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从未散尽
今年春节后,叶承志就开始频繁地刷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新闻。虽然不看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但他根据自己地判断,俄乌马上就要打起来了。 叶承志是京东超市食用油资深买手,乌克兰是他日常跟踪研究的重点区域,这里的玉米在全球出口中占比14%,葵花籽油在全球 …
某数据平台跑的,天猫京东的品类销售数据花点钱就能买到,结果一堆没看数据的人在 YY,多没意思。
我想先引用一些公开的新闻与数据。
根据央行发布的 2022 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储蓄意愿不断增强,反之,消费意愿降低。大部分人的现状都是” 一分钱掰成两分花”。
这种情况到了第二季度依然没有好转,截止 6 月末,我国住户存款规模为 112.8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 10.3 万亿元,同比多增 2.9 万亿元。这一数据明显高于近年同期,显示出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央行近期发布的《2022 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调查显示,二季度倾向于 “更多储蓄” 的居民占 58.3%,这比上季度抬升了 3.6 个百分点。
前几天知乎热搜有个问题《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学术型网购」?》,如果你翻遍了那个问题下的众人所答,那么你一定能看到大家对于消费或者说购物的态度,开始转向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囊中羞涩”、“只买对不买贵”、“减少购物是因为我不想购物吗?”…….
今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天猫和京东的 GMV 战报 “静俏俏”,我的理解是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不仅仅是天猫、京东,包括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在内这些与消费联系高度紧密的电商平台你说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电商平台们必须要进行更多的创新与尝试了。
我反倒觉得,电商平台们对于 GMV 的态度应该要像养娃一样,毕竟在父母的呵护下,婴儿长成儿童再至成年,整个过程中身高的增长是逐渐陷入停滞的,这里身高就是 GMV。
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在职场中发展事业、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的强力支撑,一定是自己在身高以外,还能拥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恰当的情商等。
GMV 虽然增长受阻,但是存量的内容还是可以积极争取的,就好比一堆纸张中,虽然不太会再添加大量新的纸张,但是其中的白纸是最有想象空间的,依然可以天马行空的进行创作不是吗?
年轻人们就像这白纸,前两天因为江浙沪广的天猫用户买辣椒的数据是川渝湘数倍都能成为热搜头条,引发广泛讨论。
咱们这里不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这些地区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味蕾被商家和平台抓住了。
我很赞同在消费大盘疲软、非刚需消费整体下降的局面下,品牌会更关注实际价值这个观点。新闻中提到的美妆品牌降低 GMV 的权重,这就是改变了过去一味追求 GMV 的增长而现在深耕于核心用户上。
那么商家或者平台凭什么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用户呢?可能还是得想办法通过提升业务质量来 “抓住” 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的 “味蕾”。
我们前面还在说今年整体的非刚需消费都受到影响,但是天猫数据显示运动户外、宠物、潮玩、珠宝等品类在过去一年增长迅猛,被称为 “新四大金刚”,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数量不小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我们一般将之称为垂直领域的开发。
我之前在知乎还提到过一批很特殊的服务,例如淘宝天猫上的玩偶医生、绘梦师、手机入殓师、制云师,玩偶医生就是负责修补玩偶,为大家修复珍贵的回忆,多肉寄养师就是远程帮网友照顾多肉,汇报植物的近况,手机入殓师就是帮你把旧手机变成标本永远珍藏。
这些新兴内容的出现,也许对于电商平台的 GMV 增长帮助有限,但是会让很多人尤其年轻人真切感受到平台的个性化,大家自然而然的都会被平台的 “温度” 所吸引。
保持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同时,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年轻化、个性化与高性价比上,以 “质” 服人才是未来电商平台的生存之道。
零时钟声敲响,双 11 收官。
14 年 “烟火气” 依旧,今年双 11 你消费了什么?
付预售款不用熬夜了,计算优惠不再那么烧脑了,买贵了还能一键退差价…… 不折腾的双 11 迎来全新面貌。
每年,对于平台和消费者来说,11 月 12 日零时,是等待各家头部电商在晚会大屏上弹出 GMV(商品交易总额)数字的日子。近年,GMV 比拼战逐渐消失,直到今年,头部电商重要数据几乎不被展示至台前。
曾经,这个被赋予了许多 “促销” 含义的消费节,早已完成了“含义扩容”。除了消费属性,双 11 已成为观察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窗口,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符号。
消费依旧热,多位主播在双 11 前有了新变动,不少品牌开始选择拥抱跨境电商,走出国门寻求新增量,出海遇上进博会时间,今年双 11 又有了别样风采。同时,绿色参与量再创新高,全链路绿色双碳成为行业共识。
多位专家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双 11 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完善的服务,为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为商家创造更大价值,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双 11 也随之告别 “唯 GMV 论”,进入追求质的发展阶段。
【消费】
核心数据不披露成趋势,电商高管发声突出 “稳” 字
尽管部分电商的优惠还在继续,双 11 购物节已正式结束。
直至双 11 活动期的末尾,阿里、京东等头部电商依旧在为 “大促” 鼓与呼,继续宣传优惠玩法和补贴发券。
11 月 12 日零时过去 40 分钟后,京东、阿里分别发布 “战报”,但两家均未披露关键数据。
京东发布双 11 战报称,“截至 11 月 11 日晚 23 时 59 分,2022 年 “京东 11.11 全球热爱季” 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纪录,与此同时,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但未披露相关核心数据。
天猫相继对外发布战报,称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但天猫方面也未透露具体数据。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2021 年 11 月 12 日,天猫发布双 11 战报,截至 2021 年 11 月 12 日零点,总交易额为 5403 亿元。
除核心数据外,两家头部电商纷纷披露了相关服务性数据。京东披露的数据包括,双 11 期间,京东平台近 10000 种农产品成交额超过 10 万元。近三成粮油、茶叶等初加工农产品实现了超过 100% 的增长。双 11 累计减碳 20 万吨等。
天猫主要披露了商家数据,称今年双 11 是参与商家最多元化的一届,有 29 万品牌、数百万中小商家、主播报名,超过 2100 万商品参与双 11。
近年来,头部电商开始逐步减少数据的披露。2021 年,行业还存在少量如总交易额等核心数据的披露,今年核心数据不再被披露,这也宣告了 GMV 时代的落幕。
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翁一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历经四十余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经济已然告别 “唯 GDP 论”,双 11 也告别了 “唯 GMV 论”,进入追求质的发展阶段。
今年,阿里核心高管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淘宝天猫产业发展及运营中心总裁吹雪、菜鸟 CEO 万霖在对外演讲和接受包括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其表述内容均突出一个 “稳” 字。京东零售 CEO 辛利军也在媒体沟通会上着重强调科技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帮助,今年双 11 两家头部电商均突出企业的服务性,比往年少了很多竞争味道。
GMV 虽不受关注,但今年双 11 消费活力依旧。各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细分品类引领增长,国货爆款销往海内外。本次双 11 也格外突出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消费者正在享受,退差价、以旧换新、直降价格等服务。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也逐步回归商业本质,助力消费升级。
【全球贸易】
出海、进口遇双 11,全球贸易看中国
疫情常态化影响下,全球线上购物高速发展。今年双 11 出海无疑成为最核心特点。
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诸多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反观海外,不少新兴市场尚属空白,入局机会较多。不少品牌开始选择拥抱跨境业务,走出国门寻求新增量。再叠加黑五(海外购物节)、世界杯和欧洲供暖等时机,今年双 11 有了别样风采。
背靠国内著名的 “玩具礼品之都” 汕头,庄晓婷 2014 年开启了跨境贸易的生意,到现在已经 8 个年头,期间开店超 20 家主要向欧美市场出口玩具配件。
在 2022 年初的一个玩具展上,庄晓婷偶然接触到了 PANINI(帕尼尼)世界杯球星卡。经过跟平台运营负责人讨论和平台数据分析,仅仅一个月时间,庄晓婷就决定,在这个双 11,发力世界杯球星卡。她找到了 PANINI 在中国的代理,签下了品牌的销售授权。
“球星卡作为世界杯期间的硬通货,产品上线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来自海外客户的订单。” 庄晓婷介绍称,速卖通平台运营负责人告诉她,目前在平台上球星卡还处于空白市场,而且会成为今年双 11 的新消费趋势。经过不到一个月时间她就为此开了一个新店铺,还没上线就备了 10 万的货。
数据显示,今年双 11,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足球,多个体育用品相关品类都迎来增长。速卖通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中国产 “桌上足球机” 在阿联酋销售额增长了 120%;在巴西市场中国产舒适型沙发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1156%,在阿联酋则增长了 800%。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开帷幕,电商平台也进入一年一度的 “进博时间”,为全国消费者开启“进” 货季。
拼多多全球购负责人表示,利用平台的规模,电商将持续推动海外优质商品进得快、卖得好、销得远,让国内大市场成为海外品牌的大机遇,“我们加速完善进口生态基础设施,为海外品牌入驻搭建快车道,持续推动跨境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
“过去,我们代理泰国品牌。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商超、便利店等线下渠道需要各种入场费,结账周期长,成本高。相较而言,电商是一条捷径。一方面,源头采购、独立运输、自有仓储的模式可以全线降低成本。” 李学全是泰国红牛饮料的头部经销商,他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进博会展品变商品的背后,电商已然成为一条高效的快车道。
据李学全介绍,目前,相当部分的泰国红牛进入国内市场都依靠 “工厂电商出口” 模式。在这种机制下,经销商根据海外市场预期提前备货,让商品进入保税仓库。而当境内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购买商品后,商品可直接从保税仓配送至消费者手中,避免了多重分销及冗长运输等中间环节,可以显著降低销售价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称,依托于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双 11 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变革商业模式,打造出接连不断的销售奇迹,双 11 是零售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舞台。
不断飙升的成交数据让海外品牌看到了国内用户的巨大潜力,电商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全球商品的同时中国制造也被销往全球,中国制造正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取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物流】
从当日达到全球当日达,“黑科技” 上线收货更安全
“前几天加了购物车,早上付了款,没想到这么快就送来了。” 塞琳是法国巴黎的一位消费者,她表示自己想体验一下中国 “黑科技”,所以买了一款中国制造能够发热的厚袜子,这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当地时间 11 月 11 日上午 10:17,距离下单仅过 2 小时,她就在家门口收到了包裹。
菜鸟 CEO 万霖在 11 月 11 日当天透露,天猫双 11 菜鸟送货上门包裹量预计将超 2 亿个,他介绍,送货上门是今年双 11 物流的一大特色,物流企业正从消化快递峰值规模,到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品质物流服务,不仅国内送货上门包裹量创新高,海外也再次提速,实现全球同频收货。
双 11 期间,菜鸟海外仓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法国消费者至少比去年快一天收货。
以欧洲消费者为例,菜鸟在欧洲设有超过 15 座海外仓,欧洲消费者最快 2 天可以收到商家备货在海外仓的商品,部分城市甚至能实现当日达或者次日达,预计本次双 11 中,欧洲 10 多个城市的消费者能有机会像塞琳一样体会当日送货上门,当天拆快递的快乐。
针对海外仓时效,菜鸟透露,本次双 11,欧洲本地发本地 3 日达,欧洲其他重点线路由 7 日达升级到 5 日达,美国 5 日达;新增以色列、墨西哥新兴市场的官方仓,可实现 3 至 5 日达。截至目前,中东及拉美新兴市场海外仓备货同比增长超过 200%。全球各地配送人员会通过步行、自行车、划船等不同方式,将中国商品 “花式” 送到海外消费者手上。
不仅送海外,今年双 11 也涌现了一批物流 “黑科技”。家住南宁吾悦公馆的刘杰(化名)说:“今年无人车配送了我的好多包裹,我感觉操作简便,送货也及时,无人配送还更安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 30 座城市已经投入运营超 700 台无人车。双 11 期间,600 台智能快递车和超 100 台室内配送机器人的投用,为消费者提供 “最后一公里” 和“最后 100 米”末端配送服务。双 11 消费节开启的当天,智能快递车配送单量就已经同比去年增长 300%。黑科技的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无接触配送,收寄更安全。
京东物流智能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快递车最大可载重 200 公斤,可续航 100 公里,集成了高精度定位、融合感知、行为预测、仿真、智能网联等 10 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驶。通过人车组合,提高了单个快递员的配送效率,帮助他们顺利经受流量高峰的考验,收入也获得了提高。
【绿色】
电商排放增量占比明显,绿色环保已融入日常业务
根据国内碳排放管理平台碳阻迹的测算,到 2025 年电商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将达到 1.16 亿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十四五” 期间的电商排放增量将占到全国增量的 1/4。
如今,绿色消费、双碳生活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消费者日常的生活方式。电商平台们也不再仅专注于销售数据,而是将关注点更多放在绿色环保,并将其融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之中。
今年双碳也成为双 11 的关键词。京东在双 11 收官战报上着重披露双碳情况,京东称,携手上下游伙伴持续推动供应链端到端的绿色化,通过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运配、技术创新等一体化供应链全链路减碳措施,累计减碳 20 万吨。
京东物流方面表示,今年双 11,其通过发放减碳消费券的方式,联动消费者,推进建立快递行业碳普惠制,发展绿色寄递,陆续推出包括绿色包装、新能源仓储、绿色运输、循环回收等绿色物流服务,让消费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被动受众,转变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同样,全国 13 万家菜鸟驿站开启绿色回收,“快递包装回收换蛋” 全面铺开,菜鸟内部人士透露,商界常用的 “靠鸡蛋吸引客流的打法,运用在包装回收上效果依旧不错。双 11 期间,每天有 10 多万人使用旧快递包装寄件。菜鸟方面透露,本次双 11 绿色回箱数量创纪录。
万霖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在消费者、商家和快递从业者等多方的共同参与下,整个双 11 周期,菜鸟物流各环节将会产生超过 20 亿次的各种绿色行为。
欧阳日辉表示,唯有创新,即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共建健康、融合、共赢的数字生态,平台运用新技术,打造新模式,创造新应用,挖掘新需求,通过 “双十一” 场景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完善的服务,为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为商家创造更大价值,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赵琳
今年的双 11,猫狗双雄也难得表态一致:
天猫:**扎根实体经济,见证消费活力。**今年天猫双 11,更加关注增长质量:回归经营本质,为商家创造更大长期价值;进一步从场景、物流、价格等方面优化消费者体验,让消费者买得更简单、更实惠、更放心。
京东:在发布会上,京东零售 CEO 辛利军指出,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要 “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几年实体经济低迷,背靠实体经济的电商自然 GMV 也上不去,并且有所下降自然,自然不必在战报中强调,战报肯定要写好的方面啊!GMV 拿不出手,就找点别的替代呗。既然整体不突出,几个亮点还是可以找到的,户外、宠物、游戏、咖啡、预制菜、玩具就是亮点!充满亮点的战报才叫战报,避重就轻呗。
但谁重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是属于 xx 的!
双十一,不再需要用 GMV(商品交易总额)来讲故事了。
2009 年,第一届淘宝双 11 问世,那时只有 27 个品牌参与,GMV5200 万元。
到了 2020 年,天猫双 11 全球狂欢季的成交额已经达到 4982 亿,超过 450 个品牌成交额过亿。
在过去很多年里,膨胀的成交额数字、吸睛的购物节活动,一年又一年刺激着商家和消费者的视觉和神经,激发着人们的热情。人们在 GMV 的狂飙中,找到信心,感受信心,同时传递信心。但近年来,人们却发现,GMV 正在慢慢淡出视野。
伴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从 GMV 中去寻找信心了。
11 月 12 日零点,第 14 届天猫双 11 收官。天猫表示,今年天猫双 11 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
数据显示,今年消费者热情不减。截至 11 月 10 日,消费者在今年天猫双 11 买出了 25343 个销售过百万的爆款单品,其中 2000 多个超千万。淘宝天猫产业发展及运营中心总裁吹雪 11 月 11 日表示,“我们深切感受到消费的韧性和活力,也能看到一些新的消费趋势正在不断涌现。”
京东方面也没有公布具体的 GMV 数据,只表示超越行业增速,以及实现零售购物用户数的突破。
今年已经来到第十四个年头的双十一,好比 “素颜出镜”,它身上的故事,很多发生在 GMV 之外。
与往年类似,今年双十一战线依旧拉长至半个月,但电商购物节的规则天平,似乎正向有利于消费者的一侧倾斜。比如强调 “不熬夜”,比如用“直接满减” 代替“满减算术题”,这都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提升消费者体验。
今年的一大趋势,是 “普惠价值” 成为各平台发力的重点,各平台都更注重高质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重视电商活动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此外国潮、国货依然火热、受到追捧,通过创意文创等形式,中国商品正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为人们带来更多元、更丰富的生活。
双十一的主角不再只是消费者,创业者、中小商家、物流链…… 他们也将走到台前。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员刘典认为,消费不仅仅是单纯地考虑绝对数据,更重要的是向市场传递良好的信心,塑造一个较好的市场预期,去带动更多的商家和中小创业者,一起参与到电商活动中来,为中国的制造业,还有很多广大中小企业赋能,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
回顾今年双十一,有哪些话题值得关注?
