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数目众多的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杰青,学术制高点;长江,江湖影响力。至于万人,显得稍逊一筹,安慰一下吧。

千人和青千是捷径,学术水平逐年下降,从青千去年 1000+、今年 1500+(海优)的趋势,千金买骨的意味更强一些。学院的青千也有五六个了,少年得志,搞关系比国内的还猛,水平感觉是被海水泡大的一样。

这些年国家不让兼得了,杰青比长江卡的年龄更小(万人最大,好像是 48?),而且不看教学,所以是冲击的首要目标。说实话,这些年越来越浮躁,都是奔着目标去的,有几个真正干实事的?基金委都没办法,改变不了,找来找去,凑包抬轿,学部讨论上会名单,6A1B 比比皆是,继续内卷吧。今年学部函评跨圈送,会评把评委放到几百人,到最后还是要拼爹。长江情况也差不多,据说今年长江评委放到 30 人了,各种做局,会评一色的院士,一样是拼爹。

拼爹,实际上就是看团队,显示度的工作没有大团队支持是干不下去的,圈子文化也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好,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至于长江杰青的水平如何,参差不齐吧。大多数的长江杰青年轻时候还是有功底的,但帽子带上了,后面就侧重于带团队了(人多力量大),不凑几个国家奖能成为战略科学家吗?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奖变成 3 年一评了(高层嫌两年一次还是多),国家不是不清楚啊。

青长优青青拔,都是大佬培养的,也是团队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后面能不能再上一步,得看带头人能不能上一步了。基金委的学部主任(一般是院士),当主任的时候优青杰青一年一个,哪怕投票不满意都可以让评委们重新投!创新群体都搞了不至一个,但下来之后连续多年断档,一样也是还债。

优青到 38,青长到 39,青拔好像是到 80 年 8 月后(今年报的这波)?而且不能兼得了(资助期内),其中基金委最严格(敢报其它的,马上终止评审),教育部最牛(报其它的不管),青拔是一年归科技部一年归教育部(报其它的允许上会答辩,但后面一样会被拿下),所以冲击顺序也差不多,但越往后越难越内卷,搞得今年青拔像疯了一样(青拔最晚,很多最后一年的,朝死里折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关系也是水平的一部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工科的,真刀实枪能让企业满意工作,每年百八十万横向,不香吗?非得走这条不归路干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戴上帽子的时候学术水平大都不低,关键是从优青开始,我国科研人员的演进出现了四个分支:一部分人躺平开始享受退休 / 半退休生活;一部分人成为 “战略” 科学家,主要研究怎么拿项目、上院士,平时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去机场的路上;一部分人走上仕途,所谓管理科研一肩挑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专注于科学问题,不忘初心,继续攀登。

需要说明的是,很大一部分 “战略” 科学家也担任行政职务,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些人手里,但是他们早就不在科研一线,也很少有时间钻研学问和查阅文献,那他们的 “战略” 眼光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各种评审和道听途说。很有些人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即使不做学问仍然视野开阔眼光高明,可以给真正的科学家指明方向

补充说明一下,很多人觉得大科学家嘛,不用亲自动手做东西、写论文,管理管理团队、定定大方向、提提想法,让下面人做就行了。可能我在国外拿的博士学位,比较传统吧,不太认同这种观点,我倒是认同几十年前严济慈老先生的话

脱离科研一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仍可以思如泉涌天花乱坠地贡献 “点子”,但有时候就错得离谱,这些点子常常交给硕博们去 “探索”,有的学生为了毕业,真能做出来!而导师已经没有能力去甄别了。后面的事情大家可能已经吃过不少瓜了

知乎用户 花花鼓​ 发表

接触这些人多了,就会发现有这些帽子的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草履虫还大。

杰青里面也有准院士,也有垫底选手没人际关系连个优青都没戏那种。

现在四青的学术水平真不一定比没帽子的高。四青怎么上?在一个 985,抱个大腿,大课题组学生几十个,一年给某人挂 10 篇通讯,挂个 5 年,你们猜这人能不能上四青?

所以,这些帽子学术水平高不高我不清楚,他们背后大佬是谁我倒是很清楚。

知乎用户 波罗侠 发表

之前也是在工科的科研圈混,有幸做过长江杰青的学生,也见过认识很多长江杰青,讲几个身边的例子吧。

非常同意

@花花鼓

的看法,有这些帽子的人,他们之间的差距比人跟草履虫的差距还大。

第一位是我比较敬佩的一位教授,也是我导师:

长江杰青老早就拿到了,还是第一批万人。这位教授比较擅长做工程和技术推广。他的工作真的瞄准了国家发展中的需求,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术水平也就是发文章上并不是那么突出。他也曾苦于发不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还好我这位老师也是长袖善舞,各种关系八面玲珑。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埋没,各种国家奖,像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也都拿到了。据我所知已经开始评院士了。

还有几位是我国外读博时,通过项目合作或者国际会议认识的:

这几位最近几年也都拿到了长江,杰青的帽子。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发了很多文章,但你要说这些文章真有啥价值呢。我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别人做这个发了文章,自己换种方法发一篇,换种组分发一篇,不免让人觉得有灌水的嫌疑。

但人家在国际学术圈混的还就挺好。就这行有个国际会议,两年一次,有个年轻人的奖项挺值钱,现在一看名单全是中文名字。为啥?因为欧美的新一代学术人才都不搞这个了,只剩中国人在那自娱自乐,研究 “茴” 字的几种写法。我所在这行现在开个国际会议都是,一群白人老头加一群中国老头,领着一堆中国年轻人,外加几个阿三在那搞了。

不过就这是个国际奖,要知道搁以前中国人很难拿的,所以在国内各种考核时还是很可以吹一吹的。甚至于比我上面提到的那位教授真正解决问题的工作还管用。至少我知道的,已经有不下十个人靠这个奖拿到帽子了。这些人的工作咋样呢?那得看问谁。问上面那位教授,人家肯定嗤之以鼻。但你要问同道中人,大家肯定是一番商业互吹。至于是否解决问题,那他们才懒得管呢。

