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彼此冲突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人文与科学彼此冲突吗?

作者:方玄昌

本文是科学猫头鹰人文素养微课第一讲《人文与科学彼此冲突吗?》文字稿。

大家晚上好!

科学素养微课结束之后,我们打算开设人文素养微课。上一次方舟子是沿袭了之前的一个系列下来的、关于美国大选,我这堂课实际上是人文素养微课正式的一个开始,这一堂相当于是一个开场白。起因是由于之前方舟子曾经有多次表达过,支持他的科学观而不支持他的人文观,就不要说是他的支持者。这句话被很多人所不解或是误解,我认为有必要用一堂课来梳理一下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关系。

在梳理这两者的关系之前,我想很多人可能会首先认为,对于人文和人文素养应该有一个概念的界定。其实,我不打算在这个课里面来讨论这个问题。关于人文的概念、人文素养,其实中间还有一个“人文科学”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本身的界定,我不打算去用多长的时间来给大家梳理,因为这个在网络上是可以很容易查到的——大家如果去维基百科,或者是简单一点用百度百科都可以看到里面有专门的词条,可以去看一看它里面的讨论。这里面有一些对它的界定,我可能不完全认同,但大体上大家可以从网络上得到这些信息。

我在这个地方只是想突出一点,那就是所谓的“人文”,在我们能够查到的网络解读里面、或者是在《辞海》等等教科书或者是工具书上,对它的界定一般说的是“人类文化”,我们非常通俗和简单地去界定它就是“人类文化”。但我个人认为,到了今天、在这个文明社会、我们当今的这个文明社会时代,对于人类文化称为人文稍稍要做一点点修正。因为“人文”这个概念始终是在变化的,包括人文素养,它的标准也始终是在变化的。人文到了今天,我认为它在作为人类文化之外应该加上一个框定叫“人本文化”。

这个也不完全是我个人提出来的,在我之前如果大家上网去搜看“人文”这个概念的界定的时候,也能够看到有诸多的这方面的讨论,之前有不止一个人提出来,“人文”其实应该是“人本文化”。用这样的方式来框定它可能更符合当前大家对它的认识。我个人认为更符合今天科学昌盛的这个时代,在科学已经成为人类主流文化的这个时代,对它的界定应该会更符合于人文这个概念一些。我们大众对它的理解,每个人可能都会稍稍有点不一样。但在学术圈里面对它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共识的,而这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诞生会一直在往人本文化这个方向靠拢。

刚才我已经说到很至关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科学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一种文化。科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很多人都会给出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那就是叫什么“人类前进依赖于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科学、另外一条腿是文化”,很多人会这样说。这句话本身是不那么准确的,因为在科学诞生之前难道人类只有一条腿走路吗?不是那样的。所以这句话本身并不那么准确。但到了现在,我刚才说的这个说法反而是准确的,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如果我们上网去搜“文化”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的解释,但大体上是一致的。

那就是,文化是人类、或者是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一种价值观、或者是规范。在《辞海》等一些工具书上还把符号放进去,认为符号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基础。这个我想关系不大,即使是把这个文化的概念界定拿到今天来、拿到我们现在这堂课上来也没有问题,依然可以把我刚才所说的这个问题涵盖进去,就是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今天它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并且科学是全人类共有的,它是文化里面(刚才我们说《辞海》里面有界定,它是一个人群或者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符号、什么什么价值观和规范里面)——科学不是某一个人群、某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它是全人类共有的,所以它是当前最主流的一种文化。我这个概念其实在之前几十年里面已经有过无数次的探讨了,在学术圈、在科学文化圈子里面、或者科学哲学圈子里面,其实这是属于一种共识。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再回到刚才那句话说、就是“两条腿走路”的这个话上说,人类依赖一条腿走路,一条是科学、一条是文化,这个时候是把科学排除在文化之外的,就是认为文化暂时不包括科学。这个时候的文化是相对狭义的文化,这个界定本身有问题——我刚才前面说了,因为人类在科学诞生之前不能一条腿走路,所以这个概括本身不准确。但这句话之后还有半句话,相对还是有点道理的——那就是在我们把文化的概念狭义化之后,就有另外一句话是比较成立的,它说“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交给文化”。这个指的就是除科学之外的文化,包括制度、法律,也包括美学、其实也包括宗教。

