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研究生导师到底有多么极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整个组就我跟我导俩人…… 也年轻,走在大道上都以为这是我学长。 我是他开门弟子,录取过程非常曲折阴差阳错,结果就被学校强塞进他手下了…… 他自己承认都没有做好收学生的准备,第一次见面支支吾吾说了半天,跟查户口似的, …
生化环材真是不把这个世界卷成个麻花誓不罢休。。
(经评论区朋友指正,搞生物一些方向的同学们发文章难度也不低、做实验周期不短,不好意思误导啦)
不可否认这些学科的大多数研究都是有价值的,大多数学者和研究生是踏踏实实地做着实验,在自己领域求索。
但就大环境而言,当初的唯 SCI 论文,唯影响因子,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学科带起来的,现在 SCI 被 duang duang 两脚踹下神坛不说,甚至已经快成新时代灌水论坛的代名词了。
以前 SCI 论文发的多是集勤奋加天赋于一身被众人膜拜的神仙大佬,而现在圈里圈外都喜欢对 SCI 多的研究生指手画脚一番,恨不得从头到尾查上个底朝天,笃定着人家就是靠着无节操无底线地灌水,不讲武德不讲规矩。
矛盾的是不管上面嚷嚷着破几唯,偏偏这个评价体系本质上还就换汤不换药,仍然是变着花样比论文,青椒们卷的苦不堪言,卷不过了就把压力传下来,可劲 push 学生,反正 ddl 是第一生产力,你毕不了业就留在组里继续给我积累 KPI。
而且这几年生化环材明显已经卷到他们的圈子外,从就业上来说,人家大学招聘人事处定级别待遇的时候,大多是同一标准卡所有学科,好一点的,可能给分成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工科。
好家伙生化环材的期刊动不动影响因子 10 分往上走,一区的期刊相比传统学科要多很多,一年发上千篇文章的 top 刊物比比皆是,可不就为灌水创造有利条件了嘛。
搞地质的跋山涉水几个月大半年,晒得跟煤球似的,出了数据改了审审了改又是大半年,也只能发个三四分三四区的期刊(毕竟很多方向都没有一区的期刊),**毕了业找工作还要被生化环材碾压,往往只能拿比较低的层次和待遇。**好不容易进去了,每年算绩效的时候,也只能吃哑巴亏,没办法人家一区二区、十分八分的论文就是奖励的多,毕竟总经费有限。
**现在一些生化环材的毕业生找工作已经开始跨学科降维打击了,蹭学科交叉的热度(当然,对他们个人发展而言,是非常机智、变通的选择)。**我水利口的,去年找工作某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招聘开宣讲会,好几个搞材料的过来问,好在人家院长比较有原则,婉拒了。
但也见过传统工科学院开了这个口子放材化的进来的,毕竟谁不愿意招几个论文大户,给学院在数字上撑门面,而且材料的想去搞交叉不要太容易。
听说地质大学很多搞地质相关方向的老师已经放弃老本行,在想尽办法搞交叉,往 JHM、CEJ 上面发文章了。
这么搞下去,我们的学术圈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畸形了。
加速,我到要看看文凭爱好者的韭菜还能割多久。
每次 “清华和 500 万选哪个”,“mit 读博和腾讯投资部选哪个” 这种问题下面都有文凭爱好者高呼为了理想和人类的未来一定要选文凭。
什么时候把这些韭菜割秃了什么时候读研读博环境才能净化。
评价:这标准极高但也有其合理性,博士第二条和第三条都能评四青了,需要合适的学生才能完成,一般人别去掺和了。而且我猜一些没能力的老板也会拿这个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太惨了。
ps: 我看这位导师的几个学生来知乎辟谣了,说是这个标准是在闹着玩,格式还挺统一的,感觉有些不对。
课题组官网:
欢迎访问张如范教授课题组!Welcome to Rufan Zhang Group!
可以看出研究方向还是比较广的,这也说明课题可以非常广泛,容易获得 idea,为完成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方向。
一般来说,导师的要求还得看自己是不是曾经完成过,因此可在课题组网站中查到这位导师的博士期间 paper:AM, nature nano, nc, acs nano, carbon, nanoscale,导师魏飞(97 年杰青)
可以看出这位导师在博士期间展示出了惊人的科研能力,完全达到了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要求。因此这位导师拿自己的经历要求别人,从这一方面看较为合理。
再看看博士后期间 paper:nano letters 三个,nano research, csr 综述, accounts 综述,导师崔屹。在崔大老板下面这个 paper 有点。。。。。。
回到 thu 后看上去一开始还是在魏飞下面当小老板,共同通讯(最后通讯为魏飞)发表 paper:Nature nano, Science, accounts 综述等。
自己为大通讯发表 paper: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Manufacturing,small methods,JMCA,AOM, Nano letters,CC,ecomat,AM,jacs 等。这一项重要性在于导师是否有能力指导学生发出他所要求的 paper。可以看出这位导师具有这个能力,并且 paper 质量在快速爬升,甚至我猜已经有若干大小子刊在修改送审了。从这一点上看,这位导师提供了满足要求的软硬件条件。
最后回到标准本身。这个一流期刊总体上看就是影响因子大于 9 分的期刊。由于算一个共一,算一个综述,那对于第一种标准还需发三个一流期刊 + 三个其他,对于第二种就是一个 ns + 一个一流期刊,对于第三种需要发一个大子刊 + 一个一流期刊 + 一个其他。共一师兄弟帮帮忙就可以拿到,综述一般也都是一流期刊。看上去第一个标准其实更难,对于天资一般的学生搞不出子刊就只能通过延毕来凑 paper。第二种和第三种适合有天赋的学生,搞一篇大的,然后边角料和后续思路发若干小的。
其实能看出来这位导师想招一些有天赋的学生,然后憋大 paper。学生报考之前也要充分了解这些要求,感觉不能完成就不要报考。这位导师本身就能完成要求的经验,加上实验室可以提供满足要求的条件,下面就只需要招到合适的学生,一般人可别去掺和,容易过不下去。。。。。。
不过有个问题,有这个能力的学生直接找崔屹和魏飞(或其他大牛)不就得了,何必给自己加一辈。
就张如范组这个方向而言,毕业后主要去向就是教职,唯一出路就是卷论文卷到死。
可问题是,有能力的同学为什么不去张强组呢?锂电池不仅论文好发,教职好拿(相对),就业去比亚迪、华为之类的拿的工资也算是生化环材类顶薪了。难道你真的那么热爱碳纳米管吗?
有感而发,说点题外话吧。
做科研越久,越强烈感觉到,写论文是个良心活。如果以在 ** 期刊发表为目标,并不是很难的事情。说句不好听的,凡是能写出来的论文,总能遇到瞎了眼的审稿人让你发表。
如果工作有点创新,好好润色加工,讲一个好故事,加上一点运气,再加上锲而不舍的被拒重投的耐心,哪怕是 top venue 也不算难。
但是,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这就够了吗?
对绝大多数课题组来说,的确是够了。
对把投稿看成 “买彩票”,出评审结果看成是“开奖” 的人来说,的确是够了。
对在中国找教职、申请各类项目基金来说,“研究成果” 的确是够了。
如果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对不起,这远远不够。
我也曾因各种原因划过水,但是当那个工作被接收后,我只感到羞愧——我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没有。
一个好的工作能做到 90% 就完全具有被 top venue 接收的资格,哪怕审稿人再厉害,ta 也不可能完全懂你的小领域,最多懂到 90% 就很不错了。
剩下的 10%,全靠自我要求。
从 90% 做到 99%,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是 0%-90% 的几倍,如果自我要求再高一些(强迫症再严重些),把最后的 1% 做到完美,更是要花费数倍时间。
有这个时间,明明可以再发表好几篇论文呢!升职加薪、基金帽子、拉横向赚钱、野心更大的拉帮结派建立山头都不是问题。
记得知乎上有一类很火的问题:聪明的人是什么样子?怎么辨别身边的聪明人?如何成为聪明的人?
是的,我以前也很欣赏聪明人,但做科研这些年来,我对 “聪明人” 这个东西完全免疫了,学术圈最不缺聪明人,乌泱泱全是人精。
但是,要做出有价值的工作,把一个刚好能被 accepted 的工作用大力气打磨成 99% 甚至 100% 的状态,却偏偏需要 “傻子”。
许多人有捷径不走,是因为 ta 们压根不知道捷径的存在,或者知道有捷径但是没有能力到达。但对于所谓的聪明人而言,捷径就摆在眼前,你走还是不走?
再比如上海疫情,有些人讨伐部分官员从中谋取私利。你觉得那些人是真的 “善良” 吗?还是仅仅因为 ta 们没有作恶的能力?当 ta 们坐到官员那个位置,ta 们会怎么做呢?
但好在世界足够大,我曾有幸遇见过十分专业的学者们,甚至是匿名的审稿人们。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总有一些人,ta 们极致的专业、严谨、包容与温柔深深影响了我,那些文化基因也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下来,这些年来一点点改变着我:
在博士刚入学时,我的人生目标是,能在领域顶会 ** 上发表一篇论文就够了(全中国一年也就七八篇的样子)。
再后来,我的目标改成了能在学术界找到教职,站稳脚跟,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吃这碗饭就行。
再后来,我的目标变成了,能做到随便一所大学的教授就行。
再后来,我的目标变成了,能做到 985 大学的教授就行。
再后来,我的目标变成了,做出有价值的、能被世人看到并认可的工作。
再后来,我拿到了领域顶会的杰出论文奖,当我看到国内唯一一个也荣获此奖的 top2 高校 IEEE Fellow 的团队为此额手称庆,一连发了一堆新闻稿时,我才意识到,哦,这可能是许多教授终其一生也拿不到的成就吧。
而真实情况是,那个获奖的工作(我做到了 98%),虽然受到了同行认可,但我也只是比较满意而已——或许我可以做得更好,这绝不是我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发顶刊就够了吗?找到教职就够了吗?做到教授就够了吗?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就够了吗?在领域有地位能呼风唤雨就够了吗?
做学术不是打怪升级,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没什么了不起。一个学者的目标应当是,在热爱的同时,做出有价值的、让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工作。
而讽刺的是,只有当专注于内心热爱,敢于放弃外界的标准和肯定时,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成就,并顺便获得外界的肯定。(credit: 电影《纯真年代》台词 “I cannot love you until I give you up.”)
如果被论文数量、论文发表期刊的层次等等所累,到头来反而影响自己做出有价值的工作。毕竟,哪怕都是发表在同一个期刊的工作,差距也可以比人和小动物还大呢!
有本事张老师就把这个要求挂在自己课题组网站上!!!
有本事只要有人找张老师套瓷读硕读博张老师一定要把这个玩意发给对方!!!
如果张老师这么做了,我敬张老师是位高标准严要求的汉子!!!
如果张老师是先各种大饼把外校的同学忽悠进自己的课题组,快毕业的时候把这玩意拿出来。
那就是妥妥的小人了,我呸!!!
**PS:**我敢打赌一包辣条,张老师绝对不敢把这玩意放到自己课题组网站上,也绝对不敢在学生没选他当导师之前就告知学生这玩意。
毕竟,谁也不想给自己找不自在,低标准能毕业,然后能往高的做就奔高的,不能就划水毕业,谁读博读研之前就敢拍拍胸脯说自己一定能达到这个标准???如果真有这种牛人,那该牛人直接去找学术大牛立军令状:我只要不完成这个标准,您就不让我毕业!!!他不香吗?找你张老师干嘛呢???
三文钱买碗兔子血,真不是个玩意!
太熟悉了,这味太正了。标准的生化环材导师成长之路。
农村生,高考大省山东,二战高考,一般 211 开局,敏锐的发现化学材料这学科唯论文,凭一手水论文的能力和牛马般的耐草本领拿到清华直博。
尝到水论文的甜头,开始搞工作室,流水线生产 “碳纳米管” 主题的学术垃圾。当一般导师还扭扭捏捏的讲什么教书育人时,他已经把生产论文的流程细分、标准化运作。改改配方,加几个实验,搞几张图,信手拈来。
招能吃苦、高智力的清华学生当力工。把那些自己当年高中时话都搭不上的所谓 “清北学神” 当牛马用,半是洗脑半是威胁的压榨学生。
一个月除了国家给的研究生补助,象征性的拿 500-1000 这种黄世仁都害臊的工资,换学生 996 的搬砖,事实上剥削学生的劳动成果。
多么精致的学术工作者
用脚投票就完了,老师有设置毕业要求的自由,学生也有选择老师的自由。
叫一声贵校老师学术资本家,不过分吧。
诚恳建议挂在自己实验室的网页上。
这水涨船高的速度,越来越离谱了…
前段时间,还有不少学生发现生化材的考研分数线降了,打算去抄底…
但我想提醒一下,研究生毕业需要的工作量也是一种学费,而生化材毕业需要的工作量一直在所有专业里名列前茅。
硕士也需要 4 篇 SCI,一流期刊 3 篇以上,这几个数字背后代表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和通宵达旦。
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文科硕士的毕业要求,你对 “毕业需要的工作量” 也是一种学费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天坑专业的学费你可能真交不起。
博士 8 篇我不知道是什么什么难度,毕竟能去清华读博士的大神都是有几把刷子的,万一他们都能做到呢?
