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妻多夫制在中国可行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国内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衡之严重,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可能使未来数千万中国男人打光棍。这不仅极其不利于社会人口的自我维持,还可能造成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基于此,经济学家黄有光在网易研究院撰文建议:可以考虑允许一妻多夫制,并提到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对清代“卖妻”的研究和藏区社会长久以来的一妻多夫制,以证明这种婚姻制原本就有很长的历史和使用范围。

这个建议,说实话是非常令人惊骇的。历史上的一妻多夫制之所以能实行,都是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的,尤其常常是一种穷人的生存策略,但如今要想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提出来,这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包括此前梁建章等人口学者的诸多建议,都给我一种印象:这些专家所着眼的都是某些宏大抽象的国家目标,他们忧国,但对“民”的尊严和个人意志考虑甚少——就像畜牧场主在谈论如何维持牛羊的种群稳定**。这其实是另一种“计划生育”。**

乍看起来,苏成捷在《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中所写的,似乎与当下的问题不无相似:社会背景是严重的性别失衡(清代一些乡村社区有多达1/5的成年男性一直单身);但他明白指出,这种非兄弟形式的典妻现象(“招夫养夫”)是穷人维持生计的一个迫不得已的策略,使得一对夫妻可以享有外来男子不断提供的劳力、收入及其它资源。换言之,他们可能“丢脸”,但剥削的其实是后夫。

**清代的“招夫养夫”是非法的,后夫没有法律地位,在事实上相当于入赘的家养奴仆。**这种“朋友共妻”的行为多是因男方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力弱,夫妻同意招进一个男人组成家庭,要在主夫死后,后夫才能做家长。如果寡妇“转房”(嫁给已死丈夫的兄弟),在儒家看来属于不可容忍的乱伦,乃是死罪。不过,在藏区长期实施的一妻多夫制却相当不同,那是社会长期默认“正常”的,通常都属一妻多夫制的另一种形式——“兄弟共妻”。

这种一妻多夫制的逻辑迥然不同,它虽然也是谋生策略,但却是为了保全大家庭的财产完整不分割。这最初可能起源于中亚,唐代高僧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就记载,昭武诸国“兄弟十人、五人、三人、两人共娶一妻,不许各娶一妇,恐破家计”。藏区也是如此,如定日县最多的一户竟是九兄弟共娶一妻(见《西藏岁月》)。

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兄弟之间往往甚少妒忌、争斗,因为它强调的是彼此都要为大家庭做贡献——听起来很像“舍小家顾大家”。毫无疑问,穷人更倾向于如此,因为家产太薄,分家的结果可能是谁都活不好,几个兄弟也未必都能娶上老婆。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贱民便是如此:“旧闻温州乐清近海丐户,多有弟兄合取一妻,以其易于养赡故也。”但在藏区,为了家产不分割,有时贵族也会这样,如民国时的贵族索康,30岁就做噶伦,受过良好教育,其哥哥还会流利的英语,但兄弟俩也保持一妻多夫制。

藏区的一妻多夫现象极为普遍,世所罕见。据1994年调查,藏南察雅县一妻多夫制家庭占总户数高达60-70%(《藏族妇女口述史》),而在全世界婚姻总量中,一夫一妻制占75.42%,一夫多妻制占24.28%;一妻多夫制仅占0.3%(《西南边疆研究》第六辑)。

藏区的这种现象让很多人都震惊不解。Tashi Tsering的口述史《西藏是我家》中谈到自己早年生活:“我说两个父亲是因为在西藏农村兄弟们同娶一妻是常见的。后来当我住在国外时,才发现这种婚俗对美国人,甚至对其他亚洲人,包括印度人在内,是多么的让他们感到稀奇和震惊。我从前一直没有把这种婚俗放在心里考虑过,现在也不会为之所困。……我们把这种婚俗视为一种保存家产的有效方法。”

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家庭很和睦:“我母亲一定很称职,因为我的两个父亲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摩擦。我们从来不担心生父是谁,我也不知道他们两个当中谁是我真正的父亲。……我想他们兄弟自己也不知道真情——谁都不管这种事。……直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不能了解为什么除了西藏人以外,其他人会觉得一妻多夫制是那么的奇怪,甚至还会讨厌那种婚制。”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婚姻制度安排在藏区虽然有利于保存家产,但其实却不利于人口繁衍。**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藏的陶思曾就在《藏輶随记》中说藏区“鲜事实业,风俗以一妻多夫为习惯,故生齿不能滋繁,富庶之道,多觖不讲焉”。这并不只是他的个人偏见,《西藏人口的变迁》中同样强调:一妻多夫制使西藏婚配比例失调更严重,本来1958年就有9.51%的藏人当喇嘛,意味着五分之一的男人出家,再加上一妻多夫,结果是很多女性都没有生育机会,人口再生产规模自然趋向缩小,以至于人口停滞。

回顾这些不难看出,黄有光列举清代穷人“招夫养夫”和藏区一妻多夫,都无法为自己的建议提供合理性。这些以往自发的特殊婚制,着眼点都不是人口繁衍和社会安定,而是为了家计。清代的“朋友共妻”,无论在伦理还是法律上,都极难为现代人所接受,而藏区的“兄弟共妻”则借鉴意义更低,不仅因为多年独生子女政策使亲生“兄弟”本来就很少,这种权责不明的大家庭也与现代权利意识背道而驰,而且更讽刺的是,它甚至都不利于社会整体的人口增殖。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行它?

