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建议「尽快放开三孩」?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我们该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
知乎用户 叶初阳 发表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生育率那么低?” “别说生育率了,我生存的欲望都很低。”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是三孩的问题吗? 是年轻人连一胎都不愿意生的问题吧,证明起来也很容易,去看这几年放开二胎后,新生人口中的非二 …
1062 万。虽然不符合我的预期,但我也不是特别惊讶。趋势是确定的,我们即将见证人口拐点这一历史性的里程碑。
公布出生人口为 1062 万、死亡人口为 1014 万,**人口增量仅仅是 48 万。**而《中国统计年鉴 2021》中公布的 2018-2020 年的人口增量分别是 530 万、467 万、204 万,基本可以确定人口总量达峰就在 2022 年。趋势就在这里,它到底发生在 2021 年还是 2022 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由于我国目前并未按月公布出生人口,上面的图表是台湾省的人口变动数据。可以发现,人口变动是在持续进行中的。台湾省在 2020 年就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但当年并非每个月的单月数据都呈现负增长(图表我暂时没找到),因此全年的负增长的幅度并不大;而 2021 年由于每个月的死亡数都多于出生数,台湾省的人口负增长出现了扩大。
所以不难判断:总体上呈现 “人口增长 48 万” 的 2021 年,其实已经有几个月份的数据出现了单月人口负增长。
拐点到底出现于何年何月,可能要通过八普、九普数据结合死亡人口数修正才能准确得知。因为目前的死亡人口数其实是一个估计值,死亡人口的延迟上报甚至漏报是大量存在的。死亡人口的延迟上报甚至漏报是大量存在的。
在人口方面第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在 2012 年,当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值之后便开始减少,这个巨大的变化直接导致对供给侧的冲击。总人口达峰 / 减少就是新的历史性的里程碑。虽然除了早已因新生儿数量较快下降受到较大影响的母婴相关行业外,其他行业并不会马上就感受到新的变化,但总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最终将影响到所有人。它不但会同时影响供给侧和需求侧,也会影响到一些在普通人心目中已成 “铁律” 的观念。
过去权威部门做预测说我国大概在 2030 年迎来总人口拐点,后来时间逐渐提前到 2029 年、2027 年、2025 年,直至前不久专家说的 “总人口拐点随时可能到来”,其实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人口发展的大趋势是可以很早就确定的,但具体的人口变动情况其实是不可预测的。
这一点在我之前写的长期人口变动预测从方法上就存在固有缺陷 预测结果只能是 “仅供参考” 中已经充分说明。人口学界做过很多预测人口变动或单因子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研究,但由于方法存在固有缺陷,预测类研究的结果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单因子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研究只能得出该因子确实影响到生育的结论,而无法准确说明到底能影响多少、不同的因子组合起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并不这么认为。须知出生人口数的较快下降主要是一二孩的 “竞相” 下降所致,三孩及以上生育在完全没有过生育限制的现代化国家也是极少数。
并且不像一些人以为的 “全面三孩之前几乎没有多孩出生”,正相反,多孩生育是一直都存在的,年出生多孩的规模一度达到了 161 万,这个数据已经比很多不知情的人估算的全面三孩后年出生多孩的数量还要多。
如图,近年来一孩数和二孩数分别在 2016 年和 2017 年达峰并持续较快下降,而三孩数在 2019 年达峰并在 2020 年出现了回落,2021 年很可能会延续回落的态势。至于 2022 年,即使三孩数确实因政策放开出现回升,也必然是在小几十万的规模,并不能找补回一孩二孩的下降。其实,一孩的低迷,就奠定了二孩与三孩的低迷。
翟振武在 2020 年年底(注意那时尚无全面三孩政策)接受采访时也说,全面放开生育的情况下每年也就多出生 30 万左右。
中国从 1997 年开始在统计公报中公布每年的出生人口数(此前只公布出生率),但逢人口普查年的出生人口并不会在相应统计公报中公布,2000 年五普、2010 年六普都是如此。2020 年同样是普查年,并未在统计公报中公布 2020 年出生人口也是符合惯例和规定的。很多人认为 “2020 年出生人口公布大幅推迟,所以 1200 万肯定是有问题的”,其实是不了解这个惯例(当然七普结果推迟发布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查看 2000 年统计公报和 2010 年统计公报就会明白,统计公报同样是没有公布 2000 年和 2010 年出生人口数的。只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 2015 年后人口话题热度走高,2020 年统计公报中没有公布出生人口便显得可疑并引起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年度统计公报中的主要数据在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就会进行公布,并且新闻发布会的举行时间会比统计公报正式发布的时间要早一个多月;而 2021 年也不是人口普查年。因此在 2021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 2021 年的出生人口也是不足为奇的。回望 2018 年、2019 年也是一样。
《全国姓名报告》不是《全国新生儿数量报告》。《报告》给出的当年年内出生且登记过姓名的新生儿数与实际的年度新生儿数确实不是一个口径的数据,且这种差距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
这份报告本身就不是用来体现某年全国新生儿数量的,而是掌握户籍信息的公安部给出的重在探究在当年内已经登记过户籍的新生儿姓名、姓氏和名字的分布与变化规律,纠结其中的 “XXX 万” 这个数字,除了探究及时登记户籍的新生儿的占比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注意到我前面在强调的 “当年年内出生” 吗?是的,很多人只会说“2020 年时公安部的数据明明是 1003 万,所以 1200 万是假的”,其实是根本没仔细看《报告》原文。原文是怎么写的?做个简单的阅读理解吧。
“截止到 2020 年 12 月 31 日,2020 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 1003.5 万,其中男孩 529.0 万,占 52.7%,女孩 474.5 万,占 47.3%。”——《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
我前面说人口变动的具体情况是不可预测的,但人口变动的大趋势是已经确定的——近几年出生人口变动的大的趋势就是减少。
影响出生人口规模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就是育龄妇女规模、结婚率和意愿生育水平。而育龄妇女数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十四五期间育龄妇女数是处于下行趋势的,奠定了十四五期间出生人口总体上呈现下行状态的基础。
国际上通常将处于 15-49 岁年龄段的女性作为育龄妇女,但任何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会知道:15 岁、25 岁和 45 岁女性生育的可能性是明显不同的,把 15-49 岁列在一个分组难免有简单粗暴之嫌。国内的人口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通常采用 20-29 岁年龄组作为 “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但随着婚育年龄的不断推迟,不少地区平均初婚年龄已经奔着 30 去了。因此在我之前做过一个育龄妇女规模变动的图表中我选取的年龄组是 25-34 岁。
**任泽平说 “生育不能指望 90 后”,但这只是一句助长情绪的假话。**2019 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20-24 岁、25-29 岁与 30-34 岁育龄妇女生育数占出生人口的比重都超过了 20%,其中 20-29 岁年龄组贡献了 61% 以上的生育,且 20-34 岁育龄妇女生育数占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了 85%。
因此,以 20-34 岁年龄组作为 “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 可能要更好,要比人口学家选的 20-29 岁年龄组或我之前选的 25-34 岁年龄组更具代表性。我把前面提到的 15-49 岁、20-29 岁和 20-34 岁年龄组的育龄妇女的变化情况制成图表,就非常直观:
不难发现:在 2021-2025 年,三个年龄组的规模都是下降的,且生育数占到 85% 的 20-34 岁的下降速度是最快的。用大白话说:尽管有全面三孩的 “干扰”,但基本可以确定十四五期间出生人口总体上会呈现下行状态。
不过,育龄妇女数并不是唯一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因素,不能简单等比例计算。
20-34 岁育龄妇女规模在 2010-2020 年间的变化其实是非常平缓的,但这个时期的出生人口规模却发生了重大转折。结合我们过去十年的经历和经验,这是生育意愿在总体上的下降与生育限制解除(全面二孩)后生育意愿堆积短时间内释放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此,虽然在 2026-2030 年间 20-34 岁育龄妇女规模保持平稳,但我们并不能简单认为出生人口规模将在这里 “触底”。同样的道理,2020 年的 20-34 岁育龄妇女的规模是 2016 年的 92.65%,但 2020 年的出生人口规模却只有 2016 年的 63.73%,因此并不能简单地把未来某年育龄妇女数占 2020 年育龄妇女数的比例当作未来出生人口占 2020 年出生人口的比例。
由于原始数据为 2020 年七普时点数据,且对于某确定的年龄,存活人口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不断减少的。因此,表中在 2020 年之前的育龄妇女数低于当年实际值;表中在 2020 年之后的育龄妇女数高于当年实际值。也就是说,育龄妇女规模在 2010 至 2040 年之间实际呈现下降的程度要比图表中的示意略微大一些。
按照 2020 公布的人均预期寿命(77.3 岁)测算,现在减少的人口,主要是上世纪 40 年代初出生。
其实真正的压力在 50 年代出生人口普遍步入预期寿命上限,也就是大概 5 年后。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差不多 50 年代到 70 年代,除了中间极个别年份,连续 20 年人口出生数都在 2000w+。
再晚生几年,你家孩子又少几百万竞争对手
现有的成绩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对比就能很明显看出来:2021 年,韩国总人口 5175 万人,将较 2020 年的 5184 万人减少 9 万人;2021 年中国台湾地区人口 2337.5 萬人,較 2020 年減少近 18.6 萬人;中国香港人口 2021 年年中 7,394,700 人,比 2020 年年中減少 87,100 人,下降 1.2%。
在周边地区生育率普遍很低、人口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我们国家不仅实现了 GDP 增长 8.1% (一季度 18.3%,二季度 7.9%,三季度 4.9%,四季度 4.0%),而且还依然在总人口上取得了正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我们保持了人口持续正增长,只是小赢而已;从人口实现正增长来看,说明广大群众对国家的前景持续看好,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年代,信心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东西,这才是大赢。
人口继续增加,说明并没有出现人口危机,稳中向好。
年轻人也不用着急生育了。
少数砖家要么是杞人忧天,要么是耸人听闻。不足为信。
暂时查不到 2020 和 2021 的
追加一下 2020 年的数据。
这么看来,现在已经迎来了人口增减的平衡点了。
面对这种局面,后续需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多了,其实去年在生育方面政策就不少,包括三胎政策之类的。各地各种补贴啥的也在上,那么效果几何呢?。
那么下面就围绕三胎政策来推算演绎,看看我国未来人口会是什么走向。
三胎政策正式落地了,但是似乎网上遍争议较大。争来争去不如不带情绪输出的做一个简单的模型看看三胎效果实际如何(预测截至 2025 年)。
推算整体建立在七普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以及收入分配格局不出现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推演,以下会列出主要推算节点的推算结果。
首先放上我国 2012 年 - 2020 年新生儿分布图,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2020 年的拆分是按照既往趋势先推算 2020 年一胎数量,再倒扣出二胎数,可能有不准的地方。
这张图上的数据都已经快被分析烂了,在此不做赘述。
下面就开始找一些变量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新生儿数量。
首先是七普 15-59 岁总人口为 89438 万,但是没有详细的年龄组成。国家统计局官网有 2019 年人口抽样的年龄组成,育龄人口(20-39 岁人群约占 15-59 岁人口的 44.3%)其比例如下图:
假设该比例没有明显变动,拆出 2020 适龄生育人口,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其结果如下:
下面可以展开分析了,众所周知,城镇和乡村的生育意愿与情况是有较大差距的。因此取七普当中城镇化率 63.89%,而且理论上应当是越年轻的人口中城镇人口比例越高。因此将适龄生育人口进行农村城镇的划分,同时保留年龄划分。
由于 20-29 与 30-39 两个群组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买房时点,30-39 群组买房普遍早于 2016 年,没有遇上房价暴涨,上车率较高。而 20-29 岁人群则要面临着两轮暴涨后的房价,上车比例明显下降。而房价这一因素对于定居、结婚、生子等过程都至关重要,下面列一下 2012-2020 年新生儿数量与百城房价指数的趋势图大家体会一下。
因为正常的生育过程是买房 - 结婚 - 怀孕 - 生育,因此新生儿数量受房价的影响存在 1-2 年的滞后,可以明显看出当 2016 年第一轮暴涨的一年多以后新生儿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并且随着房价指数的持续走高,新生儿数量在加速下滑。
因此 20-29 这一群组相对于 30-39 这一群组,在客观条件方面相对 30-39 群组起点上难了一倍不止,这也会迫使这一年轻的群组更多的出现躺平、丁克等新群组,从而相对 30-39 年龄组显著降低其生育意愿。因此,三胎政策面向的本来就是躲过房价暴涨,手有余钱的 30-39 岁群组,因此应当可以取得一定效果。
同时,城镇化率 60%+ 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多达 4 亿人口人户分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又进一步延后了农村适龄生育人口的生育年龄,客观上也降低了农村人口的总生育数。
由上,推算的基本逻辑是,同年龄段当中,农村人口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会相对高,一二三胎的生育意愿按阶梯明显下降,人户分离的人口中生育比例超低,而年龄越小的组别生育意愿越低(这主要考虑到房价教育成本的上升、受教育年限的拉长和思维变化)。得出当前育龄人群在 2025 年时会拥有的孩子数量(下图含 2020 年之前出生的孩子)。
农村一二三胎的育儿数明显多于城市,多胎比例也会更高,但是当前的问题在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叠加人户分离的进城务工,农村适龄生育人口数明显不足,带动效应有限。
由上述递推过程,汇总到总体生育率得出如下两张图:
总的来说,三胎政策是有一定正面效果的,根据推算,在 2021-2025 年之间可以多出生 1000-1200 万新生儿,这对于短期内的新生儿数量维持有着正面的意义,确实是当下来说,十分合理的措施了。
(一个下午匆匆做的模型,有不合理的地方望海涵)
最后,再来说点最近的感受和想法。近一段时间其实看得出我们在努力挽救生育率,包括打击天价彩礼、定格罚款十余家教辅机构、开放三胎等措施也算是有的放矢,但没太触及根本。
但是看着腾讯的文章、深圳的宣传片和新立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根本解决方法其实还是劳动分配、房价和教育三部分,如果不解决,其实也就是把 30-39 甚至年龄更大的人群剩余的空间都利用好,也就很难再开发年轻一代了。
希望三胎政策带来的增量消耗完之前能够把这三方面解决一下,至少解决一部分也是好的。要不然,即使叠加三胎政策,窗口期也不长了。四胎啥的意义真的就不那么大了。
希望祖国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让社会更进一步,真正提升普通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调整后的结果,2012 年全国出生人口超过 1950 万。而 2021 年全国出生人口仅有 1062 万。
中国的出生人口为何会 9 年下降 45%?背后是哪一些因素在起作用?房间里的大象,是时候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形貌了。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就觉得《三体》里最离谱的设定,就是里面的人物真 · 一本正经地担忧 450 年后的三体人入侵地球。
450 年足够长了。
人类真的会为了 450 年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而把眼下的苟且生活都搭进去吗?
只靠现代社会的压力,就能把生育率拉低到现在的地步。如果真是为了准备在未来开展惨烈的 “地球保卫战”,建立一套长达 450 年的战时体制,现代人真能受得了吗,真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吗?
——大不了不生就是了。人类血脉断绝真的是那么可怕的事吗?瞧,现实中没有外星人入侵,现代人已经主动选择不婚不生了。
至于想传宗接代的人,能给家族血脉延续 450 年也该满足了。古代几个王朝能达到这个数?
大刘希望有章北海、维德这样的天降猛男,超越 “群氓”,为人类找到一条保存火种的路。
然而现实中,贝勒爷和农民军的屠刀已经砍到脖子了,晚明 / 南明的肉食者照样浑浑噩噩,也没见谁杀出生天了。
如果大刘把三体舰队到达的时间放到 45 年而不是 450 年后,断掉剧中这一代人醉生梦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的可能性,这辈子就要扛起枪打三体人,那剧情就有意思多了。
毕竟,你去跟安史之乱时代的人说,450 年后蒙古大军会在中原大杀特杀,没有意义。
其实出生率低不是问题,问题是出生率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高兴?这才是大问题!哈哈哈哈哈哈哈,不好意思没绷住。。。
坏消息人口总量还是在增加,好消息是明年或者后年人口总量也许可以下降。
目前的问题是劳动力依旧严重过剩,加工厂流水线上 19 世纪之后的技术依然不爱用。
“你不干? 有的是人干!”
我刚工作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老板对我说的
你不想干外面一大票人抢着干呢,给你这些工资我分分钟招四个外地小孩给我干。
虽然知道这是唬我的话,但是在那个年代,天量的年轻人涌现确实给了那帮老板莫名大的底气和叫嚣资本。
现在出生人口少了,但是怎么说呢。我身边的同事说外国学汉语热度越来越高。而带着孩子但分去一个稍微好点的商场里面逛街,都能涌出一大帮外国小孩操着标准的普通话粗鲁的抢走我孩子手里的乐高,霸占刚才孩子玩耍的区域。
更别说中国经济这几年相对其他静止甚至倒退的国家来说,那简直让很多国家老外趋之若鹜。
那么我在想,二三十年后的老板会不会对我的还孩子说
你不想干外面一大票人抢着干呢,给你这些工资我分分钟招四个外国小孩给我干。
假装分割线
看了评论补充一句,除了中国以外的老外可不是只有外国老爷。
o
未来几年内,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
不仅仅出生率会逐年降低,死亡人口也会逐年攀升,我爷爷奶奶那辈人很有可能是最近往前推 100 年往后推 100 年最长寿的一代人了,除非编辑基因发展迅速,在孩子出生前就能决定一生不会患上癌症不会患上各种慢性病,传染病。
我爷爷奶奶那辈人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的原因,一辈子大部分时间被动吃不饱,被动吃粗粮素食,被动干体力活,摄入的高糖高油脂食物少,体力活相当于健身,所以他们那代人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 80 岁以上才患上心脑血管疾病,我奶 90 岁去世,死于脑梗塞并发症,而我奶 90 岁高龄居然没有三高。
我有很多 30 多岁的朋友糖尿病痛风,我外甥 20 岁出头因肥胖暴饮暴食患上糖尿病了,而且没有家族史。年轻的时候就患上三高的人,基本上到中年就重病缠身了,例如心脑血管疾病,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任何运气可言,再加上不结婚没有孩子的人越来越多,患病后没人照顾肯定加速死亡。
我父亲这代人很多 40 岁的时候都很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童年挨过饿的他们暴饮暴食吸烟酗酒,我父亲的同事同学的葬礼我参加很多份了,还有我一些同学父亲的葬礼,这帮老爷们都是把身体吃坏的,他们的妻子基本都没什么事,因为女人吸烟酗酒的少,基本上都很健康。
出生率逐年走低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房价年年涨,各行各业打工人的收入水平却很稳定,工资基本不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996 加班很常见,没有娱乐时间,甚至买菜做饭的时间都没有,顿顿吃外卖或者下馆子,再加上抽烟,通勤费用,地铁票最近几年都涨价,衣服裤子鞋也越来越贵,很难再买到几十元的牛仔裤了。各项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年轻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积蓄,没有积蓄,爸妈再没钱,不可能买得起房子,结婚也就遥遥无期了。
国内跟发达国家越来越像,阶级固化,现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只有顶流能赚到钱,价格也透明,年轻人想小本创业靠倒买倒卖挣钱的时代早已是明日黄花,时过境迁现在创业大部分基本上就是个死。
薇娅逃税 6 亿,收入更是高到令人瞠目结舌,而各行各业实体店老板们亏的店面租金都交不起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年轻人低欲望躺平,自己都没有欲望了,怎么可能还有欲望养孩子呢。
6-10 年前,十多万就能在省会城市周边首付买套 80 多平的房子,短短几年过去,通样的房子二手价翻了 3 倍。总价基本都在 200 万以上,这让 95-00 后们很难平衡,眼看着哥哥姐姐们买套房挣得钱比他们工作 30 年的工资都高,普通年轻人一年能攒下来 2 万都难,很多年轻人欠很多信用卡,根本没有积蓄,这也是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生子的原因之一,没有多少人不喜欢孩子,养个猫狗都能产生感情,更何况那个长相跟自己很相近的人类幼崽了,就像豪宅豪车奢侈品,不买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没钱。
未来死亡人口会增加,出生人口会减少,我倒是很好奇再过十年二十年世界会怎么样,会产生哪些变化。
我猜至少有一点会改变,那时的老板们绝对不会像现在老板们这么狂了,现在各行各业的老板自己年入千万,好几个老婆好几个孩子,豪宅豪车各种买,名表名牌服饰光鲜亮丽,就连内裤袜子都是法国意大利奢侈品牌,然后给员工开资全部按最低标准,食堂还要每人每天收十块钱伙食费,甚至还有公司 A4 纸,桶装水都要扣员工工资。公司管理层全是家里亲戚,而且还一副能干就干,不干就走的姿态,狗仗人势的嘴脸。这就是仗着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多,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也多,才敢这样,未来年轻人少了,招工难,这方面一定会有改善。
人口少也不完全是坏事,拭目以待吧。
2021 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死亡 1014 万人,全年增加 48 万人,再创新低,与我 2-3 年前的预测基本一致。
整体与我之前的预测一致,偏差极小(这个结论我在 2019 年左右就下了)。
出生人口
近几年出生人口下降迅速,平均每年都在 10 个点左右,如下图:
这种极快的出生人口下降速度在其他国家似乎并不曾出现过(和平年代)。以上出生数据是近几年统计公报的数据,如果按照七普数据,下降幅度更大。出生降幅在 2018 2020 2021 年都超过了 10 个点,从 2017 到 2021 年整体降幅达到 38.36%,4 年时间降幅过快。
以日本为例作对比,数据如下:
日本一直老龄化少子化困扰,出生人口最近几乎年年下降,但每年下降幅度都很小基本都在 2-3 个百分点左右,相对稳定,这也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代表示下降方式。
国内出生人口快速下降的趋势还会持续几年主要原因是 20-35 岁左右的旺盛期育龄妇女会在这几年快速减少,如下图:
这里依然延用 6 普数据(七普详细数据没出来,初步出来的数据与 6 普数据在趋势上基本一致)。如上图,育龄旺盛期的妇女在快速减少,整体出生人口快速下降还会持续。
2021 年至今(2022.1.7)出台了许多生育政策(与之前的预测一致),如放开三胎等,各地还延长了产假,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其它鼓励生育的政策,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不够),这些鼓励政策的力度也必然不会太大(相对于发达国家),接下来也必然会出台更多的鼓励生育的政策,但个人预估整体的增长效果不会弥补得了由于育龄妇女减少造成的出生人口减少数,接下来 10 年出生人口依然会进一步减少(个别年份可能会因为政策产生小幅波动)。
老龄化
伴随着少子化 老龄化是中国的另一个难题,2021 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国际上将老龄化分为三个阶段如下图
中国 2021 年 65 岁以上人口达到了 2.0056 亿人,占比 14.2%,正式达到了老龄社会的标准,个人预计在 2030 年(只会更快)会到达超老龄社会的标准。老龄化的国家很多,甚至很多国家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早就达到了了 20%,但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其它国家基本用了几十甚至百年,他们大部分都在老龄化很严重之前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时间足够),而我们老龄化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时间发展就得面临老龄化的压力,这是灾难性的。
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
除去老人与小孩,中间的人口基本属于劳动年龄人口,整体劳动年龄人口趋势如下图:
由于统计口径问题(如有些人统一用男女 16-60 岁)会导致数据上的差异,但整体趋势就是如上图所示(原始数据来自 6 普,七普详细的没出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会持续走低,并且中国是制造大国,过去的发展高度依赖劳动力,伴随着劳动力的快速减少,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2021 年经济增速 8.1% 的原因更多的是 2020 年基础低(疫情影响),往后的经济增长(没有新动能的话)会越来越低。
极度恶劣且快速变糟的人口结构会滋生很多社会问题,更为严峻的就是我们要用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去应对这些旷日持久的问题。
第一,我为这 48 万人中,做了贡献。
我生了一个孩子。
33 岁生下我的女儿,然后我的领导看着我:
不行啊,小高,还要继续努力啊,还有两个指标没有完成啊。
我说领导你饶了我吧,我这一胎千辛万苦经历了隔离和防疫,太难啦啊
第二,关于二胎这个事。
我觉得对这个事情,暂时没有提到目标,毕竟现在
什么都涨,唯独工资不涨
我拿着 4500 养着娃,衣服穿人家的旧的,自己还得隔三差五给娃买新的。
吃的,用的,女孩子玩玩具还节省一点,能玩很久。
可是其他的费用我真是惹不起啊。
总而言之,先完成一个指标吧。
谢邀。
死亡交叉,和信心逆转。
日本 08 年时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是 22.1%,当年死亡人数是 114 万;20 年是 29%,当年死亡人数是 137 万。
八十年代我国年死亡人数在 700 万档,九十年代末摸到 800 万档,07 年到 910 万人,20 年是 997 万人,首次逼近千万。
而 20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只有 13%。
年死亡千万只是一个新起点,如果没有机械飞升这类科技革命,二十年内的长期年死亡人口应该会稳定在 1500 万至 2000 万区间。
人造器官移植(前几天美帝不是移植修改基因的猪心成功嘛)这类技术可以延缓死亡。但假如把死亡看成一种必须出清的库存,那这类技术只是拉长的出货周期,并没有改变总库存量。
总体上升的死亡人数曲线是必然的。
至于不断下跌的出生人口曲线… 这个不用说了吧?