但看到下面这个硕士 4 篇我蚌埠住了。注意: 说的是至少 4 篇一流期刊的文章,以这个老师的要求,那不得都是顶刊一区的水平。
这太难了,各位研究生同道们,扪心自问,3 年搞 4 篇顶尖一区论文,多难!大家掐指算一算,时间够用吗?赶上疫情防控,可能实验材料都不好买!
研一的时候你需要上课吧!研二一年就意味着全年无休的去打工!研三上学期要找工作啦,清华硕士当然就业压力没那么大了,但该有的流程还是有的吧!还有硕士毕业大论文也要写,实在是太充实了。
仅仅以我目前的能力,那三年能不能发一篇都不知道。当然我是工程类硕士,和化工这样的论文产出大户有所不同,或许是我眼界太低了,或许在他们这些大组里发顶刊论文真的没有那么难,借着平台和课题组的影响力,发论文如行云流水般简单呢?
一句话总结概括一下,没点科研实力别当我学生,贪生怕死勿入此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最后的最后,干实验一定注意安全!最近的实验室悲剧太多了,不忍直视。
逮着大陆籍汉族黄皮肤高考大省农村出身的小镇做题家使劲薅。。。
**我个人觉得张老师定什么样的指标是他的自由,**你定一个硕士必须以一作发表 8 篇 Nature 和 Science,都没有问题,但是必须在学生选导师之前详细告知!
我完不成我就不读你张老师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就得了!
但是如果说张老师在报考的时候不说,人家学生都锁定老师了,再拿出这个东西,那就有点儿不讲究了,不讲究也行,你允许大家随时转导师也行!
**如果张老师既不提前告知,也不同意底下学生转导师,那就变成了一个僵局!**如果课题组的所有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都满足不了对应的考核指标,**全员延毕!这事儿真不是件好看的事!**你提的目标,一两个学生完不成你可以说是学生能力差,全课题组都完不成,你又觉得指标定的没问题,那是谁的问题?不就是你导师指导的问题吗?你没有这个能力啊!所以呢这就叫自己打自己脸!
如果说课题组 95% 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都能完成这个指标,那剩下 5% 学生,你就啥也别说了,那就是因为你菜,你没那个能力!
所以说,指标可以随便定,但是我还是劝张老师要冷静!目标完不成的话就跟废纸一样!
**说实话我也理解张老师,在老师层面,清华的竞争确实激烈!**有可能人家隔壁组,硕士毕业就能发 10 篇 SCI,然后张老师一琢磨,自己跟隔壁组的导师能力也差不多嘛,那为啥我的学生发不出来呢?我得逼一逼他们!我不反对导师 push 学生,但是你作为导师你得有这个能力和精力!
我给张老师算了一笔账,假设硕士 3 年,博士 4 年,博士后 2 年,每届招 3 个硕士、1 个博士、1 个博士后,三年下来就是 9 个硕士、3 个博士和 3 个博士后,算下来就是 9*4_+3_*8+3*3=69 篇!**平均每年就是 23 篇,平均每月就是接近 2 篇!**学生写论文的时候你得指导吧?就算不指导,投稿之前你得过一遍吧?要不然学生瞎写学术造假,发出去了,到时候不得吃不了兜着走吗?怎么的也得按你的意见修改一轮吧?那就是一个月 4 篇!这还是平均算,**万一有一个月学生同时提交了 10 篇初稿呢?你张老师的精力够吗?**最后学生发你一篇初稿,在你这就耽误一个月,人家可不是没写啊,也不是没发啊,是卡在你这了,人家最后要是因此论文数量没达到标,这事儿怨谁吧?这锅不得你张老师自己背上吗?
活这么累干嘛啊!一年弄两篇 Nature 和 Science 正刊你自己就累死了!万一猝死了,老婆孩子这怎么弄啊!房贷谁还啊!
综上,我觉得这个标准大概率要流产:
**第一是学生没几个能做到,人家一看你这标准,人家就不来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最后你就招不到学生!**你就定一年发十篇 Nature 和 Science 正刊,课题组一个学生没有,那你就是给自己定的指标!那这指标有啥用吗?
**第二是你张老师没有那个精力,那么多投稿,你根本看不过来!**万一有个漏网之鱼啥的,搞一个学术不端,你张老师就声誉全毁了!你再多产,你是个学术不端者,你是个典型案例,你这一辈子都洗不清啊!
所以我真的是从张老师的利益出发,建议张老师撤回标准,并进行修改!
另外,如果有像张老师一样那么急切需要 SCI 的话,其实是有很多代写机构的,三天就能一篇 SCI,一年能写 110 多篇,但是每篇 5-10 万,你要有这个经费,你们都可以去试试,人家也是正规机构能开发票!
至于 “五不唯” 啥的,我只想说每个高校,每个高校的导师对 “五不唯” 的理解都不太一样!
最后我一查张老师的履历,2005 年才上本科,还是个 211,当年高考还没我这个能力呢,别瞎折腾了,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
我是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我觉得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就像很多朋友说的一样,你可以这么做,但你必须得在招生的时候,把这些毕业条件都清清楚楚地摆出来,并且在决定录取一名学生的时候,再做一遍情况告知,这样大家才能照章办事嘛!
有些课题组做的课题方向是属于比较 “取巧” 的,做的方向都是很容易出成果,发论文的。
像这样的课题组,发文章容易,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的。
我读研期间,就见过不少高产的人,毕业时的 publication list 一页 A4 纸根本就放不下,就这,这个人还很傲娇地说,那些只是挂个名的论文,自己都懒得放上去。
往往是,我一个实验周期都还没做完,他们那边就又开庆功宴,庆祝又接收了一篇高分文章了。
但要知道,我读研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猛刷论文,尤其是在名校猛刷论文,还能保你一个美滋滋的教职,很多高校引进这些高产博士,那都是直接给副教授,甚至正教授的编制的。
你猛刷完论文换一个还算不错的高校的终身教职,这种投资回报收益,还是相当不错的。
现在,你在清华读博士,刷了几页 A4 纸的论文成果,你能换来什么?
在你没有顶级贡献,也没有大佬指路的情况下,你还不是得老老实实去高校里玩博士后和特聘副研究员的临时工把戏?
在这个时代,不同学科的读博收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化工方向的,在教职已经很难拿的情况下,这么多导师设置如此高难度的毕业条件,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
第一反应就是
是不是做材料的?
业内人,我做了两年多才一篇文章的数据,扣除疫情影响,相当于是一年半时间左右一篇,后面快的话可能是一年左右一篇,要是我读博想要达到他这个要求,至少得延毕个两年。。。然鹅,延毕两年就要清退了。
翻了一下张老师的课题组主页,文章的确发的还不错,按照他的这个要求,达到第一点,他的课题组毕业的博士可以来西工大材料学院当准聘副教授,达到第二点可以当准聘教授,达到第三点介于准聘教授和准聘副教授之间,这个看其他的文章情况了。
我又好奇的点开了课题组的成员,发现有四个博士,三个博士后,0 个硕士,两个本科,这说明外校考研保研的还是算了,别到张老师门下,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否则大家都尴尬,从清华本科三年级开始干到直博毕业还是可以达到这个数据量的,幸亏毕导的老板不是他,否则估计不会有回去继续读博的想法了。。。
张老师定什么指标,是他的自由。
我想请问,学生们有没有选择的自由,知悉的自由和换导师的自由?
上一次,我们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时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一次,还不够引以为戒吗?
我又想起了恩格斯的话,某些导师如此张扬,怕是吃准了硕博士没有自由吧。
恩格斯说:“工人看似有签订契约的自由,但他们要么雇佣于这个资本家,要么受雇于那个资本家。饥饿的威胁使他们无法摆脱被资本家雇佣,受资本家剥削和压榨的命运。对工人而言,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所谓雇佣双方的‘契约自由’是徒有虚名的。”
看到张老师的出身后,对这个内部文件的规定就一点都不吃惊了。在崔屹组训练过的学者大都是首推 Nature 系列,不少都想再当一个崔屹。比如在个人网站上,除了 list of all publications 之外另建展示全部 “顶刊” 发文成就的专栏。如果张老师的学生博后都能满足其要求,他的个人研究网站很快也能有这样的专栏,使得广大普通学者惭愧得面如死灰。
这个文件明码标示了各种杂志的等价交换,一篇 Nature xxx 等于多少篇 “普通 SCI”,将中国学术界长期的不成文灰色潜规则落实成为白纸黑字。国家科研和教育管理的最高部门多次发文破四唯、破五唯,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 4 月 19 日也刚在人民日报发文提到 “办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但是,这个内部文件的标准显然就是拿 Nature 出版集团专业编辑的批准认可作为清华大学化工系一个研究组培养 “科研人才” 的金标准。
Nature 出版集团的专业编辑们的决断是否代表了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方向?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向回答:1)这些编辑在从事全职编辑工作前,自己的研究水平高低,2)Nature xxx 系列杂志发表论文的各种逻辑和技术硬伤的数量,3)Nature xxx 系列杂志发表论文对各领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推动作用(例如名字叫做 Energy、Materials、Nanotechnology 的)。
张老师组准备在清华大学校庆 111 周年的当晚讨论以 Nature 系列杂志发表数量(而非对科学和应用实际贡献)作为清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黄金标准之前,内部文件被挂在知乎上被广大科研人员评判这一事件本身,就特别地具有振奋人心的积极意义。
真是冰火两重天,感觉很魔幻。
我刚还在安慰同课题组的一个大龄无工作延期博士,感觉很无力,也没啥励志的话
大龄,秃顶,人丑,没女友,没找到工作,没发表 SCI 论文,还被延期。
下个月开始,单位就停止发放补助,砍掉医疗保险。据说还要收回宿舍,让外面租房。
没有经济来源,加上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心中的压力有多大。
可是也不知道怎么安慰
想说熬过了就会守得明月开。
但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分量,有点自欺欺人。
人还是很老实的,也很本分,就是没有灵性。
我也帮不了啥忙,我自己带的硕士生,我还能帮忙发上通讯作者的国内核心,让他们顺利毕业。
但博士 SCI 论文,我自己都写不出来。
大老板感觉也不上心。我真怕这男孩顶不住压力去自杀。
一年级上课暂不考虑,那就是四年八篇,每半年一篇。
半年之内,完成从文献调研分析、找 idea、开展实验、分析数据、动手写文章等等一系列工作,说实话我做不到(我正常速度至少 10 个月一篇)。
要完成这样的 kpi,要么别人给一个成熟的 idea 博士生只管负责具体实现,要么跟院士学习 ps 大法。
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生有意义吗?
张老师如何规定,其实是他的自由
在学生决定进组前,把这个规定明白地摆出来,让学生自己做决定,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没有毛病
学生选择进组后又想办法更换导师(看起来还是他自己的博士导师),张老师对此感到愤怒,这也正常,毕竟这意味着自己失去学生指标,学生也撕毁了当初的承诺
如果要因为这个看起来不合理的规定来指责张老师,这就大可不必了
一来如上所说,这是个人自由,张老师也没有蒙骗学生进组,再摆出这些不合理规定。二来,这些规定自然会给张老师带来相应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敢于选择他的学生数量不会太多
去张老师个人网站看了看,他 18 年入职清华,组内至今似乎都没有硕士生,这与他对硕士生更不合理的要求多少有些关系。三年 4 篇 SCI,很多博士可能都做不到
至于张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也不难理解
一来他自己当年读博的时候确实满足了这个要求,有足够的底气,二来身处清华,个人有自己的学术抱负也挺正常,三来材料领域卷得厉害,不趁着年轻的这几年好好冲一冲,后面就发展不上去了。张老师估计也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青椒
这就是一个「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总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士,会考虑选择张老师的
很多 PI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老师,他们都当自己是小作坊的老板。
现在这样的情况,往小了说,这老板他妈的真的是何不肉糜,完全不管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达到这样要求的难度和压力,这是大跃进啊。往大的说,那就更扯淡了,你们这些做老板的一个个这样搞,会大大地消耗掉年轻人做科研的热情的,猜想过不了多久,会有更多的人逃离科学,8 年硕博苦熬,毕业后宁愿去社区做一个办事员,也要远离他娘的科学。
而且这些老板也不纯是做科学,更多的是在搞批量生产,生产垃圾。这些人多数是在国内念的博士,出国做几年博后,摇身一变以 “学术精英” 的身份回国拿的职位,但他们哪里配得上老师称号呢,他们本身多数也是生产论文的低级机器,原以为引进的是让国家科学进步的青年人才,但不想这些人对科学环境和学生激情的伤害竟然这么大,有点可笑,更多的是可悲。
这是张老师为了大家好,材料没 8 篇一作连本科生也卷不过。
本科生 30 多篇,硕士 20 多篇,基本都沾材料。
狗头
已经有张老师的博士生出来洗地了。不论是真是假,建议有报考意愿的同学观望观望,清华老师那么多,应该没有比这个更离谱的。
就算真如同学们说的那样,是草拟版本,但在破四唯的大趋势下,还明目张胆逆流而行,只能说张老师不是很敬畏政策。在这片土地上,但凡敢逆政策而行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学们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未来赌在这样的船上。
假设张老师真如他学生所说的那样爱护学生,那么应该自己出来面对这些质疑,而不是让学生出来洗地。
假如学生洗地不是自愿的,那就更加可怕。
插个眼,两年后看看洗地的博后发展,五年后看看洗地的博士生发展。
毕业之后,我就一直在系统地研究如何对抗导师的 PUA。
结合我自身的科研经历,以及这几年的典型案例,我做了个简单的总结,姑且称之为**「反导系统」**吧。
希望能帮到你们。
认清这一点很重要,不要一味地刚,有时候刚赢了导师,输了人生,你说到底是输是赢?
