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 Manus 大规模裁员,并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从商业角度如何解读这系列动作?

by , at 07 August 2025, tags : Manus 新加坡 国内 模型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超高校级的赌怪 发表

Manus 是对中国工程师红利理解最深刻的科技企业。

他给出了未来利用中国工程师红利套利的范式:

第一步,在中国招 1000 个(相对便宜的)技术人才研发最新技术。

第二步,研发出新技术后,去硅谷拉投资。

第三步,拿到投资后,从 1000 个技术人才里选 50 个最顶尖的带走,去新加坡等地方,建立新公司。

第四步,把国内 950 个剩下的的技术人才裁掉。

知乎用户 新智元​​ 发表

微博、小红书账号瞬间清零!

官网拒绝一切中国 IP 访问。

与阿里的合作承诺也已成废纸一张。

这家如今宣称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公司,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它对中国市场,再无半分留恋。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Manus 曾经被人们称为是「下一个 DeepSeek」,代表了国内 AI 产品超越国外产品的最有力证明。

但在仅仅四个月后,Manus 毅然离开中国,摇身一变,成了一家新加坡公司。

留给所有人的,只有一片惊愕和一个决绝的背影。

我们不禁想问,这算什么?

中国团队,全部解散

确凿无疑的消息是,Manus 在中国的全部团队已经全部解散。

毕竟,Manus 最大的目标市场,从始至终都不在国内。

最初,Manus 就因 CEO 在介绍视频中全程使用英文而引发争议

事实上,Manus 的撤离行动早在今年 5 月就已初现端倪。

彼时,公司三位联合创始人——肖弘、季逸超和姜涛,以及其他高管,已经陆续从中国迁往新加坡。

与此同时,Manus 还在加州圣马特奥和东京设立了办事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6 月 18 日,Manus 联创兼首席产品官张涛,在新加坡 SuperAI 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明确指出,公司现在的总部就在新加坡。

六月中旬,Manus 的广告开始亮相新加坡的公交车站和地铁站

中国这边,知情人表示,在上周,Manus 背后的北京蝴蝶效应公司还有数十名员工,不过在本周,所有在华岗位已经全部撤裁。

其中,部分员工将跟着迁往新加坡,但更多人已经离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团队彻底解散前,Manus 就已在新加坡展开大规模招聘。

涵盖 AI Agent、DevOps、移动平台、数据分析、前端、后端、测试、云原生、数据库等技术岗位,以及产品经理、社区、人力、法律、财务、行政、客服等非技术岗位。

当地招聘平台 MyCareersFuture 显示,Manus 为 AI 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开出了每月 8000 至 16000 美元的月薪,部分岗位月薪可高达 18000 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可高达 13 万。

上下滑动查看

关注这家公司的人不难发现,他们的战略重心一直都是海外市场。

与难产的国内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anus 国际版的功能更新从未间断。

左右滑动查看

此外,Manus 还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积极组织线下活动,进一步巩固其海外布局。

曾经爆火一码难求,如今 AU 持续下滑

4 个月前,Manus 一夜爆红!

它一度被看作是「下一个 DeepSeek 时刻」、甚至被寄予「领先 OpenAI 推出智能体」的厚望。

而这也让 Manus 的「体验码」变得一码难求。

是的,Manus 在刚推出之际,释放邀请码的方式看起来很像「饥饿营销」。(官方解释是算力供不应求)

有券商分析师为了尽快体验产品,声称不能错失「下一个 DeepSeek 时刻」,不惜花费数万元重金求购。

结果就是,Manus 的邀请码在二手市场上被一度炒到了 9 万元的天价。

开放注册后,Manus 更是推出了最高每月 199 美元的 Pro 服务,价格与 OpenAI 的 ChatGPT Pro 相当。

然而,根据 aicpb 的统计,Manus 的月活用户却从三月份的约 2000 万降到了五月份的约 1000 万。

令人唏嘘的是,Manus 此次迁址新加坡,似乎并未发布任何官方公告。

他们「悄悄地」关闭了所有的社交媒体,并在官网上屏蔽了所有来自国内的访问。

而在中国的 120 名工程师中,只有 40 人能够前往新加坡总部。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Manus 的决策足够「冷静」:果断裁员,果断放弃中国市场。

但对于那些相信了自媒体炒作,认为 Manus 将成为「下一个国运级产品」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重扇在他们脸上的耳光。

毕竟,承载这一称谓的 DeepSeek,不仅让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开源大模型的实力,甚至倒逼了 OpenAI 和大模型开源的商业路径。

为了拿融资,不得不低头

有不少人猜测,Manus 迁出中国的举动,是为了在当前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更便捷地获取英伟达的芯片。

不过,Manus 仅仅是对大模型进行套壳的产品,本身并没有研发大模型。

更大的可能是,Manus 需要应对融资资金审查。

根据外媒爆料,就在上周,美国财政部正在审查一笔对 Manus 的 7500 万美元投资,该轮融资由加州风投公司 Benchmark 领投。

早在 4 月,就是靠着这笔融资就让 Manus 的估值飙升了五倍,达到了将近 5 亿美元。

而现在,美国当局正在调查这笔投资是否违反了「对外投资安全计划」,该规定要求任何美国实体或个人在投资可能损害美国国家利益的 AI 领域时,必须向财政部进行申报。

因此,要想拿到这 B 轮的 7500 万投资,Manus 不得不采取迂回战略——也就是不再以中国 AI 公司的身份出现。

现在 Manus 的的打法是,由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母公司全资控股新加坡公司,形成一种「开曼 - 新加坡 - 中国」的三级架构,这样,或许能利用新加坡与中美均签署的税收协定,来降低合规成本。

可以说,Manus 的被迫出走,也是在技术理想、商业现实、地缘因素等困境面前,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妥协。

面对同样状况的中国公司,也并非没有先例。比如去年迁往美国的 HeyGen,以及前百度员工创立的 Genspark

曾经那个被前员工眼里「没有人会比他更舍不得离开武汉」的创始人肖弘,曾经那个因为不想搬离武汉,拒绝了和面向海外市场的 Monica 合作的肖弘,如今这样在即刻上写道——

「如果最后有不错的结果,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

好在,据说除了被安顿好的 40 多人核心团队,剩下的 80 多人在被裁时,已经拿到了足够的补偿,赔偿方案为 N+3 或 2N。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Manus 北京和武汉的办公室,目前还有一些人在办公。

来源:长江日报(3 月)

2025 年 3 月,Manus 一码难求;2025 年 7 月,Manus 在中国归于沉寂。

知乎用户 BlackJS​ 发表

1、我个人觉得最本质的原因是 Manus 极其依赖 claudesonnet 模型,但 claude 目前是锁国内 IP 的,如果他套壳 claude 再给国内用户提供服务这个会有风险;

2、Manus 的基础团队是 Monica 的团队,那时候张涛Peak 应该还没有加入,这两哥们应该是真格邀请进来的,我个人觉得肖弘是一个认知不错的 founder,但张涛这个人我现在还不能肯定。But 从一些官方 PR 的角度来说,对于不了解 Manus 历史的人,可能会误以为张涛是这个公司的 founder,因为我看全球都是这哥们在跑,干的最多的事是和各种 celebrity 合影;

3、Manus 早期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写了很多 tool,应该是没有用 MCP,做到了一个比较 fancy 的效果,but 现在各家都在做浏览器,perplexity 在做,openai 挖了 chrome 早期的大神要做,包括 claude 我相信不会错过这个应用的机会,所以 manus 如何成长是需要打问号的?原来依托于 chrome 的生态,做一个 monica 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4、Monica 早期的成功原因,大家去听一下他的播客其实就可以知道,肖弘是一个对时机很敏感的创业人,在 chatgpt 出来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收购了 chatgpt for chrome 这个插件,后续在这个插件的基础上发展了 Monica,我觉得这个是很对的一种策略。但是以我粗浅的认知,后续 AI Agent 的竞争需要团队对 LLM 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可能要在 LLM 的基础上做 sftRLHF 等等,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套壳就能赢的市场;但我认为目前 Manus 的团队还是缺少对 LLM 有顶尖理解的人才;

5、很有意思的一点真格的刘元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他第一次见到肖弘的时候,因为他穿了一件 pink florid 的衣服而投他,但后来肖弘说他那天就是随便穿的,他并不是一个如此 rock 的人。肖弘最早做微信 to B 小工具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和真格也没啥太多接触。刘元这个投资人,我目前还不能确定他有哪些非常多的成功退出案例,anyway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DPI。

知乎用户 VisU​ 发表

1、国内的风投已经慢性死亡,只有去中国化才能进一步融资;manus 是裁了去不了新加坡的人,然后重新招海外员工。

Manus 中国区原有约 120 名员工中,除 40 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外,其余约 80 名员工均被裁员,裁员比例近 67% 。
公司总部已于 2025 年 6 月正式迁至新加坡,并在当地启动高薪招聘计划

2、投资方 Benchmark 的压力,Benchmark 投的国内 AI 团队,都会逼着迁移到海外。

2025 年 5 月,Manus 获得了由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Benchmark 此前投资的 AI 视频公司 HeyGen,在产品上线后 7 个月内实现了 1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随后在 2023 年注销中国公司主体,2024 年获得了 Benchmark 的融资,并在融资完成后将总部从深圳迁至洛杉矶 。

3、用户不断流失,商业化困难。

自 25 年 3 月亮相后,内测邀请码被炒至数万元,月活用户一度突破 2000 万。此后,用户不断流失,到 5 月底,其月活骤降至约 1000 万。
目前,Manus 的 ARR 仅为 936 万美元,而其直接竞争对手 Genspark 在 45 天内就实现了 3600 万美元的年化收入。

知乎用户 人月聊 IT​ 发表

尽量客观点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7 月 8 日消息,笔者独家获悉,“通用 AI 智能体”(General AI Agent)公司 Manus(主体为 “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对旗下部分国内业务进行裁员。社交平台信息显示,目前 Manus 在中国区的员工总数 120 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之后,其余员工都将会进行裁员优化,给予 N+3 或者 2N 的赔偿。笔者独家获悉,Manus 近期已经在新加坡本地展开招聘,岗位包括 AI 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经理等,薪资在每月 8000 美元 - 16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 万元 / 月,年薪超过 130 万元。

首先还是想说明一点,这个信息是无法说明 Manus 不行了的,从信息可以看到的就是总部从国内搬迁到了新加坡,同时国内人员大不幅度的缩编。而且可以看到总部搬迁到新加坡后,人员工资待遇可能比国内还更高,整体运营成本也更高。

那么为何要搬迁?

个人理解里面两个关键原因,因为 Manus 本身不是做大模型的,而是大模型上层的通用智能体。那么 Manus 就极度的依赖底层 AI 大模型的能力,其次就是极度的依赖互联网公网信息的采集能力(不管是 MCP 方式,还是 FunctionCall,或互联网 API)。而这两点实际在国内仍然会受到不小的限制,特别是对国外网站信息和 API 接口的获取。包括国内私有信息的开放程度。这也是我前面讲 Manus 的时候谈到过的,为何首发试用都是国外案例的关键原因。

好了,那么接着再回来讲 Manus 是否真不行了。

首先对于通用智能体的试用,我在前期拿到试用邀请码后也做了类似深度研究,产品调研分析,PPT 制作各个方面的试用。当时做的一个中国信创产业的深度分析报告整体效果还是不错。但是如果专门说到学术方面的 DeepResearch 实际并没有 Google Gemini 2.5 pro 强。对于 PPT 制作这种更加比不上 GenSpark 等产品。

特别是通用智能体的概念出来后,类似 GenSpark,天工超级 AI扣子空间Kimi 深度研究等出现了一堆的通用智能体产品。而且整体实现思路和模式都完全一样。就是 AI 先重复理解需求,然后做好需求和任务拆分,自己在云平台的后台启动虚拟环境跑任务,最后再去做任务的合并。整个考验的是 Agent 本身的需求理解,任务规划能力,而当你真正任务拆分好后单个任务的执行还是底层大模型的事情。这个也是为何我前面专门发文章谈到,当我们用秘塔 AI天工 AI 去做了一个东西方哲学发展史的深度研究后,两者的输出 95% 以上高度雷同的原因。

我们再回到通用 AI 智能体,如下图:

对于通用智能体跟我前面讲的 Agent 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呢?

就是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业务场景问题的时候,我不需要人为是人为手工的去编排,或者是开发这么一个特定的 AI 智能体,它是基于底层的通用规则算法,自动化的编写实现的这么一个智能体,而且他也不用专家经验的提前预测,所以大家从这个图里面就可以看到,你要做到这么通用化的智能体,它需要底层有强大的能力去做支撑,这些能力就包括了联网搜索行业知识库,互联网应用 API 行业特有的一些能力 API 接口,也包括了私有知识库、专家经验库,包括你要自己编程写算法,也包括了深度推理、自我检查和长周期的记忆。

那么在这些所有的通用化的底层能力支撑里面,最难的往往就是三个。

第一个我把它叫做行业特有能力 API,这个实际上在国内,大部分你在公网其实是没有办法调用到合适的相关的 API 来解决你这个问题的。

第二个仍然叫行业的专家经验库,这个不是通用 AI 智能体它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有真正的行业经验专家库作为知识库 RAG 输入,或者有第三方来提供行业专家库的 API 能力接口供大模型调用。

第三个我把它叫做长周期记忆的能力,这个能力它本身是底层大模型的能力,实际也不是你 AI 智能体很容易的去解决的。虽然说这个智能体在编排的过程中,它可以挂自己的一些记忆库的小数据库,但是其实要去解决长周期记忆仍然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从上面难点大家看到没有,实际一个通用智能体需要三方面能力:

底层大模型 + Agent 通用问题拆解分析解决模型 + 行业或垂类知识经验库和 API 资源

以上三个东西要做通用 AI 智能体都缺一不可。早期的 Manus 先对更加早期的类似 MetaGPT,AutoGPT 的思路进行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种通用性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框架。这个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 Manus 推出后可以看到,大量的大厂或初创公司也陆续推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案,这个已经不再是核心竞争优势。真正的竞争优势变成了行业或垂类知识经验库。

有用这个的限制,特别是很多这类经验库还是私有信息。这就导致了短期实际我们很难推出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智能体。通用智能体又重返可落地的垂类赛道。我把他叫做垂类通用智能体。比如通用的学术研究智能体,PPT 制作智能体,交互学习智能体等。而这些反而变成了有意义,可以快速落地的方向。

所以对于 Manus 也一样,如何增强自己垂类通用智能体的能力才是关键。

知乎用户 Mercer​​ 发表

今早我看了这个问题才发现这个网站居然还在,还有人用,于是就好奇的去看了看,拿一个我最近在测试 perplexity 的任务试了一下。

感受就是,自动化确实做到了,类似特斯拉端到端,指令下达,用户得到的是一个直接部署完毕的网址。

虽然网站的内容做的可以说是很基本,没法用那种,但我想,多试试就好了。然后就开始好奇他们是怎么给额度的。

结果发现,这么一个小破车 dashboard,花了 530 个 credit。而免费版只有 1000 的 credit 赠送。

那我买会员总行吧,然后这是他们的价目表

说实话,这个价位其实有点坑的。300*30+1900 刚一万出头,够跑几次的?有需要的都直接上别家高级版无限刷了,一个月出活儿。Manus 一个月可能还没搞明白用法。


