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视界 (之一) 中美关系的各派观点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第4章 视界

前言

世界很大,声音很多,我们想展开更多的讨论,就有必要介绍一些不同的观点。

对中国当下国情的分析,我们在前面三章,从组织、变局、规则冲突,都已经对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做了细致的分析,我们在这个章节,会介绍一些学者、机构、媒体,等对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看法,这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章节,我们回顾,罗列一些目前流行的观点,我们限定如下的主题,即关于中美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下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当下治国政策。

我们在讨论这些观点时,为避免大幅度的重复说明这些观点,我们只做一个简要的归纳性说明,有不同观点及评价,我们也不做重复介绍,现代资讯已经足够发达,读者可以很容易了解到需要的更多信息。

我们会在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再综合一些观点,并提出我们的观点。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在第二章第二节已有讨论,即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外关系。因此,我们将中美关系的不同观点,作为这个部分的重点内容,即我们在此介绍一些关于中美关系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观点。

第一节 中美关系论

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流观点。近年有些观点流传较广,如“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冲突”、“美国误判了中国吗?”。

以上几种观点,都没有忽视中美关系的冲突的存在,只是对中美关系冲突进行了不同的归因,即各种理论,分别代表了各种不同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威胁论

自邓小平1992年重启改革后,西方社会不再纠结于64事件,尽管并没有遗忘,也没有原谅,但还是接受了中国政府融入国际社会。本书第二章,介绍了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这种关系一直到2011年。

在2011年,彼得·纳瓦罗的一本《致命中国》1的书出版了。那时可以视作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但当时,这本书的影响力很有限。尽管彼得·纳瓦罗在书中列举的许多事例,但他的理据还是有限的。例如,书中给出了美国遭受损失的具体数字,如失业人数,只能是一个估计性的推论。

书中的主要观点是,美国的衰落是因为中国的一些长期行为导致的。这种把一国发生的问题归于另一国的行为,而且是长期行为的论点,容易引起道德讨论,而不是完全的经济学范畴。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得·纳瓦罗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其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污染、有毒产品、中国劳工政策、知识产权、市场准入、货币政策等,都是当时人们已经了解,并在中美两国之间不断协商解决的问题。

例如劳工政策问题,中国于2007年6月,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工政策做出了很大调整,并于2012年,还做出了再次修改。

有毒产品被认为是产品的质量问题,中国也很认真的执法来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其中包括让国际组织承认的CS、UL2,等欧盟和美国的一些论证服务机构,在中国提供相关服务,以达到国际安全标准。

包括知识产权问题,中国承认这个问题的存在,也愿意积极改进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彼得·纳瓦罗的这本书,出版可谓生不逢时。即,人们认为中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用致命这个词,是过于夸大的宣传。“它的信息虽然比较夸张,但肯定还是值得检查和讨论的”。3

《致命中国》这本书真正被广为流传的,是在2015年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该书出版了几年以后。

2015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竞选总统时,请彼得·纳瓦罗担任经济顾问,而且竞选中宣传对华政策时,许多观点来自于彼得·纳瓦罗的《致命中国》一书。

即使在当前的美中贸易战中,特朗普总统代表的美国,主要还是以这种观点作为执行政策的基础。

可见这种观点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二 “中美必有一战?”

格蕾厄姆·艾利森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的中译本,是在2017年,在中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

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中美冲突,是由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存在,即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矛盾导致当前的中美冲突。这本书出版于2017年,显然,这是一部应时之作。作者希望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当前中美关系变化的原因。

该书首先强调中国崛起,尽管无人能够准确的定义一个什么是崛起。随后,引出一个公园前5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年多年前的一位学者,“修昔底德”,然后,格蕾厄姆·艾利森把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常爆发战争的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这在学术上或许是可以接受的,即定义了一个新的概念。

中国崛起、修昔底德陷阱为什么是现在的中美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的理据是历史,因为历史发生过,所以现在也是。这有点不科学。

三 美国误判了中国

一篇名为《思虑中国》的文章发表在美国《外交事务》2018年3/4月刊杂志上。5该文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建立在相信中国将逐渐自由化并广泛接受现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之上;但这些愿望与中国实际的演变情况落差越来越大; 而这种落差呼唤我们对美国战略重新进行评估。

这个观点,随后引起一场讨论,这个讨论的一些文章,以《美国误判中国了吗?——辩论接触政策》为题,发表在了《外交事务》杂志7/8月刊上。6

误判中国的观点,已越来越多的为美国学者、美国政要所接受。

“没有人能准确预见中国的长远未来,就连中国领导人也不确定。”,这是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看法。7

