实是教一对一的。大班课好不好是真的好。毕竟我都会参考大班课的内容。但是效果会差一点,这个取决于学生。机构为什么主推大班课,是因为大班课利润比一对一高,属于薄利多销。所以如果说家长有心给孩子补课,第一优先是孩子的科任老师。这个一般人做不到。第二优先是同校同年级老师或者其他在职教师。这些人是最了解考点的。还是那句话,一般人做不到。如果外面报班,有条件一对一就一对一,没条件就人越少越好,不过一定要看教师资格证,发证时间越久越好。切忌花钱报一个老师辅导多个学科的班。而且如果你家孩子不喜欢学习,但是很喜欢某个老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除非那个老师真挺讨人喜欢的,否则就是对学生容忍度极高,就像作业没写没关系,概念没背也没关系这种。说了那么多,总之就是现在培训机构基本快死完了,近一年了黑辅导会越来越多,一定要睁眼看好。浪费钱是小事,耽误孩子才是大事。反正我这面培训机构随时会倒闭,现在就是准备考公,以后条件允许兼职一对一。在职教师不准补课没有说公务员不准补课吧。。。
大家好,我是羽翼课堂创始人 Benny。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要看时间吧?如果说三个月,可能性不大,如果说三年,就不一定了。该补的还会补,可能你不信,我来说下你可能就明白。
我一同事在私立学校,而且是全封闭的那种,两个星期放一次假,一次两天。
有一天他发现班级一孩子在纸上记录东西,好奇心来了,问你记这些做什么?学生说,他有些知识点不会,把它记下来,放假的时候找补习老师补习下。
老师问,现在不是不可以补课了吗?学生说: 我爸妈说了,我不会的怎么办?跟不上进度,只能找家教,要不然考不上高中。
虽然现在双减政策下来了,而且各地都在认真执行,但有的孩子跟不上,家长又比较重视,只有想法设法的去补习,要不然中考,高考考不到好的大学。
双减政策确实给学生,家长带来很多的好处,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优秀,再加上中高考选拔,家长又重视,只有进行补习,让孩子提高成绩。
再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就那么多,只有提高成绩才能进去,家长们认为学校里学的不够,只能补习,才能帮助孩子提高。
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 “scyyhd”,会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疑问~~
减来减去都是减了个寂寞,就看到像有的人评论说的,中高考都没有取消,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就不大,但是讲道理,中高考就不富裕家庭孩子的最大出路(不管怎么狡辩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一动就没法玩了。这个双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带来的后果是,补习班没了,那就成了富裕家庭一对一的天下,变成了他们非科班类素质教育独行的天下(当然,我个人也支持非科班类的素质教育,只是当前大环境无法允许大部分孩子这样),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中产及以下家庭的教育投入会加大,随之而来的焦虑也会加大。。。
学而思还在,新东方也还在,包括猿辅导 作业帮不是也还在嘛
北京市海淀区又恢复了一批机构的复课名单,这事儿就有转圜的余地、毕竟也要考虑纳税、就业、以及实际的市场需求!
起来不是一天起来的,打死也不是一下子赶尽杀绝的,犯错还有改正的机会啊,所以这就争取了时间,
而时间是可以改变一切的,
就像那句话,改变地球的不是外星人,同理,出这个政策的也是地球人啊,政策是死的,但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不都是人嘛
我就突然特别想补充一句话,就是每包香烟上都有 “吸烟有害健康” 的提示,然后写字楼公共场所等也有禁烟的标志,吸烟的人少了嘛?那如果把卷烟厂都关了这不就都解决了嘛?
政策只要在,就会落实下去。毕竟谁也不敢违反,哪个学校哪个老师违反了就会被举报,丢饭碗。所以学校老师犯不上。
突然之间双减政策不能办辅导班了,为什么国家要做的这么干净利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双减政策” 孩子不能上办辅导班了?为什么国家要这么干净利落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哈尔滨,南岗区。
一走一过看到的,双减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正规中小学(放学很晚)。
有的那学校,“抗疫”倒是积极得很,不但拉学生抗,还 “帮助” 社区抗呢——“双减”就不执行,如此不得不让人猜疑,学校成了一个私利场——有私利就尽量执行,不利于私利就尽量不执行。
没有特意去查谁,但可以想见,别的学校大都一样在干。
跟政策对抗,谁给的胆子?
