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

by , at 02 November 2022, tags : 海归 归海 国内 工作 回国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用户名规矩真多 发表

以前还是工程师的时候,觉得自己就一个小工程师,也不能为国贡献什么。

就在国外拿了绿卡。

有一次回国,遇到亲戚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说,国家培养你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回国做贡献,国家那么需要工程师。

我跟他说,我有的同学回去了,工程师给几千块钱一个月,还被各种压榨排挤。你从哪里看出来国家需要工程师了?

我回去也就顶多给私人老板压榨,他拿着剩余价值把资产转移到国外,跟国家有啥关系?

有人可能说,至少给国家纳税了。我一直网上买中国产品,那些产品税也贡献不少啊。

也有人说,你给国外纳税,将来就会有一颗敌人的子弹是用了你的税。那么你在国内买苹果产品,用国外软件,你确定那些钱没有被美国资本家拿去美国造子弹?

所以,大道理就省省吧,谁都想过得舒服点。

你从农村考进大学,村里生你养你,干嘛不回你们村贡献力量,你们村那么缺大学生。

知乎用户 KYLE 发表

我来现身说法了..

英国 3 年本科,澳洲 2 年硕士,工作 2 年回国发展,回国一年半又回了澳洲。

在回国之前,我心里对澳洲的平静生活已经非常厌烦很久了,

朝 10 晚 5 的生活,住着不大不小的房子,近年来澳洲移民标准水涨船高,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因为拿不了身份回国了,年纪也越来越大,也没什么力气发展新朋友了,感觉生活一平如水。

最重要的是,澳洲的高福利导致的高税收,作为一个打工的普通人是不可能很有钱的,税收制度就已经决定了这一点。

反观国内就不同了,社交媒体上一片欣欣向荣的经济市场。让我感觉我在墨尔本真的 30 岁就开始老了….. 于是在纠结了整整一年之后,我下定决心回国了。

我是上海人,也就回了上海。

终于我也在工作中有了一丝 “青春” 的感觉,我迎来了 995,偶尔 996 的生活。

也迎来了我在澳洲的大概 1/3 的薪水!!!!!对!不但工作时间长了快一倍,而且薪水 1/3!

但是说真心话,我是完全不 care 的,因为国内物价也低。而且国内有我挚爱的淘宝!一条连衣裙 3.400 块我也觉得很好看,我是不 care 一时的薪水的,国内发展空间毕竟比较大,不能只比较眼前的利益。

国内的生活大概是只有 3 个月的 “蜜月期”。就慢慢发现我简直瞎折腾!国内很多人的观念和我以前的朋友圈差距太大了,很多同事偶尔得知我有一个海外的身份,嘴上说着“哦不错啊”。实际上总是要拿国内的东西来跟我说让我比较,非得从我嘴里听到“国内更好,xx 方面国外真的比不上” 才算完。一开始我真的不在意,我的直属上司,经常会截屏一些微博的评论,问我这个国外的事情是真的吗? 我真的我怎么知道!我也在国内啊,那些美国欧洲国家当天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我怎么知道?!!!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了一万件。

我很早就萌生了想回澳洲的想法,但是也不是我想回就能马上回来,太多事情要安排了,而且我走之前墨尔本自己家也长租租出去给别人。东西全搬回国。一想到再跨国搬家一次,我整个人烦躁

也可能,是想再过一段时间看看是不是情况有改变,潜意识里想证明自己回国的决定是对的。

就这样几乎煎熬了一年,终于在墨尔本的闺蜜结婚了,叫我回去做伴娘,我又去了一趟墨尔本,和朋友们聊天感觉挺不适应的,因为他们生活节奏太慢太慢了,以前的朋友都在讨论假日的时候去哪里租船出海钓鱼比较便宜,而我当时人在墨尔本,我还在想着工作上的事情,很多事情需要我 multitask 去做。

那天晚上躺在酒店宾馆想了很久。我决定还是回墨尔本重新开始,要赚很多很多钱的梦想或许只能在国内实现,但是我觉得我一个普通人也不需要那么多钱把,而且很多事情在国内做是很贵的,国内的职场环境也是我不能适应的,勾心斗角,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你抖我我斗你的,长期在这样的额环境里心性会变得很焦虑。我还是喜欢简简单单好山好水的生活。于是去年回到了墨尔本。

你问我后不后悔回国,我是不后悔的,因为我很相信经历就是财富。

在澳洲缺失的这一年半,我其实也没什么损失

我的存款甚至还在收入骤降的情况下而增加了 因为我在澳洲的生活是动不动买个好鞋好包好衣服,回国一年半什么奢侈品都没买过,因为同款奢侈品上海的价格比国外贵好多啊 而且,淘宝是真的便宜

如果你问我最舍不得国内的什么?郑重回答:淘宝。

知乎用户 SeeyoKing​ 发表

因为但凡在国外工作过或者实习过的人

都能对比出来

国内公司哪怕只是上市公司,哪怕是最大的几个互联网公司

管理方式也和乡镇土老板企业差不多。

大到法律法规遵守,小到人力资源 pua

你作为一个劳动者,得不到任何尊重

不同于国外,这里你进入一家公司没有任何安全感。你作为劳动者没有感受到被法律严格保护的那份安心。前一天干的好好的,第二天老板一句话就把你开除了。

知乎用户 白茶 发表

真人真事。。。(第一句就是,我真的觉得会有人不信,但是却是真实发生的)

同学美国回来,我和他打车出去玩。

司机从我们的聊天内容得知同学是海外归来,就问他: 你毕业准备回国吗?

同学: 不一定。

司机师傅: 你们这些人就是汉奸走狗,祖国培养你们那么多年,你们跑去建设美国。

我从知乎看到怎么怼人的,就回: 祖国也培养你和你孩子了,你怎么不出国?他这个专业国内就业远不如国外,系里就一个教职还给了主任女儿。

司机: 你们这些年轻人就知道找借口,以前国内环境更差,钱学森还不是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报效祖国!

同学: 如果中国需要我,我一定会回来的。但是我现在工作都找不到,回来送外卖吗?我买得起房子吗?

司机: 努力就会有,国内现在越来越好啦,我们这几年也赚了不少钱,三套房子了。

我: 那您厉害啊。

司机: 一套老破小,拆迁分了一套,补点钱又买了一套,房价低的时候按揭了一套,剩点钱就还完了,现在就是收租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国外呆了 7 年。

去年夏天回国的,回来不到半年就后悔了。现在准备再出国。

之前在国外把国内想的太美好了,吃喝玩乐,做企业高管,赚大钱。结果一回来就被社会毒打了,我之前在瑞士月工资 4 万多,回上海之后税后不到 1/4,找工作也很困难,现在上海遍地都是海归,像我这种只有国外工作经验没有国内工作经验的特别吃亏,而且对大龄未婚女青年也特别的歧视,认为性价比不高。反正去年我就是在炼狱中度过的。现在也很明白为什么海归要再归海,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公平的平台。落差太大了。

上海这个地方就是假精致,很多人打肿脸充胖子。但是事实上,真的生活的好吗?我可以说生活质量没有国外的一半。物价和瑞士差不多高,工资只有瑞士的 1/7。上海只适合单身男女狂欢,并不适合我这种过日子的人。而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群嗨让我避之不及,我只喜欢独处。

不考虑结婚生子房子车子和子女教育,国内是个很好的地方,生活便利好吃好玩的地方多。但是人生并不只有吃喝玩乐,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内心的安宁平静,只有在干净清爽的国外实现。就看你追求的是什么。

都说国内机会多,挣钱多,是真的吗?很多人看起来挣钱而已,背后付出的自身的消耗。机会再么多,人也只能走一条路,能把每个机会试一遍吗?再说加班文化,我去年工作加班加的身体出现问题,根本无法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国内职场踩踏效应特别严重,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不被重用,会搞关系的人反而会活的好。

不要再给人画饼说国内发展的多好多快了,跟普通大众又有什么关系??每个人的福利那么少,假大空的话谁都会说,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很难了。疫情期间我瑞士同事呆在家,可是工资一分钱没少,相当于带薪休假,免费赠了这么多假期。

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当个普通人,好山好水好无聊,尊重内心世界的日子,比较适合我。

别喷我不爱国,其实我比任何人都要爱自己的祖国。但是我认为,爱自己的国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出国并不代表我不爱他。再者,那些爱国贼真的爱国吗?抱歉,请让我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知乎用户 即墨言 发表

主要是经济水平下降和精神压力过大两方面因素吧,正好学术界和工业界我都有些了解,就从两方面来说一说。

我自己——美本美硕,毕业之前拿到专业对口的 offer,到现在工作整三年。非 IT/data / 金融等风口行业,工资不高,至少够养活自己。跟大学同学合租了一个 90 平两室两卫的高层公寓,大楼带健身房泳池、24 小时前台、物业基本随叫随到。吃饭一般在中餐 / 韩餐店或者公司点外卖,偶尔跟小姐妹去个米其林餐厅。一辆普通二手车随便开开,每年长途旅游一次短途旅游若干。剩下的钱够支撑自己的爱好,我喜欢喝茶以及茶器和玉石文玩收藏,一般从国内买了寄过来,工作三年在爱好上花了 30w 左右。另外存了十多 w 用来应急。

同行业回国的话月收入大概在 1w+,一线城市租类似水平的房子每月 7000 左右(设施还没有那么完善)剩下的差不多只能够吃饭。生活质量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以前能买的东西都买不起了,爱好和旅游基本都得放弃。而和周围同龄人比较的压力反而增加了,不想去比,却感觉被挟裹在浪潮里身不由己。

我的工作虽然强度很大,但和所有同事领导都相处愉快。只需要操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人际压力,客户来找茬一般都可以推给经理,经理会维护我(们项目组),经历过六七个项目都是这样。我不喜欢喝醉酒的感觉,公司聚餐的时候其他人都喝酒我喝饮料从来没被说过什么。三个比较长期的项目上的经理和高级经理都记得我的星巴克 order,在我特别忙的时候会主动帮我(以及项目组其他人)买咖啡买零食。合伙人在项目结束之后会专门写邮件感谢每个人。总体上感觉是被当做平等的人对待的。

上学的时候在国内的银行和四大实习过,经历过的事情有这些:1. 被一个其他部门的经理支使去帮他买当天回老家的长途汽车票,我提出在网上买被拒绝,只能顶着 38 度的太阳走了半个多小时到购票点。2. 项目上出差被客户要求喝酒,我拒绝了,对方脸色很不好看。3. 经理在周末让我帮他小孩修改留学申请文书。可能有人觉得都是小事,但这种对私人空间的侵蚀让我很不舒服。就给这么点钱,还想在非工作时间或者拿非工作内容来烦我?就不乐意惯这些臭毛病。更别说,我一个 26 岁已婚未孕的女生,国内的资本家给不给我被剥削的机会还两说呢。

当然,我知道在美国公司里混,亚裔的天花板更低,我也不会是个例外。不过我现在的级别离天花板至少还有七八年,而回国的话,工作强度不会有丝毫降低,还有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公事私事混为一谈,我甚至都不确定能在这个职场环境里撑过七八年那么久。

在美国无聊吗?确实挺无聊的。空闲的时候就在晋江和 lof 看看文,自己写点东西,去博物馆逛逛,给茶器珠宝拍照。但回国了我的娱乐大概也差不多是这个模式。对于死宅来说,人在哪个国家不重要,反正都是窝在家里_(:з」∠)_

最想念的是国内的淘宝、高铁、和外卖。还有我爱的玉石和瓷器,在国内就可以时常自己去拜访喜欢的工作室了,但在美国就只能看看图片视频过瘾,然后承担盲买的忐忑。

———————————————————

我先生——清华本科,MIT 博士,发过 CNS,四大天坑专业之一,履历如果拿去申青千也算是拔尖了。回国青千的待遇一年 30-40w,还有一些房补什么的,和美国的 AP 待遇比,确实有竞争力,但也没拉开很大差距。但另一方面嘛,国内高校招人的时候承诺的待遇,很多人回去之后并没有完全落实,或者要等很久才落实,感觉没有那么靠得住。

这几年高校搞非升即走,回去的青千有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都噌噌噌地发文章,竞争极为激烈。政策上的支持也是瞬息万变,回去的时候看得好好的人才计划,轮到自己的时候突然改了(比如说优青突然不许青千评了)可不就是瞬间傻眼。

国内学术界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基本上可以说跟华为持平。我先生的师兄青千回国,住在学校旁边,晚上回家陪老婆孩子吃个饭就得赶回实验室,一直忙到半夜。头发日渐稀少,经常要去各地开会,还要陪院士喝酒打牌。

国内的学术资源也比较两极分化,有大腿抱的话肯定是国内资源多,经费帽子那些都可以不用愁。抱不到大腿就比较惨,各种事情都会坎坷很多。

美国的学术界也有很多问题——对亚裔男性的歧视贯穿了找教职、招学生、申经费、拿 tenure、谈合作的整个学术生涯。一开始经费太难搞,实验室规模做不起来,起步就比别人慢。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就算想强行融入也终究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不管是选择海归还是归海都有其原因,很难说一个国家就一定比另一个好,只是在每个人心中对各方面因素的权重衡量不同吧。

知乎用户 风林火山 发表

只能说在野党的诉求不可信哈哈!

这里面的在野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忽悠海龟回国的亲朋好友,另一个是想挖海龟的公司和猎头。

我们的父辈因为赶上了国内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基本上随便做点什么,混得都不会太差。所以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老子这国内普通本科毕业的土鳖都能出人头地,我儿子可是海外名校毕业生,肯定比我更青出于蓝啊!很多父母自己快退休了,已经意识不到国内的真实经济形势和职场环境,所以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他们对海龟回国的发展预期过高。

至于猎头嘛,靠佣金吃饭的,反正能忽悠回来一个是一个,只要成功入职了就算大功告成,他才不管你回去以后过得怎么样呢。

除了那些毕业找不到工作,在国外实在待不下去的留学生以外,大多数海龟回国前肯定都做了一些理性思考。要么是选择拥抱亲情,与国内的家人团聚;要么是在国内有心仪的工作机会,想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那么海龟以后又归海的朋友,基本上肯定也是回国后跟亲人三观不合,或者职业发展没有达到预期。

我刚毕业那两年,父母三天两头打亲情牌忽悠我回国。他们连工作都懒得帮我安排,就纯打亲情牌,想忽悠我裸辞回去啃老。那种 “根本不需要你工作,我们养你一辈子,只需要你帮忙收收房租就行” 的诚意,我还真有点感动!如果我真回去了,可能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好日子只能持续两周。之后很快就会被从床上薅起来出去上班了。所以,我每年回去玩两周可以,但过了两周的蜜月期,我就完全受不了国内了。在美国,主动权完全在我自己,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旦回了国,房子和经济大权还是在父母那,最后迟早会变回学生时代那种看似民主,实则垂帘听政的模式。我好不容易靠出国争取来的自由,不能就这么还回去。

除了父母以外,各路亲朋好友也会自发当知心姐姐,帮我介绍工作。那时候国内职场还没那么卷,回国搞钱的确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谁一逮到机会,就会忽悠我说 “xxx 水平比你差远了,但人家回来得早,进了个好公司,赶上了风口,现在已经进管理层了。你要是再墨迹,国内的坑就都被别人占了。之后你再回来,就得给比你早回来的人打工!”

反正就是这么一套话术,翻来覆去地说。要不是我了解有多少朋友同学回国以后工资 < 房租,每天加班到抑郁,我就真的信了那些少数混得平步青云的个例是普遍现象了。而且,可能 xxx 的水平的确是比我差点,但 xxx 的爸爸弄不好比我爸厉害啊。人家只会让你看到自己进了某 nb 公司的结果,根本不会跟你分享是如何进去的这个过程。人家行,不代表你也行。

最搞笑的就是,那些父母 (自称留守老人)都自发结成了同盟,互相帮别人劝孩子回国。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阿姨来纽约看她女儿的时候,请我吃饭,非常认真地劝我回国创业:说什么启动资金她帮我出,人脉网络也帮我搭建好,想做什么尽管闯!听起来的确是诚意满满,我差点就动心了。要不是我知道她们家前些年在国内创业的靠山因为贪污腐败被抓了,然后她女儿前几年悄咪咪办了投资移民,我可能真的会回去试试。这不就跟知乎上那些 IP 在国外,整天喊 “你给我回来” 的反串黑一样吗?要回你自己先回啊哈哈!

其次搞笑的就是,我另一个朋友,全家都是坚定的不出国党,我出国前就极力挽留我,说国内发展快,出国等于几十年前的上山下乡,洋插队,耽误前途;国外学费虚高,教育质量放羊,学历含金量水分大,回国以后政治前途不如国内毕业生根正苗红… 当初我被她父母喷的,一度真的误以为自己是个 49 年加入了国军的大傻子,放弃 985 去了美国 top 30。结果你猜怎么着?她女儿在北京考上了个普通大学劝退专业,四年都没怎么理我,快毕业的时候悄咪咪地来问我有什么留学中介推荐,说也想出国看看。你说这四年她究竟经历了什么,让她从钱学森的忠实粉丝变成了反向白求恩,也跑出去拯救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了?她最后在英国很开心地连续读了两个水硕,才依依不舍地回国继承家业去了。要不是她爸在北京确实实力雄厚,导致她留在英国的机会成本过于高了。不然的话,她一个伪球迷去现场看英超的次数,比我在美国看 NBA 的次数还多。嘴上说着不要,心里其实非常享受英国的生活。

说完了亲朋好友,再说一些搞笑的猎头。前几年 LinkedIn 上每周都会有一些猎头来试图挖我,用蹩脚的英文忽悠我海龟。我认真聊过其中一些貌似还不错的公司和职位,但谈到大概工资的时候,一般很快就谈崩了。猎头一定觉得,我思乡心切,一直在等一个台阶下,他一伸手拉我,我肯定马上就跟他回去建设祖国;但我觉得你起码得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才有可能说服别人接一个 3 倍工作量,只给一半工资的新活儿吧。用张卫平的话讲,这里外里,就是 6 倍的实际薪资差距啊!后来可能是国内实在没什么像样的工作机会了,或者猎头也觉得我看起来不像那么容易上当的,或者猎头自己也失业了… 总而言之,最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放缓,职场形势每况愈下,就没什么自找没趣的猎头再来骚扰我了。

说到归海,我这里有个经典案例:我父母同事的孩子,今年刚刚三进宫加拿大了。当初她没扛住父母的亲情攻势,特意跟多伦多的男朋友分手以后,回国了。回去以后就发现,父母除了整天催婚,并帮不上什么忙;工作钱少活儿多,也不被老板器重;找对象比加拿大卷多了,很难遇到国外那种不缺钱还很淳朴善良的优秀男青年。于是她赶紧申了个研究生,火速回加拿大了。本来如果没有回国耽误的那一年 + 读研究生的那一年,她应该已经升职加薪两次了;结果研究生毕业以后她还是回到了原来那个公司,原来那个职位。本以为这就完了?并没有,后来疫情来了,她父母每天一哭二闹三上吊又忽悠她回去,这里面用了什么我父母没有掌握的高超话术,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她就是真的又回去了。明明加拿大身份已经拿到了,工作很喜欢,房子也买了,却毅然决然地买了一张天价机票,在上海隔离了 14 天,回去 996 了。

后来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她第二次海龟,为了离父母远点,特意没回北京,而去了上海。上海就是中国的多伦多啊,总要比北京自由开放多了吧?外企肯定不会有国企那种落后的制度和风气了吧?想多了哈哈,换汤不换药!在经历了又一段很不开心的工作经历之后,她终于认清了现实,确定了第一次海龟不是父母或者北京的锅,是自己瞎了。三进宫多伦多,就是这么来的。如果所有人都像她这样说走就走,航空公司简直赢麻了!

你说她对加拿大有多爱吧?好像也没有。每次别人稍微一忽悠,她就真的回国。所以你说国内的职场情况得多突破她的底线,才能让如此佛系的人,在这反复横跳。我好几次忽悠她调来美国工作:同样的工作工资翻倍,生活成本只高一点,她都懒得折腾。所以其实她的诉求非常简单,只想要开心和被尊重。给了国内两次机会,国内都没抓住,真的不能怪人家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在野党的诉求不可信。你在国外的时候,国内的人拿你没辙,最多只能酸一酸;一旦你真回去了,哈哈不好意思,你 tm 就是 14 亿分之一,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别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把你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线上,然后用他的逻辑击败你:国外回来的,也不过如此嘛?是不是混得不好才回来的?你这么牛逼,怎么跟我在一个公司呢?有本事你别回来啊!

我目前确实没想出什么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毕竟跟那些人共处一室,我就已经输了。所以我选择战略性不回国,不给那些人恶心我的机会。

评论区有一些杠精,让我不得不再多解释几句:首先,父母生孩子本来就不是为了给自己养老。子女的人生都是子女自己的,所以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其次,我前面也说了,父母劝回国,也就是我毕业刚工作那两年。那时候政策不友好,工作不稳定,身份也没解决,父母主要是怕我累着,给我提供一条回国啃老的后路,给我解解压。第三,父母在国内还有自己的事业,朋友和生活,我只是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并不是全部。

现在我事业爱情都稳定了,身份也解决了,基本算是上岸了。中美两国的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朗,高下立判,所以父母早就不会再劝我回国了。过几年他们退休了,肯定会把他们接过来团聚。我父母都会说英语,年轻时也有过海外生活经历,所以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关于什么父母养老的问题,就不劳键盘侠费心了。我父母和我一样,在哪都会过得很好。管好你们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你们自己也是 run 到北上广漂着,把父母留在老家。你怎么不回村跟父母团聚呢?双标玩得溜啊!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我们华工的化学,学到博士,都出国或者去的外国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了

因为国内没有啊!!

国内研究机构少,而且待遇又不好

总不能去干本专业以外的事儿吧?

只能出国了

说白了,美帝苹果公司,光一个摄像头马达的驱动程序都能找一堆斯坦福的博士

三星的内存条屏幕台积电的 cpu 也需要一堆博士硕士

可国内只有一堆富士康,初中毕业都行啊!!

有钱的都在投资见效快的产业或者炒房去了

国家刚给深圳企业一批低息贷款

深圳房价直接暴涨 ···

根本没人投入到高科技里边去

你让博士们怎么办?

回来跟初中生抢工作?

只能又回去了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谢邀,匿名,行业圈子不大,怕被前同事认出来

本科毕业的时候发誓永远都不再出国了,当时国内英语口语好 + 工科比较好找工作,而且当时也还没有 “内卷” 和“996 是福报”的说法。就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进了个大厂,岗位是负责美国市场的产品开发和出口。

工作后发现领导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御下,而我 80% 的工作时间用于内耗。虽然那时候还不懂什么叫 “职场 PUA”,但我知道公司的中高层领导开始外出参加 “如何让你的下属永远不要顶嘴”、“让员工拼命干活还提工资的 100 种方法” 、“如何拥有忠心耿耿的团队” 等系列大型专业培训。顺带提一嘴,当时我也差点参加了这种培训,还是香港人开的培训公司。可惜 HR 说这种培训需要签诚信协议,毕竟:“这是精品团队精神外培,机会宝贵,如果 XX 年内离职,这个培训费要还给公司”。总而言之,几年时间工作下来,大部分时间被都用来和领导表忠心 + 解释工作中各种细枝末节。以至于有段时间而且精神几近崩溃,连吸螺蛳粉和撸串都不能使我快乐了,十分恐怖。

还算幸运的是,三年职场舔狗兑换了几次出差海外分公司的机会,在美国办公室待了不到一个月我就发现美国打工环境竟然很正常,基本上是有事说事有活干活。准点下班后要么各回各家,要么下班后组队去酒吧喝两杯或者打个保龄球。虽然管理岗位也经常无偿加班,一般都是因为特殊情况走不开才加班,不存在准点下班就要被记过的情况。外加职场社交上没有太强的上下级压迫感(也许会有人也许能明显感受到领导不喜欢自己,但各种辱骂和花式精神折磨的是会被工会警告的甚至被告的)。

最搞笑的是我后来才知道,国内总部的我的领导,几年前在和海外工厂远程会议的时候,和海外员工沟通语气咄咄逼人,由于数名员工向工会反馈他们受到了精神伤害和职场霸凌,被申请了限制令。于是工会要求 Ta 永远不允许踏入美国分公司接近受害的员工;同时禁止 ta 对受伤员工的任何直接沟通(邮件、会议、电话),大快人心有没有!国内的工会…… 说多了伤心,dddd

总而言之,经历过国外相对宽松的职场环境以后很难再忍受国内畸形的职场文化,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样的好事已经不指望了,但求钱少精神精神折磨也能少点。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刚好我所在的行业全球范围内都非常缺人,于是我就可耻的逃了,顺便把我国内的工作岗位让出来给国内同胞们。


最近因为工作性质做了一个行业调查,发现原来老东家签的工会背景极其强悍,属于白左的政治正确工程的门面之一,换句话说我胡诌的劳动人权案例在美国属于是天花板级别的,不能代表整个美国更不能代表海外职场。

另外大家说羡慕华润万家,其实也大可不必,毕竟在哪工作实际上都是自己选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也很羡慕国内 996 的工作,我过去三年的工作强度是 8-11-5 + 旺季周末加班,在海外分部出差时的工作压力也不比国内低多少。第二个原因是:十几年周末补习英语 + 留学才换来了发配国外的机会;但是身边不乏农村出身但学历和工作能力稀缺性都远高于的我的前同事,在国内的收入比我高、工作强度比我小。很多时候忍不住想,如果当年要更用功读书就好了……

所以希望大家秉承实事求是的心态做好自己的职场规划和调查。

知乎用户 Miss Aaaaaa 发表

这现象越来越普遍了

我同学里就有回国了,工作了,不久又出国了,然后定居国外的。这同学本身北京人,也不存在要六个钱包上车的问题,毕业回国的工作体面,薪酬也可以。但是,在帝都的日子是开车上班吧路上巨堵,不开车上班吧地铁挤不上去。冬天雾霾戴口罩吧说实在的没多大用,毕竟那么大雾霾得戴防毒面具才管用,不戴口罩吧呼吸道不舒服。帝都买老破学位房的钱够在国外买两栋 house 了。于是这同学后来又出国了,毕业之后工作,过上了住着大 house,整天蓝天白云,放假休息到海边度个假,平时开着小车上班的生活。

毕竟现在的人对于生活的要求不仅仅是能活着能吃饱能穿暖,跟四五十年代的人对生活的要求是有本质区别的,还是得要求点生活幸福感生活质量,也得讲究个生活性价比。花同样的钱,一个可以买大 house,不挤地铁,享受清新空气,赚的也不少;一个三房两厅都是奢侈,出门要么堵要么挤,冬天雾霾,说不定还得享受 996 福报,这俩哪个性价比高?哪个幸福指数高?还是挺明显的

所以说海龟又归海,谈不上爱不爱国的问题,毕竟都得先把自己过好了再说其他,自己都过不好,说啥都没用

知乎用户 小星螺​ 发表

讲一个身边的真实案例,大家伙们也可以带入自己看看,自然就知道为什么了。

前年一个朋友从美国读了硕士回国,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当时回国原因很简单,疫情,当时国内管控也比较好,媒体也在赞美我们的安全,加上当时美国那段时间枪击案比较多。朋友也没找到太好的工作,只有一个 icc 的 offer。

父母对他也没啥过高要求,只希望孩子平安就好,咬咬牙,买了一张五万的机票回国了,在一线城市顺理成章的找了工作。

转机就是今年,朋友所在的城市频发疫情。开启了长达四个月的不断的管控,解控。

忍忍也就过去了。结果四月份,朋友看到了河南村镇银行新闻,赶紧看自己的存款,发现恰好存的也是这几家银行,已经取不出来了,里面是工作以来的全部存款。

朋友当晚就没睡好觉,周末立刻去了最近的派出所,到了门口被门卫拦住了,需要 48 小时核酸,最让朋友无语的是门卫的态度,先是朝他摆摆手示意别过来,然后又在他站的地方喷了很多酒精,仿佛朋友是个大号的病毒一样。

灰溜溜回了家,过了两天,居然接到了老家派出所的电话,然而民警不是来帮助他的,而是通知他 “合法维权”,“不要闹事”。这时候朋友看了看群里,很多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也都接到了类似的电话,原来是因为河南当地警力已经不够了,因此把维 w 的压力转到了全国各地派出所。

再过了几天,发现群被解散了,有人说是群内聊天信息违法,也有人说是群主被收买了,签了协议解散群,好处就是可以取出自己的存款。众说纷纭,但不管什么原因,朋友现在连个交流维权的渠道都没了。

朋友叹了口气,选择认命,毕竟生活还要继续。开始继续上下班,接下来就是那啥赋红码的事,某天一觉醒来,健康码变成了红色,上班都成了问题了。给居委会打电话,通知就是在家观察两周。

噢对了,还有个事儿也挺搞笑,之前有个新闻是一阳性病例上公厕造成传播,结果某天朋友在地铁想上厕所,门卫要求量体温,低于三十七度的才能进,大夏天在外面,朋友热的出了一脑门子汗,量了一下是 37.3,不能上厕所。

最后朋友只能憋着回家上去了,怎么说呢,又好笑,又心酸。

这个地球上当然不存在既 x 又 x 的国家,我们也都清楚明白,但是有部分海龟抱着想要安全的心情回国了以后,事实上发现所谓的安全也没有那么安全,原来新闻里,cctv 里描绘的和现实中不是一回事,那还不如选择风险,好歹钱还会多一点。

你们觉得呢?

顺便帮朋友问一下,opt 没法再拿了(留学已经拿了一次),国内外企润过去的机会有多大,有没有懂的老哥们分享下

ps:我以为河南村镇银行这事已经人尽皆知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质疑怎么会把存款存到这些小银行里的。这些村镇银行都是通过度小满,京东白条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以较高的利率,来吸引全国各地储户的存款的。注意是存款不是理财。这些储户绝大部分都不是河南本地人,也没去过河南,在手机存的款,存的时候这些村镇银行也都是有中国银保监五十万以下赔付保证的。银行都是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再小的银行也是银行。具体的细节可以自行了解下,知乎上讨论也很多。

知乎用户 雨落​ 发表

我遇到一些在国外顶级大学毕业(我眼里已经是顶级大学)的前辈们告诉我,一定要 “手里有项目” 再回去。 具体含义大家自己理解。

他们说,千万不要一毕业立马回来。

其实想想,每年回国的人才太多了,普通留学生真没多大优势。。。

做研究也好,发文章也好,找工作也罢,都要有自己的卖点。 有个几十万上百万都能送出去弄个海归身份。所以海归这个不能算多稀有的卖点。

在国外待了 1 到 2 年的时候,我还在想,那些说回去不习惯的人怎么那么矫情,后来我发现,确实习惯了外面的生活以后,就不是特别想回家。 如果未来回家,对我来说也真的是因为家在这里和能报效祖国。

功利的来看,

我有几个英美名校毕业的朋友,在北上拿着 1 万都不到的工资,让我惊呆了。 我就觉得他们都是很聪明能干能吃苦的人啊,怎么就这么点工资。

发达国家工资是真的高一些,而且相对工作时间要短一些,房子要便宜一些,孩子升学竞争要小一些,空气质量好一些,食物要放心一些。

所以少数回来以后发现,生活质量差点意思。再出去就能理解了。

我非常赞同高赞的话。一定要有本事有选择的时候再做决定,不然就是一条路走到底。 国内人才实在是太多,竞争太激烈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老公(山东人)14 年理工科博士毕业,打算回国(已经有面试了),被他的华裔导师拦住了,要他先办绿卡留好退路再回国。导师早年来美,现在已定居,苦口婆心劝老公说,国内雇主现在承诺你的东西,等你回去了,回不来的时候,那都有可能打折,比如科研经费,说好了给你 xxx 万,等你回去了,可能又跟你说,钱要分 5 年给。答应的大三室可能变小三室,总之要有退路才能回去。

所以老公当时就留在美国了,干了两年博后(期间认识了我,恋爱结婚),拿到绿卡后放弃了本行,改去 high tech 工作。绿卡是博士后期间走的 eb1a(他和导师一起做的的科研成果,当年正好获得了一个美国总统级的奖,走狗屎运绿卡水过),16 年 8 月 140 通过,17 年 1 月正式拿到卡。

不过绿卡办下来以后,他倒是暂时不想回去了,因为他就是个普通人,家境普通(山东小县城),学校普通,智商普通,没啥野心。回国是螺丝钉,在美国还是螺丝钉。在美国六点准时下班,从不加班,晚上陪陪家人,抽 1-2 小时自学点新东西。最近这半年,他现在公司有两个同事(同一部门的硕士生,比老公年轻几岁,但因为是硕士,出来工作早,所以工龄还比老公高 2 年)回国了,一个去了拼多多,一个去了腾讯,年薪都在 50 万左右,可是这两个人目前都很后悔,他俩国内天天 996,没时间学习新的东西,手上做的工作也只是简单重复。现在这两人都想归海,可惜遇到美国疫情,很多公司 hiring freeze,又没绿卡,所以目前回不来了 。之后如果想回来,应该还是可以的,因为这两人都有 H1b.

是否回国,也分人吧,你要是李彦宏你当然要回去啦,回国发展是没有上限的。可如果只是个我老公这样的普通人,留在美国确实日子好过一丢丢。

知乎用户 宗安​ 发表

举当前的例子,管中窥豹:仅说深圳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业界(不是学界)的海归博士。

深圳市在 2021 年 9 月 1 日更新了市人才补贴政策,暂停市级 “孔雀计划”,同时各区暂停相应区补贴。

过去,对一个海归而言,符合两个条件之一:(1)博士毕业学校全球前 150,(2)三篇 JCR 一区的一作或共同一作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即能享受市 “孔雀计划”C 类补贴——每年 32 万免税补贴,共 5 年。(非海归,国内学校毕业的,有对标的 “地方后备人才计划”C 类,补贴力度一致。)

  • 如果他 / 她选择到盐田区工作,相应有盐田区 “梧桐计划”C 类补贴,每年 32 万免税补贴,共 5 年。
  • 如果他 / 她选择到龙华区工作,相应有龙华区 “龙舞华章”C 类补贴,每年 16 万免税补贴,共 5 年。
  • 如果他 / 她选择到坪山区工作,相应有 5 年共 220 万的免税补贴。
  • 等。福田、南山等区没有区补贴。

对生医行业,初入职的、刚离校的博士毕业生,大约薪资为税前 30 万每年,约税后 20 万。

这样这个海归的每年在深圳的收入为:

  • 20 + 32 = 52 万(税后,福田、南山等区)– 对应税前约 70 万
  • 20 + 32 + 16 = 68 万(税后,龙华区)– 对应税前约 90 万
  • 20 + 32 + 32 = 84 万(税后,盐田区)– 对应税前约 120 万
  • 20 + 32 + 44 = 96 万(税后,坪山区) – 对应税前约 140 万

现在补贴取消了。后续会有,但申请和发放条件苛刻了很多。这势必降低整个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度。

特别对于一个单身海归而言,他或她的选择可以是:

  • (1)留在深圳,拿低工资;
  • (2)离开深圳,去其它城市,一则降低生活开销(深圳的日常开销至少远大于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二则通过跳槽提高工资;
  • (3)离开深圳,再归海,去作博后,反正现在欧美普遍性地急缺中国博后,反正在业界或者学校都是做科研,再做博后,去顶校抱大腿,发几篇好文章再回来就是了。

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总结就是:钱不够,人不留。

很现实,必须要很现实。不然面对南山福田动辄 10 万 + 一平的房价,宝安罗湖龙华动辄 7、8 万一平的房价,盐田龙岗动辄 5、6 万一平的房价,甚至光明坪山远到姥姥家去了还要 3、4 万一平的房价,能怎么办呢?

留住人最重要的就是给够待遇,让人觉得稳定,稳定才能安心,安心才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侈谈科研理想、家国奉献是不行的。


2022.3.25 补充

同组的一位同事本月辞职,月底离职,4 月中归海,回他获得博士学位的国家做博后,原因之一是区补贴迟迟不发放。

2022.6.15 补充

下图是 Science 在 2022.6.13 的一篇报道:招博后艰难,学术界体制改革呼吁声紧。

美国大量缺乏博后。

2022.7.4 补充

六月,本组有两位海归博士离职,一位毕业自德国,另一位毕业自丹麦,原因都是区补贴政策变更,使得原来一年一拿的补贴变相变为 1.5 ~ 2 年一拿。

今天得知同楼不同组的另一位同事六月离职出海。这位同事是华五博士,是他们组的资深研发骨干,离职去德国。

还是那句话,深圳的市和区的财政补贴的对象是公司,而不是人——使得公司能以低于行业甚多的薪酬招聘到高层次人才,至于人才本身,去哪都能拿到那么多钱,不同点仅在于是完全从公司拿,还是部分从公司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在美国的大学 part time job 的学生最低工资是 15 刀一小时

有一天我看到国内大学的小伙伴转发的一条招兼职的广告 16 块人民币一小时

然后我就很坚定地决定我一定要拼尽全力留在美国工作。毕竟这里的房租和生活费也没有比国内高出六七倍的样子

-—– 以上 2019 年原回答 ——

答主已毕业 现在在湾区工作 我按照我了解到的身边的人的最低工资来算一笔账:

我目前知道的做 data / 写码的同学中最低的工资至少有 5000 一月,不算 bonus 和其他期权

减去房租 2000,水电网 150,grocery + 堂食 1000,一个月能结余 2000 刀左右。

对标国内一线城市,我在北京的互联网大厂做过实习,我当时实习一个月算上补贴大约是 7500 的收入,但是房租就已经占走了 6000,再算上通勤和日常吃饭的开销基本上每个月没有结余。我觉得按照应届生的水平,能给到 10k-15k 一月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中位数工资应该不会过 10k。北京稍微好一点的租房要 5k-7k 左右,每个月出去吃饭 / 奶茶 / 娱乐 / 通勤开销也会有 500-1000。这样按照中位数工资算,结余大约在 2000-4000 左右。可是这个积蓄放在国内能干什么呀,穷游一趟都要 4000,更不要说买房了。

撇开钱少不说,国内加班内卷的氛围就很难受,我实习的时候就没有晚上 7 点之前离开过公司,有时候即使已经把事情做完了也不敢正常时间下班,因为连续几天正常时间下班就会被认为是工作不饱和,会被加额外的工作。(ps. 我觉得我 leader 已经算很好了,只是放在国内大厂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人都会慢慢有这种 toxic 的想法)

除此之外,我觉得国内大厂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会招一些简历很漂亮、面试也很有技巧的年轻人,但这些人的综合素质都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做 research、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没有。我觉得我个人不想从笔试到网测到一轮轮面试,花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去拼一个大厂的 offer,最后却是和一些连会议纪要都做不好的同事共事。美国大厂肯定也有蠢蛋,但是比例低,而且你能明显了解到你的同事之前或多或少都自己做过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

(防杠声明:我没有说所有人都是这样,只是说国内大厂谜之爱招这类人,起码跟我同组的实习生有 80% 是这样的人;我没有说所有岗位都是这样,仅针对我接触过的 business analysis/strategy 岗位,这类岗位本来就被诟病是 bullshit,招进来的人存在只会说不会做的比例高不奇怪;我当时报着 “我一定是组里最菜的我要向大家学习” 的心态进去,最后成为转岗时 leader 最不愿意放走的实习生。为啥?因为我会议纪要做的全,我会从网上找新闻找数据,我 ppt 画的漂亮。就这么扯。)

综上,过去 3 年了,我还是觉得想要留在美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

2 年前毕业回国,理由:

一是家人,国外没有亲人也没有对象,没有任何牵绊。

二是工作,对传统华人较多就职的金融 it 行业没任何兴趣(也大概是没这方面能力)一心只想做 marketing 相关工作。作为大学才去的留学生,在北美找这样的工作非常难,语言文化背景都是劣势(我当时完全没找也没这个自信,事实证明我错了)

三是个人感受,觉得祖国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是新鲜好玩的,而国外好无聊。

回国工作:上海

996,工资不错自给自足,公司不大,团队文化差,abc 老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压榨团队,项目没意义,觉得没成长每天都是浪费时间。上海这么好玩的城市而我周末累到躺在家里发呆。

期间有事年假回了一次加拿大,一星期内又感受到了加拿大人的礼貌温暖和平静,休假让我放慢脚步反思我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我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休假回上海后的某一天,决定 “归海” 导火索:

我像往常一样骑共享单车上班,像往常一样把车停在路边人行道。一个大叔(街道管理员类似)跑过来一把扯住我衣服,呵斥我停的不对,必须停到一条街外的规定点,大声怒吼 “今天有上面的领导你知道不知道,有领导你还敢这样乱停,你给我停过去!” (我对共享单车停放规范很支持,但我唾弃极其唯上唯领导的做事风格,和因此呵斥拉扯遵守“日常停车规范” 的公民的暴力行为。

这是导火索,你可能觉得这么小的事太幼稚了,我自己也觉得。但那天的街道管理员恰是我经历的海龟工作生活的缩影,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当时已经在办理落户上海了(留学生满足一定条件可以落户北上广)也已经在看房想要 settledown 了。

毅然决定回加拿大,提出辞职,打包,搬家,用了一周。(回国时抱怨工作太忙没精力谈恋爱,此时却庆幸没有恋爱没有牵绊阻挠)

学习,找工作,network,面试,入职,用了三个多月。

现公司大概只有 5% 的亚洲面孔,留学生更是少的可怜。但不试过永远不要假设自己做不到。(我的上级跳槽时告诉我,当时面试他们选了我,没选大老板介绍的人,大老板介绍的人之后被介绍到了隔壁组,希望我知道了也好;我听到惊呆了… 大老板介绍的人绝对不差,我也没多优秀,团队只因为我更适合而选了我)

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回国,什么时候回,身份问题,职业天花板,未来家庭,父母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我说这么多只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不是想说国内 / 国外哪个好。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下这个结论或是道德绑架。所有地方都有优缺点,海龟 / 归海伴随很多的挣扎和取舍。

也许若干年后看着我国内的同学赚大钱我也会羡慕,一个人搬家装家具时也曾一度哽咽想回家。但我知道如果我现在没 “归海”,我一定会后悔。

感谢爸妈永远的精神支持和必要时的经济支持,让我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选择,可以大胆尝试,可以自由飞翔。

当有了足够的能力和积累,我想在任何地方人都能活得很好,共勉。you do you and you got to own all your decisions in life!

知乎用户 Kevin Zhang​​ 发表

归海七个月了,正好总结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17 岁上大学——19 岁出国(2+3+1)——25 岁海归——27 岁归海

用老爸的话说:“归海之前的你,没走过弯路。


我觉得这话确实没错。

  • 本科毕业年级第一,各类奖学金自不必说;
  • 遇到的老板就像自己的 godfather(他还是个意大利人 23333);
  • 博士三年后老板破例给我开了 postdoc position,钱也没愁过;
  • 发论文数量不多,但是从来没被拒过。

15 年时,老板刚拿到墨大的讲席教授 offer(说起来他也挺牛逼,11 年才拿到曼大教职,4 年就 chair professor),第一个问的就是我愿不愿跟他去墨尔本。我满嘴答应,后来因为个人原因把他鸽了,还是决定回国试试水,对工业界充满了期待。领英换 title 的第一天,他老人家发来条信息:

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 “激情” 慢慢褪去,感觉对工业界的环境和想要实现的目标有些迷茫。经常跟老爸说的是:“我觉得自己这段时间只有输出,没有输入。” 这对于我一个(厚颜无耻地说 :p)特别爱学习的人来说是特别不适应的。至少在我天真想法里工作应该是十分有趣,但是那种激情我再也找不到了。

在拿到第一年的奖金后,自己就萌生去意,想要回学术界继续搞研究了。(真不是钱没给够,我现在在澳洲的税前薪水和国内差不多,如果留下来肯定可以拿的更多。)我也就联系了自己的 godfather。然后这货让我去读圣经….WTF(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prodigal son in bible… )

之后的离职和签证都很顺利。因为项目签约还没弄好,为了加快我的上工进度,导师还特意找院长,借院长的账户资金先特批了个职位,后面再把钱补上。


回来之后,大家问的最多一句话是 “why come back???” 包括今年一月份回曼大时,之前的老朋友们也说得是“why go back to pierluigi??” 大家都知道我导师是个工作狂,给下属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我觉得绝大多时间我其实挺享受的(可能心里比较变态吧)。

也有墨大的外国师弟问我:“工业界钱这么多,为啥来做 postdoc?在澳洲,postdoc 给的钱比工业界给的少多了。”

我跟他说:” 我觉得钱其实没那么重要,现在赚的也够花,而时间以及快乐有时是钱买不到的。对于我来说能去绞尽脑汁钻研一个我认为有意义的方向,能够天天和同领域的聪明人交流过招,(虽然过程折磨)但是获得的快感是其他事情比不了的。

而且自己也挺喜欢墨尔本的生活,相较于英国真的强上不是一点半点(个人观点,勿对号入座 :)),所以会考虑长期居住下来吧。至于会焦虑职业发展么?我其实还好,快乐就完事了(有点不负责,可能有对象或是成家了又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吧)

最近为了甲方爸爸的一个工业项目,在 997 的上网课,写技术总结。脑子里除了学习和思考怎么应用到项目里,啥也顾不上。这时,

28 岁的我坐在电脑前,看着镜面里的自己,满眼都是自己 20 岁时的影子。”

P.S.:熬夜是熬不动了,再也熬不动了 T.T。

知乎用户 你扯火 发表

说身边几个真实例子,全都是硬件行业.

我前老板回国后在一家制造商做 CTO, 这家企业是 A 股上市公司,曾经也是当红炸子鸡,最近业绩不太好,但在南方某省绝对算龙头企业,回去了一年半,职位给的很高,工资据说几百万(如果他在我们公司不走,每年总收入也能有 60-90 万美元。鉴于这几年我们公司的股价,甚至会更高),但是因为是空降,没有实权,被排挤,最近回美国了。前老板为人非常好,在我们公司零差评,社会活动能力和专业技术也非常强。

我另外一个前同事,博士工作 3-4 年,因为有我们公司和 Corning 的工作经验,前年去了华为,给了 19 级,华为校招博士一般是 16 级,所以级别算非常高,据他说收入和我们公司差不了太多,总收入应该比前段时间华为百万年薪招的应届天才还高(天才对应 18 级),但是非常累,压力非常大,我们公司在湾区已经以幸苦出了名,压力也很大。因为华为的评价体系是全公司的所有 19 级横向比较,不是按照你所在部门内部比拼。前段时间刚干满一年就离职了,去了另外一家国内厂商,反正干的不太开心。不知道是否打算归海。

我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11 年博士毕业以后,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工业界工作很难找,做了一两年博士后决定离开美国,回国去了刚刚成立的宁德时代,恰恰赶上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算是我认识海龟里面最成功的。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 “混的好” 的海龟,一定要与企业一起成长,那种空降的高管和技术专家,如果不能持续给公司创造价值,很容易被榨干以后踢出去,原因很简单,首先,你拿那么高的工资,那些本土员工不嫉妒你就不错了,还能听你的话,其次,你对这个公司曾经的成长没有贡献,江山不是你打的,你凭啥来享受。陆奇厉不厉害,北美华人在科技公司里面混得最好的,当年在百度仅次于李彦宏,还不是走人了,他走以后看看百度的股价就知道他对百度的重要性。

其实这涉及中美企业对员工的态度,我虽然只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过,但是听过很多其他公司的故事。美国企业更感激尊重你的付出,即便是已经给你很高的工资,这有点像小费文化,虽然食客已经付了餐钱,要是服务生做的好,还是会很真诚的感激他们的努力并附上 15% 的小费。而不是那种 “我给你付了钱,你就应该给我卖命,你做再好也是理所当然” 的“主仆” 关系。说几个暖心的例子,一家美国风投公司,当你接受他们的 offer 以后,公司里面所有领导(公司人不多),甚至有些未来同事都会直接给你发电邮,感谢你选择了他们和并欢迎你的加入。这以前我只听过拿到 offer 的人给未来老板发邮件致谢和表衷心的。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组每招一个人,我都会和组员一起发邮件给新人表示感谢他的选择,效果真的很好,比多发股票还管用!人都是情感动物,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同才是留住人最好的方式。

还有一次我去帮其他组面试新人,看简历发现是从新加坡来的,便随口问了一句从新加坡飞到加州很累吧,要飞 15,6 小时,他回答到,坐的是商务仓,不累!当时我有点震惊,新加坡到旧金山的商务仓,往返至少是 6000 美元以上,公司为了一个面试的新人,很可能最后发现不合适而放弃,花费那么多钱,我猜这人无论最后能否加入公司一定会对公司有非常好的印象吧。

最近 airbnb 裁员 25%,但是无论被裁的还是留下的员工对公司都是满满的感激,理解和不舍,成为佳话。反观我们有些企业的裁员(无论是互联网大厂,华为,还是很多小企业),搞的鱼死网破很难看,其实还是我说的那句,很多美国企业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人,而不是榨干了,没价值了就扔掉。平时我习惯性的默默观察身边人是怎么对待餐馆的服务员,同样也喜欢观察每一个公司怎么对待被裁掉的员工,因为这将成为他们未来对待我的标准。

对于海龟最后又归海这种现象,我认为不是好事,如果归海都是洋骗子,那还好,但是从我身边的例子和媒体的报道来看很多都是有能力的人,他们用脚投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猜应该还有很大一批海龟想归海但是可能碍于身份问题还在国内,每个案例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中国的企业,高校和政府也应该给这些人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不要用很高的工资吸引回来,榨干了就扔,这点美国就值得我们学习,理科博士基本都是免学费外加生活费,虽然每年只有 2,3 万美元,但是这些人留美给美国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当初的这十几万美元,我们组人均年收入超 30 万美元,一年光交的个人所得税都有 13,4 万美元,还没算创造的潜在价值。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明星经济公司,同时养几十个小姐姐,只要有一个红了就赚了,万一红的还不只一个呢。

———5/3 更新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起初很多海龟当年回国,除了家庭的原因,很多人是为了在国内的大风大浪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感觉不参与这波大国崛起的行情,好像亏了。他们对国内生活的幻想和憧憬来源于他们朋友圈多姿多彩,奋发向上的生活状态,朋友圈其实是人生的卖家秀,买家秀的残酷现实没人会发在自己的朋友圈。而最后很多人又归海,也是突然发现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对于有的人,生活是过的,对于有的人,生活是闯的,没有对错,只有合适。我现在开始理解台湾人的生活状态了,小确幸也是一种幸福:

为什么部分台湾人误以为大陆人吃不起榨菜和茶叶蛋?

———5/31———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海外中国人回国航班的政策和网友的评价,虽然该政策不会对我有任何影响,而且我也能理解,但是那种感觉还是有点不舒服,就好像你看到身边的人对一个餐厅服务员态度极其不友善,人走了还背后说他坏话,但是转过身来对我却笑脸相迎… 成年人都不是傻子,谁都不愿成为下一个 “服务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实话,要海龟的骚年们啊,都没有受过社会主义毒打。

小企业生存艰难,资源垄断严重。大厂?前面那些说去国内大企业的人… 我只能说你大概… 没有进去过?或者我进的可能是假国企?

女,本科国内根正苗红某行业知名 985,专业课年级前三,毕业某大型国企校招入职,看上去顺风顺水。然而就在我想认认真真学东西,干事业的时候,企业只教我如何「做人」。

内卷严重,组间明争暗斗,项目饭局乌烟瘴气,迁升不看能力看圆滑,看关系,看年限。对,年限。国企就不会加班 996 了?确实不是 996,而是 007。进了国企,你生是国企的人,死是国企的鬼。工作外的工作也是工作。「人际」,「行政」付出的精力可比专心工作累多了!还是你只是想要在国企底层混吃等死?它「下岗」 起来比谁都狠。大饼有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你画,兑现的时候又各种从未白纸黑字写明的「标准」去卡你。

国内职场对女性歧视什么的太多太多了,我真的懒得说,不适用在这题。总之不管你做的多好,他们与你谈笑从不关心你的业绩能力,只关心你的私人生活。我是真的只想作为一个普通「人」去工作,而不是一个「女员工」「女领导」「女下属」「女 + 职位」… 我太厌恶这些名头了,在职场里,一旦挂上了这个名头,你就要被作为「性资源」去对待。

我只想认认真真的做我的事,但我觉得很累。这种累,是你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精明算计的人,是一种精神上的疲劳,这些细微的,琐碎的东西无一不在折磨你。因为大家都在焦虑,大家都在争夺。蛋糕虽大,但分的名额有限。内卷不是白说的。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中国人太多了。在人才济济的地方,即使你是那 TOP1% 的人中之龙,中国也有 14,000,000 如你一般优秀的人,他们和你一样挤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为了这一点生存资源努力。

在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摇摇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辞职出国。

到了国外,心无旁骛的学习。观察旁边想要回国的骚年,都是没有在国内「社会环境」工作的过的年轻学子们。他们甚至觉得国外那环境,那闲适,那蓝天都是理所应当,还对又慢又贵的快递骂骂咧咧。

殊不知他们口中「便利的快递」其实是站在剥削无数廉价劳动力(外卖员,快递员)的血汗上。但一样的辛苦,国外蓝领工人们也可以靠这样的工作买房,养家,农民可以守着一亩三分地,不用逃到城市当备受当地人歧视的「农民工」。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可以靠着无障碍设施到达任何设施,超市,停车场,公交车。母亲可以带着孩子的推车来去自如,不用借助他人的帮助。资质普通的人可以选择做废柴而不去努力。天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去钻研而不是需要硬着头皮去 pass 每一项「硬性要求」。

来美几年,我感受最深的,仍然是这里的「公平」和「富藏于民」,而不是像很多国内大城市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赤裸裸的「吃人」。有些年轻的精英主义者啊,我只在此提醒一句,有点同理心,不要和「婆罗门」一样思考。这是傲慢,是狭隘,更是无知。印度的精英们认为印度只有 1 亿人。但那剩下的 9 亿人,他们也是印度人。你的舒适,是你的阶级剥削带给你的,是资源垄断的结果。不要当了碧池还要立牌坊,把别人不当人。

说实话有时我很迷茫,到底哪边是社会主义,哪边是资本主义。算了,这一切已经与我无关。

总结,「海龟」再「归海」,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再普通正常不过了。被毒打还还不了手,你是跑呢还是选择继续被打?区别就只有,有些海龟回不去了。

————- - ——

2020.8 更

答主并不是什么美分,相反,我在国内工作之前完全没有出国的想法,反而还有一些粉红。美国也有它各种各样的毛病在。民主体系确实低效,但也是对 individual 保证「公平」的基本,我也理解中国做的诸多「非人权」的处理方式,毕竟需要管理那么多的人需要设置一个粗暴的上限,以国家发展层面的大局为重,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区「大局」的最大利益。只不过我想表达,如果你作为被牺牲的那一方,就得好好掂量一下了。我并没有觉得体制孰优孰劣,美国也并不是什么白莲花… 只不过他们对本国人足够友好。想想如果中国剥削其他国家,进而换取了中国自己的利益,我也觉得是极好的。但自己的国家剥削自己人,让利给先富起来的人,既得利益者又不愿意让利而是拼命想要阶级固化,是不是就有点 mean 了呢?

评论说此文不可信的… 我也懒得花时间佐证什么… 随手答的题,国企也好,出国经历也罢,也就我自己经历的所见所闻。在评论区顶着个红色革命头像说一句 “此文不可信” 这… 您不要拉低粉红们的姿势水平行不行?我这个前粉红真的都看不下去了… 不过我也懒得杠回去,有这个时间好好学习,少上知乎薅资本主义羊毛它不香吗?

怎么总有人动不动就上升到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再说了,我这不是打入敌人内部,薅资本主义羊毛吗?您看我在美帝内部工作,抢了美国人的饭碗,在美国公司划水,给美帝企业造成损失,进而达到损敌利己的目的,所以我才是真爱国。反观您看您如果在中国企业划水,不好好建设社会主义,抢中国人的饭碗,加剧内卷,这才叫汉奸啊是吧。

不皮了… 我就只想强调一件事,就是多看看这个世界。多从不同角度去看中国。后浪是中国人,6 亿收入 1000 元的也是中国人。BBC,CNN,CCTV 都是新闻,政治诉求不同,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任何只看到一种声音就只认为世界是那样的,是相当狭隘的。

另外答主 20 年 5 月刚毕业,已经找到了不错的新工作。面试之前,雇主都不知道我的性别,只关心我做了什么,我的思维,我的想法。这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公平了。答主自认为是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终极人生诉求也只不过是做一个普通「人」。回头看看自己选择出国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的代价太高。你必须是人中龙凤,必须是第一,连对人善良的成本都如此的高,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2020.09.6 更

嗯,一直忘记说这些事了,社会上遇到这些破事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义从来缺席,迟到是不存在的。关注度过去之后立马被遗忘… 咱不能因为最近疫情国际地位上升,就忘记了处理自家角落的黑暗,对吧?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12629718

知乎用户 许凯珵 发表

我一直给所有想回国的人的建议是:

你要先有随时回去的能力后,再考虑回国。

国内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国内工作更加累(累不代表成长),更加复杂,机会更多(也有更多的坑)。

一部分人可能更喜欢国内的情况,如鱼得水。但大部分人还是更适合国外,那才是更好的生活。

不过人性就是,得不到的才好。所以直接阻止他们回来,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所以我建议,如果你有随时归海的能力,那可以考虑回国来适应个 1-2 年。1-2 年后你自己就知道你到底适合不适合国内了。然后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要回去。

但如果你没办法随时回去的话,一但回国后,就变成单行道了,等到这个时候再后悔的话,也来不及了。

知乎用户 老蒋 发表

因为百度太难用,VPN 太难找。查个资料总有把自己敲死得冲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吧

我其实有时候也很后悔回国,但是深感自己无法再抛弃家庭离开了。

我是 20 年回的国,之前在北美留学两年,硕士毕业半年多前(19 年)也拿下了亚麻等几个还算不错 offer。但其实因为我一直觉得在海外吃不好(刚去第一年经常梦见自己在在吃麻辣香锅烧烤之类的),也并不能融入当地圈子(没有外国朋友),只能和其他留学生一起玩,所有对留下来也没啥信心。一直在做 RA 的实验室教授在 19 年末也和我提到让我毕业后加入他团队读博,本来都在考虑。可是因为 20 年初疫情爆发家人强烈要求回国,我也顺水推舟回来了。当时嘴上是不情不愿,心里其实暗自窃喜。

再讲讲现在,回来就去了深圳某知名本分企业工作。起初挺有热情的,觉得吧 10105 也不算太累,反正自己孑然一身,读书时也不是天天下了课回到家要晚几小时游戏再睡。可干了没几个月我就开始回过味了,这和熬夜玩游戏追剧真不是一个事。说是 10105,实际上在一些需要 “攻关的难点” 到来的时候,在一些 “挑战” 来到的时候,在一些 “合理” 的指标突然空降的时候,12 点乃至 1,2 点都是家常便饭。天天空降的“使命必达” 的紧急需求,每一个 PM 叫嚷着自己的活最紧急然后死死盯着你干活的那种烦躁才是最难熬的。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组内刚来的校招妹子因为领导的工作安排,临时接手一个紧急需求,接手时已经延期一星期了。我不知道如何形容我在上班时发现这小姑娘就睡在公司行军床上的可怜样。事后才知道,在其他工程师评估过工作量已知需要最少 20 人天的情况下,让她一个人 3 天做完。她不敢离职,因为她只是一个工作几个月的新人工程师,却又恰好失去了宝贵的应届生身份。

那天一天我没怎么好好工作,反而开始好好思考这一年多的见闻。

想起来年前切了半个胆却休假半个来月就回来上班的背着房贷害怕被 “毕业” 的老大哥。

想起了设计部刚离职的新晋宝妈小刘,一个坚持到 11 月底到怀孕 30 多周才请却只拿到 c 绩效和劝退年终奖的乐观大姐。

想起了刚入职时隔壁组某天晚上加班突然晕厥后来再也没见过的大哥。

想起了刚入职期被领导暗示试用期周末也要来公司提高自己的校招伙伴。

想起了公司文化宣传,父母去世还 “自愿” 留守岗位的同僚。

想起了这个第一天入职打扮很精致有礼貌而如今不得已睡在行军床上的 00 后师妹。

公司真的有把大家当人看吗?我很怀疑。这也让我坚定了摆烂和离开的决心。

从那天开始我开始 1075,下班后不看工作聊天软件,除非领导电话打过来我回远程看个半小时以内的时间。基本上都无视所有工作相关的东西干扰我的业余生活。一开始领导也会和我谈话,内容无非是 “很重视你,你很优秀,但不够努力” 我一般都笑笑说最近家里事挺多,过了这会儿就好。可能因为我做的业务确实不错,也没有啥质量事故,所以即便这样我的年终也没有少发。而我也获得了几个年限相近的同事 “下班侠” 的尊称。对于这个称号,我只觉得好笑,我不会做了劳动合同上的要求罢了,但在大家眼中我好像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

不过我也知道,领导的这种 “包容”,同事的这种“称赞” 不会是长久的。当领导要把他们干的活归功于我不干,当有更多人可以接受我的模块,我随时可以被替代,就像一颗废弃的螺丝钉,扔了罢了。

我也深知换一家民企也是如此,国企亦然,也不觉得未来几十年会有多大改变。因为除了我们这些高薪农民工,还有很多真真正正被压榨的同胞们。“三班倒” 的工厂流水线,被欠薪的农民工,日行千里的外卖员,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未必有五险一金,未必有未来规划,却还在沉默地被压迫着。和他们相比,我的抱怨不过是深处虚假繁荣的无病呻吟罢了。

家人逐渐老去,女友也是温柔知性工作也稳定,我实在提不起胆量润出去了。万幸我运气不错找个 965 的外企,希望可以长久吧

———————————

看了评论,浅浅回答大家评论的几个点吧。

1. 大家吐槽的麻辣香锅

我并不是拘泥于这一种类型的菜,这只是一个例子。我同样怀念中式烧烤,麻小,冒菜,虾饺,肠粉好多好多。自己做水平还是有点差距,加上我比较懒明天 45 点从学校回来基本上要运动半小时一小时,后面做饭也就随便对付对付或者点外卖了。至于唐人街,很遗憾最近的还算可以的中餐馆需要我开车 2 小时左右去吃。本来还有一家不错的,但是厨子 18 年拿了年终离职了,换了个老墨做饭,后面就没法吃了(你懂的,味精炒饭)

2. “现在想走还能走为什么不走”

前面也说了,我回来一半因为疫情一半是家里的要求。我人生的前 20 年父母给我的都是好的榜样。生活积极,家庭美满,父母恩爱,对我也是非常宠爱。自小对我教育体育投入也是从不吝啬。我自然是无法做到洒脱地如同我本科舍友那样(当年我问像留美拿绿卡的作为独生子他,父母怎么办?他回我可以视频啊)不顾老迈的父母。加上现如今谈婚论嫁女朋友也很好,温柔美丽体贴。但因为她工作在体制内,自认为因为我的一点遗憾让她轻易放弃 gwy 的编制对她来说并不公平。

3.“为什么选了回国还抱怨?”

其实很简单,就像评论区一位同仁说这个就像一座围城。国外的时候想回来,回来之后又回忆国外的好。我之所以回来倒不是说一定要报效国家,是因为不舍年迈的父母,因为我是独生子,个人认为有义务照顾家人。此外,**国外也不是什么都好,凡事皆有两面。**新冠初期美国反 hua 情绪是真的很严重,素未蒙面的快餐店点菜服务员,会对中文名字的顾客是脸色。开车等红灯,就被隔壁车道的倪哥叫 “chink go back to China” 还别忘“Take your virus”。也忘不了 19 年春天想着找个研一实习的艰辛,人 facebook 宁可要同校的大一啥也不懂的一个相熟的白人弟弟,也不愿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进实验室的路也是非常不容易。一起进去的白人兄弟上来就可以写代码(虽然他环境都配不明白),而我却标了三个月的图片(做模式识别的朋友可能了解)没事还要被要求帮其他教授团队写写前端。而教授之所以想我读博士是因为,我在几个项目里,写的代码量远超他手下的个别博士罢了。

之所以选择第一份工作如此辛苦,我也诸多抱怨。因为我并不了解这个工作强度到底代表着什么,我想的过于简单了,也过于乐观了。我父母都是体制内的,我成长的环境一般是下课后父母回家一起吃饭,分享分享今天的见闻八卦。整体对比很多人是非常轻松的,自然而然我也莫名相信了校招 hr 说的 10 点上班 7 可以下班的鬼话,我是真的信了,当时为了去这家还拒绝了华为这个出名的 “奋斗” 企业(非常后悔没问学长学姐多请教请教)后来入职后才知道,7 点确实可以走,但走了第二天领导就会给你加码工作,让你有 10 点下班 11 点下班的工作量。一个初入职场的校招生,除了和老前辈一样,晚上吃一小时饭再散一小时步(拖到 8 点多再干活)老老实实坐到 10 点走,别无他法。

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比如我需要为我回国放弃了亚麻还有博士机会负责,也需要为我选了这份校招工作负责。但人也有指错的权利,事实就是过量的工作确实伤害了我的身心健康,我正常地感到不满。但我礼貌地离职,选择了更加 wlb 的外企,自认也是得体的选择。

知乎用户 上善若水 发表

国内真特娘 Hard 模式

跟我女朋友美国研究生同学,我回来了,她在那边工作。 我这边一年盘算下来才存了几万块,我女朋友再干都快攒出套房子了……

知乎用户 Liberty17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关注有一段日子了,在国内的时候就有关注,甚至对我的思想造成了一些改变,现在已经是在国外了,不如就用我亲身经历来写一下我的 “归海”。

2017 年我从英国巴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怀揣一腔热血回国。17 年秋天来到了国内某 211 任讲师,虽然也过得不错,同事也很好,拿到了国家基金招了几个研究生,但是总会觉得没有融入(奇怪,明明在自己国家)。一个是研究的不融入,自己的研究问题衍生于国外,在国内和业界存在偏差,其实很难申请到项目;最主要是人脉的不融入,在国内没有抱到大腿(也很后悔自己没努力),也没有师兄弟姐妹抱团取暖,博导远在英国只能电话慰问,评职称和发展其实都受限(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后来挣扎了几年,幸福感下降很多(不到 10%),后来又经历了两次事业的打击,就决定出去试试。

我是在 2021 年夏天萌生了再出海的想法,就在 jobs.ac.uk 搜索,发现还真的有几个 Lecturer 的职位,当时脑子一热就直接写了一份 CV 投了南安普敦大学,不出所料最后给了一封拒信。后来发现从国内出海去找英国的 Lecturer 是极其难的,英国大学其实更想要本地人或者 base 在英国的 candidate,因为来的概率大,大家都不想招聘流产。因为招聘 lecturer 时间周期很长,然后又要找一堆教授组成 panel,费时费力。

后来我就思考,再难也要做好自身的准备。其实英国找教职材料无非就是 CV 和 cover letter,我就去拜托以前的博导发了他以前求职的文件,我就照猫画虎,取长补短,花了很多心思修改,我最后 CV 看起来像是一本介绍自己的小册子,专业了不少。

之后就是申请,基本每天都刷,不管啥学校啥职位,相关就投。很快一个月后,我拿到了英国某三流教学型大学的面试邀请,我还是很激动的,但也犹豫要不要去(毕竟学校一般),但是想无论如何增加经验总是好的,就去面试了。结果很久没说英语,再加上没经验,面试非常惨烈,一周后收到拒信。之后陆陆续续几个月,我投了二十几所大学 lecturer 职位,但也收到了二十多封拒信,从开始会受打击心情不好,到后来看到拒信都麻木了,觉得收到拒信才对呀。

半年后,一个快下班的时间,准备关电脑,突然发现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面试邀请,在两周后。当时超级激动,这可以算是我申请的最好的一所大学了,没想到还给我了面试。我决定半个月不干别的了,和面试死磕到底。我搜了 100 个会问到的问题,自己想答案,写出来,背会。PPT 也是改了无数遍。最关键的是英国博导帮我做了模拟面试,又提了意见,超级有用。

经过三天的等待,院长发邮件说想找我 zoom 聊聊。我知道有戏,结果拿到了院长口头 offer,很快拿到了书面 offer。神奇的是我有收到了伯明翰大学的面试邀请,由于我答应纽卡了,我就把伯明翰大学拒了。这就是我出海的过程啦,总共用了半年时间。

我现在在英国大学任教,也会经常分享自己的见闻、体会、思考,我创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 “泰恩河畔的搬砖人”,请在微信搜索就可以找到,欢迎关注和阅读,谢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求自保,躲避粉红攻击,我先匿了。

本人高中加拿大读的,大学也是加拿大读的,毕业之后工签 2 年没要直接回国了。

回国原因很简单,那时候 2019 年嘛,战狼比较火,学的专业是 Media 方面,学历本科,没考虑本硕连读。因为专业大部分都和实操挂钩,硕士相对于更偏向于研究性的,国外找相关专业工作还是挺难的,满心都是中国红,反正当时单身,没对象,一咬牙就回国了。

回国第一年,家里水了半年,后来家里看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就让我随便去哪个城市呆一呆哈,工作一下,闯一闯。

当时去的深圳,找的第一份工作,执行制片,6K,没社保,天天熬大夜,当时咬咬牙忍了,自己洗脑自己:刚回国嘛,不熟悉大环境,过一段时间好了。结果 12 月碰到了疫情,公司倒闭了,20 年来海南了,家里海口还有套没人住的房子,找个编辑干了两年,一直做到现在。

从 19 年回国再到现在的 22 年,我的心态就是 回国!!我爱中国 变成了 不想当螺丝钉再变成现在天天和家里打电话张嘴闭嘴就说想出国,润的心无处不在。为啥没继续找家里要钱,第一,我家并非大富大贵,出国这么多年 200 万,也是相当于家里赚钱外加攒点儿,给我供出去的。第二,家里是做生物食品研发的,这几年生意上也要钱,家里就索性把钱都放在公司了,一分也没给我留,刚回国的时候,那时候刚疫情我妈还问我,还想不想出国,我当时直接回答不想,但是搞到现在,属实成那个大冤种了。

疫情期间保证不饿死就行了,看着现在抖音上天天的新闻,也不知道会不会发生在我身边,反正现在也开始搞副业了,攒个几年钱,等 30 了再出去吧,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攒钱顺利出去,可能这辈子就真的不会回来了。至于为啥不想回来,出过国现在回国的人,能理解我的懂的都懂,没出去过的,可能理解不了我们这种回国的心情。

知乎用户 落基山 发表

回国一年半,前段时间心态严重失衡,有点看谁都不顺眼的感觉,这两天好多了。

最近在反思,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什么。

现在想想,人生就是早晚和自己妥协的过程。你总不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要的人最后会活得很痛苦。

写的可能不好,求轻点喷。毕竟我不喜欢拿 “海归” 标榜自己。

对外统一描述自己的方式:我在欧洲读了个研,顺道上了几年班…(给国内考研上岸的大佬们跪拜,能在国内考上研的比我这种出去读研的牛逼多了)

我自己周围的现实情况:身边的海归背景的人真的太多了…. 美国 英国 澳洲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日本 韩国… 这群人都在海外上过学或者上过班,然后他们还有另一个共性:大部分人回国待了顶多两年又想再 run 出去了~

有法国回来的 IT 男没过试用期的又回去了,有美国回来做金融不满意的又去第三国的,有澳大利亚回来做市场的想躺平的…..

G20 有哪些国家我身边就有哪些国家回来的…..

无意炫耀,实事求是。你们总不能连真话都不让我说吧。我们部门除了部门经理,其他十几个人全是国外回来的…..

  1. 价值观高度不对称,“一方水土一方人” 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无意评价哪边的价值观更好,毫无意义。我身边太多本科阶段(18 岁前后)就出国的了,还有那种是初中开始(14 岁上下)去北美一直到博士毕业的。人生最重要的十几年,可以说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最终要的那几年,全在西方度过的人,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能理解中国人情社会里的观念?

他们不能理解国内的观念我倒觉得正常,他们要是能适应我倒觉得有问题了。自个儿去想想,你一个南方人刚刚跑到北方上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很奇怪为什么这地方暖气这么充足?为什么北方人说话嗓门普遍比南方人大?为什么北方人说话普遍直爽南方人普遍委婉?国内地域之间尚且存在这么大差异,别说国际间了。

推论:人文观念真的是一个敏感话题啊,欧美国家大学连辅导员都没有,国内恨不得批个 1000 元的活动费用都得把团委捧上天。自由宽松注定和纪律森严要起冲突啊。我刚回来的时候问我爸(资深工程师)如何看待欧洲的工业革命的,我爸说进了车间一个班头管着那不都差不多么。

2.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等级 / 学术环境 / 岗位需求 / 薪酬待遇距离真正的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

说下吧,大部分的海归还是欧美国家留学的为主。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欧美国家的教育系统产业化水平普遍高于国内。言外之意,大学 / 私立学校的创办更像是当地财团或者商会经营一家公司一样在打理,收支和当地产业捆绑。举个例子,当年鄙人在斯坦福做 summer school 的时候,隔壁就是硅谷,不少斯坦福的学生没事儿就往那边的实验室跑,做出成果直接和教授交流。美国国防部也会来斯坦福,直接下设计需求还有研究课题。

额,跑题了,我是法国读研的,怎么说到斯坦福去了…

就说我就读的法国商学院吧,大部分的教授身兼数职,有的是大企业主,有的是资深经理人,我的商法课教授还参与过法国国家法律的制订….

就说这种产学结合,国内有多少大学 / 企业是做得到的?没有多少吧。别抬杠,别动辄拿国内顶级大学顶级公司做对比,我说的是整体情况。

推论:西方国家培育出来的产学环境,捆绑度更高。所以并不需要奇怪国外回来的中国人为啥适应不了国内的学术 / 产业环境,因为滋养的土壤完全不一样,做不到真正的 match,清华和字节都在海淀,也丝毫没见张一鸣三天两头往五道口跑….. 更不用提真正意义上高精尖的行业了。

3. 理想败给现实,宏伟蓝图终究抵不过五斗米的无奈。

其实身边很多国外毕业的筒子们当初回国都是带着一腔热情的,有的想提升行业水平,有的想致力于教育事业,有的想充分发挥所学专长…. 但无奈,诸多学术环境和行业水平的问题,严重制约个人发展,很多朋友的优势真的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要么就是得败给 996,高房价高物价的无奈。你去想想月薪 3w 人民币在主流欧洲国家的首都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能过什么样的生活?(照这个物价下去二线也快活不起了…)

国内城市 2016 年房价普涨,带来的就是极少一部分人躺赢(拆迁户 / 上市公司股份持有者 / 买房早的人)大部分勤勤恳恳努力读书努力工作的人根本负担不起当下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我始终持有一个观点:**努力上进的最终要义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城市发达你不发达没个吊用,行业牛逼你不牛逼没什么意义。**大部人都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是不爱国,而是爱国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推论:无可否认无双国士中诞生了一批诸如钱学森施一公这样的 “爱国不爱财” 的名流之士,将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这一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无奈大部分人拼尽全力之后能成为普通人的样子已经是极限。我等凡夫俗子始终觉得求更高的学,读更好的书,进更好的单位,最终依然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加体面更加幸福。

**写在最后:**不好意思我做不到和国内一些喷子一样 “你们这群出国的就滚出去永远不要回国” 这种恶意发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和未来的权利。你羡慕别人的生活,你可以努力去争取 go out,你不喜欢国外的生活你也可以回来 like me。但真心没必要去随意抨击被人的选择。100 年前洋务运动讲求“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40 年前中央改革开放“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为什么 21 世纪的我们不能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周围一切变化?

先写这么多吧,tm 又有点词穷了。

知乎用户 张鸿翼 发表

平台价值不等于个人价值。

这个浅显的道理有很多种表述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但是很多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张三在美国搬砖一天能买一百斤牛肉,是因为美国牛肉自动化生产了,便宜。

李四在中国搬砖一天十斤牛肉都不够买,是因为中国生产力低,所以牛肉贵。

不等于张三搬砖数量是李四的十倍。

而现实是,国内工头和张三都觉得从牛肉价格看张三能比李四搬十倍的砖。

张三真回国了,真撸起袖子搬了两天砖,累够呛不说一看甚至还不如李四,买牛肉的时候发现买不了几斤,骂骂咧咧地回了美国,然后说中国再也吸引不回去钱学森了。

张三确实是觉得委屈:寻思着自己回去示范个搬砖动作就够土包子们学十年了,没曾想真让自己搬砖。所以国内体制不行,让钱学森们搬砖。

工头也觉得委屈:都说千金买马骨,买了十几套马骨了也没见千里马呀,一个顶十个的搬砖工人咋不见回国呢?肯定是国内体制不行,能吸引来的都是渣渣。

这里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工头跟张三洽谈的时候,应该充分交流过吧?回国是搬砖还是当工头还是当搬砖产业的钱学森应该交流清楚了吧?为啥最后还翻脸了?

这事儿啊,张三心里门儿清,工头心里也门儿清。

还搁这儿问,要不说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知乎用户 robot DDD 发表

千万不要因为国外节奏慢就回国。

在法国工作。大概一年就上了 190 多天班。

放假放到想上班。

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奋斗人生。

然后回国之后拿着削成 1/4 的工资,过着 996。

…….???

虽说现在跳槽了,1065,待遇有不小的提升,但还是想再 “归海”。而且在国外我学的是芯片,国内却找不到对应工作。

只是家人,朋友,外卖,美食,人多,安全减轻了我这个想法。

主要原因还是空气质量。。。现在只要污染严重一点,就一直咳嗽。

知乎用户 Cat Chen​​ 发表

学术界的事情我不知道,但在工业界这就好像在创业公司和大厂之间两边切换一样,有特别好的创业机会可以去创业,发现没做起来又可以跑回去大厂先平稳的生活一段时间,再找下一个值得冒险的机会。

在工业界回国的人有几种。第一种是因为家庭原因回国的,例如说父母或是配偶,我甚至还听说过配偶父母指定要求回国的。这种回了就不再动了。第二种是总体上觉得中国比美国好的,可能是看好中国的发展趋势,也可能是因为更喜欢在中国生活。这种回了也是大概率不会再走的。上述两种人在回国时往往是安排好全家一起回的,配偶回国找工作,子女回国入学,再折腾一次的成本有点高。

第三种是总体上觉得美国比中国好的,但中国有足够好的机会(所谓的「一个我不能拒绝的 offer」)的话,那也可以回。这种人很明确就是为了赚钱和刷简历 title 而回国的,捞完一笔后就会走人。我身边属于这种情况的朋友,一开始都不会把全家搬回中国去,配偶继续留在美国,子女可能留在美国,或是送到中国祖父母家。这基本上跟「进城务工人员」的模式没有区别,只是从美国大农村进城而已,总会留一条后路退回去。

当然,以上说的都只是回国时的计划。回国几年后,很多事情会发生变化,大家又回重新规划到底要不要跑路。

知乎用户 柏宁 发表

这叫地球村里的人口自由流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来知乎说出我的故事。

10 年英国研究生毕业归国,14 年归海,期间在上海一家知名外企 996。

工作的 2 年多时间里,无数个 996,偶尔还 007,各种跪舔甲方爸爸。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和一家知名国企的市场部总监的会议之后。

当时报告已经改了 30 多版,甲方的需求一直变,每次都能有新的要求。为此加了无数个通宵班。然后那一次对方的对接人又说他们领导不满意,需要加这个这个那个的分析结果,而且第二天一早就要。我和我们团队又加了一个通宵班,到凌晨 5、6 点才发过去新版报告,然后各自疲惫的回家补觉。

上午 10 点多还在床上睡,被电话吵醒。接起来是对方的市场部总监,此人从未和我们直接沟通过,都由他的手下来对接。电话一接起来就一顿狂骂,各种 CNM 之类的粗俗语言夹杂某地方方言。让我冒火的一句话他说的是:听你老板说你还国外留学回来?什么大学?野鸡大学吧?你是国内高考考不上才出国的吧?文聘花钱买的吧?你父母真倒霉,生了你这个赔钱货。

我直接怒了,怼回去说:就你这个满嘴喷粪的素质做你的员工真可怜。以后和我说话,请先记住拿你的嘴和我说,不是屁股。

对方听完后,直接疯了。各种威胁说要让我领导开了我,我就冷冷的说,好啊,你去试试吧。

后来,老板让我和他道歉,说是大客户惹不起,让我忍忍,我脾气倔,直接裸辞了。当时老板还语重心长地劝我留下,说的是行业里就是这样,甲方都是爸爸,去哪哪都一样,我直接说我不待在行业里了,确切的说我不待在国内了,我要去国外继续念书了。然后他们也没说啥就给我办了辞职手续。

据后来接手我项目的同事说,这个所谓的市场总监也把她骂哭了好几次,同事把这个项目跟完后身心疲惫,去美国留学了。

13 年辞职之后,我在家专心做学术研究申请国外的 PhD,14 念顺利出国念 PhD,18 年博士毕业,顺利拿到学校工作和永久居留权,已经工作了 1 年多了。现在终于不用在工作中受气,学校的氛围也很好,只要钻研自己的研究出成果就行。

回头想想,应该谢谢这位市场总监,若不是他的一顿骂,也许我还在继续 10 年前的生活。当然,我能换一种生活方式,取决于我在当时,我有可以选择裸辞在家靠父母养同时实现理想的选项。但很多人,并没有这个勇气因为他们没有这个选项。

为什么付钱的就是大爷?为什么顾客永远是上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什么时候可以得到体现?我想,这是我归海的原因,也会是我海龟的原因。

知乎用户 温华​ 发表

我的答案有点残酷。

我不认识颜宁,许晨阳这种级别的顶尖精英,我认识的两个人,一个美帝 phd 毕业后,回国内高校待了接近两年后去了加拿大。另一个美国硕士毕业后当码农工作了几年,回国去了福报厂,后来又辞职回了美国。

他们虽然路线不同,但是原因总结一下也惊人的相似: **中国是需要海龟人才,但是不需要我这种层次的海龟人才。**对于 80%,乃至 90% 的留学生,根本摸不到国家需要的回国人才的门槛。

当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回国,然而离家近,有归属感,体面等等优势在经历了毒打后,慢慢开始明白,自己还是不要太高看自己,自己也就一打工的,资源过多的倾向了头部的赢家,自己分不到什么红利。

对于高校,如果回国拿不到至少青千层面,那么发达国家教职当然更香。对于码农,如果回来也带不了一个团队,依然是 p7 这种搬砖的,那还是别去 996 了,完全不值得。

国内国外都是围城,不回来总怕自己会错过国内的红利,回来后发现自己想多了,人家这些政策和广告压根就不是针对你的。

所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对于个人,绕了一圈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国家,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目标,所以要走就走吧,基本也没啥损失,所以这个现象我觉得没有什么输家嘛 (笑),人员合理流动,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话说回来,颜宁,许晨阳这种级别的再走了真的是国家的损失,希望好好反思。不过对于更多的普通人,在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加坡 日本等发达国家打工当然更爽了,何必回国内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85 年老阿姨了,211 本科、美硕。

帝都小康家庭,父母用大半辈子积蓄供我读了美硕,毕业后留美 3 年半,湾区做数据分析,攒了 30w 刀,不适应海外生活选择裸辞回国,幸运的在 14 年房价暴涨之前在北三环买了三套房(其中一套卖掉老房子置换的),几个月后找到份国内大厂到手 40w 的工作,很多人看到这都以为这是个靠时代红利逆袭的海归之路吧?

然而房价涨起来后半年,父母说房价肯定要跌,让我趁着这段时间赶快把房子给卖了套现,我没同意,但二老依旧固执,瞒着我把其中两套房卖了(三套房里两套父母名),又过了大半年房价蹭蹭蹭继续往上涨,父母觉得不对,这才把事情告诉我,把我当时气得差点脑出血,拖拖拉拉又是看房买房,两套两居的钱变成一套三居了,拼命加杠杆才让地段混到二环内,但同时月供 2w 和摇不到的车牌让经济独立彻底和我说拜拜了。

匆匆的过了一年,我 30 岁的年纪不结婚在父母眼里已经是大龄剩女了,然而周边学历、年龄、收入、资产相当的男人而且未婚的,完全没有,找了好几个媒婆相亲七八次,唯一一个条件差不多的男人却已经 39 岁离过婚带着一个孩子,我肯定不给人当后妈,还没来得及拒绝人家却先被拒绝了,于是就此被打击到了。

自我总结被拒绝的原因有三,一 婚前两房且收入一半还贷款。二 性格强势。三 海归。

当时真的挺生气的,公司内部晋升也遇到些问题,想跳槽面试几家公司,HR 或猎头问我的第一句话都是,以前在国外做得好好的,怎么回来了?第一次觉得尴尬,第二次觉得自卑,第三次就崩溃了,也不想跳槽了,直接辞职在家里闷了好几周,自我疗伤的差不多了,决定去美国继续工作,生活环境不适应也没什么。

托朋友找工作、面试、办签证等一件件的事,全部办好时已经是 17 年春节后了,薪资水平只有我曾经在美国最后一份工作的 70%,但也有 15w 刀了,相比国内离职前到手 50w 日常 996 低廉加班费的工作算很好了,也不气馁,继续努力。

一眨眼四年过去了,现在依旧在湾区,到手薪资翻了个倍,适应能力好多了,怀念祖国的外卖,这么多年总算摇到号,给父母买了辆车,打算年内买房,唯一不太高兴的是又失恋了,结婚依旧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

现在想想,其实当初父母卖房也不算失败,只能算摔了个跟头,但结果还是不差的,现在过的也很好,借用高赞回答中的一句话,人生在于折腾!

知乎用户 fears 发表

我也来凑个热闹: 曾在某美资企业工作,当时有个人才发展项目,美国总部招亚洲来的留学生,在总部工作两年,然后派回亚洲母国。几年来,上海陆续有被派回来的海归。有一天,其中一个人要辞职,我们问什么原因,答案很简单: 他夫妻二人加两个孩子生活在上海,买房没啥指望,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上学都是事,不如回美国,生活相对轻松一点。我们听了唏嘘不已。

知乎用户 LuckyLordWishaw 发表

我移民 6 年,从读书到就业再到定居,身边的朋友圈几经变动,现在已经稳定下来了,平时来往比较多的,也就那几个决定留下来的人,然后再通过这些朋友慢慢拓展朋友圈。

在读书 - 就业 - 定居这三步中,归国率最高的就是毕业后阶段,大概身边人里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人都选择归国。只要开始了本地就业的步骤,就基本确定了不会轻易回国,除非突发情况,印象中只有一个朋友,因为家人生大病,不得已放弃移民之路提前回国了。

所以我本人不是海归,我出海后就没再回去,现在身边稳定朋友圈也基本上都是已经移民或者正在走流程的人。

这不可避免的对我的认知造成了幸存者偏差

所以我尽量客观的看待和回答这个问题。

从我出国之后,慢慢的发现留学其实是一条很特殊的路。

我也从此经常给国内又想留学或者移民的朋友建议。

在移民 6 年后的今天,我的观点是:如果从一开始,移民就不在考虑范围内的话,尽量不要出国留学。

留学的背后,其实是放弃了在国内读书的很多优势。

比如生活习惯,比如思维习惯,比如朋友圈的建立,比如长辈的人脉,等等。

试想,你出国读大学四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磨合,刚刚摸到些门道,就要面临毕业回国。

等你一回国,你会发现,在这四年间,你之前中学阶段的朋友圈要么慢慢疏远,要么产生交流障碍。

然后你在国外读书四年间建立的朋友圈,要么是外国人,一毕业就天南海北各奔东西,要么是中国人,有的留下了有的回来了,但回来的也各有各的去处。

你在这人生的黄金四年中建立的朋友圈支离破碎。

然后你四年读出来也只是本科,该不会的还是不会,该不行的还是不行,就算是名校,和国内名校的毕业生从本质上也没有区别。

反而有可能你因为留学成本 / 自我定位 / 人生经历的不同,给自己定了一个并不客观的位置,导致求职受困。

这时候有些人会看清现实,降低要求,可能可以顺利就业,但从经济上来看,成本远超留在国内读书,产出却没有本质区别。

有些人就会选择再次归海,继续出国读研甚至读博,但能走到这一步的人,最终会大比例的选择不再归国。

至于那些读研读博,毕业后还选择回国的,这些人离我的人生经历太远,他们的想法我无从得知,就不妄加揣测了。

但就算是这些人,也有一些会选择再次归海,虽然原因我也不得而知,但总的来看,无非以上说过的那些罢了。

知乎用户 乌鸦在飞​ 发表

补充:再归海的关键肯定是在海外找到工作(如果你不想再读个学位的话),稍微有点海外找工作经验的人都明白 LinkedIn 在北美职场的地位,而这种职场软件其实大大方便了我们在国内瞄准海外的岗位,做个漂亮的 profile 再投递 LinkedIn 上的岗位,也是海外找工作的通用操作了。LinkedIn 下载链接:

LinkedIn 领英 LinkedIn 领英,帮助职场人走好职业发展的每一步。

4 分已失效

————————原文分割线————————

可能是因为我是懒人吧

大三的时候在事务所做审计实习,每天 10 点到凌晨两三点,连续三月无休,连元宵都在项目上不让放假,实习工资每天 50 块,懒人表示不开心

场景切换到美国,研一的时候,懒人跟美国四大 recruiter 套近乎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忙季的时候 overtime 到什么程度?”

原本言笑晏晏的 recruiter 瞬间换了一张严肃脸,凝重地对懒人说:“overtime 是不可避免的,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懒人瑟瑟发抖地追问:“加班到几点呢?”

Recruiter(面露不忍):“严重的时候要 10 点 11 点”。大概是怕吓到懒人,她补充了一句:“不过那是很极端的情况啦,整个忙季也没几天这样”(注:对话背景是南部村里的所,纽约加州的我知道不止这个时间,别杠)

“哦……10 点 11 点…… 很…… 严重的时候……” 懒人当时的表情应该极度奇怪

………………

后来懒人去了纽约实习,不是四大,也是事务所,最晚 8 点下班,99% 的情况下都是 965,懒人表示很高兴

………………

再后来,经过几度波折,觉得留美难度太大的懒人放弃了 H1B 的机会,转战加拿大,带着加拿大公司的外派 offer 回到了国内,开始了懒人的枯燥日常:

在家办公,天天睡到自然醒,10 点左右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做到 1 点半左右吃午饭,下午打个盹或者出去逛个街,晚上 9 点再开始工作,11 点左右进入娱乐生活,玩手机看电视刷知乎到 1 点左右睡觉

“坐班”“打卡”“签到”“查岗”“钉钉” 是什么?不好意思不认识

老板只关心一件事,任务做完没有?同事只关心一件事,如果任务有交集,有没有拖累对方?职场甄嬛传?不存在的;撕逼捅刀?不好意思你在谈小说吗?

