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

by , at 11 September 2022, tags : 日本 科技 点错 技术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做财报分析的时候,得出了一个结论:市场决定技术。

很多情况下,技术路线没有对错,要看市场选择了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是谁决定的呢?

消费者吗?

消费者只要油价足够低就不想开新能源车,

但不断涨油价给新能源车补贴呢?

对于日本这种体量的国家来说,

没有能力展 “饱和式” 开发,

只能 “赌国运”。

在东方国家的市场发展起来之前,

日本只要赌对了欧美市场就可以大赚特赚,

随着东方市场的崛起,

日本赌错的几率就越来越大了。

尤其是最近几年,只要是东方市场试图发展的技术,

日本几乎是逢赌必输… …

知乎用户 allen 的管理笔记​ 发表

这个说法是个伪命题

不是日本人点错了树,而是,这个树是谁定义的?凭什么说这个科技树是对是错?

当日本人是追赶着的时候,摸着前面的人过河,别人的树就是树,照着点就没错。

当日本人和别人并驾齐驱的时候,日本人说这个是树,别人说不是,听谁的?

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日本人混动的树点的很好啊,在不搞混动的美国卖的风生水起。全球别的两大汽车市场,欧洲人说混动不是树,涡轮增压是树,中国人说混动不是树,电动车是树。

到底啥是树?谁说了算?市场说了算!!!

美欧中是全球三大统一市场,尤其是中国,不仅统一市场还有商务部和五年规划,只要自己能够赶得上的,我们就限制别人点的树在我们这里发展,优先扶持自己的树,等我们的树长大了,我们就说我们自己的树点的多好,日本人怎么点错了啊?

美国和欧洲类似,行政力量没有这么明显,但是大企业,行业协会,游说组织,智库研究会,一模一样的。

日本自己的市场不大,主要靠出口。某一个技术方向,实现方式有好多种,条条道路通罗马。日本人只走一条路,或者其中几条,不可能所有路都有技术储备,别人也会走类似的路,罗马在哪儿?统一市场就是罗马,那条路走的通,但凡有的选,罗马总会选自己占优势的路。

你日本人把路修好了,专利护城河也修起来了,我自己开车走你的路,以后给你交过路费,中美欧傻吗?肯定想办法绕过日本人,哪怕借钱贷款冒进想各种办法,尽量自己修路自己走啊。

至于投资,科研实力啥的,是原因,但不是核心原因。有了市场,就有了投资前景,融资不难的,人才建设需要时间,但是也不是克服不了的困难。

新能源汽车是这样?互联网也是这样,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是中美,所以只有中美互联网还可以。高铁也是这样的,管你轮轨还是磁悬浮,铁老大说了,我选啥是树就啥是树,因为我是全球最大市场,不想专利放在保险柜,就和我合作。电子设备啥啥啥的,也是类似的。

知乎用户 原来你在这里​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资格成为产业的主导者,千万不要把日本看成一个正常国家,日本的未来是被锁死的,在 7,8 十年代美国一不留神放松了对日本的控制,导致美国产业遭受了重大挫折,从此美国就再也没有放松那条牵狗绳

从这个大背景看日本点错科技树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不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而是只要日本全力深耕的产业必然会被主流(中美等主要独立国际)摒弃,即便日本走的路子更加合理,其他国家也会另辟蹊径,例如等离子屏幕和液晶屏幕问题,从技术和发展性来看等离子明显优于液晶,但就是因为日本从专利垄断了等离子技术,所以中美等决定世界权柄的国家是不允许这种潜力巨大的产业被一条狗掌握的。

日本自从 80 年代进入了失落的三十年,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猎狗可以强壮但绝对不允许拥有超过猎人的实力。

知乎用户 爱情斡旋家 发表

前期的科技优势到后期就会变成科技劣势。

自然界高度特化的生物,往往难以经受强烈的环境变化。

比如大型食肉类动物会进化出类似于剑齿虎的剑齿,用于一剑穿喉,直接杀死大型猎物。能进化出剑齿的生物,往往都是当地生态位中最顶级的大型捕食者。

大型食肉动物需要生存,为了更方便地摄取食物,它就更加趋向于对方便捕猎大型动物进行特化。体格更大,肌肉更强壮,牙齿更锋利。他们就逐渐的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猎手。

在环境稳定的时候,高度特化意味适应环境着,但是一旦环境变了,高度特化的身体就很难再做出灵活的调整。

当气候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生态环境无法容纳大型的植食性动物,食物变得匮乏的时候。那你特化出来的能力就变成了劣势。体型大意味着消耗的食物多,高度特化的牙齿和消化系统。意味着食物可选择,种类很少。

与此对比到科技上面。发展具体的某一项技术,确实是有益于整体科技实力的进步与发展的。但是存在一个路径依赖和迭代成本的问题。你蒸汽机发明的再强,在热效率上就是和内燃机有着很大的区别。你在前期前置的技术上投入的越多,那就意味着你在后期更新你这个系统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越高。

你要是把蒸汽机做的跟内燃机一样,确实是有可能,但是你付出的成本太高了,这些投入就像高度特化的牙齿和爪子一样。在世界环境发生一波更新之后,你投入的成本太大了,导致你没有办法从头再来。

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科技树点歪了的原因。迭代的成本太高,导致你整体的创新速度跟不上。

那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就没有这种情况?我觉得也可以用生物来进行类比。就是生物的多样化演变。你大型食肉动物因为环境巨变而灭绝了。但我小型的就不会啊,你可能食物不足了,但是我小型捕食者的生态位就只是挨挨饿而已。可我们可以吃小型啮齿的动物,鸟类,等等等等,实在不行了还可以嘬嘬虫子。等到下一轮生态环境稳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特化出强大的体格,锋利的牙齿。

大的市场就意味着,你整体生态圈的环境容量就大。你各种生态位都存在。高端的企业可以搞高科技竞争,可以搞研发,中低端的企业也可以在小镇上活着,也可以搞加工,代加工。这就意味着你在高端的生态位上,如果有企业倒下,那在低端的生态位上,就还有企业能够重新站起来。

所以你在某一个时期投入的技术成本变成了冗余,变成了沉没成本。但是多样化就决定了,你在技术迭代的时候,旧的那一批企业并不代表你生态的全部。所以整个生态还是会朝着一个适应环境,适应世界的方向发展。

更新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里多样性比较重要,多样性高的环境抗逆性强,在我的想法里这可以等同与战略纵深。多样性越丰富,纵深就越深。

我认为的底层生态位比较重要。但是我觉得它重要的原因是。底层生态位。有向上演化的趋势,但是特化之后的生物却没有办法重新回归底层。就像哺乳动物经历过一系列的底栖生活之后,视力从四色视力退化到了两色视力。我们重回地面之后,对视力的需要大大的增加,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恢复到四色的视力。重新演化出一个眼睛太难了。

所以底部的生态位就特别的重要。

下面我说一点题外话

我们在讨论农业的时候。往往特别容易提到美国的大农场型的农业。觉得农业的改革方向一定要朝向这个方向进行改革。我觉得这就是抛弃了多样性而转向单一结构的方向。美国的大农场的特点。美国大农场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大面积平原,温度合适,适合谷物生长。而且卖家美国基本上灭绝了原住民。导致他们没有征地成本,土地几乎是免费,而且也没有安置原住民的成本,迁徙、雇佣原住民劳动的成本。他已经把他的多样性去除了。在这种单一化均质化的环境里,而且已几乎没有成本的方式获取资源,当然他的产出就高。

而中国的环境是多山地,少平原,少耕地。并且我们的土地是以自然村为界限而划分的。特点就是耕地面积少,而且细致的分块划分。而且我们还有原住民。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土地天生就不适合拿去做大农场,缺少开阔的冲积平原。。而且因为我们是有古老传承的国家,城市往往是因农业而建立的。城市化的扩大就意味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就算拿了所有的耕地去做大农场,由于山地面积多也没有办法形成美国的那种规模。而且你还要付出一大笔迁徙安置村民的成本。难道要把他们赶到城市里去做劳工吗?

我觉得我们本身的优势就是多样化。首先是我们土地资源的多样化。山地可以种果树,可以种咖啡,可以种其他的经济性作物。在保证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发展其他的经济作物错位竞争,这样同种的生态位竞争就不会太过于激烈。

其次,这意味着我们战略资源及粮食安全的防护纵深更深。大农场模式意味着它主要的消费地不是它本身,而是海外市场,因为它是输出粮食。而这就意味着它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以及其他竞争者的影响。像遇到新冠这样能对全球贸易产生剧烈波动的这种突发事件。它就会因为短期的波动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单一均质化的产业,它的弱点就体现出来了。

再就是,它提供了大量人口的就业,产生了产业的多样化。如果你把它全变成大农场了,那她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农民,那你要把这些农民赶到哪里去?先不提城市的工业产业,能否容纳得了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光城市里的生活成本。就不是农业地区能负担得起的。城市里的吃,住,都从自己原本可以自产,转化为了必须花钱购买。这样原本没有成为负担的生活成本成了你支出中的一部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到工业,那必然导致工业劳动力的价格降低。

我就感觉很没有必要搞同质化的大规模产业,可以仔细思考一下,一般为了建造大规模的同质化的产业都是为了将产品输出到世界。 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人口,会消耗掉你的工业品,所以你的商品只能向外卖。在世界环境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像面对新冠这样的突发情况,世界的环境的稳定遭到了巨变。那你就会堆积大量的过剩生产力。此刻,你的优势产业就变成了你代驾高昂的 “上层建筑”。你要维持它就意味着要继续付出巨大的成本。就像苏联和美国的军备竞赛一样,“上层建筑” 会成为负担

所以我特别支持双循环战略,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多样性的体现。

还有我平常其实只发一些关于养鱼养花的问题和回答,键政比较少,可以不用点关注

知乎用户 klxmouse 发表

好几个答案说日本没点错科技树,是美国和中国故意针对——这颇有为日本开脱的感觉。

CD/MD 和 MP3,前者再精致也得比里面的光盘大,MD 至少有 7 厘米长宽;后者就一支 U 盘大小,没有机械运动部件。两个都是 walkman 的后续产品,MD 你必须带个兜,MP3 夹在领口上,用户出门 walk 时候带哪个舒服?如果跑起来呢?

等离子彩电和液晶电视,当年中国两个产品和技术都引进了,最后中国国产的液晶打败了国产的等离子,进口的液晶打败了进口的等离子,为什么还能怪到美国头上?知乎大佬放暑假用等离子电视玩拳皇,假期结束新闻联播主持人头上长血条,能忍?

MP3 和液晶电视都是集成电路产品,天然能享受摩尔定律不断性能翻倍、价格减半的红利,日本不走阳关大道非得摸着石头过河,输了怪谁啊?

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知乎讨论就更多了,氢能源再有千般好,日本人自己买得多吗?自己不买骗美国人中国人买,说得过去?至少做到混动车的水平,再讨论是不是被外国针对吧?

氢气易燃易爆易泄露,闹市区加氢站安全出问题。奥运会高手司机开专车能用,不代表商用以后新手司机敢用。撞了车着了火怎么办?汽油车电动车最多烧死司机乘客,氢燃料车还要捎带炸飞交警和吃瓜群众。

其实单纯内燃机 + 燃气又不是不行,中国搞电动车以前流行过液化气出租车,现在还有天然气大卡车,经济效益都不错。结果日本还作死搞燃料电池汽车,我就问一句,如果氢气混了杂质,电堆的催化剂中毒怎么办?当场趴窝?

觉得日本氢气质量肯定没问题的,你能控制氢气出厂质量,还能控制空气质量不成?我再假设个场景,一群日本人开着氢燃料电池车跑得正开心,前面有房子失火了,空气里的有害气体被吸进汽车里,和燃料电池催化剂反应了,燃料电池报废。这下总不能说日本人肯定不失火了吧?

知乎用户 附图 发表

日本没有点错科技树。日本只是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

cd 之后,sony 开发了 md 随身听,很小巧,那是相当不错的东西,而且构建了很好的商业模式和专利壁垒。

由于 sony 在随身听领域把别人逼的无路可走了,所以苹果才去做 ipod,其他厂家才去做 mp3,在那个存储芯片贵的要死的年代,早期 mp3 容量只有 32M,64M,128M 这样的水平,歌曲体积压缩的也过分,音质也不行,到电脑上删歌拷歌也费劲,还没有曲目专辑的控制,完全依赖盗版歌曲运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电子垃圾。

只是因为没有专利壁垒和技术壁垒,所以众多 mp3 厂商一拥而入,在本来没人看好的局面下硬闯出了一条路,建立了一个产业。走的人多了,世上便有了路。

日系混动车也没有走错科技树,丰田的技术方案就是那些年最好的方案,那时候电池贵,像特斯拉这么祸祸谁也玩不起。特斯拉的成功,是违反行业经验的,是小概率事件,只有美国这样有一群狂热投资者的国家才能做成。

日本的科技树,问题不大,商业模式问题很大,和中国相比,日本做什么产品都像是手工业,,没有做成大工业的气概和决心。特别喜欢高利润的产品,利润率稍微差点它们就会放弃。

丰田和三菱的越野车,铃木的家用买菜车,松下的等离子电视,夏普的液晶屏,都是好东西,科技树和产品品质都没有问题,只是当利润率下降了,日本企业就会放弃这些优秀的产品,拒绝和中韩这样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企业相竞争。搞到最后,日本人手上留下的就是菜刀铸铁锅这些带有智商税意味的产品,还有 sony 手机那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产品。

科技树没问题,技术没问题,商业思路有问题,宰不到冤大头的生意,日本人不愿意做,堪称工业时代的小农经济。

一更,

日本人发明了白光 led,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续的技术完善是美国人做的,再后来中国制造的 led 供养了整个世界。这科技树没问题吧,日本人不愿意往下走,总是习惯性的自废武功,这算目光短浅么。

往远了联想,日本人的三国故事是不是就讲到星落五丈原,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是不是放弃了本该轰炸油库电站等重要设施的第三波进攻,中途岛大战日本战列舰主力部队是不是听说航母沉没就返航了………

他们的脑回路跟我们不一样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科技树没有点错一说。

但是,点错国策树就尴尬了。

知乎用户 七的质数和​ 发表

没有点错科技树。

只是抢跑的人没有意愿和机制分享专利给其他地区使用。日本应用专利积累太多了,日本以外的世界只能绕着专利走。

然后日本人口当然没有日本以外的国家的人多。

氢能是有机会的,而且日本沿海,不会担心制取氢的难题。去年才又实现了廉价制取绿氢的技术。

锂电池方向的技术还没有算彻底走通。起码大卡车这样的运输工具,还是更适合氢能。

日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有分享精神的数字世界。所以人们选择了开放的数字世界之后,日本做的一切都成了看起来点错了科技树。

知乎用户 cananana 发表

不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而是不论日本点什么都会成为错误的科技树。

原因和简单,日本国内市场太小,没有办法通过市场化的方法进一步拉投资提高生产技术。

但是日本人已经申请了专利,如果中国美国或者欧洲人做这个事情就会面临专利壁垒。所以必须绕过日本人已经点亮的科技树。但是日本的科技的确发达,值得我们学习。

知乎用户 老年性 CACZ​ 发表

我赞成题主的论点(点错了科技树),但题主找错了论据。

实际就是

@孟德尔

所说:点错科技树才是正常情况,点对科技树的是广种薄收的结果,甚至是偶然。

题主的论据,就像在双色球开奖之后,骂那些没有中奖的人选错号码;

或者说在一场爆冷的比赛结束后,骂那些买强队赢的下注者太蠢一样。

可能题主太年轻,否则就不会拿 CD 来举例了。

实际上,CD 的出现,是一大革命。

我开始做胶木唱机的,我们当时追求降低的胶木唱机的失真度、信噪比、隔离度

我们会” 瞻仰 “国外的顶级唱机技术,欧美这方面做得很优秀,很多企业精心打磨唱机。

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方式,唱座同唱盘分离,唱臂同唱头分离、唱头放大器同唱头分离。

每样措施都能改善一点性能,但是,成本就蹭蹭蹭的往上涨。

每一次分离,就意味着成本增加。

CD 出来了,在信噪比上堪比几万元几十万的唱机 + 唱片母片,而失真度远远优于后者,而压根就没有隔离度这个概念了(因为,两个声道是彼此隔独立的。当然,从 DAC 开始模拟信号处理的过程中会有因为信号电容耦合,走线磁场耦合、地弹电压耦合、电源去耦不良耦合,还是有隔离度这个指标)。

而胶木唱片,一个声槽要存储两个音道的模拟信息(跟磁带录音不同,录音机磁头里实际是若干子磁头粘合而成,各自包括独立的磁铁同线圈),然后通过机电结构把声槽的轮廓变化转化为振膜变化(爱迪生是纯机械驱动,后来有人发明了电子管,就加了电路放大同均衡)。

但依然在几十年的历史中暴露出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受潮、变形、磨损)

即便如此,先锋居然花很大代价研发、推广 LD(模拟激光影碟),试图用光学扫描来取代机器接触来解决磨损问题。

但是,其他原因带来的变形依然存在。

当然,因为大量 CD 机、CD 光驱(包括后来的 DVD,蓝光 DVD) 工艺、设计的粗糙,多数也对光碟也磨损,但是,理论上对数据区没磨损(只会在取放碟的时候磨损边缘空白区)。

现在看起来就像 49 年加入国民党一样。

但是当时,就像十年前不会想到电动车大行其道一样,以前压根就没有数字化存储同传输概念。

92 年索尼还搞过 MD。

90 年代我就在索尼的代工厂中给索尼做 MD。唯一的感觉就是零部件太贵,以至于工厂发福利都只发 CD 机而轻易不发 MD 机(工厂在生产中会产生有瑕疵的但是功能正常的产品,这些次品无法销售,但是因为三来一补需要退税,所以当福利发比当垃圾运出去多了税务成本).

CD 的 0-1 之间的电平相差很大,RF 信号的眼图的张开度很大。

MD 则差很远。此外,其基于克尔效应的原理,这种折射率的变化导致了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自聚焦、自相位调制以及调制不稳定性导致了其光学特性差,并且可以衰减、不稳定。

至于 MP3,MP3 只是一种附属于 MPGE-1 的视频压缩格式中的音频部分的格式。

MPEG-1 是 MPEG 组织制定的第一个视频和音频有损压缩标准。视频压缩算法于 1990 年定义完成。1992 年底,MPEG-1 正式被批准成为国际标准。MPEG-1 是为 CD 光碟介质定制的的视频和音频压缩格式。一张 70 分钟的 CD 光碟传输速率大约在 1.4Mbps。而 MPEG-1 采用了块方式的运动补偿、离散余弦变换(DCT)、量化等技术,并为 1.2Mbps 传输速率进行了优化。MPEG-1 随后被 Video CD 采用作为核心技术。MPEG-1 的输出质量大约和传统录像机 VCR,信号质量相当。

看到了吧,MP3 压根不是 MPGE-1 的重点。

甚至,在我读书时在 MPGE-1 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看到的关于动态图形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专家们的关于 MPGE-1 的讨论 (当然,我基本只能看到标题),都没看到提过音频(MP3)

甚至,MPGE-1 在发达国家压根就没有获得成功。

所以后来微软另外搞出一个各方面都更优的 WMA 格式来。

但是因为微软重视版权的问题,导致 WMA 没有流行开来。

题主说的 MP3,是指便携式 MP3 播放机,因为,在 CD 播放机没有因为成本原因开始粗制滥造之前,压根没受到 MP3 机的冲击。

CD 机主打的是音质,MP3 主打的是便携性(因为用闪存技术,没有机械部件,不怕振动,并且体积可以很小 - 跟容量有关)。

但是,MP3 播放机有个致命的问题。

没有歌曲可以播放,一直到苹果的 ipod 提供了 itunes 可以合法有偿下载歌曲(好像是 99 美分一首)。

因为工作原因,我是最早做硬盘 MP3 播放机的一批人,硬盘版 ipod 播放机就是我们当时唯一的竞品。

我们的硬盘 MP3 播放机实际只是给用户拿来当移动硬盘用,MP3 播放功能只是一个添头。

而早年硬盘版的 ipod 的销量很小,因为早期 itunes 压根提供不了那么多歌给用户,甚至,用户也没那么多钱来买一硬盘的歌。

硬盘版的 ipod 我只见到少数人买,他们把它跟名表一样,当作炫酷的工具。

一直到闪存版的 ipod 面世。

MP3 播放机在中国大行其道,是特例,因为当时中国穷。

因为穷,大家对音质不讲究,可以接受随便把 CD 翻录成 MP3 的音质,并且,毫无版权的概念。

所以中国不缺这些资源。

世纪初地级市电信的网站可以随便下 MP3,在 ISDN 的时代,MP3 随便下,ADSL 的时候,视频随便看,而且地址没加密,flashget 都能嗅探到,想在线看就在线看,想下载存储起来方便的时候看也随你便。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你在追赶的时候,前边是有人的背影指引你的

但是你到了前边的时候,你就要自己选择方向了

但是前方无数个方向,谁知道哪个是对的?

美帝这种国家,可以每个方向都投入资源

日本就只能尝试在自认为概率比较大的几个方向投入资源

我们常常说有时候科技发展就是投入几个亿,只能证明这个方向错了

其实很多时候,是投入了之后,连错没错都不知道 ·

美国可以花钱砸,日本是砸不起

当然比我们还是好很多

我们追赶上之后,我以为各大厂商会研发新的系统或者造适配的硬件什么的

结果现实是:做 PPT,然后去各地圈地

大家不要看各地招商引资多少企业

你进去看看就知道就是为了圈地,一年光领补贴,也解决不了几个就业

几十亩上百亩的占地,也就几十个工人在一栋楼里干活

或者研究社区怎么卖菜抢小贩的钱

连班长都出来说:要看看星辰大海,不要只盯着人家小商小贩的一点菜钱 ····

和他们比,日本还是不错的呢

知乎用户 崔磊​ 发表

大国永远是带着日本玩儿,而不会跟着日本玩儿。

如果回顾 3G、4G 和 5G 标准之争,就会发现这一点。

道理也很简单,在哪个领域技术领先,意味着这个国家可以 躺着收钱。别人只是给这个国家打工。

在微软谷歌亚马逊甲骨文工作的高华天天嘲笑国人 996、内卷,为啥,是因为这些人牛逼厉害么?

不是的,因为美国的这些企业技术领先,他们可以躺着收割全世界。

所以在这一点上,美国人清楚地很。

我们以前天真地用市场换技术,发现技术没换来,市场没了。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到了高铁的时候,你要中国市场?技术拿来先。

到了 3G、4G、5G,一定要跟美国和欧洲争个高下。

就是这个原因。

而日本,只是美国的一个小弟而已。

中美欧加起来 20 多亿人口,经济更是占了全球的 60% 以上,这个市场不给你开放,你还能玩儿个卵。

没错,通过华尔街的资本运作,美国人可以持有一部分日本企业的股份。

但是你如果把日企的股东名单打开看一看,还是依日本人为主。

所以,美国人可以容许日本人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领先,但如果敢功高盖主,那就别怪美国不客气。

这一点,中国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所以你的行星齿轮很省油?氢燃料技术领先?

我们承认,但是不跟你玩儿。

你的技术挣不到钱,就没法继续发展。

而等过了专利保护期,大家就可以拿来用了。

你看日本丰田的行星齿轮是不是开始低价授权别的企业了?

反过来看,日本车企刚开始不跟中国新能源政策,现在呢?还不是乖乖开始插电了。

大国企业大不了不要你那 1 亿人口的市场。可你不要中国 14 亿人口、欧洲 10 亿、美国 3 亿多人口市场?

所以说到底,不是日本总点错科技树。

而是日本从规模上讲,仅仅是个考试的学生。

而中国美国欧洲,是判卷的老师。

老师说你答案错了,那就是错了。

知乎用户 forrei 发表

因为日本人少,不得不靠科技吃饭

这导致他们会在某个科技树突破后建立专利壁垒

然而他们又没有足够的市场来使这个科技大量应用

而有市场的中美欧凭什么让你的专利壁垒赚钱?

于是就会走其他的科技树

所以不是他走错科技树

而是中美欧代表的世界不走日本人的科技树

知乎用户 王晓龙 发表

最近在看半泽直树

半泽的父亲发明生产了树脂螺丝,坚持手工生产,被大和田拒绝继续贷款,导致上吊。

半泽因为这件事,努力奋斗,让大和田下跪道歉。

这个剧,可以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就是这个国家,非常莫名其妙的总是在鼓吹匠人和手工。

我无法理解,事实上我觉得他们也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说手工的就是比机器的好。

因为你无法规避的一个事实,是你根本不可能完全不用工具,就用手,做出那玩意。

那既然你用了工具,锉刀和车床你都用了,流水线做这个有什么问题么?

其实没有问题,就只是单纯的为了所谓的匠人和手工而去扯淡。

包括剧里半泽显示出的第一个贷款件,给那个钛合金活塞不是什么玩意贷款 3000 万,而他们在其他人那里贷不到款,原因是他们坚持手工,不愿意流水线。

扯淡,你有本事,连车床都别用。

一个车间的垃圾,用着车床车出一个零件,可以,用流水线车出这个零件,不可以。

你特么不是欺负老实人么?

所以这种规模的公司,即便有了这种技术或者手艺,一样经营不下去,要么有贷款,要么倒闭。

活该。

而这个剧的这个剧情,偏偏在日本,是很受推崇的价值观。

车床一个一个做的树脂螺丝,和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树脂螺丝,哪个产量会更大?甚至可以满足整个岛国使用之后还可以继续出口赚钱?

知乎用户 Eagle 发表

没想到这个回答有几百人点赞了,我重新整理了一下回答,思路和条理更清晰,更容易理解。之前是手机输入的,想到哪写到哪,条理比较混乱。

不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是全球化之后日本点了的科技树不生长,怎么点都是错。不点还好,还有机会,一旦点了,无论点哪棵树,点了就死。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要知道,民用科技,必须在市场广泛应用,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把成本降低,普惠大众,才有生命力。得不到市场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技术再先进,也是死路,最多在一些小众市场曲高和寡的存在。所以科技树对与不对,不是取决于技术路线本身好不好,而是是否发展起了成熟的产业链。有了成熟的产业链,不对也对;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对的也是错。而要发展产业链,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

在全球化之前,每个国家自己玩自己的。在自己国家玩得成熟了,再拿去落后国家推。这个时候国内市场大与不大,其实都无所谓。因为只有自己国家的企业竞争,首先政府不会轻易偏袒某一家企业,而且每家企业面临的准入条件也基本相同。所以大家公平竞争,就看哪家企业能先占领市场。但是现在是全球化了,情况就变了。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需要大家坐下来谈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这种情况就是谁的技术好、市场规模大,谁就有发言权。技术领先不用说,大家都希望技术先进。为啥市场规模大也有发言权呢?因为我的市场我说了算啊。我的市场容量一年几千亿,你的市场容量一年几十亿,你说听谁的?比如 3G,中国就自己玩了一套 TD-SCDMA 标准,本国市场够大自己就可以玩起来一套。国际联盟还必须把 TD-SCDMA 放进国际标准里面,否则我不让你们任何技术进入中国。不想失去这么大一个市场?那就交换。虽然 TD-SCDMA 只是中国自己用,但是你把它放进国际标准,我就开放市场给另外 2 个 3G 标准进来。而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这么玩了。为什么?因为当今世界能提供通讯设备的就 4 家企业,中国 2 家,欧洲 2 家。中国给通讯设备厂说我今年投入 X 千亿购买设备,日本说我今年投入 X 十亿(举例,具体差异是不是这么大我没查过,但是肯定是数量级的差异,因为面积有限容不下那么多通讯设备)购买设备。你猜有没有企业帮日本单独开发、生产通讯设备?有钱就任性,没钱就任命。那你说中东国家有钱,可以任性吗?中国投资几千亿是可以赚钱的,他们真拿几千亿出来是注定亏得毛都不剩,谁那么傻?所以凡是这种涉及全球统一标准的领域,肯定是技术实力够、国内市场也够大的国家的游戏。现在全球符合标准的有哪些?美国、欧盟和中国,没啦。日本要是在这些领域去点科技树,就是帮别人种树。为啥?你有专利,我不想一直缴专利费,所以不用。除非你把专利免费,但是你又肯定不干。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政府或者行业协会主导制定规则的领域,那就自由竞争。其实情况跟上面那个类似,一样是谁的技术先进而且本国市场够大,谁就能赢得竞争。技术先进,要么是用户体验更好,要么是成本更低,两个都有利。但更重要的还是谁能优先占领足够大的市场,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并不断的升级迭代。就算技术落后一点,如果市场够大,能够通过销售获取足够的利润,就可以不断的投入进去快速迭代,然后逐渐的就领先了。而市场不够大,就没法收回投资,也就没钱持续投入,那不就慢慢熬死了。

对于全新的科技,为了获得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有两种办法:一是本国市场够大,二是开放专利免费用。第二种办法好理解,既然专利都免费了,肯定有人愿意一起干。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就是这么干的。所以不是马斯克大方,而是他害怕没人跟他一起玩,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有人可能说他都把专利免费了,就没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啊。错了,他把专利免费,虽然在专利上收入少了,但是产业链发展起来,他的成本就可以降下去。同时也避免了被孤立的风险。相反他不公开专利,就可能出现被孤立的局面,产业链发展缓慢、成本高不说,还可能被彻底吊死。如果不想免费公开专利,就必须是本国市场够大。为什么一定是本国市场大呢?因为全球化之后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之前的竞争对手是本国的,大家面临的潜在市场一样大,拼谁先占领更多市场。现在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你在一个 5 千万人的市场里练兵,人家是在一个 10 亿人的市场练过才过来的。怎么可能有人家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优势?有人说我也可以去 10 亿人的市场练兵啊。理论是上是可以,实际上操作起来可能性很小,通常只能先在本国练。因为在本国发展是没有太多限制的,可以快速发展产业链。一旦出国去其它国家,就面临很多障碍。因为其它国家如果有条件的话,肯定不希望技术被一个外来企业垄断,然后长期缴专利费,或者说把产业链的控制权交给外国——除非迫不得已。所以会有很多阻碍,为本国企业争取时间(美国压制中国,尤其是华为的 5G 技术,就是为美国企业争取时间)。作为外来者,首先要能绕开障碍(华为现在就绕不开美国的限制),还必须确保他的技术在成熟度、领先性和成本的综合体验上有足够大的优势,大到可以抵消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跟本国的企业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那如何去把综合体验优势做到那么大呢?只能先在本国发展,迭代。所以必须是本国市场足够大,大到自己就可以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凡是要依靠国外去发展产业链的国家,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局面下不太可能点燃一颗熊熊燃烧的科技树。因为点燃之后在本国烧不起来,其它国家又不让你过去烧。

举个例子。日本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汽车技术上都很先进,而且实际上也是不错的技术,尤其氢能源。但是日本垄断了专利技术,中国肯定不想一直缴专利费,所以不出力帮它发展。中国可以允许你过来卖汽车甚至采购原材料。但是你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全中国建立起氢能源加油站,使用不方便,谁买?所以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它根本不可能在中国把氢能源车跑顺畅。自己的市场又很小,没有规模就没法把成本降低。价格太高就卖不动,价格低了亏本。亏了就没钱继续投入,所以靠国内市场怎么都不可能整出一套完整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而中国推纯电动车,使用上没有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方便,但是技术不受人限制。为了让纯电动方便使用,迅速在全国建立了多少充电桩?并通过补贴迅速催生了完整的产业链不断的迭代发展技术,并且开始进行内部竞争优胜劣汰了。日本怎么竞争?难道日本政府拿钱来中国建氢能源加油站?

