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IMF 预计「中国将成 2020 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
知乎用户 晒太阳的书 发表 纽时刚出了一篇社论,作者是普利策奖的三届获奖者,挺大牌了,标题是:中国变好了,而我们病了,谢谢你啦,川普。(China Got Better. We Got Sicker. Thanks, Trump.) 文章 …
经济增长其实需要的就是一件事:
持续增长的消费力。
也就是说,也就是普通消费者在单位时间内能产生的最大商品消费量(记住,不是花最多的钱,而是消费更多的商品)。
经济萧条的本质是消费力的下降,不论这个下降是没钱,还是不愿意花钱。
当然,对于如今的中国,如果消费力下降,那么毫无疑问,是普通人没钱了。
没钱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但是总而言之,基本上都是有钱人拿着钱不消费,穷人提前消费也很难消费出多少东西,这就是如今的顽疾。
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如何提升普通人的收入,让大多数人有钱赚,有收入,能花钱,才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
那么如何提升消费力呢?
答案也很简单,提升单位时间内单位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说:
只要普通人在每个单位时间内赚的多了,那么他们自然也会有钱去消费,经济也能拉上来。
所以,本质上,还是需要新一轮的重新分配制度,将富人手里的沉淀现金(记得是现金)给拿出来,不论用什么方法,能让这些钱进入普通消费者手中,让他们去消费,那么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便有了。
除此之外还要做的,提升生产力了。
生产力的提升会早就单位商品的成本降低,从而降低物价,而降低的物价又会刺激消费,同时降低的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又可以提升总劳动力的收入,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消费也会进一步的提升。
所以一旦真的进入经济停滞,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分配和生产力提升,而其余的方法,不过都是饮鸩止渴罢了。
其实国家的时政方针都已经写出来了,就看你能不能看懂了。刘鹤副总理的书中暗藏玄妙,请诸君参悟。
刘鹤副总理在担任中央经历领导办公室主任的时候写道:
(一)充分做好应对危机长期化的准备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会长期化,“十二五” 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仍会处于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不会太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长远谋划。要充分认识过去 20 年全球市场不断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国际市场收缩在相当长时间将成为常态,必须转变战略基点、坚持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持久动力。要高度警惕这两年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对包括出口减少、对欧美债权缩水和资本外流等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和风险,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吸取 2008 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形势条件变化,做好应对预案。
(二)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转方式迫在眉睫
新世纪前 20 年是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这个基本判断不会由于危机发生而改变。但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新世纪前 10 年科学技术储备已在孕育新的产业变革,危机催生新一轮技术长周期的启动。许多大企业是在上次大萧条中诞生成长,这种成长和大国兴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能率先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跨越的国家和企业,才会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中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我国要发挥在新技术领域差距相对较小、资金丰厚、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整合全球人才、技术、资源,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竞赛中作领跑者。
(三)避免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重视调控由金融引发的波动
吸取两次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货币金融环境不能助长债务型经济过度发展。发展消费信贷要稳步推进,严格偿付能力审核;地方政府借债行为要逐步透明化、制度化,加强市场约束;银行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和民间融资要规范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强资本约束和内部治理约束,防止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
第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两次危机都表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波动存在放大效应,宏观调控要在关注真实经济指标的同时,更注重调控金融引发的波动,加快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弱化金融的顺周期性质。
第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美国金融业背离其应发挥的核心服务功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 “肇事者,这同美国金融业放弃行业传统价值、过度追求财富和创新有关。德国经济在这次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同德国的金融保守主义传统和金融业能够稳健经营密切相关。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既改善实体经济经营环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又抑制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四)调整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要积极化解我国 30 年经济高速成长阶段所累积的社会矛盾。当前欧美国家社会分裂、西亚、北非社会动荡的传染效应在信息化时代更加明显的情况下,化解我国社会矛盾的任务更加迫切。通过增强教育公平、完善财税体制、促进创业就业等措施,遏制在地区、行业、城乡、人群中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均衡提高需求支付能力。要创建合理水平的社会安全网,既能够 “托底”,又不养懒人,还要长远可支付,做到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的统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倡导理性平和心态,防止观点和立场极端化倾向造成社会分裂,推动社会共识达成。要促进机会公平,防止权力同金钱结合造成的社会结构固化和政府服务人民宗旨的背离。要坚决防止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政策,最低工资过快上涨、劳动者过度保护、工资水平提高过快,会使劳动力成本高于均衡,反而会增加失业和降低经济竞争力。
(五)新形势、新任务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
要深入研究美欧政治经济制度同两次危机产生演变的关联关系,吸取不同制度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运行的关系,创建和完善市场健康所运行必需的外部监管和内部约束,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升我国的制度优势。在我国转型升级任务极为迫切和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仍然薄弱的形势下,要防止对危机发生原因和我国应对危机相对成功的误解、误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快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保护产权,打破垄断,开放市场,促进竞争,为尽快实现转型提供利益和激励保障。
(六)塑造良好民族文化,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是国民素质和文化。从两次危机美国的情况看,大萧条前 10 年的繁荣时代,对物质 “成功” 的膜拜大行其道,美国立国之初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已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富的社会浮躁心态。二战后美国经济迸发的活力同其昂扬的企业家精神有关,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年轻人希望成为金融家、食利者,赚容易钱、赚快钱,企业家精神受到影响,科技人才培养后继无人,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削弱,产业转型升级停滞。南欧国家在这次危机中的境况同西北欧国家的差别,也同这些国家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国民性密切相关。
国民文化素质是一国竞争力的内核,在我国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俭朴诚实、艰苦创业、勤劳奋斗是防范危机的根本,安于享乐、不劳而获、快速致富是危机孕育的最佳土壤,要在全社会和企业中倡导持之以恒、敬业勤勉、不骄不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文化,创建以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和做贡献为荣的舆论导向和激励机制。
(七)在走出危机的激烈国际博弈中维护利益、适时出手
美国在大萧条和二战中,通过适时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战争,完成全球霸主地位的最终确立。我们也要抓紧做好自己的事情,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不轻易对外承诺,在参与欧债危机救助、扩大对外投资和购买等问题上,要谋定而后动,选择最佳出手时机,最大程度实现我国的国家战略意图和利益。还要认清顺差国家实际上在 “再平衡” 过程处于主动,不能在 “再平衡” 压力下,承担过多国际经济调整责任。
(八)在全球经济治理新构架确立过程中,由积极参与者向主导塑造者转变
在全球力量对比加速变化、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处于大变动和寻找新均衡的背景下,中国应发挥类似于美国二战后 “债权国” 身份在塑造国际新体系中的主动地位,抓住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的有利条件,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现实和趋势,清晰界定我国的利益,突破现有的由西方国家设定好的制度规则框架,反应和传递与我国利益相一致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关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重大国际议题的核心观点和主张,设置“中国议程”,推出“中国方案”,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我国际权力的制度化进程,最终赢得未来。
很多朋友都对这本《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很感兴趣,我就再多引用两段。除了上面的内容外,在 2017 年再版的时候重新增加了新的内容,我为大家手动录入一下。
2017 年版
三点政策思考
1. 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
对比研究的结论和目前欧债危机加速恶化的形式,告诉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对危机态势做出最坏的准备,同时努力争取较好的结果,既要应对突发性外部冲击和震动,又要做好应对危机结构性变化的长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有两个场景必须预防,一是危机升温而产生的巨大外部动荡;二是迫使一些国家转嫁灾难而走向变换形态的战争。虽然这两个场景在近期出现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必须防患于未然。
2. 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对比研究的结论也可以告诉我们,我国所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经济意义来说,在本次危机前,我国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海外市场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本次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的漫长过程,我国的战略机遇则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些实质性变化,认真分析我国与大国经济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巨大利益交集,明确提出解决全球增长困难问题的方案,在外部条件明朗后稳步加以实施。
3.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对比研究的结论还告诉我们,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换,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巨大冲击,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我们要借鉴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警惕卷入不必要的国际事件,切实集中力量、重点突出,扎扎实实的办好自己的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议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需要集中力量办好的事物进一步务实研究,尤其需要增强全球视野,提高量化程度,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关于两次经济危机的相同点,刘鹤副总理在开篇就做出了如下十点陈述。对比目前的情况,非常不乐观。尤其是最近(截止到 2020 年 7 月 10 日)美股和 A 股市场最近的强劲表现,更像是一场泡沫破灭之前的狂欢。要知道,苹果公司在没有任何实际利好的情况下,市值已经从 8000 亿美元左右直接涨到 1.6 万亿美元!特斯拉一年才卖几辆车,它的市值竟是丰田的 1.5 倍。数据都摆在那里,政策也都摆在那里,请诸君自己判断!!!
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1. 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2. 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3.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4. 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5. 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6. 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 2008 年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7. 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的形势变得更为糟糕。
8. 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9. 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10. 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基辛格定律” 可能被再次验证。
感谢网友们提醒,问题是之前的了。
本篇写于 2022 年 5 月,针对 22 年当下情况和未来情况 做了一些探索性思考,仅供参考。
听了 2022 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信息量非常大。也趁此机会,对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个体财富积累,做个小小的总结和探讨。
备注:如下内容包含演讲信息,如有记录不准确的地方,欢迎交流指正。
01
三架马车
经济学课本中经常提到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
在直播演讲中,对这 3 个方向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做了探讨:
1)投资
过去的经验主要依赖基建与地产,作为几乎是最长链条的产业(也许汽车仅此之),可以带动大批量的上下游,包括原材料、建筑建材、施工、装修、家电等。
几乎每一次危机与萧条,在信贷宽松后,从地产开始拉动,并带动一长串产业。而在信贷宽松后,也同步带动了许多楼盘的价格暴涨。这个暴涨过程,在买房人群的簇集下,可能会非常快,或者延续一段时间,例如 09-11 年、14-16 年,又例如 20 下半年 - 21 上半年。
基建地产似乎是过去 20 年刺激经济的快速药,同时伴随着迅速的通胀与房价上涨。
但这一次,基建地产刺激看起来很难。
地产行业经过接近 20-30 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供给;同时,也将部分区域的销售价格抬到大部分普通人都难以承受的程度(所谓掏空 6 个钱包)。
直播中提到了一个数据,4 月百强房企新房销售同比下降 59%。
a)上海一向是房价上涨的头几个中心之一,这次全部封控在家,肯定对新房销售有最直观的物理影响。买房人都不能去现场看房,谈何销售呢?
b)另外,至少有很大一批刚性购房需求被前置。还记得 20 年末 - 21 下半年的那波疯狂购房潮吗?最开始应该是一波投资和投机需求,在几个月内很快延申到刚性需求,并进一步导致积分摇号等限制政策。许多犹豫不定、原本可能在 2-3 年之间消化的刚性需求在几个月内被消化了大量。
c)以及尚未来得及调整和放开的调控政策。许多为了压制投机潮的限制政策仍在效力中,尚未来得及具体放开。
2)出口
出口同样不理想。
中国出口已经在全球占比 16-18%,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占比。
直播中提到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中国出口占比从 3% 提升到 18%,上升了 15%,而美国下降了 15%(具体的数据待确认,应该没记错吧?)。也就是说,中国出口提升的 15% 份额几乎等于美国失去的份额。
而挑战在于:一方面中国出口在全球占比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希望再有大幅提升,有挑战;另一方面人力等各方面成本上升,产业链在转移,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而短期又面临病毒和俄乌战争,基础物流受到影响。
总体而言,出口占比已到较高比例,并且自主可控性弱,外在影响因素多。
3)消费
相比出口,消费看起来自主性更高。稍许幸运的是,国内人口庞大,至少整体消费力的基础没有太差。
一个被多次提到的建议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不明显,需要用财政政策直接刺激。
而具体来说,包括几方面:
a)一种是直接向普通百姓发钱。形势可能有好几种,比如消费券(刺激百姓消费购买,有利实体经济,而不是投机等)。这种方法在美国也有尝试,例如疫情期间直接发放美金。
b)第二种则是减免社保缴费,或者补贴基本工资。工资社保几乎是大部分企业的主要开支,如果在工资社保上有所减免,企业压力减轻,也可以缓解破产失业的现象。
c)第三是与房产相关的开支费用,例如减免租金、房贷展期。
与房产相关的减免刺激类财政政策,已经在陆续推出。包括这 2 天的房贷利率下调、房贷展期,能看到一些最宏观的方向性政策,但具体措施落地仍然需要一些时间。
这几种方法与企业和个人都有一定关联。
第一种方法虽然与消费者有关,但实际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增加收入;第二和第三种方法则是与企业成本开支相关,减少成本费用,缓解现金流。
方法看起来是有的,但增加消费、扩内需并不是一个新词汇。这个思路几乎是喊了 10 多年了,这一次显得格外突出。
但挑战也很大。
一方面,在这次严重的下滑后,许多消费者的预期会大幅下降,未来不确定性保持高位,控制或收缩消费可能是大部分人比较理性的选择。已经有调研显示,目前消费者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投资消费。
另一方面,在演讲中提到,收入结构差异非常大,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大幅超过中等收入人群。
对于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体来说,两头粗 + 中间薄的结构不可取,中间厚的结构是可持续的关键。
宏观的解决思路也同样在演讲中提到:收入再分配 + 税制改革,例如对高收入组人群的有效征税,以及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等。
总体而言,房产基建的投资手段有点到头,出口方法有困难(当然也有部分优化方法),消费看起来是短期最直接的突破口。
直播中也反复提到,20 年疫情后的恢复与目前情况的不一致。
20 年有几个特殊之处:1)主战场在武汉,武汉对整体经济影响较小;2)疫情病毒本身在 20 年传播速度没那么快,方法仍然可行;3)全球其他国家受到影响更大,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而 22 年的直接影响在于长三角,上海更是物流中心 + 制造中心,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02
科技竞争
在上面聊到出口时,提到过中国出口占比的提升,相当于美国失去的部分。这也能印证这样一种竞争关系。
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并非由自身科技创新促成,而是更多依赖海外科技技术,包括芯片等,在国内市场做应用。
但目前国际竞争关系在,底层技术的断层会影响一系列产业链条。
国内科技发展的几个挑战在于:
1)理论上,科技发展应当与资本相辅相成,或者有资本引导。
2)但过去的历史方法,资本与科技是脱离的,科技创新更多采用财政手段,资本供给有限、并且缺少活力。
3)另一方面,资本本身追求短期利益与确定性。对有风险的投资标的和长期忍耐,接受度不高。
4)过去的科技发展,有国际合作,而 19 年开始国际合作大幅下滑。
图:中美 AI 合作在下降
来源:清华五道口
当然,过去的科技发展也有自身的大幅投入,但许多科技的突破需要时间与沉淀。
图:各国研发投入 40 年增长变化
来源:清华五道口
包括从资本市场来看,也是一样。
国内的硬核底层技术公司,首先在技术层面需要追赶,其次更有挑战的是,如何找到自身对应的市场。
以 GPU 为例,全球 GPU 龙头英伟达 Nvidia 能成长为如此规模的公司,得益于几个方面:1)在高利润的游戏市场站稳脚跟;2)并且通过游戏业务的利润现金流,找到新的、更长久的增量市场,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自动驾驶。
前期也写过一篇,介绍英伟达 Nvidia 的情况。
而国内芯片公司面临的挑战是:1)海外底层技术公司技术和产品实力强劲,占有很强的全球市场,以及国内 2B 市场;2)国内厂商产品和技术实力需要持续突破,不一定能够直接满足国内客户的现有需求(国内客户仍然可以采购海外大厂产品,如英伟达);3)高精尖产品虽然有精密的技术,但不代表直接有效的广阔市场。
图:寒武纪股价走势
来源:雪球
这需要时间与过程。
03
财富累积与风险控制
知乎上的一篇帖子非常有意思,从财富累积与风险控制的角度做了一些实际的思考。
链接:
当然,其中的部分方法策略思路在现今的经济背景下,需要重新考虑;但一些大的思路值得反复思考。
总体来说,包含 5 点:
1. 控制消费欲望
2. 多读书多学习
3. 建立第二种收入
4. 把工作当成一种投资
5. 认知套利
详细的内容,可直接参考链接中的文字,在这里不多赘述。
其中的几点,与几位经济学家和一些呼吁也不谋而合。笔者结合当下的情况,做一些补充。
1. 顺势而为
个人和群体的努力是重要的,但如果方向错误、或者不在正确的势头上,200-300% 的努力可能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一方面需要关注判断整体的趋势,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需要根据趋势做出判断,无论是创业、生活、财富或工作。
就像在过去 20-30 年,房产收益大幅超过国内股权收益,这也是由于房产的大趋势。(例如网络上多次提到的,侃侃而谈的股权收益不如轻松的房产收益)。又例如过去 10 年,整体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全方位收益。
而国内股权收益有限性的原因,也在直播中有所提及。
最高速发展行业的股权收益,由于本身企业的特性(初期亏损 + 长期投资),主要的收益并未在国内体现。而国内资本市场退市等机制不健全,导致股市并未很好反应经济增长。
一方面,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多,存量资金有限,资金分流。另一方面,美股则有相对不错的退市制度,每年上市和退市都有 300 + 家。并且国内散户投资占比太高,许多更多类似社保和年金的机构投资人。
2. 控制消费欲望
这一点与上述第一点类似。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会有许多的扩张冒险尝试,对于企业而言,是扩产投资,对于个人而言,是借贷投资。
例如前几年,有不少个人高负债购买资产,备选方案则是出现问题后,抛售资产。这一策略可行的前提是资产本身在上涨通道。但目前的行情下,上涨空间也越来越有限,甚至短期内会下滑,因此风险控制成为必要。
同时,资产也在分化,包括一线城市与二三线从城市,以及一线城市的不同区域,甚至不同新老资产。
3. 建立第二种收入
无论在经济学家直播,或者其他呼声中,都多次提及了:对于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应当建立除工资收入外的第二种收入,例如投资收益或者其他副业。
投资收益包括租金收入、资本市场收入。
其他副业则可以参考帖子中索提到的几点:1)主业做预见性工作,副业做不可预见性工作;2)建立足够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尝试做一些探索。
4. 把工作当成一种投资
帖子中提到了通过过去 10 年的工作股权收益,即来自最大的互联网浪潮,实现了个人收益。当然,在当下的环境中,这种思路已经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当然,仍然有一定操作空间。
但其中的思路仍然是可借鉴的:1)高薪资无法使人富有;2)工资收入缓慢提升,欲望开支同步提升,最终手停口停。
5. 认知
这里就摘抄下原文吧,不多赘述了。
普通人容易陷入工作的细节中,这种沉迷让人在专业技能上高速成长,确影响了认知的提升。今天满天飞割年轻人韭菜的套路,与割老年人的保健品本质上一致。
04
总结
洋洋洒洒了好多,无论如何 企业与个人,多加思考,认清形势,积极行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星辰科技随笔
啥情况?过了这么久突然就火了?
经理问老板,今年效益不太好,员工的年终奖可能发不到一万了。
老板先让经理放出流言,公司效益不好,可能会裁员,然后找了几个人去办公室谈话。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不知道会不会裁到自己头上。
然后老板发了正式通知,公司效益不好,准备降薪 20%。大伙松了一口气,虽然钱拿少了,但是工作还在,不用担心被裁了。
月底该发工资了,经理突然宣布,自己主动将工资降到一元,补上员工的降薪额度,工资不降了!大家欢呼雀跃,好像是涨了 20% 一样。
年底了,老板开会通知,连夜劝说董事会,放弃今年的利润分成,给每个员工发 5000 年终奖,让大家好好过年!全体员工痛哭流涕,好像发了一万五年终奖一样。
感谢邀请,这也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如果 L 型的底部比想象中更低,有很多问题可能会被重新思考。
言归正传,我相信现在很多朋友依然会用 2017 年 - 2019 年对于 L 型的判断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速,当时社会有一种奇妙的共识叫做保六,意思是长期经济 GDP 增速会在 6% 以上,这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在做出这个假设的时候,大家其实都知道,在 “更长期” 的时间里面,我们的经济增速会变得更低,但这不妨碍我们短期为自己找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冠状病毒结束后,我们的经济增速会回到之前的趋势线上么?回到 6% 的增速?
历史经验并不乐观
这个结论其实非常令人不安,因为它有一个体验糟糕的推论 - “我们终将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长期来看经济增速就是会不断下降,与危机与否无关。但这个结论其实更糟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连尝试避免危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从” 长期 “中脱身,短期来看,这种降速的过程我觉得微观上是偿付性危机和流动性危机次第发生的结果。例如我们如果把 09 年之后 - 11 年希腊债务危机正式发酵完成之间的故事拉出来看
可以看到危机后发生的事情如下
历史并不简单重复,如果说这次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有可能这次治疗流动性危机之后,偿付性危机的程度更大,而且这次的偿付性危机可能发生在主流经济体里,而非希腊这种小国家。
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想是因为,这次为了治疗流动性危机,美欧日都已经把货币政策弹药打完,为了面对潜在的偿付性问题可能需要使用 MMT 这样的工具。黑天鹅都是很难预测的,但这种做法的脆弱性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认为未来 3-5 年经济可能仍然有降速的风险是合理的,不仅在长期合理,在短期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问题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所以在这个回答的第二部分,我想引用很多 80 年代中国经济工作者的思考,在那个年代里面,大家在迷茫中寻找方向。我觉得如果经济降速发生,又会有很多争辩发生
首先要说,研究新中国经济历史是一件富有乐趣的事情,因为很多东西都可以在今日的事物上找到映射
比方说这篇文章题目是否会让你想起很多东西?
《要理直气壮地抓社会主义利润》 - 孙冶方
比方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是非常超前….. 甚至超前过分….
《政治统帅经济就是政治为经济服务》 - 林子力,有林
简而言之,在中国经济没有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未来的看法,有两种。实际上我觉得他们都没错,中国高速经济发展是因为在这两条道路之中选择了相对中庸的做法。我自己是很讨厌走极端的,我总觉得有底线的妥协反而更有利于前进..
这一派的看法可以简化成 - ”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日益膨胀的社会需求和有限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 我们平时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是这种基本矛盾更笼统更概括的说法 “
当然如果看到了这一点,很有可能对于 19 大矛盾叙述的改变,就会有更多的想法…..。我一直认为,2017 年 10 月份,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会是一个很大的宏观范式转变,短期一点说,铜价,风险资产价格从 2016 年夏天开始的复苏幻觉被它中断。长期一点说,我觉得它可能是中国资产价格,尤其是权益市场的上行起点。从社会主义经济矛盾的角度出发去理解 19 大矛盾叙述的改变更为贴切。当然我们现在需要思考 2017 年 10 月份的设想会如何在冠状病毒事件之后被实施。
从我自己内心来说,我其实对这一派更有好感,但我想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善恶往往同源
” 我心中最大的目标,就是要使农民彻底走出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残余的阴影,农民应该是一个有主权的 “自由人”……. 要是农民自己能够依托一块地权和社会交往 “
可以说,虽然我是个菜鸡,但我心中的目标之一,也是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是一个有主权的 “自由人”,要使中国人可以依托自己的教育成果,和全球社会交往,自负盈亏,自求发展。
可以说整个 80 年代,很多时候都在争论到底经济发展的桎梏到底是需求不足(开放),还是供给不足(短缺经济学)。
如果未来我们的经济降速,历史是会押着同样的韵脚重复发生的,我们还是会有这个争论,需求不足(扩大开放,拉动内需),还是供给不足(要素改革,土地政策?)
而我想说的是,最好的做法很有可能是折中的。
扩大需求为根本,完全否认短缺经济学也有自己的问题,资本过剩的情况下,产业的调节可以由货币政策完成,但接受了资本主义就必须接受它的一切,这种道路下我们必须接受房龙的那个残酷预言” 国家之船 “(古老的木船变成了焕然一新的现代轮船,但船长和船员还是同一帮人,按照老规矩来驾驶船只)
重回短缺经济学肯定有自己的问题,但其实中国人口摆在这里,人均资源的匮乏是一个核心桎梏,新能源的尝试其实在我眼里就有点像是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的一种尝试。很多领域的供给依然是没有市场化的,比方说最近说的很多的免税牌照….. 免税商品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它的供给并不是市场化的,完全否认短缺经济学在今日中国存在的痕迹也是武断的。
我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做法是,承认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不去讨论哪一种方法论具有天生,一定的优势,尽可能建立一个包容多种方法的社会机制,然后在合适的时候看菜下饭。
如果经济的降速发生(其实即使我们经济增速能回来,欧美的经济增速可能也下降了,我觉得这是很多时候金融市场开始调节自己对于回报率预期的长期经济推手),以上是我猜想可能会发生的争论,以及根据 80 年代大家讨论结果,我心中更好的答案。
经济增长并不是 2020 年的核心议题,所以不必过于纠结增速多少或是快慢的问题。
毕竟在外有鹰酱的孤岛政策导致国际政治进入新一轮动荡导致外贸受影响,而国内既要面临新冠疫情问题,还要面临南方水患问题。
2020 年的主题是活下去,定调是苟延残喘,而不是勇猛突进。
目前经济最大的问题是鹰酱主导的全球分工及延伸的市场贸易体系逐渐瓦解,兔子没有各种霸权无法进而拿到世界政治经济的主导权,这种国家竞争退一步基本上就意味着任人宰割。
进退两难——这就是对目前境况最简单的表达。
未来 3-5 年不是困难期,而是迷茫期,到底该怎么做,这次水下可没有石头了,更何况还有远处的海盗虎视眈眈。
我国的小农经济其实是一种很稳的方式,也给了我们很多指引——譬如最简单的,那些在之前 3-5 年大手大脚的人,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寒冬,真的会衣食无着。
我没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看法,只能奉劝各位不要逆势而为。
“要坚决防止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政策,最低工资过快上涨、劳动者过度保护、工资水平提高过快,会使劳动力成本高于均衡,反而会增加失业和降低经济竞争力。”
看笑了。
今年全中国有亿万富豪 5.5 万人,千万富豪近百万人
问题就是在这里
亿万富豪太多,百万富豪太少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增长有一点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
那就是发达国家的亿万富豪大都把钱花在本国,我们的亿万富翁大都把钱花在外国
这就造成了,亿万富翁越多,消费动力越少的问题
比如你有一百万,你钱都花在哪里?
衣食住行,旅游,上学,投资大都不会出国
你有一个亿,你的钱就容易花到外面去了
孩子美国生,媳妇日本整容,家人欧洲旅游,连吃饭都是外国牛排,喝水可能都是法国货,甚至看病都出国
也就是说百万富豪给别人赚的利润,大都留在国内
亿万富翁给别人的利润出去的多
刺激消费刺激的是在国内的消费,出去消费了,国内也有利润,却是外面吃肉,国内喝汤,甚至汤都没得喝
很多人会说国家有外汇限制
其实限制不了亿万富翁
何况很多亿万富翁的国籍都是外国的
这是摆明了钱要出去
在百万富豪满地走之前,国内消费刺激,刺激也是白刺激
越刺激,利润出去的越多
我们的日常消费中的利润大都跑到亿万富翁手里去了,再由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拿到国外花
这等于全国人给欧美打工
没有利润,哪里来的增速?
所以 996 没用,加油干的效果也不好
让资本家把钱花在国内效果更好
如果他们不花,那就把钱花在开工资上,让百万富豪花
其实日韩一直在引导有钱人把钱花在国内
虽然效果也不算很好,但是比我们好
而美国是穷人把钱花在进口商品上,大款把钱花在国内,他们就没有这个烦恼
人家是消费一刺激就刺激到自己身上
我们是一刺激刺激到别人身上
很有一点替别人进补的感觉
这已经是很明显的问题了
国家限制外汇出国,限制某些人的海外投资,都和这些有关
其实续限制的未必是外汇和投资,而是利润想留国内,却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
很多大富豪都是成本留国内,利润拿出去
我们社畜都会有很多收入花在国外品牌上,何况那些富豪,他们给国内留下的利润恐怕也就一点点
而把更多的利润留在国内,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是限制工作时间
打倒奋斗逼,两个人的工作四个人干
加班费比多请一个人贵
就业岗位增加了,小款多了
消费动力迎刃而解
实际上欧美国家很多都是这样搞的
不直说目的罢了
其实就是中产最喜欢把利润留给国内而已
当然了,香蕉人除外
我有个办法:
1,可以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能够有效对冲、压制经济刺激措施导致的社会风险;
3,可以凝聚社会共识、提高政府声望,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提供条件;
大家猜到是什么办法了吗?
GDP 核算中不包含问题,这也是阻碍 GDP 发展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经历过一个思维的转变,到底是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科技进步会极大地增加商品的供给能力,这样人们不再为高昂的商品而困扰,也就是说只要科技在进步,每个参与者的平均产出增加,也就意味着可以消耗的商品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经济便不会出问题,直至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危机出现。为什么经济会出现危机呢?竟然意外的发现生产力极大的发展前提下,人们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比例增加,也就是产出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增加,但消费需要没有,问题出在哪里?自然是 GDP 衡量经济体发展状况中忽略的地方 - 分配问题。
假设社会产出和消费的主体是中产阶层,当中产阶层产出商品后会获得报酬,但是这个报酬比例逐渐少于资本收益的趋势下,就会得到一个结果,资本积累越来越多,并且希望变得更多,那么就会继续扩大产能,而由于流入中产阶层的报酬占比变小,形成了产能与需求的不对等,消费能力下降,产能过大时会伴随着市场的出清,价格必然下跌,下跌意味着资本收益率下降,削减开支和降低人员需求,中产大规模的失业,进一步削减了开支,陷入恶性循环,但也有好处,资本由于投资受损而湮灭,市场出清后进入下一个周期,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经济下总是伴随着周期性的上涨和下跌,理论也逐渐演化为需求决定供给。
2. GDP 不包含社会福利
为什么有的经济体更愿意把钱都拿来消费,而有的经济体的居民则更加倾向于储蓄,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 GDP 不包含的指标,那就是社会福利,在基本社会福利缺失时,人们不敢去把钱大手的花掉,储蓄率高(储蓄率是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负债率是负债占 GDP 的比例,两者描述不同的东西)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和社会福利缺失所导致的危机感,同样,人们更多的参与生产却又不愿意消费,同样造成产能过剩问题,这样 GDP 增长也会受限,大家就会问了,为什么以前没出问题?
3. 对外出口输出大量的产能
如果在封闭体系内,居民不消费必然伴随着价格的下跌,甚至诱发经济危机。但是加入 WTO 以后,我国的经济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自己的居民不消费没关系,你生产了可以买到国外,赚取大量的外汇,以输出商品获得美元信用,以次维护人民币国际汇率稳定的锚,并且这也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对他来说相当于输出了美元信用,换来了大量的实际商品,比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等,外汇储备中一部分又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回归到美国,支撑其基本政府支出,百利而无一害。我国也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现在全球都在使用着中国制造,当然也要感激日夜加班的我国劳动阶层,虽然有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称号,但并不意味着福利能排在偏上的位置,劳动力的 996 都变成了被宣传的东西,即使人们的劳动收益少一些,对经济影响也不大,因为增速很多依赖国外的消费能力。
4. 每次出问题都是国际经济动荡
我国 GDP 增速下滑最明显的是 08 年经济危机前夕,出口受阻,这条消耗产能的渠道就会出问题,一定伴随着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下行问题,很多经济问题国内都不着急,比如生育率,社会福利,而每次出口问题暴露后,总是有大的措施来维护,比如中美贸易战,你加税我就贬值,总能维持出口的规模,汇率可以调控,但经济环境不是我们国家能够左右的,尤其是疫情下,出口压力不亚于 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那么世界工厂强大的国际需求能力骤减,这么庞大的工厂停工意味着对 GDP 增速贡献的极大削弱,仅仅核算 GDP 时净出口确实占比不高,但要论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这个贡献率就大了。
5. 解决方法还是以去产能为主攻方向
出口受阻,产能问题又出现了,GDP 增速就会下降,怎么办?当然是挖掘内需,08 年怎么挖掘内需的呢?这是一套组合拳,首先是家电三下乡,解决了家电方向的产能问题,其次是拉动基建,带动地方棚改和新房的需求,再次配合强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的货币涌入市场,极大的拉动了内部需求,比如房地产对 GDP 增长贡献率骤增,人们担心手上的货币贬值过快,都会尽快丢出去换来商品,各行各业表现出鸡血般的繁荣。本次自然也不例外,出口受阻解决办法必然是扩大内需,比如各种平台的优惠劵,地方政府的货真价实的消费劵,毕竟可贸易商品不能通过 “涨价去库存” 的方式,不如房地产那么好处理。
6. 代价是什么?
但不能看不到代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满足货币派生的基本流程,也就是超发货币也不是免费给你的,而是借给你的,要付利息的,就和家庭消费一样,靠储蓄过度消费代价是未来的家庭意外事件保障,靠债务消费只会增加未来更大的压力,比作 GDP 的话也是如此,只挖掘内需,挖掘后用于消费的钱并更好的分配给中产阶层,而是进入了特定人群的口袋,只关注 GDP 的好看,但却没有反映到分配问题,那么一定未来遇到问题更难办,因为居民没有那么多钱去给挖掘内需做贡献。
其次,近十年货币供应量已经翻了 5 倍以上,6 月的余额已经突破 210 万亿,体量增加越来越快,超过了欧洲和美国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总和,并且现在还在加速,钱是借出来的,当然意味着利息将吃掉每年经济体产生的现金流,即使没有疫情,经济下行的趋势在此前的文章也讨论过,结论是必然的,疫情只是起到了加速的效果,比如没有疫情时出口问题不出现,按照以往的下降速度今年应该是保 5%,当然你看现在挖掘内需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最重要的原因是近十年通过各种方式居民的负债率从 17.9% 已经到了 57% 了,算上利息对收入的蚕食,失业率的冲击,挖掘内需会越来越难。
这是一个综合因素的叠加,灰犀牛包括:高负债、居民支出方向单一、社会福利缺陷(包括闲暇福利);结合黑天鹅:疫情的影响。下行是必然的,今年如果 GDP 能恢复到去年的水平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至于 3~5 年的困难期略微有些乐观了,想要通过去杠杆的方式完成软着陆,大概率需要在 5~10 年间来完成资产泡沫的软出清,观点支撑的话来源于 17 年去杠杆的开始到 19 年低去杠杆结束,宏观杠杆率也不过下降了 10% 不到的百分点,并且伴随的还是居民杠杆率的进一步上升,今年为了让经济体短期内不出问题,重启扩张性货币政策,证据在连续几个月 11% 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无出意外这几个月就会用掉持续三年去杠杆的成效。
不去杠杆不行,消费能力在未来会被利息进一步蚕食,不可能永远依赖外部需求,去杠杆又不能过快,太快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崩盘,也就决定了未来 5~10 年内经济增速都不会太好。
公众号:逻辑与现实经济
今年能保持不衰退就已经打败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了。
今年,确实是本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因为维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出了问题。
首先是出口。全球主要经济体饱受疫情困扰,到处封城,欧美经济衰退已成定局,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必然收到巨大打击。
其次是消费。国人很久没工作,收入下降,大家也不爱扎堆了,大量商铺歇业倒闭。一方面没钱消费了,另一面,疫情让国人不敢出去消费,今年的消费大幅下滑是大概率事件。我出去走了一圈,一大堆临街商铺在招租,多少年没见过的现象哦。大家招租,不是转让。和一些仍在营业的商家聊天,他们说今年能活下去,哪怕亏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你看,这就是目前的经济形势。
投资呢?我觉得也够呛。国家正在搞过剩产能的淘汰,不可能像 2008 年那样,大规模投钱到基建里。08 年还可以刺激一下房地产业,现在呢?房价已经上天了,如果再放水,无疑是饮鸩止渴罢了。当然,最后迫不得已,可能还是要放水,晚点死总比现在就死要好吧!
所以,今年要是能稳住,不衰退,保持去年的经济规模,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不能期望和往年一样,6% 以上的增长率,这不现实。依赖私有经济、民营经济吃饭的国民,今年大概率是很艰难的一年,能活到明年就算不错了。
确实非常困难,因为全球市场都被新冠破坏了。
不同于 08 年次贷危机,新冠疫情带来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
例如,出门减少,服装消费就少;戴口罩,化妆品消费萎缩;人们降低出入人员密集场所频次,酒吧、看球赛、旅游人员减少,很多消费也相应减少了……
日本家庭消费支出 5 月创历史最大降幅——日经中文网今年 5 月,日本家庭西装开支减少 64.7%,女式休闲裤开支减少 37.4%,口红减少 67.3%,避免外出导致服装和化妆品支出大幅减少。
根据 CreditCards.com7 月发布的调查结果,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曾购买电影、活动门票或酒吧门票的美国人中,有超过 40% 的人现在计划减少在这些活动上的支出。
http://CreditCards.com 行业分析师泰德 - 罗斯曼(Ted Rossman)指出,“**过去数月内,美国人可能已经学会了在没有这些支出的情况下生活。**比如说,他们现在可能会满足于在家里或附近公园锻炼身体,而不需要支付健身会员费。显然,这是一种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服务业占发达国家 GDP 的比重普遍在 70% 以上,消费萎缩冲击服务业就业市场,这将引发连锁反应,恶性循环下进一步冲击全球消费市场。
只要疫苗没出来,新冠疫情的阴云便不会消退,即使疫苗出来了普及也需要时间,病毒变异是否会影响疫苗效力也是个未知数,长时间全球消费萎缩无疑将导致中国出口减少。
尽管近年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下降,2019 年已经降到 11%,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但在疫情下国内消费增长乏力,出口又萎缩,经济肯定困难。
我先列出一些陈年的文字,让大家感受一下中国经济有多困难
1999 年国际 “友人” 的分析
中国经济萧条的深层原因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程晓农
1999-09-14
过去两年来,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萧条,连续二十多个月物价持续下降,需求不振,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大批乡镇和私营企业相继倒闭。这样的经济萧条,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是一九四九年以来从未有过的。……
中国的渐进型改革已经展现出它所有的积极和消极的结果,下一阶段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变革,就象过去两年中压缩社会主义福利的那一系列政策一样,必然是 “伤筋动骨” 的,因此也不再是 “甜蜜” 的,只有这样的彻底变革才能解决二十年来中国经济中积累的严重问题,但它恐怕不会 “立竿见影” 地重新创造又一次经济繁荣。
200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
第三,对外贸易方面。受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2001 年上半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普遍出现减缓趋势,回升的势头短期内很难出现。我国的出口自 2001 年一季度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减弱,由一季度的两位数的增速很快降了下来,6 月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由于世界经济短期回升无望,加之美国 “9.11” 事件带来的新的冲击,更使已经走低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这使得我国的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仍将在低位徘徊,全年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仍为负值。我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好坏不是能够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提高外贸工作对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同时更要坚定不移地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和适度快速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
2008 年总理:
我深知这件事情的困难。我曾经讲过,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
2009 年 中国金融网:中国 09 年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超 50%
然而,这些肯定和赞扬得来不易。2009 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2012 年观察者网,中国经济将迎来本世纪最困难的时候
实际上,这种做法无异于 “杀鸡取卵”。如果把民企消灭掉了,也就等于把政府收入断了。按照这样形势,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还有大量企业倒闭,房企到时也有不少。可以说,这次情况要比 08 年的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
由于财政收入处于紧张状态,有一些地方的公务员和教师,可能发不出工资。一些民企的员工,可能面临失业或者减薪。外国一些经济学家甚至预测,下次发生金融危机可能在中国。总之,随着很多内幕曝光出来,我们就会意识到问题越来越严重。
要让中国经济走出危机,就必须重新启动国退民进。国有企业垄断资源,对民营企业的排挤,这种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这种情况下,只能私有化改革,打破国企垄断。不管怎么说,中国经济将迎来本世纪最困难的时候。
2013 年 7 月 23 日《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当前市场在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评估相关政策选择方面遇到了困难。一种极端表现是,部分观察人士开始讨论中国经济崩盘的可能。
2014-09-15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经济最困难或在 2016~2017 年
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联储最晚将从 2015 年开始加息,到 2017 年达到高位,全球热钱回流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压力,进而影响中国经济。
2015 年 12 月 严介和:中国经济最困难是 2017-2018 年
严介和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增长达 30 多年,现在应该进入低增长期,“过去做加法,现在要做减法,太虚胖了要减肥”。
以下是这些困难时期的经济增长率
我就不吐槽这些曾经的 “最困难” 了,讲句实话,这些人除了一些国际 “友人” 有战忽任务以外,其中还是有不少学者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说这么多 “最困难”,其实核心要义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还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猥琐发育别浪!从本意上来说,这种态度没有什么错处。或者这么讲,每一个有大作为的人,**都是朝乾夕惕,如履薄冰,经年累月,才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今年(2020)困难是肯定的!全球烂成这个样子,没啥好说的。但是说 3-5 年是困难期,这个嘛,你看这么多 “最困难”,也大致明白现在这个“最困难” 是什么属性了。按照周易的说法,一旦中国不谈 “最困难” 了也就是差不多胜极而衰的时候了。说难,谁不困难?日本负利率都快三十年了,韩国天天被朝鲜恫吓,美国疫情大概率今年要破千万,德国移民问题,美国撤兵,北溪管道糟心事儿不断,英国脱欧加疫情还找不着北,俄罗斯被美国卡着脖子经济毫无起色,法国号称 2020GDP 下降 8%,印度今年有希望疫情超过美国……
所以,所谓 “最困难” 跟国际上的国家比一比,也真心不算什么。美国现在 330 万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十年越战 + 3 年朝鲜战争总数,达到 13 万。可是人家也不说什么困难,懂王还喊着经济明年就能坐火箭!
中国跟美国可能是两个极端,中国定目标是慎之又慎,满眼里都是困难,生怕自己到时候完成不了。所以无论是 GDP 增长,还是经济状态,一有机会就说困难,都是尽可能往少了说。而美国自懂王上台,那真是什么都敢吹!事情都还没影儿就要先吹一波。
其实从世界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在懂王这四年的折腾中,并没有闲着。一面跟懂王撕 B,一面还是在踏踏实实地干实事儿。
比如中欧铁路大动脉给彻底激活了!
中新网 7 月 10 日电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消息,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累计开行 5122 列,同比增长 36%;6 月份开行 1169 列,再创历史新高。
然后看看 2019 年的贸易情况
2019 年,第一大贸易伙伴仍然是欧盟,对欧盟进出口 4.86 万亿元,增长 8%;对东盟进出口 4.43 万亿元,增长 14.1%;对美国进出口 3.73 万亿元,下降 10.7%;第四大贸易伙伴是日本,对日本进出口 2.17 万亿元,增长 0.4%。此外,我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 9.27 万亿元,增长 10.8%,高出整体增速 7.4 个百分点。
美国已经从中国第一贸易伙伴下降到了第三的。贸易额连东盟都不如,而这个趋势在 2020 年还在增加。中国的一带一路成了沟通中国,东盟,欧洲,中亚,日韩五大经济区域的桥梁,而中国则是这个桥梁的中心和枢纽。
根据麦金德的《陆权论》,一旦欧亚大陆完成整合,那么,美,英,澳,日,加,就会被边缘化。中欧之间的贸易,是海陆空全方位沟通的。尤其是陆运,这都是美国势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原本因为缺少出海口而无法很好地参与世界贸易,成为了美国爸爸不疼不爱的穷孩子,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他们可以完美地整合到世界贸易中来。因此他们对中欧铁路的支持可想而知,甚至阿富汗,无论塔利班还是政府军,虽然双方你死我活,但都不约而同地保护经过该区域的中国修建的铁路。因为铁路是他们发展的唯一希望。
自 1902 年麦金德的《陆权论》提出以来,欧亚大陆的铁路桥一直没有被完全建好。更不要说投入实用。铁路当然都有,可是从远东直达欧洲,却从未开通。德国,苏联都曾经尝试着建立沟通欧亚的大铁路,但是却受困于意识形态和本国的财力,而无法充分实现。而中国,有人力,有需求,有资金,有稳定,有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执行力,更重要的是,还有美国送来的战略机遇。于是这件千难万难的事竟然就让中国给办成了!要知道,一旦各国从中获益,就不会轻易退出,而整合欧亚大陆就会进入一个正向循环。以运输效率来看,海运的成本较低,但以促进经济,整合经济区来看,铁路的优势无可比拟。
随着中欧两端贸易的日趋紧密,欧亚大陆的矛盾也会渐渐缓和,美国也就如其所愿地会被孤立起来。
其实从欧洲和美国在中国市场上是绝对的竞争对手,一旦中欧关系密切,美国的在中国的空间就会进一步被挤压。被边缘化就会愈演愈烈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这个局势形成就很难再回来。而也就在这种时候,美国总统竟然还在为带不带口罩的事情扯不清楚。而且还生怕中欧有太多意识形态的隔阂,一面撤兵德意志,一面给欧洲加税,生怕中欧合作成不了,生怕美国不能被边缘化。这波操作真叫个牛逼!
我乐观的地方就在于,尽管疫情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害,但是一带一路的正向作用已经开始被激活,未来三到五年,激活的经济活力也许会超出我们想象。当然,中国对这种不确定的经济增长趋势一向很慎重。不会像特朗普一样,把注射消毒水都当成个好消息大肆宣传。
中国在宏观大战略层面的长期规划,务实肯干,会在未来一点一点地变成真金白银。反过来,美国这种国内国外地瞎折腾,就算短期讹诈点儿利益,本质上还是杀鸡取卵,吃老本儿,等慢慢地把自己的身子给掏空了,再吹牛连个捧场的都没有了。未来,美国很可能只能跟地缘上同样孤立于欧亚大陆的,澳,英,日,新,加结盟再做一次搅屎棍。但是呢,随着美国不务正业的时间越久,中国在欧亚整合的力度就越大,到时候想要捣乱就更加困难了。
从大的战略上来看,整合欧亚大陆是唯一可以超越美国的出路。在过去的一百年多年里,胜利的都是海权国家,这是因为欧亚大陆国家众多,关系复杂,矛盾丛生,所以无论谁都难以平衡各个国家,打通欧亚大陆的任督二脉。这也是为什么自中国搞一带一路伊始,美国就抱着一副看笑话的态度,等着中国玩儿砸。
不过,美国也许忘了,中国可是在农耕时代就可以设立西域都护府,开辟丝绸之路的民族。德国,俄国,法国做不到的事情,并不能证明中国做不到。毕竟从体量上,历史上,德,法,俄都太过单薄,不具备一个超级大国应有的素质。
因此,虽然看起来各种矛盾不断,国际上时不时会有诬陷毁谤中国的声音,但只要中国与欧州,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日韩,中国与中亚,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不断扩大,那些杂音都不过是噪声。
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说过,中美博弈,胜负不是中美说了算,而是中美以外的国家说了算。
国际局势虽然看起来云谲波诡,不过大的基调不会变:
搞建设的一定战胜搞破坏的。
干实事的必然超越吹牛皮的。
有计划的肯定打败没计划的。
谈共赢的绝对胜过占便宜的。
在大的趋势下,虽然短期会有曲折反复,会有逆流,但略略假以时日就会正本清源,是非分明。
中美博弈中,美强中弱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中美各自的态度其实决定了最终的胜负。中国的态度是,斗争是次要的,自强是主要的。而美国则相反,发展自己是次要的,对外斗争是主要的。正因如此,中国的情况注定是越打压越强,越找茬越卖力的补短板。而美国则会是越斗争,麻烦越多,越折腾内部越乱。
谢邀
问题该说的早都说的差不多了
产能过剩是工业国的宿命,分配不均是市场经济的弊病。我们必须承认不论再怎么抨击这些问题,它们都会是长期存在的
看到问题但不必妄自菲薄,这些问题的出现起码能说明我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富贵病不寒碜。走出这一困难期的道路是有的,只是中国的某些政策需要一个大的转向
这一切的最终出路理论上只有两个,共产和扩张。我虽然一直在强调分配的重要性,但恕我直言,共和国还没有到有资格谈以分配为工作重心的发展程度。想要维持现有的繁荣,如何继续增长依然是比分配更重要的课题
想要吃饱,没有分配改革当然是不行的,但只搞分配改革明显是不够的,其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无能为力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现有基础上再怎么挖掘内需潜力,13 亿人的内需天花板早已无法满足中国工业的体量。中国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经济内循环这样的偏孤立主义政策在现实中是不具有可行性的
我时常在想,其实西方的所谓海盗民族性并不是帝国主义经久不衰的原因,而是他们的经济基础——工业和市场经济决定了这样的上层建筑。河殇那一套民族性的论调纯粹是在自欺欺人
我们现在面临的其实是同样的选择,go big or go home。美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将军拿不到的东西外交官也不可能拿到。即使你把现有体系玩儿出了花,我随时可以推翻它
借用 yes minister 里的经典名句,“和平崛起” 这个短语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你可以选择和平或是崛起。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不动摇,那么西方几百年踏出的路,谁也跑不了
政策的转向和外部环境的成熟需要时间,这就是我理解的未来的困难所在。3—5 年也好,10 年也罢,时间和规律总会让一个崛起中的国家走上必要的道路
决定这一切的,是 13 亿人庞大群体的共同人性,我们永远想要更多。个体的意愿与命运从来是渺小的,时代洪流会裹挟着所有人前进
to be or not to be,很多时候只有一个答案
这个数咱也不会算,咱也不瞎说。
但是咱识数,知道 0 也好 1 也好,它肯定比往年一直保着的 6 小。
所以,过程不重要,结论是没差的:
日子变得不好过了,3 到 5 年得勒紧裤腰带,怕是跑不脱。
身为一介草履虫智慧的草民,我脑子也是直,第一反应是:
那更得加油干鸭!为世界丰衣足食尽一份绵薄之力鸭!
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点根烟,蹲墙角,挖挖鼻孔挠挠头,想了又想,好像资源就在那里,需求量也在那里,增减幅度有限,怎么就突然都返贫了呢?我说的不是国内,是世界范围。
而且,前些年 965 的时候,貌似日子过的稍微还松快些;现在都 996 了,理论上产品供应应该是激增的,个人回报也应该是增加的,消费欲望一直都在。
经济怎么就增速下降了呢?
这里边一定有不得了的问题鸭!
翻了翻新闻,突然看见马云的身价,10 年前 12 亿美金,到 2019 年 420 亿美金。
而十年前马云的员工未必 996,现在马云带头提倡 996……
娘希匹,原来问题出在这鸭!
合计着,这些年来,劳动人民披肝沥胆,创造出来的大量剩余价值,都被人民富豪们拿吸管嘬到自己嘴里了鸭?
这特么…… 经济增速不下降才见鬼见怪见阴阳师安倍晴明呢!
拉动经济靠神马?
靠消费。
现在空有一帮和我一样,徒有消费欲,既没有消费能力,也没有消费时间的人,拿什么促进商品流通,拿什么刺激经济循环鸭?
马云能从阿里数以万计的员工身上吸血,但他不能自己消费数以万计员工那么多的食品,衣服,旅行,电影,按摩,杜蕾斯,冈本啊……
这就等于货币和商品之间互换的,流通的河流,被世家财阀用大坝,把水流都收纳到自己的私有领域,他们拥有了货币的人造湖。
那河呢?早干涸了好吧?
我没有冒犯马老师的意思,把您抬出来,也是因为您带头赞扬的 996 精神,被大量企业家效仿。
但大量企业家也和您一样,没有给到劳动人民 996 应该有的待遇,而是奇货自居,拥兵自重,建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却忽略了大众的收入和消费。
长此以往,有一天马云们的商业帝国必然会由于经济不振而覆灭,而始作俑者也恰恰是你们自己的贪婪所致。
人心天道好轮回,经济萧条饶过谁?
因此,希望用最温柔的方式解当下这个局的话,首选就是让社会的脂肪,也就是大财团大企业,把他们多年囤积的额外能量释放出来。
因为脂肪囤积的能量,本身就是日常用不到,关键时刻消耗了救命用的。
脂肪多了身材不好看。
财阀多了社会不好看。
所以,钱如指间沙,请各位大佬捏不住的时候,放了它。
不然的话…… 去看看历史书,那些富商大贾,他们最后大都是…… 反正办法多得是。
那如果整个世界范围,都长期处于萧条怎么办?
恩,还是按照历史规律,怕是有局部的对线开始的前奏了。
局部对线,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这一块就不详细聊了,太暴力,并不想描述它。
作为和平主义者一枚,还是希望看到经济问题靠内需解决,内需靠内耗提振,内耗靠的是少部分商贾内心的良知和危机感来释放。
为我们好,归根到底也是为你们好。
中美竞争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了,现在还仍旧纠结经济增长率,是还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 GDP 核算体系本身就是一种近似的估计,当然,现在的人类还没有比这个体系更好的估算方法,但这个体系毕竟还是估算而已。真实的国力对比只能参考这个数字,而不是绝对依赖。
如果美国人执意要经济脱钩,我们其实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区别只在于,谁的损失更大,谁能够保住基本盘而已。那么这个基本盘是什么呢?
有两个指标,一个就是高科技,另一个是就业率。现在的中美,都在这两个领域拼杀,但中美这样的大国,根基还是在自己的国内,只要国内问题能正确解决,外部的问题是不难应对的。
中国在高科技上现在是弱势,但美国现在因为疫情,整个经济处于半停顿状态。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半年,那经济危机必然会爆发,那高科技的那点竞争反而不是什么大事了。
也就是说,全世界在严酷的经济环境下,谁能够保证自己的就业稳定,谁就能够拥有最终的底气,因为拥有稳定就业的国家会是经济危机中最后的堡垒。如果中美都能够稳住就业,那就要拼高科技谁更牛逼了,可是现在看来,我们可能完全进入不到拼高科技的阶段。
美国经济的地基,可能要塌了。
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两年总是美国在挑事,中国都是被动的应对以下,尤其是最近两个月,美国挑事越来越频繁,而中国的应对有点懒散吗??
你可以理解成为这是因为美国是强势的一方,中国只能被动应对。但我要理解成为中国稳坐钓鱼船,眼看着美国表演,也没什么不合适啊。
真正心理焦急的是美国,因为心理焦急,所以各种招式胡乱的耍,前两天要禁止留学生,现在又放弃了,这是一个大国的政策稳定度吗??
国际上预估今年中国经济会增长,而美国会大幅衰退,这样美国能不急吗??这不国际热钱现在也往中国股市在流动吗??
其实现在的中国经济只要能稳住,增长不增长无所谓,只要能稳住就业率,然后国民收入不要下降,最后中国庞大的市场会是整个世界的定海神针。
而美国呢??一场庞大的经济危机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几乎可以确定,只是不知道离悬崖还有多远。但如果疫情最终不能控制,美国失业率维持或者继续恶化,那经济危机可能就在半年左右。美国底层的人民会饥寒交迫。上世纪的大危机早就预演过了。
资本家不会出手救底层人民的,美国政府如果继续印钱发钱,倒是可以多维持一会儿。但美元贬值就会不可避免。为了避免美元贬值,美国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打击欧元。人民币现在份额太小,还不配作为标的。
到时候就有的热闹看了,我们只要稳住自己就行了。欧洲是不愿意帮助中国的,毕竟欧美有血缘关系。但如果他们内斗起来,可能就顾不上了。
一句话,稳住就业,然后在高科技上尽量追赶,我们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GDP 指标参考一下就好,不要太当真。
今年长江发大水,几乎不逊于 98 年,但我们的损失不到当年的 10%。为什么呢??因为多年的基础设施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们自己国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看风景就好了。
中国人靠自己的辛苦赚钱,虽然来钱慢,但起码稳当。美国玩各种游戏,捞偏门,虽然来钱快,但祝愿他们最好别玩砸了了。
我从来不关心 GDP 的。
GDP 根本不是问题。
就算真的有问题,你看到的 GDP 也不会表现出问题。
我朝尤其是一线城市已经加速步入老龄化节奏了,这意味着就业岗位需求的减少。
把失业人口存量搞没以后,就业岗位需求会进一步减少。
而且在未来几年内,90 初那一波生育还可以的就业完成以后,就业需求会肉眼可见的减少。
等就业岗位需求减少以后,GDP 这个东西是不是一定要增长,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讲道理,10 个人生产 20 个面包养 20 个人,和 5 个人生产 20 个面包养 20 个人都行的嘛。
我认为问题在于:能不能再有一次 90 年代初期搞双休的勇气。
有这个勇气,高风险高收益。
没这个勇气,就等房间里的大象醒呗,总要醒的。
本来是想点进来看点有见解的回答的,但是看了几个高赞回答,观点或左或右,却无外乎都是拍脑袋,用一两个数字(甚至完全没有数据)就看清未来了。你们让手握全面的一手经济数据整天算来算去的经济学家们情何以堪?诸位可以去看看历次经济危机,大机构 zf 就这么天天忙活,能有几个能真的预测出来未来?还有,论点论据完全不搭,经济放缓确实基本没跑了,问题是你们怎么就看外资逃美国了?美帝情况咋样?不对比就能看出热钱流向?
回到题主的问题,中国经济今年 0-1% 增长是否可能?根据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可能,IMF 现在也是这么预测的。
未来 3-5 年困难期?为什么是 3-5 年?为什么不是 5-10 年?为什么不是 1-3 年?我看不出这篇文章是怎么算出来的,也想不到有什么方法可以算这个,因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叫困难期?是 gdp 增速 5% 叫困难期?还是全国一半人没钱就叫困难期?有多少钱叫没钱?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希望各位看回答的时候都能多想想,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走,看个问题就想看自己想看的,什么一句 “懂的人都懂” 和身边统计学都能当成论据了,这种回答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这难道不是大家的共识吗,就算今年中国的 GDP 增速是 0,依然是世界最棒的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布时间:2009 年 03 月 13 日 16:13 作者:冯洁 **
记者:这次两年内 4 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是最大的两个投资领域。您刚才也谈到,政府增加投资注入实体经济,有助于经济走出低谷,但并不等于能使就业尽快走出低谷。怎样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从根本上释放农村市场需求?
厉以宁:**按照我的理解,“保 8” 不是目的,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只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缓解失业问题,只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保证财政收入,政府才有能力去保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共同富裕,它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增长而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从资金投向上讲,我主张,应该有相当部分的比例用于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他们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完全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未来中国必须既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也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
中国的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都要严重,为什么呢?西欧国家如果每年增长 2%到 3%,就业就不会出大问题,因为农村人口已经基本释放完了,在新出生人口也比较少的情况下,就业岗位的缺口并不大。它们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外来移民的就业问题。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农民占人口比例的绝大部分,而且中国的农民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在受教育、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各种待遇上,都与城市人有很大区别,所以中国的农民是一有机会就往城里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保持高增长。从数字上看,去年的经济增长率高,安排了 1000 多万人就业,而今年的新增就业计划只有 900 多万人。**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是降到了 2%~3%那样西欧可以承受的水平,失业必然成为一个大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特点。**所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一定不能放松,而国有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精尖。另外,大量投资注入基本建设领域,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处确实不大。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现在就业最难的,是 30 岁到 40 岁的人,特别是女性工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工作岗位确实能吸引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但不会是这些在外务工多年的打工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活起来。如果这条路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就需要给这部分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贷款,利用他们在沿海学到的技术、经验,开个小店、小作坊。
所以,农村的内需释放,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期任务。农业生产要发展,农产品价格要调整,以此来保证农民的收入。同时,国家投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无法做到立竿见影。同样,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简单来说,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厉以宁:**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上是两种挑战:经济增长下滑和就业压力增大。**两种挑战就意味着,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两个机遇:
一是通过经济增长赢得更大市场的机遇。这里主要指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减少对出口或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二是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扩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的扩大取决于内需的扩大。只要就业逐渐走出了低谷,只要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只要增加社会福利的措施落到实处,使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缓解了后顾之忧,内需的扩大必将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促进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而增加供给,中国经济就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稳定增长也就有了保证。
国外市场的扩大取决于出口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竞争的优势。中国的产品在品种、质量和成本三方面都有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处于低迷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培育、扶植优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依靠产品的品种新颖、质量上乘和成本较低来扩大市场份额。优质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技术人员、熟练的技工和出色的经营管理人员,才能抓住这一机遇。
我认识一个朋友,得了肠癌,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
我们开导他,医生说最多活两年,就是最少能活两年,这样你活超过两年,才显得他们医术高嘛。
现在 7,8 年过去了,我那位朋友还活得好好的。
作为民科经济学爱好者,也读过几本经济学书籍。我在过去写反 FP 的文章是研究过经济发展的规律,发现了一个人口和经济学的规律,就是从过去 500 年的历史来看,经济增长率 = 人口增长率的平方。后来我看到一本书,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 皮凯蒂的《21 世纪资本论》,他研究了过去 200 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得出的数字差不多,就是过去 200 年来,人口增长是 1% 左右,经济增长率也是 1% 左右。具体多少我忘了,反正是基本契合我上面说的那个公式。
所以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
可不是吗,人口增长了,劳动力多了,能造更多的东西,提供更多的服务,经济不就增长了。
1995 年日本经济开始减速,那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日本劳动力供给开始建少。
2012 年中国经济开始减速,那年发生了什么大事?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减少。
从 2012 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减少 400 万上下。按照中科院人家劳动力价值计算,每个劳动力的价值是 8000~1 万美元,所以仅仅每减少 100 万劳动力,GDP 增速会下降 0.8% 左右。
2020 年比 2010 年劳动力数量减少了 4500 万,仅仅劳动力一个问题,就会使得 GDP 增速下降 3.8%,2010 年 10.3% 的 GDP 增长率,减去 3.8=6.6%,实际是 2018 年 GDP 增长率 6.6%,2019 年 6.0%,基本是吻合的。
我国正在面临老龄化高峰,这个高峰从今年开始到 2030 年到底峰值,预计届时每年减少 1000 万劳动力以上,直接差不多 1% 的 GDP 增速减少。所以未来能保持 0%~1% 增长率?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40 年计生我们减少了 4 亿人口,这 4 亿人口的经济价值是多少?按 8000 美元 * 72 年寿命简单计算下:230 万亿美元。和 1600 万亿人民币。每年至少 20 万亿人民币的劳动价值。
除非获得全球印钞权,或者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否则几年后困难才是刚刚开始。
最大的问题是老龄化,下一个问题是房价,再下来是中美正式撕破脸带来的压力,还有个是债务。
这四个问题,每一个都足以导致那啥,但是这么说也可以理解,毕竟希望是最重要的。
大概二十多年前,中国的 GDP 增速是两位数,百分之十几,那个时候一些专家兴奋地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增速才百分之一二,咱们的增速是百分之十几,不久咱们就能赶上美国啦!
