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 1523 万人,比 2017 年正好减少 200 万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想说点其他的相关信息,在 2016 年开始,黑龙江省出台了一个很大胆的刺激生育政策。就是有 18 个县市开放三胎政策,本人有幸是其中一个市的人。

实际情况是三胎政策毫无作用,现实中二胎大多数都是年龄大的人执念了,年轻人多数就是一胎。三胎至少我没见过。真的有三胎执念的人,不出台这个政策,也挡不住的。没有三胎想法的,你开放 10 胎有什么用?

假如有一天,汽油免费了,也普及不了兰博基尼。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小明今年读三年级,明年读四年级。

到了明年,知乎热榜——【如何看待小明去年读三年级,今年读四年级】

拜托,人家没跳级没留级正常升级了,到底有啥可看待的?

中国的出生人口也是这样,这十多年来,哪年的出生人口特别出人意料了?哪年不是根据过去 20 年铺好的轨道按部就班往前走?

我五年前给本科生上线性代数,讲矩阵乘法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人口普查、死亡率和分年龄生育率构建矩阵,再提一下普查低龄人口的低估,课后作业就是用这个矩阵推算未来人口。然后随便一个本科生用 excel 或者 matlab 算出的结果就和今天的真实数据没多大差异。

所以到底是哪一点让人啧啧称奇了?分明就没有啊!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你凭什么说这几年出生人口的变化只是按部就班?如何证明你不是在事后诸葛亮?

那我今天就做了一个公开可重复的工作,把 2010 年人口普查的分年龄人口、分年龄死亡率、分年龄生育率放在一个 excel 里面,按照我 5 年前在高校上课的讲法,用最最基本的人口学知识做了 2011 到 2030 年的人口模拟。所有的公式都写在单元格里面了,所有外生参数都用红色单元格高亮了。

在模拟时,请大家自行操作一下《控制台》这一页里位于 J 列的用红色单元格高亮的参数,看看用 8 年前的数据推算今天的结果,到底有多少差异。

Excel 文件的链接如下,大家可以自行下载,加上你的各种假设来看中国人口的未来变化

https://1drv.ms/x/s!AlS7u15UzInkhM0YP-Ov1Xpb4mrHaw​1drv.ms

操作时,仅变化红色单元格部分的数字。

首先,考虑到普查数据的低龄漏报现象,校准 2010 年生育率。我们将 2010 年普查的 0 岁人口和 2010 年统计公报的出生人口匹配起来,2010 年的生育率需要上调 25% 左右。这个就是红色部分的第一条,出生率低估。这是一个所有人口学论文在用到六普数据时的标准操作。

接下来我们做两种模拟:

一,完全使用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的机械推算

第一步,我们使用这个校准过后的 2010 年的生育率,假设他完全不变,一直推,推到 2018 年,结果如下:

这个模型直接推算人口,不考虑 2013 年末出现的单独二孩,也不考虑 2016 年初实行的全面二孩,导致在 2014、2016 和 2017 年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 2016 到 2017 年,缺口部分达到 290 万人,可以认为这是存量二孩的出生。

到 2018 年,预测人口是 1556 万人——是的,所有做了这道课后习题的同学们都能得到这个答案——而实际人口是 1523 万。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做了最简单的假设,做了一项课后作业的工作,算出来的结果就和今天的结果只差 33 万。

出生人口 1523 万人,有啥可评价的?和模型一样啊到底有啥可评价的?

二,对一孩出生率和二孩出生率做两个调整后再推算

前面一个模拟是傻瓜式的不考虑任何参数变化的模拟,现在我们变动两个参数:

第一,是考虑到 90 年后出生人口的教育结构突变所导致的婚姻推迟和生育减少,将一孩系数变为 70%。

第二,是考虑到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逐渐开放,将二孩系数变为 130%。

70% 和 130% 这两个参数并不是拍脑袋,教育结构突变导致的一孩减少我在这个问题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有多少? 里面计算过。而二孩出生率的上升,可以查阅 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的二孩出生水平,当系数设为 130% 时,两者在 2015 年基本是重合的,见下图。

设置好一孩和二孩系数后,因为人口队列的渐进性和政策对新队列人口的影响慢慢扩大,我们让这个系数调整在十年内线性完成。

然后再看之前的图,变成这样:

2014 到 2015 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导致真实结果比模型推算多了 178 万人。

2016 到 2017 年的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真实结果比模型推算多了 466 万人。

2018 年的推算出生人口,是 1459 万人,比真实结果少了 64 万,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全面二孩政策在第三年的进一步释放,这也可能是存量二孩意愿释放的最后一年了。

在这个参数组合下,2017 年的一孩数量是 761 万,2018 年的一孩数量是 704 万,可以看看一个月后的统计公报是否支持这个一孩数量的预测。

所以,不是说预期有个 1700 万结果只有 1523 万,如果真是这样的差距,那大家友邦惊诧一下倒还正常。

而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在校准了一孩和二孩的生育率变化之后,推算出来的结果就只有 1459 万人,比真实值更少!

因此,这几天我看这个问题的各种答案,脑子里面总是飘过这样的异象:

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5 米每秒——

【如何看待小滑块 1 秒运动 5 米,2 秒运动了 10 米?】

呵呵,小滑块根本不可能移动 10 米,其实是多少米,你懂的。

​赞同 789

(到底滑了多少米你倒是说啊!)

小滑块本该运动 15 米,现在只有 10 米,看来高房价是小滑块最好的减速器。

赞同 456

(房价:今天也通过跑龙套吃到了盒饭)

你让小滑块动,它也不会动了!它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

赞同 123

(我对你的加戏水平充满了信心)

在这一部出生人口连年下降的大戏里面,主演 A 是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主演 B 是 1990 年后的出生人口的教育结构变化,主演 C 是两个二孩政策的放开。

这戏就仨主演,他们把所有的戏份全演完了,什么房价上升,他们连路人丙的龙套都跑不上好不好?

再把只包含了这几个变量的模型推算出生人口贴在这里:

2019 年,1414 万

2020 年,1358 万

2021 年,1310 万

……

2030 年,999 万

总人口会在 2024 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数字就放在这里,未来几年,如果出生数字没有低于这一系列值,说明三个主演还在台上生龙活虎呢,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给其他的阿猫阿狗加戏了。

但话分两头,造成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原因。比如前几年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写翟振武对于二孩政策效果的高估

[chenqin:单独二胎政策,为什么卫计委算错了?​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99400)

翟振武团队大幅度高估了二孩政策带来的新增人口,这相当于是有人不断地告诉你,小明虽然今年上三年级,但是他聪明,他要跳级啊,他明年必定要上五年级!

然后在一片跳级声中,小明稳稳地上了四年级。

虽然这是一个正常的结果,但此时小明会跳级已经成了一个普遍预期,于是低于预期的结果让大家大惊失色。在一片纷杂的声音中,有人振聋发聩——

小明根本没上四年级,他留级了!

