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

by , at 25 October 2020, tags : 志愿军 金刚 张译 吴京 导演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屠飞飞 发表

这是一篇打炮的指南,没剧透,但会提到电影中的一些关键打炮技术细节。

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在电影院的时候成为速成打炮行家,可以看出个门道,如果有朋友同行还能吹牛两句;然后看完片子回来再看一次,又有收获。

片中的炮是苏制 M1939 式 37 毫米高射炮,俗称 37 炮,特点是要 8 个人一起打。

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呢,我们看看分工:

一炮手:管左右位置

二炮手:管高低位置

三炮手:管飞机距离

四炮手:管航路(因为是高射炮,所以计算的是飞机飞过的路,计算提前量)

五六炮手:装填炮弹,处理退弹等

七八炮手:准备炮弹

上图是双管高射炮,本文毕竟是科普文,个别插图可能有点不够严谨,都是为了说明问题。

还有一个人在旁边指挥或者观察,用这个玩意测飞机距离,这是对空测远镜,有的连队叫做测距机。很多时候三炮手客串。

正常情况下,要八九个人一起来,才可以很快速的打,每分钟可以打 60 发以上。具体操作还是有点复杂的,需要平时训练好,一旦有飞机来,才可以在一分多钟就进入战斗状态,不然飞机都飞走了,你还没准备好,打个毛啊。

以四炮手为例,炮上有个小飞机和一个小陀螺,需要把炮上小飞机的方向和要打的飞机的航路调到一样,然后根据飞机的俯冲或者爬升的状态,把陀螺仪调到合适的位置。说白了各个位置就是迅速调整各种仪表,让炮弹(或碎片),和飞机位置重合。

其它部分具体操作直接贴教案了:

这炮有两吨多重,也算是重型机械,所以用脚踏触发。如果炮弹不足,一般是三发点射,就是短踩踏板 1 秒左右;如果长踩,就会把炮弹快速都打出去了。

真正炮打飞机时,只有一两秒可以打中的机会,挺难的。

各个炮手都要在发射的大力震动中,可能是在飞机的枪林弹雨中,调节刻度盘到正确位置,和打游戏区别太大了。没记错的话,二战里面 37 炮大约打一千发才能打下一个飞机,除非碰到笨笨飞行员沿着弹道俯冲,自动帮你对线,那就好打了。

而榴弹炮 M115(记住这个型号,电影里面有),一分钟只能打一发。如果同时多发炮弹轰炸,就是有一个炮兵阵地在轰炸了。

而火箭炮,比如喀秋莎(电影里面有),可以 10 秒钟几十发打出去。后来在金城战役,我军有大约 200 门喀秋莎,一下就是几千齐射。火箭炮的特点是便宜容易造,而且火箭驱动速度高,但打不准,误差 2 公里左右,所以不会在前线用(怕伤到自己人),用来覆盖对方的阵地,特别是炮兵阵地,坦克阵地,是很好的大杀器。

火箭炮是演习时,导演最喜欢的道具,因为便宜,又好看:明亮的弹道路线,管风琴一样的声音。

一台 37 炮需要八九个人操作,如果有部分战士战死,不够人,也是可以打的。大致感觉是大家玩游戏少了几个键,难度增加很多,但还是有机会。历史上也有只有一个人击落飞机的炮兵,那就是 1951 年 6 月 9 日上午的刘四,二级对空射击英雄,单人单炮击落敌机,这是真正军史,就是志愿军创造的奇迹。

在北京的朋友可以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看,有一门 37 炮就在展厅,上面有十颗星,就是他击落过十部飞机。

注意:炮前方有防护机枪的保护罩,可以防止有破碎弹片,狙击手等伤害炮兵。

补上炮弹,片子里面也多次出现:

炮手在装填炮弹,注意一个弹夹装弹五发,弹仓容量为 10 发,这在电影里面有很清晰体现。吴京开炮时候我就在心中数,一二三四,没有超过十发的。不会好像一些香港警匪片一样,六飞左轮手枪打出十几枪的神迹。

如今 37 炮虽然落后于时代,但大量用于人工降雨,所以民间其实挺多人会用的。当然训练的时候就没法用炮弹,就在炮管上面绑个枪,放个气球上天,然后开枪看打得中不,非常有趣。

补充一些基础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会有意思一点:

炮兵最怕就是发炮之后暴露了位置,然后对方的炮或者飞机就反击打炮兵阵地了。类似机枪手,看上去突突突很威风,但其实死得最快,炮兵也一样。所以往往打完炮就跑,不然警察,不,敌军的攻击就到了。

如果只有两门炮,一般有两种部署方案:

方案 A:两门炮交叉火力。

方案 B:两门炮一明一暗,明炮先去打飞机,暗炮不发(敌人不知道),等到明炮被摧毁了。敌人以为没有炮了,飞机就大摇大摆出来,然后暗炮突然偷袭一下。

把这个战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是铁原阻击战中的 63 军 187 师徐信,藏起 200 多门炮,让敌人都放松了警惕,突然一把齐射,GG

不过明炮位的军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敌人飞机机枪一扫射,直接可以把人打成碎片。

二战时代战争中,大致七成的伤亡是炮造成的。一般电影里面对炮兵威力并没有拍出来。现实是炮弹一炸,一个篮球场,甚至足球场那么大的人都没了。而且残肢漫天飞,真拍出来根本没法过审。

心理素质好的,可以看看《浴血华沙》的战斗片段,大致是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血腥程度的两倍,但也只是真正战争残酷的十分之一吧。

所以老有人攻击我军用的是人海战术,这都是误会。人再多,机枪 + 炮弹,一天杀几万人不是问题。我军给联合国军人海战术的感觉,是因为我军潜伏纪律性特别好,又经常穿插到敌人中间,让他们感觉 “怎么到处都是中国人”;加上很多电影电视拍摄时候为了效果,就是堆人。

真实战斗中,三人战斗小组和小组之间,是隔了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就是为了防炮弹。

片中还有个炮兵伸拇指算距离,也说说原理,大家平时也可以练习一下,挺好玩的:

如上图:一般人手臂长 60cm,一般人瞳距 6cm,这个 10 倍很有用。凭经验知道飞机长度 25 米。

然后伸出拇指,凝视飞机(不要凝视拇指),你会看到两个拇指。如果两个拇指之间刚好可以容下一个飞机(25 米长),距离就是 25 米的 10 倍 = 250 米。如果要三个飞机才能塞满拇指之间宽度(如下图),那你和飞机距离就是 750 米。

大家平时记住一些数据,比如普通轿车宽度 1.8 米,长度 4 米,电线杆高度 8 米,楼层高 3 米,丁丁长度 18 厘米,蛋蛋直径 2.3 厘米之类,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距离。

这种回复当年知乎风格的文字,不知道喜欢的人多不,有人看再写。

老实说,片子里面挺多不合军事逻辑的地方。

但我尽量帮忙圆吧,看戏不要驳戏,要味精不要杠精。

知乎用户 李梓树 发表

我批评的是电影的艺术表达问题和片中虚构的志愿军,不是反对表达志愿军的牺牲奉献精神,请以此为前提阅读以下内容

有反对我的朋友,我希望你们知道我的立场是希望真正向大众传达志愿军的精神,我的一切批评只针对电影。

如果只把志愿军处理成目前影片中的样子,是浪费了这个题材。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和当下拉开 70 年的时间差,人们对志愿军和那段历史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如果颂扬简单的牺牲精神,把志愿军的形象过度微缩化处理,特别关注战士个人的情绪,在观众对志愿军还没有形成既定认知的前提下,会有以偏概全的效果。

如果只要故事热闹画面好看就行了,不用管说了什么,那和小鲜肉的浮夸演技也没什么区别了。

言至此,我所有批评全部针对这部电影,但他这两个多月的努力仍旧要得到肯定,在服道化方面这部电影完成的非常优秀,但以上我认为并不能掩盖剧本的问题,除非你们认为剧本创作不是电影创作的一环

我没想到的是,我认为我是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我在宣传抗美援朝历史这件事上做出的努力相信不会比各位少,我认为我看到的这部电影并不符合我的预期,我提出我的质疑,可很多驳斥我的朋友我认为我们观点核心是一致的,我无法准确的向你们表达观点,是我的问题。

我不希望继续和各位争执了,所以关闭了评论。我坚持我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觉得这部电影很好,也请坚持自己的想法

愿一千个人心中,永远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不再补充回答

——————————————————

建议好好读一读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再来讨论抗美援朝的精神

首先反对一些回答里可以剥离志愿军和抗美援朝精神讲这段故事,只要故事好看就行了的想法

任何历史战争片精神和事件都是绝对相关无法剥离的,更何况以精神为最强力量之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如果讲不清这件事,整个故事压根就不成立,又何谈故事好看呢

历史虚无主义要不得啊,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六小龄童虽然行为有争议,但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制作周期短没有问题,兼用卡和细节不足都可以接受

但立意不准的话你洋洋洒洒写的多漂亮这也是一篇不及格的文章

同样的题材有高考 40 分钟成文,也可以十年磨一剑

时间短不是偏题的理由

先说个结论,这是一部导演们 “想象” 出来的抗美援朝的故事片

三个导演对军旅生活和历史战争没有概念,只能凭借想象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根据部分史实的 “猜想”

提前预告,后面文章有剧透,情节一言难尽,赶工痕迹明显,非常多的兼用卡现象

电影服化道非常好,战争场面拍摄的也不错,管虎是一个非常棒的摄影指导和美术,但未必是个好导演

大量情绪和演员演技的填充,导致片子在逻辑上的问题被掩盖了,所以预计这部电影票房在这个纪念日前后应该还不错,在这一点上应该还算是完成了上面的任务

管虎虽然没像八佰那样夹带私货,但也能明显感觉到他没能够理解什么是志愿军

全片四个篇章,除了最后一段总结性的之外,其余都能看出明显的个人特色。

第一段,士兵,这一段处理的异常诡异,属于第三篇章主角的吴京(关班长)和张译(张飞)如果没有第三段,我以为他们演了一对国民党军官和勤务员,小心翼翼的战士和只会骂街不听命令的军官。

属于这一段主角的邓超(高连长)和李九霄(刘浩),可以看出有向亮剑学习的意思,但没处理好,邓超的连长只学了李云龙的痞,没学到(或者没展示出来)李云龙的德。

预告片里的白马不出意外的出现在了这一段,邓超骑着白马穿梭在树林里,对着士兵大喊隐蔽的时候给我看傻了…

李九霄的角色,看样子是定位在表现普通志愿军士兵的位置上,但这个人物的行为动机被处理为几个层面,第一,(替死去的战友)拿军功章,第二,对女话务员的好感,第三,战友的牺牲(这一段表现在最后,情绪化太严重)。

以上层面按顺序排列,后两点铺垫太少,前期这个角色的很多行为都靠第一点驱动,具体表现在不怎么愿意听从指挥上(在邓超的角色身上也有这一点,但相对克制)。

所以,从这个角色身上代指的 “志愿军普通士兵” 的行为目的就变成了——“为拿奖章(私欲)而战斗”

关于想拿奖章这件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有一段描述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 “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 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想要立功争先没有问题,但毫无铺垫只想立功争先,叫贪功。

这就直接导致他第一段最后燃烧弹降下来的时候,李九霄的角色的行为动机非常诡异,邱少云可是宁可牺牲也不离开自己的阵地的,他却因为自己的个人情绪就擅自离开阵地(这时候他算是他所在阵地的唯一军官,他离开意味着另外两个战士失去现场指挥,他虽然快意恩仇,但如果因为他的离开导致通信中断,这是大错)

因为第一段整体为志愿军定下的作战意图就产生了偏差,直接导致后面两段叙事形成的多视角格局崩塌。反而是第二段(应该是郭帆处理的)拍的美军视角下,美空军飞行员的作战意图和行为动机更加合理,如果只看到这里你说这是个美国的韩战题材战争片我觉得也不为过

然后就是第三段,看风格应该是路阳的,具体不是很清楚,因为绣春刀的武侠感非常浓烈。虽然这一段应该是单独观看(不考虑历史背景)故事比较完整的一段,和第二段的美军飞行员形成了 “牛仔对剑客” 的奇妙观感,但前面铺垫的大视角大格局到这里被浪费了,第三段变成了吴京和张译的师徒情和侠客对决快意恩仇,而且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过于浓烈了,导致志愿军在一定程度上被神话。

但不得不说,张译的演技在这里确实炸裂,当一部热兵器武侠片来看的话确实挺爽的,如果跟着情绪走,可以忽略很多逻辑问题。

然后是第四段,直接承接第三段的剧情,燃烧弹爆炸,然后志愿军抢修木桥,剧情上试图强行把前面的武侠风格和个人英雄主义往回拉

但因为第一章的动机不合理,第二章美军行为逻辑又过于合理,第三章太过情绪化和英雄主义,导致最后的修桥变成了志愿军无脑拿命填桥,情绪动机什么的都不对,事实是当时志愿军即便搭人桥也不会如电影一样搭整条桥,志愿军在战术执行上远远比三位导演想的更加坚决和科学

(这里吐槽一下,如果搭人桥就能保证在最后时刻让大部队都过桥,那为啥不能在一开始就这么干…)

而且确实不出意外,最后影片把志愿军的行为定性为对人性的超越(“不相信有神,但这确实是神迹” 这种表述…)

实际上最大的槽点在于,金刚川故事背景是 1953 年 7 月 12 日,没几天就该签停战协议了,这时候志愿军的后勤、技战术、执行力基本达到最强,过桥第二天的金城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史中我们的志愿军第一次在火力上追平敌军,片中只有两门高炮但严重缺少炮弹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太高。而战士基本都是老兵,故事人物大量不服从组织安排的行为应该是不会出现的(同时全片无视了政委这一角色,感觉和兵痞没什么区别,没有战斗意志,全凭个人情感和情绪,导致最后的升华成为空中楼阁)。

工兵连和作战部队的细节大量缺失,导致志愿军成了 “只能” 拿人命填出胜利的队伍

和对八佰的评价基本一致,“本来可以是一部好片子的”

比八佰稍微强一些吧,至少后半段当一个武侠片看,带动情绪的能力不错,最后立场落得也还行

知乎用户 LYB 发表

可惜 外公(抗美援朝老兵)已经去世了 不然一定带他去看看

知乎用户 凌楚眠​ 发表

不想评价电影怎么样,特别在看到管某人或无意或有意的老阴阳人举动之后;三位导演联合执导的问题之一,是有些片段怎么看怎么别扭,得,这段一定 “含虎量” 高。

我想感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存在,具象化了我内心珍存的一些记忆。

我的外公,是抗美援朝老兵,是一位炮兵。

长期以来,我挺爱想象他战斗时的样子的,因为他对那段战争岁月一直缄默不语,自己遭遇过几次战斗,操过什么型号的火炮,在什么炮位,有什么战果… 我们家里人一概不知,也就是有时兴致高,会跟我唠唠。

那些过去的岁月,静静凝结在军功章里;那些故事,默默躺在老人家的箱底,从未向人诉说。

我在另一个回答下,写过他经历的伤痛:

我的外公曾参加朝鲜战争 当过炮兵和医护员。
从没有跟我们怎么讲过打仗的事,问起来也只是只言片语,家里人还笑过说美国鬼子都没见过就在后方放炮。
后面慢慢知道,外公直到我妈妈快懂事的年纪 晚上睡觉还会经常惊醒,感觉耳边炮声隆隆。
在朝鲜吃死猪肉得过脑囊虫病,癫痫治了有十几年,万幸自愈了。
他自己讲过:从当地兵站一起去朝鲜的 45 个兵, 回来 5 个,他就是那 5 个之一。
他看电视看抗日神剧,看到榴弹炮炮火支援,飞机航弹轰炸,主角身边的炸点敷衍的炸点土灰出来,往往会哼的鄙视一下,有时会跟我们讲下美国人的 105 炮有多厉害。

听他讲这些时,我幻想着当时的场景,却很难从各种战争影视片的形象里找出一个类似的角色——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特别是反映炮兵战斗的荧幕形象太少了。

谢谢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炮兵们的英勇和惨烈,即使外公他可能不是高炮手。

看到电影里志愿军被飞机机炮打碎,我忍不住就想起了那 45:5 的残酷数字——多少英勇好儿郎,在异国他乡连个囫囵遗体都没留下。

我见过老相册里,他珍藏的一张照片:

“我们共同战斗在朝鲜,今日别于国防前线—安东(丹东)”。

照片里的战友,来自天南地北;在残酷的战斗里他们相互托付生命;在获得胜利后他们依依惜别。

这份鲜血凝结的情义,是老人家最珍贵的财富:在外公之后的生涯里,战友一句呼唤,从来义不容辞。

[凌楚眠:和平有多奢侈?​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49087254)

在这个回答最后,我留下一张外公和我外甥玩耍的照片,并写下这样一段话:

时间和病痛重创了他的膝盖和心脏 但幸而没收走他含饴弄重孙的幸福。

而如今,他已仙逝一年多了。

我很想他。

知乎用户 赵皓阳 发表

我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愿望:电影《金刚川》选送参加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奖(不狗头,认真脸)。

不剧透,简单科普一下这部片子的背景。电影的开头说 “这是最后的决战,打完了就能回家了”,历史上确实如此,电影的背景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金城战役。战役爆发在 1953 年夏季,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 5.3 万余人,将南朝鲜军 4 个师打残,收复阵地 160 余平方公里。

本来战役之前双方都有想坐下来谈谈的意愿,但偏偏李承晚这货没点逼数,偷偷搞小动作且破坏战俘遣返协议。于是志愿军金刚怒目,以攻为守,打得李承晚又有了逼数了。上甘岭、T 字山等战役,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如果想守,就能守得住,不动如山,我军的一寸阵地你都休想得到;金城战役证明了志愿军如果想攻,就攻得出,动若雷霆,你美军一寸阵地都不是安全的。打完了就没啥好说的了,开谈吧。

在历史中,金刚川上有一个英雄的工兵连——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 10 团第 3 连。金刚川河面宽度约 60 米,水深 6 米,是横亘在前线与后方的一道天堑。而我军工兵连在英雄连长张振智的带领下,顶住美军的狂轰滥炸,把桥当做了前线阵地,一次又一次地神奇般的修复了这条生命线。

古有诸葛亮七擒孟获,今有志愿军七修金刚桥。历史上美军先后出动上百架次轰炸机狂轰滥炸,并配合延时炸弹、燃烧弹以及榴弹炮远程炮击,共投放炸弹 1000 枚左右,炮弹超过 2500 枚,先后七次炸毁桥梁;甚至为了不让志愿军得到修桥的木材,在周围的森林里都投下燃烧弹,把树木烧得精光。而伟大的人民志愿军战士,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修好桥梁,语言已经不能够形容他们的伟大,而这也仅仅是抗美援朝中千千万万伟大事迹中的一例。

需要科普的一个背景是:防空炮打飞机真的很难很难。不要听这两个名字就觉得它们是针锋相对的,防空炮与飞机的地位实力完全不对等。你真想用一架防空炮打中飞机,大概就像你用弹弓打中一只乱飞的苍蝇一样困难。防空炮的优势在于数量,能够形成火力网,这样才能发挥 “规模经济” 的效应。譬如太平洋战场上,航母和海军航空兵大放异彩,那时候舰船的防空炮是怎么运作的呢?齐射打到高空,在一定的高度炮弹爆炸——不是瞄准你的飞机,而是在舰船上空形成一层爆炸的弹幕,阻碍飞机俯冲投弹。

无论是太平洋战场还是英吉利战场的实践证明,打飞机最有效率的工具还是飞机,防空炮的效率非常有限。但是,我们的装备物资非常匮乏,本来要打火力压制和弹幕的防空炮,只能当成狙击枪用。所以在电影中我们志愿军战士能有这样的战损比,非常非常非常牛逼。另外美军开的也不是侦察机,而是执行侦察任务的歼击机,有着不俗的机炮火力,还可以携带炸弹。

还需要科普的第二个背景是:为什么吴京和张译在抢炮位?不太了解军事知识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他们在抢功劳、抢战果,但这又陷入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陷阱。志愿军两个防空班,总共两门防空炮,仅仅几十发炮弹,为什么不能打交叉,还要一个隐藏炮位?就是因为防空炮和弹药太匮乏了,打交叉两门炮就全暴露了,而美军大规模轰炸桥梁之前,肯定是要端掉我们的防空炮阵地的,所以设置一个隐藏炮位,就是多那么一个后手,多拖一波空袭,那么一丝丝拖延时间的机会给大部队过江。