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文化去解决,这并不等于文化就一定能解决,这是两个概念。常常是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了文化,文化也未必能解决(常常是不能解决)。这是两种概念。总的来说,在科学之外文化还涵盖了那么多其他的东西。在今天很多人的理解里面,这就是人文,人文是科学之外的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再把它框定下来,就是“人本文化”。人本之外的、就是“非人本”的怎么样呢?我今天不主要去讨论。到后面有个案例、我后面讲的一个案例会涉及到这一块,一会儿我们听完案例的讨论之后可能会更明白一些,什么是文本之外的所谓的文化。

刚才我说了,人文以及人文素养的标准是随着时代一直在变化的,就是对于人文的界定和对于人文素养的标准都是一直在变化着的。从概念上来看,人文跟科学似乎是并行的。刚才我说,我们很多人默认为,人们是把科学排除在外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它看起来像是并行的。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分析,就很容易会发现这两者——我说的是排除了科学之外的人文和科学——相互之间是一直有交互作用的、有交叉和互为依存的作用的,始终是有这么一种关系的。我说的是今天,我们讨论的“人文”指的都是今天的人文,在科学诞生之前的人文我们今天不讨论。

刚才我说,人文和科学相互之间有诸多的交叉和互为依存的关系,表现在几方面。之前我在“科学素养”微课里面所讲的那些内容、以及那个系列,就是《当传统文化遭遇现代科学》里面其实已经谈了较多的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在群里面有很多网友没有听过我之前的课,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撇开那些,单独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个是人文。今天的人文各学科(人文都有哪些学科呢?网络上可以搜到,我不一一去剖析),都已经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了。我知道,这个群里面是有人文学科方面的一些学者的,现在可能也在听我讲课,他们会做一些人文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在今天申请课题经费什么的时候也被称为“科研”。很多人文学科(也包括社会学,今天的很多人文学科是不把社会学包含在里面的,宽泛的人文学科其实也包括了社会学的),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等、以及其他的像法学、美学等等都已经融入了科学的方法。

并且不仅仅是它们的研究方法里面插入了科学的成分,与此同时它们还会受到科学进程的影响。这个之前我在科学素养微课的时候也谈到过一些,包括道德、包括法律、包括历史、包括艺术等等这些学科,它们的进程一定会受着科学进程的影响。比方说道德,随着我们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有一些原来认为是道德问题的因素,发现了它里面含有科学问题,其实有的时候是可以用药物、或者是用手术等等来解决的。这样,我们的道德评判标准跟以前(相比)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而法律随着科学的进程所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方说,以前我们可以判定为强证据的一些证据,在今天科学进一步发展之后可能会把它当成是弱证据来看待。像DNA核验就是凌驾于其他传统的证据之上的,所以我们用DNA核验常常能够发现之前的一些冤假错案等等。所以,法律的标准也在随着科学进程而改变。而历史就更不用说了,今天我们用的考古学其实属于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用的是科学手段。考古学的进程会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历史上很多事件的评判。

至于美学、艺术这一块,我在“科学素养”微课里面讲得相对比较透一些吧,我想大家应该有点印象。艺术受科学的进程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多的,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个是艺术手段,随着科学进步,包括纸张、墨、染料等等工具和材料都已经在发生变化了;其次,我们对艺术的审美也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人文各学科跟科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二个方面,我们一说人文,很多人会把它跟道德挂钩得比较紧密,认为人文里面无处不体现价值观,或者是道德、道德评判等等。这个可能也没有错、问题不是太大,这样去说的话。另外一个方面可能认识就会错了,认为科学——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跟道德是没有瓜葛的、没有关系的。其实这个认识是有问题的。

科学本身是不包含道德因素的,这个没问题;科学思维跟道德的关系可能也离得比较远;但科学精神是包含了一定的道德因素的。我们说道德,常常会拿出三个字来概括它,就是“真善美”。真是第一要的,如果没有真做基础,善有可能是伪善、美有可能是伪美,真是第一要。而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它跟道德模范中的真诚、诚实两者具有同一基础、具有同源性。