说到底最后还是学术圈老生长谈的考核机制问题。

我这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谁让咱都离开学术圈了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和老婆是南方某 985 的同学,从本科后来一路同学到博士毕业,她去年上的优青,算是一步一步看着她成长。

她博士期间公派联合培养一年,也算是有一点海外背景,毕业后就留校一路做学问从讲师开始打怪升级,总体还算是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去年拿到帽子之后也算有了一个新的平台,算来距离已有八年,我有时候对她戏称八年抗战。期间滋味甘苦自知,青椒所能经历的各种不公平、辛苦,都遇到了,甚至都有了放弃科研,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念头。。。

至于学术水平,现在的我已经看不懂她在搞什么,只是看到这八年来,从青年基金,到面上项目,她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有时候我也默默感慨,没想到当初认识时,还是一个柔弱的小姑娘,如今也自己扛起来一片天。。。

祝福她能更上一层楼,杰青也不是梦,哈哈哈。。。

知乎用户 甄士隐 发表

更新:6-16

几天没见就多了这么多怀才不遇的老哥老姐们,真是应了那首诗了: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过这诗毕竟不符合当前的状况,我重新改写了一下:

committe 求贤访逐臣,老博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评 title,不看文章看师门。

实际上韩信带净化(还是那句话),没有评选委员会想不到的,只有你们做不到的,今天评选委员会再给大家表演一把白身当院士。

比如去年的彭建兵,崔铁军两位新当选院士,他们的导师就不是院士么。他们上,还不是凭借着学术成果跟丰富的国家级项目经历呗。所以总的来说,没有那么多逐臣需要科学院去求贤,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会当选的,也不是所有的新院士都是承袭旧学部委员的出身。

当然有人肯定会说,他们的导师桃李满天下,身份地位比院士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要注意一点,一方面现在参与评选院士长江这些 title 的人,他们的导师本身就少之又少:上世纪 90 年代的博导资格能有几个人有?另一方面还是这些参与评选的人,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读研究生的又有多少?所以他们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垄断的趋势,也是正常的现象。总的来说,院士长江杰青千人这种大 title 还是比较靠谱的。

不过青千、青长嘛,一年差不多好几千个参评。母猪下崽一年最多也就三十个,这青千青长候选人比一个小猪圈里母猪下的崽都多了,当然不好弄了。再者,学过一些数学的也都知道,很多东西都是遵循正态分布的,尤其是这又几千个人参评,硬指标论文数量最多也就几百篇,项目也就几十个,根据正态分布来说肯定会有人的硬指标完全相同。那咋办?一个做 5G 通信的跟一个做特高压的,俩人硬指标一样,做的领域又都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工程技术领域问题,但做 5G 的是北邮院士组出来的,做特高压的是三峡大学不知名老师组出来的,这个 title 给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现在还在二三本或者别的普通高校当博士后的趁早认清自己的位置,赶紧投身产业界还来得及抢一个身位,继续死守在学术界怕是等现下在读的这四十万后浪博士毕业以后直接拍死在沙滩上了,就别想着什么长江杰青优青青长这些事了。

原回答:

以前我也当过愤青,觉得那些都是水头衔

但是直到我写论文引了太多太多一位长江的论文以后,我认为,至少绝大多数头衔都是名副其实的。能拿到头衔的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基础,都可以说是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

当然也肯定有水货啦,这也是废话。君不见足球场上这么考技术实力的地方,Carlos Kaiser 一样能混一整个职业生涯,各行各业里都会有人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而各行各业也都有一些生态位是查漏补缺的,所以你说完全没水货,那肯定不现实。

回到题目上,我觉得怎么样评价是最好的呢?别看综述,别看文章数量,通读一遍他的文章,看看有没有构建理论体系的,如果有而且被引还高,那就是第一流的了;如果有但被引不多,那就是其次的;如果没有,那基本可以断定就是一个水货,专门做实验蹭热点的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长江杰青一般有院士大腿,优青一般有杰青大腿。很少有单打独斗地戴帽子。真实水平,有实力的,也有欺世盗名的,特别是优青,青长(目前感觉优青青长水份最大。青千毕竟是数正刊子刊的,基本面差不多,有关系者上。这几年,只靠发一区上的毫无疑问有院士帮忙)。只要大佬愿意捧你,你就能戴上这顶帽子。为什么大佬愿意捧你,有可能是和其他大佬交换利益 (比如其他大佬的学生),有可能是为了“培养人才” 这一美誉(培养接班人),有可能和大佬有不可告人的利益关系(后面两项可能最普遍,其实也可以归为一类)。总的下来,你的能力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大佬定了你上,那所有的资源就会倾向给你,你就像小火箭一样蹭蹭地发文章。其实每年评杰青优青,哪些人能上基本都在上会前钦定了。

————————————————————

以下是题外话:

这些有帽子的人经费吓人,上千万到上亿,花着民脂民膏,成果是靠几十万上百万砸文章,说白了就是几张纸。而成果转化就是个笑话,你会指望着高校的这帮人做公司的事,真实情况是和企业合伙骗钱。这些人可谓当代和珅。知道这些人现在最怕谁吗?怕 Elizabeth Bik 打假,平时难得见到这些帽子户亲自下场,但是 Elizabeth Bik 一打假,一个个地出来认真回复。难道国内搞科研的发现不了假货?肯定能,那你揭发下试试?大佬平时讲得最多的话就是我要让某某不能在学术圈活下去。国内学术道德 (刑) 不上杰青,更何况院士了。可悲不可悲?中国的学术不端要靠一个老外来揭发。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网上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研究员,付教授先是按照程序给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发信,结果大名鼎鼎世界闻名的蒲所长也入乡随俗了,玩起了太极,说什么灰色地带,正规渠道走不通,逼得付教授没办法只好网上举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水平多数也不差,但人脉后台一定是真强。而人脉后台才是搞经费的关键。有了经费,自然有水平高的人给他打工,这样他本人就算不行也被推的行了。

知乎用户 喵喵不理你 发表

真实水平有很强的,也有比较弱的,但是我们领域很少有很弱的,我没见过。

为什么?因为 “破四维” 以前,我们领域基本就是看文章,如果你说文章有个 X 用,那么结论就是大家都很弱。但是那会儿不能这样看啊,所以从文章角度,带人才计划 title 的必然文章相当的强,起码要超过一个阈值,阈值之上 NS 来几篇的大有人在,临界阈值也有很多顶刊。