“平台优惠幅度”,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总的来看,今年双十一多数电商平台选择了定金预售模式,用 “直接满减” 吸引顾客。
促销力度也有所提升。天猫的补贴为 “满 300 元减 50 元”,京东为“满 299 元减 50 元”,相较于双方 2021 年的“满 200 元减 30 元” 活动,今年折扣幅度拓展了约 2%。
各平台在双十一活动的时间节奏、优惠方式和配套服务上,也向消费者进行了倾斜:“时间提前、不熬夜”、“价保服务延长时间”……,还有平台宣布了更简单的玩法:无需凑单,一件商品即可享受超值优惠。
年初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人们在 “双十一” 等电商购物节期间展示的消费热情,正是其真实写照。同时,线上消费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也有进一步显现。
国家统计局 10 月 24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0.7%。其中,网络零售占比提升。前三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6.1%,增速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积极的变化,也发生在商家身上。
伴随着电商购物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者、中小工厂开始参与到平台供应链优化的进程中来。很多积极的变化也在发生,比如农产品的消费市场被进一步打开;比如中国产品开始在海外 “圈粉”,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农业生产非常分散,小农户数量占比 98% 以上。由于地理、信息等条件限制,很多农产品 “养在深闺人未识”,而电商行业正帮助它们打开连接外界的通道。例如天猫双 11 发起“农货多一件” 倡议,让农产品“多当三分钟主角”。农产品的销路被打开了,农民们的收入自然便增加了。
其他平台的表现也能证明农产品的火热。拼多多此前数据显示,在热销的涉农产品中,洛川苹果,琯溪蜜柚,大荔冬枣、广西小米蕉、甘肃羊肉、大连扇贝、文水牛肉等时令农副产品,其单日订单增幅均超过 175%。
而电商购物热度不减,受益的不仅仅是农产品。
在 “走出去” 方面,电商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国货打开空间。数据显示,中国平替汽车配件,已经成为全球汽车配件性价比超市。此外,电商消费的活跃还带动了物流产业、直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 2009 年首届双十一面世以来,全网成交额经历了 “狂飙” 的十年。如今它正从“快速增长”,转向“优化调整”。当人们的需要不断被满足,需求变得日益多元化、层次化的时候,让消费者买得开心、买得轻松,自然越来越重要。
双十一正走向自己的十字路口:从追求效益,到提升质量;从重视成交额,到关注消费者体验,关注中小厂商的参与度,关注和传递消费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文创消费的新潮流。在天猫上,故宫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旗舰店凭借 “镇馆神兽” 火速出圈。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创新下,成为一只头歪眼斜的玩偶,奇怪又可爱的造型备受欢迎。
国货、国潮延续了此前的热度,小众和个性商品也在崛起。
天猫数据显示,10 月 31 日 20 时至 11 月 10 日 0 点,地毯清洗机成交额增长了 3034%。顺德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卢刚亮告诉观察者网,虽然眼下面临着一些客观环境的经济压力,但是随着底层产品的持续创新,科技的进步让消费者可以在同一价格水平下,购买到更优质的电器及解决方案,这就是 “消费升级”。
或许这就是发生在双十一背后的故事:消费者的海量需求,成为支撑双十一电商购物浪潮不断奔涌的源动力,同时它会促进电商和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商购物节的影响力,正从消费端向供给端延伸,甚至有助于优化和重塑产业链的面貌。最终实实在在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2020 年,“双十一晚会” 登上巅峰,天猫、拼多多、京东和苏宁易购联合地方卫视,4 家电商共举办了 6 场晚会。每家晚会少则邀请 50 位以上的明星,多的超过 70 位,连网友也调侃:“明星都不够用了”。但据报道,今年双十一,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都未再和电视台合作举办双十一晚会。
无论是平台还是消费者,都不再稀罕那些夺人眼球的 “噱头” 了。
海豚社创始人、电商战略分析师李成东表示,今年双十一明显正在经历一个 “去资本化” 的过程,电商平台们不再汲汲以求地去拉高销售额、拉高估值。
就人们对 GMV 的关注来说,与其说双十一遇 “冷”,不如说双十一正在回归常态,更关心“数量” 背后的“质量”。
那么面向未来,双十一如何走好自己的下一步棋?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对观察者网表示,企业不妨 “返璞归真”,在促销活动上做 “减法”,同时在服务商家时做 “加法”,帮助他们降本增效,通过传导机制,让消费者落到实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观察者网表示,电商平台应激发消费活力,培育高品牌、高品质、绿色低碳的商品。未来,电商平台应将商业与技术有机结合,降低门槛,为中小企业赋能,实现普惠价值;同时高效利用数据,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流量之外,中国的电商购物节,其实还可以讲好更多的故事。
不强调其实很正常。
电商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的确是贡献了很多惊人的百分比。
动辄翻倍再翻倍,本质上是电商对传统货品流通渠道的重塑。
以前很多因为地域差和信息差没办法高效匹配的需求和供给,开始借用互联网技术重组。
一方面,电商的确是制造了增量,一方面,电商也是在吃掉以前低效商贸的存量。
信息流、资金流、货品流,在高速发展以后必然会触达一定的增长速率极限。
尤其是随着体量起来以后,再要保持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强人锁男。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上也见证过。
这里提一嘴经济,是因为大家也知道大环境的情况。
站在商家的角度,也从以前的重规模,变成了重利润率和可持续性。
单纯的上战报,列数据,还是带着电商早期跑得快的想法。
现在,是要看谁能跑得更久了。
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网购,早就已经融入生活,成了和呼吸一样自然的动作。
以前购物节之前,都在憋一个大清单,算算省了多少钱。
而现在,网购更加高频,也更加注重体验。
我觉得前几年开始,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就已经没有熬夜等着 12 点开抢的冲动了。
既然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关注点都已经转变,自然 GMV 就没那么重要了。
但不看总量,还是可以看看具体数据的。
返璞归真以后,电商整体开始追求体验。
这体验同样是两方面的。
首先是针对消费者。
我还记得以前双 11 的时候,下单了需要等很久才能发货,物流也经常出现爆仓的情况。
最近这些年类似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有购物节拉长时间线的原因,有预订让商家提前备货的原因,也有细分品类越来越多的原因。
不打堆堆,自然不会出现拥堵。
这就是从求量,开始求精的一个反应。
而对于商家也开始做体验了。
今年双 11,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具体看品牌,尤其是有口碑的大品牌,他们的销量是不差的。
比如开售第一个小时,102 个品牌成交额过亿元,其中国货品牌超过一半。
比如海尔、美的、小天鹅、TCL 这些家电品牌实现成交额 1 秒破亿。
比如泸州老窖、飞鸽、同仁堂、回力等 44 家老字号成交额破千万元。
这些数据,要比单纯总量更有意思。
再举个例子,我一直很关注花西子这个新锐彩妆品牌。
花西子可以说发家靠的就是线上,双 11 的时候也一直在参加,给品牌口碑破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那今年还是很猛,60 分钟破亿。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据呈现从总量开始更加精细,其实更能反映出双 11 的消费趋势变化。
这还规避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
都知道,只要你肯砸钱,给更低的折扣,就能获得高 GMV。
但这对企业的经营健康、研发投入并不有利。
有质量的增长,才是核心。
其实双 11 发展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远超过国外黑五的购物嘉年华文化。
这些年的发展,少了一份紧张,多了一点松弛,这是文化内化的结果。
消费者更加理性,商家更加从容,平台更加克制,背后是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
而这个模式,我自己是更喜欢的。
人在海外,东南亚这边别的不说,就宠物和珠宝黄金是非常火爆的,火爆地让我一度认为这俩品类可能是各种社会环境下的刚需。
就身边的流水线工人来说,一个月可能就挣个 2000rmb,这还是有些加班的情况下,但是基本出手买个 1500-2000rmb 的宠物狗,或者买条 18k 或者 24k 的金项链、金戒指等都是非常普遍的。
年轻人花钱不手软,可能在哪都一样。
如果就历史来说,回溯个几十年,几百年,可能也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些东西是有点永恒性质的,就像柏拉图的理念论,不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当然,不追求数字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过了物质这一关就是精神层面的了,用户不太追求数字了,商家随用户的改变而改变,也就不单单追求数字了,这是好事情。
大家都心情平淡些,少些攀比和焦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社会确实在进步,社会也确实进步了。
历来战报财报,都是报喜不报忧。
而这次那么统一不报 GMV,可能也有上面在定调子。
看 2010-2021 年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全网双 11 的 GMV 增长放缓,尤其是 2021 年增长复苏仅有 12.22%,成为历年最低增长幅度。
而到了 2022 年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这次双十一 GMV 可能是降了而不是涨了。
当然,不同的平台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比如天猫,在 2021 年之前,这个平台双十一活动的 GMV 可谓是疯涨,2009 年仅有 5000 万,到了 2020 年则是 4982 亿,涨了将近一万倍。
可到了 2021 年,同比增长幅度只有 8.45%,增长速度历年最低,也低于全网的 GMV 增速。
2022 年表示:今年天猫双 11 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
而京东 2021 年则要好不少,同比增长 28.58%,跑赢了大盘。
2022 年表示: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与此同时,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其他平台就不多说了,总体而言应该是不比往年。
而强调年轻用户数和时长,自然是希望年轻人多消费。
谢不邀,这个问题算是利益相关了,姑且强答一发吧。
以前发战报吧说是假的,水份多、没剔除退款啥的;
现在不发战报吧又会说平台增长乏力,好日子到头了;
搞得这几个主流电商平台随时可能倒闭一样。
这几年万恶的拼 DD 靠着『是兄弟砍我一刀』,以及不管真假都百亿补贴的操作强行拉了一波新流量进来续命。
到如今砍一刀都砍不动了,互利网还有啥红利可言,都是存量竞争。
能买东西的就只这大几亿消费者,其中还有些被抖音、快手分走了,怎么可能保持着高速增长。
再说这 3 年来疫情肆掠,一堆地方层层加码,封得爹妈都不认识了,连女儿的成人礼都没时间参加;
有些地方团长物资可以进,京东淘系门没有的这种情况,又失去了一大波主力消费人群。
再加上这几年反垄断,明星偷税漏税爆雷的事情,各个平台更需要岁月静好。
至于未来,双 11 的交易额只会成为数字而已甚至都不会以具体数字出现,因为这个数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
这几个平台的体量都上千亿了,想要完成老板们定下的目标,真的不是完不成,只是代价能不能承受而已。
像几年前的某个平台在最后离目标还差 100 多亿的时候,开始大发优惠券;
接着强迫供应商出资参加 2 到 3 折的活动,直接让发券部门给所有自营商品叠加神券等等。
不用说这就是平台在关键时候想要完成这个数字付出的代价;
不过这个代价是通过把供应商挨个放血来达成目标。
现如今商家看透了,被白嫖多年一身妇科疾病还没钱医治要提桶跑路;
用户手里没钱直接不买立省 100%,再怎么刺激怎么优惠,穷这个问题无解。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几大平台的战报低调处理就像约定俗成。
至于将来,一切都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不管如何,淘系,京东,拼 DD 当前以及以后最要做的就是服务好铁杆用户,把更多的路人用户发展成铁杆;
顺便从竞对手上那挖点摇摆不定的用户就是上策。
那要培养更多新的铁杆用户,自然也需要把眼光投向更年轻的 00 后们。
不过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求快贵重选京东,多种多样去淘宝,多多抖音薅羊毛的格局会持续许久。
也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样。
以上。
一
星言很爱吃酸酸甜甜的车厘子,回忆起 2019 年那个冬天的春节前,她的感觉并不那么 “酸甜”。
为此她在那时写出了《26 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的文字,由此还引发争议,“车厘子自由” 这个当年的网络流行语便来自于这篇爆文。
后来她在公众号中删掉了首发文。
“有一些人说车厘子自由是在制造焦虑,担心影响不太好,就删掉了,” 星言回忆称。
11 月 8 日上午 11 点半左右,还在上班的星言在微信上,与经济观察报记者聊起那段过往,有点五味杂陈。她谈到那是 “打工族的一点点悲催感受”,那来自于她当时到水果批发市场买车厘子的亲身经历。
星言告诉记者,车厘子可以是草莓,可以是苹果,可以是雪糕,也可以是各种日常消费品等等。
“放在现在,很多东西我们都‘自由’不了了。”
有意思的是,与 2019 年 “车厘子自由” 类似,“雪糕刺客”一骑绝尘,成为了今年的网络流行语。
赵婕是一个在北京扎根多年,且有房产的 80 后职业女性,也是一位 “宝妈”,妥妥衣食无忧阶层。她有时会花五六千元买一双喜爱的鞋子,也会花 80 元买一双回力球鞋。
回忆起 2019 年,周围同事都会谈论购买车厘子的经验心得,她会在平台有折扣时,买了自己吃、送父母、帮邻居买。
然而这个双十一,车厘子并没有被赵婕放在她的购物车里。她甚至在听到这个词语时,稍微愣神了一下,似乎在听一个遥不可及的物种。
“今年到目前为止,都快过完了,我甚至没有想起来车厘子。”
星言、赵婕这样的都市女性,是车厘子的主流消费群体。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目前国内樱桃的消费主流群体依然是 20-40 岁之间的年轻城市上班族为主,其中 30-40 岁的消费人群对于樱桃消费的接受能力最高,消费额在 100 元以上的人数占到 80% 以上。
星言并不认为有了 “车厘子自由”,就是财务自由的一种体现,对她而言,车厘子自由仅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自由。
二
吴师傅不到五十岁,来自昼夜温差大、常刮风的张家口,红黑的脸庞、淳朴的眼神,在北京开滴滴为生。
谈起双十一购物心得,他侃侃而谈,显得很有经验。
“双十一就是在 11 月 10 日凌晨 12 点开抢最划算,”吴师傅对记者说,对于今年各大平台都改为 11 月 10 日晚 8 点的新政策,他似乎并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向记者传授他 8 年来双十一 “剁手” 的心得。
今年他的购物车里,早早就放入了电锯和机油的链接。
对于吴师傅来说,电锯和机油就是他此时的专属 “小确幸”。
“电锯是给我老母亲锯木头用的,冬天张家口天寒地冻,做饭取暖还是这老办法省钱。”
吴师傅很自然地说,“机油是我的车要用”。其实电锯一般也是吴师傅在用,他每隔几周就会回一趟家照应一下老人,然后再回北京拉滴滴。
车厘子,对于奔波在北京与张家口的吴师傅来说,是他的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他记不起来多久前买过了。
家在北京且生活稳定的冷哲,对车厘子也毫无兴致。
“我印象中,我媳妇之前买过一些。”
冷哲说,今年他购物车里最贵的就是一款苹果耳机。冷哲比对了双十一一些商品价格,与平时的价格似乎并无大的优惠。而且他似乎是 “被封体质”,新冠肺炎疫情三年至今,“毕竟是一个被封过好几次的人了,” 冷哲对记者称,“今年疫情原因,我家里一直在囤东西,反而到了双十一,我发现没什么好囤的了。”
在冷哲家里,米面油、卫生纸、挂面、罐头、速食品,目前依然都有囤货。“口罩我上次买了 1000 多个,酒精也是成桶的,” 冷哲说。疫情三年,冷哲知道了肉罐头 “北方有北戴河,南方有梅林。”
他会比较两个品牌之间的口味不同以及口感体验好的种类。“北戴河的午餐肉和红烧肉不错,” 冷哲向记者推荐说。
28 岁的小丽是一枚 90 后城市小白领,去年双十一,她还 “剁手” 了五千元以上,年轻爱美的她,买了大牌包包,贵价化妆品。今年她只花了三百多元,买了些护肤品,卫生巾这些基本生活用品。
“之前喜欢的海蓝之谜现在看都不看了,直接去搜大宝,下单,完成购物。” 小丽告诉记者。
“不敢买啊!” 喝了一口水之后,小丽吐露自己的难处:allin 的股票全都被套住了,没有闲钱。现在每个月工资发下来,交完房租和留下简单的开销后她把钱都攒起来。在小丽生活观里,攒钱原本是父辈们的特质,现在她也开始这样做了。
“除了投资不善,我也很怕被裁员。” 小丽说。
刚过 20 岁生日的亚琦,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她开始对双十一支出 “刻意” 控制,去年花了一千元,今年只花了五百元。今年,她买了洗发水、护手霜和裤子,这些都是生活必须商品,车厘子这种 “水果界的 LV、爱马仕” 自然与她是绝缘的,尤其是在价位高峰的尝鲜季。
曾经在 2019 年,有水果店为满足年轻群体需求,会论个卖,不少年轻人买一颗或几颗车厘子,拍照发朋友圈。今年这个现象恐怕不会延续了。
三
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徐女士,她的 “小确幸” 已经流转到了个人存款数字的增加上。她告诉记者,2021 年底在意识到互联网经济下行的时候,她开始控制开销,购物首当其冲。徐女士周围大多是互联网从业者,今年身边有人“毕业了”,有人待业,有人还不起房贷。
**以前,徐女士也允许自己拥有 “水果自由”、“外卖自由”、“下馆子自由”,现在她会尽量在公司吃免费的饭。**她说,下馆子次数也相对变少,点菜的时候会克制一些。
“以前想吃的就会点,现在会评估一下自己吃不吃得完。”
现在徐女士最开心的是,看到自己存款在变多。她每个月会把固定支出单独放到一张卡里,消费扣款有短信提示,每天晚上她还会核对余额,进行每天盘点。徐女士说目前消费控制还比较温和,更多是减少购买不必要的东西。
海豚社创始人、独立电商战略分析师李成东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今年双十一不仅平台和商家开始从追求规模到利润至上,消费者端也出现消费分化。**有的群体消费不受大太影响,但有的群体比如暂时失业的群体,还有一些背有债务、房贷等经济压力,以及股票缩水等导致财务快速缩水的新中产群体,就处于没钱消费或者不敢消费的状况。
亚琦的同学们,今年双十一都热情大减了。除了少买之外,他们也开始热衷二手,因为能省钱。
乐信旗下分期乐商城对外公布双 11 第一阶段成绩单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1 日 24 时,二手商品的成交额同比增长 1 倍。购买二手数码产品的 95 后消费者陈希对此很坦然:九五新、九成新比全新价格更低,又完全不影响使用体验,性价比很高。
乐信副总裁、科技零售事业部负责人阎姝对记者说,90 后为代表的新青年们热衷网购,乐于接受新事物,现阶段消费欲望最强,但大环境的变化也让他们比同阶段 80 后消费更理性。
实际上,今年一些 80 后也开始理性了。热衷数码产品的 80 后崔先生,也减少了 “买买买” 的冲动。2019 年双十一时,他在拼多多一次下单了两台苹果新款手机,他当时不断向身边人推荐,“太值了!”今年苹果新出了手机,他没有了购买的计划。到 11 月 1 日为止,他一毛钱都没为双十一花过,“没钱了,不买了。”
“我双十一薅了好多羊毛,” 前互联网大厂事业部负责人对记者说。年初他在大厂裁员潮中离开,今年双十一,他在京东双十一专区发现了新大陆,一毛钱甚至一分钱买购物袋、抽纸,逗猫棒,各种生活中用得着的小玩意。
每到固定时间点,京东就会放出来一批,他看到后发给家人,一起薅羊毛。他也是第一次知道,双十一的时候电商平台原来这么大方,“跟不要钱一样撒钱。”
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参加双十一,“之前哪有时间啊”,他说,哪怕是去年这时候,如果有人突然给他分享一个双十一链接,告诉他点击后能减免 10 块钱,或是免费抽奖,“我理都不带理,觉得你神经病啊。” 他说,“今年闲在家里没事,有大把时间薅羊毛。”
“过去大家都卷着赚钱,现在忙的越来越少了,没生意可做。”
下半年他担任了一家中等规模公司合伙人,但依旧很闲,每周去一趟,基本没有合作可谈,薅羊毛反而成了打发时间的乐趣。
从 2019 年的 “车厘子自由” 争论,到今年双十一车厘子消失在很多人购物车和消费观念里。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影响,日常生活必要消费占主导趋势,在今年 618 时就已经有所反映。
崔丽丽看到,从 2020 年以后主推促消费政策,从平台到地方,涵盖电商节庆、消费补贴、消费券接连不断,起效不是太明显。
“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大众对于未来的收入下降的预期,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的现实,使得整体消费规模收缩,特别在非必要消费部分表现更为明显。” 崔丽丽说。
崔丽丽分析,高收入群体受影响不明显。中产及以上的群体受影响相对较大,特别在一线大城市。二三线城市有些区域还在经历消费升级。
比如,一些房地产价格优势比较明显的二三线城市,由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优势,整体产业运行比较兴旺,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多。再加之互联网的影响,低线城市的人群与沿海地区一样能够走在消费潮流的最前端,特别在消费价值观方面,更敢于消费,有底气消费了。
早在去年,天猫、京东双十一 GMV 增速就出现下滑了,天猫 2021 年双十一 GMV 增速由 2020 年的 26% 下滑至 8.45%,而京东 2021 年双十一 GMV 增速由 2020 年的 32.8% 下滑至 28.58%。
而今年,天猫表示双 11 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黑板报” 微信公号发布的信息则显示,截至 11 月 11 日晚 23 时 59 分,京东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
如果战绩优秀,有谁不想秀呢?但按照现在,大家都搞文字糊弄学,究竟卖得好不好其实你我都有数。
这里顺势吐槽一波,这双十一优惠力度一年不如一年啊。怀念逝去的真正的双十一,没有耗时耗力的小游戏,也没有虚假降低优惠力度,好多商品的折扣低至 3-5 折,还有部分商品买一送一。
在扶持实体的大背景下,哪个电商敢说自己销量利润大涨?
老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凡关注过往年双十一总交易额数据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今年的数据多么拉胯了。
2010 年到 2020 年,同比增速分别为 1772%、455%、267%、83%、63%、59%、32%、39%、24%、28%、85.62%。
2021 年双十一交易额增长率只有 13%,颓势已经有点明显了。
如果今年交易额数据如往年一般非常 “哇噻” 的话,我相信没有平台会不公布,某猫不公布,某东也会公布,某夕夕也会公布,相形之下,高低立判。
天猫的 “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 的意思就是差不多 0 增长。
京东的 “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意思就是接近 0 的增长。因为行业增长就是接近 0:2022 年 1-9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320305 亿元,同比增长 0.7%。
“在 GMV 权重降低的同时,Z 世代年轻人变得越来越重要”,表示老韭菜已经割不动了,积极培育新韭菜、关注新韭菜动向才是正经事。
新韭菜有什么特点?
1. 新韭菜的刚需也乏力,但宠物、户外、个人兴趣方面还是舍得花钱的,这些领域依然保持高位数增长,并且还会持续成长,因为他们单身时间、二人世界时间会更长。
2. 新韭菜不如老韭菜那么好割,新韭菜毕竟出生的时候互联网就已经普及了,从小就有比较强的免疫力。不但不轻易被种草,兴趣爱好还比较分散,不像老韭菜喜欢一窝蜂的跟风。
3. 新韭菜消费热情很高,但消费实力尚缺。新韭菜虽然家底不够厚,但毕竟是未来市场的消费主力军,老韭菜已经疲软了,现在开始就要研究新韭菜喜欢什么、如何投其所好。
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带来的增长红利已经衰退了,稳中有升、基本持平会是未来的常态。线上消费品企业躺赢的日子差不多了,深挖用户痛点、锤炼自身实力,才能把市场缝隙拓展成市场空间。
话说哪有永远上涨的市场,那得涨到天上去,是时候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没有增长的时候,才会强调其他东西。
双 11 销售额有没有增长,可以通过快递件数来一窥究竟。
这是今年的数据: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 月 1 日至 11 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 42.72 亿件,其中 11 月 11 日当天共处理快递包裹 5.52 亿件。
这是去年的数据: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 月 1 日~11 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 47.76 亿件,其中,11 月 11 日当天共处理快件 6.96 亿件。
**从 47.76 亿件到 42.72 亿件,从 6.96 亿件到 5.52 亿件,**快递单量明显减少,除非客单价大幅增加,否则双 11 销售额必然是减少的。
从增速走势看,双 11 见顶、消费下行的趋势更为明显。
以 11 月 1-11 日为基准,2019 年快递件数增速是 28.6% 左右,2020 年为 26.6%,2021 年同期仍高于 20%,今年直接 - 10.5%。
疫情对快递业正常运转的冲击只是一方面,经由疫情冲击传导的消费下行才是核心。
[
中国城市大趋势:未来 10 年的超级新格局(经济大趋势系
京东
¥79.00
去购买
我感觉下面这句话最适合这样的情况了: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都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说不再强调 GMV,哪个上来不是问你今年双十一 GMV 多少?
这个我不同意!不强调不代表不看重!没有了 GMV 作为基础数据,哪来的后续!
哪个带货主播第一眼看的不是自己的 GMV?
11 月 11 日零点,天猫宣布 “今年‘双 11’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则表示 “销售额增长超越了行业增速,并创造了新的纪录”。
我们个人的 GMV 我相信大家第一眼都是看到同比增长,环比增长!