死亡交叉不仅肯定会来,而且会越叉越大。
然后是真正的麻烦,信心逆转。
日本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是啥时候?不查资料的话你的第一反应是啥?
我之前和一个小胖友聊,小胖友的第一反应是 “九十年代中后吧?”。
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是 2005 年,日本统计署修正的数据是 2007 年。
我们取早点的 2005 年,那时候日本离 95 年巅峰(人均 GDP 4.3 万美刀)已经过去二十年,是实打实的 “失去的二十年”。
但 05 年日本人均 GDP 还是有 3.7 万美刀。
日本是老龄化剧本里非常优势的开局。
先富后老。
50 年代承接美帝的朝鲜战争后勤订单,60 年代连续景气,70 年代开始推行雁阵转移,80 年代全面起飞。
即使到 91 年经济泡沫开始戳破后,日本人只有不到一成认为自己是 “下流阶层”,“一亿总中流” 已经成型。
到两千年初时,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 “海外日本” 体系:
政府发债买股,将资金输送给日本大型企业;日本大型企业再利用日本政府的 ODA 渠道,获取海外的排他性订单和优质资产。
日本在本土自然增长停滞之前,找到了一套资产收益体系。这套体系的投资收益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东南亚,北美西欧以资本收益为主,东南亚以企业准垄断销售为主。净资产总规模约合人民币 21 万亿元。
咱不能说日本靠这套海外体系就能千秋万代,但这套体系极大地压缩了日本本土自然增长的影响。日本可以趴在这个全球化收益上,用一种中高质量生活水平全民苟着,苟到天下大乱崩盘为止。
这就是日本 “失去的 xx 年”。
深度老龄化社会能做到经济停滞也是需要功底的。本土市场萎缩、超过三分之一政府开支用于社保、总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14%,这种鸟样不是暴跌而是停滞,就是因为找到了其他收益来弥补。
那我们有么?
我们是未富先老,我们没有其他足够的收益来弥补本土交易总量的萎缩。
(其实也有,就庞大的国有资产。但老是拿国有资产万亿万亿地填社保基金也不是个事)
所以我们必然要面临信心的逆转。
资本会提前布局,产业转移会加速。不仅是为了供应链安全,也是因为中国市场在停滞前夜,没有追加投资的预期;
本土企业会普遍转入存量竞争。如果没有额外的海外订单刺激,非国有经济里的就业和研发也会明显放缓;
普通人的预期就更简单了,处处无增量,一成不变的生活。
人口净增长消失,又无足够的外部收益,这就是个明确的看空信号。外部对中国的判断将从增长转入存量,即:你现在已有的市场和劳动力还能支撑多久的信用?
我国国有资产规模庞大、治理能力强悍,存量环境里支撑个三四十年不成问题。
但预期比黄金还宝贵,当外部对你的判断转入存量时,离月满就很近了。
2021 年末全国人口 (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311 万人,女性人口 68949 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8822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62.5%;60 岁及以上人口 2673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8.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4.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 9142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05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9835 万人,减少 1157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城镇化率) 为 64.72%,比上年末提高 0.83 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 (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 万人,比上年增加 1153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 38467 万人,比上年增加 885 万人。
——数据来源:统计局
个人一点浅见,个人觉得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根源还是在房子。虽然很多所谓的专家说,生育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房子问题。
就我个人以及周围朋友的情况而言,抛开房子的问题大家还是有一定生育意愿的。(我是 89 的,周边接触的人年龄大部分,在 70-95 之间。太小的没有接触,不做评论)。
但是只要一想到房子的问题,生育的意愿直接降低到冰点。
就个人而言,双减政策对生育率的提升效果,可能微乎其微的存在。
可能远不如房价,对生育的刺激效果明显。
看过一些言论,说一些高福利的欧洲国家,房价情况如何如何,但是他们的生育水平依然如何、如何。
这样的言论我觉得目前和我们国情不适合,他们是完全没有或者极低的生育意愿。我们是目前为止,还是有一定生育意愿。
只是被现实打败了而已。
至于说房地产如果暴跌之后会如何、如何的恐慌言论,这个我也看过许多。虽然觉得言之有理。
但我觉得这个可能远没有人口跌入负增长带来的危险要大。
人口负增长这个几乎是必然的情况,并且个人感觉,负增长的曲线会非常的陡峭。
婴儿潮的一波已经全面步入了老龄化,死亡人口必然逐渐递增。
我也不清楚我们现在的情况,算不算两杯毒酒选一杯。
个人觉得,如果一开始就是控制房价温和上涨,而不是暴涨,可能就没有现在的局面了。
最后说一下,个人判断,三孩政策绝对不会带来生育高峰。
人口变动 = 新生儿 - 死亡人 + 外籍人士入籍 - 中国籍加入外国。
我认为 21 年人口新增减少,绝对不是因为新增儿减少,也不是死亡人数增加。
应该是一些中国人加入外国籍所致,他们这群人享受了义务教育,却不爱国,
他们不懂的 wei wei ying 的道理,这样的人不配埋在中国的土地上。
乔拜登上任后,打出了人口牌,忽悠很多人加入美国籍、加拿大籍,
要警惕美帝的糖衣炮弹,不被美国绿卡的蛊惑,这样我们才能赢两次,
而不是到资本主义国家去做牛马!
对于一个丁克家庭
生育率下降快了,可能我俩以后能找到老年玩伴啊的几率大一些
相应的养老市场可能也会丰富一些
下降慢了,就小一些,贫瘠一些呗
除此之外好像也没啥别的更实际的意义
数据要有比较和参考才有意义。
我们看下这个出生人口数吧,根据这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 年全国出生人口是 1062 万。
除非你是人口学专家,光看这个数据是看不出什么的,要比较近几十年来我国历年人口出生数,才能对具体情形有所了解。
以下是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各年度出生人口数据:
1983 年:2052 万
1984 年:2050 万
1985 年:2196 万
1986 年:2374 万
1987 年:2508 万
1988 年:2445 万
1989 年:2396 万
1990 年:2374 万
1991 年:2250 万
1992 年:2113 万
1993 年:2120 万
1994 年:2098 万
1995 年:2052 万
1996 年:2057 万
1997 年:2028 万
1998 年:1934 万
1999 年:1827 万
2000 年:1765 万
2001 年:1696 万
2002 年:1641 万
2003 年:1594 万
2004 年:1588 万
2005 年:1612 万
2006 年:1581 万
2007 年:1591 万
2008 年:1604 万
2009 年:1587 万
2010 年:1588 万
2011 年:1600 万
2012 年:1635 万
2013 年:1640 万
2014 年:1687 万
2015 年:1655 万
2016 年:1786 万
2017 年:1723 万
2018 年:1523 万
2019 年:1465 万
2020 年:1202 万
数据趋势其实很明显,从八九十年代的 2 千多万,逐步震荡下跌。
2000 年到 2010 年,大约从 1700 万跌到 1500 万;2010 年到 2020 年,大约从 1500 万跌到 1200 万。
折算成出生率曲线图是这样:
结论:短期政策无法改变人口基本面大趋势(如二孩政策)。
PS:2010 年后的小幅反弹的原因是二孩的逐步放开,但仍然阻挡不了整体的下降。
我始终很难相信,政策能够压制需求
堵不如疏,即使短时间内,政策能够压制经济需求,那么这也是依靠权威去透支的
一旦权威倒塌,一切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就拿教育来讲
本质原因是阶级固化
而阶级固化带来的外显,即是没有上升通道,且资源分配极其不均
而教育成为了在人民眼里未来改变阶级属性的唯一路径
即使概率极低,又带有着数千年来底层民众朴素幻想的一腔情愿
教育也被赋予了无限的期望
因此,不解决阶级固化,使教育真的具备能够突破阶级的属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除此之外,任何的政策操作都是无解的
也是终将失败的
毕竟
你不能不给人民优渥生活的同时
还要掐断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
而很多时候,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让人绝望
而绝望,通常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甚至是
改变世界的力量
题目一:
我出生的时候,新增 1000 + 万人,
高考的时候,900 + 万考生
而去年新增 48 万人,
求: 我的孩子高考的时候,
大概至多有多少竞争对手?
题目二:
已知中国大学数量是基本稳定不变的,
如果现在普通小孩考上 985 是千分之一,
根据题目一的数据,你的小孩以后考上 985 的概率会提升多少?
这才是年度最佳催生广告
再等等,再等等,等等党快赢麻了
快进到中国大学招不够学生
题目居然不放这张图,这张图才是精髓:
敢不敢把这串数画个曲线图看看?
别邀请我啊!!!刚刚拿了知乎图文新秀奖,我的账号还想要呢:)
恭喜我国成功逆转了人口的三阶导数,阻止了我国出生人口持续加速下滑的趋势。
2021 年全国人口增加 48 万人!数据是客观的,冷冰冰的。对于数据的解读,可能就会是 “热血澎湃” 的。
这个年度新增人口,是 “净增”。不能认为是出生率。这应该是人口减少和人口增加的总体作用。
我们现在也是正往老龄化社会迈进。
那么涉及到人口减少的 “死亡”、移民,也应该纳入其中。
同样,涉及移民、出生的人口也应该综合考虑。
以上两项,前负后正,需要做个计算,才是我们的人口 “净增加”。具体如下:2021 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 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不管怎样,相比于五年前的净增数据,还是差不多腰斩了。也说明当前的出生率也是新低。
现在好多政策都开始刺激、鼓励生育,具体效果还得看明年数据了。
刚刚,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
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311 万人,女性人口 68949 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
延伸阅读
2021 年 5 月 11 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青年报
提问环节
1 新出生人口性别比
2 新出生人口一胎率
3 新出生人口父母平均年龄及分布
应评论区补充————
4 新出生人口父母地域分布
5 新出生人口父母职业分布
6 新出生人口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职业分布
当然了 提问的目的是精准催生
1062w,不符合很多人的预期。大家预计 2021 年出生人口在 960-980 万之间,预计 2021 年实现负增长。然而很多人都忘了,去年是什么年?人口可调可控嘛。
为知友们提供更多信息: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1 年中国经济数据。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 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311 万人,女性人口 68949 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8822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62.5%;60 岁及以上人口 2673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8.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4.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 9142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05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9835 万人,减少 1157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64.72%,比上年末提高 0.83 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 万人,比上年增加 1153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 38467 万人,比上年增加 885 万人。
相关信息:
2021 年中国 GDP 突破 11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搜狐新闻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1925311/answer/2313638210
来源:观察者网、中国新闻网、新京报
看到一个回答挺有意思的:
哈哈看了感觉很有意思。
咳咳,说点正经的:
人口红利结束,国家需要关注可以提高社会效率,降低社会成本的东西
所以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大趋势!!!
中国 GDP 突破 114 万亿元,人均如何越过美日呢?
2021 年,我们中国经济喜获丰收,那么,现在和美国的比率是多少呢?人均 GDP 什么时候超越美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数据吧: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 2021 年 GDP 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14367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1%,两年平均增长 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二季度增长 7.9%,三季度增长 4.9%,四季度增长 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83086 亿元,比上年增长 7.1%;第二产业增加值 450904 亿元,增长 8.2%;第三产业增加值 609680 亿元,增长 8.2%。
按美元计算:2021 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为 6.45,换算成美元就是 17.73 万亿美元,2020 年我国 GDP 为 14.72 万亿美元,GDP 增量高达 3 万亿美元——即一年增加一个多印度,而美国是什么情况呢?
美国目前还没有公布全年的 GDP 总量,不过去年前三季度是公布了的,前三季美国 GDP 是 16.9 万亿美元,第四季度因为连续通货膨胀在 6%,所以估计是 6 万亿美元左右,加起来是 22.9 万亿,美国 2020 年是 20.81 万亿元,即年增量只有 2 万亿美元。
中美 GDP 中间的差距只有 5.17 万亿美元了,按现在的速度,估计只要 5-6 年就反超了,当然了,这只是从数据出发,如果把汇率变化算进去,变化会更惊人,因为我国经济政治较今天的美国更稳定,更正义,更公道,所以全球目前更看好中国,即人民币将会一路走强,成为更强的硬通货,为了让世界各国购买人民币,国家一定会一步一步对人民币升值,换句话说,就是 114 万亿人民币除汇率时,汇率越小,人民币换算成美元就会越多,国际上就会有人更愿意存人民币。
我们来看一下人口数据: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311 万人,女性人口 68949 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8822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62.5%;60 岁及以上人口 2673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8.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4.2%。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 9142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05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9835 万人,减少 1157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64.72%,比上年末提高 0.83 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 万人,比上年增加 1153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 38467 万人,比上年增加 885 万人。
人口众多,人均 GDP 就少了,而要全面提高人均 GDP,靠的不是每年几个点的增长率,靠的是产业链全面提升,举个例子,在这一波电动汽车变革之际,我们中国只要成功取代了日本汽车产业,那么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人均 GDP 就将拉平日本的数据。
再比如台积电的技术壁垒,如果我们中国突破了芯片产业的技术围墙,就能快速拉平台湾省芯片产业岗位的人均数据,而这些东西,我们已经走到瓶颈的门口了,10 年之内是百分之一百能突破的,包括美国的苹果手机也会在十年内被我们中国超越,即中国全面完成产业提升,占据了食物链的第一链,那么人均 GDP 就自然而然的提高到今天美日的水平,而以后的日本,因为存量竞争被我们超越,就只能反过来走向下跌,躺在中国成功之下——这才是人均 GDP 的真正秘密。
所以无论我们中国 GDP 增长有多高,几年后超越美国,也无法实现人均 GDP 超过美日,因为人均超过美日的算法是另一套规则,那就是产业全面超越美日,而我们中国一定可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2020 年比 2019 年净增人口为 204 万,2021 年这个数字就成了 48 万。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从 2017 年 - 2020 年的人口出生数据分别为 12.43‰、10.94‰、10.48‰、8.52‰。可以看出 2020 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幅度非常明显,接近 2‰的比例。2021 年人口出生率为 7.52‰,下降幅度收窄,但是下降趋势没有改变。
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年底人口估计就是负增长了。
什么叫做断崖式下跌?这就是,形象生动。
从结婚人数来看,2021 年的结婚人数对比 2020 年增加了 28.7 万对,可是 2020 年对比 2019 年下降了 81.4 万对。除去疫情的影响,其实每年结婚人数也是在大幅萎缩的。
不过现在国家也在大力促进人口增长,开发三胎啊啥的也在稳步推进。
但是参考二胎政策的效果,恐怕想要立竿见影也是困难重重。而且如果三胎政策没有起到效果,恐怕人口下降会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免费分房吧,全国那么多空置房屋给有意愿结婚生育的人分一分,有点诚意。
中国人口 “高龄少子化” 趋势继续加深。2021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降至 7.52‰,创 1949 年以来新低;而 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升至 14.2%,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
国家统计局 1 月 17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 14.13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2021 年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继上年首次跌破 1% 之后,再创新低;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以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得出的人口自然数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男女性别失衡问题仍然存在。2021 年末,男性人口 7.23 亿人,女性人口 6.89 亿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深且提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 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 14%,则为深度老龄化;超过 20%,为超老龄化社会。2021 年末,中国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首次超出 2 亿人,占总人口的 14.2%,较上年末提升 0.7 个百分点,超 14% 红线。根据 CEIC 数据,14.2% 的这一占比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
更多内容请看:
2021 年中国出生人口 1062 万人 出生率 7.52‰为建国来最低
点此链接阅读体验更佳:财迷‖解毒最新人口数据:仅仅对数据的白描或就能让你变得激动
今天(2022 年 1 月 17 日)是国家统计局照例公布一些重磅数据的日子。也照例是财迷做 “data massage”,对着数据 “来一发” 的日子。这次公布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人口、居民收入和房地产数据:
其中,神州的 GDP 数据和人均 GDP 数据新鲜出炉,GDP 和人均 GDP 都增长了不少:
虽然财迷很想问:既然勤劳的神州人民创造的财富普遍在增长,为何有的地方工资却在下降,财迷公众号最近接到的广告也没有以前的多?但鉴于现在有的东西不能深究,这里财迷就不进行更多追问(手动狗头)。今天财迷主要撸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21 年人口数据——因为这个数据相对很重要,涉及了地产市场甚至整个神州的经济的未来:
大家都知道,任泽平微博和微信都被禁言:
而此君之所以会被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 “艺高人胆大”,希望抢在今天(1 月 17)统计局公布 2021 年人口数据之前 “搞个大新闻”,以引爆公众情绪,获取关注度。只是没想到 “出师未捷口先禁,常使英雄泪满襟”。但不管如何,这说明了神州人口数据的敏感程度很高。所以今天财迷不能做太复杂的 “data massage",只能就公开信息源,对数据做一个白描,不做太多评论。不过,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或许仅是对今年的人口数据的白描就能让列位看官变得激动并表示亦可赛艇。具体如下:1) 财迷在之前已经做好的神州新出生人口趋势图里加上了最新相关数据。下图请列位看官自行体会(图看不清请点击放大并横屏,下同):
2)如果列位看官看完上图还无感,那请看下面的神州净增人口趋势图(图看不清请点击放大并横屏,下同):
3)如果还有看官不能理解上面的图,财迷在这里向你描述一下,通过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知道:a) 新出生人口连续第五年下降。而且速度不算慢——仅仅 5 年,新出生人口就下降了一半。
看上去,由于生小孩这个游戏又肝又氪,新人似乎确凿都不愿意入坑了。
b) 净增人口连续第五年下降,而且速度要比新出生人口的下降速度快得多,已经接近 “死亡交叉”。
所谓 “死亡交叉”,就是从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正增长),变为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 (负增长)。具体可以见下图(图看不清请点击放大并横屏,下同):
4)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持续下降,其中 2020 年结婚登记人数只有 813 万对,比 2019 年减少 113 万对。
另,根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数据,2021 年前三季度,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共计 588.6 万对,比 2020 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人数小幅下降。5)当然,我们也要考虑这两年疫情因素影响了经济和国民的结婚 / 生育,出生率有可能不算正常。或许 2022 年出生率才有参考意义——如果 2022 年疫情能够完全结束,经济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的话(说实话,财迷一直在祈祷财迷所在的渔村和大陆之间能早点正常通关)。
其实,就财迷有限的了解,在财迷所在的小渔村曾经由于疫情期间大家无法出门而出现了一波生二胎的小高峰——那一段时间香江很多人由于没地方发泄自己的精力,只好把全心全意地去创造人类。
6)另外,我国自从 2016 年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到 2021 年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二孩生育堆积效应趋于结束。
所谓 “二孩生育堆积效应”,是指在实施二孩政策之前,许多非独夫妇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二孩政策放开的头几年释放出来。
现在,我们可以指望的只能是 “三孩生育堆积效应”。
7)提醒哪些准备投资幼儿园或婴幼儿用品相关产业的看官一下:就目前趋势看,最多两三年后,一些幼儿园将变得不好招生,一些做婴幼儿用品的商家估计生意会下滑。8)当然我们也要充满正能量:凡事都有好的一面,这里不妨预测一下:2021 年的数据似乎确凿可能比 22 年的高(手动狗头)。
言尽于此。
最后,喜欢财迷文章,想了解更多?请在微信里关注公号 “JLTCM2016”,或扫描下列二维码:
同时,为防止失联,还请关注公号:“九龙塘月兑之家” 作为备份。本号将在未来每月推出至少一期与移民相关的视频或文章,同时也会在应急时转发财迷文章:
各位还可以在微博、知乎、雪球、推特上关注公号:“九龙塘右眼财迷”。财迷会在这些平台同步发文。
各位也可以在 B 站 (境内) 和油管 (海外) 关注财迷的视频号: 九龙塘右眼财迷。财迷暂定会每月发布一期视频。
各位想要了解财迷自己的投资动向(我会把个人投资记录经过处理后发到朋友圈)或者问财迷各种问题,请加财迷微信 JLTYYCM20(这个号也是用来防止失联的)。同时,财迷也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即时的经济信息(已经加过财迷旧微信号的读者请勿再加,新号旧号内容都一样, 否则会被拉黑)。财迷文三俗内容多,各位想要了解财迷分享的往期被删文章,可以从公号下 “鼓瑟吹笙” 一栏进入财迷 QQ 群观看。
我国人口问题从来都不是太多或者是太少。
问题一直都是在于人口结构问题。
直白点就是由于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均寿命延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化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社保,这可能涉及到退休等问题,这个可不是躺平就可以避免。
一般而言解决的方法也简单,要么鼓励多生(各种福利),要么引进外来年轻劳动力人口。
所以如果你真的担忧我国的生育率,如果你真的担忧我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如果你真的想为国家出一分力,如果你作为一名未婚男性。
考虑到我国的结婚和生育成本,生育意愿,以及外来人员的文化、宗教差异代理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等因素,我个人是非常建议大家同学
老师,去东亚其他国家找文化渊源相近的人结婚,例如越南、马来西亚等。
一来引入年轻劳动力;二来婚恋成本较低,可以提高生育支出,女方生育意愿也较高;三来文化接近,出现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几率较低。
至于女性方面我就不给意见了,也没那本事,更怕被骂,就这。
可能和主流说法不一样,大家能理解就看,不理解就算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是四十出头,可能就有这么个感觉,就是最近几年,死的人越来越多了,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朋友或者亲戚家的老人过世。我这个人比较热心,经常去帮忙,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殡仪馆六个厅不够用,基本上从 7 点到 14 点一场接着一场,火化的时候也是排队,四个炉子不停烧!而且到了下葬的时候,你们看看陵园里茫茫都是碑,近些年新建陵园的新闻也越来越多了起来。
就发布数据来说,最近几年死亡人数在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就是建国后最大一批人接近最后时刻了,我们的父母、祖父母都在离我们远去,而年轻人的死亡率和出意外的几率也在增加。
所以如果考虑到今年增加的死亡人口,我们的人口增长数还是可以的。
未来我们会极速进入一个老人离世的高发阶段。
就我来说,短短两年我家就有两个至亲长辈和一个妹妹离世,到了这个时候才能注意到自己在之前是多么多么缺少对他们的陪护和照顾,失去后长时间不能释怀。
所以我们在关注人口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看看老人和生边人的死亡率,他们正在加速离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珍惜最后的时间,切勿像我一样追悔莫及。
生与死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怎么活。
面对生育问题,我们需要拿出新水平、达到新境界,通过新举措、新发展,形成新突破,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新方法、看清新形式、厘准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期待、新关系中,用好新本领、展现新风貌、走出新高度,新知识造就新事物、新实践获得新成果。
一定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明了紧迫性、坚持自觉性、拿出主动性,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把握时代性、坚持实践性,特别要有针对性,面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我们需要考虑到其复杂性与艰巨性,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有计划性、敏锐性的干好事情。
同时,不能遗忘规范化、程序化与制度化的重要程度,只有在有序化、科学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条件下,我们才能让年轻化变得正常化。
主动热心、坚强耐心,拿出诚心与决心,用我们的红心坚持铁心与公心,明确辨析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注重学习意识与上进意识,最终育养出管理意识。
找准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注意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重视着重点、着力点、关键点,这些是做事情的支撑点。
统计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让我们为统计局干杯。
为中国人口红利干杯。
为啪啪打美帝看衰中国人口脸的人干杯。
2013,单独二胎,人口出生 1640W
2015,全面二胎,人口出生 1655W
2021,三胎政策,人口出生 1062W
2022,全面放开。
2023,二胎奖励。
2024,单身收税。
发改委亲自下场表示我国人口还将长期保持规模优势,人口红利将继续存在并日益显现。
以后预计每年都会小规模人口增长的
这是我党交给人口统计局的光荣任务
想看热闹的提前离场吧。
7 月 21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还将长期保持规模优势,也在承受规模压力,而人口红利将继续存在,而且人才红利将日益显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欧晓理
欧晓理介绍,从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平稳,也呈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从人口总量上看,过去 10 年间保持了惯性增长态势,只是这种惯性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总规模是 14.1 亿人,人口规模压力还是很大的,我国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 18%。从年龄结构上看,0-14 岁少儿人口比重从 2010 年的 16.6% 提高到 2020 年的 17.95%;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在 2011 年达到 9.4 亿峰值以后逐步减少到 2020 年的 8.9 亿;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 2.6 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 18.7%。人口发展呈现出总量增长的势头在减弱、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数量减少等这样一些结构性特征。但是从人口质量上看,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2010 年的 9.7 年提高到 2020 年的 10.8 年。
欧晓理表示,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还将长期保持规模优势,也在承受规模压力,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能够有效保障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当然每年就业压力也很大,所以不仅人口红利将继续存在,而且人才红利将日益显现。
欧晓理指出,人口结构的一些变化也要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健康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各种重大影响,这些影响里面可能存在着一些风险挑战。” 欧晓理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次又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三孩生育政策实际上兼顾了人口规模压力和结构挑战两个方面,对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应该相信,人口要素仍将持续为我国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下,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十足、潜力巨大。
2022 年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的人口数据,2021 年我国出生人口 1062 万人,死亡人口 1014 万人,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逼近零增长时代。
2021 年,14 亿人口的中国,仅增加 48 万人。
人口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了。
说说为什么我认为年轻人应该结婚,应该生育,建议生育三胎的理由。
钱的本质是什么?
