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误译而长期被国人误解的概念与名词?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肥肥猫​ 发表

“雅痞” 这个词,在中文和英文里已经指代的是完全两种东西。

雅痞来源英文 Yuppie,这词大概出现在美国 80 年代的里根景气时期。

Informal for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who is young, possibly just out of college, and who has a high-paying job and an affluent lifestyle. Can now be used to describe any rich person who is not modest about their financial status.

翻译过来就是年轻的、住在内环的、专业人士,一般特指刚出校园就拿高薪的群体,大概就是今天大学生最向往的投行男那个调调吧。气质类似这样:

还有这种

反正就是你在《华尔街 1》里面看到的男主角和 Gordon Gekko 那个样子。腔调是有的,个性是不鲜明的。越是高薪光鲜的受薪人士在穿着上其实越不敢造次,现在也是这样。

和 Yuppie 成反义的是 Hippie,也就是嬉皮士。Hippie 追求享受当下,极端崇尚自由,受不了职场拘束,和 Yuppie 那种精英范儿可谓天生对立。

这张图描绘的是一个 Hippie 在镜子中看到了若干年后成为了 Yuppie 的自己,互相鄙视,错愕不已。

可见 Yuppie 最初是一个比较保守范儿的词。但是翻译到中文的时候,音译成了 “雅痞”。有了这个痞字,这下可完了,从此就开始不对劲了。

这货是雅痞

这也是雅痞

这特么也是雅痞

来了来了,英伦雅痞

和英国有个毛的关系?!

无语

知乎用户 李弱可​ 发表

眼珠转了转。
转了转眼珠。

我小时候一直好奇外国人为什么喜欢做这个动作。我印象中在中国好像只有唱戏的在舞台上才会做这个动作。而且我觉得转眼珠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所以当我看到外国女人在床上激情过后 “累得转了转眼珠” 的时候,实在觉得外国人是一类奇怪的生物。

多年以后,当我知道以前读的所有 “转眼珠” 都是指下面这个表情的时候……

字典翻译家害死人啊!

知乎用户 Nichole​ 发表

自闭症 - autism
有多少中国人看见有些小孩比较内向不爱讲话就说 “你这小孩是不是有自闭症?” 一个朋友的孙子曾到了两岁没开口说话 带到某深圳公立医院 一个医生说 “这孩子不用说的了 肯定是自闭症” 孩子现在四岁 活蹦乱跳说话条理清晰可人
“自闭” 两字带来的普遍误解是自我封闭 是内向的表现 这样的误解带来的不仅是对内向孩子贴标签的心理伤害 更是耽误了真正患自闭症孩子被正确诊断和治疗 使得他们不能得到应得的帮助
实际上自闭症(autism) 是由于大脑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发育障碍 是终身疾病 无法被治愈 表现为严重社交互动障碍 但这与性格内向无关 而是由于大脑区域发育失调(如智力残障)从而缺乏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 来做出合乎社会期待的反应

知乎用户 一个有趣的工程师​ 发表

必须是摇头丸啊。
国外吃了不摇头,只有中国,一帮傻冒,吃了就开始摇头,绝逼的翻译错误导致心理暗示。-_-||

知乎用户 杨子微​ 发表

“自由”。

目前国内非常喜欢讨论 “民主”、“自由”、“平等”,但是问题在于很多国人根本没有搞清楚“自由” 到底是什么,以至于有人说出 “没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扯淡的话。

什么是 “自由”?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并没有“自由” 这个概念,“自由”是纯粹的外来语。那么 “自由” 一词到底来源于哪个外来词汇呢?我估计大部分国人首先想到的是 “Freedom”,但实际上中文“自由” 一词最早译自 “Liberty”。说到“Liberty” 和“Freedom”,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目前两者都可以翻译成 “自由”,但在本质上这两个词其实是不同的。在英语中“liberty” 和“freedom”两个词来源不同,liberty 来源于法语的 liberté,而 “freedom” 则来源于德语的 freiheit。而在这两种语言或者文化中,对于 “自由” 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Liberty 代表的是目前比较主流的 “自由” 定义,约翰穆勒在《论自由》(On Liberty)中是这样的定义:自由,就是一个人在不干涉他人的前提下可以做任何事。请注意这个前提 “不干涉他人”,严复老先生把 On Liberty 翻译成《群己权界论》,认为 liberty 就是“个人与群体间之间边界”。也就是说 Liberty 这个词本身就是含有“限制” 的,所以在《群己权界论》中严复将 liberty 翻译成“自繇”,并解释了原因:
由繇二字,古相通假,今此译遇自繇字,皆作自繇。不作自由者,非以为古也。视其字依两文规例,本一系名,非虚乃实,写为自繇。欲略示区别而已。
严复在这里很明白的指出了,liberty 本身就是含有限制的成分的,所以用带 “系” 的“繇”而不用“由”。明白了这一点,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名言就很好理解了:人生而自繇,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因为 liberty 一词本身就是带限制的:原始人在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自繇,但是当他们因为社会契约集结成社会,就等于放弃了天然的自繇,而在社会中就有着各种的道德、规矩、法律的限制,只有在这些 “枷锁” 的限制之下,人类才能获得社会的自繇。

严复之所以特意用将 liberty 翻译成 “自繇”,就是担心对 liberty 不了解的国人对这个词产生误解:
中文自繇,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然此自是后起附属之诂,与初义无涉。初义但云不为外物拘牵而已,无胜义亦无劣义也。夫人而自繇,固不必须以为恶,即欲为善,亦须自繇。

所以特意用 “自繇” 一词翻译 liberty,以提示大家 “自繇” 本来就是有限制的,而绝非为所欲为。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严复的担心成了现实,如今的汉语中非但没有使用 “自繇” 一词,而且大多数中国人也并没有意识到 “自繇” 本身其实就含有了 “限制” 的意思,以至于衍生出了 “自由散漫”、“自由放任” 等莫名其妙的词,对自繇的理解还停留在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的阶段。

再说一下 freedom。相对于 liberty 翻译成 “自繇”,freedom 翻译成“自由” 更合适,但 freedom 在这里也并非是 “为所欲为” 的意思。其实就是在英语当中,很多人也会把 liberty 和 freedom 弄混,所以穆勒在《论自由》的开篇就强调了不要弄错概念:
The subject of this essay is not the so-called Liberty of the will, so unfortunately opposed to the misnamed doctrine of philosophical necessity; but civil, or social liberty: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the power which can be legitimately exercised by society over the individual. 对应严复的翻译为:
有心理之自繇,有群理之自繇。心理之自繇,与前定对;群理之自繇,与节制对。今此篇所论释,群理自繇也。严复在翻译中,将 “philosophical necessity” 翻译为 “前定”,认为与之相对的就是“心理之自繇”。实际上,这个 “心理之自繇” 实际上就是另一个“自由”:“freedom”。而“philosophical necessity” 我们现在一般翻译为 “(哲学上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与“节制” 相对应的是 “自繇”(liberty),而与“必然” 相对的就是 “自由”(freedom)。那么什么是“必然” 呢?简单来说就是 “不可避免”、“非如此不可” 的事情,对于 “自由” 来说,所有阻止你做成功事情的一切要素都是“必然”。这样说可能有些别扭,那么我们来举个例子。维基百科在东德情怀(wikipedia.org 的页面)这一条目中有这么一句话:
采访的记者说:“东德居民没有自由旅行权”,一些德国人回应道:“现今低工资的工人也没有旅行的能力”。

看到这句话,我当时就感概 freedom 一词不愧是来源于德国:记者说的应该是 “东德居民没有旅行的‘自繇’(liberty)”,但是德国人的回答其实就是说“现在的工资低,我们同样没有旅行的‘自由’(freedom)”。在这里,“不自繇’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而“不自由” 却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自繇”(liberty)相对应的是人为的“限制”,而“自由”(freedom)相对的却是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就是“必然”(换句话说,都是世界的错……)。对德国人来说,因为政府禁止而造成的无法旅行和因为工资低而造成的无法旅行都是同样的“不自由”。

如果理解了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的: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
以及同样身为德国人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补充: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因为在这里的 “自由”(freedom)本来就是被“必然” 所限制的,如果想要 “自由”,就必须突破“必然”,其结果相当于改造了世界(好吧,又是世界的错……)。而想突破“必然”,就需要先认识“必然”。举例来说,人类想要飞,但是被各种物理定律的“必然” 所限制,当我研究清楚了这些限制我的物理定律之后,我反过来可以利用这些物理定律,最终造出了飞机使人类 “飞” 起来了,实际上就是突破了 “必然”,改造了世界,人类变得更加自由了。这种说法如果让人以 liberty 的概念来理解,当然会觉得很扯淡,但是如果明白了在这里的“自由” 其实是 freedom,以上说法就说的通了。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共产主义,而其特征之一就是 “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也就是说只有人类克服了所有的“必然” 了进入 “自由王国” 之后才是共产主义。可见历史及现在所有号称的 “共产主义国家” 离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多么的遥远。

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一个概念自打一开始就没搞明白,那后面相关的一些理论就很难理解。同时,因为不同人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不同,所以才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争吵,其中很多完全就是鸡同鸭讲。在这里的话,严复很早就提出应该将 liberty 和 freedom 分别用“自繇” 和“自由”来翻译,以区别二者。然而现在误解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不知道这个误解还能否解开。

知乎用户 AvitievA 发表

英文 “apparently” 一詞被國人(從文學翻譯到民間字幕組)不分場合狀況一律盲目誤譯爲「顯然」所導致的結果,堪稱在衆多誤譯之中也少有如此令人扼腕一例。
中文「顯然」一詞,不但有「存在證據表明此事屬實」一意,同時更具有「說話者本人也堅信此事屬實」之意。即,使用中文「顯然」一詞時,說話者必然是在表達對緊接下來要描述的事情的毫無保留的肯定,同時也順帶強調證據或跡象的確鑿性及有力性
而 “apparently” 一詞,雖然也有表達上述含義的時候,但更多(絕大多數)情況下,表達的是與之正好相悖的含義。
請看維基詞典下 apparently 詞條:
Adverb[edit]

apparently (comparativemore apparently, superlativemost apparently)

  1. Plainly; clearly; manifestly; evidently. [quotations ▼]
  2. Seemingly; in appearance only.A man may be apparently friendly, yet malicious in heart.
  3. According to what the speaker has read or been told. [quotations ▼]Apparently you are quite a good dancer.