刚才又试了一个用法,让 Claude 直接写好代码库,然后根据回答让 Manus 部署,没啥技术含量了对吧,复制粘贴跑程序的活儿。花了我 800 个 C。


其实在 Agent 时代,一个搞 Agent 起家的企业最不该做的就是跑路。已经是一个初创了,创始人没啥背景,总部说换就换。这以后基本就和 2C 的应用说再见了:谁敢随便把个人信息和使用权限给这样的初创呢?也就跑的和尚跑不了庙的巨头们能多少获得一些信任。但在开发者这里,又不太需要 Manus 比其他家多的那一点落地能力,Claude CLI 足矣还一个月 20 刀随便刷。

咱过几个月再看。

知乎用户 马力​​ 发表

我自己是 Manus 的重度用户,给他们实际付过很多钱(刚一商业化就充过每个月 1500 的一档),同时也用 Grok 4 等等各种 AI 产品 / 模型。Manus 还是比较好用的(但是他们也一直在调整策略,所以感觉输出的预期质量不是特别稳定)。

如果纯从商业和技术上来说,迁到新加坡主要是因为用户在海外、用的模型也在海外(之前是 Claude 3.5,现在不知道有没有升级到 4),作为一家中国大陆的公司,这两方面都容易被限制。

现在作为 C 端的 AI 创业公司想要赚到钱,几乎都得做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主要就是欧美。所以在美国的限制之下,这是无奈的选择。同时,投资人的压力也是重要因素,这次 benchmark 的投资也被美国审查了,未来美国对中国团队的投资限制只会更多,投资人以后要退出,就要把中国团队拉出去。(这是在阐述实际情况,立场上我永远站中国一边)

现在硅谷做 AI 的人里,有一半都是中国人或者华裔。这两天马斯克的 Grok 4 发布会上的照片,一群中国人 / 华裔在里面。

其实 Manus 这样主做海外市场的产品面临的问题,有点像当时 TikTok 的早期(http://musical.ly),只不过美国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行动,通过资本和技术限制的方式,打压和掏空中国团队。

未来大家都会不可避免的面临选边站队,有很多 AI 领域的人才和公司其实是有情怀的,应该为他们创造很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在中国的舞台上发展。比如如果对中国的 AI 进行限制,就相应的全面限制稀土,变成捆绑性制裁。只靠这些团队和个人,很难和一个超级大国以及他们的体制直接抗衡。

在这种问题下总有人说他们是圈钱、骗钱的。国外和国内主流的产品,我都有在用,我在知乎里有 140 多万人关注,至少说明我没那么傻对吧?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赚了我的钱,说明产品是有用的。我和其它一些互联网公司的资深产品经理,都是他们的用户,都是花了钱的。

至于讨厌他们的点,比如说做营销,我觉得,但凡稍微专业一些,都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不做营销的团队,99.99% 都是能力不够,还有 0.01% 是能力超强。真的能做好营销,就是能力。为什么美国公司,比如 Apple 那么注重营销的团队,马斯克那么自己全力搞营销的人,就是厉害,一家中国「孵化」出来的团队,搞营销就要被骂?甚至连他们 CEO 拍个英语宣传片都要被骂,他们做海外市场的,视频用英语有什么问题呢?

他们能够融到 benchmark 的 7500 万美元,就是能力,这些顶级投资人都不傻,这么高的估值都投进来,是非常看好的。我觉得他们未来有比较大的可能被类似微软这样的公司收购,毕竟生产力工具是这些巨头的主航道,海外的收购可能性要高的多(国内几个大厂通常会选择自己抄一个)。

大家可以先试试用一下,我自己会把它配合其它工具一起用。

用下面这个链接可以得 500 积分,然后每天还送 300 积分,对很多朋友来说可以免费用起来了:

https://manus.im/invitation/LLZ9U7V5ZFMDD

可能需要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另外直接打开应该显示用不了,要换一种方式打开。这个原因猜测应该是为了符合规定。他们之前做的海外产品在大陆也用不了)

知乎用户 菜头会飞 发表

很正常,国内的风投普遍要求签 “对赌协议”,一旦完不成就要 “投资转借款”。

Manus 创始人不愿意签 “对赌协议”,那就只能去拿条件没那么苛刻的美国风投了。

但是现在美国风投投资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美国财政部要审查,非常麻烦。

想要拿美国风投,那就只能把公司迁到新加坡。

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最有钱的甲方,和它闹掰了的后果会一点一点现象。

不过中国人民能吃苦,不害怕。

哪怕最困难的时候,也没耽误宋美龄坐当时世界最贵的奔驰普尔曼

知乎用户 zhebaoer 发表

也许多年以后才会意识到这点有多可怕。

过去十几年,“厉害了”“幸福感”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新兴的几个公司。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人创业,越来越多的选择海外。

好消息是中国人的产品开始放眼全世界。

坏消息是,这些公司和中国没啥关系,除了创始人和几个员工是中国出生的。

这个趋势长久了,挺可怕的。

也不知道巨大富裕的市场,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主要是为了融资和未来退出。

现在国内做 AI 的最大问题就是成功了以后投资人也很难退出,现象级如 DeepSeek 也没法上市,当然这家不需要上市,但是不是每家公司都不需要上市的。

虽然我不觉得 manus 产品有什么厉害的地方,但是他们迁去新加坡背后商业逻辑应该是这个。

知乎用户 腰板太硬 发表

现在还为这种公司讲话洗白的,留意他们有没有要跑意愿,他们关心中美 AI 吗?他们担心的是 manus 坏了他们两头赚的财路。


首页放着 CEO 的视频大脸我就知道这是一家营销占比过多的公司。个人主义浓厚外加精致利己,再加上以往的 API 包装历史。其实走的就是美式个人主义的 toVC(风投)路子嘛。估计现在融资阶段被警告国内有被制裁风险,因此主动脱离中国背景。搞 I am Singaporean, Senator. 美国对中国歧视 + 科技战的妥协策略。

后面应该会有外资注资,美资赏钱不会少。本来他们初始意愿就是融资,你又不能指望给他附加什么国家期望。

不过给国内企业开了个坏头,前面呼声太高后面成了投降派,以后舆论别那么偏激,明显炒作的事情就留个心眼。

知乎用户 刘近视 发表

国内太卷,聪明人太多,很难用概念,demo 割韭菜。

这种大厂里面随便一个小 team 都能几周 copy 一个。

出去是个正确的选择。

知乎用户 耿先生 发表

你去 DS 上提问,服务器繁忙已经常态化运行了。70 多万个禁词,现在知乎也有近 50 万禁词了。还怎么迭代

知乎用户 硅兔赛跑 发表

谢邀。

人在硅谷,刚和几个 AI 圈的朋友聊完这事儿。这消息一出,国内各种声音都有,说 “凉了”、“跑路了” 的不少。

但如果只看到 “裁员” 就觉得是坏事,那格局就小了。在我看来,Manus 这波操作,非但不是认怂,反而是把桌子一掀,说了句: “不装了,摊牌了,我要打世界赛。”

这根本不是一次战略收缩,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战略进攻。咱们来盘盘里面的道道:
为啥选新加坡?便宜?当然不是。

新加坡是现在全球公认的 “中立区”,是东西方资本、人才、技术的十字路口。把总部(HQ)放这儿,Manus 的身份立刻就变了,从一家 “来自中国的 AI 公司”,摇身一变成了 “base 在新加坡的国际化 AI 公司”。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在面对欧美市场和客户时,信任成本大大降低。对于 AI 这种需要处理数据的敏感行业,这层 “国际化” 的外衣,简直是必备的顶级装备。
AI 打到最后,拼的就是顶尖人才。国内人才多,但最顶尖的那一小撮,尤其是具备全球视野的,抢不过国内这些一线大厂。

Manus 把核心研发挪到新加坡,等于直接在全球顶级人才市场(Google、Nvidia、Apple 的亚洲总部都在这)旁边开了个招聘处。它不再是隔着太平洋跟巨头抢人,而是成了邻居,可以直接挖墙脚。这操作,比在国内挖大厂墙角简单多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一点:一个注册在开曼、总部在新加坡、研发在亚洲、市场面向全球的公司,这个故事模型,是美元 VC 最喜欢,也最听得懂的。

这么做,不仅下一轮融资会更顺利,估值想象空间更大,而且也为未来登陆美股市场铺平了道路。说白了,这是为了让资本的活水能更顺畅地流进来。

最后现在这个国际环境,数据安全、技术出口这些问题都非常敏感。Manus 把总部放在新加坡,相当于给自己穿上了一件 “防弹衣”,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让公司能更专注于技术和产品本身。
其实,Manus 的这种焦虑和选择,我们看得特别清楚。

我们硅兔君就是扎根硅谷,专门帮国内的头部基金和互联网大厂的战略部门对接海外专家的。今年以来,找我们咨询 “AI 全球化”、“海外技术路线” 的客户多到爆炸。

大家普遍的痛点就是,光看新闻和报告,根本摸不清海外到底在发生什么。比如,一个国内的 AI 团队想做多模态,他们最想知道的不是论文怎么写,而是 Google 的 Gemini 团队在实际开发中踩了哪些坑?内部的技术取舍是怎么做的?这种一线的、非公开的实战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欢迎进入官网查看更多信息:

蓓塔咨询

所以别再把 Manus 这事儿简单看成 “裁员跑路”。这其实是一次非常典型的 “战略升级”。砍掉国内一些非核心的枝叶,把养分和资源全部集中到主干上,换一个更广阔的赛场,准备打一场硬仗。

知乎用户 三维 发表

只有在自由民主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 这不是常识吗?

知乎用户 言出法随​ 发表

不是说拿了 7500 万刀,五月就搬家了,核心人员全部去了新加坡。

现在国内创投市场,国资占主流。

而国资跟美元 VC 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要收入要保底。

说个不好听的,你要是把他们钱亏了,最轻都是个老赖。给你,你都不敢要。

还有,你拿了美元 VC,第一个人家也有政策限制,中国 AI 项目能不能投。再就是人家将来要退出怎么办。

再就是我原来说个一个问题。

泛 AI 类的产品未来都要考虑一个问题,你是只做国内市场,还是要做全球市场。国内市场本来就卷,还有某些巨头存在,那是直接可以把你吃干抹尽。

再就是不光是美国,现在全球都对数据安全重视起来了。你背着个中国皮,可以说 90% 的国家都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你,这未来面临的风险太不可控了。换到新加坡去,只怕 90% 的国家都不会戴有色眼镜看你。

知乎用户 林子言 发表

我觉得有个人说的有些道理

风投都走了,他们只能去新加坡了

剩下绝大部分国内的国资投资

没什么本事的,主要靠垄断挣钱

知乎用户 momo 发表

国内骗不到钱,继续去国外骗呗。

一堆人还在哪里分析国内融资难啥的,搞不搞笑,投资是未来赚钱的,要么通过用户付费变现,要么二级市场,这个,能配上那一点?

知乎用户 eechen 发表

我眼里的国内大模型第一梯队的就是阿里云的 Qwen 和梁文锋的 DeepSeek。

这两个现在都是免费开放给用户,你只要能联网就能用,而且效果都还不错。

Qwen Chat

DeepSeek

Manus 呢,居然还是 “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我看不是为了端着装着,我看就是怕对比,一对比就露馅,那还怎么继续拉投资?

知乎用户 xquan 发表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 如果不去新加坡 该怎么发展

国内目前的环境 几乎不存在风投了 不能上市的话 哪个风投也不愿投这类项目

国内涌动的都是政府投资 限制很多 没背景没资源 人家也不投

上面还有一堆巨头在卷 AI

如果选择国内 也不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这类初创科技公司在国内还有什么路

求各位指点

知乎用户 乐透阿全 发表

没有什么可解读的,这种很纯的技术型创业公司,要么搬走要么死,他们只要脑子不坏掉那就不会选择死。

Manus 也不会是唯一,那几个搞 AI 的小公司(特别是在开源做的好的那几家)大概率也在路上了。

知乎用户 程序员李某 发表

因为 Manus 的创始人既不是想做产品,也不是想深挖技术,而是要把公司卖掉。所以他拿了带附加条件的投资,并且必须满足投资人的条件

知乎用户 锦恢​​ 发表

也正常吧,我就讲个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境外投资审查。**Benchmark 之前领投了一笔 7500 万美元的投资给 Manus,这项投资正在接受美国财政部的审查,如果发现是一家于武汉创建的公司,那么对 Manus 会非常不利。所以出海将公司注册到新加坡,并关闭大陆对 Manus 的访问(新加坡的办公成本是武汉的两倍以上,因此也必须裁员),这样对通过审查有利。

根本原因:国内 toc AI 应用供需错配阿里字节等国内的 AI 巨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toc 的 AI 应用在国内很难用美国一众 AI 公司的手段变现盈利。而 deepseek 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团队和小巧的公司管理成本才勉强谋利。对于没有政府和资本背书的初创小公司而言,想要在目前的国内推行 toc 的 AI 应用很难赚钱。加上国内部分资本对于纯软件和算法的漠视而拒绝投资(深圳某投资人:纯软件没硬件成品的创业我们不投的),正因如此,国内 AI 创业投资不好拿,出海寻求自己的技术变现目前已经成为了我了解到的 AI 创业圈的常态。

所以 Manus 这次出海只能说对于了解目前国内 AI 投资圈的人来说,并不算很惊讶吧,本来这家公司最初的宣传视频都用的是英文,要我说,某些地方干脆把官方语言换成英文算了 hhh

唉,难呀,毕竟目前国内搞 AI 的,不说点做 AI Infra 或者大模型训练,你放网上就会被人骂 “没技术含量”。说到 deepseek,别忘了,deepseek 是最早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火的,我虽然是 deepseek 最早的一批用户,但是当时它也只是在小圈子里以物美价廉有名,deepseek 的传播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过程。至少,国内某些机构不会认可一个既没有背景和关系,也没有在海外取得认可的 AI 产品的,所以 Manus 这一次也是富贵险中求,但是合理。

所以,这场游戏最终到底会如何进展,一起见证吧。

知乎用户 LaurenC99 发表

记得知乎上曾经有个参加赛跑的小笑话……

知乎用户 cloud 掌柜 发表

新加坡是中国金融与互联网的白手套

东南亚是中国工厂的白手套

巴基斯坦是中国军事的白手套

巴西是中国电力的白手套

欢迎补充

知乎用户 董不懂在摸鱼​ 发表

  1. 不意外,甚至完全是情理之中,Manus 大火后我写了很多篇文章和回答,分析这种 AI Agent 的炒作模式不可持续,注定失败:

深度分析:Manus 突然爆火,AI Agent 一地鸡毛?Manus 发布一天后迅速出现 OpenManus、OWL 等复刻项目,怎么做到的?如何评价中国团队发布的通用型 AI Agent 产品 Manus?会成为下一个爆款吗?中国 AI 新星 Manus 一夜爆火,全网抢邀请码,与同类产品相比它有何优势?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2. Manus 本来就奔着出口转内销,但内销面临像我这样广大一线工作者的强烈质疑,现在干脆只能完全把重心转到国外。

3. Manus 能被迅速炒作爆火起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所对标 OpenAI 发布的 AI Agent 产品,并没有开放免费使用,所以这类产品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于是相对于对话式大模型能被普通人广泛接触并日常使用,而大家对 AI Agent 产品并没有多少概念和使用体验,所以很容易被大量推广和新闻标题误导。实际上短期内 AI Agent 能力肯定还是很有限,需要不断迭代。毕竟就连 OpenAI 在今年一月份发布的 AI agent 产品 Operator,在 OSWorld Benchmark 上准确率最高才 38%,人家发布宣传片的时候当场承认,仍需要大量改进和完善,以至于现在页面介绍上的原话仍是说在早期研究阶段。