我现在多赚钱,攒一笔,这样就不用生孩子了,等我老了以后,自己用钱给自己养老。
有这样想法的人,他们本质都是没有理解什么是 “钱”。
钱的本质就是兑换生产力的 “计数单位”。
你有 100 块,这 100 块本身就是一个数字,关键是 100 块能换到什么?
打比方:
1 块钱可以换一头牛。
100 块钱可以换一头牛。
1000 块钱可以换一头牛。
那么实际上以上 1、100、1000 的价值是一样的,都是一头牛。
所谓大家经常说的钱不值钱了钱,就是:
你现在有价值一头牛的 100 块钱。
但是 5 年以后,你发现只能换半头牛了。
可以换的对象越来越少,这就是钱不值钱了。
那东西是怎么来的?
比如你要用钱去换卫生纸、牛、高压锅等等…
卫生纸、高压锅是需要工人去上班做出来的。
牛是需要牧民养出来的。
你现在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是人去上班,然后上班工作做出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用机器人。
是有机器人和自动化,但是机器人还是人生产的,自动化也是需要程序员的,再怎么人工智能化,无非就是把底层工作给机器做了,人还是离不开的,至少目前是绝对的离不开的。
继续分析,你有价值一头牛的 100 块钱,你以为你有钱就是大爷了吗?
这前提是很多人还在上班做事,把物品做出来,牛也一样,牛是牧民养出来出栏的。
如果没人养牛了,你有 100 块钱有什么用?这就是废纸一张。
人去上班,去做事,这个过程就叫生产。
这些上班、做事的人,他们的生产水平,就叫生产力。
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是下降的,你有钱有什么用?
而且就算生产力是上升的,钱也会因为各种经济活动原因,越来越不值钱。
改革开放初期还有 “万元户” 的说法,就是有一万块,你就是有钱人。
现在身家一万块有意义吗?
经济腾飞的情况下,钱都会越来越不值钱,更何况万一遇见生产力上下波动呢?
指望单纯存钱就老了有保障,这和刻舟求剑有什么区别?
看看今天的美国,拜登印了这么多钱,但是就因为美国供应链崩溃,导致美国人根本买不到东西,这时候钱有用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
现在 60 岁及以上人口 2.67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18.9%。统计的是 60 岁以上,那 49 岁 - 59 岁呢?这些人就真的身体素质倍棒,很年轻吗?
我重新说个算法吧,按照 49 岁来算老年人,你觉得现在老年人有多少?
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一个现实就是,如果大规模生产人口退出生产,就是上班的人变少了,那么生产力就会 “波动”。
生产总人数变少一部分,如果继续提升生产效率,还是能抵消一部分波动的。
那万一提升生产效率遇上了硬骨头呢?技术发展不是你说马上有就有的,是需要时间的。
而且如果你退出生产的人口过于庞大,已经超过了提升生产效率可以抵消的浮动,这会意味着生产力的上下波动吗?
是,我们是需要产业升级,但是这客观来说是一个规划的目标,而不是已经坐实的事情。
但是,很多劳动人口要退出生产了,这是已经坐实了的。
看完以上这些,你还对存钱养老这么自信吗?真觉得优势在我?
总结:
1、存钱是守不住价值的,最后钱只会面临各种不确定的经济风险下被稀释。
为什么大资本需要投资?
投资的本质就是,把热钱转移到前景不错的行业里面去,这样大资本的财富之路才能通过持续升值,抵消贬值的稀释。
2、**如果社会总生产力下降,你有多少钱都没有用。**物资越多,价格就越便宜,钱就越值钱,而物资是需要人来生产的,人不行了,生产力就打问号。
3、产业升级可以抵消部分生产人口总数下降,但是如果你下降的过大,那也是很难抵消的。
产业升级能弥补的人口缺口是有限的,不能超过过多。
我给你算个账。
假设你现在存了一百万给你自己养老用。
等现在 90 后为主的年轻人老了以后,劳动力人数会大幅下降,但是需要保姆等劳动力的人会更多。
我就打保姆一个月收你一万块,实际上现在大城市早就超过这个数了,部分小城市很多也开始上 7-8 千了。
一年保姆基础花费就是 12 万,100 万连请保姆十年都不够。
这还是我没有算保姆涨价、钱会贬值的情况下。
还有万一你老了有病呢?万一你活的很久呢?现在老年人可普遍长寿哦,现代人活 70 岁以上的大有人在。
100 万,真的够吗?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你一问那养老怎么办?这些人就说:“我老了就不活了” 的气话。
本质上只是回避了这个问题,没有做任何准备。
这就好像每一个放假以后的孩子,都会发誓说自己准备暑假好好努力学习的,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去玩耍了一样。
当年 80 年代的法国年轻人丁克,长辈劝他们不要这样,他们就说关你屁事,我老了就自己解决!结果真等老了以后,没一个动手的,全部都说水太凉,然后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福利。
现实就是人越老就越想活,活的越久,就越是不想死。
说个现实例子,我曾经亲眼看见一个年轻人,前一秒还在发微博说:“爷就是不结婚,大不了老了以后自己解决”。然后下一秒,他看见新闻说延迟退休,就开始骂街。
既然你都赌气说自己解决了,怎么还在意延迟退休呢?
还有,你不会以为只是延迟退休就结束了吧?不会吧?
1 月 14 日的热搜,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厦大教授建议养老金与生育挂钩,不生育的,退休后只能领取最基本的养老金,建议养老金设置分级。
你觉得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但是这能怪国家吗?
去 B 站搜索关键词生育,就有一堆人鼓掌不结婚、不生孩子,去责任化意识的虚无主义视频。
生气的、想不通的,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数学是不是白学了?
如果你觉得社会存在问题、不完美,你就去斗争、去改善、去争取公平公义的胜利,让我们社会更美好。
反对 996,应该做的是去斗争违法乱纪的资本家, 而不是鼓吹集体不婚。
斗争 996 的资本家,你会得到劳动法的落实,你躺平鼓吹不婚不育,躺的死资本家?
这种思想蔓延,最后只会害了中华文明。
而且这样资本家损失是 0,人家发现这个社会持续下行、起不来以后,你以为人家会难受?人家马上一张机票就移民走人了,资本是无国界的。
如果不生育可以斗争赢帝国主义和资本家,那中国清末民初就不应该发生辛亥革命和农民革命,而是集体躺平拒绝生孩子。
恰恰相反,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剥削,你看日本、韩国,什么躺平反抗成功?算了吧!那些没孩子的日本人、韩国人,最后到 70 岁了还在 996。
韩国一半以上的 60 多岁老人和 3 成 70 多岁老人,一直在工作。因为退休后收入大幅减少,仅凭养老金和退休金很难维持生活,而未来养老金能不能维持都是问号。
人老了就不愿意斗争权利了,也不愿意创新了,只能将就着、忍着、得过且过着。
现在韩国、日本很稳定,虽然社会死气沉沉,但是再也没有人反抗财阀了,都一堆老头老太太了,出门都费劲,那不是被财阀拿捏的死死的。
一个社会常识:想博弈赢资本方,需要大量热血沸腾的青年人,而老龄化高度稳定,极度有利于垄断资本。
你还年轻,还有改变的机会,中国还有改变的机会,我们不要骗自己。
我们不应该成为下一个日韩,这不是革命乐观主义,这是不革命的悲观自爆。
捍卫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完成共产主义理想,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需要很多的未来接班人。
面对困难,要战斗,而不是躺平。
打比方解释一下,“市场越来越小” 是怎么回事:
你爹妈年轻的时候,可能还有 10 个公务员岗位,等你长大以后,因为社会不生育,导致公务员岗位只有 5 个了。
你爹妈年轻时候开小卖部,有 10 个人来买槟榔,等你长大再去开小卖部的时候,因为社会不生育,来买槟榔的人只有 5 个了。
小卖部只是打比方,持续超低生育率的话,以后所有行业,每隔一代人,市场规模就萎缩一次。
你爹妈年轻时候去创业,人力成本很便宜,开公司成本低。等你长大以后去开公司,一看员工的要求,感觉还不如直接去打工,创业门槛启动资金是越来越高了。
你爹妈老了,现在去雇护工有点贵,但是还能承受。等你老了去去雇护工,发现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
很多人说,不生育好啊!让人口红利消失,我恨死人口红利了。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也不是中国的中庸之道思维。在人口红利的社会中,普通人既是人口红利的廉价部分,也是人口红利廉价的受益部分,这是辩证的关系。
人口红利的时候,体力劳动价格会很低,但是你会创业很容易,而且蓝海机会很多,这就是几十年前的中国。
内卷这个词火爆,大概是 2019 年开始的,刚好是 60、70 后开始步入老年,90、00 后开始入市工作的时候。
完全对得上人口趋势。
90、00 后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是中国生育率开始下坡路的时候。
60、70 后的时候,他们也是人口红利,但是因为当时的下一代年轻人还很充分,所以 60、70 后苦一段时间积累以后,就可以人生跃升成功了。
而 90 后、00 后因为遇上低生育率发酵,导致他们后面没人了,后面的 10 后人口严重不足。
老人会不断的逝去和退休的,等老人退了以后,中间的中年人就会上升去,然后新一代的年轻人就会成为中下层。
60、70 后的下层就是 80 后、90 后、00 后。
80 后、90 后、00 后这些年轻人对前辈来说,数量还是充沛的。
正常情况是,当 90 后、00 后进入中年以后,就该慢慢积累升上去了,但是他们下面人没了,不够了、
所以他们没什么机会跃升了。
阶级跃升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人口再循环,无论怎么共同富裕,你人口是老龄化萎缩状态,那靠近头部的位置就一定会越来越少。
鹤岗就是典型,现在鹤岗已经暂停招聘基层公务员,鹤岗生育率 0.7%。
多少人对应多公务员,人不够了自然当地公务员岗位就 “暂时” 没了。
一百万人口的城市,打比方对应是承载 1 万公务员、1000 个公司。如果人口锐减到 50 万,后面公务员和企业数量全部都必须减半,这就是铁律。
为什么 90 后感觉最内卷?因为对 90 后来说,他后面本来应该存在的一波红利,因为各种原因,岔气了。
你可以说这不是年轻人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必须解决问题。
岛上的龙应台曾经说:“我不要大国崛起,我就要小民尊严。”
这句话被国内批判的很厉害,说没有大国崛起,哪来你是小民尊严?
那生育问题不也是一样的?年轻人大规模不生育,你还指望有大国崛起?没有大国崛起,还指望能保住小民尊严?
中国陆地与 14 个国家接壤,绝大多数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周围有大量人口上亿的国家,比如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尼、越南(接近一亿)。
中国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中国强则万国来朝,弱则万国来砍一刀。
大白话意思就是,按照中国这周围环境,如果太弱,可能会被瓜分掉,这种事在清朝已经发生过一次的,只是瓜分我们的不是周围国家,而且列强。
这倒不是说周围国家就没有想法了,而是他们当年也被殖民了,暂时没机会。
西方已经不玩直接殖民了,都是支持这些国家,鼓动他们来搞中国。
现在印度对中国什么态度?长期说要侵略中国西藏,现在还在边境对峙。
现在日本对中国什么态度?
目前日本执政的可是军国主义的原班人马后裔,天天参拜靖国牲社,配合美国不断针对我们。虽然日本也老龄化,但是日本人性格就是喜欢赌博啊,人家是岛国,精神上总感觉自己不安全,输了继续困守到岛上,赢了就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了。
现在越南对中国就老实吗?
现在南海周围各国,哪一个不是随时想瓜分中国南海的?
现在美国对中国什么态度?他们五眼联盟随时都想搞死我们。
中国现在是人口众多的强国,如果变成了一个年迈、衰老、越来越脆弱的国家。你觉得我们周围国家会不会闲着?
东南亚国家现在是和我们关系不错,但前提是中国实力对他们是压倒性的。如果中国衰弱,分食中国他们就可以饱餐一顿。
不要以为躺平了,放弃了,自暴自弃了,事情就结束了,舒服了。
苏联解体以后,看看俄罗斯今天什么状态?
经济长期没有任何增长,而且西方群殴越来越密集,他们的日子长时间都会很苦。
1、庞大的领土被周围各国瓜分,“梦回” 八国联军时代。
2、如果所有人都不生育的话,事实就是养老没有任何保障,准备做好和日韩一样工作到落幕的准备。
3、国力衰弱以后,企业家在海外毫无地位,人家随意绑架,而且还敢不放,异常屈辱,但是只能忍着。
4、经济持续低迷,人口越少,内卷越严重。
5、做好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准备,今天的日本动不动被爆什么什么企业造假,就是因为这个老龄化的日本放眼望去,全部是衰败的景象。
6、垄断资本赢麻了,70 岁老头 996 很服从,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去网络发声反抗,因为人老了,害怕风险,希望得过且过。
7、愧对祖先,我们辜负了先辈的努力。
面对西方和世界,这一次我们绝对不能输。
就算躺平了,也别指望就不用累了,只会苦十倍,苦到让未来的你天天怀念今天是多么的幸福。
建设好社会主义,完成伟大祖国的复兴,让中华民族崛起,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建议年轻人努力去结婚,努力去抚养好下一代,减少并不必要的中产阶级消费陷阱。
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当年李大钊等先辈没有选择逃避,或者自暴自弃,我们也不应该这样。
每次去看 B 站上关于人口的视频都是嘲讽和自暴自弃的言论,我都很反感,这不难解决任何问题,只是不断的打击信心。
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既要斗争无序扩张的资本,同时也要完成好婚姻和父母的责任,要强化信心,正视问题,坚持斗争到胜利!
先辈革命,大多数都完全没有耽误生育,很多事并行是不冲突的。
那些论证集体不生育有道理的媒体,我就想问一句,如果读者爱好吃 shi,你们是不是会为了追求流量,去论证吃 shi 的趋势是合理的?
要讲问题,但是更要努力探索解决问题,而不是鼓吹自暴自弃。
鼓吹自暴自弃的人,最终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会被中华民族的历史审判的。
说话要对 5 千年历史负责任!
我相信社会、相信国家,人口一定可以振兴!也必然被振兴的!我拒绝唱衰,因为我不想做空我们自己!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多生,是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工作生活的压力,另一个是接受的信息多元化,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这也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也面临,比如德国,只是我们国家这个速度来得有点快。
但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还算强劲,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1 年国内生产总值超 114 万亿元,为 11436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8.1%,两年平均增长 5.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二季度增长 7.9%,三季度增长 4.9%,四季度增长 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83086 亿元,比上年增长 7.1%;第二产业增加值 450904 亿元,增长 8.2%;第三产业增加值 609680 亿元,增长 8.2%。
这个数据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大国来说,增长是十分亮眼的,尤其是在疫情还未完全过去的情况下。换算成美元,中国 2021 年的 GDP 总值为 18 万亿美元,占据全球生产总值的 17.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些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在我国 GDP 的组成比较全面,主要依靠强大的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还有建筑业、外贸业,其次是装备贸易等领域组成。
总的来说,我国具备完整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使得我国的经济根基较为稳固,这也是我国 GDP 能够不断增长抗风险能力也较强的原因,未来的潜力非常大。
再来对比看看美国 2021 年的情况如何,美国 2021 年 GDP 总值为 22 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的 24.4%。美国的 GDP 组成,主要是金融业与高科技产业,还有能源出口、军火贸易 4 大板块创造。这 4 个板块创造的利润附加值高,而且市场需求性强,属于高端产业链范畴,议价能力以及赚汇能力比较强。目前,我国的 GDP 已达美国的 80% 左右,中国也有能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美国竞争,但达到全面竞争的状态还需要时间继续发展。
虽然我国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人口红利衰退,消费降低等,但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强劲,目前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随着未来科技上的发展,老猫对总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悲观,退一步说,至少能稳坐世界经济第二的国家,第三的是日本,2021 的 GDP 只有 5 万亿美元。但国家在制定政策上,确实需要多分一些蛋糕给广大的做出贡献的人,毕竟在这些年一直为国家添砖加瓦,现在让一个这么重视血脉传承的民族选择了自然绝育,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好的方面是现在国家正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后面力度应该会更大。
人口增长是长期变量,没什么好说的。其实今天的数据估计去年 4 月份以前就估算出来了。毕竟 10 月怀胎。否则你以为三胎政策怎么会出台这那么快?
2022 年的情况怎么样?其实过两三个月也估计差不多能统计出来了。
还是那句话,看下一步吧。但说实在话,有没有下一步,情况其实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未来 50 年内,利好殡葬业
中国人口多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可以在国内建立全面完善的产业体系,这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可以提供全面的产品从而做到在对国内自给自足,对国外可以提供各种贸易品。而全面完善的产业体系又依赖于人口数量,例如初步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至少需要六千万人口,是故很多人口小国虽然能生产很优良的某些工业产品甚至某些工业品类,但更多门类的工业品无足够人力生产,就只能依靠进口,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其贸易地位。
2、人口数量足够多才会产生足够大的人口聚集效应(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而只有在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其资源配置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利用效率。即单位面积内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教育,物流,医疗等资源才会有较高的利用率,也才有足够的人参加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而在地广人稀的地方,物流、交通的单人成本就会飞速增加,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更多的居民不得不身兼数职(例如司机要兼职会修车,专科医生要兼职全科医生),大幅增加了培训成本,降低了专业技能水平。
3、在国内产生足够规模的内需市场,保持经济稳定。因为国际贸易存在着众多的贸易壁垒,各国经常为了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而抵制国外相同产品的进口,这就造成在某些产品上有竞争力的小国会因为大国关闭市场而造成本国出口产品严重滞销,进而造成小国经济大幅衰退,相关产业的企业因为销售收入大减而破产倒闭,进而丧失产业优势。而人口大国在面对这种贸易打击时,其相关企业还可以依靠在本国国内市场获得的利润生存下来。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21 年人口数据如下:2021 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很多网友和学者预测的没错,按照统计局的数据,2021 年全国人口净增长不到 50 万人。这个趋势保持下去,2022 年很可能将会是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第一年。
接下来以人口增量维持盈利增长的行业或企业应该做好准备了,从母婴、孕婴行业开始以此类推,很多行业要考虑新的业务和盈利增长模式了,工厂流水线要真正考虑如何更人性化的对待一线工人了,类似于互联网这样的行业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如日中天无比辉煌了。
我们见证了历史,只要大家保持理智,下一代年轻人(00 后 - 20 后)将会在职场和工作岗位上收获更多的尊严和体面感。“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句资本家监工的经典名言将会越来越远离这个国度。
证明我国防疫成绩显著。
要不然像美国那样的防疫估计人口就要减少了。
新增人口不足,意味着现有消费能力无法延续到 15-20 年后,这跟现在已经至少接受完 9 年义务教育,可以看明白我写的文字的人有什么关系。
政策是会先行,但现在的市场规律不会改变,劳动人口结构性过剩,才是现阶段要解决的现实呀。
劳动人口结构性过剩,导致人口内卷严重,人口竞争力并没有得到与其投入时间的提升。
劳动效率不高,科技等工具含量依然不高,总体劳动产出不充分依然是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需求结构不合理。
卷是现在能读懂我这篇文章的成年人的命。除了更卷才是对自己负责,同时更积极的寻求外部的机遇,督促国家落实提高待遇,分配向更公平的方向进步,那么自己的卷才有未来。
期望躺着就可以过上好日子,那真是做梦,各位同志。
有人提到日本,那我说下日本,
视频里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分布,
时间跨度是战后到 2050 年间。
日本 2021 年末人口约 1 亿 2610 万人,
2020 年 10 月国势调查时人口 1 亿 2622 万人,
1 年间减少 12 万人,5 年间减少 86 万人。
完美诠释一条华丽的下坠线…… 日本政府很慌了。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生人口依然超过了一千万。考虑到中国新生儿夭亡率极低,这一代初为人父母之人又普遍还是受上一代那种农业社会式的思维影响(如果不太理解的话可以去教育话题下看看主流知乎众的思维认知),在十八年后中国整体上依然会面临极为严峻的就业压力。所以许多人想象的到时候就业压力低的纯属高兴太早了(除非新一代的父母能够变换思想)。
估计许多知乎众会对我上面说的话感觉到莫名其妙,毕竟未来数十年死亡人数铁定会大于出生人数,所以劳动力铁定会萎缩才对——保持这种思维的人本质上是没搞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口不等于劳动力,第二个是现在国内相当多一部分就业岗位十八年后大概率就不复存在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你只需要去各地找五六十岁以上的聊一聊在调研一下就完全明白了。我们现在狗嫌猫弃的中专学历在他们那儿都是高学历,我们现今人人看不上的普工在他们那个时代那都是实现阶级跨越的渠道了。他们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连农民工都当不了的 24k 纯文盲。。。。。
再来说一下十八年后大概率要消失的岗位;它们中有些只是单纯的时代所需,例如建筑业以及基建相关的重体力劳动(现在中国人均钢铁蓄积量已经接近八吨了,发达国家的平均值才多少。)。有些是为了消耗过剩的劳动力而搞出来的实质上是以工代赈的玩意儿,正常情况下这些岗位就不应该存在,例如相当多的外贸出口相关行业(考虑到各类广义上的补贴中国的出口整体而言是亏的,只不过为了不让社会上有太多闲散人员亏钱都得干。只不过十八年后这类岗位大概率会因为无法吸引年轻人从事而失去消耗过剩劳动力的功能)。还有一些则是兼而有之,例如种地(一方面为了保障主粮供应精耕细作确实可以提高单位亩产而达到整体增产的目的,另一方面田地里那些繁琐的轻体力劳动也确实能够消耗掉数亿留守人员的劳动时间。只不过大概六七年之后中国的海军实力就会和老美齐平,十八年后大概率都超过整个西方的总和了,到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单纯依靠本土来解决粮食问题了)。
当然了,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是增加的。只是以现在这个逼样劳动力的总需求量的增速大概率是追不上劳动力的增量的(都这熊样了居然还能超过一千万真是匪夷所思)。而且注意我开头说的内容;我们这一代人普遍受到旧思维的影响。而受旧思维影响的人培养的下一代,别说参与新增岗位的劳动了,恐怕在他们被规训的思维里连消费这些新增岗位的劳动成果都被认为是罪恶的。
人少点好。14 亿真的很恐怖。
咱们真配不起地大物博这个词。
看看人家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的资源。
全名疫苗的情况下,还有一千多万。。。真是不可思议啊
且看明年吧
一、通过历年人口普查金字塔会有直观的发现:2010 年 20-30 岁的人口比较多。到了 2020 年他们在 30-40 岁之间最多。但是他们这部分生育能力最强的人口没有让 0-10 岁人口显著增加。
二、大陆地区人口 / 港澳台人口对比
根据 2010 年人口统计(大陆地区)由 13.3281 亿人口增加到现在的 14.1177 亿人。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十年间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增加 7896.8 万。如果平均到每年是 789.68 万人增加,而去年增加 48 万。这个增加到人口中还有因为人均寿命增加导致的老年人增加。这不但说明人口不是正增长,反而说明人口是负增长的一个有力证据。
如果中国人口每年减少 500w,20 年就减少 1 个亿,对应的 14 亿人需要 18 亿亩耕地,13 亿人就只需要 16.7 亿亩。释放出来的 1.3 亿亩耕地约合 867 亿平方米,按每间普通独院别墅占地 300 平米计算,可以建设约 2.9 亿套。按户均 3.5 人计算,可居住 10.15 亿人。
20 年后中国会和美国一样家家住别墅吗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了!
2020 年出生人口大概 1200 万。
2021 年还没公布,大概 1000 万浮动 50 万。
所以疫情防控很重要~这病对 65 岁以上老人杀伤性太大了!
没啥关注的。
前几天看的帖子挺经典。
总结下来就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了欧洲一两百年的路。
但是,我们的人们却还是那一批人民。
下面就是我们人民需要经历的,最终目的就是跟部分欧美国家一样八小时工作,不加班的状态!