是区里吗?还是市里。或者… 不可能没看见,公开的。几次三番这么搞,时间久了信用都没了。难道所谓破罐破摔?
不用找借口。道理大家都懂。
… 算了算了,这次不点名了。
不会!
决策层希望落实下去,但是缺乏执行层的支持,一切缺乏执行层支持的改革最后都会不了了之!执行层是地方教育局和各种公办学校,双减政策无疑对地方而言都是出力不讨好的活儿,执行层是没有积极性的,一个延时服务公办老师就怨声一片了,还有寒暑假托管,最后都有可能变了味。决策在英明最后还是要落到执行的人身上的。
个人感觉这属于头痛医脚。
一言蔽之,要是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估计很多家长也不会让小孩去补习了。因为大多数家长都不想自己小孩,浪费大好青春在职业技术学校里混日子。
双减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机构,这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我们这很多不大不小的教育机构一直都在偷偷违规补课,暂时还没人举报,也没人查,只是暂时,如果一直没人举报,没人查,机构只会越来越大胆,用不了几个月,双减就形同虚设了。
就像一直都规定在职老师不允许补课,在巨大经济利益的影响下,且没人举报,没人查,非常非常多的老师都在补课,真的非常多,大家都懂的。
制度能不能坚持,能不能落实,还是要看主管部门下多少力气去惩治违规的人,如果仅仅是靠电话举报,下通知之后去逛一圈的检查,肯定落实不了的。
想暗访也非常简单,随便找个人打电话咨询就行了,如果初中小学可以有违规的补课,那就实地取证,基本上一查一个准。
就怕电话都懒得打一个。
韩国人看我们双减政策,估计就和我们看莫迪的废钞令一样。
双减政策下 哪类群体受益最大?
落实 与否除了看国家有没有决心,还得看有没有违背规律。后者要显得更重要。否则当年大炼钢,国家决心大得很吧,还不是失败了。
补课就是客观规律,再怎么搞也不能违背规律,可以整顿,规范,但消灭。不可能。目前看如火如荼的双减。过一年再看,会不会涛声依旧?
应该能浇灭火热的资本投资和扩张,但是无法消除家长的焦虑,还有推着孩子奔向好大学的努力
从近期的态势来看,国家对于推行双减的意志是坚决的,接下来就看地方政府能否长期、不走样地贯彻下去。我个人对于国家是有信心的,由于近几年国内外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大事,无论是应对漂亮国及其走狗的打压、应对凶猛的新冠疫情、应对资本巨头的无序扩张、抑制房地产、整顿娱乐圈、以及目前的双减等等。
上述种种,哪一项不是艰难重重?哪一项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咱们国家是全世界范围中,在扶贫方面最坚决的、在对抗疫情方面最坚决的,而这两项毫无疑问是对底层人民才意义最重大的。放在被所谓精英们无限向往的漂亮国,这种事情就是魔幻,因为那里是有钱人的天堂,而不是老百姓的天堂。搞双减,对于任何以资本当道的统治阶级来说,毫无疑问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大量培训机构倒闭、税收损失、外资撤出、教师下岗、社会动荡、部分民众的不理解甚至抵制…… 然而,越是这样,我越是相信双减,是国家着眼于老百姓们整体的根本利益,通过严密的分析评估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得不咬紧牙关忍受阵痛推行的一项变革。
双减带来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只在此简单提一下,诸如延后放学时间(给家长缓解压力)、制定收费标准(限制过高的学费)、限制预收费期限为最多三个月(避免机构卷款跑路)、规范培训机构教师资格审查等等。双减所明确针对的是内卷,内卷所导致的乱象和疯狂,只要是经历过的人都会感觉到不寒而栗。接下来从反向来分析一下,如果不搞双减,今后会是个什么局面。
(1)教培资本的无序扩张,导致教培机构愈加壮大,从各方面形成对正规学校的围剿甚至碾压,行业前景 “一片光明”,优秀的教师们被恶意挖角,国家正规教育的资源和影响力在社会上不断降低,最终演变为校外教培资本对国民教育实质上的垄断。
(2)校外教培资本掌握了最核心的教育资源和垄断地位,在家长面前拥有绝对的议价权,学费如同房价一样坐上火箭,直至远远超出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更关键的是,大量的教培机构具备境外资本背景,自然会导致大量的国民财富源源不断流向境外,而无法在国内进入正常的消费循环,长期以往必然损耗国力。