我当时心里就想,哼哼,想得真美!懂得个屁,知道什么叫客观规律吗?
一杆枪发出两颗子弹,前面的子弹很慢很慢,后面的子弹刚出枪口,嗖嗖地。它看着前面的子弹,兴奋地大叫,都看哪,前面的那个家伙跑得多慢,我马上就能超过它。谁知道它也越跑越慢,一直到落地都没追上。这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一定会阻碍发展,严重的时候会产生经济危机。前面的发达国家产生经济危机,后面追赶的国家到了一定程度也会产生经济危机,增速越来越慢。两辆车都走在同一条路上,遇到的情况就不可能不一样,前面的车艰难爬坡,后面的车能躲过去这个坡?
很正常吧,金融为主的生产方式快走不下去了,全球都困难。
我们现在只能祈祷新的科技革命快点爆发,再续一波命,事实上也到节点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产阶级革命会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处爆发。现在很难看出这个薄弱链条在哪儿,全球金融体系都在系统性缓慢崩溃中,就看谁能撑住最后一口气。
也只有新的科技革命有可能带来新的生产方式救大家一命,也救资本主义一把,否则美国在 70 年代就要输给苏联了。同样新的帝国主义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会。
未来即是困难期,也是机遇期,更是一次阶层变动的时期,祸兮福所依,看各位怎么把握了。
谢邀。
悲报:6 月 CPI 同比上涨 2.5%,PPI 同比下跌 3%。
有关新闻越来越少,数据越来越差。
可以大量吸纳就业的 “低端” 产业还在持续转入东南亚,尤其是越南,谁叫这小子刚跟欧盟签了自贸。
越南以及东南亚的产业竞争对手是谁呢?我国中西部。
真正吸收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比较出色的,现在看来只有河南和安徽。湖北受疫情打击最重,江西基建太差,湖南劳动力主力已经在珠三角且体量不够,山西还在为北京输血。
而且中部的产业配套基建也还没有起来。大桥大马路,基本上大钱都花在了西部,特别是以这两天万众瞩目的独山为代表的西南地区。
中部的基建脊梁,特别是产业所需的大型物流干支线,依然薄弱;工业用地指标也还是放不开,河南到今天要搞个工业用地还是难。
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路权贸易线有些起色,但是那点增长量很难和海运损失的量相比,陆运的成本摆在那。
之前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工业往内陆次第转移,形成一个全国阶梯波浪式的工业化,现在看来压力极大。
至于新兴行业,这几个月热闹过后,就没多少人再叨唠了。
不是说不搞产业升级,而是这些新兴产业能容纳的就业就那些。三个月前各地都在搞网红直播基地,现在静下来发现还是产业园区,就是多了一种拿地的名头。
还真全民主播啊?
用网红清理完一轮库存后,生产相关指标就开始老老实实跟着市场需求往下萎。全球贸易今年预估是总量下跌 30%,现在看数据至少下跌了 20%,但愿不要超额实现预期。
所以国家身体很诚实,立马又开始大基建,连停在实验阶段十多年的磁悬浮都上了。
你看讲那么多新兴产业,真面对 14 亿人的问题时,还是老办法奏效。
就是这轮大基建下来,地方债这事真不知道怎么算。还钱不指望,怕就怕这数字进入 CPI 领域,又把各类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抬一轮。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
啊,还有内需。
那 6 亿月入 1000 元的,就不要想着在他们身上挖内需市场了,维持好他们的社会保障底线就功德无量。
唯一还有潜力的,就是那不知道到底多少人的城市中产。有的说 1 亿有的说 4 亿,反正还能养娃养老人,还得起房贷的那一票。
夹心层们,出来干活啦。
国家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收益让出来,例如税,然后指望刺激一轮消费增长。
免税的海南欢迎您。
但是教育、医疗、养老的三大成本未见有明显下降。像教育预算增长,增长快的还是西藏、贵州、青海、安徽、河南。其中安徽河南是实打实的人口与经济增长带来的需求,其他的预算开支还是以扶贫为主。
几大城市群周围的教育发展,基本都是市场化的结果,最后还是要摊在城市中产的钱包里的。
内需只求稳住,稳住。
至于外资,那得稳住香港。
我国七成国际投资由香港输入。
虽然川皇是个嘴炮王者,但是美帝即使放空包弹,也是会打击投资者经由香港进入中国大陆的信心的。
更别说我们现在国资和民资在主动投资东南亚,这种自己唱空自己的迷惑行为更是刺激了不少外资的转向决策。
不过说实话,这块好与坏已经不大重要。因为今年全球 FDI 大概跌 40%,所有国际资本都在撒腿往美帝跑,找美元这一全球货币避险。蛋糕急剧缩小,几个点差距反而不吓人了。
总之,大萧条的阴影下,苟住比什么都重要。
在资本过剩、劳动力过剩、产能过剩的全面过剩时代,我们又被资源和金融两头锁住,增长与否已经不重要,人人有工开才是核心。
重点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六保六稳不是拿来贴标语的,是真正的压力临门,连一贯体面的调查失业率都到 6% 了。美帝天天咋呼,一只脚踏进大萧条,今年全年预估平均失业率也就是 9.3%。
再这么下去,我估计我也得弄块牌子,上书 “MCGA” 四个大字,然后两行标语:
Buy Chinese!Hire Chinese!
然后到山东德州戴个小红帽,中国红脖子,成了。
体制问题
校领导班子自己也知道,这么多年来的成功是建立在操场土地财政和适度默许腐败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模式是不能长久的。但是现在校规校纪已经没办法逆转了,德育处、教导处、办公室主任部等方面的利益输送链条已经固定了。如果要从学生到校委的改革体制,就必然带来短期内无法承受阵痛和中高级校领导的一致反对,可以说是阻力重重。年级主任、教导主任、各学科组组长以及学生群体中的受益者等各种既得利益者会竭尽所能地阻止改变的发生。
归根结底,长话短说,目前的学校各阶层矛盾,几乎已经无法通过和平、温和的改革 / 改良的方式解决。唯有等矛盾被激化爆发内部动乱,对外校输出矛盾,或者通过外校的势力介入,方能解决。
目前看来,奋斗中学的外部竞争对手如美利中学、大和中学、育英中学等,都没有从外界对奋斗中学造成实质性影响的能力。所以育英中学作出改变、重回正轨的唯一希望,只能寄托于内部矛盾激化爆发了。
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不得不采取异常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冲危机。这没毛病。
如果政策可持续,能够重新提振经济,那么也会有几年的谷底时期。然而这实质上是最好的一种情况。
略差且可能性更大的情况是
1)政策虽然抵消了下行压力,但政策本身诱发了新的问题,使得反弹被新问题抑制。
2)政策本身不可持续,使得预期反弹无法到来,只能继续底部震荡。
然而还有更差的可能性
3)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问题,但放大了另一个问题,诱发了新一轮危机。
4)政策失效。
目前看来,政策对抵消经济下行压力是有一定效果的。我们从近月逐步恢复的 PMI 可以得出结论。
但政策几乎是高度逼迫社会承载力上限的。超高的社融和由消费萎缩导致的 CPI 与 PPI 下滑是力证。
那么,短期内政策是否会成功 / 失败?
1)外界压力并无消除,难以给予积极判定。
2)经济下行本身是连锁反应,会诱发失业。
所以,政策与压力形成的平衡,应该长期共存。
未来面临什么潜在巨大危机?
1)周期循环的债务危机。08/13/18/23,政策持续发力,会丧失对冲危机的弹性。
2)经济压力诱发市场心理下行,诱发货币政策失效。
这两个危机
第一个债务危机。当经济的科技带动与基础需求带动效应下降,增长模式将转变为债务驱动型。欧美普遍在 70/80 年代转入了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下,由于 5 年期 10 年期债务的循环到期置换压力,会人为的制造出经济危机。
我国本质上在 08 年开始即出现了依赖债务驱动的问题。
13 年小危机 “钱荒” 时,主要依赖大规模释放流动性与新增债务度过危机。
18 年 “系统性金融风险” 时,通过企业部、政府部债务风险向居民部置换得以解决。
当 23 年到来时,原本可能预期以 “国际化货币” 模式解决问题,然而现在看来,基本无解。
这个危机本身不小,但实质上无非是欧美经济危机的老把戏,实质伤害有限。
第二个危机
市场广义货币和实质狭义货币之间的差距倍数,也可以称之为货币乘数。
当市场心理积极时,货币乘数自发上升,扩充广义货币规模。
在这种前提下,央行可以通过政策有限度的收缩,积累弹药以及抑制经济过热。
当市场有限度的消极时,货币乘数增长缓慢,央行通过释放弹药来抵消压力。
但当市场心理严重负面时,货币乘数下降,其下降所造成的广义货币损失,实质上将大于央行释放流动性所能弥补的规模。此时,经济将进入不可逆的硬通缩。
我们目前存在这个压力。
这两个危机同时存在,且可能叠加出现。并且概率并不小。
所以,3-5 年的 U 型底,几乎是可以期待的最好结果了。
硬通缩叠加债务危机。。。。
这就不是日本 90 年代的问题了。这是拉美巴西阿根廷版本的问题了。
今年经济崩盘这是全球现实,中国二季度貌似要正增长了,未来经济增速越来越低,这应该也没啥悬念吧,从保 8,保 7,保 6,今天保正数,这么大体量国家的发展,吃完了后发优势,就要开始承受后发劣势了,这有啥不正常的,未来会一直难下去直到经济危机出清,然后有可能再来几年增速。。。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中国最近二十年的三轮经济大潮:
第一轮:00-07 年,加入世贸带来了,技术高速提升、制度大幅提升、贸易激增、收入暴涨、房地产推动暴涨;
第二轮:09-12 年,债务大增加,主要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暴涨,房地产基建拉动经济发展,这个阶段,技术中速提升、制度基本没啥改善、贸易中速扩张,大家收入中速增长,房地产在债务货币下暴涨;
第三轮:16-19 年,在 13 年以后,p2p、共享经济、外卖经济、人民币国际化、拉股市扭转经济结构,用股市替代房地产,最终全失败了,然后创造性的推出了去产能和棚改货币化,用去产能的方式保各种产品的价格,不让 13-15 年的通缩被大家看到,然后用居民债务暴增的方式来给企业和地方政府降低债务,最终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改善有限,百姓债务暴增。这个阶段里,技术技术瓶颈,内部研发无力,外部抢人遇阻;制度改革推出了自贸区,基本没有任何实际动作,除了拉动了周边房地产,最近扩大了开放的力度,这能不能逐步扩展成制度提升,目前暂不可知;居民债务暴增;收入除了互联网行业,其它传统行业已经出现增速放缓甚至降低的迹象,2020 年就更惨烈了。
未来:
1、技术提升,内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思维能力下,原创基本不可能,海外重金买人目前也遇阻,所以技术提升难度肯定很大且时间短不了。
2、制度提升:目前推出了扩大开放,算是有一些亮光,后续能不能变成制度大提升,目前谨慎评估吧。
3、债务空间:2 和 3 轮基本上把债务大增加的空间都用了,中央的债务空间还有,百姓的债务空间不算很大,还是有些,毕竟看看 6 月份一个月都能信贷一万亿的群体,说没钱,确实也有些不可信,但是债务大增长的空间确实不多了,且目前的债务存量越来越大,债务经济的后遗症也开始越来越大,债务对未来需求的压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很多可选消费行业逐年下滑,也不晓得会不会慢慢稳定下来,还是一直下滑恶性循环到底。
4、贸易空间:一带一路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目前中国的外贸增长空间不能说没有,但是空间也确实不算很大了,尤其是越南墨西哥等制造业的崛起;贸易战重启,不晓得何年何月能消停。
综上所述,未来的发展前景确实从逻辑上看都有些艰难了,因为收入占比过低和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内需不足基本无解,债务空间有限、外贸增长潜力不大,所以未来怎么发展?
PS:技术、制度提升是从供给侧角度;债务和外贸是从需求侧角度,说明一下
换个角度理解,人口拐点已至。
普通小学数量:1990 年 76.6 万所,2019 年 16.01 万所,30 年间全国 80% 的小学都消失。同期,小学在校生人数缩减了 1680 万。 ——教育部数据
目前中国生育率为 1.18,低于全球平均的 2.47。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为 16.6%。
2019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中,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为 16.78%。增加的 0.18% 还是靠着二孩政策的效应。
因此,即便中国经济增速估计在 0%-1%,这一增长比率在 10 年后可能会是常态。
15 年后回头再看今天的很多事,可能都是笑话,包括当下的房地产。
不一样的视角,关注我
看了一圈回答似乎没有几个人评一下原文,我先把原文过一遍。
这个文章分为八节,前面两节是引子、总结,也可以说是客套话。真正要指出的问题就是**美国。**但这个文又有点欲言又止的感觉,毕竟写出来是给人看的,要照顾核心读者群的想法,所以很多东西没说到位。这是一点观感。
回到正题,这个文章说的是经济,但核心却是中美关系,而且相对很多流行文章而言这个文章客观一些,至少承认中美脱钩对中方影响更大,而不是战狼式宣讲,但也仅此而已。只要一个文章写的是 “美国、中国” 那么它就没把问题说透,因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美国。
在中国人甚至一些专家的眼里美国民主党、共和党等等都是资本主义,所以都是资本如何如何,但实际完全不是,现在美国是民主党、共和党建制派(主要是布什家族)一派,特朗普一派,应该叫自由派和保守派,或者是全球主义者与本土派。这两派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
tg 进入 wto 是在全球主义者掌权的时候推进的,布什家族是新保守派,也是广义的全球派,而 tg 的经济腾飞靠的就是 wto 二十年。这种经济腾飞或者是经济野蛮生长已经耗尽了 wto 的元气,毕竟利用发展中国家身份一边廉价产品出口一边搞关税壁垒的第二经济大国谁也受不了,所以现在 wto 已经名存实亡。
不论是全球主义者还是保守派都不傻,全球主义者之所以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有战略目的,为他们计划的世界政府做准备,但保守派来讲他没有什么全球战略,特朗普公开说美国优先、不做世界警察,很多人理解成帝国的衰退,不是,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去给全球主义者白干活。具体到 wto 这个问题两边也有安排
全球主义者或者叫自由派他们安排接替 wto 的是 tpp 等一系列自由贸易圈,当然,不带 tg 玩。但他们没想到特朗普上台,保守派卷土重来,所以川皇一登基马上废了 tpp,他不是全球主义者,没想搞什么全球化,他另有玩法。
川皇的玩法是国与国、经济体与经济体间直接贸易协议,而且这个人最可怕的是他的执行力,在这四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基本兑现了竞选承诺,在经贸方面,他搞定了 n 多国家的贸易协议,而且是在**自由派的重重阻挠之下,**此人才能可见一斑,任何轻视他的人都将付出代价。
具体到中国,特朗普并不是很想干脆的断开,他还是商人思维,商业对手可以成为朋友,只要对自己有利,tpp 才是真正要命的。所以他的最终目标是贸易协议而不是贸易战,贸易战是手段,贸易协定是目标,这只到到今年年初为止,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当然,这个协议必须必之前的更有利于美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就是今年年初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本来在这个基础上双方关系还有缓和的余地,但现在的舆论战以及南边的事让缓和成为梦想,接下来的第二阶段贸易谈判恐怕只是镜中楼阁,现在估计特朗普认为跟 tg 搞协议可能性不大,下一步就是中美怎么对立的问题了。
中国的经济模式极度依赖外界,有两个必需品是只有外界能够提供的,其一是市场,因为相对中国的产能而言中国内需持续不足,中下层被房子、医疗、教育压制,没有多少消费能力,上层则热衷于在欧美日等国家消费,所以 tg 制定了强化出口退税等等经济政策,鼓励出口,这也是中国产品在国外卖的反而便宜的原因。
另一个就是技术,我们经常看见一些人吹中国的山寨能力,而中国靠自身搞技术进步是很困难的事,相比欧美,这不奇怪,千里马好找,伯乐不好找,聪明人很多,适合聪明人发挥的制度、机制以及人文环境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出来的。这方面真没法跟美国比,骂人卖国也没有用,聪明人会跟着一起骂,然而身体却很诚实。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一种技术几年就过时,没有研发环境就没有研发能力,就没有尖端技术,但这就牵扯到社会分配体质,也就是分蛋糕的问题,想改变谈何容易?
以上两点就决定了中国现存经济模式极度依赖外界。
前面说了,不管是名存实亡的 wto 还是难产的 tpp 都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而它们的替代品则是特朗普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协议,当然,虽然是双边,但是以美国的体量而言其他任何国家都是补充而已,这种协议恐怕会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很多国家间经贸往来的主要形式。
文中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盟友,其实就是个选边的问题,而且答案也很明显,都是盟友了选哪个还用问么?
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不可能满足中国产能,同时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愿意自己成为中国廉价产品的倾销地,也就是说这种贸易方式对中国现存的外向型经济是极其不利的,在双边协议和贸易壁垒为主流的全球化时代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对全球市场倾销。
另一边,随着特朗普主义的崛起,欧美民粹主义,或者说是本土派也在抬头,在他们的话语中,外来者带来的不是廉价产品和服务,而是抢走平民的工作机会,也就是说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 tg 设立贸易壁垒是有民意基础的。
而中美贸易谈判将会成为未来这些国家和中国贸易的蓝本,当然,中美贸易是最独特的,因为中国的出超基本靠美国,其他国家情况会有差异,但可想而知,中国的依靠全球化生长出来的经济在逆全球化时代必须转型
转型这个词我们听过多次,但绝大多数集中在产业升级上面,而国内市场、人民消费能力这个问题似乎提的人较少,今年两会提出了 6 亿人月入不足 1 千这个问题,也许是一个转型的契机,由外向转为內生型也许有希望呢?
从我们这个文章上面看不出来,他提的建议还是救企业,外贸萎缩了,市场没有了,救企业跟炒房有什么区别?这段时间房价股价不都是救企业救出来的么?文章作者自认为是相对悲观的人,那么更乐观的人也不会推动转型的。改变几十年的思维定式可不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逆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市场,就是内需,而现在中国经济学界似乎拿不出办法来,其实也不是拿不出,他们都很聪明,笨人才会考虑别人。
那么我们只能说,再见吧,内需。
在疫情之前的 2019 年,有很多人说这是过去十年最坏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他们看见了逆全球化对中国出口型经济的冲击,而疫情则是一个加速器,把未来十年加速成五年也说不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五年之后困难期就会解除,但那个时候,整个世界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谁也不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国内还是国外,绝不可能一成不变。
那么变化的第一个节点就是美国大选,未来将走向没有中国的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就看这次大选了。但对中国来说有多大差别?
三驾马车,出口渐渐减少,投资不是进股市就是去炒房。唯一的出路在内需。
唯一的出路在内需!
只要大家还都肯说实话,那就有希望
为什么是 3-5 年困难期,因为遇到了结构性问题。
经济不是无限上涨的,归根结底在于技术的发展,之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如果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景,没有高速发展的技术生产力为依托,那么经济就将陷入停滞。如果经济增长过慢,那么按经济学的角度上有三种方法可以短期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但同时也会留下一定 “后遗症”。
Gdp 是什么意思?简单可以理解为,商品或者服务等产品国内一共售卖出了多少钱的总额。那么当一个商品产生,要么卖给消费者,要么企业或者国家购买后用于再生产投资,要么卖到国外去。
这也就是说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就是,消费 + 投资 + 外贸。
正常情况下,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要买东西,企业卖了东西后赚钱后再 “投资” 扩大生产再卖给消费者,同时出口到国外去就是外贸。这也是 18 世纪大量殖民主义星期的因素之一,除了掠夺财富,还要殖民地成为本国商品倾销地,维持经济增长。
那么在这个循环下,企业越投资规模越大,生产商品越多卖出越多利润就越高,员工工资和就业岗位也就越好,同时高工资和高就业岗位又能加强消费能力,就是一个正向循环。
但是在一些阶段下,企业生产的商品多了,但是却卖不出去,市场上并不需要这么多,就出现了所谓的产能过剩,进而企业利润率降低引发经济危机,企业节约成本裁员,工资体系和失业率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比如在一些国企单位效益不好,本质上在于市场上不需要这么多商品,或者商品缺乏竞争力,造成的产能过剩,产能无法变现。
我们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致使潜在经济危机
前文讲到了,经济增长的三个支柱 消费 + 投资 + 外贸,那么在过去 20 年里,我国经济腾飞在于
1. 人口红利世界工厂,世界都来中国办场子,一方面解决了就业率问题,人民有钱,加强了消费能力提高了内需,同时一个产品的诞生往往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配合,所以今天中国才成为最大的工业国。
2. 加入 wto 后,中国的产品性价比吊打大部分国家产品,比如华为打进了欧美,印度被 oppo vivo 占领的同时,充斥着华强北山寨机。
但是仅靠着人口红利和产品性价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外贸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经济。
所以,“投资”就成了经济增长主旋律。在 2008 年中国抛出了褒贬不一的 “4 万亿经济计划” 修公路 / 修机场 / 修高铁…
投资基建为什么可以拉动经济?
首先政府投钱能够解决失业率问题与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从而拉动经济。但其后遗症也非常大,投资基建中很多例如小机场等,使用频率非常低,从而是赔本买卖,后续很多基建项目也并不能盈利,要靠政府补贴持续输血。
而且,投资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国家砸钱投项目往往会使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来吃更多红利,随着基建项目的完成,带来的则是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与潜在经济危机。
事实上,在 4 万亿基建计划中也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比如房地产行业所需的钢筋水泥等等盘活了很多重工业企业同时解决了很大程度就业问题,但是致使房地产过热价格泡沫严重进而高超的房价会影响民众消费能力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又比如拿着政府基建的钱扩大生产规模,基建完成后产能过剩,怎么办?裁员被,降工资。所以大部分经济发展的红利被少数资本鲸吞,导致贫富差距继续增大。
内需与外贸分别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在内需方面,今年国务院发出的 “以提高内需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 的模式中,“加大内需”成为共识。
但目前来看,短期内需依然无力。针对蓝领阶层来讲,过去 20 年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制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工成本高涨,如三星等大量工厂挪到了东南亚越南印度等地区,致使中国中低端制造业流失,就业岗位减少。工作少了,自然消费能力就弱了。
而在白领阶层年轻人群体,因为高昂的房价房贷,手中可支配消费并不多。
而且经济越不好的时候,越会引发储蓄 “现金为王”。目前欧美很多国家已经纷纷降息,甚至负利率来促进消费。
同时,针对消费不振的情况,美国方式是用信贷消费来促进内需,这也是 08 年经济危机以及美国人民不怕疫情怕失业的原因,失业意味着房贷车贷即时断供。但是我国对信贷消费这一块也一向很谨慎,避免走向高债务社会。
那么在有钱人阶层呢,少数有钱人的人均消费在国货方面也并不高,并且奢侈品等消费领域也不是国内产品强项。
我国目前的内需消费不振,很大原因也就来自于贫富差距过大。据统计中国的基尼指数高于日韩等国家,过大的贫富差距也同样会造成社会消费力不足。比如马云,他有几百个亿,他能花多少来买社会日常消费品呢。
外贸则在于,中美及中国国际关系在近期的恶化,外贸占比降低,目前东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国。
在可预期的短时间内,外贸不继续下跌已经是最好结果。而关于一带一路等,振兴外贸的政策,会在后面继续讲到。
高端产业受制于人,产品利润低
当今世界中,一般穷国用劳动力换钱喝汤,富国用高科技产权知识和产品吃肉。
因为在富裕国家,劳动力成本是高的,所以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难免外流。而穷国在用劳动力赚了钱后,再投入资金研发高科技产品,并辅以提高外国进口关税等动作,来辅助本国高科技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实际上就处于这个阶段。
过去 20 年里,中国得益与 wto 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得本国高科技产品发展缓慢,比如芯片行业,2018 年进口总额为 2.06 万亿元,占需求的 80% 以上。
面对又便宜又好的国外产品,“造不如买” 的心态使得本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这也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国外资本。企业利润率低,自然员工的收益也不会好,这也是影响内需循环的因素。
同时,在中国经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想要继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进军高科技产品领域是必然要走通的路,低端产业外流的同时利润不足以支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但是面对着国际科技封锁以及技术积累薄弱等原因,短期形式不甚乐观。
但凡事皆有利弊,贸易战及科技封锁的诞生虽然影响外贸出口,但同时也给予了本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契机,未来可期。
供给侧矛盾,有待结构化改革
有人会说,虽然目前经济下行,但是我国人口 gdp 总量大,内需内循环还有很大挖掘空间。
那么为什么现在内需挖掘的非常吃力呢?
这就在于供给侧矛盾,供给侧对应需求侧。简单来讲,我想吃香蕉,你却只能生产苹果,那么我只能去买国外的香蕉了。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虽然 gdp 总量大但是结构化还有待改革,比如国民买化妆品只买韩国的,家庭用具喜欢日本的,手机电脑喜欢苹果等等,一方面是重工业及部分轻工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日常消费品及高科技产品还有巨大的内需空间没有被国货占领。
我国在过去野蛮式的经济增长中,这一直是利弊共存的问题,只注重量而忽略质的结果,无论从汽车 食品 等及其他方面,国民对进口物品更佳信任,而国产产品民族之光极为少见。
所以我国想要拉动内需内循环,提升产品质量和供给侧改革是当务之急,但这显然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除了拉动内需外,还有哪些经济增长引擎?
一带一路,为什么是我国重大战略?
带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来看待一带一路问题,就更加清晰明了。要想富先修路!那么我国基本已经城镇化完成没有更多基建项目可以进行了,自然而然就会想要进军到国外,比如非洲地区,那里有着大量需要基建的项目,可以解决我国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
有人在过去一段时间问,为什么我们总免费资助其他国家?要帮助别的国家变富?
实际上,我们为其他国家建设基建,如果没有钱给的话可以以资源互换,同时,基建完成后一部分项目运营的利润还可以返还。在交通信息站等基建工作完成后,也会加大我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让我国商品更好的进入该市场。
简而言之,通过一带一路帮助他国形成文化经济影响力,基建解决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基建完成后的信息化和交通化,又能为轻工业商品的进军铺路。
所以说,一带一路的完成情况,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新技术转型调整和互联网技术跨越,实现弯道超车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科技都是摸着西方的石头过河,在高科技领域有着十分大的差距,如芯片和发动机等。但是在今天,新的一轮技术变革如 5g 如人工智能等,在新兴领域上各国科技差距不大。
谁能率先在新兴领域上取得长足进展,就会成为新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而我国拥有着资金雄厚优势,工业产品配套优势以及较高素质劳动者群体优势,是非常有希望在下一个新技术时代继续实现高速增长。
历史也无数次证明,萧条往往伴随着机遇,很多伟大的企业也是在大萧条时期诞生的。
除了新技术产业外,互联网技术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并不大。但是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互联网巨头往往偏向平台化,使生活更便利为主要创业领域。而在广大的工业互联网 + 农业互联网 +,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互联网之于生产力提升的巨大帮助。
举个栗子,我国目前依然为最大粮食进口国,而过去的发展中,实际上我国农业也并未实现完全现代化,互联网科技是否在下一个十年中,能够深度走入工业与农业,也是潜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如何看待国家发布新一轮 “34 万亿新基建计划”
前文讲了,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消费 投资 外贸”,那么在消费无力外贸受挫的今天,国家再次出手开展基建投资计划,前文所讲了,08 年 4 万亿计划褒贬不一,贬的一方面是,投资大量没有性价比的项目如小城市机场等,同时推高了楼市价格以及贫富差距。那么在好的一方面是什么呢?
如今我们蓬勃的电商发展 物流发展 信息化,也很大程度来自于基建中形成的四通八达,如果没有这些基建计划,那么今天人民生活和相关产业孵化可能并没有那么顺利。
那么这轮 34 万亿新基建计划与 4 万亿计划是一个概念么?
不完全是,政府公布的 34 万亿新基建包括
(1)5G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云计算 物联网 区块链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2)智慧城市所包含的新能源 新材料 电子化城市基础设施 (3)传统基建 铁路 公路 机场 等
能看的出来新基建项目一方面在贴靠新技术转型和互联网技术跨越的目标,为下一个十年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方面,仍然寄希望于传统基建投资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短期靠传统基建维持经济发展,中长期为新技术跨越转型铺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造成的影响?
既然我们分析了整体经济走势因素,那么对待普通人的影响可能就在于。
(1)短期内工资水平不会上涨,可能还会有一定萎缩
在经济下行的时间段以及低端产业流失,高端产业爬坡的时间段,必然会面临一定的就业率走低和企业利润率降低,国务院刘鹤副总理也曾说道,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的劳动者过度保护,工资水平增长过快。因为工资水平增长过快必然导致企业利润进一步降低,从而降低就业率。
短期如互联网企业等受疫情和经济影响较小,中期看经济普遍下行,消费力低迷,如互联网企业等利润也难免受波及。
(2)部分传统行业即将受到持续性低迷影响,就业率降低
如文章开头所述,在内需外贸皆无力的短期环境中,中国供给侧改革必然影响部分传统行业发展,中层失业率将一定程度提升,基层员工更多成为专车司机,美团骑手的情况将继续增加。如前一段时间风靡朋友圈的地摊经济,也是政府挽救就业率和提升内需的手段之一。
(3)疫情后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核心房价可能小幅上涨
“住房不炒” 是目前房地产行业的根本性原则,目前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大不大?是否会崩溃?
短期内绝对不会!目前房地产行业在我国 gdp 的支撑作用非常巨大,那么相对于房价来说,食品和生活用品的物价则是更重要的宏观调控指标。在疫情期间和经济下行各国纷纷印钞度日的情况下,疫情后通货膨胀一定会不同程度发生,那么在促进内需银行降息的情况下,同时调控物价上涨。那么多余的钱大概率会流入房地产和股市,推高虚拟经济。
(4)劳动者工作环境更加内卷化
就业情况不乐观 企业利润率低,可能进一步促使本就工作内卷化的职场更加严重。
什么是内卷?本来大部分人早九晚六正常下班,但是在就业及工资不如意的情况下,更多选择加班,同时影响他人也进入加班状态谋求更好的职位和经济收益。但这同时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压缩获取其他方面知识的时间空间,身体条件随着高强度工作出现问题,致使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效率降低促使不得不工作更长的时间,如此恶性循环。
996 是不是福报?也因此成为批判性思维。大众劳动者如果不足够拼,就会被市场其他人淘汰。反之,社会职场更加内卷化。
打个总结,上述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经济短期会遇到的困难和增长迟缓,同时也阐述了中长期的新希望。对于我们大众普通人来讲,与国家发展战略同样息息相关。
国家发展战略的新产业转移,对应着新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在疫情结束后的通货膨胀,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也会这个期间购入优质资产实现财富增长。
那么同时,国家也提到了继续保持民众基础素质和身心健康,因为如目前中年危机等情况已经出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可能继续加重,保持自身知识获取和身心健康是不确定的未来经济环境中,能否持续享有职场竞争力的本钱。
欢迎关注新开公众号 : 鳗鱼哥写字的地方 不经常打扰,一更新就是客观事实好文。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几个月前做了一个回答,当时得到了比较多的赞同。当时我的回答被赞同 3500 多次,说明那时候肯定有挺多人对我的看法还是比较认同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链接。
关于这个我问题,我只想说,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我这次考试估计是 60 分~ 61 分,你是不是可以认为,他这次考试很可能不及格?!任何不当心,不小心,不经意都会导致这次考试不合格。)0~1% 的增长,换言之就是 1% 以下的增长,也就是大概率的负增长,我们可以说今年中国经济也很可能像其他国家一样是负增长。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负增长,中国产品的买主都没钱了,老百姓也没有钱,中国负增长其实也很简单。
我们要做好经济负增长的准备,甚至做好长期低速增长(负增长)的准备。每次世界的经济危机都是有一定起始阶段,也有持续阶段,逐步复苏阶段和后续爆发式新一轮增长的阶段。从 2016 年经济开始走向萧条,这个和疫情其实没有关系,我也是恰恰这个时候开始做市场方面工作的,当时可以接触很多数据,因此有更多的准备,也因为这个时候做市场工作,导致我转型并不顺利,本来打算做销售总监之后能够走向企业高层,市场不好情况下,销售第一个背黑锅,所以急速调整战略。今后一段时间就是比赛谁的脑子灵活,谁转型迅速特地,单位和个人一样,都是考验这些东西。
即便我现在做律师,知产类工作也是很不好,所以不得不改行做起劳动法,劳动法生意最好,企业裁员实在是多,往中高层动手的时候费用就上去了。这个也是转型,小转型。
提问者对于经济的增速有自己比较好的估计 “我们做过一个测算,最困难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在 1% 以内,比较中性的是 2% 左右,比较好的情况是 3% 或者超过 3% 的增长率。我个人是比较保守的,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我认为 0-1% 是今年我们能够守得住的一个增速。”
这个其实没有必要争论这个数字,我的想法也说了,很可能实质是负增长。现在要考虑的是今后怎么办,当年庚子国乱之后有一个论题 “国破山河在,今后怎么办?”。我们现在的情况比当时要好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觉得好像进入世界大战一样,那还是差很多的。
目前当务之急是保持稳定现金流,保持合理债资比,企业个人家庭都是一样的。目前很多人感觉不对,大部分都是那种 80 后和部分 90 初,刚刚尝过几口改革红利,却直接进入这么个深渊。人的出生是个偶然,人的遭遇也是个偶然。
将危机从 2016 年起算,我认为在 2030 年附近会逐步复苏,那时候 80 后是 50 左右,还能在退休之前奋起一把,安顿自己的退休日子。今年毕业的 00 后,当时应该是 30 岁左右,如果积累的好,也能顺势享受一波红利。05 年~ 10 年出生的那波人应该是幸运的,今年那波毕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好比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那波人,有些挫折。但是,是真名士自分流,情况比当时也是要好很多。切记,不要沉沦,目前是 “季风过处,百草蛰伏”。现在要守,而不是攻。
我在知乎劝了不少人,可惜没有劝住自己的表弟,他盲目投资将原先那波好的时节获得的收益全部梭哈出去了,现在道歉银行一屁股债,可惜。
现在的人机会在于科技类的人才,技术很重要,但是不要只关注技术,要学会技术产业化,学会企业管理,学会如何做企业,这类人才会在下一波红利获得很大收获,就类似 80 年代王健林,90 年代的马云,要学会积累。
今年的本科生一定要考研,本科今后和高中没什么区别,硕士应该是进入职场和进一步发展的起步学历,正好在这段经济不好的时候投入学习。不要创业,除非家里有金矿。
目前疫情蔓延,在全世界经济都在下行的时候,中国可能会下滑得少一些,属于衰退中的错峰发展,在全球的地位是上升的。未来三到五年是个困难期,企业看不到大的机会,科技上也很难看到大的突破,但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的机会要比别的国家更多。由于年初以来发生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异常波动。中国经济 “U” 性反弹的底部收窄,二季度能够实现同比增长 2%;海外订单情况逐步修复,国内复工复产进度明显提升,三季度、四季度能够实现较高增速,假设分别达到 6% 和 9%,全年中国就能够实现 3% 左右的同比增速。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翻一番目标延后 1-3 个季度即能完成。考虑到今年一季度同比大幅下降,基数较低会抬高 2021 年 GDP 的增速水平。所以 2021 年一季度即能完成翻一番目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 院助理研究员张梦晨
泻药!
这才是中国的良心专家、敢讲实话。
(也挺可悲的,说个实话在我们这里也是一件需要勇气因此也值得大家夸奖的事情了。)
当前再谈全年经济增速,已经全无意义了。
四个月前我曾在知乎分享过一个想法:
我们国家现在千万别为了经济的纸面数字面子(比如 GDP 数字等),丢掉了经济的里子(产业升级、人民实际生活状态)。
否则,未来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难。
很多人在谈什么逆全球化,尤其是某些媒体,糊弄自己人说什么世界处于逆全球化大浪中,错了啊,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是以美国为首、英法德(欧盟)日韩澳加印位辅的国家掀起了一股去(也可以说是 “弱”)“中国化” 浪潮。
当前的世界正处于产业链重构的变革当中,这次变革直指我国 “世界工厂” 地位。
欧美日等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号召本国跨国企业从中国迁走供应链,越南和印度等新兴国家也闻风而动,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招商引资,他们等做法和我国改开前期 “不管黑猫白猫” 的策略是一样的。
1、
最近有一则关于越南的新闻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广泛讨论,新闻是:“欧洲议会通过对欧盟 - 越南自由贸易协定,越南成第二个与欧盟达成自由贸易的东南亚国家(第一个是新加坡)。”
不出所料,网上一片嘲讽之风。凡是说了几句中立话语的人,都会被扣上一个 “越吹” 的帽子。
但凡有点理智的人都应该清楚,越南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从跟随我们成长为了 “走在前头”。
某乎问题(欧盟 - 越南自由贸易协定正式通过对越南有什么影响?)下的高赞一个一个看不起这个,瞧不上哪个的语气,真有一番天朝上国的意思!
更有甚者,说出了,“要是越南发展好了,我们就再搞一次对越反击战,让其回到解放前”,发展不赢就毁了他,看的我目瞪口呆,持这样观点的人还不少,因为点赞的特别多。如此崇尚武力威胁,难怪四处碰壁,我们的文化引导是不是要反思反思。
更有甚者拿越南外贸总额占 GDP 比重太高来论证越南制造业不行,那么,德国外贸占 GDP 比重达 70% 又作何解释呢?新加坡的外贸总额占 GDP 比重也超级高,但不妨碍新加坡的富有,对于外向型经济,这些都是比较正常的特征。
我也觉得越南的制造业还比较弱,但是也别拿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论证好吧!
还有聪明的人提出通过越南搞转口贸易,借助越南这个跳板向欧盟倾销商品,但我觉得您真的想多了,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儿,其他国家也不傻,比如:
6 月 11 日最新报道,美国将对越南出口的硬木胶合板展开反倾销调查,这意味着其未来可能对越南这一产品进行收费;需要关注的是,越南胶合板被指使用了中国原材料,而后在当地进行加工并对美出口。
欧盟会比美国傻吗!?
2、
越南现在是比较弱的,但不代表越南没那个潜力。
我个人观点越南对我国的产业威胁很大,这里的威胁不是说越南可以成长为中国这样的强大国家,而是说越南会威胁我们世界工厂地位。不仅如此,要是我们产业升级慢了,越南可能有机会走到我们前面,成为我们产业升级路上的障碍物。
越南现在的定位无非就是蚕食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最好是可以取而代之,越南一系列改革措施、招商引资也是这么做的。
越南这样的定位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目前的欧美日韩需要分摊产业链风险,鸡蛋不能都放在中国,越南此时搞世界工厂可以说绝对是明智之举。不仅越南,印度也在摩拳擦掌。
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被跨国公司看得上而布局产业链的,越南可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越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建树,为承接全球产业链打好了基础;另一方面,为什么选择越南而不是巴西、墨西哥呢?因为越南靠近全球最大的市场,东亚 + 南亚 +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同时越南靠近中国,方便跨国企业从中国撤离。
你们若是看不惯越南搞世界工厂,承接来自中国的产业链。那么我国中西部希望承接东部产业链叫什么呢?东莞还不是想方设法把深圳的产业链接过来。
以前我国的策略是依靠我们国土面积的大纵深优势,寄希望于东部产业链往中部转移,中部再往西部转移,如此一来,既可以带动中西部发展、也肥水不流外人田始终保持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是,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以来,全球产业链就开始了大变动,国际资本并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想,而是直接往东南亚、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转移。
我最喜欢举例的就是三星,如果孤立的从我们国家的市场来看,我估计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三星已经破产了或者说不行了!
因为三星手机在我们国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但是,殊不知三星手机依旧占据全球市场第一的份额。真的不是没有中国市场,其他公司就玩不转、活不了了。
而且,目前三星一半以上的手机是由越南工厂生产的,越南工厂的工人是谁?越南人!三星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就设在越南,年产量达 1.5 亿台左右,约是其整体产量的一半。目前,三星在越南已经拥有智能手机、电视、家电工厂。
三星自 2008 年开始对越南投资,当初投资金额为 6.7 亿美元,截至 2018 年 4 月,三星对越南投资总额增至 173 亿美元。三星目前在越南各地共设 8 个厂房,主要生产手机与电子零件等。以前这些工厂全都在中国大陆。
而且企业搬迁出去会给当地培育相应的产业和本土企业,他们以后就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比如三星供应商在越南的本土化率已经从 2014 年的 35% 提升到 2017 年的 57%,短短三年,提升了 22 个百分点,可见越南的整个电子产业都被三星给带起来了。
中国股市当前炙手可热的制造业公司立讯精密,其创始人就是富士康第一代厂妹,但是现在的立讯精密成了我国制造业的明星企业,在我国,这样依靠苹果产业链发展壮大的企业还不少。未来的越南出几个类似的本土企业也不是小概率事件,那些企业都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3、
2020 年第一季度,越南 GDP 增速降至 3.82%,出口仅增长 0.5%。
第一季度全球疫情多么严重不用问多说了吧,但是越南 GDP 增速还是正的,相较于 19 年 7 个百分点的增速,降速了约 3.2 个百分点,增速的下降幅度可以说很小,出口也是正的。
越南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是因为越南在吃欧美日韩进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红利,分吃我们碗里的肉。
**欧美等国家培育越南,并不是因为他们善良,本质上是为了削弱中国,欧美希望重构全球产业链,削弱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同时还想阻止我们产业升级,**但是他们那些跨国企业也不可能全部迁回本国,因此需要找一个代理国来取代中国过去所扮演的角色,越南因为各方面优势,为一些跨国资本所青睐。
越南是 1986 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我国是 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间线来看,我们比越南发展快了 8 年。
2019 年越南 GDP 总量为 6037 万亿越南盾,换算成美元折合 260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 1.82 万亿人民币。而且上述 GDP 总量是按照越南旧的 GDP 统计算法得到的,如果按照新的统计算法,应该是超过 3000 亿美元了。2019 年越南总人口大约 9621 万,人均 GDP 大约 2700 美元。
我是按照中越两个国家改革开放作为起始点,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时间线早于越南 8 年,因此对比 2011 年我国各省市 GDP 比较合理。
越南 19 的经济总量介于福建和上海之间,所有省市里面排名第 11 名,人均 GDP 排名很靠后,仅高于贵州 2459 美元的人均 GDP。
不亮眼,但是越南最近几年借助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东风,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已经连续两年 GDP 增速高于 7%,而我们国家在降速,此消彼长,某些省份可能领先不了多久。
4、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瞧不起越南,但是越南在改革的路上却没有因为他们的嘲笑而停止:
2001 年,越南即取消政治局常委,复设中央书记处,其成员除总书记外,称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2002 年,越南国会即可质询中央政治局等核心机构;
2006 年,越南在其十大上,就已经实现了总书记的差额选举;
同年,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国会议员实现了直选,国会甚至可以否决政府总理提出的关于高铁投资的计划;
2007 年,在越南第十二届国会选举中,越南推行了国会代表差额竞选制度,从 875 位候选人当中选出 500 位新任国会议员。
2009 年,越南又实现了地方党委书记由党员直选的制度;
2010 年,越南建立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党政军及社会组织、国有企业副科级以上干部均需公开个人财产。内容包括收入、房地产、海外资产、个人帐户、及其它个人财务。
2011 年初的越南共产党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委员,亦实行差额选举。这届越共中央委员的差额选举比例为 24.57%。
2013 年 6 月 10 日,越南第十三届国会代表在首都河内对由国会选举产生或由国会任的 47 名官员进行信任投票。根据投票结果,再对那些获得 “低信任” 票超过三分之二的官员或连续两年获得半数以上 “低信任” 票的官员进行不信任投票。之后,国会代表对领导人进行了首次信任投票,并且对总理级官员当面公开质询。
……
越南的各项改革措施可能都要助越南走到河对岸去了,而不是脚探深水区,更不是在河岸边的浅水区踩石头。
我曾经认为欧美资本家舍不得我国 14 亿大市场(按照曹德旺的说法,准确来说就 2 个亿可消费人口)。
但是,如果他们放弃 14 亿大市场,同时可以把我国排除在全球 60 亿市场(目前全球大概 76 亿人口)之外,这么看起来,也是个可选的选项嘛,因为虽然损失了 14 亿人口,但是在 60 亿人口里面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欧美日难道不可以联合新兴经济体,搞一个全球大联盟,对我们来个全面隔离?
现在很多人拿广西揶揄越南,希望 20 年后,广西还可以继续揶揄越南吧。
要是哪天越南的 1 亿人口的生活品质走到我们的前头,我倒要看看那些曾经看不起越南的人会作何感想。
我猜几十年前我们很多人也这样瞧不起韩国的吧。(理由我都想好了:比如军政府问题、打不赢朝鲜还要美军帮忙、政府居然出口劳动力赚外汇、财阀垄断无未来啊)当然,现在也有人瞧不起,但是别人人民的生活品质就是比你高啊。
别总拿后视镜看待问题,以前我们国家什么水平?还不是成了第二大经济体。别瞧不起越南,也别低估了欧美重新构建产业链的决心。
全球竞争,本就不进则退!
我们当前面临的危机是: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能会被取代,而我们在核心科技领域却还没有形成集群竞争力。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当前,时间是极其宝贵的,留给泡沫经济的时间多了,留给未来的时间就少了。(详见我于 19 年中旬写的文章:大国竞争沙盘推演)
未来 5 年(本来 10 年时间,15-19 浪费了 5 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与否,毫不夸张的说,决定了中国未来 50 年的生存状态。
经济增速不见得会低(基建,印钞),但是老百姓日子肯定越来越收紧。
复制一个可替代中国的,新的亚太产业链。有些人不要自信满满,地球离了谁都会转,只要他们肯抱团,动真格的。
它不是完全把中国踢出去,而是构建一套跟中国经济相平行的产业链
中国有的,日韩澳东盟都要有,中国没有的,美日韩欧盟也都要有。
简单地说,就是要扶持日韩澳东盟,瓜分中国产业链,把一些关键性的产业迁移出中国,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降低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在高端科技产业方面,继续联合日韩澳欧盟等,对中国进行持续打压。像加拿大,就刚把华为、中兴给拉黑了。
这就带来一个巨大的影响:制造业的全球化唯一中心,转向区域化的多个中心。
美国意欲拆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分别构建多个区域性制造中心。如在亚太扶持东盟、在南亚扶持印度、在北美扶持墨西哥、在南美扶持巴西、在中东扶持土耳其等。用区域性的制造中心,来代替中国制造的世界工厂地位。
**这样做的结果是,对中国制造形成更加激烈的内卷。**原来,你在中国开一家服装厂,一件衣服能赚 10 块钱。但现在,越南也有一家同样的工厂,一件衣服能赚 15 块钱。它不仅不赚那 15 块钱,它还降价,跟你打价格战,每件只赚 5 块钱。你要是降价 10 块,你就没有利润了。你要么,就把厂开到越南去,要么就倒闭。
你一倒闭,订单就会跑去越南,越南人就能多开一个厂。
在这样的内卷下,作为全球消费中心的美国,就有了绝对的议价权。让世界各国工厂卷入新的价格战,为美国人去打工。回过头来,美国媒体还要指责你,说你污染环境,说你血汗工厂,说你剥削劳动。同时,为遏制中国产业向高端突围,美国再联合日本、韩国、欧盟等,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让中国经济向上不能,向下不得。
自己写长篇大论我写不好,又不是这个专业的,学校毕业出来工作十来年了,但是看到自己认同新闻,就贴出来做个笔记,以为会像 Q 空间一样没人看,哪晓得这么多人留言还以为我是职业的,我有太多的不懂。但对未来我不乐观是肯定的,如果说为什么关心???因为经济下行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连带到种植大单子都谈不到了 [思考]
不用抬杠说离不开我们这么完善的产业链,他能在 90 年代打造你也能毁了你,你的 RMB 结算,一带一路动了他的蛋糕。地球离了谁都会转,偏偏离不开你?
我的门店在四线地区级市,放眼望去路边哪有像样的商铺,万达二楼三楼都有一半门面在招租,既挣不到外面白人的钱又循环不了自己,就剩基础建设了。我说的对吗?
难,确实是难。
但是,难不难、好不好,常常是通过对比,比出来的啊。
我们难,美帝就不难了?欧洲就不难了?印度就不难?广大的东南亚、非洲、中东、拉美就不难?
都难。
相比之下,我们还算好的。
前不久世界银行预测,2020 年世界经济萎缩 5.2%,美国萎缩 6.1%。
全球只有中国正增长:1.0%。
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中国 GDP 保持增长 美国下降 6.1%
今天又有新闻说,因为疫情在世界各地发作,欧美国家纷纷把东南亚、南亚的订单转给中国(中国 6 月进出口意外转为正增长)。
大家可以做初计算,正常年景,如果我国每年增长 6%,美国增长 3%,我们一年差距约减少 2 千亿美元。
现在我们增长 1%,美国萎缩 6.1%,一年差距缩小 1.4 万亿。
一年顶 7 年啊!同志们。
老美经济下降,税收必然受影响,而且债务扩大,要还的利息增多,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再加上今年非洲、中东、南亚煌灾,日本也是罕见水灾,美国的风灾还没到时间呢,等着瞧吧。
2020 年就是一个乱!
我们只要还有 1% 的增长,国家层面也在积极保就业,今年的日子平均下来还是强于去年的,不是?
而老美萎缩了,打压我们的力量就更弱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个 “专家” 叫毛振华,企业家,中诚信董事长,文章来自正和岛,一个服务于企业家的社群,至于正和岛为什么要在标题里突出强调国务院专家这个 title 而非毛振华,其中应该是藏着一些小心思的,倘若没有这个权威人士的名头,恐怕很难引起这般关注与讨论。
既然知道了数据的来源是企业家而非真正的权威人士,那么这个数据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关于今年的 GDP 增速,是有过讨论和预判的,而且是来自真正的权威人士——杨伟民,原 ZCB 副主任,鹤总的搭档。他在 6 月 8-10 日的新浪云财经峰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里面就提到了 GDP 的增速问题,并给出了他自己的测算方法。
他认为,2008 年通过保增长来保就业,今年则是通过保就业来保增长,所以他使用新增就业人口的收入来倒推增长目标。(这与通常使用赤字率倒推增速的方法很不一样)
以下是杨副主任的演讲原文:
我截取其中一段关于论述保就业与保增长的辩证关系的
“这一次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没有提增长速度,而是提出 “六保”,“六保” 之首就是保就业,而且提出新增城镇就业 900 万人和调查失业率 6% 的目标。这就说明政策的出发点更多地是放在了保就业上,因为保住了就业也就保住了增长。只要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的目标,就会实现一定的增长。
我给大家算一笔账,比如说 < 如果完成新增就业 900 万人的目标,假定每个新增就业人口的年收入是 5 万元,这个(目标)其实也是不高的,就会增加 4500 亿的收入。2019 年城乡居民总收入是 42 万亿,占 GDP 的 42%,这将是分配的一个比例。如果维持这样一个分配的格局,今年如果新增 4500 亿的收入,那也就意味着会新增 1 万亿的 GDP,那也就是说相对于去年的 99.1 万亿来讲,至少实现了 1% 的经济增长。不光是如此,还要考虑到乘数效应,也就是说新增 4500 亿的收入,按照 2018 年城镇消费率大体上是 66.5% 来计算的话,4500 亿的收入至少会带动 3000 亿的消费,扩大 3000 亿的消费。扩大 3000 亿的消费,当然又会带动其它行业的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从而最终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所以,仅从新增就业的指标来看,实际就可以实现 1% 以上的增长。乘数的效应越大,也就是支出的乘数效应越大,带动的幅度就越大。
同时我认为新增就业 900 万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主要的就业渠道,比如说新业态的就业、新基建就业、灵活就业、扶贫就业等等,都可以扩大就业。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两会讨论的意见,最后新增加了一句话,叫 “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光是这一句话就可以显著地带动就业。”
今年的情况确实不佳,但也没有必要盲目悲观,还是要搞清楚真实的政策逻辑。
从观念透漏出来的信息看,可能新冷战预期下中国和美国经济办脱钩乃至脱钩都是大概率事件,专家因此对未来经济持谨慎态度。
6 月 18 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将在上海开幕,本届陆家嘴论坛由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与上海市代市长龚正担任共同轮值主席,主题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刘鹤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 “六稳”、“六保” 工作。
刘鹤表示,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偏低应该成为一种共识。经济内循环概念的提出似乎也在提醒国人经济全球化,乘着西方快船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过去中国和美国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分歧很大,美国总是拿所谓 pushi 价值来要挟中国,但中国、美国的贸易、科技交流却十分繁荣。而现在特朗普连放大招,限制军工院校背景的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同时指责中国抄袭美国大学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和核心信息。新冷战背景下,我国可能也要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主要挖掘国内的消费市场提振内需。外需可能不会如之前旺盛,产业链、资金链有部分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地区。
一个旧的世界格局正在嬗变为一个新的令人不安的新格局,而无论是对未来经济增速的判读,还是经济内循环的提出,都提醒我们可能过去的全球化互联互通的时代红利在部分缩水,逆全球化、所谓 “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会日益成为一种趋势。
[
知乎盐选会员
畅享盐选专栏、Live、电子书等海量会员内容
新用户仅 9 元 ¥19.00
去购买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4576961b1e05fc1d23312bb1d13acf3a)
[
电子书
中国经济 2020
作者 王德培
¥32.0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c9c4b167d7e5b5ebed38ad7d90938f04)
[
电子书
这里是中国
作者 星球研究所 等
会员专享 ¥100.8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656d0d8420d13b762b16fdf133f80358)
[
电子书
银河帝国:基地
作者 艾萨克 · 阿西莫夫
会员专享 ¥21.5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5998477fc2012121a0295e45df68a50a)
数字只是数字,掺不掺水都那么回事。但是,我们自己有眼睛、有脑子啊。
1,你家附近的电影院开业了吗?如果电影院不开业,旁边的爆米花和饮料,还有人在卖吗?电影院旁边的火锅店,吃饭的人会不会少?
所以,中国这么多电影院、爆米花从业人员,这半年,你以为会照常发薪水?还是在市场上撒简历?
2,各地的演唱会、展会、球赛,你还会看到万人会场吗?
要是有戏拍,哪个明星会去直播?
小到展馆、会务工作人员,大到一线明星,谁的活儿都减少。你没见今年各路明星的炒作都低级了很多?动不动就是如何评价某某长相,要么就是戴个大口罩你怎么看?
电影院不开业,整个影视圈,带着从业人员,都不好过。
3,商场,还像以前那么火爆?
那是人流聚集区啊!
人流少了,商场还用那么多工作人员?
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要鼓励地摊经济了?
工人生产的东西,卖给谁?摆摊吧,清理库存,拉动消费。
那么多失去工作的人没有收入,会不会造成社会问题?摆摊吧,多少有点收入。
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摆摊是风口……
把谋生糊口,当做发家致富的手段,有人还花了上万加入社群学摆摊,这一波韭菜被人割的……
![](data:image/svg+xml;utf8,)
论摆摊,谁比得过农村集市?
要是摆摊能发家,农村不早就赶超城市了?
所以,数字是几,不重要!
管它数字是 1 还是 100,管它是 3 年还是 30 年,我只信我身边那些没开业的电影院和没开学的幼儿园。
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现在跟你抢饭碗的多了,赚钱越来越难了。
连鹅厂都要折腾它干妈,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勒紧腰带过日子,该剁手时也不能手软了。
这时候马云说 996 是福报,发自肺腑地讲,我想要这个福报!
赚钱,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
赚钱,是成年人疫情期间最最大的体面。
B 站:勋哥很忙
怎么看待?我还能怎么看待?
摆地摊都成为了解决的手段了,足见真实的情况有多么严峻。
别说未来 3-5 年了,在全球孤立主义以及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们国家传统的经济增长三大马车,至少有一架半要抛锚。
从 08 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就一直在强调消费,强调消费能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势能。但是你看眼下这局面,荷包里都没钱了,哪里来的消费呢?
借钱消费?那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又怎么办?高筑的地方债还没有好的解决法子呢。
唯一的办法上面高赞说的很明白,我非常赞同。其一是生产力的变革和提升,其二是对分配的改革。
生产力方面,其一国内的产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而且我们还面临着西方的打压。其二是工业 4.0 各国从提出到现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革。人工智能虽然构想很好,但是离落地和普及还有太长时间。世界都在探索一个类似电气革命信息革命这样的新的变革,但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
至于分配,那些不涉及分配侧的改革或许大部分都无法触及根本吧。
当年崇祯皇帝筹军资筹了不到五十万两,彼时大明国库只有七千三百两银,闯王进京杀衮衮诸公人头满地,却夺了五千万两银,清朝入关那年杀士大夫个人头滚滚,也要比穷鬼崇祯的状况好得多了。钱去了哪里?当社会利益无法公平分配,则这样的分配机制就会加速演绎富则更富、穷则更穷的定律,它像一扇巨大无比的大门,每次只开一条小缝,挤进屋内的也许并非都是将门虎子,也许只是几个草根阶层的幸运儿,但它每次只允许很少人挤进富裕的天堂。这说明社会分配有问题了。
以往我们不重视这些问题,因为蛋糕在不断扩大,且扩大的速度还不错。而当蛋糕变大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的时候,社会分配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事实上欧美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不然川普也不会上台,欧洲的右翼势力也不会迅速崛起。
至于专家说的 3-5 年,实际上还是很乐观了,真的悲观一点的话,我认为接下来的十年,是勒紧腰带过苦日子的时期。尤其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绝对是深刻性的,或许我们得等二三十年回头看,才能真正评估这场疫情的历史性。
而这十年内还面临就业的年轻人,难,太难了。
一切经济危机的源头都是有效需求不足。GDP 三架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净额。消费对应的是内部需求,出口对应的是外部需求,投资是压制现有的需求,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以图未来更多的需求。三者中,消费,出口今年都是大问题,投资是个解决方案,但是对眼下的需求压制副作用,让人难受。
有效需求不足直指贫富差距的拉大,即分配制度的问题。这也是国家不搞 MMT,不搞 UBI 的根本原因,因为印钱解决不了这个核心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目前来看,太痛,还下不了决心。当然也可能根本就不想。
所以,今年是自有国情在此,数据无论是什么样,我都不惊讶。未来的数据,不出意外依然是增长率在 19 年 6% 的基础上逐渐降低,甚至有可能更快降低,毕竟有疫情的影响,总之,就是加速。
资本家不是死于内部残酷的价格竞争,就是死于对外扩张的路上。对应的就是内需和外需,如果未来几年,中国同西方的关系真的恶化,西方将中国彻底排除在全球生产链路之外。外需基本属于报废状态的话,那么经济情况甚至可能更加雪上加霜。
不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种情况真的发生的话,有可能是解决内需问题的一个契机。毕竟,冷战时期,才是美国红脖子生活最舒适的几年。作为一个中国红脖子,想想还有点儿小激动呢!
这么说吧,还有 5-7 年的时间,如果 5-7 年内不出现第四次科技革命,不出现人民币全球化成功,形成美元一样收割全世界的垄断行为,那么现在的衰弱不能叫衰弱,只能叫暴风雨来临前的大风罢了。
由上图可知,1962 年开始中国第一波新生人口 2000w + 的爆发期的那批人要变成 65 岁老年人口了,这一批开始一直 13 年,2027-2040,会在死亡率没有提高的前提下,迅速增加 3 亿老年人口,从现在的 1.5 亿老龄人口增加到 3.5 亿(死亡一亿,所以总量只增加 2 亿),这对养老保险,整个社会养老问题,医疗体系等会是巨大的危机以及动荡。
所以,珍惜当下吧,你觉得今年是最差的一年,而今年可能是五年后老龄化爆发时来说最好的一年。
1,准备吃草
2,有些朋友吃草吃的不高兴时,请翻翻今天你唱的赞歌和表的决心
现在经常看见有人说 GDP 增长不重要,这些人是不了解我国根本性质。
我们的合法性不来源于 vote,来源于对群众生活持续不断改善。
当群众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继续改善,甚至发生倒退,就会质疑这个合法性。
你说 GDP 增长重不重要?
