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乙己?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发表

每次读孔乙己都有说不出的悲伤

知乎用户 wuweilxl 发表

在灯光下,你一回头就能看见他的影子。

知乎用户 麦咔先生​ 发表

说到底,孔乙己只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挤不进上流社会的一类可怜人而已。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或会遇到这样的一类人,他的成绩比一般人要好,但是又比一部分要差。全班的成绩以他为分水岭,在他以上的学生,最差的也拉他几十分;在他以下的学生,最好的低他几十分。

就像韩寒写的三轮车一样,比汽车少个轮,比自行车又多个轮,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存在!成绩好的不愿意和他玩;他却又自恃清高不愿和成绩差的为伍。

孔乙己是自负而又自卑的一类人!他穿着长衫却又会红着脸和别人争辩。他会欠酒账,但人品又比别人好,有钱就还。

孔乙己又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知乎上之前关于孤独有句很经典的话——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就是孤独——到现在,我们还是会记得那句: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吗?

是不是觉得有点像往日或是现在的自己?

读书十二年,浑浑噩噩,文不成,武不就,连打游戏都没别人厉害。想调皮一下却又没勇气,没有早恋过,从不旷课,老师说上一句要脸红好几天,不敢迟到早退。想想,这些年活得还真是中规中矩啊!

然后,终于混得一纸文凭。发誓老子一定要混出点人样来,却又被现实一点点的割碎了最初的梦想。算了,随便找个工作混日子算了。朝九晚五,也好像不错。到了年纪,娶妻生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然后,我们开始愤怒别人混得如鱼得水,开始艳慕别人前呼后拥。看看自己,身后总是空无一人。叹自己生不逢时,恨老天有眼无珠。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那些好的差的同学都好像过得比自己好,看他们朋友圈里同学聚会的场景你才发现原来和他们其实没读过书。

你一腔抱负无人诉说,壮志难酬终于又憋死在自己心里。就像那最后消失不见的孔乙己一样。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真的只是在说孔乙己吗?

谢谢。

愿身体健康。

知乎用户 Cilyn 果 发表

在我看来,对孔乙己的评价其实没必要那么刻薄。

鲁迅先生惯喜欢写些小人物以讽刺时局,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他知道 “茴” 字的四种写法,却中不了半个秀才;天天穿着长袍,却要站着喝酒;绝不拖欠酒钱,却要偷书度日。

他是当年社会上大批迂腐读书人的缩影,像一块朽木,好吃懒做,死要面子,成不了大器,但是却不能说是个坏人。我尤喜欢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的那一段,总感觉,这该是一个虽然落魄但是善良和蔼的瘦老头。

这也是鲁迅文字的闪光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好坏,看起来都是饱满的,完整的一个人。

孔乙己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异和唾弃的,他只是万千凡人中的一个,深陷泥淖,也没能力自我救赎。

鲁迅同样生在那个时代,他是新思潮的领军人之一,是有思想、有觉悟、有勇气的人。他写下孔乙己这个人,是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血淋淋的落于纸上,警醒世人,为的是破而后立。

但是我们作为后来人,再去看孔乙己这个人的时候,不应该用现代社会的东西去进行衡量。孔乙己的很多行为,放在现在来说是该为人诟病的,但是放在当时的社会,完全可以理解。当然,理解不代表接受。

他本来就算不上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再加上文中的他并没有做什么泯灭人性的事情。事实上,他是整个社会的陪葬品。无论是一开始选择读书进学,还是后来为了读书人的身份死要面子,都只是他身为社会人做出的选择。如果说他真的有什么错误应该被诟病的话,应该就是他的懒了,但凡他愿意做些伙计,都不至于沦落到 “窃书” 被打断腿而后惨死的地步。

我们看到了百年之后截然不同的社会,再返回头去讥讽百年之前的孔乙己的迂腐并不恰当。不能因为在那个时代有一批思想的变革者,就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

从感性上来说,孔乙己最后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有些触动。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应该也并不会去比他好多少。

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分析吐槽孔乙己的错误之处,但是我不能赞同只揪住他的错处,不考虑时代背景,也看不到他善良之处的分析。

毕竟,人类社会的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无谓流逝的漫长岁月。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在鲁迅的作品里,最常见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留白。其中对人物身世和经历的大量留白一方面节省了作者的语言,另一方面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而孔乙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全文篇幅不大,对孔乙己的介绍也都只限于作为第一人称的酒店伙计的所见所闻。就像阿 Q 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孔乙己的真实姓名,孔乙己的身份和家世也没有介绍。而我们能接触到的孔乙己的信息,仅仅是别人的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并不一定真实)和在酒店内的些许生活片段。这就让我们对孔乙己有了想象发挥的空间,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比如,孔乙己为什么会沦落至此?孔乙己为什么会游手好闲?孔乙己为什么去丁举人家里偷书?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名字?这些都是孔乙己之谜。当然,这些迷也都无法解开了。他只能引读者去猜,去遐想。比如我在读《孔乙己》时候,我脑子就一直在想:

孔乙己本来是读书人,字写的很好,虽没有中秀才,但想必家境也殷实过。那么他为什么最后又会沦落到街头抄书、甚至盗窃为生呢?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导致他家道中落呢?

而且就算是沦落到街头流浪,也仍然不肯卖掉或丢弃身上的长衫。这件长衫对他是否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吗?而且孔乙己不肯退下长衫,想必是很有骨气的人吧,他又为什么会去贪墨别人家财物呢?仅仅是因为别人口中传闻的好吃懒做吗?而且既然他是为了生存,他为什么不偷更贵重的财务,而只偷书呢?

而且大家都说他是好吃懒做,不得已经常去盗窃为生,但是为什么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却信用良好呢?而且为什么大家都忘了他真实的名字,而是用孔乙己这个滑稽的代号来称呼他呢?丁举人是当地的乡绅官宦,任谁都知道不好惹,为什么孔乙己敢去丁举人家偷书,他真的是不要命了吗?孔乙己被打断腿的半年内,又发生了什么?他最后一次喝酒的四文钱又从哪里来呢**?**他为什么最后挣扎着也要来到咸亨酒店呢?

真正让一个人物变得真实而富有兴趣的,是发生在他身上诸多矛盾的疑点。这些疑点让我们隐隐发觉在孔乙己身上或许发生了一些我们根本看不到的事实。而这些事实,可能正是导致孔乙己悲剧的真相。由此,文章便以留白的方式,以留在死亡的孔乙己身上的诸多永远可能无法揭露和解释,的迷点、疑点,起到了对社会更深刻的批判作用。

**在孔乙己身上可能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也可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也可能有一段令人叹息的友情,孔乙己可能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好吃懒做,孔乙己可能身上有很多难言之隐,也可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又有属于他的骨气和对道义的坚持。**虽然作者从来没着笔去写,他只是写了孔乙己给酒店门前的小孩儿分发了几颗茴香豆,只是在偶尔的一些生活片段中透露了孔乙己的些许人性之善。但是之所以作者没写,并不代表孔乙己没有!而是整个社会没有看到,整个社会也不愿意去看到。他们看到的,只有帝王将相,只有才子佳人。而那些属于失败者的真善美,却早已被流言蜚语所盖去,并最后连这些流言蜚语都随着他的死亡而彻底消逝掉了!

所以我们又有谁能知道那孔乙己的真实名字?以及他的爱情,他的友情,他的亲情,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拼搏和他的坎坷的一生呢?我们又有谁有资格,在对孔乙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评价孔乙己呢?

所以我想评价孔乙己!但我恰恰不敢评价孔乙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那个真正的孔乙己!尽管我们能接触到帝王将相,能接触到才子佳人,因为自然有诗人,有戏子,有儒生,为他们写诗,为他们写剧,为他们作传。但我们却永远不可能知道那些曾经发生在孔乙己背后的故事了。对于孔乙己来说,我们都是无知的看客。我们都是祥林嫂里,听风就是雨、嚼嘴皮子的一大帮闲人!假如,孔乙己真的曾经活着的话,我们的评价和咸丰酒店中的那些看客们的评价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而孔乙己,在这里就不仅仅是一个滑稽的供人取笑的代号,他还代表着历史上那些无数没有自己名字的默默无闻的人,就像阿 Q、就像祥林嫂。没有人愿意了解他们,没有人愿意真正帮助他们。即使有人表面看上去,同情他,可怜他,或者批判他(就像这个题目下的很多答主)。但是他们又何曾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呢?

我请诸位先生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孔乙己,我们愿意被如此评价吗?特别是评价者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而如果我们有资格评价孔乙己(即使我们对孔乙己的一生一无所知),而谁有资格来评价历史上哪些无数个像孔乙己一样被人遗忘至角落里的无名者呢?而他们可能就是我们身边那些早已被污名化、被区隔、被符号化的祥林嫂、阿 Q,或是孔乙己。

知乎用户 遙朢鷰園 发表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眼看将近初冬,整天靠着火的小伙计也穿棉袄了。

孔乙己正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挂在肩上。

自尊的孔乙己,有谁关心你的冷暖么?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偷就是窃,窃即是偷,汉语里有许多同义词,我妄自猜测,可能是为了作诗时与平仄押韵等规矩相合,才生出这许多同义词。其实偷与窃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平时称梁上君子为 “小偷” 而非“小窃”,有句古语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但孔乙己的确是偷了书的,他在将要讨饭时,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有人见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如此这般,他皱纹里便免不了时常夹杂些伤痕。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熟读圣贤书的孔乙己为和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自己偷窃狡辩?难不成圣人的教导全当成了耳旁风?

不!原因有二:羞耻心和自尊心。

我们之所以撒谎,往往是担心惩罚。一旦道德与法律都对我们失去约束,我们甚至可能对我们做过的坏事感到自豪。“吾未见好德者有如好色者”,一向被我们文化所排斥的,骄奢淫逸,往往是你我喜好的。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善的种子,我们有更高的追求,我们有了羞耻心,才会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孔乙己打都被打了,私不私刑咱先且不说,总算惩罚过了,他又为什么遮遮掩掩不敢承认呢?况且又为人亲眼所见,想赖也是赖不过的。“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虽然他故弄玄虚地争辩,但他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他因心虚而脸红,他脸红因为他感到羞耻。身为读书人的孔乙己却干起了偷盗的勾当,真是把读书人的脸面给丢尽了。但常言道,“盗亦有道 “,孔乙己偷的确是偷了,但他只偷书,为何?

我们读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之类,常常有 “劫富济贫” 的说法,在国人的观念里,富人是否带着原罪,我不敢说,但许多年前,我们有个口号是 “越穷越光荣”,这口号跟“打土豪、分田地” 一样不是凭空生出来的,都是 “劫富济贫” 的翻版,都有极深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基础。“劫富济贫”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孔乙己自当不例外。孔乙己偷窃,只偷书,不偷其他。我想,原因大抵有两层。第一层,身为读书人,对书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与鉴赏力;第二层,有藏书的人家多为富裕人家,“刘项原来不读书”,穷人是读不起书更不会有读书意识的,所以穷人更不可能藏书。其实,“劫富济贫“是我们文化的一道樊篱,此类思想的产生,有切实的现实基础,也少不了我们为自身行为开脱的原因。

孔乙己在大冷天穿着夹袄出现在咸亨酒店,对自己被打断的双腿却不再十分分辨,单是一句 “不要取笑!” 又低声道,“跌断,跌,跌……”可自尊的孔乙己呵,在这家满是铜臭味的酒店,有谁会在意你可怜的自尊么?如果真的有人在乎,又会始终拿取笑于你?世态炎凉,你这苦命人,还要体味世人多少的凉薄?天冷了,终日靠着火的小伙计都穿上棉袄了,你却只有一件破夹袄,有人问过你冷不冷么?你断了腿,一路用手走到酒店,可曾有人问你痛不痛累不累?

那些向你讨要茴香豆的孩子,今天在何处?在三味书屋,还是在百草园?

之乎者也有那么好笑么?

“太祖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重文轻武的宋朝,留给我们的是积贫积弱的影像,但其实宋朝是一个经济、军事高度发达的时代,宋朝的军队数量庞大,而且是雇佣军,现在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宋朝的经济实力,单是给辽的金银玉帛都够我们瞠目结舌的了,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宋朝繁荣的文化,宋代不仅有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亦有李清照这般出色的女诗人,更有程朱理学的思想建树,这一切,皆因为对文化对读书人的尊重。

到了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国门被西洋鬼子的坚船利炮轰开,我们面对西方所谓的文明不知所措,西太后吓得借两腿从紫禁城开溜,弃天下子民于不顾,任凭那群野蛮人在北平烧杀抢掠,举世瞩目的圆明园,说毁就毁了,多么光辉灿烂的文明,就那么、那么没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已开始不再为世人所仰视,不被真正尊重,这让我想起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被人形容为 “累累如丧家之犬”,是的,当文化不再被尊重,读书人仿佛就是丧家之犬,找不到归宿。

“(孔乙己)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我实在想不通这情景到底有什么好笑的,直到我在一本书上看了一个笑话:秀才到街上买柴,对一卖柴的喊 “荷薪者过来”,又问,“其价几何?” 秀才看了看柴,又道 “外实内虚,燃之,烟多矣”。那本书上说,这秀才过于迂腐,所以可笑。固然,秀才不该对卖柴的这样讲话,但其实这是一种不能自已的行为,这个寒假,上初中的堂妹对正煮饺子的我妈说,“大娘,你看,水沸腾了,有气泡从水底逸出来了”,这秀才就跟我堂妹一样,一时未能从书里走出来,没能及时选用恰当的生活语言。但若论迂腐,谈不上,“书呆子”“书呆子” 好像书读多的人都呆一样,实际却不是这样,秀才的一个 “外实内虚” 便道出了这捆柴的质量,这呆么?孔乙己的一个 “君子固穷” 便道出了自己穷困的缘由,身材高大的孔乙己实际上是有能力干些短衣帮的体力活的,但他能像颜回一样安于贫困。

其实,读书人不仅不呆,反而是最聪明的一群人。在过去,出将入相的往往都是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饱学之士,就是这一群人将政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完成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些人,除了海瑞这般有个性的人物外都有四体不勤不是农桑的毛病,孔乙己就是这样,即便是去偷书,也不做农事,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不同的分工,我们不能也不该把脑力劳动者看成懒惰的人。

我不明白我生活的时代为什么会这样:人人追星、人人鄙视大学生。“聪明的智商充满你脑袋” 这样半通不通的歌词也能流行也能火,读了十六年书的大学生竟然弄得要去掏粪,还有知名主持所谓的人大代表为大学生掏粪叫好,说什么可以改变中国掏粪现状。

你为何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

鲁镇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可以到咸亨酒店要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上酒钱的四分之一,便可要盘素菜做下酒物了。酒、煮盐笋、茴香豆,在这里都不是奢侈品。咸亨酒店是提供包间的,在包间里,可以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但能享受此待遇的,都是长衫主顾。

在鲁镇,人大概分为两个阶层:短衣帮和长衫。短衣帮站着喝酒,长衫到包间慢慢地坐喝;短衣帮只能吃煮盐笋茴香豆这样的素菜,长衫是可以要比煮盐笋茴香豆贵上十几倍的荤菜的。我们还可以从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出,短衣帮是穷人,长衫是富人;短衣帮是体力劳动者,长衫是脑力劳动者,即读书人。从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鲁镇,读书人即是富人。从而也印证了前面提到的,孔乙己偷书是一种 “劫富济贫” 的行为。

但是在鲁镇,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无法划分他的阶层,他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孔乙己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可惜没有进学,属于脑力劳动者,应该穿长衫;但他只能站着喝酒,只能吃茴香豆,是穷人,应当跟短衣帮化到一个阶层。

为何本该穿长衫的孔乙己只能站着喝酒?因为他的家境并不殷实,他又没进学,又不会营生,所以越过越穷,最后只能站着喝酒了。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

按理说,偌大个鲁镇,跟孔乙己同样境遇的,恐怕不在少数,但为什么只有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相比每一个中学老师在讲到《孔乙己》的时候都会讲过,“因为他不肯脱去长衫”。但为什么他不肯脱去长衫呢?相信也有很多老师讲过 “因为长衫是身份的象征”,这样说无不可,但我以为尚不够深入。孔乙己的长衫似乎又脏又破,似乎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应该失意很多年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他始终不肯脱去长衫呢?难道十几年的困窘的现实仍然不能改变他分毫吗?有个词叫 “矢志不移”,这个世界上,能让人永不放弃的,只有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知道,孔乙己心中有一个梦想,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不肯脱去长衫,其实是在告诫自己同时也在告诉这个世界,他孔乙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记得我中学的老师还讲过,孔乙己不肯脱去长衫是因为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一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倘若他真的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却又为何主动交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短衣帮的孩子?还有人说,孔乙己不脱去长衫是因为不肯干短衣帮的活计,这我倒是赞同,但以往,对孔乙己这点多是持批评态度的。照我看,这不仅不应当批判,反而应当鼓励。人在社会中,是有分工的,孔乙己是读书人,读书人就该干读书人的事,虽然他身材高大,但身为读书人的他,实在不应该去挤压短衣帮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这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看:第一,倘若他去干短衣帮的活计,无疑是在抢短衣帮的饭碗,可能因为他,就会有一个他不认识的短衣帮吃不上饭;第二,身为读书人,倘若不干读书人该干的事,那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第三,倘若他去干短衣帮的活计,可能会提高短衣帮的从事的活计的入门门槛,同时使读书人的社会认同度降低。一句话,他干不干短衣帮的活计,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关乎两个阶层的利益。我只想说,孔乙己不幸生在了一个悲哀的社会,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人尽其才的社会,可惜我也没生在这样一个社会。

孔乙己的才学几何与茴香豆可否入账探讨

孔乙己是否有真才实学?这个问题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的意见是,孔乙己是有真才实学的。我想,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大概会从以下两个方面反驳我:孔乙己没有进学,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言外之意是孔乙己净注意些虚头八脑的东西)。

第一,进学不是评判一个读书人是否有真才实学的唯一标准。古来落榜者众,其中又不乏佼佼者,我们熟知的《枫桥夜泊》就是落第的张籍在归乡途中满怀愁绪中写的,“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是柳三变不第后的牢骚,《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多年不第的情况下创作而成的。科举是先进的,同时也像其他任何先进的制度一样,有其局限性。科举发展到后面,特别是在八股出来后,已经变得较为僵化,未能很好地选拔人才了,于是龚自珍才会吟出这样震耳发聩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以,未能进学也不能说明孔乙己就没有真才实学。

第二,懂得回字有四种写法到底是虚头八脑的体现还是真才实学的证明。经查资料,我们得知,回字不止四种写法,但有几种写法可以说是重复的,而一般人只知道三种常见的写法,孔乙己却知道第四种写法。古时有个人叫东方朔,净研究些古怪的学问,但据资料记载,他的才学曾帮过汉武帝大忙,一个真正的饱学之士,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码也要勇于钻研,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当他遇见第四种写法的回字,绝不能敷衍了事蒙混过关,不然就会像某歌星一样,把 “自怨自艾” 唱成“自怨自哎”,贻笑大方之家。懂得回字有四种写法,首先体现了孔乙己治学的严谨,其次体现了其勇于钻研的精神,再次则无疑体现了其博学。

第三,孔乙己说话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则无疑说明他有真才实学。小说里,孔乙己只有两处引用了《论语》,其一为 “君子固穷”,其二为“多乎哉,不多矣”。“君子固穷” 已经在前文中有过表述,此处不再赘述。“多乎哉,不多矣”语出《论语 · 子罕》,意思是“(君子)真的在乎多能么?不是只在乎多能的”,请注意,在小说中,虽然孔乙己虽然用手捂罩住了茴香豆的碟子,但他这句话并不是针对茴香豆说的,而是针对自己的处境的又一次喟叹:我孔乙己在乎多能吗?不是的,能给孩子们一颗茴香豆吃也挺好了。古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乙己虽然穷,但胸怀宽广,心装他人,他每次在咸亨酒店吃酒,都要茴香豆而非煮盐笋,是因为茴香豆可以分给孩子每人一颗。

第四,孔乙己写得一手好字。知道现在现在仅存的状元殿试的文章是什么样子吗?去看了,你就知道字写得好坏有多重要。

最后,孔乙己故弄玄虚的 “偷书” 与“窃书”,则无疑是孔乙己真才实学的另类注脚。我们知道,汉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说了等于没说、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等等劣性的一面。一些政府报告及外交部的发言,属于说了等于没说,大大小小的骗子的语言则属于混淆视听,而纵横家的巧舌如簧说穿了就是颠倒黑白。外国人常常抱怨汉语难学,那是因为我们一样事物常常有不同的说法,同样是儿子,你的儿子就是令郎,我的儿子就是犬子。孔乙己的 “偷书” 与“窃书”就属于那种混淆视听范畴的,显然,他已掌握汉语这劣性的一面。

咸亨酒店的掌柜不把茴香豆记在账上,只是在粉板上写 “孔乙己欠十九个钱”。在孔乙己看来,帐是不应该这样记的,而是要写上欠账事由(比如茴香豆一碟)等等事项的,帐要记得清楚,明白。在过去,也有类似会计的职业,叫帐房先生,要求是能写会算。而孔乙己将“茴香豆” 入账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极具现代会计学思想。简单地举个例子,记账的目的什么?因为我们的记忆不够用。假如所有的掌柜都像咸亨酒店掌柜一样记账,而有天在他收账时,欠账的人记得的数目跟掌柜的记的不同,怎么办?肯定是争执不下的,而若是你把欠账时间、缘由等都记在账面上,对质时则毫无疑问地解决不必要的争执。

从酒店的掺水与小伙计的不屑中谈

孔乙己的大智若愚与短衣帮的大愚若智,孔乙己的人生追求与短衣帮的浑浑噩噩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不置闲笔的,像 “这是二十多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是在暗讽物价飞涨与货币的贬值。而先生费了很大笔墨描写的酒店往酒里掺水原因何在呢?从先生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短衣帮为了防备小伙计往黄酒里掺水做了诸多努力,精明可见一斑,而孔乙己却是从不瞧从不问的,吃没吃亏都不知道,真不是一般地傻。

但是在小说将要结尾处,孔乙己说了一句 “这回是现钱,酒要好。” 每个中学老师大讲特讲 “排” 与“摸”时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句话,更是忽略了一个极为常见的文学技巧:照应。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孔乙己早就知道酒店往酒里掺水的,但从不说破,也没像短衣帮那样掺杂不清,其实是基于很深层次考虑的。常言道 “无商不奸”,酒店往黄酒里掺水不足为奇,不掺才怪了事呢,而短衣帮那样掺杂不清地看着,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防得了初一,防不了十五,防得了样子太傻的小伙计,防不了贼尖百怪的其他伙计。既然如此,计较还不如不计较,酒肉穿肠过,酒水酒水,酒本就是混有水的。不计较,落得清静,喝酒就是喝一个心情,不计较,落得心静,心静自然滋养出宽广的胸怀。

孔乙己在教小伙计识字时说了句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记账要用”,而听到话的小伙计却暗想自己和掌柜的等级还远呢,还有一个细节,我们也不应该放过,就是小伙计在心里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教我么?” 这两个细节连缀在一起,我们便可看出,在小伙计心中,人的命运,是几乎不会改变的,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可能会成为掌柜,更不会想到,也许有一天,他会像孔乙己一样,弄到将要讨饭。他没有人生追求,不懂居安思危,浑浑噩噩,只知跟别的短衣帮一样取笑孔乙己,却从未从孔乙己这面镜子中反思过自己。

在鲁迅的文章中,有个很特别的角色:看客。看客总以看别人的故事为乐,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没有独立的思想,甚至没有独立的性格。小伙计、短衣帮、酒店老板都是孔乙己人生路上的看客,看着孔乙己从小康坠入困顿、穷困潦倒、被打折腿,却从未想过施以援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年以后,我们读《孔乙己》竟然也是站在看客的角度,跟当年的小伙计一样看孔乙己 “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而二十年后的小伙计,已经开始觉醒,尽管努力保持当年的冷漠,但还是在 “棉袄” 与“夹袄”的对比露出了对孔乙己的关心与同情。