中间需要与 996 斗争,与企业斗争,最后政府也会站在我们这边。。。等等吧。估计还要很多年。
我就想知道以后的养老金怎么办。
建国以来的出生人口数量如下:
年份 出生人口
1949 年 1275 万
1950 年 1419 万
1951 年 1349 万
1952 年 1622 万
1953 年 1637 万
1954 年 2232 万
1955 年 1965 万
1956 年 1961 万
1957 年 2138 万
1958 年 1889 万
1959 年 1635 万
1960 年 1402 万
1961 年 949 万
1962 年 2451 万
1963 年 2934 万
1964 年 2721 万
1965 年 2679 万
1966 年 2554 万
1967 年 2543 万
1968 年 2731 万
1969 年 2690 万
1970 年 2710 万
1971 年 2551 万
1972 年 2550 万
1973 年 2447 万
1974 年 2226 万
1975 年 2102 万
1976 年 1849 万
1977 年 1783 万
1978 年 1733 万
1979 年 1715 万
1980 年 1776 万
1981 年 2064 万
1982 年 2230 万
1983 年 2052 万
1984 年 2050 万
1985 年 2196 万
1986 年 2374 万
1987 年 2508 万
1988 年 2445 万
1989 年 2396 万
1990 年 2374 万
1991 年 2250 万
1992 年 2113 万
1993 年 2120 万
1994 年 2098 万
1995 年 2052 万
1996 年 2057 万
1997 年 2028 万
1998 年 1934 万
1999 年 1827 万
2000 年 1765 万
2001 年 1696 万
2002 年 1641 万
2003 年 1594 万
2004 年 1588 万
2005 年 1612 万
2006 年 1581 万
2007 年 1591 万
2008 年 1604 万
2009 年 1587 万
2010 年 1588 万
2011 年 1600 万
2012 年 1635 万
2013 年 1640 万
2014 年 1687 万
2015 年 1655 万
2016 年 1786 万
2017 年 1723 万
2018 年 1523 万
2019 年 1465 万
2020 年 1200 万
2021 年 1062 万
出生人口走势图如下
假定 49 年之前每年出生人口为 1200 万(已经很乐观了,实际上因为战争远远小于这个数字),2021 年之后每年出生人口为 1000 万(这也很乐观了,大概率会在 800 万左右),如果认定人的平均寿命为 80 岁,65 岁 - 80 岁之间为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口,25 岁 - 55 岁之间为社保养老金缴纳人口。
那么在当前 2022 年缴纳社保的人数应为 66785 万人,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应为 21860 万人,相当于超过 3 个缴纳社保的壮劳力在养一个老年人。
而在 80 后和 90 初领取养老金的 2060 年,缴纳社保的人数应为 39539 万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 33046 万人,相当于一个缴纳社保的壮劳力养一个老年人。
而且在 2022 年有养老金资格的比例应该是远低于 2060 年的养老金资格比例的,实际上每个老年人的供养人数应该会有接近 10 倍之差,就如当前大部分人的退休金也只是可以过上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当减为 1/10 的时候又该如何呢?
如果未来可领的养老金极为微薄,那当前缴纳如此之高的养老保险又是怎么回事?
看了一圈,我应该是知乎预测最准的吧。
这是去年 8 月的预测,后来我进一步精确到了 1050 万左右。
这是我前一年预测 1200 万,分毫不差之后,第二次勇夺第一。
本来就说了,2021 负增长概率只有 40%,2022 年就 100% 了!
未来人口问题,将成为经济话题下第一热门问题,远超房价。
首先,大趋势已经形成,人口趋势是百年趋势,基本没有成功扭转的先例,发达国家的高额补贴,几乎全部失败了。高生育率文化的那些种族,一样失败了。
而最近两年,降幅扩大的原因,在于经济和疫情。
然后是疫苗的普及。虽然没有啥医学证据证明需要避孕的时间,但是很多人都会自觉延长这个时间,我身边的人,注射了疫苗的,普遍表示两年内不准备要孩子。
最后,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额,和知乎内容不重合,凡是关注我的,都发财了。
我是时代之,一个_独立投资人¥_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 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
48 万人?没搞错吧?我以为怎么也得有个 300-400 万。人口基数那么大!
我没有要二胎。儿子出生时,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不敢再买国产奶粉。(三鹿老总毁掉一个产业的信誉,居然还能活着。)最后选定了澳优奶粉。一个月五罐,加上辅食、清火宝、尿不湿什么的,当时我一个月工资给他自己花都不够花。然后三年级到去年,每年培训班三四万。将来还得上大学,还得给他买房子。这个育儿成本,怎么要二胎。连出门旅游都不舍得。再说,老人都年逾古稀,谁给看孩子?
唉,怎么解决老百姓不敢生二胎的问题,是个考验。
我有一计,宣布中考高考加分。二胎家庭,老大加 50 分,老二将来加 30 分。三胎家庭,老大加 80 分,老二加 50 分,老三加 30 分。因为家有二胎,势必牵扯父母照顾辅导老大学习的精力,加分是应该的。同时,孩子 5 岁以前发给奶粉补助。
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 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在疫情、育龄妇女减少等多因素的影响下,2020 年出生人口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同时,我国总人口净增长也明显下降。
这个人口增加不用多说,生育率根据现在的现状是肯定提升,三胎政策不是说就小地方就不生了,肯定要有优惠待遇和福利,现在劳动力又少,那就生育率是提高的。
然后就是增加的人数同比也不会很少,国内内卷压力很大,但是需要劳动力,不过就看这个增加的增长率是真的降到最低,可能就是人口的负增长不久就会到,我们也是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和趋势这种不得不发展到发达阶段要面对的。
可以这么说,虽然政策很好,都在生育,但是老龄化导致的死亡率升高,而且现在新冠对生活和各方面的打击很大,很多老年人身体急剧恶化,所以就是现在你既然大城市内卷严重,没有钱去生或者没时间去管,老年人又没有资金和时间去打理自己身体,医疗资源不足和短缺,都是使得这个生育率开始降低的可能。
以后的主要矛盾会变成,人口老龄化 + 延迟退休与 35 岁上限 + 996 的矛盾
没有申论生成器吗?我怎么还没看到一篇?
和我 2021 年 9 月份预测的差了 20 万而已。
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信息好关注的。只是 2021-2030 年这十年必然会出现人口负增长,但是总体出生人口规模还在 750 万以上;2031-2045 年有一小波反弹,大约就是 820-950 万左右;然后人口又来一个断崖,每年出生人口 500 万左右。。。。
简单计算,就是 2011 年开始,每 28 年新生儿减少一半。
未来几年,该生就生吧,不要指望能再百万百万的新生儿减少了。
统计局的同志们辛苦了
明年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可能是我们针对生育的福利制度不够健全。
许多高房价地区,年轻人买不起房,结婚生子也就成了水中月,哪怕经过打拼买了房,也延迟了整个社会的生育年龄。所以还是需要国家建设更多的福利住房。
孕妇和孕妇丈夫的产假,对孕妇工作的保护,这些好像没有什么强力措施吧。
孩子出生后的抚养费用又会给家庭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如果国家能给予适当支持就更好了。发达地区虽然收入高,但是育儿支出、教育支出相应的也会高一些。欠发达地区虽然支出会少一些,但是收入也低了许多。
另外就是孩子长成幼儿、儿童,正是精力十分旺盛的时候,我们的公共活动设施就略显不足了,在城市里要找到免费的、充足的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还是不算便利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社会浮躁的、内卷的风气,是在催逼着年轻人进互联网大厂,赚更多的钱,买房买车当人上人。而不是追求爱情、结婚、生子,为国家为社会多作出一点贡献。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14367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1%,两年平均增长 5.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二季度增长 7.9%,三季度增长 4.9%,四季度增长 4.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83086 亿元,比上年增长 7.1%;第二产业增加值 450904 亿元,增长 8.2%;第三产业增加值 609680 亿元,增长 8.2%。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68285 万吨,比上年增加 1336 万吨,增长 2.0%。
其中,夏粮产量 14596 万吨,增长 2.2%; 早稻产量 2802 万吨,增长 2.7%; 秋粮产量 50888 万吨,增长 1.9%。
分品种看,
稻谷产量 21284 万吨,增长 0.5%; 小麦产量 13695 万吨,增长 2.0%; 玉米产量 27255 万吨,增长 4.6%; 大豆产量 1640 万吨,下降 16.4%。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 8887 万吨,比上年增长 16.3%;
其中,猪肉产量 5296 万吨,增长 28.8%; 牛肉产量 698 万吨,增长 3.7%; 羊肉产量 514 万吨,增长 4.4%; 禽肉产量 2380 万吨,增长 0.8%。 牛奶产量 3683 万吨,增长 7.1%; 禽蛋产量 3409 万吨,下降 1.7%。 2021 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 10.5%、4.0%。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9.6%,两年平均增长 6.1%。
分三大门类看,
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5.3%,
制造业增长 9.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1.4%。
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 8.6、3.3 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
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 145.6%、44.9%、33.3%、22.3%。
分经济类型看,
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 8.0%;股份制企业增长 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 8.9%;私营企业增长 10.2%。
12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3%,环比增长 0.42%。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 50.3%,比上月上升 0.2 个百分点。
2021 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7.5%,比上年提高 3.0 个百分点。
1-11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79750 亿元,同比增长 38.0%,两年平均增长 1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 6.98%,同比提高 0.9 个百分点。
全年第三产业较快增长。
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 17.2%、14.5%、12.1%,保持恢复性增长。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 13.1%,两年平均增长 6.0%。
12 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3.0%。
1-11 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0.7%,两年平均增长 10.8%。12 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 52.0%,比上月上升 0.9 个百分点。
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 60.0% 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08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5%;
两年平均增长 3.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381558 亿元,增长 12.5%;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59265 亿元,增长 12.1%。
按消费类型分,
商品零售 393928 亿元,增长 11.8%; 餐饮收入 46895 亿元,增长 18.6%。
基本生活消费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 20.4%、10.8%。
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29.8%、18.8%。
12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7%,环比下降 0.18%。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 1308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1%。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108042 亿元,增长 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4.5%。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9%;两年平均增长 3.9%。
分领域看,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0.4%, 制造业投资增长 13.5%,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4.4%。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179433 万平方米,增长 1.9%;
商品房销售额 181930 亿元,增长 4.8%。
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9.1%,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11.3%,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2.1%。
民间投资 307659 亿元,增长 7.0%,占全部投资的 56.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17.1%,快于全部投资 12.2 个百分点。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22.2%、7.9%。
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25.8%、21.1%;
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60.3%、16.0%。
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 10.7%,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 24.5%、11.7%。12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 0.22%。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39100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4%。
其中,出口 217348 亿元,增长 21.2%;进口 173661 亿元,增长 21.5%。
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43687 亿元。
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 24.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61.6%,比上年提高 1.6 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 26.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48.6%,比上年提高 2 个百分点。12 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 37508 亿元,同比增长 16.7%。其中,出口 21777 亿元,增长 17.3%;进口 15730 亿元,增长 16.0%。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6047 亿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 0.9%。
城市上涨 1.0%, 农村上涨 0.7%。
分类别看,
食品烟酒价格下降 0.3%, 衣着上涨 0.3%, 居住上涨 0.8%, 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 0.4%, 交通通信上涨 4.1%, 教育文化娱乐上涨 1.9%, 医疗保健上涨 0.4%, 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 1.3%。
在食品烟酒价格中,
粮食价格上涨 1.1%, 鲜菜价格上涨 5.6%, 猪肉价格下降 30.3%。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 CPI 上涨 0.8%。
1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1.5%,涨幅比上月回落 0.8 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0.3%。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 8.1%,12 月份同比上涨 10.3%,涨幅比上月回落 2.6 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1.2%。
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 11.0%,12 月份同比上涨 14.2%,环比下降 1.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269 万人,比上年增加 83 万人。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 0.5 个百分点。12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1%,比上年同期下降 0.1 个百分点。
其中,本地户籍人口为 5.1%,外来户籍人口为 4.9%。
16-24 岁人口为 14.3%,25-59 岁人口为 4.4%。
12 月份,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1%。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 47.8 小时。
全年农民工总量 29251 万人,比上年增加 691 万人,增长 2.4%。
其中,本地农民工 12079 万人,增长 4.1%;外出农民工 17172 万人,增长 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4432 元,比上年增长 8.8%。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128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 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1%,两年平均增长 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7412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1%;农村居民 18931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7%。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 2.50,比上年缩小 0.06。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29975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8.8%。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8333 元,中间偏下收入组 18446 元,中间收入组 29053 元,中间偏上收入组 44949 元,高收入组 85836 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4100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3.6%,两年平均名义增长 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6%,两年平均增长 4.0%。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从性别构成看,
男性人口 72311 万人, 女性人口 68949 万人,
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
从年龄构成看,
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8822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62.5%;
60 岁及以上人口 2673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8.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4.2%。
从城乡构成看,
城镇常住人口 9142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05 万人;
乡村常住人口 49835 万人,减少 1157 万人;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64.72%,比上年末提高 0.83 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 万人,比上年增加 1153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 38467 万人,比上年增加 885 万人。
总的来看,2021 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来源:国家统计局
支持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 g 点,隐私不能碰。要谁都能来一发,今天你掏明天他捅,尽情捣弄,把网民爽死了谁负责!
还在增长?这房价啥时候能下来点?住房紧张,供应增加不够呀
哥几个搁这看爽文来了
根据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90 年出生人口 2803 万,所以大家再晚生两年,年出生 800 万的时代即将到来,与 1990 年相比,你将为你的孩子干掉 72% 的竞争对手!
反过来说,1990 年出生的人,竞争对手的数量是你孩子的 3.5 倍!
等等党再一次大获全胜!
猪栏里的猪不下崽了,养猪的会去看看是不是冷了热了,猪食够不够吃,猪栏够不够住,而不会让猪自己提高觉悟,为了主人多卖钱而多多下崽。
从人口七普数据的一再推迟发布,到 2021 实现人口正增长,辛苦统计人员了~~~
没感觉。我认为产业升级才是该考虑的,我一直认为只有产业升级才能实现中国高质量生活,否则的话光敲螺丝十亿人我都嫌多。在我看来,不实现产业升级考虑人口问题毫无意义,天天看人口多了或少了,然后嘴里就开始疯狂输出,天天人口红利挂在嘴边,也不知道这人口红利是中国的人口红利还是西方的人口红利,咱们在多生个几千万好让西方人继续享受到便宜的商品?是这个红利吗?我只能祈祷中国能赶快实现产业升级做大蛋糕,现在都人多的卷的痛苦不堪,没想到还有人嫌人口增长少了我是没想到的。
人口最新数据出炉,全年出生 48 万人,男比女多 3362 万人。
人真多,真能生,真恶心。
14 亿人的国家怕人少…
记得我在法国课堂上 法国老师谈到中国人口 谈到法国人对中国的观感
那个表情 还带点夸张的笑容
大概意思是
14 亿?人?whf?
can u imagine???
多孩来咯,多孩来咯
生啊你们这么不生了!
中国经济数据 10 个细节:收入 “追上”GDP,男女比接近 1.05
中国经济数据 10 个细节:收入 “追上”GDP,男女比接近 1.05
信息来源:腾讯财经
本来都写好了,但后来觉得可以扩展下作为 2022 年度课题。于是删了。
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开启,未来除了各种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外,是应该考虑两件事情了:
一. 开放移民
国内对欧美出现的民族人口比例巨变,文明冲突感触太深,这个话题是非常敏感的话题。
但是否可以开始考虑,大幅度降低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的入籍难度,尤其是吸引东南亚华人华侨入籍,是否可以开始在政策上出现变化。
二. 落实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国内,因为历史、文化、宗教等原因,其实也存在许多冲突,随着主体民族人口比例的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上升,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中华民族,需要落地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毕竟,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都是前车之鉴。
要讲的有两部分,其一是对计生的理解,其二是对性的理解。
很多人对计生的观点是片面的,计生的根本目的根本就不是只生一个,而是让生育率维持在 1.8 左右。
那么为什么要强制一胎?因为强制一胎是建立在一个超强的预先假设上的,这个假设就是,中国人具有领先世界的、旺盛的、永恒的生育欲望,如果不加以抑制,立刻就会突破到 2,3,4,5,然后国内的资源不堪重负。
计生根本就不是让人只生一胎,而是通过一胎政策压制住国内旺盛的生育欲望,从而让生育率维持在 1.8 左右。
那么为什么是 1.8。因为只有 1.8~2.1 才是一个安全区域,超过 2.1,那就是人口继续增长,经济不堪重负,低于 1.8,人口结构就会出现问题,连带着经济会发生恶化。国内想要的是人口的缓慢减少,那么 1.8~2.1 之间就是一个最佳的安全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既不会出现人口结构恶化,又能实现人口的缓慢减少,经济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所有有一定常识的人,如果仔细思考,就会明白人口结构是不能出现 421 结构,出现 421 结构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当初明确不会出现 421 结构?还是回到那个基础假设上,国内拥有旺盛的生育欲望。
“只有独生子女结婚后又生育一个孩子,才具备形成二一的条件;如果实行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一也就失去了产生的条件。因此,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在某些家庭可能出现四二一代际结构,但不具有普遍性,整个社会是不可能形成四二一结构的。”
这就是计生的根本性前提,也是最牢不可破的假设,也是这么多年一胎也没做出任何改变的原因所在。16 年人口协会提交的报告,警惕全面开放二胎后一年出生 4kw,四年多生 1.6 亿,这种一听就离谱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就是建立在这个假设上,即,具有旺盛且永恒的生育欲望上面。
你现在看着可能觉得很搞笑,但是别笑,当时真就这么认为的,4kw 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把前一年结婚的夫妻,也就是 2015 年的结婚数(2108.97 万人)这个数字叠加此前的人数,假设全部都生二胎,就这么来的。
既然假设性前提是牢不可破的,那么出生人口当时就是这么算的。
但是实际上 421 结构已经形成了,七普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无论怎么拖,最终数字也证明了那个假设性前提不成立了。
所以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这个,首先假设性被破了,国人并不特殊,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并无根本上的差距,所谓旺盛生育欲望是一个神话,这一点要认清楚。
可能有人要问,这么多年了就没有数据打破这个假设吗?
没有,五普数据测得 00 年已经降到了 1.2 左右了,但是数字是要让位于这个假设的,于是改为了 1.8。改成了 1.8 的理由就是,既然具有旺盛的生育欲望,那么自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 1.2,必然存在大量黑户没有上户,所以国人果然还是拥有旺盛的生育欲望,只是为了偷生,瞒报就只能统计出 1.2。
这就是七普尴尬的地方,经过修正后当时确实只有 1.3 左右。
至于为何这个假设能持续这么多年,可以自己思考下。
关于性的问题,稍后看看再说。
从 2013 年开始,咱们国家达到结婚年龄,但是没有结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2013 年,咱们国家结婚率 9.9%,到 2018 年已经下降到了 7.2%。
数据显示在 2018 年咱们国家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 2.4 亿人,而且有超过 7700 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整个北京大龄剩女超过 80 万。
也就是这年剩男剩女问题全网铺天盖地被炒到巅峰,关于相亲的各大综艺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还要搞出单身税,但都不了了之,不结婚的人只多不少。
这有什么好惊讶的
这说明去年死亡的人数比之前多嘛
印象中解放军 230 万,武警 80 万。
义务兵役制为两年。估算每年需要征兵 100 万。
21 年出生 1000 出头。
征兵年龄是 18-22 岁。
推论是,未来会继续增大职业军人的比重。
今天(1 月 17 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2021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7.52‰;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311 万人,女性人口 68949 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8822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62.5%;60 岁及以上人口 2673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8.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4.2%。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 9142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05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9835 万人,减少 1157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64.72%,比上年末提高 0.83 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 万人,比上年增加 1153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 38467 万人,比上年增加 885 万人。
番外
宁吉喆回应 2021 年出生人口减少:我国人口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在 14 亿以上
国家统计局 17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 14.1260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17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2021 年我国人口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死亡人口 1014 万人,全年人口净增 48 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宁吉喆表示,出生人口减少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客观情况,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发生的问题。
宁吉喆说,2021 年我国出生人口相比前一年减少,一个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 年 15-49 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 500 万,其中 21-35 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减少约 300 万。第二,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在推迟,年轻人生育意愿在降低。第三,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生育安排。
宁吉喆表示,我国人口总量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在 14 亿以上。第一,育龄女性的人口比较多,目前在 3 亿人以上,每年能保持 1000 多万人的出生规模,人口总量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第二,“三孩” 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第三,人口预期寿命在持续提高,我国医疗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死亡人口一直少于出生人口,也有助于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这些因素都将对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宁吉喆说。
传承了几千年多子多福的传统老封建思想,仅仅用了几十年就将其彻底摒弃,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充分说明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一流的执行力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政策的认同,实现了彻底消灭贫困人口,全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奇迹!
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076 万人,同比增加 167 万人。
2021 年出生人口为 1062 万。
好消息:2021 年出生的宝宝们,人人都有大学可以上
提醒一下两点
2021 年是一个纪念年
历史数据不具有现实意义
以上,望周知
玩个原神都要给我角色加衣服让爷玩不痛快,爷反正不生了!
人口下降是必然的。回复增速需要一个过程。
也不能光靠人口数量。美国才多少人?
1、养老问题:参考隔壁日本现状,同时比较中日两国人均收入,目测农村地区将有一波老年人犯罪和老年人非正常死亡。
2、劳务输入:美国的陆上领国仅有加拿大、墨西哥,而中国有十四个邻居,其中朝鲜、阿富汗、缅甸等国更是局势紧张,还有印度与俄罗斯狼狈为奸。
3、铁锈地带:地区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功,意味着国内制造业的转移,以及民粹主义抬头。而东南亚移民以及非洲裔移民,将挑战现有民族叙事。
首先,我国目前的可承载的生态量来说,14 亿确实太多了。
我国的平原面积占总国土的 12%,只有 115 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 200 人(这已经是极为稠密人口的标准),那我国的平原人口是 2.3 亿。其他地区按平均每平方公里 50 人算,4.2 亿。我国合理的人口数是 6.5 亿。
其实国家担心的倒不是人口数量,而是人口结构,害怕全社会老年化,青壮年人劳动力出现断层,没有了人口红利。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以我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人口老龄化也没什么可害怕的,日本的很多职业都是老人在做,而且老人们做得很好。现在的生活条件使得人体衰老变缓,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精力旺盛,早早拿了退休金,为什么就不能让她们再就业?
国内过了 35 岁基本就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了,为什么,还是人多。什么时候求职没有年龄歧视,再来扯人口老龄化。
另一方面,很多打拳的也不要借题发挥,生孩子是你个人的事情,你不生也没人强迫你。根据各国鼓励生育的政策来看,基本都不外乎给予资金上的奖励和补助。很多北美华人夫妇,就靠吃孩子的救济金就可以存活了。感觉我国永远到不了这一地步。
看了一些回答,戾气很重,很多人冷嘲热讽不生孩子做韭菜云云。客观来说,横向与各国对比,我国还是不错的,并没有阶级固化,目前为止阶层间的流动通道还敞开着。比如专业为码农的话,很容易实现经济上的跨越;网红里也是很多草根,李佳琦就是典型,还有就是重要的考试,高考和公考都是相对较为公平的考试。以我在北京部委里见识到的年轻人来说,全国各地各阶层都有,家境寻常和农村出身的比比皆是。
有个好爹自然是好的,没有的话,也无需怨天尤人。为什么你自己就不能做你子女的 “好爹” 呢?
人口增长有上限。
应该关掉游戏平台
或限制游戏平台,只能周末,节假日玩游戏
这样就相当于多出来了很多人
很多年轻人沉迷网络游戏,不去工作,导致整个社会劳动力减少
游戏对年轻人的时间占用非常高,假设每人平均浪费占用 10% 的时间,那么 10 年轻人,就相当于多出来了 1 个年轻人,这 1 个年轻人,可以参加工作,为社会创造实体财富。
你想想 4 个人打麻将,打 1 年,需要吃,需要喝,需要用,需要买衣服,鞋子,麻将机需要用电,需要整个社会为这 4 个人支撑经济资源,但这 4 个人对外是不做功的,钱也只是在这 4 个人之间流动,对整个社会没有任何意义。
相当于对外做无用功,需要整个社会来养。
打游戏如果同水池一样流入流出,但池子中永远都有水,这部人力就被系统给锁死了,如果扩展到 4000 万人,那需要多大的经济资源才能支撑?一正一负对比下,对经济长期增长会有很大影响。
游戏适当少量娱乐可以起到休闲作用,但周一至周五沉迷游戏,对整个社会是负价值,是空消耗社会实体资源。
游戏一旦上瘾时间成本是成倍增长,导致大量年轻人的体力不能用于正常工作。整个社会经济效率下降。
这点和学科教育内卷提高整个社会成本是一样的。
完全可以限制整个社会玩游戏的时间,如只允许游戏公司周末和节假日开服务器玩游戏,这样能大量减少年轻人玩游戏上瘾的时间,也能让年轻人参加到经济建设中,而不是整体对外做无用功。
不然你再多人口,也没有用,一部分玩游戏上瘾,占用大量时间,始终导致人口不够用。而一个有限的面积国土下,人口数量是有个饱和值的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孟加拉,印度早就是世界强国了,一个限定面积上如果人口越来越多,后面是负效益的。
GOV 是时候整顿游戏产业了,可以释放出大量年轻人口的经济生产力,同时举办大量技能培训班,让这部分人参加经济发展,而不是在那里做群体性的社会负经济效益,做大量无用功。
游戏产业只会让财富流入极少数公司,而对整个经济而言是不对外做功的,做的是无用功,是负和游戏,对整个经济长期发展是有害的。
否则,你这边加再多的水,下面的漏洞不补上,一会就没有水了,你再多的水都会被漏洞给漏掉。
只有全国范围内限制游戏产业发展,释放出这部分年轻人口的死循环程序状态,才能降低整个系统的负担,而不需要增加整个人口容积(容积不断增长后面可能会带来负面效益,如未来这批年轻人同时老龄化问题)。
其实不是人口不够,其实是人没有被管理好,没能真正利用起来,起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价值,大量人口资源被浪费掉了。
把年轻人口从虚拟游戏世界中解脱中出来,引导到实体经济,就会带来人口资源,人口经济产出的大幅提升。
缩量滞涨之后就是暴跌吧?