但凡 GMV 可以强调,也不用把焦点转移到别的数据了
昨天疑似东哥的一段话不是上了热榜嘛? 我觉得放在这里是最适应的。
低价是 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 0。失去了价格优势,其他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也都变成了零。
你放在电商平台上也一样,gmv 就是这个 1,没了这个 1,你说什么 z 时代,dau,年轻消费者,新潮流都是扯淡的。
你货都卖不好,还说什么稳中向好。稳中向好的前提是货还卖的出去,但是 gmv 的增长肯定没有之前明目了。
以前的增速是强劲的,现在则存量稳定以后,肯定要注意细节了。
《“双 11” 消费需求调查报告 (2022) 》也显示,本届双 11 有购物计划的受访者仅为 64.13%,同比 2021 年、2020 年分别下降了 21.22% 和 18.91%。京东透露,本届双 11 冲动消费比例减少,消费者更看重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部分人群同比增长约 30%。
两家不说 gmv,还是建立在 gmv 有增速的前提下。说白了,是高速增长转变高质量增长。
11 月 12 日 0 点,2022 年双十一落下帷幕,天猫和京东的 GMV 战报 “静俏俏”。天猫的公开信息显示 “今年天猫双 11 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 京东则表示“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与此同时,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在今年早些时候,京东相关人士向虎嗅表示 “GMV 并非相关团队最核心的考评点。” 而从阿里内部得到的消息是,2022 年整个中国商业板块的 OKR 也并非以 GMV 为主,而是“以 DAU 为核心目标设计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430307819567922&wfr=spider&for=pc
华尔街见闻
因为不增长了啊,没脸吹了。
互联网行业,不增长接下来就是崩盘。电商这玩意,估计真的就是瓶颈了吧,接下来自求多福吧。
怀念年轻的时候在阿里,那时候每个双十一之前都会连续地加班熬夜,保障系统安全,扛住流量压力,虽然很累,但是很年轻很热血很有成就感,那时候的我真心觉得做了了不得的天大的事,哈哈。
慢慢地久了,慢慢对这个披着互联网科技外衣的卖货平台有了一种价值虚无感。我们所狂热的成功除了换来了我们的工资,除了换来了马爸爸的亿万资产,还有什么别的意义么?我们的产品逻辑就是让更多的用户来我们这买东西,就是让更多的商家来我们这卖东西,我们的技术逻辑就是为了推销促销营销做保障,就是为了用户用手机网页买买买的时候提供产品体验提供性能体验。久了,就乏了,就感觉,真的,很没有意义,整个人就再也没有干劲了。
我踏马真是程序员里的文艺青年,自带这种不该有的虚无的价值追求。
我老婆说,你安心搬砖别想那么多好嘛?
我说那不行,你当年不就喜欢我这点嘛,她笑了,笑的很好看,我看着她我也笑了,笑的很开心。
透露出信号就是没钱了,没钱消费了!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虽然口头上可能视金钱如粪土,百万不就一套房嘛,但是实际上自己每天的花销却是精确到元的,2 元的公交,3 元的早餐,10 元的午饭,听说最近有的地方核酸都开始收费了,我估计一大波人都有可能把早餐省了,普通人的生活本就是如此卑微!所以疫情究竟带来了什么,我看到的是财富的进一步集中,可以看看能源,资源,生物医药行业进入了多少资金,造就了多少亿万富翁,所以普通人消费不起的同时,有那么一波人正在享受疫情带来的财富和快乐,没办法,谁叫人家祖上辛劳付出了呢!
好事,骗子们骗了这么多年,终于骗不动了。
不是我吐槽,京东,淘宝,拼多多三家但凡前两年的双十一优惠力度实打实的,不玩那些花花架子,也不至于到了今年这么拉胯。
说白了,这都是他们自己造的孽,也该自己还了。
看了高赞的那张表,教育培训增长 161%, 看来大家嘴上说 “躺平”,实际都在卷,不知道是卷自己,还是卷孩子。总之都有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
与之对比,**游戏点卡增长 307%, 妥妥的第一名,**我有点看不明白,这是一边学习,一边玩吗?还是学的太累了,压力太大了,需要打游戏排解一下?
五金和建材增长均超过 30%, 可能大家有像美国一样,自己动手修理家具,装修房子的趋势?
钢琴等乐器和手表类降低近 40%, 和别的地方看到的现在钢琴卖不出去一致。可能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高雅的玩意儿不是生活必须品。
**珠宝类增长 48%, 我猜这珠宝类有很大部分是黄金,**一是最近黄金走势好,二可能说明群众避险意识增强。
[
【百亿补贴】壹仟俩 黄金吊坠足金 999 莲纹八宝牌福运吉
京东
¥2668.00
去购买
童装,童鞋,奶粉略有下降,但孕妇和备孕产品又略有增加,计生用品增加 11%, 这个有点看不明白,这到底是要孩子还是不要孩子呢?
酒类也有所增长,每天那么多人抢茅台,是自己喝吗?
[
【2022 年生产】贵州茅台酒 53 度飞天 500ml 单瓶装
拼多多
拼团价 ¥2609.00
去购买
宠物增长 31%。
**户外增长 16%,**估计大家都去公园扎帐篷,一日游了吧。
根据数据我预测一下:
1. 教育依旧火热。
2. 单身经济 (结合宠物) 崛起。
3. 非生活必须品需求下降,比如女孩子换护肤品和衣服的频次下降。
4. 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成长,和家人健康。
5. 压力大,娱乐业蓬勃发展。
6. 口红经济不太明显,可能现在女性更重视自身成长,而不是依附男人。
做一下人群画像,有很多人是:
压力大 + 亚健康 + 躺不赢,卷不动 + 急需娱乐来调解生活
其实这些人也挺可怜的,如果公布真实数字吧,可能数字会非常惨淡。因为这里面有大量的刷单货、退单货,别问我为什么指导,我们家老王就经常干这个活儿。如果公布掺水后的 GMV 吧,税务部门又在那盯着呢。牛皮吹大了,容易被某些部门盯上,某娅、某巴都是这样。权衡利弊只能闷声发大财,低调割家人。
准备开始造词了,我这里先用肤浅的知识抛砖引玉几个。
大家随便看个乐,莫要认真。
比如:
逆增长,灵活消费,非理性消费,恶意储蓄
从主动需求变成被动需求。
简单来说,以前网购,是抱着很强的目的性打开 APP 的,买什么,搜什么,
而现在,网购还代有社交直播功能,买变成了逛,
也就是说,本属于实体经济的逛,变成了电商经济的了,
而可以这样做的前提是:
1、商品的不断丰富,万物皆可电商。
2、大数据推送,说的难听就是窃取用于聊天、谈话隐私。
3、APP 功能复合化。
把人留住,占用碎片化时间,是当下每个 APP 运营团队都在思考的事情。
通过邮政局的数据窥探一下:
所谓相当,就是下降幅度不大的意思。
其实不管今年的数据是什么样,和平台都没什么关系了,因为购买力和平台还真没什么必然联系,奢侈品依然有人买,并且还越买越多,所以不是别人没钱,只是单纯的自己没钱而已,国内的互联网电商已经覆盖很充分了,服务各方面比国外还要好,如果老外来参与我们的购物节,估计回去得吹一波了,毕竟国外的人工成本在那放着,一言不合还能拿出 biubiu 互射咧!
今年的双 11 很 “反常”,和几个电商行业的朋友讨论了三个问题,感觉很有意义。
一是,很多人都不看好今年的双 11,想当然感觉没有消费信心。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今天早上,双 11 的首批实情已经公布。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唯品会,都迎来了令人诧异的猛增。天猫 1 个小时就有 102 个品牌破亿,记得去年还没有这么多。京东家电 10 分钟全品类猛增了 40%,每秒钟用户峰值也高出了 62%。唯品会 1 小时内,运动服饰、户外装备、母婴童装、美妆等多个领域迎来超 100% 的翻倍增长。
明明不看好,为何实际情况却还可以?答案很简单,很多人忽视了国内现在的内需消费潜力,这些消费能力虽然受到了阻碍,但同样不容小觑。另一个是,今年双 11 是有史以来最简化的一次,阿里也简化了规则、京东也只是在天猫基础上多了一个消费档,唯品会完全抛弃了复杂玩法和规则,直接拉着品牌搞裸价。各大平台都不再关心 GMV 能到多少,而是终于把消费者放在了重要位置,这是今年双 11 非常重要的变化。
二是,年轻人不再大手大脚,变得很精明,双 11 也要开始比价了。身边很多朋友都有相同的感触,往年双 11 看到一个东西都是直接下手,今年竟然要对比一番才会下手了。比如同一个商品,会同时在天猫京东唯品会上去比一比,再决定在哪里买。以前很多人根据平台体量去做决定,现在更多是从自身实际需求去选择。今年发现,身边很多人用唯品会和京东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其实也就是这个原因,比价的人多了。
三是,今年双 11 似乎成为了国货的主场,往年风光无限的进口大牌,今年都不及国货来得凶猛。昨晚第一个小时结束后,天猫京东唯品会都公布了消费数据。第一个小时内,天猫 102 个品牌实现破亿,但有超一半都是国货。唯品会上也迎来了各个领域的国潮热,鸿星尔克 143%、回力 45%、babycare130%、波司登 300%……。京东上也很有意思,一秒破亿的阵营里,不仅只有苹果 iPhone,还有华为、小米和荣耀,这些都是今年不太一样的现象。
每一次的双 11,其实都是一次商业窥探和消费洞察。很多人可能只看到了一场电商平台的盛宴,却忽视了背后体现的还是国内内需消费的潜力,还有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背后消费风向的转变。今年的双 11,至少已经看到了三点,一是国内消费活力和信心依然不减,二是年轻人消费观念愈发理性务实,三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拥抱国产。
意思就是年轻人的韭菜还可以嘎
一个事实是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连一个 B 站都养不活。
另一个事实是中国的出生人口正在急速暴跌,年轻人会越来越少,
年轻人的市场是一个正在加速萎缩的市场。
所以今年 GMV 的数字是得有多绝望,才能让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既没有当下也没有未来的群体身上。
增长不再的时候
平台的运营部门,换个能增长的指标要求加工资
反正老板的钱不是给自己挣的
如果老板也跟着装傻,只能说股东接盘侠太多,又不参与管理
伴随着 12 日零点的钟声,一年一度的双 11 大促终于落下帷幕。往年双 11,以天猫、京东为主的电商平台都会围绕着交易规模(GMV)展开激烈的比拼,而今年两大平台不约而同都告别了 GMV 时代,不再公布实时交易额。
**同时,从消费趋势看,国货品牌、运动户外等在各平台都成了双 11 期间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其中,国货品牌的销量增长尤为明显,可以说双 11 成了国货品牌重要的拉新及扩张窗口。
此外,大主播跨平台带货也成为今年双 11 当之无愧的一大看点。在今年双 11 这个特殊节点,淘宝直播吸收了俞敏洪、罗永浩、刘畊宏夫妇等抖音达人主播,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热议。
与往年双 11 不断刷新 GMV 数据不同的是,今年天猫和京东默契地未公布 GMV 数据,意味着第十四届双 11 已彻底告别 GMV 时代。
天猫方面表示,得益于创新和消费活力,今年天猫双 11 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这是该公司自 2009 年推出双十一大促活动以来,首次选择不公布 GMV 数据。京东方面也是笼统地表示,截至 11 月 11 日晚 23:59,2022 年 “京东 11.11 全球热爱季” 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且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天猫、京东不再公布 GMV 应该会是常态,其实早在今年的 618,一些平台也不再开始关注 GMV,这也说明了以流量转化为大促思路的营销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这是由于电商的规模已经很大,双十一的增长难免承压。其次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及国际宏观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较大的增长压力。两相结合,作为一次已经接近万亿规模的零售业大促,商家和平台的诉求更多还是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也就是盈利性更好的增长。
**从消费趋势看,国货品牌、运动户外成为当下消费者的心头好。**国货崛起已成为内循环消费的重要路线,这背后是国货产品力的提升,并且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近年有不少国货品牌凭借电商平台及直播电商快速出圈,今年双 11 各电商平台及直播间依然继续赋能国货;对国货品牌来说,双 11 是重要的拉新窗口,也是打开市场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大主播跨平台带货也成为今年双 11 当之无愧的一大看点。在今年双 11 这个特殊节点,俞敏洪、罗永浩、刘畊宏夫妇等多位达人主播相继转战淘宝直播,让后者获得了更高的流量优势。
大屏幕和 GMV 的消失,是一场互联网挥别过去的仪式,也是 “双 11” 打造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对抗熵增的起点。
互联网所代表的数字经济,和那些正在或即将参与到实体经济建设的个体,正在新一轮的赛道起点 “候场”。
看看手机圈的捷报,我都想笑,还是小米实在。
翻了半天,发现没什么要买的。
什么破玩意儿,取消吧。
不买立省百分百,从我做起。
看物流就知道了,我在的广州,有疫情,本来写的预计收件是 12 号,结果全部 11 号就到了,说明买的人真的少了
《互联网 - 3:平台经济的时代尽头,2016-2021 年中国、美国互联网科技企业营收对比,国产资本家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杭州 - 11: 10 月杭州新房摇号楼盘及中签率,近年杭州二手房挂牌量,13 城近年挂牌量走势,110 城挂牌价走势》
《房价联盟 - 16: 2012-2021 年全国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及缴存余额,历年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2022 年较 2021 年双十一电商销售额增加 2.9%,全网线上销售额 11154 亿,同比去年增加 16.66%,增加份额来自于直播销售。
2020 年开始双十一营销规模有变,从之前的只计算双十一当天销售额改为了计算双十一前半月销售额,因此 2020 年以后双十一销售额显著高于 2019 年。
2022 年 1-9 月社零同比增速 0.75%,剔除物价因素以外为负增长,此时双十一电商消费数据基本与社零增速相差不大,说明互联网扩张阶段基本结束。
几乎阿里、京东、美团、携程、滴滴、滴答、哈罗等互联网企业均是平台企业,他们的运行模式就在实体经济表面建立互联网平台,将实体经济引流至平台,最终控制所有实体经济。而平台经济主要赚取实体经济的抽成比例,以及实体经济的广告费(互联网通道费),在拥有大量的客户以后,这些互联网企业开始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用户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价值,甚至出现了大数据杀熟的模式。
我们从携程旅游营收来观察,疫情爆发以后,2020 年同比 2019 年降低 48.64%,2022 年上半年同比 2021 年上半年营收降低 18.78%。
平台经济不具有高科技性,只是将实体经济进行了整合,去除了中间商赚差价,导致中间商企业大规模的倒闭和失业,使得传统商铺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而中国的商业地产销售见顶也因为互联网经济而提前出现,一铺养三代的时代被互联网平台终结。
互联网经济的尽头就是居民杠杆率飙升到极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接近为 0,此时互联网经济就基本见顶,随着住户贷款的衰退,互联网平台会出现利润暴跌的情况,最终引发裁员潮。
[1]
微博、百度主要依靠广告点击作为收入,当居民收入降低时,广告收入下降速度会更快,广告商的毛利更低,广告单价也会降低。
如果能强调 gmv,就不会去强调别的了
一分钱掰成两分花,不是没有道理的
都在强调 Z 时代,说经济已经不在是以前的形式了,全部都走入 Z 时代了。不觉得这个有问题吗?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他们那群领导有几个是 Z 时代的核心领导?没有一个。
以前计算平台规模,是因为国内互联网还有互联网红利,流量没那么贵。现在强调新用户,年轻用户,复购用户的原因是新流量太少,原有的流量还在流失,不做点新套路不行了。
私域是套路之一,但不绝对是。因为大家没有整明白私域这个事,无外乎是多了一个宣传推广的渠道而已,真正意义上有点规模的还是之前的那个微什么,那是做的真好,堪称商业的天花板。
但是再去看看大家现在做的,动不动我把我的流量导给你,你便能做起来。问你个事啊,这些流量是数据吗?你说导给别人便导给别人了?这些流量是人,你需要去经营的,你不经营,再私域,该没用还是没用。
双十一的数据虽然没有大涨,但是在一个平衡点了,也可能是拐点,因为经济的确没那么乐观,大家的消费力还是要弱了,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能达到这样的规模已经不错了。所以能得出的是大平台还能苟延残喘,不看那些数据,是因为看也没用,流量见顶了,只能看模式了。
至于模式是采用那个机制,目前还不好说,因为大家都在摸索。直播一直都是个伪命题,现在再怎么强大,也无法造出一个淘宝。原因不是直播,而是模式与机制。所以大家只需要等着看,大多数电商最后都会趋向淘宝,因为用户不会听你说了便去买,还是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买,因为地主的余粮都不够了,何况老百姓呢。
说到这,大家还是好好想想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这才是关键。推荐会员给你,有很多课都能提升你的能力,没必要去买,因为买了只能看一个,会员是随便看。
[
知乎盐选会员
畅享盐选专栏、Live、电子书等海量会员内容
新用户仅 9 元 ¥19.00
去购买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b0931a42e2d1e0e7fb651203cfd2afab)
麻烦死了,今年比去年少了五亿个快递件,听懂没?
我寻思着,难道不是应该强调中老年用户时常吗,年轻的早就饱和了啊
透露了新一批网购用户和老一批网购用户已经不同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计算中,就看官方怎么表述而已。
刚看到该问题时,一直不明白 GMV 是啥意思。查了百度,不过就是个交易额。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不能用中文表示?不得不佩服互联网企业的装 B 风范。
我有一个朋友
以前他网购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
于是每天我们都可以在他的朋友圈看到她女朋友的各种动态
比如:
她充气 20% 了!
她充气 60% 了!
她充气 80% 了!
她充气 100% 了!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他发表有关于女朋友的消息,大概是因为女朋友被他吹爆了吧。
由此代号入座
不过如此
都卷到知乎来了
我都参与了几个推广双十一的话题
连我都只有两位数的阅读量
可想而知
商家想刷单都没有数据源
缺人民币玩家,欢迎新韭菜入驻。 问题是,年轻用户就是新韭菜吗,停留时长就代表人民币玩家吗?
李琦佳让你成了 “定金人”, 马爸爸让你成了 “尾款人”, 而只我想让你成为一个 “有钱人”。
李佳琦失去 “全网最低价”,揭秘双 11
上海疫情 5X 天后,我的世界在崩塌,除了它
减保取现 60000 元,类 T+0 的 “极爽” 亲体验
你喜欢被送 20 年什么?送养老金,送重疾保障,送万能账户,送藤校权益
如何看待大妈的 2 万元存款,被邮储银行办成了定期保险?储蓄险防坑指南
对财商情商智商的提高,也许会高那么一丢丢 – 第一次财富流游戏体验
随喜更新。也欢迎吉力话私聊,加我时,请自我介绍,并注明来意。我相信优秀的朋友,也是善于沟通的人
双十一大盘增长良好,综合电商格局稳居抖音首居第一
双十一大促期,可比口径下全网综合电商(综合电商 + 直播电商)销售额同比 + 13.7%,其中综合电商销售额 9340 亿元,同比 + 2.9%,行业格局稳固天猫、京东、拼多多分居前三;
直播电商销售额 1814 亿元,同比 + 146.1%,抖音反超点淘、快手首居 Top 1;新零售销售额 218 亿元,同比 + 10.8%,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反超淘鲜达高居 Top 2;社区团购销售额 135 亿元,同比 + 1.1%,多多买菜反超美团优选位居 Top 1。
大促日包裹数驱动大盘回暖,天猫表现亮眼市占率提升
双十一大促当日,可比口径下全网综合电商销售额同比 - 2.2%,增速较去年提升 + 3.3pct,包裹数 12.25 亿个,同比 + 5.8%,平均客单价 251.16 元,同比 - 7.6%;
行业格局稳定天猫、京东、拼多多继续位居 Top 3,其中天猫销售额 1861 亿元,同比 + 2.3%,市占率 60.5%,京东销售额 834 亿元,同比 - 2.1%,市占率 27.1%,拼多多销售额 197 亿元,同比 - 2.2%,市占率 6.4%;天猫增速明显回暖、京东与拼多多增速有所下滑。
天猫持平京东创新纪录,抖音发力货架快品牌增长显著
分平台来看,各平台今年整体未公布具体战报,天猫表示双十一最终 GMV 与去年持平,其去年 GMV 为 5403 亿元、同比 + 8.5%;
京东表示 GMV 再创新纪录并实现超越行业增速、零售购物用户数再创佳绩;抖音双十一活动商家数同比 + 86%,货架电商带动日均销量同比 + 156%、带动商品曝光量为上半年 1.6 倍;快手 116 期间电商短视频订单量同比增长超 + 115%、买家数同比超 + 40%、快品牌 GMV 同比超 + 80%。
你可拉倒吧!
再过几天,也可能下周,就会出现各种双十一战报!
即使淘宝京东隐晦的不再提这些,但是品牌方,还是要提的,而且要大力宣传!
因为,这代表了实力!
这玩意带给员工、供应商、渠道商的激情和自信,才是老板想要的!
你看去年咱们卖了 1 亿多,今年卖了 3 亿多,都是大家的功劳,今年年终奖 double,明年就给你升职加薪!你看这马上双十二、年货节了,大家要不再努努力,再冲一波?
相反,如果你不出战报,会怎么样?员工怎么想?公司会不会要黄了?供应商都会怎么想?这公司今年到底赚钱没,我尾款今年能不能回来呀?你的渠道商更要怎么样?这公司不会要跑路吧?
总之,这东西还是会有的,只是看要发给谁看!