但是反过来说,不能认为没评上 title 的文章就低于阈值,相反没评上的高于阈值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数量很多,这就是我们这一行的问题了,饱和式发文章,人才计划 title 的数量比顶刊,甚至比 NS 子刊数量要少,而且也不完全是重叠关系。

如果你要抛弃发文章这个指标,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强什么是弱了,毕竟我们这行经常是这样,哈哈。

知乎用户 一城人 发表

目前,大家都是在 “非升即走” 的考核范围内挣扎,并不排除有真正学识的人在其中,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为了一个体制内的帽子而在不断挣扎。

曾有一个资深学者对我说,其实早年引入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他们当年具备的学识对中国的建设更具有建设性。而如今的引进人才,以及各种人才的评比,也就是看看就可以了。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学校里所认识的一些师兄们(有自己学院的,也有别的学院和学校里的),不过是论文多了两篇,然后博士出去交流两年,博后读两年,在国外再待几年,多发几篇论文。更多的人其实待在国外,就日日等着被国家引进,然后走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来快速升迁。然后,随着每年各个学校去国外招聘的流程,一起被引进来而已。我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但是这些人的能力对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到底有多少,那就说不清楚了。

帽子决定下的中国科研,早就失去了科研本身固有的味道。而钱学森之问,也就没有了对应的回答。参考当年西南联合大学里的学者们,他们的头衔又有多少。每天的彼此之间的钻研和学术讨论,反而要比这些帽子来得更实在些。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

而现在,这些帽子反而成为了一种制服下的产物,所谓的三年 “非升即走”,也成为了快速科研下的强制性的要求。什么科研是三年内必须出来的成果?三年内出来的成果有什么用呢?

科研的随机性本身就不是认为可以控制的,人为控制下的科研产物,也就变得不那么可信了。随之而来的科研头衔,又有多少意义呢?现在的各种帽子还暗中规定了各种头衔申请的年龄限制。难道,学者超过一定的年龄,就没办法科研了吗?他们的成果就不可靠了吗?

所以,这种头衔也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虚衔,一如各大高校闻风而动,所设置的 “非升即走” 的考核策略,其中的道理,和我们去一些公司,他们要求本科出身必须是 211 或者 985 类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据我观察,杰青比较牛因为有一条羞耻线要保不至于太差的也能进去,杰青实至名归代表了中国的最高学术水准(院士要额外考察做人)。与杰青平级的长江就比较有意思了。杰青长江往往二合一,如果谁只有长江而没有杰青,圈子里大家都会笑而不语(仅对理工科而言因为社科没有杰青,另外很老的老前辈不算因为那时候规则还不太一样)。青拔外的万人比较莫名其妙看不懂。万人里的青拔和青千、优青、青长合称四青,水平相当。

————

我修正一下,我太单纯了。经过几年的国内工作我意识到这些人(xueshuyiwai)水平都很高,很高!很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请自来,谈点个人感受。

应该说,能拿到杰青,长江这些人才帽子的老师,学术上都必然有过一段非常牛逼的光辉岁月,在其专长的领域内,都是领军人物,毕竟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严苛程度和内卷可不是盖的。

然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来精力脑力会衰退,二来慢慢行政上的事务会变多,相应学术上的时间会变少,这时候实际的学术水平还能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同时慢慢地,曾经为自己打下江山的那个方向也会越来越难做,在脑力精力时间都减退的背景下,拓展新方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读研究生如果能遇到一个有冲击帽子的实力,同时学术上处在高峰期的老师,是非常幸运的。

对于那些拿到了头衔但是高峰期已过的老师,在中国的背景下,帽子是跟经费,人员等科研资源绑定的,靠着这些资源,往往也能找个带自己实打实学东西的小老板以及有不错的出路。

呵呵,所谓江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研究生在杰青手下,转博后小老板混上了优青。

大老板确实人脉很广,好多东西大家心照不宣,老师也一再强调我们要搞好人际关系。当年目睹小老板在宴会上谈笑风生也深为震撼。

但是,我们大老板每天早晨七点钟就在办公室,大年初一都会在学校办公,执行院长,各系主任基本上都不会缺。我们小老板每天早晨八点二十到办公室,以前不用送他孩子上学的时候七点就来了。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除了出差,经年不辍。

我们那栋楼,每天来的最早的基本都是老师,走的最晚的,一般也是老师。

天资吧可遇不可求,单就这份勤勉,各位科研搬砖工能做到一半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怎么评价真实学术水平呢?一般人不就是数顶刊文章数,数引用数,数项目有多少,对吧。

这个有个牛大腿抱,和没有大牛抱,差的远去了。

有个牛大腿抱,编辑和评审都打点好了,投顶刊投基金不就是一个电话的功夫。有了钱,有点眼力见,招点肯干活的学生,师资博士后,特聘研究员进自己的团队,成果不是刷刷刷的来?如果在工业界还有点关系,弄点横向项目大家发财,不香吗?

QLL 还是加州理工的教授呢。

会勾搭,会讲 PPT,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水平。

知乎用户 江湖夜雨 发表

我们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是美国人列的!要不我们还不知道卡脖子的技术是什么!

