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新冠疫情会持续多久才能彻底结束?
知乎用户 框框框子 发表 感觉结束不了了…… 新冠在巴西玛瑙斯的传播已经彻底控制不下来了,按理说这个级别的感染率应该已经能达到最终的群体免疫效果,但是压根没用,甚至还进一步提升了,压根没有缓解。 按照刚才的最新消息来看,玛瑙斯的病毒不但变 …
对于这样的报道,
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
作为新冠病毒变体日常跟踪狂,
我来好好讲一讲新冠变异株的情况吧。
其实,新冠病毒的变异一直都在发生。
自爆发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进行着基因测序工作,目前(8 月 30 日)已经有 3,131,154 条序列上传到了公共数据库 GISAID[1],而各地的研究人员还在不断地上传新的序列。
而这些序列也不是一模一样的,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就是基因变异。
目前到底有多少变异毒株了呢?
多到你数不过来。
你大可去看 Pango 谱系的完整列表:https://cov-lineages.org/lineage_list.html
能数出具体多少个的算我输。
但是,变异株多不代表全是坏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冠病毒至今可能发生了那么多次变异,但实际上感兴趣的变体 (VOI) 只有 4 种,而被关注的变体 (VOC),也不过 4 种(“种” 为大类,不代表具体个数)。
图注:
PANGO 谱系的命名有多个是根据同一分支的不同变异命名的。
如 Delta 病毒进一步变异衍生出 plus 版——Delta + 变体,又称作 AY.1 变体;
而之后又进一步发现 AY.2、AY.3 变体,主要流行于美国;
截至目前,Delta 亚系 AY.* 一共衍生出 27 个。
当然还有需要:
正所谓:
除了 RNA 病毒本身容易变异的特性,随着新冠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变异只会越来越频繁。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 “养蛊”。
就拿今年广州的疫情研究来说。
7 月 12 日,《medRxiv》预印本上发布了关于广州疫情的一项研究数据:《由 Delta 变体引起的大爆发中病毒感染和传播的追踪》[3]。
从 5 月 21 日首例确诊到 6 月 18 日,广州一共确诊了 167 例本地感染。
有趣的是,这个实验在最后还研究了
(A 左) 新冠变体谱系分类图;(A 右) 2020 年 3 月 - 2021 年 6 月从 66 个国家到广东的 346 个输入病例的 50 个基因序列;(A 下) 输入病例中病毒谱系分布的动态。
(B) 根据每个样本的共有序列构建的广州暴发的病毒系统发育。
研究显示:
与第一个确诊病例 (XG5137_GZ_2021/5/21) 相比,在 26 天的爆发期间 126 个病例中就出现了 31 个替换,最远的序列与首个确诊病例样本仅存在 4 个核苷酸的差异。
这就是我们基因测序说的高度同源,而不是 100% 同源,其中确实存在微小的差异。
在 31 个替代位中的 10 个位置中存在具有较小的宿主内单核苷酸变异 (iSNV) 的序列。
观察发现:
在新冠病毒流行中的累积遗传变异主要是通过 个体的从头突变 或 iSNV 传播后固定在新宿主中 实现的。
126 份高度测序数据和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
如图 C 所示,至少一些较小的 iSNV 可以成功地从供体传输到受体。(如 iSNV C27086T 可以从索引案例传输到 3 个受体中的 2 个),供体 - 受体之间的微小 iSNV 传播至少贡献了暴发中确定的 31 种替换中的 4 种。
而随着病毒的传播,这种替代在爆发中的病毒种群中得到了固定。
尽管由于对病毒的传播进行了干预而没有观察到连续的 iSNVs 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供体有多个受体时,可以重复观察到这种传输。
所以当病毒不受干预而传播的人群体量越来越大,病毒的微小变异累积到一定程度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更大。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印度能养出 Delta 这么强大的变异株,这是多少体量的感染传播变异才累积来的最终结果。
而如今,Delta 变异株已经在全世界占据了 90%。
其中,英国、大洋洲、北美、非洲等地区最为显著。
Delta 变异株也已经突变出 27 个 AY.* 亚系了。
是否有大量的新冠病毒在英美、澳大利亚、南非悄悄发生变异,仍未可知。
但所有趋势都在表明:新的蛊王或许会从中诞生。
所以在新冠防控上,多一些干预,少一些感染,对新冠变异的突变频率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也应当调整加强人口检测的频率、症状前阶段的隔离和基因监测,才能应对全球范围内 Delta 变体日益流行的情况。
我是
(公众号同名),如果你想了解最新的疫情 & 疫苗科普,可以持续关注我【也可以关注下面的疫情 & 疫苗】专栏。
如何看待疫苗接种很高的以色列、希腊,于 2021 年 8 月 24 日,日增达到历史新高?
马来西亚籍作家说和蔡英文打同批台产疫苗「很荣幸」,次日身亡,反映了哪些问题?
谢老铁邀啊~
感觉《科技日报》最近老想着贩卖点焦虑,但老是抓不住重点,还惨遭专业人士打脸:
黄鼠狼精 Morrica:新研究称,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变异速度比此前估计的高 50% 以上,新冠疫情将有哪些趋势?
(小声说,打得好啊)
这可真是太尴尬了……
看来贩卖焦虑也是个技术活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贩卖出名堂的 [狗头]
那么就由本焦虑贩卖鬼才来演示演示,这个话题应该怎么贩卖焦虑吧:
但其实结论特别简单,翻译成人话就是说:
听起来也还好是吧?
但有一点,巴斯大学的原文没提,应该是默认原文读者群懂的都懂吧——
这个突变速率,是新冠病毒的固有属性(intrinsic feature),
或者用人话说,这个速率是天生的,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
我们可以把这个突变速率粗略理解为一种背景速率。
问题是,新冠病毒,或者不管啥病毒,它们的突变都不可能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外在因素才是大头,固有属性反而是小头。
根据这个细分领域的大牛,墨尔本大学 Sebastian Duchene 老师的最新研究 [2](最开始提到的 [每两周产生 1 个突变位点] 的说法,就是 Duchene 老师最早提出来的):
所谓 “每两周产生 1 个突变位点” 或者 “每个月产生 3 个突变位点” 的背景速率,这些只是针对平凡的病毒的设定罢了;
所有的 VOC(其实也包括 VOI)都是天命之选、气运之子,都各有武林奇遇,完全不受背景速率的桎梏;
这些个天命之选、气运之子吧,会因为各自的武林奇遇而在短时间内爆发出 6 倍于背景速率的偶发(episodic)快速突变。
(重说三)
所以问题就来了。
现在市面上还有老老实实按着背景速率突变的平凡版病毒吗?
显然早就没有了。
现在市面上就是神仙打架。
Delta 一桶浆糊,独占九成多市场;
剩下不到一成份额则被 Alpha、Gamma、Beta、Lambda、B.1.621 等列强瓜分蚕食。
总之就是突出一个高端内卷局。
一个个全都是六倍速挂逼,哪儿还有平凡版病毒的容身之地?
所以不管是每两周产生 1 个突变位点,还是每个月产生 3 个突变位点,又有啥意义呢?
各位宿主早已通过肉身供奉,为病毒们创造出了无数各式各样的武林奇遇场景,把它们全给滋养成大挂逼了。
顺便解释一下啊,所谓的武林奇遇都是些什么——
但很可惜,以上都是老黄历了……
现如今虔诚的宿主们早已推陈出新,搞出了效率更高的献祭法式。
——比如说,请品鉴:
所以六倍速挂逼算个啥?
有忠心耿耿的宿主做后援,新冠爸爸再创新高毫无悬念~
其实超越六倍速的奇行种挂逼已经出现了。
(并且很不巧,最早现身居然是在国内)
根据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的最新预印本 [5],
现如今市面上突变速率最高的毒株是——C.1.2(并不是):
如上图,离圆心越远的毒株,则突变越多,且突变速率越快。
位于两点钟方向紫色的 C.1.2 简直无情,远远甩开了屈居第二的 B.1.621。
更甩开了那些号称六倍速挂逼的 VOC 们。
那么大伙儿不妨猜一猜,C.1.2 这货的武林奇遇又是啥?
(顺便吐一句槽,当初深圳市卫健委多次号称 CA868 航班上那 30 多个感染者全是 Delta…… 连 C.1.2 这种阴间毒株都敢闭口不提,胆儿够肥啊)
最后回到主题,点评点评《科技日报》这次失败的焦虑贩卖吧~
他们最大的问题,可能还不是瞎编乱造,而是想象力不足……
一周变异一次算个鸟啊?
现如今 Pango network 上已经将近两千个变异毒株了 [6],
四舍五入平均每天变异 4 次毫无问题。
并且现在还在持续加速。
小编下次还请继续努力吧。
如人们所知,新型冠状病毒变异速度极快,那么随着变异不断发生,其感染毒性 & 能力会变强还是变弱呢?
为此,BioArt 线上专访了病毒进化领域专家 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刘洋博士,希望刘博的解答可以纾解人们心中的疑惑与焦灼——
新冠病毒变异趋势如何?
刘洋博士于 2006 年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 年获得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期间聚焦蚊媒烈性黄病毒和宿主间的协同进化,鉴定出多个蚊虫和病毒上影响黄病毒感染的重要因子,并开发了针对性的传播阻断疫苗。
在此期间,刘洋博士在 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PloS Pothogen 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其 2 次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 2018 年吴瑞奖学金。2018 年底,刘洋博士加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UTMB)史佩勇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后,继续关注病毒的遗传进化和相关疫苗开发;期间阐明了寨卡病毒在进化中获得的多个重要突变的功能。
新冠疫情爆发后,刘洋博士转而研究新冠病毒,发现并验证了新冠病毒上多个促进病毒感染和传播的重要突变;搭建了多种研究新冠病毒的重要反向遗传学平台,并在世界上首次评估了新冠疫苗对多种突变新冠病毒中和能力的变化,为新冠病毒疫苗的改进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其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ell, 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国际知名杂志。
刘洋博士现就职于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所,任特聘研究员;其未来将继续着眼于新发和再发病毒传染病的遗传进化研究,阐明病毒在不同宿主间传播的致病机理,并研发各类防控新发再发病毒传染病的新策略。
广域感染已经完成,基本没有终结可能了。
有高致死率杀人过快的变种出现也不会结束疫情,这又不是玩瘟疫公司,世界上的所有新冠不会同时变成某一变种,就算一个毒株杀人过快,那也是它把自己玩没了,其他毒株还在呢。
而且现在看来,各变种能和谐共存,几乎不存在一家通吃,都是多地感染多地演化,鬼知道能演化个啥出来。
对了,美国已经发现老鼠和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染新冠了,这有可能意味着传统的隔离封锁手段将会失效,你以为拜登是蜥蜴人,其实人家是大角鼠神选。
基本上每个城市的下水道都有消灭不完的老鼠,一但有一只感染上新冠,很快整个城市的鼠群都会感染上新冠,然后就会到处传播。老鼠是消灭不完的,灭四害也没灭干净。
舒克舒克舒克舒克有病毒滴舒克
贝塔贝塔贝塔贝塔到处跑滴贝塔
如果病毒在自然界找到老鼠这样的宿主长期共生,那样人类就有可能失去了被病毒筛选共存的资格,人家老鼠繁殖能力强大,不比你人类强?