再比如高通曾经垄断 3G 通讯的专利,怎么都绕不开,高通很开心,其它国家和企业很伤心。本来高通也很积极的搞了一套先进的 4G 技术,信心满满的想再一次像 3G 那样躺着赚钱。可是欧洲和中国为了减少专利费不跟他玩,硬是自己另起炉灶,差点把高通玩死,幸好美国够强大硬撑住了。

遇到这种情况是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点错科技树。不点还好,一点准错,除非像特斯拉免费公开专利。因为你不公开专利,人家就换赛道。无论你点哪边都等于告诉大家这条路你要收过路费了,然后其他人就换赛道了,就剩下你自己在风中凌乱。即使你的技术本来先进的,人家宁愿绕路也不愿意被你一辈子卡脖子。除非高通做 3G 那样,把所有的必要技术全部申请了专利。但是这样做的成本非常高,代价很大,因为一次之后其它国家就有经验了,就会提前准备。所以 4G 时代高通就被绕开了,5G 差点没高通啥事。川建国为啥着急要让美国企业赶紧发展 6G?因为 5G 上美国占不到便宜了。

日本问题的关键就是本国市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太小,形不成规模效应,在国内不能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但是又把技术垄断了,人家就不跟他们一起玩,不配合他们发展产业链。所以不是日本老点错科技树,而是全球化之后,凡是日本点了的科技树都不怎么生长。就好像你手里有种子,很优良,但是自己没地种,没法持续培养下一代。人家的种子虽然差点,但是在自己的地里能种,能不断的迭代发展和进化,很快你的种子的优势就丧失了。

可能有人说日本的电子科技领域不是非常发达吗?液晶显示屏不就是日本点燃的吗?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分几个方面看:

  1. 全球化之前产业竞争的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现在的竞争都是面向全球的,也就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只是来自自己国家,还有来自国外的。但是在全球化之前,大家都是各玩各的,都是在自己国家内玩。那个时候日本可以发展自己的科技,然后日本人的某些特性让他们在一些精细化工艺领域确实非常的先进。等到全球化的时候他们遥遥领先,所向无敌。
  2. 以液晶显示屏为典型代表的一部分领域是美国根本看不上,等发现是大市场的时候来不及了。液晶显示技术本来是美国先发明的,但是美国人看不上,觉得没啥用。结果日本人拿过去做电子计算器 (是器不是机,就那种菜市场大妈用来算账那小玩意)和电子手表这种小玩意销往全球,市场就够大。用着用着市场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到美国发现这玩意好用的时候,日本已经远远领先并且发展起了整套产业链,行成了良性循环,再另起炉灶已经来不及了。
  3. 以电子产品市场为代表的传统日本强项,是日本在二战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美国是扶持日本的。等到美国发现日本差点把美国买下来的时候,搞了一个广场协议剪羊毛,然后就是日本失去的几十年到现在也没爬起来。之后日本再想在某个领域点科技树,美国就不配合了。日本自己的市场又太小不足以发展起成熟的产业链,就出现了咋点咋错的现象。

下面有评论说日本有 1 亿人口,市场不小。拜托,现在讨论的是影响全球科技发展方向的事,是全球市场。放这个层面去看,日本的购买力占全球多大比例?跟中国、美国和欧洲市场比,那真的没多大。日本在自己国内推氢能源车,一年能卖多少辆?中国在国内推纯电动车,一年卖多少辆?为啥欧洲要联合成欧盟?就是因为欧洲国家单打独斗市场规模太小,搞不过美国。必须把欧洲统一成一个市场,才能跟美国市场抗衡。日本其实也知道这个问题,多次想要跟中国和韩国联盟,甚至把东南亚一起拉进来。之前是日本想要牵头,中国兴趣不大(因为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市场规模比日本大,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能力主导),加上美国阻挠。日本不敢惹美国,搞不成。现在反过来是中国在想办法牵头,当然美国一样在阻挠,否则东亚甚至包括东南亚已经形成类似欧盟那样的联合体了。

知乎用户 沈琪​ 发表

射完箭再去画靶子,命中率既可以是 100% 也可以是 0%。

全世界都可以射箭,中美画靶子。

就拿最火爆的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之争来举例吧。

当氢能源大量专利都在日本手里的时候,中美不约而同的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其实理论上来说,当年的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都有缺陷。某些方面上来说,氢能源比电动汽车优势还大点。

发展了几年之后,现在电动汽车行业把氢能源汽车甩开多少了?

全世界最大的几个工业国之二的日本和德国,同时贸易逆差了。这句话要是十年前跟我说,我只会当你烧糊涂了。

当然他们贸易逆差的原因有很多,你可以把他们贸易逆差的原因全部推到国际局势、能源价格等等因素上,但是伴随着这次逆差的同时,中国汽车出口数量正在急剧上升,新能源汽车领域几乎一骑绝尘,而且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这意味着,汽车制造这个典型的高附加值工业领域,即将被中国制造攻克。用不了多久,将为中国提供数以百万计的高收入岗位。如果几年以后日本德国韩国的汽车出口份额被中美全面瓜分,更是能提供数以千万计的高收入岗位。

当然这里的 “高收入岗位” 对比的是传统制造业。

知乎用户 快乐的火锅 发表

日本人点错的科技树如下:

1 高清模拟电视 。 这个绝对排第一, 你能想象靠着模拟信号实现高清传输么?

(看评论很多人不明白,数字信号在传输上的巨大优势, 一路同轴电缆传数字信号有 500 路 ,多模光纤能 10 万路。 模拟信号就只能传几十路。 再说一个现在高清视频你们是在用 vga(模拟线)还是 hdmi 数字线路。)

2 phs 和 pdma,自己一个人玩的通信标准。

3 MD , 小时候看上去最炫的, 不过拿光纤找 cd 录歌,呵呵。

4 夏普 sony 京瓷的翻盖手机, 内卷的极致手机,什么键盘触摸,onesaga 数字广播,nfc 签报都给你装上了, 然后被 iphone 大杀特杀。

5 游戏开发体制, ps2 时代的监督开发制度,比不上 ps3 以后的欧美游戏引擎加流水线工厂制度。

(这条很多人有意见我也很无奈,我的游戏时代是 ps2 转 ps3 xbox360,可以说是基本上见证了 几家大厂的衰落,水晶引擎的难产,同时代是欧美工厂随便千万的销量,)

和这几个比起来氢能源混动车算不上什么了,毕竟这个技术就算不是主流但是也会继续发展的。

总的来说,日本的问题

1 工匠精神,极致内卷, 保守! 日本的产品往往是第一代领先以后,片面追求精益求精, 而被别的市场的技术降维打击。 比如说 cd 领先,结果 md 被互联网 mp3 打败, 模拟电视特丽珑牛逼,但是忽视了数字电视,翻盖手机和手机钱包可以说是非智能手机的最高形态, 却不知道时代已经是智能加互联网了。

2 没有标准化开放的的软件硬件平台,硬件强,软件渣,部分指标很牛逼,但是系统整合能力差。 比如说日本的大飞机,武器装备。

3 市场太小,和大的市场标准不兼容。 这个不说了, 日本购买力现在只有三大市场的十分之一。

4 日本人的终身雇佣制!虽然和你呼主流价值观不同, 但是这绝对是日本的毒瘤。 日本绝大部分人晋升全靠熬资历, 你就算再有才华能力, 也得对上面的无数领导 双膝跪地。 相反现在的中国美国, 只要你有能力,就能领导一个团队。

知乎用户 荔枝 发表

他们确实科技树有些点歪了,有的其实也不是,比如举的播放器的例子,

你用过 discman 就知道也并非树有罪。

年代久远,只找到一些大神的一鳞半爪。

这东西没那么玄学,我大学时候也从 58 上收了一台,

简单来说就是良好的芯片加上满血的推力,就可以把音源的动人之处表现出来,合适的心情加上合适的音乐,就是能把人听到哇哇哭。

为啥那么多 hifi 发烧友前赴后继,不是火电风电雅鲁藏布江水电段子那么空中楼阁的,器材把音乐感动人的目的达成了,就是好器材。

v8v6 的发动机被 2.0T 取代,也并非之前发动机和车子就不该生产出来。

实际上就像其他答主说的,mp3 刚诞生的时候就是电子垃圾,

我也花了几大百,朋友花了几大千都买过,那个声音听起来真的是痛苦,用起来也不方便,

百度那时候专门有个子选项就叫 MP3,

要是把那时候欠的版权费用连本带利讨回来,百度全部的市值都不够赔的。

这就是电子垃圾遇到了大市场的猪飞上天。

才有了后来做 mp4 的企业转型做手机的段子,他想着原来老本行声学水平不能丢,还是个卖点,就去找业内做声音芯片的厂子订货,希望人家把功耗和大小做成能放进手机里,

人家白人声学大厂尿都不尿他,心说你谁啊,从中国来张嘴就要我们改进产品,你能订一千片吗?估计也就几百个,我理都懒得理你!

国产手机厂也不知道人家为啥怠慢咱们,心说不愧是国际顶尖,脾气就是横,这样吧我留个联系方式,我们这次小批量上新产品,一开始不会太多,才十万级,等后期要是好再百万级的下订,非常抱歉耽误你们时间了。

白人芯片厂:啥?十万级?爸爸你回来,我这就给你改,你想改啥我都给你做!

这真不是玩笑,国内手机厂商把一些原本只有几千几万出货量的公司,硬是用天量订单喂到盆满钵满。

这时候日本干嘛呢,他们从一路搞出 walkman,md,discman,各种台式机便携的,谁家里不划拉出来一堆能放歌的玩意,谁有毛病啊,去订百万个芯片,干嘛用,玩乐高?

所以不是日本总点歪,是他们缺少一个中国这么大的空白市场,连供给让科技树长成工业森林土壤都没有。

开始液晶也贵啊,大尺寸液晶成本优势也不比等离子便宜很多,

结果呢,架不住中国市场需求啊,产能爆起来以后,等离子就凉凉了,

等离子真的不如液晶面板么,也不见得,

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对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产品,汽车等等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升级的内需。

他们已经进入了滞涨,内需已经推动不了科技创新了,反而会因为各种细致入微的需求,把科技发展路线往沟里推,

30 年前,可能人们的目标就是我要听歌这么简单,日本就做出了 CD 制式,有了制霸全球的 sony 音乐版图,

30 年后,人们的需求还是简单的,我要从 a 到 b 地去且便宜,然后就有了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

可日本人的需求早就精细到,长宽高分别不超过 3400mm、1480mm、2000mm, 座位不超过 4 个 ,载重量不超过 350kg ,排量不超过 0.66L。还得配 6 安全气囊,电子稳定系统,坡起辅助,自动刹车; 舒适配置方面还有自动空调,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电动折叠后视镜,甚至还有换挡拨片。

这玩意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是法规还是习惯的,谁也说不清,但是它就弄名其妙和世界走岔路了。

知乎用户 望云山景 发表

我来告诉你们工业革命后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无数战争的内在驱动力:

掌握科学原理后,技术是能赶超的,起点低没关系,不停迭代升级就行。

但要有足够大的市场,才有足够利润去支持后续的研发,完成整个循环。

大工业生产下,前期投入非常巨大,生产一万件血亏,一亿件赚到手抖。

大英当年科技爆表,但就是不赚钱,于是炮舰轰全球,逼着你开放市场。

德国崛起后,世界已瓜分殆尽,空有技术却卖不掉,只能选择暴兵造反。

而老美靠国内市场,就能迭代升级。笑看狗咬狗,战后捡皮夹、拆英法。

日美贸易战,美国的杀手锏就是关闭市场,日本乖乖就范最后走火入魔。

美国科技为什么能那么发达?因为他的航母战斗群轰开了全世界的市场。

日本为什么总是点错科技树?因为没有市场的科技就是废纸,奇淫巧技。

日本已丧失成体系向外输出能力,只能跟随中美做配套,保持局部优势。

知乎用户 六爷阿旦 发表

一说日本多厉害,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日本有很多高科技,日本的科技强不强?如果细看看,就会发现问题,比如这次疫情吧,首先是中国,美国,德国在开发疫苗,随后英国,俄罗斯,连印度都搞了自己的疫苗,但是几乎没听说过日本有什么疫苗。

疫情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种生死关头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各种能力的全方位考验,为什么日本就没有疫苗呢?论经济发达程度,日本长期在发达国家里排第二,日本虽然面积小,但是也有一亿多人口,正是这一亿多的人口数量,恰恰也是发达国家里仅次于美国,排第二位的。

但是日本跟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有两个区别,一个是欧洲那些国家联合起来搞了个欧盟,把市场准入标准这些统一了,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是以欧盟形式出现的,这么一来他们人口就有 4 亿多,比美国还多一亿,而日本呢,北边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西边是韩国中国,南边是东盟国家,没一个是他能带得动的,这样日本不管搞啥高科技,能自主决定的市场空间就这么大,要再扩大,那是要有代价的。

在互联网新兴产业上,别说日本,连欧洲都不行,因为需要的市场空间太大,只有美国把西方市场全拢到一起才能搞起来,但我们一个国家人口比他们全加起来还多,这才有了两强的格局。

第二个是日本是个战败国,政治上矮一截,军事上被殖民,所以日本产业上不是说自己想干啥就能干啥的,你给美国配套,然后跟着美国去占领全世界的市场,那可以。你自己单搞一套,要另起炉灶,那就先封杀你,再另外扶持一个听话的。一次不行,两次你就老实了。

所以日本的高科技,都有特定的几个方向,首先在战略上就是不能给大国带来威胁,其次是在子领域总是下沉的特别深,深到超出实际需求。在战略新兴领域,就是跑上前了,也得候着,等大佬们跑到你前面去了,你再跟着跑,不然大佬要是换了赛道,你跑的再远那也只能自嗨。

日本搞机器人,几十年前就开始了,比谁都早,现在还是端盘子陪老人聊天解闷,搞电动汽车也是比谁都早,结果中美都开始搞了,市场才真正起来,方向还跟你不一样。为啥总是这结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没啥为什么,你祖上犯了错,拿到的门票只能做末班车。

很多人说日本高科技厉害,你再看看是不是几乎都是在跟美国配套的领域厉害,再要不就是传统产业需要沉淀的领域,依靠八十年代的老底子传承,保住了优势。其他的新兴产业,早已经没落了。

所以科技也是这样,一要有市场落地,还要有规模才有竞争力,第二要有硬实力保护住市场和成果,两者缺一不可。

知乎用户 任飘渺 发表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 “未卜先知” 的方法能够“提前预见到科技树”,但是由于题主身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所以产生了错觉

中美再科技树上并不是说 “点对点错”,而是 “我全都要”。因为人口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可以完成 “氢能汽车” 和“电动汽车”两个技能 “我全都要”,而日本受制于市场、人口和环境,应用场景(相比中美)要单一,而日本人“合群” 的民族性也加剧了这个问题。

换言之,“应用场景不丰富”和 “国家工业力量有限度” 导致日本的选择相比中美要小,最终导致日本没有做到“我全都要”。再加上来自美国的限制和竞争(例如尔必达破产),导致日本多方面受挫。

但是相比其他国家在新经济上一无所获,日本至少还在氢能汽车上有所斩获。不仅如此,日本还广泛的在电子元器件和材料制造上有许多斩获,而且材料工艺上的技术壁垒相比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加容易延续,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加上专利组合就可以在高科技材料上保持优势,同时避免和美国发生冲突

未来的日本还会在材料和上游制造业持续的保持一定的优势,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国所需要的。尽管中国有能力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但一来是需要时间,二来是随着 RCEP 的签订相关的技术更加 “安全可靠”,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领域是通过日本公司在中国设厂等方式达到 “安全可控”。

而随着日本 RCEP 协议的推进,未来 “点错技能树”或者 “被迫点错的技能树” 的情况将会得到改善,而中国也将能更好的利用日本的技术完善产业链。

也许随着 RCEP 的推进,日本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千年前唐帝国改变且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文化,新世纪我们是否能影响日本的社会结构和风气?拭目以待。

知乎用户 RoseofVersailles​ 发表

把过去几十年的美国、中国、日本的科技树总结一下,大概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美国:有钱任性。撒钱建十几个国家实验室,把所有科技树全都点一遍,虽然最后绝大部分钱都打水漂了,但是在少数领域就获得了突破。

日本:没那么多钱,人也不如美国多,当年日本发展起来的时候(1960 年代),美国自己都没搞清楚哪个科技树值得点,日本没有参照物,只能孤注一掷走其中一条,最后失败,啥都不剩了。

中国:后发优势,摸着美国过河。美国失败的科技统统都不用了,直接参照美国成功的科技,海量砸钱在上面就可以了,于是知乎上就以为点科技树是个很容易的事,就有了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的错觉。

包括题主说的氢能汽车,实际上应该叫做氢气燃料电池汽车,本质是电催化。你以为只有日本搞了,实际上美国的 Argonne、PNNL、Oak Ridge、NREL 等国家实验室早就把这些东西底朝天搞了一遍了,然后发现这玩意还不如锂离子电池来得靠谱。不过美国同时也在搞锂离子电池,于是就把氢气燃料电池暂且搁置一边、再重点发力锂离子电池就好了。反倒是日本人孤注一掷只搞氢气燃料电池,那最后日本人不吃亏,谁吃亏?

知乎用户 晨水 发表

日本其实谈不上总是点错科技树,具体的问题前面的答案已经说了很多了。

实际上很多时候日本在科技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其本身狭小的市场容量决定了日本很难获得某种技术最大的话语权。

新能源汽车为例,日本的混动技术独步蓝星,但也正是由于日本在这方面优势太过明显,以至于其他主要国家都不愿意对这一路线进行推广,使得日本混动技术在很长时间里都属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

即使到现在,纯电车真的就能碾压混动么?其实也不见得。但美国、中国、欧洲这几个大的市场主体都在搞这条路线,当然就使得纯电成为了市场的主流,让混动车似乎变成了点歪了的科技树。

此外还有就是日本人确实也存在一个格局的问题。很多时候日本品牌很愿意搞一个性能提升 5%,成本提升 50% 的事情,似乎这才能彰显日本制造的牛 B 之处,至于市场是否接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知乎用户 WildBone​ 发表

这个原因很简单,点错科技树的原因不是日本运气不好,纯粹是因为能控制行业发展的那只大手不想让日本点对。

技术是为市场服务的,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由消费市场来选择,日本企业能自主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控制不了消费市场,消费市场是控制在各国政府手里。

不要被日本在 80-90 年代时候的黄金经济蒙蔽了双眼,那段时间的经济好纯粹是因为美国在给日本赏饭。

美国赏饭的行业,日本就可以吃饭,比如汽车,消费电子。

美国不赏饭的行业,日本不可以碰,碰了就要挨打,比如芯片,航空。

到了现在,日本除了看美国脸色,还要看中国脸色。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任日本在氢能源方面研发多少年,积累多少技术专利,但中美欧联手推广纯电动,把纯电动推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绕开氢能源的发展。日本花上百亿美元重点投资研发的氢能源相关技术专利变成了难以变现的鸡肋,丰田不得已转回纯电动的路线,重新投资 100 多亿美元进行技术的追赶,但已经被甩到后面了。

这就是通过控制市场来选择符合本国利益的行业发展方向。

所以,日本不是总是点错科技树,而是它没法点对,哪怕是点对了,种树的园丁也可以通过砍掉这棵树让日本的 “点对” 变成“点错”。

知乎用户 饼叔​ 发表

=== 2022-09-10 补充 ===

评论说得对,Nomad Jukebox 是 Creative 的,实际上 Nomad 是闪存的,Nomad Jukebox 是用硬盘的,这两我都只是见过摸过没用过,所以没什么印象了。还有说到艾利和的,我也记得黄章和他的魅族。只能说基于 flash 的专用 MP3 播放器其实我就没用过。

说一下我个人的使用历史,一开始是一台 aiwa 的 walkman,然后也没少蹭朋友的 sony 高级货,9.8 的 tdk 也没少买,铬带咱是不舍得的。家里用的是 panasonic 的音响,后来买了 sony 的 discman,型号也不记得了,放的是十块钱十五块的盗版 CD。再后来 MZ-N1 一出来就换了,人生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 MD,就是用这台机器转 MP3,或者用家里的 DVD 机带光纤转录,说实话 MD 盘片价格不记得了,应该不算太贵也不便宜,前后买过不到一百张(时至今日,拿出那台 N1 还是会感叹,这工业设计这做工真是永远不过时)。05 年换上了人生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 iPod - 40G 的 iPod Photo,从此告别了盘片时代。

说说 CD 的被颠覆,CD 真正的颠覆者其实是智能手机和流媒体,是这个人人都用智能机听网易 / apple music/spotify 的年代,而不是 MP3。

MD,MP3,硬盘播放器,说起来都不算主流的产品,即使 MD 最辉煌年代,大部分音乐还是通过 CD 发行的,MP3 和硬盘播放器就更不说了,ipod 巅峰时期一年也就卖了五千万台,其中应该还包含 ipod shuffle/mini/touch 之类;minidisc player 我查到的数字是 sony 历史累计一共才卖了两千多万,没有什么影响力;这几个数字是远不如 10 年前 sony 一家发售的 discman 的数目,就不说到处都是的台式 CD 机和组合音响了。

但是智能手机是不一样的物种,算上各种系统,销售量可以 10 亿为单位。早期的机器都有数据线或者 SD 卡来导 MP3,宽带和手机互联网普及之后,歌就可以直接下载或者在线听了。到了 2010 年前后,其他一切模式的播放器(包括 iPod)都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手机听歌已经在所有的方面超越了其他的听音乐的方法。就不细说了,基本上手机在方便性,便携性,音质,音源,尺寸各方面在 2010 年以后基本都超过了 MD,而专用音乐播放器也几乎同时就退缩到发烧友的小圈子里了。

顺便说说音乐来源,其实在流媒体音乐商店普及之前,音乐无非是买正版 CD 和找盗版两种。盗版也就是盗版 CD 和网上下载。下载这个事情,也不是中国才有,大约刚开始有有线通那会儿,我就开始用 bt 下 APE,这种套路本来就是从国外来的。国内有百度 mp3 搜索,国外最有名的就是 napster 了,最后被唱片联盟干翻,但是足见盗版下载这个事情并不是中国国情。

最后说 SONY,我觉得 90 年代走 MD 道路不算失策,但是 2000 年前后还抱紧 MD 道路就不对了。把工程力量放在 NetMD 上,还不如赌 flash 播放器,或者把音乐播放和手机绑紧,也许后来还能有 sony 和爱立信,而不是索爱。也有很多人说,sony 这种在媒体影音唱片行业的大拿,又怎么可能推盗版 MP3 播放器呢。当然这些都是后见之明了。

=== 以下原文 ===

还是单独说一下 CD 和 MP3 的事情吧。

大部分人说的 CD,其实是音乐 CD,所谓的 CD-DA 红皮书标准。1980 年飞利浦和索尼共同定制,然后就迅速被认定为国际标准。这个标准也收费,但是就是 license 一个红皮书而已,花不了多少钱。标准本书除了 CD 的物理电器标准外,主要内容就是 44.1khz 采样率和 16bitPCM 编码。

这个标准国际化之后被大家接受,音乐 CD 也就成了音乐发售的最主要载体,即使在中国,90 年代后期 CD 也已经完全淘汰磁带了,毕竟磁带和 CD 比完全没什么优势。

日本厂商在 CD 播放器行业展现了自己的匠人精神,从最早的台式 CD 机,到后来的 disc-man,引领音乐播放器潮流,可以说到 90 年代末期,所谓 discman 就是日本货,其他国家产品不存在的。

但是匠人精神走到某个境界就是内卷。比如说 discman,后期的日本货基本就比 CD 大那么一圈,厚度甚至也就 1cm 左右。可是走到这步,基本就到头了,任何改进在不改变 CD 尺寸的情况下所能得到的进步都是微不足道的。哪怕把 discman 做的比 CD 还小让高速旋转的 CD 露在外面,简直就是把电锯,那玩意能用么。同样的,防震,耗电这些方面也基本不可能再优化了。一切围绕 CD 的改进都是内卷。

所以日本想出来了 Mini Disc - MD。这货 90 年代初就开始推,应该说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MD 技术比较先进,盘片变小,出道就是磁光盘可读写,有保护盒保护盘片,支持多种压缩标准,内置 DRM。也因此迅速进入播放器市场,可以说整个 90 年代都是播放器市场最强产品。

可是世界变了,很多人提到 MP3 其实只是 MPEG 标准下一个关于声音的子项目,而且 90 年底时其技术的确落后与 MD 的 atrac 压缩,考虑到存储和传输方式(前互联网宽带时代),MP3 基本就是低质量盗版的代名词。人民对 MP3 的理解,就是借一张 CD 回家自己抓轨配合 cddb 抓上信息存在硬盘里,或者干脆拨号上网下载一个,14.4k 的猫再慢,下个 2M 的 MP3 还是可以承受的,那个年代听歌就是 winamp 自己配个歌单放放硬盘里的音乐,流媒体不存在的。出门听歌,穷逼就是 walkman,有钱人就是 discman,潮流达人用 md。

但是电子技术在发展,互联网在发展,到 2002/2003 年左右,SD 卡已经降到 1M 一块钱的级别,宽带开始进入家庭,于是 MP3 开始流行了。那个年代宽带山的月经帖就是 MD 和 MP3 到底哪个强,其实事实很明显,MD 即使是 LP2 音质也碾压 MP3,可是广大人民群众坐公交坐地铁听个 128k 的 mp3 的响就行了,MD 再好,也敌不过互联网上价格为 0 量又足的 MP3。

而这个年代的 SONY 在干什么?首先他们搞了 Net MD,这货可以用 USB 传输音乐,甚至可以用 PC 端转码 MP3 再传到 MD 上。但是如果我已经有了 MP3 内容我为什么还要脱裤子放屁转成 MD,继续损失音质。这货还可以用光纤转录音乐,因此我可以把 CD 用带光纤输出的播放器转录到 MD 里,可是我未必有这闲工夫花 74 分钟转录一张 CD,而且 MD 好几十一张,只能放两三张 CD,成本比硬盘和 SD 卡都高多了。

同时苹果在干什么,首先搞了 itunes,有了音乐商店,于是大家可以花钱买音乐。其次搞了 ipod,于是买了音乐可以一次性全放在硬盘里带在身边,音质又不差,控制界面简洁方便。相比之下,sony 的线控和 md 用起来,就和现在我去用日本传真机一样。

而同时 Rio 和罗技在干什么?他们搞了便携式 MP3 播放器,虽然一开始价格贵,但是 02 年的时候也降到了 500-800 元的档次,配合一张 32M 的 SD 卡和 PC 同步,那个时候的数码达人也可以潇洒走一圈了。而罗技的 NOMAD 硬盘播放器要更高级一点。

可以说 SONY 这个时候就在一个典型的 paradigm shift 时期,但是 sony 还是选择抱残守缺,坚决抵制新技术潮流。不管你互联网多方便,便携数字播放器多轻巧,你看我的 MD 音质无敌,你看我的 MD 续航超级棒(还可以用口香糖电池哦!),你看我的线控不用掏出机器就可以看歌名控制播放哦,你看我的机器镁铝合金外壳质感无敌。

写到这里总算可以讲点理论。

第一条,S 曲线和公司持续发展。S 曲线,简单说,一个技术产品不是线性发展的,从开始,到成熟,到扩张,接下去必然会进入停滞期。因此作为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就要寻找第二曲线,第三曲线,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否则就要限于停滞。

在这个曲线的开始阶段,做开创性的投入就是创新,在这个曲线的成熟扩张阶段最需要的就是匠人精神和精耕细作,而在停滞阶段继续投入还希望取得一丁点的进步就是内卷。CD 和 MD,从技术模式 / 商业模式上来说其实是一个产品,走过了这样的阶段在 2000 年进入停滞期,下一增长曲线其实是 MP3,但是索尼并没有转过头来,而是选择继续在这条曲线上内卷,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索尼为什么选择在这条路上内卷,这涉及到第二条,The Innovator’s Dilemma。这可以用一个图来解释,任何新技术一开始的时候效果成本往往不如现有技术,这个时候在现有技术上占优势的企业几乎没有动力去介入新技术,无论是人员是技术力还是商务都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所以 CD 和 MP3 之间的关系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的,在 2000 年之前 MP3 相比 CD MD 有巨大的劣势,而 2007 年 iPhone 出现时,spotify/itunes/ipod/iphone / 宽带的组合已经彻底改变了游戏的玩法,这个时候对 CD/MD 的任何投入都是内卷,因为技术潜力已经挖光了。

至于为什么新技术初期总是呈现弱势,显得原始落后,什么时候才能突然进入主流。基本上人类的需求虽然随着时间而增长,但是考虑主流技术往往发展缓慢,新技术发展更快,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早晚会超过现有主流技术。举个例子,一张 CD 640M 成本才几块钱,2002 年放 74 分钟无损压缩音乐的 SD 卡要 200 块钱,但是到 2012 年,这样的 SD 卡只要 20 块钱,2022 年放一张专辑的存储卡大概才 1 块钱,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不单是对日本无解,对所有企业都无解。索尼会被打倒,IBM 会错过 PC,微软会错过互联网,Oracle 会错过云计算,所有的巨头都会可能错过 paradigm shift。如果错过了还能翻身抓住下一条 S 曲线就是好汉,比如微软抓住了云计算。如果错过了还抓不住另外一波就挂了,谁还记得 yahoo。

所以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给人的观感是容易点错科技树,这就是第三点,战略纵深

索尼倒了,日本就没有了影音方面的巨人,可是微软输了蓝光,那边 netflix 搞起来流媒体,美系三大输了汽车那边搞起来特斯拉,MGM 风光不如当年迪斯尼可以百年老树开新花,大家忘记了戴尔摩托罗拉可是苹果活得很滋润。

补充思考:同样的理论可以套在丰田上,地表最强质量最强产品力的丰田,地表最强混动技术的丰田,直到 2017 年都可以笑话美系三大和特斯拉的电车。但是在电车性能进化到可以被主流市场接受的时候,丰田还是抱紧了混动和氢动力不放弃,如果错失了电车这个 S 曲线,丰田就危险了。而美国可以在三大半死不活靠政府续命的情况下生出一个特斯拉,日本如果丢了丰田,就真的危险了。

而实际上福特和通用都有过氢燃料电池汽车,宝马有过氢内燃机汽车,但是现在也已经转向电池汽车了,只有丰田还在执着,这个也许就真的只能归咎于日本的性格了?

知乎用户 名侦探科男​ 发表

这个世界一直是被强国大国左右的。

一旦某个行业强大到足以改变世界时,大国就会动用小国根本无法想象的力量去推进。小国只能干瞪眼。

智能手机时代日本不是没跟进。

4G、5G 日本不是没跟进。

汽车行业,日本觉得总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不是个事儿啊。丰田主动领衔,开辟氢燃料电池的路线。

中美一看:小样,还挺有野心。不陪你玩儿。

两国动用国家力量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日本只得折返回来,被动跟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做法极具代表性。一开始国内的动力电池公司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要产品没产品。日韩的电池企业早已是世界第一。国家大手一挥:只有采购国内企业的电池的车企,才有资格拿补贴。中国自己培养产业链,直接把日韩的企业排除出去,不带着玩儿。

用了十几年的不断扶持和补贴,就有了今天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等世界级的国产电池企业。

汽车电动化日本车企是注定要出局的。日本的相关产业最终只能做产业链上的一环,想通吃,大国是不允许的。

知乎用户 瑞恩的奇幻博物馆​ 发表

我的观点是,所有科技树都是需要产业喂养的。

打个比方,我耗费巨资研究和点出了廉价的制氧机,但是火星人是硅基生物,TA 们不吸氧啊,那不就是没用的,你就会放弃继续迭代廉价的制氧机。

就像大家吐槽的京东方,就是一口一口让产业喂出来的,否则至今都是不得不买三星屏幕、LG 屏幕,不管低中高端。(虽然周冬雨排列不怎么样)

就像抖音,也是一口一口让巨大人口基数的用户画像训练 AI 拿出来的,一经出发美帝,就征服了用户。

就像二维码 " 二维码的发明人是来自日本 Denso Wave 公司的腾弘原。" 发明了又如何,没有使用场景、用户基数去喂,发明了有啥用。

就像…..

就像…..

日本 90 年代一直做的是半导体技术的输出,输出研发然后把制造给到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体,大家都没有的时候日本是吃的很饱的。

但一旦大家(美欧中韩)都开始研发,那么市场基数大的就很容易在厮杀中把真正符合市场和产业的科技树喂养出来。

高铁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火箭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移动互联网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5G 通讯迭代出来了吧,打爆日本。

不是点错了科技树,是尝试的多了,能成的就多了。

假设开一家创业公司成本 100W,撕葱哥从爹那拿了 10 亿,开了 1000 家。

你东拼西凑拿到 200W,开了 2 家。

你说 1000 家里创业成功的多,还是你 2 家创业成功的多。

![](data:image/svg+xml;utf8,)

你看,这不日系手表又出新系列了:

【攻略】西铁城 CITIZEN 新系列 Future Force 如何选择?

知乎用户 Xi Yang 发表

因为你懂的太少,前提就没一个对的。

  • CD 比 MP3(使用 FLASH 存储的便携播放器)早几十年,根本不是同时代的东西。
  • 即使是便携 CD 机,也和 MP3 播放器有接近 10 年的时间差。
  • 即使论数字播放器,索尼大法也是市面上最好的之一。
  • 更广泛的看新能源汽车,丰田的 THS 混动系统早在 90 年代就开始搞,比现在的电动车早得多。并且人家在不依赖纯电车补贴的情况下依然有极大的销量。
  • 即使论纯电,日产也是纯电车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知乎用户 野狼獾 发表

现在回过头当然能找到很多理由突出日本缺乏远见,自信过头。这些理由大都是站得住也都能说服我自己。

但是回想起十年前,还在吃瓜的时候可真不是这样。也是看着两边各有各的道理,觉得锂电池是非常保守的方案。

中国以后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避免选错的问题,其次是如何面对科技路线和产业布局失败的问题。因为失败也是可能的。也未必一定是保守方案会赢。

知乎用户 农夫三拳 发表

这个说法完全错误。

不过这也是知乎通病,我看到的才是世界,用学名叫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科技科技,顾名思义,科学与技术。

但是知乎上,科技首先就被剪掉了一半定义,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一般忽略。

没错,正如其他答主说的,诺贝尔奖,日本在几大科学奖项几乎是碾压。

注意,科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就是有成果,错就是没成果,如果总是点错,那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都是充话费送的吗?

田中耕一本科文凭,毕业以后去岛津卖仪器,经常给大学教授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一次因为试剂被污染,舍不得扔了就强行做了实验,结果一下有了生物大分子的发现,成就了本科生拿诺贝尔化学奖的传奇,更气人的是,田中的实验是在其 28 岁,毕业没几年撞上诺奖级成果,拿诺奖时田中才 43 岁,这个年龄中国的学者还在冲杰青呢。

国内哪个本科生能有这个运气,毕业没工作几年瞎 jb 一操作出个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怕不是要吹上珠穆朗玛去.

歪着点(田中耕一承认自己没有生物学常识,才会做这个实验)都能点对,这逆天的运气你瞧不上咋的?