师生之间,从根本上来说,利益是一致的。你多发文章,对你个人发展有好处,课题组也受益。
这一条是关键。你必须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倾向,这样才能有议价权,才能得到尊重。一味服从只会变成课题组的公用秘书。
明面上的,就是在导师(也包括一些不自觉的师兄师姐)给你提一堆不合理 / 对你发展无益 / 纯浪费时间 / 利人不利己的要求时,适时的表现出不满 / 拒绝 / 撂挑子,以表明自己并非任人宰割的态度。
私底下的,就是在日常注意收集对方的软肋。
举几个例子,财务方面,有没有让你们签劳务费领取表、又独吞劳务费的?有没有虚报耗材的?有没有亲属之间支付咨询费的?有没有项目招标给了某家无资质 / 价格虚高的公司?有没有某个设备明显高于市场价的?
人品方面,有没有言语侮辱学生的情况?有没有作风问题?有没有校外违规兼职?录音、拍照、留底。
学术方面,有没有数据作假?有没有虚报资质?有没有一稿多投?
以上这些,只要你注意收集,几年下来估计能整理一本小册子了。
收集的证据,基本上没机会拿出来的,除非最后撕破脸。曝光了对大家都没好处。
万不得已的时候,把它拿出来,暗示导师一下。我相信渣导不会为了一时之气,葬送自己的学术生涯。
至于毕业脱离这个圈子之后要不要把这份小册子抛出来,就看导师这几年压榨你有多狠了。
我来给大家整理一个张老师的诗作,大家感受感受。
昨夜寒蛩不住鸣。为做发言稿,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胧。
你做,或者不做实验,课题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读,或者不读 paper,文献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写,或者不写论文,数据就在那里,不挪不移;你赶,或者不赶进度,导师的任务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你愁,或者不发愁,毕业的要求就在那里,不高不低;你听,或者不听我发言,毕业就在这里,我们终将离去。
《苏幕遮 - 科研小生记事》:
读文献,做实验,夜以继日,双颊洒热汗。暂将此身献科研,学海无涯,长途路漫漫。
常失败,淡然看,苦中有乐,悲喜何须念。磨剑尚需待十年,这才几时?继续埋头干!
《定风波》:
莫听乱耳扰目声,何妨一笑且前行。不违良心不做假,谁怕?一身正气度平生。
风云变幻要读懂,警醒。坚守信念不盲从。且看前方萧瑟处,管它风雨与阴晴。
《蝶恋花》:
毕业之时思绪翔。千言万语,难以诉衷肠。五年时光匆匆过,酸甜苦辣俱已尝。
峥嵘往事皆难忘。恩师同窗,此情永珍藏。感怀母校培育恩,牢记责任赴远航。
《小重山》:
昨夜西风吹落木。思绪回从前,任飞度。一帘幽梦有谁知,颇无奈,欲行又却步。
未来在何处?迷途何从往,恨无助。人生总难尽如意,且前行,望穿天涯路。
《无题》:
初入此境意朦胧,
晦暗幽深步难行。
熬得云开见日出,
便知何去又何从。
《无题》2:
莫看小管轻如鸿,
韧性超强胜弩弓。
来年若长无限度,
可作天梯上天庭。
作为一个佛系导师,来发个言,也许找找骂,也许没人看见。
大家仔细看看那个要求(一):
这里实际上是三选一。
如果选 1,那就是一共 8 篇,允许有 1 篇综述,一篇 2 作,8 篇中要有 5 篇在一流期刊行列内。
如果选 2,那就是发表第一作者的 SCI 论文 3 篇,但是要有一篇是 N 或 S 的正文。
如果选 3,那就是把条件 1 的论文数削减为 5 篇,其中综述和 2 作最多各一篇算数的,4 篇要是一流期刊,还要有一篇 N 和 S 的大子刊,或者两片是 N 和 S 的小子刊。
这个张老师要不上院士,都对不起他的学生。
没时间了,得给我的学生看稿子去了,让学生催了我半个多月了,不好意思了都。
图论里有这样一类非常经典的结果,比如说,给你一个图 G ,你只知道它的点数 n=v(G) 、边数 m=e(G) ,你能得到的信息不多,通过点数和边数,你只知道每个点的平均度是 \frac{2e(G)}{v(G)}=\frac{2m}{n} (这里的度是指图上点的邻点个数)。而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比如说 Turan 问题一般只给你边数的条件,然后需要考虑嵌入某个具体的子图。而为了解决问题,实际上我们往往需要更多条件,比如你会希望这个图的最小的度也非常大等等。
一类非常容易证明、且极为有效的操作是,我们可以扔掉那些度数比较小的点、比如设置为图 G 的平均度的 \frac{1}{4} 为阈值来考察每个点是否要被扔掉,也就是说,如果你度数不到 \frac{m}{2n} ,那么这些点就会被扔掉。接着很容易证明,被扔掉的点数记作 n_{1} 的话,我们可以考察下列不等式 n_{1}\frac{m}{2n}+(n-n_{1})(n-1)<m ,你就会发现被扔掉的点 n_{1} 不会很大,即留下的点还会有很多,并且留下的点的度数都大于你设置的阈值。
那么,比如说我们希望往图里嵌入某个子结构的话,我们就只需要考虑在剩下的子图上操作即可。
按这要求,贵系的老师能有几个能毕业的
有一说一,看到这个老师的博后和学生出来洗,真的感觉生理不适,是个男人就自己出来正面回应,让学生回应就有人信你了?大家又不傻。就怕这些博后也是被逼出来帮他洗地,才是真的可悲。而且大概率这种文件也是等学生进了组才会和学生说清楚。
建议清华化工系和其他学校保研来的尽量避免这种老师吧。
发现一个细节,这老师课题组主页上每一年的课题组合影,每一张照片中每个人的站位都是固定不变的。细思极恐…
回顾了一下题主的编辑历程,感到非常可笑,具体请大家移步 “问题日志”。先靠大量无良、碎片化的不实信息博取眼球引流,获取流量后开始删除自己造谣的部分,最后只剩下一行无力辩驳的文本,请问你是真搞科研的吗?怕不是专业引流喷子吧。
我是张老师组的交流生吕佩,有幸在张课题组交流近一年,属于非清华正式身份。为了不占用不多的校内空间资源,张老师牺牲自己的办公空间,隔出来交流生办公位,自己窝在里面,小小的一间,再看看旁边老师的办公室,是能放下沙发茶几的。老师平时会和我们一起顺便吃吃饭,聊聊天,还经常请我们去教职工餐厅,给不熟悉清华的学生介绍清华的人文、风景、唠家常。关于科研,来组前我还曾担忧可能做不出成果,老师反倒安慰 “只问耕耘,不问结果,有收获就好”。至于题主的图片,已经有同学说明,无需赘述。至于题主删掉的内容,想必你也知道是假的,所以心虚删了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这个事实是这样:这个文件不是网传,而且这个老师写的及其认真,逻辑清晰,还有加粗,抑扬顿挫,绝不是开玩笑。
首先,生化环材卷是事实,学生心里应该很清楚,博士没有点拿得出手的,根本毫无竞争,相信清华博士心理门清。但是,清华的硕士,是否需要 4 篇 SCI?那要问问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了。
但是,这种书面层层加码是否合适?这是在招学生?这不是在招学生,这是在招指标啊,招这个副教授的未来前程。一个博士指标给他 8 个 SCI,还带 nature,这个副教授评教授的压力瞬间转到了学生,教授职称指日可待,明天就能杰青,每年的绩效都无痛完成。这种美梦,给院士,也要笑醒了吧。最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好不遮掩,冠冕堂皇,言之凿凿,甚至出了文件。这种文件,尽是对学生的要求,我没有看到导师的作用。那请问,在学生发 8 个 SCI 的时候,导师在家里嗑瓜子可以吗?
最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这个张如范老师是第一人,还是无数人中的一人,还是无数人的效仿对象。学术界的霸凌已经这么严重了吗。
清华,最近真的很让人失望。从人工智能到生化环材。
很多同学可能对发表 Nature 和 Science 的难度没有什么感觉。
整个 Tsinghua,在 2016—2020 年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那几年间,一共也就发表了发表 72 篇一流论文 Nature,Science 的论文,这还大大小小分布在 21 个学院,59 个系,这还包括跟国外顶尖学府合作的论文(懂得自然懂),更别提化工系了。
再说说,二档的 Nature materials 等,恐怕也只有张 xx,敢把这样的论文划到二档,中科院的 SCI 分区都不敢这么干,这些期刊发表的论文不限于化学领域,包括各个学科大类的世界最新的科研进展,或者某一个领域近十年内的创新突破,一般都是浸淫某个领域几十年的大牛才能依靠其名气和积淀去发表。你一个博士水平再高能高的过人家搞了几十年的大牛吗。
就像如果曹原大神不去美丽国,能发表那么多顶尖的基础物理的科研论文吗?很显然不可能
因为如果真要是不依靠美利坚 MIT 这样的外力,就能 NS(Nature 和 Science)随便发,中科大现在的 NS 不知道发表多少了。一篇 NS 这样级别的论文,前几年够评上 985 的正教授了还能送一个 “千人计划”,现在至少捞个副教授没问题。如果博士有这水平,干嘛还要去这个课题组被剥削。
下面带大家看看曹原大神的导师有多牛。得了很多重量级奖项:马克思普朗克——洪堡研究将,沃尔夫物理学奖等非常多的重量级奖项,这种学者就是 “准诺贝尔将级别” 的研究学者,(估计背地里应该已经被人提名过了),也只有这种浸淫物理几十年的学者,他的博士生发表 NS 论文才能和砍瓜切菜一样容易。
事实上科研,尤其是实验学科,并不存在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某个博士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时候,他的课题组实力和导师的实力也非常高,这几乎是必然的。在曹原发表这么多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时候,大家可以发现他的导师和他课题组的实力和水平非常强悍。
所以如果张 xx 把自己的博士毕业定位要求这么高,那请问他得了沃尔夫化学奖了?还是得了诺贝尔奖了?
看官网似乎也没有 NS 论文发表啊。
虽说化学系比其他专业更容易发论文,做不同类型的表征炒菜调配方。但是这个要求也着实高了,因为一篇高水平实验学科的论文的产出,工作量非常大。
再以一篇三档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为例,天才级选手,从论文文献阅读,到敲定题目,再到不断试错改进,再到投稿并且接收,最保守估计也在 10 个月左右。这基本就是要求你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每天晚上 12 点就寝甚至通宵。考虑到硕研第一年要上课,最后一年要实习找工作,尤其是硕士三年四篇一区,那基本不现实。
互联网的 996 都是小意思。按照这个标准,8127 也要延毕。所以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化工专业很魔幻的一面:一边是化工专业高强度的论文发表 pua,以及面对各种有毒试剂和危险实验。一边是毕业即失业,合适岗位不好找,大学教师岗位内卷严重,或者社会就业工作环境差。
张 xx 这是铁了心要狠狠剥削一把自己的硕博生啊,是着急评教授,还是想提高工资买房,还是想评个长江啥的?我们不得而知。
答案估计只有他自己的硕博生知道了。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学阀们何尝不是。
要是按照这个标准,别人我是不知道,但是毕导是甭想毕业了。
仅仅是要求 8 篇 SCI 吗?我看没怎么简单,恐怕这个老板还会要求文章质量,不可能让学生随便水 8 篇文章。现在开源期刊那么多,给钱就给发表,1000 美元发一篇,8000 刀就让你毕业?不可能的,哪怕清华出得起这个钱,老板也不会同意。
以下是我脑补的师生对话。
“张老师,这是我最近两个月的工作汇报,您看是不是可以整理一下,投个文章了?”
“行,你先把稿件写写,我看看。”
一个月后。
“张老师您看,这篇稿怎么样?应该能投了吧?”
“哎呀,我感觉这个工作还有待完善啊,投 JACS 和 Angew 不稳啊。你回去再补几个实验,争取冲一冲 1 区期刊。”
所以张老师的学生,都能在老板基本撒手不管的情况下,独立发一篇 1 区出来吗?如果迟迟发不出 1 区,张老师会网开一面,让学生发 2 区、3 区吗?敬请关注系列节目《这就是生化环材:听张如范说》。
我是张老师课题组二年级直博生李润,看到现在引起的舆论如此之大,已经对我们课题组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我觉得需要实名说明一下。
首先,我承认这个帖子中的文件确实源自我们课题组,但是它并非是正式的文件,其实仅仅是个非正式的讨论稿,希望给大家定个激励的标准、鼓励大家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本来计划在今天晚上的每周组会上进行集体讨论。老师当时还开玩笑说要不来点高难度的要求、大家要使使劲儿跳跳高才能够到?但是具体还是要充分考虑大家的实际情况。其次,我们课题组从不简单以发论文为标准!张老师曾和我们讲过科研的目的是做精品工作、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即使一篇论文没发,但是你解决了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老师依然会给你很高的评价。只要有创新性成果,写好学位论文,没有 paper 照样可以毕业!发论文只是我们学生科研训练的一个途径,并非最终目的。张老师平时对我们也很关心,学术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我想在这个组的同学最有发言权!
