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选择躺平?
知乎用户 马丁. Success 发表 因为站着,只会迎接,更多的子弹。 知乎用户 一直走 发表 选择躺平并不是本心,而是形势所迫。 北京举例:2016 年以前,一套房 130 万 - 200 万,首付 40 万到 80 万,贷款 80 万 …
日本可以说没有内卷了。
就从教育,收入,工作时间三个方面来看。
高等教育资源:
清北是同龄人的前 0.03%,也就是 3333 个人争 1 个机会。
985 是 0.79%,125 个人争一个的机会。
211 是 2.41%,41 个人争一个机会。
-–92 这里就是很多优质就业机会的学历门槛 —
普通 1 本 5.97%
2,3 本 16.19%
普通 1 本里面的行业认可度高的,还能争取部分算得上优质的就业机会,往下基本就是叫做大学生,说出去好听而已了。当然也有岗位就会卡在是不是本科生这条线上,有且仅有这个价值吧。
日本的 TOP2 和所有学校医学部,加起来是同龄人的前 1%。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用上,相当于国内清北,但竞争难度低于普通 985 的,也就是国内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民族大学,湖南大学这些还差几分的,在日本就能上清北了。
旧帝早庆上这一档(还包括东京工业大学,一桥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是同龄人的前 5%。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用上,相当于国内的华东五校加人大这一档吧,其实上智东理有一点和前面脱节,但也算中上游 985(指国内清北华五之后,有资格争 TOP10 的那些)。当这一档次学校的难度略高于国内上普通一本。不怕丢人,我在国内就是不学无术考不上 92 的队伍,落到普通一本。到日本也就上了这一档学校,算是我个例对全体的一次验证。
-– 到这里满足日本各个角度对名校的定义,学历可以横着走 —
再往下到地方国公立是前 15%。其实国立就相当于中国的部属高校,几乎全是 211 及以上。在日本的也是如此,一般来会产生上岗竞争而不是去和人事随缘聊天的大公司,卡学历就会卡在这一档。这些公司多是跨国巨头,平均收入对位国内 BATH 这类大厂,因此这里的学历关和国内 92 门槛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但到这里的升学难度只是略高于国内 3 本线,也就是国内能上随便某个三本的,在日本基本就能上 211 档次的大学,毕业可以自信的和 “阿里腾讯华为 " 的人事谈笑风生。
再往下 20% 的线,就是日本人眼中正儿八经的大学,认可度相当于国内普通 1 本水平。
日本整体大学升学率有 50%,也就是往下的 20%~50% 区间,算所谓 “野鸡” 私立吧,其实这些大学中有不少是愿意交钱就能去上的,招生名额比报考人数多,主要靠收留学生支撑经营。招这些大学生的公司本身就不会卡学历,进去以后大学生和高中生干一样的活。大学生起薪设定会高点,但未必赶得上攒了 4 年工龄的高中生,总之就是这些大学对于日本人而言确实没啥意义。外国人可以去这里混个最终学历,能满足一些工作和签证的对学历的硬性要求。
再说收入方面。
国内都爱争当人上人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就逞强好斗。是因为结果上,顶尖的那一小搓机会,和稍微下一个台阶退一个档次的比,质量差距太大了,所以很多人没法安心躺平认命。
国内不公布中位数,也找不到官方统计的全国口径收入层次划分。媒体都是各说各的,数字相互对不上。一个比较可信的来源就是从 2018 所得税改革的数据来分析,全国 14 亿人中的 7.8 亿劳动人口里,当时满足月收入 5000 以上纳税的是 6400 万人,也就是全体 8%。而税改前 3500 的标准是对应 1.87 亿人(全体 25%)。这有两年过去了,考虑收入增长,就估且算 7000 / 月对应前 10%,3500 对应前 30%。(经提示,新制度下 5000 的纳税门槛之外还有一些免税标准,实际门槛应该在 7000 左右,以修改)
目前缴纳个税人数已达 1.87 亿 税改后将降至 6400 万finance.sina.com.cn
其他的非官方数据互相不能应征,我就不引用了。下面直接用自己的方式推算一下。
网上有其是知乎上,似乎遍地都是各种 CS 相关毕业新生,本科 20 万一年叫白菜价,硕士 30 万一年是批发水平。我们其实也都清楚,这些收入仅限于互联网头部大厂,而这里有两条显然的门槛,首先就是专业的代码能力,再就是大厂重视学历。有名的那几个基本都要卡到 92,也许有部分双非的漏网之鱼,但肯定不是主流。而除了科班,同时还有自学转行的,在校 / 考研转专业的,毕业后上培训班的,实际情况复杂很多,但是不管什么路线,最终能进去的人底子基本还是 92 学历为主,这假设应该没问题吧?
