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翻转电台 flipradio?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Insomnia 发表

本篇回答全部从个人感受出发。

我很**幸运**在翻转电台早期就开始听,基本听全了节目(usdb 的也听了很多),也和播主有过当面的交流。为什么说幸运,不仅是因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遇到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电台,更因为我见证了一个求知者的变化,就像自己对这个世界审慎思索的过程。

从早期牛津通识读本分享系列,节目基本还是按照读本的脉络介绍科学哲学政治哲学的基本思考以及一些对艺术理论,语言学的介绍,后来开始按照他的组织方式介绍欧洲近代思想史,不过这些内容大抵还是铺垫式,转述式的,之后介绍了他自己某段时间非常痴迷的行为经济学和复杂性理论,在那期间他应该读了很多论文,在节目中也表现了对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一些乐观态度(他也推荐了一些学者去读他们的论文,如下图,很惭愧,我并没有做到)。到了媒介与传播,神话思维,个人主义与平民社会节目中,节目中可以感受到内容中 opinion 和 fact 比例的转变,对技术的挞伐更加鞭辟入里,对心理学的重视以及一反早期对荣格的轻视开始频繁引用人格原型对一些诸如亲密关系话题进行阐释,还有对非理性方式通达智慧的克氏的解读。在我看来节目中看重追求的东西也一直在变,我印象中,早期强调求知欲,读原著,摆脱二元论,之后推荐听众去输出内容,去承担责任,自我装置,如今更看重反理性,克服消费主义文化,同理心,当然还有一以贯之的:对公理和正义的追求。

我不知道节目以后会变成如何,但这种持续变化的正题反题构成合题的思想的辩证推进正是我所欣赏的也是符合我个人生活体验的。就像我在初学计算机阶段对强人工智能的乐观,无比期待五十年内技术奇点爆炸,但在硕士学习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算法之后,对这种试错式的新时代炼金术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因而转行到了基础物理领域。又像之前对金钱,工作,体面生活的焦虑,在更深层的看清了这一整套资本主义的文化之后对何为良好生活有了踏实的标准。

同样,我也不会有电台主播必须是 “道德完人” 的狂热想法,反倒是这种对没有同理心的家伙拉黑了事的 “存在状态” 会让我觉得更真。摘一段自己以前写的话:

我现在开始不避讳早些年自己的不成熟,喜欢过很多现在觉得不够深刻的博主公知作家音乐人,现在也更知道不该去对当前欣赏的一些人报以太大的热情,也不该对不喜欢的歌手作家这个思想那个主义大加挞伐,四十岁之前喜好多年不发生变化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无论是不读书还是用读书强化自己的偏执。 ​​​​

以上是对电台的赞美,以下是对有些污蔑的反驳,什么听众不行所以电台也不行(滑坡谬误),用 “批判性思维” 去批判批判性思维(反景观的变成了景观,反符号的变成了符号,甚至是勇士击杀恶龙却变成了恶龙,单线程的大脑大抵无法理解这种复杂性罢),还有各种独断论,教条主义,摆脱二元论之后换个视角去看真是漏洞百出。

至于所谓 “宗教” 的指控,莫名想到两三年前知乎一个用户旁征博引试图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宗教的回答,那位答主可是 “有理有据” 多了,毕竟马克思老人家预设了社会的终极形态可以对应天堂,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如上帝存在一般不可置疑的终极真理。如果有人非要说电台对人感受的优先性的推崇也是独断论,那我建议他在尝试给出 “宗教” 定义之前先读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了解下什么是“语言游戏”。

下面是个非逻辑的简单测试:

如果你认真的读完下面这首杨牧的长诗《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惊讶地发现自己内心毫无波动,那这个电台完全不欢迎你,拉黑你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你就是个没有同理心的人。

杨牧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写在一封缜密工整的信上,从
外县市一小镇寄出,署了
真实姓名和身分证号码
年龄(窗外在下雨,点滴芭蕉叶
和围墙上的碎玻璃),籍贯,职业
(院子里堆积许多枯树枝
一只黑鸟在扑翅)。他显然历经
苦思不得答案,关于这么重要的
一个问题。他是善于思维的,
文字也简洁有力,结构圆融
书法得体(乌云向远天飞)
晨昏练过玄秘塔大字,在小学时代
家住渔港后街拥挤的眷村里
大半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他羞涩
敏感,学了一口台湾国语没关系
常常登高瞭望海上的船只
看白云,就这样把皮肤晒黑了
单薄的胸膛里栽培着小小
孤独的心,他这样恳切写道:
早熟脆弱如一颗二十世纪梨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对着一壶苦茶,我设法去理解
如何以抽象的观念分化他那许多凿凿的
证据,也许我应该先否定他的出发点
攻击他的心态,批评他收集资料
的方法错误,以反证削弱其语气
指他所陈一切这一切无非偏见
不值得有识之士的反驳。我听到
窗外的雨声愈来愈急
水势从屋顶匆匆泻下,灌满房子周围的
阳沟。唉到底甚么是二十世纪梨呀——
他们在海岛的高山地带寻到
相当于华北平原的气候了,肥沃丰隆的
处女地,乃迂回引进一种乡愁慰藉的
种子埋下,发芽,长高
开花结成这果,这名不见经传的水果
可怜的形状,色泽,和气味
营养价值不明,除了
维他命C,甚至完全不象征甚么
除了一颗犹豫的属于他自己的心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这些不需要象征——这些
是现实就应该当做现实处理
发信的是一个善于思维分析的人
读了一年企管转法律,毕业后
半年补充兵,考了两次司法官……
雨停了
我对他的身世,他的愤怒
他的诘难和控诉都不能理解
虽然我曾设法,对着一壶苦茶
设法理解。我想念他不是为考试
而愤怒,因为这不在他的举证里
他谈的是些高层次的问题,简洁有力
段落分明,归纳为令人茫然的一系列
质疑。太阳从芭蕉树后注入草地
在枯枝上闪着光。这些不会是
虚假的,在有限的温暖里
坚持一团庞大的寒气
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关于
公理和正义。他是班上穿著
最整齐的孩子,虽然母亲在城里
帮佣洗衣——哦母亲在他印象中
总是白皙的微笑着,纵使脸上
挂着泪;她双手永远是柔软的
干净的,灯下为他慢慢修铅笔
他说他不太记得了是一个溽热的夜
好像仿佛父亲在一场大吵闹后
(充满乡音的激情的言语,连他
单祧籍贯香火的儿子,都不完全懂)
似乎就这样走了,可能大概也许上了山
在高亢的华北气候里开垦,栽培
一种新引进的水果,二十世纪梨
秋风的夜晚,母亲教他唱日本童谣
桃太郎远征魔鬼岛,半醒半睡
看她剪刀针线把旧军服拆开
修改成一条夹裤一件小棉袄
信纸上沾了两片水渍,想是他的泪
如墙脚巨大的雨霉,我向外望
天地也哭过,为一个重要的
超越季节和方向的问题,哭过
复以虚假的阳光掩饰窘态
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关于
公理和正义。檐下倒挂着一只
诡异的蜘蛛,在虚假的阳光里
翻转反覆,结网。许久许久
我还看到冬天的蚊蚋围着纱门下
一个塑胶水桶在飞,如乌云
我许久未曾听过那么明朗详尽的
陈述了,他在无情地解剖着自己:
籍贯教我走到任何地方都带着一份
与生俱来的乡愁,他说,像我的胎记
然而胎记袭自母亲我必须承认
它和那个无关。他时常
站在海岸瞭望,据说烟波尽头
还有一个更长的海岸,高山森林巨川
母亲没看过的地方才是我们的
故乡。大学里必修现代史,背熟一本
标准答案;选修语言社会学
高分过了劳工法,监狱学,法制史
重修体育和宪法。他善于举例
作证,能推论,会归纳。我从来
没有收到过这样一封充满体验和幻想
于冷肃尖锐的语气中流露狂热和绝望
彻底把狂热和绝望完全平衡的信
礼貌地,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写在一封不容增删的信里
我看到泪水的印子扩大如干涸的湖泊
濡沫死去的鱼族在暗晦的角落
留下些许枯骨和白刺,我仿佛也
看到血在他成长的知识判断里
溅开,像炮火中从困顿的孤堡
放出的军鸽,系着疲乏顽抗者
最渺茫的希望,冲开窒息的硝烟
鼓翼升到烧焦的黄杨树梢
敏捷地回转,对准增防的营盘刺飞
却在高速中撞上一颗无意的流弹
粉碎于交击的喧嚣,让毛骨和鲜血
充塞永远不再的空间
让我们从容遗忘。我体会
他沙哑的声调。他曾经
嚎啕入荒原
狂呼暴风雨
计算着自己的步伐,不是先知
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向导的使徒——
他单薄的胸膛鼓胀如风炉
一颗心在高温里熔化
透明,流动,虚无