“我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如何演变。坦率说,美国人民未能看到全部情形。”,美国国务卿,迈克尔·蓬佩奥,在演讲时这样说。8

克林顿总统的“果冻订在墙上”的比喻,被人们用来证明这种误判确实存在。9

反对误判论的观点中,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时间将证明一切”。他认为,根据现代科学的现代理论,随着经济体接近人均年收入一万美元的门槛,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将要求得到更多的自由。因此,“从短期来看,它们确实错了;但从长期来看,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10

在这个理论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即一个国家的GDP成长不一定与人均年收入成正比,即是否可能是GDP不断的增长,而人均年收入却被限制增长。例如,“共同致富”,实现财富的三次再分配。11

无论美国是否误判了中国,当下美国会如何对待中美关系,“作为美国人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同中国接触要基于其现状,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状况。”12蓬佩奥的这段话,表达了美国打算如何做。

在此,我们讨论了一些中美关系的各种观点,我们也很想介绍一下中方的观点,但在中国,这种关乎国家政策的讨论,明显是不被容许的,因此也很难看到理性客观的讨论。

中方更愿意“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被中国民众接收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直接批评中美关系是由中国发起的挑战,而美国只是不得不应对的观点,例如蓬佩奥讲话中所说的13,中方会用人身攻击的强硬态度给予回应。

在中国国内,任何不同的声音,是不会被传递出来的,尽管现在有各种的先进科技。

四 柏林墙

在前面,我们就当下中美关系的状况及原因,介绍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中美关系的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接下来,我们将讨论,究竟恶化到了什么程度。

1989年11月9日,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国界墙,柏林墙倒塌了。这堵墙不是因此自然灾害倒塌的,而是就在那一天,很多很多人,一起去推倒的。因此,柏林墙倒塌纪念日称为“推倒柏林墙纪念日”或许更合适。

柏林墙,是两种制度对抗的标志,而柏林墙的倒塌,象征着一种制度的认可和另一种制度的失败。2019年是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人们在德国举行了纪念活动。人们以为这种制度之争应该已经结束,毕竟人类已经经历过一次漫长且痛苦的历史。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新的柏林墙已经建立起来了,那是一堵无形的高墙,建立在一条小河上,深圳河,这条香港和深圳分界线的一条小溪流。

与当时柏林墙不同的时,这条分界线的两边,都悬挂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旗,而不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相同的是,分界线两边完全不同的制度,即自由与不自由。如果没有爆发香港持续的抗争,如果没有百万人的持续发声,可能这种巨大的差异没人关注。最引起人们思考的是,双方的较量都用尽全力,但没有一点互相妥协的迹象。

摆在西方世界面前的是,香港要不要坚守西方的制度,而在中国方面则是,“中国之治”必须在香港这个中国的领土上胜利。1997年7月1日之前,香港属于英国,在那之前出生的人,都是英国公民,英国是西方世界的代表,这些BNO公民,如果被强迫接受失去自由的生活方式,西方社会,就没有理由或者说力量不接受将来的全球“中国之治”了。人类或许在香港证明了,“中国之治”就是最好的人类之治。如果把香港视作新的柏林墙,那么,现在的情况,与当年的情况大不相同。西德当年拥有墙的另一边的统治权,而西方现在在香港,则是无能为力。香港自由是否能维护,只能靠香港的民众与“中国之治”的力量抗衡了。

本小节注释及参考文献

1、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选择由哈佛毕业的经济学家彼得·纳瓦罗执掌新的国家贸易委员会(the National Trade Council),纳瓦罗是著名的对华“鹰派中的鹰派”。川普在竞选的时候猛烈抨击中国对美国的不公平贸易,威胁要把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并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些攻击的弹药都来自一本书——《致命中国》。川普这样评价此书:“《致命中国》一针见血。它用事实、数字和洞察力描述了我们同中国的问题。我强力推荐。”书的作者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也被川普任命为新成立的白宫贸易委员会主席。纳瓦罗向来以严辞批评中国著称,他的几本关于中国的书影响都很大。https://baike.baidu.com/item/彼得·纳瓦罗,http://www.dunjiaodu.com/dushu/2017-03-20/694.html