如果我们去细究、认真去探查就会发现,真实际上不仅仅是道德的一个高标准,而是几乎可以涵盖道德的一切。我们道德评判的时候常常会把有一个词容纳进来、就是“宽容”,认为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德高望重的人,应该具有宽容的精神。但如果宽容的对象是一个伪的、不是一个真诚的对象,宽容的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恶人、是一个伪善的人,这个时候,宽容就算不上是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反它有可能是反道德的。所以,真是道德的基础,并且认真去探查,你就会发现真有可能是道德的一切。

我们大家都知道,求真是科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的基础。把这两者结合在一块儿,我们可以用一种逻辑慢慢推出一个比较初步的结论,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一下这个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那就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并且遵循自己所秉承的科学精神行事的人,他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刚才我说的是两者要结合的——一个是他具有科学精神、第二个必须是他的为人处事、行事是要遵循科学精神的,这两者结合在一块,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甚至,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概括一下,道德最高标准其实是具有并遵循科学精神。

“道德的最高标准是具有并且遵循科学精神”,这句话可能还可以再进一步探讨,我们今天不展开讨论。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自己认真去思考一下,我这个评判、我下的这个结论是否经得起拷问。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讨论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从宽泛的文化概念来看,科学素养其实已经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这句话大家结合刚才我所说的这几条——就是对于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顺下来之后应该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那就是,科学素养,从宽泛的概念看的话,它其实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果遵循着这个原则,一个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他的人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但我们常常把科学从文化中剥离出来,这个时候人文素养是不包含科学素养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来看待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是这样的:就是说,人文素养不包含科学素养的时候,我们对于一个学者或者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衡量他的人文素养的时候,可以不必要求他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个时候不需要,但他必须对科学应该具有起码的尊重,否则他依然谈不上具有人文素养。

可能会有人说,既然已经把科学从文化中剥离出来了,这个时候对科学尊重跟人文素养似乎没什么关系了。其实是有关系的:尽管可以不懂科学,但你对于科学的历程应该有所了解——那就是,科学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科学史、科学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整个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人文包含了历史,并且我们一个人的历史素养、史学素养其实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史学素养在人文素养中的位置今天不是讨论的主要内容。

但我可以把结论放在这个地方:一个具有起码人文素养的人、或者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人文素养的人,对于历史应该是了解、理解并且要尊重的。而科学史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你如果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的话一定是有清晰的认识的。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如果还对科学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么说明你对人文本身就是缺乏尊重的。我这个评判不会有任何问题。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可以总结一下:那就是,正如清楚科学的局限性是具备科学素养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个是之前我曾经谈到过的,我们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对于科学的局限性是要了解并且是认识它、认同它的,具有无限能力的是宗教,科学总是有自己的局限性的、它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且是承认自己有限的),与此类似,了解、接受并且尊重科学,也是具备基本人文素养的必要条件之一。

即使我们把文化的概念狭义化,就是把科学从文化的概念里面剔除出去,然后把人文素养的标准放低——就是说,你可以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只要尊重科学就可以了——即使是这样、把这个标准放低了,我们如果认真去探查,还是会发现缺乏科学思维、素养的这种人文观,包括了那些人文关怀,常常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你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缺乏科学思维,你的人文观常常在一些特殊的事件面前就会露出马脚。最近有一个事是非常典型地说明这个问题的,那就是针对川普的态度、这个造成了一个大撕裂,可以让大家很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中国的左派支持川普是价值观扭曲的一个结果;中国的右派支持川普常常是由认识论出现问题导致的——由认识论出现问题导致了他会支持川普这么一个跟他自己的价值观看起来是完全相反的暴君。但我们如果再细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后者、也就是右派支持川普的这些人,是缺乏科学素养所导致的。

在这个时候我会感慨,许多人在缺乏科学素养的前提之下,尽管平时在其他事件上、更多的事件上看起来价值观是正的,但是有一些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论来支撑他去看清真相的时候,这些看似具有正常价值观或者正确的价值观的人,价值观会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情况在川普这个事件上暴露无遗。