知乎用户 返挞 发表

一个能带小白认识名词的闲聊民哲电台。积极意义是,无论你支持或者反对他的观点(他自有一套精神胜利法来忽视这些),你都有可能因此去读真正的领域内的研究然后开始走上专业道路或者开启更深的思考。但是说翻电” 伟大 “的那部分听众可能不在此列。

消极方面是他对自己不精通的内容用一种了然于胸的态度去讨论,容易造成误导——比如神经科学。大胆猜测一句,他对这个领域的了解不会超过 2013 年前出版的畅销科普书籍,就更不要提现在的研究前沿了。因此,他在感知、本性、意识等方面的讨论漏洞不少。看底下其他答主的回答,似乎其在哲学方面的事实认知上也有不少错误。

具体的话,只说下最近的那期说批判性思维的愚蠢的吧:他全程都在使用着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来论证批判性思维的愚蠢,我不知道他对此作何感受。而且他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观点来说明归纳和演绎对于我们思考的害处真是荒谬无比。难道晓得了不完备性存在所以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们都应该去集体跳楼吗?

那我为什么会听?我一个人住,非常孤独。做饭的时候听这种不用费脑子的语音节目有助于缓解孤独:我会一边听一边组织虚构的反驳。不过听久了也觉得烦,翻来覆去那几句话,而且经常使用”非非常常 “和” 真真正正“让我觉得尴尬。

更新一下:我之前还是太客气了。

由于好奇其演讲是怎么进行的,我加入了翻转电台的听众群,并且听了两次李厚辰的演讲。第一次是他在看理想公众号的《为什么我不想为 “科技进步” 拍手》发表的那天(我对他所谓 “基础科学持续沉寂” 的说法给了一些例子做反驳,但是看理想的公众号并没有放出我的留言,即使我没有任何语言过激的行为,他本人在朋友圈转发文章以后对我的反驳也是忽视而去讨论技术中立的问题),群内演讲由他三十秒到一分多钟不等的语音片段构成,时不时佐以适合移动端观看的纵向幻灯片。两三个多小时的演说结束以后,听众提问,他选几个回答。“宗教”氛围可以说颇浓厚了。这次演讲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在语音中反驳了我说他没看过多少神经科学领域论文的说法,宣称自己 “看的不比一个研究者少”(差不多是原话)。我当时觉得很可笑:如果你看的是一根光纤插到老鼠脑子里就控制了它的行为这类“扰动 -> 行为变化”的论文,一天我能看两斤,照着 nature 的公众号检索关键词然后找原文 abstract 读就好了,不用动脑子,认识单词就行。但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者可不是只看这种科普文章,如果按照论文阅读量对应的时间来算,李厚辰估计要放弃自己的主业工作才有可能补上。就更不要提神经科学里广泛的非实验文章了,他是自称不懂数学也不懂物理的,就这一点而言,领域内就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他是绝对看不懂的。何来的底气呢?我猜只有无知。

那一期演讲结束以后我退群了。但是第二周他又把我拉到了新的听众群。这次的演讲我没听,但是参与了一下演讲结束以后的讨论,议题是关于香港近况的。在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以后,我被他直接踢出群了。他用优越的语气在豆瓣上劝审查员找份”体面的工作 “,结果转过头来就做这种” 体面 “的事情?我和他说” 你不要变成自己反对的东西而不自知 “(直到这个时候我还是觉得也许可以沟通的),结果人和我说” 去朋友圈骂我吧,就和你一直做的那样“。

我检视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只有三条和翻转电台相关,是有反驳,但是绝对没有人身攻击。最为激烈的一条也就是放了一张翻转电台结束以后打出的求赞赏的 PPT(见下图),我说这是新时代的赎罪券。“你的打赏能让我们一起走的更远”,很懂得掩藏威胁意味嘛。另外 “告别知识付费” 那一期我还言犹在耳呢。

总结

两次和他直接的沟通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根本就不打算和不同观点进行交流的人。可同时他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中又存在不少前后矛盾,因此他用直觉和对批判性思维的批判做挡箭牌,并且直接忽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可悲的是,在看理想公众号他的文章、豆瓣上他的发言下面,都有大量的网民留言表示 “深刻”,“伟大” 等等。这真是让我对他们的智商感到捉急,一位真正的思考者有必要把自己的头像改成福柯把微信名换成 “米歇尔 · 福柯” 然后开始说话吗?你们就这么缺精神导师以至于如此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就这么个摆出一些哲学家名字、在宣传招贴画上放上一些思想家版画头像、用细细的宽间距无衬线字体拼凑起来的符号堆砌物,迎合一下你们的城市病就能把你们忽悠得团团转还自以为看清了世界?真是 meta - 韭菜啊,有空多多提升一下资日水平吧,别被割了还以为自己认清了生活的真相。

再度更新

有意思啊,睡前一刷,突然发现短短一天之内多了好几个支持的答案。主播本人还亲临我的评论区对我进行了道德批判,说我又坏又阴暗又可怜,真是不胜荣幸,你们加油。

再来一位和主播言论性质差不多但是语气更激烈的:

我在回答里提到过我对香港问题的看法具体是什么吗?按照你这个思路是不是只要和你们主播不一样的就是 sb 想法呢?还学法的?这水平约辩论我都担心听不清人说话啊。

这一条再结合主播的置顶评论,相信各位从这些话中得以一窥这个电台的素质了。不过李主播有一点说的对,我不该花时间在这个问题身上,真不值得。

2020.02.27 “敢于去相信”,“相信” 什么呢?答案可能出来了。

本来都忘了这事了,结果今天在另一电台的听众群里又发现有人提及了此电台的最新一期,信息如下:

本以为会有什么高见的,比如新鲜的关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之类的。

听完以后却发现,这一期和小学时校门口卖饼大妈给我说的 “科学总有解释不了的,牛顿晚年都该信上帝啦所以信耶稣没问题啦” 没什么本质区别——除了李主播把解释不了的叫“神秘性”。由此可见,换词是多么地重要,这也是翻转电台和一系列掉书袋电台的主要特点之一。

宗教这期内容总结下来就是以下几句话:

1. 现代人没有信仰啦

2. 我又要有信仰我又要关心俗世事务,基督教是个好选择。还提到了阿奎那(哈哈哈哈,神学就是从阿奎那开始被玩坏的呀,协调科学?做什么梦呢)

3. 科学总有解释不了的啦,所以我信宗教也是 “有依据” 的(还提到了科学家,你是想说朱清时吗哈哈哈哈哈)

4. 除了基督教,你不能通过别的方式获得 “救赎”

这几句话,使李每一期节目开头的 “要敢于去相信” 的宾语终于不再遮遮掩掩了,是什么大家很清楚。

他自称祈祷是要借上帝之口说出来东西,结合本期内容,这是不是有船教的色彩?