(3)民众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将成为人生路上的沉重枷锁,导致整体的教育成本畸形升高,民众整体的生活水准下降、消费能力下降。而且当教育成本远远超出教育可能获得的收益时,教育无用论必然会以另一种形式粉墨登场,教育的理念被歪曲、教育的成果被污染,民众恐婚恐育、国家在各行各业的可用人才会越来越少,动摇国本。
(4)正规学校需要遵循基本国策,需要未成年人得到心、智、体的全面发展。而校外教培不会考虑尊重科学规律,给学生打好基础、正常健康的良性发展,他们所着眼的只有短期的分数,所以可以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诸如超前、超纲、题海,永远是校外教培 “领跑” 正规学校的金手指。然而很多被灌输了一脑子焦虑的家长们根本没听说过什么叫“透支学力”,还当真以为校外教培才是教育的终极形态、灵丹妙药,殊不知早就给孩子们的未来埋下了诸多隐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成为诸多方面存在缺陷的应试机器,而从小被根植的焦虑、压抑、脆弱、极端等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这东西可是没有特效药的,可能会在孩子们漫长人生中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爆发出来,从而毁掉孩子人生的。
(5)在教培资本的恶意裹挟和话术攻势下,内卷持续进行,焦虑持续传染,教育理念及风气彻底变质,很多原本正常的民众也逐渐陷入狂热(因为情绪是会传染的)。你给孩子报了 5W 的班、我就要给孩子报 10W 的班;你孩子一周培训 5 天、我孩子就要一周培训 7 天;你孩子 11 点睡觉、我孩子就要 12 点睡觉…… 最后,除了教培资本(尤其是境外资本)赚得盆满钵满之外,国家(国力流失、真正可用的人才缺失)、社会(矛盾加剧、动荡加剧)、家长(劳民伤财、生活品质下降)、孩子(拔苗助长、畸形发育、身心健康受损),没有一个幸免,全都沦为资本逐利之下的牺牲品。
然后再点评一下常见的反调:
(1)双减了没培训班了孩子成绩就完了。
首先要明确,双减是对校外培训的 “严格规范”,而非禁绝,旨在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获得更充沛的精力,以支持更良性、更有效率的学习。为什么人们工作需要足够的休息,是为了劳动力的可再生;对于学生们也是一样,良好的休息也是为了学力的可再生。这里再强调一遍,很多家长根本不明白何谓“学力”,觉得孩子学习就像填鸭一样,拼命灌、提前灌、大量灌就行。双减对校外教培进行规范管理,是要教培回归到最初的“查漏补缺” 职能上,而不是垄断正规教育、喧宾夺主、剥离教育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职能。孩子们学习出现问题,作为家长,首先要跟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平时陪陪孩子(哪怕每天抽出十来分钟也行!别总把工作忙挂在嘴上!),分析分析孩子在习惯或方法、情绪或状态上是否出现什么问题,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正向的引导。如果经过慎重分析和学校建议,确实需要额外进行查漏补缺,校外教培当然可以作为一个可选项(但绝不是必选项!)。当家长的不需要你才高八斗个个 985211,但你至少应该有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的决心和耐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望砸钱培训就能解决问题。没培训班孩子的学习就完了?这句话就如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资本洗脑惯用的话术罢了。你如果觉得自己参与孩子教育是件苦差事,或者干脆自己就是个废物,那就只能寄望于你孩子天生是个热爱学习的天才、还自带精力无限和钢铁意志等等 Buff,否则活该被淘汰,因为这世上不管有没有双减,都是只有相对公平、而没有绝对公平,上升通道有限是个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但有的孩子作为个体如果被淘汰,这口黑锅可扣不到双减头上!对于被淘汰的孩子来说,实在要追究遇上了什么不公平,那也不是双减或应试制度,而是摊上了无能或不负责任的家长!寄望于校外教培、抵制双减,不是家长自身无能或不作为的遮羞布!