釋義 1 我們已經提過,正是上邊與中文「顯然」相符的含義。
但 2 和 3 該如何解釋?
2:「看似如此。乃至,唯有從表面上乍看方纔如此,若細看或深究會發現完全不是這樣一回事」
3:「根據說話者所獲悉的知識來看,是如此」
即,在這種含義下,“apparently” 所表達的與「顯然」的那種無條件確信大相逕庭——這裏,“apparently” 所帶有的態度是妥協性的承認,言外之意更是懷疑與委婉的否認
私以爲,相較於「顯然」更貼切於這兩種釋義的譯法,若要從當今中文圈常用詞彙中挑選,應該是**「貌似」、「據說」
不得不強調的是,現在的英文圈中,使用 “apparently” 來表達上方詞條中第一種釋義的人
已經幾乎不存在**。想要表述「顯然」,大可使用相比之下毫無歧義的 “obviously”、“it follows that” 等等。
即,現今衹要是看到 “apparently” 出現在任何地方,基本可以肯定是在以釋義 2、3 的身份。其背後若不是帶着懷疑,那便是帶着露骨的諷刺和揶揄。不止 “apparently” 是如此,“evidently”、“ostensibly”等諸多被國內譯者紛紛習慣譯作「顯然」的詞,都是如此。
其實,衹要細心觀察並反覆思攷,凡是有這種癥狀的漢譯句子(實例實在太多,此譯法以訛傳訛已多年),衹要把「顯然」替換成「貌似」,違和感立刻消失,語義頓時通順。
就像「貌似」在今天的漢語裏也往往帶有貶義一樣。

知乎用户 谢彬彬 发表

泰晤士河 River Thames
泰晤士报 The Times
不知道谁翻译的,二者简直八杆子打不着嘛,应该叫《时报》才正确。

知乎用户 James Swineson 发表

appointment 和 date 之间的区别。英语书上通译为"约会",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知乎用户 文本 发表

cheerleader
无数美剧翻译被字典坑了,以为是啦啦队长

知乎用户 流光了 发表

田野调查 Field study(或 Field work)
其实就是实地考察的意思,Field 翻译成田野实在莫名其妙且容易引起误会

知乎用户 庆晓筱​ 发表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极具有误导性的翻译。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看到关于批判的两个解释:

批判一词,语气极为强烈。如果仅仅是批评,一般都还有余地。如果是被挂出来批判,那离社会性死亡差不多只有一步之遥了。

但是,当我们翻看批判性思维相关的书籍时,我们看到的内容却是一片祥和。我看过好几本评分都还可以的相关书籍,里面确实没有多少批判的东西。这些书更多是教大家如何去判断 to judge。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让大家学会不预设立场,不带入私人感情,公正而客观地对问题进行判断或者评价。它包含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是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全过程所需要的的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就像是一个结果,是一系列思维训练后所习得的一套思考方法。为了达到这个这个目的,学习者需要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再学习逻辑、演绎、识别推理过程的谬误、数理统计等相关思考方法。

总之,批判性思维就是一套综合、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方法。它要求不受外界干扰,谨慎提出自己的意见。它不是让人学会后用来专门搞批判,专门搞质疑,或者专门当刺头的。

由于 “批判性” 三个字攻击性非常强,所以在汉语语境下,很容易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 critical thinking 一定要批判点什么,要否定一点什么,甚至很多没有系统学习 critical thinking 的朋友甚至会以为这种思维方式引导我们一定要标新立异,提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立见解。

事实上,我周围还真有被 “批判性” 三个字误导的朋友。我有个朋友搞托福雅思相关培训,大概十多年前,他在阅读了批判性阅读相关书籍之后,瞬间变成了刺头,基本上我说了两三句话,他就会以 “独立思考” 为抓手,对我进行反驳。当然,后来他自我解毒了,我和他又能愉快地聊天了。

为什么中文和英文对这个词的解读差异会这么大,问题就出现在对 critical 的理解和翻译上。

Critical 是形容词,其名词对应 critique 和 critic。这几个词的词根是 crit-,源自古希腊语的 kritikos"评价"。拉丁语借入后,拼写为 criticus,有 “法官,审查员,估价师” 等意思。法语拼写为 critique,最终英语将这个词借入拼作 critick。

英语借入这个词后。最初的意思和法语一样,其含义基本都是建立在古希腊语 “评价” 之上。在十六世纪,critick 指 “善于判断事物优点之人”。不久之后,开始有“评价美术、戏剧的人”,即是今天“评论家” 这层含义。同时,critick 的拼写开始分化,critic 专指 “艺术评论” 相关的含义,critique 则恢复法语拼写,更多继承古希腊语中关于 “评价” 的含义,在牛津词典的解释为“ to write or give your opinion of, or reaction to, a set of ideas, a work of art”,评价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

由于 critic 和 critique 对应的形容词都是 critical,而 critical 的意项也不是前两者意义的简单之和,所以,在翻译 crtical thinking 的时候,究竟怎么翻译,就比较考究了。

幸运的是,几本大辞典都有专门的相关意项:

《牛津词典》:

MAKING CAREFUL JUDGEMENTS 判断审慎
involving making fair, careful judgements about the good and bad qualities of sb/sth 有判断力的;判断公正(或审慎)的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instead of accepting opinions without questioning them. 要鼓励学生培养判断力,而非不加质疑地接受各种观点。

《韦氏》:

exercising or involving careful judgment or judicious evaluation

《柯林斯》:

A critical approach to something involves examining and judging it carefully. 批判性的
We need to become critical text-readers.
我们需要成为批判性的文本阅读者。

几本词典的解释和我前面的分析差不多,同样是说培养一种审慎的判断力,要求思考着要学会客观,不受干扰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特别强调谨慎地判断——关键词 carefullyjudge

所以,如果要我来翻译 critical thinking,我倾向于叫谨慎判断思维。

以上

-—————————————————-

这个问题回答之后,感觉有很多朋友关注这个问题,现在再写一段,算是对这个回答的补完。

我其实是大概在去前年就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已经把英文 critical 的解析写好了,但是心中有一种直觉,critical thinking 翻译成 “批判性” 可能是有什么原因。我当时怀疑批判一词可能不是现在的含义,但是我手边一直没有相关资料,限于自身能力,一直没有能够追溯出 “批判”,包括“批评” 两个词语的词源以及词义的改变。最后相当于只写了一半,即是 critical 本来的含义,并概括了一下批判性思维是怎么一种思维方式。

评论中,

@明月清风 2019

朋友对 “批评”,包括” 批判”一词词义的改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结合这位朋友的分析,基本可以搞清楚 critical 和 critic 两个词的 “误疑” 是怎么一回事了。

批评一词本来是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批判的第二个含义:“分析辨别,评论好坏” 则是其本义。Critic 可以对应批评家,也可以对应评论家。批判本来的意思就是评价,谨慎地判断,“批判地接受” 正好就是用的其本义,正好 critical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也许在国人早期接触西学的时候,当时这两个词的含义还没有发生改变,也可能是哪位早期接触西学的前人,用的正是其本义翻译了这两个单词。在当时看来,这两个翻译是极好的,用本国语言固有的单词,完美对应了西方的概念。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词的贬义和攻击性越来越强,其本义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出现了一种 “被误导” 的情况。

问题已经解决,这个既然已经约定俗成,继续使用也无妨。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还是要充分理解 “批判性思维” 的本质,用批判性的思维提高自身判断力,提高思考问题的水平,去学习新的知识。

-—————————————————————————

下面是词源时间:

Critical 源自 PIE *krei- “筛” 。(现代英语的 sieve 不是源自 * krei-,不过古英语中有 hriddel 一词,源自 * krei-,意思是 “筛子”)。

因为 PIE *krei - 演化出的单词特别多,除了前面讲的 “评价、判断”。*krei - 还延伸出其他多个含义,所以值得专门一讲。在这里,我将其分成几组,限于篇幅,用法比较简略。

  • *krei - 引申出的部分词,有 “极重要” 的意思,比如 critical 就有这个含义,这个意项和 crisis 有关。

Crisis 这个词是古希腊语词(复数是 crises,望切记)。这个词也源自 * krei-,最早是一个医学术语,本意是 “病情关键期”。希波克拉底治疗某些疾病时,发现这些病存在病情关键期,如果在病人关键期之内好转就会痊愈,否则就会病情加重直至死亡。他在《论流行病(Of the Epidemics)》中指出:“医生必须注意病情关键期,应知道这是决定生死或者至少病情变坏或好转的关键时刻。” 从近代开始,这个单词的词义逐渐扩大,现在也可以 “转折点,危机” 等等。

critical mass(核链式反应的) 临界质量

critical hit(电子游戏中的)暴击,暴击也是很关键的一击,所以是 critical hit。

critical 早期的意思和 crisis 一样,指病情的关键期。后来在十七世纪中叶指 “批判性”,后来才慢慢有了“极重要的” 这一层意思。

  • 从 * krei - 筛东西这个含义,我们很容易想到这层含义可以引申出 “标准” 的含义。

criterion“标准”

hypercritical“吹毛求疵的”hypercritical 本意就是 “标准过高”,这个词有个近义词 fussy。

hematocrit“血细胞比容测定”,hemato - 是古希腊语 haima 的属格形式。血细胞比容测定主要是为了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等,在验血的化验单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个项目,缩写是 HCT。

  • 有一组词词意和确定有关,最常见的就是 certain,此外还有:

incertitude“不确定”,ascertain“查明”

concert 这个词也源于此,这个词借自意大利语 concerto,是 con-+ 动词 certare,本意是 “共同战斗”,这里可以理解为 “和谐一致”。

  • Crime 以及所有由 crime 引申出的单词,全部源自 * krei-。

criminology“犯罪学”

criminal adj. “犯罪的,刑法的 “& n.“罪犯 “

criminal psychology 犯罪心理学

incriminate“连累”

decriminalization“非刑事化,非罪化”

recriminate “反责;反唇相讥”

在法律上指 “反诉”,指的诉讼过程中,被告对原告提起的诉讼。如果不是在法律范围内使用,这个词也有反唇相讥的意思。

  • 有一组词和排泄有关,就像汉语叫排和泄。印欧语中是通过一个小孔 “筛” 出去。

excret“排泄”,excrement“粪便,排泄物”

to excrete sputum 吸痰

animal excrement 动物排泄物

这两个词都来源于拉丁语的 excernere,意思是 “排出,释放”,也是排泄粪便的委婉语。

recrement“废物,再吸收物质”

  • 最后,还有一组词和 “秘密” 有关。

*krei - 从筛的含义引申出 “区别”。比如:秘密 secret 一词就是由 se-+cernere 构成的 secernere“区分” 一次的过去分词,这里 se - 是反身动词标记,cernere 源自 * krei-,意思是 “区分”,合在一起是“自我本身与他物区分开来” 的意思。英语中秘密这个词的表述,是从 “不与” 他物发生关系这里入手的,而汉语是从 “隐秘” 这个角度来描述的。秘书 secretary 一词也源于此,汉语也叫书嘛。