这种论点在很多人这里获得了市场,包括这个问题的很多答主。

而这个振聋发聩的人,就是易富贤

他的 2018 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论在一片悲观声中找到了下限中的下限,文章认为,中国自 2000 年以来每年的统计公报都大量高估了出生人口,中国只有 12.8 亿人。

到了 2018 年,统计局汇报了 1523 万出生人口,但实际只出生了 1031 万人,在这一年中国人口下降了,真是悲哀!!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易富贤对此的论证过程。

首先,他发现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统计公报对不上,比如 2003 年统计公报出生人口 1599 万,而 2010 年人口普查报告的 7 岁人口(应该在 2003 年出生)只有 1342 万,两者差 257 万。

一般人稍作文献检索就能发现,这是因为普查的低龄人口漏报。时间再往前推 1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 1993 年出生的 7 岁人口是 1791 万,而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17 岁的他们就变成了 2077 万,十年来多活了 286 万人。

问题到这里本来就应该结束了对吧?可是易富贤神奇地忽略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对比时明摆着的低龄人口漏报,开始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轴上了,并把它当成宝贝了。

但宝贝不能永远是宝贝,到了 2010 年左右,这「1342 万人」上学了。

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当年小学招生 1691.7 万人。

2010 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 158 页显示,当年在校生中 7 岁的学生有 1564 万人。

无论怎么样,这两个数字都应该和 2003 年统计公报的 1599 万人更接近,不应该是 1342 万人吧?

易富贤说,不对,这两个数字是造假的,他举了这个县那个县虚报小学人数的例子,接下来又找到了一个证据:

这些孩子到了 2016 年,13 岁,应该上初中了吧?但是当年初中在校的 13 岁人口只有 1326 万人!

这倒确实没说错,我们可以从 2016 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的 136 页看到,在校初中生的 13 岁人口真的只有 1326 万。

那么,为什么一个年龄的人到了小学和初中数量不一样呢?

易富贤说,是因为小学造假了很多学生骗取经费,初中就不骗了,所以就有了这个差距,所以初中的这个 1326 万数字才是对的,小学那个 1564 万人是不对的。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易富贤在这里显然是缺少了一个对中国教育的基本常识。

是谁告诉你 13 岁就要上初中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都 13 岁了,当然要上初中啦,难道辍学不成吗?

当然不是辍学,辍学是不太可能的。

答案是,大量 13 岁人口,还在念小学。

我们可以从两个地方找到证据。

第一个是 2010 年人口普查的长表 3-2,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html/B0302a.htm​www.stats.gov.cn

在这张表里面,找到 13 岁人口,往右边拉,先看总人数,1491567 人。往右边拉,初中在校,1054161 人。

1054161 除以 1491567,等于 70.7%。将近 30% 的 13 岁人口,竟然不是初中在校生?他们去哪里了?

稍微往中间拉一点,明白了,有 374725 人,状态仍然是小学在读,占 13 岁总人口的 25%

这是 2010 年普查的情况,那么 2016 年呢?

我们再去看 2016 年 CFPS 数据,根据少儿年龄画一张就读阶段的图:

在 13 岁那里画一条竖线,我们能看到什么?

只有 60% 的 13 岁人口在读初中,剩下的 40%,不是辍学,就是还在读小学。

由于 CFPS 的询问时间一般集中于 2016 年的 4 月,恰好在升学之前;人口普查的询问时间集中于当年 11 月,恰好在升学之后。因此,同样年级下,CFPS 报告的年龄可能要比人口普查大半岁多。

所以,我们可以再看看 CFPS 的 14 岁人口情况。可以发现,别说 13 岁了,到了 14 岁,也有 8.6% 的人在读小学呢。

把 CFPS 的 14 岁和 13 岁情况求一个平均,当年龄和普查同口径 13 岁时,大概也有 23% 左右的人口还在读小学,和六普结果一致。

当我们把还在小学的 25% 人口加回 1326 万初中在学人口时,13 岁总人口变成了 1657 万,显然就要远远超过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7 岁的 1342 万人,而和当年的统计公报的 1599 万人更为一致了。

而易富贤的逻辑就是,不管,反正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就是对的,是唯一的,正确的数字。

如果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别的数据有矛盾怎么办?那当然别的数字是错的啦。

所以——

1,公安部的户籍人口是错的,因为,「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 20 多项,人们有获取多户口的强大动力」

2,卫生部的活产人口是错的,因为,「医院、医疗管理机构有强大动力虚报活产数以冒领经费。」

3,教育部的小学招生人口是错的,因为「学校、教育机构和地方政府通过虚报学生数既可以获得更多经费」。

但初中也属于义务教育,他同样会虚报学生啊,为什么易富贤用他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呢?

(选择性无视的易富贤先生 1.jpg)

很可惜,原本还捞到一个站在他一边的初中招生人口能「证明」普查低龄人口的「正确性」,现在看来,易富贤马上就要说了,教育部的初中招生人口也是错的。

4,每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汇报的出生人口数字也是错的。这里易富贤先生找不到任何理由了,因为这个数字和普查同样出自统计局,如果统计公报造假的话,为什么普查数据不用同样的理由造假呢?尤其是当普查和统计公报出自同一年时,凭什么只有当年的普查 0 岁人口正确,而统计公报出生人口不正确?

(选择性无视的易富贤先生 2.jpg)

等两年后,很有可能他会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 11-19 岁的人口数据也是错的,因为按照五普到六普的经验,这批人口肯定会多出来。

等等,第七次人口普查,难道不同样是普查吗?为啥非要相信六普的低龄人口,而不相信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十几岁的人口呢?相信到时候易富贤先生的回答一定会非常有趣。

我猜想,他大概会说,国家统计局为了圆每年出生人口高估的弥天大谎,而在七普数据上造假了。

他到底会不会这么回答?让咱们拭目以待。

![](data:image/svg+xml;utf8,)

就这生育率能被隔壁老王吊起来打。。隔壁老王作为少子化老龄化的教科书都沉寂三十年了!!

注意看下图,本子的 85 后比 80 后少了一小节大概 10%,所以本子的生育率不明显上涨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略微减少并不奇怪。因为分母减少了产宰效率不+分子也会接着少!

兔子完全反过来,85 后比 80 后多了一大截大概 20%,在 85 后生育率不下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理应多 20% 才能和 80 后一样!分母增加了产宰效率不变分子也应该跟着+!!

然而在 80 后最佳育龄的年份还没有全面二胎,但年均出生还能在 1600W。而现在全面二胎,85 后婴儿潮还处在育婚年龄的尾巴,竟然还不如 80 后!这还是有着海量高龄产妇挤末班车,一度出现二胎过半这个 bug 的情况下!!

知乎用户 飞熊 发表

在这个问题下担心人口减少引入移民的,我们可以一起回忆一下我国政府是怎么对待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不给办户口,孩子不能入学,要么做留守儿童,要么进农民工子弟小学,后来还把子弟小学都关了,没有工作单位强制收容,遣返,社保养老金许交不许异地取。90 年代的春晚还各种小品赞扬不回家过年在北京过年的小保姆,假装把人家当家人,完事等她 “奉献” 完青春发现大城市里留不下,就自动滚回老家了。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国家在以后未来劳动力不足需要引入外劳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些优良传统,别因为是外国人,就全面引用之前面对其他群体的错误政策了。

知乎用户 小米的秘密花园 发表

很多人关注 2018 的出生人口,但我建议咱们可以看看 00 后初期的人口。这波人已经或马上成年,再过三四年大学毕业后,马上就要接棒 90 后成为韭菜,可是我们来看看韭菜有多少?