(2)因为现有的应试制度,所以双减是无用功。
在有些人看来,有了双减,孩子们就没了培训班上,成绩就没法上去,就要在应试中被淘汰,上升通道就被断了,这辈子就完了,所以国家搞双减是害了自己孩子云云。
持这种论调的,除了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外,就是根本没读懂双减,也没搞懂究竟什么是内卷。
在这个世界上,竞争无处不在。但是竞争,存在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之分。举个例子,有很多店家在同一片区域卖烧烤。为了竞争客源和利润,良性的竞争是:店家们采用了很多方法来吸引人气,诸如改善口味、改善用餐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推出优惠活动等,八仙过海、各凭本身,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其中逐渐有几个店家在大浪淘沙中稳定生存了下来。突然有一天,一个外来户从天而降,口味和服务等与原本几个店家持平,但背后有大资本支撑,通过恶意下压价格,瞬间分流了大量的客源。原本几个店家只能无奈一起降价,虽然勉强稳住了客流,但越做越亏,终于在大资本的挤压下黯然退出这片区域。那么内卷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争取有限资源导致同行间的恶性竞争,造成所有个体的 “收益努力比” 下降,内卷之下的所有人都是失败者!然而虽然看似所有人都失败了,但大资本在内卷中是笑到最后的,因为行业垄断业已形成,导致这片区域的消费者们,在短期内享受到了超低价的烧烤后,面对的就是再也无法吃到物美价廉的烧烤了,因为这片区域的烧烤行业被那家外来户垄断了,今后可以为所欲为、磨刀霍霍向猪羊了。在现实生活中,而为了不使这种内卷发生,所以要有国家调控手段的介入(物价局);而对于教育行业来说,目前给出的答案就是双减。
简单地说,无论有没有内卷,竞争的本质和残酷性都没有变。如果想要你的孩子教育成功、在应试中脱颖而出、全军万马中进入理想的大学,重要的因素永远是家长自身的教育经历、底蕴、心智、甚至家庭氛围等等综合水准。平时少刷刷短视频、少看看综艺、少打打游戏,多看看教育方面的专栏和经验心得、多研究研究情商和心理学、多和孩子互动互动,比什么都强!还省钱!
如果国家不出手双减,上述的家长自身因素依然是客观上对孩子成长和教育影响最重要的,教育竞争和本质依然未变,内卷只是让家长平白付出了大量金钱、孩子们提前透支了宝贵的青春和健康,还当真以为花点钱上培训班就能逆天改命了?你上培训班,别人也能上;你咬牙卖房子给孩子上更贵的,别人就能卖血卖命给孩子上更更更贵的!内卷之下,尽是疯狂,一地鸡毛!国家再不出手干预,能行吗?想要孩子成功,打铁先靠自身硬,别总想着借助外力,靠不住!
最可笑的就是,总有些人拿有钱人说事,意思就是有钱人总能请私教、上私立、有更好的机会云云。然而我就想问问,即使没有双减,你普通人上上培训班补补课就能跟有钱人竞争上升通道了?这做得什么白日梦?除了贫富差距、还有家长的受教育差距、家长的社会关系差距、城乡差距等等等等,这些 “不公平” 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双减旨在针对内卷,降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和压力,而不是给你搞什么绝对公平的!
再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也算上过 211,对教育的重要性非常认同,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不低。我不完全认同西方快乐教育那一套,认为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是必然要吃苦的,也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有两点原则:一是紧跟学校的教学大纲,不搞拔苗助长,尤其对起跑线之说嗤之以鼻;二是虽然做足孩子学习要吃苦的思想准备,但在方法上尽可能引导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正向反馈,降低压力和潜在的厌学情绪。孩子只要有正常的智商,知识结构的建立是顺利成章的,完全不需要超前超纲,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然而我的妻子和丈母娘不这么想,自从孩子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准备幼小衔接,学拼音学算数(这都是在目前的双减中明确禁止的);上了大班就开始愁学校、愁分班、愁老师,尤其是愁培训班。她们两人学历都比我低,我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有精力、有耐心也有信心,还专门提前买了教材自己从头开始熟悉(哪怕是最基础的声母韵母),但她们在讨论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培训班时却又视我为空气,实在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其妙的自信,我们家里没少为这件事争吵。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了,向她们质问道: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你们给出的最终办法究竟是什么?!我很想听到她们口中能说出:全看你的了、或是拜托你了!然而她们脱口而出的竟然是:培训班呀!让我直接失语。我妻子也是大学生、丈母娘平时也是很开明很理性的一个人,但遇到教育问题依然会如此失智如同被洗脑一般,原因仅仅是因为 “培训班别人也上了”!可想而知现在的教育内卷已经疯狂到了何种地步,让原本的正常人都陷入了焦虑陷阱而不自知。
所幸双减的落地,校外教培偃旗息鼓,我们家里再也没有因为培训班的事争执过。妻子和丈母娘看到我在暑期每天给孩子预习课程(不超过两小时),孩子的学习进度很快、效果很好、玩玩具看电视啥的还全都不耽误,也逐渐认可了我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家里终于风平浪静了。有人也许会说你有学历也有时间精力只能算个例,然而辅导个小学课程又能有多大门槛?要知道内卷最严重、破坏性最强的不就是小学阶段吗?退一万步将,就算你当真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状态、给孩子多一点陪伴和鼓励难道就做不到吗?当真挫得只剩下钱了?