另外,新冠带来的也不只是死亡,还有后遗症。肺泡不可再生,死一个少一个,很多年纪大的康复者一年多了,上个楼梯都费劲。
国内的媒体就应该多去美国采访采访治愈者,好好看看得了新冠的后遗症,绝对有一堆悲剧故事能挖掘,深度故事、上节目对话,甚至可以来个综艺真人秀,彻底打碎全世界对共存的幻想。
消灭不了是消灭不了,共存就是扯淡,放开的后果就是全民随机感染永久不可恢复的后遗症,包括但不限于乏力,胸闷,神经损伤,肌肉萎缩,智力下降等等,就算新冠不摧毁人类,后遗症导致的劳动人口和消费人口的变动,也会直接摧毁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抚养比。
科研界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想要赶上这个快速变异的病毒很不容易。智慧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因为个体自主意识增强,对抗病毒不能形成共识,如果病毒进化速度超过生命对抗技术,就会最后灭亡。
悲观点看,也许这就是大过滤器吧。
世界养蛊中,几大巅峰蛊王内卷,厮杀激烈,没有最强,只有更强。来啊,与病毒共存啊!
外媒评选的世界第二防疫优秀国家,扑街完犊子,防疫防了个锤子。
我就静静看你们共存,养蛊。专治不服。
[
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媒体们不要散播突变焦虑了
阿源老师的视频
· 655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16516968900399104)
哇
突变焦虑,又来了吗?
还是做个人吧。
这个研究 [1] 大概说了啥呢?
所以这个研究是在告诉我们,新冠病毒有一半是死在了自己手里。
还有关于后遗症:
据随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病人,有些患者 1 年后仍有症状。
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大多数症状都随着时间在康复,呼吸困难和焦虑不仅没有康复,还增加了:
这里我希望各位答主 / 媒体能做个人,不要过度散播焦虑了,这些得病的人也是我们的同胞。
你们写的焦虑并不能去影响美国人,只会影响他们,让这些人更难从得病的状态里完全康复。
新冠病毒这个病魔离开了,但是却被媒体种下了心魔。
最后重申一下,希望平台上的一些创作者们,真的能客观看待这个问题:
新冠病毒作为 RNA 病毒,变异速度快本就是其显著特点。这也造成现实中,人类研发疫苗速度赶不上其变异速度,导致该病毒不断突破疫苗防线,在全球更大范围传播,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也提示我们:
**1. 不要高估人类现有能力。**人类掌握近代科技的历史其实很短,对生命、生物、病毒的认知非常有限。面对一种新病毒,要在很短时间研发出特效疫苗、特效药物是超出人类现有能力范围的。把防疫的全部希望都押在疫苗之上是很危险的,事实也证明单纯依赖疫苗是防不住疫情的。
**2. 适时调整疫苗研发路线。**新冠病毒变异层出不穷,简直让人眼花缭乱,针对每款病毒研发不同疫苗根本不现实,会让人类疲于奔命。目前病毒变异还是量变,不是质变。人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病毒共性特点的研究上,努力研发出能更好应对病毒变异的疫苗或特效药物。
**3. 实践选择有效防疫举措。**从全球范围看,短期内难以消灭新冠病毒。现有疫苗难以阻断病毒传播,而且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疫苗没有保障。人类应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正确认识中国群防群控阻断病毒传播的巨大成效。对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控举措,要积极借鉴,团结起来共同战胜病毒。
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News and Articl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这翻译也是苦了他了
《排版的艺术》
《标题党的胜利》
《删掉那些可能对我营销号文章不利的部分》
ps. 这个是 “幸存者偏差” 的经典故事
《不规范引用案例示范》
而且
这是中文翻译者的原创研究吗?
0.5*1.5 = 1
来人,上诺贝尔数学奖!
目前测序数据是平均每年突变 26 碱基,翻一倍也不到平均每周一个,而且数个碱基突变也不一定能积累成新**变种。**而且超出观察数值的部分还是被进化筛掉的。
而原论文也写的是,现在每两周一个位点,该论文认为总突变率应为此数据的 1.5~1.7 倍
![](data:image/svg+xml;utf8,)
“或”,意思是,可能,也行,大概,perhaps, possibly, probably, 俺猜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俺也不大信但是要恰饭的嘛
有这个基本就不用看了
参考:
Mutation rate of COVID-19 virus is at least 50 percent high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urifying selection on SARS-CoV-2
最近我又经历了一次现实世界的 bug
上个周五晚上八点多
我在送餐过程中,在这片主干道等红绿灯
正对面的红灯出现了十五秒倒计时
倒计时结束,可是灯没变,左边和右边的绿灯也没变红
可是 车流就像红绿灯变了一样
我所处的东西方向车流在红灯亮着的情况下开动了,而南北向的车流在绿灯的情况下停住了
我确认了路口没有交警
红绿灯我也没看错
可是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发现了这个 bug
======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我经历过订单错乱,这次又经历了红绿灯认知
也许是服务器对我的数据传输不那么顺畅吧?
=======
有人想过吗?
世界上为什么要存在病毒这种东西
不是生命体,却依靠生命体,离开生命体会被破坏,却不会彻底绝迹,即使是沙漠或者生命禁区,病毒是生命产生之前的底层程序或者代码吗?
或者,如果地球是一个生命体,而地球的生物,矿藏,病毒都是地球的细胞或者器官? 或者太阳系或者银河系只是某个生命体的一点组织呢?在这种前提下,人类作为微观中的微观,目前的科技水平,是看不到宏观整体的全貌的
也许对于星系来说,人类也是病毒一样的存在呢?
我更愿意相信这一些都是数据和代码,这样不会太费脑子。
======
病毒的变异,真的是随机的,自然的吗?
不是宏观某种力量用来给行星治病用的吗?
只是人类的抗药性太强了?
=======
我的头很疼,因为这种想法一旦放任其联想,非常累,不想了,睡觉。
这种结果很正常,实际变异速度可能更快。只不过像文中说的,变异后来不及观测到就已经结束了。而观测到的,就是变得更强的。
而以一种乐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假设变异率是一个固定的概率。比如一亿分之一。
那么一亿个病毒就会产生一个变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会增殖,还有感染人数的增加,宿主增加。病毒的变异的基数就会变大。
如果病毒数量达到一亿亿,那么变种可能就有一亿种。当然,这结果是根据假设变异率得出来的。实际变异率,还有待研究。
这里有个避不开的问题,对已经感染过或者已经打疫苗的人再次感染,会不会创造更多有抗体的宿主,从而催生 ADE 的变异,或者其它更强的变异,这也有待观察。
有个词语叫抗药性,就是一些微生物寄生虫等长期在药物的环境中,物竞天择的结果。
有人说,病毒变异和这个不一样。
我也不去争,争来争去,实在没啥意义。
还是那句话,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现行的分区管控。
群体免疫,暂时就别想了。如果真的有用,也不至于快两年了,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特别是主张并已经 “群体免疫” 的英国。
分区管控的代价可能比较大,但比起病毒大规模传播,也是值得的。
这里,提醒各位,人群密集场所,戴好口罩。特别是那些接种过疫苗的,同样戴好口罩,因为疫苗防护作用不是百分百。
还有,有的人以为以前没有感染者,现在也不会有。要强调的是,放松警惕,同样给病毒留下了一个窗口。
过去没有发生过,只代表过去。
只要存在人员流动,就存在传播的可能性。
对了,
还有,
勤洗手。
这个速度肯定不会少,现在新冠的变异的模式就是这样的快速。而且本身这个东西也不可能就很快消减,肯定是要有一定的周期。然后现在因为对于很多的疫苗的有时候即使是变异病毒都是可以有一定限制。那反正就是只要接种,整体的概率和比率超过一定数量,就问题不是太大。所以说新冠的整体形势肯定是会降低或者是说慢慢转好,但是这个是一个周期性过程。
所以,变异速度加强,并不代表着传播的这种概率提升,或者是说这个病毒的强度提高,那么我觉得只要是正常的来面对,就还好。现在很多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和研发,都是针对于变异病毒和随时的病毒的这个变种来去接种,这就基本上能确保一定的有效性。
西班牙留学 —– 从国内入境西班牙一定要打疫苗吗?留学的同学怎样在西班牙当地面对面授课同时,预约接种疫苗?(附国内西班牙领区最新签证注意事项)
反复性、周期性。
防疫的常见措施:
打疫苗,外出戴口罩,少积聚、最好不积聚,积聚保持安全距离,室内外常通风 (防疫机构推荐每天至少 30 分钟)。当然,还有勤洗手。
现在看来,**打疫苗是防止万一被感染了不发展成重症的最有效手段。**不发展成重症也就没有了生命危险,当然是很重要。
外出戴口罩,少积聚、最好不积聚,积聚保持安全距离,室内外常通风 (防疫机构推荐每天至少 30 分钟) 等措施都是防止不吸入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毒。不吸入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毒就不会染病,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定向送风系统基于气压原理,用改变局部气压分布的方法,能够保障参加聚集活动的人每次吸入的空气都是没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毒的空气;还能保障人每次呼出的空气只会飘向上方,即便呼出的空气含有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也不会对参加聚集活动的人造成传染。
今天去超市,想做毛巾卷蛋糕,超市广播提醒大家,警惕新冠变异病毒,带好口罩。一瞬间有种流浪地球开头的即视感。
又回到 2019 年末请好了休假,准备 2020 年春节回家,突然手机上弹出一条消息:武汉发现疑似萨斯病毒。
我连忙告诉我旁边的中国同事,我说天啦不会影响我的休假吧
两个人在座位上插科打诨了一下
得出结论,不要紧。
结果这个病毒要紧且冗长。
冗长的 2020 年走的悄无声息。
2021 年也过了大半。
作为 90 后,虽然经历过汶川大地震,但也是第一次遇见这样长时间的灾难。
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量排名第一的美国,已经突破了 550 万例;排名第二的巴西,超过了 331 万例;排名第三的印度,也正以单日新增超 5 万例的速度 “追赶”,目前已超 258 万例。每天变化的不是数字,是生命。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我国是受疫情严重影响最早的国家,但现在总体控制得比较稳定,本土的疫情虽然也在 “此起彼伏”,但是本土的传播已经被阻断,各地散发的小规模流行均为境外输入,所以目前的状态是境外流行对我国的防控压力将会长期存在,我们的生活与疫情的流行、防控之间,形成了新的常态和稳态。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状况。
未来的趋势:
2、 需要警惕和预防新冠肺炎在秋冬和春季与流感相交织,交互影响,进而增加疫情的复杂性?增加诊断鉴别的难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3、 及时普遍的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办法。流感疫苗要争取在今年 9 月底以前接种,不要晚于 10 月份,并且要充分地大人群接种。
4、 防控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王辰院士也给出了应对策略,目前疫情防控要从全面的应急处置转变为常态化的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社会和经济生活兼顾防疫的新常态。
美国,和谁讲过理?
在全球交流如此密切的今天,控制大流行病的蔓延,必须全球统一思想、联防联控才能行之有效的抗击疫情,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都是斗不过疫情的。
现在大家最害怕听到的消息除了基金暴跌,还有新冠病毒变异,每一次 “病毒变异” 都给人一种敌人在偷偷变强的感觉……
真相却是:新冠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突变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而且速度很快。
那么,在过去的 1 年多时间里,新冠病毒到底发生了哪些突变呢?