工资多少呢?其实也不高,跟四大齐平外加水电网报销吧,15 天带薪年假估计也拿不出手,公费旅游更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去的是农村,什么阿尔伯塔曼尼托巴魁北克,看老板心情,附带帮忙申请枫叶卡这种 benefit 估计爱奋斗的人也是看不上的,谁要去加拿大农村养老啊?

懒人的老板也很不负责任,客户周末找懒人,懒人找老板,老板竟然回:“他是通过什么找你的?电话还是邮件?我跟他说一下,让他周末别烦你,你也别回他”

懒人的家里人觉得懒人是无业游民,懒人自己觉得自己是拿钱不办事的福利懒汉

所以海归为什么要归海?

P.S. 想归海,还是好好掌握归海的资本——英语,另外用好领英是能在国外找到工作的关键,插一个以前写的在美国怎么找工作的回答:

在美国找工作 networking 有多重要?

再 po 一次领英下载链接:

LinkedIn 领英 LinkedIn 领英,海量高薪职位智能推荐,助你轻松斩获名企 Offer。

4 分已失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海龟一只,已归三年。现在归海的欲望比当年出海的欲望还强。

毕业回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要原因,父母年事已高,我还是独生子,我真怕他们活不到我接他们过去的那一天。这个回国原因是我认识的人里独一无二的,我爸 40 岁,我妈 35 岁的时候生的我,大家可以想想那个年代,哪对父母能这么晚生孩子。

第二个原因,国外好山好水好无聊。

第三个原因,感觉留在国外压力有些大。

那为什么现在又想归海呢?

国内学术圈实在是太恶心人了,考核指标又可气又可笑。去企业吧,年纪轻轻就罹患高血压的我,实在扛不住 996。找个不 996 的企业,那工资必然就低,还没有学校的各种福利(学校最大的福利可能是子女教育)。不 996 企业,工资还高的单位,能轮到我去吗?

国内高校就不加班了吗?开什么玩笑,狗屁事儿多的一批,不由得你不加班。大佬 “和蔼可亲” 的告诉你,给你挂个项目吧,你啥都不用做,经费统一管理(其实就是他自己花)。结果到了节点检查,结题的时候,该做的还是得做,然后还不给你钱。

这个我真的玩不下去了。

知乎用户 英国玫瑰 发表

我就是,对国内非常失望,弊端非常严重,考虑再三,还是更喜欢西方的氛围。国内除了美食,真没什么让我留恋的地方。

知乎用户 Chinjawrose 发表

国内竞争太激烈,遍地是大神,我也就会点日语英语计算机,我太水。

在老家,应聘新东方人家都不要我,嫌我水平太低,我跟人说我托业 900 分,人问我托业是啥,有个屁用。我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一眼,确实是教人外语的那个,不是烹饪学校。

后来就去了苏州,当时有个同事孩子有先天性疾病要做手术,老板不给批假,说你又不是医生你去干嘛?我被老板这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的牺牲精神所折服,这么牛 B 的老板我给人家提鞋都不配,我凭什么拿人家的钱?我万分惭愧的离开了公司。

在苏州还搬过一次家,结果押金不退,人也不见了。去物业一查,人家告诉我这位是个二房东,我土包子不知道啥是个二房东,人家跟我解释就是租了别人房子再转手租出去,这种人警察都找不到,算了吧。哇原来钱还可以这么赚的,亏我还出过国,这都想不到。这种智商上的差距让我感到深深的绝望,我又一次惭愧地低下了头。

在国内工作实在是要求太高,我水平实在有限,就只能回日本混了。

知乎用户 张浣熊 发表

就像北漂,沪飘,粤飘过几年的人,再回到老家,是人人都还能再适应老家的生活吗?

这几年的都市剧虽然肥皂,但也塑造过几个这样的形象。

《三十而已》种的王漫妮,在大上海享尽了熙攘繁华,也体会过了世态炎凉,当她想回到家乡安定下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融入不进去了。

《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也是,回到老家,也是发现再也无法安于老城小圈子的生活。

有的时候人生就是得经过几次反复横跳,才能最终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有些人说他们爱国,是因为真爱国。

有些人说他们爱国,只是因为他们没得可选罢了。

那么既然有人经过选择后,选择了归国,那么有人不选,也是情理之中。

很多时候,人生最宝贵的就是 “选择权”

归海海归幸福就幸福在,他们有条件折腾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名说说故事好了,有留言犀利直白,甚至杠精,不怀好意的,也很欢迎,我很想接受各种打击,越激烈越好,越难受越好。

我的背景,85 后,国内读的本科,加拿大读的商科硕士,毕业后在当地工作了几年后,拿到了 PR,才回到了中国,

我所在地是广州,面试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广州和佛山,也有一家在北京,一家在上海。

当时出国根本没有太长远考虑说将来要拿外国身份的问题,只是想读完书就回国,加上自己单身,也没有在加拿大购买房产,对自己的能力是高估的,加上国内有个很有背景的亲戚在我回国前一年抛来橄榄枝,让我想当然的理解成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等着我,于是处理好加拿大的工作和细软,踏上回国的征途。

现实是狠狠打脸的。 首先,亲戚的工作机会并不能兑现,原因也许是家族企业,我家是在被排挤和不受欢迎的队列里面,也没去追问,老板一个不行,说什么也是白搭。

既然没有背景,人也回来了,那就自己海投简历,一个一个公司去面试。

无一例外的,HR 总会问到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出国那么久,现在要打算回来了?

还有一些是不那么温和的,现在是 90 后的世界,你这个年纪回来也不占优势,国外好好的你回来干嘛呢?说这话的是一位 86 年的美女,在某私营房地产公司担任 HR。

有一家咨询公司的胖胖 HR 妹妹,直截了当:我们面对的客户和你想象的会很不一样,拜访客户的时候去的都是一些并不高大上的公司,你这个要有心理准备,而且你要会忽悠客户,我和你聊天的时候,你给我感觉是你说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公司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把概念提炼出来,让客户听了可以接受并和我们签约的。

我自身也很多问题,我也总结了一些:

  1. 国外安稳的生活过惯了,除了语言上有优势,别的基本上都按照国外的思路走,在国内职场就是一小白;
  2. 国内无论是面试还是到哪里,只能坐公交,地铁,当时夏天的高温,和拥挤的人群,一度让我很受打击,更不用说和 HR 的聊后感。
  3. 我读的属于万金油专业,会计懂一点,金融也不是强项,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很大优势,高端的工作,不会请我这种职场小白,低端的,也不会冒险找我。

后来,终于找到一家公司,进去之后,一个 90 后的妹子不断的刷新着我的三观,这是她某次和我的对话:

她:你英文这么好,可不可以帮我一个忙?我找了个翻译的工作,但是面试的时候他们给我题目要我翻译,这是我的翻译答案,你帮我看看我做的对不对?

我:这个你自己看吧,我没有时间。

她:你帮我看看,如果我被录取了,我请你吃巧克力。

我:为什么我要帮你看呢?我自己也有很多事要做。

她:因为你英语好啊,你英语这么好都不帮我看一下,又不会占用你很多时间。

我:王健林也赚了很多钱,是不是他赚了很多钱就应该分你一点?

她:你这个人真是说不明白。

在广州的职场中,我被人诟病最多的,是我一个外国呆了那么久的人,突然回来,又不了解国内的行业状况和职场生态,当然,机会来之不易,我放平自己心态,告诉自己从头开始,本来我就没在国内混过职场,既然选择回来,更应该好好端正态度。

但是后来,我崩了。

有背景的亲戚的小孩,也是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在游玩了大半年后,终于乖乖听话,到父亲安排的某著名外资公司上班。小伙子心不安分,上班之余还不忘在自己家族企业搞一些项目,鼓捣一些在他父母眼中看起来不务正业的事情,庆幸的是他还打算带我一起玩。

就在我满怀希望可以借这次机会和他好好聊,看看有什么发展项目的时候,他跟我说,我们改天再聊。

中间过程不冗述,我早该想到,有这样一个爱忽悠的父亲,自然有这样爱忽悠的下一代。

于是我决定离开,国内除了父母和亲人,没有别的人和事值得我去留恋,唯一感慨,没有人脉关系,自己一个人只会撞的头破血流。

我也想过,回国这条路,就如当初我独自一人跑到外国留学一样,刚刚开始也是会头破血流,困难重重,若干年过去后,让我再走一遍这条路,重来一次,我心态上反而接受不了,沉不下心来去走这每一步,既然适应不了,就只有归海去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国内的评价机制没问题,在人才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制度设计把资源配置给最能吃苦最创造成果的人是一种虽然残酷但有效的方式。

我随便写点学术圈的情况

中国的学术圈,大家都知道有个坎叫 35 岁。这要求什么,要求这个人 27 岁博士毕业 + 2 年博后 + 6 年特聘,刚好 35,然后这个人再拿着这些成果转长聘副教授,接着就是 40/45,新的坎。不过这个坎过不去也就过不去了,只要别太水,工作还是不会丢的。

国内很多地方,就单靠年龄这一个东西,就把很多人逼得没有任何退路,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必须完美按照那个年龄限制规划的路线前进,否则就是掉队。饶是如此,相关岗位竞争依然是十分激烈。

激烈的竞争绝对有利于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只是对每一个人来说,这样的竞争是真的很累很残酷。你想 27 博士毕业,那你最好 22 就直博,你想 22 直博,那你 18 就得考个 985,你 18 想考 985,你 12 的时候就不能放松,你想 12 的时候出成绩,6 岁的时候就要做好觉悟,而 6 岁的觉悟,3 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了。再加上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即便已经是集中资源到少数精英,这些精英也只是能获得 “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 待遇。

国外呢,且不说没有年龄限制,有许多单位甚至会有专门条款来防止年龄歧视。(当然事实上也有 35 岁员工被老板逼辞职最后跳楼的)你可以本科毕业,工作 3 年,读个硕士,再工作 3 年,再读博,再搞个 6 年博后,40 + 再找个高校从 AP 开始做。除了收入低一点,并不会有任何问题。(我现在的导师就是这样,国内本科 + 国内工作 + 国内硕士 + 国外硕士 + 国外博士 + 博后 + 2 次 ap,去年才转的终身教职,现在没 50 也有 45 了,在这边的富人社区买了房,开的是现代的 suv,不富但肯定不穷)

上面这个现象,我不得不说,短期内是无解的,国内想聘 40 + 的特聘,前提是资源要够,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必然不够。一方面要 “带动后富”,另一方面还要小心某些人上车关门或者上车跑路。任何一个微小的需求,乘以 14 亿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任何一点小问题,乘以 14 亿都是巨大的系统工程

所以,对于那些已经 “掉队” 的海归,我真心说一句,别回来了,回来了也大概率是要归海的。因为你回来会发现,国家并没有多么需要你,你也不可能有那个精力和小你 5 岁甚至 10 岁的同行拼命(这里不单是熬夜之类,小年轻可能还是单身,但你可能孩子都有了),而国外就有这么一个 offer,差不多的待遇,但能给你和你的孩子一个宽松很多的环境。

知乎用户 Beauty Ni 发表

以免被人喷,我在开头依旧要强调,我说的是名校海龟!名校!和那些考不上大学,上了差大学出去混的不相提并论!

————————————————————————

不谈学术资源,公平公正,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更不从大学教师归海现象来探讨…

就看看国内很多仿佛依然 “民智未开” 的人们对于海龟的态度… 就能想象到为什么有些海龟毅然决然归海…

今日,中国新闻网发布的牛津剑桥大学放榜名单的新闻,评论里清一色的酸味。“有钱真好”,“有钱我也能去”“这学位有钱就能买吧?”“没有一个贫寒子弟。”…… 这些评论的点赞量竟然高高在上。甚至有人站出来苦口婆心的解释,论证。换来的却是喷子们更加激烈的谩骂和 “仇视”。仿佛能够将海龟说的一无是处,多金又无能,就是他们狂欢的胜利。由此可见,人们的视野根本不在名校海龟们的努力和取得成绩以及创造的价值上… 而是渴望通过仇视和挤兑来论证自己心里早就有的屌丝期望预设和为平庸获取心安理得。

再谈一些现象,最常见的莫过于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下不回国,人们的点评 “崇洋媚外!不爱国!洋垃圾”

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报效国家,评论怎么说?“回国的都是在国外留不下的垃圾!优秀的人都留下来了!”

便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很有可能平时就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的人们,亲戚,朋友… 哪里还有什么共同语言而谈呐…………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为什么要一遍一遍解释那些你再费口舌别人也不愿意相信的事实?

嘿,你哪个大学毕业的?

“The Wild Chicken University”

相关利益:朋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本科毕业的,被 HR 以为是野鸡~~~

知乎用户 落砂 发表

如果三年前的我看到了这个帖子,或许会深入思考一下回国可能面对的生活。但那时我因为工作太清闲而怀疑人生,惶惶不可终日。看到国内的朋友加班,出差,团建,周末聚会,感觉生活好丰富。他们正能量满满,事业处于上升态势…… 好像就是我想要的那种状态。

所以我毅然决然回去了,“甘心” 拿着可怜巴巴的薪水,忍受着 996 的压榨。才一年多,就发现颈椎问题严重了起来,整个人精神气也差了很多。

一年前我再次归海了,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我在这里做些喜欢的工作,跟喜欢的人交往,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加班劳累;买了很多喜欢的乐器玩儿;院子里种了花花草草,甚至收获过院里的大西瓜 ;周末逛街逛博物馆,假期旅游……

不知道以后如何,至少现在我获得了内心的平静。长辈经常说年轻人应该多奋斗,以后会享福。但是像我看到的很多年轻人,我不知道他们过度消耗了自己的身体后,事业还能支撑多久,以后的人生又是不是真能享福?所以就让我做一个没什么追求的年轻人,我只要在自己的理想范围内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足够了。

我会不会再次成为海归,我不清楚。但是从海归到归海,我消除了一些曾经的误区。我现在是 peaceful 的状态,我很感恩,很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海归想再归海

海归原因:

1 出去的时候是读书,根本没有想过要留下来,可能与之前没有过工作经验不懂职场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根本没想那么远。

2. 没有做好留下来的准备,简单来说就是拿不到绿卡只能回国。

3. 独生子女有关,想想一个人没朋友没家人一个人孤身在外一辈子觉得会寂寞。

想要归海原因:

  1. 虽然很菜没有找到工作拿到绿卡,但是也有过海外求职经历。感觉面试没过的确是因为自己菜。但是国内求职发现,没关系求职无望,面试别人一句话不说直接进复试,你做再多准备都白搭。
  2. 国内部分人对海归的歧视远大于外国人对华裔的歧视。好大学回来的,他肯定考不上清北。不好大学回来的,他肯定考不上大学。找到工作没回国的,垃圾香蕉人,为别国努力。没找到工作回来的,垃圾废物别人不要的。
  3. 还是歧视问题。我在知乎所有答案中都表明,一定要上 985211 甚至一定要上北清一定一定。如果在国外,你本科不好但是成绩优秀经验丰富等等的,你还有回旋的余地,在国内一棍子打死。
  4. 依旧歧视。这次是性别歧视。女性未婚 25+,她马上要结婚了,不要。女性已婚未育,她马上要生小孩了,不要。女性已婚一胎,她要生二胎,不要。女性已婚二胎,她要照顾孩子,不要。我??????国内单单是性别歧视就比国外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更厉害了。

知乎用户 马达熊 发表

只谈中美。

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劣势。


有种人,满脑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天天闷小屋子里憋大招,其实适合美国。

但这样的人又往往缺少奋斗精神,不适应异国文化,怀念国内熟悉的环境和饮食。

这种人留美国心里会想国内,真被忽悠回国了,又无法在激烈竞争中立足,被赶回美国。


有种人,虽然顶着科学家的 title,却不如说他是个商人,政客,演员,流氓,外交家,交际花。

这种人中美都适合,但都在搅风搅雨。

他留美国,容易出风头,也容易出事,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第一个被 FBI 盯上。

他回国,也许在国内各种派系间如鱼得水,利益关系游刃有余,可是一旦真的出问题,他这种海归的 “外人” 也最容易被人扣黑锅。


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上面两者之间。

我们不喜欢和人争斗,却也不甘寂寞。

我们心中有科研梦想,也随时可以屈从现实。

我们怀念国内家的舒适,也不愿放弃美国的林中 house

我们想回国,也想留美。


30 年前,没什么说的,留美国吧。

在美国一个月刷盘子 1000 美元,在国内当教授要赚 10 年。

20 年前,没什么说的,回国吧。

国内遍地是机会,工资低一点,但地位高受重视,可以大展拳脚。

10 年前,留学生可能会犹豫,回还是不回?好像各有千秋,各有优劣。于是出现很多维持绿卡,中美两头跑的家伙。

而现在,我们想回而回不去了。

海归太多,远不如本土派的吃香。如果国内没有大腿罩着,谁回去谁死。

未来?

不知道。

也许未来有一天,中国会像美国这样,全世界的人才都来中国做博士后,而中国人自己去做老板吧。

知乎用户 Logan 发表

这题有意思,让我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

我一个朋友最近跟我说要退出我的 family plan,为了照顾父母,接了某广州 985 的 offer 去当教授了。

跟他聊了几句发现他也很焦虑。原因有以下几点:

  • 回国的高级人才很多,在高校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因此竞争压力极大
  • 整个面试过程已经让他有不太被尊重的的感觉,大概也是人口红利吧 (毕竟别人不太 care 他来不来,总会有人接 offer)
  • 对于国内的人情世故有恐惧感,害怕被 pua 讨厌应酬,而且担心自己的工作成绩不再是评价自己成就的主要因素(还得看关系)。在美国工作多年了,他已经很习惯比较简单的工作环境了怕自己很难适应
  • 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降薪也就算了,就怕生活 - 工作不平衡,长此以往健康受损
  • 中国经济下行,政策风险增大(这个不便展开说,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也被这种不确定性所裹挟

为此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赶紧申请 niw 拿绿卡。以他的学术成就应该是没问题的,如果几年后他过得不开心,起码有张绿卡给他一个退路。他恍然大悟,当天就联系了律师,估计这个月就能提交申请了。

注:niw 申请不需要申请者人在美国,这也是美国可以搜罗全世界人优秀才的方式之一。

知乎用户 乃们好 发表

因为中国遍地都是钱的 2015 年已经过去了

在美国拿 8 万美金一年住着别墅开着 BBAP,一到周末就去 laguna beach 放飞自己

在中国一个月 20k 不算少了,在上海付了房租少三分之一,买房是不可能买得起的,周末去一趟纯 k 花掉一千多,要是去蹦迪开个卡大几千又没了。

前几年想回国,是因为热钱多投资人上赶着求你创业,创业公司招人跟撒钱一样动不动 7-8k 起步。生活成本还维持着十多年前的朴实,O2O 刚刚发展起来,外卖和打车都跟不要钱似的,电商淘宝京东还没有彻底垄断,快递费低廉并且可以送到家门口,不用你亲自下楼跑去丰巢柜子取你明明付了钱的快递。

知乎用户 谢流远​ 发表

前几年海归 / 归海对很多人来说不比跳槽难多少,反复横跳是常规操作,只是为了工资和机会而已。

共赏一轮明月,共刷一套 leetcode,给人一种马上就要天下大同的幻觉。

然而今年这个大门飞速的关上了,以后即使再打开一点,也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容易。每个人都要做出最终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无限责任。

买定离手,愿赌服输罢。

知乎用户 罗马大绿棒子 发表

好多没归海的,可能拿的是 global pay,实际上接受的是国外的管理。或者回来就是带着光环,捞一笔财富自由。

这几年国内劳动环境劣质化的程度简直瞠目结舌,在华为,阿里,PDD 这种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堪称魔幻。所以人人都想师医公,想被分配地体面一点。

最实际的一点,这几年金融资产暴涨,泡沫化,如果你是 996 的劳动强度,大概率会因为过度劳动错过投资机会,最终导致贫穷,所谓劳动致贫。物价温和上涨 + 劳动环境劣质化 + 金融资产暴涨,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实际是下滑的。普通人过个小日子,能不怀念国外嘛。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v31R8 发表

日本的再【归海】人群里,最坚定的是结了婚准备要孩子,或者在国内生了孩子以后回日本的那一批。

我是一个因为黑日本和自干五被好几个日本华人微信群踢出来的小粉红,但是日本整个社会对儿童的友善程度是真没得黑。

先给大家看看日本的儿童宪章。

你可以说这只是口号,但是这些口号非常具体,就是要让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接受教育和就职指导,热爱自然,尊重科学,免于身体和精神的残害。就我个人了解的情况,这里面大部分的口号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从怀孕开始,日本政府就开始送福利。正常情况下,产检券 + 医保报销可以覆盖整个孕期检查的费用。生育津贴 42 万日元,顺产费用大约 5 万到 10 万日元,帝王切开费用大约 10 万到 20 万。整个孕期比较顺利的话,相当于还赚了点儿。

小孩出生后,每个月发的儿童手当,1 万 5 日元左右,足够买奶粉和尿不湿。15 岁以下儿童医疗费基本是免费的。三个月大可以送保育园,可以从早上八点带到晚上八点,每个月只用交几千日元伙食费。三岁可以继续送保育园或者送幼稚园,公立免费,认可的私立政府有补贴,补贴完自己大概出 3 到 5 万。都是汉字名字黄皮肤黑眼睛,小孩也更容易融入集体环境。各区建有儿童中心,相当于免费的儿童玩具房 + 儿童图书室,商场大多都有免费的儿童游乐区域和母婴室。

日本基本没有拐卖儿童的案件,也不需要担心奶粉不安全。多年前就消灭了狂犬病,养狗都很文明,不用担心恶犬伤人。工地要么全封闭要么会有人指挥,不用担心小孩误入。绝大部分司机开车很文明,且非常重视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公立学校不需要买学区房,租房就可以就近入学。

虽然也存在校园霸凌,校服和书包很贵,基础教育知识量相对国内少很多,大学学费贵的问题。但是对 0 到 15 岁的孩子真的是非常友善了。

这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他们中有的人可能更喜欢国内的生活,但是为了孩子,还是来了。

他们纯粹只是想给孩子一个更让人放心的成长环境而已。

知乎用户 baicaioyzy​​ 发表

围城罢了。

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在欧美都上过学,生活过挺长一段时间。

国外的生活过久了,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无聊,国内丰富生活的吸引力就显现无疑,成为了心中的白月光,毅然决然的回国了。

然而很多同学回国后,发现国内的生活也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加班常态,生活貌似丰富了些,但依然抵挡不了重复。欧美闲适的生活就成了心中的朱砂痣,不少人就又跑回来了。

这本质上和结婚又离婚,换职业又换回来是一个道理。

都只是众多围城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关注

@baicaioyzy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简单来说

生活条件真的好

天蓝不蓝 空气甜不甜另外说了

休斯顿打个比方吧,全美前几的大城市了吧?对标个深圳?

基本上学 cs 大学毕业出来找到工作

起薪六到八 w 美金

我住家在休斯顿那套小别墅 大概两百平带花园 距离 downtown 大概开车 20mins

中国城 15mins 最大的 mall20mins 算是地段很不错了 所以属于高于平均位数的房价了

一栋下来三十多不到四十万美金

也就是说你是个码农 不涨薪 纯工资不吃不喝五到六年能全款买房

如果对标深圳

毕业生算你一个月两万 很多了吧?

一年二十四万 五年一百二十万出头

不讨论南山福田了 龙岗都要一平方四五万了

你五年买了二十平方 嗯 刚好我住家一个次卧大小。

等你买了房就开始了无休止的还贷生活。

哦对了 这里宝马 x5 顶配 2020 款落地八万左右 第六年你在这儿还能买个车开开

想去哪都方便

在国内你能买辆高尔夫

我能想到有人会问我美国那么多穷人

我真觉得啊那些人 纯粹就是自己不努力 真不能怪社会了

端个盘子 收银员 能拿德州最低时薪

大概是 12 刀每小时

一天八小时将近一百了

一个月就是快三千刀…… 租个单身公寓地段一般的也就六七百刀,两千三百刀我是觉得能活很快活了

我在这我爹一个月给我 3500 刀 我个人觉得在国内得有三万 rmb 的收入才能顶上相等的生活水平

那国内三万 rmb 是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呢?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讲故事吧。

故事一

我刚工作时(201__年)有个中国同事(CS PhD)海归 Top 3 了(尊重隐私,因为国内第三名至少有 8 家),我们当时很羡慕,他手下管两个人,不知道是高级博士后还是类似职位,我们羡慕的是,他岳父也在那个名校,是有本事、又有关系的典型。

7 年后,听说他回来了,回到美国了,还是原来那个公司,落后的技术,低微的薪水,只求给办身份(绿卡)就行。

故事二

还是最初的公司,我当时最好的朋友兼同事,他是美国最 “厉害” 的大学毕业的。他开始起薪 8 万 5,在一个 Trading Company,后来公司经济危机时出了点问题,他就琢磨着海归。当时经济危机的阴影正浓,收割美国韭菜的不少,他跟国内大牛聊完,国内大牛拍板:美国人给你多少,我们给你多少,按汇率!

50 万(8.5 X 6.8)人民币在 201__年不能算是很差的薪水,不能跟 2020 年本科毕业就随便几十万比。他就答应了。

我问他:“那你就那么容易相信了?” 他的原话让我无语:“那个大牛维基百科上都有他的名字,我觉得他总不会骗人吧”。(很多年以后,一个类似的场景:一个朋友跟我们抱怨,她的房客不交房租。我们说,不是说了不能租给____吗?她的原话:“我知道。可是我哪里想到 NBA 球员也会赖房租啊!我查过了,这人真的是 NBA 球员!”)

回到了国内的中__,年薪给 26 万,少了一半。大牛当然不会去谈一个小虾米的工资,朋友跟 HR 解释了半天,最后给提到了 27 万,算是补偿。

他做了 9 个月,新产品做完了,却因为内斗和办公室政治没法上线。他说那些清华北大毕业的排挤他,因为他们刚毕业,拿十多万,觉得他也没什么了不起,凭什么拿 27 万多出一倍。

后来他就回到了美国。

故事三

还是那个公司,有个人刚毕业时就已经兼职创业了,写了 App。干了一年,他觉得没意思,就海归创业去了,非常雄心壮志而强大的人。

我再碰到他时已经多年以后了。人都当上某大公司的 Director 了。我问他当年回去创业结果怎么样。他说方向走错了,如果走对,可能他的产品就是今天的____(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如果是一般人说,我会认为是吹牛;他说的我信,因为他是真有实力的人,创业失败以后,随便跨国面试下就回美国接着蒸蒸日上,过着相当富有而无聊的生活。

故事四

论坛上的一个名人。人们叫他孔乙己。孔乙己学的火坑,也是上一波经济危机时感觉生活无望,天天鼓吹海归,谩骂那些坚持留美的汉奸。

大家佩服他,因为他身体力行,真的海归了,比那些口嫌体正直的人强太多了,大家都称他是一条铁血汉子。孔乙己回到上海,一年 30 万人民币,的确比美国千老强多了。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是铁杆海归派,绝对不会归海。

然而 4 年后,孔乙己回来了,还是那个论坛,还是那个 ID。他们都打趣他:

“孔乙己啊,你怎么回来了?国内不好吗?“

“国内非常好啊,我谈了很多妹子,最后不得已才结了婚,在美国谁要我呀?“

“你在国内是不是赚钱太少过不下去了啊?“

“不是啊,我一年 30 万,比当千老才 4、5 万强多了!“

“那,你怎么又回来重新当 4、5 万的千老啦?“

“我、我不是结婚了么?我老婆要求我归海的……“

那一刻,我竟然感觉他有明末文人名流的风采:“奈小妾不肯”。

故事五

后来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个 90 后,听说了 90 后的故事。90 后的自信和爱国的确强过前人不少。海归前,朋友都劝她积攒点工作经验,拿个高的 Offer 再回。

她回去后的音讯就很少了,只听说工作非常忙也就罢了,最过分的是工作中竟然有人当面指着鼻子骂她是傻__。让她很伤心。

90 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海归归海故事:在美国读第一个硕士时,粪土当年万户侯,假期游山玩水加勒比坎昆走起,快毕业时嘴一撇:美国这么烂东西难吃又种族歧视,我可受不了,我走;

真回去,才发现现实很残酷:租房那些都好说,能硕士留学的,多数也是家境不错的;就是一个简单问题——996 就扛不住,每天累得迷迷糊糊。

于是 90 后一些人归海。第二次读硕士,不再谈兴趣、前景、专业,而老老实实地读统计、计算机等;假期不再游山玩水,而是改简历、找实习;毕业找到一份普通搬砖工,90 后淡淡一笑:Google、Facebook 有什么了不起,我年年面,总有能进去的一天!

结语

我不是说海归不好。很多海归都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和理想的机遇,所以他们也不会归海。对于强者来说,海归和归海往往还能增添更多的阅历、经历和能力。就像如果____不海归 Top 2,可能也没法在归海时拿到_______的教职。

然而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底子薄的人来说,如果有选择的倾向性,不要随大流地折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编两个故事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某实验室的构成只有一个大 boss,核心团队主要是他曾经的学生。大 boss 圈子的资源还是很厉害,可以说完全不需要什么海归的,引进海归主要还是为了执行单位的指标要求。

海归 A,拿了国外两个大学的博士,引进到实验室,给的副高职称,承诺 boss 帮着申请帽子。但 A 的学术方向跟实验室的方向只能说沾边。回国之后,帽子没带上,一个副高是不可能专门给你开辟个新方向给你做,毕竟排资论辈,前面还有 boss 的学生了。A 总不能不干活吧,就安排他干之前没接触过的工艺,下边的人也不会和他分享之前的经验。说不好听的,他干的活,招个硕士都能干。才来的时候,还能感觉他学术激情,加上他在国外呆久了,性格直来直去,现在也就混混日子,上班看看股票,毕竟待遇太低了。

海归 B,学术能力很强,曾在某领域圣殿级别实验室,年龄也大一些,回国给的正高职称。相比 A,深谙人情世故,韬光养晦吧。在实验室也是做着和自己专业不太相关方向。有次问他为什么不做自己的方向?如果他自己开新方向,单位给一部分启动经费,但是实验室的设备资源,要使用的话,需要付费使用,核算下来,启动经费根本不够,只能接受实验室安排,做着边角工作。和 A 相比,处境还是好一些,毕竟拿到正高了。

B 说,当时单位去宣讲,宣传的如何如何好,仿佛不回国就对不起自己一样,回来之后冷暖自知。

他同期回国的,有一个去的某内陆 985,也是学院给了启动经费,其他老师的设备肯定不能用,这正常。但学院的公用设备,理论上都能使用。实际上,作为一个外来海归,根本轮不上你。

同期回国的,去到沿海高校的都比较不错,学校经费充足,管理制度比较人性化,支持到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略偏题。有些海龟再归海是因为无法适应国内的学术圈。

因为国内的学术圈很复杂,很像是玩政治,站错队,抱错腿,可能就废了。

还有,这个学术圈有人可是黑白通吃的,海龟这种没有根基的,斗不过,也不会斗。黑道白道给你搞一圈,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参考清华海归博士,被羁押四年后不起诉,获赔 54 万

知乎用户 so cool​ 发表

第一次答被删,第二次答被建议修改。资乎就这么怕指出问题的人吗?

果真消灭了提出问题的人,问题就不存在了。

没有原答案了,怎么都过不了审,呵呵哒

知乎用户 ChaseX 发表

国外待个四五年回国过马路都要迟疑一下,更不要说那些高中就出国读的人了。目前我观察的是在国内工作过再选择出国的人基本不想再回头,那些成年后生活基本上都在国外的人都会对国内的所谓 “机会” 充满期待,都想回来试试。这种叫新鲜感,你在国内你就知道什么叫残酷的现实。而残酷的现实总是能打败新鲜感的。我目前看见过的唯一的一位回国再没归海的朋友,他父母基本上在他有全职工作过的城市都给他买好了房子,深圳,上海。最近小哥又在装修北京的房子。所以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国内大概是不愿回去了。

知乎用户 Uldenbaturu 发表

无论海归还是归海都是很现实的原因造成的

我本人就是海归,国内工作了六年有了家庭孩子以后又归海了。身边很多留学时一起的朋友,毕业以后回国了,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也都在找机会回国外工作。

没错,有了孩子和家庭以后是一个分界线

在国外单身的时候:

你一个人每天无聊的要死,华人姑娘基数小,当地姑娘想找条件好的难度又很大,找条件一般的不甘心。这么多年下来对欧美各国旅行美食早就没有兴趣了,只想在家找人凑局打牌但都找不到人,想吃顿麻辣的也没有,油条烧饼也没有的卖,餐馆都难吃还死贵,工作上感觉一个外国人在这也没啥发展前景,继续呆在这不是扯淡么,回国。

回国以后开始几年:

太开心了,好吃的太多了,天天可以和朋友一起聊天出去玩了,认识好多漂亮女孩子,工作上公司里还挺重视我这个海归,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回国的决定太正确了。

回国几年后结婚了:

申请大城市户口这么多条件还要等 7,8 年,等 7,8 年已经可以申请海外国籍了;一线城市买房好贵啊,这个价格我可以去国外住 house 了;医保太麻烦了还要回户籍地才给报销,而且这么多自费项目;买车还要摇号?刚出差回家靠怎么有人入室盗窃了?

回国多年以后有了孩子:

奶粉要每次出国出差往回抗,累死了;每天上班 9 点 10 点才能回家,老婆一个人带孩子天天抱怨;幼儿园这么贵?!啥?因为和国际接轨了?国际也没这么贵啊?!孩子生病了,医院排不上号,同事说你得找号贩子买号;新闻说我们这水污染了,赶紧去医院,孩子血铅超标了!少年宫去学个琴棋书画吧,家长需要早上 2 点排队,懒了一下凌晨 3 点到的,没排上… 外面找人学吧,这价格… 孩子要上学了,学区房太夸张了吧?一般公立小学没户口还是别想了,私校的比国外国外私校还贵好多,这不扯淡么!还是找机会去国外吧。

于是又归海

知乎用户 赛勃朋氪 发表

因为网速越来越慢了

知乎用户 吉姆秋 发表

出国学习的最大收获在哪里?我觉得对于不少人,是一种可以四海为家的心态和能力:不会因为换城市甚至换国家而惊慌失措,不会因为离开舒适圈而踌躇万分。对于很多留学生,到一个国家学习不代表就扎根到了那个国家,往后都要为它摇旗呐喊;既然换国家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机会,以后为了更好的发展再换国家也很正常,第一步走出了国门,心态就是世界人,随遇而安。

工作这些年,身边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有从英国搬到德国,也有从德国搬去英国的;有新加坡人去香港,有德国人去新加坡,也有中国人出国或回国的。具体人因为具体工作机会换国家,后来又因为其他机会再换国家,都太正常了。

引用两句作结,两句之间无联系:

It’s just the job. No hard feelings.
Life’s a Journey, Travel it Well.

知乎用户 灵剑​​ 发表

人才流动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方面有整体差异的因素,国内和国外在很多时候的确有整体上待遇的差距、工作条件的差距等;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也会有更适合的环境。我们能做到整体吸引力不断接近就可以了,个体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并不是坏事。

知乎用户 三三得九 发表

看到很多例子,也许跟他们太熟了,也许我周围朋友的年龄层的关系,中年人嘛,大家都很接地气,无论海归归海大多是很现实的生活上的原因,工作事业上,甭管干什么的,其实在哪儿都是螺丝钉。

A,女,初中出国,刚工作赶上 911(暴露人家年龄了),她就在双子楼里工作,侥幸逃出来,受到了极大刺激。毅然海归了。在国内碰到跟她背景相似的老公(美国 abc),结婚生了第一个小孩,小日子过的不亦乐乎。后来因为她婆婆的压力(老公一家都在纽约)被迫归海。归海之后两口子继续在街上上班,过着平平淡淡的纽约双职工生活。

B,男,小学出国,老婆留学生。老婆毕业之后海归创业,B 犹豫再三跟着回去找工作,因为中文不够好怒而归海,在这期间生了两个娃,以两个娃要挟老婆陪着归海。老婆回来之后没有继续工作,过着平平淡淡的单职工全职妈生活。

C,男,小学出国,老婆留学生。老婆美国工作,C 自己海归,由于染上桃色丑闻被迫归海。

D,女,生在美国,3 年级回中国念小学,8 年级回美国。认识了同校的小留老公。生了第一个小孩,后因为婆婆的压力(老公一家都在国内)被迫海归创业,第一个小孩上小学之后,又归海陪小孩在美国上学。

E,女,9 年级出国,大学认识了留学生老公。后因为婆婆压力海归,后归海陪小孩上学。

F,女,留学生,工作前景在中国更好,和留学生老公一起海归。后因为小孩在国内雾霾导致哮喘带小孩归海上学。后来因为美国花粉过敏导致哮喘更严重了,带小孩再次海归。

。。。。

以上这些朋友们在工作事业上基本都算一般意义上相当好的了,不过大多数 relocate 的考量都是家庭,事业嘛,牛人恒牛,在哪儿都能发光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同时参加过国内的校招和海外的校招。

我英语并不是很好,但自认为脑子好逻辑思维佳,平时不喜欢争抢很谦虚的那种兔子性格,相貌中等,就像你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的那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情商还有点低从小不太会察言观色平常做啥都随心所欲,面试的时候相关不相关的啥都能聊上几句,结果在海外也给我找到了还不错的工作。

但我当年不是年轻吗,我觉得人年轻的时候要回国发展,国内天高任鸟飞,自己的地盘发展得肯定比海外发展的好 所以我其实毕业就回来参加校招了。直到参加了几场校招之后才真正认清自己是个什么货色,此处应该配一个托腮沉思的表情。

是这样的,我在海外校招的时候,经常是非常自信的,比如被问到为什么选你,我就会自信的说,我很聪明,举例比如我当年在中国高考的时候是排前 0.5% 的,(这个数字我真的算过,其实还更靠前,但觉得 0.5 听起来更凑整)这个时候一般外国面试官听到后就会心里由衷真的觉得你牛逼,也没别的话了,因为在国外人少,这个比例顶级学生妥妥的。然后我回国面试的时候国企外企都面了几家,就发现,别说单面了,我群面都没赢几个。。。周围一圈十几个人,一水国内清北好系本科生和海外名校的研究生,一个个都能言善道,自信满满,颜值优越,思辨上乘,口才卓越,而且最重要的是,都看起来就很想赢!前面说到我是那种性格比较和谐的,比如总觉得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打断别人不太礼貌,然后就撑着这种礼貌,最后我群面的时候根本插不上几句话,甚至有的讨论的案例是我在国外实习做了很久的我很熟的领域,我还没说两句就被强行打断然后不知不觉就被转了讨论方向,周围人也没人在乎你说了啥他说了啥,不管说了啥,说了以及看起来说的很有道理的样子就赢了(这就是我后来总结出来的群面取胜之道)。

所以这样到最后,我在国内校招唯一的 offer 就是某国有银行总行,但是虽说是总行管培,但要求我必须去坐一年柜,答应一年后一定回总行部门。

我是真的想回国啊,但思前想后想想我自己的家族人脉差不多等于零,个人营销能力差不多为负的,虽然答应好一年后表现正常的都一定能回总行,但我,不相信,不相信我自己能做一个好柜,也不相信真能在一年后还让我一个毫无实力普通家庭长相普通的女孩回总行,再加上家人的劝说,所以最后就放弃了这个 offer,就这样硬生生又被推回了海外。

然后在海外,我拿到的 offer 也是和国内的 offer 类似规模的海外某银行的(或者叫投行)的,这里我拿到什么岗位的管培就去哪个大部门轮岗,轮岗的岗位都是业务相关的只是其下不同的产品分类,总之不用去做柜。。。对我来说就够了。

说到这里想到了某行的原油宝事件,总结经验说国内金融业缺少专业的人才。我看了就想呵呵了,国内怎么会缺人才啊,国内有世界上最好的最优秀的一批人才啊!!!当年校招的时候我见过那么多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啊,他们都在哪儿呢,他们可能在坐柜每天微笑服务呢。

以及我有个中学同学,省内末流二本本科毕业后,毕业后去了某国企,听吹牛逼的时候说家人安排了好几家,有的家说笔试过了就给录结果他笔试没过,于是去了另一家因为笔试都不用直接面试进。后来据说一起入职的都是清华麻省理工之流,但他行业内关系更硬(关系硬到一定程度就根本不在乎哪家特定公司而是全行业内关系通用了。想到之前有新闻某行说以后招人不招员工子女,想法是好的,实操起来就是笑话,底层员工没有这个能力反而还成为子女的拖累,上面的关系足够硬的人其他行也可以随便安排根本不是问题),所以直接去了最有发展潜力适合往上爬的部门。

才不配位位留关系户,位不配才才值几个钱。当今社会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

知乎用户 Yupeng​​ 发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知乎用户 Danielsuhl 发表

说一下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一个伴郎)。

清华本,Ohio State 工科博士,两口子都是长三角某三线城市干部子弟,16 年拿了绿卡两口子就海龟上海,然后干了不到三年就归海,到德州挖石油去了。

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非常肤浅,哈哈。估计从小在小城市家境又好,成绩又好,完全是天子骄子一路到了清华,到美国也是顺风顺水,家里出钱买了大 house,毕业两三年就拿绿卡。

回上海工作别人给他在美国工资基础上乘了 1.5 的,所以薪水很高,他说话做事又有点愣头青,本地的都看他不顺眼,有几方都想坑他,把他引进回来的老板 somehow 又走了,他说再干下去,要成背锅侠了,大概合约快满就走了。

现在德州住在更大的 house,还有一个 acre 的地。两口子忙着培养自己号称很 gifted 的两个小孩,然后也不觉得空虚无聊了,哈哈。

这种人吧,真的还是适合在国外(美国)呆着。

知乎用户 困困老师​ 发表

从简到奢易,从奢到简难。习惯了国外为生活而工作,回来很快就感受到为了工作而生活。宁肯亡羊补牢,也不被氛围洗脑。

知乎用户 Wisefool​​ 发表

我就是再次归海的一员。其实这倒不是因为我多喜欢在海外上学,而是有很多其他原因的。

首先就是我硕士毕了业先回国工作了,然后发现自己的工资也就那么多。既然如此我就想通过继续深造给自己提供给好的提升空间。

其次是我由于研究生是在美国念的,我也没参加过国内的研究生考试,更不知道我这个情况要怎么申请国内博士。倒是继续出国是个对我来说很熟悉的路子。

最后就是钱了。我原来国内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到手也就 5500 块钱,三线城市。够自己吃喝,其实剩不下什么钱。在美国读 PhD,拿的全奖,每个月有 1800 美元不到的工资。而我又在一个美国边缘城市,不仅人口少,物价各方面都十分低廉,1800 也够自己吃喝住行等日常开销。三四年我也不见得能在原工作单位看到升职加薪的可能,但我三四年倒是可以念完一个博士出来。

这大概就是我的想法,总的来说无外乎就是寻求提升可能,而再次归海只是对我来说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身边的例子,不具代表性,仅提供样本。

我认识的海龟基本上都是做到比较中高层才回国的,比如税前月十万以上这种。

回去的理由主要两大块:

老人身体不好,没办法。

外面工作不好找或者裁员。

待不住的原因,我了解到的:

花费太高,折腾不起。主要体现是房价和子女教育。当然每家情况想法不一样,这个没必要争论。

生活不习惯。其中一个点是国内办事得认识人,比如孩子入个托跑来跑去找不对人等等。

其他就不提了。

而大形势看,回来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有经验的高级人才,吸引力是越来越大的,所以我怀疑国家有些近期政策,也有这个考虑,比如……

不说了,防杠意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名答一下吧.

前几年获得了海外留学生自费奖学金去大使馆领奖的同时,参加了国内一些高校来现场组织的招聘座谈. 印象比较深的是:

  1. 国内教职年薪谈的都是包括所有福利,例如公积金,各种补贴等的税前总额. 比如武大大概是 50-60 左右,但是也没有任何明细说明. 实话对于这边已经有教职 offer 的博士生没有什么竞争力.
  2. 各校来招人的比较实在的教授都反复在强调拿到千青帽子和不拿的巨大差别. 鼓励申请到千青再回去. 有些也分享了自己回去时没拿千青,然后遇到的各种经费,待遇,开展自己实验室,招人名额,编制不稳定等各种问题和辛酸史.
  3. 印象中天大的老师非常实在. 有个博士生在问如果考虑马上回去做博后或者讲师待遇会怎么样. 老师直接告诉他千万不要做这种打算,如果打算做博后就在国外待两年做完,再更有竞争力的回去.
  4. 听到 x 大副校长在分享自己名校归国遇到哪些许诺和实际不对版,研究经费 / 实验场地的实际争取困难. 他本意是想说学校会努力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困难,但是却间接暴露了制度的不完善. 你名校各种 title 回国,还遇到这种扯皮事件,最后还是你体恤了学校的不易,让其他年轻人就百分百信任现在口头许诺的,再回去为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 struggle. 是不是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完善制度和流程. 而且扯远一点,难道人才都需要被是否拿千青来 define? 国内的博士不能申请千青怎么办? 有潜力的人才没有拿到千青回去,起步就被加了许多障碍,这是惜才吗?本意是好的千青和各种人才计划 不应该让学校就这样短视的轻率 “处置” 其他归国人员.

扯远了. 我水平太差,没申请,没回,拿到了这边 R1 的 offer,也没接. 去工业界了.

知乎用户 Gus Goodman​ 发表

一年前毕业于牛津大学材料系,这一年在国内创业,联动各地区留学的硕博小伙伴进行业务和科研方面的合作。基于我的所见所闻,“海归”人员再 “归海” 的现象可以归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水土不服

拿到海外名校高学历,直接进入国内的学术圈(多为高校、研究院所)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承认的是,国内外教育体制和科研文化差异较大,特别是欧美国家,崇尚科研自由和兴趣,与国内靠论文、靠帽子 “发家致富” 的追求不符。虽然现在国内提出了“破四唯” 的口号,但是旧的思想仍然存在。

这会导致在国外多年的 “老海归” 怀念曾经的星辰大海,回到自己原先适应的环境。

2. 未找到优质平台

从事实验科学的人都知道,优质的平台至关重要。要不利用已有资源,要不自己构建,总之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对于搞理论的人来说,这点倒是无关紧要。

如果想放弃学术,那么找到对口的企业平台也会让你未来的工作轻松很多。多年留学后,有一部分人已拿到或即将拿到永居资格,这种情况在国外找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回国后,若见四下无望,对比发现国外的工作不差,先在找到海外找到新工作再动身,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选。

3. 无人脉资源

大部分 “海归” 学者的老板都是外国人,在国内并无根基。这样的“裸归” 难免导致圈内人脉资源的匮乏。

对于做学术的人而言,回国后的首要任务或者说重中之重,就是申请基金。

如果你是戴着 “帽子” 回国,已有前期自选的挂靠单位和一笔不错的基金,那么我认为以上所讲在短期之内不是问题。

如果你能利用这笔经费丰盈自己,搭建平台、收纳学生,维护国外资源并引入新资源,让自己的课题组在几年内壮大起来,那么回国对你来说应该是很有利的。

如果归来时无 “帽”、无对口平台、无人脉资源,那么在国内八成举步维艰。因此,很多人咬了咬牙,便继续 “云游四海”。

总之,无论是扎根国外还是回归故土,我认为只要能实现自身价值,就是最好的选择。


更多留学、名校学霸、教育相关干货请关注: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

微信公众号九牛问津

教育咨询小程序九牛问津教育咨询

知乎用户 PurpleStar96​​ 发表

其实蛮正常的。

之前讨论到底一个人是否适合回国,往往说到,国内或者国外机会多,是因人而异的。但其实更确切的讲,即便对于同一个人,适合待在国内还是国外,在不同的时间段,答案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接触过好几位的国外拿到 PhD 或者做完 Postoc,回国工作或长或短一段时间又重新出国的学者,其实每个人的原因都不太一样。有的是遇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有的是希望下一代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有的就是觉得所在城市房价太高。但仅从我所接触过的有限样本看,这几位学者在国内的几年或者更长时间里,其实也都和国内的科研环境融合的很好,做出了非常不错的工作。所获得的业务上的成就,再其进一步选择的过程中是起了加分的作用的。也就是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地方而已。

从更宏观的角度说,这部分学者的”海归 ->归海 “的两次流动,对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还是非常好的。至少从我接触过的” 归海”学者看,他们和国内学术界的科研合作纽带并没有因为工作单位 / 国家的变化而切断,反而促进了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

知乎用户 久仰 发表

国内的问题就是下限低到印度,上限高过美国。待遇像样的只有那几个城市,竞争激烈节奏又快。国外是讲究工作生活平衡的,回来适应不了激烈竞争不跑路还能怎么办?

其实能再跑路归海的也算是有些本事的,国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太能留住这类人。

知乎用户 TANPOPO 发表

我仍然记得两年前,我的同学兼好友告诉我,“在牛津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温州市副市长亲自到访,告诉每一个在场的中国同学,假若他们将来到温州发展,不论工资如何,总共有五百万福利,分为两百万购房补贴,两百万温州市对你给予的补助,还有一百万……”

事情真假,我懒得再去查明,只记得那时候我听的热血沸腾的,虽然我的学校恐怕不如牛津那么辉煌,能引得祖国领导来挖人。但那时候我心里臆想着假若自己也能如此被请回河南的家乡,那得是如何的光荣啊。

只是时间一久,不但没听人来请,还得知留学生待遇在国内愈发下降,薪资不如国外自不必说,还要被老板压榨羞辱。

我家从来不是富裕人,出来读书,只是为了谋碗饭吃,也得要父母勒紧裤腰带,我半工半读熬过来。

我一向认为,自己不是不肯吃苦的人,可倘若我为了大学和未来已经吃过了苦,最后想找个好工作,也不冤枉自己家里的血汗钱,这也应该不算什么过分的痴心妄想吧。

我有时也幻想着,但凡有一点恩情于我,甚至说给所有百姓都涨一涨薪水。。。。

最后只能自嘲一下,

我倒想海归,可惜他们又看不起我。

知乎用户 一瓢若水​​ 发表

作为一个「海归」人员,现在无比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努力,争取一下「留海」的机会

不是说回国不好,毕竟国内的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比起国外动辄一个月才能送达的快递和 10 磅起步的外卖香多了。

那我为什么还要说后悔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因人而异,要看你选择什么。

在我看来,「海归」又「归海」的人员大多可能与我一样,

喜欢自由平静的生活,不想为买房、生育、教育等等问题烦恼,

不追求在事业上有什么很大的成就,更无法忍受 996 的工作状态,只希望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那么国外的生活或许比国内更适合你。

毕竟,在英国的时候,我眼看着 5 点下班的学校教员,在 4 点 55 分的时候开始关电脑收拾东西,而我只不过是想让她帮忙打印一张在读证明,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说:我下班了,你明天再来吧。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国内,恐怕早要被投诉了吧。

但是,在国外工作的一个好处就是,通常不会有人逼着你加班,你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可供自由支配。

但坏处是,在白人的世界里,你也不要指望自己能做到多么高的职位,说白了,做到中层已经算是华人圈里不错的水平了。

除此之外,国外的医疗效率也是低的可怕(仅指英国),如果你生病了要去看 GP,至少要提前一周左右预约,对于那种突发的疾病呢,那就要看你是不是快挂了的状态了,如果不是,抱歉你要排队。

我甚至听朋友说过一个听起来像段子的真事,一个手臂骨折的老奶奶在排队候诊,因为实在太疼了,她不断发出呻吟声,但是,可爱的护士姐姐告诉她,不好意思啊,你前面还有一个人快不行了,你还是再等等吧。于是,老奶奶的呻吟声继续在 GP 的大堂里回荡着…

所以,国外的低效率和职业瓶颈是先天缺陷,如果无法忍受这两者的话,建议还是留在国内好好奋斗吧。

那国外的好处呢,除了以上提到的工作压力小,还有对我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不会有七大姑八大姨催着你找对象,对男生来说,也不会有人告诉你要攒钱买房娶媳妇。

哪怕你喜欢同性,哪怕你是丁克,都不会有人管你,你的生活由你自己做主。

对于我这种自由至上,又胸无大志的人来说,好像还是适合生活在国外。

所以,目前正在考虑以什么方式回去,据说英国的 PSW 重新开放了,还给两年,我真是生不逢时,实在不行就回去再读个书吧。

等我真的归海了,再来写追评。

知乎用户 大锤​ 发表

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角色,贺永强的女儿们一个个都跟徐慧贞跑,出国的出国,开公司的开公司,就是没人听山里的这个老父亲,贺永强很生气,“徐慧贞就是糖衣炮弹!把我的女儿们都骗走了!”

知乎用户 猫之初性本熊​ 发表

留在欧美的话,下限高,上限低,也就是安居乐业容易,突破天花板混成大佬很难,

回到国内的话,下限低,上限高,倒不是国内容易混成大佬,而是国内大呀,

欧美就像三层小楼,就那三层,一眼就知道这辈子混不到上一层了,老老实实一楼呆着吧,大家都一样,

国内是个十层小楼,你总是能够往上爬然后笑看底下一帮 xx,哈,看老子现在是五楼了!

(特注,我从来没说十层楼的总高度比三层楼高啊,我一个留学生我不比你知道?)

但是同样的,代价就是你总是不满,因为你老是看到还有第六层,第七层,还有很多人比你牛逼而且感觉自己也不比他们差,你就来气,感觉自己混的很烂,没有出人头地,

其实,你在国外你连第四层都都战胜不了,因为一共就三层,你顶多爬到第二层,但是舒心啊,你会觉得,哎呀,什么富不富,都是小别墅,什么穷不穷,汽车都是四个轱辘

这就是为啥很多留学生想要 “重返大海”,因为他们在国外三层社会呆习惯了,以为自己很舒服,自己过得很好。国外社会地广人稀,注定社交密度弱,人际影响小。

甚至不管你多奇葩,你开着车回到你的 house 一关门,没人关你,谁也看不出来。你身边甚至物理意义上的 “没有人”,所以国外有很多可以奇葩一辈子的人,奇奇怪怪的团体啦啥的,自己过自己的,老死不相往来。

结果……

回了国,压力陡增,

比老婆,比老公,比孩子,

比学区房,比汽车,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

还得比衣服比鞋比旅游,

钱能够用吗?肯定不够,哪怕一年赚 20 万,战胜全中国 90% 的人,你还是觉得不爽,因为你上面还有那么多层,似乎都在笑话你,没本事往上爬。

但是这个其实并不意味着,中外在实际生活状态上的本质差别,有些国家福利是好,但是不便利的也有啊,看你在乎什么了。

你要是觉得看个病排队一个月,没事,我不看病,身体倍棒,天天 gym,那么你会觉得欧美当然很完美,因为负面的地方在你看来是 0 影响,但是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心态 - 100,这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

又比如就像我不喜欢开车,喜欢坐车,那么国外就对我来说减分,-100 好感,因为国外不开车等于残疾人,

但是很多玩车的,发现欧美豪车便宜,税负低,天天开车还不堵车,那么他们好感可能 + 200,不仅不减分还是加分,

那你说到底谁有病?这个无解的,只有你乐意。

同样的你说工作,国外也许确实不加班,但是难道没有别的负面效果了? 比如种族歧视,语言障碍,发展瓶颈,生活方式,甚至是和同事的休闲娱乐,都不一样,你要是正好喜欢,你就觉得比国内强百倍,你要是正好不喜欢,那么你会觉得还不如国内。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很多主观的意见当成一个客观事实,好像国内真的那么差劲,或者欧美真的那么华而不实,都是很主观的。

很多人天天嚷嚷工作工作,恕我直言,能留学的,起码一半都可以纯啃老,你就别天天说的好像国内 996 不接受你就得回老家种地了好吗,没那么夸张,不想干就换个工作呗,继承家业呗,很多时候,还是我们想得太多,老觉得很多东西是自己理所当然要得到的,比如北京的房子啦,优渥的生活啦——然后又得不到,就很气,实际上,你要是不那么执念,不就得了。

很多时候,换个环境,不一定是多么喜欢哪个环境,更多的,是因为一些变故,而对原来环境的主观厌恶和偏见,

我为啥知道? 因为我原来是在澳洲的一个移民州 (有移民政策的) 上学,那边的人,说实话,很多人家境好到绝对可以在国内啃老加个毛班的状态,但是还是一嘴一个国内不舒服想走,

你了解了解最后基本上都会发现,他们要么是因为感情 (对方出轨,离婚),要么是别的什么事情,比如自己工作受到挫败,家庭变故,政治风险(比如老爹当官老妈做生意以前有尾巴) 等等,

什么总体的大环境好不好,都是客观找借口罢了,也许是 20% 的理由,但是肯定不是 80%。

能够驱动一个人跑到国外定居的,一定是他最息息相关的事情,最能勾起她 / 他本能情绪的,比如情感,家庭,工作,事业,伴侣,绝对不会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什么国外比较法制,工作不加班啥的——举个例子,你说国内工作加班,可是你不能找个不加班的工作吗?然后你又说不加班不赚钱,可是你差那点钱吗?

因为移民是非常困难漫长的,不是你想逃避就能够逃避的,让你能够坚持下去的,肯定不会是一些跟你很遥远的东西。

澳洲移民的难度,某种意义上和拿到北京户口不分伯仲,对一般人来说成本是比北京户口大——但是由于澳洲还是比较天真,假结婚骗绿卡的难度,比假结婚骗北京户口是简单的多了。目前据说澳洲假结婚的花费是 50 万人民币左右,你可以估算一下这个 “难度”。


下面这个回答反映了关于华人矛盾个性的一些描述。(西式悠闲幸福 vs 中式人上人幸福)

住在加拿大真的是混吃等死的幸福生活吗?

知乎用户 莫吉托燃烧吧 发表

因为发现很多事情都华而不实

知乎用户 朝三暮思 发表

出国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回国是因为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国外再好也好不过家乡。

坐在尿骚味很重的巴黎地铁 rer 上,我想念上海浦东像机场一样整洁的地铁。

啃着法棍面包夹着重口味的臭奶酪,还不如热火朝天地吃一顿可口的中餐,和朋友们谈天说地。

看着警察局门口悠闲抽烟的警察和门口排着长队的学生难民,我怀念祖国的办事效率。

在法国呆了五年,有时候梦话都说着法语,可是我想回国的信念一天比一天强烈,不仅因为祖国更加强盛了,而且还是因为我想我的故乡了。

知乎用户 周鸿炜​​ 发表

沧海一粟渡沧海

海归归海,本身在我这种沧海一粟渡沧海的小角色中,是个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事情。只可惜自己只是沧海一粟,渡来渡去也激荡不起一丝涟漪。只责怪自己不是那种蜚声海外的科学家,无法企及这种海内外争抢人才的高度。随手一搜,看到下面这个过时的颜宁老师的相关报道,有点滑稽,有点无奈,有点可惜。只想说一声:再见,那个放弃了海外优越条件,那个突破美国阻拦,回祖国效力的颜宁老师。山高路远,他乡再见,科学是世界的,本没有国界。

本文不想讨论海归科学家归海的原因,不想讨论体制的缺陷,也不想说国产科研人才被世界认可,因为命题太大,自己也只是沧海一粟,无法撼动存在千年的规则。只想讨论一下,沧海一粟小海归的海归和归海的选择。如果恰好你也是沧海一粟,有缘遇见,也想聊聊,那么跳过下图,往下看。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如何看待 “海归” 人员再 “归海” 呢?简单的说两个字:羡慕。能说回就回,能说走就走,能选择总比没的选强。

其实有一个类似的版本:其实就在几年前,也有一批类似的人有同样的困扰:那些逃离北上广又重返北上广的人。无非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图个事业的发展,求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盼个提升阶级的通道。到头来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是阶级固化的社会。提升阶级比登天还难,只好收起年轻人的锋芒。转眼人到中年,为了体面的活着,为了家庭的生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地方。曾经高物价高房价的北上广变的不那么恐惧,起码那里有个体面的工作和无数的机会,而不必低三下四。曾经国外的好山好水变的不那么寂寞,起码那里有个稳定的环境和不错的人均医疗资源,而不必游走关系。

作为一个非高光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平凡的职场人,更是一个平凡的留学生,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是不是要海归。上学的时候担忧自己找工作,上班后开始担忧自己的职业发展。2012-2015 年是 “海归” 的高潮,也是初创公司风气云涌的日子。2015 年后,“海归”归海,那些当年创业的激情,那些 “成就一番大事业” 的勃勃雄心,成为了只求 “公司活着” 的渴望。因为社会现实的告诉很多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想要“成事”,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虑,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几个因素,已实属不易。而在这些当中,技术可能并不是那个最主要的因素。

有人说回国要趁早,此话不假,但同时也断了自己的后路。如果毕业了工作一两年就海归,国外基本没绿卡没入籍,退路也没了,归海也不容易。而拼一把回国的,有多少成为了新兴创业公司的 CEO,又有多少成功上市?大部分还是走入了咨询、IT、金融、互联网的企业。毕竟传统企业能给 “外来的和尚” 的待遇有限,职级更有限,更不要提匹配海外的待遇。如果是高校的岗位,不是所有都是动辄百万的年薪,科研岗位很多学校还有 35 岁的限制,一个普通的 985/211 或者双一流又有多少海归直接拿到副教授的职称呢?且不说海归能不能实现阶级提升,但是能拿到匹配国外待遇的工作就已经难上加难。再加上户口、日益高涨的房价和物价,能不能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喘口气,让一家人从容不迫的生活,都是大大的问号。有人说,那就等绿卡入籍了之后再回,那时候基本已然成家,又有多少人能举家再拼一把提升阶级的机会?

而 “海归” 归海又谈何容易?如果有绿卡,每年还得漂洋过海待一段时间维持身份。如果没有绿卡,还得冲破 H1b 抽签的重重阻拦,后面的 H4 EAD、S386 各种的法案都在悄然的增加海归的机会成本,给归海的路上平添荆棘。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留学生,沧海一粟渡沧海,可能 “海归” 普遍,归海难寻。如果父母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的第一步,那么海归可能更有机会。如果是一切从零开始,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有,就像 “海归” 归海的人一样,少而值得羡慕,但绝非易事。总而言之,人生有选择的时候是美好的,能用自己的脚选择在世界的任何角落生活,更是一种能力,值得珍惜。

知乎用户 jetwaves​ 发表

我我我

中国本科 + 法国 2 年硕士工作 5 年,回国创业 5 年,现在归海回到法国将近一年。


如何看待呢?

我一直都认为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世界级的,签证是稍有的能够束缚人才流动的限制,所以保持一定的自由度,保持能够在世界各地找到工作养活全家的能力,那一定是很酷的。

海龟是因为码农宅男呆久了想追求一点变化,归海是因为灰姑娘的倒计时差不多了要考虑家人孩子了。


海龟选择行业很重要,传统行业壁垒高,老狐狸多,资本影响大,技术和个人能力影响小,不适合成为海龟创业目的地。


BAT 之类大厂员工出来创业,失败了会回去大厂重新拿高薪回点血,海龟就只能归海去薅资本主义的羊毛了。 ┓(´∀`)┏


关于海龟和归海得失成败的思考,请关注我的专栏 o( ̄▽ ̄)d

Geek 猴爱折腾下西洋 - 中小企业出海的那些事儿

知乎用户 白毛小狼狗 发表

现在的问题是流动性还是太小,不知道和工作签证之类的比较麻烦有没有关系。学术界其实是要彻底流动起来才好。

知乎用户 Losthorizon 发表

毕业前老爹找我聊了聊,说的就是这事 “1. 在德国,你会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包括空气、人文、饮食(安全),缺点是你可能在事业上没有那种老了以后让你自己觉得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事”,“2. 回国会是 hard 模式,你会面临完全相反的生活环境和更惨烈的竞争,会一步步走的很艰难,但是老了以后会有一些成就支撑着你觉得这辈子还是做了些贡献的”

感觉这就是老一辈留学人对新一代留学人的忠告。当然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因为自己还肩负了些家庭责任,同时表哥已拿到隔壁河南的永居权。所以就回来了。(感觉和过去农村一个人进城一个人留守一样一样的)

这几年借助平台也算是做了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推动了全国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参与了国家行业平台设计,行业下全国各地基层单位的信息化改造设计、施工实施(全国几千家),算是助力了整个行业发展。挺有成就感的。

但是静下来想想,还是想回到德国,因为个人的拼劲、吹领导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比周围许多小地方的同事差距太大。自身也不太愿变成为了前途失去底线的人,从小就没伺候过谁的。另外就是对我来说生来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生存的,现在工作的时长和压力远超了我当年的憧憬。

短期看,有些回去的机会(华为海外一度给了我希望,后来说要去第三世界我就直接拒了,个人所在公司倒是在筹备德国办事处的事宜),但是已在国内安家了,很难处理。

我小时候,父母放弃了全家移民枫叶国的机会,到了我,放弃了继续留在德国的机会,目前的希望就是经过两代人的探路,孩子送出去就别再回来了。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地的权利。“海归”人员再 “归海”,也很正常,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更适应国外的管理方式,对国外的薪酬或者劳动强度更满意,自己更喜欢国外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或者单纯的子女和配偶更希望在国外生活。他们选择“再归海”,自然是权衡两地工作生活的优劣后,认为“归海” 更适合自己。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人 “归海” 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海归”。取得外国国籍的人也有选择回归中国国籍并在中国工作的。甚至外国血统、外国国籍的部分科研工作者,也选择了全职在中国工作。

哪一天,我们不再纠结 “海归” 与“归海”,将其视为人才因为个人原因的正常流动,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就到位了。

知乎用户 阳台的风景 发表

看了一下身边的例子,总体有以下的原因:

  1. 回来水土不服,不适应国内潜规则的社会规律,发展受阻,这类人不太多
  2. 回来 996 累的,觉得薪资虽高但是没时间享受生活而去损害健康,这类有一部分
  3. 孩子大了,发现国内的教育环境相比国外太差,为了孩子回的,这类不少
  4. 国内发展得很好,提早退休,去国外享受生活,这类有零星几个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挺好的。

补充几句,其实以下的海归不太可能归海:

  1. 就喜欢奋斗忙碌生活的,比如讲脱口秀的呼兰
  2. 有目标要做一番事业的,比如要创业上市的
  3. 家人羁绊重的,难以割舍的
  4. 不喜欢西方文化看不惯西方人的
  5. 不喜欢西方饮食只有中国胃的
  6. 家里有矿要继承的
  7. 家里上面有人道路铺好的,跟有矿还不太一样
  8. 当然最后一种,没能力再也回不去了的

知乎用户 Baitian 发表

只要在国外(发达或次发达国家)生活 2 年以上,回国基本都会有一个不适应期。是的,你在自己国家生活了十几年,离开 2 年就不太适应了。

我记得我 19 年从俄罗斯回国后,就很不适应。当然,俄罗斯不算是发达国家。

首先是,国内人实在是太多了。到哪里都是人挤人,尤其是上班路上。骑电动车的在人群里飞窜,汽车也不让人。哪怕是红绿灯,右转车辆也决不让行人。而且,国内的车很喜欢动不动就按喇叭,声音非常刺耳。

其次是,跟莫斯科比起来,国内的大城市就像一片钢筋水泥荒漠,没有什么养眼的绿植和休闲公园。公园都弄得规规矩矩,花草树木按照各种样式修建得无聊透顶,而且公园里全是健身的老年人,看不到更有活力的年轻人。俄罗斯虽然穷吧,但是人的业余生活真的特别丰富。公园里跳舞的玩滑板的唱歌的人很多,而且他们玩的水平都很高超,不是国内广场舞那种水平。

然后呢,外国人估计人少,所以人见了人没有那么冷漠。只要你对陌生人有求助,一定会有人友好地来帮你,非常坦诚热心。我在莫斯科,无论上下楼梯,拎着稍微重一点的箱子一定会有人来帮我拎。感觉他们对陌生人没有那么多猜忌,更愿意怼人坦诚相待。

再者呢,我觉得国外很多人没有那么多的内心戏。跟你吵架也好,闹翻了也好,事儿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跟你记仇,或者背地里使坏。都挺敞亮的。

还有国外人虽然友好热情,但很有界限感。无论亲戚朋友同事啥的,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绑架给别人,也没有那一套鄙视链。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大学毕业想干啥干啥,不会有人觉得你出去旅游了 2 年回来再找工作就觉得你不务正业啥的。

就冲这几点,我觉得对普通人就已经很好了。不过可惜的是,俄罗斯这个国家还是比较孤僻和封闭,没什么就业机会,那里的人更多的是穷开心。但是,欧洲人向来崇尚艺术,文学,音乐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整体国民素质很高,懂得自娱自乐,文化和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回国后,还是很怀念那边的自然风景和氛围。不过,我觉得国内没几个人想移民俄罗斯。这个地球上大家说海外的时候,其实也就指的是那几个发达国家。好像剩下的大部分国家,都并不适合移民。这么一想,国内还算是中上水平了呢哈哈哈哈。

有机会还是想去更多发达国家看看,但移民估计悬。中国有这么多人,如果能移民的都移民,我的妈呀,发达国家恐怕是要吓死。没那么多空间留给这些移民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被人认出故删除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有时候其实钱给够了,只是当事人自己的问题。

我朋友圈里面除了回国创业以外拿的价码最高的一个是我前同事,蚂蚁金服大概 17 还是 18 年给了他一个 p9,当时他 4 年包差不多 1100 万,据说在当时 p9 区间里面给的高段。

我们两关系非常好,所以他从猎头找到他开始都是一直全程和我沟通复盘(背调也找的是我,之前知乎发过回答)。当时还约定如果他在蚂蚁站住脚了我就回去投奔他。

他回国以后我们每周联系一次,他肉眼可见的情绪面崩坏。大概第二个月他开始有点后悔,第三个月开始刷美国的 offer。大概第 6 个月他非常牛逼的全远程面试拿下一个传统公司的 offer,大概比蚂蚁的包低 5-10%。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还是润了。回美国的第二个月提交了入籍申请,从一个轻微粉红变成了铁杆川粉 + 恨国党。

他能力很强,蚂蚁那点工作对他来说也谈不上挑战,具体不想干的原因我觉得他比较敏感,不适应国内的公司生态,不太能和国内的公司其他部门打交道。因为他没有在美国之外工作过,在美国工作的几家公司都比较简单。他离开中国也快 20 年,错过了中国变化最大的时间段,所以即使一年 300 万的包也弥补不了文化冲击。

那个时段蚂蚁 p9 半年就归海大概就他一个吧。当时蚂蚁金服如日中天,他家人老板都不理解他归海的举动,因为那个 1100 万的包可是上市前的,普遍认为有极大向上潜力。事实上蚂蚁金服马上要上市的时候他还和我聊天说如果不走那个包可能接近 3000 万了,他虽然小郁闷但表示坚决不后悔。结果最后蚂蚁临门一脚上市失败,他是我朋友里最高兴的那个。

当然这事主要是他个人适应问题,如果给我那么多钱,我肯定能调节好自己,毕竟下班以后就……。他太老实,老婆孩子都留在美国,自己一个人在国内不知道怎么花钱,居然说他在杭州一点都不高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果然是精英遍地,留学必是美国,像我这样处在留学鄙视链末端的日本留学生。

有点不好意思发言呢?

说说日本回国的三种人:

第一种:家里有点钱,不忍心子女在国外受苦,混个学历回来家里花钱给买个工作妥妥的,房子车和媳妇,父母都能安排好,留学就是个过场。

第二种:家里没啥钱,好吃懒做,脱离了父母连吃饭都成问题,不管是学习还是打工,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自然坚持不下去。

第三种:像我这种,自以为是,以为回国了靠自己的小聪明能赚一笔钱,没必要在日本吃这个苦,结果回国后,做生意赔得连老本都不剩。

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基本没有家庭条件太优越的,富二代都去了欧美,日本留学的学生群体,小康家庭已经算是很好了。

像我和我室友是正儿八经的农二代,所以多数日本留学生知道底层人民的苦,当他在日本混出一定成绩了,你让他回国,那可能吗?

我是打算两年内重返日本的,说实话,我在国内没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在国内工资没有上五千的时候。

刚回国的时候,在培训机构当日语老师,一个月才三千五,后来去日企做翻译,工资也才四千多。

我这就是回国找罪受。

我当初在日本刷盘子,一小时还 1000 日元呢。

有人会说,在国内赚的少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自己没能力,我不否认自己不行。

但是我在日本认识那些能力行的人,也没有回国发展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因为有能力的人,在日本会赚得更多,干嘛回来?

拿个永驻身份,想回国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到了,干嘛在国内遭那个 996 的罪?

谁爱奉献谁奉献,一个月给我开几千块,跟我提奉献,跟我说狼性精神,我可去您大爷的吧。

我那些同学现在已经毕业,已经签了会社,有几个已经买房了,二线城市的郊区二手房,合人民币四千五一平,不香吗?

我现在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当初怎么就头脑一热回来了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美国水硕士,上海人,当初一个圈子里唯一个运气好留下来的,和圈子里其他几个朋友家境都不错。感受就是他们在国内太辛苦了,大半夜看见他们发朋友圈,不是加班就是医院吊水,回去一次和他们吃个饭,吃完饭几个人都回去上班了。薪资待遇的话他们基本都已经是 25-50 一年的水平,我是 15w 美金一年,他们还有上升空间,去兑现 “国内发展潜力大” 这个愿景。要告诉我我一辈子就 15w 美金,我也挺乐意。

知乎用户 小舜利​ 发表

因为他们在国内的薪水、社会地位和心理预期的差距很大。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

对于在欧美发达国家读书的普通留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读了热门专业,毕了业,找到工作,有签证拿,那么大部分人在短期之内并不会考虑回国工作。

仔细想想吧,如果一个人能同时在国内外找到薪水不低的工作,一边是动辄八九万美金的起薪,955 的工作环境,吃牛排住大 House,每年 20 天带薪年假。

另一边是撑死 30 万人民币的 package,全年 996,左转公交右转地铁,房价收入比高的惊人,换做是你会怎么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代社会生活,决定一个人生活幸福与否的,首先是物质,是金钱,人只有先吃饱穿暖,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才会考虑更进一步的精神追求。

譬如,享受各种泛娱乐化活动,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

所以说,相当一部分海归当初之所以选择回国,要么是因为国内的公司和机构开出了不低的薪水甚至 global pay;

要么是因为国内承诺给他们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比如搞学术的帮助评选青千,搞金融的给予高薪职位,搞计算机的给头衔和管理团队。

说白了,海归之所以回国,主要也是大家在权衡国内外发展的利弊后,认为国内给出的综合条件不错,薪水凑合,职业前景好。

这才抛弃国外的稳定收入,舒适生活,甚至绿卡国籍 “义无反顾” 地回国,而不能完全用什么海归抱着一腔热血和报效祖国的情怀来解释。

当然,这样的人不是不存在,只是数量稀少罢了。事实上,普通人很难割舍利益,只有伟人才能做到。比如,那些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建设新中国的科学家。

至于海归再归海,这样的现象在高级人才中并不罕见,而且我敢说在将来可能会愈演愈烈。道理也很简单——

首先是国内各行各业的竞争激烈,行业规则不透明,好岗位稀缺。

这导致优秀的海归人才数量远多于好岗位,萝卜比坑多多了,因此很多人被忽悠,回来以后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重用,相反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螺丝钉。

或者不适应国内的公司文化,导致在办公室竞争中出局,遭遇排挤甚至被边缘化。那么这一部分人有知识,有能力的海归,做出归海的决定,也就不足为怪。

另一方面,很多再归海的人,在有了国内工作的切身体会之后,对于国内外职场的方方面面有了全新的认识:薪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

很多人进一步了解到了国内外职场的 “不同”,并在内心深处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什么,喜欢怎样的生活模式,明确看到了未来的工作前景。

因此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判断,他们做出了再次归海的选择,我想这主要也是个人的选择和方向不同,也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长期输出教育,留学,演讲,两性情感干货。

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舜利(xiaoshunli7988)

精华回答

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美国人却还能做出超级牛的东西?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尤其是男女关系的黑暗面?做生意真的比上班打工强吗?如何看待杰瑞集团高管被指性侵养女 4 年事件?在美国千万别做什么?

知乎用户 小智大障​​ 发表

我就是海归之后再归海的一员。

2020 年 10 月回国,2021 年 4 月再次出国,因为真的不习惯了。

职场环境

难以适应国内的职场环境,明明都下班了,很多同事也坐在自己的工位上。而且下班后,领导有的时候也会安排任务。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环境。然后骂了领导一顿,我就离职了。

竞争太大

我明明是正规西班牙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为什么要说我一年制水硕?我的毕业证明明有西班牙国王签字认证,为什么要说我水?为什么要问我本科哪里读的?我没读过本科!没读过本科!专科升的硕士,可以吗?

**本科都没读过?不好意思,回去等通知吧。**我一直想不通,第一学历有那么重要吗?后来一看身边同事,个个都是名校毕业,好吧,我承认,我卷不过了。

求偶

在西班牙时,身边就没缺过女朋友和情人。可一回国,6 个月时间,连女孩子的手都没摸过!一个妞都没泡到过,全都看不上我,还说我傻 X,说我很猥琐!那半年,过得真的很压抑,无奈只好网购了一些难以启齿的玩具,自娱自乐。

社会环境

工资太低,消费太高,深圳房租太贵,生活节奏太快,每个月都入不敷出。人际关系太难处理,各种简单的事情总是复杂化。我人际交往能力太渣,完全无法应付。


后来我实在难以忍受,直接润拉美了!

我先去了古巴,然后又到了玻利维亚。没人再说我水硕了,身边又开始有了很多女友和情人了,工资也涨了不少,每个月能存下钱了,生活节奏慢了许多了…….

我也曾想过回去发展,但真的难以适应了。而且我这种本科都没读过的硕士,根本没多少大公司愿意要我。

最重要的是,我回国找不到这么多女朋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就属于 “海归” 然后“归海”,未来可能会再度“海归”?

听起来很折腾的样子,但其实每一步也都是当时情况下做出的最好选择。

2014 年海归

美国研究生毕业后,很幸运的在美国找到了一份可以养活自我的工作,但无奈一年后因为没有抽到 H1B 工作签证,不得不 “海归”,这一次的回国是被动的,但好在当时种种机缘巧合加上贵人相助,和原公司签订了外派中国的协议,就这样,带着“外企外派” 光环,拿着“global pay” ,2014 年,年仅 25 岁的我,回国了。

回国三年的成长体验我在很多以往的文章里都提过,是我人生中非常珍贵的一段经历。虽然是被迫海归,但因为拿着美国的工资,换算成 rmb,使我避免了刚毕业打拼的辛苦,又因为平台不错,回国后直接可以开始接触 marketing 还有 branding,提前跳出了设计师画图的怪圈。这些都是好的地方。

如果要说劣势,当然是国内高强度的工作和不太好的 work life balance,但是那会毕竟年轻嘛,又有高薪加持,加上所谓的高强度工作基本就是出差,单身一人对于出差也不是很排斥,所以回国的三年如鱼得水,过的很开心。

转折点在于 2017 年我结婚了,加上公司业务调整, 要调我回美国。

当时也很纠结,毕竟那会觉得还是国内开心热闹有事业发展前景,但同时三年高强度工作下来,也的确有点累,说不怀念美国好山好水简单的生活是假的。最后,回美国的签证办理的异常顺利,我也没过多的再去纠结,就顺势携老公一起回美国了。

2018 年归海

再回美国依然还是原公司,但节奏强度却比国内轻了 2/3,每天五点准时下班,双休日全休,一年 18 天带薪年假。队友也在回美国后的三个月内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作日上上班,周末开车到处游山玩水,回来后不到一年,我们俩靠自己存款在当地买了一套 single family。生活好像很快就进入了一个平淡期。

讲真,刚回美国的半年,我还是无法适应这边的慢节奏,于是 2018 年年初,和好朋友一起创立了一个自己的婚礼工作室,闲暇时忙下自己工作室的事情,总算是没那么无聊了。

虽然生活上的确没啥鸭梨,尤其如果 你不是在纽约波士顿湾区等这些学区房重灾区内卷厉害的华人聚集区,美国的大农村买房买车都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但同时工作上就跟预想的一样,没有了在国内那会精彩和快节奏,而是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

2019 年怀孕生娃,紧接着就是 2020 年的疫情,我们属于特别惜命的,因此真的是硬生生的在家宅了一年直到现在,这中间无数次想要回国,各种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次疫情放大下让本身岁月静好的美国失去了色彩,尤其白左的一系列行为更加让我觉得不希望娃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再加上,自己本身感觉回美国在本行业的积累已经足够了,再往下去熬年份实在不符合我的性格设定。

于是今年,2021,我们全家又在准备着再次 “海归”。。。

“海归” 还是 “归海”?

在我自己这 7 年的经历中,我可以感受到越往后做决定的犹豫程度越高,毕竟曾经是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现在是 “拖家带口”。

情感上,我和队友都还是对国内更有归属感,另外也一致认为希望娃在幼年时期先要在国内感受文化认同及学好中文还有咱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等等,这点是一直都没改变的。但同时,不得不承认,当 6 年过去了,我再次想着回国的事情,需要做的功课太多了:队友家在上海,我们回去肯定也是会在上海,一线城市的学区房能买得起吗?幼儿园上哪个?我回去做什么?队友要不要丢掉美国的工作,还是像我当年一样争取外派?回去后我们俩可以平衡和陪娃的时间和奋斗事业的时间吗?国内鸡娃的氛围我们喜欢或者说我们可以适应吗?国内一线城市的高消费高房价,我们回去后真的可以过得更开心吗?

无数的问号,让我一直辗转反侧,但是本身这世上就没有完美的选择,况且赌国运的这个事情,我和队友都是出奇的一致:那必定是中国是未来世界发展最大的舞台。

归根结底,“海归” 再 “归海”,甚至如我们这般可能会再次 “海归”,不过都是随着内心需求的改变一次次做的决定,但是,我们应该很庆幸,毕竟能有的选,就已经是万份幸运了。

人生本是就是一次长途旅行,无法回头,珍惜每一个阶段的境遇,好好生活,就足够了。

知乎用户 反鸡汤联盟 发表

作为曾经在英联邦及北美国家待过 7 年,而后回到上海待了 7 年的非土著,对墙内外的生活都分别有不算短时间的深度体验,对这个问题应该稍微有一点发言权。

不妄议别人,就说说自己。

在还不流行出国潮的时候出国,大家争先恐后润的时候回国,我可以说是一直逆行在路上。

回国是因为在国外留不下吗?不是,回国前是系里第一个拿到 $10w+job offer 的,公司承诺 H1B 抽不中支持 relocate 直到抽中为止,然后放弃了毕业直接回的国。

现在想出去是因为国内压力太大吗?也不是,昨天还开玩笑跟朋友说在上海这几年唯一的收获可能只是靠自己赚了一套房(众所周知如今魔都户口的含金量几乎忽略不计,所以没计算在内)。自付自贷自还魔都中环内小两房,工作 WLB,领导 nice,氛围不卷,带薪假 30+/yr,存款足以 cover 自费再读一个北美国家的两年制 master。

理论上,抛开婚育压力继续留在国内的话,我未来可以预见的生活滋润程度几乎不输国外有 PR 的同学。有房无贷有存款,国外好山好水好无聊的风景说看也就看了。

但是,凡事都有但是——现在越来越倾向归海。

为什么?

可能在三观稳定之前受西方教育影响颇深,无论人情交往还是生活工作,本能地更喜欢真实、简单、正能量的循序渐进,而非功利、投机、焦虑打压式大水漫灌。

国内对一个未婚成功男性的薪资 / 房 / 款要求我基本都满足了,然后呢?我并不觉得自己成功。更准确地说,这些带给我的满足感太短暂了,短暂到一个目标达成后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又要为下一个目标奔忙。这其中,有的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大多数完全是被事情推着走,大环境容错率太低,形势比人强。

人可以吃学习的苦、工作的苦甚至生活的苦,但很难吃违心的苦,尤其当这种状态肉眼可见地会成为常态时,就会由内而外地抵触,这种抵触不是一个爱马仕或 LV 能扭转的。而当这种抵触非人力可改变的时候,想换个环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回到这个话题本身,凡事都有利弊两端,任何现象本质上都是一种选择。只要这个选择能极大程度上满足你的核心诉求,并且你做好了为风险兜底的准备,就是一个适合你的选择。适合,比成功重要。

“曲线救国”。

美国有很多不错的的岗位,可惜不提供 Visa Sponsorship。比如很多公司欧莱雅迪士尼等等的 Marketing,原则上是不为持有 F1 学生签证 international students 国际学生提供抽签,身份到期了雇员就要回国没办法。

所以有的人会在美国结束学业之后回国,进入公司之后等待机会,再以 L1 签证(美国移民局对外国商人和外国专家到美国长期工作的入境许可之一)回来工作。

知乎用户 Sdusttm​ 发表

就个人而言,其实刚毕业时是无所谓的,工作没找到就大不了回国呗,但是工作生活稳定后,思考的多了,还是决定目前还是留在美国更好

我是从 ee 转码的,现在在一线 it 公司工作。几年下来一个感触就是,在美国生活压力小。我从工作就一直住一个人的公寓,到现在买房,房租和月供从来没成为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另外我很喜欢买一些电子产品,工作之后经常随手买个大疆,或者耳机,鼠标什么的,一个月花几百刀在个人兴趣上也不影响生活。相较之下,回国以我的行业只适合选择北京杭州深圳,买房租房的压力比起工资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基本在市中心的房租都会很贵,通勤在一个小时左右应该是比较正常的,比起我现在通勤十分钟以内,一天浪费两个小时会比较肉痛。而且一天去掉两个小时之后,再加上额外的工作时长,个人可支配时间也少了不少。同样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国内除了输出自己知道的,充电学习的时间会少,没法提升自己也必然增加我被新人取代的焦虑感。最主要的我做的是前端方向,不是什么高端技术,国内公司没有理由开出和这边类似的工资,回去之后参与内卷的可能性也很大。

另外一点就是饮食和兴趣爱好,国内吃的玩的真的是这边没法比,每次看朋友圈的都会流口水,但是在习惯这边的环境之后,发现了几个这边的好处。一是餐厅口味的多样性,这边有各种欧洲中亚南亚东亚和国内各地移民,中餐最好的虽然没有但是靠谱的早茶,川菜,台湾菜,火锅,烤串,上海菜,东北菜还是有的,缺的主要是好吃的地方特色菜和路边摊(路边摊是真好吃),其他国家的饮食比如韩餐,日餐,泰,越都有比较正宗的店家,比较偏门的像阿富汗菜也可以偶尔一试,所以选择更多的不是变窄,而是不同了。娱乐上也是如此,国内有特别好的室内项目,我每次去美国的商场都怀念国内的 n 合 1 超级娱乐购物餐饮一条龙,各种推陈出新的娱乐设施,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在这边发现了滑雪这个宝藏运动,而且最近的滑雪场不过四十分钟车程,一个冬天可以周周去,要是回国也就享受不到了。

虽然我个人还是更适合这边,但是每个人情况都不同。我一个朋友从 facebook 跳到国内创业公司,几年已经是公司的 ai 专家了,她是斯坦福的博士,属于真正掌握 “核心科技 “的人才。另外一个朋友是北大的本科,我很理解他在美国的工作没能施展他的抱负,所以一直考虑回去,毕竟清北出身而做普通码农还是浪费了。所以,如果回国以后有学历和技术可以用,那回国是不错的选择。而对我而言,现在还没有这些优势,但是将来如果我技术上有所专长,而国内公司真的需要我的技能,我会再考虑回国发展。

知乎用户 平凡​​ 发表

五个一政策将大概率延续到 10 月份

我已经一年多没回国了,我本来打算回去陪我父母一个月了,这下可能得到明年了。

毕业之后的路一定要考虑好啊各位。

知乎用户 水陌轻寒 发表

为什么美国打击华为牵动全体中国人的心?因为中国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实在是太少了。海龟基本是高学历人才,在国内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做些中学生都能做的工作,相当于之前学的都白费了,即便能进了华为这样的企业,996 文化就能劝退一波人,加上超高的房价,非常令人绝望。人像一台机器,久不用的话是会生锈的,与其在国内生锈,还不如去国外的高科技公司磨练磨练,遇到好的机会再回来。

不过一般不建议留美,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会是敌对国家,一旦冲突升级,到时候处境可能会非常不妙。

知乎用户 拂袖 发表

双方互相画大饼的必然结果。

知乎用户 李乐贤​​ 发表

“海归” 这个词是诞生于 90 年代的,“归海” 这个词稍微之后几年,一直存在,但存在感差点。

所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说个之前在加州的校友。70 后安徽人,中国科技大学本硕,加州大学洛杉矶的博士,学的地球物理方向。

博士毕业之后不久回国,有老婆和两个孩子。后来面对了一个很严酷的问题,往上走搞科研要面对各种困难。留在高校内要去和学术政治周旋,往管理层走还要处理各种琐事,待遇就不说了,基本属于为爱发电。

去研究机构吧,感觉自己降低了身份,薪资待遇也没有太大的诱惑,何况他的这个研究领域也不是通讯、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 市场应用前景渺茫。(除非中国也出个马斯克)

最后,他选择了 “归海” 读博后,留在美国高校里做科研和教学。太太读了一个计算机的文凭去做码农,在加州抚养两个孩子。我们认识的时候差不多他已经 45 岁了,和我讲了很多非常 “世俗” 的生活选择,对我触动还是蛮大的。

让我早点结婚生子,他自己生晚了自己带很累,早点想明白,学术和赚钱养家糊口不矛盾之类的。作为一个研究物理的博后超级高知分子,其实面对的问题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是家里的柴米油盐。虽然海外各种问题,基础设施也差,和上海比可以说是破破烂烂的,但是对于不适应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所以,“归海” 什么海不海的根本不重要。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明知道自己和家人可能有更好的选择时,人是很难去选不好的那个选择……

想要留住 “海归” 做事,还是要提供一个比较适合做实业、做研究和做市场的环境吧。他们可能适应了海外的慢节奏,一辈子就研究好那么一个领域,动不动就来几个大变革可能受不了。

当然也不乏一些没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和利用价值的海归,爱去哪儿去哪儿呗……

知乎用户 yoloash​ 发表

这算是中国现在环境的一个写照吧。

环境包括舆论,科研等等。

先说舆论环境,最近有一篇远古微博,大意是说 2010 年是过去十年(以 2010 计算)舆论环境最差的一年,从十年后的 2020 看,2010 年却是这十年最好的一年。

各种网上关键词屏蔽,封号,营销号横行,打着爱国主义的口号,赚着爱国主义的钱。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不重视 技术人才。

这就是科研,虽然我未涉及这一行业。不过可以从既有事实进行判断。

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近几年中国航天方面,火箭发射失败的比例。这是其一

第二,有一个新闻,某航天研究院的一个骨干因工资离职,年薪仅十几万, 跳槽到私企给出了百万年薪。离谱的是,因为一个人的离职,该院项目竟被迫停滞。

科研上不注重人才。

回国干什么呢,听 dang 的肺腑箴言?无私奉献

知乎用户 阿明 发表

中国内卷化严重,人均资源太低了,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吗?当初我看统计局不是有一个统计数据说中国国土的人口最佳承载量是七亿,但我们现在有相当于两倍的人口,造成了人均资源的紧张,工资低,房价高,就医难,污染严重。所以我觉得有人想要移民也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如果有人想移民,也可以缓解我们社会内卷化,所以不用太过纠结为什么有人想移民长的还是短的。就算移出去再多人,大部分的中国人依然要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知乎用户 炎炎炎 发表

事实上国内在科研尤其是基础学科上面投资的经费越来越少。再加上学术圈现在非常浮躁也往金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年轻的教职人员一年搞不出来成果可能没什么,两年可能会挨批,三年没出成果直接可以走人,这也促使了很多可能真心想搞基础性研究的人转型搞更容易发 paper 或者更容易出成果的东西,又或者这些人干脆不搞科研了,全职当老板。

再加上国内学术圈也越来越行政化趋利化,大老板要接项目申请科研经费就必须实验室发的 paper 量多,要不然基本上很难,别看国内发表的 paper 被各种检索工具检索,其中不乏大量注水的文章,真正高质量的文章其实不能算多的。

而国外学术圈就更纯粹一点,相比没有国内那么浮躁。想想信息论创始人香农一生也就发表几篇论文,国内随便一个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可能都比他多,但是香农那几篇论文每篇都是开创纪元的论文。这也是因为国外的校长或者研究所所长基本上都是搞科研出身的包括功成名就以后依然保持初心,不忘科研。他们是圈内人,不会瞎折腾瞎指挥。而国内领导大多都是搞行政的,真正给出的学术建议往往都是不靠谱的,别看这些人头衔一大堆又是博导又是什么这专家什么那学者,其实这些人说不定很久没看文献了,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有可能还停留在很多年前,当然我不否认这些人当年确实牛逼过。

另一方面国内给教职人员和科研人员的薪水太低,导致很多导师并不会真的专心搞研究而是去搞副业,疯狂的接比较低端的项目挣钱,从而导致到最后研究生就成为导师们的廉价劳动力,研究生也没有搞好科研。

国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重的,但是很明显行政化是问题最严重的。

知乎用户 十米留学 - 曾昭康​​ 发表

中国的情况不知道,说说越南。

听我朋友说他越南有一个同学,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精忠报国,就算是出去留学,也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后来他真的去留学了,然后想着一定要报效祖国。

后来他放弃了国外的很好的条件,依然回到祖国。祖国的人对他可一点都不好,年薪 10 万,科研条件很差,申报开支要找一个支书签字,很多次找不到人。不懂学术的人,去管搞学术的人。

后来他被逼走了。

海归为何要再归海?我这里只说这一部分的人。

知乎用户 Edward Shi 发表

我见过很多。。很多都是自己的学生。。

很多是在美国留学其他专业,然后回国工作后,又申请了美国的 CS 专业的学校,打算做码农要留下来,因为非码农基本很难留下来。

在国外呆久了,其实有时候是比较难适应国内的,尤其很多人是在北上深工作的:

1,落户。有的呆了好几年都落不了户

2,房价。根本看不到能买到房子的希望

3,环境。北美吊打国内

4,工资低,加班多。这个是普遍现象了

只是随便举了几个,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就像我在杭州,到现在新房想买,看好的盘连摇号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是中国大城市的现状。

而湾区码农的优势:

1,工资。北美 CS 毕业 Google 这种大厂比较优秀的能起薪 20w 刀起步,4-5 年努力可以达到 40w 刀左右

2,Work Balance。如果想去养老,完全可以选个不忙的组,每天按时按点下班,从不加班

3,车 & 房子。车在美国巨便宜,保时捷帕纳梅拉 9.4w 刀起步,想买豪车完全可以搞,房子虽说湾区也不便宜了,但奋斗 5-8 年是完全可以买的起的。国内 5-8 年一线买房???