写到这里,真心恳请大家到此为止吧!我们不想占用太多的公共资源,也不想伤害到张老师本人以及课题组的成员们!谢谢大家了!祝福大家一切都好!!!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1450628740055587
好卷!
希望这个要求是在学生选导师之前就已知晓的,否则读研途中,给整这么一出,你看他们会不会抑郁。
另外,我看了下我三年来的成果,离在贵组毕业还差 3 篇高质量 SCI(没想到我发的 cej 是在第四档)
PS:附录第四档所列期刊应该是 Advanced Science 吧(没有 s)
https://mp.weixin.qq.com/s/otTCuXBr8z6Wm92qEIURag
对自己的学生,张如范有着严格却切实可行的要求,而他也会身体力行,力求比学生做得更好。从上学期开始,张如范要求课题组的所有学生若无特殊情况,每个工作日必须在 7:50 之前到达办公室,而他则每日于 6:50 之前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此外,张如范还要求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他本人每晚睡前都会在小区内夜跑五公里,并将记录截图发到群中与学生分享,并经常给学生分享后长期坚持跑步后给自己身心带来的巨大益处。
“这些事情不是做样子,而是真正践行身教胜于言传。老师要求学生做到,那就要比学生做得还要好,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里认可你,接受你的建议”。在张如范身体力行的带动下,他的学生们也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做到了每天 7:50 之前到达办公室,并且每周都能有自己的身体锻炼方式。与此同时,张如范又是一个性格随和、关爱学生、充满了正能量和人文情怀的人。对待学生,他宽严相济,注重思想引领,注重情感交流。张如范说,“我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但这个严格一定是充满了人性关怀和情感温度的严格。”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以 “非正式文件” 辩白的同学,以后走入社会,被 “征求意见稿” 磨砺几次,或者不用,就把学上完,就知道,一个东西一旦被一个有分量的人以文字形式提出,哪怕没有公章,没有任何其他背书,也足以对他权威掌控下的范围产生足够的影响。
有位匿名人士在 4 月 24 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据他了解,《发表要求》只是一个课题组内部群的文件,但不知为何流传到了网上。同时,《发表要求》并非张如范真的打算这样执行的一个硬性要求,而是他给学生提出的一个期望,所以把每一条指标都制定得略显夸张。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发表要求,都是要考虑研究生的实际能力而制定的。能够使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能够顺利毕业的一个最低指标。显然,张如范课题组流传出来的这个所谓《发表要求》只能算是张如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于做得最优秀的一批学生的一个期望,他们也不会真正这样执行与要求。” 该匿名人士在说,这是此事的大概背景,建议大家理性看待。此外,他所认识的张如范也绝非那种缺乏理性的人。
记者注意到,在有关此事的原帖之下,有多位张如范课题组内硕博士生及博士后实名回应。
4 月 24 日晚,张如范课题组 2020 级直博生李润在知乎实名回应称,该文档确系源自其课题组,但 “并非是正式的文件”“课题组从不简单以发论文为标准”。
“张老师曾和我们讲过科研的目的是做精品工作、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即使一篇论文没发,但是你解决了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老师依然会给你很高的评价。” 她表示,张老师主张 “只要有创新性成果,写好学位论文,没有 paper 照样可以毕业”。
李润表示:“发论文只是我们学生科研训练的一个途径,并非最终目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 月 25 日晨许,一位曾在张如范课题组交流过一年的学生吕佩回帖称,在科研方面,他在来组前曾担忧可能做不出成果,“(张)老师反倒安慰‘只问耕耘,不问结果,有收获就好’”。
4 月 25 日上午,正在张如范课题组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吴学科也回帖承认 “这是一个刚刚草拟出来,还有待组会上讨论的非正式文件”。
作为毕业不久的博士,吴学科表示 “谁没有过被各种毕业指标折磨到死去活来的经历”,自己也无比认同打破“唯论文论” 这个科研畸形,但他认为此次事件“纯粹是偷换概念、移花接木”,“恰恰利用了大家的‘天下苦文章久矣’的心情来博眼球”。
吴学科称自己已入站一年,至今 “仍没有任何成果且进展缓慢”,但张如范一直 “支持和鼓励”。他还透露,在面试时张如范就曾说过 “没有文章无所谓,只要有热爱科研就可以”。
“我看到这问题的第一反应,既是难以置信,也是意料之中。”一位自称曾在张如范课题组内的 “不善言辞的理工科学生” 表示,他认识的张如范“谈起学术时会眼里泛光”,会经常带学生去唱 K 和组织郊游,但对学生要求也“的确非常严格”。小到 PPT 格式、实验参数,大到科研 idea、做人做事都会指出。由于“学生们看起来也非常地配合,学习和做实验都非常勤奋,使得近几年文章质量和数量也肉眼可见地上升”。
国家层面破五唯,到了底下的学校,还是那么回事
做科研的意义从格物致知、探索真理变成了多少篇明码标价的文章。这位张姓导师不问解决了什么问题,张口闭口就是多少篇 SCI,那国家提倡的破四维,破五维的意义何在?
另外这位张姓导师言行不一,21 年的微信采访里张姓导师的人设可不是这种学术守财奴,
“他并不急着要学生产出太多成果,而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做事习惯。”
“这就是我的科研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你不用成果很多,把一个东西做好,做到极致就可以了”
恭喜世界一流大学捡到宝了!
在评论前,先看两个前提。
第一、那是清华。说自己是 top2, 国内没有哪个大学会有疑问,当然除了清华大学自己。
第二、那是材料相关的专业。
结合这两点,这个要求可以说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材料专业卷得要死。本科生都猛发 SCI。
如何看待徐州工程学院一学生本科发了十篇 SCI 并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
上面是一篇亲自答。是一个二本的本科生发了 10 篇 SCI。
他就吐槽,他没有资源,比如做实验的资源。
而清华来说资源问题相对来说是不存在的。
张如范老师的要求里有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鄙视综述性的论文。
而综述性的论文在某些专业往往很好发。
举个例子。前不久搞人工智能的,貌似有 100 个作者,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很长的综述性的论文。然后被谷歌的人鄙视他们是抄袭。
如何看待智源、清华等单位论文 A Roadmap for Big Model 中大量段落被指涉嫌抄袭?
第二、很看重 Nature 跟 Science
这个没什么好讲的,这玩意的确难发。
第三、没有写明,但是还是提出了 IF 这个概念。
比如上面就有分类期刊的类型。
对于张老师的这个要求。
最好是提前公布,毕竟现在的社会是双向选择。
发 SCI 的要求没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 8 篇这个数量太多了。
如果提前公布这个标准。读研的人可以提前选择,入这个坑,还是不入这个坑。
疯狂绅士
29 次咨询
4.8
1163784 次赞同
去咨询
说句实话,其实这类专业方向博士毕业达到这个要求的学生如果看总数,其实不少的。介于这是清华,而且博士最少五年,勉强算可以理解吧。我认识的某清华大神在数据齐全的情况下,一个晚上能从 0 写出一篇按照投稿格式弄好的完备 AM 一投即中。按这么看这个标准并不过分。更何况共一居然都算一篇,已经比很多组宽容了。
另外他这个标准也是对标张强组最近马上毕业的几个学生。
说实话,生化环材文章中哪,最关键看你通讯咖位到没到。咖位到了,NS 大子刊也不是不能水。行内的都知道有那么个别大水咖也是水大子刊的。这个老师敢提这个标准,肯定是自己咖位,或者是后台咖位到位了。发顶刊的难度可能就跟普通小组发个 small 那么容易。
但是我要吐槽博后那个标准:人家有 NS 一作了为啥还在你那当狗?人家都够戴帽子了,随便到哪自己当老板不香么?
其他课题组导师可以复制粘贴抄作业啦
卷 ×
压榨 ×
严师出高徒√
我就不着急给这位张老师口诛笔伐了,先分析一下。
他要求五年发八篇所谓的一流 SCI,那他的课题能不能支撑得起这种进度?我以前的一些回答也说过,确实有一些课题组搞的科研方向是特别容易水这类论文的。如果那位老师要学生水这么多论文,那他还是专心经营课题组,让学生刷够论文毕业就业就行。
毫无疑问,这位老师的实验室就是那种论文工厂,进去就是当学术民工的,在里面就别想躺平或者挂羊头卖狗肉了。作为学生,你愿意去吗?如果你稀罕这清华博士头衔,图人家那能刷出来的 “一流”SCI,你可以去。如果你视某些专业为粪土,不屑于搞这种科研,内心里还是稀罕某些热门行业的,建议就别去那里了,有这功夫还不如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
反正,鱼找鱼虾找虾,想去那里刷论文就去呗,不想去绕道就行。人生苦短,还是要把时间精力花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面哈。
这哥们是个诗人,毕业那年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一个劲念诗。我当时在现场当保安,心说这谁啊,没完没了的跑这赛诗来了。
博士发 Nature,博后在崔屹组。按说是名门出身,可以安心做研究的年轻学者了。不,人家依然要卷文章。且不说破四唯,就说文章 KPI 是搞科研的路子? 但是现在学生也学精了,他不这么定规矩可能收成就不好,收成不好他就没法发展。
所以,连张诗人这种个大饱满的青椒都得学富士康这套,其他四五六七八流的高校教师更不用说。
所以我一直说,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产业化。你的研究成果有价值,去市场上换钱去。有钱就多招学生,没钱就少招。到时候你也不需要卷数据,学生们也就不抱怨了。
末世之世人,怎能不身心俱焚、永葆焦虑?
读个博士,不是一纸长篇大论就可以毕了业,还要你善于投稿、准时发表。这个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道德性安在?
如同我到老莫餐厅用膳,光西装革履、钱包鼓鼓不行,还要会唱 3 首苏联歌曲,用俄语,达到专业水平……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论文要求无限加码的博士考核制度,最终培养出来的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家,还是为期刊服务的论文作家?不言而喻。
人家二本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都能一年发十篇高分 SCI,你这 5 年 8 篇不算啥啦(
害怕,胆颤。离谱的不是 8 篇,离谱的是那些期刊。3 篇普通一二区 SCI 灌水都需要耗费相当大的时间与精力,更别提还需要 5 篇顶刊。
5 年要达到这个水平,那就是一个科研机器人,CPU 里全是设计好的 idea,只要接通电源就能嗯做实验、嗯写论文。
生化环材,安能不卷乎?
本人是天津大学本科生赵彦龙,已经通过清华 2021 年的线上夏令营面试,成为张如范老师课题组 2022 级的直博生。从去年八月份开始,我就以线上的方式参与 2021 年下半学期的课题组组会,今年二月中旬进组(毕业设计),到现在进入课题组已经满两个月。本着对课题组清晰和客观的认识,我说一下对于知乎问题的理解。
首先,知乎问题上所述的关于课题组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并不是网友们理解的硬性指标,也不是导师和学生相处的唯一过程与目的,更多的是同组师生勇攀科研高峰的共同展望和激励。
其次,再次声明,导师昨日只是抛出了这个话题,用这个非正式稿子当做引子,用来在今天的组会商讨。真正到毕业的时候,还是会以毕业论文的水平来进行判定。
最后,科研生活确实忙忙碌碌,但张老师也鼓励个人生活,比如积极健身、组织春游等活动进行团建,鼓励一种完整的、丰盈的生活态度,并带我们享受科研的历程。在这样一个课题组,在老师的要求下本本分分的做科研工作,不仅毕业没有问题,在一整套的科研训练下能够成为一个有着较强科研能力的工作者。
北京隔壁某直辖市化工硕士在读
算是从同行的角度来评价下
先不说四篇论文的事
你敢信在这个组里发了一篇 science、nature 不能硕士毕业吗?还得再加一个 SCI 一区顶刊才够
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组里的我告诉你 8117 工作制是跑不了滴
清华化工本来是研究生甚至有专利都能毕业
一般意思下咱发个一区一篇,也需要很大的实验量,天大化工也基本是这个标准
好家伙张老师倒好,直接四篇小论文还是顶刊哦,大论文还要花很长时间,这些学生不天天泡实验室卷死还想毕业嘛?
关键是一档 NS、二档大子刊、三档 AM、angew、Jacs、(我也没想明白化工三大刊 IF 不过 4 是怎么入得了张老师的法眼)、四档 nano energ、cej(IF13 也是牛马)
一区本来够难发的了,普通的一区像 carbon 这些你张老师根本看不上,你拼命做实验发个 cej 十几分,你张老师来一句我们课题组的最低标准辣鸡刊物 hh
可惜就是这种刊物从 idea 构思、设计实验、做实验、反思实验、表征结果、撰写、投稿、审稿、反复修改、录用、上网都要经过非常漫长甚至一年的时间
张老师的学生可以说马不停蹄的赶,什么你要私人生活?什么你要节假日?什么你疫情做不了实验?我清华的学生是一片 “成才的沃土”,延毕一年又何妨?