我对宗教并无敌意,毕竟总有人需要鸦片,物质的,或者精神的。不过有些宗教信徒的一贯特点就是:傲慢自大,自认为真理和善良必然站在自己这一边,并因此作出极端的行动。

不过这位主播,我看他不敢点燃火把,他只敢在评论区诅咒我。

low 穿地心。

知乎用户 FINNN 发表

如果把翻转电台看作他自己的「装置」,那么你要把评价电台转换为评价李厚辰这个人,以及揣摩他的动机也可以接受。那我就说一下对他的看法和感受。

他是一个温暖的人,写诗读诗都很棒(这不是我用语言可以解释的)。是一个看了也理解很多书和文献的人,想问题细致也整体(我们刚听了 UCSD 访问教授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讲座,除了术语多了些核心内容很类似他之前做的一个专题)。他是喜欢表达自己观点的(就像任何平常的研究者或伟大的思想家),但同时也鼓励听众自我拓展和阅读原文(如某集播客「听播客可以取代读书吗」)。他可以在妥协下务实(如某集播客:「做事的难处」),但更多的是保留对更理想环境和人「格」的追求。他当然(很可能)对「Computational Neural Science」这种学科没有深入研究,但我(以心理学的教育背景)认为他对整个神经科学在理论和实际研究的把握比很多 PhD student 清醒。

翻转电台是很好的「提示」和「补充」,也是很好的「知识脉络」和「认识梳理」。他已经比很多所谓发表论文的「researcher」谨慎和负责了,而我们也知道研究从来不是完全「中性中立」的。 我相信(也观察到)现在就有很多在各种领域的在读博士硕士对于研究的意义性,价值性和指向性产生疑问。而翻转电台很可能就是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在当下的环境里也更难)的一个帮助和引导。确实,他讲的东西我也能挑出意见不同甚至我认为的小错误,但我基本上也能在任何我能看得懂的学术论文里挑错。

他好像不太喜欢动漫和其他流行文化,而我是喜欢看复仇者联盟 3 的。 但我也「应该」更喜欢(他)对事物的关心与对世界的温暖关怀。

最后,可能有些东西就像读诗,或者像不同哲学家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基本假设。太难太难,甚至不可能让某些人对某些事有正面感觉。

But we’ve gotta try.

知乎用户 数据知言 发表

记得去年 9 月初在喜马拉雅搜 “人生的意义”(搞笑的是现在死活想不起来当时为何迷茫了),便搜到了翻转电台的牛津通识讲《人生的意义》这期。被跳出问题,讨论问题本身的思路吸引到了。意识到自己思维的狭隘,于是不断地听了下去,好多都是反常识或者完全与以往经验认识相反的角度,觉得特别新奇,特别好玩。于是从牛津通识开始,到知识分享,到 2018 年底终于追上“神话” 主题进度后,便开始进群听,目前已经是年度会员,不过在群里很少说话。

下面两张图是 2019 年初时喜马拉雅给的收听报告。

在听翻电的过程中,我做一些笔记(由于很多时候是在路上听,有时并不方便记),对翻电的主张姑且简单总结下:

  • 敢于去相信:相信你自己,增加自信心。今年初增加了” 敢于去卓越 “
  • 找回多样性、主体性
  • Know why,而不是 know how
  • 涂尔干有机团结
  • 反对科学霸权(罗格斯中心主义)
  • 反思制度而非个体
  • 坚持程序正义

下面是在 Special 问答里” 如何安利翻电 “这期里提到的电台的观点和立场不是绝对的客观,存在下面的一些 “偏见”:

对于科学和技术系统有很大的抵触,怀疑它并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对于理性的质疑,它绝对不是最源发的,绝对不是你思想的出发点,也绝对不是导致你活得更好的关键,而只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
不认为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普遍的东西,网上任何 “如果 XX, 那么就可以 XX” 都是骗人的。

上面”总结 “和” 偏见“是给没听过或只听过几期就作出评价的人看的。可能不全,不过基本可以参考。因为看到有批评的声音,但少有直击核心。那些说着讨厌或反对翻电的,希望帮到你们至少搞清楚你们讨厌或反对的究竟是什么。

说翻电是在传教的,真是多虑了。翻电提供另一个 (多个) 角度去思考,但并没有说这个角度就唯一的。很多时候,虽然会习惯性地说”非常非常重要“,但也没有强迫听众必须去接受。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翻电也是如此。

还有批评打赏图的,翻电基本上是进群随意,并没有设置打赏门槛,爱给不给,多少随意,这并不能和那种不付费就听不了的电台而相提并论吧。

于我而言,在人生迷茫期偶然遇到了翻电,对一些事情终于恍然大悟,一些选择也可以毫不犹豫了。最大的收获,是 “敢于去相信“的” 敢于“。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往为了两条路的选择而迷茫时,以前多是选看起来简单的那条,现在则更倾向于困难的那一条。总之,翻电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而且很多时候是被忽视(有意的、无意的都有)的那些视角,这于我确实非常重要。

谢谢小李老师,请努力继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曾经很喜欢,那时候读书少。

后来吧,书读多了也就听不下去了。。。

为什么书读多了,还是要感谢翻转,介绍了几本得一读的书,读原著,可能对年轻人的作用更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既然翻电经常说 “直觉的力量”,那么我就用直觉评价一下吧

我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有些人说的

“翻转电台就是高级版逻辑思维”

因为逻辑思维还能算高档的二道贩子——他们直截了当的告诉你,我就是帮人总结,缓解焦虑的。

而翻电最恶劣,也是主播最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二道贩子。

正如主播自己所说:

我做免费的高强度分享快 4 年,这 4 年,打赏我的人和完全免费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获取我全部的内容。我高调反对知识付费,而我的所做所为,完全符合我自己的主张。

然而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指出:如果你高强度的分享知识,那么你从哪获得新知识呢?

或者说,要多泛泛地快速阅读,才能赶上这种高强度的 “知识” 分享呢?

道长已经五十岁了,少说也学了三十年哲学,结果把八分,一千零一夜甚至圆桌派的节目加起来都不及翻电一半,更何况道长出了名的爱读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是该说后生可畏呢,还是说主播每天大概有 40 多个钟头呢,亦或直截了当地说现在做的都是些… 呢?

于是他讲平庸性的时候,就用平庸性骂人。

讲写作的时候,就用写作骂人。

就像某位公孙先生说的那样:

“他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说了他相信的东西,那你要他怎么样,他什么都没做错。”

所以说我甚至无法评价翻电,因为我不知道在该评论哪个翻电:

是那个说 “我看了维特根斯坦之后都看不下去动漫 / 电影 / 游戏 / 杂志” 的翻电?

还是那个三天两头追热点,一会伪娘,一会孙笑川,一会综艺节目的翻电?

是那个说听电台其实没用,要多读经典的翻电

还是那个已经开始鼓吹人生有这个电台就够了的翻电?

亦或是那个信誓旦旦的说,连引用别人的话都让他觉得很丢人,自己丧失了独创性的翻电

还是这个把福柯当头像,甚至把福柯当名字的翻电?

或者是那个当初劝人 “体面”,如今帮人体面的翻电?

再借用一次别人的话(哎呀我真的是一点原创性都没用了)

评价翻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当初翻电说的话再对它念一遍。


另外,建议某些小粉电先去听听你们伟大领袖几年前的电台

仔细听听教主登基之前是怎么评价你们的

当然了,每个阶段说每个阶段相信的东西嘛,我们都懂得。

知乎用户 八月 发表

翻电一直在听,坦白讲,并不认同里面的所有观点。但从来没对小李老师其人产生过什么怀疑

今年 dicecon 见过小李老师一面,听他推广他的桌游,跟想的差不多,挺亲切挺直接的一个人

有些人就是喜欢扣帽子,真是不想多说什么。如果一个人想要做科学批判,必须要把当代科学完全,透彻的了解,看过各学科所有尖端论文,那确实没人有资格批判了。以一个超高的门槛让所有人闭嘴,又有什么意义呢?