4,环境。看看美剧基本吊打国内

5,生活。物价以工资来论,便宜到发指吧。生活成本对比国内是很低的,虽说湾区比较无味,但没事摘草莓 hiking 狼人杀几大俗,也可以。

6,人脉。全是大厂员工,学历大多都是 master 起步,国内的 985 遍地走,都算高素质人群。

如果是你,你在国外呆过,会不会想再回去?

选择回国的人,我现在遇见几个回来的,包括我自己,都是想一心干点事业的,美国对外国人创业不算太友好,国内有政策,主要是成本低,所以很多回来是有更大的想法。

所以「海归」人员再「归海」,不是一两个,真的太多了,有的甚至 Master 没有了 OPT,直接读了 PHD 的,其实我是理解的。

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日子过的更好

知乎用户 waterboy 发表

早就见识过国内所谓节奏快的做法,就是今天一个 idea,你赶快做,第二天不对,这样做没前途,换方向。忙的要死,屁都没干出来(结果这段仅限于我呆的那个实验室)。用一句老话就是用战术的勤奋试图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另外谈什么海外华人天花板口水四溅的那帮玩意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地下室打字的。这种货色离他们越远越好。

看到有些帖子里面 “自豪” 的宣称这是海归卷不过国货(当然也有某些海归自称如此),我看到只想笑。你动动脑子想想这些从 20 年前就开始卷,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卷到研究生头部,再卷到能出国的人(尤其是能卷到美国人掏钱供他上学的),会卷不过你?人家只是情商高让你高兴一下,和他当年拿着高考保研的成绩单说 “运气好而已” 的心态是一样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763V3 发表

清华海归博士被羁押 1277 天后检方撤诉 获 54 万国家赔偿

知乎用户 来生再见 发表

是这样的,本来以为祖国发展的,科技进步了,房价稳定了,对人才重视了,文化建设也丰富了,自信程度也提高了。

那么毕竟自己的家人,祖辈都在国内,根在国内。如果不是特别功利、特别崇洋媚外、觉得国外的月亮就是比国内圆的话,正常人都会选择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回国。毕竟在国外生活多年,海外的问题应该已经看的很清楚。回国的时机可能是毕业后,可能是工作几年后。

但回国才没几天,发现大家都喊着要入关,寻思着我不就从关内来的吗?在入关小将的提醒下我才发现原来我到了关外。那还是赶紧回去里应外合迎接入关吧。

。。。

真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switch 玩不了联机游戏 + 钉钉的盯梢功能太强大。

真正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均 350 万的城镇居民我居然买不起房。内卷程度过高,生不起小孩;生了小孩也几乎不可能考上清华。考上三本都很难。。

知乎用户 桂圆泡奶茶 发表

正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以前海归很火爆,那是因为一小撮弄潮儿把中国炒出来一个遍地黄金的假象。现在尘埃落定,大家发现中国还是那个中国,仍将长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毕竟总理都说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 6 亿,月平均收入超不过 1000 元。

普通的家里没矿的,非富二代官二代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移民。生活富足,人民普遍守法,有礼貌,自然环境很好,生活压力很小,人的心理精神状态普遍都不错。

国内绝大多数民营公司素质之低下,三观之不正常,坦白的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什么 996,251,007 那是常事,都算不上什么新闻了。国内的法制环境就只能呵呵呵了。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内卷也严重。人的精神状态普遍处于一种焦虑,好斗,颓废的状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影视行业,之前写过美剧,写过游戏。

当初回国是想做一些高质量的,思想稍微深刻一些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电影 / 电视剧

回了国遇上影视业寒冬,这就不说了,做这一行的都不是单纯为了钱。

更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工业体系,比如领导只会在剧本里找梗或者 “甜”,而不是以事件和动作来推断和想象人物的动机。每次开剧本会就像是辅导他们做阅读理解,帮他们一条一条列举出来人物为什么这么做。有些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为负数的领导反手就是一个“不接地气” 的帽子,直接让人气吐血。

遇上稍微有点常识的,你和他谈作品的好坏,他和你谈观众爱好;你和他谈星辰和大海,他和你说甜宠才是王道。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内那么多人整天叫着没有好的国产剧国产电影,转过头就为了某某男星的颜去追烂剧。所以活该你们没好剧看,所以难怪好端端的一个文化产业沦为资本和流量的奴隶。

还有就是广电的审查,有师兄拍了一部反乌托邦的黑色喜剧,结局不方便透露,但非常吓人,可以说彻底让我打消在国内做电影的念头了。

准备等美国疫情结束就回去。身边有太多和我一样抱着满腔热血回来的电影人,心中的激情被自己热爱的国家和社会一点一点消磨殆尽。

知乎用户 RoseofVersailles​ 发表

我发现海归最大的原因是在美国拿不到绿卡

而海归之后又归海的最大原因是不了解国内用人单位坑人的套路,被坑了。

上述仅仅是观察我身边的人,不代表海归整体。


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没有看过其他人的回答,今天偶然看到了一些。顺便就说一下,我写这个答案只适合于国内的父母没有势力,自己通过学术打拼出国的人。而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些其他人的回答,充满了理想主义。人家之所以敢闯,是因为人家失败了也没有代价,父母保证了人家的基本盘不会丢。你要是没人家那种家庭条件,千万别喝人家那碗鸡汤。顺便感叹一下我们这种自己出国打拼的人,现在真的是两边不讨好。国内没出过国的人,见到你不回国就骂你是洋人走狗,见到你回国了就骂你没本事留不在国外才回去。反倒是有些国内高管,明星,在香港半山,加州比弗利山庄几套房,小孩美国国籍,然后在国内媒体上振臂一呼,高举 “爱国主义” 旗帜,赢得一片喝彩。这年头想追求个幸福生活是真难。

知乎用户 知己留学​ 发表

其实也正常,说明归来不合适,所以再归海

如果只是过去留学一年两年,没有在那边工作或者说没有在那边长住,不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觉得需要 / 想要 “归海”。

况且现在 “海归” 的光环已经逐渐暗淡了,优势大不如前,在这边不如意,那自然就会再出去。

大部分想要 “归海” 的人,基本上都是深刻感觉到了差异或者说想明白了自己究竟想留在哪里。

不过前提是,要能回得去,毕竟现在政策也收紧了。

在国内最好的一点是什么,是方便。去哪里都方便,买东西也方便,淘宝、外卖是大家觉得最离不开的。但这都只是一时的方便,或者说是习惯,时间一长了就习惯了。

在国外好的是什么,好的是福利、是生活。不用 996 不用加班不用无效社交,这些都是长期的优点,是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从过日子变成享受生活。

看回答里的大家一部分是因为工作一部分是因为生活,这都是个人选择,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在国内没有合适的工作,因为不想在国内天天加班内卷,因为国外慢节奏生活舒适,因为国外福利好薪资高,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总之需求在哪就会选择哪里,大环境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了。

知乎用户 luckyhawk 发表

因为回国招聘的时候,海归人员还是很吃亏的。

国内的 HR,包括外企 HR,是不认什么国际排名的,而是以国内的认知或者领导的认知来看待的。以至于在国内招聘,一定要非常知名的大学,比如哈佛,比如剑桥,才算是加分项。

问题是要有这么高的学历,直接应聘美国总部岂不是更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问题本质是有没有选择的能力,而不是应不应该,要知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其他人看就是吃瓜 + 自我肯定。

知乎用户 瓦尔特 - 莫德尔 发表

现实的毒打是治愈幼稚病的最好药方

知乎用户 小脑袋聪明狐 发表

我讲一个我的经历,加拿大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部小头目。

2019 年,我的公司需要派四个人去北京处理中国地区机构改组的问题,三个老外加上我,其中一个老外和我平级,剩下两个是作为常驻北京进行培训。

同时下飞机,同时出机场,同时看见举着牌子接待的人(三个),呼啦啦把三个老外围起来,嘘寒问暖,我刚想上去和他们交谈一个人用手肘挡我,说让开让开,我莫名其妙拉着行李站在原地,后来还是我的一个同事拉我过来介绍,当时那几个接待的人脸上看出来了已经挂不住了,我什么都没有说,当然啦,他们的接待牌上有用拼音写的我的名字。

一周的工作结束,大家合作的非常愉快,机构里招的人也是非常有水平非常负责的。最后一天大家休息,晚上北京区机构几个领导和我们吃饭,我和这几个老外都不喝酒,席间有个北京这边的小头头拼命进酒,老外说不喝,就非拉着我,说你中国人和领导吃饭就要喝,要不然看不起作为老板的他们,还说他们一般吃饭要谁喝谁就必须喝。然后要我一口喝完,我婉拒,他微醺着骂骂咧咧说直接打电话给我们加拿大行长开除我。

几个老外同事小声问我他说什么,有没有事,我说没事,可能有点醉需要休息,这位领导就开始骂骂咧咧说我卖国啊,汉奸啊。说有他在我别想离开北京啊。他边上的单位大头头这下真是脸白了,赶紧叫人把他支开。我当然知道他为什么脸白了,但是我没吱声,他也继续沉默。

第二天,大家好聚好散。

一件小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初整个人有点粉红,一毕业就筹划回国。

在国外也有身份,学习的专业也是 stem 类。

回国前接了个世界有点名气的大厂的面试,满心欢喜地回国。面试当天被问:你能接受最晚加班到几点?

后来才知道,在国内,我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大都需要 996,而不 996 的公司又工资低。

最后,我去了一家薪资不错的国企,不加班,双休,还帮办北京户口。恰好进入到一个挺受重视的项目,没多久就见到了本应轮不到新人见到的领导,也不小心见证了内斗。

我所不适应的地方还有,我总觉得国内同胞的交流方式和我不太一样。人与人之间在我看来磨磨叽叽,说话拐弯抹角。无论同事之间讨论工作还是男女之间谈恋爱,都不是令人感到流畅。

当然更无法接受的是企业文化。不知道国内私企是否也是如此,同事间过于连体婴,上个厕所也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但若不接受这种文化又要被人议论合群。总之不是很喜欢企业文化。

我认为现阶段的国内,不适合我这样子的 “自私” 一点的人工作和生活。我缺乏中国企业家们需要的狼性,也接受不了那种“福报”。我离开国内太久了,不太喜欢费脑细胞去猜工作外的事。

(防杠说一下,国内可能适合那种短期留学过的海归,应该不会像我这么脱节,可能会适应得更好。)

知乎用户 放猪小民 发表

这是好事。

而且这个趋势也是符合我国现实的。

中国人口仍然太多了。

归海的人得到了相对国内更好的待遇,国内的人少了许多跟自己卷的对手,双赢。

我始终认为,中国移民海外的人数还是太少了,速度也太慢了。

知乎用户 陈三藏 发表

国内没有你想的那么轻松,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在国外安逸惯了,假期充足想去哪就去哪,天很蓝,空气很好,风景也很美,对户外运动又不热衷,自然三点一线按部就班的生活腻味了,想回国找回人生巅峰,我建议你们决定回国找工作定居以前,先给自己半年的适应期,适应国内的节奏和各种社会的负面问题,中国的社会很复杂,人情世故是一方面,各种明的暗的潜规则你是逃不掉的,如果不是为了更多的钱回国前要深思,发展中国家意味着各种背书的反悔成本极低,到时候身不由己法律也没办法保你,回来容易再出去难了。

知乎用户 朱朱 发表

如果在国内找不到工作的话,我可能也要海归再归海了

感觉国内求职难度有点超过想象了,实习暂时找不到,秋招自求多福吧

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归海的能力

知乎用户 HR Xie 发表

人总是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由于我这几年都在做出海公司海外职位,我对此有一些粗浅的观察和看法。

观察样本:1. 这些海外职位主要在美国、欧洲(英德为主)、中东(迪拜沙特为主)。其他国家相对较少 2. 人选大部分是本科国内,海外研究生,毕业就留在这些国家,当地工作至少 7 年的。有的中途海归发现不适应又归海,也有的间断性尝试海归但最后下不了决心回国

这些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沉浸式学习工作过的人们,曾经回国或者试图回国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

  1. 家庭:他们很多是 80 后 90 后,这批同学们赶在计划生育的年代,很多是独生子女,但父母辈外语能力海外生活能力强的不多,所以基本上不太愿意一起迁居海外。眼看着父母上年纪了,很多同学还是希望能照顾的到父母。
  2. 文化认同:我认识的候选人,在这些国家至少 10 年,永居身份都拿到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朋友在骨子里接纳不了这些国家文化(虽然比较少数),或者不愿意融入当地社会

前面说过,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选择留在海外,主要还是上述两个”回家的诱惑 “相比归海的收益,还是太弱了。很多答友都提到了,国内虽然有父母有朋友很热闹,但国内不管工作还是科研,都太卷了,而且都是在一些没有意义的地方卷(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来看哈,勿喷)。综合算起来,他们要付出比海外的时候更多的” 努力 “,还更不” 自由“。在综合利益计算以后,两相其害取其轻,还是归海吧。

知乎用户 君羊莔 发表

说明牛人想去哪就可以去哪,是人挑环境。

而我们普通人只能被动适应环境,得过且过。

知乎用户 ctwinning 发表

挺正常的。呆在国外五年以上的,尤其拖家带口的,回国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在国外大多了。

而且生活上已经开始不习惯国内了。

知乎用户 Sarielwind 发表

私人事业性的就不必多说了 看个人喜好需求

学术性的 我觉得更没必要讨论 国内的学术体制大家心里都有数

套研究经费的 套奖金的 拿着老项目找政府换 ZJ 到处坑钱的比比皆是

自然是有清流 但比起国际上一二流名校的学术氛围 恐怕还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其实我觉的自唐宋以后 国人骨子里越来越缺匠人心气 整个环境就以管理文化为主流 轻视技术文化

知乎用户 helloworld 发表

按照美国人在疫情中表现出的智商,我估计在 “内卷” 的中国找工作比在美国困难很多。

中国确实需要人才,但不能普通的人才也要给出杨振宁的待遇才算是尊重人才。底层的这些讨论帖,大半是菜鸡互啄,大家有钱有闲了互相瞎扯几句挺好玩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H6Fs4 发表

想要回国的我看得瑟瑟发抖…

貌似回国时应该保留一下国外的工作职位,万一国内呆的不爽再跳回来?真太难了…

知乎用户 薛仁贵的猫猫 发表

很多海归在海外待了太久,对祖国的实际情况了解相对比较脱节,所以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回了国,享受了一顿来自祖国母亲亲切的毒打后才会回忆起 “妈还是这个妈,妈妈的味道一点都没变”,继而产生归海的想法

但是谁又能保证,他对海外的印象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不抛弃非黑即白,不是天堂就是地狱的想法,只会在幻想中反复横跳

知乎用户 美漂说天下 发表

中国,来去自由

-- 赵立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湾区 / 西雅图 / 中部过了几年养猪生活后,面对自己一层不变的逐渐中年的生活有了一丝丝躁动,来到了北上深,技术人员还要再加个杭州。事实上中国目前除了北上稍微像样,其它地方真的会落差不小(当然这个是主观的,看个人接受程度)。然后在国内的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你死我活和不专业不礼貌之间,选择了回美国继续养猪。

知乎用户 容謹 发表

也可以是工作氛围不同的问题,在国外你简简单单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就可以过得很滋润,国内大概不行。

另外不论岗位一律要发文章也是很累人的… 认识的有好几个都受不了归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美六年多,回国工作四年多。世界 500 强国企总部,给我的感觉就是卷,非常卷。并且卷的没有任何意义。

四年了,年薪也没有在美国的高。某些方面比起美国的前东家确实也差了很多。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办公室政治。我把工作 - 生活分的很开,也没有什么工作上必须功成名就的想法,对休息时间加班这件事异常的排斥。一直以来工作上奉行的信条就是计划內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

我的孩子很小,哺乳假在公司享受到的机会也很少,很多时候,我为了能准时下班照看孩子,午休时间也在马不停蹄工作,但这对于领导来说,工作量不够饱和、太少。评判我工作量少的原因是因为我按时下班,并且不断把别人的工作转给我。我曾经嘲笑传统日本企业员工在公司 “熬时间”,现在看来国内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我曾经无数次吐槽美国快递太慢、没有外卖,交通不方便,纽约脏乱差。但是又感觉,那时候好像还有生活。与曼哈顿一河之隔的两房公寓,离曼哈顿中心通勤时间 30 分钟,售价也只需要 100 万刀不到,按工资来算的话,大概不吃不喝 10 年,可是我现在在上海住的房子,也是两房,价格大概 800 万,离陆家嘴通勤时间 1 个小时,按汇率是没有多少变化,可是以我的收入来比,不吃不喝 30 年。而且我和老公还想换大一些的房子,平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质量可言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男票搞理工科。很多年前,他的高中同学去了 7 子之一,全班第一,去美帝读博搞环绕地球转的那些玩意,不听家人劝,非要回国。明明很优秀,但找工作时一直没什么音讯,不明原因,直到有研究所回复:我们不要留学生(理由直接了当就是无法甄别)。

我原来不相信,觉得瞎 JB 扯什么蛋。

直到我国内 985 本科毕业去了某欧洲大国本地法医学排名第一的学校,除了一门课 B1,其他全 A4+,毕业时被鼓励留下。当地 jun 方 jing 方都有开专场招聘,各种宣传,承诺待遇一堆一堆一堆。不过方向国内比较小众,也看到了国内研究的缺陷。所以一心回国,希望能够在这一方向做点贡献,实在不行搞相关也可以,况且家里也不算特别没有门路,然后…… 看到了这一条:

自费留学超过 6 个月,不得报考。

本来只是 bj 的 g’a 部,现在变成全国所有的 g’a 部门,连本地派出所都去不了。

心如死灰,在家摆烂。

真诚希望后来人引以为戒!


后续:没有归海。但是决心不败烂了!

最近一直在家附近的某著名咖啡连锁店打工。也和不少朋友聊了这个问题,还是准备先基层工作两年,再冲一下市 zf 应急管理系统的工作!(突然感觉自己不配回答这个问题了……)

我本人毕业论文做的各类矿难的身份鉴定,兴趣也一直在身份鉴定而非刑事鉴定这一块(其实本心是想去朝鲜做抗美援朝烈士遗体移交工作,因为父上大人原来在某西南地区边境的某特定时间段内为祖国奉献过青春,转业之后老和我讲他光明 / 沉痛的革命家史。所以我本人才一直很希望能够帮我国的革命前辈们有个好的归宿); 导师一个是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回来的(UN 经验很足),另一个世界各地空难、地震、海啸现场跑,也是某世界治安组织相关部门的规定制定人(托这位大佬的福,我也间接学习了不少这个方面的经验)。

虽然可能以后自己不能冲在第一线,重回最爱的解剖台 / 工作台,穿我觉得全世界最帅气的刷手服、防护服和白大褂,但是我还是会尽自己所能为能做这些事情的奉献者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除了法医,我也有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学位在手,应该也会对今后的宣传口工作有所帮助!

既然我了解他们的工作,懂得他们的需求,如果能够在后方做一个支持者,想我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努力也没有白费,也能够为以后 “海归” 的后辈们,朋友们创造不那么令人失望的工作环境!一同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价值!

尽管对自己和朋友的经历抱有遗憾,同时也是失去了在最喜欢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但如果真的就这么停下,才是对自己多年付出汗水的真正浪费!重要的不是身穿什么样的制服,或顶着什么样的头衔,而是反反复复拷问本心后,我决定重振士气,踏上一条新的道路。

想想走弯路或许亦不是人生最坏的可能,至少赋予了我理解他人无奈与失落的能力。

我绝不会忘记现在自己所经历的迷茫和困扰,这份初心我将贯彻始终,等机会来临的那一天,笑着期待他们完成我无法完成的使命。


会努力的。

但愿我能实现,也希望我实现的时候,还能记得自己曾经写过这么一个帖子。

(另外军工那个不是我!!!!我或许也就不小心分享了别人刚编的故事(x), 我本职 TM 就是个验尸的!)

知乎用户 zsjhqs 发表

我觉得可能是什么事都是远远的看特别好,一旦靠近了搞不好就臭不可闻了。

留学毕业之后回国还是留下是每个留学生都会面对的问题。各种利弊大家基本都讨论的车不多了。

我是毕业后坚决留下的那一类,我的原因特别简单,我是从满洲一个破败贫穷的小县城靠着考试走出来的,我回国也是奋斗没有退路,那我就选择付出相对较小的代价获得较为体面的生活的地方。而且,我骨头硬跪不下去,强迫让我 996 和闭嘴我真的做不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的大概就是,我?

在德国学习工作八年半之后,2021 年初回到了国内。工作了一年,现已归海。

没什么可抱怨的,只是,凭心而落,国内的科研环境并不是在搞科研。

我知道国内现在大部分人已经听不进去不一样的声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定的事实,谈不上客观。但是只要,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而国内,早已不允许。

不过是个人选择而已。在哪里生活的快乐和开心,就在哪里生活。读书,向上,不过是为了自己多一些选择,能拥有选择的权力,总归是一件好事儿。

如果不是(),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可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

其他的,一个字也不想说。嗯,一个字也不想说。

知乎用户 王小摸 发表

如何看待?客观看待。

不管是留学生或者是非留学生,去哪里是自己的自由。任何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但是道德绑架就不必要了。

关于如何看待,先了解一下大的背景:

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能出国的大部分人都是非富即贵(比如洪晃之类的),后面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之后,贪官污吏和各种暴发户出国变多(比如曲婉婷妈妈之类的),渐渐的中国有了一大批中产阶级之后,很多学习不错的科技人才出国,当然这股风潮之中也有着大量的富二代去镀镀金的海外玩票留学。

两个大体的趋势是,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出国了,

回国的比例是越来越高。

大部分的贪官污吏,暴发户或者富二代,只要在国内没犯事,肯定还是在国内居多,因为也就在国内他们才能骗钱和作威作福。

很多中产阶级的留学生和他们不同,大部分人可能考虑到房子,车子,工作压力,卷,生活方式,孩子教育等等的原因更喜欢留在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 2000 年以前。但是 08 年之后国内的 GDP 飞速增长之后,很多人看到了机遇,抱着 “淘金” 或者 “试一试” 的态度想回国闯一闯,其中大量的人也希望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是拿了绿卡或者入籍之后回国。

一些人回国之后大放异彩,科研圈如饶毅施一公,商业和金融那就数不胜数了,这些人因为成功了,把事业或者家庭的重心都放回了国内。

另外一些人,回国试水之后,由于个人或者环境,或者上面谈到的各种因素,“海归” 之后继续 “归海”。

太平洋没有加盖子,只要能游得动,不管 “海归” 或者“归海”,都 respect。

只是提两个小的看法,

第一,不管别人 “海归” 或者“归海”,他们爱咋咋地,把自己日子过好最重要,没必要看别人的行为让自己闹心。别喷的太狠,也别捧的太高。

第二,不管是没有 “海归” 或者已经 “归海” 的海外人士,别一副趾高气扬,一副别人独醉你独醒的态度,过好自己日子就得了,别觉得国内的人就好像低你一等,别觉得中国就好像低别的发达国家一等。

最后我放一下饶毅老师公众号关于” 自己回国十五年有没有后悔” 文章的部分截图,和大家分享。

除此之外,我在这分享一下,一位入籍美国的华人分享的美国法官对于即将入籍美国的外国公民的一段话。

八月十号二零二二年

知乎用户 吴钊不吃鱼 发表

可能存在一种回答者偏差,我看到 2016 年回国人比例达到百分之 70 多,网上数据不太明白怎么统计的,2013 年甚至出现百分之 80 多,然后又逐年下降一点,再新的我就没看见。

某留学机构的 2019 年白皮书显示,三成的学生还没归国就找好了中国工作。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回来历练一番,留没留住没有确切数据。但是,国内也有一大部分本科毕业才留学的,也有不回来的。这么一看大批人都有留学资历,没有明显优势了。

我更在意的是人才走了这么多,国内居然还是竞争这么大,可能人才饱和太多,挤压太严重。中国这能用的人太多了,为什么还总是缺人。还是不缺大学生,缺有职业技能的工人。或者缺被收割的韭菜。

唉,就算你英语或者当地语言再熟练,对他们的文化再了解,不管多努力的改变自己融入环境,你在他们看来始终是亚洲人,始终是不同的。中国人也太有可能走黑人穆斯林子宫入侵那一套。又不如印度那些人会抱团团结,难道甘心于和南美东欧那些人似的俯身做小。我渐渐明白为什么华裔反华,这只是他们存身方式。听说过入美国籍的仪式最后一步是痛骂中国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在那之后看美籍华人总有一些隔阂,这可能也是中国不允许放弃中国籍之后再入籍的原因。

时过境迁,在所难免。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证明。没有绝对的对错。

知乎用户 迪士尼在逃投资人 发表

对于某些人可能希望回国大展身手,回国后却发现现实和心理期望有落差,又发现在国外其实也能做到类似的事情,而自己已经适应了国外的节奏,才又归海的吧。

国内的高薪和遍地开花的表象确实很吸引人。至少对我的工作是。以我现在的工作,国内的公司开出了两倍以上的工资,还不带年终。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职场里充满新鲜血液,这都跟很多老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留学生大多父母朋友都在国内,回国确实从经济和情感上都是不错的选择。

我本身没回国,周围有几个朋友回去了,能接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伴随而来的,工作确实也比较辛苦。而且国内很多时候工作氛围更功利一些。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是除了眼前的钱有时候也可以看点别的东西。很多公司钱其实已经挣够了,想要名,又不愿意把更多钱投在会让公司得名的事情上,甚至有点我有钱我说的就对的架势,让人觉得很可惜。比如说游戏大厂抄袭,手机 / 家电品牌抄袭,综艺节目抄袭。在国内工作也不是说想多挣就多工作,而是你在这个位置上就必须承受这样的工作量,或者说你必须挣这么多,即便你是一个没那么重要的小职员。996 的工作时长让容易让人没有幸福感,只想挣够了就退休。

我自己并没觉得国外就是好或者不好,只有自己当下更喜欢那种生活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刚回加拿大两周多,拿自己作为例子供大家参考吧。

归海是因为有了下一代。在国内培养下一代的各方面成本很高。

2021 年 1 月加拿大 Ph.D 毕业后回到某大城市。因为本身就是土著,所以我想我的回国条件应该属于比较好的。房子什么的不需要担心,父母很早就购置了房子留给我成家以后住。双方父母的财务状况都还可以,至少不需要我和夫人去支持。我在当地找了 3 个月的工作,拿到过两个出了名内卷 996 大厂的 offer,好在最后悬崖勒马去了一家加拿大的外企在当地的分部,做研发方面的工作。工资大概在 450k rmb 的 package,比不上国内大厂,但是可以在家 wfh,也没什么加班。最重要的一点是工作语言是 English。当时觉得保持说英语很重要,因为心中隐隐觉得大陆未来的经济不确定性很多。而这份工作能让我加入全球的人才库中。

工作内容就不多说了,直观感受就是生活工作平衡很好,薪水也还不错。我和夫人家庭税后收入大概在 500k 左右,这对于没有车贷房贷的我们来说,生活非常惬意。

然而当有了小孩后,我们开始关注升学政策(虽然有点早)。国内的升学政策是非常不稳定的。比如我回国后就遇到的教培行业毁灭,这种代价不仅从业人员要承受,同时家长和孩子也得 suffer。还有 Omicron 带来的魔幻事情,我从来没想到会把婴儿和家长分开来隔离?但是,根本原因是我家是个女娃。

工作方面,因为所在部门大多数人在欧洲或者北美,而且大陆地区目前和世界脱钩加速,所以公司上层有从中国大陆逐渐撤场的意向。作为研发虽然不会被裁,但是很可能会被 relocate 去海外办公室。这方面 Airbnb 就是个例子。

所以综合考虑下来,与其到时候被动的 relocate 不如现在主动在海外找工作,早点带着家人 settle down。海外找工作在我看来甚至要比国内更加容易。至少在加拿大是的。几乎所有能够拿到的 offer 都能保证无 996,薪水至少至少比我在国内拿得多。

知乎用户 张小涵 发表

坐标德国,2019 年毕业回国工作两年半后,在国内实现跨国跨行业跳槽,去年底找到了德国的工作后辞了国内的工作,再次 “归海” 回到了生活了 7 年半的国度,目前在海外和异国多年的男友领了证,开始新的生活。

归国是因为父母,本人土生土长魔都人,在外留学七年半几乎错过了所有父母需要我的时刻,也很感恩父母多年来为我的无私付出,心怀愧疚和满腔热血,立誓要回报他们 于是放弃唾手可得的德国的就业机会一毕业就飞回国,想着留在家中陪伴在父母身边,就近工作方便照顾二老。

“归海” 若要追根溯源,只是因为在我回国的前一天,我爱人(当时还是男友)意外向我表的白。自那之后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异国恋,由于 20 年年初爆发的海内外的疫情使得我们在确定关系后只团聚过一次。

从两年异国的万千磨难中学到了很多,也逐渐认识到他的确是值得携手一生的人。 由于他打算短期内在国外发展(读博),我也从开始的挣扎迷茫到最后下定决心重新 “归海”,完成了思维的转变。

各中辛苦磨难自不必说,感谢感谢感谢我有这个世界上最爱我,最开明的父母。他们从我上高中起就无条件支持我的任何决定,也不会给我施加任何无端的学业上的压力。所以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根本无法狠下心在好不容易回到家后又再次离开家,奔赴万里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至于怎么看待海归归海这件事,由于我在德中两国都长期生活和工作过,很清楚两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对我而言在魔都工作压力也不大,魔都是我故乡且家人朋友都在身边,上班也是合资企业 =“半养老院式” 的轻松工作,955,薪资水平在魔都中等吧,性价比高但没啥升职空间的类国企。本地人所以没房车压力。只是上班在嘉定而我家在杨浦,一周也就只能周末回家待两天,谈不上日日陪在父母身边,

德国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毕竟一生中最好的 7 年半都在这里了,比起绝大部分的德国留学生待得相对久一些。文化差异和语言对我而言几乎不算太大的障碍。所以找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可以说没有难易可言,稍微努努力还是能找到的。

所以你问我对这事的看法:

其实只要有能力,并且能适应国外的 “玩法” 或“游戏规则”,在我看来世界的大门是开放的。无论是想出去还是想回来,投简历找工作就是了,有能力基本都能留的下来,也并无孰优孰劣,都是个人当下的选择罢了。都是成年人了,为每个自己做出的决定承担起责任就好。再者人生哪有两全的,你做任何决定的瞬间都有可能放弃一些东西,或者牺牲一些自己宝贵的东西。譬如我选择了我的爱情和着眼于自己的生活,暂时放弃了对父母的陪伴和供养。你问我后悔不,我不后悔。毕竟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和我老公的相识相知相爱,克服了风风雨雨后最终收获了婚姻。同时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我有世界上最好的最支持我的父母。他们希望我健康幸福开心,那他们也会很开心。

另外我的建议是如果想润,还是得尽量为了自己选定好的目标提前做好准备,并保持住不断学习的状态(当时在国内的时候,在职的同时考了 PMP 证,为后续跨国跨行业跳槽攒了点基础),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选择题让你选的时候,有能力选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知乎用户 纸糊 发表

这个问题太适合在这里作为回答了:

如何评价上海某酒店把回国确诊新冠留学生私人物品销毁?如何补救?

还有这个,连同下面的评论也可以放在这里作为回答:

https://www.zhihu.com/pin/1514627960028360704

知乎用户 ProWrite 留学申请​ 发表

从最简单的说起,生活习惯。许多人会说:你虽然留学国外那么多年,但是你骨子里肯定还是更适应国内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国外尤其是比如加拿大、新西兰、澳洲等生活节奏特别慢的国家,长期在这里生活后,回国基本都是不适应国内飞快生活节奏的。当然,国内的医疗、交通等也要比国外更为高效。但是人的性格、喜好、喜欢都是不同的,必然会有人更为契合其它的生活模式。

从工作角度,一方面是节奏问题。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工作的模式、制度也是千差万别。能够归海,就说明其对另一种工作模式更有把握。很多人在回答里提到了评价机制的问题,的确国内很多高校目前的评价机制都不完善,并且不断在改变,不少学校都出现了两种乃至更多的评价体系,而欧美的高校评价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固定,在评价晋升明确清晰的方面,确实欧美更胜一筹。薪酬方面,目前国内除了清北等高校的教师工资可以算得上和国际接轨外,其它高校的老师薪酬都普遍较低。而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如此高昂,许多年轻的高校教师甚至入不敷出。

总的来看,海归人员又归海不能说是一个坏现象,甚至说,不是一个特别需要去评价的现象。它只是一部分人的个人选择,而他们做出这种选择,是基于种种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因素。

而一个良好的、多元的社会,就需要能够容纳不同人的选择,并且以合理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我们既然可以对学成归来的人才报以强烈的欢迎,对在我国留学的人才努力挽留。那么对选择归海的人,我们起码可以抱着一个宽容的态度去接受。

知乎用户 速成教育 发表

海这边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人情简单。举两个真实栗子:

1. 我带的一个学生是小学毕业那年和父母一起回国的。父母两个人都是新青年,搞艺术的,很早就移民加拿大了。13-14 年那会儿举家回流迁往大上海,那时候国内小孩子学艺术的气氛刚刚开始热起来,趁着风口回去创业开工作室,爸爸教鼓妈妈教画画。但是孩子从初中开始就不太适应学校,到了高中课业也越来越吃力,结果高一没上完就搬回来了。现在孩子继续读书,父母远程打理国内的生意,平时接点散课。

跟孩子和父母聊过几次,孩子稍微有点内向,在国内不适应老师的管理方式,还有无处不在的攀比。加上中间断了很多年,和同龄人几乎没有共同话题。但 “归海” 的代价就是父母的生活从热闹一下子变得无聊,维持原有的社交圈相当困难,这点也聊过。

2. 前两年公司还能办留学生除夕团年会的时候,现场学生堆里的八卦:我们一个女学员在健身房被同校的白小哥看上了,穷追不舍。女孩挺漂亮,据说小伙也精神,周围都想撮合俩人,起哄起得凶。姑娘两听啤酒下去不得已承认了尝试交往过,不算正式交往,就是先交朋友试试看,过了没俩月觉得不行,作罢了。我说性格不好?还是家里条件不好?还是咋?

结果人姑娘说了一句听着特智慧的话,说都不是。这人哪都挺好,就是脑子里太简单了,感觉他一年想的事还没我一个月多,聊着聊着就没的聊了。

我知道这个女孩家里从商,看穿着应该家境殷实,见过不少世面。当时真是不由得暗自佩服了一回,小小年纪就这么有主意真不简单。她那句话我一听就懂了,而且深有同感。在我的见识里,如果一个男孩子出生在加拿大中产哪怕是小康家庭,不管父母做什么营生,只要家庭和睦没过过什么生死攸关的坎,真的就是会特别简单。顶层的战场,底层的丛林,他都不用经历。这样的人一定非常善良阳光,但要稳重深邃很难。和自小跟着精明强干的父母在无限内卷的环境里游走的姑娘必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不是选一个人,是选一个世界。

二次回流的人很多自嘲 “情商低”,是实话。我也这么说过我自己,我并不认可中文语境下对情商的很多定义。并不是所有人努力之下都能够把人情世故玩得游刃有余,并且甘愿适应繁杂长久的人情损耗,尤其是在国外呆过一段时间的人。“脑子里简单” 是很多人没有说出口但真实的诉求,这也是我不离开的理由之一——我希望偶尔可以有社恐的权利。但对于有天赋,或有家庭熏陶的人来说,察言观色拿捏尺寸并不是负担,反而是乐趣。第二个故事里的女孩一毕业就回国了,意料之中。那场团年会上我就和她说过,她还是适合在国内呆着,热闹着,折腾着,总有那玲珑心思可动,总有下一座山要翻过去。

还纠结着的朋友们应该懂我在说什么了。

知乎用户 月光下的凤​ 发表

杭州阿里的高工资离职员工离开杭州的概率,显然要高于深圳腾讯的高工资离职员工离开深圳。

原因是杭州机会少。

海归归海道理也很简单,当初海归,是因为恰好有一个不错的机会在国内。现在要跳槽了,国内没有更好的机会。

海归人员跳槽的频率不会高于在美国的华人同行。但海归跳槽,却缺少本国的机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一部分肯定是因为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我就认识几个不自量力去非升即走卷的,当时非得去我都替他们着急。没那个能力啊,又没关系,几年下来清楚了,不归海咋整

知乎用户 在 Malta 的华人 发表

正常的人才流动 有交流才有发展 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Dg3uqG 发表

在 19 年以前,全民被忽悠得很浮躁觉得中国马上就要超越美国的时候,有能力留在美国且不肯回国的人被评价为 “贪图安逸,只想过个小日子” 的这么一群人,想要有前途、发大财,还是回国机会多。

现在回国的一些人发现,想回国当个奋斗逼绝对可以满足你,而且是不奋斗也不可能的那种,但前途倒是看不见,于是他们又感悟到平凡可贵了,于是又归海了,这大概就是原因吧。

给我们的启示是: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啊,能力强的选择多,提高自己永远是对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a1X60i 发表

在中国,疫情期间奖励的医护人员的钱都能被收回,更何况教书的学校允诺的东西呢?

知乎用户 职问 发表

因为【海归】回国变【海废】

高高兴兴留学,哭哭唧唧回国,今年留学生找工作确实难。

海归回国找工作难,太难:

  • 找不到国内企业精准招聘信息,First Blood
  • 与国内近 909 万学生共同竞争,Double Kill
  • 留学生专属通道散招为主、选择少,Trible Kill

但也不要寄希望与再【归海】,因为海归留当地求职,更难:

以澳洲留学为例,看起来好像各种留学生就业政策大好,但细看并不容易!

拿到 PR 留澳进名企稳了?澳洲留学生:笑死,根本拿不到

澳洲留学生回国求职交流群

前段时间,澳洲大学要求联邦政府为留学生提供 PR,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澳求学。澳洲留学生回国求职交流群前段时间,澳洲大学要求联邦政府为留学生提供 PR,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澳求学。

长远来看,这个提议对澳洲留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留澳的好机会!

但对于正在就读或者即将毕业的同学来说,还是劝大家

千万不要只盯着留澳做打算!!!

因为它能实现的概率有多大、多久才能落地实施?都还是未知数

【想要进澳洲名企,没有 PR 真的不行!】

有同学会说:就算没有 PR,毕业后申请 2 年工签(PSW 签证),毕竟拿着这个签证,在澳洲就有合法的工作权。

但是,如果你是商科生,你想进四大、精品咨询等名企,或者档次稍微高一些的澳企:

光靠拿着 PSW 签证,你连网申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很多澳洲名企只!要!PR!

这也反映了很多留学生的认知误区:

  • 毕业还早,说不定毕业后政策落实就能拿到 PR 了呢?
  • 澳洲名企进不了,回国后总能凭借留学生的身份进国内大厂
  • 等澳洲招聘季过了,实在拿不到好 offer,再回国也不迟……

大家总是想当然,而现实情况却是:

  • 临近毕业,PR 没着落,进澳企无望
  • 投递国内大厂无回应,留学生身份拼不过国内 985\211
  • 澳洲招聘季黄了,回国发现国内招聘季早就结束了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专门为澳洲留学生解答求职疑惑、明确求职规划,推出澳洲留学生回国求职交流群——

澳洲留学生回国求职交流群

帮你解决 80% 澳洲留学生回国求职都会面临的 “硬伤” 问题——

  • 国内哪些行业最欢迎留学生?
  • 春招、秋招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各行业薪资待遇怎么样?
  • 各行业招聘标准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要提前规划国内求职?因为惨!】

第一,留澳受阻,移民政策紧缩

近两年来,澳洲移民政策对于留学生来说越来越不友好。

2020-2021 财年,技术移民一共有 79,600 个名额,而 189 技术移民仅有 6,500 个名额。

而大部分留学生毕业后,都是通过 189 独立技术移民拿到 PR

也就是说,留学生想要留澳发展,变得越来越难了。

第二,回国碰壁,错失国内求职机会

对于一心留澳的同学来说,毕业后如果没有拿到 PR:

那不光无法进入澳洲这些名企,更甚至因为延误回国时间,导致也错过春招、秋招等招聘阶段,失去进入国内名企的机会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

最近,就有留澳学妹跟职问君吐槽:“毕业没拿到 PR,回国后我想着至少是留学生身份,应该有更多机会,结果投了 40 多家,只有 6 家回复,其中没有一家大厂……”

你以为只是她一个如此吗?当然不是!

从职问君触过的澳洲留学生来看,有 70% 的同学因为没有 PR 选择回国,而回国后因为不了解国内招聘市场,又陷入了求职困境

  • 不了解国内招聘情况,找不到岗位投递
  • 对行业现状不清晰,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行业,
  • 自己职业规划模糊,不知道从那一步开始准备
  • ……

以上种种问题,是当前大多数澳洲留学生回国求职都会产生的疑惑。

其实,这些疑惑多半原因都来自大家对市场行业不了解,以及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所以职问君准备了这次训练营,有针对性地帮助澳洲留学生进行求职规划,以及帮助大家了解国内招聘时间线国内求职环境

全程免费参与!专业求职导师!专项课后辅导!

时间安排:2021 年 6 月 3 日 - 6 月 5 日

https://t.1yb.co/rALu

本次训练营全程直播抽奖,有机会获得价值 6w 暑假回国机票一张!此外,本次奖品还包含:澳洲留学生回国求职交流群本次训练营全程直播抽奖,有机会获得价值 6w 暑假回国机票一张!此外,本次奖品还包含:

  • 价值 500 元京东卡
  • 价值 588 元《商业 ppt 技能课》
  • 价值 298 元《面试红宝书:100 个必备商业知识点及分析模型》课程
  • 价值 298 元《简历评估》1 次
  • 腾讯季度会员

【澳洲留学生定制内容】

本次训练营,不仅会让大家了解国内基本求职时间线行业信息薪资待遇,还专门为澳洲留学生定制了以下内容:

  • 澳洲留学回国求职,到底该怎么准备?
  • 学商科回国找工作,选哪些行业更 “吃香”?
  • 这些国内最 “赚钱” 都行业,你知道吗?
  • 拿下 BigName Offer 的人都如何打造背景?

只需三天时间,你不仅能知晓最新国内求职相关信息,还能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如何高效求职的方法。

【澳洲留学生专属答疑】

此外,每日都会安排专业求职老师直播答疑,无论是澳洲求职、还是回国求职,老师都会面对面指导

并且对于才入学的大一、大二同学,求职老师也会根据每位同学的专业、特点等做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

让大家提前明确求职方向,早做准备早拿 offer。

澳洲留学生专属训练营,每日精彩呈现

本次训练营为期 3 天,将会循序渐进带大家了解行业知识,明确求职规划途径。

Day1 课程内容

  • 商学院毕业该选择咨询公司 or 会计师事务所?
  • 咨询公司有哪些?青睐澳洲留学生的是哪几所?
  • 会计师事务所有哪些?青睐澳洲留学生的是哪几所?

主要目的:带大家深度了解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并提供青睐澳洲留学生的公司名单,方便大家高效求职。

Day2 课程内容

  • 咨询公司的岗位与晋升路径揭秘
  • 会计师事务所的岗位与晋升路径揭秘
  • 咨询公司薪酬爆料

主要目的:帮助大家明确各行业晋升路径以及薪资待遇。

Day3 课程内容

  • 还有哪些行业及岗位青睐商学院留学生?
  • 想成功斩获 offer 大一到研二需要如何规划?

主要目的:帮助大家在不同时间阶段如何规划求职路径,高效斩获 offer。

-END-

知乎用户 陷入爱情的 mrs 乔 发表

主要还是职业寿命问题,我很多美国客户年龄偏大但依然活跃在职场上,我做过自动驾驶行业,宠物行业,短暂的化工行业海外 BD 和 KAM,工作关系接触过的有沃尔玛,petsmart 这类型的也接触过巴斯夫这种巨头,还有以色列 mobileeye,印度林德,韩国三星 (韩国就算了,和中国差不多),土耳其公司等等,但基本北美北欧公司来往多,procurement 部门 director 巨多,技术类 engineer 男性居多,关系好的聊过天,相对来说那边就是比国内氛围更开放,女性在公司内的职务瓶颈更少,职位可以做到很高,国内这种酒桌文化强行建立联系的人际交往不太常见。我记得有一年做墨西哥市场,国内的一家国企牵头做项目,公司的意思就是这帮人爱喝酒需要应酬,之后我对所谓的国企没有什么好感,我师傅就是化工国企出身,大概讲了讲里面那种养老懒散又官僚化的氛围,而那种公司恰恰是大多数人依然向往的地方。国外头发白了依然在任的也很多,而不是我们这种 40 岁基本必须自寻出路的结局。

再归海的基本上是铁了心的要留在国外,不然工作几年后再读回国基本会被年龄方面限制。

知乎用户 bird smart 发表

海归和归海都是简单的用脚投票,不用怎么看待。

知乎用户 恶少恶言 发表

海归和归海的人是不一样的。

海归的人是刚刚大学毕业学了一些本领,正在找工作的人,而归海的人是功成名就的教授。

无论海归还是归海,大家都是在综合考虑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环境的情况下,去做出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从海归人员增多,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给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所提供的就业环境已经日益提高,达到有的领域甚至超过了海外的水平。原来的毕业生毕业大部分不愿意海归,而宁可留在国外是考虑到收入生活等各方面的现实原因。

而今天大学里面的教授归海,其实说明了我们高校教职人员的职业环境和海外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而那一些水平比较高,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同的教研人员可以拿到国外大学的任教机会,自然愿意去享受比国内大学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很明显,一个大学教授,无论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来看,在美国在西方,欧美国家要比在我们这个国家好得多。学校里面能提供的科研教学条件也比国内的高校好的多。当我们的企业已经充分和海外看齐的时候,我们的高校也该跟上才对。

知乎用户 卢荻​ 发表

其实不仅是学术界,工业界这个现象早就开始了,我了解的范围内,中国的 IT,半导体都有人才向国外开始输出了。身边的情况大多数是中层的工程师,头上顶了个年轻的天花板,为了寻求更进一步的机会,接受了一些海外的 offer,大部分情况是平台下降,个人职位的上升。

这其实证明了无论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现在的中国已经参与到了全球话的产业链里面去了。我们国内的优质平台开始向世界范围内供应全年龄段的产业和学术人才——而在过去我国仅限于基础~ 本科教育这一段的培养能力是被世界认可的,只有我国的留学生是全球范围内欢迎的优质资源。

现在我们的产业界人才、学术人才也能在自己国内的平台上源源不断的被培养出来,总的来说是好事。

知乎用户 职越求职​ 发表

靠谱越的小伙伴们,曾经服务过不少海归童鞋求职,也听过不少归海童鞋的故事。

靠谱越很好奇这中间的选择,

  • 为什么出国留学?
  • 为什么归国发展?
  • 为什么又选择归海?

靠谱越留意到一份 CCG 与智联联合出品的调查报告,尝试窥探出一些端倪,抛砖引玉~~~

为什么出国留学?TOP3 的因素分别是:体验人生丰富阅历、更高质量教育、磨炼自立能力

为什么归国发展?TOP3 的因素是:家人朋友陪伴、中国经济更好、眷恋中国文化(其实更多是美食)。

为什么又选择归海?TOP3 的因素是:不满意现状、专业岗位不匹配,以及更重要的薪资低于预期。

靠谱越再重现一下 3 个好奇点以及答案:

为什么出国留学?TOP3 的原因是:体验人生丰富阅历、更高质量教育、磨炼自立能力;
为什么归国发展?TOP3 的原因是:家人朋友陪伴、中国经济更好、眷恋中国文化(其实更多是美食);
为什么又选择归海?TOP3 的原因是:不满意现状、专业岗位不匹配,以及更重要的薪资低于预期。

假如靠谱越是这么一个做过同样 3 次重要选择的童鞋,那么看到这个答案,对比前后的选择,肯定会惊讶于自己的选择理由是多么矛盾。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矛盾呢?**靠谱越曾经听一位投资大佬讲过: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事要做。从人的一生角度,20 岁到 30 岁是学习阶段;30 岁到 40 岁,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40 岁到 50 岁,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深以为然~~

希望以上事实或数据,能帮助解决题主的部分疑惑。

-———————–

职越,用心服务留学生求职,8 年 0 差评

职越,美国国家职业发展协会 / 中华职业教育社会员单位,擅长咨询 / 投行 / 快消 / TMT / 四大 / 500 强管培等领域求职辅导

职业规划 | 简历 | 面试 | 实习 | 内推 | 秋招 | 春招 \Rightarrow\odot 【求职困惑,点击这里咨询】 \odot

-———————–

职越,相信靠谱的力量

知乎用户 幻想乡的洛克马戏​ 发表

很正常:

欧美国家处于鼎盛之后的冗余期,这个期间不论是福利,还是各方面的待遇,都是优于还没有进入鼎盛期的中国的。

这和具体国家无关,这也和具体整体无关。

欧美走过鼎盛期最多二十年,因此,整个社会还是有从 18 世纪,19 世纪以来积攒下的巨量冗余供给人们。

而对于精英阶层来说,这巨量的冗余,自然,就会带来巨量的收益。

表面上看,是中国的精英去外国挣钱获得理想的收益。

实际上却是去外国的精英享受到的是欧美文明近两个世纪对全球殖民所带来的巨量冗余。

因此,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向衰退期的发达国家人才外流是很正常的现象,这象征上升期的国家具备更多培养人才的能力,而另外一方面,则是衰退期发达国家没有能力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供给本地的劳动力市场,所以需要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才。

说个不好听的:

诸位认为中国现在需要印度或者非洲的精英人才大量来中国么?

实际上并不需要。

因为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是可以自己就培养大量合格人才供给市场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认为这不正常,恰恰相反的是,这反而能最大程度的促使资源流动的健康化。

毕竟,冗余总有被吃光的那一天。

但那些前往国外的精英大多是不会和沉船一起落水的。

所以:

共和国要做好的,不仅仅是为未来接受那些回归的中国人才给予他们的位置。

更要给那些不愿意和沉船一起沉入海底的外国优秀人才给予他们适合的位置。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效果的利用欧美的衰退,以及——抑制他们的崛起。

说个不好听的:

如果当年(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能全盘接受中国的精英阶层,而不是陷于无聊的种族主义而排斥中国人的话,那么根本不会复兴出一个强大的中国和美国分庭抗礼。

而现在,轮到我们做抉择了。

是就这样排斥海外人才呢?

还是说做好一切准备,来迎接五湖四海的人才呢?

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知乎用户 yetchi 发表

我算个在国外的普通人吧,以前算是个普通留学生,不算人才,来说说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想法吧,

要说尤其是我们这些 80 末出生以及这以后出生的人,经历了些许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又不是那种特别艰苦的日子,有幸也经历了中国大变化的那几年,也是高考竞争最激烈的那几年,造就了我们比较特别的性格,对物质生活有些追求,但又不是一味的渴望,对发展变化,体现出 “习惯” 的态度,当等到我们出国时,因为国内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发达国家的环境,远没有前几代那种 “震惊” 的感觉了。而且相对于前几代留学生,我们更加能融入到国外的生活中去,包括饮食,风俗,等等。更主要的是,我们的童年经历,社会秩序慢慢形成,使得我们对于秩序的认同更加深,所以总结起来,我们是脱离 “苦大仇深,一穷二白” 的新生代。也没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的就是 “过好自己小日子,顺代实现一下自己的小梦想” 这种想法。算历史包袱比较小的一代人吧。

所以核心还是我们这代人,对于直接的物质(金钱,地位,名誉)的渴望,要比上两代人低很多,对于间接的(自己的感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要求比较高,说白了,就是喜欢 “生活的舒服”,

那为什么回国呢,大多都是因为觉得国内这几年发展了,机会多,顺带各种 “舒服” 的条件,美食啦,朋友啦,家人啦。很多人在国外带了几年都会经历一个 “瓶颈期”,就是稳定的,波澜不惊的海外生活跟想象中的国内的“日新月异” 的无限可能性的生活的选择的矛盾(有点拗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要说中国文化这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真是害人不浅啊,多少人就是这样被割了韭菜。

很多人是满怀憧憬回了国,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国外成熟平稳的环境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 “傻白甜”,完全不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而且困难还远远不止这些,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大坑,因为发现已经已经完全丧失“交际” 能力了,国外不用找什么关系啊,自己顾好自己就行了啊,怎么国内需要这么多 “看脸色” 的事情呢?

这么一来二去,有些人是重新适应了,但是也有些人是很难适应,毕竟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发达国家的杀手锏是 “高度成熟的社会”,虽然天花板低,但是起点高啊,特别是在国外本科开始读的留学生,虽然前二十年都在国内生活,但是本科的经历对其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适应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在国外读完本科,再工作个几年,那跟当地社会契合度就相当高了,这时候再回国发展,差不多跟个留学生来中国,或者跟个国内的应届毕业生也差不多。这种心理落差,很多人还真接受不了,毕竟不是刚去留学的小白了,都是几十万年薪拿过的人,哪能吃这种苦啊。

所以总结:“海归”是因为对于国内的美好憧憬和对于国外淡出鸟的生活的 “自我价值怀疑”,“归海” 就是有一部分人回国后落差大,觉得“还是以前淡出鸟的日子舒服”。而且我们这代人,大部分人其实就想做个中产阶级,要说这个中产阶级,那是国外舒服多了。这个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国内中产真的太焦虑了。最后祝各位朋友不管海归还是归海,都能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知乎用户 王宝来 发表

曾经多次想回国,但是遇到的各种事情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上次回国是在疫情前,回欧洲在苏黎世转机,遇到了山东人一家三口,我问他们到欧洲干嘛。

男的在上海工作,女的带一个女孩到西班牙留学,问题是孩子才小学一年级。当时觉得这家人真是疯了,后来觉得都是迫不得已。

很明显这家人从山东到上海谋生,但是买不起学区房,各方权衡只好到国外读书,价格比在国内买学区房便宜得多。

如果不是被逼的,谁愿意骨肉分离,放心让一个女人带着上一年级的小孩去地球的另一边,孩子的爷爷奶奶难道会不想念孩子,一旦有啥危险怎么照应?况且即使在中国上了好的学校,学到的是什么?大部分落后的知识和愚昧的谎言。

我如果回国,早晚还得走这一步,何苦来回折腾。

知乎用户 爱萌摩尔 发表

很简单因为海归在国内逐渐不香了

以 cs 圈为例,花上百万人民币,应届回来签的 offer 不能保证比国内 985 好,算算几年能回本?

海归也不会让你升的更快

而且现在面试很多公司对海龟面试者有一些微妙的态度,甚至刁难

没办法你不读一个 top 名校别人总觉得带水分

然而读了 top 名校 fb,g 家不香么?

知乎用户 Rainer​ 发表

这是多伦多一个培训机构的广告,本意是 CFA/FRM 在国内职场加分,但深圳金融 985 海外名校研究生 8000 一个月,最好有 CFA/FRM,确定是正常的吗?

国内一线房子居住价值最多值市场价的 20%,剩下 80% 都变成了高铁和飞速发展。后浪们面对着大几万一平米的老破小和人山人海的地铁,却拿着一线城市最繁华的区不到 10000 的工资,要结婚的时候发现,自己一路卷到了深圳,相恋好多年的女友却因为买不起房子找了本地人,然后你坐在出租屋楼道里抽着烟说一句,“深圳不欠你一套房子,只怪你自己不努力”,然后把烟狠狠的掐灭 “真 ** 的放屁”

80% 的留学生选择回国,这个数据应该拆开来看。这 80% 留学生有多少是去了美国;毕业后 OTP 抽不中绿卡留不下来?有多少是研究生才出国;一年半的时间根本适应不了海外的生活于是选择回到舒适圈?又有多少是读了个 college 没转进大学,与其当售货员不如回国被安排的?

不这些都没人算

一边是 10 万美金,房子车子加上汇率也比国内便宜,BBA 保时捷几乎直接对半砍;一边是 30 万 rmb 顶天,还要 996,这点钱就敢开个丰田卡罗拉,不到 30 岁就活成经济适用男,请问你怎么选?

哦对了,经常说国外有玻璃天花板国内上限高;其实你在国外上不去的职位,在国内你也上不去。因为没人会因为你是本国人就照顾你。在国外你没有一个牛逼的洋爹(字面意义上的父亲),在国内你也没有(后浪除外)

所以什么人适合回国呢?

  1. 在国外 college 的回国能被安排的
  2. 研究生才出国,觉得自己经历两年的孤独迷茫会持续一辈子,宁愿回到舒适圈的(其实不会,我高中三年一直孤独迷茫,到了大学习惯之后加拿大跟家一样)
  3. 字面意义上的后浪,家产 5000 万以上,除去房子 3000 万以上的
  4. 天生的做题家,内卷中的白菜卷;别人平均 3500 我 10000 感受到的爽度比别人平均 45000 我 50000 感受到的爽度多的人

至于家里一两千万的小布尔乔亚们,留在国外还真香。

以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A7nML 发表

那些再归海的人,是那些有绝对实力的人。

这些有绝对实力的人的舞台受绿卡约束小,专业能力强,基本上想从那儿工作都能遂愿,起码国别不会成为障碍。

到底哪儿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他们自己的事,别人也管不着。

如果真是存在一方乐土,岂不美哉。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6w1hU 发表

因为他们没有信陈平巨佬上海 2000 元比洛杉矶 3000 刀生活好的鬼话

知乎用户 vanguKrd 发表

说明这个人有了一定本事

知乎用户 Brando 发表

其实说来说去就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单指收入,各种意义上的。

知乎用户 叫我燊 发表

因为我们强大的是国家,我们只是普通老百姓,只想自己过的舒服点

知乎用户 笛吟低语 发表

这个问题逐渐变成了花式炫耀国外生活多么舒适和花式 diss 国内生活多么憋屈。

然而,国外的生活是现在才这么好吗?从上个世纪开始除去科技带来的生活变化,就一直是这个水平好吧。这个根本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很多 “再归海” 现象。

我一向主张 “江湖问路不问心”,剔除掉“爱国主义”、“亲朋好友” 这些不大靠谱的理由,过去 “海归” 大量回国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回国待遇上虽然可能不及国外,但依然能够享受相对国内较高的待遇,并且最重要的,可以获得在国外基本绝无可能获得的实现 “阶级再跨越” 的机会,也就是最难的从中层到上层的跨越。早年出海留学的基本都是 “小镇做题家” 中的 “卷王之王”,以这些人的能力被摁死在中产阶级确实是屈才,所以当回国可以“阶级再跨越” 的时候,回国必然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央行行长。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留学人员激增,留学门槛下降,留学的主力也从过去的 “小镇做题家” 变成了中产家庭的独生子女,这必然导致这一代的留学生整体能力远远低于上一代,必然造成海外学历的贬值。再加上,国内外环境复合作用下造成的本土意识爆发性的增长,以及本土派的实力确实也在快速提高,造成海归的光环一直在弱化,不仅海归圈内部卷的厉害,与本土派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小,不但越来越难实现 “阶级再跨越”,甚至不小心还有可能从中产滑落的危险。这个时候,“再归海” 就是一张最能稳住中产地位的保险牌,尤其是有孩子的海归。

所以说白了就是,当前的海归失去了原来有的一些特定的竞争优势,而剩下的最大优势恰恰就是轻车熟路方便 “归海”,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这不是就是正常的选择吗?

知乎用户 中华锦绣皮皮虾 发表

除了面子之外,还得把里子做好, 才能让人才愿意来,并且留得住。比如卸掉很多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束缚,别用一些行政力量害得人才围着他们团团转,别只是请回来当个花瓶而已。

能够海归又归海的,在海归里面也大部分属于精英群体了,用好这帮人,也不枉费国家这些年在海外的大力引才吧。

是的,海归也分档次,很多留学生回国拿着几千块钱工资也无可奈何的。

知乎用户 多纳 发表

6 年半(1 硕 + 4 博 + 1 工作 + 0.5gap)海外,去年初最终海龟,知道苦,知道累,想吃喝欢乐,想国内的亲人朋友,想抓国内的机会。

现在人去一线卷了,我倒不怕工作苦,现在环境还可以,领导只跟你谈工作不跟你谈弯弯绕,加班不停,收入跟之前国外差不多。

现在国内情况不太好,疫情让更多人的见识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终我还归不归海,目前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最终决定于我是抱有希望还是绝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非学术圈,之前外企工作部门 80% 海龟,这些人一年后归海率 40%,包括我自己。另外的人有想回回不去了,也有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想再挪窝的。

除了二代们,我知道的所有人里因为回国成佼佼者,混得如鱼得水的我没见到,或者说暂时没有吧。

总的来说,海归一般因为孤独,文化环境,职业发展,和签证等问题,归海是领导之前给画的饼太大了,大家都是满腔情怀报负的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天天做 ppt 难免意难平。然而跳槽就是 996,可以,但没必要。

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过的大多没了狼性,所以米虫还是回去霍霍资本主义社会吧。

知乎用户 高山县​ 发表

现在海归是绝对主流

归海是少数

另外

去哪儿是人家的自由

以为归海是主流 并且用这个笑话国家的人

还停留在 80 年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之前在国内工作几年出国,拿了卡回来工作的,不是别的原因,纯粹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要照顾,他们又不肯过去。等他们百年,还是会再出去的。

独生子女就是这么惨

知乎用户 老大哥 发表

看了几个答案,挺有意思,其实这些事不是现在就有,当年有个海归又归海的,就很有意思,当然,现在没几个人知道了,随便一说,大伙看个乐。

言归正传,若不是迫于无奈,应该很少有人愿意一把年纪离乡别井,远离故土;若不是环境所逼,应该很少有中国人甘心不能魂归故里,客死异乡;曾经他有着满腔热情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一心一意想用自己所学报效国家,同舟共济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然而当他被卷入无法避免的时代漩涡,主义之争时,他不得不挥洒泪水,隐藏悲伤寻找机会离开那些同道中人、良师益友、甚至连句道别的话都没有,匆匆告别重病、老迈的母亲,携妻带女逃往香港。

至自那之后到他埋葬于大洋彼岸总共过去 53 年,这片当初冲破重重障碍达到的故国,他再也没有踏足过。

他曾经是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一手编写《群体遗传学导论》的影响了整整一代遗传学家;

他早年排除万难回到中国,中年却出走美国,惹得中国高层震怒;他更被誉为 “中国遗传学之父”,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遗传学家、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

危难重重 报国心未减

生于 1912 年的李景均 1932 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修农艺,并开始学习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田间试验设计分析等课程,开始了他与遗传学不可分割的一生。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李景均只身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1940 年博士学位毕业。

1941 年满怀希冀的李景均,不畏国内的局势动荡战火连天,毅然决然一心偕同新婚的妻子克拉拉回到那落后挨打的祖国,报效国家。

一路上困难重重,艰险不断;从上海到香港、到广东至桂林一路上有热心好友和香港地下组织成员的协助,李景均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的怀抱一路上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并没有打退这位年轻学者回到祖国做贡献的热切的心。

他利用一直以来的所学先后在广西柳州郊外沙塘的广西大学农学院、迁至成都的母校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直到 1946 年抗日结束,李景均随着当时众多西迁的高校师生回流,出任了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兼农业试验场场长,成为了当时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

1948 年,李景均用自己的话说 “一半来自自己的脑子,一半基于在成都时抄写的文章” 的著作《群体遗传学导论》由北大出版,这部书发行到现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研究遗传学的学者和科学家们。

这也是为数不多在国内出版却能在世界尤其是西方产生重大影响学术类专业著作,李景均以他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征服了世界上同样研究遗传学和统计学的科学家们。

1949 年,李景均坚定不移地留下来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但没想到随之迎来的一场对他学术生涯上的当头棒喝。

过于仿照苏联,科学研究上对于遗传学的讨论崇尚 “米丘林主义” 而非李景均一直研究的“摩尔根主义”。

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错误地将李景均这位留美科学家看作是从未接触过 “进步”、认为他的课程是 “资产阶级的”、“唯心的”、“反动的”。

对此一开始,李景均尽量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在真正的科学家心里,探讨真理的路上少不了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只要认定是真理,那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李景均在乐天宇公开演讲介绍 “米丘林学说” 的大会上,公开指出对方演讲理论的破绽,表明这些是不科学的,有错误的;这激怒了乐天宇,不久李景均不仅被迫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甚至连他授的课程都被取消了。

作为一个单纯的知识分子,一心坚持心中认同的信念和真理是他人生最大的骄傲与骨气,很多同他一般追随 “摩尔根学派” 理论的科学家碍于形势和逼迫不得不低头,他们劝李景均退一步海阔天空,李景均仍然坚持以一身傲骨挺立在学界。

李景均愤然拒绝了这种含糊不清的态度,他以求真的态度翻译了李森科的代表作《遗传及其变异》英文版本,而在为此书作序时更是意味深长地写下这段话,“这本书是一本理论著作,必得仔细研读体会,才能了解其理论的真谛。”

但今天人类遗传学发展的成就,从事实上驳斥了李森特理论,更客观地印证李景均对科学真理的坚持。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真理不为外物所动的李景均,而用事实说话,将结果留给后人评判。

无可奈何 去国心由生

然而乐天宇之流转为攻击李景均和他美籍华人妻子的背景,借机抹黑和造谣他们,想把夫妻俩描绘成亲美反苏的反动分子。

“把一个纯学术问题扣上政治帽子,变成人身攻击,诬蔑为敌人,不能容忍”。

一个正直的科学家在面对来自 “精心布置” 的政治攻击,让李景均心中燃烧着巨大的愤怒,他一腔热诚却报国无门,学术圈内盲目的跟随和批判风气让李景均对于自己在国内的未来的处境面临一种巨大的担忧。

他不愿意违心地承认那些一戳就破的伪科学,但是留下来,就有可能面临与苏联遗传学家瓦维洛夫一样的命运,为了坚持真理而死去。

秉持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的信念,李景均决定出国。

为了掩人耳目,他除了向身边的同道好友讳莫如深地道别以外,其余不曾透露一点信息,就这样他以 “身体欠佳” 为理由,搭火车到广州再辗转到达香港,一呆就是 14 个月。

后来他借着往日康纳尔大学的同窗好友的书信交流得到了诺贝尔奖得主、著名遗传学家穆勒的注意。

穆勒爱惜李景均的才华,多费周折、几经奔波为李景均申请到匹兹堡大学的职位和特批的美国签证,李景均才得以再次去往美国。

而国内正因为李景均出走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引起了高层的震怒,始作俑者乐天宇在伟人的批示下被撤销了农大校务委员会主任职务,并调离农大。

然而整件事情却只被定性为对乐天宇个人的 “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和“学阀作风”做的批判,当时的中国在遗传学上还是一味高举 “李森特” 的大旗,最终摩尔根遗传学的研究还是在中国死亡了,李景均也未有平反。

遥距彼岸 唯科学未变

1951 年,李景均顺利到达大洋彼岸,他的著作修改后的《群体遗传学导论》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誉为 “发挥的决定性影响达 20 年之久,全世界整整一代遗传学家都得益于该书。” 李景均到了美国以后一直都专注于遗传学和统计学的研究,他极力推动随机和双盲这两个原则成为现代临床试验最重要的原则,对客观评价治疗结果提供了科学保证。

1960 年李景均被选为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1998 年荣获美国人类遗传学会颁发的杰出教育奖。对于人类遗传学上的研究李景均即便是到了晚年也没有停歇,正是这种不懈坚持,让人类在遗传学和统计学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用他的一生做着对全人类都有价值的事情。

知乎用户 Judy​ 发表

国内有多打压 “海归” 人员,就不说了,评职称这些哪个不讲究 “人情”“背景”,不谈及“海归科研” 人群的就业,就普通留学生的就业,但凡提及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无论你的学校是牛剑,还是哈麻,许多人都统一冠上 “拿钱买的”、“有钱都得读”。

招聘的 HR 有几个把英美澳港新的名校研究透了的?只要看着简历上写着海外大学的一律疯狂打压,我在求职的时候遇到过某上市公司的 HR 直接问我:你的自我评价里写着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你出国读的大学,你是怎么体现出你的学习能力了的?(潜台词就是你不就是花钱出去买的大学吗?)

丝毫不看我的简历上写着:发表过国家级期刊、SCI 期刊的论文,以及本科在头部互联网大厂里的实习经历。

就这样的就业环境跟 HR 的水平,“海归” 如何在国内取得好的发展?国家有心释放各种政策让海归人才落户,可惜比不上一部分低素质的 HR 的排斥与打压。

那海归明明有更多的选择,为什么不去对自己发展更有利的地方呢?

别来道德绑架!

知乎用户 好好学习 发表

因为他们爸妈逼他们考公务员,相亲,要二胎

知乎用户 MissJing 发表

2019 年 12 月 25 日、落地回国。

在疫情爆发之前进了家门、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回来一切顺利。并且对回国之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我终于可以和我日思夜想的美食朝夕相处、可以躺在家里感受快递外卖的美好了。之后再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可以下班喝个酒、周末和朋友聚个会、休假一起出去旅游。不用一个人在国外无聊到发疯了,这日子想想就让人激动。

可能如果没有这个疫情、没有这些魔幻的操作、一切都会不一样。。。

2020 年、因为疫情在家觉得无聊、就建了一个大龄海龟群、初衷是为了给留学回来的朋友们多一个交流的地方、如果有什么问题也有个能互相询问的人、当然、当时的进群要求是必须是已经回国的人。一开始大家都还很开心,交流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虽然也会有吐槽和不满,但更多的还是期待。

直到过去了一年、两年、开始了第三年。。。

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轮回、这一切都没有尽头。那些我们期待的生活并没有实现,反而身处 “牢笼” 开始在朋友圈里羡慕留在国外,现在可以自由躺在海边朋友们。无休止的工作、少的可怜的工资和已经卷不动的身体、让大家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走呢。。。

直到、群里有了第一位归海的朋友。于是有了第二个、第三个。。。

归海的人中大多是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厂工作的朋友、回国工作了几年拿着让人羡慕的薪资,但是这每一分钱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大到让人觉得不值。既然有能力让自己过的轻松一些,为什么不呢,于是,归海的队伍越来越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们辛苦一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让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罢了。哪里能好就去哪、无可厚非。

也许有一天、这一些都过去,我们恢复了 2020 年之前的生活、大家就又都会回来了。

知乎用户 鸟姐 MissBird​​ 发表

为吸引更多高潜力人才,英国政府近日公布将于 5 月 30 日起,为世界顶尖大学毕业生开放一项名为 “高潜力人才签证” 的签证计划。

高潜力人才签证将向 50 所 “全球大学名单”(除英国以外)中的学士、硕士以及博士毕业生开放,旨在吸引海外高技能人才,以支持 “增长和创新”。

这个高校名单每年由英国内政部发布,这些院校必须在 3 个世界知名排名中(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 世界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至少 2 个位列前 50 名,仅在一项排名中进入前 50 名都无法上榜。

目前可能出现在榜单上的院校包括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以及美国一系列排名很靠前的院校。

申请者必须在过去 5 年内(从申请之日算起)毕业于榜单上的英国境外的顶尖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签证有效期为 2 年,博士毕业生的签证有效期为 3 年。

安全与合法移民部部长 Kevin Foster 在 3 月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该高潜力人才签证有助于把那些具有较高潜力的国际移民在他们职业生涯早期就引入英国,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新的签证计划将使英国能够吸引最受欢迎的毕业生,增强了英国的技能基础。

这项新计划的参与者不需要获得任何资助,也不需要从英国的高校毕业,就可以在英国从事任何工作。但需要满足语言要求,以及 1270 英镑的存款要求,以支付在英的生活成本。

之后如果他们想在英国定居,还可以转向别的签证类型。目前尚不清楚该计划会吸引多少优秀毕业生,但政府表示人数是无上限的。

另一项单独的 Scale up 工签也将于今年 8 月 22 日开放,新工签适用于欧盟和非欧盟公民,但需要有公司提供担保签证。申请人的最低工资水平应从 33,000 英镑起,并通过至少 B1 级英语语言要求。Foster 表示这是为了吸引 “另一群非常受欢迎的人才”。

这两条签证计划已在 2021 年 7 月的英国创新战略中宣布,为了履行英国政府 “重建得更好” 的承诺,政府将开通高潜力人才签证和 Scale up 签证,将有助于英国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这两项签证的申请人费用都是 715 英镑。

2021 年 5 月,英国政府还宣布了快速移民通道之 “著名奖项获得者” 签证,旨在吸引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奥斯卡奖和金球奖得主在内的另一群有才华的个人。

编译:Ruiyu

文章译自

https://thepienews.com/news/highly-selective-uk-visa-for-worlds-top-grads-launching-in-may/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选择而已,有什么好看待的。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去火星呢

知乎用户 仲夏夜之梦​ 发表

算了,删了吧,叫不醒装睡的人

知乎用户 MLRush 发表

有的选择总比没得选好

知乎用户 Scotch​ 发表

先声明,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出过国,你们可以翻翻我以前的提问和回答

之所以想在这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国家病了,很严重的病!

现如今国内最扯淡的三件事情莫过于——工厂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之所以说这三件事扯淡就在于明明是个人都知道为啥,偏偏关键人物都在装傻,咱慢慢来捋一捋这三件事

1. 工厂招不到工人

这事的扯淡程度相当于你在众目睽睽之下捅死了,刀都还在你手里的情况下,你非说是旁边路过的外卖小哥捅的!你狡辩就狡辩吧,找点靠谱点理由啊!

那叫招不到工人吗?那 TMD 叫招不到牲口!动不动就综合工资 6000+,先不说这工资现如今并不算高,大部分工厂要 30 天每天 12 个小时不带休息才能拿到!这尼玛都还只能算普通水平的,前段时间不是 TM 还有拿着大喇叭喊时薪 9 块的吗,RNM 在 2022 年的今天还有尼玛个位数的时薪??玩我呢?时薪 9 块啥概念?9×24×30=6480

薪水都还只是一方面,还有各种劝退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拿着鸡毛的基层管理、反人类的制度、能吃出心理阴影的食堂、除了人过不好其他生物都过得挺好的宿舍等等!

遥想当年富士康可是被视做血汗工厂,现如今简直是良心企业!

我就想问问,《劳动法》是不是你们写着玩的?

2. 毕业找不到工作

国内的资本家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问题就在于他们只学对自己有利的,坚决不学会影响自己收入的!论 PUA 的本事,什么马斯克、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是弟弟,不是我吹,世界 500 强如果是按 PUA 的本事排名的话,这 500 个公司里面但凡有一个不是国内企业的话我直播吃翔!

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怀揣的梦想进入社会 80% 上来就会被好好的上一课,其他的先不说,双休的公司全中国都尼玛都是有数的,大小休都算得上难得的良心了!越是大厂越尼玛卷,卷到最后 996 都不行了,得 007!不过大厂好歹该给的钱不会少,有些 TM 的企业只想着让你 996 绝对不跟你谈钱!每次一谈到钱就是 “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艹!你发那点工资生活都成问题还尼玛 “不要好高骛远”,这还算不上最狠的,我甚至见过实习期间一毛钱不给的,美其名曰: 给你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除非学完真能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不然这机会谁爱要谁要!

考公为啥近些年来持续火热?还不是全靠衬托!早些年基层公务员给人的感觉就是 “饿不死发不了”,现如今再看公务员的工作那简直不要太香!在薪资大于绝大部分私企的情况下,严格执行《劳动法》,最差的单位每年的福利都一样不少!就算遇上 SB 领导只要方法得当你甚至可以硬扛,只要你愿意躺平,他就完全拿你没办法!

还是那句,但凡某些人把《劳动法》当回事就不至于导致现如今大量的毕业生 “找不到工作”

3. 年亲人不愿意结婚生子

(大前提,我父母在我 3-4 岁的时候离婚了)

我父亲,银行一名普通的员工,当了三十多年的柜员,眼看快要退休了,前几年才从柜员调到其他不那么忙的地方。他的第一套房子是在 2000 年左右买的,当年他 30 多岁在银行工作了十多年,爷爷奶奶没出一分钱,全靠他自己存钱买的

我母亲,真 · 老司机,她的驾龄比我年纪还大,当过专职司机、开过公交、当过教练等等,她买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时候也是差不多 30 岁,外公外婆也没出过一分钱

我,89 年,在我 19 岁那年出来上班的时候,我家里对我的期待是——好好工作,多存点钱早点买房!然后我存了 10 多年越存离目标越远了!我才出来上班的时候虽然工资不高也就一千多,我们当地当时的房屋单价也差不多一千多,经过我 10 多年的努力,房屋单价成功超越我的工资,已经差不多相当于我工资的两倍!别以为我工资很低,我敢打担保,同龄人里面我起码比 70-80% 的人工资高。

你告诉我怎么结婚生子?就算我愿意也没几个女的愿意啊!现如今消费主义当道的情况下,但凡女的智力正常都不会看上我!她能图我啥?啥也图不了啊!就算尼玛结婚了,我怎么生子?先不说奶粉钱,最基本的房子我都买不起!

当然,我也知道以我的本事,在国外也是底层,生活水平不见得会提高,但大部分的 “海归” 或多或少都是有点本事的,这些 “海归” 在国外只要不作死大部分是过得比国内好的,既然如此用脚投票这件事不是全球通用的吗?

知乎用户 Y.HL 发表

我身边的案例真的没有那么复杂

就是工资差距太大,没别的了,啥都能克服,工资差距就没法克服了。

不介意的就没再归海了。

知乎用户 東大日本秋武老师​ 发表

考虑过,大城市里大概 2 个月吧,在朋友公司里,出租玩明显比日本东京高,虽然也有更便宜的生活方式,但我要求的是最底线生活标准里的比较,说实在话成本和各种应酬开销很大… 这还没考虑孩子的事情… 在东京孩纸们高中为止住院都不花钱还每个月领补助金 1 千多元…

海龟重新留学偶尔也听说,一般是为了回头就职或创业,或者为了让孩子日本留学等,这总现象或许大城市更普遍吧?每个人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就工作本身哪里都不容易吧…

知乎用户 明朝友善的丹参​ 发表

985 名牌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 2500 元?

以往每逢毕业季,网上都会有 HR 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眼高手低,“一开口就要月薪过万”;如今他们已经默默换了个态度:“我哪儿敢有意见,公司说给多少就给多少吧。”

B 站上有名 UP 主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历。作为 985 毕业生,学历起点已经超过了职场中大多数新人。

她一开始求职瞄准的也是以高薪著称的互联网大厂,但因为专业不对口、实习经历也不足,多少份简历都石沉大海。

刚毕业,还是得以能够生存为主

好不容易得到几个面试机会,但因为自己 “性格内向,表现不好”,最后也没了下文。

最后,**她竟是将自己对工资的期望定在了 “2500 元左右”,**在计划中,这笔工资中将有 1500 元用于房租。至于其他的生活支出,她有信心压到每个月 1000 元。

银行月薪 2500,工作半年后, 决定了 “裸辞

在 2020 年秋招中,毕业生陈佳佳幸运地 “杀出重围”,入职了武汉一家国有银行。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银行一直是高端 “金融行业” 的代名词之一,进入这里工作,也意味着将拥有丰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环境,并且还是个稳定的 “金饭碗”。

但是,冲着 “福利好,补贴多,说出去爸妈有面子” 而来的陈佳佳很快就被这份高强度工作压垮了。

作为大学毕业生,她要从一名普通柜员做起——身上背负了大大小小十多个营销指标,每天工作时长达到 12 小时,却只能拿到底薪。这段时间一直被抑郁情绪困扰的陈佳佳最终决定,放弃这份工作。

和陈佳佳相比,于冰心算是业内 “前辈” 了。在研究生毕业后入职贵阳一家国有银行的于冰心,已经工作了三年,一路由柜员升到大堂经理、再做到理财经理。即便如此,她还是在去年年底时,不顾行长的极力挽留,提交了离职申请。“每月到手的工资常常只有 2500 元,看不到希望。” 她说。

你期待的月薪是多少?在应届毕业生求职时,通常会被问到类似的问题。**在 2022 年春季招聘中,**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毕业生提出了这样的待遇条件:收入到手每月五千元,单位提供食宿。

乍一看,这样的条件并不过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只能勉强算得上是中等水平,**更何况这位同学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没想到的是,在面试过后,面试官发布了一则动态(如上图所示)。大致内容是这位毕业生要求月薪到手 5000。看来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越来越难。

为此,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要求对于顶尖院校的毕业生来说,真的不过分。抛去这个单位不说,这位同学的可选择的岗位有很多,比如互联网企业等。

1076 万!!这是 2022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

去年 12 月 28 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076 万人,同比增加 167 万,规模和增量均是历史新高。

另外,受国际疫情影响,近两年返回国内就业的,海外留学生不断增加,所以整体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55% 的毕业生因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降低期望,仅有 27.2% 的毕业生期望升高。

65% 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整受 “求职竞争情况” 影响,而分别有 57.1%、49.4% 的毕业生受 “国内经济形势”、“产业发展情况” 影响。可见,对经济和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大部分毕业生都有理性预期。

2022 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为 6295 元

在期望月薪上,2022 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为 6295 元,比去年的 6711 元下降约 6%。其中,4000 元以下期望月薪的占比 12.8%,高于 2021 年的 8.9%;6000 元以上期望月薪的占比 44.6%,低于 2021 年的 50.8%。

无论从平均值,还是分段薪酬来看,本届毕业生降低月薪期望值都具有普遍性,这也表明毕业生愿意降低薪资要求以适应就业市场。

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的政策收缩,**这些传统的高薪行业也发展放缓,也让更多的毕业生不得不调整就业期望,降低了对这两个行业的选择。

当然,除了直接就业,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自由职业,数据显示,2022 届高校毕业生中,50.4% 选择单位就业,比去年下降 6 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去年提高 3 个百分点。

此外,考研热趋势下,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占近一成,出国继续学习的比例为 1.3%。

面对艰难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愿意继续深造、出国学习,提升自己,用时间成本换取更大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海归回国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国内的就业市场也对海归相当友好。

早在 2020 年,教育部就正式印发了《教育部第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官宣力挺海外留学生群体!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开始对留学生抛出橄榄枝。**不仅一线、新一线城市提供了不少的海归优先职位,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对留学生敞开大门,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部分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向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开启特殊通道,如建设公司和人民日报特定岗位公开面向海归招聘。

海归优先职位平均招聘薪酬连续三年走高

**大厂如华为,也开设了留学生专属招聘通道,**相比于国内毕业生,海归留学生的薪资待遇也有着明显优势。

报告显示,海归优先职位平均招聘薪酬连续三年走高,2021 年更是高达 13719 元 / 月,与全平台职位平均月薪(9364 元)相比,高 46.5%。

并且,2020 年及 2021 年海归优先职位平均薪酬同比涨幅分别为 7.3% 和 8.9%,均高于全平台职位的增速(2.1% 和 7.5%)。

从有留学背景人才与无留学背景人才薪酬分布对比可看出,留学生薪酬优势明显,尤其是 50 万以上收入群体中,具有留学背景人才显著高于无留学背景人才,其比例约为 2 倍。

企业主要看中海归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国际视野和发展潜力。

海归在就业形势中也存在一些求职劣势,包括缺乏职业规划、缺乏实习和项目经验、对国内就业形势缺乏认知。

报告中也给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 重视实习的价值,树立符合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目标,积极寻求实习机会。

- 注重实习的价值转化,重视实习经历与职业目标的匹配性。

- 接受专业的就业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

- 参与专业平台的社交活动,拓展职场网络。

**总体来说,企业非常重视海归背景。**与国内毕业的学生相比,初始薪酬也会更高。但小伙伴们在出国留学阶段要多积累,注重实习机会,这样在毕业后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知乎用户 不说心里话​ 发表

合作项目的项目经理有两个女儿,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日本。他在美国的女儿是经济师,丈夫也是国人,也是经济师。

他本人是四川的,有一次跟他聊天,我就问他那么大年纪(60 多了),怎么不叫女儿回来国内上班呢?

他说他女儿在美国,年薪是 20 万刀,女婿也差不多是这么多。成都天府新区曾经给他女儿女婿发出过人才引进的计划书,两个人回来给 500 万各类费用,年薪好像给 100 万。

我就说这待遇不错啊,咋不回来呢?

他说,他女儿他们手上有个手环,到公司就按一下,就算打卡了,每天上班 8 个小时,如果加班了,就按一下手环就开始计算加班时长,加班费非常高,每周上 4 天半?周五下午不上班?(这里不太记得清,大概是这么说的)。虽然回来待遇高,但是工作强度肯定也不低。在那边加班看个人,个人不想加的不强迫。

然后他又说到二女儿,还没结婚,在日本某车企当中国区负责人的助理。说是三菱还是本田来着,忘了。总之就是收入高,工作强度也不大。

这位项目经理也算是白手起家了,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他分了 10 套房,均价大概 8000 左右。

以上内容来自其口述,可信度自行判断。

知乎用户 公子谬 发表

先让我猜一下:

是因为 996?一线房价?职场性别歧视?年龄歧视?