2021 年 2 月 19 日,在权威期刊《细胞 · 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是全球第 1 次系统盘点病毒变异的内容,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2]。
(图片来源:论坛截图)
论文主要介绍了几点:
1、过去的 1 年里,已经在全球各地患者体内采集的新冠病毒样本中,发现了接近 30000 个突变 [3];
2、超过 75 个突变可以遗传;
3、未来 1 年内可能产生传染性和致病性更强的新冠病毒毒株;
4、现有的疫苗和治疗方法未来可能仍然有效,但继续监测主要的新冠病毒突变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腾讯医典前沿栏目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罗天明为我们进行解读。
这篇研究相当于给新冠病毒的突变图谱和目前流行的突变株画了一个 “画像”。
这篇论文是怎么研究的?
截至 2021 年 1 月 11 日,GISAID 数据库 [10] 共提供了 355067 个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是检测新冠病毒进化和追踪传播的宝贵资源。
在这 35 万多条基因组序列中:
平均来说,在过去 1 年中,新冠病毒平均每天累积约 0.035 个氨基酸突变;
美国迈阿密大学发表的研究显示 [15],新冠病毒发生变异可分为 2 个阶段:
并不是所有发生突变的新冠病毒都能生存下来,在新冠病毒的社会中也是适者生存。
大多数突变对病毒的生存是不利的 [8],携带不利突变的病毒株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殆尽;但少数突变会增强病毒的感染性或传播能力,慢慢演化成优势的变异毒株。
在我们说明这些突变有什么影响之前,先看一下新冠病毒的构成——
新冠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
在新冠病毒的四种结构蛋白中,刺突蛋白(S 蛋白)上的突变位点最多,也最关键。
这是因为,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与人体结合而发生感染的关键蛋白,也是绝大多数新冠疫苗发挥保护效力的靶标蛋白。
目前发现,S 蛋白上的 RNA 变异数多达 3405 个,氨基酸变异数多达 2194 个 [3]。比如:
这种突变已经产生了两方面改变:
新冠病毒和人体细胞结合能力增强了,这主要和 D614G 突变有关 [4,5]。
结合更加紧密了,N501Y 突变的刺突蛋白与人类血管紧张素 2(ACE2)受体的结合力增强了 [6,7]。
S 蛋白的突变,不仅影响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新冠疫苗的效果相关性也很大。
疫苗在体内刺激产生的中和性抗体,会和 S 蛋白结合。如果 S 蛋白突变影响了这一结合力,就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不过,新冠病毒的突变是不是影响了中和性抗体的结合能力,目前还没有非常确凿的证据,大多数抗体中和试验是体外做的,未来需要更多的体内研究或临床试验。
影响病毒传染性 / 毒性的突变,和影响疫苗效果的突变不一定有关系。
比如 501Y 突变的毒株,可能分别影响病毒的传染性和疫苗的效果:
病毒只要繁殖传播,就一定存在细微的变异,大多数变化其实是没有影响的。
不是只要有一点变异,病毒就会发生传播能力或致病性的改变,对后续治疗和疫苗效果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新冠病毒未来要真正发生质的改变,成为一种全新的超级病毒,至少也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也表示,迄今为止,新冠病毒的变异要比流感病毒慢得多,没有充足确切的证据表明目前已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病情,或更致命。
现有的疫苗和治疗方法未来可能仍然有效,但继续监测主要的新冠病毒突变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Wu A., Peng Y., et al. Genome Composition and Divergence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riginating in China. Cell Host & Microbe. 2020 Mar 11;27(3):325-328. doi: 10.1016/j.chom.2020.02.001.
[2]Wu A., Wang L., et al. One Year of SARS-CoV-2 Evolution. Cell Host & Microbe. 2021 Feb 19 ePub. doi: 10.1016/j.chom.2021.02.017.
[3] 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2019 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 (2019nCoVR). https://bigd.big.ac.cn/ncov/variation/annotation
[4]Plante J., Liu Y., et al. Spike mutation D614G alters SARS-CoV-2 fitness. Nature. 2020 Oct 26. doi: 10.1038/s41586-020-2895-3.
[5]Yurkovetskiy L., Wang X.,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D614G SARS-CoV-2 Spike Protein Variant. Cell. 2020 Oct 29;183(3):739-751.e8. doi: 10.1016/j.cell.2020.09.032.
[6]Starr T., Greaney A., et al. Deep Mutational Scanning of SARS-CoV-2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eveals Constraints on Folding and ACE2 Binding. Cell. 2020 Sep 3;182(5):1295-1310.e20. doi: 10.1016/j.cell.2020.08.012.
[7]Greaney A., Starr T., et al. Complete Mapping of Mutations to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that Escape Antibody Recognition. Cell Host & Microbe. 2021 Jan 13;29(1):44-57.e9. doi: 10.1016/j.chom.2020.11.007.
[8]Grubaugh, N., Petrone, M., et al. We shouldn’t worry when a virus mutates during disease outbreaks. Nat Microbiol. 2020 Apr;5(4):529-530. doi: 10.1038/s41564-020-0690-4.
[9]McCarthy, K.R., Rennick, L.J., et al. Recurrent deletions in the SARS-CoV-2 spike glycoprotein drive antibody escape. Science. 2021 Feb 3;eabf6950. doi: 10.1126/science.abf6950.
[10]Shu Y., and McCauley J. GISAID: 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 - from vision to reality. Euro Surveill. 2017 Mar 30;22(13):30494. doi: 10.2807/1560-7917.ES.2017.22.13.30494.
[11]Hadfield J., Megill C., et al. Nextstrain: real-time tracking of pathogen evolution. Bioinformatics. 2018 Dec 1;34(23):4121-4123. doi: 10.1093/bioinformatics/bty407. (https://nextstrain.org/ncov/global)
[12]Poland G., Ovsyannikova I., et al. SARS-CoV-2 immunity: review and applications to phase 3 vaccine candidates. Lancet. 2020 Nov 14;396(10262):1595-1606. doi: 10.1016/S0140-6736(20)32137-1.
[13]Korber B., Fischer W., et al. Tracking Changes in SARS-CoV-2 Spike: Evidence that D614G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the COVID-19 Virus. Cell. 2020 Aug 20;182(4):812-827.e19. doi: 10.1016/j.cell.2020.06.043.
[14]Wang Z., Schmidt F., et al. mRNA vaccine-elicited antibodies to SARS-CoV-2 and circulating variants. bioRxiv. 2021 Jan 19;2021.01.15.426911. doi: 10.1101/2021.01.15.426911.
[15]Vilar S., Isom D.. One Year of SARS-CoV-2: How Much Has the Virus Changed? Biology (Basel). 2021 Jan 26;10(2):91. doi: 10.3390/biology10020091.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称,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变异速度比此前估计的高 50% 以上,新变种毒株的出现或许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此前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每两周突变一次,但来自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和爱丁堡大学科学家的新研究表明,这一估计忽略了许多已经发生但从未被测序的变异。
研究人员解释称,病毒会有规律地变异,例如当病毒复制基因组时出错,就会导致病毒发生变异。有些变异对病毒有利——正面选择,因此会传播开来,比如新冠病毒的阿尔法和伽马变异毒株。但有不少变异对病毒有害——负面选择,会降低其存活的机会。这些变异在人体内无法存在很长时间,人类来不及对其进行测序,因此在计算病毒的突变速度时,会遗漏这些突变。
研究人员表示,考虑到这些 “隐身” 突变,估计病毒的真实突变率至少比此前认为的高 50%。这项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杂志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如果某人的免疫系统难以控制病毒时,有必要将其隔离。
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的劳伦斯 · 赫斯特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意味着,如果某人感染新冠病毒超过几个星期,病毒可能会进化,这有可能导致新的变异,病毒进化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他指出:“阿尔法变异就是无法清除感染的个体体内病毒进化的结果。但这并不全是坏消息,因为大多数人在病毒发生那么多变异之前就传播并清除了病毒,这意味着病毒在一名患者体内的进化几率通常不高。”
研究小组也试图厘清造成负面选择的原因。他们发现,负面选择大多源于可预测的原因:变异使基因变短,或者使蛋白质(如刺突蛋白)功能不良等。
以上内容来源为科技日报
关于新冠病毒变异的更多相关问题可以查看——
郑哲琼:多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其中印度发现 73 个毒株的新变种,意味着什么?对疫情防控有何影响?
【一年前写的回答,算是对当时情况的一个概括性分析总结】
以防懒得点,直接搬运一部分放在这里:
这个可以说是单链 RNA 病毒的日常操作,不过 SARS-CoV-2 带有校正修复酶,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平均每 15 天变异一次,当然随着全球的新冠疫情不断蔓延,其变异的频率也可能会越来越高。
此外,病毒的致病性方面,短期内变强变弱应该都是有可能的,我认为看新冠病毒的发展趋势至少要以年为单位,比如两年后得出 SARS-CoV-2 的毒性已经非常弱的结论,那应该才能算 “盖棺定论”。
其实,从更长远些的角度来看,比如说几年或几十年,在人类施加的 “环境选择” 下(医治及隔离,甚至是宿主死亡等),即便没有疫苗或特效药,也能将 SARS-CoV-2 慢慢弱化成类似流感的新病毒,最终实现和平共处的结局。
别自己吓自己
人类基因 7% 和病毒有关
身边细菌病毒多如牛毛
这病毒演进就是疫苗加持下逐渐流感化
看来,在皿煮世界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放任下,我们这个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严防死守,已经是几近于功亏一篑的了。我们死守严防又能怎么样呢?从今年这几次疫情的扩散来看,境外输入性变异病毒对我们这个国家的危害,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本土自生性病毒对我们的危害。皿煮世界的统治阶级,为了它们的一己之私而对新型冠状病毒放任自流,是造成新冠肺炎全球大肆虐的第一个罪魁祸首。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是不可能前往皿煮世界的国家,特别是美夷追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产地和始发地的。因为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大门,是不会为我们中国人敞开的。这样一来,哪怕是我们即便是占据了道义上的高地,但是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并不会由此而向我们倾斜。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我们的篱笆扎得更牢更紧。在当前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下,我们只能是作积极的防御,才能夠更好的保存我们自己,并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予敌人杀伤。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是我们俄罗斯都不能存在了,那么俄罗斯还要这个世界做什么?” 但是,我们与俄罗斯却是不同的,即使是这个世界不存在了,但是我们的这个国家和民族,却依然要存在。因为,五千年的文明不曾中断的我们,肯定是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和前途的。你皿煮世界要自寻死路我们可管不着,也管不了。这犹如 6500 万年前的恐龙告别这个世界一样,你恐龙是在这个地球上消声匿迹了,但是包括我们人类祖先在类的其他的生物,还是顽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带走的是腐朽,留下的是传奇。你皿煮世界自己要去作死,那可是怪不了我们这些中国人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是一天变异三次又何妨,普通人能帮上什么忙?弄得个个都觉得比美国总统还要懂,有什么意义?哪些趋势?交给时间吧,实在想知道去求神拜佛。
每次看到这种话题
就知道
那几个
又要出来吓人了~
一周变异一次,真的算很慢了,其他病毒差不多也是这速度。。。比如知名的流感病毒,也三天两头变异。
然而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就,没出现一个毒王
为什么?一周一次都出不来毒王,不太能打啊~
要知道,病毒哪怕看起来很小(实际也很小),它要从 A 变成 B,也要经历反正咱这辈子看不到了~
它从 A0 到 A1,甚至 A1 到 A1000 都很快,比如 delta,lambda,但是说白了,它还是那个 A
所以,慌什么?