*krei - 因为其本意是 “区别,隔离”,所以这个词根在有些单词中还引申除了藏匿的意思,进而还在医学中表示分泌。

古希腊人解剖尸体发现某些腺体内部会分泌物质,他们觉得这些腺体会分泌物质是因为它们内部把这些物质 “藏匿” 了起来,所以用藏匿一词表示分泌,故称为 “内分泌”。因为分泌这一生理活动,就是有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种物质,这些物质,就好像是“藏匿” 在这些器官中一样。

secretion“分泌; 分泌物”,secrete“分泌,藏匿”,endocrine“内分泌的,endo - 意思是’内部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超级玛丽 super mario
其实应该是 超级马里奥
好好的意大利水管大叔变 女的了

知乎用户 马里奥 发表

在刑法学领域,最大的误译就是 “罪刑法定”。

费尔巴哈用拉丁文格言表达的原文是_Nullum_ crimen sine lege, nulla poena sine lege. 直译为 “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简略的说法是 Gesetzlichkeitsprinzip(成文法主义)。如字面所示,这是一个消极性、否定性、排除性的原则,强调的是“没有” 规定怎么办(不可罚),而不是 “有” 规定怎么办。但是被翻译成 “罪刑法定” 之后,就被理解为积极性、肯定性、纳入性原则:刑法有规定就一定要处罚,说得虽然没有错,但这是依法裁判原则,而并不符合上述原则的精神实质。合适的译法至少是概括性的”无法无刑 “、” 无法无罪“原则,或者变通为法治原则、成文法原则,意译为法律保留原则皆可。

针对

@sinopitt

的评论_:『罪刑法定』按字面意思理解,不也是刑罚必须由法律规定,隐含的意思自然就是没有规定就没有刑罚呗。_

——从逻辑上说似乎是这样,但是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就不是了,尤其是汉语习惯于望文生义,字面含义超出隐含意义。请以后注意一下,当我们在媒体或文章中看到听到 “罪刑法定” 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在用它的积极含义而非消极含义,很多人都在说处罚某某行为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比如关于网络寻衅滋事罪的讨论,罪刑法定被当成入罪原则了。例如这个:

“高铭暄、陈兴良、赵秉志等知名刑法学者都曾表示支持习水案的判决,而被千夫所指。他们的观点大体为,既然现行法律如此规定,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南方周末 - 嫖宿幼女罪,被指 “恶法” 有点冤——存废之争:民间热,业界冷

@王洞明

的评论代表了一般人的观感:我作为一个非法学专业者,看到罪行法定之后觉得它的意思就是:凡是罪和刑,一定是由法律规定的才算,只有法律规定的罪刑才是罪刑,其他的都不能规定,没有规定也不能算。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法律的含义不是一目了然的,某种行为究竟有没有被刑法规定,人言言殊。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根据什么原则来讨论,效果非常不一样。网上造谣或不负责的言论被数百人转发,究竟是不是 “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罪刑法定” 原则对正方有利,因为可以认为网络是隐含在 “公共场所” 里面的,造谣也属于 “起哄闹事” 的一种表现,法律已经规定为犯罪了;而 “无法无刑” 原则对反方有利,他们可以主张:凡是刑法条文没有 “明确” 规定(明确性是无法无刑的派生原则)列举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不受刑罚处罚,立法者没有明确说网络是公共场所,那么它就不是。后一种解释,才符合这个原则的精髓。

刑法中这样的概念还有很多:Versuch 原意为力图,意即犯罪实行着手以及之后的状态(动态),通称为未遂,强调的是犯罪停止于未完成(静态);Rücktritt 原意为回撤,意即力图之后的危害逆转,通称为中止,仍然强调其停止状态;untauglicher Versuch 愿意为不适当力图,只是力图的一个特别类型,通称为不能犯,成为与未遂相对立的类型;Tatbestand(行为构成 / 构成要件);Teilnahme(参与人 / 共犯);Gesetzeseinheit(法条竞合 / 法条单数);Täterschaft(正犯 / 实行人)。

这些误译大多源自近代日本学者翻译为汉语词,然后被中国学者不加甄别地拿来,如今已经约定俗成,再呼吁多数人改换称谓很难,只有个别精通德语的学者(冯军、王世洲等)坚持使用避免误解的直译。当然,这些误解只占少数,并不能否认从日语中借鉴来的汉语词,大多数都是精准而雅致的,并为法学提供了重要贡献。

以下两段来自冯军教授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译文注释:

另请参见王世洲教授译罗克辛《德国刑法学 总论》第 2 卷主译者后记。

知乎用户 nievein 发表

学西语前一直误认为唐吉诃德(don Quijote )姓唐名吉诃德,后来才知道 don 是置于男性姓氏前的尊称,约等于英语的 Mr,而这部名著为达到国际化作了音译。因此塞万提斯的名作 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全名应该是拉曼查(地名)的聪明骑士吉诃德(先生)

知乎用户 倾倒的壶 发表

东方龙与西方龙根本是两回事!翻译套在 Dragon 上是要闹哪样?
以下节选自百度百科西方龙,并不是觉得很靠谱。Seraphim 也不能解释成 “东方大蟒” 吧?
在西方文明中各个方面、本质、含义、特征都最接近中国本土的龙的概念就是 Seraphim,Seraphim 不仅在西方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与中国本土的龙在中国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莱语中 Seraphim 的词源意思与中国本土的龙的一种主要起源相同。中国本土的龙是蛇型,Seraphim 是古希伯莱语中的大蟒,就是 Seraph复数,也有说法是加上一个有 “火焰” 或“燃烧”等等意思的词尾,在早期古希伯莱语中,因为无 “龙” 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龙,圣经中就表明,这样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莱神话的历史资料也间接地表明 Seraphim 早期形象要远远比 Dragons 更接近中国本土的龙,有四肢与六个由火焰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国早期神话中的应龙,而且 Seraphim 对于西方的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只是当代很少有人知道 Seraphim 的原始面目而已,现在宗教画像与雕塑中的

西方龙

Seraphim 已经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 当代一般翻译成炽天使,但在《伪经. 伊诺书》中,Seraphim 的意思却是大蟒。在西方早期文明中,龙与蛇的概念常常是混为一谈的,但一些人认为把炽天使理解为大蟒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径,其间涉及的宗教问题就不解释了。

知乎用户 Icarus 鬼 发表

《帝国全面战争》里有一个兵种叫达荷美女战士…… 看的我心潮澎湃啊!招募一堆打仗时候放大看…… 惨不忍睹……
原来是应该这样断句的达荷美 / 女战士
达荷美是个西菲小国家的名字……

知乎用户 竹雈 发表

越南盾(越南货币单位)

Đồng (đơn vị tiền tệ của Việt Nam)

那个「盾」(Đồng),就是「铜」。非要根据发音安个「盾」字(而且发音也不像…),实在莫名其妙。

还有越南的女性服饰「奥黛」,音译自 áo dài(喃字写做「襖曳」),其实就是「长袄」的意思。翻译成「奥黛」,反而透露着一股不明不白莫名其妙的洋气感觉,仔细一想又让人觉得尴尬。再者,dài 中的 d 在北越发 / z/,在南越发 / j/,离「黛」读音相去甚远。这个音译大概率还是从英语转手来的…

知乎用户 卡卡 发表

华盛顿奇才队

外文队名
Washington Wizards

明明是巫师好吗!看看这个 logo。代表巫师消灭你们!

知乎用户 湯卓 发表

说两个游戏的
1)上古卷轴,The Elder Scrolls
最早的翻译是直译成 老头滚动条,所以现在 亲切的昵称是 老滚

2) 半条命(经知友

@张申旸

提醒,还有一个说法叫 半死不活)
Half-life 其实正常翻译应该是 半衰期

知乎用户 SiRius Geng​ 发表

“迈” 不是指公里 / 小时
迈 = mile
好多人说,啊我没超速,我才开了 100 迈
100 迈 = 160 公里 / 小时

知乎用户 梁文剑 发表

鲁棒、鲁棒性
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真心想狠揍一顿第一个翻译成这个的人。
英文:Robust。参考了评论区各行业人才,许多领域里都有这个词,现在可能一般翻译为健壮性、强健性、稳健性、稳定性之类。

-————–2 年半的分割线 ——————-
我似乎可以再加俩

B - 树
英文:balanced tree,简写为 B-Tree,中间的短横线是连接符。没想到有人翻译过来还是带着连接符,再加上有 “B + 树”,于是误导了一堆人,以为这是 “B 减树”。
记住中间的是连接符!
记住中间的是连接符!
记住中间的是连接符!

哈希
英文:hash。本意是散列,据说译者误以为是人名,所以用了音译……

知乎用户 李如一 发表

錯譯的例子肯定是很多很多的,但我想單獨把 meta 拿出來講。這個概念本身因爲某種原因沒太能進入中文,或許和翻譯得不好有關,但也不一定。

Meta 這個前綴,通常只有在看學術類、專業書籍的時候纔會碰到,大陸通譯「元」。例如「元數據」(meta data)。我沒考據過當年是怎麼把 meta 翻譯成元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人不懂元是什麼意思。

Meta 的意思其實一點也不玄,就是「關於什麼的什麼」。Meta data 就是「關於數據的數據」。例如一個 MP3 文件,它本身是音樂數據(data),但 MP3 文件裡顯示的歌手名字、歌曲名字、碼率等等,則是「關於這個 MP3 文件的數據」,所以叫 meta data。同樣,一張照片的 EXIF 信息也是這張照片的 meta data。

這個概念在英語世界的當代文化生活裡很常見,已經成爲了一種趣味。比如我可以說 Glenn Fleishman 主編的 The Magazine 是一本 meta-magazine,因爲它本身就是在探索雜誌這種形態的未來,是一本關於雜誌的雜誌。但在中文世界,不論是大陸的「元」還是臺灣的譯法「後設」都沒能普及。

Meta 趣味只有在媒介高度發達的世界(mediated world)才可能出現,這樣的世界已經降臨了。[1] 但我們中文使用者還沒有恰當的、方便的語彙來描述它。沒能被描述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

1. 在知乎上寫知乎怎麼怎麼樣(評論區腦殘太多,胡亂拉黑,暴民試圖驅趕用戶……),就是一種 meta 行爲。答案開頭的「實名反對 XXX」「謝邀」「怒答」「看不下去了」都是 meta data。「標籤」是最常見的 meta data。字幕組翻譯日劇,在屏幕上方註明「(這是《北斗神拳》裡的著名臺詞)」,可以稱作 meta-subtitle。

-–

又及:順道說一下,如今的世界是一個 meta data 大於 data 的世界。這並不好。

知乎用户 JACKIEXIA 发表

Formula1:一级方程式,港台恶劣翻译的又一杰作

实际上 Formula1 是一套规则而已

知乎用户 MingWei 发表

正态分布 ==》常态分布

知乎用户 子羽 发表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如果不修养自己的德行,那真是天地难容啊!