可以明显看到,90 末期,出生人口就已经骤降,从曲线上来看,和 17 年差不多,韭菜数量少这个是其一。其二是,这波新生韭菜的爸妈,大多是 70 后,70 后是享受到改革红利的那一波人,用我的导师一句话说就是,这代人只要努力家境就不会差到哪去。所以就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代际现象,苦逼的 50 后 60 初养育了为国接盘的 80 后 90 初;以 70 后为主体的家庭,结婚的时候就已经是商品房时代了,比传统保守的 50 后家长更早有买房的意识,生出来的 00 后不会像 80 后那么缺房子住。

所以一句话总结,很多人以为人口效应还远,但我从这个数据来看,真的不远了,等最早一批 00 后大学毕业后,也就是再过三四年,该来的就来了。

知乎用户 财新网​ 发表

有组数据相当 interesting。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初,国家卫计委对 2018 年出生人口的高、中、低预测分别为 2294.3 万、2188.6 万、2082.4 万;对不放开二孩假设下 2018 年出生人口的预测为 1724.8 万。

这意味着,现在公布的 2018 年出生人口 1523 万,比卫计委当时最低预测要少 559 万,比假设不放开二孩条件下的预测出生人口还要少 201.8 万。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分析及趋势

2017 年出生人口为 1723 万,比 2016 年少了 63 万,2018 年则比上一年降低了整整 200 万,骤降的主要原因是堆积效应结束导致二孩人数锐减。

由于人们都是生了一孩之后才会生育二孩,而且按中国目前的生育意愿,生育一孩的母亲中,恐怕只有一半左右会生育二孩。所以在育龄女性年龄结构稳定的情况下,二孩数量应该会显著少于一孩数量。但在 2017 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数量为 883 万,一孩数量为 724 万,二孩却比一孩要多出 22%,说明 883 万二孩中恐怕有一半以上是由堆积生育或者二孩母亲数量较多等暂时性因素带来的。

尽管 2018 年出生人口的孩次信息尚未公布,但其中的二孩有相当部分应该还是来自于堆积生育。**随着堆积效应趋于结束,二孩数量很可能减半。**即使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带来的三孩和四孩,也将远不足以弥补二孩人数的回落。

除了二孩数量减少,一孩的人数将继续快速减少。

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育龄高峰期女性在未来十年将减少接近 40%,也就是进入初次生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减少。二是一孩生育率萎靡不振。根据 2016 年抽样调查的年龄别生育率,一孩生育率仅为 0.69。 如果一孩生育率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那说明 90 后女性大约有 31% 将终身不育。

不过,,一孩生育率降得快的原因之一是进度效应,就是育龄女性平均生育年龄大幅推迟。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一孩生育率在未来有望小幅回升,但因为在延迟生育的女性中,有很大比例未来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生育愿望,这种回升的幅度有限。

2018 年出生人口虽然再创近年新低,但却是自 2018 年到至少未来 100 年内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中国未来每年出生人口再也不可能超过 1500 万,而是在向 1000 万以下急速滑去。如果无法大幅提升生育率,这种下滑将不会见底。

原因及措施

**出生人数减少的背后是生育意愿低迷,而生育意愿如此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养育成本太高。**高昂的养育成本严重抑制了生育意愿。在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养育一个孩子的平均每年的花费约 3 万元,从出生到 18 岁就需要 50 多万元。

实际上,这种昂贵的养育模式与少子化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也就是说,生育率越低,家庭平均孩子越少,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越高,这样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生育率。

**除了需要承担高昂的直接经济成本,父母还面临越来严重的看护困难。**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的托儿所奇缺。如果算上二孩所需要的额外的住房面积和看护成本,在一二线城市生育二孩的直接成本就超过百万,堪比发达国家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然而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工资还不到发达国家的 1/3。可以说,在中国养育小孩的痛苦指数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这也是中国大城市的生育率处于世界上最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要切实减轻育龄夫妇抚养孩子的负担,政府有必要对养育家庭进行财力支持,可以按孩子数量抵税,也可以直接补贴育儿家庭。

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 27 年,未来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即使立即全面放开,但只要不大力鼓励生育,出生人数在经历短暂的反弹后依然会一路下滑,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难以避免。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的产业优势,人均收入下降,国力全面衰退。

目前,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是常态。对生育家庭的经济奖励,往往是累进制,特别是奖励第三个及以上的孩子,金额可让新生儿父母维持体面的生活,产假和育儿假甚至长达一年半,而雇主也被要求对育儿母亲甚至父亲提供再就业保障和育儿便利。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注重规划托儿和育儿的设施和服务,确保义务教育,为家庭解除养育的后顾之忧。在这些措施下,西欧国家和俄罗斯的生育率近年都略有回升,但迄今还没有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的先例。

知乎用户 青光楚辞 发表

根据知乎上几个预测 2018 年出生人口问题下面的回答,很多答主根据各地区公布的出生人口、早产儿必用药品使用量、某省妇婴用品销售情况等各渠道数据预测,大多数预测集中在 1300 万到 1500 万之前,基本预测是低于 1500 万。

而统计局公布的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数据是 1523 万,相比 2017 年,不多不少正好减少了 200 万整。

不管是出生人口勉强维持住了 1500 万的心理关口,还是不多不少,正好减少 200 万,两个数据实在是太恰好了。

胡思乱想下不由联想到了 2018 年 7 月、11 月,两次最高会议都反复强调了 “六稳”:

稳就业

稳金融

稳外贸

稳外资

稳投资

稳预期

……

然后 2018 年 12 月 13 日的会议又再次强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网址链接我就不发了,节选一小段: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继 2018 年年中政治局会议提出 “六稳” 以来,“稳”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心。2019 年 “六稳” 的工作仍将继续,且要进一步,还要提振市场信心。

我相信,最近一年来,关注经济新闻的朋友,最近 “六稳” 的相关措施应该都能对得上号。

只要尝试多角度观察,1523 万这个数据也能从不同方面去理解。

PS:引用的文字内容都来自官媒,有疑问请找几大官方通讯社。

知乎用户 韩家轩 发表

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这问题已经被浏览了 91w 次,可是还没上热榜。目前热榜第 50 名只被浏览了 25w 次。

这其中的含义,呵呵

-—– 分割线 ——

生育率下降,这是一个不希望大家关注的话题。

计 * 委也被低调分割了,国家是真的把生育人口过低当成一个重大问题了。

未来的育儿政策是一种利好,但市场在萎缩,老龄市场是一个很难攻下的市场,但值得去钻研

知乎用户 离歌轻啼 发表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目前各个地方曝出来的数据基本上没有比去年低过 12% 以下的 基本都是 15% 到 20% 甚至还有更高的

但是最后统计出的总结果却只少了 11% 左右。

是哪里的数据把人口拉高了呢?

