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前几年提的很火的 2025 智能制造而近年的机械以及自动化行业大萧条?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早些年我给几个行业大厂部署 ERP,原因也很简单——厂里可以拿到信息化数字化的补助,老板一拍大腿,上!

上了后就是漫长的各部门关于 ERP 的使用培训。

传统生产企业部门领导很多都是老板亲戚,自己当然不会学,安排几个中专毕业的小姑娘学,天~ 她们键盘都没摸过的,学 ERP?

当时系统内核是德国的,界面丑的和 Windows98 一样,翻译一塌糊涂,我自己都看不明白。有些功能模块因为要完全匹配业务,还得自己开发,反正都不懂,程序员也是懵的,只要不报错,将就用,用了反正也没人看。甲方也不会提意见——因为以前的手工纸质工单系统挺好了,他们不要学习,也不需要学习。

有一次我去一个厂子去看看运转情况,到仓库区就看到老板娘蹲在大卡车屁股后瞅。我问她:

“老板娘你瞅啥呢?”

老板娘说:

“我记录一下这车货出去多少。”

我大吃一斤:“卧槽,你不是有出库单吗?”

老板娘撇了我一眼,掏出一个小本本,记录了一个数字,然后挥挥手将大卡车放行,然后对我说:

“出库单有个屁用,每个月都对不上,还不如我直接看车轴,做了几十年生意,一眼就看得出车上有多少货。”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你们想听后面 N 家浙江企业上数控和自动化把厂子搞残搞垮的故事,看看有多少人赞吧。

知乎用户 朱明朝​ 发表

这两年走访了不下百家企业,从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从家具到家电,从机床到农机,甚至黄岩的一些模具厂也去看过。我的看法是:

第一,政府倡导的中国制造 2025,以及其中的智能制造重点工程,方向是正确的,行动是必要的,是部分头部优势企业自动自发的行为,产业政策只是因势利导而已。

题主可以关注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智能制造新模式、制造业示范性(培育性)冠军企业等项目,你就会发现,凡是入选项目的企业,都是各行业、各地的头部企业,都具备一些特点:产业成长具备一定空间,产品属于国家鼓励的产业升级范畴,运营情况稳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在产业链中具备一定的带动性,信息化和自动化具备较好的基础等等。

即使没有中国制造 2025、智能制造,这些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保持优胜地位,也必须加速内部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进而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些企业还会积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跟随升级,不跟着走、或者跟不上的,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为什么?因为这些优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仅仅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对手的竞争。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柳工等工程机械企业,除了关起门来互相竞争外,都面临国际市场上小松、卡特彼勒等强敌,要吃饱、吃好,就要和这些国际企业在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环节具备近似甚至更强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所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对智能制造有迫切的需求,但已经做到国内行业头部的企业,一定会对智能制造有所投入。现在不投入,几年后优势地位就可能不保。

另外,现在工人太不好找了,成本也高,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回转的余地,以后更难招、更贵。所以,自动化和数字化成了替代人力的手段之一。拜访北京某家工厂,一条产线 35 个工位,2018 年减少到 30 个,2019 年底减少到 20 个,2020 年还要继续减少人工工位。上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是贵了点,但产品质量更稳定了,产线的工作节拍更快了,也就两年左右成本也就收回来了。

第二,中国制造 2025、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等等,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不能快速解决全球经济大环境下的需求疲软等问题。

反过来,我也在甘肃、浙江、广东见过传统作坊式的工厂,生产规模不大,业务模式简单,对口企业稳定,市场格局狭小,没有技术优势,没有产业链话语权,其实也没有更高层次的竞争,无非是物料、人工成本高企下,不断被压榨、摊薄的利润空间而已。

这样的企业,只有被产业链中的大中型企业被动带着走,产业链也带不动的,就会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智能制造根本对这样的企业没什么吸引力,因为对这些企业而言,智能制造的投入承担不起,或者投入产出比太低,甚至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去跑跑单子,多和上家喝几次大酒、搞搞价。

智能制造帮不了这样的企业,他们需要的是更便宜的物料,更多的单子,而这些是经济大环境、产业升级政策影响的。

产业升级可不是说着玩的,其实挺残酷的。跟不上的就会被淘汰,甚至一些落后的产能、产品也会以转移的形式离开中国,只不过,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企业是落后产能。

这种问题,中国存在,日本、德国、美国照样存在,没技术优势、撑不住的传统中小制造企业逐步退出,但这和中国制造 2025、工业 4.0、智能制造关系不大,是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整体升级的问题。

知乎用户 夏非冬 发表

因为大厂上智能制造了,效率大幅提高和成本大幅下降。所以小厂和那些未升级的厂大萧条了。~~~~抖个机灵

最近半年参观了超过三十家工厂,主要是汽车零配件工厂。说智能制造还是有很大距离,但仅仅是目前的自动化就已经大幅降低了成本。各类工厂降本幅度不一,至少也能减少 30% 的人工。有的整条产线 15 个人减少至 1 个人。合格率从 90% 出头,提高到 99% 以上。

同时还有许多小厂抱持二十年前的观念,觉得自动化太远,智能制造是媒体扯淡,这些厂商大多靠一些技术含量低,质量要求低的低价外贸单支撑,贸易战一起,主要依靠美国市场的此类厂商估计要死一大批。

从以上两点看装备制造业未来还是很有市场的,但目前装备制造业面临两个问题。

首先是需求,目前自动化方案比较简单,主要是在既有类型设备上改造。而且相对于海量的工厂总数而言,上自动化的,探索智能制造的还是先行者,后继者队伍有待壮大。这导致近期的需求不彰。

其次是创新能力,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从我看到的已经在运行的自动化方案来看,其实其水平还非常初级,对工厂吸引力有限,大多是业绩较好的龙头在使用,业绩一般但有冒险精神的公司在尝试。由于目前的方案卖点不多,创新有限,不仅购买方积极性不高,装备制造的同行也都懒得模仿。就是说国内龙头没有提出优秀的方案和路径,国外同行也在探索,所以其他中小厂没什么现成的方案来抄,大家还在等。就像当年山寨手机在等联发科,像三星在等安卓。

有以上两点,即新时代没有到,再加上目前制造业去产能,老设备订单很少,装备制造自然萧条。

另外嘲讽一下题主这个问题,我不知道题主是不是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街头少年,看什么都是虚伪的不顺眼,但反正在这里只看得到情绪,看不到思考。如果真是这个行业里的从业人员,我想说也许你的这种观念和思考方式扯了整个行业的后腿。

知乎用户 董不懂​ 发表

制造业实现自动化进而智能化的目的,应该是把工人从复杂重复的工序中解放出来,让更多人参与更高层次的工作。

然而,就现在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待遇来说,很多公司往往是拿他们当传统机器组成的一部分来用,还有很多人涌入,争得头破血流,有些机械岗位录取率远远不到 1%,还有实现智能化的必要吗?

举个例子,在有些号称高科技的新区 / 开发区(n 环外),有些公司宁愿招几个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手工操作设备,忍受酷暑高温,也不会点花钱进自动化设备,不划算。就这工作还要筛选,筛选出吃苦耐劳的学生,结果只会造成更加不智能。

尽管形势如此恶劣,机械专业内卷程度更甚,结构设计岗,觉得自己设计能力比老职工强,“我设计肯定比他好,我会有限元分析,力学也不错,可以算出他没有注意到的应力集中区域,然后想办法优化,” 也不需要这么多工资。还有一小部分人,嘲笑机械行业的研究生,屁也不懂,连基本的打孔都不会,自豪地说,打孔的工序,可不是一蹴而就,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好好学着点吧!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升级,机械从业人员只会被压榨得更厉害,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但最重要的是先把这些人当人,而不是机器的零件———延缓产业升级的可更换低价零件,才能再谈行业发展。当把人当零件的成本远远低于生产线升级的成本时,实现你们喊出的智能制造 / 中国制造 2025/ 工业 4.0 之流,真的有点难度。

.

知乎用户 所罗門的噩梦 发表

一套 MES 几百上千万,一套 ERP 几十上百万,一套 PLM 几十上百万,一台 AGV 几万,一台 AOI 几十万。

智能制造、自动化是好东西谁都知道,但再好的东西也得落地才可以用,再好的东西也要有钱买有钱实施才能用。

美的、吉利、OPPO、徐工等企业的工厂确实很高大上,但中国有几家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利润的企业?一个零件卖几十,赚几块的企业茫茫多,他们没有钱搞智能制造。

对于那些有足够利润买这些东西的企业呢?

首先,不是每个老板都注重效率,因为很多时候效率是无法转换成金钱的。比如设计人员的电脑,好的电脑画图快,差的电脑不仅画图慢,甚至可能画着画着就卡住了。也许大家会觉得设计人员的电脑配置很高?NO,用十年前电脑画图的我都见过,别说 I7 了,I3 的电脑都见不到几个,大部分都还是赛扬和奔腾。就这种氛围,还指望往产线投钱提升效率?