如果把双 11 看作一个独立个体的话,14 岁的 TA 正处在前青春期。有成长,也有迷惘;有躁动,也有畏缩;有创造,也有放弃。
这一切皆与凯文 · 凯利曾写到的形成有关:所有事物都在缓慢地分崩离析,每样东西都在成为别的东西。
双 11 的成长底色,则是瞬息万变的时代:从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迭代,到商业体的虚实转化,从社会环境的逐渐演变,到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偏好迁移…… 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越来越复杂的规则,越来越长的消费周期,越来越快的响应速度……
貌似没有规律的流动,让 14 岁的双 11 与最初的 TA 模样完全不一样。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双 11 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发展能力,也包含了两个重要的真理。一是熵增原则,二是耗散结构理论。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生命以负熵为生。如果不对抗熵增,双 11 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要重焕生机,就要具备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开放性和非平衡这两个耗散结构的最重要特性,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由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从而有效对抗熵增。
这是人生的底层逻辑,也是商业的底层定律。
仔细观察第 14 个双 11,种种迹象都表明,TA 正在通过开放与打破平衡,努力对抗熵增。
图片来源:摄图网 - 500662446
第 14 个双 11,告别了大屏和 GMV 数字。今年,阿里、京东、连同近 3 年才开始参战的抖音电商等平台,都没有披露具体平台交易数据。
从带有稍显戏谑意味的光棍节,到洋溢着消费热情的全民购物狂欢,双 11 跌跌撞撞走过 14 个年头,即便已经不再有从前盛况,也难再帮消费者找回从前滋味和深深的参与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旧是中国消费市场最具风向标意义的关键节点。
天猫双 11 稳中向好的数据里,开售第 1 小时,102 个品牌成交额过亿;新四大金刚(玩具、宠物、运动户外、珠宝)行业增长迅速;京东双 11 亦创造了新的纪录,超越行业增速。被双双强调的是:扎根实体经济,向实而升,让商家获得确定性增长。
消费数据依旧远超日常,绝大部分消费者也还在买买买,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购物、理智囤货,更追求性价比、实用度以及附加的服务和情绪价值。
是消费理念的变迁,依循这个跳动最强烈的节点,我们依旧能触到中国新消费市场的崛起,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脉动。
电商双 11 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如今规模较大,未来高增长可能性不大,能保持住交易水平已属不易。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电商平台也不再追量,而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提质将代替走量。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双 11 不仅仅是一场消费的盛宴,亦在追求商业之上的价值,借力双 11,数字经济正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当电商失去了高增长,或许,外界才能真正看清这个影响万千的行业,看到这个行业除了 GMV 之外的方方面面。
从晚八点到信任大厦的建成
从去年开始,双 11 不用熬夜抢购和付款了。虽然体验上少了一些部分消费者所谓的参与感,但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4 个小时的提早和整体消费周期的拉长,之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更多的是便利。
除了丧失一瞬间的爽感,繁杂的满减程序以及各类消费券,让本来单纯的打折、低价变得困难重重。这背后,整体传统电商消费市场疲软,且伴随直播电商的到来,造节成为日常,低价是最大的噱头。叠加一些外部环境和极端因素,年末让让利这件事也变得困难。
因此,除了常规满减、补贴活动,今年头部电商平台更聚焦服务链条上的升级。
京东此前在双 11 启动会上就宣布,今年双 11 期间,京东全链路服务投入将同比增长超 50%。特别是京东价保服务进一步升级:参与京东双 11 的实物类商品几乎全部支持价保服务,超 5 亿种商品支持 30 天超长价保,即便领取优惠券的商品依旧支持价保。
阿里方面,从整体玩法上,除了尽可能加大力度的打折之外,天猫依然表示会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在 2022 年天猫双 11 发布会上。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产业发展及运营中心总裁吹雪表示,变与不变都以消费者体验为标尺。
天猫表示会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当时,天猫便宣布,今年,天猫将对双 11 商品进行全程价格保护,价保周期从往年的 15 天延长至 27 天,买贵一键退差价。此外,今年,淘宝增加了多地址下单的功能,消费者在支付一个订单时,可以将里面的商品寄送到不同地址。
此外,价保服务的升级在物流端也有所体现。9 月 29 日,京东快递面向个人寄递场景推出的全新保价服务全额保正式上线,即可在保价范围内享受足额赔偿。双 11 期间,京东快递正式上线预约派送、验证揽派两项全新服务,提升寄件体验。
菜鸟方面,一直在加大投入推动快递送货上门,通过菜鸟直送、菜鸟驿站,并联合快递公司等多种方式,提升送货上门比例,同时也在食品重货、大件家装等行业推出送货上门服务,改善消费者关切的物流体验。
双 11 期间,菜鸟特别加大了偏远地区的快递覆盖力度,在新疆喀什、西藏林芝等地,双 11 预售商品提前下沉,订单当日送达比例接近 100%,当地消费者也能获得又快又好的快递上门服务。
无论是商品的选择、价格的优惠,抑或是履约的高效。双 11 需要的也不再只是单纯的让利,享受和体验变得更加关键。
晚八点概念让消费者不再熬夜苦等,到今年更加专注每一个流程的省心和省钱,尽管消费者对大幅优惠的钟爱是不可改变的,但头部平台已然意识到了在大促培养用户拥护度的重要性。这种平台与厂商、消费者多端的信任大厦需要在消费旺盛期去建立。
也正是在信任大厦的基础上,天猫表示:今年天猫双 11 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同时强调,扎根实体经济,让商家获得确定性增长。京东方面,按照其官方口径:截至 11 月 11 日 23:59,今年京东超越了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与此同时,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好成绩。
双 11 前,京东物流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 2 期正式启动运营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此外,作为双 11 的新玩家,11 月 12 日,抖音电商发布了抖音双 11 好物节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1 日,抖音电商内参与双 11 活动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了 86%。
长期价值:平台和商家的共同追求
除了服务链条的升级之外,几个来自天猫方面的数字值得关注。
据天猫方面表示,今年双 11,130 个品牌的会员成交额超过 1 亿元,会员成交额同比增长 100% 的品牌超过 5600 个。会员成为品牌复购的主力军,为品牌长期可持续经营创造条件。
从中可以看出,老用户在成交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价值。
此前,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吴伯凡在谈及今年双 11 时表示,今年可以预见到的一种趋势是,商家开始关注长期主义视野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而非以往的唯 GMV 论。
这种变化是从尽可能触达尽可能多的一次性买家,到留住尽可能多的复购型复合型买家,这样消费者才能跟商家进行更深度的互动,从而创造长期价值,既是为消费者创造长期价值,也是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吴伯凡说。
而早在今年 5 月,戴珊便称,流量时代的流字正在从流入的流向留存的留转变,从新客的获取到老客的沉淀,在平台上经营时间越长的商家,积累的用户规模越大,价值才会越高。
从平台具体的表现上来看,正从追逐用户规模的增加,转向服务好现有用户。就连淘系电商,都在向内容化进行积极转型。
淘宝直播,则站在淘系内容化战略的最前方。
9 月 1 日,在杭州举行的淘宝直播盛典上,道放发布了新内容时代战略,包括与首猜、逛逛、搜索、有好货等手淘场域以及点淘实现大公域贯通,推出以成交与内容双指标的流量分配机制等举措。据悉,这是阿里巴巴国内数字商业提出从交易到消费战略后,首次对外披露淘系内容化的具体实施路径。
在这一战略下,淘宝直播抢挖外援,双 11 前夕,包括罗永浩在内的头部主播跨平台而来。在这些新主播的助力之下,最新数据显示,天猫双 11 期间淘宝直播产生了 62 个成交额亿元以上、632 个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直播间。罗永浩、遥望梦想站均晋级成交额亿元以上直播间。
行为变化的背后,有着为数不少的动因。
11 月 11 日当晚,三顿半创始人兼 CEO 吴骏对外表示,过去的新媒体语言、新达人种草、新主播的安利以及新疫情的环境,消费行为变得越来越情绪化。人们常说的‘激情下单’是一种表现,但‘新’都有保鲜期,也不是所有的‘新’都能持续。
他表示,当滤镜退去,现在用户变得更加的真实,消费变得更加的理性、更加客观,他们在乎消费前的感受,更在乎消费后的一些结果。
贝恩近日公布的对来自中国不同城市的近 3000 名消费者调研显示,在参加了去年双 11 且今年打算继续参加的受访者中,有 34% 的消费者计划在今年双 11 期间减少线上和线下的总支出;仅有 24% 的受访者表示会增加消费支出。
此外,消费者的购物平台选择也愈发多元化。2021 年,有 56%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于双 11 期间在 3 个或以上的平台购物,今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69%。同时,有 37% 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计划去 5 个及以上的平台购物。
在吴伯凡看来,行业的根本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消费者和商家,都变得越来越成熟了,已经不是拿个便宜货放在平台就有很多人购买的阶段了,而商家,则需要适应这种改变。
盘和林也认为,电商平台在提升平台服务质量(上做的努力),比如延长价保时间、完善售后,逐步补齐了双 11 消费的部分短板。
这是好现象。我一直认为吸引用户的不是低价,而是性价比,性价比是相同价格下更好的用户体验,而电商平台注重用户购物体验的努力,未来也会形成正反馈,最终会让电商平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盘和林说。
理所应当地,重新与用户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成为了今年各平台与品牌共同探索的方向。
双 11 管窥:电商零售要做实体经济的增量场
虽说电商平台不再公布 GMV 数据,依然可从一些数据中窥见今年双 11 的大盘。
今年是邮政快递业自 2010 年以来第 13 次迎战双 11 快递旺季。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 月 1 日至 11 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 42.72 亿件,日均处理量是日常业务量的 1.3 倍。其中 11 月 11 日当天共处理快递包裹 5.52 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 1.8 倍。
双 11 期间一大早就堆满快递站的包裹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刘雪梅摄
从仓储中心经物流管道输送,包裹最终送至千家万户,而在向上溯源,远离城市中心的工厂、农户忙忙碌碌,产业带的精彩和盘托出,中小商家积攒了一年的无奈最终化作热情,所有人的都在参与着中国实体经济的每一次跃升。
除了打法上的变化之外,在平台的推动之下,双 11 正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场。
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内需潜力和消费活力,中国经济和产业的持续韧性。这让我们有信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阿里巴巴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如此表示。
京东零售 CEO 辛利军也说,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东也将一如既往地尽全力在乡村振兴、制造业升级、线下零售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具体来说,天猫方面表示,今年双 11 是参与商家最多元化的一届,有 29 万品牌、数百万中小商家、主播报名,超过 2100 万商品参与双 11。
天猫双 11 期间,许多中小商家进入百万俱乐部、千万俱乐部,阳江卧室家具、济南全屋智能、山东儿童家具等多条产业带的整体成交额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主要集中在家装家居、企业服务、宠物食品和潮流玩具等领域,这些产业带也是中小商家最密集的地区。
京东双 11 期间,近 10000 种农产品成交额超过 10 万元。近三成粮油、茶叶等初加工农产品实现了超过 100% 的增长,在成交额最高的 100 件商品中,超过 50% 是新品种。产地产业带的单量同比增长 80%。
值得一提是,自电商起步的双 11,热闹的并不仅仅是电商。银泰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双 11 狂欢季期间,银泰百货线上同比增长 22%,近 200 个品牌同比增长超过 30%。
苏宁易购数据显示,双十一首轮,全国门店客流环比上涨超 2 倍,家电套购订单量环比提升 127%,重庆、南京、上海等城市新开业门店销量提升超 100%。据悉,苏宁易购还在线下打造了双线融合的实景直播基地,联合百大头部家电家居品牌入驻,带动了更多消费者走进线下门店。
这并非只是在贩卖情怀。实体经济需要长期积累,电商零售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做实体经济,就要摒弃传统互联网发展的思维。
实体经济一方面是稳定器,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成长的契机,例如数字化升级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基础设施的拓展能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这同样需要互联网相关技术、系统,思维和战略加以深刻的改造。
双 11 带动了更多消费者走进线下门店 图片来源:摄图网 - 500134530
刚刚落幕的 2022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 CEO 张勇、京东集团 CEO 兼执行董事徐雷,都以深耕实体经济,强化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等为主题做了演讲。阿里和京东,过去十数年电商领域的头部参与者,也是竞争者在此不谋而合。
大屏幕和 GMV 的消失,是一场互联网挥别过去的仪式,也是双 11 打造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对抗熵增的起点。
互联网所代表的数字经济,和那些正在或即将参与到实体经济建设的个体,正在新一轮的赛道起点候场。
透露出双十一购物节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如俄罗斯由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
由高速进攻转向高质量进攻。
没饼,那就画一个吧。
双十一战报不再强调 GMV,而是强调年轻用户数和时长,透露了哪些信号?
你说这透漏出什么信号?
如果 GMV 数据很漂亮,数据很亮眼,我想不管是主播,还是平台,都恨不得把这数据挂在脑门上宣传,就怕你看不见,今年连宣传都不宣传了,你说这还能说明啥?
[
【双十一返场】雅诗兰黛套装 小棕瓶眼霜 + 小棕瓶精华
天猫
¥1475.00
去购买
说明这数据差的没法宣传啊,你会去宣传差的数据吗?是你你也不会的嘛,那既然 GMV 数据没眼看。
作为一个卖货平台,GMV 才是核心指标好吧?你又不是娱乐平台。
那既然 GMV 数据不好看,总得找点像样的数据来显摆吧?要不然咋说明今年比较好看呢对吧?
双十一今年很多人应该也没买啥吧,如果非要买,无非也就是囤些必需品。
[
康师傅 方便面整箱装 大食桶红烧 6 桶 + 酸辣 3 桶 + 香辣 3 桶
京东
¥72.90
去购买
当然,配合着的必须买个冰箱囤货,家里总得常备很多青菜啥的,不然到时候真是麻烦,很多人应该深有体会吧?
[
【2022 新品】海尔冰箱四开门十字双开门变频一级能效风
京东
¥3498.80
去购买
大家都没钱了。
关于这次增长乏力,前面几位大佬都说得很详细了。
我再补充个角度。
成都,今年已经发了三波消费券。
第三波是从 10 月 1 开始的。
我和媳妇儿和爸妈,四个人在这第三波的 4 次抢券,总共薅了大约 1600 元的羊毛。
600-200 的券光我就抢到了 3 次。
这个券好就好在几乎全成都的大店都能用,包括大小超市、电影院充值、家电装修、餐饮娱乐、美妆服饰……
现在家里屯满了米面油、洗衣液卫生纸、大人孩子吃的零食、蔬菜水果…… 对了我还充了电影院会员,国庆本来他们做活动平均就是 27 块一张票,用了烟火成都券更是便宜到 18 块一张!
这直接就把双十一我们家的需求掏空了一大半。
这次双十一,媳妇儿选了半天才勉强凑够 200-30。
这第三波成都消费券总共 4 亿,约等于 12 亿的消费额。相当于从双十一这个池塘里捞走了 12 亿。
据我所知,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或多或少地在发类似的消费券。成都好几个区也都有类似的消费券。
这是高新区的。
这是四川省简阳市的。
这是武汉市的。
有的力度大,有的力度小,但几乎都比双十一先发。你几亿我几亿,全国每个城市都来一轮,双十一这个池塘里的水只会越来越浅。
下个月的双十二,我估计数据会更惨………
开始细分市场咯,有大增,有大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一个总量确实放缓很多,看细分能给我们什么提示吧。
0,不严谨的总结
女装、男装、童装、包包大幅降低,饱和和消费降低?
宠物大涨,生育率指标数据呀。。。。
购物金大涨,Z 时代购物先买优惠券?还是商家定金锁定客户?
住宅家具、纸巾清洁、厨房电器、家装主材涨 9% 左右,疫情大家回归家庭,建自建房?
彩妆香水降低,珠宝钻石黄金涨,黄金避险?口红效应?
保健品、户外涨,露营去了?
1、来源:知乎今年双 11,各大平台、主播战报不再强调 GMV,而是强调年轻用户数和时长,透露了哪些信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6272268/answer/2757102703
2、整理 excel
【金山文档】
https://kdocs.cn/l/cpJ7bD7a1RRD
3、看来大明还是京东、小闲还是淘宝天猫啊,笨笨在抖音直播间等洗脑。
天猫的 3C 应该干不过京东
天猫的美容护肤、女装、男装、彩妆、香水、内衣、童装、珠宝、婴儿、粮油、咖啡、美发、女鞋这些还是很多。
4、单价差
78 个增长,平均 55 元,18 个降低,平均 193 元。
大家省邮费凑单了?
手机单价涨 680,手机越来越贵?:)销售额同比降低 7%,销量少,但是单价却上涨?还有一个可能性是,拼多多抢了低端手机销量,天猫更多的走苹果高端了?
购物金涨 304,Z 时代买东西前,先买个优惠券?
大家电、影音电器、家具、笔记本电脑、智能设备、生活电器、厨房电器单价都在涨,电器类都涨了,销售额同比也涨了,拼单了。
5、看销售额同比排序吧
增长的
307%,游戏点卡,Z 时代不躺平都不好意思?:)客单价差挺大,有特别的游戏进来?
161%,教育培训,一边玩一边卷?还是 00 后玩,80 后卷?也是客单价差别很大
109%,饰品,口红效应吗?买不起房子车子包包,饰品总买 1-2 个吧
86%,定制 DIY,未来长尾、个性化需求继续增长
63%,处方药,消费降级,平时看不上电商的长期药品、老年人药品开始嫌弃门店贵了,药品一直很贵,个人认为。
58%,数码相机,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感觉这个不合理呀,现在手机那么强大,都赶专业了还要相机?
降低的
话费充值 - 44%,大家连话费都开始省了?单价高了,从 60 一单到 99 一单了,我刚降低资费,5G 资费都不够
新车、二手车 - 43%,单价 - 1916 元。车子单价这么低吗,可能统计口径有偏差吧
电动车 - 27%
男鞋 - 31%,女鞋 - 30%,男装 - 27%,包包 - 23%,婴儿 - 19%,内衣 - 18%,婴儿 - 13%
彩妆 - 25%,
茶 - 28%,坚果 - 27%,
手表 - 41%,单价 - 180,乐器 - 37%,
6、看销售额吧
女装降低 - 21%、男装 - 27%、内衣 - 18%、童装 - 19%,女鞋 - 30%,男鞋 - 31% 降低不少,淘宝系天猫的服装主战场要紧了,还是这部分东西快饱和了?
彩妆香水降低了 - 25%、珠宝钻石翡翠增长了 48%,饰品增长 109%,口红效应??
宠物增长了 31%,生育率降低的特征指标啊。。。
家装主材增长了 17%,回家自己建房装修?
保健品增长 14%,关心自己,关心老年人?
户外登山增长 16%,露营
笔记本电脑增长 28%,疫情远程办公?学习?内卷?
好歹上游物料成本跌了点,但这次双十一在大城市消费券不在投放平台,商家急需留利润率导致先涨再降的策略的情况下,双十一注定不会留下太多的流水。
只能看在这样的寒冬的情况下,到底平台留住了多少客户,消费的客户数有多少,推断日后经济形势有所缓解的情况下,自家消费潜力能释放多少。
此问题下点赞最多的回答,点赞量是排第一位高赞的 3 倍,也是唯一不允许评论的回答。
疫情三年,服务业、制造业,流通行业备受打击,主播却火了,寅吃卯粮的大众喂饱一个不事生产不创造的行业,多么的魔幻。
我需要很多东西,但快递停了快一个月了,怎么消费?
今年双十一物流大数据出来了,确实是非常难看!
去年是 9651 亿,今年是 5571 亿,接近快腰斩的步骤了!
往年是 “双十一” 一结束早早地就发布了数据,今年是迟迟不发布,加上今年这个时间多地区都属于被“关”,数据可能就更难看了。
这几年的口罩影响,大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消费概念大有改变,再也不冲动的买买买了,以前是有用的,没用的,只要打折就感觉像捡了个大便宜一样,先囤起来再说。现在大家都变得更理性购物了。
今年年轻用户针对四大金刚的 “宠物、户外、玩具、珠宝” 消费力也是杠杠的,数据也是很好看,保持着年轻化、个性化啊!
强调年轻用户数也是各大平台要走的趋势啊,肯定是得握住助力消费军,养好客户群体,才能把握住了未来啊!
你不说我都忘记了,就是。今年确实没有人公布双 11 的成交量了。
估计是少了呗,数据没有啥亮点,大家心知肚明!
透露出来,今年的双 11 当天全网销售额,是近五年最低的,已不足 3000 亿
因为人民没钱了
首先,我默默地查了下,GMV。
商品交易总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简称 GMV)是成交总额(一定时间段内)的意思。多用于电商行业,一般包含拍下未支付订单金额。
很不好意思,这个双 11 ,我只下了一单,小孩子需要用的橡皮擦(没办法,用着用着就没有了)。
为什么不参与双 11 的大拼呢?
1、不想再一大堆地买了。
日用品,比如洗发水,每次都得囤好几瓶,真心是一年都用不完,家里还堆得到处都是东西。
便宜了么,相对而言吧。
如果把钱拿出来按某些金融人士的方法算,可能还是亏的。
2、拼得烦。
其实双 11 最大的优惠,就是满减。
店铺内满减,店铺间满减,今年力度算大的,满 300 减 50,以前都是满 300 减 30 或 40。
拼,就得先找便宜又觉得好的东西;满,就得找东西一起下单呀!
以前双 11 前几天,几乎就是几天几天都在找需要什么;几点抢购……
今年好轻松。
3、平时买感觉更便宜。
很多商家都宣称,双 11 更便宜;大家一囤囤一年,那么平时不买了么?
平时买就一定贵了?
还真是未必呀。
特别是为了促销放券,几乎随时都可以有。
所以,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买,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家里既整洁,反而还更省钱。
像我这样的中年妇女,我相信,会越来越多。
可能更多的人,慢慢会回归实体店的购物,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和享受。
疫情三年,大家的购买力,可能真的疲软了。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所以,购买会持续不停。
一部分人顾着生活,于是购居家必需品;一部分人顾着兴趣爱好,于是只为兴趣添加装备。
居家必需品,更多在平时买了;兴趣爱好品,就体现在了此时。
运动户外、宠物、潮玩、珠宝等品类在过去一年增长迅猛。
前几天,还有人在调侃,广州今年谁也没有想到,双 11 ,大家都火拼在了买菜上。
希望明年,我也能在珠宝方式做出贡献。
那么一长串,我都看不完。
但是,品牌的塑造,旺季卖货,淡季做市场。
于是,在疫情三年下,品牌们终于看到了 “用户指标”,核心用户的复购情况、沉淀到私域的情况以及新增粉丝数。
我想这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 “消费者忠诚度”。
消费者忠诚度,最终表现在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上。
特别是在经济不好手头没钱的时候,平价的替代品会更受到欢迎。
所以,各大品牌,能不能不要都做捆绑式销售。
一次非要人买一大堆,然后再算平均值?为什么不直接帮消费者考虑真正的实惠与实际?