西北?东南?看着都不像啊

莫不是……

知乎用户 凯风 发表

这一数字创下 40 年新低。

这意味着,无论是单独二孩,还是全面二孩,都无法扭转人口走势。而全面放开生育,将是最后一步棋,而结果如何,仍然难言乐观。

01

2018 年,我国出生人口 1523 万。

这一数字,与 2017 年的 1723 万人相比,整整少了 200 万人;与 2016 年的 1786 万人比较,更是足足少了 263 万人。

至于 10.94‰的出生率,不仅远低于阶段高点 2016 年的 12.95‰,相比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前的低谷 11.90‰,同样不及。如果与 1980 年代的 23.33‰的历史最高点相比,更是腰斩有余。这一数字,还创下了 1978 年以来的新低。

早在全面二孩实施之前,有关专家曾经预测:

2016 年放开全面两孩,2017 到 2021 年 5 年间增加两孩出生数将为 1719.5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340 万左右。其中,2017 年出生人口总量将达到 2109.9 万人,2018 年达到峰值,为 2188.6 万人。

现实却背道而驰。

同时,我国总和生育率也在一路走低。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 1.62,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45,甚至也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 1.67,更不符合 2.1 的世界更替水平。

所谓总和生育率,指的是在整个育龄周期内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这一数字只有达到 2.1,才能满足人口正常的世代更替水平,否则不仅人口总量将会萎缩,人口结构也会出现问题。

出生率和生育率双双创下新低,对于人口和经济有何影响?

02

全面二孩为何拯救不了人口走势?

**其一,家庭的社会功能地位日渐削弱。**在过去,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不仅影响着在社会生产中的财富分配,而且影响着家庭在乡村中的社会地位。

而随着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男女平等地位的实现以及城镇化的日益推进,子女经济价值下降而抚养成本增加,养儿防老的需要弱化而子女独立性增强,低生育就成为普遍现象。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皆是如此。

**其二,社会发展日渐成熟,观念进步,女性地位相对提高,结婚年龄不断推迟,丁克族不断增多,进一步加剧生育危机。**事实上,不仅出生率创下历史新低,自 2014 年以来,中国结婚率也已经连续 4 年出现下降。

**其三,生育成本高企,在养不起的重负之下,生育意愿大幅下滑。**尤其是随着这一轮房价上涨,大多数家庭的 “六个钱包” 都被拿去做首付,连日常的大病、养老都无法维持,何谈养育后代?

这种场景在发达国家早已轮番上演。人口危机发生时,无论如何刺激生育,都无济于事。

03

相比于出生人口的不断锐减,更危险的是人口结构的失衡。

**人口结构失衡,一个表现是劳动力人口比例不断减少,人口红利不复存在。**我国劳动力人口(15-64 岁)从 2013 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劳动力红利早已不复存在。

劳动力红利,或者说人口红利,曾经以低成本优势,支撑起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如今劳动力人口不断锐减,生产成本随之提升,低端制造业面临向发展中国家外迁的压力,高端制造业又面临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冲击,形势不容乐观。

更大的问题则在于老龄化。

2018 年,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 24949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9%,其中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 16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 11.9%。

一般而言,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在 7% 以上为老龄化社会,14% 以上为深度老龄化,20% 以上为超级老龄化。

显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离深度老龄化只有一步之遥。

**与老龄化一同到来的是,养老金危机。**2016 年,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的省份达到 7 个,分别是黑龙江、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湖北、青海。而三年前的 2014 年,这一数字还只有 2 个。

到 2020 年,大多数省份都将吃完老本,届时养老金问题将会全面爆发,这一代年轻人的负担,将会前所未有地高企。

04

人口是房价的坚实支撑。

房子终究是服务于人的,没有人口的居住需要,就没有对房子的现实需求。

1946 年到 1964 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迄今都是英国最大的住房持有群体,六分之一的婴儿潮一代拥有两套以上住房。而在日本,五六十年代的婴儿潮,更是助推了上世纪 70 年代 - 80 年代的房地产大繁荣。

回到中国,1970 年 - 1990 年都可以算作中国的 “婴儿潮”,它支撑起未来 30 年的房价。

然而,我国人口出生率在 1987 年达到高位之后,就一路下滑。出生人口下降,劳动力红利不再,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人口危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压力。

**显然,出生人口减少,意味着未来的购房需求减少。**一个国家年轻人口越多,越容易形成资产泡沫,而老年人增多之后,当初的资产泡沫没有这么多人来接盘,资产回报率可能会下降,这对房地产的影响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是,部分城市可能陷入人口持续流出危机,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要知道,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如果没有庞大的市场规模,没有足够多的人口来分担成本,城市的地铁等公共设施就难以大范围覆盖,新生事物的试错成本随之提升。

所以,人口危机,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危机,更意味着资产泡沫的危机。接下来,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更多可参阅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知乎用户 怪力羊先生 发表

前年是稳重向好

去年是趋于平稳

今年是相当可观

每次统计局开会,自己的汉语造诣不知不觉就得到了质的提升。

我押明年会说 “质的提升”。

知乎用户 事件穹界 发表

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回答一下,因为这几天离开工作的广州,好不容易回了一趟江西赣州某县的农村老家,感触太深了。

我是 89 年的,1997 年,我读小学一年级,我印象深刻,入学学生有 43 名,分了 4 个小组,我因为成绩尚可,当了小组长。

1998 年,我读二年级,村小学迎来了入学最高峰,入学 56 名,教室过小,导致他们那一期特别拥挤。

我天真的以为,明年会更多,还担心学校无法容纳那么多学生了!

后来我发现,自己真是图样图森破,99 年开始,入学率逐年减少,到了今年 2019,奶奶告诉我,现在全校只剩下 3 名学生与 5 名老师,村里有 70% 没钱结不起婚的年轻人。

我想不出三年,我们村小学,将跟随中国的人口下降,一块滑入深渊。

知乎用户 WillHill 发表

这个数字有点意思。。。

之前周末和基友吃午饭讨论这个问题,时值官方回应人口下降,稍后公布出生人口,我们就猜到底会是多少。。。。。

然后,基友说应该是 1525,他的理由是一定在 1500 以上,否则太难看,又不好意思太多,最多在 1550

平均值,1525

然而实际是 1523,看来比我们聚餐帮预计的还要严重些

知乎用户 回声箭 发表

2001 年 1702 万 1424 万

2002 年 1647 万 1366 万

2003 年 1599 万 1342 万

2004 年 1593 万 1480 万

2005 年 1617 万 1473 万

2006 年 1584 万 1522 万

2007 年 1594 万 1525 万

2008 年 1608 万 1561 万

2009 年 1615 万 1565 万

以上数据,第二列是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中的当年出生人口数,第三列是六普结束后,根据六普结果看到的当年人口出生数量。

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每一年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公报,出生人口数量都比六普给出的数据高,少则五十万上下,多则近三百万。

我想唯一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的理由,只有那数十到数百万人在六普之前全部都自己作死了。只不过这个死亡率确实高了点,可能是这届人民比较爱作死吧。