比较有趣的一种现象是,任何一个自称反对科学、并且认为“科学应该要反思”的人,那些自称为“科学文化人”的反科学的人在跟我们辩论的时候曾经直接说“我就是反科学的”。即使是这样,一旦你说他的某一种说法违背科学、而不是说他不科学(这个时候我们说的“科学”常常是代表的是“正确”,跟我们一般所说的“科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只是说他的某一种说法违背科学的时候,如果他真的是以反科学作为自己的荣耀的话,他应该欣然接受才对吧?但实际上不是,他反而会勃然大怒、会破口大骂为自己辩护。

我在《中国新闻周刊》有个老同事,这个同事是以人文学者著称的、曾经很有名的一个人文学者。他是缺乏最起码的科学素养的,以反科学自居,他曾经公开表示“我就是反科学者”。但偶然我会刺激他,说他某种说法违背科学。这个时候他会跳起来——他不会说“违背科学好啊,我本来就是反科学的,说我不科学我才高兴”,不是这样,而是要跟我据理力争、说他这个是科学的。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形,我相信诸位如果留意的话,身边那些反科学的人士、反科学的普通公众其实都会有。

这种现象跟另外一种现象可以相提并论,看起来非常像,那就是有一些赤裸裸的专制国家反对西方的民主,但他们从来不会说民主不好(在中国还真有几个学者会说民主不好,但更多的不会这样说)。在专制国家,他们的领导人也不会去攻击“民主”这个词,常常说的是“我们也有民主”,我们才是真正的、更好的民主。这正如反科学人士不承认自己不科学,而是强调自己是科学的,你要说他违背科学的时候他不认同。

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反民主和反科学的这些人,他们心底里面都是知道的,民主和科学都是好东西。反科学、反民主的这些人常常是因为他们自己或者是私心、或者是认识论不对,是自己整个思维混乱所导致的。大部分是既蠢又坏,少部分是要么蠢、要么坏,三种情况都有。

刚才我们前面举的关于川普这个案例,你看那些川粉、支持川普的那些人,他们事实上是跟着川普在反科学、同时在反民主,但他们依然会自称自己才是科学,自己才代表了科学、代表了民主,一定是这样。

所以,综合一下刚才我说的这些,我个人又可以得出一个特别重要的结论:就是,人文素养中(我们把科学包含进文化,也就是广义的人文素养),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如果缺乏科学素养支撑的话,常常是不可靠的,刚才拿那两个案例已经给大家说明这个问题了。科学素养是人文素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就能够快速的识别人文知识中的那些精华和糟粕;如果他对人文学科感兴趣,那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帮助他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当然了,一个人单单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还不够,这是因为我们还可以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去理解那些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我之前讲讲过的“科学素养”微课的系列《当传统文化遭遇现代科学》,是完全可以作为人文素养课的内容的。我估计咱们这群里面大部分人还是听过吧?听完我今天这个课,如果再回过头去看当时我讲的一些内容的话,可以结合起来得到更多的一些结论。

我说“可以得到更多的结论”,其实最重要的一部分结论就是:假如一个人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的话,那么他所接受、或者是所崇尚的那些人文学科里面的所谓的知识,常常是一种假知识、一种伪知识。比方说,中国的很多人文学者对《易经》的推崇(这是被我无数次批判的),其实他们接受的就是一种伪知识。《易经》本身是不那么重要的、中国早期文化里面那么一点点文献,或者是可能里面包含一点符号的内容。它本来不应该被提得那么高,但现在却真的被提得那么高,是因为这些人文学者他们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如果我们再由此推上去就发现,其实他们也不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因为他们不能区分精华与糟粕。

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乃至于导致他们不能区分人文学科里面的精华与糟粕,甚至于基本的是与非都分不清楚,或者是把那些陈旧的、早应该从故纸堆里面扫出去的糟粕拿到现在来当圭臬。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的人文学者常常缺乏科学素养,会导致他们走上这条歪路;走上这条歪路之后,他们反过来认为自己秉承的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这个其实是属于一种南辕北辙的现象,这种现象我相信咱们这个群体、这个微课群里面的网友们这些年应该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但我还是要讲一个案例。

那是在2004、2005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当时发生了一个事件叫“怒江争坝”,就是怒江那边建一系列的梯级电站,然后一帮人文学者和一帮所谓的“环保主义者”跳出来阻截,认为那个地方是原生态环境、应该保护它,怒江是一条“原生态的河流”、不应该去破坏它,建电站就会导致它的原生态河流不存在等等。这一系列的主张遭到了包括方舟子、也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反对(当时我们都参与了一些辩论),然后双方有了一次大讨论,这个大讨论最后归入了另外一个话题的讨论,就是“人有没有必要敬畏自然?”