知乎用户 弦时影 发表

我是语文老师。
某个晴朗的早晨在上文言文,又是陶渊明。学生昏昏欲睡,懒散、昏沉地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一瞬间想到了孔乙己,想到了这一个画面。孔乙己知道 “茴” 字有四种写法,然后呢?
然后呢?
我说着陶渊明的高洁情操,然后呢?
我说着李白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呢?
我说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然后呢?
我一瞬间发现,我就是孔乙己。我想哭,我想在鲁迅先生面前俯身痛哭。
那是刚刚被校长一顿骂的我,那是被领导训斥得猪狗不如的我。
迂腐,愚昧,以及,无能为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附上原文的注释:

 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如下:“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为小说是一种泼秽水的器具,里面糟蹋的是谁。这实在是一件极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记。”

  ⑵描红纸:一种印有红色楷字,供儿童摹写毛笔字用的字帖。旧时最通行的一种,印有 “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这样一些笔划简单、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⑶“君子固穷”:语见《论语 · 卫灵公》。“固穷” 即 “固守其穷”,不以穷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⑷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由秀才或监生应考,取中的就是举人。

  ⑸回字有四样写法:回字通常只有三种写法:回、〔外 “冂” 内“巳”〕、〔“面”之下部〕。第四种写作〔外 “囗” 内“目”〕(见《康熙字典 · 备考》),极少见。

  ⑹“多乎哉?不多也”:语见《论语 · 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里与原意无关

  ⑺服辩:又作伏辩,即认罪书。
————————————————————
————————————————————
为避免犯了(1)中先生说的错误,声明,本篇仅从孔乙己身上的某一角度出发,对鲁镇人们的一些思考,引申到现今的状况。不为孔乙己洗白。

我想原文写了一种社会态势,批判或同情的都不是孔乙己一个人。

我也不想否认孔乙己身上的缺点。鲁镇人的嘲笑我很反对,也不就能说孔乙己比鲁镇人就又高了。

但有几点我觉得挺有价值:1、孔乙己多多少少因为好吃懒做而穷;2、孔乙己偷的不是钱财而是书;3、鲁镇人嘲笑孔乙己并不是我们嘲笑孔乙己的缘故;4、孔乙己因为偷书被私刑,以至于被打死了。

鲁镇的人很可能并不是因为偷这事不道德,才谴责孔乙己的。而是因为他本身已经落魄,还要偷书,想 “洁身自好” 或者说“故作清高”,跳出奴才圈子。奴才们自然要加倍看不起这个奴才里的异种了。

我同情孔乙己并不是觉得他偷书和好吃懒做对。而是由于,没人因为孔乙己最后那一点,偷了后努力想维持的尊严和良心,而宽容一点对待,引领他向善,或者说至少不嘲笑,而非要彻彻底底地打死他,**因为真理是这样的,他就是不对嘛!是我我也要笑他!他死了也是活该。哪怕罪不至死。这是很多答案的看法。**于是孔乙己永世不得翻身。这倒让我想起了《白鹿原》的田小娥。

孔乙己的不事生产个人认为并不是懒惰,顶多算一种愚昧。是读书人不干粗活的坚守或者余毒。可就算这是罪,就该死了?他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落魄我无话可说(但多少也有社会原因),可偏打死他也是他自作自受。

诚然,哟呵,丁举人的家也是偷得的!他的确自作自受了呵。

他穷困潦倒了,偷的是什么?书?!也真是够迂了。

还是那个下和人下的问题。小偷被抓住,就能被打死吗?孔乙己的穷困潦倒,或许是一种时代影响下的自作自受。可他的死,他的一切都被剥夺,却是一种现在还有的风尚呵。

至于孔乙己给孩子讲茴字的写法,这是装逼炫耀?我觉得或许不是。这是一种迂腐的善良。他认为读书上品,大伙儿嘲笑他,但柜台边的 “我”,一个他们说认识字的孩子,在孔乙己看来,却还有希望。所以他“陈恳” 地说,然后“惋惜”(原文用词)。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他很愚蠢地,也想去履行心里的这句经文。

我喜欢一个词,悲天悯人,所以我在孔乙己的迂腐里看到了他不安的一生,而每个人都是有一生的,我身边全是孔乙己啊等等鲁迅笔下的人。生活中少年人的那种斩钉截铁的斥责,正确,却一来无用,二来让人心寒。

而喜欢说装逼这次词语的人,恐怕生活中也多爱 “指点江山” 了。

这是一。

第二,我是一向慎用修饰词和所谓流行语的,我不喜欢说人装。不擅骂人,也没有那么多看不惯,也很少把一些人对立起来贴上标签。标签之风或许是知乎上最大的问题之一。涉及人情性格等劣性时我有时也用我们,而不是老是 “他们”。有人要反对。这无所谓。评论区挺多的,但反对时却偏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有理,而要大声!嚷嚷着你国贵乎等等的,不过也是鲁镇人罢了。

——————原文分割线——————

怎么评价孔乙己我不知道,但大了点后却越来越觉得,可怜的,倒不单是孔乙己了。

你知道 “茴” 字有几种写法吗?落魄,而好吃懒做的孔乙己问孩子。我们都嗤笑他,知道这几种写法有什么用呢?

因为掌柜记账是不记茴香豆的。

你知道夏普比率和特雷诺公式的区别吗?落魄,也许不好吃懒做的某人想要教给孩子。我们都嗤笑之。这有什么用?

我买白菜用的到它吗?

口说无凭,我们眼里只看见了伊的落魄。你那样厉害你咋这样了呢?

于是掌柜默许着,连孩子都要附和地嗤笑一句。

知识何曾有绝对的有用?无用时活该被嘲弄了。哪怕伊爱,也不肯放过。无用罢,那就仅做我可陶醉的春风好吗?偏生孔乙己们落魄,况且懒惰,可也活该被嘲弄。

这世间的无奈,孔乙己们逃不掉。

喝唷!你看啊,其要面子,要讲信,要来付酒钱,最终却还不是去偷书?

我们得意了,是这样说的:

最终……

还不是!!

这五字的断喝尤为胜利者的痛快!让人只能支吾些之乎者也。笑他娘的!他偏要站着穿长袍喝酒?哈哈。

而后来。我再没见过孔乙己了,可能是死了。柜台上也没留着 “茴” 字的酒渍。

我有时还想起他。那茴字究竟有用无用?我不知道。可是偏偏,我们却也都仅是个白菜命罢了。

偏偏还不自知,还要聚起来,对着新来买酒的落魄的伊们,嗤笑两声。

注:
①伊可称代第三人称中性,见评论区。

②孔乙己是否有真才实学,有多少才学,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见评论区。

③孔乙己的懒不能否认。

迅哥儿显然也不是批判或惋惜着孔乙己一个人。孔乙己的懒等等导致了他的穷,但是他的完全被踩在人下,什么都被剥夺走,可不是仅在乎于个人了

@莫然。本不想说。反对这个答案的人也多,角度不同等等罢了。而他在争论中,在被我说破一些甚至常识性的错误后,甚至自己删了自己部分回复,污蔑我抹黑他说了一些他没说的话,造成我在自言自语的奇怪现象。其实看看聊天列表联系下前后文就知道了他在干嘛了,这种智商也是着急。我也只能呵呵了。拉黑。不予置评。他的答案我一条没删,大家自己看。

知乎用户 知之为知之 发表

你可知道这茴字有几种写法?

感觉这是孔乙己最孤独的瞬间了

知乎用户 榆的木 发表

他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什么要对他这么刻薄呢。如果他中了举,就会成为一地乡绅,受人尊敬。他所有行为都不再可笑,而是有知识的表现。

当时面对变局,旧知识份子又有几个能正确反应呢?即使先进份子如林则徐也有过用大粪破英军邪术的笑话。

实用主义的 “这有什么用呢?”,“我用不着啊” 简直是所有知识的万能杀手。你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体系吗?你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吗?你知道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定理,微积分吗?你知道原子结构,电子守恒吗?…… 我们在生活中能用到吗。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今天环境换一下,高考不考这些了,大学也不招这些专业的人。国家改用写八股文录取,大学也只找治学四书五经的人才。我们空学了这 20 年的知识都要被抛弃,要从头学起,那些教这些知识的老师又会如何呢?是不是会一样的彷徨又无助?这时候旁人跳出来说,你学的这些有个屁用啊?我虽然不识字,但我闯过的社会比你多,我更有本事。

现实中,“你们高学历的只会眼高手低,业务水平还不如初中生”(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但大家都愿意相信它)“现在的大学生,街上一抓一大把,根本没用”。如果在找工作几度不顺利时,小学同学过来说 “我早就知道读书没用,你看你学了那些,还是找不到工作,看我现在做装修 250 一天,多好。你要忘掉那些没用的,改天到我们工地上来,我给你介绍介绍”…… 是不是对孔乙己有点理解了呢。

知乎用户 枕舷​ 发表

不就是知乎的大多数吗?

知乎用户 可楼哦里卡坡何​ 发表

“站着吃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关键词:矛盾。

读过书,却没出头。
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子,而始终融不进去。
好吃懒做还偷东西,却死爱面子。

孔乙己真的很矛盾,无论他自身,还是他和环境之间,都充满了矛盾。

在那个年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孔乙己读过书,考不到功名,却会被人嘲笑,连个小孩都看不起他。这是环境。孔乙己读过书,可以抄抄写写为生,却好吃懒做偷东西,生活落魄还被人打。这是他自身的矛盾。

我觉得鲁迅先生这篇小说,最精彩的这些矛盾,孔乙己本身就是矛盾,还是个突出时代矛盾的托。

分割线…… 以下 2016.5.17

孔乙己处理不好这种矛盾,成了异类,落后,不招人待见,死了都没人知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出现了矛盾,处理不了,就会落后,动荡,被剥削,需要变革。

或者,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写这文章,是批判落后,更是希望当时精神病态的人们,能奋起,去处理时代的矛盾,去变革去改变落后的社会现状。我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远不止于批判,他更在意批判完该干嘛,他希望你读完能动手改变世界,最好是立马的。他看清事实,他不悲叹,他看到希望,他的文章很有势,他把故事写得很犀利,要鞭策人们反省,更要刺激人们改变。

他写孔乙己,写得矛盾重重,要让人去思考当时社会的种种腐朽落后,思考当时病态的人的种种腐朽落后。他不要人悲叹,他要人奋起。

至于矛盾本身,我没做过多分析。因为很复杂,有太多的可以说却一时理不清。避免过度解读,点到为止,大家已经可以接着分析了。弱水三千,我只给你一个瓢 – 矛盾这个视角,大家拿去瓢吧。

分割线……

我们作为一个不同年代的旁观者,尚且被这些矛盾揪住心,觉得孔乙己活在这样矛盾的环境,可怜;而他自己就这么矛盾,可悲。

其实如今身边就没有这种矛盾吗?

我们每每低头读到这故事,有说不尽的悲伤,是因为抬头看到周围后,有了更强烈的共鸣,有了更切身的悲伤。

另外,看其他答案会评论到小说里的其他人。而我为了集中分析孔乙己,我把其他人归入环境,因为其他人是大众,和社会本身构成了不可分离的社会时代背景。

小时候课本学过这课文,虽印象深而感触少。为了答题又重看了一遍。

最后有句话想说,对于小说也好,历史也好,我们愿意跨越时空纬度去关注,就不要止于感叹,这些资源能服务于今天的人与社会,才善莫大焉。当你谈思想时,脚已经迈出了践行的步伐,才意义深远,相得益彰。

手机码字,发现有错可以提醒我改。谢谢
知乎小透明,渴望感受一下被赞的感觉。

知乎用户 搜粟都尉赵过 发表

对于高票答案,感觉不知所云,什么时候孔乙己成了知识的悲哀了?甚至可以通过孔乙己来感慨

“知识何曾有绝对的有用?无用时活该被嘲弄了。”

我实在不能想象鲁迅先生若是看到这般理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我也不敢说能揣测出先生完全的含义,但至少读过此文者,都能知道先生所批判者,无论社会还是孔乙己本人,都完全不干知识有用无用半毛钱事。

知识有用,但必须用在该用的地方。你是考据学家,掌握茴字四种写法,那是学术研究,你就是研究者;你是农民讲习班的先生,教泥腿子们学会怎么写最常用的茴字写法,那是普及文化,你就是教育家;你在柜台上向小伙计展示自己多掌握了几个茴字写法,那是在卖弄,是故作文化装的未遂装逼。不是知识值不值钱,是只能将知识用作卖弄的人不值钱。

而孔乙己的悲剧,就是他所掌握的知识并不处于社会上端,不能考秀才中举人,作为晋身之路;他又不肯脚踏实地到社会下端,耐心花力气做个私塾先生或者抄书匠人,赚钱养家糊口。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却又花不了该下的气力,最终满口斯文却干着偷书的营生,故作清高却依然得站着喝酒,知识在他身上既达不到立言立德这样的升华高度,又不能惠泽大众也给自己换取应有的报酬,只能用来在小伙计面前卖弄。知识没有什么悲哀,倒是孔乙己这样的人对知识的糟蹋才显得悲哀。

中国在绝大部分历史时间内,是尊重知识的。但遗憾的是,不少人恰恰钻了这个空子,粗略掌握一点东西,就把自己当做知识分子代表。上有读两本洋书便认为自己万事皆通掌握了一切学科真理的公知,下有看几本科普便质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民科,都把 “知识分子” 的头衔放在自己身上,不被认可便上升为知识的被践踏,社会的悲哀。调门弥高,其实为私。这又与孔乙己言必称读书人的事却干着偷书营生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说孔乙己这篇小说至今读来仍有悲哀在其中,我觉得那便是打着读书人招牌却坑蒙拐骗的人依然广泛存在,而且,不少人窃的水平比孔乙己更是高多了。

——————————————5.23 晚补充——————————————

看了评论许多争论依然聚焦在知识上,实在觉得很无奈,特就知识问题补充答案。

1. 知识是有用的,除了极个别时期,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真正有知识的人也是大都受尊重且可以换取自身不错报酬的。在近代以前(也包括孔乙己所在的依然以传统模式生活的地方),知识主要是儒家典籍及延伸学科,这些学问学好了,进可以取得功名过上人上人生活,如这篇小说中提到的丁举人、何秀才;退可以做私塾先生等比起一般劳动者依然算高收入的职业,毕竟那个时代识字人都是少数。

2. 孔乙己本身知识水平是不足的,这是他做不到顺利晋身的原因。在小说中,曾明确写道: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天分有限还是后天努力不够,孔乙己的知识水平并不足,在当时的考试情况下达不到上升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孔乙己考不上并不是外界原因,因为考试内容(科举考试)与他所学内容是一致的,并不是因为客观上时代突变突然考西学才被坑的。

3. 孔乙己也并不是考据学家之类的 “不适应科举的有知识的人”。现在我问,谁知道π的前二十位是什么?许多人不查肯定不知道。现在我说我知道,那么我算不算数学家或者至少是记忆达人?肯定都不算。我只不过恰好背了二十位罢了,充其量不过可以偶尔卖弄一下满足各虚荣心。同理,仅凭茴字四个写法认为孔乙己擅长考据是很没有凭据的说法。考据学并不容易,这一行有所小成的基本都是穷经皓首,而且基本都得是掌握大量典籍的基础上(那时候书可是奢侈品),孔乙己个人不具备这种条件,也没有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或者说去找考据学家们学习讨论,他仅仅找一个柜台上的小伙计来讲茴字四个写法,这就像我拉着扫地老大爷非得给他讲圆周率前二十位一样,纯粹是为了卖弄都不管对象了。

4. 孔乙己的问题在于本人对待生活态度问题。不管什么原因,孔乙己达不到通过知识考取功名的道路。但是,他本人识文断字,又写得一手好字,这在当时依然算是稀缺品。如果正确面对的话,掌握的知识依旧可以给他回报。他的合法工作就是抄书。在当时,抄书工作依旧是无论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高于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这就是知识的价值。而孔乙己没有把握这种机会的原因也很简单: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鲁迅先生说的很清楚了,孔乙己的问题是好吃懒做,抄书这种累活不想干,于是直接偷书…… 哦不,窃书来的更方便。所以其实孔乙己属于不愿用自己的知识换取报酬(抄书),而是干窃贼这项更有前途的职业。你说这赖知识什么事?难不成每个小偷只要识字会文,都可以把自己的行为赖到知识身上?这个锅知识可背不了。

5. 死要面子装清高和保持尊严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人,因为遇到变故而落魄,但依旧保持自己的精神,那是有尊严;如果一个人没有生活能力,不务正业,以偷窃为生,回头还要在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面前装逼,这叫装清高,这样的人只会更没有尊严。在传统时期,中国人整体比较尊重知识分子的,即便是没有功名的私塾先生、代信先生之类,也往往都有着高出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地位,在传统乡镇中被高看一眼。孔乙己若是个踏踏实实抄书者,就算受到尊重有限,至少不会成为大家笑料。为何成为笑料,本质原因就是作为稀缺的读书人,却不务正业自己作践最终混的如此之残,这种剧烈的反差才是大家嘲笑的原因。可惜,面对这种嘲笑,孔乙己既不改自己偷窃劣习,还要自欺欺人般的文过饰非,然后继续装清高。这样的人放在任何时代,能不是被嘲笑对象吗?

最后只想说,知识一直有用,不管你是想拿它干大事业还是养家糊口,都是有用的,而且对于大多数人(除去可以拼爹或眼界魄力超群的)来说,自己获取的报酬实际上主要源自两点:自己掌握的知识程度和自己努力程度。孔乙己落魄原因就在于:掌握知识程度有限,生活极其不努力,如此过法,怎能不惨?

ps:写此答案时候最高票是

@漠雨红衣

先生,如今最高票已经易人,所以评论区有人疑惑。特此解释。

知乎用户 金吾 发表

脱离时代谈人物都是耍流氓!

赞同

@陈瑞聪

的观点,孔乙己自作自受,无法让人起半点怜悯。如何评价孔乙己? - 陈瑞聪的回答

我看好多人都代入孔乙己了,真是可悲可笑,一者因为你们比孔乙己强不少,何必自贬?二者你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又不如孔乙己。

孔乙己其人有个巨大的优势——他是会识文断字的。鲁迅创作这个人物时不会不知道识文断字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当时是有相当高的文盲率的,半文盲的人口也不在少数,孔乙己的文化水平如果换算到如今,怎么也是个二本水平,如果工作,断不至于饿死。

供孔乙己工作的职业也多了去了,饭店、当铺、药房之流的管账先生,别的不好说,但衣食无忧,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孔乙己还是烂泥扶不上墙,他宁可去偷,都不肯自食其力,为了偷,他能找诸般借口,这种让已经不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孔乙己比阿 Q 更可恨,阿 Q 是自己穷逼没辙才找个精神胜利法,而孔乙己明明可以过得很好,却因为好吃懒做而自我堕落。

知乎用户 柴米 发表

还记得那句风靡网络的金句 “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么?

喊出了多少人的呼声,但高潮过后也如同前浪一样被拍打在沙滩上,了无痕迹。

就像前面有位答主所说,孔乙己不过是灯光下的自己,回个头,瞧一瞧就看得到。而我觉得《孔乙己》是我们每一个人。

一开始,我们是文中的孔乙己,读过书,有那么些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觉,穿着长衫喝酒,也不大理会别人怎么看自己,其实又是有梦想的。

不久后,我们中,有些人沉寂了,为了讨生活,忘却前言,变成了 “短衣帮”、“店伙计”,更会点营生的,成了掌柜;有些人高升了,摇身一晃成了“丁举人”;有些人继续迂腐,留下了“茴字四种写法” 的笑谈。

但结局,也大抵不过在某个无名的秋夜,一浪接一浪的,默默死去。

只有欠钱的人一直记得你。

而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世界也就一个咸亨酒店那么大。

知乎用户 西风独自凉 发表

艺术超越一切历史,如同哲学最锋利、精准的剃刀,呈现历史最本质的部分。

伟大不足以形容迅哥:狠,有力量;准,体现水平。

你可以写出几千万字的专著论述儒教、科举对人心、人性的腐蚀、摧残,以及三纲五常、四书五经、仁义道德的虚伪、变态、残酷,但可能都没有赵家的狗、你也配姓赵、孔乙己、祥林嫂、人血馒头、肥皂来得震撼。

自秦以来帝王皆贼。有道之国, 务在弱民。维护皇权专制的秘诀就是让民众蠢笨、孱弱、猥琐,丧失反抗的能力和意愿,成为一盘散沙、自觉自愿的奴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怎样让读书人联合起来成为愚民标兵?世袭之外,必须给草根精英一个盼头和上升渠道,彻底打消他们组织民众反抗皇权的念头和能力。

科举令李世民洋洋得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迅哥以洗练的文字描绘世态人情,剖析、清算历史:孔乙己、看客、丁举人都是对传统的诅咒;状元、进士、翰林的塔尖之下,匍匐着亿万孔乙己这样的泡沫、灰烬。其善良、迂腐、悲惨,可谓酸儒、儒丐的缩影。

“尼采谓: 一切文学, 余爱以血书者。” 迅哥真以血书者。

知乎用户 袁灏阳 发表

在 « 孔乙己 » 一文的结尾,鲁迅先生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看到这里,嘴角的微笑大概还未消逝,我的心底便立刻泛起了深深的哀叹:孔乙己终究还是被那个社会吃掉了。

是的,我认为正是由于时代的弊病,孔乙己死掉了。

孔乙己死亡的直接原因,自然是丁举人:他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断了腿。这虽然是孔乙己偷东西在先,咎由自取,但丁举人的蛮横粗暴的行为,未免有失公允。通过酒客的描述:“…… 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我可以想见丁举人在鲁镇是一霸,势力不小,对于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竟动用私刑,将其打了大半夜,打断了腿。可见孔乙己之死,丁举人难辞其咎。

但我认为丁举人身后,隐藏着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原因:封建思想与科 举制度。这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而丁举人仅仅是代表这个社会向孔乙己的心脏刺了最后一刀而已。

孔乙己宁肯冒着被毒打的风险去偷东西,也不去做别的营生,是由于他那可笑可悯的封建思想作祟。孔乙己的封建思想,自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整个社会灌输给他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多少知识分子一生的夙愿。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的荣华富贵。孔乙己自然也是有这个梦的,但他终于没有成功,却形成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思想,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不屑于做别的营生,再加上他好吃懒做,自欺欺人,一步步地从一个读书人,沦为了小偷,最终走向了死亡。可以说正是当时的社会氛围,促成了孔乙己的死。

科举制度也是孔乙己死亡的原因之一。孔乙己是下层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丁举人则相反。尽管如果将丁举人放在人才荟萃的京城,他可能极不起眼,但在鲁镇,丁举人绝对鹤立鸡群。在这里,丁举人有足够大的势力,甚至可以动用私刑。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真实写照。在庞大的读书人群体中,只有极小一部分祖坟冒青烟的能成为举人、进士(乡试每三年一次,各省名额 100 人左右,录取率小于 10%)。孔乙己失败了,于是他失去了鱼肉他人的机会,自己却成为了鱼肉。而丁举人,则是刀俎。

孔乙己为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最终卑微地死去。他的死因,是时代的弊病,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弊病;而他的死亡,也昭示了封建社会的没落与腐朽。鲁迅先生通过此文,为封建思想与科举制度敲响了丧钟。

注:是的。这是我的作文……

知乎用户 过家家 发表

当旧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千万万的孔乙己。

知乎用户 长安客 发表

鲁迅认为自己的小说艺术要到什么时候才成熟呢?到《孔乙己》才成熟。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1]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因为,孔乙己是活在,死在多元的、错位的感受世界之中。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个标准的短篇。

《孔乙己》所写几乎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但是,全文只有两千八百字不到。这么短的小说,怎么能写得这么震撼人心?