不过随着国民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要相信这个死亡率会降下来,这种普查数据对不上统计公报的现象也会缓解。总之,这种自打自脸的事情不会再出现了。

以上数据全部来源于统计局官网,如有问题,请找统计局麻烦。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一;

这个是统计局统计数据;

2018 年我国出生人口 1523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0.94‰;死亡人口 993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81‰。

如果同样去计算,

同比 2017 年出生人口减少 11.6%;

相比 2017 年从人口上减少整整 200 万人,

根据惯例,

这个统计数据是初步统计的,

到了一定时候会矫正;

许多问为什么统计数据不准确,

倒不是作假,

因为统计口径不同,会导致数据不同;

比如这个省统计的是在本地医院出生人数,

那个省统计我们省的户籍女性生育人数,

结果会产生误差,

由于现在鼓励生育,这个误差从统计上往往是统计的出生人口是偏高的,

比如以前计划生育,误差从统计上统计的出生人口严重偏低

2018 年出生人口,

相比 2017 年从人口上减少整整 200 万人,

日本 2017 年出生人口才 94 万啊,

减少人口比日本出生人数多 1 倍还多;

韩国 2017 年出生人仅 38.5 万;

减少人口相当于韩国出生人数 7 倍左右,

三,

房价往往是最好的杀精剂;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

还房贷,导致加班时间过长,没有性生活,怎么生孩子?

房贵,导致买房晚,结婚晚,生育率降低,

房贵,导致不想结婚,不能结婚,

房贵,导致大量情侣被迫分手;

房贵,要还款,导致不敢生二胎;

这是我个人认为 2017 年,2018 年 1 胎人数锐减的原因,

否则什么原因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减少这么快;

四,

怎么增加生育,

最好的办法,

给底层 + 中产发钱,发物,减轻负担,

真实准确让利;

许多专家提出给女性生育假,

但凡经历过社会的人都知道,

这个没作用,

给女性生育假,

企业必然减少使用女性;

你惩罚措施再严,我大不了不招女性了,

反而增加女性求职负担;

还有专家说,不生二胎就罚款,

呵呵哒,

这个纯属 nc,

第一,不讲道理不说,不讲人性,不讲自由不说

第二,你罚少了,老百姓会计算生育成本的,

你罚多了,老百姓也许婚都不接了;

本质问题没有搞清楚,

中国人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 + 养不起!~ 这是关键!

古代有很多聪明的例子:

勾践的: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给医生,给酒,给狗,给猪,给乳母,给吃的;

西汉高祖 7 年规定,“民产子, 复勿事二岁.”

你生个儿子,不用交税和给官府做事;

齐桓公不让 “宫中有怨女”;缓解人口比例,

换现代话说,

不让有钱 + 有权人有小老婆,小三,小四,小五,

这些事要打击的;

谁宣传小三,小四,小五,小六,

这肯定是要打击的;

五,

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房价多高,货币有多少,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口提升和人口素质提高才可以提升 + 强大一个国家的国力!

知乎用户 铅笔纵队 发表

按照这个出生数字,中国人口负增长的那一天,可能马上就要到来了,估计会在 2021 年到 2023 年之间,比官方预测的 2029 年等时间点要早好几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7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 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 76.7 岁。2019 年是建国 70 周年,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建国后第一批婴儿潮人口将陆续进入死亡阶段。根据相关人口统计数据,1949 年至 1957 年,中国年出生人口基本都在 2000 万左右(参考链接 https://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b3725690102w94b.html)。

2018 年的死亡人口为 993 万人,2019 年突破 1000 万几乎没有疑问,并在随后几年将稳步增加,可能很快达到 1500 万的水平。

2019 年的 1523 万的出生人口数量,如果没有强有力政策刺激,未来几年肯定会持续下滑。

死亡人口从 993 万不断上升,出生人口从 1523 万不断下滑,中间只有区区 530 万的空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相等的 “死亡交叉点”,在未来三到五年大概率就会出现,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口将开始负增长。

一旦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宏观上,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必然大幅下降,以大量投资为特征的高增量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必然难以持续,养老金等社会保障系统的赤字将继续扩大。

中观上,婴幼儿相关产业必然面临产能过剩、行业洗牌的局面,金融、房地产等非常依赖预期的产业,日子必然不好过。

微观上,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将进一步解体,单身族、不婚族、丁克族、离异族不断扩大,新型家庭伦理关系日益兴起。

总之,中国社会将发生一系列缓慢但深刻的变化,对太多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难以一一道来。

我比较关心的是,长大后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他们多被冠以 “新生代农民工” 的称呼,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成长过程缺乏家庭关怀,教育程度偏低,难以融入城市,又回不到农村,在未来几年经济形势可能更加严峻的背景下,这个群体的犯罪率会呈现出什么态势?

知乎用户 刘二 发表

年轻人不愿生,因为没有钱。上一辈有钱,愿意生二胎,所以二胎比一胎还要多但是二胎也有下降趋势,说明老一辈也生不动了。解决方法么,一是政策向年轻人倾斜,让年轻人多挣点钱,另一个是放开一夫一妻制,让老一辈人生一窝,到底选哪个呢?好为难

我觉得,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既然如此,如果 20% 的人占有 80% 的财富,80% 的人占有 20% 的财富,那么,20% 产出 80% 的人口,80% 的人产出 20% 的人口,那么一代之后,就可以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了。

知乎用户 钱钱钱 发表

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是最好的避孕药

知乎用户 数据爆米花 发表

其实吧,我还是想看看各省的明细, 1723 到 1523 才下降 11%, 可是从山东部分城市下降和浙江部部分城市,基本没有下来 15% 的。 为啥 total 才下降 11%

知乎用户 兔兔他爸 发表

中国的新生儿数量算是被卫健委给搞砸了,连编假数据都糊弄不过去了。

第一,坐等 Z 纪 W 进某机构打虎,忽悠了大老板这么多年也该遭报应了。

第二,二线以下城市房子多的快点盘点下库存吧,抓紧时间五年之内抛光,就这人口数量大跳水,估计发达地区的县级市都扛不住。

第三,用工量大的企业主快想办法吧,自动化设备能搞的抓紧时间搞起来,机器取代工人方面先探个路也没错的,用工荒在未来十几年后是无可避免的。

第四,准备生孩子的因祸得福,政府大概率会出鼓励生育政策,养孩子的压力会降低一些。

知乎用户 楚慕 发表

有兴趣的童靴可以看看 2010 的普查数据和 2002 年的统计公报。

如果二者都属实的话,2002 年出生的小孩在出生的 8 年内死了接近三百万(五个人中只能活下来四个)。

index

index​www.stats.gov.cn[2002 年​www.stats.gov.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0302/t20030228_30016.html)

