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敖是一个好记者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中,唯一有价值的报道,就是李微敖采访到武汉大学校长,那句“等上级安排”,其实是能代表2025年社会氛围的证词,也是这个事件的核心真相:很多困扰,都是权力本身造成的。

这个事情最近引发新一轮争议,因为武大校长在一个场合说:李微敖打电话说自己是长沙一中校友,我才给他说了那么一句……

李微敖对此进行了回应:他在电话开头就说了自己是经济观察报记者,表明这是一次采访;从头到尾没有说这是私人聊天;全程通话都有录音,而且已经提交给了自己供职的机构。

尽管很替他捏一把汗,但这已经是一个记者能够做的极限了。

从新闻操作规范来讲,李微敖没有任何问题。他开头就标明了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并且开启录音。看上去,他现在已经是中国最“猛”的记者,而实际上他非常谨慎,这也是他还能做记者的原因。

在一个普遍在等待“通报”的年代,李微敖可能是唯一试图去采访武大校长的记者(其他媒体的报道,最多努力接触两个当事人)。他做过功课,知道校长和自己是长沙一中校友,也不排除因为这个关系,才找到了校长的电话。

在武大发生的事情,想办法采访校长,本来是媒体的第一任务。但是,人们已经普遍知道,中国的校长,已经不会就公共事件表态,最多由学校的宣传部门回应。如果你致电宣传部门,会让你单位开介绍信;或者一句“等通报”。

所以,大部分记者都已经和读者🏥,只是“等通知”而已。

这就是李微敖让人感到讨厌的原因。他总来不甘于等通报,而是总是想办法报道一点什么。

李微敖和校长通话后,可以选择不写,“这样写也许对这个初中校友不利哦”;但是,他也可以选择写出来,因为这符合公共利益。告诉公众,在这一事件中武汉大学校长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作为他北师大的校友,我和他吃过好几次饭,关系要亲近得多。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我处在舆论漩涡之中,他采访我之后,很大概率也会写出来。

采访并且写出来,这就是他的信仰。

我使用“信仰”这个词,是很慎重的。他已经在记者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没有去争取主编、主任的职位,而是专注于做一个记者,“对抗”或者“揭露”式采访,就是他的兴趣所在,即便为此遭遇网暴,他也不会害怕。

我猜,他把这当成是他的“天职”或者使命,也就是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不知道武大校长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来“抱怨”李微敖的。这再次证明他不适合这个职务。校长是一个公共角色。除非是在自己的家中或极私密的场合,否则他所说的一切话,都有可能被“报道”出来。

他可能需要补上“如何发言”这一堂课。这也再次证明“等上级安排”并不是一时口误,而是他长期以来的习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如何体现自己的主体性,是一个“公共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至于网上有很多对李微敖的攻击,我只能祝福你们,一生顺遂,不要碰到任何不公。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建设性意见|热烈祝贺人民网记者赴燕郊采访平安归来

通常情况下,记者跨城市去采访报道叫作出差,像我以前做记者的时候,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日子在外地采访。 出发之前,不会有人给记者践行,回来之后,也不会有人给记者接风。除非,记者是去一些龙潭虎穴般的地方采访,比如缅北园区,比如俄乌前线,比如河北 …

记者有真假,监督无善恶

每次给地方官员们讲课,开头就普及两个常识:第一,这些年引爆舆论的多数是自媒体,主流媒体的范畴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因此要重视各种自媒体;第二,记者证不能作为判断一个来访的媒体人是不是真记者,若错误地觉得没有记者证就是假记者,很可能陷入被动 …

总要有人做记者

1 前几年朋友中流传一个段子:孩子高考要不要报新闻系?“这要看是不是亲生的,亲生的就建议不报。” 这话有一点心酸,有一点沉重,而今我觉得也有一点轻佻:你会怎样看待那些仍然在做调查新闻的记者呢? 2 中国调查记者不多了。好几年前张志安老师做过 …

一个野生记者的一年

原创 调反唱唱 电影少女放浪记 电影少女放浪记 微信号 the_gypsy-kino-girl 功能介绍 我们一起走在乌托邦的路上。 记者手记 Reporter’s Notes 发发牢骚 第一张工作照。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最近怎 …

冀外媒体央视记者采访燕郊爆炸事故,安的是什么心?

​ ​ 央视记者在河北燕郊燃气爆炸事故现场采访,被当地公安人员给架走了。 同一件事情,其实可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解读版本,看你选择哪一个。 版本A:无良记者干扰救援破坏稳定,被正义的干部群众驱离现场 一群北京的记者,有什么好事儿从来不想着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