入行四大天坑专业十年,在环这个行当,大部分论文都是堆仪器,堆指标,堆经费,堆关系出来的。我本人极其讨厌参加线下会议,认为学术交流线上会议即可。参加几次会议,认识几个优青杰青,学术水平不论,无一不是情商极高,说话好听。

帽子都是要运作的,我所知的去年上的一名杰青,在 2020 年时就已经送人去基金委工作了,所以,函评名单你懂的。听过几次该杰青三次报告,就是一个 ppt 改来改去翻来覆去的讲。

前几日跟师兄聊天,我俩一致认为,院士制度,帽子制度是限制我们国家科研发展的最大障碍,应该让院士,帽子回归荣誉本质,可以给退休后的待遇,但是不能给这么大的资源配置与话语权。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真希望当初自己学点理化,去公司,去企业,做点实实在在的技术,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当个作家。

知乎用户 DR. 博 发表

**学术圈的结构很像传统封建制,呈现金字塔结构。**类似于: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顶尖科学家(比如院士)有大量科研资源可以支配 / 分配(比如:经费、帽子、信息和学术观点)。他的同事,师弟师妹,学生或者再传学生中优秀的,或多或少会收到助力而快速成长。而他们整体会形成学术流派,这一点国内国外皆是如此,而且自古有之,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哥本哈根学派

其他层次的情况也是类似。**这种现象基本合理,而是十分高效。**因为金字塔结构背后意味着层层筛选,越往上越是万里挑一。可能拉关系找门路在某些时候有用,但越大的帽子越意味着超过了很多人,越有真才实学。

知乎用户 3cpj 发表

总体上水平都非常高,了解下几个概念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是中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等共同构成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性工程,“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是学术性、荣誉性称号。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英文: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简称:杰青基金),是中国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科学基金。
  •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也被称为 “小杰青”,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铺垫性科技支撑基金。[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加强对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自 2012 年起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人才项目系列中的一个项目类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之间形成有效衔接,促进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主要支持具备 5~10 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科研第一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 “国家特支计划”[1],亦称国家万人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2012 年 8 月 17 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 11 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目标是用 10 年时间,遴选 1 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
  • 青年长江学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新增项目青年学者项目的简称,2015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设立 [1]。遴选一批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恪守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首批支持约 200 人。

入选国家 “杰青”“优青” 有多难?

被誉为 “院士摇篮” 的国家杰青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今年 8 月,来自 128 家单位的 300 名科学家入选 2019 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申请人名单。
2019 年北京市入选 “国家杰青” 共 102 人,占全国比重达到 34%。上海市共有 41 位建议资助者,位居第 2 位。江苏省国家杰青共有 25 位学者入选,位居全国第 3。广东、湖北、安徽、天津、浙江等省份(市)国家杰青入选者均有 10 人以上,居第 4 到第 7 位。有 9 个省份无人入选。
今年以前,国家 “杰青” 的名额是每年 200 个。和一年 200 个名额的杰青比,被称为 “小杰青” 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国家“优青”)一年的名额是 400 个,评审通过的难度看似要低一倍,但是其实“优青” 的竞争也同样非常激烈。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近几年国家 “优青” 的资助率均低于 10%。
“杰青”和 “优青” 已经成为中国科技人才梯队最重要的两个台阶,几乎是每一个中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科研单位所必争的人才。
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还会存在很多科研 “牛人” 有着申请杰青的条件,却由于各种原因转而申请 “优青” 的情况。
作为青年基金,两者都有年龄限制。国家 “杰青” 获得者要求申请者不能超过 45 岁,国家 “优青” 申请者要求不能超过 38 岁(女性不能超过 40 岁)。
由于竞争激烈,国家 “杰青” 平均年龄大龄化现象明显。有统计指出,1994 年入选 “杰青” 年龄平均值最小,约 37.3 岁。而 2005 年以后,入选 “杰青” 年龄平均值都在 40 岁以上。2019 年国家 “杰青” 建议资助申请人平均年龄约为 41 岁,相比前几年国家 “杰青” 的平均年龄略小。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国家 “杰青” 建议资助候选人中 “80 后” 共有 61 位,占比达到 20%。最年轻的 “杰青” 候选人是 1985 年出生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研究员和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研究员。
“80 后” 杰青中,还有不少江苏元素。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游雨蒙,2015 年在《自然物理学》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2017 年又在《科学》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唐金辉,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包括主持了一项 973 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和一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英文学术论文 100 余篇。南京大学校友、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迄今已在《科学》《自然》《细胞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1]

一个南大的真实例子

  • 给大家讲一个学者,28 岁副教授,29 岁获得国家杰青资助,30 岁博导,33 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确令人敬佩,他就是南京大学 周 ** 教授…..

可能的一些特征

  • 学历:大部分一口气读完本硕博,很连贯,而且都是名校。
  • 年龄:很年轻,就获得了这些荣誉,通常水平都比较高。

结束语:可能也存在少数 获得这些头衔的人,水平不一定很高,答案是肯定的。

参考

  1. ^ 引用内容链接 http://xh.xhby.net/mp3/pc/c/201909/18/c686376.html

知乎用户 天天开心 发表

类似的

双非大学比 211 不堪多少?390 关注 · 178 回答问题

确实,有的没帽子的比有帽子的水平高,有的优青比杰青厉害等等。但作为一个群体来说,这仍然是科研领域最优秀的一批人,顶尖的一批人,有水平的一批人。拿个体来举例说多么不堪,没什么意义。

北大毕业生有去买猪肉,有混的很差的。双非有毕业生混的很好的。但北大毕业生作为一个整体,肯定比双非作为一个整体的事业发展要好很多。

知乎用户 寒江独钓 发表

个体差异太大,没法对比。

其实我建议这些帽子人士的申报书以及答辩 PPT 录音,网上公开。研究成果公开,有利于促进交流和认识。让有些台下人闭嘴,也让台上东郭现形。

什么涉密?呵呵。

知乎用户 洪权​ 发表

其他的不懂,心理方向。基本是官方看法。老百姓插不上嘴。

我就是做心理研究的。看到自然基金的心理项目,只想说一句:外行做事不靠谱!

仅此而已。

这么大一个国家,都说强大了,心理研究方面怎么就空白呢?心理问题解决不了,研究又没人做,很奇怪,很疑惑。加上很想吐槽。不行让我们提供技术啊!我们还不要费用,义务贡献可以吧!

北大回应说:不需要。不和校外合作!

爱咋样咋样吧!反正也进不去,够不着!

知乎用户 Horace​ 发表

我看看谁不匿名,在这信口开河评价大佬学术水平呢?