至于念叨枪杆子里出 XX,要什么合法性,这种言论建议多读书。这种言论的底层逻辑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暴力,只有文盲才喜欢把问题诉诸暴力。
按照知乎要求修改。实话说,这答案能留 1 多,搞的我都以为知乎耻度发生变化了。
我表示理解!
感谢 “知乎财经” 邀请。
我不同意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 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暗含的意思是 3-5 年之后经济就会好起来。可能的情况是:按当前模式发展,越发展、越困难。
一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
中国经济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经济有一个最大的不一样,中国有 14 亿人,学历总体不高,并正在加速老年化。
截止 2019 年末,我国总人口(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为 140,005 万人,其中:
0-15 岁人口为 24,977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8%;
16-59 岁人口为 89,640 万人,占 64.0%;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5,388 万人,占 18.1%,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603 万人,占 12.6%。
与 2018 年末相比,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89 万人,比重下降 0.28 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439 万人,比重上升 0.25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945 万人,比重上升 0.64 个百分点。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中国老龄化速度会以较高斜率上升,“十四五” 期间中国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0 年之后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超过 20%,届时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以 2020 年起算,再过 3-5 年,中国人口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再过 7-10 年,中国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再看学历分布情况,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截止 2019 年末:
博士研究生:80 万人,0.057%;
硕士研究生:878 万人,0.6%;
本科生:5572 万人,3.98%;
大专生:1.89 亿人,13.5%;
高中生:6.01 亿人,42.92%;
高中以下:5.45 亿人,38.94%。
高中及高中以下人口占中国人口总数的 81.86%。
粗略地说,到 2030 年,一个 72% 左右学历在高中和高中以下的庞大人口国家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二
中国储蓄、收入结构
央行 2020 年 5 月份数据,住户部门存款增加了 4819 亿元,今年前 5 个月,住户部门存款一直在增加,这意味着居民正在抓紧存钱。截止 2020 年一季度末,中国居民存款余额达到了 87.8 万亿元,人均存款 6.27 万元,户均存款 16.93 万元,储蓄率高达到 43% 左右。
央行数据还显示,目前中国 14 亿人口中,约有 5.6 亿人银行存款为 0。这意味着有高达 40% 的中国人,过着没有存款的日子,其中每 5 个人里就有 2 个中国人无钱可存。央行数据继续显示,这 5.6 亿没有存款的中国人,主要以年轻人、低收入群体和购房者为主。据某银行 2019 年储蓄客户年龄结构分析,40 岁以上储户占比约 55%,30 岁以下储蓄客户占比约 15%。
招商银行最近公布的客户存款分布图显示,1.8% 金葵花卡(含钻石卡)客户拥有 80% 存款,而另外 98.2% 客户只有 20% 存款,说明 2% 左右的人可能拥有全国约 80% 财富。银行的客户结构是大同小异的,可以推算,按照 8.3 亿存款人口,88 万亿的存款余额总数来切分,1% 左右的人群,也就是 1660 万人的富人群体,拥有了近 70.4 万亿的存款,这部分人的人均存款余额为 420 万元;剩下的 8.14 亿有存款人口,人均存款也就 2 万多元一点。
根据 2019 年数据,按照全国居民收入五等份分组划分,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7380 元 / 年,月均收入 615 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5777 元 / 年,月均收入 1314 元。这两部分人群合计 6 亿多,所以,克强总理说:中国有 6 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
少数人掌握大量财富,大多数人逐步走向相对贫困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三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人口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2019 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 69.78 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 6.2%。按三大产业来看,前三季度完成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约为 43,005 亿元,同比实际增长 2.7%;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 277,869 亿元,同比实际增长 5.2%;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 376,925 亿元,同比实际增长 7.2%。三大产业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6.16%、39.82%、54.02%。
2019 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 年末,我国就业人口规模稳定在 7.7 亿左右。二三产法人就业人口 3.8 亿人,从事二三产个体经营户人员接近 1.5 亿人,二三产总体吸纳就业人口约 5.3 亿人。
与 2017 年比较,第二产业法人从业人员为 17255.8 万人,减少 2005.0 万人,下降 10.4%;第三产业法人从业人员为 21067.7 万人,增加 4726.2 万人,增长 28.9%。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大幅度上升。
制造业规模效益在扩大,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提升,包括技术在不断提升,导致制造业的用工规模总体是下降的。今后,还将有大量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
看上面这张表,第三产业中,除房地产业外,其他细分行业增速均高于 GDP 增长速度。其中,金融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两个行业不可能大量吸收就业人口,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劳动力学历要求通常大专以上。低学历就业人口(高中及高中以下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
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都是低收入水平行业。
四
中美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较
看上面这张图,截止 2017 年,美国就业人口约为 1.5 亿,第三产业贡献了美国 80% 的就业,约为 1.2 亿;2016 年,中国就业人口约为 7.7 亿,第三产业贡献了中国 47.4% 的就业,约为 3.65 亿。假定中国按美国模式发展,第三产业贡献就业人口 80%,6.16 亿,那么,还需要吸纳就业人口 2.51 亿。
如前所述,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将是吸纳高中及高中以下低学历就业人口的主要行业。这些行业能否继续吸纳就业?不得而知。简单想想,感受一下身边的失业情况,继续大量吸收劳动力,可能不容易。
五
从 “三新” 经济增加值看
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9 年我国 “三新” 经济增加值为 161,927 亿元,相当于 GDP 的比重为 16.3%,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 9.3%,比同期 GDP 现价增速高 1.5 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介绍,“三新” 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新产业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新技术应用产业化直接催生的新产业;二是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新产业;三是由于科技成果、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产业的分化、升级、融合而衍生出的新产业。
新业态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的经营活动;二是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三是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新商业模式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将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二是把硬件融入服务;三是提供消费、娱乐、休闲、服务的一站式服务。
“三新”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 “三新” 经济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
分三次产业看,“三新” 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6,685 亿元,相当于 GDP 的比重为 0.7%;“三新” 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70,443 亿元,相当于 GDP 比重为 7.1%;“三新” 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84,799 亿元,相当于 GDP 比重为 8.6%。
“三新” 经济增速明显高于 GDP 增速,并且已经占到 GDP16.3%,说明新经济业态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新经济代表未来方向。“三新” 经济,中国必须要大力发展,必须要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在高端、新兴行业对欧美国家有竞争力。但同时还要看到,未来 “三新” 经济以 5G,物联网为基础,人工智能是这一轮产业升级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机器替代人工的速度将进一步加速,新兴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三新”经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是一把“双刃剑”。
[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增长源泉的研究 经济 唐家
京东
¥87.48
去购买
六
从工业大类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 1—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18,434.9 亿元,同比下降 19.3%,降幅比 1—4 月份收窄 8.1 个百分点。
1—5 月份,在 41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0 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 个行业持平,30 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34.7%,
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 19.0%,
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16.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 75.8%,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 57.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 43.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 38.6%,
汽车制造业下降 33.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 31.2%,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 19.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 12.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 11.6%,
纺织业下降 10.3%,
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 6.5%,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
从工业分行业利润统计数据同样可以看出,新兴行业并未受疫情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34.7%;受影响明显的是工业中的传统产业,或者说,是产能相对过剩的产业。即便疫情过去,传统产业也不再可能回到过去的增长速度,这些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越来越弱。
[
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行业结构研究王磊 著
京东
¥75.70
去购买
七
结语
专家毛振华先生认为自己的预测已经比较悲观了。文章主要从中美竞争给中国带来的困难和不确定性角度做了分析。中美关系即便再重要,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外部因素。为什么困难时期是 3-5 年,文章中没有详细说明。
我的看法:中国是一个 14 亿人口,高中及以下学历占人口 80%,并正在迅速老化的国家。大力发展新兴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是必要且紧迫的,但新兴经济迅速发展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解决不了相对贫穷问题,反而会加剧就业问题和相对贫困问题。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按美国模式发展——美国人口只有 3.27 亿,很可能在走一条走不通的路。
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GDP 会增长,伴随着 GDP 增长,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失去后劲。3-5 年后,不是走出困难期,而是发现越走越难走、越走越困难。
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不是一句口号。发展模式问题,确实到了要解决的时候。
PS:评论区有兄弟说,你光讲问题,也应该讲讲办法啊,就把回复的几个观点搬到这来吧。
1、放慢农村城镇化速度。农村是一个大蓄水池,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根据中泰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这次闹疫情,大约有 7000 多万农民工没有返城,几乎占了全部劳动力总数(7.7 亿)的 10%。有土地,就有饭吃,不至于饿死,还不要国家给低保和救济。这本帐要重新好好算算。
2、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不放弃中端,甚至部分低端制造业,放慢这些产业向其他国家的转移速度,这些产业是能解决大量结业的。千万不要一窝蜂追求 “高大上”,要把解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列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
3、要讲中国特色。中国尽管发展了这么多年,骨子里仍就是个乡土社会,仍是儒家文化。想想当年沈万三上赶着给明政府捐城墙,朱元璋还把他杀了。中国的商人,相当一部分人赚了钱之后,其实是愿意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从心里是想 “青史留名” 的——直到民国都是如此。要教育、要宣传,把富人们的思想统一到 “钱赚得多,没有贡献,可耻,祖上蒙羞” 的方向上来。这比征收重税更有正向激励作用。要树立典型和榜样,就像六十年代树立雷锋榜样一样。伟人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最后一条尤其重要,咱们跟西方学市场经济,好的、提高效率的当然要学,但毕竟文化底子两码事,只有把市场经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才能走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之路。
这一条如果能做好,像马云这种有点情怀的资本家,说不定晚年穷死都能乐呵呵的;如果做不好,在中国赚到钱,觉得不安全,裹着钱袋子跑美国去了。
[
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现代化及造成的现实危害
京东
¥52.00
去购买
我的讲座 “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投资”,从讲解股票市场作为切入点,涉及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解,同时介绍了中国、美国不同时期大量经济政策及实行效果。对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感兴趣的大兄弟、大妹子,保证干货,听了不后悔!
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投资(一)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投资(二)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投资(三)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投资(四)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投资(五)
GDP 在 0~1% 虽然表面上保持个正数的增长,这个数字已经严重拖累正常的经济发展了
公正的说,中国和美国不一样,在无疫情情况下,美国 GDP 只要保持 2% 左右的增长已经完成目标了,原因在于其大类资产的配置,美国新基建等资产占比远低于中国,所以折旧摊销部分小,那么 2% 的增长完全可以覆盖;对比中国,每年政府投资这类资产的比重都远高于美国,企业所用杠杠也高于美国企业,折旧部分必然高,正常 GDP 需要达到 4~5% 才能覆盖住。如果低于必要回报率,则亏损。
美国虽然受疫情影响史无前例的严重,然而总体政府及企业杠杠低,也有高杠杆灾区、那就是 MBS、ABS,政府大型金融公司非常喜欢做,08 年金融危机也是始于这里
中国企业普遍起步晚、追求快猛,必然需要杠杠加速。国家已经去杠杆两年多,关闭资管通道 1 年多,为的就是管控杠杠的滥用、消除潜在的金融风险。然而遇到疫情,各行各业再次收到资金链、现金流的打击
疫情改变了企业传统的杠杠玩法、谁加得多干得猛、谁吃的肉多。未来几年肯定是要渡过阵痛期,特别是外销型经济,外销部分的增幅依然对 GDP 起到重要作用
我一毕业就是中国经济下行期,还要被美国打,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我哪怕是早五年,晚几年都行,偏偏赶在几十年中唯一的经济困难期
真是服了
可能这就是命吧
如果真的如专家所说,那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矛盾的转变:
从如何做大蛋糕的矛盾转向如何切蛋糕的矛盾。
在我们未来暂时看不到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好分配工作,缓解社会内部积压的情绪,那这些情绪一定会在某时某刻因某个事件而突然爆发。zf 不要抱着任何幻想想着避开它,积压的情绪是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而你越是压抑它,它就会爆发得愈加彻底。
举个例子,当多数人进入社会就发现要享受 996 的福报,背上买房结婚、教育医疗的压力,当他们前途看不到光明的时候(参与艰苦的红军革命还有个打土豪分田地的盼头呢),那他们就像毛选中对各个阶层的分析那样,当多数人长期在社会中被压抑以致没有可以失去的东西,这时只需要一把火就能将他们点燃,重启整个社会。
我们 zf 官员过去的首要任务一直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 gdp 指标作为评判官员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的国际形势和压力告诉我们短期内做大蛋糕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而产业升级还遥遥无期,加上中低端产业不断向落后国家转移,这些失去的就业应该怎么找回来。低增速的经济,我们钱就这么多,这钱该怎么分?过去用增长所压抑的矛盾现在该怎么化解?
我认为在未来这种经济环境下,这种官员政绩的评判标准必须进行重新的界定,必须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纳入政绩评判的指标体系(如将教育、住房、医疗、养老、交通、公共服务、就业感受、个人实现等作为评判指标),以此考核官员的政绩。
其实低经济增速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就是能慢下来让我们有多一些思考的时间,思考和反思我们过去的一些政策错误,查缺补漏。毕竟未来持续的高增长是不现实的,而当前国际环境的压力只是将这个问题提前了。
存量发展的社会里,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国务院专家是哪位?
这个测算是怎么算出来的?
根据调查失业率目标 6%(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划重点: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测算我国全年 GDP 增速 4%(不好意思是 4 不是 3,刚才记错了,引用人大刘元春的测算)。
十年前就有大量经济学家呼吁扩大内需、改善收入分配机制、不用投资强行刺激经济、警惕经济脱实向虚等等,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嘛,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自 2012 年开始,中国的实际和潜在 GDP 增速都在下降。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近 40 年高速增长之后的下行?韦森教授认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下行是一个自然趋势,不必也没有办法强行改变。为了维持 GDP 的增速而盲目投资,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并最终将中国经济推向大萧条。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韦森
说点文不对题的。
今天在前往地铁站的路上,一辆垃圾回收车旁边,我看到一个约莫五六十岁的婆婆。
她的背弯曲得非常严重,肤色已经被晒到能和那分不清是本来就黑还是被油污染黑的衣服融为一体,幸好体格倒还不算特别瘦小。
她把已经称好重的一大麻袋塑料瓶拖给了穿着黄衣服的工作人员,可能之前还有好几袋我没有看见,但我听到另一个工作人员说,xx 斤,扣掉两块,五十 x 元。
我愣住了,停下了赶去学生家里的脚步。
我看到那个老人一张一张地数着手上的几张崭新的 10 元和几个硬币,她好像看了一眼那个人,可能她想说什么,最终又没说出口。
大概是因为旁边还有另一个拖着两大摞纸板的婆婆,那人把钱递给他之后就赶紧开始这边的清查称重了。
我有点难过
我不知道那一麻袋,那几麻袋的塑料瓶,需要一个一个地捡多久。
我也收过塑料瓶,那时候我初二,一周的生活费是 130,加上来回的客车费是 180。
我想买知音漫客,但我妈是显然不允许的。
大概六年级吧,她甚至撕了我几乎跑遍永川的旧书店才找到的一期我当初没买到后来补上的漫客,147 期。
但我妈说,你可以用你自己挣的钱买。
从此我一直是一个财迷。
那一周,我在全班范围内收集塑料瓶,食堂看见了有空的也会拿走。
甚至一开始甚至不知道塑料瓶要踩扁,被生活老师看见了,才在她的帮助下将一堆雪碧可乐塞进了行李箱。
于是那一周结束之后,我带着满满一行李箱被踩扁的瓶子回了家。
带到小区门口的废品回收处,一共卖了 8 块钱。
正好,一本漫客,一瓶可乐。
但我心想,我再也不要捡垃圾。
我再也不要收塑料瓶。
何况我这也算不上捡垃圾。
然后,她们大概也要花一周的时间才能收集到如此一麻袋,或者几麻袋的塑料瓶吧,我这样想着。
为了什么呢?为了五十块钱。
何况这一块儿可谓是僧多肉少。
我甚至才刚在前天晚上,大概已经深夜十一二点了吧,在村里的那个垃圾堆放点,才听见两个老婆婆为了几个塑料瓶的归属,互相用着自己的方言反复循环着 “妈卖批”
她们吵的很大声,旁边街边铺里吃夜宵的人有不少都饶有兴致地围观着,自然也有人投去了憎恶的眼光。
我不知道要怎么看待。
我希望我看不见,但很显然我看得见。
我能帮她们吗?我能。
每个人微信转 10 块,甚至 5 块,甚至 2 块就可以彻底结束这次在旁人眼中毫无意义的争吵。
毕竟我吃个饭都不止这么多。
我给别人上一节三小时的课,甚至都谈不上有什么付出,无非是自己随便说点脑子里的东西,就可以轻松拿下好几百的收入,甚至还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于是心安理得地蹭顿饭。
但我不愿意帮。
倒不是舍不得钱,只是我心里想的是,比我有钱的人都不帮,为什么要我帮?
我这么穷,还要帮你,那谁来帮我呢?
我只能帮自己。
想到这里,我走进了便利店,趁着有点口渴,买了一瓶冰雪碧狠狠地喝完了。
我很难过
因为我猛然想起,在某个清晨,通宵到六点准备睡觉的我去扔垃圾的时候,看见那个清洁阿姨正努力地把塑料瓶快递盒牛奶盒什么的和其他垃圾分开装。
有人跟我说,人家说不定还是深圳土著呢,干这一行只是图个乐子,你心疼人家太累,人家笑你买不起厕所。
也许是的,但这不过是 “说不定” 罢了。
一定的事情不去考虑,反而去考虑什么说不定,我不能接受。
恰好这两天社团招新,宣传报满天发,我们去吃饭的时候看到六栋的垃圾桶里全是各式各样的海报。
我有那一瞬间的难过
因为我也是要把收到的传单扔进去,所以才看到的。
我没有什么学习的动力,也没有拯救他人的能力,更别说改变社会改变世界,我连自己都改变不了。
然后我看到了那个卖掉塑料瓶的婆婆,想到了那些种了一年才卖了几毛钱一斤的农民,想到了那些古稀之年还得为了生计坚持做工的爷爷。我最近很烦,最近的新闻真的让我很讨厌这个社会。
它充满凭空放大的矛盾,不必要的纷争,这里既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宏大的叙事,那些绝大多数人都理解不了的东西只是空想。
有的只是一地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罢了。
谁不苦呢?
众生皆苦。
苦到麻木了,便也不苦了。
我依然很难过
我已经不再怀揣什么理想了
我只希望靠这种方式,艰苦奋斗才能勉强活着的人能少一点。
可我什么都不想付出。
“贱不贱呐”
原来如此,什么白左,女权,圣母,我们都是一样的。
不过五十笑百罢了。
我还是有点难过。
没人看原文吗?
提出这个观点的专家是毛振华。
文中提到,他的观点有两个前提:
一是疫情反复
从全国来看,北京这次疫情反弹也给其他地方敲响警钟。有专家预计,11 月份可能会迎来第二波疫情爆发期。对我们而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相信最严峻、有逻辑的分析,今年下半年形势不容乐观。
我认为疫情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对中国影响比较大,即便两大目标都完不成也很正常,暂缓一两年也不丢人。
二是中美硬脱钩
我们也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就是中美之间有可能走向冷战,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全方面的对抗。
如果这两个前提成真,这个增速绝对是烧高香了。
(更新:评论区提醒增加专家发表意见的时间,是 2020 年)
老婆儿子骂我快十年了,终于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可是回看一下,错过了好多次机会,再回首,任兄是对的,时老弟说的都对,但时机不对。怪不得别人,自己胆识不够,活该平庸。
已经没人再得叭了,好自为之吧,现在不想什么机会了,活着最重要。
我说个文不对题的,就在今年早些时候,我去张家界的桑植县的希望小学捐赠。那里看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贫穷甚至是绝望。你们亲眼见过一个小学生全家就剩个奶奶,而且奶奶基本属于失聪失明的阶段,随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去世的那种心态吗?
这种时候,知道大山外面还有花花世界,还有别样人生等着自己去成长,去体验,这种是幸福还是悲哀呢?原本的贫穷,是闭塞的贫穷,不知道山外有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现在的贫穷,是你明知道外面有着不一样的世界,有着山珍海味,但是自己却无力触及,这才是真正的绝望。
我们到这里从学校做了 40 分钟的车,期间各种悬崖峭壁,道路十分难走,中途路实在不好走了之后我们下车步行了 15 分钟才到达孩子家里,他们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门口的一盏电灯,旁边就是他才拿的奖状,图 1 是他们家的厨房,肉眼可见的漏风漏雨,旁边的房间里放着一口棺材,就是他奶奶为自己准备的,哪天不行了就自己躺进去了,这里因为考虑到观感就不放了。
我从多年前就多多少少的参与过扶贫活动,去过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见过当地出名的特贫户。更看到很多评论都在阴阳 “全民脱贫” 的梗,我只能说,没有见证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 GJ 真的是在努力,我见到很多头顶没瓦的人,在当地的帮助下,有吃有穿。更多原本生来就无望的孩子现在有学可以上,更多的老师,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坚守岗位 30 多年,至今单身。
的确我在这些年的公益中间,遇到过拿腔捉调的人,也遇到过踢皮球的领导,但是我亲身经历了之后更多的是感叹人性之美。相反,见到的更多的贫穷是穷在了思想和勤奋上,有些特贫户都是觉得 GJ 扶贫不是应该给我送房子送老婆么?你们每天来找我谈话让我工作是几个意思?还有很多上过网的人更是把西方价值观拿来和我们反向输出。
话说回主题,GJ 现在拿着大量的经费去扶贫,去开发偏远地区,那些投资肯定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利益最大化,短期的收益自然也不会符合经济增速的需求(加上近两年的疫情),如果全都投入在包邮区与国际贸易、金融等,想必会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那导致的结果就是富得越富,穷的越穷,那就背离了当初我们的共同富裕,虽然我身处包邮区,但是我更希望有一天能看见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的后代能共同的站在蓝星的巅峰上。
砖家的话你们也敢信?
不是说专家们水平不够,而是专家们公开讲的话都是引导别人用的,不是实话。参见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对歼二十的评价。
专家说经济情况是这样的,目的是什么,说给谁听的?
听话要听音。
未来中美竞争主要竞争什么?是虚头巴脑的 金融还是房地产?很明显是高科技和人才。
比起别的任何方面,国家对高科技和人才方面的动作才是真正让人担心的。
1. 对待技术浮躁。芯片制造要什么?光刻机,光源和一系列配套。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扎扎实实的,静下心来日复一日的来做,高技术有捷径吗?我们每天搞个大新闻说 6nm 等离子光刻技术,说什么什么重大技术突破这样好吗?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又自己规律的。喊口号和虚头巴脑可以吗?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对科学技术敬畏了吗?
2. 对待人才粗暴。我们国家有几十万的科研队伍,我们真正利用了吗?恐怕我们的心思都花在了如何树立几个曹雪涛院士这样的典型上了。真正一线的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拿了多少工资?一个 985 有 10 个院士 50 个长江杰青团队,拿走了学校 50% 工资和 80% 经费,你觉得他还有心思做研究吗?花钱都够花了。剩下那 80% 的老师根本不配給国家公关科研是吧?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激发最下层的老师的研发和探索活力?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产业升级会很慢,就算升级完成,国家科学研究土壤坏了,中国高科技的未来是让人极度担忧的。
6 月份的经济数据有可能是今年 12 个月份中最靓的。下半年,随着
1)汽车刺激政策效果递减;手机销量持续下降。我一直关注这两个产品每个月的出货量数据,因为他们涉及非常多产业,他们的低迷会导致上游一系列人的饭碗受影响。
2)防疫物资出口规模减少——欧洲稳住,美国逐渐国产化或转移采购链,其他国家买不起;
3)3-6 月份一二线的房地产热潮,很可能在 6 月份是最高峰。之后,随着中产家庭加杠杆快速消耗完储蓄,很多城市的房价会逐渐稳住进而导致房屋销售趋于冷静。
这样,经济的内部动力会在下半年逐渐趋于减速。而外部,疫情更像钝刀子割肉;印、澳等国的动向值得警惕;美国压迫盟友对 5G 产业的打压更是个危险信号,随便拿出一个来,就是长篇大论,不展开了。
但是,今后几年更是个造富的时代。你会看到很多人一夜暴富。今天是 7 月 13,早上一打开行情软件,好吗,8 支股票等待打新。没的说,全部 “申购”。
今后几年,很可能是资本市场的大机会——会产生很多百万、千万、亿万身价的人。资本会疯狂的投资一切 “高科技” 的产业,给他们几十、几百、上千倍的估值,甚至连续亏损都无所谓——只要你的故事足够美妙。
但是这场资本的盛宴,有资格参与的人很多,但最终顺利离场的比例极少。个人研究过几只科创板的股票,对他们讲的故事,研报中描画的钱景,只想说呵呵。但是,大势如此,必然会有无数资金,蜂拥而入,并在 2-3 年时间里完成新一轮的资本积聚。
我个人对中国未来,甚至是今年的经济发展数据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事实上,首先我们应该对 GDP 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理解,那就是 GDP 并不能很好的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GDP 只是一种度量方式,如同用身高,体重来衡量一个人的身材:同样是身高一米七,体重 150 斤的两名男性,一个可能是虚胖,另一个可能是肌肉。当然了,你可以用体脂率,三围等诸多测算不断的趋近客观,对人的身材有更加细致的考虑。遗憾的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但是知乎 zz 不正确,所以不说了),社会上更加趋向于用 GDP 一个指标来衡量经济,而忽略进出口贸易额,汇率,工业生产总值,各个行业的具体数据,等等。
那好,即便是唯 GDP 论,我也认为今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要好于 1%,最后要达到 2% 到 3% 的区间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甚至不排除有可能上 4%。
为什么这么说?
记得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段这样的内容吗?
阿甘和丹中尉去捞虾,一开始生意非常不好。
但是有一次遇到了飓风,整个海湾的捞虾船都被摧毁了,唯独只剩下他们的船。
从此之后,他们的生意就好做了。
道理很简单:竞争者少了,市场还在。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是全世界抗疫最好的国家,也是最先复工复产的国家。当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所谓的新兴市场都在紧张抗疫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动马力全速生产了。
不仅是高端制造业,连我们之前不太待见的低端制造业,所有的单都在暴涨。
因为这些低端制造业之前被转移到了印度,越南,现在那边无法生产,只好回流到中国。
至于为什么印度和越南的工厂没有复工?
因为他们根本控制不了疫情,不管他们的官方报道怎么说,呵呵。
更别说处在选举年两党撕 B 的美国,其数据可以说是很薛定谔了。
这边说共和党压制数据,那边说民主党数据造假。
我们不管这些,只要知道,他们没有精力组织生产,就可以了。
但是,世界人民的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新冠虽然可怕,但是并没有造成人口大幅衰减,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品需求减少。
基本的医疗防护,日用消费,这些还是要生产的。
没办法,重任只能甩给中国了。
所以,这是第一条:全世界产能除了中国供给乏力,需求基本不变,所以中国出口会一家独大。下半年的订单是报复性的增长,不少广东和浙江的企业订单已经到了明年了,在拼命逆市扩张产能。(这里这些国家还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不能排除新冠在年底的二次爆发,必须要提前囤好物资。)
第二条:中国在加速国产替代的同时,正在大规模的投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
江壹城:2020,中国经济格局海陆再平衡元年江壹城:山西,巨变的前夜
2020 年,即便不发生疫情,也是中国经济应该摆脱全球美元循环的海洋模式,走向独立自主的大陆模式的元年。疫情现在看来,并不能阻碍这个趋势,反而给这个趋势提供了加速和契机。一条围绕京津冀为核心的北方经济带正在不声不响的加紧建设中。以笔者讨论过的山西为例,在文章发表之后,山西不断传来发展提速的消息,各个新兴产业,高校,尤其是以国产替代路线为主的自主计算机处理器产业链正在布局山西综改区。华为,字节跳动等民间企业也纷纷投资,设置区域中心。而与此同时,山西省内行政区划调整也在经过了长时间酝酿之后,开始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民企开始转型。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华为要干光刻机,被逼上梁山,准备彻底拿下芯片制造的全产业链了。
所以,这一轮投资,不仅仅是官方的顶层设计,也有民企半推半就的响应。
所以,拉动 GDP 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至少有两辆在烈火加油,这就是我对今年经济情况展望相对乐观的分析基础。
至于未来三到五年,不管疫情发展如何,都不会比今年更差:因为美国不管谁上台,包括特朗普,都要调整对华政策。
打仗,他们是打不赢我们的。
封锁,除非他们自己想饿死。
既然打不赢,还孤立不了,除了过来主动示好,有别的选项吗?
崩溃崩溃,中国从 1949 年开始,每一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喊崩溃。
中国没崩溃,这些人倒是要先崩溃了。
今天人均,明天地摊。
没意思。
未来不止三五年,束手痛心在眼前。
各位神友鼠鼠们高潮前能不能看看问题内容啊?题目中的今年指的是 2020 年啊。
未来 3-5 年时困难期,过了 3 年后你们就习惯了。哇哈哈哈哈
2020 年是个黑天鹅到处飞的年份,虽然今年很难,全球经济都很烂,但时间到八月,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持乐观。
1 旅游消费火爆
八月,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朋友圈被四处度假的消息刷了屏。
最让我吃惊的是,本月本地所有的景点都处处爆满,我几次打算在重庆周边找一个凉爽的地方避暑,最后居然定不到合适的酒店——因为很多酒店都满房!
一些不是很知名的景点居然还要排队两小时以上才能进入。
这可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与疫情有关。
今年春季本来按惯例应该有一波旅游度假消费,结果因为疫情大家都被按在屋里。
现在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偶尔少数地方有一些输入型病例不影响国内整个大局),大家就迫不及待出门度假。
另外国外疫情愈演愈烈,去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高达 1.4 亿,出境旅游消费高达 2530 亿美元,现在这块人群与消费都出不去,就只能留在国内了。
当然出境旅游消费有很大一部分是购物,所以,今年国家迅速推出海南自贸港,给国内每人每年 10 万的免税额度,这下消费这块也补上了。
这几天我在三亚旅游,到处看到的现象就是酒店爆满,餐馆爆满,免税商店人头涌动!
2 经济恢复迅速
总体感觉 7 月之后,国内经济恢复速度比我预想的更快。
8 月 7 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7 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达到 2.93 万亿元,同比增长 6.5%,其中出口 1.6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4%,进口 1.2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
6 月我国出口才刚刚由负转正,7 月出口就能实现 2 位数增长,这实在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
我国出口增长如此之快,这也与疫情有关。
全球掌握现代制造业只有不到 20 个国家,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目前这些国家深陷疫情困扰,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工厂这种人群聚集性产业产生极大的冲击。
国外工厂无法正常生产就意味着将市场的份额让给中国企业。
这就是我们率先取得防疫胜利的奖赏。
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经济都是一个重大的黑天鹅事件,几乎所有的主要经济体都因为新冠疫情面临经济衰退的危机,而中国因为雷霆一击迅速控制了疫情,反而因为疫情获得一些难得的机遇:
——出境消费回流国内;
——境外工厂受疫情影响,将市场拱手让给国内工厂;
——中国全球影响力急剧上升。
4 月 IMF 发布了一个《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在报告里预测 2019—2021 全球各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比较。
在未来两年内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1.2%,美国只有 3.3%。毫无疑问,未来两年内中国是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发动机!
如果我们把地球村想象成一个大家庭,现在一个经济体给这个大家庭的贡献超过 50%,那么这个经济体是不是对这个家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这段时间大家都注意力都被中美关系所吸引,很多人忧心忡忡中美关系持续恶化,担心美国对中国发起新冷战。
其它不论,我们就用常识判断,一个经济不断恶化对全球经济贡献只有 3.3% 的国家能够对一个全球经济贡献达到 51.3% 的国家发起新冷战吗?
用脚指头想也不可能啊!
3 活力与韧性
中国的经济成就从来不是靠某个国家施舍而来的,而是靠着改革开放不断释放民间活力,靠着十几亿人民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干出来的。
这样的经济体绝对不是外部力量可以压垮的。
与西方自由经济体制相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更有活力,而且更有韧性。
举个例子,为啥欧美发达国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爆发经济危机?
因为西方国家是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非常有限。
市场经济如果自由发展,随着时间的累计总会积累大量的落后产能,这些落后产能与需求产生的矛盾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就是在某一个时间点来个一次性的出清——
经济危机就是一次性出清市场落后产能的现象。
一次性出清落后产能,然后生产与需求才能大致恢复匹配的健康状况。
现在欧美国家经济遇到的问题疫情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就是它们内部积累的过剩落后产能(包括金融、服务业)又到了该出清的节点。
只不过欧美市场经济需要出清的落后产能被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掩盖而已。
那么,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主动自我调节功能**——也就是我们能通过宏观调控主动出清落后产能。**
90 年代中期,我们主动出清国企的落后产能,然后我们就能轻装上阵,让中国经济保持了 20 年高速增长;
2015 年我们推出供给侧改革,再次对落后产能进行出清;
2018 年开始我们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然后在金融领域展开一场金融系统的供给侧改革;
到 2020 年我们基本已经出清了制造业、金融领域的落后产能。
同样是出清落后产能,我们搞供给侧改革是软着陆,而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就是硬着陆。
两者对社会的伤害以及给民众带来的痛苦指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管理层高瞻远瞩,提前 5 年就展开经济结构性调整,否则带着一大堆落后过剩产能再遇到今年这个新冠疫情麻烦就大了!
这就是中国控制疫情之后经济能迅速恢复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经济结构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健康。
按:列举一组近期的经济数据。
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 1.1%,降幅比上月收窄 0.7 个百分点。
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0.2%,今年以来首次由负转正。
消费同比转正是好现象,我预测 8 月之后消费数据会更加令人乐观。
7 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9.8%、13%,均明显快于整个规模以上的工业增长;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13.7%,也快于整体服务业增长,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虽然有美国的打压,但是我们产业升级势头丝毫没有减缓。
7 月,新经济新产品增势强劲。网络销售、互联网教育、医疗等快速发展,1—7 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15.7%,增速比 1—6 月加快。
从投资带来的供给结构优化看,促进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从 1—7 月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8%,社会领域增长 8.7%,社会领域中的教育、卫生投资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
7 月,制造业 PMI 是 51.1%,比上月提高 0.2 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是 54.2%,制造业和非制造业 PMI 都是连续 5 个月高于临界点。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只要 PMI 数据良好,经济就没有大的问题。
健康的经济结构以及良好的复苏势头就是管理层在疫情控制之后,迅速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坚持不搞欧美发达国家大水漫灌超发货币的底气所在。
4 新冠疫苗
所以,对于未来秋冬季的国内经济,我现在保持越来越乐观的态度。
最近又有一个重磅好消息来临。
在 8 月 22 日央视《对话》栏目中,国家卫健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透露,我国已经于 7 月 22 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
这个紧急使用的人群主要是大型城市的医务人员、防疫人员、边检人员等等,也就是为面对境外输入型疫情的防疫人群建立一道免疫屏障。
有了这个免疫屏障,我国就能更有效的防控境外输入型疫情。
另外,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在 6 月 23 日已经在阿联酋、北京、武汉三地开展 3 期临床试验,接种人群超过 2 万人,目前创造多个世界第一:
安全性非常好、入组效果好于预期,有效性正在进一步观察(3 期临床试验需要 3 个月),非常值得期待。
预计我们国产疫苗将在 12 月上市,价格也不贵。
国产疫苗上市不但对于国内经济完全复苏意义重大,甚至对于拯救岌岌可危的全球经济也有重大意义。
5 保持乐观
2020 年注定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今年我们经历新冠疫情的磨难之后,又遇到了百年未遇的洪水灾害。
本次洪灾在上游局部地区(主要是鄱阳湖地区)甚至超过 98 年。
没有经历 98 年洪灾的人们可能不知道当年抗洪救灾有多么惨烈。
20 世纪长江流域发生了 3 次特大洪水,其中 1931 年死亡 14.5 万人,1954 年死亡 3.3 万人,1998 年洪峰超过前两次,但是老百姓死亡人数却降到 4150 人。
为什么洪峰最大的 1998 年,老百姓死亡人数却大幅度下降?
因为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保护老百姓。
当时湖北一线多处沿江大坝溃堤,然后我们解放军战士成排成连往缺口跳!很多战士来自内陆省市,根本就不会游泳!
人的血肉能堵住洪峰吗?
当然不能!
那为什么解放军战士还义无反顾去堵缺口?
因为要给后方老百姓转移争取时间!
那时我有一个远方亲戚长辈在九江一线大堤上与当地老百姓参与抗洪救灾工作。
在最危急的时刻,大堤上老百姓都哭成一片,因为所有人都看到,溃堤的缺口处是无数人头涌动的解放军战士。
一个浪头卷过,就少了很多人,然后又有无数解放军战士跳下去,又一个浪头卷过,又少了无数人。
虽然大部分解放军战士都穿了救生衣,但是连续奋战多日的解放军战士大多已经精疲力尽。
没有足够的体力,即使穿着救生衣在汹涌的洪峰下也会迅速被卷到水里,江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解放军战士的遗体。
国外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形象的。
今年新冠疫情武汉封城之后,有境外势力造谣称武汉即将被军管。
结果这个谣言不但没有引起武汉人民恐慌,反而很多人兴奋的打听——解放军什么时候来?
你们以为我们听到解放军要来会恐慌;
其实我们遇到灾难时,最希望解放军来啊!
今年 6 月以来,全国共有 433 条河流发生过警报或超过预警,其中 109 条超保,33 条超过历史记录。
虽然长江上游有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 1998 年,但是长江下游地区水位却明显低于 1998 年。
怎么做到的?
因为近 20 年我们水利建设赶上来了!
今年 6 月以来水利部调配 2297 个水库,共堵截了 647 亿立方米的洪水,避免了 723 万人的转移。
贡献最大的还是三峡大坝。
今年三峡入库流量和下泻流量均为建成后最大,但是大坝硬生生将 7.5 洪峰削到 4.9 万,用自己巨大的身躯为中下游地区挡住了洪峰。
光是三峡大坝今年就堵截了 29 亿立方米的洪水。
感谢三峡大坝,感谢最近 20 年水利工程建设,让今年我们面对洪峰不再用解放军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填溃堤的缺口!
8 月 17 日双洪峰—长江第 5 号洪水、嘉陵江 2 号洪水过境重庆!
这一次重庆人民没有惴惴不安,没有如临大敌,朋友圈反而一片喜庆的气氛,去南滨路 / 洪崖洞 / 磁器口 / 朝天门看海的图片与段子刷爆了朋友圈。
22 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与 98 年对比不能不令人感叹——
中国的国力一直在蒸蒸日上变得强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生活更有保障,对国家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普通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富足而且丰富多彩。
八月的暖风吹过,保持乐观,相信未来!
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下一年是最困难的一年。
实际情况是,中国家底越来越厚,从穷不怕变成了富有本,家底越厚反而顾虑越多,富久了穷日子过不习惯了。
美国针对中国,又能怎么地?美国啥时候没有针对过中国?贸易战怎么了?想当初八国联军的时候,美国还打到北京了呢。现在美国选择贸易战本来就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归根结底,中国自己不能出问题。如果经济增长的慢一点,国家就完了,社会就崩溃了,那怨就不得美国。不要认为不可能,苏联不就是,再困难难过十月革命后?难过二战?然而他就崩溃了。
我认为中国的未来维系在内部团结上,内部团结维系在分配制度上,分配制度维系在改革上。很多经济高速发展掩盖的矛盾会暴露出来,解决好这一关就能过,等国势压倒美国,就啥事没有了。
所以美国不可怕,怕的是不自知。
补充一个比喻,八九十年代,nba 的比分动不动八九十分,但是乔丹拿了六个总冠军,最近十年,nba 动不动一百多分,骑士勇士打了四年,那么能说八九十年代的球队不如现在的吗?那是肯定的,毕竟时代在发展,运动医疗,运动鞋,科技都在进步,这就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形势一样的,每年的总冠军只有一个,你如果纵向对比,现在这种烂投三分的比赛质量(经济发展模式)其实很不好,不如过去踏踏实实打阵地战(搞经济),但是耐不住投资者观众爱看啊,所以 nba 官方(某些决策者)就因势利导,这么制定规则,但是横向对比来看,同一个时代有的球队过去曾经辉煌过,现在正在重新追求自己的辉煌,而有的霸主,尤其最近几年的,则是麻烦不断,总决赛,赢四场就通关了,这个时代,你不退或者少退就赢了,有的人说国内这不好那不好,说的好像国外就很好似的,刻舟求剑版的分析得出药丸,按他们的思路,每个国家都没希望,都药丸,都 over,谁是最后的赢家?总不会是每天几万例还在搞新冠聚会的灯塔吧,前途是曲折的,道路是光明的,现在大家抨击国内那些既得利益者,并不能改变他们主导的事实,任何历史都是博弈中发展的,站在上帝视角,很多事敲键盘就完事,真让你去古代,让你忘掉所有的现代知识,你能比史书上那些人做的更好?别自欺欺人了,中国从古至今得有几十亿人,史书上的人名有几个,你有什么信心能做到那些人做的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希望自己国家好,天天唱衰并没有意思,有的答主还比较客观,摆出国内外形势,说出目前国内的困难和在国际上我们的比较优势,而有的答主则纯粹是为了发泄而发帖,言语中不乏恨国之思想,这样隐形诱导不明真相的人有这种思想。现在的中国,已经不缺发现问题的人,缺的是李德胜那样的给出屠龙术的人,太多人太多回答都是谈论问题怎么严重,但是我没看到有几个人会说针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分析预测
今年刚买了房,看了知乎的几个帖子,又是房东们求着大伙租房,又是今年经济不好,要收着子弹过冬,其实我个人看法,利好出尽就是利空,反之亦然,大部分人从来都没看对大势,要不然也不会后悔没买房,站了六千点高台,今年如果单看中国,确实难,但是正如有的答主说的,这是个比烂的世界,中国好则中国人民好,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中国好,毕竟这也是关系你我的切身利益,国家的六保六稳就是要让这艘被疫情大浪推了个趔趄的大船快速平稳,然后修复这些年船上的虫洞,而同一片海,其他船还在争吵谁的责任,仗着自己船大,肆无忌惮,但是波动的浪花肯定也会影响到我们,真的能万众一心,度过难关,22 年经济就会助力我们进一步入关,当然,这期间难免有各路牛鬼蛇神,最后,相信中华民族
我一直说:历史的见证人不重要,历史的受益者才重要,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做历史代价的承担者。
宏观的经济增长我也不想去分析了,今天还是给大家聊聊普通人如何应该这次可能的危机。
因为我们个人其实是无法去改变国家发展整体体环境的,但我们自己能做的其实无非就是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中选择一条尽可能好的路,其实这方面才是我们普通人最应该关注的东西。
一、核心问题
现在我们社会的核心问题其实就在于发展跟分配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在社会大发展的时候任何的社会矛盾都会被遮盖。人不管寡患不均,社会分配大体公平也没事,大家都穷嘛。
但做大蛋糕跟分蛋糕必须得占到一样,不然要出乱子的。
当然现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也不想刻意去强调这些问题,只是说说现在我们政策的可行性,然后我们普通人如何做到最好的应对这些问题,依然还是想到哪说到哪。
二、资产价格的坚挺和宽松的货币环境
首先最明显的是目前的放水问题,现在市场的钱总体是充沛的,但现在的钱流不到老百姓手中,但似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闹得不可开交,虽然说欠钱终归是要还得,但通胀之下无负债理论上也存在可行性。
而现在是否继续维护资产价格才是目前我们要关心的问题。
但目前看来虽然一些文章说的花团锦簇,但其实我们做的这一套还是在维护着资产的价格,但我们依然选择的是放水和借贷。
关于这一点的话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股市,或者开眼看世界,自 3 月份世界疫情开始扩散后,世界上所有区域的核心资产价格都不约而同的在飙升,苹果的股价,茅台的市值纷纷逆势而上创造了历史新高,而这其实也就是核心资产的价值。
但其实这样也没所谓的,其实大家当下不如关注一下目前的股市,关注一下现在暴涨的股市,但注意我要说的是最好的做法并不是在这个时候去介入股市,而是要根据股市的发展寻找时机去购买房产。
而这波尤其是指一二线城市的所谓刚需们,这或许是最后一波能上车的机会了。
这是我们身边有太多的资产,但这些资产的价值在过往往是通过货币不停地扩张以及高杠杆推升上去的,其实这些不断飙升的资产是在无限扩大着贫富差距的。
因为核心区域里的人占据的是核心资产,而偏僻区域里的人占据的是不良资产。
而这些优质和劣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人愿意来接盘,而过往的这些年房地产的接盘方式最终都是通过城镇化实现的,而城镇化的进程也是给底层开始接盘,然后底层往上传导,最后一步步导向核心资产。
我们先不去管山东的 “合村并居” 的弊端,但精明的人应该都能看出来这个政策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大趋势,它或许会因为暂时的阻力而停下脚步,但这种政策的发展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其实就没多少收回去的可能性了,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这些人的存在会给下一波涨价去库存再争取最后一波接盘侠,也给我们房产税推出,地方财税制度推出换来宝贵的时间。
三、理性的去杠杆太痛苦,影响稳定不可实现,
而其实现在暂时抑制这些趋势的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去杠杆化,收紧货币。
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这么做,虽然我们都在说着 “最后偿还” 问题,但我们现在的做法其实完全没有考虑最终偿还,虽然说确实做得比美国方面好一些,但毕竟还是大放水了。
很难想象这些已经流入市场的水如何收走,估摸着大概率还是一波最终涨价去库存的办法拉房地产锁死流动性,很多人会说这样不行,但如果迭代着美元的贬值其实这一波还是能完成的。
我们的居民负债率虽然在上升,但我们比西方发达国家低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完全是可以再拉一波的,而且这些放出水一旦强行收回日本就是先例,我们不敢也不能冒这些风险。
至于那些超一线城市的房价问题,其实除了开国时期我们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时候外哪些城市本就不是普通人应该染指的,所以不再考虑,洛阳纸贵,白居不易。
四、老实人吃亏的实业问题
顺带说说实业吧,从这些经验来说,倘若我们真心选择后者这条路,那我们到时候不妨放心大胆地把钱投资出去而不是自己亲自下场去搞实业。
或者很简单就是在那些要发展高科技企业的地方买入房地产就可以了,安心收割一波那些科技企业的韭菜就行了,毕竟这些程序员再高收入也会买房,然后他们的存在又会帮我们抬高资产价格。
五、当下股市的分配问题。
当前这轮股市的暴涨从历史进程上不过是旧有产业资本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手里握着产业资本的大爷大妈们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可能存在的货币贬值的问题,现在打开软件,你们只需要看看这些未来的科技企业在哪里落地就可以了,你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些科技企业落地前把他们附近的住宅买了就可以了。
大可不必去进入股市给科技公司融钱,这些科技公司的小伙们会自己把钱送给你们的。
请关注**:**
和他的微信公众号:多鱼说
我也来凑个热闹,结合前面的高赞回答,我来说说:
我也看好越南,但我不看空中国。
曾经充当发达国家打工仔的中国已经不用起了,只有用更便宜听话的打工仔,基础产业转移是发展必然。中国作为余粮做多的国家,购买力最多、最大的国家(印度的有效购买力人数不足),俨然成为了大金主,大买主。从产业转移来看,越南的确有其优势。去年,我专门去越南转了转,当然也只是到处看看而已,
1、越南人工的确便宜,一半工人相当人民币 1000 多吧,不到 2000
2、越南的基础消费不便宜,越南的粉 30000-80000 盾很正常,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 10-20 吧,具体好多记不清了,也不想查数据。然后,我找河内当地的中国人也问了一下,当地房租,对他们来说很贵,800 人民币左右。然后,我以为越南的房价会低点,我看到胡志明一套华人区(好像是二区还是七区哦,忘了)的公寓(我们这边其实就是住宅)200-300 万人民币的样子
3、越南最喜欢日本人、台湾人,其次韩国人,过了就是美国人,中国人不喜欢,哈哈。
反正越南的车几乎都是丰田的,有一部分起亚的。
其实,我发现越南的很多消费品都是以进口为主,没什么自主品牌,第三产业不便宜。所以,越南的消费不便宜,房子不便宜,人便宜。可能相当于中国的 90 年代吧。后续看越南的产业链建设了。
为什么我不看空中国?
我们的政府是,有见识,有想法,有能力的。看哈前面经历过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哪个走出了类似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要么直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阿根廷),要么不咋发展几十年(欧洲、日本、台湾等)。这是一个经济体发展必然的自然规律,做低端产品链,当没有人力成本优势时,必然被替代。重要的是,有没有在这段发展的时间中,成长出自己的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阿根廷就是没有,所以就直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他几个地区国家还好。我们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而且中国也有抢占未来风口的核心企业和技术。美国什么时候开始跟我们打毛衣战的,就是我国开始制定高端制造发展计划的时候,这就是摆明了要跟其他发达国家抢占高端产品份额的。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过程当然必然痛苦。所以,我才说,我们的政府是有见识和想法的。
我们政府的见识和想法还表现在对待房地产上,前面所提到所有国家和地区,哪个没有经历过房地产疯狂和破灭。其实,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的上涨是递延的,当经济挣钱边际效应递减时,从实体就会有闲钱出来,就会买成房子。而我们的政府,每次在房地产火热的时候,就会打压,防止这个产业出现过多泡沫。而其他的国家地区,貌似没有。当然,这也是我们的后发优势,以史为鉴嘛。
目前,的确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困难是发达国家会阻止我们发展高端制造技术去抢占高端市场份额,但是这是必须走的华容道。庆幸都是,我们这段困难期,我们相对于其他的国家地区有几个优势:一、我们不怕完全的内循环,我们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这四分之一人口的购买力和另外四分之三人口的购买力,可能差距不大,或者说不分上下。这个可以,为我们发展高端产业技术,为打持久战,提供基本支撑。这也是最大的优势。二、未来的时代是人工智能的时代,5G 以及更高级的通信技术是平台技术,就像上个世纪的电脑一样。在这一块上面,我们在第一梯队,或者说,我们有些技术是领先世界的。三、我们在这个痛苦期时,有一个稳定看、政策持续强的政府,这个时候,一 D 比多 D 好,一个班子比多个班子轮着好(当然以后不好说)。政策的稳定持续在这个痛苦期太重要了。
经济遇到了瓶颈,就要有突破瓶颈的持续想法、能力以及耐受力。中国目前,天时(正好疫情出现,国外一团糟;美国川普也是奇人,政治新人,一阵乱拳,反而让中国惊醒),地利(东海西山,军事上,还没哪个国家敢动中国,产业转移的东南亚利我们也近),人和(国内老板说了算,有不同的声音也不会说,如果媒体在宣传一下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底层也就人和了)。
最后,中美之间,鹿死谁手,对我们都不是输家,大不了,我们成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之流。有几家拥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公司的国家。
再说说未来几年吧,前两天一个基金公司渠道来跟我聊天,我们聊了聊宏观经济,在我看来,经济是周期了,未来几年,我们的 GDP 还是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至少 5-6 是没啥问题。没想到这位渠道兴致就来了,说要跟我打赌,说 GDP 回到 6 的可能性是零。我想既然这么说,我们就赌嘛,打点小赌,谁输了,就请对方吃饭喝酒,就当交个朋友,反正都是茶余饭后的闲龙门阵,谁输谁赢其实不重要,男人聊国家大事就像女人聊八卦一样,天性。没想到,这位朋友说,君子协定,咱赌一万。哈哈哈,顿时觉得咋俩不是一类人,开门送客。估计这个时候,我们俩的心理台词,都是骂对方撒币,哈哈哈哈,市场就是这样,没有分歧,哪来的交易。其实,2018 年我跟另外一个基金公司渠道打了堵,她当时劝我买他们的油气基金,我就说我觉得在 30 年这个周期维度,石油是要创新低的,比俄罗斯强吞克罗米亚那一次低,因为 08 年就是 30 年的经济高点,果不其然,今年初创新低,但真没想到会低这样,我的三倍做空原油,在石油跌破 30 就了结了,而且在第二次反手做多时,亏了一笔。
转到正题,经济是周期的,未来经济在这个周期内,回升是必然的,就像缠师所说是不患的,患的是什么?经济到底能回升到哪个程度。就目前 M2 供给水平 11.1%,我个人觉得有至少一半能反应到未来几年 GDP 上面。正常 5-6,乐观情况,回到疫情前水平 6 以上。
码字是痛并快乐的过程。
———————分割线———————
10.11,看了某些知友的回答,说解决分配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大概意思)。我不认可这个观点,留言说:分配是在经济出问题后缓解两极矛盾的钥匙,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大概意思是这样)
然后就跟另外一位知友探讨了。我就发在这里吧
首先,生产力发展一方面实现了更少穷人养活更多的富人,另一方面也辩证地实现了穷人的更少。生产力的发展到底是为了哪一方面?这个是不能完全区分的。另外,穷人变少的原因是变富了,还是被淘汰了,这个也不能完全区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富人却是能变多了,这个是必然的结果。哪一天没有了穷人,便实现了社会主义;哪一天没有了阶层,便实现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压榨人的剩余价值。当人的价值不用被压榨 或者 没有人可以被压榨的时候,那资本主义也走到了尽头进入社会乃至共产主义。人的价值不用被压榨这种形式是主动的,生产力先于矛盾发展;没有人可以被压榨是被动的,生产力后于矛盾发展。这两种形式也是没办法完全分开的。人们比较乐于看见主动的发展,而非被动的。毕竟矛盾的结果是血腥而残忍的。除非有产阶级愿意主动的让利,比如说现在的精准扶贫,其实就是让利,有产无条件地给无产让利。这种方式很聪明,对于有产来说,这种让利看上去是暂时的,推广的阻力较小。当然国外的遗产税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所以才有分配是缓解矛盾问题的关键,但归根结底需要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其实在我看来,广义的穷人和富人,应该从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来区分。当然,有产阶级也会有三六九等。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压榨人的剩余价值。其实,这句话换个角度来理解,生产是生产要素的整合,有产阶级提供的是有价(有形)的生产要素,无产阶级提供的是无价(无形)的生产要素,由于无形,造成的结果感觉就是被压榨。但是有形的生产要素也是需要价格,其实资本主义的核心还是合作。合作是必然,这其实也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样,从历史来看,合作不会让生产力停滞不前。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的方式变化了,无价资产有价化,让看上去的压榨变成看上去的合作。现在来看,目前的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提供的生产要素主要为资本,中产提供的生产要素主要为技术或者智慧,无产阶级提供的生产要素主要为低端劳动力。
最后喃,当低端劳动力不需要时,无产阶级就消灭了,消灭的方式多种多样,好一点的地方就是国家通过分配养(社会主义),但交配权会主动或被动的丧失,参见发达国家生育率。差一点的地方可能就惨一点,物竞天择。结果也是,人类物种数量的收缩,机器可以满足人类大部分需求,那也不用传宗接代了。当中产被消灭时,人了在生产中提供的生产要素仅仅是资本或者仅仅需要是资本后,就是最后的共产,但共产的结局真不一定美好。若仅是提供资本,那生物人还掌握主动权;若仅需要是提供资本,那生物人可能已经丧失主动权了。不过,不管还有没有主动权,后面的生产力发展就不属于生物人(生物人已经不提供技术和智慧这类生产要素),而属于机器人。
———————分割线——————
其实,我在想,我学经济学,并从事经济相关的工作。我得到了什么。我学习的不是像计算机这类或者工程技术这类能跨入中产的 “术”。
后面思索知道了,我了解社会发展的 “道”。让自己能更辩证理性的看待社会现象。老人说当家不容易,其实当国也不容易。没有了读书时候的戾气,从初中到大学,最不喜欢学的是政治,觉得有点 JIA。当然也希望看懂了文章的人,以后也不必愤世嫉俗了。如果你是无产,那就通过 “术”,迈入中产,实现原始积累,再成为资本家。如果没有 “术”,就是怪自己不努力吧。当然,这是普遍现象,也有时代的因素,不同的时代利于不同的 “术”。某些时代,某一群人为了整体的发展,的确做了牺牲,命也。看淡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学老邓同志,风水轮流转,总会轮到自己那一天。
我不是非要抬杠,但我有印象以来,从 2001 年 911 开始,好像每年中国经济都很困难,都是个坎
那一年,我们考了一张爆炸难的考卷。
某人走出考场,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了,人生遇到了重大挫折。以往都是接近满分 的人,这次居然有一整道题没有做。
他忐忑,他不安,他决定发奋图强。
后来考卷发下来,全年级及格率 20%…… 是的,你没看错,及格率 20%。只有 20% 的人拿到 60 分以上的成绩。
重点是,这位兄台拿了 86 分,依旧是全年级第一。更戏剧性的是,以往都是他 100,第二名 99,或者他 99,第二名 98。有时候粗心大意,甚至可能反过来变成第二名。这次,第二名 72。也就是说,这一科他一口气拉了第二名 14 分的距离。是以往的 14 倍。
要我说,这不仅不是重大失败,甚至可能是重大胜利。
猪瘟,贸易战,瘟疫,蝗灾,接下来可能还有洪水,地震,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等着。
就这,在 633 个答案中的某些答案眼里,那都不叫事!
我天真的认为以中国人的智慧,绝不会接受外部矛盾被敌人转化为内部矛盾。我必须得承认,确实低估了疫情对大脑得损伤!
这 633 个 答案中的一部分答案跟评论证明了这一点。对他们来说,美国的步步紧逼,五眼联盟的抱团胁迫,印度在下面胡搅蛮缠,整个东北亚纷乱不断,全球疫情不止,等等这些事件,对他们来说都不能构成未来影响 GDP 增速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必须,一定得是内部矛盾!除此之外得矛盾都不配叫主要!
我知道这里边有敌人在刻意渲染,我也清楚有猪队友在跟着起跳。
没关系,我们又不是第一天带着猪队友赢下胜利。建国至今,从来都是拖着一群烂泥扶不上墙的猪队友实现国家质的飞跃。我们有经验,有信心拖着你们,把中国经济翻上去。
1%?看不起谁呢?天灾以及猪队友,还有盎格鲁撒克逊再努努力吧!不然 5% 挡不住。 等明年数据公布了,欢迎你们来挂我!我等着你们母国的第二轮超限战呢!当然前提是你母国能平安活过这个冬天!
对我们来说最困难也就是意味着,离拂晓前的黎明越近了。
PS: 面对你们,在这个问题没必要讲什么道理。指望知乎给你透题怎么制裁中国,那真的是想瞎了心。键政圈有那个水平,就不是键政而是咨政了。
教员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把经济潜能攒了下来
改革开放把经济潜能释放了出来
然后没有然后了
只能期望新的改革红利了,过去中国基础很差,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效率是很高的,但是主要道路,电力,网络已经建设完成,在靠传统基建不但不能拉升经济,还会对居民消费进行挤压。
地方 zf 通过城投公司抵押土地获取贷款,进行建设投资,但主要道路已经建设完毕,新的道路连维护费都收不回来,并不能起到经济拉升作用,还导致土地成本高涨,居民债务爬升,消费挤压。
要么下一波技术革命到来,但依据以往的经验没有那么快,新的产业从出现到孕育发展往往需要二十年才能慢慢成熟,这期间可以进行超前投资,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救急不能视为长久动力。
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继续释放改革红利。
中国其实还是有很多低效部门,市场化不够的地方,而且中国很大,各个地区发展阶段不一样,恐怕也不会有一个整体方案,应该加大地方自主权,进行摸索探索改革,继续摸石头吧。
有人对放大地方自主权表示疑问,我的意思主要是在制度政策上做一些突破,但约束还是要有的,比如我坚决反对地方举债搞无效建设,这种突破性尝试更多的是类似小岗村大包干,深圳建立开发区这种制度性创新,能够提升生产效率的这种行为。
我觉得下面政府的约束评价不能只来自于上,还应该有来自老百姓的平行监督。
从朱总时期就每年都是困难时期了。这都困难多少年了?美军都开始烧船取暖了。
多难兴邦吧。
增长多少 GDP 是没有意义的,增加多少科技实力竞争力才是根本的需求。中国 GDP 现在是负的也没有关系,只要中国自己的科技实力爬上去。
GDP 从来不是每年 5% 这么增长的,是你的技术学会了,你的产业我可以竞争了,你我 GDP 就拉平了。
中国如果买到光刻机,芯片代工发展起来和台积电可以打价格战了,请注意不是拉平只需要打价格战,那台湾大陆人均 GDP 就拉平了。
中国制造 2025 完成了,中国和西方 GDP 就拉平了。
中国现在靠的是西方输出高端技术工业品设备给我们加工,然后我们加工之后出口给他们赚点加工费,那么我们肯定要 996 加班螺旋下降,还要面对东南亚的竞争,各种加班压低福利,人民币必然要低估,而如果是中国出口工业设备,高端工业品,让东南亚非洲印度给我们加工工业品,那么就是他们在竞争,那么就是他们要自己压低工资出口,就是他们低估汇率给我们加工。
GDP 增长太多,一味出口不是好事,去掌握高端制造业,构建属于中国的中心外围体系,让别人给我们加工才是最好的出路。
中国真的出口太多了,为的就是创造就业,赚外汇,搞拿点 GDP 增长,你在富士康打工是不可能超过美国工资的,就像你收入不可能超过老板一样。
不要在乎经济增长,先提高工人工资,不要去压低工资出口,工资高了有了才能消费,才能扩大国内的 GDP,中国工人效率很高,配得上更高工资,如果工资高了工厂搬走了那就不要再去出口了。
中国不光是要扩大中国制造 2025 核心技术的投资,更重要是构建国内市场,把中国自己的牌子的尊贵价值打出来,几千年历史,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在西方那都是最尊贵的奢侈品,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把西方东西看的特别高贵的,服装箱包鞋袜这些东西,有了文化价值才能卖出高价,才能获取高额利润和高收入,老是给洋人加工赚加工费是不可能进一步发展的。
谢邀。
国家统计局 16 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 45661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 1.6%。分季度看,第二季度同比增长 3.2%,比第一季度增加 10 个百分点
2020 年的 Q2 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单季度增长全球第一。
世界银行在 6 月份的时候就给出各大经济体 2020 年的经济增长的预测。
坏消息是全球主要国家在 2020 年几乎全部经济会进入衰退负增长状况,
好消息是中国似乎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国家,唯一在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明明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不太好,但是股市依旧在飞速狂飙。
世界在失去 2020 年后,不知道会不会继续失去 2021 年。
整个市场的基本面和股市的表现是背离的,全面的各国央行放水吹起来的,所以之前一直有人说这是一个健康的牛市,打死我都是不信的。
IMF 的官方预估,我朝今年经济增长 1%,确实药丸。
当年中国香港有个跳楼指数。通过统计当年跳楼自杀的人数,并结合当年的经济情况来判断经济对人们的影响。
建议中国大陆尽快引进中国香港的优秀经验,为接下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加油吧,后浪。
他的判断是符合趋势的,是可能的。
相关阅读:
hwasion: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意味着什么?
hwasion:2020 年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 3.2%,意味着什么?