那乐观的估计 92 有一半的人能进入互联网拿高薪,其中的一半能拿到一线大厂的所谓 sp,ssp。
则国内的年薪分布是
30% 4.2 万
10% 8.4 万
1.2% 20 万
0.6% 40 万
而日本的分布是:
50% 360 万日元 就是中位数,没有任何特点特长的普通人最有望落入的收入范围
30% 500 万日元
10% 750 万日元
5% 1000 万日元
1.4% 1500 万日元
0.6% 2000 万日元
这里重点不在于中日收入差距,而在于不同层次之间的差距。
比如我们就看 30%,10%,1.x%,0.6% 这几个层次:
中国是 1:2:4.8:9.5
日本是 1:1.5:3:4
通过这组结果,应该很容易理解为何中国大家都要争当人上人了。很显然,在国内越往上卷收益越大,量化以后可以说中国人有 2 倍以上于日本人的动力去卷。
而往下,能不能躺平其实看就是躺下去以后能维持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我和老婆两个人在日本地方城市,该吃吃该玩玩,包括租房但不考虑大件购物,不外出旅游的单月开支是 15 万日元水平,一年就是 180 万日元。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最底层的那 8% 档次凑成的两人一组,这日子就可以体面的过下去。
事实上从上表可见,200 万以下低收入人群中,男性非常少。这是因为日本有全职主妇这种文化,虽然趋势是在减少。能做全职主妇的人群,配偶基本都是平均水平以上的收入,所以这种单人工作的家庭可以主观上认为经济条件反而该是比较宽裕的。就比如还是我个人的情况,我老婆现在没出去工作,而我目前收入是 6,700 万一年,我们两个人平均下来也算是两份中位数水平收入,肯定不是底层了。
再说回来,15 万日元的消费在国内是什么水平呢?我也算过,如果都要用日本这边同品牌,同品质的东西,住房在面积,设施新旧和完善程度,地段等方面要满足一样的条件,在国内老家的二线城市一共要用 5~6000 的消费来维持同等的生活水准。
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没 5000 一个月就活不下去。只是,这水准上去降低消费必然伴随生活品质的下降,比如李维斯要变真维斯,阿迪耐克要变特步安踏,前者都是在日本属于接近地板的品牌货了,而在国内,主流的地板要低得多。这只是拿衣来举一例,食,住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行则是日本单纯的贵,哪怕是兼职打工,只要是为了上班的交通开支都是实费报销的,所以它贵随它贵,个人不需要负担。
结论就是,以绝对物质条件来衡量的话,日本有 90% 的人的生活状态相对于国内前 30% 的人。
我不是在倡导消费主义,从我个人收支比例看得出来我有大量盈余是没有买买买的,反而买得越多日本的消费还会相对越低,就是为什么会有出国扫货和代购现象会存在的道理,生活非必需品有很大情况是日本比国内便宜。我的观点只是一分钱一分货和两分钱两分货的东西,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都是选择后者,我的消费里面基本不存在五分钱买三分货,十分钱换四分货的情况,都是在性价比的曲线发生钝化之前,在可承受,用得到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高性能的。所以我对于现在的生活是一个满足,但主观上没有降低余地的状态。
我个人维持这样的生活,可以躺平到日本普通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就业水平,老婆再随便打份工,两个人加起来 300 来万的收入,足够维持目前生活水平了,还有一定结余可以存款。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很多人选择躺平,因为没有太多想法的,这样躺下去的话真的也够了。在日本只要不堕落到最底层废宅(NEET)那种境界,都可以果实体面的生活。
中国的大环境跟日本不一样,中国人心里对生活品质的普遍要求和忍耐的阈值也不一样。但现在的互联网就是个刺激消费的工具,底层打工人只要有个联网的手机,刷几个视频看几个贴就会被动的看到上层的生活状态,然后拿自己的现状和那种状态比较后自然形成落差,而这就能转化为内卷的动力。这里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消费诱惑。