在南非首次确认的变异毒株 “奥密克戎” 一经发现,便被世界各国纷纷列为首要防控毒株,据报道,从 11 月 24 日南非报告新冠病毒变种 B.1.1.529—奥密克戎后 5 天内已有至少博茨瓦纳、比利时、以色列、英国、德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 9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该新型变异毒株。
钟南山:
变异株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研判
11 月 28 日,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全国会议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活动中,钟南山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Omicron 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已在南非等地区流行,近期在中国香港也发现了一例。
“这个变异株很新,虽然分子基因检测发现,它在受体结合部位有比较多的变化,但是它有多大的危害性、传播会有多快、会不会使疾病更加严重,以及是否需要针对它进行疫苗研发,还要根据情况来判断。现在下结论为时太早。” 钟南山表示,Omicron 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判断,需要随时注意,但是现在还不会采取比较大的行动。“还有一个需要比较注意的是,对南非有关地方来的人员进行防控。”
李兰娟:
中国既不麻痹大意,也不必要恐慌
奥密克戎为什么要密切关注?危害性有多大?目前我国的疫苗针对该变异毒株是否有效?记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问:**世界卫生组织将 Omicron 变异株确定为需要密切关注毒株,这意味着什么?
**李兰娟院士:**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召开会议,讨论南非新变种病毒 B.1.1.529,并列为 “值得关注”。B.1.1.529 最初于 11 月 11 日在南非邻国博茨瓦纳首次发现。根据现有病毒学分析数据,南非豪登省 90% 的新冠感染病例可能已经是这种变异毒株,而且它 “可能已经存在于南非的大多数省份”。从 B.1.1.529 首次报告到成为南非部分省份的流行的优势株的时间不足半个月,表明 Omicron 变异株在人群中的传播效率较高,也正是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将 Omicron 变异株确定为需要密切关注毒株,这意味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它可能具有更高的传播力,或者提高重症风险,或者降低目前诊断、疫苗和疗法的有效性。
**问:**目前来看,Omicron 变异株的危害性有多大,是否可以明确?
**李兰娟院士:**目前关于 Omicron 变异株的危害性研究和报道较少,世界卫生组织将 Omicron 变异株确定为需要密切关注毒株的目的,也是建议各国加强对 Omicron 的测序、监控、以及流行病学追踪。病毒变异是客观规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是介导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关键蛋白,也是疫苗设计的主要靶点分子,病毒为了适应环境和人体,更好生存下来,会发生变异甚至进化,有可能增强传播力和毒力,增加致病性,但变异也可能相反减弱致病性,判断 Omicron 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去评估。
**问:**Omicron 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已在南非、比利时、中国香港等 9 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是否需要发生一些改变?
**李兰娟院士:**中国通过两年抗疫,己成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外防输入的精准经验,**中国既不麻痹大意,也不必要恐慌。**但仍需继续加强境外输入人员的精准管理,特别是对来自疫情严重的国家的人员要强化核酸检测,实现闭环管理;此外要加强进口货物的检测和管理,同时加强从事进出口如物流、海关和冷链工作人群的健康监测力度,确保第一时间阻断进口 “物传人” 的链条。
**问:**目前来看 Omicron 变异株是否会影响我国接种疫苗的有效性?
**李兰娟院士:**冠状病毒有 2.99 万多个碱基,目前 30 多个变异,还不算大,不必惊慌,要继续加强监测和测序。病毒变异可降低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的保护作用,但疫苗的作用应该还存在,目前对 Omicron 变异株还知之甚少,评估其传染力,致病力和对疫苗影响仍需要时间。此外,病毒一直都在变异,我们应该持续性加强针对新冠新变异株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问:**针对 Omicron 变异株,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李兰娟院士:**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已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要继续坚持我国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的常态化防控策略,同时加强对变异毒株的监测。针对新出现的变异株,民众不需要特别担心,普通老百姓要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坚持非必须不出境,减少不必要出行;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张文宏:
目前对中国不会产生大影响
11 月 28 日,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其个人社交账号发文,就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全文如下:
上海疫情进入扫尾阶段。新冠新变异株奥密克戎登陆世界,迅速占领了所有学术论坛和百姓的饭堂。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1. 奥密克戎变种被发现是近期的突发性事件,毫无疑问是病毒进化的产物。由于突变点数量远超已经发现的所有变种,预计应该是在宿主体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进化后形成。因为新冠病毒引起的是急性感染,难以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体内长时间生存与进化,也没有像流感病毒那样的基因重配发现,目前多数认为该变种可能是在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体内,经过长时间的携带,最终进化而成。形成新变体后,又经过偶然的机会经过传播,并迅速在传播上超越了已有的病毒传播能力,成为南非近期所记录的病毒株中的优势株(占比 90% 以上)。
2. 由于携带病毒突变点多,在传播上短期内似乎战胜了南非的其他病毒株,包括德尔塔毒株。因此,世卫组织出于谨慎,将其列入了密切关注变异株(VOC),也就是说要引起极大关注。
3. 但这是否已经说明全球抗疫的努力就此前功尽弃呢?现在还很难说。南非这次病毒株序列公布的总量不多,需要再观察未来两周更多的数据和实验室数据才能精准判断。
4. 南非的疫苗接种完成率低,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口比例仅仅 24%,自然感染率 4.9% 左右,其实不足以构建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没有免疫屏障就谈不上免疫突破。也就是说如果这种情况今天出现在以色列,那么可以说毫无疑问,全球抗疫要面临从头再来的风险。
5. 这里也就清楚了,为什么英国和以色列这些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 80%,特别是以色列第三针接种率也已经达到了 50% 左右,这两个国家对外来输入采取的措施突然收紧。也就是说,对南非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旦明确这个病毒株可以突破原有的免疫屏障,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已有的所有疫苗体系做调整,开始进入流感疫苗接种模式,也就是说每年要根据病毒变异情况,迅速构建新的疫苗。但是也意味着日子会变得更难。
6. 据路透社报道,为防止疫情入侵,以色列 27 日宣布将关闭边境,禁止所有外国旅客入境,成为全球首个因 “奥密克戎” 毒株而封锁国境的国家。以总理贝内特表示,这项禁令可能将持续 14 天,这种变异毒株 “非常令人担心”,以色列 “在进入紧急状态的边缘”,所有人都要严阵以待。
7. 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这次南非的变种病毒出现有偶然性,但是是否会对目前的初步建立的脆弱的人群免疫构成威胁,需要两周左右的观察时间。为什么初步定为两周内,是因为现在全球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病毒中和试验数据,在两周到数周内都会出结果。这些工作我们复旦的团队和中国多个兄弟科研团队都在同步进行。不过我同意我的朋友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教授的看法,“新冠病毒的变异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总的来讲,新冠的很多变种都没有存活下来,即使是存活下来的部分变种,其中也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优势株。从疫情暴发到现在,起码发现了上百种变异株,但只有一个德尔塔能留下来,在过去,贝塔和伽马变异株也被证明有比较强的免疫逃逸特性,但它们在和德尔塔的传播比赛中还是落败了,最后无声无息就消失了。”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好在不需要太长时间。
最后说下,中国怎么办。
我认为对中国目前还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中国目前的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是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变种的。
新冠病毒再变,还是新冠病毒。中国目前处于动态清零策略所赢得的战略机遇期内,正在加速构建下阶段应对常态化抗疫所需要的科学支撑,包括形成足以支撑世界开放的有效疫苗与药物储备,以及公共卫生及医疗资源储备。基于科学与团结,我们可以应对德尔塔,也能应对奥密克戎。
未来国外会彻底躺平,再也不会尝试去封城,接受了新冠的存在。
国内依然会保持现状,对外进口会卡得更严,国内的管理不可能一直这么紧张。
现在想想,美国为首的医药公司会不会不想这场疫情结束的太快,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研发新疫苗,一直接种新疫苗?
国内打疫苗或许会常态化,隔上一年半载就有新的疫苗出现,直到最终病毒变异到无害,或者伤害极低占主流时才会结束。
这玩意就是得靠时间拖,科学家正在和病毒赛跑,希望我们能做出全免疫疫苗或者特效药,然后高价卖给其他的国家
问题不大!
新冠病毒作为 RNA 病毒,本来就由于结构的不稳定性发生变异程度较高,再加上全球感染人数如此巨大,发生变异很正常。不仅仅是病毒,即便是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也都有细胞发生着序列变化(只不过绝大部分变异都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细胞的自然凋亡就会消失,只有极少数的变异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比如肿瘤的产生)。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免疫系统也会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会导致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尤其是在一些免疫受损的人群中,比如艾滋病人、慢性病人和癌症患者,病毒发生突变会是常态。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在艾滋病患者身上出现 30 种突变毒株,会有什么影响?
新冠病毒的突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过好在大多数的变异是无效突变,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影响,有些突变甚至可能导致病毒自己无法复制而死亡。只有个别在关键位点的突变,才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刺突蛋白上的 E484K 的突变,会增加病毒免疫逃逸能力。
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网站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也在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数据进行监测,从变异中位数来看,进入 2021 年后变异频率确实有所增加,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 [1]。
新冠病毒的变异是随机的,很难预测变异的结局会是怎样。之前大多数人认为,新冠会朝着传播力增强和毒性减弱的方向不断演化,毕竟只有传播能力强的才能在防疫机制下存活下来,只有毒性弱的,才能不表现症状不被及时发现而存活下来。
不过目前来看,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了,目前来看新冠病毒进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宗接代,与是否杀死宿主并无太大关系。
也就是说,后续新冠病毒的突变大部分会往毒性降低突变,但仍有一小部分会向朝着传播能力和毒性增强突变,较为典型的就是目前肆虐的 Delta 毒株。
不过这些变异都在科研人员的监测之下,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个人防护,保持社交距离就足够了。
至于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可以参考下之前的回答:
基因宝 Genebox:张文宏「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言论引争议,如何从科学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没看懂一周变异一次是什么意思,是做这项研究的机构在同一个患者身上每一周只捕捉到一次已经发生了变异的病毒吧?
在我看来,像新冠这类完全没有校验机制、管生不管养的 RNA 病毒,每一次复制都发生变异才合理。
病毒也没想到有这么多国家让自己养蛊呀!