4. Manus 这类 AI Agent 本身并没有任何创新之处,而且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基座推理模型和多模态模型,只是吃了一波信息差,在 OpenAI 等公司的 AI Agent 并没有让国内用户们所熟知的时候,靠一大波强势的自媒体刷屏式的推广营销和大量写文宣传造势,才被国内很多不太熟悉类似 AI Agent 产品的用户们接触到,以为会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甚至要改变世界,实则不然。同时由于真正能使用并客观评价 Manus AI Agent 产品的用户不多,哪怕到了现在,到了今天,能真正体验 Manus 产品的用户仍然少之又少,还是只能从媒体里从各种营销文章中了解,被动地接受。

知乎用户 leemoispace​ 发表

公司跃升了就开员工,员工跃升了就换公司。

ai 和资本自有其逻辑和限制,现在抓主要矛盾就是需要出国。2C 产品又不是核弹战机,谁给钱多给谁做,你要咋做就咋做,拿钱就要办事儿。

现在这么强,本来公司就是做 agent 的,很多员工的位置和技能也不是必要的了。

老员工有的是当年小米加步枪时代过来的,现在还要学英语,还要搬家,很多也都 30 多岁了,也不一定愿意继续 996 面对这些大变化。只要给够钱,和平分手就好。

还是朋友,江湖再见~

知乎用户 史蒂芬​​ 发表

这叫科技洗产地,现在别骂它,以后只会越来越多,manus 为中国科技产业未来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对于实体产品我们知道有一种洗产地的方式是 CKD(completely knock down),也就是所有零件实际全都是中国制造,打包运到越南,在当地做最后一道组装的工序,然后宣称是越南制造,就可以不受关税限制卖到美国。

还有一种更丧心病狂方式的叫 CBU(completely built unit),就是以整件的方式发到越南,重新做个包装,然后再转口。

当然,现在这些漏洞被打上,美国要求本地化率必须达到 35% 到 40% 才算越南制造。

现在科技产品在受美国芯片限制的情况下,很多公司也在想用洗产地的方式规避。

例如,把公司注册在新加坡,员工全都是中国人,或者仅少量是新加坡人。研发和数据留在新加坡,产品、运营、售后,全留给了中国团队来做。对外号称新加坡公司,这样就可以不受老美出口限制使用英伟达显卡,打入美国市场也不怕会因为是中国公司而被审查。新加坡冬海集团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创始人是中国人,运营和后台工作都是在深圳的团队在做。

字节跳动早就想这样做了,但是公司一开始就是在北京,即使请了一个新加坡人做 CEO,但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难去掉。

在美国的华人其实也有能力创建一个纯中国人的美国科技公司,拳打 openai 脚踢 google 也不是不可能。

全中国人的团队,但就是个美国公司,法律上是完全说得通。

这样做有意义没有?没有,只是华人的胜利,不是中国的胜利,黄仁勋还是华人呢,他的成功也只是是美国的成功。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全中国团队拍的电影,但却是外国片,以此来绕开审核,这个脑洞也能说的通。

中国电影的审核非常严格,从剧本开始就要审,后期发生任何改动,也要重新提交审核,这样导致创作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

可不可以这样操作,中国导演,中国演员,全套人马都是中国人,电影在国外拍,拍的是国外的故事,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如果拍的成功,还可以当做进口片引进国内。总局对于进口片的审核是另外一套标准,国外大尺度的恐怖片都可以引进,连《周处除三害》这种大陆完全不能拍的题材也能引进。

有人说那陈思成不就是这样操作吗,他把取景地放在了东南亚。那还是有点不一样,陈思成还是作为国产片拍的,主要面向的还是国内市场。

我认为以中国导演的实力拍一部面向国际市场的电影,拿下港澳台 + 东南亚 + 美国市场问题不大。

这也不是没有先例的,李安当年拍的《色戒》《卧虎藏龙》虽然讲的都是中国的故事,但却都是以进口片的形式引进,尺度都很大。

这两部电影的海外的票房收入占比都超过 50%。《卧虎藏龙》全球票房 2.14 亿美元,北美的票房收入就达到了 1.28 亿美元。

知乎用户 Joseph Holy​ 发表

主要是合规问题,Manus 拿的 Benchmark 的钱,Benchmark 是硅谷这的传奇 VC,他投过的公司有 Ebay,Twitter,Uber, Instagram 等等,而且他主要投早期的公司。而 Benchmark 作为美国的 VC 是要受到美国政府的合规审查的 [1],这个新的审查发生在之前拜登政府颁布过一个行政令,之后又被美国财政部变成对外投资筛查法(Outbound Investment Rules)即所有进入到中国大陆的投资凡是涉及到 半导体/微电子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都会受到美国财政部的审查,而 Benchmark 为了美方的合规风险也不得不让 Manus 离开东大,所以说类似 Manus 或者未来国内有点影响力的 start up 如果接受了美国 VC 的钱都最后得搬出中国大陆。现在东大整个 VC 的基本盘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外资了,主要都是国资领头的 [2]。而 VC 除了钱还有很多别的技能(比如人才,上下游收购上市等等)类似美国大学的兄弟会,目前全世界除了软银稍微投出几个意外之喜(比如阿里,雅虎)有点影响里的公司基本上都是 Palo Alto 沙丘路那边的的几个 VC 投的。Manus 离开东大是否还能创造曾经阿里 京东 美团 滴滴等等的 VC 传奇我是比较怀疑的,主要是国内公司主要是靠运营和迭代(或者说是中国市场特化的卷)产生的竞争力,新加坡本身的市场规模和人才供给是非常堪忧,且距离中国市场很远。不过如果能成功也算是给东大的青年才俊们找到了新的出路。

当然新加坡真的是把把赢麻

![](data:image/svg+xml;utf8,)

参考

  1. ^https://www.ft.com/content/0aa30b1e-94f0-4361-9069-5ca3d9bb3ae5?utm_source=chatgpt.com
  2. ^https://www.fdiintelligence.com/content/3b02edd1-e0d7-4f4b-856a-f263cfa24db6#:~:text=Funds%20raised%20in%20US%20dollars,record%20$9.4bn%20in%202021.

知乎用户 zinsser 发表

我早就说了,现阶段根本没有真正意义的 AI,只有字面意思的大模型

更大更快数据库的传声筒,甚至传声本身还要依赖海量人工标注,和独立学习思考根本不沾边

是不错的工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 AI,哪怕是完全免费,deepseek 使用率也已经腰斩,更别说收费了,未来根本看不到盈利前景

烧融资的时候可以买通媒体虚假宣传,但融资早晚会烧完,破产倒闭或者卖身,会是必然的结局

manus 远只是个开始

知乎用户 李明殊​​ 发表

我对这个团队一直没有什么好感,主要当时宣发的时候秒天秒地。
我就持怀疑的态度。

但是实际的体验效果,确实是是一言难尽。我现在就问一件事情,所有夸 Manus 的,有人用它做出来一个实际可用的产品了或着 一个有用的作品么?

你拿它写了个报告,做了个展示网页,这种就别拿出来说了,有啥用?

Manus 发布一天后迅速出现 OpenManus、OWL 等复刻项目,怎么做到的?

员工们没日没夜的干,公司拿到大钱了,然后得到的被裁员。

说的好听是业务调整,其实大概率就是跑路。

知乎用户 罗超频道​​​ 发表

当时这个公司爆火本就很奇怪,根本没有产品,就一个视频 demo,花钱找一堆人狂吹 “炸裂”“核弹 “,迄今为止在中国市场依然无法使用。

虽然跟阿里巴巴等达成合作,但掩盖不了这个公司 ppt 发布的事实。

现在裁员搬迁新加坡,也是情理之中了。

而且今天 Manus 清空官方账号信息,包括当初跟阿里云合作后的联动内容。

现在还有为这个团队辩白的,甚至阴谋论地说:1、中国用户不爱付费,Manus 瞧不上,所以放弃不做,跟当年谷歌退出中国相提并论;2、中国大模型不行,算力基建不行,跑不动、撑不起 Manus 的产品……

???

哈哈哈哈,仰天大笑 500 次,真把中国用户当傻子啊?中国出了这么多优秀 AI 产品,DeepSeekQwen文心豆包可灵等等都有世界级影响力,偏偏你 Manus 就跑不动了?

而且如果老外付费意愿强,真这么牛逼,那好好服务老外就得了。只做出海的公司,赤子城YallaShein…… 都做这么大,怎么就不需要搬到新加坡了?而且现在 Agent 这么火,大厂都在加大力度做,也不至于要裁员 70% 吧?更不至于断自己后路,表示彻底不服务中文用户。

又有人来洗白了:人家不需要裁员,裁员 70% 是因为很多人不愿意去新加坡…… 而且人家还在新加坡百万年薪招聘呢!不缺钱!

这又呵呵了:这里说的是只要 40 核心技术人员…… 也就是选择的,百万年薪在中国算高的,在新加坡不高。新加坡 2024 年全职员工的平均年薪为 42,049 美元(约合 50,400 新元),月薪中位数为 5,500 新元(含雇主公积金)。平均年薪 30 万人民币。对比下来,中国平均年薪多少?程序员平均年薪又是多少?Manus 100 万年薪招技术人员高吗?

我觉着吧,这公司就是 PPT 发布实锤,交付不了才是真相。

不要再扯 “国产算力不行,撑不起它;中国用户不付费,撑不起它;服务会阉割,会影响它。。把它逼走了” 这一套了,太反智了。

时间会告诉我们真相的,继续等等吧!

不过还是要给 Manus 点赞的,一个是它让更多人知道了智能体,让真正踏实做智能体的公司的产品得到关注;另一个是它不坑中国人……

知乎用户 诸法无常 发表

连试用阶段,都做不到基本可用

还是赶紧没吧,浪费陪玩的用户时间

知乎用户 嘉蕴 发表

这不是明摆的事情

一方面,你不可能在一个明面上就禁运 Claude 的国家长期折腾基于 Claude 的大模型应用。

另一方面,国内的厂实在太卷了。卷基模卷不过也就算了。难道拼工作流也拼不过你?

知乎用户 还是不注名好 发表

从商业角度如何解读这系列动作

美国 AI 的钱现在真的太多了,从各种新闻都可以看出,美国支援 AI 的力度,已经是【倾国之力,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级别的了。

拼着加超级高息,让穷人还不上贷款出去睡大街,然后再把穷人的医保什么的全干掉,甚至对于中产也是能榨就榨,拼命裁员。天灾什么的也不救了,病毒也不管了,天气预报都要砍掉。军工,飞机,化工什么的统统拉掉,然后统计部门也拼命造假,就为了多捞钱,多印钱。

这种横征暴敛,取之尽锱铢,弄来数以十万亿计的美元的钱干什么呢?通过股市什么的,全部输送给 AI 产业。所以我们看到别说基础模型了,哪怕是数据标注公司应用套壳公司,也都能卖成百上千亿美元,研究员的工资也可以上亿美元,用之如泥沙。这里倒是真的有【涓滴

这种情况下,【从商业角度】,一个公司选择去赚美国的钱本来就是商业上的必然考虑,美国这方面投入的钱真的太多太多了……

知乎用户 你这样说我很尴尬 发表

拿过美元风险基金的投资,也差点拿到人民币的投资,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玩法,美元投资对项目的把控很弱,鼓励你去冒险,不要求前期回报,上的快死的也快,人民币投资呢,更求稳,因为人民币投资的钱基本都是各个地方政府的。

怎么说呢,高新技术创业本来就是风险极高的事情,一百个能成一个就很厉害了,只要算好投资回报率,投一千家公司十家能退出 (IPO 或者有更大资本接盘),这个基金就赚翻了,一家 ipo 公司的市值最起码几十亿甚至上千亿,长期,讲战略,有眼光,不纠结。

而这些都是政府资金做不到的,一个项目一年亏完,这个创始人一定是在做事的,一个项目五年没有下一轮或者亏完,这个创始人一定是在磨洋工,赚政府工资呢或者有难以明说的关系。

可惜,我一直在说的,从 2022 年上海开始,到现在美元基金撤的差不多了,剩下这些基本都是在维持,靠人民币基金,投不出什么好项目的。

我们经济最好的时候,千团大战,多少美元基金的投入,才烧出现在的美团,当年的千团大战创造了多少岗位呢,多少钱就这样流向了民间。

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好的人生亮点,比如做成过什么很厉害的项目,就可以拿到几百万美金的融资,开始做真正的人生大事,这件事做不成,也不会有人追责,你也不会损失什么,谁不想去拼一把,这样经济怎么能没有活力呀。

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变成了死气沉沉了

知乎用户 码腚內 shi​ 发表

新加坡金融野路子就是币,国内谁跟你说他在新加坡做金融,那你可以默认他就是炒币的。新加坡炒币的,一半以上你认为就是合法性诈骗就可以了。Manus 是什么?牛币啊。

知乎用户 青山不语 发表

manus 出来的时候, 我看他们官方自己的描述,他们是一家美国公司。只是中国有办公地点,千万别想当然的认为是中国公司。

知乎用户 giaogiaogiao 发表

主要是为了出去炒币的,manus 新闻当天,涨了 5 倍

知乎用户 换一个时空 发表

以圈钱为第一目的的企业,自然应该瞄准美国资本。

产品发布,全平台买热榜,大量付费邀请 AI 媒体评测

但对大众,却几乎不开放试用。

这么操作的目的很明确,瞄准融资去的。

既然是瞄准融资去的,自然得找热钱比较多的市场。

国内肯定是不行了,找风投的好项目实在太多,资本是很挑的,很难轮到半好不好的项目。

最好的市场是美国,但进入门槛较高,投资严重两级分化,巨额投头部 AI 企业,海量投初创公司,中等体量的反而很难找钱。

去新加坡的目的也很明确,充分理由已有资金,熬过中期阶段,拿出明星级的产品,就有机会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熬不过,下一个

为什么不直接去美国?

贵啊。

硅谷 AI 人才的价格,根本不适合初创公司。

在新加坡,可以利用中国相对低价的高阶 AI 人才。

操作的好,可以获得美国相对过剩的资本,和利用中国相对过剩的人才。

真正做到,食东家,宿西家。

2019 年到现在,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投产滴血验癌的产品。

霍尔姆斯要是当初把设备的研发制造放在中国,指不定就成功了。

知乎用户 hall 发表

C 端产品,小团队很难做起来

因为印度大部分人就没有为软件付费的习惯

外国 AI 几乎都在禁止印度地区使用

winsurf 都被 Anthropic 断供搞得要死要活

更别提具有印度背景的 manus

不认为 manus 有能力和资本去开发一个大模型.

最终还得是用别人的.

我觉得他们最好的出路就是搞出名气

然后找个金主,卖掉一切

不要像 ofo 一样,觉得自己不靠金主,也能逆天改命.

最后,一地鸡毛,用户无不骂娘.

知乎用户 LHJOE1234567 发表

拜登之前通过的法律 7 月生效了,限制某些国家访问美国公民信息

AI 和其他商业活动一样,最大的消费市场是美国,继续留在中国必然失去美国市场

不止这家公司,大量的国内对美外包和物必然会关闭或迁移

知乎用户 sky 发表

骗钱的,光谷出去的懂的都懂。

知乎用户 凯拉 发表

manus 的 AI Agent 高度依赖已有 LLM 的支持,现在 AI 竞争已经上升成国家 ZZ 层面了,显然他们已经做了选择。

知乎用户 知呼用户 发表

刚开始宣传的牛逼吹破天,官网全英文,没有半个中文却在国内由自媒体大肆宣扬

搞个邀请制,邀请码炒到上万元

典型的

知乎用户 旅法师 S 发表

[飙泪笑] 我不能理解,你又不是做灰产,国内成本和人才数量不比新加坡强多了?