捆绑销售能达到的价格,为什么单品销售做不到?
把你们的仓库清空,分散到各家的角落里堆放着;然后,你们再次装满仓库。
我从去年双 11 囤的沐浴露,现在都还有一瓶没开封,所以,我不会是各个品牌沐浴露的消费者了,一年内不会忠诚于任何一个品牌!
春节后
开春季
女神节和妇女节
315
五一
618
818
开学季
国庆
双 11
双 12
双旦(圣诞与元旦)
年货节
商家们,辛苦你们了!
我买不动了,只能消费我需要的了。
11 月 10 日,一则质疑某知名服装品牌在官方网店先提价再打折,以此 “套路” 消费者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很快,涉事企业对网上的质疑作出回应,称“服装价格会随着活动力度变化,不超过吊牌价都是合理的”。11 月 11 日傍晚,常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调查结果,表示涉事服装的网上售价低于吊牌价,折扣符合电商平台“双十一”活动有关规定,未发现涉事企业存在 “先涨价后再降价” 的欺骗消费者行为。
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证明了涉事品牌在法律意义上的 “清白”。然而,从有关部门发布的通报上看,涉事商品几个月前的优惠价格与“双十一” 期间的优惠价格差距很小(只差不到 4%)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之下,商家有自主定价的自由,消费者也有买或不买的自由。在理性的消费者眼里,谁在真心打折,又有谁只是在蹭 “双十一” 的热度,一比就能比得出来。
消费者一年四季都有购物需求,商家并不是非得选在 “双十一”“618” 等购物节进行促销。因此,就算某品牌某商品之前有比 “双十一” 更便宜的优惠价格,只要没有虚标原价、“先涨后降”,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 “正常”,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无权对此感到不满。其原因就在于,不论是主办购物节的电商平台,还是积极参与购物节的各大商家,都在年复一年地宣传一个理念——“双十一”“618” 之类的购物节是一年之中电商优惠最大的时候,消费者“买到就是赚到”。这种高强度的宣传,在消费者心中制造出了更高的期待,也改变了社会评价商家定价策略的背景与前提。
有人或许会说:只要一件商品的价格在 “双十一” 期间确实比平时更优惠,就算只便宜 1 分钱,那也是便宜。但是,如果想要构建一个理想的商业环境,促进消费繁荣,平台与商家就该努力营造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关系,而不该挖空心思在各种文字游戏、数字游戏上做文章,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感到“心太累”。
最近几年,不少消费者都反映称:现在的电商购物节,流程越来越复杂,想要算清优惠,“比上数学课都难”。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既有主流电商平台为增加月活数据,不断吸引用户 “刷点击量” 的原因,也有部分商家希望通过复杂的方案“浑水摸鱼”,避免消费者轻易获取最大优惠的“小心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本质上都是把生意的格局做小了。对平台而言,一味增加用户的操作量,或许能带来数据上的 “虚假繁荣”,却无助于促进消费、增加销售额,反而还会败坏自己的声誉;而对商家来说,“犹抱琵琶半遮面” 式的优惠也无助于建立口碑,如果真的舍不得较大的优惠幅度,倒不如坦率亮出自己能承受的优惠底价,这样也不会让消费者产生 “被套路” 的感觉。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 “三驾马车” 之一。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良性刺激消费,让消费者买得舒心、买得放心、买得实惠,是一件很值得重视的事。而对平台与商家而言,能否从中抓到成功的机会,还要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诚意和功夫。
撰文 / 杨鑫宇
编辑 / 任冠青
今年大环境不好 趁着双 11 多买点有活动便宜的东西不挺正常么?何必唱衰
矮子里面选将军,挑好听的数据说呗,年轻人摆烂躺尸也不是新闻了
电商平台看时长那不纯扯淡嘛
时长长好还是短好呢
向国家统计部门学习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 梁惠王下
挺扯淡的,说白了不就是因为大家没钱了,数据不好看吗。
强调年轻用户数和时长?
既然大家都没钱只好在有钱的那部分手里抠出更多的钱啦。
这有啥难理解的?
GMV 是啥?
当数字不能用来吹嘘,自然也就不需要了
简单说就是数据差,当然肯定有好的,比如多多
价格上不真诚,而且是长期不真诚,再多双十一也没啥用
看看快递数据,同比下滑,实际体验也是如此,这其中有购买力下降的影响,也有各地因封控大面积关闭揽收投递功能造成的。
数量不行强调质量,增长不行强调稳重,长度不够时间来凑,反正总有一套说辞来粉饰太平。
我们都有美好的前程。
大通缩时代来临
某信源的今年双十一销售额同比大幅下降 42%,今年 5571 亿,去年 9651 亿。
快递包裹少了 20%。
透露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
我今年什么都没买,因为没什么可买的,价格也不是很好
今年的双十一为什么不准确透露呢,那是因为没有去年好。
为什么呢?
我觉得主要一部分原因是没钱,因为今年的疫情导致很多失业人员,各个地方都在大量裁员,很不幸我才出学校实习不到 2 个多月就成了被裁了,给我的理由是公司有点经营不下去了,被裁以后我找工作一个岗位就有 20 多个人去面试。
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
这是京东各年份的双十一总收入,然而我在网上找不到关于任何的事实数据,我想一看都知道没有去年高可能更低。
再加上现在的平台分化严重,只有降价才能拿热度。
本来双 11 给家里换了个电视。给自己买了个手表。但看搞专著的也搞活动.. 把表给退了买了个专著(太难了
往后走数据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可知
人民至于等到了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新常态
厉害了
中国,你在等你的人民。
当国民生产总值以 7 到 8,8 到 9 高速增长的时候,
你在等你的人民,
让他们有时间擦去脸庞和皱纹里的汗水,
让他们有时间看看自己年迈的父母,
让他们有时间陪伴妻子,
让他们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
中国,你在等你的人民。
当房价每年以每平米 800-1000,1000-2000 不断增长的时候,
你在等你的人民,
让他们有时间看到希望和未来,
让他们有生之年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朴素心心愿,
让城市还有依稀历史的影子,
让街巷还有久违温暖的人情。
中国,你在等你的人民。
当火车的速度以每月 200-300,300-400 不断提速时
你在等你的人民,
让他们不再为一张高价车票而忧愁,
让他们不再为速度和安全而担忧,
让他们不再因为乘坐的不是动车高铁而失去尊严,
让他们也有时间看看窗外那宁静的天边
我爱中国!!!
说明平台购物的效率大打折扣
说明这个参数下降了呗,你们天天忽悠人带节奏良心不会痛吗?
以前的双十一,我已经做好了月底到货的准备。
现在的双十一,大部分昨天就到货了。
增量市场现在变为存量市场咯
电子商务红利期结束了
因为再高的业绩,也比不上前几年的战绩了;
其次各大平台的定位也已很明确,不再局限于淘宝,京东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等平台也已布局很多年,纳新已成为最主要的目标,毕竟获客成本已经居高不下了;
再加上线下商业也开始同步布局,会吸走一部分存量,高品质的客户,那么部分平台自然也会减少这批客户的数量;
另外市场存量客户的消费也逐渐疲软,甚至是转战到其它的网站平台,这对于很多平台来说是很致命的;
就如同今年转战到京东平台消费,平台会员费是节省多少就是多少会员费,而不是像淘宝统一缴纳 88 元,毕竟优酷出品的剧目想看的占比不到 20%,部分日常用品基本可以在超市打折促销购买了,那么对于已使用 12 年淘宝老会员,继续保存会员意义又何在呢?
做生意的也不再强调销售额,那只能强调讲政治了,已经被控股了?
那么作为上市公司需不需要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呢?
因为业绩不好,就不宣传了呗
要降就降,弄一堆花里胡哨的页面,还要让做任务,生命宝贵,劳资是消费的不是跑来浪费时间算优惠凑单子做任务的。
报喜不报忧
很简单,只看不买!
想吐槽一下,今年优惠力度真的不大,很多东西比去年买还要贵上十几二十的
估计国内电商也到顶了,反而很多东西都在某多多买的比较多
我就想知道拼多多今年怎么样,拼多多今年的双 11 为了抢人可真是大出血啊
不敢公布吧,敢唱衰国家经济???
年轻人,消费更加理性,不 “从众”、拒绝 “割韭菜”,更倾向**为兴趣买单**
本人是 90 后,今年双十一贡献度是 **“0”,**明显感觉到自己消费欲的退却
除了生活必需品,只有两类能引起兴趣
第一是黄金
能保值能佩戴,带来一种很划算的感觉。所以饰品的第一选择就是黄金首饰,况且现在很多样式做的很漂亮,在我们这个年龄圈里面戴着也不显老气
怎么挑选黄金首饰,可以看下我的经验贴
如何买黄金首饰第二是养生产品
毕竟年纪上来了,开始更加注重养生
我的需求是养头发,所以会买一些黑芝麻丸、五黑粉或者补气血类中药
其余的东西,会浏览会放购物车,但是很少下单,总是放着放着就突然失去兴趣了
以此大胆窥测全貌,以后想赚年轻人的钱,真的很难哦
为什么不报 GMV 呢,当然是不够优秀,足够秀的话肯定就报了。分析往年数据会发现淘宝天猫京东这几年双十一的 GMV 增速一年比一年低,今年可能会出现持平的情况,因此避重就轻,把增速高的新四大金刚 “户外,宠物,潮玩,珠宝” 秀出来喽。
另外 GMV 并不代表实际交易总额。
GMV 由已支付额与未支付额组成,同时存在很多商家联合用户刷单的情况,因此 GMV 虚高的意义也不大。
此外,现在的年轻人消费频率与消费额都明显下降,“只买对不买贵”、“囊中羞涩”“非必要不增实体” 的消费理念渐渐成为主流。
过去强调 GMV 是为了体现平台的绝对统治地位,以及平台的增长力,现在增速放缓,且已不是需要通过 GMV 来提升平台影响力和渗透力力的时候了;在大政策的指引下,更应表明态度,助农,带动实体经济是主旋律。
透露了年轻的周公子们越来越多,他们才是消费的主力群体,商家都希望客户是这些人。
不强调 GMV = 抛开事实不谈
今年的确是难,疫情强烈波动下,严重削减了大家的消费意愿,不愿意花钱已经成了大基调,这不光是我们平民百姓,包括资本大鳄也是慎之又慎。
所以双十一的数据肯定不会太好看,既然不好看,就需要大佬们美化了,美化完之后,大家也就知道了平台想让大家知道的结果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新兴消费这么猛,主力消费军增加这么多,未来可期,大家放心买,资本投过的继续加注,还没投的赶快投。”
之前 GMV 的故事讲了好几年了,大家也都狂欢过了,虽然 GMV 里的水分不小(GMV 里的订单金额大多数平台是包含付款和未付款的部分),但是看着疯狂的增速,也就瑕不掩瑜了。
今年这情况其实也挺好,像极了进入贤者时间的那一根烟,呛嗓子却发人深思,也让更多的平台惊醒,开始回归基本盘,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服务、体验。毕竟服务好消费者才能大获全胜。
今年的双十一,给大家烙了个新饼,资本的饼,老板的饼,饼饼不同,反正能让消费者买单的饼,就是好饼。
我 5 月 31 号在天猫官方店买的苹果 13mini 5300,我同学双 11 京东买的 5600,不知道这双 11 有啥乐子。[好奇]
故事讲不下去了
因为他们懂事了知道不张扬就不会被热搜盯上,盯上就被仇富。
小杨哥还没经历过,花 1 亿买楼就被知乎挂热搜骂了两三天。
GMV 战报是发过的,比如李佳琦,10 月 25 号的时候发过一次,预售 215 亿,如果双十一还发,不符合知乎用户的预期,那估计又是一波骂。
凡是赚钱的时候大声喊出来自己赚钱了,就算以后被人搞了也是一片叫好的,人又不傻,对不对。
报喜不报忧
人比人,比死人。自己跟自己比没有增长还好,还能说持平,高质量转型这种逼话。 等今年美国的黑五网一吧,要是人家有增长,那才叫出大事。
人均购买力有上限,特别是通缩情况下。
消费能力最强的,消费增长最快的都是年轻人。
为什么相亲的时候一直强调人老实,而不是有米。
说明 GMV 正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
2022 双十一的销量,通过各大平台的头部账号的数据来看,远远不如 2021 年的销售数据那么理想,且数据相差很大,现实交易中,可以说惨不忍睹。
当然,各大平台本次强调粉丝量、用户时长、年轻消费者比重,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11 月 11 日晚,罗永浩抖音粉丝突破 2000 万,淘宝直播间粉丝数突破 1000 万。显而易见,“罗氏速度” 而非 GMV 才是焦点:20 余天收获 1000 万粉丝,创下了淘宝纪录,却成为了 2022 年双十一的焦点话题。
疫情三年期间,在全球消费大盘疲软、非刚需消费整体下降的局面下,作为品牌方也许更关注实际价值,而不再是 “纸面繁荣”。
大伟认为,对于核心用户,品牌方要留存并深耕,去提高他们的复购率。
同样的增长,品牌方宁肯追求客单价提高导致的增长,也不想追求大量廉价带来的增长。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 GMV 权重降低的同时,Z 世代年轻人变得越来越重要。
Z 世代更深远的价值是未来,各大平台及品牌方都希望可以 “拿住”Z 世代,并将这群人演变为自己未来 10 年的基石用户,而 Z 世代的消费力会在 10 年中不断提高,最终成为更高净值人群。
不过话又说过来,受全球疫情大环境的影响,已成家的 80 后消费者已砍掉非刚需消费,并将资金转移为家庭开支。
尤其是 Z 世代里更为年轻的 98、99 乃至 00 后群体,他们在潮玩上的消费里有上升趋势。所以说,毕竟具备 “一眼识破能力” 的 Z 世代群体并不好忽悠,这是一场长期持久的战役。
Helle,我是你们的老朋友
,码字不易,如本文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麻烦给予点赞并关注,让你数码家电领域从此不迷路,少交或不交智商税。
精准收割
我比去年也少买了,去年 10000 出头,今年只买了 7000 多
前两年都没怎么买东西了,今年猫超返卡套娃不由得买了点。狗东今年算是把优惠券玩明白了,动不动给你跳领券,还没到双十一领了五六百张券,最后把一些小额的用了,买了一堆几毛几块钱的垃圾,可算用掉了一点 E 卡。 拼多多无意中看到今日疯抢里东西是真便宜,买了好多,收到也全是垃圾,准备退一大波。感觉今年比前两年买东西多了。
很简单,数字不好看了就换一个
个人愚见,认为透露了以下 5 点:
1、电商的整体大环境已经完全进入存量博弈年代,增量用户减少则增长速度变慢;
2、从数值上看,体量越大也越难获得更好看的增长速率,若强调 GMV,哪怕是在增长,对比之下的数字也不好看,不如不看;
3、未来平台必然会推出更多存量博弈下的经营策略,有些有益于消费者,有些有益于商家,但总体来说消费者会获益更多,商家的经营压力会变大,这是存量博弈、充分竞争下的特质;
4、平台也会从以前注重量,改变为注重质,对整体的精细化运营有帮助,平台运营效率会提升;
5、新创企业的成功将是凤毛麟角,因为存量下的市场不支持,强大的头部竞争也导致了资本不会再冒险支持电商平台领域的后来者。
这,就是电商领域的成熟期。
但凡能拿的出手,他们会不说?
肯定是经济下行,数据难看,不想对外传播压力,制造恐慌呗
还费劲研究,搞那么多解释干嘛
中年人老年人成为了旧时代的残党了?
说明这种烧钱堆量的模式在疫情、经济双压下玩不下去了。必竟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裹严实、屯好粮才能更好的过冬。
不过也不用大惊小怪,原本的赛道拥挤就会有新的赛道出现,而新的赛道出现就会有新的赛车驰骋。比如某某铺设的某某之家就是新赛道下的新赛车。想买一款手机可以亲自线下实机体验。如果线上线下差价不大的话,相信足以分流一部分人取消网上下单,必竟线下可以避免快递过程。
说实话只要产品质量、售后过关,就会有一批粘性十足的用户追随。百年老店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
今年双十一 没有露出来捷报。 也没有什么新闻和热度 。 越玩越烂。 只能说用惨淡形容都不为过。看你周围的同事啥的就知道 往常都会议论纷纷 今年提都没人提。 大家因为口罩原因以及经济下滑原因,钱难挣,就业环境差强人意。以及双十一越来越贵,越来越不惠,套路堪比拼多多等原因。 只能是 惨淡 ~ 惨烈。 相信明年 6 18 也不会太好 。
销售数据很寒颤啊,总得找个借口遮盖一下对吧。
很简单 就是交易量下降比较多 不好意思多说
感觉还是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都无法正常营业,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普通人在家隔离,没有正常收入,总的来说消费意愿不是太强烈。用我的切身体会来说,本人所在的地方,一般普通人的平均工资也就在 3000 多左右,有的公司还不给缴纳社保,交社保的公司到手也就是这个钱,平时双十一买东西也就是买买衣服,买的多的也就是平时小商品,况且 10 月 21 日开始还在家封闭管理了 20 多天,小区解除管理状态也是双十一当天晚上 10 点,正常工资都拿不到了,还有多少人有意愿买买?结婚有孩子的家庭,相当部分都有车贷房贷,大家都不容易的。
如果那天不是翻了翻朋友圈,有人说双十一的事,我都不知道原来双十一到了
没有增长数据了,但是又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只能拿其他数据来吸引眼球。
平台观念变了,或者说平台的领导老板观念变了,
因为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而改变的,
大家都从做 GMV 增长变成做内容了。
之前员工想涨工资吸引品牌商就做 GMV 这种利好的数据,现在想数据好看就做用户和时长这种利好的数据,
到头来最后的意图都是一样的,为了适应时代性的发展并延续存活下去。
能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百年企业很难吗?很难
就像 Meta 崩盘一样,互联网企业的崩塌就是一瞬间。
现在很多企业平台是发现了想要良性的发展,必不可能无限制的打价格战,主播也不能一直烧钱买流量做头部主播,
想要做好下一个十年,平台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又必须与品牌方和用户深度捆绑,就像现在淘宝卖的品牌会员卡,增强版的 88 会员一样。为了冲击双十一这种虚假繁荣,把商户杀鸡取卵的行为并不可取了。
至于主播们不在强调 GMV 了就是因为大众对数据不可信了。
像短视频流量一样,金主们的投放目光也不再是头部主播,高粉丝量网红了,而是日常流量、账号标签和垂直度、粉丝群体。
而靠 GMV 体现的数值往往也很大的文章,商家现在也不信这个了,就像很多想要上市的网红机构,他们为了数据好看点,可以每次直播多卖点引流款,卖点茅台,卖点黄金,和高知名度品牌方合作低利润卖高客单价商品,然后收割其他想要知名度的品牌方。
就比方 “专家的建议就别建议” 这句话一样,主播的 GMV 在撑一段时间也会变成习以为常,内心毫无波澜,甚至即便数据是真的,大家也都深信不疑。
而这个时候还去强调 GMV 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最初的 “炒作” 到现在的规模,是不是能说已经常态化了。
即使有战报也是一个数字。基数如此庞大还能成几何的倍数增长吗?
其实从还没进入 11 月就开始活动,而且有需要的的也一定会购买而不是集中在 11 号这一天。
只能说曾经的营销活动把这一天炒的很火很成功。
关于珠宝首饰类别今年买量暴涨,问了下我做珠宝的姐姐,大家可以做参考分析下原因
黄金类一直是涨的 镶嵌宝石类一直下跌
但凡有心看比价软件,双十一就是个坑
商业交易总额,说中文说死吗
个人认为,双十一数据只是一个侧面参考。今年很多人喊穷,反而购买力没怎么减少?关注透支消费这个问题吧
也许透露出今年的 GMV 比不上去年吧
往年我周围的朋友,一股脑在双十一抢购,但今年却没啥人买了。也许大家都更理性了
跟写论文一样的,总要找个创新点嘛。
现实一点的答案就是阶级已日趋明显,消费将按照社会等级继续细分。
其实从天猫的相关数据分类可以看到: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
得流量者得天下
老百姓没钱了呗
简而言之就是:
老韭菜能多割几次就割几次; 年轻的消费者要从小培养起来!
说明 GMV 已经很难有惊人的突破了,并且大部分人已经开始不在意这些虚假繁荣。
现在平台头部的一些商家,在搭建自己的私域。减少一些平台流量的依赖性,私域也分割了一些 GMV,所以品牌商家更在意的是用户粘性及复购率。
在一些商家的战略中,各个平台都只是流量渠道,加上今年的市场并不是很好,所以他们的节奏会放缓,周期会拉长,短期内的 GMV 并不是战略重点。更重要的是产品力和用户。
今年双 11,各大平台、主播战报不再强调 GMV,而是强调年轻用户数和时长,透露了哪些信号?
我认为,这是市场逐渐从公域流量转向私域的信号。
11 月 12 日零时,“双十一” 大促正式落下帷幕,但今年天猫和京东都选择不披露具体成交额,天猫只是表示:“今年‘天猫双 11’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 而京东同样在战报中也只提及 “截至 11 月 11 日晚 23:59,2022 年‘京东 11.11 全球热爱季’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与此同时,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美妆护肤赛道一直是直播带货热门,销售占比在 90% 以上,随着新兴国货品牌不断涌现,内容种草、直播带货…… 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充斥着整个美妆赛道,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
像行业龙头如华熙生物、贝泰尼、珀莱雅等都拥有成体系的私域模式,在自有平台运营、会员运营、营销等方面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打造出了难以被替代的产品 “亮点”,以区别于其他同类品牌。
**而事实上,不仅是这些行业龙头,众多美妆品牌都在加速私域布局,**对门店和会员实行精细化运营,提高会员复购率,持续优化服务体验,加强全触点服务升级,提升消费者口碑。
那么美妆品牌应该如何在私域发力?