最后再谈谈双减政策。国家推行双减,必然不是孤立的、简单粗暴地去取缔、去限制,而是会配上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最终还是为了民众的整体利益。例如,优质的教师甚至校长需要定期强行轮岗,均衡教育资源,逐步淡化义务教育阶段 “重点”、“名校”。要知道,就是因为所谓的“重点”、“名校” 光环,导致学区房被炒出天价、给老师送礼、给学校赞助,各种潜规则横行,来自各行各业各有所长各有成就的家长们,竟然莫名其妙成了这条教育食物链的底端,被强迫收割、且毫无尊严!而如今在国家双减的震慑下,学区房?送礼?赞助?虽然仍然存在,但毫无疑问这种投资的风险被无限拔高、性价比被无限拉低。有国家做主,民众们不用焦虑了,时间久了,早晚会逐渐恢复早已被焦虑绑架的理智,重新检视和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陪伴孩子一同面对客观上依然存在的竞争,因为竞争和淘汰永远会存在,区别在于:没了内卷,教育成本被实实在在降低了,这部分财富的支配权又回到了老百姓的手上,拿来提升一下生活品质、改善一下学习环境、培养一下孩子的兴趣爱好,不香吗?
不是吧不是吧,不会真有人还说双减这事吧?
坐标梧州某中学,全寄宿制学校,双减第一个周末开始上网课,听学校老师说学校打算以后周末一天半的时间星期六一天用来考试,从早考到晚,星期天半天上自习。
不过说起来双减应该只是减义务教育阶段而已,高中阶段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无关,而且也只是规定不能补课,又不是禁止考试,上自习之类的【doge】,不过听说有些南宁的学校第一个周末就开始补课了。这才试行一个月就变成这样,国家狠不下心来硬抓的话这样落实怕不是不到半个月这政策就得成摆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办法总比困难多。
双减以后孩子成绩还能有保证吗?
双减政策后的第一个重磅好消息,艺术培训机构不会被一刀切了
双减政策下,父母该怎么做? 校内减轻作业负担,校外减轻学科培训负担,引起了很多家长的焦虑,不上培训班呢,学业跟不上该怎么办? 也有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经济实力,拼不过穹奇思教的家庭,害怕孩子差距越来越大,与其担心这些,不如家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密切驾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适应状况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成长的规律,提升自身的育人的素质和能力,理性地规划孩子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盲目地送孩子去参加校外的培训 第三点、非常重要,融洽的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指导学生合理的利用好在家的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的睡眠,适度地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督,及时的发现禁止 五、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的习惯上,阅读的习惯,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地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正确的树立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的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的一些自我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利于塑造孩子,培养中介。全人格全面的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 关注王琳老师智慧树,幸福家庭不迷路。
双减政策,可以落下,但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能不能落实下去,全看国家的决心有多大。
对这个政策最抵触的应该是大部分学生家长,也是这个政策实施的最大阻力。不是因为他们对政策理解不够,而是因为投机取巧是人的本性。
如果这个决策得以顺利实施,是各方皆大欢喜的好事。
学生,都能有个快乐的童年,当他们成年后回忆起童年时光,不都是雷同的无休止的做题。
家长,不论富裕还是贫穷,不会再为所谓的各种教育投资自责和浪费精力。
老师,工作会变的轻松许多,教学水平会被更突出的显现。
这个政策好就好在:
所涉各方都能变的轻松愉快的同时,不影响升学率,让人才选拔更科学,降低了钱在智商竞争中的作用。
扪心自问,你曾经无休止的夜以继日的刷过的中小学题目,在你的工作中生活中有多大用处?