那次大讨论,我认为从一开始讨论刚刚发生的时候是事实与谣言的争论——因为怒江早就不是原生态河流了,要建梯级电站的那个地方是被破坏得非常严重的,并且怒江下游早就有电站了等等;后来演变成一个科学素养之间的争论,那就是建坝对于当地环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个时候考验的是科学素养;到最后变成“敬畏自然”之争,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人文观点之争。

而在我看来,这次人文观点之争最典型地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起码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么他的人文素养无从谈起。人文观点之争最后的结论就是,以李楯为首的那一波人文学者一败涂地。但打败他们的并不是这些“科学派” 的观点(他们把我们叫做“科学派”),而是“科学派”的这些人拿出了事实,让他们最后发现,在事实面前没法辩驳。但我本来也没认为,我们这一波人、包括方舟子和我本来也没打算在观点上可以打败他们,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根本听不懂。

那次争论到最后聚焦于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派”强调的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不管是对哪种动物、或者某一种动物的生存环境的保护,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对于何种动物,其实最后保护的都是人、都是为了人,这叫“人本”。而对方认为,保护环境就是为了“保护原生态的环境”,就是为了让它保持原生态的形貌,这就是终极目的。其实这个观点本身用逻辑去评判也是经不起驳斥的,但问题是他们很难接受你的逻辑。

作为地球,它最原生态的就是刚刚诞生不久的荒芜一片的状态。我们任何一个环境,如果人加入之前,那它就是一种非常野蛮的状态、弱肉强食的状态。这跟他们自己所秉承的那种人文关怀常常是相违背的,就是自然界所遵循的那种非常残酷的法则、跟他们想象出来的美好的人文关怀之间本身就是违背的。而他们非常美好的去设想,人类不去破坏、人类不去干扰,这个世界一片祥和。其实哪存在一片祥和的大自然环境?本来就不存在的。

而我们如果把这个问题奔着人本这个角度上去,一切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比方说我们看到狮子在吃羚羊、或者是吃野牛等等、吃这些草食动物,看起来很残忍,但我们一般不会去干扰它。看着是很残忍的,但我们依然是尽可能让它遵循自然的法则。这并不是为了维系这个荒蛮的环境、或者是这种野蛮的、弱肉强食的状态,并不是,而是为了让自然环境遵循科学规律,以更好地保护人类——最终其实是为人类服务的,让人类拥有一个更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这么一个生存环境。

所以针对环境的态度是最能够反映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因为它刚好处于一个中间的纽带位置,那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的意识是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表现。两者在这个地方是交叉的,而契合的点其实就在于人本。而那些人文主义者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其实是反人本的。这就是我在今天的课开始的时候说的,反人本是怎样的一种文化?他们的那种文化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是完全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一种文化。

好了,我今天的主要的课程内容讲完了。我最后给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个时代,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些认为科学和人文对立的所谓的学者、或者是有一些公众,他们不仅缺乏科学素养,也不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很可惜,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文学者就不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素养。这种遗憾的现状,期望由未来的学校教育来改变,希望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面能够有所改观。

今天留了较多的时间来供大家提问,因为这个话题要说起来其实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要说得时间长,那就把这话题延展出去,可能一个小时打不住的,我宁可给它缩短一些。然后,如果大家对某一个点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多留一些时间供大家讨论更好一些,请大家提问。

(XYS20201227)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作为一名川粉,是否应该投天朝?

品葱用户 stormydaniels 提问于 12/24/2020 我是很认真讨论这个问题,不是五毛假装发言。我是一个川粉,而且我觉得川普是美国重新走上正确道路的唯一希望,没有川普的话,美国一定会输给天朝。现在,我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既然如 …

中国没有资格嘲笑美国医疗不公

中国没有资格嘲笑美国医疗不公 ·方舟子· 美国川普总统刚刚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时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了一条推特,说她对美国有这么多人被新冠病毒感染、死于新冠病毒感到很痛心,让她心碎,希望所有的美国人都能够像总统一样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