再说技术,知乎语境下,技术又被阉割成了通用消费技术。

比如通信行业,手机企业是科技企业,铁塔公司被无视,再比如车辆行业,生产线都没有,就做做内饰设计,交互界面然后贴牌电动小客车的是科技企业,有自己生产线,做工程车辆的又被无视。

于是我们也不用奇怪为什么前几年 pdd 诞生前知乎会嘲笑上海没有科技企业,宝钢的特种材料不是科技,商飞的大飞机不是科技,造船也不是科技,就转发帮我砍一刀是科技。

技术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唯一的,路线有很多种,日本显得它点错了,这是典型的倒因为果,本质上是大国刻意躲开了日本人选择的路线,导致毫无经济性,成本无法分摊。

毕竟,研发一粒药物和一亿粒需要的研发过程一样,当年有人质问维权为什么盗版 5 块钱一张的 office 要卖几千块,答曰:因为第一份需要 10 亿。

即便如此,日本在很多技术上也是世界领先。

我们再介绍一个神奇诺奖,物理学奖中村修二

硕士文凭,读的是日本排名 62 名的德岛大学,在乡镇企业干活,结果研发出了蓝光二极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值钱的技术专利之一,和拉里佩奇的谷歌算法、伟哥专利等常常相提并论。乡镇企业一跃成为了行业巨头。

这可是产生的巨大经济收益的成果,而且是全世界都选择错了技术方向(硒化锌),他赌对了(氮化镓)。

论含金量有诺奖背书,论收益有这叫总是点错科技树?

哦对了,因为蓝光二极管这种技术在实现的同时也是对物理光学理论的验证,具有科学的特性,所以凭借其成就获得诺奖。

消费者对自身认知以外的世界,还是保持敬畏心比较好。

知乎用户 唐辑科德 发表

不能说 “总是点错科技树”,日本在很多科技领域对世界的贡献必须得到认可。如果说有一些点错,那么理由如下。

说得不好听一点儿:自嗨。
日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花瓶”,但是:
大而言之,不能为民服务,几乎进入不了寻常百姓家;
小而言之,不能商品变现,除了秀一秀没有多大价值。

以我自己所从事的机器人领域来说,可能更具体一些。提到机器人,很多朋友都会想到日本,想到本田的双足行走机器人阿西莫、想到能歌善舞的未梦、想到骑自行车的机器人 ······ 但是,但是真正实现商品化的机器人产品比较少,好不容易商品化了,贵得让人没有购买欲。

本田的阿西莫蜚声海内外,妥妥的世界网红!从 2000 年正式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人形机器人顶级技术当之无愧的代表。但 20 年过去了,目前几乎只能在日本本田公司的青山总部大厦、日本科学未来馆可以看到阿西莫的精湛表演,除了获得参观者的 “好可爱、好厉害” 之类的赞美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用。与此相对照的是,国内优必选的 Walker 从 2015 年立项,每年都在进化,而且正在逐渐走向商用化。或许今后的几年时间内,Walker 将进入人们的生活。

再举一个日本美女机器人的例子:未梦(HRP-4C)。未梦是日本国立研究机构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开发的一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仿人美女机器人,具有优异的发声和舞蹈技能,运动能力也很强,可以跟随真人一起表演各种舞蹈,仿人技术不可谓不牛。未梦最早发表于 2009 年 3 月,曾经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0 多年过去了,未梦还只能活在大家的记忆中,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花瓶”。

还有我认识一个日本机器人专家,10 多年前就开发了一款可以骑自行车的机器人。机器人自己蹬着踏板,把握方向,可以骑车自行车到处逛,身体通过陀螺仪传感器保持着微妙的稳定的平衡。他还开发了很多机器人,跳舞、走平衡木、搬运物品、在凸凹不平的沙滩上行走,是少有的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开发出高水平机器人的民间专家,技术不可谓不高。但是,不愿意商品化,结果只能拿着这样的机器人 “自嗨”。除了证明自己拥有高超的机器人技术以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上面的例子中谈到的机器人技术确实厉害,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本太高、研发导向、没有兴趣商业化等)没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接下来,聊一聊另一个经历。

2017 年我去拜访日本一家专门从事机器人酒店业务的公司的负责人。简单自我介绍之后,对方就开始 “自嗨” 了:我们的机器人都是 TOP Class 的机器人,我们的机器人酒店是世界上的 TOP Brand,我们只和世界上 Wold Class 的企业合作 ·····,一副高高在上、得意忘形的样子(各位看官想象一下),于是赶紧结束话题,Bye-Bye 了。说实在的,当时是觉得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比较新颖,将各种服务机器人比较系统地融和到了酒店场景中,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机器人本身的技术并没有太高的门槛,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护城河。几年过去了,机器人酒店的经营情况并不好,使用机器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减少人工的目的,用户体验也难以恭维,所以在逐渐减少使用机器人。这种他们眼中视为至宝的 “世界上的 TOP Brand”,在世界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或许,这种价值就存在于他们的“自嗨” 中,他们只看到了闪亮的“光”,没有看到暗淡的“影”。

回到正题。当然不是说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就我自己经历的服务机器人的这个领域来说,自嗨的倾向比较重。另外,还存在诸如下面这样的想法:

我这技术很厉害,很难有人能做出来(我不急,反正别人也做不出来)

→结果可能是,世界上厉害的人很多,别人不但做出来了,还做得更好。

我这技术很珍贵,可不能泄露了秘密(跟别人合作,被盗用了怎么办)

→结果可能是,所谓的珍贵技术,几年之后就淘汰了,不再有稀缺的价值。

和你们合作可以,但是得要〇〇条件(条件让合作方怀疑自己的眼睛)

→结果可能是,新的产品上市了,但技术合作方却是另外的公司(人)。

说得更直白一点,不少公司和个人 “高估” 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有些“井底之蛙” 了,自以为世界还是曾经那个日本技术打遍天下的世界。事实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仅仅是一个错觉而已。

我平时喜欢写一些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同微信公众号:机器人大王)。

机器人大王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个赞。多谢!

知乎用户 师爷孙​ 发表

先给你更正几个例子:

1,CD 的科技树没点错,一点都没错,因为你以为 CD 和 mp3 同时代,其实 CD 比 mp3 大规模推广早得多,即便是便携式 CD 播放器也要比 mp3 早,便携 CD 的上一代是超薄卡片磁带机,而你想说的被 mp3 干掉的其实不是 CD 而是 MD,其实 MD 也不是被 mp3 干掉的,下面细说。

就是这个小家伙。超薄的 CD 播放器其实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他桥接磁带机和 MD,并且存在时间还大量还与这二者共存。

干掉 MD 的也不是 mp3,就当时 mp3 那个素质,基本就是一个廉价音乐播放器,提供一定质量的音乐随身播放功能,并且,其实因为储存空间限制当时大家用的主流音乐格式是 WMA(不知道的可以百度)。

MD 贵,非常昂贵,当时一台 MD 等于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半年工资(可能某些地区还不止)。但是 MD 音质那是没得说,当时但凡有俩钱,谁听 mp3 啊。。。

干掉 MD 的是后来的音乐手机。。。3.5 毫米耳机接口的正经音乐手机。。。

手机厂家花了心思把音乐芯片整合进了手机,这下音乐手机火了,因为价格合理,使用方便,所以一下就压垮了 MD 播放器,因为 MD 它不仅是贵啊,他还需要专门的软件写入歌曲,豁麻烦,加上当年百度的 mp3 搜索功能之尿性,MD 所以一波就被音乐手机做掉了。。。所以 CD/MD 都谈不上爬错科技树,只不过是另一个时代来临了。况且日系手机在音乐手机方面表现的其实很不错,CD/MD 大佬索尼也为音乐手机发展做出了了重大贡献,当年的索尼爱立信,是四强之一(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整合的就是索尼的音乐解码芯片,如果单论音乐手机水平方面,索爱一直还要压着诺基亚三星。你不能说 iPhone 一来把功能机淘汰了所以三星的滑盖设计爬错科技树了吧?况且当年的 mp3 也跟 MD 一起被音乐手机给淘汰了,活下来到今天的还真就是索尼、苹果这些这个领域的大佬,这不是科技树问题,是个划时代的问题。

2,日系的不插电混动车也不是点错科技树,实际上日系强混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压着弱混和纯电打,后两者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因为强混使用方便,不需要额外的附属设施,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很多国家都嘴上说支持纯电之类的话也有很多政策,但是日系强混车一直坐怀不乱笑傲江湖。。。直到特斯拉出现了。。。虽然我这个人日常喷特斯拉,但是实质上我喷的是那些把特斯拉吹成未来火星科技无所不能的马粉。特斯拉的出现给了强混车严重的打击,因为特斯拉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充电效率。在特斯拉之前,电动车充电都。。。不怎么快。。。当时搞电动车的思路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续航,但是特斯拉的思路是维持主流续航,提高充电效率,所以特斯拉弄了个超充,一小时 80%,其实这也不是最主要的,特斯拉之前不是没有厂家想过做豪华品牌电动车,比亚迪拉上奔驰搞了个腾势,但是特斯拉玩的比较高级,他把几大佬都有但是都不敢用的自动驾驶功能给解除封印了,给自己找了个非常高科技的卖点,马一龙聪明就聪明在,他非常熟悉市场逻辑:你有,但是你没用 = 你没有;我有,别管成熟不成熟但是我用了 = 我有。有大于没有,所以我比你高科技。

特斯拉之后就带火了纯电车,但是日系强混现在也没有混不下去,销量也还可以。

真正日本点错科技树的例子是:等离子电视、网络技术(包括移动支付)、手机等。

这些真正点错科技树的都赤裸裸的指向了日本的真正问题:

国内市场狭小,必须搞外向型出口销售才能维持市场规模和利润。而一旦对外输出受阻,利润无法保证,就没有办法完成现有技术的更新发展,更无法让你有足够的空间掉头,从而一步错 步步错,和对手差距越来越大。

等离子电视机有问题么?没问题,问题在于日本没有 14 亿人的国内消费市场,而外国同行只要用另一种哪怕不如你的技术捏住市场,你就赚不到钱,无法继续发展自己的技术。

网络技术为什么落后?因为网络技术更需要一个庞大的市场支持,否则企业连研发都不愿意去做。

所以日本死就死在了国内市场太小了,根本支撑不了他独特的技术体系发展,最后只能是被困死。

知乎用户 王璟 发表

大概是日本人缺乏大局观吧,有大局观的日本人早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就被天诛了,否则这会儿东三省可能还在日本手里。

就以新能源车为例,丰田 70 年代就开始搞混动了啊,70 年代啊。其实那时候搞混动的挺多的,只不过搞了几年觉得难度太大,别人就放弃了。丰田呢,搞到 90 年代,终于把机械功率分流搞成熟了,然而再过十几年,电子功率分流成熟了啊。

实际上电子功率器件 80 年代就搞出来了,只是技术不成熟而已,然而有远见的人很明显该意识到,电子技术迭代的速度肯定比机械快得多。哪怕不确定哪个技术未来发展更好,对于丰田这种大公司来说也应该齐头并进,谨防错过技术革新。然而丰田没有,机械功率分流好啊,机械功率分流的核心全在那几个齿轮上,电控特别简单,可以吃独食,不像电子分流,得等人家其他公司的电子技术发展,否则就得自己建电子厂,还得技术实力很雄厚的电子厂才能搞定。结果吃独食到后来,小伙伴都不跟它玩了。

再说氢能源,氢能源不是说没前景,而是搞的时间太早了啊。刚好和丰田的机械功率分流相反,氢能源已经不是不能吃独食的问题了,而是根本没有哪家公司能真正把产业领导起来。搞氢能源得围绕氢能源建立一套和石油体系一样复杂的能源体系,囊括从能源供应,制氢,到运输配给的庞大系统,相比之下,氢燃料电池只是很小的一个环节。结果呢,日本人一头扎进氢能源出不来了,你燃料电池发展得再快,配套跟不上有个屁用,何况燃料电池的发展速度和其他能源相比并不快。那日本那几家车企有能力改变世界能源格局么?没有。别说车企了,换日本政府上都没用。这种情况下,那么早搞氢能源有啥用?你是说搞基础研究还能理解,你车都造出来了,放着吃灰啊?

再说互联网,互联网时代日本落后了,你还能说是失去的十年影响,移动互联网又错过了,你失去的到底是十年还是二十年啊?然后仔细一看,哦,原来日本的手机是和电信运营商绑定的,丫手机厂真的就是个厂,丫下游客户不是消费者,而是各个电信公司。

日本人这叫啥呢,按中国古代有句话叫 “见小利而忘义,举大事而惜身”,换到日本人头上该叫 “见小利而忘命,举大事而熄智”,因为眼光正常的日本人都被同胞天诛了。

对了,日本财团好多都是一战二战和日本军队高度捆绑的,可能是清算得不够彻底,所以老一辈掌门人延续了当年二战的操作习惯。

知乎用户 庄渔​ 发表

日本没有决定权。

其实科技发展的路径并不是绝对只有一条的,而当几条路都走得通的时候,谁的科技树点得对,关键在于谁有选择路径的权力。

例如当年苏联研发出三进制计算机,很可能就比现在的二进制计算机更好用。但是苏联没了,后来的计算机发展路径就由美国主导,于是现在所有的计算机都是二进制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当你去看苏联的科技成果的时候,你会觉得苏联为什么每个产品都 “点错” 了科技树?可是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苏联的这棵科技树没长起来,半途死掉了,所以你会觉得它哪儿哪儿都是错的。但是这不是科技树的错,是没有产业支撑的结果。

日本也有类似的问题。当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都对同一个问题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时,往往美国企业会被选中。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毕竟是世界霸主,这点儿面子还是要给的。

另外,很多技术其实不是企业能够研究得了的。比如航空航天、互联网等技术,最开始都是美国政府或者军方主持研发的。这些技术都在美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尤其是互联网,日本基本上完美错过了这一波巨大的红利,就是因为这些技术几乎是被美国军方直接交到了美国企业手里。而作为一个战败国和小跟班,日本是没资格从美国手里拿到最好的资源的。

中国,相对的,就比日本有优势,那就是中国的产业规模与市场规模都超过日本,可以养活自己的科技树。而且我们的产业链是完整的,只要自己给自己配套就可以了,只要是实际需求的科技,就是正确的加点。但是日本的产业链是美国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能不能配套自己说了不算。

总之,巨大的市场,完整且庞大的产业链,完全的主权,这才是科技树茁壮生长的必要条件。

知乎用户 王之葵托利​​ 发表

与其说日本点错科技树,不如说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领先。

尤其是在创新产业这些事情上。

关于电动车,不仅日本没点对,欧洲也没点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开始都没点对。

原因不只是在于他们不知道电动车可能是未来,而是因为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领域的优势太大了。

他们是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数十年,上半年积累起的优势,然后去跟电动车走同一条赛道竞争。

这才导致了没有

后来出来了特斯拉,然后挣扎了很久后,才证明这个是对的。

才有国家(我国)看到了这个风口,然后引进、扶持,之后电动车就成了 “对的方向”。

如果像题目中说的那样,日本在走氢能的路

氢能其实一直都是人类的未来。

但氢能的利用,跟其中的基础科学难题相关,如何高效制得氢气,以及如何高效利用氢能,这循环的效率能达到多少?安全性如何保障。。。

万一哪天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被攻克了呢?

到时候点氢能科技树的,就又走对了!

日本的基础科研实力还是很强的,毕竟人家拿了那么多诺奖。

他们会把宝压在这上面,其实没啥问题。

其实发达国家点错科技树,就跟大公司病一样。

处于舒适区久了,竞争力自然就下降了。

在面对新的可能的风口时,大公司就是不愿意 all in 去做那些可能成、也可能不成的东西。

尤其当这些新兴事物会对原有的业务造成冲击的时候,大公司内部的人不但不愿意做,而且可能还会受到竞争部分的制衡。

所以就无法长盛不衰。

知乎用户 打火机也没了​ 发表

连续对几次,就有人该收拾它了……

知乎用户 陈磊 发表

因为日本是美国的附庸。

美国二战后在科技方面是先行者。

先行者没有成功者可以借鉴

就要试错。

试错成本很高

美国会把成本分摊

怎么分摊呢?

有日本啊,日本有驻日美军保护,对吧?

一个项目,有两种或多种成功的可能方案

美国、日本各一半

大家投入

美国成功是美国的成功。

日本成功了

当然也是美国的成功,毕竟驻日美军不是摆设。

比如:半导体

当年可是日本吊打美国的!

然后,美国给拿回去了。

所以,没有独立自主

科技树只能往歪的方向生长

不歪是不可能的

主干主干

顾名思义,那是主人干的

日本要认清自己的地位。

知乎用户 Damon DanceForMe 发表

点错科技树很正常。

这个就像是不看攻略第一次玩暗黑 2,点技能树,因为看不了某个技能的前途也无法比较,只能看特效是不是酷炫,于是 99% 的可能性是点了垃圾技能。就算是点了对的技能,也会加点太少导致没用,或者加点太多导致浪费。

那么美帝为啥就没有点错科技(技能)树呢?

因为这货有无限的技能点数(钱)。它把每个技能都加满了。

知乎用户 昨夜的云 发表

第一、美国也点错过很多科技树,比如 Wimax 失败造成北电破产朗讯被收购,铱星失败造成铱星公司破产。但是美国公司多市场大,可以多点开花,东方不亮西方亮。日本市场太小,搞出来还得依附美国市场,美国可以利用市场废掉日本的技术。

第二、国内老是吹日本的工匠精神,其实日本的工匠精神非常坑爹。日本的工匠精神只让自己专注于一条不归路上一直走,以前技术更新换代不快日本的技术能一直用,现在技术日新月异花一生一直研究的技术哪天就突然淘汰了。而且工匠精神都是独占,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精神。乔布斯也没发明什么技术,也就是整合世界上所有的技术,创造了苹果手机,马斯克的特斯拉也是整合技术。日本人这套工匠精神已经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驰,迟早要被淘汰。

知乎用户 王宝来 发表

问这种问题的,是对科技的发展一无所知的。

你以为科技是怎么发展的,说个简单的例子,爱迪生发明灯泡,你以为爱迪生天纵英才,灵光一闪,找出了合适的灯丝,吹个玻璃泡,通上电,就发明灯泡了???

爱迪生当年是试了几乎所有可以用的材料,才找到合适的。

日本人的做的汽车为什么耐用?那是因为日本人找出了所有导致不耐用的原因,然后才让汽车耐用的。

我做的实验为什么成功?那是因为我找出了所有导致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才能让实验成功的。

科技的发展需要天分,需要天才,也需要枯燥的工作,需要经过曲折的路途,也需要时势。

那么科技怎么发展呢?那就是尝试过所有可能的方向,才能找出正确的方向。我去过很多科技博物馆,其中很多展品充满智慧,让人眼前一亮,然最终由于某种局限,没能发展起来。

你能想象保时捷二战以前就做出轮毂电机吗?你能想象古董一样的电动车吗?类似的太多了,没能成为最终的流行的产品。

那么日本为什么总是点错科技树啊,因为日本在科技上是世界的先驱,中国跟在后边跑,前路都被人趟平了,自然不会走错路。

你以为日本点错科技树是白白点错的吗?所有试验的数据,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积累,在需要的时候都能成为下一个成功的阶梯。

知乎用户 大米 发表

这问题太大了。就说一点吧。和日本金融制度也有关系。

日本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间接融资占比高。什么意思,就是企业融资扩张做新业务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而不是找风险投资或从股市融资。

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发展期,其大部分产业很多都是模仿欧美发展起来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前景欧美都有先例,你能模仿好就行,不需要颠覆性创新,风险很小。这样,银行融资部门也能看清楚产业的发展前景,敢放贷。所以,在日本追赶欧美的高速经济发展期,间接融资问题不大,反正给这个企业这个业务放贷大概什么收益是能够算出来的。

但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当日本不能再靠模仿来发展的时候,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就成为产业迭代的一大阻碍。为什么呢?当你不能再靠模仿,而是要创新来发展新业务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敢于砸钱试错。很多高赞也说了这一点。

其实谁也不懂,谁也看不清哪个是未来的科技方向。怎么办?玩命试错,点各种科技树。点 100 次成一次就算成功。重要的是敢于投资。

当需要创新去发展的时候,以风险投资和股市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就会有很大的优势。美国在这方面就占优。

因为风险投资就可以不停试错。挂了就挂了。成一次赚几万倍。而银行贷款是很谨慎的,看不清行业前景不敢放贷。在间接金融为主的日本,日本银行体系谨小慎微,风险投资和股市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日本企业没法放手广撒网挑战新业务或转型,守旧到死。

下面这个图很能说明日美金融制度的差异。

1999 年,日本企业金融负债中,银行贷款这一间接金融方式占了 38.8%,股本等直接金融只占 33.8%,而美国企业金融负债中银行贷款只占 12.1%,股本等直接金融占 66.6%。这还是日本改革后的状况。

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信息技术革命下,风险投资越来越重要。日本企业靠银行贷款,看不清方向不敢压上身家性命,决策很慢,当商业模式清晰起来的时候,你早没戏了。

日本不是点错了科技树,而是胆小点得不够多,没玩命点。。。。

知乎用户 杨爱红 发表

题主的问题描述里提到了氢能,这个情况比较特殊。

目前,日本氢能技术独步全球,生产端和应用端的情况我不敢妄言,但在中间的运输环节,日本前几年已经完成了几千立方米容积的试验性的液氢运输船,十几万立方米容积的实用性的大型液氢运输船也已经开工了,领先全世界至少两个身位。

日本油气基本上完全依赖进口,同时日本又是个岛国、绝大部分能源消费地都离海岸线不远,氢能几乎就是为这样的国家量身打造的未来能源:一方面摆脱对进口油气的依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海运实现大量廉价运输。日本积极发展氢能也算是因地制宜。

日本的氢能路线之所以显得另类(或者说,中美欧之所以都没大力跟进),一方面是因为中美欧内陆辽阔、能源消费地有很多远离海岸线、氢能运输成本高于日本;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日本在氢能领域的技术积累过于雄厚、上下游产业链都握在手中、又不愿意分肉给中美欧,那中美欧何苦还去跟日本刀尖夺食、仰人鼻息?更何况反正都是二级能源,电池跟液氢相比也没差到哪里去。

倘若日本体量再大一点,没准氢能就真成世界主流了呢 2333

知乎用户 D 调的周先生 发表

日本没有点错过科技。

不过由于日本拎不清。

身为殖民地

竟然想吃独食。

那后果就是它发展什么。

什么就会被抛弃。

因为他说着不算。

就是这么可怜。

中国可以直接把电动车扶持起来。

中国可以直接将腾讯这种抄袭患者送上互联网巨头。

日本他就没有这个条件。

早点跪下来叫中国爸爸算了。

下次发明的东西会直接成为主流。

不过记得大头的上供过来。

知乎用户 我好害怕 发表

换个角度看。

日本是主要国家里现金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中国是现金使用率最低的,现在没几个人用现金。美国大部分交易用信用卡,但是很多小额交易和小费还是用现金(我因此还必须在钱包里放一叠一元纸币)。日本大部分日常消费还是用现金,特别是有些拉面店只收现金。很多地方充值交通卡也只能用现金。你去日本旅游是一定要换现金的。

日本是主要国家里最晚进入音乐刘梅化的国家,中国是最早的,直接数字时代,CD 销量约等于 0,美国其次,现在也大部分刘梅,实体 CD 只有一点点,而日本某一张专辑依然可以卖几十万张甚至百万张(比如米津玄师

日本也是主要国家里最晚自媒体化的国家。中国还是最早最成熟的(微博知乎 b 站抖音自媒体无处不在),然后是美国,而日本近两年才开始兴起这一产业,之前大家都是看电视,看地上波,这也导致了日本地上波内容比任何国家都丰富。

大家都知道韩流入侵全球,但仔细想想日本娱乐产业真的打不过韩国吗?不是的,日本人以前根本就没想过做海外生意赚海外的钱,直到近两年才反应过来却发现韩国人早就把市场占了。

日本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本土导向,本土思维,产品服务也都是本土思维设计的,说难听一点就是闭门造车,根本不看世界趋势,那点错科技树也不奇怪了。

知乎用户 lu luce 发表

为啥索尼点错 cd 没有造 mp3,因为 CD 事业部在索尼内部话语权非常大,索尼的磁事业部和光事业部阻止了这个想法。

为啥汽车研制氢能和增程式(这个目前还不错),因为丰田和日产有成熟的柴油机技术,这条路线可以发挥公司的优势。

为啥,微软公司无法研发出优秀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因为操作系统开发组在公司内部话语权非常大。公司所有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都必须使用 Windows 操作系统套一个壳。

与其马后炮,笑话日本点错科技树。还是低下头看看中国点过那些科技树吧。

抄袭爱立信和思科起家的华为??

开棋牌室和游戏厅的腾讯??

搞非法集资的阿里巴巴??

抄袭 YouTube 的哔哩哔哩??

从一开始就赚不到钱的共享单车??

还是打压出租车司机的滴滴。。。

还有到现在还在腆着大脸使用美国安卓的一众手机销售商。

知乎用户 王某​ 发表

因为棋子和棋手是不一样的。

世界并不是大家各自一个基地,然后挖矿攀科技。比如你说的新能源问题,其实美国完全可以联合全球制裁新能源,但是为什么不呢,因为我们拉一个打一个。

拉住特斯拉,给你地皮市场帮你赚钱,你把美国搞定留住这条赛道,我们大力发展产业升级,打的就是德日的汽车制造业。

德日吃什么,取决于大哥让你吃什么。作为美国的手下败将,最核心的赛道美国是不可能开放的,只能允许你在某个领域某个产业链占据一部分,我吃肉的时候你喝汤。

但是当我和另一个大哥开干,那就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了。就好像俄乌战争欧洲没气一样。

如果你还是不理解棋子的位置,假设收复台湾,东北亚局势突变,六方会谈突然有五方亲密了许多,我们也可以跟日本友好往来,我们也可以把航母开过去罩着你。

但是我们也不会允许你种蘑菇造航母的。

战争的红利是非常,非常诱人的。人类目前的现代生活,基本上是二战后的科技军转民。日本抱了大粗腿,给了大订单,又曾经牛鼻过,当然要比中国这种和平崛起舒服多了,别忘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是日本造的,人家一个世纪前就玩航母,咱们还水深火热呢。

所以目前的西方发展,基本是二战后的利益瓜分,所谓的攀科技只是表面而已,是大哥点头给你的,核心永远牢牢握在大哥手里。

知乎用户 晶鑫 发表

因为右翼小丑们把中日关系搞崩了。

日本 80 年代的思路非常明确,日本搞研发,韩国东南亚搞设计,中国搞落地。如果一直按这个思路走下去,就有将近 20 亿人口的市场去消化日本的研发成果,并反过来促进日本技术升级。

然后 89 年以后,中美翻脸,日本居然跟着美国和中国翻脸了。随后中国进一步开放,大量的欧标和美标进入生产之中。但是日本方面依然希望可以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份额,中国也希望可以有更多选择,所以这段时间中日关系虽然一般但是各个方面的接触还是有增无减。90 年代末一波经济危机,日本在韩国东南亚的布局被金融危机冲的七零八落,中日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密切了。

21 世纪中国成功入关,日本首相为了讨好右翼跑去拜鬼。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相较之前的历次参拜有两件事情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日关系彻底破裂。首先,随着大量的抗日老兵和侵华日军在 21 世纪初大量病逝,中日间沟通渠道岌岌可危——尤其考虑到很多抗日老兵在政府里有不少关系。其次,互联网的发展让民间的反日情绪酝酿的非常严重,各地都出现了零星的反日暴行。从此中日关系一落千丈,中国再也没有以国家意志推广过日本标准和日本产品。

随后,日本企业逐渐在中国丧失了话语权。而更恐怖的是中国入世之后生产能力的大幅增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不到五年就把大量的日本产品打得出不了国门。小泉末期已经尝试修复中日关系了,我估计他感觉到如果在中国拿不到几个领域的话语权,很快日本只能自己玩了。

然后中日开始尝试修复关系,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2010 年以后美国企业逐渐打破了日本市场的壁垒,开始了对日本产品的屠杀,从此不能为美国产业服务的日本研发成果都是错误的尝试。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和科技关系有限,和实力密切相关。

和平年代,英雄,不是,国家的六大属性疑似顺序是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军事。

从 94 年开始一路溜溜板以后,日本还剩什么?

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别提了,文化还行,不过好像都被韩国盖过去了。

科技,日本底子当然不错,可惜问题不是点错了科技树,而是只能选这个发展方向,因为,没钱。

不一定说明问题,但是日本大学排名一直落到今天这个样子,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对外往来太少,说白了不敢烧钱。

这说一个关于研发的段子,我一个美国排名前三制药的朋友说,他们那研发一个项目几个亿或者十几年下去打水漂没结果的,司空见惯。公司同时搞几百个项目,有一两个有结果就不错。而且公司当前赚钱的药,有些都是三十年前的项目。

研发就得这种 “魄力” 才有底气和持续力。

日本这二十多年是没这个能力了。

另外有一点,和经济密切相关,就是市场。

日本本来是个挺大的市场,做好自己,先得保证不被吃掉,所以日本很多领域的研发思路,是侧重 “独立自主” 的。比如说通讯领域。

但是,搞坚壁清野的结果,是自己产品也出不去,同时失去竞争力和新鲜血液,日本的技术逐渐被赶超过去。

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品牌,现在几乎已经消失在通讯领域排行榜了。

韩国还有个三星对吧?身边有多少人用日本的手机,平板?笔记本也小众了对吧?

市场保护结果就是越来越不行,再过十年二十年,弄不好 SONY 这种公司完全变成美资或中资以后,日本就没嘛了。

现在海外日本品牌,越来越像我国台湾省了,出名就是点心小吃农产品,当然目前还有一点工艺品家居礼品文具…… 也在衰退,比如无印良品

最后日本会不会退化到巴厘岛那种纯旅游➕水果餐饮为支柱的地步,也不好说。

当然当然,目前或者说五十年以内不至于,日本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仍然存在咸鱼翻身的机会的。

如果兔子带它一起玩的话。

知乎用户 佛系咸鱼 发表

日本没有能力将自己的东西变成世界标准,就只能成为被抛弃的小众。

中国从 2000 年以前一穷二白的时候,就开始谋划推动中国的 3G 世界标准,可以硬着头皮把 TD-SCDMA 推成世界标准,即使全世界只有中国用 TD-SCDMA,即使中国三大运营商只有一家用 TD-SCDMA,即使 TD-SCDMA 垃圾的不行,把移动折磨的要死,TD-SCDMA 当年还是可以让接近 80% 的手机终端支持 TD-SCDMA。

这就是日本的差距。

到现在,数一数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制定的世界标准有多少?再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在全世界推行中国标准?

日本不是科技树点错了,是站位错了。

日本本身没有能力独立推动自己的技术成为世界标准,就应该找好强力的大腿,用正确的姿势抱好大腿让自己的技术在世界标准中分一杯羹。

可惜日本是一个脑臀分离的别扭国家。

知乎用户 俗不可耐​ 发表

真的不是日本点错科技树,其实在工程上很多东西都是既可以是 a,也可以是 b。就像是计量单位,老美今天还在用英尺,英里,加仑这种单位,你说它点错计量单位制了吗?

再比如说电压,咱们国家 220v 交流电,美国就非要 110v。还有插座,

这三种插座都是来自中国,但它们其实是中,欧,美的通用型。

那么你说谁的插座点歪了科技树呢?

苏联搞得计算机是三进制的,如果冷战胜利的是苏联猜猜今天的计算机是什么进制的?

简而言之,没有一个技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都是生产,改进,迭代最后趋于完善的。日本尴尬的地方在于,国内市场就那么大,国际市场往上有爸爸压着,往下又被中国抢着,所以用户数量,迭代速度跟不上,而后收益也小,研发更加乏力,最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技术路线被边缘化。

这就是所谓的 “点错科技树”。本质上是日本的国家实力让他无力去定义标准。

技术这东西,路线千万条。给足了钱,给够了时间,就是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因此,从工业革命开始,所有的战争背后原因都是争夺市场。

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其实是一战二战,本质上是欧洲列强自相残杀把自己的市场让出来给了美国。没有能源,可以买,没有技术可以学,没有市场就像是种果树没有水,养不活。没有市场的技术路线注定是死路一条。有市场的技术哪怕它一开始纯粹就是忽悠,最后也很可能生生养成鲸鱼。

知乎用户 排骨 发表

-— 更新 —

评论区里有人指出了我的错误,这个点错科技树的事情不是出现在 CD 往 MP3 的时候。而是磁带和唱片往 CD 和 MD 过度的时候。日本厂商推出了一款叫 DAT 的媒介。为了延缓磁带淘汰的新产品。87 年推出的。

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我校 MBA 教授尾妹坚一郎老师讲了这个案例,后来在他的书里也提到了。但过于冷门所以我只记得是媒介的一种,刚刚去查了资料,确认不是 MD 是 DAT。

教授还讲了在胶卷往数码相机时代推进的时候日本胶卷厂商联合起来推出了一种介于数码和胶卷之间的 APS,希望延缓胶卷的淘汰。结果也是点错了科技树。其实点错科技树是常事。

-———- 分割线 ———-

早在 cd 的末期,日本厂商就知道 mp3 这种媒体形式将取代 CD,推出 MD 其实是为了延缓 CD 的淘汰时间,但 MD 的出现反而加快了 mp3 的普及。就算是之后的 mp3,日本还是主要厂家之一。所以 MD 没有想日本预期的那样发展,但不能算点错科技树。

氢能只是另外一个方向,其实电动车日本的技术积累很强。但和 cd 的情况类似,那就是汽油车日本优势太明显,市场太大,这时候积极推电动车是没有必要的。但和 cd 的情况不一样的是,其实电动车的主要推手是中国,中国占了全世界电动车市场的 90%,如果没有中国主推电动车什么时候能普及是未知数,而且中国明显就是为了扶植本土车企,实现电动车上的弯道超车。对手就是国外百年车企,这种情况下日本厂商有必要积极推电动车么?也和 MD 一样,日系搞了个混合动力,其实目的还是为了延缓汽油车的淘汰速度。因为现在来说,电动车是不是会取代汽油车前景还不一定,电池的续航很受环境的影响,充电时间也太长。这几个技术攻关下来才能说一定能取代汽油车。这种情况下氢能是一个尝试的方向。

这种情况其实别说日本,任何一个人大概率都做不到放弃自己的摇钱树去搞什么创新。你如果是一个大公司的管理层,收入不菲,但前途一眼望到头。这时候一家风创公司请你去一起创业,你会去么?真正敢去的是少数吧。

知乎用户 枫冷慕诗​ 发表

我回顾日本近三十年的历史,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自从进入 90 年代之后,日本这个国家似乎用光了上百年来累积的所有运气,它们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智能手机、光刻机、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连续 6 次点错了科技树,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非常诡异的格局:世界的变化翻天覆地,日本的变化不动如山。

今天我就为大家盘点下日本错失的 6 次发展良机,并分析背后的真实原因。

01 六次点错科技树

现在我们都清楚,1980 年 - 1990 年是日本的黄金时期,日本的钢铁、造船、机电、消费电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当时的中国家庭,如果能拥有一台索尼收音机或者松下电视机,一定会成为全村羡慕的对象,在中日最友好的蜜月期,央视曾多次在黄金时段播放松下电器的广告。

就连世界霸主美国,在日本制造业的冲击之下也是丢盔卸甲,其国内王牌产业汽车制造,也被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所攻破,那个时代的日本风光无限,人均 GDP 是美国的 1.7 倍,是中国的 100 多倍,日本白领打一次车花的钱,就够中国的农民足足使用一年!