其次,机器换人提升效率并非完全准确,有些工作目前机器换人效率反而会降低。这主要是工艺人员和产品规格的问题。

第三,机器换人也不一定省钱,重庆这边五六千能招到一个普工,工作时长懂的都懂。用来替代这个工位的机器人费用并不一定比普工一年的工资低。(为什么不说一年后就是净赚?问问采购和生产部门负责人就懂了,有些规则就是这么奇葩。)

最后,保障就业人数。人均 985 的知乎可能并不清楚,中国有很多小学都没读过的人、初中毕业的人、高中肄业的人、功能障碍的人,他们并不能随随便便就拿一份月薪上万的办公室工作。政府需要保障他们的就业和收入,那么对技术几乎没有要求的工厂普工职位就是一个量大管饱的工作。知乎最近不是流行说星巴克离开中国要导致多少人失业吗?这些学历并不低,没有功能障碍的青年有一大堆的工作可以做。要是所有工厂都全面自动化、机械化,这些普通工人才是真的会失业,而且无处可去。别说环卫工人什么的,环卫现在都自动化了。

2022 年 2 月 20 日 10:51:10 更新

更新中的更新:是我理解错了,那位知友抨击的跟我抨击的是同一个问题,我在这里道个歉,以下内容不针对回复中的知友。

有些人言必晚清,似乎只要敢说问题的就是活在晚清一样。

我活在晚清,你倒是反驳下这四点啊?怕不是连工装载具、夹具、治具、检具是些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吧。晚清的工作岗位要求有现在这么高?晚清的女性参与劳动比例有现在这么高?

实在不行随便找个工厂去车间待一个月也行啊?

我为什么会提出这四点?我确实在工厂呆了一年多了,而且我正好是负责工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做工厂的应该都听过精益生产吧,这么先进的理念,丰田一定实现了智能化了吧【手动滑稽】。

别说丰田的工厂了,我去过 OPPO 的工厂、海康威视的工厂、京东的 “亚洲一号” 以及一些年产值十亿以上的普通工厂,也和美的的灯塔工厂实施人员交流过,除了海康威视和美的,其他的工厂只能说看起来有那么一回事,实际上………… 你猜为什么他们要设置参观通道?为了防止工艺泄露?有人来的时候全部打开,日常生产的时候关掉部分功能才是大多数 “智能工厂” 的现状。

说回有些人质疑的最后一点,一个企业除了税收要保证之外,另一个需要做出承诺的点就是保证就业岗位数量,不知道的去问你们的总助或者相关的对接岗位,他们门清。

知乎用户 寺内正道​ 发表

三年多前我就黑过这个 “智能制造 2025” 只不过就是个口号而已,不用真当回事。当时的评论区里就有这么一个回复:“智能制造肥的也是写代码的那些人”。几年过去了,还真是一语成箴。

中国制造 2025 会改变机械行业现状吗?

这些年来我们企业搞了啥 “智能化” 呢? 思来想去,可能是多了一套 OA 系统,一套 MES 系统,一套 ERP 系统…… 这些玩意都是啥呢? 翻来覆去都是企业管理用的,都是往电脑里安装的,都是搞软件的,都是搞统计的,都是适合办公室人员玩的。总之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呢,是啥用没有。与其说是在搞“智能制造”,倒不如说是在搞“智能办公”。

就说我们厂的那个 MES 系统吧,到现在还诟病极多。我们是不知道当初企业花了多少钱,在外面雇了一群写代码的程序员。开发这个系统开放了大半年。每天早上一群挂着牌子的 “老师” 们(对那些程序员的尊称)坐着大客车来到厂里,专门腾出一个大办公室,让他们搞。搞出来后,听车间反映 bug 一大堆,然后又不断的 DEBUG。至于车间生产管理时实际需要的功能,很多没当回事设计时没有。许多车间生产管理时用不着的功能设置花里胡哨的设置了一堆。毕竟那些都是程序员嘛,他们听那些二线的人提的需求,能不能理解重点要求的是啥,一线基层人员也不知道,毕竟开发这个系统时也没怎么征求一线人员意见。磨合了好长时间,看下面不断反馈,要求加这个功能,要求加那个功能,才晓得应该派人主动来下面征求意见,对这套系统到底有啥具体需求没有。

但是这些局域网系统是不是就是 “智能制造” 的一部分了呢? 这个我还真一直不清楚。如果是,我觉得花不少钱投入不少精力开发出的那些东西不应该叫 “智能制造” 而应该叫 “智能办公” 才对,倒不是说开发这些管理和统计程序不好,但是这些是给管理人员和办公室人服务的,对于直接的一线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和改进…… 没看出来有啥联系。如果说这些东西不是 “智能制造” 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企业这几年是没啥这个高大上的 “智能制造 2025” 的相关改进了。毕竟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产人员的加工设备还是那些,顶多就是从国外进口一批更先进的工具、几台设备、以及进口一批更方便车间人干活的机械,比如升降车啦、拉丝机啦、自动磨刀机之类的啦…… 这些对于干活的效率提升有帮助,然而生产力方面质的改变什么的,我们是看不出来。

知乎用户 CODspielen 发表

struct 机械 // 定义机械结构体,包括这些专业;

{

bool 机械工程;

bool 机械设计;

bool 机械制造;

bool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bool 智能制造;

bool 车辆工程;

……

};

int main()

{

struct 机械 专业名称;// 定义结构体变量 “专业名称”;

string 你的专业;

bool 痛苦 = false;

bool 清贫 = false;

if(专业名称 . 智能制造 == true)

{

你的专业 = 机械;

}

while(你的专业 == 机械) // 无限循环;

{

痛苦 = true;

清贫 = true;

printf(“工匠加油!\n”)

}

return 0;

}

CODspielen

15 次咨询

5.0

30506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zero3rd​ 发表

原因很简单:

好啃的肉如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自动化,早八百年就被吃完了,剩下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

比如说小批量定制化的自动化,就不能沿用大规模的思路,必须要上智能化的设备,问题在于一般搞这些玩意的都是一些小厂,以它们的流水和利润,上得起那么好的设备么?

我之前待的某电子大厂,为了产品的自动装配考察了 fanuc 的机械手,好用是真好用,但是价格也让领导们肝颤,最终选择了国产机械手 + 工程师在线调机。换成一般的小厂怎么玩得起?

事实上也不是没给过机会,但是就我接触到国内这些搞自动化的水平,还真的实力不行。同样是机械手,fanuc 的机械手可以现场捕捉人手轨迹,国产机械手就只能工程师编程,fanuc 的机械手可以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自适应,国产机械手必须要现场调机,一个工程师忙得和操作工似的。

换成小厂的话,搞得这么麻烦,花那么多钱,直接上人不香么!

知乎用户 再回首我心依旧 发表

你们知道智能制造和机械是什么关系吗?

有这三种关系:

1.typedef 机械 智能制造;

2.#define 智能制造 机械

3, if(专业名称 ==“智能制造”) 专业名称 =“机械”;

知乎用户 今宵幽梦寒​​ 发表

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凡是被大力提倡的,被宣传的,都要十分警惕。

真正好的东西大家都会自发涌入,根本不需要宣传。

近十年来收入最高的行业是计算机及通信行业,平均收入几乎一直是制造业的两倍,但从来也没见过 “计算机精神”,“编程模范” 这样的宣传。

当某个行业背大力宣传,在春晚上反复歌颂,说明他们既要你好好出力,但又不想给你高工资,只能通过这种不花钱的精神层面的画饼来补偿你。

至于要不要上钩,那就看你更倾向宏大叙事、国家命运或者是你一家老小的生活品质、医疗住房保障了。毕竟人家在宣传里也很直白:那些兢兢业业、一心付出的楷模,大多物质生活都不太好,甚至一度出现越惨越光荣的报道倾向。

买房的时候、家人生病的时候、结婚要掏彩礼的时候,不知道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能不能派上用场。

知乎用户 屠苏 发表

我是搞机械行业证券分析的,调研过不少了,是不是有人听到 2025 少了就觉得没再搞了,我们业内交流的时候一般认为 2025 一直在,只不过美国打贸易战看着这个来的,没有必要头铁,就不说了,但是,仅仅是不说而已,该干的一点没少干,但最重要的变化不在政府这边,而在企业这边,现在搞机械的,我可以这么说,任何有点想法的企业,全上自动化了,区别在于程度和自身对投资回报的考虑,国内制造业主思维全部跟上了,现在没有任何一家,注意,真没有一家不注意自动化。

但理解制造业的难度在于,吃瓜群众不知道啥叫自动化,一说自动化想到的就是干净的车间,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机器,穿着白色工装的工作人员站在那里,但这只是自动化的一种形式,不知道的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普通工厂里焊接机器人作业的样子,真的,真的很难想象,但是那就是实打实的自动化,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化说白了就是机器代人,真没那么帅,你也不会去关注一个普通工厂。

另一方面,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所处企业的不同会决定他们的知识面,这也是困扰的来源,毕竟行业外的人说自动化走得慢没啥,要是有部分行业内的人也跟着说那可信度可就上来了。近十年来,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头部效应,在自动化方面走的慢的全被淘汰了,剩下的一点在苟延残喘中都想把厂子卖给做得好的,还卖不出去,我调研过一家做燃气表的,全国就两三千万台销量有一千多家企业 (企业和我说的,没有数据支撑,你就理解为很多就行),以前都是机械表,燃气公司为了怕麻烦都有自己搞个小厂生产表的,随着自动化向前发展,后面的全倒了,几家好的都上市了,小厂就想卖给他们,只要有人干不下去他随便添点设备一下就能补上产能,现在还都在搞物联网表,以后小厂更没得活了,一个小小的燃气表市场都这样,其他企业更不用说。大家想想,10 年前都是些什么企业,你要是在这种经营差,老板错失自动化时机,一天天不行的厂子你当然会觉得自动化发展差,要是在小县城遇到这种情况的可能就更大了 (话说我老家中部小县城里大跃进时期就在的化肥厂都拉来几亿投资搞心肠新厂了)。不存在不想搞自动化的厂,只有走慢了失去先机的厂,但先机只属于少数企业,被时代抛弃的就永远被抛弃了,没办法,就是这么残忍,他们的份额疯狂的被大厂吃掉,行业整体还是自动化发展迅速,但不一定每个人都看的到了。

几年研究搞下来,也去过不少厂房,大家不用担心,我敢肯定的说,这个国家已经走在工业化的正确道路上了,现在的老板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了,政府的观念也改变了,全面自动化已成定势,水到渠成,制造强国无非时间问题,但这大时代部分人的成功脚底下的倒闭厂房怕是不会少的

知乎用户 苏格兰边境梗猫哥​ 发表

我时常感到迷惑,谈起制造业

一方面,众人为顶级中国品牌全自动化工厂的炫酷场景而欢呼,厂房比市区写字楼还整洁明亮,这个智能那个自动,有着高高的利润,里面个个传统工科出来的工程师们拿着上百万的工资。

另一方面,大家又在鄙夷和唾弃其他的制造业企业,说他们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换来一堆 “没用的” 绿票,说他们赚这点钱就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认为他们和他们的宫酱们统统都是因为不努力才这样那样。

我是真不明白哈,在制造业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里,绝大部分企业哪个不是从小做到大?哪一个企业不是踏在万千同行的尸体上才有资格去实现下一步目标?