知乎用户 发你第二个梦​​ 发表

知乎用户 薄荷蓝 发表

看了前面幾個评论实在有种应验了翻转电台里面的几个论点。比如说洗脑,观点不正确。我个人认为博客本来就是一个自我表达的媒介,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洗脑的工具,那首先要问的是自己为什么被有洗脑的感受。或许是个人价值体系或者意识是不是太薄弱。虽然我也不认识这个博主,但我觉得他实在很勇敢去讨论这么多复杂的哲学体系,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倾向。我虽然自己也有思考过这些问题,但是我就是他所说的永远摇摆的第三方。我自认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智慧实在是无法有能力去评判他的观点。我更多得到的是多样思潮的思考,我想认为他偏激的人,自己也是一个偏激的人。所以他认为别人也会有和他一样的感受。

知乎用户 东海望的猫 发表

个人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值得一听的电台。当然对于任何信息包括翻转电台你都应该带着自己的判断去接收。在翻电里的确会听到一些和自己过往的认知有差别甚至是完全相悖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我思考之后有一些会觉得有道理,也有一些仍不能说服我。但是这个引发思考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如果一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急着扣帽子就未免太狭隘了。

知乎用户 依树 发表

哈,刚好正在听他讲《小丑》的那期,有一大部分都不能认同他的观点。

理解这部电影,他用全人类的 “生活” 概念替代 “社会 / 制度 / 环境” 的概念,以致对这个电影的整个理解都有误。《小丑》这个电影除了说了亚瑟的成魔之路,B 线主要是讲这个制度对于底层人民的诉求无视。

节目里把电影中的底层人,当作一个思维理性素质很高的人 去揣摩,这个与电影想说的一个糟糕的制度 / 环境如何使人变疯 完全是两回事。他的阐释里只有 当事人 & 生活 两个对象 ; 而电影的阐释是 当事人 & 生活 & 制度 / 环境 三个对象。

我自己也不是虚无主义者,我也明白生活是困难的,但不能丧失热爱。但这与和糟糕的环境对抗不冲突,也并非无用。我们对待 “生活” 和对待 “制度” 的哲学是不一样的。

参看:用我们的声音,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人发声

看不到电影的 B 线,无法同理共情,只会觉得电影纯粹在表现疯狂。

知乎用户 兔尔摩斯 发表

2020 年初,我删掉了 “翻电” 小程序。

是 19 年末朋友推荐的,我平时主要搞电子相关,哲学领域的内容了解甚少。朋友说如果你对一些哲学,文学相关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先听这个电台。

于是我在小程序试听了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的《尼采》,上学选修过相关课程,觉得主播内容整理的能力还是挺好的。后来翻了一下书,发现原书的内容本身写的不错,并没有很多译本的语句让人有晦涩难懂的感觉。难得的是英文版本读起来并不困难,甚至表意比中文译版顺畅些。所以,觉得这个专栏的确可以引发对一些书籍目录的兴趣,于是继续准备继续听一下。

然后选择了”欧洲近代历史与思想 “系列,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挺“庞大” 的概念,想要讲清楚,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表述的把握,以及个人知识层面的要求都很深厚。

果然,在听这个系列的时候特别难受。我觉得,主播在讲 “一些哲学家,在 XX 时间,发表了 XX 作品,然后这个作品中包含的 XX 思想” 这一块的时候,整个听起来还是顺畅的。但是这个系列是“欧洲近代历史与思想”,感觉在历史方面的讲解,就一塌糊涂。

最别扭的地方,就是主播特别是喜欢加一些自己的分析,诸如:“当时的人为什么会这么想,有什么样的历史,经济因素等等”,可是每每举例,都让人感受到对于历史,经济知识理解的不透彻,举的例子也不太恰当,有些时候用类比也有点怪异。

所以,后来我和朋友讲,这个人知识面只限于哲学相关。他在历史,经济,理工等其他方面知识都太薄弱了,所以他没有办法把知识体系图谱化,永远是一条线,有点失望。

我就问朋友,这主播是哲学领域的学者吗?了解到也并不是,没有学术论文等。

后面又试听了《现代与现代性》,心里在想,如果主播能有不举例说明,就单纯的过一遍原作书籍目录多好。但凡一开始尝试举例,就漏洞百出。

觉得听栏目的时间,反思主播讲的有问题的时间多于接收知识的时间,就算了。

知乎用户 松鼠脑袋​ 发表

好久不听了,今天听了讲《soul》的最新一期,就是在曲解电影以表达自己的那一套观点,没意思

知乎用户 tom 发表

有选择地听听即可,无需认同,有些回答用了 “伟大” 这个词,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达到 “伟大” 的地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高端的罗辑思维,本质仍然是民哲。不过在知识匮乏的市场里因为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而看起来与众不同罢了。

只听过几期,感觉像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哲学阅读的人写了一部拼凑的哲学史。可以肯定的是读过一些翻译到国内的原著和导读性质的著作,但远没有真正的哲学思考能力。从这个基础出发来谈论哲学是低级和幼稚的,但是作为一场脱口秀是优秀的,如果你对哲学啥都不懂的听个乐子是非常舒服的,但如果要从此入门哲学不如购买学术版的哲学史或是看哲学公开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朋友推荐听了两期神经科学相关的节目,其中有诸多事实谬误(比如说神经义肢的控制无法精确到手指,实际上可以精确到手指的义肢都商业化了),加上跳脱的逻辑(现代科技的局限性得出脑机接口不可能..?),让我几乎生理性的厌恶。至少在神经科学方面我可以确定这个电台没什么价值,甚至会对人产生误导

想要在网上学习知识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去看网课,而不是听电台吹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他推荐的书是可以看的。但他本人还挺喜欢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下一些自认为的定论,那么当他谈及你熟悉的领域而他并非真正认识而只是涉猎,就有可能让你感到不认可。

我主观认为他需要翻转电台来释放他自己通过阅读书籍所获得的知识和看法,借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来满足他阅读这类哲学作品后所思考的付出。那么在他释放出来的时候就会带有自己的解读,每个人当然在阅读书籍之后都会有自己的解读,但从他喜欢在一些并非真正熟悉但自认为熟悉的领域的一些断论来说,我认为自己去阅读他所推荐的书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所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当你读完他所推荐的书籍然后再重新听他所推荐书籍的相关电台,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的解读会与他的解读有所出入。那么到这一步就是个人抉择的问题了,我不认为一个人会有绝对的客观,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看书后的观点与他的观点碰撞,或许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因为我始终从他的语气中感受到一股自认为理中客的态度,而你去反驳他的时候他会自带一种你无法理解我的观点,你的解读能力不够的回应。所以在没有更多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一味去批驳他或支持他我认为是没有那么理智的。

那么我认为这个翻转电台最大的作用就是促使你去读书。毕竟单纯的听他讲话所带来的思考,我认为还是比不上自己看书所给自身认知的提升。因为我感觉在他的思考里面确实还是有比较多的谬论,如果听的时候不加思索很容易被带偏,所以,读书。

知乎用户 Spiral 发表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居然是因为对其他回答很生气…

看到很多人把对翻转电台的评价变成了对小李老师的评价,好像没有多少人具体说翻电内容的,不过我也不想说翻电的内容,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评价的了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只听过一两期节目的人来说。

所以我也就不对节目评价了,我也谈谈我只见过一次面的小李老师和我的一些感受。

8.24 我刚好和朋友在北京,所以买了 Dice Con 的票去看小李老师和翻电听众做的桌游(8.23 好像还有演讲,但是我错过了,有点遗憾)。说实话,在里面应该看不到尚未完成的桌游,所有人都是在售卖封装好的产品,但翻电的桌游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成品,而我几乎是直奔主题去的,在现场看到了小李老师并且听一个已经试玩过的朋友讲了很多桌游的规则。小李老师和我在 USDB 各种节目封面上看到的样子差不多:像是吃了张飞炖李逵一样,大胡子,他很热情,也很耐心给到场的人讲解桌游的规则。当时已经中午了,小李老师就在一块背景板后面坐在地上解决了他的午饭。这基本就是我亲身经历的小李老师真人的模样,也别无其他。(后来好像测试了桌游,再次遗憾因为有事早早离开了,没有机会参加)

其实我主要想说的是,在北京游玩的这几天我几乎一路上都在和身边的那位朋友讲我在翻电里听到的东西。8.23 在去桌游展的前一天,我点开了知乎上的这个主题,看到很多对翻电负面甚至是诋毁的评价,我当时和我的朋友说:为什么会有人对一个免费做知识分享四年的人报以如此大的恶意?难道人们就只能相信那些做知识付费,标榜知识换取金钱合理性的人的谎话吗?难道只有当一个人说:我做这事不为别的就为了赚钱,就为了我个人利益。人们才觉得是正常的,觉得他真诚的吗?8.24 桌游展之后我再次和那个朋友提起了这件事,他对我说的话给了我答案。他说:说实话,听你讲了这么多翻电的内容,今天还见到了小李,我的感觉是我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做免费知识分享,不太相信这个人用桌游来表达思想,不太相信这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存在。

“我们无法相信善,所以只能认为人有所图且是功利的,甚至是恶毒的”,这大概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了。

作为听了快一年的听众我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前面那位对翻电和小李本人的诋毁错得有多离谱,但我并不想这么做,这是件没完没了的只会让自己生气的事情,就像节目里提到过的:与其批判特朗普言辞里的逻辑漏洞,不如看清他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那位对翻电和小李有如此恶毒的想法的人,自然有他的视角,我只希望提供我的视角。

而我的视角也很简单:我们要对善有信心,相信善的存在,不要对他人的行为充满猜忌,这个世界除了你看到的和你自己心里的黑暗,还有很多地方充满光明。

翻电和小李老师,加油!