几个观点。
第一,对比 03 非典,当年隔离小半年报出来 GDP 是 6 增长,反正我身边的人是一个表情。真实情况不知道,只是觉得这个数字更诚恳了。
第二,也说明新冠不是非典。而且国家越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依赖更大。而新冠还远远没有结束。
现在国外的舆论是: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是不可能出国去,经济全面复苏(复工)要明年这时候了。
百年不遇?
第三,国外数字是负的 3-15% 为主,但是有趣的是,所有发达国家好像都是说自己 - 3-7% 而其他人 - 15%。
第四,国难期说法,不知道具体定义是什么。非典很快就复苏而且一波行情从排名七八到世界第二,而这次可是大家一起折腾。
我的观点还是放眼全世界,要谨慎要努力,但是也别自怨自艾,盲目消极。
中国如果国难了,那很多国家(半)灭了得了?
二次分配制度不改,经济增长依靠惯性,总归要撞墙的。
疫情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个进程。
不破房地产,人口减少和消费不振就没法解决。
不改变加班狂魔,人口减少和消费不振同样没法解决。
不改革二次分配制度,资产外流基尼扩大也没法解决。
说到底,今时今日,不比 1970 年代更容易,当时的穷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快速富裕。现在能不能共同富裕,需要的不仅是大智慧,更是强大的执行力。
这是什么专家?
我认为这种论断太悲观了。
我预测今年增长起码在百分之二三以上。
未来三五年不但不是困难期,反而是中国脖子上的套锁轻松舒缓期。
又看到一群高人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知道有些信了天涯经济论坛各种悲观分析的人从 02 年就卖了家里所有的资产换美元等大陆崩溃了。几个高赞悲观的不行,卖了房子去换美元等崩溃呗。反正中国也不差你手里三瓜两枣的钱,看看最后谁后悔就行了。
人做事要知行合一,别嘴炮,既然不看好中国,那就卖空。然后等崩溃了再买入呗。
我是不断加仓中国的,又买了新的更大的房子。
房价问题不解决,那就等着老龄化问题吧!
我敢说,每年知乎都有一个类似的问题。
“2019 年经济困难如何看待。”
“2018 年经济困难如何看待。”
“2017 年经济困难如何看待。”
“2016……”
甚至不止每年一个。
理论上没什么毛病,真要有一天没有困难了,估计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了的那天了……
我怎么看?该干啥干啥,跟以前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
好多人会说外贸紧缩,我请问你们做过外贸吗?哪一年外贸是容易干的?有过轻松赚钱的时候?
又有人说货币波动,我请问你波动哪一年没有?按照年来统计的话你干脆就别干这一行了。
又有人说金融危机,自从 2008 年开始,哪一年没有危机?你之前在干什么?刚醒吗?
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我的看法是,你今年,往后 3-5 年会遇到的问题,你去年,往前 3-5 年都遇到过了,没什么新鲜的。
周末这两天,朋友圈充斥着各种新冠变种疫情的报道,满屏都是藏不住的担忧。
对于很多股民来说,周末好像不快乐了。
两天苦苦的煎熬更像是在牢狱里等待担待那最后的时刻,茶饭不香是肯定的,有的心慌到不知所措都成为了正常反应。
没办法,周五晚上的全球金融市场暴跌是在太惊人,美欧股市全面暴跌,国际原油高达 13% 的恐怖跌法,让人不禁想起去年疫情爆发初期的恐怖时刻。
现在,率先开盘的中东股市又是跳水暴跌开局,迪拜金融市场综合指数开盘跌逾 5%,一副恐慌指数爆表的节奏,说不吓人,那是骗人!
我们的 A 港股,能幸免于难吗?现在没有一个人敢往侥幸的方向去想。
更长远的考虑,现在,不仅是疫情,还有地缘政治、供应链危机,上一轮超级放水带来的全球滞涨后遗症,导致现在的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更加复杂的局面。
在种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下,今年的最后一个月,以及明年,我们的投资应该怎么办?
去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和产业很快都遭受到全面打击,中国是抗疫成效最好也是第一个率先经济复苏的国家,但海外大部分国家都长时间陷入因防疫疫情导致的经济崩溃局面。
**在抗疫的同时,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全球很多国家纷纷开启新一轮史无前例的超级放水,**然后放水的效果也算明显,除了带来畸高的通胀问题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重新复苏,尤其中国,下半年起的经济活动很多行业都表现强劲。
到在去年底的时候,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归零,很多人笃定 2021 年随着疫情结束和经济扶持政策出来,经济会继续迎来报复性的强劲回升,然后刺激股市也迎来报复性大反弹。
所以今年春节之前的一段交易日,A 股几度疯狂暴涨,股民信心爆棚。
然而,事实结果是大家 “想多了”,甚至很多行业的结果与想象中的截然相反——2021 年,比 2020 年更惨!
沪深指数今年为止才 2% 涨幅,比没有遮羞布更让人难堪。当然,港股更惨,夹在不断创新高的美股和涨不动的 A 股中间,它选择了直接躺下,放弃治疗。
今年有太多行业的发展趋势,远远掉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下限。
**比如线下消费和国内旅游,**即使逐渐放开了流通管制,电影院和餐馆也不再控制顾客数量,但依然没有出现明显一点的消费回流。
**地产更惨,一直被政策严控,**炒房交易被冰封,一个个地产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幅暴跌转亏,陷入债务危机,几个我们一度认为 “大而不能倒” 头部地产巨头接连倒下。在股市上,它们成为资本唾弃的对象。
**教育更不用说了,**整个产业的资本逻辑都被蹲掉,在港美股上市的几个教育巨头,去年到现在的市值蒸发超过 8 成以上,好未来甚至跌去 9 成半,变成没有未来。
医药股也是,反垄断和集采大刀之下,CXO 也好,原料药、医疗器械也罢,大多无一幸免,作为被机构和股民追捧的最具成长性的黄金赛道,但整个医药的整体表现甚至没有跑赢普通的制造业。
恒瑞医药、智飞生物、通策医疗、长春高新这些行业茅,一个个变身成为了深套股民的收割机。
这背后,其实是有着即使超级放水和大量政策刺激也难以逆转的宏观大趋势,也可以说是一个下行周期,这并非在去年疫情时就突然出现的。疫情只是打乱了这个趋势的节奏,仅此而已。
现在到 2021 年底,肯定有不少人是期待 2022 年会比 2021 年更好。实际情况谁也无法预测,但至少从现在来看,不那么美妙。
因为更大的不确定性——新冠变种又来了。
新型变异新冠病毒 “奥密克戎” 来势汹汹,是迄今为止变异最多的新冠变种病毒,它总共含有超过 50 个突变,其中,仅刺突蛋白的突变就有 30 多个,其传染力与抗疫苗能力远超 Delta 变异毒株。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科学家推测,新病毒可能由艾滋病人身上变异而来,目前还无法确认疫苗或者各种特效药对新的变种起到明显的效果,需要数周来确认。
该变异株短短 20 天左右在南非国内所有变种中占比已经高达 90%,远超 Delta 和 Beta 爆发初期增速,这明显提升了海外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周五全球金融市场巨震的罪魁祸首。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异病毒,周末海外多国紧急布控。随着英国率先停止多个国家的边境通关,以色列、美国、德国、土耳其、俄罗斯等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了紧急边防布控的阵列。
这变异病毒对接下来资本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很难说。目前,大家各执一词,有说传染率高,但是致病性不行,有说不必要紧张的。但不管传闻怎么说,从越来越多国家阻断航线的反应,以及资本市场恐怖暴跌来看,应该影响不小。
还有,大概预想一下,如果现在的疫苗对这个新变种效果不好,而且由于传播速度相对更快,尤其是突变位点更趋向复杂,这意味着要研发对应新的疫苗也将要花费很多宝贵时间。
尽管周末全球六大疫苗巨头快速做出行动,但参照之前新冠疫苗的研发的艰难过程,最少也要几个月的空窗期。辉瑞和 BioNTech 也说了,最迟两周内才会有实验室测试的数据,最快也得 100 天内才能开始批量发货。这也将意味全球的疫情防控难度将比前两波更加艰难。
虽然新变种疫情再次把全球经济再次拖入泥潭的概率不大,但只要有概率,资本肯定都要做出防范,一旦做出规避的力量多了,更大的连锁反应就会出现。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到的。
除了疫情之外,从全球的角度看,还有更多的风险因素深刻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也包括中国。
如果说疫情是不可抗力的天灾,那么地缘政治导致的风险就是无可奈何的人祸。
去年以来,疫情把全球经济搞成一锅烂粥,但即使如此,很多国家依然没有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美伊谈判擦枪走火,中东战乱动荡不停,俄欧能源关系紧张,还要很多资源国限制出口,导致全球供应链接连崩溃,对经济复苏产生全面影响。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上半年,大宗商品涨价潮超级周期引爆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很多国家陷入货币灌水带来的经济虚假繁荣和滞涨。
可以说,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都是各国这一轮超级放水带来的后遗症,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2021 年 11 月,美联储才启动 Taper 第一个月,土耳其的货币就崩溃了。
国际上还有很多外部经济依赖度超高的小国家,某种程度上,它们甚至比土耳其的经济更加脆弱,现在土耳其都倒下了,它们也还不知能撑多久。
如果没有这一次突然其来的变种疫情,很多国家原本是有打算进入收水周期的,现在美国也开始启动 taper 了。
但如今这个新变种病毒,又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后续病毒如果继续演变,预计美联储 taper 的速度会减慢,加息也不会提前。
而对于我们来说,逆周期调节政策可能就上来了,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上周三,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的表述上去掉两个关键词,意味着信用见底成为一致预期。一是删去了 “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的表述;二是删去了 “管好货币总闸门” 的表述。前者对应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后者对应的是信用社融。此外,在政策基调上,删除了“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在新毒株阴霾短期压制市场情绪下,未来发展趋势仍然不明朗,这样就意味着海外经济恢复和货币宽松退出节奏可能放缓。那么可以预见,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表态将更积极。
更广泛的意义来讲,世界各国应对疫情,目前除了放水仍然没有别的办法,虽然这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所以大概率 2022 年会是继续放水的一年。
但放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它只会把原本要暴露的问题无限期拖延下去。不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只要是放水,股票和资产价格泡沫是肯定会继续 “吹” 的,一如去年来的美国股市。
尤其对于我们国内,逆周期的预期可能会加大,所以这样看来,我们股市好像也不用太担心,起码短期和表面上看上去会是这样。
至于是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马照跑舞照跳的末日前狂欢,只有天知道了。
经历过惨痛的 2020 年,迷茫的 2021 年,大家都展望着 2022 年,但明天和意外,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
末日时钟从未像现在这样逼近零点,但是看看你身边的人吧,哪个像末日要来的样子。就像刚刚结束的 COP26 峰会上,100 多个国家签署碳中和碳达峰军令状。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地球温度上升 2 度、3 度、4 度,人类就会完蛋,但没有人愿意放弃当下的狂欢,去为地球降低一度做哪怕一点点事情。
现在的全球金融市场,同样如是。
如果新一轮的新冠变种真的在海外泛滥起来,难道又是一轮放水?然后金融市场会不会把去年的表现重演一遍?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以肯定的是,2022 年,大概率也不会变得更好。
-END-
来源:美移移民官网
详情可搜索官网具体咨询。
美移移民,专业移民,根据您的具体条件,给出最合适的移民方案。
专家又开始胡说八道,天天唱衰中国,见不得中国经济好,见不得群众吃茶叶蛋,天天不是中国穷,就是洋人富,屁股坐正就那么难吗?
专家擅长理论不假,但专家最擅长的就是用理论骗人。要谈中国经济,只有中国老百姓有发言权。
第一,专家只看到了增长率降低,但忽视了运动都是相互的。我们就算 0 增长,但以美国负增长的为参照物,我们实际对比增长率应该在 10%。不夸张的说,美国衰败有多严重,我们的发展就有多好。
第二,专家只看数字,不考虑国情。美国每家发了约几万人民币的现金,我们只随缘发了每人几十块的购物券,哪边的经济更有底蕴,哪边的人民更有钱,高下立现。我们不发钱,是因为群众有钱。虽然有几亿人月入不足一千,但请你们专家注意一点,月入少不代表存款少。美国人月入两万人民币,不如我们月入一千的存款多,这更加证明了,不是我们消费差,而是实在花不了。要知道,在美国随便一个感冒、崴脚,老百姓就要破产的,不信你 911 个救护车试试?
第三,专家天天讲困难,中国人最不怕的就是困难。不要整天拿困难吓唬人,南方群众泡在水里,有哪个怕了?有哪个要你们专家救济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无论是街道捞鱼,还是后院戏水,都能快乐得度过灾年,哪劳什子什么专家来讲困难?
第四,专家还吓唬大家,没了那个什么臭港,经济受影响咋滴咋滴,专家也不睁开眼看看,有多少国家开始使用人民币了,你们恐怕还活在民国吧?麻烦专家去海南看看,又不要签证,街上除了东北人,其他都是来投资的。
专家就是废物,废物就是专家。只要我们坚定信仰,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笑看美国被打回农业时代,笑看印度在失去中国 APP 后滚回石器时代。
请不要再唱衰中国了,只要人民乐意,你们专家算老几?
经济奇迹的拐点这么快就来了?
本题下这个答主
真是搞笑,本来我是基本赞同他的回答的,只是我发现他文章第三章倒数第二段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评论区又没有人指出,便留言了。
第三章倒数第二段有错误,评论指出错误后被作者拉黑。文章说越南 19 年 gdp18000 + 亿人民币,介于福建与上海之间。但福建 19 年 42000+,上海 38000+,并不位于这个区间。比上海的一半略低。
答主很快回复了我,说我并没有认真看文章。我又特意翻回去确认了下,再次确认答主这个点是错的。又回复他,码了一长串字,并加了句即使按照新算法,越南 gdp 也并不会增加一倍。结果并不能回复出去,因为答主已经把我设置为不能评论。「手动微笑」
本是个很小的错误,但作者这种对于理智讨论直接拉黑的作法,不得不让我怀疑其故意制造谣言,别有用心。所以趁吃早餐的空隙,写下这一堆废话,供君参考吧。
我在一条回答下作了个回复,很多点赞的,也有很多来交流的朋友,这令我感到很惊喜。
回复原文大约是这样的:
答主是悲观得有点过头了。
很多国家的确在打产业链重构的小九九,但产业链重构并不像答主你说得那么简单和肤浅。
东南亚的确是其它国家产业链重构这一环中比较重要的旗子,国家相对比较开放但比较穷,GDP 较低,人力资源相对便宜,但是答主你不要忘了国际市场到底有多大,大到一个中小型国家甚至没有办法把它吃下来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世界工厂的确要迁移到国外,但越南、老挝、缅甸加在一起,到底能吃下这块蛋糕的多少仍旧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世界产业链重构的事件中,中国的相关利益肯定会被周边小国分摊一部分,但大的利益短期内仍旧不会丢。
另外,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人口结构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反而觉得中国应该在这二、三十年内将低端的制造业诸如代工厂之类的产业尽快的放弃,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高新产品及高科技产业来,这样一来是符合国家目前的 “一带一路” 政策,达到能够持续向国外输出中国软实力、带领世界贸易的决策,而来可以解决不远的将来中国劳动人口急剧降低的危机。
按照中国目前的出生率来看,至多三十年后,中国的劳动人口将会减少到完全不能满足低端制造业的需求,到时候若想继续维持经济的增长,中国唯一的路只可能在高新产业和尖端制造业上,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抓着低端制造业不放,将会是给自己埋下一个随时可能颠覆自身的炸弹。
鉴于交流的朋友很多,而这里面的东西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所以咬咬牙,干脆在里面塞一个回答来讨论一下吧。
我本人并不是经济学专业的,更不是从事经济学工作的,只不过凭着自己这些年来的思考和了解,说一说本人粗浅的想法,欢迎各位讨论。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看了一下下面很多人的回答,发现有些答主其实忽略了 “专家称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估计在 0%-1%,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 这句话的语境和时局就做出长篇大论的回答,虽然说得有条有理,但无疑会让人觉得有些好笑。
这句话是在 “疫情重创中国和世界经济,中美关系风雨飘摇。” 这个前提下说出来的,指代的是疫情影响下我国、世界的经济走向,以及目前中美关系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根据 59 年 - 19 中国的 GDP 增长情况来看的话:
可以明显看出:从大概 2010 年开始,中国的 GDP 增速其实是在稳步下滑的,目前在 3% 左右徘徊。
虽然一个国家的 GDP 数据并不是衡量经济发展最准确的数据,但是它可以大约的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环境等问题。
按照目前我国的 GDP 数据来看的话,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的确非常差。
但是结合上国际环境我们再看:
近十年欧美经济严重下滑、全球经济颓靡,国际纷争四起,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话语权虽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中国的国际局势始终在飘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能保持每年大约 3% 的经济增速,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在明显的自我抑制,这是一个经济体具有了相当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的表现。
以上,虽然说是市场、经济在自我抑制,但根据资本逐利的劣根性来看,这句话大家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对中国的市场和经济发展采取抑制措施,一方面使得中国整体经济环境更加和谐与可控,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国内市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另一方面,放缓的经济增速可以有效的消除高速增长期积累的经济泡沫。
所以,这也是我们国家所走的政治路线的最大优点:中央政府拥有对经济、对市场的、强力且绝对的控制力。
2019 年年底的疫情,彻底打乱了整个世界的经济。
中国自 2020 年 1 月 30 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封城,持续时间近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中,中国的经济活动几乎完全停止,除了必要的商业活动外,其它所有商业活动全部停摆。
也就是说,在这三个月中,中国从民众到政府,几乎就处在纯支出没有收入的境况之下。
普通民众还好说,靠着积蓄、借款多少能撑住,但是就政府来说,可怕的不是全国经济停摆的这三个月时间,更不是倾尽全国之力、在抗击疫情上为了 “以民为本” 而投入的巨量资金,而是经济停摆三个月之后造成的冲击。
经济停摆三个月,普通人顶多是失去三个月的收入,但是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巨量风险抵抗能力低的中小企业的倒闭、
意味着巨量的债务风险、
意味着巨大的失业潮、
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治安危机、人道主义危机
……
除了没有三个月税收以外,后续国家还得付出更加巨量的资金、承担巨大的风险来稳定经济。
一旦处理不好,在中国爆发一场足以堪比 9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一点都不是说出来吓人的事。
现在,中国经济活动恢复了,但政府也开始大量的向市场中释放资金和便利,包括但不限于:为民众发放购物券、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企业补助、协调国际捐赠和国际人道主义协助。
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国家政府没钱就喜欢干的事,这次中国政府一个都没干:
在经济总量不变、现有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已经基本恢复,那么这三个月空窗期的损失哪去了?——中央政府背了。
也就是说,这次疫情中的绝大部分损失和风险,都被我们的政府扛了下来。不过这次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以至于我们的政府都开始收缩政府部门开支了。
而现在的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
中国经济恢复了,但是国外经济一直在半死不活间徘徊,将会导致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大部分国际贸易将会收到严重影响。
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受到影响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在国际贸易收到影响的情况下,想要稳定经济,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刺激国内消费,用国内经济的加速流转来维持经济不至于后退,但国内市场不像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天花板很低,非常容易饱和,除了衣食住行市场外,其它的产品很难快速流通,在很多西方国家,国内市场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而中国的国内市场,就目前来看,依旧拥有非常巨大的潜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专家说出 “我认为 0-1% 是今年我们能够守得住的一个增速。” 这并的确是专家在说实话,但他的实话并不是在说“中国经济不行了,能维持 0%-1% 的增速已经很不错了。”,而是在说:“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灾难面前,我们中国的经济和市场有信心守住至少 0%-1% 的增速。”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自 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一直保持低迷的状态,没有恢复的迹象,这种情况持续三五年不算什么,但持续至今,世界经济的状态已经维持了将近十二年。而且照目前的势头来看,国际的金融危机甚至可能持续超过半个世纪,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国内各行各业的努力,更需要中央政府具有莫大的魄力、胆量、智慧与决心。
另外,由于川懂懂的瞎搞,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落入自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掐架,可不是开开嘴炮各国看看热闹就完事的,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下,世界数一数二的两大经济体掐架,将会在各方面对世界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由于疫情和中美掐架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带给世界经济的不仅仅是异常灾难,说是世界经济被当头扔了一颗原子弹也丝毫不为过。而且新冠疫情按照现在的形势来看的话,大有和国际金融危机狼狈为奸、同流合污的势头,也就是说,新冠疫情极有可能成为一个长期在世界上流行的流行病,和长期持续的金融危机一道,除了给世界扔了颗原子弹外,原子弹爆炸后的核辐射仍将长久的影响着国际金融。
意思大概就是未来 3-5 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主要以稳中求胜为主,首要目的是稳住经济,在经济发展稳定、不倒退、不崩溃的情况下,想办法发展。
这种境况比起前几十年的中国经济来说,的确困难得太多太多了。
川建国不是不懂,但是现在,川同学和小鹰酱面对的,是经济低迷、是种族主义横行、是政府公信力日益降低、基础产业缺失、国内矛盾日益加剧、国际矛盾也日益加剧的局面,更恐怖的是,后面还有一头名字叫中国的巨熊(猫)紧追不舍。
国内的矛盾、国际的质疑,加之中国复兴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川建国不得不各种造谣,将国内矛盾引向中国,妄图就此给中国造成压力,为美国牟利。
可惜的是,在综合国力已经升上来,科研、军事各方面也已经发展起来的中国面前,美国以往百试不爽的流氓行径没用了,中国根本不鸟它了,所以美国更慌乱了,于是它就更加耍赖并且扯出了我的下一个话题:
我们首先注意,导致这个事件的根本问题完全不是 “中国” 这个国家,而西方世界搞这个动作的目的也不仅仅是针对中国,毫不夸张的说,西方世界搞产业链重构的主要目的完全不是针对中国,而是 “顺带” 着摆中国一道罢了,我敢说,如果 “世界工厂” 不在中国而是在印度,遇到目前世界经济风雨交加的境况,西方世界仍然会搞产业链重构。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想到,很多自诩 “经济大拿” 的人也没想到。
或许很多人没注意到一个很诡异的问题:
特别是两年前华为的 5G 和近期中微公司公布的 5nm 刻蚀机,更是给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国家当头一百万颗原子弹!自从这两个东西出来以后,中国目前是真真正正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这是什么概念?这概念相当于:
——就算你全世界的国家都毁灭了,我中国至少能够按照目前的状况继续发展下去,而不会因为产业链崩溃而被打回工业革命时期。
同志们,这在经济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各位知道么?
连美国、英国、德国这么发达的国家,都没有办法在不进口任何零件的情况下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只要某个最大零件供应国以断供为要挟,那么这些国家全部都得麻爪子。
而这个最大的零件供应国,目前来看就是:中国。
放在十年前,西方世界可以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对中国施压,让中国不敢随便搞什么零部件断供的事,这一点虽然是西方世界自以为是的臆断(其实在这段时期,中国为了自身经济发展,也根本不会玩什么断供要挟的事。毕竟大家和和满满的做生意,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挺香的么?)
但是最近这几年你看看中国都干了些什么事:
闷着头搞科研、搞高精尖,现在好了,通讯行业阵地西方世界丢了。
然后呢?芯片制造行业的技术垄断丢了——5nm 刻蚀机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搞出来的,美国想搞这个想了多少年,死活没搞出来。
航母中国有了。
先进战机中国有了。
电磁弹射有了。
先进巡洋舰、驱逐舰有了。
无人机搞来搞去悄咪咪的搞成了世界第一?!?!
瘦叽叽的火箭换成大胖五了,服役运载火箭运力世界前三。
空间站要上了,月球上去了,还 TM 准备上火星了?!?!
以前开个航母到海南中国只敢开嘴炮,现在?南海军舰出问题还得请求中国政府救援了。
飞机发动机有了。
火箭发动机有了。
这两年东风快递还搞出个什么东风 - 41,超高音速不说,多弹头不说,全世界覆盖打击是几个意思?
互联网产业世界第一
互联网经济世界第一
除了开发工具和语言以外,中国在互联网上还有谁敢 BB?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世界的武力恫吓对中国已经基本上没用了——开玩笑,以前是一个肌肉男祈福一个小鲜肉,现在小鲜肉也练了一身肌肉,吓唬谁啊?
现在世界产业链供应中有大约 50~60% 的占比,可以说绝大多国家的绝大多数产品至少都要依赖中国提供的零部件才能生产。
虽然就中国人的文化和中国政府一向的脾性来看,中国完全不可能用零件断供这么下作的手段去争取什么利益的——我们的祖宗教我们:开门做生意,要和和气气。
但是西方世界不知道啊!
但是西方国家不相信啊!
50%~60% 的占比,几个意思?
——中国断供某件产品的零部件以后,至少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致命打击,而不会影响中国国内的相关产业。
西方国家怕啊!
所以它们幡然醒悟:产业链必须抓在自己活着自己的狗腿子手里!
它们想通过产业链重构,逐渐的将产业链部分回收到自己手里,并且使产业链供应均匀的分布到世界各地,以防产业链供应商过度集中在某一国而造成的风险。
也就是说,无论产业链供应商集中在那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世界产业链重构是必然发生的。
不过这个时候搞产业链重构,其实对中国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人口出生率自 2010 年开始持续下降,实施了二胎政策后并无反弹迹象,这也就说明了:就算放开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仍然会长期的保持在负数状态。
在这个情况下,至多三十年后,中国的可劳动人口将会锐减至少一半,在中国人口锐减后,劳动人口必然无力支撑低端制造业,同时,人口减少后,为了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必然不能集中在密集型、低经济产出的低端制造业上,所以目前中国最需要做的,就是逐渐放弃组装、代工等低端制造业,发展高新产业和新技术。
在中国几十年代工将拥全产业链基本建立完成的当下,西方世界搞这一出,虽说短期对中国必然会有影响,毕竟会导致一部分低端代工厂的迁出,但从中、长期来看,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
毕竟中国目前持有世界 50~60% 的供应占比,更拥有全世界大约 70% 的产品代工产量,这些东西就算印度要全部接手过去,也不是一二十年能吃得下的,更别说这次的迁出目标国家是学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朝鲜、越南等国家了。
这些小国家,能把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份额总量里的 30% 吃下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越南朝鲜不可能让国民全部去从事密集型的劳动,必然会分出部分人力来从事科研和高新行业。
现在国际产业链重构的时机虽然偏早了点,但不算特别早,目前中国完全可以从容的、有规划的抛弃低端制造业,否则,产业链重构再晚来二十年,这些低端产业留在中国手里将会变成一个甩都甩不掉的烫手山芋。
说了那么多,好累。
最后说一嘴:
所谓的 “去全球化”,并不是要各个国家闭关锁国自己搞自己的,而是西方国家看到了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好处及巨大潜力,想要逐步回收、打造属于自己的完整产业链而已。
目前全球经济的大趋势是完全不可逆的,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拥有了全产业链的国家,如果真的 “去全球化” 了,关起门来造车的话,迟早会死在世界经济浪潮之下。
PS:
名词解释
全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生产、设计、组装、包装等过程中所设计到的各个产业。
写了好多,累死。
希望大家能够看完……
不过我自己看这洋洋洒洒的一大篇都头疼…… 就不指望了吧……
我去,你们做卷子都不看题目的吗?
这问题是 2020 年提的啊
摆地摊,保就业。做好长期低增长的准备。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企业现金为王,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也是一些资金链脆弱企业最后挣扎,正是他们挺而走险,结果搞得社会上妖孽横行、乱象横生。搞传销、诈骗的应该会有一波高潮。
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嫩韭菜想象着投资赚钱,可以预期搞得好,套个三五年,搞不好套一辈子。
其它就没啥了,存钱,节俭,要投资个人搞点学习、技术储备,公司搞得产品方案储备,用放弃利润收回现金的方式,把库存清了。
首先 0-1 可能过于悲观了,业界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就业任务估算应该在 3-4 之间。不过两会那会大家还不知道自由职业也可以算就业,还是按历史的就业与 GDP 的关系来算的。算上自由职业的话没准 0-1 也够用了呢。
今年多少其实并不重要,按今年的信用和财政的扩张力度维持年内的环比改善问题不大,只要音乐不停就应该继续跳舞。但可以预见的是政府和企业的杠杆率必将达到更高的高度,基本上意味着去杠杆白干明年请重新来过。
许多炒股的人可能会把现在的市场跟 2015 年相比,但地产基建两板斧更像是 2009 年的味道。
评论有几个叉着腰指责我没人性。
自己标榜自己宽容,告诫别人要大度,可大度的自己又容不下不大度的别人,恨不得批判一番,人性这个东西有时候很奇怪是不是?
和感受到的差不多,去年即便疫情下,公司每个月的业绩也比 19 年好很多(得益于政府放水,很多业务都是或多或少和政府项目关联的),但是今年基本上每个月都同比下降。
哦对,我现在呆的公司是做实业的,上下游公司去年死了一批,今年死了一批,园区附近的饭店也是。
反正我只希望别出什么大灾大难就行,暴雨泥石流地震什么的在别的国家搞就行,也别被某些极个别极端民意要挟一拍脑门就要对谁谁谁咋地咋地的,有点定力,火星子不要往自己身上引,这点上我还是对国家很有信心的,某些微博知名违约人员成天鼓吹的这些简直其心可诛。
趁这调整期赶紧把这泡沫杠杆那债务违约啥的处理一下,该补的短板就要补,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该优化就优化,提升自己硬实力,把美国熬死就是胜利。
加油。
说实话,我看不到中国在未来 5 年任何的经济增长点
补充:不分析,分析必被删,自己品吧
终于遇到一个有良心的专家
但我觉得还是说的保守了
因为这 3 到 5 年很困难,过了这 3 到 5 年只会更困难
房价问题解决了吗?老龄少子化问题解决了吗?科技封锁 M 国的围追堵截解决了吗?
疫情防控问题解决了吗?医保资金养老金问题解决了吗?互联网巨头垄断新地主阶层盘剥百姓问题解决了吗?
我个人认为上述这些问题都无解,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越往后只会越难解决,绝不是只需要等待时间它就会自动解决的。
1. 房价问题,老百姓都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嘴巴上不想让它涨,但悄悄地涨可以,你说要跌,那是万万不能的。五六千块的工资要买几百万的房子,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个问题未来三五年能解决吗?
2. 房价居高不下,然后不停地劝大家生,谁敢生啊,婚都不结了,也确实没钱生啊,每个月房贷都搞得人提心吊胆了,不买房租房自己还可以,一旦有了孩子孩子的各种上学落户全是事,这种情况下让大家怎么生?所以老龄少子化问题无解。
3. 老龄少子化问题无解之后,养老金,医保资金这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怎么解决?还是无解!
剩下的就不想说了,总之,这些问题都无解,不但无解,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未来 3 到 5 年是困难时期,但二十年之后,可能那时候的人们还会觉得这 3 到 5 年是天堂了。
小民视角来谈谈。
顶层不谈。
上层人(钱只是数字,比如大公司老板):今年是不好过,利润少了几百万,换跑车的计划拖一拖吧。
中上层人(挣钱是为了体验成功的感觉,家底雄厚,比如小公司老板,富二代):今年真她妈的难啊,离上市又远了。
中层人:(土著拆迁户或者大厂员工)还行吧,没啥感觉。
中下层(广大的五险一金公司员工,房子是唯一目标,房贷在身):靠,今年奖金少了,听说朋友那公司工资都发不出了,唉。
下层(广大的厂工,挣了钱回家买房子娶老婆):工厂都不开工了,没钱咯。
底层(过一天是一天):网吧怎么还不开门!?
广大劳动者都背负房贷或者即将背负房子,钱要省着花。这很不好。
但如果减轻房贷压力,那一套房的钱,够让一个普通人提前退休了,谁去劳动呢?
政府也难呀!
其实广大中国劳动者是很勤劳的,就是这创造的利益都被资本家吸了,他们吸了又不吐出来(范某人),或者只吐到国外(李某人)。
我只能说,中国的税务不够强势,富人税应该收起来,财产税收起来
中国的经济增长,决定权在 D 中央,国务院,和统计部门。
具体是否真正在增长,到底有没有增长那么多,其实并不重要。
在全世界普遍经济下滑的大前提下,中国只要保持数字上的正增长,就足以证明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抗压能力。
所以专家说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导们希望要什么样的数字。
专家是做债的吧…
国内国外双循环。
既然美国不和我们玩,那美元美债什么的也甭玩了。
从身边的观察已经发现今年的问题了,食品涨价,销售难做,企业慌忙着急。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电商这些去年开始降温的产业,在今年迎来了大的爆发,而就我个人观察,餐厅倒闭,学校关门,公司裁员已经成了常态。
往年那些不懂互联网,不愿做互联网的老板,今年纷纷入行,虽然我们这是边境城市,但不乏很多大厂商和公司老板自己出来做个人营销。
开发商、投资商,资金链断裂的常常发生,小心警慎,低成本投资成为备受认同的理念。活下来是我从他们口中听到的最朴实的口号。
各国经济大放水,钱救市,可救的却是经融和股票的市,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穷鬼的钱三七分成。
但是,我并不悲观。
国家的大政方针明确,有一群看得清的人来导航,去依附,增内需。互联网营销和逐渐构建的物联网环境,以及国民整体对互联网的认可提升,也许可以将我们带进一个真正崭新的时代,而 2020 将是这个时代的开始。
![](data:image/svg+xml;utf8,)
专家这是典型的只看数量不看质量。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1% 的增长,如果是高质量增长,那是抵得上 6% 的低质量增长的。
所以算下来,5.5% 的目标问题不大。
哥几个又来看爽文啦?
本来开年时都还算乐观,虽然形势严峻,但各国相互比烂之下,我们控制住了疫情,能够正常恢复生产,所以仍然保持四到五个点的增速是现实的。房产税也敲锣打鼓呼之欲出,也许真的可以实现房价软着陆。
结果,俄乌战争的爆发,一下使得外部环境恶化速度大大加快。现在美国正在诸多东亚国家游走,兜售他的去中国计划,我们的一带一路计划也被战争所搁置。
国内,那更是气人,上海疫情的引爆,以及魔幻到了极点的后续发展,让人刮目相看。最终上海封城数月,使得诸多产业链停滞,全国经济遭受重创,比 20 年第一波武汉封城严重的多。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上海的诸多问题,各种不作为,各种以权谋私。更可怕的是,如今仍然没有任何官员因此受到处罚,这在其他发生过疫情的城市是无法想象的,北京到底是没法处理上海,还是说都是一丘之貉?这才是让人脊背发凉的事情。
可以观察到从年初开始,保经济的政策越出越多越出越勤,房地产这个夜壶又被各地政府拿出来再用。但是老百姓很难直观感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保障,农民每亩地发几块钱?有的城市抢几张消费券?买车减免购置税?这些效果似乎都微乎其微。
各路专家领导的建议还是如此脱离实际,就是不愿意普惠式发钱。我记得上课时,说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和群众关系紧密,2022 年的今天,这些制定政策,规划发展的人,真的还了解群众过的是什么日子吗?
大学生数千万待就业在家考研考编,全国两个亿灵活就业,博士生去考各种街道和警察。这样的就业市场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产业升级这么慢,我们的企业大而不强,在国内赚钱一把好手,出去了压根没有竞争力呢?
未来半年发生什么大事都不奇怪,美国拉起来一个新的联合国?我们和哪里爆发战争?俄乌局势更加升级?都有可能。
未来可能比上半年还要恶劣,大的终于要来了,可惜,不是很多人期望的第二天一看新闻世界大战。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只会慢慢的被裹挟其中。
二战给人类留下的教训已被淡忘,或者说始作俑者正是通过战争发财,总之二战过后几十年难得的人类总体发展生产力,欣欣向荣的时光要告一段落了。
从几年前有人提出六个钱包买房的时候这个结果就注定了,只不过疫情的爆发成了变量,导致这一过程比预想的快了很多。
经济增长靠什么?生产制造、消费、贸易。
咱们先来说消费。人一生的主要消费也就是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从负债率就能得出结论,高房价吸收了太多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都凝固在房产里,高房价让大家的纸面财富都很惊人,但是在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之前,这个财富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数字。现在二手房挂出来的越来越多,有疫情的因素,也有实实在在的套现思维在里面。钱是最聪明的,群众们从来都是用行动投票的。既然钱都凝固在房产里了,那么其它的消费自然就要打折扣。所以大家现在能看到,除了教育、医疗、养老这几项刚需,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在困难时期,经济规律不会骗人,宏观上,不管统计方式如何变来变去,结果都是一样的。
再来说贸易。就不展开说了。除了某几个行业的制造企业,大部分工厂今年的日子都不好过。海外的疫情在建国同志的带领下一骑绝尘,啥时候是个头,真的没人知道。
消费和贸易都不行,那生产制造都好不了。靠金融?还靠房地产?今年那些疫情期间的天价地块如何成交的,群众的心里都清楚的很,非要说房价还有上升空间,唯一靠谱的理由也就剩下一个货币超发了。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明确提出削减非必要性支出 50%。北京市政府在疫情爆发前指定的全年经济工作任务中就有一项,保工资。你品,你细品。
时代是一个巨大的车轮,一直在坚定的前行,有些时候车轮会带我们策马狂奔,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和幸福,同样的,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车轮也不会因为某个个体停下来,一切都是复杂变量的集合造成的结果。
我很喜欢刘慈欣老师的《三体》,在那些巨大变革到来的时候,个体从来都只能随波逐流,做好准备,过山车既然坐上了,就得享受接下来的刺激。
不要只看 GDP 增长率,还要看 m2 增长率才行啊。
经济问题导致的困境,为啥 3-5 年是困难期呢?
因为动荡导致的幺蛾子,基本上都会在这几年里出现了。
北大光华刘俏、颜色认为,2022 年我国经济增速或将回落到 5% 左右,我们需要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对今年经济工作尤为重要,2022 年经济增速需要保持在 5.5% 左右或者更高。温彬等认为,5.5% 左右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底线目标,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余永定认为,“增长是硬道理”,必须假定所有 GDP 是同质的,只要不存在通货膨胀失控的危险,只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就应该把经济增速定的尽可能高一些。中国政府还是应该为 2022 年经济增长确定目标。维持一定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有必要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徐高认为:“GDP 也是一个反映经济质量的指标。发展 GDP 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理由是 “GDP 并不是各项最终产品的简单加总,而是各种产品用价格折算之后的加总量。各种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决定于不同产品的供求关系,反映了人们对不同产品的偏好和评价。”“GDP 是居民对经济中各种最终产品总价值的评估,反映了人们对经济质量的评价。”“GDP,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对中国总产出的价值评价。”“我国对高质量增长的追求很大程度要落脚到对 GDP 增长的追求之上。” 张立群认为,2022 年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很重要的,预计经济增速可能不低于 6%。林毅夫演讲中强调:“今年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是政治,是大局。” 这说明众多著名学者、专家们仍把保持较高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看的很重要。我则赞同张军、滕泰、徐远等著名学者、专家的相关意见观点。我认为首先应旗帜鲜明地放弃对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反复追求。
2022 年,经济工作必须把握 “稳” 的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多个部门共推出 20 多项长短相济的稳增长举措,协同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正在进一步形成稳增长的合力。
我认为,近期有必要继续推出更多结构性稳增长政策,应主要针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民间资本有效投资、引导资本投入民生产业提供精准支持。
长期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要,应继续旗帜鲜明地坚持把结构优化置于总量增长之上、把质量提升置于保持增长速度之上、把改善存量功能效率置于新建增加增量之上;应始终强调全党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着力针对优化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冲市场长期下行压力、探索深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精准发力,明确鼓励支持努力探索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从根本上解决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投资长期大量透支、有效发挥民间资本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主体作用、引导规范资本行为等体制机制难题,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较高增速发展阶段,若能逐步成功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逐步有效破解制约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和矛盾,不应过于担心经济增速降低,不宜把保持较高水平经济增速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不宜正式确定经济增速目标,作为稳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参考的 2022 年经济增速目标应以保守的姿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协调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如徐远所说的 4%。否则会不同程度、角度强化固化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制性和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加剧要素市场的扭曲,延迟结构优化和增加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的难度,在长期固化強化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如张军所说:“为 GDP 增速设定年度目标的做法,是集中计划管理的遗产,跟市场经济是不兼容的,因为市场是有不确定的风险,也可能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扰动和冲击,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局部危机,甚至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短期 GDP 增速的预测值,但要让中央政府为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去设定一个确定的增速目标,是没有道理的。”
GDP 本身就是一个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数量、总量数据,GDP 是一种度量经济增长总量的方式。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不成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要求,GDP 的价格计算尚不能反映真正由人民组成的市场的偏好和有效需求。在 GDP 之间客观上、实践中是大量存在质量高低的问题,才会有绿色 GDP、高质量发展之说。比如提高收入占 GDP 比重就是提高 GDP 质量,2021 中国人均收入占人均 GDP 的 43.4%,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占人均 GDP 比重,通常高于 50%,甚至 60% 多。中国这一指标比美国低近 20 个点,比其他发达国家低 10 多个点。再比如降低单位 GDP 能耗就是提高 GDP 质量。GDP 衡量一国的产出但不衡量一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衡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成本,如环境的污染、能源的消耗、资源的枯竭等,这些都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 GDP 若减成本可能是负数。若说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数量、总量数据就体现了质量,明显违背了数量、质量区分的基本逻辑,市场失灵之说更是无从谈起,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度增长的区别又从何而谈?好像没有人硬要说一个较低的 GDP 增速反而比一个较高的 GDP 增速更好。
转变经济发展动能必须要有政府职能的大转变、国有资产战略性大重组相辅相成,不应为了维持短期的经济增速,加剧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推迟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干预市场需求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调节作用。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也不应把提升 GDP 放在主要、首要或最重要的位置,而应该把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感、公正感放在主要、首要或最重要的位置,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刘俏也指出:“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不应仅仅是提升 GDP,而应该是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和财富水平。” 徐高也说:“GDP 本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只是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幸福生活的手段。” 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本身是不能通过发展自身来解决的,是不能通过维持较高增长速度自身来解决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问题、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必须通过结构性、制度性改革才能够解决。
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经济数据的好转而过于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已 “触底反弹” 或“V 型反转”,由于我国 GDP 长期高速增长、已经迅速接近美国的 GDP,中国经济规模基数大了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是正常的、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结构性、体制性和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结构性改革的困难更加增添了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压力的长期性。再叠加经济全球化的逆转因素影响,现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相互作用、叠加,有可能会形成驱动经济发展增速下行的正反馈螺旋循环,我国经济发展增速下行压力仍然长期存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速下行趋势到什么时候会到底部,底部是多少?都有待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但我们自己的选择至关重要,我认为应旗帜鲜明地放弃对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追求。试图通过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来化解债务负担,创造破解结构性、体制性和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条件机会,往往流失于放弃或延迟破解难题,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也很容易浮在空中、流于形式。应当放眼全球、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注意力放到:在经济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逐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较低经济增长速度的背景中如何逐步改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如何培育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如何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应该立即开除国籍
《去化周期大于 20 个月,房贷利率 7% 以上,居民杠杆率 80% 左右,房价卒 —- 静待央行行动、静待最后一个阈值出现》
《决定二手房成交量的因素是什么?去化周期恶化以后,放开限购限贷还可能再次涨价去库存吗?思维惯性会导致什么?》
《16 城最新商品房去化周期,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去化周期恶化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2021-10-31 楼市数据更新:苏州 - 杭州 - 青岛 - 南京 - 广州 - 二手房成交量 - 去化周期》
《补充:西安、成都、合肥 2021-10-31 二手房去化周期及 10 月份社消数据点评》
二手房去化周期、新房去化周期是衡量房地产阶段的必要指标,去化周期一旦突破 20 个月,就意味着商品房出现了滞销,健康的去化周期为 6-12 个月。
新房库存 = 新开工面积 + 待售库存,新开工面积受到去化周期的影响,去化周期升高的同时,新开工面积也会同步降低。因此**只要去化速度没有持续恶化,新房库存会稳定在一个数值内,并不会无限的升高,除非房企已经感觉到危机并主动开始撤离,才会开始加速开发去土储,开始加速卖房。**从目前来看,百强房企除去恒大、碧桂园以外,并没有哪家房企出现高周转和降价的情况。从逐月各房企的数据来看,销售额与面积的比值确实出现了回落,但是幅度不大,唯有碧桂园的幅度较为可观。
**2022 年 1 月百城商品房库存最高,达到了 6.17 亿平,**年后新开工率降低,库存开始回落,但是商品房销售额也开始回落。
年后三个月百城去化周期逐月升高,2022 年 3 月份去化周期达到了 22.7 个月,形势非常的不乐观,4 月份全国部分地区受到上海疫情的外溢影响,出现了局部的风控,去化周期必然持续上升。
-—-
在《房企杠杆详解:你买的楼盘到底被开发商抵押了几次,它是如何烂尾的》中,我们详解了开发资金杠杆模式。
新房只开工就开售,开售以后马上获得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及预售资金,房企拿到预售资金以后,迅速磨洋工,加快销售却减缓施工速度,把大笔资金调往需要挪用的缺口。即新开工的商品房,成为了开发商融资的工具,开发商投资 1000w,可以获得数亿的资金进行周转,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利用新开工商品房融资的情况主要是高杠杆企业,大部分的开发商首选的是囤地捂盘熬过冬天。
一旦无法熬过寒冬,那么高周转、多新开工就成为了开发商获取现金流最简单的方法了,这也解释了房企为何缺资金还在不停的拿地,因为拿地以后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融资,完全可以覆盖掉拿地成本。因此在房地产行业崩盘的末期,商品房住宅库存还会小幅上升,这些新开工的项目最大的作用是为开发商融资,一旦开发商度过危机,亦可加价交房,类似于恒大模式。
-—-
目前处于房价下跌的哪个阶段呢?我们认为随着新房去化周期步入 20 个月,房价开始进入房价心理博弈期,由卖方市场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且步入了房价阴跌期。
居民杠杆率可能超过或者接近 80% 吗?
由于 2022 年居民已经开始去杠杆,且政府加杠杆刺激经济,那么 2022 年末我们预测住户贷款余额为 74.69w 亿,GDP 为 120.69w 亿,居民杠杆率折合为 61.89%。
对比近几年的居民杠杆率走势,我们发现我国居民的杠杆率最高值为 62.25%, 住户贷款余额的最高值可能为 74.69w 亿。
假设 2023 年以后住户贷款余额开始降低,居民开始去杠杆,政府加杠杆,那么假设 gdp 不变,居民杠杆率必然出现回落。
最大的问题是真实的 GDP 值在房地产崩盘以后到底是多少?
按照我们的测算来看,房地产崩盘以后,gdp 不可能保持不变甚至增长,gdp 必然随着房地产崩盘而暴跌,现阶段的 gdp 至少高估了 20%。
如果按照真实的 gdp 计算,**假设官方允许 gdp 数值出现回落,那么短期住户贷款余额的下降速度一定会慢于 gdp 回落的速度,居民杠杆率会由于统计方面的问题出现被动式上升,**类似于农村人口去世导致城镇化率被动提高的因果关系。
-—
关于利率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目前居民杠杆率、去化周期均已满足我们之前的预测条件。
全国二手房去化周期是多少个月呢?
一季度 9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同比下跌 52%,天津等长期低迷的城市也开始了再次暴跌,一季度天津二手房暴跌 34.07%,新房暴跌 46.23%,二手房去化周期 22.9 个月,新房去化周期 4.59 年。(2021 年年末天津新房去化周期 2.1 年,折合 26 个月)
[1] 结合目前的疫情走势、美联储加息步骤,我们再次呼吁大家去《卖房》,不要心存侥幸。
那时灯塔国的象党都不知道 TPP 的主要内容,这边都估算出来了损失!
专家?困难期?三到五年?
其实挺好。那些大型企业会把小企业都干死。
对于我们这种投资人真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茅台。苹果。腾讯这种垄断企业。
小企业死光光。大企业涨涨涨。
股票市值节节高。
现在类似于上个世纪同样时点,多种矛盾叠加。经济能像专家说的这样已是理想状态。巨大的贫富差距,看起来很美的技术突破,比如电动汽车,工业物联网,区块链。还没达到实质革命性创时代的意义。所以国内内卷,以及全球互卷拉开序幕。深挖洞,广积粮,少消费,多存有效资产。。。现金,黄金,粮食,其它。。。。
股市说,别人恐惧我贪婪。
实体经济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疫情后经济时代,需要回到一些原始的、古典经济理论上去。
美国疫情为什么有恃无恐?我那天想明白了,他美国别说 300 万患病,即使 300 万死亡,只要美国招招手,300 万绿卡一发,总还是有人去捡钱的。
经济也一样。
疫情不消灭固定资产和资本,只消灭需求和生产环境。
如果疫情能够在一个确定时间内缓解,需求的复原尽管需要时间,但生产能力和生产环境也一样!
经济全面低价格的高效运行,将是疫情后复苏期的一个特点!而低价高效,其实是实体经济黄金年代的指标!
有限的需求在所有经济产品的降价下飞速放大,存量博弈年代的所有手段都必须有足够生产力跟上,一个短暂的、扩大生产就是赚钱的经济过热期就在那里等着。
希望新上市的韭菜能够有机会体验一把。
【啥内需不足?不就是很多国人还都很穷 买不起吗?…… 而有钱的又都消费外国货,当然内需不足了!】
而外需…… 欧美疫情那么严重,经济和购买力受到打击,又跟我们打贸易战,不想继续让我们挣钱…… 所以一些工厂迁移或倒闭
困难是应该的
共克时艰吧
有增长就不错了,反正也涨不到我头上
爱涨不涨
不过反正做好不要抱那么大期待就行了。
对了
我国很多省人均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斯里兰卡人均都快超过甘肃了,云南贵州广西不如泰国。所以有钱还是多支持自己国家和落后省份吧!
很恶心那种说 “没有人比你更懂经济”,“没有人比你更懂 xxx” 之类的人。就你和你的键盘懂!
难不成您都不用出门吗?您出去瞧瞧现在的情况再去嘲笑别人好吗?
我们就一小老百姓,金字塔的下半部分,受经济影响最大的部分。不是我们悲观,是我们真的体验到了这种影响。
只是有人不想让你接受现实罢了。所以增速到底怎么样,我们小老百姓心里都清楚。
不想长篇大论,只说结论:
因为长期的逆周期调节,即使没有疫情,中国经济下行还远远没有见底。未来 3-5 年应该不是困难期,未来 10-20 年才有可能是困难期。届时,中国经济增速如果比美国高出 1-2% 就谢天谢地了,中国富裕地区社会状况能够日本化,也谢天谢地了。
原因非常简单,中国经济 30 年高速发展的两大发动机:对外贸易和房地产慢慢熄火,随着汽车、房地产、电子信息产业步入存量时代,我们经济减速过程存在深刻的结构性原因,并且这个减速过程现在看来还远远没有结束。寻找新的经济发动机是非常困难的事,经济转型需要一代人甚至二代人的努力,目前还远远没有看到,所以这个过程是痛苦和漫长的,对于现在跨入社会的同学,真的要洗洗睡了。
一、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晚期。中国城市化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大幅度变慢,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动机的房地产产业的繁荣,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二、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占有率已经达到极限,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国际关系逆转,加之出口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上升,出口国家汇率的升值,中国制造将会越来越昂贵,对外贸易逆转是不可避免的。
三、中国杠杆率的幅度要远大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本世纪以来,我们频繁用基建和房地产刺激经济,使得投资率更高,所以杠杆上的更高。虽然我们经济增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差不多,但是代价就是国企和政府甚至居民部门的大量负债(中国企业的杠杠要远大于美日欧),也带来了更多的扭曲,比如国进民退。
四、中国的贫富差距和老龄化水平一直要高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新千年以来,老龄化人口一直在加速,并且在 2027 年开始显著加速,那时候养老都会是问题。如果经济转型遇到困难,排在世界前列的基尼系数将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
最后的建议:对专家的话,要反向思考。
专家是对的。甚至会更严重一些。
因为新冠疫情拖的如此之久,其经济破坏力显然将持续颇长一段时间。
更糟糕的是,在这个关头,中美关系和中国和西方集团的关系,也出现了恶化的趋势。这也同样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而这会持续多久,就更说不好了。
另外要反对这种观点。
他似乎不知道,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
将消费片面的强调为唯一的增长推动力。
是非常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败家子的。
如果大家都只消费,都不投资,那就是坐吃山空。
至于主张重新分配,无外乎也就是从富人那里征收重税。
但这必然打击富人们的投资热情 (富人们是最有资金投资的)。
这跟生产力提升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
问题已经稍微窜改了专家的原意。本来是乐观的估计,保守来讲,少说也有百分之零到一,却表示成大事不好了,要跌成的意思。其实按我的工业人口论,中国是要躺嬴的。
今年将会是中国经济极为艰难的一年,年轻人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由于国内疫情防控,许多行业无法正常运转,导致失业 h 数猛增,而与此对应的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绝大多数地区都在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将导致之前由于疫情转移到中国的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回流本国,中国将因此失去一大批海外订单,进一步影响今年的中国经济。
因此,我们今年需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特别是年轻人在这一年里,找到称心的工作将更加困难。
以教培为例,但凡海精专有知乎平均水平,绝搞不出自杀式一刀切。
教培不管怎么卷,卷的是已经出生,而且还是 6 岁以上,大多数是 12 岁以上的孩子,出生的孩子是没法塞回去的,所有影响刺激出生率的因素中,教培是最不重要的,就算想要刺激出生率,也万万没有一刀把教培行业砍死的理由。
这一刀砍下去,已经出生,已经内卷惯了的孩子,上学压力还在,没了教培行业,想补课还是得找人补课,除了把行业砍掉,把补课门槛,提高了十倍,百倍,有任何意义吗?
反过来,整个 ZC,由着海精专瞎搞,连在知乎提个问都不会,原 12.4 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 9728 个,压减率为 92%;原 263 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 34 个,压减率为 87%;
因为一句话把一个行业全砍掉,这个行业的人还吃不吃饭,结不结婚?数据显示,教培从业者整体年龄偏年轻,36.9% 为 25 岁及以下的 95 后群体,30 岁以下群体占 7 成多;27.2% 的求职者仅从业不到一年,35.3% 的求职者从业 1-3 年。
而教培行业的老师大多数是年轻人,女性,潜在生育群体,海精专一刀砍舒服了,行业毁了,未来几年生育率还得加速负增长。
海精专这些玩意,又蠢又坏,看都不用看。
10 多年前,全网开始骂高房价,提出要警惕高房价降低国家竞争力,降低出生率的时候,海精专只会洗地,说房价不高,还有六个钱包,居民负债低。
6 年前,高房价到了必定爆破的阶段,已经维持不下去。
海精专冒出来 “涨价去库存” 把富人,国家债务转成居民债务,
用尽一切办法让居民接盘天价房,把四五线,十八线县城房价都炒上了天价。
终于,连带全国最偏僻的县城生育率都被海精专,绞尽脑汁的毁掉了,又为了面子,不承认是房价和压低工资,人民生活困难导致生育率崩盘,反正我现在是不愿意再去生牛马了,自己单着吧,无忧无虑了,至于需求,陌陌啊悦技这些上面短期恋爱谈谈其实也不错,尤其悦技还很多直奔主题见面活动的,约个电影啊娱乐的,对眼了短期恋爱或者各取所需的也大有人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了,你们这些海精专找个教培行业来背锅,直接一句话毁掉一个行业,又是一群人成了海精专的耗材和代价。
到了今年,骂了网友十多年,反对了网友十多年的海精专,终于开始捡网友不要的剩饭炒,假眉假眼说要考虑给底层发钱,房价太高可能影响出生率。
见识水平比网友落后十多年,听海精专放屁,还真不如听网友侃大山。
经济增速最能反映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大的国家,经济一定是高度波动而且总体而言长期看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增长。
言重了。经济增长放缓不等于困难期,以中国今时今日的经济规模和国际形势来说,哪怕负增长都无所谓,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重点领域有没有充足发展,能不能实现更多的独立自主。
中美贸易战带来经济不确定性,但不会降低我们的生产力,而世界疫情的影响算是中性,需求反面,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舆论战中,美国已经失去了世卫组织这枚棋子,中国逐渐摆脱劣势,只要中国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资本转向并非痴人说梦,未来可期,而且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科技战是目前最为狼狈的,它严重制约中国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暂时还看不到破局的希望,但庆幸的是,时代在变,信息时代正要加速进入万物互联的关口,在这个大方向上的把控,中国远远优于美国,只要这一趋势判断正确,中国崛起不是梦,
在现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下,很多企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究竟怎么办?
政府的做法是,看企业活不下去了,赶紧给企业贷款,我是反对这种做法的。有时候企业借得多,反而 “死” 得快。
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企业应该采取更审慎的财务政策,要严格控制债务,尤其中小企业要做的是少负债,多进行股权融资 。
现在政府出台了一些金融政策,延长企业的还息时间、采用低息方法等等。实际上,对有些企业来说,延长也是死。
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家和赌徒一样,借钱都要私人担保。一旦企业破产,若还被追讨债务,就容易成了犯罪分子。过去,不少人借款时签了很多文件,上面有伪造的、不实的材料,这是欺诈贷款;还不起钱,他们就抵押房子,甚至逃避债务,这是刑事犯罪。
面对疫情这么大的危机,企业家还想独善其身,这是很难的。该损失就损失,该合并就合并。我在《企业扩张与融资》书中曾讲过企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融资手段。中小企业不应该随便借钱,银行业也不应该随便把钱借给中小企业。
还不起钱,企业还再借钱,是蠢;借钱给他们的,也是蠢。
……
没钱又不能借钱的中小企业,怎么活?