所以说第一门炮位就是靶子,就是给美军来打的。暴露的炮位是铁死的,隐藏炮位可能有 10% 的生机。张译和吴京不是在争炮位,而是都想替对方死,都想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对方的生机。因为张译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内向木讷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观众可能看得不是特别明白。吴京损他,让他赶紧走,不是嫌弃他,而是故意说这些恶毒的话不让张译有心理负担,而张译很明显明白了这一点,他意识到了吴京要替他死,而他自己要完成属于自己的价值。

更广义来说,这两门防空炮阵地,就是在替 “桥” 死、替大部队死——暴露炮位是替隐藏炮位当靶子,而隐藏炮位是要为大部队过江拖时间,两个防空班早就把自己置于 “死地” 了,但他们无悔。这就是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这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这两个背景大家了解到了,再去看电影就会有更好的体验。这里就不剧透了,说两个两点吧:一是志愿者战士们各地方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另一个是贯穿电影的三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烟滚滚唱英雄……”

电影的配角也都都很有血有肉,比如两位四川老乡,本身互有好感,但无奈根本不是有条件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最后他们相互留下的话是 “我们前线见”。他们都是十七八岁最美好的年纪,他们最配得上“你会活下来,生好多宝宝,看着他们长大。你会活到很老很老,死在温暖的床上,而不是这儿,不是今晚,不会像这样” 这句话。但是,他们选择了牺牲,他们的牺牲让我们能够死在温暖的床上,死在儿孙身边。这就是如今再去重温那段历史的意义。

最后这段话老读者读过很多次了,但我还要不厌其烦地再说一遍——读大学的时候,我给一位 94 岁的老红军整理过回忆录,他跟着贺龙走过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太行山上打过游击,参加过解放大西南的战争和抗美援朝,他本人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活历史。因为这是组织上的任务,最后所有回忆录内容是上交封存的,很遗憾我自己手里没能留下这部活历史,但是老红军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我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啊,最早我那些战友还有吗,没有啊,我知道的是一个都没有啦,子弹打到人身上跟纸一样,能活下来是命大,就我撑到这一天过上好日子了啊…… 你说打仗怕不怕死,能不怕么。怕,我给你讲啊,为什么还要上?我们的命贱,娘生了十个孩子,能有三个长大就不错;灾荒一来,人跟那风吹稻子一样一片一片往下倒…… 我们的命贱,我们不希望你们,不希望你们这一代命也贱,我们打仗是给你们打啊……”

希望大家带着这段话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了也想一想这段话。南斯拉夫有一部经典电影《桥》,如今我们的电影也拍了一座金刚川上的 “桥”,耐心看到最后吧,这座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表达。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永垂不朽。

知乎用户 雪夜阳光 发表

刚刚看完,可能之前预期太高了,所以稍微有些失望,但考虑到电影的制作时间只有不到三个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先不剧透的简单评价一下《金刚川》,后面我主要想讲一下《金刚川》背后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

一、三个视角呈现一个立体的故事

在电影上映前,我预测的是《金刚川》可能采用敦刻尔克那种拍摄方法,三个角度交叉叙事,设置悬念、互为补充。

另外,我从演职员表上通过几位主演的角色,预测的三个角度分别是步兵、工兵和高炮兵。

看《金刚川》的时候,我发现这三个角度和我预测的并不一样,而是包括了敌人的视角。

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挺惊喜的,毕竟我国拍摄的战争片,从敌方视角讲故事的情况非常少见。

不过除了惊喜之外,我也感觉些许失望,三个视角重复的镜头有些多,不知是怕观众看不懂而故意为之,还是因为镜头不够只能如此。

除了镜头重复让人颇感厌烦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三个视角间设置的悬念不够,这就让人在看第二个视角的时候就已经缺少了期待的感觉。

然而,当我看第三个视角的时候我又感觉到了惊喜,这里是全片的高潮,是最热血、最感人的地方,只因为一个人……

二、演技炸裂的张译

看完《金刚川》,才明白为什么张译是男一号,而不是吴京,按理说吴京的票房号召力应该会更高一些;还有,为什么说邓超这样的大咖只是特别出演。

可以说,整部电影都是靠张译所饰演的张飞撑起来的,如果缺少了这个角色,电影会变得非常平淡。

虽然经过前面两个角度的镜头,我们大致知道故事的走向了,也能预感到张飞的结局。

但当张飞真的进行最后的决战的时候,我还是感觉内心被强烈的冲击到了,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

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哪怕你知道这是剧情需要的刻意安排,但你仍然不会感觉些许的违和,因为张译的演技实在是太逼真了!从他的身上你仿佛能看到 70 年前那些英勇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将士们。

正是因为张译出色的表演,最后才使我觉得,影片三个视角的设计是巧妙的,前面铺垫情绪,然后在张译这点燃!

另外,吴京和张译的对手戏也非常有看头,两个人争炮位、让炮弹的情节就有触动到我,当时两个人的眼神、犹豫和沉默就把这两个人多年的战友情全表现出来了。

最后就是邓超的戏份是真少,后面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时间他都没再出场了,所以连配角都不算,只能写一个特别出演吧。

三、令人不可思议的人桥

我相信,关于这块情节可能有很多观众刚看完的时候像我一样,觉得这样的情节难以置信,不真实。

电影结束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金刚川》要加这么一段 “不真实” 的情节?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来说说这部电影背后真实的历史。

四、朝鲜战争一九五三年夏季反击战役

该片取材于朝鲜战争一九五三年夏季反击战役,该战役是 1953 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鲜 “三八线” 附近地区对 “联合国军” 的反击作战。

该场战役的背景是 1953 年 4 月,朝鲜战场的形势变得对我志愿军和人民军越来越有利,在战略上日趋主动;而美军及其仆从国军则在战略上日趋被动,特别是在正面战场上已处于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

于是 1953 年 4 月 26 日,“联合国军” 同朝中方面恢复了中断 6 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但此时经过美国武装之后的李承晚政府却态度越发嚣张,不甘就此停战。

为了打击李承晚政府的嚣张气焰,促进停战实现,争取在停战谈判中的更多主动权,志愿军司令部发出了夏季反击战役的指示,以配合板门店的谈判。

这场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 月 13 日到 5 月 26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第九兵团发起第一次进攻,先后攻击 “联合国军” 连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 20 处。

第二阶段:5 月 27 日到 6 月 15 日,第二十、第十九及第九兵团先后发起第二次进攻,先后攻击 “联合国军” 团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 51 处。

第三阶段:7 月 13 日到 7 月 27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第三次进攻,主要实施金城战役,重创南朝鲜军 4 个师。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随后,金日成元帅、彭德怀司令员向朝中部队发布停战命令:“自 1953 年 7 月 27 日 22 时起即停战协定签字后的十二小时起,全线完全停火。”

一九五三年夏季反击战役共历时两个半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毙伤俘 “联合国军”12.3 万余人,扩展阵地 240 平方千米,有力的打击了美韩联军的嚣张气焰,迫使敌人对我方作出了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促进了停战的最终实现。

五、金刚川上炸不垮的木桥

1953 年 5 月 20 日,正值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一阶段,志愿军工兵第十团第三连连长张振智奉命带领连队赶到了金刚川上的岩里渡口。

金刚川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而岩里渡口上的大桥则是我后方通往金城前线的必经之路,部队后勤物资必须经过这里运抵金城前线。

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敌人上用飞机,下用两个炮群用近乎毁灭式的轰炸对这里进行了严密封锁,敌人的目的就是切断我前线部队的生命线!

而张振智接到的命令则是在敌人的轰炸封锁之下,在 8 天的时间内在岩里渡口架起一座载重桥,并保证它畅通无阻!

5 月 20 日下午张振智带着大家察看地形,发现金刚川上原先的大桥和一座人行便桥早就被炸得找不到影子了,他们只能用周围的树木紧急修造一座木桥。

5 月 21 日一早,架桥战斗展开,负责伐木的三排便被敌侦察机发现。一群敌机扑过来进行狂轰滥炸,他们想要把附近山林的树木全部炸毁,好让志愿军战士没有材料架桥。

只见山上尽是烟火,黑压压的把天地连成一片。

张振智倒是不慌张,带着大家先隐蔽,他对大家说:“敌人扔下炸弹,炸断了很多树木,我们就省事了,把他们炸断的树木头尾收拾一下,拿过来就能用。”

那段时间,敌人对这里很有 “感情”,日夜不停地打炮,炸得那一带弹坑连着弹坑,分不清公路和平地,泥土已变得焦黑,连个隐蔽的地方也没有。他们给木排披着伪装,通过水路运到桥点。

就这样直到 5 月 27 日,经过 7 天 7 夜的奋战,全连官兵在张振智的带领下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载重桥。

然而 5 月 28 日一早,敌人的炮弹又密密麻麻地轰了过来,随后敌人又出动了 “黑寡妇” 飞机向这座比生命还重要的载重桥投弹!

烟雾中,7 孔桥被炸掉了 5 孔,剩下的 2 孔在水中颤悠悠的。

而此时,正值夏季反击战役进入到了更加焦灼的第二阶段,敌人正向我军前一日才刚刚攻下的 883.7 高地西北两山腿反扑,前线部队的弹药很快就要打光了,再不送上去,就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走向。

17 时,参谋长向张振智传达了必须在晚上 6 点 40 分之前修好桥的命令。

张振智二话没说,第一个跳下河,指挥全连官兵二次架桥。

敌机在空中盘旋,炸弹在附近爆炸,可是没有人理睬它。张振智头部、肩部多处受伤,但他依然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架桥。

在张振智的带领下,全连上下都憋着劲儿干,平时十几个人抬的材料,当时六个人抬起来就跑,就这样终于提前一刻钟完成了任务。

8 天时间里,张振智带领全连在每天落弹 300 多发的岩里渡口架起了一座炸不垮的桥梁,架桥中负伤不下火线,被授予 “二级模范”、“工兵英雄” 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电影《金刚川》中工兵连长闫瑞的英雄原型!

六、缩影

看过电影并且看完了我前面介绍的真实背景的知友一定发现了,《金刚川》拍的明显不符合历史啊?

比如张振智连队抢修岩里渡口的事,应该发生在 1953 年 5 月,而不是金城战役(1953 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期间的 1953 年 7 月;

比如张振智连队修的应该是一座主要用于物资供应的载重桥,而不仅是勉强够人通过;

比如部队通过前最后一次炸毁桥的敌机机型不应该是 B29 等等。

没错,《金刚川》的故事是管虎改编的,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甚至老高、关磊、张飞、刘浩等角色也都是电影虚构的,但我在这些角色的身上看到了真实的志愿军英雄的缩影。

————————剧透分割线—————————

1、“一级战斗英雄” 杨连第

电影中邓超饰演的老高名叫高福来,是步兵连连长,被上级安排配合工兵连修桥。

正当他在桥上指挥部队的时候,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引爆了,高连长不幸壮烈牺牲。

老高的这个角色应该是在致敬志愿军 “一级战斗英雄” 杨连第:

杨连第,天津市四区北仓村人,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解放战争中,曾荣获 “登高英雄” 称号。1950 年9月,光荣出席全国英模代表会议。同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连副连长。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在朝鲜前线各铁路大桥间进行抢修,多次出色完成修桥任务。
1952 年5月 15 日,他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不幸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的弹片击中头部而牺牲。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 “一级战斗英雄” 称号。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2、“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 孙明芝

《金刚川》这个围绕着修桥 - 过桥的故事,主角却不是魏晨所饰演的工兵连长,而是张排和关班所带领的高炮战士们,正是这些防空部队的战友不怕牺牲、带伤坚持战斗掩护了工兵部队的修桥。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孙明芝就是志愿军防空部队的突出代表:

孙明芝,山东莱阳人。1947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他 11 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任志愿军二十七军二四 0 团高射机枪连副连长,是志愿军用高射机枪击落美军飞机的第一人,并创造出一个月内击落3架、重创1架的辉煌战绩,被志愿军总部授予 “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胸前挂上了朝鲜国旗勋章。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孙明芝5次负伤,失去了右眼,成为二等乙级残疾军人。

3、“钢铁战士” 蔡金同

张飞被敌机轰掉了半个身子之后,仍然用一根木棍支撑着挪到关班所在的高炮阵地,并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继续同敌机作战。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钢铁战士” 蔡金同:

1951 年 11 月 10 日,在阿谷里伏击战中,在小山头担任警戒的战士蔡金同,突然发现一股美军从东面迂回过来,企图截断我伏击小分队的退路。危急时刻,蔡金同大胆地暴露了自己,孤身一人与迂回之敌展开了激烈战斗。
美军多路进攻,蔡金同防不胜防,身上六处负伤,肠子流了出来。生死关头,英雄的壮举出现了:蔡金同以惊人的毅力,将肠子塞进肚内。美军被眼前的这一幕吓呆了。蔡金同猛然端枪向敌人猛扫,美军抱头鼠窜,我小分队安全转移。此战,蔡金同毙敌、伤敌 14 人。战后,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他 “钢铁战士” 荣誉称号。

4、“一级英雄战斗” 全军挂像英模邱少云

李九霄所饰演的刘浩,在面临敌人燃烧弹攻击的情况下,抱住修桥的木材岿然不动;张飞在打完最后一发炮弹后,坦然地坐在炮位上,面对敌人的燃烧弹毫无惧色。

虽然历史上美军在轰炸岩里渡口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使用燃烧弹,但在朝鲜战场上的确有无数志愿军烈士牺牲在这种狠辣的武器之下。

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家喻户晓的:

5、“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 王合良、薛志高

电影中跟着刘浩的小战士在燃烧弹轰炸后受伤伤了眼,但是仍然坚持修桥、不下火线,这样的英雄事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比比皆是,比如 “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 王合良、薛志高:

6、甘搭 “人桥” 的工兵战士

如同前面介绍的这些情节一样,《金刚川》中 “人桥” 的这一情节,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完全虚构。

比如,甘肃日报的记者徐俊勇今年就曾采访过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王宏贤的事迹:

敌人为了切断我军后勤运输保障线,白天不断派出飞机轰炸桥梁、道路。“运送物资的大桥和道路全部被敌机炸毁,为了保障战场上物资供应不受影响,我所在的部队决定晚上搭桥保障运输。” 王宏贤说,天黑后,4 个连队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抱着树桩的战士很快下水,将树桩竖立起来,其他战士迅速铺上木板,一座座简易桥梁很快被搭建起来。
“通过用战士身体和木桩搭建的桥梁,运送物资整整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王宏贤回忆,整个冬天也都在下水搭桥,冰冷的河水刺痛着战士们的双腿,双手双脚被冻裂是常事,但战士们还是将树桩做成的桥墩子抱得稳稳的,确保汽车顺利通过,将物资运达前线战场。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王宏贤表现突出,受大站通令嘉奖一次,大站物资奖励一次,连队嘉奖两次,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奖励三等功一次。

也就是说,因为时间紧迫,木桥简陋,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志愿军的工兵战士们确实会下到河水中抱着桥墩子,以保证部队在过桥时桥梁的稳定性。

而《金刚川》最后的镜头可能有所夸张了,人不只要扶着桥墩,还要当作桥墩支撑着木板。

只是,在翻看了这么多志愿军英雄的事迹后,我真的不敢说这样的事情没发生过了……

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让我震惊,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传奇,不是像我这种生活在和平年代中的人们所能想象的!

但我相信他们的英勇事迹,我相信还有更多无名英雄的伟大事迹永远被埋葬在了异国他乡而不被人知。

他们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不为利、不为名,只是因为四个字:保家卫国

他们能够创造奇迹,战胜强敌,因为他们有大无畏的精神!

就像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入朝作战前带领连队所发出的铮铮誓言那样: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知乎用户 John Hexa 发表

这个片子从纯电影技术的角度说,只能说中规中矩,及格过线。

故事本身情节简短,其实如果保证信息密度的话,估计只够拍半个小时,靠叙事手法做到两个小时,实在有些勉力为之。

具体的战斗经过,有一定的勉强安排剧情冲突的感觉。

给人的感觉是这片子拍的是文艺工作者基于短时间有限的资料采集,对朝鲜战场的一种想象和重构。很遗憾在真实感上因为缺少足够的背景知识,犯下了一个老问题——过于 “镜头说书”。

这在中国的文艺界几乎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足,和我们的电影学院制度有非常深的关系。我们的电影学院的基本思路是培养 “职业导演”,“职业艺术家”,给予大量优秀作品、艺术规律、创作手法的投喂,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些职业说书人,自己缺少真实的生活,又缺少与专业顾问资源必要的对接能力

他们的能力培养,过多的注重在如何将一个既定的故事讲得漂亮美观(注意,不是好,而只是漂亮——“好” 这个评价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轻用),这占用了他们职业生涯的过多精力。

第五代导演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因为时代原因碰巧人生有戏。有戏再加上掌握了电影叙事的技巧,就会出内外兼修的佳作。但这些老天爷赏的戏毕竟不是无限的,时间久了不免出现匮乏、重复,终于要遗憾。

而第六代导演则主要是靠打开了眼界,技术、市场、尤其是国际交流所带来的海外的戏,给了他们扬名立身的充分养分。

但是时间久了,你会看到内里是空的。故事是敷衍的,全是身段、唱腔和筋斗。

西洋筋斗、东洋筋斗、视觉合成筋斗,毕竟仍然只是筋斗。

那么中国电影还有希望吗?

这片子里有希望——看它的时候要意识到,它是 2600 人的团队,配合三位导演,只用了三个月做出来的。

成品的确不算优秀,但完全可以算 “行货”。镜头,表演、特效、场景管理、调色、配音、配乐…… 全都中规中矩,老练劲道。

这是一次电影工业的极限考验,而这答卷交得令人意外的漂亮。

2600 人分属不同企业、不同职能的团队,放在一般的组织,三个月时间怕是连沟通会都没开完。但这部电影不但拍下来了,而且居然在技术上没有什么肉眼可见的瑕疵。

这很了不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虽仍未善,这器的确可以开始露出一点利的意思了。

器越利,对工的门槛就越低。就越容易会给有戏但不工的创作者机会——你不熟练、不懂规矩,自有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给你足够的帮助,帮你做出中等水准以上的东西来。

你要做的,是要**有戏,**是有看得见戏的 “心眼”。是要能用得了人的心胸、气度。

有心胸气度,就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专业人的技术能力去做好表达。

有看得见戏的心眼,才能真的在上天赏赐了故事的人面前谦卑。

而不是只会把他们的故事切成葱花,拍成蒜末,只是拿来做自己煮的这碗炸酱面的调料。

只有进到这层境界,一个电影艺术工作者才能变成脚踏大地的泰坦,不再受限于个人的经历——那就是再曲折精彩,也只是一个人的经历;也不再受限于别人的作品(尤其是所谓的 “商业片”)。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现在这种去菜场买点咖喱,往炸酱面上一撒,就做出一道 “印度菜”;去淘宝包邮一瓶芥末,往炸酱面上一抹,又端出一道“日本料理” 的终极困局。

你所请的军事技术顾问,你所采访的志愿军老战士,你所看到的战场文物、战争痕迹,你咨询的那些历史学家、战史专家…… 戏肉在他们那里。

不是你编个故事然后撒点他们的东西当佐料。那样吃来吃去,永远只是万国炸酱面。

而是他们是故事、你才是佐料

你是个厨师,但农夫和牧人才是餐桌的主角。

什么时候你明白,什么时候你就是食神。否则任你如何努力,也只是伙夫而已。

不论多少人捧你,百年之后将无人记得你——因为没有人会用更新的技术把你的故事再讲一次,而看过你的人都已死去了。

因为追根到底,你做的不是故事,而是讲故事的技术罢了。

有千军万马、横行天下,并不足以让一个文明真正的立住。真正让一个文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刻下永不磨灭的名字的,只有它所创造的美。

人类的眼睛是看不到 “真” 的。

对人类而言,美,就是正与邪的分野

我一点也不忧虑这个世界上还有任何人能在武力上真正的威胁到中国的根本安全——此非人力所能及,也显然不是天心所愿。

我所忧虑的,是这个民族将美普遍视作一种虚无软弱的业余之事,一种点缀,一种余兴节目。这是真正阻碍这个中央之国回到它该有的位置的最大问题。

黄金能铺就高台,

钢铁能铸成王座,

唯有桂枝,才做得成王冠。

知乎用户 Hao Wang 发表

比残酷,比惨烈可太简单了。淞沪战役三个月就打掉了 30 万国军,个个也都是一等一的热血青年,列强拿正眼瞧过你一下不?