秦国积累了百年才有和六国一起对着干的本钱呢,你们的想法倒像是,各国的王室和贵族们,面对秦军铁骑,慌张地问谋士们:“有没有啥妙招让我大韩快速灭秦?”

看出问题没?

是的,大众眼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尊重过制造业,看得起制造业从业者,只有对待一个工具,才会有突发奇想,而不是真正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家这样想,能实现才怪呢!甚至于绝大部分企业,也根本不会有升级转型的动力!

我支持和理解国家 2025 的决心和忧虑,也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我相信,随着更多的时间和支持到来,中国制造业会迎来真正高低端全面开花,傲视天下的时候!

知乎用户 朝路远 发表

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和空头支票而已。

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

自动化≠智能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工厂,连基本的数字化都还没完成。只有头部企业实现了部分自动化,如小米黑灯工厂,特斯拉超级工厂,吉利张家口工厂。先不说软件系统,在深圳,随便一家工厂,你还可以找到 XP 系统搭配奔腾 4 的电脑。

大部分工厂管理层对于电脑的理念是,能用就行,买个一两千的不就好了,什么电脑要五六千。


在制造业处于这种环境下,智能制造 2025 可能实现?

现在已经 2022 年了,相较于 2020 年甚至 2015 年,制造业整体数字化提升有很大吗?头部企业从数字化过渡到了自动化,这是必然趋势。而一堆互联网公司拿着自己都用不了的所谓的智能制造系统到处骗钱,什么打通产业链,什么提升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工厂的工人电脑都不会用,你让他搞数字化系统?还智能化?连 WIN10 都没见过的人,你让他用更复杂的 ERP?

一、在目前阶段,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考虑的是生存问题,而非产品质量 / 效率问题。

在头部企业仅仅是实现自动化的情况下,占市场比例最多的中小型工厂考虑的是如何升级自己的生产设备,从三轴机床升级到四轴,从四轴升级到五轴,或者增加数量,或者从国产品牌升级到进口品牌。

大部分中小企业连生产设备都需要节衣缩食才能购买,它哪来的钱进行产业升级呢。

同时这一类企业盈利能力极差,首先是其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极低,其次还有欠款问题。投入成本大,回本慢,风险高,盈利和风险不成正比例增长,这才是大部分企业的现状。

二、智能制造真的能节约成本吗?

这里的智能制造我认为仅仅是自动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

中小型企业最关键的问题是订单不稳定,朝不保夕,就算是围绕着富士康、比亚迪此类巨无霸企业的外发订单,对于如此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也是无法实现稳定盈利的。

例如,富士康外发订单它不断压榨外发厂家的产能,让你无力支撑,并且拖欠你的货款,最后廉价收购。

在订单不稳定的情况下,如何上自动化,一台最简单的机械臂,都需要小几万,且不谈售后维护,机器调试要两三天,生产了一两星期,哦豁,订单做完了,小厂是不可能让设备空闲的,必然需要找其他订单补充产能,那么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你 A 订单还没做完,优先级更高的 B 订单来了,你是撤掉 A 订单,做 B 订单,还是再加一台机械臂来做 B 订单。

而一个普通的操机仔只需要 4-8K,一个人可以看三至五台机不等,算上调试,编程等人员,服务三台机一个月的成本就是 20K 左右。

三、管理水平、技术工人水平无法满足自动化需要。

制造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中高层管理文化水平不高,要么技术出身,要么销售出身,科班出身寥寥无几(80-90 年代中专技校毕业)。

而一线操作工人、技术工人,大专毕业的在中小型企业中,比例大概率不会超过 40%,还充斥着大量初中学历的操作工人。这一批人或许专业能力不弱,但是理论知识少的可怜,同时对于电脑、数字化此类事物一窍不通。

图示为西南头部大专院校车间

要想搞制造业,学习德国搞双元制才是唯一出路,提高整个制造业群体的技术水平。有人说德国双元制一定会失败,问题是人家从 1974 年开始到现在半个世纪了,越做越好,失败的苗头都没看到,反而充满希望,形势一片大好的我们制造业产业占比连续下跌。

收着所有行业最高的税,赚着最低的利润,工人连最基本的劳动法都保障不了,还在半山腰爬着,却在质疑别人已经站在山顶的美国、德国、法国、甚至是其踩在脚下的小日本。业内人士都很悲观,业外人士都很乐观,你说神不神奇。


评论区反驳质疑的,就没几个业内人士。

要想制造业真的实现产业升级,那么就得所有人都不去从事制造业,自下而上倒逼产业升级。


2022 年 3 月 6 号更新

从今年东方大国(印度)的会议情况看,目前广大工人的抗争是有效的,一些奴隶主 / 资本家已经开始急了,妄图通过国家宏观管控,逼迫廉价劳动力(即所谓的年轻人)回到制造业。在会上,没有人提出落实劳动法保障,也没有人提出提高工人待遇。每一个人都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各位工人还是需要加大抗争力度,以转行、躺平、低欲望等方式,抵抗新时代奴隶主的压迫。

3 月 4 月招聘季之越老越吃翔

交社保,有空调都是吸引人的条件,这就是大国工匠(默认 26*12 工作时长)。


[

带你了解 Cribwise 数字管理刀具

特丹信息科技的视频

 · 534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89017989135994880)

贴个视频,看看世界顶级刀具商山特维克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理解。

知乎用户 帆软​ 发表

之前帆软君看到一个问题:互联网已经杀成了红海,制造业智能制造却还寥寥无几,为什么 BAT 不去涉足智能制造?

BAT 属于互联网行业,那么互联网行业的营收基本上就是从业人员工资 + 利润 + 房租水电 + 高科技企业的低税。

但是制造业就不一样了,它的营收是利润 + 银行利息 + 厂租 + 能源 + 原材料 + 设备折旧 + 环保消费乱七八糟各种费用和税,最后才有那么一点属于工资。

制造业肯定不如游戏、app、广告那样赚钱的,增长的速度也不会那么快,所以互联网公司在布局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这一点,短时间内如果无法产出,那么只能宣布放弃,这样的模式在制造业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是,智能制造确实得到了大力支持,帆软也在智能制造上慢慢打磨,一直在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什么是智能制造,该怎样发展呢?

实实在在的为了降本增效的智能制造,与为了智能制造而进行的智能制造,有本质的区别。

帆软君有好多个制造业的客户,所以对 “智能制造” 这个概念还是有点了解的。

智能制造,重点在于 “智能”,而不是 “制造”,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把互联网的那一套用到制造业上去,其实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了,你所看见的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都是这样的模式:互联网 +。

智能制造最后要达成的,应该是是自动化生产、精密制造、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一定得是经过了严格的调研,觉得智能和互联网这一套东西确实能带来降本增效的效果,才会开始转型。

在这里不谈论机械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对制造业带来的贡献对比,在帆软君眼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这些的本质,都是数字化转型。

传统企业如何做数字化转型?

呼声最大的是生产制造业,所以以下很多都倾向于生产制造业的业务情况:

1、第一阶段:数据连接、采集、整理

数据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往往都是先进行数据连接。要分析什么业务,分析的指标有哪些,需要的数据有哪些,当下已有哪些数据,哪些数据不足需要定向收集。

比如:

生产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收集生产环节的数据。

库存可用过扫码等手段来收集,以及后续物流运输数据。

销售可以通过改进业务流程,设置数据采集环节来收集数据。

营销可以通过网站的埋点来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

数据采集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往往大动干戈。建议先做好数字化路线和场景的规划,尽量自顶而下推导到底需要哪些数据及其采集技术,往往数据采集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业务层面的推动。

采集到数据还只是第一步,后续需要有大量的工作保证数据质量,数据有问题分析再严谨都是空谈。建议在数字化规划阶段,需要对全数据链路进行详细设计,争取做到几个要点:

①多个系统相联通,至少保证同一种数据在不同系统中是一致的;
②通过数据链路设计使得相邻环节的数据可相互校验;
③数据质量需融入日常运营管理流程。

然后是数据整合。采集到的数据往往都分布在各业务系统内,但后续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多种业务的数据,比如财务 + 销售,所以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要打通,避免数据孤岛。

系统来看,就是从数据分析出发,向上要保证数据口径的统一,避免数据对不上。向下要以分析为目的来搭建数仓和数据中心,让数据整合—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可视化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

在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借助 BI 平台、数仓来搭建。

有些数据体量大的企业会搭建大数据平台。

2、第二阶段:数据分析及可视化

![](data:image/svg+xml;utf8,)

数据连接完成后,下一步是基于业务需求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分析分为历史和当下数据按指标、业务归类展示,生成报表、可视化报告。涉及到具体问题比方说找到带来 80% 营收的 20% 家优质代理商,则需要数据挖掘技术来追踪定位。