知乎用户 魏剑峰​ 发表

disinterested 和 uninterested.
disinterested 经常被人误解为 uninterested , 即 “不感兴趣” 的意思,包括国内不少英汉词典也是这么译的,实际上 disinterested 表示的意思是“公正,不偏不倚的”。

If you’re disinterested, you’re unbiased; you’re out of the loop. But if you’re uninterested, you don’t give a hoot; you’re bored. These two words have been duking it out, but the battle may be over for uninterested. Heavyweight disinterested has featherweight uninterested on the ropes.

韦氏大学词典对此更加详细的解释是:
Disinterested and uninterested have a tangled history. Uninterested originally meant impartial, but this sense fell into disuse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About the same time the original sense of disinterested also disappeared, with uninterested developing a new sense—the present meaning—to take its place. The original sense of uninterested is still out of use, but the original sense of disinterested reviv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revival has since been under frequent attack as an illiteracy and a blurring or loss of a useful distinction. Actual usage shows otherwise…Still, use of senses 1a (not interested)and 1b (no longer interested) will incur the disapproval of some who may not fully appreciate the history of this word or the subtleties of its present use.

在严谨的英语中,disinterested 是不能当 uninterested 用的。
在这里忍不住要黑一下有道词典

知乎用户 言又一十 发表

补充一个 “中等收入陷阱” 的误译,由 middle-income trap 翻译而来。看见 trap 就机械译为 “陷阱”,说明忽视了 trap 词义本身的丰富性(trap 的确还有“困境” 的意思,但远不限于此),这其实暴露了译者忽视了对词语不同定义之间可能较为细微的差别,缺乏严谨度。像这些概念的误译,译法一旦普及后,给今后造成的遗憾其实是不可小觑的。

维基百科对 middle-income trap 的定义是:
The middle-income trap is a theoriz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where a country which attains a certain income (due to given advantages) will get stuck at that level.
由此,陷于 middle-income trap 的国家的特征是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长时间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

国内对 “中等收入陷阱” 的定义也类似: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然而,这个情形难道不是困境,而是 “陷阱” 吗?

“陷阱”涉及欺骗、阴谋或引诱,那么这个 “陷阱” 是谁布设的呢?是什么恶势力引诱那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行列?很显然,这些 elements 并非 “中等收入陷阱” 的促成因素啊。而另一方面,“陷阱”并非困境本身,概念不同,陷阱可能困境发生之前,但 “陷阱” 不一定就是困境。

在看《韦氏词典》对 trap 的相关释义:

因此,“middle-income trap” 准确地说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即 a position or situation from which it is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escape,比如 they fell into the trap of relying too little on equity finance. 译为他们陷入了对主权资金依赖程度过低的困境,而这显然不是什么 “陷阱”。

因此,middle-income trap 实际是指中等收入国家处于的一种较难摆脱的困境,可以直接译为 “中等收入困境”。

知乎用户 Hynuza​ 发表

「缺省」到底是个啥。「缺省」这个词是如何从英语 “Default” 翻译过来的?

知乎用户 吴溯 发表

封建社会

其英文原文 feudalism ,其实如果要强行对应中国的古代社会形态,那么夏商周庶几可以套用,秦汉之后,应用中华帝制(帝皇专制佐之以文官集团的扁平化国家结构)这一更精准的术语概括。

知乎用户 叶剑飞​ 发表

谣言:evolution 不是「进化」而是「演化」。

事实:evolution 就是「进化」,是有积极含义的。反义词是 devolution (退化)。

de - 表示「逆向操作」,所以 devolution 就是「进化」的逆向操作,即「退化」。

某些人造谣 evolution 应该是中性的「演化」,那麻烦解释一下 devolution 是什么?演化的逆向操作是什么操作?


现代生物学观点确实认为物种是没有方向的演化,但是当时的作者可不是这么想的,当时就是认为那是「进化」,所以才叫 evolution 。所以进化论并不是翻译错了,翻译根本没错。「演化论」才是翻译错了。事实上是现代生物学推翻了进化论,认为演化论才是正确的,但是某些人不好意思承认说原著的用词是错的,所以只好天天出来狡辩说「原文不是这个意思啊,你们理解错了啊,翻译错了啊」之类的东西。

知乎用户 阿哲​ 发表

美帝海军光荣的传统舰名——“Enterprise”,被广泛翻译成 “企业号”,其实英文原意还有进取的意思。同样的这个 “Enterprise”,NASA 的航天飞机就更多地翻译成 “进取”。
有些英文词,翻错还能理解,这个翻译错误绝对离奇。你随便查查字典,结合命名对象的特质,就应该知道到底选哪个意思。

知乎用户 小岩井 发表

日剧和动漫中经常出现的【羁绊】一词。

日语きずなきづな),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互相支撑帮助的一种内在关系。比如家庭の絆、友情の絆  详细见维基百科——
那是一种无意或天然形成的感情连接,牵挂惦念。

日语中的絆多指正面的感情联系,而汉语中的羁绊多含有负面的感情色彩。日语本身更接近于缘分或者厚重情谊。是一种较为正面的感情。翻译成羁绊总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感觉,好像这份感情阻碍你什么了似的。

我个人认为,翻译成牵绊更为合适。

知乎用户 白驼山掌柜 发表

哈哈,翻了一圈没看到巴黎世家(Balenciaga),来写几句吧。(品牌请速打钱,否则白说你们了)

当然,严格来说这个名字不是误译,而是故意翻成这样,以引导国人产生某些联想。

Balenciaga,光看这个词,大家就不难猜到它应该出自拉丁语族,基本不可能是法语或英语。(感谢评论区 @白猫 指正,此处有误,法语也属于拉丁语族)

的确,这其实是品牌创始人的姓氏,而这位老哥是个西班牙人,要翻的话应该类似于我们的老王家、老李家或者日本的吉野家。

喜欢足球或者旅游的朋友也许都知道西班牙有座城市巴伦西亚 Valencia,它和 Balencia 就是同源的。

那么,这个西班牙人创立于西班牙的品牌咋会和巴黎扯上关系?

这是因为创始人在 1919 年创立品牌后,于 1936 年搬到了巴黎,1937 年在巴黎开了店。但是,并不如其他奢侈品故事里那样一下就受到众多名媛贵妇追捧很快飞黄腾达,而是几经波折,在 60 年代,因为品牌定位与当时潮流不符,创始人不得不在 1968 年关闭了工作室,只以个人名义接少量高订。1972 年,他在巴伦西亚去世。此后,Balenciaga 这个品牌就陷入了沉寂。

直到 1986 年,法国的 Jacques Bogart S.A. 公司收购了 Balenciaga 才重振了品牌。 1992 年,荷兰设计师 Josephus Thimister 的几个经典款让其重回奢侈品主流圈。

21 世纪,Balenciaga 进入中国市场,总部在研究后选择了 “巴黎世家” 这个译名——要说是音译,确实有一些像,要说是意译,那就见仁见智了:毕竟,品牌后来又被法国开云集团(Kering)收购,基本变成了一个法国货,说 “巴黎” 也不算欺骗消费者;“世家”嘛,有些只有八、九十年历史的品牌都以世家自居,超过百年的 Balenciaga 倒也未尝不可。

只是巴黎世家真的不是一个白胡子戴眼镜睡觉都要拿着把打版尺的法国老爷子原先给皇室做衣服,后来转向民间,传承几代人至今。尽管国人第一眼看到这牌子在确认不是国货后,可能大部分是这么想的。

知乎用户 Patrickshiro 发表

das bürgerliche Recht - 资产阶级法权
应该译作 “资产阶级权利”。问题出在德文 Recht 这个词和俄文Пpaвo 这个词既可以作“法” 解释也可以作 “权利” 解释(法文也是用一个词 droit,但英文里 law 和 rights 分开了),应依据上下文判断。不知道最早哪个译者从俄文翻译列宁著作的时候模棱两可地翻译为“法权”,导致很多不通外文的人望文生义,以为是“法定权利”、“合法的权利”、甚至是“法”。
毛就是其中之一。毛晚年认为等级工资制、货币交换等物质激励助长资产阶级法权,只要这些制度还合法存在,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就会随时死灰复燃(87)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张春桥,《红旗》1975 年第四期)。张春桥获得毛的赏识也正是因为 1958 年的一篇文章《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04) 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张春桥,《人民日报》1958 年 10 月 13 日)。
1977 年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现在的中央编译局)更正了这一翻译,原文如下:

‘资产阶级法权’应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1977.12.12)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发表以后,“四人帮”乘机别有用心地在 “资产阶级法权” 问题上大作文章,肆意歪曲马列观点,篡改毛主席指示,制造种种谬论,造成理论上思想上的极大混乱。在深入揭批 “四人帮” 这些谬论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法权”这个译名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不少同志对这个译名提出了意见。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还邀请了部分理论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座谈。经过讨论,认为 “资产阶级法权” 这个译法不确切,应作修改。
  首先,“法权”一词不能确切地表达外文原词的词义。“资产阶级法权”一词,在马恩著作(德文)中是das bürgerliche Recht,在列宁著作(俄文)中是бypжyaэнoe пpaвo。 Recht和пpaвo是个多义词,主要包含 “法”、“权利” 的意思,用在不同场合,分别指 “法” 或“权利”。英译本和日译本都根据原著行文的含义,分别译为law(法、法律)或right(权利),法或权利。经恩格斯亲自校订过的英译本《资本论》第一卷,就将Recht一词分别译为 “法” 或“权利”。中文同英、日文一样,没有同Recht、пpaвo相应的多义词。而 “法权” 这个词意思含混,不能起到多义词的作用。因此,在翻译马列著作时,应当根据原著行文的含义,分别确定译为 “法” 或“权利”。
  其次,所说的 “资产阶级法权” 一语,出自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时指出:“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末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原译文)。这里的 “权利” 和“法权”,在德文中均为Recht,都是在 “权利” 意义上使用的。因为马克思在这里是从权利关系上,而不是从法律关系上论述社会主义的分配。把这句话中的同一个词Recht分别译为 “权利” 和“法权”,造成了概念的混乱,甚至导致理论上的错误理解。有些读者对 “法权” 一词作望文生义的解释,说它是 “法定权利”、“合法的权利”、“合制度规定的权利”。这样就在“权利” 的含义上随意加进了法的内容,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有些读者则把 “法权” 理解为“法”,说“资产阶级法权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在法律上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它服务的”。这样解释,似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还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这在理论上完全是错误的。
  我们还查阅了《哥达纲领批判》和《国家与革命》的各种英、日文译本。德文das bürgerliche Recht,俄文бypжyaэнoeпpaвo,在英译本中均译为bourgeois right(资产阶级权利),日译本中均译为ブルヅヨァ的权利(资产阶级权利)。
  根据以上考虑,我们决定将《哥达纲领批判》和《国家与革命》两书中提到的das bürgerliche Recht、бypжyaэнoe пpaвo改译为 “资产阶级权利”。

知乎用户 黑森林慕斯​​ 发表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往往被传播成: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一个是发生变故时,告诫群体内的个人需要扪心自问,揭示出集体无意识这种人群心理现象;另一个是站在高处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举个例子:
公司要倒闭了,老板训斥全体员工: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扫地阿姨:有病…

知乎用户 Memoria 发表

说两个:
第一个是堆栈,我反正分不清用这个词的文章到底是在说 stack 还是 heap;
第二个是萝莉控,其实未经翻译,直接用了,在国内是指喜欢萝莉的群体,和御姐控、制服控等等并列,但在原产地日本貌似是恋童癖的意思(这是我在俺妹里看到的解释

嘛,对于第二个,既然是中国人我们就按中国人的理解去用就好了,保不齐哪天就像 long time no see 一样风靡世界了;
但是,对待第一个,以及类似的翻译,就要像冬天般严酷才行啊!