国内资本家口味太刁钻了,怕是满足不了人家,我还是暂时窝在霓虹吧……

知乎用户 白菜头是一颗白菜 发表

16 年我毕业那会,我也犹豫过要不要回国;主要当时从媒体上反应,祖国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但是后来我自己冷静下来考虑了前后三四个月的时间;我那个时候已经 26 了,回国和小妹妹们抢工作抢老公么?而且我本身学的是会计,国内的会计词汇我大脑换都换不过来。。。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会计工作,进国内四大吗?那就是北上广,我家那个小城市是没有四大的。。。考虑了很久很久,我挺挣扎的,毕竟不是 tech 专业的 opt 只有一年,我是硬着头皮留下找工作的。

现在回头看看,留下是对的。。。因为后来绿卡下来后,顺利进 banking industry。。。从此,彻底躺平。。。国内随便卷吧。。。我就不给祖国添麻烦了。

有一个插曲让我觉得国内,吃着皇粮的蛀虫很多,尤其是那种家属安插在各种岗位的蛀虫;19 年那会我妈带着我派出所换身份证,其实我身份证 17 年就过期了,那会在国外回不来,派出所前台的老大妈 超级大嗓门喊:你这身份证都过期两年了 都不换。。。边打毛衣边拿着我那过期的身份证给后面的一群打毛衣的老阿姨展示。。。我心里真是 mmp。。。后来身份证是办下来了,不过不是这群打毛线的老阿姨给办好的!!!从那以后,我就觉得,爱国不影响我移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羡慕有得选的人,最无奈的是根本没有得选,只能 996。为了安慰自己,只能告诉自己,996 是福报。

知乎用户 eric 发表

很正常的现象。有 better offer 就走,有更好的 offer 就留。这才是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

知乎用户 Radish 发表

恰好前段时间给一个问是否该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写了一点我的经历,就稍微修改一下贴在这里给大家看看。

下面请带入你自己,体验作为一个普通打工人下班后,到第二天上班前你一天的生活。

你的身份是留学 6 年研究生毕业的留学生。

下面是你在美国的打工生活:

你在美国五点下班了,想吃牛排,开车去了 Taxas Roadhouse,花了 50 美元你吃到想吐。吃完看了看表六点半了,你感觉太饱了,于是开个车找了个小海湾散散步,走了一万多步,开车到家八点钟。看时间还早,你打算找朋友聊聊天打打游戏然后洗洗睡到第二天早上八点起来洗漱上班。躺在床上,你想想自己这个月到手 5000 美元,今天花了 1/100 吃了一顿还行。

现在你回国了,进了一家不错的国企:

你工作的国企五点半下班,但你看周围领导同事都没走,于是你也不好意思走。磨磨唧唧好不容易到了六点,你要好的同事叫你一起去饭堂吃饭。但是你太想吃牛排了,于是你心一横拒绝了喊你去食堂的同事,直接拎包走人。

你打开大众点评一看,附近最便宜的牛排也要三四百块啊,咬咬牙选了一家评分不错的过去。去单位停车场坐上车(如果你有车的话,如果单位有地方给你停车的话),你打开高德地图导航一看妈呀堵死了,现在开过去估计都七点多了。但你太想吃牛排了,于是你开了快一小时车,到了店门口发现要排队,你前面还有 33 桌。好不容易八点你吃上饭,不提牛排口味怎么样,反正你没吃饱。

开车回家(假设你有自己的房子),九点到家了,你想去公园散个步,好在公园就在你家旁边,走路就能到。到了公园,你看这边一堆广场舞音乐震天响,那边小路上人挤人。你走了一万步,回家一身臭汗,看已经十点多于是你直接洗洗睡了,不然第二天六点半起来不然来,会迟到。

躺在床上,你想到你这个月到手 10000 块钱,花了 400 吃了一顿还没吃饱,占 1/25,有点肉疼。

这还是你在自己城市的情况:

加入你为了能让自己所学有用武之地,你离开了家乡的二线省会城市,去了比如深圳。你家很有钱能给你在深圳直接付首付买房,不好意思,你要先缴纳三年社保才可以买房。买了房要等两年才交楼,这五年你租房住吧。体会一下什么交边还贷款,边交房租。对了还有车,买车?不差钱?不好意思,摇号了吗你?

以上是给我回国一年多的亲身体验:

但我过的比上面说的还差不少,我工资没有 10000,我没车没房,我不在自己的城市。我单位 6 点没人走。

可能有人要说我不行找的工作不行,但我留美 7 年,研究生,做过学联主席,拿过三个学位证书,家人也在国企工作,找国企的工作我不觉得有几个留学生能找的比我更好。

也不要说我是个例,我几个条件差不多的朋友回国也都在不同的城市过差不多的生活。回来了就是这样。

当然你也可以不进国企,我拿过华为技术岗和营销岗的 offer,给 14 级薪。我没去,去了物质生活上会好很多,但是我不觉得能好过我在美国工作的同学。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你为啥还回国,或者说我讲这这些是不是不爱国。

但我告诉你:

1. 我回来是我自己的选择,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我有我的理想没必要挨个解释。

2. 我爱我的国家,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回来建设她。但是社会的发展必然是螺旋上升的,我们不可能不经历挫折。我觉我能力尚可,有我在,也许能为稍微加快我们发展的步伐哪怕一点点。(至少目前,一起入职的一批年轻人在我的影响下正在慢慢的给这个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带来新的思路)

3. 我写这些,是希望帮需要帮助的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如果你像我一样能克服上面这些不适应后依旧想回来,那你就应该回来!


看他不停的骂我又删评论,趁他没删完截图挂一下,免得他不承认。

评论都不是我删的哦,不知道他自己删的还是知乎删的。

知乎用户 杰德斯特假说 发表

国人对外国的情感真的很复杂吧。既告诉自己不要崇洋媚外,但出国了内心还是有那么些不同以往的小喜悦。毕竟大部分国人还是觉着外面的月亮圆。

海龟这个产物本身社会评定就不一样了,评价体系也不一样,在国外在你有能力在学科领域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去说脱口秀,当个流浪汉都没人觉着匪夷所思。换国内你试试,你爸妈念死你,难听说个不肖子孙,白白培养,大帽子一点说你浪费资源,对不起国家,没有远大价值观啥的。本身书要是读得不咋地,又被海龟的头衔架的高高的,到国内高不成低不就的,那还是继续留在国外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吧,能继续享受被国人高看一眼,你自己也说得出口,能够心理自洽。

你看,不可以在国内活成一个普通人,“这去国外读个书啥也不是,还不如。。。。”,车子,房子,票子,时刻提醒你本来就海龟了,就不是一般人了,咋能随便做个普通人呢,不行。

真累啊。

知乎用户 Re - 夏目晴人 发表

再归海?!这不就是【润】吗?! 海归的人肯定是有能力有价值能出去外面能够接受的,所以润了

至于原因,参考下跟润有关的一切答案,润的人的背景和想法,答案就有了

知乎用户 逃课侠归来​ 发表

国内有什么不满意吗?

没有。

那为什么回国外?

因为国外可以不满意。

知乎用户 八旗旧人 发表

主要是说一套做一套 再加上一些气人的话吧

毕竟出国以前,没吃过气,自由放荡。

出国以后一下子和中产阶级和贫下中农的美国人混一起了,练出门买个菜不知道该去哪里好。还动不动被歧视,或者说把你当外人,有的人真的很 nice,也有的人很排斥你。

几年回来,想做回那个放荡不羁自由的人,工资低一点,可以说中文,可以不用打开有道看文件。 结果发现,和刚出国的时候一样,自己还是外人… 有人对你羡慕照顾,说你一个人孤悬海外这么多年不容易吧,有人对你说,你家很有钱吧,或者一句卖国贼(新地图炮),再加上背后的闲言碎语。

reverse cultural shock,在某一个环境生活久了,回到自己原本的环境不适应。

不知道为什么,人总喜欢一个自己默认更不属于自己的群体,对自己冷漠。美国人,对你冷漠一句话也抱怨不出来,毕竟自己不是美国人,但是在国内,加班,闲言碎语,派系挤兑,天价房价,任谁不会回忆起自己乱七八糟但是自由的小 house。周末玩玩游戏,翻墙看看电影呢。

还是那句话,我们如果分配制度出现了畸形,需要承认,需要想办法改进。傅明同志的觉悟,并不是每一个普通公民都有的。人说再多,还是吃饭的,如果老婆娶的每天负责貌美如花,房价打破自己的底线,工资几千一个月。凭良心讲,谁不会怀念起,那些奋斗且优秀的女孩,独自一人的小房子,安静且孤独,还有加仑的汽油,和自己的小破车。

家对于海外没有经历过派系,人情,关系的人而言,已然是回不去的地方了。继承家业也不过是和海龟混比较有共同语言,有种莫名的物是人非的感觉。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buvzw 发表

可能是为了在海外生活的家人吧。

———————————

哎,为了放出来,我都开始说胡话了~你们谁有原回答的截图在评论区放一下吧,我给你们精选评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部分出国求学读博士的人都比较单纯,期待「言而有信」。

所求不过在一个有契约精神的地方,尽可能减少无谓消耗,把能量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海归」,是主观上想见识海内的契约精神

「归海」,是客观上见识了海内的契约精神

996、251、跳槽征信、彭宇、一万八… 这些都完美体现了海内的契约精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实例。这位老师是某 985 的化学系主任,10 年前就是杰青和长江,现在跳槽到欧洲某过排名第一的大学的 distinguished professor,感觉在这边也当宝引进的。确实看到国内外顶尖学者差距很小了

知乎用户 别问我是谁​ 发表

高中同学里面一半出国留学了,其中有一半学成归国报效,十年过去,再有一半已经回流海外。

回去不外乎两个原因:

孩子教育促使父母再次海漂,比如我。

不喜欢 996,不喜欢人情世故,在升职道路上磕磕绊绊的,回流找个闲差,好山好水的过日子。

个别大牛因为个人能力突出,所以在哪里工作都能随便挑,这个好羡慕。

知乎用户 Venom Snake 发表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知乎用户 Nina 学姐 发表

回国一年半,我就说说我周边的例子吧。

美本的一个学妹,密歇根本科读完后去哥大刷了一个 master, 后来去纽约某 Big Name 银行后台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人生不该被如此浪费,果断回国。回国一年多,进入一家民营金融机构,工作非常不顺心,公司官僚主义严重,每天形式主义加班,导致生活非常不规律。看着朋友圈留在美国的朋友过着每天 5 点下班,周末出去郊游的日子,不停问自己这不就是我曾经拥有的生活吗?一时想换工作又没有好的机会,过着每天上班如上坟的日子。她甚至考虑再去美国读 MBA,想要一个全新的起点。

远哥是我知乎上认识的一个朋友,在读完了我之前写的海龟找工作有多难后给我留言 “看到你在知乎上的帖子感觉和我的经历很像,我现在美帝一家通信企业,做战略和行业研究,也在琢磨回国发展,因为国外实在节奏太慢了,但也面临很多定位和经验不符的问题(留学生找工作很难你懂的),有空可以交流下哈!”

对于这种到底该不该回国的人生问题,真的别人没办法帮你回答。工作到底好不好找?国内和国外生活到底哪个好?这都是很主观的问题,取决于你是谁和你的人生目标。

难道工作不好找是能让你选择留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的根本原因吗?

更长远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你的人生目标是啥?对你来说,你需要一个更高的 overarching rule 来指导你做决策。长时间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做出改变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真的要什么东西,所以只是停留在非常浅显的物质对比层面。

当你想要做出决定或者想要改变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恐惧的。因为我们对未来是未知的。我不知道做出这样改变能不能得到我想要的?既然改变这件事情是那么恐惧,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做出改变?张钧蜜在一次演讲中分享自己法律研究生毕业,放弃过去十多年的努力选择做临时演员的心路历程的故事。她说道 “我们的心跳从来不会停止,我们为什么要让生命是静止的?我会一直一直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改变是一个过程,一个帮助我们找到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的过程。它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不断地勇敢让自己去接触很多的领域。去尝试并在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合适不合适。”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写到,确立人生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认定自己的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然后写一份人生使命宣言。宣言中英包括自我期许与基本价值观。使命宣言是个人的根本大法、基本人生观,也是衡量一切利弊得失的基准。

[

【樊登音视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线上 ke 程下单留

天猫

¥9.90

去购买​

](https://s.click.taobao.com/t?e=m%3D2%26s%3D%2FXpMh6zmUmdw4vFB6t2Z2ueEDrYVVa64yK8Cckff7TVRAdhuF14FMU6jint2ZvQKMMgx22UI05YtrbEj8tXFm70dXmDjDcp3OANNYhtEe9PRy3QCju0AM4Sq12NLkJsfPqSkbzloDUbgWXQbOuBVKrJJseZIjvA615%2F%2BuhipGV0uyRHckDmQEFcG41fWwUiB04bt%2FCh0HCZ0%2BUW1830SAz4199fveCi6IyQqBHqVFfiRCUms4757Av61MgKCuzV3IXo9Hpa%2Ffj5o%2BI8ssrVDqUTkTm3o5eKOToc1vbQZVKjGDmntuH4VtA%3D%3D&unid=1z86YaRsQNy0&union_lens=lensId:TAPI@1606269118@0bb0aa40_0793_175fd19a84b_0aaa@01&cont_id=1_770632818)

撰写使命宣言的过程,重要性不亚于最后的结论。为了形诛文字,你势必要彻底检讨自己真正的理想 - 最珍贵的人生目标。随着思想日益清明,貌随心转,你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知乎用户 北欧的鱼​ 发表

其实觉得不要刻意这样去分类。

我们总喜欢给人贴标签,然后分类,然后在某个类别就是某个性质。

人都是向往高处的,哪好就去哪,爱去哪,只要有能力就去。喜欢中国就留,喜欢别处就去,留在中国不一定爱国,出去也不一定不爱祖国。就像这问题说的,海归,归海,首先,这是否是一个真命题,或者是否是已经是一个趋势或者普遍现象,没有任何研究调查表明这种现象的广泛性和趋势。90 年代也有归海的,2022 年也有,不要拿一些个别人,个别现象就泛化到群体性。无论是海归还是归海,都是个人的选择,谁不想好好活着,活得更好,大家都有一个小目标的梦想。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有大量海归现在开始归海了,也说明咱们国家的人国际竞争能力强了,也有钱了,这不是好事吗。

知乎用户 Eidosper 发表

加入美帝去剥削世界,肯定比留在中国被美帝剪羊毛要过的好,这是基本规律。

最初工业化国家的结构是资本剥削工人,后来有了殖民地后开始提高国内工人的待遇,再后来就是直接转移走低端产业。

这个过程相当于整个中国在给美国打工,那么之前打压国内工人的 “你不努力”,打压黑人的“落后民族” 这些,就落到了中国人头上,形成了河殇和 “民族劣根性”。这些理论本就是掩盖阶级矛盾的操作,只不过因为国家和种族不同,套上了“中国人劣根性” 这个帽子。这个过程中还仰仗着大量的人文社科类和经济类 “专家” 进行论证,所以他们为了维持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必须论证中国落后。

但是中国人并不想维持这个现状,所以在集体突破。而突破直接伤害了 “知识分子” 依附美国剥削中国的机会,所以他们对于国内的科技进展会扣上 “996” 的帽子。就算执行的是 965,那也可以说 “污染环境” 或者“没有开源精神” 之类的帽子,甚至颠倒黑白。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批依附美国科技的国内公司,对这些 “削弱美国竞争力” 的现象非常警惕。但这些公司的立场不坚定,一旦国产能够接近先进,而且自己能换国产,便会“真香”。但有一点就是牵扯到自己核心竞争力方面,会格外的大声。周边元器件不涉及核心竞争力,所以可以真香,但核心元器件涉及竞争力,很难真香。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科技公司是高度被污名化的。谁影响到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就会被攻击。而依附于美国科技霸权的攻击方往往同时会借助美国的文化霸权和媒体霸权,对此进一步推波助澜,而且使用的论证范式和双标和美国的做法如出一辙

最典型的还是 “奥斯维辛我解放” 和“你封城就是独裁我封城就是民主”。中国免费治疗新冠没人问,美国护士支援纽约天天吹。中国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手册没人看,美国弄一个小的进展就大书特书。

在这种现状下,我国对海归人员仅能 “稍微利用”,没办法全盘接受。核心原因就是中美态势没有发生决定性转变,剥削结构决定海龟们难以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国内也在大量培养 “本土人才”,随着人才的迭代已经到了 “虽然不一定比国外强,但肯定适应性更强”,犹如国内安卓 vs 原生安卓类似的态势。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留学生有相当一批水货,这个暂且不讨论;然后中段人才国内需求小于国外供给,会筛选 “优越感不那么强” 的;最后高端人才会争取,但毕竟如果真的看不起国内,也没必要强求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说白了就是知乎大热的入关。入关的要义表面上是吃牛肉住大房,但本质是恢复我国正常的社会结构。再恢复过程中,我们还在尝试创建全新的结构——资本不能为所欲为的社会

只要是美国的剥削存在,我国和美国的矛盾就是结构性的,海龟就缺乏位置。但如果真入了关,那留学反而会成为不经济的选择,也不会有太大必要去留学。

终有一天海龟会变成历史名词,尽管还是会有出国留学生,但再也不是去高人一等的国家去学习先进的技术,而是一种平等的对外交流的形态。

那一天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

https://b23.tv/kpmTsI

知乎用户 唐僧 发表

国内需要速战力,就是马上能变成钱的技能。原创研发能不能变成钱?什么时候能变,变数太多,不能立即变现的都不受待见。

知乎用户 林浩轩 发表

无非就是国内工作心累压力大且房价极贵,同样条件有得选谁愿意背井离乡天天和异族打交道。想要在国内过的爽,首先得有一份朝九晚五双休的工作,工资不能太低,领导也不能是奇葩。多数国企都能满足前两项条件,但这年头不逼下属出成绩的领导极少,毕竟压榨下属越狠自己被提拔的概率越大,所以没什么前景的行业与部门未必就不是好位置。国内几乎没有不拉帮结派的公司,什么现代管理学在老乡校友情谊面前都不值一提,美名不任人唯亲难道任人唯疏吗。想要追求自我实现而不是充当螺丝钉,这点确实发达国家做的更好,至少普通工程师与艺术家是真的有社会地位也能赚到钱。

知乎用户 咨询圈求职​ 发表

**在美留学的你为什么最终选择回来工作?**Daicy 身边的亲友总是会发出诸如此类的灵魂拷问。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人们眼中,留学和回国就业竟悄然站在了对立面。然而让他们没想到是,同时收到鹅厂与字节两家 offer 的 Daicy 却也让许多留学生羡慕不已。
**走进年终奖 120 个月的大厂,**闲暇时分还能约上两三好友纵情山水,Daicy 对这样充实的生活早已自洽。而如今的一切也正是她一路披荆斩棘换来的成果。

- 1 - 豪赌让她赢在了起跑线
Daicy 说最初在寻找学校时,她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波士顿大学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文科生”Daicy 竟然 “豪赌” 了一把,选择了时下内卷十分严重的 CS。
回顾当时的选择,Daicy 说,
还好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正式因为这场豪赌才为我赢来了大厂 offer!

![](data:image/svg+xml;utf8,)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坚定不移地选择了 CS?
Daicy 说,在赴美留学的同学中,大部分都是选择了计算机或者经济学。
作为文科生,她知道在舒适圈中踌躇不前,只会与机会失之交臂,那不如做出新的尝试,也许会迎来惊喜。
我接触 Computer Science 不算早,不过一旦接触,我就发现,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领地。
Daicy 说一旦产生兴趣以后,学习就变得更加愉悦。不过众所周知的是,CS 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加上疫情期间,网课改成了 term system。
基础相对薄弱的 Daicy 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学习上,不过因为浓厚的兴趣支撑,倒也不觉得辛苦。唯一的缺憾便是,因此她的求职时间被推迟了。

- 2 - 求职瓶颈期时机不可或缺
如果说在波士顿的求学过程中有什么意难平,Daicy 一定会告诉你,是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
因为课业繁忙,Daicy 没有为大二的秋招做准备。
没能找到心仪的暑期实习,只能去做 research。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实习经历比较少,也没有拿到任何的 return offer。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大三,主求职季接踵而至。身边的朋友接连上岸,这让 Daicy 逐渐焦虑,便开始海投简历。
然而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渺无音讯。再次回忆起那段时光,Daicy 也只能用 “晦暗” 两个字来形容。

![](data:image/svg+xml;utf8,)

日思夜盼,她终于等来了一家面试,却没想到面试通过了,但 headcount 没有了。
Daicy 自嘲地说道,
在美国,我的好运在求职这块完全不顶用。
不过《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 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很快,Daicy 就打开了属于她的职场大门。

![](data:image/svg+xml;utf8,)

- 3 - 正确的选择收获国内大厂橄榄枝
美国失利后,Daicy 并没有再犹豫,转而开始向国内大厂投递简历。
她是在去年 2 月投递了腾讯与字节。后又陆续收到了数家互联网大厂的面试邀约。
这让在美国求职 “运气不佳” 的 Daicy 瞬间看到了希望。
所以,优秀的人总不用担心被岁月亏待。
互联网业人都知道,腾讯是面试最难的,但也是流程最快的;
2 周后,Daicy 收到鹅厂的 offer 时,这无疑是给自己打了一剂强心针。
接着没多久,字节、网易等大厂的 offer 也陆续发到了 Daicy 的邮箱。
你瞧,不过短短数月的时间,就业的选择权再次转回到 Daicy 的手中。
在美国 “屡屡碰壁” 的“霉运”也似乎一扫而光。
是留在美国等待着遥不可期的 headcount,还是回国进入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大厂?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而 Daicy 已经做出了她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再三考量后,Daicy 最终选择进入了字节。
舒适的办公环境、充实的工作生活,理想的薪资待遇……. 一切都似乎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data:image/svg+xml;utf8,)

最后附上,给学弟学妹的求职小 tips, 建议收藏!

  • 申请国内互联网公司,要发挥自己留学后的优势,比如跨文化交流等。
  • 近 2 年海外留学生回国期望行业互联网相关占比最高,竞争压力较大,投国内大厂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 留学生想申请国内互联网,要注意国面试风格都跟国外不太一样,需要转换面试思维
  • 面国内公司之前,要专门找找国内的参考资料,多做 research 哦。
  • 时间上来说,国内甚至比国外还要更充裕,因为国内申请岗位机会更多,持续时间更久。
  • 国内互联网大厂相比学历更看重实习经历,是否有项目经验。

总结: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呀经历找工作的痛苦。最重要的是,你要掌握必备的面试技巧和职业技能,那么无论在哪里找工作,你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留学生的你,你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想找工作的,可以找我沟通 DBSCD002。
关注 @咨询圈求职,帮你搞定顶尖公司行业 Offer。
更多精彩内容:
海归留学生如何赶上校园招聘?
咨询圈求职:干货|2022 BCG 游戏测评 Pymetrics 攻略

知乎用户 雅思哥 发表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海归依旧是留学生毕业后的大势。

一方面,祖国在把人才往内吸。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国家早年鼓励支持学者学生去国外取经的出发点,但是任何动物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也不能 “免俗”。

在国外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更优渥的待遇,更多发展机会的吸引下,许多出国进修的人才都没再流回来,这就是早十几年前国内讨论的 “brain drain” 即人才流失现象。

但这个话题现在的讨论度已经不高了,因为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年中国取得的骄人成绩和光明前景(自然也有很多问题,但总体上瑕不掩瑜),所有国家和个体都看在眼里。

留学生们也是大俗人,他们张望,观察,对比,觉得现在的中国于他们是一个机会,加上扎根心底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内家人朋友的情结,做出回国这个选择很自然,也很合理。

另一方面,外国在把人才往外推。

客观上看,老牌发达国家(即欧美圈主流国家)的经济发展放缓,就业机会少,美国还好,欧洲很多国家已经是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了,颇有美人迟暮,明日黄花的感觉。这些国家就算想留住人,也没有那么多 position 提供给他们。

而主观上,这些欧美强国也不是很喜欢我们中国人。种族歧视哪里都存在,美国只是格外明显罢了,中国学生很难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找到归属感,校园内的歧视比较不明显,但一入社会,歧视和区别对待就显得赤裸裸了。

以英国为例,一个中国学生(无英国身份)和一个英国原住民,企业绝对会优先考虑英国人,即使这位中国人更优秀一些。好不容易拿到 offer, 可是哪怕岗位一样工资一样,实际的工作量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吃苦耐劳,低调谦逊的民族性格会让我们吃很多这样的哑巴亏。美人愿意做的困难工作,需要额外时间准备的工作,往往是推给中国人,而我们很少说不。

可即使做的多,说的少,还是讨不了好,晋升的时候,中国人往往排在后排,这种职场上的 “玻璃天花板” 很多在国外打拼的华人都有感慨。加上这几年的难民问题,很多圣母欧洲国家乱的跟八宝粥似的,举一个真实离谱的例子:一位有着硕士学位和相关资质证明的中级工程师(中国人)和一位高中辍学无专业技能的难民同时找工作,德国车企把名额给了难民。

因为中低端的工作谁做都差不多,而德国政府给雇佣难民的公司按人头给补贴,企业自然会选后者,哪怕公司也知道这是 “劣币驱之良币”。至于最高端最核心的岗位,是永远不可能轻易交给你一个外国人的,哪怕你拿到了这个国家的公民身份,但是你还是很难获得全部的信任。

这其实也能理解,你能想象一个在美国读了四五年书的留学生就能获得 NASA 核心部门的关键职位吗?(另一种情况我们会在下面提到)

可能有华人,有亚裔,但必须是纯正的在美国出生的 ABC。这与能力无关,人的出身已经决定很多东西,比如立场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不可量化不可实测的,没有公司和政府会去冒险,所有国家都会 “政审”。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海归回来的话,不仅上述的许多阻碍都不存在,还会因为留学经历,双语能力,多文化交际能力等等带来一些优势(虽然这些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

国家为了吸引人才回流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和项目。以上海为例,如果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想拿一个上海户口,那得满足积满指定分数,交满 6 年社保等等诸多要求,才能申请上户口,而上海政府对留学生的政策是达到上海人均工资,交满六个月社保即可(当然对留学学校,工作公司等有一些要求),海外博士更是无条件直接落户。六年 V.S. 六个月,只因为他是海归。

一边是处于光明上升期的祖国,舒适熟悉的生活环境,海归群体特享的优惠政策,一边是暮气沉沉发展阻滞的留学国家,难以融入是生活圈子和隐性二等公民的身份,哪个更舒服?

这 30 年的时间,告诉了我们答案。

那如何看待「海归」人员再「归海」?

既然条件这么好,那为什么海归们还会选择归海?这就要从人说起了。

而最近几个月内,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马毅就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就职普林斯顿大学等新闻的接连出现,再度将人们的视野引到了 “归海” 问题上。

简单把回国的海归划分一下,普通级和大牛级。

普通级海归更多是受大环境影响的,面对国内外大环境的差异,自然会优先考虑相对舒适的国内。

而大牛级海归已经超脱了大环境影响,只受小范围的圈子内的影响,那自然是哪里舒服去哪里。

就小范围讲,大牛级的海归除了很难混进政界 / 尖端国防领域,在商界 / 医学界还是能够大有作为的,而且他们大牛级的实力足以顶得住国内外政策变动的压力。

上文提到,一位有着硕士学位和相关资质证明的中级工程师(中国人)和一位高中辍学无专业技能的难民同时找工作。那如果这位国人是个高级工程师呢,情况还能一样吗?他还会被逼着去做中低端工作吗?

对这群大牛级海归而言,他们本来在国外就已经相当成功。他们回国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事业上更大的成功。但却不能适应国内的企业 / 学术文化,搞不定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认同国内的很多做事方式但又无力改变,觉得有劲使不上。

他们下没有自己的小弟作为群众基础,上面的领导也未必能毫无私心的全力支持。单兵作战对抗整个文化冲突和体制结构,其挫折感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事实也正如此,从小圈子来看。国内很多的科学家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学术自信。但问题是,我们整个学术的环境依然相对滞后。整个学术环境,包括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我们还没有做出很有成效的工作。

因而这群大牛级海归选择再度归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就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已经经历过了人才外流、人才回流的阶段,现阶段的「海归」人员再「归海」其实也就是人才环流。

而这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他们中很多人才在回到国外后,依然会和国内学术环境或者工作环境形成一个比较密切的联系,甚至开展比较密切的合作,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人才交流。

其实翻看其他答主的回答,哥觉得有个答案说的很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家国情怀固然可贵,可落实在个人身上,更多的人还是会基于对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考虑,选择利益最大化的那个选项。

只是祖国强大了,实力跟上来了,也支持更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了。

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到了建国初期的钱老,老一辈学者的精气神,真是值得尊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我会!而且不用说朋友,就是我自己!亲身经历分享一下,不过我的个人经历会相对特殊一些。非美,且拖家带口。

背景情况介绍:国外坐标:欧洲 国内坐标:深圳

我个人国内 211 本科,英国 Top 硕,家庭小康不富。老公欧洲人,两个幼龄小孩,在国外有房有车但存款不多,已经过上低阶中产阶级生活。

毕业后就一直在欧洲生活,内心对于 “国外好无聊,国内机会多” 这个事情蠢蠢欲动,就像另外一个答主说的,总觉得自己国外很普通,一定是因为语言、文化、思维的限制,无法显示出我的能力和不平凡!!回国内肯定就不普通了!

于是,三年前有一个看起来很好的机会,我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就说服老公带着两个孩子举家回国。我老公属于很传统的欧洲人,对于亚洲文化什么的毫无兴趣,纯粹是为了支持我和给我圆梦,我非常感谢老公对我的支持和对家庭的贡献。

然后!我的生活就开启了各种 Hard 模式。。。。。这种 Hard 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社会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我老公和小孩的外国身份,而且我老公不会中文造成的。

国内的各种制度和设置对于外国人其实真的很不友好!!虽然大家主观不是这样感觉的,但是。。。。真的就是各种麻烦和痛苦。尤其现在很多东西都是电子化操作,方便了所有的身份证持有者,但是外国人是护照。。。。大部分都需要去现场处理。好了,我老公又不会中文,所以所有对外事务,我自己的、我老公的,我两个小孩的,都需要我去跑,再加上因为外国人身份和证件的各种麻烦及不顺利,我总觉得自己很多时候处于崩溃状态。光是小孩打疫苗这个事情我都想哭!!每次都得去社康带着小孩排长队,只有二、四上午开,每次只能打一种,然后还经常没疫苗,白排了。我家两个低龄小孩,我可能大概排了二十多次吧。。。。在国外只需要预约,然后按时去,一次 4-5 种疫苗打完,顺便对小朋友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测评和记录,简单轻松。

感谢一些朋友的帮助,让小孩比较顺利地进了还不错的幼儿园,父母都还没退休,不能带小孩,我每天都努力在工作和家庭中平衡,过着异常奔波的日子。此处略下无数次的幼儿园活动和接送问题不表。。。然后,今年女儿 6 岁了,要上小学了,我真心开始觉得无解了。。。因为她是外籍,只能上国际学校,一年几十万,我家还两个。。。。我,我,我这跨越欧亚大陆,结果一年税后还赚不了两个小孩的学费钱!!

老公也因为回国以后各方面生活质量的断崖式下降积怨已久,十分不满。我也知道无论从生活质量还是精神上对他都是一种折磨,再这样下去可能我的婚姻和家庭都要没了。

工作上面算是对自己有了个交代,做出了一些成绩,薪水也有所提升。家里还支持了一点,在深圳买了房(只买得起老破小),但是也没法住。

在国内三年,从当初的幻想慢慢看到各种现实

但是,在国内这几年看到了高薪大牛的实力以及别人愿意去付出的牺牲和努力,真的意识到再怎么样也改变不了自己其实就是个社畜和普通人的设定。看到同龄人的状态,996 和各种撕逼是常态,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再加上我也是在互联网行业,分分钟 35 岁就要被清退了。相对来说,老公的职业是发展年限比较长的类型的,我觉得应该去一个让他有更多发挥空间的地方。可惜因为他跟我回国这几年,导致他职业生涯上走了一点弯路。

综合以上,我觉得路要怎么走,其实已经很清晰了。所以,你们可以说我是被 Hard 模式逼退的,所以海归后又要走上归海的道路了。这几年真的很折腾,最近开始打包行李,看到几年前寄回来的东西很多其实都没用,又得再重新包上了。但是我很庆幸当年做了这个折腾的事情,因为有的山,你不翻过去,总是对那边的风景有着无限的向往和不甘心。翻过去了之后,你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觉得国内确实是有很多机会,整体来说社会的上限和下限都很极端,如果有绝对优势资源(包括背景、人脉、金钱、智商、极强的野心等),是可以把这些资源变现获取成功的,天地更为广阔。

但是,竞争也相对激烈太多,而且淘汰率非常高,社会压力很大。单身的年轻人可能还不觉得,拖家带口后就会面临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多的现实问题:房子、车子、孩子、教育、医疗等等等等。更别说 35、40 岁到中年阶段被职场和社会慢慢淘汰的艰辛了。

像我这种只能算略有点小聪明的庸才,还懒,喜欢享受,自尊心还高,这辈子估计都达不到小目标的人,可能还是在欧洲才能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吧。

有钱的话以后暑假都带小朋友回来锻炼中文和接收中国文化,我一定一定要让他们的中文达到母语水平。

不说了,打包行李去了!

知乎用户 oliver 发表

一个人不管是在一个国家,还是在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个人要感觉自己被尊重、包容、开心,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

海外归来的名校毕业生是不缺工作的。只要是 top 50 的不管哪个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全世界都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问题就在这些人在哪个国家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在哪个国家能过自己最想要过的生活。

归海也只是暂时的选择,毕竟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如果想家了会再回来的。

知乎用户 新时代的陶渊明 发表

Nine Nine Six

Two five one

拒绝加班要罚款

随意降薪

不交五险一金

狼性

搞个破公司还天天 “爱国”“福报”

精神百倍开工操

资本家结盟

西湖狼狈为奸也敢自称华山论剑

一起收割

共产主义接班人

分配体制已经被他们操纵

万分之 5 的人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富
……

回来?

你是那 5% 的前浪子孙吗?

谁把全国搞得乌烟瘴气

今日都还在欢呼孙大圣

你是吗?

过来凑热闹?

想不开?

就是想抢别人饭碗?

回去也是好的

不 BB

用脚投票

要能逆天改命,还敢来

你是壮士

但未必不是烈士

金钱的光在海外也是耀眼呢

去吧去吧

坐上你的空中巴士

路上别吃德克士

知乎用户 元大行 发表

这个问题被推荐算法加上墙了,海归混的不好的人会来这里大量吐槽,没几个海归后混好的人回答的。。。所以偏见很大,不过人大概一辈子都生活在偏见构成的墙里,也没啥不好的。

知乎用户 我吹小号不钢琴 发表

一句话:你在欧美过上,自己买房买车

朝九晚五的有质量的生活难度低一点。

知乎用户 英小胖 硕预杀手​ 发表

第一,来自英语国家年轻人士的数量,没有!

英语通行的爱尔兰或英式酒吧,没看到!

无聊。

第二,泛欧美社会的相对高端人群数量,没有!

五星级酒店里面意大利厨师坐镇的餐厅,没有!

都是伪西式自助!装潢和食材看起来是智商税堆起来的。

无奈。

第三,来自东欧地区的商贸人群数量,没有!

外贸街,没看到!东欧餐厅?更是无从谈起。

无语。

所以,归海也很正常,因为和这里:

无缘。

知乎用户 澳洲小何 发表

首先,有时候也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在国外会对中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在国内也对国外有这种幻想。这种幻想,有时候就算在国外工作过回去,或者在国内工作过出来都是一样的,一是时间会变具体的情况会变,中国 5 年时间内人均 GDP 已经差不多翻了一番。另一方面个人的情况变化之后,可能就不适宜在某些地方了。

比如在澳洲,一般单身人士会比较想回国,因为自己无牵无挂,这点生活质量,也不是特别影响。不用考虑子女教育,也不用考虑需要很多时间在家里,外面华人少反而会感觉无聊。而在国内很多人子女教育也好,还是工作时间也好,相对没那么多机会陪家人。

之后就是产业问题,这个和第一点有重叠。高知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充分认识国内的情况,贸然回国,会不适应,不过这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很多情景,尤其是自己的感受,是无法提前衡量的,最好抱着试错的心态去做。

然后,其实环境是最重要的参数。一旦在国外呆过几年,某种程度也是西化了。对于中国的很多东西,加上待的年龄大了,不太原因接受新的东西。那么会很多东西都看不惯,很难接受这一个 dynamic 的社会和情景,这样在回国之前没有预知和可塑性的话,很容易接受不了而离开。

最后,科研人员,尤其是人文方面的,有些时候会思想偏左和感性。类似以前为了共产事业冲到西伯坡,最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又冲回来。能 critical thinking 但是可能无法接受一些灰度,中国现在社会更像还是在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状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受不了易怒人群,地铁公交功放不戴耳机,满大街汽车电动车自行车 bi’bibi。

知乎用户 偷着乐吧 发表

能活着 “归海” 也不错,想想当年老一辈海归…

知乎用户 猫哥的视界​ 发表

最近我写中文章总有杠精来抬杠——你说中国这么好,为什么有钱人用脚投票,纷纷移民?

这个结论如果往前追十年或者二十年可能是对的——在 90 年代甚至 21 世纪初,移民确实对中国有钱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最近几年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做移民生意的应该很有体会,现在即使拼命忽悠,也拉不了几个业务。(比如某东方,以前做移民咨询是最赚钱的业务,现在呢?已经将业务重点转型做中小学课外培训了。)

以赴美留学为例,在 21 世纪之初去美国留学的基本就不会回来了,后来是大部分不回来了,最近几年呢?基本都会回来。从 2015 年开始中国赴欧美留学生回国比例长期在 80% 以上——这基本是世界最发达国家出外留学归国的数字水平。

现在美国也在调整策略,过去是创造各种优厚条件吸引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现在变成对中国学生设置各种障碍。

21 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这个道理连《天下无贼》里的黎叔都懂,美国精英更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现在美国开始对中国留学生设置各种障碍呢?为什么不象过去一样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中国最优秀的学生赴美学习并且留在美国呢?

很简单,现在美国已经完全留不住中国学生,所以干脆设置各种障碍限制中国学生——中国是美国最有威胁的挑战者,与其帮助中国培养大学生最后留不住人,还不如干脆将中国学生挡在国境外。

这就是大趋势!

近几年移民对于中国学生的吸引力已经开始逆转,我相信对于有钱人的吸引力也很快会逆转。

本篇,我就来讲讲其中的逻辑——有钱了,该不该移民。呃,这个逻辑不包括那种赚的是黑心钱见不得光,企图跑路的群体。

以美国为例。

我们先不谈那些什么皿煮自由、普世价值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我们讲点最实际的,留在中国与移民美国相比,未来哪个更划算?

1“把美国当做一个企业”

我们化繁为简,假如我们将美国看成一家企业,这个企业的财报是这样的结构——

居民端、政府端都是负债端,企业端才是盈利。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企业端。

美国确实集中了一批全球最优秀的企业。依靠高科技优势在全世界剪羊毛,让这些企业获利颇丰,即使 2018 年美股道琼斯指数企业业绩都非常优秀,净资产收益率秒杀新兴国家的企业,10 倍 PE 的美国企业,PB 高达 4 倍。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另一个优势就是——这个企业的财务部门(美联储)还有自己造血的功能——就是通过财务运作(其实就是印美元)获取盈利。

这是把美国当做一个企业收益端的分析。

所以,美国的现金流(信贷资源)是企业盈利创造的。但是,目前这个撑起美国资产负债表的美国企业盈利也有隐忧——一个是高科技企业面临着中国人越来越强劲的挑战,比较典型的就是苹果,在大中华地区,苹果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而华为、OV 一直在增长;波音、芯片产业未来在大中华地区也将面临中国自主产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跨国巨头不仅纷纷将产业转移到新兴国家,而且还把大部分盈利留在境外,让美国居民与政府分享的企业红利越来越少。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负债端。

不管是居民还是政府简直就像一群败家子!

居民是疯狂消费,穷奢极欲的消费——美国老百姓基本没有存款,全是刷卡透支消费。过去几十年,美国居民很是过了一段好日子——衣服一打一打地买,食物一车一车地拉,家用电器 24 小时运行让美国人均电力消耗全球第一。

这种疯狂的消费不仅让美国人储蓄率很低(68% 的美国人存款为 0),债务吹气般急剧膨胀,而且对现金流依赖越来越高——最近川普与民主党撕逼,川普将政府关门,政府公务员统统无薪放假回家——如果是在中国,估计公务员会一跳八丈高,兴高采烈地安排各种旅游计划。但是美国却不同,美国公务员也没有存款,政府才关门二十天,美国公务员就快要揭不开锅了。

美国联邦职员抗议政府关门

按照美国金融部门最新统计数字,美国居民信用卡债务只要平均增加 177 美元,就很可能爆发债务危机。

美国政府也是如此,这些年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大国其实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目前,美国政府负债已经达到 22 万亿美元,美国联邦财政收入不过 3 万多亿美元,加上州与地方财政收入也不过 6 万多亿美元,而美国政府资产不过 3 万多亿——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净负债超过 18 万亿,是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的 3 倍以上。

所以,如果我们把美国看成一个企业,虽然这个企业在外界还保持着光鲜亮丽高大上的形象,但是如果真研究这个企业的财报——其实是非常弱的资产负债表。

资不抵债是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收入增长乏力,负债节节攀升——美国尚能维持全靠财务部门(美联储)玩金融游戏——其实就与很多经营不善的企业靠骗贷款维持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你拿着自己在中国辛辛苦苦赚的钱移民美国算什么?

去当接盘侠吗?

不要给我扯什么美国现在的福利如何如何,

就看看美国政府的债务,你认为这些福利能维持多久?

几十万亿美元的债务最后谁来买单?

其实不仅是美国,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债务太高!

世界主要经济体债务情况图

所以,这些发达国家看上去很优厚的福利其实是难以为继的。移民是终身大事,你不能只看着眼前,你多少也得有点长远眼光——话说委内瑞拉就是一个典型,这个国家坐拥全球最丰富的石油储备,在查韦斯同学执政时期福利水平冠绝全球,但是靠扩张债务撑起的福利就像是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现在怎么样?老百姓在垃圾堆找食品!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反而是最低的!下面我们同样把中国当做一个企业,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企业的财务状况。

2“把中国当做一个企业”

中国与发达国家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经济结构。

政府端、企业端都是负债,居民端才是盈利——中国居民储蓄率高得简直是丧心病狂,44%!居民存款超过 71 万亿,如果加上理财、基金等流动性非常好的金融资产,这个数字要超过 90 万亿,而居民负债把消费贷款、房地产贷款全加上不过 47 万亿。所以中国居民提供了 43 万亿的净现金流,中国银行的信贷资源是居民创造的。

中国老百姓几代人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存进银行然后再借给企业去修厂房、买设备、搞研发;借给政府去修高速高铁、建 4G 基站铺光纤网络——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拿到红利后又存进银行继续借给企业借给政府继续扩张——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辆火车,这辆火车的燃料(信贷资源表现的现金流)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由于燃料充足才让这辆火车数十年保持着如烈马狂奔一样的高速。

最后中国这个企业的财报就是这样的数据:

居民端是 43 万亿净现金流,政府端是 50 万亿净资产(政府 + 国企负债 70 万亿,政府 + 国企资产 120 万亿),企业端就算是资产 + 现金等于负债(其实前者远大于后者),这也是一张超级强悍的资产负债表!

中国坐拥这样强悍的资产负债表,中国政府负债率全球最低——就这样,居然还只有中国在拼命去杠杆降负债调结构——不是发达国家的精英不知道降杠杆的重要性,实在是西方那套体制让发达国家已经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比如法国,政府负债已经超过 GDP,马克龙政府想加点燃油税让财政喘口气,黄马甲运动立刻就让这个国家陷入瘫痪。

往后看——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国家,没有之一;往前看未来几十年,中国也将是全球唯一将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国家,没有之一!

这样稳定而且持续发展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是不是该高看一眼?

3“把国家看做一个家庭”

现在我们再把这个问题简化,假如我们把一个国家看做一个家庭,判断这个家庭的未来其实就是三个数据:对外负债、家庭资产、家庭收入——这三个指标中就不考虑对内负债,我们假设家庭内的负债是可以相互协调的。

美国这个家庭是这样的——每年 GDP19 万亿美元,政府负债 22 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对外负债,也就是说美国对外负债基本相当于家庭总收入。那么资产呢?美国铁路、公路、机场、地铁等基础设施基本是几十年的老古董,不仅破败而且基本丧失了大规模建设的能力。工业体系也残缺不全,现在勉强保留着少数高端产业制造能力,但是效率却远远低于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基地。

中国这个家庭是这样的——每年 GDP12 亿美元,政府对外负债 2 万亿美元左右(外汇储备债务部分),也就是说对外负债相当于家庭收入的 1/6;资产呢?遍布全国的高速、高铁、机场、城市地铁,覆盖全国的电网、4G 基站、光纤网络,不仅冠绝全球而且保养良好。

退耕还林让黄土高原披绿装

另外近十几年,中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目前中国森林资源增长率全球第一,对大西北沙漠治理也卓有成效。

中国政府还是全球唯一保持着大规模投资能力的国家,我们不仅完成了能源网、公路网、铁路网的建设,正准备完成 5G、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建设。我们不仅建设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还培养了全球最庞大最勤奋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队伍。

充沛的现金流、海量的资本积累,是中国人牺牲了几代人的幸福,才换来的这样一个强悍的资产负债表。生活在这样一个资本与现金流都如此充沛的国家,未来中国有足够的资源去进行科学技术投资以及环境的改善。

70 后 60 后这一代人,包括之前的 50 后 40 后,只是在人到中年甚至退休的时候,才赶上国家资本积累溢出红利的一个尾巴,但是,80 后 90 后 00 后特别是 00 后真的就是出生在一个 “富二代” 的国家。他们承接的就是几代人留下的这个国家最好的一份家业。他们未来得到的是几代人积累的资本源源不断溢出的红利。

抛弃中国,移民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简直就是愚蠢!

不为自己考虑难道不为自己的子孙考虑?好好的 “富二代” 不做,去做“债二代”?去为别人几代人吃喝玩乐留下一大堆债务当接盘侠?

西方国家巨额的债务最后怎么解决?这些国家不管换成什么人上台执政解决办法只有两个——或者加税或者货币贬值——其实就是对富人剪羊毛来填这个债务坑。

那么穷人通过技术移民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巨额的债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丧失了对国家大规模的投资能力,这个投资能力不仅是指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等等公共产品——公立教育、医疗质量只会越来越差,你如果拿不出大笔的银子让小孩去上私立学校,用脚指头想象孩子未来会是什么前景?你同样如果不准备大笔的银子去私立医疗机构,用脚指头想一想你老年会是什么结局?

想一想,最近这些年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对投资移民的政策越来越宽松,不就指望着吸引新兴国家的富裕人群来为本国的债务买单吗?

4“全球配置资产”

最近有很多人来问我,如何在全球配置资产?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要投资一个企业,首先就要看它的财报——企业老板可以讲故事骗人,但是企业财报的数据不会骗人——就算老板请最牛逼的会计师做财报,但是只要把企业几年财报几个关键性的数据拎出来,前后历史对比一下,企业是啥状况基本就是八九不离十。

判断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你就把这个国家当做一个大型的企业——资产多少,现金流多少,债务多少,GDP 增长多少,这个国家是啥状况基本也是一目了然。

把这些基本的东西搞清楚了,你就会明白——尼玛,这些大名鼎鼎的发达国家,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一票欧盟国家,资产负债表都很难看啊!那么成长性呢?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好一点也不过 3% 的水平,关键是债务水平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

这种财报的国家你们也敢去投资?有的人是把全副身家都压上去在美国在日本在澳洲在欧洲拼命买房子——反正我胆子小,我是绝对不会投资这些资产负债表如此难看的国家的。

回头再看看中国——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充沛的信贷资源、完整的工业体系、海量的人才——包括流水线一样培养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医生、教师等等,光是每年毕业 350 万理工科大学生就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总和。如果同样将中国看成一个企业——这个企业资产负债表是不是甩西方国家八条街?成长性更是甩它们八条街?身在这样的国度你不好好琢磨着怎么投资中国把握机遇,脑袋里想的却是要 “全球配置资产”——是不是很愚蠢?

曾经听一个朋友讲起这样一段故事。90 年代有个茅台厂的职工——正式职工。觉得在茅台厂待着没意思,想自己出来做生意。那时茅台的政策很宽松,搞个茅台专卖店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思维的陷阱——总觉得自己待的单位不咋样(那时茅台酒就卖 100 多元),所以他就根本没考虑做茅台酒的生意,那么最后他做的是什么生意呢?90 年代重庆的摩托车很火,名气也很大,他就去做摩托配件的生意。对!你没看错,一个茅台厂正式职工辞职出来在茅台镇做摩托车配件生意。

后来是啥结果都不用问,如果当时他去做一个茅台专卖店,随随便便在厂里弄几十吨的指标,现在每年躺着都能有上千万的收益。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有啥感觉?

没错!现在挖空心思把钱弄出去在欧美买房子的人,再过 20 年回头来看,与这个茅台厂职工辞职出来做摩托车配件生意的行为有啥区别?

守着金山却要出去讨饭!

按:
以上移民与资产配置建议不包括不法收入的人群,不包括觉得皿煮的空气就是要比中国香甜的人。这只是纯粹的经济分析。
目前海外移民首要因素还是教育。过去中国的教育体制以普惠教育为主,在精英养成与精英教育上确实与欧美发达国家私立教育机构有差距(目前我们教育体制改革也是准备把少数优质教育资源向精英教育方向转,这有一个过程)。很多家长为了陪伴孩子教育干脆就移民过去,这个是目前移民的主流。
写这篇文章就是提醒一下中国富裕家庭的家长们,你可以花钱送孩子去国外接受精英教育,但是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就一定要全家移民去欧美国家——从长远来看,这种移民行为就是用你在中国赚的钱去为别人几代人吃喝玩乐欠下的债务买单。
以上对海外资产配置建议不包括海外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由于流动性好所以国家的色彩并不明显。这里必须得承认中国某些金融资产性价比并不高,比如我们的保险——除了医疗保险性价比很高之外(那是因为我们公立医疗系统带有很大的福利性质,所以医疗费用很低),其它的险种与海外的保险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不要留言来问我那些保险能不能买,写这样的文章已经对那些做移民与海外资产的行业很拉仇恨了,我总不能还去砸做保险的饭碗吧,对不对?
再多说几句,做移民与海外资产中介的朋友看到本文也不要恼羞成怒,你首先得想想文章本身的逻辑说得对不对,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本文对于你也未必是坏事——一个明显缺乏前景的行业为什么一定要去死磕?个人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与趋势做对。退一步海阔天空,利用手中的资源换一个方向岂非更好?
最后再啰嗦一句,虽然海外有些金融资产目前性价比高于国内,但是这些海外的金融资产都是外币计价,不管是美元计价还是日元计价还是欧元计价——未来你都得做好汇率损失的准备,原因同上分析——这些主权货币国家目前都有巨大的债务,未来让汇率贬值来缩减债务是不可避免的出路。
人民币汇率?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逐渐国际化,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实现,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势向上是大概率。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 猫哥的视界,更多深度文章请关注知乎:花猫哥哥,微信公众号: 猫哥的视界、猫哥的视界。

原文链接:原创 | 有钱了,该不该移民?

**相关阅读:(**一篇关于人生的抉择——去哪个城市、选择什么行业、去哪家企业的文章)

原创 | 决定命运的那一秒钟

知乎用户 王狄 发表

太平洋没加盖的 bug 将在下一个 hotfix 中被修复

知乎用户 司空墨迹 发表

我们公司有 1/3 的留学归来人员,只要能待超过 6 个月的基本都会稳定在公司。今年年初公司招了个马里兰大学的留学生,据说有美国绿卡,回来是因为美国疫情有点严重。然后呢在上海被封住了 3 个月,在莘庄那边租的房,生活能力比较差,不会做饭,据说买了半只鸡花了 200 块,然后做出来不能吃,扔了,解封后直接辞职,撂下一句话:“我认为中国唯一适合我生活的地方是上海,经过这次疫情,我发现中国没有适合我生活的地方,我要去日本。”

知乎用户 包皮君来了 发表

当知道要保密的目的是防止外国人知道我们实际能力的时候就注定了要离开这个梦寐以求的地方了。

当年学习生涯中给自己的一个目标是学习国外这一整套体系,是什么样的体系能造就出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整套体系和保障私以为是国外能不断推陈出新的源头,因此常常留意着各部门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虽不至于完全理解,但几年的学习生涯和主动打交道也了解一些,想着回国以后有一天可能会用得上。

毕业后海归凭借着学校光环很顺利进入了国内一家核心单位,想着是大平台可以施展拳脚一定要好好干,人的终极目标毕竟是自我实现,也做好了艰苦奋斗的准备。但是不多久便待不下去了,体制内最大的煎熬于我而言就是要熬时间熬年限,年限上去了对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单位里会议不断,今天学习这个思想那个模范,明天参加这个报告那个立项,思想统一大行其道,主抓思想的同时还要求出成果,要迎难而上,要攻坚克难,可项目申报书固定模式跟八股文一样又臭又长,熬夜通宵加班加点修改,而真正想学点东西做出点成果却没时间。相比之下,单位的管理层十指不沾阳春水,你辛辛苦苦写的报告随手就给你放一边,内部评审还得按年限轮流网上申报。最搞笑的是,核心技术人员始终受制于管理人员,一个技术单位管理人员居然比技术人员多得多,审批流程又臭又长,稍微做出点成果的技术人才获得表彰后都挤破脑袋往管理方向转。

有一天有个老同事跟我们说了一句我们现在搞得东西就是人国外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包,之所以要保密就是不能让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水平,以增加谈判筹码。这个保密跟我想象中高大上的保密完全不一样,甚至深以为耻,这个时候我知道我在这里待不住了。是的,我想过安稳的日子但我更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很怀念上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激烈讨论问题,去企业受到无比热情招待的日子了。这些是再归海的导火索,在综合对比下各方面福利待遇之后,又出海了。

我想每个海归后又归海的人在下飞机过海关那一刻一定感慨万千吧,以后也一定会更加热爱那无聊而又平淡的生活吧。后疫情时代,再归海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的,甚至现象级,海归亲身体会亲身实践过之后对那些媒体内宣再相信一个字都是耻辱。

知乎用户 KYJ 发表

美国的机会基本一眼望到头,一切都是 predictable。中国机会说起来天花乱坠,那必然谁听了都心动,问题是,兑现与否必须亲自去试过了才知道,一切都是 unpredictable。能踏平坑西天取经归来者必然成佛;及时发现是坑者,回头是岸;掉进坑爬不出来者,要么躺在坑底呻吟要么自我了断。

邓稼先这样牺牲自己为了主义的人不在讨论之列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91phw 发表

正常的国际人才流动而已。

说明两点进步:

一来中国的科研条件起码看起来有国际竞争力了,可以让这些人回来。

二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国际视野足够高了,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观察并且寻找自己喜欢的事业和生活方式了。

在哪生活工作这种事,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并没有一个必然的强弱高下,中国和美国大城市的差距可能比美国农村和城里的差距还小些。

只不过人家牛所以人家有的选,绝大多数人没得选罢了,比如我_(:3」∠)_

知乎用户 一只桃桃 发表

我在加拿大 7 年回到了三线城市。这三个月 换了好几个工作,从开始的想要好好赚钱到后面的想要安稳到最后的想回加拿大。 如果你想赚钱, 你去一线城市你赚的不如加拿大的西餐厅服务员多,(我知道这个比喻很过分,但是西餐厅的服务员一个晚上小费可以拿到 200 刀,相当于人民币 1000 元)如果你想安稳,国内双休的工作也不多。(当然一个月 3-4k 双休的工作有的)。如果你没有什么情非得已的原因要留在三线城市我建议你不要回国。或者建议你直接去一线城市。如果你在三线城市有家业要继承的话就当我没说。 说说我吧 回来之后工资的落差 生活的落差 人际关系的落差都非常大。

工作 之前在加拿大的时候一个月 1 万 5 人民币 双休 年假 15 天 带薪病假 各种你能想到的福利 都很人性化的提供了。回国之后在三线城市 连找一个正常双休的工作都很难。 我在国外的经历,对他们来说用不上,也不懂。更别提工资了 6k 是我目前看到最高 不算累的工作。再来就是工种问题, 三线城市适合留学生的工作不多,你的留学经历如果没有海外工作经历其实就是等于国内的本科生。父母最打击我的问题就是 如果你回国拿 3-4k 的工资,你为什么要留学。

生活和人际关系 我不能习惯的是人与人频繁接触。因为生活了 7 年,7 年没有过过年和走亲戚。我不爱麻烦人也不喜欢别人麻烦我自己,回国后人际关系会比你想的要更耗费时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饼画得天大,要啥啥没有。原以为自己所学能建设国家,回来后发现国家根本不需要你建设。

知乎用户 人生一躺 (退博婶) 发表

每次看到这个问题都会想到自己还有一年有效期可以回去。

当初没见识过内卷,不知内卷之重。可国外难道没内卷么?

个人不成熟的预测是: 内卷将变成全球问题。早晚而已。

要不在国内锻炼出内卷屠龙术,再出圈。。。

读书期间,内卷内讧撕逼也不少啊。。。我还没找到一条屠龙路呢?

知乎用户 skywalker 发表

其实这就是最后一个学位在国外读的,必然面临的问题。说穿了,不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嘛。

出国留学投资成本大,但是急于套现却没有门路。

这个问题其实 90-00 就有了,当时我知道一个生化专业的最后去了环卫所管清洁工。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结束了,后来这哥们是我们这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所以很多东西不能短时间看的,人生要想力争上游,必须去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固态社会,你去了也套现不了,天花板还低。

我同期出去的,前几年还在说没小孩就回来,而现在已经基本都回来了。

包括我现在和我弟弟说,你读到什么学位都无所谓,但是最后一个学位一定要在国内读,因为最后一个学位,涉及的不只是毕业证,还有老师的资源,同学在相关行业的资源、以及对对口行业的认知。

很简单的道理 -

你在你出生的地方,也就是享有资源最多的地方(熟悉程度、金钱、人际、适应性等等)没法发展的好,却认为去一个从零开始的地方可以混的好?这种逻辑说实话,实在讲不通。

知乎用户 DD Man 发表

把自家合法公民歧视成四等奴隶

却将外来黑白垃圾捧为手上明珠

那么出去拿国籍,拿个永久居留他不香吗?

该有的权利都有了,还往上调了,他不香吗

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喝嗷

知乎用户 频率 发表

怀着一点对祖国的热爱,在国外觉得被歧视,没有上升空间,拿不到绿卡。

回来之后发现国外待遇真香

知乎用户 Andrew Li​ 发表

大家的口味不可能都一样。

有人适合国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吧。

我是移民中介,说下我见过的第一线体会。我见过很多在留学生回国,工作一两年后,再出国读书,或移民的。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习惯国内的工作环境,而他们又有这个能力可以再出国(留学也好,移民也好)。

这些同学的留学期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已经习惯了国外的节奏,环境和思维。很难再调整回国内的思维(当然也有留学生在国外读书,怎么都不习惯国外思维,毕业后立刻回国的,他们非常适合国内环境)

可能有的人问,那为什么这些同学毕业不直接留在国外?要回国呢?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毕业后无法直接留在海外,比如英国留学的同学,毕业非常难留下,因为英国不是(容易)移民国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只能回国,他们如果要再出国,一般会选择加拿大或澳洲等能移民的国家。

第二种情况是,毕业生并不知道自己不习惯,真实工作后才发现不适应。

以上情况是我真实经历的,海归再归海一点都不奇怪,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现象。

就好像外地同学在北京读书,毕业回外省几年后,再赴北京工作,会觉得奇怪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先说个人情况,利益无关,本人 211 本毕业生,保研老家末流 985,不是海归,大概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也不清楚怎么回事。

说说身边的一些情况:从去年以来通过闲聊得知包括室友在内的班里的一些同学已经把移民考虑在出国计划内,或者这么说吧,班里选择出国的六个同学就没有不考虑这个的(无论是否能成功),并且在疫情后他们也没有改变想法,翻来覆去给的理由就那么几个,教学水平高,岗位多,钱多,不 996。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良禽择木而栖。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我们只是想选择相对 easy 的模式而已。

知乎用户 花甲小龙虾 发表

人均的鸿沟不是一代人就能填满的,东亚即使发达如日韩也会陷入内卷,所以在欧美澳只要默认接受自己身为亚裔的少数族群身份,老老实实过日子还是不错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即使被黑白棕看不起骂几句,但物价房价香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也是想不太懂,他们在国外简单模式下过得好好的,为啥要回国在困难模式内卷呢?现在的国内已经过了那个腾飞的年代了。

知乎用户 Brilliantgreen​ 发表

我网友是十多年前硅谷泡沫破裂回来的。

其实他是台湾出生的。

在台湾知名的理工科院校本科毕业就去了美国读博士,去之前还服了兵役,所以他和他那群台湾老友们在硅谷黄金时代进入了。也因此在乔布斯居住的宇宙中心比较容易的买上了他的 house,把儿子送去了社区大学斯坦福

其实也算成功,差不多该退了对吧,

但是鉴于他那个台湾高知圈子的积极进取和取得的高成就,他总是想再努力一把不落后于别人。

他总是跟我说他要工作到死,并且抨击我提前退休的计划。失去斗志这事长岛的大叔也轻描淡写提过一次,但是他不打算猛烈抨击我。硅谷这位是恨铁不成钢型。

毕竟我看他 fb 有几位老友都是硅谷的一些公司创始人。无论男女,都是台湾知识分子八九十年代达到的巅峰了,在美国混的很好,很儒雅的一群人,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扎实,包括他自己虽然经常和我说蠢话,但是他和他朋友留言说美国政治的时候,会各种儒家学说引经据典,这群人英文都很正规很棒。很少像某些大陆去美国读高中的富二代半英文半中文,他们要说中文就全中文,要不就全英文,也不会用 dude 之类街头口语。

他的朋友身在硅谷科技公司,还在每天练习书法,摄影,非常乐天派,女儿在耶鲁,还经常在音乐厅钢琴独奏,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估计在这种异常优秀的圈子里混,压力山大。所以每天都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生怕自己死了还没有做成大事。

所以我说,最致命的就是同龄人压力。书本老师父母都没有你混的圈子里同龄人的优秀有杀伤力。

到了大陆,除了到处买房子赚了钱,公司几乎一无是处。虽然做的是硅谷公司的老业务。

因为我认识的各种港台商人,如果国内找不到一个好的代理人,你硅谷能成功的,不一定在国内就能成功。

比如人家恒大,后面的刘銮雄就是很精明的。

他经常跟我说些他投的项目,比如长三角一个项目,当时是和某国诺奖获得者合作的,我当时就觉得没个卵用。

经常跟我谈的做生意的想法,我觉得还没有我有几个学生那种地头蛇的小项目有用。

港台人士,就是不接地气。

在中国赚钱,你必须接地气。就是贴着泥巴嗅它舔它看到底是今年三月份还是四月份施肥的那种接地气

你不要走高大上传统路径,那是没有用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于是 13 年他跟我说上海房子涨到头了,该回美国了,就回去买地皮去了。老子都不想吐槽他了。

你说他做事不研究吧,他本来就是物理出身,工程师也做了好几年,他要混大陆本地论坛的。

但是太过于自信,钻的不够深,所以经常只能抓浅的信息。

还有圈子不对,我估计他就是不上不下在中间的状态。这个状态只能做个硅谷中产,但是他偏偏不死心。

我最近在 quora 看到某些海外华人,包括台湾的,在玩知乎,

他们惊叹知乎的一点,就是觉得大陆人写东西太细知识体系太庞大,专业领域细分后让人窒息的那种信息庞大

他们当时推荐了几个知乎号,其中据说有一个在交流北朝鲜做生意的细节,把他们震惊到了。

他们一路成长都太 easy 了,没有接触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疯狂野蛮生长的环境

一旦窥视一眼,就无比惊讶。

任何你看似简单的社会行业分支,尤其是生意领域,你真正进入,才会发现有大量东西需要学习,你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来支持。

我为什么跟你们说,我和全世界人聊过之后,最终只留中国男的在我雅虎上。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拿的理工科硕士博士

因为我享受惯了大脑高速运转的感觉,我受不了反应慢读书少还蠢的人。尤其欧洲人这种。太单一的社会模式成长的人,跟他聊天真是浪费我时间,太头脑简单了。

我需要复杂的人。

对,我觉得复杂是个好词。

现在两个唯一有的拼的,高速运转信息量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就是美国和中国。

目前大陆这个体系已经庞大复杂到了,不适合美国华人进入的地步了。

所以关注我的香港大叔有个高赞帖子,他劝美国人不要来中国大陆工作,或者开公司了,最好的时间已经过了,现在他们搞不过大陆人,来了绝对死的惨。

就连你以为很容易的抖音,都很快被你可能瞧不起的一群人发展出了一套生态系统出来,谁叫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呢?

我没事在家,就会看一下今日头条给我推送的各种平台运营的玩意儿,我并不是要去抖音运营,但是我是一个好奇宝宝,什么我都要看一看,你再过一段时间去玩他们这套东西,就会发现自己玩不起了。

我所有网友,很多都是二十年前回来混过一段时间的,无一例外选择美国作为自己养老送终的地方。

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他们自己觉得很惬意,很自在。

上海,是他们第一个排除的养老地

原因我相信我不用陈述了,大家心里都清楚的。

只有某大叔,稳如泰山,根本不回来,从八十年代一直一个单位待着。

有段时间他很绝望,但是还是沉住气,待着。

有段时间,大陆抛橄榄枝,但是他左思右想,还是沉住气,继续待着

这不,混出头了。

我平时都跟这些人交流,我怎么可能认同目前流行的一些价值观呢?

你要问我在哪儿养老,这个我真的没法给你保证是成都。

我对它没有依赖感。

我本来这几年就有点鼻炎了,动不动打个喷嚏我还怕被人带走呢。

而且成都餐馆越来越少,越来越差,我还不如自己做菜,而且认真做,还真不错呢,据我唯一客户我妈评论。

做菜我当然要用调料。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如何看待媒体披露武亦姝爸爸是知名律所合伙人?​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每天坚持英语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那些九十来斤的仙女一天都吃些什么?​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没有朋友的人是不是不正常?​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上双语幼儿园与普通幼儿园的孩子,长大后有没有明显差异?​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www.zhihu.com

知乎用户 fewgw 发表

中国人均才 1w 美元,发达国家动不动 4 万起步,根本没得比,好比广州的人跑去惠州工作,嫌交通教育医疗都不行,被骗了,还到处发帖骂惠州药丸,现在回到广州就是爽,真的被骗了那真的活该。好比经常在 b 站看到一些憨批在关于人均 gdp 的视频说外国发达国家虽然人均 gdp 高但物价高,各种虚的都算 gdp,并不一定比国内好,真的无语了,精神胜利法真的厉害 。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敌人。早日认清事实吧

知乎用户 Jiafeng wang 发表

爱走走,人身自由

知乎用户 新文达 · 小文姐姐 发表

海归潮”再度掀起热潮,最大 “海归潮” 刷屏,引起人们对这件事情非常的很大关注。很多人或许也发现了,每年似乎都是 “最大” 形容海归潮。

出国留学的人员,说白了其实有一半左右的人是有移民或者直接留在国外工作的。但是处于各方面原因,最后归国。

在归国后发现,一切跟自己想象的还是有出入的,国内的就业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不是非常的有能力,在国内也许不能够充分的体现自己付出那么多留学精力、费用的优势。

据统计,截至 2016 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 256.11 万。其中,2016 年海外人才归国率高达 79.4%,共计 43.25 万留学人员回国,较 2012 年增长 15.96 万人。

海归潮的 “最大” 话,也体现着留学人员的“最大化”,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都在成倍增加。

但是这其中大多数的留学生,选择的是欧美国家的比较多,主要是美国和英国。

对于很多想要继续留在国外的留学生来说,获得移民资格和当地工作签成了很难的事情,就好比北京市摇号。

无奈之下,肯定有大批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但是国内就业竞争依旧很激烈,有些在国内已经就业的留学生,最后也会发现,在国内就业跟自己想象的有所差异,不过在就业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资本之后,再度归海成为了当下的选择。

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自己在国外所学专业,在国内根本没有其专业对口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为了继续自己的专业研究,只能选择再度归海。

知乎用户 嘿嘿嘿啦 发表

毕竟内卷,同样的水平给的价格完全不一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还挺尊重海归再归海的。

以在美国科技业的中国人来说,在美国的问题就是天花板太低。不要扯上古华人,或者清北少年班的天才进来就是 principal 这种例子了。普通人(本科 985,211 美国前 50 硕士),在运气正常,凭努力能达到的天花板已经非常低了。

1. 职业转型天花板。现在可以说转成技术经理都十分费劲了。对上,普遍不太会获得非华人经理在管理方面的赏识,而现在华人经理比例已经很低,生存空间被印度人挤压,华人经理也很难得到 ta 经理的赏识;平级,普遍不如同级的印度人能表现自己的管理或者 lead 的欲望,能力,风范,而且印度人在多种岗位遍地开花(比如产品,测试等等),容易找到不同岗位的人一起合作画饼,这个能力对于转经理来说比写码更重要;对下,普通不如印度人会抱团,对礼义廉耻的践行有点太好了,在一个组待成元老了,也没个 “自己人”。

2. 技术天花板。对于 it 行业来说,技术的成长很大一部分还是要跟着业务一起成长的。但一来,中国人不太去分析哪个项目比较有发展空间(画饼);二来,也不太主动争取自己看好的项目;三来,如上面所说,对上,平级,对下都没有什么 connection,那好机会也很难落到自己头上。大公司里普遍都是螺丝钉,能接触到的技术面实在实在太窄。

那遭遇天花板但人中,总有一部分会寻找出路。那自然会考虑回国。国内的确,天花板的问题好说了。但相比于在美国,又有两个新问题:

  1. 拼命程度
  2. 熟悉中国的规则

拼命程度:我这里用的是拼命。在中国,有大把心态是这辈子 “拼了” 的人,真的是拿命干,把职场当战场。他们相比于美国家里狗狗得了心理疾病就要请假的同事可职业太多了。在美国偶尔晚上八点半离开办公室发条朋友圈的,可跟国内晚上八点半下班发朋友圈的心态大不一样。

规则:在美国的中国人恐怕连美国的规则都没弄明白。但又很容易染上觉得国内做什么都不正规的心态。心里装着很多在美国和中国的职场都没成功过的规则。

那既然在国内也打不赢,那还不如回美国休养生息。我也见过很多二度海归的。面对瓶颈勇于找出路,并付诸实践的人我们要多鼓励。善待老兵。

第一次也这么长的回答,因为真的利益相关:我自己就是一棵海归又归海,并且计划再海归的不屈韭菜…

知乎用户 托尼先生​ 发表

坐标澳大利亚。

海归再归海的太多了,尤其是疫情后,现在不少人会经常来问移民的问题。

![](data:image/svg+xml;utf8,)

有一些移民专业背景的,回来澳洲再读个一年书就可以申请毕业生工作签证,然后找工作去申请技术移民。

有一些非移民专业背景的,只能继续读个移民专业去申请移民了。目前澳洲护理专业算是最热门的一个。还有的就是 IT、工程这种 STEM 类别的。还有幼教、社工等等。

托尼先生:2022 澳洲护理专业申请条件,如何移民?有哪些大学可以选择?

再往下一个 level,申请 tafe 学校的也很多。偏远地区需要这类技术型的移民。

托尼先生:澳洲半工半读申请条件,tafe 学校申请难吗?

很多人选择再回来澳洲,还是因为在国内卷怕了

有些人是回去后不习惯,因为已经适应了国外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是说国外有多好,而是她们从读书到进入社会都是在国外经历的,习惯使然。

目前海归人数逐年上升,2021 的数据就说超百万,预计以后也会更多。就业压力很大,海归不是说越来也不值钱,而是市场供需决定的,竞争太多了。

在澳洲的话就是压力小一些,做啥工作都行,生活相对惬意一些。

如果有澳洲留学、移民疑问的话欢迎随时私信咨询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敝司招了一堆硕士,海龟回来做订单管理。

这是啥意思呢?都是 SAP 的手工活,且都是 operator 活。死记几个命令就好了。真正干活看手快。个人觉得国内大专生稍微培养一样就可以做。虽说敝司对英语有要求,但架不住还有中国客户啊。

所以这些来的海龟,我相信他们也仅仅是先谋个职位吧。我不看好他们会一直待下去。

话又说回来,敝司好歹是世界 500 强。那些回来以后在国企,民企的海龟呢?

知乎用户 私塾先生坂本 发表

这再正常不过。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去什么样的地方,过什么样的生活。国内,国外都有其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权衡好利弊就行。

常见的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2019 年的人均 GDP 分别为 65111.6 USD, 46212.8USD, 53825.2 USD 是中国(10098.9 USD)的 4 到 6 倍。从数据来看再 “归海” 是再正常不过的选项,甚至都会奇怪当初的他们为什么会“海归”?

我想大多数人归海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并没有他们身在国外时想的那么好,国内工资与国外的巨大落差导致物质生活上的差距,996 的工作状态没办法让海归们像在海外一样享受生活,资源丰富但也人口众多,人均分配到的资源远没有国外来的多。这样一来,与国外的生活一对比,他们就 “归海” 了。

有人点赞的话,我就再说说我自己和身边的人的情况呗。

知乎用户 辣比小心 发表

你无法遏制一个人求生的本能。

知乎用户 uncle creepy 发表

尝过正常饭菜的人,还要过去吃屎干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 2011 年来美国读研,2013 年毕业回国上海工作……2015 年又跑路到美国了。

国内好处,吃的不错,同事人都很好,朋友比较多。但因为不在家乡工作,回家并不方便…… 一年最多能看父母两次。我第一年回家因为没抢到票(也没钱买高价票)而没回家过年。

不喜欢的地方,也是促进我在国内玩命的申请工作搬回美国原因。

工作强度大,工资低,看不到未来。我是在连续一个月天天加班完全没有周末,每天早十点到晚凌晨赶项目的时候裸辞的,我们有加班补贴,但是那点钱和工作强度比起来 p 都不是。

再者,就是对大龄女性的不友好。我回国的时候只有 25 岁啊,却让我感觉我老的已经是超市里快烂的菜,在不打折就要被扔了。

我们是外企,已经算是很和谐的了。但一旦出了我那个小圈子,简直是人都要催婚催生育…… 除了结婚生小孩是不是人类之间没有其他话题聊了!我态度已经很好了,还积极交友聊天相亲…… 但是遇到的傻逼事儿多的我就不吐槽了。

毕业国内呆了两年,对我精神身体都是极大的摧残,第二年开始两手抓,一边申请美国学校准备读博,一边修简历,狂投美国公司,我觉得我总共投了有 200 家不止。

反正后来把自己整回来了。

之后心情好多了,在美国呆的第二年就有老公有车有大房有猫没小孩有朝九晚六周五也放半天假工资 ok 待遇也 ok 的工作。

泛泛之交的人民也不关系我多大是否结婚有没有娃,面试时候,HR 不会问我有没有娃有几个娃,只在乎我能力是否符合要求。

日常生活真是开心了不少,整个人看起来都比在上海时候年轻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Q1uoI2 发表

泻药~

就你说的那个例子来说,是被 xi nao 的傻白甜终于看清现实了

也有的是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大小姐终于知道自己努力了

也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是穷折腾的性格

都有吧

知乎用户 深山老林 发表

海归前知道自己在欧美只能做普通人,海归时以为回国可以不做普通人,但最后意识到自己在哪都只能做个普通人。

毕竟欧美的普通人生活比国内的好。

这次疫情搞得,不排除又有「归海海归」,生命在于折腾

知乎用户 塞壬之瞳​ 发表

确实,刚落地的时候障碍很大。结合周围人和自己的经历来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受降薪,职场文化休克,少数共事者的恶意,老板的 PUA,严重欠缺国内经验与信息,重新洗牌这些麻烦事。

发生问题后开始想之前环境的好,然后老雇主再吹吹风 “我和你说别走了,你不适合中国,还是回来吧” 很多人就此打了退堂鼓再次归海。

发现一个规律,归海很大程度上和薪水关系不大,走掉的不少都是拿高薪的。工作环境的不友好,没有适应的渠道,被排斥无归属感,看不到希望,这才是再次归海的主要原因。

相信并不是每一个海归之前的环境都是纯粹,友善的。所以遇到困难还是试着挺一挺,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决。相信大家之前赤手空拳在海外站住了脚跟,能力都不会掉链子,想想刚开始不会说话,上课讨论被外国同学抢话,通宵熬论文,和变态教授以及签证处斗智斗勇,和职场上的恶人用外语争辩,打架,被不公平对待争取自己权益的那些事,难道海外更好吗?

冲突哪里都有,不分境内境外。

当然,如果实在觉得不舒服再归海也是一个选择。工作最重要是为了生活得舒适,另外一点就是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哪里合适呆哪里,只要对自己来说是最优解。

知乎用户 朝九晚五在澳洲 发表

中国在发展,很多国际企业是想要中国人占据某个职位,来促进公司效益的,比如采购,市场,公共关系等等。这部分中国人需要什么背景呢?在国外求过学,有良好的英文沟通能力是再好不过的。占有双层国家背景确实是个优势,也是占了国家发展的光。再就是一类人,算是技术流,如工程,IT 等等,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IT 类除了三哥就是中国小哥哥们比较厉害了。

至于归海,我一直认为人是要生活的,而且期望生活的更好。工作就要看工资待遇与未来发展。哪里好去哪里。

知乎用户 拾风 发表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真的危言耸听了……

特别是科研圈子里的流动,很多时候说不上那么宏大,就是具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再加上能力确实过关,天大地大任我行。

这些年,我认识的人全世界到处跑的多了去的,美国博士毕业,跑到瑞典 postdoc,又回美国找到了教职,嘿你猜怎么着,没两年跑回台湾了,那叫一个地道。你能说鬼岛学界比美国北欧吸引人?鬼扯。

我还认识有美台港陆的发展路径的呢,有啥稀奇,按大陆有些人的讲法,这种人找死来的。

搞学术的人精,位置第一,很多时候有个合适的椅子坐下,是优先考虑因素。其次是钱,有多少钱能拿来烧第一,有多少钱能拿来花第二。再之后才是家庭,爱情,饮食文化 blabla。

从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说,大陆学术界没什么不好的,我知道很多人,在上科大,厦大,天大,中大,武大,都混的很开心。当然我也理解,有时候,人是有身份焦虑的,台籍学者,搞不好 / 基本上还有隐藏甚至公开的第二国籍,他们搞不好是最自由的那批人之一,你不喜欢我了,我一张机票就溜了,反而很容易安安心心做研究。

与其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世情政策,很多时候不如说,有些身份的人,没有任何安全感,每天提心吊胆做研究,也蛮可怜。

知乎用户 二冰 发表

只是有微不足道的能力或背景的普通人而已,无非就是看哪边开价高,有前途,就去哪边。

大家不用这么关心,归国说你国外呆不下去,留国外说你二等公民假洋鬼子,光为舆情而左右,还活不活了。

知乎用户 咻咻 发表

有能力的海龟回来是准备当人上人的,结果竞争无比的激烈,发现可能还肛不过土著,哪个都受不了这种心里落差。

没能力的也是所谓的镀金海龟,可能还渡了一层假金,长期和华人在一起,可能连英语都说不好,竞争力更差。

在钱老那个时代,一个理工科研究生回国都可能中受重用。现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才不值钱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 A 在 X 市某顶尖高校毕业以后,为了满足家人想让他回家乡工作的期望,回到原籍 Y 市某 211 高校工作。三五年后,由于研究成果突出,他接到了 X 市某 985 高校的 offer,待遇和发展前景较现有的工作都更好,所以小 A 思量再三,决定远离家乡回归 X 市接受新的工作。

请问如何评价小 A X 归又归 X 的做法?是反应了 Y 市的落后?还是 X 市凭借教育优势对人才的掠夺?是小 A 对于金钱物质的向往?还是小 A 对于家乡狼心狗肺的背叛?这到底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

(抖个机灵,编不下去了,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思路要怎样去回答,因为我就是那种进退维谷,十分纠结的人。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情况,美国博士毕业就回国了,原因是国外真的是好山好水好无聊,每周都是学校,出租房,超市几个地方来回跑,基本已经把逛超市当娱乐了,因为没有其他什么地方可去;另外我的专业非 STEM 毕业之后工作很难找,也很难找到给办 H1B 的,所以我就是因为贪图享乐和怕困难而回国了。

回国之后其实也比较顺利,爸妈想让我去上海,但是我因为男朋友的原因来了某新一线城市,顺利找到了一份比较高薪(对应届生)的工作,也不用租房,居住条件饮食条件都还挺好。但是刚开始工作我就感觉到了一股浮躁和形式主义的气息,工作的内容在我看来不是很有价值,不被外部客户认可,而内也很难被内部跨部门同事认可,导致我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我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转而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拿钱干活,但是这就更加让我讨厌 996,讨厌花很多精力在工作上面。这真的是一个恶性循环,这只能导致我在目前的工作上面更加不得心应手,更加需要花时间。再加上这份工作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到北上,而北上对于我们这种没有什么资源可用的人来说,买房并轻松的养儿育女是很困难的。

于是我又动了归海的念头,我承认我是许多回答中那个没本事综合能力差的人,我承认我的这些念头都是想要逃避困难,我也清楚如果我一直是这种态度,生活工作只会被我弄的一团糟,到后面越来越差。

所以我决定给我自己一个期限,到明年的今天,我要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背水一战只能向前,努力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去迎接国内高速变化的环境,对于工作要尽我所能而非糊弄了事。到明年的今天,我要能说我能把这份工作做好,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我选择归海还是继续在国内只是因为那边的生活环境更加适合我自己,是我主动思考的选择而非被逼无奈。

知乎用户 华尔街之哈士奇 发表

我就是这样 一开始在美国读了一个 MBA 金融之后回国找工作 到处碰壁 就因为我第一学历不是全日制 好工作根本不鸟我 所以又申请了美国一所理工来读 CS 了 至于以后是否回国 那就看看 35 这个天花板是否能去掉 否则只能继续 H1 在国外发展

知乎用户 duaner​ 发表

一贯秉持对海外留学生来去自由的态度。

既支持学子们出国留学,也支持学子们学成回国,还支持回国一阵子再归海。

中国人均 GDP 是一万美元 / 年,美国人均 GDP 是六万美元 / 年。学子们回国后普遍陷于一种纠结,不知道是该用一万美元还是六万美元来定标自己的年薪。既不甘心于拿中国人均 GDP 来参比,又找不到那么多能提供美国人均 GDP 的岗位。

据今年 8 月智联招聘的数据,本年预计海归 50 万人,己经远超过 985&211 & 双一流的本年毕业生供给量。

知乎用户 五角场喵叔 发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说其他都没用,都是虚的。。。。

知乎用户 NINI 发表

如果没有做好回来仍只是一个本本分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准备,那国内大环境肯定不如欧美国家舒适的。

可能国家的实力并不如大多数年轻人期待地那么强盛,一些人希望出国镀金后回国有更好的待遇本就无可非议的,个人有个人的选择,哪个人不希望过好日子呀

只是现在还不是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时候,我们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有,我们的父辈和父辈的父辈,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才把国家建设成这个样子,还没到我们坐享其成的时候。说实话我们国家现在的待遇和福利就是比发达国家差多了,既然可以选择,人家又有这个实力,我们就无权干涉

但不同的是,我国现在的人才已经不像建国初期那么稀缺了,我辈应当勤勉自强,接过父辈肩上的责任。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一说一,要不是为了陪家里人,我都想归海

之前在美国,疫情比较严重,有一个学长家里长辈去世了,赶不回来

一个大男人,当着我的面哭的稀里哗啦的

当时我就觉得,再怎么样我都要回来

回国的路,走了整整 3 个多月

回来之后呢

真苦,真苦,真苦

6 千块的工资,住着要自己接水冲厕所的宿舍,工资到底怎么组成到现在都不清楚,反正每个月都不一样,没有人说得清到底怎么算的

老板住的巨好,对比真鲜明

老板说:你们这些老师不要一进办公室就谈钱,老师要有贡献精神

老板还说:你们这些老师不要成天想着跳槽,要沉淀

教室没有空调,有一次差点热晕过去

教室巨脏,在讲台上多站会,嗓子就难受。估计是因为脏的缘故,满满的都是粉笔灰,呛嗓子

最恶心的是,被介绍男朋友。放过我吧,虽然我是外省人来广东,但我真的不是来广东填那些神神奇奇的男人的坑。居然突然想到那个神奇的暖大龄男青年被窝工程…… 想说脏话…… 我研究生,真要介绍,怎么着也至少介绍个本科吧。再不济,人品要过关吧。结果,我根据介绍的信息一分析,得,介绍了心术不正一保安的,算计,真算计。这个保安还大言不惭什么:就想找个年纪大点的女孩子,会照顾人。算计,真算计。而且我年纪也不算大…

还有男的看上了我,没有和我说,直接去找了我家里长辈的。合着虽然是想找我谈恋爱,但我的意见不重要呗。醉了,服了。还好我家里长辈清醒,直接拒绝了。还有直接问彩礼要多少的。拜托,清醒点,我都没有同意谈恋爱好不好。想的太遥远了,或者说,他们觉得,我的意见压根不重要呗。微笑脸。

我真的不想找广东男朋友,我现在只想回家。除非男生跟着我回老家,不然不考虑广东当地的。原本来广东也是和家里商量好,只要我稳定了,家里都过来才来的。现在觉得,广东的气候真的不习惯。太太太湿热了,人被闷的很难受,成天难受的睡睡睡。我需要回干燥一点的地方呜呜呜

在国外的时候,说人才流失;回国之后,说没本事的才回来

真魔幻

后悔回国吗?那倒是不后悔,在国内了,回家总是方便一点。现在就争取早点换工作回家

知乎用户 duffy 是只喵 发表

逆向文化冲击吧 (前两天刚在知乎一个回答看到这个词今天就用上了) 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虽然在美国的时候天天吐槽天寒地冻吃的糟心服务那么差还要付小费,但是回来了念的都是好(比如过于客套的美式礼貌比如自由自在)

我今年刚回国,现在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国内工作几年攒点经验攒点钱再重回美国去了,问了周围回国的人,也都是一回来各种不适应,除非彻底成家立业出不去了的,其他基本都是有点蠢蠢欲动,或者下了决心还要再出去的,或者已经开始着手操作的,我在美国的同学里也有从英国回国工作几年,发现还是想呆在国外,于是申来我们学校念 PhD 的

当然我们这种小韭菜跟学术大佬是不能比的,但我们的心态也能说明一部分海龟想重新归海的情况吧

知乎用户 社会潜规则​ 发表

1、问:下周即将和我们公司大老板开会,参会的有同级别的其他中心经理,还有我们的直属总监,要求我们经理都说一下各自中心今年的工作计划。请教您,在会议上说工作计划,有没有什么技巧?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答:1、领导安排的工作,我全落实了。

2、领导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领导安排什么,我做什么,我力求每一步工作都做扎实 ,都做到位。

3、我会跟领导搞好关系,我会跟同事搞好关系,在领导的帮助下,还有同事的帮助下,去为公司创 造更多的利润。

就是用这三句话,在里面转圈圈就行了。

2、问:领导推我得了第一,拿了 5000 奖金,给领导送多少合适?

答:钱从哪儿来的,还到哪儿去,这叫饮水思源。给他买 5000 元的华子,他 100% 要,然后你提个非常小非常小的要求就 0K。比如请假 3 天,他说 0K,然后就心安理得的收了。你回来了,他会想办法安排你,指点你的。然后他送你一句话,你说: 这句话价值连城,一个亿都买不到。领导高兴啊,你看: 我 5000 就卖给你了,我还亏了呢。然后,他会主动给自己加分,你看吧,我还是一个好领导。这样你既满足了领导的物质需求,同时还满足了领导的精神需求。领导觉得你知恩图报,此后有机会便开始提拔你了。

3、问:我前段时间跟领导吃了一次饭,领导问了我几个问题,这种问题以后怎么回答比较好,领导的用意是什么?

1,让我自我评价优缺点;

2,让我评价他的优缺点;

3,问我以后有没有做部门技术负责人的想法。

答:要是一对一的话,那领导说的就是心里话,跟你掏心窝子,要是一对多,就是一个领导,好几个下属,那领导就是走个形式,装个逼。

如果是一对一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回复呢?很简单。

1、领导让你评价自己的优点或者缺点,你这样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看不出来,但我一定是一个忠诚的人,领导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领导说什么我就做什么,那我的优点,有可能就是执行力比较强吧,就是比较听话,我真的没有什么能力,领导还是你评价我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麻烦领导对我系统的评价一下吧?也就是你要让领导去评价你的优点或者缺点,你要满足他的权威嘛,那你自己要是一直滔滔不绝的说,有可能很容易穿帮的。

2、领导他要让你评价一下他的缺点,优点,那你这样说就行了:你的大局观比较强,你的责任感也比较强,下属都拥护你,跟你在一起干,我们都很有信心,能够看到希望。然后你再举几个小例子,领导具体帮了谁谁谁,具体帮了你什么什么,你要讲的非常非常的具体,领导就比较高兴。

3、领导问你想不想上这个岗位,你说:我听领导的安排,我符合不符合条件,那我要是符合条件的话,那领导让我上我就上,那我不符合条件的话,领导让我上我也不能上,我不给领导脸上抹黑呀。

第二种情况是一对多,就是领导在众目睽膜之下问你这三句话,怎么回复。

1、优点和缺点是什么,那你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领导给我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吧,我认认真真的听。很多时我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有时候领导说的话我领会不了。我这个人比较愚蠢,比较笨,领导你点点我吧。领导说 123, 你说:听你一句话,胜读十年书,我先喝酒三杯,领导不要喝,我自己喝就 0K 了。

2、在众目睽睽之下,领导说:你评价一下我的优点和缺点吧,那你只能评价他的优点,他非要要让你说一个缺点的话, 你说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

3、在众目睽睽之下,领导问,你想不想去哪个部门?你说:我是领导的兵啊,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干,这个部门我不去,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不能给领导抹黑啊。就是你一定要拒绝,你要是直接接受的话,其他人也想要,他就会把你当成竞争对手,把你提前灭掉的。(私人薇:AW20228899)

4、问:工作两年半了,想提副科,之前有一位有五年工作经验的员工目前是副科,我现在给领导提这个要求是否合适吗?

答:第一个,谁能够提拔你,你要拜谁为师?你问他我在这儿上班儿,我做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我才能够提拔他说 123,然后你就去循环 123. 第二个,这个 123,你每循环一个动作一周,你都要去给他送些礼,让他给你纠错,以满足他的权威,满足他的精神需求,这是你要循环的第二个动作。你要循环的第三个动作,是你要经常的去感恩,不断的去感恩,这三个动作循环下来,100% 的能升上去,只要前面这个铺垫你没有做,你想直接找个很牛逼的话术去提要求,那可能吗?临时抱抱佛脚,肯定没有用。

5、问:我是单位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上面的意思是在本部门门评两个优秀员工,我在发愁把名额给哪个员工,得罪人的事不想干啊,您有什么好主意嘛?

