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恐惧,回归正常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新冠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尽管病毒已进化出了不少毒性更弱、感染力更强的新变种,但看看周围就不难发现,中国人对病毒的恐惧和两年多年相比,似乎没什么变化,有的人甚至倒是更恐惧了。

在海外不少国家的生活已逐渐回归正常的当下,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不少人跟我说,对国人的这一反应深感失望乃至绝望,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人们放下恐惧,因为这一深入骨髓的恐惧,看来已成为回归正常生活最大的阻碍之一。

经历了这两年大大小小的无数争论之后,我渐渐意识到,要想劝服人们放下恐惧,不过是一厢情愿,因为他们想要的那种绝对的安全感,在疫情之后几乎已不可能重现,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托庇于全能的权威之下,因为软弱的肉身找不到别的出路。

照这么说来,我们的余生就只能这样度过了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发现,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新现象是:虽然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很难放下,但随着防控的严格化和长期化,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被隔离、被歧视、失去生计的恐惧压倒了被感染的恐惧——跟这些一比,病毒也没那么可怕了。

上海最大集中隔离点,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新华社)

这些天来,在上海方舱医院的内情逐渐被披露后,支持居家隔离的声音明显上升,因为人们发现,方舱医院内不仅居住条件差、更容易交叉感染,还得不到多少治疗,既然本轮疫情的危重症极少,甚至没几天就可以自愈,那为什么不自己居家隔离,而要去受那个苦?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的想法一下子就都转过来了,因为虽然自己不想去,但却同样想离病毒越远越好。日前有这样一次模拟投票:如果有人是无症状感染,那你希望是——

A)居家隔离;

B)酒店集中隔离;

C)方舱医院;

D)专门医院。

想来是为了讽刺人们在当下的矛盾,有人就做了一张对比图:如果是自己或家人感染,那就选择“居家隔离”;但如果是邻居感染,那就选择送他们去“方舱医院”。

不过,上海已有小区居民发起倡议,支持居家隔离并承诺绝不歧视;有些阳性居家隔离后,本来担心遭人肉搜索并被污名化,没想到邻居们打听到后,主动上门送温暖。所有这些,即便仍非普遍,但却是社会认知出现变化的新迹象。

与此同时,各地严厉的封控措施使社会逐渐陷入疲惫不堪的境地,有些地方甚至一例阳性都没有,也进入“全域静态管理”。一个苦涩的笑话是:人们在谈到“清零”时,关注的已经不是病毒清零,而是卡里的钱要清零了。

别说是疫情中被封的地方,就算现在没疫情的地方,有读者说,他现在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本市有没有出现疫情,如果出现一例,心理已经做好停工停课的最坏打算了,“一点都不夸张”。

不少地方的工厂已封闭快一个月了,春节后几乎就没怎么开工过,工人每天只能拿30块钱生活费。

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在疫情之前的数字来看,储蓄最低的25%中国家庭,只要一个半月没收入,就会陷入举债生活的窘境。

换言之,如果封城超过一个半月,可能就有四分之一的老百姓发现,不用感染病毒,自己一家就快活不下去了。

当然,仅仅如此并不足以推动形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整个社会仍未做好准备迎接开放,我也并不主张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马上放开,那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混乱和舆论的猛烈反弹,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关注这种社会心态的变化,及早为将来回归正常制定计划。

我知道,这注定会引发激烈的争论。之前就有人跟我说,居家隔离、抗原自测都只能依靠自觉,然而“人的自觉是靠不住的”,到头来,“外行人的不完整倡议, 随时会变成‘管治不管防’的双重难度”。甚至哪怕特效药Paxlovid普及,也未必没有隐忧——试想当年四环素和抗生素的高速普及带来的教训。

4月3日的上海街头

(图源:南华早报)

虽然本轮上海疫情高达98%以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似乎表明Omicron毒性很低,但这数字让一些人安心的同时,也让另一些人深表怀疑:10万感染者,至今仅1例重症,无死亡病例,这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做到过,难道病毒还特意放过上海?

我不是公共卫生专家,无意就此解释什么(当然,专家的话有些人也未必听),但我们所有面向未来的决策,说到底都奠基于过往的经验之上,问题是即便现在看起来可靠的经验,不见得未来仍是如此:武汉封城时死亡率高,现在上海未必如此;现在上海危重症极低,也不等于将来放开后各地都同样如此。

预想未来肯定有风险,谁都没办法避免。然而,如果总是惧怕万一的风险,回归正常生活那一天就永远都无法到来。

可能再过十年,都仍有许多人振振有词地认定,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这样,紧急状态将伴随我们的余生,后人将会谴责我们顾虑重重的懦弱。

3月14日,上海街头的核酸检测

虽然已经错失了不少时间,但国内也有在准备:3月12日,中国中国药监局批准五家新冠抗原产品自测产品正式上市,加上辉瑞的新冠口服药和继续加强疫苗接种,Omicron的毒性又大大降低,应该说当下的形势,至少在技术上已经与两年前迥然不同了。

现在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在医学上,而是我们的社会心态何时能真正转过来:孤注一掷将宝押在清零策略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副作用,就是几乎没有B计划,一旦陷入快速扩散的疫情,全社会可能陷入在仓促间转换策略的被动境地。

站在岸边是永远无法学会游泳的。我们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因为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几乎不可能有完美的计划和充足的准备,何况再完美的计划,真正落实到执行中来,都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真正重要的是,现在就开始为回归正常而着手准备起来,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随时调整优化。

我们总要迈出那一步,恐惧是无济于事的。在小学语文课上,我们都学过那个故事:小马要过河,松鼠说水很深,老牛说水很浅,小马自己一试,不深也不浅。

维舟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喊防疫过度?

知乎用户 大西瓜 发表 因为人类很诚实。 我因为疫情被困在单位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天天泡方便面吃火腿肠的时候,我坚决抵制过度防疫。 当我身边区域挨个爆出疫情,走哪儿都是高风险区域的时候,我坚决支持严防严控。 我可太诚实了。 知乎用户 我植物鄙视 …

2022 年中国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

知乎用户 厉无咎 发表 我个人觉得,2022 年不可能开放。 看了一圈回答,没看到一个从广大乡镇农村的角度来考虑的。要么是国外,要么是大城市,看来咱农村人还真不算人啊。 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 30 年了,对乡镇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太了解了,奥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