知乎用户 RoseofVersailles​ 发表

青千学术水平最高,最能科研,最能冲在第一线,最与国际接轨。

优青类似青千,总体水平略低于青千。

长江杰青,不太需要冲在第一线科研,经费充足,业界里面子也大,主要把握大的研究方向以及到处忽悠钱,是一般在国内搞学术的人在退休之前能达到的人生巅峰。

极少部分长江杰青,在人脉达到顶峰的时候,能上到院士,不仅业界里面子极大,可以在国内学术界呼风唤雨,少部分院士也可以在政界有自己的地位。是极少数的集运气,情商,站队能力于一体的人能达到的走学术道路的最顶峰。

至于几十万科研人员里面,大概还有几个人,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一类的,走智库路线,最后甚至当了 7 大长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一般人在梦里都办不到。


补充一下。评论里面关于优青和青千的讨论,我完全赞同。青千一般是论自己学生时期的代表作,是要强于优青,很大程度上因为自己在国外的老板很牛,可以中 Nature,Science。青千回国之后,还需要在教职的岗位上历练一番,这没毛病。

知乎用户 Elseeyes 发表

总体上方几类水平都很强,都经过了严格考核,排除人品问题

青千提问没说,反而是很弱的,大概会淘汰一半以上,才能到优青的水平,因为青千基本借助国外的资源和平台,能否自己在国内独立成长为 PI 很难说

知乎用户 西都过客 发表

少看帽子,帽子太良莠不齐了就像看职称一样的,教授也不一定就比副教授牛,也有讲师实际水平比有的教授还强。帽子是帽子,不是水平,帽子里面有有水平的,也有不少垃圾得很的、除了溜须拍马啥也不会的。

举个例子,前两天看了一个杰青加万人领军组的文章,还上了期刊高下载排行榜,我一看不就是十年前我硕士时师弟发的那个东西吗,结构设计一样换了个马甲,市面上采购的原料产品型号不一样,而且搞笑的是还刻意避开引用我师弟那篇文章… 我一想也对高下载、高引用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的新颖有突破或解决了某个问题,另一种情况那不就是容易跟,换个参数继续灌水… 这个杰青加万人领军实际还算好的,虽然其研究内容多是灌水重复低创新度低技术活,但在沿海强大经济支撑下还是兢兢业业,工作很认真,偶尔还是有点创新度可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靠关系运作出来的。

那几天刚好被美国华盛顿大学那个坚持 30 来年在全世界所有组付放弃了时解决了一个难题(那个钻石结构光子晶体)震惊到了… 一对比我们的杰青、万人领军在干啥,别人又在干啥,也难怪被卡脖子————不冤啊

作为一个青椒,没什么关系没什么背景,在海外时文章也发得一般,也赶不上政策文章红利。个人想法是做好自己的事吧,是没有经费,但问题也不是经费能解决的,想当年在欧洲时老板组里我的平台花钱最少最后出的成果最多还有一个还成功产业化了,组里面几百万的原子力显微镜摆在那多年一个成果也没出,像个废铁… 但用酸葡萄心理安慰自己有不少问题不是靠钱就能砸出来的,用 Caltech 一位教授的观点,一牛的科研不是靠仪器设备堆出来的。没有 “拿一流设备做三流科研” 的命,那就尽最大努力静心做好自己的研究,说不清哪天用末流的设备能做出个至少二流的科研,这也足够在自己的领域树一面小旗子了。不为这些与我无关的帽子烦恼,走自己研究产业化路,或许哪天又整出个多少能让自己满意的东西呢。

知乎用户 waterboy 发表

我的了解仅限于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和青千。青千是里面水平最低,但是能够保证回国以后不被坑的标杆。

剩下的不知道

知乎用户 Nice​ 发表

没有人的话,水平再高都不行的。

知乎用户 diffsuion 发表

其实不喜欢帽子这种东西,对于科研人员确实有很多正面作用,只是整体上的副作用更大。 希望对于科研工作者,要多一些荣誉性的,专业机构评选性的奖励和认可。

激励方向没走偏的话,科研工作者们大多能投入到具有较高价值的课题中去奋斗。才能更好的激发出科研对于社会发展的支持性作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大千人学生,说实话大老板除了出去拉项目跑关系谈合作,别的基本啥也不干,科研更是连边都不沾,全靠手底下的小老板,但手底下的小老板有斗志还好,没斗志也是甩手掌柜,全靠手底下的博士硕士一届届的传帮带。所以,一个个大帽子小帽子拿了,除了天天 social 能干点啥?一堆学术成果里真正属于自己的有几个?只想感叹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

知乎用户 Gnok​​ 发表

那要看怎么定义 “学术水平” 了。个体之间科研水平差异巨大,但发文章的能力差距并不大。

知乎用户 中国杨 发表

科研圈子人际关系重要性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不接触无法看出实际水平

知乎用户 ergexh 的小号 4 发表

我导是优青,在我数月实验不出理想结果时明示我造假,你说他什么水平?

不过,倒也不能批得太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劣币驱逐良币。你不造,有的是放弃了底线肆意造的同行骗来大把经费看得你心痒痒,把你从圈子挤出去

我实习的时候某魔都前三医院的某科主任是个长江学者,全院知名的不会看病的 “科学家” 主任,成天在科里搞些假把式,什么英语病历汇报,病例讨论时刁难实习生问肝性脑病机制,笑 yue 了,你说他什么水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导师是杰青,人很好,能把复杂的问题讲的很清楚,,有时候会亲自指导我们的学术,很出色,很佩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当年在读本科的时候路过某中科院院士的实验室,听见里面的一个杰青在骂学生:

“多聚甲醛怎么可能是甲醛打开碳氧双键连起来的?!肯定是脱水连起来的才对呀!”

然后呢,事实上,多聚甲醛长这样:

注意多聚甲醛的化学式刚好是甲醛的 n 倍,所以并没有脱水……

创作声明:以上内容是我刚编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知乎用户 钟宇斐​ 发表

真实学术水平其实很难评价,比如说杰青优青今年起在评价体系里算项目不算人才,以后院所扶持力度肯定下降,但人家该流批还是流批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实话,要评判学者的真实学术水平很简单,看看 5 年内他有没有自己亲自写论文并已发表?如果有,发的什么期刊?