答:开会就行了,让你的心腹帮你做引子,让所有的人发言,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什么样的人该上,让他们讲,你不要讲。开会一次不行就开两次, 开着开着,答案就讨论出来了,然后你最后拍板就行了。大家都心服口服。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江湖绝学】免费分享给你我写的《送礼绝学 108 招》《职场升迁秘籍》全都是总结好的干货。

6、问:老师我去外地出差,拜访当地的一个领导,他以前是我爸的一个部下,该怎么给他发短信?

我这样子发可以吗?短信内容:XX 叔叔好,我本月 20 号来 XX 市 xx 单位出差,我爸在家经常提到您,说您正直、能干,我一直也很想见识一下您,这次出差我正好也顺便代表他来看望您。

答:不得体,姿态太高了!结尾这段有点托大。你可以这样子改:XX 叔叔好,我本月 20 号来 XX 市 xx 单位出差,家父平时在家经常提及你的工作精神,总是忍不住赞扬你,我长期受他的熏陶,也非常崇拜您,作为一个晚辈,这次特意来当面请教!期望能得到您的工作指导。这样子说,一下子把三人的级别拉开,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你敬别人,别人才会关照你!

7、问:老师我刚进公司,领导用他的资源给了我一单业绩,是我自己对接,提成我该拿吗?

答:可以拿,但是大头你要给领导,比如自己拿 1/3,给他 2/3。给领导大头,这个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个本来就是他的资源,他给资源你练手,助你给你信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他帮你,你感恩,你懂事,他继续加持你,这样子,才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要是你把这个提成全部独吞了,那么领导在心里就把你拉入黑名单了,你未来的发展速度会比懂事的你慢十倍!

8、问:老师,我们领导今天请我吃饭,我送了两瓶梦之蓝,一条中华,临走他问了我一下这酒多少钱,有点奇怪,他问酒多少钱是什么意思?另外走的时候非要给我一箱枣,我感觉去了人家家里提东西很正常,拿人家的枣是不礼貌的,何况不值两个钱,有点奇怪。

答:领导问你这两瓶酒多少钱?他想听到的答案是:这两瓶酒是朋友送的,我也不喜欢喝酒,麻烦你帮我消化一下吧。领导想听这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嘛。临走的时候他把这个大枣送给你,这个枣肯定是别人送给他的,这个大枣他不想要,他想让你帮他消化一 下,那这个枣你是要接住的,你说太好了,我老婆最喜欢吃枣了,这样的话,你就满足了领导的精神需求,他就感觉到你特别懂事儿。也就是领导想跟你做一个良性的循环和互动。

9、问:请教一个事,我是一个老师,我平时很注重提升自己,会不断学习各种课程,所以经常会在办公室学到很晚,然后我感觉有同事在背后不断嘲讽我,她们经常问我,你不是晚自习没有课程吗,怎么还在这里呀,就是类似这种,我感觉很反感。

答:同事为什么会在背后嘲讽你呀,因为你不懂人性。你要进步没有错,但你不能给身边的人压力。你要进步,在家里你学到凌晨 2 点都无所谓,但在公共场合,不要展现你的野心,如此会给别人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其次你要学会回话,会示弱。人家问你:晚上不是没课程吗?怎么还在这里呀?你说,我笨鸟先飞,下周的课我要提前准备,XX 老师你的教案可以借我参考吗,听其他老师说,你的教案做的很好。你这样子给她回话,以后,她就不会在背后说你坏话了。

10、问:在单位,直接大领导一直很挺我,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走得很近,单位副职一直不太认可我。这次选上了大领导的秘书(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我是否应该送礼给大领导?

答: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送礼,这时候送礼对你来说根本不是加分,他反而减分。万一被你的竞争对手看到呢,把你给举报了,肯定对你是不利的,那你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做呢,非常简单。以前怎么样,现在你还怎么样,你现在不要乱了这个方寸。你要是送礼表态的话,你早都应该送了,你非要等到最后再送礼,那人家觉得你临时抱佛脚,你这个人怎么那么势利啊?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你想一想,你能够帮他们做点什么,为他们创造一些什么价值,这些价值有可能是物质方面的,有可能是精神层面的,就是你要一直旺他们,替他们排忧解难,你就顺着这个点往前跑,你 100% 的能立起来。

11、问:我是女中层骨干,想跟男领导搞好关系,工作关系,不是男女那种。如何做呢?目前领导对我很好!

答:女性在跟男领导的相处中,有天然的优势!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性别的优势,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领导女下属的组合是比较有效率的,如果你想跟领导搞好关系,记住一句话:功夫在诗外!什么意思,那就是,你不要指望单纯的做好公司的业务,就能增进跟领导的关系。

想要突破跟领导的关系,你一定要跟领导私下有很多的联系,比如领导交代的私事,你一定要更加尽心尽力的去办好,作为女性,你要学会利用自己的柔情似水去关系领导,领导失眠了,你就给他买个按摩器或者足疗机,领导感冒了,你就给他买感冒药,领导的水杯没水了,你主动去帮他续上,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别扭,第二次就是理所当然了。

逢年过节,记得多走动,问候和关怀一定要到位。放心好了,一个粗糙的大老爷们,很少被别人如此精细化的关心过,你随便花点心思,就能感动他,他一感动,他就会特别想帮你做点事情,比如帮助你进步之类的,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女下属更容易获得男领导青睐的事情了~ 但是,记住自己的底线!

12、问:如果领导和你聊骚,你又不想牺牲自己,你该怎么办?

答:只要你在一个位阶和势差比你大的人手下工作,他们总能创造各种有利的机会。男人最懂男人,狗改不了吃屎,你只要被得手了,对于他来说,你的结局大致已经有一个雏形了。如果他和你聊骚,你就把他对你的聊骚内容截图,他发一次,你截图一次,找个隐秘的空间保存起来。如果他不微信,打电话怎样?录音啊,傻呀!以后有需要动动或者求到他的地方,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分量了。或者,你直接点他一下,你说,领导,给我发的信息,我好多都截图(录音)保存了,以后我不想再存了,到此为止吧。领导我相信您是一个睿智的人,希望能跟您多聊点正面的,积极的东西。

13、问:如何搞关系?

关系是跑出来的,跑关系三个字,点出了人际交往的秘密。关系不是等出来的,是天天跑,多多跑,关系就有了。好处有多到位,机会就有多到位。很多傻子被君子之交淡如水严重洗脑,脑子坏掉了,不知道君子只出现在书里面,忘记了人情往来中的尊重和礼仪。

处处感恩,处处逢源,处处遇贵人。时时送出好处,处处遇见活雷锋。不要空手套白狼、四两拨千斤、以小博大,谁这么教你谁就是把你当成傻 X 呢。有求于人的的时候,就要舍得投入,舍得砸钱,舍得亲近。这个时候不舍不得,等事情过去了,再怎么投入,也意义不大了。

求人办事,最忌讳临时抱佛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找个中间人帮忙。备好双份礼物,一份给引荐人,一份给办事人。但是一定要明白,如果事情事能够办下来,并不是因为礼物,而是中间人的关系网与情面的作用。所以啊,对咱有用的人,必须要细水长流地去维护。人生在世,需要有靠山。

天生的靠山可遇不可求,可求的靠山都是自己主动经营来的。你打牌、抽烟、喝酒,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别人喜欢。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和自己玩,只有做了别人喜欢的事,才能和别人玩到一块。

14、问:老师,为什么你说能不送礼就尽量不要送礼?

答:能不送礼就不送礼。尤其是职场。送了,就要持续送。送着送着,你不送了,收礼的人觉得你看不起他了,你不重视他了,你过桥拆河。以后他会弄你。你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咱不想送礼了,咱遇到对方了,咱彬彬有礼就行了。不要做啥深度链接。你用不上他,为什么给他送礼呀,难道你贱啊?职场中,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好玩,也想锻炼一下自己,就去给领导送礼了,送了一年,发现自己的福利没啥变化,就不想送了,第二年,他发现他过得比以前更不好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关于送礼,第一,我的看法就是,能不送,就不送,送了,就不能断,你送着送着不送了,领导觉得你是不是看不起他了,还是觉得他没用?啥,既然觉得我没用了,那我就要拿出点手段让你重新认识我!人心难测!

15、问:我们公司现在在搞改革,很多岗位会涉及到变动,甚至被安排分配到下一级公司干活。现在新来的上司是我四年前的老领导,他之前被调去别的单位了。我跟他以前关系蛮好,期间就过节短信问候,现在我想找他,让他帮我继续留在现在这个层级干活,你觉得他会帮我嘛?要怎么开口?

答:这个帮不帮暂时还不知道,你需要带上心意,烧香拜神 投石问路。你现在也犯了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以至于到了关键时刻非常被动。

第一个就是临时抱佛脚,看的不够远,总以为太阳可以一直照耀着你,不懂的提前去布局,铺设你日后能用得到的关系站点,导致你现在关键性的节点就缺乏了很重要的助力。

第二个,那就是不懂的主动去搭关系,你的老领导调回来的那天,你为什么不去拜访、祝贺?为什么不提这猪头去拜庙门?现在才想到人家。不过,如果他之前帮助过你的,一般还会帮助你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你带上心意,去拜访一下他,事到临头,见面了把礼物放下,你先回望过去,把彼此的关系拉进,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你说 老领导,我的事情劳烦您费心了,这事成不成,没有关系,很久没有见过领导了,这点小心意,请领导不要嫌弃。(私人号:AW20228899)

16、问:我找一个领导帮忙和单位打招呼,因为这一次有大调整,请求帮忙调整一下,之前与帮忙这位领导都是过节礼仪性的人情,这次找这个领导帮忙,领导答应帮忙,简历也给了,但是一直没给反馈,我第二次找,他正好周末和我们单位的领导们一起吃饭,他说会帮我说,现在都没给反馈,是不是我要去意思意思,我又担心送了,万一这领导也没帮上忙咋办?

答:我送你一句话吧:送礼是从承担风险开始的,而不是从刻意追求回报率开始的!其实,在我看来,你不适合送礼,因为你的的觉悟还没有到。觉悟不到的东西,你是拿不住也做不好的。

送礼,原本就是风险投资。咱不是说送礼了,100% 有回报率。但送礼有回报率的概率至少在 50% 以上。上 211/985 的概率有多少呀?听说 985 全国只有 2%,211 占 5%(是我粘贴复制过来的,数据真假不知道啊)。都说读书改变命运,但通过读过改变命运的概率有多大?3%。通过送礼改变命运的概率有多大?50%。

生活中,开窍的人非常少。开窍的人,都是直接给我送红砖,说领导辛苦了,事成不成,遇到您认识您,就是我最大的福气。这样的人,都是开窍的人。习惯性承担风险,习惯性承担责任。可惜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送礼,是从习惯性承担风险开始的。而不是说我送了,对方必须 100% 给我一个说法。建议你带上心意,去拜访一下他,他收了,会告诉你一两句有用的话,自然,你就知道下一步怎么样了。

17、问:如何改善和领导的关系?

答:1、工作上有能力。现在社会变化快,三、五年组织环境,内部的领导可能都会有大的变化,自己不能无所作为的等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业余时间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的东西,毕竟职场还是要有人干活的,领导再差劲也不能只用小人,还需要具体的做事的人,有真本事不怕。

2、权力上能维护。有工作能力的人很多,但是越是有工作能力的人,越是要处处维护领导的权力,早请示晚汇报,让他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有功归上。这样的工作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没有权力意识,工作能力越强,就让领导越是感到威胁,很多有能力的人,对领导毫不尊重,自然备受打击。

3、生活上凑交集。现在人分的很清楚,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下班了也就没有什么交集了,工作关系如果未能产生私交,两个人的关系不会稳定,私交是关系的粘合剂。所以一定要有私下的交集,这个交集要偶然,也就是要凑机会,多了领导烦。把握好度,比如孩子在一个培训班,妻子在一个瑜伽馆。

18、问:老师我实习快结束了,需要转正,想给领导送礼,请问怎么送比较好?

答:很多人给领导送礼,送了一条烟,马上说:我转正的事儿,麻烦您了。你转正的事儿,又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所以你的东西,他收了,反而睡不着,甚至会梦到自己进去了。你一直送,领导说,转正的事儿,你争取下。你说:争取个啥啊,在哪儿不是做贡献啊。领导说,你先走个程序嘛,你勉为其难说:哎,那就走个吧。失败了,咱说:我说我不行吧,你非要让我上,我啥水平我不知道吗,谢谢您高看我。领导说:别急,下次再试试,你说不试了,我对我目前的待遇非常满意。

你没野心,他反而帮你了,也就是你不能让领导有压力。有人说了,马勒戈壁,我都送礼了,为什么还忍着,我只能说对不起兄弟,你别忍了,你去爆炸吧。领导让你试试,你成功了,你要说:哎呦,又是你帮我使劲了。一句话,去送就好了,习惯性送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领导拒绝你,你就说,这个是自己的一点小心意,在这实习期期间,你在公司学习到了很多,也跟领导学习了很多,一直感恩就好了。

19、问:因为我工作失误,害的我部门领导被大领导骂,还要帮我各方协调挽回损失。我想买点礼物感谢一下我部门领导,但是从来没有过给领导送东西的经验,请问我什么时候送合适啊 ?是现在事情刚过就送 ?还是过年过节有合适机会了送啊。

答:你傻呀!肯定是现在马上去办了,此时过去,你名正言顺的感谢领导帮你挽回了工作上的失误,并表示,如果没有他,你可能就丢了这份工作,或者造成更大的损失,然后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送上一点小心意(烟酒 + 红包),请领导一定要收下,不然自己寝食难安。人呐,都喜欢懂得感恩的人。

20、问:老师,您好!单位中层调整,之前托领导前辈已给老大打过招呼,礼数走过了,现事已到跟前,私下和老总见面,老大说竞争很激烈,走程序,请老师指点下一步怎么走?

答:老大的话,其实意思也比较明显了,“竞争很激烈”= 打招呼的人很多,表心意的人很多,“走程序”= 你送的不够,咱就走程序,你送的够,咱就插队,走后门,老大的意思,就是现在 你这边没啥竞争力,你看看要不要加码。

如何破局?你找前辈领导在出一次面,你把心意给前辈领导,让他帮你给老大。很多事儿,可以通过送梨搞定。愿送,永远都有机会。不愿送,只能走程序…… 在咱们这儿,领导说,该走的程序,咱必须走。这就意味着有戏。要是领导说,走正常程序吧,意味着这个事儿啊,100% 搞不定。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江湖绝学】免费分享给你我写的《送礼绝学 108 招》《职场升迁秘籍》全都是总结好的干货。

21、问:老师请问找老大办事,给老大送礼,老大说送礼破坏感情,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我会找机会帮你办的,我该怎么办?

答:心意我领了,我会找机会帮你办的,这个就是典型套话,你要是当真了,你的事就会一直杳无音讯,没有下文。这个时候,你要说,领导,你帮我太多了,然后列举 123 件事,一直感恩就好了。你说,领导,没有你的关照,就没有我的今天,可能这些帮助,都是您随手为之的,但是,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这个恩我一直记得,这点心意您要是不收下,我真的问心有愧,以后都不敢找你指点工作,指点人生了。领导这心意我就放着了,我还有事我先走了,我那个事不打紧,如果麻烦的话,领导您千万别为难。

22、问:老师我身边有个同事,嘴有点 J,喜欢乱开玩笑,我不知道怎么怼他,每次虽然我没说啥,但心里是很不高兴的。比如我昨天穿了一件新衣服,他说你新衣服真的是不得了,像个新郎官,怎么着又想做一次新郎官,那样可不行。那是犯了生活作风问题,不过你可以偷偷摸摸的夜夜做新郎。

答:有时候你让他一小步,他就会前进一大步。由刚开始不怀好意的开玩笑,慢慢变成欺负你。对于这种毫无顾忌的玩笑,必须给予反击。你可以这样说:我是既没那贼心也没那贼胆,老婆管得严,不像哥哥你在哪里都没人敢管,你能夜夜做新郎,我只能做一回新郎。

23、问:单位风气不正,很多老员工总是不干活,同事也是甩活给我,我该怎么办?我是一个合同工,单位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杆子打下去,他们都是关系户,很多老员工仗着资历老,都不干活,同事也是照猫画虎,喜欢把活甩给我,请问,我是要学会拒绝,还是继续接受?

答:一般来说,单位里面就几种人老是被针对。

1、新人,太嫩,总是希望通过表达自己的热情和善意,以期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其实没必要!你够强,你有价值,别人就会尊重你,你一来就暴露底牌,别人就知道怎么拿捏你了。

2、软人,性格太软,别人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是一个可以欺负的人,你要学会提高自己的气场。

3、孤立的人,这种人不会抱团,狮子落单了,鬣狗都要去掏肛,更别提小绵羊了,狮子、野狗,狼群都会群殴它。

4、情商低,不会跟领导搭关系,没有领导撑腰你是合同工,你也可以很硬气,谁知道单位的大领导不会是你舅舅?你硬气一点,别人还会觉得你有关系,反倒是不敢欺负你,这里,你会拒绝就行了,会推,会找借口,很好办的。人性本贱,这是我在群内一直讲的,你好说话,别人就喜欢欺负你你不好说话,别人反而尊重你。

24、问:我有个领导超级傻叉,工作上很多事情的流程和解决办法,她都不清楚,遇到问题她也搞不明白,就比如这两天,其他部门的员工都知道的消息,就只有我们部门的员工不知道,问题是她也不知道,搞的我们乱成一团麻,然后还瞎喷瞎指挥。后面我自己去找其他部门问情况,才得知最新消息和工作流程!

我是非常不明白,为什么像这种蠢 H 一样的货色,都能当领导?能力那么差就不要出来嚯嚯别人了好吗!请问如何对待这种领导?是不是能力不行的领导都喜欢通过折腾别人,在一些细枝末节而没有意义的事情是精益求精,才能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答:没有能力,但是却做了你的领导,那么她必然有她优势的一面,比如关系!不然,她又如何到了这个位置?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主将无能,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篡位的宰相,为什么都喜欢皇帝昏庸无能?因为他只要控制了这个蠢货,他就控制了整个朝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他就是无冕之王。

所以,这里你的答案也很简单,你只要会向上管理,想办法帮她消化所有的问题,让自己成为她离不开的人。每次遇到问题了,你就带着通盘的方案去跟她讨论该怎么办,流程如何,细节如何,无形之中把你的方案植入他的脑子里面,然后以后遇到事情,她跟任何人都搭不来,但是跟你特别有缘,你说是不是很有趣。这还只是初步的,你要知道她的背后一定有更强的关系,想办法融入进去,在职场中你一步一高升,不是更简单?问题就是机遇,就看你拥有多宽广的视野了!

25、问:老师您好,我认识一个退休的老领导(不在本地),他跟现在我们市局一把手关系好。最近我们要有一波提拔,我看中一个位置。我想通过这个老领导给我们一把手送礼,我该怎么办? 我该怎么说让这个老领导引荐一下比较合适? 如果他愿意帮忙的话,怎么给我们一把手送礼合适?

答:退休了,人走茶凉。他有没有能量,就一个判断标准∶他的儿女立起来了吗? 要是他的儿女都没立起来。你想立,他也爱莫能助。人,只要退休了,说话跟放屁一样,无人接招。他跟你一把手关系好,这个关系好必须建立在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这个关系就是假的。再说,动用他的资源帮你,他的回报率难道就是烟酒茶? 他缺这点儿东西? 一句话, 你送礼没戏.. 想想你能为他提供什么其他价值……

26、问:我是做装饰行业的,我在多年前认识一个朋友,他呢混的比较好。经常给我介绍一些装修活儿,几十万的,一百多万的都交给我做。对我像自己人一样。我们萍水相逢 真的很感激他。因为我的不善交际,我们的来往并不多。想请教一下,在日常交往中,我该怎样做,以表现对他的感谢,以及怎样送礼给他,毕竟人家什么都不缺。

答:你认为富人不缺钱,这都是假象,富人的开销也是很大的。加油不要钱吗,物业不要钱吗,孩子读书不要钱吗,培训班不要钱吗,他们比我们这些屌丝更需要钱。因为我们一个月可能几千块就搞定了,他们一个月可能几万都不够。

你能给他添砖加瓦,习惯性的给他反馈,他也会觉得你是同道中人,是理解他的。王宝强搞定冯小刚,是因为他每年都给冯小刚送米送面。不要觉得没反馈,也可以获得资源,这会让你的路越走越窄。

反馈:1、你帮我介绍业务了,你就是我的大恩人,以后你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需要我干啥您尽管吩咐。

2、我这个业务虽然本小利微,你可能也看不上,但是你确实帮我太多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你一定要收下,不然我每晚每晚睡不着。

3、我们萍水相逢,能认识您,结交您是我的福气。您放心,只要您介绍的业务,我会百分百的让客户满意,亏钱也无所谓,不能坏了您的名声。

27、问:明天晚上我们老板和我现任直接领导都在 , 我只能敬酒一次,怎么说比较好? 既表达了对老板的敬意,又不得罪现任领导(老板, 是以前的老领导)。

答:1、他们俩不在一个桌, 你要先敬你的老板。

2、他俩要是在一个桌, 你要对着领导介绍你原来的领导, 说他多厉害多厉害。这个多厉害, 用一句话说: 以前我什么都听他的 , 现在他把我培养出来了。现在我又成了您的兵。一个是我的导师, 一个是我的将军, 我干了, 您们二老随意。然后收摊就行了。

28、问:我是一名管理者。请问对于有本事,有才华,但名声不好的人怎么管理好呢?

答:看过水浒传吗,这样的人就是水浒传里的时迁,宋江怎么对时迁,你就怎么对他。给待遇,但不给级别。就是厚而不尊,因为时迁是个贼,所以不能把他排进领导班子,但是他贡献大,宋江给他丰厚的待遇和奖励,但不提拔他,这叫厚而不尊。你不厚,他不给你干;你要尊,队伍的名气就坏了。虽然时迁排名很靠后,不受尊重,没地位,但是时迁的个人待遇、工资奖金水平都很高。

29、问:我们处内有个女孩,小我 10 岁左右,她想提干,但是她没有得到上级认可,业务水平一般,但是家里有一定背景。她看到我要被提拔,就很嫉妒,拉拢处里另外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女孩, 孤立我。我现在必须要处理好同事关系,真要提拔,也要找处里同事谈话,不能出现反对的声音。现在我该怎么办?怎么和她相处呢?

答:你平时跟领导搞好关系,这事领导说了算,她说了不算,她那里你就示弱,在新来的那个姑娘那里多说她的好话,夸她能力强,情商高,说你们以前的一些事情,就是夸她,慢慢她就不好意思了,如果她再说你的坏话,新来的姑娘都鄙视她。

30、问:我们领导以前是财政局的,现在让我们每个口子都报表,因为我们下属也不只归我们管,所以他有气,我就成了夹板,下属公司这个月的报表已经报了 5 次了,他都不满意,每次都发火,而且每次标准不一样。怎么办?

答:先去拜师学艺,问问他标准是什么。按照他的标准去做,自然通过。买一条烟,去办公室请教∶领导,我这个人啊就是愚笨,还请您多指导指导,这个表到底是哪里不对,您指导一次我记住了,以后就按这个标准了,也不再惹您生气了,您指点指点我。

31、问:我们单位一把手要调走,我算是在他在位期间招入的和提起来的,去他办公室,如何表达感恩更完美?因为突然,我也没准备什么礼物,还有什么补救措施吗?

答:3 个点,感恩 + 愧疚

1、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2、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能帮你做点儿什么,我一定帮你去做……

3、我哪儿做的不对,你一定要说,我比较笨……

32、问:我是一个部门副职,遇到了这么个情况,我刚来任职,需要从下面的人那里获取数据信息,我才能开展我接下来的工作,然总是不给我主动汇报,总是要我催他们,怎么办呢?

答:你就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上一届领导是怎么带他的,那么你就怎么带他们。也就是说你不要变动性太大,你要是变动性太大的话,大家都不屌你。最好的交接方式,大家问你问题的时候,你说以前你们怎么弄的,现在还怎么弄,我什么也不懂,我听大家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快就解决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请员工吃饭,第二把火,表扬员工,第三个,你说我会为你们争取利益的。先把局面打开就 OK 了。

33、问:今天早上领导安排我去做工作份外的事,我就说我现在有事情做只做了一半,我就说我不去,领导就说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做就叫我马上滚蛋,可是想一想,好我去做,我做了一上午才做完,问下我的做法有问题吗,接下来该怎么操作?

答:领导安排任务的时候不要拒绝,否则就是给领导难堪,先接受,对领导说:好的领导。你要是手头有事,可以问领导:领导,我现在手头上还有点事,那我现在是先做 A 还是先做 B,把皮球踢给老板, 领导如果问:你想做哪个?你说:我服从领导的安排。这样就是不得罪领导,自己做的慢也不受罚。你现在得罪了领导,领导生气了,去道歉就可以,说自己年轻不懂事,以后有不对的地方还请领导多多指教。

34、问:我们领导分配给我一个辅警辅助我工作,有时候他会和我使小脾气,他好像就是这性格习惯了, 我有工作给他做,他不愿意做或者做的不仔细,我还得给他擦屁股。有时候我就不给他布置任务,我去跟领导说我忙不过来,某项工作给他做,然后他才会好好做。其实我特别想跟领导打他小报告,但是忍了。这该怎么办呢?

答:这个好办啊,你每天把工作分工,简单做个记录,你负责什么他负责什么。早上上班你跟他说: 领导让我去汇报咱两的工作分工,您看一下没问题吧? 你们两商量完了,写在本子上,然后你去跟领导请示汇报: 领导,这是我们今天一天的工作,您还有没有其他的指示? 回来你跟搭档说: 领导说分工很好,晚上汇报完成情况。

35、问:老师 我最近走上了管理岗位。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面还是有些胆怯。举个例子: 被提拔了想五一想拜访领导,总是怕被拒绝,感觉踩不到领导在家的空闲点,时机如何把握呢?

答:这个太简单了,他的司机,你请了吗? 他的秘书,你请了吗? 先搞定他身边的人,让他身边的人帮你搞定领导,你 + 领导的司机 + 领导的秘书 = 你的队伍。你们 3 个人吃领导一个人,别心疼在小人物身上花钱,小人物有时候比大人物更有价值…

36、问:我是刚毕业两年的研究生,在国企工作。我得知一个消息,我有一个老乡任命为我们单位的财务副总,下个月就会到岗,我想请他提携我一下。我该怎么做呢?

答:首先打铁必须自身硬,他下个月到岗,我建议你不要一来就仗着自己是他老乡就张口请人帮你,没有这样的道理。你可以仔细的写一下你了解的单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你预想的以后未来发展的方向,形成一份书面材料。等他到岗后,你借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交给他,让他看到你不是废铁一块,这样子人家自然更乐意帮你。其次,职场中关系也非常重要的,有关系就有一切,你呀,先组个局,请老乡吃个饭,祝贺一下,把原来不温不火的关系回温一下,关系到位了,你不用求,别人自然会帮。

37、问:你说送礼交大哥真的有用吗,有的人收了不办事,会不会搞不好倾家荡产啊?

答:我从来没听说过: 谁谁谁送礼倾家荡产的。前辈给我讲过他发家的故事: 十几年前他给一个工程的大哥包 20 万红包,赚了 180 万,他又拿出 100 万分给了大哥,大哥说: 那边的开发区也归你管了,就那两年时间前辈赚了 1000 多个,而别人只认为他是命好。

38、问:朋友给我介绍个活,挣了 5 千多,我说: 谢谢啊,下次请你吃饭。但最近很少跟我联系,也不介绍活给我了是怎么回事?

答:如果你挣了五千,给他三千,你觉得你的活还会少吗? 进四出六,不要怕吃亏,只要你给他转了,你天天都有活干! 自己一人占尽利益,将没有长期合作!

39、问:公司领导生病了,我要不要过去看一下,去了有没有什么用?

答:前年的时候,前辈病了,小李发信息说了一些安慰前辈的话。我呢带了 2 条烟,去了协和医院,握着前辈的手,说了很多暖心的话。此后,我和前辈无话不谈。尽管小李跟了前辈很多年,但前辈遇到好事儿还是习惯性叫上我,前后几年带事我挣了至少 120 个朝上。

40、问:去年挣了点钱,想回家乡修个路啥的,你看有没有必要?

答:前年捐了 50 万在村里修路灯,从那以后,村里的人每天都在找我,这个生病了,那个想买房,还有个没钱交学费的。富贵不归故里。习惯性装穷,习惯性示弱,不信你看大衣哥。

41、问:昨天和朋友吹牛,说一年赚几百万,然后今天给我发信息,我没敢回,是不是找我借钱啊?

答:前年一场饭局,朋友问: 一年赚多少? 我说 400 多万。朋友说厉害厉害。第二天,朋友找我借钱,张口就是 170 万,而且还跪在我家,一直给我磕头。我给了他 40 万,这 40 万他 100% 不会还了。他是送外卖的,一月能赚多少钱我不知道,反正这笔借出去的钱收不回了。

42、问:昨天我对一个大哥说,哥你一年带我赚个几百万就行了,但是大哥直接转移话题是为什么?

答:一个外地的小朋友,非要见个前辈,我拗不过他,便约了他出来。饭局上,这个小朋友一句话就把局面给破坏了。他对前辈说: 张叔,我要跟你混,你年赚 2000 万,我能年赚 1000 万就行。大家习惯给人家面子,前辈说: 兄弟之才,绝对在我之上,来,喝喝喝…..

43、问:我公司干了几年了,不亏钱,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大?

答:赚小钱,靠的是能力,赚大钱,靠的是关系,靠的是背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关系的结果,跟市场运营没有一毛钱关系,赚钱,就是找个大哥,当他的夜壶,这没有什么好丢人的,找不到夜壶才丢人。

44、问:带我的大哥让我办事我的效率都是最有效的,但为什么大哥就是不提我? 反而还得罪了很多人。

答:孙悟空刚出社会时,帮阿唐办事儿,遇到问题都是一马当先斩妖除魔,得罪了不少人,还差点把工作丢了,后来猴子学聪明了,遇到问题就请示观音,如来,搞关系,交了很多朋友,最终修成正果。

45、问:我跟一个挺有实力的前辈合作,我整天累的跟啥一 - 样,他天天就见几个人,大头还让他挣了,凭啥啊?

答:挣钱的永远是前辈,因为前辈负责关系,拿 80% 的利润,小弟负责干活,得 20% 的利润,前辈有关系人脉,而手里有关系人脉的人寥寥无几,会干活的小弟比比皆是。干活的不挣钱,挣钱的不干活,世界皆如此。

46、问:我昨天出了一个大单,提了 2 万多,我开心的跟同事分享,结果今天另外一个大单被同事撬走了,为什么?

答:你要学会闷声发大财。高调的人总有一天会毁了自己,沉住气,千万不要炫耀你的财富与成就,看似有人吹捧,其实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嫉妒和怨气,真正智慧的人早就把自己调成了静音模式。

47、问:我们团队的老大,是特别有野心的人,但是手段不干净,什么数据造假 抄袭这些全都做过。他的能力是很强 ,但人品也实在令我反感。敢问师傅:如果要选一个大佬跟着,人品和德行需要纳为考虑吗?

答:你先爬上去,随后再试试看,干干净净做事能不能生存下去。有的领域可以,有的领域就不行, 所以你的标准答案应该是,保护好自己,随后竭尽全力的学习他的思路和手段,随后在自己运用的过程中,去筛选和判断。

48、问:如果对方硬是不收礼物的话,那是不是就不送了,还是找个节日或者由头继续送?

答:之前村里的会计来找我,我给了他两盒竹叶青,他说什么也不要。我直接扔他车里了,他说:你啊,太实在了。拒绝我东西的人,几乎没发生过。

有的人,连一瓶水都送不出去,8 个领导在那儿 你买一瓶水,8 个领导都说不喝了 谢谢你了。你还觉得你牛逼,哎,无语了。你要是买一打提溜过去,都喝了 没一个拒绝的。有这个觉悟的很少很少,有这觉悟,在底层锻炼三年就上去了。而更多的人,都是在基层锻炼到老……

49、问:朋友兄弟把我介绍他单位上班,我是发了工资请他们吃饭还是?

答:现在就请,等个锤子啊。你提前请了,有福利提前给你。你发了工资再请,他们就不帮你了。因为这事在帮你,就显得他们势利眼了。人活着都是要尊严的。他们当下帮你,当下就有回报率,帮你就会上瘾的。你是喜欢工资日结还是月结呀。

50、问:我在单位被投诉,虽然自己一再辩解是有人故意带节奏的,是有人利用其他人的弱势群体身份打小报告,但是领导就是认定我是被人投诉的,现在停了我原来的职务,我以前没给领导送过礼,现在去送不知道还有没有用。

答:去送就是了,投诉你的这个人,他百分百送礼了。同样你一直给领导送礼,谁投诉你了他会帮你压下去。人啊 总归是人。一句话你没有给领导送礼。你送礼了屁事儿没有。人人都是势利小人,人人都贪得无厌。这句话永远都对。

51、问:你一直说:求人办事送礼要循序渐进,什么才是循序渐进,您能指点一下吗,谢谢了。

答:打个比方,我第一阶段, 请他喝可乐。我说想请一天假。他说小事,准。第二个阶段,请他吃饭喝酒,我想要全勤奖。他说: 没问题。第三阶段, 送华子,我想找个闲差。他说,明天去仓库。第四个阶段,我送五粮液,什么要求都没提。他说: 仓库要不你来管理吧,也挺闲的。第五个阶段,我送金子,也没提要求。他说: 明天晚上有个局带你去,抓住机会能不能升上去看你自己……

52、问:请教下,我的合伙人有严重的颈椎病,给他冲了 2000 块的中医按摩卡,但是我发现他好像并没有感觉到高兴,反而有些心理压力,我做的有问题吗?

答:送体验是送人性之堕落面:享受。中医按摩一听就是很励志很痛苦的地方,你送个洗浴按摩他就开心了。好比他肥胖,你送个跳绳,他一样压力很大,你送个蹦迪会员,他就很开心。励志没办法延续,只有堕落可以长存。

53、问:我们领导今天给了我一个项目,说叫我看一下,明天问问我的想法,我应该怎么说呢,请您指点指点。

答:领导问:这个项目怎么样呀?咱说:我还是比较相信领导的眼光,您说干,咱就立马脱了裤子干。领导说:我还是想听听你的想法。咱要习惯性回复:我的想法就是您说啥,我干啥。您指哪,我打哪。这时领导会说:要是让你担任这个项目的总指挥,你怎么打?咱要习惯性说:老大说怎么打,我就怎么打。我的优势就是执行力强,战略上管理上的问题,我搞不定,我天生就是干活的料。这时候老大一般都开始带你了。

54、问:我有个属下,跟我的领导关系还不错,所以总是不听我的,布置工作态度都很搪塞,还和我意见老不通,怎么办呢?

答:不要给他布置工作,凉着,工资照发。找个临时工做他的工作。

问:好的。但如果他去跟领导告状咋办?

答:他告状也很简单了,你说你也没办法,工作计划要完成,他效率很低,临时工都比他强。一般他没活了,也很慌的,架空他 慢慢就没人搭理他了,他就会主动找你要活干,废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啥也不让他干。

55、问:叔你好 本人在北京一股份制银行支行工作。最近工作有些变动,接到消息月底要去分行报道,算是晋升了。现在支行行长私下跟我说知道去分行对我本人发展有利,但很舍不得我。这种情况下不知道该怎么不伤和气的跟支行长说呢?

答:这就是跟你客气一下,以后你混好了,他也能沾光啊。你说:我会经常回来看您的,我永远是您的手下,以后有事儿招呼我就行。他听了就会非常高兴。

56、问:过年领导值班,办公室就他自己,可以去办公室送礼给领导吗?

答:千万不要去办公室里面送礼,你要去这个办公室里面送礼的话,那你是砸他的招牌,你可以去他家里面送礼,但永远不要在办公室里面去送礼啊,万一被另外一个人看到呢?万一被他的竞争对手看到呢?万一用这个手机拍一下呢?你得有这个安全意识啊。

57、问:在单位很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但老是老得不到领导的青睐,甚至觉得领导很讨厌我,怎么办?

答:你在单位兢兢业业,这份工作是给单位儿干的,不是给领导干的,领导为什么要青睐你呀,你帮领导出业绩了,领导才青睐你,你现在干的工作有利于领导的提拔吗?有的话,领导肯定喜欢你。

58、问:公司有一些计划外收入由我经手,领导知道这事儿,但不知道具体金额,分钱这事儿也由我决定,想让分钱的事儿规范化,如何做?

答:这个分钱,就一个原则,大家开会商量,这个钱怎么分,你自己决定分钱的,以后出事儿了,是你自己承担责任,如果是开会分钱的话,出事儿了是大家承担责任。只要是分钱开了会的话,如果有一个不同意的,最后你把这钱全给了这个领导,背黑锅是大家一起背,如果是你自己分的,没有开会,就没有人背黑锅,只要有一个人出卖你就完蛋了。领导不知道具体数额,你暗自藏私,被领导知道了,也肯定会整你的。

59、问:给助理多分配了工作,助理有情绪跟我吵架,怎么办?

答:现在这个问题怎么样解决呢?其实非常简单,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告诉助理,现在你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我好多工作做的也不是特别的到位啊,你确实受委屈了,然后请他吃顿饭,也就是你要理解他。

第二步:你告诉助理,这个工作完成的比较出色的话,我给你申请一下涨工资,人出来混嘛,都是为了赚钱,要不赚钱那谁干,都委屈,对吧!

第三步:就是你要做他坚强的后盾,在做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任何问题,你随时可以来找我,你说咱实话实说,我就想让你成长起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吧,你说你看我的年龄也大了,到时候我肯定要找一个接班人儿,你这个人人品比较好,我就特别特别的欣赏你,我就特别特别的想帮你,你得哄嘛,对不对。

也就是领导要习惯性把自己定位成老爷爷老奶奶,把你的下属定位孙子,还有孙女儿,这样的话你就容易成长起来。

60、需要给自己的客户送礼吗?

客户的忠诚度是非常非常低的,什么赚钱他们就卖什么,什么有利润他们就干什么,这个关系你不需要刻意去维护,他只要跟着你赚钱就 OK 了,甚至他还给你送礼,怕你不要他了。

61、问:客户的司机暗示我给他送点礼物,我送还是不送呢?

答:这个客户的司机哈,你应该给他礼物,你要 1、领导提拔的人都有什么优点你了解吗?是不给他礼物的话,他会黑你的,破财消灾嘛,给他买一条烟就 OK 了,就那么简单。

62、问:单位里我专业领域的工作很突出,业绩也是最好的,但是几年来一直升不上去怎么办?

答:1、领导提拔的人都有什么优点你了解吗?

2、你跟这些人之间有什么差距你知道吗?

领导是做管理的,不需要在业务领域太精通,管理的本质是洞悉人性,是通过他人取得结果,而不是自己把活干的有多好,人性是复杂的,你在这个岗位上这么突出,你调走了谁来干活啊?这里的风险领导要去权衡的,所以原则上你的单项业务技能越突出,你离升职越遥远。

63、问:我进群很久了,一直没好意思麻烦您。我现在遇到个事想请教您。我们单位要提干了,我跟领导关系挺不错,我提干的希望也比较大。但是我还想更进一步,这样把握更大一些。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坚持 2 个凡是 + 3 个有利于就行了。1、凡是您不方便的事儿,您能交给我办吗?2、凡是我能帮您做的事儿,您能交给我吗?1、有利于您身体健康的事儿,我都干。2、有利于您发挥才华的事儿,我都干。3、有利于您调兵遣将的事儿,我都干。

问:受教了。那女孩子是不是得变通一下,怎样既得领导信任,又不被人说闲话。

答:不给自己设限,别人就不会给你设限。你说你们不会有性别歧视吧。要干练一些。

64、问:请教个问题,我朋友事业单位改革了,不发奖金了,领导让他们签字要请愿,他签了,但是只有一半人签,你帮分析一下。会有什么后果。

答:签字 = 表示服从领导安排,不签字 = 表示不服从领导安排。服从领导安排 = 听领导的话。不服从安排 =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或许能得到更多。你要想想领导的态度是什么,是同意这次改革,还是反对这次改革。想知道领导的态度,有个最简单的点,领导的红人,是同意还是反对,知道了这个,就知道该签不该签了。

65、问:您好,请教一下,会花钱处事到底有什么好处?

答:去年前辈病了,去了医院,但是不知道哪个医生水平高,他就告诉我,让我去找个小护士,给他 300,向他打听一下,那个某某医生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小护士给我说: 某某医生水平真不怎么样,为了宣传才把他推出来的,你还是去找黄医生吧,他医术不错。

66、问:我是一所培训中心的校长,有个事情想请教您。一个是我们很多学生都是不同渠道推过来的,但是我们返佣是固定的,经常遇到他们推重复学生的情况,很多时候相差时间不超过半天,所以每次在给他们返佣的时候都很苦恼,各种权衡大渠道和小渠道的关系。第二就是销售顾问也会遇到撞量的情况,如果总是按照第一人原则,很多时候第二名顾问并不知情,同样也付出了很多,最后销售提成给第一名顾问老师也会打击第二名老师的积极性。我一直在做平衡,想请老师赐教,如何能定一个规矩让所有人达到平衡,我也知道怎么做都会有人不爽。

答:先问,之前有没有我们这边的同事跟你了解过,如果有,就请找之前联系那个,如果他说没有就算自己的。参考售楼部的系统,这样都有积极性。第二个顾问上来先问有没有了解过啊?或是让学生写推荐人,让客户写推荐人,以学生和客户的签字为准。

67、问:老师您好,有句话叫: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但是有时候就感觉人际关系里太低调了,别人反而不拿你当回事,有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感觉。这不是矛盾吗?

答:什么叫低调呀?海是成为了海,没有竞争对手。王,是已经成为了王,没有竞争对手。咱有竞争对手吗?要是咱有竞争对手,低调这个词,跟咱关联性不大。低调 = 我是老虎。你是小猫小狗。我不逗你,你也不会伤害我。也就是我可以吃掉你,但我不吃你,依旧对你彬彬有礼,就是我可以杀了你,但我不杀这个才叫低调。叫 “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现在人人都可以欺负你,说明你是纸老虎。

68、问:我领导让我做片区负责人,这个片区陈案比较多,需要人做事。片区办事人员加我三个人,一个说他不是负责人,他不做事,一个说她是会计岗位考进来的,办案不是她的分内事,两个人我都私下谈过了,也许了利益,两个人都不肯,我找过领导想换人,领导跟我打哈哈,不换,(也没人愿意来),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破,因为纪委找我这个单位找的多,特别是年底,我怕出事。

答:这个旧案好处理。

1、目前有多少人找你?

2、谁来找你,你都一直提问就行了,让他们继续补充证据,你做好笔录。

3、证据补充的差不多了,继续走该走的流程就行了。

4、能解决的就帮他们解决了,免得激起矛盾被投诉。解决不了的就拖一拖,球从哪里来的又踢到哪里去。

信访局长这个电视剧要不你刷刷吧。

69、问:我一个原来的同事,后来比我高一级,现在他跳槽去了我们附近同行业单位又升了一级,我们都是石化私企,有潜在的相互跳槽的人脉关系,另外他对我现在单位也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前关系还可以,这几天约了一起吃饭,但没有明确的要求他办的事。这个关系这次怎么来处好?当做朋友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带点水果饮料,来日方长以后再送?还是当做送礼对象高档烟酒招呼?

答:当做朋友处就行了,约约饭喝喝酒,主要是获取点信息的作用。给他送礼回报率比较低,基本不会帮你办事儿的。真想让他帮你解决问题,你得关心一下他的问题,看看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70、问:有哪些沟通汇报的技巧和流程吗?(通用的)具体情况:现在手上负责的两项工作从务虚转向务实,时间、精力上分配不过来了。诉求:把一项工作推出去。

答:第一,找好时间,找一个领导时间宽裕, 心情也不错的时间。

第二,充分准备,不要泛泛而谈,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说明你的工作任务重。

第三,注意角度,不要总从你自己角度出发,要从工作角度出发,从全局出发,说明现在工作完不成的危害性。

第四,别光提问题,要有可行的解决办法供领导选择,1234,让他做选择题。

71、问:我朋友想和我合作线上赚钱,他提供产品,我的线上粉丝 10 万,他的线上粉丝两千,他线下流量比我多,关系比我多,有资源可以变现。其实我心里还是不太想跟朋友合作,但不知道该怎么说。

答:你要对你的朋友这样说,你说现在我那些流量我都是刷出来的,他不是真实的流量,要是外人,我不会告诉他,这是我刷的,但是对于你,我不想撒这个谎,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看我有 10 万个粉丝在,我刷了九万多。目前我的财务状况是这样的,我的花呗有一点欠款,我的信用卡也有一点欠款,网络上这一块儿,我几乎没有收入。实话实说,我的收入也是地面上那几个学员勉强维持生活,要不你再考虑一下,你要是感觉到行的话,咱就合作,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反正我也不赚钱,你这样一说,他有可能就不跟你合作了,这样的话,你干你的,他干他的,你们还是朋友,只要你们合作了,你们世世代代都是仇人。

72、问:我在学校教书,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觉得工作开展有很多阻碍,我是否应该勉强自己融入同事,比如学会抽烟喝酒打牌什么的?

答:性格比较内向,你走的弯路就非常多,你要是性格外向的话,你基本上是不用走弯路的,别人三个小时能够干完的活儿,你要是性格内向的话,有可能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干完,你就比别人活的累,你性格要是稍微外向一点的话,你懂得,你遇到不懂的你问别人,自己就不用瞎研究了,你还是同流合污吧,比如你要抽烟,你要喝酒,你才能跟任何人都能够连接到一块儿,你哪儿错了,别人会直接告诉你的,你要是性格太内向的话,别人他都不告诉你,他会看着你合法性死亡的。

73、问:工作 4 年领导都不让我接触核心业务,却让一个有关系的新人接手了核心业务,我现在工作量大收入低还容易犯错,而且不容易升职,给领导送过 2 次酒,依然没改变,麻烦指点。

答:付费流量比免费流量便宜, 你刚来公司,你父母就给领导 10 万,你当天就学核心业务了, 这个说白了,还是钱的事儿…… 现在你怎么做啊? 送一年的工资试试, 看似很贵, 其实很便宜很便宜的……

74、问:我是做保险的,有个客户是金融公司高管,工资很高,我该送点什么给她以维护关系呢?

答:我个人感觉也没有必要送,你送的东西比较贵重的话,他感觉你的油水非常大,那你要是送的轻的话,他又感觉到微不足道。你就按兵不动,没有必要去送,也没有必要去维护这个关系,这个关系你一维护那就完蛋了,如果你赚了 12 万,你愿意给他返 6 万吗。他要是没有给你创造什么价值的话,也没必要送了,他帮你创造价值了,那你就送他一个四季发财,然后送他一个小福利,说这个福利是公司反馈给你的,让他心安理得的接受就行了。

75、问: 跟领导私交比较好,经常找他办事,他也不收礼。经常找他办事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答:一个人不收你的东西,因为他知道收你的东西是亏本买卖,所以说他 100% 的不收,你送给别人两条烟,你说你帮我的孩子办理一下转学吧,这个市场价是 10 万,你就送两条烟,你这不是侮辱别人吗?

76、问:有两个岗位选择,一个清闲工资低,一个工作任务重工资高,我想赚钱多,工作之余还想干点别的,只能选一次,我该怎么选?

答: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选一个比较清闲的岗位,我少赚一点儿,让我的大脑有时间去思考,我要去赚什么样的钱,我要赚很轻松就能够搞定的钱,这个因人而异,看你的认知,你要是比较聪明的话,你肯定选一个比较清闲的工作,这样的话,你有时间去研究人,巴结人,你能够扶摇直上 9 万里,你老是忙忙碌碌的赚钱,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找工作工资少一点没事,尽量的选择一个清闲的,然后靠自己的脑子去赚钱。

77、问:老师,我找人帮忙调动工作,他说事成后收费,我也送烟酒了,一直没进展,我该怎么办?

答:他说这个钱办成了以后你再给我,他的意思是什么,这个钱你先给我,这个事儿我再给你办,他只是礼貌性的过滤一下,然后你就上当了,你拿烟酒没用,你得先给钱,告诉他这是你的活动经费,我占用了你的时间,占用了你的资源,我不给你点劳务费,我会天天做噩梦,我天天睡不着,你总得让我睡个好觉吧,你这样说,那钱他就要了,你不能太实在。

78、问:公司只要上进就有晋升的机会,我业绩挺好,但是我领导能力不足,导致煮熟的鸭子进了别人嘴里,现在危机四伏,马上有晋升机会了,我该怎么办?

答:在职场,不能只业绩,也得看业余爱好,你做了什么,这个业绩谁说了算。比如有的小孩子学习好,回到家里面还有家庭老师辅导,他在学校玩,不学习,结果考了一个好成绩,但是孩子不会说我有一个家庭老师,你看竞争对手业余时间做了什么,你就知道为什么你危机四伏了,别人肯定做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的事情我已经做到了,你没做到的事情我也做到了,我比你占绝对优势,我为什么不能打败你啊?

79、问:想去轻松的岗位,找领导托关系能分到轻松一点的岗位,但小组长很照顾我,他希望我能多学点,拿高工资,我要是一直拒绝组长的安排会不会丢了情分?

答:这个求人,只能够求一个人,如果你求两个人,那就是踢皮球,你要是求三个人,就像三个和尚,去挑水,谁也喝不了水,你要是求四个人的话,就像是打麻将,相互之间都是伤害。现在谁能决定你的命运,你就一直求谁一直求谁就行了,千万不要平均用力,只要你平均用力,你 100% 就死定了。

80、问:老友见我网上做项目,微博金 V,问的很详细,我该怎么回复?

答:你一定要说自己不行,你只有说自己不行,他们才高兴,你说我那个金 V 是买的,花 100 多块钱买的,你说买了也没有给我涨粉,你说花 2000 块钱,让人家给我刷的粉丝,屁用没有?你就对他发牢骚嘛?问他有挣钱的路子吗?给推荐一下,问他那儿要人吧,你想要跟他混,这样好最起码能够缓和他的情绪,他不会那么难受了,你说你一天赚一两千,还不把他给气死啊。你要是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你们世世代代都是好朋友。

81、问: 我以前推荐发小进公司,现在他老跟我作对,怎么能让公司开掉他?公司不能随便辞退员工

答: 你只要确定一个点,他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公司才会开掉他,如果这个条件不成立,公司踢掉他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所以你要想. 一想,他做了哪一个动作会违反公司的规定,违反了那肯定是要把他给开掉的。另外你要想一想为什么他要跟你对着干,是不是你做的太差了,他才跟你对着干,是不是你没有尊重他,他才跟你对着干?你要反省一下,如果你连他都消化不了的话,在这个世界上你还能够跟谁连接上呢?

这个朋友老是跟你作对,说明他的能力和情商应该是在你之上,不然的话,他怎么能随便跟你作对呢?既然如此的话,你何不尊重他呢?万一他哪一天飞黄腾达了,扶摇直上九万里了,稍微带带你这不也挺好的嘛,就算不带你,最起码他不会害你吧,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情绪化。相信你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你只要把他给消化了,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消化不了的困难。

82、问:上班十年,科级工资,但是没升职,怎么破局?

答:你要是符合提拔条件的话,没有提拔你,那就是没有送礼,你要是送礼了,他也没有提拔你,那就是送的不够,要么就是你的业绩不行,要么就是现在你的能力不行,现在你的群众基础怎么样,现在支持你的人,拥护你的人有多少?现在你每个月打点关系大概要花多少钱?现在你从科级干部,往上升一下,那么你的工资他能够增加多少?你现在是科级工资,你要是非常看重这个职位的话,这个职位谁能提拔你,谁说了算,你给他送点钱就行了,基本上都是送半年的工资,你要是玩儿的起的话,你就赌一把,反正他不提拔你,这个钱他也会退给你。

83、问:之前因为主管分的工作任务重,顶撞了主管,晋升无望想转岗,想知道有没有希望?

答:在哪儿跌倒了,就在哪儿爬出来,就这么简单,主管他既然能够决定你的升,还能决定你的降,他就有办法让你服从他,你现在想走,他也会不让你走的,那你怎么办?磕头示弱呗,你只有不断的磕头,不断地示弱,不断地送礼,慢慢的他就开始语重心长的对你说,以后听我的,我就上去了,你一服从他那第二年基本上他就把你给提拔上去了,年轻人嘛,被打压一下也是正常的。

84、问:孩子学习不认真,偷懒,装病、装困。写作业也乱七八糟,给他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这样下去他以后是不是会越来越厌学啊? 还能指望他有学好的那一天吗?

答:你先看看你的学历,你有没有上 211,你有没有上 985,你要是没有上 211,也没有上 985,那你培养出来一个 211,或者说 985,还是挺难的。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你给他找一个家庭老师不就好吗?你对这个家庭老师说,我的孩子,成绩提升提升上去了,我每个月的工资,我给你翻一倍,谁专业你找谁,这样的话,这个问题他就解决了。在家里面孩子自己学肯定不行,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读书破万卷儿不如名师指路,你给他找一个靠谱的老师就行了。什么样的老师比较靠谱呢?就是有 20 年 30 年教学经验的,他教你儿子一教就起来了,就那么简单,找个专业的老师就 OK 了,什么问题他都解决了。

85、问:我工作十年一直在边缘部门,有个朋友的叔叔位居高位,我写信让这个朋友转交给他,信夹在一本他以前写的书里,信里介绍了自己的特长,表达了和他以前一样,同是寒门公务员,朴素的功名情怀,期待他能给我一个试用考察的机会。请问回复的概率大不? 后期需要怎样跟进?

答:你买了星云老师的书,你对星云老师说,我也想当和尚,那么你让我去当和尚吧,在庙里面最好当一个住持,最好给我配一个小尼姑。那星云老师同意吧,星云老师他肯定不同意,比如我天天听刘德华的歌,那我给刘德华打电话,我说华哥,我跟你聚会可以吗?我特别的崇拜你,我是你的铁杆粉丝,我二叔也是香港的啊,你也是香港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一个家,我们有个共同的家,巴拉巴拉巴巴拉,你说完了,这不扯淡吗?你要通过这种方法晋升,那你再继续奋斗十几年也白搭。这种想以小博大,想四两拨千斤,想吃白食儿,这种思维,我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自己害自己啊。

86、问:送礼对方不肯收怎么破?

答:对方不肯收,你先送水果,因为比较便宜,他就收了,然后你送烟酒比较便宜,他又收了,第三次你直接送红包,他又收了。这样循序渐进得送礼,他怎么会不收呢?你一上来就送烟酒茶,他肯定不敢收啊,他也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慢慢的接受你嘛,不可能一下子就接收你的,你要拉长来看。

87、问: 孩子 15 岁,住校,前段时间与同学发生矛盾,打架被警告,后又分别与各科老师发生矛盾,被班主任狠狠的打了一顿,老师让孩子退学,我该怎么办?

答: 一个老师一条烟 + 两箱水果就行了,不用做啥心理按摩,对老师说:多表扬就行,不指望孩子上大学了,求能顺顺利利高三毕业,对孩子说:是父母没本事,让你在学校受委屈了,你揍我吧。他一哭,你一哭,拥抱下就 OK!

88、问: 有三个地方供选择,第一个交通便利,领导经常检查。第二个旅游景点,特色文化产业区。第三个人口多,比较落后,领导不来考察。我该怎么选择?

答: 1、领导老来检查,认识的人多,就是人脉也多。支出也大,没啥油水。

2、旅游区,没油水,就是空气好。都穷。

3、第三个人多面积大,勾心斗角厉害。

家里有钱去 1。心眼少,无权无势去 2。熟读孙子兵法去 3。

89、问:老师,面试官说,你这是大财小用了,我应该怎么回复,还能为我再争取一下。

答:他的意思是你不靠谱,滚。这句话是骂人的,意思是你满嘴跑火车,瞎咧咧,不靠谱,出于礼貌,你非要怼一句话的话,就习惯性说:我知道你说我眼高手低,不知道为什么,见了你,我还是忍不住说这样的话,我觉得你是一个有格局的人,而且包容性非常强非常强。

90、问:我朋友想和我合作线上赚钱,他提供产品,我的线上粉丝 10 万,他的线上粉丝两千,他线下流量比我多,关系比我多,有资源可以变现。其实我心里还是不太想跟朋友合作,但不知道该怎么说。

答:你要对你的朋友这样说,你说现在我那些流量我都是刷出来的,他不是真实的流量,要是外人,我不会告诉他,这是我刷的,但是对于你,我不想撒这个谎,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看我有 10 万个粉丝在,我刷了九万多。目前我的财务状况是这样的,我的花呗有一点欠款,我的信用卡也有一点欠款,网络上这一块儿,我几乎没有收入。实话实说,我的收入也是地面上那几个学员勉强维持生活,要不你再考虑一下,你要是感觉到行的话,咱就合作,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反正我也不赚钱,你这样一说,他有可能就不跟你合作了,这样的话,你干你的,他干他的,你们还是朋友,只要你们合作了,你们世世代代都是仇人。

91、问:工作 4 年领导都不让我接触核心业务,却让一个有关系的新人接手了核心业务,我现在工作量大收入低还容易犯错,而且不容易升职,给领导送过 2 次酒,依然没改变,麻烦指点。

答:付费流量比免费流量便宜, 你刚来公司,你父母就给领导 10 万,你当天就学核心业务了, 这个说白了,还是钱的事儿…… 现在你怎么做啊? 送一年的工资试试, 看似很贵, 其实很便宜很便宜的……

92、问:我是做保险的,有个客户是金融公司高管,工资很高,我该送点什么给她以维护关系呢?

答:我个人感觉也没有必要送,你送的东西比较贵重的话,他感觉你的油水非常大,那你要是送的轻的话,他又感觉到微不足道。你就按兵不动,没有必要去送,也没有必要去维护这个关系,这个关系你一维护那就完蛋了,如果你赚了 12 万,你愿意给他返 6 万吗。他要是没有给你创造什么价值的话,也没必要送了,他帮你创造价值了,那你就送他一个四季发财,然后送他一个小福利,说这个福利是公司反馈给你的,让他心安理得的接受就行了。

93、问:我这边采购部的有个预备主管,有个供货商谈业务,他直接说两个人一起分整么,要是做了那他会不会是试探?不过看得出来他确实想要,那都是同一个部门是不是以后有把柄在他手上?

答: 这种情况,做还是不做,有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判断标准,只要是把握了这个判断标准,马上就有答案。这个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达到同流合污的水平。什么叫同流合污呢?就是我倒霉你也倒霉那我们就做,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倒霉,只是我一个人背黑锅,我肯定不做。那答案就出来了,现在你做这个事儿,那你倒霉了,会不会主管也跟倒霉啊?或者说单纯只是你自己倒霉,如果单纯只是你自己倒毒的话,那你肯定不做啊。

那怎么样去拒绝他呢?有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理由。你直接对这个主管说,这几天我也吃不好,也睡不好,恶心头疼,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这个事儿把我给难住了。你这样一说,主管都知道了,这个事儿不要做了,要是他说:没事儿,我愿意去承担这个责任,那你录音就行了,这样的话,你也能够保护好自己。做人嘛,还是要留一手的。

94、问:接到客户投诉,需要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投诉,但是都不配合工作,领导的意思也是不处理,我该怎么办?

答:你直接听领导的话就行了,你的钱是谁给你的,你的权利是谁给你的,你就听谁的话就行了。咱得罪客户不可怕,客户没有了可以再找,但要是我们得罪了这个领导,他是不是有一点得不偿失啊?

95、问:我是房产中介,有个问题请教一下,我昨天卖了一套别墅一下就提了二十万,我要不要请同事吃顿饭,别让他们说闲话。

答:不如请客户去五星级搓澡,他一高兴又给你介绍个客户,提成 20 万又到手了。人走茶凉,不如结交贵人,平步青云!

96、问:我在一家公司实习,想和一位老师傅学,但他烟酒不沾,不知道聊什么,该怎么办。

答:几年前结识一位很有能量的前辈,一直想和他深交,但他不抽烟不喝酒,没啥共同话题,于是我请他喝茶,没想到他立马换了个人似的,讲了很多他的发家故事,教了我很多东西。什么叫人情世故,那就是烟酒问路,不行就用茶试试,茶不行就用足疗,洗浴试试。

97、问:老师好,我从以前公司离职了,有几个重庆的客户知道,说帮忙介绍成都的工作,我在北京,我说想先创业做自媒体,如果 3 个月后赚不到钱就滚回去上班,机会是否能给保留,客户说行。现在差不多三个月了,开始有起色、步入正轨了,想坚持做下去。

问题 1:这几位领导我该咋个回复合适;

问题 2:以前这些客户,异地的贵人,该怎样送礼维持一个感恩关系,比如快到节日了,去请教对方一些职业、人生规划的问题,对方回答了,我再送一些用心挑选的礼物邮寄,一般控制在三五百的实用好物,这个方法是否 ok,是否可以长期使用;谢谢老师指点。

答:有个东西,叫人走茶凉,比如我在三年级二班,我跟每个同学的关系都非常非常的好好,我生病了,下个学期我又回学校了,这些关系就都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为什么没有了?就是你走了这些同学,他又认识了新的朋友,那你又过来了,他看你就感觉到特别特别的陌生。他们说你想来的时候你就再过来吧,这也只是出于礼貌,你真回去的话,他也给你安排不了什么好工作。

我个人感觉别人给你礼貌礼貌,那你也给他礼貌礼貌,他要是真得看好你,认可你的话,你在创业的过程当中,他们会给你投资的,比如你一个月的工资是 5000 块钱,好,我给你每个月投 5000 块钱,我愿意承担这 5000 块钱的损失,他们没有这样做,只是在你走的时候说了个一路顺风,就这个意思。

微信上聊一聊,遇到问题请教一下就 OK 了,就那么简单,没有必要去付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你只要走了,这个关系你都利用不上了。他也不想得罪你的老板,因为他还要跟你的老板继续做生意,继续跟你的老板打交道,就那么简单,你不干了,你们的领导马上安排另外一个人给他去做对接。这段感情,这个热乎劲儿啊,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过了这两三个月基本上就没了。

98、问:为什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进步的比较快?

答:三分能力和业绩,七分人情世故。他这个人情世故他是占大头的,你别管。在任何一个行业,他这个懂人情世故的他基本上进步就快一点,他不懂人情世故的他进步就稍微慢一点儿。

在任何地方都有这个人情世故,你根本不用看,你看这个电脑外面都一模一样,但是他有可能配置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宿舍里面打游戏啊,有的人打游戏很牛逼,因为电脑配置比较高,但是他那个电脑主机看起来破破烂烂的,但是有人的主机看起来很牛逼,为什么他买后面那个机箱花了 2000 块钱,但是有的人他不在乎机箱怎么样,他只在乎里面的 cpu 好不好,内存大不大,结果呢,他把钱花在了能够提高他业绩的地方,他肯定牛逼啊,傻逼,花钱都是有表演意识,你为了花钱基本上都是直接解决核心问题。

人家经常说,给领导送十万二十万都不如请领导去搓个澡,意思是什么?这叫坦诚相见,这叫赤裸相见,那是什么?那就是好兄弟啦。成为好兄弟,是不是什么好事,都能想到你了呀?

99、问:职场上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给别人使绊子呀,我就想安安静静的工作都不行,感觉好难。

答:一般来说,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通过 “踩别人” 而相对性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为把别人踩下去,自己的能力就提高了。关注点都放在寻找他人的弱点上,能力并不会提高多少,只是暂时性位置稳定了。还有一种人是通过 “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来提高自己,关注点是放在寻找自己的不足上的人,相信奋斗就能成功的人。那我们就要做第三种人,自己的能力要合格,有背景运用背景,布局运作争取上岸,没背景,就自己跑关系送礼运作,成为官一代,为自己的子女创造背景。

100、问:工作中,被自己的领导叫去麻烦同一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其他领导,有时候确实会给别的领导添麻烦,而自己的领导又要得很急且并不出面,感觉很为难,请问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答:给领导添麻烦的问题,分几个层次去看:

第一,这个麻烦是不是一定需要的,如果不是很需要,可以说服部门领导,并给出替代方案,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能搞定,那更好。

第二,给领导添麻烦,也是增进与各部门、单位主要领导感情的机会,人与人的感情永远需要通过交往才能增强。添麻烦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人际关系就是你麻烦麻烦我,我麻烦麻烦你嘛。我麻烦你了,一定程度上就会对你有好感,这种好感也会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来,能密切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你麻烦我了,也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对你表达善意,展现我的能力,甚至是给了我一个机会炫耀我的资源。

第三,工作中,虽然自己资历尚浅,但开展工作的时候要大方、主动,不要畏首畏尾。只要是出于工作需要,做到礼貌客气,有礼有节,领导也不会认为是给自己添麻烦了。认为是给别人添麻烦,很多时候只是自己的想象。

第四,会感觉给领导添麻烦,跟自己性格内向、不自信,也有关系。当你对自己非常自信,在单位的口碑、形象、能力都非常好,你做事也就不会束手束脚,瞻前顾后。你会非常自信从容大胆地去跟地位、级别比自己高的领导交往请示汇报,并且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儿。

中国为什么留不住高端人才?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江湖绝学】免费分享给你我写的《送礼绝学 108 招》《职场升迁秘籍》全都是总结好的干货。

社会底层穷二代,十年磨一剑,小有成就,喜研究人情世故、送礼技巧与灰色文化,揭秘职场、官场、商场、情场潜规则。欢迎志同道合者一起分享交流。

知乎用户 刘老师 发表

我觉得说白了是出去以后不了解国内,海归回来了以后又觉得国外好!所以又回去了

知乎用户 千夜 发表

我是海归,没归海。

但是我对他们选择归海一点都不意外。。

我自己是很享受国内的氛围,国内的环境,以及国人。 很多高赞回答我都经历过,但是我完全不觉得那些问题对我有啥影响。 什么亲戚找我啦?什么同事找我比较啦? 我自己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我就实实在在的处理,我口才还不错,我还能让他们在尴尬的气氛中笑出来。

所以,对我自己来说,国内 “哪都好”。 但是我很理解很多人他跟我不一样,他有自己的观点和喜好。 我也曾经在留学时思考这个问题不止一次,只不过我最后选择了在中国稳定。

看热闹的也别把俺们留学生太当回事了。。2012 年中国一年出国的学生就超过 40w 了,其中 20w 去了美国。。这又 10 年过去了 他们想去哪去哪嘛 都是普通人 别贴那么多标签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本人的感觉是,与国内高校体制之间的 gap 太重了。

我从本科开始就在海外。去面了广东某 2A 高校,要求全英文备法律课,试讲五分钟不到就发现坐底下的无论是主任还是学生怕是都没有任何法律基础。没有法律基础听全英文法律 = 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那为什么还要我备英文法律课?我就真的很纳闷了,你们要是有关系户直说就行,何必让我准备这么久大老远跑一趟。

试讲完面试不到十分钟,也正常,因为学术上这些人问不出来东西。结果问了其他的他们懂的,一些非本门课程的,毫不相干的问题。

再加上之前还面过体制内中小学。

结论就是,体制内教育大部分处于糊弄你我他的状态。完蛋。

知乎用户 合知行留学 发表

最近,关于 “留学生回国就业前景不佳” 的新闻频上头条。

各种各样的报道显示,海归应届生的就业率正在逐年下降,不少新鲜海归都需要在人才市场混迹至少大半年,才能找到一份略显满意的工作。

小赵(化名)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自六月份回国以来,她投递的简历已经超过了 100 份,但其中大部分石沉大海,小部分虽然有了面试机会,可最终也杳无音信。

“我是学金融相关专业的,本来以为这个专业相对普遍,工作更好找,但没想到与此同时竞争压力也非常大。这么长时间过去,我甚至都开始考虑读博了。”

![](data:image/svg+xml;utf8,)

(波士顿大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本是光鲜亮丽、自信满满的 “名校海归”,回国不足半年却已经彻底变成 “海待”,边待业边等待,也逐渐陷入了迷茫。

![](data:image/svg+xml;utf8,)

这自然不是个别现象。统计发现,超过 70% 的海归都遇到过归国初期就业艰难的问题。

今年 4 月,《2019 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有近 70% 的留学生在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就学、政策限制等难题;而约 30% 的留学生都表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完全没有达到预期。

![](data:image/svg+xml;utf8,)

(数据来自 http://www.ccg.org.cn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如今海归就业难的问题,数据表示,超过 27%的受访企业认为这是由于海归们的自我评价普遍过高。一方面能力与学历不符,另一方面对国内的工作状态和模式适应时间过长,企业成本太高,并不适合录用。

![](data:image/svg+xml;utf8,)

这也让人不禁回想起了几年前,一份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Mingyu Chen 做的社会实验。

他曾向中国不同的类型公司共投递了超过 27000 份填有美国大学学历背景的 “虚构” 简历,并等待公司的面试通知。

![](data:image/svg+xml;utf8,)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最终结果却显示,“海归” 求职者得到回复的几率,平均比中国院校毕业的求职者低 18%;哪怕是美国顶尖名校背景,回复率仍低 7%

也就是说,即便名校学历加身,许多人甚至连 HR 的面都没见到,就已经淘汰出局。

短短几年就从 “香饽饽” 变成了“困难户”……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用人企业对留学生身份的 “潜意识拒绝”?难道海归的身份真的已经不值钱了吗?

![](data:image/svg+xml;utf8,)

事实并非如此。

Hella 是某上市企业中负责校园招聘的 HR,在她看来,公司对海归求职者们的工作能力是十分认同的,但热情度之所以降低,主要在于当前海归数量增速过快,“优势” 也已不再显著:

“从前的海归最大的优势在于语言能力,他们更加了解海外市场也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但现在,海归数量增多,能力却并不平均,而同时,国内学生的各项素质也在提高,甚至大多数都拥有很丰富的长期实习经历,十分了解职场运行规则,培养成本也会低很多。”

相关数据也反应了类似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其实当前约七成的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甚至有 65% 的公司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而之所以最终的海归录取率不理想,是因为其没有独特优势、成本高、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

![](data:image/svg+xml;utf8,)

问题出现,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关键。

那么作为正在找工作,或者将要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

· 竞争力增大:留学生培养独特优势很重要

近年来,海归数量持续上涨。

据不完全统计,2013 到 2018 年,留学人数从 41.39 万增长到 66.21 万,而仅 2018 年一年的回国人数就已达到 51.9 万

![](data:image/svg+xml;utf8,)

也就是说,在作为海归的你正迷茫求职的时候,有 50 多万和你背景相似的竞争者也在摩拳擦掌。

与此同时,国内名校毕业生的素质也在逐渐增强,他们通过各种国际合作项目所收获的海外生活经验也将对每位留学生求职者构成十分有力的竞争。

![](data:image/svg+xml;utf8,)

因此,当 “英语好”、“海归背景”、“学历证书”、“全球视野” 等曾经海归专属的竞争力不再明显,如何从一众海归中脱颖而出并拥有自己的优势,就应该是每一位准海归需要思考的问题。

· 不熟悉环境:可考虑增加实习经历

虽然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但国外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与国内依旧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能够更快适应环境、降低企业培养成本的候选人就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data:image/svg+xml;utf8,)

对于国内毕业生来讲,从事一份长时间的对口实习是他们获得该类经验的最普遍选择。但由于留学生常年在海外,很少有十分完整的实习时间,这方面就成为了他们的普遍短板,很难得到提升。

所以,若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收获实习的经历,也将成为留学生们在求职时的制胜法宝。

· 提前规划:早准备、早放心

众所周知,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压力是巨大的。

与国内不同,大部分海外高校的 “紧张期” 会聚集在最后两个学年——当不间断的 Paper 和熬死人的 Final 接踵而至,很多学生都会因不得已而错过求职发展的最佳关键期,在回国后陷入迷茫。

这时,提前为自己找到方向,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就变得十分重要。有了规划,不仅能够提前解决培养自身独特优势、增加实习经历等问题而省下许多时间,而且不论是学校的社团选课还是研究课题,都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一份砝码。

好的工作的确难找,但只要提前做好规划和打算、学会包装自己,一切都将不是问题。

因为前期规划清晰,最终成功求职的例子也自然不少

H 今年在国内某 500 强企业高就,和许多海归不同,回国找工作前期,他并没有经历很长的 “迷茫期”:

“其实我从高中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人生规划,后来在美国读本科,读的也是相关专业。但最重要的,我在大二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对我职业规划十分有帮助的刘老师。”

![](data:image/svg+xml;utf8,)

“她为我制定了非常专业的发展方向,也提前给我介绍了许多职场上的规则,甚至帮我的暑期实习提供了许多渠道。”

有经验,也培养了专业优势,H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份清晰的未来职业规划。

与他类似的,还有毕业于商业分析专业的 M。她今年顺利拿到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 offer,并将于明年春季正式入职。

“虽然是外企,但由于办公地点在国内,大部分职员也是中国人,因此我需要提前对国外和国内双重工作模式进行熟悉。大三下学期,我请刘老师为我的职业进行规划,从实习到细分专业,她帮助我测评了最适合我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对我后期回国求职帮助非大。”

![](data:image/svg+xml;utf8,)

因此,对于每位留学生来说,拥有一份专业、优质、清晰的职业规划,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帮助 M 和 H 最终获得成功的那位刘老师,正是合知行教育的创始人刘云霞。

从事留学申请指导 14 年,原 BOSSA 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 - 首批专家委员,GCDF 全球职业规划师,并获得 UCI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独立 教育咨询证书。

她不仅帮助过数百名学⽣生收获了众多名校录取,也跟他们保持着如家人般的温馨关系,见证每位学生的成长。

对于刘云霞来说,提高学生对早期准备的重视,并且运用长期规划优化学生们的学术与非学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个性化优势,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多年来,她从院校选择、专业和国外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地为每位学生定制最适合他们的产品和工具,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

和许多留学生一样,因为没有独特优势和实习经历而导致的海归就业难的问题,也曾一度困扰过刘老师的许多学生。

但在刘老师的帮助下,不仅是归国就业,许多希望克服各种阻力在美就业的学生也收获了不少名企 offer,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职业旅程。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留学不易。不论是一个人在异乡艰难地学习生活,还是独自留在国内翘首以盼的父母,其实最希望的,就是每位留学生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满意人生。

成本与收益暂且不谈,拥有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晰,这是每个留学生都期望,也是值得拥有的。

这一次,刘老师将浓缩多年留学规划经验,聚集顶级职业规划师,为各位留学生带来最适合自己的 1 对 1 精准职业规划,仅需签约留学服务即可享受价值 5000 元的留学申请增值服务,帮助每个孩子,向梦远航。

合知行教育 “职业精英计划”

适用人群

打算赴美留学或已在美国高校就读的学生

项目内容

独家研发职业测评系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爱好等,智能帮助每名学生匹配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并简单介绍岗位需求、发展前景等,针对不同岗位,精准对应相关美国大学专业,生成测评报告。

  • 1 小时顶级职业规划师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

对于处在不同时期的学生,职业规划师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结合专业、学业、项目经历、实习 / 工作经验等背景,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美国职场,明确职业规划方向。

  • 12 次会员专属在线直播讲座

根据不同时间截点的求职需求,提供相关热门话题的直播干货讲座,针对性解答家长及学生在学业、职业、职场人脉等方面的疑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热门专业 / 行业求职解读

  • 热门岗位技能要求分析

  • 课程搭配指导

  • 中美职场差异解析

  • 职业规划时间线

  • 30 课时精英导师录播课

精英导师《十分干货》系列线上录播课 VIP 专属权限,内容涵盖热门专业行业行情分析、相关岗位求职标准科普、秋招求职策略、简历、求职信、OPT、H1B 申请、Networking 指导等,为留美学生提供即时的求职动态。课程内容如下:

课时 1 一个矿工的自我修养

课时 2 数据分析的主要就业方向

课时 3 数据科学找工作 101

课时 4 软件行业发展攻略

课时 5 “老司机” 带你 30 多岁转行学编程

课时 6 经济学专业的职业和就业出路

课时 7 数字媒体市场发展攻略

课时 8 从 HR 角度来看 Networking

课时 9 Python 集训营

课时 10 你所不知道的求职策略和技巧

课时 11 找到梦想工作的 5 大秘诀

课时 12 如何制作一个完美的 Cover Letter

课时 13 一刻钟玩转 OPT

课时 14 H1B 新政解读

课时 15 科学设置个人发展目标,走出迷茫

课时 16 职位要求 3 年工作经验,我该怎么办?(上)

课时 17 职位要求 3 年工作经验,我该怎么办?(下)

课时 18 十分干货之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及期权例子

课时 19 十分干货之进入投行

课时 20 十分干货之机械工程 Manufacturing System

课时 21 Business Analytics Overview

课时 22 商科类专业的行业行情分析和就业方向介绍

课时 23 金融的行业行情分析和就业前景

课时 24 校招会培训

课时 25-30 带你了解 “好好说话” 的最高境界

知乎用户 海外留学情报站 发表

如今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好,欣欣向荣的经济市场吸引着人们 “海归”,然而现在却出现了“海归” 后再 “归海” 的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有些人 “海归” 回来可能没有办法一下子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和快节奏。

因为环境和文化与国外不同,国内的人和国外的人的观念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回国后要接触很多没有留学和海外经历的人,之后慢慢会发现,许多人对于 “海归” 有很多的误解和偏见。

一些人认为你海归回来,那么英文一定是很好的吧,觉得留学生看见英文就能翻译。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留学生们在国外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日常对话以及和论文打交道,对于不熟悉的领域自然也不是都知道的。

另外还有人觉得,如果你是自费留学,意味着你家庭比较富裕,即使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家庭一定是可以的。但是其实现在留学的门槛也没有那么高,选好国家和学校的话,普通家庭也能出国留学,也能拿高含金量文凭,留学并不是 “富家子弟” 的专属。

“海归”后又 “归海”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 “归海” 后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护理学为例,传统国内的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去医院做一线护士,每天穿梭在医院的病房之间,有时还要值夜班,工作量大,非常辛苦,而薪资待遇相对来说也是不高不低。再对比国外来看,护理学人才非常稀缺,因此待遇也比较好,同时工作量也没有国内这么大,因此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就读后就直接以留学机会为跳板,未来在国外就业了。

**总之,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海归”和 “归海” 都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还是要结合个人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果是处于比较纠结的状态,既想通过留学去到国外工作,又担心走得太远,和家人朋友见面和联系不方便,那么其实可以选择马来西亚为留学地。地处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离中国近,现在交通很方便,我国和马来西亚的关系也是在日益增加,不用担心来往不便。同时马来西亚还有非常多的华人,生活和交流都没有障碍,饮食结构相似,不会出现适应不了当地环境的情况。

马来西亚还有很多优秀且排名靠前的大学,比如有公立的马来亚、博特拉、国民、理工、理科,私立的思特雅、林肯、世纪、泰莱、汝来等等。学费普通工薪家庭都可以承受,文凭中留服可认证,国内和国际上都认可,含金量高,未来想留在国外工作没有问题。回国的话也可以享受参与积分落户,有机会落户到北上广深,某些地区可以享受人才引进政策和高额补贴,性价比很高,疫情期间上网课,后续出国也只需要 180 天,时间成本会大大缩小。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环境、位置、教育模式等等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如果你对选择学校或者是选择专业这方面有什么疑问的话,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探讨哦 (*^▽^*)。

知乎用户 数学建模老司机 发表

海归:利用国内的廉价科研劳工和高科研投入刷论文奠定学术地位;

归海:有了学术地位后,再回到海外顶尖高校任职,获取更高的上限,冲击诺贝尔奖。

很多人在国外就是万年博后水平,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组,做出来成果也难以据为己有,并且会很累。回国直接就能聘成教授、青千,还能雇佣一大批廉价劳动力,享受高额科研经费,为啥不回国呢?等文章刷够了,再出国就有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而留在国内可能还会受到各方面限制,为啥不再出去发展呢?

这就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两年咱们这防疫成果显著,全世界有目共睹。专业是作曲,最近中国文化娱乐发展得不错,亲朋好友也劝,在外边总不如家里好,所以还真有点动心。去年都开始找工作机会回国了,结果和一个老同学一说,老同学一个劲说再等等吧,最近不太平,然后讲了他去年到今年的遭遇。

老同学河南人,之前响应家乡号召,享受了人才引进计划,在郑州找了个教职,还买了福利房,虽然是期房,但是有政府背书,业主都是些高学历人才,所以大家也挺为他高兴的。结果这个房子烂尾了,资金链断了,开发商跑路,他们这些业主去讨说法也是被踢皮球,有的通过媒体发声还被约谈了。这位老同学刚刚结婚不到一年,两口子掏空积蓄买了这个房子准备要孩子,结果这下孩子要不成不说,两家老人贴的钱也打了水漂,现在不敢给老人说,怕一着急气出个好歹来。他老婆日本的硕士,本来在日本的公司,也是故土难离,才决定回来,结果刚回来没半年遇上这事,又赶紧跑回日本打工挣钱去了,留下老同学在这维权。现在两口子和朋友们聊天就两件事,一是劝别去郑州,二是劝在外边的别回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边说自己不是骑墙派,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说有好处我就留,没好处我就走。不是很可笑的自相矛盾吗?

@风声鹤唳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你是没看到欧美人的歧视和攻击吗?政府亲自出面喊 Chinese virus,华人还被泼硫酸。怎么又成了中国特有的现象了?

这些人既然两边下注,两边的好处都想要,那么自然两边的压力都会有。骑墙派就是骑墙派,利己就是利己,老老实实得承认不行吗。

那你们这些人是啥?爱国还是爱科研?难道美国不给钱会去吗?还第二故乡,别逗了。搞得好像你们很爱美国,会为美国上前线一样。

这世界上就是有一群人没有国家民族意识,为了利益哪里都可以去。这很正常。别嘴巴不承认。


过去全球化扩张的年代,两面派过的很滋润。现在全球化受阻了,两面派的日子当然不好过,这是很正常的。不会有人觉得现在去美国会过的比过去还好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之前 nih 华人学者翻老底的运动结束了没?疫情之后还要继续吧?


昨天还看到一个公知

@doodlewind

说公知最大的优点就是独立思考,我笑了。

纯粹是自身利益出发罢了。

知乎用户 李狗嗨​ 发表

我觉得这总是好事. 这代表了国际化, 代表了一个 “我可以”. 毕竟人是会变的, 无论是不是做科研. 以前这种国际流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遥远的以后就会轻松一些. 从 “可不可以” 转变为“愿不愿意”.

不讨论该现象背后成因.

知乎用户 爵士猫 发表

如何看待「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

国际人员流动的正常情况呀。

人员的流动,是随着技术发展、就业机会而流动的。

欧美人士,印度人,日本人,韩国人,甚至东南亚人,非洲人,早就全球流动了。

大惊小怪!

知乎用户 王玉飞 发表

应为那些归国人员想明白了外国人不努力不是因为懒,而是人均资源丰富不需要太努力。旧大陆对资源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新大陆

知乎用户 是萌宠的小王子吖​ 发表

谁都知道,海龟含金量不如以前,大趋势也过了。真正有能力的虽然也很多,但回来也不一定适应国内的环境,反过来说,国内也不一定(大可能)无法提供像国外那样自由科研成果环境支持。

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吧,能回去也好,不回去也罢,看个人的情况选择吧

知乎用户 德庄柴村 发表

说明人家能力强有做选择的能力啊。有些回答总强调什么不适应中国社会,其实如果真的只有一条路可走有啥适应不了的?何况他们在中国至少生活过十几二十年,也有足够的社会关系网。海外都适应了还适应不了中国?

有能力做选择的人改变自己上一个选择,很奇怪么?

知乎用户 twh554 发表

这个问题就中国人特纠结。

人才流动,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动,在世界是个非常平常的事。只是在中国好像是个了不得的事。

你科研第一国老美的高端实验室看看,哪个不是多国联军。当年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有几个是正经的丹麦人。

永远不要用小民的喜好去揣测高端科研人才的想法。也更别去分析国家的人才需求,这问题专业人都整不明白,咱们知道个屁!

强大的国家需要是全世界的人才,也有能力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用爱国来吸引人才只是手段之一,但仅仅是之一而已。

不是每个高端科研人才在国内发展,才能为国家做出最大贡献,也不是每个高端科研人才对中国目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更不是每个高端人才都像他看起来那么靠谱。

科研界的撕逼不仅仅在国内有,国外也一样,只是游戏的潜规则不一样而已,平台不一样,专精领域不一样而已。现在有不少外国专家也来中国找项目基金,为啥,因为中国待遇比他在外国好,中国对这些技术比他本国更重视。国家有自己的战略,更有自己的战术,我们这帮人在井底就能看到那一小片天,不客气的说,咱们懂个毛线。

中国想成为真正的大国,就得学会把眼睛放到全世界,留学是平常事,在国外工作是平常事,回国发展是平常事,再出去也是平常事。那个时候,我们就真的可以说,国外挺好的,中国也很好,我就是出去逛逛。

知乎用户 毛宁​ 发表

先说结论,很正常。

我 2010 年去英国,2012 年回来,一回来就进了事业单位,领导当时说,“进了我们单位,基本就是一辈子”,我嘴上说是,心里想,“怎么可能……”

虽然我极力掩饰,装成胸无大志的样子,但群众(同事)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知道我肯定要走,只不过为什么来,大家观点不一,一部分同事认为我是来刷两年基层经验,然后去机关,走仕途;一部分同事认为我就是来玩玩,玩够了就去继承家业了…… 特别是我们系主任,当着院长和书记的面就问我,“你一个深圳人,为什么跑来杭州找工作?你看愿来杭州的,不是山区的,就是郊区,我就没见一个上海、深圳人跑来杭州……”

后来去了泰国,一待数年,是我人生最快乐、最无悔的一段时光(特别是今日再看),受我影响,我的学生现在都是来来去去,过去那种,一出国就一刀两断,一回国就小富则安的人,少了。更多人不视出国为镀金,只当是放松,换换环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启用匿名吧。有些东西实在不能不开匿名说。

14 年在国内工作两年后,16 年再度出去读硕士,18 年回国。

回国应聘至工行某省分行,以管培生身份进入。但是因为我们那一届省行一把手换人,导致对我们这一届不认可,一直拖着我们不愿意让我们回省行,就算我们的合同是和省行签的也是一样,省行一把手一句话,就是不能回。而且还让所属的省会城市分行拟造了一份完全不存在的合同,美其名曰我们回不去省行,为了让我们在下面工作时候用的。

这是我回来以后,我热爱的土地给我的第一次打击。

20 年底入职老家区政府,开始了加班喝酒的日常,在此期间身体健康一直是问题。

22 年初派往某办事处,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到了岗位,书记第一句话就是,你是高材生,应该更操心,更努力,多承担。但是现实又给了另外一份感悟。

在这,是卫健委无尽的扯皮,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承担责任,一有处分先推给基层。

和区财政局副职一起吃饭,饭桌上扬言高材生怎么了,只要在他那就要给他盘着,还高傲的说道他是如何给手下 211 本科毕业的小年轻穿小鞋的,人家小年轻是如何去给他道歉送礼的。他的那副模样我一直忘不掉。

和副区长一起坐着,更多的是端茶倒水,做错一点,还要被正职说不懂礼节。

现在卫健委派第三方进行核酸采样了,第三方负责转运突然接通知,不收外来试管,通知都不通知,就把试管当作医废处理了,导致辖内一个国企几百人没有核酸结果,打电话发微信问,一个个都说不管不知道。最后我在领导群里,写了情况说明。回头却被正职说不成熟。

说实话,我本来是带着一腔热血回国的,我也放弃了读博的机会,可是如今只剩下三个字,我想润。

人精取代人才,还要如何发展。

当都是对上负责,没有对下负责,还怎么为民。

来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这么努力,都是给书记干的。

这与我的本心不符,明明我们应该是为人民干的。

疫苗主要给群众提供便利,而不是强制任务。

集中隔离也要是充满人情,而不是把三四岁的小孩硬生生往隔离点塞。

当发改委报的项目一半都是造的,当每年都要协调数字,当每次强压任务,当没有担当和互相推诿和喝水一样频繁。

每次开会都喊着响亮的口号,端着一副坚决的神情。真到接触民众了却畏畏缩缩,生怕群众电话打过来。

没此种种,我心累了,可能也是我不适合这个环境。我也想当个人,当个有生活,有闲暇,有乐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在准备继续去外面读博士和 SQE 考试了。

怀念教员。

知乎用户 羽晓舟​ 发表

还允许你「归海」,我建议还是偷着乐吧,原来不光不允许还会被图图。

知乎用户 熊熊​​ 发表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有同学说,博士不急着读,工作了再读,结果毕业都多少年了,再没见谁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海龟也一样,很多人说,出去了,是回来更好报效祖国,空降可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一样的道理,有了太多的牵绊,结果他们再也适应不了了。

多少聪明绝顶的脑袋,只能在美利肯,做一个螺丝钉,看着家乡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们,与祖国一起腾飞,完美错过黄金 40 年!

以前的世界之巅,人类之光,

现在还得与扭腰人民共扛疫情,群体免疫。

个人奋斗,终究取决于历史进程。

唉,一声叹息!

知乎用户 道德绑架不道德 发表

欧美民主国家劳动者收入占 GDP 的百分之六十 VS 官国的比例仅为百分之八。

有人说西方劳动者收入占比高只是因为他们近代掠夺殖民地才有的,很快就花光了……. 云云。实际并不是哦!

记得明朝时期西班牙殖民者在吕宋屠杀华人。活下来的人逃回明朝大陆讨生活,结果不到两年,逃回明朝大陆的人又纷纷返回吕宋。问他们为何如此啊?答 “明朝大陆这里,做点买卖,今天这个打秋风明天那个要好处,辛苦一年下来却只能刚够一家人吃饱肚子。而洋人虽然残暴,但是收的税却是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我在洋人统治下只要自己够勤劳,十年下来至少也能挣下一副身家。”

ps:说明自古以来老百姓就不傻。

知乎用户 九米猫 发表

不是,欧美那么多地方,房价比北上深更低(世界上还有几个城市,房价比北上深更高的?不去一线城市的话,学习那么深入的知识,尤其是前沿科学,又有何用武之地呢?),工作强度也更低,平均工资更高,容错率也更高。而且除了无聊外,生活也更加舒适,干嘛回来拼命的卷呢?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踏踏实实的小日子才是眼前。

知乎用户 下北泽老实人 发表

人是富了,但素质却没跟上。

以我为例子,很多留学生在国外是自己租房子住的。澳洲很多房子都是独栋的,而且对噪音管理非常严格。如果你的噪音影响了邻居,是会被投诉甚至罚款的。之前邻居小女孩过生日,给我们这些邻居发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要开生日派对,可能会很吵。如果影响到你休息了,可以打电话给她妈妈。虽然当晚还是很吵,但是至少我觉得人家还是在意别人的感受的。

我就是一个睡觉很轻的人,租房子都要找那种室友很安静的。回了国住楼房,中午想睡觉的时候,楼上的熊孩子各种叮叮当当,在地盘上拍球。有时候楼上的老太太还夺蒜,咚咚咚的真的很烦人。我好几次都像找上去理论,都被我爸妈劝回去了。“都是邻居,不好意思。”。其实他们也烦,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家都懂。

澳洲对室内吸烟非常严格,然而国内有太多室内吸烟行为。有一次去吃北方铜火锅涮羊肉,明明墙上贴着禁止室内吸烟,各位大哥大爷一边抽烟一边举着酒杯说 “来,走一个?”。顾客不把室内禁烟当回事,店家贴了告示也不管,那为什么要贴呢?