知乎用户 Sebastian 发表

没有人说 liberty 被翻译成 “自由” 吗?

汉语的 “自由” 一般就是指老庄的那种自由。无拘无束,放浪形骸,为所欲为。而西方语言中的 “liberty” 则是只在契约社会中,个人应该享有的那部分权力的界限。在在这个界限中,个人的自由应该得到保证。所以 liberty 和权力、义务、法制是密不可分的。liberty 不仅不是无限的、无拘无束的、脱离社会的,反而是有限的、建立在社会关系上并且受社会关系约束的。严复把这个词翻译成 “群己权界” 似乎更合理。

还有就是 “封建” 啊!英文 feudalism。

feudalism 指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在这种典型的封建社会中,高级贵族会把他的土地分封给低级贵族,低级贵族在分封给更低级的贵族,层层分封。而下级贵族只对自己的上级贵族效忠。分封出去的土地就变成了下级贵族的私有财产。领地内的居民(主要是农民)和领主是财产依附关系,而非人身依附。也就是说,农民向领主纳税,而领主为农民提供军事保护。但农民依然是理论上的自由人,不是奴隶。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使土地非常破碎。每个领地内部就可以自给自足,形成自己的经济圈。不需要与其他地方的人有太多交流。因此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自己领主的封地。

这种情况其实和中国古代自秦始皇以后的社会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封建”二字原意为 “封土建蕃”。也就是大家各自画出自己的领地,各自治理各自的“国家”。在古代,这是形容周朝政治制度的一个词。周朝实行分封制。上级贵族把土地的所有权直接授予下级贵族,土地成为下级贵族的私有财产。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其实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制度。郡县制中,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皇帝,也就是属于国家的中央权力。而每块土地的管理者则是由中央委派的官员,而不是领主。官员必须对皇帝负责,且只有土地的管理权,没有所有权。所以这样的权力结构应该叫“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而这种社会结构叫“专制社会” 貌似更加合理。从这个角度来讲,“封建”与 “专制” 正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专制要求统一,而封建则要求分裂。这种现状在西欧历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历史上西欧的贵族与王室经常有冲突。而欧洲近现代民族国家,正式伴随着专制王权的胜利。比如路易十四让法国的贵族都到凡尔赛宫里来养老,不让它们碰政治。贵族权利从而被集中到国王与中央政府手中。

但是受人民币头像的影响,国内经常把封建专制连用,甚至混用。严格的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 “封建” 只是只中世纪西欧的封建。而不能准确的形容中国古代自秦始皇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社会形态。准确的翻译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这仍然是一个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很多人都知道的

《海贼王》黄金梅丽号

ゴーイングメリー

Going Merry

所以其实应该叫 “前进梅丽号”,可能是最初的译者把假名拼写的“Going” 看成了“Golden”。不过现在也将错就错了。

2. 南非残疾运动员奥斯卡 · 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绰号 “刀锋战士”

其实英文写作 “Blade Runner”,配合刀锋形义肢,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 “刀锋跑者”。

然而 “Blade Runner” 这个词,却并非指代电影《刀锋战士》,因为《刀锋战士》的英文原名就是 Blade,没有 Runner。

而 Blade Runner 在国内耳熟能详的译名则是

《银翼杀手》

知乎用户 孔翔鹰 发表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本意在于强调国家对货币流出的严格控制,政策往往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严格控制,但字面翻译似乎更倾向于强调商业发展了。
这个问题还不是很大,但其对应的重农主义(Physiocracy)则和本意似乎就真的相去甚远了,汉语中本有 “重农抑商” 一词,难免将商和农予以对立,而重农主义对于农业生产和基于农业生产的手工业与自由经济并无差别对待,只是强调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重农主义的政策体现对与经济活动往往是强调自由放任的态度,这个翻译看起来总有农业保护主义的感觉…… 未免与本意相悖了…… 其词根 “自然”“管理” 似乎更贴近本意(即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商业发展的不干预)

知乎用户 Yasu 发表

译介有偏差或与中国实际情况相龃龉;
1、开明专制
2、东方【希腊是东方不?土耳其呢?巴勒斯坦呢?伊朗呢?

中国本来就有但被西方舶来概念打败并强行置换或搞乱掉的:
3、元旦
4、上帝
5、龙【这个置换不掉但会引起混乱
6、凤凰
7、封建

以及一些中国人闹不清的,但其实是一个东西【主要是名字
8、楚门 - 杜鲁门
9、门罗 - 梦露
10、各国的约翰

知乎用户 独孤豫仙 发表

巴勒斯坦 Palestine。
Palestine 来源于 “非利士人 plishtim”。最好改译为巴勒斯泰因,或者巴勒斯丁等等。

这个国家跟中亚 5 个斯坦的 - stan 毫无关系,国名带斯坦的其实还有阿富汗。中亚 + 阿富汗 + 巴基斯坦 + 印度斯坦 (族) 的 - stan 来自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表示 “国家” 的词缀。佛经里把中国称作“支那斯坦”,简称“震旦”。

因此,“斯坦”跟伊斯兰教本来毫无瓜葛,却因为这个误译,被网上误会成伊斯兰教称呼,于是各种 “法兰西斯坦”,“德意志斯坦” 一顿狂欢。而其实核心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根本没有叫 “斯坦” 的。
除了上面列举的受印度伊朗文化影响国名带斯坦的中亚,欧洲倒还有个 “斯坦”: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虽然拼法跟 - stan 有区别,但词源是一样的。

知乎用户 我是 AaronTsui 发表

犬儒主义(Cynicism)
由于 cynicism 被翻译为犬儒,导致很多人把这个词当 “哈巴狗”“奴才” 来用,甚至我曾经的大学老师都用错过………… 但是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早期词汇传入中国时,甚至是作为中性词(褒贬皆可)来使用,犬儒的意思是 “摒弃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礼节、惯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等一切世俗,提倡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同时过着极简单而非物质的生活。
但是现在很多使用该词的文章,并不是这个意思。比如——————

喉舌的评价配得上犬儒一词吗~?
WIKI 来源:
犬儒定义:犬儒主義

犬儒主义希腊语:κυνισμός,Cynicism)是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它源于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主张的哲学思潮。该派别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英语:Antisthenes)创立。犬儒主义的本意是指人应当摒弃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礼节、惯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等一切世俗,提倡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同时过着极简单而非物质的生活。

现在,“犬儒主义” 一词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犬儒主义者不认为利他主义及道德考量是人类行为的原始动机。

知乎用户 多摩川红豆​ 发表

功利主义:「功利」带有贬义色彩,更好的翻译是「效益主义」
效益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 “达到最大善” 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测不准原理:更好的翻译是「不确定性原理」
有很久一段时间,不确定性原理被称为 “测不准原理”,但实际而言,对于类波系统内秉的性质,不确定性原理与测量准确不准确并没有直接关系。
无产阶级专政:「专政」翻译自德文 Diktatur ,而这个词更常见的译法是:「独裁」…

知乎用户 发呆爱好者​ 发表

“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严格上来说是 “立宪君主制”,是“君主制”。当然考虑到近代国内的政治思想环境,很难说是“失误” 还是“有意为之”。

知乎用户 张佳玮​ 发表

谢邀。

关于 NBA 球队的,误译一大堆,三个最明显。

Philadelphia 76ers,是为了赞美 1776 年在费城促成美国独立的人们。
现在被译成费城 76 人。大家估计都蒙了。

New York Knickerbockers= New York Knicks,knicks 是指代早期穿灯笼裤的那些荷兰人。
现在直接音译成纽约尼克斯。尼克斯是个啥玩意?

Indiana Pacers.
pacer 跟赛车有关。一个是印第安纳州有 harness racing pacers 赛马车,一个是著名的印第 500 的领跑车就叫作 pace car。 实际上现在他们球队主场还老是有汽车引擎声。叫印第安纳赛车队,都比印第安纳步行者队要切题。

知乎用户 曾博 发表

free way 被翻译成 “高速公路”,实际上是不设 STOP 的公路。也就是 FREE OF STOP SIGN 的路的意思。可以翻译成 “不停公路”,“无障碍公路”。

知乎用户 T LIU 发表

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礼拜五、礼拜六。没有人觉得奇怪吗?礼拜 X 这个说法应该是起源于 “礼拜日”,即做礼拜的日子,是周日。在阿拉伯数字前加个“礼拜” 是作甚,完全 no science 啊。

知乎用户 Jessica Wang 发表

很多错误的上面的都说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我非常讨厌字幕组把 ebay 翻译成淘宝,twitter 翻译成微博。。。既然翻译,就要按照原来的来啊。。。不要因为 ebay 再国外等于淘宝在中国, twitter 在国外等于中国的微信就随便这么替代,搞得有的人以为人家也在淘宝买东西在微博发文。。。

知乎用户 Zac Yang 发表

critical thinking。

国内普遍翻译为 “批判性思维”,这让大家觉得是要批判地看问题的意思。

Actually, critical thinking means what to believe and what to do; means to think rationally. It is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thinking that assesses itself.