在日本躺平了能住单间带独立厨卫浴,穿阿迪耐克李维斯,用最新 iphone/ipad,玩配置相当不错的电脑,一周去一次 IMAX 电影,一月还能去一两次海底捞档次的聚餐。在中国躺平了我想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的生存状态吧。我是无法想象谁能自发的满足于这种状态,这就有了自下而上的生活逼迫。
因此在国内卷的动力,是由 “自上而下” 和 “自下而上” 两股合力共同所构成的,异常的强劲。
最后从工作时间时间来说,我觉得看年工时日本已经没资格谈内卷了。
如果工时长对应越卷得狠的话,那日本是上世纪 5,60 年代卷得最狠,然后泡沫经济时期基本稳定在 2100 小时,长达 15 年左右,之后经济硬着陆对应的是日本人 30 年工资基本不变,物价基本不变,工作时间则从 2100 缩短到 1644 小时。
国内对日本社畜文化的印象其实是对应泡沫经济年代的风景。并不是现在日本就没有长时间高强度长的劳动,而是从统计结果来说整体无疑是大幅降低,且处于持续走低的状态。从这个演变过程来看,从 10 年前开始日本算是退出内卷了。韩国现在处于日本 30 年前的水平,趋势也是走低。而中国,没有官方统计数据,能找到可信度较高是 2014 的一份来源清楚的报告,当时数字为年 2200 小时,处于日本 50 年前水平。另一个较新的数字一种周工作 49.5 小时,而年工时能不能用周工时 x52,我不太确定,假使可以这么算的话那就是 2574 个小时。我主观上觉得和 2014 年至今,996 是扩散和发展壮大趋势,因此现在的确切数字虽然不得而知,但不出意外应该是大于 2200 小时的。顺便一说如果一年中稳定 996 的话,那年工时将是 3600 小时。
https://wenku.baidu.com/view/7017833b3c1ec5da50e2708e.htmlwenku.baidu.com
事实上,日本以及西北欧这类统计上工作时间很短的国家,很大程度上也是兼职短工拉低下来的。日本的正社员雇佣比例应该在 65%,这 65% 基本相就当于国内的有编制的概念。而这种工作早九晚五或晚六肯定要是保证的,在此之上有需要也要加班。
如果只考虑这种有” 编制 “的正式工作,用倒推的:
日本一年节假日加起来 125 天前后,带薪年假 10~20 天之间,算下来一年放假 140 天,也就是出工 225 天,一天上班 8 小时就是 1800 小时,每天再加班 1 小时就是 2025 小时,这就和我的现状很接近了。而我工作的性质,和国内的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样的可以算同行,知乎上就有很多这些公司的信息了,基本是 996 节奏,比阿里腾讯华为的 9116 是强点,可一年 3000 个小时以上是没得跑的。从国内同行的情况反过来看,日本真没什么卷的。
补充一点内容。
国内赛道单一。比如已经卷到 985,百里挑一人上人了,若没有去学计算机,最终没能进入互联网大厂,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来依旧属于被淘汰的输家。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分数线往往也大差不差,前前后后付出一样的努力也大体相当,最后却因为专业不同,收入天差地别。看着同届不同专业的校友一年能赚自己 5~10 年份的钱,这种坐立不安,能够感同身受。
而主流对策就是,劝退不赚钱的专业,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填志愿时没上路那就想办法转专业,在校期间没转成那还可以指望考研转,最终也能转过来那就自学成才,或者都毕业了再去培训,总之就是无论如何要往计算机这个方向靠,最终造成相互倾轧。
日本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赚钱多的路比如从医,设定上就算上路门槛就高成本高。而门槛接近的专业对应的收入也接近。比如生化环材,机械土木电子计算机,在日本差不多的门槛,将来工作中虽然会成为不同职能,头衔的工人或工程师,但收入是没啥不同的。在日本不管走哪条路,投入回报比,基本保持一致,换句话说就算没有风口,没有投机,资源相对均等的分布在每条路上,选定道路以后,就按学历和能力来对资源进行有序分配。
补充这些是为了引导一个结论:
富不富(资源多不多)确实和卷不卷没有必然的关系。
关键的因素还是资源的分配问题,越均衡越不卷。
国内大量的优质资源过度的集中在头部极少数的机会中,然后通往这些机会的路又过度的集中在极少数的行业中。结果 = 卷 ^2。
我始终有一个观点,中国如果能有日本的结果,夜里做梦都能笑醒了。。。。
你说那个广场协议不好吧,人家还能指望广场协议捅破房地产泡沫呢!
