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与“德在法后” | 舆论手札
李云迪买春遭警方查处,像一根导火线,一边殃及其国内演艺生涯,另一边爆燃社会大众的道德感,两下的负面效应相辅相成,而后一种影响更是胜出九天。参照此前宋冬野“忍不住说话”的舆情,于普遍的道德感压制下,李云迪的职业生涯大概率就此终结。 目力所及, …
摒弃「道德完人逻辑」,社会才能进步。
撰文 | 佘宗明
这个社会,道德浓度已超标。
网络风纪委员弥望,私德审查官遍地。
这届网民,道德洁癖指数拉满。
主要是对外不对内,对人不对己。
用键盘行侠仗义,凭鼠标弘扬正气……许多人瞄准那些「乱象」,把检举、挖坟、揭批变成道德飞镖,飞矢所向,无往不利。
社会性死亡,则是他们留给不道德之人的「绞刑架」。
到头来,网民口头道德感普遍爆表,人均一个「道德完人」。
**01 **
佛媛,病媛,幼儿媛……前不久,「媛宇宙」被舆论箭头瞄准。
「媛罪」就是:博眼球、蹭流量、玩带货、搞变现。
在「借势炒作」「哗众取宠」近乎被罪化的当下,这自然不能被容忍。
所以,很多「×媛」们得不到的男人,前1秒刚止住鼻血抹掉哈喇子,后1秒就端起了道德机枪。
心里想的是高开叉为什么不开得更高些,嘴上说的却是「道德不容摧,底线不可破」。
结果也如很多人所愿,佛媛之类「成功」被禁。
**这「媛」那「媛」遭到口诛笔伐,在所难免——**很多网红错估了形势、选错了方式,没意识到「黑红」路线已被时下的舆论生态堵死,没意识到黑白分明的舆论价值取向为流量反噬效应加了无限杠杆。
现实已朝着她们微微一笑:你想「先黑红,后洗白」?不好意思,有「劣迹前科」约等于永世难以翻身。
有些人说要给犯错者一条活路,立马会有一堆网民回怼:凭什么好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坏人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
有些人说可以惩治不必一棒子打死,可许多人的「意大利炮」不认「节制」二字。
李云迪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嫖娼该被依法处理,在现行法未对处理办法做出调整前,这点想必社会各方不会有太多异议。
法律会讲究「过罚相当」「比例原则」,舆论却不会。
「劣迹」两个字,会像五指山那样压在李云迪身上,封条上可能还写着「永封」。
套用网上的某个流行句式:养成一个李云迪,需要十几年,毁掉一个李云迪,只需一次嫖娼。
在人们看来,毁掉李云迪的,是李云迪自己。
准确来说,是「涉黄者李云迪」杀死了「钢琴家李云迪」。
**02 **
李云迪的觉悟,终究是没跟上舆论水温的变化。
我之前在《中国娱乐圈已容不下渣男》里就写过:
如今的明星们,已坐在了火山口。他们随时得对表「八荣八耻」和主流价值观。
否则,就得随时准备接受舆论怒火的「淬炼」……不对,是「教育」。
「教育」完后,就可以去「舆论冷宫」了,再回头是百年身。
「退网退圈」套餐,管饱。
挖坟揭批,也不限流量。
网民早就调制好了批评公式的参数——「不作死就不会死」「出来混,迟早要还」。
许多网民叨念着「不作死就不会死」,却未必会在乎「死」跟「作」之间的因果等量对称;叨念着「出来混,迟早要还」,却不一定介意「该还多少还多少」。
就眼下看,随着多方积极切割,李云迪难逃被舆论炮决的结局。
**03 **
说李云迪「混」或「作」,当然没问题。
在网上,也有些网民冒着「舆论不正确」的风险,拿李云迪的单身身份说事,并拿嫖娼跟睡粉、诱奸等行为的负外部性作比较。
用比烂逻辑去辨析,很容易遭遇「公众人物道德义务论」的阻击,还不如诉诸原欲论有力。
秉持道德视角去看待这起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真正值得警惕的,其实是两点——
一,用一元的泛道德化评价替代多元的情理法评判。
在这套道德评判体系下,你道德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道德。
情理法层面留下的置喙余地,被一句「挑战底线」给堵塞了。
与「一元化」评判倾向伴随而至的,是错与罪的界限被容易模糊,你犯了过错,就得接受大批判的高射炮狂轰猛炸。
就想问问:按这标准,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是经得起「完人逻辑」审视的?
二,「捧则捧上神坛,批则批倒在地」的两极化趋势加剧。
做了好事?那就捧到神坛,加10086层滤镜,「暖心!」「感人!」「泪目!」最好全安排上。
有了劣迹?打倒在地,再啐上一摊唾沫,似乎已是十恶不赦。
没错,「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可有些人的道德观,就只有「非黑即白」二分法。
树典型与零容忍,分别对应了二者的舆论遭际。
**04 **
尊崇道德,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什么都泛道德化,必定是灾难。
因为这会催生「不道德敏感症」,将不道德的社会代价跟「社死」的距离无限缩短。
我们在私域中说脏话、看×片、发开车表情包,都可能被人泄露出去,然后迎来「社死」的结局。
强调底线,确实有必要,可若是将底线无限上移,那结果只能是底线不底。
那样一来,底线太容易被突破了,守不住底线会成为大面积的情形——谁都可能留下一堆把柄在别人手里。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当所有人眼里都容不得沙子,结果大概率是所有人都可能变成沙子。
到头来,泛道德化极易走向道德的反面,底线上移很可能击穿更多的法理底线。
而反道德的道德泛化,无底线的底线上移,最终会将公共生活变成猎巫盛行之地。
**05 **
道德泛化与底线上移的伴生症状,就是过度敏感。
「诲淫诲盗」的帽子说扣就扣。
「舆论正确」的线越压越低。
部分网民在影视作品评价中的「三观审查」现象,就是例证。
以往我们说《情深深雨濛濛》挺经典,现在很多人说「何书桓是渣男」「依萍是心机婊」。
以往我们认为《三国演义》太好看,现在有人说「宣扬尔虞我诈可还行?」
前些天,papi酱推了个《一场严肃的文艺作品推介会》的短视频,挺讽刺。
视频中,papi酱说,想给读者推介些文艺作品,团队成员问,比如呢?