1、搭建专属于自己的 24 小时不打烊门店
商城展示、首页轮播、品牌展示、门店列表、商品分类、购物车、导航设置、在线支付、订单管理…… 轻松打造线上云商城,24 小时不打烊;同时,商家还能设置上百种营销玩法,如拼团、秒杀、抽奖、优惠券等,将客户牢牢锁住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当中。
2、预约服务实时掌握,合理分配门店资源
具体来看,有了专属与自己的美业门店小程序,顾客就可以直接在线上预约服务,选择喜欢的技师和到店时间,美业门店第一时间接收到顾客的预约信息,提前安排员工、技师接待,预约时间、项目、技师可灵活设置,帮助门店节省时间、人力成本,实现全方位数据把控。
在预约看板,商家可以轻松掌握门店技师状态、房间资源安排情况,支出周数据、月数据一键统计,实现数字化运营,降本增效。
3、精细化会员运营,提升多次复购率
很多美妆品牌百分之十七甚至九十的销售额都来自会员,门店的会员体系就是天然的私域流量池,商家可以通过私域运营增强顾客粘性,提高顾客的留存与复购率,将线上线下的流量通通盘活,形成正向循环。
顾客通过小程序下单,商家就可以将会员信息、会员权益、购买记录、关注品牌等信息汇总,形成更丰富、清晰的会员画像,通过数据预判用户需求,精准推荐适合用户、用户感兴趣的产品,助力商家精细化运营。
依靠背后海量的用户数据,可以帮助商家掌握用户的行为习惯,帮助商家洞察市场趋势,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最终实现精准营销,提高销售转化率。
疫情肆虐之下,经过三年的全面防控,但是疫情还是无情的摧残着民众,撕裂着正常的经济活动,正常的生产生活。
当下,民众囊中羞涩,已经是不争的话题。如果各大电商,还向往年一样,玩那种营销促销,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老百姓不是不买,是真没钱啊!所以套路啥的都没多大意义。
同时,向以往交易额,少则 5000 动辄 7000 亿的盛会,是很难再有了,基于目前这个疫情,维持再发展还是比较务实的。
年轻人多大算。众所周知一代比一代少脑子烧了吧
我有点奇怪,为什么宠物相关产品会开销那么大?
一般租房子是基本上不太会让你养猫狗这样好动的宠物的,因为会磨损家具,猫要磨爪,狗要掀家。除非是和房东一起住的,而且房东也养宠物的情况。
亦或者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房子,所以不在意家具的磨损吗?
就这瘫痪的物流,就这乌龟爬一样的配送速度,怎么可能买买买?
3 号下单,提示 18 号送到。你可以说是不是因为疫情,可本地并没封控,京东快递也在送货。另一个给老人买的东西,是外省。6 号下单提示 20 号送达。都是没出库状态近一周。最早一个 29 日订单,还在路上。
我严重怀疑这次双 11,京东和淘宝都是拿着订单以后再去进货。往年京东即便是双 11 时期,买数码产品基本上第二天最多,第三天就送到了,这一次,京东的库房我看是没有备货的
怎么感觉有一股丧事喜办的味道
天猫 & 京东双十一的历年交易数据对比
天猫 京东
2022 年 3434 亿 1740 亿
2021 年 5403 亿 3114 亿
2020 年 4982 亿 2715 亿
2019 年 2684 亿 2044 亿
你要是这样发肯定数据不好瞧
管理层对资本有话说
说话的技巧很重要
很合理嘛,各方的口径很一致,没什么问题,如果还是数据疯涨那才是有问题
量变终于引起了质变
透露了各大平台、主播战报不再强调 GMV,而是强调年轻用户数和时长的信号。
其一:双十一 618 等购物节大多数是一个噱头,除了数码爱好者对电子产品价格非常敏感,其他的美食、服饰、日用品等几乎都没有明显的降价,都是先涨后降,波司登的双十一实际降价 0.28 元都上热板了。
所以大家都不是傻子,自己想买的东西都加了购物车了,实际上涨价还是降价心里都有数,哪怕是数码产品,某多多百亿补贴的价格和某宝某东双十一的价格大同小异,不想等的直接选择某多多也不错。
其二:口罩下的日子,人们的钱包就是没有之前富裕了,灵活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所以这个不稳定因素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现金才是最重要的,消费欲望直线下降。
当然最后的结果出来,我预估一下还是相较于去年有所增长,只是幅度有所降低。当然数据的可信度就再说了。
K50 至尊版在某多多还是双十一的价格,而且也有正品保障:
[
小米 红米 K50 至尊版 Ultra 正品骁龙 8 + 旗舰处理器拍照
拼多多
拼团价 ¥3198.00
去购买
好好好好好好好!
今天按例来听取各大平台的战报,我本来是只带耳朵、不带嘴巴的,就是想来看一看大家取得的成绩、听一听大家反映的问题。
但是到现在大家都不说,我反而要忍不住开口了,谈不上指导,完全是因为太过开心,因此表达一下自己的激动之情。
我连说七个好,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第一个好,好在大家求真务实,不鼓吹。**近年来有群众反映,说你们各个平台,不停的放高炮,说自己销售业绩多好多好,大家都反感!现在底下有不少舆论,一听说销售业绩多少多少,就关注你们的水分,强调你们的伪数据。你们也是有责任!现在不再张扬数据,我认为非常好,能看得到你们求真务实,不张扬的作风!
**第二个好,好在大家重视质量,求发展。**咱们的经济整体在转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已经从大迈步转为高质量发展,发展的水平稳中向好。现在的经济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关键问题里的关键,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关键,你们为了处理关键问题,已经开始积极调整发展的步伐,这非常好。抛开事实不说,我能看出你们是在发展的。我为你们鼓掌!
第三个好,好在大家敢啃骨头,求进步。_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有闯劲、有拼搏精神,不愿意去国企和民企的岗位锻炼,选择灵活就业,这也导致他们的收入少了不少,这样的选择我们是不愿意赞同的,因为确实存在客观问题。收入少了,消费降了,对咱们经济的整体形势不好——实体经济,一定程度就是因为这个垮的!_但是各个电商敢啃骨头,敢面对问题,在你们的报告中,我兴喜地看到,年轻人群体增长了,这说明你们的内容与产品,是广大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是反映当下最广大年轻群众需求的!好!给力!我要给你们点赞!
**第四个好,好在大家拨 LF 正,会营销。**现在出现的新型产业中,有一些好的苗子,中西文化贯通,传统与现代结合。成本低、效益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比如萌宠、盲盒。_我家里也买了不少哩!我的女儿十八岁生日,正在疫情,我没时间去 M 国给她过生日,特地买了一箱发过去!你们不用鼓掌,我没有求同情的意思——咱们继续。_你们的销售业绩中,反映了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和支持!这很好!希望你们积极带货,尤其是 XXX 产业,我女儿就很喜欢,昨天还跟他们的老总一起吃饭,我认为这是国货的力量,值得更大力度的扶持!
**第五个好,其实是三个好!我要把这三个好都送给消费者们!**送给所有双十一购物的消费者们!**这里面的第一个好,是感谢大家在特殊时期的稳定与团结!**现在是打赢疫情攻坚战的重要阶段,我们从上到下,都不容易,ZF 部门,尤其辛苦。很多不法分子,怀着特殊目的,恶意诋毁,说咱们国家的老百姓没钱购物,没钱消费。这是胡扯!(拍桌)**因此这里面的第二个好,就是感谢大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消费的能力与水准;第三个好,就是感谢大家消费水平的升级。**是你们的消费转变,才促成了电商平台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来整体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的发展!
终于明白 pdd 最近的提现活动了,md,一直弹窗动画从 0 到 99.X,这就增加了我几分钟,原来是项目经理的 KPI。
不过怎么说,pdd 这次双 11 靠着超级秒杀和百亿补贴,让我远离了奥数淘宝!
往年小区菜鸟驿站双十一仓库都爆棚,今年都没人排队取件了
以后数据造假不太好办而且没多大意义
因为没法强调不好看的数据啊
只能强调些看起来好看的数据咯
要是今年 gmv 翻倍,你看他宣传不宣传
标志着过度消费主义的传统话术边际效益急剧减退。但是,在过度消费主义话术的创新上,资本永远不会停下脚步,洗脑从娃娃抓起,从用户粘性抓起,从精准攀比、提高自我人设、提高购物满足感、增强多巴胺分泌入手……
然并卵,我双十一购物金额是零。因为洒家穷了,洒家被迫加入身无长物的白嫖党了。
双 11 走到第十四年,最重要的 GMV 数字缺失了。
“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是双 11 鼻祖天猫给出的 “答卷”。
京东也 “默契” 地选用文字总结:“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要知道,两家 2021 年分别创造了 5403 亿、超 3491 亿 GMV 的成绩。就在市场期待双 11 闯关万亿规模的时候,天猫和京东却不约而同选择了隐匿数字,令人颇为意外。
从 2009 年只有 27 个品牌参与、总成交 5200 万元,到如今几十万品牌、数百万商家、主播参与,成交额几千亿,双 11 已然成为一场全民消费盛宴,大家也习惯了在数字中看见增长。
成交大屏、业绩喜报,一度是双 11 最具仪式感的部分,却在今年连同外界最受关注的数字一同缺席了。
种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正值 “青少年” 时期的双 11,被指陷入危机。唯一能吸引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部分,恐怕只剩下直播和带货主播们。
而当李佳琦、罗永浩的名字被顶在舆论风口浪尖,当淘宝直播与抖音的对弈被人们津津乐道,双 11 似乎就失去了自己原本的位置。
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还预言,双 11"可能会,甚至必将会" 退出历史舞台。
这里推荐采购与供应链人的学习平台:
采购知识随时随地线上学
考一个含金量高的采购证书吧
其他不知道,天猫,京东的电子产品不一定好看。
不得不说,拼多多上的外设,电子产品优惠力度太香了,比天京的双十一价格还低。在官方旗舰店买质量又可以得到保证。
侧面反映出这两平台抽成太严重了。
数据不好看呗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GMV 和 强调年轻用户数和时长 之间的矛盾
新常态
韭菜,新鲜的韭菜
淘宝首页秒杀活动买了累计几十件都不发货,淘宝还把虚假发货投诉关闭,有几件物品客服处理了几个月,甚至几年
商家说淘宝秒杀活动不发货的
感觉很浪费时间
实际就是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年年吹大牛了,没法吹牛必然就需要有个说法,这也好让投资人放心,稳定住现有的局面。
用户不敢消费了,渠道不敢压货了,商家不敢刷单了,平台不敢吹了…
好就好在,今年的数据,可能是历年来最接近四者的真实情况了。
但是,最接近未必就等同于真实情况…
套路太多,各种券,先涨再打折,恶心致极。诚心建议,打算双 11 买东西的,提前 2 个月加购物车,关注价格。我常买的一款伊利成人奶粉双 11 竟然比常规价格贵出 0.5 倍, 比我买过最低价贵出 1 倍,官方旗舰店。
而且现在的玩法是标个正常价,常年搞个店内优惠券,-20、-60,优惠后价格是标价的 3 折 4 折。到了双 11,打上标签,特价,实际和平时差不多。店家不傻,不会亏本卖。
支付宝淘宝养什么猫猫,跑地图领红包,太累,从不参与。
双 11 只买生活民必需品,我是 10 号买的,1111 当天还贵些,且是老早关注过的,不会突然下单,谁知会不会被宰
之前是一超独霸(淘宝)现在是全面开花 各个电商平台都相对平均分了蛋糕,没有一个占比是大头,现在京东 淘宝 抖音多多之类的已经趋于差不多的份额,还有得物识货这种 APP 之类的发展,全部分散了。加上这两年的大环境不好,各个平台的增长都不高,甚至比重越来越低,负增长,怎么好意思提 GMV
共性成绩不再亮眼了
肯定只有通过分析个性特点来安抚下大家需求了
让大家相信还是有希望的
希望就在下一代
说白点就是大家没钱了,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今年工作是不是特别难找,因为现在失业率真的太高了
口罩事件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势,从来都没有这么严峻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 4 月份,我国失业率统计为 6.1%,以广州、上海、北京、武汉为代表的 31 个中国大城市,其失业情况,甚至已经比肩疫情之初全国居家隔离时期。
但更令人焦虑的是另一组数据:截止 4 月份,16-24 岁人口失业率为 18.2%。
这差不多意味着,每 100 个年轻人里,就有 18 个失业,如果这样不够直观的话,我们换一个说法。
16-24 岁,基本上涵盖了 20-21 届的高校毕业生,其中 20 届毕业生数量为 874 万,21 届为 909 万,总共 1783 万人,按 18.2% 的失业率算,失业人口大约为 320 万。
这个数据还没有算上 2 亿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即将在 7 月份毕业的 1076 万,2022 届高校毕业生。
这还仅仅只是 4 月份的失业率,11 月份的失业率还没有公布,但随着郑州富士康员工大规模逃离等口罩事件频发,可以预见这个数字只会高不会低。
结合以上,你大概就能想象今年双 11 为什么不公布销售额了。
是淘系开了恶心的先例,让折扣不成折扣,券不成券,活动也成杀猪盘。
好怀念以前好多品牌店买衣服鞋子办会员卡能给 9.5-9.8 折的时代,就算是 5 折清仓听起来诱惑力也是巨大的。
电商平台确实没怎么强调 GMV,但带货主播可是拼了命的强调啊,前几天抖音大狼狗夫妇直播不是都庆祝自己的销售额 7 亿了么
肯定要强调啊,不强调怎么让粉丝看到你的实力,怎么让品牌方看到你的实力
数据越牛逼,后面广告费、坑位费、分成比例不就咔咔上来了么
今年双 11 我就只是帮朋友刷了一个单…… 然后,给自己买了一小瓶洗板水,5 块包邮的那种
反正我一毛没买,套路花样太多
因为 GMV 不好看,所以不说了。
今年社会环境这么差,经济恶劣,双 11 数据肯定不好看嗄
Z 时代的年轻人泛指 1990 至 2009 年之间出生的人群,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影响较大,他们是物质富足的一代,是中国真正受过高质量教育的一代,也是生于互联网的一代人。这代人他们从有记忆开始,就在互联网上消费,娱乐。他们从认知品牌、了解品牌、比较同类型产品,到发生购买和 “安利” 推荐,都依赖社交媒体,这样的生长环境,让他们会成为深度成分党,轻而易举的货比三家,所以想要种草他们,需要较长的一个时间周期。80 后消费者,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砍掉了非刚需消费,对双十一的消费战绩,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不管是 Z 时代人群,还是 80 后消费群体,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他们绝大部分人都已经养成了网络消费习惯,在消费前倾向于从线上多元获取信息,也形成了逛 APP 社区 / 圈子的习惯。随着 90 后收入增长,早已成为消费主体大军的他们,主张开源节流,崇尚娱乐学习两不误,可以 “爆肝” 工作,也能纵情社交,愿意为兴趣和内容买单。他们在旅游和知识付费领域的消费行为增加,喜欢通过线上渠道获取品牌信息,对高性价比的国产品牌青睐有加。
所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图文带货也越来越受青睐。大家看腻了利用各种手段刷好评的评论、图文,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了解产品的真实数据和使用体验,因此知乎上的好物推荐就格外受欢迎。知乎上的好物推荐,绝大多数都是达人真实使用或用心研究过,才会写出来的,所以真实度和可信度都较高。据调查结果显示,知乎用户群体多元,新兴中产和影响力人群占主流,并且用户对知乎的使用黏性和满意度也比较高,专业、真实、原创是他们对知乎的主要印象。
如果你也喜欢网购,有自己真实的使用心得,并且想有一份稳定的业余收入,可以试试在知乎上写带货文。如果你不知道从何下手,担心自己不会写,不懂流程,可以试试听听知乎官方的写作课程,1 元钱 3 节课,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损失,却可能给你打开了另一个财富之路。链接就在下方,可以打开试着听一听,一定会让你有所受益!
知乎三天零基础读书写作训练营 - 慕易 - 1113 - 研职公号
其实我更好奇的,他们是怎么鉴别出所谓的 Z 时代的?而且把所谓的年轻用户数作为考核标准,说明不是用量表分层抽样得出的。我的实名认证,当时不是说只用于认证用,你购物网站拿来分析我的个人信息,得到我的同意了么?
你以为如果有增长的话,他会不想公布吗。一个是疫情原因,现在很多人消费理智不少,第二个,现在只要是个稍微特别一点的日子,都能跟购物挂上钩,双 11 的活动力度感觉没有以前的诱惑了
因为数据太难看了,都不好意思公布出来。
今年的 GMV 少了很多啊,降到了冰点,怎么拿出来看?
大家默默在提高恩格尔系数,双十一全网 gmv 足以证明。
总结:GMV 下降了,不好报了,怎么报?今年比往年又下滑了多少?从双 11 战线拉长开始,双十一成交金额统计时间变长开始,GMV 就已经开始下滑,至于强调什么年轻用户,都是鬼扯。
就是销量数据没有增长,没法吸引眼球了,就用其他是 “增长” 的指标。
搞不懂写那么漂亮干什么,还在为他们洗什么。转型这些可能没错,但以前都公布 GMV,现在转型也可以继续公布,都公布那么多年了。
媒体都是引导民众的。
消费恢复理智,但消费者人数增长,仍有巨大潜力可挖掘
兜兜里没得钱,就花了 2000 在拼夕夕买了一个手机,毕竟手上的手机用了四年了。
不愧是阿里,互联网黑话被你们玩的明明白白的。
现在的知乎平台,看到什么新闻不管不顾先上来阴阳怪气一句,以显示自己有多高明,看得人犯恶心
你上学时候考得一塌糊涂回家怎么和父母说的?肯定也是不说自己成绩,说考试难,说别人考得差。
“实体经济,以质服人”,这才是未来网购的大趋势
双十一背后的 Z 世代
2000 年出生的瑞琪迎来了走入职场后第一个双十一。在今年 7 月入职一家北京的互联网头部公司后,瑞琪攒了四个月终于筹备了一笔额度为 8600 元的双十一购物经费。她的战果:一台 Switch 游戏机(1999 元)、5 个游戏卡带(1560 元)两箱 ZiWi 猫罐头(994 元)、一份 CPB 套装礼盒(1279 元)。
而另一位 1998 年出生、在茶饮店工作的 Z 世代消费者,今年双十一她总共花费 2600 元,主要购买的东西是宠物用品、化妆品以及一个智能泡脚桶。
她们是双十一中 Z 世代面孔的缩影。
一位供职于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市场洞察部门人透露,2022 年各大平台对 Z 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更为重视。“大平台都调整了频道架构,比如像宠物、户外这些 Z 世代喜欢的品类,都已经被升级为一级频道。”与此同时,在内容流上,大平台开始给更多 “针对 Z 世代的内容” 流量倾斜,以增加年轻用户的使用时长。
有专门制作模型的 UP 主,在今年 8 月前后得到大平台邀请,让他略感惊讶的是,平台并不要求他 “直播卖货”,而是希望他可以通过直播或短视频给用户提供手工课。当他入驻平台后,一些本土潮玩品牌开始与其合作,并推出一系列“国潮手工” 类内容,而这些内容的指向用户正是 Z 世代。
“以潮玩为例,80 后消费者 2022 年的消费状态呈现下降趋势,在我们研读中认为这是受大环境影响,已经成家的 80 后消费者会砍掉非刚需消费,并将资金转移为家庭开支。
Z 世代的钱并不好赚
“种草时间被拉长了。” 一位新消费品牌创始人认为,今年双十一的一个特点是:围绕双十一的种草、引流时间明显变长,需要从 9 月开始种草引流,部分内容流量合作甚至要从 8 月开始。
“以往,甚至在 10 月下旬通过几轮营销,就可以引爆双十一,但今年引线很长。” 上述人士认为,两个因素导致了这一变化:
1. 今年日常消费和大促消费 “脱钩”,大促期间吸引的整体消费力更大,这导致更多品牌扎堆双十一,想出圈更难。
2. 更为年轻一代并非 “容易忽悠的韭菜”,相反这代人由于成长在电商时代,极为 “睿智狡猾”,不仅货比三家,还是深度成分党,这导致种草变得更难。
部分头部 MCN 从 9 月开始已经接到针对双十一的订单,但想给 Z 世代成功种草并不容易。“软文、广告视频、恰饭视频会被一眼识破。你只要有一次恰饭被发现,粉丝就会把你拉黑。这代消费者非常难伺候。”
Z 世代带来的难度并不只是 “鉴别力”,由于 Z 世代消费者喜好极度分散、又极度个性化,内容方和品牌团队,很难通过一个营销去形成 “主流心智”。这不仅意味着种草成本升高,还意味着大部分产品难以成为出圈爆款——试图打造出国民级爆款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个更深层次的挑战是:虽然 Z 世代具有旺盛的消费热情,但他们的整体消费力并不高。
作为一个双十一没有购物的人来说,凑满减太浪费生命了。所以信号就是年轻人闲了,有时间去万里挑一凑满减。
透露出双十一购物节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因为他们的老兄弟们已经提不动刀了
增长见顶,用户没钱,寻求新的增量,勾勒新的发展蓝图(画大饼),就成了必然之举。
哪些是新增量用户?