培养皿太多了,想不变异都难。
今天图图知道和大家一起来看:《拉姆达变异株:新的变数还是新的常态?》
前言
拉姆达毒株最早在 2020 年 12 月在南美秘鲁被发现。2021 年 6 月 14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拉姆达变异毒株,将其列为 “需关切的变种”(VOI)。目前,至少有 38 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拉姆达变异毒株。根据秘鲁官方数据,在该国新增的新冠病例中,感染拉姆达病毒的比例曾高达 81%。与此同时,拉姆达变异株可能有比伽马和阿尔法变异株更强的传播性和对抗体更强的中和能力。本文从近期的卫生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出发,结合新冠病毒其他变体的流行状况,简要论述新冠病毒变异株频出的原因,拉姆达变异株的特性与传播途径,并在最后分析了未来的抗疫政策导向。
一、新冠病毒变异株频出的原因简析
虽然大多数变异并不会对病毒的特性有所影响,但也有部分变异会改变病毒的传播速度和病症严重程度,对防疫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自 2020 年 1 月开始检测和评估新冠病毒的演变,利用希腊字母对变异株命名并对变异株的危害程度进行定性。目前,总共有四种变异株被纳入 “需关注的变种”(VOC)(包括 B.1.1.7;B.1.351;P.1;B.1.617.2),另有 5 种被纳入 “有关切的变种”(VOI)(包括 B.1.525;B.1.526;B.1.617.1;C.37;B.1.621),还有 10 种被纳入了 “引起警示并需要进一步检测的变种”。
病毒变异是目前造成新冠疫情反弹的重要原因。其中,四种 “需关注的变种” 成为了多国新增病例的主要病毒类型。但是,不同地区面对的变异株类型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面对的变异株类型也不同。如图,美国当前主要面对的变种病毒为德尔塔,在今年五月左右则主要面对阿尔法变异株。巴西在经历了由德尔塔变异株主导的病例增长后,伽马变异株的影响力逐渐超过了前者,而同位于南美的秘鲁则自今年年初开始就主要受拉姆达变异株的威胁。
新冠病毒变异株频出既是由病毒的共性特征造成的,也源于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独特传播过程。首先,变异毒株的产生是病毒自我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的结果,病毒自我复制的数量越多,产生变异的病毒数量也就越大。目前,新冠病毒已在全球造成了超过 2 亿的病例和超过 400 万的死亡,如此大的复制基数为新冠病毒变异株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其次,RNA 病毒的复制速度快且易出错。同属 RNA 病毒的流感病毒也经常产生变异,所以流感疫苗被建议每年接种。同时,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性和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使其在进化过程中易发生突变或基因重组,呈现遗传多样性,从而使其中一些突变体可免疫逃逸,甚至难以用疫苗阻断。由于 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的校对功能,冠状病毒的突变速度可能比其他 RNA 病毒慢,但 S 抗原的突变和碱基缺失发生迅速。
二、拉姆达变异株与德尔塔变异株的比较
拉姆达变异株是近期被纳入 “需关切的变种”(VOI)的重要变异株,这意味其具有可能的或已知的病毒特性基因变化。拉姆达病毒在多个国家造成严重的社区传播或多个感染集群,随着时间推移造成病例数量持续增加,为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新的风险。但是,拉姆达所属的 VOI 的危害性要略低于 VOC 变种。同时,属于 VOC 的德尔塔变异株仍是现阶段危害最大、传播最广的新冠变异病毒之一,造成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新一波疫情高峰。下面,本文从传播途径、病毒特性方面比较二毒株的异同,这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变异株的危害,细化防疫措施和预测未来疫情的走向。
2.1 跨区传播路径
拉姆达变异株最早在 2020 年底在秘鲁被发现,其主要流行地区为南美,但在全球 38 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现。根据 GISAID 的疫情动态地图,达姆拉变异株的流行有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主要局限于美洲。变异株在秘鲁流行后,先传播至美国,几乎同时传播至智利、厄瓜多尔等周边国家,接着跨过大西洋传播至德国。第二阶段变异株在北美、南美和西欧呈三角状传播。美国成为一个主要的跨国传播点,病毒自美国先后传播至加拿大和英国;在南美的疫情进一步扩张的同时,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来自南美的病例。在第三阶段,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病毒自美国、智利传播至日本,自欧洲传播至中东,自美国传播至澳大利亚。总体而言,拉姆达毒株在南美、北美和欧洲间的交叉传播比较严重,而亚洲国家所受波及较少。
德尔塔变异株最早在印度被发现,由印度先传播至中东,接着传播至英国。英国成为下一步的传播中心,将病毒进一步带向北美洲和欧洲大陆。随后,德尔塔变异株从美国和英国传播至非洲和东亚、东南亚、澳洲等地区。
一份基于国际航班数量,新冠确诊病例和各国人群限制政策的空间建模研究发现:北美与欧洲的疫情关联最多;疫情网络具有局部聚类模式,跨国人口流动是这种网络形成的重要可能原因。通过观察,变异毒株往往首先传播至与发现地贸易、人员来往紧密的国家,如秘鲁和美国,印度和中东、英国。接着,变异株会在北美和欧洲间传播,并转移至世界其他地区,这可能与发达国家密集的跨国人口流动有关。拉姆达的传播范围、速度均小于德尔塔变异株,这可能与印度的人口基数大、跨国交通更加发达等因素有关
2.2 病毒特征
德尔塔(B.1.617.2)和拉姆达(C.37)变异株虽然均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对抗体的中和能力,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属于不同分支,有着不同的突变位点。虽然病毒学研究中仍然缺乏针对德尔塔和拉姆达变异株的直接比较,但现有研究表明,拉姆达变异株可能具有更高的传播性。针对尖峰蛋白的研究发现,T76I 和 L452Q 突变很大程度上导致拉姆达变异株的传染性提升,高于由 D614G 突变影响。但由于拉姆达变异株在全世界整体的流行比例较低,所以其传播能力仍需持续监测。
从疫苗的有效性角度看,研究人员针对辉瑞的 mRNA 疫苗进行实验,结果表明,7 个氨基酸缺失、L452Q 和 F490S 突变都有助于中和逃避抗体,其逃避效率为 1.62 倍。灭活疫苗对 Lambda 变异株的有效性水平降低了 3.05 倍。而德尔塔变异株逃避抗体能力与 L452R 和 P681R 基因突变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种变异株均具有更强的躲避抗体能力,但接种疫苗仍能显著减少患病症状,降低感染与重病风险。
整体来看,德尔塔和拉姆达变异株的比较仍需要更多的数据与研究支撑,而根据世卫组织的分类标准,拉姆达变异株的危险性仍略小于德尔塔变异株。
三、专家建议与未来展望
作为第 4 种被列入 VOI 中的变异株,虽然拉姆达的全球危害程度小于德尔塔,但不断出现的新变异株使得 “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 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新华社曾刊登西班牙《世界报》网站的报道,反对人类与新冠病毒共存的观点。该报道引用米兰加莱亚齐医院病毒学家法布里齐奥 · 普雷利亚斯科的说法,指出了新冠病毒可能导致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甚至神经系统问题等在内的更加严重的疾病和长期后果。并且,不同于已在人类中存在多年的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在人类中流行的时间短,人体缺少针对新冠病毒的 “生物记忆”,对它的免疫力较低。
但随着抗疫进程的持续推进,与新冠长期共存的观点得到了更多学者与专家的支持,其主要理由为两方面。一是新冠病毒 “清零” 难度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被根除的病毒只有两种:天花和牛瘟。国际社会曾试图根除疟疾、黄热病和雅司病,但以失败告终。新冠病毒因为可以感染多种野生动物,始终存在人畜交叉感染的风险,被 “彻底消灭” 的可能性十分小。二是新冠病毒会得到良好管控。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病毒变异导致传播速度提升,但致病率较低(远低于 1%);同时,疫苗能对变异株产生有效的抵抗力。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卫生经济学家陈希也认为,“零容忍” 政策可能难以持续。类似地,尼基 · 菲利普斯在今年 2 月于 Nature 发文指出,无法根除新冠病毒并不等于人们将长期生活在患者死亡、重病和社交隔离、出行限制等非常态状况中;与病毒共存的未来 “主要取决于人们通过接种疫苗和感染病毒获得怎样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变异情况”。
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警觉,也似乎预示着社会的一个新常态。一方面,拉姆达毒株其虽然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但其传播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南美这一特定区域,在全球感染总人数中的占比较低。另一方面,根据 GISAID 数据,拉姆达毒株在 2021 年 6 月中旬达到峰值后,在南美变异病毒中占比逐渐减低,从 12% 下降至 3% 左右。鉴于拉姆达变异株的传播范围和能力有限,长期与病毒共存的观点可能会更加深入人心,影响未来抗疫政策的转变。
**本文作者:**陈若佳
**本文审校:**余卓朋
**文章来源:**原文摘自《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总第 89 期
刊物信息:**《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21 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 / 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图图知道”!
以后会呈现,越来越多,多变异株共存的趋势…
希腊字母不够用了……
以后说不定要再加入星座区分,
还有可能加入真、超、极、灭
什么真 - 双鱼座拉姆达,灭 - 狮子座德尔塔
星座是指占星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亦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 “星座”。星座几乎是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领域应用颇广。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对于其划分和命名都不尽相同。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 1930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确的边界把天空分为八十八个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纪传下来的古希腊神话为基础。
万万没想到,一个病毒竟然推进了我们科普的进程
哦嚯,你看看,星座也是跟古希腊神话密切相关,这波希腊文化输出
2021 年 1 月 15 日,英国已发现了一种来自巴西的变种新冠病毒 [9]。2 月 21 日,据今日俄罗斯报道,在印度各地发现了多达 240 种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3 月 30 日,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发布,报告显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病毒最初来源地。
求求在孕养变异株的国家们,消停一点吧,戴口罩人还更好看,它
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不香吗?
口罩变美科学探究
口罩遮住的部分,有鼻尖、鼻翼、颧骨、颧弓和整个下颌骨、颏部、口唇等等,而这些部位的美丑和协调与否,都会对面部的整体美有很大影响。口罩把这么多影响因素遮住了,大家漂亮的概率当然更高了。而且,口罩遮住的部分,大家还会根据既往经验,自动脑补出它整体的样子。这有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叫做大脑的 “完形心理”,又叫做格式塔心理学,意思是 “动态的整体”。
于冰说:“大家会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自己的审美观,去想象没有看见的部分。比如说看到一个人的眼睛很大很明亮,会自动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脑补没有看到的部分。比如他喜欢鹅蛋脸,他就会自动脑补成鹅蛋脸、樱桃小口,这样会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审美。”
图文侵删
讲个鬼故事,艾滋病毒平均每个病毒都含有一个以上突变。。
1、回答这些疑问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报道。
原报道由英国巴斯大学发布在物理学家组织网(http://phys.org),原标题是 “Mutation rate of COVID9 virus is at least 50 percent high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COVID-19 病毒的突变率至少比之前认为的高 50%)。
文章中表明,根据巴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新冠病毒的新变种可能比以前想象得更快出现。
此前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大约每两周突变一次。然而,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和爱丁堡大学 MRC 人类遗传学部门的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几乎每周发生一次突变。
因为此前科学家对新冠病毒突变率的估计忽略了许多发生但从未被测序的突变。该团队估计病毒的真实突变率至少比以前认为的高 50%。
所以,害怕新冠病毒突变加快的同学可以稍微放下心了。这篇研究的意思是,此前科学家估计的新冠病毒突变速度计算有误,而不是现在新冠病毒突变速度加快了 50%。
2、为啥计算的误差会这么大?“忽略了许多发生但从未被测序的突变” 是什么意思?
通常,当我们考虑自然选择时,我们会探讨具有优势并因此传播的新突变,例如新冠病毒的 Alpha 和 Delta 变体。这被称为达尔文选择或正向选择。
然而,病毒在不断地突变过程中,大多数突变对病毒有害并降低其存活的机会――这被称为纯化选择或负向选择。这些负突变不会在患者体内存活足够长的时间进行测序,因此在计算突变率时会丢失。
简单来说就是 “幸存者偏差”。新冠病毒的许多突变体还没来得及被测序出来,就已经被人体免疫系统干掉了。
考虑到这些缺失的突变,该团队估计病毒的真实突变率至少比以前认为的高 50%。
3、纠正这个数据有啥意义?