papi酱推荐了《泰坦尼克号》。结果马上被其他人否决:不好吧,Jack小三啊,Rose出轨啊。
papi酱又推荐了《加勒比海盗》,又被否决,理由是「暴力犯罪团伙啊」。
papi酱推荐《甄嬛传》,继续被否决,理由是「后宫内卷」「娘娘鸡娃,制造育娃焦虑」。
《水浒传》?也不行,「武松喝酒教坏小孩」「聚众啊」「破坏生态环境啊」。
《西游记》?同样不行,「唐僧职场PUA」「为什么要去国外取经?」「师徒四个没一个女的」。
papi酱只好推荐动画片,结果动画片也犯了禁忌。
《哆啦A梦》:大雄偷看静香洗澡。
《熊出没》:地域歧视,光头强说的是东北口音。
《美少女战士》:宣扬白瘦幼,为什么没有丑少女战士呢?
《白雪公主》:肤色歧视——为什么是白雪公主不是黑雪公主?还有魔镜宣扬容貌焦虑……
举报《菲梦少女》人物染发,举报《喜羊羊与灰太狼》渲染暴力……循此逻辑,还有哪部作品是没问题的?
**06 **
这股过度敏感、上纲上线的风气,不止会从道德角度延展开来,还会从更多维度生成。
最近的例子就包括:张文宏被某些人批「崇洋媚外」,宫崎骏的影片被恶意打低分。
拿宫崎骏这事来说,有些网友号召抵制「披皮右翼」宫崎骏打一分之时,可能连基本功课都没做。
他们不知道,宫崎骏是日本动漫人里的老左派,曾信仰马克思主义,多次表达反战主张,敦促安倍晋三承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连《人民日报》微博都称他为「日本动画界的良心」。
但许多人也未必顾忌这些。举着道德或别的道义大旗,他们就能四处杀伐,把自己变成锤子,眼中无处不是钉子。
某种程度上,这些道德判官、揭批爱好者已成为Panopticon的人形监控器。
他们目光朝外,手中随时捏着「揭批」按钮,这让人想起网上的一句话:道德这东西,用于律己,就好过一切法律;用于律他,就坏过一切私心。
而在他们的监视下,胡适说的「(人人)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的「伪君子遍布」场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
**07 **
抵御反道德的道德泛化、无底线的底线上移,方式就在于那四个字:回归常识。
《十三邀》里,罗翔曾讲到「积极道德主义」与「消极道德主义」的区别。他说——
积极道德主义就是以道德作为惩罚正当化的依据,只要一种行为违背了道德,就要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惩罚。但是这样一种道德的治理方式,反而会导致很多人的无道德;
消极道德主义则主张,如果在道德上是值得谴责的,那它也不一定是犯罪,但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生活是被鼓励的,那它就不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社会的开放进步之路,伴随的必定是从积极道德主义转向消极道德主义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在《十三邀》那期节目中,罗翔在说到泛道德化倾向的可怕之处时,许知远一语点出了其要害——
「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在摧毁道德。」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须经许可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rabgogo88
或手机号:17682324259
©
敬请关注
李云迪买春遭警方查处,像一根导火线,一边殃及其国内演艺生涯,另一边爆燃社会大众的道德感,两下的负面效应相辅相成,而后一种影响更是胜出九天。参照此前宋冬野“忍不住说话”的舆情,于普遍的道德感压制下,李云迪的职业生涯大概率就此终结。 目力所及, …
河南暴雨带来的洪水,和以快速反应见长的互联网之间,拉开了明显的时间差。以微博热搜作为坐标来看,7月20日下午2点,已经因暴雨而淹没了部分路段的郑州,在微博热搜中得到的话题呈现是“郑州的海来看我了”——这是近几年中国民间对城市内涝的常见浪漫化 …
河南暴雨带来的洪水,和以快速反应见长的互联网之间,拉开了明显的时间差。以微博热搜作为座标来看,7 月 20 日下午 2 点,已经因暴雨而淹没了部分路段的郑州,在微博热搜中得到的话题呈现是「郑州的海来看我了」——这是近几年中国民间对城市内涝的 …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产先生 ,作者你们的中产先生 这几年,看个电视不容易。 - 1 - 昨天,李云迪的事情一出,一片哗然,有人抖机灵说,《哥哥》又要遭殃了,不知道这次李云迪会被P成树,还是干脆P不见了。 这事见怪不怪,就当玩笑听了。 没想到早上 …
收录于话题 #社会 46个 公众号:过桥土豆/guoqiaopotato 昨天文章《由今天的大瓜想到的》提到的李云迪事件,今天还在持续发酵中,终于有人说出这些话了。 评论区有人认为,其实这质疑本身有问题。因为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48条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