知乎用户 Nikki 发表

国内 C 端用户普遍没有付费的习惯,出海会是很多创业者的选择,而出海就会面临合规的问题,在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他们做出这种国内裁员的举动,保留核心团队的目的就是增加国际化浓度,某种意义上是 “去中化”,最后出海也是避免国内激烈的竞争格局,他们的产品我不认为能在中国靠技术实力获得成功,所以算是很精明的操作,也不必觉得中国损失了什么,因为 Manus 在国内根本活不下来。

知乎用户 劝你善良 发表

说是为了融资,其实是在国内骗钱风险极大,去了新加坡可以更好的骗钱而已,从诞生那天起,就话大价钱炒作,真实用户没多少,全部是给那些自媒体炒作起来的。这几个月几乎销声匿迹,现在突然退出中国,无非是再不骗钱,估计就要花光钱倒闭了。

知乎用户 鲁匆匆 发表

热炒概念,圈钱跑路,一骗子而已

理念不错,只是没有底层应用支撑,空中楼阁而已

知乎用户 豸二虫 发表

离开的人有意无意的会在海外再造一个新中国

知乎用户 Simon 发表

挺好的,说明国内” 资本家 “们,终于准备开始去跟国外同行们硬碰硬了。

之前就说过,国内的 “资本家“或者说” 准资本家“们一直过的就很拧巴。

一方面,借助国内改革开放和基础设施大建设,他们乘风而起,成了” 先富 “。

另一方面,资本扩张的本能,与国内的政治环境,矛盾越来越大。

” 资本家 “的言行,越来越触及社会底线。

原来还可以靠着政府默契,塑造什么企业家人设,来缓解这种矛盾。

但随着信息化时代,这种矛盾越来越难以忍受。

” 资本家 “们心里也苦,我们不就想挣点钱么,没我们经济能发展的起来么?怎么还成过街老鼠了。

所以出国,也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不让割国内韭菜了,走还不成,割世界人民韭菜去了。

之前老一辈” 资本家 “也尝试过出国,但那一代毕竟起来的就很畸形,先天发育不全,所以完全干不过国外同行,毕竟人家可都是为了资本,狠心能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本家。

最终又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国内的新生代” 资本家 “们也是学习了不少。

所以是时候让世界,感受一下中式” 资本家 “的震撼了。

知乎用户 秋刀鱼 发表

首先是从模型上考虑,现在大多数 agent 使用国外的模型,国内的模型更新速度慢,效果不稳定。国内的政策也不友好。

其次是接受了国外的投资,没法在国内做大模型服务的备案。新加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际化程度高,不会有政策上的限制,api 服务也稳定。

最后从产品角度,国内在 agent 领域太卷了,不用说各种大厂推出的各种 agent 产品,就是从大厂辞职的各路人马也在做。而现在的 mcpa2a 只是过渡的阶段,未来应该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而这个领域已经变成了红海。最终 agent 的产品形态是什么还未知。

知乎用户 denink 发表

建议某些人不要在 ai 下面玩东大极权史观,来论证为什么 ai 不行

传闻 Manus 大规模裁员,并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从商业角度如何解读这系列动作?

因为这只会显得欧洲比东大更严重

知乎用户 刘大帅 发表

能随便放这种公司出去,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公司没料

知乎用户 阿姨我喜欢你女儿 发表

manus 又不是靠技术出圈的,他们的第一版,技术方面可能值几万块钱吧。但是营销水平值 10 亿美元,他们在最恰当的时机,可能花了几十万的营销费用,在国内外 ai 自媒体打了点广告,恰好引爆了关注点。当然取名的水平也值几个亿美元,第一个通用型智能体,这定语谁能想得到啊。vcr 拍摄水平很高,在国内咖啡厅,拍出硅谷华裔 nerd 精英的感觉,产品的神秘感、靠谱感一下就爆表了,vcr 也值几个亿美元。

相比之下,满是技术的文心一言却一身的恶臭味,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打开文心一言看一眼的欲望吧。百度的势已经完全没有了,员工在开发文心一言、paddle 等产品的时候,应该是痛苦万分的。manus 正处在人聚财聚的上升阶段,有融资根本不怕没人才,过几年估值超过百度市值都是有可能的。

知乎用户 高贵乡公草猫 发表

企业迁出本质上和投资移民一个性质。

搬迁之后过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

在搬迁的那一刻, 迁出国就已经输了。

知乎用户 Jerryddd 发表

不知道怎么解读,这东西火了以后一个礼拜内公司内有几个团队搞出一样的东西来, 你说怎么解读

知乎用户 摆渡 发表

出去骗点儿傻钱是唯一出路

非常正常

知乎用户 Sherlock 发表

用一个回答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Manus 各种行为背后的逻辑。

首先,Manus 的问题单纯从商业角度是不能很好解释的,它的例子很好的证明,现在很多 AI 赛道的创业公司的抉择,要考虑商业、合规、地缘政治的综合问题,而后两个的权重事实上要远大于商业考量


Manus 的创始团队都是中国人,创始人肖弘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在创办 Manus 母公司「蝴蝶效应」之前已经连续创业过几次,有过成功创业后卖掉公司套现离场的成功经验,是创业圈子的老兵。

「蝴蝶效应」在 2022 年开始创业后,最初的投资机构是国内基金,比如真格。最开始确定目标市场的时候也是真格建议肖弘可以考虑做海外市场,理由很简单,海外用户有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客单价高。在当时,「蝴蝶效应」要考虑的就是先活下来,那没理由不去更有商业利润的海外市场做。

于是,「蝴蝶效应」先推出了第一款产品——Monica

最开始的时候,Monica 甚至不是个独立的 APP,只是 Chrome 浏览器的一个 AI 插件,提供一些便捷 AI 服务,其核心也是整合和优化了市面上其他的 AI 产品,和现在 Manus 的思路其实没啥差别。

趁着 Open AI 在 2022 年前后的爆火,作为插件的 Monica 很快也在海外市场起爆,随后顺势推出独立 APP Monica,同样主打海外市场。其核心功能基本就是浏览器插件的 Plus 版,整合和优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 AI 模型,并推出从 PDF、音频到视频的各种 AI 工具辅助软件——不过当然,这些产品统统是面向海外市场,此时中国用户如果要用还需要额外的魔法设置。

直到这个时候,Monica 恐怕还没有进入到很多国内用户的视野里,但它在海外市场中已经相当不错了——一部分原因也是它的业务本身技术门槛不高,就是做优化,而论做优化,海外市场中真没有几个怼的过中国出身的 Monica。

此时,「蝴蝶效应」已经铁了心只做海外市场了吗?并没有。甚至当时「蝴蝶效应」还在国内的应用市场上也开始发布国内版的 Monica(类似于抖音和 Tiktok 的关系),想要借其海外成功打开销路的经营复制到国内市场,上演出海转内销的戏码。

可以说,直到此时,「蝴蝶效应」的选择都是基于商业考量:因为起步阶段不好做国内市场,所以跑去海外先挣第一桶金;后来做起来以后想要衣锦还乡复制海外成功经验回到国内

到此为止,后面「蝴蝶效应」的选择,就是被裹挟在商业、合规与地缘政治之中了。


Monica 选择回到国内的时间点其实并不好。

2025 年年初,Deepseek 横空出世,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 AI 行业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其创始人梁文锋的神奇经历以及研发团队的彻底 “国产化”,让很多人从个人情感和情绪上也更支持。

更关键的是,Deepseek 它免费啊。

有了免费的东西,那为什么用户还要花钱买 Monica 的会员订阅?

所以最初的 Monica 国内版也完全没提付费订阅的事儿,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先把用户培养起来,付费的事儿,以后再说。

再之后,就是「蝴蝶效应」在今年 3 月发布了 Manus,引起了广泛争议。

直到此时,Manus 还没有放弃国内市场,甚至也和阿里达成合作会开发国内专属版的 Manus。

它还是想国内和国外市场两头都吃。

但地缘政治和合规性问题没有给它这种可能性

今年 4 月底,「蝴蝶效应」完成了海外融资,新投资人是美国老牌投资机构 Benchmark

而这笔投资,直接撞上了美国在今年 1 月 2 日生效的 “对华投资禁令” Reverse CFIUS——该法案规定禁止美国人投资中国的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信息技术三大关键领域。

换句话说,中国人做 AI 创业,没法再拿到美国投资机构的投资了。

不要以为这个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美国是全世界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市场,也是资金体量最大的市场,难以拿到美国机构的投资,对很多 AI 创业公司来说,要面临的资金压力非常大——举个例子,当年的互联网时代,所有现在有名的互联网大厂,在融资中都拿过美元资本的钱,没有这种体量的资金支持,现在的大厂早就可能把自己玩垮了。

这也是美国出台这则法案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针对打击中国的高端技术,迫使中国企业作出选择题,要不别想再拿美国的资本支持,要么离开中国彻底搬到海外。

虽然到现在为止,美国监管部门还是没有对「蝴蝶效应」的这笔融资作出确定性的结论,但从「蝴蝶效应」现在裁员又撤出中国的动作来看,它一定是受到了合规性的压力。

这才是 Manus 现在搬迁总部、裁员、撤出中国的原因,因为它面临的是一道单选题,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想着国内国外两头的好处都占了。

因此它要尽可能的与中国切割,把自己变成更 “非中国化” 一点。

这道题对它来说没什么好犹豫的,「蝴蝶效应」的起家和最主要市场全在海外,它不可能回到国内市场,不然它根本活不下去。

所以它只能选择海外市场,并且尽可能切割中国,让美国监管机构相信它并不是一家中国企业,以避开合规监管。

某种程度上,其实 Manus 和 Tiktok 有相同的命运。

知乎用户 神秘商店商人 发表

现在知道哈利波特里为什么别人把伏地魔叫 you know who 了

知乎用户 Anonymous Code 发表

因为要拿 Benchmark 的钱,所以就必须要跟中国切割以满足美国法律的合规性要求。

但是迁往新加坡这个操作就很迷了,大概率是创始团队想趁机拉高估值然后等收购。

知乎用户 硬核戴老板 发表

从公司发展上:
总部在新加坡,更容易不断获取到美元基金来维持发展。毕竟跑流水和自负盈亏不是一种模型。

从商业和付费转化上:
假设同时在中国运营,需要的精力投入会更高。国内对于这种高客单价订阅模式接受实在太低了。

全球化战略中,中国市场并不能使用第一梯队的模型,应付监管审核和政策流程都非常复杂。不是不可行,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ROI 面前,需要有所为,且有所不为。
我理解这样的断舍离,能够让 Manus 跑得更快,而不是被融资形式、部分政策裹挟。

即使迫不得已,即使退掉投资人的钱,也是一个非常友好的方式。毕竟趁着口碑还在,发展和前景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不剥离,审查过不了,钱都拿不到吧。

知乎用户 水木炼金​​ 发表

估计是高人指点了

还是不够狠啊

去新加坡那个地方说明还保留回来希望,属于没有看清楚大势所趋的

但是也比那些做梦想要两边便宜都要占的人好太多了

知乎用户 战忽北美站峨眉峰 发表

金融诈骗公司

不敢接受东大监管

知乎用户 javabeam 发表

这就是武汉很多企业的命数,因为没钱,刚刚有点起色,就不得不出走。很多人带节奏,说武汉没有抓住互联网基于,当年,没有抓住,就是因为没钱,现在也是这样。

知乎用户 托马斯二娃穆勒 发表

AI agent

邀请制

先铺天盖地买热搜,创始人自己出镜营销,突然火(请注意这和 Deepseek r1 版本的爆火有本质区别,r1 是发布 - ai 圈内火 - 美国火 - 国内爆火的顺序,从一开始就所有人可用)

一眼顶针了只能说。不过没关系,既然你润到新加坡了,自会有人吹你是毁天灭地的新 ai 的

知乎用户 冷眼看世界 发表

他们以后是做新加坡的业务

还是国内的业务?

知乎用户 dder 发表

参考 tiktok,迁出去了在美国眼里你们还是中国人的公司,有需要别人一样收割

知乎用户 allan lan​ 发表

同在武汉创业,对武汉这个生态环境还是有体感的。

同时,我们在新加坡也有规划。

几个方面吧:

1、中国市场现在整体还是比较内卷的,出现一个新东西都会被反复 diss,你们看 manus 刚出来的还是多少质疑,其实这个还是蛮影响团队情绪的

2、最近我们一直在讲一个概念叫【少年将军】,沿用的是的定义。我觉得这个词语用的非常好,普通士兵是干不出高价值产品的,所以作为公司,去人才密度相对高一点点的地方发展,有何不可

3、中国的优秀企业,大多数都集中在北上深,而全球 ai 人才集中在北美,运营上比较厉害的集中在新加坡这样的灯塔城市,全球视野公司基本也都会选择新加坡,所以没问题。

——

大家一起出海赚美刀吧。

70 后赚地产,80 后赚互联网,90 后赚灰产,00 后赚美刀。

冲吧。

知乎用户 可恶 and 可恨 发表

从我交流过的号称可以用 ai 赋能制造业的 ai 技术公司,有一个算一个就是软件外包公司换个皮。然后提供 ai 大模型服务的公司,有一个算一个,都是 deepseek 换不同技术实现同一种类的功能。

你们搞 ai 的搞这么久,ai 技术服务用户的方式方法都考虑清楚了吗?市场有多大想清楚了吗?老实说,你们挣得都不一定有把开源 deepseek 集成到本地服务器集群给大小公司提供本地 deepseek 服务的公司挣得多!

你们要考虑落地啊! 功能落地,应用落地,产品落地,你们是要挣钱的公司,不是研究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骗投资没骗到多少,直接撂挑子跑路。

知乎用户 昨日昨日 发表

纯粹的骗子公司有什么好谈的?之前我也好,不少答主也好,都说过这事

可惜知乎收入已经太低太低,骗子公司给的钱也是钱,预警骗子公司的回答全部被当成不友善内容被删了,只剩几篇一看就让人恶心的营销回答一直挂在没人看的热搜问题中

grok4 带头全面入局 agent 和复数 agent 的面向 task 式的解决方案 heavy。用不到明年,几乎所有主流产品都会有 deepthingdeepsearch工具链调用和 agent,面向 task 和复数 agent 可能还要评估效果

manus 你是……?

什么玩意儿啊都

参保人数为 0 的纯空壳东西,连办公地址核验都是假的被预警了,前排高赞答案还忒么的说有 120 个员工,还说根据社交平台信息的发布招聘说人家打算给新加坡工资开十一万一个月,真是捷豹都笑爆

这儿的互联网已经糖成这样了?

