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招聘国际科学人才的经验和教训:原因与后果
【条件大大提高了,数量大大增加了,为什么质量并不容易提高?】 17年前,45岁的我和40岁的施一公回到北大、清华全职工作后我国出现一次引进科技和高等教育人才的热点。 今天,我国对科技和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加求贤若渴,条件也大大提高,那么回顾 …
原创 熊太行 就叫熊太行也行
从来没有事,竟出大天朝。
《环球时报》退休总编胡锡进最近觉得,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或者干脆不发,明星过去的微博充满活人感,现在都是官宣,很多人连朋友圈都不发了。
他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
胡总编这个人啊,是人精中的人精。
我有个类似聪明的熟人,我们内部提到他,都说“某某是海鸡会的”,海淀区鸡贼委员会的。
有成就,是有关部门聪明,领导睿智,如果有点什么不足,就都算在全社会头上,如果你有了这种归纳总结的能力,也能像胡总编这样,退休前整个局级干干。
为什么公职人员、大学教授不愿意继续在媒体上继续分享自己的心得?
因为他们不像老胡一样,有一个免死金牌啊。
任何有公职身份的人,一旦言论形成了舆情,单位领导是绝对不会保你的,因为你的同事,尤其是跟你不对付的人,会利用这个机会把你往死里打,外面的大舆情不会直接伤人,单位里的小舆情才会摧毁我们,竞争对手、敌人趁机对领导施压,这才会把发声的人打躺下。
也没法责备领导不保护自己的下属,因为一旦领导敢护着引发舆情的你,领导的竞争对手和敌人,就会往大领导那里捅咕捅咕,制造小舆情。
领导愿意护你一次,是他仁义,或者是你还有用处,但你如果还有第二次,第三次,那神仙也救不了你的。
这不是一个两个单位的风气问题,而是从上而下推行的一种规矩。
胡总编为有编的朋友们发朋友圈鸣不平,其实如果你没有编而且爱发朋友圈,更麻烦,因为你没有单位,所以可能直接被拘留……
社会性动物,比如蜜蜂、蚂蚁,可能是没有个体的意志的,一窝蜜蜂、一窝蚂蚁,共享一个意志。
所以你觉得你的单位领导深谋远虑,睿智非凡,其实很多时候,哪怕是最优秀的人,只要坐在了单位领导的位置上,他就和所有这一窝蜜蜂、一窝蚂蚁一样,有了一个共享的脑子。
上面怎么做,他就去模仿,就像一个光屁股小孩学大人说话一样。
他会模仿上面的口吻,说你挑战权威,妄议单位,你当然是百口莫辩,自认倒霉。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会说,有编的话你就不要开微博,抖音小红书最好也都注销掉,没有社交软件,你就会变得更安全。
胡总编所说,不能代表任何的趋势,他那里没有上意,他偶尔会做一些揣摩上意的事情,有时候也会猜错,而且随着他脱离一线,错得会越来越多。
所以,千万不要上了这种腔调的当。
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什么时候有人说“大家尽请提意见吧”的时候,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
“领导!您真的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啦。”
今日份《穿越办往事》已经更新
【条件大大提高了,数量大大增加了,为什么质量并不容易提高?】 17年前,45岁的我和40岁的施一公回到北大、清华全职工作后我国出现一次引进科技和高等教育人才的热点。 今天,我国对科技和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加求贤若渴,条件也大大提高,那么回顾 …
**又到了每年公务员“国考”出成绩的时间了。2023年国考招录3.71万人,却吸引了超过250万人报名。这意味着每60人只有1人成功上岸。长年来,最热门的岗位出自西藏边境一所邮局,至少2万人在竞争1个名额。 ** 在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我多年的体制内工作经验告诉你,用人单位所谓被举报绝对是假的,目的是骗你自己放弃,好让别人顶替,因为省属事业单位招录是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有问题也应该由组织人事部门通知你,如果考录过程中涉及到受贿问题,则属于重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于那些说不服直接怼的,我觉得,你们面对的老油条段位还太低,你知道我曾经遇到多的高段位老油条吗? 这些人一遇到新人进来,首先,对新人特别热情,格外亲切,然后借让你锻炼的名义把一些琐碎的活给你做,你一个新人进来肯定为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市属某处级事业单位,正式在编。 很傻叉,满脑子以为大家还是有底线的,所以不搞关系,不捧领导。后来竞聘科级干部,自己觉得干的还行,就去试了试。结果被某个和一把手走很近的女的占了坑,虽然专业上优势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