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天天念叨「急孝典」,我上去就是一耳光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夜間瀨玻璃丨文

根据我的不权威统计,在如今的互联网骂战中,绝大多数的争论都不会产生结果。

但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在每一场骂战之中占得高地,随意指摘别人。

急了?

要想知道必胜的秘诀,其实先需要观察每一场争斗。

在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扣字战争中,双方最多僵持4、5个回合,之后就会因为某几个**「典中典」**的出现而一拍两散。

这几个典中典使用起来可谓无往不利,在使用这些**「典武器」之后,一场普通的互联网争论也往往会在大孝**声中结束。

我想你知道我要说什么了,但别急。

我们采访每个参与了互联网扣字战争的人,他们都不想回忆起那段痛苦的梦魇。

最后,耐不住我急的他们,将手指移向了角落的一本必胜法则,从颤抖的嘴中不自觉地抖出这三个字:

「急、孝、典」。

「急、孝、典」就是藏在社交媒体中的核武器,在日常生活中不显山不漏水,充满神秘。

但在互联网上,它又充满攻击性,你不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以何种姿态突然出现,你也不知道第一个打出「它」的会不会是自己。

「急、孝、典」这个互联网词组并不特殊,组成部分也没那么新颖。

分别是,早在20年前互联网论坛上,玩家用来称呼游戏厂商腹泻式官宣的「急了」;

和最近为了针对粉丝群体,研究出可以进行降维打击的「孝子」;

还有词义被翻来覆去修改,从褒义到贬义不断扭曲进化而成的「典中典」。

将它们拆开,这些零散的词语只是互联网词汇的冰山一角,其本身附带的那些聊胜于无的攻击性,都在互联网的蹉跎中被磨灭了个干净,也无法再成为滴入滚烫油锅的那一滴冷水。

但在无数次的排列组合之后,甄选而出的「急、孝、典」又成为了互联网真正的杀器。

微博@寒舞C

有人在遭受迫害之后将**「急、孝、典」称之为「精神胜利法」**,它没有区分出争论的对与错,而是粗暴地将双方平等的地位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拉开,让先开口的一方实现了精神上的高贵。

这就是「急、孝、典」在如今这般通俗易用的情况下还让受害者如此恼火的原因。

**它并不是三个伤害很高的技能,却能组合出一套可以用来秒杀的combo,**因为它是一套相互闭环的逻辑体系。

试想一下,当你认为对方的观点有问题准备进行反驳时,还没说两个字,一句「急了」就让你的立场发生了微妙地转变。

如果这时候如果你选择了无视,平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也许抱有私心,也许客观中立,但因为「急」而产生的立场改变会直接定性你的观点,观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因为急,而暴露了你的孝」。**

至于观点的出发点、内容、结论,这些都不重要,在坐实「孝」的身份之后,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典」。

这套话术不用管先后顺序,但讲究一手必杀终结,一定要连续击中三次,让其中的某一个字完成封喉才能彻底杀死对话。

如果进行到一半对方发现了你的意图,那么这段属于「急、孝、典」的逻辑闭环就会被打破,而互联网的永动机便会就此产生。

当然,如果唐突之中发现了第三者的介入,那「急、孝、典」也可以将每位参与者变成相同的样子。

这大概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每一个虚心的求道者,到最后都会被重塑成了聊天记录中最抽象样子。

他们也许一开始并没有像参与进这场战争,但你要知道「典武器」它是真的能造成辐射,天天盯着「急、孝、典」在面前跑来跑去,谁也架不住这种折磨。

为了抵制「急、孝、典」,有人学会了最直接的方式,直接点进扣「典武器」人的空间,见招拆招,最后心满意足站上制高点向下扫射。

也正是这样,很多人开始发现「急、孝、典」是有极限的,它还不是互联网必胜法则的全部,那些深谙互联网语言的人在总结经验之后,总结出了「互联网君子六艺」:

「急、孝、典、乐、蚌、麻」。

只要习得这六门技法,在扣字战争中你将以一当十,大杀特杀。

国外也有一套类似的技法,但可惜他们奇差一招,没有悟透关于「典」的神髓。

批话说的有点多了,咱们正经起来。其实早在2年前,就有不少网友虽然已经了解了「孝子」与「典中典」这类攻击性拉满的词汇。

但当时不流行这些,他们往往会在评论区打出一个**「就这?」或者「不会吧?不会吧?」还有「不会真的有人xxx吧,你可别逗我?」**这类带有讽刺意味的词汇,嘲讽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现在看来,其实这套说辞也已经带上了「急、孝、典」那种不容反驳的意味,但相较于「贴标签」的交流方式,它们更多是在针对语句本身。