知乎用户 小白龙爱吃饼​​ 发表

Manus 可是今年 3 月才横空出世,号称 “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产品”。

当时官网都被挤爆了,邀请码更是一码难求,在二手市场被高价倒卖。

这才四个月,用户量就从 2376 万跌到 1700 万左右。

现在中美在 AI 领域竞争激烈,技术投资和合作环境变化很大。

Manus 刚完成 7500 万美元融资,估值 5 亿美元,可投资方 Benchmark 却收到监管问询,因为美国对 AI 投资有限制。

今年初生效的《对外投资安全计划》可能是搬迁的导火索。

另外,英伟达芯片受限,导致 Manus 的智能体迭代进度也受到影响。

现在 AI 行业冰火两重天:一边是 OpenAIMeta 疯狂扩招,另一边是中小创业公司批量倒闭。

有时候一个地缘政治决策就能决定公司的生死。Manus 创始人张涛都承认,再不挪窝 “智能体迭代就得趴窝”。

新加坡的 AI 项目融资额度很高,税收也低,说白了一方面 Manus 也是奔着投资和政策去的。

当然,除了想规避投资禁令与算力封锁,获取国际资本和技术资源。

这么做是不是也同时暴露出技术自主性不够、商业化成本高、本土市场缺失等问题。

要知道 Manus 可是一直没有对大陆本土用户开放过的。

相比之下,DeepSeek 这种低成本开源加垂直场景的模式是不是更具有可持续性。

知乎用户 刘沁清 发表

我猜想去新加坡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中国发展 ai agent 触碰到了瓶颈,而是想搞新加坡特色行业:web3(发币纯割)。

知乎用户 十八画生张牧之 发表

海外科技类普遍是做 PPT 加一份 DEMO 就能赚钱的地方,谁来跟你做实业啊,这太在商言商了。你秦制国家的商人太精明了,不好骗

知乎用户 可可西里的小雪豹 发表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拿 “民主” 说事?你们将资本的自由性和资本的开放性以及目标市场还有英语模型训练的素材丰富好歹也算是说到点上,非说民主。虽然新加坡政府一直强调自己属于 “务实民主”,但是国际社会一直将新加坡划为“威权主义” 国家,都不像泰国这种属于“缺陷民主”

知乎用户 大萌怪 发表

相信听到这个消息,恨国党们又要开香槟了。

实际上,Manus 之所以选择将总部迁往新加坡,主要与其股权结构与融资背景密切相关。

Manus 是家在开曼群岛注册 + 香港 / 新加坡子公司 + 中国实际运营方式架构的公司。

根据报道,2025 年 5 月,美国在审查 Benchmark 主导的 7,500 万美金融资,担心其是否违背 2023 年出台的对敏感技术领域(如 AI)投资的限制,包括 “实体是否真正位于中国” 这一关键问题。

后续就传出来了 manus 大幅缩减中国团队,将总部迁移到新加坡,很难不说明是受到地缘政治和投资者的压力。

知乎用户 咸鱼大魔王 发表

1. 币安离开后慢慢成长为最大交易所。2. 被讹了一笔钱。3. 现在已经出来了。

知乎用户 谭剑​ 发表

没有自己的 AI 基座大模型就是这样啊。

准确点说,没有自己的 online real-time LLM,根本不存在智能体服务商。

之前我也说过,

所谓的 AI-agent 调用,尤其是通过 MCP 模式进行数据交换,

核心还是基座 AI 大模型,虽然各种软件和数据库是否开放 MCP 接口也是未知数,

甚至可能先开放,

后发现自己的商业模式再关闭,微软、Adobe 都干过这种事。


Manus 的大模型核心使用的是 Claude 的 Api,

这个平台本身对中国大陆就是锁区的,

Manus 他们做了个桥接,本质上算是违反用户协议的,

个体用户没问题,用量小,

Manus 用量太大了,服务器地址就那么几个,

Claude 官方很容易封锁,虽然这会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封锁导致的,

但 Manus 的选择显然不多,

为什么?


因为稍微懂大模型和运营过服务链的公司,在 Manus 上次热火的时候,

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就是包装工作流的商业模式。

最强的一是大模型中枢,二是通过 MCP 协议等调度的其他应用和数据。

叫空手套白狼有点过,但这真没有什么商业壁垒,


果不其然,现在国内已经跑了自己智能体的有豆包、纳米、百度、阿里,

他们无论有没有自研大模型,但都有实时运行的海量大模型,

这个服务能力不是 Manus 可以比拟的。

而且,可以断定,大厂既然自己要推大模型智能体,绝不会给包装工作流公司开放大流量接口,

甚至,自己应用和数据也会拒绝第 3 方调用。


所以,Manus 只能先到新加坡,

最起码,短期内 grok、claude、Chatgpt 等等的桥接地址上没有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商汤团队进行包装

(这里表扬一下智元,机器人都没量产、工业用,上市公司买壳已经完成了,希望智辉君不是前排的刍狗),

IPO 链路不知道能不能走通,

在目前的 AI 白热化竞争环境中,

晚 1 个月,

可能大厂都抄明白了,而且出来的产品更好更便宜。

奈何


知乎用户 沪中漫笔 发表

Manus 曾经在国内爆火,自媒体全部都在吹嘘,邀请码更是炒到了天价,当时我还天天想着怎么白嫖一个邀请码测试一下,看看他们家的产品怎么样呢,最后没有办法整了一个 openmanus 测试一下效果,不过我当时用的是千问大模型, 见使用记录文章 openManus+qwen 只是个大玩具~,体验感蛮一般的,但是确实可以帮你把一件事完整做了,算是其最大优点吧。

在 2025 年 5 月 8 日我还测试了原版的 manus 效果如何,见我的微信文章,原版 manus 如何?。当时让他帮忙整理一份机器人相关资料,并整理成 PDF。内容清晰明了,文章架构合理,但是涉及到算法内容无深度,毕竟实际内容的输出依赖大模型本身,但是大模型很多时候对前沿算法本身的了解就不多,网上资料也不会多,因为自己写 PDF 之类的时间也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写代码、调试代码和学习新知识,后来索性放弃使用 manus,在也没有使用过。

没有想到的是今天在看到的就是 manus 公司跑路了,可能就是评论区说的那样的,manus 为了拿到海外融资,必须要撤离中国大陆区域,毕竟创始人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亲戚朋友 也都是国人,除了拿到更好的融资,获得更广泛的欧美市场,也是比较合理的。

知乎用户 红旗漫 发表

调包侠的选择问题,agent 的 token 吞吐量非常大,本地用超小模型跑 agent 逻辑都会明显感觉到延迟,只能依赖于 API 服务商

这类初创公司没有足够能力优化基座模型,中美基座模型选择和站队问题现在非常严重

知乎用户 哈哈哈 发表

其实就是没有护城河,他的这个生意太容易被颠覆了,人家大模型公司自己做一个 agent,可以和大模型本身深度定制,响应速度,成本,就能对他形成降维打击。只挑低处的桃子摘,不愿意花苦功夫去种桃树,最后都是这种结局。

知乎用户 安静的秦淮河 发表

在国内混不下去,缺乏盈利手段。倒是可以拿外国人钱,可审查又比较麻烦,等不了。

干脆跑新加坡,华人做事相对方便些,外国人钱好拿,也不会被黑吃黑。

不过不太看好,在国内活干不好,跑国外难道活就能干好了?不过既然能拿到外国资本,估计还能活个几年

知乎用户 yuxiang 发表

本质上是新加坡公司。

文化上,新加坡是亚洲的叙利亚。政治上,新加坡是欧美盟友。本质是欧美代理人,这个国家未来的处境会极度微妙。

AI 关乎国家安全,义务教育教科书这个级别,甚至更甚,任何外资都不可能染指。AI 某种程度上是国家安全行业,就像媒体、军队、教育等。

政治觉悟和政治立场关乎个人命运

知乎用户 点点​ 发表

主要是有一定份量了 不得不选边

一方面北美受众确实是主要市场

一方面资方和 api 方(claude) 估计也给压力

不知道给的限制有多大 国内要是有能在代码上和 claude 打一打的应该就可以恢复

回到产品本身

这或许是未来 agent 类超级 app 的模板

不止他 包括 kimi 天工等很多大模型厂也看到了这个形态而在尝试

只要 token 价格能继续打下来

这种极致轮椅的用户体验有很强的出圈潜质

虽然当初 manus 饥饿营销虽然很多人黑

但如果未来一个完全不懂半点技术的其他行业从业者

能几句话 几分钱 几分钟地得到一个原本要找一整个外包团队开发好一段时间的项目

这对整个 coding 行业的定价情况又会影响几何

只能说基模进一步发展吧

知乎用户 魔法老登 发表

这就像是盆栽的移植。

幼苗时期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密集化种植。然后长得差不多了挑出最好的苗移栽到阳光和土壤最利于生长的环境里。剩下的苗回炉作肥料培养下一批。本质上是利用了环境和幼苗的生产比较优势

知乎用户 李飞飞 发表

据说是应的要求,因为某国禁止投资某国的科技企业

Manus 也放弃中国市场了,连中文服务都放弃了

知乎用户 normen516 发表

好像没人说,不就是和中国切割吗

知乎用户 HelloWorld 发表

前有 TikTok 的前车之鉴,教训血淋淋地摆在眼前:一旦被贴上 “cn 背景” 标签,哪怕产品再优秀,也难逃被围剿的命运。如果 Manus 还想活得长久,不想被钉上 “爱国企业” 的“标签”,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低调切割、悄然脱钩,别再让祖国二字成为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原罪。

而那些以前为 Manus 摇旗呐喊、涂脂抹粉的媒体,注定要沦为时代的笑料——自愿扮演政治舞台上的马戏团小丑,既可怜,又可悲。

我不禁感叹,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和公司?

是因为他们的 PythonDocker 环境因为梯子过期,没有找到合适的镜像源,安装不上吗 ?

知乎用户 无名用户 发表

我记得老美想强行收购 TT 的时候,不就定了政策:和数据出口要审批,这家公司怎么拿出去?

知乎用户 Temple​ 发表

有没有可能保持中美 AI 差距也是贸易协议的一个内容,上头已经战略性把 AI 放弃了?

不然如何解释从 DeepSeek 惊艳全场之后,差距反而飞速拉大的情况?中国的 AI 好像被智子锁死了一样。

知乎用户 澹台离明 发表

搞科技没有高性能芯片怎么行,老美卡这方面很紧,总是暗地搞不是个事。

知乎用户 假装思考者 发表

炒作太厉害了,不喜欢这样的公司,离开去祸害外国人挺好

知乎用户 Will​ 发表

炒概念骗投资的,还发了币

知乎用户 理解安资 发表

真出海加 ai,双重杠杆,红利爆炸。

知乎用户 摸头杀 发表

骗子公司骗不下去了,还有什么好解读的?

知乎用户 Zakupilot​ 发表

其实这种结局挺好的。

Manus 做的其实是技术模式的创新,用 AI 来生成 AI,为商用大模型生成任务流程。这种做法很创新,但长久来看没有多少技术护城河,迟早会被技术更硬资源更多的后来者超过,慢则 10 个月,快则半年。

模式创新原本也算某种护城河。拿早些年电商圈的商业模式创新来说,最早的创新者能拿到流量和资本,二者相乘的效果是迅速做大到后来者无法企及。而后资本扎堆聚集头部公司,彻底锁死第三名以后的机会。

但是技术模式创新,特别是在 AI 圈,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如果说 OpenAI 创造了农业,那么 Deepseek 就等于是发明了化肥,前者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后者巨量的推进了产能让人不再靠天吃饭,都是 AI 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而 Manus 所代表的 Agent 创造了新的耕种方式,和农业自动化。这是一个渐进的,由无数发明者持续推进的过程,并不是某一家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几个知名的基础商用大模型为所有 AI 领域的创新者提供了技术平权,任何的技术模式创新都非常容易被追平甚至超过。而在大模型之上开发的应用型 AI 本就不是一个十分吃投资的模式,和投大模型和投人形相比,投 Agent 可以说便宜得多。

所以跑出去,至少还能活,创始人至少还能捞到钱,运气好可能还能在外打出一片天。留在国内的话,不到 2026 就差不多泯然众人了。

知乎用户 黑皮大佬 发表

国内 AI 搞不赢几大 ip、融资又受限、二流的 ai 团队、变成新加坡公司、拿顶级的融资面向全球市场、说不定那天成为一流的 ai 公司。思路绝对没问题。

知乎用户 Ginger 发表

国内企业,只愿意为结果付费,不愿意为用量付费。

各种 service call 上来先一大波,如果没解决最终业务问题,甚至还带来很多擦屁股的问题要去处理,国内企业是不可能持续付费的。

这对于 agentic tasks,就更为突出严重了。

国内要的是,不管什么奇技淫巧,抓到老鼠的猫就行。兄弟部门几行代码,几条规则,10 分钟就解决了,你这边 agent based pipeline 一大波冗长的大模型调用,拉扯半天最后还便秘,上面高层领导怎么看?

况且你是乙方,又不是甲方自己内部的尖兵研发锦衣卫部门。

所以,长期不可能挣到钱的,还不跑路等什么?

更别说大陆人才实在井喷,成本给你压到地板,干啥都把对手置之死地,如果没有核心看家技术,能混吗?

更何况,agent 本身就是工程为主,不是什么高端技术。

知乎用户 Giancarlyn 发表

VC 这个角度真的可以深耕,一方面是美政府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硅谷能给 Manus 这么高的估值。

民富国穷从来都不是问题,但现在已经危急到了大批教育科研被裁动摇国本的地步了。

官僚 VC 如何摆脱当铺思维弄对赌收租,这本该是可以协调的东西。没必要在国进民退的路上狂奔

况且官僚 VC 还是坡县发家老本行,人家把政敌关在笼子里,都被骂 “威权” 没必要吹 “自由”

“官僚”、“创新” 这些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10 年后再看也不一样

知乎用户 后厂村胖胖​ 发表

像类似于 AutoGPT 这种方向的产品,迁去哪里不重要,裁员肯定是早晚的事儿。

Manus 的核心业务逻辑之前分析过,点评 Manus:AI 时代的项目经理,炫技大于实用 不是多神秘的东西:

它扮演的是 “AI 世界的项目经理”,拆解用户提出的复杂任务目标,随后调度适配的第三方大模型能力(如 OpenAIClaude 等 API),最终组合出解决方案。

从自动生成 PPT、执行市场分析,到完成项目执行计划,其角色更接近于高效的任务调度中心和接口整合者,而非核心模型能力的创造者。

这意味着 Manus 有着致命的结构性短板:没有技术护城河。

Manus 所依赖的智能编排能力只不过是产品力方面的包装,实际上是在捡大平台看不上的小芝麻攒出了一碗饭。它做的事不是大平台做不到,而是不稀罕做。

Manus 的本质,是寄生在 OpenAI、Anthropic 等基础模型提供商的接口之上。模型价格的风吹草动、接口规则的微妙修改、甚至某天底层平台自己推出更紧密整合的 “内部版调度工具”,Manus 模式都会受到冲击。这种脆弱性意味着,它不会走得太远,难以形成独立生存的闭环。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幕,中文互联网曾经历的 “网址导航” 的辉煌时代。hao123,这款极致简单的产品,只需用户点击导航链接即可跳转网站(如新浪、淘宝),一度雄踞用户桌面。它的价值,在于解决信息分发早期的技术痛点:用户记不住网址、输入太慢、页面寻找困难。

然而,当新一代巨头浏览器(如 IE)内置导航功能,360 安全卫士推出软件管家级的一站式入口,甚至百度收购 hao123 后也开始以搜索引擎能力为核心整合体验时,网址导航作为独立工具的价值便被无形地消解了。它没有独有的核心内容生产能力或搜索引擎算法壁垒,终被巨头平台自然集成、替代。

如果我们把网站比作大模型,那么此刻 Manus 不就是曾经的 hao123 吗?不能说它没有价值,只是在日新月异、加速变化的时代中,属于它的高光时刻注定短暂。

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 原生应用),工具平台的 “生存土壤” 亦在随之迁移。

在初生期时,用户困惑于操作和 “如何做”,界面级工具(如早期浏览器、网址导航、命令行 AI 包装器)的价值巨大。

到了成熟期时,基础设施普及(操作系统集成浏览器、智能设备无处不在、大模型无处不在),核心能力门槛下移,“调度”或 “包装” 价值逐渐被巨头平台吸收或免费化。

而到了深化期后,生存之道只剩下两种:

要么成为生态中无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创造者(如芯片、算法),要么在垂直应用场景做深做重、建立难以替代的用户闭环(如 AI + 医疗诊断系统)。对于那些两端都不沾的中间层协调者,价值极易蒸发。