国内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失衡,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甚至类似“一妻多夫制”的传闻,半真半假地也说了几年了。2015年5月的中国白皮书因为婚姻法出台新规,当时就有人戏谑建议“大清可以实行一妻多夫制,这样可以避免38.86%的男性遭遇无妻烦恼这样也大大避免发生社会暴乱,减少犯罪率”。但现在居然有经济学家这样给出建议,难免让人怀疑:“你不会是认真的吧?”

想复活一妻多夫制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人口增殖,如果每个人都想要后代,甚至想要多个后代,那妻子就得一直在怀孕生育的过程中流转,要这样,这些单身汉还是得去婚姻之外解决性需求。这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困扰,女性无疑也会承担更重的压力和性剥削,性别歧视的受害者又为性别歧视本身买单,其结果,最终恐怕是人们更不希望生女孩子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意图后果:本来想解决问题,最终可能加剧结构性问题本身。

当然,这也许对献议者而言,纯粹只是一个技术性假设,就好像有人嘲讽经济学者整天琢磨“杀掉一万个人GDP就能提高几个百分点”,但对社会而言,背后的伦理、法律、政治问题极为复杂纠结,巨大的代价将使它根本不具可行性,也很难成为最优解。这样的“解决方案”所带来的问题,将比它解决的问题(假如它还能解决的话)要多得多

这也是当下一些公共政策最欠缺的地方,就像我在《权宜主义的国度》中所说的,好像它们都只图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没有长远考虑,而且对给定的前提都不加反思——在性别失衡的问题上,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难道不应该是如何消除造成这个问题的性别歧视本身吗?

男多女少,并不是病症本身,而是病症的表现。正是因为全社会的性别歧视,才造成了这样的恶果,但现在的解决思路却不去反思这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反而试图通过更进一步歧视女性来解决,这完全是缘木求鱼。

美国记者Hedric Smith曾在《俄国人》一书中发现,1970年代的苏联虽然倡议性别平等,但女性其实仍未获得公平对待。当时仅有3%的苏联妇女认为有一个孩子最理想,但只生一个孩子的却占64%,而一个孩子也没有的妇女占17%,因为很多女性都失望地发现没有适合她们生育的社会环境。他引用了一位女作家的辛辣警句:“苏联妇女被叫去参加生产,却被剥夺了再生产。”——reproduction有“再生产”和“繁殖”的双关含义。

如果不反思这种结构性的性别歧视,那么不仅男多女少还将继续存在(且不说愈演愈烈),而且一妻多夫制的实行也将是女性的噩梦,就像有人嘲讽的,“现在女的不够了,我们必须搞个名目多次利用,让她们生养一大群孩子,伺候多个老公,照顾好几家老人,一个萝卜两头切不算啥,我们一名妇女掰成几个用”。

既想逼迫女性承担、维系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功能,又不想让予权利,不许提倡女权,这样保守化的思路与新一代权利意识的高涨背道而驰,那就不要怪她们以更激烈的方式抗争。因为她们只是逐渐意识到:很多看起来是基本的、正常的权利,通过正常的途径居然无法得****到,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正常途径”。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关于种族问题,谈点亲身经历

实话说,前几篇文章的反应让我挺意外,没想到关心种族问题的朋友这么多,观点差异也这么多。可以说,不同的观点确实提供了更多的角度,但是在我看来,还很少有留言能让我真正“改变”。 从明尼阿波利斯骚乱谈种族平等 《从明尼阿波利斯骚乱谈种族平等》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新冠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游行,而且愈演愈烈。 事情的开端要追溯到一周前。5月25日,在美国明尼阿波里斯市(Minneapolis),一位名叫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非裔美国人因警 …

控制社会 / 哲普

作者 / Tigre 故事 T 在清晨五点四十八分起床时发现自己比平时早了二十三分钟并且意识到自己没有变成一只虫子所以便心安理得的下了床。而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站在秤上却发现闪着蓝光的屏幕显示的七十五点六千克比前天多了一点四千克。这也就解 …

高学历青年为何多出“愤青” ?

01. 社会群体的结构定位 历史上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在解释社会不满的积累和成因方面,社会学一向关注转型中的结构变化,特别是社会成员在收入、声望、地位和身份等方面的分流秩序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一关注点与经济学常见的收入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