就是在这种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日本在 30 年的时间里,竟然连续 6 次搞错了发展方向,以至于 30 年 GDP 原地踏步,国内环境一潭死水。

第一次点错科技树,是没有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

搜索引擎,美国有谷歌,中国有百度;社交网络,美国有推特脸书,中国有腾讯和微博;电商平台,美国有亚马逊,中国有淘宝京东,日本有什么?

不仅如此,在打车、外卖、支付领域,日本的发展也是一言难尽,你能想象,在这个线上支付已经普及的年代,日本人依然坚持一张一张的用现金支付?你能想象,大量的日本人用 APP 转个帐竟然还需要向客服求助?你能想象,在一个城市化率高达 90% 的发达国家,竟然有超过 90% 的人连外卖都不会点?

因为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日本人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和中美两国已经严重脱节,如果你毫无准备地从国内前往日本,恐怕某一瞬间会误以为穿越回了 10 年前。

除了没有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日本还错过了通信技术的发展良机,3G、4G、5G,不仅是网速变快,还是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改变,谁能制定标准,谁就能重新定义工作流程并重塑世界经济的竞争规则,所以中美才在 5G 标准之争中斗得头破血流,而日本,早就失去了竞争的资格,只能跟在中美后面吃残羹剩饭。

还有云计算领域,中美两国占了全球份额的一半,日本努力了几十年,份额只有中美的一个零头,云计算有多重要?用最通俗的话说,如果公路和铁路是工业化的血脉,那么算力就是数字化的血脉,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基建,日本一旦在这个领域落伍,失去的恐怕就不只是 20 年。

除此之外,在智能手机、光刻机、新能源汽车领域,日本也是一再的走错路。

美国的苹果开创了智能机的先河,中国的小米用性价比抢占了世界市场,目前中国手机市场份额早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日本呢?手机设计页面又丑又难用,系统万年不更新,价格还死贵,每次看到日剧中主角的手机,我都会怀疑这到底是哪个时代的产品。

再来看光刻机和新能源汽车,那就更加邪门了,简直是日本选什么什么就是错的,光刻机有湿刻法和干刻法两种技术路线,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兴致勃勃地发展这个领域,结果它们押注了干刻法,失败了,新能源汽车赛道,日本车企押注了氢能源,结果又失败了。

我之所以说日本用尽了上百年来累积的所有运气,就是因为日本连续六次在重大选择中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以至于如今国运不振,这实在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

02 背后的真实原因

**为什么日本会一再地点错科技树?**难道真的是国运不行?我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我默认当下流行的技术就是最优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拿咱们现在大力推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来说,难道新能源车一定比传统汽车更先进吗?不见得吧,咱们之所以大力支持全球减排和发展新能源车,主要有两个原因:

1. 中国已经过了最依赖高能耗支撑经济发展的阶段,但某些国家的工业化还没有走到这个阶段,比如说印度,所以在自己上车后及时焊死车门,也是保证自己优势的方法之一。

2. 在传统发动机领域,德国和日本累积了上百年的经验,这绝对不是我们短期可以超越的,既然原有赛道玩不过你们,那就干脆换个我们擅长的赛道重新开始,比如说新能源车。

正是因为看到了咱们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决策,我才幡然醒悟,技术路线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归根到底比的还是综合国力

就拿日本在汽车领域选择了氢能源来说,难道它的选择一定是错的吗?并不是,中美之所以不走氢能源路线,是因为两国一合计,发现日本垄断了全球 83% 的氢能源专利,如果中美也选择这个领域,那就只能给日本打工,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在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市场,一起给老三打工,你觉得你很幽默?

所以中美就说新能源车才是正途,你玩咱们就一起,你不玩那也可以,中国、美国、欧洲加起来 20 多亿的人口,超过全球 60% 的 GDP,这个市场不准你进入,你日本氢能源车即便玩出花,请问能卖给谁?非洲老铁还是印度阿三?

任何一项技术,想要在世界范围普及,必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零售市场规模。

2. 科研人员规模。

3. 研发经费规模。

第一项是根本条件,因为只有市场足够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能产生巨额的利润,进而才能增加科研人员数量,提高研发经费,支撑行业的良性发展。

日本最大的问题不是创新力不行,而是人口只有一个亿,国内市场太小,就算他研究出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如果中美不让他的技术进入市场,他就毫无用武之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试图挑战美国的地位,结果呢?美国逼着日本签订了《美日半导体协议》,限制日本半导体产品出口,日本国内市场太小,很快就失去了发展活力,美国在 90 年代又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霸主。

还有 2009 年的丰田事件,眼看日本的丰田超越了美国的通用成为汽车行业的世界第一,美国就对丰田展开了安全调查,最后丰田召回了 900 万辆汽车并于 2014 年向美国司法部屈辱的支付了 12 亿和解金。

想站着赚钱?哪有那么容易!

反观中国,由于国内市场足够大,所以才有资格自己玩,当年西方限制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不让中国的光伏产品随意出口,按理说失去了国外市场就是死路,结果呢?中国仗着自己人口众多国土广袤,直接放出了两个大招:
1. 在西部的沙漠里大量放置光伏产品,消化光伏企业的产能。

2. 家电下乡,把以前的出口补贴直接给到农民,让农民去买。

就这样硬生生地凭借一国之力救活了自己的光伏产业,如今中国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光伏产品出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西方看到这种场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什么中美每次都能选对发展路线,而日本则不行?除了中美市场够大能重新定义正确的标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美家大业大,如果一个行业有 10 条发展路线,以印度的国力只能选择一条,以日本的国力可以选择两条,但是中美可以同时押宝十条,最后不管哪个方向走通了,中美都不会落后太多,你别看我们现在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但在背地里,我们肯定也在继续研究传统发动机和氢能源汽车,万一哪天需要用到这项技术,我们也不至于受制于人。

所以,并不是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而是日本的综合国力不行,没有资格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再说通俗一点,再优秀的学生,也无法赢过批卷老师,其实就是这么个理。

知乎用户 普天之下皆兄弟 发表

不知道你炒股不。

我和很多朋友炒股的时候,发现自己买卖的时间总是错,买了就跌,卖了就涨,明明看到涨的信号了,还是跌,等到熬不住割了,又涨了,就像被诅咒了一样。

后来看到一个有钱的朋友,他炒股的手法就简单多了:手里几只股票,如果他觉得哪只要跌了,就找个小峰顶卖三成,如果看错了涨了,剩下的七成市值上升了,肯定还是赚,只是赚的少点,如果真的跌了,跌到一定的价格就买回来,这样高卖低买,虽然市值低了,但股票数不变,自己账户里还套了点现金,然后多次高抛低吸之下,他的持仓成本就非常低了。

但是,这种操作之下,每只股票的持仓不能太少,起码赚的要比佣金多才行。

至于庄家什么拉抬打压股价就不说了。

炒股为啥说散户是韭菜?因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庄家、大户可以做局,还可以根据你的操作加后手。

科技树一个道理,不是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而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了社会学的问题,你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不跟,甚至大户反向打压,让你成本上升经济性维持不下去。

所以体量不够的国家就会像散户一样:怎么操作都是错。

知乎用户 换一个时空 发表

日本和欧洲都有一个毛病,喜欢用复杂而精细的结构解决需求,都想用先进的工艺水平拉开对手的差距。

这是佳能单反相机。大量的非规则连接线,大量精密机械结构,繁复多样的接口类型。

这是索尼的 walkmam

这是索尼的笔记本

这是钟表爱好者制作的机械钟表。

哈曼 505 计算器

结构越复杂的消费品越容易失败,科技类消费品发展的真谛是 “大道至简”。

若非必要,勿增实体。

############################

介于有大量的杠精挑刺,那举个同代同档次产品的例子。

PS5 和 XSX 的风道设计

PS5 的风道设计

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风道方向,奇奇怪怪的散热器形状,以及各种扭曲的不规则的机身外形。

XSX 的风道设计

其实是借鉴乔布斯最后的产品 Mac Pro 的散热设计,一个规则的散热器,由下至上简洁明了的风道,每个部件都是方方正正。

如果要选择一个代表现在的日本设计,那必须的 EXPO 2025 吉祥物,充分体现日本设计复杂、怪异、扭曲的特色。

知乎用户 op3721 发表

不是日本点错,而是日本没有实力控制市场,美国新冠疫苗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用国力控制欧洲日本等富裕国家不准买中国疫苗,日本这次没有研发疫苗就是因为太懂美国的霸权游戏,很可能知道新冠可能真的是美国发动的生物战。

市场决定了科技,这点我们一定要记住,美国国力强大,所以控制着全球主要市场,技术只是市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想反了,以为先有技术后才拥有市场,那么必定会弄错逻辑,美国技术那么多优势,都是因为先掌握了市场之后,长期发展进步的结果。

我们中国的大量科技后来崛起,就是因为中国国力强大,可以控制自己的市场,而欧洲日本就没有这样的实力,美国的理论,权威,经济学,政治学都是为了控制全球市场,输出他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包括不可逆性。

以前,各国都被美国的这些套路给忽悠了,而欧洲的部分国家懂得,也不敢说,日本很聪明,19 世纪就学会了这些,只可惜我们大清为了统治者的利益,故意排挤正确的战国争霸理论和相关人才,导致落后挨打,直到毛主席出现,才研究懂了这些,等到获得决定中国路线的权力时,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了,要先修复各种漏洞,不得不让出部分市场和遵守欧美规则。

实际美国所做所为都是为了控制市场,看清楚了一点,就能看懂美国很多行为,美国的文化和美国的教育都是为了控制市场服务的。

所以说日本做什么都没有用,市场不会以日本的方向走的。做多就错多,然而可悲的是,日本又不得不做。

知乎用户 中华元 发表

日本早早就搞新能源了,92 年就研究了,但是因为日本太贪,把自己搞没了

当时日本选择氢能源,是日本没石油也没锂矿,也没石墨烯,新能源搞其他路线,日本的能源需求依然还是被上游的原料国家卡脖子,氢能源就随处可工业制造了,所以日本为了赢家通吃,就带头走了氢能源道路,研究的专利技术也不公布,等着后来公司付天价专利费

没想到特斯拉和比亚迪不想当日本的袁大头,而且特斯拉更狠,直接开源,公布专利技术免费全球使用,这些大家都走特拉斯的技术路线搞锂电池,众人一起把这条路越走越宽,而日本把人当冤大头,在氢能源上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路是越走越窄

搞的日本三大车厂的本田,不得不宣布放弃氢能源,而听说另一个巨头丰田,则在跪舔比亚迪,说求合作,壳子车标挂丰田的,其他都用比亚迪的,但比亚迪懒得理丰田

最终,日本政府和产业界倾举国之力,半个世纪豪赌的氢能源战略,因贪得无厌和战略短视,将最终失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乎用户 NOBUSEBU 发表

我换个不同角度扯一下,你姑且听之。

我觉得试错这玩意全世界各国都有,很多技术都是发展一段时间证明不行才消失的,留下的是优胜劣汰的结果。但是美国可能两大公司研发出两套不同的技术,胜出的那一方继续使用,失败的早早认输,也转移了路线;而日本经常就是大巨头整出个技术,整个行业齐刷刷地都跟着用,很快就深入全国行业的骨髓,最后证明不行了废除也很漫长,刮骨疗毒

知乎用户 孟章 发表

不是精日,没必要日吹。

经费没本事拿,对错没兴趣扯。

仅仅是:

了解一点日本,表述一孔之见。

回答问题,没有政治倾向。

乱扣帽子,咱也承受不起。

说得对点赞,不爱看随便。

=================

问题预设立场:日本总是点错……..

提问值得商榷。

提问所说 “索尼点错 cd 没有造 mp3”,这是不了解产业发展的先后次序的臆想。其实,CD 非但不是点错,而是点对了科技树,打造了全新的数字音乐载体:高保真、数字化记录、无损音质和无限拷贝,是跨越式、里程碑式的技术升级。

这之后很久,才有 “MP3” 走上舞台。没有 CD 在前的“模数转换”,MP3 播放器大概率不会出现。

而 MP3 格式完全是音频质量的倒退,且带着盗版的原罪。至于 MP3 播放器,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科技成果,闪存加一个音频解码模块输出,手工作坊就能生产。

2004 年之前,MP3 播放器价格还有艾利和、三星、创新、SONY 这类产商撑着,后期迅速成为烂大街产品,完全没有产品壁垒,2005 年上海美罗城买笔记本送 MP3 播放器,没过多久买块儿贵点儿的显卡都送,联想还搞过 68 块钱一个的大甩卖。

对 SONY 这样体量的公司,MP3 播放器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产品线补充。后续 SONY 推出 Hi-Res 音频格式,以及一系列的高解析度音频设备,就是主动和这个市场切割(打造产品壁垒)。

而曾经热闹的一众 MP3 生产厂商,今何在?

至于电动车和氢能、混动,孰优孰劣,也未分高下。

丰田是混动的先行者。之前不做电动车,非技术因素,而是丰田判断电动车只是把污染转移到电池生产、电能和后期的处理环节,综合评价能耗不经济、污染更严重。

以日系制造企业的实力,造电动车并没有 “跨越式” 的难度。特斯拉的电池不也有松下提供吗?

总有一种误区,认为制造电动车是多么领先的技术,和移动支付的扫二维码类似,其实谈不上高科技。而丰田在这个领域的布局,也完全不是媒体报道上所看到的 “后知后觉”。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丰田就已经着手研究电动化技术了,1983 年推出 EV-10,1985 年推出 EV-20,1987 年推出 EV-30。进入 90 年代后,又先后推出 Townace Van EV(1993 年)和 RAV4 EV(1997 年),截止到 2003 年,RAV4 EV 的销量约为 1900 台。
只不过那时候的 EV 产品还存在许多课题,比如续航里程短、搭载大量电池技术导致成本升高、充电时间长等,丰田暂时将其定位于短途城市用车,并进行了实用化的尝试。
1990 年代,那时候我们桑塔纳也还蛮拉风的。 丰田电动汽车 20 年之前就有商品化生产,只是不在中国销售而已。

最近两年,本田推出电动车,丰田也开始发力。要说点错科技树,还真谈不上。丰田对汽车行业的把控,远超想象:特斯拉最早的股东就有丰田。

电动车免费上牌、政策补贴推动作用慢慢减少,过几年再看丰田汽车的纯电发展为宜,现在贸然结论不免会打脸。

学渣开窍努力变学霸,我相信。

学霸毫无道理被学渣考试吊打,打死你也不信!

———-——分割线—————

中国的确在快速发展、追赶并在某些行业超越、领先。值得自豪,欢欣鼓舞!

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能领先世界的东西,并不如媒体宣传的那么多。

目空一切,睥睨天下,不至于也没必要。

五六年前,东京成田机场展示发那科的工业机器人,展期有大约半年多。只要坐飞机就抽空去看黄色的机器人、机械手装配演示、 敲键盘、搬轮胎。

看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来日本出差、机器人行业的华人工程师。

他颇为郁闷的说:没有日本的轴承,传感器、电机伺服机构,国内机器人也就能放心扫扫地。

印象深刻。

现如今,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状态了……

有空了再来补图。

———真是的 …. 简直了 —————

照片太多没找到,先从 fanuc 论坛网站上转载几个小图。

知乎用户 Cat Chen​ 发表

拿个案来说事,有什么意思呢?

你说 Sony 在 Walkman 后期选择了 CD 而非闪存(MP3)是个错误的科技方向。但你看现存三大游戏主机两个是日本的,是谁的方向正确呢?还是说别的国家都不屑于点开游戏机这个领域呢?

Sony 参与的 Blu-Ray 是最后一代主流的光盘格式,这你不能说人家点错了吧。当年的竞争对手是 Toshiba 和 NEC 的 HD DVD,所以无论谁赢了这个领域都是日本的…… 在这件事情上,跟着别人点错科技树的是中国。中国基于 HD DVD 做了自己的 CH DVD,在中国流行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知乎用户 Xiuquan Yu 发表

科技树是结果,不是原因

因为 cd 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cd 才变成了错误的科技树,

比赛结果是选手的水平决定的,输了就说是兵种被克制了,其实归根到底不是因为你菜吗

如果日本产品竞争力足够强,那说不定我们现在还在听 cd,研发 mp3 的企业上来就被干死了,

举个反例,手机支付用起来不香吗,欧美是没有支付宝的技术,还是没有支付宝的市场,还是没有支付宝的资本规模?为什么他们还在刷卡,还在用支票?

因为支付宝这样的企业,如果扔到国外,只会被金融寡头们秒杀,竞争力为零,大银行有九万种方法弄死你。

知乎用户 老熊 发表

过去世界上只有两种混合动力汽车,一种是丰田混动,一种是其他,丰田混动在成本和效率方面达成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又申请了足够吃几十年的专利。某大国要求市场换技术而丰田不从,于是只有其他混动汽车能上绿牌,丰田混动因为某个关键指标是 59 而不是 60,上不了绿牌。你说这丰田混动的科技点错了?还是丰田投胎投错了?

氢燃料汽车,日本点满了专利又屯满了白金,东西两大国也是不约而同点了个 “扬”。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我提几个影响因素

首先,日本体量不够大,没有那么多选择机会。有人或许会说,日本挺大了,人口上亿,在欧洲都没几个国家人口上亿。

不同于 20 世前期初美国苏联时代那种人口上亿规模就够了。到了 21 世纪,大国人口规模是几亿乃至十几亿才行。美国 3 亿人,欧盟 5 亿人,中国 14 亿人,加上国土辽阔才能算大国大集团级别。日本 1 亿人口,加上国土资源等规模,其体量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埃及,菲律宾,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人口上亿国家一个级别,在全球只能算中等规模级别。如果考虑到日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现在每年出生才 80 万新生儿),日本人口优势更小。

对于工业国来说,人口规模非常重要。市场规模决定专业化分工程度。只要足够多工业化人口才能提供足够劳动力与消费市场,才能支撑一个足够大的产业链体系。中小国体量不够,无法支撑产业链体系。

以点科技树为例,大国有条件试错。像美国研发原子弹,中国研发新冠疫苗等,可以同时开展几条科技路线,可能三四条科研路线砸钱试下来,最终只有一条成功。日韩等中小国做不到,只能实验一条科研路线,这样失败风险大。

其次,日本领导决策者过于老龄化,领袖领导一堆白发苍苍老头子。老人是倾向于保守固执的,不敢冒险不愿失败。

搞科研不能保守固执,必须敢冒险敢失败。科研强国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冒险失败甚至死人牺牲基础上的。当年冷战美苏太空竞赛,摔了炸了多少火箭死了多少人。像马斯克猎鹰火箭,中国长征五号等也是失败了很多次。

知乎用户 yq wu 发表

题主别闹,你举得这些例子根本就不是点错科技树的问题。非要说科技树,你还不如说日本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上面的纠结。

CD 和 mp3 差了不止一个时代,造 cd 的时候根本造不了 mp3。这玩意根本就不是点错科技树的事情。

CD 规范是 1980 年发布的(标准正式发布是 1982 年),估计比破乎里绝大部分人的岁数都大。而 mp3 标准要等到 1994 年才发布,正式公布已经是 1995 年了。

问 sony 为什么不造 MP3 而是 cd,就像问你小学的时候为什么要学加减乘除而不是微积分一样。在发明 CD 的那个年代,芯片的计算能力根本就不足以对 mp3 格式进行实时解压运算。另外,mp3 是有损压缩格式,质量和 CD 还没法比,虽说大部分人也听不出来。同时,CD 还可以担负数据存储媒介的作用,用途比 mp3 大多了,要比较你还得加上 U 盘,但是这类非易失性存储器在 CD 的年代也不存在。

至于汽车,其实氢能和现在的锂电都有难以克服的障碍。如果没有技术突破,氢能会死在铂资源上,全世界的铂加一块也不够普及氢能汽车的。同样,全世界的锂资源也不够普及锂电汽车的。非要比较的话,氢能的主要困难可能是加氢,但是也不怕低温。而折腾氢能汽车的时候,现在的锂离子电池也还没有发明,日本人折腾得早,就只能吊在氢能这棵树上。这件事只能问锂离子电池为什么后来居上了。

知乎用户 张艾菲​ 发表

科技本来就是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才是常态。

没有老品在前,何来迭代必要?

1983 年的 Sony Walkman 广告,

产品无论是尺寸还是质量的极致,

在那时候都太前沿了,

广告虽然技法有点过时,

但是概念和表达上,跟现在苹果广告可以一战,

2021 年回看 1983 年的产品,我都想买。

又怎么会是点错了科技树呢?

知乎用户 荻 生​ 发表

因为科技树的解释权、科技发展的主导权不在日本手里啊,他一个战败国,想靠建立技术壁垒反噬战胜国,那是做梦!

知乎用户 RNAVision​ 发表

日本科技是个死循环,它点哪颗科技树,那颗树就得死:

1、日本研究出一个牛逼的技术

2、日本把这个技术申请了专利

3、中欧美:这么贵!qnmd!绕过!砸钱换个技术路线!

4、中欧美用更大的市场拉低了自己的技术成本,成为(甚至使用行政力量强制成为)了行业标准(哪怕没有日本技术先进)。

5、中欧美利用巨大的市场带来的巨大资金和经验,完成更迭换代(技术上完成反超),彻底淘汰日本技术路线。

归根到底,就是日本市场太小。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题目:“为什么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

知乎最近问题开始有些诡异了,这种典型的陨石为什么总掉进坑的问题也能热搜第二?

我很想问问题主:

“为什么你总是选错那七个球?”

为什么总是题主呢?这里面有什么问题?

是因为题主心态不开放,不能 AI 选码?

还是彩民日报卖完了无奈之举?

亦或是本没有错,但是曾道人等其他角色因为竞争强势推行了别的标准?


答案: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升级科技树,只是在某些领域里有国家取得了绝对优势后,别的国家就不需要在这个领域里再做更多消耗了。

知乎用户 桔了个仔​​ 发表

日本其实有很多机会点对科技树的,但有很多原因导致这些机会错失了:

1. 二战日本战败,而美国主导了世界经济,导致日本的科技树被美国「剪枝」。近些年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频频出招,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的遭遇。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曾经与日本打了一场芯片战,最终摧毁了日本的芯片产业。日本曾立于世界半导体和存储芯片的巅峰,甚至将美国踩在脚下。但美国通过 301 调查、广场协议等等的组合拳式的打压,让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内部因素导致日本半导体行业衰退,但美国打击确实是重要因素之一。下图是日本和美国半导体市场份额变化图。

2. 日本市场不够大,导致一项技术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扩张。例如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二维码,是日本电装公司于 1994 年研发的,当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产品管理问题。

虽然二维码本身不算什么科技,但作为一个「通用入口」,二维码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原因是中国的巨大市场,你摸索一下,他摸索一下,很快就能摸索出适合的应用场景。

同样的,在中国,新的科技树可以在巨大的市场里得到快速验证,那些错误的科技树,可能还没进入我们视野就消失了。

3. 点错科技树可能是「事后诸葛亮」,竞争的后果。我们现在看美国会想,他们为啥不用移动支付,还天天带信用卡这么累。但事实在美国,移动支付这颗科技树就是竞争不赢金融巨头,在中国推广移动支付是点对了科技树,但在美国,推广移动支付可能就会被美国人说「点错了支付的科技树」。

以上。

知乎用户 负二​ 发表

总的来讲,日本人总是喜欢把东西做得 “耐用”,他们似乎很厌恶在一个不够可靠和耐用的产品上进行快速技术迭代,以推陈出新。

(不晓得这是不是出于一种 “节省资源” 的民族性格——我猜的。)

举个例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曾一度领先,靠的是高度的可靠性,其设计寿命以 “年” 为单位——彼时美国半导体的可靠性被吊打,先出故障的通常都是美国芯片。

但后来美国人发现了 “摩尔定律”。

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知乎用户 netkiller​ 发表

根源在于老龄化社会

日本企业终身制,日本员工岁勤劳,但是老员工的创新能力不行,跟不上时代。人一旦老龄化,就会估值,坚持,固守,不思创新。

中国企业会开除 35 的员工,让位与年轻人,这样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被输送到企业,保证了企业的创新力,如果不把 35 岁员工输送到社会,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

为中国企业的做法点赞,来杠我把!!!

知乎用户 阿毛 发表

日本不是技术上有问题,是经营策略有问题

日本企业只要掌握了某类技术,就建立专利壁垒封闭起来,再建立一个封闭的标准,把里面的利润吃干抹净。最多分润一点给自家上下游企业。其他人是想都不要想。

所以日本企业掌握的技术再先进,在市场上也没用。

因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还是欧洲市场,都有一大批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他们联合起来共享一个哪怕是略差一点的技术标准,一起抢占市场。日本企业哪有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力量大,于是市场就没有了。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然后研发投入也跟不上了,下一代或者几代技术也逐渐不行了。

表面上是点错了科技树

实际上是没有那个本事还想吃独食于是被人干了

知乎用户 马文彬 发表

第一,这个结论错误,日本在医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科技树绝对没错,已经成为日本目前的核心产业。

第二,日本在材料,能源(含新能源,纯净能源),数学三个大方向的科技树,你也不能说他点错,而是还没有出现 “非常厉害” 的成果。

第三,在芯片,高精加工方面,不是日本不想点,而是被美国制裁了禁止继续这两个方面的研发,其实在广场协议之前,日本的芯片技术和精加工技术是世界一流的,后来转移到了韩国和欧洲国家而已。

第四,日本的确在 “创新” 领域总是出问题,这个很可能是由于其非常强的 “上级文化” 造成的,当 “资历” 作为企业和市场评价的主要因素的时候,创新和改革就很难有所突破,其实在 2000 年左右,日本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通过宣传,产业整合等方法希望突破这种限制,不过看来作用不大。主要原因是日本国内的政治因素和终身制企业模式。

知乎用户 猎人蠕虫环带典藏 发表

最大的原因是,日本在传统工业科技上的实力是不足的。

虽然可能这话对前第二大经济强国,前第一造船强国看上去不是很匹配。

但你差不多现在就是这个位置。

然后在很多其他方面还要明确的更高一点。

毕竟一个经济强劲地区航空工业最发达完善的国家是个发展中国家的确有点难以想象。

你可以看一下纯正日本血统 “带飞机”P1 反潜巡逻机,737 的大小,四发的配置,每个发动机就可怜的 60KN 的推力。

基本上你给 WS9 加旁道比,拆个后燃室,也能搞出这个水平的发动机来。

这个发动机大概也就 60 年代的水平,可能就油耗和推重比会好些。

给点面子的话,可以说如果 P1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诞生的话会是个不错的飞机。

顺带一提,如果当年你鳖搞 C919 时候要求全国产,基本上最终方案就得是个客运国行 P1。所以该怂的时候就得怂,一个客机要求个 P 的全国产。

当年中国的发动机科研人员可是得到日本进修的。

结果呢?在世纪初仿制品 WS9 终于量产了,缝合怪 WS10 终于在 18 年堪用了,2020 年运 20 终于用上 WS20 了,你鳖终于在航空发动机上可以给欧美当儿子的时候,

日本的呢?

“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儿子的儿子叫孙子~”

所以日本大量的对新科技的研究开发,本质上是为了弯道超车。

点对的,比如说开式膨胀循环发动机,这玩意一度被认为是未来廉价航天的动力方案,是日本率先实现的。

虽然目前作为火箭起飞级的 LE9 的情况,唉,怎么说呢:

但弯道超车嘛,难免就容易拐到死胡同里。

缺乏传统工业科技的基础,缺乏对工业科技的认识,再加上本来就技不如人,结果日本大量的努力,变成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典型案例。

好比说,当年搞 F2 的时候,号称第一款用上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结果当年探测距离和枭龙一样惨不忍睹,直到后期升级的时候数据才好看了些。

这还不是啥错误的科技树呢,结果日本当年整成一副烂摊子,到现在中国是在有源相控阵直接直道超车,一骑绝尘,留下日本在后面吃沙子。

还比如说日本当年搞高超发动机的时候,提出的是这样一个东西,ATREX。

典型的强预冷发动机的设计,在当年的高超发动机探索阶段其实有不少和这个类似并且更加激进的方案,ATREX 的特点是在同类型发动机核心机中它的比冲是最高的,高于现在英国的 SABRE 和中国的 PATR。

但 SABRE 和 PATR 都有旁道燃烧室,结果反而比冲比 ATREX 大了一倍多。

况且同时期大部分方案是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比如 NASP 的离谱大气层内 25 马赫速度计划就是要靠超燃冲压达到,或者是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组合动力方案。

这些方案随随便便比冲都可以达到 ATREX 的三到四倍还多。

同时期大概只有英国在搞强预冷发动机了。

但英国的 RB545 可以让 HOTOL 空天飞机拥有变成 SSTO 的潜质,因为 RB545 是双模态发动机,可以在吸气式 ATR 和纯火箭两种模式上进行转化,而 ATREX 不行,ATREX 只能在大气层里用,而且强预冷发动机速度上限很低,也根本做不到超燃冲压的惯性入轨。

结果就是 ATREX 下马,日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基本上科研经费和精力是赔了个底掉,最终只得回来搞超燃冲压。

相比之下追随时代潮流但没有成果的希望号航天飞机还正常点,起码那也是当时世界潮流。

知乎用户 hong zuo 发表

其他回答提到的经济问题和市场问题,战败国问题,科技树方向被锁死,都是原因之一

其实还有另一方面原因,日本现代的体制虽然是美国设计,但更像英式,在日本穷的时候,高速发展的年代,政务官很少在科技方面发表意见,而事务官们真的是穿着工作服跟工程师们在车间里吃住,当年日本很多的科技改良都是这么一点点积累来的,不懂,就学,一帮工程师不懂动画该如何制作,边学边搞设计出的高达系列,多数跨门类的研究,行业之间互持互助互相学习

但是,某一天,日本一这本书出现了,日本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最优秀的人种,做的好了成了理所应当的事,各个行业不再缺乏人才,人员流动逐渐固化,所有人都突然有了在某一个行当做到极致的梦想,政务官们定方向的时候往往好高骛远,几个方案哪个世界顶尖选哪个,事务官们开始西装领带锃亮皮鞋,居高临下对底层工程师们下任务,满嘴你们做不出就是精神不够,而工程师们,往往一辈子被困在一个岗位一个领域内,连在事务官和大学教授面前发表意见都成了不懂规矩,研究科学成了科学家和大学教授的专利,学阀学霸壁垒分明,日本现在工程师水平低下到遇到问题要找七八十的老人来解决问题了,各就其职各安其位,谁还肯拼?

现在每年日本投入科研的经费依然是世界领先水平,但看看研究的项目都是什么吧,高精尖黑科技前沿领域,那些玩意出个成果确实能上世界头条,能证明事务官们眼光优秀,然后呢?空气电池好不好啊,好啊,离研究成功还有多远啊,不知道啊,日本关于空气电池的重大突破可是刷了好多个新闻了吧,但距离能实际生产,比可控核聚变可能都要晚,大笔的钱就这么烧进去了,谁敢说不对啊,前沿领域总得有人去研究,但像日本这样为求少数人名利不切实际的往里烧钱,独一份

日本氢燃料汽车那个,安全性很难保证,与其说是研究完备了不如说是赌,赌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知乎用户 宝贝请转身 发表

你以为是日本自己点的?东芝弄出存储芯片,这没点错吧?给三星吧!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错,

日本不是点错科技树,

根源,日本不具备五常的能力,

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只要政治问题没解决,

日本注定会总是会点错科技树!