数字化成熟到一定程度,各个业务都应该有相应的可视化模块,运用商务智能 BI 系统或制造智能 MI 系统,这是企业实现数字可视化的重要工具。

帆软:大屏做成这样,领导不重用你都难!1.1 万赞同 · 322 评论文章 1.1 万赞同 · 322 评论文章

3、第三阶段:精益分析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推进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多数已经具备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往往这时候企业会开始思考:“我有这么多数据,能看到这么多报表,我怎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呢?” 因此,进入数字化转型的第三阶段精益分析。

传统企业在推行精益 / 工业工程方法和工具时,工业工程师或咨询师一般通过现场诊断分析来发现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问题,并指导企业持续改善的路线。

绝大部分生产制造企业在精益化方面相对落后,而精益分析的阶段需要企业利用数字化软硬件技术和工具,来固化、简化并优化精益化的过程,将原来经验驱动的现场诊断,逐步转化并结合实时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诊断,更客观、更及时、更全面、更智能地去发现企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浪费和问题,这也是智能制造中所谓 “智能” 的第一小步。

4、第四阶段:高阶分析

基于第三阶段精益分析的成果,企业及其管理者被赋能,能够更简单、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企业的生产运营问题后,就面临到如何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且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挑战。

这时候就该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用武之地,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最佳历史实践进行提炼并预测,通过 APS 等技术为企业的计划排程提供智能决策,通过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企业的知识库,通过计算机视觉听觉等技术替代现场枯燥无聊的重复劳动工位等。

针对于每一种行业、每一道工艺、每一个流程节点,都可能有一些工业应用场景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快速决策,乃至解放管理人员进行自动决策,从而真正实现企业智能制造,是为高阶分析。

5、第五阶段:全面转型

当企业推进内部的智能高阶分析至一定阶段之后,必然需要与全供应链的其他智能企业进行连接,实现智能化的全面转型。

最后,啰嗦几句

1. 落地是从一到五,设计是从五到一。

2. 软硬件全买最好的,不如用精益方法先把整个流程撸通,然后逐步迭代升级(可借鉴 IT 行业的敏捷开发模式),在技术发展太快的今天,除非你能像换 iPhone 一样换你的数字化系统,不然总有更好的版本,更好的产品。

3. 一次性把数据采集全了,不如挑一、两个典型工业应用场景(痛点)直接从第一阶段干到第三、四阶段。

4. 智能制造、工业 4.0、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MES 等都是概念,往往每个人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都不完全相同,不如简化一下思路,这么想:我想要哪些数据,能帮我把哪里管得更好。

帆软:数字化转型探索之路——基于精益生产管理的数据决策分析体系 134 赞同 · 3 评论文章 134 赞同 · 3 评论文章大型传统企业如何在公司级数据整合、数据治理、数据运营中把握好业务和数据的关系,逐步实现智能化转型?99 赞同 · 2 评论回答 100 赞同 · 2 评论回答帆软:如何做好库存分析?125 赞同 · 4 评论文章 126 赞同 · 4 评论文章

报表工具:

FineReport 报表 - 专业的企业级 Web 报表工具​www.finereport.com/?utm_source=media&utm_medium=zhihu

BI 平台:

FineBI 商业智能软件 - 新一代自助大数据分析的 BI 工具​www.finebi.com/?utm_source=media&utm_medium=zhihu

我是

@帆软

,专注 BI 商业智能领域十五年!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产能过剩 / 需求过剩。

10 个人都想发财,生产 20 台冰箱来卖,卖不掉,倒闭,破产,冰箱不能吃,抱冰箱饿死,就是产能过剩。

10 个人能力不足,只能生产 5 台冰箱,不够买,5 个人用不了冰箱,食物腐烂,饿死了,就是需求过剩。

10 个人不想发财,合力生产 10 台冰箱,一人一台,继续按计划生产别的,就是供需平衡,欣欣向荣。

有人要问了,计划经济那么好,为什么不计划经济啊?

因为会有 8 个人偷懒,2 个人当劳模。

反正一个人只要一台冰箱,我不干活也有一台,我干了活还是只有一台,为什么要干活?

我写代码我快乐,我会继续写代码。

但是街边扫地的大妈快乐吗?她们会继续扫地吗?

答案显而易见。

于是,当人群当中愿意和别人待遇一样但是多做 5 倍事情的人不足的时候,计划经济就亡了。

计划经济一亡,就进入不计划的部分了。

在不计划的部分里,一会儿这个过剩,一会儿那个过剩,按下葫芦浮起瓢。

科技水平不足的时候,需求就过剩。

当人群当中都想发财而科技水平能够保证效率的时候,产能就过剩,总要有人饿死。

但实际上,只有真正平衡的时候,经济才会发展。

所以,为什么前两年很火的 2025 智能制造突然让你觉得大萧条了,道理应该不言自明了。

当大多数从业人士效率一夜之间暴涨以后,主观能动性不会降温,由此,过剩是必然的。

大家想的都是发财,这本是美好的愿景。

然而大家都想发财,谁负责不发财?

于是大家都发不了财。

等大家都不想发财了,想着怎么在萧条中活下去了,就重生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就是学机自专业的,我想说的是………2025 智能制造和机自没关系,在学校学了四年,没几本专业书和智能有关系,这专业的特点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热工基础碰一下,控制工程基础碰一下,什么 C 语言碰一下,最后连化学都要碰一下……… 我们问老师为什么学化学,他告诉我们………… 和国际接轨……… 智能化,信息话是没错的,觉得方向是对的,连战争都不断探究信息化。国家战略方向没错,它不单单和机械领域有关,更相关的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领域。

知乎用户 张涔子沐 发表

金融从业,我从宏观和产业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欢迎一起讨论。

一切都和经济增长相关。而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本质是动力和互联成本。

上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当时的全球经济繁荣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①全球下的重新分工,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共赢;

②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大规模商用,为社会增加运转动力(算力增加),降低互联成本(市场更加有效);

③第二点中三大领域所带来的庞大新兴产业。

911 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以地产市场刺激经济,而我国则因为进入 WTO,大大降低了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互联互通的成本,进一步加速兑现贸易分工的红利。在这一轮竞赛中,我国的注意力不仅放在了经济增长上,也盯住了全产业链。在此期间(至次贷危机),我国利用全球分工,大量吃进海外产业链,使得中国几乎在所有产业链上都成为重要环节(虽然有些地方的 “重要” 是用人口红利堆出来的)。

2008 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标志着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对全球经济拉动将难有作为,而作为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的技术进步也一直乏力。为避免经济硬着陆,我国推出四万亿以争取政策调整时间,并于 2012 年提出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不用我说,相信你也会发现,这七大产业的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事实的确如此。两年后,也就是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要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当年我对此的解读是,这是我国从七大产业中明确指出最具重大意义的行业。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用来稳增长,提高农村人均收入的,毕竟在完成转型前,房地产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无论如何,国家指明了技术进步的方向: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第二年 5 月,也就是 2015 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 2025。这是题主所问 2025 规划的背景。下面要说明问题:我国的高端装备(智能、自动化等等,我不是机械方面的研究,不如其他几位从事本行业答主用词专业,以下都使用高端装备一词)近几年是否萧条?

**我不用萧条这个词回答你,但这一块现状真的不好。**我举一例:沈阳新松公司。这家上市公司我在 2012 年覆盖,公司做的就是高端装备这一块,其业务分为工业机器人、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及系统集成,交通自动化。怎么样,业务全都和国家定的方向一样吧?那么这家公司的技术能力如何呢?我建议你可以百度。我只说几个:①2012 年,拥有国家唯一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②控股股东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③前几年奥巴马搞制造业回归,要求通用等几大汽车商只能购买本国设备,后,通用在本国内找不到能够替代新松的设备,于是给政府打报告,政府才特批通用购买新松设备。

技术很厉害,可以说是这个领域数一数二的,而过去几年的业绩呢?

2012 年营业收入是 10 亿,2013-2018 年,营收增速分别是 26.3%、15.5%、10.6%、20.6%、20.7%、26.0%,最快增速只有 26%,而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速只有 2.2%。公司在 2014 年就说第二年完工,产值上百亿的杭州产业园也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因为公司去年的营收是 30.9 亿。我一个朋友询问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朋友,对方的回复是:新松啊,那家公司还不错,死不了。

这是我从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中抓到科研等各方面都最牛的高端装备公司。

当然,中国制造 2025 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机械制造,里面也有关于芯片的计划,但这不在题主的询问范围。我认为高端装备近几年并没有达到之前政策定位给大家带来的高预期,深层次的原因是次贷后各国发展状况变化与基础科研停滞不前造成的。

下面这一段需要仔细理解下,这是我这几年积累下来的一个认识。

明确一个分析范式:存量与增量。社会成员的体验感更多是由增量决定的。只要增量可以维持,社会成员体验感就得以确保,社会的稳定性就强,不管这一增量来自何方。把世界看做各个经济体组成的一个大型机器,当外生变量(技术进步,制度优化)使得增量持续产生时,整个机器就可以良性运转,当外生变量不足(技术停滞,制度难以优化)时,各经济体为维持自己的增量水平,就会夺取其他经济体的存量以作为自己的增量,各个经济体也会防备其他经济体这么做,因此保护主义增强。

下面我们来分析。

次贷危机后,全球宏观状况有以下特点:

①上一轮国际分工后,中国的技术和成本上升,开始向产业链高技术附加值领域延伸,而欧美技术增量小于中国的延伸速度,二者产生矛盾(欧美的问题一部分是体制效率低,更多的原因是全球基础科学研究陷入瓶颈,应用类研究的速度也跟不上);

信息技术的影响从革命性降为重大性,为社会带来的增量不足以支持主要经济体的增长,而新的技术变革暂未出现.

