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田事件为什么只有财新发了一篇报道?
为何李田田事件官媒集体失语,只有财新发了一篇报道?传统媒体最大的危机,在社会关注高的热点事件中自我阉割,放弃话语权。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李田田事件,官媒集体失语,只有财新发了一篇报道,于是刷屏了,很多人 …
在三亚疫政风波最早的开始阶段,曾流传一张武汉籍滞留游客群的截图,其中有人说了三句话,分别是“记者别拉进来”“记者是为了流量的”,还有一句疑似与此有关的态度“要发大家私发”。因为后来的舆论多集中在海南对澎湃激上海的“炮轰”上,这件小小不言的事就过去了。
“别拉记者入群”这句话所代表的态度,普遍见诸于现今的社交网络。它一般出现在临时性、突发性的集体维权事件中——准确来说,这个所谓的“集体”其实都是松散的陌生人,他们互相不认识,只不过因为被侮辱、被侵犯而想要策略性地联合一下。
这是一群可怜人的松散集合,但是在诉诸利益交涉的时候,他们会权衡风险,其中就包括对媒体和记者的态度。常见的权衡有两种,一种是像开头那样,打一开始就排斥记者;还有一种贼得很,事前欢迎记者,事中甩开记者,事后逃离记者。
维权者怎么使用媒体,这是他们诸多选择的一部分,倒也无可非议。然而,当他们犹如中邪似地说出下一句“记者是为了流量的”,想要为拒绝记者找到一个说服自己与他人的理由,并且将这种潜意识的怯懦转化为对媒体/记者的攻击时,意味是深长的。
不管是在维权的哪个阶段疏远、闪躲记者,其实都可以理解为维权者在平衡风险时,想要降低自个行动的公开程度——而这一点,很可能也是维权者的对手所要求的,或者是维权者“自认为”便于行事的前提条件——他们想以讨好对手的方式获得好处。
在过去一二十年,虽说维权个体对媒体的势利使用时有耳闻,但还是少数。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那些有所申诉、有所要求的人们,普遍接受了不能让记者和媒体参与的“规矩”,更为甚者,发明出让自己心安的套话,将污水泼给记者。
“记者都是为流量的”,似乎只要这样说,这样互相传,就能将“拒绝”所象征的个人或群体胆怯,转化为“不被记者利用”的道德标高,让媒体记者来为他们不稳定、甚至是低下的人格背锅。当然,之所以用“流量”话语来涂污记者,预示着凌乱的时代背景。
在往前数二三十年的光景,社会对记者的态度反映在一句顺口溜里:防火防盗防记者。在这里,“防记者”的人是谁?是那些官员、掌握大小权力的人或部门。他们要防范记者,是为了尽可能少地封堵记者信源,打乱记者工作节奏,为公权乱象打掩护。
可叹历史进程抵达现在,高喊着“防记者”的人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从掌权的人变成无权的人。而从前那些害怕舆论监督的人,现如今站在口口声声“防记者”的小民身后,影子一样般存在。前者不用亲自上阵堵截记者,因为后者懂事了,揣摩前者的心思,识做了。
过去那些公门中人,因为建设问责型政府的无形压力,口头上说“防记者”实际上仍背负回复媒体的义务;而现在呢,这种压力没有了,义务也随之解除,记者若要采访他们就不得不被拖进官僚程序,这是他们的主场,是他们擅长并主导的游戏。
那些呼吁“防记者”的一般民众,本该与大众媒体站在一起,然而遇到实际情况,他们对记者戒备与蔑视反而比衙门更严重。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是媒介环境的变迁,互联网普及与短视频市场下沉,令这些人产生了一种建立在所谓流量之上的幻觉。
这种流量幻觉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指向自身的,其幻觉症状表现为将流量误以为影响力,以为有流量就等于有话语权。第二个指向,是在第一个幻觉的病理上叠加了自我为中心的、对他人即世界的病态理解,“博流量”“蹭流量”是这类病症的常见呓语。