根源,科技树方向和标准关系到潜在的巨额利益,它既需要现有政治作保证,又要为未来政治服务。故,只有五常提出的科技树,才是正确的科技树。

假设日本是五常之一,

日本的科技树显然是能成为现实地,

这也许在另外一个时空存在。

知乎用户 死守金陵唐一苇 发表

日本曾经有个虚拟货币项目,被日本政府列为诈骗,紧急叫停!然后这个项目的组织者和骨干纷纷出走国外。然后,美国有了 PayPal,中国有了微信,支付宝。

知乎用户 甄贾世清 发表

文化和制度上来说,日本都偏向保守和传统。日本学习和完善能力很强,这样他们可以把世界上已经有的东西做的完美,日本基本就是靠着把已有东西做的更好更完美发展的。但是日本完全自主做出全新的创新的能力还是不行的,因为创新之树只能成长于开放自由的文化和制度土壤上。所以日本很难创造出世界上先前不存在的东西,跟西方比起来,日本创造力还是太弱了。

创造完全新的东西很难,创造出新的被市场接受的东西更难,只有具备足够的创造力去点千千万万颗新树,才能有机会制造几颗闪亮全世界的树,偶尔创造一两颗树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如今看到的这么多被西方创造出来的各种东西的,都是建立在千千万万没有被市场接受的东西陪葬的基础上的。

经济上来说,日本四十多年前经济就已经很发达并且达到了人类已有科技支持的成熟饱和状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本经济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培育新事物了,一个日益老化的社会是没有创造力的,估计我们很快也将有切生体会的。

知乎用户 柏临​​ 发表

不是点错科技树。

而是资本的选择。

科技在这个时代,是建立在资本的 “支持” 之下的。

要知道,日本本土现在处于资本主义半殖民地状况,

除了部分国家掌控的科技之外,大部分其他科技都是资本在运作。

当一个项目无法带给资本以利益的时候,

根本无法获得支持,也就无处 “点出科技树” 了。

要发展什么,首先必须要董事会上提案并通过,而不是科学家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为什么点错?

首先,很多时候不一定是点错,而是没法点。

上面董事会不同意,不批准,下面的怎么点?

董事会是否批准,这个受到的因素太多了。

任何一个错误,都会直接导致一个项目的夭折。

不过事实上,点错的还真不是 “总是”,毕竟,日本的科技上还是有不少建树的。

知乎用户 厂长​ 发表

这是国家产业博弈的战略问题。在事关国运的产业战略面前,非碾压级的技术优劣并不起决定作用。

这个世界已经过了日本靠技术优势可以收割全球市场的时代了,但日本的企业届却守着自己的专利妄想吃独食。但在一次次所谓【赌错技术路线】的教训下依然顽固不化,却不回归到大战略层面想想:真的是赌错技术路线的问题吗?

等离子面板技术好不好? 好,但专利全在日本厂商手里。全球主要市场和产地联合起来发展液晶面板,不给日本吃独食的机会,液晶面板全面统治消费市场,产业链全球协同进化,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干线轨道客运技术牛不牛?牛,但面对中国基建的超大市场绝不技术转让,那就不要怪中国高铁史诗级的大蛋糕与你无关。中国高铁技术利用超级市场支配地位整合并创新了独立的技术优势,然后再在全球市场抢夺新干线的订单。

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早不早?领先中国十几年,但现在呢?已被中美远远甩在后面。

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两大市场中国和美国,同时也是有技术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国。在这个时代,如果中美的相关产业不能从中获得重大利益的技术路线,实质上就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中美联手足以携市场、技术、生产力共同建立并主导新的技术路线。战略困局面前局部战术优势毫无意义。

在特斯拉全面开放电动车专利,并成功引导以中国车企为代表的乘用车行业形成消费市场的电动车统治力后,氢能源汽车的前景就已经很渺茫了。即使日本公司现在开放技术专利并引入中美资本分享利益,也很难在产业布局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后来居上。更何况,这种断臂求生的事情,是有悖日本国情的,难如登天。

所以日本怎么点科技树不重要,重要的是战略上不要妄想靠技术收割中美。加拉帕戈斯化的过程,就是日本产业不断衰落的过程。

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知乎用户 硅基生物 发表

因为日本是计划经济。

对,没错,就是你理解那个计划经济。大造相机,大研燃电。

你在 20 年前做一个自上而下定计划的人,你是搞燃料电池还是锂电池?任何脑子正常的人肯定选燃料电池。这就是 “技工贸” 路线。集中力量大研发。

而越南相反,越南当时遍地是 “买办柳”,是“贸工技” 路线。造电动车能暂时赚钱,就先造。今天有钱今天赚,明天干啥看着办。

有人说说越南的电动车普及是靠补贴,扯淡。补贴的是四个轮子的,但电动车先普及的是两个轮子的。是先有普及,后有补贴。

很多人说 db 人思想保守,什么 “我们浙江人下海经商的时候你们下 g 活不下去” 之类。你知道 db 计划经济多少年了吗?

知乎用户 我如云般飞去 发表

大概是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日本总有那么一种思维就是世界分为两种,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是日本外的世界。

日本很多点科技树的时候,大多是基于日本自身来考虑,对世界的潮流怎么变化的情况考虑不足。所以几次错过和点歪后,日本的科技树就歪了,歪了自然更容易点歪。

第二,日本是个心态不正的小国。

日本人做事认真,这样很容易在科技工业上有做出成绩,但是日本却是个在政治领域,特别是国际政治领域上一塌糊涂的国家,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国家才会在以前的历史上做出一堆蠢事。点错科技树,其实也是日本干的蠢事。

这世界上有资格点对科技树的,尤其是最顶端科技树的,只有五个国家,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因为国力足以点对科技树,而且这能带来极其巨大的利益。

点对科技树,意味着国内工业科技建设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这对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而点对最顶点的科技树,意味着拥有制定国际级科技标准的资格和实力,和引领国际级科技产业的实力和资格。这是个只有常任理事国才有资格进驻的战场。举个简单的例子:华为和中兴为什么被美国狠狠的整治?因为这两个公司在通信领域已经威胁到了美国,尤其是 5G,让中国有了极大的优势,这意味着在这个领域,中国将赚进天文数字的利益,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日本就不懂这个道理。大概很多年前,日本曾经在电脑硬件领域威胁到了美国,当时美国曾经想要收割日本这方面的优质资产,但是日本通过财阀间交叉控股来避免被美国控制,这看起来是日本聪明的躲过了美国的黑手,实际上是招致了更大的麻烦。在那之后,韩国三星背后的大老板变成了华尔街,三星在电脑硬件领域把日本打的节节败退,乃至于取得了相关领域的垄断权。

有印象的都记得,数年前,内存价格高到天价,而且基本被三星控制,而市面上日本的内存却很少见。

同样的,新能源领域也是一样。日本总是在各方面喜欢夸奖他们的氢燃料新能源,但是世界上呢?都是以纯电为主流, 特斯拉为什么能有如今的巨大规模?因为中国的国策就是扶持新能源,尤其是纯电类的新能源。

日本觉得自己工业世界一流,给日本一种错觉,总觉得自己能吃顶端的巨大利益,殊不知这是触犯了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禁区,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只有吃这些领域中下游利益的资格,但是日本却妄想站在巅峰,这是自寻死路,所以,不管日本走那条赛道,都没法走对,就算对了也走不通。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你爸爸不让你干,你要偷偷干,往往就只能这样。外人只会感觉你行为古怪。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氢能这东西,不能说人家点错科技树,搞不好人家就是产氢大国,氢气过剩,充分利用呢?

最近成都也开始大力发展氢能源,是因为成都有化工副产品氢,这是因地制宜,凡是有大量化工厂的地方都可能产出大量氢,无处消纳……

知乎用户 猎尼人​ 发表

作为在日本学过日本会计基准和国际会计基准的知乎小透明来强答一波

从日本的会计基准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日本不管是企业还是投资人,第一个要看的数据都是損益計算書。简单来说就是他们需要看到期间收益,只有这个收益高投资人才愿意投,不会去在意长远利益。所以我突然想到了瑞幸,还有现在的特斯拉,这些企业要是跑到日本来上市的话一定会被教做人,因为不管瑞幸的饼画的多好看,不管马斯克的星辰大海多美好,只要在一定期间内不能拿出足够的收益回馈股东,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是垃圾。所以我们可以说日本企业是被影响所以毫无长远眼光。并且企业在做计划的时候准备时间实在过长,基本是拿出一个计划然后准备二十,三十年后投入市场,每年少量投入不能影响期间收益。在科技爆炸发展的现在,没有人能说十年二十年后还是现在的样子,甚至一年两年后都可能会有一个巨大的科技爆发,这时候日本企业的做法就完全赶不上潮流了。与之相对的国际标准就是看キャッシュフロー計算書的了,甚至美国虽然也有自己一套体系,但是更加看重企业的未来价值,并且舍得在短期内大量投入,用资金换时间。所以瑞幸才能骗到美国投资人,特斯拉市盈率一千五百倍股价却还是能继续涨。所以才有科技爆发增长的生存土壤,有出现爆款引领时代的机会。

最后来聊聊我国,我国的大资本是真不少,但是愿意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就。。。。。难过

知乎用户 赵新华 发表

热评、高赞、多人打赏,我都有要改原答案的冲动了。

-– 以下原答案 ——–

日本,23 人获得诺贝尔奖。

点错科技树,不存在的。

中国反倒要反思,世界级的科技树上,没有中国人点开的科技。

要反思,美国 1957 开始的编程语言到现在已经有几百种,中国现在没有一种;

fpga 的 ip 核,中国少之又少;

高端冶金,精细化工,被称为四大天坑?

生物技术发展如此迅速,无论 NK,国内原创甚少。

回到主题,日本点对的科技树,说几个我熟悉的机器人相关行业的:

机器人的 RV 齿轮 + 谐波齿轮;工业机械臂;高仿真机器人;巨型机甲机器人;(机器人动漫);虚拟世界动漫技术;伺服驱动器;高端精密电机;微型电机;特种电机;高端光学镜头;蓝光 LED 到 UV LED;IGCT 电力电子器件;钒液流储能;锂电池;轻型汽车;重型工程机械;超大型海洋漂浮工程;巨型巡洋舰;多轴机床;

我不是日吹,但是要客观认知差距。

厉害了,我的国,还需要 60 年 2 代人的努力。在科技领域的深耕和远离抖音、远离淘宝、远离游戏,千百万年轻人的热血和耐住寂寞的研发,才能点亮别人已经点对的科技树。

以上原答案

-——- 不小心被热评了,欢迎评论区相互讨 (da)论(lian)———-

评论区两极分化很厉害,统一回复一下;

  1. 诺奖是否有用? 拿到了再说。再有,把中国可以公开的非军方的科技成果列出 12345,与近 10 年的诺奖对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结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目前还存在较大(本来想写巨大)差距,这一点,教育部和科技部都有客观认知,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把社会资源和人均年薪百万的财富引向基础研究。

也就是未来可能还会出现问题。

2)诺奖是否有黑手?有可能是有的。但是学霸本身先自强而后他人认可。基础科研能力,如同这次疫情的管控和研发一样,时间会证明实力。诺奖评奖委员会可以在 80 分和 85 分之间通过黑手选 80 分而屏蔽 85 分;但是 95 分和 80 分之间,这些委员还是不瞎的。

精英阶层的反智,是对自身建制而破坏,没有巨大利益,通常会维护规则。

恰巧和华裔诺奖落选者面谈过,对日本蓝光 LED 获奖是觉得不足的,

但是落选者自身对该研发方向在半导体基础材料,以及在高频低波长的发光原理的影响是较大的,对 UV-LED, 一直到更高频的 UVA,UVB, UVC 的发光都是有帮助的。

我们与其花更多时间去研究诺奖是否有黑手,不如去微观理解诺奖背后的机制,然后沿着这个方向,预见到这个方向在未来几年所揭示的科技密码和财富密码。

说一个外行的,屠呦呦在有机大分子的寻找、确认、提取、药品化方面给中药科学化、中药商品化给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研发方法论,并且有很多可复现的经验和体系;而不只是一种药品,是研究一类药品的方法,在这点上,诺奖的认知可能比单纯政治层面的认知更深刻。

3)日本的巨型战舰,主要是战后军事体系不让日本发展军用科技,所以开发了很多大型海洋工程,包括 400 米的海洋漂浮平台样机(相当于驳船),

日本的巨型机器人,有民族情感在里面,但是日美大型机甲对战,中国只有大圣号出席(孙世前的广告),最终没有出席第三次中日美大战。

机械、冶金、电气这些领域,日本专家在很多大型公司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4)5G 领域,北斗,这些日本不如中国的领域,把二战后的战争技术限制去掉,未必会差太多。现状是,这个瘸子,是美国打残的,不是中国制定的规则;

东芝事件,也是美国动手;广场协议,也是美国动手;一个瘸子,在科技层面和硬核科技方面,瞧不起中国,我们一方面要自信,一方面要自强,获得尊重,而不是喷回去。

这也是在文尾劝各位,做好 60 年发展科技的准备。

年底,以共勉。

-– 对巨型机甲感兴趣,又没有调研,又胡乱评论的人比较多,

怪我提供的信息太少:

世界第一场巨型机甲大战打完了 明明很中二却无比热血美日巨型机甲大战,中国终于不再袖手旁观!

最终,中国的 “大圣号” 没有出征。因为从自由度,从功率等级,从实战能力方面,大圣号更像是一个展品,缺少足以对抗的战斗能力。

我们可以说,大家水平都不强,

问题是,说话的各位,有谁捐给中国代表队孙世前,实名,给钱。

哪个房地产商的老板,一次赞助几十万几百万?或者把玩游戏的充值的钱用于现实世界的机器人?

三一重工、徐工,这些企业有实力买茅台广告,没实力做出类似的东西么?

从动手能力来说,电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多少能把基本的电子电路搭出来?不要说机器人。

不服的来挑战。

别一遇到硬茬,就只会键盘侠。

-———- 二次补充

不声不响潜伏 70 多年?不愧是隐藏最深的国家,5 大方面位居前列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

知乎用户 王小板儿 发表

比起 “工匠精神”,我更佩服日本的产品经理,那都是一帮神人,他们有一个神奇的能力就是总能错点科技树,别人家的树都是又高又直,他家的树怎么看怎么有点歪。

大概这就是梦想照进了现实。我称这群梦想家为 “薛定谔的日本人”。

这些年日本的魔幻产品挺多的。比如当初的等离子电视,我家现在还在看质量杠杠的,可惜它太出色了,大家都不和他玩。这几年液晶电视大行其道,押宝等离子明显是选错了赛道。

日本的手机也能体现出大和民族的迷之自信。都什么年代了,还做功能机,翻盖机,结果自己把自己玩死了。目前日本手机国际上硕果仅存的索尼和别家也不一样。老老实实做手机不好吗?不是乔布斯的命, 就别得乔布斯的病 。

最近又看到有人在自媒体上尬吹日本的氢能源汽车,我感觉这个事大概率也要黄。

由于有传统技术的积累,加上日本长期的死磕这个领域,所以它自然也有了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而在纯电车方面,尽管日本也有一些局部的技术优势,比如电机还有电传的系统,但是它远不及氢能方面这种近乎于垄断的地方。

优势和技术都不能当饭吃,现在全球的小伙伴都把日本绕过去了,别人都插电他非要充氢,这就尴尬了。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日本人的脑回路真的特别吗?别傻了!

日本已经发展到极限了,因为缺少主权和市场这两大因素,我们的一衣带水的邻居在产业发展上遇到了大麻烦。

由于没有广阔的市场,所以没有办法学我们搞双循环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基数不足以支撑一个庞大的工业化体系。

假设你是一个企业,跳出国别,观察这个全球 75 亿人的市场,你会发现最好的市场,绝不是最发达国家,而是高速发展,收入增加,大量中产阶级不断释放购买力的市场。

说白了就是中国,有 14 亿人口的大市场。选择了中国就是选择了最好的赛道,其它的都是小卡了咪赛道。

另外,大家觉得带货靠什么,靠李佳琦微娅吗?其实是靠导弹。

当年的东印度公司为什么那么赚钱,就靠大英帝国的炮舰打前站。带枪做买卖可比带钱爽多了。

不然当年我们也不会好好的瓷器不卖,都跑去吸鸦片了…… 这就是弱国的宿命。

100 多年过去了,现在美国最爱做的生意还是收保护费,对西方列强来说正经做生意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能正经做生意。

没有市场,可以去侵略别人,逼别人买你的东西,连主权都没有,就只有被别人吊起来打。

所以日本虽然号称科技强国,但是他做的好的东西,大国看不顺眼可以绕过去或者直接拿走,结果最后就是一场空或者给别人做了嫁衣。

这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芯片。现在我们都知道韩国的芯片产业发达,但最早在半导体上发力的却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后来出于政治原因这项技术才被美国 “协调” 给了被华尔街控股的韩国三星公司。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掐住了韩国的脖子:

日本曾对韩国的贸易制裁,扬言对韩国半导体和显示材料出口限制。市场传言,韩半导体材料耗尽之时或将面临停工危机!

但其实如果中国,韩国,台湾做产业链中游和下游,日本只能做上游。上游的利润率固然高,但利润总额却是远比上中、下游合在一起少得多。其次,上游产品生产量少,能够支撑的雇用人数有限。无法维持原来的生产水平,无法投入资金持续创新,最后就很容易被中、下游的企业联手虐的稀碎。

还有个例子是日产汽车,当年日本的产业明星差点被法国人联合内贼骗跑了。虽然日本人发现的早没让高卢强盗得手。但其中的心酸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

这些事如果发生在美国会怎么样?想想华为 5G 的例子就知道了!

总之,“日本制造”其实早已走下神坛,从 “日本制造” 沦落到“日本造假”,已经是不争得事实,不仅造假日本人还带歪了科技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二战让日本失去了主权和市场两大发展工业的致胜法宝,最终沦落到如今越来越内卷,经常被各国列强吊打的地步。

刚才说的列强其实也包括中国,我国已经在芯片设计(日本只能搞定 50 纳米芯片)、电磁波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手机技术、超高压输电、海上采矿船、高分卫星、超算、空间站、高铁道路施工、水坝建设、海水淡化、矢量光分析仪、四代核电、激光强化生产线、大功率激光、核聚变、航母、部分海洋工程装备、量子通信、微晶锻、新一代太阳能发电材料、造桥等等各个细分领域已经超过了日本,不过这么多年来,许多中国媒体喜欢神化日本制造,要我们匍伏在英美主导的殖民文化体系下。

知乎用户 无缺草 发表

日本根本没有能力点亮科技树

日本依靠模仿、引进和改良欧美的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建立了一定的优势。巅峰时期,日本人均 GDP 超越了美国,日本电器横扫全球成为高品质的代表(和现在的苹果产品一样)。

但全球基础科技优势一直都掌控在欧美手中,电灯、电话、发电机、晶体管、集成电路、电脑、电影、电视、录音机都是美国人发明。

日本根本没有能力点亮科技树,只是传统制造业能力比较容易复制而已。日本战后快速逆向仿制美国技术(比如在美国发明晶体管后一年就仿制出来),靠精耕细作、微创新获得了一些成本优势。当年日本厂商如何剽窃美国技术的故事,在很多文章中都可以见到。

在计算机和数字化时代,核心技术(CPU、操作系统)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和高度垄断性,进而世界最强的美国一家独大。日本尝试过研发计算机芯片、PC98 系统等均告失败,数字化时代失去话语权导致日本持续全面衰退。

![](data:image/svg+xml;utf8,)

日本当初选择模拟高清是很正常的选择,当时性价比和技术优势都很明显(日本无数字技术优势)。但摩尔定律让数字化的成本指数降低,模拟高清才逐渐成为了笑话。日本有造 MP3,但面临中国低端成本优势,以及 iPod 高端打压,很快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已。

给中国的警醒

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类似,主要依靠传统制造业建立优势。当中国以更低成本造出品质合格的电器以后,日本电器横扫全球的时代彻底结束了。电器城里面日本电器逐渐消亡,见证了这一历史。

但中国每年芯片进口 3500 亿美元,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假如芯片、开源软件全面对中国封锁,中国尖端科技发展将立即进入停滞。实际上,中国最强大的 IT 企业华为已经开始受到围追堵截。

当然,中国体量远大于日本,GDP 未来 10 年即将超过美国,本土市场足以支撑自主技术的发展。如果能突破尖端技术封锁,则可能涅槃重生,走向新的大国崛起阶段。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点科技树的时候,要做可研分析,政府部门做的与企业做的大同小异,在市场潜力分析的时候,市场规模稍小,就不得不放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好技术得不到运用,这并不是很差的结果,毕竟给人做配套,也好过大量资金的浪费。

糟的是,市场潜力不错,但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国际用户不习惯,或者有类似科技的产品提供商,而本国政府与企业均无实力推广和竞争,于是,大量资金投下去,几十年后,收获的是个小众产品及体系。几次成本沉淀下来,整个体系的潜力就掏空了,坐那儿发呆了。

这就是日本人一直迷信的一亿总中流的迷思,一亿人市场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特别适合温水煮青蛙。

知乎用户 光棱镜​ 发表

因为日本是个人口过亿的技术先进国家,这样的国家在我们星球上寥寥无几。

众所周知新技术研发耗资巨大,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消化研发成本,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是很难在和平时期出现的。

而日本有这个市场,让日本企业有机会去点科技树。

新技术的探索自然伴随着失败,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其实意味着日本一直走在技术的最前沿。

为什么日本企业能承受得起一次又一次的高昂试错成本呐?——毕竟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

因为点对的获利大到了可以抵消多次失败的付出啊。

那么为什么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

当然是因为日本总是在点科技树啊!

何必嘲笑别人的失败,尤其是在别人能承受失败的损失的时候。

毕竟,非此而不能成功也!

举例:工业 4.0 最关键的技术——工业机器人。你猜是那个国家领先呐?

遥遥领先的那种领先!!!

哈?你说工业 4.0 的关键技术是大数据?

那你知道大数据分析领域的领先企业都是谁吗?

Google?Amazon?阿里?腾讯?

错!

是 IBM、微软、日立、NTT、富士通

以上

知乎用户 扼杀黑暗 发表

八竿子打不到边。

蓝光雄霸天下的事情你怎么不提呢?那可是索尼带头的。

不是人家点错科技树,是人家科技树往往做的更深,所以需要用的时候有的用

你科技树点的浅,所以只能造 mp3,还沾沾自喜。

你去看看存储领域的科技树,都是谁点的,ssd 是谁先造的。

不要整天觉得人家都是傻子

人家在做的技术储备

一群 XX:哈哈哈,看他们点错了科技树。

知乎用户 大鹏展翅 发表

科技并没有对错,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科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科学精神,再有适当的环境,让科技自由发展就可以了,不用管他对不对。

题主问题的角度显然是站在中国这边看日本,我们这些年以房地产,中低端制造出口,基建大发展了 GDP,是有点膨胀了,互联网经济等一些花里胡哨的炒作更加是自信心爆棚,觉得日本这玩意不太行。现实就是,我们现在玩的东西都是西方以前玩剩下的,这些跟科技树没有毛关系。

高端制造,核心元器件,各专业领域懂行的人心里能没点数吗?科研环境,科研体制,追求客观事实的科研精神,对比一下,心里不清楚吗?科研队伍里的混子的比例有多大,对比一下,曹老板,韩大哥,饶毅他们讨论的事情整明白了吗?还点啥科技树,这么点,六脉神剑也能给练走火入魔了。看看日本对科研的态度,出了问题勇于面对的态度,不同担心日本会一直点错科技树,他们点的方向你不一定看的明白

知乎用户 读书看报 发表

日本如果有像中国,美国,欧洲这么大的市场的话,那他几乎不可能点错。再一个就是假如每个国家都是一个男人的话,日本是一个被阉割过的男人。日本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决定它的国家方向,因为他的太上皇,美国替他做主了。

日本在科技方面很多都是独到的,甚至最早之前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在芯片制造,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我猜楼主得出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日本没有在互联网等行业拿的出手的企业或技术。

芯片制造日本早期独步天下,美国靠行政力量打压下去,机械制造包括工业母机床,机床程序,自动化控制,应用机械日本都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包括发那科,小松,川崎重工,三菱等,四大机器人领域,日本就有两家发那科和安川电机,汽车丰田本田汽车,本田雅马哈川崎的摩托车也都是世界一流的,日本的消费电子,那也是引领世界潮流,日本的相机摄影机屏幕手机游戏机那不现在还是世界顶级的,日本的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现在不还是高贵的代表,看一下他们的价格,普遍要比国产的高。虽然现在在消费电子家电这一块日本没落,但是部分核心的零部件日本依旧在提供,比如现在手机上的摄像头储存,除了三星能提供一点顶级的摄像头,都是索尼的。早期日本的屏幕也是非常牛逼的,只不过现在的 a 屏幕对被三星 LG 等突破了,国内也有京东方也在做。所以日本在科技领域依旧是非常牛逼的。

在文化领域,日本也是非常牛逼的,二次元动漫 AV 你看看中国的小姑娘和小男孩,哪个不为之疯狂?

二是因为活下来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你以为英特尔和 windows 就是最好的吗?并不是,只不过早期他们两个联合干掉了 IBM 好像是 ibm。他们建立了一个排他性的生态系统。慢慢的就把其他的排斥在局外。所以日本现在有很多牛逼的技术,但是其他大国不想跟着他玩,自己玩自己的,自己建立一个生态,虽然这是一个好的技术方向,但是别人不玩,没有市场,做起来没有持续的改进,也会变得很烂。像 5g 投票一样,有好几个五级的技术,各有各的优点,但是由于在行业的话语权以及政治的干预等等种种原因,其他也还可以的技术最终也没落了。

除此之外,再说一个现在的混动技术还是日本人做的不错。还有一个就是日本的氢燃料电池,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不知道为啥最近老是发展不起来。所以我猜就是以上的这个原因吧。

知乎用户 惊鲵大人天下第一 发表

这个和日本的头部企业结构有关系。

首先抛一个观点:点亮新的科技树节点需要的是新兴公司或者初创公司,而传统的大型企业在点亮新科技这方面效率很低。

在美国,开创个人家用电脑和全触屏手机的公司是初创的苹果,而不是传统的业界巨头 IBM 和诺基亚;搞出来电动车和廉价航空的是马斯克,不是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和 NASA 或者波音洛马。在中国,搞出来廉价高性能智能手机的是初创企业小米,制造廉价民用无人机的是初创企业大疆。初创企业越多,科技树点亮的越快。

好巧不巧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初创企业比日本要多得多。大中独角兽公司基本都集中在中国和美国,全球十大独角兽公司 6 个在美国 4 个在中国,所以中国和美国能频繁点亮科技树。相比之下,初创企业少、传统大企业势力强大的日本在点亮科技树这块就力不从心了。

知乎用户 观澜 发表

说起汽车,大家不妨调查下,问问身边人在北京如果可以买混动,还有多少人第一辆车会买电车。你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摇着油车号,有多少人切到电车号就明白了。现在最便宜的标称续航 600 公里的电车 suv 裸车已经 14 万了。

日本怎么推电动车?给高额补贴?还是限制油车上牌?他哪一点能做到呢?

我不是说电车不好,我只是说至少在目前油电混动还是最好的。

所以电车这点上,日本人还真没有点错科技树。或者说哪怕明白也没法点。

知乎用户 Gavin Huang​ 发表

在过去三十年里,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是最大的单一市场,大概是 3 亿人,日本是第二个单一市场,大概是 1.2 亿人,欧盟是一个 4 亿人的市场,但是欧盟不是单一市场,各国之间有很多文化和政策壁垒,因此,在中国起步之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和美国企业一样,日本的企业只需要服务好本土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哪怕不能全球化,也能变成一个本土的巨型企业。因此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一样,不会优先考虑其他国际市场,而是本土市场主导,包括点科技树,都是考虑本土需求。但是日本没有反应过来的是,欧盟的逐步扩大和同化,中国的高速发展,让它已经降格成为了第四大市场,仅靠本土业务为基础,不像三十年前,日本已经没有办法引导国际标准向日本标准看齐。在运营商为王的日本,日吹吹上天的日式生态手机,在苹果之类的入侵者面前不堪一击,也证明了日本标准在今天已经不堪一击。

日本是没有适应自己国际地位的快速下滑,没有作出对应的改变,才导致现在丑态频出。

知乎用户 艾里博帝 发表

不点错的内存,液晶怎么样了?

还有太阳能光伏怎么样了?

大国就是,用规模压死你。

知乎用户 苏州分一伴 发表

日本也没有点错科技树啊,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不断的试错,直到试出一条康庄大道

日本本身的体质制度和文化就不适合很多变革很强烈,日新月异的技术,比如互联网

日本的制度和体制完全是为了传统工业而生的,这么多年日本也没有试图求变,当然从某种角度看他们也没有求变的必要和资本

毕竟试错的成本过于高昂,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做支撑,而日本的产业链,市场和科研能量已经不是几十年前了,日本在衰退中已经逐渐丢掉了太多的东西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没有人能一直站在最前沿,有时候只是稍稍慢了一步就大势已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自豪中国五千年来都一直能坐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顶端

知乎用户 三言两语 发表

政治上是跟班,产业上当然只能配套。如果不甘心做配套,强点科技树,那是僭越,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没有人跟。

大哥一般开始在边上冷眼看,等你快成功的时候,进去一棒子把你打死,这叫立威。旁边的群众看久了,也知道跟着你迟早是完蛋,久而久之,群众也在一边看你的笑话。

日本真的是一个笑话,老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己的飞机升空还要美国批准,先努力把自己的主权拿回来吧。

知乎用户 田自强 发表

地质灾害频发崇尚物哀的国家,指望他们眼光长远也是不现实

知乎用户 静影沉璧​ 发表

第一,日本并不完全点错了科技树,日本自 20 世纪以来已有 23 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是除欧美诸国以外最多的。

第二,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就有点自我封闭(或者说内省式)的文化倾向,这导致了日本人想要寻求进步通常是通过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向外界寻找答案(类似于 “工匠精神” 一类的现象就是这种文化的表现)。而欧美国家的文化就比较外向,体现在科技创新上就是敢于向市场寻求改良意见。这导致欧美国家能更好地掌握市场发展的风向,从而做出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东西出来,而不是闭门造车。得到的市场反响自然也会更好。

第三,其实科技发展具有偶然性。就比如终结诺基亚按键机霸主时代的不是其他按键机品牌,而是苹果智能机的横空出世。日本现在做的一些科技也许不显眼,但很难说在未来会不会派上大用场,有些科研成果的价值被发掘是需要时间的。也许哪天还真就让日本品牌主宰了新一代智能产品市场了呢?就像当年的索尼随身听一样,也是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垄断地位。

知乎用户 李牧之​ 发表

根本原因,是因为日本市场较小,这个世界的主要玩家是中美欧,日本只是陪玩。

比如汽车市场,丰田的氢能发动机再牛逼,作为世界前三的汽车消费大国都不陪你玩,我偏偏要玩纯电的,丰田也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而日本汽车,本来就是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特别是中美市场。

中国为什么要玩纯电?

因为中国车企在投资纯电,纯电有一定的积累,中国发电能力也很强大,国家就会给纯电汽车补贴,给充电桩补贴,从而推动纯电汽车快速发展。因为规模化,纯电汽车的成本和充电桩的成本都会快速下降,技术也会快速迭代,成为主流技术路线。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全球没有任何一家跨国车企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自然而然,都会发展纯电动汽车了,否则,就会在这场竞争中失势。

这样一来,纯电汽车就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氢动力汽车就被淘汰,日本在氢动力上面的投资就化为泡影。

而在氢动力上面储备了太多技术的日本车企,也不得不改变方向,也玩纯电,但日企在纯电领域显然优势不明显。这也正是中美两国所希望的。

再者,就是显示领域,日本一开始押宝在等离子技术上面,五大日企花费了巨资建立了多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

但是,中美两国抛弃了等离子显示技术,而力推液晶显示技术。

为什么呢?

因为彼时等离子技术几乎被日本企业所垄断。

如果中美欧都支持等离子技术,那日本显然是独享红利。

正是因为如此,日本被欧盟、美国以反垄断频频告上法庭。而韩国、欧洲、中国则大量在液晶显示技术上投资,建立了多条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

中美欧等国,为了避免被日本收取垄断税,也从资金和市场上大力扶持稍落后的液晶显示技术。因为规模化和政府补贴,从而将液晶显示面板的价格打压下来了。

现在几百块就能买一台 40 英寸的液晶电视,原因就在于液晶面板的成本越来越低。

而前期投资巨大的日本等离子技术,因为丧失了市场,成本下不来,慢慢,日本五大等离子显示面板商都陷入破产边缘,更先进的等离子技术被市场淘汰。

但实际上,近年来市场上开始流行的 OLED 面板技术,也是自发光,和等离子技术有些类似,因为等离子显示技术也是自发光。但是,更先进的日本等离子显示技术被落后的液晶显示技术给淘汰,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计划搞一种超级计算机,目标在当年有点接近异想天开,他们想一举突破人工智能。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绝对不能说日本点错了科技树。

可惜,泡沫了。

知乎用户 城寨归来者 发表

混动技术八十年代就有了

美国人的

丰田当年就推向市场了

然后呢

当年主推大排量

谁跟你玩

不是为了坑你日本

当年苏联人出口石油

为了噶苏联人的韭菜

玩命压油价

有好价就得有好量

你说是不是车子那会就得百公里十五个油

你搞混动属于不懂政治

普锐斯一直到世纪末都没弄起来

然后新能源

日本人又搞氢能源

氢脆是问题不假

火箭还氢脆呢不照样用嘛

到这还不明白就没救了

不是你点错

而是你日本点啥你美国爸爸就不弄啥

不然你看你点开 av 东京热了

美国爸爸不也没给你强推搞比利嘛

算是给留了面子了

知乎用户 凝望深渊 发表

因为日本那些科技,不足以构建自身的优势,从核心上说,因为日本不具有太多原始创新的能力,亦不具备系统性的技术发展路线。

混动汽车日本卖的多,混联式耦合混动是丰田发明的么?不是,是福特发明的,再早一点基础结构是天合公司的专利。那么日本在美国面前有哪怕丝毫的壁垒可言么?