鲁迅在孔乙己的故事之外,安排了一个看来是一个多余的人物,就是那个小店员。他本来与孔乙己的命运八竿子打不着,不管是孔乙己考试还是挨打,都和他没有关系,他只是在孔乙己喝酒的时候,能够看到孔乙己而已。和孔乙己命运有关的人物很多,如那个打他致残的丁举人老爷,还有请他抄书的人家,一定和孔乙己有更多的接触,有更多的冲突,相比起来,这个小店员就所知甚少。然而,鲁迅却偏偏选中了这个小店员作为叙述者。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鲁迅的立意是让孔乙己的命运,只在小店员有限的视角里展开。孔乙己的落第,他的偷书,甚至挨打致残,都让它发生在幕后,鲁迅省略的气魄很大,那些决定孔乙己命运的事件,使得孔乙己成为孔乙己的那些情景,一件也没有写。这样就可以省略了许多场景的直接、正面的描写。

第二,对事变作在场的观看,只能以对受虐者的痛苦和屈辱的感同身受为主。而事后的追叙,作为局外人,则可能作有趣的谈资。受辱者与叙述者(非当事人)的情感就不是对立而是错位了,其间的情致就丰富复杂得多了。

小店员视角的功能就在于,自由的省略和营造复杂的错位的情致。

遵循小店员的视角,小说只选取了三个场面,而孔乙己本人在咸亨酒店只出场了两次。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两个场面,和孔乙己的命运关系并不大。第一个场面,是他偷书以后,已经被打过了,来买酒,被嘲笑了;第二个场面,他被打残了,又来买酒,又被嘲笑了。如果要揭示孔乙己潦倒的根源,批判科举制度把人弄成废物,这两个场面,不可能是重点。如果要表达对于孔乙己的同情,那完全可以正面写他遭到毒打的场面。像范进中举那样,正面描写(白描)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在场人物的反应等等。但是,鲁迅明显是回避了 “在场” 的写法。这是不是舍本逐末呢?

关键不在于是否舍本逐末,而在于鲁迅衡量 “本” 和“末”的准则。

三个正面描写的场面,写作的焦点,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人。对于这个完全是局外人的小店员,鲁迅很舍得花笔墨,一开头就花了两个大段。动人之处在于,小店员的眼睛带着不以为意的观感,和孔乙己拉开情绪的错位的幅度。小说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个小店员与孔乙己错位的观感。在他观感以内的,就大加描述。在他观感以外的,通通省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写的并不仅仅是孔乙己。其实,这正是鲁迅的匠心,也就是创作的原则,或者可以说是鲁迅小说美学原则,重要的不是人物遭遇,而是这种人物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的、错位的观感。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他看到日俄战争时期,中国人为俄国人当间谍,在被执行枪决之前示众,中国同胞却麻木地当看客。在鲁迅看来,为他国做间谍送死固然是悲剧,但是,对同胞之悲剧漠然地观看,更是悲剧。

人物的感知错位,是相对于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而言的。我国古典小说,以行动和对话见长。我们前面讲过的曹操、武松、宋江、潘金莲,都是从自身的对话和动作中,显示其艺术生命。当然,也有周围人物的感知,如武松打完老虎以后,从化装成老虎的猎户眼中看武松,但是,那是同质的,几个猎户,并没有各有所感的错位,而且其功能是进入新情节的过渡。又如,三顾茅庐,刘备见了一系列的人,许多人眼中的诸葛亮,是一元的,都是把诸葛亮当作隐居的高士。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初次进入荣国府,见王熙凤、贾宝玉,主观感知很独特,但,并未与其他人物不同的感知交错。特别不该忽略的是,这些主观的、一元的感知,并不是小说的主要成分,而是情节的补充成分。而鲁迅的小说,情节却是被压缩到幕后去,成了次要成分,而人物的感知,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互动的,形成了某种错综的网络式的动态结构。

为了便于感知错位,他常常通过一个与情节不相干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感知来展开人物和场景。当然,我们古代文言小说,已经有第一人称的传统。但其功能是以证其实。如《狂人日记》的开头的文言小记,好像是真有过这样的事情似的,言之凿凿,此人病愈,已经到某地当官。而鲁迅中的第一人物,身处局外,其感知与情节中人物的感知,自然而然地拉开了距离,或者用我在《论变异》中所提出的,是某种 “变异” 了的感知,与事件本身错开。一切人物都是其他人物感觉中的人物,就是平常的,也因为感觉的特异,变成独特的,陌生的,用俄国形式主义的话来说,就是陌生化的。[2]融多元感知错位于一炉,才造成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惊异”。应该补充的是,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文类,并不是一般变异了的感知,而是变异感知的错位结构。所谓错位感知,就是既非简单同一,又非绝对对立。拉开距离,远离真相,然而,又部分重合。所感大抵是似是而非,似近而远,似离而合,欲盖弥彰,无理而妙。

叶圣陶说,《孔乙己》小说突出了人生的 “寂寞”、冷漠、麻木,[3] 但是,作为一个小店员,他的漠然麻木,又有不同的错位感受。这个不同的出发点就是 “无聊”、“单调”,所看的都是“凶面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这里的笑声,不是一般的描述,而是整篇小说情绪的逻辑起点和小说情绪错位结构的支点。孔乙己按说非常不幸,命运是很悲惨的。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又给小店带来欢乐,为这个小店员打破沉闷无聊之感,感受世界与人物遭遇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错位,就聚焦在悲惨与欢乐之间。惜墨如金的鲁迅,在渲染孔乙己带来的欢乐的氛围时,很舍得花笔墨:“所有喝酒人便都看着他笑”,甚至 “哄笑起来:店内店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小说错位结构的焦点,显然就在这种“笑” 上。对弱者的连续性的无情嘲弄。不放松的调侃,使得弱者狼狈,越是狼狈越是笑得欢乐,而弱者却笑不出来。错位的幅度越是大,越是可笑,也越是残酷。残酷在对人的自尊的摧残。孔乙己虽然潦倒、沦落,却仍然在维护着残存的自尊。更为深刻的是,发出残酷的笑声的人和孔乙己,并不尖锐的二元对立,并没有太明显的恶意,其中还有知其理屈,予以原谅的意味。这就是情感错位的特点。这种错位,不仅仅在情绪上,而且在价值上。在鲁迅看来,他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书的恶,而是周围人对他冷漠的丑。特别是,传说孔乙己可能是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账。”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笑的人的厄运,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这里,错位的潜在量很大。那些个没有偷窃的人,比这个有过偷窃行为的人,可恶多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已被打折了腿,不能走路,只能盘着两腿,臀下垫着一个蒲包,用手撑着地面“走”。躯体残废到这种程度,在与平常这么不同的情况下,掌柜的“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对很悲惨的事,本该有惊讶,有同情,至少是礼貌性的沉默,可是,掌柜的却不但当面揭短,而且还 “笑着”。错位到如此大的幅度说明,精神上的残酷的伤害,已经是够可怕的了,更可怕的是,他并没有感到严酷,也没有想到其中包含的伤害性,相反,倒是感觉到并无恶意,很亲切地开玩笑似的。错位的美学功能,特别有利于揭示微妙的精神反差。所有的人,似乎都没有敌意,都没有恶意,甚至在说话中,还多多少少包含着某种玩笑的、友好的性质,但是,却是对孔乙己却是对残余自尊的最后摧残。从一开始,他的全部努力就是讳言偷,就是为了维护最后的自尊,哪怕是无效的抵抗,也要挣扎的。这是他最后的精神底线。但是,众人,无恶意的人们,却偏偏反复打击他最后残余的自尊。这是很恶毒的,但又是没有明确的主观恶意的。这种含着笑意的恶毒,这种貌似友好的笑中,包含着冷酷。这个场景的感染力来自于其中的多重错位,第一,是孔乙己的话语与被打断腿的错位,不过是幅度更大了,连“跌断” 这样的掩饰性的口语,都没有信心说下去了;第二,酒店里的人,却都 “笑了”。这种“笑” 的错位很不简单。一方面当然有不予追究的宽容,另一方面,又有心照不宣地识破孔乙己的理屈词穷,获得胜利的意思。明明是鲁迅式的深邃的洞察,但是在文字上,鲁迅却没有任何形容和渲染,只是很平淡地叙述,“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要说抒情了。但是,唯其平静,平常,平淡,才显得诸如此类的残酷无情,由于司空见惯,而没有感觉,没有痛苦。寓虐杀性的残酷于嬉笑之间。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如此痛苦,如此狼狈地用手撑着地面离去,酒店里众人,居然一个个都沉浸在自己欢乐的 “说笑声” 中。人性麻木一至于此,错位的感觉,何等的惨烈。更有甚者,孔乙己在粉板上,留下了欠十九个铜钱的记录,年关没有再来,第二年端午也没有来。人们记得的只是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铜钱呢!” 过了中秋,又到年关,仍然没有再来。小说的最后一句是: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个人死了,留在人们心里的,就只是十九个铜钱的欠账,这笔账,是写在水粉板上的,是一抹就消失的。生命既不宝贵,死亡也不悲哀,这样的世道人心啊。在世的时候,人们拿他作为笑料;去世了,人们居然既没有同情,也没有悲哀,甚至连一点感觉也没有。这里不但有鲁迅对于人生的严峻讽喻,而且有鲁迅在艺术上创造性的探索。

从鲁迅的追求看来,小说美学就是人物的多元感知变幻学。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发现了人物的生命,不仅仅在行为和语言、思想的冲突之中,而且在人与人感受的部分重合 / 部分偏离的结构之中。各人的感知,是各不相同的,各不相通的,但是,并不仅仅是直线对立的,而是多元交错(错位)的。在鲁迅的错位感知美学中,他人的感知和自我的感知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变异了自我感知的功能,一元化的自我独立感知,失去了自主性。人物对自己的感觉,往往没有感觉,对他人的感觉却视为性命攸关。人物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主要是周围人的感知,好像是为了他人的感知而活的,最极端就是,人家不让祥林嫂端福礼,她的精神就崩溃了,就活不成了。

《孔乙己》之所以受宠爱,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物感受错位的多元而幅度巨大。原因之二,在形式风格上,鲁迅为孔乙己的悲剧营造一种多元错位的氛围。是悲剧,但是,没有任何人物有悲哀的感觉,所有的人物,充满了欢乐,有轻喜剧风格,但是,读者却不能会心而笑。既没有《祝福》那样沉重的抒情,也没有《阿 Q 正传》和《药》中的严峻反讽,更没有《孤独者》死亡后那种对各种虚假反应的讽刺。有的只是三言两语,精简到无以复加的叙述。这种叙述的境界,就是鲁迅所说的 “不慌不忙”,也就是不像《狂人日记》那样“逼促”,“讽刺” 而“不很显露”,这就是鲁迅追求的“大家风度”。反过来说,不这样写的,把主观思想过分直接地暴露出来,那就是“逼促”,讽刺“很显露”,在鲁迅看来,就不是“大家风度”。拿这个标准去衡量《狂人日记》、《阿 Q 正传》,鲁迅就可能觉得不够理想,不够大家风度。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苛刻,而是对艺术的执著和追求。(文 | 孙绍振)

[1]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载《京报 · 副刊》(1924 年 1 月 12 日)。

[2] 参阅孙绍振:《论变异》,花城出版社,1987 年。

[3] 叶圣陶:《未厌居文谈 ·〈孔乙己〉中的一句话》,见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三联书店,1999 年, 第 274~275 页。

知乎用户 陈自豪 发表

怎么这么多洗白孔乙己的 -_-||

反教科书也要按基本法啊……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以上是原文。

固然孔乙己很可怜,但是如果他本人争气一点,再怎么落寞也不至于弄到那种地步。

他原本是那种家中一无所有的人么?怎样都活不下去么?不是吧,起码他算是个读书人,会读书会写字却又好吃懒做,看得出来是他自己败光的,这种人精神上是有梦想的?一到紧要关头又去偷东西,这是有骨气的?酒馆中所有人嘲笑孔乙己当然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他们确实有嘲笑的资本,因为他们自食其力。

换句话说,孔乙己这种境地,九成是自己作的,这么多人还认为他本来没有活路,更有人把他和尹天仇比的……

你乎药丸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排出九文大钱跟掏出苹果手机有什么区别。

知乎用户 白混 发表

鲁迅没有胡适的相貌帅气讨人喜欢心胸开朗,没有林语堂的理客中幽默旷达,更没有徐志摩的英俊潇洒风流浪漫。我以前总是下意识中,或者说在各种宣传的熏陶下,比较倾向于鲁迅,总觉得胡适林语堂徐志摩这些活得漂亮光鲜的人物,总是有点不高尚不伟大。后来看得多了,慢慢比较中立了。

现在称赞胡适林语堂的人多了,这是好事。但是在称赞胡适林语堂的时候,总要捎带着贬一下鲁迅。韩石山更是专门写了本书大骂鲁迅。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

仔细地品读一下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啊,闰土啊,孔乙己啊,魏连殳啊,这些都是可怜的人,都是社会的边缘人。只有鲁迅对他们深深同情,去描写他们,关怀他们。

鲁迅虽然性情有时候不好,但是他的悲悯博大的心胸,实在不是胡适林语堂等人能比的。

以上是我刚才重新思考了孔乙己后,得出的一些感受。

对于孔乙己,重新思考后,认识如下。

孔乙己是社会的边缘人,失败者,零余者。他的上面是穿长衫坐着喝酒吃菜的知识分子,他的下面是站着喝酒穿短衫的庄稼人。他是夹在中间的,不伦不类的人。

他瞧不起农民,或曰不愿当农民,好吃懒做,不愿与农民为伍。农民自然也因了他的态度而反感他,瞧不起他:你有什么资格瞧不起我们农民?丁举人我们不敢反对,你个无权无势的孔乙己,打不死你。

农民虽然勤劳质朴,毕竟也是愚昧狡猾。对于剥削他们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对。对于只是不愿与他们为伍,并没有实际伤害他们的孔乙己,他们大肆嘲笑。农民就是这样势利。既可怜又可恨。鲁迅对农民的同情,不会比对孔乙己的同情更多。鲁迅就是这样清醒。绝不会像什么大众文学一样,一味地赞美农民。黑泽明的七武士,也是如此地揭露农民。

孔乙己瞧不起农民,好吃懒做,四体不勤,染上了知识分子的恶习。这正是儒家思想对人的毒害之一种:瞧不起农民,不愿做农活,以贵族自居,坐而论道,喜欢空谈。只有墨家,才是摩顶放踵,踏实肯干。鲁迅最赞墨家,所以写《非攻》。

不愿种地,可以去经商。但是得有资本。孔乙己想必也没有资本。

科举就是古代的中国梦:画了个饼,只有极少数人能吃到。

儒家思想鼓胀了知识分子们的理想,科举后的富贵又满足了他们的物质追求。如此美事,吸引力实在太大。但是录取率又太低。于是造就了大量的落榜者、失败者。这些失败者,有的转而去经商,但是相当一部分,开弓没有回头箭,读了十几年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再回去种地,几乎是不可能的,是得不偿失的,是极不甘心的。他们就只好飞蛾扑火一般,一次次地冲击科举考试。像范进,像 陈士成 ,像孔乙己。鲁迅自己也是落榜者(跟鲁迅同时参加考试考取第一名的是当时才 15 岁的马一浮),心路历程非常熟悉,所幸鲁迅后来上新式学堂,竟然也走出路来。但是在落榜后的一段时间内,想必也是相当绝望的。

科举吊足了士人的胃口,最后却使他们绝大部分人濒临饿死。这就是科举的罪恶。

孔乙己上下不得,只会替人抄书过活。

读了那么多书,却只能替人抄书,大材小用,岂能甘心?

种地,他不会,抄书,他不愿。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月八百块,他能乐意干?

孔乙己有出路吗?

经商没资本,科举考不上。

种地?就变成闰土了。读读闰土就知道了。

他自以为大才小用,其实他的才是什么呢?只不过是茴字的四种写法,这种没有用的知识。

他认识不到这知识没用,还沾沾自喜。

即使是现在,有什么用呢?能促进经济发展吗,能推动科学进步吗,能让自己发财吗?

鼓吹陈寅恪懂多少种文字啦,季羡林懂吐火罗文啦。季羡林暴得大名是靠吐火罗文?

阿 Q,祥林嫂,孔乙己,都只有死路一条。

只有鲁迅默默地关注他们的运命,为他们掬一把同情之泪。

大部分人的看法,都觉得孔乙己是个可怜人。

我今天说说他的可厌之处。

孔乙己是儒家。

儒家既有理想热血正义,又有法家的残忍无赖。

这些看似矛盾的特点来自其始祖孔子和孟子。

孔孟自然有其热血的地方,但是不讲理的时候也很多。

而且有莫名其妙的道德自信和理论自信,自己是君子,别人都是小人;自己的理论对,别人的理论都错。跟自己不一样的都是错的,都是小人,自己是受害者。

这种观念和心理,现在的小粉红完全继承了下来:

自己打别人,都是正确的。别人打自己,都是流氓的。

自己是流氓的,可喜,是智慧的表现。别人流氓,可耻。

看到国家这么流氓,就放心了。看到米帝这么流氓,则大力谴责之。

孔乙己也是如此。

他虽然坎坷可怜,但是他也偷东西。偷了东西还狡辩。

如此的可气可笑。

穿短衫的村民嘲笑他,不仅仅是因为村民麻木,还因为他自己确实为村民所不齿。

所不齿者,一是不现实,顽固坚持不切实际的理想;二是瞧不起村民的短衫身份,一直穿长衫;三是偷东西,而且狡辩,没出息,还不讲理。

突然想起王富仁教授分析鲁迅小说的文章。以王富仁教授之深刻,不知对孔乙己的认识如何。我已很久没读过王富仁教授的文章了。如果我有不敢苟同之处,能否同其商榷?再也不可能了。王富仁已经去世了。思想深刻,斗志昂扬,精神矍铄的王富仁,已经作古了。实在是让人愕然。

知乎用户 风中追风 发表

随着年龄增长,越读孔乙己就越觉得悲伤,他的无奈,岂非也是我们的无奈?他的落魄,岂不是我们的落魄?他的悲剧,又岂不是我们的悲剧?人艰不拆

知乎用户 皮皮鲁​​ 发表

孔乙己是个老实厚道的读书人,没啥坏心眼,特别好面子。

孔乙己是个可怜人,环境造就性格,性格决定人生,因为他家穷。

他不甘心,曾想用知识改变命运,没想到把人学傻了。

他有爱心,有钱时候比较大方,愿意把茴香豆分给小朋友。

他渴望读书,没书读了会去偷。

哎!

怎么觉得我有的地方特别像孔乙己呢。

看着自己得到的赞。

引用孔乙己的名言: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谢邀。

知乎用户 手些一 发表

还记得《西虹市首富》刚上映,网上一片骂声,说笑点庸俗。

我不做平反,只想说今天忽然想起的一个小细节。

常远扮演的有志青年刘建南是西虹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一次遇到王多鱼,跟他讲自己的演讲会。

演讲会主题是讽刺当下年轻人重视名利与金钱,讲诗和远方。

可是后来他还是被沈腾掂砖头似地掂过来的一摞钞票给收买了。

再后来背叛沈腾也是被藏在桌底下的一大把钞票给收买的。

这够讽刺了吧?够有深意了吧?够不庸俗了吧?

可是这个角色最打动我的,却是在沈腾问他有多少人去看他演讲会的时候。

他那时候趾高气昂,甩脸给沈腾的一句话是:

“不多,没办法。讲得太深,人们听不懂。”

这句话太现实了。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却不知,我们只是与世人醉在不同处。

从里面我不仅能看到电影里想讲的讽刺,我也看到了刘建南那感慨世人庸俗的孤独。

知乎用户 白灼​ 发表

--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过了年关,掌柜见我做得久了,特许我负责端酒给里屋穿长衫的顾客。想是兴奋了吧,第一次拿温热的酒过去,便不小心洒了顾客一身,那位主顾到是通情达理没多计较,掌柜的却容我不下,当天就被开了。

我在家里闲了些时日,过了一个没滋没味的年。第二年开春,长辈见我半大小子,成亲还太早,做学徒又一事无成。恰好一个本族的叔叔,从外经商回来,初见我就很喜欢,愿意出些钱供我读书。这是好事,父亲自然同意了,收拾了一番便去了离家不远的学堂。

我又想起孔乙己了,教我的老先生竟然也曾教导过孔乙己。我不禁多想,若我成了孔乙己那般人,读这书又有什么用呢?老先生是看出我的想法的,他说,“孔乙己是我的学生,镇上的周员外也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有的做了举子,也有的成了路上的饿殍。那么你觉得这书应不应该读呢?” 我想是应该读的。

自此我每日也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没几年省里建了新式学堂,要从乡下招几个聪慧的读书的孩子,我有幸入选。来到江州,过了几天的新鲜劲,又把自己埋在书中。无奈城中物价不比乡下,囊中羞涩,饥一顿饱一顿自是家常便饭,只好贪允书中的知识。那时我常常想,孔乙己在饿着肚子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在回味书中的内容呢?

人慌马乱的年月,战争打到江州的时候,我刚刚结了学业。想去参军,可无缚鸡之力;军阀乱权,政府的差事也难当;想留学东瀛,供我读书的叔叔外出收债不幸死在路上,那时正是过不下去的人们改做绿林的时候。无奈之下只得回家,想过了这乱世再说前程。

在城里喝了几年墨水,乡下的生活显得更加枯燥了。长辈们觉得我也该成亲,便张罗了一门亲事。我心里有位因战事失联的女同学,我烦不可耐,大吵了一通,我变成了人们口中不想媳妇的傻小子。日子愈加难过了,我又没有别的营生,竟开始酗酒。

那日来到镇口的咸亨酒店,老掌柜的还认识我,特地用我能听到的声音给一个十来岁的小伙计说,“别羼水”。我端了酒慢慢的喝,小伙计看我穿着西式的马甲,很是好奇,贴上来跟我说话。伙计说,“掌柜的告诉我,穿洋马甲的人都是坐过大轮船的人,你坐过吗?” 我自然是说坐过的。小伙计又说,“那你肯定去过国外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挥挥手让他走开。小伙计没有走开,反倒更加兴奋了,“我的父母都被当兵的打死了,你读了那么多书,肯定会制造大炮,待在鲁镇可就安全了”。我有点发愣,不好意思的开口说,“我哪会造大炮啊”

小伙计很是失望,“那你读书做什么?”。我感到脸上在发烫,这酒真的是一点水都没羼。我说,“我懂得如何立法驭民,还会给地区做规划建设,能翻译洋文呢”。小伙计不耐烦的说了句 “你连大炮都没有,谁能听你的”

他走开了,旁边听到我们对话的老掌柜在偷偷地笑,看我看向他,赶紧说,“小孩子没规矩,别计较别计较”。

我不想说话,喝完最后一口酒,晕晕乎乎的走出了酒店。外面在下着雪,雪花打在脸上,让我清醒了一点。我在街上走着,前方迎面走来一人,破旧的长衫,头上落满了雪,浑身在打着冷颤,低着头走。我和他打了照面,惊喜的发现竟是老相识,孔乙己!我震惊的忘记了打招呼,他显然也没注意到我,走了过去。我站定了,转身想去拍下他的肩膀,可终究没有这样,我大抵不知道说什么的。

我望着他低着头匆匆走向咸亨酒店,在要进门的时候,忽然立直了身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跨进了门里。

我苦笑了下,觉得自己想的太多:孔乙己怎么会死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想到了方鸿渐。

1,两人的共同点
《围城》开头讲方、苏一行大学生留学归国,身为上海中产阶级苏文纨坐的是三等舱。而此时身为上海非城市居住人口的小资阶级的方鸿渐坐的却是二等舱。

孔乙己作为当时社会等级最底层,不同于同阶级的人,也学着当时的知识分子穿起了长衫。

而这种 “做不符合身份的事情” 的事,恰恰就是方鸿渐和孔乙己受到当时社会排挤的一大原因。

2,两人最大的区别
方鸿渐除了婚姻不幸福,事业不顺畅之外倒也混的不算差。而孔乙己的结局却是穷死。造成这种区别的一大原因,是方鸿渐有一张通行证——文凭,不管真假与否,博士学位对于一个人的社会竞争有着 “核心竞争力” 的提升,对于教育行业,便是有了一个饭碗。

反观孔乙己,他所知的,只是类似于 “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的” 这样的 “知识”。而社会结构的规定了,一个人可以凭借“技能” 吃饭;鲜有人能够单单凭借 “知识” 吃饭。

然而现在凭着两三本书,十里八里路的阅历;凭借炒作小出名就敢在全国高中初中巡回演讲的 “知识分子” 还真不少。

知乎用户 复周三伯 发表

是是非非是非是,学优未必可仕。左右逢源靠嘴皮。人善可欺,有山方可倚。
非非是是非是非,流氓不问贯籍。成功需要拍马屁。不起无利,学费交不起。

知乎用户 环游和平岛​ 发表

看到题目,我不由得想起《我是演说家》第二季里郭宇宽解读孔乙己为他申辩的那一场演讲,很有一种读书人的骨气。

孔乙己很穷,穿着打补丁的长衫,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谋生手段。一个坚持着旧派读书人做派满嘴之乎者也的可怜人,一个被新时代抛弃的人,一个别人眼里的奇怪又可笑的人。

他常买一盘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并且教孩子们 “茴” 字的四种写法。当然,这几种写法在推行白话文改革的新浪潮里早用不上了。

鲁迅先生的笔是清醒的冷静的批判的,我读来却是说不出的心酸的。

一个读书人在被时代的大浪潮抛弃的时候坚守的是什么?还是知识,是书,是有四种写法的 “茴”。没有任何现实的功用,不能带来功名利禄,不能飞黄腾达,不能富甲一方,不能家财万贯,不能生活优渥,甚至不能获得别人的正眼相待。

孔子讲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然穷困也要克己复礼安于穷困,小人如果落入穷境就会举止放肆逾矩了。孔乙己熟读孔孟圣典,坚持君子的操守。固然饥寒交迫,也没有沦为鸡鸣狗盗之辈,未行苟且营生,没有偷刚烤出来的热乎乎的红薯,没有偷掌柜的酒,只是偷了书。当然无论如何粉饰,偷这个行为的本质都不会变,但是偷书读起来总莫名的心酸。

读书人的颜面丢在了偷书上,可是他别的什么都不偷唯独只偷书,又好像守住了读书人的一点点尊严。

这个时代里,有正站在潮流的风头浪尖万众瞩目的知识,也有已是昨日黄花无人问津的冷门学科。知识分子忠于自己的志向趣味,醉心于他选择的学问,可是这个学问未必能经世致用,未必能得到应有的认可,未必能转化成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

那么学这些知识,做这些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终究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孔乙己给了我们一种可能。

探究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几种写法的乐趣,

并且分享给别人,

这种快乐本身就比吃茴香豆更让人满足。

这也许就是读书人的尊严。

知乎用户 雨打尘 发表

鲁迅对中国的封建文化,总体上的批判的吧。
《祥林嫂》,批判了佛教。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批判了私塾教育。
《父亲的病》,批判了中医。
《孔乙己》,批判了一个只知读书,自欺欺人的人。

这就是鲁迅《狂人日记》里面写的:
每一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

没机会读书的,或许还能做个穿个短衣,做做长工,买酒吃茴香豆。
读了书的,竟然失去了做长工的资格,只能卖卖家当,偷书过日子了。
这不是在讽刺:读书人看不起劳动者么?

