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问题:为什么在近百年时间,许多男性名字全部变成了女性专用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品葱用户 TheJamesD 提问于 3/31/2021

说一个关于汉语的问题。
偶然看到了一些古代的名单,比如各种大屠杀死难者、各种科举榜单。总能发现很多人的名字,如果现在人用了基本上都是女孩的名字。而且很多都是说出来就绝对是女生的那种。
打个比方,就像X瑶,现在很多闺蜜叫这个字的(当然很多都是王者荣耀的coser)。但翻看了一些名单,感觉这个“瑶”一般都是男性在用?
一时间想不起来叫这个的名人,除了李瑶(?~738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五子,母为皇甫德仪。)。
但是如果换一个英雄“澜”,就可以举出很多名人。比如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字表方,男,四川省南充县中和乡(今西充县莲池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主席。蔡澜(英语:Chua Lam,1941年8月18日-),同时有香港人、澳门人、新加坡人的身份,籍贯广东潮州,于新加坡出生,留学日本,之后移居香港作多方面发展,其后成为澳门永久性居民,曾任电影制片人作家,主持多个饮食节目,是香港著名美食家,蔡澜交游甚广,亦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其他的,比如“曜”、“铠”,现在基本都是男生在用。

反向的也有,比如“薛涛笺”的“薛涛”,这个名字放在现在就是完完全全的男人。可是薛涛居然是个女的。

我发现,在西方好像一个名字如果是阳性,就固定是阳性了。如果是阴性,就固定是阴性了。可是为什么,在中文里,这些名字都会变换性别呢?

品葱用户 OldUther 评论于

高跟鞋、裙子也先是男人穿,然后女人才穿。感觉挺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品葱用户 扬库萨尔 评论于

还有蓝色代表男性,红色代表女性。以前也是反过来的

品葱用户 信春哥得永生 评论于

@扬库萨尔:这个倒是不知道,只知道蓝色代表联盟,红色代表部落

品葱用户 六合维生素 评论于

@信春哥得永生:草(日本語

品葱用户 nmff 评论于

@扬库萨尔:以前是红男绿女,不是蓝色。其实不少古文明男性着装是非常鲜艳的,反而是女性着装色泽单调。

品葱用户 dogg0五入拖拉曼 评论于

草字头,王字旁变女性字

品葱用户 han_chinese 评论于

古代的男人留髮,古代的男人穿裙子,古代的男人披紅戴綠,古代的男人搽粉抹胭脂,古代的男人出門還要別上一支花。古代的中國有個名子,稱華夏。華字意為像花一樣美艷,夏字意為像花一般斑斕。可惜,古代的華夏被滅掉了。

品葱用户 blahblah 评论于

@扬库萨尔: 记忆中是粉红色?在一本时尚史里面看到的,中世纪的思想中,粉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能衬托男子英勇气概,而女子是精神较弱容易情绪化,穿蓝色能帮女子稳定情绪。

品葱用户 nmff 评论于 2021-04-01

说白了是一个权力问题。
我从小就奇怪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很多50,60年代出生的中国女人的名字非常男性化,而且这个现象在红色后代中非常普遍–很多女性红二完全就是男子名。我后来认为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当年的环境中极端压制女性特质,全社会都认为传统女性特质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给女儿起这种男性化的名字。因为男性特质就代表好,先进,富有权力,所以女性群体中就有很多人会去模仿–因为她们自身的群体特征处于被极端鄙视和厌恶的状态下。女性的名称和行为方式男性化,就是一种向权力靠拢,企图摆脱弱势地位的行为。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很多其他的领域:比如说殖民地人口改殖民者的名字,改用殖民者语言,接受殖民者宗教等等。下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效忠,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地位,过了几代之后就可能出现统治者候补。
回到女性名字的问题,在列宁化高峰过去之后,中国女性的名字出现了女性化回潮的现象–这其实是女性特质在整个社会得到了比起以前列宁化阶段更多的认可的关系。改开以后就出现了更多的中性化名字–可以理解为对于传统的男女有别文化体系的解构。

品葱用户 決不再做奴隸 评论于 2021-04-02

與文明的季候性更替有關。

【歐洲的男女服裝文化更替】

在歐洲十字軍時期,理想的男人是善於東征西戰的騎士,臉上有決鬥的傷疤、身上的盔甲帶著泥的那種。這種男人和平時期在家裡都穿著軍裝,好像是打鐵或者種地都要拿出戰鬥的氣概一樣。幾個世紀以後,女人漸漸覺得這種男人太粗鄙了。於是法國貴族的男人才發明了絲襪和高跟鞋這種精緻的服裝,一方面體現男人的肌肉線條美,另一方面體現男人在不征戰的時候也有精緻的一面。