CD 机的衰落则不然,虽然是 sony 公司的发明,却无法对其它技术路线形成优势,是自然淘汰。(当然,cd 机专利应该是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共享的,因为共同出力)

氢动力汽车呢?丰田吹的震天响,但是多数仍然是工程延拓专利,核心的储氢材料突破性成果有没有呢?有的话,就不只是吹的震天响了。

知乎上(日本)被害妄想症奇多无比,这一部分人认为,好技术都是被绕过去的,全世界都在打压日本。

实际上,如果靠政策就能轻松扭转技术发展进程,是典型的唯心史观。真正可以造福人类的,造成本质性改变的技术,永远不可能被埋没。

日本有的,真正重要的贡献,不会埋没,更不会被所谓绕过去,例如碳纤维,金属玻璃,几何光学镜组,这些东西相关论文和学术日本人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产品上日本就占优势亦没有被绕过去。

能被绕过去的领域说明你压根就不重要。

知乎用户 钱星 发表

你问为啥日本老是压错题,那你要问出卷老师去。

知乎用户 谢三郎 发表

至少一部分还是市场和国力问题。

新能源汽车中,真考虑环保、续航、便利性等的话,日本主导发展的氢能源汽车比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丝毫不差甚至可以说要强一些。

燃烧变成水,彻底无污染;加一次几分钟续航几百公里,和汽油车基本一样;至于什么储存、液化、加氢等技术都已经证明了啊,解决了没啥大问题。

但是因为日本公司把持了这方面太多的专利,后起之秀的中国和汽车行业被日本往死里虐的美国不约而同地直接拒绝了氢能源,欧洲也是。

试问一下,没有中美欧三大市场,日本的氢能源怎么搞?市场铺不开,怎么支持后续研发优化、推广。所以就彻底没啥声音了呗。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从来都是谁拳头大谁就制定规则,别人再牛逼还能干过定规则的吗?

知乎用户 小妖 发表

你有神功,我有洋枪

这是技术决定论。

你有技术,我有市场

这是市场决定论。

当生产越来越大于消费的今天,市场的重要性已成为决定技术有效性的关键。

你的技术很先进?

不好意思,我的市场不认可,所以,你的技术是无效的。

我的市场,我来制定标准,乙方只能遵守规则,不然就踢出去。

记得前几年,李总理访问日本,丰田玩了命地推荐氢能。总理应该颇为心动。

回头一看,丰田已经在专利上设了重重关卡,就等你自投罗网,丰田转型专利食利者。

另一个,混动。日系也已经设立重重壁垒。

我们选择纯电动车的动机肯定有这方面考虑,在一块处女地跑马圈地,避开狭路相逢拼刺刀。

我们拉拢奄奄一息的特斯拉,中美在纯电动方向罕见达成一致,中国北美两大市场一路绿灯。

后来,丰田宣布公开氢能源专利,放弃专利争取市场,不吃独食吃大头,可惜电动车大趋势已成,来不及了。

总结一下:

1、日本过于贪婪。日系车想吃全链条,让别人干瞪眼。

哪有这么做生意的?大家一起发财,怎么就搞得你死我活一样?

但这也符合日本人的国民性,我们历史上屡屡领教过了。在日本占据优势地位时,他会最大化利用,把你逼到角落。他们的字典里,没有 “仁”“恕”“让”。

2、日本的海外市场依赖症。

没有办法,国内市场狭小,只得依赖海外市场。

技术只能服从于市场。

3、日本的有限主权。

作为一个被阉割去势的国家,一个半殖民地,在涉及国家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上,没有充足的话语权。

日本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占领国的利益。

你可以在我的链条下,充当一个螺丝钉,如果想另起炉灶,那绝无可能。

4、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经济体,又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知乎用户 zlalien 发表

日本所谓的点错科技树,分两种情况:一是美国不允许他搞,二是被中国这样的后发大体量国家用体量强行换赛道。

当年日本搞半导体牛不牛逼?然后被美国摁死了,日本敢说半句吗?不敢…………

然后汽车也是一样,美国动辄制裁,到中国发展,中国发现油车赛道玩不过果断换电动,用市场优势换产业发展速度。

不是因为日本没市场,也不是什么加拉帕戈斯现象,而是:日本是战败国。

试想,当年日本接受美国调停退出二战,老老实实等着朝鲜战争做冷战桥头堡,还保有 ijn,研究出核武器和运载能力,日本会出现所谓点错科技树吗?

不会!没有美国的掣肘,又不像欧盟四分五裂,统一的 1.2 亿人口加上强劲的经济,日本绝对是五常以外最强国家。

到时候真和美国打起贸易战来,日本还可以用靠拢中俄来制衡美国,没有驻日美军又有独立军工体系和军队,日本要比欧盟硬气多了。

和中国比市场优势虽然比不过,但在日美均势的政治环境下,只要外交操作得当,中国也会把日本放在现在欧盟的位置来对待,毕竟众所周知日韩根本没有独立外交政策,真要做交易也得看美国人脸色。

知乎用户 猫大师​ 发表

不是他们点错了科技树。

是他们的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太低…… 所以他们点出来的科技,巨头如果觉得后发不能制胜,就会果断放弃和绕过。

日本注定了,是一个协助型的工具国家,不可能让他在某个方面进行主导,制定标准。虽然日本很想这么做。

知乎用户 风啊 发表

其实并不是日本总点错,而是它没有能力让别人跟着它跑,而美国恰恰就有这样的能力。比如氢能技术,从长远的来看,比锂电的可持续性、环保要求都更强,但大家不跟你能咋滴?你做不起来啊。

技术要转化为商业利益,背后是各种力量的博弈,并不是象我们傻乎乎的理解为只要我技术天下第一,我就会成为全球商业帝国,比如华为。

知乎用户 future​ 发表

不是点错了科技树,而且点的科技树没有其他大市场跟。

日本 2G 时代独立研发了 PDC 系统,但是没有其他国家跟,所以 3G 时代也跟着主流市场切换成了 WCDMA。

其实中国 3G 时代的 TDSCDMA 也是同样的道路,没人跟,中国移动 3G 投入大收益小。

日本的等离子电视,直到被市场淘汰时,仍然是领先的平板电视解决方案,奈何市场选择了液晶电视,学习日本松下的四川长虹也是最终从等离子转向了液晶。

还有日本的混动科技世界领先,但中美欧都不跟着玩,都去搞电动了,现在发现电动可能发展没那么快,才又倾斜混动的,至今日本的混动系统仍然是世界领先的。

日本市场偏小,但凭日本市场无法引领世界科技潮流,如果领先的科技加上更大的市场,才有可能领跑世界。

知乎用户 崔丁 发表

日本不是点错科技树,而是日本人口不多,地方不够大,国内没有足够大的市场。

科技发展再好,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培养产业集群,科技没有被广泛应用那也只能躺在家里吃灰。

中美就是因为有人口有市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势来玩,发展好相关的产业集群,再去国际上玩产品倾销。

欧盟为什么建立也是同样的道理,围个圈子搞自己的小市场,否则欧洲国家单独跟中美玩,早被打成花了。

其实还有一种特例,就是自己国家小,但是可以通过殖民地这么搞,宗主国发展科技,发展高端产业技术,把制造和市场实验,市场倾销放在殖民地国家,只可惜现在 21 世纪了,这种玩法过时了。

知乎用户 广龙先生 发表

我认为你举的例子不属于 “科技树”,只是公司基于其市场判断,而制造的产品。应该说日本公司产品方向出现了问题,而且没能快速转向。

MP3 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容易、可以免费获得、未经授权的 mp3 格式音乐。在苹果 iTunes 之前,国外并没有成规模的数字音乐分发渠道。但在我国不一样,许多人通过百度音乐可以直接下载到 mp3 格式音乐;中老年人也可以花几元钱到路边手机店下载各种 mp3 音乐;或者电脑城里也售卖 mp3 音乐合集的 DVD 光盘。

对于中国的公司来说,不需要考虑数字音乐获取渠道,更不需要考虑这种渠道时候合法,我只需要推出一种产品满足大众需求就可以了,所以 MP3 播放器爆发了。但是 SONY 设计部门的想法肯定不是这样的,当时合法的音乐销售渠道就是卖磁带、CD、MD,MP3 音乐虽然有获取渠道但并不合法。SONY 做为音乐发行商,自然很难去推动 MP3 播放器。只能说 SONY 做为音乐发行商,没有去搭建数字音乐销售平台是一个失误。

至于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就是电动化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更是纯种电动化汽车。非插电混动和氢燃料电池的技术门槛比锂电池汽车高太多了,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较量。目前来说,锂电池汽车的高科技感是通过电动机的高响应性能、中控大屏和 “自动驾驶系统” 来体现的。而日本的锂电池技术是世界第一的,电动机产品也是数一数二的;至于中控大屏,传统车企确实没有锂电池车企那么激进;再说自动驾驶系统,这东西的核心是处理器、算法和传感器。日本的工业传感器水平还是世界一流的;半导体产业虽然大幅下滑但依然是第一梯队;至于算法,传统车企目前还不敢标榜“自动驾驶”,也不好推断他们的算法在什么水平线。

科技树只存在于游戏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游玩经验,玩家会总结出一种比较强力、实用的科技树路线。但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点错科技树,任何方面的科技都是有用的。普通人看到的都是应用层面,真正的底层技术那是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共同支撑起来的,缺一不可。

知乎用户 过天涯 发表

不是它点错了科技树,而是它点的树就长不大,

知乎用户 南宫林夕​ 发表

跟点错有什么关系,本来就搞不了。钱少了,理工科学生远少于文科造成人手不足,更严重的是宽松教育导致本来就不多的理工科学生质量也不咋地

知乎用户 广域工坊长王铁锤 发表

20 世纪管理学三个最伟大的发现:

帕金森定律,彼得定理,墨菲定律

很多人人知道墨菲定律所以我们先讲前两个。

彼得定理: 一个人因为表现不错被提升,在新岗位表现不错又被提升,比如说每 100 满意值升 1 级,如果这个人的能力是 650,当他 600 升到第 6 级的时候,因为他表现不错顺利完成了工作,表现了额外的 50。

这时候领导觉得不错把他升到了第 7 级。因为大于 600。但是他的能力极限是 650,所以需要 700 的工作他只能完成一半效果。但是他会主动要求降职吗?

不会,只要他不犯错即使工作完成一般也不会被降职。所以彼得定理证明只要体系内没有内控考核调整岗位,那么每个岗位都是由能力不足的人占据着。

帕金森定律: 接上一个例子,如果他发现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那么他就需要雇佣帮手来帮自己处理剩余能力外的工作。

![](data:image/svg+xml;utf8,)

问题来了,你会找一个能力超过你的人当助手吗?不会,因为他会向高层证明你不行最终你被淘汰,他替代你。

你会找一个能力和你一样的人帮你吗?不会,一样很危险,并且他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

最终你会选择第三种方案,雇两个以上远不如你的人来解决问题。而这两个废物可能还要找四个更废物的来给他们助理,于是机构变得臃肿不勘,充满无能的助理,管理还不够扁平化,逐渐脱离实际。

墨菲定律:

只要存在发生问题的可能性,问题就一定会发生;

事情往往比看起来要复杂;

实际时间永远比计划时间长;

当你把这三个发现带入到一家企业,那么出问题就是早晚的事儿。

回到问题,日本之所以总是点错科技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的用人制度。

终身雇佣制,一旦提升就干到死,没有降职基本都是升职或者不变,那么机构臃肿,势力派伐严重,每个岗位都是能力不适应的人。同时真正懂未来享受未来的年轻人没有话语权处于底层被决定未来。

所以关于未来的各种决策也就有了出问题的机会了。

知乎用户 乔捷 发表

不存在什么点错科技树。mp3 播放器是昙花一现的短命玩意,从诞生到被淘汰不超过 10 年,cd 的生命周期可是有 30 多年的,在 cd 如日中天的时代,mp3 还没发明出来了。

题主显然是游戏玩多了,对技术研发存在天真的误解,好像点点鼠标拍拍脑袋就行了,然后找几个个案事后诸葛亮的胡乱总结日本体制不行,这和日吹拿日本技术领先的领域吹上天是一样的逻辑。

知乎用户 曾云​ 发表

在地球 ONLINE 这个大型网游中,

有个国家,打了两场全球 PVP 副本,都是最后补刀赢的,最后结算时,还顺便抢了很多科技点,恨不得把科技树都点满,最后还做攻略忽悠别的玩家先点政治树,再点科技树,甚至不点科技树。

有个国家,两场全球 PVP 副本都打得很辛苦,但最后结算时,科技点也很多,甚至为了和第一个国家争霸,甚至把本来只有 20 点的科技树,愣是点成了 30 点,差点把自己点没了,最近日子挺不好过的。

有个国家,两场全球 PVP 副本差点把自己打没了,愣是靠着种田天赋和认真刷怪练级,把自己的科技点慢慢攒起来了,现在正看着其他玩家的点法,结合自己的属性,美滋滋的在点——顺便暗自吐槽,傻逼才先点政治树 ···

而有个国家,两场全球 PVP 副本,第一场几乎没怎么参加,第二场被人打得几乎白板了,自己科技点本来就不多,好不容易攒了几个科技点,还被第一个玩家当猪杀,抢着玩,好不容易攒点科技点,也不知道往哪点,于是只能按照以前的点法点。

如果你能看出这四个国家是谁,也就能理解这个问题了。

顺便说一句,科技树这个东西,地球上大部分国家都只能看着点,有的国家甚至连科技点都没有,点个锤子的科技树,吾辈还是好好刷怪练级点属性吧,毕竟谁都不知道下次全球 PVP 副本啥时候开 ···

知乎用户 肥胖的 - 猫 发表

科技树这个东西名字很具有误导性,其实咱们现在讨论的东西和科技并没有什么关系,与其说科技树不如说是产业树。

比如你提到的 CD 和 MP3 播放器的问题,首先说 CD 和 MP3 这两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替代与被替代的升级过程,日本并没有 “点错科技树”,而是索尼这一家公司没有在 MP3 领域取得如 CD 领域那样的成功而已,一家公司在某一领域的成败包含的因素就太多了。

1982 年索尼推出了第一部商用 CD 播放器,1998 年韩华才推出第一台 MP3 播放器,CD 播放器和 MP3 播放器都是播放用来播放数字音频的播放器,你把 CD 光盘里的文件传到电脑再传到 MP3 里是可以直接播放的(没加密的话)。

这两个东西的本质不同是存储介质,CD 播放器存储介质是 CD 光盘,MP3 播放器存储介质是闪存,CD 和 MP3 之争本质上是闪存对于 CD 光盘的替代,实际上日立依然是目前市场上闪存的领导者之一。

我为什么说是产业树而不是科技树呢,因为科技就是科技,这个没有什么点错或者点对之说,大家在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没人知道前面都有什么,基本都是对着一个奖励池抽卡的过程,有没有这项科技主要取决于你在这个卡池氪了多少钱以及你运气怎么样。

事实上咱们日常接触到的以为是高科技的产品所用到的基础科技都不是什么只有我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东西,在实验室里基本上大家都能搓出来。

比如电动车,特斯拉用的 18650 电池索尼公司在 1992 年就有成熟的产品装在小型电器上了(当然这期间能量密度确实提高了几倍),现在氢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是铂基催化剂加氟磺酸质子膜,这个技术在 1992 年前后已经由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组成了成熟的电堆并装在大巴上了,这些玩意都不是什么新技术,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中国都有这些基础科技。

你要单从科技水平上说 1992 年就应该有燃油车、纯电车、氢能源车三方大战了啊,而且日本应该是在纯电这边,加拿大(美国)应该是在氢燃料电池这边。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啊。硬要说点错科技树的话,日本点的可是锂电池,美国点的才是氢燃料电池啊,是美国点错了科技树才对吧?现在在锂电池领域松下也是响当当的行业领导者,美国有什么锂电池领域的头面公司吗?

在纯粹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日本并没有走错路,或者说点错科技树,日本只是受限于其并不独立的政治地位、低下的行政效力、混乱的产业政策以及不大的市场规模而无法孵化出规模较大的高利润产业而已,就好像母鸡再怎么努力也下不出鸵鸟蛋。

实际上也只有政治独立、行政效力高、产业政策合理、市场广大的国家(或者政治实体)才能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催生出大体量、高利润的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

我们就以新能源车行业为例,看看日本为什么孵化不出来,而中国为什么可以孵化出来,新能源车行业是脱胎于汽车、电池产业的,毫无疑问日本在这两方面的基础是要远远好于中国的,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都是世界级的,当时中国的品牌给人家提鞋都不配,甚至到了现在也没有超过,电池品牌更是日本和韩国的天下,什么比亚迪、宁德时代根本就是小虾米。

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初衷是想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因为这会大量消耗外汇,而且石油供应链脆弱度很高容易受制于人,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同样也有,甚至比中国的更严重,日本政府对于发展新能源车行业从意愿上说也是有想法的。

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行业,所以指定了一系列的针对新能源车、新能源车工厂以及相关行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及补贴,这是真金白银的撒钱,撒出去钱很快造成了新能源车行业的野蛮生长以及过热,这中间也出了不少骗补贴、骗土地等问题,大水漫灌之下虽然一些劣质企业分到了不少资金,但优质企业得到了更多。

日本为什么没有像中国政府那样对新能源车行业大撒币呢?日本政府总体上说是被大资本把持的,日本汽车相关的资本集团从传统车上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为什么要去做费力不讨好的新能源车呢?让日本摆脱石油依赖对汽车资本集团有什么好处?再一个既然政府要大撒币为什么要往汽车资本那边撒这么多,其他资本集团也不支持啊。

中国政府制定汽车产业政策的时候会有那么多顾虑吗?汽车行业的老大们会组团到工信部、发改委抗议吗?别的不说,国企老总们表忠心还来不及呢,民企的老板们都是多年摸爬滚打出来的,在中国做生意要是那么喜欢跟政府对着干哪能成大老板啊,这帮人只会想着怎么利用这个机会多捞补贴,政策阻力根本不存在。

另外就算日本和中国一样有大撒币产业政策,新能源车行业就能顺利发展吗?也未必,因为日本政府就算愿意给钱汽车厂也不一定愿意建厂生产新能源车。

这就要说到市场的问题了,中国当时已经有 1500 万辆 / 年的级别,现在更是 2000 万 +,日本当时只有不到 500 万辆,中国的车企国内市场都吃不完,而日本车企基本完全占据了国内市场,并且还大量出口到了美国、中国、欧盟等市场,可以说国内市场就是中国车企的全部,而日本市场连日本车企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比如市场评估之后发现大约有 1% 的客户可以接受并购买补贴之后的电动车,在中国这就是 15 万辆 / 年的潜在市场,在日本就只有 5 万辆 / 年,一个条汽车生产线一般来说都是 10 万辆 / 年的产能,太高或者太低的产量都会影响效率,国内车企面对 15 万辆的市场时还是有开拓欲望的,如果这个市场经营的好了甚至可以撑得起一条生产线,而日本车企在面对 5 万辆的市场时就很难提的起劲,就算一家都吃掉也不够撑一条生产线的啊。

在中国,国内车企不用考虑外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是什么,因为出口量也不大,新能源产业开发好了就算只做国内的市场也就够吃了,甚至会吃的很肥。事实上比亚迪、宁德时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单靠国内市场就实现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日本车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开发新能源产业投入的资源大家都差不多,但日本国内市场根本就不够吃,国外市场的新能源车政策他们也左右不了,真要一把梭哈进去各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变了怎么办?而且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欧盟,日本车企都是客场作战,这些国家就算有新能源车的利好政策也都是优先照顾本国企业,日本车厂你算哪根葱敢去别人家薅羊毛。

所以受限于本国市场规模,就算国内有产业扶持政策日本车企从商业考虑上来说也不会一心一意投入到新能源车的赛道上,所以日本新能源车发展的才这么差。

美国新能源车行业也有特斯拉一枝独秀,虽然美国产业政策并没有特别的倾向于新能源,但毕竟市场体量和政治独立性摆在那里。

德国的新能源发展也一般,但好歹比日本强一些,欧盟虽然政治上碎片化,但市场体量更大,政策倾斜力度也大。

知乎用户 悟培哲 发表

市场的体量和一言难尽的政治军事地位

很容易滑向做配套的产业链地位

然后就真香了

知乎用户 SK561GF 发表

因为逆向淘汰,点对科技树的都被美利坚铁拳锤死了(例如东芝的 CPU 业务)

知乎用户 Tottal​ 发表

就题论题,你的问题是错误的。

CD 时代比 MP3 早一个时代。所以不存在点错科技树的可能。

mp3 本身索尼也有,而且做的一点都不差。至于束缚住索尼手脚的不是技术和眼光,而是对版权保护的执着。

韩国 mp3 干翻日系 mp3 最简单的一招:没有版权保护。索尼大法直接就一句:年轻人不讲武德。当然要说这个话题,就太久远了。整个 mp3 的商战,我都是历历在目的。

至于燃料电池和充电车,岛国人认为充电车是伪清洁能源,因为你不能够保证电是清洁能源。

而对于我国来说,我们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还有强大的国家电网,充电车自然值得大力发展。不同国情决定的。但是话说回来,岛国的燃料电池技术确实厉害。

知乎用户 悉点财经​​ 发表

产业界经常说日本 “点错科技树”。看到这个话题,突然想到另外一个话题:日本为啥有那么多奇葩发明?

其实,这个世界要论最爱发明的国家,日本肯定会当选。岛国人民富有娱乐精神的奇葩发明有时候是惊世骇俗的创意发明,有时候又让人不禁无语凝噎。

当然,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科技层面。

日本本来是一个科技非常强大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一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后来屈居世界第二多年,现在虽然综合实力依然是世界前几的存在,但是已经有不少科技跑偏了,被中国等国超越。

一、芯片

hBNn"> 日本的芯片制造设备很牛,吊打韩国,可惜日本的芯片整体水平越来越弱,甚至某些层面不如中国大陆,日本在芯片领域强的是芯片制造设备和晶圆制造,弱的是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工艺,日本的芯片代工目前全军覆灭,芯片设计目前几乎被中国吊打。所以呢,你几乎找不出除了一些汽车芯片外的日本芯片品牌,日本手机、超算、卫星清一色的美国芯片,日本甚至没有和华为麒麟相抗衡的本土芯片企业,至于最新的万能芯片 AI 智能芯片日本可以说几乎没有。

二、电磁波通信技术

日本通信一直是个渣渣,这导致日本通信终端手机产业的失败,从刚开始索尼手机就需要爱立信的通信专利来捧场所以才有了索爱手机…… 我们知道,假如通信专利数量低、核心专利少,手机的利润就会少,而你把它卖的很贵就没人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日本现在还使用的是中国的通信基站,5G 技术日本也不强,这就很坑了,因为 5G 非常有用,5G 是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基础,没有 5G 技术的世界话语权,说你失去了未来也不为过。

三、人工智能

日本想当年机器人世界第一,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日本机器人的智能将占领全球,然而并没有!从目前来看日本在人工智能层面就是中国的弟弟,不论从 AI 专利来看(美国第一,中国第二)还是从美国最新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排名来看。而日本呢,业内都承认落后于中国。

四、手机市场和手机技术

按理来说日本电子元件非常牛,很多手机都集成了日本电子元件,可是为啥日本手机这么悲催呢,连世界第一大市场——中国市场都退出了,我们先看看手机这个东西对日本企业的冲击,不亚于一枚科技核弹啊,智能手机的诞生直接灭了日本的传统电子市场: 随身听死了,数码相机萎了,掌上游戏机萎了,VCD 死了…… 这对日本就是灾难,灾难到什么程度,由于手机拍照越来越强,连日本的自拍神器领军卡西欧都在败走麦城……

而日本却没有抓住智能手机这一替代品的市场,为啥呢: 硬件强但是软件太弱,研发也弱,零件的世界大卖反向让日本手机限于同质化竞争,然后呢世界手机销量的前十几乎都看不到他。如果说是日本的手机创新和通信专利还有日本软件技术太弱以及零件反噬害死了日本手机业,我觉得是恰当的。

日本为什么总是点错科技树?

与其说日本点错科技树,倒不如说日本没有 ZQ 和市场,决定了他发展到现在,已经到达天花板,要么不准你做,要么你做出来,大家不买你的东西,让你的成本得不到回报,只能放弃。

岛国人民也曾反思自己为啥总是点错科技树,得出来的结论是不管他们怎么点,都会错。道理也不复杂,他们自己国内的市场太小,依赖海外,不管啥技术,单凭他们自己是发展不起来的。

而且,一旦什么技术被日本搞定,他们申请了专利,大国立刻就会变轨,毕竟不变轨就等着给日本交专利费了。

关注 @悉点财经,第一时间看更多优质原创答案!

知乎用户 tommaxmim​ 发表

搞经济最怕的是:板结。

技术方向没有绝对的错与对,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是人类发现、发明的改造世界的手段,都是文明的财富。

很多回答提到了物极必反,就是这个例子。美国人,尤其是几十年前的美国人,敢于大胆的破除垄断和拆分,这是智慧的表现。

日本的板结主要表现是国内市场体量不够大,强调对海外市场的控制,同时建立国内市场的结界。这种形态一旦进入体系对体系模式,一旦押错宝,就很难再入足。而为什么要进化到体系对体系呢?躺着赚钱,谁不想呢。

知乎用户 玩家翁伟​​ 发表

转一下维基百科:

在 1901 年迄 2019 年的诺贝尔奖颁发历史中,日本是欧美之外获奖最多的国家,达 28 人,共包括物理学奖 11 人、化学奖 8 人、生理学或医学奖 5 人、文学奖 3 人、和平奖 1 人。

我想,这不叫点错科技树;要是让负责酿酒的质量的人成了院士,那才是点错科技树。

知乎用户 王悠 发表

以我个人掌握的资料和印象来看,是因为日本规模太小,只能赌局部。

而像中美这样的大国,搞研发就跟买彩票似的,整个段号全买下来,总有中奖的。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疫苗研发,我们中国就是这样。我看报道说,中国出于对国民负责的态度,不考虑预算和成本回收,将所有的疫苗方案一起点亮,全部研发。所以我们的灭活疫苗、嵌入式蛋白疫苗什么的… 通通有。

在看到很多 863 计划的回顾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过去国家虽然经费紧张,但是对于成熟度高、可行性很高的计划,都是尽量展开的。

我们现在看到了中国有一部分科技研发获得了巨大突破,成果领先世界。可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这些成功背后还埋葬了好多点错科技树而终止的。

中华文明能够千百年屹立不倒,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体量巨大,试错机会极多,总有点对科技树(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的那条路,让我们一路趟过难关。

所以,我们必须维持一个统一大国的姿态。小岛一定会收回来的,唐努乌梁海,贝加尔湖,海参崴,外蒙古之类的… 未来也不好讲。

知乎用户 AIRobot5 发表

点错科技树还是点错人?谁点错了,当然是人点错了。
日本本来的科技底蕴就差,经济增长主要靠技术引进,而日本的 “科技” 进步停滞的本质,毫无疑问是房产泡沫的爆破。

今天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其它国家,经济增长的房地产依赖度过高,升级转型来得太慢,导致金融萎缩,可用于战略性投资的资金完全枯竭。

如果不能从微观层面去做战略性的投入,就会跟日本一样,几十年的衰退导致安全欠账,诱发经济的恶性循环。

不是点错了科技树,而是点错了经济转型的战略,未能盘活存量资源,浪费了 “过剩” 的房产资源和科技基础,没有能够将极其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点。

从宏观层面去看,日本当时的危机和科技倒退,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权力错配导致的。

只不过二三十年前,日本的衰退,全球经济的基础还行,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全球经济无法依靠非洲撑起来。

不进则退,是全球经济共同面临的问题。

关注 AIRobot5,人工智能,靠我们大家的携手共进。

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技术发明是什么?

Benjamin Lee/ 人工智能创业团队 AIRobot5 创始人
于 2021.03.06 日

知乎用户 孩子他爸​ 发表

一没主权二没市场的国家,由不得你不点错科技树。看 cd 与 mp3 之争,led 与 lcd 之争,蓝光之争,小日本就没争赢过。另外太钻牛角尖了,现在油动向电动汽车过渡的趋势普通消费者都看得出来,小日本还是执着要把油动汽车做到极致,发动机闭缸技术、可调压缩比技术、cvt+at 组合变速箱,都是好东西,可生错了时代啊!

知乎用户 清风白衣​ 发表

首先没有点错科技树

1、基础科技或科学依然是第一列队,可能不是很赚钱,但是没了这些东西大家都不能赚钱,参考之前日本和韩国互相制裁,最起码韩国半导体的命门在日本的手里

2、国内的科技树在第二列队,实际上与韩国互相争夺名次,日本、美国、欧洲这三个是第一梯队,看之前的华为禁令就能发现,我们在光刻机里面完全是 0

3、日本电动车技术比国内还强,参考特斯拉的松下电池就知道了,固态电池日本也有之前也出过新闻貌似能量密度超过 1000(虽然是试验品),但是日本冬天异常寒冷,雪的厚度超过了北方很多地区,东北除外。所以除非电动车能有 1000 + 的续航和 10 分钟快充,日本人会觉得还是氢气会好很多

4、国际标准里面中国很难插上嘴,最大的原因在于排外 (懂的都懂),但是美日欧是有同盟关系的所以很多之前的标准都是他们互相商量定制的;现在的情况是国内能够在某一项超越美日欧后才能开始参与定制国际标准

5、资源匮乏,这个倒是真的事情

知乎用户 观澜阁阁主 发表

不是日本点错科技树,是中美为了避开日本科技树而点开了别的科技树,当然如果日本本土有足够大的市场那也无所谓,但是可惜的是他没有,而美国的科技树不仅仅是美国,是欧美 + 一部分势力范围数亿人口市场支撑起来的。所以才有那个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千万级人口国家搞出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亿级人口国家搞起来的,下一次工业革命是十亿级人口的国家搞起来的

知乎用户 FV215B183 发表

大家以为的科技树:

野蛮 6 那种的,点了一级就能自动升下一级。

现实中的科技树:

我造出了这么个东西,可能它现在就有用,可能它 10 年后才有用,可能这个东西到人类灭绝了都没用。问题是我不知道啊。那我只能现在去试,试了发现没用,丢了,结果 20 年后这东西突然有用了。。。。。。

知乎用户 fidysonsimon 发表

人家点错科技树,是因为到那个位置了,大家都没点过,都不知道该点哪个,只能点一个试试。

你没点错科技树,是因为轮到你点的时候,都有别人帮你点过试过了,照抄谁不会。

知乎用户 段子狗 发表

事实是点对了也没用啊~

三星现有的芯片产业是三星自主研发的吗

当然不是,美国把原本日本的芯片行业给了韩国

30 年前美国打压日本芯片行业,转投韩国

在全球第一的经济 + 军事的影响力下,日本和韩国这种国家没有一丝能力反抗

先不说 “广场协议” 这种强制性剥夺的协议

所以韩日即使点对了科技树,只要威胁到的美国产业必然也会遭受打压

如果科技树点对的是俄罗斯跟中国就不同了。。

美国也没什么办法。。

知乎用户 ChipsetS​ 发表

你给得俩例子都是些啥玩意。。

首先 CD 是 1982 年就推出了的格式标准和硬件,你 mp3 播放器都什么年代的事情了,你说的怕不是 MD 机。。。何况索尼也确确实实的造了 MP3 播放器的啊??一直在造的啊??用记忆棒的 MS7 可是 1999 年就出了啊,那玩意只怕比你年龄还大

其次按硬件来讲的话 mp3 才是点错科技树的那个,毕竟如今 2020 年你还能在市场上买到没有附加智商税的 CD – 这是商品的载体。而另一边作为载体的 mp3 播放器反而彻底沦为小众玩物了,我们完全可以事后诸葛亮的说一句从手机的角度看 mp3 播放器实在是点错了科技树。更有甚者你可以说从流媒体音乐的角度看整个 mp3 标准都是点错的科技树,这合理吗?

然后关于汽车,第一纯电日本人也有在做,本田 E 难道是烧汽油的。第二日系混动的起步是在 21 世纪初。。在那个年代欧美才是固步自封的代表。第三欧美一样有对混动的研发,包括欧洲的 48V 轻混系统也好抑或是美国人造的及其拉跨却一度靠价格战销冠的 volt 也罢。

所以我觉得亦或亦或是你对技术发展本身有什么误解。

知乎用户 流云 发表

没有点错的科技树,只有在垄断的产业链基础上强制的科技标准。

并不是这个科技不好,而是巨头要推他们自己的科技路线,这样赚的多。

举个栗子,当年有个东西叫超级 VCD,后来又有个 EVD,都是行业领先技术,但是没有用,巨头另外搞一个技术,直接靠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把他们的技术变成行业标准,分分钟干掉你。

知乎用户 貌赛潘安程知节 发表

不是日本总是点错,而是日本有决定自己产品技术的能力,却没有决定自己产品命运的能力。

鉴于很多朋友已经说过了,我就简单的总结一下吧:

日本的错,不是错在点错科技树,而是错在政治不独立(美国让日本签字日本不敢不签)、无力控制日本以外的市场上。

如果日本能有 5 亿以上的人,国土相当于印度那以大,并且有独立的军事政治外交的话,日本就未必会 “点错” 科技树了。

知乎用户 勃列日涅夫 发表

以前我在别的回答里就说过,点什么科技树是取决于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贮藏的资源的。

另外呢,先发不一定有优势,有可能是为别人填坑。

至于播放器这个例子嘛,不太对。唱片出现得更早,只是后来唱片由胶片变成了光存储的。所以播放器必然会经历由胶片 –> 光盘 –> 半导体存储这么个过程。而且在半导体存储的播放器出现早期,市场上有光存储的 MP3 播放器——可以播放装满 MP3 的光盘,一张光盘少说 600 多 M 的容量,吊打当时那些只有 16M、32M 的播放器。

知乎用户 真二世明王​ 发表

其实玩过红警等战略游戏的都知道,

有时候,

当你用钱升科技的时候,

别人爆兵杀过来了,

于是你抵挡不住,

被一波了→_→

升科技没错,

但是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就这么多钱,

如果不及时收到回报的话,

那只能夭折了→_→

曾经在 1992 年,

还是卡带的时代,

索尼就想到把光盘放在随身听里,

于是它推出了 Minidisc,

但是卡带和光盘的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Minidisc 的售价高达 550 美元,

顾客完全无法接受,

失败!