有这些人才帽子,并且还能坚持自己亲自写论文,那大概率是学术牛人。

知乎用户 友善的对话 发表

因为充分竞争的缘故(内卷),绝大多数(99%)优青的水平都是过硬的,多是名校毕业、海外资源丰富、文章数量质量双强、年龄小(多是 80 后)、研究视野开阔、有魄力、有干劲。等这一批人成长成共和国顶梁柱的时候,国家科研实力绝对不可想象的强大。

长江和杰青里有不少厉害大佬,但同样掺沙子比较严重。受限于时代和特殊环境,那一代人里的真正精英流失严重(开过优化会议和 cs 的人都知道一些分会场基本可以直接用中文了),虽然最近 20 年回流了很多,但是其实已经过了最好的研究阶段,多是项目管理。

总体向好。因为我对 80 后 90 后甚至一些 00 后的眼界水平是真心佩服。主要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菲尔兹和诺贝尔奖在接下来 30 年里会在大陆井喷式出现。

知乎用户 懒人 发表

平均学术水平是同年龄层最高的一批人。很多人吐槽黑幕不公。我个人认为哪些自认比水平最差的杰青优青厉害,但因为人脉没有评上的人,他们并不渴望公平,只是觉得占便宜的不是自己。只有学术水平已经高于某个 title 的上限了,还是没评上,这个才是不公平。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这么多人才计划,美帝一卡脖子全傻眼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每年都发顶刊,谁敢拦你?

但事实上,大家纸面水平半斤八两,这时候你就懂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会发现很多院士门生,可能院士的科研能力可以遗传给学生吧

知乎用户 溧阳吴彦祖 发表

杰青和优青是基金委的人才项目,是全国统评的,相对来说学术含量会高一点,至于长江和青长是教育部把名额分发到各个省,可操作性很大,含金量没那么高,身边就有学术水平一塌糊涂的上了青长,自己还可以,说你行的人行,上个青长,青拔问题不大

知乎用户 张博士 发表

我身边有很多类似的精英,他们一般都是做科研做到行业的佼佼者,然后被学校以高价挖过来,作为行业带头人,能力是有的,但是很多人担任领导职务之后,忙于各种公务活动,很难静下心来搞科研,

知乎用户 宝可梦喝可乐 发表

参考——在清华北大读书的肯定有走捷径进去的渣子,但这不影响清华北大的学生仍然是中国最好的学生。

知乎用户 gooooooosse 发表

到这一步不是看学术水平。学术水平再高也是手下学生研究员做研究。

比的是这个人身后庞大的资源。

当然,大体上,学术水平与学生 / 产业资源是正相关的,这就够了。

知乎用户 啦啦嘟嘟嘟啦啦嘟 发表

如何看待一个 180 男生的女生缘?

女生缘应该会不错,

但肯定也有相当多反例,

毕竟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条件。

知乎用户 lynn 发表

学术水平这个东西怎么衡量?看文章说人家灌水,看师门说人家学阀。科研本来就是博小圈子里的认可,不需要外行指手画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读研后才对一些所谓的学术牛人有一些了解

国内很多所谓的学术牛人

在他 / 她自己读研读博期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文章

在他 / 她当上硕导前

几年没有一篇能拿得出手的文章

在一些垃圾期刊(连北大核心都不是)发文章

一旦凭博士学历混成了硕导有了研究生

文章就开始雨后春笋一样往外冒

然后慢慢地就成为了所谓的学术大牛

我只想说

如果这样混出来的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

知乎用户 nullptr​ 发表

同一个帽子的人之间的差距,说不定比人和狗的差距还大。

不同帽子之间的差距,说不定和双胞胎兄弟一样小。

和没有帽子之间的人的差距,可能是差在了家庭背景上。

知乎用户 执两用中 发表

多了之后必然有个别混数的,但不能以偏概全,大多数还是水平很高的。

知乎用户 何彦 发表

(可能)三十岁左右有对社会有帮助的成果,有贡献。此后一辈子可以认为是社会和国家花大价钱买他们当时的成果…

知乎用户 PRCer​ 发表

如果研究方向相关的话,应当直接读他们的文章或专著,比任何其他人的评价都靠谱。

知乎用户 萧沐然​ 发表

中国的事情,一般都能用这句话概括,光有本事没有关系不行,爬不上去!光有关系,没有本事,迟早也要出事!所以,你应该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知乎用户 大木 发表

大多数是有能力的,这部分人算得上是栋梁了,也许个别能力没有展示的很突出,但不能以点概面去认为他们没什么水平。

还有学术水平的体现不一定是论文数量,有些好论文和项目需要几十年的研究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坐正心态好好看他们未来的贡献,让后人评判他们最好。

知乎用户 Lucius 发表

引用师兄的一句话,每次评职称,看到上一轮评上的材料,都觉得自己板上钉钉,看到这一轮候选人的材料,都觉得自己毫无希望。

知乎用户 驴先生 发表

戴上 “帽子” 人的水平肯定是有的,毕竟基本条件在那儿了,但 “帽子” 毕竟是一种一次性的指标,也就是说你通过各种途径拿到了就终生受用了。指标是什么,论文、项目、奖项…… 途径是什么,靠课题组堆还是个人单干,有大佬顶还是个人硬拼…… 拿到了之后,是继续做贡献还是媳妇熬成婆?戴上 “帽子” 人不代表水平最高,更不代表没戴上 “帽子” 人水平不高。

另外,“帽子” 跟人品无关。

知乎用户 科研菜鸟 发表

能获得以上荣誉的,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国家科研的中坚力量。也是我们国家科研水平的最高体现。

知乎用户 zyliujun 发表

从一开始的破五唯到后来的破四唯,唯独帽子保留了下来,是不是挺有意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提问可以改成,请问如何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通过挂通讯作者的方式成为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圈子太小,只能匿名,个人感觉,学术圈目前充满了利益追逐和江湖气,真才实学的人少之又少,会包装,运作的人越来越多

