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可信?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我有一位新认识的朋友,一个地道的福建人,她在厦门长大,而且在厦门大学法学院读了7年的书。早上,给我发来一篇她写的文章《如何判断一个作者是否真专业?》。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海量的、又观点相反的互联网热文,**如何判断哪一篇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呢?有没有基本的判断标准呢?  **

她提的这个问题,恰好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现在很多刷屏文章,是截然对立的,有的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一个信这个,一个信那个,在家里争论起来,很不愉快,但似乎又没有什么办法。

我是2013年开始在呦呦鹿鸣公众号上写作的,当时已经坚持每天一千字写作很久了,但是对外公开不多,之所以对外,是注意到到一个现象:如今是信息海洋时代,信息泡沫非常多,垃圾信息、垃圾文章非常多,许多人在信息社会生活,却不具备信息素养,以工业时代,甚至是农业时代的思维在信息社会求生,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忽然扔到大海里,于是,就在信息海洋中被信息泡沫淹死了——大脑被垃圾信息盘踞。

因为我是写作者,也在媒体工作十多年,比较了解那些垃圾信息垃圾文章是如何炮制出来的,知道它们有多害人。因此,我提了一个愿景:经由呦呦鹿鸣,在信息海洋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岛屿,这个岛屿有坚实的土地,可以给大家提供安全的休憩之地。那段时间,我的签名是“信息海洋里的一个小岛”,简称鹿鸣岛。

有点扯远了。

这位朋友自己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她用上了自己的厦门大学的所学,总结了四点,分享给大家,以此判断一篇文章、一个作者是否专业、可信:

第一,看作者是否体现出对常识的了解。

这里的常识包括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他所交代的行业的大背景、行业的发展历史脉络、行业内龙头企业情况。这些知识要么靠平时日常积累熟知,才能下笔如流,要么写文章前下苦功查找资料,绝不是一两个小时能编出来的。专业知识往往成体系化存在。

如果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或者没有足够在真实世界摸爬滚打经验的话,只能掌握零星的知识碎片,不但对理解世界没有帮助,还会带来自以为很有智慧的错觉,导致错误地自我膨胀,也就是我们常常说“迷之自信”。这类作者所书写的文章,就像碎掉的玻璃渣一般,堆砌着毫无关联的材料,无论文字多么花团锦簇,实际论证效果相当可疑。

第二,看文章的内容以“事实”为主,还是以“个人意见”为主。

“事实”包括权威数据、引用的新闻及新闻来源、暂未被推翻的正统学术论文等。“个人意见”通常表现为“我有一个朋友说”、“我认为”、“我相信”,然后并不交代这个朋友是谁。比如,有一个著名作者,就很喜欢用“我有一个朋友说”,这个朋友是谁,他就再也没有交代了。

第三,看文章所体现的思维脉络是否有逻辑。

这一点对读者本身有一点要求:一篇好的论述文章会由多个相关“命题”组成,读者需要很快判断各个命题是否为真、复杂命题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更基础一些来说,判断组成命题的概念是否为真,定义是否严谨。一座建筑物,如果一眼看过去很多砖块是劣质的,受力结构是歪斜的,那么就不能太靠近,因为它注定是要垮塌的。 

**第四,看文章整体的出发点是“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还是单纯地“宣泄情绪”。 **

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如果用这位朋友设计的这四个问题去考量,去问,则比较容易判断,它是不是靠谱,这个作者是不是可信。 这位朋友的公众号叫做“理性很美的海上花园”,她更新很少,欢迎大家关注。

现在说我自己。我在呦呦鹿鸣,几乎每天都会被骂。我是很乐于被骂的,一般骂我的评论,只要不违反微信平台规则,比如不带脏字,不违反公序良俗,不违反基本常识,我即便不同意也会尽量放出来,还常常把它们置顶,因为批评虽然刺人,却总是可以使人进步。

但是,确实有一些评论,实在是令人难办。比如,上上篇文章,我写《流量之贼》,写的也是那些各大平台在流量冲动下推荐的垃圾文章,然后就有人怒斥我,说你呦呦鹿鸣啊,要去好好学习一下**平老师写的东西,看看自己是什么贼。这个留言现在还在置顶,大家可以去看。对于这样的读者,我是很难办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的,还不是信息素养,而是逻辑基础,他们的问题更加根本,需要系统补课,从义务教育阶段重建知识结构。