读了张老师的学生可以说,不读博怕是很难,首先你肯定没时间找实习咯,人家暑假都去实习了,你还在还在搞你的论文呢,找工作的时候发现人家手里几段实习呢。其次你天天做实验想转行也转不了咯,想学点编程、芯片、电池,不搞灌水碳材料了,怕是不行、你看看你有时间吗,四篇顶刊呢(doge,没办法含泪读博,你看看题目咧 8 篇 sci 等着你,等你六七年毕业后,再回看自己这几年说实话和社会半脱节状态,你没有时间去接触去了解新的东西,也没有机会去实习去实践,最大的可能性是去一个高校师资博后等着非升即走。你说要咱这张老师能不能拉我一把,你发现你张老师心比天高,一篇共一 science 挂在官网威震四海,没几篇一区期刊入的了法眼,可是咋一看为什么您唯一 science、和 nature nanotechnology 上的文章还是共同通讯呀,跟着 FeiWei 老师有肉吃呗,其他的论文怎么一个一档二档都没有呀呜呜,都是三档四档不入流吗,为什么连自己都骂呀?
你说没事我张老师论文虽然不 impressive,我老师影响力大,去官网一看,诶?为什么我导师这么厉害傲视群雄,怎么怎么连优青杰青都不是,那肯定是青年长江吧,诶不是、那肯定是万人吧,诶还不是,那是什么呢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牛啊,专业会员诶,一去学会官网上看(专业会员是一年教几百年费就行,会士才是有东西的)咋有手就行。指望不上张老师了,我只能继续在高校里碳材料灌水论文了,又是想着怎么排列组合,把 A 论文的方法 1 和 B 论文的方法 2 结合起来你懂吧,创造 miracle 的一天
真的很讨厌这种把压榨学生表现的理所当然还这看不起那看不起的样子,可以说当了张老师的学生,你要是讨厌这个 lj 灌水方向,你基本没有毕业的可能性,你要是想不出好的 idea 你基本没有按时毕业的可能性,你也没有时间去想别的出路,你也没有什么个人时间休息时间,你甚至可能因为压力喘不过气,你可能把读博可能会后悔,不读博后悔一辈子放到嘴边然后毕业发现就业环境恶劣。
你甚至可能失去创造性,因为你没有时间去探索新领域,没有时间思考,排列组合性价比最高,你赌不起在一个新的方向花时间没有回报,但这个方向如果深耕下去也许就是颠覆性的创造
读了张老师的研究生你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你不是来搞什么高大上的科学发现(毕竟石墨烯碳纳米管),你也不是来培养能力和思维(除了做实验写论文的能力,其他的方面方向的能力和知识你都没有),你也不是提高了眼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你没有时间和精力,每天就是三点一线,连实习实践的机会都没有),你只是个给他做实验发论文升职称的牛马罢了。
天大化工 A + 也就图一乐,真化工还得看清华,就说在研究生毕业严格方面你比得过吗?
不愧是清华一直引领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呕心沥血,独具风骚!
现在这年头本科考研来面试的,很多都是已经发了 3~4 篇 sci 的,这清华博士,还不整个 8 篇?内卷成这样。
但我觉得,订规定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只对学生,也要对导师科研指导订规定,比如:
1. 导师要保证有效的科研指导时间。
2. 导师要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平台以及科研合作机会。
3. 导师要提出靠谱的科研建议,不但能与学生共同享受和分享取得科研成果的喜悦与利益,更要能与学生共同承担和分担挑战科学难题研究的风险和沉没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
4. 在学生花费人生巨大精力和时间,并做出很好科研成果后,有责任和义务给学生推荐好的科研出路和工作机会。
5. 在学生遇到生活困难时,导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使得学生能免除后顾之忧全力科研。
6. 对学生如你的同事,学生是 work with you,not work for you!
作为课题组成员我想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我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如范组博后吴学科。
我看了网传所谓的 “毕业要求”,作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博士,我非常理解大家的感受,如果我不了解实际情况,我肯定也是大家中的一员,作为普通研究生,谁没有过被各种毕业指标折磨到死去活来的经历,我受到的煎熬让我无比认同破“唯论文论” 这个科研畸形。
但这次网传的 “毕业要求” 纯粹是偷换概念,移花接木,恰恰利用了大家的 “天下苦文章久矣” 的心情来博眼球。
我承认,这是一个刚刚草拟出来,还有待组会上讨论的非正式文件,但正常人都不会认为这个指标能真正实行,然而墨迹未干,就已经天下皆知,我们身在风暴的中心,诚惶诚恐,但事实是,我们并未实行这一荒诞的指标。单单从文件内容看,我们的确活该被批评也会引以为戒。
目前我入站已经一年了,仍没有任何成果,而且进展缓慢,却一直受到张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我不得不说张老师是一个真正做科研的老师,张老师在当初在面试我的时候说 “没有文章无所谓,只要有热爱科研就可以” 这句话我记忆犹新。
所以恳请大家不要被不实的信息误导,我们欢迎大家的监督,也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科研环境变得越来越健康。
如何看待?
只能膜拜。
只有我的关注点在最后的附录上吗
这不就是知乎上经常有人问的材料学期刊排名吗
清华权威认证
我们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世界观这个东西,是永远无法缝合的
就像为了钱或者性去杀人的东西,你永远不能指望去教育它,你只能把它清除出人类的世界
如果你不赢,它就赢了,这是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事情
在它的眼里,即使你死在它手里,你也是空气。所以你也只能把它当做病毒一样消灭,它事实上比病毒残暴得多。永远不可能共存的
这个世界,起码是中国,就是这么残酷
我总有一天会消灭这些狗东西
代表人类进步的力量
代表全人类
PS:
1. 消灭当然是指从文化上消灭,狗卷狗卷到死。我还没有那么蠢,时间教会了我愤怒的价值和代价
2. 大 V 们真是可笑,清华造假就不算造假吗?清华 PUA 就不算 PUA 吗?醉酒淹死的就算殉职吗?这么双标你生的孩子都去当 CFZ 好了
很好啊。那么请问,不吃不喝搞科研,平均几年毕业呢?
这位题主你是不是有什么重大的误会:
看了下问题详情,人这个教授啥时候保证博士生五年就能毕业了?(手动狗头)
观点:
8 篇一作 SCI 明码标价
显著优于
把博士生当农名工使唤、拖着不给毕业
如果不想发 SCI 就想毕业的
来欧陆读博吧!
德国很多大学
博士毕业没有小论文要求
(具体以院系文件和导师要求为准)
只需完成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即可
以我所在的海德堡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为例
就没有小论文要求
我们实验室就有好几位师兄师姐
毕业时一篇 paper 都没发表
但是凭借优质的博士论文
依旧高分毕业的!
本月初举办的第一期【博士人生】系列直播
邀请了 ETH 土木工程系博士分享
了解到 ETH 也是如此
当然咯
博士毕业的前提
是导师认可你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只是该科研成果无需用 SCI 论文来体现
此外
欧陆岗位制博士是一份工作
年薪普遍 30-50w 人民币
外加超高的工作福利
如:
每周工作 40 小时、带薪年假 30 天
以及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金等等
并且,欧陆很多国家读完博士找到工作即可申请永久居留!
当然咯
对于国内是否推行无论文即可博士毕业的政策
我之前发过一个视频聊过这个话题
我认为可在部分高校小规模试行
但还不宜大规模推广
理由大家都懂~
最后
论文数量这个事情
有利有弊
得辩证得看
如果要去学术界
肯定得有、但质量高于数量
如果去工业界
论文不是必须的 – 至少在欧陆~
1. 老师有自己指定标准的自由
学生有选择读与不读的权利,看不爽不读就是了
但是必须在学生选择导师前发布这个规则
2. 论文本身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共赢,自己不想费劲就别去。
3. 唯 sci 确实是不对的,但是在没有其他的考核指标的情况下这是最优的选择,其他实验室在卷 sci,他们实验室在卷 nsc,nature 子刊,最不济也是 top 1 区。所以含金量还是有的,非常有的。大环境下,就是短快的研究。
4. 关于 8 篇论文到底多不多的问题
首先,化学的一般方向,8 篇并不是很离谱,博士毕业生两位数以上的非常多。20 篇的我也见过…
其次,如果发高分论文,还要多篇,这个难度就很大了,离谱。nature 就很少见了。一般 nature communication 是临界值,超过这个 level 就很难水了。大子刊对于化学也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有了大子刊,对未来就业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最后,发不发的出来,和导师的学术水平,人品,经费预算等等有直接关系。人好技术好钱多,缺的就是学生的自我努力。
如果上述条件满足,且自身愿意挑战,去这个课题组非常棒!
如果经费短期,天天横向纵向申请书,导师不懂,不指导,上述的条件不满足,那就是天天 push,趁早放弃吧!
因为如果一个课题组有博士硕士总数 10 个人,照这产出速度,那老师的 idea 够不够,经费够不够,设备够不够,老师帮不帮修改论文等等,都是问题。
放养 8 篇和指导 8 篇,难度天壤之别
科学研究越来越不讲科学规律了。
国家真该出重手整治科研界了!
越看越觉得好笑,这套论文发表的体系是由西方确立的,为啥在西方到现在运行良好,但东土就变味了呢?当年留学时候,导师(欧洲人)从来没有跟自己的学生提过论文达到什么要求才能毕业,都是先做事,事情做好了,论文发表最后一步。哪怕没有论文,项目做完了做好了,毕业没有任何阻力。宽容的环境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课题组人员思维更加活跃,思想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和谐,没有为了作者排序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更没有学术不端。
看了这个,我感觉,清华也不过如此啊,师资也就这样,都没节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大跃进宣
李开复老师的导师跟李开复说:“你知道读博是干什么的么?”
李:“愿闻其详”
导师:“博士就是要在一个领域做到世界领先”
那么我想问的是,那其他人呢?
我国看样子需要再建造几部同步辐射了。
20 年硕士毕业,我读研的时候就感觉材料发文章已经是流水线了,合成一堆材料 - 然后从在各种催化上试一遍,再在电池上试一遍,找个还凑活的应用方向 - 一堆表征怼上去,什么 dft 什么同步辐射 什么原位测量统统上去 - 吹牛逼自己的材料多牛 - 投文章的时候挂个大佬的名字 - 欧耶
其中包含且不限于以下课程,论数据的精修,ps 从入门到精通,我与编辑的二三事等等。
查了一下,张教授本人也就一篇 NS? 而且还是合作发表?
要求硕士生发表一篇 ns 正刊之外还要发表一作一篇顶刊论著?
AM 只能算三类期刊么? 想知道张教授硕博期间有多大的成果,确定不是拍脑袋想起来的决策?
你可以定发 1000 篇 10000 篇
只要让同学跟着这个老师之前知道就行
如果没有,只能鉴定为沙皮。
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
按照博士毕业的条件我觉得可以直接去评优青了没准杰青也能评
瞅了一眼,这老师大概是 35 岁多,应该是想趁这两年 push push 学生给自己整个优青杰青。这个年纪关节点正是最急功近利的时候,建议不要报考,等他评上或者超了岁数开始评不上,再去报考。
说明化学领域,
确实很好发论文…
虽然不太容易挣钱…
但名利两个字,至少有一个名啊…
还有,真别卷了,身体第一,
认识的一个杰青,逼学生逼得天怒人怨,
然后五十就没了…
然后所以,我顶电子系,好就业…
这个要求太低了
建议本科不发 nature,不准毕业,给他延毕十年。让她打免费工。等她 35 岁毕业。找工作不要 35 以上的。真棒 !
根据这个要求,爱因斯坦肯定是毕不了业,估计博士学位肯定黄了。
In my third Illinois lab, the professor sets the lab’s single mission as “to train the world’s best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He wrote:
You might be asking, “*Wait, shouldn’t our mission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research?” No, for several reasons.
1. If we fill our lab with the world’s best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great research will happen.
2. Training is our absolute priority. If we confounded our mission with something about research, there would not be an unambiguous solution to any conflict betwee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3. We cannot control how successful our research program i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grant applications, and paper submissions depends on external judgements. Our overall success should not be left to chance.
4. We are not the only ones capable of doing great science. If we don’t solve a particular problem, it’s likely that someone else will. However, many of our trainees can’t afford a"do-over" if we fail them. Our trainees place enormous trust in our lab, so we must make their education our only mission.
5. Granting agencies also make large investments in our lab. As an academic lab, we believe the best possible return on this investment is a highly trained workforce. Also, see Point 1.
以下渣翻:
我在伊利诺伊州的第三个实验室时,教授将实验室的唯一任务设定为 “培养世界上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他写道:
你可能会问,“等等,我们的任务不应该是做最好的科学研究吗?”