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的劳伦斯赫斯特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意味着,如果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时间超过几周,病毒可能会演化,这可能会导致新的变种。”
新冠病毒 Alpha 变体就被认为是病毒在无法清除感染的个体中突变的结果。此研究结果强调了隔离那些免疫系统难以控制病毒的患者的必要性,同时表明了病毒在个体中的演化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该研究被发表在《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https://academic.oup.com/gbe/advance-article/doi/10.1093/gbe/evab196/6357039
该研究团队还找出这些突变缺失的原因。他们运用统计学原理计算出了新冠病毒突变缺失的特征,发现的大部分负向选择是出于可预测的原因:突变使基因变短,或者使蛋白质(如 S 蛋白)功能低下。
该研究团队还发现,新冠病毒的有利突变更倾向于使用更稳定的氨基酸。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能进一步把控新冠病毒的演化方向,为疫情防控提供助力。
4、我们能跑赢病毒的突变速度吗?疫苗还有效吗?疫情到底能不能结束?
疫苗的研发速度是跟不上了,但我们可以加强病毒检测速度,尽快切断传播链。
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度担忧。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发生演化的机会通常不会那么高。因为大多数人在病毒发生演化之前就已经将病毒传播出去并清除了它。目前来看,疫情尚未到达失控的地步,疫苗对突变体仍然有效(虽然对 Delta 变体的效用降低了)。
人类想要实现与新冠病毒共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共存的情况下,新冠的重症率需要进一步减少,并且需要更广泛的免疫人群。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警惕新变异株的再次大流行。
美国的新冠没救了。很多美国人都是感染过三到五次的人,后果很严重,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有各种后遗症。失眠,乏力,智商下降。回不到从前了。
感谢中国,地球上未来唯一能引领人类发展的国家。一定要严防病毒入境!尽快建好现代化隔离中心!坚持就是胜利!
你在 2021 年美国加州住过就知道,垃圾满街都是,染病失业的流浪汉遍布桥下,有河的地方都是臭气熏天。
就这,美国加州居然是防疫做的第三好的州!美国现在苦苦支撑全靠一小部分还完全健康的人,但是这属于存量消耗,最后这部分健康人会放弃工作以求自保。最后美国变成一个没有价值产出的社会,必然会走向分裂和内乱。
先问是不是?
再问,怎么看?
新研究,谁研究的?
他是谁?
我也可以说,一天进化一次。
感觉似乎以前打的疫苗都是白打了。2 针打了 1 针了,还有 1 针有必要打吗?这都变异成集团军了,要都防住的话,是不是得针对每种变种,都要打一种针对性的疫苗?
毁灭吧,赶紧的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日益一日,年复一年,只等到最后最强的变种 “冥王” 诞生,万物具休。
这是另外一篇回答:
截至目前,如何评价这场已持续近两年的新冠大流行?有生之年它还会结束吗?
未来的日子还很久,现在的一切还是只是个开头,如果这是末日。
新冠病毒如(ken)定(ding)是实验室泄露,那其中的种种机密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和动机,也许电影《生化危机》早已阐述了一切。
从开始到灭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那么轻松和简单的。
至少目前,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变种层出不穷,越来越厉害。人类啊,未来将要前往何方?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称,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变异速度比此前估计的高 50% 以上,新变种毒株的出现或许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此前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每两周突变一次,但来自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和爱丁堡大学科学家的新研究表明,这一估计忽略了许多已经发生但从未被测序的变异。
研究人员解释称,病毒会有规律地变异,例如当病毒复制基因组时出错,就会导致病毒发生变异。有些变异对病毒有利——正面选择,因此会传播开来,比如新冠病毒的阿尔法和伽马变异毒株。但有不少变异对病毒有害——负面选择,会降低其存活的机会。这些变异在人体内无法存在很长时间,人类来不及对其进行测序,因此在计算病毒的突变速度时,会遗漏这些突变。
研究人员表示,考虑到这些 “隐身” 突变,估计病毒的真实突变率至少比此前认为的高 50%。这项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杂志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如果某人的免疫系统难以控制病毒时,有必要将其隔离。
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的劳伦斯 · 赫斯特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意味着,如果某人感染新冠病毒超过几个星期,病毒可能会进化,这有可能导致新的变异,病毒进化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他指出:“阿尔法变异就是无法清除感染的个体体内病毒进化的结果。但这并不全是坏消息,因为大多数人在病毒发生那么多变异之前就传播并清除了病毒,这意味着病毒在一名患者体内的进化几率通常不高。”
研究小组也试图厘清造成负面选择的原因。他们发现,负面选择大多源于可预测的原因:变异使基因变短,或者使蛋白质(如刺突蛋白)功能不良等。
趋不趋势我不知道 反正我就是觉得我们运气太好 在贸易战的节骨眼上发生这件事 通过我们的执行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
这种小网站每次说的和外国病毒要把他们全灭了一样,他们不是活的好好的?
我相信我国的灭活疫苗对所以变异的新冠病毒均有效。
从阿尔法到拉姆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用来命名的希腊字母不知不觉都快用了一半了,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令人诧舌。为何新冠病毒会发生变异,又这么疯狂迅速呢?
新冠病毒在 2019 年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然后迅速引发一系列疫情,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这位看不见的敌人。随着疫苗的研发和各国的防控措施,一切似乎开始好转,好到让我们逐渐松懈,甚至渐渐摘下口罩。然而,比黎明更提前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的疫情反弹。
2020 年,12 月底,新冠变异毒株阿尔法在英国被发现,英国的疫情一下子开始失控。紧接着,南非发现了贝塔,印度发现了德尔塔,各种变异新冠病毒如雨后春笋从世界冒出,令人头皮发麻。
新冠,你怎么说变就变?
事实上,新冠病毒的变异并不稀奇。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新冠病毒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病毒变异的随机性和频率也会更大。
新冠病毒到底是怎么发生突变的?病毒的结构很简单——蛋白质外壳加上遗传物质 RNA。它轻装上阵来到我们的身体以后,携带的 RNA 就开始疯狂复制。在数亿次的复制过程中,病毒有可能会随机出现复制错误,导致核苷酸序列改变,这就是我们说的突变。当错误累计到一定程度时,一种新的变异新冠毒株就产生了。
更可怕的是,同为病毒,新冠病毒作为 RNA 病毒,要比乙肝病毒等 DNA 病毒更容易发生突变!
不过,也不必过分担忧,并不是每一种突变都是致命的。
世界卫生组织从 2020 年 1 月起一直在监测和评估全球新冠病毒的变异,根据上述特征对新冠突变株做了分类:
第一,令人担心的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其定义为:符合 VOI 定义(见下文)并出现下列任意一种情况:1)有传染性增加或者其它的流行病学方面的有害突变。2)毒性增加或者临床表现出现变化。3)导致公共卫生措施(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measures ,PHSM) 或者疫苗、诊断治疗的有效性降低。目前有以下 4 种,delta 即包括在内:
第二: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 of interest, VOI)。其定义为:具有遗传突变从而被预测或者已经证实影响到传染性、疾病严重程度、免疫逃逸等。并且具备明显的社区传播或有多个集中爆发点,在多个国家相关病例数与所有感染病例中的占例都在增加。目前以下 4 种:
此外还有需要进一步监测的变异株(Alerts for Further Monitoring),此类众多,包括已经从 VOI 降级的_Epsilon (B.1.427/B.1.429), Zeta (P.2), Theta (P.3)._
可以看到 Lambda 只是 VOI 中的一种,甚至还没到 VOC 这个级别,也就是说跟它同级别甚至比它厉害的还有 7 个。而且这两个榜单是会时常更新的,新冠各变异株内卷也是非常厉害的,稍不注意就会被挤出 8 强,例如上面提到的的 Epsilon 、 Zeta 、Theta 就被除名了。所以 Lambda(拉姆达)只是我们应该担心和关注的变异株之一。
病毒之间强强相遇,可能会诞生 “最强大的毒王”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比利时女子身上同时携带阿尔法和贝塔两种新冠变异毒株。由此可见,不同种变异病毒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共存,这简直是基因交流的绝佳场所。
本来,新冠病毒在我们身体就要遭遇免疫系统的狙击,现在,其他的变异病毒 “老乡” 也过来抢占地盘。重重压力下,弱小的病毒就被淘汰,突变越快,越能逃避疫苗作用的病毒能更好地生存下来,成为毒株中的“大哥大”,即优势毒株。比如,如今肆虐的德尔塔新冠病毒,在其发现地印度成为优势毒株,占到 90% 左右。
一般认为,病毒的变异方向会往 “毒力变弱,传播性变强” 的方向进行。这是因为,从生存进化策略的角度看,病毒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杀死宿主,而是 “活下去”和扩大自身“领地”,这只有通过更多宿主的传播才能实现。如果突变后毒力增强,传播力往往会有所减弱,随着宿主死亡,病毒也会被消灭,比如骇人听闻的埃博拉病毒,就一直被困在非洲地区。因此,专家指出,新冠病毒在未来可能会与人类共存。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盲目乐观,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可知,在人为的防控措施和疫苗的普及等人为的干预下,可能会使传播力或能够逃避检测的病毒被筛选出来。现在的德尔塔毒株在毒力和传播性也是远超原始毒株。所以说,新冠病毒的变异方向还是难以预测。
病毒变异方向难以预测,我们应该怎么做?
打疫苗!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传染病科教授威廉 · 沙夫纳表示 “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有可能成为病毒的 “变异工厂”。沙夫纳说,“未接种疫苗的人越多,新冠病毒繁殖和进化的机会就越多。” 他指出,变异病毒他指出变异在感染的人体内进化时,可能会发生变异,并且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突变。
世界卫生组织也同样表示,“我们越是允许病毒传播,病毒就有越多改变的机会。” 世卫专家提出,我们只有打疫苗的速度跟上新冠变异的速度,才能在变异前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
此外,拉姆达的出现,也让许多网友担心变异病毒可能逃避中和疫苗,会使之前打的疫苗失效。
对此,8 月 4 日,在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也表示,病毒会不断变异,变异后,疫苗对它的防控不是百分百,当防护率有所下降时,解决方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疫苗的接种,通过疫苗的接种来对付疫苗的变异。
“如果一旦世卫组织确认病毒变异已经完全逃避了疫苗对它的作用,针对能够逃避疫苗的病毒的疫苗也会随着被研发出来。” 张文宏指出。
同时,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强调道,就算拉姆达变异毒株出现免疫逃避问题,或是以后出现更多变异株,也不是大问题,因为无论 mRNA 疫苗还是灭活疫苗,都可以短时间内进行毒株更换。现在之所以没有更换,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现有疫苗应对各种毒株还是很有效的,不需要换。如果达成共识,病毒变异株需要升级疫苗,一般几个星期就可以完成操作。
所以,虽然打疫苗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也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件事情。
德尔塔还在肆虐
拉姆达已经在日本被发现
这些都时刻提醒我们
抗疫仍在进行时
戴口罩,打疫苗
配合防疫工作
努力将拉姆达挡在国门外!