可译作 “审辩式思维”。http://zh.m.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thinking

知乎用户 减紫 发表

Crank 形容人,中文翻译成 “民科”。

于是乎很多人望文生义,理解成民间的科学家,觉得是一个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有一种 “高手在民间” 的意思。

更糟糕的是这个词现在已经被那些自称民科的人曲解成 “民间不被理解的少数派”,只要你的观点学术界不认同,只要认同你的人很少,你就可以褒奖自己是“民科” 了,以至于知乎前一阵甚至能有提问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欧洲只有 7 个人能理解,所以他算不算民科这种极端生草的提问。

实际应该翻译成啥呢?“科妄” 才是一个更贴切的办法。这个词 1833 年就在英语媒体上出现,英文维基 [1] 上概括了 4 点特征:

“科妄” 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低估了公认的专家的知识和能力。
“科妄” 坚持认为,他们所谓的发现非常重要。
“科妄” 很少,甚至很少承认任何错误,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错误。
“科妄” 喜欢在不适当的社交场合中宣讲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却往往是不好的听众,对其他任何人的经验或观点不感兴趣。

另外英文维基上还指出,绝大多数科妄:

严重误解了他们认为反对的主流观点,
强调他们已经执行了数十年的想法,并声称仅凭这一事实就表明,他们的信念不能因为简单的错误而被驳回,
与他们所选择的领域中的杰出人物(通常是伽利略 · 伽利莱尼古拉 · 哥白尼莱昂哈德 · 欧拉艾萨克 · 牛顿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乔治 · 康托尔)进行比较,暗示某些观点仅仅因为不受欢迎而不能被驳回,
声称他们的想法受到压制,通常得到阴谋论的支持,这些阴谋论得到了情报机构,主流科学,强大的商业利益或其他团体的支持,他们声称这些革命性见解可能会广为人知,
似乎将自己视为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人。

总而言之,Crank 这种人,正确翻译是 “科妄”,而不是什么民间科学家的缩写。

当然这种现象在当年的大英帝国、在现代的各国存在也有一定原因的,学术圈压制别人观点的现象,历史上是出现过很多次的,历史上戴维(化学家)、牛顿、爱迪生、李森科这些掌握了一方学术话语权的、颇有能量的人打压惠更斯、胡克、特斯拉这些相对弱势的后辈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虽然很多人只知道李森科),有些是给自己的歪门邪道撑腰,但更多人具有相当的两面性,一方面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家,但另一方面却是不折不扣反动学阀,拼命打压后者那批人提出的真知灼见。胡克、惠更斯这样的学术界的对手他们都能批倒批臭,老百姓确实会怀疑学术圈外有人才也会被排挤。但是不能因为那些历史,就反过来走另一个极端,觉得民间的、非学术圈的学术观点就肯定是正确的,是骡子是马,还是要看其观点的理论验证、实验验证是不是有逻辑、是不是可靠呀。

参考

  1. ^Crank,科妄,维基百科(英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ank_(person)

知乎用户 莫良 发表

转基因食品。
这个翻译造成的潜在危害已无可估计。
Transgene,译过来是转基因,这无可非议。这个词的意思如人们所想,粗略说就是甲的转到乙上了的基因、遗传物质。但是,这是个学术名词,它和它的翻译压根不会(也不该)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具体而说,问题出在了具有相同中文翻译的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上。这个词组的原义(直译)就是 “基因层次上修饰了的食品” ,很中性的 modified。但莫名其妙的是,一翻译成汉语“转基因食品”,潜移默化地就把【人为修饰、补完、优化】的涵义灭掉了,添上了【可能具有针对人的特性】的涵义。英文里 modified 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对象为人的涵义,但是“转” 字不同,弄得给人感觉好像把人的基因转化掉似的,即“转走 / 转化人的基因的食品”。这之中还有 Genetically 的翻译问题(似乎不可避免)。汉语的名词基因,在人们眼中和人的关系很大,而和食品的关系则模糊。很多人未必知道玉米里面有基因什么的。这更是给前面提到的暗示性误解雪上加霜。对比之下 Genetically 只是一种修饰,一种对方法、特性、程度的描述罢了,即便不认识,一看就知道是用某某某方法做成的【食品】,而不会和【人】联想到一起。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这个名字主要的意思翻译过来应该是《宇宙概论》。

知乎用户 黄鹤 发表

menu 菜单
鬼佬是多贪吃,要把选单菜单。这个词让多少刚接触电脑的人莫名其妙。好吧,直译也说的过去,懂不懂不是译者的事。可是意译成选单不是更对中国人的习惯吗。一个菜单,害的多少大妈们思绪飞进了厨房。说这个是因为,经常帮小白们修电脑,告诉她们 / 他们:你把菜单点开…… 什么,菜单?我电脑上没有菜单。然后对方就死机了。

printer 打印机
不知道是香港还是台湾,把它翻译成印表机。看来港澳业务繁忙,一打就是表格。

rabies 狂犬病
到底有多恨狗,把这个词译成狂犬病。翻译这个词的人应该被狗咬死。大陆很多城市全城屠狗,就是拜他所赐。

知乎用户 Miki 发表

有没有同学觉得是日语里面: いただきます。竟然被翻译成 我开动了。开动你妹阿。,。简直了。

知乎用户 Seirios 发表

“消极自由↹积极自由”
“消极定义↹积极定义”
→“否言定义”↹“置言 / 适言 / 陈言 / 述言定义”
这里的消极和积极是两个很哭笑不得的语言歧义情况。先上结论,义项取错了,或者说源语言取错了。

先上英文,negative 和 positive。其他大多数欧洲语言大致也都是一样的,形如 negativ 和 positiv 的两个词,分别来自拉丁语词干 negativ - 和 positiv-,其中 - iv - 是形容词语缀。这个中缀必须加在拉丁语的完成体被动分词上(也就是英语所说的 “过去分词”),出于某种我还没理解的原因。不过这条不是重点。重点是歧义。

这些语言 negative 和 positive 大致有两层含义,“消极↹积极” 和 “负面↹正面”。但是呢?这里的义项取的却其实是本义。

对,以上两个用法,可以概略成 “-”“+” 的,其实是引申义。本义出奇的简单。

回到拉丁语来解释。negativ - 来自动词 negare,“否定;打消”,positiv - 来自 ponere(完成被动分词词干 posit-),“置;放”。

还不太明白的话,英语有两个相当传神的动词可以帮助理解,negate 和 impose/pose/put/superpose。(嘛… ponere 要稍微理解一下是真的

嗯… 换句话说,negative 的意思是 “否定的”,而 positive 的意思是 “置放的”。(negate-ive, put-ive/impose-ive)

换句话说,这两个词描述的是命题或陈述之类提出的方式:是否定地,【不】怎么怎么样,还是以提出陈述,置以描述的形式,(【是】)怎么怎么样。

我觉得译成 “否言” 和“置言 / 适言”更贴切。

毕竟跟消极积极无关。

知乎用户 一只小白 发表

看评论补充答题:题目内容答题时为 “你的学科领域内有哪些翻译名词被国人误解”,答题时以下内容并非生物学领域的解释,而是从社科名词 social evolution 出发。evolution theory 被达尔文提出时确实在生物学领域被理解为【进化论】,但当时西方主流思想将研究生物学的自然科学名词直接挪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由此衍生出提现欧美社会居高临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如今社会文化领域内的【进化论】一词已被抛却,但在社会分析、文化比较时仍被提为【进化论】一词被国人所误解,将 evolution theory 一词渡上对社会制度的评判,以前后分不同国家、民族的高下优劣。

原答案并非从广义的生物学或现代生物学角度作答,对于反对意见的逻辑思路不做评价。

————————手动分割———————————

原答案:2020.2

evolution theory 进化论

evolution 与其翻译成 “进化” 不如说成 “演化” 甚至于 “变化” 更合适,因为 “进” 本身有前进和后退之分,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色彩,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种表现。

这也与我国的近代史相关联,严复先生通过撰述《天演论》将达尔文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理论引入中国,以期激励那时的中国在民族危难时刻自强,但同时给中国也带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

从人类学历史的角度看,“进化论”的翻译映射着几世纪前开辟世界的西方人优越感的结果。他们用达尔文的自然淘汰的生物学说解释社会,进化论的翻译代表着一种西方世界观,即 “世界就是从简单 simple 到复杂 complex,从一元 homogeneous 到多元 heterogeneous”。意思是说,其它民族都是落后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先进的,其他社会必然会进化发展至欧洲社会的样子,于是产生了进化与后退的观念。但随着人类学的扩充与发展,人们又提出了多线进化论、历史特殊论、结构功能主义的论点,人们已经摈弃把区分各个社会的先进与落后的粗暴“进化” 观点。

个人比较赞同 evolution 翻译成 “演化” 的,摈弃了价值评判色彩,适合博厄斯(Franz Boas)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观念。

知乎用户 起个名字真难 发表

“观世音,其实正确翻译是观自在。并且,观自在是男性,来中国被演变还有送子的功能。我就不淡定了。观自在其实和如来本质是一样的,毫无送子含义。”<— 错误回答

鸠摩罗什翻译为观世音菩萨,玄奘翻译为观自在菩萨,何来所谓 “正确翻译是观自在”;在中国观音有送子功能取决于国情,而不是取决于“观自在” 三个字有没有 “送子含义”;“观自在其实和如来本质是一样的” 就更不对了,如来就是佛的别称,佛就是如来,与之对应的是菩萨,而非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对应的可以是释迦摩尼佛、释迦摩尼如来 —- 周恪

(之前对这个回答有误, 谢谢指出)

观世音表悲心殷重,观自在是智慧微细,表示观世音菩萨悲智双运。另外,在印度菩萨是男相,在中国来是女相这也没有错,菩萨无极之体根本没有男女这种分别,而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现何身说法,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亿化阎浮。—– 朱小沛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实含义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如水一般纯净。这句话是有典故的。我从小被教育,君子交往不应太过深入,还好我没听从,不然真的要毁我友谊之路啊!以后,也要告诉我下一代,和人交往,应如水一般纯净,真诚,不可对任何人抱有其他目的。不然,你一辈子也无法交到真心朋友。

君子之交这个,你说的意思好像没有体现出 “淡” 这个字,我理解应该是说君子之交不需要太多奢华,在困难的时候却一定会帮你,之类的 —–Zen Coder
暂时想起这么多…
ps.
如果,哪里有错,希望指出。TKs~~~

知乎用户 鱼非鱼​ 发表

有很多,我这里说一个我觉得因为翻译不得当造成很大影响的
utilitarianism,中文翻译为功利主义。但实际上应该称为效用主义比较好。
因为翻译的原因,这种理论先天被赋以某种贬义色彩,影响了国人对它的了解。

知乎用户 海洋 发表

内卷化(involution)。

这个译法的糟糕程度,要超过「封建社会」。

知乎用户 刘新征 发表

进化论。实际是适应周遭环境的演化,并无方向性。

知乎用户 千山万水 发表

非暴力不合作。我问过很多人怎么理解,都说:不用暴力我就不合作,你暴力了我再和你合作。其实人家本意是:和平的拒绝。

知乎用户 李树玮 发表

随便说一个刚看的,今儿看 shamless 第四季第三集,刚出的,里面 Homegirl 被翻成了 “宅女”,应该是“闺蜜” 的意思。
一般 homegirl 指很好的女性朋友,homeboy 指很好的男性朋友,homie 就是好友;宅一般是 indoorsy

知乎用户 Justin Lee 发表

你们有没有对《独立宣言》里这句 “人人生而平等” 困惑过?