1、政府替中小企业发一半工资
2、企业低价扩股,降低负债率
3、鼓励企业之间投资、重组
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卖给国家,特别是民营企业找政府参股,身份一换,好像股价又涨了,企业又活了。
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让企业自己重组,因为每一次危机调整的价值就在于促进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政府并没有那么多资金、精力和能力去接手和管理这么多企业,这么做对市场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企业要对自己的生长阶段有合理认识,同时政府也要精准施策,鼓励企业之间投资、重组。
这个问题提出的时间是 2020 年。
这个回答的时间是 2022 年。
我觉得,提问中设置的时间范围过于乐观了。
可能没那么悲观吧?如果是疫情相关产业,今年其实是一路狂飙,川普这个人比较务实,层层转包,联合体竞标,过去美国可能不准,现在疫情来了,都放开了。世界最合理的模式肯定是做大做强国企,私企跟着有肉吃。现在主要是香港这件事,取消了我们很多竞标。也是疫情给了我们底气吧,个人觉得。
今年的内外环境确实复杂,变数很大,我不是经济学家,不知道怎么走能破局,
但我知道一点,继续推高房价是死路一条。
幸福感是比出来的,我们现在是矮子里拔将军,虽然正增长都要” 保 “了,但还是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要好一些。先稳几年,多看少动多学习,不开心了就看看印度巴西南非等砖国,提升下自信,等世界走出危机再大干一场也未尝不可,千万不能用饮鸩止渴的办法。
这个专家讲了经济问题,也讲了政治问题,尤其是国际政治问题。
从那篇文章来看,这个专家说,他搞了很久的宏观经济研究,跨度很长有十几年,他说中国经济表现有四个阶段,从 2006 年到现在,第一个阶段 2008 年金融危机到 2016 年,以稳增长为主;第二个阶段 2017 年 - 2018 年,以防风险为主;第三个阶段 2018 年 - 2019 年,中美博弈下侧重稳增长;第四个阶段后疫情时代,重回稳增长、防风险双底线。
这个专家是这么来划分这十几年经济表现状况。
怎么来看待这四个阶段呢?应该说,每一个阶段都有美国人的身影,比如说第一阶段,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吧,这一年的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吧,然后席卷了全世界,那年发生了什么? 就是格鲁吉亚战争爆发,还有欧债危机,格鲁吉亚战争爆发是美俄交手,欧债危机是美欧交手,中国和美国有没有交手,交手也是非常多。
可以想一下,金融危机要发生了,然后战争也爆发了,这里有没有关联性?肯定是有的。而为什么那段时间中国经济还是相对稳定的增长,因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对付的主要不是中国,而是其他两个,因为美国要对付另外两个,不可能与中国全面对抗。这个专家说的第一个一段,大概可以这么解释。我们知道中国那年是经济增长是有波动的,2007 年的增长率是 14,因为金融危机,下降到 9%,所以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很大,记住这个观点。
这个专家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理性地看,在中国和美国关系完全切断的情况下,我们没有什么能从根本上完全制约美国的东西,相比较之下,还是我们的损失更大一点,毕竟我们对美国是可替代的,只是成本会更高一点,但美国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未来美国可能加大贸易战、加大中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分析完他说的第一阶段,那么他这个观点,你会认同吗?既然我们不能本性制约美国,那你美国直接跟中国脱钩就可以了,何必拖那么长时间?本来美国现在也把中国当敌人。
这个专家说的第二个阶段,不知道该怎么看?说是以防风险为主,好像是一个过渡阶段。实际上这两年的经济也是在增长的,其实在国际经济没有太大的波动,以及中美没有全面切断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是不会大幅下滑的。
我们看这位专家说的第三阶段,为什么中美博弈下经济还是增长的?其实很简单啊,世界经济在下滑,并没有大幅波动,中没有并没有全面切断,而且切断还不多,所以中国经济还是增长的啊。也侧面说明,美国不敢随便和中国切断,你要有那个气魄,有那个实力,直接切断就可以了,何必搞个一年、两天、三年。所以这里就看出来,美国没那么厉害。
第四个阶段,这个就不一样了,疫情来了,把很多东西加速了,世界经济下滑加速了,而且西方对疫情基本没什么办法,很多地方搞群体免疫。很多人天天吹嘘西方的疫情管控那么好,但实际情况呢?中国做得最好,西方很多国家做得很差。我们要看到这么一个条件,在疫情之下,就是世界经济可能大幅波动,另外中美有全面切断的可能,甚至中欧都有这种可能。
相信大家都知道二战打起来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是主要的,解决不了国内的经济危机,就通过战争这个的方式转移矛盾。未来西方国家有可能通过经济战争的方式来转移矛盾,转移到中国头上,现在美国搞不定疫情,经济下滑很快,其实欧洲也是一样的,所以中国可能要面临整个西方的经济压力。而中国也在做这方面的准备,至于西方是否对中国发动战争,我认为可能不行,毕竟中国的核武器不是吃素的。
而中国在这方面是有准备的,准备搞内循环,也就是做好跟西方全面摊牌的准备,就是全面切断的准备。所以就回到上面的观点,中国是否能够在根本上制约美国?我们拭目以待吧?
既然做好了搞内循环的准备,也就做好了经济下滑的准备,经济下滑到多少,可能需要具体来看。未来很困难,但也很可期。
这篇文章主要信号是可能国家预判未来出口形势会很严峻,不然的话调整那么低增速是不合理的。毕竟今年有一个半月将近是停滞状态。明年怎么看都会是一个不错的增速,虽然是因为基数低的原因。本来未来五年就是一个产能出清阶段,今年只是疫情给太多投资项目负责人和经营者找到了一个借口,不用今年就被出资方清算。每个行业都在面临产能过剩,现在能多出钱的都靠政府出钱给这个行业提前买单市场初期开拓费用,能不能打开真实市场天知道了。然而这种政府强制扶持,还是只能惠济少数人,到政府意识到没有更大收益开始撤资就又是鸟兽散了。
-———————————- 正文回答结束,下面仅是吐槽高票回答的,不喜勿看 ———
实名反对高票哪个扯房地产的。个人收入没有增加是因为企业没更多钱赚,老板不愿挤压自己收入多分配给你们。和房地产没有直接关系。你买不起房的钱可以被教育,医疗抢占,你多余的钱也不会增多多少消费。大多数企业现在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这个市场经济再也不是赚钱机会很多,而是大家要相互抢别人钱赚的世界了。这是中美矛盾的根本原因。不存在谁是正义一说。中国会说凭啥你能赚的钱我不能赚,美国佬也会说你抢了我饭碗。这种讨论没法涉及到去攻击对方分配制度的层面,因为双方这个问题上都黑点太多。
科技进步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是要给用户有能真实落地的便利之处的,比如移动设备配合信用支付改变了过去纸币交易的很多问题。但由此,我也认为中国人的消费潜力已经比 2003-2005 年前弱了很多了,指望消费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创新,年年都有,真能爆发出潜力的需要时间。与其讨论房地产怎么压制消费了,不如告诉我,你真能省出这笔钱了,你想干嘛,我觉得大头还是会被后面的结婚生子抚育子女吃掉,然后争取让子女出国读个好大学。我要是政府也不会帮助这种需求阶层的人群。
对国家来说目前可能还是脱贫对拉动整体经济的帮助更容易见效,让一帮月收入 1000 左右的翻翻难度比照顾 2000-3000 元月收入,甚至月收入五万以上的增收,难度小太多。但问题是这帮月收入太低的人 如果你是指望他们通过劳动换区收入增长,他们能带来的劳动一般都是低效的,收益也是低效的,政府强制扶持只会修成扭曲的产能过剩。
不管专家是否声称,未来 3—5 年我们都将更加困难,而 6-10 年则更加困难。
因为我们要在对手最强的领域发起正面攻击了,除了滞后的生物医药产业,不管是欧美强势的传统汽车产业航空产业 ict 产业,我们都要开始吃肉了。
以目前的经济数据来说,2020 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一定的了,而且之后可能会长期保持一个低增速的区间。至于增速是否会低到 1% 以下,还很难说。但只要进入低增速的新常态,那很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以前的认知也就需要调整。可能要提前调整好心态,做好准备,适应低增速的时代。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经济增速降低意味着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增速也会保持一个较低的值,很难出现像 21 世纪的前 20 年中大家收入都大幅增涨的情况了。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工资的涨幅预期可能要下调。除此之外,收入增速的放缓个人感觉会对房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房地产未来的走势可能也会和以前有所变化。对于房价来说,可能也会进入新的状态。如果单看租售比,在我国买房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房子可以看成一个金融产品,价格由交易决定,或者说取决于接盘的人的承受能力。大多数普通人买房一是因为房价一直在涨。二是认为自己的收入也会一直增加。收入大幅增加了,还贷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开始贷款的压力虽然大,但只需要熬一阵子就可以熬出头了。但当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增速也放缓的时候,贷款的压力就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低增速时代在买房时,可能需要做好预期,贷款压力不能过大。
其次,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需要注意已有的债务和杠杆。债务大多是在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以未来经济依旧能高速发展为前提规划的。所以在经济高速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债务,可能会对经济放缓时期造成更重的负担。举个例子地方债,很多地方债规模已经很大了,很难靠地方还上。那么国家是否会为这些债权买单?高速增长时期问题不大,经济增速放缓,政府收入放缓的时候,就难说了。个人认为,还是谨慎投资地方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债。
除此之外,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加剧。蛋糕持续扩大的时候,每个人能分到一口。但蛋糕不再增加,要吃到就要靠抢了。个人感觉有的行业可能会面临更快速的洗牌。但大概率还是强者更强,企业的集中度会增加。找工作时候,可能需要考虑。
除此之外,个人感觉,外贸衰退的可能比较大。需要提升内需,来保证经济的 L 型。我国低收入家庭其实还很多,他们的消费在低增速时期很难得到提升。富豪家庭的消费大概率不会改变,对于一个年入 1000 万的人来说,收入即便减少到 900 万,也不会影响消费。内需的提升可能更多的还是要看城市的中产阶级。个人认为要提升城市中产的消费能力,一是需要降低杠杆率,释放消费。二是分配方式的改变。这里可能会有相应的政策。
经济增速降低,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阵痛。这种阵痛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个人和社会仍用归纳法预测未来,仍以高增速的经济发展做预期,做规划,结果事态的发展却与预期完全不同。得益于国家的发展,我国尤其是 70,80,90 后,都是生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没有过面对低经济增速的经验,可能会更加的不适应。所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可能很多东西的变化都不会遵循以前的规律,都需要重新进行思考。个人和社会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能越早的认清现实,就能越快的适应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我们国家需要做到的是什么呢,培育更多的高收入阶层。把我们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改变成内需型经济。我们有 14 亿人为什么会出现内需不足的情况呢?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人的消费能力给刺激起来呢?而要把这些人的消费能力刺激起来,就需要给他们增加收入。增加收入不是盲目的增加,下层结构决定上层建筑,生产结构决定生产模式。
而增加收入,就需要实行国民倍增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成功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从国家层面来说,产业升级一定要成功,也必须成功。只有这样就能提供大量高质量的高端岗位,就不会有很多人把生化环材当成四大天坑了,本质是产业错配导致的一种现实问题。并且当这些高收入人群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还能间接的带动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进行反哺。要不然你是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人端盘子能挣 3000 美元,而中国只能挣 3000 人民币呢?只有彻底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正态分布收入体系,才能彻底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与此同时,在国内分配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必须增加劳动者的报酬,减少资本收益。最为重要的是对资本进行直接征收税收,但前提是保证他不要把这种税收的压力转移到我国的那些劳工阶层头上,变相的起到了劫贫济富的恶果。这一点必须谨防。怎么取好这个度?这就需要大家互相博弈了。并且最引人诟病的是土地财政,过度而又疯狂的滥用导致了房价的高企,必须尽快开征房产税来替代土地出让金。现阶段土地财政导致的一些恶果也逐步凸显。
要逐步拿掉压在我们国家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这三个都是我们国家老百姓普遍面临的重头戏。不能一昧的市场化,而不考虑市场化后对社会普通老百姓的进行一定程度的兜底。市场经济,他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好处,但终究还是要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的。让看得见的一双手去调控这双看不见的手。而不是让市场经济主导一切。否则盲目生产,扩张,一切笼罩在市场繁荣的阴雨下,必然导致上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但究其根源,在产业升级无法升级上去和分配制度无法进行改变的情况下,继续疯狂的利用土地财政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经济刺激,他不仅解决了我国大量的建筑工人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 GDP,但导致的巨额的土地债究竟是中央来进行兜底还是把这搞基础建设的钱一五一十的算到房价上让老百姓继续承受高房价高杠杆的痛苦呢?
更何况外部环境已经变得不太好,中美关系变差,离脱钩渐行渐远,当然再也回不到上世纪 70 年代那样的美好时代了。欧盟也开始和越南签订了自贸区协定,这些美国的小弟也开始了与中国的产业链脱钩,面对国内国外内交困的局面。
加大扶贫力度 ,进行更好的社会兜底。
继续产业升级,为《中国制造 2025》添砖加瓦。
改变分配制度,劳动者也能焕发新春。
开征房产税,让土地财政退出历史舞台。
严格贯彻劳动法,普及八小时工作制。
俄乌战争和奥密克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今年将陷入严重衰退,供应链危机严峻。尽管各国宣布陆续开放,而随着美国等国疫情的继续深化,全球经济增速也被不断下调。
一、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世界两极化更加严重,族群更加撕裂。2020 年时,国际货币基金统计,全球经济今年将萎缩 4.9%。其中,2020 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萎缩 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 3%。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萎缩 8%,欧元区经济将萎缩 10.2%,日本经济将萎缩 5.8%。
欧盟 7 月 7 日发布夏季经济报告预测,欧盟和欧元区今年经济萎缩程度将比此前预期更严重,明年复苏也将更缓慢。 报告指出,欧盟和欧元区经济 2020 年将分别萎缩 8.3% 和 8.7%,欧盟经济今遭受重创。
当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已经进入近 100 年来最严峻的衰退,这场危机比 10 年前更影响深远且广泛。由此可见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困局。
外围经济的严重衰退显然会为中国带来了出口压力,外需的大幅下滑与国内消费的不畅,也必然导致国内经济增速回落。
二、为稳定经济付出巨大代价
尽快上海疫情遭受严重挑战,但中国大部分城市随后吸取经验,有效抑制了疫情问题,但在维稳经济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财政政策上明显加大力度。
由于预期经济下滑幅度较大,国内通过新基建等拉动经济,并加速开放金融市场,通过吸引外资稳定国内经济,但是当前是国际货币超发周期,是国际货币债务危机转嫁周期,所以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同样面临风险问题,因此我国今年为了经济托底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而国际国内货币供给增量过快预期之后也会逐渐给国内带来通胀干扰,资产泡沫与商品通胀又会次第出现。
三、国内经济实际增速预期会超过 1%
虽然今年经济面临内外两重困局,但是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刺激还是会产生一些效果,投资力度的加大,会在下半年产生一定的效果。由于疫情问题在国内得以有效控制,下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会明显高于上半年。
四、消费数据
一季度统计局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升,然而第二季度疫情的发复让经济回复再次陷入不确定。
我国今年投资规模较大,所以会拉动消费,从出口、消费与投资三驾马车的综合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暂时并没有市场预计的那么悲观,而股市的适当上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所以国内经济的增长预期是略有提高的。
五、全球经济增长与新经济危机
当前全球经济的恢复主要受制于俄乌战争和疫情问题,俄乌危机无法短期内解决,加上欧美等国问题不能有效控制的话,全球经济回暖会遇到障碍,V 型经济反转的可能性下降,所以国内当前在主抓内需问题,由于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且购买力已经超过了美国,是以做好内需工作是稳定中国经济的大前提。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虽不乐观但也并不悲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依然领先。从中长期来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变量来自国际市场,由于发达经济当前处于经济危机周期律当中,近几年发达经济爆发经济危机的概率偏高,这将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变量,而美国等的贸易干扰也会不时出现,这也是外围变量,所以中国经济未来 3~5 年主要预防的是外围风险与金融风险,总体来说未来 3~5 年全球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中国经济增长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专家每年都是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啊!专家特别爱搞双标啊!
中国几十年经济增速 6% 以上,而欧美日韩常年经济增速不超过 4%,听说过欧美日韩困难期没?
2020 年欧美日韩估计负增长了… 未来 3-5 年他们那岂不是地狱期了…. 有垫背的慌啥呢?
如果这个国家不能让劳动的人觉得容易,还不肯让他们逼叨叨点什么,没事就来个拉黑封禁。
你就会发现存在国家将要进入困难期,某些人却欢呼雀跃的怪现象。
而且他们对找太平洋对岸李二狗算账的心思毫不感兴趣。把盎格鲁李二狗打死房价就会降?他们又不傻!
华为不垮就不用 996 加班?这有因果关系吗?
就算中国不生产芯片,英特尔的芯片又不贵,AMD 也很 yes。
国际分工从来不是说你有芯片我也有,甚至还砸了别人的饭碗,别人就会尊重你。不可能,别人只会讨厌你,也别指望老百姓会感谢你,不就凭借中国老百姓工资低么。
如果说别人有芯片,你有构架或者软件,或者说你能变出一个巨大的市场,两者互通有无,才能赢的别人的尊重。而且到了那个时候你真的就无所谓有没有芯片了,就算需要也很容易造出来。
咱们直截了当地从 GDP 的计算公式来看:
GDP = C + I + G + (X-M), 其中 C= a+b*Y, 消费和居民收入呈正相关
**先说 (X-M), 也就是净出口。**个人认为,中国未来几年想通过增加净出口来维持 GDP 增长会十分困难。未来净出口会越来越小。净出口小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例如,中国人买德国进口 BBA 汽车,需要支付人民币才能购买,你买车不会用欧元。所以奔驰宝马奥迪手里会有大量人民币,这样可以促进德国等出口中国的国家存有一些人民币储备。
" 毛艺战 “和” 亿情 " 都对国际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高附加值产品,如华为系产品、高铁、5G 甚至军工等等,都受到美国、西欧、澳洲和印度等国的限制。想要推动东亚一体化,通过中日韩的需求来拉动高端出口,也受到美国的阻碍。至于为什么东亚一体化对中国来说很重要,请参考以下回答:
高端出口对于中国来说十分重要。但是,中国很难像日本和韩国一样,从战后的落后国家,慢慢攀升至较为发达的国家。日韩这样的国家有美国的扶持,所以像丰田、本田、索尼、三星这样的明星产品很容易进入西方市场。美国也很少找各种茬来阻碍他们国际化。没有国际品牌,是很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也很难以此迈入高端出口市场。我们小的时候经常看新闻说: “海外的白色家电,例如冰箱洗衣机都是中国的牌子,什么海尔啊、美的啊之类的”,但是通过我在欧洲的旅游和北美的生活,可以告诉大家我的观察: 白色家电这边,还是三星 LG 等韩国品牌比较多。中国在海外还是处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状态。
凡是那些具有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特征的市场,即依靠广告、品牌和差异化来竞争的市场,除了手机和电脑行业以外,中国都很难进入。例如汽车、电视、洗衣机、冰箱、球鞋等等,在海外市场基本很难看到中国品牌的影子。就连抽油烟机这种大概率只有中国人会用的产品,想看一款中国知名品牌的产品,也还是需要到华人商超才能看到。但是那些对于品牌并不敏感的产品,例如剪刀、炒菜锅、水杯等等,可能都是中国的牌子。
中国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也有很多问题。因为现在中国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实在是太高,所以劳动力价格必须要非常贵。如果不给劳动力支付更高的工资,别说让他们买房了,就让他们在一线租房都困难。那些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早在 15 年左右可能就开始往东南亚转移了。
中国的工业劳动人口现在依然还是盘踞在东南沿海,想要让加工制造业往内陆搬,越来越困难。因为这些加工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在东南沿海,想让他们搬到内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结合到上文我提到的,15 年那些劳动密集的产业就已经开始往东南亚转移了,现在东南沿海剩下的产业里,大部分都是那种自动化程度较高 或者是 自动化程度不高但是利润率较高的产业,亦或者是小规模产业 (利润搬家装修)。但是这种小规模产业根本吸纳不了多少劳动力,而且劳动者的权益也很难保障。东南沿海已经走上了依靠规模化盈利的路子。例如,苹果公司突然要改一个零件的规格,中国的东南沿海可以在十几天之内就批量生产,但是东南亚目前还做不到。
中国现在进口规模越来越大,大豆、石油、铁矿石、牛肉等等,再加上海南的免税区,未来净出口会越来越小。净出口小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见下图,就连拜登也和特朗普一样,开始宣告支持 “buy american” 和 “hire american”, 希望往制造业回流美国。尤其是 “亿情”,让他们意识到口罩这种产业必须国内也要能够生产。
说两句 G,也就是政府投资。
想要让中国政府通过投资来拉升中国经济已经很难了。让政府再继续搞高铁、修国道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中国的铁路、公路和通信网络已经发展的不错了,应该村村通水电网基本问题不大了。让政府继续扶持基建和地产,已经没有空间了,因为遏制房价上涨是基本国策了。再继续搞地产经纪那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无药可治了。让中国搞新基建,搞 5G、电动车和万物互联等,这都需要消费者的支持。消费者目前一方面对 5G 和电动汽车等需求不大,另一方面这些产业的价格水平还是较高。单纯拉抬产品段位和产品价格,并不能够直接促进需求。
聊两句 I,也就是民间投资。
现在基本只有股市能够拯救民间投资和投资信心了。那些各种通过捆绑地产来实现的杠杆融资和炒作的热钱,现在基本上都是在吃最后一晚羹。现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有一些团体在低价收购降价楼盘然后再抬高二手房价格来炒楼。估计这几年的都是最后一波了。
现在经济情况这么差,政府都没想着扶植楼市,各位都应该心里清楚楼市已经见顶了。等你过了几年或者过了十几年,攒够了钱再入楼市,可能楼市价格和现在也差不了太多。反而你用这比钱去搞搞投资,十几年之后兴许还能赚点。
聊两句 C,也就是消费
老百姓的收入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GDP 降速的直接影响就是收入也会降速,而且很可能新增就业岗位都会下降。未来不仅是收入降低的问题,保就业才是重中之重。
加上收入分配并不是很合理,老百姓对国货的需求量较大,但是收入低。高净值人群的收入高,但是却对海外名牌耿耿于怀,以至于想要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其实重点还是收入。如果单纯只是拉高产品层次和价格,对于消费来说并没有实际帮助,甚至可能导致部分萎缩。
任重而道远!
疫情的关系基本调整到位了。未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过年均维持 1% 增长是问题不大的,也就是说,不太可能变的更坏。现在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变的多好。
这可能也是股市达成共识后资金入场的一个原因。
其实细数下来,2017、2018、2019、2020,已经是连续 4 年的经济疲软了。
企业死亡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疫情影响下,很多行业已经是毁灭性打击。
例如电影业,而网剧、直播则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线上化是必然趋势,这既包括线上消费,也有线上生活,线上工作。
国进民退会更加明显,大家都去体制内。
有人说内卷,没错,内卷只能更加剧烈,总体经济下滑,就业岗位减少,大家互相竞争之下,只有各显神通。
所以可以预见的就是,996 会愈演愈烈,并且会成为企业的常规配置。
2020-2021 年,企业管理改革会进一步深化,数字化会遍地开花。
劳动者必须拥抱变化,主动转变,既要有态度,又要有能力。
直接点,就是既要加班,又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否则活不下去。35 岁现象会更加普遍,老咖们会向国企、传统行业集中。
中国的劳动者会加速成熟,从无忧无虑到认识到人生艰难,恐怕只需要五年了。
总之,Winter’s now。
有人 BB,有人行动。
无法评价,文章没有提这个估计是怎么测算出来的。
只困难五年?还有这好事?
根据历史经验,没个百来年根本缓不过来啦。
这是 2020 年提的问题,问题中的 “今年” 指的当然是 2020 年。
2020 年的 GDP 增长是 2.3%
2021 年的前三季度 GDP 增长是 9.8%
如果提问者能联系到那位专家,可以问问他脸疼不。
其实,中国能有现在的告诉发展,其实是大多数人们用了三代人的钱去进行消费、扩大再生产、负债等。
如今因为疫情,好多人没有了工资,之前的车贷、房贷、房租,各种花呗借呗等,都成了极大的问题。
如今大家有所缓和,对于超前消费,大家都有所忌惮,不愿过多的借贷。
进而,消费能力比之前有所不足,进出口贸易基本停滞,等等一系列不利于 GDP 的发展。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今只剩消费了,却又不敢像之前那样的超前消费。
所以,安好即可 ^O^
不是负的,就该烧高香了。
既然增长困难,那不如好好调节一下分配机制呗。
我觉得这是唯一可以算得上正确的道路。
不然还是搞投资拉动,那么大多数人得到的好处还是不多,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还是被极少数人吸血的对象呀。
我能拿到工程然后外包出去吗?我能得到这种赚钱的机会吗?很显然不能。
那我能为有这种机会的人打工你分我点汤喝吗?很显然也不能。那我能去你的工地搬砖你多开我点工资把工地伙食住宿条件安全措施搞好点吗?很显然连做到这点也很不情愿。
那么在这个所谓困难过程之中,就什么都可能发生。
我来段学术的吧,免得你们老说我太通俗。
《三国》、《水浒》、三十六计的民间政治哲学(「成王败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中国真正深入全民的思维模式,官方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来没有触动它。这种模式翻译成政治学语言,就是:「权力属于一切有能力攫取权力的人。君主等于僭主,共和等于民主。」因此,权力就是权力的证明。中国人变成了政治色盲,不能区别事实政权与合法政权,认为这些不过是虚伪形式或文宣策略。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在于:贵族封建制早衰;社会平等化早熟;政治专制与社会平等相互支持。
在这个社会中,君主只是游民无产者中的幸运儿,不需要法统依据,可以通过赤裸暴力取得,离开赤裸暴力就会一无所有。贵族只是得宠官僚的荣誉称号,没有离开政权以后仍然可以分庭抗礼的独立阶级力量。城市只是乡镇中人口较多的,没有自治组织和宪章。平民群众更换身份就象更换衣服,因为没有严密的阶级组织可以保护并约束他。斗争不在有组织和法权的各阶级之间,而在原子化的个人之间;不为权利,而为生物学层面上(幸运儿的)富贵或(不幸者的)温饱。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组织资源(包括阶级)极端匮乏。
吏治国家是最后的组织资源;一旦解体,社会就会瓦解为阿米巴状态;吏治国家是社会最大的诅咒,也是唯一的救星;吏治国家是最后一道符咒,将无政府状态禁锢在胆瓶中;吏治国家是社会丧失自我治理能力后,赖以延续残年的外部起搏器。有人幻想:有了先进、精密的起搏器,心脏就会强大;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另一些人幻想:打倒起搏器,心脏就会强大;这是一个更加严重的错误。如果你在和平时期就离不开起搏器,尽可能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选择。
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中国自秦政取代周政以后,不可能存在软弱而神圣的合法政权。西欧君主或日本天皇可以维系历史传统,化身为立宪君主制的支点。但中国式朝代做不到这一点;原因不仅在于当时政治家的低能和政策失误(虽然这些因素的确存在),而在于:朝代本身就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僭主制而非君主制,依靠赤裸暴力建立、在赤裸暴力中灭亡。不是为所欲为的霸君,就是任人宰割的孱王;其间并无中间道路。除赤裸暴力外,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权力和社会尊重。因此,革命和反革命都能天然吻合朝代政治,但立宪政体却是十足的另类。在中国,黎元洪式「软弱的合法政权」只会博得升斗小民发自内心的鄙视,一如霸君不难获致受害者的宽容、理解、甚至崇拜。如果历史的确选择了什么;那么两千年秦政为我们选择的,就是这种路径依赖。这里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只能不断的轮回。
这个社会享有一种奴役的平等,平等程度往往超过享有法权的阶级社会。在没有法统的地方,命运有最大限度的不可预测性。末路王孙青衣行酒,里巷小儿干禄公卿,皆为司空见惯,不会受到阶级或任何组织规则的限制或保护。没有规则就是最大的规则。这种平等的代价之一,就是王侯将相无种,大位人人可欲。因此,z 权必须把全民视为假想敌。
特别需要分配的时候,蛋糕还没有做大。
想做大蛋糕,就要分配好,做大又非常迫切,分配又非常难改。
对能力要求巨大啊。。时代呼唤杰出优秀爱国的人才。
经济增长率今年是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认为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会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分配制度不合理,劳动者获得的太少,但是分配制度调整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发展速度不能降下来,现在人均才 1 万美元,就算平均分配,每个人才多少?中国经济还远没有到增长不重要的阶段,如果长期低增长,意味着中国将永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对民族自信甚至世界和平都会有极大影响。
泻药
GDP 增速 0%~1%,房价涨速 5%
未来投资什么,都已经给你指好方向了
去年 2019 年的时候针对国际经济局势就提出了 “竞劣” 这个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大概意思是:
虽然我不咋滴,但大家比我还差得多,相比之下我还算好的了!
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今年专家预测增速 1% 的情形。对比之下,国外疫情肆虐,或叠加 BLM 事件,或叠加其他天灾人祸,失业率达到新高,各种品牌接连迎来关店或收缩或倒闭。维多利亚的秘密,Zara,无印良品,国外知名的一些连锁超市品牌等,这些新闻时不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却被随便划过,连个水花也没有。
目前我们政治局势迎来紧张局面,多国敌视,不管是为了甩锅还是纯粹的敌视,都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压力,尤其对三驾马车的外贸不利,局部也发生了一些小冲突。
随着疫情进入中后期,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后,使尽浑身解数又撒钱又无限 QE 等等的漂亮国迎来股市暴跌或再次熔断,资本放眼望去全球都没有什么合适的投资地,收手收脚,逆全球化趋势已经就在我们眼前了。
而我们也没好到哪里去,钱就在系统里空转,又不能去楼市,又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可以投进去,新兴技术还在概念阶段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去大力发展并且很快能挣钱的,不像之前互联网的蛋糕又新又大,那转来转去怎么办呢。股市现在就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就看看我不敢进。
如果说 2020 年疫情打了全球一个措手不及,那么大概到 2021 年初,疫情带来的后果才会逐步显现,很多人才会终于发觉情况不对。推测整个 2021 年比今年数据还差。2021 年底或 2022 年,随着疫情影响逐步过去,生产和经营逐步恢复,无论是经济还是国际局势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迎来一次大涨。
以上是个人基于经济和多方情况作出的推测,如果想买房或者什么,推荐 2021 年,也许能捡到别人忍痛割爱的好屋,如果没抓住机会,那么 2022 年全民好运的时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完全部 266 个回答,刨去抄书的、公众号引流的、公知、移民、五毛,然实际上没得到任何有用的知识,应对这种问题,多是些本本主义,拿着某个人的著作当圣经,没有经过自己考证,就当做事实摆出来,请这些人先去把这本书的出版日期翻一翻,现在是 2020 年,然后接下来是一些张口闭口移民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你移到哪去都逃不了做韭菜的命,说到底是极端精致利己主义在作祟。
下次再有这种问题,希望自己去实地考察论证,在把问题摆出来,借用某某的书,不如借用自己的实践,另外希望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多去思考,看完了这个问题下的所有答案难免会焦虑,但焦虑过后的思考尤为重要,我思故我在,没什么好争吵的。
真要说困难期,我国从来就没摆脱过这个困难期,这七十年一直都很艰难,能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前期的加速注定了接下来要放缓,但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唯一影响的只有中高层阶级、买办还有部分天天拜财神爷梦想发大财的人,认清现实,想简单的活下去很容易,但是你天天想着发财,又想活下去,那你活该焦虑了。
现在已经感觉到了,在郑州工作,12 点钟吃饭。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叫美团外卖,基本上 11 点 20 之前下单才有可能按时送到
现在 11 点 40 下单,还有一半机会在 12 点拿到,其他的也基本上能在 12 点 10 分前拿到
是美团出了什么妖法?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应该是单子少了,小哥多了
如果最后真的是 0-1%,我有点不大信,哪有那么巧的。
可能是你们屏幕的问题,显示的字不全,我帮你们补上嗷。
专家称今年中国(实体)经济增速估计在 0%-1%,未来 3-5 年是(韭菜的)困难期
是不是就通顺多了?又不是写文言文,不该省略的就别省略。另外麻烦宣传口统一下口径,经济环境这么差,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转的飞起,请问他们是属于二次元产业嘛 ?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经济周期的底部,也是资产价格定价最低的时候。
但是经济周期不太好预测,或者说,猜测没有意义。
但是某些可以提振信心的东西的松动或者重启,可以视为预期反转的一个信号。比如 BJ 和 SH 同时放开管制,开始大幅度自由流动,出 City 不需要(签证)的时候,可能就是信心的重新启动之时。
金融,说的就是钱的流动;但是钱的流动,是建立在人的 (社会活动) 流动之上。当人们的社会活动频率因为某些事情的干扰,变得越来越缓慢时,金融的效率相应就慢了下来。
宏观调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然,逆势的环境,就是用低价获得优质筹码的难得的机会。
所谓的分化,就是这么产生的,有人在谷底积累生产资料(优质的股权毫无疑问代表的是核心的生产资料),有人在悲观的抱怨,这就是区别。
当然,现实对于普通人来讲,都很难。唯有努力赚钱,或者,用更合理的方式去支配可以配置的资产。逆势投资,等待时间玫瑰的绽放。把自己变成经济规律带来的无可避免的分化浪潮里,努力让自己成为不被牺牲掉的那一部分人。
今天想接着昨天的一个话题来说,因为这个对于投资的底层逻辑的理解,很重要。
也或者说,是价值投资的核心。
再说得大一点,是经济规律。
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在情绪的干扰下。比如股市跌的时候,大家会烦躁。
情绪一烦躁,就容易产生风险厌恶,一旦产生风险厌恶,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而某些相对理性的人,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时间这个裁判,会让这两类人,差距越拉越大。
这是人性和经济规律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贫富分化的底层逻辑。
最最底层的东西,还是谁拥有生产资料的问题。
这个没有讨论的必要,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系统地论述过。而现代所有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书籍,也都把背后的理论说得明明白白。
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并利用这种规律。
还是那句话,努力让自己,成为不被规律牺牲掉的人。
那么,这个和股市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
如果我们把上市公司看作是整个经济活动(生产经营)环节必不可少的优质核心资产,那么就容易得出一个非常直接的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当行情低迷,当多数人产生风险厌恶的时候,也是核心资产定价最便宜的时候。
这个时候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呢?
当然是用所有能够打出去的子弹,去购买这些核心资产啊!
但是现实情况却刚好相反,大多数人选择在资产价格较低的时候卖出资产(股票),持有现金(任其贬值);而在资产价格较高(泡沫)的时候,再花大价钱买回来。
如此往返重复,成为理性人的养分(韭菜)。
这个逻辑理解起来不复杂,但是多数人做不到,因为反人性中短期趋利避害的弱点。
理论上,只要文明在进步,生产力就会一直提升。
只不过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是螺旋式发展的,也就是说,从积累财富的角度来说,只要你参与其中,坚定地持有生产资料,时间一定会给你超额的回报。
那么,我们怎么去分辨哪些是优质的生产资料呢?
这个其实就更简单了,各个行业里面的龙头公司,肯定都是优质的生产资料啊。
比如说,白酒里面的茅台;银行里面的招行,地产里面的万科,保险里面的平安,黑白家电领域的美的,工程机械行业的三一,以及牛奶行业的伊利,电动汽车行业的比亚迪等……;这些都是普通人就能识别出来的优质公司。
在这个范围内,再去通过自己的认知,通过估值的合理性,筛选出预期回报率较高的公司,低位买入,坚定持有。
剩下的问题,交给时间这台 “印钞机” 就可以了,其实投资就是这么简单。
赚钱,就是这么 “无聊” 且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事情。
认为投资赚钱难度大的人,要么是目标设置太高,动作变形,那么就是对抗不了自身那么些许贪婪和恐惧带来的杂念。
最难的,还是这个过程的思考和行为,都是与正常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基因相悖的。
最后,如果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话,消费类公司将是弱周期最抗跌的板块之一。
比如白酒、医药、深加工食品,可能会是未来 10 年波动最小的板块之一。
任何时候用合理的价格,买入龙头公司,并坚定长期持有,时间爷爷一定会给你奖励棉花糖吃。
老乡你别跑啊……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干货还是按摩?
其中,一个是选股思路,一个是抄作业的方法,渔和鱼都有了;通过筛选,找到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的股票。
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懂的公司不投。[2]
1、投资上有什么疑惑,可以关注公众号 “菜头日记” 直接在文章下面留言,能力范围内的,菜头会用心解答。
2、留言的时候,不要问” 有什么股票推荐的,菜头不荐股,请直接留下完整问题,菜头会集中时间解答。
以上为菜头的个人思考和总结,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取属于你自个儿那份成长和认知。
加速,争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谢邀。真应了 “命苦不能怪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 这句话了。
网民常说以往专家预测都不太靠谱,尤其中国房价、股市、天气预报。不过这个关于中国经济的还是挺有确定性的。
首先是,今年国内上半年疫情得到控制,海外持续爆发之后,政府都不再对 GDP 作出预测,原因我在文章里讲过,一是确实难以预测,二是真的低到 1% 实在太打击信心,而且影响形象。
官方都不敢妄言,吃官饭的专家不说唱衰,也得给百姓提前做好心理铺垫。
全球疫情危机下,中国经济基础依然牢固,如何看待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二是中国经济难以找到新增长点。中国高速扩张了这么多年,这回真赶上一个下行周期了,不管专家说的是 L 型还是 UVW, 总之是跌下去不大容易迅速反弹。
回忆过往,改革出期的人口红利,WTO 入市的贸易激增,地产黄金 10 年,每次都有大需求作为起跳点。
而近几年,房住不炒再控制金融风险同时,压下了投资需求;一路一带再向外输出的半路遇到了新馆疫情,海外需求骤降。
一时间真像提笼架鸟票戏泡澡的八旗子弟,赶上民国,要靠吃家底,勒紧裤子过日子。
数次经济萧条下所保留的消费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刚需,所以以 5G 为代表的新基建,如果能促进刚需,才算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
所以地摊儿经济是明智的,比免税岛见效快;
所以劳动力公享是实在的,比鼓励中企回归 A 股受益面大;
所以给香港定个国安法是正确的,比给大陆学生天天讲中国革命史有用;
关闭我休斯顿领事馆是没用的,央视早就不直播 NBA 了;
闯我南海没什么意义的,北京人都没几个进过中南海;
威胁取消中国党员赴美是没用的,论增值隔壁加拿大更好,要不晚舟为啥住温哥华。
中国经济未来五年,不会有任何问题!即使有不确定新冠疫情,外围各种负面信息干扰!
对于未来每年 GDP 增幅,其实不是主要问题,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转型金融市场波动推动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未来十年,中国金融市场波动震荡上行格局,不会改变!通过复杂金融市场缓慢震荡爬升,获得经济增长动力?其主要目标,就是股市总市值,占比 GDP,从目前 60%,逐渐提升 100% 以上!主抓上市公司各级产业链,个人和家庭财富增长模式,以持有金融资产作为运行平台,也是贯彻房住不炒,稳定房价政策基石!也只有稳定,持续金融市场上行波动格局,才能,持续良性激发消费,生产,研发,产业升级换代,完成内循环,外循环双重关联战略目标!
就 2020 年这个局面,能活下去就行,用本山大叔的话——要啥自行车!
知乎经常讨论今年高考的难度如何,其实这个就很无聊,因为难都难、简单都简单,又不是说你一个人的卷子难,别人的卷子都简单。
卷子难上天了,你考 60 分,也能碾压一堆考零蛋的。
所以就别看分数了,看名次!
虽然 2020 才过去一半,但是谦虚点夸中国个 “名列前茅”,没意见吧?
最关键的几点:
1. 打击官僚资本主义,严查官商勾结。开放市场,公平竞争。大力扶植民营企业,鼓励吸引外资。对国有企业应该进行严格的限制和审查,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破产的破产。让市场真正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除了极个别的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之外,不应该对国有企业采取任何保护或者非市场地位的扶持。国有企业应该摆脱束缚,全面投入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能活下来的活下来,不能活下来的坚决破产。
2. 政府内部精兵简政。让真正愿意干事,能干事的中青年干部升上来。改革政治体制,让民众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开放舆论监督,允许民营及外资的媒体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充分竞争。取消大部分毫无意义的舆论审查。
3. 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让法律发挥它该有的作用。建立巡回法院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建立宪法法院进行违宪审查。鼓励进行行政诉讼,以法律的形式监督各地方政府和基层行政机关。
4. 中国要搞高科技,但是有这么多的人口,必须长时间全面维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应该尽可能的鼓励多开工厂,并且鼓励工厂进行低端到中端甚至是高端的产业升级。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应该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5. 打击极端民族主义。严厉的批判类似于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严重左倾思想。很多人动不动就盲目反美,这是脑子有病吧。反对美国什么呢?美国在接下去的几十年内,还将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还将长期的碾压中国,这是个客观事实。美国未必会是中国的盟友,但绝不应该把美国变成中国的敌人。
中国如果政策对路,会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国家。绝不能因为一小撮人的政治利益,把整个中华民族拖下深渊。中华文明浩瀚的五千年历史,目前的困境只是一个小沟坎。希望天佑中华,借此机会进行全面改革,重新走出一条复兴之路。
有一些人表面上说爱中国,实际上是在害中国。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汉奸卖国贼。
还能再假点吗?这年头还能不能听到几句真话了!脸都肿成这样了,还充什么胖子?真打算死了以后充巨人观哪?
关老爷一个人,冲进乱军里用大刀无双,说他打整整一天砍死三百个人,我可以信。但要是说他一天砍死三千个人,那就太过分了。生活不是小说,现实不是爽文。
年底能回到 - 4 以上,我就烧高香了。
不要把未来看得太乐观了。从现在开始艰苦奋斗,和八年前再往前数三十年一样铆足劲干,还有可能回到之前的轨道上。要是再这么胡整、放挺,用不了几年就能回到改革开放以前。伊拉克了解一下?人家当年小康了,现在呢?
首先你会发现。近几年国际上的激进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为什么?
因为世界的经济也迎来了一个缓慢上升的平缓期,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了。互联网的技术福利我们已经快吃完了。各国的基尼系数都在上升,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加上 2020 这一波疫情直接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下滑速度。
不管国家怎么干预,经济是会有一个周期的。包括新基建这些都是国家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做的事。
不得不否认,在迎来了一波稳定而又很长的经济增长后。我们也要迎来一波短暂的经济下滑期。
接下来的几年里。顶住的国家,要么等技术突破,要么就吃掉那些顶不住的国家。
我觉得我们不会是顶不住的国家。但会不会是最大赢家我肯定说不准。大家做好自己,学习的好好学习。不要盲目跟从投资。挺过这几年大环境应该会好一点了。
经济数据和形势,是专家和智囊团需要判断的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就业形势和经济增长息息相关。尤其过去三十年习惯了中国经济年均 7~10% 的高速增长。逐渐减缓了增长趋势,自然会有一些不习惯。
尤其记得大学毕业那年,总理说今年全国有 700 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如果经济每增长 1%,那么可以吸纳 100 万的大学生就业。所以当年的经济增长必须达到 7%,才能基本消化全部应届毕业生。
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去年疫情开始,考公考研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了。主要原因是经济形势的不稳定,造成要么去互联网内卷,要么接受轻松但是不稳定的私企岗位。综合比较,体制内,电网,教师,编制才是人生赢家。“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句话在 2021 年引爆了网络。
浅谈一下对个人的影响。对于个体来说,要区分来看,根据自己的行业形势做出应对。以本人从事的新能源领域电机控制为例,整体来说符合碳中和的国家策略,所以整体就业形势不会太差。
新能源领域可以算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半导体产业的交叉融合。从 2021 年的就业形势看,应届生的薪资节节攀升。
社招来看,薪资也是节节攀升。去年上半年的文章,指出 10 年经验的工程师可以拿到 30k 以上,从目前收到的信息看这个数据保守了。尤其是小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布局,5 年经验拿到 30k 甚至 40k 的 offer 也大有人在。
对于个人来说,以打工的视角,新能源行业不必太担心。大家更应该潜心打磨自己,在开放的平台多多积累学习,跳槽拿到心仪的 offer。
对于不想去互联网内卷的同学来说,电机控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没什么中年危机,包括电源或者物联网,干到 40 岁的技术路线工程师不少。
每次的危机来临,也伴随了大把的机遇。行业不景气的朋友,大家不必过分忧虑,更应该擦亮眼睛,找到新的机会。举个例子,现在卖二手车,很多大车商都上 DY 营销。尤其最近很火的长沙大驾光临打磨车架号的埃尔法事件,太阳哥经过这一次事件名声大噪,后续官司很可能胜诉。现在也开始直播带货了,所以后续大概率大驾光临的业务会越做越大,这次纠纷虽然短时间内让经营有点受阻,但是太阳哥在 DY 上的一波营销,反而收获了更好的口碑和信誉。
从开始在网络上做技术分享开始,我是受到了赌王的启发。赌王在视频里说到,穷则变,变则通。当境遇不佳的时候,要主动寻求改变,把模式升级,技术升级,思维升级。不断的迭代自己,慢慢的路就通了。
其他行业的创业不了解,对于嵌入式行业,我个人的忠告就是低风险,低成本,低资产运营。
先谈风险,整个 2021 年,因为半导体元器件的缺货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我直接停掉了所有的硬件项目,只接软件服务。
要做硬件项目,我觉得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质,必须又稳定成熟的供应链;BOM 里风险物料必须占比很低,容易找到替代;产品毛利率高,并且不容易被替代。
如果不具备以上特点,不建议做硬件项目,做软件类的服务型产品风险低很多,不容易被压货,缺货导致亏本。软件类服务产品投入很低,也更容易收到尾款。
再谈成本,办公室尽量以小的厂房开始,高大上的写字楼不适合,有时候需要三相电还不好弄。看着房租不高,管理费,物业费吓死人。
没有大把投资人的钱可以烧,那么就应该尽量降低成本。公司要讲究小而美,核心的东西拿到自己手里,招 1~2 个人打下手,先从小团队开始做。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不要轻易的扩展团队规模。每个月的工资开出去不是一笔小数目,每 50~100 万的产值增加一个人头。
产品尽量不要做烂大街的大路货,要拿到小众路线的定制客户,这样不容易被替代,轻松构建产品壁垒。
最后谈低资产运营。假设整个团队业务停滞 6 个月,房租,工资,设备占据的现金流,整个是多少?算一笔账,能不能支撑 6 个月甚至一年的停摆费用?如果团队解散,需要多少遣散费用?设备转卖折旧多少?上述费用算一下,如果亏损很大,就说明得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不要买太贵的设备。
能买二手的示波器,探头尽量二手,或者选择国产。现在国产的一些电子设备做得真不错了。
太贵的设备不要进,想其他办法替代。比如磁粉制动器,买的时候肉疼,二手转卖的时候,尤其急卖打骨折,还占地方。
自己的心得就是以上几点,经济形势不好,大家一定要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今年的市场趋势,无感的产品越来越多,技术仍需要突破。比如无感的滑板车,市场对带人启动非常渴望。无感的电动工具,FOC 大厂都在开发。其他无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包括汽车电子。最优的路线,是找到小众的定制化产品路线,稳定供货。走低价竞争的路线,没前途的。
知乎的特点是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净扯些没用的。
宏观环境和你一个个体有个毛关系。你先想想怎么保住饭碗吧。
如果你真的心怀天下,那么,请你先把自己发展成本公司,本行业的精英。
很简单啊,全球化现在是完蛋了,这次疫情大家都看出来了,真出事,全球化是指望不上的,不想被卡脖子就得自力更生。
我们一直靠外贸,现在全球化废了,外贸也完了,怎么办?内循环吧,可是老百姓有消费能力吗?没有,没被房子医疗压死就不错了。私有制下的内循环就是骗人的。未来几年会更难。
最新消息 1: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 年二季度 GDP 增长 3.2% 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最新消息 2: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今天(7 月 18 日)表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 6% 左右,全年达到 3% 或以上。
(不知道题目中的专家级别有多高?有没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这个级别高?)
中国经济崩溃论已经喊了二三十年了,翻了一圈回答,中国经济崩溃论在 2020 年的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反而越发的吃香了,90% 都是都是不看好中国经济,10% 看好中国经济的声音也基本被淹没了。在这里回复中国经济即将崩溃,也总是能拿到高赞,习惯就好。
下面我提供一个视角,不妨让我们看看世界经济学家们怎么看接下来两年(2020 和 2021 年)全球经济的发展,下图是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预测(预测见图 2),做的一份表格,我只是将国际货币基金的预测量化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也可以对比高赞回复食用,味道更佳。
从这份表格当中可以看出不少信息:
1,全球最大的 7 个经济体中除了中国正增长 1%,其余 6 个经济体 GDP2020 年均会出现大幅下滑,欧美最为严重,将下滑 8-10% 左右,日本和印度也将大幅下滑 5% 左右(印度疫情现已失控,经济下滑会比 IMF 预测的更严重);
2,全球最大的 7 个经济体中除了中国经济总量正增长,其余 6 个经济体实际 GDP 总量到 2021 年都恢复不到 2019 年的水平(名义 GDP 可能因为通胀原因,2021 年会恢复到 2019 年的水平,但实际 GDP 是下降的);
3,中国占美国 GDP 的比重将有 2019 年的 66% 提高到 2021 年的 75%,差距 2 年将缩小 2.13 万亿美元(2009 年中美差距 9.35 万亿美元,2019 年中美差距 7.09 万亿美元,之前 10 年才缩小了 2.26 万亿美元,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国追赶美国的速度);
4,中国 2021 年 GDP 将首次超越欧盟 27 国(不包含英国)的总和;
5,中国 2021 年 GDP 将达到日本的 3 倍以上,德国的 4 倍以上,印度的 5.2 倍,英法的 6 倍左右。
中国崩溃论已经喊了二三十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喊的格外的响,然而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却在缩小,这两年的差距会因为新冠疫情对两国经济影响程度的不同加速缩小;中国崩溃论喊的越响,中国拉开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距离越大,2021 年将超越整个欧盟。
大家可以从 IMF 的预测数据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中国经济崩溃亦或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强劲复苏,主要就看各位的屁股坐在哪边了,当然这里的答案 90% 都坐在了中国经济崩溃论的那一边。
不搞重新分配就没有经济复苏,假设所有的能量全部供给到大脑,不经会导致大脑过度亢奋胡思乱想,同时还会让肢体失去能量坏死导致无法获取食物,最终大家一起死。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子,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脑,资本家已经获得太多收益了,钱多得亢奋,最近都失心疯说 996 福报,公司从来不加班,都是你们自由奋斗,不能干活的不是我的兄弟云云,而作为执行肢体的广大社畜因为没有能量导致无法消费机能坏死,也没人能买资本家生产的东西,也无法从外界帮资本家获得更多能量。也就是说同时失去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三驾马车消费和生产都烂透了,投资还能去哪?没生产消费没收益有人愿意投资?
所以粉蛋糕的事情已经刻不容缓了,再不分,躯干肢体饿死之前也会掐断大脑,而重新分配的关键一点就是严格贯彻落实劳动法,加上法定双休,增加消费机会,悠闲的也可以去多打一份工,增加收入,打通消费生产双通道。这比对外投资和带路管用得多了,等着外面的穷朋友富起来再消费带动还不如对自己人好一点,自己都靠不住的话那还能靠别人?别人也等着对外出口等米下锅呢?你也想卖东西,现实吗?改善他国经济时间太久了,不如内部解放生产关系。
回首过去,再看如今,我深深的感叹邓小平是多么的伟大。
针对某些答主把中国经济的锅推给房地产,说有房地产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有大发展,我在这里主要讲一讲房地产的未来和我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和信心之所在吧。
首先,房地产是重要的蓄水工具,为了防止美元利用其世界货币的地位,对中国进行汇率战财富收割,人民币的策略是做美元的影子货币,美联储放水我们也放,所以 2009 年美国经济危机后,随着美联储大水漫灌,我们也放了四万亿,来被动防御,这一措施在 2015 年狙击了美国热钱外逃,保住了外汇储备三万亿的底线,挫败了美国收割中国财富的手段,直接导致了美国因为没有吃到这块肥肉,经济风险越来越大,政治层面和中国彻底翻脸,越来越直接的攻击中国。但是,水放出来,就要有地方吸收,美国是用美股和金融保险公司在蓄水,你去看一下美股和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公司的杠杆率就知道,美国才是在走独木桥的那一个,已经不是 10 个茶壶 7 个盖,而是 100 个茶壶 1 个盖了。同时在中国,房地产承担了这个蓄水作用,有钱人的财富在房地产的水池里捆着,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钱人的钱愿意投房地产?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在中国的国情里,房地产反而是一种最安全的投资工具,都说房价崩盘房价崩盘,实际上有 14 亿人客观的住房需求在,房地产就会永远是刚需。房地产本质上是通货膨胀的承压器,这么多钱如果不在房地产上,在其他地方就会引发物价飞升,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秩序,这是根本问题,所以国家不可能让房价下跌,但是近年也在尝试尽量不在往这里面注水了,看不到这个层面只知道喷房地产就太低级了。
其次: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一是生产制造,二是生产关系。
1、生产制造上,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从粮食安全,国计民生到服务创意行业,中国的产业链完善,制造业全球第一,这是基础,有这个基础,就相当于玩红警基地旁边有一个大高产矿,保证经济不会有大问题。
2、生产关系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大家不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最核心的就是国家仍然是市场经济的主导者,有强有力的手段控制社会资源的配置,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国计民生的产业都是国企主导,有了这个保证,管你世界经济如何折腾,管你华尔街之狼怎么做空,你就是把中石油中石化的股票做到一分不值,国内的中石油中石化都不会影响一丁点生产。中国的大部分核心产业是不可能被金融行业颠覆掉的,不会出一个经济危机,出一个系统式风险,就倒掉大批国计民生的企业,破产清算,贱卖给外国资本,这种情况在西方常见,但在中国不可能存在。这就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3、所谓经济危机,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力出了大问题,跟不上社会需求,比方说被外国卡了脖子,石油禁运 / 粮食禁运等等,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系统没有相应的补充能力,就会导致很大的经济危机;二种是生产关系出了大问题,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生产配置出了大乱子,工厂借钱发展,还不上,工厂破产,员工下岗,银行破产,很奇怪的是,在这种经济危机中,生产力其实是过剩的,也就是说,只是资源配置失灵了,并不缺乏经济的动力,这就是美国上世纪的几次经济危机现象。在中国,第一种生产危机有一定风险,主要体现在芯片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物质享受,但第二种经济危机,很难发生,因为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央行和央财的调控手段和掌控力量,绝非美联储可以相比的,我们毕竟是一个国富民穷的体制,这种体制防范系统式风险,真的有很多手段。所以,短期来看,只要不出现热战等不可控因素,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很难出现大幅衰退的那种经济危机,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模式。
如果增速在 10%,你能分多少肉?
如果增速转负,你又有什么应对策略?
这些才是关键。咱们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时间比较短,现阶段大部分国民还在从小农思维往后工业时代过渡。比如看到这种问题,标准老乡的心态就是种地时候看天气预报的心态——然后就有架吵了,各种空对空。
眼下危机的困难之处,外在表现为国际环境的恶化,内在则是我们经济分配结构,符合经济危机的早期特征。
吃到嘴的肉哪那么容易吐出来,所以我们一贯政策是主导外向型经济,希望拿空间换时间。
但实际上,不论我们经济体量有多么庞大,不论我们技术水平有多么高超,如果参与生产建设的大部分人,得不到应有的基本待遇,我们未来实现共同 fuyu 的基础将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当这种贫富悬殊到达一定程度,因为 fenpei 方式产生的危机,将会显示出其超乎寻常的破坏力。
其实当局者早已看清楚未来的发展形势,近 5 年来推出来的各项政策,一直围绕着 “降低矛盾,发展新兴市场” 这一核心宗旨来进行,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转型之路,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转型之痛,有时候可以通过外部纾困来缓解,但,转型能否彻底成功,有时候,更需要刮骨疗伤式的勇气和信心。
关键时期要避世,减少成为炮灰的可能性。
2020 年是一个比烂的年份,gdp 能比 19 年高的都很厉害了,还管的了增速多少?
如果关注过 2006-2009 年左右的报道,你就会发现,当时天天都有这种增速多少,经济困难的说法,从那以后困难天天有,今年特别多的套路就不断出现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那个时候就有 “房产泡沫” 这一说,但房价却一直坚挺如今,天天骂房价的人却最爱说自己家拆迁拆了多大房,谁家又有几套房。
知乎儿天天都在以拯救万民,感叹民生艰难为大任,但我们能够看到的却是一群撕完明星出轨,再撕富豪落水,最后来当键盘圣手。
所谓经济增长率这种东西,完全就看你怎么计算了,这和花大本钱做生意是一样的。
就比如高铁投资这种事,一直到现在总账都是亏的,所以你如果以去年高铁投资的负债为基准,早不知道负增长多少了,但高铁一开通,光高铁站的小卖店一天能卖出多少手机数据线和充电宝,那就是没法统计的数字了。
众多人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工资是不是涨赢了 GDP,这种宏观数字压根不重要。
金融房市两头牛,把第一阶段经济起飞跑尽了,硬杠杆成了强弩之末,得靠软杠杆续推。经济是靠绝对刚需支撑的,譬如人命(医药和保险)、睡觉(房市和房贷)、吃饭(太刚了,作为杠杆会造反)。美国走了人命路线,东亚大多走了睡觉路线,展现了东西文化差异。养老一般靠股市房市,中国股市不健全,房市不能倒,美国靠股市,股市不能倒。为何美国不走房市路线?第一、房市是前浪吃后浪,年轻人叫苦,不投票给你;第二、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太容易,房市泡沫特别易破。在全球经济放慢的今天,中国可以借机改革金融体制,发展一套自己的金融市场,譬如股市,或更新鲜的创意。
什么是软杠杆?附着在硬杠杆上的杠杆,借力使力,例如装修。装修可以怎么做?装修是一种投资,属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家庭或个人投资,十万元可能换取不止三十万的升值,间接实质推动房市,而非虚高。装修应该能够抵税,减免所得税,或其它大头税目,很多西方国家采用。中国人口全球第一,任何长期有效经济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家庭个人理财推动,形成经济杠杆,国富民富,双赢布局。
害我好奇了下,去翻了中国 Q2 GDP,1.1%,很不错嘛。可能是韬光养晦,让美国安心,避免烈度过高的贸易战。全球经济衰退,哀鸿遍野,就你一个放炮庆祝,是不想活了吗?速度放慢,是改革的大好时机,别错过咯!
tips,2020 年 7 月的问题,这算坟贴吧?
如果按照世界的发展经验,应该是爆发战争的。
值得庆幸的是,地球出现了核武器,而且还是分成了两派,所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了。
经济衰退是必然的,经过前面告诉发展,可以说是泡沫发展,已经无法再继续吹了,再吹,只会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比烂,看谁先扛不住,扛不住的先被收割。
老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管他怎么衰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目前来看,实力还是在中国之上。
中国正好可以借助这次危机,实现差距缩小,达到美国八九成的功力。
专家说,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我觉得这是一个乐观的数值,不乐观的话,可能未来 10 年都是困难期。
如果爆发了战争,我们还胜利了,那么,世界的王位,重新回到华夏民族,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看日本低迷期不止这么短 国际形势严峻 国内贫富分化极大 导致内外需不足而凸显产能过剩就业压力 现在就剩中央改革释放制度红利这条路 问题在于改谁 动谁的奶酪 既得利益集团哪一个不是哭天喊地自己动不得 中央真是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
增加需求就需要增加人口 人口的增长必须要下降教育成本 教育集团马上推出香港 以示教育乃国本 绝对不能动 中央就把那些不上课职称高的人降低待遇 能省就省
房地产和银行紧紧绑在一起 本身就摇摇欲坠 一棍子打过去 银行也跟着下去了 金融稳定也是国本 中央的意思是那就不跌但也万万涨不得了
唯一能挤压一下的 就剩农业了 可惜农民收入……… 那就按住农产品价格吧
地方债 / 银行坏账 / 农产品价格……… 中央也尽力了 现在等着看哪个是最短的那一片木板吧
如今这个全球局面就能看出来,中国普通百姓是如今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群体。
仅指国内普通百姓。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一业盛,百业衰,大家可以看看 8 月份统计局发布的这些数据,清一色往下,唯独房地产还行。
每次救房地产,其实都是让其他的行业受到了更大的伤害,每一次房价该跌又不跌的时候,都加深了人们对房价永远涨的信心。
当大家都相信买房赚钱的时候,那还有什么人愿意上班劳动,都去买房算了,反正买房赚钱。干什么都不如买房。
每次经济不好的时候想要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本质就是在透支潜力,当这个潜力透支多了的时候,就不太好了。
还有,从这些数据能看得出来,凛冬将至,大家还是不要随意辞职,这年头,有个公司愿意接收你,已经不错了,要变的话,最好等明年上半年过完以后再看看情况。今年就剩这么几个月了,就别折腾了。
房地产税出台的时间线,以及限跌令真的能让房价不跌吗? (qq.com)
观点错误
不是对 3-5 年的预测错,而是没说 3-5 年后会比 3-5 年内更困难。
中国的内生经济潜力已经很低很低了
08 年金融危机后,经过一轮大放水,中国从 7.9% 的增长回到 11%+,之后就是经济增速逐年降低的过程,也是花式打鸡血的过程
从万众创新,全民创业,到互联网金融 p2p,到国家牛市,涨价去库存,这一系列的行动,中间包括新能源补贴,各种什么城市规划,都是为了减缓经济增速下降的产物
没错,只是减缓,因为中国内生的经济增速下降早就是不可逆得了,要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拖着,中国的实际增长不可能直到去年还有 6%。当然,这也有中国 GDP 统计方式的问题,例如我们是统计生产端,而不是消费端。就说今年,如果我们是统计消费,那增速铁定是负的。生产和消费有啥区别呢?你生产了 1 万辆汽车,扔了,生产端统计,产生 1 万辆汽车的 GDP,消费端统计,0.
以及,这种减缓其实和贸易摩擦没啥大关系,贸易主要拉动就业,占 GDP 比重已经不高了。
随着出生人口不可逆转的持续下降,城市化结束,我们以前所依赖的脱贫式增长也快结束了。举例,手机汽车产量都开始下降,白电很快也要到天花板了。很简单啊,作为耐用品,没有人口和更新,消费量当然会下降,没事我换冰箱洗衣机汽车好玩么?所有发达国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无非是我们还没发达就快走到头了而已。
叠加发达国家最近终于醒悟,开始全面限制中国,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约等于反华了,所以我说,未来 3-5 年,搞不好是未来 30-50 年经济最好的日子都有可能哦。
就这么残酷。
当然,也有好的一面,城市化结束,人口负增长,虽然会带来经济停滞,但是房价会跌,甚至崩盘。这点可以参考日本,别说什么失去的 20 年、30 年。日本人以前买房子多累,现在除了东京核心区,房子不是随便拱。所以拉,提升生活水平不一定要收入上升,也可以物价下降么。日本也没产生很高的失业率,因为大量坏账都被央行覆盖了。你要说日本没希望?普通人一辈子就图个安稳,能健健康康走完一生就好了,希望不希望的,现在有了?