知乎用户 BroBowen 发表

一段时间以来,我男朋友都是以陈嘉映二道贩子来称呼李厚辰的。我对二道贩子向来充满警惕,所以天然存有偏见。又被另外的朋友推荐,听了两集以后,得出的结论是,翻转电台对于李厚辰本人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对听众的意义。

我作为一个听众,获得的唯一实际指导意义是,赶快别听了,专注得去做自己的事吧。不能误以为听完了人生由此不同啊。毕竟听完以后,李厚辰梳理了他的观点,获得了他自己的人群,甚至获得了一些金钱上的扶助,而我毛也没有做,也没有得到啊。

知乎用户 ygup 发表

更像是一个领路人,至于自己能到什么地步,完全看个人。正如休谟所说,你根本不能从教授身上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在书里都有了。

知乎用户 非洲刚果猛男​ 发表

我只说一句话,如果你听完了他的节目,以及看完了他推荐的所有书目,那么我大概率可以肯定你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多少干其他事的时间的。

知乎用户 兔男 发表

没有动静的水是一滩死水,如果没有一块 “石头”: 管他是金的,银的,铜的,铁的,还只是一块木头,重要的是那一滩活水,我们需要这滩活水,能让人争论,而不是让其泛娱乐化

知乎用户 因棋止弈 发表

刚打开听他 “导读” 一本什么古典哲学,上来就语出惊人。他倒也真敢说,“我相信没人读完了《理想国》,我也没有。”之类的。我就默默地关掉了这电台。

知乎用户 Strange07 发表

讲的东西太广泛了,导致其中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建议既然想做一个专业的有深度的知识分享平台还是讲自己最擅长最拿手的东西,不懂或不太懂的不要去碰,会损害产品质量。

总体来说给肯定评价。

知乎用户 马小俊 发表

我个人的立场是既然免费,而且是公众开放平台

我是把它当成其他多媒体消费品当成一样的态度对待的

既然我没花钱,所以作者对我不用负责任,我作为免费使用者,需要自己判断

所以我是不会去批评什么

如果我不认同,不听就是了

我也没权力拦着别人不让人听

因为我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真能收获什么,那大概也和我没关系

从个人角度讲我觉得确实引进了很多视角吧

而且一个人再博学,他也有没接触过的东西,我确实听翻电知道挺多以前没怎么了解过的哲学流派

因此去多买了几本书(下了几本 pdf),虽然也没都看完。

另外感谢弄了不少文学类的鉴赏节目,虽然质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很感激的

再另外我真没花钱,而且确实也是完整体验,所以我觉得批评中李收钱这种事没什么道理

但是我是觉得如果真的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说知识付费不对的话,也许应该考虑连打赏都不接受。

甚至应该公开财务状况表面自己不靠这个吃饭,这样可以堵住悠悠之口

rap 水平一般,但明显强于网红刘波等。但是音乐如果是自制那么感觉还可以

知乎用户 黑七 发表

已然是一个伟大的电台了。

如一老师的 ipn 系电台给我的是一种镇静剂。

厚辰老师的翻转电台是一个药丸。

知乎用户 玲子 发表

如果没有或者不愿意反思甚至拒绝现代性,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就是神棍,再加上基督教属性和 HK 问题,他同时在得罪好几拨主流人群… 高度拥抱现代生活,尊重科学,对宗教无感甚至反宗教,以及爱国人士。

知乎用户 B 喵喵 发表

我第一次知道这玩意儿是人家说 “动画不算艺术”

然而今天,游戏是高贵的艺术品。

真的是一点脸都不要了。


6.29 更新

知乎用户 余生皆假期 发表

很多从来不读书的人,有天拿了本网红书籍在看。

这时候有个人过来跟他说网红书籍看了没意思,都是鸡汤别看了。

于是他理所当然的接受了并重回抖音快手的世界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断断续续听过几期,主要听的还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special 里听过捍卫动漫和后浪那两期.

别的不想评价,毕竟李老师的很多观点虽然不中听但是都很对,我自己是个俗人,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我努力不美化自己的行为,然后尽量在自己的专业内有所建树就很开心了.

主要谈谈后浪那期.

既然后浪那期里说,不要指望在 b 站看了 20 分钟的视频就能学到人类历史文明的瑰宝,那我们也不能指望听小李老师 30 分钟的电台就能学到哲学,学到牛津通识读本里的知识吧. 我本人是学纯数的,但是自己也看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科普书,主要是物理,因为我并不精于物理,越看越会发觉很多东西特别是理科方面的东西科普真的太难了,我实话我从不相信一本连公式或者推导都没有的所谓物理或者数学的科普书能让人学到什么东西,. 所谓的 “弦论” 的科普,什么从一到无穷大,xx 简史,上帝掷骰子吗,这些科普作品里经典中的经典,也只不过能让人学个皮毛而已(皮毛可能都没有).

学习从不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美与知识从来都要付出代价,人类文明几百年是苦难的历史,从中诞生的知识是绝不可能读读科普书看看视频听听电台就学得会的.

可是既然如此,我们就不需要科普了吗?不需要 b 站上的科普视频了吗?不需要李老师的电台了吗?不该吧,不能一棍子打死吧. 我相信李老师也不会觉得听众听了您的电台就能学会什么吧?想要自己学到东西,还是得去啃真正的书籍. 科普无非是一个跳板,一个开启民智,一个启发人思考的媒介罢了,但是这个媒介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个媒介,人与知识的隔阂就更大了.

当然你要批驳 b 站的娱乐化,资本化,那我不发表意见. 可如果你说 “你以为在 b 站看几个视频就学会了人类历史的财富” 就把这些视频和 b 站批的一无是处那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要是你觉得那些科普的视频没有价值的话,您的电台也就没有价值了.

知乎用户 一只狸 发表

我个人持有的观点是… 翻电是一个能够提供一些视角,引发一些思考,翻转一下大脑的 “好地方”( ̄▽ ̄)

其实翻电受众根本没必要去花功夫在探究动机什么的事上,洗脑之类的说法也完全没必要在意(当然你也可以用 “你已经被洗了只是你还没察觉” 来反驳我)要说什么是真正所需的,也许只是多一点点的耐心与宽容吧

因此,有没有自相矛盾,是不是绝对自洽,会不会越俎论庖,其实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毕竟你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有能力选择是否认可,是否相信

而这种能力,也正是 Li 所支持的 (¨̮)

知乎用户 平衡之器 发表

我基本上只能听一耳朵,但是听的时候不管是认同、还是觉得不对,都会引起自己思考,这让我在工作中渐渐麻木的大脑,又有了活力。

电台科普的性质很强,个人价值观点也非常明确,本来也并没有说这是最专业的电台云云,但所有人都能从每一期超级长的时长,还有各种细致且数量繁多的科普中感受到,这个电台是在非常努力地表达的一些思想,似乎完全不受外力的影响,持之以恒地传播,然后还有进步。