我觉得吧,类似的话题,提前预设出 N 个版本的数据,再按每一个版本的数据,分别从唱赞和唱空两个角度,给出几套解读话术和分析说辞,这任务已经早就可以 AI 化了。
真心的,各路思路和话术,听得简直耳朵都要长茧子了。随便给一个什么机器学习个几天,都不用撅屁股,机器都能知道各位要放什么屁了。
唱赞和唱空的人,会停止唱赞和停止唱空么?不会的。会因为数据不如预期而转变态度么?不会的。会找不到支持自己态度的所谓 “数据” 和 “解读” 么?也不会的。
我个人对这具体的信息有啥具体解读么?没有的。如前几天的想法所说,我并不觉得今天的出生率和未来的人口规模,是多么重大的事情。且我也完全不指望 90-00 一代人能突然变得生育意愿爆棚 — 可能性不大,且没这个必要。
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意识不到,过去二三十年的你我他,本质上其实都是 “欧美人口”,即过去二三十年,欧美不管如何,都不会缺人口,因为对岸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当他们的人口,那就永远也想不清楚 “人口” 相关的几乎一切话题。
但很明显,我总体上是乐观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10 年前,20 年前,我国唱空一派能抓住的点,有多么地多,多么地花哨,多么地有信服力,让人不但很难反驳,且充满了 “不如加入其中一起唱空” 的念头。
这个数字不大吉利
没事,按人均寿命 80 岁算,在 2039-2041 年间应该还能实现人口恢复增长。
2020 年死亡人数 1036 万
2021 年死亡人数 1014 万
想起了某电影里的一句话: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2021 年中国人口为 14.1260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021 年,中国人口为 14.1260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2021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39.1 万亿人民币,比 2020 年增长 21.4%。
2021 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1493.6 亿元,同比增长 14.9%,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1 年,中国解放军军机在台湾西南空域巡逻,达到 900 架次以上。
2021 年,美国日均感染新冠接近 80 万例。
2022 年,美国现有确诊病例 2303 万,累计死亡人数达到 87 万,单日新增病例数曾突破 100 万。
2022 年,美国一医院 690 名员工感染新冠,717 名员工将按照防疫规定在家中进行自我隔离。
2022 年,截止到 1 月 11 日,中国的境外感染病例达到 340 例,其中来自美国的感染病例达到 127 例。
2022 年,中国取消了 70 个从美国起飞返华的航班。被取消航班大多是美国洛杉矶飞往上海或者广州等人流量大的城市的航班。
2022 年,美国批评中国因疫情取消航班,并威胁会利用监管措施对中国施压。
我是 Jay Yong,每天写一点东西,欢迎关注我。
开源节流,下一步是不是该进一步加大养老和医疗的预算了。
首先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捞的就不谈,其次是为什么我国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是有原因的:
1、安全系数高,不说其他国家吧,就拿外国来说,动不动就枪战,极限挑战,搞一些很刺激的事情,你想想,哪能安全吗?哎~ 肯定是不安全的啊,再看看我们吧,是安全的,那么可能就有同学要问了,哎老师,我们是哪里安全啊,你看啊,就拿我举个例子来说吧,首先每天的两点一线,家—> 公司,到家就呆在屋里打游戏,哪里也不去,哪里也不去会怎么样,就成功了避开了许多危险是不是,哎 那你看嘛这个就很安全了啊。
2、看破红尘,可能这四个字有人就要问了,老师什么是看破红尘,像在我这个年纪里,早就已经看破了很多人世间的万物,不是十几岁的小青年了,做事情没那么莽撞,哎 不会生气,不会骂人,骂人是不对的,骂人会导致双方啊双方吵架甚至发生纠纷,这样也就避免了打死的行为。
2017 年:全年净增人口 779 万人
2018 年:全年净增人口 530 万人
2019 年:全年净增人口 467 万人
2020 年:全年净增人口 204 万人
2021 年:全年净增人口 48 万人
其实也挺好的。
说实话吧,人口暴涨不可能了,只要努力维持人口增长稳定,并逐步下降,以中国体量维持 6-8 亿人口的高质量生活还是不错的。
但问题是,在人口下降的总趋势过程中,是否能发展处代替人工作的高智能机器人代替某些低端劳动力。如果这个研发出来了,那么是可以容忍人口下降,不过 6 亿应该是底线了。
统计局辛苦了,这个数字能统计出来真的很累的,希望今年也能稳中向好哈。虽然我全科不及格但是我平均分 90+
挺好的
我们初中高中学政治课地理课的时候就强调过
中国的国土面积和资源禀赋 养活 6 亿人刚刚好
计划生育会在本世纪初让中国的人口总数出现下降
这就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趋势,符合绝大多数知乎侠们的现实需要
打南拳的,不用再当个供养者——赢了
打女拳的,不用再当个生育机器——赢了
不想 996 被剥削的,人越少越金贵待遇越高——赢了
不用担心养老,90 后 00 后养老的时候家用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了
不用担心养老金负担重,未来在 AI 和各种自动设备的加持下,一个人的生产力可以是目前普通人的成千上万倍,没工作想养老的就在家呆着领 universal income 就完了,未来的工作才是特权
更不用担心没人消费,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产品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未来产品升级完全可以在超级计算机,元宇宙中通过模型和模拟完成
we win,win so much,come on!!!
我国居民的年龄中位数和美国差不多,但是美国的各年龄层人口分布较均匀,且有源源不断的非法移民补充劳动力。
本文重点在于模拟死亡率这个环节,我们采用 1944-1960 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模拟 2020-2036 年的死亡人口数据,得出第一条曲线,也就是模拟 - 死亡率。
而出生率我们以 2020 年为基期,以 0.85 为人口出生衰减系数,假设 2021 年的出生人口是 2020 年的 0.85 倍,2022 年是 2021 年出生人口的 0.85 倍,2023 年出生人口是 2022 年的 0.85 倍,往后几年出生率维持不变。
[1] 由此我们模拟出三条出生率曲线,**为什么采取 0.85 这个系数呢?因为从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出生人口来看,减少比例都在 15% 以上,2020 年的结婚人数比 2019 年少 13.8%。**得出的结论就是自 2020 年以后的十五年间,我们可能出现人口持续性的回落,不会有反弹迹象。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峰值最大差距可以达到 7.25‰,也就是折算为人口为一千万。
人口持续增长,稳中向好。
接着奏乐,接着乐。
[
西安两医院被停业整顿 3 个月
一粒尘埃的视频
· 3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66284614331772928)
个人倾向于这个数据是真实的,类似什么 90 后只有 2000 万人结婚,听听就行了,不乐观,但还不至于那么夸张
不过,这说明国家很可能要在人口问题上重拳出击治理了,国家太大,政策惯性太大,过去少生优生的观念如果短期内不纠正过来,可能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很多人眼中不可能
统计局的数据,出生人口 1062 万,生育率不出意外应该是 1.16-1.17 之间
意味着我国总和生育率可能已经低于日本,现在就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谁会成为第二个生育率跌破 1 的地区
B 站有个 UP 做了个关于未来人口形势的视频,结果是,2040 年,我国人口下降到 12 亿,2060 年,下降到 10 亿,2080 年降到 8.5 亿
看起来好像挺乐观,但是,但是,他的模型有两个前提:2025 年 - 2030 年,出生人口维持在 1000 万左右,一直到 2060 年,年出生人口都大于 500 万
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超级老龄化问题
而实际上,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明年低于 1000 万,就是板上钉钉了
各位对即将到来的 “超级老龄化社会” 可能没什么概念,我们,日韩甚至绝大多数欧美国家,都处于这样社会的前夜
日本现在的老年人,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在六七十年代结婚生子。而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生育率,大概是 2.7
说白了,今天日本老年人找个五十多岁的照顾自己,应该没什么问题,无缘死只是随机现象,低生育率的后果,需要 30 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30 年前,日本的生育率是 1.98,今天日本是什么样子,大家也看到了
而今天日本生育率是 1.24,30 年后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尚且没有日本富裕,生育率 1.16 的我们,三十年后的样子呢?
不要觉得日韩老龄化惨,今天日韩的老年人,人家年轻的时候生育率不低的,今天年轻人生育率低,可他们有资本可劲儿造。现在的日韩,只是超老龄化社会的前夜而已,你看到的,只是海啸前那一点点不起眼的波涛
夜幕里遮天蔽日的巨浪,还在酝酿
低生育率带来的可不只是人口减少那么简单,农村的萎缩,导致耕地荒废,粮食供给都出问题,城市人的饭碗都端不稳。还有,就是基建的腐坏,因为缺乏劳动力,价格昂贵,无人维修,还有,危险的工作(矿井,钻探等等)无人从事。甚至,国防也会出大问题,今天的出生人口,依赖自愿兵役制度,未来我们根本不可能维持一支 200 万人的武装力量
工地上的老民工为什么不学大学生跑路?因为他们有孩子,他们不得不为了更多的钱,在工地上累死累活。总有一天他们老去,年轻一代不需要拼命就能温饱,反正他们也结不起婚,干嘛来这儿受罪?
低生育率下,是整个国家的塌陷
你把鹤岗所有的财政转移支付都取消了,再把鹤岗老年人口翻一倍,就是未来我们国家整体的样子,那个时候,所谓秩序恐怕早就不存在了,牛鬼蛇神,都回来了
20 亿的财政收入,却有 150 亿的财政支出,是国家举全国财政的力量养了一支和人口不匹配的行政力量,才维持了鹤岗这座城市最后的体面。如果这支力量维持不下去,鹤岗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十五年的快活,换四十五年的痛苦和绝望,这个值不值,只能让未来老去的我们自己来评价了
大多数 90 后,会在 2060-2080 这个时间段去世,而到那一天我们看到的,可能一个人口仅有 4 亿不到的,白发苍苍,百业凋零的国家
你大可以说,给年轻人施加生育义务,不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那么,老年人养老金贬值,白发苍苍依然要努力工作到死,生命最后几十年依然猪辛劳中度过,难道就是人道主义?
所以,除非国家不惜代价采取行动,对养老金动手,对高企的结婚成本动手,对不生育的观念动手,对抛家弃子的人动手,向一切阻碍生育的观念开战
有好消息吗?有的!真的有好消息
韩国生育率已经降到 0.8 了,比日本还低 50%,而且,因为韩国盘子小,他们已经不是老龄化危机了,而是灭亡危机
我国虽然生育率低,但是基数大,即便生育率低于韩国,也是老龄化危机,不是灭亡危机,更何况,我国生育率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地方生育率还是很好看的,例如新疆,1.85 的生育率,还是被汉族硬扯下来的,再比如贵州,1.78 的生育率,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生育率最高的地区
而韩国,没有退路
超老龄化社会的海啸,会第一个登陆韩国,我们可以松口气了
我相信韩民族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度过这个难关,不论是采取了多难看的吃相,其他国家也更好有样学样了,不是吗
今年 2022 年开始到 2035 年
三年自然灾害之后 1962~1975 年婴儿潮出生的人开始大规模退休,这批人总量达 3.67 亿
按照人均寿命 82 岁算,到 2035 年老龄人口总量超过 5 亿。
假设 90 后还能 60 岁退休,到 2050 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达到 6 亿。
中国的劳动人口峰值时间是 2013 年总量是 10 亿,到 2035 年劳动人口降到 8 亿,到 2050 年时劳动人口预计会低于 6 个亿。
1949 年:1275 万
1950 年:1419 万
1951 年:1349 万
1952 年:1622 万
1953 年:1637 万
1954 年:2232 万
(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婴儿潮,中国第一波婴儿潮)
1955 年:1965 万
1956 年:1961 万
1957 年:2138 万
1958 年:1889 万
1959 年:1635 万 (三年自然灾害)
1960 年:1402 万 (三年自然灾害)
1961 年:949 万 (三年自然灾害)
1962 年:2451 万
(三年自然自嗨结束,中国第二波婴儿潮)
1963 年:2934 万
1964 年:2721 万
1965 年:2679 万
1966 年:2554 万
1967 年:2543 万
1968 年:2731 万
1969 年:2690 万
1970 年:2710 万
1971 年:2551 万
(1971 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2 年:2550 万
1973 年:2447 万
1974 年:2226 万
1975 年:2102 万
1976 年:1849 万
1977 年:1783 万
1978 年:1733 万
1979 年:1715 万
1980 年:1776 万
(1980 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1 年:2064 万
(50.60 后进入结婚生育期,中国第三波婴儿潮)
1982 年:2230 万
(1982 年 9 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
1983 年:2052 万
1984 年:2050 万
1985 年:2196 万
1986 年:2374 万
1987 年:2508 万
1988 年:2445 万
1989 年:2396 万
1990 年:2374 万
1991 年:2250 万
1992 年:2113 万
1993 年:2120 万
1994 年:2098 万 (经济不景气)
1995 年:2052 万
1996 年:2057 万
1997 年:2028 万
1998 年:1934 万 (金融危机)
1999 年:1827 万
2000 年:1765 万
2001 年:1696 万
2002 年:1641 万
(2002 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3 年:1594 万
(2003 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 年:1588 万
2005 年:1612 万
2006 年:1581 万
2007 年:1591 万
2008 年:1604 万
2009 年:1587 万
2010 年:1588 万
(80 后一代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
2011 年:1600 万
(2011 年 11 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 年:1635 万
2013 年:1640 万
(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4 年:1687 万
2015 年:1655 万
2016 年:1786 万
(2016 年 1 月 1 日我国正式施行 “全面二孩政策”,原计划会有第四波婴儿潮,翟振武砖家就预测二胎放开会有 4995 万)
2017 年:1723 万
(2016 年 1 月 1 日我国正式施行 “全面二孩政策”)
2018 年:1523 万
2019 年:1465 万
2020 年:1200 万
2021 年:1062 万
(2021 年 5 月 31 日我国正式施行 “全面三孩政策”)
总体来说:
在生产力没有革命性发展、人均 GDP 较低、年轻人普遍生育意愿低,且已经步入老龄化,逐步进入深度(超高)老龄化的情况下
以下现象是已发生或未来将会发生的:
1. 先老未富与先富后老是两个完全不一样概念,从国家层面去概述听起来没有太大落差,但具体到普通老百姓头上,就是比较残酷的现实(这个就不详述了,明者自明)。
2. 大部分没有发展潜力的韭菜还完房贷(没有几个钱了),住着破败的高层,65 岁后继续工作(如果手脚还能动的话,毕竟养老金不够吃顿好的),深刻体会人间心酸。
ps: 年轻时加班坏了身体(并且没有加班费;这是人口红利),而从事低工资行业的人,如果能活到老的话,大概率不是那么好过
3. 关于生育意愿,00 后目前比 95 后还看得开,高中都有不婚主义者了(并且非常清晰的知道其中的意义),爽文会继续。
4. 各地政府都开始为 “低龄老年人” 出来工作吹风了,其中含义不言自明。
我表哥,妥妥的 985 高材生。
在我们老家,他就是了不得的存在。
亲戚朋友都把孩子带到他家,说,这个大哥哥,高材生,山大的,我的娃啊,你以后如果有他的一半就好了。以后多跟大哥哥学着点。
转头就给表哥说,俺家娃笨,以后你当哥哥的可要多带带,嚯哟哟哟呵呵,咱们家族真有幸,出了你这样的高材生。
他爸妈每天都把屋门口和院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每逢来人,别人都说,看看人家家里多好,看看人家孩子多争气。
我哥毕业了以后就在长三角工作。
不想让家里太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买房,于是想着再攒攒。
结果从 14 年家里全力支持基本可以付首付,变成了 15 年借点钱可以付首付,16 年借一些钱可以付首付,17 年再努力两年可以付首付,18 年再努力 8 年可以付首付。
亲戚朋友都嫌弃他活这么大了连套房子都买不起。亲戚表姐家条件比他差多了,结果人家嫁对了人,嫁给了人家上海本地的,现在家里 3 套房。我还听说,人家表弟,当时找朋友借了十来万买了房,现在已经值 300 多万啦,哎呀,人家孩子咋这么精明能干呢,喏,你瞧瞧这个,指着表哥的家门,这么不争气呢。
亲戚不让自己的孩子去找他。说什么,他就是个大憨憨,有钱也不买房,脑子有坑了吧这是,儿啊,你可别活成你表哥了,到现在快十年了,活成了一个老光棍。
对,一事无成,快四十了都。
每次亲戚朋友路过他老家家门,都能从嘴角吐出一丝轻蔑的笑。
数据下滑得还是挺可怕的。
感觉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新冠疫情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生育率在未来几年应该还会持续走低。
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年出生人口不足五十万,如果持续四五年还是这样,人口结构就会出现一个五年期的断层,确实是件挺可怕的事情。
今年据说有很多想生孩子的人,因为打了新冠疫苗暂缓了要孩子的步伐。
也听说有很多怀孕了的妇女出现了自动胎停。
唉太难了。
如果想稳定一下生育率,我个人觉得,大概加强针疫苗需要对育龄妇女们缓一缓了,得给她们一个修养生息的窗口期才行吧?
今年我回老家的时候着重关注了一下村里的生活状况,意外发现这帮人活的挺滋润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农民比较富,如果不是,那我放个暴论,中国生活水平最差的不是农民而是城市打工人,别看这帮城里的穿的不错,收入减去生活开支剩下没几个钱。
TMD 就连村里小卖部都比城里赚钱啊。
广大农村人口是生育率贡献大头,他们抚育后代成本低多了。
这么大的功劳怎么没人认领呢?
就算没人认领,起码也开个表彰会吧
【#2021 年全国人口增加 48 万人 #】#2021 年全国人口 14.1260 亿人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1 年中国经济数据。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记者 李金磊)
消息一出,立马冲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榜热搜。
我在 2017 年回老家县城生孩子的案例。
1 医生办公室拥挤,资料,文件,日常用品(衣架衣柜、鞋套等)一个屋子里。
2 病房,分为 2 种:3 人一个屋子(3 个床位 + 一个共用卫生间);6 人一个屋子(6 个床位 + 一个共用卫生间)
3 楼道、公共区域卫生、婴儿洗澡
4 产科病房我没进去(我是男的),看到病房那个样子,估计也不咋地。
5 孩子出生后推到病房。病房真的是,一言难尽,我们进来的 15 分钟我就扛不住,直接去医生办公室(医护混用办公室) 跟护士交涉,问了 3 个问题:
现在人多不多?
有 3 人间空的吗? 如果我把剩下 2 个床位也付费预定了,是否可以。
收到的答复:人还不算多,跟高峰时下降了些。有一个房间目前 3 个床位都空了。如果一个人把 3 个床位都预定了,需要护士长同意。 软磨硬泡后,果断把这 3 张床都预定了,我一个家庭把 3 张床买断了一周左右。 然后就换到这个房间来了,待产。
房间有个电扇,没空调,5 月下旬其实老家已经很热了。闷糊糊的感觉。
卫生间没热水。需要热水去开水房用保温瓶去打水。
营养餐,早上会吃医院的食堂打早饭。中午和晚上家里会往上送(乡下在县城下游,在农村一般往县城送东西,说成往上送。)
晚上陪床,多的 2 张床用来休息睡觉了。
我因为农村出来的,其实觉得还行吧。我们家二胎在红房子生的,就差别一下子看出来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方,现在生娃的农村人真的在给国家做大贡献,再过 5 年(估计要不了 5 年)生娃多的女性要加封 “英雄母亲”+ 大额牛奶金。
1,新生儿已经减少了,接受这个现实非常重要。那么减少就需要把资源的效率用在刀刃上。反正城市里的,想催生、多生娃很难了,不如把资金资源和服务投入到愿意生娃的地方:广大的农村(农村也去附近的县市生产)、四五线城市去。
大城市的别指望了,再怎么催生,也多不了,只会越来越少 — 人的思想变了再想掰回去就得用使女的故事了。只能弄弄非大城市的地方了,趁着还有一部分想生娃,喜欢生娃,降低这直掉的趋势。
2,就是改善县域、村镇、三线以下城市的所有妇产科的软硬件做一次升级。妇产科内外部环境大升级,搭配医保,相信给这些地方的人感觉会非常不一般,不输于一线或省会的环境生娃,体验总比我 2017 年那次那不舒服了。
妇产科的医生护士办公环境升级下,做一些分区。医生护士办公区、衣物区、休息区 医生护士舒服点儿,人也开心点儿。服务到产妇和家属,是不是也会进步点儿。
3,如何升级,重新装修,把病房 / 产房 重新装修或盘下。各种硬件搞舒服点儿。举个细节:6 个床位改为 3 床位。3 床位改为双人或单间。本来房间就不大。 把中央空调也弄下,风口不对着床位就行。 卫生间好好装修下,热水弄下。
4,很多人估计在大城市出生,生活的。不知道其实四五线城市、县城的妇产科怎么会这样。
5,鼓励结婚 — 难整 — 目前社会氛围玄乎,不能多摆水。鼓励结婚后生娃,2021 年生了一千万多点儿其实不算少了,真的。都 卷成这样子 + 疫情加持 还能生 1000 多万,乖乖 — 超出了好多好多人的预期。
我还能说什么呢?
记得有几句广告特别好:
加量不加价。
其实这是好事。
中国现在人口太多了。这么点地方要养活 14 亿人,对个人,对国家,对世界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中国这样的土地面积,总人口 3~5 亿比较合适。
淘汰掉大多数低素质人口,保留高素质人口,降低人口总量。全面改变所谓的人口红利的错误政策,中国才能真正的欣欣向荣。
中国真的不需要大多数人廉价的去送外卖,开网约车这种人口红利。而且坦白说,这些底层民众过得也很憋屈。何必呢?
大家珍重 2021 年吧。2022 年开始乃至以后的很多年,我们可能会见到连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
任泽平说的万亿支持生育或许不合理。但是谁知道未来,直接用钱刺激的方式会不会出现。
你看这问题下乌泱泱的,愣是没有一个提到微博热搜大标题 “中国男比女多 3362 万人”。
大家真是心照不宣啊,哈哈。
哦我的意思是,看来大家都觉得这数据不值得关注,没别的意思,不要误会哈。
5000 年没出过一这样的
14 亿人口本来就是个错误,只要犯过错,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自动会帮你改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口爆炸注定受两回罪,涨上去的时代一次,掉下来的时代一次,谁都逃不了。
就算不考虑自然死亡这种天帮你收的情况,2021 在全球疫情未完结的情况下移民移居净输出人口都稳在千万级。
东亚的人口密度本来就是病态的,可怜有人拿病态当常态,可能是久病如常了。毕竟这个病周期是跨越了人的生命周期的。
总而言之两个基本规律:
1、低社会发展阶段人口爆炸后必然在未来回落,随着人的平均资源需求扩张,回落的势头是愈发不可阻挡的;
2、只要一负增长,必然老龄化,而且老龄化是作为负向增长的结果的,老龄化程度越高反映人口负向增长的趋势越急迫。应该没有谁见过正三角形的人口年龄分布结构能够做到人口回落的魔幻情景吧,除非人类出现天敌。
那天我在家人群里面发现我堂哥发了一张小孩的照片,我问这是谁?他说,老三。
天哪,我堂哥都快 40 了,居然在疫情肆虐的 2021 年,要了三胎!!!