上面第②条描述了当前增量乏力的问题,第①条指出了存量争夺日趋激烈的问题(因为我国以新进者的身份加入竞争).

而我国在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制造业等许多实体经济指标上,已经是与美欧并列的三大经济体,还是世界产业链重心。我国拥有联合国所有工业门类,映射到产业上,就是几乎所有产业链,我国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前面说过,我国在国际分工下,就很注重吸收别国转移来的产业。欧美可能原本以为,产业迁移到中国,会像以前迁移到日韩一样,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会在迁移到别的国家。但是他们忘了,日韩有多少人,而中国有多少人。我们完全可以把产业从东向西依次迁移。这放在欧洲,就已经是国家级别的产业迁移了。正因为如此,我国(迁入产业链 - 迁出产业链),这一值始终是正的,或者可以说,我国一直是产业链净流入国,而这就是当下存量竞争的核心,因为产业链意味着产值、就业、技术升级等一系列原本需要由技术进步来完成的事情

题主可能会问,说了这么多,和高端制造有什么关系?

你换一个角度看,国家 2014 年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本质上就是吃掉国外这两个领域的产业链,这样,即便没有技术进步,我国依然可以获得产业增加值、新增就业、技术进步,是不是?

而过去几年,特别是近几年,高端装备的推进明显不如 5G 为代表的 ICT 产业,而 2014 年成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更是风生水起的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一期投资额 1300 多亿,其中出现了 2016 年协助紫光收购西部数据(硬盘市占率第二,40%+),其他还有对力成科技(封装测试前五),南茂(封装测试前十),甚至美光(半导体营收前十)的收购。当然,全部因为美帝的政治原因收购失败,目前,大基金二期正在筹备。相比 ICT 这块风生水起的大手笔,高端装备真的有点冷清,主要的新闻就是就是美的收购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我认为这里面的本质原因是关于技术革命的理解。

到底什么是技术革命?怎样的技术才能掀起技术革命?

我的理解是:能带来社会动力的本质上升,或社会互联成本本质的下降,这样的技术具备掀起技术革命的资格

全球经济体组成的这个大系统,最关键的就是动力系统和互联成本。如果动力系统过低,什么也做不了。互联成本过高,那么这个系统就和四大古文明时候的世界一样,是割裂的,称不上系统。只有动力上升(可以做以前做不到的事)和互联成本下降(类比科斯定理,市场更为有效),会把原来不会做的事情商业化,也就是带来新的经济活动、产值、就业。

我们按照这种思路梳理一下公认的技术革命: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很显然,这是一次动力革命,巨大的动力是之前无法提供的,这让许多之前无法做到、或者需要很多成本(人力、物力、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常规化操作;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这是一次互联成本的革命,使得每个人可以更为便捷的以 “电” 的形式获得动力,进而支持自己需要的生产生活。否则,家家厂厂都得有一个动力设备,成本会有多高;

③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因为计算机带来的强大算力带来了新的动力,互联网则革命性的降低了互联成本。双重作用下,经济史无前例的繁荣。

插一句,某种程度上,动力革命很像一种演进加速器。比如我看到最近的超算新闻,有些之前要算两年的东西,现在一周就够了,这其实就是加速了人类的演进。

我们现在看一下,高端装备和 ICT,哪个能带来这种变化?

前几天看到一个版主说,机械工业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没有本质的变化。我是赞同的。从技术上,机械的进步巨大,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社会没有达到质变的影响。而且,高端装备、无人工厂的推进,带来大量劳动力的解放,这些就业怎么解决?当前的环境不是需要新的、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是需要新的、更多的就业、产值,ICT 可以做到这些。5G 的确降低了互联成本,虽然降低的幅度还得等彻底商用后体验一下,但依托三大应用场景所产生的应用,各种 app 以及带动的消费电子整个产业链的高景气,对经济增量的促进几成必然,仅 5G 天线,虚拟现实设备方面,带来的都是硬件翻翻的需求,更让人兴奋的是,这里面有许多都是被日美垄断,比如手机收发信号的射频芯片,里面需要滤波器,这个领域日本村田占一半市场,日美加起来 85%+,而这个产业未来几年是 200 亿美元,也就是千亿人民币的年需求,我国在这块咬一口,岂不美哉?产值就业技术升级,想要的都有。目前国内德清华莹(中电 55 所)今年已经年产 10 亿支滤波器,这就是瞄准日美的产业链而去的。而整个 5G 具体到落实,又集中到集成电路(射频芯片,基带芯片等等)以及更广的 ICT 制造业(有源天线,微机站,光纤,光模块等),这一块的发展是不会带来新的问题的。不仅 5G,国家支持的合肥长鑫,投资 1500 亿,对标的是存储芯片这一块,也是从外国产业链上下口,近日已经投产,没记错的话,产能是全球的 8%(记错的话那就应该是长江存储)。对比新松 15 年就应该搞定的产值百亿工业园,真是冰与火之歌。

事有轻重,又分缓急。高端装备是好,但与 ICT 相比,对经济的正面影响要逊色。

高端装备(不含 ICT 设备)这一块,不能解决短期经济问题,也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技术革命,我认为这是近几年,它在进度上落后于信息化,让人感觉发展不及预期的原因。

最后要补一句,有答主说道 “云 + 自动化”,这个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因为我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一块,我所讨论的装备范围不涉及云。但直觉上,我对这一块持谨慎乐观态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这里我就想笑,我们单位西北最多的高端五轴 dmg,先进的双主轴车削加工 dmg,若干车床,立加,立卧,线切割,磨床,无心磨,插齿机,有美国产的高温火焰处理平台,还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国家级技能专家 2 人,高级技师什么的若干还不是每年都在赔,赔的最少 800 万美元,赔的最多 4000 万美元,永远忘不了,欠电费 200 多万,被电力局吧单子贴在大门上的日子,还有人家坐在大门口挖人,更可笑的是把工程师挖去搞房地产,房产大吸血的环境下谈 2025,连普通代工的做不好,还自动化,作为一个干机械的都不相信。忽悠忽悠外行还可以。

知乎用户 不要钱的鱼丸 发表

骗局,大大的骗局!

====================

美的集团为机器人智能自动化公司德国库卡集团最主要股东(约 95%)。

库卡 2021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17.6 亿元,同比增长 31%;净利润 1.17 亿元,扭亏为盈。

2021 年上半年库卡中国新获商机数量同比提升近 50%,新客户订单占比提升至 15%。保持在汽车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幅度提升电子、机械、弧焊及激光等行业的订单与出货占比,上半年出货同比增长超过 80%。

2021 年上半年,在市场销售端,除传统乘用车市场外,库卡中国积极开拓重型卡车行业新客户,成功中标重汽 济南智能网联重卡柔性焊装项目;

电子领域,与宇立仪器合作成立智能打磨实验室,聚焦打磨算法、视 觉免轨迹编程及打磨工具开发等技术,以拓展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行业的产品应用;

工程机械领域, 成功中标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推等项目订单;

物流仓储领域,获得丽珠制药冷库改造、安踏斐乐全 渠道中央仓等项目订单,进一步拓展国内中高端客户;

医疗领域,成功取得长春国文新区医院项目订单, 首次尝试直销模式下的民营医院 EPC 项目;

此外,库卡中国工业服务也取得了数字化业务的首次突破。在 产品研发端,中国研发团队初步成型,已发布六款新产品,在上半年整体订单中占比达到近 10%;广东顺 德园区的研发测试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建立减速器综合性能测试、电机参数测试、EMI 测试等自主检测 能力,增设机器人测试工位以提升新产品研发测试能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下属研发机构获得广东省知 识产权示范企业、上海市松江区企业技术中心、佛山市工程技术中心等荣誉称号;在坚持落实新产品开发 和补齐产品矩阵的同时,库卡中国通过与美的中央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发核心零部件和开展基础技术研 究,推动落实 “三个一代” 研发模式。在生产制造端,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均加大对工业机器人与自动 化的投入,国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库卡中国顺德工厂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 要,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区域配套产业链,以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提升价值链的运营效率。此外,库卡也积 极协助美的集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截至 2021 年 7 月,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超过 320 台 / 万人,并计划 在 2023 年实现 530 台 / 万人的目标。

PS.

2021 年 11 月 23 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全面收购公司控股的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公司 KUKA Aktiengesellschaft (以下简称 “库卡”)的股权并私有化(以下简称 “本次收购”)。

本次收购完成后,库卡将成为公司全资控制的境外子公司,并从法兰克福交易所退市。本次收购有利于库卡专注业务经营并提升公司在机器人与自动化相关业务领域的内部资源协同和共享。

知乎用户 键盘 发表

经济学告诉我们,人是天生厌恶风险的。比如告诉你有个理财可以保本保息赚 5 块;另一个理财可能赚 10 块,可能亏 5 块,你会如何选择?

很多人会选择前者。

放在制造业上也一样,一家小工厂老板新建工厂也会面临着 2 个选择: 搭上全家一辈子资金的风险去先高价搞一套智能自动化设备,还是雇几个本地农民按照中华传统 “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 低风险慢慢干呢?