思想进步的脉路是明明可知的,从夏令营之前的节目到最近的 2.0 就很能感受到。

很可惜,我还做不到很多翻电鼓励的行动,比如

  • 自己去读节目中的书籍
  • 做自己的 “平台”
  • 敢于相信自己

我家本来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家庭,因为家里信新教的原因,从小特别讨厌基督教,以及目所能及的基督徒们的所作所为。但我自己去读圣经和一些基督教思想,又能理解其中的正确性,其实是很大的矛盾。

翻电可以说,是我解决这种自身信仰矛盾的希望之一。因为翻电的内容量真的十分大,想要真正理解翻电并实际地在生活中做出什么改变,需要挺多的时间精力,我还做不到,只能当很普通的娱乐电台来听了,听的时候真的很愉快。反而是一些娱乐电台,渐渐感觉愉快不起来了。

知乎用户 Alita 发表

传达一种思考意识,探寻一种深层次的逻辑,能做这个电台的出发点和行动力都很了不起啊!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实事求是说,李老师还是有自己明确的学术倾向与推崇对象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虽然确有 “翻转”,但有确凿的学术理论出处和推演过程,即使不认可其中很多观点与推论,但其中带动的思辨过程总是会令人有所收获。

知乎用户 假如爱有天意 发表

我觉得挺好的,你们要求那么高的可以去分享免费知识哦,如果觉得别人不行,那你去加油比他做的更好,不要什么事就对别人指指点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第一次接触 flipradio 是看到李厚辰老师写的一篇关于打工人 meme 梗的文章。就顺着网线搜到了翻转电台,看到里面有个栏目是牛津通识读本,目前只听了 2 期,法律上下。

还没听节目的时候就关注了这个知乎问题,看到诸位对电台节目评价褒贬不一,其中不乏因为主播一两句话就抨击主播的回答。答主是个法学生,一向秉持着评价一个事物 / 人的优缺点要有理有据,所以打算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听这期节目。

答主对电台的初印象是主播是个通才,所涉及领域广泛。答主不才,想评价一档节目好坏,我选择从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入手——去听他对牛津通识读本(法律)的分析。

一、首先从书的选取来谈,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是经典之作。我非常喜欢的法理学老师推荐过这本书,确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公民的科普读物。

二、再从李厚辰老师的表达来看,从第一期的法律上篇,李老师所用到的都是非常专业的法言法语,且不存在误用概念的情况,且对于法律概念的解读,从科普向的角度并没有对普通听众造成理解上的困扰,可谓是做到将书上内容做到深入浅出的一次导读。另外,个人非常钦佩他的表达能力。我和另一名法学生每日训练对时事的法律分析将近半年,当我将翻转电台这一栏目发给她的时候,她的评价:

他在谈及英美法系的先例,对概念的解释,能够很自然清晰的讲出来,举例也通俗易懂。

三、从书中内容 / 解读内容进行评价。

(以下标为观点 / 例子的是我在听的时候认为是李加入的个人观点 / 例子,如果阅读后发现是书中观点 / 书中例子,会再修改)

一、针对部分答主称李的观点逻辑不自洽的问题,以下对其观点进行评析:(待补充)

观点一:当法律过于追求形式主义,法律人士筑起专业壁垒,会影响到民众对法律的可预测性。

我能理解他的想法。确实尤其是在法理学,法哲学领域,德沃金在 life’s dominion 书中,在堕胎议题上对反堕胎群体所持衍生性主张与超然性主张的分析,那些法理领域专有的名词能把我绕晕。国经海商领域多的数不清的贸易术语何尝不是在法律执业人士内部设立层层门槛。但我不认为这会影响到民众对法律的预测性,或者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 为何说没有影响到法律的预测性,法条是公开的,判决是公开的,只要具备检索能力 / 懂得咨询都能够知道一个违法行为带来的后果。我有留意到不少自媒体撰稿人分析时事引用的法条都非常准确。

2. 我一向认为涉诉案件应该由专业法律从事人员负责,这也是法律人士筑起壁垒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我举 2 个例子:

例子 1:(来自好友咨询)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借钱,钱转入妻子账户 ,债权人主张为夫妻共同债务。现离异,女方被债权人起诉,要求女方承担债务。女方称对该笔款项不知情。

一审女方未请律师,独自应诉, 基层法院倾向女方。

债权人上诉,二审女方亦未请律师协助,仍独自应诉。中院推翻原判决,判债权人胜诉。

女方就开始闹:不公平啊,肯定是债权人塞钱了。

我检索类案就发现:最高院判决过类案,中院的说理无误,女方在无理取闹。

例子 2:

行政庭,遇到过个人应诉,答非所问,坚持己见,庭审持续近 5 小时。

试问,筑起壁垒是妨碍了人民的可预测性,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纠纷呢?

二、针对有答主说李所举例子不恰当的问题,我对其其中一个精妙的举例加以分析。

在谈及最初社会关系在交往中,哪一些社会自治行为类似于法律。他举了婚姻期间女方对男方说:你要是出轨就离婚。

(暂不谈该行为定性为忠诚协议,民法典更是明确了这类身份协议可参照合同法适用违约责任的认定)

这一举例的合理性在于符合法律规则的三要素。

法律规则的结构有三要素,任何法律法规均有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所谓假定条件,**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1)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其内容有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地域生效,以及对什么人生效。(2)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所谓行为模式,**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泛型的部分。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根据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法律规则中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
(1)可为模式,即在什么假定条件下,人们可以如何行动。
(2)应为模式,指在什么假定条件下,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如何行为的模式。
(3)勿为模式,指在什么假定条件下,人们禁止或不得如何行为的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为模式亦可称为权利行为模式,而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亦可称为义务行为模式。它们的内容是任何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
**所谓法律后果,**指在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配偶在婚姻存续期间**(假定条件),女方说倘若出轨(勿为模式),就离婚(法律后果)**。”

缘何称这一举例巧妙,是因为这一例子又巧妙的与私法篇(要约可否撤销)串联。因为例子实在太恰当了,一定要把这个例子搬出来。

在论及要约可否撤销 。

女方:你下次再这样就分手。

李 将 “你下次再这样” 视为要约。针对某些国家要约不可撤销的规定,例子恰当。

【要约不能撤销】

男方:分就分,那就分了吧。

女方:我开玩笑的。

男方:说出口就不反悔了。

该例子恰当程度,可以和法考众名师的段子有的一拼,甚至法考名师听到想拿为己用的程度。虽然在我国要约可撤销,例子不太适用。

三、针对部分答主所称,李在非自己擅长领域,谈的太浅的问题。以下:

初初确有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的听感。但在私法(合同篇),李提了三个问题。

1. 决定要约可否撤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 针对合同对价这一原则,合同对价是否重要?

3. 什么范畴可作为合同?

这三个问题不知道是他个人的思考还是书中带出的问题,确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他确实没有在节目期间展开分析,点到即止,让人意犹未尽。

我初初觉得这个导读太流于表面,而未纵向挖掘。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法理学课堂,老师的授课方式吗?法律从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如果非要说不足,大概就是碍于个人导读的形式,尚做不到苏格拉底式追问。但提出的问题已经非常符合我对于一档 “导读” 栏目的需求了。

第二期电台节目:法律下

这一期大篇幅讲的是所谓虚头巴脑的 constitutional law

具体的也不好细谈,说说我很欣赏的一 part.