立国之战不是拿人头堆出来的,不理解这个就不要拍志愿军的片子。

知乎用户 David J 发表

关于金刚川,想说四句话。

第一句话: 这部电影背后有真实的历史故事。

第二句话: 今年是抗美援朝 70 周年。

第三句话: 张译迟早是华语男演员的顶梁柱。

第四句话: 管虎是真的不配。

关于这四句话:

第一句,了解过抗美援朝历史的都知道,我们派去了 135 万志愿军,伤亡了 39 万余人,把武器装备领先我们很多,由美国主导的 “联合国军” 从鸭绿江边赶回到北纬 38 度线。

不少人都知道,但很少人有 “小米 + 步枪” 是怎么战胜 “联合国军” 飞机大炮的概念。

而金刚川这部电影,就从侧面展现了,我们是如何取得这场立国之战胜利的。

就是靠着 2 门高炮,一个工兵连,一个步兵连,撑住了美军三次空袭、一次远程炮火打击,顺利把部队运过金刚川,取得战役胜利。

类似的例子,还有著名的 “范弗利特弹药量” 和上甘岭战役等。

我们的胜利,是拿先烈们神迹般的意志和生命换来的,如同 “对手” 片段里的对话“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

第二句,70 年过去了,美军在进步,我们也在进步,当年的差距没有拉开,反而正在一步步逼近,这 70 年来和平、安定的发展,正是这场立国之战带来的,这 70 年间,我们的军事、科技、经济各个方面都挤进了世界一流水平,再也不会发生当年那样差距巨大的战争了,也在也不会有人欺负我们欺负成那个样子了,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先烈们可以欣慰了,而我们用 70 年弥补了如同天堑般的差距,可能还几代人都不知道这差距有多大,金刚川就反应了这差距有多大。

我们一座军用的桥都没有,就是靠着木头和人,造了一座又一座横越金刚川的桥;我们的飞机少到开国阅兵都要飞两圈,后方补给运输的保护,根本没有飞机能掩护,唯一能提供的就是寥寥几门高炮和远远不足一个基数的 100 多发炮弹,来阻击对方三家侦查战斗机 + 两架次轰炸机的空袭打击,这里面甚至算不上对面的榴炮团远程打击,以及我们不能轻易暴露位置的喀秋莎反击的差距。

就是这么大的差距,就是这个所谓的不可能,就是西方预测的要花上百年赶上的差距,我们用了 70 年,跟对面的现在肩并肩,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自豪,更应该铭记先烈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第三句,张译本身军人出身,所以他演军人就特别像,士兵突击就是最好的我证据,但近几年来,他的戏路和演绎层次的爆发式增长,让我感觉惊喜又担忧,怕他进步太快 质量跟不上再忘了本,结果金刚川这仅仅两个月赶制的电影,张译在里面的表现,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配合上路阳导演,简直是天作之合。

“高炮班” 整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且震撼无比,这跟张译演的入木三分,加上吴京的恰到好处,再加上路阳导演挖掘演员潜力刻画角色的功力分不开。

作为在野战军防空部队待过接近一年的我来说,“高炮班” 这一段,真的有那个基层的味道,感觉他们俩就是昨天还生活在我们身边,今天就毅然决然赴死的先烈。

而且,三段高炮班迎击 + 一段 “不可能” 迎击,每一处细节的刻画,都让这段戏不断的出彩,最后一段炮班迎击的片段,张飞在身边战友被打碎后,在嘶吼声中视死如归的与敌人对射的场景,让我泪目。

而最后一段 “不可能” 迎击,是张译的独秀,也是最完美诠释 “不可能,是他们的武器” 这句话的点睛之笔,我甚至一度感觉,华语男演员里,除了张译,可能目前找不到更适合的形象和演技的人来演这段戏。

最后,从最近的八佰到我和我的家乡,再到金刚川,张译真的目前华语男演员里演技最好、态度最好的顶级男演员之一。

有一段采访我很中意,张译形容自己是 “祖师爷赏饭吃” 的那类演员,这种谦卑,是李雪健老先生这种级别的演员才有的。

第四句,管虎的经验全是商业片积累的,放在普通商业片中还行,但放到这种有特殊核心含义的片子里,他没有认同感的事就能从细节处被其他两位导演比较出来,且被贬的体无完肤。

很明显能看出,即使是三个视角讲述 12 小时的事,片头 “士兵” 属于管虎,“对手”属于郭帆导演的作品,“高炮班”则出自于路阳导演之手。

片头散乱的场景下,以一个离旁白最近角色的视角去叙事,这是管虎的风格,以及那匹 “神” 一样的白马,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戏,靠的就是邓超、李九霄的演技来撑起核心立意。

不同于管虎的奇特,郭帆导演通过特效来描写美军飞行员的角度,通过对讲的对话,直白的叙述给观众从美军角度讲出 “不可能,是他们的武器” 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恰到好处,不仅特效在线,且叙事立意清晰直白。

至于路阳导演,他更是完美运用手下这几个演员,挖掘演员潜力,刻画角色张力,不仅让张译、吴京的角色入木三分,更是让他们身边的高炮班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张飞带领隐藏炮位对射那一段,那个点火的长镜头,士兵眼里的那股子坚毅,难能可贵,最后张译的那段独秀,真的是惊为天人,天作之合,不仅是张译的演技,更是路阳导演赋予张译的灵魂,让我看完的同时马上联想到一句话,那就是鲁迅先生的 “我以我血荐轩辕”,张飞排长以这样的精神,完成了最后那一段“不可能” 的反击。

如果说把这部电影一拆为三,那管虎的片段,可能只能给大家一个要护桥的信息,而剩余两位导演的片段,都能显示出核心的思想和立意,这就是没心和有心拍这样的电影的区别吧。

综上,力荐金刚川。

知乎用户 洛克马戏初号机 发表

个人建议:

在影片开篇标注:

本片乃是虚构,和任何现实无关,也不可能和现实有关。

毕竟是虚幻主义大作,不这么标注,万一真有把电影当成历史看的人怎么办呢?

知乎用户 图总裂夫司机 发表

我首先就想起这个很久以前的评论,知友是有真知灼见的。

惨烈啊,是惨烈啊。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们真是他们试图刻画的 “怪物”。那么这个世界上有这个“怪物” 是谁决定的呢?

正是那些压迫者创造了他们眼里的 “怪物”,压迫越残酷“怪物” 越无所畏惧。

我把这称做 “丐帮悖论”。

我们的战士,为何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呢?

是那些不愿意在上海街头路倒,在饥荒的农村填沟渠,不到 50 过劳而死薄皮棺材草草掩埋的人,选择了牺牲在革命战争中,改换一个新天地。

毛主席说过——“时间要打多久,我讲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是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

说具体点,如果美国导演拍一部关于 “红球快递” 的电影。汽车兵零件不足、没有足够高炮保护。保障混乱,技术水平低劣。全靠大兵“牺牲”。

他们冒着德国人就像有制导一样的高精度轰炸,被炸死,被烧死……

而对美国大兵为何死在法国比利时,德国人又为何也在这里语焉不详。

导演接受采访的时候脑袋上顶着个铁十字……

你猜美国人民会怎么做?

请不要双标,摸着你的良心告诉我,你觉得美国人民会怎么做?

知乎用户 Vivian 发表

刚看完《金刚川》,看到片尾抗美援朝老兵眼含热泪回忆这段历史,我就在想如果我的爷爷也能活到现在该多好啊… 今年 2 月 23 日,97 岁的奶奶也永远离开了,我家一代人的岁月终究远去…

单说这部电影的话,预想上映后可能并不会达到口碑爆棚的效果,一部电影终究没法担起一段沉重的历史,我没有办法从角色塑造、从表现手法、从镜头配乐等等方面去理性地解读或欣赏,我只想看看我爷爷在比我还小的年纪经历了什么…

这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清楚的铭记,至少留出一部电影的时间去回顾历史、去理解战争

知乎用户 Utopia2031 发表

看的我很难受,说一些其他人没说过的。

就先说美军飞行员吧,电影里基本上把美军飞行员描述为空中牛仔了,喝酒,戴牛仔帽,不服从命令,单机出动….

对敌军的不当刻画其实也是对我军的污蔑,“打了三年合着我们就打了一群醉鬼?”

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飞行员是极其专业且高效的,这一点我军早就领教过,投弹精准,打击准确,给志愿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除开管不住下半身的生活作风,美军的战场纪律(别杠啊,我说的是战场纪律)其实是很不错的,令行禁止,不莽撞行事是全世界大国军队的基本要求。

金刚川里这位大爷…. 偷队友飞机,和我军高炮单挑…. 单机出动… 喝酒(美军对酒精管的很严)… 这个绝对得上军事法庭了。

至于后面美军使用 B29 投弹…. 单机出动是航空战斗的忌讳,任何有组织的军队都不会派单独的一架飞机出动,更不会让战斗机和轰炸机 1+1 飞行。

而且为什么 F4U 飞在 b29 投弹仓下面???这种情况下有一架飞机飞行员的视野是被完全浪费掉的,牛仔哥飞行经验这么多不可能这点道理都不懂吧。

更诡异的是美军主角是陆战队的飞行员,居然和空军的 B29 单独出任务?USAF 那儿还一大堆 “屌丝喷气” 呢。

我们打了三年凶恶的帝国主义职业军人,而不是一群牛仔和最醉鬼啊亲。

知乎用户 书小拉 发表

金刚川影评(有剧透)

一开始就知道这片是临阵受命替长津湖挑大梁的,从拍摄到制作周期一共三个月。但是集结了国内近几年来票房最高的大咖导演和演员们。

观影之前看过一版预告,体感很好。又看到业内的王炸影评,期待值还是挺高的。

影片严格遵循了古典戏剧理论的 “三一律”,同一时间同一场景同一故事,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讲述,最后一幕是戏剧高潮。影片进行到第二幕美军视角时,我先前最大的担心基本就不存在了:完全没有三位导演操盘导致的割裂感,反而有一些这几年很受欢迎的多线程叙事的前后呼应的体验。我想这种设计,也是最大限度让三位导演同步推进拍摄进度的最优解了。

影片本身的故事并不复杂。我军大部队要渡河参加金城战役。金刚川水深湍急,架桥通过是唯一的选择。美军则出动各式侦查机轰炸机炸桥。于是在 1953 年 7 月的这个下午,傍晚,午夜,凌晨,美军一次次炸毁那座木制的小桥,然而每当他们的飞机拉高离开时,却发现桥又修好了… 很多人之前对这个故事嗤之以鼻,说这是一个讲工兵连后勤保障的故事,没有打仗,没意思。对此我只想说,你看完就知道了。

三幕视角讲述完毕,故事来到了最后一幕:终极大 bossB29 轰炸机来到了金刚川上空,然而我们唯一可以对其进行打击的两门高射炮和炮手均已牺牲。巨大的轰炸机扔下漫天的炸弹后,飞行员得意洋洋的对塔台说,那座桥终于 completely destroyed. 然而,奇迹真的再一次发生了。镜头借着飞行员的眼睛由远及近推到我们面前,原来志愿军们跳入水中以身为桩,以肩为路,搭起了一座人桥。于是,在敌人铺天盖地的炮火中,在 “一条大河波浪宽” 的钢琴背景乐中,在战士们奋勇向前的身影中,每个观众必定眼含热泪,心中都必然响起那句我们所有人从小就会唱的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影片虽然融合得很好,但是还是能看出三位导演各自的手笔。主要角色的人设肯定是管虎设计的,“人桥” 很容易让人想起流浪地球里的相似场景。还有一些桥段了借鉴了中途岛的手法,我觉得技术上的处理都可以理解。要知道,拍摄加后期只有 3 个月。就是拍一部网大爱情剧,这个周期也很紧张吧。然而我们的导演和演员竟然能贡献出这样一部 40 亿票房体量的年度全球最佳电影,我只能说,这真的是用金刚川战争的精神在拍金刚川的电影了。

最后想谈几点不是很合我个人口味的点。

第一就是吴京和邓超的人设我不喜欢。如果这个片上映后被挑剔诟病,他俩应该会是比较突出的。导演兼编剧管虎喜欢从反面着手讲述正面人物,这是他的口味,不一定不对,只是不合我的口味。

第二是美军演员和口音都比较敷衍。演员看片尾名字应该是俄罗斯的,演技麻麻,也还凑合吧。口音真的是,说话强调怪怪的,语速还很慢,我恍惚觉得自己在考六级听力,有点浪费台词(英文台词本身不错的)。

最后一点可能有点难为剧组,但是对于我就是一个出戏的点。我想象中的 1950 年的中国军人,应该是精瘦的,身上满是伤痕,眼里全是凶悍。很遗憾电影里除了几个主演,群演的兵味不是很够。最主要是脱了上衣赤膊上阵时,一个个白白胖胖营养过剩,真的不像上世纪 50 年代的军人啊喂…

几位演员就不多说了。战争群戏,一眼到底,并没有深层次的空间去表达演技。然而张译还是最少值一个华表奖影帝的。其他的 BP BD 到底要收割多少,拭目以待吧。

最后的最后,也是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的一句话,在今年,今天,每个人都能清晰的感受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我们万众一心,我们一往向前。中国必胜!

———————————————————————————

10 月 22 日更新

看到有人在质疑人桥。

关于真实性的问题,在我军真实作战例子之外,电影本身安排这个情节也完全具有必要性。(以下接着剧透)

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中美实力的巨大悬殊。美军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志愿军见缝插针的行军,修桥。刚修好,被炸了。又修好,又被炸了。

高炮只有两门,弹药百十来发。侦察机太快打不中,轰炸机太高还是打不中。只能一次次看着桥被炸毁,战友一个个牺牲。

到最后一幕开始前全部主角已经全部牺牲完毕,离上级规定的渡江时间只剩半小时,桥再次被炸个粉碎。

这个时候用血肉铸起的一这座人桥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更是情感爆发的需要。配合着煽情的慢镜头和背景乐,反正我是哭得泣不成声。男同志们可能会镇静一些吧,我就写这段话的工夫就又流眼泪了。

总之无论出于何种角度,这个电影都非常好看,浓油赤酱的主旋律商业片,美国人已经拍了几十年。我个人觉得它作为商业战争电影的里程碑毫无问题。

知乎用户 爱曼城的可乐鸡 发表

70 年前,也是这个快要到来的冬天,美国人的航空母舰开到了台湾海峡,美国人的飞机飞进了吉林省。

中国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和你们,或者你们喜欢的男孩年纪相仿,也是 20 多岁。

区别就是他们大多数黑黑瘦瘦,个子不高,一辈子没穿过几件新衣服,也没化过一次妆,更不会跳好看的舞蹈。大多数人可能也没谈过甜甜的恋爱。

但是他们会唱军歌,特别响亮的那种。

他们告别了母亲,告别了同乡好友,放下了家里的农活,一边唱着歌,一边穿过冰封的鸭绿江,翻过大雪纷飞的长白山,来到异国他乡,没有名字,没有番号。只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后来当我们谈到这群小伙子时,那称呼就是:志愿军!

志愿军,志愿的是什么呢?他们的愿望就是:不管再过多少年、都不能再有坏人,敢骑到中华民族的头上,敢拿着刀架着我们的脖子威胁我们和我们的祖国母亲。

不允许,绝不允许!

当然,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无论如何都要付出惨痛的牺牲,就像过去一样,像长征时期一样,像抗日战争时期一样,像解放战争时期一样,前赴后继,最终击败那个似乎不可战胜的敌人。

然而这一次,敌人似乎格外强大。

敌人有大山一样的航空母舰、不要钱一样的坦克、永远也打不完的弹药,麻雀一样多的飞机,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营养补给,对面的敌人们,吃着牛肉罐头 / 巧克力,喝着咖啡 / 鸡蛋粉,穿着厚厚的冬衣…… 你说这样的敌人真的能被打败嘛?

然而这群小伙子们,最终还是赢了。

他们没有输,没给祖国丢人。傲慢的敌军将领,直到坐在谈判桌前的那一刻,也没想明白:这群穿着单衣、拿着步枪、吃着炒面、其貌不扬的小伙子,怎么就打的自己寸步难行呢,自己怎么就上了谈判桌呢?凭什么?

他当然不会明白的。坏人永远是不会明白,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的强大。

但是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懂了、我们为了换取这场壮烈的胜利,付出了什么。几十万的志愿军将士,永远长眠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天,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长白山的冬天真冷啊,寒风一阵一阵地刺透单衣,冻的人直打哆嗦,把炒面和窝窝头冻成了冰,放到嘴里嚼半天才咽得下去。枪管冻上了不好使,将士们就把枪揣在怀里保温,零下几十度的铁疙瘩呀…… 然而这群年轻人没认输、就是不服,热血燃烧在胸膛里,子弹打在敌人身上。硬生生是把坏人们打怕了,打服了。

从那以后,70 年后的今天,再也没有坏人敢欺负我们,我们吃的饱饱的,穿的暖暖的,掏出手机,看着自己最喜欢的男孩子们女孩子们唱歌跳舞,享受着洒满阳光的春天。

他们将自己葬于寒冬 只为将我们推向春意盎然的新世界。

—转自 B 站,有删改

知乎用户 公子重耳​ 发表

《金刚川》让我想起了很多战争电影,尤其是俄罗斯近年拍的那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这些电影,制作也可谓精良,也不乏宏伟悲怆的场景,却始终掩不住那一份失魂落魄的感觉。

军队是世界上组织力最高的存在,而战争又是组织力的碰撞和对决,士兵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在强大的组织中,被严酷的纪律所约束,在不断的动员、激励和鼓舞下获取战斗的意志。《拯救大兵瑞恩》虽然是讲八个大头兵的故事,却知道从林肯的信开始,以马歇尔的信结束,组织的意志和信念层层下达,不惜代价地贯彻到每一个末梢,影片的格局就此确立。

然而在一些当代战争电影的解构中,“组织” 或被淡化,或是成为所谓人性的对立面,每个士兵都试图挣脱了组织,凭着各自的意志、带着各自的想法和情怀投入战斗。比如在《勒热夫战役》中,拒不入党的团长、无法无天的小偷、懦弱的大学生、憨直的东正教徒和隐姓埋名的保皇党,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共同体。他们不信任 NKVD 的 “监军”,把军纪视为折腾自己人的无聊把戏,却可以在人性的驱使下自发地团结起来,一同踏上赴死的征途。

在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志愿军组织力的来源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所总结的:“在战争中还从未发现一支健全的共产党军队陷入解体。不管这支军队如何遭到惨败,损失如何严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见胜利的前景,他们总是能从暂时的失败中恢复过来”,“只要他们的党组织还保持完好,他们就有抵御能力,避免在肉体和精神上陷入崩溃”。

因为美军见识过,在朝鲜战场上,大量的志愿军部队被猛烈的炮火打残却依旧能够顽强作战。上甘岭 597.9 高地一号坑道连续作战 43 天,最后总共剩下 88 个人,其中 55 人负伤,这些战士原本分属 16 个连队,建制已面目全非,在紧张的战斗中统一划归入该部八连,关键时刻,这个七拼八凑的连队组建起了 “坑道党支部”,以党员为战斗骨干,带领众人坚守坑道 14 昼夜,歼敌 1765 名。他们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反攻,将布满 381 个弹孔的连旗插上了上甘岭的主峰。

然而《金刚川》紧紧地追赶着国际时髦,这场事关新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在这里几乎变成了几个杀红了眼的士兵的私人恩怨,组织荡然无存,双方就像三国演义里的两将单挑,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又像是西部片中的牛仔对决,充满了绅士风度。至于 “燕山部” 这支队伍为什么打不垮、炸不散,由始至终也没有被解释,好像这远远没有怎样用一发炮弹击落敌机来得重要。

《金刚川》在某种意义上是《八佰》的续篇,张译唱的八扇屏呼应着李晨唱的仙游,管虎在此继续构造着他想象中的战争画卷,和一支他想象中的 “中国军队”: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粗放地聚集在一起,他们肌肉发达,笑声爽朗,他们既粗鲁又单纯,既朴实又无畏。他们的士气来自于同乡同袍的情义,他们勇气来自于戏曲评书里那些忠臣猛将的传说…… 其实,他们完全不像是近代军人,而更像是一群义薄云天、又无拘无束的古代豪侠。

对历史题材进行戏文化的加工,这应当热烈欢迎,毕竟我们也需要演义和传奇,正如关公千里走单骑,张飞吼断当阳桥,脍炙人口。然而有些演义在虚构英雄形象的同时,又总能精确地裁切掉一些重要的史实背景,这份细心,就不得不让人打上一个问号了。

知乎用户 Yamamotooo 发表

单说电影,从三个视角讲一个事情本身没什么,但是重复镜头太多这就太拉胯了,这是电影剪辑中的大忌啊!三个视角人物刻画不够立体,感情的变化很生硬。

我爸退伍军人,带上一起看的,看完说这个电影很血腥很残酷,但是没有他们当年看英雄儿女和上甘岭的时候,那种看一次哭一次的感觉

感觉管虎战争片比较擅长的是真实的战术表现和还原,比较真实和客观,强的为什么强,弱的怎么能战胜强的,是有一套行动指南的,而不是各种主角光环和战场开挂

比起八佰,感觉还是差点意思,个人来看,还是集结号和红海行动是当代战争电影的扛鼎之作,顺便期待一手冰血长津湖

知乎用户 帅气的搓麻将 发表

花了两个月粗制滥造的片子,我对抗美援朝的士兵表示敬意,但是影片重复,过度改编我认为都是对士兵的不尊重,更别说管虎,就凭他背着手鞠躬,我就能把他骂死(张译演技确实不错,结尾的人桥也很感人,但还是改变不了整体的质量堪忧)

知乎用户 腾飞​ 发表

刚刚看完… 吴京魏晨现在正在台上分享,我没有什么看到演员的激动感… 很平静,但作为一个军人的子弟,又很激动。

不透,影片有上帝视角,又有详细的内心刻画,张译这个演员吧… 我觉得所有导演都应该找他演!张译这个演员已成精!!