老孔,被逼无奈偷书过活,反过来又不认为偷书是偷。
这不是在讽刺:(封建)知识没有让人变文明,反而变成了找借口的材料么?

以上,不就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两大顽疾吗?
随便几个现实例子:
1. 列车上,孩子随吃随人遭到乘务员劝阻。妈妈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们不扔,你不就失业了吗?”
2. 某些 “爱国者”:说中国不民主,“你看美国 XXX 的时候,民主了吗?”,“劝你多读读马 X,毛 X。你要是读完,肯定和我一个立场。”

然而,最最可怕是。老孔宁死也穿着长衫,为什么!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不是在讽刺:那些挤破头也要往赵家人靠拢的那些自干五吗?

穿长衫的潇洒自如,老孔估计是一生都在向往,可惜科举的大门关了断了他的人生。
但他也不想想,书是穿长衫的写的,题是穿锦绣的人定的。整个文化,官路都是他们这些坐着喝酒点菜优哉游哉不差钱的主儿设计的。**老孔,短衫帮,掌柜,那有那些讨食的小孩,哪个不在这个鸟笼控制之下?**老孔是好吃懒做连个投名状都没有,但就算老孔运气好加入到穿长衫的行列里,其他的老孔呢?

好吧,当年不叫自干五,自干五这个词用得不好。但类似的人大有人在。又比如 “阿 Q”,死到临头为当官的着想,“圆么要画的好一点,上刑场么要精神点”。这不都是一类人么?不问问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可悲,还处处为政府圆场,活成一个大写的 “尴尬”。

附上《孔乙己》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 “上大人孔乙己” 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 “君子固穷”,什么“者乎”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 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 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 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写于一九一八年冬

知乎用户 阿占 发表

以前在超演看到的演讲,觉得颠覆了我对孔乙己的认识。
读书人 ——郭宇宽

从大学到博士后,我研究过好几个专业,很多人都说宇宽你身上有读书人的性格,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什么是读书人的性格,我对读书人产生那么一点点认识是从一篇我们中学的课文开始的叫做《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绝对让人过目难忘的形象,孔乙己在那个时代生活的非常可怜,他是一个读书人,可以说衰到了极点,他没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好像也没有很固定的收入,老是穿着一件长衫,那件长衫上有很多的补丁,我比较能够理解,其实像我今天来到现场,我穿的是一件我平时不太爱穿的西装,这件西装也不是什么名牌,但是我觉得来到一个严肃的场所,我出于对大家的尊重,我应当穿一件比较正式的衣服,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他不在乎人家看得看不起他,他要穿上他的长衫,而孔乙己更可怜的是他想看书,有时候也许是买不起书,他拿别人的书看,别人说他偷书,他为自己辩解说我这叫窃书,不能叫偷书,别人不听把他的腿给打断了,他还要告诉别人他说大家不要取笑我,他其实是一个很穷的人,但他买一碟茴香豆要分给小孩子吃,教那些小孩子我告诉你们这个茴香豆的茴字其实有四种写法,好可怜的一个人,但是随着我自己阅历的增长我觉得我的内心离孔乙己好像越来越近,甚至我对孔乙己产生一种由衷的尊敬,在那个年代礼崩乐坏他当时饥寒交迫,在这个时候他没有去抢银行,他饥寒辘辘的时候他没有去偷烤红薯,他这个时候要偷的是他想拿几本书这几本书有便于他来研究,他真的做错了什么吗。

我不知道孔乙己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我知道有一个人一定存在这个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历史见到曹雪芹,我想曹雪芹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间就跟孔乙己是一样的,他一定也是穿的一个都是补丁的长衫,一定是身边很多的人觉得你有什么本事,你一点都没有用,可是他哪怕在那个时代不是一个畅销的作家,他非常认真地、呕心沥血地要把他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这就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我不能穿越这个时代到那个时代,但我觉得他的错误是他生不逢时,我相信如果孔乙己活到今天他能够告诉大家你们知道中华的文化有多么优雅,有多么精致吗,光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种写法,我相信那样的孔乙己如果活在今天他会被邀请去《百家讲坛》,也许他会比于丹更加风靡一时,但是他不那么走运,就是那个不那么走运的孔乙己我觉得是今天我觉得是读书人的中国人应该当作一面镜子来照照我们自己内心的这么一个人物。

我们今天的时代因为知识的更新是那样的加速度,没有人会永远的站在知识的浪潮前面,我们心态也是这样起起伏伏,有的时候当你掌握了一些前沿的知识别人对你非常尊敬,你这时候容易自我膨胀,最后变成一种傲慢来伤害别人,而有的时候你所醉心的学问并没有很多人重视很多人也许不爱听你讲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意思,这个时候你的那种焦虑又会转化为自卑来伤害你自己。做一个读书人做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你的尊严到底在哪里,不是你和你的朋友们比,你靠知识改变了命运,你靠知识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你读书写出的论文评上了职称,当了教授,甚至你可以没有大学的学历,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你需要知道你所在这个世界上你所伴随的知识的意义,并且你找到你伴随这种知识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好像你会发现你去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几种写法,并且分享给你身边人的时候,这种快乐比你吃茴香豆本身更加让你高兴,在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一个读书人的尊严的所在。

注:茴 ,回,囘,囬。

知乎用户 风洛 发表

在这样的时代下,大家不是孔乙己就是那样嘲讽的路人,当然也会有鲁迅,只是少而已。

知乎用户 总有刁民想害郑​ 发表

不配当赵家人

知乎用户 卡尔 发表

看了无数个改编的孔乙己版本,差点让我忘了真正的孔乙己了。

今天我回过头再看鲁迅小说集时,认真将《孔乙己》读了两遍,我竟然有种想要哭的冲动。

孔乙己是个真正的可怜人,真正孤独者,却有着内心的坚持和骄傲。

他苟且偷生,却从没有放弃过读书。

面对所有酒客的嘲讽,他从不生气,对人很和气。

他讲信用,即便自己过得很凄惨,也会在一个月内结清赊账。

他很善良,将 “珍贵” 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吃。

他很渴望共鸣,考 “我” 回字的写法,然而 “我” 不理会,他很失落,那一刻作为读者竟感到鼻酸,这一幕是孔乙己最可怜可悲的画面,像一个渴望共鸣而无人回应的落魄演奏者。

他是一个穷书生,他的命运太悲惨,但却坚持着一个读书人心中的那份骄傲。

看到他双腿被打折,用手撑着走路,我再也笑不出来,反而热泪盈眶。

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孔乙己被衬托得很高大。

知乎用户 羊 Vv 发表

我不相信,喜欢看看周星驰《喜剧之王》的人,会看不懂《孔乙己》。

那不离手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与茴香豆的几种写法,不是一样的吗?

唯一的不同,是尹天仇在街坊福利会上班,而孔乙己只能偷东西。

于是他们的结局,是尹天仇苦尽甘来,而孔乙己被打死了。

知乎用户 一方一隅 发表

刚刚又读了一遍文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孤独又无用的人。

因为无用导致了他的孤独,而无用的原因三分在他,七分却不在他。

首先说为什么他没用。

那么我们要讨论,评判一个人有用没用究竟是用什么标准?

一个省文科状元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数学英语也不错,在学校教育体系的评价下,老师说这是个好学生,将来肯定是个有用的人。

一个厨师煎炸焖煮几大菜系拈手就来,食客品尝完赞不绝口,对于酒店老板来说,这个厨师能力超群,是个有用的人

一个施工队的小工,搬砖混水泥技术一流,三个人的活他一个人就可以了,没了他施工队进度将跟不上,那么对于施工队来说,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上面三个人,学生因为高分最后上一个好大学,毕业后机会一般不会太差,厨师资历老了以后说不定可以做厨师长,小工凭借一技之长当个小工头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他们在特定的评价体下下,通过自己的一些特质给别人带来了好处,从而让别人承认:你的这个特质对我是有用的,所以你是有用的人。

可是如果有一天阴差阳错,将教育中有用的好学生送去搬砖,那么他可能就变成一个没用的人了,瘦胳膊瘦腿没力气,读书久了觉得和其他人不合群,只会咿咿呀呀却连水泥都搅拌不动,这时候工头会说这个人没用,即使这个人可能是清北苗子,对于施工队来说,此时此刻他就是没用。

所以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用不仅是看这个人本身,更重要是他处在何种评价体系。

而孔乙己的身份是读书人,作为读书人中举做官才是有用的体现,而孔乙己这样啥也没有的人自然在有功名的读书人看来是没用的。

有很多人说孔乙己懒,既然考不上秀才举人,为什么不另谋出路。

孔乙己确实很懒,抄书都不愿意抄,但是他的悲惨命运仅仅用懒可以归咎,阻止他的正是他读书人的身份。

首先古代有三教九流,九流又把不同职业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这样的划分便将职业赋予了身份地位的属性。

现在我们都说职业不分贵贱,因为除了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有差别,其余区别很小。一个公司的老总可能在公司里手握大权,可是你做公交还是得老老实实投币(假如不自己开车去坐公交的话),没有人会因为你是某老总会给你特殊待遇,给你让座啥的,你是老总又怎样,和我有啥关系。可是这在那个时代可能不大可能这样。

首先读书人和苦力人衣服便有了区别,一个长衫,一个短衫,即使是落魄的读书人,也要穿破旧的长衫,衣服虽破,属性还在,别人一看到就知道这是读书人。这是虚荣心作祟?有,又不完全是。我们来看看范进中举的一段话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看到有趣的地方了吗,范进因为中了秀才,便需要一套新的身份礼仪来体现,而这个身份是和有脸的屠夫基本持平,高于种田扒粪的人,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待人接物都不同,所以穿长衫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规矩,你既然读书,就该穿这个。

那么孔读书除了做官,还有其他的可能吗?有,但不多,文中可以看到帮别人抄书是一条出路,范进中举里帮别人做老师也是一条出路(还得是秀才才更好),其余岗位,在他这个身份的人来说,确实不多了。

正是读书不成,让孔乙己无路可走。

那么孔是否可以抛弃读书人身份,去做其他职业呢?可以又不可以。这也是最悲剧的地方。

首先客观上来说,他不可能找到比读书人地位更高的职业了,因为首先身份不够,就不用讨论能力,其次,如果退而求其次,往下找,去种田,去扒粪,哪怕去要饭,也比被人打断了腿活不下去好,至少店里做苦力的人也活的比他好,所以说换个身份可以吗?

但其实又不可以,现如今职业已经和身份脱钩,北大学生去卖猪肉依旧被非议,更何况当初职业等同于身份的时代,这样做除了自己内心不愿意,社会也会给他巨大的负反馈。

有人会说,虽然有阻力,可是也不是绝对的,就真去扒粪好死不如赖活着不好吗。

悲哀的是他内心认为自己应该是个有用的人。

读书让他学会了君子固穷,仿佛有了圣人的骨气与节操,会写茴的四种写法让他觉得自己很有用,有人觉得教孩子写字是炫耀,而我觉得,他是诚心诚意的想把自己知道的认为有用的东西教给别人,试图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他的惋惜是觉得 “我” 错过了很重要的东西。

可是其实孔乙己不知道,他学的东西根本没用。

记账的话,会写一个便好,何须四种,如果说圣人言教会人们成为圣人,那么为何丁举人饱读诗书会那么残忍,把人打断腿,如果读书可以让人过得更好,那为什么孔读了那么多书却只是因为考不中,便百无一用?

事实是古代的科举除了选拔作用,对于个人素质的培养与人格完善没有太大作用。丁举人读了圣贤书选出来还是可能是恶人,那么写文章选拔和画鸡蛋选拔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文章写的好人就无私善良有才华?圣人言背的出就爱民,会农田水利?无非是制定一个鸡蛋画法标准,大家无限逼近,看谁画的更逼近就选择谁,至于为什么要画鸡蛋,因为这就是标准,其实毫无意义

被选中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达官贵人来称兄道弟,便是文曲星下凡,但凡没选中,便是一无是处孔乙己,没中前被老丈人呵斥唯唯诺诺的范进,被上面人瞧不起,被下面人也瞧不起。二者之间差的不仅是职业,更是身份。

孔可以换职业,但无论他如何选择,他的身份却只会越来越卑微,而他的内心不愿意承认自己卑微,可却又无力逃脱,反驳。

因为没有功名,不被承认,可又无法跳出评价体系,所以孤独。孔读了圣人言,觉得自己知识渊博,思想高尚,行为规矩,所以不愿意与下层为伍,因为没有共同语言,但他又不被更高层次的人接受,因为他的没用。最后没有人和他说话,便和孩子交流,结果都不被认可。

他没法放弃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因为社会的规矩已经把他定在这一身份上,他无力改变。

因为他学的东西没用,所以除了会之乎者也,他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活下去。

他是比较善良的人,即使豆子不多也愿意和孩子分享,愿意教我写字,好当掌柜。

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身份地位,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获得一丝丝心理安慰,即使我贫困潦倒,我也是读书人,所以他说是窃,而不是偷,因为偷不是读书人干的事。

他就像冬天里的小女孩,自己手里紧握着一根火柴,仿佛可以带来温暖与光明,却最终冻死在了新年。

不是小女孩冻死了,而是冬天冻死了小女孩。

知乎用户 赵维 发表

我不认为鲁迅是在嘲讽孔乙己这样的人。鲁迅对他们充满了同情。

鲁迅批判的是封建文化,嘲讽的是迷信思想。

孔乙己的私德没有大问题,他不偷钱也不赖钱,只是喜欢偷书,也许是因为那些书中的知识被他视为珍宝(就像乌鸦喜欢偷闪亮的东西)。

鲁迅抨击的恰恰就是那些书中虚伪的文化知识,也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形成的虚假幻象和残酷现实之间产生的鲜明对比突显了孔乙己的悲剧,特别是打断孔乙己双腿并最终要了他的命的是作为旧知识分子代表的举人老爷。

无论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都是这套体系的拥护者。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

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根源正是他所信仰的旧文化知识,是那些东西洗脑控制并最终吞噬了他。正是对那些东西的迷信注定了他不可能有其他出路。

孔乙己并不是在向伙计炫耀他的学识,他从内心认为 “茴” 字的四种写法真的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极大可能是他从好不容易偷来的书中学到的),真诚地想要教给伙计。所以发现伙计不想学时孔乙己会流露出极其惋惜的真实感情。这才是鲁迅这篇文章最讽刺最悲哀的地方。

孔乙己从来没有质疑过那些他深信的东西。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日记》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的转述,鲁迅 “曾对孙伏园说,在自己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孙伏园先生解释说:鲁迅先生当年曾告诉他,《孔乙己》创作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鲁迅 1919 年 3 月为准备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孔乙己》作《附记》说:“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为小说是一种泼秽水的器具,里面糟蹋的是谁。这实在是一件极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

在自己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

如果能读懂 就知道 这三句基本上是真的

我读过鲁迅的文章 里面水平最高的是 孔乙己 但孔乙己在技术方面是有问题的(看多了 自然也可以评论了 但不代表会写)

孔乙己这个人物 在书里环境 骨头是蛮硬的

他穿长褂 在外面喝酒 谁都取笑他 他也不生气

别人说他偷书 被吊着打(这个吊着打 太像知乎互相喷了 太像挂了) 他辩解这是读书人的事 不算丢人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 “君子固穷”,什么“者乎”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仔细品 这就更硬了

这是作者原话 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打折了腿坐着用手慢慢走了出去 大约的确死了

仔细品 非常硬

所以我说孔乙己就是指鲁迅本人

孔乙己有个知名的病句 大约的确是死了

大约的确 矛盾又多余

但这个句子 放在孔乙己 并不是病句

孔乙己就是鲁迅 被打断腿 喝了一杯酒 爬出去 鲁迅估计自己未来一定是很惨的 是挂的

就用 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个句子 是一个对勇者的描述

这个句子 展开应该是 估计出了门后会死 但义无反顾

知乎用户 萧允之 发表

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那个时代主流文人的悲哀。

穷酸腐朽!可有时这份腐朽又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

孔乙己应该可以算是中国旧派文人的缩影。一个好书如命墨守成规的旧派文人的形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描写的有血有肉,这个人物活了。

若是放大了来看,清初明末,民智未开,封建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当时的文学界,像胡适都大力提倡全盘西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旧派文人身上的操守便是值得留下的东西,反之,一些迂腐的思想则应该从这个民族中除去。

这是我个人愚见……

知乎用户 栗霞楚 发表

实用主义:只拥有读书人的意志,却不具备读书人的灵性。六字概括:智商低,情商低。

说孔乙己好吃懒做的,那是因为你生活在安逸的环境里时间太长了,你又怎么能明白一个人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对抗那无法抗拒力量的绝望???

不说感同身受,只是你我都有。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最让人印象深刻,觉得悲凉可笑的大概就是孔乙己对 “我” 说“茴”的四种写法了吧。

让我联想到我身边的那个不招人喜欢,和我关系很恶劣室友。

他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开始讲事情。半夜寝室里一片安静但都醒着忙自己的网络社交的时候,他抽着烟开始说初中和一个女生的烂俗故事。

有时在一个阳光尚好的周末上午,没有人说话,他开始讲 LOL 的一场对局,我们静静地接受这个诡异而让人撇嘴到脸酸的场景,并没有人知道如何接茬。

包括在 LOL 时,他会指着屏幕大声用各种脏话谩骂其他玩家。并没有开任何语音。大声喊着各种指令 “过来啊!”“别打啊!”“给我挂盾啊!” 我并不知道他想说给谁听。

他在看完一部电影的时候,咂一下嘴:“这片子挺不错的,你说吧这人…… ……”

我除了同情,只有厌恶。

然后我想到了那四个 “茴”。那种想要显摆,却无处可说的尴尬。

然而他好像并不觉得有什么,依然叙说着,好像想得到谁的回应。

知乎用户 想吃橙子的蚊子 发表

透过《孔乙已》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薄凉与残酷

透过知乎我们看到了现在社会对于教师与医生职业的偏见与悲哀

相同的是他们走到那里都会有人误解与讽刺

不同的是他们不喜欢孔乙已只是嘲讽,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g0MzMwODA0MQ==&mid=403787212&idx=1&sn=d090589191846f9ca0d7d4c03ff03e1b&scene=0#wechat_redirect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某些人民的愚昧

知乎用户 霏鱼 发表

总体评价: 在凉薄世界里坚守的孔乙己,不仅仅是个被嫌弃的边缘人!

看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难发现,松子的心历路程完全符合 “边缘性人格” 的症状。她的一生,是被人嫌弃的一生,她不断地讨好用以迎合对方的心,靠扮演着小丑来争取与人类最后的一丝联系。

浮于人世边缘,不停的寻找生活,又在寻找中迷失自我。这样的边缘人,让我想起鲁迅《呐喊》作品里的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的身上,有着跟松子很是相似的特质:一样的被众人嘲弄着过完那一生,一样的有着在世间无处摆放孤独的灵魂,一样的曾被那个失望透顶的世界所抛弃和遗忘。

但细思在封建制度大环境下成长的孔乙己,真的会和受日本文化熏陶的松子一样吗?

在我看来,并不是。看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便能体会松子的痛苦为何,日本人向来有着 “生而为人对不起” 的通病,谦卑又战战兢兢地生活、工作一生,无时不刻在渴望他人的认同下去寻求安慰。

而我们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却不同,他们骨子都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傲气,也可以会说,那是种无缘无故的气势。最好的印证便是余华写的《活着》,书中的富贵在被生活逼得穷途末路后依然没有浇灭其心中的火光,还坚持挣扎着想要活出个人样。而孔乙己在精神世界里有的满足感,不正是在生活里选择空虚颓丧的边缘人 “松子” 所不曾拥有的吗?

显然,敢于在封建桎梏中挣扎的孔乙己,不会仅只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典型,他的内心还拥有着最纯粹真实的人性,他在凉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尽力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挣扎无力也要坚守真善美的真谛,尽显着边缘人不曾拥有的孤勇。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抱之以善良。在鲁镇那个薄凉的世界里,唯有孔乙己在深情地活着,冷暖对于他而言,向来只有自知,无人懂得。

他爱喝酒,习惯用酒精麻醉自己的痛苦,醉眼去看尽人间百态,可他真的醉了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他,或许早已看透红尘,自知无力改变上层阶级 “丁举人” 那般当权者的狡猾与凶狠,还有下层阶级那群浑浑噩噩氓众的麻木与愚昧,便宁肯受尽屈辱,也不愿做着与蝼蚁之辈同流合污的边缘人。到头来,他的坚守换来了被打折的腿,终无人对他说上一句嘘寒问暖!

他总说 “君子固穷”,即使穷途末路也不放弃文人的底线,不欠酒钱,也不巧取豪夺,再穷困潦倒也不会随波逐流;即使过得一塌糊涂,至少精神世界里的他不曾然他感到缥缈空虚。

可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坚守着自己的操守?看那同为读书人的 “丁举人” 何曾有过知识分子的体面,“霸气威风地横行乡里”早已成了他固有的标签,而知识分子最不能丢失的“人性”,也许早被这样的权势者抛之脑后了吧!