人明明生下来就有贫富、阶级的差别,何来平等之说?

反正我是困惑过的,于是去翻了《独立宣言》的原文,这句话写做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注意,是 created equal,并非 born equal。

create 是创造的意思,如果翻译为 “创造”,读起来不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读到这个句子的人,肯定会追问一句 “被谁创造”;而翻译为 “生”,虽然读着顺口了,但大多数中国人读过之后,理所当然地理解为被父母生下来,每个人就是平等的。

但其实独立宣言里的 create,主语是并非父母,而是上帝。

杰斐逊把这句话写进独立宣言,意思是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平等地创造的

可我又困惑了,杰斐逊凭什么认为上帝平等地创造了每个人?

提到上帝,很多人会想到《圣经》,我当时也想到了,于是又去研读了《圣经》,可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更加困惑了,因为《圣经》里的上帝,把不信自己的人,斥为异端,动不动就发动洪水淹死、降疾病病死、弄天火烧死,怎么看也不像平等造人的,而是分了三类九等的,从《圣经》里也得不出杰斐逊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的结论啊!

我后来该请教过很多基督徒乃至牧师,他们对上帝造人是否平等的解释五花八门,但都一样回答不了异教徒为什么不平等的问题,所以逻辑上并不通。

如果杰斐逊的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从逻辑上就不通,那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的一人一票民主制度,岂不就错得离谱了?

你们猜后来我在哪儿找到了圆满的逻辑?

说出来你们肯定想不到——《庄子》对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的理解,是逻辑最完备的,庄子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生而自足的。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你说的道,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呢?”
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啊。”
东郭子说:“请具体指出道存在哪些地方呢?”
庄子说:“在蝼蛄和蚂蚁当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会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呢?”
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怎么比刚才更加卑下呢?”
庄子说:“在大小便里。”

庄子所表达的,其实就是万物生而自足——不管是屎、尿、瓦砾、稗草、蝼蚁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不管它此时是什么状态,都是自足的,不大不小,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一件事物之所以是它自身,就是因为它所有的特点加起来,缺一不可,并不需要变得更好,人之所以觉得物有好坏善恶,人有高低贵贱,不过是分别心在作祟。

人也一样,哪怕是天生残疾的人,也是生而自足的,他并不比不残疾的人低下,只是生得不同而已。

我不知道杰斐逊有没有读过《庄子》,但《庄子》比《圣经》更完美地解释了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不同之处只是庄子说的是 “道”,杰斐逊心里想的是上帝。

遗憾的是,虽然《庄子》的理论完美论证了杰斐逊的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但杰斐逊的境界远远不及庄子,因为杰斐逊所说的平等 All men,并不包括印第安人和黑人。关于这点,具体可以跳转知乎另外一个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7219825

所以,有没有可能,杰斐逊说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时,心里并没有像庄子一样圆满的理论,只是和我接触到的其他基督徒一样,盲目地相信上帝平等创造了每一个人,便这么写了,还带着众人以此为基础建国,只是碰巧说出了庄子论证过的真谛?

【回复】1、说 “别瞎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自然法学的观念”“人人平等是思想启蒙的产物,跟神学没什么关系” 的各位,我还是问你们 “为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你只能像杰斐逊一样告诉我 “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个还用说吗?”“这是天经地义” 的,而不是像庄子一样能给出一套理论解释,我只能认为你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根本问题,只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以此为基础的法律理论、思想启蒙理论。

2、也有不少知友心平气和地参与讨论,奉献了很多关于神学、政治学的知识,在此致谢!不过原答案我不去修改了,算是抛砖引玉也罢,当做被批判的靶子也好,都不枉我思考一番。

知乎用户 吴天微 发表

政治学上有对翻译没啥大问题但是现实中常常被误用混用的概念:民主 (democracy) 与共和(republic),好多人认为是一个意思或者相近、配套的意思——完全错误。

中国 19 世纪以降在软硬件上全面落后于西方导致了整个精英阶层的逆向民族主义,反映在政治和社会学学术上就是盲目地美化一切舶来元素;民主被音译为德先生——高大上吧?但是在传统西方政治语境里 “democracy”和 “德治” 其实没半点关系,苏格兰传统里民主甚至是带贬义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误解,因为儒家社会的道德价值一元论讲究所谓天人合一、顺天应人,所以 “人民做主” 就等同于 “德行高尚”,哲学基础是实然和应然的混同。。。而共和“republic” 最早指罗马的寡头贵族政体,意思大概是“各个利益攸关方达成有序妥协,没有人民什么事儿”,但近代以来经常把这两个词连用——“民主共和”。。。其实本质意义上民主和共和是矛盾的——比如美国是民主代议制外衣下的资本寡头共和政体,中国是人民民主外皮下的门阀寡头政治共和国(倒是这个国名很贴切)。对没错,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工业国在组织方式上是有部分近似性的。

简而言之,“民主” 是左,是普罗大众意志体现;“共和” 是右,是精英阶层的权力平衡;“民主制度” 意在广泛的政治参与,“共和国” 则是旨在将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力量捏合在固定的框架下以推动进步。当然政治实践中通常要在两者中取平衡,而平衡点的位置就决定了一个体制的政治光谱。

PS:为什么美国两党正好叫这两个名字呢?其实这才是这两个词的原意。

================ 分割线 ===============

关于查水表什么的,我想说明下,本人反对在回答问题时掺杂意识形态私货,答案中的例子仅仅只为理解方便而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那必须是文!艺!复!兴!

感谢

@周宇航

**指正。
**
这个词语首先被一名意大利艺术家使用,此时的确是指 “艺术再生”,意大利语为_rinascita_。法国学者最先把它翻译成词意相同的法语_Renaissance_,但 1800 年以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内容的运动的代表符号。
1855 年,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出版的一卷法国史,标题是 **La Renaissance,用它表明一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事情,从而使它获得了新的概念——再生的时代。**后来 Renaissance 这个词被法语德语直接吸收。

但汉语的文艺复兴却和 Renaissance 有所出入。
1. 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是从日本进一步传入中国的。
2. 其实对于这个词早期中国译者有多种说法,比如学问复兴、文运复兴、文化复兴。
3.1918 年国内出版了一本《西洋大历史》,一是因为这本书本身对文艺复兴叙述清楚,二是因为这本书有陈独秀李大钊章士钊等人作序,因此有很高的地位。

现在的英汉,法汉词典都把 Renaissance 翻译为文艺复兴,但它的关键意思是再生,现在的只是它的转义词。
这样的处理给 Renaissance 加上了一个本来没有的意义,使得一般人误以为文艺复兴就是对古典学问的复兴。

事实上,对文艺复兴至今仍然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它是文学艺术科学运动,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历史时代。

可惜的是,由于翻译的原因,还有中学课本教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第一种,就算是能够模糊理解它是一个时代,也只是会在意到这个时代的灿烂文化。

手机码字…… 格式晚上回去改,后续看情况再补充。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RAwDcn 发表

看到有回答写了 “存在即合理”,我也就提一下“我思故我在” 吧,主要参考(摘抄)自陈家琪。

“故”字给人一种 “所以”、“因此” 的感觉,于是从 “我思” 到“我在”就似乎成了一种推论。这恰恰是笛卡尔最反对的,这种反对针对的就是中世纪以来所流行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推论模式,以及从思维中的观念推导出观念的存在。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我思”中的 “我” 字于理不通,因为这里的 “我” 指的就是 “思”,“我在” 即“我思”,它并不是指笛卡尔(自己)的存在或任何一个思维者(作为肉身)的存在,它确定的只是 “思维自身” 的“存在”。

有思维存在,哪怕这个思维受了蒙蔽,受了欺骗,哪怕这是一种正处于想象、幻想、梦境中的思维,但只要有思维的活动,思维就总是存在着的,他把这视为他的 “第一哲学”,也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命题,它说的只是思维存在;因为没有思维,什么都谈不上。

知乎用户 Joy 雒金凤​ 发表

因为误译,长期被国人误解的概念与名词,高斋 CATTI 给大家推荐的就是陈德彰先生《翻译辨误》这本书,带大家了解一些容易错译误译的点,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译文的正确性。

这本书篇幅不长,短文共计 259 篇,主要分析常见的错译、误译和尚需要改进的译文。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书中的例子,大家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读一读这本书。

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重在理解,理解对才能翻译对。有一些表达我们可能经常见,但我们网上见到的译文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不准确的。

01

例 1:“成家” 与 “有孩子”

原文:Do you have a family?

有的人可能会把这句话翻译为 “你有家庭吗?”,这样肯定是错的。

学了很长时间的英语,我们会发现英文中的词和汉语里的词很多时候并不能对等,不能字对字翻译,比如这句话中的 family,并不等同于汉语中的 “家庭”。这个词还可以表示 “子女,孩子”,牛津词典对它的解释是:

再给大家看一个经济学人上的句子:

Some of these women may not have been able to have a family, but most will have chosen not to.

这些女性中可能有些不能生育,但绝大部分则是选择不生小孩。

再比如:

“打算生孩子” 英文可以说 plan to start a family.

书中写道: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种语言中所谓的对等词的意义其实并不相等,尤其是在词义范围和侧重面,在含义、文化色彩、用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不错,family 一词指的是 “家庭中的成员”,但在这里原句中则强调孩子,全句意思是:你有孩子了吗? (重点在于强调负有养育孩子的责任。)

最后再发大家看看:

原文:Do you have a family?

错:你有家庭吗?

改:你有孩子了吗?

02

例 2:and 总表示 “和” 吗?

原文:Time andtide wait for no man.

看到 and,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 “和”,如果仅根据字面意思,把这句话译为 “时光和潮流不等人”,意思好像也说得过去,但从中文的角度考虑,一般不会这样说的。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层比喻的意味。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因为人类的意愿发生改变,时光也是一样,匆匆而过,不会因为我们的想法而放慢脚步。所以我们在处理这句话时,可以译为 “时光像 / 如同潮流一样不等人”。再润色一下,译为“时光如流水,岁月不待人”。如果是一些文学类文本出现此类表达,不需要太过追求字字对应,直接译为“时不我待” 也是可以的。

最后再发大家看看:

原文: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错:时光和潮流不等人。

改:时光如流水,岁月不待人。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

Truth and roses have thorns about them.