不论哪个视角,都很不错,充分的表达了对中国军人的满满的敬畏之心。

而所有的主演均是军装,唯独吴京身着一抹红!而我脑海里仿佛就只剩这一抹红!久久不能忘掉!

魏晨,欧豪,特别演出的邓超,均可圈可点!

两个月的制作周期,了不起!

10.25 更新,看了评论的一些内容,主要还是在纠结真实不真实,比如飞机型号,轰炸程度,那我觉得电影作品和纪录片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电影是有编剧的,为了故事的节奏,放大或者夸张,这是电影作品的艺术创作手法… 以及镜头用三遍的问题,电影分为三个视角,讲述的一个时间段的故事,平行蒙太奇了解一下… 也许玩的不是那么好,但两个月的时间还是可以原谅的… 疯狂的石头也有大量重复镜头… 嗯… 我觉得看到优点更重要… 毕竟这个行业已经烂到家了… 还有就是说管虎为了赚钱怎么怎么样,第一是谁做事儿都为了赚钱,第二是这个片子是个任务,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电影,否则不至于说两个月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事儿…

最后,说我收了钱的,嗯我收了… 收了很多钱… 下次我骂大街,能收更多钱… 哈哈哈

知乎用户 王俊俊 发表

一、

给了 5 星。其实客观来评价的话,电影的质量大约 3 星半,7.5 分左右。不过作为一部主旋律战争片,它势必带着争议,不可能客观。

在不考虑爱国的因素下:

张译加半星。我是军人,太多地方勾起我的回忆和共鸣了,再加一星。

所以最后我给了 5 星。

电影总说不怕死现在你们可能不信,还有最后的人桥,夸张肯定是夸张了,但在基层军队环境有过亲身体会的人,只能说懂得都懂。

我的建议,只要你不反感爱国电影,那都是可以去看的。

二、

围绕抗美援朝时一座美军炸不烂的桥。

为了保障向金城前线,输送主力部队,必须要在金刚川上建一座桥,以让大部队顺利通过。

据历史记载,为了炸毁这座桥,美军总共投放炸弹 1000 枚左右,炮弹超过 2500 枚,战况还是比较惨烈的。

同样的故事,以步兵、美国空军牛仔、炮兵,不同的视角讲了三遍。

电影的文本方面比较单薄,同样的故事、不同的角度,第二遍的时候其实已经有观众开始疲劳了,第三遍已经有观众不耐烦了。

但好在第三个故事是燃点,又增添了很多信息量,所以又把观众拉回来了。

电影最玩味的两个细节。

一个是希尔的牛仔帽子。

像希尔这样的牛仔,为了死去的战友复仇,把这件事弄成私事,真的是点睛之笔。

美国信奉的个人英雄主义,违反命令起飞轰炸,炸成功了之后,上司不仅没有惩罚,反而立刻转为表扬。

这种牛仔,可以说是美国人最崇拜的精神,最强的优越感。

我就是高人一等,我就是开着飞机喝着小酒,念着启示录,把地面变成一片火海,把这些自行车都不会造的中国猴子烧死,然后英雄归来。

像上帝一样。

与之相反,张飞也为了死去的师傅报仇。两个人互怼,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是私事,是可信的。

但从更高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中美的意识对抗。你信奉个人主义,那我就信奉集体主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是英雄,我是 “最可爱的人”。

你偷飞机过来和我怼,为的是私欲。

我点火引你过来决战,为的是掩护大部队。

最后雕塑那一段,从电影完成度来说,真的是刻意加上去煽情的,其实删掉更干脆一些。

但从立意上来说,反而让我想到了 “复仇者联盟”

大家都是电影,都在结尾搞雕塑环拍。

你拍的是美国队长,英雄主义;

我拍的是子弟兵血肉筑起的长城肉桥。

这个对仗,真的特别玩味。

最后飞机炸毁,牛仔帽子飞在一边的那个镜头,可以入选今年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不是因为立场,而是就觉得这个镜头真的是动心思了。

再聊聊导演最大的缺点。(不是管虎的缺点,是电影的缺点)

电影的缺点其实前面也提到了。

三个导演合作,赶工拍出来。

故事本身比较单薄,如果线性叙事根本撑不起 2 小时。

愣是从不同的角度拍了 3 遍,信息量都被稀释了。

如果从诺兰的《敦刻尔克》叙述技术来比较,他是一个螺旋递进的叙事。

而《金刚川》主要还是重复。重复的镜头如果全加起来,可能有 6、7 分钟那么多。

也就是说,电影本身的素材内容,不足以撑起这个叙述形式,导致从第二个故事开始,就有点崩。

在技法上来讲,如果只是缝合三个导演而不是各自做出更多的新内容来填充故事与故事之间的空隙,那就会明显让观众感觉到缺憾。

从电影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其实蛮严重的。

当然了,好在前两个故事过后,第三个故事终于是加入了新的东西,又因为这是赶工出来的 “行活”,所以也不是不能理解。

三、

然后再单独讲讲爱国这个环节。

我一年去电影院,要看上百部电影。

这是唯一一次,开始放序幕之后,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要走的电影。

我这场,真的一个都没有,甚至吵闹的声音都没有。

还有一个小女孩戴红领巾,给烈士敬了个礼。

在我前面一排,右边。

真的,我愣了。

四、

《金刚川》拍摄时间很短,任务又紧又重,所以原本我是没有多少期待的。

不过观影后,却有点小惊喜。

虽然缺点很明显,拍摄时间又短,文本又弱。

但是它出彩的地方,是真的发光发亮。

情绪上来说,很燃,真的很燃。是那种直男的燃。

看到网上说,最后这个高潮这段,张译因为过度投入表演,结果产生晕眩。

我也是服了。

当然,也有点燃过度了,煽情超级用力的那种。最后如果收的干脆一些,可能从客观角度来说会更好。

叙事技巧上有点《敦刻尔克》的模仿痕迹,没人家成熟到位,但也情有可原,毕竟赶工。

从质量来说,客观讲,进步空间还很大。

缺点比较明显。

但我猜,这些不会是观众评价这部电影的主要方向。

目前豆瓣还没有评分出来,但是我估计不管评分怎么样,票房和口碑不会低。

我私人,是给了 5 星,多加一星半,纯是因为喜欢张译的演技,以及作为一个在泥泞里拼过命的军人,很难不被打动。

我是 王俊俊,电影 / 文学优质答主,连续更新优质内容已经超过 1000 天没有断更。

仅影评内容在知乎已经超过 50 万赞。多篇影评微信 10w + 和豆瓣官方转载。

看完记得点赞 + 关注,谢谢。

知乎用户 张小北​ 发表

我上一次看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时候,电影还是黑白的。在这么久之后,终于又能在电影院里看到一部彩色的抗美援朝故事片了。先说结论,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拍摄制作完成的这部电影,质量相当不错!故事扎实,人物出彩,制作精良,情感动人。

这部电影的题材选取的很有特色,它并没有选取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抗美援朝经典战役,而是从一个大多人并不了解的「金城战役」中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了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城前线,志愿军战士们必须跨越一条叫做「金刚川」的河流。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工兵连战士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评论中有朋友指出,故事的背景是 1953 年夏季反击作战,金城战役得稍后一些。)

之所以选取这么一个题材,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留给这部电影的制作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基本上,这个时间能完成复杂的前期拍摄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其中还包括了紧张的后期制作以及大量的特效镜头制作。可以说,拍摄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志愿军战士一样,也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完成的不错!

电影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整部电影的时间线就是 1953 年 7 月 12 日下午和晚上,总共分为四段,围绕着金刚川上的一座木桥,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这场战斗中的普通士兵是如何面对生死的故事。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总结,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美军要炸桥,志愿军要修桥」,但电影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志愿军如何用勇气和信念去对抗钢铁,简单故事里却包含了复杂人物以及浓厚情感。

作为一部战争片,《金刚川》采用了一个在国产战争片中相对少见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那就是「战争中的士兵」。整部电影除了在开头做了一些简单的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介绍外,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出现连长以上的指挥员,全部都是用普通士兵的视角来呈现这场战斗。

在 1953 年的朝鲜战场上,除了针对李承晚南韩伪军的战斗外,已经基本没有中国志愿军和美军的面对面战斗了。《金刚川》中的战斗场面都是围绕着美军飞机轰炸和地面高射炮反击展开的,战斗虽不激烈却格外残酷,因为当年的志愿军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倾泻的火力,除了用血肉之躯去保障木桥的畅通外,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围绕着金刚川上的木桥,架桥的工兵,过桥的士兵,炸桥的美军飞行员,守桥的高炮连战士,四个不同视角给观众展示了一场残酷的战斗中,那些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是如何用信念和勇气去对抗燃烧的钢铁。

第一部分《士兵》,相当于电影的第一幕,快速交代了所有出场人物,并建立了电影目标以及故事阻力。增援部队要在第二天早上 5 点前通过金刚川抵达金城前线,工兵连则必须要在美军飞机的连续轰炸下保障增援部队顺利通过,而唯一的保障手段就是只有两门高炮的高炮连,炮弹则只有寥寥百余发。

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所有主要角色都依次出场并建立了人物关系和性格。如果说这些演员在刚出场时我们还在辨认吴京、张译、邓超和魏晨,那么当这一段结束后,观众的心里就只有关班长、张连长、高连长,以及一个个虽然不知道名字但无法忘记面孔的普通士兵。

第二部分《对手》,则非常少见地用一个美军飞行员的视角重新切入了故事。「美军要炸桥,志愿军要修桥」,那么志愿军战士所要对抗的敌人到底是谁,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战斗,《金刚川》也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形象。

估计会有部分观众不喜欢这个飞行员角色,因为他是用西部牛仔的态度在对待这场战斗,没有国仇家恨,只有意气用事。但无论这个固执甚至偏执的美军飞行员到底为什么而战,我们记住了这个从天上洒落燃烧钢铁的死亡天使。和这样的对手作战,无损于我们战士的英勇。

第三部分《高射炮》则是全片高潮,也是吴京和张译大放光彩的篇章。还是同样的时间线,但这一次故事的视角给到了只有两门炮的高炮连。在美军强大火力的压迫之下,能够对抗美军炸弹的只有几十发高射炮弹,以及宁可粉身碎骨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信念。

不知是处于巧合还是有意的设计,吴京扮演的角色叫关磊,张译扮演的角色叫张飞,正好对应上了长坂坡桥头的张翼德。作为全片最主要的角色,张译和吴京的组合非常精彩,文字无法传递那种感觉,大家只能去影院自己体会了。

第四部分《桥》是收尾,所有人都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故事也到了情感高潮。这些战士为什么而战斗?为什么而牺牲?那座用真人血肉搭建而起的桥梁,给出了最后的答案。

整体来说,《金刚川》做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准。虽然电影分成了四个部分,但三位导演应该是每人拍摄了一条故事线,然后在后期剪辑时再处理成了现在的故事结构。以这种制作难度和规模来说,最后成片无论是在故事结构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做到了相当好的完成度,可以说是打了一场漂亮仗。

“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在战争片方面,这一论点更是精辟。战争电影及与战争相关的电影一般都耗资巨大,因此它会比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更加鲜明地表达出各种流行社会意识形态。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战争(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战争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对 “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 产生的沉淀作用。

《金刚川》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或许我们现在可以开始期待明后年将要上映的那些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了,其中必然会有更加精彩的作品在等待着我们。

知乎用户 卓钥 发表

看之前,由于过于担心,发过一条想法咨询。

看完之后,没想象中的糟糕,但感觉有些东西依然存在,没有抹除,只是被埋得更深了。

就像那顶美国 NAVY 的黄色帽子一样,由高声呐喊,变成了无声的抗争。

邓超骑着白马喊隐蔽,小战士不听军令,翻肚皮看飞机。

连长让吴京上隐蔽炮位,吴京自作主张把张译撵走,自己上明炮位过炮瘾。还在战场抽烟。

历经无数战争考验的革命军人,抗命违纪,如同儿戏。

看完之后,我感觉电影里放的不是那群就算被冻死、被火活活烧死也坚守纪律的钢铁雄兵,而是一帮子徒有血气的散兵游勇。

街头斗殴,靠一两个混不吝的血勇,或许能赢。

但大仗、硬仗,没有纪律,是会被钢铁与火药彻底碾碎的。

如果志愿军将士是这样各自为战、妄自尊大的刺头兵痞,如何悄无声息疾驰千里?

如何在联合国军眼皮底下大规模穿插纵横?

如何把强大的对手从鸭绿江硬推回三八线?

是不是除了抗令违纪,大导演就拍不出人性?

是不是只要是上级下达的命令,就一定违背人性?

是不是除了李云龙和兵痞,大导演就不会塑造有血有肉的军人了?

电影里没有了郭帆在流浪地球骨子里的社会主义审美和价值观,里面的军人换个国籍、换个地理环境,剧情也能成立。

没有那支革命军队的红色军魂,高炮与战机之间的国仇化为私怨,导致电影像一部披了战争外皮的武侠片,或者说牛仔片。

大导演拍的主旋律,就跟洋欧鸡儿克里斯吴的中国风说唱一样,只有元素堆砌的壳,砸开一看,空空如也。

因为他本身对他在做的事情缺乏理解和信仰。

最大的亮点,是志愿军老兵访谈,和看过无数次、泪目无数次的护航志愿军遗骸归乡。

遗憾。

知乎用户 LPJC 发表

在技术层面上,《金刚川》的服化道、调色、布光以及音效设计都是很不错的,这些优势使影片看起来很有质感,视听效果优秀。

而相比国内其他战争片,本片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同时空多角度的叙事手法。

比如很多人就反映感觉《金刚川》和同为战争题材的《敦刻尔克》很像。

诺兰导演作品《敦刻尔克》

不过《敦刻尔克》虽然也是多角度,但一周、一天、一小时互相穿插的时间线,和《金刚川》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本片跟诺兰的《敦刻尔克》并无多大可比性。

其实这种同时空多角度叙事的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已然屡见不鲜。除了《敦刻尔克》,拿奥斯卡的《撞车》,恐怖片《别惹小孩》,动作片《刺杀据点》都是其中的代表。

《别惹小孩》(左)《刺杀据点》(右)

而这种叙事方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同时空下同一事件通过不同视角能展现出不同且关键独特的信息,然后以此来完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故常见于悬疑惊悚类电影。因为叙事本质上是信息流动,当相同素材内容被不断复现时,如何保持基本张力就成为了此手法运用的成败关键,但《金刚川》恰恰就败在这里。

影片显然只是比较单调的把部队修桥渡河这一行动换视角从头到尾重复讲了三遍,完全没有体现出其叙事手法的优势。再加上第二段美国飞行员叙事节奏全垮,导致本片前三分之二看着都很臃肿。

同样运用此叙事手法的《刺杀据点》便处理的好很多,影片围绕总统遇刺这一事件,通过保镖、群众、电视台女导播、总统以及其他几名和此事有关联的人的视角,不断多角度重现事件,每一个视点都提供了关键独特的信息,逐步还原揭露出恐怖袭击背后的真相,最后数个视点汇聚成结尾的高潮,戏剧爆发力得以体现。

《刺杀据点》剧照

所以这种叙事结构在强调共时性的统一事件之外,还需着重体现不同视点的固定独特。

但在《金刚川》里除张译的角色外,视点大多也是乱的、散的,那些零碎的人物仿佛只是导演用来刻意支撑结构与时长的工具,所以最后导致明明是群戏,却只能靠张译一人的角色撑起全片。而且刻意留出空隙,跳切个没头没尾的画面,为下段铺垫,这是很笨拙的缝合方式,为追求结构而阻断连续感知,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于是《金刚川》里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就只有最后志愿军战士们搭起 “人肉桥” 护送大部队过河的场景以及片尾字幕里真实的老志愿军战士的视频采访,不得不让人钦佩先烈们那种无比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实《金刚川》这个片子我刚刚看完后还是觉得挺不错的,因为这类取材于真实历史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只要你正常的去拍,体现出我军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壮烈精神,但凡一个有着爱国热情的中国人看完都是应该会感动的。

只是每当感动过后我就会觉得:大多时候自己往往是被那真实可敬的烈士们所感动,而不是电影水平本身。

我想这也是我们未来中国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所要注意和努力的方向,平庸的电影可配不上那些伟大的英雄烈士啊!

向志愿军战士们致敬!

知乎用户 Hyttkaway 发表

看完了,基本没达到预期。

带着 9 分期待去的,结果我打 6.5,把张译吴京拿掉估计最多也就 5 分。

抗美援朝的献礼片,整得就跟赶作业一样。剧情拖沓不完整,志愿军战士上战场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为了去赢奖章。旁白死气沉沉,我们志愿军老战士接受采访哪个不是精神抖擞铿锵有力?整个颤巍巍的旁白故作啥深沉?

从八月就开始关注金刚川,从各个平台搜集一点一滴的信息,弄了半天就这就这就这。

疫情耽误是事实。可你没片子可以把 2000 年雪藏至今的《抗美援朝》拿出来啊。当初要入世,还以 “不要在刚经历 911 的美国人民心口撒盐” 为借口不让上。今年需要提振士气了就上这,真是把人民群众玩的团团转。

我们想看三三制,想看志愿军为什么这么英勇顽强,想知道他们战斗精神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想看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军民情谊。想看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战斗口号,这些影片里都没有。

———————分割———————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管虎不开心,搞小动作。这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正在和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争夺舆论阵地,群众的话语权正在不断扩大,他们却在逐渐式微。

希望《金刚川》正是一部这样凝聚人心的作品。希望它能把 70 年前老派无产阶级战士的风貌体现出来。希望它能来于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希望它所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能够把上世界某个时期的 xx 思想一扫而空。

-—- 分 —– 割 —- 线 ——-

截至 10 月 17 日能得出的结论有:

1. 影片屁股没歪,不存在某大导夹带私货的情况,大家可以放心去看。(看完再骂?

2. 影片的完成度不用担心,之前有人担心的八月开机十月杀青,两个月的时间会不会太仓促?结果证明无需担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办不成的事,剧组导演也并不止三位。

3. 影片没有过度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个人都是英雄,抗美援朝的胜利是集体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荣耀属于人民志愿军。

4. 张译底气很足,在平遥说金刚川不逊色八佰(不像是在开玩笑

5. 在某种程度上,与老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形成一种传承,红色歌曲的出现把情绪推向高潮。

6. 预告片拉低了影片的期望值,死气沉沉没有斗志的独白没能体现影片的精神。

知乎用户 无涯 发表

友情提醒,以下含微量剧透。

总结,一部消费爱国主义情怀的,把爱国精神当成厕纸的垃圾电影。

把十分钟就能讲好的一个故事,拉长成了三十分钟,然后反复重播了三遍!!!!!!

除了最后十分钟强行悲壮外,整篇电影节奏混乱,剧情混乱,更有屁股不正之嫌。

提示:以下含大量剧透

三四遍无意义的重复中完全可以提炼出另一个故事:

美国人 a 和美国人 b 是好基友,俩人愉快开俩小飞机执行一个只炸桥不炸人的小任务,且炸桥只炸一个能跳过去的小窟窿,不比车祸现场破坏性大太多。然后美国人 a 中弹了,美国人 b 开始上演孤胆英雄,一个人面对着死不了的无数敌人们单独冲锋,几次悲壮后成功报仇,在自己队友美国人 c 的视线中含笑九泉。

是的,我们数万大军从头到尾只遇到了这仨美国人,其中两个是破破烂烂的小飞机,看的时候一阵恍惚,这到底谁是主角?