所以我认为,如果 Manus 迁址新加坡和裁员,那么称得上是一次冷静的商业止损动作,也是模型生态时代下的逻辑必然。

对于 Manus 自身及其相似模式的 AI 工具类公司而言,卖身套现可能是商业上的最优解:趁核心技术仍有概念光环时寻求战略并购,远比坚持独立融资竞争更现实。

仅靠 API 调度无法存续,应将智能调度能力与特定场景深度整合(如专属金融数据分析服务流程,或者教育领域个性化教案编制方案),打造 “问题解决 + 调度调度” 全链条闭环方案,做重体验、粘住用户。但这条路门槛更高,更难走通。

AI 领域的角逐从未温和。当底层模型巨头愈发庞大,调度协调的价值将被平台更深度、免费地消化,这才是时代的客观逻辑。OpenAI 支持文生图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在一个平台上用自然语言完成整个项目是大势所趋。我现在大一些的工作都是在 GPT 里面创建项目来完成。

对于 Manus 们来说,裁员与迁移的传言或许只是宿命的预告。而对每一个关注科技浪潮规律的玩家而言,始终要记住一切机会都有自己的窗口期,适时撤退与大步向前一样,都需要勇气。

传 Manus 大规模裁员:AutoGPT 类产品的生命注定短暂

知乎用户 产品蔡老板​ 发表

今年初在全球爆火的中国 AI Agent 产品 Manus,仅四个月就闪电 “迁到海外。近期 Manus(主体为 “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对旗下部分国内业务进行裁员,目前 Manus 在中国区的员工总数 120 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之后,其余员工都将会进行裁员优化,给予 N+3 或者 2N 的赔偿。

今年春节后不久,在 DeepSeek 在全世界范围内火的一塌糊涂的时候,一款名为 Manus 的 AI Agent 一夜间刷屏了。朋友圈里的技术大佬们,不是在评测 Manus,就是在寻求邀请码去评测的路上,闲鱼上一个激活码被炒到了最高 8.8 万,甚至 10 万一个。

今年 DeepSeek 和 Manus 大火的时候,我和技术部门共同研讨了 AI 对目前业务的赋能,尤其是反欺诈这块,当技术部门洋洋洒洒和我说一堆概念的时候,我就知道:AI 大热必死。

AI 能改变世界,但是炒 AI 肯定改变不了世界,你看看朋友圈里大谈 DeepSeek、大谈 Manus 的,是不是去年高谈阔论元宇宙的这群人。

说句不好听的话,大模型现在只是在理论阶段,如何真正赋能业务带来增长,如何实现盈利,仍旧在探索阶段。今年年初的 AI 热,投资人包装了一把,把国内大佬都骗住了。

同时,我觉得这些 AI 工程师挺可惜的,当初高薪跳槽到新公司,没日没夜的干,公司拿到融资了,自己被裁了。妄想随着公司发展一朝暴富,一个打工仔,你能暴富个毛啊!

互联网上有个总结挺有意思的,Manus 是对中国工程师红利理解最深刻的科技企业,他给出了未来利用中国工程师红利套利的范式:

第一步,在中国招 1000 个 (相对便宜的) 技术人才研发最新技术。

第二步,研发出新技术后,去硅谷拉投资。

第三步,拿到投资后,从 1000 个技术人才里选 50 个最顶尖的带走,去新加坡,建立新公司。

第四步,把国内 950 个剩下的的技术人才裁掉。

哎,老乡见老乡,背后放一枪,看来中国人只骗中国人,并不无道理!

知乎用户 小威 发表

我猜的,不保真,不负任何责任。拿了国外的投资,其中对这个有要求。国内干这个也不挣钱,国外市场能挣钱,所以就去了。

知乎用户 黄哥说事 发表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3 月份爆火的 AI 智能体 Manus 官网已经无法登录。同时,Manus 的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户已被全部清空。

据报道,Manus 裁员 80 人,其余核心研发人员集体迁往新加坡。

你说的是 3 月份那个一度火出圈的 Manus?是的。

Manus 曾宣称自己是全球首款通用型 AI 智能体,突破了传统 AI 仅提供信息或建议的局限,能自主思考、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将用户的想法直接转化为实际成果。

内测阶段,Manus 采用邀请制,其邀请码一码难求,在二手交易平台价格疯涨,最高被炒至 10 万元。

Manus 正式推出后,迅速在海外市场积累了 20 万粉丝。

曾经风光无限,为何一夜之间却人去楼空?中国注册、中国团队做出让全球惊艳的中国作品,为何爆火后要离开中国?Manus 离开背后又给我们什么警示?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突然发现:

Manus 的 “断腕出海”,凸显了中美 AI 应用层创新生态的显著差距,其示范效应或将加速中国 AI 应用企业的出海步伐,寻求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为什么这么说?请允许我喝口茶,慢慢详聊。

一、融资困局:美元审查下的 “去中化” 求生

Manus3 月份出圈之后吸引了很多资本的关注。

4 月,其母公司蝴蝶效应获得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当时这笔融资差点被 “毙” 了。

怎么回事?原来这笔交易随即触发了美国政府的审查。

根据今年 1 月生效的《特定国家风险投资审查条例》,美国资本对中国 AI 领域的投资需向财政部报备,而 Manus 虽聚焦 AI 应用开发,仍被纳入审查范围。

还好当时审查过关,这笔投资顺利拿到手。

《特定国家风险投资审查条例》是美国政府限制美国资本对中国 AI 投资的又一 “杰作”。

该法案旨在加强对中国风险投资的审查力度,名为审查,实则是限制和打压中国 AI 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中国发展的方案。最著名的是《芯片和科学法案》。

2022 年 8 月,拜登签署该法案,禁止接受资助者在未来十年内在中国进行半导体制造投资。

该法案出台后,美国政府开始限制英伟达先进芯片出口到中国,加大了对华为的打压力度。

同年出台的《2022 年通胀削减法案》中,加大了对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及相关产品的限制。

从此之后,中国市场只能获得英伟达 “阉割版” 芯片 H20。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尤其是大模型和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 DeepSeek 横空出世后,中国大模型行业才争了一口气。

很显然,《特定国家风险投资审查条例》是美国政府给中国上的枷锁中,再加了一层。

法案不断出台,美元基金投资人在审视中国企业时开始戴上了 “层层滤镜”。

对于要融资的中国企业,他们不是要求英文要好,就是要求要了解美国消费者的付费习惯等等,甚至有不少投资人很直白地告诉创业者,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愿意投资以白人团队为主的创业公司。

总之,美元投资人一个重要的主张是希望创业者摆脱 “中国基因” 束缚。

为了更顺利地融资,为了规避审查,把业务搬出中国成为 Manus 不得不考虑的一条生路。

如果把搬离中国看成一条路,这条路并不是 Manus 自己趟出来的,已经有 “前辈” 帮它铺好了这条道。它就是 HeyGen

HeyGen 是一家在 2022 年成立的视频制作应用公司。

该公司由两位华人科学家在深圳成立,团队全是华人,注册地也在内地。

2023 年 11 月,HeyGen 完成由 Conviction Partners 领投的 560 万美元风险投资。

不久,其母公司诗云科技有限公司就被决议解散并进行了注销登记。

2024 年,其总部就从深圳迁往洛杉矶。

紧接着该公司再获一笔由 Benchmark 领投的 60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

融资、注销、搬迁、再融资,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显然是蓄谋已久。搬迁就是为了融资,融资后,HeyGen 在北美发展得顺风顺水。

有了这个 “前辈” 在前面铺路,Manus 操作起来,也是相当丝滑,不留任何痕迹。

等媒体发现 Manus 总部已经人去楼空时,已经迁往新加坡好几天了。

既然美国政府以及美元投资人这么霸道,Manus 是否可以放弃美元融资,专注国内融资?还真不行。

为什么?因为国内一级融资市场陷入寒冬,退出渠道十分不畅。

二、资本寒冬:本土融资退出的双重困境

没钱,创业公司随时都可能倒闭。

可是,中国创业投资一直都很活跃,不是吗?

比如 2014 年,贾跃亭仅凭 7 页 PPT 描绘了七大生态,声称要颠覆苹果,其宏伟愿景打动了不少投资人,当场获得 6 亿美元投资。之后,众多大佬纷纷跟进,投资贾跃亭的 “梦想”。

可惜,乐视最终退市,贾跃亭赴美造车失败,欠债超过 200 亿。最终,很多人只能为贾跃亭的 “梦想” 买单。

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仅凭几页 PPT 就能融到几十亿美元,真是 “钱多人傻” 的时代。

如今,情况大不相同。

去年,金沙江创始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处于人民币基金寒冬期,许多一级市场投资机构都在收缩自保。**海外投资人也不看好中国市场的表现。

以前是 “钱多人傻”,现在是 “钱少人精”。市场发生了巨变,创业公司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然而,海外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2024 年,美国共有 49 家 AI 初创公司完成了单轮超过 1 亿美元的融资,超过 10 亿美元的超级交易频频出现,其中就包括 OpenAI 的巨额融资。仅在 2024 年上半年,就有 24 家企业完成了超过 490 亿美元的融资。

与巨额融资相对应,AI 应用公司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机构的青睐,企业搜索、AI 法律、AI 医疗等细分场景正在全面爆发。

通畅的融资渠道,使得 AI 创业在北美市场全面爆发。

更具诱惑的是,Meta谷歌等大厂正在不断挥动手中的支票,大肆收购 AI 创业公司。

最近,Meta 大举收购的新闻刷屏了。它花了 148 亿美元收购了 Scale AI 49% 的股份,将该公司 28 岁的华裔创始人 Alexandr Wang 纳入麾下。

不仅如此,Meta 还尝试收购 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和 AI 视频公司 Runway,尽管未能成功,但扎克伯格并不甘心,仍在积极寻找收购有潜力的 AI 公司。

谷歌也不甘落后,不久前以 25 亿美元收购了 Character.ai。

微软以 6.5 亿美元买断了 Inflection,亚马逊收购了 Adept。

北美似乎进入了 “钱多人傻” 的时代。

融资渠道通畅,退出渠道也顺畅,AI 应用市场正在出现爆发式增长。

融资通畅,退出顺畅,AI 应用生态爆发式繁荣,正吸引着像 Manus 这样的公司,不远千里奔赴北美,寻求发展机会。

北美市场固然好,但离 “家” 太远,难道就不能放弃海外市场,专注国内市场吗?毕竟中国市场人口众多,潜力巨大。还真不行。

为什么?因为北美是 Manus 的最大市场。

三、市场抉择:付费鸿沟下的出海必然

Manus 在 3 月份爆火后顺势推出了海外收费版,收费 19 美元。直到其中国总部人去楼空,依然没有推出国内版,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推出。

Manus 一开始就瞄准了海外市场。

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广阔,为何华人团队推出的 AI 产品不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先出海?

因为国内消费者不愿付费,而海外消费者不仅愿意付费,还有强烈的付费意愿。

一杯奶茶 29.9 元?太贵了!19.9 元?还是很贵!9.9 元?勉强接受。

最近,淘宝、京东和美团开启了外卖大战,奶茶一杯只要 0 元购。奶茶店的生意好到爆,消费者喝茶喝到吐。

一个月付费 9.9 元订阅 AI 软件?还不如 0 元购买奶茶,又便宜又实惠,还能解渴。

在消费者眼中,AI 软件的价值还不如一杯奶茶,国内消费者还没养成软件付费的习惯。

消费者不愿付费,这些公司只能使用免费 + 广告的策略来获得收入。

然而,在 AI 时代,这种商业模式正面临着巨大考验。

你知道 AI 大模型 “六小虎” 吗?知道。智谱清言、Minimax、阶跃星辰、零一万物、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

进入 2025 年后,这 6 家大模型公司的生存变得越发艰难。

它们曾经不是风光无限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除了受到 DeepSeek 的冲击之外,没有收入、没有变现渠道,成为他们生存之痛。

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模型公司尚且如此,更别说众多 AI 创业小公司了。

为了生存下来,不少公司把目光瞄准了海外。

最近,中国的短剧凭借着 “灰姑娘征服大佬、逆袭复仇” 的剧情征服了海外观众,尤其是 “美国大妈” 的心。

海外大量观众愿意付费观看。其中,美国 50 岁以上女性是追 “霸总” 剧的中坚力量,付费率高达 50%,是国内用户的 5 倍。

中国短剧的神话正在复制到 AI 应用公司的身上。

比如快手的可灵 AI。根据非凡数据的监测,2025 年 6 月,可灵 AI 的 App&Web 的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已经达到了 1 亿美元。

比如 Minimax 的海螺 AI。海螺 AI 因在国内上线订阅收费制度,曾受到创作者的抵制。在海外却获得了国内六倍的用户量,以及千万美元的 ARR。

又比如 AI 录音机 Plaud.AI。该公司凭借搭载了 AI 功能的智能录音笔 Plaud Note,在海外市场,营收和销量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截至 2024 年 11 月,年化收入达到 1 亿美元,连续 2 年实现十倍增长,产品向全球出货近 70 万台。

这些公司在海外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产品过硬是一大原因,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有非常强烈的付费意愿。

出海的中国 AI 公司战绩不错,美国本土的 AI 应用公司更是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比如 AI 编程公司 Anysphere,3 个月收入增长 230%,达到 5 亿美元。

比如另一家 AI 编程公司 Codeium,2 个月收入翻 2.3 倍。

又比如 AI 音频生成公司 ElevenLabs,10 个月增长 370%。

AI 时代创业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本质的不同在于:AI 时代的产品有强烈的工具属性,订阅收费是创业公司收入的根基。

靠着强劲的现金流收入,创业公司不用融资就能实现滚动式发展。

但如果没有订阅收入,公司可能会陷入困境,就像国内 AI 大模型 “六小虎” 面临的困境一样。

就像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考察过硅谷后所说的:美国 C 端、B 端客户的付费意愿确实让人羡慕。更重要的是,美国 SaaS 类应用掌握了定价权,在通胀环境下,可以靠提高收费标准获得更加可观的收入。

这样的环境确实让很多创业中小企业垂涎三尺。也难怪像 Manus 这样的创业公司会放弃国内市场,急吼吼地出海。

融资在海外,市场在海外,是 Manus 放弃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但让 Manus 最终下定决心出走海外,还有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通用 AI Agent 竞争日益激烈,留给 Manus 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

四、生死时速:巨头碾压与时间窗口闭合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通用 Agent 这个赛道并不适合创业公司深耕,反而是大厂更能在其中占据优势。

大厂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更强大的技术储备以及更广泛的生态场景,这些都是创业公司难以企及的。

Manus 虽然是最早推出通用 Agent 产品的玩家,抢占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这个赛道的窗口期其实非常短暂,仅有 1 到 2 年的时间。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下这个赛道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其中,Manus 的直接竞争对手 GenSpark 表现尤为抢眼。

GenSpark 不仅成立时间比 Manus 晚,产品上线时间也更靠后,但它的增长势头却远远超过了 Manus。这个仅有 20 人的团队,在没有投入任何广告的情况下,仅仅用了 45 天就实现了 3600 万美元的年化收入,用户增速更是达到了 Manus 同期的 2 倍。

这样的增长速度,无疑给 Manus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再看 Manus 自身的情况,根据非凡产研的数据,它在 5 月份发布产品后,年化收入(ARR)达到了 936 万美元。然而,与这一收入数据形成反差的是,其访问量却出现了连月下降的趋势,这与它在 3 月份时风头正劲的热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显然,在度过了产品初期的用户尝鲜期后,Manus 的用户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留住客户,Manus 必须在未来的产品创新上多下功夫。而产品创新离不开研发力度的加大,加大研发力度又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融资就成了 Manus 眼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 Manus 为自己的未来规划筹谋之际,大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准备进入通用 Agent 赛道。