![](data:image/svg+xml;utf8,)

90 年代,

微软就开发出了网络电视,

但是由于当时的网络传输速度较低,

使用效果并不好,

随着用户数量的减少,

微软停止了这项服务,

但是现在网络电视就很普及了→_→

不是每个高科技被发明出来,

就能收到高额回报,

它还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环境!

知乎用户 没吃饱睡不着 发表

日本不是点错了科技树。而是科技树绕着日本走。

在现实水平限制条件下,技术之间不存在没绝对的优劣。就看谁能发展到最后。那条被放弃的技术路径压根就没长大,谁知道最后一定是不好的?

日本这种国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强不强,说弱不弱。

如果日本搞了一项新技术推广到全世界,美国、欧洲、中国怎么办?难道这些大国愿意乖乖给日本送专利费,听日本人吆五喝六?

如果日本搞得技术得不到其他世界大国的配合,完全是逆风局。国内市场又小,打不了持久战,产品无法用内循环继续迭代,当然必死无疑。只能乖乖等着给其他大国搞出来的其他技术路径交专利费。

日本怎么做,其他大国就偏不这么做,大概率总是日本输。如果大国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照样可以通过各种其他方式慢慢挤死日本同行。日本还是输。

尤其是现在新技术的投入越来越高,也许在前期日本还可以用自己能调动的资源扶持一下,但无论如何在中后期阶段要拼配套、拼成本、拼市场容量。日本就很难跟上大国节奏了。越是高成本高回报的技术,日本就越难看。

跟在大国后面喝口汤是可以的,日子也能过得不错。想养个小猪仔也是可以的,要说指望以后能大口大口吃肉,那不行,中能忍美也不能忍。

知乎用户 Yeon 发表

因为总想吃独食

知乎用户 屁师​ 发表

这是啥问题。

人家是有试错的能力,也有试错的资本。更可贵的是试错的勇气。某某跟着人家背后挑作业抄,还觉得自己能力非常棒非常不错。 当然了你非常聪明避而不谈这个问题。

但是你想没想过, 很有可能并不因为是日本错了,而是因为美国想绕开日本,不给日本交专利费,强行把他们已经成熟的专利变成 “点错” 呢?

知乎用户 素衣白马​ 发表

因为日本太小了,从市场,到政治。

不是说一流企业都是去制定标准的么?

否则大家都是在用自己的市场进行投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科技树。

除非不得不使用,一旦有替代品,那还不全力扶持?

日本的成功,有美国产业转移的因素,也就是说还是美国体系。

一旦想跳出美国体系的桎梏另起炉灶,除了动漫还能挣扎出一片天地外,有竞争关系的机械,电子,通讯,金融…… 很容易就被老大联合老三来教老二做人…….

旁边还有一群等着落井下石的……

再次感慨单极化的世界不是说说而已,不仅对敌人是,对盟友更是王道霸道没歇过……..

知乎用户 影子背后​ 发表

站到历史角度上,没有国家总会点对科技树。

比如我国修仙一组和西方炼金一组都在点科技树,最后我们到了火药清军就不让点下去了,西方继续。然后有了化学课。

比如二战之前日本疯狂学习西方,二战后不仅机械遥遥领先,半导体也是吊打美国,现在半导体的两种存储方式,都是日本人发明的。机床母机,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中心,日本和德国垄断优势。光学器件,日本一家独大。机器人的轴承,日本还是大头。

为啥到你这里,日本干啥都不行了?

美国也就是发了战争财,互联网是它发明的吗?不是,西欧来的。造原子弹那帮狂人,是它自己培育的?要不你了解一下两朵乌云?导弹和先进飞机模型,德国来的。现在美国貌似很厉害的各种电脑,当年都是日本的小弟。这么一个到处搬搬搬抢抢抢的国家,我很想知道它点了什么科技树?

人家日本好歹有机械的底子,有精加工的底蕴。人家半导体要不是被美国压制,没准还是世界领头羊。而且,人家可以自己发射卫星,空间技术不能和中美俄比,但是也不太差。

我就想问了,你说的点对了科技树的国家,目前是不是飞出银河系了?

知乎用户 资管人 Edmond 发表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科学方向上并不存在点错,但市场方向存在。

你的科技再强,生产能力再强,主要市场在别人手里,天然就是劣势。

市场准入,标准设定,专利保护,太多方法可以让你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东西失去市场而一文不值。

这点上,中美天然有优势,而且脑子都清醒。欧盟迟钝一些,基础也差些,才反应过来。日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做附庸,没有其他出路。

知乎用户 笨蛋师傅 发表

我喜欢拿下棋比喻人的性格。

下围棋这事儿就能看出中日韩三国的大部分性格。

例如,韩国人下棋,基本上对围棋的贡献没啥,就是一个字稳,极少犯错;中国人下棋么,那真的就是天马行空的,棋无定势,总能推陈出新,但是不稳定,古力也是 14、5 岁就上了五段,然后到了 20 多岁才七段…… 柯杰本来非常有希望拿到最年轻的九冠王,然后他大意输了…… 聂卫平那就更内个了,本来如日中天、运动员黄金时期硬是在应酬和酒局里某灭了自己的竞技状态,但是给我国也培养了不少好棋手,马晓春么,也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的。

这个日本人么,自古以来就是不善于用棋势,但是手筋特细。手筋的意思就是在局部棋盘上和你一目一目的争地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下期或者玩策略型游戏的时候都知道,你注意力只盯着某个局部的时候经常会被人打个空门弄的措手不及。日本棋手倒未必如此,可是他们是算战略的时候经常犯错,但是和你争局部的时候那真的是精明到家和不依不饶的。

这个快递最大的特点就是钱学森弹道,所以非常难拦截。

我们是什么时候才完成了实践了钱老的理论?

今天上网搜了一天关于杨振宁的资料,看完以后有点三观崩塌。首先从学术上讲,真是史诗级别的牛人啊,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就好比牛顿对于经典物理学的贡献一样,当然成绩大小不做评价,毕竟不是专业的。其二,以前也对他没什么好感,觉得数典忘祖,不够爱国,后来又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他是中美关系缓和后回国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解救了当时正被批斗的邓稼先老师。而且自 80 年代以后,他基本都在国内工作,像清华有个什么物理高能研究所都是他建议成立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比如这次和他一起归入中国籍,图灵奖获得者也是他劝回国的。就这一点,对于中国物理学的贡献就不知道有多大。

他是图灵奖获得者,却放弃美国国籍并卖掉房产,和杨振宁一起入籍中国

杨老当初回国真的没有太大发挥能力的空间,反而是现在回来真的带动我们的学术人才培养。

所以了,要我说他们就是缺少钱学森和杨振宁二老这种有大局观的人物。

知乎用户 韩韩 发表

科技树这东西所有的大国都是海量点的,不在于点错,而在于发现点错及时更正方向。毕竟国家的资源不是打游戏。

日本这个问题在于民族个性问题,死不悔改,古板,下面人不敢提意见,怕担责。你们在日企呆过就知道了。

所以就算发现方向错了,但是就是死不悔改,古板,下面人不敢提意见,怕担责。

结果就是这样了。

别问,问就是工匠精神

知乎用户 萨卡斯基元帅​ 发表

他太小,市场也太小。

就是点对了,也白搭。

你点这个,我立马就点别的。然后用我的超级大市场把技术做成熟。避免了给你交专利费

特别是要害部位,更不可能用你日本的了,那么,美国不用,中国不用,欧洲,欧洲和日本一样。怎么可能用?

所以说,就算你日本点对了。我也不跟。

你发展,我不跟,你投资,打水漂。

我越来越强,越来越不需要你。你就继续往地窨子里掉。

唉。

日本:我太难了。

知乎用户 高兴 发表

“点对” 科技树是一种被动的说法和行为。

真正的成功方式是联合上下游,让科技树往自己点的方向走,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持续的长时间的大资金投入和开放的态度,这不是日本公司擅长的。

任何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同时存在好几种不同的备选技术发展方向,但是能够做出决断然后拉着全球上下游一起抱团走,甚至长期出资培育上下游企业的,才能笑到最后。不舍得花钱也不愿意分钱,还幻想大家无私的支持自己的技术以及标准,那不是做梦吗?

知乎用户 药罐子 发表

不是总是。

小国再强,也是小国,人才技术资金面对世界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根本没有容错率,是根本错不得。

小国逐渐从科技树头部位置下来是大势所趋,所以迟早要从某些科技的头部变成某个科技的头部,甚至前部,然后跟着别人跑。

为了不让自己落伍,日本也挣扎得很厉害,但是小国守头部就是这样,预测错一个,投入的资金人力就打了水漂,本行业直接爆炸。就算只是进步缓慢,对其他的科技都很大受影响,毕竟拿到的资源少了,其他行业也会减慢。

拿游戏比喻,日本 5 级英雄守两拨小野点,人美国一条线 + 20 级,中国现在一条线 + 15 级,面对中美,日本还能扛住自己俩小野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知乎用户 凯的风云 发表

从氢能源汽车就可以看出来不是点错了,而是不带你玩。选一个符合大国利益的赛道,然后全世界都得遵从这个赛道。

知乎用户 请叫我委员长​ 发表

纯个人观点,只讨论消费市场。

日本的消费市场太小了,而科研能力被消费市场扯到蛋了。韩国也是一样的问题。

90 年代,00 年代两个十年,20 年时间日本消费市场的研发能力非常强,尤其在汽车,家电上,但是遇到的问题是,消费能力最强的地区,不想给日韩那么多利润空间。

最大的三个消费市场美国,欧洲,中国,欧美有能力自己搞研发,日韩走的线路,能绕开就绕开;日韩仅能依靠中国这个消费市场。这 20 年日韩靠家电、汽车产业保留了技术优势。

10 年代起,中国的研发能力上升,也开始走欧美的路线,避开专利问题,搞自己的东西,慢慢追上了消费市场的脚步。

技术比例,门槛高的行业,中国落后,研究弯道超车;门槛不那么高的,已经追上了。

这导致了我们看日韩有一种错觉,科技树歪了。

这种歪实际是他们一般的,我们也有;他们领先的,我们不用;他们没有的,我们可以有。

欧美视角看日韩也是一样。

知乎用户 Eonian Gooner 发表

很明显,题主不了解 CD 的历史,音乐载体的变迁大概:黑胶 -> 磁带 ->CD-> 流媒体

CD 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一度是最主要的发行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氢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当然,也可以说,小国寡民,就这点眼界。电动车需要电,需要大规模的基建支持,以及,电。

电从哪里来?对日本来说,是个很郁闷的问题,曾经日本是世界核电占比最高的国家,大家都知道后来出事了,核电基本上熄火了,但社会对电的需求不会减少。如果汽车油改电,日本最大的问题是:电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当然,如果日本汽车工业不想彻底完蛋,那么跟世界主流路线接轨,是必须的选择,或者说没得选择。氢能最多是日本自己的一个内部解决方案,就像当年的小灵通。

算不上点错,小日本自有国情。当然,也有很多头铁的人。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FI14Y 发表

这问题真的飘上天了,氢能和锂电都是电动,但是锂电现在适用性严重不足,欧洲大规模推广还好理解,国家巴掌大点地方,大家都住 “别墅”,我国呢?我给你说,自从上了电动公交车(锂电等各种低能量密度电池新能车),公交车从此冬冷夏热,技术上没突破迟早被氢能反超,咋突破?靠宁德那一年 30 多亿 rmb 研发就能突破了?

知乎用户 宅狼 发表

这个其实应该和另外个话题,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在那之前的日本和后来的日本完全是两个概念,所谓的昭和男儿 平成废物,之前的日本有多拼丰田创立凌志算是代表了。

1983 年,丰田公司启动了一个名为 “Circle-F” 的豪华车项目。目标是超越当时售出的所有豪华品牌汽车。这个口号在当时也被很多人嘲笑。因为在当时,尽管丰田已经在汽车界站稳了脚跟,但能够支撑丰田公司业绩甚至是生存之根的还是普通家用车型而已。当年丰田几乎把所有的研发精英都拉进去,投入了丰田几乎大部分的利润,真的是用不成功便成仁理念去做的。

之后的日本再没有这样的精神去争取了,并没有多少的真正创新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各种修修补补而已。索尼为什么后来是搞 md 就是想的是利用原来的各种技术,结果生生弄出了一个四不像还成本高。最后一直用到了 psp 上就是没有决断放弃重新设计的想法。

知乎用户 寒鲸鱼 发表

太大的问题说不了,我说一个自己的经历吧。

前些年的时候,有一波匠人精神的风潮。

还在做导演的我,接了一个宣传片,

一家国内做老人房装修的公司,从日本请来了几位匠人,让我给他们拍一些列宣传片。

主题就是匠人精神,精心呵护老人。

其实所谓的老人房装修,无外乎防滑地砖,客厅扶手,声控夜灯,室内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等等。

拍摄很顺利,成片甲方很满意,除了片子本身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几位日本老哥,特别懂。铺地板时坚毅的眼神,擦地面时精心的呵护,每一个动作手举多高,呈现多少角度,都是戏。

当然这能感受到,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这种态度。

为了拍摄,他们完整的改造了一套房屋,用了两周。

因为拍摄周期比较久,我的手机铃声是柯南,所以大家聊起了漫画,聊起了足球,聊起了抽烟。

很快大家就熟了,他们干活虽然一丝不苟,但是干完活之后的酒桌上,他们可是太活泼了。

就那句话,大和民族,能歌善舞。

那天我由衷的感慨,你们做事,真的挺追求极致的。

他们的领队就告诉翻译,老人房改造,在中国还不普及,但是在日本,是挺普遍的一个项目,因为老龄化严重嘛。

但是这个工作每个装修公司怎么办?必须要有自己创新,他们创新的办法,就是把每件小事做的更极致。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什么叫极致,就是一个扶手,安装高度在 65 到 75 厘米,都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是他们就是要 69.833 这种高度的,因为据说这高度体感最好。

还有就是装修的碎屑,可以擦干净,但是他们一定要先花 3 个小时贴好塑料布。

这就是他们的匠人精神,

我当时佩服的五体投地,

后来想想,

就这?

所以我想通过这件事,从一个小角度说一下,日本人为什么总是点错科技树呢?

因为他们把 80% 的精力,放到了只能提升 1% 感受的地方。

这样好吗?

这不好。

哦,顺带说一句,后来那家国内的公司,充分优化后,只需要 3 天,就能完成日本人 14 天做的事情。

知乎用户 过尽千帆皆不是 发表

能绕开的专利技术绕开它,

绕不过去的拖着它

总之不让你赚钱

这次 5G 之争也有这个趋势,在米国唆使下很多国家宁可不用,也不给中国赚钱。

后续的发展不知道怎样,但是还在发展

知乎用户 大石斑亲鳕鱼 发表

CD 和 MP3 真不算点错科技树。

索尼第一代 PS 的成功就是靠 CD。

传统光盘媒介真正过时差不多要到蓝光盘时代了。

知乎用户 精神病人 发表

日本最大的问题是自己位置没有摆正,作为狗腿子又想赚钱又还要当领头羊哪有这种好事?以为西方国家都是裁缝专门做嫁衣?

天朝卧薪尝胆市场换技术才换来西方三十年相对的友好,这几年西方一看哎呀你翅膀硬了想反过来赚钱还想当领头羊?先想办法打死再说。

知乎用户 王行疆 发表

日本不是不想点,而是不敢点。

因为,它不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法国阿尔斯通要点科技树,美国不让点,阿尔斯通点了,于是阿尔斯通倒霉了。

因为,在美国面前,法国也是不完全独立的国家。

华为要点科技树,美国不让点,华为还是点了。孟女士倒霉了,但华为挺住了。因为中国是完全不受美国控制的国家。

中国,接下来要自由的点亮且点满所有的科技点。

所有的,想点哪个点那个,全点满,就不可能点错。

知乎用户 阪泉君 发表

日本好歹赶上或者说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都错过的我们有什么脸面嘲笑日本?

知乎用户 落俗 发表

首先是因为成本和心态问题

就你举的例子来说我觉得并不正确,混动车和包括氢能在内的燃料电池车,我认为是汽车最理想的形态,电车是一种妥协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关于科技树的问题,我认为只能说主流不主流,而非有没有点错

就目前而言,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称得上是标杆

而科技是一项投入大,产出却比较随意的东西,有可能花大价钱搞的科研成果无法变现,也有可能几十万的科研成果变现几个亿,这不好说

美国的科技作为主流,他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以我国为代表的国家跟在美国屁股后面,他踩过没有坑的地方,我们再踩,无疑是智慧的,既能少走弯路,又能获得稳定的产出,所以我们才认为这是主流

知乎用户 阿虚 发表

科技树这东西本身就是广种薄收的,站在当年的立场上,谁会知道科技树哪一支会茁壮参天,哪一支则会枯萎衰亡?本身点对是小概率事件,点错了才是大概率事件。

知乎用户 波利​ 发表

日本的作用是充当人类科技发展的工具人,它的使命就是跑前面帮别人试错。作为在日企干过三年的我觉得,日本最好的选择是沉下去,当各大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材料零部件供应商,闷声发大财但没法离开它。

知乎用户 tom pareto 发表

无知者无畏。

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技术和产品研发,本身就是这样。

一百个里面,有一个最后得到市场认可,就算是不错了。

知乎有个搞航发金属的网友说,在已知其他国家开发出的情况下,还用了两年的时间、1600 万,才搞出一种金属的小试。

要知道,这么快,这么低的成本,这还是别人已经做出来了好多年的情况下。

那个圆珠笔尖钢,据说太钢用了五年,6000 万。

搞技术,搞产品,都是砸钱砸时间试错试出来的。

实话实说,之前我们都是摸着别人过河,省了好多钱好多时间。

以后没得摸了,那才是真正的挑战。

知乎用户 刘凯​​ 发表

日本从来没有点错树,而是没有搞好和树的关系?

树先生是谁?是市场!

日本本土市场极小,经济发展几乎完全依靠海外市场。

而海外市场是由一个个政府,乃至民族把控的。

而这其中最大的三块市场分别是美欧中。

美欧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你点左边的枝我就长右边的枝,让你无路可走。你搞氢能源,我就边缘你的氢能源,也许哪天你不搞了,这氢能源就焕发第二春了。

本来之前中国市场不成熟,还有树可点,但是无奈政治上又长期作对,所以你点什么,人民就反对什么。

就连你卖几个马桶盖的事儿,都搞得中国国内警惕爆棚,国内分分钟各种抵制,各种山寨,这点稀饭钱都不想让你赚走。

所以,就算当年日本点了智能手机,点了新能源车,照样是吃瘪的命。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不要自己骗自己了,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高科技大国之一。中日关系如此之差,日本右翼如此猖狂,为什么没有主动发起对日本的贸易战

知乎用户 少有人走的路 发表

为什么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科技的发展是否应该有正确的方向?
  2. 所谓的点错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的被选择
  3. 日本点错的比例到底有多少?真的是总是吗?

首先,人类的科技发展是否有正确的方向很难说,如果科技发展没有所谓 “正确” 的方向,就不存在是否 “点错” 的问题。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指出生物的多样性源于物种的演化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是基因突变,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我们长期使用 “进化” 替代了 “演化” 给大众造成了演化是有方向的误解,认为物种总是向着先进的、确定的和正确的方向发展。类比达尔文的观点,个人观点科技发展不存在正确的方向,人类物种在面对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中,人类的奇思妙想催生了各种各样科技和创新不断出现,匹配人类生存和发展被选择和留存,不匹配的被淘汰或遗弃,工业化,全球化又使得规模,成本,便利性,速度等因素成为选择科技发展路径的因素。例如黑胶唱片的音质比 MP3 好非常多,依然阻挡不了数字音乐的流行。如果没有科技树所谓 “正确方向“,就不存在“错误选择” 的问题,目前没有被选择的技术路径,未来可能被淘汰,也有可能因为市场或应用场景的变化,“异军突起”。

其次,只有创新者或技术领先者才有 “主动选择” 的权力,即所谓 **“错误的选择”。**跟随者,模仿者和后知后觉者根本就没有选择和犯错误的权力,从这一点来说,日本在人类技术树重要的开枝散叶时间点上拥有选择权,这本身就是其研发和创新的实力体现。近年来虽然日本经济不景气,但是日本的科研和科技能力和创新依然实力强劲,这一点从日本自然科学领域 21 世纪获诺奖人数上可以体现,见下图(摘自网络)。科研和科技发展中,有机会设定标准,有选择的科技树的方向背后所显示的强大能力不能不让人侧目。而如果跟随者在技术上反超,就意味着站立于技术的潮头,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远远比那些被选择的牛的多。这一点,特别佩服华为,被美帝制裁是对华为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最大背书!

最后问题中的 “总是点错科技树” 可能会有被误导的嫌疑,好像日本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大多数的选择都是错的,在科技领域已经落后。事实是否如此,我没有准确的数字和事实作为依据,无法做出判断。但源自中国科学家论坛的咨询显示,日本在半导体,芯片,材料科技,机密仪器,光学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数十项技术领域领先全球,并具有雄厚的实力储备,至少我们不能忽视日本那些没有点错科技树的数量和百分比,只有将两个数字相互对比和印证,我们才可能对用 “总是” 来做判断有点底气。

其实,大家之所以如此关心我们近邻日本的科技情况,归根到底是期待中国有那些技术能冠绝全球,有哪些技术处于” 有选择科技树的权力或潜力 “,还有哪些技术还是跟随者,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知乎用户 瞧瞧 发表

氢能可不一定是错误的,we’ll see

知乎用户 童话小狐狸 发表

驻日美军就在那边,你觉得他敢点对吗?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因为它们不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下跪道歉啊!

所以结果就是:

日本等离子彩电技术成熟,咱们就选择液晶。

日本混合动力汽车成熟,咱们就推广纯电动汽车。

日本磁悬浮列车先进。咱们选择了动力组合高铁。

难道这些都是偶然的?

知乎用户 RainBow 丶雷电 发表

点错的科技树不会消失,他会静静生长,直到成长为参天大树

索尼看似点错了科技树,被苹果在移动音乐领域暴打,但是索尼现在是无可争议的影音巨头,央视离开索尼只能停摆。

佳能当年随手点的蒸镀机,现在离开蒸镀机整个 oled 产业都要停摆。

任天堂没能坐上移动网络游戏的大潮,但是任天堂依然是全球游戏行业的领头羊,在游戏玩法上更进一步,依然在教全世界如何做游戏。

没赶上潮流不代表这个技术点错了,懂吗?

知乎用户 璠璠 发表

先发与后发问题。

日本人没有点错科技树,但是大道之行部分先后达者为尊。

而科技延续发展是需要市场推广的。

问题在这里。

中美凭什么要用日本技术标准推广日本前置科技?

中美不推,欧洲人更不会推广。

五大流氓就是五大流氓。

就是欺负日本市场狭小,还没有朋友,盟友,就一个爹。爹都不照着他,叔伯们更没有理由照顾他了。

知乎用户 孟祥申 发表

与其说日本的总选错科技树,不如说每当日本希望提出一个体系的时候,欧洲和美国就不和他玩了。加上日本本身体量太小,所以往往以失败告终。

所以不是点错科技树,点错科技树的想法是马后炮。没法开创一套日本引领世界的体系才是真正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跟班,要什么引领世界。

知乎用户 自由电子​ 发表

没有点错科技树。

人家做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尝试。在眼见短期不会有收益的事情上做深度投入,需要的是勇气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知乎用户 85UN 发表

就科技树而言 没有点错点对 都是在探索这个世界 亮哪个枝哪个叶都是对人类的恭喜

如果说错 就是科技到应用层面 具体到最终的产品 没有被更大范围内的接受而已

中美不用翻盖手机但是人家日本国内用的飞起

日本曾经是站在世界最前沿的 在前面没有路了 需要去探索一条 当发现欧美有个探索方向 那么就去探索另一个方向

有的时候中国真是可怕 中国站那边 那边就是主流 在科技应用方向 欧洲跟美国 中国也跟美国 那这全世界不就剩下你日本一家自己玩自己的了么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果有一天 中国站在了科技探索的最前沿了 然后该怎么办

知乎用户 不急少等 发表

科技的探索和投入,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这其中有很多弯路,但是能坚持下去的少之又少,能能真正做下去的这些人应该永远的记住他们,并且佩服他们的勇气,日本在很多前沿的科技在探索,在投入方面是非常高昂的,还有很多科技,日本藏在仓库里面,没有拿出来,因为所有的钱你一个人赚了,那么别人做什么?所以社会的向前推进,科技的向前发展都是和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匹配的,很简单,一个例子,你有高科技,有产品,但是对方没有钱买你的东西,你做的再多,也没有什么理想的效果,所以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对方也有饭吃,也活的很快活

知乎用户 尽我的颜值去努力 发表

首先,科技就是不停的试错

你能总是点错科技树,说明你的科研没有停止,这反到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无数的科技产品、材料、药品,都是点错科技树或者说实验失败的产物

你想要有科技,前提是你要有无数失败堆积

科研是很漫长且枯燥的,不是一蹴而就

我记得日本确实点错过,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泡沫房地产,不过好在日本及时洗了天赋

知乎用户 北极人​ 发表

点错科技树

这个应该是日本的传统技能了吧

二战中的大和战列舰 九三鱼雷 都是例证

究其原因

大概是源自日本人喜欢以小博大的赌搏心态

精于细节而短于大局观

所以经常在一些比较清奇的地方拼命用功

知乎用户 自燃科学家​ 发表

和 MP3 对标的是 MD。MD 是光磁盘,是有可擦写能力的。问题 Sony 是非常不适合定标准的公司。MD 流行时代,移动储存也就是 1.44 的磁盘,光盘都是一次擦写,U 盘尚未问世。唯一能战的是现在只存在主板启动项的 zip。

知乎用户 拥曹反刘 发表

走在前面才可能点错,后面跟前面几率就小很多。而走在前面点错几乎是必然的。你投资股票其实也是这也如此,n 家上市公司搞科技的,谁能杀出开是看不出来的。同样的,美国也点错过很多。比如说全电的驱逐舰。

知乎用户 钮铫 发表

不是日本点没点错的事,重点在于日本去做了这件事,别家都没饭吃了,于是别家只能与它斗,最后还不是因为自己国力不够,只能妥协。

比如当年的随身听,磁带是索尼发明的,日系厂子都能做,其它家全部呆呆看着日系垄断。等到数字时代,索尼的记忆棒其实远比当年 MP3 强。但欧美所有厂子统统不理索尼,大家都推 MP3,结果还能咋办?

比如当年大屏平板电视。日系全部等离子,至今来说等离子也是相当棒的,但你搞了其它国家全部完蛋,于是大家都不去鸟它,自顾自做液晶,即便发展到现在,诚实说等离子都没比 ledlcd 差,但没用了,主流已经确定了。

比如丰田的混合动力,牛逼到没有一家能搞出来,至少十年内吧都应该是非常好的东西,这次连我国都不鸟了,先发制人推电动了,然后丰田只能一块钱转让专利。

类似的事其实挺多的。日本不是科技能力不行,而是自己国家小,市场也不够。然后工业又太牛逼,一旦它入手,全球其它国家只能呆呆看着它,所以现在就变成只要日本在推啥,大家就习惯性的让道。

知乎用户 克劳塞维茨​ 发表

多数回答都在讲日本找错了市场。

这话是对的,但是许多答主讲的事并不全面。

实际上日本的科技树为什么会点错?市场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直接因素是没有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研发竞赛。

中国押注电动车,确实是用本国市场把电动车公司养起来,但是研发电动车的国家不只有中国,还有美欧日等世界上各个强国。只有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研发互相赶超,才能让电动车的生产成本降下来,才能让电动车用到的技术实现大发展。

反观日本点的氢能源车科技,从道理上讲氢气的热值是汽油的三倍,是煤炭的四倍,似乎氢能源才是未来。但是实际上液化氢汽由于在金属和其他一般材料制成的储气罐中存储时会产生化学反应导致储气罐破裂,所以工业上储存氢气一般用碳纤维。然而光汽车用到的碳纤维储气罐就需要两万人民币的成本。还有其他的一些成本,都很高,所以氢能源汽车距离实用还很远,这也是为什么多数资本没有参与进来。多数资本没有参与,技术人员就无法实现技术革新,所以氢能源汽车就很难实际应用。

知乎用户 关工 发表

未必是点错了,只是行业趋势被大国定义了而已,

以汽车为例,

汽油车,你可以不喜欢日系甚至痛恨日系,但再嘴硬的人也得承认日系在部分领域做到了能想象到的极致,身为 BB 汽油车车主表示总有一种念头想换回雷克萨斯,我不喜欢透过挡风玻璃看到修理厂店长的笑脸,他人不错,我就是单纯的特么的不想见到他而已……

混合动力,丰田布局多年的划时代产品,从廉价 A 级到 LS 全线安排,平顺性耐久性把其他厂商的混合动力吊起来打,至今仍是不局限于任何维度、不苛求充电便捷性的完美存在,GS300h 仍是我的女神,

氢动力,本田九十年代就在 LA 搞起来的东西,问题是那年头 LA 缺汽油吗?

如果不是我兔玩起了弯道超车,区区一个特斯拉该能折腾出什么名堂来?日系也许能在油价疯涨的年代看着美系德系家用车市场份额一点一点的被蚕食,坐收二三十年的渔利,

然而,没有如果。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RZ5SF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话语权,不能强推自己的标准。

比如华为,如果没有强大的后盾,华为只能改姓美。

知乎用户 一年忘年 发表

日本就是国家里面的马自达. 马自达就是汽车里的日本国. 两者之间有些非常有意思的契合之处.

为什么马自达非要抓着转子发动机不放?为什么大家都说马自达设计漂亮,有黑科技但就是销量不高?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解开日本为什么每次都点错科技树了

私以为,正确的科技树,美国不会允许日本去点,所以每次日本都只能选择别人不要或者看似很难的技术去钻研.

知乎用户 super land 发表

我觉得有些是转型太慢,败给了寻求产业升级的后发国家 (中韩),有些则是其他国家故意或者被迫选择了一条和日本不同的路线,然后通过规则,市场,研发投入等不同的手段打败了日本。日本在专利方面守的太死,导致其他国家的企业没办法跟着日本企业搞研发,不得不用其他技术另起炉灶。当然,也可能只是日本近 20 年的一个小挫折,毕竟在更早的时候日本的技术也是走在前列的,也许以后也能走在前列,中间只是个插曲。

知乎用户 老头 发表

关于 CD 和 MP3 这点其实题主是有误区的,当时 sony 自行搞了 MD,无论从音质和版权上都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它们忽略了互联网的作用,使得免费下载成了王道,外加后来的 MP3 播放器更加小巧省电且不用担心颠簸(其实 MD 在颠簸这块是优于 CD 和磁带差不多的),还能白嫖网上的下载,所以 MD 的失败是输于时代,当然 MP3 的兴起对真个音乐界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知乎用户 王大头无敌 发表

日本和德国从来都没权力制定标准的。

知乎用户 张华 发表

sony 香水瓶和鱼雷是当年很出名的 mp3,到现在为止鱼雷还是音乐性最好的便携 mp3 之一。

sony 甚至还有 hd5 这种神砖。mp3 这个例子就是错误的。

日本确实总是点错科技树。

最主要原因是日本擅长做硬件产品,不擅长做软件,系统和平台。

从保温杯到汽车,单一产品日本很好。大型复杂系统性产品日本就不行了。

知乎用户 大海 发表

你这有点掩耳盗铃,先入为主了……

你光看错的,怎么不看对的?

如果技能树总是点错,怎么会有之前的辉煌?

还有你说的点错技能树的描述里氢能源的事

我知道日本停止了氢能源的继续开发和研究

但是今年咱们国家也开始要推广和试点了

你意思咱们也开始了?

我建议你去中科院和人民大会堂汇报一下

千万不要拿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国家层面的选择

咱们看不懂

这一切只有后知后觉

知乎用户 飞跃本屯 发表

因为点错科技树是大概率的事情。

一个应用方向,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技术来满足,最后只有 1-2 个能坚持到最后。日本经常点错的印象,是日本不大不小的规模造成的。

大国如中美,都是多条科技线路并行发展一段,再重点发展其中的优胜者。而日本没有那么大的市场玩多线竞争。

小国如韩国(相对日本而言),大竞争核心区参与不了,小竞争不受人关注,比如题主说的 MP3,就是三星白白放弃了的。

知乎用户 薛定谔的猫 DoA 发表

日本市场小,而且企业寡头化

没有试错的空间

知乎用户 天青色水玉 发表

别的不了解,不敢点评。仅从 mp3 和汽车上说说个人浅薄的认识。

日本不是点错科技树,而是过于念心导致自己的科技树没有变成主流。

索尼的 CD 的落败:贪婪中落败,但是仅仅吃了小亏,数字音乐的版权大头还在索尼手里。

索尼公司符合一般高科技巨头的操作,也就是,低等公司卖产品,中等公司卖技术,高等公司卖规则。

索尼作为资本公司,一直要做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选择拼命攀科技树并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来赚钱。

  • 当前索尼的传感器就是这样,
  • 当年的索尼随身听也是这样。

在 CD 时代,索尼还试图垄断一样东西,就是存储媒介。

  • 他们垄断了 CD,成功了
  • 他们想垄断记忆棒,失败了

看看 CD 发展史

1972 年,飞利浦展示了光学影碟。飞利浦称其为 “Video Long Play”(VLP),这种技术随后被称为 “激光视盘”,
1978 年,飞利浦推出光盘播放机 LV,12 英寸(30 厘米)直径的模拟信号盘。
1982 年,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 (Sony)公司制定了 CD-DA 激光唱盘的红皮书(Red Book)标准,制定音频标准
1982 年 10 月 1 日,索尼在日本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光盘播放器 CDP-101
1984 年。索尼和飞利浦为数字光盘创造一种官方的标准,称作 CD-ROM

由此看来,以 CD 为载体的整个数字音频帝国,都是飞利浦和索尼构建的,CD 是索尼的摇钱树,放弃 CD 等于自己革自己命。只是索尼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这么快落败罢了。

索尼也开发了很多 MP3 播放器,因为高昂的价格,所以没有成为主流。记忆棒的落败也影响了其闪存实力。


关于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最关键的部分,是电力支持

电力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建造资金多,建造周期长,运营影响大等问题,影响各个方面。

在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资源配置是需要市场需求拉动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具备提前布局的能力。想要上项目,要先操纵民意才可以(美帝表示你学废了吗?)。而日本这样能源不足且政府影响力又弱的国家,影响尤其大,想让日本扩充电力,风光水火核中选择,日本挺难的。

  • 风电:跟进速度慢,国土面积小,海上施工难度大
  • 光电:国土面积有限
  • 水电:喵
  • 火电:二氧化碳是政治不正确的东西,谁敢上?而且日本又不出煤。
  • 核电:全世界都盯着日本想打死他们,还敢说核?