80、90 所生,家里有钱,消费观和消费潜力巨大的 Z 世代用户群。
没错,老韭菜割完了,要磨刀霍霍向新韭菜了。
闷声发大财,不露富才不会被讨伐。
今年 9 月的时候想买个笔记本再配个台式机,然后看了价格,我看好的笔记本和板 U,618 分别是 4600、1400,9 月份分别是 4800、1600,心想等等双 11 便宜点买。
然后,10 月份开始涨价,分别涨到 5000、1800。
等到了 11 月,价格先分别是到了 5300、1870,然后 11.10 后,价格降到了 5100,1700。(以上价格为京东、淘宝、多多正规渠道底价)
所以,要我双 11 买?晚买享涨价?我呸,虽然不买我不爽,但我买了就是个大冤种,更不爽,所以我默默收好了准备的钱,删了所有购物车。
这么爱耍猴,去耍吧,反正我又不是没得用,不买又何妨。
稳中向好。
这意思,年轻人就适合当猴耍?
听一堆废话等半天抽奖和赠礼。。时长能不长?年轻人时间不值钱呗。 我倒宁愿直接打个折买完即走。
家里去年双十一买的李佳琪直播间面膜还有大概 30 盒,其他美妆放一起占用了大柜子内的 3 小格,大概 0.12 立方米
各大平台每年双 11 为什么那么高 GMV?刷的。
为什么近几年,平台双 11 的 GMV 逐年提高?商家为了获取平台流量,内卷式刷的更多。
为什么今年双 11 不强调 GMV 了?因为今年商家们发现,他们承受不起现在的刷单费了。
说白了,没有增量,只能继续打磨存量了呗
我家楼下菜鸟驿站,往年双十一快递放到人行道中央了,晚上用那种很厚尼龙布包起来挂上锁屋里实在没地放了
我昨天去拿快递,驿站的架子都没有放满了………
做出爆款有啥意义呢?一件衣服,满大街人穿,真心越来越不喜欢所谓的爆款。
一刷某宝,衣服全部差不多,想找出点特别款式,对不起,很难,所以看着看着不喜欢了。
新时代小孩子很个性,人家从小学习内容都比我们难,人家消费更机灵不应该吗?只是少交点智商税罢了,不想被你们这些更狡猾的平台牵着鼻子走罢了。
想一下子赚国民性的钱,那是好日子过惯了。
把人当人看吧,不要老想着一收割收割一大批,服务好每个客户,就是把选择权主动权交到客户手里!
因为 gmv 数据很难看,这还不简单吗?
遮羞布罢了。
就是经济不行了呗
一个时代过去了~小甜甜变牛夫人了~现在有新的小甜甜了~
生不起娃了 总要养个猫猫狗狗吧
重点原因不是别的是快递发不出去
居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天中国有 700 个县市快递无法正常运转派送,我 11.1 号拍的羽绒服,广州发货至今还未发出。
这不,双 11 结束了,对于电商人来讲,又是 XX 个双 11,没太多惊喜,多的是平平淡淡。
今年双 11 有没有啥不同之处?
多多少少还是有的。
1、消费者特别理性。
今年双 11,我发现我身边的朋友购物都特别理性,要么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要么就买一些种草了大半年不舍得买的东西,而且大家都特别会凑单,凑到平台购物津贴就秒退,购物技巧不得不说比得上电商公司上班的专业人士。为啥理性,主要还是大家对未来充满谨慎了,钱包不是那么安全和充裕,花钱嘛,都省着点花了,毕竟理财产品一片绿,套了快一年还没回本的人多的是,还有些朋友特别不好的,工作都没了,别问为啥,毕竟很多公司在疫情的冲击下都活不下来,自然就少了很多岗位的需求,今年双 11 消费者的钱包都捂得挺紧的。
2、品牌方发战报的少了。
往年双 11 后,电商人的朋友圈特别精彩,都是 XX 品牌双 11 的战报,各种同比增长,各种 TOP 1,不论是大品类还是小品类,都给你整个 TOP 1。今年呢?朋友圈安静了很多,有些大佬明明拿了 TOP 1 ,也没见发朋友圈,品牌方异常冷静。为啥?估计都在仔细核算双 11 这笔账吧,好好算算,双 11 是赚了还是亏的,有没有达成自己既定的目标,排名?虚的东西估计也不要了。也对,今年双 11 不要利润冲排名的行为少了,大家都形成了默契,拿利润,保住自己品牌的一亩三分地。
3、平台不说具体 GMV 数字了。
GMV 是啥?坦白讲就是一个虚的数字,每个平台自己的算法都不一样,有趣的是,每年天猫和京东的 GMV 算法都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你说 GMV 多少亿其中有多少是只过了一个流水的,谁都说不清楚。今年平台都不说 GMV 了,说啥呢?讲国货增加了多少,讲帮助了实体经济多少,挺好的,响应国家的号召。
今年双 11 我感觉主要就是这三个不同的,细一点的不同也没啥好讲的了,比如说退款率不断升高,爽的是消费者,苦的是品牌方,平台呢,为了用户体验,也不说话了。
未来双 11 会是个啥?
我觉得有几个点是很明显的趋势:
1、品牌的节奏大于双 11。
啥意思?也就是说品牌自己造节的效果甚至好于双 11,比如说在 4 月,没啥平台活动的时候,品牌自己上个 S 级的新品,做好产品,做好营销,搞不好效果比一个大促还好,甚至不用打折得那么厉害。
2、双 11 会回归平淡、平静。
我记得有位线下的大佬讲过,双 11 这种节日,线下早就玩了多少年了,比如著名的深圳东门茂业百货的三天两夜,当年也是一次做几十亿的规模,你看看现在,商场、购物中心再搞大型节日的时候,消费者啥反应?想买东西就买,不买也不会硬买,包括非必需品的囤货估计也不会了。
3、未来依旧还是品牌的时代,双 11 不会成为平台捆绑平台的手段。
如果说过去 10-20 年是平台的时代,那么未来肯定是品牌的时代,平台只是一个个渠道,话语权不会那么重,品牌针对不同平台做好经营策略就好,不会受制于某个渠道,某个渠道也不会一家独大。
4、消费心智进入理性阶段,双 11 不会冲动消费。
经济学里面讲过,说假设需求是无限的,经济学才成立,但是需求也分感性和理性,大的经济环境好的情况下,大家有的信心,会把更多的钱拿出来用于感性的花费上,不好的情况下,大家没有啥信心,会把大部分的钱存起来,多出来的钱进行理性消费,一旦理性消费,很多的营销手段效果就没那么好了,甚至反而会有反作用。
最近的抖音很有意思,基本上算法是 4+1 了,啥意思,就是你连续刷 4 条内容就会马上推 1 条广告给你,这个广告不是硬广就是软植,听内部人员说,目前广告的占比已经有 30% 了,坦白讲挺高的,但是为啥还要这么做,本质上还是为了商业化,盈利嘛,不过消费者的感知没那么快产生反感,大家可以试试你刷几条内容才刷到广告,广告多了你会不会反感。
5、消费继续分级,消费会选择不同的平台购物。
之前很多人讲过消费升级,其实在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营销管理》里面就讲过,消费从来只是分级,没有真正升降,很多的消费都是分级的,举个通俗的例子,月入 10 万的人,能吃高级日料,同样也会吃一份 10 元肠粉,你还别不信,这样的人很多,消费只会跟你的需求相关,你在什么场景下需求什么,你就会去消费什么。所以未来的消费会继续分级,也会导致不同的消费者在双 11 去不同的平台购物,喜欢物流快的去京东,喜欢看直播的去抖音,喜欢李佳琦的去天猫等等。
好了,差不多了,不知不觉随笔了很多字,其他以后再分享,写得不好的,大家也就随便看看了,最近疫情又起,希望大家都能吃好睡好工作好,加油!
老一辈 羊毛薅完了
年轻人的羊毛不好薅了
想新策略了!
1.gmv 不好看
2. 为啥强调年轻用户?年轻人不多了只会越来越少,难道不该强调老年用户吗?
放眼未来
为让大众简单理解相对论存在两个漏洞,出此下策,话丑理端,请 @零度君等官科来批吧!发现相对论漏洞,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各位吃瓜群众可以 @知乎上各位物理、天文牛人回应本民科,为中华民族崛起共同努力!
1、国际原子时是不是时间体系核心? 不是就让中科院废除国际原子时,中科院宣布后,然后本民科直播吃屎!
2、相对论时空坐标有没有国际原子时位置?公认理论闵可夫斯基时空坐标有国际原子时位置,本民科直播吃屎!
3、让中科院宣布物理现象对于物理理论不重要,毫无意义,本民科直播吃屎!
4、一束光通过匀速封闭运动空间,光通过封闭空间内外运动速度变化没有实验、分析,如果科学界有实验分析,任何结论都可以,找出来,本民科直播吃屎!
相对论存在两个漏洞(新两朵乌云):一、国际原子时在天文、物理、航空航天等中,处于核心位置,但在物理时空坐标中没有国际原子时的位置;二、一束光通过匀速封闭运动空间,光通过封闭空间内外运动速度变化没有实验、分析。
封闭空间比如高铁能带动内部空气、蝴蝶、雾气共同运动 ,没有人分析是否能带动光共同运动;地球能带动一定范围周围空气、云彩、飞机共同运动,没有人分析是否能带动光共同运动,而且带动一定范围光共同运动,也会导致 0 结果,参考迈克尔逊实验 1887 年原文。
相对论闵可夫斯基时间时空坐标四个变量(x,y,z,L=ct)其中 x∈(+ ∞,0,- ∞),y∈(+ ∞,0,- ∞),z∈(+ ∞,0,- ∞),L=ct∈[a,b],此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不对应,会导致时间维度扭曲(0 表达坐标原点,与教科书不同)。
将国际原子时 T 纳入时间、空间坐标后,变量为(x,y,z,T),T∈(+ ∞,0,- ∞),计算采用△x=x1-x0,△y=y1-y0,△z=z1-z0,△t=T1-T0,四个变量一致。
因为时间要与空间位置结合,比如格林尼治时间、北京时间,不结合空间位置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加入时空维度 L=vt(将 L=ct 普遍化)。x,y,z 是空间维度,T 是时间维度,L=vt 时空维度(t=T1-T0),则时空坐标非常完美,五维时空坐标(x,y,z,T,L=v△t)。
都没有诚意了,各种套路……
还是黑五靠谱
意思是以后要做更复杂的活动
透露出已经没钱消费了,小区门口看看快递代收点就知道,往年堆积如山的快递,今年一辆三轮车足矣
参考亚马逊平台的各大活动直接日常销售价优惠百分之 20 以上,就这么简单粗暴。国内天天拉人助力 PK,算上时间成本便宜那么几十块钱真不值
这东西自己用眼看啊,小区丰巢柜门前都快长草了
双十一折扣力度不够大。
消费能力减弱,非刚需被砍掉。比如我以前双十一都买几千上万,今年在天猫,京东啥也没买。就在唯品会上买了长期观察,确实便宜了一些的护肤品。
我的同事也集体喊没钱,不买。没有双十一的感觉。人到中年,又是疫情,疲劳得人很,9 点左右就上床睡觉了。仿佛双十一与我们无关。
消费趋向个性化,重视个人体验成为主流。
消费欲望降价,只买对不买贵,如果可以逼着商家生产更好物美价廉的产品,那岂不是好事?让商家也卷起来,淘汰不好的产品,淘汰赚黑心钱的商家。为什么要逼着消费者买,而不逼着商家生产更好的产品呢,好东西,大家肯定会买的。问题不在消费者,而在商家身上。
同时消费欲望降低,一个东西用更久,减少了材料浪费,更加环保了,不很好吗。
快递几近瘫痪,双十一不符合防疫规定
你看看这些人,都什么年代了,还想着品牌品牌,营销营销。
我告诉你,这些对我们根本没用,我们看的是啥?你产品本身有没有真正价值,能不能符合我们的需求,价格让我们看上去够不够舒服。
我再点明一点,未来只会更加所谓的品牌去中心化,未来的门店网店包括所谓的品牌旗舰店可能只是作为一种 “搬运工” 的角色哈哈哈,真正的价值谁来定?将有价值的产品真正做出来的人。
对我们来说可能周期更会适合,也可能没有周期,变与不变,哈哈哈多看看易经?还请麻烦商家们自己度量度量,看看如何改变吧。
今年真的是高质量发展真正实际开始的元年!
你们把 z 世代开了,结果他们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然后你们还说 z 世代的钱不好赚。
双十一到底啥便宜了?
去年买了几箱纸划算,今年我看了十来天,只有一个杯子便宜了一块二。
我图啥啊?
做好产品,价格放低,比什么营销强的多,要格局大点
看看那对消费者的形容词:“睿智”,“狡猾”,你 TM 怎么说话呢?消费者不容易上当受骗了就急成这样了?连把吃相再变好看一点都欠奉是吧?
按老朽的实际情况,是银子花光了。时长什么的是为了比价细细选,没有了当年对上眼直接下单的豪情。
年轻用户有多少?往年占比 1.25,今年占比 1.29。确实是多了,多了好多。本来是不那么年轻用户的主场,结果好多不那么年轻的已经被打趴,或者趴着避免挨揍。
以上是透露的信息。
天冷了,烤只白鸡补一补。你们也要半斤?
十二年电商小商家一枚。最直接的感受是商家刷不动了。
双十一刷单压力山大,四年前,我见过的同城大店,单日刷了 8000W。
今年大家对双十一本身就不抱希望,动力也不足了,刷起来就没劲。加之某音某手视频直播正值风口,精力分散,故而猫啊狗啊的就顾不上了。
不刷单真实销量就必然下降,去年还能弄半月糊弄过去,今年没法糊弄了,数据不好看,只能说质量高了吧。是真高了吗?看看市场大家就知道了。
双十一,生于 2009,卒于 2022。
呵呵
双十一已经退变成收割工具了。
收割谁,大家都懂。
不哑火才怪。
G 什么 MV,以前那是实打实的打折,现在是恢复原价再打折,甚至可能比日销价还贵。以前那是真正的错过再等一年,现在你怕不是请个数学大师来也不一定能买到实惠
已经一个多月没通快递了,买了也送不到,不如不买。
据淘宝说,我家宠物消费超过了 99% 的淘宝用户,说下情况:我看了下表格,宠物类增长 33%,销售额为主,我家囤货其实也这样,量和去年差不多,略多了些,反正囤一年,怕不够了一旦有事宠物不吃人粮。但价格高了不少,不止 33%,主要的罐头贵了近一倍。为了便宜点,今年充了很多购物金,几乎都是购物金下买的,毕竟贵了那么多,只好算清了买,没有多充,该用完的都用完了。
他的娃真机灵;
你的娃,嗯~~,虎头虎脑的;
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狗的数据水份大的惊人!
狡猾 是说我吗? 生平只爱薅羊毛,省一块相当于我赚一块
稳中向好,好日子还在后头嘞
耍猴
就是因为效果不好,拿个新指标来说事。
既然是新指标,好坏标准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如果真像他们说的那么好,就是新指标和旧指标一起吹牛 b
从高速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
稳中向好
存量时代遇到了存钱时代。
经济由高速多样性发展转变为高质量灵活发展,一切稳中向好
因为数据都在下降。
不是透漏哪些信号,本身这个行为就是策略运营的框架,往后如果没有新的商业模式刺激,精细化运营必然是正确的。
早些年电商作为渠道刚刚起步,一片蓝海,那时候当然会把目标看在成交的 GMV,因为之前的战略就是抢占用户。
视角把 “双十一” 看成一个产品,最终还是会符合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指数率发展,连摩尔定律都已然失效,更遑论一个商业产品。
像是网红节目的粉丝,一个新兴网红刚火爆全网的时候,粉丝数量增长曲线,就像双十一的 GMV,绝对是趋向 “指数率” 的增长,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即使网红节目的质量不下滑,乃至越来越好,用户的总数任然是一个恒定的天花板,增长曲线早晚延长甚至翻转。双十一的 GMV 也同样如此。
更别谈这几年还有好几个 debuff 加成,疫情,国际关系让公关经济下行的等等因素。
电商发展了这么些年,业务量基于人口基数也该到顶了,一带一路等跨境电商没有在整个亚洲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的情况下,GMV 不会再像原来那样长了。
所以我和同行以及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也一直说过,跨境电商,现在在实体化经济的政策下,才是未来的风口。
国内是卷不动了,各平台的用户画像本就不一样,拼多多下沉,淘宝女装,京东 3C,用户粘度这么些年已经成型且忠诚,围绕用户以及品类精细化运营没什么不好,这样在算法和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挑选商品的时候,也可以更快捷的找到真正的需求。
当然,大数据杀熟那些就不说了,这毕竟只是不正当的商业手段。算法和大数据本来的初衷也是为了方便用户,这是底层逻辑。
玩过数据统计的都知道怎么回事,挑好看的报就对了。如果过去的统计指标都不好看就造新的指标
孩子学习成绩总分对比去年下降很多,但最近新开的一门编程课拿了 B+,而且他学习态度很好,学习时间比去年每天多了 20 分钟,还是值得鼓励…
不强调 GMV 为啥逼着商家供应商补单啊
我也不知道为啥,没啥想买的。打了两把游戏就睡了
难道不是各大平台日常的直播带货已经把价格透明再透明了,你的购物节对消费者看来压根不便宜多少!以往购物都知道等双 11 现在直播带货每天都有,价格比三大网商正常价格也是真的便宜,不是不买是平常都顺带着买了,不是不买是你双 11 真不便宜多少。先涨价后优惠的例子举不胜举,真当韭菜全是傻子啊!?如今的电商不是 10 年前了,现在是直播的天下
又领劵,又去直播间,然后第二天啥不干价格还低。
2022 年 “双十一”:消失不见的成交额~
由于疫情原因,消费意愿普遍较低,去年的时候网速差,没有抢到,今年换了联通校园卡,网速上去了,因为疫情买不了了,没办法。
等疫情过了再好好消费吧,还好有我的校园卡陪我刷剧,不然太难熬了。
GMV 刷单很容易造假
一年一度双十一,商家广告飞满屏。
限时好物低价抢,快乐消费不能停。
错过时机等一年,别怪主播没提醒。
链接一上快下单,抢到就赚绝对赢。
有钱剁手一时爽,没钱寸步也难行。
打开钱包看余额,后悔当时太年轻。
消费还得看需要,三思之后下决定。
货比三家不上当,多查攻略看测评。
比价格,算优惠,警惕商家小陷阱。
翻榜单,看评论,适度消费多理性。
留够余粮不吃土,网购不妨 “学术型”。
没钱咱就苟一苟,量力而行心安宁。
少用花呗信用卡,安得无债一身轻。
任他忽悠画大饼,该躺平时就躺平。
资本套路深如海,诸君慧眼且放精。
如今的双 11,已经十分平淡。从兴起到高潮,再到常态化,双 11 已经早完成了一个轮回。而天猫、京东也首次不再对外披露总交易额。
虽然没有整体交易数据,但从阿里发布的细分数据来看,今年双 11,新品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天猫,运动户外、宠物、潮玩、珠宝等品类增长迅猛,被行业称为 “新四大金刚”。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在今年天猫双 11 启动会上表示,今年双 11 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和商家共同克服困难,如何让消费者更有信心。
整体来看,双 11“极简主义” 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具体体验来看,延长价保时间,多地址下单,送货上门,运费险…… 显然,当价格战、流量加持触碰天花板,这些服务成为了大促中的胜负手。
这种转变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电商平台活动的疲软和消费理性的回归。无论是双 11 还是 618,各类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已经经过数年。而平台也认识到帮助商家苦练内功才是双 11 的应有之义。
过去十四年间,中国人的网络购物车创造了属于中国的消费奇迹。从更大范围来看,消费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增长,则商业繁荣,商家利好。
双 11 带来的意义在于,促进流通渠道商品价值再造。数字化能够催动商家形成系统化商品价值链,一次又一次的锤炼,让他们在全渠道生存法则中走得更远。
长期来看,网络零售仍是拉动内需和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年双 11 的一串串数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解读,但隐藏在背后的仍然是 “确定性” 和“增长”两大关键词。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喵点评
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每天都有投资内容分享。
销售数据不好看呗,懂的都懂
数据不好,爆出来的话,反而可能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果数据好的话,不需要别人提醒,各大平台早就争相报道了。
不增长了还强调什么
用户数增加了,成交量没增加。
结论:老百姓都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
是不是怕股东过分解读了。
换吹嘘点了
总要写报告的,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吧,你看幼儿园老师夸人都可以不夸成绩夸人吃饭乖
别瞎捷豹分析了,就是算钱不好看了,就改成算人头了。
强行画饼而已。
首先,我特么有钱消费!
但是!我买点东西还得做套满减加优惠券的题。
但是!我想买东西还得等你们的预售到日子!
但是,还得抢你那种秒没的优惠券。
但是,还得跟个傻缺一样戳屏幕抢 nm 的红包雨!
但是,还得要玩你那睿智的小游戏!
但是,一顿操作下来比平时低价也没便宜几个钱。
这样的购物环境你让我双十一?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奶奶教我:遇到邻居家不太聪明小孩,就要夸他身体真结实!
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透露了增量消减,抢夺存量。
透露了下一步各大平台面对增长衰竭,可能要裁员。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大漂亮?
过去的一周,进入了寒冬,不单是物理上的天气,还有经济和人心。美国的 “白领裁员潮” 也开启了,大漂亮都不香了。这是发生了什么呢?前些日子,马斯克收购了推特,然后当场开除了一大批高管人员,并暗示可能会裁员 75%!
开始左壬和平克还玩梗,说这是爆锤工 ZEI 群体,结果现在无差别 AOE 了!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公司的人员换血。但没想到,这变成了白领们噩梦的缩影。你看今年下半年这个经济形势?尤其是最近几个月,Netflix(网飞)、英特尔、Meta、谷歌等多家大漂亮的科技公司宣布裁员。不是小裁,是大裁,是巨财!真以为有事美稀宗登子打的什么牌?或者他又搬石头了!