我们呢??
人家日本社畜们躺平了,人也舒坦了,也饿不死,冻不着,对吧。
人家人均寿命,全世界第一,怎么样,这生活质量还可以吧,你说谁谁谁全世界最幸福,怎么活的没人家寿命长呢。
日子过的好不好,很多时候是个主观情绪问题,无法客观的衡量。毕竟,你说三餐吃洋芋的小孩,都能很开心,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但是,这人的寿命多少岁数,可是一个客观的问题和指标,这样就并没有多少主观夸大和作假的可能哦。
像日本那样能叫内卷吗?
那叫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乎怎么这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让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1、“中国的内卷形式越来越趋于日本”,不知道你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而且我在日本生活了 10 来年,也没怎么见过日本人普通老百姓讨论内卷相关的问题。甚至我就不知道内卷这个词用日语应该怎么表达。
中国和日本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还是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拿着中国社会的结论和价值观去评价日本社会,你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2、日本老百姓在投票时最看重的还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解决什么莫名其妙的内卷问题。
日本历史上内卷最严重的时期大概恰恰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团块时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一搜团块时代这个词。
3、日本教育界确实有过反内卷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 “ゆとり世代”。具体表现就是大幅降低教科书和考试的难度,让学生更加轻松,有时间去进行各种个性的发展。(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圆周率,只要按照 3 来计算就行了。)
然而在推行数 10 年之后,日本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失败的。现在这次改革的措施已经基本都废止了,日本学生们重新卷了起来。
4、如果你是一个日本的普通人,其实你并没有很强烈的反内卷的愿望。中国人为什么要反内卷呢?因为你有欲望啊,你希望当一个人上人。或者说在中国当一个普通人并不快乐。你不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所以你只好卷起来了。
而在日本就不一样了,日本毕竟是发达国家,当一个普通人非常的开心。如果你仅仅做一个普通人就满足了,内卷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拿相亲来说吧。中国男性要想找对象,有房有车是最起码的要求,还有什么城市户口,还有什么彩礼,乱七八糟。你不想单身,你就只能去奋斗去内卷。相比之下,日本女性其实对男性要求非常宽松,你只要能达到普通收入就可以了。什么户口什么彩礼,根本就不存在。有房有车?那是天方夜谭。就连凑在一起吃顿饭,男女 AA 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不存在什么生孩子警告,什么冠姓权之争。
然而即使找对象如此轻松,日本男性还是不找对象。因为生活在日本有太多事情比一个女朋友更让你开心快乐了。我连对象都不要了,你想要用什么东西来让我卷啊?