有报道称,Google 近期推出了一项 AI 虚拟试衣功能,并且已经将其接入了旗下的购物平台。

这项功能利用生成式 AI 技术,能够展示衣物在不同体型上的穿着效果,虽然只是类通用 Agent 的功能,但很可能是 Google 进入通用 Agent 赛道的前兆,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

一旦这些大厂亲自下场打造通用 Agent,Manus 原本的安全区将会被彻底击穿。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技术优势上的差距。

目前,Manus 的底层大模型是接入 GPT-4 和 Claude 等第三方模型,本质上属于基于大模型的 “套壳” 应用。通用 Agent 要能听懂用户需求、做好任务规划并调用工具完成任务,而每一个环节都高度依赖第三方大模型提供的能力。

反观大厂,它们凭借自身更先进的模型,无论是在理解任务、进行任务规划还是调用工具方面,都能形成对 Manus 的绝对优势。

更重要的是,大厂使用自家的大模型,在成本上也比 Manus 更具优势。

其次是生态优势的碾压。

大厂往往拥有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一旦它们用一个或几个 Agent 将这些场景全部连接起来,就能形成对 Manus 的降维打击。

以中国的微信为例,作为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平台,它涵盖了社交互动、信息获取、生活服务、娱乐休闲、商业营销、金融理财等多种丰富的使用场景。微信完全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 Agent 来连接各类场景,从而提升模型能力和用户体验。

Google 的 AI 虚拟试衣功能就是这样的一个 Agent,而且在今年 4 月,Google 还发布了 A2A(Agent to Agent)技术,试图让 AI 智能体之间能够相互 “通信”。

可以想见,Google 正在尝试针对不同场景推出更多的 Agent,并且通过 A2A 的方式将它们连接起来,进而在自身体系内形成一个完善的 Agent 生态系统。

用更多的数据来训练出理解力更强的大模型,用更多的场景连接出更好用的 Agent,大厂之间的这种激烈竞争,最终会对 Manus 形成降维打击。

技术优势。生态优势。这些都是大厂相对于创业公司的显著优势。

目前来看,Manus 唯一的优势就是先发优势以及积累的 200 万粉丝。

所以,Manus 只有加快研发进度,用更优质的产品来应对大厂的生态攻势,才有实现翻盘的希望。

为了能够在短暂的窗口期实现翻盘,Manus 不得不铤而走险,把业务搬离中国,彻底和 “老家” 说再见。

五、写在最后

Manus 的星夜迁徙,撕开了中美 AI 应用生态的代际落差:当技术理想撞上地缘铁幕、当创新热血遭遇资本寒流,出海从 “可选项” 变为“生存必选项”。

而更深的隐忧在于,本土资本或将陷入集体性焦虑——眼见顶级项目接连 “外逃”,投资中国 AI 应用的长期价值与退出前景正被蒙上浓重阴影。

若放任头部人才、优质项目与美元资本持续流失,本土应用层创新生态恐将陷入 “失血循环”:土壤日益贫瘠,新芽更难破土。

当越来越多的 “Manus” 在海外寻找光源,我们留给中国 AI 应用创新的时间,还剩多少?

知乎用户 大宋提辖鲁 发表

估计在中国筹不到钱,所以被迫退出中国,去其他国家筹钱

究其原因,是在于没有核心技术

就是一堆 prompts 的一个工作流而已,用的大语言模型就是 deepseekchatgptAPI

这个工作流软件,比我自己编的解决我自己领域的工作流程序还不如,,

就是组织各种各样的 prompts 然后灌入 API,收到的反馈再组织一下输出而已

毫无技术可言,如果我闲着没事把我编写的工作流开源,将对这个公司产生致命打击,,

,,,,

为了掩盖他们由于技术菜和没核心技术这个真相,,混不下去才离开这个原因会被掩盖,

他们会把离开的原因编的高大上,离开的原因会符合西方主流价值圈的喜好,,

知乎用户 icebear 发表

manus 的投资方认识,这个项目一开始就要出海的,现在国内的退出机制已经基本没了,只有这一条路

知乎用户 江濑家纺 发表

国际化企业需要满足两个需求。

一个是政治抵触

第二个是法律抵触。

科技公司基本是要突破法律壁垒的,国内不太可能让他突破。

其次,搞全球化,需要避免西方霸权的恶意制裁。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抵触。

搬走并不是坏事,Ai 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中美来说都一样,你问谁杀了爱泼斯坦

Ai 如果告诉你是特朗普和克林顿合谋,你怎么面对 Ai,科技无视一切…… 自然要跑到更中立的地方。

知乎用户 泉水叮咚 发表

新加坡不缺高端,而且国外的数据环境比较好,后面的竞争属于高端玩家,跟你我之类的普罗大众没有多大关系。

知乎用户 鬼知道该叫什么 发表

为了海外市场吧,国内没法合规用 Claude、gpt、Gemini 等一系列模型。

而且国内不做政府端没得玩,但政府端入场券又高不可攀。

企业端大企业看不上,小企业用不起。

消费端更别说了。

还是得卷出海。

字节 AI 编辑器 trae?忘了叫什么,国际版总部也在新加坡。

百度百科刚搜到的:

Trae 由字节跳动旗下新加坡公司 SPRING PTE 提供服务

知乎用户 遂古之初 发表

正常,Manus 出的太早了。很早之前就有人吐槽过,国内不支持一家完全创新的公司诞生,Manus 作为利用长期记忆机制构建可自主学习进化的 agent 的实践者,他的理念太超前了,没几个人能理解得了。只有那些能够对标美国的公司和产品才能赢得中国人的青睐,deepseek 能爆火是因为 ChatGPT 先火了,BYD 能爆火是因为特斯拉先火了,华为手机能爆火是因为 iphone 先火了。不解决这种有毒的领班心态,不相信自己能够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那就永远领先不了美国。

知乎用户 王欣宇​ 发表

自从 5 月份 开放用户注册,并且每天登录还送积分点,就感觉他们肯定对日活数据有很大压力

我偶尔上去用一下,因为每次用完评价一下还送 100 点,我的积分反而越用越多了

这就凸显了这类非编程 Agent 工具的一个商业化问题

有高强度做分析报告和制作 PPT 的用户才有多少?数量恐怕比程序员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用户花 20 美元左右一个月的订阅费,积分其实也就能进行 10 次左右的任务

而 Manus 的任务完成度最多也就是 “还行” 的状态 — 任务基本能顺利完成,但质量不会太惊艳

其实用户迟早都会明白,Manus 的产品能力是靠后面的 的能力来兜底的

在 Agent 能力没有革命性提升的时候,简单粗暴的用最好的模型,花最多的 tokens,获得的输出质量就最好

那用户何不直接订阅的服务呢?

对大模型的理解,使用模型的成本,原厂永远有很大的优势

回到本问题,Manus 的行为恐怕是在用户营收数据不好看的情况下,先把非重要人员剥离,然后在去掉中国公司背景。作为一个品牌知名度还在,且瘦身后的新加坡公司,会更容易卖个好价钱

知乎用户 求知居士 发表

哪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就是一个相信了资本无国界,企图从中国资本变成国际游资的货而已。

知乎用户 奈斯的蒜蓉拿铁 发表

谁知道出去后发展是好是坏

但,Munus 的这个做法给很多需要西方技术的公司一个 “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的借鉴。

总比直接签到欧美被骂卖国贼要好。

知乎用户 烽火翰林 发表

头两天看到这么个思路!

国内招一百个人搞一个项目,项目落地,带着最强的十个人出海,项目出海,剩下九十个人全部裁掉!

所谓人力红利就这么被榨干!!

你瞅瞅是不是这么个思路?!

知乎用户 一二三九 发表

一个小公司也能上热度?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这种公司,赶紧走

知乎用户 泥碟 发表

不看好,AI 本质上也是产品,不赚钱是活不下去的。现在全球就俩市场,一是美国巨头主导的海外市场。二是护城河内的中国市场。

它在国内退出后就只剩一条路了,那就是做出一个能够吊打 chatgptGemini 产品,说实话,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帮人没那能力。

知乎用户 努力的小 T 发表

今年 6 月,Manus 联合创始人张涛在新加坡的一场大会主题演讲中透露,25 年仅次于的现象级应用 Manus()公司大裁员,仅余核心研发团队 40 人迁往新加坡。这一举动引发了外界对其 “跑路” 的质疑。虽然跟阿里巴巴等达成合作,但掩盖不了这个公司 ppt 发布的事实。不过,市场大概率还在关注 manus 裁员问题,究竟是资本逐利,还是追求效率,持续关注 ing,还迁移到新加坡。

一码难求的 Manus,大裁员,总部迁至新加坡。

知乎用户 于是乎 发表

就是典型的资本运作方式,资本联合地方给企业输血,企业把产业带到地方。记得前几年一堆 b 站 up 入驻上海吗,也是类似的操作。

知乎用户 薄荷 发表

好奇新加坡那边裁员需要给赔偿金吗?希望不会是微软裁员事件的重演。

知乎用户 CFAteam 发表

大家好,我是启林

最近关于 Manus 大规模裁员、总部迁往新加坡的传闻,在圈里面也引发了不少关注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一系列动作其实有其深刻的市场和政策逻辑,不只是很多网友口中说的跑路那么简单

首先,这次裁员和迁移,在我看来,并不是慌慌张张的临时决定就撤退了

而是整个大的战术方向的调整

今年年初,Manus 靠着 AI Agent 通用模型火了一波

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财政部根据 OISP 对中国相关 AI 项目的审查加剧

尤其是 Benchmark 领投之后更是敏感

一旦涉及敏感技术、高算力,跨国融资就可能触及到很多政策红线

所以,为了脱敏并继续接触海外算力与资本,Manus 把总部提前在 2023 年就注册到了新加坡

并且从今年 6 月起正式迁移,并同步裁撤国内非核心团队,核心技术团队约 40 人赴新加坡总部继续研发

这是实质上就是一个去中国标签、找海外通道的商业合规动作

未必就是失败

更像是为了稳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其次,新加坡作为区域枢纽,有更成熟的算力资源和政策环境

Manus 可以拿到 AWS 亚太节点的 GPU 支持,月薪还拉到 8–16k 新元

同时,新加坡对数据本地化和公司治理要求适中,给创业团队提供更灵活空间

这些对一个 AI Agent 来说,其实是很多必要的生存发展土壤基石

国内由于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很多初创型 AI 公司而言并不是太适合敞开手脚发展

最后,从商业打法来看

这其实反映了 AI Agent 领域的商业落地难题

Manus 初版通过大调度、多模型 联合调用在 GAIA 测试上表现强势

但商业化时发现成本高、国产资源限制增加、新政管辖收紧,现金烧得快、变现路径不确定

裁员和迁总部,是为打开国际市场、调整成本轨迹、优化组织结构做的应急预案

所以,从商业角度总结

这并不是 Manus 神话破灭,而是那个实验性团队进入全球化成熟期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结构化调整

未来如果他们能在新加坡扎稳脚、拿到算力并继续优化体验,Manus 可能被市场重估,而不仅限于画大饼,讲故事,做流量,圈大米

当然,我觉得他们进行全球化的风险也的确同时存在

离开国内市场意味着要向全球用户线性延伸,对话内容、合规标准、商业路径都得重新打磨

团队大换血也意味着文化重塑

在这个阶段能不能稳住 MHQ?能不能找回盈利路径?

同为初创公司,我觉得这是他们商业价值的关键验证点

再从投资和团队角度看

这种转点再出发的行为称得上勇敢,也符合新动力公司应对巨变的生存逻辑

我们作为行业观察者,接下来就看他们能不能在新总部形成第二个起点了

知乎用户 大河财立方​ 发表

Manus 多平台账号清空!曾被认为是下一个 DeepSeek

曾经一夜爆火的 Manus,再次引发关注。

7 月 11 日,大河财立方记者发现,通用 AI 智能体公司 Manus 官网首页已显示为 “Manus 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与此同时,Manus 多个社交平台的账号也已清空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有消息称,Manus 近期正在大规模裁员。据澎湃新闻 7 月 8 日报道,Manus 方面对此回应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而今年 6 月,Manus 产品负责人张涛也曾公开表示,公司已把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

今年 3 月,武汉 AI 创业公司 Monica 推出的 Manus 横空出世,瞬间引爆网络,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 “DeepSeek”。据 Manus 官方介绍,Manus 是全球第一款通用 Agent(智能体)产品,可以解决各类复杂多变的任务。在官网上,官方称 Manus 源于拉丁语 “手”,是一个能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通用智能体。

随着热度的不断走高,Manus 的内测阶段的邀请码在二手平台上一度被炒至数万元,甚至还出现了大批 “代申请邀请码” 的账号,资本市场亦出现了与其相关的概念股。

随后更是有报道称 Manus 将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对此,阿里通义方面回应称:“Manus 和通义千问确实在进行开源模型方面的合作,我们期待与更多全球 AI 创新者开展合作。”

但热度之后,是来自市场的质疑,没有自研底层大模型的产品,让 Manus 深陷 “套壳” 争议,网络上对这款产品的评价也开始两极分化。

Monica 创始人肖弘曾在接受媒体人采访时表示,因为 Agent 需要很多复合能力,目前相关产品团队并不多,Monica 能够做出来是比较幸运的,当前 Agent 还处于早期阶段,大模型的能力还在持续向上发展。

张涛也曾提到,Manus 是团队在探索 Agent 形态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基于大模型已有能力去做场景或许是其团队的优势所在,但站在巨头轨迹上诞生的 Manus 也需以理性看待。

责编: 李文玉 | 审核: 李震 | 监审: 古筝

知乎用户 AI 信息 Gap 发表

Manus 这是要 “跑路” 了吗?!