这就是统计公报的可信度。

今年的数据我是不信服的,有本事把一胎二胎比,各省出生率摆上来。

知乎用户 陈风暴烈酒 发表

我已经不被允许看待此类问题了。你们都懂了吧。

知乎用户 新账号取个 发表

涨价去库存效果立竿见影~

另外,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会被日报收录

知乎用户 隐秘观察者 发表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 - 不举子

“不举子”是宋朝时期的社会现象,也叫 “生子不举”,即生了孩子不养育,把婴溺死或扔掉。宋朝的沉重税负是宋朝出现广泛的杀婴现象、杀婴习俗的原因之一。“不举子” 现象,古代社会一般发生在极少数极端贫困的家庭之中,或发生在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的民不聊生时期。但是在宋朝,即使是没有灾害与战争动乱的阶段,宋朝仍然出现广泛的 “不举子” 现象,并演变成一种社会习俗——杀婴。

举者,养也,不举子,就是不肯养育从己所出的子女。但是,为什麼要拒绝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是只有赔钱的女儿被溺,还是男女通杀?抑或是在母亲腹中,不知性别的胎儿也一并除去?杀婴、堕胎算不算是残杀生命?胎婴儿是否算是一条生命?儿女的性命是父母的吗?这是一个法律的问题?还是一个道德的问题?一个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的问题,距今千年前的宋代父母如何面对?距今千年前的知识分子们如何看待?距今千年前的法律如何规范?距今千年前的政府又如何处置。[1]

苏轼在《与朱鄂州书一首》中说:荆湖北路(今湖北一带),“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2]东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见 “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东坡志林》)。[3] 朱熹父亲朱松《韦斋集 · 戒杀子文》说,在江西婺源,民 “多止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杀之。”[4] 福建一带杀溺幼婴的风俗最盛。朱松在福建为官,“闻闽人不喜多子,以杀为常…… 虽有法而不能胜。”王得臣《麈史 · 风俗》谓,在一般情况下,“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才产即溺之,谓之洗儿。”[5]据《道山清话》载,宋神宗、哲宗时的宰执大臣章惇,家在建州浦城(今属福建),“初生时,父母欲不举,已纳水盆中,为人敕止。”《宋会要辑稿 · 刑法二》载,江南东路(今江苏、安徽、江西一带),“东南数州之地…… 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宣、歙(今安徽)为基,江宁(今南京)次之,饶、信(今江西)又次之。”[6]而两浙路(今上海浙江一带)一些地方杀婴弃婴之风也很严重,“衢、严(今浙江建德)之间,田野之民,每忧口众为累,及生其子,率多不举。”[5]

从上述史料归纳,宋代东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溺杀婴儿的现象与风俗已相当普遍。“不举子” 之风严重败坏了社会的伦理道德。

宋朝官府不但承继了以往各朝的苛捐杂税,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敛民新法,其中丁赋(人头税)成为广大民众的沉重负担。其丁赋承以东南地区最重。蔡襄《端明集》卷二六谈到,福建 “泉州、漳州、兴化军,人户每年输纳身丁米七斗五升”。《淳熙三山志》卷十载,三山地区(今福州)“咸平初,夏税及身丁钱总二万九千七百有余,大中祥符四年,诏放身丁钱,独夏税七千六十九贯有奇”。身丁钱高达夏税的三倍之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说,南宋初期,荆湖南路(今湖南一带)“道州丁米,一丁有出四斗者”。朱熹《朱子语类》中也说到,两浙地区“丁钱至有三千五百者”。可见宋代的各色人头税花样百出,沉重不堪。范成大说:“处州(今浙江丽水)丁钱太重,遂有不举子之风。”《宋会要辑稿 · 食货》载:“湖州丁绢最重,至生子不举。” 赵善燎《自警篇 · 济人》云:“浙民岁输身丁钱绢,民生子即弃之,稍长即杀之。”[7]江南东路的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民生子必纳添丁钱,岁额百万,民贫无以输官,故生子皆溺死”(《生生四谛》)。[8]可以说宋朝统治者残酷的人头税压榨,是民众生子不育的重要原因。

当时一些士大夫曾加以严厉斥责,“东南不举子之俗伤绝人理”(《宋史 · 范如圭传》),要求政府严刑禁止。官府确也采取多种措施,企图加以制止,但不举子风俗并不见好转,禁而不止,甚至一些地方还愈演愈烈。

宋朝统治者一方面立法想制止这一风俗,一方面又以超强剥削法推动这一风俗,连宋朝皇帝都承认,“民为身丁钱,至生子不举”(《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二),[9]但宋朝统治者根本不会有改变这一赋税结构,来 “救救孩子” 的念头。

知乎用户 li zeng 发表

可能是经济环境大幅恶化的先兆。

这是一篇 2018 NPR 美国公众广播的新闻稿,描述一个生育,受孕率可能预测大萧条的研究:

Pregnancy Rate Might Predict Future Recessions, Researchers Suggesthttps://www.npr.org/sections/thetwo-way/2018/02/27/589147587/pregnancy-rate-might-predict-future-recessions-researchers-suggest​www.npr.org

受孕率可能预测未来的经济衰退

When the economy takes a turn for the worse, birth rates go down. It’s both common sense and an empirically observed phenomenon.
But it’s not the whole story.
A team of economists,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ertility and recessions, found that conception rates begin to drop before the economy starts its downturn — and could even be used to predict recessions.

当经济下行时,出生率会下降。近来一队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受孕率可能会先行于经济下行,成为比较可靠的预测指标。

It was months before the recession began, as NBER later calculated it, and more than a year before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triggered a global panic.
But,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e U.S. conception rate had already started to drop.

研究员发现美国受孕率在萧条前数月,在雷曼兄弟引发全球大萧条一年以前,就开始下降了。

灰线 gdp,橙线受孕率

目测早一年多。

背后逻辑:生育是一件慎重的决定,会影响未来几年的家庭支出,普通家庭作为最基本单位对周围经济环境的感知会很敏锐。他们集体的减少生育的反应,说明他们预计会缩减未来的家庭支出 / 无力承担更大的家庭支出,这预示国家的消费会收缩进入萧条。

知乎用户 吃多了 发表

我觉得出生人口数据有问题,如果真的出生了 1500 万人,那么出生人口与去年相比只减少了 11.6%,但是从各地的统计数据来看,都要大于这个数,连最能生孩子的山东省,统计的降幅也比这个大,要么就是有些省份降幅在 11.6% 以内,要么就是大家年底突击生孩子,要么就是地方和国家的统计数据有一个是不对的,单单拿出个总数没有任何说服力,既然是统计,为什么不细化公布每个省,每个市,甚至是每个镇出生了多少人呢,对于不公开精确的数据这种做法表示怀疑,而且统计的所谓黑户人口到底有多少也没有公布(yy 一下,我觉得今年应该比去年少 200 万,接旨,今年出生人口 1523 万)

知乎用户 大魔王康德 发表

我记得之前还有国家是保房价还是保汇率的争论,现在看来,国家一番操作,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房价跟汇率都保住了。

但是就跟历史一样,很多当时觉得没问题,666 的操作,最后会以一个别的渠道反馈回来。

满清夺下江山后,剃头屠城,汉族老百姓是杀服了,没想到自己过个几十年也废了。太平军起来后八旗大爷根本不能打,还是得把汉人地主武装请出来,最后新军造反丢了天下。

明朝夺下江山后,功臣杀光光,蒙古打成渣,没想到辽东这嘎啦出了个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就努尔哈赤吧,再牛加点税,裁裁员,守总能守住,没想到下岗的邮递员李自成不干了,最后农民起义丢了天下。

宋朝夺下江山后,带兵的通通释了兵权,当兵的通通当贼防着,结果赵家的江山内部倒是稳了,没想到北方游牧民族不跟你客气,分分钟推平了老赵家的天下。

……

案例太多不举了,总归,这次房价跟汇率都保住了,只是这付出的代价,最后真的可以承受么?

