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希望能专门为中小学生写科普
方舟子:希望能专门为中小学生写科普 (本文根据方舟子在“精品科普读物漂流进校园”启动仪式上的音频发言整理) 大家好,我很高兴我的图书也能够参加这次的赠书活动。 我写的科普实际上主要是面向成年人的。但是因为在中国,科普往往被当成是少儿的读物, …
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其实我是科普作家
2017年04月16日北京晨报
方舟子 本名方是民,1967年生于福建云霄,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4年创建《新语丝》。2000年起开始揭露中国学术造假事件。目前主要从事科普写作,已出版20多部著作。2011年英国《自然·医学》年度人物,2012年获英国约翰·马多克斯捍卫科学奖,2013年获美国克利夫·罗宾逊哨兵奖。
知道方舟子是一位科普作家的人并不多。
其实早在1993年,方舟子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科普工作了,至今已经出版了21本科普书籍,最近,方舟子的科普书籍《世界是如此的小》、《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集中了方舟子既往科普创作的精华,且包括了他最新的科普作品。
方舟子说:“介绍科学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了解科学方法,阐明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让人们明白科学之美。”
科学是全人类的
1993年,方舟子还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经常上一家中文网站,有人在网上发表攻击进化论的文章,方舟子针锋相对地写了一批普及进化论的文章,这成了他科普工作的开端。
随着文章越写越多,方舟子也慢慢有了名声。1996年,一个香港编辑联系他,让他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写一本科普进化论的书在香港出版,那是方舟子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第一本科普书籍。
1998年,方舟子回国,国内的许多现象让他更觉得科普的重要。他说:“我发现国内伪科学还很盛行,觉得很有必要在国内做科普。”
20多年来,方舟子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出版科普书籍,在他看来,其实直到今天,许多人对科学的认识仍旧需要启蒙,比如网上经常争论科学是不是西方的问题。对此,他说:“科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是其集大成者。一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初一批科学家发现了系统观察和实验方法,以伽利略为代表。当古希腊的理性与文艺复兴科学家的实证结合起来,科学就诞生了。所以科学是起源于西方的,但并不专属西方,而是属于全人类。”
科学与传统的关系
科学的诞生时间并不长,在漫长的传统时代,科学并不存在,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很多人把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当作早期的科学探索,在方舟子看来并不准确,他说:“中国传统中有对大自然的探索,但是没有科学探索,因为要用到科学方法,才称得上是科学探索。科学方法指的是‘观察——假说——验证’的方法,这是伽利略等人发明的,中国古代没有。经常被拿来作为中国古代科学贡献的那些例子,有的属于数学研究,有的属于天文观测,有的属于技术发明,都不是科学探索。”
去年以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进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方舟子认为:“这些属于玄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与科学没有传承关系,了解这些概念属于文化素质,不属于科学素质,不能将文化与科学混为一谈。”
而如何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科学,培养和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科普是最基础的工作,方舟子说:“中国没有科学理性传统,科学、逻辑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先天不足,所以迷信盛行。在中、高等教育中,又只是教科学知识,不教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就难以识别真假科学。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是加大科普力度,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科普是复杂的事情
不过,如何加大科普力度,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此,方舟子说:“当前国内科普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合格的科普工作者,指导、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往往自身就缺乏科学素养,甚至反科学,还要指点公众‘科学是什么’,这不是很滑稽吗?科学家本来应该是科普主力,但国内科学家往往写不好普及文章。这就导致了懂科学的写不好文章,会写文章的不懂科学的矛盾。国内科普出版相当程度上是靠翻译、引进在支撑的。翻译质量的好坏且不说,翻译是代替不了科普原创的,只有原创才能贴近中国社会,而目前是欠缺的。”
从之前广为人知的《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大象为什么不长毛》,到最新的《世界是如此的小》,这些书籍中的文章被称为“科学美文”。为什么叫“科学美文”?方舟子说:“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这些文章不仅介绍科学知识,而且讲解科学方法,阐明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文学性、思想性,往往还有趣,希望能让人们领会科学之美吧。”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附:采访原文
1, 能否聊聊您做科普工作的经历,从什么时候,因何而开始? 那是1993年,当时我还在美国读书,有一个中文网络留学生们在用。有基督徒在那里张贴攻击进化论的传教文章拉人入教,我就针锋相对地写了一批普及进化论的文章,就这么开始了科普工作。1996年,一个香港编辑联系我,让我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写一本科普进化论的书在香港出版,那是我出的第一本书。1998年,我出国八年后第一次回国,发现国内伪科学还很盛行,觉得很有必要也在国内做科普,从那时起就定期在国内报刊上开专栏发表科普文章了。
2, 对于科学的来源,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西方的,也有人认为其实是现代的,只是最开始在西方兴起而已,您怎么看?