2、CS、UL,CS标志,德国安全标志。它是一种经政府授权由特殊的法人机构实施的一种世界各地进行产品销售的欧洲认证标志,UL是美国保险商试验所(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Inc.)的简写。UL安全试验所是美国最有权威的,也是世界上从事安全试验和鉴定的较大的民间机构。 它是一个独立的、盈利的、为公共安全做试验的专业机构。它采用科学的测试方法来研究确定各种材料、装置、产品、设备、建筑等对生命、财产有无危害和危害的程度;确定、编写、发行相应的标准和有助于减少及防止造成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资料,同时开展实情调研业务。UL 认证在美国属于非强制性认证,主要是产品安全性能方 面的检测和认证,其认证范围不包含产品的 EMC(电磁兼容)特性。总之,它主要从事产品的安全认证和经营安全证明业务,其最终目的是为市场得到具有相当安全水准的商品,为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作出贡献。就产品安全认证作为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有效手段而言,UL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https://baike.baidu.com/item/UL认证,https://baike.baidu.com/item/CS标志

3、纳瓦罗并不是《致命中国》的唯一作者。另外一位合著者叫格里格·奥特里,中文名字叫安一鸣。他曾是纳瓦罗的学生,目前是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研究企业家行为的助理教授。《致命中国》(Death by China:Confronting the Dragon—A Global Call to Action,by Peter Navarro and Greg Autry)这本书出版后,得到许多对华鹰派人士的齐声喝彩,国会众议员罗拉巴克为此书写了后记。纳瓦罗还亲自导演了同名纪录片,虽然是书中观点的照搬,但是毕竟影响力要比原书大多了。一些影评作者就没有那么客气了。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致命中国》“语言煽动”、“观点片面”,但是也承认它传达的信息“值得检验和讨论”。洛杉矶时报则认为,《致命中国》“充满了仇外的歇斯底里和夸大事实,泛滥到分不清事情的因果关系。”http://www.dunjiaodu.com/dushu/2017-03-20/694.html

4、《注定一战》是一部由(美)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著的书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ISBN:9787208154872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https://baike.baidu.com/item/注定一战

5、《思虑中国》,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旗下杂志《外交事务》曾于2018年3/4月刊发表了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和前副国家安全顾问伊莱·拉特纳的文章《思虑中国》,引起中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界强烈反响和积极讨论。该文提出,美国的对华政策向来基于一种假设,即中国将逐步自由化并融入由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但中国的实际发展越来越不符合美国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因此美国需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https://www.guancha. cn/ForeignAffairs/2018_07_04_462570_s.shtml

6、《外交事务》杂志7/8月刊以《美国误判中国了吗?——辩论接触政策》为题,发表了包括王缉思、芮效俭、艾伦·弗里德伯格、托马斯·克里斯滕森、帕特丽夏·金、约瑟夫·奈、李世默等知名中美政治学者对《思虑中国》一文的讨论,以及坎贝尔和拉特纳对点评的回应。https://www.guancha. cn/ForeignAffairs/2018_07_04_462570_s.shtml

7、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看法,

8、2019年10月30日,国务卿迈克尔·蓬佩奥(Michael R. Pompeo)在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赫尔曼·卡恩奖颁奖晚会(Herman Kahn Award Gala)就“中国的挑战”发表讲话:…当中国威胁像越南,像菲律宾这样的邻国时,当他们声称对整个南中国海拥有主权时,我们犹犹豫豫,远没有作出我们应有的行动。坦率说,我们为让中国兴起出了太多的力,期待共产党中国会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市场导向,最终可望变得更加民主。我们这样做了很长时间。还有另一个原因使我们采取上述方针:我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如何演变。坦率说,美国人民未能看到全部情形…http://www.kunlunce.com/ssjj/guojipinglun/2019-11-05/137822.html