不,有几个原因:
1. 如果我们的实验室里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优秀的科学研究是自然而然的。
2. 对学生的培训和教育具有绝对的优先级。如果将我们的任务设定到有关于于研究的事情,那么科学研究与科研训练之间的任何冲突,都不会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了。
3. 我们无法控制研究计划的成功。实验结果、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的结果经常取决于外部审查,而我们的成功与否不应该留给在运气操纵。
4. 我们不是唯一有能力做科研的人。一个特定问题我们不去解决,很可能同时其他人会解决。但是,如果在科研上遇到失败,我们的许多学生将无法承担 “重头再来” 的代价。我们的学生如此信任我们的实验室,因此我们必须让他们的科研训练也成为我们唯一的使命。
5. 资助机构也对我们的实验室进行了大量投资。作为一个学术实验室,我们相信这项投资的最佳回报是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这也可见于第 1 点。
上面是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学生申诉老师的文章结尾放的他在另一个教授实验室的经历
我看到这份要求时候很快就想到这篇文章
以下一些个人想法吧
看到其他的回答说这位老师其实人还不错,对科研也是认真的,那如此不应该报以太多的恶意
这份文件里面的期刊评价属于相关研究方向上共识
而博士毕业需要 8 篇文章,或者在有 top 期刊情况下的 5 篇,基本上是以后准备继续在学术圈立足的底线了… 现在发文章通货膨胀的厉害,这个毕业要求,想去稍微好些的 211 以上,或者沿海发达城市,都有点够呛。
结合这个实验室的情况,实话说,这个标准不能说很难
但是…
上面的文字都是给准备找教职进高校和研究所,而且对自己未来有所追求的博士说的
而一句名言说的很好呀,一个人的命运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很多事情阴差阳错的积累到最后,各种因素加起来并不能尽人意,随人愿
如果最后志在获得科研训练后,去企业、去政府、去咨询公司等等,没有必要需要这么多文章工作来证明的
天天喊得复合型人才…. 斜杠青年毕竟少,但是在几个方向有所涉猎,懂得运行规律并加以整合,何尝不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
事情都是双向的,提出如此精确的要求,尤其是文章发表这种难以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上的东西,对于张老师估计也是压力剧增了吧
比如如何保证招的学生真的有学术能力和心理素质完成这个标准?少则几小时的面谈,长则 1,2 年的提前进入实验室,都不足以判定吧
又如即使学生们马不停蹄的做实验,写文章,那如何保证自己有时间精力去应对这么多文章修改和审核?本来我想着可以交给高年级博士生或者博后,但是看到这么多任务,估计那些学生自顾不暇了,那整体的工作进度怕是会各个环节的完成都会打个折扣
所以,感觉这份要求有点过于计划经济了,不可否认科研是要周密计划和递进的,但是科学发展几百年的今天,往往偏离计划的小发现才会是突破口
如果为了强行完成任务而错过行进中的乐趣和发现,总觉得得不偿失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学生的思考,也许相比而言我才是那个过分理想和乌托邦的
如果张老师是有科研天赋的,有热忱的老师,所带领课题组有非常好的资源,非常多的经费,平台非常优越的话,能提这个要求说明作为导师,人家撑得起来。
这毕业要求需要招生时提前放出来。人家可能只是想招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真正有科研能力的学生而已。
想拿个学历就毕业的,找个普通学校读最好,不然怎么叫名校研究生呢~
不得不说,现在的科研圈真的卷到飞起,一流的学校更是 “我卷我自己”……
与此同时,破除 “唯论文” 和破除 “唯 SCI 论文” 的风气也在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掀起了一股浪潮。唯论文的关键点在与 “唯”,是在否认一种 “极端” 和“过度”的现象,而不是否认论文在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老师把论文质量、数量当成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之一,并不能简单归因到 “唯论文论”;
客观上看,“博士生五年发表 8 篇一作 SCI”这种规定,看上去变态吗?那是肯定的,毕竟高 IF,高分区的 SCI 期刊可不是随便就能发的,但结合 “清华大学” 的背景 + 学生自身实力 + 研究领域优势,这个要求也并不是比“登天还难”,结合这位老师的自身经历,他觉得学生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至于他有没有私心,我就不揣测了。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挑选老师其实也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若是认可张老师的观点,认可他的学识和成就,认可他对于 SCI 的硬性要求,选择张老师也无可厚非。很多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质量文章,当 “鼓励和期待” 变成 “硬性规定”,这个问题就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适配度” 问题。
所以,一个老师收到了不怕困难肯吃苦的学生,一个学生找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心仪老师,也算是两全其美,不是吗?
小李忙着搞科研:写作干货 | 搞定四个步骤,就能发 SCI!(附常见英语写作句式)小李忙着搞科研:最全 SCI 论文投稿流程!看完你也可以发!
这是清华,没两把刷子去不了。
要求是书面形式的,达到就毕业,这没什么好喷的。比很多地方毕业要求靠猜条件那种混沌状态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至于要求,对清华学生不离谱。
清华就是理工科的天花板。
博士八篇,其实还好,谁都知道博士哪能真的五年就毕业的
硕士四篇,呃,怎么说呢,总有厉害的吧。
生化材环,不愧是 paper 大户。
*IC 修真院收留无心科研只想找高薪工作的天坑专业学子。(狗头保命)
学校上至 C9,下至双非。
学历上至博士,下至大专。
老板会给你画饼施压,行业要求你们献身 “宫酱”,企业会说你们刚刚毕业还想 “月入过万”。
我们只会告诉你,你到底可以多值钱。
努努力,双非本科也能年薪 30W(个例,可举证。)
转行 IC,就在现在,现在就选 IC 修真院。
IC 设计学习及岗位指南 希望可以帮到你~
太卷了。。。。。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只是最近有了解到,Nature 或者 Science 这类期刊,发表也是有选题技巧的。我本人是很不喜欢搞论文,我觉得搞有意义的研究更重要。其实国外很多名校,博士毕业不需要发表论文,只需要做好博士课题就行了,比如 MIT。
我们这些年发 Nature、Science 的数量很多,我们最近这些年理工类的诺奖不多,我们最近这些年对全世界和全人类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研究成果好像也赶不上发 Nature、Science 的比例。
我们虽然提出了破四唯,但是不得不承认,除了论文,青椒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是,这位老师这个要求,希望是在学生发邮件与他联系的时候就明确告知的。不然,这肯定是违规的,也是不道德的。清华有非常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作为我国的顶尖学府的博导,是在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一流科研人才,那应该多多关注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而不是指标化的数据。当然,如果非要钻牛角尖说不指标化没法衡量,那当我没说。博士是努力去搞有意义的研究,而不是搞出来一些容易发表的研究。
我看很多小伙伴都说了这位老师没有硕士,那就不存在硕博连读,然后说博士五年发文数量,那应该都是直博生,不然就是摆明要延期了。
最后,祝这位老师的学生好运,我本人是工科生,可能理解有偏差,我们发文要求相对低太多了,但我觉得并不一定是坏事。
化工也纳米化,纳米就像癌症,传染到哪个学科,哪个学科就没救了
人口红利越来越少,内卷度越来越大。
老师也要卷的。
于是把卷的压力施加给学生。毕竟课题组的文章,第一联系人都是导师。多多益善。
难为课题组的人了,连夜注册了一堆三无账号来洗,不知道几个赞能抵一篇 SCI
我来唱个反调。
我不觉得导师 push 追求论文对学生是坏事,因为我是缺论文的那一挂。当然主要原因在我自己懒散,该花的时间没花到位。不管咋说论文还是目前博士生的硬通货。不过实话说 5 年 8 篇如果排除研究生阶段有存货的话,很难不水。
但是,导师追求论文,那对导师本人应该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从招学生开始,你就得考察这个学生能否满足将来的文章要求,从基础,天分,性格等都得严格考察。入学之后得给明确且正确的指导,不能散养。其他资源支持就不说了。总之,不能单独只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对导师的要求应该更高才对。导师应该是尽力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要求,而不是单提高要求,剩下养蛊一样,完成的胜出,失败的淘汰。当然这些不是一个失败的博士生推脱责任,而是客观的陈述。不能指望来读博的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强大的自制力,超前的眼光,从而靠自己完成学业。而是像我这样普通的学生,在指导下,在一些压力和推动下,能够一步步完成学业。
国内现在变这样,教育部怎么想的。
毕竟个别生化环材也就只剩下不停的发文章了。
张老师无非就是很 ambitious 的在为自己着想…… 只是唏嘘,都 2222 年了,大家继续还在唯论文主义。问题是发表的论文什么用处都没有啊,要是有那么一点用也好啊。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钱啥意义都没有…… 评判标准让这种教授嘴脸太难看了。
…… 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人身半依附关系,比职场下级还要弱势得多。
例如浙江大学教授冯钢公然在其个人认证微博账号 “@冯钢 - 六合之外” 宣扬他的“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 50 度以上的酒量”,并夸奖一个报考他的学生是“中华民族稀缺人才”,因为该生“拼着命喝了”,以至被“抬回宾馆”。学生想求学,却要用自虐自残的形式表达诚意,还没录取就先失了人格。
另有蒋华文(2016 年殁,南京邮电大学,导师张代远)、 杨宝德(2017 年殁,西安交大,导师周筠)、陶崇园(2018 年殁,武汉理工,导师王攀)、陈泽民 2019 年殁,华中科技大学,导师徐海银),谭大伟(2019 年殁,南京邮电大学,导师张宏梅)【注:以上学生姓名来自新闻报道】等人均在读研期间非正常离世,读者可自行搜索具体情节。读书不是万能的,如果碰上 “那种” 导师,哪怕万能学生也是没用的。
-————————— 摘自《新下级学》from 公众号 “新下级学”
话说,泄露这个非正式文稿的内鬼抓到了吗?没抓到的话不如请穆里尼奥开几次组会抓一抓?
看课题难度和课题组。
说实话,挺撒币的。
清华也不过如此,比某学校多个几篇而已。
建议全国各大高校硕博导师效仿,倒逼国内水硕水博自我革命 (革谁存疑) 改善混学历的科研环境,以期提升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同时同步无限延毕制度,以解决科研基层优秀劳动力流失问题。多快好省,大步向大幅领先世界级的科技 (?) 强国飞跃!
double jian 老师评论如下:
我居然符合他们博士毕业条件第三点,刚好 5 篇文章(一子刊,一共一,两个普通的 sci,一中文),其中一个中文核心才凑够了 5 篇,虽然我是生物专业的。就是可能那两个普通的 sci 可能有一篇不属于组内认定的一流期刊吧⊙ω⊙
然后都有他的署名吗?!
我只注意到了博士后要求比硕士还低,这是为什么。
四个字评价,逼格不够。
同样是清华,另一院系的明星导师在 “忽悠” 本科生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你想发顶刊,我们这是随便发的,更关键的,是看你做了什么原创性工作。
我是发帖人
各种方法都试过了,知乎全部拒绝了,各位大神谁能帮我想想办法修改或者删除问题。
问题已经偏离正规,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经过一天的努力,我找到一个修改方法,寻找其他账号,举报问题,有可能获得编辑权限,正在努力中
以下原文
我是发帖人,再次匿名,在此向张老师道歉,没有了解任何信息就直接上传文件,文件有很多前提条件,是作为优秀博士生模板的示范性文件,并不适用其组内每一个人本人并未了解就进行发布。
我已向张组学生发邮件联系如何共同声明并删帖。
我今天一整天都在努力联系知乎客服和管理,希望能删帖,但是各种努力和尝试都被告知无法删帖。
在此我恳请知乎管理员开放编辑权限,允许我修改完善问题。
再次向张老师道歉,我还会努力删帖。
刚看到的一句话,某退 h 大 v 发的。
有些人当学生的时候靠导师,当导师的时候靠学生。。。
这个标准高不高?高,能不能完成?张老师自己完成过,他们的师兄弟们也完成过(之前和他师兄在国外一个实验室待过,看过他们的博士论文及发表列表)。
大家讨论激烈可能主要是几个点:
这个标准有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的。比如:
这个世界最奇怪的是,当事人,亲历者说的话,却有一堆人不信,这堆人搁哪不断意淫阴谋论。而一些毫不相干的人的言说却得到乌合之众们的肯定,只因他们满足了这帮人的廉价而扭曲的情绪,即对权威的践踏、自私的正义。
至于当事人呼吁的对错,重要吗?他们只在乎他们心里的情绪得到了发泄,谁敢阻止他们的精神高潮,他们必定用各种标签和阴谋论把你打落。
对于纳米材料加上储能叠加在一起的热门领域,达到这些要求也许并不是看起来这么难。再加上背后魏崔两位大牛的资源,可以说对于大部分能加入张老师课题组的学生,这些文章指标都是可以达到的。
可是这些条条框框的压力,对学生做出真正有用、有影响力的成果是有很大负面作用的。
特别是当下破五唯的背景下,这样顶风作案、和国家部委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真的是清华的学术明(新)星应该去做的吗?
唯论文论政策第一个先打倒你!