你让日本选,日本分分钟想切腹啊。。。

日本电网就那么点容量,你说想要开电车? 资本主义分分钟教你做人(如同德州)。

一套阶梯电价下来,电车成本优势会越来越小,吃力不讨好地设计还革了自己燃油车的命,算算也不值当的。

现在电车发展的几大推进因素:

  • 电力保障
  • 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巨量的充电车位和充电桩)
  • 电车被定义成高科技

这些,日本只能在最后一条上面试试看了,可惜对于将设计和质量追求极致的工业思维,并不愿意弄一些半吊子的高科技在车上,这一向是日本汽车的思路。

所以日本宁可在氢能源上面探索,也不愿意用那点点电网上的电,也不用那些他们看起来没有啥用的科技配置。

从能源利用角度上面来看,氢能是一条不错的科技树,只是政治总是在影响我们的决定《巴拉巴拉我上车了就要掐你没上车脖子直到你肯花钱买我松松手挪挪空让你挤上来否则全车都 diss 你无地自容地滚下车回家去面对你那被教唆过的孩子看不起你为什么没有道德却不知道你挤车是为了上班赚钱养家的的气候协定》。


说真的,如果给燃油车加上各种花哨的科技配置,那么电车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知乎用户 幻梦​ 发表

在探索阶段,点错科技树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因为在这一阶段没人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在 100 多年前,很难论证应该点航母科技还是战列舰科技,于是有的国家点了航母,有的国家点了战列舰,有的国家家底比较厚,两个全点了。现在我们当然知道了正确的路应该是航母,战列舰已经过时了。但是到 100 年后,谁又能论证我们应该点高达科技还是歼星舰科技呢?

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一个追赶者的状态,前面的路其实已经被探好了。随着近些年很多领域我们追上来,甚至超过去,我们也会时不时搞出点错科技树,研发进程减慢的事。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开拓者,这二者的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

知乎用户 古织 发表

就是因为官僚主义。

日本公司内部官僚主义气息严重,就会出现对已有的的东西越来越精细,对没有的东西装作没有看到。

知乎用户 siqi wang 发表

我一直觉得人类科技的发展收是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日本至今所点的科技树,未必点错了,但是国家体质,内需市场,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的缺失,造成科技树的走向是由美国欧洲,将来的中国等大国决定。

简单来说,也许日本某个科技点点对了,被美国中国欧洲硬生生的把科技是掰歪了。

知乎用户 且如风行 发表

我举一个例子,无线充电协议。

目前认证的无线充电协议有四种,qi 协议并不是当中数据效果最好的。

到最后 qi 基本一统江湖。

你好有什么用?

我用才是真有用。

知乎用户 花屋小三郎 发表

我真心觉得,氢能源汽车远远好于电动汽车。

电动车这个东西的出现太不正常,个人预测电动车 10 年内应该就灭了吧。

知乎用户 琳琳​ 发表

市场大小存在差异

导致日本企业往往需要在目标市场成立独立程度相当高的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

进而在跨时区的低效率扯皮中损失了决策时间

以电动车为例

日系起步很早,普锐斯 / 聆风 / clarity 的时代市场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对手

但是此时销售主力北美市场并不喜欢小电车

大多数资金放在 2-3w 美元车型价格战的销售返点上了

比如日产,甚至走到了没有钱去支持燃油车研发的地步

而本田呢,把利润浪费在各种燃油车变速箱上了

从万年 5AT 到 8at+cvt+10at,本田也就用了不到 5 年?

期间欧洲分部还与 ffv 一起踩爆了三缸机的深坑

可以说把内燃机领域能刷的经验都刷了一遍

这两家基本完美错过了美国补贴太阳能与电池产业的时间

当然,你也可以说美国政府默许特斯拉拿走了绝大部分补贴而不可能提供给两个外国厂商

在日本本土,乘用汽车市场并没有那么大(包含 kcar 月销 26-35w)

而受制于都市圈的车位证明,大多数销量被毫无海外市场竞争力的 kcar 分走了

kcar 不大可能塞入实用里程的电池组

于是日企在本土市场依旧缺乏研发新能源的动力

而中国市场的早期电动车采购

是以各地出租车与公交车与政府采购三条线同时进行

还带补贴的,系统化任务式推进

比如北汽 e200-260 那几年的电车

虽然产品并不怎么样,迫于政策压力才有冤大头买

但是这个推广过程逐渐淘汰了国内原本的韩国电池供应商

换成了国产电池自己的产业链

在无数冤大头吃下早期成本后,最终产业链选择在中高端 suv 出力,配合限牌政策,推出了买家开始有便宜可占,有动力购买家用的第二代电车

这些条件没有一条写明了不允许日本电车参与,但又确实排除了任何非国产电车事实参与的可能性

一直到特斯拉建厂,这个默认的规则才有所松动

然而这会儿连特斯拉都得从国产电池厂买电池,大势已成

知乎用户 凶悍的大灰狼 发表

日本并没有点错科技树,而是不论它点了什么好东西,都会被大国打掉或截胡。

比如氢能源和锂电池,明明氢能源技术更先进,但中美欧就不用它,因为用它后等于替日本打工。

如果氢能源技术是中美欧三家中的某家把持,现在的新能源就是另一种格局。

知乎用户 悠悠一评 发表

楼上说的都很清楚了。但是有人说日本没有点错我是反对的。

举个例子吧。

当初美国授权日本仿造 F16 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

先是日本搞了个什么技术(具体忘了),说的天花乱坠,结果一试,美国表示你还是老老实实按着我们来吧,成本上去了不说也没见技术怎么样啊。

同时日本仗着自己有基础,一通折腾,弄出来的 F2,再看看弯弯的 IDF,都不知道日本那个基础吃哪去了。

这不是技能树点错了?

然后就是著名光学隐身战机心神,美国,中国俄罗斯都论了无数遍,三挡板不行不行不行,日本是吃了秤砣非要用。

这不是点错了?

总有人觉得抄就简单,科技工业抄可不是考试抄答案,知道个答案就能解决问题。科技工业是系统大工程,有个答案能抄对抄好,就已经是相当厉害了,更何况很多都是要从头摸索,只是知道目标而已。

日本至少以其航空产业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日本确实点错过。

知乎用户 温故 发表

不是日本点错科技树。

是日本科研远比中国强大,走在科研的前沿,所以需要自己试错。

中国的科研大多是后发,跟着别人走。当然很难出方向性错误。

告诉夜郎自大的一些知友一个事实,在我工作的这个领域,国产主要是性价比,至于科技含量,和日本还差 10-30 年。

至于我国在前沿科技点错的科技树,比日本只多不少。只是大家视而不见罢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新能源汽车?

知乎用户 油面筋塞肉 发表

这说明日本擅长优先点技能树啊,那点错了不是正常

至于点 cd 也没错,这音质 mp3 得等到有几百 g 空间放下那么多无损时才行了,cd 太大了,索尼搞了个 md,就有点逆势而行了,刻录慢,容量小,很快就完败给 mp3 了

电视,等离子和现在的 oled 有点像,这是被三星坑完了才去搞液晶的

氢能源车,是个好东西,但不适合普通家用,而且注册的专利太多,日本市场太小啦,光靠自己带不起产业

传统汽车和电子行业技能也很多,被美国搞死的

日本骗人的技能树也很多,什么水素水

总的来说小小的日本其实本来还是很擅长点技能的,可惜被美国裹挟,国内市场不足,受制于人,现在也不太行了

亚洲内部不够联合,整天被欧美 pua,分裂,干趴,只有中国最需要也不得不在这种逆境中达成最终能和欧美抗衡的水平,是亚洲真正崛起唯一的希望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方不大不小,人口足够多,资源不能自足,政治非常会自省。

能跪能舔能自我欣赏,

黄赌毒,道德都要刮一刮利益,没有绝对禁忌。

非常难得的案例体。

~

日本的发达,靠的是非常管控性的体制,韩国是奴化,日本是训化。

注:

有的人羡慕日本井然有序,那是日本井然有序 ta 去享受井然有序。让 ta 去参与井然有序给别人享受,ta 就不会夸日本井然有序好了。

~

日本做科研,是比较遵守科研的,合理定下目标,合理分配资源,合理把握管理宽度,

然后把各种可能都实验一遍,收集到可喜的一些成果。

这是科研该有的流程。

~

~

但,社会需要好的科研流程,但不只是科研流程。

美国的强大,不是只靠自己科研,美国主要靠别人实验,好成果 ta 抢去,在这种保障之下,空闲时间去搞自己科研。

因为抢的很好,所以空闲时间和金钱很充足,自己科研很充足,导致了以为自己科研才是本质的假象。

日本自己科研搞得好,可是没有抢的好处,好的科研产品,不代表好的市场产品。市场产品具有排他性,不是产品好就一定行。

有时候好产品风靡,有时候不好产品才风靡,有时候早个十年风靡,有时候晚个十年风靡,有时候还要被外界竞争下去。

♦这就是只靠自己科研的致命之处。

而且,不靠自己科研的可以后发先制,偷成果是风险最小,利益最好的。

~

日本有没有经常点错科技树,可能太夸张。

但日本确实有很多好的科研产品或者偏激的科研产品败于市场。

~

~

社会不只努力,还有竞争,斗争。

日本是一个全能型的警惕型好例子。

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也是很好的警惕型例子:

新加坡意图靠智慧投资长久胜出,但也只风光了 50 年,现在不算坏,但投资危机很大。

香港意图靠自由投机长久胜出,风光了接近 50 年,现在也是困难重重。

台湾意图靠自我勤劳长久胜出,风光了 50 年,现在看起来日子不错,实际上都还是看别人脸色。

韩国意图靠标准化长久胜出,到现在也算风光有 50 年,还在风光,但依赖外界的样子还是很明显的。

~

智慧、自由、勤劳、标准化,这都是优秀品质啊,但现实证明,在竞争为主的社会,光靠某种优秀品质可以赢一波,但不能长久赢。

科研标准,也不能保证长久赢。

利益最大者 美国,那是靠抢为主,科研做退路,智慧、自由、勤劳、标准化一起来。

但不算处理的好。

~

我们国家那么大,光靠某种优秀品质是不够用的,必须多管齐下,也必须打破守着优秀品质过日子的思维。

优秀品质是退路,但不是斗争法宝。

知乎用户 无尽星辰 发表

日本的公司,美国的股东,中国人生产,华尔街得利。

知乎用户 蹲坑拉寂寞 发表

市场太小,不懂得合作,如果愿意来中国建立合资公司,深度绑定到中国的工业体系中,日本从中拿走部分利润,产业和技术留在中国,帮助中国升级产业链,日本完全可以活的很好。再怎么吹日本的产业怎么有优势,也掩盖不了日本衰退的趋势,而且是消费者肉眼可见的衰退。当年日本的产品多牛批,汽车,家电数码设备全都很厉害,现在除了汽车,日系终端产品整体哑火了。

丰田的混动很厉害,前几年呼声要比纯电好多了,当时卡罗拉双擎论油耗和驾驶体验都很不错,但是国内就不给你混动新能源补贴,你自己玩自己的吧,现在来看,基本以后都是纯电的天下了,你混动一边玩蛋去。丰田要是能早早的把混动技术授权给中国厂商,自己吃部分专利提成,现在绝对混动车型市场很大。

知乎用户 Asbeer Bedivere 发表

因为日本这个核心市场太小。任何企业,核心市场越小,对外界的发展敏感度越低,走歪的概率越大。

知乎用户 罗宾老师 发表

作为中国人,哪儿来的信心说日本点错科技树呢?我们刚取的那么一点成就就飘了吗?

说日本人做了很多 “失败” 的尝试,我们总是捡人家做成功了的东西发扬光大,难道就看不上那些尝试新鲜事物失败的人吗?科研,就是要不断的试错,不断的失败,如果我们没意识到这是正常的过程,是成熟社会的价值观,那只能证明我们还没摆脱暴发户和模仿者的心态。

看这个问题真的很可笑,不想多说了。请正视你的对手,不要用无知来对抗别人的努力。

知乎用户 声声慢 发表

这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but 为啥我觉得这么搞笑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公子千瑶 发表

那就要问问它米国爸爸和其他爸爸了~ 嘻嘻。管它点没点对,就算正中目标,也把那目标给移歪,这让它怎么 “点对” 呢?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马健雄 发表

日本人不是点错科技树,而是没钱没国力试错

美苏国力充沛,美国人花钱砸 10 条路子,只要对一条就行;苏联人没那么富裕,那一两个明显不合国情的路子直接弃了,剩下的靠数学砸对一条路子

咱们到现在都没有美苏这种本事,最多也就花钱砸 5,6 条路子——但咱好在肉鸡多,推广一下就能发现那条路子有前景

日本嘛,钱不如美国多,榨人本事不如苏修,还没几亿只肉鸡,那自然就是 “经常点错科技树” 了

知乎用户 阿萨德 10086 发表

玩点科技树的游戏玩多了

知乎用户 超 lelouch​ 发表

日本就算点对了又怎么样?他不可能把专利放出来,既然你想躺着赚钱,那作为市场的中美肯定不会惯着,趁着没有铺开肯定是换个赛道,等另外一个赛道铺开,可不就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了嘛。

知乎用户 贝勒爷 发表

文化也好。。。科技也好。。。。大和民族。。。很擅长。。。。一件事。。。就是。。。你把基础打好。。。草图打出来。。。他可以细化到美轮美奂。。。你给个 1 出来。。。。他向外可以做到 2,3,4,5。。。。向内可以做 1/10,1/100,1/1000,1/10000。。。但他不会从 0 到 1。。。。他们出的大匠远远多与大师。。。。他们从大唐搬来文明。。。。改良。。。精致。。。。向西方学习科技。。。改良。。。精致。。。。但是有个毛用。。。。一颗原子弹。。。把你所有的 2、3,4,5 打回到 0。。。

日韩都是一样的毛病。。。只会在枝节上去发展。。。殊不知 21 世纪的科技发展。。。不是二战以后。。。1 出来了。。。然后慢慢 2,3,4 迭代。。。而是不断的 1。。。变成 10。。。1 变成 100。。。。举个例子。。。以前磁带播放机。。。很大。。。后来越来越小。。一直小到随身听。。。。大家都觉得。。。没法比随身听更小了。。但是 MP3 出来了。。。可是还没等到 MP5 出来。。。手机。。。。以及基于网络的娱乐软件和程序就把数字播放器的前途堵死了。。。然后是各种 APP。。。。但是很快。。。5G 技术。。。。。

日本人不是点错科技树。。。他是压根儿不会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风景这边独好被, 日本点对的不算?美国没有点错的?这科技发展本来就是机遇性,需要市场考验和科技进展是否能满足设计需求。反正哪国都不行,你说说哪国一直都是对的,除了我们,我们是最棒的,996 最高

知乎用户 旋律 发表

总想吃独食的话,是永远无法进入人类发展的主流趋势的。

知乎用户 实名太二 发表

这和广场协议密切相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霸权遭遇日本强有力挑战,房地产价格暴涨的日本人于是觉得,《日本可以说不》了,然后就悲剧了。

美国华尔街资本,挟美国对日驻军,以及东京地检特搜部之威,控制日本政府,对日本民间资本进行了一场降维打击,一个广场协议,彻底将日本即将腾飞并引领全球高科技经济发展的微电子产业打垮,并磨碎消化吸收成为了美国九十年代高科技新浪潮科技产业的发展养分。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日本人有了这个经验教训,知道自己点对了科技树后会是这么个结果,以后会怎么办呢?就像知道了自己勤勤恳恳辛辛苦苦打工最后只会一场空的职场人,一定会学会磨洋工一样,日本人一定会从此学精了,专门点歪科技树的。点歪了科技树,把主科技树让给美国人自己点。这样至少肯定不会再给美国人做嫁衣,点亮主科技树后让美国人吃现成的。甚至说不定美国人自己把主科技树的市场吃干抹净之后,还能给日本点歪的科技树留点残羹冷炙,剩下点细分市场什么的喝喝汤。所以自从广场协议干垮了日本经济之后,日本人专职往歪里点科技树,点的越歪越好,就从来不敢点正过。

实际上,在之后的十几二十多年里,华尔街资本以同样的方式方法,洗劫了欧洲。先收购诺基亚之后,从高层控制诺基亚点歪了科技树,把智能手机的发展先机拱手让给了苹果。然后再用美国陷阱,带着阿尔斯通点歪了科技树,给美国资本让开康庄大道……

这就是美利坚、华尔街、美联储的金融高科技玩儿法。科技树点起来之前,到底哪个是主科技树,实际上人们是没谱的。得等点的差不多,该烧得钱都烧完了,才才知道点没点对。在这个问题上,拥有华尔街、美联储,以及海外驻军的美国资本并不怕赌错了。赌错了只要金融资本进场耍流氓,半买半抢的把对手的成果抢过来,消化消化,就成了自己的,就还能站在巅峰当高科技浪潮的弄潮儿。

直到他们遇到了华为、中国、5G…… 没办法,美国在中国没驻军,也没有东京地检特搜部这样美国资本可以遥控指挥的强力官方机构,对华为华尔街资本有劲它使不上啊!

知乎用户 KiwiZhang 发表

只要日本点了一个科技树,而美国没点,那么,它就是错的科技树。如果不是错的,那就让它成为错的。

知乎用户 天雷之遁​ 发表

**一个人自己是老大,当然做什么都是对的。一个人跟着别人混,还想自己做主,那肯定经常 “做错事” 啊。**其实日本在 21 世纪以前,是不太点错科技树的,进入 21 世纪以后,才时不时点错科技树的。

企业管理这个专业里,有一门课叫《战略管理》,关于企业的经营战略,有三个经典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 成本领先战略:各种控制成本、各种整合优化,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利润空间,打得起价格战,取得 “全面碾压式” 的竞争优势。
  • 差异化战略:做出别具一格的产品,高出一些附加值,虽然价格高一点,但消费者也愿意买单,因为用的时候感觉好,取得 “人无我有” 的竞争优势。
  • 集中化战略:选取一个特定的群体、或特定的细分市场,采取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战略,做出定制化的产品,取得 “只有我行” 的竞争优势。
  • 如果我们拿网络社区做个类比,成本领先是微博、差异化是知乎、集中化是豆瓣。

刚才说日本在 21 世纪以前,是不太点错科技树的。日本在二战后的发达过程,基本是企业 “成本领先” 战略的胜利,汽车产业、单反相机、白色家电、化工产品、包括早期的数码产品,笔记本、手机等等,用的都是 “精益制造” 等套路,提高效率压缩成本,比如机床的 U 型分布,工人站在 U 的中间一人管五台机床,等等吧。日本的这个战略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国内的企业生产管理,也没少学日本的经验。

但进入 21 世纪以后,日本的竞争优势就慢慢弱下去,点错科技树这种事情就时有发生。原因无它,因为中国 “成本领先” 比日本的 “成本领先” 更领先,我们的企业生产虽然没有日本那么精益化,但我们人工成本低,市场足够大,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让日本企业只能慢慢的走差异化战略,或集中化战略。

而在新旧技术交替和革新的十字路口,差异化战略的风险是很高的,要经得起烧钱,培育起来的市场要足够大才行。**鲁迅怎么说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其实我们很难说日本的那条路就是错的,所谓点错科技树只是事后的上帝视角,无非就是日本人不够多,钱不够多,没有培育出足够的市场而已。

其实在原有产业领域,日本已经做到极致了,只不过后来中国经济发展了,钱多人也多,日本的相对优势弱下去,新兴产业方面,日本的国力和企业,已经很难再用成本领先战略取得竞争优势,只能走差异化战略或集中化战略,而这种战略的风险,就是所谓的 “点错科技树”。

不要说点错科技树,按照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离日本『点错政治树』也不远了。

知乎用户 duan wdmchaft 发表

国内市场太小,主要依赖国外市场。然而其主要国外市场在科技上又是主要对手,所以大概率输了。

知乎用户 八哥八哥巴扎黑 发表

窃以为,这不是日本点错 “科技树”,而是“日本” 的问题,出在了是 “日本” 点了这棵科技树,所以这棵科技树就成不了大的科技树。为啥,日本国内市场太小,达不到规模效应,很通过边开发边应用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也就很难无限降低边际成本。对全球化市场而言,日本并无主权核心竞争力,当其发展侵犯到其他政治体(中美欧为主)利益后势必会受到打压,他们不愿意让日本赚走最高层次的研发、专利费用,故转换赛道,不与日本通赛道竞争,开发其他途径的科技树,这无所谓道德,利益而已,这种方式打不过你,那就换种方式咯。说到底,日本二战后一切发展阻碍,都源于其主权副外部性,源于其依附于欧美强国的附庸地位,缺乏主权独立的客观事实。

知乎用户 那个某某 发表

很多时候不是点错科技树,只是实力差距太大,导致不得不往歪处走,在夹缝中求生存。走正道就会直接和对手的长处硬碰硬,最后被全面碾压,比走歪路死的还惨。

比如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的空战,谈到最后很多人都说,零战只会绕圈狗斗,最后被美帝高速掠袭的 bz 战术轻松打败。飞机又小,框架打孔,没有改进空间。两门 99 炮加两挺机枪的火力孱弱不堪 120 发炮弹打完就只能指望 7.7 机枪。完全是剑走偏锋,路走歪了才输的。

但实际上,如果不造小飞机,日本靠山寨美欧上一代发动机发展而来的技术根本难以支撑,发动机大小和输出能力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尺寸越大越会体现差距,美帝液冷有山寨梅林,气冷有双黄蜂,这方面基本制霸。如果不靠牺牲结构强度死命减重,零战功重比就不够看,加速慢爬不过就等于能量战已经输一半。两门 99 炮能安排上说已经算是顶配了,美帝标配的 m2 机枪 6 挺加起来几百斤重,同样的重量换苏联那边已经 6 门 20 炮安排上了,人家火力旺是因为美帝带得动,实际上因为美帝枪炮方面水平的拉跨,已经算是落后时代了。

日本也想造三式战这种路线更现代的机型,但是造出来的结果就是以短攻长,原本指望的速度、火力、升限、爬升被美帝的长板完全覆盖。结果最后还是回到原点靠祖传绕圈保命,液冷发动机出勤率还低,还不如老老实实造点零战 plus。

直到战争末期,美帝造出熊猫这种末日活塞,要是只比绕圈也绕不过零战,万一遇上了不长眼的杨基佬想硬要强吃,搞不好还能反杀。要是学美帝硬点高空高速的科技树,那就真是属性全面覆盖,咸鱼没法翻身了。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点错科技树是常态,点对了永远是偶然。比如国内 all in 房地产,就什么都没点亮。只留下某几个完美错过风口的土木 PhD 如丧考批。

知乎用户 Edgeworth 发表

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是有方向性的,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在一个科技没有真正走向用途之前,没有谁能说明自己的科技就是正确的,日本也仅仅是在这个过程中走了些弯路。不见得就是点错,也有可能中国也点了这些错的,但是同时也有很多正确的。错误的被淘汰了,正确的被选择了,从结果上看,就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了。

日本科技实力还是非常强的,不能看不起日本,科技树一定是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的进步的。

知乎用户 涅槃 发表

科技树这玩意,本来就是棋手去玩的东西

你一个棋子,玩这个这个高配,你配吗

召核时代,九十年代,也不是没奋斗过,结果被花样教做人

棋手真不是随便都能当的

知乎用户 施主来串烤肉 发表

很多人从技术方面去讨论这个问题,这是犯了根本性的错误,错误在于对现代社会的本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什么是 “现代社会” 啊,无论从哪方面去说,只要把范畴去掉,不管怎么定义,都一定会剩下一条—“资本化”,以资本为本质,是 “现代性” 的一个最基础的构成。。

没有这个认识,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个空想,“科学技术有其恒定的客观的不被意志转移的路线”,乃至于 “科技树” 这个词都是带有游戏模式的色彩的,构想了一条挖矿升级暴兵的路线,恰好我出飞龙你出火焰兵,所以你错了。。。

这种逻辑将 “科技树” 的点错视为一种偶然,但实际上,了解了以资本为本质的现代性之后,日本的科技树点错,至少在当前的状态下,是必然的,或者说,对错根本就不是由它决定的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教育我们 “说什么科学有基础,而生活则另有基础,这压根就是谎言”,他还说 “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来的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反映的不是世界的本质,而是利用抽象的自然力服务于抽象的资本。

在以资本为本质的现代性时代,科学技术不是为人类服务的,而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如果科技是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服务,那美国为什么要禁华为啊,应该敞开迎接才对,更不用说那些大财阀用财力打击替代产业,那些买了别人更先进的专利然后束之高阁的事了。。

所以,具体到日本,它每点一条科技树,就等于是在别人的财路上抽水,别人还会走这条路吗?除非日本把所有路都堵死,否则不管它怎么点,都一定是错的。

曾经日本点对科技树,是因为美国愿意给它市场,后来美国打压之后就已经走歪路了,遇到中国愿意 “市场换技术 “,它又撑了几年,现在中美都不愿意让日本抽水了,日本就只好一错再错了

知乎用户 洗欢地皮 发表

首先,对目前的中国,日本并没有任何意见,他们不喜欢的是当年搞资本煮义的中国。

所以,现如今真没必要事事盯着日本不放,天天比来比去的。

有些事,要真认真讨论,实话实说,反而更伤某些人的面子,强国的脸挂不住。

所以还是适可而止比较好。

当然,强行胜利也不是不行,日本毕竟是发达国家,有躺着拿钱的资格,的确没有那么勤劳,事事都在追求正确。

话说回来,个人爱好哪有那么多正确可言,人家自己喜欢不就行了。

去讨论别人的个人爱好有什么益处呢?

在客观上恐怕没有吧。就算研究了一百分,你自身并没这个追求个人爱好的权力又有什么用?

日本佬的性子倔强的很,如果反感也不存在藏着掖着,直接上去锤就是了。

在表达喜爱的时候,日本佬倒是比较含蓄,当然不含蓄也不行。

要是真说实话,中国搞资本煮义那我柜子就要拼命,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得罪完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OQDsY4 发表

其实我还是挺喜欢日本的,只是他不适合中国的市场。比如科技公司,中国比较偏向营销方面,而日本是只钻研技术。

中国: 我没技术,但我可以先拿老一点技术改个新名字,我又可以靠营销再吹一把,反正先把钱赚了再说。

日本: 你有技术?你可以来我这,我们一起钻研。只要成功了,可以领先十年。

知乎用户 吕华阳 发表

不是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而是日本没有守卫科技树价值的规则之力。

换句话说就是——你拥有弯道超车的能力,但我拥有更换赛道的权力。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你在赛道上再犇毴,只要我宣布本条赛道作废现在按我这条赛道计算成绩,你该废还得废。

知乎用户 一只小猫咪 发表

我们首先应该讨论 “点错” 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你把点错定义成错失了一些赚快钱的机会,那日本岂止是点错了,简直就是点错了。

但如果说你把点错定义成将资金人力全部投进一些所谓的风口而导致关键产业出现空白甚至被严重卡脖子,那点错科技树的是谁就着实不好说了。

这段话写于美国限制两款高精度计算芯片出口之后。

知乎用户 高梵 发表

这个问题下知友们争论不休,有一个答主抛出了阴谋论色彩的答案:日本市场容量小,而中美欧市场容量大,日本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他大型市场的经济体不会跟风,反而会选择其他技术路线,因为不想受制于日本,给日本人占领市场,付专利费。还拿出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氢能源,油电混合技术路线之争中日本的 “点错科技树” 作为论据。

恕我直言,这种论调有些扯。

​别的我不说,单说我比较了解的汽车技术,纯电动就是比燃料电池,油电混合,氢能源强,纯电动适合普通消费者,适合轿车普通家庭用车,而这块的市场是最大的。不同的技术路线适合不同的使用场景,而纯电动是面向最广大普通消费者的,最广大的市场获得最大的关注与投资,不很正常吗?

最起码的常识,燃料电池,氢能源和油电混合需要安装两套发动机系统,一套电动系统,一套非电动系统,这既大大增加了汽车成本,汽车价格和汽车复杂度,进而让汽车又贵同时故障率升高,又增加了汽车重量,无形中又增加了很大使用成本。

更何况美日欧的各种新能源汽车技术几乎差距都不算很大,不存在什么日本领先,其他国家反而因此忌惮,从而拒斥的情况。

另外,各种技术创新本来就很高风险,美国欧洲也开发了大量错误的技术路线。

知乎用户 witty 发表

因为日本人思维跟别人不一样

知乎用户 笨笨杨 发表

因为日本的的科技进步要依托美国或这样超大规模的市场,而这两个市场所在国家又各自有各自的产业诉求。拿机器人来说,本来日本已经封死了 80% 的技术专利,不能算不深谋远虑,可中国为了发展自己的机器人产业,结合产业发展对伺服器舵机等关键技术做出了另外的标准,同时也对日本企业做了一些并购,这样以前日本钢筋铁骨的技术积累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技术优势也不那么明显了,归根到底还是市场需求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更容易获得市场话语权和技术话语权。

知乎用户 正则范式递归遍历 发表

我觉得不是日本点错了科技树,而是日本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失去了多样性,使得国民的结构审美等方面趋近于统一化,这样的统一化方便于管理,却具有较低的容错率。

中国其实也在走日本的老路,虽然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个社会在步入日本后尘。

以前包括现在的中国包括三六九等,高收入有高收入的活法,低收入有低收入的生活。一个月 1 千的工资也能获得下去,而且这类人占据大量人口比。市场自然要针对大量的低收入人口做调整,家电、衣服、视频要有便宜的,针对大众的商品。高收入的喝五粮液,低收入的喝二锅头。高收入吃菲力牛排,低收入的驴肉火烧。高收入的看 85 寸 OLED 高色域高刷新的几万一台的电视,低收入的 45 寸低刷电视两千也能买到。这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必备的。

但现如今,低收入群体越来越难以活下去了。日本已经失去了社会多样性,中国正在失去社会多样性。这就导致了商品针对人去在发生变化。

低成本的商品有一个特点,就是研发周期短,投入少,可以根据市场风向随时做出调整。深圳华强北的大神可以根据一场头脑风暴就可以推出一款产品。但是一旦到了针对中高消费品的时候,商品开发周期和投入资金就飞涨。一旦市场风向发生改变,调头就难了,而之前的投入要么企业破产,要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所以看看如今的日本要给中国敲一敲警钟了,低端市场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失去的,否则今天中国只生产中高端产品了,明天我们就要面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的廉价商品冲击了。而社会的多样性又是保证国家活力的基本,他是社会的进步动力。

知乎用户 小山坡 发表

日本人在构建生态时喜欢把事情做绝,把肉吃完还要把汤喝了,还要把碗也舔干净,洗碗水都不给外人留。

美国佬就吃相好看点,吃完肉,喝点汤,剩下的给别人。这样的生态才有人加入。

知乎用户 豆豆 发表

技能选择因地制宜,而日本缺的正是点对技能树国家的地理环境。我要靠海我也远氢能源

知乎用户 juno 发表

恕我直言,你问这问题很暴露你的水平

点错才是常态,点对不过是厚积薄发

这个不单单是在国家点科技树上

在你人生前行的探索中也是一样

即便你所走的路前面有数不清的人走过

你再走时也是大概率很难有前人一样的成果

在探索未知时,对于不清楚的事,问题先保持敬畏

至少让你的表现不至于这么 low

你总是站在今天说昨天的事,那么你终将蝇营狗苟一生

就好像很多股民总说的那句话一样,早知 XXXXXXXXXX、

早知尿炕你还不睡觉呢 唉!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果华为被打倒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知乎用户 楠爷​ 发表 华为被弄死,意味着抵抗力可能更弱的其他企业也一样会被弄死。从需求角度,确实没什么离开华为就用不了的情况,包括运营商业务,这国家离开华为太阳照常升起。 二战后的联合国成立,实际也是一个利益分配大会。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主要 …

盯着孩子的笔尖,不如盯着老人的脚尖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 李新玲 编辑 | 秦珍子 有一支笔,在这个暑假出了名。海南一所高中一个班级50多名同学,“被”老师发了一支点阵笔,笔头旁边的摄像头能捕捉特殊纸张上的笔记,将笔记实时传送,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都一清二楚。暑假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