所以,我最近在准备做一件事,就是准备给我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开一门私人逻辑课。我记得自己是在大一学的逻辑课,当时就觉得,这门课要是提早开在中学,该多好啊!不过呢,似乎也很难全面开课,因为目前国内很少有合格的逻辑课老师,现在市面上看到的,数量很少,而且以忽悠为多。说到底,逻辑,从本质上来说,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远的传统,还是近的传统,都是异质文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吸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急不得。

如果要给这位朋友提的四点判断标准做一些补充,我的建议是以下几点:

第一,文章作者,看是否真名实姓。

这一点很容易。真名实姓意味着文责自负。很多人,如果用化名,就倾向于编造细节,发表偏激观点,如果实名,就会谨慎很多,这是人性的特点,无可厚非。我比较在意这一点,比如,我的公众号叫做呦呦鹿鸣,但是,我从来都是在备注上注明我是黄志杰,我以前是从哪里来的,我家乡哪里,曾经在哪里工作。我把自己透明化,这对我自己来说,就是监督机制。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尤其爱惜。 

比如,昨天后台来了一个人,斥责我,说:我在香港四年媒体人,我表示你呦呦鹿鸣谈论香港问题根本不行,对香港根本就一无所知,连公众号级别都达不到。他很义愤填膺,这个斥责我当然是接受的,因为我本来就是说“我对香港并不了解”,我也没有在香港生活过。

所以,我也很重视他的这个指责,希望能学到一点什么,因此就说,你能不能说一些具体的,让我学习。然后他又说不行。那么我又说能不能告诉我你是谁?因为我是实名的,我们个人交流对等一些沟通会比较好。他又说不能告诉我真名。我不甘心,再问,你能不能把你报道的链接发给我学习?他还是不行。

这就可以判断为情绪宣泄了。他没有提供任何有营养的信息,他的情绪,只是信息泡沫。为什么他会宣泄情绪为主而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呢?因为他不实名,也不准备实名。对吧?

“吾道一以贯之”。知道作者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看他一贯表现,如果他今天的观点和过去忽然截然相反,却没有说明理由,那么我们就要问,这中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而且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你说的话是否可信呢?这一点,梁启超先生就做得很好,他说,他常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但是,为什么否定,他会交代得特别清晰。遇到这种作者,读者可以跟随他一起进步,是莫大的福气。

第二,一个事实信息,看是否有明确、清晰的出处。

有的文章,也会提供很多事实,而且很具体,有人名、地名,但是,它没有出处。然后,如果我们细看,他往往有意在五要素中忽略掉一两个,比如,时间。前段,有一位大领导,做了一个演讲,说被一个故事深深感动,然后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感动。这个故事还在准备拍成电影。我当时就很好奇,去找了这个故事,发现这个故事在网上有上万篇文章,但是,都没有清晰出处,最终发现它来自一个文摘杂志,而这个杂志上的作者也是笔名,去文章主人公所在的乡镇,镇里的人说根本没听说过这件事情。

这是比较高明的信息包装。很多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文的时候,因为缺少真实经历,就习惯于写那些“编造的感动”作文,比如,上一篇作文是双亲离异父亲去世孤苦可怜,下一篇文章又是父母情比坚金恩爱异常,他们毕业后,把这个习惯也带到了社会。看出处,就是看是否来自可靠的信息源、当事人。

以前,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的老师是这样要求我的:“事实部分,无一字一句无出处”。这让我印象很深刻,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标准和方法。

第三,一个核心事实信息,看是否有不同向度的信息源进行信息平衡。

这一点,和法官是一样的。法官的工作是判断,判断之前,要听原告的,还要听被告的,双方的答辩时间是一样的,对等的。同样的,我们面对一篇文章的核心事实信息,一定要看,是否有不同向度的信息源。

这里,不是说信息源有两个就是平衡了,而是,要不同向度。比如,一篇文章,有董事长的观点,也有董事长办公室的观点,还有董秘观点,看起来,有三个信息源了,可信吗?不一定,因为这三位都是同一个向度的,都可以等同于董事长关联视角。不同向度的极端,是要看对立面的观点。