知乎用户 赛勃朋氪​ 发表

加班是影响生育率的第一大因素,绝不是房价

我们假设有两对夫妇。

夫妇 A,在一线城市上班,单位正规,五险一金齐全,家庭税前年收入 35 万,税后约 25 万。

每天公司 10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一周工作 6 天。他们买了郊区的小房子,单价 4 万,80 平米,每月还贷约一万元(其中公积金商贷各一半)。

可以看出,每月 2 万元左右的可支配收入 + 5000 左右的公积金,在还了房贷之后,还有 1 万 5。吃喝玩乐 8000,还可以剩下 7000 养孩子。推出了个税抵扣之后,他们每个月加起来又能少交 500 元左右的个税。

但是,每天 9 点下班,路上花费一个小时,到家已经 10 点了。1 点睡觉,早上 8 点钟又要起床。一天中可支配的时间只有 3 小时。

如果生了孩子,小孩子晚上八九点就要睡觉,八九点还没下班呢,请问怎么带孩子?

夫妇 B 在三线城市郊区的制造业工厂上班,家庭年收入税前 12 万元,工厂的五险一金按照最低标准交,税后约 10 万元。

他们的工厂同样是周日单休,平常上班时间是早上 9 点到晚上 6 点,但是为了多拿一些加班工资,夫妇 B 自愿选择加班到 9 点。加上的奖金一年约 3 万,家庭收入税后约 13 万。

该城市房价 8000,他们买了一套 100 平米的住房,每月还贷 3000 左右。夫妇二人月收入 1 万,生活花费 4000,剩余 3000 可以用来养孩子。

然而他们也没时间带娃。

以上两个家庭都是能够买得起房的,但是都因为没有时间而生不起小孩。

等到 60 后退休,能够带娃的父母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不在家乡本地工作,到时候的生育率只会更难看。

所以我还是坚持一直强调的观点。加班看似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总体而言对于整个经济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江苏省:今年上半年出生 38.3 万个婴儿,同比减少 5.6 万人,减幅为 12.8%;

浙江省金华市:今年 1-5 月,全市出生 21879 人,同比减少 4779 人,减幅为 17.93%;

福建省南平市:今年上半年出生 14834 人,同比下降 17.23%;

山东省德州市:今年上半年出生 35564 人,同比下降 21.9%;

山东省烟台市:今年上半年出生 26902 人,同比下降 16.2%;

山东省潍坊市: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 64428 人,同比下降 21%;

山东省青岛市:今年 1-11 月份,全市户籍出生 81112 人,同比减少 21737 人,减幅为 21.1%;

山东省聊城市:今年 1—11 月份全市出生 64753 人,同比减少 23179 人,减幅为 26.36%。

可以看出,上述地区的出生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 12% 到 27%。相对于 2017 年的 1723 万的数据,这种降幅意味着出生人口分别减少 207 万和 465 万,分别对应于 1516 万和 1258 万的全年出生人口。

这是原先计委的预测。

很好奇,到底是那个省的人民为国为民。硬是将生育跌幅拉了回来。

希望有更详细的各地生育信息。

真的让人很好奇。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看到这个数字,我长舒了一口气。

我当然不想这么早被收 “单身税”,被逼着交 “社会生育基金”……

所以为了多享受点目前没被收税的生活,为了早日落下的房价,为了……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不管你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手挽着手大声疾呼:“今年人口增长强劲,人口红利必将长期持续!中国人太多了,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少生优生……”

知乎用户 强哥 发表

放上之前的预测,以后大概率按这个模型发展了,至迟于 2024 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峰值在 14.1 亿左右,而之前社科院发布的预测人口峰值在 2029 年出现,达到 14.42 亿,这到底是怎么算的,三千万的缺口怎么填呢?

知乎用户 前行者 发表

不管是房价,股市,债市,汇率,资本所得以彰显其力量的一切工具,在面对生育率这个基于人类自身的数据的时候,只能说它们都是弟中弟。

近一个世纪前,凯恩斯表示 “长期的看,我们都死了”,他寄望于用对人类看似无解的死亡,来逃避经济危机这个资本主义制度制造出的怪兽。

但是今天,他的理论已经完全的破产了,挨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耳光,从而再一次的验证了鹿克斯的哲学中所说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无法被消灭,当事人刻意的逃避与拖延,只会让矛盾不断累积,从而变得更加深重与尖锐。

因为真实现象的因果顺序竟与他的妄想截然相反:“当我们的后代都死了的时候,在经济危机的面前,哪里还有什么长期?”

“死亡”竟发生在了 “长期” 之前,反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经济危机。正如在历史上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期,农民会选择溺婴,然后放弃土地,成为不再给封建王朝稳定的缴纳土地税和人头税的流民。

归根结底,人类终究是在战胜着资本主义,即便在重重锁链的束缚下,他们依然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选择了以拒婚,节育和避孕套来集体性的杀死自己的后代,从而拆毁掉构筑了这套体系的地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知乎用户 鲁森林林 发表

大家也别太操心了,统计局局长都说了,我国人口仍是正增长,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统计局辟谣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仍在】对于近期网络上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回应称,2018 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 1523 万人,其中相当比例是二胎,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 9 亿人,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我觉得大家千万要低调,千万不能营造出

“人口增长拐点已到来”

“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

“人口负增长将拖垮经济”

“新生儿人口断崖式下滑”

“出生率已有严重危机”

这一系列的悲观氛围。要积极向上。不能成天质疑这个政策,打脸那个专家。

要知道,现在还只是 “开放二孩”,没有 “计划二孩”“强制二孩”。就是说,你想生二孩就生;不想生呢,也没人逼着你,是吧。

但是,我看知乎、微博等网友,怎么都不知道闷声偷着乐呢。今天数据一批露,满屏就把我国的人口前景、经济前景描述的无比悲观,仿佛明天就变成日本的人口现状了,满大街都是白头发,到处都是 70 岁以上人群。但人日本还有发达国家的底子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不倒逼着官方出台催生政策吗?

之前就有某些 “砖家” 跳出来说要征单身税,拿来补贴多生孩子的家庭,遭到舆论挞伐。

另外,前一阵子有一个新闻还记得吗?

“沈阳市民” 投诉声称沈阳地铁票价太低,坐的人太多太挤,要求提高票价。

本来大家还以为是恶搞新闻,结果官方表示,民意我们收到了,我们尊重民意。我们从善如流。很快沈阳有关方面就要召开提升票价的听证会。

这个操作流程简直完美。

涨价不是我要涨的哦,是你们要涨的。

所以,还不赶紧小声一点?