科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亚理斯多德是其集大成者,一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初一批科学家发现了系统观察和实验方法,以伽利略为代表。一旦古希腊的理性与文艺复兴科学家的实证结合起来,科学就诞生了。所以科学是起源于西方的,但并不专属西方,而是属于全人类。 3, 不少人认为中国传统中也有大量的科学探索,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
中国传统中有对大自然的探索,但是没有科学探索,因为要用到科学方法,才称得上是科学探索。科学方法指的是“观察-假说-验证”的方法,这是伽利略等人发明的,中国古代没有。经常被拿来作为中国古代科学贡献的那些例子,有的属于数学研究,有的属于天文观测,有的属于技术发明,都不是科学探索。 4, 最近一年来,因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问题,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些属于玄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与科学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了解这些概念属于文化素质,不属于科学素质,将文化与科学混为一谈,是荒唐的,说明制定这个基准的专家本身就缺乏科学素质。
5, 您觉得当前国内科普工作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成果或者缺陷?
当前国内科普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合格的科普工作者,指导、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往往自身就缺乏科学素养,甚至反科学,例如经常被媒体当成科普界权威的“科学文化人”其实都是一些反科学、支持伪科学的人,还要指点公众“科学是什么”,这不是很滑稽吗?科学家本来应该是科普主力,但国内科学家往往写不好普及文章。这就导致了懂科学的写不好文章,会写文章的不懂科学的矛盾。国内科普出版相当程度上是靠翻译、引进在支撑的。翻译质量的好坏且不说,翻译是代替不了科普原创的,只有原创才能贴近中国社会,而目前是欠缺的。 6, 您在科普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和科学素养有关、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引起最大争议的科普工作应是批评中医和支持转基因技术这两件事了,为此受到了很多攻击。普通公众对此有误解,可以理解,奇怪的是一些从事科普的人也不能理解。 7, 一直有人说,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究竟不高到什么程度?
中国科协十几年前开始每隔几年就调查一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的中国公众比例从1%上升到6%。这十几年来科普工作较受重视,公众科学素养应该有所提高,但是不是有如此大的提高,我是很怀疑的。这个调查方法采用的是美国的方法,不一定符合中国实际。比如美国由于宗教的影响,接不接受进化论就成了是否有科学素养的金标准,但中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否能科学理性地看待本民族的传统医术(也就是所谓中医),是衡量一个中国人是否有科学素养的金标准,按这个标准,有科学素养的中国公众比例估计连1%都不到。 8, 您觉得国人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中国没有科学理性传统,科学、逻辑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先天不足,所以迷信盛行。在中、高等教育中,又只是教科学知识,不教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就难以识别真假科学。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是加大科普力度,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才有可能提高国人科学素养。
9, 能否谈谈《世界是如此的小》这本新书,这是您第几本科普书籍?有何特别向读者推荐的东西呢?
这是我的第二十一本科普书籍,是我第三本科学小品文(现在也叫科学美文)的结集,前两本是《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大象为什么不长毛》。这些文章的特点是不仅介绍科学知识,而且讲解科学方法,阐明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文学性、思想性,往往还有趣,希望能让人们领会科学之美。
(XYS20170420)
方舟子:希望能专门为中小学生写科普 (本文根据方舟子在“精品科普读物漂流进校园”启动仪式上的音频发言整理) 大家好,我很高兴我的图书也能够参加这次的赠书活动。 我写的科普实际上主要是面向成年人的。但是因为在中国,科普往往被当成是少儿的读物, …
“科学”的名义 ——也谈方舟子为什么老挨骂 作者:阿全 近期有微信在转祖述宪先生两年前写的文章《方舟子为什么老挨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0699f0102xpyq.html ) ,文章说的 …
不只是童话 作者:xday2000 翻开最后一页,我才又一次想起来,桌上这本《猫头鹰探长[表情]火焰岛的继承者》是改编自方舟子的十余篇科普文章,而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意识不到这一点。如此意犹未尽的感觉让我很是意外,这本书实在不像它自我宣称的,是 …
猫头鹰的神奇故事 作者:刘菡 2017年为女儿第一时间买了伊雁声著的《猫头鹰探长1火焰岛的继承者》一书,可是劝说她翻开扉页开启阅读并没有我想当然的那样轻松。显然女儿也成了手机低头一族,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挤占了很大一部分她原本喜欢的读书时间。终 …
科学公园的小骗智力喜人 作者:周宏 有个署名“科学公园”的新浪网友,针对方舟子批评那个被取消了科普资格的废网站“科学公园”发了一个智力极其低下的帖子——《方舟子,大家喊你出来走两步》。 此人自称“小编”,我怀疑他把一个字打错了,应该是“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