他心地善良,不多的茴香豆总会记得给孩子们一颗,在上下阶层边缘游荡的孔乙己,还期许在孩童世界里寻找到自己的一丝寄托,听到小伙计的回应后展现的淋漓精致的热情和激动,以及对小伙计平日的冷嘲和短衣帮们的热讽都不计前嫌的宽容,都让我看到他心中最高度的良善——“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而这些,让太多在生活泥潭里滚淌过又迷失的边缘人又怎能理解呢?

也许是生不逢时,让孔乙己成了明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群体里 “多余的人”,夹在当权者与被侮辱者之间,没有归宿,没有丁举人那般好的背景,更没有范进中举范进那般的好运。

**而这位落魄的读书人,守候自己精神宝塔最好的方式,或许也只能是在低层苦苦仰望星空吧!**你说他是虚荣心使然,却不知他渴望跻身于丁举人所处上层阶级的理想,只是所有读书人都幻想拥有的金榜题名的喜悦!这些在看客们的眼里,却成了不自量力的笑柄。显然,在那样的至黑时代下,真正了解这位不仅仅是个边缘人真实内心的人,已是不可奢望

你若问我,心灵的摧残和肉体的痛苦对他哪个更甚?我不得知。但我知道,金榜题名对当时的孔乙己是南柯一梦,而他完全可以让自己痛苦得到解脱,只要像松子那样委曲求全一下自己,高官厚禄或许唾手可得,可他终究不愿做个没有灵魂的边缘人,宁可被丁举人暴打,也要挣扎着坚守作为读书人最后的矜持和作为文人的底线。

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是的,外在的环境再不济,都夺不去走这位边缘人去享受幻想者的权利,他在 “抬头望书书无声” 的世界里苦苦守望,即使被时代抛弃,也没能让他在举步维艰的荆棘中瞬间倒下,没有丝毫的狼狈不堪,反而让我看到的是一种边缘人没有的倔强与孤傲!

凉薄的酒店,凉薄的人心。“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看客人们一如往常得对孔乙己抛去异样的目光,可那些冷嘲热讽像极了冬日里刺骨的寒风,而那个冬天才会显得异常的冰冷吧!

孔乙己走的时候,悄无声息,如同冬天飘零的落叶,落地无声,而看客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产生丝毫的波澜,要不是过年时突然算起十九个酒钱没进账,估计掌柜也永远想不起这样的一个边缘人。

更多文字来源: 公众号——霏鱼

知乎用户 xh moon 发表

武有堂吉柯德,文有孔乙己。

知乎用户 冷烨 发表

光看楼上们的回答,我就感到悲凉顿生,有些可怜起了孔乙己。
但我以为,孔乙己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
像你像我,碌碌在世间的小人物。
喝酒,读书,迂腐,穿着体面的长衫,极力维护着自己的颜面。
总是喜欢掏钱买上一壶酒,也总是喜欢分一些茴香豆给孩子们。
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出没在普普通通的小酒馆。这也就是他的消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直到孔乙己已经不见踪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客人自然是不关心的,或许有一二人知道他在何处,干何事,只当成了小事,如哪家的大婶今天晒的是哪件衣裳一般,微不足道。
更何况这也就是一件小事。客人们从不在乎。
邻家的孩子们或在嬉闹,或在念书,或在家中吃着茴香豆,或是做些其他的什么,也大抵不会留意那个穿长衫的,满口之乎者也的,会发茴香豆的人有日子没出现了。要么留意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庆幸的是,似乎掌柜的还记得他一段时间。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的命运和他欠下的十九文钱挂钩。唯一有一丝期望再见到孔乙己的,仿佛也只有掌柜的了。
不,好像还漏下一个人。
原来还有在酒店里当伙计的 “我”。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一个小人物,不被人记住,或被人以 “低贱” 的方式记住——欠十九个钱的债户,然后消失了。我们又感到哪门子的可怜呢?
也许,我们可怜的不是孔乙己。而是同孔乙己一样,平常普通的我们自己。

知乎用户 兰汀 发表

孔乙己,就是鲁迅幼年所身处的没落的读书世家中无法看清现实也无法把握命运的读书人的缩影。他的能力和现实处境,与他的自我认知,两者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分裂。

就是鲁迅用简简单单的话写出来的,穿长衫却站着饮酒的,只有孔乙己一个人了。

写出了被认为是最好的鲁迅传记的曹聚仁说,最成功的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幼时少年时最熟悉的人物。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现实中某一个人的完全对应,而是取这个人一点取那个人一点,取其典型,而形成一个新的人物。

他两边都不靠,经济上无法进入”坐着饮酒 “的富裕人行列,身份上却不肯与” 短衣帮“为伍。

于是他只能被这个社会结构甩出去。因为这个社会,已然没有他的位置。

**孔乙己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仅凭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文化身份),是无法维持他现实中的社会地位的。**在他的观念世界里,他是读书人,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就已经和短衣帮有了根本的区别。而在食客、小伙计和掌柜的眼里,划分阶层不是看文化身份,而是看物质基础。只要付不起钱,站着喝酒的,都是底层民众。

-———-

鲁迅对孔乙己是同情的。

鲁迅自己就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读书世家,这种经济上已然没落却在精神上抱残守缺的无能为力的 “孔乙己”,鲁迅从小已经看得太多了。

其实,鲁迅并不像” 小伙计 “那样嘲笑孔乙己,在鲁迅看来,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哪怕喝酒时也要教小孩认字的孔乙己,他的坚持,是可悲怜的,更何况,只有贫穷的孔乙己,会把自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围观的孩子吃,说明孔乙己是一个慷慨有爱心的人。这一点上,比其他人都要好。

孔乙己的偷书,和所谓好吃懒做,被逮到了打。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孔乙己为什么要去丁举人家偷书呢?他不知道危险么?他偷书是为了卖掉换酒喝么?如果只是为了卖酒卖食物,偷其他的东西不是更好么?

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把孔乙己看成是小偷,这里的偷书也是有文化意味的。

知乎用户 晴天 发表

反倒是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更加可怜

知乎用户 向南楼孙儿 发表

孔乙己不应该成为嘲笑的对象,相反他是大多数渴望社会地位上升的平民百姓的真实写照。
孔乙己干了啥事?不就是考科举吗?在当时社会除了科举就是务农一辈子,有点理想就是错?在当今社会这么多人高考考公务员考证,还不是一样?谁不想鲤鱼跳龙门过上体面的生活?只不过在当时科举更难点,所以孔乙己这么多年都没考上。
我们嘲笑孔乙己迂腐,茴字有几种写法,他知道,他有文化,然并卵。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没当上官,赚不了钱,知识算个屁。现在也是如此,一个硕士如果没月薪上万还不是体制内的,别人只会投来鄙夷的目光,认为你这个人在某些方面一定有重大缺陷。
你说孔乙己学的那些东西陈腐救不了国家。我就想问下,高考只考语数外,你偏偏花大量时间学习心理学,傻吗?你说心理学对社会有贡献,然并卵,大学都读不上,你只能去工厂用心理学吊妹子了。
孔乙己是可怜的,如果孔乙己出去当了个官,被乡亲们拍马屁还来不及,鲁迅还会写这个故事吗。
他的故事换成现代版就是,某某硕士毕业,专业冷门工资低,无房无车没老婆更没有背景。脱产奋斗五年考公务员,没考上。同学邻居冷眼相冷语,某某整天闷闷不乐压力大,后来实在没钱偷东西被打死掉了。这难道不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吗。
如果鲁迅有一点点嘲笑而不是可怜孔乙己的意思,他也只不过是丑陋的中国人中的一个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和其它人不同,十来岁的我读《孔乙己》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没落

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新思潮不断萌发的同时,传统文化却成了 “废物”。

钱玄同高喊着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刘半农说:“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  
北大的校长蔡元培甚至也说:“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或许很可笑,看到那句话,在其他人嘲讽孔乙己的愚昧守旧的时候,我只是惊叹:“原来一个字有四种写法!”“汉字真的好厉害!”

甚至在男主人公拒绝学习的时候,心里隐隐感到可惜。

年少的我不明白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那么做,哪怕是查了史书看了孔乙己的详细写作背景知道多么复杂,但还是本能地为那些人感到可笑可悲,不是孔乙己,而是酒家的那些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却把无知当成厉害,知识明明是最珍贵的东西,那个年代却成了最不值钱的拖累。

诚然,茴字的四个写法不能拿来吃饭,也不能化作武器——可不能用于生存的事物,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么?

最近看《百鸟朝凤》,忽然想起年少时期的触动——时代的变迁无法阻止,可是有些人无法做到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东西。

这个过程不可谓不惨烈,不可谓不悲伤。

可他们真的做到了,把那些最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

如今我早已改变看法,对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志士们保持该有的敬重,但我依旧保持对孔乙己们的坚持的尊重,至少到死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没有妥协于那个社会,纵使当时再也没人知道茴香豆的茴的四个写法是什么,也不屑于知道。

就像那个吹着唢呐的匠人,就像那些技艺即将失传的老艺术家。他们或许知道这些东西不能拿来吃饭,他们或许也像孔乙己那样没什么厉害的志向,不过他们还是坚持着,试图留下这些事物的印记。

茴的四个写法留下了,唢呐留下了,皮影留下了,很多很多东西留下了,虽然很少。

**或许它们在国破家亡的时代下显得那般无关紧要,但我们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这些有趣的事物,在各自的学科中发光发热。**对唢呐感兴趣的人可以去音乐学院,对文字感兴趣的可以学汉语言文学…… 但倘若没有那些人当初的坚持,我们如今又有什么机会去学习呢?

哪怕他们并没有像那些文化大师一样有多高的追求,但星星之火,最终还是汇成了名为华夏的灿烂银河。

知乎用户 氧气是个地铁 发表

当代孔乙己:詹黑。

知乎用户 我所谓 发表

小丑(孔乙己、看客)竟是我自己?!

应该同时评价活法(孔乙己)与看法(看客)

读过小说的人,对一个人(孔乙己)与一句话(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记忆与印象几乎同样深刻,这不是巧合,而是读者已经无意识的接受了鲁迅想要传达的。“如何评价孔乙己”与 “如何评价酒店看客” 是两个同样重要的问题。

一、孔乙己竟是我自己?!

小说写的是孔乙己这个人,又像是那个时代的一群人,还像是这个时代的自己与其他人: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 “不幸”“不争” 而成为孔乙己;

每个人都可以 “不幸” 而“争”避免成为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点明孔乙己是独一无二的矛盾体,“站着喝酒” 是他人穷,“穿长衫” 是他心高,长衫又脏又破、多年不换,一句话写出他是一个现状惨淡、不甘于现状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人

从处境上讲,我本人其实就是个孔乙己,也许世人大多是孔乙己,我们出生于某个阶层,力图超越这个原生阶层,进入渴求的更高阶层,走上人生巅峰。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像孔乙己一样,踌躇满志却无果,因为成功成就的人总是少数;幸运的是,大多数人虽不能如愿,但可以活得不像孔乙己那么悲剧,活得体面得多、有尊严得多,这当然有赖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孔乙己的悲剧有时代的因素,那个时代不需要传统读书人(更不用说学业不精的读书人);更有自身性格与品行因素,好吃懒做 + 偷窃,这个在任何时代都没法说 “好”,这也直接导致了孔乙己的惨淡结局。以孔为鉴,偷窃肯定是不能偷窃的,“好吃懒做” 也是万万不能,我们就可以更大概率避免成为“孔乙己”。

成人世界的失败者——孔乙己,在孩童世界依旧是个失败者,几颗茴香豆、几种 “回” 字的写法,他所拥有的这些并不足够获得哪怕只是孩童的尊重。孔乙己失去过去、现在,也在失去将来。

任何失去现在的人,也难有将来吧。

唯有:活在当下,向上向善!

二、看客竟是我自己?!

常言道 “穷人何苦为难穷人”,可惜: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艰辛、无聊的生活需要一点调剂,这可以理解,但调剂品不该是人,看客若会反求诸己、设身处地,便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被当做笑料,就别把别人当笑料,自尊与尊重从来是一体两面,此之谓 “体面”

——将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身上,何其廉价、何其残酷、何其无聊!

避免成为无聊的看客,以无聊的恶意伤人,这需要你我时时律己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孔乙己》详细分析,可见 我所谓:大约《孔乙己》的确是鲁迅最佳小说


鲁迅相关作品解读,感兴趣者可移步以下链接与专栏《我的阅历》,以及关注本人同名微信公众号 “我所谓”:

我所谓:从来如此,便对么?——我观《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讲了什么?

我所谓:只有 “华 + 夏”,才能救华夏——我观《药》

我所谓:哀民生之多艰,叹人心之易变——我观《故乡》与闰土

我所谓:铁铸的脊梁:“放她妈的屁!”——我观《理水》

我所谓:参加婚礼如葬礼——我观鲁迅与朱安关系

我所谓:抉心自食,欲知本味——我观《墓碣文》

我所谓:说话难,难说话——我观《立论》

我所谓:自成太阳,照耀自己的明天——我观《明天》

我所谓:英雄落寞,尽在一碗乌鸦炸酱面——我观《奔月》

我所谓:不被祝福的浮萍一生——我观《祝福》与祥林嫂

我所谓:道阻且长,不是更该义无反顾?——我观《伤逝》

我所谓:否定自己,以否定世界——我观《孤独者》

我所谓:九十九分的萧索与一分的凛烈——我观《在酒楼上》

我所谓:鲁迅先生笔名这么多,为什么偏偏 “鲁迅” 为大家所知?

我所谓:我的阅历——鲁迅三体等作品感悟专栏

知乎用户 张思健 发表

贴一个孔乙己主题的其他回答。
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 “排”,是一个怎样的动作? - 张思健的回答
个人观感上看,孔乙己迂腐、善良、虚荣,可悲。
其实鲁迅先生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是有超越时空意义的。
孔乙己的某些特质,在今天所谓知识分子或者说国民群体,也就是你我他身上依然存在。
和目不识丁阿 Q 比起来,孔乙己还是有几分读书人残存的尊严的。
封建时代迫害了孔乙己,可是孔乙己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拥护者。

知乎用户 果汁橙 发表

XXX,你真的上过大学吗?
当然了,我可是有本科毕业证的。
那你怎的连公务员都考不上呢?
那你怎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呢?
那你怎的连对象都没有呢?

我最佩服鲁迅的一点,就是他的文章无论在什么时候读,都会让人觉得感同身受。

知乎用户 Salute 发表

他是个好人,可惜没有用

知乎用户 青锐吴斌​ 发表

以前只要打开新浪、网易的新闻评论就能看到孔乙己们

后来孔乙己们活跃在天涯,猫扑

再再后来,孔乙己们到了新浪微博

现在,知乎上的孔乙己也约来越多

其实,孔乙己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某个角落都存在

知乎用户 何解 发表

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是在中学课堂上,我那时候心思不在学习上,读书突出一个不求甚解,老师说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但对于这篇文章我跟老师有些意见不同,所以到现在还隐约记得一些。

那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孔乙己》,翻来覆去花了不少时间。他讲到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戕害,讲到封建社会 “吃人” 的本质,也讲了所谓的 “中国人的劣根性”;但或许是圄于课标的限制,对于孔乙己这个人他却没有铺开来讲,隐约记得对这人的评价大概是“愚昧”、“可悲” 这一类的词,记不太真切了。而对于这一评价,我那时是不太认同的,确切的说是不完全认同。

孔乙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我看来,他是个复杂的多面体。他可笑、可悲,却不可恨;他懒惰、偷窃,却又善良;他举止荒谬,却又是小说里最正常的人。


长衫与尊严

咸亨酒店里有两种顾客,一种是做工的短衣帮,手头并无几两铜钱,只站着喝酒;一种是长衫主顾,干净体面,出手阔绰,可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而孔乙己是个特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样唯一的人,如果不是平易近人的有钱人,那便只能是摆不正自己位置的呆子了吧,而孔乙己恰恰是这样一个呆子。
孔乙己穿的长衫是怎样的长衫呢?原文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长衫已如此不得体面,也并不给他挣来一分面子,那他何以还要再穿呢?因为这是他把自己区别于短衣帮的唯一的方式,长衫代表着他对于读书人身份的坚守,代表着尊严。

在他看来,他读过书,虽然没有进学,但终究算是读过书了;读过书,便与做工的短衣帮有所不同了。因此即使穷困潦倒,处境尴尬,他也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在精神上他是属于长衫一派的人。

可反过来,短衣帮难道又瞧得上他吗?

在短衣帮眼中,孔乙己明明穷得都吃不上饭了,却还偏要时时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架势,满口之乎者也,说些使人半懂不懂的话,这便证明他不是自己人。他穿长衫,长衫是破的;他买酒,钱是偷书换来的。因此这个穷酸书生就是个十足的笑话,对其讥讽挖苦几句便是十足合理的事了。

那短衣帮常常是如何讥讽孔乙己的呢?

原文写: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 “君子固穷”,什么“者乎”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段文字很经典,前两年在知乎上常常被当做嘲讽人的梗来使用;把 “孔乙己” 三字一换,对话稍加修改,便可套用讽刺,读来十分欢乐,而且效果拔群。

但在悲剧中,往往描绘的场面越欢乐读来就越觉悲凉。

孔乙己向来以读书人自居,而读书人最在意的不是兜里的几枚铜币,是清白尊严。也正因如此,孔乙己平日里虽偷,但在店里品行却比谁都好,从不拖欠。

但单是偷这一点,足够成为短衣帮嘲讽的阵地了。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他们知道如何去践踏一个读书人的尊严。

那话说回来,孔乙己在长衫那里待遇如何呢?

小说里长衫出现得不多,一位是何家,一位则是丁举人。而长衫两次出现都是打,何家尚且留有余地,只留些伤痕;而丁举人则是直接将他的腿打断。

“精神长衫” 被长衫姥爷收拾了,可笑吗?可悲吗?

如果说短衣帮是践踏孔乙己的尊严的话,长衫姥爷则是直接将其摧毁掉了,甚而至于连同其理想一同摧毁掉了。

他的理想是什么?成为长衫。而长衫姥爷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我直想起《阿 Q 正传》里的那句话:“你哪里配姓赵?!”

而尊严被毁的孔乙己后来怎么样了?后文有描述: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如今重读这段文字,单是一句 “不要取笑”,就叫人看了心头发毛,即便孔乙己处境已然如此悲凉,却仍然换不来一丝一毫的同情,迎接他的还是嘲笑戏弄。

跟开头那段两相对比,孔乙己的前后变化也是十分明显。

同样是付酒钱,排出九文大钱变成了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同样是被说偷东西,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变成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

再被嘲讽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变成了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最重要的是,象征着尊严的长衫变成了破夹袄。

这时候他心里在想些什么?我想他未尝不想来句 “之乎者也”,可腿断了,长衫和尊严一同消失,信念也就全无,哪里还有勇气再开口说“君子固穷” 呢。以前站着,穿长衫,尚可维持一层薄薄的脸皮,如今这层遮羞布被无情地撕开,曝露出藏在破旧长衫内里荒谬的人生,于孔乙己而言也就与死无异了——最后大约他也的确死了。


贫穷与善良

孔乙己的一生可悲可笑,但他真就一无是处么?不对。

若是仔细地看过这篇小说,就会发现孔乙己是唯一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人

若要说唯一的劣迹,便是偷。但孔乙己虽偷,也只是偷书(书中唯一写明偷的东西只有书)。可偷书干嘛呢?又换不来几个钱;若是为了生计,大可直接偷钱、偷吃、偷酒,哪个不比偷书来的直接?所以我觉得他偷书,也许只是为了读书而已。

另外别人说他偷书,他回的是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我想这也并不单单只为了解嘲,也从侧面说明了孔乙己偷书的目的。

诚然,无论如何如何辩解,偷便是偷,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道理孔乙己明不明白?想必是明白的。只是在他心中,偷书是不得已,而且他偷也只是为读书而不为钱财,也勉强算守住读书人的尊严了。

而抛开窃书这一点,孔乙己可以说是了小说里最单纯善良的人了。即使无时无刻被冷嘲热讽所环绕,孔乙己也没有为此展露半分恶意;而面对孩子,孔乙己还时时报以善良,乐得分享。

在酒店里,他教 “我” 认茴的四种写法,这是分享知识。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 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这一段一直以来有些争议,有人说这里是凸显了孔乙己的迂腐与不切实际——这我同意;也有人说这里孔乙己教 “我” 认字是为了卖弄才学——这我就不认同了。
这里有两层理解,第一层是孔乙己太孤独了,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即使这人只是个孩子;

第二层是孔乙己真心想要教 “我” 认字,虽然有自说自话之嫌,但 “回字的四种写法” 是他唯一拿得出手的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了。

我们细细看孔乙己的动作与神态:第一回 “我” 不理他,他便恳切的说道

而当 “我” 回答上他的问题时,他便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最后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若孔乙己想要卖弄学问,第一回他便不必恳切的说,也不必替我考虑到未来记账要用;最后我不回答他,他显出的也应该是神气活现的表情,而不是显出惋惜的样子了。

孔乙己跟孩子不光乐得分享知识,也还愿意分享吃食。后文一段: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段是全文中唯一使人稍感欢乐的地方了,一个搞笑的穷酸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仿佛可以看到他摇头晃脑说这半文半白的话的样子。但读来搞笑之余,不免又有些心酸。

孔乙己穷鬼一个,吃饭主要靠偷靠挨打,但即使这样他也愿意跟孩子们分享茴香豆。而孩子们分得一人一颗自然吃不过瘾,要再问孔乙己要,他却不给了。而这不给,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大方是出于本性,小气是因为生活。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护豆的样子,像不像一个孩子?这使我想起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分享辣条时扣扣搜搜的样子了,那时候也是一人分一根,不多分也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因为分光了今天就没得吃了。

这样的人,在鲁镇却无半寸立锥之地,只能说贫穷的善良大概是一钱不值吧。


苦难与戾气

中国人的文化里有一种 “苦” 的文化,我们对苦人有一种天然的同情,一见人受苦便难免心生怜悯,而其中最使人不忍的就是善良的人受苦。

而苦也分几种。

值得赞美的,是付出的苦。这苦往往包含着爱和牺牲,展现的是中国人的温良、无私、坚韧的品质,见到这种苦不免要使人由衷地说句 “辛苦了”;

值得同情的,是外因的苦。这苦是一面镜子,使人一眼看到自己,同情便从胸中油然而生;

令人绝望的,是想不明又挣不脱的苦。面对这苦,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心中只有深深的无力感,而且越琢磨,无力感越强。小说《活着》写的是这种苦;

但是苦人也不一定都招人待见,还有一种苦是自作自受,用老话来说叫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孔乙己受的是哪种苦?