虽然每个城市都喜欢搞什么创城和文明城市,但大部分城市的地上还是各种烟头和痰。老头老太太干啥都得抢,然后聚在一起大嗓门嚷嚷。有一次在济南坐公交车,一个老头下车甚至把我当拐杖用,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下了车。我回头看他,他根本都不看我一眼,当没事人走了。

在舒适区里待久了,就很难走出去适应其他的环境了。

知乎用户 higgaraa 发表

我周围有好多这样的。最多的是从新加坡来的,学校都还是不错的学校,南洋,国立的硕博,都是好学校。来了几年,现在基本都陆陆续续回去了。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其实我们心里也知道,人家一开始就没打算在这里长期呆着。赚了几年钱,混了几年工作经验,然后跑了,这才是符合一般逻辑的。他不跑,就一直呆这里了,我反而会觉得奇怪。

其实绝大部分海归应该都是这么个心态。先在国外找工作,薪水不满意或者国外找不到,那就先回国干几年。其实国内这几年开给他们的薪水虽然不一定有国外高,但是差不了太多,至少 70% 是有的。去掉生活成本,很可能这批人在国内赚的钱比国外还多。国内前几年房价也不高,如果还能买个房,那更是猛赚一笔,这在新加坡或者美国那你是别想的。我周围就不乏这样的,回国乘着可以买房买了套房,其他不谈,那个房就赚了好几百万了。更厉害一点的人,比如 Harvard, Stanford 这种地方毕业的,在 FLAAG 当中层的,直接出来创业,来国内拉投资,或者说的难听点叫割韭菜,那他们的钱拿的手都软的。这批人当年既然能跑出去,就说明人家也不傻。这两年国内都在裁员,经济情况也不太好,其实主要就是那个大家都不敢说的原因,自然能跑的人肯定就想办法早点跑回去了。

知乎用户 Liszt 发表

如何看待?很正常的个人生活选择而已。

觉得凡事没有绝对,出国后,会有回国长期发展的的,也有不归海的。不管那个选择,没有高低对错之分,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都无可厚非。不应该因为选择了 A,而去贬低 B,这是不对的。

个人情况,15 年回国,海归 7 年。之前在法国巴黎工作了三年多,目前在字节跳动工作。

其实主要是心态问题,国内和国外从文化,职场,到人际关系有太大的不同。每个海归回来都有自己的原因,但肯定也是因为这个做了取舍而回国的。这就是成年人的现实生活,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要有取舍。可能有时有些残酷,但这恰恰就是现实生活。每个回国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个留在国外生活的人也是,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做的选择不同很正常。没有走过别人走过的路,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个人选择回国发展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1,我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年纪大了,想离家近一些。有什么事情都能照顾到,陪伴很重要。2,国内有不错的机会,职业发展更好,就回来了。

归海还是留下,如果有必须留在国内的理由,可以尝试去一线城市工作生活。这些地方相对其他城市的人更 open 一些,相对生活也更自由一些。如果没有一定要留在国内的理由,切已经在一线城市工作了很多年还是如此,要看事态的发展程度。如果已经发展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建议有机会的话还是回到国外生活吧。

国内和国外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没有对错和高低贵贱之分,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就好了。选择都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想要。

知乎用户 kims 发表

本来以为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家乡百姓夹道欢迎的。谁知哪~大家要不漠不关心,要不左一个战狼,右一个 996,吓得不要不要的,还是外面安逸呢。

出去或回来,本质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回来也做不了人上人,真不如在外面吧,建议多多出去,只要不要在外面抹黑在这里的同胞就行,来去自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Q: 跟金融系统封闭性没关系呀

A: 单纯是因为对比了中美普通打工人对期权的权利,因为金融系统的封闭性导致 VIE 架构的诞生,我认为金融系统的封闭性间接影响了普通打工人的权益,跟外汇管制没有直接关系。

Q: 那你当管理层就好嘛?

A: 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当资方会更好,管理层还是打工人。

Q: 签约的时候没看好吗?

A: 嗯我确实没看好,这个不赖别人,也是一次经历。

引用别人的问题,这才是我想说的点

加入 VIE 结构的创业公司是不是完全无法保障自己离职时候的股份权益?

本来想分享的工作经历,没想到我身份成了关注点,而且本回答跟我身份没什么关系,就去掉这一部分了。

========================== 以下是原回答 ============

工作了期间我发现,中国籍员工限制真的多。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创业公司,因为主体是在海外(开曼群岛),于是他们发放的期权都是基于海外的,因为中国籍员工不许持有 “外汇”,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籍员工一旦离职,将会丧失全部期权,并且中国法律对此没有保障

我所理解是,国内的金融系统比较封闭,牺牲了一部分国人打工人的利益。那管理层怎么做的呢?管理层大部分都是绿卡或者某海外身份持有者(港籍也可以),他们可以很简单在海外开公司来合法合权的接受期权。普通国人打工人第一没身份,第二没这资本去折腾。

一开始我以为全世界的创业公司都这样,员工离职就要丧失全部期权。**并不是的。**面试了好几家美国的创业公司,他们允许员工离职后持有最少 90 天最多 10 年的期权,并不是员工离职就丧失的。因为美国打工人并没有所谓的外汇管制,美元本身就是世界货币。

总结来说,中国籍普通打工人由于国内金融系统的封闭,丧失了不少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从这件事情我明白到,如果我要成为管理层那样的人物,我需要一个海外的身份。于是我润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知乎用户 CloudHuang​ 发表

因为他们有得选

知乎用户 我不是代购 发表

人才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这才是正常的。一味强调海龟,或者出国的,才是不正常。

在上海工作 2 年,回苏州做几年,然后有了更好的待遇又去上海,这有什么奇怪的?

我们国内由于工作环境和国外的差别比较大,来回换工作是个很大的人生选择。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工作环境,薪资和美国差不多的时候,去哪儿找工作有什么好说的?

美国人很少讨论去欧洲工作几年又回到美国继续一样的工作。因为这太正常了,正常到就像你在同一城市的 2 家公司跳槽一样。

希望我们以后在选工作的时候,国家只是个工作地点问题,和个人生活需求,薪资,职业前途并列为选工作的条件。

知乎用户 神秘博士 DoctorWu 发表

全球一体化了。没那么多必须原则。

自海外平台成长起来的树,继续在海外发挥作用也行。留得住留不住是高层思考的事。

我自己刚刚回答过相似的问题。事后回头再看从前破事。总结我们仍然是依靠情怀建设的 g 家。先辈栽树,后人乘凉前得先栽树。

知乎用户 大水怪出没请注意​ 发表

这事不用讨论啊。

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就不用纠结这个问题,做个国际人不香吗?新加坡给的多,有机会就去新加坡,国内给的多就回国,英国给的多就去英国就完了呗。都混到 phd 了,趋利避害还需要犹豫吗?

没能力归海或者海归的人,才会各种比较这个那个。说到底爱国不爱国只不过给多自己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罢了。真爱国,不用考虑,学成归来就完了。不爱国,给的再多也只是个价码。

换句话说,爱国需要犹豫吗?犹豫的爱国是真的爱国吗?

所谓非蠢既坏,我想蠢是不至于的。所以不过想借着海归的名分多要几个钱罢了。然而现在海归一路掉价也是现实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嫌弃现在给的少了。

给的少也分两部分,一则是钱少了,二则话语权低了。这两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海归太多了。能量产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会掉价。扩招的大学生是,海归的 phd 也是。

意识形态是赚钱的工具,带节奏跟带货没区别。这个体制那个体制,能带来受益的就是好体制。一进不了中南海,二进不了国会山,就搁这儿逼逼不是带节奏是什么?意识形态的钱轮的着您去挣吗?

脚踏实地一点,盯着房价股价原油期货都比讨论海归还是归海强的多。人家归海是外面有人了,有家有业了。啊 Q 也跟着人家闹革命,人家革命党有编制的。身边那些没编制瞎起哄的啊 Q ,结果如何见的少了吗?

脚踏实地一点,优越感永远是在于你创造的价值,一不是爹给的,二不是充话费送的。是真抓实干出来的。这一点放之四海皆准。天上掉十个亿,也就王多鱼捡着了,你有那个命早就掉下来了,还犯得着苦哈哈分析去哪里混?

知乎用户 申一 发表

按这几年的实际统计数字,出国留学的大部分都会回国,或者说留不下来。

而就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例子来看,海龟再归海的比例非常的小。

知乎用户 酥盐 发表

想在两边的制度下取得超额回报,

迟早会搞得自己团团转呗。

我觉得反而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有问题,

总是先预设人必须有个锚,进而引申锚地有优劣之分,50 年代的人必须要有个单位有个编制,才能称之为有出息的逻辑,一毛一样,也许想当个理中客,骨子里却脱离不了计划经济时代起的图安逸。

却丝毫不顾及 cultural shock 和 reverse cultural shock 下,很多人其实只是再试图一遍遍的套利,抑或是找一条自己喜欢的路。

所以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孩子在美国当医生都快死了,嘴里还是伟大的阿美利加的移民一代。

和那些默默的在中国耕耘的老留学前辈。

毕竟,路是自己选的,再烂再难也要走下去,不能让人看出自己的螳臂当车和苟延残喘。

知乎用户 幻十郎 发表

也不光是人才,水一下文凭的废柴也有归海的。

我身边一个朋友就跟我开玩笑说等上海解封了,就去法拉盛刷盘子。我问他为什么不去西海岸,他说西海岸华人太多,怕自己四十多岁洗盘子竞争不多年轻人。

知乎用户 mdlhdeutsch​ 发表

看了一圈回答,又是有一帮人说在国外特别说在德国一个月收入 20000 人民币的,我就说这种人是不是傻呀。哪里挣钱哪里花,无论你在哪里都一样。你挣的钱要超过 50% 的人的时候,你生活才能正常。要想活的好要超过 80% 的人的收入。最后只能拿汇率说事了,这种人是不是傻还是故意使坏。中国人到底 在国外混的咋样,自己心里明白。

我也是留学回来的,我就看不上这种人,没本事天天只能想着 在国外挣钱换多少人民币安慰自己。你在德国也好美国也好,你敢花吗?美国我不了解 德国我太明白了。也就骗骗没出过国的中国人吧。在德国都没德国人搭理吧。

知乎用户 空海本生涯 发表

海归大都为了好生活

归海大都为了更好的生活

关键看你怎么去理解这个好生活了

知乎用户 Tonbby 发表

我手里想回法国的移民客户几乎都是以前的留学生,不说明什么,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你回国是共 he 国的建 设者,那么只要克服了,或者说在亲情,友情等情感因素上达成了一致的话,那从个人角度出发,留在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更有利的选择。都是打工,当然是去竞争低,劳动力回报高的地方务工。以现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作为普通人,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其实没有国籍的。除非你的祖国遇到了战争。因为作为社会制度里的被统治阶级,也就是被压榨剩余劳动力价值的群体,在哪儿都是被统治,被剥削的。政治没有美好的故事,召唤回国,最主要的是号召有高劳动力价值的年轻人回国奉献(回国被压榨)

如果你是共 和 guo 的接 ban 人,那么你在国外任何经济上的优势,都无法比得上你即将继承的一切…. 大多数小地方的接班人,甚至没有这个勇气和好奇心尝试出国,甚至出省求学看看。呆在自己的王国(真王国)就已经很快活了。毕竟统治阶级,如果失去了统治阶级的身份,再快活也在被剥削啊…

去研究一下祖国顶层政治 quan 及其子女的去向… 其实每个层级的都是这么分布的,只不过平台高低区别而已

当然,我会回国的…. 因为在国内越接近社会核心圈层(哪怕是区域性的)的家庭或者这种家庭出生的小孩,越看重意识形态上的认同感。所谓融入社会的主流… 也就越受不了在国外成为幸福的 nobody…

我一开始也理解不了为何身边的人,留在国外 5 年以上就不想回国了。甚至和他们争吵,想要说服他们。后来我发现..,哪怕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差不大,但我们各自家庭的社会面貌跟我们回国之后要走的路完全不同。

作为公司职员,在国外你运气好的话,永远只能最多获得人格上的尊重,而非社会属性的尊重或者说追随。而人格上的尊重,甚至是老板(统治阶级)们绅士的施舍…

你们说,作为接班人,能咽得下这口气吗?

知乎用户 BAOBAO 发表

这种现象没啥意义,概率太低。

100 个海归,有几个归海的!海归容易,归海可不容易!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94e8y 发表

简单点说就是硕博红利不把人当人看,多数人被当养蛊的炮灰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管是谁,在哪,都是为了讨个生活。

知乎用户 三木 发表

因情怀海归,因现实归海。

知乎用户 扩散性百万辣面包​​ 发表

害。

说实话,就是一个待遇问题。国内是很好,我可以接受在国内比国外少拿 20w 软妹币的薪水——但是 50w 呢,100w 呢?

工时也是同理。拿同样的钱,在国内我愿意每天多工作 2 小时,但是如果每天需要多工作 4 小时,周末还需要加一天班呢?

留学生回国和海归归海都不是什么大事,媒体们太大惊小怪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十八岁去美国留学到硕士毕业回国,回国之前一直认为国内特别好,交通便利,好吃的多,安全,而且我是一线城市的,所以环境也挺好的,出去买东西也爱去进口超市,所以总觉得国内生活比美国生活幸福多了 (像很多留学生说的,出国了开始爱国了)。

回国之后,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周围同事学历也挺漂亮的,然而我们科室在没有利益纠纷及人员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仍然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小团体、背后说坏话、使绊子等情况。我跟家人抱怨这个事,家人都说国内大部分工作环境就是这样。

除了工作以外,在生活中也遇到不少糟心的事情。我去另一个一线城市生活,因为说普通话被当地人地域歧视对待了好几次。还有陌生人之间的戾气和不礼貌等,都挺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所以我今年又要去美国读博,虽然以后不打算在美国生活,不过还是会努力争取到新加坡之类的国家永居,尽量避免回国生活的情况。

知乎用户 Edinson Cavani 发表

符合经济学原理的自然现象。

知乎用户 无知扯乎​ 发表

其实没什么纠结的,哪的待遇好,条件好,有发展前途就去哪。我本科 985,欧洲硕士毕业后回国,在国内外企做工程师,发现性价比太低就又回欧洲读了博,然后在欧洲做博后和工作。后面拿到国家级人才项目回国,目前工资比在外面高一些,而且学校还有补贴福利,省里市里人才项目也会给些钱,一年三个学生,团队 11 名老师,科研项目每年有两三百万,企业横向也找我们。国外很难达到这样,这种情况我为啥要归海?

知乎用户 Ayer 发表

我觉得国外国内各有优点。最好是两边都跑一跑。我打算过几年回国工作,腻了再出国,又腻了再回国。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7498ge 发表

15 年左右在美国留学,留学之前只是国内普本毕业生,本科期间读了不少《浪潮之巅》《黑客与画家》这类美国科技公司文化的书,看过《硅谷传奇》《社交网络》《中国合伙人》等讲美国创业、海归创业的电影。留学时从未想过移民入籍这种事情,留学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向中国历代海归一样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回国大干一番。

在美期间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参与多元化的生活,目的是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思想,参加过当地的开发者沙龙和球迷协会。可惜毕业时能够在美国找到的工作不及预期,这时又赶上国内互联网爆发,毅然决定毕业直接回国。

回国先加入了某互联网大厂,不过业务赛道不是领先的,在这期间受到领导重视,成长比较快,很快独当一面,但是工作却受到不了解新兴行业、只崇尚体制内的的父母亲戚的无端质疑和指责。

本科同学很多都已经在北京工作了,回国后也实现了在美国无法实现的每周末聚会撸串的自由。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很多同学纷纷离开北京,又开始自己一个人玩,一周除了工作都不说几句话的生活。

足球是我最大的爱好,在这期间经历了俄罗斯世界杯,世界杯期间身边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球迷喜欢一只球队的感觉,认为看球就是赌球,受到了身边各种无端 diss。甚至自己在俄罗斯现场目送自己主队被淘汰时发了一条朋友圈,却受到某人无端嘲讽说,“是不是买这队输球了,这还号称看球十几年了,谁信啊”,这类话。看了十几年球了,在国内也经历了很多届世界杯了,第一次这样的体验,真的是心凉,难道这就是他们认为的长大成熟吗?无理由地有自己喜欢的球队难道就是不成熟吗?不理解。

第一家公司完成了我的第一阶段的成长,最终业务也是没有起色,黄了。跳槽去了某巅峰时期的互联网独角兽,没去两个月公司受到 zf 的整治,刚被整治时候接到亲戚电话第一时间恭喜我,然后就经历了职业最动荡的两年,这两年真的是每天都在焦虑之中,就怕第二天早上起床,公司被关了,其中滋味,不好描述。虽然后来顺利跳槽走了,但是这两年经历始终让我后怕,国内什么样的成功算成功呢?就算创业成功成了某个赛道市场份额第一的独角兽又如何呢?

同一年,脱单,恋爱,结婚,为了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没有见父母,没有彩礼,没有买房,没有婚礼,完全自由恋爱,私定终身,蜜月旅行,婚后生活幸福。但这其中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和白眼。

经过了两年职业生涯动荡,终于又加入一家上升期的独角兽,现在工作顺利,升职加薪,未来可期。虽然还没有经历很多知乎大佬面对的买房落户子女教育等问题,目前在国内三家公司基本都是 10 9 5 的工作状态,薪资也满意,至于 35 岁青春饭问题,离我还有七八年,没有考虑过,现在感受到的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主要是不尊重个性,想活出自我太难,大家默认人生很多事只有一条路,你不走就是叛逆。相比国内所谓的经济增长,各种机会,崇尚多元化生活的我,未来归宿还是在海外。目前在努力工作进步的同时,也在积极为未来再次出海做准备。希望以后可以在不同国家经历多元化的生活。

自从在第二家公司被亲戚 diss 之后,逢年过节再也没回过家,长假都在外旅行,喜欢两个一起在异国他乡体验不同生活的感觉。

知乎用户 汉克大叔在绵羊国 发表

没有在国内工作过。也没几年人生阅历,年轻妄言。不过回国发现越来越有点难以融入。好山好水,好美食。生活超级便利,物价丰俭由人,好处很多。可是在诸如酒桌茶会的社交场合,应变谈吐不免难以圆滑,可见真去了工作场合也是要学习磨砺。尤其要做管理协调,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海外有海外的无聊,不适,困顿,挣扎。不过也享受了这里的惬意,公平,随和,自由。人生一世,过好自己。兜兜转转,不如,吾心安处是吾乡。

知乎用户 蟑螂恶霸 发表

这种问题不涉及具体领域都是在耍流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的结论,若非万里挑一者,美国生活优于中国。名校毕业,千里挑一的优秀。归国后你有顶尖专业能力,但要处理各种上下级关系或面对落后技术体系,难以大显身手。但你为什么不承认,比起国内成功者,真的没那么优秀,他们不就调和关系,甚至建立全新技术体系。你是千里挑一者,但万里挑一的领导带领百里挑一的人,做出成果比领导千里挑一的只是逊色一些而已。这些许的落后,不影响实际使用。

知乎用户 Caveman​​ 发表

海归和归海,没什么好值得多说的。

毕竟能轻松海归并且归海的人,是属于在哪里都能有饭吃的人。

就我的观察来讲,能自由决定落脚点的人当中,选择回国的,大多原因是这么几个,排名不分先后:家庭,工作发展,朋友,饮食。

而归海的或者不海归的,大多数原因是这么几个,排名不分先后:工作发展,子女教育,生活环境。

所以,其实一般看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毕竟基本出国前很多年都生活在国内,自己的家庭和挚友也是大多在国内的,国内的吸引力其实蛮大(我自己看来)

但为什么很多人依然选择归海或者海不归(包括我),毕竟,还是要恰饭的嘛,工作为重。当然,子女教育和对海外生活环境的适应,也是免不了的。

就这样

知乎用户 肖桐 发表

我觉得,极少有人是 “狂热的民主粉”,极少有人因为内心完全不认同中国价值观才归海的。

归根到底,就只有一件事,钱。无论是来路不明的钱,还是凭本事获得的高昂时薪,就一句话,钱。我们假设,rmb 汇率对美元是 6:1,而且目前大厂工资涨 1.5 倍。在这个条件下,你看看还有多少海龟归海?除了像金融这种美国有绝对优势的行业外。

再者,随着将来深化改革,一定有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这步棋短期看似险,实际上比较高明。因为无论什么主义,任何社会上的事归根结底都是人的事。只要把握住人,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这一招,实际上是为了让资本带动,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中国,然后通过出让一部分非核心利益,绑定这些资本,最后再把掌握这些资本的人消化掉,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至少具有一定利他精神的资本。

我不认为资本是天生的,我也不认为就算资本天然存在,它天生就一定是逐利的。归根结底,都是背后掌握的那一群人的价值观是要求,要有资本,要增值。比如苏联的国企,比如目前的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是资本,但是却没有逐利属性,或者说,有节操的逐利。

所以,再之后若干年,我们会看到,存在海龟归海再海龟的现象。

知乎用户 Felix 发表

往大了说,现在是地球村命运共同体。每个人受益于时代可以得到更多的选择与机会,人员的交流与流动是正常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海归在绝对数量上远大于归海。

往小了说,人都是 “逐利” 的。从普通海归更好的生活的选择再到高端人才为了学术环境的选择等等,无外乎是个体依靠自己的能力追求自身的追求罢了。最重要的是谁说了不能再回来?

知乎用户 昙草​ 发表

两个朋友,一个跑加拿大一个回流美国,都是因为忍受不了酒桌文化

后来我也跑了。

说什么奋斗啊?我现在工作忙起来也是一天 12 小时。那又如何呢?

等什么时候在国内跟领导客户喝酒不算奋斗的时候,再来跟我说奋斗吧。

知乎用户 与尔同销万古愁 发表

因为中国已经是红海市场。

接触过一个缅甸来的客户,是中国湖南人,在缅甸 10 多年了,0 几年的时候就出去了。

说现在国外不好做,问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就告诉我,他周围那些在国外的也想回来,有些就拿在国外赚的钱回来创业,回国没几年钱就花光了,然后又出国赚钱去了。

现在外面竞争越来越厉害,国内的竞争更厉害。

知乎用户 随风飘​ 发表

去年我开始规划英国留学的时候是以要回家为目标规划的,在四月份的时候发现现在买不到机票回去过暑假的时候,我就开始观察英国的社会环境。

这边的工作风气真的挺自由自在的,到点就走,没有那么多会,也不需要太有眼色。食品空气更好之类的老调就不多说了,而且待遇也不差,假期一年至少能保证二十多天。现在经济不行,卷也是有点卷的,但是没国内那么夸张。要挑剔一下,也就是经济不怎么涨了,高福利国家的人没啥活力,心态太佛系了,钱相比美国给的少,吃的品种没那么多。。再就是作为少数族裔不好升职。像我这样的文科生先留下基本只能考虑读书读到博士然后进高校任职。

还有一个超级好的地方就是至少招聘的时候不会只要男的裁员的时候先裁女的。

我不是很了解教职这方面的待遇,我只知道这里上课每年只上七个月左右,然后剩下的都是假期。如果没有拿到绿卡然后在英国读理科医科相关专业的在国内没有过硬关系,又不喜欢去搞人际关系那一套,完全可以考虑留下来,尤其是女孩!

综上所述,出去读书的海归人员除非是纯粹镀金回国继承家业不喜欢搞学习不热爱自己专业,不然再归海其实很多人都求之不得,只是有没有条件再回去的问题。

知乎用户 鹦鹉博士么么哒​ 发表

人家指的是学术明星,业界大佬归海了可惜。又没说你们这些打工仔,激动个毛线

知乎用户 气泡水 发表

不管海归还是归海,保证自由流动的渠道永远都是正确的,也是健康的。活水永远比死水好。我身边的同事有非常多的海归,总体来讲,又重新归海的不到两成,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原因,有公司裁员,有子女教育,有健康原因等等。剩下的八成海归大多很开心,不过今年宏观经济不好,贸易战愈演愈烈,前景不明,可能归海的比例会有一点点升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怎么说呢,算是一次又一次的醒悟外加悔恨吧。

我是 16 年回国的,16 年年末。本来我也可以过着舒适无忧专心钻研技术的工作,说句实话我并不对报效 xx 有什么太大触感,从小到大我都没怎么感受到来自任何一方的关怀和所谓的 zc(指从小开始的 “义务教育”,如果把高昂的借读费以及一堆乱七八糟的费用加上初中高中要进校前交的各种费用”)。

我很难说出我全是靠自己努力而不是靠国家,这种话我也不可能说出口,也许就是刚刚闪现出来那么一下,但是又被我否认了。

我回来前其实有想过做出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但是家庭的缘故让我没太多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急匆匆就回国然后工作,等我开始在国内工作时其实没太大感觉,我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学习阶段,好的或是坏的对于我来说都是成长,但是社会的环境或者说技术环境让我太过失望。准确来说,是绝望。

工作了半年回头一看,房价未免太高了,至于房贷那更是笑话,包括车的价格。

我看着曾经的几个好友有的找了个传统大厂,每月拿着税后 7,8k 刀过的潇洒自在。。有的去湾区入大厂,年薪接近 300k,还不包括股票。。。内心确实挺苦涩。

让我更绝望的是环境和旁人那些恶意的态度。

我就好像一个另类楚门的世界,投射着完美圆整的幸福生活,突然有天被拉回现实生活,整块镜子猝不及防的裂了开来。

幸好我及时发现我做了个错误至极的决定,并且改正了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90 后 985 本 国内工作

我很爱国的 也非常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现在国内买的房子,开发商柱子都修歪了,住建委还验收通过,储户维权把横幅拉出小区一点,jc 直接打人。

在银行存的钱,直接被侵吞了,zf 和中央银保监还合起伙说你是非吸

在深圳上班,房东每年都想涨租,去年 5000,今年要 6000。深圳房价又买不起

女娃儿,国家喊生三胎,换工作都问你有没有男朋友

我觉得我 985 毕业,保研放弃,大厂工作,应该也还是算得上优秀?我也没啥要求,只想安居乐业。但是现在内心一点安全感都没,遇事也不觉得自己受法律保护或有人权。为什么呢?

知乎用户 456k 发表

作为没有归海的海龟答一下。

普通人还是待在国内好一点儿。特别 NB 的觉得国内上限限制住自己了可以去美国,但说其他国家也吊打国内都算求吧。

其他国家偶尔秀一秀优越就得了,真看整个职业发展甚至养老,同样能力,大概率还是中国过得好。北欧养老金状况比中国还差,比烂那还得了,谁先耗尽还是未知数。

混的差距,在付出不一样的时候,收获就是不一样的,不是国家的问题。

国内找不到工作出国就进 Google 之类的大厂了?

别人文科转码你看看得了,别以为自己也行。

尤雨溪是文科转码,觉得他行我也行。

醒醒,你没有 vue.js

再者说了。

你是巨佬,那你在国内也是吊炸天,你能做大型代码项目的开发组织,你会没机会展示出来吗?

996 只是普通码农的烦恼。普通码农需要付出的努力,其实还没雅思上 7.0 多。

至于其他国家,经济如果不如国内,大概率普通人的收入也低于国内。

run 这些国家 = 钱少 + 可能 wlb 也可能加班 + 无医疗保障 + 不安全的社区。

而且,run 美国也要看行业。

你要是打篮球强,过去进 NBA 选秀,那肯定去啊。

你不会真以为在剑桥牛津学石油,就都能进壳牌工作吧。

不会真以为资本家们没有孩子亲戚吧。

不会真以为亚洲人的身份别人会当你人上人吧。

醒醒。

整体来说,海龟归海的难度很大的。比在国内找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还大。

因为要额外学语言。甚至额外读个本硕博。

普通人留在中国真的不算是很差的选择。

最后的综合生活体验,一定和综合国力是息息相关的。

不然综合国力的作用是啥?航母的意义是啥?核武器的意义是啥?

热搜问题竟然还有吹越南的。笑死。

是人就能上的岸叫上岸吗?

知乎用户 半年隼号​ 发表

这有什么问题嘛

世界本身就是互通的,尤其是全球化趋势下

而且每个人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只朝一个方向流动,反而是不正常的吧

(全出国,说明国内内战内乱,全回国,说明世界大战或者像排犹之类的出现)

为什么一个欧洲人在欧洲随便找个工作换个国家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到了中国就觉得不行呢?

知乎用户 Yami 发表

经过今次上海封城,还有动态清零,永不止息的核酸检测, 对这种生活状态产生了厌倦。

看看失业率,再看看兜里的钱,默默开始了给人生内心深处的声音一个正面的回复。

回国 7 年,现在又打算出国了, 真的南柯一梦。

996 毒打让我学会了很多人情世故,还有接地气。

日益严峻的斗争气氛中,大部分选择了【润】。

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是最后一代了啊,谢谢!

知乎用户 朱栗敏 发表

归海的原因是

1. 在国内买不起房了

2. 把国内房子卖了

3. 在国内又买了好几套房

知乎用户 竹溪君 发表

科研是持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然而申请项目才有资金研究,项目资金有限,它又限定结题时间,就是让你结束科研研究过程,本身有些科学研究是长达十年甚至更久,有些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也是需要时间,然而限时的操作就是不鼓励科研人员长时间搞研究,经费有限更是致命伤,谁又敢保证重大课题或好平台等就是对的,不是在浪费时间与经费?谁又敢保证没有好平台的科研人员想到的就不是应该重点研发的?是正确方向?那么重大或突破性或颠覆人类生活或创新性研究如何实现?

如果一个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是重大的,但他没有资源获得更多资助(项目申请只是相对公平,资源被瓜分垄断是现实,不接受反驳),只能申请一般项目,然一般项目资金有限,完全支撑不起研究方向与时间所需,就会产生众多急功近利的短视结题行为,水论文等就应运而生!年轻人这一代接受的教育水平远远超过了 60、70、80(85 后不在此范围内)。

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他们的科研实力是实打实的,也是科研攻坚力量,更是创新或重大突破的关键性力量,然他们没有资源(垄断,平台,话语权,圈子等),这一切都掌握在上面所说的一代代人手中,他们只能在其下打工,俗称青椒人,科研自主权被极力打压,你研究什么要他们说了算,不然你发不了文章,拿不了项目或课题,获不了奖,拿不到帽子等等,你自己的想法先搁置,等你发展起来,你自己可搞自己的,但科研生命最旺盛,最可能出重大成果的生命,等到那时早已经 game over。

门槛设置权,话语权,判定权与科研相关的一切权利等等居然是谁先出生,谁先到谁制定。这符合发展规律吗?符合公平公正透明吗?符合先进技术研究发展规律吗?符合科研生命发展规律吗?符合人类命运发展向好这一共同命运的齿轮运转吗?…… 然往往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不会向正确的道路上去走,所以哲学上说的特别好,历史是向前的,但是曲折的,受挫折的,有时还会倒退,但也只是暂时的(这个暂时从整个时间历史维度去看,可长可短),但终究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继续螺旋状或倒挂状前进。

知乎用户 左千户 发表

在国外智商变低了,国内混不下去了,只好滚回国外去跟他们智商相符的地方了。

知乎用户 无名小卒 发表

先到的吃肉,后到的啃骨头,迟到的喝汤,宴席散了,你再来是想当服务员嘛?

时代不是那个时代了,当海外拼命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一代同胞只要高喊我来自大 C,我了解大 C 就能赢到岗位;二代同胞我来自大 C,我要把这个模式带回大 C 就能创业成功;三代同胞,岗位多发展快我要回大 C;四代同胞,哪里才是我的家?

其实海龟归海的人只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他们也想留在 cn,但是发现好坑都被人占着了,同样条件早回来几年还都不错,现在到自己了,连门都进不去,只能出海,起码心理生理压力都小了。

知乎用户 不拿到注会不改名 发表

但也不好说

真工作了的话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作环境特别单纯 那只能说你顶多是个中层领导 国内国外都一样 国资外资都一样

但初回国 一般也都是从基层做起


因为太单纯了吧

不太适应国内环境了

我知道的有一些从小海外长大的移二代被家长带回国 美名其曰历练历练

举个例子吧

我们当房东 之前的写字台被扔了 因为老租客不喜欢 新租客要求配个写字台 总之众口难调

买新的我嫌贵 就去 58 同城上找

有个 9.9 成新的 看着还行 我就领着我老公去看了

卖桌子的是个海归 来了三个月没找到理想工作准备把东西打包卖了归海

然后 神操作出现了

桌子太大不好搬 他和我老公俩人搬下楼帮忙拆了 让我留他家看门

关键是 客厅茶几放了五六万现金

素不相识 这货想坑我呢吧 到时候钱少没少我哪儿说得清

那个千把块的二手桌子他也就卖我俩一百多块钱

后来一番交涉 发现真不是 他真没觉得那钱摆那儿让我看门有啥不妥

所以

他的生活已经夜不闭户了他来了能适应吗?

他们孩子一到入学年纪社区周边五六个小学来家里家访想让入读自己学校 这跟咱们这为了孩子读书求爷爷告奶奶拼关系长大的 能一样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现象,有人的问题,但也有环境的问题。

人来去自由,能去哪全凭本事。

个人选择没啥可说的。

但是环境上,

理工科类,

不觉得前面跟一些青椒说啥 3+3 考核,论文工作量啥的,

后面又开始不唯 sci,还没 sci 奖励了。

你这让刚进学校几年,为了教职猛干的青椒咋想。

而且,累死累活,达到要求,

最后还有各种因素,还上不去。

除去这些,说实在,国内科研人员,跑项目写本子不说,三天两头这个检查那个检查,写东西,写总结。

而且,上面各种行政领导各种指标压下来,

也不能怪有能力的人海归后又归海。

其实对于理工科,搞科研的人,

思想很简单。

按当时签的东西来,再少整些歪七硕八的事。

然后一心一意搞科研,搞研究,就够了。

结果现在,辛辛苦苦,写个本子,拿个基金,学校要分部分,学院分部分。

买仪器设备得从自己课题组那部分走不说,

那个仪器归属还要属学校?

说句实在,这真的让众工科教授很蛋疼。

而且学校行政下指标,也只会闭着眼睛来,为啥?因为他们很多要不脱离科研很久了,要不不是这个领域的。

要求下的很简单,眼睛一睁一闭,我们学院今年要承接项目多少多少,论文多少啥的。

说句实话,前面唯 sci 论这个锅,搞行政的人基本要全背。

现在科研人员,

前面不死里搞吧,不可能上去。

还不能死艹科研,还要人情社会,不然还是上不去。

上去了,

要拉基金,要拉项目,不然课题组就破产了。

然后,现在很多教授,帽子拿的挺多,但你问他,上次进实验室做实验时啥时候,他也不清楚。

在拉基金,拉项目上,拉关系上,耗费了很多科研人员太大量的时间了,

但说句实话,别人也就想单单纯纯做做学术,搞搞研究。

而且现在的圈子文化,学阀文化,反正咱也不清楚,也不敢说。

我们在对于科研上在管理上,真的存在很大的问题。

而且科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从人的角度来说,海归归海这以后也不是啥新鲜事。

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是一个良性发展。

还有很多需要改进。

知乎用户 张颖 发表

个人选择而已,地球村住在哪儿是自己的事情,谈不上什么家国情怀。

中国优秀人才那么多,留学生实在算不算稀缺资源,国家能一步步走到今天,不是靠外国人也不是靠留学生,而是靠无数廉价劳动力。没什么公平不公平,起点不同,家底不同。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变得慈眉善目些,理所当然。要说掠夺,咋说呢,中国用扎实的基础教育培养出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老外不费吹灰之力就撬走了,祖国母亲 “做” 的赔本生意又和谁说理去?

中国不缺人,也不缺真正优秀的人,那些能代表中国优秀的黄皮肤子孙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也是弘扬我中华文化不是?

不是中国所有的公司都那么没人性,也不是你必须去迎合那些中国文化里的糟粕 (人情世故),全世界的月亮盈缺都差不多,能被人爱,有归属感,内心平静,在哪里,都没区别。

别太把 “海归” 当回事,无非就是在国外读了几年书罢了。芸芸众生,普通人,最多。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HzKdoO 发表

因为海龟的身份开始不吃香了,而且竞争激烈,国内处于科技大爆发的阶段,现在不走,马上就要被淘汰了!体量大,几十年的教育投入现在开始慢慢结果了!

知乎用户 李狗蛋 发表

我很好奇

他们是怎么在海外直接被聘用的

难道是 EB1 人才绿卡?

知乎用户 李二麻子 发表

回来去小县城把都是周公子、去大城市就是玩命 996。你说咋整?!

知乎用户 Lucien 发表

哪边混得好就去哪边。海归在国内风生水起的多得是,混不下去的也多得是。混不下去的再归海太正常了。

知乎用户 仔仔菌 发表

香港的身份是非常灵活的,申请者无需放弃中国身份,就能给孩子一份保障,几万块钱就能 “落户”,成本极低。

目前最热门的方式当属香港优才计划,申请人需要具有本科学士以上学历,并且综合分达到 80 分以上即可申请,无需投资,无需本地雇主聘用,是内地人士拿香港身份的首选。

申请优才的人士肯定很关注,**香港优才的申请流程是怎么样的?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呢?**如果你想申请优才,就一定要收藏好了!

申请流程

01、评估签约

一对一评估优才分数,签约香港身份办理协议,缴纳服务费,开启服务。

02、递交申请资料

填写个人信息,确定申请方案,提供文件清单所需文件。申请材料除了学历、银行证明、身份证户口本等基本材料以外,还需要准备个人简历及赴港计划书,工作证明等。

撰写申请文书,准备好全套文件后,递交至香港入境处。了解个人信息和准备资料的时间在 1-2 个月左右,越早提交越好,因为审批的过程也是比较久的,资料拖延会影响整体进度。

03、等候审批过程

获取个案专属档案号,协助补件,等候入境处甄选。等待甄选结果的周期会比较久一些,通常在 9-12 个月,但是随着名额增多和条件放宽,最快的在 3-5 个月拿到结果,所以这个时间要看入境处的审核速度。

04、原则性批准通知书

甄选通过,获得原则性批准通知书。通过筛选机制,入境处将筛选结果公布到官网,并为获得配额的申请人发出「原则上批准通知书」。

05、入港面试

收到原则性批准信后,你需要在 3 个月内入境香港面试。

由于疫情原因,可申请推迟入境或者委托他人代为面试。(可提供代面试服务,详情咨询请添加文末微信)

06、领取进入许可

即 “粉签”。自 2021 年 12 月 28 日后,实施「电子签证」。面试通过后入境处会发一封电子申请结果通知书到您的邮箱,点击通知书里面的链接支付费用后下载电子版 “优才进入许可通知书”。

07、办理逗留签注

即 “D 签”。有效期为两年,可以在香港和内地间无限次往返。

08、激活签证,办理香港居民身份证

您需要在 6 个月内入境香港激活,并亲自领取香港居民身份证。

09、定期续期,身份维持

A 2+3+3 首次签证为 2 年,之后续签分别为 3 年和 3 年 B 2+6 首次签证为 2 年,当年薪资水平达到 200 万或以上,可以申请 6 年的签证在签证到期前一个月协助递交申请。

10、七年转永居

准备申请永居资料,递交入境处,永居身份获通过后办理香港特区永居身份证和护照。

这里总结几个常见问题的小贴士:

1、 香港优才的申请周期大概需要一年左右,快的 3-5 个月获批,但大多数都要 9-12 个月,所以要提前准备或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2、 申请过程中不需要去香港,但是获批后需要一家人去香港亲自办理香港身份证。

3、优才获批了并不是万事大吉,后面的续签也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永居。香港入境会采取 2+3+3 的模式,优先给你 2 年签证,之后每 3 年续签一次。香港优才获批后会发给你一个临时的身份证(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担任香港公务员,但在工作、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和香港人是一样的)。

4、拿到香港临时身份证后,需要过 7 年才有资格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同时,也可以不申请香港永居,即继续维持香港优才的身份,只需要每隔 3 年续签一次就好。

相比海外移民,香港优才可谓是 “省钱”、“省力” 而又 “省时” 的项目,无论是为了家人还是为了自己,去开辟一条新的人生道路,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专业机构申请香港优才?

香港优才计划由于低门槛、零投资,一直以来都深受申请人欢迎,每年申请人数众多。但是,每年不到一半的获签率也侧面反映出了该项目隐藏的众多办理风险。选择专业机构申请,你可以:

01、大大缩短时间成本

香港优才计划整体办理周期为 1 年左右,且不包括前期资料整理时间。专业机构的的文案团队,能最快完成资料整理,用更完整、清晰的资料内容递交移民审理。递交后,面对复杂的补料过程,也能从容应对,大大节约您的时间成本,降低办理风险。

02、更高成功率

从香港移民数据中获悉,香港优才计划 2015 年只有 11% 的成功率,2016 年 17%,2017 年也只到 21%。失败原因主要是出在申请人不够专业、资料不够完善等问题上,导致绝大多数申请人花费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以拒签告终。

所以更需要在前期精准把关,准确评估申请人背景条件,后续操作完善到位,可以大大提高申请人的申请成功率。

03、专业流程指导

获得原则性批准后,申请人还要面对众多证明资料、面试、获签,办理香港身份证等一系列环节,程序多而繁琐,一步出错都将大大影响最终结果。专业机构熟悉流程,环节,可以帮你轻松搞定,省去更多时间和精力,一步到位,顺利协助您在香港开启新的生活。

如果你也想拿香港身份,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测试自己是否符合资格,10s 即可查看结果。

香港身份办理条件评估

香港身份有哪些优势?

1、 税制简单,薪资高,税率低

2、入息税低,这对高薪人员存钱十分有利,也有利于提高进取型的投资回报。

3.、透明,简单,而用户友好的营商环境。几乎没有显性或隐藏的保护政策。

4、子女凭香港居民身份,报考国内知名大学可享受较低分录取优势;

5、香港居民作为境外人士,投资到大陆可享受外商投资待遇;

6、成为香港永久居民拿到护照以后,可以免签 100 多个国家,自由畅行世界;

7、香港跟大陆同文同种,生活习惯和风俗都适合内陆居民;

8、可以享受领先世界的医疗优势,相比内陆可率先注射最新疫苗;

9、香港没有遗产税,将来子女过继财产无需缴纳重额的税赋。

10、香港身份可作为跳板可轻松移民其它加拿大、澳洲等地

11、无生育限制,在香港出生的小孩即可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12、大湾区买首套房没有社保限制

13、大湾区内工作可以享受创业补贴等

14、大湾区内港籍子女可以入读公立学校,升学参加联考更轻松上内地 985/211 高校,参加 dse 可以申请海外名校

知乎用户 David 发表

去年底回流的加拿大

这个事情还是看个人的喜好了,并没有什么需要看待的。对于大部分可以选择的人来说,国内外最后的结果相差的不大,只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个人觉得,年龄越大越偏向国外多一些。各方面的保障更好一些,生活压力小很多。举个例子我在加拿大的朋友普遍比回国的朋友们头发更多一些,身材保持的也好一些。

至于说瓶颈,天花板什么的。除非背景较深的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其实没太大区别。能靠自己在国内闯出名堂的,在北美一样也可以,毕竟客观上讲,中国也过了遍地黄金的时期了。

知乎用户 点拐陆 发表

实话实说,所有出过国的人都知道,排除东南亚这些国家,在欧美发达国家,排除掉汇率因素以后,只需要付出在中国努力的五分之一,轻轻松松收获在中国收入的五倍!喷子别喷,有一天你们会明白的,出去看看,自己或者自己孩子多出去看看。看看欧美的蓝领工作是什么状态,收入是什么水平。

知乎用户 牧威 发表

响应官方号召,向谷爱玲学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美国高中本科一共 6 年半,以前觉得美国无聊,好吃的好玩的太少了,物价还高。每年逢节日必回国,哪怕春假这种只有 7 天的假期都会飞到上海玩。当时的我觉得上海简直是天堂,好吃的多,好玩的多,物价还比美国低,酒店房间又大又干净且便宜,公共交通便宜方便快捷,而且满街的亚洲人让我真的很有归属感。偶尔在油管上看到观视频某物理经济学家的言论都会泪流满面。

所以毕业后,拿到毕业证,开完成绩单的第二天,我就回国了。既然之前那么喜欢上海,我就到上海来工作了。刚开始还好,但工作几个月后就让我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了。内卷,996,职场上各种潜规则都让我屡屡碰壁,然而这些我都忍了。但那份工作让我最不能忍受的是职场性骚扰,我反应上级后,我被开除了?呵呵呵,赔偿虽说有,但是就感觉吃了屎。还有物价,我之前竟然会傻傻地觉得上海物价低?如果和工资比起来,上海物价房租真的是贵到离谱了。

后来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是决定再次出国了,目前在加拿大。有了这段 “归海” 经历后,我发现我现在学习倒是比以前认真了很多,做事也比以前更认真了。怎么说呢,感谢 996 和内卷吧,虽说压力很大,但我确实通过这些成长了。现在希望毕业后顺利拿到工签,枫叶卡。还希望以后再回国,国内的一切能变得更好,我还是想有朝一日可以回到这片土地工作生活。

知乎用户 Ghostjoke 发表

去三线城市没产业,去一线城市没钱买房。

我觉得归海是好事,现在明显是存量市场了,不需要新的打工,需要的创新人才。

况且如果国家这种举全国之力供给几个城市的思路不变,那就没有然后了。

知乎用户 x2xx 发表

劳动者通过期望值而非 “我有个朋友” 来综合评估劳动回报率、生活水平下限和发展机会,得出了 “归海” 期望值更高的结论。国内人才济济,溢出些许不足为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了自己的利益呗。真正为了国家发展而吃苦的海龟能有多少?既然不愿意做社会主义的一颗钉子那就走呗,反正现在国内也不那么缺人才了。作为个人,海归走与不走我都是理解的,但是没必要扯哪些 “自由”、“民主”,也别说国外 “诚信”,更别说国内 “没素质”。这次疫情,西方的这一套,脸打得还不疼吗?

想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比如说混不下去了,比如说世界观不一样,可以说喜欢国外的生活氛围,等等等等。没必要走了还贬低自己人一道。对于这种人,你们有多远走多远吧。

我还看到有人说自己是厅官的子女,家长也让留在国外,你也是胆肥啊,这样的家庭一查一个准你们信吗?

知乎用户 氰化物欢乐锈 发表

遥想当年我和 2 同事出差日本,看到一处景区别墅售卖信息,当时我们三人随身带的钱凑一凑好像就可以盘下来了。

如果有机会,我想再去看看那栋别墅怎么样了。

知乎用户 6666 发表

15 年海归,准备归海。

很多人并不是不想归海,只是回不去罢了,毕竟有很多现实的障碍。

在国外学习工作那么长时间不就是为了选择的权利吗,既然有了选择的权利自然哪里舒服去哪里了。

知乎用户 华尔街老兵​​ 发表

有人进京赶考;

有人解甲归田。


欢迎关注知乎号

华尔街老兵​​​​​​​​​​​​​​​​​​​​​​​​

Quant 通常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

有没有你相见恨晚的金融学或经济学方面书籍?

近十年量化交易领域最重要的十本参考书是哪些?

一个 28 岁工作了两年的量化研究员,没有做出策略,该怎么办?

Stochastic Calculus for Finance Ⅱ 掌握到如何能过 Quant 面试?

华尔街老兵:量化基金迷雾:从收入堪比王菲,到万籁俱寂|深氪

华尔街老兵:哥大校长,明年卸任,结束 20 多年任期

互联网大厂机器学习经验转做量化研究,据已有的因子特征去预测收益率,为啥效果一直上不去?求大佬赐教…?

学习完 c++primer ,离找工作还有多远?

量化私募纯 IT 岗,Python 程序猿和 C++ 程序猿的薪水是不是差距特别大、有的公司甚至只要 C++?

华尔街老兵: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华尔街老兵:无限风光在险峰

怎么评价 从专科逆袭到 MIT 读博的周信静,麻省读博成功毕业出来的话 能比肩本科清北的吗?

本科 UCLA UVA Umich 经济学 怎么选择?

请问哥大运筹学硕士怎么样?

UNC 2026 本科准备 cs/ibd 是否有必要准备转学?

收到了 USC 应用经济(金融经济方向)和范德堡经济的 offer,这两个之间该咋选呢 ?

做量化投资薪酬和待遇如何?

华尔街老兵:zz 量化世界失去了一位传奇:泰斗级人物意外去世

巴菲特股东大会举行,巴菲特大幅增持雪佛龙和西方石油公司股票,强调现金重要性,还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

NYU 金数和芝加哥金数怎么选?

华尔街老兵:(转载)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数学大师怀尔斯北京纪行

兰卡、巴斯、悉尼的 finance 本科怎么选呢?

机器学习——到底在量化投资中用的好吗?

知乎用户 张国潇 发表

没啥可看待的

有能力的人在哪都能活的好

知乎用户 安娜 Anna 发表

投资移民取消后,要想拿香港港身份,通常有 3 种主流的方式:

1、优才计划

2、专才计划

3、留学计划

这 3 种方式各有各的好处,但优才计划是许多人的首选。

因为申请优才既不用先获得香港本地公司的聘用,也不用放弃现在的工作,也不是必须要到香港去工作,相对来说更为灵活和自由。

很多人都很关心申请香港优才需要多少钱?这里就来给大家一个参考吧。

一、自己 diy 申请香港优才计划

基本上只需要花材料邮寄费用(30 元人民币)+ 签证费用(230 港币)

其中签证费用是优才申请初步通过后在 3 个月内赴港面试时,入境处需要申请者缴纳的的费用。

如果不通过,这笔费用自然是不用出了。

不过自己 diy 需要面对许多的小烦恼:不清楚哪些资料是必备的,有些问题不清楚答案,计划书不懂得如何书写、雇主推荐信无法开具等等。

diy 申请香港优才计划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适合时间充裕的人。

二、寻找第三方机构协助申请

选择专业机构协助申请,服务费是 5-10w 元不等。

具体视公司大小与规模而定。

许多人对于专业机构有一定的误解,认为机构仅仅只是提供资料清单 + 书写赴港计划书 + 帮忙递交材料而已。

实际上,负责而专业的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并不止这些。

从对客户的个人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开始,会根据客户的行业及岗位分析客户在申请优才时的优劣势,再通过材料对凸显客户的亮点与专业技能,计划书的打造,再到后期的进度跟踪等等,优才申请全过程都会有人提醒。

获得原则性获批后,还可以有代面试,后续的受养人添加、续签方案、永居的申请等是全程跟进的。

一条龙服务也能让申请人更省心省力去申请香港优才计划。

如果您有意向申请香港身份,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资格测试,只需 30 秒就知道你是否符合申请要求。

香港身份办理条件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海外名校毕业在申请香港优才计划时具备哪些优势?不申请可惜了香港优才计划获批难?注意这些成功率大幅增加!

知乎用户 派 PhD 发表

1、海归们都成熟了,“大国”与 “小我” 之间重新进行了选择

2、国内互联网黄金十年过去了,下一个十年还不知道在哪里

3、生活和工作,很难兼顾,总得选一面,卷不动了,所以选择生活

14 年雄赳赳气昂昂的回来,

现在就想找个地方有尊严的先活着,先活下来再说事业,至于改变世界,随缘吧

社会教会了我

知乎用户 带带小向晚 发表

归海的比例真的变高了吗?

在知乎上大家都是高学历卷王自然会觉得同样的工作美国时薪高,应该润。但这前提是能找到工作。

从更大的纬度看是全球范围内公平招聘的岗位是有限的,因为外国人没有选票不管谁在位都要优先保证本地人的就业。这也就决定了能对留学生开放的岗位都是本地人干不了或者不愿意干的。

也就是说除了个别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绝大部分的留学生其实没法在海外找一个体面的工作。然而国内很大程度上是能容纳这些人的就业的,不要只盯着一线城市 996,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和国企也收留了大量的留学生。

对于绝大部分留学生而言海外发展的轨道窄,竞争手段单一,而且同个赛道上的本地人竞争手段不像外国人一样单一,适合留在外面的人其实不是很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些有选择权的人做出的选择,是时代的风向标,自个儿体会吧

知乎用户 Ruby 发表

留学生、海归派申请香港优才计划是否具有优势?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香港优才计划是一项针对全球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除个别国家地区之外,只要符合香港优才的基本申请资格以及评分标准的人才,均可向香港入境处递交申请。

关于留学生或是海归派申请香港优才是否具有优势的问题,我们可以拿优才的综合计分制评分标准来看。

其中,这几个打分项与留学生、海归派的关系较大,较为具有申请优势:

1. 海外工作经验 2 年及以上可额外加分 15 分;

2. 国际认可的著名院校的毕业生可额外加分 30 分(如 QS/usnews/times / 软科前 100);

3. 语言能力,良好的中英文口语及书写能力,最高可获得 20 分;

要知道,香港优才计划最高分是 225 分,综合计分制满足 80 分即可申请。以上 3 项中语言能力分数对于留学生、海归派基本是很轻松就能拿到的**。**如果还有国际工作经验或名校加持,再加上年龄分、学历分等,80 分这个门槛很容易就能达到。

综上所述,留学生、海归派申请香港优才计划是更占优势的!

申请香港优才计划是自己 DIY 申请还是找中介服务?

根据过去几年的历史数据统计,香港优才的申请通过率在 30% 左右。

申请者基本都是做过优才自评,达到申请要求才递交的,为什么最后通过率还是那么低呢?一部分原因就是 DIY 的人被拒签了很多,整体通过率拉低了。

毕竟香港优才项目是现阶段香港推出最高级别的人才吸引项目,为了保证真实可靠性,对于各项材料的递交要求都有严格的一套标准。

DIY 申请常踩的坑包括:

1、有许多申请人实际是达到了申请要求,但很可惜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会犯 “想当然” 的错误,递交的东西不符合要求,最后导致失败。

2、也有一些人是没有认真仔细地看要求,或者对一些标准完全缺乏概念,虽然努力准备了,但因为没意识到某些点的重要性,从而失手错过机会。

3、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很难复制别人的方案获得成功。即使是同样的分数同样的工作经验,你能提供的材料肯定也跟别人不一样。在准备材料上没有一个标准方案,也没有一个最好的方案,只有经验和专业带来的个人定制方案去帮你取得成功。

4、不是每一个申请人都是让人一看就是人中龙凤的优秀人才,大部分申请人还是处在同一梯队里,相差不大,甚至有的人相对会略差一筹。

那为什么香港政府要选你不选其他人呢?这就要发掘你自身的闪光点,把你的形象竖立起来了。而这方面,中介占有很大优势。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条件非常优秀,完全满足优才计划的目标画像,而你又是个认真仔细,愿意花时间精力研究、收集、整理材料的人,那 DIY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不是的话,就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吧。

如果您有意向申请香港身份,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资格测试,只需 30 秒就知道你是否符合申请要求。

香港身份规划综合测评 (galaxyoversea.com)

知乎用户 飞飞 发表

看了好多回答,归根结底就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啊

知乎用户 wqm930​ 发表

因为曾经被厉害了 wdg 忽悠回来了,回来才发现是骗人的,所以就回去喽

知乎用户 赵健美 发表

海归和归海原因无非都是混得不好

知乎用户 德国生物博士 发表

既然起初成为了 “海归”,这就说明他们还是愿意回国内发展的,后又再出海,很大可能是回国后的现状与自己回国前的预期相差太多,所以就又重回海外环境。作为在德国留学的博士研究生,印象挺深的是国内科研环境与国外存在很多的差异,整体上国外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科研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研上,这样会更快出成果。还有就是,因为人际关系不那么复杂,科研上的合作也更容易促成,这样有助于缓解年轻的科研人员一开始创建实验室的压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再出海,很可能的原因在于国内工作单位并没有兑现当初招揽人才的承诺,以至于硬件不能满足科研项目的实施,或者是国内有些急躁的科研环境不能让海归人员全身心地扑在科研上,而挤压了这些人的事业上升空间。最终,他们又选择了他们原产出比较高的海外平台。

知乎用户 杞人忧天 发表

看了几个高赞的回答

这种精致利己主义、小鼻子小眼的回答竟然有这么多赞!

可见都堕落成什么样了!

毒教材揭开了审美的一角

价值观的毒更深!

教育口从底到顶全面沦陷

资本把人们搞得私欲泛滥、面目狰狞

这还是那个朝气蓬勃、阳光温暖、文化悠久的国度吗

知乎用户 沉钧 发表

想说点什么,但又觉得没必要。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明摆着的,何必多问多说?

知乎用户 AN0NYM0US​ 发表

其实还是国内太浮躁了,有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甚至比资本主义国家还要资本主义

知乎用户 羽坛风云 发表

这都属于人员的正常流动,是人才市场化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规律;

有些像围城,外面的人想回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总而言之,每个人有不一样的经历和人生,选择在哪里生活是个人的自由;

结合自己的情况,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作出自己的选择,但永远不要后悔。

知乎用户 啊杰​ 发表

因为回国成功出任 ceo 的在闷声发大财。中国跟西方游戏规则不一样,在中国打工是没钱途的因为人力不值钱,同时也因为人力不值钱,当老板就很爽,所以想回国爽得当老板,当老板要操心很多事,跟打工是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得是喜欢折腾的人才适合

知乎用户 猴子王 发表

出过国而且在国外有能力留下一段时间的,其实眼界技能人脉和经验都有一点积累。这个时候去哪里很多时候就是个人选择,在美国很多人也是工作两三年换个城市,也有拉家带口的。国内有好机会的可能就成了海归,但是也可能会跑去欧洲非洲其他国家。这批人里很多可能只是不希望一直绑在一个地方,而且一直对新的挑战比较敏感,就算没出国可能在国内也是会在不同城市工作生活的。我觉得这其实挺正常,未必是出于纯经济的考虑。也不是人人都想追求不停升级挣他几个亿的,一年几百万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差。

知乎用户 箫号 发表

真的很怀念正大综艺的那个旅游节目,现在看不到了。

知乎用户 summerdream2018 发表

因为共产主义的高级表现形式之一是,没有国界

知乎用户 进击的大烟花 发表

正常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国内给不了的生活就去国外找呗。都是升斗小民用得着大惊小怪吗?

知乎用户 最喜欢百合花 发表

人往高处走

对自己发展和生活最有利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地方,这样的选择对自己而言,是明智。

知乎用户 饺子 发表

归根到底还是体制问题,国内不论是大中院校科研单位还是企业公司的体制环境与国际接轨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是不适应的,这个问题无解。

知乎用户 八月的狮子座 发表

十年前看的话,就是国内噼里啪啦各种潜规则之类;不适合这些高大上的人

十年后看的话,就是能力不行呗,干嘛在意

十年前外贸比重占比 60% 左右,2019 年外贸比重 31% 左右

十年后外贸比重占比估计也就 15-20% 左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怎么看,就看你屁股希望是在那年呗

知乎用户 奥兹 发表

真是一帮 courageous, novel, decisive 的人才

知乎用户 移民百科​ 发表

两个月后,刘毅坤将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士毕业,他打定主意回国就业。此时,他正在上海一家公司实习,一边实习,一边继续海投了十几份简历。2021 年末的最后一周,他参加了 6 个面试,实习和面试 “轮轴转”,仍在 “等待好消息”。

  又是一个求职季,在疫情影响下,归国留学毕业生们的未来面临不确定性。在豆瓣上,有个小组聚集了大量归国留学生。他们吐槽求职时的遭遇,自嘲为 “海归废物”。发言者不乏常青藤名校毕业生,他们无一例外暂时遇到了挫折:有人抱怨自己由于常年在海外生活,回国后获取的信息并不对等;也有人感叹自己并未预料到求职困难;还有人后悔没有掌握过硬的本领,回国后空有一纸文凭,却没有公司要。

  归国留学生走过哪些求职经历?在出国留学已经常态化的今天,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留学人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定位过高”“经验不足”,海归求职两大困扰

  2017 年,刘毅坤赴英国留学,进入斯旺西攻读本科。4 年后,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硕士,硕士和本科都是学习金融专业。

  为了申请硕士,他曾长达一年多在图书馆埋头苦读。本科和硕士学校在 “2022QS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 中分列 440 名和 35 名,“付出很多心血,才完成这样的跨越”,刘毅坤坦言,“国外的学习生活,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轻松,挑灯夜战也是常有的事”。

  对于回国就业的决定,这是他一早就做好的人生规划,出国留学只是为了 “体验多元文化”。虽然,金融行业一直火热,但是他感觉自己在学历上拥有“硬通货”,“问题不大”。可参加多次面试后,却发现“过度乐观” 了。

  新东方旗下公司 “前途出国” 刚刚发布《中国留学白皮书 2021》显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疫情控制得当,2021 年意向归国留学生对国内就业环境更加有信心,选择毕业后马上回国就业的占比 31%,较上一年增长 6%。

  该数据还显示,留学生对于求职的期待过于乐观,“对自己定位过高”和 “相关实习 / 工作经验不足” 成为两大主要问题。尤其是“对自己定位过高”,三年来一跃成为最受留学生困扰的求职问题。

  刘毅坤参加了多个国内企业和外企的招聘,发现两者风格迥然不同。“说说你的实习经历” 和 “遇到这种问题,你怎么做”,在他看来,“这两个问题代表着国内企业和外企招聘的两种思维。”

  “前者几乎是国内企业面试官都会提的问题,国内企业看重留学生工作和实习经历等‘硬技能’,希望从你的实习经历去考查应聘者水平。而外国公司则对后一问题更感兴趣,他们更加看重个人性格等‘软技能’。还有些外国公司会要求现场生成性格分析报告,根据报告结果安排岗位,善于社交的人去做销售,善于组织活动的人去做公关。”

  刘毅坤 “高估” 了学历在招聘市场上的含金量,因为缺乏相关实习经历,在性格测试中又无法匹配到合适岗位,他最近的几次应聘都以失败告终。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归国留学生找工作是一片坦途,入职后即是白领,进出高级写字楼,用流利外语处理公司业务。

  可从目前看,归国留学生马斌的职场生涯可能不是这个样子。马斌在上海找了一圈工作后,决定回老家合肥,“想象和现实差距太大,竞争者不仅多,而且他们学历还特别高”。尽管出国留学四年,最后还是在家长劝说下,准备报考公务员,愿意进入体制内工作。

  2021 年底,厦门中小学校园招聘优秀毕业生签约名单陆续公布,有一批归国留学生成功入围,包括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海归的光环逐渐淡化,他们选择体制内工作,成为教师、公务员等情况,经过媒体报道后,总能引发关注。根据《2020 海外留学趋势报告》,在调查样本中,将近一半的留学生归国后进入体制内工作,其中 21% 进入国家机关 / 事业单位工作,25% 任职于国企。

  薪资无优势,出国留学性价比下降

  在豆瓣上,一名用户发帖问:“研究生回国工资 6000 元起步正常吗?”

  该用户介绍,他投了 30 个简历,只参加了 3 个面试:游戏广告优化师、海外市场运营专员、跨境电商广告投放管理,工资基本为 5000 元到 10000 元。

  该网页下跟帖者众多,语气中似乎带有不解:相比其前期留学时在经济与时间上的投入,一些海归越来越觉得 “不值得”。

  “出国留学不再与高薪呈强相关联系。” 一位中英留学生求职机构负责人王志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英国留学一年制硕士的费用中,学费约为 20 万元,生活成本约为 12 万元,整体成本约为 40 万元一年。

  “在入职的初期阶段,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岗大约是 12 万元。而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是归国留学生能够找到的最好工作之一了。” 王志奇说。

  2021 年第 12 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刊发《“新生代海归” 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显示,整体上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但通过与 2019 年国内全国高校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相比,海归本科、海归硕士和海归博士分别高出 3512 元、2944 元、1244 元,优势呈明显下降趋势。

  北京大学副教授沈文钦对此表示认同:“如果纯粹只算经济回报的话,出国留学的性价比正在降低。但是留学经历对个人的成长、品格的塑造等等的作用,却无法用金钱衡量。”

  “用归国留学生入职初期的工资对比留学总花费,得出要很多年才会回本的结论,不太合适,因为出国留学不能仅仅盯着‘回本’。” 陈远是浙江一家国际高中的管理者,这所学校每年有近百位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年轻人的薪资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着工作年限增加会有较多涨幅。一些民企大厂的股权激励和奖金激励的受益员工主要是年轻人,其中不乏海归。陈远所在的国际高中也会招收不少有留学经历的求职者,“以我做招聘的感受为例,学历只是敲门砖,真正还是看入职后的表现”。

  有一个趋势十分明显,陈远坦言,“归国留学生的薪资和国内大学毕业生相比,已经没有太多优势可言了。除非是进外企或者国内比较国际化的民企大厂,否则海归背景并不能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的加分项。况且,相比前几年,这些民企大厂的招人节奏放缓了。”

  “还有一个容易被遮蔽的事实。” 沈文钦提醒记者,一般来说,出国留学生大多来自城市的家庭,他们在选择就业的时候,目光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大城市里好工作的竞争程度通常也是最激烈的。

  归国留学生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毕业流程与国内招聘单位的时间不匹配,形成了 “就业时差”,导致求职机会减少,求职时间延长。

  王志奇举例介绍:“英国一年制硕士留学生 2021 年 9 月入学,他们的毕业时间大多在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1 月。当你 2022 年底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回国时,可能会错过 2022 年国内秋招的黄金时期。”

  出国留学,能力培养最重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 66.21 万人,当年学成回国人数为 51.94 万人,回国占出国留学人员比率达到 78% 左右,较 2010 年前后 50% 左右的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019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首次超过 70 万人。和早期出国留学相比,不管是总人数上,还是留学目的地的数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出国留学常态化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留学生?

  薛孟从美国一所设计学院毕业后,在美工作了三年。因为疫情缘故,半年前他准备回国,通过参加线上招聘,成功入职上海一家设计公司。找工作时,他把在美留学时参与过的城市设计项目和翻译一本该专业专著的经历写入了简历。线上面试后的第三天,他就获得了这家公司的加盟邀请。

  工作对薛孟来讲,“不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差事,还要能得到成长”。他入职后,立即参与到了一座南方城市滨江风光带的设计工作。“我们上班不用打卡,氛围宽松,公司也支持员工的创意和探索。”

  无论从生活状态、收入、职业成就感,还是个人成长空间上,薛孟都 “感到满意”。只不过,他还不习惯国内加班的节奏和不太使用邮件沟通工作的做法。

  在归国留学生中,这样的故事不是凤毛麟角。

  “以前留学生回国不是很多,现在国外拿到本科和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基本都会回来,还有不少在国外拿了硕士学位的学生申请国内的博士学位,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多。” 沈文钦表示,“从国家的角度看,出国留学依然是培养尖端人才的渠道之一,毕竟在有些领域,我们和西方国家依然存在明显差距,例如数学、计算机和社会科学。我国最急需科技类精英人才。”

  近日,教育部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 5337 号建议的答复》称,教育部坚持以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 的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为指引。

  教育部表示,将提高线上服务能力,加强国内创新创业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对外宣传,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持续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和项目转化牵线搭桥。

  “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相比不一定有明显的优势。” 沈文钦举例,以硕士生教育为例,英国硕士一般是一年制,学制比较短,不要求写学术论文。“他们在硕士期间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和国内顶尖大学三年制的硕士生相比,没有优势可言,甚至可能处于劣势的位置。”

  “从家长和学生角度看,国内优质高校资源竞争非常激烈,考上北大、清华、复旦的难度,不亚于上国外名校。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选择出国留学,考上较好高校的可能性反而较大,对于经济宽裕的家庭来说,出国留学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沈文钦坦言。

  对于很多人,出国只是留学的第一步,在国外学习,又应该着重培养哪些能力呢?“对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比较看重语言能力,不能出国几年外语还不行,得能够用外语进行工作;做事要独立靠谱,能够自己思考、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并善于协作沟通。” 陈远表示,“学习能力要强,还要愿意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想法。”

  《“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得出一个结论,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海归普遍拥有更积极愉快的就业体验。该文建议,海归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更看重自身发展空间、岗位的发展潜力及岗位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可以适当把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或者二三线城市。同时,学有专长的 “新生代海归” 可以拓宽就业视野,在一些新型知识领域,如法律金融、新型医疗医药、文化传媒、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来源:中国侨网 http://www.chinaqw.com/hqhr/2022/01-04/318533.shtml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的非原创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务必联系删除。

知乎用户 发光桶 发表

这是市场决定的吧。我同学中海归的是有快一半又归海了。就是想干事吧。一个去大连理工的,学校同意给的条件连一半都没有给到,差点就归海了。后来吉林大学给的条件好,现在也十几年了。另一个同学去做一个产品,市场没打开。把美国带回的存款花光了,就又归海了。

知乎用户 佛泽 发表

国内这个卷法。。。只要不是卷王。。。其实都建议全世界各地去卷。。。

别说什么个人了,就是企业之间都卷的厉害。。。

知乎用户 张罗庚 发表

正常。主要还是人多位置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DN5kes 发表

说到底在哪儿就业还是取决于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相对利弊的考量。

相对国内,很多发达国家(尤其美国)学术的确更独立,PI 有更大的自由决定研究方向,教授在治校方面也有更大的话语权。

造假和不诚信行为更少(当然不等于零),且发生后被检举的后果更严重。

这两点是美国学术界值得国内学习并赶超的地方。

第三点,说了肯定很多人不爱听,但事实就是各学科的很多顶尖大佬在国内的还是很少,要出顶尖的学术成果,很多时候需要不同研究组之间的合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海外(尤其美帝)的顶尖大学在目前对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顶尖学者仍然有很强的磁吸效应。

再说一句很多人不爱听的话,很多在美国学成的博后、教授归国讲学科研,许多时候不是因为仰慕国内学术圈比美国学术圈气氛好,而是因为(1)国内父母要奉养(2)喜欢国内更熟悉的环境(3)国家人才引进计划的优厚条件(4)…… 当这些条件不足与弥补国内相对于国外在薪资、人才储备、学术环境的相对劣势的时候,“海归”再 “归海” 就有可能发生。

国内科研水平在这个世纪的突飞猛进都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让在许多海外的中国籍学生和学者非常期待的,但是学术官僚系统内的一些顽疾仍然没有根除。我们强了,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向别人学习了。真正的强者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使身处前列,却仍然不断博采众长。

知乎用户 星之所在 发表

中美未来几年摊牌的概率越来越大,一旦摊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会受到致命威胁,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应该都有了点危机意识,建议归海的 run 的尽量不要往亚太国家或者美国跑,免得遭遇池鱼之殃。

知乎用户 见见 发表

其实大部分人并不希望有多么高的待遇,并不期望自己到达所谓的天花板,只要生活体面就行了,但目前看来回来的生活可能确实不太体面,大部分有能力留下的却回来的其实也是因为父母吧。

知乎用户 F-RU 发表

因为国外更好

知乎用户 娃娃头 发表

好事,这里不是家!

知乎用户 l 彼梧桐​ 发表

这问题好老啊…… 似乎遥远到很久很久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只记得近几年,回国的留学生比例越来越大……

什么时候数据开始反转的呢?

知乎用户 solasomiso 发表

我身边今年已经有五个了,其中两个归国的时候留了个心眼儿,设法保留了国外永久居留。另外三个花了好大的功夫,折腾了快一年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8ynpo 发表

海内无知己

海内常受气

海内卷翻天

海内浪费命

那我还呆这干嘛?!

我读书就是为了浪费?!

回去海外吧

否则我在国内估计连反驳读书无用论的资格都没有

知乎用户 泥潭里的金鱼 发表

根本原因: 产业链低端高端岗位缺失, 官僚资本主义影响深远。

知乎用户 天天改 发表

游龙当归海,海不迎我自来。

但凡国内能有口饭吃,没人想背井离乡

知乎用户 谢圭 发表

回来是想做人上人的,结果发现内卷的厉害,而且貌似也没有那么吃香。润回去也很正常,又不是战争年代,到哪都是吃饭睡觉上班还房贷。

知乎用户 余老师带你求职 发表

大多数高质量海归求职失败就因为忽视了一点!

大多数高质量海归求职失败,

就因为忽视了一点:

错过最佳校招求职时间,

这个真的非常非常关键!

比起国内 985,海归同学更容易错过招聘时间。

国内的校招一般是什么时间呢?

是你毕业前一年开始的。

国内校招主要集中在 3~5 月,9-11 月。

互联网大厂开始的比较早,一般会提前一个月。

我们以今年的应届生作为举例,

如果你是 2023 年 6 月毕业的应届生,

你的最佳求职季其实是 2022 年 9-11 月的秋招,

这期间放出的岗位占整个校招季的 4/5。

但现实情况中,

2022 年 9 月的时候留学生才大四、研二刚开学,

也不知道国内开始校招了、回国也不方便,

对投简历的渠道和国内的岗位设置了解较少,

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就这样错过了黄金时间。

多数留学生会在 2023 年 6 月毕业之后回国求职,

这时候发现很多优质企业已经招满了,

或者已经在招聘 2024 年毕业的学生了,

当你打算做个暑期实习的时候,

企业告诉你,

我们需要 2024 毕业的学生来做暑期实习,

已经拿证的同学不行……

很多优秀的留学生,

也因此白白下嫁给了自己没有那么心仪的企业。

因此留学生回国就业,

一定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四个规划建议:

毕业前(6-8 月):确定城市 / 岗位选择 / 公司查找 / 准备 cv

刚回国(9 月份):宣讲会 / 招聘会

回国后(9-11 月):网申 / 笔试 / 面试

补录阶段(12 月到次年 4 月)补录 / 春招

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求职干货资讯。

点击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

预约专属你的 1v1 职业规划,

关注【余老师带你求职】

一分钟带你拿 offer!

知乎用户 小泳哥哥 发表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各有好坏,最终的选择不是在于有多好,而是是否能忍受其坏的那些方面

知乎用户 我凌 发表

高层次人力资源在中美两国间的自由流动,一直以来都是两国政府非常关心和热心的问题。这一问题有着至少 70 年以上的历史甚至为此两国政府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渠道中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进行了磋商。

其中著名的案例就有:xxx 老先生。

在目前,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释放出了欢迎海归人员归国就业的信息,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去解决归国人员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值得鼓励的。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来不像另一边,通过强制手段拒绝高层次人力资源在两国间自由流动。可以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是自由的、是和谐的,为两国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实现人力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先声典范。

希望两国间高层次人才流动越做越好、真正做到千金买马骨。

知乎用户 踏雪寻梅 发表

今天(11 月 1 日),在 2022 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2017 年 4 月,颜宁离开待了 10 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 · 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 · 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 200 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在此之前,颜宁的声名早已超出科学界而被公众所熟知。

她未满 30 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 “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 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 19 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 引用。

如今,颜宁又一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全职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颜宁简历:

1977 年 11 月出生于山东章丘,著名结构生物学家,2000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4 年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2005 年 - 2007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 年,年仅 30 岁的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 年 5 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 · 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19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深圳医学科学院:

据悉,早在 201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就提出支持深圳探索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2021 年 3 月的深圳市政府公报曾印发《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选址坪山区,按照全新机制的要求,主要建设 “四平台一智库”,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根据《方案》中的发展目标,到 2025 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基本建成,部分重点领域研究取得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深圳医学科学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研究院所基本定型。

到 2035 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更加成熟定型,重点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得显著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健康城市发展的范例。

知乎用户 ganmorgan 发表

不好一概而论。

不同背景、不同追求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里推荐一篇文章供大家自由设想:

ganmorgan:一个破解了四个百年世界难题的中国科学家的心声

看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想法?

ganmorgan:我的中国梦

知乎用户 Husker 发表

科研界这个现象比较普遍,2015 年算是个分水岭。

大部分都是自身实力达不到国内要求,竞争压力又大

小部分是被国外挖走。

知乎用户 知乎故事会 发表

都是看薪资,爱去哪去哪

难得是,愿赌服输

知乎用户 青行灯 发表

就是不喜欢中国 没办法 故土不养人

知乎用户 天空八戒​ 发表

讲规则却不守规则

知乎用户 法环​ 发表

有一个日本的大学学部毕业的朋友,学 it 的,回国之前把手办全给我了。回国后一个多月就在群里问有没有再回到日本的机会,说后悔了。

在日本一个朋友在东京一个公司当程序员,但是不用去公司,一个月 28 万日元,合一万五 rmb,整天在家,不知道时间咋安排。

知乎用户 千山渡 发表

海归大部分自我感觉太好,期望太高,回来之后难免有失落感。不管海归还是归海,都不用过分解读,顺其自然吧。这个世界又不是离开谁就不转了。

知乎用户 北洋大臣 发表

所以你们是怎么解决签证问题的?

知乎用户 网特很多要和谐 发表

主要是高估自己了。

工资方面我其实倒是并不在乎,只要能躺平就行,回国就随便找了个活,最大要求就是不加班,所以肯定比 996 的各位精英差多了,可躺了一段实在太无聊,我要的趟平不是说一整天呆坐着啊,我是想爽的,没活都不能干自己的事我还不如干干活赚多点,可是做程序员我又是个文科生,没机会,就又出来了。

工资相对生活成本稍微多了点有限。日本这死板的很,大多也不能玩手机,估计欧美不会这样,但这两年运气好,碰上新冠能在家工作,终于过上了有活干活,没活就玩的生活,不知能持续多久。

总而言之,我是水平不够,在国内没竞争力,出国主要是为了能入行,但意外达到了躺平这一最终目标,非常可喜可贺了。

知乎用户 振華​​ 发表

在说我吗?

没啥好说的,再见!

知乎用户 无所不通瞎吆喝​ 发表

国外有华人职业天花板,当然绝大部分实际是到不了天花板的。那么为什么要回来呢,说难听点,有水平有情怀的是少数,但只要回来都有不错的待遇。那些喊着回来待遇不行的,主要还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

知乎用户 Viwthres 发表

只要钱给得多(整体收益率高),我管他语言不通文化不和犯罪率居高不下高铁方不方便外卖多不多。

只要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行。

知乎用户 知乎大善人​ 发表

就一句情商比智商重要,就会要了多少青年科研人员的老命!

知乎用户 我们在欧洲留学 发表

从金融 / 计算机 / 管理类等热门行业毕业生来说:国内大城市这两年营造的焦虑和竞争氛围确实越来越大了。而这些行业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留在北上广深才有好出路。

以荷兰为例:

留学荷兰的学生毕业后可以有一年的工作签,留在当地寻找机会。荷兰是一个英语环境很好,包容度极大(感兴趣的可以查查 LGBT, Red District 等等)的国家,因此中国人在这里也可以拥有尽量平等的机会。只要你愿意努力,总能找到落脚的地方。在荷兰留下来的毕业生,去到**飞利浦,国家银行,四大,卡夫亨氏 /PVH 等快消类的不在少数。会一定程度的荷兰语的话,也可以去到顶级的咨询公司**。

而同样是这批毕业生的 peer students,回国后却可能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选择:作为普通的中产阶级或中产偏下家庭,与一线城市的 Local 比,拼不过家庭资源;与 C9 高校的毕业生比,拼不过实习经历或校友圈子。因此付出加倍努力,就算在大城市落脚后,可能理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荷兰可以享受朝九晚五的氛围,拿着比国内还高很多的薪水。Work life balance 也有极大落差。

想要回国的年轻海归,往往向往的是国内的**‘烟火气’和可以大展拳脚的平台**。可现实是残酷的,你满怀赤子之心的回去,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最终可能被生活击个粉碎:熬夜赶 PPT 的时候,手机半夜还叮个不停的时候,很难不怀念曾经的平静时光。似乎回国后有很多 social 的机会,却再没了 social 的心,每天只希望瘫在沙发上看看电视。

这时候如果有可以归海的机会,你会再次选择吗?

最后给大家的建议:

  • 拿不准回不回国,就先别回,有好机会再回
  • 明白自己回国后可能回不来了,确定可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 向自己周围的圈子多了解下情况:能力与资源与你类似的人,他们在国内过的生活你喜欢吗?愿意选择吗?
  • **打定主意要回国,就尽早回。**晚了可能会后悔。

如果有毕业三年内的 Top200 留学生,想要再次归海,可以申请荷兰的求职年签证。详情请查看我们的专栏文章或后台留言。

知乎用户 Robert 发表

目前在写一篇相关的论文,也就是我的 master thesis, 写完了再来答。

还有,我先码个位置,如果后续需要访谈的话,各位回答的大神有想参与的吗?

知乎用户 ClassNotFound​ 发表

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我将再次留学……

知乎用户 yuan 发表

羡慕有选择权的人

知乎用户 weafsky​ 发表

对谁都是那一套底层逻辑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所以厂子招不到人,人才又重新归海。

国内管理模式落后欧美二十年毫不夸张。

最直观的一点,制造 2025 现在还有人提?

知乎用户 huawusheng​ 发表

海归,自己有议价权的,才能不归海。

另外,无论是出国留学,海归还是归海,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劣和所取,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

例如,独生子女,他和父母都认为家庭团聚最重要,而且父母不能接受去国外生活,这样必须得海归。

每个人情况是不一样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你不是那个人,怎么评判?

好处是现在流动性很大,相对自由。

知乎用户 杨天 发表

挺正常的事情。

第一,主要还是利益考虑优先。很多人愿意回来,是因为国内的待遇和环境慢慢跟上来了。

第二,用人单位现在也不迷信海归了,用人考虑性价比。

知乎用户 Filture 发表

很多出去留学了挺久的,一个是回来发现生活不大适应,另外国内一线城市生活成本相对来说也很高,工资反而没国外高,就回去了。

就我个人来说没有房子压力的话我觉得上海住的还是比我去过的其他任何城市舒服一些,勉强能比比的香港吧,不过香港房子基本上都很小,要大一些都比较偏。住不惯

知乎用户 前列腺请求发言 发表

先问是不是,至少我看到的都是削尖了脑袋往回挤的。

知乎用户 Liz 思文​​ 发表

大家还是别忘了 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

知乎用户 不屑说 发表

2021 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达到 104.9 万人。

归去自由,个人选择而已。

有啥可讨论的。

知乎用户 墨玉瓷竹 发表

非理工科的想归海就归呗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O4912 发表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知乎用户 一枚奇书 发表

十年前海归后归海,目前在旧金山海湾小镇舒服的过着小日子。

高知女生就不要想那么多啦。国内各种歧视压死你。有点事业心想回去试试的,一定留好后路。

海外海阔天空任你飞。

知乎用户 Hopeverthino 发表

突然很好奇,如果大家的另一半以及父母都不愿出国的话,自己一个人还会那么想归海么?单纯想看看到底海归是有多痛苦,哪怕孤身一人也要归海么?

知乎用户 losen0824 发表

没归过国也没想过归国。

我学的专业在国外捧的算是铁饭碗,工作强度不高,工资比较稳,属于躺平了的中产阶级(当然也有很拼的那种进入了资产阶级)。我之前上学的时候为了私事公办回国交换了两个月,见识了一下国内同行的拼,我觉得这笔账实在是太好算了,所以毕业了就躺平在了当地。

我很羡慕国内同行的一点就是人口基数大,练手机会多,所以经验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吊打我们同年龄的人。但也很不羡慕国内的卷,全方位勾心斗角的卷,燃烧自己生命健康的卷。如果我真的想不开想要练手,可以去援非去做战地啊!干嘛要回国耗自己的精神力?所谓大家想要的国内的活力,到底是活力,还是半白嫖?我自己乐意为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拼搏无所谓,没有选择的被白嫖那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我就躺平了。我不加班,上级也不要求我加班,有的时候看到我到了下班点还在磨蹭会问我 “你要是有事就把事交给下一班的赶紧回家去别在这儿杵着”,有一次要处理一个病人忘了时间多留了半个小时,上级马上要我把加班条写好签字让我去领钱。如果医院突然缺人要找加班的是双倍加班费。我一个同事有一天节假日被叫回来加班,13 个小时拿了 2000 刀的加班费。平时和同事上级相处,也没有什么勾心斗角,虽然交际嘴甜在哪里都是人类需要,但我们上级从来没有拿我们小虾米办私事的习惯,喝酒吃饭也是随缘,从来没有那种“陪酒”“陪驾” 的风气。

我觉得我回了国,以这种态度工作,大概分分钟会被开掉。所以有时候国内熟人问到啥时候回来啊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的时候… 我都想说,我除了旅游探亲交流大概不会回国。国内也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来拖后腿,我这种人你们用的不顺手,也养不起。好好珍惜你们自己的人才,好好对他们。

知乎用户 Chiasmus​ 发表

女生留国外挺好的

男生在国外找对象档次下调个二到五档吧(除非你特别有钱有权)而且这一代留学女个个中式 + 白左女权洗脑 爽的你不要不要的 男生选择面也少 还挑个屁 我是受不了 反正家里虽然没钱但买得起一线的房子 就回来了 我觉得找个中意的对象还是挺重要的

在国外 特别是美国 金融 cs 和一些工程类才能过上明显比国内好的日子 那是因为他们基础教育垃圾 教不出足够的材料让大学培训成码农搬砖工 中国正好半成品多 所以相对也没法对族裔出身挑三拣四 其他专业一样内卷得你怀疑人生

而且美国一线房子不贵吗?纽约硅谷房价康康?

知乎用户 Lieo 发表

最重要的是,钱没给到位。

钱少,屁事还多,家里压力女朋友压力源源不断。

由于钱少,下班后的环境也糟糕,大房子没有,豪车没有,各种糟心的人和事。

这个时候你发现曾经坚持没有回国,继续待在国外的同学们都混得不错。由于钱到位了,想国内美食了就打个飞的回国吃…

你咋个选?

知乎用户 正阳公 发表

都是一些没什么定力,没有报效祖国的小民而已,归海就归海,我们国家这么大,总有人留下报国。

知乎用户 凌曦云上 发表

本国不养闲人,去该去的地方去,不送

知乎用户 化学教书匠 发表

海龟已经是贬义词了,因为有太多的混子。本科不在国内读,花钱出国。本科毕业不考研,出国读一年制授课硕士。

海龟学历贬值,听说悉尼大学只要申请就有 offer 都没见过拒信什么样子。

知乎用户 你的热心网友 发表

主要是脸皮薄,回国工作,怕和我们这些土人对比。

一旦怕失败!

就像认识的留美博士,回国去阿里巴巴工作,结果身边的同事有好几个是不知名的国内高校双非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瞬间自我感觉逼格拉开。结果半年后,那些双非和研究生也有比留学出彩的。

他们骄傲的自尊心就一去不复返。

毫不夸张的讲,你们能出国,也是国家培养的,只认为自己能力强。

知乎用户 Gothic90 发表

5 月 19 日。

因为最奇葩的点在于,国内乃至整个亚洲人团体发展的福利,要国外才享受得到。您没有听错,确实国外有可能在纽约地铁站被老黑推下地铁直接碾死,或是在哪里被红脖子或者老黑枪杀了,但福利竟然还是国外多。

国外骑大洋马,国内搞爱丁堡。有些人管事人心里的租界真的没走。如今 B 站上比较流行,生活相对较好的中外夫妇,尤其男方是中国人的那些,无论中乌,中俄还是中美,半年前甚至几个月前有在国内或者想回国的,现在几乎都生活在国外了。

上层外交无小事,国内底层无脑排外。拐零甚至刘思幕再怎么说,都是在国外是对华裔利益发声的,因不同原因,分别被高华和高华女拳愤恨,结果也被国内人排外。高华女拳造谣抹黑刘思幕的时候国内的反应竟然是他得罪了所有的人难怪被黑,殊不知他为何会得罪 BLM 和女拳。潜在盟友也要反,也休怪它们不想来中国。

国外华人迫切希望文化输出,国内却禁文化输出。网文游戏啥的,一并给你砍了。只搞厚古薄今,留着中医、传武、孔子这些糟粕,给一群老不死既得利益者赚钱。我们禁尚气,尚气确实有不少私货,但中医传武孔子学院这三个垃圾,那比尚气还要烂太多了。

战狼 2、流浪地球远不完美,但也许它们就是文化输出的巅峰了,现在又回到了严格审查的年代,根本没法搞文化输出,只能搞文化拱火(昭和米国物语)。以前没觉得是体制问题,2022 这波疫情再来审视一下 2017-2022 这整个五年,包括对贸易战的机械应对,2020 的李文亮,也许这个体制真的不适合时代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海归之前,从未走过弯路。

知乎用户 yesVcan 发表

流进来流出去,不是很正常么?这才是活水啊

知乎用户 危楼高百尺 发表

误以为 0202 年了 海龟还是国内跪舔的对象…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985 本科美国硕士

回国快十年。

现在失业,已婚未育,找工作到处受阻。

辛辛苦苦小镇做题家,高考、GRE、托福一点点考下来的,回国工作天天加班,熬到一身病。

自以为有一张漂亮的简历:好的学历和大公司的工作经历。

到面试时候两句话就拜拜:

结婚了吗?

有孩子吗?