後來是工業革命,歐洲文化轉為崇尚擅長經營工商業的男人,於是男人又發明了今天的西裝,便於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而女人則對中世紀晚期產生了浪漫主義想像,把法王路易十四時代的男裝發明成了女裝。

【中國的儒家士大夫文化與男性取名】

中國是在秦制以後,由於大一統的需要,中央政府不讓人民組織教團,導致國民大多數被管理成了世俗主義順民。這種大河文明,加上國民以世俗主義順民為主,就會出現類似於西元1世紀至7世紀間羅馬帝國統治下埃及的情況:極少數的宗教信徒會對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不成比例的極大影響。

用通俗的話講,如果有幾個大人一起玩,那麼他們每個人對群體的規則和行為的影響都差不多。原因是大人秩序產生的能力相近。而如果有一兩個大人和一大批小孩一起玩,那麼極少數的幾個大人會對這些群體產生不成比例的極大影響,而這一大批小孩多數時候會自動聽從這些大人。這是因為大人的秩序產生能力高於小孩。這個現象,就是為什麼幼稚園(幼兒園)、國小(小學)裡面祗要一兩個老師就能管住一大批小孩。

中國從北宋到滿清殖民中國的近千年(西元960年-西元1912年)間,事實上是一個儒家士大夫主導的社會。這個社會崇尚溫良、柔弱的學者型男人,類似於今天歐美講的「都會美型男」(metrosexual)。這樣的男人有利於趙匡胤(Zhao Kuangyin)、朱元璋(Zhu Yuanzhang)這樣的軍閥、忽必烈(Kublai)、黃台吉(Hungtaiji)這樣的蠻族建立和維持大一統專制。

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如果一個國家的男性大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跪士」,尚武貴族們當然容易統治了。

**這種崇尚學者型男人的儒家士大夫文化,就是這一時期漢人男性取名的時候喜歡用各種美玉、花草名稱的原因。**用斯賓格勒的話講,這體現了力量元素的缺乏、以及文明的灰燼感,是文明的火焰燃燒過後剩下的東西。

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i.imgur.com/i5kMgFD.jpg
(中國秦制大一統時代的園林常缺乏力量的元素,如同用美玉、花草命名的男子名。而日本,尤其是鎌倉時代以後,園林則帶有力量的元素。比如上圖Shiro Nakane設計的園林就有山巒和大石頭,惘若武士們征戰過的戰場。如果不仔細看,很多人可能不會發現這是東亞的園林,而是歐美的高球場。圖片來源:Architectural Digest

【中國近現代的外來武德輸入】

朱元璋的明帝國就很有點小聰明。雖然朱元璋和他的軍閥們多是文化上親波斯的,但是對於民間宗教,朱家是祗禁止積極參與政治的,而對這種主張自我閹割、主動下跪的士大夫儒教則予以保護。

滿清殖民政權則不同。滿清對儒教和士大夫漢文化的破壞是事實上的「加速主義」。清廷的初衷可能是想把漢人教養、歸化成滿族人,可是結果卻造就了大批世俗主義順民,從而將文明的灰燼時期推向了文明的荒漠時期,這使得外來宗教和價值觀一旦進入,就可以澆灌出一大片綠洲。從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到如今的黃俄中共霸占大陸,從文化的角度看,是傳統漢文化幾乎消失,而外來宗教和價值觀迅速湧入中國的一個時期。

現今時期,對中國影響比較大的宗教和價值觀包括共產主義(黨員超過一億)、基督教(教徒超過一億)、法輪功(功友超過一億)、伊斯蘭教(教徒近三千萬)。這幾種宗教和價值觀都是比較崇尚武力和武德的。中共匪首毛澤東在接見紅小兵的時候,就建議宋彬彬不要「文質彬彬」、「要武嘛」,於是宋彬彬就向匪報《光明日報》投稿,聲稱她要改名為「宋要武」。當然,後來宋彬彬進入麻薩諸塞州環保局(MassDEP)工作,仍然是使用「宋彬彬」,並沒有真的把名字改過來。

這種外來的武德輸入,使得中國現今的漢族男人取名時,力量的元素越來越多,比如說「列寧」、「大衛」、「洪武」、「穆罕默德」這類隨軍閥和戰爭英雄的男子名成了文化新常態。在這種文化文化新常態下,題主再看儒家士大夫文化下用美玉、花草命名的男子名,當然就得女性化了。