知乎用户 zigma 发表

跟个人命运最有关的恐怕就是养老问题了。我专门去查了一下。

现在全国结余 5 万亿养老,预计 2022 年开始每年亏空 5000 亿以上。只怕 2032 年后退休的诸位,包括我和绝大部分知友要自求多福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财税转移也不太可能。

知乎用户 RR AA 发表

中国此前(指 2013 年以前)二孩出生比重大约是 30% 左右,2014、2015 年提升比较明显,2016 年二胎及以上占比超过 45%,而 2017 年这个数字是大约 58%(2017 年一孩占比是 42%)。

2018 年上半年,我回答过一个问题:2017 年最令你震惊、悚然的数据是什么?

当时我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二孩由于政策得到一轮释放,等二孩释放完了,人口出生数量是不是会低到新低?

现在看来,二胎药效似乎已经过去。然而没人生一胎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这不禁让我想起此前的一个专题:没人生一胎,生再多二胎也救不了中国的生育率。甚至于说二胎的带来的人口刺激,掩盖了一胎跟不上来的问题,而现在问题暴露的很严重。

知乎用户 王伟麟 发表

为什么不多不少是 200 万?因为如果超过了 200 万,计生委就得全体表彰。

知乎用户 刘秀 发表

人口是个大问题,再过几年就是建国时期出生人口暴涨的那一代人开始陆续离世了,死亡人口上看 1500 万。到本世纪 30 年代后期,1960 年代出生的海量人口开始迈入死亡,我们会看到每年 2500~3000 万人离世的世界奇观,而彼时年出生人口仅 1000 万上下……

知乎用户 天知 发表

转自我另一个回答

先浪费一点版面贴个人口数:

2018 1523 万

2017 1723 万

2016 1750 万(2015 年底全面二胎)

2015 1655 万

2014 1687 万(2013 年底单独二胎)

2013 1641 万

2012 1636 万

2011 1605 万

2010 1593 万

2009 1615 万

2008 1608 万

2007 1594 万

2006 1584 万

2005 1617 万

2004 1593 万

2003 1599 万

2002 1647 万

2001 1702 万

(然后是几张图片)

当然我充分相信我们再也不是三十年前的样子,所以我相信五年后的出生人口数肯定远远多于 950 万。

至于城镇化率,现在已经达到 60%,距离我们的阶段性目标——中等发达国家的上限 70% 到 75% 还有 10% 到 15%。如果今后每年经济增长还保持在 6.5%,那么 11 年后达到 2 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上限,也就是 11 年保持 1% 以上的城镇化增长率,在 11 年后到达阶段性上限 75%。而终极上限应该是美国的 82%(土地、人口规模接近)。

知乎用户 鲁小蒙儿 发表

挺好的啊,这样干部占比会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稳定啊。。

知乎用户 梁栋 发表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当然,更希望在人口红利用完之前,能完成工业的升级。

老龄化如何解决?不过是穷人的晚年更残酷一些罢了。

知乎用户 luc 发表

如何看待?

和 gpd 增长 6.6% 一样看待啊!

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

知乎用户 一个正义的路人 X 发表

这个数据显然是设计出来的。

为什么呢?

因为另外一波人口学家预测的数字是 1300,但是提前一个星期,他们已经提出,今年国家数字是 1500 了。精准预测国家的心理。

微博上都有。

知乎用户 罗生门 发表

作为羊,从来不担心这个羊越来越少的伪命题,烂命就一条,好过歹过这辈子就这样了,只有狼,才真正担心,羊圈里羊越来越少了,以后吃谁的肉,薅谁的羊毛去?

知乎用户 springsun 发表

官字两口,何足取信?在大部分唱衰人口出生的论调下,仿佛寄生锅策罪莫大焉. 如若此时人口数据再低于唱衰的数字,某们脸往哪放?不更让人们觉得罪加一等么?脸面都还是次要的,要是小民们被唱衰舆论所左右,跟着起哄不生,那就真的麻烦了

就像明星们每每下车,下船,下飞机,脑残粉呼啸着我爱你飞奔而来,谁又知道她是真的脑残,还是仅仅在拿人钱财,替人带节奏,搞气氛?

得益于教育的普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智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套路深深深几许,千回百转圈过无重数。说多少就是多少,你信吗

知乎用户 野生的阿克蒙德 发表

其实 1 胎变化不大,2 胎用光了而已。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每年 1 胎 700 万,2 胎 350 万。

实际活下来 1000 万

也就是未来的现实了。

知乎用户 么西么西 发表

简单,提高生育率可以通过号召新时代的上山下乡来实现,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老支书们了。

同时还能解决城市失业率高企的问题,又能解决基层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一举三得,我真是个天才。

知乎用户 李威 发表

能怎么看???趴在窗户上看呗。减少 63 万,减少 200 万,说明趋势在加快,这就是断崖下降,越降越多。

-—— 最低点(平衡点)在哪里?也就是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持平。我个人推测,2022 年就会人口负增长,如果中间爆发经济危机的话,大概 2020 年就会负增长吧。

-— 希望我被现实打脸。怎么提高人口生育率:::1. 劳动报酬(劳动回报率)超过资本报酬(资本回报率),2. 改革的成本由中上阶层,承担。

知乎用户 特布鲁 发表

[特布鲁:看世界 - 世界主要国家人口趋势​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707115)[如何看待 2018 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979622/answer/569751876)[特布鲁:在对 2018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进行判断前,可以了解一下的数据​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653614)

不管人口生育率如何变化,中国的人口红利在 2010 年达到顶峰,并在 2014 年进入人口红利衰退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 1987 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到 2005 年,人口出生率趋于稳定供经历了 18 年,这也意味着未来 20 年内,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会持续下降,由此也导致劳动力人口持续的负增长。

知乎用户 linganmm 发表

很有意思的一个数字,鲜明体现了玩平衡,和稀泥的艺术。

之前有专家预测 2018 的出生人口会跌破 1500 万,被各大媒体和网民广泛转载,由此引发的各种论述不计其数。

于是 1500 万变成了一个比较敏感的数字,一个关口型,指标型的数字。

公布的统计数字绝不能低于这个数,至少今年不能,否则人口博弈战中的某一方会很难堪,不利于各方平衡。要低于也得等到明年再低于,得给人家一个喘口气的时间。

但也不能高得太多了,毕竟生孩子的多不多有目共睹,大家的切身感受摆在那。

所以搞出 1523 这么个数字来,有零又整的。

很高明,很艺术。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不用看待,说 2 句就被 zzmd。

各自散了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有多少?

知乎用户 王伟麟 发表 其他类似问题下有些答主说国家对于生育完全没有奖励。这完全是胡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国家说了,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每个孩子可以为父母中的一方扣除 1000 元计税额度,或为双方各扣除 500 …

梁建章:李铁的 “中国人口过剩论” 错在哪里?

作者 |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前不久,经济学家李铁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而不是供给不足。人口过多,导致发展面临 …

梁建章再批李铁:人是负担,但更是财富!

作者 |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2020 年 6 月 24 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发表文章《人口越多,市场越大?就能有更多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