中学时,我以为是第二种和第四种;现在大了,见多了,方才悟出第三种苦。

按理说,苦人与苦人更能互相理解吧,但有时候恰相反。

戏弄孔乙己的短衣帮,他们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人,日日做工干着最辛苦的工作,遭受着地主阶层的剥削。苦吗,苦。

“我”从十二岁就在酒店里当伙计,每日做着温酒的无聊工作,掌柜是一副凶面孔,顾客也没有好声气,因此即使 “我” 还是个半大孩子,也只能压抑天性,活泼不得。苦吗,也苦。

同是苦人,但他们对孔乙己也并无半分同情,只是冷漠、嘲笑、讥讽……

至于他们何以要如此对待孔乙己,我想用以前听过的一个理论来解释:

我们的世界有戾气横生的一面,人若长期受苦压抑,心中便会积攒戾气。当人心中的积累的戾气突破了阈值,就会陷入一种残忍的心境。这种残忍指向的目标,常常不是产生戾气的源头,而是更弱的一方,毕竟弱者只能抽刀向更弱者。

所以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孔乙己只是个宣泄戾气的工具,而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工具,也只是因为他正好合适罢了。至于这个工具究竟做了什么、心里想些什么都不重要,无论他是叫孔乙己还是孟乙己也都不重要,只要能够拿来宣泄情绪、释放戾气就行。而最令人胆寒的是,这样一种埋藏在群体行为里的对个人的精神施暴,不会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更不会有人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我” 这个角色,介于孩童和成人世界之间,也非常具有象征性。

孔乙己是向他释放过善意的,可他对孔乙己虽并不主动嘲弄,心中却也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要知道他刚进酒店的时候也还只是个不会往酒里羼水的木讷的孩子,而现在他心里却已有了分明的等级观念。原因为何,不言自明。在他身上,从这个 “配” 字里,我看到的是戾气在旧社会里蔓延的痕迹,是残忍向孩童世界的侵蚀的证据。

所以《孔乙己》的悲剧,不光在于孔乙己悲惨的结局,更大的悲剧实则隐藏在鲁镇这一班看客身上。他们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同时又都是加害者,甚而至于鲁镇的孩子也将要被荼毒成新的加害者,而他们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一切都在悄悄发生——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


结语

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可以跳出时代去赏析的,《孔乙己》这部小说不光可以带我们走进那个时代,更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使读者在其中看到自己。

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常常需要代入一个角色,但读《孔乙己》这小说,带入的不一定是只是那个可笑可悲的人物。如果我们对自己足够真诚,便可发现在每个角色里或许都能寻到自己的影子。太阳底下无新事,小说里那些冷漠、嬉皮、愚昧、善良…… 其实都似曾相识,人性的光辉与罪恶,埋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而面对复杂的人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时时警醒,刻刻反思,以人为鉴,以鉴问心。

知乎用户 Enough 发表

实在不是反对谁,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吧,但是语文老师讲的也未必是对的吧,可能还有其他无法言说的呢。于我而言,看着孔乙己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鲁迅这个巨匠,也看见了自己和别人。我始终认为,他写孔乙己,大部分是写自己,只是把很多东西引进去。

记账的伙计,其实也不是鲁迅,只是一个 “镜头” 的作用吧,只是记录表达的一种方式,没有添加 “我” 太多的个人观点,只是纯粹的把所有看见和听见的描写出来。
后来,再次读了一遍,第一个感觉,孔乙己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孔乙己……
在那个新思想还在萌芽的时代,大部分的普通群众都还没有开眼看世界,鲁迅看待世界的眼光,可能和现在知乎们差不多,看的更清更透了吧。
于是,后来弃医从文,想要唤醒周围。
但是民众对于一个有文化的人的态度,大概和现在很多老百姓对医生对教授和专家的态度是一样的吧,都认为是三教九流,没有什么用。
孔乙己去偷书,文里没有说是卖了钱还是做了其他用,他只反驳:读书人怎么叫偷呢?那么他只是不想说:我是来读了的。
对于喝酒这件事,体面的人,坐在里面,享受,不和外面接触,普通劳动的,在外面站着喝,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劳动者,大部分的人,都是站着喝,只有孔乙己显得怪怪的,穿着长袍站着喝。想想当时的鲁迅,也算不得赵家的人,然而还是读了书的人,但还是要站着喝,要和普通民众一样。
他说的话,满口知乎者也,外人听不懂,也许表面上,满口知乎者也是一种落后封建的胡言乱语,然而鲁迅表达的也可能是,在混乱的年代,想他自己一样的人,在呐喊,在传播一些自以为大众能听的懂想的通的道理,然而屋里一群人都睡的迷迷糊糊的,甚至觉得呼喊的人声音很烦,不想被打扰,也是一种悲哀吧。
文中说偷书,看见被吊着打,也是隐喻当权者不想让人从书里知晓一些东西吧,可能是体现出那时候的民主和自由是被严格禁止的吧,不知道的一群人,也就起哄:“脸上又填新疤了?” 有时候想想,也觉得好悲哀,然而谁说这些事和这些人现在没有了呢?哎…
“听人家背地里议论,他还是读过书……” 然后笔锋一转,说,在我们店他品行还算好,不拖欠欠款。这里,就让我在想,鲁迅先生前后矛盾的一说,是不是那些关于他的流言蜚语是真的呢?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找了。
其他人问:“你当真识字么”他没有和他们过多争论,当看到记账的伙计写字时,他主动攀谈 “你知道茴香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么?” 我知道他内心是想传递一些信息给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的,他仿佛在说:“你知道民主自由可以通过哪些办法实现么?”而人民只是嘲笑他的较真。伙计不会写,他很认真的说 “那我教你,你要记着。” 这,不就是想传递一些别人看起来觉得无聊但却不简单的事情么?
伙计在想,自己该做不了掌柜,不想学,但是孔乙己知道,掌柜是要死的,会有新掌柜,尤其是现在年富力强的伙计,交给他们一些东西,将来会有用!
后来啊,他看见记账伙计的不耐烦,“极其惋惜!” 你们看见了其中的隐含意思了么?!
他很喜欢小孩,他很喜欢有活力的,他分享给他们自己有的,虽然他自己也很穷!那句被知乎的你们引用的一句话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 透露出的是对新生力量的感慨吧。
最后路人再说:“他最后投到举人家去了,瞎了眼,举人家的东西,偷的么?” 我只能想到你们经常说:“你也配姓赵?你又不是赵家人!” 好相似的口气啊,他到底偷了什么呢?还是书吧,书代表了什么呢?思想吧。
最后的最后,他死了,当时的中国,当时的鲁迅,可能还没有看到新生力量真正的爆发点吧,当时的中国,可能充满了太多的黑暗愚昧和彷徨吧,当时,是一九一九年啊。

知乎用户 胡阿萌 发表

他排出九文大钱,我读着替他得意洋洋。
他教写茴香豆的茴字,我甚至看得到他眼睛里的光。
他被轻蔑地推开时,我的失落挂在他的脸上。
他在辩解,我在自嘲。
他回光返照重新出现,我已经不知所踪了。
合该活成范进式的讽刺喜剧,却被千年未有之变局扯得支离破碎。
他和嘲笑他的人一样地功利,学的一样是顶顶有用的本事。写得一手好字,应试典籍烂熟于胸。
可突然间,卖苦力的依旧卖着有用的苦力,做财主的依旧抱着有用的银子。
甚至哪怕时间慢一些,他可能就成了把他打断腿的大户人家的一家之主了。
可偏偏他的有用的本事没有一丝回报时,最实用的路线突然断的无影无踪。
前清的士子,章太炎,陈独秀,康梁之流,或早或晚,终于杀出一条新路,彪炳史册。
但多少同他一样不求高官厚禄但求为官一方富足一生的,除了科考身无长物的士子——以及其他跟不上时代的人,他们,都去哪了?
人性从那时到今天,没什么改变,成功者自然成功,无论时代如何只会庸庸碌碌的站着喝酒的人平淡无奇。
剩下的,无非是抗争者和失败者,前者的反抗或许滑稽,但究竟壮烈。
可失败者呢?
我们身边大多数,包括我们自己也很可能是这种人:大方向上唯父母命是从,本性不坏,偶尔有些阴暗的想法或者行为,一生平顺做个差强人意的齿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不知道如果我到了孔乙己的状况下,还能不能有那种带着些微希冀地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的尝试。
我甚至不敢想。

知乎用户 今犹在 发表

说起《孔乙己》,大家把着重点都放在孔乙己一人身上,唏嘘也为他,嘲骂也为他。我满脑想着的却是文中的 “我”,那个小孩。
他是旁观者,叙述者,却已经有了成打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他冷眼看,冷语相向。他知道了拿孔乙己取乐,知道了站着喝酒和穿长衫的人有不同,而这些是谁灌输的呢?
凡是在此题之下借题发挥大作思考的,都应该想想这一点。

知乎用户 qs8hjxuQs8hjxu 发表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知乎用户 John 是大王 发表

我觉得孔乙己是个不错的人。

对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偷东西、书呆子、好吃懒做。

我们来一个一个分析。

第一点,偷东西——原文对孔乙己的 “偷” 有三处描述,分别是:进店时人们嘲笑他偷东西,他辩解“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别人请他抄书,结果他“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偷丁举人家的书被打断腿。

这三次描述他偷的无一例外都是书,而不是金钱、衣物、食物之类的,这是很耐人寻味的。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对书的渴望吧,他太爱书了,可是一贫如洗,买不起书,而且借不到书,只能 “窃书” 来读。有人可能觉得他也偷了别的东西,但我觉得孔乙己纠正窃书和偷书的区别这一做法可以作证我的理解——他不认为自己是偷东西的小偷(或许因为他确实是只偷书不偷别的),只是读书无门只好窃书来读的穷书生。

第二点,书呆子——主要是说他说话时满口 “之乎者也”,以及“茴字的四种写法”。对于“之乎者也” 的说话方式,我觉得我可以理解。他多么希望能够像其他读书人一样,一起讨论文学、文化、文字,只可惜没那个缘分和机遇,结果连口嗨的权利都没有么?再说喜欢文绉绉的说话方式也没错呀。硬要说缺点的话其实也是有的:他说话确实没有站在听者的立场上,可以说是违背了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格莱斯对说话的方式(manner) 提出了要求,要说话要清楚、明了 (be perspicuous),要避免晦涩(avoid obscurity)。所以孔乙己自己这样说话是没问题的,但是跟别人对话时满口之乎者也,确实会落下一定的口舌。

而对于 “茴” 字的四种写法,这其实也是语言学所研究的范畴呀,这对研究文字的演变等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可能又会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文字的演变?有意义吗?这问题我确实答不上来,不过突然想起一个梗:

孔乙己:你造么,茴字有四种写法!

小李:好厉害!不过我最近在学日语,你造么,日语中的我有 32 种常见的写法!还有别的一些不太常用的!

孔乙己:打扰打扰(逃)

日语中 “我” 有多少说法?220 赞同 · 38 评论回答

至于好吃懒做,说他考学失败却又不肯踏实干体力活,我觉得见仁见智吧。我倾向于认为他有些自暴自弃,似乎颓废得放弃人生了。还有一种可能性:从事体力劳动吧,他有没那个力气;经商吧,作为读书人他又玩不来。读书人讲究人文,讲究同理心,我一直觉得读书人不太适合经商。举个例子:看过一个新闻,冷饮店老板因为员工总是给客人满杯而辞退了这位员工,老板认为,每一杯少给客人装一点,店里就能多盈利一点。但是从同理心的角度分析,希望客人有更好的体验、钱花的耿直,似乎没毛病啊…… 所以,我觉得他作为读书人,应该也拒绝了一些类似 这种的工作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一人。

鲁迅早已给出了答案。

知乎用户 路德维希圣​ 发表

自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没有办法独立生存,只能依附在某个阶层之下。
知识分子受重视的时候,就活的好点,不受重视的时候,就活的很卑微。
孔乙己,是旧知识分子的代表,学的是几千年不变的四书五经,面对生活,这些考取功名的屠龙之技毫无用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子从小上了十几年的学,花了家里 10 几万,你们应该跪舔才是,为什么喝碗酒还要交钱?为什么要和你们这些连回字都不认识的人混在一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真是把我惊到了。
大多数答案,竟然是把自己代入了孔乙己的身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空有才学却被无知愚民嘲弄的可怜人,然后对孔乙己产生同情甚至尊敬。
一瞬间,孔乙己仿佛清新兰公子、俊逸措活佛附体一般,浑身上下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孤独,凝聚着数千年儒生的尊严和信仰。

我暂且把这种奇葩的现象,理解成大家对语文教育的不满导致的叛逆吧。

知乎用户 苑路炬 发表

如果不是鲁迅,他就什么也不是

知乎用户 倬彼昊天 发表

他最可怜的地方,却被知乎上无数人用来耍无赖了,让我觉得很悲哀。
作为落魄书生,他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带给他黄金屋和颜如玉,找不到知心人倾诉只能对着店小二讲 “茴” 字有五种写法。
这让人想起当年的那句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以及家里有些亲戚的“农村孩子读书无用” 的理论。
可能很多人将他的落魄归因于他本身,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才是主因。
一手好字换不来填饱肚子也并不难理解,所以荒废了也不是性格问题导致。唯唯诺诺也只是当今大部分人遇事能忍则忍的写照,毕竟没有撕破脸皮的底气。

知乎用户 无闻子 发表

晃荡半生,所学化泥。夕阳下,长衫落魄,笑语顽童。
人经历的多了,哭也会变成笑的。

知乎用户 BaruchAleser 发表

穷苦的时候,有本书是满可以带来慰藉的。哪怕写的再烂,终能透出一点点的光明来。可孔乙己呢,连这一点点的光明也是偷来的,多么难过呢。偷书又怎么样呢?尚不是偷金子,偷人。况且,在那个年岁里,就是掂几条人命玩玩,也满是可以的。偷人,偷家,偷国的人都还顶阔气的,可这么个五十多岁的童生却死了,这又多么叫人难过呢。 (《庄子 · 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知乎用户 OKCThunder 发表

黑色的社会,白色的人品,调涂出一个灰色的孔乙己。

鲁迅要讽刺孔乙己这样的人物?

我看未必。

可能真正罪恶的,是那个病态的社会、那些病态的人。

从开头就有了。

鲁迅先生开头的两段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酒,长衫主顾则到店面隔壁要酒要菜,鲁镇酒店里的场景成了两个阶层在社会中的一种缩影,不仅仅是两个阶层差异的明显,也借一个 “隔壁” 突出了两个阶层的隔阂,而孔乙己恰好是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么突兀地夹杂在两群人中间,为下文铺垫,孔乙己被两个阶层都排挤在外并被嘲笑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接下来的第二段,酒店在黄酒中羼水,主顾的猜忌、掌柜的老辣,全部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之口,令人唏嘘,人性便又可在这看似云淡风轻的言语中可见一斑了,这个社会都是多么的阴险狡诈。一种浅淡的黑暗已经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慢慢地点化、渲染开来了。

当然,全文中那些主顾给人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取乐了。其实,孔乙己是一个原本可能获取成功、可以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人,却因自己的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丧失了前途。孔乙己的处境自然不必说,贫困、还经常因偷盗被打,就是对于这样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那些酒客也特别喜欢拿他打趣、取乐。对于那些实际上和孔乙己处于同一阶级的短衣帮来说,他们整天被统治阶级欺压、得不到快乐,遇上这么一个读过书、但没有进学、没有稳定来源、经常小偷小摸的孔乙己,他们认为自己比孔乙己高了一级、比他有地位些,也将平日里从那些统治阶级那里受的气转到了孔乙己身上,于是便不停地开他玩笑来以此为乐,他们每日稀少的快活便建立在了孔乙己的痛苦之上。

不知孔乙己心里是什么滋味?反正,揭他人的伤疤,想想就挺疼的。换位想想,这样的人,其实挺遭人唾弃。鲁迅先生正抓住了这一种病态的心理展现给了读者。而对于那些统治阶级来说,孔乙己就更无足轻重了,不过是茶余饭后一个小小的笑柄,这样身材高大的一个人,存在的仅有的一点点意义竟然只是供他人取笑罢了。对于丁举人来说,打断他一条腿又算得上什么?当掌柜听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后,他 “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眼前便鲜明地浮现出一幅场景:掌柜听到孔乙己承受了被打折了腿这样大的痛苦、生死不明,显得云淡风轻。他最后见到断了腿的孔乙己也是笑他的。人情冷暖,在鲁迅先生寥寥几笔之下就已被刻画得十分鲜明。对啊,孔乙己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无足轻重罢了。那些人情味都随着掌柜打算盘的“哒哒” 声溜走了,剩下一个无情冷酷的世界、一盘世态炎凉供人咀嚼。

道貌岸然。

一个乌黑的世界。

而那唯一的一点点亮点就是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身上那些许的好人品了。

这样的人品还是挺清白的。

孔乙己很隐忍,就算酒客们对他取笑,他也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偶尔辩驳两句,从不发作;孔乙己很守信,他是鲁镇酒店里品行最好的,“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孔乙己很关注孩子,他想教这个 12 岁的小伙计他自己认为的有用的知识,哪怕得到的是孩子被大人感染后的冷漠;孔乙己很大方,他恐怕是酒店里唯一一个给邻家孩子茴香豆吃的酒客了…… 试问其他酒客会像他这样做吗?可能他身上唯一的直接暴露给我们的缺点就是好喝懒做了,但就这一个缺点配合那个乌黑的社会将他直接推向了深渊。孔乙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不好,既然作者鲁迅先生能描写他身上的闪光点,那他还会是本文的主要的批判对象吗?这就能从作者笔下能窥探到对他的种种悲悯与可怜,在这乌黑的社会中闪耀一点点的洁白的人性之光。

可这样的人性之光终于被旧社会给迫害了,孔乙己,遭受封建科举制度与社会的迫害,终于走上了因偷盗而被残害的道路。那仅剩的一点白,被黑色染成了灰,孔乙己在每个世人的眼中变得模糊不清起来,成为一抹模糊的灰色,只不过这灰色,是偏白,还是偏黑,全看各自如何认为的了。

孔乙己,有点学问,向往上层生活,有自认为的特长,自视清高,可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但在种种举止之间又透露出一种特别难得的人情味,却始终没有吃苦谋生去达成自己进入上层的渴望,最终默默被世人遗忘。

这是一种不彻底的灰,一种向往着白的灰。

孔乙己们至今犹在……

知乎用户 尗關俞 发表

我以為,孔乙己的悲劇更多地在於他的人的獨立價值的喪失。對於他本身的人物形象如何我倒沒有很大的看法。

小說并沒有用孔乙己的視角敘述,也沒有用酒店老闆或者酒客的視角敘述,而是偏偏用了小夥計的視角。

就這使得在《孔乙己》的閱讀中,讀者在看一個故事,也就是這部小說;小夥計在看一個故事,孔乙己以及酒店老闆和酒客的故事;酒店老闆和酒客也在看一個故事,孔乙己的故事。後來小夥計也漸漸變得和酒客們一樣,由冷眼附和到參與其中,於是他覺得一個被看的 “故事” 憑什麼考校我呢。

祇有孔乙己沒有在看,他衹是一直被看,衹是一個故事,而不是一個有點學問的窮酸書生。

所以,孔乙己總讓人 “哄笑起來”,總給酒店帶來 “快活的空氣”。

所以,小說最後説,“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或許是大約,或許又是的確,可,誰有會在乎呢?不過是一個故事而已。

知乎用户 波利​ 发表

带上红领巾的那一刻,他坚信自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他从不让父母操心,不让老师烦恼,是同学眼中的老好人。
放学后从不在外逗留,回家第一件事情是做作业。父母都在附近的工厂打工,他是他们任劳任怨的力量源泉。
虽然生活拮据,但一家三口还是其热融融。

父母说要好好学习,以后要考上大学,不用像他们那样辛苦了
邻居说要好好学习,以后要考上大学,你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老师说要好好学习,以后要考上大学,进了大学就能尽情玩了

同学问他放学后去不去钓龙虾,他很想去,但表示不感兴趣。
同学问他放学后去不去玩 97 格斗,他很想去,但表示不感兴趣。
同学问他放学后去不去谁家看录像,他很想去,但表示不感兴趣。
妈妈跟他说谁家的孩子本来成绩很好,但玩上游戏机后现在总考不及格,他不敢去尽情玩耍。
老师跟他说考的好不能骄傲,骄傲会使人退步,别人夸他时,他总腼腆得说不好不好。

日子这么简单得过着,他也有小爱好,每周省下一两块钱,周五就能在校外摆地摊的阿婆那买本七龙珠看了,乘父母不在还会去临摹漫画书上的人物。

他不是最聪明的孩子,但也不笨而且还挺努力,他是老师最放心的孩子,放心到经常忘了他。小心翼翼踏踏实实,考上了一所高中,不好不坏得熬到了高三。有同学在高二时家里安排去了澳大利亚。有同学在成绩不佳的情况下,开始学习音乐美术。他很喜欢画画,他想学但打听到请个老师的费用后,他告诉自己学那些是不会有出息的。填报志愿时他迷茫了,向父母询求意见,父母更是一脸茫然,说了十多年考大学,原来有那么多大学,每个大学有那么多专业。最后父母问他有什么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他很困惑,他有什么兴趣爱好呢?

拿到通知书的那刻,全家都高兴坏了。家里还摆了酒席,父亲第一次喝醉了。他有点隐隐哀伤,第一志愿差了 5 分,但谁会注意呢。他考上了大学,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在大学他学会了逃课,学会了 DOTA,学会了抽烟。他时而激昂时而低落,时而愤怒时而悲悯。很多新词汇通过网络涌入他的身边,比如富二代,比如钓鱼岛,比如民主。他觉得自己随时能一飞冲天,就差一张毕业证。他觉得自己洞悉了一切,满大街未开化的人。他觉得和父母其实是陌生人,每月打钱就好了,他们多问一句就会愤怒。。。

踏上社会多年后,他听说那位去澳洲的同学在那当了名医生;班长在美国的一家投行;没出息的艺术生如今成了小有名气的摄影家。而他每天穿着得体得出门,只有自己知道做的工作有多无聊。他想去学门手艺过活算了,但家人亲戚会怎么看待他。他找个女朋友,因对方是专科遭到父母极力反对。他常想当初如果没上这不好不差的大学,现在是否会更自在点。如果当初自己坚持去学画画,会不会有更好的前程。如果。。。

整了整有点歪了的领子,他又回到了办公桌上,拿起手机嘴角露出无奈的微笑,看到了那条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梗。

知乎用户 orchimike​ 发表

鲁镇的酒店,的确和别处不同。

空荡荡的柜台,贴满了各种二维码。那新进的机器人,一面说的八国语言,一面被无数进来的人们啧啧称奇,举起手机合影。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坐在酒店沙发上,享受着免费空调,楼下的咖啡店并不贵,但这些顾客,多是只坐着,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西装拿着手提电脑的,才踱进咖啡厅了里,要上一个 48 元套餐,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是坐着而穿西装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西装,可是牌子明显是批发市场的 a 货,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 “炒楼发财”“安利人生”,叫人半懂不懂的。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防寒内衣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来一杯特饮。”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只见那孔乙己微笑看着我,随手拿出了一张黑色的信用卡买单。

“孔乙己,你发财了?” 旁人问到。他却摇摇头,笑而不语。

拿过了咖啡他慢慢走去了。留在柜台上有一张纸 “如何暴富人生?培训费 8888 元”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我查了查手机,发现他已经成了投资大师。再过了一年,他又在新闻里变成套现数字货币买别墅的新贵,再到中秋他和一个外国人花了几百万一起午餐了,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发了。

知乎用户 神思远 发表

这个人不值得感慨,鲁迅是个很现实的人,尽管我很烦别人尖酸刻薄,动不动卖弄讽刺。但是,孔乙己是失败的人生,一不是个真正清高的人(偷书),二没本事,三自命清高(假清高)。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你情愿穿长衫,你就要 “穿的起”,如果你明明活的连短衣帮都不如,还要穿长衫,你还不如去死。找个没人的地方了结吧。低不了头,又没本事,要么活的很惨,要么给自己留点尊严,偷偷的走吧。

闲来第一次翻自己的回答,我讨厌尖酸刻薄,可是这篇回答里,我成功的自己讨了嫌。面对孔乙己这个人,我是带有情绪的,不可避免,因为我妈以前经常这样说我,站着穿长衫喝酒的唯一一人,而我也在努力证明我不是这样的人。宁可死去,也不想活的难堪。

知乎用户 北冥云中君 发表

孔乙己一文的意味是非常深远的。其实单纯拿非黑既白的思想去理解鲁迅,本来就显得浅薄,鲁迅写文章也不一定非要是讽刺谁,也可以是启迪,引人深思的。原文中的老板其实就是现在的资本家,穿长衫坐包房的是现在权贵,穿短衣做工的就是现在没什么文化的底层劳动人民。

那孔乙己映射的是谁呢?