这也是孔子的方法。《论语》的子罕篇,也就是第9篇,有这样一段: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是没有知识的。有一个草根来问我,我说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反复去探求,然后找到答案。

这就是孔子的方法论:叩其两端而竭。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司寇,也就是曾经断过案。从这一点看,虽然他不是法家,也不主张多打官司,但是,他是很抓得住判案的精髓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坚持使用这种方法论,那么,就会增长很多智慧。这其实是孔子对国人最大的贡献之一,可惜,相比孔子其他名言,这句话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概是因为,理性太麻烦,狭隘才有快感,信奉“叩其两端而竭”,意味着反对狭隘、追求理性,而这往往很累,也不能带来快感。这种不迎合人性弱点的格言注定无法流行起来,但我还是希望大家重视它。

第四,看有没有广告。

这一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文章中有没有广告。现在流行内容营销,一些文章还坚守底线,但是,一旦带上了销售目的,写作中就不免进行选择性信息表述。这种偏颇很难看出来,因为一些真实信息被隐藏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自媒体做不好,因为,企业自媒体往往被带上营销任务,而这种营销往往又很初级,不断被大众识别出来。所以他做不好,因为大众有基本的识别力,忽悠一次两次可以,持续忽悠就很难了。

第二个层次是作者单位与广告主的利益结盟。一个传统媒体机构,往往被要求采编和广告营销团队分开,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广告营销对内容的影响。不论中国外国,都是如此。为什么呢?敢得罪财神爷的人,始终是少数,而写作的人又那么多。这是结构性矛盾。一旦利益捆绑了,就很难做到客观中立。

你比如说,我前段时间坚持揭露自如公司的各种问题,然后,我就注意到,自如公司选择了一些媒体进行回应。有些媒体,只有公司一个人的信息源,还都是口头信息,没有书面的,没有佐证,更没有访问租客,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准备进行信息平衡。

这类枪手文章,在商业报道中特别普遍,也特别有毒。

以上,是我的朋友提的四点,和我提的四点,合起来就是8个标准。从信息传播专业的角度,有更高阶的标准,这是我一直研究的课题,恐怕是要长篇大论了,将来我再和大家分享。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今天这8点足够了。它有点类似于信息海洋里的一个救生圈。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妖怪,吃俺老孙一棒

文/呦呦鹿鸣 常常有一种感觉:人群中,有那么一小撮人,虽然看起来人模人样,但是,不仅从他身上感觉不到一点同类的信息,有些时候,他还会忽然翻脸,露出獠牙来,要吃人。它本来就是兽类、妖怪。 我看过一些资料。浩劫期间,一个中学里,一群人把一位老师 …

任大刚丨这个时代抛弃了老年人,还在骂他们不戴口罩 | CareerEngine

1 1月23日凌晨,随着武汉方面宣布“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实行战时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所谓“战时措施”,就是政府管控力度空前加强,包括“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鉴 …

我被嫖了,而且嫖的无懈可击,麻烦大家帮我想想办法

大家好 昨天比比正吃着🍲唱着🕊 在后台看看评论 突然看到有人爆料说我被人抄了 我一开始觉得可能不严重 既然投诉都不成功 那大概率就是选题撞了 或者**素材有个别重复,**也很正常 但我摸进这个叫一起神回复的号后 就感觉事情有点儿不太对了 首 …

能在QQ看点坚持5分钟不退出的都是人才

大家好,前两天 比比正吃🍉肝文章 突然QQ看点蹦出这样一条消息 比比活了这些年 从没听说过🍉不能挖着吃 好奇心驱使我点开了这篇文章 里边是这样说的 不是,这不就是在说 保鲜膜包🍉会培养🦠吗 和🥄有什么关系? 而且照这么说 发明保鲜膜的人就是 …

“人肉”产业游戏:起底外网空间里的个人隐私交易

个人信息贩卖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且已由国内转向国外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个人重要的隐私信息几乎暴露无遗,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车牌号、手机号、住宿记录,全部“上架”待售。 文 | 王勇 编辑 | 张强 3月19日,陆续有微博用户发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