真理和玫瑰一样,都带有刺。

Kings and bears worry their keepers.

伴君如伴虎。(字面意思是 “国王跟狗熊一样,都不好伺候”,这里的 bears 也体现了中英文化差异。)

03

例 3:from 翻译为 “从” 还是“在”?

原文:Come and help me, he shouted fromthe next room.

from 如果从字面理解,就是 “从” 的意思,但从中文角度考虑,没有人会说从什么地方说话,而是在什么地方说话,所以这句话应该译为:

“来帮帮我忙,” 他隔壁房间里喊道。

既然是 “在”,英文为什么用 from 而不用 in 呢?

这是因为汉语着眼的是人说话的地方(in),而英语是从声音来源的角度考虑的,即声音从什么地方传来(from)。

最后再发大家看看:

原文:“Come and help me,” he shouted from the next room.

错:“来帮帮我忙,” 他从隔壁房间里喊道。

改:“来帮帮我忙,” 他在隔壁房间里喊道。

04

例 4:到底表扬了没有?

原文:They didn’tpraise him slightly.

如果把这句话译为 “他们一点儿也没有表扬他”,意思就完全反了!

这句话理解的重点在于 not slightly,这里 not slightly 隐含着 but heavily(大大地之意),有人称之为 “假否定”(pseudo negative)。

因此这句话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他们大大地表扬了他(他们对他大加赞扬)。

“他们根本没有表扬他” 则应该译为:They didn’t praise him at all. 或 They didn’t praise him in the slightest.

最后再发大家看看:

原文:They didn’t praise him slightly.

错:他们一点儿也没有表扬他。

改:他们大大地表扬了他(他们对他大加赞扬)。

书中还有很多错译误译的例子,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最后给大家两句谚语,这两个也是十分容易理解错的句子,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给出对这两句的理解:

There is nofire without smoke.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知乎用户 孫志貴​ 发表

polyphony 复声音乐 被翻译成 复调音乐

你说那 polytonality 该怎么翻?

知乎用户 法鹭扎 发表

看到一楼关于 nba 的回答
不禁让我想起著名意大利球队
AC 米兰
AC 在意大利文中好像是俱乐部的意思
人家叫米兰俱乐部
结果很多人直接叫 AC

知乎用户 伯光君​ 发表

人人都是小资产阶级。

人人都想成为小资产阶级。

当代人,或者说中国曾经对小资有很多不好的看法。

但,我们仔细一看。

小资者的追求,不过是有房,有车,有点小自由。

这恰恰是整个社会人人所追求的。

我们的国家,不正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变成小资么?

总有批评说小资们软弱,

总有批评说小资们妥协。

当代各种 996 之下。

普通人怎么办呢?

去和老板顶嘴么?当面喷老板 XX 么?不爽就辞么?

小资们是很软弱的,是很会妥协的。

“带薪拉屎”

“摸鱼”

小资们用这种软弱的,妥协的小手段来对抗残暴的 996

是不是 也很符合我们群众的需求呢?

知乎用户 田弘毅​ 发表

Times Square,其实应该译为 “时报广场”,因为早先《纽约时报》的总部设在此。不过“时代广场” 已经叫顺了,也无关紧要吧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犬儒,原指古希腊抱有玩世不恭思想的一派哲学家,后来泛指玩世不恭的人,尤指知识分子。

不过多被根据字面意义来指代跪舔强者的文人

知乎用户 秦大川 发表

official site 官方网站;正式网站 (目前大多数人喜欢称 “官方网站 “,其实企业的非官方网站是不宜称” 官方 “的。)

知乎用户 弦断独歌 发表

封建 算不算?

知乎用户 往北走 发表

企业号航母

知乎用户 hifate 发表

玛丽莲梦露的爸爸也姓梦露?安妮海瑟薇的爸爸也姓海瑟薇??这实际上涉及翻译中的女性主义问题,Monroe 在玛丽莲后面就是读"梦露",在男性名字后就是门罗。大家熟知门罗主义,但有几个人会说"梦露主义"?

私以为这样翻译没有不妥,因为梦露之所以家喻户晓也是和这个名字有很大关系,若是自一开始就译为马里连 • 门罗,那好像梦露的性感味道也少了几分。

@某家刘松霖

童鞋一定让我补充上:海瑟薇他爹不叫啥啥海瑟薇,叫哈撒韦~向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精神致敬!

知乎用户 肖啸 发表

尤迪安 lllidan

知乎用户 仰望星空 发表

[美味风蛇]
玩过魔兽世界的人恐怕都听说过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美味风蛇,对!这就是一个超级翻译错误,E 大的自我吐嘈:

另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坑爹秘辛是这样的,有一款非常受欢迎的食品叫美味风蛇,其作用是可以帮助**某些让侏儒女当 MT 的奇葩公会(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在这里我隐去了二区轻风之语的白银之手公会的名字)**顺利通过 BWL 的 4 号 Boss,因为个头太小的话治疗职业们是加不到她的。喜欢追根究底的人们不由得要问,这款食品的材料是变异鱼,为什么成品叫美味风蛇呢?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你不能真的弄只耗子掐头去尾烤一烤告诉我是烤乳鸽吧?

其实是这样,因为在掉落这个配方的地图上充斥着各种变异风蛇,变异这变异那(当然也可以钓到变异鱼),当时一来当时公司灯光昏暗,二来那时候时间紧任务重我也太年轻正所谓人不眼花枉少年,就顺手写了个 “美味风蛇”,所以大家现在知道啦,这个应该叫美味变异鱼。

后来有好几次我想把名字改回来,都被别人劝阻了,理由是 “美味风蛇这名字听起来很喜感啊!” 虽然我其实没搞明白为啥它听起来喜感,不过好像确实有一点喜感…… 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还有一个左右脸的乌龙,直接附上原文吧:
http://zhuanlan.zhihu.com/ediart/19581247

知乎用户 郁金香先生 发表

好问题,相信大家会有很多分享。
1. 听过老罗语录应该知道,cynical 这个词翻译成” 愤世嫉俗的” 是不对的。
韦氏词典给出的解释:

  • believing that people are generally selfish and dishonest

  • selfish and dishonest in a way that shows no concern about treating other people fairly

简单的说就是把别人当小人,或者自己就是小人。跟 “愤世嫉俗” 没什么关系。

知乎用户 yilin wang 发表

看了一圈,发现有个问题没有人提。也不奇怪,90 后可能没机会碰到。

大概是 win95 吧,开始菜单里面有一个选项,叫挂起。
百思不得其解,什么叫 “挂起”,当时接触电脑时间不长,一直不敢去点。
后来的 Windows 版本,这个 “挂起” 变成了休眠。
虽然敢去点了,但还是没弄明白,挂起和休眠到底是什么关系。
后来学了一个英语单词,叫 suspend。终于秒懂。
真心服了那个翻译,啥中文水平啊!你翻译成暂停也比挂起好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ZFgh2 发表

indus civilization

知乎用户 林振声 发表

必须要有一大票 “佛教” 词语

放生、功德、圆满、修行、法师、方丈、主持、慈悲等词语中国本来就有,被佛教徒拿去以后就鹊巢鸠占硬说是佛教的。更有甚者造谣龙图腾、四圣兽、三皇五帝等等都是佛教的产物。我表示呵呵

知乎用户 刘峥 发表

debit credit 翻译成借贷 绝对算得上。

知乎用户 Sean Liu 发表

反对

@言又一十

提出的所谓 “中等收入陷阱” 中“陷阱”是误译的说法。

发展经济学之所以称为 “陷阱” 是因为在低收入阶段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中等收入阶段变成了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比如人口红利导致经济增长进而生育率下降然后人口老化养老负担过重抑制投资;经济增长加剧社会不平等抑制投资;经济增长产生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经济进一步增长等等。经济体自己把自己陷进去了,并没有什么 “西方势力” 故意设置“陷阱”。

知乎用户 鴨飯 发表

“人类电影精华”

看 NBA 的球迷很多都知道这个是威尔金斯的绰号,然而这个词不仅是 The Human Highlight Film 的误译,更是一个让人很难琢磨意思的词。

Highlight film 指的是 NBA 剪辑出来的精彩片段,高光镜头,因为威尔金斯常有精彩扣篮。所以这个绰号的正确翻译是 “人形精彩集锦

多说一句,这个 human 做人形讲的例子还蛮多的。美国同行前几年叫库里 Human Torch(上赛季少了一些),取自神奇四侠里面的霹雳火,其实直译过来就是人形火炬的意思,暗示 He’s always on fire.

知乎用户 Nemo 船长​​ 发表

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 原文本身不涉及施与受的,现在这么翻译,很多教徒就很开心了。
生而平等,Created equal, 这个正好平衡,原意有宗教背景:受造平等。被神造出来时是平等的,此后,就开始不平等了。也没说生出来是平等的,生在不同人家当然不平等的。受造平等是说只有刚被造出来那一刻时就具有的要素才是平等的。当然如果从非宗教的自然神论角度也讲得通。

知乎用户 Fuclub 发表

- 你是希尔瑞丝吗?
- 不,我是凯丁.

知乎用户 猹猹猹 发表

evolution 翻译成进化论,其实演化论更合适。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直译过来就是适者生存,没有优胜劣汰的意思。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大举报时代下一个普通人的自保:乖乖闭嘴,少打差评

大家好,我是多余。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因为给一本书打了差评而被人举报到学校,闹上热搜,甚至有可能搭上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学术前途,惹上 “不该惹的人”。 但这件事确实发生了。就在上周。 经历这件事的不是我,是一名研一在读的学生。 随之而来的, …

扑杀猫狗能防疫吗?

收录于话题 #新冠 13个 江西上饶一宠物狗疑似被扑杀 (图源:微博“硬核小啾”) 昨天凌晨0点,江西上饶市金凤花园一住户接到通知,全小区去酒店隔离,不允许带宠物。她养的是很温顺的柯基犬,当时还和工作人员再三确认:只要把狗拴好,他们只负责消 …

你更认同阶级叙事还是民族叙事,为什么?

知乎用户 特例的猫​ 发表 阶级压迫我的时候,我选阶级叙事。 民族压迫我的时候,我选民族叙事。 民族和阶级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对立起来? 比如中美贸易战,既是民族矛盾,也是阶级矛盾(金融国与产业国),你告诉我你怎么分? 评 …

移民是不爱国的行为吗?

知乎用户 SophiaSwan 申敏妍 发表 逃离不能保证自己生存权的地方,就是保卫自己的生存权; 逃离不能保证自己发展权的地方,就是保卫自己的发展权; 逃离不能保证自己身心健康的地方,就是保卫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甚至激进一点,重病患去安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