尤其在大行业不是太好的时候,在中国人工相对欧美依然足够低廉的时候,放弃自动设备是必然选择。

其二,由于现在国内还处于摸索期,小企业都没有个模仿的模板,意味着他上了智能设备,少了几个工人似乎也没什么更大的意义。对大部分老板而言,我多造出了 10 倍产品(只有规模化大量生产才能降低设备成本)卖不出去,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智能自动化短期作用不明显也是个问题。

其三,智能化自动化本身就不是大众理解的这么简单。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薯片公司。昨早的时候是人工切薯片,效率很低。人们慢慢的就会想到用机械切薯片,只要把土豆扔进机器里就可以出来土豆片了,机械代替了人工,这就是最简单的自动化,也是大部分人认为的自动化。

然而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思维放的更开阔一些,让自己更懒一些。由于土豆要先洗再切,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直接脏土豆扔进机器出来土豆片呢?当然可以,自动化又进步了一些。继而我们想,能不能一键出土豆呢?比如我按一个键,那边就自动取土豆种子开始种植,几个月后自动收货,洗净、切片、油炸、包装、运至客户处。我们前面把切土豆和洗土豆结合是很简单的,只要在机器里加个水龙头就好了,然而现在就很复杂了,如何去从一堆杂草里识别土豆并且精确采摘?更复杂的是如何判断土豆成熟度,实现熟土豆拿走,生土豆留下?如何规划路线实现土豆的智能运送?这就牵扯到很复杂的智能化步骤了。所以这些步骤的结合就不是简单找个机器替代人工这么简单,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化

当然是事实这也不够智能,真正的智能是指,我在种土豆的时候就要知道世界上需要多少薯片,否则我生产多了会导致供大于求,反而利润大减。而如何知道世界上的需求,甚至人们喜欢吃哪个品种的土豆就需要很复杂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

最终,机器自动收集判断土豆种类和种植量,再自动种植制造,制造的同时再收集新鲜种子为明年做准备。如此实现循环。

这里举的是土豆的例子,其实这里最基本的环节 - 切土豆机器毫无技术含量,《我爱发明》里的农民就可以做出来。而比他难 1 万倍的航空航天业等对所谓的智能要求就高的多的多了。

以上整个这些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智能化制造业,工业 4.0

所以,人们对他的不了解以及短期内根本无法做到,也是制约发展的原因。毕竟没人愿意做最底下的城砖,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基石。

其四,需求侧上,世界需求不足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供给过剩,原因是谁都希望别人少生产,自己多生产多赚钱,所以最终大家都拼命生产,导致供给过剩。解决方式除了我们国家特有的超级宏观调控(如强制国企减产)外,只能靠发现新的消费方向,倒逼产业升级解决。

比如所有人都大量生产垃圾钢铁的时候怎么办?那就让扛不住的死亡,新的、符合人们新需求的特殊钢制品出现,淘汰旧产品来解决。当然,n 多年之后,这种钢制品也会过剩,如此循环。

什么叫发现新的需求?比如 10 多年前,我们是想不到手机是可以用来做导航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手机应该越小越好,这就是新需求没有被发现。所以人们真实需求的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一旦被发现就能解决很多需求侧的问题。

最后,目前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智能化设备价格过高的问题。我们说经济学上,完全竞争下,所有企业利润都会为 0,因为竞争的原因,只要有利润就会不断有竞争者加入,竞争者的增多导致供大于求,结果就是利润越来越低,直到利润为负的时候就会有人退出导致利润增加,所以最终为 0。但现实中这一切都是有个过程的,目前自动化机械制造商就在这个过程中,未来价格会降低,但现在依然暴利。简单的拼凑就可以造出高价的机器,让小企业难以承担,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会因为竞争原因而价格下跌。正如最初的办公系统,crm、or 等等价格高企,小企业不能理解,宁可使用纸笔记录。而今天大批量的免费软件让这些东西都普及了。普及之后,新的需求出现,就会有更好地发展,更高级的软件系统研发也有了动力和空间。

先说到这里吧。

知乎用户 蒋小坏​​ 发表

谢邀。

首先表明一个观点:我从来都不认为 “中国制造 2025”和 “智能制造” 存在任何吹嘘的成分,这绝对是中国制造业,甚至是全球制造业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有所谓的吹嘘的必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引导作用的,这和一个公司炮制一个概念出来圈钱完全是两回事。

你看不到方向就说别人吹嘘,这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个人认知的问题,就像当年的马云背个破包在北京各个政府部门求合作一样,现在看起来都像是搞 “传销”,但是别人就是看到这个趋势。

我曾经在很多文章里面说过,制造业是不可能消亡的,因为生活中没有人可以离开制造业,人的吃喝拉撒都和制造业息息相关,这个行业怎么可能消亡。

同样的机械行业也不会消亡,因为机械行业是制造业的根本保证,其实所谓的 “手工打造” 也不过是卖个情怀而已,无论从质量还是效率来说,机械生产的产品都要远远的超过人工的制作,现实的生活承载不了太多的矫情。

但是无论是机械行业,还是制作行业确实都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产模式陈旧,运营效率低下,企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不系统等等,特别是因此而导致的利润率低下,无法提供给就业者更有竞争力的薪水,从而导致这个时代的那些 “聪明人” 纷纷远离了这个行业,这才是制造业应该反省和警醒的地方

曾经风靡一时的所谓 “实体经济” 和“虚拟经济”之争,究其本质也不过是 “无良投机者” 为了制造风口和泡沫想从中渔利的一个舆论武器而已。

实体经济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而言,就是水之源,木之根,没有实体经济,大家只能是席地而坐一起吹牛逼,喝西北风而已,虚拟到最后就是虚拟了自己。

对于这样一个技术与效率快速发展的世界,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机械行业,我觉得都应该学会运用好两个武器,一个是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一个是互联网的高效率运营模式。

其实最近这十年,技术的发展速度绝对是超越我们所有人的认知的,各个行业都在高频率的呈现颠覆性的技术,很多看似很幻觉的技术都从概念的背后走向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技术的认知却并没有太多的提升。

就制造业而言,例如数控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其实这十年来,无论是数控系统的高度自动化,感应开关的智能化,数据传输的信息化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很多技术的组合应用不仅在垫付传统的生产模式,更是在垫付传统的产业结构的布局,很多东西的玩法已经开始变了。

但是行业从业者的认知却没有太多的变化,很多人都在感叹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快”,其实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时代的发展不会因为部分人的反应迟钝而停止脚步,这个时代唯有 “变化” 才是唯一不变的东西。

特别是自动化和信息化这两个东西,如果一个企业玩好了,简直就是对企业运营模式的一种颠覆,甚至会带来整个细分行业的改变,如果大家有兴趣和想法,作为一个制造业从业者,一定要关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因为无论是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是运营成本和模式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绝逼的好东西,它不仅使得我们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相对对称,更重要的是在企业运营的效率上,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颠覆性的模式和可能性,从过去的信息互联,到现在推行的万物互联,估计未来还会有 “宇宙互联”,如果你能够活得够久,你一定能够看到。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机械行业,应该基于技术和互联网多去做一些思考和践行,而不是恪守传统的生产和运营模式,很多人说行业在萧条,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再好的时代也都会有企业倒闭,再差的时代都会有公司赚钱,归根结底还是公司运营的事情,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

别拉不出屎就怪地球没有吸引力

其实行业下行这本身就是一个 “洗牌重塑” 的过程,淘汰低劣的产能,成就优质的企业,让整个行业重新进入一个更良性和制度化的发展周期。

同时这也是一个企业甚至是行业 “练内功” 的时期,只有强大了自己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生是这样,企业也是如此。

更为重要的事情是:人是活的,如果觉得在这个行业真的没有什么机会,那就选择离开就是了,没有必要守着一坨屎,然后又不停的抱怨臭,任何人都是自由的,换一个行业玩一下,或许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发现不一样的天空。

行业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也许终你一生的职业生涯都可能是处于行业的低潮期,人生短暂,我们很多时候真的等不起,换一个行业吧,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改变自己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今天这个行业不好,你可以片叶不沾身的离开,哪天这个行业好起来了,你还是可以厚颜无耻的回来,这个行业的大门依然为你而开,其实这也是你的本事,我就非常支持这种随波逐流的态度,大家都不是圣人,都需要生活,为了活得好一点而努力,何错之有?

当然你也可以很有情怀的说: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知乎用户 悄悄问圣僧​​ 发表

包产到户用不起也用不着大拖拉机及技术员,小工厂小作坊用不起也用不着机械化自动化及技术员。阻碍机械化自动化,可见小生产的落后性。

知乎用户 杨庆海​ 发表

机械各方向的就业在 2018 年底的数据分别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88.68%、机械设计及制造 82.72%、汽车与拖拉机 81.61%、机车车辆工程 91.44%,流动传动及控制 84.53%、真空技术及设备 88.89、机械电子工程 88.44、设备工程与管理 85.63%。

机械与制造业息息相关,而近期因受环保评价、土地房产过度投资、贸易战影响,导致企业的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环评导致停产,环保设备推高企业成本)、企业运行成本升高(土地成本升高增加了企业用地成本、人工成本)、订单下滑(贸易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蔡惟慈还指出了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分别是:总体需求不足;成本上升过快,原材料涨价过猛,人工费用刚性上涨;应收帐款和产成品库存增长较快,积欠额过大;环保执法一刀切,简单化。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尚比较平稳。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机械工业的需求形势保持稳定;但大的变化趋势是略显缓慢下行,这也告诫我们对今后机械工业的增速缓慢下行压力在加大,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来源:蔡惟慈:2019 年增幅下行压力大于今年 出口不乐观

![](data:image/svg+xml;utf8,)

典型的例子,如汽车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而 2019 年出现了大幅的衰退,因此也诞生了下面引爆性的新闻。

如何评价一汽大众 2020 届校招,几乎砍掉了所有机械,车辆等专业的招聘需求?