用「就这?」破坏言语本身的含义,用「不会吧?」来让原作者进行自我怀疑,紧接着来一句「不会真的有人?」来达到嘲弄的意味。

那时候山泥若还没有进局子,一边直播一边嘲讽着面前流水一样的弹幕。

如果被这三招恶心到想要回怼,那么「他急了,他急了」就在背后等着开始下一轮的嘲讽。

这些嘲讽的词汇或阴阳怪气或辛辣逼人,在上面有一句**「他都是白银了,你为什么还不顺从他呢?」**

到底下还有一句**「急了,这就是你的丑态!」**等着。

配图仅作举例,海子姐也是只是举例

这些字词的互相组合,将「与意见相左的人和谐沟通」变成了一件需要奢望的物什,随手一搜到处都是抨击这种阴阳怪气词汇的发言。

这时候有人发现,相比这些流窜于网络的互联网词汇,「急」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组成部分。

在20年前的厂商发布会上有人用「急」,它可以被解释为「急切」「机急」;

在20年后的日常生活中有人用「急」,它可以被解释为「焦急」「惶急」;

但在20年后的互联网争吵中,有人用「急」因为他只想指责对面「猴急」。

「急」太好用了,它大众,所有网民都能浅显地明白他的意思;

「急」也太恶心了,它笼统,所有网民都可以通过它来模糊曲解原本的意思。

它出现在各处,好用的同时又用恶心人的体验来强调自己的存在感,这让「急」在20年的互联网变迁中,使用率永远保持在一线。

多数人对于「急」的厌烦,是因为自己的意思被曲解,被践踏。

自己讲出的话浅显一点是一个与他人意见相左的观点,深入一点是属于自己的见解与思考,这些内容并没有得到合适的交流,反而是被一句「急了」搅浑,看不清原本的样子。

这或许也是各个社交平台气氛越来越差,越来越常出现「急、孝、典」的原因。

条理清晰的举证被一句「典」盖过,旁观视角的中立视角被一句「孝」定义,认真诚恳的口气被一句「急」模糊。

曾经细致准确与他人交流的语言都被「急、孝、典」这支马克笔涂黑,久而久之,那些在我们的脑海中活络的思想,精巧的观点,严谨的举证方式都消失不见,只留下一摊「互联网交流方式」。

在「品,你细品」中,有人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在「就这?就这?」中有人脱离了自己的认知,在「急、孝、典」中又有人模糊了自己的思维。

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带给了所有人一种新奇的表达方式,但在这种表达方式形成习惯之后,再遇见曾经怦然心动的物品,只能脱口一句:

「乐」。

语言的模糊,认知的脱钩,让思维再也不像曾经一般活络。

很多人常常遗憾于自己奔波于生活而失去了「深度」,开始抱怨自己的思想落入俗套,没有了曾经面对「诗和远方」的憧憬,最终,只能陷入「急、孝、典」的逻辑闭环中与自己拳击。

也许一天,两天,你并不会感觉到自己与之前产生了什么差异。

但如果在某一个美好的下午,你像我一样,在浅薄的生活中面对一张怎么也划不开的色图,看着评论区讲故事编段子疯狂发癫,而你忸怩半天,脑海中只有「急、孝、典」划过的时候;

「孝死,你急得不行的样子真的是典中典。」

-END-

往期精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北京中关村退租潮已造成超 10 万平方米办公楼面积空置,主要问题出在哪里?中关村还能否回到之前的景象?

知乎用户 马力在知群​​ 发表 中关村的写字楼,有不少是以前电脑城改建的,前几年便宜,现在也贵了。整体中关村的房租都偏贵,而交通之类也不算太好,离居住区都比较远(中关村附近的房子往往比较贵,打工人一般不住在附近)。 大家以往认为中关村是互联 …

如何看待中国新闻周刊杨时旸写的关于 “小镇做题家” 发言?

知乎用户 千寻百度 发表 网友们说了这么多不满,就没发现问题吗? 易烊千玺这一类资本捧起来的明星为什么要考编啊? 他们缺资源吗?他们缺钱吗? 他们背后的资源本身就很强大了,可以让他们代表中国青年在联合国发言,这得什么样的操作和关系才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