再聊细节。志愿军说,答完这仗就能回家了——厌战;可以拿个奖章——逐名;换炮位不甘还换回来——不服从指挥。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意义呢?哪儿体现了?这三连放哪儿的军队会违和?反观美国人,侦查任务超额完成,细致入微。兄弟遇险阵地沦丧悲愤交加,有情有义,置生死于度外,冒着敌人炮火奋勇冲锋。终于等来了援军等来了胜利,自己却独自凋零,悲壮。嘴里还会念着诗,吹着风,喝着小酒随性潇洒。单臂包扎负伤冲锋,铁血豪情!这到底是哪国拍的电影???没最后一幕没准稍改改就能登录美国,名字叫最后的飞行员之永不放弃,就可以了。

大量近景金刚川都是只过膝盖的小水沟,战士们拖着小圆木铺出来的都是规则的木板,升起一堆篝火美国人就无视旁边灯火辉煌的桥梁,整个被拉了仇恨,和张译对吼冲锋,完全英雄对决势均力敌,之前听说管虎屁股歪不以为然,现在看完全糟蹋题材糟蹋情怀。

我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从未提及过去,现已仙逝。死前恍惚时说自己杀过的美国鬼子在院子里坐了一堆。今天七十周年,怀着敬畏之心去朝拜电影,结果被吃了这么一堆辣鸡,愤怒交加。

就算从艺术角度来讲,美国视角完全不需要出现。看不见的降维打击的强大敌人,血泪和牺牲为了前方的胜利,压抑悲愤的情绪爆发出来会是更好的效果。展现了下对手的伟大才能衬托自己的伟大???什么脑回路??反感到极致。

看电影时就已经眉头紧锁,看完更加难以克制,管虎对不起这个题材,不配拥有更高票房。

以上是我的观点,随便喷。

最好的一段是电影结束后放的志愿军遗骸回国的新闻,全场无人动身。

电影不值得。

知乎用户 继续者张付 发表

这篇答案

@托卡马克之冠

有细致的电影细节分析,非常专业,值得一看。请大家先看这个答案。

[托卡马克之冠: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541309336)[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548120​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548120)

然后,我直接给出《金刚川》这部电影的里世界用意。

这部电影,渲染牺牲的惨烈,忽略牺牲所为的伟大目标;渲染战争的激烈,故意忽略以战止战的坚定意志,故意忽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人物大量情绪化戏份,张译饰演的张飞,各种嘶吼,这是在刻意表达志愿军的蠢。而金城战役是志愿军有勇有谋,注重战略战术且弹药充足的战役。

志愿军有保家卫国的道义正义性,有缜密的战略部署,有机智精妙的战术运用,有坚定的战斗意志。而不是编导人员在一直表现的志愿军都是送死的莽夫。这是部丑化抗美援朝的电影。

这就是一部阴阳怪气反华的电影。把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美国侵略者邪恶性故意消解掉。

故意污蔑诋毁中国人民志愿军很蠢,死的没价值;用虚构的志愿军的 “蠢” 与无意义牺牲,间接暗示中共中央的“坏”,间接暗示抗美援朝的无意义性和非正义性。

同时通过以上的电影表达,为当下中国的投降派,跪美国派提供文化论据。

这就是河殇派编导的里世界用心。

再看看阴阳怪气的小心思:

据粉丝提醒:石头 + 三娃子,是教员小名;

而蛋炒面,是零几年自由派公知用蛋炒饭诋毁 XXX 的梗。

最后保住桥其实是因为美帝飞行员的仁慈,灯塔国的形象在此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继续者张付:今天,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举行,你对 197653 位抗美援朝烈士有什么想说的?

知乎用户 落叶乔木 发表

在看电影前,我一直很不解,为什么要挑金刚川来拍?但是后来我逐渐想明白了,拍板的人高,实在是高。

金刚川的背景是金城反击战,我之前关注的重点是这场战役志愿军 1.7:1 的火力优势,集中 1100 门火炮和 70 万发炮弹,连喀秋莎都投入使用,直接把联合国军打蒙。

但是金城反击战的最大意义,是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政治战。这场仗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打完这场仗美军老老实实回到谈判桌前。所以为什么要拍这段,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纪念抗美援朝最好的方式,就是纪念抗美援朝停火谈判,要明白不要对美国这种玩意儿有任何幻想,打死为止,别废话,没有妥协余地。

这是电影的大背景,契合到当下的大环境下,意义太重要了。

回归到电影,虽然是四个片段,但我认为严格意义上是三个,最后一段是升华了全片的主题+催泪。我们分开来说,可能有轻微剧透。

故事的开头,部队要通过一座桥去参加金城战役,全剧都是围绕这座桥展开的,这座桥某种意义上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后边我们会说。

第一个好感其实是来自战士们各地的方言,开场其实有太多的叙事和切换,为了交代背景实际上是有点分散观众注意力的。但天南海北的方言还是把你拉回到某种真实感之中。邓超那个我不看字幕也听不太懂的江西话,还有吴京一嘴痞劲的北京话,都增添真实感和亲切感。

吴京演这种有点痞坏的角色真的像是量身定做。血气方刚又有血有肉,让你觉得他非常可爱。

唯一让我不解的就是美军轰炸的时候那匹白马消失在烟雾中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还是导演单纯的个人偏好?

第一段可能因为需要定基调加照顾全局,整体上可能会比后边相比有些局促。我甚至在看完结尾前觉得第一段拍的有些莫名,直到最后播完才知道很多是为了后边前后呼应。

第二段是我最喜欢的,甚至我个人感觉拍美军飞行员这段拉高了整个片子的立意。它塑造了一个非常个性鲜明,英勇,狡黠,技术水平高,值得尊敬的美军飞行员。他对我军完成了极大的损失,几乎把仅有的两门高炮全部干掉。当他对他的对手志愿军发出敬意时,你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么难缠的对手!但是我们的先辈战胜了他!我们一直说的,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在这个段落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太爱这个部分了!

我记住了这个从天上洒落燃烧钢铁的死亡天使。和这样的对手作战,无损于我们战士的英勇!

第三部分《高射炮》则是全片高潮,也是吴京和张译大放光彩的篇章。我在看电影前看过一张聊天记录,我只能,你看了个屁啊?首先任务关系,吴京是被从连长位置上撸下来成了班长,张译这个排长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其次为什么吴京要抢第一个高炮位置,是因为这里已经开火过,很可能会遭遇二次攻击,并且没有多少高射炮弹了。换句话说,这是个牺牲的位置。吴京不是不服从命令,而是在保护队友抢着牺牲。这里有个伏笔,那份命令张译在传搭时的唯唯诺诺,和吴京折成纸飞机的轻蔑,证明这个命令很大可能是张译伪造的。在今天他们现场访谈时证实了这个观点。

两个高炮阵地,一个明的一个暗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开炮的暗炮肯定比明着的安全,所以张译要伪造命令去最危险的位置。吴京看穿这一点,用自己老兵身份,让张译去最安全,炮弹更多的暗炮阵地。这是一个自己同志抢着危险的故事,并非截图里轻描淡写的无组织无纪律。

我给这部片子比较高的评价,并不是因为全片大部分时候压抑壮烈的气氛,虽然故事在讲牺牲,但如果没能破题就很容易变成了拍国军片子那种不知道为什么牺牲的路子上去了。但是这部电影成功破题解决了这一问题,牺牲是为了更多人,是为了更大的胜利。

发射完炮弹的吴京,为了张译击中目标打出了那颗让自己牺牲的照明弹。张译为了吸引美军飞行员掩护大部队过河减少牺牲在自己身边点亮了篝火主动暴露目标。当他大喊 “点火!”,身边的小伙子们愣了几秒钟,而后面带微笑,眼神坚定地去点燃火堆。还有无数修桥的工程兵战士……

我们为什么牺牲?为了更多的战友,为了最后的胜利。

贯穿这三次叙事的,是我军喀秋莎火箭炮覆盖敌人火炮阵地的画面。我不知道这个片段是哪个导演拍出来的,甚至一度让我觉得单凭这一段就可以值回票价。

如果全片都在一种巨大的牺牲和悲痛的情绪里,这一段无疑让人感到激昂,极具战争的美感。黑暗中无数流星般的喀秋莎火箭弹从空中划过,天降正义般的砸向敌人的炮火阵地产生巨大的爆炸和火光,我脑海想的就是什么叫战争之神?什么叫天降正义吊民伐罪!

第四部分《桥》是全剧的收尾升华,所有人都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故事也到了情感高潮。借美军之口说出,这座桥怎么就炸不断!此刻这座桥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桥,已经成了不屈不挠的韧性的象征。

你拥有空军怎么了,你炸断一次我修好一次,哪怕最后在凝固汽油弹的洗礼下损伤严重,志愿军战士也在炮火中搭起人桥让大部队过去参加最后的决战。

每一个牺牲都有意义,每一个牺牲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正因为如此,这部片子才不落俗套。

即使看完了全程悲壮的我,在最后工兵连架起人桥,《我的祖国》钢琴曲响起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破防了。

最后我想说,我是带着很强个人主观情绪去看的,即使开场十分钟左右仍然没有消除。但是看完以后,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导致我疯狂的跟朋友推荐,我太希望这样的电影有好的票房,能让更多的人拍出类似的作品。

你问我推荐不推荐?当然推荐!强烈推荐!!!!!!我又特喵激动了!!!!!

知乎用户 例不虚发探花郎 发表

候场的诸多白发爷爷奶奶

电影结束时

他们鼓掌鼓得最认真。

知乎用户 辉夜 发表

管虎这二鬼子通过两部电影来表达了它的思想:

  1. 抗日是国民党的抗日,共产党不值一提。
  2. 抗美援朝是美国放过中国的,人民志愿军不值一提。

知乎用户 熬夜的糖 发表

《金刚川》看完了, 整体观感便是形式大过内容,不客气点说,就是噱头大过内容。

三类视角的重复叙事,用在科幻题材上,通过提供线索层层推理,多线叙事最终线头汇总,观感是好的,又或者是在情绪渲染上做到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这也可以。而《金刚川》无疑是最糟糕的一种,三位导演导演的三个视角,相互间 “割裂感” 太过严重,而且重复镜头如果不能提供线索,达成某种功能性作用,只是单纯的重复,那无疑就是灌水剧情,又臭又长,毫无意义。

不建议观看这部影片,雷声大雨点小,且无趣。

知乎用户 Evenc 伊文西 发表

经典是成不了了,不过作为限时随堂考试,这篇命题作文倒也算写得不错。

至少没有多数人批评的那么不堪。

《金刚川》是 “抗美援朝” 命题作文,特殊时期的特殊题材,完完全全的主旋律。

整个拍摄制作周期大概只有 2 个多月,能拿出现在的完成度,真的要说可以了。

管虎、郭帆和路阳都是靠谱的导演,有想法,有风格,硬派,他们的组合保证了电影的水准,《金刚川》绝对不差。

但也看得见仓促,是赶工完成的创作。来不及细细酝酿,也顾不得精雕细琢,冲突设计得简单,拍摄素材也就那么多,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用,便只能在叙事结构上做文章,撑住时长。格局是朝鲜战争金城战役里的一个微小局部,但惨烈和血腥程度已足够震撼,完全是 R 级的标准。

牺牲成就胜利,牺牲成就伟大,自带老百姓对志愿军、子弟兵情感的加成,它所催动的感情共振,此时此刻,更显得恰如其时,非常应景。

电影没有任何反战的意思,虽然战争中的生命如此脆弱,来不及构建一点浪漫和情感,便散碎成红色的血雾,消失于世间。

更像是战斗檄文,电影所激发的,是战斗到底、一往无前的决心。必有一战的预言,变得前所未有的现实与迫切,同仇敌忾,那个敌人,如今再次变得如此具体和真切。

电影又专花一个篇章,植入了 “对手” 的视角。并没有那种万恶不赦、穷凶极恶的所谓“美帝侵略者”,是个满满牛仔气质的反体制男人。侦察机与高炮小队多番对战,更像两个武林高手对招,硬写出了点武侠片的意思。

可张飞负伤后单手单脚跑到另一个高炮阵地,再一举轰下敌机的处理,又戏剧化过了头,没成就高潮,反而冲淡了电影的真实感。刻意写小人物,最后还是跑到了超级英雄的路数,张译演得再好,也是有点过了。

倒是曾被诟病演技的吴京,在电影里的分寸感拿捏得更好。老关是相对更鲜活、更凝练的人物,他不像张飞那样有成长升华,那么浓墨重彩,但在有限篇幅里,依然丰满立体,并不乏细节。

而那个花费了大量笔墨的美国飞行员,反而显得无足轻重。本身整个第二篇我都感觉多余,写所谓对手的 “人性”,不是正邪的二元对立,这如今已经是战争电影最常见的配置,有小布尔乔亚的矫情病。

这么拍本身无所谓,但问题是主角们的戏写得尚不充分,“我方”值得关注的人物得不到剧本的照顾,台词也是寥寥几句。即便拍了,但 “牛仔” 的塑造也显得有些想当然,满满刻板印象,不过是个符号化的纸片人,并没洞见人性,无非是想出新而刻意为之,就跟我们看好莱坞花木兰意思差不多。看似另辟蹊径,其实空洞,套路而已。

倒不如试试切入魏晨饰演的工兵视角,或是置入一个更上位能洞悉战役全局的高层,也比通篇用旁白解释要高级。

电影观感上,有些像重复《八佰》的体验,不同于常规的国产战争主旋律,更聚焦于小人物,聚焦历史局部,聚焦人性,以小见大,重视对军事行动的写实感,节奏快速而生脆,又爱用写意的浪漫场景与隐喻去映衬主题。天南海北的方言,性格各异的人物,群戏分担了拍摄周期的压力,也一定程度掩盖了剧情设计上的乏力。

可终究还是急就章,角色也没有写出足够厚度,三个角度的重复叙事会让人想起诺兰的《敦刻尔克》。可导演们又没有诺兰的自信,深怕有观众看不明白,所以每个关键节点还要打上字幕说明,以便对照。如此想讨好所有观众,各层次都兼顾,电影难免创作上要缩手缩脚,陷入温吞。

我最喜欢电影关于爱情的处理,只有三言两语,一句 “同志,前线见”,已经比千言万语更加触动人心。

这是部在处理上有想法的,也展现出了执行力的主旋律电影。虽然最后它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而没有做成经典,但我绝不认为导演们是在应付了事。观众们会抱怨,不过是因为朝鲜战争是距离我们的记忆并遥远的事情,它以巨大的牺牲,成就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换来了 70 年的和平,是真正的 “立国之战”。

电影虽然表现出了牺牲,表现出了勇敢、坚强和团结,但可能比起历史,它仍显得过于浮光掠影,而如何拿捏商业、艺术与政治主旋律的关系,始终是限制和考验导演们的一道难题。

做到现在的完成度,我觉得可以肯定,从文艺的角度而言,它不是一部足以传世的经典小说,但的确是一篇在考场上临阵而写,可以拿到优秀分数的好作文。

知乎用户 Viotry970 发表

很好!

电影重复镜头有些多,可能显得没那么华丽和好看,但是考虑到紧张的时间,都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是抓住了一部艺术化电影的精髓之一,表意,表达精神。整部电影的精神表达非常合适且到位。

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仅此而已,仅此足以。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从工兵们越过被燃烧弹烤焦的尸体,越过暗夜,继续修桥时,精神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至于后面美国人装模作样的表扬和渡桥的结果,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并不重要了。

老子才不稀罕美国人的表扬,不管是美国人,日本人还是他娘的天王老子外星人 ,只要志愿军是志愿军,金刚川就永远是金刚川。

知乎用户 笑笑虬髯客 发表

中午看了一下这个电影,从军事学角度谈点看法吧:

①第二部中间,有一段是美军榴弹炮袭击大桥的镜头。炮弹竟然从 F-4U 战斗机上空越过,这是明显违反炮兵战术规则的。在进行炮击作战时,必须设置空中危险区,禁止飞行器经过,避免炮弹与飞机撞击。

②地面战术表现的比较好,但是航空兵战术就过于离奇了。航空兵作战是一门科学,而不是牛仔打马匪。

③除了飞机穿越炮兵弹道危险区外,美军派遣 F-4U“海盗 “战斗机担负轰炸和侦察任务倒是没有问题,但是引导炮兵射击不是应该让炮兵观察机来负责吗?引导炮兵射击需要专业知识,战斗机飞行员不一定合适。

④从空军战术学来看,这次战斗属于典型的空中遮断任务(Air Interdiction)。B-29 战略轰炸机在 “绞杀战 “阶段曾经被广泛运用于轰炸志愿军后勤补给线。在电影当中,B29 的出现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金刚川位于金城战役前沿地域,该区域的空中打击一般由战术航空兵的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负责。战略轰炸机主要运用于对深远战略纵深实施空袭,而非运用于前沿地带空袭。第二,战略轰炸机一般采用多机编队方式空袭,而不是单机空袭,这样才能确保水平轰炸的命中率。第三,从抗美援朝到越南战争,飞机对桥梁的轰炸精度一直都很低下。历史上美军花费大量力气也没能阻断金刚川桥梁运输,而在越战期间为了击毁清化大桥更是动用了激光制导炸弹才算直接摧毁。因此本片当中空袭的效果被夸张了。第四,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本片美军飞行员白天建议出动 B-29 轰炸金刚川,晚上美军真的有一架 B-29 出现在战场上空。导演恐怕不知道战略轰炸机出动一次有多麻烦吧。一般来说,各国战略轰炸机指挥权都在空军总部手中,即便是在战时,少说也得战区空军司令签署命令才行。

⑤美军炮兵用的是 155 毫米榴弹炮。该炮能够有效破坏桥体。片中似乎想展现炮兵试射和效力射的战术安排,但是效力射的火力密度显然是不足的,而且精度过高,轻易破坏了桥梁。

⑥喀秋莎火箭炮的反炮兵作战是一个亮点。火箭炮非常适合对敌炮兵阵地进行压制作战。从镜头当中给出的弹着点来看,敌人炮兵阵地似乎离大桥不算很远。此次喀秋莎应该也是炮兵连规模的集中射击。但是,喀秋莎反炮兵作战的情报来源是什么?究竟是前沿侦察兵的汇报,还是声波探测装置发挥了作用。

⑦37 毫米高炮的射击范围较窄,如果有 57 毫米高炮也许效果更好。不过,总体来说当时我军前沿野战防空较为薄弱,这也是近几十年来一直在试图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随着一批新装备入列,陆军前沿防空有了很大改善。

知乎用户 Ganymedes 发表

首先必须得说,两个多月能有这个完整度还是相当值得称赞的。这几年来的 “大片”,如《战狼》系列、《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包括《八佰》和本片,都相当有“工业水准”,也正因此学术界才会提出“中国工业美学” 的概念。本片的宏大场面相当值得称赞,几乎可以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的高水准,甚至是最高水准,而且只有两个多月,实在是厉害。

但是本片的问题相当明显,三段平行叙事似乎是误解了 “平行叙事” 这一电影叙事手法。

**首先,平行叙事不意味着每个段落要有那么多重合的场景。**有一部分素材用了不止一遍,但平行叙事绝不是这样进行的。参见《敦刻尔克》,平行叙事的在时间上的平行上每一条支线都有自己的故事框架,都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平行的故事如山泉般汇集于一起,达到最终的结局。早在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里就开始运用这样的手法,所以犯这样的叙事大忌实在是有点不该。

**其次,吴京和张译那一段是本片拍得最好的,因为在写活生生的关于 “人” 的故事。**这里面最值得夸的,是讲出了一种战士间的 “传承” 的力量,从吴京到张译,再到张译舍生取义,自我牺牲,确实让人动容,这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该有的模样,激昂澎湃,为国献身,不后悔,不犹豫。这是真正能打动人的地方,是战争中的小我如何成就战争的大我。戴锦华老师评价《八佰》的时候说过一句:“如果趋利避害是人性,那舍生取义也是人性吧”,在吴京和张译这一个段落里,管虎完成了《八佰》没有很好完成的内容。张译和吴京的表演也是这部片子里最好的。

**最后,美国人的视角讲述地实在太一般了。**美国人这一段落要完成的就两件事:展现美国军人和中国人战斗的故事,以及健在的老兵回忆的故事。很遗憾,前者还算完成了,后者几乎就是台词呈现。美国人和吴京、张译斗争的场景设计很漂亮,而且看得很爽,但细想之下,美国军人的是否过于幼稚了?这一段场景几乎和小学生打来打去没有区别,战争的策略是几乎没有,只有激情。所以这一段我保留疑问。

而更为深刻的是,我们的战争片,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比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包括《八佰》,都要有外国人的主要角色,比如那个日本鬼子,比如解救十三钗的神父,而这些角色还能推动故事的走向。当然,不排除真实历史确乎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但电影更应该展现中国人自身在当时当刻的行动和状态。

**本片里的美国人形象是没有深度的,是为了完成叙事而完成的。**尤其是后者如果要讲,那便需要花时间把中国老兵和美国老兵相遇之时,展现出极为复杂的矛盾状态,

但本片几乎没有必要讲,没有必要以美国人的视角来证明中国军人的伟大,中国军人的伟大已然被呈现,已然被讲述。我们所试图走的 “中国叙事”,“大国叙事” 更应该通过故事本身展现其中的精神和力量,达到一种自然而然地呈现和感知,是叙事的“澄明”。