那一刻我就知道,今年的出生人口千万级估计是保住了。
ps:我堂哥和堂嫂都是公务员
2020 年我们的净增加人口是 204 万,2021 年净增加 48 万,可以说相对于 14 亿的中国人来说,中国人口的增长已经极其缓慢。
而这一阶段,通常意味着我们的总人口也已达到最高峰值,基本上我们现在就处在人口的峰值阶段了,即中国的最高峰值人口也就在 14.2 亿左右。
生育率降低:
我国在 1991 年的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活婴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就掉到了 2.09,处于人口更替水平。从 1992 年起,中国的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之下波动下行。到 2021 年,我国的生育率只有 1.3,根据这样的规律,我国已经在生育率更替水平以下的低生育水平状态运行了 30 年。中国人口正增长的惯性或将消耗殆尽。
老龄化加速:
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了 2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 14.2%。也就是说,根据 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超过 14% 就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界定,可以说,中国从 2021 年起已经稳定地跨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这个趋势保持下去,2022 年很可能将会是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第一年。
接下来,以人口增量维持盈利增长及行业或企业应该做好准备了,从母婴、育婴行业开始,以此类推,很多行业要考虑新的业务和盈利增长模式了。
工厂流水线,要真正考虑如何更人性化的对待一线工人啊。
类似于互联网这样的行业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如日中天,无比辉煌了。
我们见证了历史,只要大家保持理智,下一代年轻人 00 后,20 后将会在职场和工作岗位上收获更多的尊严和发展。
现在生孩子已经不是给自己生了,应该是给社会生,因为身为普通老百姓你没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作为传承,你有的只是为社会奋斗一辈子的付出,中国的社会性质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前的农耕社会,多一个人口就多一份劳动力,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大部分人的手中,大家能看到自己传给孩子的东西。但是现在是消费主义社会,大部分的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小部分的精英阶级手中,他们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却掌握了百分之九十的社会财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辈子奋斗只求自己温饱,生了孩子也没有过多的财富传承下去,拼命养大的孩子只不过是那百分之一的人挣钱的工具,打工仔而已,所以,现在生孩子是给社会生,不是给自己生,如果社会不能负担的起养育孩子的责任,那么很多人是不情愿生的。
很多研究人口的朋友都写得太浅了,没有解释清楚这些数据对大众的生活有多少影响,于是我就在这里给大家补补课。
要知道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处于一个持续增量的社会背景上,人口在持续增长,生产得越来越多,消费得也越来越多,即使战争或疫病对人口规模造成骤然萎缩,那也是短暂的,所以人类现存的文化与技术必然是明显偏向于增量型社会的。而随着人口拐点的出现,中国完全进入了减量型社会,人口持续减少,可能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增长潜力跟着持续减少,而且这种变化不是短暂的,要作好消耗一代人的思想准备。
文化与技术是维系社会的根本要素,而且它们的实践与传承都离不开人,所以人口不断减少就必然会出现文化与技术的持续流失,进而导致社会或企业组织的持续地系统性崩塌。举个例子,铲除墙上的牛皮癣不算什么技术活,但如果没有人干的话,那乱贴牛皮癣的现象就会失控,这不但会破坏社会环境,还会给公众的卫生意识造成极度恶劣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上升到形成黑色产业链。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时期,这些问题是很难出现的,但当今中国已经到了人口拐点,这些问题将会逐渐变成家常便饭。如果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的话,在未来那个到处都是坑的社会环境当中,要实现发展是不可能的。
人类文明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然维系旧的社会结构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那么不断寻找新的社会结构将会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既然旧的文化与技术无法维系社会,那么就用新的文化与技术重构一个新的社会,所以创业创新将是中国发展的核心支柱。
然而,创业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试错的成本很高,这不可能实现全面地铺开,最终有不少还是要维持原有的状态,所以必须要为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劳动力补充。不要期望像日本那样通过开放移民政策来实现补充劳动力,毕竟外国劳动力往往只能补充低端产业,而且他们还会带来一系列难搞的社会问题,更别说中国的出生缺口太大,即使完全放开移民也不见得揍得够数。在没有出生人口增长的情况下,要给局部组织机构补充劳动力,那就只有拆东墙补西墙,而这就给创业创新定了调——必须围绕解放生产力,必须符合多快好省的标准。
人口减少不单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端,也影响到消费端。对于那些已经达到普及饱和的产业来说,消费人群不断减少,那当然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在这种情况下内卷问题必然会不断激化,因此为了让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持续提振出口。然而,中国的顺差过大问题已经持续多年,现在已经出现进口不足影响出口增长的问题,所以只有先解决进口不足的问题才能解决出口增长的问题,进口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但是,中国进口不足是有原因的,没有国内外配合着实施产业转移与升级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未来不断地进行产业转移与升级将成为常态。
方法虽有,但难度不小,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败,而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就是阶层固化。不管是文化还是技术,都是需要经验积累的,而经验只有通过长期实践才能获得,如果没有人进行经验传承的话,那么在老人离职或退休的时候,整个组织体系都会因为经验缺失而存在崩塌风险。说得简单点,人要是少了,整个组织就可能干不动了,那么老人的离职或退休将更难成为老板可接受的选项,为了组织的持续运转必须不断提高老人的待遇来留人。当然,这种情况大概率不会全面开花,但是在传统中低端产业会比较容易集中出现,而这些产业往往又是用人最多的产业,所以影响还是比较恶劣的。
由于中国的社会形态还没有升级到创新型社会,不断试错所带来的风险积累是不可避免的,时间一长就会演化成社会矛盾,第一轮危机很有可能在本世纪上半叶出现。为了让中国更持久地发展,社会公平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创业创新也应该注重推动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人口拐点带给公众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并不是悲观与无解的,只要大家同心协力,美好的未来仍然是可期的。
假设男女比例为 1,每个女生一辈子生 N 个小孩,计算的时候把这 N 个小孩都假设在女生 M=25 岁的时候出生,则 2021 年出生的婴儿都由 1996 年出生的女孩生育,可以推算出 1996 年出生女孩的 N=10620000/16410000/0.5≈1.29。同样 1995 年出生女孩的 N 值也等于 1.29。
2022 年及以后出生的小孩由 1997 年及以后年代出生的女孩生育,假设从 1997 年生的女孩开始,N 都为 1.29。得到实际出生人口数量再调整对应的 N 值。
从历年出生人口可以看出,1990 年到 2003 年出生的人口数量从 2926 万递减至 1373 万,这段时间对应着 2015 年到 2028 年这段时间,相应的出生人口也会递减。
如果未来 N 和 M 不变,则整个 2021 年到 2044 年这段时间年出生人口将保持在 900 万到 1100 万之间,然后从 2045 年开始进入新一轮出生人口大递减阶段,年出生人口规模在 600 万左右。
2025 年,死亡人口将突发式跃迁到将近 2000 万水平,之后十年将保持在 2000 万以上,经 2035 年到 2037 年的小短时间死亡人数降至 2000 万以下,之后又急剧上升到 2000 万以上,在 2040 年前后达到将近 3000 万高峰,到 2050 年缓慢下降到 2500 万左右。
2030 年中国人口规模在 13 亿左右,2040 年在 12 亿规模左右,2050 年在 10 亿规模左右。
中国人口未来的出路关键在于素质的提高,盲目再以红利形式是存在极大的人才浪费,是不可持续的。
但整个 21 世纪前中叶,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 10 亿规模以上工业化人口,在这段时间中国综合国力还是会处在上升阶段,之后就要看政府未来二十多年的执政措施了。
虽然 2021 年全国人口为 14.1260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但实际上从整体来看,这样的数字无疑是很少的,证明了我国目前少子化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
虽然我这账号等级低,但毕竟大学时候就注册了,我还是挺喜欢的
先来看两组数据,近 20 年我国人口增长数量和我国今年人口老龄化占比:
数据反映,在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的老龄化占比也在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 2673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8.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4.2%。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 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 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 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2021 年,我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随之而来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第一,未来随着新生人口减少,人力资源更稀缺,内卷压力应该会降低,以前经常说 35 岁中年危机应该会有一定缓解,各大企业应该不会对老员工那么苛刻了。
第二、物以稀为贵,在人力资源逐渐紧缺的形势下,人力价格可能会更高,从各大企业每年抢人大战上开出的薪资可见一斑。
第三。房价涨势降低。房地产行业流传着 “房价长期看人口” 的口号,虽然目前各种政策都在大力促进生育,但是效果势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人口增速低迷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状态,因此房价应该会有一定回落或稳住不再疯涨,让人望而生畏,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房价走低,是大概率事件。
第四、随着老龄化加重带来系列社会的同事也不乏创造一波机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爆发,例如养老、医疗、医药等行业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
增量太少了,世界第一的人口基数,世界第三的领土面积,才 48 万,完全不够分的。
有些省可能已经负增长,更别说往下的县市了。
在我们尚未完成产业升级,又吃不了人口红利的前提之下,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部分地区的的衰败不可避免。
说明中国的人口拐点最早也要等 2022 年才能来了
中国的人口拐点早一天到来,就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离马尔萨斯的镰刀远离了一步(觉得这是在扯淡的,不妨了解一下我国自建国至今背负着多么巨大的农业压力,而我国为了保证足够的粮食自给率又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同时也就代表了能早一天不必再为了保就业而强行维持落后产能(事实是,即使人口从此刻开始断崖式下跌,就业压力也会至少维持十年以上)
顺便提一句,压力大和内卷的直接原因是人太多而不是人太少,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是不会在觉得压力大,内卷的同时还认为人口下降是一件坏事的
没啥可关注的,吃好喝好睡好,没钱出去赚,有钱或者不愿意干就躺平练练瑜伽,挺好,还关注啥?
我认为只新增 48 万更能说明目前人口比较稳定,人口有死亡率和出生率,现在能正增长,说明出生率还是高于死亡率的,大家也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信谣传谣
并且,依然没有任何悬念的是,这将是一条超级漫长的下降通道,何时可以止跌反弹,真的是看不到底。
在这一点上,倒是和中国股市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近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出台了大量刺激生育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共同点是,在政策出发点上就有了假象错位。
中国将进入一个漫长的老龄化社会期,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去过日本旅游的朋友都应该对该国服务业中的老年人比例之大并不陌生吧?
70 岁以上白发苍苍的出租车司机随处可见,便利店里六十岁的老年妇女收银员到处都是……
二十年后的中国社会,会不会是这样的?
如何才能实现一个老有所为的社会?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谁不想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首先要重新为自己定义:
2021 年 7.52‰人口出生率,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低。
在 “三年困难时期”,最低的人口出生率也达到了 18.13‰(1961),而 2020 年的出生率则为 8.52‰。
至于死亡率,略有反弹达到了 7.18‰。由此导致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 2021 年出现了一个超低点:0.34‰。
此前 5 年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53‰、5.58‰、3.78‰、3.32‰和 1.45‰。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最近两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断崖式走低?
除了人口自身的规律外,疫情冲击不容忽视。
2020 年 1 月下旬,疫情全面爆发。很多人担心胎儿、产妇的安全问题,会主动推迟生育,甚至会终止妊娠。
从胎儿孕育周期看,疫情对 2020 年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还是局部的,对 2021 年的影响则是全面的。
那么:未来中国人口趋势将会如何?新生儿数量能在疫情之后大幅反弹吗?
我的看法是:疫情结束之后,新生儿数量一定会有大幅反弹。
推迟的生育需求,以及国家政策鼓励带来的刺激作用,会在疫情之后的两年里集中爆发。很有可能让年度新生儿数量反弹到 1300 万甚至 1400 万以上。
但从长远看,少子化、老龄化的基本趋势很难改变。即便国家全面鼓励生育,也只能延缓这种趋势而已,很难根本上改变。
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慢慢趋向于零。
这很可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中国总人口毕竟在 14 亿以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不会缺少劳动力
未来很多简单、普通的工作,比如生产线上的普工、快递员、送餐员等,都可能被机器取代。
机器人广泛使用之后,贫富差距会加大吗?有可能,但这可以通过税收制度调整来避免。
所以,我在人口问题上不持悲观态度。
**但话说回来,如果老龄化、少子化来的太快,大家准备不足,那么还是有点可怕的。**比如大家会突然发现:养老金不够用了,生活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上升了,世界工厂转移了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对很多城市、乡村的楼市将构成重大利空。
收缩性城市会越来越多,很多乡镇甚至县最终会被迫合并。
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
你放心,永远都是稳中有升
一个国家 到处都是
18 到 30 岁 之间的年轻人 才是一件怪事
走出去看看 只要不是那种很落后的国家
都是以 30 多岁 为主体的
而天朝奢侈到 35 岁就失业的地步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说中国动能非常大的缘故
人口红利非中国独有 当拥有红利的同时普及教育
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去看看隔壁日本吧
70 岁大爷 出租车自己养自己
而在中国 60 就可以退休 60 岁就是大爷
滴 敬老卡!
这代表了什么? 只要国家能创造就业机会
就会有人一直接住
高端产业这几年突破的非常快
举个身边的例子
电脑内存条 中国企业已经是完全自主产权 主流水准 并且量产拿出来卖了!
电脑固态硬盘 也就是闪存 已经是龙头水准 甚至略微赶超了三星 也是已经量产拿出来卖了
芯片虽然没有特别高端的 但是 14 纳米 已经量产 7 纳米已经在量产的路上
一年进口芯片 3000 多亿美元 现在完全可以省下来
不仅省下来还能促进很多就业!
以上产业 虽然已经量产 但是 量产工厂还没大规模建成 一旦建成 效益更大 就业更多
这玩意都是在很多人不知不觉中进步的!
我问你 全国的房子高楼大厦撞上 发电太阳能玻璃幕墙 会产生多大效益?
太阳能产业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梯队 成本现在比煤电还低 根本不难想象 2025 年会有多低
全国的燃油车百分之 90 换成 电动车 会有多大效益?
不管你是哪个品牌的 中国电动车全产业链伺候 都能赚到钱 上到芯片 下到轮胎全都自主
这个动能大不大?
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准把中国百分之 1 沙漠面积 放上太阳能板 就能供应 大半个中国的用电需求 你相信国家会不能做到吗?
中国目前的铁路 公路里程 总量都差美国好几倍
更别说人均了! 你觉得发展空间大不大?
这么多大工程需要多少人工? 如果中国已经是日本这个状态的话 是万万不行的
但中国现在的状态是 35 失业 能干活的太多了!
未来我毫不怀疑 工资增幅会大幅度提高 各种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向存量找动能 向存量找市场
比较明显的就是 今后的公司 会越来越无可奈何的培训新人 而不是把希望都放在招聘老人上面
因为人口少了 没那么多选择了!
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希望大家贯彻落实到位。
计 划 生 育
大 获 成 功
并不失望,也没高兴。
就很冷漠脸,感觉这玩意和自己无关。
来嘛,看房价这个大泡沫怎么消失的嘛
形式一片大好!(本条 5 毛)
我觉的吧,我们四十年前订的目标快实现了
人的多少,从来不是问题的关键,人的素质才是。人多的时候,曾经的血汗工厂,有把工人当人么?人少的今天,人均资源理论上应该逐渐丰沛起来,但是陷入内卷的漩涡里反而出不来。如果生存压力和生存环境无法赢得民心,人民有权不让孩子来受苦受难。
1966 年北京,邓小平狠狠将文件甩在地上,发了脾气,“胡闹!居然让他去扫厕所!简直糟蹋圣人!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救他出来!快!”
这个牵动邓小平情绪的男人叫童第周。一个太多人早已忘记的名字。但是太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本该为中国拿到诺贝尔奖,但走到门口却又笑着离去;他本该名扬四海、享誉世界,但却连出现在语文课本上,都没有多少人记得……
今天,我想和你讲讲他的故事——
童第周从来不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出生贫困,17 岁才开始上中学,第一年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一度被学校劝退。“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此后他总是借着昏暗的路灯学习,很晚才回宿舍……
果然,第二年 “一定要争气” 的他逆袭成为正数第一。但他的求学路,依然坎坷——不是天才的童第周,两次落榜后才终于上了复旦哲学系。可比起哲学,他对生命的奥秘更有兴趣。在中央大学生物系当了 3 年助教后,他获得了去比利时留学的机会。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外国留学生经常嘲笑中国、嘲笑中国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嘲笑与奚落,童第周将满腔怒火化为学习动力,拼命练习,只为证明中国人不比别人差!
1935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手捧博士学位,一贯寡言的童第周难掩激动:“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可以说明中国人不比别人笨!” 台下的人愣住了,随即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而他早已泪流满面……
在他的心中,祖国永远是第一位的。那时,声名鹊起的童第周本可以拥有大好的前程,他却谢绝了导师和学校的挽留,毅然回到了处于动荡之中的祖国,到山东大学当生物系教授。战火肆意,他与山大的师生颠沛流离,生活无着,但为了中国的科研事业,他依然愿意倾尽所有——他曾为买一个实验用的显微镜,倾家荡产,四处举债,甚至变卖了妻子的嫁妆!靠着这架旧显微镜,在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童第周研究成果频出。
为此,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曾跑到童第周的实验室拜访他。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实验室,仅仅由几张破板凳组成,连电都没有通!李约瑟不解地问:“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的荒地里做实验呢?”“我是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聘请,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但正当就在童第周的研究渐入佳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打断了他探索的脚步。被批判、被打倒,那双精准如仪器的双手,却拿起了扫帚,扫起了厕所。邓小平听说他的遭遇,气愤地大骂,也要营救却自身难保。
只能哀叹不已,心疼不已。于是,那双为国人争得过无数荣誉的双手,拿着扫帚,一扫就是整整 10 年!直到 1978 年,年逾古稀的童第周才终于重返实验室。那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童第周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那夜,他兴奋地赋诗一首——“周兮周兮,年逾古稀。残躯幸存,脑力尚济。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为国捐躯,这四字从他嘴里说出,有种别样的沉重。因为他的时间的确不多了。数年的折磨,那双曾经精准的双手,抖得连器械都握不住了。但他却开启 “战斗模式”:为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作报告,上讲座,与时间争夺每分每秒。哪怕一丝丝时间,他也不舍得浪费。1979 年 3 月 6 日,童第周为 2000 多科研人员做报告时,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可 10 分钟抢救后,他还是出现在了讲台,耗尽所有,只为中国!可他实在太累了,在苦熬 20 多天后,他再也没能起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内卷:
努力:
高段位的人,往往有一种向下兼容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与人为善性格收敛。向下沟通本来就是一个特别消耗的事,比如有责任心的老师控场全班的时候,上课纪律怎么拿捏,课程难度讲到哪合适?小区保安对你指颐气使,那还不如丢两包华子,凭什么替他妈教育他,还不如哄他玩。
只要能达到目的,曲折浪漫的过程就显得微不足道。一般能达到高段位的人,容忍度都非常大,对所有的人和事,没有那么多看不惯。他能够理解吹嘘者的外强中干,也能体谅穷人乍富的傲慢和囊中羞涩的窘迫,对外基本都采取扮猪吃老虎。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触碰到了他的核心利益,那手起刀落绝不心慈手软,而且往往还是采取的隔山打牛的方式,隐约你知道自己翻了船似乎和他有点关联,但你又拿不到明面上的证据。
要么云淡风轻,要么灰飞烟灭。
100 年前一个以 20 多岁年轻人为主的团队,看不惯社会不公、国家内忧外患、资本家买办作恶,并且一点也不想悄悄改变社会。口水再有用,还能比锄头有用?
单纯相信而没有行动,是没办法维权的,合理合规运用法律,同时考虑到各种潜在的维权成本,才有可能在已经造成既定损失的情况下部分挽回损失。
和谐的意思就是忍,忍住了还维甚鸟权!你以为法律是帮你一个人服务的啊,法律就是告诉你:和谐社会全靠忍,公平正义全靠等,维权成本全靠省,鱼死网破全靠梦!
兔子在山洞前写文章。狼走了过来问:“你在写什么内容啊?”
兔子答:“《浅谈兔子是怎样吃掉狼的》。”
狼不信,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洞。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写文章。
野猪走了过来问:“你在写什么?”
兔子答:“《浅谈兔子是如何吃掉野猪的》。”
野猪不信,于是兔子又把野猪领进山洞。
最后,在山洞里,一只狮子在一堆狼骨头和野猪头骨头之间,满意地剔着牙,读着兔子交给它的文章——《员工能力的大小,关键看你跟谁干》。
兔子不小心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朋友,消息逐渐在森林中传开。狮子非常生气:“如果这个星期没有食物进洞,我就吃你。”
兔子于是继续在洞口写文章,小鹿走过来:“你在写什么?”
兔子答:“《浅谈兔子是怎样吃掉狼的》。” 小鹿说:“这个事情全森林都知道啊,你还玩这一套?” 兔子说:“就是因为全森林都知道了,我只能退休了,狮子说要找个人顶替我,难道你不想接替这个岗位吗?” 小鹿终于忍不住诱惑,跟随兔子走进洞里。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写文章。小马走过来,同样的事情发生了。
在山洞里,狮子满意的剔着牙,读着兔子交给它的文章——《销售人员如何发展下线为老板创造效益》。
狮子越长越大,兔子的食物已远远不能填饱肚子。他告诉兔子:“我的食物量要加倍,原来 4 天一只小鹿,现在要 2 天一只,如果一周之内改变不了局面我就吃你。”
于是,兔子离开洞口,跑进森林深处,他见到一只山羊:“你相信兔子能轻松吃掉狼吗?” 山羊不信,于是兔子把山羊领进山洞。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进入森林深处。这回他碰到一只野猪,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原来森林深处的动物并不知道兔子和狮子的故事。
最后,在山洞里,狮子满意剔着牙,读着兔子交给它的文章——《如何实现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型》。
随着时间推移,狮子由于长期吃了就睡,长得很胖。一日,狮子决定出去散散心,突然发现洞口大小了,它的身体根本无法出去。
兔子站在洞口,得意地说:“今后,你得什么都听我的,否则别想让我给你弄吃的。” 狮子无奈地说:“好吧!只要给我吃的,什么都可以。” 这时,狮子才发现兔子的新论文——《战略决定高度——论兔子是如何借力狮子的》。
兔子在森林里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它的老板很厉害,而且那么厉害的老板还得什么都听它的。
于是,兔子开始横行霸道,欺上欺下。终于有一天,猎人来了,活捉了兔子,并在洞口贴了张纸条:“强中还有强中手。”
森林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兔子吃狼的故事似乎快要被大家忘记了。
又过了很久,一只年轻的老虎听说了这个故事后,激发了灵感。于是抓住了一只羚羊,说:“如果你可以像以前的兔子那样为我带来食物,那我就不吃你。” 羚羊答应了,老虎悠然自得的进了山洞。可是三天过去了,也没有见羚羊领一只动物进洞。它实在憋不住了,出来一看,羚羊早就跑了,只留下一篇文章在地上——《想要做好老板,先要懂得怎样留住员工》。
一位网名为 “竹林听雨” 的家长写道:
“我的孩子也在读研,很希望社会多关注一下研究生们的身心健康。孩子给我说,经常晚上两三点才睡,很担心他的身体健康。
我告诉他一定要劳逸结合,首先要保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面对要读大量的文献,要做大量的实验,他们真的没时间去锻炼,很心疼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那份心疼尽在字里行间。于是,还是决定把 “研究生自杀” 这一话题再与大家探讨一下。
01 自杀是会传染的!
由于身处南京,所以对南京高校的这些新闻尤为关注。
2021 年 4 月 8 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19 栋又一位女博士跳楼身亡。半年内,这栋楼已经有两位跳楼、一位烧炭身亡。
2020 年 9 月 19 日,南大仙林校区 19 栋,女博士跳楼。2020 年 12 月 4 日,南大仙林校区 19 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2021 年 3 月 13 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2021 年 4 月 8 日,南大仙林校区 19 栋,女研究生跳楼。短短半年时间,已经第四起了。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
这令人又不禁联想起,去年震惊学生圈的一起自杀事件:2020 年 10 月 13 日凌晨 2 点,一条麻绳,一副铁架,一封长篇遗书,一句淡淡的 “再见”。
大连理工一位网名 “红烧土豆叶” 的研三男生,在实验室中,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25 岁。
研究生自杀,这是一个令人痛心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每隔很短的时间,就有一条鲜活的生命,被主人自己终结。
2020 年 9 月,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一名研究生,在宿舍内上吊自杀;2020 年 9 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一位女博士,在寝室内烧炭自杀;2020 年 9 月 19 日晚 10 点左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位女博士,从 19 栋跳楼自杀;据不完全统计,自 2020 年 5 月至 12 月,仅网上公开的信息,就有 51 位中国高校学生自杀。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留学生自杀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2015 年 1 月,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2016 年 1 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的研究生张某疑跳崖自杀,半年后警方才找到她的尸体;2017 年 3 月,密歇根大学在读博士荣欣跳机自杀,据悉,荣欣国内毕业于清华大学,原计划于 2017 年毕业;2017 年 6 月 18 日,刚刚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中国留学生赵义宁在科罗拉多大桥跳海自尽;由此可见,对研究生群体来说,自杀并不是个例,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不良趋势。有一位知乎网友曾说:“自杀是会传染的!” 为什么这样讲?
他说,他们学校的一个校区,在短短一个月之间就有 5 人跳楼。大家心理压力都特别大,论文都写不出来,工作也都找不到。
但不知不觉间,原本没有胆量自杀的学生,经这样一传染,就仿佛带了一个头,停不下来了。话还没说完几天,院里又一个男生跳楼了……
国内曾对高校学生自杀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年龄上讲,自杀是 15~34 岁人群最主要的死因。在学生群体中,年龄大于 25 岁的学生,比年龄小于 25 岁的学生的自杀率要明显高;在大学生群体中,20~24 岁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自杀人数最多。
从性格上讲,自杀意念在情绪稳定性比较差,具有高怀疑性、忧虑性与紧张性的性格特征的学生更容易出现。从性别上讲,女研究生的自杀率比男研究生高。
从年级上讲,年级越高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这可能与年级越高面临的毕业、就业的现实压力越大相关。
而另一项小型研究的调查结果更令人感到胆寒:有 7.3% 的研究生调查对象曾想过自杀;有 2.3% 正在计划自杀!!!