大家面对未来经济增速和社会变化,最重要的,就是看好自己的钱袋子,接受全社会的投资回报率极速下降的客观事实,放下工作,多看看诗和远方,那生活就会很开心。
估计 2022 年中国 GDP 增速是 5% 以上
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大势所趋,新冠疫情只是让这个过程稍稍提前。
全世界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
“中等收入陷阱” 客观存在,不能简单的认为连日韩都超越了 “陷阱”,所以我们也可以轻松超越。
所谓 “中等收入陷阱”,其本质就是 “两边不靠”。
一方面随着平均工资上涨,在低端产业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另一方面是整体积累还不足以实现全面产业升级。
今天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
而且这个阶段还是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最为激烈的阶段,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
之前很多人都在骂 “996”,言辞激烈到 “就差阿芙乐尔一声炮响……”,按理说阿里、腾讯、京东应该招不到人了,但请看看每年有多少人拼命挤破头要去享受 “福报”,又有多少正 “被 996 压迫” 的人真的主动离开。
为什么?
因为 “996” 的企业收入高啊!
您可以去问问在富士康生产线上工作的工人兄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他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
“能够被安排更多的加班。”
所以这种言论反 996 的言论,其实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外在体现,批评者只是在发泄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一旦有机会,绝大数人会立刻毫无心理负担的投入 “996” 的怀抱。
对中国而言,已经到了必须抛弃简单粗暴发展模式,转向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万幸,我们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经过了多年 “畸形” 发展,我们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存在很多短板。
比如农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等,这就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巨大的内需市场还远没有饱和,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释放消费潜力,大有可为。
第三、城镇化还没有到头。现在还有太多的人处于 “只是人暂时住在城镇里” 的状态。
而很多二线城市还动不动就用 “引进高素质人才” 来卡普通人落户的意愿,这本身就很可笑。
第四、由于巨大的国内市场的存在,外部压力会减轻很多。比如澳大利亚,虽然嘴上跟着美国人 “逢中必反”,但他们自己也知道,一旦断了农产品和矿石采购,能不能维持生活都很不好说。
同时美国也不可能真的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先不说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其本身的金融和制造业就会跳出来反对。
这就与俄罗斯完全不同,欧洲如果能找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替代供应者,那么欧美切断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就很容易。
第五、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在这方面我们还差距极大。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释放内需,另一方面建立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
综上所述,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降速,正给了我们以调整的机会。
如果在以之前的方式 “拼命保增速”,那才是最危险的。
**眼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这场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应对。疫情大流行导致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这种外部环境恐怕短期内很难改变,且会持续抑制市场需求。**面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世界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做好打持久战的应对准备,不等不靠,立足自身、深远谋划、主动调整,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向好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过去,我国发展的重点是解决 “有没有” 的问题,我们依靠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的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人均 GDP 已超过 1 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 60%,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超过 50%,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发生了较大改变。
靠原有发展模式难以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挖掘内需潜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潜力和参与引领国际循环的潜力,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经济自主可控发展能力,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年年都是困难期,都喊了快 10 年了吧,经济增长是越来越乏力,都习惯了。以后大家要习惯新常态
来聊聊货币超发与资产泡沫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最近的全球流动性宽松带来的资产泡沫
时隔 5 年,上周沪深 300 指数又一次回到了 4700 点以上,距离上一轮股票牛市时 5380 的最高点已经不远。而在美国,其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升至 10600 点以上,再度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美国的 Case-Shiller 全国房价指数、中国的新房销售均价都创出历史新高,如何理解全球资产价格的普遍上涨?
在疫情发生之后,欧美各国普遍实施了巨额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其结果就是货币增速的普遍上升。截止 5 月份,美国的广义货币 M2 增速已经升至 23.1%,创下 1944 年以来的新高。
在欧元区,其 5 月份的广义货币 M3 增速已经升至 9.1%,创下 2009 年以来的新高,距离历史上最高的 11.4% 的增速已经不远。
2. 全球经济的恢复依旧非常缓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 月 24 日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 2020 年全球 GDP 将收缩 4.9%,相比今年 4 月份的预测(-3.0%)又下调了 1.9%。IMF 同时将 2021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由之前预测的 5.8% 下修至 5.4%。
在美国 1933 年退出金本位之后,从 1934 年至今的 87 年当中,美国广义货币 M2 增速低于 GDP 实际增速的只有 12 年,而其余的 75 年都是货币超发。而在 1971 年美国宣布退出布林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全面脱钩,在此后至今的 49 年当中,只有 3 年没有出现货币超发。
既然纸币时代货币超发是长期现象,超发的货币都到哪里去了,哪一类资产最为受益?
前期商品价格受益。
后期资产价格上涨 -> 房地产 / 股票
4. 中国的情况
同样是货币超发
截止今年 6 月份,我国广义货币增速为 11.1%,这一数据同样也是 17 年 2 月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的股市其实长期也受益于货币超发,其表现并不逊色于房市。
最重要的结论:
尽量远离现金存款
事实再一次证明,在货币超发的环境下,持有股市、房市、黄金甚至商品的回报率都要好于现金和存款。
如果你会投资数字资产的话,也是一个股票和房产之外对抗货币超发的绝好渠道,如果在 4000 点入了比特币,今年回报已经至少是 2 倍
参考来源:姜超宏观,IMF 世界经济展望
借题主的问题再问一句,这些专家 2021 年的预测准了么
前两天微博热搜上有一条是:建议专家别提建议。
平时不是老嘲讽专家吗?不是说专家是砖家么,怎么这会又这么信服了?
还是说专家的话符合你的观点的时候是专家,不符合的时候是砖家?
其实中国并没有产能过剩,而是有一大批下层人群被排除了消费升级的可能,这批人起码有 6 亿。
不说别的,你这么吹越南和印度我就不答应,
,你禁言别人的样子更难看!!!
把我反驳你的回答粘在下面:
整篇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悲观,一句话概括一下:我们赶快向西方投降吧,打不过就融入他们,大家一起吃肉喜滋滋。但请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第一,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至于答主说的问题在每个国家都存在,想把他们捏成一个整体,以前不可能,未来也不可能,除了五眼联盟和周围几个死敌,哪个会死心塌地跟着他们硬冲,而且他们能给的中国很多也能给,至于用武力吓唬人,美国人做的我们就做不得?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保障不力,就是消费不振。
耕者有其田,是农业时代的基本保障,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的基本保障,就是居者有其屋,为了防止大量无业人口涌进城市,特别是涌入大城市,可以将居者有其屋,变成劳者有其屋。
每年八九万亿的土地财政,大多被中下阶层承担了,上层反而利用囤房炒房,不劳而获地发了财。
改开四十年来,主要实行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主要是偏重出口,偏重投资,而忽略消费和保障。
缺乏住房保障,放纵囤房炒房,囤地炒地,就如一个黑洞,不断吞噬中下阶层,加剧贫富分化,中国已经成了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和高端汽车消费国,每年的国际旅游逆差高达千亿美元。
不解决囤房炒房,不解决住房保障,中下层的中国人连孩子也不敢生了,而上层的中国人,留学移民出国旅游,购买各种外国高档货,主要是为外国经济做贡献。
用着苹果手机,瞧不起国产手机,鼓吹高通芯片三星面板,鄙视华为芯片和国产面板,开着外国豪华汽车,蔑视国产汽车,穿着耐克阿迪北面,就仿佛高人一等。
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就是一群精神外国人,就是一群白眼狼。
房子,房子,房子,不解决住房保障问题,一栋栋房子就如难以逾越的高墙,一边的人连婚也不敢结了,连孩子也不敢生了,另一边的人不但是一群精神外国人,还是物质外国人。
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是中下阶层最无奈的默默抗争,中国年出生人口应该在 1500 万左右,国家人口不应低于 12 亿,不能再少了。中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中国也不是日本那样的孤岛,其他国家人口不断增加,而中国人口大量减少,必然会严重冲击中华文明。
人口安全,粮食安全,是中国的两大根本,实质就是劳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人人有保障,人人有发展。
保障和消费,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只要真正地缓解了这两大根本问题,中国经济就会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稳就业。
建议把 996 纳入祸国殃民套餐,
强制企业 965,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坚决杜绝一人干两活,两人全包活的恶性内卷。
提高时薪性价比,给大家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消费,花钱,降低 996 总体工资。
比如,一个人,996,一个月两万五工资,
现在,招三个人,965,每个人一个月八千,
合适。
现在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过剩,和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有钱人为啥喜欢移民买外国货,因为很多国货标准太低,监管部门不作为,所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还有就是移民问题,个人觉得是就业环境和对劳动者的保护不如发达国家,还有就是法制不健全导致的富人没有安全感。
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外汇管制,限制移民,典型的头疼医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有俩建议。
1. 提高国标,提高监管部门效率,让监管部门能有效监管。
2. 建立类似美国的保护消费者的集体诉讼法律制度,倒逼企业不得不生产质量越来越高的产品,将高端消费留在国内。
没有类似制度,表面上保护了企业利益,实则毁灭了良性循环的可能,低标准和低质量成了国产代名词,由于缺乏高端产品,导致高端需求外流,影响企业利润,甚至影响产业升级。
3. 适度放宽文化管制,带着镣铐跳舞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也就不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消费品。毕竟,你不能指望一个文化上的瘸子,会有自信
以上,个人建议
(以下为马云在重庆在线智博会上的讲话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大家好!
过去这一年很不寻常,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疫情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今天所有巨大的不确定当中,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数字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数字化以前只是让一些企业活得更好,而今天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数字化的进程本来可能需要三五十年才能完成,现在却被大大的加速,这个过程很可能缩短到一二十年。在所有的我们面临的不确定当中,数字化是我们现在最确定的巨大机遇。所以今天重庆召开这次智能大会,大家讨论智能技术的机会对未来意义重大。
在数字技术应用创新上面,这两年重庆已经是一座领跑的城市,我记得去年重庆已经使用无人驾驶的船只在长江上的巡逻,今年听说重庆开始用数字技术治理高空的抛物,我想过去重庆是缘水而建,因水而繁荣,我相信未来的重庆一定是因为数据而繁荣,因为未来的城市的发展就看谁的数据更丰富,谁的计算更快,谁能够真正理解数据,保护好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用好数据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类全面进入数据时代的标志是**传统行业大规模的受益于数字技术的转型升级。**今天每个企业必须思考数字化的升级,毕竟之前中国的街边小店有能力在线上运营的不到 20%,疫情以后,发生了一两个月以内,几十万的街边夫妻小店开通了外卖服务。线上的外卖不是目的,能够有能力在线上做买卖,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夫妻小店触及了数字化的生产力,开始利用先进技术改造自己的传统行业。
过去是电子商务,今天农业、物流业、服务业等所有行业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用数字技术加大研发来降低企业的推广成本、渠道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每一个传统行业都有机会变成技术驱动的现代行业。
这次疫情正在把很多原来的应急技术变成日常技术,这是一次巨大的机遇。数字化的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用互联网改造自己的企业。所以我也想告诉那些天使投资也好,风险投资也好,那些 PE 不要仅仅把目光放在互联网公司上,不要放在互联网的题材上面,而未来真正的机会是那些用新技术改变自己的传统行业。
传统制造业一旦与新技术结合可以非常先进,反而是互联行业的领先企业其实非常容易被颠覆被推翻。**事实上未来不会有一个行业就叫互联网行业,因为所有的行业都会用上互联网的技术,传统行业和未来行业的唯一区别是有没有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来改变自己。**未来 10 年,最确定发展的一定是利用好数字技术、提升自身的传统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今天很多地方都在讲数字化,都认为自己在做数字化,但我发现很多地方其实不是真正的数字化,而是 IT 和信息化。当然 IT 和信息化固然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也听有些人讲了 5G,但是我们不能把 5G 仅仅等同于一个通信的技术,通信技术只是 5G 最初始的一个应用而已,占的比重不会超过 5%。
就像电刚发明的时候,人们认为用上了电灯,这就是电。但是电灯只是电的一个最早的应用,电力给人类带来的想象力空间远远不止于电灯,**真正的 5G 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是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时代,是供应链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面数字化,是人类全面进入 IoT 物联网的时代。**所以过去我们看一家企业的规模,我们看它的用电量,今后我们要看它的数据使用量,看他动用了多少万物互联网的数据,看数据在多大程度上驱动了生产驱动的管理驱动的市场。
过去的制造业的技术投入是在设备上的投入,流水线上的,现在是在数字化流程的改造,数字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是在产品的数字化改造上进行投入。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流水线,但是未来的服装工厂接 1 万件衣服的订单,这不是能力,能接一件衣服的订单才是真正的能力。
中国是出口大国,我们传统的外贸出口方式会受阻。但是数字化跨境业务已经迅速蓬勃了起来,未来的跨境贸易也是建立在全球支付、全球物流,还有数字化通关等新的基础设施之上,不是跨国公司和集装箱,而是中小企业和小包裹。过去天上飞的以客机为主,未来很可能天上飞的飞机大部分都是货机。
**数字化会真正撬动中国的内需,我们 14 亿人口的内需远远没有被发掘,数字技术的发展会让中国内需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过去美国人靠 3 亿人的内需撬动了世界经济,未来是中国 14 亿人口的内需会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内需消费不仅仅是富人的消费,**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才是实实在在可持续的内需力量。**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正在凝聚着这种强大的内需力量。
**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我们一定要找到 300 个 100 万人口的城市和 100 个 300 万人口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的改造、数字消费的发展就是撬动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为数字技术未来制造业很多岗位肯定会被机器所取代,将来创造就业的主力不会是制造业,而是数字时代的服务业,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
过去的金融体系是人找钱,企业找钱,而新金融的体系让钱找人钱去找企业,找好企业,而做到这一切核心是要靠智能、靠大数据,靠云计算和区块链。今天很多地方都贴上了区块链的标签,其实和真正的区块链关系不大,区块链是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解决方案。今天的比特币也许是泡沫,但区块链肯定不是泡沫。
**最后我想面对未来的巨大变革,今天最迫切需要做出改革和改变的是我们的教育。**中国现在每年不到 1400 万新生儿童,这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脑矿,他们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国家社会的未来。继续用工业时代的方法去教育今天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未来将竞争不过机器。
**今天的教育方式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流水线生产而建立的,而我们需要面向数字时代的新的教育方式,需要面向未来的教育。**今天我们面临经济社会技术的巨变,就像我们的飞机正在突破云层的颠簸期,只要坚定方向信念和行动就一定能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谢谢大家。
2020 年 9 月 15 日 2020 重庆智博会马云视频连线演讲视频完整字幕版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今年中国经济停摆一个多月,低速运行两个多月,消费市场今年至今略受影响,中间偶尔来个疫情反复,水灾损失,还能与去年打平或者略微增长,那中国这经济质量堪称突破式进步呀!
眼下看来,今年的经济到底如何,竟是取决于下半年还有没有天灾。
疫情初期的时候,水利局就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汛期预警,然而如今水灾发展成了这个样子。极端天气谁都没辙,超过了最大承载,该看海就看海,该泄洪就泄洪。但问题是,既然已经有了预警,那么在极端天气降临之前,我们是不是有些工作并没有做到位?这是需要总结的。
说那么多,还是祈祷下半年平平安安吧,否则什么预测都是一场空,一场天灾就会让这些数据统统作废。
疫情还没过去呢,怎么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一个个的就把疫情的因素都忽略了?中国目前处于严防第二波疫情的阶段,社会活力比不上以前。再加上国外大部分国家第一波疫情还没过去,甚至像美国还屡创新高。内因外因综合,能保住正成长就已经不错了。
另外除了疫情的直接影响,因为疫情导致大家不敢投资实体经济,反而把钱投到虚拟的股市也会产生一个中短期的影响。
很多回答扯老龄化就令人无语。要说老龄化,那是一个长期问题,是未来三到五年的事?三到五年后难道就没有老龄化了?既然专家都预测了未来三到五年是困难期,那么很明显,这个困难期是一个持续三到五年的中短期问题,绝对不是老龄化。
网络键政好歹先把语文阅读理解学好吧,联系语境分析隐藏含义都不会?
从前 5 个月数据看,我推测今年全年 Gdp 会增长 3-3.5%。哈哈,可以留到明年初看,看我预测的准不准。
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人口负增长 10 年之后。
学学美国吧
经济负增长
股票翻倍
哦,已经在学了
那没事了
这次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今年将陷入严重衰退,美国不断的到处找问题,加上印度不断找事,全球经济增速也被不断下调,一个国家找事就会连带着其他国家;
所以关于专家的说法也不是没有依据,
第一:因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所以中国经济增长也会收到影响;
第二:今年中国味了稳定疫情,付出了巨大代价。
大家看新闻应该看过,今年疫情,就仿佛打了一场战争,安稳疫情消耗了太多的财力物力,这一点需要恢复。
第三:出口下滑,但影响不大,因为疫情,今年其他出口下滑,但在疫情物资上出国加大,所以综合下来影响较小。
第四:消费,前半年因为疫情,国民消费比较低,六月后消费渐渐恢复。
所以专家说的应该是有可能出现的。
正常啊,
有啥好激动的。
周期律又不是没学过,
把自己生活过好就可以。
天天扯房地产,扯教育,给有意思。
我们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 28%… 人口占 19%… 农产品基本自足…. 胆子大一点,搞一波计划经济,把产能出口转内销…..
熟读历史。能发财的
71 年美联储放弃金本位制,73 年中东战争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粮食全面涨价,**73-75 年经济危机爆发,漂亮 50 泡沫破灭。
20 年美联储直升机撒钱,22 年俄乌战争爆发,石油涨价,粮食也迎来涨价预期。
70 年代大滞胀到底发生了什么,简单总结几句就知道了:1. 货币大放水,全球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战争危机。原材料暴涨、物资短缺。2. 股市跌跌不休,核心资产 “漂亮 50” 去估值。**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74 年股价腰斩。1973-1974 年恒生指数暴跌 90%。**3. 股市只有资源能源、粮食化肥、军工板块走牛。
索罗斯和罗杰斯 70 年代靠化肥、粮食加工和军工股获利。
看海外滞胀标的,$Peabody(BTU)$ 35 倍,$ 美国铝业 (AA)$ 18 倍,$ 美国美盛公司 (MOS)$ 10 倍,达那俄斯,42 倍。就连西方石油,涨了快 7 倍,还迎来巴菲特的加仓。
我劝大家几句话。首先白马股,白马基金不要死扛,真的会出事的。当年滞涨周期。巴菲特腰斩了哦。这可是投资的祖师爷巴菲特哦。
什么张 lei,张 kun,董 chengfei,葛 lan,萧 nan,刘彦 chun 等等,你们敢说他们能和巴菲特相提并论么?
对于普通人非常简单,远离白马,远离白马基金。除非打骨折之后再考虑,打完骨折还需要长时间的横盘才能上涨。
投资聚焦化肥,煤炭,猪肉等资源粮食股。滞涨周期只有这些能赚钱。
现在美国的化肥资源股都涨疯了。对应苹果,谷歌等股震荡回调。
时间的玫瑰作者但 bin 都清仓了。所以远离白马股不丢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最后一句话,不要做巴菲特(死夹头),要做索罗斯(真滑头)
要不然真的会出事情的。
很多人说白马股腰斩。
仔细看看化肥股,煤炭股,和黄金股,都是大牛市,这和 1970 年没啥区别。
←今年不可能有增长,只会负增长。市场再也回不到以前。漫长衰退周期。恢复无望。以后每年增长在 1% 左右,和日本一样。
最好不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经济危机或经济崩溃就心满意足了。谨慎客观,希望不要太糟糕!
最近股市不是猛涨了吧,希望是个好的兆头吧!
正常啊,前半句就是后半句。
因为很多债务已经快到了贷款都换不上利息的地步了。
一旦经济停滞,债务违约就在眼前,救谁不救谁都是问题。
那可不是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嘛、要是认真的讲,其实是未来可预期范围内一直都是困难期,除非有什么大变革,但是总不能这样说对吧。
在中国经济领域真正的专家还经常被打脸呢,你到知乎找 “专家”?知乎谈到中国日常不都是药丸吗?这些“专家” 还能怎么看待?
中国一年往外移民能有多少?几十万而已,对比十四亿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七的人还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对于我们这些不想移或者移不走的人怎么办?要我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听老婆话跟党走,肯定比听这些各类 “专家” 靠谱的多。
中国未来经济年增速会超过 50%
可以通过评估了吧?
曹德旺:全球经济不乐观,都是没有钱导致的,那么多钱去哪里了?从我个人的角度,如果问钱去哪里了?
一,去国企、央企,因为他负债多少都可以的,国家没有限制,银行敢贷给他。
二,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大部分钱就是在房地产上面,有一个网上报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有 1000 多家的上市公司,手上有很多房地产,不是自己开发的,炒楼去买,拿钱去买,买了放在那里。业绩不好卖几套,业绩不好卖几套,卖了做业绩,那这个卖给谁呢?
是中国人卖给中国人,大老板卖给小老板,那么你说这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没有制造实体的价值,实体经济进不去,他没有这个能力,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去救济。
当美国增长 3%,中国增长 8% 的时候,大家觉得是高速增长;
当美国增长 1%,中国增长 6% 的时候,觉得高速增长期过了;
当美国今年预计下降 8%,中国增长 1%,成为全球唯一增长的国家的时候,大家觉得天要塌了。
其实在战略家眼中,只关注比较优势和相对增长。你绝对增长 10%,别人增长 20%,你越追越远。
Make China’s real estate great again and again !!!
就算是负增长 10%,你作为个人也有雄起的机会,道理大家都懂吧。
然后说正经的,增速放慢或直接陷入衰退,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有损失,你自己要避免成为那个炮灰。
就某个人而言,基本上是坏消息,因为生活变艰难了。
能不艰难的占少数。
就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
全世界比烂已经比了好多年了。
只要维持住不是最烂早晚是第一。
我比你们要乐观。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不是比谁比较好,而是比谁比较烂。比如你一个月赚 1 万元。在上海你想跳楼,在我们老家你连县长都不放在眼睛里。
中国在怎么艰难,现在内部疫情清了零。美国一天增长五六万。中国还有内需可以想办法,美国就只能印钞票维持。
产业结构上,中国其实半导体产业刚刚起事,美国呢? 就是中国会流失一些低端岗位去越南,印度,那也不会去美国。
中国不需要去和其他国家比,只要比美国更有优势就是赢点。
这是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节奏了。
以往那种花钱如流水,不考虑未来的人,值得深思熟虑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能不花钱尽量不花钱。
今年,我在上海和浙江做业务、跑市场,以往红红火火的旅行社关门大吉了,人山人海的餐饮业熄火了,场场爆满的电影院没人去了,莺歌燕舞的 KTV 也没几个人去了……
2020,所有一切都被搞成暂停键。除了,利息和信用卡的催账信息会给你不停地发来,其他都停了,就是利息和催账的不停。
另外,就是 2020 的雨水特别多,搞建筑的也要三两天搞个停工休息的,一切都不顺,看来经济困难期真的是要来了。
大家 2020 各自保重,且行且珍惜!
这类问题居然没一个乐观的,感觉很奇怪。难道售卖焦虑一直都是主流?
盲目预测未来 3-5 年中国经济增速就如同 6 月去预测中国股市走向一样。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3-5 年后的市场环境谁又能预测的准。
就朋友圈看到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正处于加速阶段;企业补库存周期正如预期那样,已经逐步展开;外贸受疫情影响,总体收支对经济的贡献正处于降低阶段。但中欧专列开通和东南亚市场的培育应该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具体还是要分析各项统计数据。
一、为什么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中国经济其实正处于由跟跑者变成领跑者角色的转变期。很多人站在社会资产存量结构不合理,资产分配不均衡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中国的经济问题。得出结论往往比较悲观。
这类观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其没有意识到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是存量财富,也不是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是庞大的商品需求市场,这个庞大的需求将随着中国地产市场走向成熟期后达到难以想象的规模;现在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这种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党中央、国务院政府今年发的那两份文件很多人估计还没有意识到其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04/09/content_5500622.htm)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05/18/content_5512696.htm)。这两份文件,对于改革发展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一些阻碍只是一个方面,其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要素价格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闯关后,必将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产品的总需求。
供给端,现在各类快捷的支付方式,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支付快捷也是一种生产力啊;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也会对生产力的总体能力有质的提高。给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一部手机,其实不亚于给他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其日常积累和学习的知识,真不亚于大学四年的教育,当然这也是在合理引导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有了这些,中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阶段,有了庞大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生产者学习曲线的上移,必将带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就意味着更多国民财富的创造,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就不要以经济全面超越美国为目标
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难以企及的,一年近千万的大中专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这么庞大的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带来的经济能量和动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部分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 70、80 后能够在 2000 年后创造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相当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 90、00 后不能带动中国经济的继续持续发展。
也许当前我们很多领域要用仰视的角度去看待美国,但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影响,在未来 10-20 年保持 5% 左右的经济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不是苏联,中国国民基本用品供应充足,而且还供应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国居民对政府的信心一直保持高稳定状态;中国也不是日本,中国目前的各项政策,正为各类债务出清提供有利环境。旧的狂欢过度的经济主体正在退场,新的充满希望的经济主体正在培育和发展。
所以,现在中国的经济韧性,国民信心和发展基础,决定了中国经济规模在未来 7-8 年超过美国经济将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经济很多数据已经远远把美国甩在了后面,在未来十多年,会有更多的指标超过美国。具体有很多视频都可以查到。https://www.zhihu.com/answer/1273873642
具体美国数据可以看道琼斯指数、美元指数和原油价格走势,长期看有关数据对美国经济会有基本的把握。
三、福利和发展要两条腿走路
过去四十年,国内侧重于财富积累,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不均衡,东西部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客观上也造成了商品需求的不足,居民消费动力一直不强。而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国有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在引领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角色。重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其实,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财富分配过程中,政府少拿点,居民多拿点,居民有钱了,安居乐业了,消费自然就拉动起来了。
所以当前不光要考虑发展,更要考虑福利和消费。具体涉及政府怎么做,比如税制改革、土地改革、政府改革等领域,让政府的专家考虑了。
关于经济陷入崩盘,主要要看经济是否发生了系统性问题,典型的如苏联的休克疗法,日本的房产泡沫破灭。国内经济在不存在重大系统性风险情况下,不会因为疫情就失去了原有的发展趋势。而专家的结论实在让人费解,感觉又是希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的一种手段。
国内生产总值近三年一直 6% 左右的增速,怎么会因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情形下,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并且陷入了 3-5 年的困难期。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过度运用就会造成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副扭曲。某些经济学家屁股决定脑袋,很可能在关键时候发出错误的声音。
目前的各项困难,其实是暂时的。近代西方经济学家信奉凯恩斯关于政府积极作为应付危机的理论,提倡让政府采用扩张政策为经济托底,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变相拉长了经济调整周期。
而我国历史上,大灾大难之后,政府往往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完全是两个相反的决策理论,哪个正确,哪个适合当前中国经济,这个才是决策者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吧。其实六保六稳的政策,就是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
如何看待「专家称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估计在 0%-1%,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的观点?
专家的意见,是客观的。,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好好学习文章精神,比说啥,都实际。
国务院专家: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估计在 0%-1%,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 国务院专家: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估计在 0%-1%,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
原文摘录 就不点评了
1.0 我两年前就分析,未来几年美国会不断制造非经济、超经济的极端事件逼他的盟国站队,对中国形成集团性的封锁格局。一旦形成这种封锁格局,对中国而言风险还是挺大的。
我认为,美国的脱钩成不成功,取决于它能不能拉上它的盟国一起和中国脱钩。美国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它就是要利用各种非经济的极端事件来逼它的盟国选边站,这方面我们要高度警惕,要有好的应对措施。但是,美国能成功吗?这是很大的一个疑问,因为中国现在跟全世界经济互补,有很深的关联,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既然这次美国做了压力测试,我们也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就是中美之间有可能走向冷战,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全方面的对抗。
目前,中美之间已经没有韬光养晦一说,虽然有形成决战缓和的可能性,但并不能成为像过去全球化的友好国家。中美关系不会在短时间缓和
2.0 按照这种逻辑推断,推迟和美国的决战时间,对中国才是利益最大化。时间窗口是伟大的,我们要争取这个时间窗口。一定要建立正确的敌我力量的认识,敌强我弱的时候,敌人希望主力决战,我们反而要避免主力决战,做迂回运动战,不能跟着人家的节奏走。
3.0 中小企业是稳就业的基础,所有抓手的核心目标就是保中小企业。**保中小企业不是要借钱给他们,关键是财政出手。**政府要替中小企业发一半工资,以此来保主体、保就业。美国政府就是发一半工资,光给老百姓就发了两万亿美金(折合十四五万亿人民币),中国也可以借鉴。
4.0 总而言之,未来三到五年是个困难期,企业看不到大的机会,科技上也很难看到大的突破,过了这几年才会迎来新的调整。
我承认我永远比别人看得悲观一点,因为我是搞评级的,我看到的是风险,但我从来不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的机会要比别的国家更多。
谢邀。
无法提出任何有效看法。
因为我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实在太少了。
另外,答题的绝大多数人,也只是用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来作为论述基石。
所以,很难看到有效的见解。
老百姓就不要关心经济增速的问题了,我们只要关心,未来几年,能不能控制物价上涨,甚至略微下降,让我们保持比较过得去的生活水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大富豪,发展的成果很大一部分流进了这部分人。底层百姓当然也享受了红利,但却是最小的那部分。
为了不使经济发展成为小部分人的工具,我们似乎更该关心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公平,地域发展的公正公平,城乡发展的公正公平…
至于经济的发展,GDP 的增长,如果其大部分成果不能泽被最大多数人,这样的增长和发展,对我们又有多大意义呢!?
“我们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中国大学出问题了!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了,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人人向钱看了!而中国又缺乏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年轻精英的天赋潜能在悲号!大国经济基础不稳!
我们大学可以开会自行决定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全球大学最新排名,北京大学 92 与清华大学 98,只是勉强挤进全球大学前 100。
施一公的呐喊,应该被听到!
如今我们的 GDP 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 20 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 20 名开外。
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清华 70% 至 80% 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其次,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
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
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
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
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和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
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Leonard Goldstein 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 LDL 受体,获得 1985 年的诺贝尔奖。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
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
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
他列举了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正是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
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项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重视教育。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他给我举了前以色列总理 Shimon Peres 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第二个,今天你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 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
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我们缺什么?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为什么我要特别提驻马店呢?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具有代表性。
驻马店相对于河南,就像河南相当于中国,就像中国相对于世界。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都是这样。我恰好是在开始有记忆、对社会有感触的时候成长在驻马店。
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
今天,我同样想说:老师您好!我还在为咱驻马店争光。我中学去了郑州,大学到了清华大学。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驻马店的父老乡亲,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乡亲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日子?
1987 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在此之前,虽然我受到了传统教育,虽然我的父亲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其实我心里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1987 年 9 月 21 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还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钟 62 次,血压 130/80 。 但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
待肇事司机筹了 500 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为什么不救我父亲?
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和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2012 年的清明节,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很感慨。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一个患心血管疾病,另一个是癌症。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在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出过国、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可是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
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我这么幸运。尽管他们不像我这么幸运,他们却一直很为我自豪,他们为我鼓劲。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哪点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更多的反而是责任和义务。
我成长于驻马店,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
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
然而不知不觉间,我的观念似乎很落伍了。
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
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了。我怎么就不理解,连我身边的人,连我一些同事、同学和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等等…
我举一个支教的例子。2008 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我的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
在我的办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说:施老师,您知道吗,尽管是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
为啥?没钱!
他们没有肉吃,只能吃饱两顿饭。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因为要节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 10 点到下午 4 点之间的上课时间。
但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
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
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
前不久,清北发布了《2021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清华大学毕业生 7441 人,近七成进了体制内。他们的职业首选是公务员,其次是教师和国企员工。去民营企业的只有 26.8%。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也差不多。
今天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不爱去搞科研、搞企业,这样的选择很难让人乐观,因为决定一个国家的长远前途的,还是科学家和企业家。
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止代表自己和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和乡亲们,尽一点义务。
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
困难期当然没说错,但要看和谁比。如果是和过去前三十年比,那当然是困难期。与未来比,那现在都算好的了。但我们看经济是为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就要和我们的对手比——美国和欧洲。那么结果是什么呢?我们未来的经济形势比这个问题下的许多答主所说的要乐观。
因为新一轮的经济危机马上就要来了。最晚不会超过明年六月,判断经济危机有个十分简单的方法:看美国的国债利率。如果美国三个月期的国债利率超过了十年期的国债利率或者三十年期的国债利率,且保持在三个月以上,那么未来两年内必然会有经济危机。
那么现实是什么样的呢?我就放两张图,大家只看 2019 年 5 月至 9 月的数据:
结论就是:最晚到 2021 年 6 月,美国必然会发生经济危机。如果特朗普连任的话,美国大概率会实行负利率。经济停滞将不可避免。(从最近几个月美联储对负利率的抵制就可看出这会对美国经济有多么大的恶果。)
说实话,如果不是疫情和今年 3 月美联储的一系列骚操作(降息至零,无限 qe),我对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是悲观的,美国大概率还是会和 08 年一样将危机转嫁给别国自己继续轻装上阵。中国 2030 年 GDP 超过美国将成为梦话。因为这次经济危机并不及 08 年,反倒和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相当。这并不能将美国经济推入负利率的泥潭导致经济停滞,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已经越来越不足了。。
在这次疫情过后,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应对这轮经济危机储备弹药最多的国家,也是最不容易让经济增长熄火的国家。美国经济在明年经济危机后大概率和欧洲一样走向日本化,入关基本上已成定局。
说中国经济困难的,那也要到 2030 年中国老龄化程度超过美国再说吧。
开玩笑呢,下半年肯定能 8% 以上的增速,没看上半年铁路运输的增速都到 3% 了吗,就都快全国封闭了还能有这增速呢 ,下半年肯定没问题,妥妥的。
不认同,这几个月和很多投行的朋友一起做过分析,我们认为今年全国的经济增速应该在 2.7% 到 3.4% 之间。当然,这个数据还是不好看,可是别的国家都是负增长,你就知道这个数据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而且不要忘了,中国还有一个叫做五年规划的东西。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政府可以用这个规划来稳定经济增长。
关注这个 GDP 其实没多大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因该关注通胀指数和 CPI 系数,在这个上面,今年以后开始才是不乐观的。
不要在意数字!
不要在意是否超过谁,
不要在意被谁超过,
就和一个人一样,
实事求是最好。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美国欧洲则是世界的消费者。
现在消费者这一年半载估计是缓不过劲儿的。店家小二开心鼓掌欢呼雀跃,说有机会能干死大客户了。
几个想法:
1、东南某岛的事,我们要更有定力,毕竟这个事,花钱不少,现在还在闹病闹灾。
2、键政都知道,房价问题在税制,上头不可能不知道。
近几年应该有大动作。为了推行大动作,一开始要给甜头。
现在持币观望,才能赶得上下一波上车。
3、增长放缓,有两种可能,一是动力减缓,二是消耗增加。
我倾向于第二种。动力只要不减缓,体感上,就不会有太大差别。
最多是公共服务的力度和规模放缓。长期还是看好。
工作机会,社会福利在危机中会加速涌向一线城市, 全国各地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北,上,深作为大陆仅有的一线城市 房价会加速上涨
其他二线城市 房价会持平或下跌
三线房价可能暴跌
以后,一线均价在 10 万每平,二线可能 2 万左右,三线 5000-1 万。
确实困难很多,中国劳动力红利减少了。由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机器人替代了。
中国目前,人工工资要比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高很多。
有困难不要悲观。
1、中国劳动人口的素质高,苏州有一个日资企业,想降低成本把产业移到印度。结果印度的工人不争气,不肯加班。导致这个企业的订单完不成,违约。最后,该企业再把工厂搬回中国。
2、中国的内需庞大。中国人口基数大,内需也是很强劲的。
3、中国百姓永不言败,改革开放初期一只电视机都要进口,到现在出口大量的家用电器。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从华为手机到国产大飞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也在奋起直追。
中国控制住了新冠病毒,还能在今年保持经济的略微增长,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讨论中国经济看增长数字其实没什么意义,还是看就业人数。
一般来说一个点的 GDP 可以拉动 150 万—190 万人的就业甚至更高,但反过来算也一样。
参考资料:
1、尹蔚民解读就业 “亮点”:2016 年 GDP 增长 1 个点拉动就业超 190 万人(新华网)
2、李克强:GDP 增长 1 个百分点能拉动 150 万人就业(新华网)
这才昨天的物件,就当明器给铲出来了??看着问题下的各种回答,简直是魔幻啊。
春晚军队拜年都把退役的装备翻出来是为了要军费,政府专家说增速低也可能是给货币宽松造势。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央行放得水差不多该有效果了,而是还在继续。今年增长 2% 以上,很可能超过 3%。未来三年日子也会比过去几年好过的多。
首先,因为新冠的影响,我们说整体中国的整个的内卷压力是非常大的,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中国经济增速肯定不可能那么快。
而且我们要求的也是非常严格的入境要求和管理制度,那在这种我们没有完全的开放,那可能在物价稳定,消费和各种物资和外资的引入和利润方面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所以,那我们整体的这种生产的规模,包括很多行业的一些萎缩,都会影响我们经济问题,这肯定现在下行压力还是挺大的。
[
考研还是留学,考公还是留学,工作还是留学,家里蹲?应怎么选择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的视频
· 163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34574845149761536)
现在国内的高校就业率如何,就业看什么?疫情逆势而上去海外留学?(附西,英院校新政和雅思托福考试日历)西班牙留学 —2020 年留学最难毕业,就业,入学季会遇到哪些障碍?西班牙大学和政府出手挽救!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观点了。应该说已经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共识了,而且换个角度说,如果我告诉你未来 3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还是保持在 5% 以上的高速在增长,你信吗?
今年年初。就说过要地方政府学会过紧日子,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今年元旦第二天,就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部门的各项审计明显比以往严格,而且目标指向很明显,就是绩效。就是查你花出去钱有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频发统计造假事件,湖北也借着这次疫情换届狠狠的挤了一波水分,一夜新增一万四。
地方债问题突现,贵州出现大批教师欠薪,目前看不出有兜底意愿。
未来必定是转型期,但主要是政府的转型期。
一是政府的考核导向转型,之前的考核完全是数据为王,地方为了提升业绩,采用各种方法涨数据,公然造假当然是过分的,但是也有各种财务统计上的高明手段,左手换右手,让数据好看,形成了内卷式竞争,看不到真正的经济状况。现在越来越多的采用综合指标替代单一指标来对政府进行考核。
二是去除之前积累的问题,把统计里的水分挤一挤,顺便处理几个杀鸡儆猴。有些地方做的太铺张导致严重入不敷出的,索性就让问题爆发出来,也不再藏着掖着给兜底,所以某些中西部地区的同学尤其是依靠体制吃饭的同学,可能真的需要担心一下,也许少数人的胡作非为最终会由你来买单。
三是自身的国际形象,不再强调自己是发展中的新兴大国,不再追求自己跑得一定要比别人快了,更讲究真实和实惠,动不动就远超世界平均的增长率,只会引来更多的猜忌和孤立。
我个人是很反对动不动就山雨欲来的耸人听闻,动不动就是不死不休的外部矛盾,动不动就是你死我活的阶级仇恨。
天塌不下来,10 多亿人也飞不上天,所以更务实一点,更真实一点,更低调一点,除了少部分依靠体制的人会受影响以外,对大家而言其实是个好趋势。
最后复制一段其他答主转载的刘鹤副总理所写文章,与君共勉吧!
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是国民素质和文化。从两次危机美国的情况看,大萧条前 10 年的繁荣时代,对物质 “成功” 的膜拜大行其道,美国立国之初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已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富的社会浮躁心态。二战后美国经济迸发的活力同其昂扬的企业家精神有关,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年轻人希望成为金融家、食利者,赚容易钱、赚快钱,企业家精神受到影响,科技人才培养后继无人,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削弱,产业转型升级停滞。南欧国家在这次危机中的境况同西北欧国家的差别,也同这些国家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国民性密切相关。
19 年什么问题没有的时候,专家就说这几年很困难
现在重新炒一波,别炒糊了
发展的瓶颈很正常,放平心态
不就是几年不涨工资吗,假设房价也不涨呢?
你亏了还是赚了?偷着乐吧
这种有难度有深度,但讨论门槛又低的问题出现在知乎热榜上,除了能制造矛盾与对立毫无价值
个人的拙见是: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完全取决于劳动法的落实程度。
一般情况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这点固然没错,但我认为还有两个更重要的潜在因素能够放大消费能力,即消费意愿和可支配时间。若没有这两点作为支撑,那么消费者再有能力也不会去消费。
在此举一个例子:
某司 996 的员工年入 50W,可是由于工作时间太长,他没有个人时间在下班后进行消费。同时由于公司考核压力山大(35 岁淘汰制度)和工作的不稳定性(可替代性太强,随时可以用性价比更高的年轻人替换),他倾向于把所得到的大部分收入进行一个储蓄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中年危机。
上述例子体现了 996 长时间工作制度的弊端:看似延长工作时间增加了总收入应该提升消费能力,但是不健康的身心压力导致了消费力的降低,甚至还影响了家庭稳定性和生育力(这是另一个问题,在此先不展开)。
同时,996 制度带来了极度的内卷,无穷无尽的后浪可以凭借着年轻的身体和更强的学习能力与前浪竞争相同的岗位。那么,996 到底使谁受益了呢,当然是各个 shareholder 和管理阶层了。以 2 个人的价格让 1 个员工干 3 倍的工作,同时还随时能够 reset 员工的工资涨幅重新聘用应届毕业生,开除老员工(同时没有离职赔偿)。
资本家到手后的资金诚然会进行一部分的实体经济资本投资,带动 GDP 增长,但是这个比例能有多少?更多的则是进行理财投入到虚拟经济中。
请比较以下两个团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哪个团体更可能贡献更多的消费呢?
1. 一位年收入上亿的资本家 / 民营企业家
2. 200 位年收入 50W 的普通员工
那到底怎样才能平民大众提升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可支配时间呢?答案显而易见,贯彻落实劳动法。
劳动法的落实有以下几个好处:
1. 提升员工的单位收入
2. 增加员工的消费欲望
3. 提升员工的可支配时间,间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没时间怎么玩嘛)
4. 提升工作岗位数量。因为工作量没变,工作时长减短了,就会促进招聘新员工的数量
5. 紧接着减少内卷 — 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有错误和狭隘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教学。
同时由于手机排版和个人习惯使用过多 12345 表述观点,望大家谅解。
现在 21 年,估计全年 5-10%。而后各位还在谈崩溃,而且还是谈 2020 年。
困难是真困难,放一张图,一叶可知秋
不夸张的说,今年外贸已死。而投资的副作用和延时性越来越明显,跟贵州独山 400 亿企业债的新闻配合阅读,国家是真的想往欠发达地区投资,可是回报率和魔幻性是真的一言难尽。内需已经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也即将成为一片红海,伊利蒙牛事件是一个缩影,也是开始血腥内卷的冲锋号。
但作为普通老百姓,则没有必要有多悲观。我做一个不专业的预测,未来三到五年的经济困难期反而会是老百姓生活福利水平增长的一个快速期。
外围的市场剧烈萎缩,使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这么多的工业品只能往国内倾泄,但是老百姓买不起怎么办?也学资本主义倒牛奶?那三年之后,这个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工厂吗?
国家想保住这份产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也简单,就是发钱,举债发钱,不要以工代赈,直接发钱,让老百姓肉眼可见的提高消费能力,消耗掉这些过剩的工业品。另一只手必须出台房产税,把房价摁死,防止这些钱涌入房地产。
中国的清洁工一月两千软妹币,美国的清洁工一月两千刀,两人创造着相同的劳动价值,中国的清洁工却只能享受美国清洁工七分之一的福利。中国人的消费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前是为了挣刀乐买飞机,现在大洋那边今年不中用了呀。
今年这个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的事情必须要改变,罗绮者今年买不起丝绸了,再不舍得给养蚕人穿丝绸,蚕就得烤串啦。
就是倒退 20 年我还是一样辣椒炒土豆丝,实在不行肉翻一倍把房价降一半,估计医保压力也降一倍。
作为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有什么可悲观的?我们困难,别人比我们困难得多,知足常乐。
看知乎,以为世界末日了呢
这是很中肯的评价呀。
这也许是全球唯一的正增长
坏消息是中国发展困难
好消息是路灯有很多。
大家现在有一种错觉总觉得未来会更好,当然有这个信心是没有坏处的。但是实际情况就是未来会越来越糟糕。老早就有大佬预言过了 2019 年是糟糕的一年,但是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所以目前来看就是这样。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全行业基本都受到了影响。除了个别行业。
现在整个社会增量已经没有了剩下就是就是存量之间的博弈,通俗的说就是蛋糕在一直变大的时候难么大家对于分配问题并不是这么关注,当蛋糕开始固定的时候那么大家对蛋糕的分配方案可就大有想法了,每个利益群体都想分到一块大蛋糕。国内目前的分配情况大家都懂不可说。所以接下来总是有一个阶层要开始放点血出来给底层困难人民群众的,那么大家猜猜哪个阶层会是放血对象呢?
某高票答案说了几万字的废话,我就想知道是不是有钱拿还是单纯为爱发电,把中国贬的一无是处,使劲吹越南,OK 你吹就吹吧,不反对,就糊涂的是,这个中国人一味唱衰中国他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意识形态瓦解国人吗?果然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他也给出药房,就这个不行那不行,那就是没办法了,全体向灯塔投降吧,摇尾乞怜自废武功求人家放我们一马?
中特社有效地产生了先富,现在需要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了。
怎么实现呢,肯定不能打土豪分田地,也不能让马云分给全国人每人一亿他还剩 1387 亿,那怎么办呢?
实际上有一条康庄大道:强制富人投资硬科技产业。
比如,现在半导体全产业链,我国差距、空白都很大。
但是,由于这些东西的总市场容量太小,入门门槛还不低,吭哧吭哧搞半天赚不了钱,所以没有富人主动投资。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法则,这个问题无解。
这时候就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应该强制富人投资这些领域。
我这可不是信口胡说,很多富豪觉悟很高,已经主动行动起来了:马云搞平头哥、达摩院,做的东西足以称得上硬科技了。当然,阿里本来也属于科技企业。
那咱看本来不属于科技企业的。许老板的恒大在造电动车,收购了不少相关的科技企业,看起来似乎是真用心在做。碧桂园做机器人,也大张旗鼓的招了不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
其他一些名声小一些的老板也有不少行动。
这些富豪们觉悟很高,值得夸赞,不过呢,还得加大力度,还有很多富豪没这个觉悟,得强迫他们也去做,把所有中国空白或落后的硬科技产业都做起来。
让理工科大学生的收入涨起来,这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也是保持我国 GDP 持续高速增长的康庄大道。
未来 3-5 年当然会是复苏期
现在才是困难期
经济是有周期的,哪儿有只涨不跌和只跌不涨的
一路走过来
满身伤痕不自知
是什么原因,是两次渐变的私有制和外贸在支撑
一个是土地联产承包,农民分土地到自己手里
还有就是住宅买到自己手里
其它都是点缀,当然穷苦人民对新奇的家电家具小商品等物质资料自我占有促进了经济的良性进步
全球都在负增长的时候,你不增长都是进步
但这仅仅是数字上的东西
数字之下呢
我是做酒店旅游的
疫情影响之下
之前我招聘的要求是:只要是人我就要
现在我的招聘要求是:我得好好选更好的人
目前酒店业大量人员失业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
今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挂牌四星级温泉度假酒店 188 套餐,标准间 + 双人早餐 + 双人温泉票
希望各行各业都撑住,发大财
这样才有人来我们酒店行业消费
。。。。。。。。。。。。。。
看美国了,要是美国疫情继续扩大,会害全世界的,没有在病毒突变,变得更毒之前消灭 病毒,以后病毒再突变,就不好说发生什么了,病毒数量大了,突变的几率更高了,要是变成各种末日电影里的病毒,就不是发展经济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的问题了。然后,纯经济方面,问题不大,国际贸易减少,不过是类似进口日韩的元器件减少,出口美国的苹果少一点,中国少赚一点苦力钱,组装费而已,不是说中国的出口是日韩美什么的赚利润的大头嘛,整个外贸,就是赚点苦力组装费,所以少赚一点无所谓
从 2007 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判断明年经济将是最差的一年:
“2008 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
“2009 年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 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1 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最复杂的一年”;
“2012 年可能是最困难但也最有希望的一年”;
“2013 年可能是中国最困难的一年”;
“2014 年将是最困难一年”;
“2015 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
“2016 年可能是最困难一年,大家要准备过苦日子”
“2017 年困难,2018 年困难,2019 年困难,至今仍然困难”
一直困难,一直增长。
老美倒是 一片大好 (不是小好),一直好到现在,快特么崩了。
哪个专家?名字都不提。是不是说错了,就当放个屁。 。
等二季度 GDP 出来,就能有个较为准确的全年估算结果了,过几天就出数据,再等等。
二季度数据出来了,同比增速 3.2%,简单推算一下,全年增速大概在 0.95% 到 1.91% 之间。0.95% 是按照下半年维持 3.2% 推算的。1.91% 是按照下半年 5% 推算的。由于二季度的前几个月还受到第一波疫情的影响,因此我更偏向于下半年增速会超二季度。估测全年实际为增速会在 1.6% 左右。
先抛结论:
**从消费和投资数据来看,需求端的修复依然落后于供给端。**经济进一步恢复的主要矛盾,还是需求不足。如果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企业进一步扩张,就会面临一系列难题。比如订单减少,资金周转问题,这会让企业本身难以维持转动。**从整体结构来看,经济的由负转正,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反弹,尤其是房地产这个夜壶,它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在同类型的投资类别中,房地产的同比增长最先转正。
以下是我的推论:我主要是从统计局的数字来入手的。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数据刚刚公布,以下是我对数据的一些评论,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01 上半年经济数据概览
7 月 16 日,中国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
第一季度,同比下降 6.8%,二季度增速同比增长 3.2%,由负转正。但受制于一季度的负增长,上半年总折合为负,同比下降 1.6%。
02 投资,出口,内需的具体分析
投资领域
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281,603 亿元,上半年同比下降 3.1%。不同板块来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 2.7%,比一季度增加 17%,制造业投资下降 11.7%,比一季度增加 13.5%。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却是正增长 1.9%,一季度下降 7.7%,二季度增长都会到 10% 左右了。
房地产行业,依旧国家随时刺激经济的兴奋剂。房地产投资能回升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部分城市交易市场有所松绑,这相当于,政策刺激了市场,让房企拿地更积极。
2、部分城市放松了土地政策,包括付款、准备金的要求降低,提高了房企拿地的意愿。
出口(外贸)领域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142,379 亿元,同比下降 3.2%。一季度下降 6.5%,二季度同比下降 0.2%,数据看出,外贸正在恢复。
出口行业的挑战主要包括:
1、海外疫情的二次爆发,各国经济恢复进程被拖慢再度放缓,这对中国出口行业是负面影响。
2、地缘政治摩擦加剧,美国大选临近,中美摩擦尚未明朗,这将导致出口行业依然道路迷茫,长期来看必将拖累未来 GDP 的增长。
3、中国 6 月采购经理指数中,新出口订单仅恢复至 42.6%,仍处在低位。
内需(消费)领域
受到外围政治环境的影响,消费占 GDP 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上疫情肆虐,国家在上半年对消费的重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一些措施包括鼓励地摊经济,直播带货,各地按需发放消费券,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掏钱消费,以此来拉动经济提高活力。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2256 亿元,同比下降 11.43%,六个月的数据均为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涵盖商品零售活动和餐饮服务两部分。商品零售行业中,汽车,珠宝,奢侈品等行业受损严重。金银珠宝类零售,6 月同比下降 6.8%,上半年同比下降 23.6%。汽车类 6 月同比下降 8.2%,上半年同比下降 15.2%。必需消费品如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等,它们不跌反增,并且逆势上涨的势头很猛。从上半年在股市上,这几个板块也是盈利比较集中的交易片区。餐饮行业毋庸置疑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全国复工复产后,二季度的餐饮情况比一季度缓和不少,但同比也还是下降 15.2%,上半年同比下降了 32.8%。
其他行业数据
农业方面
上半年粮食产量总体稳健,但肉类产量明显下滑,猪牛羊禽肉产量下降 10.8%,比一季度上升 8.7%。猪肉产量上半年下降幅度高达 19.1%,这说明肉类消费还是供不应求。收入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666 元,同比增长 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 1.6%,扣除价格因素(物价波动因素),实际下降 1.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9,718 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 9.3%。这说明,国民的收入在下滑,而支出比收入下滑的更严重。
就业方面
6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7%,比 5 月份下降 0.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减少 173 万人。二季度末,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同比下降 2.7%。毕业季到来,中国大学生失业率创了新高。6 月份 20 至 24 岁大专学历以上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达到 19.3%,环比上升 2.1%,同比上升 3.9%。这说明,今年就业压力依然巨大。
因此,回归主题:这是又一轮的老套路,经济差就去卖房子的常见套路。
**从消费和投资数据来看,需求端的修复依然落后于供给端。**经济进一步恢复的主要矛盾,还是需求不足。如果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企业进一步扩张,就会面临一系列难题。比如订单减少,资金周转问题,这会让企业本身难以维持转动。**从整体结构来看,经济的由负转正,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反弹,尤其是房地产这个夜壶,它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在同类型的投资类别中,房地产的同比增长最先转正。
平时,我的观点,尤其是以大环境分析市场,而不是用一大堆繁琐看不懂的经济概念分析而成的观点,会写在我的平台上。我希望做成一个交流平台,给我们这些爱好者和普通投资人更好的交流。市场不定,学习永无止境,也欢迎大家来我这里沟通和进步。
其实我们之间的差距,有些地方变小了,基础建设和基础制造我们都超越了,高等制造,精密制造可能还差点,但是一些总起来是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说武器我感觉差距更小了,别看他们多牛,没有那么可怕,除了钱多没有什么,但是我们有地理优势和军队管理优势,但是经济方面,我们差距比武器大,我们搞经济有点虚,还有点偏,如果我们不虚不偏的话,我们早就可以超越了,人多力量大,总体势力更可怕。但是我们沿着很多虚的方向,搞泡沫,搞短时效应,那就不敢说了。不能惠及与众,那大家哪还有心情努力干啊。
幻灭。
最怕一帮没有核心数据的人在给你做分析,讲道理,这样看来中国天天要玩。
这种废话比屁还没有价值。我根本不想看待它。
贸易战不结束经济好不了的,贸易战算是一刀砍到大动脉了
在贸易战之前就已经产能过剩,制造业不景气。
广深很多工厂都已经关闭了,目前中国实际失业率可能比数据来的高
全世界近二十年都是困难期啊。
这位专家如果说错了,他负责吗,比如我说错了我是小狗,或者我说错了我把串盘子吃了,或者我说错了我把啤酒瓶子啃了这种?
知乎上就是闲人太多了,一个个的这不看好那要完蛋的,一副天下皆醉我独醒的嘴脸。然而一条实际解决方案没有,然后还得装出救国救民的英雄形象。就像算命的一样,将来如果不幸言中,他们就会盛气凌人的站出来大言不惭地说:我当初说什么来着……。如果没有言中,简单,销声匿迹。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风风雨雨,国破家亡又复兴崛起,哪是一篇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文章能够概括的,能够阐明的,能够解决的。哪件不是流血流汗,几十年上百年搞出来的?
闲来无事的时候看看电影《横空出世》。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历史条件下,靠着啃树皮喝咸水,靠着打算盘硬生生地把原子弹造出来了。所以说别没事坐在那里怨天尤人,努力工作,努力赚钱才是正道,也是我们这帮普通人能够为国家做的。
这文章说的是 2020 年的事,这标题取的好啊。我想问一下有多少人点进去看过文章再来答题的?
看了一下回答,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
急情之中,有人在说(瞎逼逼),有人在做实事,中国最大的敌人在内部,曾经一无所有的我们都能喊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现在有的人拼命唱衰,殊不知照你们的说法,曾经的中国崩溃论应该已经应验了,可是呢?没有。我们强了,可是没信心了?我们要认识到目前的形势,可是更要有十足的信心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机何尝不是机遇?知乎经济学家的空谈终究不成气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乎上的经济学家你们有像温铁军教授一样的实践经历吗?你们只是根据一些纸面数据故作危言而已,当然我可能没有你们懂得多,但是我知道,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当前的形势,而不是被一些所谓的表象迷惑了双眼、吓破了胆。下滑是肯定的,但是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少犯错,我们的目的还是能够达到。
根本问题就不在于新冠或是其它的疫情,也不在洪灾旱灾地震甚至是不知道今年到底会不会来的蝗灾。
他们只是一个导火线,让原本就很严重的问题一口气都爆发了出来而已。
至于是什么,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就不必说了,天晓得我说什么才不会被禁。以后把关键敏感词都给我列表出来,我好避着答题行不?
这个社会早就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已经高度畸形了,就因为一小撮人的贪得无厌,我们全社会的人就得替他们背锅?凭什么?权利好处他们拿,到了履行义务时大伙抗?您配吗?到头来咱 996、807、716 牺牲健康透支生命力积攒的大量财富还没有合理分配,不少被转移到了国外,然后一部分又被美帝冻结?就这劳动强度几乎每个人都是一天 12 小时起,哪个落后的旧社会这么干过?我们这几代人没多少人到时还能领退休金的,领没几年就要嗝屁了,更何况还要延迟退休呢!
没钱没有消费拉动经济?没关系啊!还有信用卡网贷花呗白条呢!我都不知道咱辛苦创造的财富到底都哪去了?最近放水可厉害了,天杀的玩意!
银行一听你要买房拼命给你授信,一听是要开公司做实业一毛不给,就怕你做生意亏了连本都收不回。咱的房地产可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欧美算个屁!咱能把他们全买下来!
脑子有病的,没事搞 21 世纪的 dyj
3~5 年显然是乐观了。这次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总周期,是上一个上升周期的拐点,下一个下降周期的开始,加上中心帝国转移过程中的对抗,少说乱个十年。
总理说了,我国 6 亿人均月收入 1000 不到。
而且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不受疫情影响。
专家说经济增长在 0%-1%,这个数字对绝大多数同胞是没有概念意义的(肯定有实际意义),我不去讨论数字的准确性,只讨论我们自己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脱贫攻坚,一是为了民生,切实提高贫困人群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一是为了国计(国计即民生,民生即国计),形成产业部局,增加内需拉动,
第二是产业升级,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产业升级是第一位,毕竟国力不看人口看的是经济,比如美国 3 亿人口但是是全球第一经济体,国力高于我国,但我国有优良的文化和长远的目光,所以脱贫攻坚摆在首位。为啥要产业升级,一是传统制造业因政治、政策、成本等因素南迁(越南、印度)而不是西移(我国西南西北),投资已经流向国外,二是为了获取更大的话语权(高科技高端制造卡别人脖子而不是被卡)及利润
第三,需要思考,中国现有 14 亿人口,但对外国来说不是 14 亿人口的市场,总有些人大言不惭的说外国不会放弃中国的 14 亿市场,我国的 14 亿市场不是世界的,他首先是中国的,能对外国形成真正市场的有 2 到三亿顶天了,其余十几亿是内需,短时间跟外国没什么关系所,以我们要脱贫攻坚,要提升 14 亿人口的购买力,真正的形成 14 亿我们自己的市场
看看 2020 年 GDP 增长的具体数据都有那些或许更能理解这个问题。
不论统计方法的问题,但就统计数据的来源,居民消费 2020 年是下降的,企业也在不断停转,外贸几乎休克,这些数据已经走进下降通道,短期恢复的可能性不大;但统计数据最终还是增长,那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人往里砸钱,任何砸钱换增长的模式都比较危险,一旦没钱砸了,不是发展变慢或停滞,很有可能直接崩盘。这种情况谁都不希望发生,但目前这种可能性却不能排除。
目前全球很多地区、国家都在做去中国化的选择,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现在宣传的内循环,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内循环能起到的作用就是维持生命体征,真正考验人的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后如何处理。搞回大集体还是放权于民,对此每个人都自己的判断,就个人而言,还是希望谨慎应对,乐观向前,困难一定会来,但也一定会过去。
中国经济在疫情中暴跌后持续反弹复苏
#中国将成 2020 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
BBC 10 月 18 日头条新闻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its recovery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according to its latest official figures.
The world’s second-biggest economy saw growth of 4.9% between July and September, compared to the same quarter last year.
However, the figure is lower than the 5.2% expected by economists.