中國現今的漢族女人取名的東西南北差異比較大。確實有很多名字是對中國大一統專制和平的浪漫主義懷念,就是題主講的那種仿古女名,比如說「趙詩瑤」、「錢梅」、「孫淑瑜」這一類的。(事實上,中國大一統時代很少有人給女兒起「懐淑」這樣的名字;大部分女名是像「張氏」、「郭氏」、「王喜姐」這樣的。)同時,也有很多帶有力量元素的女名、帶有道德觀念意味的女名、帶有神話女傑意味的女名,等等。

【歐洲的人名文化更替】

其實,題主不要被歐洲人名表面上的語法陰陽性迷惑。歐洲的人名文化同樣隨文明的季候性有更替的現象。比如說,你如果看羅馬從建國到西元1453年亡國,期間的紫衣皇族和地方貴族的男子名,有相似的季候性更替。早期人名崇尚的是武德、征服,後期人名則越發追求穩定、追求學者氣。

歐洲的女子名同樣比較多元化。在中世紀和近現代,也是有浪漫主義仿古女名、帶有力量元素的女名、帶有道德觀念意味的女名、帶有神話女先知意味的女名,等等。

品葱用户 包农奴才 评论于 2021-04-01

弱势群体地位提升过程中地位较高或被赋予较高期望的个体会或主动或被动地被赋予一些通常属于优势群体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在优势群体中通常不太强势,不会盖过优势群体中大部分普通个体。例如女性学者被成为“先生”,例如女性CEO或political leader通常要表现得男性化一些才能获得尊重。

汉语名字大概也是这个规律的一种体现。汉语这种不分语法性别的语境,那些花草树木本来都不是和哪个性别联系在一起的,玉器翡翠这些名贵石头也通常是男性装扮自己显示地位,要不咋有君子如玉的说法呢。古代只有男子需要取名,就人为将那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加上个好的意向当名字用了,也不会想这个名字是不是太“娘啊”……毕竟他娘在家都被称为“xx氏”的……后来女性地位提升才开始给女孩儿取名,但除非你大名就叫“王小丫”啥的,你要是在自然界取材那基本啥花草树木都被大老爷们儿们用过了,不过好在没人规定名字有性别之分,所以给女孩儿取名也常常找个看着比较温柔的小花小草啥的,慢慢地大老爷们儿用来自勉自比的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后二友就娘化了u(/ω\*)………松可能由于比较魁梧,在女生里不太流行。现在还是男性社会地位较高,一些被女性用得多的名字男生就不愿意用了,社会对男性化的女性接受度比女性化的男性接受度高也是性别不平等的一个体现。

西方名字如果是宗教起源或者来自当地自己的mythology,性别一般就跟随人物原型固定下来了,除了像Hermaphroditus这种通常都有固定的性别。如果是像Leslie这种起源于部落名字或地名的话那通常是男女都会使用。另外印欧语言通常由gramatical gender,和与之相应的后缀,所以会有同源不同态的名字,例如 Alexander/Alexandra, Michael/Michelle 这样

品葱用户 blahblah 评论于 2021-04-01

我有一个问题,当女性的东西转归男性,可以解读为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当男性的东西转归女性,又可以解读为弱者模仿强者,所以?

品葱用户 testerfivemao 评论于 2021-04-01

桂枝女性几千年被压迫而不自知,连名字都不配拥有,何况留下名字让您品评呢?

品葱用户 东辽王国 评论于 2021-04-02

很简单,100年前大多数中国女的根本没名,而只有姓

品葱用户 elsaanna 评论于 2021-03-31

说到这个就想起小野妹子了。
这可能是和东亚语言名字有含义和可以自由创造组合有关系,正常的语言名字是从一个固定的库里选的,每一个人都和很多人重名,无论是欧洲、阿拉伯还是中亚、印度、非洲,都是这个取名方法,只有东亚人喜欢自己创造新名字。

品葱用户 thibetanus 评论于 2021-03-31

y印象中民国以前中国的女性有名字的不多,大部分是夫家和娘家的姓氏叠加。

品葱用户 中特社永动机 评论于 2021-04-01

哈,这个问题有意思!
因为英语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男名女化。很典型的比如Ashley,一百年前就是个男性名字,现在则二八开,男二女八
我个人觉得其实就是父权制社会的正常现象,当一样本来专属于男性的东西渐渐也被女性所使用的时候,男性们就会“恨屋及乌”慢慢抛弃这个东西。久而久之,这件东西反而成为女性专属了。