要知道 Facebook 的母公司 Meta,直接毕业了 1.1 万名员工!连苹果和亚马逊都不在招聘新人。旧金山科技行业统计网站预计,今年的大漂亮的科技行业可能已经有 10 万人被毕业了,而且还会继续!美联储的不断加息,股市的回调,很多开公司的撑不住了。你就看 Facebook,增长率已经大不如以前,或者说增量已经见底,广告的收入也在减少,没有办法,只能让人毕业。
其实同样的现象,南 slave 这边其实也有。你看前段时间,网上热议互联网的毕业潮。企鹅在自己 20 周年口上,因为股价和业绩都下滑了,CEO 就表示,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有 10% 不再胜任的管理干部被拿下,而在之前,从 2019 年末的互联网寒冬开始,企鹅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毕业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东哥之前说 “都是兄弟”,但是现在开始高呼:“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 每逢经济波动,最受伤的总是这些从事新行业的打工人?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因为增量和起飞的态势,很多人以进阿 L、企鹅这样的企业为荣,当然,这个互联网行业和这些企业的收入,也确实要平均打工人收入水平很多。当然,这就是 “吃了时代的红利”,但是要记住,时代的红利也是容易吐出来的。过去十来年,互联网行业是当之无愧的经济一哥。
在获取融 Z,登陆资 B 市场的前中期,这些企业野蛮生长,跑马圈地,通过加薪、薪酬激励,不断鲸吞各领域增设新项目,招聘了大量的打工人。虽然重度加班、压力巨大、竞争激烈。但是他们的工资也很让人羡慕。所以这些普通人在时代中,忘记了风险意识,开启了超前消费,D 款买房、买车也就成了首要选择。
可一旦经济大环境下行,又遇见了 Y 情的暴击,市场趋于饱和,增量消失,进入存量竞争的时候,这些人的薪酬就是企业的负担。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毕业一些人员不足以转型。从公司自身利益来说,当进入存量争夺时代,也意味着创业成功了,那么 “兄弟们” 也老了,学习进取心在衰退,接受新事物变慢;孩子教育、家庭事务也越来越繁重,难以 “996” 继续给公司创造狼性了。
与其花成本养着,不如直接毕业吧。对比风口的传统行业,虽然抗风险能力稍微强了一点,但是收入却更不保险,服务业就是如此,Y 情中,餐饮、住宿、商店、酒店、旅游、生活服务等从业打工人就主要毕业人群。
所以对于当下的普通人来说,要居安思危。中层、中年与中产,有相当的重合度,就算年轻人,也要面临经济放缓,岗位减少,内卷加剧的状况。例如 35 岁左右的职场 “中年”,处于公司中层,已经 D 款买房定居,已婚,有孩子,有车代步。看起来,过得很体面,可一旦遇到行业危机。例如 Y 情这几年的状况,最先出问题的就是这些人,而这些人也是恰恰不能出问题的人。
和真正有钱人比,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和真正的底层比,接受不了低生活档次和高强度的劳动。即便拥有 F 产,那也是 “纸牌屋”,因为虽然估值高,但是很难能变现,如果是刚需就更是如此,但每个月房 D 必须还。所以如果是中产,又是中年,又遭遇 Y 情暴击和毕业,那就意味着丢失了生存权。
不信你看看以教培、游戏、资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疫情期间是无比艰难,很多头部大厂都开启了 C 员,许多大厂还 C 了三分之一左右。
疫情背景下的 G 进民退,影响到各行个月,许多 G 企、事业单位和 GWY 都受到影响,降低了薪酬,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例如餐饮、旅游、酒店住宿、娱乐业、生活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中小微企业和商铺个体户,这三年一直是惨淡经营,务工人员失业,从业者关门更是家常便饭。
先说年轻人。
在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有野心,去商海拼搏,虽然风险高,但是收益更高。
结果疫情来了,失去收入了,才知道上岸的好处,所以现在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肯定是转过头来上岸。
收入下行,就业不好,到处 C 员,对比之下,上岸了只是降薪,但是保险和基本收入还是能保障的,区别很大的,谁都不傻。
更年轻的,觉得普通学历考上岸太卷了,可以曲线救 G,先考研再考公。
一下价值和竞争力就出来了。
你看现在 985/211 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乃至海龟们,都卷到贫困县去了,为了一个上岸的位置,名校生打破头的抢。
由此这种不工作,家里蹲考研考上岸的现象,还有人专门创造一个名词:慢就业。
今年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已经达到 15.9% 了,今年有 1076 万人毕业,二专家也说没工作已经达到了 16.4%,这些心毕业的和失业转而考研考上岸的人,狭路相逢,竞争激烈,卷的更狠。
因为大家都知道上岸的香,不然你看看在疫情当下,还能干点什么呢?
你说去加工制造业进厂吧:
这几年全球经济增量放缓,产能过审却没有响应的匹配价值去消化辰能,隔壁大毛子和二毛子一开片,脆弱的供应链条,例如小麦石油天然气等。咱们这边的加工制造业,成本年年攀升,租金、SHUI 费、能源水电、运输、人力等成本,这是不争的实事,要不然为什么许多加工制造业都往越南跑了,就因为那边的成本相对还低。
进厂的话,老板的产业经常在 “动态”“静态” 措施下摇摆开工停产,况且就是不停产世界经济不好也没订单,自然就没有搞附加值和利润,那么就开不出高工资,就更无法产业升级,这个循环下来,制约了发展。进厂打螺丝没啥前途,挣不到钱,大家也不爱去,没有人才,业发展不起来,相辅相成,而且创业的一般没有雄厚的技术、资金和人脉,也不敢去玩加工制造业,传统的没科技含量,有含量的一般人玩不了,这就是现实。
那你说随便找个小厂上班吧:
那就更魔幻了,小厂抗风险能力不如大厂,疫情下老板自己的收入都不稳定,能不能开工资更是个魔幻的事情,进去了更没有保障。创业者也不敢如此创业,开个小厂没几天就倒闭,房租水电等成本都给别人做了嫁衣,背后的原因格外让人暖心。
那你说学互联网相关专业,努力进风口大厂吧:
这也属于甲醇喝多了太上头了。疫情之前还没问题,疫情之后,想进大厂真的属于开脑洞开成脑瘫了,现在像是 T 讯、京 D、字 J、爱奇 Y 等大厂都在 C 元报名,有一点波动,这个估值就咔咔的往下掉。头部们都在 C 员,你凭啥进去啊?凭你帅凭你高?凭你晚上不洗脚
那就自己创业开个个体户小商铺:
这也走不通,毕竟这个念头街上小商铺卷成 dog,一个行业只要被发现,就被做烂了。夫妻店也好,雇个人也好,没有利润,挣点钱都交了房租了,但是水电、人工。各项开支都不能少,疫情以来,关门停业,有密接就隔离,挣不到什么钱,现在创业干个体商户就约等于 1949 年 9 月 30 日,加入 KMT,就是厕所打灯笼了。
随便找个地方上班做社畜吧:
关键是每个月手停口停的,疫情时代,许多企业都是动态上班,上上休休,居家办公,自然拿不到全薪,发一半,没奖金没绩效,甚至就给个基本生活费,保险都要冻结暂停,隔壁地方还出台措施,允许延迟支付劳动酬劳,这玩意可怎么办?
家里老婆要吃饭,孩子要上学,父母要吃药,每月六个钱包换的房贷要还,车贷要还,疫情前经济好的时候透支的各种信卡和呗要还,可是收入不稳拿啥还?
就这,老板还每天鸡汤加大饼,不吃还不行,觉得你不狼性,没格局,恨不得你从家拿钱给他,这可如何是好?整个就是一网抑云。
实在不行咱灵活就业吧,跟形式:
上边不是说了,给你三个选择:外卖,快递,网约,你干哪个?没保险,没保证,还要受气,关键是拿命换的那点钱,也不一定够花。嗯,忘了,疫情时代,这些线下的灵活就业,也不一定能稳定的干,一旦有疫情,家里歇着吧。那你说干线上的,配音、自媒体、直播带货、电商啥的,要么被人割韭菜,即使不交智商税,很可能也挣不到钱。
灵活就业越来越多,很多人却不具备完全的技能,况且人员类越多,卷的越来越厉害,你的产品或者服务(线上的服务也是一种量化的产品)可能也没人要,那你还玩个啥?为了情怀?
但是不想考或者觉得考试没有优势以及考不上的年轻人,之后可能就选择灵活就业。
因为没有办法啊。对比其他领域,灵活就业最起码还舒坦一些。
灵活就业有很多种,大多数人可能会从事自媒体。
相对轻松一点,但是更重要的是做起来需要时间,例如做直播,前期肯定没什么人看,做个半年一年起不来没收入也是很正常的。
中年人做不了,因为还要养家,而年轻人有父母养着,所以有试错的条件和时间成本。
不过现在自媒体的红利也过去了,下沉用户都见顶了,想要红太难了。
换句话说,如果做自媒体没成,最后还是要找个班去上。
对于家里条件不太好,无法养一两年的年轻人来说,除了送外卖送快递,貌似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好出路。
再说中年人。
中年人在疫情下,除了经济环境不行,主要问题还在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已经断档,经济好的时候,很多人把平台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没有构建好独一无二的价值,性价比和又卷又肝比不了年轻人,结局不言而喻。
但是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是时代的殇。
不过,疫情也让大家有了审视自己的机会,做好职业规划,利用现有的岗位、人脉和资源,熟悉上下游,为自己早做打算,开辟第二领域,构建特殊的资源渠道、核心的技术能力。
等疫情过去,不管是创业还是跳槽,也都好过一些。
当然这样的人是少数,真有这样的能力,就算有疫情,收入也不会受什么大影响。
中年出路有哪些呢?
首先肯定是求职。
但很难的,网上一直有各种帖子,假装创业其实去星巴克坐着,有的人疫情失业,几个月没找到下家,每天只能蹲在咖啡吧,点一杯廉价咖啡续杯到下班事件回家,失业的事也不敢告诉家里,咬牙硬抗。
创业的也是如此,疫情期间营收降低,现金流断档,各种贷款和支出成本烧的焦头烂额,身心俱疲。
连睡觉都睡不踏实。
找不到同等待遇的岗位,又放不下面子去年轻人手下当差,很多中年人就走上了创业的不归路。
但是现在创业,等于 1949 年 9 月 30 日,加入 KMT。你想想看,2013-2018 那几年,是创业大潮,还有上边的扶持,可以算天时地利人和,到处都是热钱,抬头就是 VC,那时候创业成功的都没有几个
不信你想想,你能叫出名字的有几个?到了现在这个环境,创业的,真的,你真是条汉子。
这是因为中间阶层没有消费力了,创业要么走下沉市场,但是很多人没兴趣也不懂,要么高端市场,但是门槛又太高,资金、人脉、资源需求太大,真要有这些,还创什么业?
在家躺着不香吗?
求职和创业都行不通,这边现金流压力又特别大。
年轻人还可以有父母养,但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时刻都需要钱,怎么办?
外卖快递体力跟不上了,只能去跑滴滴。
相对年轻人,中年人的好处在于多少有点积累,大部分人车总归还是有一辆的,别说好坏,最起码四个轮子,能跑。
但问题在于,首先就是离开之前的圈子和行业,资源和人脉也就废了,人走茶凉。本来只想缓一阵,最后可能就一直开下去了。
其次,环境下行,消费不足,还有多少人敢于没事就打滴滴?跟送外卖和干自媒体一样,也是卷的越来越厉害!
说了这么多越说越致郁,都快 emo 了。
但是没有办法啊!
就像有人说:职业的尽头不是上岸就是滴滴外卖快递。
一个不创造任何经济效益,一个是低水平的低附加值的岗位,真要是固定的这么下去,那就真的好玩了。
中间部分都被干掉了!
创造经济效益,带动消费需求的岗位,生产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和个体商户这些真的能创造价值的岗位,都没了。
希望它们早日恢复。
谢谢各位赏脸,
辛苦大家来下卫星号 “一坨杠精”,全网同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文章不能通过。
就能看到全套的避免割韭菜,不交智商税的内容。
真的谢谢你们给面子,
谢谢!
每个增长背后都有一串的故事,都代表着一系列的商业模式,社交电商的发力本身就是他们在商业模式上所错过的一次商机。
用农村包围城市,抢占用户心智与市场,拼多多未来的更商业运营模式很可能会对其品牌及模式进行升级,借助流量与质量的优势,直接杀入中高端市场,那时,带给阿里跟京东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淘宝每年双十一玩法都是大相径庭,所谓的双十一预热不仅没便宜,反而让用户花更多的心思在计算满减券与红包如何搭配能省,如何才能拉更多的好友盖更高的楼。过多的创意反而在这个越来越方便购物的时代,成为一种繁杂的累赘
京东一直以快递与高质量牢牢占据用户的心智,但心智往往会被其他外在环境打破。
顺丰快递实效性现已经融入到了双十一商家的合作环节,对京东实效性越来越趋近标准化,用户的心智也会逐步地发生变化。
裂变公式千万万,能裂变成功的不仅是靠数据的积累,更是靠着运营对细腻之处的把控。
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都快兜不住这操蛋的时代了。
狗东一点也没便宜甚至感觉更贵了,
可是我买电脑配件又不得不选狗东起码骗了能退货,
其他家肯定更捞
诚如本帖所言,不管商家们把注意力放到 Z 世代身上与否,他们的确已逐步成为消费群体的主力军,那作为希望未来占有更多消费市场的商家来说,更应该关注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和趋势
据《2022 年中国兴趣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显示,“兴趣消费” 俨然已成为新时代年轻群体消费新潮流。消费者购买商品已不止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拥有高颜值、IP 联名、高品质的好看、好玩、好用的产品更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提到 Z 世代的钱并不好赚,因为他们更多是为自己的兴趣消费,而不仅仅是刚需
也随着新媒体等推广渠道变得密集而又广泛,这一届年轻人更擅长于各平台对比沟通心得,更懂得怎么 “薅羊毛”,所以的确对商家来说,“种草时间被拉长了。”," 教育 “用户心智变得更为重要,常规的优惠的力度更不容易刺激他们去冲动消费。
所以建立在这个基础,更需要了解这批新消费主力军,学会如何给他们种草
尽管年轻人早已习惯 “网上冲浪”,但别具设计感的 IP 联名主题店其实也颇受新青年喜爱,像今年喜茶 x 《梦华录》、《原神》x 必胜客的快闪店也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往打卡,在这个设计 “内卷” 的时代,品牌方更要懂得研究消费者审美需求,让「好看」成为兴趣消费产品的必要元素。
那么如何能找到年轻人所喜爱的 IP 进行合作联名?什么样的 IP 和品牌更契合?上原仓数据!
原仓目前已经收录了超过 19000 + 个 IP,各种影视 IP、动画 IP 等衍生品的种类、销量、销售额都可以查看得到,可以更客观地帮助大家了解 IP 的数据和影响力,需要寻求 IP 合作都可以联系原仓
原仓 IP 数据_IP 授权_IP 衍生品_IP 交易_品牌 IP 联名 + 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
11 月份之前,我加了几件想买的东西在购物车里面,然后基本上每天都会看一下有没有降价
从 11-1 开始一直到 11-11 当天,价格基本上都在不断波动,基本上都是涨得多降得少
双十一已经耍猴耍了好几年了,不知道还能再耍几年
职场小妙招:汇报工作的时候,营收数据好看就直接汇报营收,没有营收就扯些别的
开始严查税了?
19 年的时候,我听过一个说法,评论 18 年: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是有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我当时,不在意。
没想到,现在竟然可以形容各个领域,出现在各种回答中都可以。
我的答案:透漏了,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是有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年轻用户占比增长:
看好了,不是年轻用户增长数,而是占比增长。。。。
这说明,无论是整体参与人数还是年轻用户数都是在下降的,只是年轻人比较好骗,年轻人的数量下降没那么快,所以年轻消费者比重增长
使用时长增长:
活动设置的越来越复杂,消费者越来越看不懂,甚至看了半天发现并没有优惠多少,所以使用时长增长了。。。。
这说明现在各电商平台已经过了单纯追求用户数量增长的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追求用户的质量,更多关注能带给其利润增长的 “目标客户”。
各大电商平台都注意到只有靠更多挖掘年轻用户的消费潜力才能带给自己新的增长。年轻用户更容易受到 “消费主义” 的蛊惑,愿意 “寅吃卯粮” 提前消费,甚至负债消费。
1. 实在是没什么好吹的了
2. 重度老年化就在今天
年轻人更爱网购。
而今年年轻人(以 20 到 30 岁为定义)数量下降了八百万。
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的确是贡献了很多惊人的百分比。
动辄翻倍再翻倍,本质上是电商对传统货品流通渠道的重塑。
以前很多因为地域差和信息差没办法高效匹配的需求和供给,开始借用互联网技术重组。
一方面,电商的确是制造了增量,一方面,电商也是在吃掉以前低效商贸的存量。
信息流、资金流、货品流,在高速发展以后必然会触达一定的增长速率极限。
尤其是随着体量起来以后,再要保持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强人锁男。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上也见证过。
这里提一嘴经济,是因为大家也知道大环境的情况。
站在商家的角度,也从以前的重规模,变成了重利润率和可持续性。
单纯的上战报,列数据,还是带着电商早期跑得快的想法。
现在,是要看谁能跑得更久了。
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网购,早就已经融入生活,成了和呼吸一样自然的动作。
以前购物节之前,都在憋一个大清单,算算省了多少钱。
而现在,网购更加高频,也更加注重体验。
我觉得前几年开始,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就已经没有熬夜等着 12 点开抢的冲动了。
既然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关注点都已经转变,自然 GMV 就没那么重要了。
但不看总量,还是可以看看具体数据的。
返璞归真以后,电商整体开始追求体验。
这体验同样是两方面的。
首先是针对消费者。
我还记得以前双 11 的时候,下单了需要等很久才能发货,物流也经常出现爆仓的情况。
最近这些年类似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有购物节拉长时间线的原因,有预订让商家提前备货的原因,也有细分品类越来越多的原因。
不打堆堆,自然不会出现拥堵。
这就是从求量,开始求精的一个反应。
而对于商家也开始做体验了。
今年双 11,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具体看品牌,尤其是有口碑的大品牌,他们的销量是不差的。
比如开售第一个小时,102 个品牌成交额过亿元,其中国货品牌超过一半。
比如海尔、美的、小天鹅、TCL 这些家电品牌实现成交额 1 秒破亿。
比如泸州老窖、飞鸽、同仁堂、回力等 44 家老字号成交额破千万元。
这些数据,要比单纯总量更有意思。
再举个例子,我一直很关注花西子这个新锐彩妆品牌。
花西子可以说发家靠的就是线上,双 11 的时候也一直在参加,给品牌口碑破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那今年还是很猛,60 分钟破亿。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据呈现从总量开始更加精细,其实更能反映出双 11 的消费趋势变化。
这还规避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
都知道,只要你肯砸钱,给更低的折扣,就能获得高 GMV。
但这对企业的经营健康、研发投入并不有利。
有质量的增长,才是核心。
其实双 11 发展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远超过国外黑五的购物嘉年华文化。
这些年的发展,少了一份紧张,多了一点松弛,这是文化内化的结果。
消费者更加理性,商家更加从容,平台更加克制,背后是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虽然口头上可能视金钱如粪土,百万不就一套房嘛,但是实际上自己每天的花销却是精确到元的,2 元的公交,3 元的早餐,10 元的午饭,听说最近有的地方核酸都开始收费了,我估计一大波人都有可能把早餐省了,普通人的生活本就是如此卑微。
很简单。
国内消费崩了,所以双 11 也崩盘了。
国家抑电商,扬实体了!跟紧形势!
现在的舆论环境,
别说是数据不好看,好看也不能大声喊;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已经是声音越大越危险;
服务实体,回归本质,助农扶贫,共同富裕…
尽力往政治正确上靠,才是当下的生存之道;
销售额不重要,能不能绿灯下去才是关键;
难听点,“潜身缩首, 苟图衣食” 吧;
今年春节后,叶承志就开始频繁地刷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新闻。虽然不看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但他根据自己地判断,俄乌马上就要打起来了。 叶承志是京东超市食用油资深买手,乌克兰是他日常跟踪研究的重点区域,这里的玉米在全球出口中占比14%,葵花籽油在全球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中国的经济不决定于自然规律,决定于几个部门的意志。 但是消费取决于自然规律,昊天大帝来了也无能为力。 15 年房地产眼看着都要完蛋了,你能信 2017 年又翻身了。 20 年教培行业马上都要螺旋升天了,你能信一 …
知乎用户 逆水行舟老应龙 发表 最近五年,所有消费行业的资本玩家都必须承认一件事: 一二线城市的女性才是真正的消费金矿,只要你能挖到就一定能赚到! 最近五年以来,所有的爆款 “品牌” 无一例外走的都是女性化路线。 请注意这个词,无一例外! …
与跨境电商平台Shein(中文名:希音)年贸易额达数千万元的广东服装工厂陆老板,在9月1日之前,也受邀成了美版拼多多Temu的供货商。 为了避免被Shein处罚,陆老板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与Temu合作。在Temu之前,很多跨境电商也多有向陆 …
知乎用户 赵灵犀 发表 内循环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成为一个内需旺盛的消费国才行, 而我们实际情况,是一个内需不旺、依靠低端制造、工人工资微薄、还在呼唤人口红利的生产国。 我国实现内循环的基础是产业升级,只有产业升级带来大量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