牛逼还是张老师牛逼啊,化工系一大牛人,每天都能带来新乐子
我只知道清华化工系的要求是研究生(包括博士)没有论文也可以毕业
谷歌学术如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https://scholar.google.com.hk/citations?user=xKjMFzcAAAAJ&hl=zh-CN&oi=ao
课题组网页如下
http://www.rufanzhang-group.cn/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没有做到这个成果估计找教职都有点困难。
第四档第一个不难,我计算机的都能发。
那钱怎么算,这个毕业要求学生要年薪 50W 不过分吧。
对于老师,不拿炸药奖不能 tenure。即使评上院士也得滚蛋
科学足迹出版社(SFP)所有期刊免版面费
科学足迹出版社(Science Footprint Press, SFP)是一家专门从事学术期刊和书籍开源发表的出版社,总部设在中国香港。SFP 目前有 31 本中文期刊和 2 本英文期刊,依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CC BY)出版相关科研成果。
SFP 的 31 本中文期刊分别为:中国应用数学通报(ISSN:2708-6550)、中国理论数学前沿(ISSN: 2708-6569)、中国物理学评论(ISSN: 2708-7638)、中国统计科学学报(ISSN: 2708-762X)、中国计算机科学评论(ISSN: 2708-695X)、中国水科学前沿(ISSN: 2708-6798)、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展(ISSN: 2708-6844)、中国气候变化学报(ISSN: 2708-6836)、中国可持续发展评论(ISSN: 2708-6828)、中国地理科学评论(ISSN: 2708-681X)、发展地理学前沿(2709-720X)、发展地理学(英文)(2708-7670)、中国土地科学前沿(2709-7234)、中国地球科学评论(ISSN: 2708-7611)、中国农业科学前沿(ISSN: 2708-6879)、中国石油天然气研究(ISSN: 2708-7654)、中国智能电网研究(ISSN: 2708-6852)、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学报(ISSN: 2708-6860)、中国土木工程通报(ISSN: 2708-6925)、工程材料与结构(ISSN:2790-4210)、中国材料科学进展(ISSN: 2708-6801)、中国化学与材料学报(ISSN: 2708-6895、中国经济研究(ISSN: 2708-6909)、中国管理科学前沿(ISSN: 2708-6917)、中国植物学前沿(ISSN: 2708-6941)、中国临床医学前沿(ISSN: 2708-6585)、中国心理科学通报(2708-6933)、中国自然科学进展(ISSN: 2708-7662)、中国社会科学前沿(ISSN: 2708-7646)、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2709-7218)、中国科技知识(科普类期刊)(ISSN: 2709-7226)。
2022 年所有稿件均免发表费用。
稿件请通过官网: http://www.scifootprint.com/ 提交。
欢迎搜索公众号 “科学足迹” 关注我们。
大跃进复兴?让导师先做个示范,再让学生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具体要看是什么专业,什么方向,我们学校材料学院博士都是四篇才能毕业,但很多人毕业的时候都六七篇,对于一些专业来说,论文出的确实快。
但是对于做细胞,涉及到分子生物之类的,绝对没有很快的,我们同方向的大多数两篇一作毕业,好点的有三四篇,八篇是想都不敢想。
我们这有的方向确实比较好研究,合成几种材料,每种表征一下,就能比较快的发论文。
如果是做细胞的博士,尤其是做分子生物相关的,导师要求发八篇,那绝对敬而远之
曾是张老师课题组的一员,目前已经不在该课题组。
一直以来我认识的张老师是谈起学术时会眼里泛光、心潮澎湃,还会定期带学生去唱 K 和组织郊游。不过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的确非常严格,每个人做组会报告时,小到 PPT 格式、实验参数,大到科研 idea、做人做事,基本上他都会指出;另一方面,学生们看起来也非常地配合,学习和做实验都非常勤奋,使得近几年文章质量和数量也是肉眼可见地上升。因此,我看到这问题的第一反应,既是难以置信,也是意料之中。
如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建议题主组织其他成员一起去和张老师集体谈一次。课题组的规章制度应该是在老师以及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参与,并且都同意的前提下制定并执行的,因此一般都会有商量的余地;如果无论如何都商谈未果,可以向系里反映情况并请求其帮忙调和。
不清楚题主是读硕士、博士还是博士后,你要清楚自己可能还要和张老师一起相处不算短的一段时间。与其在这里花大量时间等着网络平台上的吃瓜群众去吐槽或者去喷张老师,不如实实在在地去思索解决的办法和相关渠道,以最低的代价来换取到令大家都满意的结果。纯粹的情绪输出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和后果。
应用催化 B 都第 4 档了!!???
作为一个学渣,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不过我觉得清华博士大佬可以完成。
每个学校生化环材应该单独设置考核标准,并且其他学院不能招生化环材的。
最关键的在于发文章的主动权掌握在老板手里,老板说你文章不够格就不给投咋办,学生可能确实有水八篇 “小文章” 的实力,万一老板说你这个再做做就能上 Science 咋办,很多人怕是没被老板的 push 支配过
有这水平建议去北美牛导那里读博,将来的选择更多。没必要在这呆着
nanoenergy 四档?? 网传靠谱的话,我想知道他的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要求?他能给博后开多少年薪?
利益无关 也没啥好看看待的,只是
我只想蹲他们组毕业的博士的回答
一堆在读博士和博士后
还有刚入组的人来洗
岂不是越描越黑….
对生化环材,5 年 8 篇要求根本不高。关键是其中 5 篇要求发在高水平期刊上,这个才是最难的。
其实还好,至少还给一作。。。
一节更比一节强
sci 用完学弟学妹还能用
还好毕导跑去搞深度学习去了,要是还在传统化工赛道上卷,那估计连毕导的公众号都更新不了。
化工系不去做一些工程类横向课题,多搞一些产学研结合,做材料?
即使要做基础研究,化工的基础研究也不是材料吧?
化工 5 年发 8 篇论文不难
挺好的,至少他明明白白的写出来了,本身就是一种劝退。就是刚进组的博士实在是惨了点,硕士的话感觉这个条件还好。
另外,如果这个老师不是好高骛远,并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执行,最累的人一定是导师本人。如果每年一个硕士一个博士那也得一年想出十个课题、设计十套方案、修改十篇文章。太 tm 恐怖了。。。
我绝对不会让我儿子学这几个专业,回答完毕!
论院士是怎么养成的。
让人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把期刊编辑买通了
很多导师自己啥都发不了,要求学生发这发那。对比这些导师,张如范还算可以了。
有回应了吗?看到很多公众号和新媒体发的都被删文了。
建议论文结论要可以重复
一定程度会促进
延毕三年,看你着急还是学生着急,摆烂就完事
还以为是在评教授呢
-—– 看了这老师的履历,是我井底之蛙了
看了下,其实是要求 5 篇组里规定的一区(再刨除共一和综述就三篇,sa 和 nc 还能当 1.5 篇使),这个领域娃子努努力完全是能实现的,这也是以后还能继续吃科研这碗饭最基本的要求吧?不知道这么多人在惊讶啥呢?我组里今年毕业的娃子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如果加上正在修改的几篇远远超出。我们单位没有要求过这个,不过每年满足这个的毕业生占 1/3 强是有的,而且是高标准。所以这个要求在基础研究的顶级科研机构算不上啥特别要命的事情。
其实这个单子含盖的杂志范围很广,如果只想简单满足之挺简单(会不会因为不思进取被如范打死就不知道了,哈哈),但这博士在中关村这周边基本就是一垃圾产品。如果按最高标准,那可不就是如范 2 么,哈哈哈哈。另外,说清华材料院很弱的娃子,这眼光~啧啧,莫不是附近未名湖学院派来的卧底?
对于奋斗逼来说 8 篇 sci 是基操。你不想读有的是人想。
感谢邀请!
每个导师对所招研究生的毕业要求都有自己的规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的要求严,有的要求松。在报考导师之前,你肯定也针对性的、全方面的了解过这个导师的研究领域,毕业要求,带学生风格等等,如果你觉得自己与之观念相符,风格相似,并且有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导师的要求,才选择报考这个导师的,所以我觉得张如范老师的要求没有什么过分之处。每个人对自己都有要求,导师对自己也是一样,在清华这样的学术环境内,想要保持竞争力,导师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
所以,如果你已经在张老师的团队下读博,那就是默认了他的这个要求,并认为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那就努力拼搏,早日完成目标吧。
加油,祝顺利
生化环材领域,要求五年八篇一区,我觉得真的很好实现。不是顶刊的话很多小一区 follow 一下别人的工作改改条件挺好水的。这个老板其实挺负责的,基本上是按照目前天坑领域找教职的要求作为博士生毕业的要求。你看着老板好像是在压榨学生,那请问假如老板让学生一篇就能毕业,你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要这学位有个卵用?一开始就把毕业条件注明,让没有能力和信心完成标准的学生不要来读博浪费时间了,这不比一天到晚画大饼强?
这个老板的要求就是说要么你要保质,要么你要保量。质上要求 cns 或者子刊没有错啊,很多顶刊如 jacs,am,angew 贬值太快了,没以前好使了。达不到那就数量来凑,我这么说吧假设没有好点的文章,八篇都是水一区,找工作凑数都未必管用。
条件里写的是至少五篇发表在高水平期刊。另外我看了一下那个附录离的高水平期刊名单,别的不说,第四档,真的难吗?在这个领域如果第四档也发不了,我觉得也不太适合继续搞科研了。你这个要求都达不到真的放你毕业了,你后面工作了要怎么办啊,你工作的时候也有业绩考核的啊,几年发几篇文章,要写本子申基金,你不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以后你怎么独立做课题呢?现在都是非升即走,达不到指标你又失业,真的还不如硕士直接工作的好。这老板真的是良心,现在喷的以后自己去找工作接受社会毒打的时候就明白了。
我估计应该有人会想喷我替老板洗。这里我放我找工作的情况。
top50 海外博士,三年博士发了五篇一区,按照附录里写的是 1 个三档,3 个四档,1 个不在附录里。当我信心满满回国找工作,结果屡屡碰壁,这么说吧投了很多个双非一本面试都没让我进。没办法只能在国内博后。就这样。
这个专业的内卷程度就是这样,你喷老板没用的。早点看清现实,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要不要读博才是正经。
-————– 分割线 ——————
本来是想提醒在天坑专业的学子们认清内卷的现实,结果没想到评论里跑出来一个啥也不懂的和我装大明白,那我必须辩个清楚,省的学弟学妹们被忽悠了。
首先,这人说的说的一年两篇大子刊才能跟上 paper 的平均速度,这完全是胡扯。目前就算再卷,大子刊还是很值钱的,就我组里之前发过的来看,发一篇有的人可以评优青,有的人找工作可以拿副教以上。一篇大子刊在深圳的孔雀计划里可以拿到 b 类人才奖励(200 万),充分说明了对大子刊的认可。
其次一年发两篇大子刊是完全不现实的事。发大子刊的难度还是很高的。还是组里发过的来说,送审大概一两个月,审稿意见一般都是 2,3 轮,每一轮至少都三个月以上,中间可能要补大量实验。不是某些人嘴里说发就发的。本人刚经过大子刊审了七个月被拒的经历,周围中了大子刊的前后也都磨蹭了快一年,我真不信谁能一年两篇大子刊。
第三,现在 fresh phD 比较少能直接进高校了,大部分都有博后经历,除非博士的成果特别好可以直接进,但还是少数。起码我找工作的时候周围基本都是做过博后的。况且现在很多特聘 x,专职 x,其实也算高级博后的一种。基本上都要经历过这个阶段才能拿到长聘,所以那个人胡咧咧什么做博后就是混不下去也是胡扯的。
最后,jacs,am,angew 等这些顶刊虽然没有以前好用了,但是找工作还是认的。起码最近我找工作的时候都表示很认可。我做博后有了这两篇比刚回国没有的时候找工作强太多了。
我把这人单独拎出来放这是想跟各位还在煎熬的天坑学弟学妹们说,本专业虽然卷,但是也不要听某些人胡说八道过分夸大。那个清华老板安排的毕业要求其实蛮符合找教职的标准,按照最低要求,如果能有八篇四档,在非一线城市完全可以找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再去做选择。
可以发现,这个话题从热榜第四名扯下来了吗?
这个事很简单,博士和老师是双向的选择,你觉着自己有能力你就去,没能力就别申请。并且一个做化学的,一年两篇文章有什么难的?
化工。
两年足够了。
我对搞化工的人, 有一种天生的仇恨!
先亮明立场: 本人纯数学.
因为这群人把文章和影响因子的 KPI 搞这么高, 所以搞得别的学科完全无法生存, 严重破坏了国家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
更有甚者, 我国某化工强势学校, 因为他们最好的硕士毕业能发十几篇文章, 博士毕业能发三十几篇文章, 公然就说, 数学的菲尔兹奖得主们, 就是一个硕士水平! 大家可以检查一下, 那些能拿奖的人, 获奖的时候文章多少影响因子多少引用多少. 要是使用统一的量化指标, 还真可以这么说.
至于说这些人想开除华罗庚的党籍, 以叛国罪处决陈省身丘成桐先生, 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的理由是, 数学没用, 所以搞数学研究等同于卖国!
至于那些强调什么竞争性和学科前沿性的言论, 你们用屁股想想, 把学科结构搞坏了把某些学科搞得失传了, 以此为代价换来一些前沿学科的野蛮生长是否值得, 就好了. 如果你们能再用屁股想想, 那些所谓的顶刊是怎么运作的, 有些事情就更明白了. 当然, 如果你们坚持, 搞数学的就该死, 就像某化工强校的砖家们说, 牛顿对人类文明毫无贡献应该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一切论断以此作为基础推出, 那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学术能力要求高你们吐槽 躺平毕业你们也吐槽 有那指指点点的时间 把自己整明白了不好吗
材料领域,按照张教授自己的评价标准,他独立后作为主通讯的文章从数量上和层次上看,应该是极其不合格的。建议去他网站仔细看下!
这里有个原则性问题:
研究生的人事关系,应该属于学位点的,教师是指导教师,与学生是学术指导关系,不应该有人事依附。
学生毕业标准应该由学位点提出。教师把关在学术水平和论文指导。
以前研究生数量少,师生关系有点类似师徒关系,而现在研究生数量大了,本应该以学位点为基础单位了,要求和把握都应该在学位点。
本人中科大化学材料专业,导师是长江杰青
这个要求,恕我直言,全中国没几个人能毕业的,全世界也没几十个,只能把爱因斯坦挖出来给他交作业了,或者博士期间拿个诺奖应该可以勉强满足他的要求。。。
张老师好棒,请一定要把毕业要求坚持下去,我们相信您!!!!