现在但凡遇到稍具影响力的议题,很快就能发展出一种谴责媒体不在场、记者无良、“吃人血馒头”的批判走向。这类走向很容易被仿造,很容易魅惑民众,像在热闹的舆论起义中轻易攫取的“批判武器”,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舆论下沉的“奶头乐”。
视频技术无门槛,表达欲望的释放模式下沉,更多人沉溺于制造或消费这样的媒介内容。作为后果之一,一种夹杂着无知且盲目自大的流量意识,在人们形成恰当的媒体认识之前,便裹挟了更多人、进而扩散到社会面,这就是流量观与媒体观的决战时代。
在此前的舆论手札中,曾探讨过流量和舆论、话语权、影响力的联系与区别。本质而言,流量是一个去政治化的概念,而舆论、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具备充分的政治化意涵。所以,“记者都是为流量的”这句话,愚蠢到无法构成一个判断,它只是有关流量的诅咒之一。
媒体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流量,不管考核记者的标准是什么,他们天然都不是追逐流量的。许多新闻在传播中有着聚集流量的特性,但撰写报道的记者不是为流量的——而是为权威性、公共性、话语权、舆论等目标,记者的身份与职业是反流量的,它是政治性的。
这里的政治性,是指权利与权力的日常化互动——哪怕现今的“两权”互动不像从前那样尖锐,但它依旧分布在社会上。吸食流量观上瘾的人,已经丧失了理解这一分布的脑力。他们只是在看化约的社会简章,但看不见形式之外、之下的决定力量,也称为僵尸的视野。
“别拉记者入群”正是这样一种思维的流毒,它是流量时代的诅咒,附着在流量僵尸的视野上,努力想让自己看起来不可侵犯,实际上空洞,体现为病毒入侵后不自主、不自知的病态。它以及张嘴说出它的人不值得生气,毕竟,丧失灵魂实在是令人同情的。
那个血液里流淌着流量的人,那个高喊“防记者”的武汉人后来怎样了?这叫人有一点好奇想知道下文,可在洞察这种高级动物在流量时代的非人属性后,答案似乎也不重要。流量人只会在流量中沉浮,习惯性地用流量观支撑他们的狭隘世界,雕琢流量下的残缺三观,这种命运没有例外。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为何李田田事件官媒集体失语,只有财新发了一篇报道?传统媒体最大的危机,在社会关注高的热点事件中自我阉割,放弃话语权。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李田田事件,官媒集体失语,只有财新发了一篇报道,于是刷屏了,很多人 …
看到一个截图,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最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个来自武汉的同胞自救群,而疫情最初就是武汉开始的。 武汉敲锣女在阳台上嘶哑的呼喊,曾经多么触动人心,但是在她的问题解决后,她就和帮助她的舆论划清界限了。 这个聊天截图所透露出来的观念也是 …
知乎用户 新传觅小游 发表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贵州电视台记者张巍瀚前往唐山采访时遭遇暴力扣押一事也再度让舆论哗然。 根据记者张巍瀚的讲述,唐山事件发生后,他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从贵阳前往唐山准备对唐山事件进行采访,但接下 …
知乎用户 财经十一人 发表 不愧是老胡啊,维护的永远是老爷们的面子,和帽子。 上次 50 台宾利,老胡说的是:官员家属应该低调。 言下之意是: 说白了,贪可以,不要暴露。 这次唐山扣留记者,老胡又是同样的思维:会加重舆情。 言下之意是:“ …
近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持续引发关注,各家媒体纷纷派出“精兵强将“奔赴唐山采访调查。 然而就在今天,却传出多名媒体人唐山采访过程中遭遇阻挠,甚至被无端扣留、暴力执法的消息。 遭遇阻挠的是新锐媒体“新黄河”的记者。今天上午,济南时报在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