如果你受过高等教育,没钱,没权,对文化有诉求,对权贵们的所作所为义愤难平,那你就正势不可挡地成为当代孔乙己。鲁迅怎么会批判孔乙己呢?他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孔乙己,鲁迅通过孔乙己表达对知识分子局限性的心痛。鲁迅身在一个吃人的社会,权贵压迫,金钱崇拜,自己的知识是那么地无力。

孔乙己中,最著名的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还有替人抄书时偷走笔墨纸砚,这里的偷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些大户人家家里什么值钱的没有呀,要是偷的话,你会去偷书偷笔墨纸砚吗?所以这里是有象征意义的,偷书是对文化的诉求,偷笔墨纸砚是对权贵的挑战,你们这些权贵,不需要文化就能受人尊敬,干嘛还要雇我来抄书显得有文化呢,你们配有文化么?你们不配,只要我才是有文化的,这样想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偏偏偷的是书和笔墨纸砚。

其实我觉得我就是当代孔乙己,出身草根,受过高等教育,没钱,没权,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深恶痛绝,那些明明没文化却装的挺像的人看着就觉得恶心,有什么突然很好的想法就想发个朋友圈跟人分享,最好想找个人互动,就像孔乙己想教小二写茴香豆的茴字一样,但我的感悟既没有权贵们的权威,也不会给他人带来利益,落在他人眼里不过是无病呻吟的笑话罢了,只是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笑话,我与孔乙己何异,诸位与孔乙己何异?(有钱有权者绕路,你们是 “老板” 和 “丁举人”,失敬失敬,我还得给你家抄书呢,今晚顺一本儿回家,反正你也不看)

知乎用户 呱呱呱 发表

不知为何我竟想到了 “国师” 王威…… 知乎孔乙己?那我们应该就是知乎的鲁镇人罢……

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贵乎 “名校孔乙己” 似乎的确越来越多了

知乎用户 樱桃味的智子 发表

孔乙己学的东西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就是没有用。

但是在腐朽封建思想下,他依然觉得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是圣人的东西,但你们这些下里巴人没有文化,不懂我这种高深的东西。

所以有一个很细节的描述就是:你可知道茴有几种写法。

残酷的是,茴有几种写法这种看似阳春白雪的东西在那个时代还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上层建筑,呵,算是艺术吧。知道茴有几种写法,可以买酒喝吗买粮食吗?

但是这是孔乙己唯一的 “财富” 了,他勉勉强强地把这些作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被人戳破,也要打肿脸撑胖子。

可以说非常可悲了。

所以精神支柱是什么真的 very 重要。

如果孔乙己早早学点马克思(开玩笑)就可能不是这个下场。

知乎用户 鉴音 发表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每个人都活得很艰难,即使对十恶不赦的人也不要轻易指责和嘲笑。

”我 “当伙计的日子单调又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如果这个场景是一幅画,那孔乙己就是黑色中的一个亮点;如果是一首诗,那就是顾城的《感觉》“天是灰色的 / 路是灰色的 / 楼是灰色的 / 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 / 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

说他 “打肿脸充胖子” 也好,“死要面子活受罪”也罢,至少这个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而且我也有思考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甘愿去别的地方偷,却不愿赊欠店里的钱呢?

我想孔乙己是把这个地方当成 “家” 一样的存在了。兔子不会吃窝边草,即使大家对他都这么不友善。

或者也可以反过来想,大家这么不友好,孔乙己却还是把这里当成 “家” 一样的存在,说明孔乙己到底是有多孤独。

还有第三个角度,虽然大家对他不友好,但孔乙己却觉得大家乐意跟他开玩笑,是对他的一种友善的行为。还是孤独。

”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是孤独,也是一种对知识的肯定吧,认为知识可以被拿来当做炫耀的资本,可惜别人不领情。

孔乙己吃茴香豆,有孩子围过来的时候,

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

孔乙己爱孩子,说明他这个人并不坏。当然也可以说他是孤独所致。

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

别人都知道举人家的东西不可偷当然也没人去偷,而孔乙己当然也知道偷举人家的东西后果会很惨,但他就是敢这么做了。

还有就是,他都是偷那些有点钱的人家,比如前边提到替人写字的时候顺便把写字的东西带走之类。但他从没没有打过穷人的主意,所以他并不会欺善怕恶。

其实,我觉得他对穷人是有一种心理认同的,他是把那些经常去咸亨酒店喝酒的人看做自己同类的。虽然他喝酒总是穿长衫,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看不起穷人,而是一种对知识的肯定,或者说他身上除了有点墨水别的啥没有,只能靠这个来彰显自己还有点价值和独特。

当然,他偷举人家东西,也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最后来一把破釜沉舟吧。

我不知道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但鲁迅肯定不会只是单纯的持有一种情感。我读完之后觉得他好可怜。不过每个人都会有觉得自己孤独又可怜的时候,孔乙己只是其中一个罢了。作品中的每个人,”我 “、” 老板“、食客甚至举人,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写成故事。

抛开那些外面的因素,孔乙己呢懂得多,爱小孩子,跟周围人关系处的还行,心眼儿不坏,又会给人带来欢乐。如果他的生活不那么拮据,又多几个朋友,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情……

好像偏题了。孔乙己不值得效法,不过他身上的良善与孤独让我不忍心骂他。

知乎用户 Jack Bauer 发表

《孔乙己》 之人工智能版本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气,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是做 AI 人工智能的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个普通高校都进不去,半个 AI 专家的位置也捞不着,计算机 CV, NLP 顶会论文都没有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学术圈的词,矩阵论,概率统计,凸优化,逼近论,神经网络,CPU/GPU 云计算,会议录取率,和编辑领导处关系等等之类,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深度学习,…… 我便考你一考。训练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SGD,怎样写的?

”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基本算法应该记着。将来做 AI 算法专家的时候,做项目建模时要用。

” 我暗想我和专家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的专家也从不用 SGD 算法;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就是算个梯度然后更新网络权重吗,知道这个又能怎样呢,现在都有现成的库和 API 可以调用了!

”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不过人工神经网络还有其他八种算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伪代码,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翻墙偷看别人 Github 上的代码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你自己写的,怎么会搞出那么大的 Bug 被开除?” 孔乙己低声说道,“客户需求,任务紧急,不得已,Copy,Paste,…… ”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衣袋里摸出一台破手机,扫码支付, 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二零二一年一月。


训练人工神经网络真的有八种方法(SGD, RMSprop, Adam, Adadelta, Adagrad, Adamax, FTRL, Nadam),假设你真的好奇 LOL

https://www.tensorflow.org/api_docs/python/tf/keras/optimizers

知乎用户 兰陵笑笑生 发表

我记忆最深的是原文的一句话:孔乙己是那样使人快活,但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鲁迅曾说他自认这是他最好的一篇小说,细细品味的确如此。王国维曾说,现实主义者要入世。鲁迅其他作品或多或少都带一丝怨气,或是对看客的悲哀,对愚弱国民的愤怒,但在这篇文章里,他仅仅呈现了这个迂腐的老儒,这个落魄时仍穿着长衫,保持自己身份的读书人,这个 “多乎哉,不多也” 的酒客。

他身上并存着 “士” 的傲气,清代文人的酸腐气,与市井之徒的酒肉气。

龙应台说,文学是白杨树的湖边倒影。换句话说,我们本身可以是 药 里排队买血馒头的父母,可以是 祝福 里的柳嫂子,性格决定命运,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对孔乙己,我们不应该妄加评判,他只是一个悲剧的小人物,不幸生在这个悲剧的年代。我们最好真挚的怜悯他,而不要将他的苦难咀嚼成渣滓,只剩下唾弃和不屑。

知乎用户 Pbri​ 发表

.“在灯光下,你一回头就能看见他的影子”,此言妙哉。

自恃清高,却无成就可供展示,只得在众人面前口嗨两句听起来貌似很高深的名词和句子。拥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却抵不过好吃懒做的诱惑。对我来说,针针插心,真就是我。

他不是个普通人,不是因为他识得了几个字,而是他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社会的压迫,生活的寒酸,人群的讥讽,任何一条因素都足以使一个人变得麻木不仁。但他面对无数的心酸刻薄,对待孩童那纯真的笑脸,茴香豆还是留不住。

他也是个普通人,不是他的社会地位和普通人一样,而是把面子看的什么都重要。为什么他始终不拖欠酒钱?我想不是因为什么道德准则,而是他自恃清高,认为读书人就要有底线,德不能不配位。但好吃懒做逼得他走途无路,被人发现偷窃时,强撑着的面子终于挂不住了,这才羞红了脸,说了几句无力的辩解的话。

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刻画,但手边没有书,等何时想起来再写吧。

知乎用户 蜉蝣 发表

这就如同星爷的《喜剧之王》。

“没有你的盒饭,死跑龙套的。” 来自群体的嘲讽。

“我是一名演员,不是死跑龙套的。” 来自自己的坚持。

和大多数孔乙己一样,大多数死跑龙套的淹没在了人海中被人遗忘。

在星爷成为喜剧之王之前他就是世人眼中的死跑龙套的。只有成名之后他才真正成为被人敬仰的演员。但他还是他,他依然没有变。变的只是这个世界。

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恐怕是即使世人认为 “百无一用是书生”,他致死也无法放弃内心的坚持。

知乎用户 李羡童 发表

有些人无法接受孔乙己教人茴有几种写法

却能接受某总某长给我们讲讲道德经?

知乎用户 aqumwqeyi 发表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贫贱而悲惨的 “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知乎用户 吕灼璧 发表

我一点都不明白孔乙己有什么好洗白的。
好的方面来说,他善良,还很有童心。
可怜吗?可怜,生活落魄却受人嘲笑,当时清朝社会的人心冷漠更印衬出他的可怜。
可悲吗?可悲,是封建科举制的受害者之一,是社会的牺牲品。

但,这并不是可以将他完全美化成一个 “好人” 的理由。

家境落魄却依然穿一身破旧的长衫,可见他爱慕虚荣。即使没有中举但不也学了一辈子知识,明明可以当个教书先生养活自己却偏偏要去偷,哦,按他说是窃。给别人写字儿也是干不长久,可见好吃懒做。向店铺伙计卖弄 “茴” 字四种写法又是自视甚高。

要我看,这篇文章一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和当时社会的人心冷漠,二就是讽刺这些自恃清高,好吃懒做的读书人。
而对孔乙己的态度,就如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知乎用户 龙草天 发表

一个迫切跻身上流社会的社会边缘人。

知乎用户 MaryLuo 发表

孔乙己,孤高而不快乐其实我觉得孔乙己也挺好的,虽然抑郁不得志,但至少追寻过自己的梦想,比很多浑浑噩噩活着の人更真切。但他也悲哀,有高过于普通人の野心和努力却无奈事情残忍,使他过得里外不是人,因为孤高而被独立。

知乎用户 SeanHsia 发表

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的热爱,从中学开始,便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迷恋到一定地步以后,我甚至开始生搬硬套起先生的遣词造句来。其中的白描手法对我的影响最大,以致尔后一旦描人外貌,便总是诸如 “面若重枣,唇如涂脂”,“双耳垂肩,双手过膝” 之类,仿佛芸芸众生皆为帝室之胄,忠义之士。每每行文至末,若要慨生感叹,便总是效古仿今,生出一串“了罢”,“矣”,以至于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和我交谈时也不免洞察一切的问上一句:“你的作文风格是在模仿鲁迅吗”?那时与老师关系亲密,得到此似问似夸的一句后,颇有些洋洋得意,似乎自己的水平也因此而突飞猛进了。
年岁渐长,再看《孔乙己》,又愈发怜悯其仅存的文人的酸臭气息。一心想要在一穷二白的窘迫境地下保持一文不值的清高气节,却又连店小二也要冷眼相对,十分鄙夷;总是穿着满载补丁的长衫以示与众不同的身份,然而站着饮酒却又将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深渊;精通 “茴” 字的四种写法,本想借此大显神通,却怎料无人问津,转而饱受非议。种种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就是一份教科书般的矛盾体范例。想往上走却步履维艰,若向下退又心有不甘,一来二去,反倒成了上下共同的笑料。于是,每当他进店饮酒时,店里便充满着快活的气氛,连地位低下,处在社会底层的店小二也可以畅所欲言,大方对其进行调侃。然而他不在,店里的日子也照常过。悲哉乎,悲乎哉!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总是以迂腐的文人气息来化解浑身的尴尬,然而换回的却是满座哄笑。常挂在嘴边的 “之乎者也”,在他看来是作为一名读书人的身份象征,而在别人眼里却只是跳梁小丑的暖场串词。
孔乙己本尊后来确乎死掉了,但孔乙己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了!而今拾人牙慧,食古不化者大有人在,其本性仍旧自恃清高,然而鸿儒不屑与之谈笑,白丁亦羞于与之往来,于是他们不以为耻,反倒自觉有些出类拔萃了起来。再回想之前我所写的 “了罢”,“矣” 之类,便幡然大悟,叹声哎呀,差一点连自己也要着了孔乙己的道了!
读书十六载,不违规、不逾矩,一面羡艳优等生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又一面瞧不起差等生无可救药的驽钝痴愚,好容易学业有成,熬出个头来,又为自己的工作生上忿郁。好像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总要有个社会名望与金钱报酬两全其美的工作方才满心满意。然而好的企业自然要求颇高,差一点的自己又总觉得宁做凤尾,东挑西拣,最终自己也陷入两难的局面。最后好像勉为其难,成为了鲁镇酒店里惟一穿着长衫却又站着饮酒的人。
文人有文人的操守好像听起来有些道理,“君子固穷”本来也无可厚非,但若连日子都无法混下去了,沦落到靠行窃苟且偷生了,那便是循愚规守腐矩以致眼瞎耳聋,满头疮痍了。如今我也十分遵从 “君子固穷” 此类似是而非的名言警句,以至于总是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材小用”,甚而觉得是“高射炮打蚊子”,最后为自己愤愤不平起来,如此一般顾影自怜还不过瘾,还要将别人也拉进来,仿佛能从中体味出一番惺惺相惜并得到对方拍手称赞,相见恨晚,方才一解内心苦闷。如此看来,我似乎又比孔乙己好出几分境遇,但谁又知道对方是否也如店中客人一般看我呢?
孔乙己其实不是一种符号化的悲哀,他只代表了曾经以及当下的一个阶层,一种心态。中庸文化其实未尝就百利而无一害,“之乎者也”也叹不出别人的尊敬与内心所希冀的未来。有时候,脱下满是补丁的长衫,不去想 “茴” 字有几种写法,聚精会神的饮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知乎用户 过江南踏天山 发表

孔乙己在维护着他那早已没有的尊严,而围观的人根本不知道尊严是什么

知乎用户 油书记​ 发表

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孔乙己。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 “孔乙己”。

知乎用户 墨袖云裳 发表

年少时,认知能力有限,书上说什么就觉得是什么,如今重读《孔乙己》实在是对解析上的评论无法苟同。
1. 孔乙己的不幸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本来可以抄书谋生,做个虽然落第但不至于落魄的体面文人。可他偏要好喝懒做甚至去偷书,连书带主人家的笔墨纸砚一并顺走,三番两次以至于无人再敢请他。这个人不过是个惯偷,大家为什么要同情他?
2,社会等级观念再强烈,也没有人是因为孔乙己地位低而歧视嘲笑他。不然,那些靠卖苦力谋生的短衣帮社会地位不是更低?但老板也不敢明目张胆给他们的酒孱水,“我” 年少去打工也不敢瞧不起短衣帮的客人。

所以,语文这个东西,真的没必要学太好…… 尤其是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学生。宁可大家多背些古诗,哪怕只是稀里糊涂地背,也别被这些三观不正的解析给带偏了

他不过是一个好吃懒做还死要面子的小偷罢了

知乎用户 军哥 发表

三流大学毕业,没什么真本事,真学问,毕业以后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父母劝其回乡,呆几天实在看不起农村的人,农村的工作。整日浑浑噩噩,前途一偏迷茫!

这不就是那个孔乙己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讽刺知识分子的。埋头做驴,不问经济,得势的就倾轧下僚。
然而今天你看,不就是这样一回事吗,这个预言空前的成功。

知乎用户 林之昊 发表

一切迂腐都曾一度盛行,那么一切盛行…

——哪个时代没有个把「茴」呢,咸亨酒店的掌柜们?

快别自比孔了,说得好像你们知道「茴」字怎样写似的。

知乎用户 闲人 发表

根本就没有孔乙己,或者人人都是孔乙己

知乎用户 米凹 发表

鲁迅最大的恶,就是将阿 Q 精神归类为劣根性。

有什么羞于承认的,万一没了此种精神,人类将不堪设想。

一种迫于现实和压力不得已的自我保护意识,何错之有?

只要不伤害他人,坦坦荡荡的懦弱、坦坦荡荡的平庸、坦坦荡荡的自欺,又有何大惊小怪?

这世上缺识字的普通人吗?从不缺。

知乎用户 不会唱小星星 发表

孤独 你可知道茴字有几种写法。

知乎用户 老佛爷 发表

因未能正确认清市场风险,用自己一生去赌官场,最终输掉一生的人。

其人与经济泡沫时代跳楼的一批批差不多。

知乎用户 宝宝王 发表

孔乙己实际上是全世界很多愚昧读书人的缩影,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很多人身上看到孔乙己的影子。

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只会读书,不会思考。

去年九月,大批难民进入欧洲,我在微信上发的消息是,大家注意了,小偷来了,抢劫犯来了,强奸犯来了,大家关好门窗,提高警惕。

结果被圈里几个物理学博士围攻,说这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之类。我就奇了怪了,全穆斯林世界教育水平都很烂,怎么单独叙利亚的难民受教育水平高。

然后我又在 facebook 发布类似消息,被几个德国的物理学博士围攻。大谈人权,欧洲价值观之类。真是恶心到我了。

知乎用户 Daniel 发表

孔乙己童真、迂腐、孤独、有一点清高、精神上有一点洁癖、自我、软弱、为了生存,也可以暂时抛弃个人的尊严,事后,会用阿 Q 精神安慰自己。

《孔乙己》这篇小说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文中有一句话:“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是体面的有钱人的象征,短衣是粗鄙的穷人的象征。穿着长衫的孔乙己是不屑与之为伍的。可是他偏偏没有这样的命,所以要站着喝酒。但又想借着长衫维持表面上的体面。

孔乙己显然也有点儿自我,长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脑子里装着的是一些陈腐的儒家思想。鲁迅老先生身前极力批判这种害人愚昧的旧伦理、旧知识。这也是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文中反复谈到孔乙己说 “之乎者也” 等这类儒家旧知识。

孔乙己的清高和软弱,旁人质疑孔乙己是否识字,这可伤了他的自尊心,可是正当别人说出他为什么没能考上秀才时,他又立刻显出颓唐样。

但孔乙己并非一无是处。他身上还残存有善良、童真的一面。他真心实意的教 “我” 学字,这是文中很温暖的一笔。虽然他教的仍然是那些无用、陈腐的旧知识。

其实孔乙己的这些特点,我们谁没有呢?鲁迅老先生只是写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而已。

除孔乙己之外,那些围观、取笑、冷嘲孔乙己悲剧的人,其实更让人寒心。这些人冷漠、粗鄙、趋炎附势。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响亮,也很讽刺。一个喝酒的人和掌柜谈起孔乙己的近况,说道: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了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他家的东西,偷得么?” 认真念念这句话,你会觉得鲁迅老先生很冷,很悲愤。用冷压抑着自己的悲愤。我想老先生写这句话时,感情非常复杂。一面哀其不幸,怒其不幸。一面却还是用异常冷静的笔调去写。

就连小说中的 “我”,也有极强的封建尊卑观念。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在理会。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

鲁迅是深知国民劣根性的人,也深知其原因。所以,他悲愤、他呐喊、他想唤醒这些中国人。可是,他真的唤醒了么?这倒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初读不知书中意, 再读已是书中人

知乎用户 Mig Silent 发表

噫,这明明是时代的悲哀,莫名其妙变成对孔乙己的批判了,知乎的素质下降是有目共睹了。
君不见,把你扔到那个年代,你十之八九也会成为无数孔乙己中的一员吧。
鲁迅批判的就是这种思想啊!

知乎用户 鲸养想说啥 发表

前一段时间,我跟我姐不知为了什么争论,不久她便败下阵,却说了句 :“你有没有觉得你自己就是一个孔乙己?” 我们争吵是玩闹,她说这句话估计也是为了玩闹。可不玩闹的是,当时我妈在场,她用及其阴森恐怖的眼神望着我,磁场紊乱,貌似要将我撕裂,估摸着心里是在想:老娘辛辛苦苦培养你这么多年,居然培养出一个老朽孔乙己。

《孔乙己》这篇文章初中讲过,可回想起来,我还真的是不懂。因为当时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悲剧故事,而老师偏偏一直在强调这是一篇有内涵的鲁迅文章。老师以及同学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孔乙己是一个封建制度下顽固不化固步自封愚昧腐朽死要面子的书呆子,然后,我也就只能妥协。不懂的文章,我选择遗忘;不懂的人物,我默认标签。所以,高中作文我们也写过不少自以聪明的结论态度——

“孔乙己,他麻木得也就只认得‘茴’字有多少种写法。”(我好奇鲁迅自己有没有无聊得研究过 “茴” 字的写法?)

“孔乙己,终究会被历史淘汰。”(谁不会被历史淘汰,除非是能无视时空的神。)

“孔乙己,一无是处。”(这个观点,小说中那些一同喝酒的人那些看客也是这样想的。)

被我姐嘲弄了一番,又在母亲的凝视下,我怎么可能去为孔乙己去做辩护?成败论英雄,垃圾始终是垃圾,我也没法去说 “毕竟孔乙己是一个有理想的好人,那理想再烂,最起码他是一个好人。” 难道,我要去说,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孔乙己?额,对妈妈来说,简直不可理喻;对我姐来说,她刚才的一句话已经将争论主题升华,拉了新的盟友入伙,没必要去理解我这个玄乎到像和稀泥的话。。。

说到好人,什么是好人,是苦恋多年表白就死的好人,是《明朝那些事儿》里不愿得罪人的大臣,是王小波笔下明辨是非却选择沉默的人。界限好模糊又好清晰,模糊到反正不坏就可以好;清晰到注定弱小,好人就算是安慰。

“妈,孔乙己话多话碎,我不说话了,我选择安静,我现在要安静地看会儿电视,然后听话的早点睡觉。妈,难道你不爱这么乖的儿子了么?”

知乎用户 程休墨 发表

这里是语文书上的评价。

《呐喊》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物。鲁迅所言的 “不幸” 与“不争”在他的身上得以很好的体现。一方面他身为读书人,坚持穿长衫站着喝酒,把茴香豆分给孩子,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最后却被打断腿,也并未被人挂念,只落个 “大概已经死了” 的“不幸”结局;另一方面,他十分迂腐,好吃懒做,固步自封,自诩读书人而一味维护面子,教小伙计写 “茴” 字,拿 “读书人的事” 当幌子麻痹自己,不思进取,可谓“不争”。

由此观之,孔乙己是个让人既批判又同情的人物。

知乎用户 赵雅君 发表

很多人的心中都藏着一部分孔乙己。

知乎用户 白袍小将 发表

四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整天去网吧,网管都认识我了,但我内心是以 “网管认识自己” 为耻的,所以每次去都是把身份证一甩便别过头去,等他还给我再拿上就走…… 有一回,老板和网管都笑着说∶“你把头转过来呗!”我登时满面羞愧,回去后对室友说“那一刻真感觉自己像孔乙己……”

知乎用户 梦想天生 发表

孔乙己好喝懒做

孔乙己偷东西

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

孔乙己喜欢卖弄

但是孔乙己从不拖欠酒钱。

不知为何,当人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便要将他贬的一文不值,恨不得将他推入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孔乙己有这般那般的缺点不假。但是为何连他唯一的优点都不肯承认,偏要说是 “死要面子”、“旧社会文人的迂腐”?

杀人犯总归是要死的,那再给他安上一个强奸犯的罪名又怎样呢?是这个意思吧?