China is now leading the charge for a global recovery based on its lates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data.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中国经济将继续从新冠疫情中复苏。
与去年同季度相比,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 7 月至 9 月间 GDP 增长了 4.9%。
然而,这一数字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 5.2%。
根据现在的 GDP 数据,中国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深圳房价继续飞涨,腾讯给员工发了价值 50 万的股票,m2 继续 10% 以上,股市各种涨
反正我没看出来哪里就 1% 了,今年至少 3%,明年就继续 6% 了
如果不开放与世界的联系,今年的增速减少是小事情,三到五年后,中国将会彻底的与世界脱节。那个时候,中国,俄罗斯,朝鲜将会被排斥于世界经济以外,再加上古巴和委内瑞拉这两个难兄难弟,到时候咱们就再回到改革开放前。
「内容有点长,还请耐心看,看完了,相信你对于形势的逻辑判断会清晰一些」
【目前国外形势到了什么阶段?】
进出口整体要更难了,如果按 2-3 年的困难期去做最坏打算,那么疫情预估要持续至少 1-2 年,国外疫情流行反复会是大概率事件,剩下的一年用来过渡和恢复。世界经济要加速内卷,这点无疑了。
「一些机会」——但是,需求结构可能会有调整,很明显的例子,比如疫情期间,恢复高涨起来超市经济(很多人开始自己做饭买菜),还有早期的疫情产业链,比如口罩生产商等,这些节点的经济体都活的不错。
从严控疫情群体性传播还有国外放任群体性免疫来看,疫苗研发以及其有效性和持续性,大家还是不要有太大的期待。
中美博弈还在继续加强强化,需要时间确立新关系,到底是脱钩,还是边打边谈,都有可能。不管是那种结果,从竞争到对抗,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对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都继续给我难受着,看谁先服输,抱歉,这里面是不能服输的!也许,会有妥协派、买办派、既得利益权贵派等会去推动部分妥协,但是,人家要的不是妥协,也不是,大家一起吃肉,而是,你要妥协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和国际资本寡头一起收割全世界的韭菜?不,很明显,一旦你妥协认输,那意味着,你这个新兴超级大国的大佬们,你们只能喝汤,甚至,你以后吃我剩下的骨头,至于,你下面的韭菜,我肯定是管不着的!
对抗意味着要决斗!不是多少的问题,是生死问题!
高端产业链,会加速去买办,加速自研,但仍需要时间,后十年喝汤还是吃土,就看这 3-5 年了。记住,这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发生的,所以,没得选。
【就业&“新型人口红利”】
因为中国实际新增就业人口所需的对应增幅 GDP 较大,当前预估的 0.1-1%,很难满足比去年还大的新增需求就业人口,所以,大家做好准备,未来 2-3 年,副业和正业交汇是常态,参军,考研,读博,社会职业再教育的扩大化,也会是大概率事件,社会道德风险会激励下沉,人啊,有时候为了基本的生存,嗯,大家懂的,出门在外可以稍微注意点。
前面火得一塌糊涂的地摊经济,咋没声了?地摊经济,只能作为一种可能连生存都满足不了的经济补充。
劳动保护降低,996 加强,压低工资,降低工资增长幅度,控一个最低限度生存,给资本留存,增加点料,继续提高挖掘(榨汁)人口红利,嗯,非常真实 nice(狗头),这其实 ,都已经算是好的了,问题更大的是,很多人以后会很难找到工作。
对了,还有一件事,忘了告诉大家,过两年就要开始加速老龄化了。
【消费】
人的消费能力、欲望以及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一个人只有一个胃,一张嘴,一颗心,**要解决内需不足,核心只有两个,一个是保量,另一个是保预期。**保量的核心来源,就是保就业;保预期的核心来源,还是保就业。
为什么要保量保预期?
因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在产业链的中下游,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也没有钱去打造品牌,普遍处在市场的红海里面去自由竞争,其生存绝大多数主要依靠于巨量的需求,对需求的量级以及预期十分敏感!
简单的说,因为普遍处在市场红海里面竞争,普遍利润薄,绝大多数,只能靠量取胜,而且,因为(个人和企业)预期有自强化属性,所以,预期不能一直 “通缩”,不然,生意会越来越难做,引发恶性关联循环。
所以,消费要起来,关键还是——保就业!!!
问题是,这预估 0.1~1% 的 GDP,能不能解决今年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难,所以,剩下的自己去想吧。
为什么消费很难撑起来,具体主要还有那么几个点:
1、本身疫情的影响,目前,内需尚且不能扛起大旗
虽然,全国新增病例基本结束,但是,很多行业还没有缓过来,或者处于颠簸维持的状态,全面恢复,一个是需要等等新的潜伏期,但是,因为目前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所以,有那么几种方案。
一个是区域联合与分治,信息上联合互动,治理上各自尽量全民核算检测,但是,现阶段可能并不适合,一个是经济耗费巨大,另外,就是并不能 100% 根除,只能常态化去管控;
二个是需要等等疫苗的临床结果,但是,因为本身病毒比较特殊,所以,这里面挑战非常大,大家预期还是不要太高了。
2、金融利润的挤压,打压了有效需求
金融利润的另一面是什么?债务!为什么要弄那么多的债务!因为,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你就得这么干!因为,选择了和世界融合,你就得这么干!想要打倒规则制定者?你先按照人家资本主义世界的规则来!等你拳头硬了,你再说话!
「当全世界就剩下你一个少年,周围都是恶龙的时候,你不学屠龙术,还想去屠龙?这未免太不实际」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道路选择的故事,只是,这故事最后好像又回到了历史年轮里面,历史何其相似?少年可能已经习惯变成了恶龙或者还是要继续保持恶龙的形态,只是,有更大的恶龙在眼前,没了很多选择。)
具体体现的就是,以房地产为终极打包的债务形态,均匀有层次的,通过银行均摊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再分摊到居民部门,并且,通过横盘 + 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缓慢去杠杆(黑天鹅新冠一来,这 “缓慢” 估计是不行了)。
这期间,对消费的挤压的时间长短,在于这部分杠杆不至于引起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时间长短有关系。
3、预期
预期是什么东西?
预期是黄金!尤其是在这个信贷经济时代!信息比黄金更重要,并非虚言!这里面,个人预期和企业预期,整体上都是偏向于通缩。CPI 和 PPI 数据可以自己去看,就不去具体罗列了。
预期有什么重要属性?——自我强化属性!
周围的人,能赚钱了,我也要继续赚!直到赚到亏本了,也要拼一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周围的人,都失业了,都亏本了!哎,不行啦,我也猥琐发育的,不能浪了!。。。
【投资&金融服务实体】
LPR、MLF、MAF,嗯,然后,继续空转。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你见过狼群把自己的肉割掉,去喂羊,让羊长起毛来, 再收割羊毛卖掉赚钱的吗?)
你会做亏本买卖吗?没人想做亏本买卖。这是人之常情。
只能期待股市慢牛来协调资金分配了。
协调谁的资金呢?
能拿得动的肯定会拿,拿不动的大概率拿不了,是不是很简单?虽然,简单,但是也不太好明说。
「有没有机会呢?」
有人就说了,人家永辉超市都能够在疫情期间活的风生水起。
凭啥我不能?凭啥?
没有凭啥,恰好,我们只是一个一个普通人而已。
借用毛爷爷的毛选核心思想来说——机会可能有那么几个点:
1、苟着——不做任何风险投资以及高杠杆行为,同时,提高自己竞争力和影响力
2、创新——不与任何巨头或者垄断行业或者高门槛行业去做对冲或者尝试,而是,一方面去做产业链的附庸,最大化把控细分的供应链,获得一定稳靠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去创造新的需求点,再做产业入口,卖给巨头,也可以
3、团结一切力量——团结身边的一切力量,打造打磨属于自己的团队,形成一定的竞争力,自己压榨自己,利益合理分配,能得到一点汤,还是比较可靠的。
题外话,为啥浙商厉害?
一个,人家比较团结,另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人家有民间借贷融资一起做事情的文化基因在。
一盘散沙的人,要么只能去打工,等待大环境波动之下的裁员浪潮,要么只能自己一边慢慢摸索,被大中资本慢慢吞掉。
(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老板,我从来没有老板心态,我只是喜欢压榨我自己而已,同时,带着一群愿意和我一起干的兄弟,一起压榨我们自己的劳动力、创意和想法,从而去提高竞争力,获得生存空间。——这是我的生存之道,你们可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大的规律应该是一样的)
4、寻找规模化的新市场——对于个人来说,唯一能够活的还不错的市场,其特点,都离不开规模化三个字!
疫情期间整体经济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长期整个全年来看,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还有机电产品是很需要劳动力的,和劳动力素质与能力以及产业链的。
即使中国的疫情存在也不可能短期使一些发达国家的需求就把这个产业就转移到其他国家去。
而且像印度,越南国家他们的工业基础设施,人员素质能力水平远远不如中国。
因此对机电的出口也不会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出现了结构性转型,我们不再简简单单依靠外贸。
我们现在正在转向内需,我们中国可以说对外贸依存度是大幅度下降。
2019 年中国的外贸外贸依存度已经不到 33%,其中出口外贸依存度已经不到 18%。
所以即使对制造业出口受到一定影响,对我们中国的整体经济冲击还是十分有限的。
年初疫情,年中洪水,偶尔地震再加极个别公交司机,乱哄哄的景象,
而经济状况上半年只是开始,次生效应的影响一年半载后可能更难,这又让人心惶惶。
这些大话题,一经聊起,就是大半天。明明在吹牛,在杞人忧天,冠名的确是为了天下苍生,民生良心,除了把自己感动要死,还浪费大把时间,情绪上骂天咒娘。
时间和钱一样,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把时间分配到能力之外的事情上,钱途上必然吃亏。毕竟吹牛没人给你钱。有句话说的好,浪费时间的人不理解进化论。
世界无论如何变化,立足点都是小事。面对疫情,每个人有防疫意识,每个家庭面对疫情不恐慌,支持政府相应行动,防疫工作者勤奋工作,这些才构成中国防疫的胜利。
如果真要忧国忧民,担心中国前途的,看看大数据。
中国和 40 年前比,到底好了多少倍?
先看经济面,40 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到了 1.8%,今天,已占全球的 15.8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个人收入方面,40 年前,人均 GDP 384 美元,全球倒数第七位,现在,中国的人均 GDP1.03 万美元,世界排名 67 位。
摩天大楼,40 年前,中国的大楼没有超过 200 米的,今天,全世界最高的 10 幢大楼中有 8 幢是中国的。
大企业,40 年前,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一家都没有,全部都是国营企业,也没有世界五百强。今天呢,2019 年世界五百强中上榜的中国企业数量达 129 家,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看完这个,正经人谁还担心中国经济吗?
正经人更关心的是,做为个人,做为小家庭,如何奋起,配的上这个时代,这个国家。
国家只要正经坚持改革开放,不学美国 “只买美国货,只雇美国人” 那一套,经济上自然不会输,老外在中国赚到钱。去中国化那只是嘴上放炮而已,正经商人,赚钱是第一位的。
正经人,40 年前和今天,并无多大区别:努力工作,照顾好家人,让生活质量更好一点。
不同的不过是外部环境,这可是 40 年前的人,做梦都想有的时代啊。
人,短短几十年,浪费不起,做个正经人,坚定不移地走健康、富足、快乐之路。过好自己,照顾好家人,你就是国之功臣。
如果最终统计局公布的增长是 0% 到 1%,那么就会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实际情况是负值,进而对经济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没毛病。我对未来经济的判断也是要么直接向下,要么有一段假繁荣后再向下。
详情见我公众号文章《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2020 年在以后的历史上将会经常被提及,
可能不是新冠疫情,而是持续 40 年的高速增长结束了。
2020 年以后,中国进入另一个漫长的转折期。不是 3–5 年,而是历史性的大趋势。
立此为证,希望 2060 年,有人能看到这句话。
日本已经经历了快 30 年的经济增长在 1% 左右横跳的时代了,但说经济困难不合适,日本依旧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样适用于中国,即使 2020 年真的只有 1% 的增长,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这一点不会有改变,中国的经济一直都有 “困难” 不会因为这个百分数有任何影响。
因为比较 GDP 增速几位数,多几点已经没有意义,保持领先即可,在负增长的大环境保持增长,即是优势。
星辰大海的征途,不会一蹴而就。
所谓的专家的估计如果失误,他们不需要为之预测失败付出任何代价,甚至还可以厚颜无耻的为自己的预测失准找借口,甚至还可以用一套逻辑去解释。但是如果真的恰巧撞上了,那么赚的盆满钵满,名利双收。无论是增长 10% 还是下跌 10%。只要胆子大,总有一个会猜中。然后猜中了的鸡犬升天,猜错了的,再接再厉。
**对于未来的事情,我们谁也不知道,只有天知道!**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飞出一只白天鹅或者黑天鹅。
在蛋糕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继续快速做大的情况下,唯有提高分配的公平程度,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保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
我不同意现有的所有的以及后面可能冒出来的任何预测。
因为三十年前几乎没有人,能够有理有据的证明出我们国家能够通过这么短的时间突飞猛进到现在这个地步,乱猜的不算,能够想到这一步而且是拿得出理由的,恐怕全中国每一千万人当中都找不出一个来。很显然,以知乎的层次,找得出一个人来?我不信
反而,看不到未来的人,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以及所谓理性的分析,对国家未来感到茫然的占不少数,保守估计每十个人当中提溜四五个人问题不大,同样很显然,以知乎这种层次,嘿嘿
知乎什么层次?平均文化程度高那么一点点的普通人,归根结底还是普普通通的人,搁这儿装什么大尾巴狼呢,你的预测跟算命一样全靠蒙好吗。
历史的轨迹就像一条大河,我们就像河中的鱼,谁都不知道河流向哪里,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小鱼,没有能力跃出水面,有些是稍大点的鱼,可以跃出水面短暂的看到河流十米二十米的去向,真正的伟人就像河边的飞鸟,看的更远一些,一千米或者几十千米,你指望他从长江源头飞到入海口帮你看到结果,他也做不到。
我们只是鱼,就别作死也别添乱,你觉得你有能力蹦哒一下,有可能就蹦上了岸,你非要逆水而行,那也由你。
放心好了,抗日战争没有你,照样赢了,解放战争好像也没有你,也赢了,抗美援朝那么难,我们也没上去,南海危机那么紧张,也没要你搭把手,当然你和我作为普通人,没有能力搭得上手,但也不是没有贡献,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不帮倒忙不添乱,就是最大的贡献。
就怕你们想法多,想法多事情就多,这种人最让人头疼,做着汪精卫的事情,还可以振振有辞的谓之曲线救国,总之,所有的坏水你都能找到大义凌然的借口。
所以,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别在哪里胡说八道,诱导年轻人,成吗?
像上海这样,封城两个月,两个月 gdp 没了,如果每个月 gdp 一样,那两个月大约是 - 16%,还没有考虑产业转移等长期影响。你要说像上海今年 gdp 不减少还增长了 1%,你自己信吗
不是金融专业,不讨论实际数字怎么来的。但是论大趋势,可能真的凛冬将至了。
其实没有这次疫情,该来的也会来,而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我理解的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穷人消费不起了,富人不肯割肉。所以啊,兜兜转转,都是资本这个数字游戏在作祟。
中国现在想摆脱困境,改革是必须的。蛋糕已经越做越大了,但是到百姓手的似乎是越来越少,分配制度务必要改了。要弄清楚我们姓资还是姓社,谁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谁是国家的主体,我们当年胜利靠的是什么,现在初心是否还在?
如果还是一味学习漂亮国走的老路,有的坑人家进去了人家能出来,我们进去了我们能出来嘛?感觉这些年被房地产营造出来的虚假经济繁荣冲昏了头脑,现在的繁荣是用未来的几十年换来的,不脚踏实地解决实体产业问题,不解决经济脱实向虚,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金融产业产生的经济只是数字游戏罢了,能真正生产出来的实体产物,这是实打实的经济,天天炒来炒去的有什么意思呢?
短期内,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壮士断腕,放富人的血出来一些。将钱都投入到教育,科技行业中去,百姓钱包鼓了,看什么都有盼头了,那经济还能差?
所以就看想不想革自己的命了。
咱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有什么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会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记得我初中老师说,资本主义有个致命弱点,就是 100 年左右会有经济危机,只能靠战争去摆脱危机!(某四五线不入流学校的政治老师都能预言出来,还需要专家说吗?)。
说下我的看法,我们早几年的经济政策,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拖,问题没看见吗?不是的,智囊都看到了,为什么不解决,不就是没到解决的时候,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不要问我,我不知道!
但是,今年全世界遭遇新冠疫情,一个小小瘟疫本来也没啥,结果西方世界自作聪明,骑虎难下,比如,美国这样呀,今年是没有太大希望解决新冠疫情了!这已经实实在在影响了美国的国力(表现就是特朗普都中着,却又急急忙忙的跑回白宫,如果疫情这像他说的没事,为什么还做这些?),疫情已经影响了很多国家,逼迫各国的选择越来越少?而我们某些专家还在研究 GDP?倾覆之下,岂有完卵?
这次的经济危机,说白点,套用某经济养成游戏维多利亚 2 的模拟,很简单,就是中国的崛起!中国开化了,解决办法就是肢解某个列强!说的再深刻一点,就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却越来越多,那么分到手上的资源越来越少,肿么办?我们就算 80 年代就搞计划生育也减不少这么多人口,何况,就算我们减少人口,印度,非洲还在增加人口,那么问题就会变成其他国家崛起导致经济危机的问题,如印度崛起导致经济危机!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我们崛起是需要代价的!这个代价从哪里来,不清楚。
另外,按照 100 年前的理论,每次经济危机都是靠战争,减少人口,消减矛盾,从而导致技术升级的生产力比人力增加的生产力利润更高,从而技术顺利发展。而这几十年,主要靠着技术升级或者其他办法能去养更多的闲人,从而解决经济危机!如果养不了,就所谓颜色革命,然后翻来覆去,就像泰国或者韩国那样,直到人折腾不动或者没人折腾为止。所以,就业比 GDP 重要多了!我国很早就看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干基建。
再看看,我们最大的对手美国,他们其实可以无限养闲人,大不了印钞就可以了,按理说无解可击,但是一次小小的疫情就让美国这么难堪,未来,病毒突变,毒性增强,美国怎么办?
利率是关键。
经济增长低于利率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类似的预测听到不止一次了,什么时候准过?当时不止经济学家,就连一些大公司的高层都说:We are in winter, very very cold winter。但是一开春,经济一片红火,业务多到做不完…
不是嘲笑这些专家。
做最坏的准备,做最大的努力,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听到蝈蝈叫就不种田,还是算了吧。
20 世纪的 20 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在整军备战了。18 年后正式开打。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赶上趟。
现在的时间线上,啧啧!现在生孩子的,尤其是生了男孩的,要小心了!是不是又会重现苏联一个班最后剩一两个人的光景~
全球经济都遇到了困难期,谁抗过去了就能吃那些倒下去的尸体,从而再次腾飞。目前来看,时间在我们这边。
美国为什么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答案很简单,流通领域里钱多,劳动力工资高,把价格买起来了。
那老美是怎么应对的?
加息缩表,减少流通领域里的钱,降低消费。
效果如何,据说通胀依然高企,原因还是劳动力工资高,还是买买买。
中国为什么经济放缓,那些什么疫情什么外部局势导致的最终结果都是百姓手里没钱,消费不起。14 亿的生力军中 80% 不敢消费,剩下那 20% 也是持币而待。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和老美反着来就行了,增加劳动力工资,增加流通领域现金。为什么很难实行,不符合中国长远发展持续稳定的政策。
增加工资,不是国家说了算,除了公职人员,企业不好,工资不降就不错了,肯定涨不起来。
增加流通领域现金,两种方式,降息降准,由于与美元持续倒挂,不敢大刀阔斧的干,增发货币,你懂得,那不是咱中国干的事。
结果就是现在的结果,增速放缓,未来 3-5 年持续不好过。不过咱中国老百姓是艰苦奋斗过来的,日子暂时苦点没关系,只要未来是光明的。
愿只愿,奋斗精神不减,乐观精神不变,脚踏实地、大话不说,闷头干!
如果奋发向上的精气神都没了,那就真的没得救了!
快,正能量就是这么重要,给我来一针强心剂。
第一季度 - 6.8,第二季度 3.5,第三季度第四季在新基建的刺激下大概率会到 6-8%,所以可见全年 GDP 八成会到 4-6% 甚至更高,0 增长的预估是先抑后扬的修辞手法。
反对
在本问题下的回答,
如何看待「专家称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估计在 0%-1%,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的观点?
主观认为有两点问题:
1. 感性输出。该文为数不多的篇幅是问题的回答和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分布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观点感性十足,无数据,无分析,很难想象该文作者是科研工作者。但短短几句话,阴谋主义、悲观社会,情绪调动效果十足。
2. 答非所问。提问者希望探讨今年(2020)中国经济增速与近一段时间经济前景问题,该文九成篇幅介绍越南经济发展成果与改革开放政策。建议作者将回答放入与越南相关问题下面。
以下将探讨该文的观点:
这才是中国的良心专家、敢讲实话。
(也挺可悲的,说个实话在我们这里也是一件需要勇气因此也值得大家夸奖的事情了。)
首先,作者对专家进行赞扬。认为该专家真良心,说实话。暗示该专家不同流合污,说出实情,不屈从某些 “黑暗力量”。同时进一步哀叹“说实话” 已经需要狠狠夸奖了。那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先复盘提问者链接中专家观点:
我们做过一个测算,最困难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在 1% 以内,比较中性的是 2% 左右,比较好的情况是 3% 或者超过 3% 的增长率。我个人是比较保守的,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我认为 0-1% 是今年我们能够守得住的一个增速。
这个观点是不是鹤立鸡群,只有这个专家需要鼓足勇气才敢说出来呢??
其实经济增长预测基本由大型金融服务公司和联合国机构发布,如瑞银和世界银行。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 7 月 23 日发布最新报告指出,鉴于中国二季度 GDP 增速反弹幅度超预期,瑞银将中国 2020 年全年实际 GDP 增速预测从此前的 1.5% 上调至 2.5%。瑞银上调中国 2020 年 GDP 增速预测(世界银行)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今年将大幅放缓至 1.6%,为 1976 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21 年回升至 7.9%。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复苏战略应着眼于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
瑞银与世界银行预测数据基本落入该专家测算区间。而且这些报告都可以从官方渠道获取到,根本不需要所谓的 “勇气” 才敢说出来。
继续看作者的观点:
当前再谈全年经济增速,已经全无意义了。
四个月前我曾在知乎分享过一个想法:我们国家现在千万别为了经济的纸面数字面子(比如 GDP 数字等),丢掉了经济的里子(产业升级、人民实际生活状态)。否则,未来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难。
我想该作者观点是:**不要追求短期经济刺激,而错过产业升级机遇期。**但这不是经济增速 “全无意义”(真该学学这些话术)的理由。我国作为一个仍需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任何时候都需要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全球疫情大蔓延的背景下,更好的控制疫情,经济更快恢复,是应对外部复杂挑战最好的方法。**更何况政府经济刺激措施明显克制,财政与货币政策留有相当大余地(相较欧美)。
作者观点:
很多人在谈什么逆全球化,尤其是某些媒体,糊弄自己人说什么世界处于逆全球化大浪中,错了啊,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是以美国为首、英法德(欧盟)日韩澳加印位辅的国家掀起了一股去(也可以说是 “弱”)“中国化” 浪潮。
当前的世界正处于产业链重构的变革当中,这次变革直指我国 “世界工厂” 地位。
欧美日等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号召本国跨国企业从中国迁走供应链,越南和印度等新兴国家也闻风而动,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招商引资,他们等做法和我国改开前期 “不管黑猫白猫” 的策略是一样的。
作者在此将多个事件杂糅一起,其中有去中国化意图,也有逆全球化意图,个人总结如下:
1. 疫情爆发前。中美贸易战,美欧贸易摩擦,北美贸易摩擦,日韩印与美贸易摩擦等事件。这些都是美国希望减少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回流而发起的逆全球化行动。
2. 疫情爆发初期。中国爆发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或半中断,造成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国外企业重大损失。企业开始反思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弊端,构想或计划在他国培养供应体系,减少供应风险。但这些构想或计划都没来得及实施,全球疫情就爆发了。。。这一定程度上属于弱中国化。
3. 疫情爆发中期至今。各国疫情爆发,虽然中国开足马力向各国供应医疗防护用品,但美欧日韩等国家如鲠在喉,寻求医疗器械,医疗防护用品的自主化。这属于逆全球化。
4. 国内因疫情与贸易战提出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这属于逆全球化,当然这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
无论是逆全球化还是去中国化,两者基本无法割裂看待,需要针对具体事件分析,而不像该文作者笼统概述并给出一个确定性答复。
作者提及的 “世界正处于产业链变革时期”,本人是认同的,但 “这次变革直指我国‘世界工厂’地位”,情绪化明显。本来是个产业链转移的过程,而且是必须要经历的,被该作者说的刀光剑影。
最后说一下该作者的叙述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只对政策进行描述,并不分析政策执行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越南体质改革的描述。
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可以描述一遍咱们北方邻居在 1985 年到 1995 年的体质改革。
最后一次更新
,全年增速 2.3%,四季度 6.5%,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 1.9% 创历史新高,四季度达到 18%,货物外贸顺差历史第二,现在看,这个题目就是错的,很多回答也错了,也不敢再正面回复了。他们的错就是犯了静态看世界的形而上学错误。
不过 21 年虽然不是困难期,但是 22 年以后可能会有潜在增长下降的困难,我们也要提前准备
-——————————————-
更新,全年出口已经转正了,不知道某个兄弟现在啥感觉?永远不要盲人摸象
-——————————————————————-
继续更新,现在投资消费都转正了,出口也很给力,全年增速肯定不低于 2%,所以这个今年 0-1 的说法肯定是错的,至于未来 3-5 年困难期,这个要看时间,因为今年基数低,明年增速会很高,应该是 7.5 以上,明年不是困难期。
再次更新,1-8 月,中国进出口总额 20.05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0.6%。其中,出口 11.05 万亿元,增长 0.8%;进口 9 万亿元,下降 2.3%。
不知道还有没有说外贸的问题
-—-
二季度 3.2% 上半年 - 1.6%,全年不可能 0-1% 了,下半年假如是 6.5-7.0,全年就应该是 2.5%+,如果下半年是 7+,则全年有机会 3%
——分割线
首先说一句,本人不同意高赞的几乎所有悲观答案。他们都犯了 3 个错,1 是把疫情带来的短期影响扩大化,长期化,二是忽略了 21 年的恢复性增长,3 是把疫情短期冲击和长期潜在增速下滑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不同的问题。潜在增速下滑其实不是太急迫的问题,因为潜在增速下滑本身不会带来就业下滑(因为潜在增速下滑的最大原因就是劳动力减少),其次潜在增速下滑是短期有限的(短期不会带来潜在增速崩盘)和长期持续的,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实际上从发展角度看,疫情对中国产业升级是有好处的。短期看由于刺激和恢复性增长,我很看好未来 10-12 个月中国数据,当然从明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会出现一段不太舒服的时期,但是要有比较,中国稍惨,国际则是很惨。
这里补充下上半年外贸数据:
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14.24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3.2%,注意这是货物贸易,而且远远超过预期,实际上大多数预期是上半年负增长 15% 左右。
中国商务部 72 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_5 月_中国_服务贸易_逆差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2851.5 亿元 (人民币, 下同), 下降 44.9%。(这句话意思是 1-5 月服务贸易 GDP 增加了 2851 亿元,也就是 407 亿美元,相当于贡献了 0.67 个点的 GDP 增长)
最近十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思想的广泛扩展,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和 GDP 计算方法持续 被质疑和更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国家在经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后,结合多种先后出现的经济模式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特别是 1929 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差一点危及资本主义的统治;此后,不管资本主义的统治阶层,还是经济界都趋向于减少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转向政府直接管理某些经济领域,制定经济政策,纠正和限制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目标。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学其他理论成立的基础条件;同时,GDP 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根本性指标,决定着市场对一个国家经济未来的判断以及政府应对经济形势的政策,必须正确对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增长率不断震荡的世界经济完全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状态,从实体经济角度看,疫情中止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在生产方面,原料开采,能源开发,产品制造的环节所涉及的各行业就业人员因政府的封锁措施无法从事生产活动,企业的订单不能按照正常的流程执行,新订单的收发停止,生产的配套活动也被迫放缓。在运输方面,各国政府减少或切断与其他国家的航班,航运,铁路联系,在边境地区设置检查站,限制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动,这使得原材料和产品滞留在原产地,或者途中,从供给到需求的链条被阻断,市场的作用陷入紊乱。在消费环节,人们由于防疫政策在家中隔离,不能出门购物,旅行,商店,饭店,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被关闭,各国第三产业的产值突然彻底消失。可以看出疫情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是直接而明显的,所有行业之间的联系被破坏,经济活动遭到严重挤压。此外,作为实体经济基础的金融体系在疫情的影响下,资金出逃,投资者对经济的前景感到悲观,各种资产市场都充斥惊慌和不安。比如,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经历四次熔断,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变成负数等罕见的现象先后突破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以往的认识。以上的经济情况必须通过 GDP 的测量来显示,并给予各国政府具体可行的政策指引。GDP 的预测一方面基于当下的经济情况,另一方面依赖于经济要素的变化以及经济政策对经济趋势产生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经济不会脱离疫情的影响而完全恢复,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回升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这 个过程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例如,2020 年中国第一季度的 GDP 萎缩 6.8%,是 1990 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疫情扩散的两个月内,经济带来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值十分微小,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各 种社会消费可能保持在低位的状态,即使总需求走向正轨,社会对于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也是警惕 的。一些观测结果证明了这一点,世界各国的储蓄水平在增加,甚至美国的 “月光族” 年轻人也在存钱;受到金融市场波动而震惊的全球行业巨头纷纷从银行把金融资产(股票,期货等),转换成 大量现金,防止市场的剧烈变化导致现金流下降或者枯竭,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富有阶层,对于未来的消费都非常谨慎,需求在促进经济复苏中的作用动力不足。与此同时,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到 新冠疫情爆发前,中国经历了 2009 年 —2012 年,2015 年 —2016 年两个繁荣期,这两个时期的增长归因于新技术的应用,低廉的利率,政府实施的有利的产业政策,减税退费的措施,可容许的财政赤字空间,扩大对外开放的国策,但是,这些政策措施也引起了产能过剩,债务上升,产业结构失衡,资产价格飞涨,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的经济社会问题。于是, 从 2017 年开始, 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削弱上述不良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比如, 消除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融资项目, 规范融资方式, 加强融资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直是中央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去杠杆, 去库存, 调整经济结构, 加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是近几年政府出台经济政策时必须坚持涉及的, 在社会债务和行业库存尚未达到政府目标区间的情况下, 长此以往的经济政策不会由于疫情的出现和结束而改变. 国外疫情的结束时间是难以预测的,不过,政府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特殊的经济措施 (比如, 发行抗疫专项国债, 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会随着时间和实际的经济状况而变化. 所以, 中国经济不会像十多年前那样保持高速增长, 但下行的压力会持续加大.
你们以为一个国家进步的真正源泉是什么?
伟大的国家,必然由伟大的劳动者创造。
只知道劳动的人,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劳动者,遑论伟大?
知道为什么要劳动,并且热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劳动者。
问题来了,中国有多少伟大的劳动者呢?
论比例那肯定是比不上美国的,论数量能比得上美国吗?
培养思想现代化、人格现代化、素质现代化的劳动者,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马照跑,舞照跳,接着奏乐接着舞。这时代是大好的时代,不是小好。干就完了奥利给。 挂上
这篇文章来源于正和岛,流传于各大公众号,官媒上并无太多曝光。正和岛的大佬有柳传志、马云、鲁冠球、王健林,这些人的利益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唱空。
查了一下文章作者毛振华,发现他也和资本走的很近,他本人就是老板。
和郎咸平一样,这种为资本代言的学者,和刘鹤、厉以宁、林毅夫、吴敬琏这些学院派经济学家相比,其言论的价值是需要打几个折扣的。
当然这也代表了资本界的某种倾向或者说表态。
经济增速放缓说的对,但下降这么多有待观察,等明年的报告吧。
引用一句话:
和过去相比,现在是最坏的一年。和未来相比,现在是最好的一年。
知乎上盲目吹捧中国的风气不好。但是也不必过于悲观。从现在国际形势上看,对中国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是个人觉得中国非常需要这次挑战。
近些年中国的发展和部分人民生活质量的大提高,把网民们惯坏了。他们只看的到切实得到的便利,而不愿意去了解大局,在中国和西方媒体的粉饰下,天朝上国的迷梦又冒头了。
知乎上,学历方面人均 985 常青藤,211 都不配回答问题,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学历都归到水硕。收入方面,人均年收百万。政治方面,美国说的马上要解体,印度永远不足为惧,欧洲日本都是美国的狗没有竞争力。科技方面华为宇宙第一。
但是实际是,中国目前 14 亿人,8 亿网民,所谓的网民还是只要拥有智能手机就算。还有足足 6 亿人连这个门槛都够不到。这 8 亿网民里,月收入在 5000 以下的占了七成,月收入不足 1000 的占总人数的两成。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不到两成。
人上人的思想真的该扔掉。你只是乘着春风比别人多赚了点钱而已,有什么资格代表中国人大论国情?
所以,这次逆境如果能让这些人上人,擦亮眼睛看清楚同胞的水深火热,用增速放缓来换取人民发愤图强,比起漂亮空洞的纸面数据来的更实际。更何况,中国没理由接不住这次挑战,上千年屹立不倒积累的治国经验和思路理念,不是我们这些吃饱了没事干,对着手机码字的网民能比的。
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文章中说的很清楚。
首先,第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疫情。在疫苗未大面积推广且未确认疫苗的效力、有效时间等大前提下,疫情在未来一年内可能长期存在,并持续影响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那么,这样以来,至少未来一年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其中一驾马车「出口」可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虽然政府层面已经提出,未来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受疫情的影响,我国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能力可能也受到一定的打击。尤其是在国内区域发展存有一定不平衡的情况下,疫情的持续影响可能会加剧不平衡的发展。当然,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从最初的目标 GDP 翻两番到现在主要以坚持脱贫攻坚战为主。
今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年,此前预设了两大目标——GDP 比 2000 年翻两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 “两会” 期间发布的《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就今年 GDP 增长设定具体目标,坚持保扶贫攻坚其实也很困难,因为目前的情况下很多贫困边远地区的人员就业和收入得不到保障。前段时间总理说 6 亿人的可支配收入在 1000 元左右,过去就存在这个情况,只不过没有那么大的人物说,没有引起如此多的关注。现在有了疫情,很多人连 1000 块钱也保不住,还没工作。我认为疫情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对中国影响比较大,即便两大目标都完不成也很正常,暂缓一两年也不丢人。
**实话说,这个「难」并不是针对中国一个经济体,也是整个世界经济在长期内将面临的挑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对世界整体经济还是任一单一经济体而言,不同疫情状态将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基线场景。而在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发展的现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困难将是联动的。
加上地缘政治紧张等等不明朗的因素,未来的困难是无法避免的。
当然,正如文章尾部提到的,有风险一直都是常态,有风险才能有机会也是定理。
我今年 51 岁,这辈子经历的最多的就是不断有人说中国要完了,楼市要崩了,金融要垮了,市场没有了,投资撤了…… 奶奶的没一个说话算数的。至于中国经济增速,呵呵,那年高铁事故,你们这些 P 民很多人不是说,中国你慢点走,等一等啥啥啥吗?这不是你们希望的吗?
别不懂还要乱说话了,做好自己的事,天塌了也是杞国的。
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今年还能保持正增长的话,说天朝是世界灯塔也不为过。
灯塔会指引着世界避险资金不断向中国聚拢,导致的结果就是资金过于充沛,通胀上升。目前股市的这一波上涨就有些不正常。反过来说就是要倒逼降息或者降低准备金,所以金融上问题还是比较大。
但相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零利率或者负利率,我们手头的弹药要充沛了不止一点点,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着各种手段能够保持整体的稳定,但是否能够把这些资金真正投入到实体经济运转,就看怎么玩了。股市涨了,楼市却没放开,其中深意还是要自己来品。
此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看起来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高端制造业的自行提升会是重点,怎么把资金向这个方向引流,也是个需要做的事情。其实要说封锁,90 年代又不是没封锁过,当时也就这样过来了,外贸估计要死一大批,死了的进行整合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保持社会稳定,收入保障,情况还是可控的。
有时候还是要吐槽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啊,听着风就是雨,像 7080 后就不会这么紧张,当年的环境比现在严酷多了都坚持下来了,更何况我们惨,国外就不惨吗?未来就是个比惨的时代,然后赢家通吃,这点我还是挺有信心的。目前来看,欧盟应该是完了,美国应该能吃到大头,我们喝点汤其实也就够了~~~
2020 年高考生多的不说了,我就想问一个切身相关的问题?
七年内这场大萧条能结束吗?能的话低位进经管,等下一个大牛就业。
要是持续完蛋就内卷公共管理,争取去选调走部委,经济下行 zf 更要想办法管理群众,所以估计还是有饭吃的。
要是持续几十年的话就只能想办法出国跑路了,结果欧美还制裁,真的难受。
后浪者谋之,又何间焉?
说明未来 3-5 年分配问题的矛盾会随着经济下行中的垄断兼并到达顶峰,顶峰之后再说呗。
怕个毛线,开十张信用卡马上买入深圳的房子,年底前降首付比例降房贷利率,重复 15 年翻倍行情,甚至翻三倍的行情,股市已经启航了,大家要赶在股市赚钱的人跑出来之前下手,等他们来的时候可能就晚了
2022 年的 1076 万毕业生,注定是有史以来被铭记的一代人!
经济环境严峻叠加疫情的双重因素让这届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和往年百分之九十几的就业率相比,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4 月青年失业率中国已远超美欧!**根据卢锋梳理的数据,中美欧三个主要经济体 4 月的调查失业率欧洲为 6.2%,中国为 6.1%,美国为 3.6%。4 月青年失业率(16 到 24 岁)中国达 18.2%,欧洲为 13.9%,美国为 8.6%。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 2022 年 4 月 17 日,全国 1076 万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 23.61%(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其计算包含了毕业生的协议和合同就业率、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和升学率)。
按照康波经济周期理论,现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期国**内目前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方面是中产断层,需求萎缩,另一方面美元升值资金外流压力和制造业转移双重挑战,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短时间很难完成,就业需求十分不景气。
反观国内历年主要吸纳应届生的行业渠道:
不知道面对被变相开除的 21.68 万名员工,这位企业高管是否还能够对着他们说一句要有信心。这些员工消耗了自己的青春和时间,换来了互联网大厂的生生不息,可随后就被抛弃,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2. 传统行业裁员,脉脉上突爆美的大幅裁员,某美的集团员工 “被优化” 后在美的内部社区留下了一段 “遗憾绵长,唯意难平,不吐不畅” 的文字,引起美的内部高层的注意,尽管引用张爱玲的美文也无法掩盖残酷现实。
制造业上的皇冠新能源汽车也是爆出毁约校招生,可见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任重道远。
如何看待小鹏汽车毁约校招生,告之补偿金额 5000 元,该违约金是否合理?校招生权益如何得到更好保护?3 赞同 · 0 评论回答
3. 教培进入历史记忆 -“双减” 政策落地前后,众多在线教育大厂均大量裁员,曾经吸纳广大清北名校年薪百万的教培行业从人间直接跌入地狱。教培第一股新东方的俞敏洪一边吃着安眠 一边拓展带货业务自救,俞敏洪说:“新东方可能要完蛋了。尽管我一再对自己说,别急别急,困难一定会过去的,但想到具体事情的桩桩件件,内心的焦虑升腾起来,常常只能靠安眠药来把自己打入睡眠。不管多难,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自己努力解决,尽量不要给国家添乱。
4. 地产暴雷频繁 - 恒大暴雷,爱马仕 · 许先生带领公司正在努力转行新能源汽车公司。就连国内地产 NO.1 的万科都已经喊出:要么死、要么活!的生存口号,由此可以见房地产行业进入 “黑铁时代”,之前动辄数十万年薪的地产管培生一夜之间成为海外名校留学生唾弃的对象,之前无数英美海龟最青睐的地产管陪也跌落神坛。
如此来看,唯有稳定的考研和考公看似是两把在 1000 多万应届生面前的救命到草随风飘扬,无奈能上岸的都是内卷的幸运儿。
首选看考研:2022 年考研报名人数 457 万,较上年增长 21%,预计报录比超过 4:1。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考研?主要是为提升学历以增加职场竞争力。一本生希望通过考研更上一层楼,二本生希望通过考研 “逆天改命”,殊不知通过读研延缓就业的压力在未来 2-3 年后可能要加倍面对。
再次看考公。2022 年报考公务员国考的人数高达 212.3 万人,比 2021 年多出 56 万人!平均竞争高比 68:1!!与动辄数百万的录取人数相比,3W 录取人数对 1000 多万应届生来说简直杯水车薪。何况北大博士也才上岸帝都街道城管执法岗位,你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普通本科 / 硕士学校的毕业生有几分实力如何卷过北大博士生?
利弊分析下来,对 1076 万应届生来说,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成为最广大普通学校普通专业普通毕业生自我救赎的一条康庄大道,应届生没钱没资源没经验,唯一的优势就是年轻有活力,人生发财靠康波,选择大于努力。
外卖骑手 VS 自主创业
外卖骑手,应届生没钱没资源没经验,唯一的优势就是年轻有活力,一辆电瓶车就是一辆移动的致富机器。如果你幸运的找到一位骑手女友,你们俩刚巧还在魔都,那么你们一定是全国这几个月最幸福的情侣,因为在努力 2 个月,你们即将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甚至可以负担得起在魔都拥有一个自己的房产,这是多少魔都内卷人奋斗十年二十年仍未达到的梦想。不过,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美团统计数据显示已经有 17 万本科生和 6 万研究生 90 后外卖骑手,目前行业竞争力已经趋于内卷。
2. 自主创业 - 承包核酸检测亭。创业成功率有目共睹,选对赛道和入场时间至关重要,对于认知和资源有限的应届毕业生,目前最好的创业方式就是:承包核酸检测亭。国家层面要求建立 15 分钟核酸亭,未来检测需求稳定有保障(流量扶持)。目前长三角已有多个城市布局核酸采样小屋(亭),配合常态化核酸检测,构建步行 15 分钟核酸采样圈。上海共布局设置各类核酸采样点超 9900 个,其中逾 5700 个点已开放运行,核酸检测能力达每天 800 万管以上。无锡已于 4 月 30 日启用全市共 2634 个核酸采样小屋,成为构筑 “15 分钟核酸采样服务圈” 的首批城市之一。杭州、南京、合肥、宁波、芜湖等地也已启用核酸采样小屋。短短半个月,生产核酸采样小屋(亭)的厂家数量成倍增加。未来,核酸采样小屋(亭)可能将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的“刚需”。有观点认为,核酸采样小屋(亭)等移动式核酸采样设备对应的市场规模超百亿元,采购环节利润空间大,已经成为新的风口产业,因此对核酸检测亭从业人员需求逐渐也会增大。
检测亭内置设备包括固定的紫外线灯、冷热空调、正压新风过滤系统、双向语音对讲等,工作环境堪比高端写字楼,和闷热枯燥的工厂流水线相比天壤之别。后续还可以进行服务延伸,早点零食包子之类的,便利店利润最高的最赚钱的就是早餐,全家、711 是披着便利店外衣的快餐店!!!(商业模式和底层逻辑参考如下链接的详细分析)
综上,承包核酸亭还是做外卖骑手,1076 万应届生面前两难的抉择!
有个不好的预感,感觉我们的好日子要走到头了……
悲观者往往正确, 乐观者往往成功
IMF《世界经济展望》最新增长预测:预计中国 2020 年经济增速为 1%,为全球主要经济中唯一增长的国家。
先看看数据,2020 年第一季度中国 GDP 增长率为 - 6.8%。
而根据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三次产业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为 99 万亿,其中第一产业对应的增加值为 7.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53.9%。也就是说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对应的服务业。
首先来看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对应的是服务业,由于疫情的影响,全国人民从一到三月基本就没有出去,都待在家里,那对应的商场和服务业场所基本就是关门的,自然也就没收入,一季度同比下降 5.2。
最新的统计局数据显示,5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1973 亿元,同比下降 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 3.7%),降幅比上月收窄 4.7 个百分点。6 月估计也就刚刚回正,第二季度的数据估计下降 1% 左右。因为要提防疫情反弹,下半年估计最多也就回到去年的 80%,也就是 0.8*7*0.5≈3%。全年来看,整个第三产业估计最多也就增长 1%。
制造业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订单均大幅度的缩水,工业增加值在一二月大幅下降。
从主要的房地产和汽车两大块来看,都没有恢复。先看房地产,无论是成交套数还是成交面积都是大幅下降,2 月份基本上就没有成交。3-4 月份销售逐渐恢复,但是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汽车就更惨,从 2018 年进入负增长以来,就一直没有爬出坑。
![](data:image/svg+xml;utf8,)
估计决策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这些时间段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都是想拉动汽车,而房地产还是一贯的房住不炒。五月和六月 PMI 都在 50 以上,工业增加值也恢复了一点,但是离正常水平还是有一定距离。从整个第二产业来看,即使下半年恢复到去年的增长率,全年增长估计也就是 0-1%。
财政方面,国家为了抗击疫情发行了一万亿的特别国债。
今年估计基础设施方面又会大量开展,因此货币方面紧跟着有所调整。
今年 M2 已经 11.1%,而且今年已经进行了降息,流动性方面应该是非常充足。
虽然今年政府没有设定经济目标,但明年一定还会设立。如果你用一个更加长远的时间去考虑,既然今年没设立,为了明年去考虑,那今年也会打好基础,这样更助于明年。
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府该做的已经做了。综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看,今年的 GDP 应该不会超过 2%。
要知道 GDP 增长只是一个绝对的数字而已,我们更应该考虑相对增长,看美国和欧盟的数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预测美国第二季度的 GDP 可能会衰退 20% 至 30%,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凯文 · 哈塞特在 5 月初则预测美国第二季度 GDP 会大幅下降 40%。全年 IMF 预计在 2020 年美国 GDP 下降 5.9%。
欧盟方面,7 月 7 日讯,欧盟预计欧元区 2020 年 GDP 增速为 - 8.7%,5 月份预期为 - 7.7%。欧盟预计西班牙、法国、意大利 2020 年经济萎缩超过 10%。
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都是大幅萎缩。全靠同行衬托,我们的能取得正增长已经是十分优秀了。
虽然外国经济的衰退也会为中国带来了出口压力,外国需求的下降和疫情的控制程度有着比密切的关系,如果外围的疫情控制不能做的比较好的话,也会影响到我们。但是,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国内只要把内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两手一起抓,中国经济就可以稳定下来。
从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在保持着领先水平。虽然这些年增速下降了,但是从整个经济结构来看,目前,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越第一、第二产业之和。
以科技,消费,医药板块占中国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从 90 年代中期的 20% 一路提升至 50%,而附加值较低类别的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切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着。
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的放缓和最近的中美贸易干扰虽然会影响,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总是向着发达国家去靠近,去追赶,我相信一个始终把人民群众发在心上的国家一定会成功的,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不如说人类的未来也在放缓,
没有大的科技进步,下一次工业革命遥遥无期。
尤其是,很多有工作的人也会面临着,技术性失业的挑战。
在技术创新能够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类劳动这一问题上,历史学家的态度或许比那些名噪一时的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表现得更为淡定一些。它们在看待技术创新介入产业经济的时候,不仅仅看到了它所引起的经济的重新适应及增长,而且还会看到经济理论通常不太关注的结构性变化问题。
阿瑟认为,当一个新的技术体系进入经济领域,它会召唤新的安排——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组织模式和新的文化制度。新安排反过来会引起新的问题(或者通过现存技术的修正来适应目的),新的问题又引起新的技术需求。
所有的变动都以 “问题与解决—挑战与回应” 这样的序列进行,而这正是我们所谓的结构性变化,经济以这种方式在暴风骤雨般的变化中构成或重构自身,包括创新和适应这种创新带来的新的制度安排。
技术性失业恰恰就是技术创新和经济进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工厂或者工作方式实际上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它作为一种手段,反过来需要另一种手段来实现,那就是劳动力或人力资源。
被人工智能替换出来的大量蓝领和白领劳动力面临的长期技术性失业就成为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则需要用新的技术安排、制度安排和文化安排来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所有这些新的安排又各自需要从其他方面建构出来,从而又产生了它们各自的需求。结构性变化是不规则的碎片,它会在次一级的层次上进行进一步的分化。
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劳动力和工作的概念并不是伴随人类与生俱来的,其本身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和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制度安排。
今年的难点是服务业,包括贸易,旅行社,房屋中介,宾馆饭店,商业零售业,航空,火车,长途汽车,也包括广义的咨询业,娱乐业,等等,根本不要想增长,能活下来,就算不错了。而这些行业,恰恰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大量倒闭,就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
没有了需求,供应早晚出事儿,经济增长几乎不可能。
所以,防疫工作,需要更加精准,尽可能缩小范围缩短时间,对人员流动不能过分限制。而且,必须要经常性刺激消费,消费跟上了,需求就有了,供应才能正常。
很多东西,确实存在矛盾,如何兼顾,如何抓重点,这将考验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
还有外部环境,尤其是美国的捣乱,和疫情一样,如何处理好,更是巨大的考验。
年年都困难,已经习惯了
又到了套娃笑话时间。你为啥失业啊,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东西为啥卖不出去啊,因为没人消费;为啥没人消费啊,因为都在 996 没时间消费;为啥都在 996 啊,因为不 996 就要失业;可为啥还是失业了呢。
自己在创业,提供一个微观视角,毕竟宏观经济是由无数的微观经济构成的。
现在就面临无业可创的局面,很难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做一个比别人好 10 倍的超多用户使用的产品出来,或者艰难能做个比别人好 0.1 倍,但很难毛利打正,面对巨头高额的竞价排名收租机制,真的难。
无论是做消费品、内容还是软硬件,刚需高频的赛道早已饱和,只剩下热点尝鲜型的不稳定小机会。
跳出短期的房地产债务问题看,长期依然是悲观的,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过去。为了周期而周期,这是自我麻痹。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无用阶级,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年轻人饱含热泪、满腔热血要翻盘,但一进入社会,彻底懵了,他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呢?
阶级固化绝不仅仅是因为财富,更多是因为位置,或者说地盘,好生意本质上是卡好位置收租,旧大陆的好位置是有限的。新大陆的发现速度越来越慢、发现难度越来越高,已经被逼到从地球转移到火星或者元宇宙中去了,在那两个世界中,大多数普通人究竟能提供什么呢?
那些张口闭口讲大宏观怎样怎样的人,真的该好好去大街上走走,看看大街上那些活生生的人,想想他们在未来 5 年到 10 年,能为这个世界贡献些什么。
我不太懂所谓的经济学,但是我觉得经济学家就是完全最没有用处没有权威性的一群人。说句玩笑话经济学家也一样真的不懂经济。
你爷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日子一天天再变好,但相较于同学小美家还是很艰苦。所以从小你就羡慕小美同学的高贵生活。
你父亲喜欢打牌,嗜赌成性,作风奢侈,喜欢红酒牛排,烛光晚宴,且痴迷小美妈妈,坊间传闻两人有奸情,为了享受生活,他跟小美家借了一笔大花呗,那可真是一笔巨款,额度大到还款期限竟然是 40 年!
有了这笔花呗,你家立马暴富起来,推了土房建洋楼,嚼起牛排丢土豆,弃了白开喝红酒,这样的好日子一过就是 40 年。
期间你爸走了,你成了爸,而你家的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生活在长大,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本就理所应当,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需要替自己的长辈还这笔巨大的花呗!
现在还款日到了,你忽然发现自己居然还不上这笔巨款,因为这 40 年来你全家都在超前消费,非但没有任何积蓄,反而欠下其他新债。
于是你决定,把儿子卖给奴隶主,把女儿卖给青楼!只要他们努力赚钱,那你的奢华生活还是可以维持的!没办法,谁让自己当老子,当老子的只能是苦一苦孩子们了!
你怀念你老子,可儿子们却在怀念你老子的老子!这个家决裂了!你对此忧心忡忡,生怕儿子们造了你的反,为此你把自己最能打的儿子送进了武校,习得一身武功,再请铸剑大师用天外玄铁为他打造了一把爔锋剑,并从小就灌输他自己的兄弟都是坏人,这样你的其他儿子就不敢对你不敬,因为最能打的儿子站你这边!真闹起来,他对自己的亲兄弟是下死手的,对此你很满意!
你打算百年之后把这个家业传给你能打的儿子,再由他传给他最能打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至于其他的儿子和女儿,以及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以及他们儿子的儿子,和女儿的女儿,那就留给后人去解决了,你始终相信后人的智慧,苦一苦他们,准没错的,不然谁来还大花呗?
昨天,村里的富裕榜出来了,你家排第二,村里让你出钱修路,你说你家人均太低了,没钱,要不就让小美家出钱,你家出人力,于是你家还没达到奴隶交易年限的儿子们,总算有了奉献之地!你对此满面荣光!孩子嘛,哪能娇生惯养,得从小就锻炼,他们也意气风发,跃跃欲试,仿佛只要自己努力搬砖,这全村首富的桂冠很快就会属于自己家,而一个个忘了,再过三年五载,等岁数到了,该当奴隶的还得当奴隶,该进青楼的还得进青楼!此时此刻的他们,只以自己来自是全村第二富家,为荣!
我把话放在这儿,我不信中国经济 5 年内会崩盘。
互联网是个放大器,可以放大一切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举个例子,在知乎 er 口中,青年人学历在本科以下没法活,可事实是每 100 人中只有 46 个人能接受高等教育,这还只是接受教育,不去除大专和未能拿到毕业证的情况,去掉这些,大概只有 21 个人能拿到本科毕业证 (还不是学位证),那剩下的 79 个人呢,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在知乎 er 眼中这些人是不存在的,活不下来的,但事实是他们的确存在而且部分人还活得很好,那么在事实和知乎 er 的结论里一定有一个出了问题,在排除世界是虚假的情况下,那么答案只有一个,知乎 er 的结论出了问题,据我观察,知乎 er 的结论往往过于极端。2 月初我听了知乎 er 的结论,我信了,觉得可能自己会成为无国界人士;2 月底的时候,知乎 er 说美国确诊人数绝无可能超过中国,我也信了,现在都记得美国确诊超中国时全中国人民都疯狂关注了美国 1 个月。3 月中旬的时候,知乎 er 说美国股票可能全面崩盘,6 7 月的时候血崩,我信了,现在纳达克斯 10000+,超历史最高值。4 月的时候,知乎 er 说欧洲完蛋了,控制不住疫情,我也信了,现在除了英法,欧洲叫得上名字的几个国家都控制住了。5 月底 6 月初的时候,知乎 er 说美国可能会爆发大规模颜色革命,我也信了,结果这件事还是没发生。现在 7 月了,你们说中国经济可能会崩盘,我再信怕是我脑子先崩盘了。
我想纳闷一件事,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状态,总是第一位搬出 GDP 增速呢?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某年某地生产总值增速为 0,但生产的东西足够抵偿当年度的基础设施、设备折旧和消费品,甚至略剩了一点,只要分配不出问题,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准仍是提升了的;而把功夫用来调节分配,用来进行思想动员和文化整合,这也许不会带来 GDP 增长,但说不定更有利于人民福祉呢?
GDP 增速低,说的仿佛天塌下来,但决定经济是否垮塌的,是当年度的国内产值,在抵偿完消费和折旧之后,剩下的部分够不够填补金融部门给经济挖的坑,够,那就不需要大家勒紧裤腰带,维持现有消费水平日子照过就是了。
歪个楼,老百姓没钱,工资低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所以都挺难。
美国人不防疫的话,大概率两三年都不见头,那就只能不断甩锅中国,中美交恶,很多见不得光的手段都会使的,多储点粮食吧
我觉得经济保持增长是不是有房地产很大的功劳。
都这样了还能正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在全球来看确实是最强劲的了,看见全球一片负数,中国竟然还能是正数?
嗨,不过我也没啥好看待的,预测这种东西嘛,不一定准也不一定不准,发生了才知道,去年谁能预测到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
而且我这种小老百姓,有房有车也没啥贷款,长辈也都有退休金,每个人退休金不多,三四千块钱一个月,在我们这个小城市也是挺够花的了。只要有个安定的环境,小日子一样过,咱小农的民族就是这思维,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安稳稳,出门不用担惊受怕,回家有热饭热菜吃。下班撸个串儿来扎冰啤,周末跟家人亲戚朋友聚聚餐,两斤自酿玉米酒 15 块钱,配上俩小菜儿,就能开心快乐一整天,没事儿钓钓鱼划划船,骑骑自行车,上上网看看电视,不用担心街上好几百几千万的 “病毒携带者”,也没有街头暴力,知足了。这时候就体现出小城市的好来了。
哎呀下了班喝点小酒吃餐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消费主义洗不了我的脑,以前是实在穷,大家不拼命就活不下去,现在当个普通人也不错,有吃有喝高楼大厦住着。
吃完饭喝点茶,美滋滋。
有人说我是有钱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小城市生活成本本就不高,像我现在吃烧烤吧,这一堆成本 20 块。
自己调一杯 mojito,成本三块五(几片薄荷叶,半个柠檬,一两二锅头,半瓶苏打水,一点点糖),一边吃着一边在电视上看电影一边聊天喝酒,就这样美滋滋又是一天。
平时没事儿在厨房里自己烤个蛋糕啥的,成本都不到三块钱(五个鸡蛋一点面粉一点糖),就能收获满满的幸福。如果有兴致,再搞一点小花样,来个下午茶(都是自己做的,一顿精致下午茶成本不到三十,够全家人吃),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吃着下午茶,不用担心一颗子弹飞过来,知足了!
几年前看知乎大 V 分析经济形势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摆数据讲道理。我听得也是津津有味。各种羡慕。后来混知乎日子久了。我发现类似问题下面的回答没一个靠谱的。都是在编故事。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强行论据。跟我写论文差不多。建议大家当饭后娱乐消遣看看,太过认真其实没必要。
至于说 “专家” 估计“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不过也就是玄学预测罢了。未来经济如何,发生了才知道。就跟房价一样,都说房价要跌,那就等跌了再说。
大概十几年前,就有外媒和国内媒体说 “改革开放遇到瓶颈,再不改革恐将陷入长期衰退。“ 搞得我一度担心自己以后没肉吃,结果现在我居然能顿顿吃上肉,这点说明社会还是发展的。毕竟我爸妈常年体制内基层,位置从没升迁过。为此我感觉挺不错的。
从我所在公司得到的消费数据来看,**今年经济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坏。**银联信用卡全国第二季度消费同比整体都是增长的,除了个别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消费数据都比预期都要好,我们内部对于下半年的信用卡消费情况非常有信心。(相关数据暂时不能公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等待 9 月银联发布的银联指数报告)。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情,多锻炼身体,别因为知乎答案看多了而太焦虑。
前 言
把财经事件说明白,把投资思路理清楚;
要专业、不要忽悠;要前瞻性、不要马后炮!
节目简介 :政治、经济事件众说纷纭,真相在哪里?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究竟如何联系?
股票、商品、外汇、黄金、理财究竟该买还是卖?
《资本新时代》,明白明白投资!
更新周期 :每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刻钟
大家好,2021 年 12 月 8 日 18:32
今天国内股市表现相当不错,指数、个股、行业板块全面上涨,下跌的家数不多,从具体结构上来看,跷跷板效应还是相当明显。昨天调整幅度大的一些板块,今天强劲反弹,表现不错像国防军工、元宇宙、白酒在今天表现都不俗,而房地产、煤炭表现比较弱,金融熄火,整个市场仍然和外围市场的相关性比较高,并不是一个独立行情。昨天欧美股市(尤其美国股市)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大幅上涨反弹,接近了前期历史高位,所以从市场层面、情绪体现出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一致的情况。主要对新冠疫情变种的影响比较小和中国降准对市场有一定支持。我们昨天讲:市场的大幅度调整,实际上是典型的 “借消息,获利了结的行为”,这个行为所带来的市场波动,往往给予一些行业和板块逢低买入机会。一些行业虽然调整幅度非常大,千万不要有任何担心、越调整越买,今天都迅速回稳了。
整体来看:市场的基调相对比较稳定,震荡分化仍然是未来的主要特征,目前能够产生或者巩固跨年行情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在年底市场的波动一定比较大,因为信息比较多,资金进出比较频繁,波动就会比较凌乱。另外一方面一些强势的、趋势性的机会仍然会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散户投资者最忌的就是:对于持有的行业板块没信心,或者买入时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买!很显然近几个交易日有相当大的一个特点: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有些机构和大资金,主力在退的时候,散户往往是买的,像今天机构和主力大举买入,散户反而是抛的,这也就说明 “散户在过程中,很容易被一些短期的和局部的波动震出来,被吓出来了”。
由于时间离年底还有 20 多天,机构主力抢筹、吸筹,为自己投资组合创造收益贡献,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大幅波动就会频繁出现,因此识别哪些板块上涨是在年底之前属于 “拉高出货”,而哪些板块调整是 “逢低吸纳、抢筹的机会”,识别能力要具备。对于基本面、政策支撑层面、从资金关注层面、有持续性发展的一些行业板块应该坚持。也就是说:面对波动比较大的市场,散户要有一定的定力。
外围:当前收益率回升比较迅速,市场的风险偏好稍有上升,但主要还是对于未来美联储会加息的预期越来越强烈,所以主线条没变,只不过对于奥利克隆病毒的担忧大大下降,并不意味着整个经济在未来能够特别良好,同时也并不意味着通胀消失了,大的基本面前提没有变。无非在病毒扰动阶段性 “有强、有弱” 节奏化问题,所以从大的趋势上要看明白大趋势,总体来说:年底动荡的市场,要保持相较淡定心情 “该坚持的坚持、该不被诱惑的不被诱惑” 定力比较重要。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英国当年圈地运动的下一步是啥来着?我们能学吗?