而以外人之视角无疑会有 “自我东方主义” 的嫌疑,即我一定要他人确定我,我的主体位置和价值、精神才得以确认,或者说这并非首要的,最主要的还是故事自身。

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值得称赞,这几部影片的技术不必好莱坞差,这非常值得肯定和称赞。于我,一定会支持。

但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式大片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故事,对大部分观众而言,从古至今,好听的故事才最吸引人,各种叙事手法的运用都无所谓,但成功的商业大片,或者口碑较好的影片几乎都以故事取胜,《我不是药神》无疑是最佳的案例。

但我仍然期待中国电影的未来。

知乎用户 步兵很小 发表

刻意忽略铁一般的组织纪律,更遑论背后精妙绝伦的战术博弈,志愿军明明有着那么多可爱可敬的地方,最后却拍出了个西部牛仔式的荒唐对决。

说好听点是历史虚无主义复辟,说难听点就是精神白皮骑脸拉屎。

知乎用户 陈风暴烈酒 发表

管导应该是被摁住了,要不然也不会 “背手鞠躬”,看来是受气了。。

整体上来说,电影可以一看;受制于不可抗力、崴脚大菊,影响剧情了。而且选材不适合作为电影拍摄,特别是采用分段式电影和多段剧情时间线错开轮流上演的模式。。

我本人不喜欢分段式电影,多角度演出一段戏并非不可,但太考验功力了,很容易就是 “重复镜头堆叠,情感上疲乏”。。

另外,作为区划地名厨發现一个 BUG。。剧中人物谈话出现了一个地名,就是战士们谈论女话务员老家时,说了 “南充市武胜县”。。但是,1952 年南充专区属四川省领导。原由川北行署直辖的南充市划归南充专署领导,辖 1 市、8 县。那个年代的南充市是 “专区辖市”,县是平级的,互无隶属关系。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原回答被删除了。

《金刚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电影

我明白了历史真相——朝鲜战场上美军是真傻的,他们真用 B—29 充当战斗轰炸机攻击木桥。

谁指责《金刚川》,他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他彻底打倒再踏上一万脚。

只有不爱国的垃圾才指责这部伟大、爱国主义、超现实主义作品。

为了证明我是最爱国中国人,我决定补票连看十一二遍。

指摘《金刚川》都是美国人的 “狗”,我第一个打破他的 “狗头”

《金刚川》很好的再现了志愿军反空袭的伟大

反空袭战前敌我基本情况

朝鲜 的安州 地 区,南起安 州,北至岭 美,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是一个具有战 略 意义 的交通 枢纽。该地 区系丘陵地 带, 东南 、正北和西 北方向多 山,西面临海,大 宁江和 清川江 经安州 入海 。

1952 年 12 月 ,侵朝 美军在正面战场 屡遭惨败之后,加紧进行登陆作战准备 , 妄图从 我军侧 后登陆 ,挽 回败局 。其空军 为阻扰我集结军队和作战物资,对交通运 输线的侦察和轰炸活动极为频繁。1952 年 12 月上旬,对安 州地 区进 行多次 侦察 ,仅 8 日就有两架 F 一 30 和 12 架 F 一 86 型飞机进 行空 中侦察,为其大规模空袭作战前准 备 。

我保 卫安 州地 区的高射 炮兵部 队有 :高射炮兵第 5l2 团、502 团团部及 其 1 营、523 团 1 营。610 团和 独立第 41 营、 61 营。共有 15 个 4 门制 85 毫米 高射炮兵连,9 个 4 门制 37 毫米高射炮兵连;另有 探照灯兵第 421 团第 3 营 ,共装备雷达 探照灯 9 部 ,跟踪探照灯 27 部。 高射 炮 512 团的主要 任务是 保卫大 宁 江 桥 ,配 置在 大 宁江 桥 的 西 南和 西 北 方 向。502 团 1 营,523 团 1 营、610 团和独 立 第 41 营 、61 营 ,主要保 卫清 川江桥,配 置在 清川江桥 的周 围。志 愿军铁 道高射 炮 兵指挥所 设干 安州,统一 指挥保 卫安 州地 区 的高 射 炮 兵和 探 照 灯兵 部 队 的战 斗 行 动。为便于对空作战指挥,志愿军铁道高 射炮兵 指挥 所将 523 团 1 营和独 立第 41 营 划归 610 团指挥,61 营划归 502 团指挥。

安州地区反空袭作战过程

l953 年 1 月 9 日至 15 日,在朝鲜安州 地区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持 续时间最长 的空袭 与反空 袭作战 。作战分 别在 夜间和昼 间展 开 。

(一) 夜间空袭与反空袭。

夜间空袭与 反空 袭集中在 1 月 9 日和 l0 日。敌人 企 图 利用夜暗达到空袭我保卫目标的目的。 9 日夜间 21 时 ,一群美军轰炸机伴随 着飞机发动机刺耳的嘶鸣声飞 向安州地 区。很快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情报站发出空情通报 。在安州东南 200 公里和西 南 300 公里 的空域 ,发 现敌 B-29 型轰炸 机 12 批 13 架。 当东南方向敌机距离安州 90 公里时,安州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 所根据敌机航向判断敌可能要空袭安州, 遂命令所属高射炮兵部队进入 。一等作战准备。顷刻 ,刺耳的防空警报响彻夜空 , 我 高射炮 兵迅速 进入炮 位,火 炮昂起 了身 管,炮弹压进了炮膛。2l 时 35 分 ,东南方 向 5 架敌机绕至东北方 向进袭。当先头 1 架 B-29 敌机 距离大 宁江桥 27 公里 时,2 号对空观察哨报告:B 一 29 敌机一架,向阵 地 临近。 此时因敌机施放电磁波干 扰及东北方向有浓云,我对空探照灯未能 照中敌机 ,安州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 所命令各高射炮兵部队进行拦阻射击。随 即 512 团和 502 团 1 营等各 85 炮连 ,按上 级指定的空域进行弹幕拦阻射击 ,连续 4 次组成弹幕火网。由于弹幕确定 目标误差 大 ,开火太晚 ,前 3 架敌机冲过弹幕将炸弹投至火车站附近,炸坏一段路基。第 4 架敌机遭我射击后,被迫绕至西北方向进 入 ,512 团 2、3 营各连又按对空观察哨报 告的空域重新组织拦阻射击。激战中,敌 机投下的炸弹带着撕裂人心的尖叫声从弹仓内飞泻而下 ,流经安州地区的大宁江和 清川江的江桥两侧被炸弹爆炸激起的无数 白色水柱冲天而起。这是一幅奇异而悲壮 的战场画面。巨大的探照灯光光柱和无数 条高射炮 曳光弹 明亮 的弹道 ,将墨黑 的天 空切割得支离破碎。炙热的弹丸呼啸着在 空中追逐 目标 ,夜空中高射炮弹爆炸的火 光分外耀眼。在我高射炮兵火力的打击 下,敌机投 弹偏 离车站 3000 米 以外 。21 时 5 7 分,我空军歼击机临空对敌机进行攻 击,敌机仓皇退出战斗.战斗于 22 时 17 分结束

10 日 19 时 ,敌 B 一 29 型轰炸机 4 批 5 架,高度 7000 米,从西南方向空袭安州车 站。523 团 1 营和 610 团各连按上级指定的弹 幕坐标 进行拦 阻射 击 。19 时 40 分,我 机临空参战,安州志愿军铁 道高射 炮兵指 挥 所为防止误射 我机,命令 “高炮 停止 射 击”,各炮连 立即停 火。后 续 4 架 敌机临 空 后 ,被我 探照灯 照中 ,我 机击落 击伤敌 机 各 1 架 。 在 9、10 两 日的对空作战中,我安州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在 当地 人民群 众 民防 组织 的协 同下 ,冒着严 寒,及 时疏 散 了被 空袭 目标 周 围的人 民群众 ,使 当地 人 民群 众的人 员伤亡 减到 了最低限度

11 日敌机 因天 气原 因没有 出动 ,各部 队利 用战 斗 间 隙对 所 属 人 员进 行 战 斗 动 员,检修 武器 、器材 ,补充弹 药,加 固工 事 。与此 同时 ,安州 志愿军铁 道高 射炮 兵 指 挥所 召开作战 会议,修正 反空袭 作战 方 案 。“规定 对第 一批 敌机射 击 由 团统 一指 挥 ,对后续 各批敌 机射击 由各营 指挥 。

为 节省弹药 ,提高射击结果 ,规定 85 炮连开 火距离不 得超过 8000 米,37 炮连 开火 距 离不得超 过 2500 米。”

12 日昼 间 12 时 许,空袭 与反空袭 战斗 再次展开。12 时 53 分,中朝人民空军联合 司令部情报站通报 :“在安州西南和东南 方向,距 离 120 公里 ,发现敌 战斗轰炸 机 23 批 256 架,高度 4000 米,临近 飞行。” 安 州志愿军铁道 高射炮兵指挥 所遂令部 队进 入 “一等” 战斗 准备,并批示 加强对西 南 和东南 方向搜索。时 间不长 ,7 号对空 观察 哨报告在 西南方 向发现 16 架 F-86,向西 北飞行。随后又报 告:“4 架 F-80,左行临 近。” 此时,东南和正 南方 向的 5、6 号对 空 观察 哨 也 相继 报 告敌 战 斗 轰炸 机 群 临 近,高度 3000 米至 4000 米。512 团指挥 员 根据敌 机从 3 个方向 同时进 袭的情 况,令 各营集中火力歼灭本射界内的敌机。其余 部 队也先 后为所 属 分队区分 了射击任 务 。 各高射炮 兵连先后 捕住目标 。610 团和 523 团 1 营、502 团 1 营,先后对 正南和东 南方 向的敌机 射击 。512 团 2,3 营 各连 分别对 东南和西 南方向 的敌 机射 击。敌机遭 我高 射火力打 击后,即分批 各成一路 纵队,以 50 度左右 的俯 冲角攻击高炮阵 地,我 85 炮连以部分人员监视后续敌机 ,集中全部火 力对敌俯 冲机 进行拦 阻射击 。此时 ,敌 F 一 80、F-84 型战 斗轰炸 机 140 余 架,继续 从 上述三个 方 向进入 ,交错 攻击高炮 阵地 , 少数敌 机以 500 米 的低空 进行攻 击 。我各 高射炮 兵连仍以全部 火 力予以射 击 。

13 时 14 分 ,由东 南和正 南进 袭的敌 机,转以轰 炸清 川江桥 为主 。由西 南进袭 的敌 机分成 两路 ,一路轰炸 清 川江桥,一 路攻 击大宁 江桥 附近的高 炮阵 地 。523 团 1 营 和 610 团, 对攻 击江桥 的敌机 实施拦 阻射 击,5 1 2 团 和 502 团 1 营以 全部火 力射击 攻击阵地 的 敌机 ,击落敌机 3 架。13 时 28 分 ,战斗仍 在激烈进行中,又有 80 架敌机尾随而入。 其 中大部 分 由西 南和东南绕 至西北和正北 向大宁江桥 俯 冲投弹,少 数 由东 南方 向侵 入,轰炸 清 川江桥并 压制两 江桥之间的 高 炮 阵地 。我 各高射炮 兵部 队对轰炸 江桥 的 敌机 ,集中主要火 力射击其俯冲点和俯冲航 路,以部 分火 力对 付攻击阵地 的敌 机, 先 后击落 敌机两 架,击 伤 6 架 。战 斗至 13 时 40 分结 束,大部 分敌 机沿 山 谷低空 逃 窜。

有上述资料可知《金刚川》参考安州反空袭作战,完美还原真实战争场景。

《金刚川》军事顾问思维缜密,有独到的特殊见解。

知乎用户 无话可说 发表

对于这些六代七代八代大导演,我就一句话,能不能让他们狗带,这些人都是最黄皮白心的,让他们拍爱国剧,笑死我了,攀登者拍成爱情战狼,八佰别说了,背后歪的一笔,金刚川呢,我要的是雄赳赳气昂昂踏过鸭绿江,你这是啥!这些人根本就不能感受中国凭什么成为现在的中国,他们根本都不相信有那么多人可以不考虑利益只因为国家而牺牲,他们也根本搞不清解放军与所有之前的部队的区别,我们不再是一只靠勇武取胜的部队,我们靠的是党领导部队,是为人民而战,所以说李云龙之流毒害不浅呐!

我们不是美国,靠着美国队长意淫,我们中国解放军,不靠一两个英雄力挽狂澜,我们靠的是所有的人,靠的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才战无不胜的,这就是新部队跟旧军阀的最大区别,而我们的这些黄皮白心导演呢,拍的还是一个个英雄主义!拍的还是这美国思想!

既然说到这,还有一个让我恶心的导演就是冯小刚的芳华,你们特么拍个战争的都这么喜欢找角度呢,战争题材你整个演出队,演出队里的那些事?演出队里的尔虞我诈?战争的情节你就一笔带过,去你大爷的!

还不如给我放没播出的真实纪录片呢

知乎用户 听雨 发表

当士兵扛着木头迎着燃烧弹的热浪大吼,我不怕你,我看到这一幕不禁热泪盈眶

这 TM 哪是号称轻步兵巅峰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啊,这是义和团重现人间啊

知乎用户 虾仁猪心 发表

跟《八佰》一样不堪入目。建议管大导演还是远离历史和军事题材吧,或者,找个靠谱点的专业顾问也行,要不拍出来的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二百五的电影。

知乎用户 萧半杨​ 发表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不具有普适性


下午把新片《金刚川》看完了,说几点感受。我个人只能给本片 5.5 分 (满 10 分),这个给分可能给的比较草率,但是有根据、有理由。

1、爱国题材的影片当然很重要,抗美援朝纪念出国作战纪念日上映的影片上座率却很低 (大概不到 1/5),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很遗憾。所以无论本片有多少硬伤,有多少不足,甚至有多少槽点,至少作为爱国题材影片,把钱用在纪念民族重大事件,弘扬爱国精神上,这一点是没得黑的。

2、管虎导演,怎么说呢。个人感觉,他还是不适合拍军题的电影…… 有点一言难尽。

导演和编剧有重大责任。金刚川渡河故事的原型是志愿军工兵部队的英雄张振智。原本有张振智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修缮桥梁的真实故事,只要编剧能认真写剧本,导演能认真拍,完全是一个好素材 (工兵虽然不是一线作战部队,并不意味着平凡,比如 1992 年八一厂的故事片《神龙车队》便是把运输部队的运输任务描绘的跌宕起伏,工兵的故事同样可以拍的很出彩)。但是导演非要舍弃工兵部队架桥的真实、光辉的事迹,非要把重点放到了防空上。强加上一些虚构的情节给一些虚构的人物,把一场出色的行动描绘成了流水账,加上导演管虎本人缺乏一些必要的军事常识,整部片子下来确实略让人失望。

3、战争题材电影可以约莫含糊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大概在十岁不到时,我开始大量接触八一厂和长影的优秀战争片,小时候更多是热血沸腾。后来年龄稍长,开始接触战术学和战略学,愈发倾佩八一厂的一些老艺术家吃透了战争背后的博弈论。时间尺度上,我个人非常草率的归纳为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的爱国主义战争片,特点是多以人物切入故事,个人品质和形象塑造上极其富有感召力,还涌现了众多时代传颂的名曲 (如《上甘岭》中的片曲《我的祖国》,《英雄儿女》中的片曲《英雄赞歌》等),但同时也保有脸谱化较明显等微小的瑕疵 (如五十年代反帝影片中多用俄罗斯演员客串英美军人,不仅斯拉夫人和昂撒人长相有明显差异,六亲不认的步伐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电影的特殊印记),第二个高峰是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这个阶段不同于长影的高峰,八一厂在九十年代堪称黄金岁月,大气磅礴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大决战》系列为代表的作品可以堪称旗帜。这个时期的作品其逻辑内核上升,而人物品质问题则更加流畅表达,公允和有深度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举个例子,《大决战》中,国府战略层面高开低走的实况如实表现,而毛在华东和东北的手笔也脉络清晰,从战略学原理层面充分描述三大战役的精巧,非常扣人心弦,也有着高度的智慧洗礼感。同时代的《决战之后》也非常细致 (相比之下,2019 年同题材的《特赦 1959》确实失色太多),宏大的音乐背景也是这座文化巅峰的注脚。而当下可以算第三个阶段,略有遗憾。

4、说一说剧本的问题吧。首先,朝鲜战争因为战场的战线宽度非常狭窄,所以全时间线来看也少有大开大合。与解放战争、苏德战争这种广阔战线的全面战争相比,模式殊别有异。不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高超的战略斜击手法,朝鲜战争只有早期 (即第一阶段。尤其是第一、第二次战役前后,双方在朝兵力均不充裕时,也是联合国军在朝鲜北部猪突猛进而战线逶迤时) 才较多出现运动战艺术,如第二次战役在清川江南北的围歼战,彭总让 38 和 42 军迂回南侧,劫杀美伪两军在安州 - 价川 - 德川的后路(著名的松骨峰阻击战就是本次战役中可歌可泣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朝鲜战争也许不那么适合天才的粟裕大将指挥,而更加考验韧性十足的彭帅。在战场上,中国人性格深处的那种不屈和伟大也更能适应朝鲜。于是,朝鲜的山山水水诞生了如此众多的英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朝鲜战场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从耳熟能详的上甘岭、慢热晚名的松骨峰,到籍籍默默的砥平里,各支英雄部队的故事都足以彪炳史册。过去可能照顾到美国人的感受,以至于《朝鲜战争》落于荧幕台下。眼下既然针尖对麦芒,素材上自然大可不必拘谨。避开耳熟能详,而选择金刚川这个相对冷门的题材本身没有问题,如同著名的《桥》(南斯拉夫于 1969 年拍摄的著名电影),完全可以围绕桥元素拍出非常棒的效果。但是从实际效果出发,管虎导演并没有能挖掘出充裕的素材。肩扛桥板当然让人感动泪目,但是作为本片绝大部分时间段中充斥的空袭 - 防空二元情节,既没有营造决斗的孤独感,也没有高度展现团队的协作技巧,只有三个视角的重复演绎,似乎不太合理(如果是交叉镜头,也许还好一些,三次从头到尾的重复,感觉很是不妥)

说的过分一点,全片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次五分钟的空袭故事,先稀释到了半个小时,再换个角度重复三次,最后加上了片头和片尾,配上泪目的主题曲《英雄赞歌》,然后剧组收工。按部就班、化学实验式的流程,说不是流水账都说不过去……

5、关于本片的一些细节问题,我随便说几个。第一个是服装问题,尤其是关磊的血红色背心。战场上肩章领章是非常容易吸引死神的,作为一位 (前) 连长,这一幕似乎不应该发生 (这一点并非夸大其词,对于前线来说,老兵的幸存很少是不断的侥幸,大多是各种谨慎的累积。二战中苏德双方都有过紧急情况下派遣工兵医疗兵等技术后勤兵种填充火线的案例,这些缺乏战斗经验的士兵,死伤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战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从二战中崛起的美国军队,自然不会忘记太平洋日军留下的教训。而志愿军这一边,虽然解放战争时期的狙击案例非常有限(毕竟解放战争时期少有山地丘陵地区的长期阵地战或者长时间的巷战,狙击意义一般。所以除了我军选拔的一些“神枪手” 与少量国军受德国顾问建议而在抗战初期开始组建以及缅甸反击日军时衍生的狙击部队外,几乎都没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狙击部队),解放战场上也极少有狙击部队的著名案例。回到朝鲜战争,1953 年的志愿军尚未授勋,肩章领章问题不大。但是红背心一样是非常不合理的(1953 年,双方僵持甚久,冷枪冷炮是常有之事,著名的中国第一射手,江苏兴化人张桃芳,便是在 1953 年的 597.9 高地名震天下。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同样有游荡的狙击手)

6、口音问题也很有意思。中国战争电影大多没有明显口音 (五十年代的爱国影片,有一些助词发音特殊,比如 “的 di”,但是有其时代背景),少数大规模引入地方口音的电影,如《大决战》,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但是这一点和古月老师、苏林老师等人的融入度有分不开的关系。而近年来的影视作品,口音其实多少有点刻意,不是那么顺遂自然。旁白就更有意思了,以一位老志愿军战士的口吻回忆,本身很有感觉。但是让人非常明显感觉到老战士旁白的声音出自年轻的配音演员,违和感并不能消失。