能达到日本的生活水平,大部分人怕是做梦也要笑醒。
“平成废宅” 其实就是一种反内卷的方式,既然晋升难到非常渺茫,那么就干脆选择躺平了。虽然日本常被说 “失去了 X 十年”,但底子还在,选择躺平生存压力不会突然陡增。
毕竟面对 ZBZY 国家的 “卷” 这么件事,目前看来要么加入当人上人要么就躺平呗~
最后,中国和日本的内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内卷的原因就是单一化的价值认可,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就是有钱,有钱就是比没钱的人优秀,所以在通往有钱过程中一旦一条路被认可,那么第二天就会挤得不行,第三天就卷翻天了。
所以国内如果能更认可多元的成功论,对年轻人更 “宽容”,也许这种卷就会减轻。
中国内卷形式并没有越来越趋于日本。光是对物质层面要求就很不一样。我在日本十多年,周边的同事朋友不少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并不是看电影、听音乐、吃美食这种 “消费性爱好 “,而是玩乐器、组乐团、演话剧、画画、钓鱼、足球网球等。他们并非经济富有,但会为了这些爱好会消费,这也造就了更多不同的经济与就业。
大多日本人脸皮薄,文化也是 “不为他人带来麻烦”,所以内卷这种同类型的恶性竞争相对少。反观中国,抄袭是 “学习”,欺骗者不坏 被骗者才傻的情况下,一窝蜂追着风口等浮躁创业者与投资者,风口没了每个都在裸泳,用谷歌 Chromium 开发的浏览器则自称 “中国自研的浏览器” 等方式来“合理获得“资金等。只追求短期利益,不为中长期投入的研发,自然只能内卷。
当大多人的时间都花费 “消费” 时,就没有时间花在 “创作” 上,那意味着只能啃老本,或被大企业“消费”。互联网的补贴也只是为了把你养肥,跑不动之后再割宰罢了。看看那些本来开出租车但当时觉得优步、滴滴等补贴太好赚,而帮助了打造今日滴滴王国的司机,日子好过吗?
今后如果能够 “躺平”,那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
你不停的将一张纸对折,最多可以对折几次?
七次,我连极限状态的八次都不说了。在座的各位都做不到。
然而其实有的纸 4 次甚至 3 次就不行了。
因为材料啊力量啊大小啊等等等等因素。
内卷也是这样。
内卷固然是不好的,但是在可以继续卷下去的时候,是仍然可以持续下去的。
这就意味着即使日本很卷,但
1. 它在世界上也卷到了一部分财富
2. 它内部还有更卷的空间(包括一些躺平的人释放出来的空间)
3. 它通过社会氛围改造了大部分人,让他们能够更卷(相当于更换了纸张材料)
所以它完全可以继续卷下去。
直到世界的尽头
都挺难过的,有什么区别?
日本一点也不卷
因为没有想卷的人
日本反内卷比中国好很多很多好吧。
便利店现在都不开 24 小时了,不想卖关东煮(因为很麻烦)的店也可以不卖。
中国哪个竞争同质化的公司敢因为麻烦放弃一个别人有的功能不做吗?
日本现在回乡下生活的人也很多,只想上 2 休 5 并且就这么做了的人也大有人在。
极端点的还有自己建乌托邦的,找个乡下烂房子,找一堆人一起住,种菜养鱼自给自足。
哪像中国一线城市有套房的人休息都不敢休息,要是日本人有大几百万,很多人早就卖掉退休了
在日本躺平没人管,国内想躺平的话会被父母和亲戚的口水淹死
这话不知该不该说,不过我觉得日本不内卷。
内卷的基本原因是因为供过于求,同一个职位有 2800 人报这怎么可能不卷。
日本的情况更类似于各就其位。同一个职位报的人群体特定,人数有限。比如国家公务员都是东大庆应,地方公务员多有高中毕业。实在不行开个小店或者打打零工也能悠闲活着。相较于国内,乡镇公务员平均学历都快 211 了,没工作真是恰不到饭。
东大每年平均竞争率不到 3 倍,这个数比下清北。日本普通大学日东駒专毕业后能做普通白领年薪 300 万日元,对比下国内普通本科找工作的情况。日本实在找不到工作家人也养不起的时候,政府每月给 20 万日元补贴(东京都)。
我国并不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在赶超日本,而是每个普通人为了能活下去都在拼尽全力,对比躺平的日本人自然产生了这种结果而已。试问,能躺平的时候有几个人是不想躺平的?
宏观说中国的发展前景好,具体到个人身上连个没技术性的非上市公司都要中游 985 或 top100 毕业的时候,真能吃到红利的有几个?