是谈到英国大宪章 39.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批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是「陪审团制度的来源」。

当时学人民陪审员制度时,我做中西比较的 presentation,阅读不下 15 篇核刊,都没有看到以上的表述,没有看到有学者去从陪审团制度设计来源去对比分析比较。书里的角度好,解读也很到位。

(如果以上有不合理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参考文献最后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机核那了解到李厚辰,以前工作的时候就只听机核,但现在机核变味了。不过很高兴通过机核知道了翻转电台。

以前很少读文学类书籍,但现在愿意静下心来看了。并且读了小李老师推荐的《维特根斯坦传》后,对我正面影响非常大!并且因为知识付费那期节目,我前段时间也开始做视频,免费分享自己相关专业的知识。(在以前我肯定不会这么做。)

不过作为游戏行业从业者,我不认同李厚辰对于游戏的看法!!虽然现在绝大部分游戏确实非常糟糕。。。但我不会因为不认同李厚辰说游戏不好而全盘否定他,某些人这样真的没意思。

知乎用户 卜妄谦 发表

只看过几篇看理想发表的文章和关于反对知识付费的音频。在音频和文章中的举例和逻辑推理有很多地方我不能理解,只提两点我最疑惑的。

他在反对知识付费时候竖的稻草人明显,从内容可以得知他关于《得到》等知识付费节目的攻击,但没有证知识付费等于这类节目。

以及,不能理解

如果他所说的同情是指,高高在上的,怜悯弱者的话。确实渺小如我不配去同情艺术品。但从这段截图中我不能判断黄执中说的是同情还是共情。假如他说的是共情呢?(请原谅我没有看过这期奇葩说)

如果黄执中说的是共情,或者诸位看客读者所体验到的是共情,那么后面的内容就可以再商量了。

知乎用户 一想一天​ 发表

从翻转电台提供的内容来看,这是一个十分用心在做的电台节目。

我也因为机核的几期节目开始收听这个电台。

翻转电台对于我来说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听李厚尘讲了超级多的恶之后,我反而看到了非常多的好。说实话翻转每一期节目的信息密度都很大,可以说读书分享节目,通识读本节目都帮我读了很多本书。上大学的这三四年来,因为线下没有交什么朋友,一直以和朋友讨论分享对话的心情在收听李厚尘的节目。

翻转电台的角色因人而异吧,可以是回答问题的讲师,可以是探讨存在意义的哲学家,可以是互相探讨社会问题的辩友。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鼓励吧,告诉你这个世界上还有卓越的东西可以追求,真相往往是假象的伪装,读书的意义等等。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听翻电的话我是很推荐你现在就开始听的,让我评选的话,翻电可能是孤独的时候最适合陪伴的声音。

知乎用户 禅禅禅 发表

超市里新上了一款小众产品。大家都吵翻了。

知乎用户 Feng Orson 发表

觉得他洗脑的都是怎么回事?还有邪教是啥?没脑子和傻大胆的人怎么那么多?

知乎用户 鲑鱼夜溯​ 发表

我一直不知道应不应该推荐这个电台,因为它让人听之前不知道好不好,听完之后仍然不知道好不好;听之前觉得这些问题不重要,听了之后仍然觉得这些问题与我无关;听之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听了之后仍然觉得自己有太多不懂;听之前不知道能做什么,听了之后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个节目面向的是重视生活的人,吸引的却是读书和反思的人;面向的是不重视形式的人,吸引的却是形式逻辑极强的人;面向的是经验丰富的人,吸引的却是经验简单的年轻人。它可能只对那些本来就已经明白它想说什么的人有意义,这些人不一定会因他有什么实际的启示,甚至会从一种沉沦走入另一种贫困。但是,这个电台起码有一点好:它可能让许多已经不会 “认真说话” 的人重新好好对待说话,这就有了一种面向真生活的可能。

知乎用户 知乎事儿真多 发表

「我觉得这个影片剧透了也不要紧,因为它完全不值得去看。」

代替别人做价值判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要警惕。

知乎用户 大雄​ 发表

非常有理想,或者说理想化的一个老师。主讲内容可以听出来老师是致力于传播人文主义精神的。

优点是,如果你是理科生,对历史,人文,哲学范畴有兴趣,可以听一下开阔视野。至少我个人是有不少受益的。

知乎用户 尚喜大师 发表

15 年播客老用户,几乎是有了第一台 iPod 就开始使用 podcast.

各种各样的播客听下来,我最敬佩的就是单人叨逼叨,还言之有物,头头是道那种。这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有极其巨量储备的人才能做出来的。

至于收获,不必太当回事,也不要报太大期望。播客主要的功能还是陪伴。多知道一点事是 OK 的。注意,是知道,不是理解,不是习得,仅仅是听着么一耳朵而已。想要获得硬核干货吗?即使是罗振宇之流把所谓干货嚼碎喂给你都没有太大用处,更何况不是。本质上播客和以前蹲坑听隔壁坑位瞎聊是一回事。

如果说非要有什么收获,可能就是某时某地某场景在听某个片段整件事情综合下来突然脑中灵光乍现有了某种启发。也可能只是幻觉,哈哈。

还有,该播客竟然是免费的,棒极了。

知乎用户 loading 发表

就糊弄糊弄读书少的人士罢了,基督教这玩意还是少碰为妙

似乎李先生把玩家群體全打成民粹了。

知乎用户 杨笛 发表

先表明态度:支持翻转电台和小李老师。

从个人角度说下感受:

我如何接触到翻转电台的?

我是从机核一路跟过来的,在机核混迹几个月后,无意间看到一个评论,提到小李老师虽然在机核参与了很多节目,但没有提过他自己做的翻转电台。
出于好奇,我订阅了翻转电台,从目录上看到很多个人没涉及过的领域,以及许多 “晦涩” 的标题。
目前按顺序听了几十期了,感受到了小李老师做这个电台的真诚和苦心。他以一己之力,以知识、说理、不中立的方式,想要叫醒还处在 “社会牢笼” 里的大家,并在让大家意识到这个牢笼的同时,尽力想提供逃生的方法,可以说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了。

我为什么支持翻转电台?

  1. 想用知识为生活赋予目的,追寻良好的生活。当今社会如果不独立思考,极容易滑入虚无和相对主义,被各种社会的价值观影响,过上 “二手” 甚至 “三手” 的生活。电台通过回溯与当今个人生活最相关的各学科、各领域,试图梳理当今社会现状和个人生活的渊源和脉络,让人觉醒并去行动实践。这和我个人的价值观很一致,所以支持。
  2. 主讲人个人的感召。节目中曾提到,往往影响我们最大的不是书中的深刻道理和知识体系,而是活生生的个人。我个人非常佩服小李老师的广博知识和清晰的讲述能力,可能是自己见识短浅,以前还没有碰到过涉猎如此之广的人。基于这种鞭策和感召,我自己也开始更大量的阅读、写作、构建自己的 “装置”。

关于是否读书

书当然是要读的,难道有人会听了电台就不读书了?对那些知识不好奇吗?不想自己去弄清楚吗?
附上小李老师在高处图书馆的书单目录,供大家参考。

关于电台内容

最后补充一下关于电台内容的看法,其他有答案提到小李老师不是科班出身,讲述的内容不正确、不前沿、不全面,我个人也不是 “科班出身”,故无法从学术的角度来评价。但我想这也不是电台最主要的目的,电台并不是想让你记住某些知识点或领略一下各学科知识的精彩,而在于“更大” 的目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在一个原先只有一道门的房间里,大家排着队准备从这道 “唯一” 的门出去。小李老师却向大家大喊这房间不止这一道门,并打开其他许多扇知识、观念的门给大家看,让大家意识到原来还有其他路可以走。这种行为不可避免的会触怒一些人,但觉得讲得有道理的人,可能会亲自进去看看、逛逛,至于门里具体是什么内容及该走哪条路,相信明理的人会自己想办法去探究的,所以揪着这个问题不放没有意义。对我而言,仅仅知道有这些门的存在和有了想要走过去看看的意愿,就已经很宝贵了。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知乎用户 夏虫不知冰 发表

在知识分享这件事情上,翻转电台非常认真。用心听过的人应该能感受到,李厚辰在尽力避免闲谈、好奇和两可。

不去讨好听众,拒绝平庸地传播和传播平庸。这一点上,中国没有其他知识分享平台做得更好。

知乎用户 林大炮 发表

看这些 李厚晨 信徒的留言,就不难发现李厚晨这个人叨逼叨的节目做这么久,没给听众带来什么清晰的思想,而是更混乱的自恰。

李厚晨的水平在我看来就只能在初中作文考试上拿满分。围绕命题哪怕狡辩也要拿到满分的行径,本来只是小镇做题家暂时的手段而已,但现在的李厚晨却把这种手段,经营成了安身立命的技能,让我汗颜。更可悲的是那些被李厚晨科普多年的读者,一直被待 可使愚之, 不可使知之之道,而无得知,呜呼哀哉。

真的很可怜那些长期听 李厚晨 节目的读者,被卖了还不知道, 能长期听 李厚晨 节目的人,估计一直混乱没有搞清楚该怎么思考。


一边批判暴力一边毫不顾忌的执行绝对的暴力,这个人太虚伪了


我网易云账号已经被翻转电台拉黑。现在评论区里只剩跪舔翻转电台的留言。不难通过里的文字表达中知道,在李眼里别人的意见都是些无意义的话。这种人竟然还舔着大脸说,翻转电台是开放讨论的环境?