可悲的是,人类的自缚行为是最难解的。
实际上大多数无论是卷还是减,都干不过别人。
我是学区房的受益者。
学区房对应哦学校对于孩子教育效果更高。
你说卷
你卷普通补习老师,我卷重点中学补习老人,人家直接北京 / 外教。
你上补习班,我上 1 对 5,他上 1 对 1。
你说双减
你是普通小学,我是私立小学。人家学区房对应升省重点的普通小学或者附属小学。
我是学区房 + 卷出来的受益者,我太懂了,光双减也不行,还得往学区房下手。
另外,为国着想说的再好听,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分流去职高。
双减的关键是前面的那部分有钱且焦虑的家长。。。。。大家都会,在同一起跑线,大家都不会,也在同一起跑线。关键就是有些人起了个头,在别人都不会的时候,靠课外学习补课变成了会,然后这种焦虑就传递给其他家长,要公平啊,你们学了,那我们也要去学,不然就吃亏了。。。我不止一个同事表达了现在有钱没地花,到处满世界找能补课的地方,这种事起了头,后面就形同虚设了。。。。中考高考之流本质不是看分数,而是看排名,是竞争选拔性考试。。说是说公平竞争,但是有条件谁愿意和你公平竞争啊,我花钱补课多考一分,可能录取的就是我了。。。
大概率只是作秀
一定能够落实下去,各地已经开始有了地方具体落实政策,还有原先就早已进试点的地方,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大致总结各地政策,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主要参与者:学校、第三方社会机构、家长委员会。
主要模式:学校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第三方社会机构采购服务,学校负责统筹和监督。
教育管理部门职责:管理和协调,指导和督促辖区内中小学校具体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
学校职责:在每学期开学前,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向区教育行政部门报备,,组织实施工作。
费用说明: 校内课后服务产生的成本,包括劳务报酬、场地资源、水电消耗、固定资产折旧、材料损耗等,以及使用学校品牌、学校文化等无形资产产生的费用,,由政府、学校、家长等共同承担。这里面有财政补贴。并且费用比市场教育培训机构便宜很多,一般只有校外机构的 30%–50%。
第三方机构包括:社区活动中心、 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及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
其他要点:探索第三方社会机构目录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的统筹管理职责,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第三方社会机构资质的审核和监督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符合资质的第三方社会机构目录,供学校自主选择。(机制会越来越完善,课程选择也会更加丰富)
最快一年,最慢三年,这个政策就会放开或者名存实亡
双减是什么意思啊?
又造了个词出来
几十年前书上就教你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然,主观能动性比较厉害,可能能充分发挥作用吧
我的心中只有感恩。
辽宁五线,现在补习班已经正常营业了。看来没啥用
几个角马头目在一起商量:我们每次大迁徙,很多角马都会被河里的鳄鱼吃掉。角马们为了不被吃,拼命的推搡践踏,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整个角马群充斥着竞争和焦虑,已近高度内卷化,
那不如这样,直接把老弱病残,放在马群的边上让鳄鱼去吃。鳄鱼吃饱了自然就一哄而散。这样整个马群就能安心的过河了。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王承恩 发表 讲一下以前在北京某个区当家教的故事。 大概十几年以前了,因为很穷嘛,所以找了个中介机构给人当家教,中介也很黑,给我一个小时还不到 50 块钱。我先后教过不少学生,印象还很深刻。 有个男生高三了才来找我补习化 …
知乎用户 宋词 发表 谢邀。 这块其实和普通人就没啥关系了。 首先要看是 “真住家” 还是“伪住家”。 “伪住家”,其实很多是几个家长众筹,然后老师每天赶场上课,打游击。 要是有家长愿意出面,把自己家或公司提供做场地,那老师连游击也不用 …
知乎用户 一休哥 发表 花巨额财政拨款建设起来的义务教育体系,被校外培训干得几乎渣都不剩。部分学校老师和国家离心背德,以吃里扒外为荣。 K12 教育资源作为国家烧钱供应的廉价必需品,被资本活活炒成天价奢侈品。穷家长只能砸锅卖铁,背债供学,给 …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不可以。 中国要带生育率,就必须要让老百姓觉得生孩子保值,生孩子能跑赢通胀。 只打击培训机构,恐怕是不行的。 为什么生孩子不保值,为什么生孩子跑不赢通胀,为什么老百姓执着于保值和跑赢通胀, 这才是问题。 知乎用户 贾明 …
知乎用户 发表 10 月 12 日,美股上市公司精锐教育(NYSE:ONE)发布致家长信,宣布暂停营业,成“双减”下首家倒下的美股教培公司。公告前,精锐各地校区及旗下学前教育板块子公司已爆发数日维权退费风波。 致家长信称,精锐教育已无法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