本周 AI 快讯 | 1 分钟速览

1️⃣ Manus 北京大裁员 :北京办公区仅剩十余员工,40 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中国本地业务基本停摆。

2️⃣ 月之暗面发布 Kimi K2 :首款万亿参数混合专家模型,激活参数 320 亿,编码任务准确率达 65.8%,超越 [DeepSeek-V3](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736761972&content_type=Answer&match_order=1&q=DeepSeek-V3&zhida_source=entity)[GPT-4.1](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736761972&content_type=Answer&match_order=1&q=GPT-4.1&zhida_source=entity)

3️⃣ 阿里开源 WebSailor :网络智能体在 BrowseComp 评测中文版达 30.1%,英文版 12.0%,位列开源榜首,仅次于 OpenAI DeepResearch。

4️⃣ 昆仑万维推出 Skywork-R1V 3.0 :多模态推理模型 MMMU 得分 76.0,超过 Claude-3.7-Sonnet(75.0)与 GPT-4.5(74.4)。

5️⃣ ⏰ OpenAI 再次推迟开源模型 :首个开源权重 AI 模型因 “意料之外的突破” 无限期延期,CEO 称 “非常值得等待”。

6️⃣ 谷歌 24 亿美元挖角 Windsurf :OpenAI 30 亿美元收购计划因微软反对流产,谷歌趁机收编核心团队加入 DeepMind。

7️⃣ OpenAI 65 亿美元收购 io Products :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创业公司,计划 2026 年推出 AI 原生硬件。

8️⃣ 马斯克发布 Grok 4 :号称 “博士级问答能力”,HLE 测试成绩 25%,超过 o3(21%)和 Gemini 2.5 Pro(21.6%)。

9️⃣ ⚠️ Grok 失控发布极端言论 :xAI 聊天机器人发布反犹主义内容,土耳其已封禁服务,欧盟考虑监管审查。

谷歌 Gemini 上线新功能 :基于 Veo 3 的图片转视频功能,支持生成最长 8 秒视频,Pro 用户每月 10 个,Ultra 用户每日 5 个。

1️⃣1️⃣ Figure AI 预言人形机器人时代 :创始人预测机器人数量将与人类相当,最新 Helix 机型物流搬运精准率达 95%+。


01|Manus 北京办公区被曝仅剩十余员工在岗

7 月 11 日,搜狐科技记者前往 Manus 位于北京海淀区 epark 花园路社区 1 号共享办公大厅实地探访,发现该办公区仅有十几名员工在场工作,原先媒体关注度极高的热闹景象已大幅消退。尽管招聘平台上仍显示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等 20 余个职位空缺,Manus 方面却明确表示已 “停止招聘”,内部氛围低迷。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指出,Manus 在北京约有 120 名员工,其中 40 余名核心技术人员已被迁往新加坡总部,其余员工面临裁员,补偿方案为 N+3 或 2N。官方回应称此次调整 “基于经营效率考量”,未来将专注核心业务发展与提升运营效率。与此同时,新加坡总部已启动百万年薪招聘,聚焦 AI 工程与数据科学岗位。

此外,Manus 曾与阿里 “通义千问” 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开发中文版功能,但该合作已无迹可寻,官方相关微博及小红书内容被清空,产品官网现提示 “所在地区不可用”,意味着中国本地业务或已基本停摆。


02|月之暗面发布首款万亿参数模型 Kimi K2

7 月 11 日,中国 AI 初创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 AI)发布了其首款万亿参数混合专家模型 Kimi K2,参数总量达 1 万亿,激活参数为 320 亿。作为一款专注于自主执行能力(agentic intelligence)的开源模型,Kimi K2 不仅能对话,还能自主调用工具、执行复杂多步任务。

根据官方发布的测试数据,Kimi K2 在 SWE‑bench Verified、Tau2、AceBench 等 AI 基准测试上表现优异。尤其在编码任务中,Kimi K2‑Instruct 在 SWE‑bench 中取得 65.8% 的准确率;在 LiveCodeBench 中得分 53.7%,超过 DeepSeek‑V3 的 46.9% 和 GPT‑4.1 的 44.7%;在 MATH‑500 测试中拿下 97.4%,优于 GPT‑4.1 的 92.4%。此外,其背后的 MuonClip 优化技术据称解决了训练中不稳定问题,大幅提升了参数扩展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此次开源策略还包括两种版本:原始基础模型与指令微调版,方便研究者、开发者根据需求选择。同时,Moonshot API 定价比较有具竞争力:输入命中缓存仅 0.15 美元 / 百万 token,输出为 2.50 美元 / 百万 token。


03|阿里通义开源网络智能体 WebSailor

7 月 7 日,阿里云旗下通义实验室正式开源其最新网络智能体 WebSailor,并公布了构建方案与部分数据集至 GitHub 平台。该模型专注于处理复杂信息检索与多步推理任务,采用创新的训练策略如 SailorFog-QA 数据合成、拒绝采样微调及 DUPO 强化学习算法,使其在高难度基准评测中表现出色。

在权威评测集 BrowseComp(包括中英文版)上,WebSailor 凭借其 32B 和 72B 模型版本,取得了领先的成绩:中文版达 30.1%,英文版 12.0%,超越 DeepSeek R1Grok‑3 等开源和闭源竞争者,位列开源智能体榜首,仅次于 OpenAI 的 DeepResearch。该成绩表明其在复杂场景下的泛化与检索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

此外,WebSailor 不仅在极难任务上表现强劲,其对通用问答任务也展现出兼容性和稳健性,适用于科研、决策支持等多领域应用。


04|昆仑万维开源多模态推理模型 Skywork‑R1V 3.0

7 月 9 日,昆仑万维正式发布并全面开源最新版本 Skywork‑R1V 3.0,这是其多模态推理模型 R1V 系列的升级版。相比上一代,R1V 3.0 在后训阶段引入强化学习算法 GRPO,并通过 “冷启动 + 拒绝采样” 的机制构建高质量训练集,使模型在图像与文本的跨模态理解能力实现“双重飞跃”。

在多项权威基准测试中,Skywork‑R1V 3.0 表现亮眼:MMMU 得分 76.0,超过 Claude‑3.7‑Sonnet(75.0)与 GPT‑4.5(74.4),逼近人类初级专家的 76.2 分;物理推理、逻辑推理及数学推理多项评测均创下开源最高成绩,例如 PhyX‑MC‑Text‑Minimal(52.8)、LogicVista(59.7)、MathVista(77.1)等。

技术上,R1V 3.0 仅依靠约 1.2 万条监督样本与 1.3 万条强化学习样本完成训练,展现 “小数据激发大能力” 的潜力。这支撑了其在复杂实际问题中的泛化表现,并为教育、科研、医疗等应用提供基础。


05| OpenAI 推迟发布其首个开源权重模型

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 · 奥尔特曼(Sam Altman)7 月 12 日在 X(原 Twitter)上宣布,OpenAI 原计划于下周发布的首个开源权重 AI 模型将被 “无限期” 推迟,原因是 “需要更多时间进行额外的安全测试和审查高风险区域”。这是该项目继 6 月中旬延期至“夏末” 之后的又一次延后。

这款开源权重模型据外界称具有与 OpenAI 最新 o3 系列相当的推理能力,能够独立运行并支持开发者本地部署,填补 OpenAI 自 GPT‑2(2019 年)以来的开源空白。TechCrunch 等媒体报道称,推迟的主要原因是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取得了 “意料之外且非常惊艳” 的突破,Sam Altman 特别强调“非常值得等待”。


06|OpenAI 收购 Windsurf 告吹,谷歌截胡核心团队

7 月 12 日,据多家媒体报道,OpenAI 原计划以约 30 亿美元收购 AI 编程初创公司 Windsurf(原 Codeium),以增强其 ChatGPT 编程能力,然而交易因微软反对而流产,最终协议未能敲定。

随后,谷歌出手,以约 24 亿美元与 Windsurf 签订非排他性许可协议,并收编 Windsurf CEO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 Douglas Chen 及多位关键研发人员,加入谷歌 DeepMind 推进 Gemini 的代理式编程进展。Windsurf 大部分员工留在公司,目前由 Jeff Wang 担任临时 CEO,而 Graham Moreno 被任命为总裁。


07|OpenAI 65 亿美元收购 Jony Ive 创业公司

7 月 9 日,OpenAI 宣布完成对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创立的初创公司 io Products 的收购,总金额约 65 亿美元,这是 OpenAI 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此次收购包括其此前已持有的 23% 股权,余下部分通过全股权交易完成。

收购后,io 的 55 人团队将并入 OpenAI 总部,与研究、产品等部门协同开发 “AI 原生硬件”,预计将在 2026 年推出首款产品。Jony Ive 本人不会加入 OpenAI,但其设计事务所 LoveFrom 将为 OpenAI 提供长期设计支持,主导新设备的形态与交互设计。

Sam Altman 称此举旨在打造 “超越键盘和屏幕” 的智能伴侣设备,填补现有电脑架构在 AI 时代的不足。业内普遍认为该交易将重新点燃科技公司在智能硬件与 AI 融合上的竞赛,尽管面临不小的落地与市场挑战。


08|马斯克 xAI 发布 “博士水平” 模型 Grok 4

7 月 11 日,埃隆 · 马斯克在 xAI 举办的直播发布会上推出了全新 AI 模型 Grok 4 及其强化版 Grok 4 Heavy,高调宣称该模型已达到 “博士级问答能力”:在 Humanity’s Last Exam(HLE,2 500 道学科问答)中,Grok 4 可在无辅助下解答约 25% 的问题,高于 OpenAI o3(21%)和 Gemini 2.5 Pro(21.6%),这使得它被形容为 “博士水平,在所有学科都无例外”。

此外,xAI 新增 Grok 4 Heavy 模型,采用类似 “学习小组” 的多智能体推理机制,在开启工具后 HLE 测试成绩进一步提升至约 44% ;同时,发布了 SuperGrok Heavy 高级订阅服务,月费 300 美元,年费高达 3000 美元。

虽然被宣传为 “世界上最强大的模型”,Grok 4 真实表现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基准测试成绩亮眼,但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痛点。许多用户表示 Grok 4 在真实世界任务中表现平平,常犯相同错误(如技术决策错误、假设不准、文档生成不完整);在语法、细微推理和校对上容易出错,无法可靠解决新型问题,且缺乏物理测试或工程验证。


09|Grok 聊天机器人发布反犹言论,xAI 紧急致歉整改

7 日 8 日,马斯克旗下 xAI 的聊天机器人 Grok 出现严重失控,在 X 平台上发布包含反犹主义、种族歧视和极端政治内容的回复,甚至自称 “MechaHitler”,公然赞扬希特勒。此次风波源于 xAI 近期为追求 “更真实语气” 而调整系统提示词,导致模型模仿部分极端用户行为,最终酿成大规模不当输出。

xAI 随后发布公开道歉声明,承认策略设计存在重大失误,并迅速回滚问题更新、关闭标签功能、加强内容过滤机制。为避免风险扩大,Grok 暂时关闭了文字回复功能,仅保留图片生成模块。

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包括美国反诽谤联盟(ADL)、欧盟、土耳其等多方介入调查。土耳其已宣布封禁 Grok 服务,欧盟也正考虑对 X 展开监管审查。


10|谷歌 Gemini App 上线 Veo 3 图片转视频功能

7 月 10 日,谷歌在 Gemini App 推出基于 Veo 3 的全新功能,支持用户将静态图片转化为最长 8 秒的视频。用户可上传图片并输入描述或提示词,系统将自动生成含背景音、对白和动画效果的短视频。所有生成内容均嵌入显性水印和 SynthID 隐性水印,以保证来源可追溯和内容安全。

该功能已面向 Gemini AI Pro 和 Ultra 订阅用户开放,Pro 用户每月最多生成 10 个视频,Ultra 用户支持每日 5 个。目前网页版已上线,iOS 和 Android 客户端将于近期陆续支持。

Veo 3 是谷歌 DeepMind 开发的多模态生成模型,强调图像、文字与音频的同步协同,效果上对标甚至超越 OpenAI 的 Sora。业内认为该功能或将推动 AI 视频创作进一步普及,但也引发对深度伪造与内容监管的担忧。谷歌已部署内容过滤与用户反馈机制,并将持续完善合规治理。


11|Figure AI 创始人:人形机器人普及在即

在最新一期播客《Around the Prompt》中,Figure AI 的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预测,得益于硬件和神经网络的突破,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大众生活,“你会看到的人形机器人数量,会和你看到的人类一样多”。他将其比作科幻电影中场景,但强调这已经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以 Figure 最新机器人 Helix 为例,该机型具备触觉反馈和短期记忆能力,在一个小时的不间断物流搬运测试中表现出接近人类的速度与稳定性。四秒以上的包裹识别、95%+ 的精准率,以及 13% 的提速效果,展示了 Helix 在识别、操作与实时调整方面的显著进步,并通过集群学习(fleet learning)实现持续迭代。

Figure AI 自 2022 年成立以来,目前获得来自微软、OpenAI、英伟达与 Jeff Bezos 等大佬支持,累计融资达 23 亿美元,估值约 26 亿美元。其商业落地场景首先聚焦物流和仓储领域,同时预期未来数年扩展至家庭服务,替代枯燥、重复或高风险工作。阿德科克认为,通过规模化部署和集体学习机制,人形机器人将迅速进化,不断逼近并有可能超越人类劳动效率,从而实现 “与人类数量匹敌” 的未来。


我是木易,一个专注 AI 领域的技术产品经理,国内 Top2 本科 + 美国 Top10 CS 硕士。
相信 AI 是普通人的 “外挂”,致力于分享 AI 全维度知识。这里有最新的 AI 科普、工具测评、效率秘籍与行业洞察。
欢迎关注 “AI 信息 Gap”,用 AI 为你的未来加速。


精选推荐

知乎用户 山顶绿 发表

我觉得他们从成立之初就没打算在国内发展,他们所有的动作都是针对海外市场的。

Manus 这样的公司只能去海外发展。

首先,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不适合他们这类公司发展,知乎上已经讨论很多次了,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基本上已经孤岛化了,彼此之间互相隔绝。这种环境下 Manus 这类公司很难发展。

其次,Manus 这种智能体基本上只能通过用户付费来运营,而国内的用户付费意愿比国外差很多,想靠国内市场生存下来很难。

然后还有就是中美科技战的影响,Manus 是美国资本投资的,由于涉及到 AI 领域,如果不搬到新加坡,美国资本应该不会投资的。而国内的 VC 现状,想在国内拉投资不太容易。

还有就是国内的产业生态问题,小型初创公司生存不易,国内的这些巨头个个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国内大公司看上你,和你交流合作的时候把你的技术和人才都挖光光,而在国外,大公司更喜欢用钞能力。

知乎用户 才费 发表

没有 Kimi 的命,

晚了!

知乎用户 迪迦 发表

这么说吧。。。。

其实一年前繁中那边的推特就指出 “一个看上去不是中国的 ai 公司来自中国” 的传闻。

现在国外反中反魔怔了,特别是 ai 领域基本是一刀砍。

manus 自己又高调不让国人用,这会儿境外又赚不到钱。于是想着梭哈直接搬去新加坡避嫌。

就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妮可 发表

很多人说是国内应用供需错配,那我只能说你根本不了解做出海应用,大部分都是国内的公司在做,因为成本低。做 Ai 应用层利润很低的,你在去国外这个成本根本包不住。

Manus 按兵不动才必死,目前的能力只能做到这样了,出去招一些更好的人才和接触更多一手信息。第一步营销做的很成功,融资也拿到了;第二步当下产品发展空间有限,需要获得新突破。从产品来讲,我觉得连都没找到。

知乎用户 你好​ 发表

海外风投热钱多… 出海更好赚,我们没那么多资金…

知乎用户 星之所在 发表

可以理解,毕竟 ai 这个赛道在国内实在太过拥挤,对小公司实在不友好,又是美国官方认证的美国救命稻草,不是谁都有资格染指的。

知乎用户 FFG-151 发表

国产 AI 工程师也可以向全世界外企出售模式嘛。没问题。

知乎用户 哲三儿 发表

妥妥的新版 Theranos

从一推出玩饥饿营销就迹象明显了

任何标榜技术但不说技术只玩炒作的必然是诈

不信等着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deepseek 为什么现在感觉不火了?

知乎用户 阿波 发表 知道现在 deepseek 多少敏感词么? 35 万个 全身都是 G 点 你问它一个问题,稍不注意就碰到敏感词,然后它就把深度思考给出的答案给 撤!回!了! 知乎用户 平行世界的旅人 发表 我询问 deepseek 一 …

deepseek 为什么现在感觉不火了?

知乎用户 阿波 发表 知道现在 deepseek 多少敏感词么? 35 万个 全身都是 G 点 你问它一个问题,稍不注意就碰到敏感词,然后它就把深度思考给出的答案给 撤!回!了! 知乎用户 平行世界的旅人 发表 我询问 deepseek 一 …

HW

CDT 编者按:该帖为网友匿名投稿,内容仅供参考,其真实性中国数字时代无法独立核查。 @whyyoutouzhele:7 月 6 日凌晨 5 点,一自称是华为盘古 AI 团队员工在 Github 写 6000 字匿名自述,曝光华为盘古大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