知乎用户 Nietzsche Kant 发表

有些人以为评价一件事物以一元论为核心,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

你说李厚辰虚伪也好,基督徒也好,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有人是不虚伪的?难道李虚伪到了一种程度?难道基督徒是天然错误的?再者翻转电台传过教吗?没有,他的牛津通识读本,纯粹理性批判,维特根斯坦是与宗教相关吗?显然不是,反直觉,反理性就是错误?首先反理性与反直觉不单单是通俗字意,更多的是哲学含义。

那李发表了很多看似激进的言论,李错了吗?你反对,反对的就是错的?既然你反对这一个别,为什么要反对这一整体?

这个回答下太多的 “真反理性” 者,希望大家用理性思考反理性,而不是”真反理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开始知道这人是因为家里有个高中的小亲戚在推他,听了一下觉得虽然逻辑错误不少,但还是挺有意思的,然后就没再关注过了。至于现在,我只想吐一口痰:给毒品贩子洗地的都是我仇人。

知乎用户 Roby 发表

曲高和寡的小众圈子,(请注意在这里曲高和寡不是贬义词而是因果关系)

主流用户大概率看不上知乎上大多数回答,

何必来这个地方问这种问题……

知乎用户 小去 发表

你为什么听电台?

个人是一个游戏玩家,而且因为上班的地方太远了所以每天都要通勤两三个小时,然后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偶尔要跑外所以可能一天有半天时间在交通工具上。

所以机核、vgtime 以及日谈公园就是我通勤路上最大的伙伴,现在 vgtime 因为大力和雷电的离去听得少了,所以主要就是另外两个。

翻转电台也是因为听机核的原因才知道小李老师自己有一档电台,因为以为就是像 usdb 日谈公园那种所以就去听了一下。

嗯…… 也就听了半个小时吧就放弃了。

后来怀疑是挑的那期节目有问题,但是后来听了几期基本都是坚持不超过半个小时,十分二十分就关掉了。

如果你听完之后对他节目的很多观点很认同当然就听下去就好了,但是如果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比如我)那么还是趁早放弃为好。

反面观点很正常,有条理的反面观点并不多,网络上或者现实中接触的反面观点都是在政治层面上的,但是真正涉及到三观角度或者思维方式角度的反面观点却很少产生碰撞。

因为你就不会和这种人交流。

翻转电台主打 “翻转” 里面很多的观点是小众的,李厚辰想方设法想向观众推销这种小众的观点,当然有很多观点即便逻辑上值得商榷,还有很多问题逻辑上可能没有问题角度上很诡异。

逻辑观点不同于科学技术,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客观事实不会撒谎,但是理论观点可以通过包装看起来合理。

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很难在观点上说服别人,对线到最后经常就是 “互相感觉对方是啥 b” 谁也无法说服谁。

闲下来的时间难得停一会儿电台本来就是图一乐休息一下的,如果听这种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对线的观点,还不如听听音乐的好。

知乎用户 Timecho 发表

因为有反对的评论,所以重新措辞。

久仰翻电 pod 的大名,一个频道能有一定的听众群体还是说明这个频道有其价值的。所以我基于听了这一期节目之后的感受作出回答,比较片面。

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不要求唯唯诺诺说没有营养的中立话,社会也需要各种声音,“百花齐放”。但是翻电关于五四的这期节目有什么问题呢?

标题 “去 xxx 的”,大可以拟一个陈述观点的合适标题,不带脏话;

节目中反复点题;

“肉 可闻” 的压抑不住的愤怒语气;

这样的情况网络上太多见 了。以键盘炮为代表的人,见到什么就气,气了就不加修饰开喷,把互联网弄得乌烟瘴气。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人越有修养,越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有影响力的电台要用纯粹主观的语气引导听众,那么这样的节目且不谈内容,价值先减损四成。

是人都有情绪,能不能在一时的情绪上头的时候赶紧把引发自己情绪变化的理由记录下来,组织成理性的语言,再传播出去,我认为这是评判一个人的素养的重要标准。

我也在一款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的用户交流群里和不少翻电粉丝交流了这个问题,他们告诉我李主播就是这样的人,但他们也同意这一期的标题和陈述方式确实不太合适。

只是说一个小问题,不值得更深入的讨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求同存异即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和罗辑思维一样,正确用法是去看他推荐的书,别听他讲的东西。

要了解一个人在做什么,可以通过他和其追随者的行为方式。当他传播的观念像宗教、传播方式像宗教、其人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像宗教,那它就是个广义上的宗教。

李老师本身就推崇宗教,想必这不算一个负面评价。

知乎用户 Leaw31 发表

这个电台我大概听了半年,之前一直都在听哲学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我没有基础知识,因此觉得这个电台还蛮有意思的。

最近听了关于心理学的那一期,正好是我的专业。发现主持人犯了很多基础错误。整个音频在做的一件事情是通过过时的心理学理论为了适应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读者而编辑的科普文以及主持人自以为的心理学理论观点而对心理学学科进行评价。

根据人格理论,我对于主持人对其他理论的讲解也开始产生怀疑:因为他可能有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故作肯定地乱发表意见的行为倾向。

鉴于我自己对于其他领域的辨别能力比较低,我可能也不会再听这个电台。

对了,自上而下是 top-down 不是 top-bottom。以及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心理学也不认为心理学起源于弗洛伊德。

知乎用户 七月的星点 发表

入坑很晚,到现在还没听几期,不过正在坚持去听,到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对翻电及其背后的创作者有这么多激烈的评价、争论。

最初只是在苹果的播客中偶然订阅了这个电台,又过了很久才偶然听了一期,恰巧时间正好是我终于开始试着了解一下哲学相关的东西,然后就很快速地到处找翻电过往的音频和讲义(因为播客上很多音频都听不了),先囤起来然后开始慢慢听和消化。

我觉得我个人还是很佩服李厚辰的,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以及是什么样的人,但能够多年来坚持创作,输出自己的知识、理解和观点,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于是否相信、是否客观中立、是否伟大,这样的讨论在我看还是挺可笑的,听播客和读书,对我来说还是想获得一些启发,进而能够做一些思考,都已经开始接触这类的内容了,为什么还要那么执着于一个个体的输出呢?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里很多回答都喜欢扣帽子,或者攻击作者本人。

知乎用户 鸫鱇 发表

改变了我的生活

知乎用户 Francis 寒蝉 发表

伟大

知乎用户 魏雨琦 发表

很有思维的力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翻转电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正名。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这样的事,这事别人都不爱干,目标也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也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就这样情况证明了这件事至少对于主讲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而这翻转电台的追求的是善,那结论显而易见了。

现在这个时代还张狂的讲哲学的人,都有孔子那感觉了。可是还能怎么样呢?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杀马特与三和大神:漂浮在城市孔隙中的年轻人 | 随机波动035

傅适野:李老师10月在一席的演讲里说,《杀马特我爱你》是一部杀马特讲述杀马特自己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杀马特的精神史。影片没有导演视点,一部分素材来自您对杀马特的采访,另外一部分是您买到的915个杀马特在工厂里工作的视频素材。他们大部分是年轻 …

《掬水月在手》编著者:吸血“活字文化”PUA员工欺诈洗稿无下限

天涯日暮雨 文/易潇雨 此事沉默至今,一是为了向陈传兴导演致敬,传世活字文化有限公司涉嫌欺诈PUA员工并洗稿侵权这件事,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二是为了向叶嘉莹先生致敬,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听说这件事,听的是什么版本,但她的人生实实在在有鼓舞过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