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注定拍不好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最近《我本是高山》,热度很高,看得我血压也很高。

本来把张桂梅的故事原原本本拍出来,就是一部佳作,但电影拍出来,真是各种“作”。

又是山区酗酒的母亲,叛逆贪玩的学生,强迫学生剪发的老师,又是拿亡夫当精神支柱的“张桂梅”。

总有一种感觉,这部电影的编剧,是用自己走艺考路线的经历,靠着看了几部爆米花电影,来揣测张桂梅校长、臆测华坪学生、推测乡村生活。

家境优渥,成绩不错,一路电影名校的人,是拍不出那个真正的农村苦难的。

他们对人生苦难想象的下限就是:在大好年华上网、逛街、荒废青春。

然后在二十或者三十年后,对着月亮喝常温燕京,对自己不爱学习的行为悔不当初,感慨自己毁了自己的人生。

这部电影的编剧,根本没有去了解这些她们口口声声要帮助的“山村女孩”。

现实中的山村女孩旷课的原因,或是家中贫困无力交学费,或是早早嫁人,有的要帮忙务农,还有的要照顾弟弟。

对于她们而言,如果在干农活之余,能有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们都会牢牢把握机会。

如果能专心读书不干农活,她们都会感恩戴德。

如果在她们想要专心读书的时候,遇到了华坪女高这样有能力帮她们改变命运的学校,她们只会感叹这是生命的奇迹。

这种心理,是看言情小说和青春片长大的小孩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他们会产生很严重的认知失衡。

在编剧眼里,饿死事极小,剪发事极大。

那可是把一头乌黑亮丽,随时可能染得五颜六色,烫成大卷小卷的长发剪掉啊。

没了头发,还怎么待我长发及腰?还怎么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还怎么一朝结发从君子?

编剧哪怕看个纪录片都知道,剪短发后,能省下大把洗头发、整理头发的时间,用来背单词、做习题,华坪女高的学生是十分乐意剪发的。

结果到了电影里,就成了张桂梅校长强制学生剪发,女生哭哭啼啼。

不断强调学生的不自愿,受困于规则、屈服于强权、失去美的权利……

这部电影真的是要美化张桂梅校长吗?

因为无知,编剧又把欧美肥皂剧的套路,套在了中国山区上。

现实中是父亲酗酒家暴,电影中改成了母亲酗酒。

在山村,喝酒的母亲其实很少,喝农药的母亲还有可能。

母亲不做农事打孩子很少,更多的是母亲做了农事,还要挨打。

为了“合理性”,编剧设计了一个自以为巧妙的桥段——丈夫去世,母亲郁郁寡欢,所以酗酒。

首先,以我对中国母亲的理解,只要孩子还在,母亲就绝对绝对不会崩溃。

其次,在把女儿视为行走的彩礼的山村,你凭什么以为母亲这个角色,当初就是自由恋爱的?

丈夫去世,妻子酗酒,虐待孩子,这种典型的欧美影视剧套路,非要搬到中国来,水土不服是很正常的,编剧非要强调是实际考察后的结果。

只能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山村的了解,已经超过这电影100%的编剧。

据我所知,这部电影在宣发时,一直主打的是女性力量。

但拍出这种东西来,真的是为了讴歌女性的伟大嘛?

说实话,看到这种“山村三体”我倒也不意外。因为在中国的影视行业,这种何不食肉糜的编剧真的太多了。

近些年的影视剧,充分展示了制作团队对贫穷的无知,对苦难的想象力缺乏,几乎完全不会拍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住独栋的毕业生,穿名牌的打工仔,最大的困难是要交不起房租,最大的挑战是公司任务繁忙。

每天最痛苦的是TA还爱不爱我。

我不知道离生活这样远的影视剧,怎么去真正还原泥潭中的苦难,就像《我本是高山》的编剧也不知道,人可以有信仰,可以是伟大的。

在他们眼里,精神支柱就只能是情情爱爱:

让他们写秦始皇,他们得在六国搞出六个白月光来;

让他们写司马迁,他们得说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纪念初恋;

让他们反思二战,他们得弄个希特勒初恋被犹太人弄死的前传;

就算让他们改编三体,程心也得是个痴迷三体人恋爱脑,或者对罗辑因爱生恨。

躲开了泥泞,一尘不染的主创团队,从头到尾都是不是很理解张桂梅的。

他们当然是同情苦难的,但他们根本不太理解苦难。

在他们眼里,世界应该充斥着昂贵楼盘的名称,奢侈品牌的款式,每顿饭几百上千的餐标和一瓶抵得上一个月工资的矿泉水。

群租房的闭塞,食堂盒饭的寡淡,通勤的漫长,指甲盖中的泥污……这些都应该不存在的,也没有啥意义。

所以尽管他们极尽想象,也无法窥见华坪女高从校长到学生的真正的生活。只能靠技法编写一段段“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我觉得,这就是这个故事折射出来最悲哀的部分——

很多人穷尽一生,终于被他们看见,但始终无法被他们理解。

就像那个“皇后娘娘天天吃烙饼”一样。他们对穷人的理解,就是“低收入者可以把几套房租出去”。

所以别说那么多“高山”了,好好看一看“底层”。

最后说个事

公号算法变了,为防止看不到我的更新

大家可以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算我跪下来求你们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未被《我本是高山》理解的张桂梅 | 舆论手札

在全国公映前,制作方恐怕无法接受《我本是高山》引发的争论,即使这种令他们不爽的聚焦也会带来关注。但随着更多人加入这场电影论战,并且对电影持负面态度,间接增加的关注能否转化为票房,会不会引发更糟糕的效应,是要打问号的。 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需 …

央视又翻车了

文/魏春亮 我的微信,防失联 ** 01 ** 以张桂梅为原型的电影《我本是高山》,正在全国进行点映。 虽然张桂梅校长的故事感人肺腑,但这部电影却出师不利。 首波看完电影的观众给出一片差评,而且差评的理由还出奇一致。 这些理由总结起来,主要 …

为什么说《隐入尘烟》全片没说苦,却完美演释了苦的天际?

知乎用户 轩子​ 发表 真正的苦都是无声的,因为他们发不出声音,更没人听也没人在意。最终他们习惯了沉默。 曹贵英因为身体的原因,被家人当作累赘,无人在意。马有铁则游离于自己的家族之外,只有需要苦力帮忙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两人除了在彼此面前,大 …

海清主演的电影《隐入尘烟》想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主旨?

知乎用户 王说​ 发表 《隐入尘烟》足以让所有商业片羞耻。 他讲的是两个农民的故事。 马有铁,老得看不出年岁的农村老光棍。 曹贵英,一个得小儿麻痹、尿失禁、没有生意能力的女人。 马有铁被当作骡子使,曹贵英被哥嫂当累赘打了一辈子。 这两人被强 …

电影《隐入尘烟》给你带来了哪些思考?

知乎用户 简山在创业 发表 最大的感受是,像我这样农村出身,又在大城市打拼的大多数普通人,和在农村的马有铁贵英没有太大区别。 都如一缕尘烟。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对于没有经历过电影中这种生活的人来说,看到的是苦难,同情心会泛滥,唏嘘感慨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