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起源理解、预测真理部的语言污染
语言是一种高级的行为,文字更是专属于人类的发明。它的出现得益于人类演化史中快速发达的大脑皮层,其基石是抽象能力。抽象能力的应用很普遍:一个小粉红声称自己抽象能力差数学不好,这个过程起码ta试着理解过抽象概念”抽象能力“和”数学“这两个对象, …
火箭少女与彩虹室内合唱团合作推出了一首新歌,歌词使用了如今互联网上很流行的饭圈用语,即对一些饭圈内频繁使用的定式用语进行拼音首字母化缩写。
这首歌的前几句是这样唱的——
要嗨森 要嗨森 新一年就要YSL(硬实力)
要嗨森 要嗨森 明年就YJJC(一骑绝尘)
都系湿湿碎 不再单身CDX(处对象)
说声恭喜你ZQSG(真情实感)贺新春
鲁迅曾经说过,“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字拼音”,这主张十分激烈且超前的。我们得见的历史结果是,拼音方案的确立,为推行大众语文贡献巨大,但日常文字全盘拉丁化,终究是已无必要了。
不过这也未出鲁迅豫料,他有一段最著名的破窗理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这中庸的结果,于今看来,大家都还算满意。左翼知识分子的平民文学梦,比识字垄断时代更易生发,而老学究的故纸,也得以保留了向这些古老符号的脉络连通。
但没有人会想到,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对汉字拉丁化未竟的愿景,在饭圈语言中得到了更激进的局部践行。
我曾经说过,我不太使用流行语言的有若干原因。
一是我的确是语言保守型人格,在这方面带有摆脱不掉的落后贞洁;二是我觉得我本身没有那种很有说服力的活力气质,刻意使用会有一种老年朋友努力要跟上时代,艰难与大家打成一团的尴尬;三是如今的流行语已经不再如过去那样仅靠文本与语感要素就能把握含义,很多生长于特定的文化与人群土壤之中,我如果贸然移植,恐有不自知的傲慢与冒犯。
我对这类表达没有太多认同,并不是出于汉语原教旨执念。而是因为,这类语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在激活、丰富、多元化汉语,反倒是表达空间萎缩的指示物。许多人不知,它们最初出现的一大动机,是为了规避技术屏蔽而无可奈何的避险,而当它们融入语言习惯后,便完成了自我审查的最前端化。不再是写出来后,去想,这个能不能说,而是预置于思维源头的净化。
原来在争论辩论话术对真诚的心噬时,我就对某些自信的辩手说过,不要高估自己语言与心意分离的能力,不要玩弄与轻视语言,它在某种程度上会极大地塑造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文化环境中许多糟糕的默认设置,都是通过语言不知不觉浸润到思维里的,而且通常难以察觉。
曾经看到有人使用饭圈语言,ntxl,我问这什么意思,她说,是女同性恋的缩写,我说,也是男同性恋的缩写啊,为什么不指男同性恋。答案大家都知道,一般男同性恋就用txl就行了,哪怕在少数群体里,男性也默认占据着无需额外标示的“主体地位”,女性是第二性别,是需提醒的性别,是要加前缀的性别,这种不平等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有体现,并且还在向这样哪怕最新潮的表达中无损平移着。
不过,说饭圈语言“污染汉语”,也实在过于老专家忡忧了,这些网络流行语,大部分会很快散去。真正施于汉语更持久,更根固的瘴疠,并不来自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1块喜爱!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语言是一种高级的行为,文字更是专属于人类的发明。它的出现得益于人类演化史中快速发达的大脑皮层,其基石是抽象能力。抽象能力的应用很普遍:一个小粉红声称自己抽象能力差数学不好,这个过程起码ta试着理解过抽象概念”抽象能力“和”数学“这两个对象, …
语言是一种高级的行为,文字更是专属于人类的发明。它的出现得益于人类演化史中快速发达的大脑皮层,其基石是抽象能力。抽象能力的应用很普遍:一个小粉红声称自己抽象能力差数学不好,这个过程起码ta试着理解过抽象概念”抽象能力“和”数学“这两个对象, …
近来水贴较多,颇有一些葱油认为此举拉低了桂葱的水平,有必要整点儿严肃的文字。丑话说前头:正文完全建立在【所有公开信息均为当事人亲自发出】这一假设之上,对几个当事人会作出大量包含个人偏见的诛心之论,实属一家之言,文字狱倾向明显,绝不掺杂半点理 …
观察到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简单顺手的造词法,就是在职业前加上一个“女”字,表示女的某某,构成的新词尽管功能与意义和原词相同,但语境却有所差别。 比如在新闻中,常提到“女大学生”一词,但鲜见“男大学生”的字眼。涉事大学生为男性或者主要为男性时, …
原文来自「ayangdaren」:外交辞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百度解释:外交辞令即适合于外交场合的话语。借指客气、得体而无实际内容的话。“外交辞令”被称为”没有错误的废话” 。国与国交往在一些重要场合中,“外交辞令”非用不可。 而笔者认为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