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1

如今,“坚持自我”即便还谈不上是全社会的共识,至少也能得到年轻一代的广泛共识。但似乎很少人自问:做自己,是做哪一个自己?

这乍看的确是不成问题的,因为那当然应该是“最真实的那个自己”。这也是无数社会学理论证明过的一点:在后现代社会中,“本真性”(authenticity)势必会成为人们的自我认知的焦点

然而,如果你只有一面,那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正因为现代生活需要人扮演“不真实的自己”,才有“最真实的自己”这一说。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多元的环境中,个人自我也分化出多重性。我们都在印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三重生活:公共生活、私人生活和秘密生活。

2

这样的迹象当然不是现在才出现,但直到近年才形成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并不奇怪的是,倒是流行文化和广告最先敏感地留意到这一点,并将之包装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七匹狼男装早在十年前就推出了沿用至今的广告词:“男人不止一面。”另一句不无戏谑意味的流行词则面向女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如果说这些还仅仅指人们在面对“多重任务式生活”的游刃有余,那么另一个借入的概念“斜杠青年”(slash),则明确指年轻人对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偏好。类似的话题这些年已涌现许多,如豆瓣上热议的“你的B面”,即意味着公共形象之外的个人生活。

这是好事吗?确切地说,并不仅仅如此。就像我们这个国家的许多方面一样,在骤然遇到这样多元的环境时,很多人的反应其实是困扰、抗拒甚至激烈反对

我自己在本职之外也读书写作,但有人直白地对我说:“我感觉你可能算不上一个称职员工,除非你的职业本来就是干文字工作的。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能写这么有思考深度文章的人,他哪有精力去干那些工作?!”

当然,也有人说:“恰是那别处的生活才足以支撑我在大多数时间做一个工具人。”所谓“私人生活才是快乐生活”(A private life is a happy life),我多年来也鼓励下属在下班后有点自己的兴趣,无论是游泳、瑜伽还是摄影,因为我见了太多透支工作后的悲剧,到头来你会憎恨这份工作,反而干不好。这也是为什么“休闲产业”直到现代社会才充分发展起来,因为恰是高强度的工作,才催生出了相反的社会需求

这样的争论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这取决于你认为这两面是互补还是互斥。当然,这仅仅是两种模型,现实中无法这样截然分开,就像你在加班时也可能想起一段个人记忆,又或者在休假中突然接到老板的电话。大体而言,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在面对这一情形时,更多人选择相信的其实是互斥——也就是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兼容”两个以上的自己

3

传统社会原本是没有这种困扰的,大部分人一辈子生活在较为单一的社区中,没有接触眼花缭乱的不同文化、不同人物与信息,也就根本无从设想自己还能扮演其它角色。那会造就一种狭隘的心灵,对别处的生活也基本不感兴趣。

更重要的是,一如阎云翔等社会学家指出的,在大家庭的居所中,人际密切互动却没有独立的个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在家长的全能视角下,个人很难撑开自己的隐私空间。“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光明磊落,意味着个人没有隐私和秘密;而所谓“表里不一”、“阳奉阴违”、“明人不做暗事”,都意味着个人私下的想法、利益与行为是缺乏正当性的——因为缺乏正当性,所以只能隐蔽进行;但又因为隐蔽,而被更进一步斥责为道德可疑

儒家传统是“角色本位”的,自我的真实情感、欲望、趣味既不重要,也不能公之于众。因而古典文学中,中国人在自我陷入困境时往往都是“角色冲突”,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即个人以哪一种自我角色优先;但在现代语境下,“两面人”的问题却通常是社会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冲突——是以社会角色优先,还是“做自己”?

如果真实的自我和隐私没有正当性,这并不能消灭它,而只是让它被迫隐蔽起来,一旦曝光,对其社会角色也往往是破坏性的。2003年上映的电影《手机》在这方面是有预见性的:手机可说已成为绝大部分人隐私信息的储存器。这也是微信朋友圈分群的社会逻辑:当人们已经有了多重自我时,维持次元壁不致破裂是避免陷入麻烦的要着

这有时导致一些奇怪的困境。新冠疫情爆发不久,“见闻君”公众号上但凡看衰经济形势的几乎都被删,一日发文赞许中国经济将反弹,但下面有一条留言:“我是作者。本文是工作需要,不代表本人立场。”这里的好笑之处在于,它与中立平台的媒体惯常声明“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恰好相反,“精神分裂”一词也因此被许多人用来自嘲与嘲骂。

更严厉则在体制内。“两面人”被视为以“两张皮”的伪装“不忠诚不老实”的两面派,被视为潜藏在干部队伍中的巨大危害,自2018年来在违纪违法的通报中频频出现,甚至一度入选2018年度十大反腐热词。