强行要求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最骚的。
若不是 Nature 常客、二十多岁的正教授、四十出头的院士怕是难堪其任。看了一眼,原来是张老师啊,那没事了。
张老师强啊!这一毕业要求应该早已远超清华化工系绝大多数博士生的毕业水平,张老师这一举措志在以一己之力推动清华化工系的迅猛发展,足以见得张老师志向高远,胸有成竹!张老师的行为绝对是创造性的举动,期待未来张老师在科研领域有长足的发展,能招到更多的学生!
诸位请看:https://mp.weixin.qq.com/s/iyekbvC7wyv5UKr5gyYB6g
(
天坑专业,不卷一卷没有出路啊
灌灌水吧
清华在新冠元年取消了博士毕业生发 SCI 文章要求,当年有一大批积压的学生得以毕业,其后就进入了后 SCI 时代。
SCI 时代,某天坑学院培养方案写明 IF>4 的文章即可达到毕业要求,而学校取消文章要求之后,增加了预答辩的筛选指标,以控制毕业生质量。
而这一政策的后果就是导师的权力被无限放大了,学生完全沦为长工。毕业没有明确要求,那么只有导师同意你毕业,你才能参加预答辩,不然导师不签字,一点办法都没有。
只有少数善良的导师不会将自己手中的签字权用到淋漓尽致。
ACS AMI 都二区了,何德何能与 CEJ,NE,ACB 这些共居第四档啊。
![](data:image/svg+xml;utf8,)
讲道理,五年能发 8 篇一作高质量文章,还需要在你手下,完全可以自己独立 ip 了好吧
学生们不负重前行,老师们怎么上杰青长江呢。。。
想到了之前看到的这篇回答
我是本科生,见过一些老师和前辈,聊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时,眼中会闪烁着光芒,在他们的横飞的唾沫里,我第一次有了要读研、读博的想法。
后来我自己做出来一些小小的成果,在学术会议上展示并且收获了同行的认可,再然后发表在期刊上,那些刹那的高光时刻一直收藏在心里,我一直觉得做研究是一件让我开心的事情,也是我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途径。
如果有一天,做研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了冷冰冰的数字要求,变成了压在头上的大山,那我还会开心吗?
看到很多回答成了攻击化工这门学科,作为从业人员我想为化工说几句话。化工作为传统工科,本来就和材料、化学等更前沿更基础科学的学科有本质的不同。从诞生以来,化工就是偏重物理和应用数学的工程学科。全世界优秀的化工系,包括清华化工系,培养方案也都是扎扎实实的物理,数学和数值算法。所以一个合格化工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能力应该是过硬的,想做本行也好,想去离钱更近的地方也好,都没有太大的门槛。美国化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平均收入是工科类里仅次计算机超过 EE 的。国内有产业升级不到位的因素,但是如果真想转去钱多的地方,有过硬的数学物理和编程水平,那也不是什么问题。如果哪个化工系做不到这一点,那只能证明这是二流化工系。也不是所有学校的计算机系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收入很高吧?
吃瓜群众说一句,今天已经有不止一个科技类公众号自媒体报了这个事,大部分就是从知乎上扒的内容,其中不乏比较有影响的营销号。但是在很短时间内就自行删除了。
参考上午张老师的博后战战兢兢的又发澄清又道歉的惶恐姿态,可见张老师的威力还是超乎各位想象的。
这个标准 ,毕导这辈子别想毕业了
自愧不如。
吸血鬼罢了
(当然你给学生一年 30w 的年薪但我没说)
贵系 nc 和 sa 原来算第三档啊,牛哇牛哇
现在退学还来得及么?
清北就剩一堆狗屎了,整天逼逼叨叨 SCI,免费做欧美白皮的耗材!
生化环材 + 清华化工,这两个名词加起来,我觉得还是有 “一定” 的合理性的。前提是老师全力支持学生科研,不让学生做太多琐事;少给导师自己挂一作。
不是材料系的,但稍微看了看所谓一流期刊列表里,第四档对于清华学生的平均水平来说,花够了时间应该还是不太容易被卡的吧。第一档第二档可以无视,第三档的应该才是这老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第一档第二档如果有了只能说意外之喜。另外,我一朋友加拿大硕士 2 年就毕业了,也卷出两篇还是三篇,其中一篇 JACS,不过他是电池方向。后来去了多伦多大学读博,貌似很快就毕业了。
有一说一,这要求在多伦多大学化工系,说不定够毕业 2 个博士了。
作为某冷门绝学方向的文科博士生看见这个真是惊呆了。
不知道多少理工科同学要花大把的时间熬夜奋斗,很多人最后还可能悲剧地延毕。
这样严苛学术训练真的可以培养出正直、科学、理性、创新的人才吗?还是说可以为导师多戴几顶帽子,多赚取几笔基金呢?
转一下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话
庄逊对我的影响,也起于我问他:「像芝大那样重要的一等经济学系,要有多少篇文章发表才能拿得终生雇用合约呢?」他想了一阵,回应道:「我们这里从来不数文章的多少。」我再问:「总要看发表的学报的名气吧。」他答:「没有谁管这些。」再问:「那么你们管什么?」他答:「管你的思想深度与创意。」我再问:「那么我一定要有文稿写出来给你们阅读了?」殊不知他回应:「那也不需要,但你不可以像哑子那样,一句话也不说。」是重要的教诲,从四十年前的那天到今天,我重视的是思想的深度与创意,不知外人怎样想,也不管外人怎样说,我记着的是庄逊的话。
一九六九年到了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算是第一份正职,是副教授,有终生雇用合约。自己没有要求,但三个月后那里的正教授,无端端地一致通过,要升我为正教授。当时作为系主任的诺斯于是找我,说:「正教授们没有一个读过你的文章,但投票一致要升你为正教授,对校方上头我要作个交代,解释一下,你的文章全都拿出来吧。」过了一天,我交给诺斯那篇一九六八年十月在《政治经济学报》发表的文章,只十五页,是该期学报的首篇,题为《私有产权与佃农分成》的。诺斯看着那十五页,呆了一阵,说:「十五页文章作正教授?没有其它吗?」我回应:「还有其它,但这十五页应该足够。」跟着转身而去。那是基尔 · 庄逊给我的影响了。推翻了二百年的传统观点,提出新的论证,逻辑井然,十五页其实是太多了。恨不得当年能以五页收笔!
张五常先生的话或许有些凡尔赛了,但是我很认同他的想法:文章在精不在多。黎曼一生不过才写了 10 篇论文,却划时代的开创了数学界的新纪元。越是天坑专业的人,就越是想用用盲目的努力来弥补智力上的愚蠢。
能达到张老师要求的学生还是有的,而且数量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少。
因此,我有一些选择课题组的建议给这类同学:
1. 张老师是和你们同水平的竞争对手,而且未来很可能存在专业内竞争,甚至可能存在争同一个帽子的情况。这种竞争是相当不择手段的。因此,要在选择课题组时,应该尽量和评选规则的制定者攀上关系,不要选择明显没有山头,未来很可能成为不了院士的老板。
2. 选择经费充足的课题组。如果你能靠自己发 8 篇 sci,那么在经费充足且允许外包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流水线工作可以发出 16 篇。
3. 选择已发表多篇 CNS 正刊的课题组。如果你能发 8 篇,那么在有大牛通讯的情况下,这 8 篇文章可以较为轻松地提升一个档次进行发表。而选择潜力股的结果很可能导致文章卡在手里发不出来 / 发不上去。
无语,5 年发表 8 篇 Top 级论文,这研究需要做多细致啊!Top 类的期刊灌水都不容易。
想起当年去浙大参加博士复试的时候,某位老师要求 4 年发表 5 篇一区文章,果断拒掉这么无理的要求。
有这实力何不出国留学,到时候文章和在外学术工作经历都有,评优也更容易。
搞不懂,这些老师好歹也经历过博士阶段。这么逼学生至于吗。说实话现在看看某些博导 15 年前的博士论文做的深度都没现在硕士论文研究的透彻,真丢人。
毕不了业压力太大想跳楼的学生,我就想说一句,建议拉导师一起跳,否则热度上不去
我看了下他过去发表的期刊,高影响力的 paper 都挂了 CUI YI、WEI FEI 等这样的大佬,独立通讯的好文章很少,估计为了评四青需要独立代表作,就开始 push 学生了~~ 但是,定这么高的要求,确定能指导的过来吗,能保证有 5 篇 paper 发表一流期刊上~~
这可是清华诶,还是清华里面厉害的组,正常操作(手动狗头)
不知道是老师指导学生发论文,还是学生发论文带着老师
这其实是材料、催化等领域的研究生和博后能够在学术圈独立发展,或者谋取包括企业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能养活自己的职位的标准要求,没什么好奇怪的。不做这样的要求,送出去的毕业生只配到知乎上抱怨,或者 p 掉照片里露着半拉屁股的黑人和拉丁人来炫耀一美元激素炸鸡。
也有学科不做这样的要求,比如分析 有机 光学 ee,你有本事也可以转行。
本问题下 “工藤正男” 回答中“最后我一查张老师的履历,2005 年才上本科,还是个 211,当年高考还没我这个能力呢,别瞎折腾了,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 我挺好奇一个天津大学博士发表要有多厉害才能歧视清华副教授博导没有能力。
1、8 篇 SCI 不难,努力点,五年完全可以达到。不同学科、不同方向,难度差异极大。
2、清华科研,远不是中国最强,不用听到清华就上头。清华里面教授或研究员,水平差异很大。
3、不论贡献,只看期刊和论文数量,这老师大概率是水货,或者灌水小能手。现在职称应该是代表作制,现在还刷论文数量,有点奇怪,可能清华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部分经费提供机构政策执行有问题。
看了张老师的奖状墙,好家伙,居然还只是副教授,会不会是评教授急需成果,清华恐怖如斯!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期待张老师在未来的某一天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不然真的对不起学生
建议老师要提高要求,学生应该获诺奖才能毕业,不要放任学生随便混混就拿毕业证了。
已经不把人当人了。只要稍微对学术圈有点了解的都知道,一项研究要取得进展,绝不是几个月的事,是要长时间的专注与思考。这样发文章,简直就是在工厂做衣服,做了一件出一件,按件计价。
导师为了学术成绩 (不是成果,为了赶工粗制滥造甚至可以称为学术垃圾,就是骗经费的。别管你是 am 还是 afm,都不是成果,都是废纸),疯狂压榨学生。不知道会有多少学生被逼无奈,学术作假,甚至走上绝路的。
就像我一直强调的,权力失去约束之后,人会变成魔鬼。很多导师都是魔鬼。
如何看待剑桥大学绝大部分老师不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就能毕业?
支持一位高赞说的。
只要在招生前,比如大三保研生或笔试后考研学生联系导师期间,张老师把要求说得明明白白,要求再高也不过分。双向选择啊,自认为不行的学生就退缩了。不自量力的将来后悔也怪自己冒失。
如果学生都入学了,已经进了你课题组,再提出这个要求,那真是太坑了。
当然以我的经验,张老师恐怕不会说那么明白,也不会一开始就是这个标准。所以课题组内必然亚历山大
只能说导师的权力太大了,学生始终是弱势群体。既然爆出来了,就看后续吧,让网友,群众共同监督,不是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
期刊名字都有写错的 Advanced Science
我记得东大相田研的博士毕业要求也不过是 Nature 或 Science 发一篇罢了,我不知道张如范在哪点比相田卓三还厉害
真是气笑了。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手段的评价形式竟然超越工作本身成为追捧的目的,把大量国家经费变成论文版面费,而对实际的工业生产价值甚微。
张老师作为学术奋斗逼的代表,只是国内浮躁学术氛围的一个极端缩影。
还搁国内读博呢,润吧还是。
吐槽一下期刊标准:
三档:小 nc,JACS,Angew,Sci Adv
四档:ACS Cent Sci,Adv Sci
哦,还有这种三四档期刊的,那真的牛π,这就是材料的爷看期刊的标准吗,我们做计算的给您磕两个行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整个组就我跟我导俩人…… 也年轻,走在大道上都以为这是我学长。 我是他开门弟子,录取过程非常曲折阴差阳错,结果就被学校强塞进他手下了…… 他自己承认都没有做好收学生的准备,第一次见面支支吾吾说了半天,跟查户口似的,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鉴于评论区频繁出现类似 " 这么怂干嘛,死都不怕,拉个垫背的” 等话语,这句话跟题目本质是一样的,而我回答的就是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自杀且不带垫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不敢举报,他们不 …
知乎用户 伤椿悲湫 发表 “老师是怎么发现我这一段是抄的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毕业那年,有一个导师名声很好,以对学生负责而出名。 这位导师不仅给自己的学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设计指标,应用场景,而且有具体的实物参考。 学生们基本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根据蟑螂效应,发现一只蟑螂,家里面已经有十几万只蟑螂了。建议教育部,出台对导师有约束性的文件,别再停留在师德师风层面。这种学生自杀的事件近年来频出,不是偶然事件,但是没有那个老师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建议纪检部门,对 …
黄高乐以中南大学计算机系连续四年年级第一的成绩,保研进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读“直博”,也就是硕博连读。理想情况下,四年之后,他能拿到一个北大的博士学位。现实却是,读博第五年,也就是2019年,他办了退学。 就读期间,他所在的实验室有5位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