当企业进入衰退过程,首先考虑的是削减成本、裁员,大量的专业人口重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与新就业人群进一步竞争,造成内卷。

实际上,不仅是机械及自动化行业,整个制造业在近期都处于困难的状态。

蔡主任总结道:“机械工业行业今天面临的困难,确有一些外部因素起了作用。我们决不应妄自菲薄,一定要坚定继续推进自主化的信心。尤为可喜的是,机床行业中正在崛起一批活力很强的民营企业。近几年他们在 3C 和航空航天领域里的优异表现让人看到了行业的希望。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也在不深化。我们坚信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一定能振兴。”

来源:蔡惟慈:2019 年增幅下行压力大于今年 出口不乐观

知乎用户 Edgeworth 发表

机械与自动化的大萧条,这个倒还不至于,但是业内整体利润低,确实是事实,行业缺乏高质量人才。

目前做自动化的公司,基本上分为几类:工业软件类公司,包括各种数据公司,ERP、CAD、PLM、MES 等等,目前发展阶段是绝大多数是国外软件国内代理部署,挣得是解决方案和软件应用的钱,没有核心技术,挣得就是人力成本的国内外差价。国内这类公司,软件水平不行,缺乏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拓展终端用户来说,基本山是靠营销话术获取,难以形成实际的壁垒效果,所以也没有什么高的利润可言。第二类是,系统集成商——这类自己人形容就是挣的辛苦钱,挣的是部署的费用,一般来说机械 + 电气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项目,还需要相应的编程调试人员,但是基本上还是执行为主。因为行业特性,上游产品没有话语权,下游客户获取、回款都比较难,生存维艰。基本上算处于行业最艰苦的部分。大小集成商皆如此。现阶段基本上拼的就是资金成本、关系,而不是拼谁的技术能力强——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必然没有利润。第三类就是国内的整机制造商:设备厂商,包括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通用设备,针对各个行业应用的产品等,目前能活下来的,基本上都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各类财政补贴都是很可观的,能不能持续生存下来,就看自己的产品能不能在市场上占住了。这里也有很多行业缝合怪,这种毕竟是挣快钱的,不聊也罢。第四类是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商,代理的利润基本上是稳定的,现在面临的是国产冲击压力,所以整体上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国产的,现在基本上都是在技术爬坡阶段,没有稳定的利润源和客户应用,现在就是处于砸钱阶段,这个事情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赢家通吃,市场很大,就看能不能吃下的事情。

几类企业里面,骗子最多的是工业软件公司,因为这里互联网进来的最多,而且都是大骗子,真正钻研产品的没有,打着各种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物联网、黑灯工厂等等的骗子最多,骗国家补贴,骗企业,总之就是搞钱搞钱;做核心配件的最少,因为这个研发太难,周期长,成功率低。

中间系统集成商、设备制造商,都是两头受气的主,能做好不容易,做的好,也是有可观利润的。

这是行业角度看的,再看看应用端,终端工厂。不管多好的自动化设备,对于工厂来说,也就是个设备。这个的竞品是人。所以自动化项目和工厂能不能上,合不合适上,最终还是落地到投入产出比上面,这个导致目前自动化项目上线的最大障碍。自动化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并没有比目前阶段优化很多,甚至会造成财物极度紧张:自动化真的很贵的。

但是对于工厂来说,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自动化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订单、财务、招聘等等。所以自动化的支付意愿也就不高了。

所以就造成了行业利润低,从业人员收入低的现实境地。

依我看,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万物互联,概念虽好,想法很妙,但是总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咔嚓,扯着蛋。一步一步来吧。

有人说互联网发展多么迅猛,我看来这也就是在窝里横,走出去挣国外人的钱才是本事。智能制造天然的是面临全球的竞争,怎么保护。光刻机做不过别人,就是做不了 5nm 的芯片;减速机做不了,机器人就不行,机器人不行,生产的产品就不行,产品不行,就卖不出去,货卖不出去,就没人买这种设备,这个循环就是这样,这种竞争也是一开始就要面对的。实际上工业机械自动化领域的竞争也是如此,最终都是走向各个行业寡头。

知乎用户 yang leonier 发表

一个倍福的 PLC,里面一个 iPhone 4 级别的 CPU,插个 512MB 的存储卡,跑个破 WinCE,就要几千上万。加个 TCPIP,加个 485 模块,别说硬件模块本身,一个库的授权也是四位数的钱。

这还是建立在倍福在国内的服务体系还接近于 0 的前提上的,西门子、倍加莱的同性能的玩意还更贵。WinCC 组态里要实现记录用户全部操作的功能,你要用 Audit 库,一个授权都能上五位数了。

你说小厂怎么办?拿什么去工业 4.0。

至于大厂,自动化归自动化了,各种耗钱的东西都上了,产能蹭蹭地往上飙,但是问题是要能消化掉这些产能啊。

知乎用户 默苍离​ 发表

没有大萧条。

有的是智能制造会干掉没有智能的制造。

因为生产力相差几十倍。

这是两个还没有完全智能化改造完的案例,已经很吓人了。

煤化工产业,智能化工的企业,2000 人产能是传统企业 40000 人的至少 5 倍。都是有测算和案例的。

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安防,真的不是闹着玩。

这是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风口。

而且这次风口对生产力的提升是真实的。

知乎用户 姜承吾 发表

这是一次新的圈地运动,羊吃人运动。当时人们听见的都是小手工业者的哀嚎,现在是落后的小企业主的哀嚎。

我们这个四线城市也一样,大量落后的小企业主死亡,他们尸体上会开出更美丽的花,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有一点不一样的是,资本学聪明了,知道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人们能听见的都是小企业主的哭喊声,吃肉的,和当年羊吃人运动一样的资本集团是不会发声的。

他们只会关心又收购了多少上下游企业,又引进了什么新技术。

资本的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当年的小企业喝酒吃肉骂农民的时候,今天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企业靠野蛮生长,靠胆大心黑的时代结束了。

当年说出大学生也没什么用,我自己做生意云云的时代结束了。他们当年的那批小企业主如果没有转型成功,都会死的非常惨。

中国的改开红利期结束了,哪怕联想,哪怕海尔,这种巨头,如果还一头雾水的瞎走,结局都是注定的。

知乎用户 Terrell​ 发表

智能制造要是提一下就实现了那才不正常,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系统性的问题,改变至少以十年为单位。

绝大部分中小制造业公司那点微薄的利润正版软件都用不起,怎么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可不是把机床连上网,搞几台机器人、AGV,再搞个大数据炫酷的展示平台就搞定的事儿,智能制造是庞大的系统问题,需要大量工业软件技术支撑。关键是现在大部分工业软件都是通用型,真正和每个公司的生产流程深入融合的时候往往需要做二次开发。这些卡脖子工业软件 CX 及其底层应用的大量数学算法库,统统都是基于 C/C++ 开发。

知乎用户 城寨归来者 发表

因为不好用呗。

别看宣传的怎么样,没一个能落地的。

大厂又怎么样,根本没几个大厂买你的方案。更何况你的方案是个空想的标准方案。

等一落地全都是订制费用。

好容易系统通了,面对的就是 xx 一样的现场工人爷爷。

这时候你就发现了,工业 4.0 不是你想的趁热闹卖设备,本质上是工业流程和体系重造。所有不合适的人和制度还有技术都得淘汰然后换新的。

然后接着面对产品可能还是卖不出去的事。

你们懂个屁,一帮写 ppt 卖设备的骗子。

知乎用户 飞跃本屯 发表

因为传统制造业需要 1000 个工程师和 1 万个工人。

智能制造需要 100 个技术专家,100 个工程师与 1000 工人。

智能制造对机械和自动化人员的需求数量大幅减少,对质量要求极大,目前国内的机械与自动化专业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

比如目前很普及的生产线配件与成品质检的智能识别系统,需要的专业人士都是擅长智能计算,视觉识别,大数据优化的人,传统机械与自动化的专家用不上很多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需求没有技术发展快,机械和自动化很快就提高效率超过供给了,发明一次,永远解决,很快就会推广开,瞬间白菜价了,不支持单点上的持续增长,红利尾部短。

知乎用户 sword​ 发表

期望太高,起点太低。

妄想一口吃个胖子不现实。

关于这一点,我当年以为是因为上位者思想老旧,不愿推陈出新。

但,现在发现很多企业都在默默的做这件事,只是因为前期的底子太薄,而且各大头部厂家,把大部分钱投到了互联网,金融等产业。前几年没有人踏踏实实的沉下心来做,产品跟不上,技术跟不上,思想跟不上,甚至很多决策者还以为传统企业的钱好赚,可以随便忽悠,对于产品和技术的提升往往就没有那么重视了。

但是这两年,政策和舆论导向的改变,加上互联网和金融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出现了部分危机,房地产更不用说了,同时因为制造业升级,因为智能制造 2025,因为传统企业也知道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同时也是因为内卷(手动捂脸),很多人开始选择了回到传统企业。眼界和格局的打开,导致现在有些情况是,甲方倒逼乙方升级。你不升级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不买,至于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就不在首要考虑的因素内了。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优势,确实是资本主义无法想象的。

但是,这些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所以我认为绝不是萧条,而是厚积薄发。

多说几句吧,其实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芯片,现在想要智能制造,最缺的就是芯片,各大系统,产品都需要提高性能,而提高性能,做技术的甚至是决策的领导都知道看参数了。你不从根本解决性能的问题,如果能蒙混过关呢?