好的,今天先这样吧。

留学生没有不爱国的,国外哪里都没有在自己的国家,听着母语吃着祖国的饭菜和同胞打交道踏实。

但说真的,失业太久都快活不下去了,我得先活着才能有爱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在 10 年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认真学习编程,自己买开发板学习嵌入式 Linux 等,之前还自学 Windows 编程,总之,本科认真学习实用技术,后来找工作,专业技术没问题,换了几次工作,在某大厂干了一年多,发现这工作强度,太累了,干这行没意思啊。

当年本科毕业就是想去日本的,没去成,就作罢了,当时不懂,以为要出国很难。我英语底子也可以的,六级,看微软的 msdn 帮助文档都没问题,Windows 核心编程都是中英文对着看,还发现一些翻译错误。出国的想法就搁置了,关键是不了解国外情况,也没有遭遇社会毒打,觉得出国没必要,国内也可以混得很好。

后来自学法律,考过司法考试,做了律师,律师也不好混,不是学好技术就能做好律师业务,我专业技术是没问题,但是大业务,大客户都被一些老律师把持了,要么需要关系才能搞到业务 。正经开拓业务需要到处宣讲,2019 年的时候,我都在准备很多讲课的内容,但是疫情让我无处发挥。最近三年,疫情也搞得我没法到处活动推广,律师必须到处活动,才能搞到大企业客户。关于我目前的状态,第一,律师比我想的难做,难度较大,第二,疫情管控严格,到处活动讲座也是没戏了,没法拓展业务,虽然我有那个专业水平去搞讲座,第三疫情导致经济下滑,导致很多之前有钱付费的客户,现在也没钱了。最近各种封城,经济下滑,律师业务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综合以上问题,我觉得,还是别干律师了。

最近的封城,已经各种乱象(不多说,懂的自然懂),我已经感到不仅律师业务上难搞,未来基本的生存环境也会很差的。

被封在家里,就开始继续学习编程,也重新买了开发板,继续学习十年前的老本行,复习英语,准备往国外跑了。现在看技术书籍,都只买英文版的了。

知乎用户 阿龙玩儿游戏 发表

最近疫情原因,家里帮着买了机票回北京歇着了一段时间。看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

海龟和海龟品种之间的差异比人和龟都大,有必要分分类。

经管业界的话你做投行 ibd,那你在哪个国家都无所谓,干的活儿都差不多,在海外也是做 china team 偏多,那回中国不也挺好。但我有一些做高频交易和 hf 里偏量化研究的朋友,基本上都认为美国税很高,生活成本也不低,base 都拿来生活,存存 bonus 这亚子,从来没听他们说过要回国。在都铎做工的学长就说,干这行还是美国市场更完善;偏理工脑子金融的,我同级从北大毕业的这些,无论是普林斯顿的巴鲁克的 CMU 的,甚至连康奈尔那种含金量不是很高的金融工程的,都没听说想要回国。你若有才华,美国市场也从不给你设天花板;今年就有一位学长 30 出头在 cubist 建组。也有所谓搞 fundamental investing 的华裔同学,天天嚷嚷着中国各种市场无效率,这正是获利的机会,要回国;我说你也不想想为啥会非效率,还不是人为干预因素太多?干预下你别想着能 arbitrage,你的前辈又不傻。

非理工脑子金融里头,资管可能中国有机会,是未来;但在境内搞私人银行,啥产品都做不了,怕不是能憋死你。

经管学界的话,能留美国当然还是美国比较好;只是只有会计博士容易留美,现在金融博士都有点饱和趋势了,经济博士属于地狱级竞争难度,那不回中国怎么办啊,真的没饭吃。一个哥大的金融经济博士,去年找了长江商学院的教职,他就很满意了。(再多说两句,2008 年金融危机大批华尔街小年轻被裁,纷纷选择读博,人才供给大幅上升;今年又是经济危机,估计之后会有大批学界竞争者,可能得回国才能混饭吃这亚子。难啊)

再来说常青藤里读富贵专业的本科生们,包括哲学历史以及文学;一个读英文文学的朋友,就说如果这专业读到博士还能留美拿教职,竞争级别是高于经济学博士的阿鼻地狱级别:一个教授一个坑,只有这教授仙逝了才富余出来新坑儿。一般这类富贵专业留美的也是属于自己有两把中国刷子的,能给美国人带去新鲜东西,比如布朗一位女中国人教授就是专门研究中国女权解放的。那剩下的人只好回中国了呗。

最后是理工科博士朋友们。反正计算机我看是能留美国大厂就留了,很少主动回国;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些,大概是一半一半,因为有时候国内高校资金水平还行。

我感觉总结这部分,就是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会确实不一样;未来可能中国会上升吧,但真的不要用民族主义绑架选择留美的朋友们。

———

再来说说生活这方面。你作为中国人当然是中国的人情世故与办事方式让你更熟悉;但美国能提供不一样的人际体验。比如我在纽约,经常有路人就说:oh I love your coat. 或者 I like your scarf,Good sense!真的让你很开心,很纯真的快乐。

纽约也能让你体会世界各地的 authentic food,在北京我可能得来回跑,才能找到一家合格的九州拉面,叻沙;在纽约你有着世界各地的厨师为你贡献他们本国的精品。当然,在费城和在纽约的感受都很不一样,更不要说一些小镇了。所以回不回来还是要看你的个人体验。

最后,艺术体验。今年大都会歌剧院因为病毒取消了所有剩下的 season。我把退票的钱全部捐了。在美国上演托斯卡,图兰朵,费加罗,在中国一样能上演托斯卡,图兰朵,费加罗;但星光程度不一样。你得等上好几年才能迎来一次名角来中国巡演,在 Met 这机会要大得多。

最后,用一场音乐会做结吧!在卡内基和非常好的朋友听了 yuja wang 的钢琴独奏会:

这位中国人音乐天才从小辗转了无数国家求学、演奏,成为大师。希望她的经历能对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启发:海归和归海,从来不是尖锐对立;个中选择,个中体会。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建议大家看看下面这个视频,分析的比我讲的系统的多,也充分的多。一言以蔽之,年轻人需要做 “价值观的选择”】

【今日青年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答案完整版 · 范勇鹏】- 哔哩哔哩】

https://b23.tv/OZhCwY8

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几百年的殖民掠夺,以及产业革命,掌握了先进技术,拥有了综合国力,在国际关系中就是 “剥削者”。举个例子,袜子换飞机,真的论“劳动” 的量,哪个更多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大多数人喊要 “公平” 的时候,言下之意一定是,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如果有加入 “剥削者” 行列的机会,自然是欣喜若狂。

而经济、军队,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马太效应,能够依据优势,以 “轻松、高收入、高福利” 吸引发展中国家的精英投奔而来,可以更轻松的维持自身优势。

中国自古讲 “德”,讲修齐治平,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希望有能力的人,希望精英们主动的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大众,为广大人民创造福祉。但走这条道路,会受很多限制,会很憋屈,会非常的不自由,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力量。

在今天,在全世界,人们有了更加多元的价值观。“我追求自由,我就是希望站在强者一边,恃强凌弱我愿意”。这么说,其实是有点过了。很简单,是个人就希望能够 “轻轻松松的过上自由的好生活”。外国能实现,就去外国。


“为人民服务”,“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我们党的宗旨也好,中国古代对于 “君子” 的要求也好,都是要求有力量、有金钱、有权力的人要有更高是自我道德约束,去平等待人,去帮助他人,去服务大众。

但从改革开放以来,从融入全球化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社会经济运转的形态也发生变化,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都在发挥着作用。

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就是 “理性人假设”,很重要的观点是,全社会所有人都自私自利,社会也能运转出好的结果。当然,经过实践的检验,也有各种 “市场的失败”,经济理论也做了反思。但是,市场机制,让个人可以更方便的组织资源,推动社会创新,每个人的 “自由” 更大了。

在这种思路下,“强者”不在同情照顾辅助 “弱者”。弱者一方面恨“为富不仁” 的强者,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成为“强者”。

出国,去美国,同样干一年,同样的活儿,收入高 N 倍,多好。但这其中多少来自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这些人去外国也好。

一个国家的人都是 “自私自利”的人。一个国家的人是希望 “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报效国家,共同富” 的人,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可能是不同的。


但自私是人的天性。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积极进取,是需要学习的,努力践行的。

知乎用户 阿叉 发表

很多人说了国内不满意的地方,这些地方难道之前不存在吗?我海归 10 年,很多方面感觉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的。最主要的变化还是大家对中国的继续高速发展不再有那么大的信心了。10 年前的时候,回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待遇下降太多,但是大家看好中国的潜力,觉得总有一天会有加倍的回报。但这几年时间大家不再相信中国还能继续爆发,只能看实实在在的待遇了。

知乎用户 野火野火​ 发表

最近有一个话题很火,就是海归之后再归海。作为前海归,选择归海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却是一段让我感触颇多的旅程。

说起来有些讽刺,其实当初海归的道路也是充满坎坷。记得 2020 年我刚刚完成 USC 的 BA 研究生项目,就赶上了疫情爆发。家里人看到各种新闻,心急如焚,三天一通电话催我赶紧回国。被疫情逼得足不出户的我也觉得,与其在这里闷着,不如回国,以我的学历应该也不愁找个好工作,更别提国内有我想念的吃喝玩乐,岂不美哉?就这样,我连已经通过申请的 OPT 都没有用,就开始了回国行动。在经历了屡次机票被取消、48 小时核酸检测、重金购买票代机票,以及最痛苦的隔离之后,我终于回到了我的快乐老家。

但是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我的美梦就被打碎了。在和阔别已久的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们最多谈论的是国内糟糕的经济形势。其中读 CS 的码农同学首当其冲,互联网行业的缩水让各大公司都迎来了裁员潮,而同样的趋势也正在蔓延到地产、教育、运营、线下实体等各种行业。在每天如履薄冰,担心自己随时会失业的同时,还要面临愈发严重的内卷。996 的 “福报” 似乎已经成为默认的规则,公司还在鼓励大家进一步步入 007。

“每天都在躺平和内卷之间做仰卧起坐。” 一个朋友苦笑着开玩笑。

虽然那个聚会的夜晚最终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但是朋友的话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刻印。而我越来越发现,他说的好像是真的。在为期近一年的找工作过程中,我投了无数个公司,要么是渺无音信,要么在面试中让我不寒而栗。在一次面试中,HR 问我:“你在未来三年内有结婚生子的计划吗?” 我面对这个问题一时间愣住了,支支吾吾,无法找到一个正确而不失尊严的回答。在回家的地铁上,我被拥挤的人群推来推去,周围都是疲于奔波的面庞,甚至有不少人还在抓紧这一点零碎的时间处理未完成的工作,不难想象他们回家很可能还要继续加班。看着他们,我不禁默默地想:“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就这样,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我权衡利弊,决定与其在国内严峻的经济情势的压迫之下过一眼望到底的生活,不如趁着自己年轻,还是去国外闯一闯。

既然下定决心,我就马上开始寻找归海的道路。我利用之前留学时建立的关系网,不久就和一家公司达成了协议,收到了 offer。但是搞定了工作,身份却是另一个大问题。之前既然我的 OPT 已经用不了了,雇主虽然答应了给我办 H1B,但是又要求我尽快入职,我自己也不想在国内干等 H1B。且不说 H1B 能不能抽中,即使抽中了办下来,也要等到 10 月才能生效了。在搜索论坛的时候,我看到还有很多和我有一样想法的小伙伴,他们有的已经顺利去到了美国开始工作,靠的是 CPT 学校。

我仔细研究了 CPT 学校的方法,虽然需要在工作的同时学习,但是可以选择公司旁边的学校,比如我熟悉的南加州地区就有西崖大学等选择。课业负担也不算重。如果能够申请到 STEM 的 DBA 专业,那么就可以为我提供很长时间的身份便利,有充分的时间申请 H1B。

事不宜迟,我日夜兼程地集齐了需要的资料,给 WU 提交了申请。我耐心等待了一周,两周,三周…… 马上就快开学了,我望眼欲穿的录取信还是没有来。我的雇主发来了关心的问候,问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这让我更加焦急,如果因为这一步而导致工作机会错失,那我申请 CPT 学校最初的意义就没有了。我给学校发了很多封邮件,甚至不顾时差深夜进行给学校打越洋电话,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复。是我注定和美国没有缘分吗?我开始有些气馁了。

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了一个帖子分享。发帖的同学一个星期久拿到了 Offer。我私信了他,他给我推荐了野火

抱着 “反正是免费咨询,不蹭白不蹭” 的想法,我添加了老师的微信。没想到误打误撞,我竟然坐上了快速通道。在老师了解到我的情况之后,她马上安排了和 WU 的会议,帮我反馈了学校处理速度太慢,申请流程冗长的问题。会议是早上开的,第二天晚上我就收到了 WU 的回复邮件,似乎我准备的材料里有一点不符合要求,导致流程卡住了。老师和我一起根据邮件,重新整合了申请材料,并且帮我直接传给了 WU 的录取部门。三天之后,我终于拿到了录取信和新 I20。

现在,我已经顺利来到了美国,将在不久之后开始边读书边工作的奋斗道路。我和之前的朋友相约来到沙滩,看着高大茂盛的棕榈树,和碧水蓝天的海滩,我很高兴我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也对接下来的道路充满信心。

知乎用户 咸鱼 1 号 发表

企业分析:国内企业也在进化,知道了很多海归真不如 985 211,海归除了家里有钱有眼界 吃苦耐劳真不如国内 985 211,而且这些海归能力不怎么强但是国外劳动法可是非常了解的,而且家里有钱打官司能跟你耗得起,

海归人员分析:国内 996 而且跟你竞争的都是奋斗逼,企业也不遵守劳动法,而且你能力还真不如那些奋斗逼,

国外工作强度可以想象而且跟你竞争的都是懒怂,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跟你竞争的都是懒怂。

知乎用户 Caesar 发表

毕竟天朝拿枪顶着自己人拿刀割着自己人比人家拿糖衣泡弹割的厉害多了。

知乎用户 爱科学 发表

高科技根本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以服务于高科技的高学历人才根本不重要,不需要,不必要。地产销售什么学历不能做,工地搬砖的什么学历不能做?既然不需要海归,海归自然归海。

还是给制造 2025 烧纸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外高校:

5w 月薪 = 教学,科研

科研 = 求知,探索新领域

教师 = 教师,科研工作者

有不满掀了院长桌子,第二天照样该干嘛干嘛

行政 = 教师的协助者

国内高校:

5k 月薪 = 教学,科研,班主任,社会活动,服务社会,指导竞赛,行政事务(党务活动),招生……

科研 = 拼指标,拼排名,拼双一流

教师 = 廉价劳动力

行政:把教师踩在脚底

领导美其名曰 “锻炼自己,提高收入” 其实就是把人当廉价劳动力,不让马儿吃草却要马儿跑。必须无条件服从,当只听话的狗,没有商量的余地,不然分分钟让你考核不及格。

我很爱国,但是不爱国内高校的环境。

(以上只代表我待过的国内外高校,或许没有典型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首先,归海的不能叫海归了,最起码尊称人家一声大拿,对学术表示下最基本的尊重。

至于怎么看待,我觉得以我个人的水平,去评价一个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如果有,那就是祝福。

知乎用户 仲季 发表

如何看待?很正常,既来之则安之,既去之则由之。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每个人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奋斗。毕竟地球 online 建号时种族是不能自选的,而生活价值观是自己培养的,自己的人生路和结局是完全由自己选择和负责的。

只是我很看不惯一个答案里说,有的千青表示 “老子就是要活成有选择权的那类人,而不是不得不爱国的人。就因为更有能力,就要被扣上公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骑墙派这种帽子吗?以我的水平在全世界哪个国家不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真想让我留下来就用待遇、平台、资源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吸引我,而不是拿什么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绑架我。别逼我站队,我真的可能会站错。”

讲真,蛮可笑的。人生的能力分为很多种,“就因为更有能力”中体现的 “技术能力” 是其中一种,但是政治觉悟,站队的能力也是一种,尤其在动荡的年代,有可能还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不知道谁 “逼” 你站队了,应该只是网络和身边舆论,不是官方吧?(如果你是一个官方要 “逼” 站队后才敢用的人,那只能说大佬,您的时间太宝贵,别水知乎了,不值得)所以我大概理解这种 “逼” 指的是 house 不够大,工资不够高(换算成美元),有一些看起来不太专业的领导会对你乱提要求…… 之类的吧?毕竟人都回来了,喷子舆论怎么会 “逼” 你呢?只能是待遇不够想归海,才会有舆论压力啊?

所以说 “国家花那么大代价吸引回来,被喷子逼走,又要花更大代价请回来的”,大可不必。他既要走,一定不是被喷走的,而是在 house 和薪水,以及各种环境、习惯的比较中比走的。

所以,对此我想说,既来之则安之,既去之则由之。“站错队”,是自己的事,不是国家的事。一个千青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想我共和国和党的历史,一路走来,能力强却 “站错队” 的不胜枚举。37 年汉奸的,45 年叛变的,49 年入国军的…… 他们中有的一生安做富家翁,有的战战兢兢虽为贰臣却得善终,有的被军道杀拳灭门,有的留下污名让后人永远蒙羞,有的余生都在为自己的 “站错队” 而懊恼…… 但共和国和共产党从来都不怕。煌煌百年民族复兴史,从不会因一部分人的 “站错队” 而损其光芒半分,一个个璀璨的名字共同谱写下光辉的党史、国史,共和国和共产党因他们而辉煌,他们也因党和国家而得以发光、芳名永垂。共和国和共产党从来都不怕,因为相信中华儿女中的绝大部分,都能坚持勤劳勇敢的传统,都能秉持热爱国家、民族和文化传承的精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集体的伟大力量。

当然,归国不一定是对个人发展的最佳选择。当年有的人若不回国,当可以锦衣玉食,荫庇子孙;而他们回来后,却或沦落牛棚,或限于国内科研条件,一身奇技无从施展,委身屈才,抱憾终生。但有的人回国后,国士无双,迸发出夺目的光芒,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成为讨论一个民族历史时绕不开的一页,而这是他在异国决难达到的高度。所以说,“站队” 如何,从来都是自己的事,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今天选择回国,在待遇、硬件方面,比之当年可要强得多了,怀才难展的概率,当会小得多。

啰嗦一大堆,为什么(在手边没有键盘的情况下还要强行)写这篇回答,不是说想挑起对立,而是真的对 “我真的会站错” 这种语气的不忿。

本人归国,妻子留美,抱怨待遇,以归海相威胁,被喷子扣一顶 “骑墙”、“精致的利己主义” 的帽子,平心而论算不得特别过分吧?前面说了,喷子是喷不走的,主要还是待遇罢了,只是借 “喷子” 给自己的 “不爱国” 找一个逆反的借口。这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让喷子就背这口全锅不是?不想被喷子扣帽子,自己也别给喷子扣个 “喷走国家急需人才” 的大帽子吧?

但是,你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 真的会利到自己吗?不如看看骆家辉,看看杨安泽?看看所有因为一身黄皮而不得从事涉国家安全职务、在企业遭遇 “天花板” 的人们?看看从小憎恶自己的血统,一辈子活不明白 “我是谁” 的可怜人?你看得开,你的子女看得开吗?你子女未来将面临的环境,允许他们看得开吗?

政治思维也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自古贰臣难当,海归我们拿你当同胞,归海之后,还能再次进入核心部门吗?需要细思量。当然,有的人追求不高,喜欢自由度高、交际密度低的生活,不求突破天花板,那么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维持高水平的一生大概率是没什么问题,除非…… 是的,除非。

但是这个 “除非”,真的已经从一种天方夜谭般的谈资,变得无比现实,即便非我们所愿。如果一定要把这个“除非” 说得清楚一点,我只想说,看看二战时的日裔集中营吧。

愿世界和平。

知乎用户 如意金箍乎乎乎 发表

那必须是举双手支持啊~

对内,可以降低内卷,不给就业市场再拱火。海归硕博居多,他们离开一个,抢坑的萝卜也少一个。尤其这年头,坑的数量比新生萝卜数量跳水还猛。

对外,海外华人多了,对海外华人也好。中餐会更丰富,支付宝会更普及,布达佩斯公交卖票机甚至可以选中文。

两头赢麻的事,怎么就有人算不明白呢?——一定是是既不想看到身边的同胞过得好,也不想看到新闻里的同胞过得好,非蠢既坏!

知乎用户 LipingUS​ 发表

主要谈 “现象 “不表述过多观点~

先说说自己的经历:在国内的时候公司做到了小中层,每天 8 小时工作满满的时不时加班、出差,一个月下来薪水不吃不喝刚够买半平米公司旁边的筒子楼,我们夫妻二人攒了三年刚够首付的时候发现房价暴涨一倍,首付从山顶到了半山腰还要继续攒…… 孩子出生后因为没当地户口没购房附近学校不接收,据说可以去挺远的一个 “菜场小学” 就读,还要比本地人多交一笔费用~这是 17 年之前我了解到的政策,后面这几年不知道有没有一些改变。

17 年全职带娃到 21 年,中间 5 年空档期但还是很轻松找到了工作,虽然属于打杂类但也知足了~目前在美国工作的公司离家五分钟,每天的工作内容集中精力俩钟头搞定,其余时间可以摸摸鱼到处溜达,薪水到手比当初在国内还多 20%,我这打杂的薪水一年下来竟然也够周边小房子的首付,如果再加上我老公的工资一年的薪水够全款买套小房子。附近的公立学校很不错,孩子每天走路 10 分钟就能到,没有学杂费书本费,每天早上中午还免费吃饭。

我这年过半百的高龄女性,在职场没有感受到任何歧视,老板还总是鼓励我去尝试更高的职位;办公室很多六七十头发花白的大叔大婶们忙碌着,也丝毫没有啥违和感。

最近太闲了开始主动帮部门招人,刚好遇到两个海归又归海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拿出来说说:

一、夫妻二人,美国读完博士工作了几年,19 年回国在广州都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妻子在医院药剂科老公去了外企,俩人工资加起来肯定够买房买车养孩子,虽然疫情影响但是生活质量还是相当高的。今年 5 月份开始下定决心 “归海”,原因是感觉国内教育太内卷了,从顶级学区房兴趣班又卷到了国际学校,一算学费培养一个孩子的钱比买学区房贵多了,俩人一合计上个所谓的国际学校还不如走向国际上学,于是拖家带口的又回来了。

二,90 后年轻小伙博士毕业,20 年初不顾美国女朋友反对毅然决然地海归,降落上海大都市的某个王牌公司,开始了拼搏奋斗加灯火酒绿的理想生活,今年 6 月份主动向美国女朋友示好表示一定会 “归海”。旁敲侧击分析原因如下

觉得自己有海归博士的耀眼光环,回国就是天之骄子,不管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是众星捧月般存在,结果工作平平淡淡还需要听从各种不懂装懂领导的瞎指挥;

海归博士的光环确实让他在婚恋市场占据强大优势,尤其是在单身女性多的上海大都市,他身边小姑娘确实是前赴后继从来没断过,但是——小姑娘也现实,有了光环还要有车有房有经济基础,还要体贴大方多多为女朋友买包——小伙子家境一般也习惯了美国女朋友的经济独立,一连串碰壁下来想起了地球彼岸的好……

当然还有可能是疫情来了缺吃少喝关了俩月,出门受限制,心里也憋了一肚子火,冲动下准备逃离

还有听说回国创业失败又回来的……

当然还有更多回国之后过得风生水起人生圆满的,我们没接触过也不难妄自评论。不论在哪里只要知足心态平和家人和睦都会过得幸福~

知乎用户 Joker​ 发表

2018 年回国工作,回来 4 年了,一直想着怎么再回去,国内就业环境真的不好,工资不说差别很多,工作环境,无限内卷,无限的绩效考核,高房价。可是回来久了,好像很难找到机会再回去,国内工作经验不认,疫情原因,工作签证到期,感觉每天都度日如年,每天做着梦,重新回到 16 年的那个夏天,充满好奇踏上异国。。 真的,能不回来就别回来吧,回来久后真的很难再回去了

知乎用户 我叫王自信 发表

很正常,其实高阶一点的普通人在欧美过的相对压力不是那么大。

cs 去湾区前几年赢麻了,这两年通胀导致物价房价上涨,稍微有点压力大,但也好过北上广深,美国有自己的华人圈,不至于太无聊,综合来看习惯以后还是很不错的。欧洲种族意识高了点,你就老老实实当 p 民,过的也不错(在中国不也是 p 民)

国内最大优势是,对于普通人,你有亲朋好友,可以照顾父母(不要简单认为去了外国也能接父母去,老了把父母留国内的例子比安度晚年的例子多多了,美国需要申请担保,绿卡不能担保只能公民可以,加拿大似乎可以但要抽签!德国很难,我都是前几年了解的政策)我堂叔移民了他父母都是我爸妈在照顾 ‍ 本来我想出去看到这种情况我都没想法了。对于大佬有创业机会,欧美创业机会肯定是不行的,挣大钱还得国内。

综上,如果你没有父母后顾之忧,不嫌无聊,喜欢外国文化,那么去欧美生活就是普通人最轻松最躺平的人生。

知乎用户 abcfish 发表

这个很容易理解。

回来的都是想赚钱的,别提什么奉献,国内人都不信 ,更别提见过资本主义的假洋鬼子了。

为啥又回去了呢? 发现国内不好赚钱了呗。说白了,又回去的那批人是没权没势的,留在国内的二代三代不少,据我所知,进体制内的更多。没关系怎么能进体制内。

所以来来往往的皆凡人,很正常。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啥好看待的。

99.99% 的人,最后还是得考虑老婆孩子热炕头。

归海了,生活节奏有利于家庭生活,夫妻关系也会改善。

孩子不用那么卷,天性得到极大尊重,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炕头不仅热,而且可以非常大。

没有一个无形的力量,以无可抗拒的姿态存在于你的头上,来决定你的日常生活,听什么看什么做什么。xwlb 看多了还觉得只有 zgzf 最在乎国民呢,真在外面(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不光是旅游或者留学,得真的安家生活过,经历买房生子入学等各种事情)才能明白什么是服务型政府。而我恰好在两边都经历过。有糟心事吗?当然有。一代移民有文化劣势吗?当然有。是天堂吗?当然不是。但只要正常融入社会,生活会比国内轻松简单舒服自由太多。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时候年入大于一百,归海当然收入没有在国内高,但也没低多少,自己觉得值得就好。

见仁见智吧。观点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有些人热衷于热血澎湃的宏大叙事,而有人只是想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守住一个小家的小民。我是后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被逼无奈,适应不了国内圈子吧

如何看待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要求退站博士后退还在校期间所有工资以及福利待遇?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归海已经快一年了。

虽然没有放假放到想上班,但是一个直观的想法就是自己的时间多很多,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开始闲下来思考做些什么。

来国外之前在上海,工作不至于是 996,但是工作日基本也是各种形式加班,每天过的很忙,大大小小的任务,以前的公司提倡多个任务并行,虽然工资不错但是压力一直很大。现在的工作有更多自己学习的时间,领导经常说我们要一件一件事情来,对于我这种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般的,真的很适合。

有一点也是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才想明白的,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工作时间久,并不一定就等于成长快,学习的多,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做 dirty work。

当然在欧洲,工资涨幅小, 机会少,而国内发展迅速,对于很多有野心的人,还是国内的环境比较好。

人生在于折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当年刚刚毕业的时候,虽然对欧洲有点舍不得,但是基本上没有萌生过要留下来的想法。但是两三年以后,开始思考在国内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才慢慢决定要再归海。然而想起来当年回国的决定,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毕竟那是在自己当时的认知范围内做的最佳决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经历:
带着国内严重落后于欧美领域的相关领域科技项目回国融资,融了两年没融到,所有资方只会玩 10% 以上的明股实债,还说是给我们给面子;离开美国之后美元基金风投天天发邮件追着要投我们团队几千万美元;对不起,是我们能力太差,在国内没机会也没能力报效祖国,国内玩科技创业太难了,只能回北美混日子的样子。
重点声明:不是祖国发展不好,是我们能力不足以留在国内进行高技术创业,将来有缘再报效祖国叭,我们水平太弱,搞科研得爆肝,不像大佬院士们啥都不干风轻云淡就能轻轻松松骗几十上百亿的项目下来。这几年搞的我们队伍大部分人身体都垮了,得找个养生点的地方,是我们太废物了,配不上伟大的祖国呜呜呜

知乎用户 稳中向好 发表

我回国伺候周公子来了,伺候不动了我又跑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说回国了,我在美国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尽量不要和中国人一起工作。凡是和大陆来的年长同事一起工作,就会被无情打压 PUA,尽管是同级别同事,对我没有任何支配权,也会受到无尽操控。估计他们那一辈深受文革影响,精神都不太健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个人均 gdp 才 1 万美元出头的国家和 3、4 万美元人均 GDP 的国家过相同质量生活的概率谁高谁低这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选择自己认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那一天这个国家的人均 GDP 也能接近 3 到 4 万美元,那些归海者也大概率也会一个成为海归者。那么这个国家有没有可能人均 3 到 4 万美元我认为是有的,因为数量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人均 GDP 在一万美元以上的 10 亿人口的经济体。这里意味着蕴藏着更大的消费市场的可能性。而更大消费市场意味着更多的技术积累,固定资产更容易平摊下来,研发风险更小。但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先破坏这过高的房价和这奇怪的经济循环模式。

知乎用户 华氏老方噶韭菜 发表

最近芯片行业的话题比较流行。

就拿芯片来说,张捷这两天刚出了一个视频。

内容讲的是国外人才机构和大学利用金钱吸引我国高新技术人才以及各类少年班的优秀人才,甚至为了吸引该人才,采用了双倍薪资的待遇,而国内则是大老爷在等着新人投简历。

【张捷财经】芯片卡脖子加码,光刻机后卡点在哪里?_哔哩哔哩_bilibili

结果弹幕突然飘来一句,“这样筛选掉那些只为金钱的人,也挺好”。

顿时看得我有点蚌埠住,合着科研人员只能用爱发电是吧 。。

知乎用户 lance 发表

应润尽润,能润尽润

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知乎用户 和光同尘 发表

我觉得如果是回来打工,就没必要了。因为在国外打的是高级工,在国内,只能被剥削。但是平淡的生活会比较枯燥。

如果是有资源有机会创业,还是可以回来,毕竟中国作为试验田还是很不错的,有想法还是可以尝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下我自己的情况吧,本人 90 后女,家境属于底层,家庭长期挣扎于温饱。县城做题家从小地方考上省里最好的高中,再从高考大省突围而出,去了顶尖的 985。大学时报不起外语班,小语种全靠自学。硕士拿了海外全奖得以出国留学。尽管家里资源为零,当时也许是抱着一些希望回的国。我这种家庭出身,眼光也不会多长远,学了个天坑专业,只有一线城市有机会,在上海广州都工作过,行业前景惨淡,工资挺低的,因为不主动加班三天两头被老板拉去谈话,但事实上那些主动加班的人只是赖在办公室聊天混打卡罢了。在哪里都是外地人,在哪里都没有归属感。于是又跑出国了,至少工资能多一点。看到有人说什么出国就以为自己高华人上人我只觉得好笑,也有一些人出国只是为了尽力做一个普通人。

知乎用户 平平无奇小龙猫 发表

我感觉很多有政治野心但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对海归特别不友好,比如当初邓总说国外的技术比我们领先,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是我每次一说美国如何如何,得到的回应都是你怎么不回美国去和中国要有文化自信。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我一个科学家用我学到的知识建设祖国面对的除了诽谤就是诋毁,唉。还有什么领导干女儿,各种谣言和泼脏水还有孤立事件,四人帮真的对中国的伤害特别大。一腔热血输给了政治。

知乎用户 国际科学编辑 发表

好比蚯蚓走 t 字迷宫,碰壁次数多了,他自然知道该往哪里转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csc 公派读 3 到 4 年 phd,按协议回国服务两年,履行完协议回国找个国内学校 / 研究所读个 2 年博后,履行完回国服务两年的协议发现没编制不能留下来工作,国内一线城市租房买房太贵生活压力太大,又出国读博后出了些成果留国外发展了,看起来好像顺理成章没什么不妥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背景:国内工作三年, 美帝读研后留下

虽然不是 “海归” 之后又“归海”,但是我对中美企业的差异,或者至少说在我这个行业的企业的差异,还是有切身体会的。

选择留下的原因很简单, 个人追求吧。 我对事业 / 职业的追求很朴实,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辛苦一点不要紧,对生活的追求也很简单,活得像个人样(感觉有很多人对人样有误解,觉得人样就是要有钱有权,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熏陶的认,我的人样定义很简单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很无奈的是,我这些看似基本的追求在国内几乎无法实现。这里面有经济,行业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也有让我不解的社会原因。简单列几点:

  • 专业性岗位太少。我所在的行业基本被大型国企垄断分割。在垄断利润下,公司组织基本就是三大块,行政,运营,和销售。缺乏竞争的压力和创新的动力让公司对研发并不重视。我所学能用的岗位太少, 而且都要论资排辈,一望望不到头的那种。
  • 公司对于个人成长极度漠视。入门工作内容简单,枯燥,重复。当然,大部分公司可能都是这样。但是我之前的公司毫不掩饰视初级员工为螺丝钉的态度,所有的培训也只是让你更好的成为一个螺丝钉。
  • 对个人时空的不尊重。没有意义的加班,7X24 待命,病假年假不按照规章制度审批,全凭领导意愿。
  • 对个人的不尊重。领导掌握员工生杀大权, 视员工为自己的私有财产(gou)。举个例子,我们有同事有被要求给领导接送小孩,有被要求帮忙买厕纸。再举个例子,在一次无意义的加班之后和同事一起吃盒饭(大约晚上 10 点),领导健身归来见到我们一伙人,只说了一句 “不要弄脏地毯” 便扬长而去。

用一句话说就是,现在的工作无聊学不到东西,未来的发展几乎不存在,个人娱乐生活是奢侈品,不跪舔领导是找死。悲哀的是,这是我所在的行业的常态。当然很多人因为收入相对不错且稳定而选择了坚持。

有很多答案说国内上限高。 我同意,不过我也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上限高只针对两类人,一是有门道的,二是什么都能豁得出去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另一条路。

知乎用户 影歌小队长 发表

海归人员层次差异比较大。一类是从小很优秀,资源智商能力都很强;另一类是考不上 985,连 211 都去不了,刚好家里有点钱,便去个 2+2 或 3+1 然后再申请研究生。

两类海归,除却少数顶尖人才获得了该有的金钱地位,其他多数取了平均待遇,前者受委屈后者赚了便宜,吃亏的自然会想 “如果选择归海” 这样的问题。

我前司的傻逼领导让高中就出国本硕帝国理工的新人做出纳,可见一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现象说到底,都是利益权衡后的选择!

咱不说工业界对海归是什么待遇,就说学术界,同样是博士的,海归优先;同等条件的,海归卖身契高;申报基金称号,海归有加分等等。你以为海归傻?国内各种优惠条件,国外各种苛刻限制,此消彼长之下,海归应该是最优解吧!

现在的归海也是一样,去国外呆个几年,与国外部分人建立一个固定圈子,条件成熟随时走人,为什么?因为国内的优势已经享受到了,又或者短期内优势不明显了,这个时候有机会去国外,自然也是最优解!

所以,奉劝各位知乎小伙伴,不要对海归行为或归海行为有什么过度的解读。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既复杂又简单,简单之处是在于人性是趋利的,从国内到国外是如此,从国外到国内也是如此,说白了就是想活得更体面。说环境、人文、社会这些东西也不过是掩饰罢了,在美国街头要饭照样能感受到这些东西,回国干啥呢?

这就好比你从百度跳槽到了阿里,又从阿里跳回了百度,说公司氛围、同事关系、企业文化等那都是虚的,真金白银才是实的。

当然,也有部分人是为了社会进步而做此选择,为了人类发展和个人理想毅然放弃了国内优厚的资源条件,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忍辱负重…(不好意思,有点编不下去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高校而言,其实国内现在给开了工资并不比国外差了,关键是科研平台和工作环境。

科研平台是不是跟国际接轨了?别国外做了几年高精尖技术研究,回国没用武之地。

有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论文不抄袭不水,没有过多杂事可以安心出成果,成果不会被人抢走,晋升通道合理等。

有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包括房价过高,子女教育是否方便等。

归国的人都是有心理预期的,累大家都是知道的,愿意回国,也就不怕累的。怕是怕累了半天,全累在内耗上了,其他一无所成,这样虚度光阴是不划算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科之后在美国和国内各工作了一年多,业界,都不是大公司,今年准备去美国读研,希望疫情早早结束。

在美国的时候过着早九晚五的生活,工作完全没有压力,温水煮青蛙,一方面想再多多尝试其他职业方向,早确定一个适合而喜欢的职业方向深耕,回国更好实现这些尝试;另一方面想回国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十八岁出国的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是模糊的,经济也好、社会也好、人际也好、职场也好,通通不知道(也因为个人原因心智不太成熟),而作为一个很倔的人,对于非亲身体验的都不相信,opt 都没用完一冲动就回国了。

国内在一线城市工作,对我来说成长很快,快节奏、事比人多、周围同事大多比我成熟平时聊天也都能扩大我的认知,对我来说这段时间不是技术上的成长而更多是思维和处事方面的成长。同时国内和国外的工作环境在我脑海里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状态了,知道自己有的优势和不足不是回国或者留美能改变的,整个人会从容和自信很多。

感觉对于海归来说,最合适的工作最好还是能链接中西方文化和价值的工作,以及对于个人来说,最好的永远是自己觉得开心而合适的工作,周围刚毕业去普世价值里的好公司,但是因为太累了换工作的人一点都不少。有很多幸运的人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需要顺势努力就好,但是更多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探索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总结就是感觉地点真的没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有选择地点的能力和自由(这个可能拖家带口另说)。作为中国人,身份永远是个问题,只要不改变国籍,悲观来讲移民政策一直有变化的可能,身边抽签弄错的人不少,海外知名的教授不是也有因为国际原因而被迫回国的情况。而改了国籍的人真的快乐吗,想再回来工作和生活其实也挺难的吧。

和大佬不能比,但再怎么不行我还有新东方教英语的本事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日本某帝大博士毕业,去年毕业的时候可以留下先做助教,然后再申请其他大学教职或者去欧洲做博后,但最终还是选择回上海某 985 从小讲师做起。学院的环境挺好,工作的同事也都不错,只是有两次想辞职,第一次是申请了一个月的公租房被告知要和其他两位老师合租 (办理手续的时候也见识过校外部门办事人员的脸色),第二次是去学校行政部门办事被拖时间被放鸽子,每次碰壁之后出办公室门口会找个地方安静一会,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然后想想每个月几千的工资,真想走。如果是为了钱也不会回来 (以前工作过,当时的工资是现在的 3 倍,读博期间拿的奖学金是现在的 2 倍,如果留日本做助教的话工资会是现在的 3 倍),难受的是,和你对口做事的人没有专业的意识,人和人之间没有相互的尊重。

也许真的会走,毕竟上海房价这么贵。想上好课,想教好学生,想做好研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实际上因为啥大家都知道,有的话不过是强词夺理或自我安慰罢了

知乎用户 猴子请来的救兵 发表

我属于你说的海归归海的一员。

切身体会如下,

海归有几种心态:

1 主动:回国施展抱负,学术,创业,继承家族企业,想跟家人在一起。

2 被动:国外找不到工作,国外照顾不了自己。

3 无所谓

归海有几种心态:

1 主动:公司派遣工作,再次留学,国外的专业领域氛围更好,隐私原因等。

2 被动:国内实在混不出来,但是自己又想过的稍微稳定一点,为了孩子的将来。

综上所述,国内各行业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回国人员归国后普遍前景还算不错(当然也有不行的)。与此同时生活上各方面非常便利,这是国外完全比不了的。就算是被动回国,也有家人可以依靠。但是再次归海不仅仅是海龟在国内不适应的体现(工作强度,方式,现实生活因素,福利待遇等),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欧美人不可忽视的看到了国内各方面的进步与变革,在某些领域甚至是超过了发达国家。于是国外的公司开始慢慢认可国人的能力。无论是归海工作或者二次留学,接收方还是很欢迎的。我欧洲的同事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得不说,中国人正在征服世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选择。

不过我看有些人真的是脑子瓦特了

好歹给个靠谱的理由,比如 。

说什么害怕国内民粹

What f…k!

在国内好好搞你的工作,你一个黄皮,扔人堆里就没了,一点也不突出,自己不作死,谁能把你咋样。

这民粹能把你咋样?

就这嘴炮民粹,能把你咋样?

真去了欧美,人家都不需要看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就凭你这黄皮,硫酸之类的就上头了。您自带原罪啊!

心里没点 AC 数?

您怕国内民粹,然而出去了有更大概率遇到更极端的民粹,您这是真怕民粹吗?

钱不够,或者平台不能展现你的才华,那么去一个更好的平台,这是人之常情。

多正当的理由啊,您不用?

知乎用户 SiriusExplorer 发表

如果不是明显的净流入或者净流出的话,单独讨论个别老板的流动情况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和分析两地间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一样的。

科研经费是否充足,设备是否齐全,以及劳动力是否廉价等等客观因素主要造成了人才的净流入 / 出。

个人的流入 / 出可能更多的是由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例如圈子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才流动,各有各的想法。han liu 不还是去腾讯了么,可能干几年就要回国内大学了。可惜了 princeton 仅剩的一门好 ml 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疫情的原因,已经困在国内四个多月了,不得已在上海谋了一份某美国某排名前五的银行职位。虽然在上海啃老也能过下去,但毕竟不希望自己的履历空白太久。工资和在美国相比差不多腰斩,不过我也不在意,本来就是想混个经历,再说也不用付房租。投简历的时候只投了外企,原因说来很天真,就是觉得外企企业文化比国企好一些,没那么强迫加班,也没那么多办公室政治。面试一共四轮,很顺利地过了,在面最后一个大佬的时候特地问了公司文化的问题,大佬说很好很 nice,我就信了。

然后现在已经入职三周了,我掉的头发可能比之前三个月加起来都多。首先上班地点和招聘所写的地址不同,原来离家单程四十分钟的路程现在接近一个半小时,其次晚上还有和美国方面开会,十一点开到午夜以后是常事。公司坐落在浦东张江附近,对我这个基本不出上只角的人来说非常荒僻。以上其实都无关紧要,但最让我郁闷的是,入职不到一周就接触到了在国外五年都没碰上的奇葩。这位女同事只比我早来两周,但钻营人际关系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一开始极为自来熟,热情得让你以为她天生与人为善好相处,结果一旦弄清楚你和她处于同组竞争关系,就顿时变了一幅面孔,对你不理不问甚至甩脸子。一个组才六个人,竟然也能弄成互相碾轧的态势,我也是叹为观止。和家人以及在国内工作的朋友说了,被吐槽国内这很正常,工资照拿就行了。老实说,自己是很不开心的,也许是因为我之前过于顺利,或者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才会对这种工作氛围感到如此厌恶。

老实说,回国虽然不是我的本意,但最初的一个月过得还是很恣意的,不过现在让我选的话,我肯定还是会不惜一切代价回美国。我自己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对名利地位不在意,钱只要够用就行,所以国外小富即安的生活对我来说更合适。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过度的内卷把踏上社会的人都弄得这么心理变态,但我现在还有选择,所以绝对不想多奉陪了。当美国疫情结束后肯定会找机会回去。可以的话,以后但凡有海外工作的机会,绝不会选择在国内工作了。

知乎用户 kzbn 发表

高端人才留下来比较好,至于庞大的海归群体,很多人水平和国内的没啥区别,归海也不错

国内的工作压力小了

国外的中国人多了

关键在于高端人才,你一个普通欧美看起来排名挺高,其实很水的花钱的学生,归海还是海归 who care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w5CzJ 发表

在进步的社会形态下,人人都是商人。- 马克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们都给我回来

这罪不能我一个人受了

知乎用户 日车 发表

还不是被有些所谓 “同胞” 给逼的,出国去不要学费的国家读个书,抱怨两下高价机票也得被 精骂,真要回国了我们这种浑身带病毒的不得先在家隔离 365 天再给粉红们磕个头才能出门找工作,被 996 了再感恩戴德一波,出国时候谁的心不是红的,哈哈,还不是被傻逼政策呆逼舆论给搞得

知乎用户 罗梅尔 发表

如果有能力的话,做个中间商赚赚差价成为两方的交流通道挺好的,海龟的魅力恰好就是熟悉双方文化,了解彼此规律。

当初成为海龟,可能受到父母牵绊,家庭挂念,受到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感召。但是,技术是不值钱的。一旦失去了两种文化的特殊交换能力,失去了桥梁的作用,那么,除了拼爹以外也只有牛马的份,何况在外看过发展更均衡的社会,是容不下国内这种发展过快过猛新旧并存的跳跃性规则治下的社会的。但十个海龟,哪怕九个牛马,只要一个成为王侯将相,这个性价比也已经足够高。

然而归海也不一定是上上策。海外像一个垂暮的老人,虽然日子安详但也翻不起波浪。一辈子可能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大概只有失望了的人,才会选择落寞的过一生。

聪明的人选择都要。毕竟凭本事拿的,凭什么不能两边通吃。

归海的人,即使落寞也不能下作。不能背弃自己的祖国,保持清醒,等待局势,躲一时风平浪静,再博一把海龟争海阔天空。

当然希望海龟稍微有点骨气,别做被三教九流任狗马匪之类定义的牛马。要做定义别人的人,做一个把国外优秀文化带到国内造福工农阶级的海龟。

知乎用户 今一 发表

拼不过周公子

说不过物业公司

又不想作罗马的。

有些钱作后盾,

当然出去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抗日战争支援国内最多的反而是海外的华侨华胞;

汉奸最多的反而是土生土长在中国国内的人;

去海外只是自己生命中的无数个选择中的一个,无关于家国情怀;

但要说中国真发生战争,我还是相信在海外的同胞仍然会像抗战时期一样,不会抛弃国家!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HTgq6 发表

也就润学圈奶头乐受众群体拿这个当新闻,留学的在海外工作的人眼里这太正常了

我甚至见过海归归海再海归的,还不止一个

整天琢磨着上哪摸鱼的一般是不太能理解这年头有些人为了更好的待遇是不怕折腾和面对更大挑战的

我们院一孩子,南加的,毕业以后在硅谷干了两年,不爽,回国了,回国干了两年,不爽,又跑欧洲干了两年,不爽,回国接着干了,这么折腾两回,随着不爽程度翻倍的还有薪水

我第一个单位的领导,美国也不哪个学校毕业的,硅谷干了两年回德国了,不适应,又回硅谷了,还是不爽,现在跑到卢森堡当部门经理

有些人的人生追求也就是三个饱两个倒,老婆漂亮活还好,你说你琢磨这问题干啥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相信资本主义是万恶的,但是谁是资本主义是要打问号的

知乎用户 Cocoa 发表

不要返航,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补充一个,最近不是有地方吸引高学历人才安居落户吗,设想一下假如河南某个地方吸引到一群海龟,假如碰上楼盘烂尾,假如碰上储户事件,联想到河南的各种骚操作。假如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九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也是毕业回国的海归大军之一。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出国读书只是暂时的,我的家,还在那片说中文的土地上。

留学期间和其它的留学生们一起经历了或显性、或隐形、或个别、或系统化的歧视;

在海外追更着每一集最新的《那兔》,在片尾曲的时候像每一个心怀感恩的少年一样湿了眼眶;

曾在专业课上,因为立场原因,怒怼过自称了解中国的教授,怼到他在课上郑重向我们致歉;

也曾满怀着憧憬,无限看好国内的发展和未来,哪怕做不了多大的贡献,也希望能赶回来见证祖国崛起的这个时代。

即使在回国后,

也追过秦刚一周又一周的发言,

刷着刘晓明一场又一场的访谈,

加班的时候发过无数沸腾的票圈,

甚至还跟着帝吧大军一起出征过湾湾。

你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态度转变的呢?

我说不清,也记不清了。

可能是因为想要买房的时候掏空六个钱包只能付得起 40 平老破小的首付。

可能是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大饼和加班,终于有一天不再因宏大叙事而热血沸腾。

也可能是那一年《阿房宫赋》的截图突然刷遍了身边的朋友圈,互相没有一句评论却又心照不宣地点赞。

那时候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发过任何朋友圈了。

说到这想起一个快递小哥,好几年来一直固定负责我们那一片的业务,是又青涩又活泼的一个小伙子。

一开始每个件都认真送上门打招呼说再见,后来件数变多,只来得及在开门的瞬间瞥见他飞奔的背影和撇下的一句 “XX 快递”。

后来取消了底薪,派件量愈发多了,他坚持了一段时间继续逐件送上门,哪怕送到晚上 8-9 点。

之后有段时间,甚至会在夜里 11 点收到他派送的包裹,这之后不久,他也只得放弃,改随大流,在小区门口划片摆摊,每天各家快递铺满小区门口和路口,摆摊之余彼此吹水聊天。

再后来各种快递驿站和快递柜兴起,别的快递员纷纷转变成搬运工,从公司的仓库直拉到驿站,交点费用统一托管和群发短信,收件人自己去驿站排队取快递,唯独这个小哥还是坚持自己摆摊到晚上 8 点,再默默把剩余件拉回公司仓库,说是不想多花钱。

随着派件费越来越低,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维持收入,他的派件量进一步增加,摆摊要摆到晚上十点,问他,他说没办法,要不然拉回去的太多了,第二天还得再拉回来,不如多熬一会儿。这时候已经难得跟他聊上几句了,我去取件的时候他总是一直在打电话,催人来取件。

某一天开始,除了一辆小车堆满快递,还多了两个组装货架,收到的取件短信显示在 xx 驿站,问他,他笑着指着身后的货架说这就是啊,我一个人就是一个驿站。那一瞬间看着他,我突然想起了罗曼 · 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不记得是又过了几个月还是一年,有一天突然 XX 快递的派送短信上,快递员的名字变了。下班过去,见到了一个比他当年还年轻的小哥。我问,XXX 呢?新小哥是他老乡,说 xxx 回老家了,干不动了,也到年纪该相亲娶媳妇了,但 “现在彩礼太高了,这边也攒不下几个钱,估计也不够”。

没过几天,新小哥做了驿站托管,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两个摇摇欲坠的货架,那个 “一个人的驿站”。

可能我想得有点多,也可能我其实什么都没想过。

我只是在有一天突然在某乎上又读到《骆驼祥子》选段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这个快递小哥,又突然想起了自己。

彼时正值双十一业绩屡创新高,中概股股价高歌猛进,可是我们普通人,怎么还是活得这么艰难呢。

所以再次归海,其实想法也很简单。

考雅思,做学历认证,刚好赶上了疫情前的末班车。三年百万名不虚传,感谢给了我归海的机会。

事业清零了,正好借机转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国内的话,不重新读书,不简历造假,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大跨度的转行,做过 HR,深知自己的年龄就不可能过得了简历关。

现在每天 9 点起床倒杯牛奶开始工作,5 点下班合上电脑,陪娃在院子里跑跑跳跳摘花拔草。

就,挺好。

——— 以下内容与题目和全文无关 ———

用一句话证明自己看过《三体》:

“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知乎用户 耶拉撒 发表

周围好几个小朋友都是类似情况,有感而发。他们足够优秀,但目前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岗位,硬要求他们远超标准,做起来觉得没挑战没意思,时间久了可能还会退步。软要求需要时间积累,一时半会很难直接上位。结果只能做着初级职位慢慢熬

同时互联网又在不断造神,今天谁财富自由,明天谁百万粉丝,幸存者偏差极具放大

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世俗成功不是不可能,但肉眼可见的苦 + 困难,所以继续深造或许可以直接 easy 模式,或许回来可以当个老师或进个研究院,或是高学历考公,虽然这几条路现在也开始卷了

结构性差异下,个人的优秀和努力已经没那么重要。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心态

知乎用户 世界映射​ 发表

(1)海归持续加速贬值,回国获得的 “超额待遇” 已近消失。

(2)国内发展降速,时代红利减退,赚快钱上高位的难度增高。

(3)国际形势严峻,有些原本可以两头捞的生意做不了了,相应的岗位也就减少了。

(4)国内发展不够,既不能提供合适的捞大钱机会,又不能提供足够舒适的生活环境。

综上,他们就归海了。

知乎用户 博然大怒 发表

聪明的人回来的时候都是把一切安排妥当过来拼一枪的,成了会所嫩模,输了回去就是。

撒子不用我说了把,毕业直接回来,一点退路都没用,回来碰壁以后,想回去,但是签证不允许,又要折腾好几年才行。

别傻了,不反对你回国,但是回国之前把绿卡准备好再回来,别傻乎乎的闷头回来,发现过了一个月想回去,这时候真的太难了

知乎用户 也许懂你 发表

未雨绸缪的总归是聪明人

知乎用户 Ricky 发表

1. 我和周边朋友遇到的共同特点就是国内私企工作时薪太低 老板给你白菜钱让你操面粉心

2. 没在体制内工作过所以无法发言 但是海归多半已经丧失了混体制类的能力 并且考公也不一定卷的赢

3. 国内年轻人真的很优秀 工作态度也更好 我觉得我的优势就是英语好点 我还是去美国卷美国佬吧

4. 有些年纪大点的人会问建设祖国的问题,说实话,就我观察,国人教育卷出来的人综合素质真的不差,条件待遇给到位有大把英才建设祖国。

5. 我目前的究极目标就是能够做到跨时区 work from home 然后还能够在国内二三线城市财富自由 以后还是会尽量会来的 现阶段看还是得润一波丑国丰富下打工经历

知乎用户 程明​ 发表

因为国内提供不了那么多高端岗位,这些海归人员要么自主创业,要么降低待遇去做低一级的工作。

这就是中美国际分工的问题,美国作为全球科技,教育,资本的顶级资源聚集地,有技术储备、有顶级人才以及 “无限子弹” 的资本市场(这个是最重要的),把一些理论转换为实际应用,然后在创造引用场景,把产品或者商业模式推广到全球,再反哺资本市场,形成正向循环。

而中国通过大量的中高端工程师作为中坚力量,组织一批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产业工人(俗称人口红利),利用相对集中和全面的配套企业,大规模生产,销售给全世界(其中中国是很大市场)。

从国际分工上讲,如果中国产业升级不顺,是没有办法留住这些人才的,这是市场规律。西方各国领先发展了中国上百年,有的掌握了铸币税,有的站在了产业链顶端,有的躺在大宗商品上数钱,各有各的好。中国现在就像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小伙子,在厂里打了几年工,攒下了一点点小钱,准备成立个小作坊,争抢一点原来工厂的产品份额,需要的是合适的人,而且不是无脑追求行业巨擘。

顺便说一句,网传家印同志就是因为听 1500 万年薪的首席经济学家的理论,盲目扩张 HD 版图导致恒大资金链崩了。

每个人都有追寻自己幸福的权力,正常看待就行。等中国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市场报酬了,自然会有人 “海归”

知乎用户 noha​ 发表

墙永远阻止不了人用脚投票,只有真的发展好了才可以

知乎用户 辽北范德彪 发表

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且不说整体收入福利待遇和西方差距很大,就算愿意回国,国内的高校和工业体系目前也吸纳不了这么多海归科研人员。

生化环材机,国内大多还在还在中低水平内卷(为了防杠,不排除少部分处于世界一流或领先位置,但是岗位少),回来也没有用武之地啊。

知乎用户 啊布等待 发表

说实话,支持留学生在海外就业。

中国目前每年 1000 多万人毕业,硕士博士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各种灵活就业人口。中国的产业升级没有那么顺利,还无法提供这么多岗位。在海外就业,一方面能够相对减少国内的内卷。

而且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出去,去开拓东亚人的生存空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人选择归国是实现自我,有人选择归海也是实现自我,两者都有光明的未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北美学习➕工作了七年后回国了,回国后工作了两年,感觉心太累了,完全无法适应国内的生活,主要还是一线城市房价太高。父母帮忙在加拿大买了 house,价格跟国内一线城市最普通的公寓一样的价格吧,house 全部精装修,厨房配备的家电都是 miele,地下室有地暖,全家有中央空调。车子也便宜,牌照 80 加币就搞定了,还可以自己发挥,换成自己喜欢的数字或字母。回国后,好不容易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工作后,工作也很内卷,同事关系也比国外复杂很多,常被当成软柿子捏,一个月到头薪水比国外还低。在职场上,不是 985,211 毕业,不愿意 996,还没有国内的 cpa,想做金融财务,社招感觉根本没有竞争力。找对象就更难了,各种条条框框束缚,走在漫漫相亲路上,这几年在国外折腾年纪也不小了,一个女生被问是否有房有车,工作薪水是不是高。现在准备认真思考归海的事情了,当时是听说国内发展的很好,羡慕国内人生活方便有小龙虾吃,薪资水平已经高于国外才回来的,回来后才感觉热闹是别人的,跟自己关系不大。当然也不是说自身没有问题,但结合自身的条件能力和国内的环境,会有一种比孤身一人在国外更加强烈的无力感和不被包容不被接受的感觉。

知乎用户 Melissa May​ 发表

我的回答可能稍微偏点题,实际情况其实是” 优秀留学生不回国 “,但是我觉得也可以用于回答这个问题。

说一个家里的栗子,我姐姐。北京土著,医学生,北京大学本科,华盛顿大学硕士和在读博士。本科毕业前取得了驾照,此为背景。

本科一毕业就直接去了西雅图深造,硕士毕业之前大姨姨夫还有我妈问她是否回国。姐姐没有直接回答” 回国” 还是 “不回国”,而是这样回答的:

“我在美国敢自己开车,回国不敢。”

你品,你细品。反正当时我们都懂了。

我姐姐在美国硕士毕业后先工作了 2 年再去读博士,她在这两年间在西雅图买了房。我无法想象如果她回国,能拿什么买房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有归海的退路,我根本不敢海归。

知乎用户 机器猫 nei 兜 发表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从初到外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情绪如图所示,一开始都是正向的欣喜阶段,看什么都新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发现诸多不适应,从跨文化维度的差异中可以得出,不适应是必然的。这就到了跨文化的幻灭阶段——美好的东西都看完了,逐步发现了不适应和讨厌的东西。

留学人员长期在外,必然要被动接受跨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到了融合阶段,融合的好的可以看到曲线上升到了正值,我们可以认为是接受了跨文化,并且享受其中。0 值的就是平常心态,负值的就是没融合好,一直很难受。

讲课的老师告诉我,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经历了跨文化的生活后,没有融合进去,觉得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回国后发现国内的生活也已经适应不了了。造成了不管出去还是回家都是负值,这种人就比较倒霉,世界之大回家和在外都融合不了。

希望能够解决你的疑惑,以上知识点来自《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课程,感谢雷琼(Joanna)老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答主在欧洲工作了 8 年,最近几年一直想找机会回国,主要是想让孩子在国内上学,有个文化上的根。

黄种人融入不了基督教文化。

之前(2009 年)在北京准备了学区房,准备今年(2020 年)回去上小学。由于疫情出现,买不到机票回国,只能让家中老人代为报名。学校要求的十几项报名材料中,缺少了一项在招生简章材料说明中的括号内备注的材料,学校拒绝。孩子回去也没学上,估计是短期内回不了国了。

知乎用户 楠男南 发表

堂哥本科国内,硕士美国,留那边工作了一段时间。

因为要结婚所以从美国调到北京工作。

同一家公司在北京工资少活多不想干了就回老家了,在老家中科院找了份工作。

结果全组的活基本都自己干,他也是比较内向,不太善于领导别人干,就都自己干了,结果自己的一些工作成果还被领导强占了,嫂子在银行工作也不顺心。

正好年前猎头找到我哥说加拿大亚马逊那边有好职位特别适合他,正好他也想走,经过面试 7 月份俩人就要走了。

我哥说,趁着自己还在黄金时期还能再多干两年不想就养老了,所以想去亚马逊再努力一回,过两年有机会想转去谷歌,也是他梦想的公司。

海归可能是有很多原因,但归海估计原因都差不多,就是适应不了国内的工作环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大深红,对于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伤感的。但是转念一想,相比印度,我们已经优秀太多。他们可能连归国的念头都不会有。发达国家本身的生活水平就会高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够仰仗的无非是离家近,好照顾父母,母语环境,经济发展快之类的条件,说实话钱能抹平一切差距,而且相比以前大学教授跑发达国家当小超市老板的事已经好太多了。有些产业不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不会有的,比如芯片,初创药。经济危机下就业是个难点所有国家都一样。大家各自珍重,沙扬娜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正视国内行业普遍比发达国家的工资低很多的事实。作为一个家庭普通,能力达不到凤毛麟角的留学生,在国内工作目前是无论如何也赚不出父母给自己花的留学钱的。有些自媒体洽热钱最近无脑吹中国,最实际的人均工资对比一下大家心里都有数了。

2. 回国可选择的行业有限。在国外读的专业和学的知识不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除了钱已经少了兴趣就很重要了的对吧?回国有多少岗位是能建设祖国,在国外也不是没机会参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交流的项目,哪怕在国外好好做个自信的中国人,不做舔狗也是给国家树立了一个好形象,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有余力再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3. 收入相对低,成本却不低。房价相对于人均收入太高了。这个大家都明白。让海龟去便宜的三四线小城市也不现实,能找到什么合适的岗位呢?且不论房价,车除了新加坡,欧美发达国家都相对便宜。其他的吃穿,一杯奶茶都 20 多块了。上海的物价我个人认为和国际无缝接轨。

4. 人比较佛系,不愿意面对 14 亿人口的竞争。在国外偶尔加班,读的热门专业,入职工资就超出当地人平均工资,领导和同事都好相处,尊重下班以后的时间。说天花板的难道回国就能轻轻松松做到高层了吗?既然能在国外找到工作,就说明公司认可你的能力。至于升职加薪,本身就对专业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甚至运气都有要求。

5. 观念不合。我身边的朋友,除了少数爸妈比较开明,大部分是被催婚,谈朋友,催生,女的担心身材,男的担心自己没钱买房,各种社会无形带来的压力。不是说西方文化就是天堂,但至少没人敢把这些压力摆在明面上施加给你,父母一般不太干涉个人选择。

6. 国外适合家庭生活。工作之余的个人时间多了,有更多的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照顾家人。经常找个长周末度假啦,每周开车半小时就能到郊外爬山,各种户外运动,骑马高尔夫,歌剧电影烹饪课,去好餐厅不用排两小时的队,不香吗?觉得国外无聊的话,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积极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我也很想念父母,也很想念国内的朋友。但是我很清楚,回国对我来说不管是就业还是生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就在国外做个自信,大方,热爱世界,愿意接受不同文化的中国人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下言论针对一般人,X 二代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根据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啊,如今敢断言,這麼折腾的,清一水男的。对于女生来说,毕业后留在国外才是正确选择,都不用回国试 。这里的正确指个人利益最大化。唯一比较为难的就是那种独生子女,家庭关系非常好,双方都希望生活在一起(至少一个城市)的。

很多知友说了,海龟三个层次,最上层的大佬不用我们担心,中间那部分人是最冒险的,最后那部分一般人,比如某些在国外都没能找到正经工作的 ,幻想回国创业成功当上 CEO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不想想,自己技术资金人脉没有一样过硬,凭啥就该你创业成功?可不得乖乖归海,至少有身份可以骗骗国内小姑娘啊!

知乎用户 游凤 发表

海归再归海,像不像十年前的逃离北上广深再重返北上广深。

背后的根源是一样一样的。

原因就是:

1, 收入低,收入增长预期低。

2, 人际关系复杂,圈子文化深重。

3, 不够重视人才,也不够重视科学技术。

4,心理落差大,不适应。

5,职场市场机会不多,高端职场机会更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去年海外回来的朋友都有再回去读个二硕或者读博士留在海外的想法了,作为一个已经回来的人劝各位没回来的人一句,如果你只是未来奉献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所学建设祖国,那么欢迎回家,如果你想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做一份好工作,养家糊口让自己过上舒服的生活,还是不要回来了

知乎用户 下里巴人 发表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国内内卷严重

国内现在竞争依然很激烈,生活压力太大,而且社会环境呈现一种越来越浮躁的现象,大家对成功的定义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改变,同样能力得到的工作机会在国外能拿到更高的薪水,过着压力更小的生活

知乎用户 vultore 发表

用脚投票。

这个现象很好,能让国内反思如何对待这些海归,以至于推广到所有人。

近期的一些新闻说明,我们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但资本的力量却十分庞大,资本对人的异化,对劳动的异化已经很严重了,就这一点来说,外国无产阶级会有组织的抗议,但我们……

不能用不爱国什么的批判他们,这样只能掩盖问题,不能解决问题,我认为,如何解决劳动者现在这种疲于奔命的现状,才是关键。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人牺牲,但让牺牲的人有所收获才是正道,坐在资本和权利的位子上吸无产阶级劳动者的血的人越少,他们越不会再归海。

自己的拙见。

知乎用户 大葱卷牛肉 发表

这段话我要再发一遍:民族主义作为「国家」构建的基础,正在加速瓦解。

知乎用户 任我不行 发表

刚刚看了几个说呆国外的人 哦他们最近都在中国 呵呵→_→

知乎用户 大大的熊熊 发表

同样被剥削,

选择底线高、有生活的

知乎用户 pgjqb 发表

二线城市留日 ,普通国立院生,回国前有事务类工作机会(月薪 22 万日元,ボーナスあり)。

回国后,非家乡二线城市,对日外包事务职,月薪 6k。呆了六个月以后开始找工作(家乡城市),目前最好的 offer 月薪 8k,有年终奖,加班出差另算,预计年收到手 11 万。

重新找日本工作,转技术类,预计年收 18 万。

说实话,自己年纪不小了,本来这次回来不想再出去,但确实和其他老哥说的一样,国内竞争更激烈,自己除了日语和英语过得去以外一无是处。对未来抱有较为不好的预期,怕随着科技发展纯语言类事务职被淘汰,外贸销售类也似乎没必要如此早转型(且目前大形势堪忧)。想趁着自己还算年轻?转型技术职,进入制造业,但国内毕竟没有这么多时间以及成本慢慢培养你,综合考虑下来即使短期收益还不如在家乡城市,但这是家里没关系的我最后的出路了。

最后一句忠告:千万不要专业学日语!

泪目,告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名海归,真的觉得国内的薪资给的好高,但是国外的生活才叫生活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归海的这部分海龟应该都是名校博士。 (就像你这个问题里面提到的马毅和颜宁)这些人本来选择就很多,也不必委身于 996,可以用心做自己。就像你一直住花园别墅,突然回到廉价住房,你肯定会怀念和想回去。

知乎用户 木三 发表

是归国归在很尴尬的一个点上,无论年龄还是资历背景,国内一长段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归海还是很无奈的。无非为了生存。

知乎用户 大鲵 发表

类似于把国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落地,回国工作类似于把在国外受教育的自己给 “落地” 了。

不否认中国公司存在官僚主义和非正常加班等消极现象,但也有很优秀的公司存在。关键就是自己要找准一家可靠的,不行再换呗。

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国内的氛围或者文化,再回到国外也是正常的,人才的世界范围内流动是最终的趋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简单点就是,学的用不上

这几年中国的发展势头,已经引起西方国家警惕和打压了,能让你去学的,估计也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专业。估计很多还是学的都是什么艺术这类,压根就没啥用的专业,就好像回答里面,有个在澳洲学教育的,然后说自己回国发展,学教育?还是澳洲,我听了都想笑,还有什么学金融的,国内还真用不上。

形象一点,国家的产业,就是个金字塔,到达哪个层次,就会需要哪个层次的人才,以前中国处于底层,中高端人才用不上,国外也知道这样,所以才会开放一些高精尖的专业让中国人去留学。后来中国到了中层,西方已经搞明白了,中国是势必要上来的,这时候,高精尖的东西都不能让中国学了,然后开放一些文学、旅游、艺术、传媒这类 P 用没有的,还动不动想带歪大家的专业。

还有一些就是夕阳产业,国外都不想玩了,还指望国内玩,国内现在就是想搞热点,从某些产业上实现突破,占领上层。

这时候,花了银子的那帮留学生怎么办?国内不用,只好回国外去混日子了,毕竟同样是混日子,比国内好混。就好像家族里面也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亲戚,把孩子送到国外,说法就是,反正自己的孩子两边都混不出头,但是国外比国内好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APdxL 发表

其实作为一个国内还算是顶尖学校出来的人,且现在留在其中一所学校博后,见过不少海外归国的博士硕士,看到这种话题我最大的感受是:

你们这些海龟何德何能有资格在北上广深混? 还以北京的标准去对比美帝的非一线城市?

国内最好的学校 (清北) 尚且做不到全部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一线大厂 / 牛逼研究院 / 牛逼学校 / 好国企混,我的感觉清北博士大概百分之十~ 二十留向了杭州 / 东莞 / 天津 / 自己的老家。科学院的博士大概百分之三十。

博士聊完聊聊硕士,北京的硕士流向 (清北,还有我出身科学院),硕士流向自己老家的比例大概要到百分之三十~ 五十。

以我熟悉的计算机系统为例,如果你是博士,首先我非常确认一点如果你们是斯坦福 / mit/cmu/ucb 出来的,在北京工作确实可以随便找。如果你不是,在我这个领域,找教职请带着四篇 ccf a 中体系结构方向的文章找,找 “你认为的高薪 (华为天才少年那种,上来 100w~200w 的)“工作带两篇,找普通工作请放下海龟挑三拣四的身段多撒网。如果你是硕士,那就更别挑,国外硕士啥含金量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过 hr 关以外没啥优势。

其次,大公司没有人 (具体而言就是师兄师姐) 帮你内推,你自然去大公司也很难,这点国内外都一样。我记得我长居海外的实习生和我说,国外不是不讲人情世故,是你一个留学生大家去没把你当自己人看。

最后,如果你谈赚钱,赚钱这件事算的不是你赚多少,算的是你能攒下来多少。国外赚钱是多可我真没见到我国外同学攒下来多少钱。赚的多花的多 (因为物价和本地消费习惯等因素) 那是攒不下什么钱的。如果你谈发展,发展是要看方向的,如果你为出国找一个冷门专业出国内发展这么快很快就容易被甩下,没你的位置这是自然现象。君不见现在国外要芯片的人要的有多凶。或者你真的走在一个急需发展的行业里一个急需发展的位置上,快回来吧,进去公司就给你一个团队的 headcount 让你从小人物带大团队。

知乎用户 柳生连也斋 发表

他们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不曾见过光明。

知乎用户 愿荣光归中华 发表

苏联末期,麦当劳第一次在莫斯科开设分店。

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刚开始时莫斯科市中心的麦当劳门可罗雀。

苏联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很满意,在报纸上说到:“苏联人知道每吃一次麦当劳套餐,钱就会变成美帝射向谠和苏军的子弹。”

报纸发布过后,第二天麦当劳的门前排起了长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目前在前几名的学校副高,也有小四青之一的帽子,感觉平时工作确实很忙,确实有产出,但感觉生活和工作不平衡,目前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的架势,也就是所谓的内卷吧,并且政策也总在变化,让人觉得不稳定…… 欧洲比较熟悉的学校也有邀请给终身教授,但考虑到父母也比较纠结,并且也舍不得这些学生。哎,先占个坑,如果哪天也归海了,到时候再来补充些心里路程吧……

知乎用户 星辰之沙发 发表

中国现在强大了,中国人民也强大了,回来真心卷不过国人,还是卷外国人简单点。像我这种只是想过的轻松点的混混而言,自己本身提供不了什么价值,报效不了中国也报效不了外国,在哪都是抢饭吃的命,当然要挑个对手弱点的地方混比较简单。

知乎用户 知而不言 发表

怎么现在网上的戾气咋那么重呢?现在的世界,各国已经很难割裂了,在哪里工作生活,在现在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攻击呢?国家既然让公民有选择的权利,那不管选择在哪里工作和生活,这难道不是正常的吗?当然,咱不能一出国就空气香甜了,这不好。再怎么说,这都是故土,出于好意的批评建议,能让我们更好的看清自身的问题,但请不要诋毁。当然,在国内的人,也要放平心态,对归国的要报以善意,有选择的人,能选择的,还愿意为国内的建设出力的人,我们更要感恩。就像当年杨老归国,这更是国之大辛,当时那么多人攻击他,我觉得真是难以想象!国家发展越来越好了,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来工作和生活,再说,就算是在国外,很多人也是心系故乡的,每当国家受难,我们的海外同胞,有哪次袖手旁观过?

知乎用户 宇观财经 发表

这其实就像价值投资者与短期投机者的区别,在投资领域,这两者都能挣钱,中国起来, 回国套利,套利完了,归海。要想价值投资,一要看长远,特别对于人生,那是20到30年起,再就是放低欲望,专注,沉下心,当然这种素质在当下中国太少,这也就导致这种素质值钱。要想在某个时间段预测哪个行业好,哪个产品好,太难了,特别是短期,在中国其实好多人都是难坚持的,比如农业,我之前考察些农业养殖的,好多真是普通话都说不好,但人家坚持下来,认真干还是发财了,但在一般人眼里肯定是这种行业肯定没机会,其实那些人能力和见识是不行,当人家就是专注,而且成功后也是成为当地非常受尊敬的人,带动当在的就业和经济,想想一个他在一个县城里的影响力,然后跟你在美国的影响力。

知乎用户 梭哈 发表

80 年代 90 年代那批留学生大多数都是公派的,多数可能把家安在了国外,难道国家就是白出力出钱了吗?“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 几十年前领导层就定下了这样的方针。

如果你对国外的工作生活人情关系感到无趣或者没有盼头,那么最好也不要无病呻吟,承认现实或者改变自己。如果你回国了,发现国内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官僚主义很复杂,那最好也不要无病呻吟,承认现实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或者改变自己。道理其实很简单,树挪死,人挪活。进之赢者通吃,退之无欲则刚。进退维谷犹豫不决,必沦为工具也。

正如不管世界局势如何变化,不管贸易战怎么打,我们国家都将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二十一世纪的前两个年代属于中国,刚来的这一个年代还是属于中国的。不论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心中一定牢牢记住,只要你选择了祖国,祖国也必将选择你。即使你在国外安家生子,也要关注祖国的未来发展,跟上祖国的脚步,记得给你的孩子多介绍一下这个时代发展最快的国家,说不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归海了,孩子却海归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教授老了,北京雾霾太重不适合生存。

知乎用户 卢森堡博士 发表

毕竟大家都不傻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哪怕在去年,

我都还不知道股长,科长,处长的区别,

谁高谁低,

(不过这个月知道了 “管长” 是什么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回来一年多 受不了了 我要回去

知乎用户 月澜小区业主 发表

我曾经以为按照我们这种压榨法很快就会自取灭亡,然而疫情这么久了,刷新了我的三观

国内有一些人就算是跳楼都不会做出一丁点反抗,断供的取不了款的等等,有反抗的也被白衣战神给摆平了,我现在只担心继续这么卷下去会不会以后其他国家不卷就活不下去,最后拉全球一起内卷

如果成了这样,那可真是功德无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就好奇,国内一直是这样的,你之前一直都不知道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岸萤 发表

说一句题外话。

为什么感觉你们回国、出国好轻松呀?

想出国,辞职打包行李定好机票就出国了,

想回国,打个飞的就回来了。

像我这种到现在连个飞机都没坐过的还想润,so difficult.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货比三家嘛 不寒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没法既要又要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缺点会被无限放大,好处却会变得理所当然而被无视。所以说为什么要远程爱国呢,这里其实没有矛盾,实际上逻辑是递进的。正是因为远程,所以才更爱国。

有些人回了国才会换个角度看自己之前的生活。所谓都是看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得不到的最骚动

其实源头上,还是人都犯贱,只有折腾和矫情才能看清楚自己的真面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已绿。

我如果有机会还想给皇军带路,可惜还没这个门道。

知乎用户 西红柿大战土豆片 发表

人家只是在探寻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已,不关你们的事。

知乎用户 无敌暴龙战士 发表

这些都是懒汉 落入了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高福利陷阱

知乎用户 春卷壳​ 发表

先马一下

希望未来某天我也有资格在这写回答

知乎用户 是你 发表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知乎用户 月乌​ 发表

我觉得是个好事,本来现在中国职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远超岗位增长的数量,导致获得工作需要付出的成本(教育,学位等)远大于这个工作能带来的收益,通俗来讲就是能力是造火箭,工作内容拧螺丝。同时这种长期供大于求的状态也让雇方有充足信心来压榨人力,毕竟能力接近的竞争者确实有不少。因此,个人认为如果你选择海外就业,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减缓了国内的就业压力,让国内的同行们不用因为竞争者云云而自降身价,这么一想不是好事吗?再说了,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在当前疫情情况下仍然选择归海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就是国内工资给的低,劳动强度大还不算稳定吗?

知乎用户 Rolisa 是个杂学家 发表

以前在国外工作,

我们去的一堆中国小孩儿天天想着加班,

老外表示难以理解。

他们觉得阳光沙滩海岸假日不香么,为啥有人会喜欢加班…

好像从小就被洗脑了要勤奋 要 996 没有劳动就没有回报,一个个 都忒么魔怔了。马爸爸事件之后仿佛周围人才有点幡然醒悟的感觉,哦,原来我可以不做社畜

知乎用户 Microsoft 发表

我新加坡回来的,现在又想润了,是的,淘宝很方便,外卖也很好,医疗也很方便。但是你这老搞封城,经济影响不说,未来每年封三个月谁受的了,我国外同学朋友圈到处晒旅游真的心态爆炸。我普通老百姓,谁管你下大棋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不缺人。

所以人天然没有人的待遇。

人怎么获得人的待遇呢?需要先内卷,卷赢别人,下属把你当神灵膜拜(虽然也不是出于本意,这也是内卷的一部分),同级别的人和低于你的人才把你当个人。

等级森严。

中国互联网的 “扁平化管理”,在 10-18 年还有人提,现在疫情来了、中概互联网股价暴跌了,还有人提吗?

这都是中产阶级的阶级幻觉,作为年轻人我们多半厌恶等级制度,但在特定的环境里只有这样才行得通。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恭喜你来到真正的中国。

海外普通华人,一般就本科、硕士学历,中产而已,只能混口饭吃。海外社会人天然就是人,虽然随着国际局势的恶化,中国人也开始不完全算人了。

我个人不建议轻易归海,除非拿到海外大厂 offer,收入可观且能解决签证问题。

因为不少留学生眼中的海外,是疫情前经济滑坡前的海外,我们当然相信疫情能得到控制 - 无论是动态清零还是群体免疫。

但经济恶化,行业缺乏增量,中产阶级就不好过,有多年经济基础和人脉积累的老牌中产比身为外国人的新中产抗风险能力强。

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我觉得多准备退路才是正经事,可以先进好的外企观望一下机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在归海,计划归海。不为别的,只为领导水平太差了,自己不做,也不懂还要装 13,装 13 就罢了,还要甩锅,甩锅也罢了,还要 pua 一把,显示自己懂管理。让

一个不相关人员搞信息系统,不会做一问就冷嘲热讽,所有工作围绕一个主题—领导面前作秀。还好意思说他带过的人都是中层,我只是不喜欢管理不愿去高层。为什么你还是中层,为什么你手下可以去外企拿高薪,你不行?

一个英语四级没过,没学位证的人品垃圾的领导,半夜三更叫你来加班你是什么感觉?工资 4k 多你让我学华为?

狗都当不好的,还要把自己当成狼,还嫌其他人不狗,对不起,拜拜了。

知乎用户 变成一条猫猫怪 发表

海龟?

海龟不是烂白菜吗?

烂白菜重新回去烂白菜的地方有什么大不了的

知乎用户 愿这世界如童话 发表

人员流通,很正常

知乎用户 猫神 发表

坐标日本。我想关于海外和国内工作因素大家都说烂了不用我重复了。我就说别的一点吧,可以示威,可以游行,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不会因为你发言就把你抓起来。总结,疫情让我意识到了人权问题。

知乎用户 入画浅相思 发表

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人才在国外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希望能够回到祖国之后,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但是。部分海龟在国内经历一段时间后,又改变了想法,想要 “归海” 呢?

我国留不住人才,究竟是为何?

现如今我国的海归虽然非常多,但是作为海归再次选择 “归海”,却始终逃不过两个人。那就是颜宁和许晨阳。

颜宁在生物科学领域绝对是世界级的存在。颜宁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毕业,她依然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希望能将祖国的生物科研事业向前进一大步。但是却由于在 2017 年提名院士时并没有当选,进而她选择重新回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于 2019 年成为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许晨阳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并于美国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后,于 2012 年选择回到祖国。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许晨阳在北大任教 6 年之后,却选择了回到美国,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而许晨阳却给自己回到美国留下了 3 点原因。

首先是现如今中国的学术造假现象较为严重,第二是大多数的学生们学习知识都是为了发财出名以至于学风浮躁,第三则是中国教育界论资排辈现象太过于严重,有经验者和无经验者缺乏学术的交流环境,进而许晨阳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无法使他的学术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是没有办法能够培养出好的学生的,因此他选择离开中国。

许晨阳的这一番话揭示了我国教育界所呈现的弊端,而我国也正在一步步地完善。

海归 “归海” 到底说明了什么?背后的问题有哪些?

现如今我国留学的人才越来越多。大多数的留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出国,进而对于国内的环境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因此长时间的国外生活导致回到国内后与当前社会很难融入。

并且最严重的是大多数的海归人员归国后寻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是不容易的。要知道找到一个合适于所学专业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并且要不低于自己的期望工资,则更为艰难。因此在如此一个环境之下,部分海归选择 “归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问题问的是科研领域,请仔细看科学网的报道。作为重点大学的科研人员,给你们分享真实原因:中国学术界的游戏规则,没有给科研业务能力强的人太多上升空间。

空间大多给了更擅长钻营关系的人,在这一点上,海归显然不如本土的科研人员。

不过,请注意,只有低于 5% 的海归有能力归海。其他 95% 的海归原本在国外也找不到好的职位才回国,所以,当然难以归海。

政府和学术界没必要担心海归归海。有一天海归归海的比例超过 50%,人才随意全世界来来去去时,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就实现了。

知乎用户 半亩 发表

三年了,让海外学子回家吧!

建议:

1,取消或放宽海外航班的熔断与取消措施,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海外有几百上千万华人华侨,这些人长期没有回国,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我们海外同胞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人是中国在海外与外国人接触的一线人员,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的国际形象,如果不让他们回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很差,而且几乎可以确定他们会反馈不好的信息给国外人对国际形象影响很大;

2,国内航空公司长期亏损,也能慢慢的放开国际航班与国际社会接轨,让航司看到希望而不至于一直亏损失去信心,如果放宽或放开能够减少亏损或盈利一反一正有几百上千亿,如果把这部分费用投资到偏远地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回国隔离时间,这样既能为将来新冠或其他传染病的大规模爆发提前建好大量的基础医院或隔离场所从而解决当前和未来的问题,而且也能让我们海外的几百上千万同胞回家,希望相关负责人能够看到,切身实地考虑我的建议,真正的造福于广大海外侨胞!

知乎用户 Godisalie 发表

居然好多人下意识的觉得可以翻墙解决互联网没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翻墙违法啊 2021 年已经抓了 5000 多人进去了

不是麻烦问题 是违法 违法 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

知乎用户 冰美式小时​ 发表

我现在也真的想归海,感觉在国内或莫名的焦虑

知乎用户 蓝色世界 发表

为什么会这样?

1、科研事业单位(研究所、高校)不好待,科研资源被前辈们牢牢把握,根本挤不进去

2、企业不好待,完全没竞争优势,在国外学到的和历练到的完全无用武之地。都在说华为,全中国也就只一个华为。其他的 BATM,要得更多的是工蚁

3、大城市不好待,生活成本巨高无比,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城市了

4、小城市,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五六十年代的人如果提前退休把位置腾出来也许可以,但还有七十年代的人,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还提倡延迟退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房价怎么这么高

人际关系怎么这么复杂

各方面都像高铁那样狂奔,但怎么我总上不了车?

归海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马云在这事情上有一大半的功劳。

知乎用户 Marxists 发表

重点还是没体验过,双方都能体验一下再做决定是最好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大概会成为其中一员。

拿了 CSC 奖学金出国读博,后面觉得很被动。因为我交不起违约金(大概 65 万),但也不想违约也不赔钱,所以我和男朋友决定回国工作两年后再一起出国。(两个人违约金就要 100 万以上了)

至于为什么不留国内,房价和教育的压力太大了,我连付 65 万违约金都承受不了,更不用想以后在上海的生活。大城市不欢迎我,也不属于我,小城市没有好的平台,那我就出国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说我的经验吧,其实我特别理解归海,而我自己就特别后悔回来。因为我自己就是那种不太爱争抢的人,普通的稍有小能力(自认为)的人。回国后发现,没有距离感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东西都要 “争” 的环境让人真心不适应。反观在国外(特指欧洲),虽说很难融入当地社会,但是特别适合想生活的人。说到底还是我自己当初决心不坚决,所以才…… 希望和我一样不太爱争抢的人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自己也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想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在出国前我的看法是:中国正在上升期,会有很多的问题是正常的,公司的加班或者高校的低收入要抱着奉献的态度去接受,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牺牲小我,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能力比不上当年的钱学森,至少精神要像前辈看齐。

出国之后我的想法是:稍后再谈,我想说一个别的问题。

知乎有一些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网红学历低但是即使不是很出名的网红的收入也可以分分钟超过硕士博士学位拥有者?还有鹅厂同事程序员被包养我心里不服气,我明明代码写的比他好。

有很多人的回答是:同学,你不能还停留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心态上。知乎老大哥们说的很对,在中国是这样的,未来我就不清楚了。

网红之所以有可观的收入,流量明星之所以挤兑着全国人民没有好电影电视剧看了,答案非常简单,因为他们后面有资本的运作,可以收益。资本家们在乎的是能不能赚钱,在乎的是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而不是你有没有电影看,更不是硕士博士的收入或者年薪三四十万的程序员要被包养。资本是血腥的,是残酷的。

这些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我的问题,更不是资本家的问题,更更不要什么都定体问,而是国家应该在制度的制定、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层面进行改变,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会振臂一呼,为什么!为什么!气死我了。但是现在想想,根本不用着急。这个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虽然目前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逆全球化一直都有。作为全球化中的一环,人力资源也在流动。

中国留学生非常喜欢去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自费读硕士的一般都是在留学国好就业的专业,那一大笔学费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投资,换句话说不考虑身份问题,他们可以留下来。能够读博士的同学,都是外方给了奖学金,都是优秀中的尖尖。 他们未来的出路,自不用说。

我知道我不能代表别人,但是我想应该有很多同学和我的想法很像就是能有个自己的房子住,生病了不用怕倾家荡产,小孩上学也不用再勒紧裤腰带买学区房。但是就是这个朴素的愿望,目前也是实现不了,对于你们这样普通的人,并不能让国内的资本家开出和国外一样的薪资,即使开得出也会有这种条件。同时要考虑:没有户口,买不起房子,害怕得病等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

所以稍微想就知道,国内、国外,确实没有什么可比性,就目前的情况看,海归再归海非常正常,不仅如此,新毕业的留学生也会先在国外找工作观望一下。这是一个好现象,当国家层面意识到,或者说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去改变,比如落实劳动法(在国外劳动法与租房的法律是倾向于弱势群体的比如劳动者和房客),改变现有医保制度,比如治理高校学阀提高教授待遇,强化高校契约精神

我记得高中政治经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 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不用着急不用生气,优秀的人不愿意回来,还有中等优秀的人愿意回来,甚至还有不优秀的人,总有人愿意去高校经受学阀的折磨。这些回来的人也已经把孩子生在了美国,将来可以轻松上北大,比如陈灵石小朋友。就这样下去,一两代就不用说工程师优势了,量有了就要开始追求质量了,但是人已经被赶走了。

所以,我觉得没什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恰好说明了在这方面,政府充分尊重高校或者企业的自主权,没有丝毫的干涉。

知乎用户 大汉天子 发表

人各有志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也没什么好说的。再说中国目前需要的是理工科的顶尖创新型人才绝大部分人都达不到要求。更搞笑的是一些文科的也觉得自己是比较重要的人才觉得自己有优势还真以为留个学就能改变命运了?那要是他们那么想我就没话讲了。

知乎用户 小金帛 发表

刚刚看到一个视频,然后就发现刷到这个问题了

每个人都有在意的东西。

每个人在意的东西都不一样。

每个人在意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多正常啊,我一个土鳖完全不理解他们为啥要海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感觉应该是因为岗位匹配问题,尤其在部分高精尖岗位上。

我上高中的那会,听班主任讲她以前有一个学生,去荷兰读 phd,印象中好像是读芯片方面的,还和材料有点关系(班主任老教师,中专学历,讲不太明白)。她学生想回国工作,面试 n 场,很多企业对他夸了又夸,说他这个方向很好啊很前瞻什么的,但是最后没人要他(或者说敢要他),很多公司说他们根本没有这么高端的项目让他做,最后他学生就只能回去了。

其实这就是高精尖人才的一个缩影吧,我本人学别的专业的,不太懂这方面,但作为普通人,我也感觉到当年芯片完全没有到今天这种 “卡脖子” 的地步:这两年连我妈这种毫不关心科技新闻的人都知道芯片相关的事了。现在再大力搞芯片,可能会吸引一些人才回来,但毕竟在当年这些高精尖人才都是被 “逼” 出去的。

以上就是字面意思,没有任何讽刺国家或那些人才的意思,我就是觉得 “再归海” 的选择对于部分人来说也是时代赋予的吧(我是非常赞同历史进程影响个人命运的)。而且多说一点,我总觉得能读到博士,尤其是去异国他乡读博的人,应该都挺有追求的… 相比于薪酬、待遇之类的影响,有抱负的人更难过的应该是才华无用武之地吧。

知乎用户 改了一千遍的名字 发表

算是理解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了。

国家现在处于没有工业文化的时期,不像欧美日那样,有自己的工业文化,能够满足心理和精神需要。需要大家一起吃苦却忘记辛苦,就需要新的毛爷爷,人需要归属感。中国是一个文明,而不是国家,那怕 tg 没了,一样会有无数的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自强,领土完整。

希望你们在国外好好的,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那怕是不一样的国籍。

知乎用户 理想猪 发表

其实我比较好奇海归后再归海 (比如美国) 大概是什么难度….. 希望了解的朋友科普一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年出国留学是向往传说中月亮都圆的国外,待了几年越发觉得也就这么回事,对祖国日益思念。回了国发现祖国其实也只是自己想象中的祖国,没有合适的机会,生活也并不容易…

知乎用户 赵建民 发表

没有人是靠情怀活着的。

所有人都需要吃饭才能活下去,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基本事实,

所有的在鼓吹只能通过情怀才能活下去的人,

这种人不是傻就是坏,就是别有用心。

人往高处走,这是自然的,

所以海归在归海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一个,如果想发展,

一定要营造一个可持续的一个环境,

这比忽悠人一次要强很多,

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知乎用户 成都贵少 发表

土木,建筑不要回国。国企是没任何空间的,一年 996,到头也就 10 万多点。

顶级事务所太少了。混出头的概率不如在国外先成立事务所在到国内拿项目。

知乎用户 姜姜 发表

现在还是在加拿大读书的状态 只是觉得国外的医疗 美食 还有没有家人陪伴这几点是劣势

知乎用户 章阿龙 发表

大衣哥想明白了,乡亲们不待见还是搬家吧

知乎用户 Joke 发表

”骑墙派 “才是真正的” 市场选择“,很现实,更高效。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DLT6T2 发表

五六十年代,海龟那是智力支持,贡献极大。

七八十年代,海龟是财富支持,贡献很大。

这两拨人特点是家国情怀为重!