知乎用户 岩土小夫 发表

课题组几个老板都想评杰青,抢一作成性。尤其我导,三句话不离成果,五句话不离科研。嘴上说得很好听,你们要多发文章要不以后咋进高校,然后转过头来就把学生的一作全给撸了。看清了科研圈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普通人真的玩不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还是希望真正靠学术水平上的人越多越好,这样让人觉得踏实。即便自己跟的就是大佬,但看到大佬搞关系暗箱操作那一套,心里还是非常失望,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大佬觉得这些都是应当的,你一心学术反倒成了缺点。就像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大部分时候参加答辩的老师问的问题都是客套话(可能和我们的行业氛围有关,别的学校和专业不确定),只有一次有一个老杰青问得非常犀利,直接质疑做这个课题的意义。当时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脚。但现实是这样的人就是不招待见,尤其是不招腹黑的大佬待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总得来说有帽子的水平高,这不用看待。重点是怎么找出里面相对不高的以免踩坑。

原答:

主要还是看他本人的论文吧。大牛的研究方向都是一以贯之,甚至博士做的课题一直延续到很大岁数,然后在主干之外开枝散叶。看到那种三年五年换个方向的大牛,你就要小心了。

当然上述都是针对还在自己干活的人,已经离开一线论文都是学生发的这种感觉水平就是个玄学问题。

知乎用户 随便不随便 发表

一定时间线后,靠学术水平上去的寥寥无几,悲哀

知乎用户 zflower​ 发表

绝大多数人才还是有真水平的,问题是除了论文外,如何对国家科技进步做出真贡献,解国家之所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术水平不一定最高,但学术圈的威望基本是前列。

现在想想,能发文章的人很多,能拿大项目的人少,能做成的也少

多少人几十篇论文,拿个国自然都被毙。

优青,杰青这种一般是要拉项目,养活整个团队的,负责宏观上的把控,根本没时间搭理一个普通学生的具体研究方向。

你觉得一个曾经顶刊一堆的杰青,指导不了你一个学生的一篇一区论文?

人家只要看一天文献,说不定比你看一个月有效。只是没工夫,没时间深入了解某个具体方向罢了。

知乎用户 艾斯永不死 发表

关系!关系!还是 TMD 关系!

知乎用户 wendy 发表

学术水平在圈里肯定是牛的,不一定最牛,但材料不行一般也上不了,资源肯定多,如果想将来在学术圈里发展,博导就要选这种。

但也分学科,生化环材的人才帽子获得者,还是要慎重看待,在大学里工作过得,都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光鲜亮丽的背后可能是肮脏的一面。以前总是带着崇拜仰慕的目光。成熟后,觉得很多东西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美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身边的杰青早早就脱离科研了,团队里一堆青椒为其工作,发表的论文自己都不知道内容是什么。各处做报告,当专家,各种资源、项目源源不断,现在肯定是以院士为目标了

知乎用户 晚风​ 发表

这种人肯定比一般教授要强。

在学术上或者人脉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千人肯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 ,毕竟从欧美终身教职回来的。

其次是杰青 虽然避免不了有报院士大腿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看能力的,至少落选的和当选的 水平差距不是特

长江真的是一言难尽,选举规则 评委都是暗箱操作,而且长江更多考量你所在单位学科的实力和授课,所以说是四大帽子里水最深的。

青千 > 优青 = 青拔>青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导师是杰青,有行政职位,学术水平高,发了很多篇顶刊,第一作者。他的本硕博导师没有一个有帽子,都不是大牛,就是普通教授。导师虽然很忙,但严格限制招生数量,学生永远是个位数,以做到亲自指导学生,从不让其他导师带。导师的论文都是自己刚出来的,他成为杰青完全是因为自己做出了顶级的成果,所以说不是每个杰青都是靠关系的。

知乎用户 冬夜的猎户座 发表

屠呦呦没获奖前原来是什么人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怪现象:一帮学生以为看透了学术圈在这指点江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至于差,但要说水准高,也不一定,特别是现行体制下所谓优选出来的是哪类人,大家也有数。至少我的领域,我不认为哪个什么青什么江乃至院士就水平高了,国内就几乎没一流人物。

知乎用户 沙子磨成金 发表

没团队的优青,水平最高,毋容置疑。

知乎用户 树袋鼠阿帕奇 发表

不能一概而论,但理工科里有长江没杰青的基本可以认定这个长江不是靠学术水平得到的。

知乎用户 不废江河万古流 发表

这些帽子更多代表的是政治水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四青里青千学术水平最高,优青综合水平最高。自己细品,哈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很多有帽子的人很牛,毋庸置疑。也有不少本身水平一般,但是有大佬罩着,大佬把成果都堆一个人身上,团队梯队式地戴帽子。我见过有的人评帽子,其实多年来只负责给团队打杂,不做学术了,但是跟老大十几年关系好,也能戴上帽子,就问你服不服。

知乎用户 音乐狗狗 发表

我老板一路从长江学者走过来到了院士。水平还是挺高的。不具体说了。

给老板做事的有一位老师,是机械专业的,专门给老板设备画图啥的。人很好,对同事,学生都很好。在我读书时,我虽然是学生,相互关系就很好,我毕业后遇到困难曾经借钱给我,回学校他还请我吃饭,不让我买单,因为他当时有一些签字权。做事认真,定位清晰,老板交代的事情都干的漂亮。18 年老板给他整上了杰青,现在在学校也是特一级教授。要说学术水平多高,那也不见得。

每一个能上位的必然有其因,因是啥,各不相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利益相关:工科领域某杰青学生。

结论:真实水平很一般。

靠抱大腿上的,水平很一般,正值壮年,却不再做科研了,论文产出都是手下学生 (是学生,不是小老板,小老板也是拿学生成果 (博后也是,你能信?));跟其他答主一样,基金、项目申报等各种都是靠底下小老板和学生。

最后,知乎其他关于导师选择的攻略有很多,高赞的那些一运用基本就能排除我导了。

知乎用户 martian007 发表

先定义什么叫做学术水平吧

如果是指发文章,确实水平高,paper machine

如果是学术实质贡献,实在是不好说

知乎用户 爱哭爱闹的小淘气 发表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水的终究是有的,而且极其坑,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知乎用户 Moon 学长 发表

你好。

1. 有幸参与过题主说的这些大佬的会议或者课,也看过他们写的文章。

2. 能拥有这些头衔的大佬,都不是单打独斗获得的,其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不断的深入学术研究。