9、克林顿总统的“果冻订在墙上”的比喻,

10、时间将证明一切,坎贝尔和拉特纳有理由质疑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假设。25年前,西方世界确信中国将向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转型。这并不全是冷战胜利使西方产生的幻象。根据社会科学的现代化理论,随着经济体接近人均年收入1万美元的门槛,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将要求得到更多的自由。这种预期不仅来自西方的历史经验,也来自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现代史。而且,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人们能够获取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控制互联网之难不亚于“把果冻钉到墙上”。但事实却证明,中国共产党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些理论错了吗?从短期来看,它们确实错了;但从长远来看,下结论还为之过早。也许,我们还要等上几十年时间,历史才会证实现代化理论的真伪。尽管如此,美国对华政策并不是完全失败的。1994年我负责主编美国国防部的《东亚战略概观》时,美国已经意识到遏制中国、阻止其发展经济的策略终将失败,因为它得不到地区内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支持。我曾对国会说,把中国当作敌人对待,终将把它变成美国的敌人。而使中国融入国际秩序,即便无法确保中美世代友好,也能保留一系列合作的可能性。为保险起见,美国还设计了另一套兜底政策,防止误判中国。坎贝尔曾在其他文章中指出,在美国的亚洲大战略上,某些美国人主张从中国着手,采取由内而外的方式。另一些人则主张由外向内,通过缔结地区同盟关系稳定局势,制衡中国力量。这正是克林顿政府选择的战略。1994年,我们开始复苏此前低迷的美日安全同盟。它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冷战的遗留物,有人甚至担心日本经济会给美国造成威胁。在日本,许多政治家认为美日安保条约已经过时,日本应转而靠拢中国或依靠联合国来确保自身安全。经过两年的艰难努力,我们终于在美日两国削弱了此类立场的支持度。美日两国于1996年4月签署了关于安全同盟的联合声明,使美日安保条约成为后冷战时期东亚稳定繁荣的基石,一直延续至今。部分鹰派人士认为中国有意把美国驱逐出西太平洋地区,或至少将其封锁在第一岛链以外。但由于地处岛链核心的日本出钱让5万美军在日驻守,因此中国没有权力驱逐美军。没有人能准确预见中国的长远未来,就连中国领导人也不确定。如果美国能维持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同盟关系,持续发展同印度的良好关系,就能在亚洲权力平衡中手握王牌。与中国相比,美国的优势不仅在于军事实力,还体现在人口结构、技术、货币储备以及能源独立等方面。我们不必过分夸大威胁吓破了自己的胆。华盛顿方面可以在未来几十年内静观北京的动向。在此期间,中美两国可以在气候变化、流行病、核扩散、恐怖主义和金融动荡等问题上进行互惠互利的合作。如此看来,美国的错误可能没有那么严重。就战略赌博而言,由外而内的美国对华政策有着超乎质疑者想象的强健生命力。(作者为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https://www.sohu.com/a/239161435_115479

1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http://www.sohu.com/a/351871075_177992

12、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自由化的中国,允许其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尊重其本国人民的基本人权的中国,正如其本国宪法所保障的。但最重要的是,作为美国人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同中国接触要基于其现状,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状况。赫尔曼·卡恩曾提醒我们,他曾敦促我们以非常规的方式进行思考,得出有说服力的政策论据,并始终一致地向美国人民说明这些论据。我们必须以全新的、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希望你们都和我一起这么做。我们将共同学习,而且我们将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发展一种牢固的关系。http://www.kunlunce.com/ssjj/guojipinglun/2019-11-05/137822.html

13、蓬佩奥讲话中所说的,中方会用人身攻击的强硬态度给予回应。

品葱用户 清茶i 评论于 2020-01-20

想哭

品葱用户 **li344526170

窒息中求生** 评论于 2020-01-20

  为了节约读者的阅读时间,正文就用尽量少的文字。

还是太长……

品葱用户 窒息中求生 评论于 2020-01-19

  为了节约读者的阅读时间,正文就用尽量少的文字。

品葱用户 Donleagles 评论于 2020-01-19

“中国之治”翻译英文最传神的应该是The rule of Celestial Empire

点击品葱原文参与讨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第4章 视界 (之一) 中美关系的各派观点

第4章 视界 前言 世界很大,声音很多,我们想展开更多的讨论,就有必要介绍一些不同的观点。 对中国当下国情的分析,我们在前面三章,从组织、变局、规则冲突,都已经对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做了细致的分析,我们在这个章节,会介绍一些学者、机构、媒体, …

中国政治分析-大变局(之三)香港巨变

按:参考文献中的链接不能直接看,要换设备。 第二章 大变局 第三节 香港巨变 关于香港事件的更多讨论,我们在第五章,给出了一整个章节来专门讨论香港问题。在本小节我们只是简单叙述香港发生了巨变,这个巨变是中国巨变的一个重要部分。香港巨变,是促 …

中国政治分析-大变局(之三)香港巨变

按:参考文献中的链接不能直接看,要换设备。 第二章 大变局 第三节 香港巨变 关于香港事件的更多讨论,我们在第五章,给出了一整个章节来专门讨论香港问题。在本小节我们只是简单叙述香港发生了巨变,这个巨变是中国巨变的一个重要部分。香港巨变,是促 …

从「中国的政治光谱」这篇论文,推测未来十年的中国民主化前景

各位好。本人撰写的文章:从分析「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的五十道题,看品葱在中国青年舆论环境中的定位 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和点赞。也有朋友将其转载到Reddit和左派网站,收获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评论,在这里先向大家的关注和厚爱表示感谢! 在文章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