然后九十年代到现在,海龟退化已经成一个符号,而且还在退化,还妄想权力加持,好走不送。

知乎用户 九渡葬魂葵 发表

选择海归又归海的,大多是因为根在这,放不下家人好友亲眷,放不下那一抔黄土,断不了故土难离。

但是呢,游子归来后,却发现,这片土地……

知乎用户 就这样吧​ 发表

作为一个海归再归海的人,我是觉得在国内只想吃喝玩乐,但是工作生活压力大,又不想再回美国了,正好想在学一门语言,就跑到欧洲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只想来这个答案下询问各位大神,除了留学、外派,还有啥渠道去国外工作?我在美国念的本科研究生,回国感觉落差太大了,一直想再去美国工作,但是已经没有 opt 了,最近一直找人 refer,但是好难找工作啊。。

知乎用户 Brryan​ 发表

只要他家有钱,哪边压力小就去哪边

知乎用户 既甜​ 发表

有一句话叫,生活在别处。

La vie est ailleurs - Milan Kundera, 1969

知乎用户 小杜 发表

很多海龟以为凭他们掌握的那点技术回来就能躺着赚钱了,结果绝大多数根本受不了国内极其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研发强度,连三流邮电专科学校的毕业生都打不过。除了靠海龟经历骗点钱基本上啥都搞不了,折腾了一通还不如在国外上班挣得多,只好回去了。这是好事,国内的技术人员不管从规模到质量吊打这批海龟,这批海龟除了带点经验回来,就没什么正面作用了,而且这点经验都不比国内领先几年。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香港身份有什么好处和优势?
让我们穿透信息迷雾,带你见证香港身份的力量。

![](data:image/svg+xml;utf8,)

香港,
从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作为一个高度繁荣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其依托于内地的独有优势,香港向来是通向内地的桥梁,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
香港,
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是捕捉中国和海外机遇的最理想地方,诸多优势使众多内地中产或者富豪名流身份和资产规划的绝佳地区。
近年来,无论是影视明星还是商业巨头,规划一个海外身份已成为一种潮流。而对于内地人士而言,最方便实用的海外身份,无疑就是与内地毗邻的香港啦!
有人说,中产最大的苦恼是突破中产阶层,达到高净值人群。而高净值人群最大的苦恼是自己或者下一代怎么保持优势,留在这个圈层。
香港人的超国民待遇一直是让内地人民羡慕嫉妒恨的,无数精英圈层的名流如朗朗、章子怡、孙俪夫妇、马云、孟晚舟、赵薇、汤唯等等对香港身份趋之若鹜。香港 + 内地,多一重身份多一重保障!

那么,一个香港身份到底能给你带来多少好处呢?
优势一:子女教育
1、香港于 2009 年 9 月起,实施新的教育制度,新制度于形式上更加贴近欧美国家的 6+3+3+4 形式。即小学 6 年、中学 6 年(分 3 年初中,3 年高中)、大学 4 年。学制变长后,香港各高校的大学课程内容更趋向多样化。学生选择变多,有利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海外深造。孩子在家门口、在父母的陪伴下尽早接受纯正英式教育,未来孩子如打算出国留学也不至于因教育模式而无法融入国外环境。
2、香港籍宝宝在内地可免试进入最好的小学、中学。在中国内地上学可以免费入读国际班,考取国内大学直降 200 分左右。
3、取得香港永居身份后,子女可以参加港澳台联考或者通过香港 DSE 考试,轻松入读甚至免试入读国内名牌大学,或以较低的分数入读清华、北大等内地名校。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香港身份却可以秒杀大多数考生。
4、升读香港本地大学更容易,90% 学位都是留给香港居民。香港有 5 家大学世界排名位于前 100,教育水平世界一流。
5、离内地近,避免长时间与家人分开;
· 以香港作为跳板 ,申请欧美国家名校更容易 ;
· 中西合璧英语环境 、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 。
· 入读香港国际学校,学费更便宜,师资更优良。

优势二:移民不移居
1、香港和深圳只有一河之隔,持香港身份可以无次数随意往返香港与内地。其实,对于很多港漂来说,香港和内地的往返之便利,已经让他们忘记了境内境外的概念。如果坐商务车去香港,都不需要下车即可直接过关,如果自己过去,那刷下卡也就过境了,也就三分钟的时间。从香港往返内地,大部分地区仅需 4 小时之内。
2、大部分人移民国外或香港,事业的重心还是在内地。却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利用自由贸易港、无外汇管制、完善的法律体系,优良的营商环境,拓展事业。
3、取得香港居民身份,成为高端人才,回内地享受中央政府对港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与外商投资企业、外籍人员同样的税收优惠。,最低仅需缴纳 15% 的税。
4、利用香港自由竞争、自主经营、资金自由流通的机制,扩展事业版图。

优势三:生活更容易融入

1、香港的饮食、气候、语言、文化差异与内地不大。
2、香港交流语言是粤语、普通话、英文,书面语言都是繁体字,没有语言障碍。
3、小孩的语言学习能力和适应力非常容易融入香港生活。
4、旅游天堂、美食天堂、免税购物天堂。

优势四:享受香港政府福利
1、教育福利
孩子可享受香港 15 年免费国际公立教育。
2、社会福利
包括公屋(廉租房)、居屋(经适房)、综援(低保)、长者生活津贴、就业交通津贴等。
3、医疗福利
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系统完善,公立医院对广大市民开放。住院仅需每天 100 元,包含药费、手术费、床位费、看护房、膳食费,挂号和住院费全免,相当于享受终身免费的医疗。全港 20 多家医院任你选择(皆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医疗设备)。
香港人均寿命世界最长,医疗技术位于世界前列,肺癌治愈率世界第一,乳癌、直肠癌、肝癌世界第二,对于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的重大手术费用,一个香港身份真的节省不少,给全家一个保底,好过花巨款买保险。
香港医疗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据 2015 年统计,香港男女平均寿命是世界最长的,男性 84 岁,女性 86 岁,均居全球第一。

在世界医疗水平上,香港的医疗水平仅次于美国,个别领域水平更在欧美之上,如治愈胃癌和肺癌的水平位于世界第一。婴儿夭折率也是衡量医疗服务优质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香港五岁以下的幼儿夭折率为千分二,在世界上为最低;婴儿夭折率千分之三,仅比新加坡高,婴儿安全成长水平排名世界第二。
无论是平均寿命还是幼儿夭折率,都足以证明香港的医疗水平之高。
在香港,从来没有患者因为买不起药而耽误治疗的。政府监管到位,医药体制分离,流通环节简单,本着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目的,很多药比大陆便宜许多。
再譬如 HPV 疫苗,从 2006 年美国默沙东上市世界上第一支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 HPV 疫苗 (子宫颈癌疫苗)、香港与世界同步上市了这支 HPV 疫苗,大大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4、保险福利
终身 2000 万的基金保险。包括失业救济金,住房基金,老年补贴和基本生活补贴等。

优势五:保留中国国籍
绝对大部分人观念很传统,即使拥有海外身份,也依然想保留内地户口。获香港身份后仍可移居不移民。香港毗邻内地,移居之后可以自由往返两地,没有定居限制,尽享两地的优势和资源。
只要不申请回乡证,可以同时保留内地和香港户口!完全不影响在两地的工作和生活。仍然拥有国内的身份,可杜绝没有中国公民身份可能产生的种种麻烦。
入香港籍拿到香港护照,仍属于中国籍,随时回内地生活、居住、创业不用再办理签证。
香港默认可以拥有双重国籍,拿到香港护照之后可以随意再拿多一个国籍,香港公民移民第三国非常容易。

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加入外籍就要取消中国国籍。
但对于香港居民,中国政府并不要求其加入别国国籍就自动放弃中国国籍,只是不承认其别国国籍。此举意味着香港身份的中国公民可以保留多本护照,只需要多一个香港身份即可。
例如,同时持有中国国籍和美国国籍,便可以凭绿卡进出美国,凭香港身份证进出香港,凭中国证件进出中国。
拿到永居并申请香港护照之后,不想取消内地户口,不申请回乡证(通行证)即可,用中国护照进出中国关,用香港永久身份证进出香港关。

优势六:享受超国民待遇
1、香港户口在深圳创业可以申请补贴,直接发 1 万元,以及补贴 3 年的社保和公司租金。
2、在北京、深圳买房不受社保和户口限制。
3、在深圳可以直接购买一台新能源车。
4、香港是中国一部分,持香港护照也是中国公民,可持回乡证回国,仍享受中国公民权益。
5、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在全球有效,在海外享受中国领事馆的保护和服务。截至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入境旅游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 168 个。包括众多大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欧洲绝大部分国家、日韩,非常方便工作和旅游,无异于全球畅行,享世界公民之便利。

优势七:税务低廉
1、税制简单,税务低廉,到手相比变得更多。
· 无全球征税,只有在香港赚取的收入才需要缴税。
2、无遗产税、无赠与税,适合资产规划配置。

优势八:没有生育限制
1、香港人口政策宽松,没有身份限制,不需要结婚证件。特区政府鼓励港人多生多育,没有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或调控生育。人们生育自由,可任意生育。
2、在香港出生的宝宝立即享受香港公民的所有待遇。只要合法居留,孕妇在香港生育,小孩出生后立即获得香港永久身份并享受香港的儿童福利,即 “落地生”。准备生 2 个以上宝宝的妈妈们,在香港分娩毫无后顾之忧。
3、在香港生子意味着节省了投资移民的 650 万港币(2003 年 10.27 开始,投资移民香港需要 650 万港币净资产。2015 年 1 月 14 日投资移民入境计划已暂停推行,这个途径有钱都不通了。)

优势九:自己以及子女事业发展
国际金融中心,自由贸易港,无外汇管制,背靠大陆,辐射全球,当然有更广阔的事业平台发展。
子女在海外留学毕业后,思维和习惯西方化,如果回国内难以适应可以在香港工作和生活,进可攻,退可守。
优势十:一人移民,全家随行。
你拿到香港永居之后,你及你的配偶、子女都可以作为附属申请人申请移民香港,先取得临时身份证,自由探亲,7 年之后转永居,就是香港永久居民了!
上面讲到的所有福利,一家人都能享受到。子女教育,医疗,出行,未来职业发展,都可以在香港落地生根。

如果您有意向申请香港身份,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资格测试,只需 30 秒就知道你是否符合申请要求。

香港身份办理条件评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多少人有能力归海去当人上人?

以为自己爸妈给自己一年花几十万去留学镀金之后就是不可多得的战略人才了?

“别逼我站队,我可能会站错队” 真就以为你的站队能决定中美国运?海归人均钱学森?

等以后关系恶化了,你们或许就要享受二战日本美国人的待遇咯

别在这发牢骚说中国人民族主义排外了,赶快去美国注射消毒水防病毒吧 Lmao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高赞答案真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为黑而黑!

随着国内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竞争不断增大,这都是正常现象,有啥奇怪的,然而有些人就是喜欢扣帽子,凡是自己不喜欢的,就要把所有帽子都扣人家身上,这不是 wg 遗风?

我就是这个作者说的高知群体,周围也很多拿着 CNS 的青椒,不好意思,我周围的人没人这么想,别拿你自己那几个不知道真的假的朋友在这以偏概全!

恶心!

知乎用户 覅暗 发表

阶级固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阶级固化是大势所趋,现阶段不出现固化才是不正常的,那代表父辈积累的财富不能传承,直接共产主义了。

只要上过大学就打败 99% 的中国人的时代一去不返,第一代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处具雏形,既得利益群体要保护阶级。

但是上升通道没有关闭,仍然有一大批的底层子弟削尖脑袋往上钻,经济增速放缓,每年创造不出足够的高薪岗位来满足向上争取的普通人,大环境下竞争压力的确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电视剧里纸醉金迷的生活和现实不一样,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最后形成对生活的抱怨。只要对底层还不是快乐教育,贵族还不是精英教育,现状就不会改变。

拿华为 251 事件来说,大众口诛笔伐,华为员工缄默其声,真的是华为的高压政策让他们敢怒不敢言?其实这对华为底层员工和想去华为的人来说才是正常现象。凭什么你是华为十几年的老员工就可以搞特殊待遇!明明都是吃青春饭的程序员职业你可以骑在我们头上赖着不走!小县城几万的工资这里年薪几十万你干不了滚蛋我来!以为咱们年轻人做的不比你们好?

读了十几年书也认识不少去国外留学的人,都是家境不错的社交圈里的小土豪,真正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一样,国外自己都能打拼成就中产难道回国秒变无产了?反而是没有能力的人职场被土著国人挤压,父母托关系或是家族产业安排个闲活养着,最后受不了又出国美其名曰 “深造” 去了(其实就是玩)。若不是以死相逼家里一断粮自己就跑回来。

知乎用户 AMD FX 发表

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力不够,在国内混不下去了。还有一种是家庭资源太少,在国内也没法混了。但凡,高考没有考上 985,211 且家里没有关系,长相身高都不行的人的人,在国内呆着就是被压榨的对象。这部分人最好移民。

知乎用户 中医胡阿克巴 发表

中国人口太多了,竞争太激烈。

工作节奏太快,人人都想懒。

发展太快,接受不了心理落差。

新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自己没啥大作用。

在国内是自己人吃自己人,回来了也是被吃,野心小。

国外是外国人吃自己,心里负担小。

知乎用户 Iceloveoov 发表

我觉得吧,以前国外排挤歧视华人还遮遮掩掩,现在趁着疫情歧视就更明显了,这种情况下还归海也挺好的,自己选的路嘛,说明人家心甘情愿当 xx 公民。

知乎用户 Rossia1587​ 发表

资金支持到位了,制度支持不到位。

知乎用户 欢欢 发表

哪里能混的好去哪里呗,挺正常的。国内有高工资的行业很早就不迷信国外文凭和经历了。如果在国外能拿到高工资的话,自然是个很好的选择。

只说我比较熟悉的吧,10 年前回来的时候,投行对海外的要求就是前五十的大学或者国内那几所。且不说关系这块儿,甚至由于是中文的笔试题,很多国外本科学上来的人这一关都过不了,过了关还要和这几个学校的面试卷王 PK 位置。这几年人才缺口有些大,国内放宽到 211 及以上,对国外却是要本硕都是前五十,没点关系或者提前准备的话,由于毕业时间的不同,在国内你有些地方找工作甚至不能算应届生。

这种情况在国外能找到好工作的话,也不用纠结是否要回来,先踏实的把工作搞好,之后再慢慢看呗。

知乎用户 大左同志 发表

当我看到这个回答下面一翻一堆匿名时我就放心了

知乎用户 milkyway 发表

因为越南文化是毒瘤,靠近越南人很难有好下场,平均资源过于紧张让越南人每一个人心里都藏了很多很多的阴暗,封建传统让每一个越南人都想靠折磨别的越南人来产生快感。

知乎用户 autumn summer 发表

回国一个半月,已经想再出国了。

在国外生活不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回到祖国,很多细节上的差异还是体会得出来,而这里面最大的两点,第一是疫情防控做得真好,第二点则是,我们中国人好多,好多好多好多!

我觉得很多问题并不是因为中国不够发达或者国外存量多,而是因为人太多了!3 亿美国人生存的土地和 14 亿中国人生存的土地面积差不多大!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寸土未占,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今天 13 亿中国人为什么还有挤在汉唐故土拼命内卷呢?内卷就算了,还要对出去开拓的人赋予种种污名。

外国的政府可能没有我们的好,社会没有我们的安定,但是北美、南美、澳洲、欧洲、非洲那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不香么?

知乎用户 汪牛牛 发表

个人自由,我其实真的很鼓励大家出国拼搏。中国实在是太内卷了。

知乎用户 小怪兽坐飞机 发表

海归,归海,极大可能再海归

美国硕士,生物相关,国内工作两年,目前在美国读博

硕士刚刚毕业,完全没用 opt 直接回国工作

画大饼,上下级扯皮,排挤少数派的确有, 但并不是中国特色,哪里都有

再次归海,不是觉得国内不好,反而觉得国内在某些方面比海外好(资金,效率,政策)

让我再次归海的点是觉得自己太菜鸡了,跟不上国内发展的浪潮。

或者说,由于自己行业特性(对,就是生物),博士起步才能拿到入场券,才能有机会拿到国内的科技发展红利

知乎用户 何白药 发表

我想说这非常非常非常正常。国内竞争是远远大于国外的(人口和人口密度摆在这),就是传说中的内卷了。我在不同国家都呆过,哪里都能很轻松找到工作(学历、语言、工作经验都有优势),一天赶 3 场面试都有。

然鹅,回来以后,特指杭州,我是压根没有工作机会的,hr 那一边就不会通过我的简历,因为你所有的优势一来他们用不上,二来竞争太激烈!!!毫不夸张地说,回国 5 年,一个工作都没找到,要不是国外的猎头还有时不时找我的,我都怀疑自己被淘汰了。

我不归海因为自己创业的,说实话又自由又有一定收入,国内日子过过很舒服。但是,如果我不创业的话,100% 要归海的,在外面(特指我呆过并且找过工作的那几个国家)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薪资不错的工作,何必要在这天天求爷爷告奶奶求个 996 的鸡肋工作呢。

知乎用户 gmmm​ 发表

有几种:

1,国外安逸惯了,回来竞争不过人,说白了大多数还是能力差。

2,学别人回国捞钱,发现捞不到。

3,价值观回来后发现不一样了,无法接受国内价值观。

4,极少数因为科研环境该专业国内比国外差,所以还是待国外。

总体的说,综合能力差,干不过国内的,所以回去了。

知乎用户 八十五口​ 发表

如何看待「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

“海归” 一词诞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那次热潮中。近年来,虽然海归人数并未下降,但是却有一部分海归因各种原因再度回到国外就职,这种现象被称为 “归海”。

「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非常正常。

再「归海」意味着「海归」人员无法融入国内的生活节奏、生活环境,非常不适应,觉得格格不入,只能再度 “归海”。

再「归海」意味着「海归」人员无法融入国内的工作节奏、工作环境,觉得独自为战、心身疲惫,不如再度 “归海” 单一轻松。

再「归海」意味着「海归」人员无法适应国内的人际关系,无法突破 “海归” 前的 “人际关系更新再造”,觉得另起炉灶更加省力、省心,值得与过去切割,“海归” 是为了验证适应性,不适应就继续“归海”。

再「归海」意味着「海归」人员无法融入国内的科研、体制、生活方式,因为国家间工作、生活理念不同,社会建设质量不同、工作岗位认知及薪资不同等等,在 “海归” 中再次确认自己的认知,进行艰难适应性、复杂性判别之后,两利相衡取其大, 两害相较取其轻,重新 “归海” 方便些。

两利相衡取其大, 两害相较取其轻,作为有海外生活、工作、学习经验的人这样决定,是非常正常、自然的!「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就油然而生,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各美其美,不好吗?

从小里说,「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值得高兴,说明他们有独立的适应生存能力,在贡献自己的社会力量、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大里说,「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值得表扬,说明他们或多或少在继续传播、传承自己的母语文化,开枝散叶,只不过他们居住、工作、生活在异国他乡,成了游子,开始自己新的人生的 “开疆拓土”,是何等的内心坚强、决绝!没有对错,都只是为了更好生活,当然污点人士例外。

所以,「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不用过度分解,不用过度阐释,各有原因和背景,但是都希望自己的生存环境美好,都期望自己的人生美满愉悦,都盼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都在发展,都在进步,不可否认,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相信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很多的不足都会逐步提升,就如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成立了上合组织(SCO、ШОС)。

所以,「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不能因为居住 “归海” 就不爱国,相信大多数 “归海” 都是爱国的,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爱国,「海归」人员再「归海」的现象,也充分说明改革、开放、自信、包容日益增长。

知乎用户 wei 发表

我们所有向往美好的生活,都是要从根本向上构建的,绝望以后就会用脚投票,还要带走唱着赞歌的愚民被剥削的剩余价值,气不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美国本科毕业回来后就感觉不适,中国上班就像坐牢,每天通勤 2 小时搞得好疲惫,中小公司呆着也不爽。现在想去日本看看,读两年语言学校

知乎用户 我叫不怎么开心 发表

是没有办法

国内没资源没圈子 只能再出走了

知乎用户 公孙懿熯 发表

去国外读个全是中国人的外国野鸡大学叫出国留学。

去外国读个 qs 前几的世界名校也叫出国留学。

知乎用户 xiaos 发表

有能力还是出国好

知乎用户 青城旧话 发表

中必赢,美必输,赢麻了

知乎用户 eminemandwd 发表

5 .3

知乎用户 金磊 - 心理咨询师​​ 发表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现实的讲,我们有很多人特别爱国,也有很多人特别精致的利己主义。

但是无论哪一方,都需要生存和活着,也需要为了自己或家庭的发展而去考虑。

1、你的思维方式和优势

有的人的思维方式灵活,喜欢自由,自我,那么必然不太能接受过于约束的环境。

并且不同的人,优势和性格不同。有的人就是喜欢回国,在国外给你什么优厚条件他都会离开。

有的人,哪怕国外啥也不给他,他也是要离开的,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思维。

2、钱和前途在哪里

据我所知,更多人的其实就是根据现实的金钱和前途而去选择的。

谁都知道国内太内卷了。

学区房,高房价,户口。真的有好多人因为这些原因而选择国外发展。

而且真的不算太少。

发展前途,也是一样,行业和行业发展环境,现实的情况我们好多行业和国外的差距是巨大的。基础的科研实力,很多实业的工业体系,差距还是巨大的。

很多人只是实现的选择,最后老实的因为生存而用脚投票而已。


金磊 - 心理咨询师

167 次咨询

5.0

杭州暖心科技有限公司 心理咨询师

5046 次赞同

去咨询

本人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主要擅长的专业方向是焦虑症、抑郁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本质上焦虑、抑郁都是一种情绪障碍,所以与情绪、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都可以咨询我。


抑郁症治疗了解:

金磊 - 心理咨询师:一个挣扎在抑郁症里的女孩 2 赞同 · 0 评论文章金磊 - 心理咨询师:抑郁症治疗的恢复程度了解 0 赞同 · 0 评论文章金磊 - 心理咨询师:患了抑郁症,你所需要知道的事 46 赞同 · 3 评论文章金磊 - 心理咨询师:焦虑症、抑郁症治疗参考建议 2 赞同 · 4 评论文章

药物治疗的参考:

金磊 - 心理咨询师:抑郁症 - 常用药物介绍 1664 赞同 · 437 评论文章金磊 - 心理咨询师:十大抗抑郁药物介绍(抑郁症介绍)120 赞同 · 37 评论文章

心理测评的参考:

金磊 - 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试大全(逐渐汇总中)0 赞同 · 0 评论文章金磊 - 心理咨询师:常用心理测试大全与分类(升级版 56 种)79 赞同 · 15 评论文章

知乎用户 王二狗 发表

拷贝这个问题下我一个回复。关于物价一些细节

我德法北京都呆过。就你说这几点,理性交流哈,有些点我认为有失偏颇。

超市肉的价格慕尼黑比北京便宜多了(20% 至少),而且质量不是一回事,蔬菜德国贵一些,法国蔬菜买应季的比北京便宜,质量也不是一回事。每个月欧洲有的食品补助

不算了毕竟高收入人群没有。打车,这边基本都是预约制,人力贵不像国内服务业发达,这点没错,外卖同理也贵,做指甲剪头发也是。

房价,这点太偏颇了,北京我走的时候还七八万一平呢,慕尼黑也就四万多,同样位置差了快一倍,一线城市就和一线城市比,这点不是慕尼黑也贵,慕尼黑再贵北京也比它高一倍,差远了。

水费国内便宜,电费国内便宜,网费一样,但这边这些加起来一个月四五百人民币。

以上

知乎用户 亚速尔总督疯不觉 发表

看了那么多的回答,就没发现海归人员整顿职场的,不懂就问: 国外不兴这套的?资本家都是大善人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无论回来的原因是啥,为了这片土地,为了事业,为了父母,为了爱情,环境就是如此,受不了就再出去吧。

多几个人在国外挺好,对大家都好。

知乎用户 怪才怪才 发表

否定之否定规律。

知乎用户 龟心似贱 发表

稍微条件好的能出国的肯定都出国了,不出国的那是国内钱没有捞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想象中的美好被现实击破,那种心理上的落差会让人绝望的。

知乎用户 超级兔子 发表

没什么看法,他们来去这些年,国家改发展还是发展了。

知乎用户 南墙 发表

黄金十亿人,才是归海派的家。

我觉得润得越多越好,国内这么卷,他们没有竞争力的,而且这群人也不是第一梯队的。他们能干的活,第三梯队的人才干着也不会差多少。损失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润两遍。

成功彻彻底底

知乎用户 Dykkk 发表

有低成本移民想法的可以联系 新西兰澳大利亚

知乎用户 壶中日月把酒烫​ 发表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

资本家各种二代们是这样说的

阶级固化是这样表现的

zf 是这样做的

那么结果很明显了

看来国家并不是特别需要你

至少这个世界上有个地方正好需要你,既不伤天也不害理,你也觉得还可以。

祝你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游龙当归海,海不隐我自来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海归年轻不懂事的时候回国工作了几年,现在又想归海读书工作留下,有一起的人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挺好的

我们期待海归人员学成归国,是默认了海归人员是高水平人才,且国外生活条件确实比国内好,然后有很多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放弃了个人的福利,选择回国贡献。

而现在出现了流通,说明国内和国外的水平逐渐接轨,所以形成了流通的市场,即回国并不是放弃个人福利,这样平等的市场,使得中国人可以归海到世界,外国人也可以归海到中国。

就像李白其实在唐代是外国人,以及唐代将军有不少高丽人一样。

知乎用户 伊修菲尔德 发表

都是生活所迫啊。

30 出头,已婚未育,既不会舔,又卷不过。

↑以上 debuff 拉满直接造成被优化,然后再就业绝无可能回到从前的高度。

没想到吧,我包袱一卷润了,不卷不累没有歧视,还升职加薪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春招进了某知名企业,两个月就辞职,准备秋招再试一把了。

回国之前我是真的很想回国,毕竟父母都在这边,而且我是真的很喜欢国内。但是现在社畜现状是:“要能吃苦”,“任务多是领导看重”,每天都 “自愿加班”,话术一套一套。别说生活了,熬夜熬的我都快不能生存了,996 真的不算什么,我现在打心底里觉得 996 是轻松的工作。

所以,如果国内的大环境就是卷死员工的话,为什么不会动 “归海” 的心?我热爱我的祖国,但我也需要生活。

知乎用户 SunBird 发表

为啥不归海,本人 CS 国内本科 211 + 国外 TOP50 双硕士,想找个稳定工作考某队文职被嫌弃视力不达标被裁撤,找了家金融央企总部干了一年被嫌弃学历太低要求 2 日内直接走人。既然在哪里都被当二等公民,在外面至少心里不难受~

知乎用户 韩多鱼 发表

这提问是在委婉的问如何看待谷爱凌?

知乎用户 Hayaoliuchang 发表

如果可以,拿枪来解放同胞也不是不可以啦

知乎用户 董平 发表

中国人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经典的总结,但是没用,国人很少有用心学习历史的,所以,吃一堑长一智就变成了不吃一堑不长一智,几乎所有人都一样,完全没有做长远人生规划的能力,就连颜宁、尹希、林瑞阳也不能例外。。。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底子很厚,可以有得二次选择,更多的人一次输,人生就废了。

知乎用户 人生宛如梦幻​ 发表

现在海归不吃香了

不是所有海归都是有能力的……

很多海归就是以前权贵富豪们的小孩去镀金而已……

没什么能力的

在中国忽悠不到了,所以只能出去

这很难理解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要吧某些东西和道德绑架在一起,你是你妈妈养的,你妈妈不养你你在哪也得死,更何况是在一个福利待遇一般的地方。

它就是一个公司,你在这里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有一天你觉得这个公司不好了你可以换,这是你作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人都想让自己过的好点,吃的饱点,这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权利,人往高处去,水往低处流,哪里舒服就去哪里是这个世界中人类发展的必然。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只要我未曾见过光明!

知乎用户 无名 发表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文化输出初见成效,美国经济劳动力人才的匮乏,导致我们去占领美国市场和经济,由此可见中国是唯一真真正正干实事的政府,虽然美国现在横征暴敛不可一世,但是被中国超越也是指日可待,所以说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美国那种无政府懒散堕落难道就好吗?

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 4000 万例。美国民众目前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感染人数还是死亡,每天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死亡人数已经解决百万。感染每天超过了 60 万。美国民众一天比一天悲惨,不仅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且还面临着生存的压迫,生活无着的民众比比皆是,人们处于生死两难的境地。

皮尤研究中心等多项民调显示,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国际社会不看好美国的民主状况。美民主不仅光华不再,治理也是千疮百孔。就在前几天,数据显示美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再创新高,超过 50 万例。美枪支暴力、系统性种族歧视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也刷新公众认知。

美国国内腐败丑闻不断,系统性、制度性腐败积重难返。众所周知,“美式民主”早已沦为少数富人才能玩转的金钱游戏。美国政客在选举时以承诺换取金钱、大肆砸钱宣传,以 “钞票换选票”;当选后靠着政治游说、政治献金等“合法贿赂” 搞权钱交易;离任时通过“旋转门” 在政界、商界无缝切换、来去自如。这种全过程、全链条的腐败在很多国家都遭到严惩,在美国却被披上合法外衣。美国搞 “合法腐败”“公开腐败”,令人盛极而衰。随着产业资本向金融领域的大规模转移,实业开始萎缩,物质财富开始枯竭,经济逐渐失去动能,金融泡沫逐渐增大,加之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和挤压,周期性的大危机将不可避免地爆发,霸主终究被不可避免地取代。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是对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包括与我们共存的资本主义的批判与继承,是扬弃中的创造,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新的伟大历史的开创。我们不是在因袭,而是在遵循历史、传统、国情和社会实践创造新的历史与规律。因此,“百年周期” 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另辟坦途。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资本主义金融自由化的负面影响,不能放任不管。而要避免被金融误导陷入资本主义周期命运,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主义制度自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觉和自信不齿。

知乎用户 大橘子​ 发表

分析那么多有啥用呢 说到底还不是不把人当人看?

知乎用户 面面俱到 发表

及其正常现象。

一部分人具有海外享受生活的资本,一部分具有海外高工资打工赚钱的能力。

所以,为啥不归海呢?

我们大多数工厂公司还不具备跟发达国家拼比薪酬待遇福利的能力,或者说,按照同样的标准,没有竞争力。

所以中国为世界贡献消费者和打工人的现状,恐怕短期内还不会改变。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吧。

如果全球中国以外有两三亿中国人,开游艇的开游艇,打工的打工,那随便去哪儿不都能吃到正宗中餐了吗。

知乎用户 qazx666666 发表

请问你是什么专业的呢?

知乎用户 爱国留学生 发表

我们应该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知乎用户 K 某人 发表

因为有的人真的有后悔药可以吃。

知乎用户 蟹黄堡 发表

我刚刚毕业,阅历不大,身边还没有归海的同学

但我观察到一个现象

在我大一的时候,和很多同学聊天,问以后打算,他们都说:出国留学,干几年积累一些经验就回国,因为中国容易成功,家人也在这里

现在我工作满一年,和身边已经在国内就业当然同学聊,大部分只是 2 种回答:

  1. 家里给买房了,干一段时间回二线城市
  2. 我要去新加坡

我也有计划要去的,不过目前的经验和能力,还不足以在新加坡拿到想要的薪水

知乎用户 上卿 发表

都这逼样了还不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等原始资本积累好了,就回国建设祖国。

知乎用户 ZWK​ 发表

用脚投票

知乎用户 风动无痕 发表

首先承认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

如果要真的说明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那就要统计已经拿别人国家的绿卡的流向。

1. 要统计拿到国外绿卡的总数;

2. 要统计拿到绿卡留在国外的总数;

3. 要统计拿到绿卡返回国内的总数;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当他们能自由出入各个国家,一定会选择适合自己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好的路径其实是想办法移民台湾等统一

知乎用户 定风波能风波定 发表

当年央视放过一部电视剧,绿卡族。

里面有一个剧情记得是这样。

海归的生物博士做实验的时候,因为突然停电,导致感染了病毒,然后挂了。

他老婆后来就归海了,台词貌似是,在外面一样可以为国做贡献。

知乎用户 李老师 发表

比较国内、国外,难道主要从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公平正义出发?

但愿国内高校中的腐败能早日被清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本科毕业后留英五年,回国两年,结了个婚,和老公又一起出来了。

回国的理由:

父母牵挂;

淘宝;

美食;

国内(网络上)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家里算是体制内,工作房子都不愁。

归海的原因:

性别歧视忍不了;

身边都是指指点点老人上人忍不了;

即使事业编,也逃不过的应酬加班忍不了;

交通混乱拥堵忍不了;

下一代卷在起跑线忍不了。

知乎用户 某一崩溃的同学 发表

都挺好的,大家都找到了各自的天堂。

我和我同学都是从江苏扬州来上海的,他家在农村,我家在城市,不过父母都是农村上来的,没什么积蓄,我和他可能的顶点也许就在上海工作了。

纵观小、初、高和大学同学,小学和大部分高中同学都在老家买房生子,虽然赚的不多,但和父母三代同堂,平平淡淡也挺好。初中有些同学父母早规划了国际路线,高中读书准备出国,大学直接在国外学习,现在也都进了很多国外公司,因为没有共同语言,早就没了交流。也有少部分有能力,也许也有野心或者追求的同学,凭自己的卷卷到了大城市当干电池。

有时我和那个同学也讨论,将来要回老家吗?还是背上 20、30 年房贷继续在上海(外地)谋生(对于在外打工的人,养活自己,建立家庭,兼顾照顾父母,有能力就接过来,没能力那就未来思量,谈什么梦想有点扯,也许谋生才是根本的)。回老家,没有合适的专业和岗位,人上人的工作也就是师、医、公,如果没有家产可以继承,大部分就是在普通的岗位度过余生。但留在上海,这里的产业和机会多,相比老家固定的社会关系结构,这里有更多的可能。

但是,我和他明白我们只有十几年的时间选择,到了 35-40 岁的时候有最后一次机会选择回老家还是留在上海,以后的话当孩子上学、伴侣工作社会关系固定下来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样的时间做什么样的选择,错过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王思聪可以交 20 亿学费来明白自己的德行能力,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走好每一步时不后悔就可以了。

有能力归海,有能力选择,都是优势,但在握牌时打下不后悔就行。

知乎用户 风中呼啸​ 发表

我觉得吧,这种趋势性的东西就跟股市一样,当大部分人都觉得要涨的时候,它就会跌了。当大家都觉得海归有额外发展空间的时候,恰恰说明额外发展空间可能已经差不多到头了。

知乎用户 神马都是浮云 发表

海龟待在陆地上是为了生小龟,大陆海岸线上尽是盐碱地,生出来不都糟践了吗?

知乎用户 大可不必​ 发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知乎用户 pi1ot 发表

待遇,地位,环境,自由度。

知乎用户 rayyyyyyyyyyy 发表

对没能力没背景的普通人来说,赚得多,过的好,工作时间少,为什么不润,国内还是留给有能力有背景的二代跟人上人吧

知乎用户 南无加特林菩萨 发表

海龟上岸以后发现各种不适应,不管是内卷还是其他,做不来

下海的呆的时间越久,跟岸上就各种格格不入,所以要回归大海

这很正常,大部分出国的,本来就是朝着趋利这个方向去的

有的不回来,是因为有了工作爱人等等不一样的因素

回来的有各种理由,同样也有各种理由再回归大海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们去吧~

不要双重国籍就行,其他的,一切按照法律走就是了~

知乎用户 bambooshootsward 发表

感谢疫情

让我少走了弯路

感恩

知乎用户 乐币辉煌 发表

底层人海归回来是为了卷更多的福利,但是他们发现疫情下找份工作都难,封城的危险降临在每个工作人身上,倒不如出去再干段时间观望观望

而上层人海归回来就是空降,疫情并未影响他们丝毫

知乎用户 blesezme 发表

我是 abc 但我最近都在国内理由很简单我的收入和生意没有地区限制在哪做都行。 我拿着国外的收入在国内生活是挺轻松的。但假如要我拿着国内平均工资然后 996 就 88

知乎用户 兰金星河 发表

  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曾在署名文章中指出,高校 “帽子” 的泛滥逐渐产生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引进人员与已有人员的矛盾,国内学者与海归学者的矛盾等。同时,科研人员对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积极性非常高,有些人甚至把人生目标按照人才计划来定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打包组团、人情公关等现象在学术界开始此起彼伏。

知乎用户 柳河 发表

国家富裕了,许多人家财富与社会资源丰富,并且本人才智不差,因此可以顶层设计预制回国发展方向和优渥位置。这些预先知道前程的海归,不存在归海。大多数海归,属于难以或者不可能获得永居的不得不海归。归海的应该是少数派,常常是有发展机会的专业,并且个人能力与能量丰沛。就我所知,那些从顶级学府出去,在顶级学府依靠全额奖学金学成的大多数,悉数进入主流社会,持有永居卡片的,你见过多少海归?就我有限所知,至少,申请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United States)的中国国籍学者,没有遇到种族歧视。或许属于幸运者个例, 或者幸运都集中在一起了?

知乎用户 白色灰夜 发表

人家出国了说这些人不爱国,人才流失!人家回来了,又说人家肯定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回国来抢各位的工作了!人家不走怎么办?反正已经横竖不是人了!为什么不选一个舒适的地方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关于一些事情,有了一些感触。幸亏国内是社会主义,如果是 ZBZY,有可能是最差最劣的 ZBZY。

看看新闻,就知道那些人干了些什么。

于是更加喜欢鲁迅的文章。

知乎用户 liesa huang 发表

我也快了

知乎用户 麦麦朋友 发表

那是自然规律,你管不住的。

两年前西方拉跨,大家跑回国。现在,嗯,你能怪人跑回去吗。

知乎用户 猎杀潜航 发表

从来只有移民潮就没海龟潮

知乎用户 演绎人生 发表

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

知乎用户 vkugf 发表

没出过国,但是老东家是北欧的一个外企,目前在国内的同类企业,30 岁了才第一次意识到什么是 “血汗工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美国湾区 / 西雅图当码农的,没有一个会想回国的,因为真的太舒服了,每当压力大了挺不住的时候就想一想回国压力只会指数倍增长,钱还会少,wlb 基本没有,空气也差,舆论环境就更不用说了,最近上海疫情出的破事搞得人对国内已经心灰意冷,能润肯定润

知乎用户 NapoleonGao 发表

这个问题我先码住,等我归海成功再来写过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9 年去瑞典读硕,21 年回国,去了在国内的一个瑞典大企业,在思考 30 岁之前做个决定,要不要回瑞典读个 phd 或者找个工作,又不知道到底难度大不大,很纠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还没归海,在计划中,主要是父母这关比较难过,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但在上海这个地方生活了几年,尤其近两年焦虑缠身,每天内心犹如轰炸机般被频频扫射。周围的人觉得上海特别好的,无非是些已经有一定积累的当地土著,真吃着红利比如房子拆迁,老公创业政府给补助,要么就是家里条件十分好的二代。剩下的虽然想出国的人不多,但大家过的也是焦虑不少。压力大呀,只想大部分时间能安稳睡个好觉,而不是一睁眼就焦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多数人是平凡的,如果只是为了塑造典型而抛出颜宁教授的案例,我还是建议提问题者能好好去了解一下颜教授的背景。

知乎用户 未语诗 发表

单纯的赞一下标题里用了人员,而不是人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完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想问一下。

如果持续 996 和 35 岁的问题。

还有贵州天眼 leader 说的,不能太追求物质。

那么,我们的科研水平何时能超过美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有在国外长期生活过。不过,我看大家说的海外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肯定比发展中国家过得舒服啊,没啥好说的

知乎用户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 发表

海归,现在这个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现在说的话,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潮流,现在疫情,我们也不可能全部闭关锁国,现在政策很多国家还是开放的,都很容易出国,或者说都有这样的留学的同学要继续自己的规划。

其实海归现在回来一定能比之前就业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能不能真的就高人一等?或者是觉得海归回来就要比国内的学历要好,这种不现实。

现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如果真的是你海归能够在国外学到东西,学到一些学术的理论和知识,实际经验,那么你可以再继续回国工作,但前提是你能够在国内生存的下去,你学到的东西能够用于国内,你有很好的科研的学术的水平,这些东西是国内很急需的,或者说你这些学的东西能够在国内的学术环境里面能够使用,这样才可以。

对于一些本科,硕士倒无所谓,尤其是海归的博士,你的科研的东西在国内是不是有发展前景,这个很重要。

本科和硕士一般都是去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就业,但是博士很多,就是回来之后继续搞科研,那么尤其是科研和学术类的,这种专业理科或者是工程类的,那么更多的就是要看自己的方向是否否符合国内的要求,那如果国内不符合,国外的科研环境更理想,那当然还是要回去的。

在你语言都非常出色的情况下,国外有更多的机会,那么你留在国外也不是一种不好的选择,因为你国内可能真的就不理想,那么你这条海带还不如归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DWR5cE 发表

这就有意思了,为啥早国内十几年一穷二白,条件那么差,都有人归来,现在那么富裕强大反而跑了?想不通

知乎用户 惆怅客 发表

人才外流的表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想给祖国添麻烦了,祖国优秀的人也太多了不需要多一个还占用资源的我嘻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人说,如果极端点,在北上广工作买不起房的海归们可以去鹤岗买房嘛……

哈哈……

我居然下意识觉得他是东三省振兴委员会的干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背景:做 high finance 的那波是真的忙 每年只回家 7 天 一般人都受不了吧

对于普通留学生 特别是没法把父母接到国外的 归海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一辈子这么短 不和爱的人一起度过 还有什么意义?

知乎用户 ablite 发表

感觉很多人都不会海归,我们工程系没毕业就有很多公司过来招人,很多留学生选择了留下了。

我现在有点犹豫学程后是留下来还是回国,感觉国内工作比国外累很多。(学长经验)

知乎用户 pussy 发表

不适应吧…… 我哥英过高中到 phd 到工作 期间以为某项目短暂回国之后就打消了回国的念头……

我自己的话是高二去日本 硕士读了日本英国的 double degree progame 然后我在英国就超级不适应没有一秒不想快点离开回日本。国内的铁拳目前没有亲测过,所以有考虑过回国。

因为日本也不是什么悠闲地地方估计回国应该可以适应良好吧。

知乎用户 片叶 发表

很正常。

国外相对法制更健全,不用东跑西跑搞关系。对人更加尊重,普遍道德水准更高。自然环境更好,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做得更好。对一个普通人或者穷人而言,显然国外是更好的选择,在这些点上基本上没什么好争辩的。

什么样的人应该回国呢?能力相当不错(智商情商都在线),能适应国内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环境。希望在短时间内赚大钱,或在某个领域多做出些事业的人。粗略的估算一下,年薪在 100 万以下的人基本上就不用回来了,意义不大。100 万基本上是底线了。

普通的人在国外拿个 10 万美金,舒舒服服的生活是相当不错的。

知乎用户 米尔豪斯 发表

根本原因是国内高端产业消化不掉这么多高端人才,民粹主义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也是国际大环境使然。

知乎用户 陈 · 风暴烈酒 发表

真正厉害的海归到哪都能活得很潇洒,无非就是在哪能体现自己价值,实现自身梦想的问题,比如一些理工科的大牛,和高级工程师。

惨的是能力一般的海归,回来以后竞争力不足,人脉资源还需要重新再来,那不如还回去住大房子,955 了。

当然,国内高昂房价也是一部分原因。

知乎用户 野火的错 发表

看了这么多回答,感觉是在国外比较好挣钱

知乎用户 罐子白勺米唐禾希 发表

哪儿好就去哪儿啊,这很难理解吗?

有条件当然可以多体验一些地方和生活方式,然后选更适合自己的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正常的人才流动。

P.S:

期待以后舆论能够更加的平和,无论是中国人去美国工作,还是美国人来中国工作,都不用承担太多无谓的压力。

当然,这或许只是幻想罢了。

知乎用户 被偷账号的人 发表

都多少年了,没必要盲目崇拜海外学历,海归中有实力的是有一定比例的,但其余的水平也就那样。

知乎用户 Die Hell​ 发表

你从一线城市回二三线城市工作,不也是干没多久就承受不住了…… 这算钓鱼问题么

知乎用户 鱼非鱼 发表

也和人生的阶段有关吧

单身的话无所谓,哪都行

结婚了想国

有孩子了又想回来

可能孩子大了又想回去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所以为什么要骂五个一,反正都要回去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只是因为感觉无聊需要寻找新鲜挑战,而不是有比较清晰的回来事业发展规划 (加入创业团队,加入某相识老板的公司),并且做好真正的吃苦准备 (其实你在国外待久怎么样都是低估。你能 996 吗,一句话 KO。当然如果纽约投行当我没说),那你别回来。

知乎用户 icebergliu 发表

放弃绿卡的海归人员可以评价他们 其他人评价没啥意义 不具有说服力 那么能评价的有多少人呢?不如寄希望于能评价的人越来越多吧

知乎用户 开山刀 发表

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水平,猎头知道。很多中国人在英语方面吃亏,但比综合中国从不缺人才。猎头喜欢招适合中国体质的。中国人均资源小不互相忍让不能生活,美国则地广人稀,适宜生存,所以去美国讨厌中国是正常的。但是这些差异是客观情况导致的一堆人说 z 等普通人不用考虑

知乎用户 子兮 发表

从国家的立场上,值得深刻反思与内省。

知乎用户 乾凰 发表

自由选择,哪好去哪呗…… 多简单的道理想那么复杂,等同于以下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从学籍地高薪就业回归生源地做公务员

如何看待农民工的北上广的回流现象

如何看待西南出省务工人员又回到川渝支持家乡建设

如何看待海归归海再海归

嗨,明明就是个人选择,还当成价值观输出,制度化比较,福利与体力权衡的高深探究了

知乎用户 李四 发表

情怀不能当饭吃,利益才是永恒。

我们之所以歌颂高尚品德,因为它本就是稀缺的人类文明之光,但是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阴影。时间从来都是非黑即白。

他们都做出了自己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如果国家认为他们是人才,就该让国内制度客观上更吸引人,大家都是用脚投票的。动不动就 996,251。这那个普通人顶得住

当然不是说我们现在做的不好,只是,我们本可以更好

知乎用户 杨其 发表

这就是现实啊。

现在大部分人都是逐利利己的。

有能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什么不选择呢。

知乎用户 Clay​ 发表

沪飘人员再返乡

知乎用户 果实无霜 发表

恕我直言,让海归回来的,从来不是什么国家富强这么宏观的东西,而是他们实实在在看到当年不如他的没出过国的 “土鳖” 混的比他们在国外还要好。

既然大家都是奔着更好的前程回来,说的残酷点,成功了的肯定志得意满,四处感恩,满嘴愿为祖国奉献一生。失败了天天被人私下议论,说是能力不行,出国镀金,还不如归海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C2R1b 发表

目前我国还是处在全球产业链中下游,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吸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血,所以他们可以工作时间比我们少收入却比我们高很多。

尽管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具有家国情怀的能人志士放弃国外丰厚待遇选择了回国,但是相比之下,选择了利己的无疑还是多得多。

有条件嫁个富二代,又有多少会选择和穷小子一起奋斗呢?相较于和祖国一起努力,还是去国外躺着吸血舒服。

你问我怎么看?嫌贫爱富而已。

知乎用户 挖路虎 发表

归海的国家估计只包括:美,英,德,日,法,澳,加吧。其余什么西班牙,意大利等老牌帝国主义还不如北上广深呢。其实这个问题等同于:为何东欧美女那么多,中国男人不去娶?

我能娶的到才是啊!能从海归到归海来回晃动的最差也是个硕士(不考虑家境),想要在国外有较好发展得是个博士,这些人哪里都在抢。而绝大多数其实就是归国后找个差不多工作变成普通人了来这里提问和回答吐槽吐槽。一定要举例子那就是,公司英国归国硕士不满意薪资待遇,说自己在英国随便做做就能怎么怎么样的。你先能留在英国再说啊

知乎用户 别问我我不知道 发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在美国工作比国内轻松,收入还高。以后国内发展起来了,美国就难混了,到时候还不是得求着回来。参考日裔美国人。

知乎用户 十年寒窗开暖气 发表

建议对应这题目再加上一个,留学人员在国内就业方便还是国外就业方便的讨论。

知乎用户 泡泡 发表

海归是为了最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 事业环境,归海是为了最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 娃的教育环境

知乎用户 Meta 发表

有没有非程序员的例子?

知乎用户 一壶好花 发表

人挪活, 树挪死, 希望国人不要给海外华人扣帽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撇开概率讲 “越来越多” 或“越来越少”有意义吗?

如果没什么特殊情况,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龟也就越来越多,海龟越来越多,归海的也就越来越多。

知乎用户 Feu400 发表

很正常,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没有谁是这个社会中必不可少的。

不必高看,也不必鄙视。

知乎用户 张无忌 发表

新阶级的形成

知乎用户 Herr Ananas​ 发表

环境、薪酬和待遇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事就是个人选择问题。

现在国际化了,爱去哪就去哪。

没必要上纲上线。

之前看资料,80-90 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回来的只有十分之一……

现在情况好多了。

另外,没人逼着你站队,自己非得脑补出来要站队这不就操蛋了吗!舆论裹挟个毛线,你丫非得刷舆论那可不就被裹挟了?我常年不用微博,不看公众号,偶尔用知乎,倒也没啥感觉。

前些年天涯,贴吧恨国党横行的时候丫倒没有说舆论裹挟…… 什么鸟道理?

国外的政治正确一点也不比国内少。

说到底,待遇不够工作不顺心直说就行,大家都能理解。非要抹黑一下是咋回事?

知乎用户 琴酒华生好伙伴 发表

美国移民去加拿大也挺多啊,有啥好说的

知乎用户 汪周洋 发表

国内哪有海外好混

知乎用户 阿萨德 10086 发表

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不能当待遇,也不能当饭吃。

知乎用户 KAWP 发表

是好事。建议尽早入籍稳定下来,断了念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网变得越来越局域网了。

摩托车也不让骑。

感觉自己就是 Matrix 里那个人形电池。

赚再多钱有啥用。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NT8ae​ 发表

想到,毛主席一句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家不要把主要矛盾内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f50gb 发表

听说骑墙的要选一边了,咱们可以见证这些人的身体诚不诚实~

知乎用户 风雪麒麟 发表

毕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能提供的高薪工作少很多,这是现实问题而不是爱国问题

知乎用户 制止并紧急停车 发表

因为有不加班就违法的判例。

知乎用户 docilement​ 发表

国内对海归太不友好了,批评一句国内环境就要被骂滚出中国的。有很多爱国的海归就是这样被骂成恨国的

知乎用户 maggio 发表

对于海龟来说,国内整体的资源倾斜还是不错的,大家都不是傻子,除了数量较少的非常爱国的人,大部分都会计较利益得失,如果国内给的条件没有吸引力的话,谁会选择回国呢。凭良心讲,对于很多博士后,国内的对于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明显强于国外,不用说的那么高尚,好像风险一样。

知乎用户 王云鹏 发表

很多人忽略了环境的影响而认为自己的成就是只来源于自身的努力。

长时间的和平发展使得一些人忽略了竞争的残酷性,不用着急,国际关系的激化很快就能给人们上一课。

知乎用户 半夏树洞 发表

如果只想着有份不错工作生活,国内国外都可

如果有点抱负,想要有所成就 那么国内最起码相信他们

https://b23.tv/BV1Y7411m783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我想匿名,我想问个人,颜宁

我看有人说,她去美国后,然后靠着中国灌水 CNS,占两边便宜,当墙头草,想问下是否真这回事?

top2,经管类的,不是混科研的

大佬们喷人可以,但太过分阿

知乎用户 雨农​ 发表

读书不就是为了以后更多的选择性么,人天性趋利避害,自然是觉得去哪儿对自己更有利就去哪儿,这种事情应该平常心看待。

知乎用户 抵制洋垃圾入我华夏 发表

海归 归海都是正常现象,全球化,人才自然流动,没什么可以指责的,也别扣什么大帽子。

国内有国内的好,国外也有国外的好,咱也别捧一个踩一个,言必称国内遍地 996,国外不加班的,你是多没见识,我身边的例子,国内某金融小公司,里面既有国内 211,还有海归,朝 10 晚 6,中午管饭,下班就走,不愿走的,待到 8 点免费晚餐,吃完再走,周末双休,月薪 3 万 +。不知道这算不算海归眼里的好工作。

个别回答里都有提及,国内这些年高速发展,普通的留学生相对于国内 985211 学生没什么优势,部分海归被忽悠回来,没什么好的 offer,再加上国内竞争激烈,有些地方确实不如国外,自然想再回去,人之常情,别给人乱扣帽子,这也是再归海的主力。大家都是普通人,担不起什么情怀,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太正常不过。但是请归海的童鞋也别乱黑,装清高,看不起国内。因为外贸的原因,外国人我也接触过不少,国外的 996 奋斗 B 我也是见过的。

而那些高级海归,回国创业,进体制,为情怀,为梦想,创出一片天地,也就没有归海的必要了。

知乎用户 白开水不白 发表

把标题改成 “如何看待” 武汉 “人员再” 归汉 " 的现象?一样适用。你以为国人真的感激武汉?你以为真的觉得国家好,爱国?爱同胞?看看武汉人疫情过后在国内其它省的待遇吧,国人啊,说到底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你做的对他们个体有利,什么都好,一旦觉得有威胁,马上翻脸。思考,立场和远见都是没有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我太废物了吧,回来根本干不过国内的应届生。

知乎用户 少年闰土 发表

不好好写论文提升业绩,研究几年都看不到成果的科研有啥用?

知乎用户 cage Nicolas 发表

有选择权,利己主义,但也没什么错,选择让自己生活更舒服的方式罢了。

海归不等于爱国,中国发展不是仅仅依靠海归,认清自身定位。

知乎用户 xxxx 发表

我觉得可能是国外混日子容易点吧。上班时间就那么多,如果是在大公司一两个小时就把一天的活干完,其余时间基本上不是回家就是刷别的。每年还能有 5 周年假。生活环境简单,对人生没有更高要求,不求大富大贵,不求名,不求做起蜘蛛侠,只要有口饭吃,买个便宜房子还带院子车库,怎么过都是一辈子,这么像猪一样的过一生不是也很好吗?何必要做英雄或者圣人?不断滴打怪升级搞得自己精疲力尽,伤横累累?我觉得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说是要树立远大理想这些不过是想教大家都去使劲赚钱,不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的东西。像健康,时间这种东西都是自己的不可再生资源,不好好用来享受生命或者自由,却要拿来换名声和金钱这些身外之物,怎么看都不合算啊!还是我太没追求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位置被占完了呀,机会有限。早一些海归的人是真的爽,现在回来而感到失望的人,也不能说你们能力不行,只能说已经错过了时机,大门关上了

知乎用户 生命中的精灵 发表

说句实话,去留学的目的,绝大多数人是为国籍去的

知乎用户 阿廖沙 发表

海归因为觉得永居太难拿,归海因为发现北京户口居然更难拿

知乎用户 紫柏山​ 发表

不是特优秀的,这边没你的位置。

知乎用户 阿梦 发表

我觉得主要是买不起房,租也租不太起了。。

知乎用户 nooniki​ 发表

前年入职发现同期的管培 90% 都是欧美名校毕业的学生,觉得自己一个土硕士还是有点点自卑。不过只能说,这两年形势不好,你看到一些人归海,看不到更多留学生海归。真正能留下来的我观察到还是少数,周围再归海的更是没有。

知乎用户 跳大 发表

海归以为是来拿钱办事的

老板觉得给了钱我把你人都买了

谈不拢就一拍两散

知乎用户 dd ddd 发表

因为国外的月亮是真的 TM 更圆啊,人都是会用脚投票的,你不要看他们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人本质上是渴望安逸的生活的,尤其是体验过安逸生活后,再尝试 996 当然就不愿意了。至于其他的原因,大多就只是借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硕士毕业之后,带着满腔热情回来准备大干一场,才发现自己幼稚了。与其都是默默无闻,活在社会底层,何不到个移民国朝九晚五,起码有时间做自己的事,生活多点色彩,不会被剥削压榨如此。准备明后年回去了,也当为了下一代吧。。。

知乎用户 温温温 发表

同一岗位

北美和北京 base 差距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大

知乎用户 网格棋 发表

类似的问题还有前两年的逃离北上广,逃离北上广的人为什么又回北上广去了。用特朗普的话说,这就是人生吧。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理由,钱没给够,心委屈了

知乎用户 吴彤 发表

建立开发一个 app 专门针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后续发展情况 设立用人单位黑名单 避免更多的同学被坑

知乎用户 wyasby 发表

说实话,最近一直在纠结。现在自己工作也稳定,然后刚买了房,感觉生活无趣,是不是国内更有趣一点呢?但是看到那么多人吐槽,又不确定了

知乎用户 顶叶纸虎啸山林 发表

我所在的 It 行业这几年回国的很多,自主创业的成功的百度拼多多这种直接上福布斯,找工作的国内也很舍得给起薪绝对比国外大厂多。我是做游戏行业的,国内市场有多大只举个例子,2017 年 pubg 打破了 steam 几乎所有的在线记录,ow 也正值巅峰,就是这一年的火热让暴雪有了办 owl 的想法,fps 热连带的 csgo 在线也是近年新高。但是 superdata 年底统计以后大家才发现,这三款游戏虽然是全世界销售,但是却败给了一个只在中国市场运营快 10 年的破烂老游戏,而且那年 cf 收入比这 3 个加起来还多一点点。

知乎用户 麦口 发表

没出过国,但回来再出去,过后再想回来,没啥难度。

知乎用户 Dragon 廷 发表

太多观点,不敢回答。

被删多次,也被禁过。

知乎用户 唐唐唐​ 发表

本来我毕业想工作两年就想回去的,结果前回国的两个学姐今年又都回来了….

知乎用户 刘汉 发表

很多人个人选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挺常见的吧。我知道两个人,一个是先海归到国内的外企,发现不适应,就再归海了。另一个是回国创业,再归海的。

教训么,就是不能够因为情怀而海归。而且在国内创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知乎用户 说野狐禅的人 发表

不对路啊!这个我不知道啊!就不逼逼了。

知乎用户 老邱儿 发表

没有人能够通过做空自己的祖国获利。

海归本就是因为觉得中国有更大的机会回来的,现在发现,自己的竞争力并不能拿到更好的机会,甚至生活品质貌似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所以选择归海

一切都是从自我出发的选择,没有对错,没有是非,没有国家,这就是海龟吧

知乎用户 北境剥皮厂 发表

我支持润人应润尽润,但是你们润完把自己爸妈带出去,少把你们的负担甩给我

知乎用户 湖海散人​ 发表

最近正在招录几个美国回来的博士。

人才流动,爱去哪都正常。

回来我支持,留在美国我也支持,在国内搞着搞着烦了或者腻了混不下去了再走我也支持。

说实话,在国内都混不好没办法再去美国的这种,我只能说,你可真是个废物。

知乎用户 大兴西瓜真好吃 发表

搞不清楚,反正同学里面拿到了青千,正教授职的没有归海。回国进了一线基金的也没有再归海。

要晓得 1960 年的时候,国内 GDP,经济还不如印度。现在呢?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而个人在伴随着国家发展过程中也能获得很多。我领导 90 年代初清华的,现在财务大自由,香山下面有 2 套别墅;基本上他们国内的同学现在不少都是部级,厅级干部;不少也身价不菲了。而 90 年代移民的那些同学呢?

看问题要长远。何况现在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很多地方出现了民粹,排外抬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想说我们公司的海龟就是屁事不干么。

医药行业创业型公司,2015 年成立,创业骨干是国内土鳖硕士 + 国内 211 本科。赶上行业大潮,2018 年估值 3 亿,已经融资 B 轮。

老板海归,国外医药公司 10 年经历。老板现在成天忽悠大家我们要上市,你们这些土鳖不要只看着手里的工资,你们还有股票呢(不是原始股,是期权)。国内土鳖永远都是干活的,想 6000 块招上海交大的硕士,理由是我们是高科技企业,别人都很想来;新招来的海龟起步价五十万,一次招多个,海归还要配团队薪水,4 个海龟 + 3 个国内土鳖本科,今年发了 500w 薪水。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现在有钱了,老板换房换车换老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同是海龟,但是知乎海龟届和知乎满地 958 的氛围真是出奇的一致。

咋的,你们怎么都是栋梁之材?咋的那么牛逼回来都是 996?

说句难听的,只不过是工作相对轻松而已,说到钱,能有几个人够得上有资本和大厂谈价格的?咋滴,就因为你坐飞机转了一圈你就配了?混不下去就是混不下去,红利已经没了。你家里的能力也就能让你出去转悠一圈而已。阶级还真不是你家做点生意赚点钱飞出去假模假样镀金个金就能跨越的了的。

我就不说还有多少是混学历的了。大家心里都清楚,没必要粉饰自己。

补充两个例子吧

1、我的老师国内本科毕业,从事医学教学工作,工作后为了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赴美留学,之后回医院继续做自己的教学。她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教学事业上。她出去讲一次课,学分劳务费别人都准备的好好的。但是她从来不收,学份也不关注,年底买分买了好几年。她的人生目标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印象一个一个人。

2、浙江医学发展中心有位贵妇,40 多岁,女儿 26 了,和她站一起就和姐妹一样。人家也是留学归国,从来不用做实操,做做研究轻轻松松当主任。每次开会有多少人都是冲着她去听课套近乎的。

举这俩例子想告诉你们,你们既没有过硬的实力,崇高的理想,也没有背景。

在留学大军中就是一群芸芸众生,就不要在普通人身上找感觉了。

啥都是社会有问题。社会要是没问题,你们更没戏。

知乎用户 无脚鸟 发表

总觉得以后各国偏向保守了。。外族在别人国家不好过

知乎用户 trees 发表

我劝神神尽早转变思路,现在没人在意归不归,反倒希望应润尽润,最大的希望是别搞坏网络环境。

要说什么人才流失之类那就太高看自己

一句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活像个巨婴

知乎用户 邢者​ 发表

靠道德或者制度捆人才都是不长久的。只有靠大环境才能真正留得住值得留的人才。

很显然,当下的中国有足够体量的人才基数和优秀的大环境,走了谁都不会伤到筋骨,空出来的空间很快就会被填补,所以无需担心,当下的中国人应当有这个自信。

知乎用户 Tom Jerry 发表

只能说越在乎家庭才越会想回国。(非西方定义下的小家庭,只包括 partner 和孩子那种)

比较 selfish 的人都倾向于留海外,这部分群体好一点的会尽力把父母接出去,大部分情况是因为签证、经济负担以及文化差异而导致父母和自己分隔两国,这部分群体如果仍然决定留在国外的话只能说他们也往往不在乎父母怎么样。
说个题外话,我一直很好奇:大部分留学的人都是花了家里很多钱的,只有少部分是公费或者自己挣的(当然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 phd 有工资),然而美英澳加新这几个主要留学国家的 phd 是不免费的,学费虽然比 master 和 bachelor 少,但是也是要花钱的。对于这些花着父母钱的这部分人,既然他们都要求父母投资了,凭啥以后不回馈父母呢。如果你以 “在西方文化环境待久了,西方不那么讲究和父母的关系” 作为理由,我倒是想问问了:西方很多普通家庭是不会像中国这样给小孩留学掏空几个钱包或者父母投入花大把钱在教育上的。也就是说有些人,讲自己留学的权利的时候要求遵循华人的文化,讲养老的责任的时候就开始说西方文化来推卸责任。

另外,归海的也好海归的也罢,双方都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做了某个选择而有优越感,少给自己加戏。就像拿着 PR 的人也没资格瞧不起拿北上户口的,拿北上户口的也没必要看不上归海的。真正值得羡慕的是有条件能两边跑的人,而不是被迫只能选一边的人。

知乎用户 王大锤 发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待遇比不上发达国家是必然,但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没有跟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国内的文化自信太弱,不像美国底层人民,即使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依然对美国充满自信,完全不慌,相比较而言,待遇反而只是其次,精英人才他们在国内的待遇就物质上相对而言已经很优越了,以后也必然会越来越好,但可能还是缺少了身份上的优越感。

话说回来转换国籍和公司跳槽是不一样的,不能说哪里待遇好你就跳去哪里,政治斗争是要堵上身家性命的,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做的选择自己负责就好。

因为待遇和利益选择转换身份的例子从古至今都没有断绝过,和平年代叫移民,要是战争年代移去敌国那就叫做汉奸了。

总的来说,国家并不亏欠墙头精英,也不会因为一小部分人才的流失就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更多的人才选择了坚守,中国强大的基本盘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在提升国民待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国家才会更具凝聚力。

我不是精英,也没有做这种选择的能力,我也知道中国社会还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这两年看下来,我对生在中国是感到幸运的,对中国的未来也充满希望。

知乎用户 艰苦奋斗的小卤蛋 发表

这哪叫归海,这叫前往帝国主义大后线搞破坏,为中国的弯道超车添砖加瓦!!!

一个每次上 steam 卡的要死的卤蛋如是说

发个牢骚:

今天中午奶奶做的饺子真的很一般,黄瓜这辈子没想到会和青椒在一起成了饺子馅,可是面对老人家问味道如何,只能硬着头皮说还行,可扪心自问,真的还行吗?

要是提出建议,难免会挨 “不孝顺”,“老人家给你做饭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之类的批评。而且我笃定,就算 “温柔的” 提出了建议,老人家也不会改的。

可是这饺子真的不好吃,那我骑上小电驴,去万达吃喜家德的三鲜虾仁水饺了,有什么问题?

知乎用户 大虎​ 发表

首先声明,我并没有也过国,但我曾经有机会出国,而且身边也有不少留学回来的同事朋友。我大学毕业那年,家里一个亲戚,退休之前是国外一所大学的教授,一直想让我大学毕业之后也跟着他出去,但被我家里人想都没想直接回绝。工作之后,众多相亲对象中,印象最深就是一个被家里人威胁、极不情愿刚从英国回来的,聊天中也是各种吐槽国内工作和生活环境。

刚才看了很多游来又游回的海龟,包括很多在国外生活的同学朋友,说起国外最大的优越感无非就是国外人际关系简单、工作压力小、内卷不严重、基础设施条件好等等吧。我没有在一线城市生活过,相反在二三四五线城市都工作和生活过,我身边很多人,只要不是家里条件特别差,其实工作和生活也都可以过得很惬意。不要说到国内就是 996,就是各种卷,其实如果没什么追求,也可以过得很好。我另一个相亲对象,父亲在一个五线城市的副县级干部,母亲退休不过是正科级,从小读书成绩不好,也被父母送出国读了几年洋墨水。但是读书完回来就乖乖回国内来了,父母帮安排的财政局的事业岗位,同一办公室的都是官太太、官二代什么的。每天办公室就是带各种水果、点心,聊聊天、上上网,晚上或周未约闺蜜组个局,一儿一女白天奶奶家,周未外婆家,4 个老人争着带,下班不想出去吃饭也不用自己做,想吃什么了只要张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有人出面帮她想办法。工资不高也不低,反正不够还有父母帮衬,自己赚的自己负责花完。你说这样的人多吗?我觉得挺多的,但凡是没什么追求的人,都过得不太累。相反,像我这样的,虽然在体制内,但每天工作超过 12 个小时,你问我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人生往上走,为了以后父母小孩能有更好的生活。我想说的是,人只要有追求在哪里都挺累的。

我有时候在想,天天说我们国家在赶超,我们的民族在复兴,赁什么?其实就是因为在国内还有很多的人,在追求人生向上走,在追求过更好的生活,这不就是一个社会进步最原始的动力吗?

海归为什么再归海,我觉得古人说的很清楚,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说什么等父母年纪大了一样可以接到国外一起生活的,同样好是尽孝,我觉得那是你们想象。我离开自己出生的城市到省会城市工作,这么多年了,一有时间还是会想回去,回去了各种约局,一到清明端午一定回老家。我不想信你父母这几十年来没朋友,没有熟人圈。人家都是年纪大了想回国,这么大了还想出去的多半是无奈。

我今天看了一条新闻,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5 旬男子下河野泳被奶奶拎棍追着打 ········ 我想人情大概才是我们最柔软的地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加入外籍后因为父母暂时回国的,很想念国外的生活和朋友,如果从人口素质,食品安全,自然环境,文化等来衡量生活品质,国外无疑碾压国内;工作方面,家里还算富足,国外和国内都有房,但因为没有打算在国内长期居住,除了父母在沿海二线的几套房产,自己在国内一切都是按照轻资产的模式,买的房子也是一线有学位的老破小,可以随时脱手,工作认真但比较佛系,拒绝过几次跳槽机会,只因为不想太辛苦。偶尔遇到婊里婊气没教养的人也不会太较真,只是打心里觉得 pathetic, 国内为了钱不要命不要脸的人真是大有人在,在海外华人群里分享一下这些人的事迹也是给大家涨涨见识 :)怎么说呢,国内国外都还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回答必须匿名。

人才要适应社会,才是人才。

海归≠人才。

知乎用户 不告诉你 发表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归海是双赢:

一方面归海的人肯定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呀。最起码当下是有了,以后的事情,父母的事情,走一步看一步吧。

另一方面,外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脚投票也是行使监督权力的方式。得让一些 “老爷” 们明白,你拿不住我,乱搞我就要走。

每个人都是个例,都得看看自己合不合适,不要拿个套子硬套,没意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哈哈哈哈,看见一堆人骂国内,我先不说国外的各种好基本都是凭家底厚、全世界吸血养出来的,天天吃喝不愁的人绝对友善、追求公正 balabala,我就一直不明白 run 出去的人骂中国是啥心态。

看见旁边黑种人没有,中美贸易战中国输了,黄种人就是这待遇,系统性歧视,一到经济危机,那就是犹太人了,按照欧美的经济发展,有生之年绝对能看到新的经济危机,到时候没了中国撑腰,希望你到集中营还能说欧美是天堂。

至于各种说欧美人哪里哪里好,归类于基因的,嗯,你开心就好,和你争辩浪费我时间。我最多说一句,人性是相同的,不以人种为转移。

另外,说国内几千,钱少事多的,这真的要看专业和学校,如果是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或者能进国企和事业单位,其实真没有那么大差距。最大的问题是这些行业太少了,所以国家鼓励创新(因此欧美对我们不满其实也正常,抢人饭碗能不骂吗?)。顺便,run 出国的建议尽量避开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中国人卷起来,外国人是卷不过的,别公司破产了大骂国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出国的人要小心:

  1. 被种族歧视者骂/揍/当枪靶
  2. 得 COVID19
  3. 工作被国内高新企业取代而失业,沦落街头
  4. 错过国内高速发展的红利

知乎用户 Shopify Dropship 发表

很正常。这是作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福利。我在人力资源做了多年,深知校招的残酷,一个岗位几百份简历,校招连续三天,每天集体面试上百人。

人往高处走,找不到好的工作,影响面太大在国内,父母压力,婚嫁压力尤其对男生,经济压力就足矣压垮一个年轻人。很多朋友选择继续出国深造,门槛低一点,能够得着,然后回来继续找工作,毕竟学历非常重要。。我支持中国的年轻人多出去看看走走,年轻时候不出去体验更待何时。

知乎用户 有录网​ 发表

小录认为:最主要的几个原因有薪酬、生活环境、工作、教育和房价。

**我们收集了来自我们能够调查到的归海中很多人具体的看法和感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归海 “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归海 B:**我是做化学领域比较尖端的一个方向的研究的,这个方向在我国目前的研究水平和配合设备人员跟英国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所以我回国之后在这方面研究起来会稍微有一些阻碍和困难。再加上,国外有一个比较正式的教职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而且待遇比起我在国内的时候要高不少,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归海,重新到国外大学任教并进行科研。

**归海 T:**我比较不适应国内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所以最终我还是回到了澳大利亚。我学的是金融投资专业,在澳洲毕业且工作后我由于发现国内有几个工资很高的升职机会,且有可能成为高管,所以回国从事相关工作了。

但从事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加班特别地频繁,周末几乎总会有老板的电话,而且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并不是说工作能力特别强的人就一定有稳定的机会进行升迁,所以虽然工资确实比我在澳洲时丰厚,但是这个节奏还有环境我还是不太适应。跟澳洲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工作时间比我短非常多,并且经常讨论年假的时候去哪玩,所以我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回到了澳洲。

**总结:“海归”“归海”,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都是合理的、充分的。**关于海归到底该如何选择未来的职业道路,希望大家从 “归海” 人士的相关经验当中能够总结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以上是小录的建议,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可以点赞 + 关注

@有录网

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什么?杨振宁归海了?

不是啊,那没事了。

海龟归海,不是常态吗,毕竟海水不是淡水,海龟不是陆龟。

哈哈哈,工作嘛,在哪儿不是干。

知乎用户 稳步前进 发表

看完部分回答,屁股决定脑袋的事。

另中国处在利益链的中低段啊,干活多拿钱少,本质还是中美的竞争。

知乎用户 C 小凯同学 发表

国内有什么职业比炒房钱多嘛???

知乎用户 yg129 发表

现在是建州在逼他们站队吗?是带明在逼他们站队。华裔在带明被带明群众泼了硫酸,而建州群众只在网上打嘴炮,这两天那个个人物品被偷的留学生,建州网民一片支持他维权的。可见同是反对的底层,带明群众更有行动力。而更有行动力的带明 gov 在上次世界大战对日裔的做法是关集中营,没收个人财产,发配充军。这些人应当感谢带明的核武器提前结束了战争,否则他们的下场不会比奥斯维辛的犹太人更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选择罢了,海归也好归海也罢,大多数人还是用脚投票,本来出国留学就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回国也是因为海归的资历早些年比国内更有竞争力,代价小回报大,现在这种海归不稀奇的年代,与其回国面对种种压力还不如归海做个普通人,至少不用 996,像邓稼先那种的实在不是一般人能走的路,水平不够思想境界更不够,建设祖国这种话也就听听口号,航天研究所连厕所都贴奉献不谈待遇,连本土人才都想跳槽更别说感受过资本主义生活的海归们了

知乎用户 mtjmjmtkjptnj 发表

国内内卷真的很严重,很严重,说白了就是供过于求,真不缺你们这些个人才,除非你们能在类似光刻机和航空发动机 (等等) 这类卡脖子高科技领域作出贡献,这才叫可遇不可求的人才,国内缺的真正急需的是这类人才,千方百计也要把你们留下来,其他的还真不算回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本质上,建州还是太穷了。摸鱼为生,哪里养得起那么多教授,只能画画大饼的样子,才能生活下去。

知乎用户 李毅 发表

都是个人选择

一片树叶不是一个森林

我见过出国后一直呆在美国的

也见过在美国呆了十多年,回国以为自己分分钟成为马云,然后十年也没有啥成绩,最后又会美国打工的

也见过在国内工作了几年,然后出国的

也见过在国外呆不下去,简单的没有工作没有签证,最后不得不回国,回国也没有实际技能,在国内混吃等死的。

在国外的,大多数也只是普通人,或者仅仅是中产阶级,能够混成主流社会的名流的,我还没有见过,华裔在欧美社会,整体上是沉默的小众。

知乎用户 towerrusher 发表

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国内什么土壤

知乎用户 卡西法 发表

我来补充这个 “硬币” 的另一面。

经济不好的时候,外国公司里你猜哪类雇员最容易被干掉?如果找不到工作身份断了怎么搞?你在外国的人脉能帮你走多远?

看问题要辩证。

不过,房价过高确实赶人才。

知乎用户 他乡之客 发表

看着国家日益强大 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促使我回国 成为了建设伟大祖国的群体中的一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美国八年生活,回来以后,进了个大型国企,每天按时上下班,折算工资竟然比美帝小伙伴高,自己还接了副业。可能没啥事业心,感觉这种咸鱼工作很适合我。刚开始回来确实想过归海,现在习惯了反而觉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国外生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答:首先要明白一点,绝大数留学生是有优越感的,而这个优越感来自于美名其曰的 “跨国资本”。

越来越多的高考失利,甚至无法进入大专的学生通过自费留学来增添一份 “洋” 砝码。往往这种学生语言不行,又不能深度学习较精的专业,更何谈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往往在中国立足不了,想要维持所谓的优越感,会有相当一大部分归海,冷暖自知。

往往留学群体的中的精英群体,约占 10%~20%,这种群体基本没有归海的想象,因为他们基本不回国工作。

“宽进严出”的海外硕士教育,绩点不错,英语良好,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的 offer,甚至会拿到名校的 offer。周期短,见效快,这种所谓的 “镀金” 在国内是不太认可的。这种群体回国后该走向何种的就业状态,心知肚明。教育的质量回报与理想的优质回报产生的巨大偏差,不说自明。

不说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的就业区域留学生也成为了 “日常生活化”,甚至也出现在被扔的简历里面,那种失落感只有留过学的人才会懂得多难受。趋同化的留学身份、留学回报降低等等,撕掉留学的模范模样,都是“见光死” 的尴尬。

社会和市场把留学营造成改变自己的跳板,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大转折,去你妈的吧。

留学,把平庸的人变成了似乎不平庸的模样,但又可以这样说,留学让优秀的人更优秀,让平庸的人更平庸。

平庸的人到哪都是平庸,只不过心理上有那么一丝慰藉。

别忘了,归海的海,或许仍是回国时所看到的蓝海!!

知乎用户 zzzzz 发表

这边很多人矫情的可以。很多人说北美大 house 的,你也不看看那是什么地方,回国一定要去一线城市工作,一线城市和北美中西部相比你是看不起谁? 你怎么不拿纽约和国内四线城市比? 国内四线城市可比在纽约生活便宜多了。

自己不行就走,别 BB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觉得在国外混的有本事了,可以在国内当人上人了,结果回来一看,连人都当不了,妥妥的牛马,就灰溜溜的跑了。

搞技术的,除非你是相关领域的大牛,不然领导都觉得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搁这儿牛逼什么,敢给我脸色看,你别想好过,所以在国内就夹起尾巴做牛马。

其实另一方面也是这几年出国的人多了,现在的海归还真不能跟钱老那一辈比,如果觉得自己也是国家崛起的希望而心怀傲气,那回来受气几乎是必然的。

国内高端人才已经够多了,都饱和到溢出来了,中考对半切就是最好的佐证。

海归回国想不受气,那就要有相当的成绩,这样回国的待遇自然不会比国外低,不然的话,还是做好面对下马威的准备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据我观察,大部分再归海的都是回国以后混的不如预期的。不只是不如自己预期这么简单,很多归海的在国内还达不到当初给他们高待遇的引进单位的预期。

归了海后,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继续待价而沽,言必及国内环境如何如何,国内制度如何如何,国民性如何如何。

呵呵。

知乎用户 嗨是我 2 发表

@司马脸一摆谁都不爱

这是一名海外归华流动人员。跟他简单争论让我对美帝教育水平产生了怀疑,出国学习如他一样的水平,还有必要出国吗?如他的水平一般,海外归华后必然再次归海,因为实在是尴尬

汉代《神农本草经》各种针对明嘉靖《本草纲目》呵呵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和赵薇要拍一部明末清初电视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国学习花钱真的值吗?

再次出国有必要吗?

有必要,因为竖子令祖宗蒙羞!

https://www.zhihu.com/answer/1226366119

知乎用户 WalkerSure 发表

这个问题下,知友们可惜的都是学霸,没人可怜学渣。

能力强的分房、高薪加职称,它不香嘛!能力差的,不走留着当码农?

这些年,留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多少水分,大家也都清楚,建议广大留学生盆友不要跟风回国,也联系广大学子不要跟风留学,回国和留学真的要称称自己几斤几两再做选择,自古跟风就没有好下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的亲姐姐,在 TJ 大上学。后来跑到美国留学去了。有一次她回国,我请她吃饭,我问她:姐,你爱国吗?她异常惊愕地说道:当然了,当你在异国留学的时候,你会更加的爱国。然后我又问她:姐,那你毕业后就业的考虑呢?

接下来的我姐姐话语让我吃惊了,她说应该会首先考虑在美国工作。然后我沉默了,姐姐看出了我的疑惑,又接着以一种反问的语气诘问我:“难道爱国与在不在本国工作有什么必然联系么?”

我同她一起笑了起来,饭桌上又重新其乐融融的气氛。

但是当时我有句话都快脱口而出了,却被我生生的吞进肚子里:一个拥有绿卡的中国人在美国工作,美国企业付给她薪酬,她给美国缴税,却说她爱着她的祖国?

我不敢说,这很危险

知乎用户 香酥辣 发表

马列学好了,也能理解。

冗余并不是懒惰与躺平,是高生产力的必然,是生产力解放人理论的实例,也是许多人移民国外的宏观理由,人不喜欢被异化,生产力高的地区的居民其工具属性减弱,喜欢往发达国家跑路也能理解;

知乎用户 神经蛙 发表

寒门和小镇做题家本来就是这个格局,正常的

这帮人心中无祖国,只有利益,都只想着快速带动家族致富

都只不想长远发展,就知道眼前利益

这帮人快滚吧,只是希望有点骨气,永远别再回来

知乎用户 朝问道 发表

其实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并不是真心海归啊。只是碰上政策和好的机会来捞一把。

知乎用户 qaz66 发表

中国发展得又不差,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归属感也比较强,愿意归国的人会越来越多吧。有多少人愿意在异国他乡孤独生活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养不起那么多人上人,给您老谢罪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借楼说点东西,回答跟问题无关,读者不要跟这个问题放在一块想。实际就是为了怼人

@justlikemath ,看来被人怼的多了,连评论都不敢开了。

逮住人一顿嘲讽,话里有着迷之优越感,还是这个味道。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2 年前那个被你嘲讽的山大学子,不好意思,我是学不会数学,实变在你看来可能就是简单学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我去学计算机了。

当年在三本生下发言的时候,你那种优越感被多少人给喷退了知乎,没想到过了两年认知还是这种样子 (找不到当年那个问题了,言辞比这个答案更激烈) 一副读了个美国数学 phd 多优越的样子,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

一个研究者天天在那里党同伐异,简直跟信了数学教一样,不管你数学学的好不好,你的三观我绝不认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曾几何时国内程序员工资和美国工资倒挂最严重之时,Google L4 回国可以面阿里 P8。当时国内物价远比现在便宜,美国物价和现在相差无几。

如今国内物价消费上来了,行业工资也提高了 Google L5 回国也只能对标阿里 P7 了,级别差越缩越小。

说不好听点,出国赚钱就是利用 information barrier 想着国外赚钱国内花。自己也深知赚的钱看起来高在国外其实也没多少可花,和国内赚钱没有可比性。美国啤酒一瓶 8 刀,国内一瓶 4 元。美国吃 30 刀的快餐相当于国内吃 30 元的饭(还没国内营养

再这么宣传国外工作赚钱的优越感只会让 information barrier 越缩越小甚至倒挂。待到国内工资物价涨到和美国相似水平之时,我们可以期待一个画面:

- 腾讯的一个 senior 岗位有很多美国大厂 staff 级别国人争抢竞争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FEd52 发表

归海都是乱要价,开口就要多少年薪,不愿意扭头就走。

就像上次去朋友公司喝茶,

一个普通的市场岗位,来了些研究生面试,

那种大学毕业在外面工作一年觉得辛苦,就呆在家里考研,

没什么大消费,吃喝住在家不要钱,

读完研究生出来,也 27,然后找工作也不管有没有经验有没有资历,

开口就是要高薪,要么直接就要当副经理,还发重誓会在多少天作到什么业绩。

当场就直接简历扔垃圾桶了。

知乎用户 Sally 发表

I’m hiring 3 C++ Software Engineers in New York.
This is an onsite role ,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career advancements.
Candidate should have 3+ years of experience in CPP.

Do contact me at sally.s@alphamaker.link for more details.

# #opportunity # #career # #trading # #investmentmanagement#CPP#H1B#Developer#NewYork

知乎用户 海边的李三俗​ 发表

正常啊,没啥本事吃不了苦语言优势发挥不出来拼 996 又拼不过小镇做题家,你让他们怎么活呢。都是谋条出路罢了。

知乎用户 螺丝拆尔得 发表

精致利己群体

当然是哪容易觅食享受就到哪去

知乎用户 莫言​ 发表

怕了。

知乎用户 猴子请来的救兵 发表

有些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在全球选择工作地点,这些人才是真的全球性人才。

知乎用户 王洁 发表

国外是科技先发优势,等中国后发超过了先发,中国也可以劳动法,也可以劳动法

知乎用户 要饿死了 发表

以前还会阴阳怪气他们,现在只会觉得 run 的好

知乎用户 五香鸭 发表

趋利避害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知乎用户 刺猬​ 发表

就一句话,大家都不是傻子

知乎用户 oh yes​ 发表

不提其他的

你国内能给出那么高薪酬吗?人家可是花了很多很多钱在学费上的

知乎用户 两个苹果 发表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得其所呗。

现在是真的不缺人,干嘛让人家回。

知乎用户 陈莲子 发表

中国的人不是人,是牛马。回来干嘛?当牛马么。

知乎用户 大伊伊 发表

说说明西方国家污蔑中国的奴役劳动不存在,你看这些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从硅谷搬到深圳,和硅谷搬到纽约一样简单。

知乎用户 蓝色 发表

买鞋前要试试,而海归不能试试。一旦回去,发现不如意,或不如预期,根本没有挪窝的可能,金钱歧视、年龄歧视、社会关系歧视等等,五花八门,总有一款适合你。而第一次回去不如意不如预期太正常不过了;既然没有挪窝的可能,那只能归海喽。

知乎用户 房住不炒抖泥丸 发表

海外的话,一般来说,不吃不喝用不了十年肯定能拿下 100 平米住宅。

海内则往往 50 年起步。

知乎用户 stanleyqiu 发表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这些乌龟们发现他们把 “上岸” 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而大陆不是适合他们的生境(habitat)。

知乎用户 Faisdodo 发表

当初一时冲动

体验了一段时间现实以后

发现理想太骨感,还是现实实惠。

知乎用户 滚去学习 发表

回国除了卷还有啥?

知乎用户 兰里 发表

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100 个有没有 1 个吧。

而且要明白再海归的重要条件是你回国之前拿到了绿卡你才有机会再海归。或者说你仍然拥有有效的工作签证。否则再海归你就要申请海外移民,即使有国内工作经验雅思高分也是很难的了

知乎用户 美移海外​ 发表

我在澳洲生活了 14 年,中途有回国一段时间,后来还是选择到回到澳洲。2007 年,我 22 岁。独自一个人踏上了一段异国求学的道路。

2012 年我向学校提出辞呈,当时工作得其实挺开心的,但是心里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要回国。于是,我跟家人说出了这个决定。

回国以后,没过几天我父亲因为脑梗塞住院。

我想这就是我当时迫切想要回去的原因。那段时间在家陪家人,也慢慢安定下来。就在我们当地一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找了一份大学讲师的工作。每天熬夜备课,写教案,做 PPT。

周末还要参加学生的活动,那段时间刚好遇到学生毕业,活动很多,但都是一些我不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吃饭,唱 K。这些事情和朋友做是一种心情,跟学生去又是另一种心情。

有一次甚至弄到凌晨 1 点才回家,我在 10 点左右就跟主任说要先回家了,但是主任说:今天情况特殊,跟大家再玩玩吧。最后一拖再拖到了快 1 点。

**除了这类情况,还有一些可能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却一直接受不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周 7 天,24 小时主任都可能会打电话说:小刘呀,你来一下学校。

这在澳大利亚是不可能的,下班以后就是自己的时间,老板要联系你,还要看看你的心情,超出工作时间叫回去工作那是要双倍工资的。

我从毕业就在澳大利亚的公司工作,回国哪里接受得了这样的差异,很久都觉得心里不舒服。在澳大利亚,老师的个人联系方式一般是不会告诉学生和家长的,有什么事情,上班时间可以跟学校联系。

但回国以后学生问老师要手机号,要微信好像理所当然,这也是我比较不适应的地方。当然最不适应的还是工资不够用。

诸多这些问题,让我在国内只呆了不到半年,就匆忙卷铺盖回了墨尔本。然后就一直在墨尔本生活到了今天。

还是觉得适不适合是主要的原因,希望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知乎用户 胖胖牛 发表

国内对高端人才薪水大多不错,相比日本这种全民大锅饭的国家,国内一线、二线大厂的年薪还是有吸引力的。

但是 996,甚至 9107(我算是 9106.5:)),回国的人要考虑你能撑多久,一年可以,三年呢?五年呢?

难道要等到跳楼或者身体彻底废了再醒悟?钱差不多行了,多想想家人,多看长远。

知乎用户 晴天闪星 发表

因为生活过得舒服

首先,人得是个人,再是个某国人

人有权利在一定限制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某些法律)下选择他觉得他觉得舒服的生活

人永远在家上,家永远在国上

知乎用户 织席贩履之辈 发表

中科院上海某所。一女副研曾留学英国、美国,回到上海,生活的落差不是一般大。原来住着几百米带院子的大 house,回到上海只有 50 米逼仄的小房子。在国外工资几千美元,回上海工资几千人民币。现在想着跳出去,总之哪待遇好就去哪。

知乎用户 烈日​ 发表

归根结底,还是内卷。这个三代人以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知乎用户 雨路青松​ 发表

在国外过不下去,所以想回国,回了国发现国外也不是一无是处,所以就又回去了呗。

斯大林的女儿不也是这样。

知乎用户 李聪 发表

老话儿说的好,哪块黄土不埋人啊?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留在美国还是回中国?

知乎用户 阿鹅鹅鹅饿 发表 傻啊,肯定是建议留美啊。 如果国内好,建议他留美,免得回来分利益。 如果国内不好,建议他留美,免得回来受苦。 应润尽润,对大家都好。 中国不当扩张型超级大国的话,人口达到能守住边疆的程度就行了,打螺丝的人真的不需 …

35 岁穷人想移民没技术怎么办?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王承恩 发表 群里看到的。 真心实意地说,除了带着孩子冒险不太支持以外,我得赞一句老哥牛逼。 其他的就不评价了。 知乎用户 那个人 发表 分享一位没技术的老哥, …

坐标湾区,留美还是回北京 / 上海呢?

知乎用户 威尼斯嘟嘟 发表 我是美本美博,大叔年龄,私企搬砖,纽约养娃。作为过来人我说两句。手机码字。 根据你对自己财务状况的描述,我认为目前你们并不适合做不可逆的二选一决定。差钱的人才做取舍,有钱的都能要。以二百万美元为界,你们净资产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