7、高炮部队的问题也要提一下。志愿军的高炮部队可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空军其实规模和水平相当一般(国军的美械军装备水平很难达到美军的师,而国军空军总水平相比于美军也非常有限),加上解放区后勤经常化整为零,所以解放战争中防空任务并不紧迫,除了东野有高炮部队较多参战,其他野战军多放弃强力的防空,而使用地面工事化解。因此高炮部队入朝后也只能说是在学习中成长,1951.8-1952.6 的反绞杀战是志愿军防空部队最著名的一页(比如著名的清川江大桥保卫战)。不同于今天的防空,当时的志愿军防空条件非常艰苦,战术方法也只能高度创新。著名的郭山铁路大桥防空战(志愿军空军击落击伤 11 架 B29) 中,志愿军防空兵通过数据筛查,预判美军轰炸机路径,利用有限的雷达、探照灯和高射炮配合,作出了非常极致的合作。而《金刚川》中,夜间的高射炮射击,没有探照灯伴随(二战开始,探照灯咬住轰炸机,引导高射炮射击就已经是通例),几乎是不可能命中的。质疑这个情节并非是吹毛求疵或者说恶意抬杠,而是因为严肃的题材应该保持对原型的敬畏。

说远一点,从战争片的视角来看,粗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谓大视野,一类可谓小切入。前者如《大决战》三部曲,以宏大视角审视历史的节点,不拘泥于细节,而着重融会战略学背后的博弈论、战争背后的政治与地缘,乃至共通哲学与社会机理。后者有如《神龙车队》,从将领、普通基层指挥员乃至普通战士的角度切入,这一类战斗故事情节可以有加工,但基本也有原型;可以有艺术渲染,但也要基本符合军事规律。《金刚川》当然是后者,因此加工情节并不是不可接受,然而如果不能满足基本符合军事规律这一条,那么加入的情节就要大打折扣了。

8、再提一个有意思的。就是编剧给主人公起的名字,这也是一个略有一些不够严谨的地方。关磊和张飞很容易让人想到关张的兄弟情。不过实事求是说,一直到本世纪初,单字名字才开始起势。这一点很好理解,中国社会直到近二十年,才有不重视字辈取名的苗头,如果考虑字辈,三个字几乎是必然的结果。除了字辈,取名风雅,采字古籍也是一个原因 (如张闻天同志,取名自《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除了朱德同志,基本都是三字 (而朱德同志原名朱代珍、朱建德)。本片塑造的人物,张浩、关磊、张飞,让稍微多接触近代史的朋友一看就有一种明显的违和感。

9、作为故事片,我挺推荐《神龙车队》,虽然吹毛求疵的讲,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但是充分溢出的剧情让人看的非常畅快,每每回想起小时候熬夜看 CCTV6 的《神龙车队》,脑子里总觉得这是中国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尽管差异如此巨大而难以划上等号,但总会这么想。

10、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知乎用户 苏散之 发表

(微剧透)发现自己最近的影评终于不会夸夸夸了……

总结:这是一部合格但平庸的战争电影,但不是一部合格的抗美援朝献礼电影。(战争题材看的少,两个月这效果,我没意见。)

2. 演技全员在线,但故事表现方式不在线。但这和是不是两个月拍完一点关系没有,完全是剧本角度问题。

因为影片中大规模展现了影视人心中固守旧调的个人英雄主义战争气息,与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高度集体主义精神并不相符。

这种不相符,以至于我朋友在看完后觉得很不适,觉得美军和我军好像没什么不同,一样的意气用事,一样的为战友报仇。

这点张译那段尤甚。前面大规模强调他和吴京的友情,以至于后期故意暴露掩藏点时,给人一种他为了报仇而牺牲了自己和战友的错觉。(前面吴京的铺垫实在太影响观众判断了)

3. 我还想强调一下,志愿军是一支拥有超高质素的军队。志愿军不会为了意气用事而擅离职守,那是英雄主义才爱强调的事,和他们并不相符。

所以哪怕你整部片主角都只有那点点的镜头,也不能证明你那是集体主义。因为集体主义是服从命令的,充分发挥整体队伍机动性的,而不是散兵游勇然后身死。

是的我就是在骂李九霄那段,我实在看的头皮发麻。这样不服从军令的人,给他这么多镜头做主角,我只能说导演根本不懂这段历史。

而恰恰美军那部分却展现了极具美国特色的精神,也是整个电影编剧写最好的部分。

所以我说影视人还守着在固守着美国战争片的调调,他们还没能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出来,注定做不好这种高度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战争片。

这也导致了第一个第三部分游走在个人英雄和集体主义之间,与第四部分产生脱节。

最后补充一点:志愿军战士心里先有国家,再有个人功勋。你拿这样一个人做第一部分主角(是的我还是在骂李九霄那个角色)来凸显他们的精神,是在侮辱他们。

综上,这部电影我推荐吗?

我不知道。一方面我想恶心死管虎这酸文人做派,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部片的角度实在非我期待。

如果单纯当战争片看,最后张译那部分其实已经值回票价。只是我希望去看了这片子的人,真的不要认为志愿军是只会玩人海战术吓怕敌人的人。

这场战争能打胜,一是他们精神比敌人强,二他们不惧牺牲,三是他们智慧比敌人高,四是他们能做到高度配合的作战方式。

(简单解释三和四,你打游戏计划自己整个团队走位风骚和真的开团你的队友可以配合你的战略走位风骚,是两件事。)

我希望所有人不要因为这部电影,忽略了他们的智慧和配合精神。

不要看完了电影,觉得他们也不过如此。

事实是他们远远不止如此。

原文出处微博:南海的浪涛(原博有具体图文资料)

微博​m.weibo.cn

知乎用户 tingweichen​ 发表

我对这个电影持负面评价,电影的政治立场有问题。

抗美援朝是为了什么?是保和平,为祖国,也是保家乡。而且一定不是所谓的 “赢得对手的尊重”。电影的第二部分大篇幅介绍敌方个人的桥段一定是某人夹带的私货,且政治立场偏向美国。去掉这段并不影响整体连续性,且有众多剧情安排竟然是为了敌人这个桥段安排的,匪夷所思。

  1. 敌方战斗机飞行员是什么形象?

老美国牛仔,开飞机开窗户戴牛仔帽都吹不掉,在僚机被击落后,仿佛开挂的麦克雷,以一己之力连续出击,干掉志愿军两个 AA 阵地,最后不幸被志愿军高射炮击中,壮烈牺牲。如此有血有肉,实力超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若不是在中国电影院看到,我还以为是美国海军征兵电影的帅气阿汤哥。导演给他的设定是 “老子要干高炮,老子就是要干他妈 bitch 的高炮,老子到死也要干高炮” 如此执着的人,我也没看出他有被志愿军精神折服,我倒是有点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完全搞不懂编剧造这么个形象什么意思,我以我浅显的理解揣测一下:

可能是为了给电影里的吴京制造一个技术高超,可敬的对手。若是这样,编剧的水平也太 tm 臭了,而且浪费这么多篇幅和时间,观众不要上厕所的吗?给导演组参考一下,著名 “军国主义招魂” 电影《永远的零》里面是怎么给主角塑造可怕对手的。一个 P-51 的视角,流畅的机动,机身上十余个击落标志,不需要任何对飞行员的描写,不需要任何蹩脚的英文台词,大家就能看出这是一位美国王牌飞行员,仿佛一位沉默的杀手,随时都有可能置主角于死地。反观《金刚川》里的美国飞行员,占如此之大的篇幅,我觉得应该把名字放在领衔主演的吴京后面。

永远的 0 剧照

2. 电影为什么要拍第二章节?

这个是很费解的问题,最好理解的只能是某亲美人士的夹带私货,否则你没办法解释为啥要对美国王牌牛仔如此细致入微的刻画。这时候肯定有人要反驳:“这是导演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志愿军英勇顽强啊,你看最后美国人都对中国的造桥速度表示诧异了”。好,如果接着用这个角度思考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更大的政治立场问题:**志愿军的英勇顽强是建立在美国人的价值体现上的吗?一定要美国人说志愿军厉害才能体现出中国人的厉害?**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如果这里有两个剧本,一个是 “志愿军在美军的飞机榴弹炮反复攻击下,反复修桥反复防空反复渡江,最后部队终于过江,取得了金城战役的胜利” 和“美军反复攻击浮桥,袭扰造桥工兵,王牌飞行员干掉两个炮位后壮烈牺牲,可是最后志愿军还是过江了”,请问这两个剧本情节哪个才是站在志愿军的价值立场上的?如果你能说后一个剧本是在侧面反映志愿军的顽强过江,那我就能同理前一个剧本是在侧面反映美军的不懈攻击,可是这 tm 的说得通么?

3. 为什么高射炮 (AA) 周围点火?

目的竟然是 “他来了,我要跟他决斗”。

别跟我说什么他是为了掩护修桥,这影片就不讲逻辑:桥怕什么?桥怕轰炸机和榴弹炮;敌人来的是啥?是主角的老对手,开侦查战斗机的(电影中张飞自己说的是他);那么他会对桥有威胁吗?不会;

那你暴露自己干啥呢?

为吴京报仇?你电影若真的是把志愿军刻画成这种军事政治觉悟,建议导演还是秦城呆一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决斗

决斗,那还是志愿军吗?决斗那是西方人的价值体系,那种决斗之后哪怕两败俱伤都是值得尊重的价值体系,是源自西方的骑士精神,和我志愿军没半毛钱联系。这就回到了上一个问题,用西方的价值体系来刻画志愿军的形象,这导演不是夹带私货还能是啥?

多说一句,战场是智慧的较量,讲究保存自己,杀伤敌人。第二次战役中,38 军长途奔袭三所里,直插美军屁股眼,这不叫偷袭,这叫智慧。点个火把,跟飞机对射的高炮不叫英勇,这叫浪费战斗资源。何况,你点个火堆仍边上啊,误导敌人你高炮阵地位置,这不香吗?

这部电影还有一些其他槽点,比方说那凝固汽油弹(燃烧弹)的效果都堪比小型核弹了,最后人桥的转场过于生硬,人桥的群演还有满身肥肉的大胖子。而且说到人桥就又有槽点了,人桥还是从美军的视角看到的,战斗机带着轰炸机来看看志愿军的人桥,我估计导演就坐在上面说真棒。都到了电影最后,导演都不能让美军飞机歇歇,我真的怀疑导演是想表达美军攻击多么坚持不懈。如果我是美国人看这个电影,我肯定觉得我们美国肯定赢定了啊,你们这人桥被我飞机抓住肯定没了啊,诶,最后咋还美国人输了呢,不合逻辑啊。

附:影片最后演员表夹带私货,太恶心了

知乎用户 Windfury 发表

想不到 2020 年了,

还有电影靠人桥这种卖惨、消费战士牺牲来表现我军 & 博取观众眼泪的,

他妈的我军发迹井冈山,

打日本 - 灭老蒋 - 干美国 - 操越南 - 怼印度

哪次不是以教员为首的战神部队纵横捭阖神级微操,

搞的敌方气喘吁吁逃之夭夭,

到了 2020 年的电影了,

求各位大导演让我军 —

用一点子智慧,

好吗?


冷静一下…

我爷爷也是抗美援朝过,晒奖章什么的就不了,他是将领的卫兵,脚后跟有个弹片炸的疤,他跟我讲他经历过最艰苦的就是那里太冷,很多战士会冻掉脚趾头…

刚刚发现有人留到最后拍了演员表,竟然有石头、三娃子、蛋炒面,这他妈的… 这屁股到底他妈的在哪???

还有最后吐槽一下这演员名字,各种赖名,我爷爷叫凤西我外公叫孟河,都是那个年代的人,能不能不要这么黑我志愿军。

知乎用户 无名氏 发表

— 更新:写在最前面 —

趋利避害是人性、舍生取义也是人性;当电影和历史迎面相撞,撞毁的一定是电影。(戴锦华老师评《八佰》)

— 原答案 —

三星半 / 五星:一星给演员(尤其是张译),一星给特效,一星给配乐,半星给叙事手法。扣分点主要在第一部分的 “违和感”,还有全片某些与历史和常识不符的设计。

-- 严重剧透 慎入 –

第一部分结束,我就在心里感慨了一句,导演委屈您了,这次不能由着性子拍了。表面功夫做得挺足,但是还是在细微处漏了马脚。首先,就是 “奇奇怪怪” 的人设。第一部分,主要人物有二,邓超饰演的连长,和李九霄饰演的班长。

先说连长。当邓超身骑白马,出现在丛林里时,我内心就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尤其是,连长大人一边高呼:都趴好,赶紧隐蔽!一边策马奔腾。我…… 这是无缝转场到《八佰》么?还是白马租借成本太高,不多用几次心有不甘?

从邓超出场,到光荣牺牲,白马的影子在我眼前挥之不去,还有耳旁回荡的听不懂的江西方言。除此以外,这个本该担纲挑梁的英雄连长,竟然没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更不要提人物弧光了。

再说班长。从第一个镜头起,就能清晰地感受到班长急于过江杀敌的迫切心情,后来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炸毁,班长也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前向连长请命出战。连长的回答也很有意思,点着班长的胸脯,说 “谁不想拿军功章?就你的那点小心思我不知道?” 再结合之前班长珍藏在怀里的老照片,原来班长的战友们相继牺牲了,班长想带着他们的遗愿,冲锋杀敌,然后带着荣誉,凯旋而归。

乍一看,逻辑很合理。但是,细想一下,这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铮铮傲骨们,支撑他们冲锋陷阵,生死不计的,真的只是那些军功章?如果快进到第三部分,看到张译饰演的张飞,到最后用残破的身躯,打下美军一架战机的时候,他实现的不仅仅是一名军人的荣耀,更是为了祭奠自己的好师傅,好战友,好兄弟们的英灵。“终于打下来了!” 终于为你们报仇雪恨了。

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接下来,导演还给班长设计了一条隐晦的感情线,同样是四川老乡,同样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个在山头搭建信号,一个在滩边实时汇报。纵使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化作电波里的那一句:前线见。啊,战火纷飞里的青春和情愫啊,不知所起,但猝不及防,化作乌有。多么令人唏嘘和感动啊…… 然而,这故弄玄虚的设计,拼命敲打着我的感官,却到不了我的内心,连酸涩的眼眶都不能为之挤出几滴眼泪。

当然,导演对班长的刻画,对青年战士的解读,可能是想呈现一个凡人英雄。他可能认为,战士也是人。人,就可能对功勋极度渴望,对炮火中的爱情有丝丝向往,甚至怒发冲冠之时擅离职守,要冲到对岸去拼命。这些都可以理解。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导演选择去着重呈现什么的问题。而且,如果这些呈现是突兀的,是刻意的,是自以为然的,是本末倒置的,甚至是罔顾历史的,那么,我依然要怀疑你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做滤镜,忽略了其他,甚至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选择权。

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每当你的创作出现违和感十足的设计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怀疑你的动机(其实,也可能只是你的能力不行)。从《八佰》到《金刚川》,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违和感。

-- 泪点 –

不得不说,张译和吴京的演绎,贡献了整剧艺术创作中最打动人心的片段。两个人性格迥异,但默契十足。很多细节很戳人。比如,对所剩无几的炮弹视若珍宝的张译,出乎意料的慷慨,多给吴京留了十发炮弹。临走前,二话不说,但转手就把一个香喷喷的玉米扔给吴京。两人约定哨音作为暗号:吴京临死前用哨音告诉张译出手歼敌,之后,张译跌跌撞撞去探查吴京生死,也是用哨音探路;张译在掩埋了吴京后用哨音祭奠,之后,拼死打落敌军后,用哨音告慰牺牲的战友们,最后在敌人的燃烧弹中,坦然迎接死亡。两人的命运随着哨音起落,我想到 “杜鹃啼血” 四个字,不知不觉中也跟着前后左右的观众一起落泪了。

当然,全篇还有不少泪点。比如美空军飞行员希尔驾驶着飞机与地面炮台对轰;比如张译在废墟中醒来,用绷带、树枝等支撑起残破的身躯,艰难地闯过玉米地,完成最后的使命;比如清晨总攻前的人桥,用血肉之躯架起了最后的希望。等等。这些情节设计,从画面上极其震撼感人,但作为军事小白,即使在查阅高赞里的军事专业回答前,都觉得有点匪夷所思,只能姑且当作艺术升华吧。

-- 最爱 –

将近两个小时的艺术创作结束了,影片的结尾,短短几分钟的纪录片段,是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我的最爱。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终于有能力有机会把那些曾经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福祉而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灵们接回家了。几十年后,那一个个覆盖着国旗的盒子,静静躺在后辈军人的臂弯里,回到了这片祥和的土地上。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存在,我希望,那一刻他们是满含笑意地看着我们,说 “还好,没辜负我这条命”。

时间,永远定格在二十啷当岁的年纪。也好,风雪半生,归来仍少年。

PS:特效和配乐很赞。

知乎用户 张小墨 发表

我只想说,《英雄赞歌》里的歌词,其实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两门高射炮射击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安宁,踏上了远征之路)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张飞飞奔回高射炮阵地、刘浩冲出去仰天射击的样子)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那么多志愿军烈士用身躯撑起桥梁,关磊等人用自己吸引敌机给战友创造机会)

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志愿军冲过在被燃烧弹袭击过的桥,身姿都在发光)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我们的喀秋莎摧毁对方的炮兵阵地)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记得张飞、刘浩对着敌机怒射的样子么?)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你看,他们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关磊,张飞,还有所有牺牲了的志愿军烈士们,我们打中了,把美国佬打回去了!

如今,接你们回家!

知乎用户 心物一唯 发表

有人在诟病片子结构问题,觉得同样内容拍了三遍,50 分钟凑到两小时,甚至说出了发爱国财的话。我太佩服这些理中客了。

这片是疫情结束后拍的献礼影片,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的。原本冰雪长津湖因为疫情耽误了,得等明年初下雪才能拍。所以临时赶工拍了这部夏天的影片。

虽然是赶工,但是质量是不错的,张译还贡献了神级表演。我从吴京那里开始一直流泪到张译牺牲,对我自己来讲,触动是非常大的。

回到三段的结构上,这个结构设定可能有文本稍弱,想通过结构创新弥补的原因。这样处理我个人觉得有利有弊,伤害了故事的层次感,但是对我来讲,影响是不大的。就像我自己去看抗美援朝的纪录片,看了《铁在烧》,又看《为了和平》,又看 B 站 Up 主四月的介绍,虽然历史已经定了,我也知道了结果,但我就是愿意一遍又一遍不同角度去看,多看几遍我不觉得重复,我就觉得这个事情在我脑海中更加生动、立体、全面、准确,让我对这场战争的意义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电影的前三段从步兵、美军和炮兵三个不同角度来展开同一件事,相互印证,细节上没出现明显漏洞。前面两段的铺垫,让我对张译与吴京的演绎充满了期待。最后也不出所料,这样说吧,张译这段 50 分钟的表演,让我想到李雪健!

另外,说管虎屁股歪的,在影片中基本不明显,很多批评都把对管虎的愤怒发泄在了对影片的细节进行抬杠上。真的没必要。

真的是好片!绝对值票价!影片客观我给 7 分,张译吴京加 2 分,考虑到目前中美局势再加 1 分,我给满分!

知乎用户 靴子穿 发表

本文有剧透,慎看。

李九霄 / 魏晨 / 欧豪三人被燃烧弹烧糊,邓超被炸成两半,吴京被重枪扫射成碎块,最后的张译,先被炸碎左胳膊左腿,再被燃烧弹活活烧糊。这就是主演们的结局,死光了。

而在抗美援朝的绞肉机上,中国付出了 2 年零 9 个月的时间和 19 万 7 千名军人碎成渣的肉体,这些人全死了,死光了,死在了十七八岁的年华。

对于我这个出生在和平年代,每天只知道享受快乐刷手机的人来说,朝鲜战争已经过去 70 年了,现在听到 “抗美援朝” 这个词总感觉似真似假,看到 “抗美援朝” 相关的新闻也只是扫一眼罢了,我相信这种状态的年轻人不止我一个。

还好有电影,还好有金刚川这样优良的群戏电影,以 “巨大的荧幕、震撼的音效” 这种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把 “战争的残酷” 狠狠扎进我的心里。

以前在油管看过一个 Mitsi Studio 团队制作的 “每个国家是如何打仗的” 的短视频,把各国军队打仗的状态用对应特色塑造出来,其中美国军队的特色是飞机大炮和航母,中国军队的特色是:人多。

那时候感觉那个视频挺可爱挺幽默的,但今天看完金刚川,再回想那个短视频,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却是一阵巨大的悲凉。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半年,就开始面对联合国不承认新中国、美国军舰巡航台湾海峡、苏美冷战、朝鲜内战殃及鸭绿江,新中国只能拿着苏联支援的一定量的枪械,让十七八岁的大量新兵和一些二战幸存的老兵,组成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奔赴鸭绿江。虽然看上去雄赳赳,但他们知道美军有飞机有大炮,知道自己只有一杆烂枪,知道自己大概率是要死在异国半岛,但冲上战场的姿态依然挺胸抬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用命,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人的命,打败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军,只有打赢了,才能让新中国站稳脚跟,不计代价,不计生命!