其实,自杀并不是中国学生才有,外国学生同样如此。
据统计,美国大学平均每年约有 1100 名本科生自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曾经做过调查,在四年制大学中,有 6% 的在读本科生和 4% 的在读研究生 “曾考虑过自杀”。
02 研究生为什么想哭?
或许有人认为:只有失意的研究生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选择自杀的研究生,很多都是被 “学霸光环” 所笼罩,他们很多是保研、直博到 985 名校甚至国外高校,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别人的眼中,他们的未来或许比很多人要好过的多,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这肯定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2018 年 10 月跳入钱塘江的浙大化工博士侯某,在他最后的朋友圈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所以单纯就是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走啦各位,勿念。此生缘尽,只愿没有来生。”
对这个世界该有多失望,才会令他说出那句:“此生缘尽,只愿没有来生” 啊?
读研读博的压力之大,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在知乎上,关于 “XX 大学有没有一个能哭的地方” 的问题和回答非常之多。
为什么想哭?
因为,研究生们长年累月泡在实验室,终日和书本、和文献、和器材、和电脑打交道,一整天不需要说一句话。有时想找人倾诉,却发现周围本就狭小的朋友圈,没人有时间陪着聊天。
有一位研究生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刚入门后,他跟师姐学习动物实验。师姐对他说:“你能来陪我真是太好了!你来之前,我每天都只能跟小鼠说话。” 他当时觉得:妈呀,师姐已经疯了啊!可是等师姐毕业后,就变成他每天跟小鼠说话:“就属你最不听话!”“你怎么又瘦啦?又不好好吃东西了。”“大家配合点,赶紧弄完,我们各回各家!”
还有一名研究生在做了好久好久的实验,终于拿到了最终的 data。去清理冰箱之际,向用完的 sample 一一告别:
“Fuck you and you, and you and you, and especially you!”
03 反抗形式,往往就只有一个 “忍” 字
可是,人孤独久了,是会出毛病的。
国际权威杂志《自然》2018 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 6 倍。其中,41% 的研究生达到中度或重度焦虑,39% 的研究生则有中度至重度抑郁。
同时,《自然》每隔两年会对全球的研究生进行一次调查,2019 年有超过 6300 名研究生参与了该调查,其中有近 700 名来自中国。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有 36% 的研究生曾因为压力导致的抑郁去寻求过帮助。
在我国,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以浙江省为例,在被调查的 500 名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轻度抑郁占 8.6%,中度与重度抑郁占 7%。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也曾发布一项调查数据,45% 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认为自己有抑郁症状,29% 中国留学生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另外,在一些澳洲、英国的高校调查中也收到类似的反馈。研究者指出,心理上最容易产生抑郁的,恰恰是那些 “上进生”。
一位来自 985 大学的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压力源:身边的同龄人都很优秀,或者过得非常有意义,而自己却始终追赶不上。相形见绌之下,被裹挟在焦虑、嫉妒、愤怒、自责之中。如此可见,研究生产生抑郁并有自杀倾向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
学术处境艰难,首当其冲。作为科研型学位,尤其对博士来说,必须在攻读期间作出原创性研究成果,并且在学界发表一篇甚至多篇高质量的 paper 才能够顺利毕业。
而这个 “研究” 的过程,基本都要博士生一个人来完成。正如有的博士说:博士就是在荒山野岭中,独自开出一条以前没人走过的路,或是在茫茫原野上,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有一位博士师兄,辛辛苦苦三四年做一个课题,但是一直都得不到有意义的数据,就只能这样干耗着,无法毕业。
还有一个生物学方向的师姐,花了五年的时间做一个课题,但在换了一次原料供应商之后,实验数据突然全部偏移,完全一样的程序就是得不出原来的结果…… 所以,对研究生们来说,有时候能不能拿到毕业证,完全是靠运气的。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
博士生总调侃自己是 “博士狗”,可能不止是学业压力大累成 “狗”,可能还是因为,自己的脖子上总是有个项圈,项圈上有条绳儿,握着绳儿那端的,就是导师。
研究生若想顺利毕业,一方面要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另外一方面也要跟对一个好的导师。但好的导师,是可遇不可求的。
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原本有着大好的前途,竟在自己的母亲的面前,纵身一跃,从高楼坠下。他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
将他一步步逼上了绝路的不是别人,就是他的导师王攀。导师掌握着对研究生的生杀大权,掌握着研究生的精力支配权、时间分配权和补助分发权。对于 “坏” 导师,研究生现存的反抗形式,往往就只有一个字“忍”。而忍的时间长了,击垮的是自己,最后,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脱。
除了学业和导师,让研究生们选择不归路的,还有众多不堪重负的期许,溺亡于西安灞河的寒门博士杨宝德,就是其中一例。
他的家人回忆,孩子读博后,跟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每次打电话也越来越短;他的好友也表示,杨宝德 “脸上的笑容变少了”。
纵使有种种问题和一肚子烦恼,杨宝德对家人永远都是 “报喜不报忧”。这可能一是因为高考失利,他始终卯着劲儿,想通过硕士和博士期间的成就“找” 回来;二是因为,杨宝德知道,他今天孤独远行,承载着的是千里之外家人的无限期许。
杨宝德的学业成功,让父母成了 “人上人”,他亲手给父母戴上了勋章;更有甚者,这一个博士肩上担起的可能不仅是父母的荣誉,还有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乃至全村、全镇。背着这么多光环走上神坛,他不敢让家人担心,他不能说:“妈妈,我在外面遇到困难了;爸爸,我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善表达,没有寻找合适的发泄渠道,只能让矛盾和纠结在自己的怀里逐渐发酵,最终走上了绝路。
04 研究生们已经 “毫无退路”
有人或许会说:坚持不下去,就选择退学啊,何必选择不归路?
Quit(退学),这是研究生们聚会聊天时永恒的一个话题。无数人背地里偷偷地研究过学校的退学流程,甚至有人已经写好了退学申请书。只是在抽屉里放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还是拿不定主意,到底该不该交。
这一切,都源于研究生们已经 “毫无退路”。
因为,无论你读了四年还是七年,一旦选择退学,就等于重新开始,之前做过的一切研究都失去了意义。没有研究成果,拿不到学位,又耗尽了青春,还要陷入没有工作经验的窘境。而这一时期,同龄人或者选择进入职场拼搏,或选择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之前的同学有的创业公司上市,有的二胎都上了幼儿园,有的微商发家、坐拥千万,有的享受着豪车、洋房。而你所拥有的,就是那几篇有影响因子的论文,有的甚至连一篇论文也没有。
虽然嘴上不说,你的心里多少都会有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但大多数时候,因为倔强的骄傲,你还是会故作轻松地笑着说:“我过得很好哦”。或者还会宽慰自己:别人挣再多钱,没文化也不过是 “土豪” 而已,有多少暴发户削尖脑袋想来高校镀金的,我学历比他们高,所以还是比他们牛…… 研究生们常说:自己选择的路,已经无法回头,跪着也要走完。
然而,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对接下来的人生感到迷茫,这些情况在研究生群体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摧毁一个人的,根本不是突然的厄运,而是日子如钝刀割肉般日复一日琐碎的无望,直到再也支撑不住。但是,选择不归路,你自己是痛快了,但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痛。那位南邮自杀的同学,你有没有听到,母亲坐在你纵身跳下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05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研究生选择自杀,是因为承受不住现有的学业压力。但是,你要知道,即使你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走入社会,会面临相同甚至更大的工作压力。
几年前,蔡康永作为《真情指数》节目的主持人,采访功夫巨星成龙。面对 “铮铮铁汉”,蔡康永的第一个问题是:“拍电影累不累呀?”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三番五次搏命拍电影的成龙留下了眼泪。据说,那次采访中,成龙整整哭了 5 分钟。是怎样的辛酸与苦楚,才能让一个男人在大庭广众下崩溃哭泣…… 还记得之前,有个关于 “男子醉倒地铁站痛哭” 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在南京地铁站里,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醉倒在地上。民警上前询问时,他靠着柱子,开始嚎啕大哭:“我和老婆来南京打工,几年了,什么苦都尝遍了。为了签单,天天陪客户喝酒。我真的不会喝酒,不会喝酒……” 身边的民警一边安慰他,一边联系他的家属。没过多久,他的妻子赶来了,并没有埋怨,而是蹲下身子,紧紧地抱住了他…… 深夜一家医院门口,一位医生无力地扶着墙壁伤心大哭。他花了那么多心思、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最后,还是没有挽回那个 19 岁的年轻生命……
诚然,每个人都有压力,但压力的大小是相对的——同样的工作,有人备受折磨生不如死,有人乐在其中甘之如饴。准备自杀的你应当明白,读研只是自我充实的旅程,完成学业并不是人生的首要目标,死亡,其实不是解脱,能坦然的面对所有喜怒哀乐才是。研究生生活虽然很艰难,但你要相信,所有的难过,难是难,但总会过去,你只管努力。
多年后的某一天,当你回忆起当年那些想让你自杀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当时再难的坎,看来似乎也不过如此。最后,想给正准备自杀的研究生,推荐日本歌手中岛美嘉的一首名为《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的歌。这首歌直白地说着死亡,但却是在给人力量继续活着。现场版里,中岛美嘉以一种固执又坚毅的姿势,仰着头唱完。
最后屏幕上映出她写给所有人的信:为了描写浓烈的希望,就必须先描写深层的黑暗。人生亦是如此,希望听到最后的你,能积极的活着。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大龄土博遭虾戏,身陷囹圄被犬欺。
青年人要有大志向,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干,打倒资本主义,只是天方夜谭!生而为人,勇敢入坑,接受命运的狂风暴雨,享受雨过天晴后的庆功和掌声!
如今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面对国内改革发展重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还有许多 “雪山”“草地” 需要跨越,还有许多 “娄山关”“腊子口” 需要征服。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很有必要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必须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开天辟地的精神,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始终同最广大人民站在一起,血脉相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青年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应当学会自觉继承弘扬红色精神,以初代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力量,在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精神感召和指引下砥砺奋进,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做到在艰难险阻面前勇挑重担,在挫折困境中百折不挠,坚定初心使命,把人民的江山,把先烈流血牺牲的江山,从功勋后代和买办走资的手里夺回来,还给劳苦大众!
一些人因为奴才们总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胡话,使用一些低级的骗术,因此觉得他们愚蠢。其实奴才们不是蠢,而是聪明至极。他们知道:谎言重复一千遍,可能就代替了真理。将正义的光环套自己脑袋上,有一天他们或许就真的代表了正义。
所以,他们总喜欢装傻充愣把其他人绕晕,最后再灌输真理,所以他们总喜欢宣扬自己如何公正。
奴才其实不只是一门高风险职业,更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要做好这门学问并不容易,也绝非人人都行。
契诃夫在《变色龙》这篇小说中,曾经塑造过一个十分经典的奴才形象——奥楚蔑洛夫。
奥楚蔑洛夫是一名沙皇时期的巡警,也是一名将奴才学问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优秀奴才。平时,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经常将公平、正直挂嘴边的人。有一天,他正在巡逻,突然听到一阵吵闹声。上前一看,发现原来是金银匠赫留金手贱,试图用手里的烟头去烫一条过路的小狗,结果反被小狗咬伤了手指。
奥楚蔑洛夫一听,顿时正义凛然、勃然大怒。扬言要马上伸张正义,杀死咬人的小狗,以及惩罚遛狗不拴绳的主人…… 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小声说了一句:“这小狗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奥楚蔑洛夫一听,立即变脸,转身质问起赫留金来:“你是个彪形大汉,小狗才一点点大,他怎么能够得着你的手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警告你可不要耍什么花招……”
证据这时在法律面前完全失效,完全偏向了日加洛夫将军的狗……
不一会,奥楚蔑洛夫的一个随从又悄悄溜到他耳边,告诉他小狗并不是日加洛夫将军的。奥楚蔑洛夫瞬间又变了脸,开始怒骂起小狗来,顺带还不忘抬高一下日加洛夫将军。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一名合格的奴才,必定是一名合格的演员。周边的俄罗斯人都看见了奥楚蔑洛夫在明目张胆变色,但没有人敢上前去戳穿。他们全部默默地看着奥楚蔑洛夫一个人尽情表演。奥楚蔑洛夫说得正慷慨激昂时,突然有人告诉他:“这是日加洛夫将军哥哥家的狗”。
奥楚蔑洛夫一听,再次变了一张脸,开始一边吹捧小狗,一边骂赫留金。在奥楚蔑洛夫的吹捧下,将军哥哥家的小狗一时间变成了能够辨忠奸的好狗,赫留金也一下变成了奸人。
我们通常管奥楚蔑洛夫这项技能叫作圆滑。能将圆滑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我们又管他们叫聪明人。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无疑是又厉害又聪明的人。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人之所异于禽兽,那是因为人有底线,也就是人格和道德。一个人如若丧失了道德和底线,无异于禽兽,同时又不同于禽兽。因为长得像人的禽兽唤作衣冠禽兽,有别于普通的禽兽。
衣冠禽兽不只拥有人类的智慧,而且拥有普通人不具备的 “弹性”,也可以说是圆滑或者小聪明。因为 “有弹性”,他们的底线能够一次次刷新。因为聪明,他们这条底线在刷新时总有一个度,这个度正是日加洛夫将军。
他们只用把握好这个度,便如不倒翁。左右摇摆得再厉害,仍然屹立不倒。
奥楚蔑洛夫看似愚蠢,在人群中丑态百出,其实是聪明至极。因为众人的嘲讽并不能伤害到他分毫。相反,他还能因为懂得变通而受到赏识。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并不掌握在众人手里。
所以,他敢肆无忌惮地得罪众人,也敢肆无忌惮地在众人面前丢脸。
一个人要学坏,丧失底线,很容易。但难在把握好度,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像奥楚蔑洛夫般把握好度,只用聪明的奴才才行。
所以,奴才这门职业并非所有人都能做,至少也得是有弹性的聪明人。
单纯相信而没有行动,是没办法维权的,合理合规运用法律,同时考虑到各种潜在的维权成本,才有可能在已经造成既定损失的情况下部分挽回损失。
维权是国内导致纵火自焚的第一大诱因,因此不是伤筋动骨别想着去维权。否则为什么大家都倡导和谐社会呢?和谐的意思就是忍,忍住了还维甚鸟权?不维权只干活,你看,多和谐!
一个人力量是薄弱的,太阳晒晒小水滴就去西游了。所以你没有能力实力精力的时候,安安心心当好 9 才,积聚力量,团结工友,用魔法打败魔法!靠你一个人就想和财阀掰手腕掀大腿,你幼稚不幼稚?你以为法律是帮你一个人服务的啊,法律就是告诉你:和谐社会全靠忍,公平正义全靠等,维权成本全靠省,鱼死网破全靠梦!
适与江湖新,随缘济修行。幽静养空灵,好鸟伴风吟。霜落红霞晚,雨逐沧月晴。离愁不过酒,醉里莫喊停。
努力做资本家的小棉袄。
1. 汇报工作说结果
不要告诉老板工作过程多艰辛,你多么不容易! 老板不傻,否则做不到今天。举重若轻的人老板最喜欢,一定要把结果给老板,结果思维是第一思维。
2. 请示工作说方案
不要让老板做问答题,而是要让老板做选择题。请示工作至少保证给老板两个方案,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总结工作说流程
做工作总结要描述流程,不只是先后顺序逻辑清楚,还要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点、失误点、反思点。
4. 布置工作说标准
工作有布置就有考核,考核就要建立工作标准,否则下属不知道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适的。标准既确立了规范,又划定了工作的边界。
5. 关心下级问过程
关心下属要注意聆听他们的问题,让其阐述越详细做好。关心下级就是关心细节,明确让下级感动的点和面。
6. 交接工作讲道德
把工作中形成的经验教训毫不保留的交接给继任者,把完成的与未竟的工作分类逐一交接,不要设置障碍,使其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7. 回忆工作说感受
交流多说自己工作中的感悟,哪些是学到的,哪些是悟到的,哪些是反思的,哪些是努力的。
“男人是因为条件太差而剩下的,而女人则是因为太优秀而剩下的。” 这大概是最近几年来大家所听过的最大的谎言。
不可否认,绝大部分男人之所以单到 30 多岁的确是因为条件有限的缘故,但并不代表女人就一定是因为太优秀而迟迟没有跨入婚姻殿堂的。
小区内有两位年过 30 的单身女子,她们条件普通,均未上过大学,目前月收入都在 4000 左右,且无房无车。她们就是万千普通人当中的一员,但却不自知。
曾经有一位大妈问过她们为何迟迟不结婚,而她们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女人都是因为优秀而剩下的,我们能自己养活自己,干嘛非得嫁人?”
大妈说了一段犹如母亲般温暖的话:“姑娘,你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优质剩女是住在出租屋的。你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学历不高,收入偏低的普通人,只有承认了自己的普通,才更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是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玉良言,可忠言逆耳,很多人根本就听不进去。
很多女人宁愿相信自己,是因为优秀而剩下的,也不愿意接受现实,改变自己。
“优质” 不是自己养活自己,而是指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
一个人能够养活自己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基础技能,算不得能耐。
因此,如果一个女人只是可以养活自己而已,那么她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跟 “优质” 两个字完全扯不上关系。真正的优质女是指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女人。
其一,学历
学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相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如果你硕士毕业或者博士毕业,即使刚开始工作,名下无房无车也可以赢得高层人群的青睐,因为你是真正意义上的潜力股。
可如果你的学历在大专以下,那么你离优秀就相差甚远,除非你会不断提升自我。
博闻乐见,弥补在学校所受到的有限教育。
其二,工作和收入
一个女人的工作和收入也是体现她是否优秀的标准所在。
所谓优质女,至少年收入要达到 6 位数,否则你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如果在一线城市,即使年收入达到了 6 位数,在无房无车的情况之下,你也依旧是一个普通人。
其三,房子车子
如果一个女人连房子车子都没有,又如何担得起优秀两个字?优秀不是靠嘴说,而是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的。一个女人条件甚好,物质基础自然也不会太差,所以房子车子是标配。如果你连房子都没有,一直以来只住在出租屋里,那你就不是优质女。
综上所述,真正的优质女是指综合条件很好的女人,她们学历不低,赚钱能力强,并且名下有房有车。凡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大龄女都不敢自称优质剩女。
生活中,真正的 “优质剩女” 屈指可数
在网络中大家经常听见有人说现在女孩买房买车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并且不想结婚的女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而说这些话的目的,大约就是为 “女人都是因为优秀而剩下的” 做铺垫。
可事实上,这句话本来就荒谬而可笑。纵观现实,有几个女人是有房有车的?绝大部分人到目前为止都住在出租屋里,真正名下有房有车的女人屈指可数。单凭这一条很多人都达不到,更不要说再外加学历,工作,收入等指标了。生活中绝大部分女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很强的能力,名下更无房无车。也正是因为如此,她们的父母和亲戚才格外着急。
对于普通女人来说,成家比单过更靠谱
既然只是普通人,就要有普通人的觉悟,不要被网上的某些毒鸡汤洗脑,认为可以养活自己就万事大吉。
人生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普通女人而言,婚姻是最好的归属。
1、人是群居动物,需要陪伴
20 多岁的时候,你有很多朋友,即使没有婚姻,你也不会觉得孤独。
30 多岁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有了家庭,再也没有时间陪你玩耍。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圈子越来越小,而身边的圈子你也融不进去,因为你们谈的是各不相同的话题。
可以来往的人越来越少,回到家中你面对的只是冷锅冷灶,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种估计,恐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
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只能一个人去医院,回到家中也无人照顾。这种经历已经不是孤寂可以概括的了,这种氛围应该叫心酸。
2、老年以后唯有家人最可靠
为什么人要结婚,古人讲究养儿防老,现代人觉得非常可笑,可等你老了以后你会发现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当你年老体弱,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家人就是最好的依靠。
即使同样去住养老院,有孩子的和没孩子的老人所受到的待遇也是截然不同的。
没孩子的老人可能会被欺负,相信大家还记得那个花几百万住高端养老院,半年之后就离世的老人吧?
有孩子的老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养老院不敢怠慢,因为一旦出事,一定有家人来找麻烦。
人是群居动物,大家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这样才有依靠,才不会受欺负。
自古以来,孤家寡人都是被欺负的对象,这就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
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年轻的时候尚且可以勉强养活自己,年纪大了又当如何?
你没有很强的能力,成不了祖国的栋梁,就老老实实成个家,做一个妻子和母亲。事业或者家庭女人,总是要有一样的。
愿你的生活充满惊喜,愿你的幸福如期而至。
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情绪,跟体内的 “快乐激素” 有关,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叫多巴胺,其实内啡肽也是,而这两种激素带来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对于人的影响也不一样。
真正高级的自律和快乐来源于内啡肽
多巴胺若控制不好,人可能反而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现在很多人有拖严重,自律性不够,可能就跟这有一定关系,使它受到刺激,分泌量就会变多,于是你陷在这种 “快乐” 里无法自拔。
但这种快乐并不是持续的,内啡肽带来的才是的,这样的人也会更加自律,这是互相影响的,自律的人往往也更能从中活动快乐,更容易走向成功。他们更追求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这种收获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最后才能得到的,这是一种正向的 “自虐”,一边痛苦却又一边快乐,经历过痛苦之后,获得的那种快乐会更有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运动可以帮助调节人的情绪,但不是只要动起来了就一定能分泌内啡肽,如果跑了一会就停下来了,可能并不会感受到它分泌的快乐,这也并不是高级的自律,只是短暂的。
它也是天然的 “止疼药”,在运动中得到分泌,对于运动选手来说,即便是受伤了,但依旧想要继续前行,就是跟它的分泌有关。
追求内啡肽,而不是多巴胺,长期下去,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态的,这样的人会更加快乐和自律。比如对于坚持跑步,尤其是跑马拉松的人,他们往往更自律,这需要长期的跑步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得更加自律,性格也得到了磨炼,心理会更健康。
与多巴胺带来的快乐相比,内啡肽带给人的是一种更加稳定的愉悦情绪,对人心理和身体健康是更积极的,这种影响是持续的,甚至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你觉得自律痛苦吗?
可能自律的前期并不痛苦,你有目标,并且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了,还是拿跑步举例,刚开始的几天内,你可能觉得不难,自己可以坚持下去。这就是跟多巴胺的分泌有关,但你每天都这样做,做的是同一件事,它的分泌就容易减少,因为你虽然在跑步,但进步却很小,它会逐渐失去驱动力。
而想要坚持自律下去,不想这么痛苦,不妨去追求内啡肽,你越是 “虐” 自己,它越容易分泌,专注于当下,没有迫切的想看到效果时,其实它已经在悄悄产生作用了,给你好的反馈了,虽然这种反馈有所延迟,努力最后收获到的,会让你更觉得值得,更有幸福感。
而当跑步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之后,对你来说,痛苦已经不再是痛苦了,而是自己愿意主动去做的一件事。
那些看似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人,其实多数都经历过痛苦,只不过对于他人来说,并不知道他经痛苦的过程。越是痛苦,它分泌的越多,更容易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最后也就更容易成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律看似很难坚持,但这种痛苦是短暂的,若你能坚持下去,便会收获更有意义的快乐,也是更长久的。而自律是他人没办法帮自己的,他人能做的或许只是监督或提醒你,因为他人无法也无需负责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呢?其实并不难,不妨从早睡早起开始做起,每天按时休息和起床,拒绝拖延。睡到中午起和早上 7 点起,如果你都试过,相信感受是不一样的,7 点起,一上午可以做很多事,精神状态会更好,而中午起可能已经吃午饭了。
由此可见,虽然多巴胺和内啡肽都带给你快乐,但这两种快乐并不一样,前者可能会让你失败,而后者更容易让你成功,带来的影响是更积极的,特别是在学习和记忆方面,因为这两个是它分泌比较多的地方。想成为一个真正自律的人,不妨摆脱多巴胺,去追求内啡肽,让自己专注于忙碌起来,痛苦之后便是快乐与成功!
每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就夜不能寐,躲在被窝里差点笑出声来。
赶紧拐了完事儿,b 乎天天分析来分析去的,早看麻了。
信任危机啊
也没必要那么悲观,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苦难远大于此。
毕竟
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还是说点别的。
什么叫历史的滚滚而来?