知乎用户 中文系女孩 发表

只是个落魄的书生而已,若是飞黄腾达了,他问别人你可知茴字有几种写法,可能大家倒都觉得他渊博呢!可惜他没有,所以人们都说他迂腐,连他的孤独没人想懂。

知乎用户 西西 发表

浏览了一圈回答,我从这些回答中,看到了熟悉的鲁镇人影子:对别人不得志永远幸灾乐祸,对别人痛处永远落井下石。

高票回答这样形容孔乙己:

说到底,孔乙己只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挤不进上流社会的一类可怜人而已。

我并没有从全文的任何一部分,读出了孔乙己【看不起底层人民】。温酒的店小二是底层,可是孔乙己【恳切】地告诉店小二【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邻舍孩子想必阶层也不高,可是孔乙己虽然穷,还是【给他们茴香豆吃】。

我读到的是,孔乙己哪怕深陷窘迫,也未失去读书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说孔乙己【看不起底层人民】,这种揣测,像不像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说孔乙己是【挤不进上流社社会的一类可怜人】,这语气像不像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他们又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是科举时代的悲剧:所学的知识脱离了所处的时代。自身也并不聪颖,所以【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对于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抱有同情,应该努力去改变这个制度,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对于一个花了大半辈子读书的人,孔乙己既不欠鲁镇人的钱,也不抢鲁镇人的饭碗,与他们无冤无仇,他们却张口闭口:“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不客气地讲,孔乙己走之前,没有顺带带走他们,已经算是读书人的自我修养了。

知乎用户 Unidentified ID 发表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有廉耻心的善良人。 他从不拖欠,虽然自己已经穷到要讨饭了,他还愿意把茴香豆分给小孩吃。

他身上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说他坏,也说不上;说他好,又觉得有点不对劲。

他虽然没考上秀才,其实也可以教书,或者帮别人抄书来谋生。他就是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也许是自身的原因,但更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他只是想保留自己的尊严而已,直到这种虚荣心把他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无用的人。

他是一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因为他满口之乎者也,他老是被取笑。在这种环境里他仍然保持了他的好品德。尽管他饥寒交迫,他还是一直很讲诚信。其实人们不应该嘲笑他。

现在社会里也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想保留面子,却不知不觉地被虚荣心害了。有很多 “好” 人,因为各种社会原因,就展现出人类无法逃脱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嫉妒、傲慢、淫欲、愤怒 。

他们不 “坏”,是社会把他们逼成那样的。

当然,现在已经比以前进步很多了,人们不再那么冷酷无情。

要是我们能在日常生活里再温情一点,再善良一点,也许社会上就可以少一些孔乙己。

知乎用户 Brian 发表

孔乙己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从外貌上描写孔乙己时就侧面反映出他的人物性格。文章第四段第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 就是说孔乙己是一个读过书但是挤不进上流社会又不愿与底层的短衣帮为伍的人。

从行为上描写的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的人。是一个以读书为傲,但又考不上秀才的人。是一个热心教小伙计 “茴” 字写法,但又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孔乙己是一个非常爱面子自认为清高但又穷得将要讨饭好吃懒做没办法谋生的人。

我的评价: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热心,讲行用的读书人。 但是好吃懒做无法谋生。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有志青年,不过因为封建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毒害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孔乙己是一个偶尔偷窃但又但又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地维护自己。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

知乎用户 FreeIsFree 发表

很多人说《孔乙己》这篇文章是在讽刺孔乙己,可是我看的时候,丝毫没有感觉出是在讽刺孔乙己,反而感觉是在讽刺店掌柜,店小二,做工的,坐着喝酒穿长衫的。

孔乙己不想当虚伪的读书人,也不想做愚昧的做工的人。

知乎用户 王喜庆 发表

人都是到一定年龄或者经历一些事情以后会突然懂得某个道理。

阅历就像隔绝了两个空间的一扇门,你试着撬开它的锁试着从墙头越过试着学习人家大喊芝麻开门都无法使门敞开。而当你颓废的蹲在门口时,门却就那样不声不响地打开了。就像我们有些时候遇到的某些问题,真相往往是,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到了一定时间,门就自己打开了。

距离上次在令人昏昏欲睡的语文课堂上过去已经很多年了,就当我以为这辈子再也不用和鲁迅先生见面时,他沉静的声音时却在我脑海中响起宛若惊雷。心下暗暗吃惊,果然鲁迅是大家,格局与思维真真超越他当时所处的阶级与环境所能到达的范围;再者实在庆幸能在课本中认识这样一位大文豪,说句良心话,国家的人文情怀与素质培养能做到这一层实属不易。就在今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尘封多年的枣红色的木门缓缓对我打开, 那个着长衫的人,正从门后向我走来……

在孔乙己这个人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一个人无法跨越阶级带给他的阻力时的深深无力感。

《孔乙己》选择以杂役小弟的视角来看待孔乙己这一角色形象。当我们穿过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跨越时空的大门,透过站在钱柜后的兴奋张望的眼睛:孔乙己穷酸瑟缩却好面子,他的长衫不合时宜的出现在咸亨酒店的大厅时是那么引人发笑。每个人都在做着与自己阶级身份相符的事情,时刻好好扮演着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角色。孔乙己是个例外,他像是一个溺水者在这之间浮沉着。他是一个矛盾的角色,上天给他发了一手烂牌,如果他就此认命倒也好,人们仅仅会替他感到命运不公仅此而已。可偏偏他看过许多书。在食不果腹人们尚且满足不了物质需求的年代,读书对于人意味着时间金钱的投入。书的受众更多是那些条件优越的人,而看过更多书能够具有价值观输出能力的作者的高的眼界有时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给他们提供的物质基础,当然不排除有些极个别情况。在这样的熏陶下,孔乙己或许是自命不凡或许是真的不凡没人知道,总之身处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在那样一个酒馆里他荒唐的可怕。

他是孤独的。他伫立在寒风飒飒的街头始终没有另一个孔乙己狼狈地拖着一条被主人打伤的腿蹒跚而来,咸亨酒店的大厅没有一个人请他喝一碗暖暖身子的酒,甚至没有一个人拍着他的肩膀:“老兄,我劝你还是算啦”……

他用长指甲蘸着酒,睁着朦胧地醉眼在柜台上写下茴香豆的茴的几种写法。他想要将这种矛盾与痛苦溺死在酒盅,却连酒钱也出不起,清醒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但是现实使酒这种镇定剂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绝对自由论中说,每一个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我们此刻做出的选择,但选不选择决定权在你手里。改变生活的阶级的路有千万条,如果孔乙已真的不凡,总会得到伯乐赏识。不能改变说明说到底他也不是一个圣人,他只能说是一个时代造就的可怜人罢了。

他渴望改变,却又无法改变。他既无法从外界打破,又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劣根性,他既平凡又伟大,他是你也是我。

于门后窥见孔乙己。

知乎用户 知乎逼我改名字 发表

鲁迅先生真巨匠,隔着几十年抽当下才大志疏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的 “知识分子” 的脸。

总有人或是考入了某所不知名的学校,或是选了个冷门专业,在校期间又表现平平,毕业了没一样拿的出手的成绩,这不就如同孔乙己的 “多年不进学”?

这些人中,有的给自己正确定位,拖关系去咸亨酒店当伙计了,更多的却还不知天高地厚,还坚持认为自己是 “人才”,要找 “知识分子待遇的工作”,要找 “写写算算的文职”。这不正是都要站着喝酒了,还硬要穿长衫的孔乙己么?

学了个半吊子,还没事喜欢卖弄卖弄自己的中式英语和 “专业知识”,卓显自己读过书,孔乙己也在问:你知不知道回有四种写法?

别老说孔乙己是 “书生”,人家郑举人才是书生。是,都读了两天书,一没功名,二没成果,算哪门子知识分子,人家咸亨酒店的小伙计都读过书。老老实实的换身短衫去搬砖呗。

孔乙己的时代确实是黑暗,但死是他自己作的,只会抄书还不好好抄,还要偷书,那你给我聊什么就业难?

知乎用户 泛浮槎 发表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吃喝等死。

知乎用户 暮鼓晨钟 发表

高中学完孔乙己之后,这篇文章就留在了我的心里,总感觉孔乙己好像没做错什么,他也不是个坏人啊,但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触,说不出所以然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被现实生活整的越来越疲惫,总想不顾一切的逃离现在的工作生活,但又不确定逃离之后又该何以为生,是不是可能生活的比现在更惨。我不断看书思考我到底应该怎样去生活,想了两三年,好像还没有一点希望,这时孔乙己的形象在我心中一次又次浮现,越来越强烈,终于最近我又看了一遍孔乙己,看着看着,我感动了,内心在已经在流泪,后来我想眼圈也应该红了,我一再确认,是的,孔乙己相对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他是正直的、善良的,但……

下面是我当时看完孔乙己右右思考后的感受

前两天刚重新读了一遍《孔乙己​​​​​​​​​​​​​​​​​​​​​​​​​​​》,心里挺难受的,也很疑惑,我们为什么要批判孔乙己,他有什么错吗?我反而感觉他比许多人都善良,甚至挺正直的,茴香豆本来就不够吃,还分一点给周围的孩子,如果不是腿残了,从不欠酒钱……,他唯一的缺点是没耐心,干不了抄书的活,但这不是许多人的毛病吗,像我们现在许多人一样不爱抄书写作业。但是,鲁迅写《孔乙己​​​​​​​​​​​​​​​​​​​​​​​​​​​》到底是想说啥?

我于是开始上网各种查,但没有一点卵用,大家回答千篇一律,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各种批判封建社会之类的……

老子不需要!你们说的我也知道,但有意思吗?这答案压根对我没用啊!

于是我又跑到知乎,令我欣慰的是,终于找到几个同感的人了,是的,我们都认为孔乙己挺好的啊,没什么错啊,至少比我们许多人都要好那么一点,试问当今有几个人穷的叮当响,还愿意把自己一点好吃的稍微分给别人一点?有几个人穷的叮当响了,还坚决不欠账的?

突然我好像意识到了,鲁迅压根没有批判孔乙己,批判的是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礼法(也就是大家说的万恶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可以说孔乙己是个善良而且比大多数人都有正义感的人,如果孔乙己生来是一个农民或城里打工的,他也许和大家一样是个平凡老实人。但命运让他变成了一个读书人,就像命运让一些人变成男的,一些人变成女的,一些什生下来就在富贵帝王家。从抄书也许能看出来,孔乙己不适合读书,他没有那个耐心和天赋,但作为读书人如果考不上功名(小说末尾记录时间为 1919 年,当时清朝早已灭亡,而且当时已经取消的科举,就算有能力也不能考了),又不能静下心来抄书谋生,可以说他生存的路已经堵死了,家里没钱他不能上新式学堂谋出路,而且当时小地方去上某些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可能是被看不起的,像鲁迅。而作为读书人是不能种地打工挣钱的(因为这不是读书人身份能做的事,这方面小说里一再暗示,一是孔乙己就算长衫再破再脏也得穿,不能穿农民那种便宜实用的衬衫,二是小说里的 “我” 身为打工的,地位低下,不配认字),甚至是饿死都不能做这些,如果大家不理解孔乙己为什么不能种地打工挣钱,就想想中国古代几百年里几亿女的为什么要裹脚,明明很痛苦,很难看,但大家还要裹脚,在古代只要你生下来是一个女性,按照古代礼法你就要裹脚,如果不裹脚应该会被万夫所指骂死的,这个社会几乎容不下你。因为受封建礼法洗脑,大家都说裹脚美,这个说法,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这么说导致几乎每个女的自己对裹脚三寸金莲之美也是深信不疑,如果不裹脚就算别人不说,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羞愧而死。这也就是孔乙己为什么宁愿偷书都不能去种地打工,因为从古至今的的社会礼法社、会观念告诉每个人,读书人只能读书写字,不能做种地打工这种低下的活,女人不能不裹脚。在古代这种礼大于法的社会里,你可以违反法律(偷书),但没人敢违反礼法,孔乙己是善良的,也有比一般人多一点的正直心(如果不是双腿残废,他是绝不欠账的!这也是古代礼法要求他的),最后这人人坚信不疑的礼法把孔乙己逼到满手是泥的爬到酒馆买酒喝,大家看清是买酒!到最后就算是双腿残废他都是坚持买酒而不是偷酒,抢酒,或者赊(赖)酒。书可以偷,因为偷书虽然违法犯罪但不违反礼法。什么叫违反礼法呢?可以说礼法在某一方面是一些深入人心社会观念,如果违反了礼法,大家就认为你要么不正常脑子有问题,要么就是丧尽天良的东西,必须要天打五雷轰。人违反法律还是一个人,大家还能理解,但如果你违反礼法,大家就不能理解接受了,认为你只要还是个人就不能这么做,就像在几十年前的农村,你不结婚你不生儿子,大家都很难理解,父母会哭天喊地感觉是自己上辈子作孽遭报应了……。读书人偷书违法大家都还能理解,但读书人种地打工这在当时落后的小城镇应该是耸人听闻的(当代北大学生卖猪肉我们都很难接受,更何况当时)。

最后,大家想一想孔乙己为什么穷的那样了,还要经常去喝酒,就算双腿断了,他也要用双手在泥地里到处爬着去找钱(这钱应该不是打工或者主动乞讨来的,因为北大学生不能在街上乞讨!!……),最终凑了四文钱(一文不少!!)来喝酒……

我为什么要喝酒,因为我心里很痛苦啊,我这一辈子到底是怎么了,我怎么这么无能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我?……

我也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看了知乎上回答也鱼目混杂,感觉有些甚至很误导人,我想试着找到一个可能更接近真实一点的答案,然后就找到了鲁迅的学生孙伏园的这篇文章

知乎用户 曾经想当文艺小青年 发表

愿做上大人,不做孔乙己。

知乎用户 大猴子 发表

你知道这个答案有几种算法吗?

你知道这个 hellow xxx 可以用几种语言编写吗?

你知道这个答案有几种数学模型?

你知道这个茴字,有几种写法吗?

这难道不是一个意思?

我都不知道你们,嘲讽点什么?

只神蓬莱里 只身市井中?

有意思吗?

知乎用户 假鬼 发表

人失败的那一刻,看什么都像自己。

人成功的哪一刻,却又再也看不见自己了。

知乎用户 救救孩子 发表

孔乙己就是东方的流浪汉 “夏尔洛”。就是那个卓别林电影里头戴圆顶礼帽,上穿窄小西服,下衣肥大裤子,脚穿着皮鞋,手执着手杖,遇人时脱帽鞠躬,走路似鸭子踱步的绅士流浪汉。滑稽吗?滑稽。可怜吗?可怜。我们有资格嘲笑他吗?我没有,请君自便。

知乎用户 蓝胖子的哆啦 A 梦​ 发表

小时候,读孔乙己好像是一种批判,他那种近乎对现实的屏蔽与批判,真是让人又气又恨,可是,想想现在,我们不都是孔乙己么?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迟迟无法自拔,或许说,我们都不是孔乙己,没有他那样的坚持,对自己的清高的坚持,哪怕全世界都在嘲笑。

知乎用户 小夜子 发表

悲情人物。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知乎用户 木头​ 发表

自命清高,却不努力,空有一脑子梦想却不脚踏实地去做。

知乎用户 今天我和你一样 发表

第一次学这篇课文的时候

老师分析孔乙己头头是道

离不开怎么贬低揭露这个好面子好吃懒做偷东西的孔乙己

可我只认为孔乙己是个可怜人仅此而已

上大人孔乙己。

知乎用户 莫墨墨农 发表

学的时候我都想喝酒了

知乎用户 一直奔跑向前 发表

[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一直奔跑向前的视频

 · 7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85314333107273728)

咸亨酒店的孔乙己 《绍兴晚报》_刘东华生活笔记_新浪博客

我以为,在鲁镇的人物里,孔乙己算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地在接受教育的小学时期就认识了孔乙己。记得当时教语文的老师在课堂上读《孔乙己》这篇课文,每读到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的时候,总是轻微地晃动脑袋拖长了尾声。那形象极像这个迂腐的夫子,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这时总是抬起头来,莫名其妙地问:笑什么?并严厉地要求我们也这样读,才能读出孔乙己当时的心态来。

  现在想,的确没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到绍兴,也是莫名其妙地第一个就想到了孔乙己,想到这个隔着时空与一群小学生对话的人。于是一个人,婉拒了当地朋友的陪同,沿途打听到咸亨酒店的路,也像当年的孔乙己一样,到咸亨酒店,也要排出几文钱来,“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其实现在不是温酒的时候,天热,酒还是原味的清爽。茴香豆还有,且成了每个来客必点的一道菜,自然不单纯是为了下酒,要的是一份怀旧的格调。

  当然,这不是当年的咸亨酒店了。找一处角落坐下,眼前的顾客盈门自然没有了孔乙己和那些短衣帮站着喝酒的落脚的地方,再排出几文钱来,掌柜的大概会不屑一顾。只是孔乙己仍和当年一样,会在客人们的谈笑里,凭空里冒出一句:多乎哉?不多也。

  恰恰这就是孔乙己的抑郁与无奈。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如他的先师孔子,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志向得不到社会上层接纳的时候,也同样“惶惶如丧家之犬”,行走于列国之间,颠沛流离。孔乙己则是斯文的沦落,穿长衫,而和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内心高贵的读书人同情关注着社会的底层,还要接受着来自社会底层的嘲讽。

  于是,咸亨酒店成为孔乙己唯一可能展示一下斯文的地方。这种展示的过程是悲苦的,总是让这个人带着新伤旧恨一并而来,连同这个读书人的人性的弱点。这一切均被店里的 “小伙计” 看在眼里,且记在中国的文化典籍里,连同这家咸亨酒店。只是,至今许多知道孔乙己的人们还不知道 “茴香豆” 的“茴”字究竟有哪四种写法,包括我,甚至也包括店里的那个“小伙计”。

  大多人只记着了茴香豆,我看到许多来客都在店外的铜像前与孔乙己合影,像当年围着孔乙己的邻家孩子,而他面前的那盘茴香豆已经被来客研磨的油光锃亮。假如那豆可以咬得动,看来客们的那份热情与好奇,一个孔乙己肯定是用手罩不住的。

  在酒店的墙上突然发现当年小伙计记账的粉板还在,“孔乙己欠 19 钱”,明明知道这 19 个钱是没人来还了,这笔账却还记着,可见掌柜人的心机并不在这 19 钱。只要有这笔账,注定了孔乙己走不出咸亨酒店,还会年复一年地有人看着粉板念叨起他,一次再一次地提醒着这个读书人处世的窘迫与尴尬。

知乎用户 姜志宏 发表

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可怜人而已。不幸而生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如果知识体系和技能不能及时更新,也许下一个被时代车轮抛下的,就是我们自己了。

知乎用户 浮生皆白 发表

这满腹的诗书经理,说是能换来万世久安的贵重物,到头来就连几颗豆儿都能掐死你我。

知乎用户 不会敲代码的码农 发表

今晚正好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有鉴赏说道,“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别人模仿不来,或许只有真正有自信的人,才有这份魄力,才能戏谑人生中种种不愉快的经历。想想人家李白,能用 “对影成三人” 来排解孤独,能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来安慰自己,还有 “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豪气和志向。

突然想起了孔乙己,觉得自己好像孔乙己,面对着不满意的现实,躲在图书馆的一隅,看着些哲学、诗歌、历史的书籍和鉴赏,说:“自己就是想要成为满腹经纶的人”,这究竟真的是自己的理想?还是只是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手段,逃避自己内心、自卑、不敢当众发言、对科研竞赛置若罔闻、对专业知识浅尝辄止…… 而妄图去精神世界里拔高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试图得到他人或自己的认可。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完全全是孔乙己了,或许别人看我也是如此。

那么面对不满意的现状,扪心自问,

某人:“努力过了吗?” 我:“努力了”

某人:“尽全力了吗?” 我:“没有,但是我觉得我比一般人都更努…”

某人:“那你满意现状吗?” 我:“不满意”

某人:“那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

某人:“你想当李白还是孔乙己?” 我:“都不想”

某人:“你没尽全力,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却又还在这自怜自艾,找不自在呢”

我:“那我该怎么办?”

某人:“想象你要成为李白那样的人,他当官,你就升职,他写诗,你就赚钱,努力,尽全力努力,当你成了李白之后,再来研究你这些哲学啊、诗歌啊,那时候你自己就是诗人,你的经历就能被别人当诗一样传颂。”

我:“可那不是我想要的,我做不到疯狂的追求成功,而且人家不是说了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就好。而且我又不是没有努力去想要成功,只是…”

某人:“行行行,那你就现在这样也挺好,好赖是个大学生,毕业后找个差不多的工作,赚差不多的钱,把那些舞文弄墨的事当成你平时的消遣、装 b 的资本,当个‘穷酸’秀才,也还行吧,简简单单的生活,也不错。”

我:“可是我有点不满意,我觉得我比一般人看的书多,学习花的时间也比一般人多,但是结果却是这么让我不满意”

某人:“可醒醒吧,都什么年代了,还搁这觉得多了个大学,多读了几本书,多泡了几次图书馆就比别人厉害了?”

我:“我也没觉得我厉害,只是… 只是有点不甘心”

某人:“努力过了吗?” 我:“努力了”

某人:“尽全力了吗?” 我:“没有,但是我觉得我比一般人都更努…”

某人:“那你满意现状吗?” 我:“不满意”

某人:“那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

…….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孔乙己》)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 “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

“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

“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我们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孔乙己和卡缪的《异乡人》中的异乡人罗梭,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推销员同样是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

——摘自百度百科


看到在其他提问里有一个回答是,“晚年落魄的曹雪芹和孔乙己是一样的吗?” 对我来说,我不大清楚。或许有人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可以打破上面我和某人对话的循环吧。也希望有人能告诉我一下。

知乎用户 瘦到 88 斤 发表

社会支持系统,人需要协调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

孔乙己真的会合理化的变通
儿子打老子
值得表扬啊

知乎用户 小岛主 发表

孔乙己和祥林嫂、阿 Q 一样都是受害者。害他们的除了那些剥削者、统治者以外,还有与他们同阶级的身边普通底层劳动者,因此更加具有悲剧性。鲁迅告诉我们在剥削者和底层劳动者之上有一只无形的手,那就是封建礼教思想。

知乎用户 zhouchuhan 发表

孔乙己和魏连殳是鲁迅小说里面让我最感到悲凉和难过的两个人物。。。也特别有代入感,不知道为什么。。。

知乎用户 泽洛​ 发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最经典的评价珠玉在前了,知乎大神说来说去也说不出弯弯绕来。

知乎用户 Mr.875 发表

少时读孔乙己,一脸鄙视;成年读孔乙己,一脸茫然。

鄙视是因为,我是后浪我怕谁?茫然是因为,原来我有时候也是孔乙己。现如今念过书的,没念过书的谁又不是孔乙己呢?

被人嘲笑?放不下面子?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只是百余年后,作为个人,作为后来的 x 乙己,我们的腰杆也还是没那么硬吧

知乎用户 锦鲤本锦 发表

孔乙己非常多,

但却都选择孤独,

不去扎堆儿抱团,

散在各处做着无谓的抵抗、自我的撕扯。

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人里除去考得功名的少数,剩下的都是大多数,其中的孔乙己实在很多。

知乎用户 飞天大胖​ 发表

他回头的一刹那,你的心会颤一下,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脸~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鲁迅?

知乎用户 魔力奥 发表 玩知乎一定要通读鲁迅,半本全集治知乎,是不成问题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 首先背诵 《论辩的魂灵》 光这一篇,知乎吵架能吵赢一半,政治话题,保守地说,可以灭九成还不算投降的。 然后选录一些散怪打法。 如何打 “凑合” …

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国家?

知乎用户 发表 美国是民主国家吗?纳粹德国呢,元首好像是被选举上来的。我去迪拜,感觉他们简直是君主制,并且君主有实权的!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民主国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 知乎用户 浪子背包客 发表 公民对国家、社会事务的合理参与程度,公民自我 …

如何论证一个政权的合法性?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关于执政合法性的讨论很热门,那么从学术上而言,究竟如何论证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政治学角度、法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皆可)这里仅做学术探讨,无涉现实政治。 知乎用户 Ezawa Tami 发表 代表 代表 代表 识得唔识得? …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讨论躺平?

知乎用户 发表 如何看待社会普遍热议的躺平现象? 知乎用户 人心宽看啥都可笑 发表 知乎用户 红瑛 发表 悯 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蚕 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