简单举个例子,之前 rom256k+ram4k 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因为要上智能化,变成了 2048k+64k。那么厂家就要重新设计板子,重新上设备,重新配型等等。芯片本来就紧缺,这就会导致一大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绝不是一两年就可以解决的。

产品的升级换代是需要时间的,设计,加工,批量生产,去库存,中间的人力,精力,金钱,每一件事情都够老板和员工头疼一阵。

智能制造,工业 4.0 谈何容易。

所以给一些时间,耐心等待,因为有一批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拼命的奔跑着。

最后,点个赞再走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是智能制造,只会导致 cs 的更繁荣,传统机械更萧条,你看看今年大众招人就明白了,传统的机械专业太过于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说句不好听的,机械专业 “水课” 太多,很多学生在专业里是没有选择权的,学校排什么课上什么课,落后社会太多,毕竟学校要养几十年的老教授,他们不一定能跟上时代。以后这样的企业只会更多。

知乎用户 王小星 发表

因为制造业 2025 是智能化和机器人,说白了就是替代产业工人,所以你看搞算法的,搞芯片的,搞无人车的就比较火。

制造业 2025,别选错了方向

知乎用户 浅雪 发表

因为在很多行业,这个是伪需求。

人力成本还不够高,自动化如果做不到更低,那就没有价值(对某些行业而言)

因此实际上非标自动化产线的成本和预算是卡的很死的,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其实也拿不出预算来实现他们的自动化产线(从经济上根本没必要)

但是因为强推,所以有了很多考核指标,因此会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项目,用来骗取补贴。

或者是某些盈利模式本来就莫名其妙的行业,用自动化来包装一下自己,一举成为高新企业,继续骗补贴。

但是大厂,大企业,当然有这个产业规模,有这个能力去搞自动化,但是在 “人口红利” 下,中小企业并没有充分的动力(压迫感)去这么做。因此这块行业自然很难繁荣,毕竟市场不够大,当然,愿意赔钱做项目的话,自然可以拿着 100w 预算去做实际要求 1000w 才能达到的项目去卷咯(只是举个例子)

知乎用户 麻花鱼 发表

这才正常啊!

越是智能制造,越会提高行业集中度。

为什么?

智能化程度越高,行业门槛也越高,标准壁垒很快就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盛况再一次出现。

要想活下去,除了有资本,就得有绝活。行业越集中,国家越高兴,管控起来轻松多了。

知乎用户 造册师 发表

题主是不是对智能制造有啥误解?目前,对于智能制造不是吹得火不火问题,而是吹得对不对问题哈~

首先,智能制造不是一个可选路径,而是必由之路,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吹或者不吹,都不能改变制造业这个必然的方向。

其次,近来的行业大萧条跟智能制造没有半毛钱关系,智能制造表示不背锅。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满足社会需求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可以用不同的名称,但方向是毫无疑问的,除非我们愿意停留在原来的社会需求上。简单讲就是要经济高效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以往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法解决,以往的技术手段也无法支撑。

智能制造需要一个技术体系支撑,并且这个技术体系尚未完善,还处于探索实践的过程中。现在有个现象,所有制造业的项目都能贴个智能制造标签,所有制造工程专业都能一夜之间开出智能制造课程,知乎已经有人来问怎么写智能制造技术概论了…… 靠智能制造概念薅羊毛的太多,曲解智能制造概念的太多~

知乎用户 xiaofeixiong 发表

经济体制的问题

虽然国家很重视

但是目前全球来看,都不利于高投入产业

目前的额经济体制,真正的只能制造和大规模的自动化,意味着高投入和不低的风险

按当前技术的发展,早该有更大规模的自动化应用和进步

但实际上并没有

只是少数行业,以及一些部分的自动化

目前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缺一个将技术快速变现拓张的这样的经济体制,或者商业模式

知乎用户 David Dong 发表

中国的这种计划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都是需要广泛的调研,听取广泛意见最后综合总结出的,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相信,绝对比你个人的感受要准确。

你可以查查到目前为止的每一个五年计划和各种目标有什么没有达成再来质疑。

知乎用户 杨飞凡 发表

产能过剩消费乏力的大环境下

用机械替代人工,只会导致产能更加过剩以及消费更加乏力

智能工业不是不好而只是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日本德国发展这个不是因为智能工业能带来生产力的突破而是因为人家人工成本太高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明显是业内失败者发发牢骚寻求理解。业内成功人士们能不能不要嘲讽失败者了?因为你们的专业技术才关注的你们,可看到你们上了车就笑话没上车的人的嘴脸真的感到难受。还要被看热闹的人扣个非蠢即坏的帽子。

知乎用户 喵星扫地生 发表

外行找几个半吊子砖家创造几个名词来引导投资,嘴上说着市场,却在最不需要计划的领域拍脑门搞计划经济。

聪明人顺水推舟骗够银行贷款政府补贴股民血汗携款潜逃,笨蛋真把家当投进去血本无归。

类似的还有智慧城市,工业 4.0

知乎用户 五行缺德 发表

你说自动化行业大萧条?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来的,行业内的我用几个事实告诉你这个行业在越来越火:

1. 国内某机器人品牌,大概 16 年的时候吧,年销量也就不到 1000 台,其 2021 年销量已突破万台,这还只是其中一家国产机器人的情况(前几年国产机器人都还有各种政策补贴,现在最多也就是税收优惠);

2. 自动化行业里做技术的除了转去做销售的(行业内技术型销售),不管怎么跳,还都在这个行业内,每年还有大批的新人进来,每年各个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有增无减,啥时候都缺人;

3. 熟悉的几个销售朋友,以前销售任务下来总是抱怨完不成,现在人家根本没压力,轻轻松松完成(每年任务都在往上加),有的时候还要挑一挑客户,好几个销售大部分时间在家里陪老婆孩子,你能信!

4. 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家企业,以前那是什么项目都接,去年的时候老板强制划线,合同金额低于 XX 万的项目不接,弄得几个销售很头疼:老客户的小项目也不让接,都不好跟客户交代。

知乎用户 邓肯​ 发表

智能制造,重点在智能,落地在制造,问题是制造不赚钱,搞成智能又能怎样?所以萧条是必然的,中国制造缺的是关键核心部品的研发能力,而不是表面的智能制造的落地应用

知乎用户 lu luce 发表

因为机器视觉的能力非常差。

现在的机器最大的特点就是:瞎。

早些年,openCV 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开心的不行。因为以后可以不用工人,上全自动了。过了几年,深度学习出现了,视觉能力提高不少,大家更兴奋了。看这个速度,淘汰操作工就是几年的节奏啊!

过了几年,大家尴尬的发现,论文水了一堆。把能改进的地方都搞了一个遍。发现视觉能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知乎用户 老吴爱说话 发表

我很难想象,一个四级文件都做不好的公司,能引领行业的路线。

如果真做到了,也不过是把全球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压低到下限而已,和发展没什么关系。

比如说跑到别的国家漕爆人家工人的工会,还洋洋自得。

明明是卖廉价劳动力起家,非说自己是高科技。

除非人工智能真的聪明到可以自己递归出组织构架了。

知乎用户 赵刚 发表

因为玩自动化你得养懒汉啊,勤快点就能解决的事要自动化干什么?

知乎用户 真大宝 发表

不是老板不想上,是成本问题。

  • 中国智造,还是工业 4.0 等等。喊理论喊得响亮的,多半没干实事。因为这些东西喊口号没用,都是要靠真金白银砸下去的。砸下去以后,除非该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成本中的大头,否则企业家根本没有动力去推动制造业的更新换代。毕竟大部分制造业都是低水平代工。
  • 二三十年前我参观过本地的一个糖果厂,他们已经有自动化的封装设备了。机器成型的糖果,自动封装。但是。。。机器封装好的糖果,是人工装进小纸盒,小铁盒里销售的。

如果有个设备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干脆就直接用软质材料作为外包装,解决掉人工包装的问题,那才是真正降低了成本。可是上设备解决人工包装,又是投资。何况这几个工人的工资 10 年也不见得有几百万那么多。 从国内企业目前的生存状况看,几个工人一年工资就几十万。但是让我投资几百万上生产线,企业未必能活 10 年。可能没有回本,企业就倒闭了。


看明白了吗?

其实我们的孩子上学,政治课都没有了。再不提生产力这个东西。生产力的提高是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社会财富的增加不等于个人财富增加。自动化制造,其实是影响就业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

国外人口少,求职的人有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等着。 国内劳动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又是各企业家的原始竞争力。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在制造商快速迭代,进一步减少人力成本。大佬吃肉他们喝汤,还是可以通过压榨劳动力来获得商品价值。如果你发现现在收入低了,那只是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更低了。(国外不买,国内没有消费能力)现在根本不是劳动力紧缺,而是企业为了成本,寻求更低的人工。996 是低成本人工,人员兼岗是低成本人工……

我们用更快的速度进入工业化,智能制造等,其实也更快的进入老龄化社会。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Fab2x 发表

机械自动化设备越来越便宜,人工成本越来越贵。

现在是一个转型途中,当自动化设备便宜到综合成本比人工低的多,智能制造的结果就不可避免了,不顺应趋势的企业,会被淘汰。

知乎用户 朱栗敏 发表

提 2025 制造的是望苹渊,

望苹渊从间玉里放出来后,继续从事因刀雨抡工作,提了一个又一个新概念,2025 只是其中之一,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如今望苹渊的收入已经是一年上千万,很多人都伊了抿,在因刀雨抡的同时过着奢华的生活,

而机械和自动化的萧条又与望苹渊没有关系,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

知乎用户 霍华德​​ 发表 @冷哲 的回答我很赞同,基本原理就是人无我有,我有壁垒形成垄断,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上面是基本原理,下面结合中国特色。 盾构机是中国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把售价七亿的国外盾构机打成了 5000 万的白菜价。中铁 …

新基建来了,可能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或提升?

知乎用户 七匹喵​​ 发表 涉及基建的问题中,往往藏着逻辑圈套。 政府决策事项中,有一个经典的 “修路问题”。A:先有路后有车。B:先有车后有路。A:路都不好走,谁买车?B:车都买不起,修路干啥? 说到底,“基建” 本身其实是一个复杂决策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