金刚川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示了这一点:中国军人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

美军只用了两架飞机,就干掉吴京高射炮 1 号及其 8 名军人、干掉张译高射炮 2 号及其 8 名军人、干掉几乎整个工兵连、也干掉大部分中国陆军,巨大的装备差距,一览无余的展现在那条湍急的无名江上。

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看着江上那座炸了修、修了炸的破桥,我逐渐都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感觉整个电影院现场越来越安静,只剩下电影里高射炮轰轰轰的声音。我转头看了一眼旁边的那对母女,她俩一边哭,一边忍着不哭,再转头看了看其他一动不动的观众们,我感到了一定的欣慰。

走出电影院,我脑海里却还残留着最后那座 “人桥” 的画面。美军用 B26 的小型飞机炸完、又用 B29 的大型飞机炸,中国军队仅有的两门高射炮已经随着吴京张译炸的粉碎,最后的最后,只能用万千少年的人肉来搭桥,才在关键时刻,决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以前我觉得好看的战争片是《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来信》,现在要再加一部《金刚川》。

知乎用户 短腿 发表

打着献礼片的旗号,消费先烈来强行煽情。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知乎用户 帕帕斯塔索普洛斯 发表

1992 年,在执导的第二部长片《阿飞正传》上映接近两年后,王家卫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三部长片《东邪西毒》。

这一拍就是两年。

原定于 1993 年春节时段贺岁上映的《东邪西毒》眼看无法按期完成,墨镜王拉来好友刘镇伟套拍了一部《东成西就》。

乱七八糟的剧本,乱七八糟的演绎,在刘镇伟的导筒下,仅用时 27 天就拍成了这部《东成西就》而且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

但其实在那个时代的香港,一部电影用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制作完毕才是常态,包括王家卫自己的《重庆森林》,这部开拍较晚却先于《东邪西毒》上映的电影仅仅拍摄制作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还是王家卫,要换成玩弄电影工业于股掌之间的王晶,用时可能会更短。

与那个时代的港片们比,《金刚川》近乎三个月的制作周期似乎看起来也没那么短了是吗?

完全不是!《金刚川》是一部传闻投资 4 个亿的标准重工业 A 级大片。

那么三位大导联手,再加上据说一路开绿灯的拍摄辅助,能把这部《金刚川》拍好吗?

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我只能很遗憾地说:没有。

本片个人的初观感很像敦刻尔克,三个视角下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呈现,三个视角分别是主力部队、美军飞行员及炮兵掩护部队。

但说是三个视角,其实三个视角看得都是同一块地,布得都是同一块景,讲得也都是同一块一模一样的故事,甚至用了大量一模一样的片段——注意,我说的不是镜头,而是片段,因为真的就连台词都一模一样复用了。

这就别说像敦刻尔克一样戏弄时间了,每条时间线其实根本都没有更多的新鲜内容,完全可以直接将不同视角剪成一段连贯的故事。

以我的浅薄理解,分成三段的唯一意义可能就是抻够片长了。

毕竟仅仅以影片实际展示的故事长度来看,倘若做成喜剧的话给开心麻花可能也就 20 分钟就演完了,而现在的实际片长是超过 2 个小时。

我想如果留够时间的话,也许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具体的修桥工艺、技术,将工兵们的这条故事线丰富起来。

但是仔细想想这种想法太可笑了,如果留够时间的话,明明很大可能就不会选这个故事了。

会选金刚川的故事来拍摄,十有八九就是因为它少,短,好拍。

无论如何,赶上纪念日的这个礼,一定得献。

剧透分割线

其实故事也没有什么好剧透的。

主力大部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前赶到金刚川的对岸参与金城战役,水流湍急,过河只能靠一条木桥。

美军不傻,为了拦截我志愿军的脚步,便三番五次通过各种方法阻挠修桥,而先头的工兵们要努力修桥保证大部队能通过,对岸的炮兵部队则要使用一明一暗两门大炮阻止美军飞机的骚扰。

结果当然是美军机关算尽,我军将士在轰炸之后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不畏牺牲用血肉筑起长城,让主力部队越过了金刚川,炮兵部队则在掩护作战中全部牺牲。

其实当听到讲的是一个修桥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应该想到,该会有最后的 “血肉筑长城” 一幕,毕竟那是写进国歌的意象,但如果没有做好这样的预期,在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是会感觉无比震撼的。

那不仅是对国歌歌词形而上的具象化,是近些年来热衷打造的 “基建狂魔” 人设的体现,更是一种极其壮烈的浪漫。

其实在八佰的最后,管虎就想要营造的是这种众志成城的效果,但那个万人伸手的场面是绝对经不住深思的,伸向八佰壮士的手,张开,为了迎接英雄,握拳,是对英雄的肯定——但是其实是没什么用的,只有意到,实还差得远。

而到了这部结尾的人桥片段,则对八佰的结尾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更壮烈,更浪漫,更无畏。

…… 也更实用。

这一幕当然是全片的最大亮点,当然甚至这部电影拍出来,其实就是为了把这一幕给观众看——你看他们甚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搞了个这个雕塑的模型…… 虽然我觉得这种重复太多余了。

说回故事本身,你能明显感觉到,为了抻时长加内容,添加了很多意义不大的细碎情节。

先说李九霄这条线。

哦对,多扯几句演员,此君我第一次见是在《火锅英雄》里,当时观众都对这四位抢劫犯摘下面具后的样子惊诧不已,后来是去年的《送我上青云》,演一位自信的色盲,最后强暴了姚晨,还是坏人。

到了八佰,终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坏人做到好人了,到了这部就真的彻底是好人了。

这条线放在最前面,就是对整个宏观的故事做一个概括,只有它是完整的时间线和完整的情节展示,甚至还提前把吴京张译的兄弟关系铺垫了一下。

但是也实在没什么意思,就这样吧。

第二段的美军故事,设置得其实有点失败,我们当然都能理解到作者的意图是通过敌人的肯定来侧写英雄们的精神。

但是这段完全就是碎裂到极致的碎片,彻彻底底就是其他部分的补丁,只有功能性,本身没什么叙事,这位美军飞行员也就是个比较典型的 Cowboy——还比较容易上脑,也就这样吧。

第三段当然是真正的有情节了,两位炮兵都想要正面位置,争抢不下,结果一位先牺牲了,另一位帮他报了仇,也牺牲了。

如果说看的时候最担心哪部分被喷的话,于我其实是这部分,因为吴京张译这二人,一位不听命令擅自换岗,另一位个人恩怨和飞行员皇城 PK,这都是某团体最爱批判的个人主义表现。

尤其是张译在吴京牺牲后的争端表现,已经彻底将任务抛之脑后,老子就是要处理个人恩怨了,也就得亏遇上一个同样热血上脑的牛仔飞行员,看到哪点火了就像低级 AI 一样只冲哪儿,还是确保完成了任务。

不过话说回来,本来炮兵的任务就是打飞机,那么即使是出于个人恩怨去打飞机, 好像也还是在任务范围内?

看完倒是很安心地发现,张译的精彩表演,突破 R 级的血腥场面,都把观众震住了,对这部分完全没挑什么问题。

这段原本有个极为精彩的梗,吴京叫关磊,张译叫张飞,吴京还特地点到张飞这个名字,当张译只剩一半手脚,用最后的力量开炮前,唱起歌颂张飞的莽撞人,那一刻我真是汗毛倒立。

也得亏作者想得到这样化用传统故事与曲艺的梗,用到这里,太巧妙了……

等等……

好像有点别扭?

仔细想想,张飞其实是在当阳桥阻拦曹军过桥的吧?而且他其实把桥给喝断了啊!

想到这点后,一下子就觉得,别扭了。

其实这种别扭我觉得甚至可以算是管虎作者性的体现了,自他的大片时代开启以来,厨子戏子痞子里反转前后的极度割裂,老炮儿里老爷子无视江湖道义的举报信,再到八佰最后反高潮一般地将撤退大书特书,都是一样,别扭。

管虎自己其实一直没太想明白表达层面的东西,他的专长是呈现画面质感,影像质感与极其饱满但是好像说不太清楚的情绪。

这使得他可以把东西表现得煞有介事,充满激情,但仔细想想好像总有点脑子过不来的感觉。

在这里,就是张飞这个梗。

当场没反应过来的话,确实汗毛倒竖,拍案叫绝,但是出来要是想了想,就觉得没那么贴切了。

最开头我说了本片与那些快餐港片不同。

但其实接下来我要说,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着重于重点场面的展示,以名场面的力量去压倒一切。

这一切就全都浓缩在三个小段结束后的第四段,观众发现原来前面第一段的李九霄就这么死了,张译也死了,辛苦修的桥没了。

作为旁白的这位小胡同志眼上蒙着纱布,如同战后幸存者一样目睹着地狱般的景象,观众的情绪也被打到最低处。

紧跟着人潮从他身后涌出,他看不清,但是能感觉到这些人要干什么,于是他也加入到整个行列中,画面一转,原来工兵们用自己的身体架起了桥,一定要为大部队赶上集合的时间。

至此,观众的情绪也起来了,美军的轰炸机又来,水中的战士脚踩着咬牙的同伴,这些代表着牺牲。

牺牲,但是不畏牺牲,直至最后,“一条大河” 响起,整个场面完全构建完成,作者就是要以这个场面及所展现的牺牲精神打动观众。

…… 甚至可能完成得太过满意而特地又做了个雕塑模型。

但至少,这部分做好了,在结尾处这么一收,还是能把观众的观感拉升起不少的。

该总结了,虽然说得有好有坏,也很理解三个月赶工的种种限制,但是至少在我这里,这部《金刚川》还是没有合格。

但是比较欣喜得是,能在主旋律电影里看见追求艺术质感的画面表现。

不过我觉得很多人都一定非常烦这些,就想看正面战场的硬碰硬对决,那应该就得等本来原定这个档期的《长津湖》了。

最早传闻冯小刚执导,后来换成了刘伟强,再到现在根据公布的结果,是陈凯歌和徐克。

啧啧,陈凯歌,希望那些懒得看艺术的人,能吃得下凯歌导演这位如诗般的男子,嘻嘻。

知乎用户 陈小槑 发表

现在,离电影结束还有 30 分钟,我已经拿出手机在知乎和豆瓣上翻差评来抚慰我差到不行的心情了。

看完八百之后我好歹还写了八百字,看完金刚川真是写这两句都嫌多。

知乎用户 其琛 Charles 发表

假设你在影院看电影打了个盹,醒来非常尴尬。

但你很快惊奇地发现,你又看到了熟悉甚至相同的画面,并没有错过剧情。

很遗憾。

你并未拥有了让时间停止的特异功能。

而是正在看《金刚川》。

上映第二天,《金刚川》豆瓣评分从 6.9 跌至 6.7。

1 星和 2 星的评价占了将近 2 成,谈不上恶评如潮,但 1 星的评价确实不少。

《金刚川》是烂片吗?

绝对不是!

《金刚川》的主旋律题材让它具有天然的优势。

好题材不等于好电影的道理不必多说。

但要在 2 个月之内完成一部 122 分钟的长片,可谓是地狱级难度

世界电影史上有不少拍摄时间比 2 个月还短,但却成为经典的案例。

诺兰用 25 天时间拍完了让他声名大噪的《记忆碎片》;

杜琪峰也只用了 19 天就完成了代表作《枪火》;

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的拍摄期也只有区区 30 天。

但不管是从影片类型,还是体量,拿那些影史上的速成经典来跟《金刚川》做对比都是不公平的。

都说《东成西就》只拍摄了 27 天,但它是占了跟《东邪西毒》一起套拍的便利。

不管是战斗场面还是后期特效…

以及被很多人称赞的影片调色…

《金刚川》在短短 2 个月内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是中国电影人和电影工业的胜利。

就跟影片里那些神乎其神的架桥工兵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献礼片,《金刚川》跟电影里要过桥的志愿军战士一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但作为一部院线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这样压榨极限的赶工对影片的伤害随处可见。

甚至是致命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依然感动于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

正如本片的英文片名 “牺牲” 一样,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是无法被磨灭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但抛开历史题材自带的感染力,《金刚川》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它本来可以更好的。

在巨大的成片时间压力下,《金刚川》的故事主线可谓极简:

架桥,护桥。

影片用三种视角去呈现这个故事。

这种多视角的剧本结构内地观众并不陌生。

很多人也将《金刚川》跟诺兰的《敦刻尔克》做对比。

诺兰利用 “一周一天一小时” 的概念将时间玩出新花样。

《金刚川》则显得笨拙的多。

三位导演各自导演水平和风格上的差异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如果将故事形容为一个环形跑道…

《敦刻尔克》就像 4 乘 100 米接力:

通过一棒一棒的交接,聚焦于不同的人和事件。

层层递进,最终交汇于一点,把故事和情感推向高潮。

《金刚川》则更像是 100 米跑的预赛、复赛和早就知道了结果的决赛:

虽然每次都有点不一样,但总感觉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

三种视角重叠并没有造成 1+1+1 大于 3 的效果。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停的看到类似的画面和字幕。

贴心的片方担心你不是军迷,不厌其烦的告诉你:

“现在发射的是喀秋莎,刚刚那是榴弹炮。”

这是很明显的赶工之下缺乏打磨的结果。

多视角拍摄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保持足够的戏剧张力和悬念。

同样都是在结果已知的情况下,《敦刻尔克》跟《金刚川》的共同点,可能是都有导演钟爱的玉米地吧。

观众过早地知道了故事的全貌以及电影里众多角色的命运。

这不仅让人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也极大的阻断了观众与影片的情感连接。

最典型的莫过于影片第三部分那段展现张译演技的长镜头。

这个全片的高潮段落显然是为张译量身定制的。

他以高质量完成的这段缺氧式演技爆发,足以成为华语电影年度高光时刻。

但在第二段我们就知道了一件事:

他最后打中了飞机。

这样过早的暴露高潮段落,让张译在开炮前的一系列铺垫都被极大的弱化了。

参考《夺冠》里奥运决赛的最后一扣。

尽管我们早就从当年的比赛中知道了结果,但通过前期的铺垫,和剪辑的魔力,我们依然能在那一刻降临时血液沸腾。

剧本结构的崩塌,章节衔接段的笨拙,是《金刚川》的最大失败。

《金刚川》里那座桥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人。

但很可惜的是,影片视点太过分散,并未围绕桥做太多文章。

既没有特别展现工兵连修桥的专业和神速,

修桥的十万火急也更多是靠反复强调命令喊出来,

甚至于那一条魏晨口中不能游过去的金刚川,看上去也并不湍急。

至于影片第二部分的敌军视角,更是显得毫无必要

德州牛仔…

战斗时念圣经的基督徒…

满嘴种族歧视言论…

轻伤不下火线…

无视军纪…

基本上我们对美国大兵的刻板印象要素都齐了。

从《上甘岭》到《金刚川》,不变的是,依然有明显的对于敌人有意的丑化(比如酒驾开飞机)。

但本片里美军飞行员并没有反衬出志愿军的英勇。

反倒是刻画了美军的顽强,更不用说过早出现了很多情节。

反观汤姆 · 汉克斯的《灰猎犬号》,从头到尾都是单线叙事,没有出现任何德军。

但战斗的紧张感却贯穿始终,扣人心弦。

赶工之下,细节难以兼顾。

在影片中也能发现不少不合常理的部分,伤害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比如魏晨是向包租婆拜师学艺了吗?

坐那么高的位置,发现敌情喊一声,全部人都听到了。

又如结尾张译身受重伤,却能一举击落飞机。

这种超级英雄式的处理在其他类型片中并不鲜见。

但用在依据历史改编的《金刚川》中却并不合适。

影片前期很明确地告知我们,高射炮需要几个人配合。

即使有帮助定位的人,也很难命中。

但最后敌机出现时却不需定位便能命中。

美国飞行员从天上抛下的酒瓶,刚好就掉在了高射炮上;

志愿军士兵在桥上宣泄情绪朝天空乱放枪,竟然还打中了飞机

你当然可以解释为这是巧合。

但这种情节在战场中有很强的违和感。

太多的巧合也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

过于依赖巧合,是编剧的大忌。

如果给予影片更多的时间进行打磨,也许这样的问题能避免。

《金刚川》中的一些角色塑造是成功的。

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张译,吃了最重的戏份,立住了角色。

也贡献了与之匹配的演技,吴京与他的搭档也有良好的化学反应。

但同样存在不合理的部分。

第一段中的李九霄在发现炮兵点火把自己立为靶子后,毅然决定过去帮他们。

且不说这个突然的举动情感铺垫够不够。

更明显的问题在于,他身负防空警戒重任,这是违反军纪擅离职守。

另外,军队各兵种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一门高射炮需要经过严格的团队训练才可以操作。

他过去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反倒是后面扛着木头帮忙修桥就显得合理很多。

时间紧,任务重。

这是《金刚川》剧组面临的客观困境。

叙事垮,表达模糊。

也是《金刚川》不能用时间紧迫就掩盖的问题。

献礼,和作为商业片范畴的票房,是《金刚川》肩负的两大任务。

但对于本片来说,显然前者更重要。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能重温那段历史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已足够。

我们的电影工业支撑了这个拍片奇迹。

但对一部电影来说,《金刚川》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甚至是失败的。

最后,想起了那匹在战火中奔跑的白马。

它跟着老算盘从上海一路跑到朝鲜,让人心疼。

知乎用户 上校狙击手 发表

观影归来~

抗美援朝这个历史事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对于官方意识形态来说,它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最好的结合体。

摘一下抗美援朝 70 周年纪念大会讲话里很有意思的几个点,60 周年讲话的内容可以说完全没有 70 周年讲话的内容充实,完全反映了我国 2010 年和 2020 年对美态度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
经此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世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不论多么强大,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一战,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历来秉持 “亲仁善邻” 的理念。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只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够迎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
中国一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一旦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中国人民必将予以迎头痛击!

为什么说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最好的结合体?

从爱国主义方面来谈,抗美援朝作战成功树立了中国在亚洲的军事影响力,重建了 1840 年以后尤其是 1895 年以后中国政权失去掉的军事威慑力,成功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安全这一核心利益于境外,顺利保障了国内三反五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甚至可以说确立了 PRC 政权未来 70 年的军事力量使用原则,即:

1. 拓展中国国家利益圈,在共赢利益圈内保障伙伴安全;

2. 只有与中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伙伴受到侵犯,中国国家利益受到直接的、严重的威胁,解放军才可能被考虑使用;

3. 灵活地使用国际法,避免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控制战争的烈度,同时一旦决定输出便输出足够的力量。

从国际主义方面来谈,尽管苏联未能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援,却仍然在抗美援朝期间向中国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并对中国展开了大规模援助,这个援助在一五计划期间达到高潮。同时,当时的社会主义执政的国家,也都或多或少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政府提供了援助,而这些援助,包括中国的援助的目的,都是为了援助社会主义朝鲜打败资本主义入侵,完成朝鲜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这是一个空前的国际主义的行为代表着第三国际解散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最高潮,最强音

立足这个结合体,中国政府才能够由爱国主义而推国际主义,由自身稳定而推及世界局势的总体和平,用自身和平发展带动世界总体的和平发展。

回到主题,《金刚川》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由于准备时间不足导致的剧情单薄,由剧情单薄而导致的人物塑造力度不足,人物前后动机交代不足,人物形象浮于表面而没有能够完全立起来,从而阻止了这部电影,将立意拉向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体这个大命题,使得最后的旁白甚至显得有点生硬。

这里举几个点,例如一开始的步兵排长为了获得奖章的动机以及他过去遭遇的故事,完全没有展开;高炮连的故事也是只露出一角就戛然而止;甚至包括美军飞行员之间的友情本也可以有一个适当的刻画——都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充沛饱满。

当然,还是那句话,对于一部从头到尾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的电影,《金刚川》已经完成了它该完成的任务。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管虎?

知乎用户 加贺改二戊 发表 先有祭奠烈士背手鞠躬,又有戴着美国海军的帽子向记者讲述自己拍摄抗美援朝电影的心路历程。 这可太巧了吧? 这捏着鼻子恰饭,不想吃就别吃,戏外搞这么多小动作,啧啧。 知乎用户 青红皂白 发表 作品暂且不谈,就单论一个 …

如何评价电视剧《最美逆行者》?

知乎用户 劳动者奋进号 发表 简单概括 —— 瞎编,不用心。 比如说, 剧里:公交司机开会,个个西装领带(律政精英剧?),口罩整齐划一,端坐屋里开会。 现实:那时大冬天临近除夕宣布封城,正值武汉每年最寒冷的时节,医用口罩紧缺,大家都自觉省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