而且最坑爹的是,转型升级没了信,地产泡沫还没破,想想日本 30 年前,就一身冷汗。
容我先较个真儿。
其实可以先看看内卷的英文是什么。involution 是英文的内卷(如果我有认知瑕疵请指正),那 involution 的英文反义词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 evolution,也就是 “进化”。
我知道内卷化一词的出现,是源于一位美国的人类学家 Geetz 通过殖民时期印尼爪哇的水稻种植只能不断重复生产但无法提高单位人均产值而总结出的一种现象。那我们能不能更直接的把内卷叫做 “退化” 呢?没有外部刺激,不能进化,可不就是退化了嘛…
日本和国内不同;
日本人到处都可以吃日料,可以泡温泉,家家都有现代化的电器和厨具
而且性文化特别开明,你基本不可能因此感到压抑
他们就算躺平也很开心啊
有没有看过日本韩国很多人自沙,尤其是明星,为什么中国的明星自沙的少呢
我也想躺平,但是现实不允许,就算我不打算生育结婚,以后还是要给父母养老,尽可能多的挣钱,以应对未来医疗上的支出。
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献祭人口,一方面拼命剥削压低国内生育率,一方面引入国外移民加剧竞争,这个大前提适用于任何国家
连新西兰这样的世外桃源,2015 年国内总和生育率跌破 2(2.1 是维持线),2018 年又迅速跌到 1.7,与此同时,新西兰政府大力引进移民,2020 年新西兰人口突破 500 万,相比 2003 年增加 100 万人,在国内生育率走低的同时,总人口增加速度却不断加快。
不仅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生育率 1970 年代就跌破 2.1 维持线,然而二战后澳洲总人口增加速度比印度还快,英国人口密度冠绝欧洲(是法国的两倍多,德国近两倍),也停不下来吸收移民的速度,加拿大更是定下了 3 年 120 万的移民计划….. 西欧、北美、澳洲、日韩,一个接一个生育率降低,同时又不断吃进外国移民。
在这个资本主义游戏中,内卷就是一切,一切就是内卷,没有内卷的国家要创造条件(引入移民)让本国内卷起来,卷起来才有竞争力,你不卷,别的国家都在卷,GDP、经济竞争力就会超过你,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冒风险停止内卷。
日本确实是几乎躺平,熬到年轻人少了,劳动力不足了,就没有内卷了,甚至还需要让老年人工作,以及引进外国劳动力和资金来维持社会运转
内卷这个东西是新兴名词。
这个词换平凡点就是竞争,白热化的竞争。
同一领域内的激烈竞争。
所以内卷究竟是好是坏?
你在哪个行业没竞争?
大家活的都很累,都有资格去竞争吧?
不可能我累了我竞争不动,大家都得停下来和你一起休息吧?
做梦。
日本早已卷过一波了。当年加班潮也不输国内。
夺大自信啊这是 (ಥ_ಥ)
日本男人养家就行,试问国内多少男人能做到?工资差太多了。
知乎用户 马丁. Success 发表 因为站着,只会迎接,更多的子弹。 知乎用户 一直走 发表 选择躺平并不是本心,而是形势所迫。 北京举例:2016 年以前,一套房 130 万 - 200 万,首付 40 万到 80 万,贷款 80 万 …
“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 近日,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火了,而这位作者 …
知乎用户 1000 米恐惧症 发表 其实中国发展现在面临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 大家都能看到海外市场不靠谱,于是国家不断调整布局,转向内循环。 内循环要靠国内庞大的消费支撑,但国内消费又被房地产吸血吸得跟民国灾民一样。 而房地产又不能动,因 …
有葱油认为不消费、不努力工作、不生孩子,对中共影响特别大,甚至进而编出“中共虚构人口数据”、“中共如何如何治理躺平”等等论断 我完全不认同这种观点。葱油们之所以能有这种想法,显然是受了西方经济服务型政府及其理论影响,习惯了正常的思维方式,反 …
国内的刑法学老师罗翔聊到内卷时提到了一个词“社会达尔文主义”,可能是限于平台,他没法聊得更深入。社会达尔文主义通俗的说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其放在个人上就是不择手段的竞争;放在集体上就是为集体的目标,集体可以为所欲为乃至牺牲个体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