这有啥的,看看各地已经开始地王频出,房地产已经安排上了,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懂不懂?
我的看法,现在经济曲线就是 V 形反转,今年 GDP 增长率,保守估计 3%,乐观估计 5%,只要货币和财政政策大方向不变,明年甚至 7% 增长都有可能,换档已成功。
--
看了一些答案,有点无语了,这些唱衰的专家难道都不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吗,现实情况就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大面积好转。
一些答案也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割韭菜,流量韭菜。
-—-
最新消息
【上半年中国经济先降后升 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 3.2%】国家统计局 16 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 45661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 1.6%。分季度看,第二季度同比增长 3.2%,比第一季度增加 10 个百分点。
经济前景不要听那些专家的,那些专家要么是代表某些行业要政策,要么是拍脑袋给个数,压根没什么数据支撑,还不如听那些专门研究证券市场的,至少人家天天研究上市公司,经常去实地拜访,经济是好是差,证券市场反应比那些砖家靠谱多了,并且有提前量。
鸡蛋要看鸵鸟蛋,不要比麻雀蛋!有些人天天比麻雀蛋,哪是比个!若比营养,又拿过鸵鸟蛋!不说鸡蛋个大、营养好,就是不维护鸡团结!当鸡当出了情节,当鸡当出了霸气!这个鸡据说是夜郎村跑出来的!
比较反对知乎上动不动就消费,消费,消费,貌似他们口中的消费最大受益国是中国一样。
全世界都在惦记中国人的钱袋子,自己再不捂好点,最后便宜谁了真不好说
知乎的经济学家是很多多,全是悲观看待_(´ཀ`」 ∠)__
我只能说,
求温饱,比以前容易
求发展,比以前难
但绝不是堵死
其实个人感觉,经济这东西就像磨坊一样。
生产就是把自然资源投进石磨里面,然后生产者拉磨,然后消费者在下面拿个筷子吃。消费者吃饱了,再去自己的磨盘上去给别人拉磨。
而经济增速其实就是磨的快不快,而决定有多快的,其实应该是生产者拉的有多快,消费者吃的有多快,当然还有自然资源有多少。
其实现在的这个疫情,更可以看成是磨盘坏了。生产者拉不动,消费者吃不下,拉磨的速度自然会降低。
这时候虽然可以说是磨坊发展的一个危险期,但同样也可以看成是发展为机器磨坊(先进产业)的机遇期,以前每天都要磨,没时间,也觉得没必要换,但现在逼着换了,换的时候雀儿八十老火,但换下来了,嘿嘿
历史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过多次经济危机。
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这些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都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可以乘着资本主义危机的时候,吸收资本社会过剩的资本,引进它们的技术。
这就是为什么列宁会说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出卖吊死他们自己的绞索。
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战后的资本主义,面对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也是做了一些改变,特别是在大萧条时代。
他们搞了一个政府借债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凯恩斯对这个政策进行总结,提出了凯恩斯主义。
但是当政府借债投资,越借越多之后,债主们也不可能让政府一直借下去,债主们也怕债务越滚越大,总有一天政府也还不上了。
凯恩斯主义那一套,已经明说了,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他那一套无非是饮鸩止渴,赌未来的大变动。
赌科技发生大突破,赌有个无主的大资源被发现,赌有些敌人自行崩溃。
以上三种情况,历史上都有发生过。
不过最多的情况,就是最终走上战争之路。
1929 年的世界大萧条之后。德国、美国等国都是借钱搞投资,债务越滚越大。
到了 1937 年,债务到期了,经济危机再次出现
德国底子薄撑不住,所以 1940 年就发动了战争,美国底子厚,所以坐等德国发动战争,它才坐收渔翁之利。
而意大利、日本底子更薄,意大利在 1935 年就对埃塞俄比亚发动战争,日本在 1931 年就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东三省,1937 年是七七事变,全面入侵中国。
社会主义则是走出了一条新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下手,解决分配制度的问题。
那么消费者有钱消费了,生产也就不存在相对过剩。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生产力
作为出生在中国最早富起来的其中一个地方浙江沿海小县城,深刻体会到从穷到小康,可能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言还算小富。这两年已经深刻体会到经济发展的滞缓甚至退后。
记得 2005 年到 2010 年的时候,父亲的小作坊,工人差不多 4 个人,年产值差不多 80 万到 100 万,净利润会有 40%。所以在 15 年前收入就达到了在 30 万到 40 万。然后在接下来的 10 多年到现在为止,这个收入水平没有任何的提升。物价房价却已不知翻了多少倍。
那几年效益好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产品出口到国外,国外的知名企业都在国代找一些零部件的代加工。随着我们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这些较低端的代加工已经逐渐转移到其他国家。当年加入 WTO 的红利基本消失殆尽了。
本人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杭州工作,也为杭州的 GDP 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买房,买车。把父母在小县城赚的钱消费到了杭州。这 10 年杭州的 GDP 很大一部分功劳都是浙江下面县市的年轻人来杭买房创造的。
2010 年第一份工作工资 5000,期间从国有银行到创业公司再到自己创业,看过很多行业的兴衰。10 年过去了,大学生刚毕业的工资还是 5000,收入几乎没有增长。
基于对目前整个大环境的悲观,今年做出了两个决定,一、回到了事业单位工作(只是编外),抗风险能力大,旱涝保收,至少饿不死。二、在年初房价还在高点的时候卖掉了一套房,还有一套自住。每个月拿点银行利息,肯定跑不过通胀,至少可以避免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下半年的房价调控,当时卖的那套房已经跌了 20%。目前证明卖房的决定还算明智。
有些人说 YQ 影响了经济,我倒觉得 YQ 反而是个遮羞布。让原本在国外代工的订单暂时回来国内,其他就不展开说了。
困难才刚刚开始,希望国家能带领我们,共渡难关,可别把我们踢下车,自己一路狂飙。
还有个就是失业率,国外是非常注重这个数据,但是在国内基本上没有统计过这个数据。
我只知道大学毕业必须要签劳动合同,关系到学校的就业率。很多同学都是随便找个章盖一下。
那会 2010 年毕业考公务员、银行应聘,学历要求基本还是本科。前几天看银行同事发的校招的名单,全是研究生。现在自己单位的招聘要求也是硕士起步,今年招的新员工一半是硕士一半是博士。本着同工同酬的标准,博士每个月也只是比本科多 1000 块的岗位补贴。对现在的大学生感到深深的担忧,真的是庆幸早生几年,低价买了房,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莫慌,还不到该慌的时候。
作为一个学过宏微观的工科生,感觉今年可能只是个开始。现在各国都因为疫情而焦头烂额,真正难顶的是疫情过后,整个世界局势会向何处发展。
是的,新冠疫情将会重塑我们的世界
没有同行评议的观点你就当他是相声
与其听这些还不如听老郭来两段
讲句暴论。
只要敢下狠手能把基尼拉回到 0.4 以内,基本就不存在什么产能过剩了。
之所以这是暴论,是因为我压根不知道怎么实现它,或者说我不敢知道。
现在回头来看这种 2020 年初提的问题真是觉得可笑。
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回答,充分说明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面对外敌时,只想着内部改良,丝毫没有对抗的勇气。放在一九四几年,就是带路党投降派。
我记得四年前川普的竞选演讲
中国经济增长率今年可能不到 7%,他们就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样;我们(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率才 3% 多一点,很多官员还觉的自己干的不错。
所以,这几年的大环境怎么看?
我觉得是很多人好日子过惯了。
以前很多行业真的是躺着也挣钱,现在需要坐起来了。
只要有统计局在,增速就可以是 8%。
我就想知道: 2050 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能实现吗?
我没看法,我怎么看也没啥用,我劝你也不要有看法。
我感觉太乐观了,可能不止 5 年,不过也不用太担心,我们还是能够隔三差五的吃到猪肉的~ 不用担心吃不起
还是放开房地产吧,让房价继续涨才是最快最有效率的,大家都习惯了,房价继续涨对谁都好,不是阴阳话,名下无房,锁房价才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这么多年发展,也就放开限制房地产的政策最有用,估计会被喷吧,财富只会越来越集中,有资产的越来越富有,为何不让房价继续涨让越来越有钱的人去买,解放无产普通人拿着工资去消费去改善生活追寻快乐,完全买不起就自然不会去买了,现在都觉得房价高叫苦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买得起,为何不完全放弃呢,人生不应该只有收租和背负房贷这两种选择
中国未来 10-20-30 年的根本性挑战,就是两个:
这个两个陷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要跳出去,只有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深入改革。对内的改革,已经是到了触碰利益比触碰灵魂更难的地步了,目前并没有看到任何真正的决心。就比如说房产税,很明显既得利益者太过庞大,动不了。
目前来看正在掉入这两个陷阱。你要说增长 0%-1% 那都不是问题,基建房地产再次启动,增长个 3-5% 问题也不大,但是不出动体制的根上,解决不了分配和财富国内积累的问题。
泡沫比绝大多数人预料的都要持久,同时泡沫破灭的速度也比绝大多数人设想的要快的多,这是人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在于说,而在于做。
未来 3-5 年经济持续下行,会不会导致断供潮出现?
大部分人还房贷日子过得本来就紧巴巴的,怎么进一步释放 “内需”?
如果就业出现问题,丢了工作,去摆地摊、写网文、打电竞?没了稳定的收入,房贷还不上怎么办?银行可不是慈善家啊。
经济发展好,房价就打着滚往上走,买不起; 经济下行,丢了工作,房贷还不上。这无论怎么着,韭菜的日子就是没法好好过???
这不是去年的问题吗
煞有介事的在回答什么
2019 年中国的 GDP 总量为 14.34 万亿美元,人均 GDP 大约为 1 万美元。
机构预测今年中国 GDP 增速在 1% 至 2% 之间,再考虑一下物价上涨等因素,可以预测今年中国的 GDP 总量将突破 15 万亿美元。也就是增加大约 0.66 万亿美元。
如果按照 6% 的增长,我们少了 4%,是不是我们少收入了 0.66/2x4,大约是 1.32 万亿美元。也就是少了 1.32x7, 大约 9 万亿人民币。人均少了 6000 元。
好像也不多,那你为什么感觉生活的很难?
中国能持续保持出口量和制造业升级,就能稳住经济。
恰好现在的国际局势,出口贸易真的会减少很多,这对本就不太富裕的中国人来说更是打击。
其他都不用看,就盯着资本流向就行,资本流到哪里哪里就繁荣
2022 年注定不平凡,海外经济在经历滞胀之后,货币财政将进入艰难的 “拨乱反正” 阶段。
我国经济将在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的长期战略规划导向下,有望启动一轮需求结构的全面优化,潜在政策空间,充裕的货币财政政策如果组合得当,我国有望在 2022 年维持高质量稳定增长,元宇宙及新能源有望带动中国经济走出一条与他国不同的“大国虎变之路”。
从滞涨角度看,疫情在海外的危机化正在深度重构全球产业链格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 “滞胀” 弱复苏格局进一步凸显,制造业产业链的深层次弱点暴露出来,V 型强劲复苏的期待日渐落空,发达国家货币财政政策无奈开始着手准备共振式收缩,过热的需求将受到抑制,重归供需低水平均衡。
疫情将在 22 年底后逐渐减少。
关于某鹤对民粹主义和福利看法这段,前面答主提到过,我就不再贴了。我读出来了以下想法。
他们一直认为,只要物美价廉就能往全世界倾销商品,占领市场,挤垮竞争对手。在此期间,对方还不会反抗。
所以不对内改革,一直对外倾销也是可行的。
我感觉他们一直是这么想的。
——————分割线——————
看了很多答案。从内容中窥见到好多人对分配改革还抱有一些期待。
我原本也有,甚至 16 年之后还有浪子回头的期待。但是从今年所做所为来看,就是狗改不了吃屎,就是一梭子下去的入关政策的践行。
回到题上。
今年情形还不同以往,有很多向越南印度布局的动作,且是不顾利润的那种。参考苹果要求富士康印度扩张产能的新闻。听说印度还要像越南一样,跟欧洲谈自贸区政策。当然,这些事情至少三年之后才见分晓。
正面的新闻也有,参考大众入股国轩高科,新能源产业链我们也算拿了大半。
到底我们能不能一梭子嗖哈。说实话,我也拿不准。现在唯一比较庆幸的是,自己行业不错,没有负债。我现在非常希望能赶快看到结果,因为马上就要面临买房这种事,这可是大几百万的抉择啊。
没事,还有统计局呢!
夏粮主产区一片大水,统计结果都能创历史新高,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这是吃的方面。
收入方面,尽管很多人失业、减薪、倒闭,统计结果收入还在增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没必要杞人忧天,尤其是普通百姓。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对其他各大经济体影响更大。
GDP 增长慢影响的主要还是服务业和出口。
出口方面老百姓体会不明显,大多需要通过出口企业的效益下降影响到员工的收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消费,这一块比例也不太大。
服务业当下肯定是影响最大的,不过对于非直接从业的百姓影响有限,电影院不能开了,在家电视上搜一搜也能看。游乐场不开了,在小区里孩子们一样玩的高兴。饭店比往年少去了几次,说不定还学会做新的菜。旅游计划被迫中止,无非是推迟几个月的事。孩子们培训班不能去了,影响更小,很多培训班把一节课能讲清楚的内容分成五节课,就为了多收点培训费,哪有家长亲自教效率高?其他比如演唱会、交响乐、舞台剧、网球赛、马拉松、戏曲表演等在生活中所占比例更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用积极的心态调整一下生活节奏,挺一挺就过去了。对多数百姓来说,就是财富增长的速度略微变慢,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影响。
在这里做个记号。
过几年回来打脸。
我相信中国经济会很好。
保守了,我觉得 3 点没问题。
3-5 年内。谁都别想好过
这次疫情来的的影响真的是肉眼可见的。
在外面卖了十几年烧烤的二舅也开始盘算关门的日子,在外面搞装修的幺爸今年已经辗转三个地方了还是接不到活,在浙江金华打工的哥们因为工作量减少,导致没有加班工资,也回到家里面开始带娃了。今年硕士毕业的小黄按照往年的计划应该入职上班了,但是要延期一个月才能入职。
除非中国学美国搞群体免疫 不然 1% 不可能
你要是说 4% 我都信了 1% 也太奇葩了这都是什么专家 安地砖的专家吗?
绝对的危言耸听,在中国,只要房地产没事,那就没事。
一个房地产行业,拉动几十个相关行业,什么钢铁,农民工就业,建材,家具,家电等等多了去了。
现在深圳的房价一日千里,形势一片大好。北京和上海房价暂时好像有点麻烦,但是前景看好。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国只要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的房价稳住了,那么中国经济一点事也没有。
各位故作惊人之语的专家可以休矣!
经济增长放缓,财富分配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这种局面的产生从技术层面上看是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与人口红利减少的结果;而从制度层面上看,由于分利集团的膨胀对创新的抑制,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制度变革。
是个 der 专家,这不是坟贴吗?
中国 2020 年实际 gdp 增速 2.3%,今年机构预测实际 GDP 增速 8% 左右,不 pia pia 打脸?
作为一个成长在改革后数十年高速增长环境成长的孩子,估计未来这个大转折时代真的很难受。
生活好起来容易,降下来难,对人性的挑战不是一般大。。。
目前清醒的方法基本就 2 个:
1、自己家没米了,去外面村儿抢,谁有钱抢谁;
2、自己家没米了,去村长家抢,谁让你有钱。
中国老龄化趋势呈现指数型,很多人尚未富裕,却已进入暮年。如何制造新一代富人,才是最大的难题。试问一下不依靠房产富裕起来的富人占比多少?大多数家庭房产投资支出占收入很大的比例,怎么可能有消费能力,更何况还要培养孩子。
这些年来,每次遇到类似问题,绝大多数答案都是又要崩了又要溃了,未来药丸是一定的,高赞答案尤甚。
在论坛上,中国在类似问题上也又崩又溃的过了 20 年。
反正这新鲜度过去了没人再来翻这种问题,下次类似问题还会有一大堆要又崩又溃的答案获得高赞,正常现象,都是战忽局的高手,大写的服。
希望中国继续持续崩溃中,再崩溃至少三十年。
三年困难时期,听着耳熟
今年还能涨就已经打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了 本来还以为必降无疑的
大家都是普通人 能做的也不多 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吧
困难就困难呗,难道经济好了你能得到多少好处?经济越差对底层越好,长痛不如短痛,不要半死不活,越差越好,只要饿不死,能撑到房价爆了,底层才能有翻身的机会,不然一辈子被房价锁死,甚至想做房奴都凑不到首付。
打压地产正常发展的恶果已经出来了,说明制定政策的没什么大旗党,都是想一出是一出,哪有什么高人。地产最少带动全国百分之四十的经济,这一部分没有了是什么份量各位可以好好想想
经济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生产,是交换活动,还是资金分配?
经济不是生产,也不是分配,是交换活动。
物质资料由生产者生产出来,通过交换活动分配到每个人都手里,消耗掉。这个是社会生产消费过程。这里的物质资料,是对人有使用价值的财富。
而钱,也可以叫做资本,起到的作用是进行财富的分配。因为,钱本身不创造财富,但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本质上起到的是进行财富计价的功能。它还是一个自适应系统,也就是通过市场手段自动定价和调整价格。
最完美的经济系统是物质财富总额与货币发行量持平,物质在消耗中动态平衡,货币的数量随物质数量增减。各种物品能够准确定价,显然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在地球上曾经有这么一个红色帝国尝试这样做,后来的结果已经看到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叫做市场经济的怪物。让他来自适应定价和进行交换刺激,自动调整财富分配。然而,市场经济也是存在固有缺陷的。因为资源的定价是以稀缺和丰富定价,人力资源作为资源的一部分,在人力资源充沛的市场环境中自然的相对廉价。人的资本回报率要比资本的回报率低的多。
所以,人力资源在整个体系中所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少。虽然看起来收入有所增加,但实际上由于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等经济和政策因素,占最多数的无产者,也就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所占有的社会物质财富是减少的。体现在收入上就是购买力下降,钱越来越不值钱。
所以,要让经济有起色,必须要让交换活动频繁起来,也就是让大多数能够消费,和需要消费物质财富的人手里有足够消费的钱。这是让经济有起色唯一的正确的路。
而要让大多数人手里有钱,就要调整财富比例。也就是说要么提高大多数群体的收入,要么降低资本的回报率。前者意味着扶贫,后者意味着降利息,这里的降息不是央行降息,而是降低资本回报的利息率。让人力资源更值钱一点。人值钱了,比例就上去了。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高赞答案里,所谓再分配,提高收入等都是一个路数。。。
另外,为什么经济要增长?交换频率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总量在增加。意味着我们生产出来了更多可以供老百姓消费的物质资源。经济本身不产生财富,但是它体现财富的增量,这是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直是困难期,因为打压中国成了发达国家(美国为首)的长期策略!
战略机遇期,走出危机就是天朝上国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向好是肯定的。但如果落到个人就是一座又一座巨山。
乐观是在于我们传统,这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你不知道这片土地生活着一群什么人,只要还能活着,政策环境还有空间,这里就会创造出神话。
而悲观的从来就是在于个人,特别是普通人,日子会越发的艰难,会不断的被剥削,房子、教育、医疗每一个都能让我们喘不过气,而在不断发展下有可能一切都变成资本的奴隶,包括我们的信仰,从来就没什么牢不可破的联盟,不朽的是理想,不攻自破的是理念。
中国不能有贵族,当各类名媛诗情画意的时候,当 996 成为福报的时候,当阶级彻固化的时候,那就是一个新的轮回,我们可能全都看不到末期,但可以遇见梦想会被熄灭,留下的只有历史,后人会一定怀念的,因为这里曾经充满希望,而资本深处没有未来。
其实幸福一直都很简单,能够充满尊严的自食其力就行了,而不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低廉毫无营养只能充饥的食物,再加上一具疲惫了一天的身躯,带着被辜负的目光归来,而迎接的只是空无一人的空间,你期待的一切全在别人家里,而他/她们却毫不珍惜,你连只乌龟都没有,而通风口外就是灯火通明。
我真的真的很想教员了,人总是要希望才能活着,我们每天都在拼命的寻找希望,但我知道有一个时代,他们每天都能轻易找到,因为他还在。
18 年贸易 Z,刚好碰见去杠杆,股市单边下行,老早就在喊经济危机了。
之前的公司是做出口休闲家具的,贸易战影响经营比较困难,在裁员,但也坚持过来了。
今年疫情说是出不了口转内销,我妈还去买了几把椅子。
年初周边工艺品厂停工停产,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感觉今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以后几年就不知道了。
按实业发展这情况,就是看谁活得久。
等我什么时候失业了再来回答。
统计是个牛鼻子,只要紧紧抓住它,增速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觉得中国经济今年不可能实现正增长,如果能改善中美关系,将来五年内有望实现正增长。
经济有没有增长我不知道,但是身边灵活就业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又有人说中国要崩溃了。
从我记事起就天天看这个言论。反正大差不离就是今年要崩,今年不崩明年崩,明年不崩后年崩,现在不崩以后崩。要问为啥还没崩,就回崩溃要过程,反正早晚都要崩。
崩来崩去崩出个世界老二,正在和世界老大掰手腕子呢。(别说当年的苏联和日本,和现在的我们没有可比性)
一堆人总是喜欢唱衰,今年经济再差能比上世纪 60 年代差吗?甚至都比不上 94 年那一波经济危机,未来瞬息万变,一天到晚就知道说完蛋了完蛋了,你们自己焦虑去吧,我对未来发展还是充满希望的
哪位专家说的?建议以后专家称改为 xxx 专家称。不然到时候找不到人负责。现在专家这个词都快成贬义词了
看有些评论笑死了,疫情没出来全球一片大好,新挑战新机遇,疫情一出来变成新问题新困难了,就这么玻璃心吗?我要是老外我也支持群体免疫法了
再搞一次四万亿吧,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大水漫灌
我觉得他说的太乐观了,外贸就业人口两个亿,他们收入降低或者失业引起的连锁反应远不是这么点
这一场盛宴终于要散了,只剩下杯盘狼藉,和埋头收拾,两手空空的工人农民
经过十几年的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已经算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了!
疫情加速了国际关系的改变!逆全球化的进程在加速!
以前可以做全球市场的生意,现在大家关起门来自己玩,市场需求大大减少!
自然发展速度不比以前,然而疫情的影响还是不确定的!先过好当下!以后可能更加困难!
发展经济、稳定人心、维护统治、安抚底层:
唯民粹主义可破。
而民粹主义必得一释放窗口,以此言之,平台为先,若仍不缓解,则可打印。
增速多少我不知道,反正最近猪肉价又悄无声息的涨到 35 一斤了。
距离 ZF 公众号高歌猪肉价恢复 20 多元不到两个月。
困难,再困难我们也是工业化国家了,美苏联合封锁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遍地小农的农业国家,这都跨过来还怕个屁。
1. 普通老百姓兜里真没几个钱,特别是生活成本提高后,加上今年的疫情灾害,消费会变得更加保守。
2. 有钱的人越来越集中,他们会通过杠杆让钱生钱,他们给创造收入的边际财富能力越来越弱。
3. 没有新的经济爆发点话参考日本。
这几年能稳住不出乱子就是胜利,全世界都完蛋了你挣谁的钱去?
分配不改革 这后面还得加个零 也就三五十年吧
未来 3-5 年会很困难,这个是的。
根据金灿荣教授的观点,未来 3-5 年美国回持续围剿中国,只会越来越难,然后看这个疫情,有点常态化的意思,让本就发展放缓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中美摩擦叠加全球疫情,需求整体萎缩,会很困难。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做好紧衣缩食的准备,过冬活命,原来的业务不行的抓紧找新机会。
谢邀,今天的砖格外烫手,
专家们一顿分析猛如虎,定睛一看,懂王本懂,
大家好好上学,上班,带娃
决堤了,谁也逃不掉(除了极少数人)
如何看待????????????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
怎么能够停泄不前
这些大 v,贩卖玩焦虑,割了你们的韭菜就走了。你们还傻乎乎的在那里点赞焦虑呢,国家未来的走势岂是这些大 v 随便举两个数据就能说得清的,自己长了眼睛,长了脑子,好好看看全球主要经济体里面除了中国,谁还是正增长?不是说中国困难,而是全世界都困难,中国有的问题,那些负增长的国家一个不少,甚至更多别人都不焦虑,你焦虑什么?老老实实工作吧!
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很重要,但远比不上这下面这句话对未来每一个人生活的影响大: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过个 5 年 10 年,可以看出来了。大家可以参照入 WTO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周期是波浪形的,某地发生系统性危机
其初始涟漪是很小的
拿最近的来说,08 帝国金融危机
造成希腊的危机,彼时欧盟是稳得一笔的,但慢慢的就不行了
同理,当初的金融危机给天朝带来的浪也是在约 3 年后才显现,靠着 “合理” 的政策来了波逆增长
这里说些简单的理由
为什么一旦出现危机,金融业会率先反应
应为钱流在互联网下是最快的,一笔账从世界不管哪一头到另一头,最长也不会超过 3 天
而支撑金融的实业
物流有着客观的定理时差
尽管这地方危机了,但几乎当年的全球需求在上一年甚至上两年就已经决定
物流的轮子就已经滚起来,这东西要刹车,可不是关个机说停就停
这也是期货的由来
08 时,天朝时世界工厂,怎么危机自然这个车轮还是要滚着的,所以来的才会比较慢
回到现在
同理,因为今年的需求是去年就定了,自然今年的影响最小
但即便经济复苏,对于今年来定的明年或后 3 5 年的需求确时下调的很厉害的,这导致这个车轮会慢慢甚至加急趋缓
这个周期以目前疫情的发展来看,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做的是让需求车轮减缓停下来的速度
不然懂王为何要死磕,原因就是需求不够了啊,产能就一定过剩,需求还会降低,会变成越产越过剩,但是不产连需求都要没得恶性循环
非专家,仅随便谈谈,这里需求指的是生存之外的实质需求。
这是什么狗屁专家,真正的专家告诉你:只要就业好,GDP 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可接受。
中国的杠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到时候一旦爆发将无法收拾,既要去杠杆又要保经济增长更要转型升级,任务很艰巨,实现了就是伟大复兴,失败了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美国现在经济就是处于寡头垄断阶段
然而美国想垄断的是全世界
中国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是:中国现在能制造出大部分美国产品的替代品
了解市场行情的都知道
只要有 #替代品# 出现,需求就会转向,如果众多厂商生产商品具有同一性
那么垄断就不复存在,转而(完全市场竞争)
寡头垄断组织(美国)就没办法人为的抬高价格获取超高利润
而充分市场竞争下,竞争核心永远是 “价格竞争”
而竞争结果就是,“市场价格开始具有同一性”
美国赚钱赚少了,如果遇上价格弹性大的产品,可能美国本部就直接就收紧生产,导致大部分人失业
所以美国一定会如野狗般纠缠中国
就看中国有没有能力拿出打狗棍,让美国承认世界两极了
美国如果失去世界垄断地位,你们觉得在生产制造领域,美国还有什么优势?
2020 年注定是不太好的一年,因为疫情大家都知道。国外疫情每天都在不断增长,数据每天都在更新。很多的工厂订单变少了很多,国内的库存产能过剩。这么多库存是需要消化的,国外贸易目前不太好做。的确会进入一个缓慢的增长期。
整体数据不清楚,但是今年确实很难,对经济是肯定有影响的。
全球经济普遍陷入停滞,疫情又反复爆发,至今未有结束迹象。虽然中国经济表现与其他国家相比还不错,但是受影响还是挺大,今年经济不是负增长就已经很不错了。专家的话某种程度上也是提前让大家对今年经济不要期望太高。
首先,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估值 0%~1%,还是存在可能性的。今年的经济形势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感受,由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尤其是一季度,有近两个月时间全国大部分生产活动处于停滞状态,三月下旬才稳步复工复产,由此使得一季度经济出现了 6.8% 的萎缩,幅度是比较大的,我们现在才在讨论二季度经济是否能 “转正” 的问题,可见上半年整体经济增速还会是负的。这种情况下,要使得全年经济增速为正,下半年还得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现在的情况是,新冠疫情不仅对我国影响巨大,同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虽然我们国家很好的控制住了疫情,但新冠席卷全球,对各国经济发展同样影响巨大,比如对全球供应链、贸易、投资等打击也是相当大的。根据 IMF 发布的经济展望,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速预测都是负的,只是衰退幅度大小的问题;而我们国家能够飘红实现正增长,已实属不易。IMF 最新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 1%,同样不高。
但看国内很多经济学家或者一些机构的预测,则要乐观一点,虽然无法恢复到往常 6% 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但也有 2% 以上。比如中国经济学人调研结构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速就有望达到 2.5%,全年则为 3.7%。
不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在 0%~1%,还是 2% 以上,只有要能够保持正增长,就已经很好了,不必过于在意这个速度,当前主要任务是稳经济,保就业,防疫情!至于未来 3~5 年的经济形势如何,不吹不黑,只有天知道。
因为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今后几年会发生什么 “黑天鹅” 事件,没人知道。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权威国际机构,每年都要发布两份经济展望报告,对世界经济重新进行预测,修正前一份的预测数据。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去知晓往后几年的经济情况。
相关素材来源西南财经等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说明未来 3-5 年依旧要保持动态清零不放松
数据看看乐呵乐呵就可以了,不要当真,老百姓自己过得好不好看看身边的人就知道了。
其实看经济好不好,就看看街边的餐饮服务业就行,现在客流都环比大幅下降,消费者消费降级或者消费意愿降低就是最好的经济指标。
就怕这个 3-5 年后面要加个 0,怕我们接受不了,先说 3-5 年。3-5 年后到时候可能大家就习惯。
看看从 15 年股灾到现在以美元计 GDP 涨了多少,工资涨了多少,房价涨了多少。
用一个词概括:中等收入陷进
你 t 喵的 2021 年给我推 2020 年的东西还不直接说明,什么居心?
经济增速降低?猪肉涨的很欢乐啊!10% 都是小意思
有谁还记得 2018 年时的一句话?
“2018 年是过去十年经济最差的一年,同时也是未来十年经济最好的一年。”
未来三到五年是个困难期,企业看不到大的机会,这个有可能,但科技上也很难看到大的突破,这就不一定了,人类在遇有重大灾难疫情和战争时,往往会激励和迸发出人类科技智慧的进步和跃升,会涌现新的科技成果,甚至是科技革命,这些都是不能排除的可能。
这专家已经是有点儿嘴下留情了。
如果不能尽快回到全球供应链最重要几环之一的地位,中国经济实际负增长都是可能的!
一年之后来复盘
好像我国经济从 2013 年就开始下滑,Gdp 增速一年不如一年,记得我我国以前 GDP 增速最高的时候是 36%,10%,9%.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这样。
路边社消息,我国 GDP 增长率最大的 1994 年增长率 36.4%……
至于如提出所说,今年的增幅是 0%~1%,你一看这个数字,你就知道往事,不堪回首,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以后要过穷日子吧,
经济做预测都是扯淡。
都在瞎操心。吃着咸菜的命操着总理的心啊!
真正国家的经济从 6 点多跌到 1 点都是及其可怕不行的。反应到社会就是整体经济基本进入停滞状态。
问题是………… 最近钢材有色金属涨价了。
讲真,国人人太多人是享受着国家高速发展中的红利享受惯了。一些企业过惯了拿个订单招些工人就能躺着赚钱的日子。真正的企业是要有自己科研力量的,你看那些抱怨难的企业,有几个有自己科技力量?或者说精品意识的?
动不动说,你给国外的钱,我一样给你整个精品。问题是人家是先行者,有口碑有市场,你有什么资格说给你一样的钱你整个精品市场就对你敞开?作为后行者你只能质好价低去拼的啊!
人家轮了知识产权的帮子呼呼几下,就悲鸿一片,为啥?
中国不是没技工,不是没中高级的,蓝领工资和白领靠齐在中国简直就是不可能的,这正常吗?
这多年野蛮发展是不是要反思一下,
喊经济下滑的,各种惊悚言论的,还是在那种轻浮投机的道上走。中国这大的内部市场,要多少事情没做完的。
………………… 不就是美国这次疫情开始针对中国很明显的对立嘛,有什么不得了,这是美国大选前的手段,美国自己被疫情折磨的死去活来,总得拉个垫背的,等大选明了,还是又要回到原来商业模式去的,不回去,美国自己经济靠谁拉啊,中国是世界第 2 大市场啊,大选后不搞经济等着喝西北风吗?那不是一群笨蛋的,现实的很的人的。
…….. 瞎操心
当 90% 的货币化为数值聚集在头部 0.2% 的人手里,社会购买力又何从谈起呢?
同志们,是时候了!
有目的的唱唱衰,到时候不至于太难看,甚至还能宣扬一波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都是唱衰的
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
一个个都是经济学家!
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就是药丸!
来破乎,还不如去算命吧!
我就说一句
我们会腾飞!
不服来战!
明年会越来越好!
祝大家幸福!
天命所归!大道至简!
就是中国腾飞,势不可挡!
欢迎留言!明年打脸!
我~山鲁佐德—倾国倾城—翠花立帖为证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经济已经 V 型恢复了,这已经是能做到的很好的结果了。知乎还是学生太多了,贩卖焦虑往往能吸引关注,然而并不能解决问题。希望各位保持乐观,砥砺前行。
不知道你们在怕什么,真要是大萧条,我们不是还有最后一条路吗
辽宁山东,造着玩的?
虽然我不想看到就是了,但是这确实是最后的保障,比日韩抱大腿靠谱得多
好多都喜欢长篇大论,看起来高大尚。我不懂经济,就以老百姓的感受说个人感受。
2 年多的人员流动受限,再怎么样的企业,恐怕也是困难重重,而与人员流动消费紧密相关的旅游、酒店则是哀鸿遍野,大批倒下,人员失业。需要人员的制造业,需求减少,上班不了,物资流动受阻,订单流走,企业能好?再加上某些行业整顿,倒下的多少人员?这些涉及那么多的普通老百姓经济收入的影响,经济能好?
严格执行劳动法,不能 996,工资可能会少,但会增加不少就业岗位,减缓因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
我觉得经济不倒退就不错了,你的生活质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然后经济增速却没有变。你觉得合理吗
确实很难。
不知道小微企业怎么样,但作为全省建筑龙头、知名建筑央企的我们,都已经开始拖欠薪水了。
总部开始降薪,项目一线开始停薪,据我所知,最难的项目已经连续 3 个月没发工资了。不知道他们的车贷房贷怎么挺的过去。
想想吧,连自己公司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怎么有钱给供应商、农民工发钱?
曾经从没想过,经济增速这种国家宏观的事儿,也和我们老百姓有关系。现在看,我大错特错,不仅有关,而且息息相关。
房地产行业疲软了,政府的土地财政走不动了,这两兄弟都没钱给建筑单位支付工程款了。但他们工期催得紧啊,政府等着政绩,房企等着卖楼,所以就使劲催着干。催着干没钱啊,建筑单位就拖着供应商往里面垫,直到供应商也垫不动了,一切就全完了。
房企一破产,楼变烂尾楼,所有的钱都打水漂回不来了,农民工讨薪无门,买预售的倒霉蛋更是口袋空空。
至于和政府要钱更是难于登天,我们之前在一个四线城市建基础设施,结果人家市财政说,我们账上的钱连 100 万都不到。你能想象么?那可是一个市的财政啊。
所以现在整个企业弥漫地气氛,就是丧失信心,对市场没信心,对企业没信心,对未来没信心。现在还有些地市玩解除限购的花样,拜托,下个月的房贷我都担心还不起,还会去买房子?
消费的事儿,建议杀大户,谁有钱赚谁的,平头百姓就一个建议,多赚钱、多存钱、少花钱,至于应届毕业生,考编永远是最好选择。创业就算了,我现在创业开的剧本杀店,20 万一分没回来呢。一年下来就能开门四个月,赚哪门子钱……
这一天还是来了
说实话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翻阅史书看到的盛世:
凭借着超量的人口以及广阔的疆域,加上等同于世界的人均或者略高于世界的人均,成为世界一强或者一极。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中华这么大的体量,就注定了不可能有远远超出世界的人均、跷跷板完全落在中华的一端,那世界人民吃什么?
这恐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的总量也许可以世界第一 (这是常态),至于人均嘛!不要过多幻想
既然无法解决质的问题,那么能解决下蛋糕分配的问题,也算是天佑中华了。
这算什么专家?他不看新闻联播吗?我国经济率先全世界第一个复苏,这点他装看不见。危机危机有危险更有机遇,这点他避而不谈。我国强大的制度优势,这点他视而不见。我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的一致看好,这点他置若罔闻。
这样的人就是靠唱衰中国来博人眼球,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目的,谁信谁他觉悟低
所有预测都是耍流氓,如果你相信预测,恭喜你,你被耍了!
不用太担心,我国有十四亿人口,只要没有黑天鹅,经济数据不会太差。
3-5 年困难期可能保守了一点
很可能是 10 年开外
因为贫富差距在 10-20 年实际上是加大了
你的工资有多久没增长过了 但是房价、日常开销却在不断上涨
你努力了很多年 国家也努力了很多年在发展
那么钱都去哪了
其中可能的一个问题就是顶部的富人没有把赚到的钱留在国内花
被国外吸走了
这就是本来能够创造就业、利润、甚至第三次 第四次分配的钱 直接拿国外去了
少了这一步 国内很多底层就喝不到汤
这种虹吸效应问题就很大
越发展 就越虹吸 多努力都没用
干也是不行 不干也是不行 那干脆就不干 这是很正常的
这就直接导致很多人躺平
大家都躺平了 那经济还会增长么
窟窿眼一旦开了 再想堵 就非常难了
悲观一点说,还能有啥看法,老百姓该吃吃该睡睡,上个想打破周期率的已经粉身碎骨了。
乐观一点说,李总理说的六万万人收入不足一千,这算是把改开以来最大的问题摆到明面上来,不怕有问题,就怕不正视问题。只能说相信党和领导人的智慧吧。
只希望恨国党和带路党能少一些,面对困难多一些教员的乐观主义精神。
不仅是今年,往后的年月里我国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请各位 “恨国党” 们口下留情,我国今年就不容易,又是疫情,又是香港,又是和印度闹摩擦为此打上 59 款 APP,又是和澳大利亚展开贸易战。。。
今后我们还会面临产业链重组的压力虽不致命但的的确确是伤害,海外—美国这个国家的疫情依然严重,出口量大幅减少,同样一带一路也是如此。国内尚且存在很多隐患,出口贸易的增长点也降低了,今后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但值得欣慰的是全球都不好过,现在就看谁的抗压能力强了。
税改就行了,消费税降低
中国过去 20 年推动对外出口国策,形成了强大的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以及后端的巨大产业链,和强大的世界产品研发能力。
通过对出口外创汇,央行被动超发巨额货币,以及要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处理通胀,中国政府大量推行土地融资,推高房价以吸收超发的流动性和购买力。这个已经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一部分。这个到底占多大影响,不要看国家统计局数字,看看居民的资产中,其房子所占的比重就很明白了。
疫情确实是一个长期的危机,因此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出口,波及出口创汇形成的货币循环,这个就伤及根本了。3~5 年,甚至是 20 年,都会有深远的影响。经济增速数字并不重要,但困难是肯定的。
话放这儿,增长率不会低于百分三,而且全国要基本实现全面脱贫
你们太低估国家的实力和中央的决心,gcd 要完成的写在红头文件的目标,就没有缺斤少两完成的
这完全可能,今年这场灾难是世界性的。
个人观点 熬过去 比烂 , 熬不过 矛盾总爆发 全球大洗牌 底层的年级大的人永久的失业 年轻人就业困难, 中产阶级大失血 现在必须强力维稳,退休延迟 ,新农村计划 ,房产税 这类有可能 引起 社会大动荡改革选项 必须延迟 压缩 体制内人数数量的快速上升
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有活干能活下去吃饱饭没病,还有存钱。经济增长啥的,根本不期待了。
没有什么困难是全民 996 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全民 007
三到五年以后,人口就深度老龄化了,还负增长,那经济岂不是更困难?
现在只能蒙黑面纱的女人绝对也想不到 47 年前竟然是他们最好的时代!
谁说未来一定是往光明的方向发展的?
应该不会
参考 0.465 上下波动 0.2-0.3
人民必须掌握国家权力,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权力是印钞权。让权力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
要想改变局面只有一个办法:立刻停止官僚式、运动式无用抗疫。
中国的 gdp 和美国的 gdp 不同,中国 gdp 主要由基建房产债务组成,gdp 越高代表人民债务越高,而美国 gdp 主要由商品消费构成,所以不能一味的跟美国比,如果要比 gdp,那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要实现中产 除非垄断管理 但这一届资本素质实在太差 等下一代出来看吧
困难期预估不止 3-5 年。
最关键是中西方意识形态对立越发尖锐,疫情影响反而是次要,如果按照现在发展下去(特朗普是否连任很关键),甚至感觉未来是否会再次形成世界两极冷战格局,在核武器下,各国对武力冲突都极其克制,如果是经济对抗,现在货币体系下很吃亏。
然后就是以前很多问题都被高速发展所掩盖。一旦经济降速乃至停滞,很多问题都会暴露: 房地产问题不用说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18 年 16 万亿,今年 6 月已经达到 24 万亿,疫情压力大加上减税政策估计年底破 30 都有可能,公共预算收入一年只有 10 万亿,每年利息都是很大压力;贫富差距问题,虽然统计局基尼系数虽然看上去很共产主义,但是…….. 诸如此类问题的很多,任何一个爆发都十分棘手,处理不好都可能拖垮中国经济。
另外说一下,就今年的经济形势,三线以外的城市,包括三线城市下面的县,六保六稳根本顾不上,大部分政府目标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工资,以前发不下来工资还能兄弟县区借一借,今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中国现有的生产力已经很强大了,只不过分配不到普通人而已,希望等到东方太阳出现的时候
我从出生到现在记事起就年年都经济危机
为啥删我回答,我只是转载的正常官方发布的新闻,破乎你去删新华社的啊。
首先不要被这个 “砖家” 所划定的框框限制了你的思维。
多些调查。集思广益。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失业半年了,人生艰难
说一篇跟回答没太大关系的话
你文章的前面写着这才是中国的良心专家,敢说实话,还精选了一条评论是终于有人讲在点子上了。
结果我回复那条评论,“把自己捧在很高的位置上,自己喜欢听的就是‘真理’,自己不喜欢听的就不是实话”,你却删除了我的评论然后设置不能评论?哈哈,果然美分学双标学的很到位。
你下次要这样跟别人说呀,“住嘴,我们在讨论言论自由”
看到专家这样说我就放心了
该杀猪了
要杀肥猪
话说,中国经济在各色经济学者嘴巴里面都崩溃了好几次了吧,这经济学到底可不可靠啊?中国经济会遇到困难期——这是下决心在今年要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吗?
今年主要是疫情影响,未来几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技术限制,外贸量减少,经济会进入修炼内功阶段。度过这一阶段,经济的质量会提升上去。
正常啊,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是历朝历代有如此的疫情,别说经济增长,活下去就不错了,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毕竟这是个疫情大时代,应该高筑墙,广积粮,大力发展一二产业,将不必要的一些消费产业,娱乐产业重新洗牌,甚至让部分产业消亡,以保证最关键的粮食,工业,医疗。
今年和往常有两个不同
一个是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摆,有的行业因此收益但好多的走向了亏损和破产。
另外一个是货币放水,结合第一点放水的目的更多的在于防止通缩。
综合考虑这两点,会造成两个现象。一是少数富者更富,部分经营者靠债务续命,部分经营者破产重来。二是普通失业者和工作稳定待遇影响少者的不同现状。
从这两点来看,能够有结余产生消费与购买力的群体是少数的。如果国家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而推高资产和消费的价格,那后果显而易见会造成大部分群体生活更加艰难。所以对经济增长特殊时期的低预测,是对大多数群体最温柔冷静的预测。这几年国家的重点是在做内功,以更加要善的经济秩序来为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如何修好内功,在于科技的投入,基建的投入,劳动技能的投入,公共领域更多的投入与招聘,以及通过脱贫来唤醒广大中西部的生产力等等措施。这是一个从外力投入到提高群体技能和意识,来焕发经济新活力的缓慢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是给经营困难者甚至破产者,一个消化冲击消化债务的时间。
我相信经过这几年内功的修炼,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经济腾飞的时代。所以大家鼓起勇气加油吧!
如果今年 gdp 增速是正的,那只能说明一点,那是按名义 gdp 计算的,物价上涨掩盖了生产的回落
一群唱衰的理中客好像比掌握大量数据的专家说出来的话还更可信,
甚至还有不少人旁敲侧击的讽刺了一番中国的市场,说什么 “中国 14 亿人的市场是建立在外资企业的加入之后中国才会变成世界工厂,然后才有了 14 亿人的市场”,可以的。:)
其他国家也不好过,甚至还不如我们
很正常,但稳就业是关键。
留个坑
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这样了
别讨论了,再讨论就说打到地主就行了
先看看历史几千年来老百姓的生活过的是一个啥样子!
再回头看看我们现在!
不怕不比较,这几年应该会是很关键的!
现在谈论经济增速已没有任何意义了。未来不要说 3 至 5 年而是在 3 至 10 年前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困难、危机的路………. 这是几十年造成和积累的,好比一辆超重大货车在陡坡上失去刹车制动失灵、失去控制,如果还没下陡坡前在平地可以打方向盘翻车但不至于冲下悬崖粉身碎骨……..
刹车制动失灵是有坏人做手脚、搞破坏…………
房地产卖地、期房、炒房、公摊等等本身就是违法犯罪……..
这个目标非常得实际,能有这样的预期,我认为是决策部门的进步。这样的预期实际就很容易超预期。
难怪最近股票涨的这么好了,这都已经知道经济什么时候反弹了,那股市能不涨么。被套也就三至五年,还犹豫什么啊。
希望中国少一些靠重复建设厕所拉起的 GDP。科教兴国永远是重中之重。有钱可以参考沙特,有技术可以参考乌克兰,有人口可以参考印度,有武力可以参考俄罗斯,有集权可以参考朝鲜,至于自由民主就更多了。单拿出来都不足持,中国一定要认清发展的道路。
保守估计 2020 年中国
GDP 增速在 0%-1%
2020 年,中国可能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 GDP 唯一能正增长的国家。
做过一个测算,最困难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在 1% 以内,比较中性的是 2% 左右,比较好的情况是 3% 或者超过 3% 的增长率。我个人是比较保守的,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我认为 0-1% 是今年我们能够守得住的一个增速。
股票开户选择服务好的大券商 + 低佣金的思路是很好的
股票交易手续费通常是默认的,自己到柜台或者官网、三方平台等开户一般都是默认佣金的,默认佣金一般都比较高,且后面想调低是比较困难的。现在线上开户一般大券商都可以给到万 2.5 到万 3 左右的佣金,比起线下实惠许多,不仅股票最低可以万 1,场内基金更是低至万 0.5 ,佣金比普通开户便宜一半还多,基金转债更是全网最低。融资利率可 5,这是目前我了解到的最优惠的价格,供参考~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讲,经济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与周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首先从国际形势来讲世界经济发展整体不太乐观,欧盟因英国脱欧其内部成员的团结协调以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的论调与实践遭受挑战,其经济发展充满了未知数。其次,美国等西方国家国内民粹主义盛行,抵制国际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出口经济外型压力较大。其次,我国国内经济转型,需要一个阵痛期和缓冲期。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逐步的探索、试点和推广的这样一个过程。总之一句话,未来中国经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其实说出来挺悲伤的 世界工厂的产品要烂在工厂里了 说到底就是分配制度不行 所谓共同富裕 也没见怎么共同 倒是有一部分先富了
说回到问题里 为什么预期经济发展困难 因为先富不带动后富 经济传导不能向下 老板决定了员工的未来 当对未来预期不好时老板卷款跑了 留下员工在风里凌乱 所以共同富裕我们只做了个开头 就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 剩下一大半还没做呢 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开启内循环 不然一切的政策都是白扯 在对外效益不好的时候 想着未来堪忧 如果不改变内部状况 未来永远都不好过
是这样的啊!第一季度 - 6,第二季度据说很有希望能到 3,第三第四最好的结果就是 6,6 了吧?那么一年下来就是 (6+6+3-6)/4=2.25
困难期多少年了
自从 08 年后,年年新闻大标题都说国内各种放缓困难,最后总结出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的 “新常态”
只是由于新冠和美国贸易战,现在全球经济真的放缓了,原来还有外向型的经济可以依托,现在也不行了
说到底,还是粗犷性的经济模式到了瓶颈。广义上说经济要转型,产业要升级。落到个体,公司得精细化经营,个体得持续提高个人竞争力。
高增长掩盖了太多的问题,现在开始解决问题了,以前很多基础和细节的缺失,现在需要补课
反正年年都是最困难,我就没听到过有哪一年是不困难的。
所以会不会大水漫灌,股市又会是什么样子?
主要靠内需,拉动内需,救活自己。
这个经济增长速度真的是太官方了。
不过也没错,今年全世界的经济都是 0 或者负数。太正常了。
但是未来一样有机会,互联网 ar 等技术还在,未来国家会重点发展这部分的经济的
把刚需的房贷给免了,让俺们也享受一下国家的红利。
看今年的措施我知道我们平民已经没有时间了 别躺平了
共产主义的黎明
我们缺生产力吗?口罩事件就说明了,我们可以轻易地将产能加倍,甚至加十倍百倍。
我们缺劳动力吗?我们有大量的未受过良好教育、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公民。
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搞自动化,直接实现人类的解放。
前提是我们愿意投入眼前的成本。
我们很明显的处在历史的岔路口,是上升到下一阶段,还是继续在这曲折前进,很快就能见分晓了。
对个人来讲,我建议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去军校,那里是普通人最容易阶级跃升的地方(当然,风险也很高)
其实专家这次说了一次通俗易懂的真话。
以美元计价的增速是多少,我有些关心。
其实文中提到遏制民粹,遏制过快工资上涨,更应该想的是为何会有工资上涨,显而易见是房地产的上涨,房价涨的太快,太高了,如果工资不涨,那么大家很多人与买房无缘了!!!!
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最应该的就是打击推动房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凶手,地方政府与炒房者以及推动楼市上涨的资本家,塑造住房不炒的社会规律,这才有利于国家很多产业的发展!!!!
现在谈经济增速的意义不大,现在应该做的是扩核,内需,产业升级
增速不是目的,质量才是道理。
强烈建议, 各类新闻媒体发这类新闻时,别统称专家,而是指出具体是哪位专家。
无狗头。
我有一个办法,没人每月发五百块
我觉得经济不增长没啥,该休息休息,至于负债的,该教训教训吧。
那完蛋了,我也是老倒霉蛋了,明年毕业哈哈哈
数据怎么样咱不敢说,但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肯定下降。
最新回答的,不看看这个问题是哪一年的?这个专家明明是 “砖家” 好不好。。。
从我本人来讲,非金融互联网行业。从 2016 年之后,收入就没有再增长过了,所以我的困难期从 2017 年就开始了。
未来的困难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是收入继续震荡,还是断崖式下跌,我不敢预测,但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不景气,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物价会持续上涨,收入增长困难的家庭,比例会增加。很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能不能有所突破,就在这几年了,突破之后能不能让我的收入增加,也要看这几年了。
专家在哪里?拿脸出来给我摸两下。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10/t20211018_1822960.html
以下是 2020 年的回答。
2008 年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小。小归小,起码的算数还是会的。譬如说,
温总说,我要超发四万亿!地方必须配套四万亿!足足八万亿。要知道,当年总共才 30 万亿 GDP。
2010 年的时候,人民币突然升值,8 块钱升到 6 块多点。
我脑子里想,woc,超发了那么多(钱哦,没有实际物质的)、还升值那么多(也是钱哦,没有实际物质的),而且是乘起来的,跟黑洞似的,太可怕了吧,这难道不崩了吗?
年轻的我查遍了当时的专家,也没人好好说这事儿。不过,好多专家都在悲观,我信了。
于是我准备出国 “避难”,认真学习外语。而没有像我这样精于算计的芸芸众生们,开始买房子生孩子。
2020 年了,这十年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看到了。没有任何!任何!“专家” 是对的。以至于……
谁 T。M。能 T。M。告诉我,到底 T。M。发生了什么?那些年我们死去活来要保的 8,在 T。M。哪儿啊?
芸芸众生们最近请我吃饭,开的都是奔驰宝马,谈的都是儿子上哪个学而思了。
而我,正在攒跟芸芸众生们全款差不多的首付买房子,并诅咒专家一辈子。
你说的哪个专家?
明天可以不用到统计局里来上班了,现在立马直接回家
不管怎么困难,该好好学习的好好学习グッ!(๑•̀ㅂ•́) ✧,该努力工作的努力工作,该养生的继续养生… 活在当下啊!
俺村 69 户, 900 多个专家, 上一次我们还给全球军武搞了个排行. 中国第一, 美国第二.
不的这个课题, 下次我在村委会也讨论一下吧, 唉愁人啊, 现在这些孩子, 啥事都问我们这些专家!
只要宽松 gdp 就能增长啊,美国疫情这么严重,靠宽松还能 6. 几增长
也要走上内部矛盾输出外部的路了吗
赶着最近这波股市上涨,解套的股票快点卖出,不要贪,最后的机会,然后钱握在手里,后面几年,挣钱会越来越难,挺过去还是春天。
继续炒波房价可破,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已经涨过一波了,接下来看其他地方了。
比谁血条厚
个人觉得,知乎上还可以谈论这个问题,就说明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至于专家的意见,听听也可以,不用当真。他们说有他们的目的,只不过这个目的别人也不好揣测。特别是那些拿了钱的经济学家们以及从贩卖焦虑为生的大 Ⅴ 们。
普通民众,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大方向上,我还是比较信任这届政府的,我们国家毕竟是姓社的。说白了,日子不太好过的话,对外我们有牌可打,对内也大不了逮几个和大人。政府在基层这方面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人心所向。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悲观主义者?熊在后面追,我们只要跑过同伴就行了。这毕竟是一个比烂的时代。更何况!同伴倒下,我们好歹可以分点肉汤呢。
增不增,涨不涨。无感。生活的目标不是这些 kpi. 我想静下心来听音乐,和家人在一起,多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年来为什么这么累。
支持
砖家的话听听就好,认真你就傻了
这样的言论很多,什么中国已经崩溃,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寿命不超过 69 年,什么以米元计算,今年是鸡滴屁最高的一年,都是些完全把主观愿望当预测的笑话
经济高速增长是可以暂时掩盖社会问题的,未来三五年真正的困难,不是经济增长缓慢,而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前半句不同意,后半句同意,但后半句是废话,任何时候都可以说这种话。头半句估计得太保守了,今年至少 4% 打底。未来三五年主要问题是看能不能守住外部压力,内部压力就是预防房产价格快速崩盘,并完成股市打底用科技以及实业带动的经济模式。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政策引导。这个疫情在未来发展上不一定是坏事。
不敢赌家产的专家不是真专家
不好解决 中西部财政收入靠沿海反补 更为隐形的是 中西部劳动力的收入 因为沿海经济的下挫 靠土特品是养不活的 一年内都好维持
今年除了疫情就是洪水还要增速?
从 15 年以后每年都是困难期。
大概率是真的,凛冬。。。
加速发展开始,全仓买入股票。
2020 年的增速是 2.3%,专家被打脸了。
希望钱能少贬值一些,这也算一个好的影响吧
主要矛盾是分配问题,不是经济扩张。
困难也是困难老百姓,现在已经够难了,接着扒呗
这种话每年都在说,每年都是最困难的一年。
中国只要不像以前那样折腾,未来肯定是光明的
fake newS S s s ss ssss!
我手上有专业团队的数据,“经济增速估计在 0%-1%,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 完全是造谣,来,凯利给我报表,没有人比我更懂经济增长,你记得把这段录像播放一下,我们是专业的。
“要坚决防止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政策,最低工资过快上涨、劳动者过度保护、工资水平提高过快,会使劳动力成本高于均衡,反而会增加失业和降低经济竞争力。”
不知道按着劳动法走,算不算,民粹倾向???
各国统计 GDP 方式不一样
在中国,一个企业如果还没有产品,没有营业收入,那么对于较小的企业,地方政府往往不会统计在 GDP 中,而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一般就要改用收入法计算产出增加值,按照”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的公式,其中真正能够进入 GDP 的只有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而对于支出法计入的大量服务性支出、知识产权类支出,往往难于统计。
所以小企业没被统计!
而美国和西方主要经济体则主要采用 “支出法” 来核算 GDP,即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个人国内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四大类统计项目,再减去产品和劳务进口的差额来计算 GDP 总量。
并不清楚这块国内有没有统计为权重统计
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经济已经存在的 “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 的现实看,通过政策手段不遗余力地追求超越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增长速度,很显然是有问题的。首先是造成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人为推动的大规模投资意味着过多廉价资本的投入,压低了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导致背离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并加剧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其次是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重已经呈现的产能过剩。外在于市场力量的投资行为,容易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当,投资效率降低,进而造成产能过剩的结果。最后是造成不恰当的保护。对于经营不善从而应该退出的企业甚至行业给予补贴等各种优惠,直至政府进行直接干预防止其倒闭,虽然是以就业、GDP 和税收的名义做出的,但其结果则是保护落后,伤害竞争机制,造就僵尸企业。
其实,上述列举的现象本来就是政策干预的必然结果。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个预期不到的更糟结果。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减弱,而刺激性政策创造的宏观经济环境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因此,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投资,一部分流动性必然流入包括股票、债券、海外资产、艺术品在内的各种理财产品市场上,助长了虚拟经济,膨胀了经济泡沫。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就已经进入比烂的模式,剩者为王。
只要熬到对方先垮塌,就可以进场收割,冷战就是美国熬到苏联垮台,火速收割回血。
咱们建国七十年,可以说每年都是困难的,改革开放前不必说,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困难。但到今天,好像也只就剩下经济的困难比较大。
十九大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现在看来很有预见性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是两步走的开局之年。
我之前也觉得报告里的都是空话,套话,现在经历多了,我党确实给力。
不要慌,我们能赢。
歪个楼,炒股的小伙伴们,找不多好的题材吗?去翻一翻十九大报告吧,比那些微博,电视,朋友圈里的股神高到不知道哪里去。
高速增长的时候你们骂血汗工厂,增速下来的你们骂经济结构不合理,现在说不增长了,你们又要跳出来说事。就是国家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一个班里有 100 来个学生准备参加高考,本来他们的计划是参加考试,然后有的人去清北,有的人去一本,有的人去带专当人上人。大家都有提升,都在按部就班地走着人生的路。
某天,考学政策突然改变,高考取消,所有人一律下放,去干最苦最累的活,自己想办法在只有高中学历的情况下积累资源。现在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班级,每个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自从 “高考” 取消以来,所有学生的一生就彻底改变了,一切之前的经验都变得不具有参考价值了。所以,未来在哪里,没人知道,本科生和高中生比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纯属胡说八道,年底统计低于 5%你来骂我。
专家在对面公众的时候,会尽可能说出更符合大众期望的话。这个数字虽然不好看,但毛所已经尽力了。当 0% 出现的时候,他真正想说的,人们已经接收到。
——当然,如果你对金融的现状有基础了解,对产业链的构成有基本认识,那么对这一类的事情,其实不存在 “如何看待”。
ww2 重新分配了蛋糕,战争之后一段时间内资本分配更平均,贫富差距更小,大部分国家经济都在增长。但现在怎么打仗啊,核弹互撸吗?
增长难不难,和你没关系
分配方式不变,苦的人永远那么苦
这个说法已经比较乐观了。负增长都是大概率的。内需不振,外贸缩减,房地产透支了未来太多。
知乎用户 晒太阳的书 发表 纽时刚出了一篇社论,作者是普利策奖的三届获奖者,挺大牌了,标题是:中国变好了,而我们病了,谢谢你啦,川普。(China Got Better. We Got Sicker. Thanks, Trump.) 文章 …
知乎用户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发表 跟其他答案不太一样,我不担心第三产业的损失。 餐饮、旅游、文娱,这些吃喝玩乐的产业,即便是现有企业亏损倒闭,也动摇不了根本。因为一旦疫情过去,相关的需求势必会重新释放,大家该吃的饭,该旅的游,该看的电影 …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房价再放一轮水!再让统计局的同志们加加班! 知乎用户 杳辰公 发表 绝对不会有影响,2022 GDP 必定是 5.4-5.6%。 知乎用户 特立独行侠 发表 影响要到 7.8.9 月之后才能看出来,看谁先扛 …
知乎用户 nesmto 发表 由于疫情影响,不同经济部门状况差距巨大 一,计入 GDP 数据的工业情况发展很不错;不精确统计的个体工商户、类似影院、旅游、酒店之类的服务业受损较为严重 可参考一位网友的评论: @内外明澈 我来给反对派提个思 …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越接近这个时间点,美元霸权就看起来越不可靠。 GDP 第二的国家的货币定价全球商品,还有长臂管辖权,怎么看都是说梦话 知乎用户 枫冷慕诗 发表 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28 年中国 GDP 可以超越美国,当 …