的确,在西方也有“强制性坦诚”的概念,指领导人作为国家事务的操纵,其任何隐私(例如生病)都可能造成国家事务的变化,这意味着其私人领域其实也是公共领域,那么公民就有知情权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事务,这些政治人物就不应享有与普通公民那样的隐私权。但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这种“强制性坦诚”是对下而非对上的,也未必是因为其私下的理念、行为影响了公共利益,而是因为他们损害了组织的纯洁性,对权力不服从

但中国历史表明,完全去除内在的“私”是反人性的,几乎永远无法做到。“情”能对抗“理”,“私”也能对抗“公”——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改革之所以释放出了中国社会的活动,可以说正是因为将个人私利正当化了。在这一意义上,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是倒退,因为这意味着在缺乏透明规范的环境中博弈的隐蔽化,非精致无法利己

4

演说家Tanveer Naseer曾说:“本真性并不是成为‘真实的自我’,而是对驱动我们的愿景和价值观保持真诚。”这话指明了一点:所谓“真实的自我”,其实也是由价值观建构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说,近两年对“两面人”的声讨在逻辑上可以理解为:组织所代表的愿景与价值观应当成为你的“真实自我”。

这话再一次表明,在不同语境之下,一句话竟然可以产生迥然相反的意味。这里的问题在于,个人是否有权自由选择某些价值观来自我驱动?没有主体性的本真性,并不是真正的本真性,而是一个被植入的“自我”

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深切感到,自由必将造成人格的多重性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这又是造成反社会、反传统价值的主要原因(见龚鹏程《传统文化十五讲》)。但强加一件紧身衣不是出路,现代社会演进的结果,是将生活划分为不同领域,尊重人们的主体性,发展出隐私权观念,让它作为“一切自由的开端”维系整个自由多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既保障个体权利,又不至于因冲突而陷入崩溃。

在此可资参照的是近代德国:一个有良好教养的市民社会,保全、唤起内心的自由来抵制外部权力的入侵。但正如《纳粹医生》一书证明的,双重自我也有其黑暗的一面:集中营医生可以将自我分为两个运行的整体,通过角色转换摆脱负罪感,仿佛干“脏活”的只是第二个自我,同时继续将自己视为仁慈的医生、丈夫、父亲。这样“分裂的自我”不能想像解决和更新的任何可能性,因为他对另一个自我做下的事在心理上就隔绝了“要为此负责”的道德选择。

当中国变得日渐复杂时,这样的困境也出现了。事实上,只有一面的人可能更少困扰,甚至安心得多,但这在当下社会,如果不是格外强大地坚持自我,就是意味着生活被工作完全占据。对大部分人来说,现实的道德选择是遵守不同社会角色的规范要求(特别职业伦理),同时在隐私权的保护下,获得“做自己”的正当权利

正因为“另一面才是自己”,现在年轻一代开始“反介入”,撑起自己内在的隐私空间。他们的箴言是:“别说你了解我。你了解的只是我允许你了解的那部分自己。”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现代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隐藏了起来。secret(“秘密”)一词的词源本义就是指“隐藏、分离、后撤”,正如教育学家范梅南在《教育的情调》中所说的,有秘密才意味着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诞生,“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正是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才能学会如何“做自己”。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38岁出演“房似锦”,孙俪对年轻女孩说:别争着做“大女主”

娘娘孙俪,在人生到了第三个本命年时,写了本书:《遇见你,陪伴你》。 内容不是总结自己的演员之路,也没分享明星夫妻的生活,而是这十多年来她收养的流浪猫狗。 其实在很多人心里,孙俪是“娘娘”,一个把自己经营的风生水起,把一家人照顾得妥妥帖帖的女 …

【分析】对网络霸凌说不

我认识的一位先辈,暂且称呼她为S。S是个学生,24岁,性格开朗大方。他还是一位同性恋者。一天,S君在手机城修手机时,维修人员偷偷的将S手机里的私密信息拷贝了下来,偷偷的上传到网络。视频被播放了整整114,514遍。S君感到十分难堪,甚至产生 …

【分析】对网络霸凌说不

我认识的一位先辈,暂且称呼她为S。S是个学生,24岁,性格开朗大方。他还是一位同性恋者。一天,S君在手机城修手机时,维修人员偷偷的将S手机里的私密信息拷贝了下来,偷偷的上传到网络。视频被播放了整整114,514遍。S君感到十分难堪,甚至产生 …

池子和笑果撕逼搭上了中信,我们在银行还有隐私吗?

【黑话连篇】 该栏目更多的是揭露事件或对事件的看法,以达到让人精神升华的目的。 “就算是对着雪姨的照片打飞机,都是乱伦。” 还记得这个金句的出处吗? 没错,就是池子说的。昨天,他又上热搜了。 不过这次,没有金句,没有嘲讽,而是与老东家的一场 …

让真相为我所用

新冠病毒源于哪里,迄无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据恐怕也消失得差不多了。虽然有不少人都相信“真相”总是能查明的,但我怀疑,真相或许永远都找不到,或说取决于各方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解读“真相”——就像肯尼迪遇刺一案,至今不明。重要的不是哪个权威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