医学研选
19 次咨询
4.9
天津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硕士在读
25298 次赞同
去咨询
不用怕。“共存” 就完事了。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大家伙都来比谁更命硬。
一个问题,是病毒有耐心还是人有耐心?
答案毫无疑问是病毒。
第二个问题,病毒会输吗?
答案是病毒没什么可输的。它只是一个病毒而已,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综上所述,保护好自己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病毒之神和瘟疫之神,渺小的人类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现存下来,你以为就打新冠疫苗就能活得久吗?它们已经成为了流行病了,现在新冠病毒一周内变异一次,那么也就是说他它们一年之内可以变换为 3 万种病毒。
那英美不就是又赚到了。这些西方国家养老金压力与病毒变异速度成反比。。
全球疫情常态化,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大佬们有回答了,我是来看戏的。
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新冠病毒疯狂变异全人类电子化迫在眉睫
我算过卦了会有 ADE
哪天要变异了能人狗互传,狗粉不得哭死啊!
知道了知道了,地球马上就没剩多少人了
英国科学家新发现!新冠病毒或一周突变一次
这就不是新冠病毒变异速度超出预估的问题,而是因为人口流动造成病毒变异的可能性变大了。人口越多,流动性越大病毒就变异越快。看看欧洲美国等 “开放” 政策地区病毒变异情况就知道,病毒变异快就是因为他们来回乱窜放弃防疫政策所造成的。说句很难听的按照欧美这种 “大串联” 的玩法疫苗研发速度远赶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如果不幸再出现一个 “超级毒王” 那就又是一场浩劫。(我不是一个主张完全封锁的人,我只提倡有限度的开放,但是欧美目前的状态真的过于放飞自我了)
最终变成超级病毒,在空中飘着,并一直活着!
提问的这个小兔子我印象很深。
它曾经做出把问题里的央视改为 “某媒体” 的操作。
呵。提出这种问题也不奇怪。
人固有一死,或死于新冠,或死于其它。不要怕,该干啥干啥。
不要怕,看之前西班牙大流感怎么消失的,致死率突然提高,传播率降低,莫名其妙消失了,历史不会重复但会重演。真正恐慌的时候,是要结束的时候。
对,总有人说怕新冠变异成更厉害的,然而我查到的是流感病毒更容易变异,之前怎么没听人说过消灭流感,怕流感变异成狂犬病或者艾滋呢?
今年冬季会不会又危险了…
只要是生物,为了生存就一定会进化变异的。
病毒也一样,为了不被人体克服,它们肯定会不段进化。其实现在也好,在不同国家不同人体中也一直出现变异的情况。
但是,变异不等于变强。
有的可能症状变强了,传染力不够。
有的可能传染力变强,但是症状比较轻。
这种变异可能很快就被淘汰。
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变异种像 Delta 变异种都那么强,就是因为在自然淘汰后最后生存下来在人体中传播的。
希望早日彻底消灭病毒
这病毒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
趋势就是日常化了,中国是世界工厂,牺牲一些抗议成本,换来的是稳定的制造业出口,这是疫情带来的国运红利,说开放国门的,学英国的,不是蠢就是坏。什么时候会慢慢好起来的,等美国求中国的时候。
新变种的迅速传播为 SARS-CoV-2 如何适应以及大流行在未来几个月将如何上演提供了线索。
2020 年初,随着世界加速走向大流行,进化生物学家杰西 · 布鲁姆 (Jesse Bloom) 展望了 SARS-CoV-2 的未来。和当时的许多病毒专家一样,他预测这种新的病原体不会被根除。相反,它将成为第五种永久存在于人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另外还有四种季节性冠状病毒,它们会导致相对轻微的感冒,并在人类中传播了几十年或更久。
布鲁姆说:“现在我们有近两年的时间来观察 SARS-CoV-2 的演变,我认为这与 229E 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像 Omicron 和 Delta 这样的变体携带突变,会削弱针对过去版本的 SARS-CoV-2 所产生的抗体的效力。推动这种 “抗原变化” 的力量可能会变得更强,因为地球上的大多数地区通过感染、接种疫苗或两者兼得,对病毒产生了免疫力。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究高度突变的欧米克隆变异的特征。但是它在南非的迅速增长表明它已经找到了一种躲避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
SARS-CoV-2 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的演变将决定这场全球危机的结局——病毒是演变成另一种普通感冒,还是演变成流感等更具威胁性的疾病,甚至更糟。全球疫苗接种活动已经提供了近 80 亿剂疫苗,正在改变进化格局,目前尚不清楚病毒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一些国家取消控制病毒传播的限制,SARS-CoV-2 实现重大进化飞跃的机会增加。
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方法来预测病毒的下一步行动,从其他病原体中寻找线索。他们正在追踪目前已经出现的变异中突变的影响,同时留意新的变异。他们预计,SARS-CoV-2 最终会以更可预测的方式进化,并变得像其他呼吸道病毒——但这种转变何时发生,以及它可能类似于哪种感染,目前还不清楚。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 Andrew Rambaut 说,研究人员边走边学。“我们没有太多可以继续的东西。”
Omicron 的出现
德尔塔及其后代现在占全球 COVID-19 病例的绝大多数。大多数研究人员预计,这些德尔塔血统最终将战胜最后的钉子族。但欧米克隆公司已经否定了这些预测。英国牛津大学的病毒进化专家 Aris Katzourakis 说,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下一个奇怪的变体是德尔塔病毒的后代,而这有点不确定。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研究小组在 11 月底发现了这种变异,不过研究人员说,它不太可能来自这两个国家,而且卫生官员已经将它与以南非豪登省为中心的一场迅速增长的疫情联系起来。这种变种有大约 30 种变化,其中许多变化与其他变种一样令人担忧,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评估它造成的威胁。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家 Tom Wenseleers 说,南非 Omicron 病例的迅速增加表明,这种新变种比 Delta 具有健康优势。欧米克隆携带了一些与德尔塔超高传染性相关的突变。但是如果增加的传染性是其快速增长的唯一原因,那么它将在 30 度转化为 R0, Wenseleers 说。“这是非常令人难以置信。”
相反,他和其他研究人员怀疑,Omicron 的崛起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通过接种疫苗或以前的感染感染对德尔塔免疫的人。
科学家们对欧米克隆的描述仍然很模糊,他们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全面评估它的特性。但是,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的进化生物学家莎拉 · 科比 (Sarah Cobey) 说,如果这种变异在传播,部分原因是它有逃避免疫的能力,那么它符合关于 SARS-CoV-2 可能如何进化的理论预测。
Cobey 说,随着 SARS-CoV-2 传染性的增长开始放缓,病毒将不得不通过克服免疫反应来保持自身的适应性。例如,如果一个突变或一系列突变使疫苗阻断传播的能力减半,这可能会极大地增加人群中可用宿主的数量。科比说,很难想象未来在传染性方面的任何进展能够提供同样的促进。
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数学流行病学家亚当 · 库查斯基说,在流感等已建立的呼吸道病毒中,这种逃避免疫并远离传染性的进化途径很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引发新流行病的最简单方式是逃避免疫。这与我们在季节性冠状病毒中看到的情况类似。”
实验室实验和对循环变异的测序已经确认了刺突蛋白中的一种自助餐式突变,这种突变削弱了由感染和疫苗引发的中和抗体的效力。携带这些突变的变种,如 Beta,已经削弱了疫苗的效力。但它们并没有抹杀疫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严重疾病的保护作用。
与其他变体相比,欧米克隆包含了更多的这种突变,尤其是在识别宿主细胞的刺突区域。Bloom 的初步分析表明,这些突变可能使刺突的某些部分无法被疫苗产生的抗体和以前感染其他毒株的抗体识别。但是还需要实验室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充分了解这些突变的影响。
进化以逃避免疫反应,如抗体,也可能带来一些进化的代价。躲避抗体的突增突变可能会降低病毒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的能力。飙升的受体结合区域 - 中和抗体的主要目标是相对较小的, 杰森 McLellan 说,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结构生物学家, 和该地区可能仍然能够容忍只有那么多变化和执行其主要工作依附于宿主细胞的 ACE2 受体。
也有可能反复接触不同版本的刺突——通过感染不同的病毒毒株、更新疫苗或两者兼用—最终会建立起一堵免疫墙,这堵墙将使 SARS-CoV-2 难以克服。克服某些人的抗体反应的突变不太可能挫败整个群体的反应,而免疫反应的另一个分支 t 细胞介导免疫,似乎对病毒基因组的变化更有弹性。
布鲁姆说,这种限制可能会减缓 SARS-CoV-2 对免疫的逃避,但不太可能阻止它。麦克莱伦说,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一些抗体回避突变不会带来巨大的进化代价。“病毒总能使刺突的部分发生变异。”
过渡中的病毒
SARS-CoV-2 如何在免疫反应中进化,对其向地方病病毒的转变具有影响。库查斯基说,不会有一个稳定的感染基线水平。“很多人的脑袋里都有一条平的水平线,这不是地方性感染会做的。” 相反,这种病毒可能会导致不同规模的疫情和流行病,就像流感和大多数其他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一样。
库查斯基说,为了预测这些疫情的爆发情况,科学家们正在调查一个种群新易感的速度有多快,以及这是否主要通过病毒进化、免疫反应减弱或没有对病毒免疫的新生儿的出生来发生。兰姆伯特说:“我的感觉是,一些小的变化可能是最有可能的进化轨迹,它使以前接触过病毒的人群中的一部分再次感染。”
对 SARS-CoV-2 来说,最有希望—但可能可能性最小—的未来将是追随麻疹的道路。感染或接种疫苗可提供终生保护,病毒主要以新生儿为基础传播。布卢姆说:“即使像麻疹这样基本上没有进化能力逃避免疫的病毒,仍然存在。”
与 SARS-CoV-2 类似的一种可能性更大、但仍相对乐观的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大多数人在生命的头两年就被感染了。RSV 是导致婴儿住院的主要原因,但大多数儿童病例都很轻。免疫力下降和病毒进化共同导致新的 RSV 毒株每年席卷全球,感染大量成人,但由于儿童接触,症状较轻。如果 SARS-CoV-2 遵循这一路径——在疫苗的帮助下,对严重疾病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它基本上成为一种儿童病毒,” 兰姆伯特说。
如果 SARS-CoV-2 进化得对免疫的逃避更缓慢,它可能会变得类似于流感 b。与甲型流感相比,这种病毒的变化速度较慢,这意味着它的传播主要是由儿童的感染驱动的,而儿童的免疫力低于成人。
SARS-CoV-2 对免疫反应的演变速度也将决定是否需要更新疫苗,以及多久更新一次。贝德福德说,目前的服务在某个时候可能需要更新。在 9 月发表的一份预印本 5 中,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些迹象,表明 SARS-CoV-2 的进化速度比季节性冠状病毒快得多,甚至超过了主要传播形式为 H3N2 的甲型流感。贝德福德预计,SARS-CoV-2 最终将放缓至一种更稳定的变化状态。他说:“无论是像 h3n2 那样的疫苗,你需要每一年或两年更新一次,还是每五年更新一次,或者更糟,我不太清楚。”
兰姆伯特等人表示,尽管包括 229E 等季节性冠状病毒在内的其他呼吸道病毒为 SARS-CoV-2 提供了几种潜在的未来,但病毒可能会完全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德尔塔变异病毒的高度传播和 Omicron 的崛起——在低收入国家不公平的疫苗推广以及美国和英国等一些富裕国家的最低限度控制措施的帮助下——为 SARS-CoV-2 带来了更多令人惊讶的进化飞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SARS-CoV-2 的未来可能仍掌握在人类手中。在疫苗仍然非常有效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人接种疫苗,可能会阻止病毒释放引发新一波疫情的变化。“病毒可能有多个方向,” 兰姆伯特说,“但病毒还没有出现。”
喜欢这篇内容的话欢迎关注我,或者点赞、评论、分享给其他读者吧!