品葱用户 herrsheng 评论于 2021-04-02

[04:08]当然,美国特别在是二战以后有一种类似准公务员制度的东西,就是大公司大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以我可以猜测,华人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我不是猜测,我看到过,清华或者其他什么理工科方面的名校生,一般来说最容易去的地方就是美国的制药厂或者其他什么诸如此类的公司里面,在那里面当技术人员。当技术人员可以拿到很不错的薪水,反正比当公务员薪水要多得多了。但是要让他们自己创业做资本家或者去当兵什么的,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像上述那些企业,如果破了产、裁了员,或者要排一排华什么的,用印度人来替代他们,他们是毫无抵抗之力,立刻就会沦入极其悲惨的状态的。这就是士大夫文化的先天弱点。而且士大夫文化是不培养统治阶级的,它培养假统治阶级。它培养那种,假装在老百姓面前我代表皇帝,其实在皇帝面前你跟老百姓一样,要杀就杀,要抄家就抄家,一点抵抗能力都没有。但是在不被抄家、不被杀的情况下,皇帝只有一个,皇帝只能通过士大夫面对老百姓,你在老百姓面前是极其有尊严的。士大夫文化培养什么?是培养假统治阶级,是没有统治阶级的能力的假统治阶级。为什么士大夫能号令老百姓,老百姓为什么怕他呢?因为他可以抓你进监狱。抓你进监狱凭什么呢?凭皇帝的武力,因为我是皇帝的代表。当然,皇帝也可以凭这个资格把你士大夫本人也抓进监狱。

[05:40]那么皇帝的武力从哪儿来呢?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哪儿来的武力?开国皇帝的武力。开国皇帝是谁呢?只有两种人。第一,蛮族军事领袖。他自己是蛮族贵族社会的酋长,像日耳曼人的公爵和伯爵一样入侵罗马帝国,他凭酋长的权力,在被征服者的降虏社会中变成了满洲皇帝。满洲在草原上只是一个可汗,在明国的十八省就变成了皇帝。然后他在明国的十八省把明朝投降的公务员和那些想当公务员的未来费拉们提拔起来,继续像明朝皇帝一样统治。这是蛮族征服者的来源,它依靠的是蛮族的武力。一旦蛮族所谓汉化了——据说这是进化,但是很明显的结果就是他们以后学会了作诗却不会打仗了,等完全不会打仗的时候,他们的朝代就垮台了。第二种来源是朱元璋那种类别的,流寇的头领,邪教的头领,反正是各种武装集团的头领。他们出身于在和平时期为士大夫阶级贱视的社会边缘人,然后闪电一样的通过阶级斗争夺取了政权,把士大夫踩在脚下狠狠地践踏了一阵子,像明太祖疯狂地杀读书人那样以后,最后就悲哀地(也许并不悲哀)发现,为了统治老百姓,还是得用士大夫,于是又把那些没有被踩死完的以及重新被培养起来的士大夫提拔起来,让他们去统治人民。这就是士大夫阶级。

[07:09]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士大夫阶级。儒家文化(这个儒家文化不是春秋的儒家文化或者日本的儒家文化,而是宋明降虏社会的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是什么呢?装逼的说法当然是,我们道在安民,我们懂得行政管理技术,你皇帝、蛮族和流氓无产者不懂的。我们知道怎样管理,我们是管理学家,同时我们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之类的,我们读四书五经的,我们有技术的。你们是看我们的技术,我们是凭技术吃饭的。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个样子的:皇帝用两种人,第一种是太监,用来管理他的女人。为什么太监可以管理他的女人呢?因为太监比正常男人少一个JJ。如果让正常男人去管理后妃的话,对皇帝来说是不安全的。一个没有JJ的男人适合于这种要求。太监拿的钱比农民要多得多了,但他却比农民要少一个JJ。他之所以能够骑在农民的头上,不是因为他比农民多了一个JJ,而是因为比农民少了一个JJ。士大夫阶级跟江湖好汉比起来的话,他跟贵族骑士比起来少了一把宝剑。他能够骑在农民头上,不是因为他的战斗力比农民强,而是因为他的打架能力比农民还不如。皇帝的权力是武力得来的,很可能会被能打架的人夺取。