3. 有的大佬学术学问很高,有的则是写文章能力很强。

知乎用户 叶橙 发表

实力和机遇,后者占比更大一些,但基本二者缺一不可。机遇来自于经费、学校平台、社交人脉等等一系列复杂社会关系,当然,后者其实也是整体实力的一部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论文水平高既不是评上人才计划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只拿论文评价一个人才的贡献既无知又可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内硕士毕业生约 54.4w 人,博士毕业生约 6.1w 人,我寻思这 6.1w 人是全来知乎了? 两人在素不相识,不在一个组甚至都没拜读过对方论文的情况下,便能判断出对方的真实的学术水平。看来院士也就图一乐,真搞科研还得看我们知乎 er。

知乎用户 砖工 发表

一群连科研的本质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在这评价哪个青厉害…… 难怪被当耗材使,国内科研还是得靠你们这些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父母的同学朋友倒是有长江杰青院士,我自己的朋友圈只有优青这一档的。认识的几个优青都还挺热爱科研的,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解,也在专注于自认为正确的研究课题。

不过给我上过课的学校里的几个杰青长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缺点,总体上不坏,就是评上以后大部分就靠吃老本度日了,新的 idea 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文献报告和勤奋的师兄弟们的指点了。我们国家的科研瓶颈攻坚战收效欠佳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最好的年纪躺平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广大人均 985,先拿一个再来说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说说我们学校我知道的两个 qq 吧,不同领域的,两位都是发过 CNS 的,一位是第一作者,一位第四作者。

(这两篇论文含金量都很高,一个是评自二的关键论文,一个是某 top3 的第一篇 CNS)

回国评上 qq 后,第一作者那位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也有可能有成果是我不知道。

第四作者那位,两三年论文发的不算多,因为基本只投 top 期刊,光 ISME 就有三篇,还有一篇 Current Biology,水平我认为挺高的,有潜力冲击一波 CNS,杰青近一两年估计也要上了。

qq 只能说对他们之前工作的肯定,但并不能代表以后的成就吧

知乎用户 阳光的味道 发表

一般算是同龄人中上水平,但也没有想象的厉害,不少放到国际上就很一般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坐标某西北高校,课题组有个青拔,属于万人序列,基本上不学无术。

你问为什么能上位?大老板舔的好。

知乎用户 CSUDr 发表

杰青的实力是有的,而且很强。但也要抱上一些院士的大腿才行。另外,也有滥竽充数的,比如某病毒所的四姨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同层次的帽子,也有优先级。前几年,在人才计划互斥政策出台之前,基础学科领域,拿到杰青 / 优青后,其他的帽子基本通吃,当然要拿大长江最好能跟某位院士挂上钩,因为评长江学者的都是院士。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听说,院的帽子从 3000w 涨到了 6000 多 w,水涨船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能力是综合实力,科研只是一部分,点到为止,还要继续混。严格的说,以前的老的科研占比大一些,现在的占比小一些。现在帽子在扩增,所以未来也会越来越水。你问我这个水我要不要,废话,圈子里的不要是傻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平均水平很高,上限更不用说,下限….

要知道,这些帽子是怎么评出来的?

我问题主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院士,现在有两个相关领域的候选人人,甲能力非常强,但是不「听你话」;乙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对你言听计从。你会推荐谁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浏览某程一学院导师主页发现院长是青拔,好奇心起查了下学术成果,居然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问可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导师是大千。接触了一个学期,目前来说感觉导师人很棒,学术水平从论文和职业生涯来看也十分牛…… 完全没有国内很多导师的恶习,就是太忙了点,但是也会抽空给我们做一对一讨论指导。

知乎用户 天温岭 发表

从公平性讲,加剧了学术的不公平性,可能导致很多人积极性变得很差,反正努力不努力,结果没多大差别,还有就是大量的时间用来申请和报奖,真正科研的时间变少了。很多问题,普通人都能看出来,但是都没法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各种情况都有。

导师 80 后,没有大团队靠山,自己每年发很多 top 期刊,拿了国家重大项目,也上了青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一个我们系这两年新上优青的年轻老师吧,学术水平是有的,但靠自己的实力肯定上不了。于是他们组大老板(杰青)集全组之力,所有文章全挂这个年青老师的通讯,攒了两年,终于评上优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能说完全无关,只能说关系不大。

国内这套科研体系源流还是承老学部下来的,当年那批大佬科研自然是相当能打了,第二代也不好给自己家大佬丢脸,但是到了现在了,主要还是商业互吹了。

大佬发一篇,子弟好友们云集而来大家互相捧一捧多开心,当然你要是指望能有啥产业转化,百不足一吧,但是其实有这一也很可观了,国家现在这些年的技术发展谁也没觉得不行,那上头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可见有限的时间里这套体系也不会有啥变化,想进来趟水的兄弟们还是自己想好了。

不过其实干多了科研就这回事,你也不能要求所有的研究都有巨大产出,你现在觉得是灌水意义不大的东西,也都是铺垫,无非就是有人开了康庄大道,有人绕着原地种花种草罢了。当然人家给大佬种花种草帽子拿个全,你种花种草可能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些盆友说优青有一根羞耻线保底门槛,其实也不全是,业内上了个优青,没有任何突出成果,水平比新近海外经历青椒还差得很远,都是上了以后路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为啥吗,人家做了多年某位老 yuanshi 的生活 mishu

知乎用户 More 发表

目前我接触到的周围的有 title 的老师都还是很厉害的,都是和实力成正比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什么叫真实学术水平?

发高影响因子就是?

很会做实验?

很会人际关系?

学术说白了不是一群人在那边自己搞个规则,搞个期刊,自 high 么

这帮人,怎么往上爬,会钻研的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导师 05 年杰青,也就是其他作者说的准院士(进过二轮)

我的感觉就是格局差异巨大

往往遇到很久解决不了的难题,你去跟他讲一遍,他可能就能联系到一个突破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知乎网与知网的区别是什么?

知乎用户 Jimmy 发表 这是知网在知乎上最受侮辱的一问。 知网虽然文章质量普遍不高,但好歹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学术文献库好么,上面的论文也算是正常的学术讨论。知乎现在随便讨论个有争议性问题有几个人能好好说话的? 现在在知乎上谈学术问题,你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