不关注也没关系,我还是爱你的~
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变异速度比此前估计的高 50% 以上,新的变种新 GD 株出现,全球市场都陷入了恐慌。
南非 CRB 研究所发表了个声明说他们检测到了一种被称为 b11529 的新的变种的新 GD 株。
受到这个消息影响呢现在全球市场都陷入到了一片恐慌当中。
首先期货市场暴跌动力煤跌停,聚氯乙原油大跌 5.78%,铁矿石跌了 6.65%,日经指数跌了 2.5% 等 -。
根据南非的报道说这个 BD 总共是发生了 50 处的变异,其中呢 32 处发生在刺突蛋白上。
而德尔塔 BD 是只有 16 处变异发生在刺突蛋白上。
但是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戴好口罩,严格遵守防控的要求,也不需要去无序的抢购囤货给国家的供应链增添麻烦。
那市场能不能扛得住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扛得住。
行动上做好防御的措施,心理上不用过度的恐慌,战术上重视,战略上理智或许是我们现在最好的应对措施了。
更多详细内容请观看视频。
今天是周六,例行更新最新一期的主要指数历史估值分位点情况,部分指数成立时间不久,所以当前的估值分位点仅代表成立以来所处的历史位置,估值分位点也仅代表相对估值水平而非绝对估值水平,仅做投资时的参考决策。
当前进入低估值区域的主要有科技龙头指数、中证银行指数、中证 500 指数、电子 50 指数和股息龙头指数。其中的中证银行指数和股息龙头指数都创下了该指数成立以来的历史新低记录,继续大幅向下的空间较小,目前也是我个人仓位占比最大的一个板块,特别是银行股,想要加仓位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保持重点关注。
下面是最新一期的主要指数估值历史分位点情况: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中所提及的所有个股及观点均是个人投资感悟,仅供参考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
难道没有人去做新冠变异检测试剂敏感度的研究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感觉新冠病毒的发展趋势愈发的像《瘟疫公司》游戏里面的模式
一开始在某些地方出现,并带来少量感染(游戏开始)
随着携带人群来到武汉,大量感染被查出(疯狂的点传播的科技)
中国快速反应,并第一时间开始研制疫苗(疫苗研发条开始涨)
但是病毒已经扩散至全球,全球疫情情况加重(传播科技点的差不多了)
随着疫情的发展,全球一起开始研制疫苗(但是疫苗进展速度也加快)
疫苗研发的速度不错,首先反应的中国疫情得到了控制(疫苗研发条过半了)
在死亡数增多的同时,全球疫情发展都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开始点部分致命性科技)
部分地区认为强制防疫隔离侵害人权,发起运动,结果导致感染者与死亡数激增(游戏里也有类似的事件)
病毒突变,再次扩大感染范围(点了抗疫苗性的科技)
死亡人数再次提速(又点了几级致命性科技)
全球疫苗均基本完成研制,并大量投产,大量的人开始接种疫苗(疫苗研发条超过 75%,治愈人数激增)
病毒再次突变,疫情将常态化(进入了点抗疫苗与传播致死来回点科技的阶段)
…….
继续下去,人类毫无疑问会战胜疫情
问题只有战胜疫情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以及是什么人牺牲罢了
这就是他们口中的弟中弟病毒,是不像鼠疫致死率高,但能折磨得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不过只要没死就不会引起最大程度的重视,因为有些人思想这就是场强传染性的重感冒而已,能有什么危害呢。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山大二院构建起科学精准的 “六条线”。
精兵强将上火线。2020 年,山大二院挑选中坚骨干力量组建医疗队,先后共选派出 146 名医疗队员,分 5 批奔赴重点地区,派出 3 批核酸检测队员承担检测任务。
筑牢防控最前线。筑牢发热门诊、呼吸科室门诊、急诊等院内疫情防控前线,压实分片包干责任,夯实医院入口、楼宇入口、病区入口、医患防护 “四道防线”;严格落实“一看一测一查一问” 要求,即看是否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问流行病学史;高标准改建“三区两通道”。
拉起专业诊疗线。山大二院成立由传染、呼吸、重症、影像、检验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疑似病例确诊专家组,构建抗疫新战线。专家组在线上工作群里进行病例资料分析、讨论、会诊、研判。
开辟网上新战线。山大二院开通互联网医院线上门诊,涵盖全院 58 个科室的 300 余名专家,构建起信息化诊疗新战线。在疫情防控期间,山大二院每天安排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感染。加油 24 小时在线,全天候解答患者咨询,缓解了发热门诊的压力,降低了交叉感染几率。
打造后勤保障线。山大二院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医务、护理、院感等部门密切协同配合,与临床医技科室前后联动。医院组建援鄂队员家庭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前线队员家庭提供必要的生活物品;开展援鄂医护工作者子女专项志愿服务;成立前线队员心理援助队,线上线下互通。
用好思想政治线。山大二院党委强化党建引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山大二院党委曾以 “践初心、担使命,防控疫情,我当先锋” 为题向全院党(总)支部和共产党员发出公开信。
感觉变异点快穷尽了,后续可能问题不太大了。
大过滤器来啦
变异快不是问题,关键是这个传播力是越来越强还是……
咱是文科生看不懂,就想问一句:现在去买墓地,还来得及吗?
原以为大过滤器是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气温下降,太阳风暴。
实际上是病毒传播,防不胜防
昨天,
充分显示了动态清零防控策略的优势。
赶快再多变异点,彻底击穿免疫屏障,什么时候霉国也采取动态清零政策了才算到位!
病毒都在不断的进化,人类为何故步自封?赶紧提升扩展意识呀!
这个冬天还能好好的吗
看了这个问题真的无比焦虑啊,新冠还能过去吗?最终会不会导致人类灭绝啊?
可怕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毁灭吧,赶紧的。
刚重温了一遍老版的《EVA》。
借用赤木律子的一句话: 进化的终点,即是死亡。
这不就是等于灭霸打了响指了么,感染变异可比随机更严重。
一次?
emmm
这啥时候 是个头哇… (╥﹏╥)
我在日本的同学得了新冠,结果三四天就跟没事人一样的回来上课了
什么世界可以毁灭啊
人多,变异就快,不是应该的么?
越早控制住病毒传播 对人类越有好处 否则病毒会不断变异 最终导致疫苗失效
杀光某某某,解放全人类
趋势懒得研究了,分享一下如何应对吧,希望有帮助。
关于疾病的成因,百病由心起,内有心结未破,在身体上迟早显化为疾。
人体得此病,必然是你的身体内在具备得此疾病的条件,故而中医治病主要是驱邪于体外,而非诛邪于体内,主改变人体内在的环境,让疾病没有生存的条件,它自然离开。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侵,故而中医整体以调阴阳,辅人体正气,外邪自去。
因为如果采取干掉疾病的策略,那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杀了病的同时伤了自身元气,伤元气容易,再补就没那么简单。
疾病要形成是有条件的,中医讲的比较透彻,百病气为首,气就是情绪,内在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负面情绪,故而感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两者合力方能形成疾病。
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在无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负面情绪的累积,则外邪难以独干其身!当我们内在的这些负面情绪被治愈的时候,对应的外邪因为没有内在的生存条件自然会离开。
正气内存邪不可侵,黄帝内经讲的很直白。
新冠不管如何变异,对应风寒暑湿燥火,必占其一,对应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除此之外,你也找不到其他的负面情绪,科技不管怎么变,人性从来不会变。
由此可知,预防就有方法了,关于疫苗该打就打。除此之外,多多冥想,为什么?因为冥想就能够帮助我们治愈深藏于潜意识中的负面情绪,当你能够深入的安住于冥想中,你感受到的就是安定和喜悦,不可能会有其他的负面情绪,当内心安定的时候,正气自然足,外邪难近你身。
现在的很多小伙伴儿有太多的焦虑,焦虑的背后都是恐惧!
恐则伤肾,肾主免疫力,故而越恐惧者,越容易感召外邪。
平时嘛,可用艾灸多熏一熏,因为艾为极阳之物,可以祛邪,只是味道有点浓烈而已,无伤大雅。至于如何冥想,参看其他回答即可,专门有写。这里就不赘述了,希望对你有帮助的喽。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看到这里的灵魂小伙伴儿,都给你们满满的祝福光和爱呦!!!
突然想有没有可能,新冠病毒进入人类的生殖细胞,然后把自己的基因片段嵌入人类的生殖细胞,然后通过人类的繁衍,把自己的基因永远的固化在人类的基因组之中,就像很多年前病毒们的祖先们干的那样。
而这样的结果又会对人类这个种群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目前科学界有这方面的研究吗
一个病毒全世界都拿它没办法,还星辰大海,收复台湾今生都不知道能看到不
讲真,我已经麻了。
折腾几年了啊,没完没了,我都换三个对象了,疫情还没有半点儿结束的意思。
毁灭吧,累了,赶紧的。
差不多行了,按照去年四月的预计美国就应该死一个亿了,麻了麻了
一个不断变异的病毒是不需要 y 苗,也无法靠 y 苗去战胜它的,这个稍微懂点生物的人都应该懂,而天龙人强推 Y 苗 又是为了什么呢?
进化论就是英国人有组织编造的谎言,基因变异的说法是这个谎言的延续。
知乎用户 框框框子 发表 感觉结束不了了…… 新冠在巴西玛瑙斯的传播已经彻底控制不下来了,按理说这个级别的感染率应该已经能达到最终的群体免疫效果,但是压根没用,甚至还进一步提升了,压根没有缓解。 按照刚才的最新消息来看,玛瑙斯的病毒不但变 …
知乎用户 六爷阿旦 发表 说实话以前可能真有点错看英国和以色列了,这两个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里面,最早宣布放弃常规防疫措施的,这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其实是在给全世界,尤其是给西方国家探路。 在明确了只有老年人死亡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他们以大无畏的 …
知乎用户 拍照稀烂帮帮主 发表 谢各位老铁邀。 首先简单说一下为啥 WHO 要跳过 Nu 和 Xi。 倒不是为了借此强调 Omicron 太猛, 而是因为……WHO 一开始就尼玛不应该选希腊字母表。 Nu 在英语和法语里面都有明显的歧义( …
知乎用户 新京报 发表 哪怕我这么反对突变焦虑的人,也不得不说:B.1.1.529 累积了足够多的突变,目前需要论证的是它的适应性(即能不能大面积传播)、它对传染性 / 免疫性的影响。——这些都要继续观察才能知道答案。 B.1.1.529 …
新冠未来会变得像流感吗?来自病毒演化专家的回答 作者:SARAH COBEY, JESSE BLOOM, TYLER STARR 2022年3月28日纽约时报 作为研究病毒如何演化的科学家,我们经常被问及新型冠状病毒的未来。它会消失吗?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