[08:35]不能打架的文绉绉的书生——请注意,不是孔子,孔子是没落的小贵族,他的孔门六艺中间有两门就是打仗的艺术,怎样射箭,怎样驾驶战车。如果在现在的话,那他就是一位美军坦克驾驶员或者美军飞机驾驶员了。如果孔子本人生在美国的话,他肯定要说没有进过海军陆战队的人做不了孔门子弟的,做孔门子弟是不及格的,你们统统TMD是假冒伪劣的。真正的孔门子弟到了日本以后就有这方面的发现,他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日本人说明朝的士大夫是假货,只有他们才是真货。日本的武士是什么样的呢?像加藤清正或者诸如此类的人,年轻的时候一路打仗,大字都识不得几个。而且,日本就没有士大夫阶级,有学问的人是佛教的和尚。佛教的和尚除了读佛经以外,业余也读一读论语、四书五经,也写一点儒书。日本的儒家传统主要是寺庙附带传播的。而武士到了三十几岁已经打出一点名堂来了,然后他到寺庙去跟僧侣讲学问,和尚拿论语来教他,他就恍然大悟地说,“我活了这么大,还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的好书。”然而在日本国学家眼里面,真正能够履行儒家忠义之道的显然就是这些日本武士,而不是十五岁束发读书、三十岁的时候已经饱读经典、同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皇帝来了,要杀你就杀吧,临死之前喊一声“天皇圣明,臣罪当诛”;强盗来了,伸出脖子去,你要杀就杀吧,临死之前骂贼而死,“皇帝万岁,你们是假的”。好了,这就是他一辈子所能做的事情。

[10:12]那么皇帝为什么要做这些?皇帝要的就是弱者好不好。开国皇帝以后的皇帝想过好日子了,蛮族不想一天到晚打仗。他觉得,中原皇帝的日子太好过了。我的酋长祖先血汗经营,好不容易做了众酋长的领袖,而且还要天天打胜仗才行。一次打了败仗,其他酋长就说,我们不认你这个大可汗,我们也是小可汗,我们另外选一个大可汗。就算我父亲是大可汗,我不能打仗了,这个大可汗我也扛不下来,我太辛苦了。看你们中原皇帝,花花江山,日子过得比我们富裕多了,而且你还不用打仗。这里面肯定有奥秘,奥秘就在士大夫阶级身上,我们就用你好了。用你就是用弱者,我身边都是弱者,那么我弱一点也没关系,我不能打仗也没关系。我爷爷能打仗,而你爷爷不能打仗,虽然我们俩都不能打仗,但是我凭着我爷爷的秩序遗产还能暂时镇得住你。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什么呢?新一波蛮族像是蒙古人打女真人一样打过来的时候,你那批士大夫是根本不顶用的,于是历史就要一步步重演。你其实还是依靠你祖爷爷的遗产过活的,你的遗产一天比一天少,总有一天要少到,平衡点被打破以后,新一波蛮族长驱直入。或者是,平衡点被打破以后,你的士大夫斗不赢流寇,张献忠、李自成踏着朱元璋的脚步打进皇城。你是靠吃遗产过日子的。

品葱用户 平头钰子 评论于 2021-04-02

之前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隔壁有个同学叫刁烈。没错是个女的,而且讲话有点娃娃音。我想可能是她的家长相信阴阳互补这样的说法吧,小女生太娇弱就给她取个男子气概的名字

品葱用户 伯乐 评论于 2021-04-02

汉语不讲究性数格,玩的就是朦胧。
拉丁文讲究性数格,演变为罗曼语也不乏阴阳颠倒,单复混淆,例如:
mare (拉丁中性)-> mar (西,葡,阳性) mer (法,阴性)
promissa (拉丁中性复数)-> promessa,promesa (意,葡,西,阴性单数)

品葱用户 扬库萨尔 评论于 2021-04-02

等我的新民族壮大了之后,我准备规定,男人姓放前面,女人的姓放后面,或者反过来也可以,只要位置不一样就行,再异性化的名字都能一目了然。反正现有的民族没一个这么做。

点击品葱原文参与讨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从孙杨判决前后的字里行间,看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上)

近来水贴较多,颇有一些葱油认为此举拉低了桂葱的水平,有必要整点儿严肃的文字。丑话说前头:正文完全建立在【所有公开信息均为当事人亲自发出】这一假设之上,对几个当事人会作出大量包含个人偏见的诛心之论,实属一家之言,文字狱倾向明显,绝不掺杂半点理 …

两点与《我只心疼语文老师所教的学生》不同的意见

两点与《我只心疼语文老师所教的学生》不同的意见 作者:张箭 《新语丝》2019年2月23日版发布了贾湛先生的文章《我只心疼语文老师所教的学生》。看了后有点不同意见。现提出来与之商榷,向方家请教。 一 该文说:“你想想,非英语国家为什么(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