什么叫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社会认知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说过或听到过这种抱怨,“都怪中国人太多了!”。
堵车,都怪中国人太多了。
排队,都怪中国人太多了。
没工作,都怪中国人太多了。
考不上,都怪中国人太多了。
这好像是一句咒语,全中国走到哪,无论男女老少都认同这句话,有愿意多说的还能给你扯上一大堆。
这一切好像就这么延续着,似乎会延续到很久以后,直到我们看到数据,人口开始降了。
就像十几亿人站在平地上,远远看着高耸天际像山一样的历史车轮就这么缓缓开过来。
我们高兴,车轮会开过来。我们不高兴,车轮依然会开过来。
我们顺应,车轮会开过来。我们采取措施,车轮依然会开过来。
人口下降,优点是有,很多人会提到,缺点当然也有,同样会提到。
可我们分析来分析去,不过是在自我安慰,因为不管好处还是坏处,那个未来都在一寸一寸地,丝毫不停地向我们走来。
我相信自然规律的不可阻挡。
想逆天改命吗?逆天改命的人类之光已经在历史书里了。
更何况每一次逆天改命,不过也是勘破了自然真正的趋势和潮流罢了。
天平的一边,是释放女性生产力,女性消费力,维持经济增速。低生育率,更低的生产效率,自由主义泛滥。社会包容度、乡镇地区犯罪率上升,低结婚率,高离婚率。总体来看女性平均寿命上升,底层男性寿命下降
而天平的另一边,是高生育率,更低的结婚率,低离婚率,短期经济增速放缓,保守主义回潮,男女平均寿命差扩大,男性劳动参与率上升,女性家庭主妇比例增加
总归都还是要做出一个似乎应该还是不好不坏的决定
老实说
我个人最关心上十年下十年的人
感觉就是这 20 年的人才是关联最多的一批人
20-30-40
其他年龄再小或者再大的人群就太远了
当然是以世代为单位而不是个人
今日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 2021 显示,2020 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八点五二,首次跌破了千分之十,创下了 1978 年来的心底。
同时呢,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就是这个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仅为千分之一点四五啊,同样创下了 1978 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这个数字要是变成负数的话,那就说明我国正式进入到人口负增长。
而根据专家推测,这种情况大概率会出现在 2050 年左右。至于原因,这就就很复杂了啊,就业啊,子女教育、居住成本、流行趋势,包括我们人的观念等等都有。而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旦进入人口负增长,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鼓励生育,都不会扭转人口负增长这个趋势,除非引入外来移民。
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鼓励生育措施,发达国家都已经尝试过了,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呢,政策基地只是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面对人越来越少,这个现状,以及如何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质量。
著名的经济学家查尔斯 · 古德哈特说,在 18 世纪晚期,世界各国的情况大致相同,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最重要的是,各个经济体都很相似。后来,工业革命让西欧和北美的经济体迅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差别越来越大,西方和北美经济体一马当先,将亚洲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远远地抛在后面。
在过去 30 年中,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一枝独秀,这是因为政府非常高效,主要致力于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从西方引进了技术、资本、管理知识,以及合资公司的形式等等。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 1/40,而现在这一比例大约是 1/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正在缩小。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强劲,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
大规模劳动力供给原因之一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婴儿潮,中国出现了婴儿潮,西方国家的婴儿潮规模甚至超过了中国。因此,到了 70 年代,中国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 40%,老年人口仅占 4%。
由于近些年出生率的下降,到 2010 年,中国年轻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也快速下降。年轻人从占总人口的 40%,下降到 19%,降幅为 21%。老年人口的占比从 4% 上升到 8%。使人口抚养比恶化,可以说,年轻人的比例下降非常剧烈。
古德哈特谈到,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消费品的日益丰富,你会发现,在任何一个国家,女性都会开始参加工作。在他年轻的时候,当时的妇女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全身心照顾家庭,照看孩子和采购商品,每天都要外出采购,要把冰箱填满,等等。然后,随着出生率急剧下降,消费品越来越丰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上升,从非常低的水平增加到 80%~90%。在中国,这就意味着人口从农业转向制造业,从乡村地区迁移到沿海城市,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全世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主要来自中国,这就使得西方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下降,并将制造业从西方转移到中国和亚洲,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平等的加剧。因为当这种劳动力供给急剧增加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下降,对于拥有资本的人来说,投资回报率就会上升。这种不平等的加剧不仅出现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但是现在这个趋势开始逆转了,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出生率在急剧下降,也就是说,中国自身的劳动力供给其实在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会变得日益短缺。这同样适用于西方经济体,只有非洲和印度不同。**未来几十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非洲将如何变化,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短缺,也就意味着未来劳动力会更加昂贵。随着工资的上升,中国所抑制的通货膨胀会抬头,甚至可能会逆转。在过去 30 年中,通胀处于下行状态,劳动力很丰富,资产价格上升,但是未来 30 年,这些趋势都会逆转。
未来技能型人才的工资会上涨,随着实际工资的增加,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利润率和资本回报将无法跟过去相提并论,不可能还像过去那么高。
古德哈特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占比不断上升,将会发生什么?
虽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现在还不到 10%,但是以后会上升到 20% 甚至 25% 的水平。这一老龄化进程会相对较快地进行,因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会越来越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西方经济体又该如何应对?
过去,中国的老年人都是由家人来照顾。可是现在中国有这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能照顾过来这么多老年人吗?似乎不太可能,那怎么办?又比如,是否有足够的积蓄去赡养老人?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场赌博。
一般来讲,老年人的身体会越来越弱,甚至会得帕金森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等等。也许预期寿命没有那么长,但是总体的预期寿命不见得会缩短,如果一个人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哪怕拥有一定的积蓄,如果他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还能活到 90 岁呢?积蓄还够用吗?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政府介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护理?
你会发现,照顾老年人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在西方已经是一大问题,因此西方很多国家的财政状况很困难,并且在未来几年似乎也很难解决。如果财政方面没有办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那么我们未来就会面临一些非常困难的时期,包括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问题。
《人口大逆转》另一位作者、独立智库 Talking Heads Macro 创始人马诺吉 · 普拉丹谈道,他们写《人口大逆转》这本书是在 2019 年,当时,他们也不确定什么时候通货膨胀会变得很严重。但后来新冠疫情暴发,彻底改变了经济和政治格局。
金融市场也希望央行能够控制住通货膨胀,但央行想要控制住通胀,恐怕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从周期角度看,这是一个历史上最为同步的全球经济扩张的年代。第二,这次扩张的主要政策驱动力是财政政策,不是货币政策。西方的货币政策主要用来为改造升级融资,财政政策把钱转移给了作为消费主体的企业和个人,而没有给金融危机中的银行。第三,人们对政策运作方式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西方往往误解了中国的角色。
正如经济学中广为人知的菲利普斯曲线,它表示的是失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在过去 30 或 35 年里,西方的许多央行行长都声称,菲利普斯曲线完全在他们的控制之中,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似乎发生了变化。比如,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在很多情况下,通货膨胀并没有上升。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中国发挥的作用确实如此。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中国,中国本身的经济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然后,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似乎认为,看似非常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可能并不平坦。
随着财政政策收紧、产出缺口不断扩大,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抬头。事实上,旧金山联储银行做过一个研究,表明这一个周期性通货膨胀几乎与供需不平衡导致的通货膨胀一样严重。
所有这些是由于金融市场造成的吗?
我们非常希望它不是。但如果按照我们书中的分析,债券市场的定价就是不合理的。纵观金融市场,10 年期收益率、20 年期和 30 年期的债券收益率,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故事。大家觉得通胀水平可能在短期内有所上升,但其实它会下降到央行目标以下,我们将拥有一个非常良性的利率环境,其中高债务水平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如果他们二人的预测是对的,利率将会上升,这将使偿债成本变得极高,这也意味着经济中效率低下且依赖债务融资推动业务发展的部门,将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在这方面,普拉丹认为中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如在过去 5 年中,类似淘汰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等做法,让一些低效率的经济部门的效率得到提高。这是西方需要学习借鉴的事情。
关于金融市场,普拉丹谈到,如果他们对实际利率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实际利率上升和通胀上升的结合,会使回报率的前景变得非常困难。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通胀出现之前,从结构上讲,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的压力,因为利率上升得太快。
普拉丹也指出了他们可能出错的地方。他们可能出错的第一个地方是,可以找到治疗方案,使我们能治愈阿尔茨海默病或是其他跟老年人群有关的一些疾病,普拉丹和古德哈特都希望如此。如果有这样有效的治疗方案,那么对大家是个利好的前景。二位作者的家庭都曾经历过患有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情况。但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家对它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在老龄化社会,它不会导致人们死亡,但是需要我们的重点关注。对于家庭或者社会来说,它会导致巨大的成本或者是代价。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需要比现在更加认真地对待它。
第二个可能出错的地方是,如果技术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可能会给我们的经济格局带来一些巨大影响。
普拉丹说,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中国,因为中国不仅有全新的资本存量,而且还有极度高效且廉价的劳动供给,这使得中国逐步赶上西方国家。中国的这段历史是无法复制的。
尽管印度和非洲这两个地方也有过剩的劳动力,也可能有人口红利,但是,有三个原因削弱了它们将劳动力和资本转化为产出的能力。
第一,全球化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像在过去 30 或 35 年中的供应链共享变得非常困难。
第二,这两个地方的劳动力不像中国的劳动力那样训练有素,也没有那么高的配合度。
第三,行政资本在这些经济体非常短缺。
在印度,联邦和各邦之间的摩擦总是造成很大的张力。非洲是一个人口数量与印度大体相当的大陆,但分为 50 个不同的国家。如果想让非洲像中国劳动力这么高效率,那就意味着需要协调 50 个国家,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
人口大逆转 老龄化、不平等与通胀 查尔斯 · 古德哈特 著
知乎自营
¥57.00¥79.00
去购买
《人口大逆转》
作者:查尔斯 · 古德哈特 马诺吉 · 普拉丹
全景式解读人口结构变化对全球经济影响
后新冠时代政策制定的宝贵指南
利好养老相关行业
女权还是太弱了。这 500 万户富裕家庭平均一人也才让 2 个国女怀孕而已。竞争还是太激烈。
生育率最大的敌人不是房子,不是 996,是女权!
小城市可没有房子问题,照样大把女的不结婚。而且小城市没有通勤问题,996 也没大城市夸张。除了收入不如大城市,压力比大城市小很多,但是结婚率仍然很低。
作为一个 90 后,很喜欢看到人口增长正常的新闻,既然没问题,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延迟退休了(狗头
我一直以为新出生人口会在 1000 万以下的。看起来还不错。
我老婆以前只想生一个,二胎政策出来后就想两个。之后都默认不生了的,很坚决
现在三胎政策出来之后,前些日子居然说要是生个女儿就好了(两个娃都是男孩)。吓得我都不敢经常敬礼了。赶紧囤了一些套套
所以说呀,中国人呀,虽然嘴巴上不生不生,可实际想生娃的,还是有的。
即便是年轻人也有不少喜欢孩子的。虽然都说只想生一个,可是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想呢?
养育孩子虽然辛苦,可是还是乐在其中的。
孩子大了后,又会提出想要个弟弟妹妹的要求。
还有给孩子留个兄弟姐妹好照应的想法
各种因素会影响人的决定。
我看诊经常跟患者说,大家要响应国家号召,多生,争当英雄母亲!
说句不好听的,亚非拉的穷人都能把孩子养大,中国现在基础教育没那么昂贵了,养一个普通的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的孩子,还是没问题的。
老板:你不干,多的是人干。
这数字体现了网络的虚幻。
点开微博,知乎,抖音,满屏都是生活压力太大,男女对立严重,压根不会结婚生子。
搞的我以为我国一年不得少个几百万,结果还增加了。生了一千多万还。
合着都是嘴炮王呗,全国的嘴炮都在网上碰头了。
抱歉,我最多再贡献两个,只能帮你到这了,剩下的靠你自己了。
如果现在的分配制度一直持续,体制外的人结婚率是不可能上升的,新生小孩的数量更不可能上升。光靠正式单位的 20% 的人就算都要二三个人口也必然减少。所以,就看国家怎么想了。
如果现在有人出来说,生育率下降是因为现在年轻人有更多的人生选择,部分年轻人不再把结婚生子作为人生必须选择的道路。
猜猜谁会第一个跳出来批判和反驳,谁会说年轻人其实都想结婚生子。
有意思,当年那些在网上动情描述自己怎样冲破父母观念,过自己想要人生的不婚族,丁克族,会不会想到几年后,他们的同龄人甚至更小年龄的人,会一个个嘻嘻渣渣的说:你其实渴望结婚生子,正常状态下每个人都想结婚生子,你不结婚,不生子,一定是因为你被剥削,被压迫了。
谁能想到,老一辈的保守主义思想会以这样一种奇怪的方式年轻人中回潮。
我去了一趟潮汕地区,我觉得人口增长肯定不止这个数。
我去了一趟一个还算富裕的少数民族混居县,我也觉得人口增长肯定不止这个数。
我去了一趟偏远山区搞扶贫,我觉得这个数是假的。
我去了一趟新建的小区幼儿园,我觉得差不多应该是这个数。
我去了一趟城市出租公寓,我觉得这个数是就是扯淡。
并没有想去质疑什么,只是现阶段个人不敢生二胎。我现阶段的工资水平虽然解决了吃饭,住房和出行问题但是和教育,医疗,养老并不匹配。娃越来越大,老人越来越老,工作越来越卷。
我不配为国家多生点
该有人口危机意识了!
与 2020 年比,2021 年出生人口减少,死亡人数增加,净增人口减少。
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有 1202.1 万,到了 2021 年,下降到 1062 万,减少 140 万。
死亡人数在 2020 年是 998 万,2021 年是 1014 万,增加了 16 万。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快,寿命不可能快速提高,未来一些年的年死亡人数应该在千万以上。
解决办法是多生,但政策有了,90 后 00 后生育意愿却低。如何提高年轻人的生育积极性是国家面临的难题。
统计局加餐。另外,之前根据各地公布 2021 出生人口数据下降 20% 来看,我预测 2021 全国出生人口 940-970 万。
难怪国家今年接连发布促进多胎的政策呢!
只不过这两年疫情,把大家都封闭在家的时间远远超过之前!
咋就没造出更多的宝宝呢!
就 1000 万出头的出生人口,这蛋糕可不好分啊,你省多报一点,我省就得少报一点,要是大家都不统一下口径就乱报,这数字可就上天了啊。
不然…… 今年的各省人口数据大家商量下都别报了吧。
话说,广东河南这种人口大省,给你们一百万的指标够用吗?
有人说日韩可以接收移民,我笑了。
按你说法,那日本生育率不应该低啊,应该被移民拉起来才对,但是现实是,移民日本的中产以下偏多,相当多的新移民从事底层服务行业,新移民依然买不起东京大阪市中心的房,结果就是,新移民既吃日本的福利,消费能力还不行,也变的不爱生孩子,恶性循环。
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都移民欧美加澳去了,没人选日本。。。。
最近有个新闻,东北大妈在日本卖叉烧,就是日本新移民的真实写照,指望这帮人消费生孩子,哈哈哈哈。。。。
不装了
我他妈好爽啊
要有战略定力,这是稳重向好的趋势。说明情况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严重。毕竟人口还是在增长的,并没有负增长。可以堵一堵某些人冷嘲热讽的嘴
经济快速增长期,很多人是愿意生孩子的,虽然养育成本高,但是收入以更快的成本增长,总账算下来并不 “亏”。
当年刚刚放开二胎政策的时候,主力人群是 30 多岁的父母。80 年左右居多,房子基本解决,影响他们决策的主要就是公司收入和养育、生活成本。
他们工作肯定是比年轻人压力大的,但为什么不抱怨花时间花钱?
双独二孩的 2011 年,收入增速很快;全面放开的 2016 年,收入增速仍然不错。
我身边有些生完二孩的全职妈妈,当时的理由是一个人按照当时收入增长的估计,能养全家。
没错,当下收入不高都不是问题,只要有预期也会生小孩。
现在不一样了。
住房这个生育门票就不说了,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下调是个巨大的问题。
总账稍微扒拉一下计算器就能算出来,工资收入和成长性很难跑赢养孩子的支出。
更重要的是,现代人普遍不愿意接受生活质量下降。
70 后 80 后还是吃过苦的,反正我对凭票买东西记忆犹新。这批人赶上了经济飞速发展,生孩子顶多让生活质量提升稍微减了减速度,二阶导数问题。
比如生了孩子,原来计划的换好车,可以晚一点,或者换辆一般的车;又或者计划出国旅游,可以改成国内游。
生活水平还是在提高过程中。
90 后和 00 后小时候生活条件是相对好的,而且是一年一年肉眼可见的变好,很难让他们接受因为生孩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满足了自己基本的逛街打游戏买化妆品之后(年轻人认为这就是基本需求),钱已经不剩下多少了。未来工资涨起来又没啥空间,为啥要让小孩吞掉自己的生活费呢?
他们 30 岁的时候,感受不到自己父母 30 岁时候收入快速增长,已经够沮丧了,降低生活标准就更难接受了。
所以共同富裕很重要,解决年轻人当下生孩子需要刚性支出的 “门票” 问题,同样重要的是建立年轻人的信心,让他们相信未来收入还会不断提高。
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性工程,难,但是不做不行。
以上,供参考
最近人口问题多次上热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精致利己流派对人口断崖率断崖的原因进行错误推因,以鼓动民意影响力达到其规避政府管制从而继续稳定获利。比如:任泽平、吴晓波频道……
人口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对年轻人多层次的剥削导致的,既有物质层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剥削,这才是关键,是媒介权限与经济权力的而所有人口学家都在努力的掩盖这一事实。因为这关乎到他们钻法律的漏洞钻研财富,自媒体具有错导性,尤其是私人资本媒体。而年轻人是所有营销、媒体从业者的必争之地。
其中年轻人生育率最大问题在于年轻人的伦理观念与择偶观念,恋爱文化、社交文化,整体到局部都异常的扭曲。这是长期角色快感观念的不良媒介、世俗家族经济封建文化、缺席的具备适应性前提的公共治理媒介干扰导致的。这才是大头。爱情很美好,不该这么盲目。如果我们因为生育率下降而承认生育的短期经济调控性,就等于承认了伦理是我们每个人的经济发展成本,是可以被忽略的,我们都是必要在年轻的时候遇到对象和别人有关系的问题。这才是大家都不愿意提起且厌恶的问题。我真的很讨厌尹志平,但是我们怎么面对尹志平与解决尹志平产生的原因才是我们的重点,尹志平背后往往有一个赵志敬,赵志敬后面有一群精致利己的欺世盗名的走狗,而这些走狗上面还有更大的民族汉奸与卖国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在价值观都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只能积重难返了,那我们都没有机会努力就已经失败了。“求不得、爱别离、宿怨憎”,没必要人人都要这么永远痛苦,没有归途,天堂无路、地狱无门。我们虽然已经不能再去改变已经发生的悲剧,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悲剧改变以后的悲剧。人是可以自救的!天下之道必成人之所唯一念,故而大成若缺。
这是一个不方便开口的问题,文化上我们就不方便开口,以至于青春期过后的我们难以再对青春期曾经的我们给予明白且实际的改进建议,往复循环,后人复哀前人,不知所见是自己的心动,亦不知所哀是自己…… 渐渐的年轻人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就双双不达标。总是要有人作恶的,我们高高挂起算不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同与加入呢?看见了与见之而不见完全不同,我已经看见了。那天我在日月贝广场的入口,一个女孩明白的依偎在另一个男孩的肩膀上,我很羡慕,也很清楚。
![](data:image/svg+xml;utf8,)
经济面,年轻人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程度平均主义的。恶俗经济能力一个学子没有恶俗的资格本来是一种幸运,谁知竟被传销术改成了自卑的可欺凌对象。大部分年轻人其实都很普通,预期都会更改,何必在年轻时成为一种被传销术劫持的强势者(患有社交 nb 症、拽病)呢?
如何引导他们避开片面、极端、偏激的传销现实,如何让她们学会明白自己的特殊性,这都是我们的难点,并不是学一下那个只会给娃钱的家长就可以解决的。
(曾经的烂泥渡前,吴晓波团伙会吹一个口哨,但有一些人会克制自己默默路过……)
上礼拜幼儿园突然通知不能上了
外面幼托班也不能上
很想问问老板班能不能不上
昨天半夜儿子拉肚子拉了一床
折腾好,换好床单,已经是凌晨 4 点
老板不会因为你昨天忙活了一夜让你今天放假,甚至不会减少一丁点工作量
下午
也不会因为你家带屎的床单被套扔在阳台上没洗而让你早走
但就这样,已经算挺好了
是吧
起码还有份工作,虽然请不起佣人,但起码不愁吃喝吧
但是如果能重选,应该不会选择生了
情况已经到这么危急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再讨论讨论,研究研究,检讨检讨了。
要马上采取行动!
要力度到位,执行到位,不容许有任何的犹豫和观望。
1. 党员干部要带头,热心群众要鼓励。
2. 不限三胎,全面放开。
3. 生育与社保医保购房摇号所得税升迁奖惩等全面挂钩,并大幅加大影响比例。
4. 可以适当有条件生育但不生育人群的种群繁殖税。
5. 可以考虑适当的信用扩张和货币政策为生育促进提供财政支持。
6. 建立生育承诺移民计划,对移民情况要严格审核。
7. 宣传口全力开动宣传新时代的计划生育。
8. 尽量避免将压力转嫁给企业,但可以对表现好的企业适当征生育促进税。
资本家们终于不用担心了 还是有 1000 万只羊 今晚去游艇上开 2 瓶罗曼尼康帝 顺便在从 20 多年前 2000 多万里挑几个芭比 Q 可以笑着睡觉了 反正 20 年后 他小子还可以从 1000 万里在挑 顺便吃着老实人送的外卖
能否说一句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在宣传人口要下降啊,还是说只有我一个人学的不一样?
这 1062 万新生儿的父母是没打疫苗吗?
我一个同事本来在准备二胎,单位要求不打疫苗就滚蛋,老妹哭了好几天,最后含泪打了疫苗
有啥好关注的,人口难道能永远增长下去?
48 万是 2021 年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得出的自然增长人口,这对于十四亿人口大国来说意味着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压力增加,为了解决这种人口自然增长率衰退困局,三胎政策需要更多民生配套投资来减缓民众生育压力,单单靠广东潮汕地区多子多福风俗和少数民族生育来拉人口出生率是畸形的。
2021 年中国自然人口增长的 48 万数据会令印度人大大松一口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度会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而释放更大人口红利。在 2021 年人口数据里,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 72311 万人,女性人口 68949 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4.88(以女性为 100)。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 3362 万人。
通过国家人口大数据展示,即将到来的春节相亲将是一个更加热门话题,催生三胎也将是基层公务人员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的新任务。
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出生人口减少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水平继续下降,生育观念变化,婚育年龄推迟,疫情推迟年轻人婚育安排,等等。 我国人口总量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在 14 亿人以上,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从 2013 年的 30% 左右上升到 2021 年的 43% 左右。
房地产进入清库存阶段,已经沦为房奴的家庭手头上有多套房的还将面临房产税,多重压力导致婚育计划不得不推迟下去,没有房子的恋爱男女和结婚家庭则要开始适应租房人生,有房的闹心,没房的没信心,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让社会各个阶层都陷入思考转型状态。
未来已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没有生的还是要以勇敢的心面对三胎时代,不管多么艰难,组建一个家庭成为社会主流,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经阶段。至于家庭负担和老人赡养,我想个人努力加上国家社保升级补充,日子还是会越来越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投资中等发达国家,国家财富已经进行层次丰富稳健配置可以保障可持续的国民资源需求。
[
越洋家书 – 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 陆波 彭英
京东
¥36.50
去购买
逛知乎囤年货,超值年货低至 9.9 元!
赢麻了
看吧 你不生有的是人生 不知道有些人整天担心些啥
知乎用户 叶初阳 发表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生育率那么低?” “别说生育率了,我生存的欲望都很低。”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是三孩的问题吗? 是年轻人连一胎都不愿意生的问题吧,证明起来也很容易,去看这几年放开二胎后,新生人口中的非二 …
知乎用户 YTM 发表 就算今年不跌,几年内也会跌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或多或少的都感受到了,这个社会财富分配体系的畸形。 表面上来看,一切都很商业、很合理。实际上,现在是一个资本竞相角逐垄断利益的年代。 还记得阅文么? 肆无忌惮的剥 …
知乎用户 ylshao 发表 这是网红留几手 2014 年写的一篇文章《给自己孩子一个可选择的人生》,阐述自己为什么不结婚,不要孩子。至今我还记得某个女网友回复,大意是一边喂奶一边刷微博,看到这篇文章就泪奔了,要是她一年前看到这篇文章,十 …
知乎用户 发表 9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关于《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发布。 在修改必要性方面提到,安徽省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人口形势极为严峻。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安 …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网 发表 我在江苏已经见识了很多计划生育模范县的现状。 基本上都是县城彻底荒废,当年那些干部除非是名正言顺的省里管的,否则工资都缺。 田地基本上已经沦为半荒废状态。不少当年的计划生育主任,孩子在一线打工自己彻底成为留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